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七月十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七月十五:蒸面人、吃羊肉和拔麦子
大毛忽洞 2017-9-6 04:00
七月十五:蒸面人、吃羊肉和拔麦子 农历七月十五 ,家乡叫七月十五节。 俺的感觉认为: 在 40 多年前, 在拔麦子季节过七月十五, 那感觉既不同于中秋节,也不同于春节。 春节都差不多,在农闲时节度过, 中秋节之后农村的学校要开学了, 只有 7 月十五是在最艰苦的拔麦子季节度过的。 在我们家乡(大毛忽洞), 七月十五是雪中送炭型节日。 最艰苦的农活,拔麦子已经开始约 2 周时间了, 越是丰收在望的好年景,拔麦子越是艰苦(麦子长得好,不好拔)。 为什么要拔麦子而不割麦子? 这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的。 农历七月十五 虽然没有休息一说, 但是生产队要宰几只羊, 按照人口进行分配,每人可分到约 1 斤羊肉。 对于吃的,我们村是按人分配, 只有工分分红的时候,才是按劳分配。 这种分配制度在我们村,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主流家庭都有七八口人。 我们村还有 5 个菜园子( 5 口水井), 5 个年岁大的人主管着菜园子, 种胡萝卜、大白菜、芹菜、大葱、豆角、西葫芦和窝瓜等。 七月十五这一天, 菜园子会摘豆角和大葱等回来, 也是按人分配。 此外,在七月十五前, 各户家庭主妇们已经捏好了面人,即用上好的白面捏成人的样子,然后蒸熟分配给孩子们,清明节则是用白面捏出各种各样的燕子。 白面捏的面人,是可以吃的。 如果上一年收成不好, 能在七月十五吃两个白白胖胖的大面人, 也算是节日幸福的享受了。 至于为什么要捏面人, 就像为什么要过年一样, 不管什么理由,过年就是过年。 因此, 俺当年觉得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 过七月十五就是过七月十五, 过中秋节就是过中秋节, 过年就是过年, 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 现在的村里人, 几乎没有人拔麦子了, 为什么? 为了生存,多数人要外出打工, 种地是业余工作了。 春天花钱雇人用播种机播种, 夏天的锄地,可有可无, 秋天雇用联合收割机,其他环节,如 用马车拉个子(麦捆子), 用碌碡碾麦子,等农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有的地方把七月十五叫做鬼节, 在 40 多年前的家乡(大毛忽洞), 七月十五,地地道道是劳动人民的节日, 无论收成如何, 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人们可以吃到羊肉, 在拔麦子季节吃到羊肉, 吃羊肉之后, 歇晌之后, 下午仍然要去拔麦子。 如果是好年景, 拔 1 亩麦子,有 5 斤小麦的补助。 这是我们村当年最厉害的 村级 政策(当事人还活着), 相当于现在引进一个院士补助 5000 万! 40 多年前, 我们大毛忽洞有很多故事, 故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就是放到现在的舞台上都是响当当的。
个人分类: 家乡大毛忽洞|5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师文-纪念我的导师陈桂琛研究员
热度 2 shongly 2011-8-17 10:01
悼师文-纪念我的导师陈桂琛研究员
辛卯年七月十五。阴。 正开会的时候收到来自祝存冠师兄的短信,说陈老师于今天早晨 9 点 42 分离开我们了…… 收到信息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沉寂在这个预料之中的结果。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很多要去做的事情也不必去做了,人去了空。待反应过来时候,我眼圈湿热了一下,随即转入自己的工作,视线以及思路转入眼前的大屏幕。 下午要继续加班工作,按照上午会上领导指示修改材料。但心情已经不由自主转入陈老师这个题目。