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十三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十三五”期间我国小水电的机遇与挑战
热度 4 zbt92 2017-1-18 14:19
转 自:《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年12期 最近公布的国家《水电“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按照流域内干流开发优先、支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控制中小流域、中小水电开发,保留流域必要生境,维护流域生态健康。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西部地区重点开发资源集中、环境影响较小的大型河流、重点河段和重大水电基地,严格控制中小水电开发;开发程度较高的东、中部地区原则上不再开发中小水电。弃水严重的四川、云南两省,除水电扶贫工程外,十三五暂停小水电和无调节性能的中型水电开发。” 一、《规划》更加重视小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看到《规划》强调,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小水电,有人还以为,我国对小水电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实不然,就在一个月以前的11月1日,第七届“今日水电论坛”刚刚在杭州隆重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论坛并作题为《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讲话。浙江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袁家军,联合国工发组织执行干事菲利普·萧特斯、尼日利亚水利部常务秘书拉比·舒艾布·吉梅塔、东南非共同市场秘书长辛迪索·恩格温亚、斐济驻华大使约阿尼·奈法卢拉分别致辞。萨摩亚驻华大使代办塔努瓦萨·海伦等来自36个国家的100多位代表出席论坛。 陈雷部长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全球资源危机、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能源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政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加快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体关于小水电,陈雷部长提出了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四点倡议。 一是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能源目标。推动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现代能源服务。二是着力加强绿色小水电等领域技术交流合作。强化各国之间清洁能源的技术交流、项目合作、联合研究和人员培训,积极拓宽国际绿色小水电发展路径,促进全球小水电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不断加大绿色能源南南合作力度。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国家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拓宽水电等绿色能源合作领域。四是充分发挥国际小水电中心的作用。不断提高国际小水电中心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间三方合作的经济技术合作模式,引领国际小水电行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联合国工发组织执行干事菲利普·萧特斯也指出,小水电不仅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小水电一直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长期以来,工发组织与中国水利部密切合作,积极推广中国小水电开发的专业技术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工发组织愿意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通过国际小水电中心这一平台,创新服务提供和技术援助模式,积极推进南南合作,帮助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能源发展提供更多服务。 实际上,《规划》在强调小水电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还明确,要“支持离网缺电贫困地区小水电开发。重点扶持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四省藏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水电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当地居民用电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开工小水电500万千瓦左右”。为了落实好《规划 》,我们不妨把我国小水电的情况进行一下梳理。 二、我国小水电的概况 2.1 、资源: 我国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年发电量60829亿kWh;;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1亿kW,年发电量2.72万亿kWh。其中小水电可装机约1.3亿,年发电约5400亿。实际上,这个数字还是非常保守的,我国即将颁布的十三五水电规划将披露,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又将有10%到20%的提高。 表1、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及分类 1.2 、开发现状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小水电站47073座,总装机达到7322万kW,年发电量2281亿kWh。小水电广泛分布在31个省市,从各省年末发电设备拥有量看,云南省和四川省装机分别达到1107万千瓦和1076万千瓦,位列全国前2名,广东省和福建省超过了700万千瓦。全国有小水电的县共1535个。四川省最多,有157个,云南省117个,湖南省9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93个。 1.3 、我国小水电的特点 数量多,分布广,水资源和能源作用重要、巨大。大水电一般只能建在大江大河,水量大落差高的地方,而小水电则是在全国各地的广大实现调控水资源,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主力。目前我国的大型(30万以上)水电站约130余座,中型约400,小型4.7万座。 小水电的水库不一定小,例如北京面积最大的水库官厅水库,就是一座小水电。水库面积可达280平方公里,装机只有3万。 1.4 、我国小水电的运行管理 有农村水电网的县427个,其中县城电网为农村水电网的县124个,农村水电网供电乡镇4912个。2014年,农村水电上国家电网电量1516亿kWh,上农村水电网电量222亿kWh,上地方电网电量465亿kWh 。全国农村水电上国家电网平均电价为0.317元/ kWh ,上农村水电网平均电价为0.256元/ kWh 。 2014 年,农村水电网全年网内发电量达535亿kWh 。农村水电网全年输出网外电量254亿kWh ,购电量1049亿kWh ,其中购入网外电量527亿kWh,全年购电的平均电价为0.339元/ kWh 。 1.5 、我国小水电的历史作用 助力贫困山区实现了农村电气化。1983年国家启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40多个区域电网,600多个县以小水电供电为主。当时电气化县户通电率从1980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10年的99.8%,使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3亿多农村人口用上了电,小水电点亮了中国农村。 1.6 、我国小水电的经济拉动作用 拉动了所在地的内需增长。十二五前四年中央投资124亿元,拉动农村水电项目完成总投资1400多亿元,相当中央投资1元钱,拉动社会投资10元钱。农村水电站发售电总收入4800多亿元,上缴税金400多亿,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万个。可以说, 小水电是我国实施最早、最成熟的ppp。 1.7 、小水电的综合作用 防洪、供水,发电的同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山区脱贫致富,改善了生态环境。例如,全国每座小水电平均担负着7千亩的灌溉任务。我国很多山区的县早期的财政收入都是以小水电为主的。小水电代燃料,国家给予电费补偿。目前,小水电代燃料户年均可减少电费支出300元。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实施以来,解决了400万农民的生活燃料,每年可减少薪柴消耗670万立方米,保护森林面积1400万亩。 小水电的生态环境作用如何?不用多争论,我们看看中国或者说亚洲最美的会展场所雁西湖,那里就是一个叫北台上的小水电站造就的。2014年APAC会议、2015年世界水电大会都在这里召开,小水电的生态效果到底如何,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当然,如果我们对小水电有偏见,我们可以找出成千上万小水电破坏生态的反例。但是,结合联合国对小水电评价、态度,以及我们所见到的客观现实,我们可以确信:小水电本身没错,错的如果不是你对小水电破坏生态环境的归因,就一定是你对小水电的管理出了问题。 !.8 、小水电的碳减排作用 按我国划分标准,小水电约占水电总量的1/4。根据2015年全球发电量的统计,小水电的减排作用还大于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总合。我国更是如此。 三、新常态下我国小水电所遭遇的困境 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用电负荷的增长急剧下降。煤炭产能过剩,价格下滑,也刺激了我国煤电建设投资。国家审批权下放,地方增加投资发展经济的压力,使得我国煤电出现了非理性的上涨。 3.1 产能过剩与能源过剩 我国目前以不到全球1/5的人口,却消耗掉了全球一半以上煤炭。因此,造成了巨大的碳排放国际压力及全国性的雾霾污染。但是,眼下为了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似乎必须需要那么多的能源来保障。 我们为什么要消耗那么多的煤炭?因为能源供给的不足。但在能源供给不足的同时,我们又非常奇怪的出现了能源的过剩。为什么说出现了能源过剩?因为,有大量的弃水、弃风、弃光现象存在。要知道,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而言,只有能源的过剩根本就不存在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不需要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能源)。 只有对于不可再生的发电,产能过剩才不一定就形成能源过剩。因为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火电、核电:产能+能源原料== 能源)。本来,我们国家分明是能源紧张,产能过剩。但由于我们为了社会的稳定,必须让过剩火电产能的国有企业也能吃上饭。所以,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把一部分过剩的煤电产能必须转换成能源。这就导致市场调节的失灵。这种市场失灵的负反馈,又使得我们的很多地方政府,认为即使产能已经严重的过剩,但煤电建设也还是能拉动经济的。所以,为了让投资拉动经济,很多地方还在不断加码煤电产能。 3.2 我国煤电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目前,(按基本的设计发电能力计算)我国的火电产能,大约过剩3亿kW。(去年2亿、前年1亿)。由于火电产能过剩,导致目前我国的电网只有低谷,没有尖峰。因此,在电网调峰作用巨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难以发挥作作用,以致建设严重滞后,十二五规划的抽水蓄能我们只完成了一半。 目前,在我国的火电机组开工不足的同时,弃水、弃风、弃光问题都非常严重。对于整个发电行业,已经形成全行业的危机。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能减掉3亿火电,增加几千万抽蓄,我们国家的电力行业和电力供应,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3.3 可再生能源过剩是自相矛盾的伪命题 不能否认,目前无论是我国的产业界,还是学术界,火电派都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的。这些经常误导社会舆论的专家,有的是认识上有偏差,也有的则是为了维护本行业利益的故意。例如,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煤电机组的建设水平很高,已经能做到了比燃气机组排放还要低的超低排放。但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人知道,这种宣传其实是一种欺骗。我们只不过采用了过度的治理粉尘和脱硫、脱销的方法,让某些煤电机组的粉尘、硫和氮这三项排放的指标,低于了燃气的机组。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环保标准还并不全面,例如,对煤电排放中的汞污染,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要求。 因此,我国目前的所谓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如果能称它为超低排污就已经有点过分了。然而,我们不但不叫它超低排污,还非要叫它超低排放。这样宣传的好处就是可以鱼目混珠,让不了解细节的人还以为,我们国家的煤电已经解决了世界最大的碳排放难题了。这样好的煤电,你还有理由不让它发展吗?我不知道,目前我们国家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高层领导中能有多大的比例,没有被这种宣传所误导。 这些抗拒能源革命的人一方面认为,因为可再生能源的供电能力有限,所以,我国以煤电为主的局面还长期不能改变。因此,我国煤电不仅不能逐渐减少、关闭,而且还要不断增加。同时,他们却还要不断的批评在电力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得过多、过快了。但,他们就是不肯回答,为何可再生能源已经发展过多了,却还不能改变我国必须以煤电为主的困境呢? 3.4 、不够合理的能源政策加剧了产能矛盾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优先开发利用了水能资源之后,再开发利用非水的可再生资源。而只有我们国家例外。我们不仅是同步开发可再生能源,而且可以说是,鼓励优先开发非水的可再生能源。 我们当然不能据此就简单的认为,国家的政策有问题。在发达国家积极开发水电的时候,我们国家因为没有足够的钱,错过了好时机。现在,既然我们有钱,我们要想弯道超车,这样制定政策刺激非水可再生的快速发展,当然是可以的。然而,如果我们在不能压缩过剩的火电产能的同时,却又要不顾现实的强力推行刺激非水的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就会有问题了。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实行十年了,从该法律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我们知道水电不适用可再生的原因,是因为水电开发的经济性好,不需要国家政策的补贴。但从该法的立法目的上看,不需要补贴的可再生能源,绝不是可以不发展、后发展,而绝对是应该更优先发展。 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中也明确规定了:水电如何适用该法的问题,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但这另行的规定至今已经十年之久,仍然没有出台。不仅没有出台,最近国家出台的可再生配额制和优先上网的规定,居然还把最重要的水电排除在外(绝对有悖于我们可再生能源法的立法目的)。这种对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歧视政策,造成了在很多地方的电力产能过剩的博弈中,最有竞争力水电(尤其是民营的小水电)反倒被首先淘汰出局。 3.5 小水电成了产能过剩的牺牲品 煤电由于其巨大产业链以及原料的可储存性,在发电时间上,可以人为的控制,所以,不仅一些依靠煤炭财政的地方政府对煤电宠爱有佳,而且,对供电安全负有责任的能源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也难免会希望多一些煤电。加之政策上的偏差和歧视,同样清洁可再生的水电却必须排在其性价比差的多风电和光伏的后面。所以,目前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已经出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最具竞争力(便宜)的小水电却首先成为电力产能过剩的牺牲品的怪现象。导致不少小水电经营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资产价值已经被市场严重低估。 四、我国小水电的机遇 受到市场的挤压,和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小水电的运营确实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不过,一般来说,风险往往与机遇同在。目前我国小水电的机遇,也非常大。 4.1 、现实机遇 要知道,国家小水电的管理部门水利部对小水电的支持态度是非常坚定的。据了解,很多地方出台了对小水电的特殊政策之后,水利部都会积极与其沟通、协调,以减少对小水电行业以及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第七届今日小水电论坛上,浙江省的常务副省长袁家军就曾指出,浙江是江南水乡,水资源是浙江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和强塘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将水利建设推到了新高度,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也取得新的重要成效。袁家军表示,浙江将以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为前提,在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的同时,统筹考虑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兼顾防洪、供水、发电、生态保护等要求,更加重视水电站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协调性,更加重视发挥水电在保障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对大水电的生态环境作用,曾经发生过动摇,一度曾把大水电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之外,但是,对小水电的肯定和和支持态度,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因此,我们一些有地方电网的小水电,如果有了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完全可以不受外部市场和政策偏差的干扰。地方政府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定地支持本地小水电的开发利用。 前不久看到四川省叫停中小水电的新闻报道。大家可能要问,这与我们地方政府支持和保护小水电的态度是不是有矛盾?其实正相反,笔者认为四川省政府叫停增量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保护存量。云南省前不久也出台了相似的文件,我对这两个省的做法,还是非常理解的。以前的水电西电东送是国家战略,可是当这两个省按照国家的规划,开发了一定的水电之后,西电东送却变成市场行为了。东部省份还要不要西部的水电、能要多少?需要你们自己去谈。政策的微妙变化必然会造成云南和四川两个省的水电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的弃水。这个问题如果国家不出面,省一级政府怎么可能解决?所以,在省级政府的权限内,为了对现有的存量水电进行一点保护,叫停增量只能是没办法的办法。 4.2 历史机遇 全球能源革命的大趋势难以改变。2014.11联合国就发布报告称:为了避免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要求到2100年,全球碳排放为零。