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思想僵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古人的错别字”所想到的
热度 28 fdc1947 2015-8-4 07:45
从“古人的错别字”所想到的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说古人的“错别字”。例如,有人到济南来,看到大明湖正门牌楼上“大明湖”三个字中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认为是一个“错别字”。到了趵突泉,看到泉水旁所立石碑上“趵突泉”三个字中突字上面少了一点,又认为是一个“错别字”。 这样的现象到处都可以看到,还有的人对此类事情编出来许多故事,来解释古人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字,写字的人有什么良苦的用心如此等等。导游说得头头是道,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事情,如果拿到一百年前去,大概不会发生。那时候,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些“错别字”。过去的人写字,其实是很随便的,只要是别人这样写过,特别是过去的名人曾经这样写过,我也就可以这样写。大家能够看得懂,也就是了。例如,拿出一本元代赵孟頫的《千字文》,这是过去很常用的一本字帖,人们都照着那么写字的。随便翻出一页,大家看看,只看楷体字即可: 这一页的10个字是:“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我们一个个来看,策,他写成了草字头下面一个宋;功,右边的力写成了刀;勒,左边革字中间的“口”是空心的;碑,顶上没有一小撇,如今有人为西安碑林的同样写法还编了故事;刻,左边脚下的人写成了ㄑ;铭的金字旁一竖出了头;磻,右边最顶上少了一撇,溪,右边的幺写成了“一下面一个三角”。从今天有些人的观点看,十个字中至少八个字都是“错别字”。 再看一篇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是随便选一页: 让今天的“同学们”来看,能够挑出多少“错别字”吧。不计那些该出头不该出头的东西,仅看笔画增减的。第一列,導字的下部,寸写成了木;第二列,澂字中间部分少了一横;瑩字下面的玉少了一点;鑒字右上角部分少了一点;第四列,恩字上部因中间的大写成了工;竭字右下方中间的人写成了一;第五列,澤字下部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羊字(顺便说一句,承德避暑山庄门口康熙御笔的避字也跟这里一样多出一横,如今多被人指责);流字顶上少了一点;最后一字,乾,左边写成了卓,右边上面少了一撇一横。您看,多少“错别字”?这是被后代许多人成为“天下第一正书”、“楷书之极则”的作品。但是,没有看到哪一位古人说其中“错别字连篇”,更没有人去编什么故事。 我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对于古人写“错别字”的传说会有市场?为什么编出那些古人故意写“错别字”的故事会有那么多人感兴趣? 归根结底,为什么如今的游客、观众、听众也确实认为这些真的是“错别字”? 虽然据说有的是故意写的(如已经编出故事来而且“深入人心”的曲阜孔府大门楹联),有的是不小心写出来的,而别人不敢指出(如康熙的“避暑山庄”匾)。 文字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存在两个过程,一个的“多样化”,另一个是规范化。比如,一个士字,分出来了仕,表示意义不同。写的时候,有人在士字两横的中间加了两点。这些都是“多样化”的过程。后来,写有两点的士字的人逐渐少了,印刷字只有“士”和“仕”两种,这就是规范化的过程。总的来看,到了近代,多样化的过程基本上停止了,而规范化却越来越严格。整个过程,大概与社会上其他领域如度量衡等的规范化朝同一方向前进。从1955年的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到1986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 表 》都是这个规范化的过程。应当说,这个规范化的过程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总的趋势是正确的。 但是,这种规范化是对于今人使用汉字,特别是印刷和对社会公众宣传而言的。人们在私人作品、艺术创造等领域使用汉字并没有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在教育领域对汉字使用的标准化,使大多数人产生一种感觉:只有符合当今教育标准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都是错误的。 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受了“标准教育”的。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就是错误的。 数、理、化、史、地、生等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文字也是如此,一点、一画都不能多,不能少,多了少了就是错别字。写了错别字,对不起,扣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人说中考、高考的一分值多少钱呐,实际上,在所谓“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下,那是无价之宝,多少钱都买不来。 在从小就开始的,在小学、中学、大学的长期这样的教育之下,人们已经习惯于对于事物的判断就是两个选项,对或者错。这已经是一个思维的习惯。这个习惯已经固定在人们的头脑里。 因此,他们就把如今认为的错别字当作在古人那里也是错别字,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这些字的如此写法在古人看来非常正常。 这让我想起来前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本本主义”。那就是死板的背诵的一些“本本”上的东西,不能够灵活运用。一方面,实际上还是没有弄清楚本本上所说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思想的极度僵化。 我们的很多研究生还是很能够考试的,他们很能够背诵书本上或老师讲授的知识,因此考试成绩总是呱呱叫。可是,他们做起科学研究来,往往做一点小事情就喜欢问导师:老师,我这样做对不对?他们很不自信,因为那里没有标准答案,这种情况要做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以后,才能够逐步改正过来。但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之外,仍然时不时地会有依靠标准答案的心理和思维方式。 不光学生是这样,如今社会上的许多人,甚至很多步入老年时代的人,由于从小就受到和习惯了的标准教育和多少年以来的舆论一律,使得他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当舆论不再一律时,他们就无所适从了。他们中许多人把网络当作了新的“本本”。他们听风就是雨,从网络上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或者乐滋滋地山呼万岁,或者义愤填膺地愤怒声讨。他们积极地去转传那些看来的消息,把他们的感情去感染他们的朋友。那些网络谣言也就在网络空间满天飞舞。如今的微信群里,这样的事情不是到处都是吗?
