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剪刀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数据的官民平均寿命剪刀差,也许是个有趣的另类指数
热度 20 kiwaho 2015-8-24 05:32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这个概念,几十年前就广为人知,今天要给大家秀一个我发现的新剪刀差,定让你大跌眼镜! 最近听到政治老人汪东兴仙逝的噩耗,伤感之余,从其享年100 岁,联想到百岁高寿原来在高官圈已蔚然成风。 随手盘点一下仍然健在,以及近年仙逝的老革命,发现百岁们一大把: 张震(1914- )现年101 岁, 曾任中顾委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张劲夫(1914--2015 )享年101 岁, 曾任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 邓力群(1915--2015 )享年100 岁, 曾任中顾委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雷洁琼(1905--2011 )享年106 岁, 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吕正操(1904--2009 )享年105 岁, 曾任中顾委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萧克(1908--2008 )享年100 岁, 曾任中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还没有数完,有兴趣可继续枚举。 人均寿命历来是反映国家强盛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时,也拿过这个指标说事:毛主席短短27 年间,将中国人均寿命由民国的35 岁拔升为65 岁,建立了完备的工农业体系,拥有了两弹一星核潜艇…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北京人均寿命5 年增1 岁,截至今年男性79 岁女性83 岁。 鉴于我从未见过周围平头百姓活过100 岁,而且经常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因昂贵的医疗,治不起病,只好眼睁睁英年等死。因而我认为官方数据深度挖掘还不够,应该将大数据进一步细分,统计出高官的、被打倒的高官、光荣退休的高官等组别的平均寿命。 在民主政体的国家作这样细分的大数据统计,也许意义不大,估计看不到这种官民剪刀差。但我隐约感觉到:中国正常高官的平均寿命,绝对大于普通人群至少10 岁以上,即存在可观的“剪刀差”;至于被打倒的高官群体,则有可能与平民不相上下。 目前中国的人均寿命指标也许在全世界并不起眼,但高官对应的统计数据,也许要傲视全球! 就连那么发达的美国,既往高官圈包括全部总统,至今尚无一人活过100岁的。 上述猜测基于下列客观存在: 1、 一般来说,高官每年的公费医疗费百万元那是小意思,300 万元很一般;1000 万不稀奇!很多高官退休后,还享受专家理疗小组的特护。 2、 全方位生活特供:保健、蔬菜、食品、交通等等,也许不包括空气特供。 北京的常年雾霾导致空气质量之糟糕世人尽知,食品安全也是当下中国的热点问题,这些都是普通人难以避免的健康催命符,而退休高官们则可放心的颐养天年。 可以说,在老干部的健康投资特供方面,纳税人是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高官的生命,哪怕成植物人,插上气管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口气! 过去的皇帝们都爱听人民喊万岁万岁万万岁,爱卿魏忠贤自降半级,喜欢被喊九千岁,官品再小的跟着递减就行了,就算减到七品芝麻官,还能剩下三千岁。 这些都是夸张的愿望,但随着科技的昌明、生活条件的改善,高官们还是更实际地期待活过百岁了。 但共产党的高官能否发扬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高风格地冲锋在前享乐在后,把长寿的机会留给工人农民大哥呢?况且你们不是经常把“干部是人民公仆”的口号挂在嘴边,哪有仆人寿命长过主人的道理呢? 医疗改革是老百姓最不满的:天价药、过度忽悠型医疗、抗生素滥用、医疗红包、医疗腐败、有病无钱就等死、良家女卖身为父母筹钱治病、没钱就自己操刀给自己手术等等,这些给百姓折寿的新故事仍在天天上演,何时能彻底治理呢? 退休高官的平均寿命,与人口大数据的“剪刀差”,是绝对不可小觑的、有趣的指标性数据!建议有关方面或民间立项深入研究。 出于对为人民鞠躬尽瘁的老干部怀有深厚的感情,无论冰冷的数据显现出何种内涵,我依然祝他们长命百岁、万寿无疆,同时也一样希望人民福祉均等地万岁!