以达到温升不超过2度。随后,在当年北京APAC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表态支持,我国承诺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2030年能耗降低60%到6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 今年9月在杭州G20会议期间,我国又提交了《巴黎协定》的承诺。根据巴黎协定,我们的温升要控制在1.5度,本世纪下半叶(2050年后),要达到净零碳排放。这个承诺,要比我们在2014年APAC会议期间所提交的承诺,又提高了很多。只不过,这次我们还没有公布具体的路线图。然而,查查世界各国的净零排放的能源规划,没有一个国家不是要求完全关闭煤电的。各国的能源革命一般都要分两步走,从去煤化到去碳化。根据目前的科技水平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做到完全关闭煤电(去煤化),巴黎协定所要求的净零排放(去碳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管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至今还没有正式公布我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我国要实现巴黎协定,去煤化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届时煤电完全的退出,可以认为是一个最基本要求。 那么,我国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到底能否实现呢?笔者认为是可能的。大家查查看,2014年,在电力市场饱和、全国各地弃水、弃风、弃光现象都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我国的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实际新增的发电量1900多亿,已经超过了当年我国全社会用电的实际增长量。 2015 年的情况更有说服力。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加量超过了千亿KWh。大约是我国2015年全社会用电增量的3倍多。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果我国继续注重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已经具备了,从现在起就完全用可再生能源来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能源需求增长的客观条件。如果能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只要不让煤电产能严重过剩的魔剑,伤害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继续加大对我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让煤电在本世纪的下半叶退出历史舞台,是完全可能的。 结语 最新发布的《规划》仍然强调,积极发展水电的国家能源改政策。对小水电来说,未来世界的电力发展方向,无论是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小水电都将是极其重要的组成成分。 水电的可调节性是风能、光伏等间歇式能源大量入网有效保障。水电不仅是重要可再生能源,还是一些地区调控水资源、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我国的能源革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电都将要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现状,我国目前处在能源革命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此刻,小水电确实是风险与机遇同在。不过,请大家相信:小水电的风险,就是我们国家甚至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风险;而小水电的机遇,也就是我国能源革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348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优先资助领域
热度 1 wzjeditor 2016-12-29 17:38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其研究层次涉及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命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探究生命起源、演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20 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使得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生命科学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并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催生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和应用前景的新兴交叉领域,如仿生、生物光电、人工智能等。 进入20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更加备受关注,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重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美国《Science》期刊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数已连续多年超半。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如在《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生命科学被列入了重点支持领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无疑,生命科学将成为21 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对整体科学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科学,主要遵从“现象观察—解析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研究方式,逐渐从现象描述到分析和实验,从单一层面到多层次整合(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从单一领域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系统地解析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同时,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加速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1. 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及寡肽等。对生物大分子的共价修饰、相互作用及活性调控的研究是了解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大分子的特异相互作用是它们发挥功能的重要方式。在活细胞内,生物分子根据其定位、结构、运动、浓度以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动态相互作用,精确并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复杂多样的功能。深入认识生物大分子修饰、相互作用和活性调控机制,以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随着生物标记和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在活细胞中实现生物大分子和分子复合物的实时动态观测与精准操纵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重要科学问题:a 生物大分子修饰、动态变化及其功能;b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网络特征;c 生物大分子特异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预测;d 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自组装;e 糖、脂化学与酶促合成、结构与功能;f 采用高分辨等技术方法研究细胞内大分子行为。 2. 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但对细胞生命活动规律和发生机制的认识还很肤浅。细胞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决定是否增殖、分化、运动、衰老或死亡。在多细胞生物的机体内,不仅有前体细胞向终端细胞的分化,成熟细胞之间也会发生转分化。这些细胞命运的决定不仅受外界信号的影响,也受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理解细胞命运决定的物质和信号基础及其调控机制是细胞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也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重要科学问题:a 细胞可塑性调控机制;b 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c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与命运决定;d 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与定向分化的机制;e 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网络。 3. 配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调控机理 动植物的有性生殖依赖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的形成,其不仅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中枢神经和周边体细胞的调节。配子尤其是卵子中的储存物对受精后胚胎的发育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受精后,基因组的动态修饰调节合子基因的有序激活,使不同区域的细胞获得不同的发育命运,成为各种组织器官的多能性前体细胞,其进一步的迁移、增殖、分化将形成各种器官原基,逐渐形成有功能的组织器官。这些重要的发育过程受到多种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对细胞发育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网络,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的认识成为重要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重要科学问题:a 配子发生和成熟的分子机制;b 胚胎发育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网络;c 细胞谱系发育的分子机制;d 配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4. 免疫应答与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 免疫应答与效应是免疫系统各细胞和分子与生物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多层次多时程的系统事件。对机体整体的免疫细胞网络连接和调控研究,综合各细胞亚群和效应分子在复杂免疫反应过程和相关疾病中的协同或拮抗的调控分子机制,是今后免疫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重要科学问题:a 免疫细胞新亚群、新分子及其功能;b 免疫细胞识别和活化的信号转导;c 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及其功能;d 微生态黏膜免疫机制;e 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机制。 5. 衰老的生理功能变化机制 细胞在进行有限的分裂后将发生衰老,导致器官功能下降和个体衰老。不同器官因组成细胞的不同,衰老各有特点,机制也复杂多样。衰老不仅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受到遗传因素的调控。由于衰老的复杂性,传统的单基因研究有相当的局限性,近期兴起的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必将为衰老研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研究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衰老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理,是揭示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衰老干预的必由之路。 重要科学问题:a 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变化及其对个体衰老的影响;b 环境因素影响衰老生理稳态变化的细胞和分子基础;c 激素变化对衰老的影响机制;d 生理代谢变化对衰老的影响机制;e 植物早衰机制。 6. 糖/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 生命体的糖/ 脂代谢既是生命得以存在的首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生命细胞得以存在的关键屏障膜是封闭型脂双层结构膜,生命细胞各类正常活动都是在该屏障膜本身及其内外和跨膜的糖/ 脂代谢平衡条件下进行。同时,糖/ 脂代谢还为生命体提供生物合成的基本原材料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随着生命体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正在兴起有关糖/ 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研究结果对深入阐析重要的生理病理机制、提高人类健康质量有重要价值。 重要科学问题:a 糖/ 脂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网络调控;b 膜糖/ 脂代谢的动态调控与功能;c 糖/ 脂特异代谢物的转运机制与功能;d 细胞或组织器官特异的糖/ 脂代谢与功能;e 糖/ 脂代谢调控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f 糖/ 脂代谢的稳态维持与异常发生机制。 7. 植物激素互作分子机制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系列活性天然小分子物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及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同一个发育过程受到不同激素互作的调控。近些年来,随着对植物激素代谢、信号转导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已经阐明了单个激素合成关键组分和信号转导核心元件,但不同激素在代谢、信号转导乃至发挥效应的多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复杂而精细的植物激素互作网络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研究植物激素的互作机制,对于阐明植物激素调控植物器官形成及对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理,深入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要科学问题:a 激素互作在植物重要器官发育中的功能;b 植物激素与其他信号途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c 植物激素代谢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d 植物激素信号感知及转导的分子机制。 8. 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 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目标之一是认知生物多样性产生和演化的遗传机制和基础。在物种的自然(或人工选择)群体中,生物性状通常呈现连续变异,而且这些变异还会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更为丰富的变化。这些复杂的生物性状涉及物种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疾病易感性、对不良环境的耐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力和长期繁衍能力。就农作物而言,复杂性状还包括一些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性状(如作物的产量、品质、次生代谢性状等)。随着非传统模式物种基因组学的开展、海量数据的积累和高效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开展揭示各类生物物种性状变异和演化的遗传基础的研究,解决复杂性状遗传机制等许多长期以来人类无法解析的问题。 重要科学问题:a 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和调控机制;b 复杂疾病的遗传和生理机制;c 生物性状演化的遗传基础;d 人类及重要生物表型的特征及遗传基础;e 次级代谢调控的遗传基础。 9. 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调控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而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神经环路则是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基础。理解神经元的分化、发育及功能特性和神经环路的形成、调控及信号处理机制是理解大脑工作原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重要科学问题:a 神经元的发育、形态与功能;b 神经元之间选择性联系机制;c 神经环路信息的处理和整合;d 神经环路异常与疾病发生机理。 10.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人脑中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时空尺度上的神经网络,执行信息的编码和处理,实现从感知觉到学习记忆乃至人类特有的语言等认知功能。理解认知的心理过程及其脑神经机制,对最终揭示脑的奥秘、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提升和扩展人类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近年来,由于脑神经成像技术、遗传学技术的应用及精巧的心理学实验设计,认知神经科学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尽管如此,我们对大脑的工作机理的了解仍十分粗浅而且不全面。因此,揭示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是21 世纪心理学的发展目标,也是当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目标。 重要科学问题:a 感知觉信息处理与整合;b 注意和意识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c 高级认知过程(学习、记忆、决策、语言等)的心理和神经机制;d 认知异常的发生机理、早期识别与干预;e 人类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11.物种演化的分子机制 演化是指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而性状通常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突变可以造成性状的改变,进而导致个体间遗传差异的产生。