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普知识--什么是石墨烯(单层石墨)
FNG 2019-10-21 16:54
定义: 石墨烯 (Graphene) 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薄膜。其厚度只有0.334纳米,仅为头发的20万分之一,被认为是构建其它维数碳质材料(如零维富勒烯、一维纳米碳管、三维石墨)的基本单元,具有极好的结晶性、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理化性质: 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 VS 硅1400cm2/V·s 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 电阻率约10-6 Ω·cm 透光率高达97% 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600m2/g 实测弹性模量为1060GPa 制备方法: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其他方法及总结:   除以上介绍的常见制备方法外,还有人研究了利用电弧法、切割碳纳米管法、气相等离子体生长技术、静电沉积法、原位自生模板法等制备石墨烯。    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解决石墨烯的不稳定性、量产等问题,完善其结构和电性能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今后开辟新的石墨烯合成途径的关键。   石墨烯以其独特的结构、性质及潜在的应用,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材料、化学、物理等众多领域研究的热点。不过目前的制备技术存在石墨烯尺寸小且分布不均、难以批量生产以及性能难以精确控制等瓶颈问题;另外,现有的表征手段耗时、容易破坏石墨烯的晶格结构,也制约着石墨烯的进一步研究。 因此,通过不同途径设计和批量制备大尺寸、层数和性能可控的石墨烯是下一步制备技术研究的重点;迅速发展石墨烯的精确表征技术,是石墨烯制备、性能和应用研究的迫切要求。
9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小知识|石墨烯必须是单层的吗
热度 2 wuyuefeng 2016-9-30 08:03
《石墨烯学堂》之第十一讲 从石墨烯联盟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石墨烯标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石墨烯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上的解读。 从狭义而言,石墨烯就是单层石墨烯, 这也是物理学家方面比较认可的观念; 如果层数增加到2层,就是双层石墨烯, 而更多层数就可能是少层石墨烯了。这里的石墨烯就是特指状态下一种材料的称谓。 图片来自互联网 而“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少层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之类称呼中所出现的石墨烯则是一种材料类别,也就是广义上的石墨烯。 图片来自互联网 强调一下,这里的区别是“一类材料”和“一种材料”的差别!我们平常所讨论的石墨烯往往就是这个范畴,很多新闻报道里的石墨烯就属于此类情况。其结果就是导致石墨烯概念扩大化,石墨烯成为“一种”万能的材料,但是严格来讲这句话是错误的,说石墨烯成为“一类”万能的材料更准确些。 本词条由昂星科技团队编辑 想要知道更多石墨烯知识,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个人分类: 石墨烯学堂|7453 次阅读|3 个评论
石墨烯小知识|有单层氧化石墨烯粉体吗
wuyuefeng 2016-9-28 08:27
《石墨烯学堂》第十讲 石墨烯的理论比表面积 2600 m 2 /g ,所以很多研究都是希望利用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故此,很多同学都对单层氧化石墨烯情有独钟;那么,真有单层的氧化石墨烯吗?这是肯定的,低浓度的 GO 溶液确实可以做到。但如果说是单层氧化石墨烯粉体的话就有点夸张了。 通常在多次离心洗涤后冷冻干燥获得的氧化石墨其比表面积在十几 m 2 /g (氮吸附 BET 测试),而如果对超声获得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冷冻干燥,那么该数值可以达到几十 m 2 /g ,当然这距离单层氧化石墨烯还有很大的差距。 昂星采用特殊工艺获得的高比表面氧化石墨烯数值可以达到 400 m 2 /g 左右,但即便这样也不能称为是单层氧化石墨烯。其实,就如上面讨论过的,氧化石墨烯片层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力,在空气中的时候,片层间哪怕仅仅只是堆叠也会消除一些比表面积,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单层的氧化石墨烯粉体是不存在的。而昂星的高比表面 GO 则是相对而言最接近单层氧化石墨烯的产品。 想要知道更多石墨烯知识,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个人分类: 石墨烯学堂|9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诺奖得主教你怎么制备石墨烯
caihaoyuan 2012-5-17 10:14
Kostya Novoselov,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演示了他的“低科技”石墨烯制备方法。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video/?vid=178
个人分类: 石墨烯|2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