个人分类: 教育|17513 次阅读|63 个评论
官民游戏:论愚民的代价
热度 1 Zhanglincn 2011-5-22 03:27
中国文化从源头开始就将官 府和民 众对立起来,这是个非常令人奇怪的现象,然而造成官 民这种奇怪关系的源头就是:坚持不改的封建愚民政策!封建官场的一条非常流行的上岗标语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切记、切记。 中国人口众多而素质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其坚持不懈的愚民政策。要说中国人愚蠢,那绝对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政治问题,因为自古以来官府的主要政绩就是保持一方安定,而保持一方安定最主要手段就是让人民愚蠢,闭其耳目、愚其心灵,外加儒家的忠孝压力,很难不让如此的社会非常地安定和顺从,如果谁能维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死也不相往来”的社会格局,谁就有可能平步青云进入中央机构直接和皇帝老儿对话! 然而何为愚民政策其实大有讲究,其一不能“明火执仗”,要谦虚隐蔽。首要的手段就是启蒙教育。然而过去的学校有官办和民办之分,而民间的私塾的数量更不在少数,如何愚民就需要手段。这其实很简单,无论什么教育机构,重要的不是这机构是谁的,而是这个机构里在教授什么,而官家科举选拔的标准是什么,这很重要。教四书五经,考四书五经,这就是教育上的愚民。然而这种愚民是限制性的,让你只懂这个不要懂那个的愚民,从开始就限制了你的发展,让你一生就只会读这些东西。查阅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那些没有被科举制度选拔上或最终和官场决裂的那些人(没有被愚民成功)才贡献了中国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元素,但即便如此也多局限在人文的领域,让人遗憾!然而此种策略的好处是大大的:人民的忍耐力空前强悍,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发生什么社会问题。 愚民政策的讲究之二就是控制社会舆论。这个政策非常好以至一直沿用到今天,该政策长期的效果已经让非常大的一部分国人觉得这条是非常对的措施,因为有些东西如果让民众知道了就会非常危险,往往会引发社会暴乱,所以此策鄙人拥护备至。然而孰不知此为愚民政策的执行结果之一。控制社会舆论让人民首先不知道事实真相,然后再采取措施不仅可以达到某种重要的效果而且还能处理起来游刃有余,这确实是个聪明的脑袋都能想出来的手段。以往在官 府颁布一条新法令之前往往要封杀消息,不让法令还没颁布就走漏消息,这会让很多人要么逃到国外要么已经做好准备,法令颁布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如果发生某类丑闻或事件,知道真相的人越少,处理起事件来就越“得心应手”,递个条啊查查背景啊或者扫清后顾之忧啊什么的,哪像今天的互联网(I hate it),大家都知道了想怎样也不行了,况且有时候由于事件过于尖锐冷不丁激发个民乱什么的不是很可怕吗? 然而中国封建愚民后遗症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尤其在每次社会变革之中,这种无论如何都显得“伟大”的群体行为就表现出其强悍的破坏力,虽然有些史学家赞叹其力量而称其为: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这显然是流于其表而感觉肤浅的观念。中国愚民政策的后遗症的典型案例就是辛亥革命前期鲁迅对愚民的呐喊:“看到围观群众的麻木”,清醒的鲁迅能做的只能是解放他们受困的精神,让他们从愚昧的愚民状态下清醒过来。 官 民对立的历史怪圈催生出这样一种结局:国家不能给人民以更广泛的权利,不然会产生大量刁民,他们会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证明这种局面的事件屡屡发生,那就是中国愚民的每次集体活动都会演变成社会严重骚 乱的事实,在这些万众参与的活动中广大民众都能表现出愚民最反动的一面:从游行的正当权利的行使,演变为沿街的打骂、烧砸,然后到升级到抢,最后就到杀!