演化为生物种群提供更多的选择,在不断变化环境当中的,种群内总有一些个体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从而将该物种的大部分遗传信息继续传递下去。随着各种组学(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从分子层面探究物种演化的分子机制成已成为国际前沿研究领域。 重要科学问题:a 特殊环境下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机制;b 物种相互作用的协同演化机制;c 物种相似性状的趋同演化机制。 12.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不仅保证了人类的食物安全,也提供了洁净空气和水资源等生态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生物种质资源是动植物遗传改良的基石,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是动植物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由于全球人口爆炸性增长、掠夺式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近400 年间生物灭绝的速率远远超出了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大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物种濒危加剧和遗传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关乎我国的生态安全,关乎人类的福祉。 重要科学问题: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b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c 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d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3.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 遗传改良是提升农业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了常规育种技术周期长、效率低和预见性差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基于基因组学的分子设计育种已成为国际上引领生物遗传改良的先进技术。与传统的“经验育种”相比,分子设计育种具有优良基因的定向转移、基因型的精确鉴定、育种周期短等优点,是克服常规育种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迅猛发展,一些植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相继完成,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解析和功能基因的不断克隆,分子设计育种正在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 重要科学问题:a 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b 农业生物基因与环境互作机制;c 农业生物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d 农业生物育种的新理念和新模型。 14.农业生物抗病虫机制 利用生物本身对生物胁迫的抵御能力,如动物的免疫、植物抗病虫性等,是实现安全、高效、持久抗性的基础。开展动植物抗病虫性的生理和遗传规律、动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的基础研究,为培育抗性品种、疫苗的创新及新绿色药物的分子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加强农业生物疾病防控方面的基础研究,高效、快速鉴定新抗性基因及免疫调控通路中重要元件,揭示动植物免疫调控通路中各个元件的功能,从而绘制出动植物免疫调控网络,将为建立农业生物疾病的监测和检疫、新绿色药物的设计、研发与高效利用提高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重要科学问题:a 农业生物抗病虫的分子和生理机制;b 农业生物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c 农业生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防治基础。 15.农林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机制 农林植物适应逆境的生理生态特征、应对机制及栽培调控机制研究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课题。但对其认识不够、研究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抗逆分子设计育种及栽培调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加强农林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机制研究,对提高抗逆育种效率,建立抗逆栽培技术体系、提高农林植物生产力、减轻非生物逆境所导致的农林生产损失,实现农林植物高产、高效、健康、可持续生产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指导价值。 重要科学问题:a 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分子和生理基础;b 农林植物对多种非生物逆境的交叉响应机理;c 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栽培调控机制。 16.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 健康养殖以保护动物健康、人类健康、畜产品安全为目标,依据养殖对象正常活动、生长、繁殖所需的生理和生态要求,选择科学的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是解决畜禽、水产病害、农业动物产后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对农业动物养殖环境的影响因素、因子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不够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动物生产的发展。加强主要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研究,是现代畜牧和水产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重要科学问题:a 农业动物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规律和生理基础;b 农业动物及养殖环境中病原的适应性与传播规律;c 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d 养殖过程中环境因子变化和污染物迁移规律;e 饲料营养及代谢产物对动物免疫的影响机制;f 牧草品种选育及草地生产力维持机制。 17.食品加工、保藏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营养和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由于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的滞后和食品加工技术的落后,多数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生物学机制不清,有害物质产生的原因不明,使得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合理高效利用,一些有害物质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食品加工、保藏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机制,有助于阐明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指导食品的生产、引导人们合理健康饮食和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重要科学问题:a 食品加工方式、加工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机制;b 食品储藏保鲜和营养成分维持的生物学基础;c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消除的机制;d 食品有害物质痕量、快速检测的理论与新技术、新方法。 本文摘编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内容略有删节。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资讯|23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推进高校薪酬改革 完善科创补偿机制
redtree 2016-12-22 17:35
教育部:推进高校薪酬改革 完善科创补偿机制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12/20 13:47:57 资料图。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高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支持高校推进人事与薪酬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 《规划》提出,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 具体目标包括: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 《规划》指出,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要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围绕可能催生重大创新和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前沿科学领域、严重制约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民生领域等,组织高校积极参与脑科学、纳米科技等重大科学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 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在高校培育和建设若干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优势,加强顶层规划和组织预研,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规划》提出,要深化科技与经济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是高校科技支撑发展的直接体现。要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撑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持力度。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制。 要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以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谋划智库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端科技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重大决策中发挥有力支撑,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中拥有较大话语权。 《规划》强调,要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启动高校科研队伍组织方式改革。鼓励高校自主设立科研岗位,推进高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校聘任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不断完善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支持高校推进人事与薪酬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doc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决我国弃水问题亟需澄清误导宣传
热度 1 zbt92 2016-12-21 19:38
---- 张博庭 2016-12-21 在电力市场与水电弃水课题研究会上的发言 最近以来,国家能源局已经多次发文,限制煤电的无序扩张,但效果却十分不佳。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媒体目前对煤电的宣传与国家控制煤电的政策要求完全错位。包括我国的电力十三五发展规划,其实也是一个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 电力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无奈 根据十三五的规划计算,我国新增的煤电产能将达到 1.1 万亿 Kwh(2亿千瓦5500小时) ,另外还有气电1760 亿(按 4000 小时),而同期我国的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总产能仅增加了 4524 亿。(水 /4000 、风 /2000 ,光 /1800 )。如果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如期完成,那么仅仅火电产能的增量,就已经填满了全部的社会用电增量,再加上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产能的增加,那么我国的电力产能过剩的局面将会比目前更加严峻。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电产能的绝对增长是可再生能源的 243% ,化石能源的绝对增长是非化石能源的 181% 。 这还是假定我们能十三五够成功的消减掉 1.5 亿的煤电基础上。 这能否办到,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控制不住这 1.5 亿,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电产能的绝对增长将是可再生能源的 425% ,化石能源的绝对增长是非化石能源的 300% 。产能增加是社会用电增长的 170% 到 224% 。因此,实际上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只是相对的优化,绝对的恶化。届时我国的产能过剩以及弃水、弃风、弃光的问题,不仅难以好转,而且很可能还要加剧。 “十三五”电力工业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速 新增 社会用电(万亿度) 5.55 6.8-7.2 1.25---1.65 发电装机 抽蓄装机(万千瓦) 2303 4000 11.7% 亿度 / 运行小时 常规水电(亿千瓦) 2.97 3.4 2.8% 1720/4000 核电(亿千瓦) 0.27 0.58 16.5% 2480/8000 风电(亿千瓦) 1.31 2.1 9.9% 1580/2000 太阳能发电(亿千瓦) 0.42 1.1 21.2% 1224/1800 非化石能源发电 ( 亿度 ) 7004 可再生能源发电(亿度) 4524 煤电(亿千瓦) 9 11 4.1% 11000/5500 气电(亿千瓦) 0.66 1.1 10.8% 1760/4000 十三五期间煤电产能的增长是可再生的 243% ,化石能源的增长是非化石能源的 181% 。 误导宣传一:把煤电宣传成为清洁能源 某些媒体把煤电的超低排放错误的宣传成为清洁能源。实际上,我国的超低排放只是在粉尘、脱硫和脱销这三项指标上控制了,实行了天然气的排放标准,但是,煤电的其它大量的污染物仍然非常高。目前,只有我们国家的一些人经常宣称,中国煤电的高效清洁利用,也能实现巴黎协定。其实国际社会一再揭露所谓超低排放的中国煤电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的欺骗宣传 ( 2016-10-24 《 中国能源报 》“更高效的燃煤发电依然会破坏气候” )。此外,因为 ccs 技术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商业化成功的案例。为了实现巴黎协定,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先后宣布了彻底关闭煤电的时间表。(关于这方面内容,笔者以前已经有过专门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误导宣传二:对能源革命和电力转型的宣传错位 尽管煤电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作为我国主要的电源,但是,一定要认识到这种局面终将是要改变的。目前,我们国内的很多宣传还都认为,因为煤电还是主体能源,所以我们还要发展煤电。但是国际社会却非常明确地认为,正因为煤电是当前的主体能源,所以,它才是我们能源变革的主要目标。众所周知,国际社会关于能源变革的非常重要的“苏州共识”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能源变革的本质就是主体能源的更替和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从减煤化到最后完全去煤化,是任何国家都必须要走的能源革命之路,我国也决不可能例外。在当前我国的煤电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我国发电行业早已经具备了减煤的客观条件。但是,目前很多媒体的宣传,不仅不承认我国煤电严重过剩的现实,而且,还不顾客观事实的强调我国的煤电还需要发展、建设。这种误导的宣传为一些地方、企业抗拒国家能源局的文件,提供了理论和心理依据,以至于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电的绝对增速仍然是最高的。如不能澄清这种误导宣传,我国煤电的无序扩张态势很难遏制住,水电弃水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对于国家能源转型的认识分歧 目前,很多宣传经常强调我国能源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为此,一本名为《 国家能源转型:德、美实践与中国选择 》的图书备受煤电界人士的吹捧,并因此获得了 2015 年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的二等奖。同时,也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争论。 争论一:能源革命电力转型的特殊性 P k 必然性 作者获奖后的大会的发言,还是公开的强调不同国家能源转型的“特点”和“本地化路径”。作者认为德国、美国的能源转型就是不同的,所以,中国的也不会一样。并且由此得到的结论之一是“并不意味着中国今天也要把这个问题(能源转型)放到最为优先的位置。”这可以说就是作者所强调的中国能源转型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作者的这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资源禀赋、发展状况、速度可能不同,但是能源转型的本质都是一致的。事实上,美国的所谓清洁能源转型,也只是暂时的(到 2050 年前后),美国下一步的转型,一定也是转向可再生能源(同德国一样)。中国的能源转型,不可能有其它的道路可走,也一定是转向可再生能源。 最近,由多国的专家出席的关于能源变革的“苏州共识 5 ”中非常明确地指出“ . 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现行电力系统需要为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进行转型”。我国显然也是苏州共识的主要参与方,所以,违背共识强调中国能源转型的所谓特殊性是非常错误的。与之相对的,我们非但不能强调中国能源转型的所谓特殊性,而且还非常有必要强调能源转型的必然性。(关于能与革命电力转型的必然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笔者有过专门的论述文章。) 争论二、能源转型的长期性 PK 紧迫性 作者他在获奖后某次发言的第二节“完整理解能源转型的内涵是有效推进国家能源转型的前提”中,再次强调“从长期性看,一种能源替代另一种能源并获得主导地位,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时间。