想着陈老师手机大概还开机,或者没有开,但是他本人现在应该有这个超能力收到我的信息。 我发:祝您一路走好! 我发:遥祝,安好!阴阳相隔,貌似更加遥远,但此时,才真正感觉您就在身边。脱掉在人世的外衣,也许我们更能洒脱地面对。很多话没来得及给您说,很多梦想,迄今,也只能止步于梦想。我的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以为的奇迹都没有发生。可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南无地藏王菩萨。 其实,短信里面所谓的“奇迹”是有故事的。去西宁探望陈老师时,我到西宁第一件事是先去南山寺给陈老师求了平安符。在探望过陈老师之后,我曾建议大家都要相信陈老师能好起来,而且要发自内心地这么相信。可是,凭良心说,我自己都没有如此虔诚地相信过这所谓的“奇迹”。每每和人提起时候,自己心里首先没了底。此时,忏悔,那些不够虔诚的信念。 第二日。天空飘着米粒般飞扬的雨丝。我没有撑伞,走在路上的时候,眼前不停浮现陈老师的样子。 人去了,后人多会造出一些丰功伟绩挂在这个人的身上,尤其像陈老师这样担任一个研究所副所长的人。那悼词里面无非陈桂琛通知如何、如何……他走了,对我党,对我国科研事业是如何如何的损失…… 但,去了的人不需要这些。功名利禄包括肉体,包括生命被一次强迫性地全部剥夺,也许只有逝去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解脱。我们畏惧死亡,是因为对这世界,我们有太多的不舍。但这世界,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这个世界,我们都是租赁者。我们租赁了这个身体,租赁了这生命,然后有精力租赁来了生命和肉体以外的东西。租期一到,合同被撕毁,人去了空。 首次和陈老师接触应该是在 2007 年 4 月份去西宁面试的时候。面试前给陈老师发了短信。忘记是电话还是短信里,陈老师告诉我让我安心准备复试之类的。事实上,中间经历了些曲折,但最终还是成为了陈老师的学生。 后来和陈老师接触的也不多。因为他担任着所里的副所长,工作上很忙,没时间顾及我和同门的许 璟 瑛。这让我俩似乎成了所里同学里最闲的两个人。说实话,在读期间,对于陈老师在我学习上的疏忽,我不可否认地有过很多次的不满。并且这种情绪一直带到硕士毕业。 其实,人生在世本身就是有很多的无奈。一个人,倘若不是完全被肉体欲望所奴役。能够在更多的时间去坚持真我,那便算得上是一个好人吧。 我在收拾库房的时候曾发现陈老师年轻时候做过的笔记,一字字记录得特别认真。加上平时和陈老师的一些交流。我意识到,陈老师从兰州大学的一个本科生成为今天的博士生导师和副所长,有此成就和他自身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陈 老师常教导我的一句话是不会的东西一定要想办法去问,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谁都不放在眼里。放下虚荣的面子,诚恳地请教别人。这应该算我在陈老师的教导里面提炼出来的很有价值的一句话。 陈 老师后期的几个学生里面,我想我应该是接触陈老师最多的一个。我的硕士论文做实验的时候,陈老师也亲自上阵给我的试验样地做样方。我问起一个植物名称时候,陈老师会耐心告诉我如何去识别这种植物。这个时期我也学会了很多东西。也是在陈老师的教导下,我自己亲历了做野外调查的过程。 在学习野外调查的过程中。同门的周国英师兄以及其他师兄师姐都给了很多帮助。但是陈老师的教导无疑是点睛之笔。他的一句话,能让我有很大成长。 如今,陈老师去了。我是该写点东西怀念。但能说出来的似乎大部分都是废话。俗语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应该感恩那个逝去的慈父般宽容的导师。我忏悔自己对老师的埋怨,忏悔自己的不求上进。合十。忏悔。 我没有资格对您的人生做出什么评价。我只能说,我走到哪里,您都是我的人生导师,我的恩师。 突然意识到,阴阳相隔其实并不遥远。隔着肉体,隔着浮躁隔着一切外在的东西,使我们的心不得相见。相比之下,活着,我们的距离更远。 合十。祈一切安好。 尚洪磊 2011 年8 月16 日 敬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9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