6337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女性科技人员成长呈现明显‘剪刀差’现象
jiangming800403 2011-11-5 22:00
http://forum.eedu.org.cn/post/view?bid=33id=110685sty=3 伟大的玛利亚.S.居里夫人...... 我们的Marry没有从事学术,还有P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1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教育利益相关方,提高教育质量
lhj701 2011-7-17 23:44
关注教育利益相关方,提高教育质量 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系主任年会7月16号-19号在成都召开,会议主题是“关注利益相关者,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应该主要有“ 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社会) ”三方。学校为学生(家长)和企业(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购买教育服务。而教育服务以培养出的“高技能高素质的高端人才”作为“产品”提供给学生(家长)和企业(社会)。学生在“购买”社会和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个人技能和素质得到提高,具体了就业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但这三者之间存在矛盾,比如毕业学生的技能方面和素质方面与企业、社会要求存在“剪刀差”,教育和企业要求、社会要求、学生和家长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而这正是学校需要缩短的“最后半公里”差距,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而缩短这段距离,师资问题是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师资问题的解决,除了激励机制,还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增强高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合作项目,以项目引导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会拉近与企业的距离,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准备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学生质量要注重过程控制,说到底,任何教育理念和培养计划方案需要教师亲自去实施,因此教育质量要提高,必须有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育、安心研究发展的环境,这样教育质量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 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家长)”的利益,因为教育不是生产具有技能的“机器人”,而是一个需要自我满足、自我发展的社会“完人”。因此教育不仅仅要满足企业要求,也要考虑接受教育的人的需求。教育要尽可能将企业和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结合起来,增强个人的内驱力,努力达到教育的最佳值。
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郑风田:如何破除粮食领域中“新剪刀差”现象?
热度 1 zft2000 2011-3-15 16:50
  郑风田:如何破除粮食领域中“新剪刀差”现象?   面临国际粮价飚升、国内粮价上涨压力增大,“两会”的代表们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献计献策,来自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的全国政协常委何小平认为,我国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需要研究解决,否则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领域中“新剪刀差”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最近25年,农资价格上涨了大概20倍左右,而粮食价格上涨只有6倍左右;其二是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与在家种粮的收入差距也愈拉愈大,过去是在家种粮一年的收入赶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现在则是在家种粮一年的收入赶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其三是种粮的收入与其他农产品生产的收入也愈拉愈大,粮猪1:8.8,粮棉1:6.1,粮鸡(肉鸡)1:5.5,种植蔬菜水果等差距更大。   如果任由这种新“剪刀差”继续恶化下去,会严重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危及到未来的我国粮食安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破解新剪刀差让农民能够安下心来从事粮食生产?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其一是建立农资与粮食的联动机制。为了防止农资快速价格快速上涨,国家应该完善粮食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农业,包括畜牧业,作为一、二、三“产业链”的最底端,2亿多农户极分散,没有任何谈判能力,始终涨不过其他农资产业。农资产业,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进行垄断式涨价,涨幅远远大于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最终吃亏的还是农业和农民。许多农民报怨讲每一次国家给农民的补贴,很大一块被生产资料供应商赚走了。国家应该建立农资与粮价的联动机制,来决定对农民增加多少补贴,同时应适当对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轭制愈拉愈大原农资与粮价涨幅差距 。   其二是建立我国粮价与国际粮食价格的联动机制。我国的石油价格已经建立了一个国际联动机制,国内石油价格随着国际价格的上涨而上涨。我国粮食价格未来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动机制,大幅度提高保护价,使我国的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   其三是应该大幅度增加种粮农民的直补。目前种粮补贴主要是按承包的耕地补贴,导致有不少农民早已在城市工作,不从事粮食生产,也能够拿到国家补贴,而那些呆在家乡租种别人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拿不到补贴。这样的补贴方法让那些为国家多做贡献多生产粮食的农民积极性严重爱挫。未来应该慢慢过渡到按照农民所交粮食数量进行补,交得多就补得多 。   其四是加大对种粮大区的补贴。目前我国的粮食补贴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改变产区补贴销区,让产粮大区得到实惠。 我国的“产粮大县”一般也是财政穷县,前些年甚至出现“粮食产区补贴销区”的怪现象。 未来国家应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补贴,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基地,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当然,要彻底解决新剪刀差问题,不是一时一会的事,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难题。
24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