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尽管,所谓长期性只是一个定性的说法,不过这里作者已经提到了一些具体数字。作者传达出的意思是,可再生能源的转型,需要比几十年、上百年更长的时间。然而,作者的这种“长期性”是与我们国家的国际承诺完全不相符的。 2014 年 APAC 会议期间,中美发表联合声明,为了在 2100 年实现净零排放,我国承诺要在 2030 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到 20% 。此后在今年的杭州 G20 峰会上,我国政府又提交了更加严格的巴黎协定的承诺,也就是说我们承诺的自主减排,是要在本世纪下半叶就实现净零排放。我国的这个承诺,显然与作者的长达百年以上才能完成能源转型的说法相矛盾。所以,对于能源转型我们要强调的不应该是作者发表的长期性,而是国家承诺的紧迫性。 争论三、能源转型的复杂性 P K 可行性 图书的作者认为“从复杂性看,可再生能源是多个品种的集合,其中任何一个能源品种都不具备成为单一主导能源的‘潜质’。而且,这些可再生能源品种的技术特性也不完全相同。”。 作者的“可再生能源是多个品种的集合”的表述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因此就强调所谓能源转型的复杂性,却是站不住脚的。作者的这个错误结论,其实是来自作者对中国能源禀赋的认识偏差。在他的图书介绍“中国能源的禀赋和特点”一节中,居然只字未提“水电”。不考虑水电,作者的对可再生能源的理解和定义,怎么可能不出现严重的问题。例如,关于能量密度。风能、太阳能的发电能量密度,确实都比较低。但是,水电的能量密度却并不低。例如,中国的三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站。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能量密度最高的发电站,就是水电。 目前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品种有水、风、光,而正是这三种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能源的集合,为了我们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其中,目前最为重要是水电。梯级开发的水电,具有非常好的可调节性,是让电网大量吸纳非水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保障(包括抽水蓄能水电站)。德国本身的水电不太多,这一点体现的不大明显,但是,德国能大量吸纳光伏发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向欧洲邻国出口。而欧洲的挪威、瑞士等国有较丰富的水电,可以为德国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有效的调峰。所以“可再生能源是多个品种的集合”恰恰是可再生能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保障。 图书的作者,之所以会把“可再生能源是多个品种的集合”当成能源转型的复杂性难题,恰恰是因为他在考虑中国的资源禀赋时,忽视了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水电)的结果。如果尊重客观事实,我们谁都不能不承认:目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能源革命的主战场在电力;水电是能源革命的主力军;风能是第二梯队,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是能源革命和电力转型的决胜力量。 上图是 2015 年的全球电力(发电量)构成图,由图可见,水电不仅是目前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而且还是电网大规模的接纳非水可再生能源的保障。 由此可见,一旦我们客观地考虑了水电,就能让我国能源转型的复杂性变成可行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书作者的这种错误并不是唯一的、偶然的。笔者以前就曾在一个很著名的研究机构的关于“中国能源禀赋”的研究报告中,发现他们居然忘记了最重要的水电。大家都知道,学者们出书,很多内容都是相互引用的,因此,笔者认为图书作者的这种错误,在我国的能源学术界还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 总之,一些在象牙塔里不大了解中国国情的学者,强调能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学术错误,被一些热衷于发展煤电的同志,当成了抗拒能源革命的理论依据。以至于国家能源局不管如何发文件控制煤电产能的无序扩张,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因此,为水电正名,澄清误导宣传,同时向全社会阐述清楚我国能源革命电力转型的必然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才是我国遏制煤电的无序扩张,从根本上减少弃水、弃风、弃光,保障我国能源成功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3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综合报告丨领读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领域战略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2-20 09:31
国土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空间格局 实施“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总体战略,从“人与自然”失衡,经过“人与自然”再平衡的过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平衡,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安全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①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再平衡;②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禀赋的再平衡;③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再平衡;④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与产业布局的再平衡;⑤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大生态工程的再平衡。 实施“人与自然再平衡战略”的10项重点措施是:①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低效污染发展模式为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②转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耕地农业为新型的草地–耕地混合农业;③转变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为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④水土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的红线;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高效利用资源;⑥调整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关系;⑦实施小城镇大战略,优化城镇布局;⑧继续推行“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战略;⑨稳步地放开计划生育政策;⑩正确处理社会公平与效益、公益性与商品性的关系。 统筹区域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的三大举措包括: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在陇海路—兰新线—北疆线和东南沿海地区筹建“一带一路”的经济核心区,努力推动东部、中部、西部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②优化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块国土空间布局,东部地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走在全国自主创新的前列,中部地区要支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有步骤地建设重点地区和开发自然资源;③构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长江与华北六大国土生态经济区,发挥地缘经济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是要坚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二是加强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三是要强化能源科技支撑,争占制高点;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五是实施能源管理、价格、政策方面的体制变革。低碳减排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时间表;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三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投入的到位;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能源结构将从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变。至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60亿t标准煤,煤炭和石油能源比例降低到40%左右,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占到1/2以上;在化石能源比例大幅提高的前提下,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t、1000万t和600万t左右,化石能源燃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40亿t/a,人均碳排放低于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目标。 至2020年,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六大重点任务包括:①强调“节能优先、总量控制”,继续强化国民经济发展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和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使主要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②提高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技术水平,增强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③积极推动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和地热能热利用技术规模化应用,安全发展核能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技术;④注重提高能源输配系统的安全、高效,如已有电网技术的完善与升级、新型输电和智能化、超导电力技术的提升以及电网结构变革等;⑤国内国外市场并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加强国内能源的勘探和开采的同时积极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强海外油气安全运输体系建设,加快能源资源储备能力建设;⑥加强CCUS技术、先进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至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重点任务是在上述先进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利用技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成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高质化转化技术等规模化商业应用;积极推进快中子堆、受控核聚变等新型核电系统研究、加速器驱动的核乏料处理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并逐步推进商业应用;积极推进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天然气水合物、深层地热等的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体系和能源装备产业。 至2020年,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的重点任务包括如下几个。①节能提效,促进低碳减排,针对主要高耗能行业,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使主要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降低碳排放水平。积极推进智慧低碳城市建设,使节能生态智能建筑得到广泛应用。②强化高碳能源的低碳化清洁利用技术,增强能源输配系统,应用智能电网,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减少碳排放。③优化能源结构,应用低碳能源供应技术,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推广核能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热利用技术;④逐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低碳标准,强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倒逼机制。至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先进的核能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转化技术以及新能源利用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并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体系和能源装备产业。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促进低碳减排。形成完善的环境政策标准体系,建成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 新形势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满足全面小康、现代化建设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需求为宗旨,深入实施生态兴国战略,大力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保护;坚持优化布局,强化生态修复;坚持改善民生,推动绿色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实施创新战略。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全面建成,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布局为:“八区、十屏、二十五片、多点”,将全国陆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划分为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区、东部平原区。构建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镇森林生态屏障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二十五片,及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点区域。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八大重点任务:①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②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③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④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⑤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⑥建设和改善城镇生态系统,⑦加强工矿交通废弃损害用地的生态修复,⑧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所有这些任务都与增加生物碳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12项重大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区域防护林建设工程,森林保育和木材战略储备工程,湿地保护恢复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草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工矿交通废弃地修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工程,城镇绿化及城市林业工程。 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战略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树立“保护优先、质量改善、系统控制、协同治理、风险防范、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摒弃“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惯性做法,构建“保护—修复—再保护—再提升”的新模式,改革建立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善国家环境执政方式,强化国家环境执政能力,坚持从硬从严、治理为主、全民行动的方针,显著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最终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优先、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着眼于我国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全面改善,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形成中国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与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目标。 环境保护的五大重点任务如下所述。①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明显改善水环境和水质,优先保护优良水体,狠抓重污染水体的治理,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分类、分区的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制度。②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速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制定与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煤烟型污染控制和煤炭总量控制,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城市扬尘。③强化土壤保护与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和人居环境安全,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推行与实施分类管理机制。