这是中国骚乱的正常模式,为什么愚民会如此不堪,为什么官府会如此恐惧,这当然也源于中国的愚民策略,是其必然的愚民后遗症之一。 “人民智则国智,人民强则国强”这句话非常智慧,但在愚民的中国历史中是永远不会上演的童话,中国愚民制度造就了一大批没有大脑的民众,他们不仅被人摧残,还帮助摧残自己的人来达到继续接着摧残他们的目的,这是何等的愚昧。但无论如何很多人喜欢愚民,首先愚民非常好统治和管理,即便官府的一些人是如何地不肖,也不会发生什么太大的社会动荡。其次愚民最容易鼓动,煽动愚民去做某事实在件是非常容易的,在某个特殊历史时刻这些人会最先被鼓动起来充当炮灰,因为他们本身生活在底层又是被彻底愚昧了的一群人,他们最容易被某些人煽动起来去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而这些人其实就是鱼肉愚民的一帮人,但他们会借着愚民大众的力量达到继续鱼肉愚民的目的,这些道理只有清醒的人才知道,大多数被愚民过的人到死都被蒙在鼓里。 前段时间看到某些“高层”或者某一群人在鼓吹一种理论,或者递交某种方案,比如“继续扩大私有经济的比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让货币国际化...”“房子降价才是中国经济崩溃的导火索....”,“政府控价是与市场经济规律不符合的倒退行为....."“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等等,这些听起来非常有道理的道理在愚民面前就变成了他们达到目的的手段,他们的鼓吹很容易让本身已经失去头脑的愚民去拥护这种非常有道理的观点,然后去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的氛围,然后再去影响国家政策,让他们的目的变为现实,然而我想他们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愚民的利益,而是想继续转嫁什么东西给愚民,当然不会是转嫁遗产这类好事了,但愚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庆贺了! 最近还听说药家鑫被二审判了死刑,这本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司法结果,其实没有什么新闻的价值,但却得到了社会强烈的关注。不知道该青年是不是某位上榜暴富的子弟,或者是什么显赫高官的后裔,看了半天什么也不是。在这普通的案子之中又有什么可以值得如此关注和轰动的东西?难道是药青年的大学生身份投射出中国教育的冷漠,还是药青年变态的激情杀人行为让人大开眼界,显然这些都扯得太远,比这更变态冷漠的犯罪行为多的是,唯独这个普通案件如此火爆,难道本该判死刑的药家鑫的最后结局是个值得赞叹的司法进步,我想也不是。但是广大的看客们狂热到竟然上街燃放鞭炮表示庆贺,有许多不知所以的跟着欢呼的愚民们都感觉似乎发生了什么天大的喜事,一起跟着傻乐。我没有看到药案的任何司法意义,却看到了中国愚民的悲哀和麻木,被社会舆论影响到如此的程度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拍手庆贺,我很庆幸这场闹剧没有被广大的愚民发展到成为全国性的庆贺活动,然而我不能说没有这种担心,如此的愚民到何时才能获得正常的启蒙最终用大脑思索自己眼前的世界,然后从容地要求自己做为人应该拥有的权利,到最后能够理智地去行使这些权利! 不要妄图救世主出来启蒙愚民的心智,只有自己去启蒙自己,难道做为一个中国人你真的就没有过被愚民的经历?请不要再愚民和被愚民,请赋予公民言论、游行、示威的基本权利,请相信他们在正当行使游行权利时不会再让其变为一场愚民的骚乱,请相信愚民被解放的思想才是中国政府最强大的后盾。赶快停止这场官民对立的愚民政策吧,愚民的可怕不仅仅是摧残了国人的智慧资源,更是为我们的社会埋下了可怕的破坏力量!Game is over, 这场官民的游戏!
个人分类: 人文历史|244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