④加强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开展全国危险废弃物普查,开展突出危险废弃物环境专项整治,推进高效利用处置设施和危险废弃物监管平台建设。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针对钢铁、石油、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造纸六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以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政策法规保证等措施,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推进源头削减和末端治理的有机结合,重在控制、降低排放总量;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过程的应用,进一步推进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实施一批工业生态园区的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企业向价值链延伸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我国工业将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在若干新兴产业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引领产业发展;基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形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控制力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新型工业化的四项重点任务包括: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设计创新,促进技术进步;④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强化全民族的生态危机意识,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和城镇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以区域生态承载力为前提,优化城镇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循环和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消费方式,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或完善城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公众幸福指数等纳入各级城镇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城镇规划建设实施总量控制,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建筑规模,提升城镇宜居性,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利用当前的窗口期,加强城镇能源、交通、供排水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采“城镇矿山”资源,保障城镇高效、安全、清洁的运行,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总体目标是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人口四大子系统对城镇发展的反馈关系,对城镇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生态规划和智能设计,大力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严格控制新增住宅面积、城镇化率增速、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人均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量、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等城镇化发展敏感性指标,合理控制城镇化年增长速度,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分地区适宜的建筑能源消费模式,缩小不同城市间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距,逐步形成生态协调的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领域的八大重点任务:①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②发展绿色产业,优化城镇经济发展模式;③重视城镇设计和建设,控制城镇建设规模;④发展智能技术,建立城市信息网络;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转型;⑥推动生态城区建设与改造示范;⑦大力开采“城市矿山”资源,实现城市废弃物有效利用;⑧加强城镇污染防治,推动废水、废气的资源化与能源化。 八大重大工程包括:①城镇矿山二次资源开采利用重大工程;②北方城镇采暖大规模利用工业余热重大工程;③城市清洁发电设施建设工程;④城镇绿色建筑及材料推广重大工程;⑤城镇化智能技术与设施推广应用工程;⑥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程;⑦城市废水处理和利用建设工程;⑧村镇特色本土化材料应用示范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现代化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现代化总体思路是:创新思路,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控制水资源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基本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废旧地膜)的要求,统筹“三个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推进、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搞好“三个结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结合,树立农业环境污染全程控制理念与重点治理的结合,实施城市、工业污染与农村污染一体化防控的结合),实现“三个转变”(由生产功能向兼顾生态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型转变;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技术体系转变),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战略目标是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为引导现代农业向深度发展提供新思路,即在具有新质的技术创新基础上,实现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低级资源对高级资源的替代,以及物质转换链的延长和资源转化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战略要求,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五大重点任务:①加强农业资源保护;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③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④实施一批生态文明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⑤加强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科技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消费与文化教育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与文化教育总体思路是:发展理念要由量长转为质增,主要工作由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转为生态环境的治理营造,经济增长点由投资制造业转为教育、医疗等第三产业。与之对应的,居民消费模式与理念的转变:消费需求由量多变为质优,由对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变为对整体生态环境,由基本的衣食变为精神层面的教育、保健等,即一种精致、适度、重视精神提升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需求的三个转变,需要国家相关的政策扶持,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消费品,更需要人民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 绿色消费的总体目标是走“提高产品的劳动力附加值,不过多扩产,提升居民素质,引导居民购买高劳动力附加值的产品,增加文化消费”的发展道路,提出精致适度的绿色消费模式是我国消费模式发展的总体目标。 绿色消费领域的重点任务包括如下几个。①推进日常生活绿色消费的重点任务,引导居民的精品消费,提倡精致生活,一方面需要对居民的消费倾向进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企业生产精品,生产高劳动力附加值的产品。②加快交通领域绿色消费的重点任务,应尽快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进行城镇规划,减少居民日常工作生活出行距离;为自行车、行人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低碳出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适度控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通过差别化停车、错时上下班、收取拥堵费等手段来调节中心城小汽车使用,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方式,促进中心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平衡。③推动建筑领域绿色消费的重点任务,引导居民理性消费,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不盲目追求面积与技术的使用,防止建筑领域需求的过快增长,应积极发展与绿色生活模式相适应的建筑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交通运输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交通运输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统筹制定规划、调整交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管理能力为重点,以政府主导、政策激励、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目标是依据国家总体要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实际,至2050年达到以下目标: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标准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高效信息服务体系形成,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 绿色交通领域的八大重点任务:①统筹制定绿色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控制交通需求总量的过快增长;②优化运输结构,促进运量向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转移;③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逐步优化用能结构;④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倡导建立绿色出行方式;⑤改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加强各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⑥加强节能环保管理,推动绿色交通运输的发展;⑦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⑧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综合水平。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项目研究组 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综合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马俊 ,2016.9)摘要部分。 ISBN:978-7-03-049844-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综合卷》 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整个丛书的挈领分册。全书内容包括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两部分,综合报告以十二章内容就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内容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土生态安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空间格局等到“十三五”目标与重点任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条件与政策建议,是对项目八个课题主要成果的概要总结;专题研究部分更深入地以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专题研究的内容以项目组成员发表在《中国工程科学》上的部分文章为基础,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 本书适合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政策咨询研究人员,以及广大科研从业者和关心国家发展建设的人士阅读,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9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个挺好的,应该归入科普
热度 3 cgh 2016-12-5 15:42
好在哪? 不枯燥, 不繁杂, 不遗漏, 有知识。 ---------------- 图说《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 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4/478/20161205085157900333409/index.html 发布时间:2016-12-03 10:27:05 信息来源:发展与财务司
个人分类: 地震|275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万钢:“十三五”科技创新将聚焦六大重点任务
freeedu 2016-10-21 10:37
万钢:“十三五”科技创新将聚焦六大重点任务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是什么,有哪些要考核的硬指标?“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清单长啥样?10月19日,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一一进行了最新权威解读。 万钢介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科技创新思想,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基本遵循。“十三五”是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各项部署要求,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各项任务,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十二项主要指标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衔接性、阶段性。其中尤为重要的两项指标是: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2015年的55.3%提升至60%;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5年的2.1%提升至2.5%。 “完成这两项指标,有很大难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一项世界通行的衡量标准,比例本身代表了科技创新在全社会发展中的受重视程度,反映了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前瞻部署创新驱动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分析其内部的结构,还可以研究科研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十三五’应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并通过一些普惠性政策引导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万钢说。 谈到“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部署时,万钢表示,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重点从六个方面加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和谋划: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在构筑国家先发优势方面,实施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重要战略方向率先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速引领产业变革; 完善支撑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瓶颈制约,形成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战略高技术部署。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切实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 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各类科研基地和平台统筹布局。 在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方面,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若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创新中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领头雁”作用,引领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 为推动“双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要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筹众扶,打造“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科技资源和科研基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要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鼓励高校开发创新创业交流课程;设立新兴产业基金、中小企业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流转退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创业。 为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建高效研发组织体系,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科研院所;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政府工作重心转到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制定、评价评估、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等方面,做好营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基础性、公共性工作;要建立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 在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万钢强调,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个人分类: 农业趋势|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将推动海水淡化入京 建多元化供水格局
redtree 2016-9-3 10:05
北京将推动海水淡化入京 建多元化供水格局 作者:沙雪良 来源: 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6/9/3 9:55:23 昨天,《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十大任务,包括高标准建设公交都市、建成新机场工程及配套交通网、发展绿色低碳能源、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等。 《规划》对本市“十三五”基础设施发展提出4类共25项指标,主要包括:公交专用道里程1000公里、中心城全日绿色出行比例75%、用水总量不超过43亿立方米、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降低17%、全市污水处理率大于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9.8%等。 引导自行车回归城市 在“十三五”十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中,前三项都与交通有关,分别是建设公交都市、改善城市道路网络和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 公交方面将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总里程提高至900公里,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75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0%。市发改委委员崔小浩表示,“十三五”期间将建设12号线、17号线、19号线一期这些轨道交通快线和骨干线网。到2020年,北京中心区域地铁密度将接近或达到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水平。 同时,原有线网的功能也要提升,特别是一些断头线或联络线的建设。崔小浩举例说,比如目前乘昌平线进城,只能在13号线换乘。对昌平线南延后,15号线、10号线、4号线都可实现换乘。“通过多点换乘,能整体提升原有线路的效率。” 同时,引导自行车回归城市,形成连续成网的3200公里自行车道。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减少占道停车,目前很多自行车道被汽车占道;二、在有条件的路段增加物理隔离,保证骑车人安全;三、增加标志标识。 打通三环半瓶颈路段 “十三五”期间,本市将打通“三环半”道路系统,基本建成四环内主干路网,打通微循环,加快完善城乡路网。同时,深入挖潜、统筹配置停车资源,出台政策推动居住区和邻近单位停车资源共享,开展错时停车。 崔小浩介绍,目前三环路、四环路压力较大。“三环半”道路系统北边是北土城路,东边是西大望路,南边是石榴庄路、康新路,西边是万寿路。这些路有一些瓶颈路段,约有十几公里,“十三五”期间这些瓶颈路段都将被打通。 本市还将优化公交系统,施划改造连续成网的公交专用道,累计达到1000公里,推广直达快线、商务班车等定制公交。此外,全面改善接驳换乘条件,加快建设北苑北、苹果园、望京西、奥体南区等8个综合交通枢纽,建成马官营中心站等立体公交场站,实施中心城长途客运站功能外迁。 建设空军南苑新机场 在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方面,《规划》提出构建区域“四纵四横一环”通道,打造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 民航方面,本市将建成新机场工程及配套交通网络,与现有首都国际机场共同构建“双枢纽”格局。加强与天津、河北机场的分工协作,构建京津冀多层级机场群。建设空军南苑新机场,外迁现状南苑机场,打开北京南大门。 铁路方面,将加快京沈、京张、京霸等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建设京唐、京石城际和城际铁路联络线,研究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北延工程,形成区域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 公路方面,将建成京台、京秦等国家高速公路,建成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建成新机场高速、新机场北线高速、兴延高速、京密高速、延崇高速等高速公路,公路总里程达到22500公里。 副中心试点近零排放 对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规划》在多方面提出了比全市乃至中心城区更高的标准。例如,2020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是75%,副中心的标准为80%;在污水处理率方面,副中心的标准与中心城区一致,较全市标准高4个百分点。 此外,副中心还将试点近零排放区。所谓近零排放区,是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减少碳源,通过碳汇补偿等措施,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工业、服务业节能降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在提升重点区域承载力方面,《规划》提出要完善世园会及冬奥会基础设施,加强门头沟、顺义、怀柔、密云、平谷等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联系,实现区区通轨道。 建多元化供水格局 “十三五”期间,本市将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能力,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扩能方案,利用密云水库等水源地,推动建立水资源安全储备体系。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廊涿干渠东延及北三县供水工程,推进与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连通,实现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和相互调剂。 同时,将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等,统筹区域水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供水格局。 《规划》目标同时指出,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河道黑臭水体,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9%,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污泥无害化率达到100%。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建设,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加强河湖水系生态治理,推进水系连通、水质还清。 崔小浩介绍,“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是首都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行动,不仅涉及北京,也涉及河北。所以推进这一行动,首先要建立一个协调联动机制,同时要理顺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目前一些前期工作已经开始推进,如北运河湿地。另外,官厅湿地不仅可以改善官厅水库的水质,因为邻近冬奥会举办地还对举办冬奥会有帮助,属于关键性节点性工程,目前对它的改善工作也在推进。 京华时报记者 沙雪良
个人分类: 资源|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三五”第一批26个重大项目指南正式发布(附生命科学类名单)
CASMART 2016-7-11 14:50
“十三五”第一批26个重大项目指南正式发布(附生命科学类项目名单)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发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通告》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根据6月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发布了“十三五”第一批26个重大项目指南。 6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了生命科学、医学等18个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以及8个科学部和跨科学部的优先发展领域。 其中,生命科学部共确定了15个优先发展领域,包括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配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调控机理,免疫应答与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糖/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调控等。 医学科学部明确包括发育、炎症、代谢、微生态、微环境等共性病理新机制研究,基因多态、表观遗传与疾病的精准化研究,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研究,肿瘤复杂分子网络、干细胞调控及其预测干预,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等慢病的研究与防控,免疫相关疾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新策略,生殖-发育-老化相关疾病的前沿研究、基于现代脑科学的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重大环境疾病的交叉科学研究、急救、康复和再生医学前沿研究、个性化药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对中药发掘的指导价值研究、个性化医疗关键技术与转化研究、多尺度多模态影像技术与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智能化医学工程的创新诊疗技术研究等15个优先发展领域。 此外,跨科学部的16个优先发展领域中也有多个与生物医学相关,包括工业、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与新方法、新技术,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细胞功能实现的系统整合研究,从衰老机制到老年医学的转化医学研究,以及基于疾病数据获取与整合利用新模式的精准医学研究。 而在此次发布的26个项目指南中,其中有有5个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它们分别是 “生物质催化定向转化制备重要含氧小分子化合物”重大项目指南 , .“棉纤维发育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 “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重大项目指南, “代谢物及细胞感受代谢物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重大项目指南。 1   “生物质催化定向转化制备重要含氧小分子化合物”重大项目指南 生物质是自然界唯一的可再生有机碳资源,经催化转化可制备重要的含氧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以部分替代和补充传统的化石资源路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各种生物质转化路线中,化学催化转化具有效率高、与现有化工基础设施容易对接的独特优势。但传统催化转化技术主要针对的是碳氢化合物,难以直接用于分子中C-O键为主的生物质高效转化。必须发展创新的催化转化策略,实现对生物质基本结构单元中主要化学键的定向剪切和转化,获取部分碳氢氧结构基团,制备高附加值含氧小分子化合物。本项目研究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重要小分子含氧化合物,包括作为汽油添加剂的醇类化合物,作为重要聚合物单体使用的二元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有机酸(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乳酸等)和重要的酚类化合物等,发展高效、原子经济性和绿色的合成方法,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    一、科学目标   针对非食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创制高选择性催化剂,发展原位动态表征方法,揭示其C-C键和C-O键选择性活化的规律,创造新的生物质转化途径,建立生物质转化气-浆-固多相反应器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实现生物质结构单元定向剪切制备重要小分子含氧化学品。    二、研究内容   (一)纤维素/半纤维素定向催化转化制备重要一元醇和二元醇。   创新催化剂设计和发展新反应历程,从原子/分子层次构筑多功能精确匹配的新型催化材料,设计兼具高效水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酸性中心和选择性切断C-C键的双功能催化剂以及选择性切断C-O键的多功能催化剂;发展木质纤维素转化的绿色催化反应和过程,制备重要的一元醇(乙醇、丁醇等)和二元醇(乙二醇、丙二醇等)。   (二)纤维素/半纤维素定向催化转化制备重要羟基酸和二元酸。   通过设计具有糖苷键水解功能、单糖异构化功能、经由反羟醛缩合的C-C键断裂功能、卤素辅助的C-OH键催化断裂功能的双功能或多功能催化剂体系,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建立生物质制高值有机酸的催化基础。实现以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乳酸、己二酸、乙醇酸等和以木质素为原料制备对苯二甲酸及其衍生物等。   (三)木质素的绿色催化解聚制备苯酚等重要酚类化合物。   研究高性能的催化材料和与之匹配的溶剂体系;研究催化剂的尺寸形貌、活性中心与载体之间的电荷传递规律,达到催化反应选择断裂链接木质素单体之间的C-O键或/和C-C键,保留苯环结构,制备酚类化合物。   (四)面向木质纤维素高选择性转化催化反应机理和过程强化的研究。   借助反应动力学和现代原位谱学表征方法,开展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通过气-浆-固多相体系中气泡的运动行为以及气液与液固传递关系,建立基于生物质转化的流体流动与传递和反应耦合理论,为木质纤维素的高效转化和反应器设计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生物质催化定向转化制备重要含氧小分子化合物”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   (二)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700万元/项(含1700万元/项)。   (三)本项目由化学科学部负责受理。 2   “棉纤维发育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我国第一大经济作物,涉及到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我国是重要的产棉大国和纺织品出口国,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棉纤维长度是决定纺纱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要适应机械化采摘,对棉花的纤维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析棉纤维起始伸长及长短绒比率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增加长纤维细胞的数量促进正常纤维细胞进一步伸长,实现棉花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同步育种改良,从而解决我国高品质原棉严重不足的重大问题,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目标   紧紧围绕“棉纤维发育的分子、细胞机制及育种应用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运用育种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解析棉纤维发育的分子、细胞机制及育种应用的基础研究,为解决“棉花长纤维不足”重大生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   (二)棉花纤维细胞机制。   (三)棉花纤维发育机制在育种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棉纤维发育的基础研究”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二)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三个研究内容设置3个课题,3个课题要紧紧围绕“棉纤维发育的分子、细胞机制及育种应用的基础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的共享。   (三)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3个。   (四)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300万元/项(含1300万元/项)。   (五)本项目由生命科学部负责受理。 3 “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机体通过多组织器官的协同作用,调控脂质的摄取、合成、转运、分解与输出等多个过程,以维持脂代谢稳态。脂代谢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物体在细胞、组织和整体水平如何感受营养、信号、应激以及活性代谢中间产物和衍生物的动态变化,进而对脂质代谢网络实施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对脂质代谢的关键节点和限速酶进行前馈或反馈调控的脂质代谢可塑性调控(Lipid metabolic plasticity)。脂质代谢可塑性是机体维持脂代谢平衡的关键环节,其失衡可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脂代谢可塑性的调控错综复杂,包含了细胞对营养、信号分子和应激的感应通路、脂质代谢网络的动态变化;重要细胞器如脂滴、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细胞核等对脂质代谢可塑性的感应、修复和重塑;重要代谢器官如脂肪组织、肝脏与肌肉间的对话和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随着最新动物模型、细胞成像与谱系追踪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分子、细胞与生理学水平上对脂代谢可塑性的调控机制展开深入的研究,更高层次上地取得开拓性发现和新突破。    一、科学目标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揭示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基础,主要包括阐明重要代谢组织在脂代谢可塑性重构中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解析不同生理条件、应激状态和病理条件下,不同器官和器官脂代谢可塑性改变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深入探讨脂代谢可塑性调控在维持机体脂代谢稳态中的生理学意义,为脂代谢紊乱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脂代谢可塑性感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   (二)介导脂代谢可塑性的重要细胞器及其调控机制。   (三)新型内分泌因子对脂代谢可塑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   (二)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三个研究内容设置3个课题,3个课题要紧紧围绕“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的共享。   (三)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3个。   (四)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300万元/项(含1300万元/项)。   (五)本项目由生命科学部负责受理。 4 “代谢物及细胞感受代谢物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重大项目指南 细胞代谢的改变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大量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发生了代谢重编程,并且对肿瘤代谢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改变,诸多代谢通路包括脂肪酸代谢、胆固醇代谢、谷氨酰胺代谢、丝氨酸代谢、一碳单位代谢、胆碱代谢等,在肿瘤细胞中均发生了重编程变化。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已成为活跃的国际学术前沿,细胞代谢异常先于肿瘤发生的理论也逐步在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近年来,研究发现葡萄糖缺乏可促进KRAS野生型的细胞获得KRAS及其信号通路分子的突变,首次证明细胞代谢异常可以导致原癌基因突变。2-HG竞争性抑制多种α-KG依赖的双加氧酶活性(如:介导DNA氧化去甲基化的Tet双加氧酶),以及其他表观遗传调控相关的酶(如: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等,从而影响表观遗传调控,启动肿瘤的发生、影响肿瘤的进展。这些研究发现提供了代谢改变可以促进肿瘤发生的直接证据,而且其调控的关键节点也正在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潜在的靶点。基于肿瘤代谢改变的研究成果,将为肿瘤的分子诊断、精确分型、预后分析、靶向治疗和药物反应性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肿瘤代谢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和多种分子机制,而代谢物及细胞感受代谢物异常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例如:代谢产物乳酸可以直接增加某些蛋白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肿瘤细胞能感受环境代谢物变化,增加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的合成;肿瘤细胞还能调整自身的能量感受通路,增强对代谢压力的适应,提高在低营养状态下的存活率,是肿瘤产生抗药性的因素之一。此外,肿瘤细胞还通过与免疫细胞竞争营养,而抑制抗肿瘤免疫,如:肿瘤细胞糖酵解增高可以引起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营养不良,抑制T细胞肿瘤免疫;调控胆固醇代谢途径可提高肿瘤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的活性,增强抗肿瘤细胞免疫。肿瘤代谢研究的领域已进一步扩展到肿瘤微环境,以及对肿瘤免疫的影响。因此,发现代谢物异常、了解细胞如何感受代谢物异常、代谢异常对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以及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改造等是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阐明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将为肿瘤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本立项拟以发现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代谢物为切入点,研究重要代谢物异常在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明确细胞感受代谢物失调的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探索代谢异常对肿瘤微环境的改造及其生物学效应和机制。从而阐释代谢异常在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的基因表达与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入理解代谢物(或包括相关代谢酶)和细胞感受代谢物失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为临床转化提供新的诊断靶标与治疗靶点。本项目的实施对促进代谢生物学、化学、免疫学与肿瘤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学科交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目标   以我国常见高发的1-2种肿瘤为模型,发现一批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有明确调控作用的重要代谢物,研究这些代谢物异常在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确定代谢物和细胞相互作用失调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解析代谢物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功能,阐明代谢异常对肿瘤微环境的改造及其生物学效应,建立适于转化研究的代谢物体外及体内研究的实验平台,发现可能用于肿瘤临床诊断的代谢物分子标记物,鉴定可能具有肿瘤临床治疗前景的代谢物分子靶标。    二、研究内容   选择我国常见高发的1-2种肿瘤为模型,开展如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肿瘤相关代谢物的发现:采用高通量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检测手段,发现、筛选和鉴定一批与肿瘤表型特征密切相关的代谢物;运用细胞模型、荷瘤小鼠及转基因小鼠等动物模型,证实其体内外对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   (二)代谢物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建立适于转化研究的代谢物体外及体内研究的实验平台,研究前期验证的肿瘤相关异常代谢物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包括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翻译后修饰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等。   (三)肿瘤细胞感受代谢物的调控: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肿瘤细胞感受特定代谢物的受体,解析肿瘤细胞感受细胞内外代谢物的通路变化及其对代谢活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营养状态下,肿瘤细胞感受代谢物相关通路的调控作用。   (四)代谢异常对肿瘤微环境的改造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代谢异常(代谢物或相关代谢酶变化)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微环境炎症细胞、肿瘤相关免疫细胞的募集、激活和功能的调控,阐明代谢异常对肿瘤微环境的改造作用、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本重大项目要求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代谢物及细胞感受代谢物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   (三)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30万元/项(含1530万元/项)。   (四)本项目由医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联合提出,由医学科学部负责受理。 5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重大项目指南  生物大分子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抗体、疫苗与核酸等,在重大疾病防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21世纪药物研发最具前景而又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把生物大分子药物列为药物研发的重点。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蛋白质药物”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作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列入了“人口与健康”重点发展领域。但是由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结构特性,其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例如,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体内外稳定性差,难以穿透细胞膜等生物屏障,难以有效进入病变组织深部,给药途径单一,用药依从性差等。因此,如何最大程度保留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并高效递送和及时释放至靶部位、靶细胞及特定细胞器,是发挥生物大分子药物药效和提高其成药性的关键。   本项目将围绕生物大分子药物活性结构稳定和高效递释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我国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释系统长期的研究积累为基础,结合我国在药物递释系统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从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释系统、机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深入研究递释系统对生物大分子药物活性的影响及其规律性,创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稳定化和高效递释技术;探索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高效递释机制,设计并构建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高效递释系统;开展代表性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递释系统临床前转化研究。为推进我国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发展、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水平和成药性奠定基础。    一、科学目标   在我国现有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释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释系统、机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生物大分子药物活性变化规律和高效递释机制,创新生物大分子药物稳定化和高效递释技术,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表性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发展并向临床应用转化,提升我国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    二、研究内容   通过多学科交叉,借助药剂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分析学、药效学、药物动力学、药物毒理学等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以下研究:   (一)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构建机制。   (二)高效递释系统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结构与活性的影响规律。   (三)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递送机制。   (四)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释药机制。   (五)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药效与安全性。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本重大项目要求针对上述五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5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   (三)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30万元/项(含1530万元/项)。   (四)本项目由医学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和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联合提出,由医学科学部负责受理。 喀斯玛商城 官方微信 带给您新奇有趣的科技前沿、包罗万象的科研用品....
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中国大学新趋势:规划永远在路上
热度 24 lgmxxl 2016-4-12 09:31
当下,中国大学正是忙什么呢?可以说,大家最忙的一件事,就是做好本校的“十三五规划”。从中国顶尖大学北大清华,到中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家都在忙着做规划。规划对中国大学来讲,是一个爱恨交加的东西和过程。爱它,是因为它给中国大学一个基本的方向;恨它,是因为它给中国大学带来无穷无尽的事件,以至于大学忘记了大学本来的职能与使命。 做大学规划,特别是做大学的战略规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所大学的成败往往与其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有关。如斯坦福大学和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是两个规划成功的例子。二战后,德里克·特曼( Frederick Terman )为斯坦福构建了两个大学规划:其一是“学术尖端”构想:顶尖人才和学术顶尖科系;其二是硅谷: 1951 年,他与校长斯特林 (Wallace Sterling) 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个高技术工业区,即硅谷。两大规划奠定了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上世纪 80 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朱九思为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两大规划:一是“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二是“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原来的华中工学院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的华中科技大学。由此可见,好的规划,为大学指出了明确的前进和奋斗方向,避免大学走错路、走弯路。也使大学少了不必要的折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课题组资料, 2000 年以前(含 2000 年)开始制定规划的学校约占 19.77% ,最早的为 1949 年。但 2010 年及以后开始制定的几乎占到一半( 49.72% )。 2010 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教育部要求部属高校制定“十二五”规划,并向社会公开。正是 2010 年后,我国高校规划正式与政府规划同步。自此之后,中国大学编制五年规划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政治任务。 2016 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可以这么说,几乎全部学校都已着手制定五年规划。且这种规划越来越繁琐,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细分。这种规划,不仅包括学校规划,而且包括学院规划和名目繁多的单项规划,如学科规划、人才规划、甚至还有继续教育专项规划,等。可以说,中国大学自此之后,规划成为一种日常工作,做规划成为专门的一项任务。“发展规划处”也成为中国大学的一个常设机构。中国大学规划永远在路上。 中国大学规划受什么因素影响呢?第一位的当然是国家政党和政府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成为各大学规划必须首要完成和落实的事项。《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大任务、五项举措”。“一个核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大任务”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五项举措”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机制”“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是各大学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必须回答和落实的问题,是大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南。中国大学规划同时受学校领导人特别是学校一把手书记校长的影响最大。学校重大规划,往往因领导人变迁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大学规划由什么人来编写呢?一般由专门的起草班子,然后聘一些不管事的专家充当专家,就算开始了。事实上,很多大学对什么是规划,规划着力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规划如何产生,规划如何落实,并没有清晰的思路。以至于规划只是规划,对大学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可以说,盲目性和执行力差是中国大学规划的两大软肋。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规划是大学战略管理的一部分,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规划(研究分析战略与规划,产生思路与选择),形成文件,实施与监控。在大学规划制定过程中,要解决好三个维度的问题。第一维度,也就是纵向的维度:“大学历史—大学现实—大学未来”维度。它主要是发现大学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是对大学自己的一个体检。第二维度,就是横向维度:“外国大学—中国大学—自身大学”维度。它主要解决是大学自身的特异性问题。大学要在与其它大学的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第三维度,也就是空间维度:“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学校优势”维度。它主要是解决大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利用好环境,服务好环境,是大学规划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规划要在三个维度上,找到大学的位置,找到大学的潜在发展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1404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十三五规划-又有一批人要出局
热度 38 gaoshannankai 2016-3-21 09:56
规划规划,乌龟给兔子划道,就是规划 要兔子按照乌龟的方式去跑。 十三五规划又开始了,拿高校来说,又要建立一批一流学科, 各单位都在忙着,找指标,做PPT,吹牛逼, 把国内同行比下去,把国际老大距离划出来。 然后向国家要钱,钱到位,我们排名就上去? 媒体上说,西方国家也会搞x年规划,但是人家规划什么? 我们规划什么?能一样么? 我们的规划,是把总投入,按照茅坑分配,规定到 具体哪个单位。而且规定了,拿钱的单位以后要干什么,发展 方向是什么,甚至技术手段,科研路线,都大致给你定出来。 举个简单例子,生物物理方面,蛋白质方面,大量的经费都去 测蛋白质结构,其他方向就没法搞了,这样搞五年,全国的资源 都赌在这么一个狭窄的方向,这种赌徒的心态,风险及其大。 科学家个人的偏执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并且通过某些“科学家” 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个人的偏执放大,导致整个国家偏执, 注定是一场灾难。这就是为什么 狗屁决定脑袋的国家必然 搞不过脑袋决定屁股的国家。 其他本来可以静下来搞一点东西的老师,因为这种压力,或者 没有经费,就可能中断,有些方向甚至会出现没有人去干。将来国际 热点转化,就会发现大家都去测晶体结构了,电镜方面国外又起来了。 然后我们再大批购买人家设备,再重新培养人才。 前两天开会,一位领带又给我们讲了,显微CT技术的迅猛发展, 这些东西层出不穷,但是一旦我们中国规划上,就肯定是这个方向 发展到了极点,新的领域开辟的时候。 每一次规划,就是一次对新生事物的扼杀,本来有点希望的 小苗就会在这次规划中被清理。当然,也有一些幸运的,有靠山的 新生因素成长起来,但是毕竟是个运气问题,绝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幸运。 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 说一套做一套 。 整天喊不要盲目追风,其实不看看,盲目追风的根源在哪里, 还不是在于规划,在于指南,绝大部分人还不是跟着你的指南走。 和你们不一样的,能生存么。所有的重大项目指南,那个不是跟风, 那个指南敢站出来说,我这个指南写的东西能为未来5年的发展 所证实。 说搞万众创新,解放科研人员,但实际上确实把资源更加 集中到少数学霸手中,让大多数科研人员成为科研狗,围着 少数人团团转,这是解放,还是奴役? 每一次规划就是对资源的一次掠夺,对生态的一次破坏。 这次规划,看看又要有多少人出局。 或者严格来说,在我们 这个国家大部分人都是局外的旁观者,你只有两个选择, 拍手叫好,或者闭上你的臭嘴。 作为国家层面,首要保证的是游戏规则,是公平; 具体发展什么,这个权利还是交给地方,交给高校去弄, 国家建立机制,淘汰搞不好的,就可以了。 国家层面浪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整体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 变化又不如领导一句话。 一次规划5-10年,就是图省事;我建议,循序渐进,先给点经费,干出成绩再追加,实行动态管理,虽然管理工作量加大,但是科学合理。
4326 次阅读|40 个评论
十三五百大工程,社会主义形势一片大好!
热度 7 cgh 2016-3-6 10:41
十三五百大工程,社会主义形势一片大好! 一大批人才计划,从国内到国外,从事业到企业! 一大批富民计划,从脱贫到城镇化,从西部到带路! 一大批战略计划,从太空到深海,从军事到经济! 歌唱伟大的祖国吧! 什么经济硬着陆,那是万恶资产阶级敌人的糖衣炮弹! 什么周边形势严峻,那是不自量力的纸老虎! 什么房价飞涨,那是没有远见的自残! 歌唱吧,我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脱贫了! ------------------- http://news.ifeng.com/a/20160305/47706534_0.shtml “十三五”体现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大工程项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题:“十三五”体现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大工程项目 新华社记者任珂顾钱江方栋李来房 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意图的反映。新华社记者从5日提交全国人大审查的纲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 13、 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 才 。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27、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 28、研制高档数控机床。 29、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30、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 31、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2、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33、研制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3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35、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 36、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 37、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 38、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等高端材料。 39、全国 新能源 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40、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 41、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 42、支持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推动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43、加快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应用。 44、打造电子商务国际大通道。 45、构建国家网络安全和保密技术保障体系。 46、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47、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48、建设川藏铁路等沿边铁路。 49、建成北京新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 50、大力推进上海、天津、 大连 、 厦门 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51、建设城市群交通圈。 52、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53、实现村村直接通邮。 54、加快构建车联网、船联网。 55、推动驾驶自动化、设施数字化和运行智慧化。 56、建设高效智能电力系统。 57、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 58、开工建设常规水电6000万千瓦。 59、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60、推动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开发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 61、建设水电基地和大型煤电基地外送电通道。 62、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扩大天然铀储备规模。 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 64、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引江济淮、引汉济渭、滇中引水、引大济湟、引绰济辽等多项重大引调水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 65、建设 西藏 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黑龙江奋斗、湖南莽山、云南阿岗等大型水库。 66、建设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新疆阿尔塔什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 67、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44条重要河流治理。 68、推进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69、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生中小城市。 70、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 71、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一批示范性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72、建设海绵城市。 73、建设地下管廊(网)。 7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75、实施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 76、在胶州湾、辽东湾、渤海湾、 杭州 湾、厦门湾、北部湾等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 77、突破“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建造关键技术。 78、在北极合作新建岸基观测站,在南极新建科考站,新建先进破冰船,提升南极航空能力。 79、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 80、实施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工程。 81、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82、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83、新增用气450亿立方米,替代燃煤锅炉18.9万蒸吨。 84、对江河源头及378个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江河湖库实施严格保护。 85、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 86、建设5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和1个高放射性废物处理地下实验室。 87、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地区生态修复治理。 88、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 89、推进边疆地区国土综合开发、防护和整治。 9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91、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发展劳务输出,实现1000万人转移就业扶贫。对“一方水土不养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 92、改造建设百万公里农村公路。 93、让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 94、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95、 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 96、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97、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每县重点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98、青年体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99、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100、 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队伍 。
个人分类: 杂谈|43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十三五”环保应着重于“五个维度”
热度 1 baocunkuan 2016-3-3 15:29
今天起,中国进入“两会”时间。重头戏无疑是全国人大审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环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十三五”期间,环保应关注什么?无疑是能否破解“环保短板”的难题的关键。近日,《科技导报》刊出我的一个博士生和我的一篇文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欢迎批判与建议、砖头与鲜花。 “十三五”环保应关注什么? —— 基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思考 王珏,包存宽 *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43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关键阶段,未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会对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环保工作以来,40年的环保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仍然面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的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唯GDP论”占据主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局面,追求一条协调的发展道路。 1 “十三五”环保重点关注的维度 1.1 参与性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到,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环境问题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环境目标的设置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环境保护应吸纳人民群众参与、人民群众出智出力,最终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 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在当代社会中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政府不能成为全能政府,政府必须进行改革,成为“有效政府”。从这个角度看,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是要完成从环境管理(management)向环境治理(governance)的转型,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应该说,中国40多年的环境保护研究及实践中,政府部门及学界对公众参与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基本形成共识,并进行了制度安排。环境保护部在2006年制定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规章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规定》,对公众参与环评作出了操作性安排。2015年, 环境保护部出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对环保领域公众参与的范围、原则、方式、途径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比起2006年的规定更加全面,操作性也更强。 但毋庸讳言,在环保实践中,公众参与仍未能完成从象征主义向实质性参与的跨越。由于对公众参与基本原理研究不足,对公众参与的理解还停留在“信息公开和告知、在场与声音、咨询”3个层次上,缺少对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公众参与往往是例行程序,并未能对规划的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公众的参与热情并未被有效调动,公众的真实需求并未有效表达。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环境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一方面是公民维权,另一方面政府“维稳”,这两者之间产生的张力核心问题是公众参与机制的失效。 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必须首先考虑空间尺度与行政层级是否适宜。对于政府或行政决策而言,在推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满足2个条件:有利益调整空间、贴近公众直接利益。如果以很小的参与尺度开展参与,则决策将可能受到强烈的反对意愿,而此时已没有调整空间;如果在很大的参与尺度开展,则距离公众直接利益太远,公众没有参与动力;如果在适宜的空间尺度和行政层级进行公众参与,因设施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必需品特性,规划决策容易得到整体赞成。 其次要考虑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及形式。要提高公众参与的效果或公众意见在决策中的作用,又降低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易成本。从决策参与过程看,公众参与的对话过程如果缺少一致性的利益诉求,无疑会增加对话的时间和难度,降低效率的同时也对达成决策共识形成了阻碍。个体行动参与规划决策时,不同个体利益诉求的不同会增大参与过程中协调交流的成本和讨论议题建立的难度,因参与方意见分散导致参与缺少集中的利益诉求,难以实现最终的决策共识。 因此,应推动以社区为单元的公众参与机制。社区公众参与,可以降低个体的参与成本,达成参与的议题基础,提升参与效率(内部一致意见),提升群体组织能力建设,此外还利于社区认同度和自豪感以及社区公共物品精神培养。中国一直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于1989年、1998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分别于2006年,2010年修订。这两部法律都明确了基层组织向人民政府反映民意的功能,明确要营造一种积极的社区文化。但在实践中,社区的自治功能并未成长起来,居委会很大一部分精力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没有太多精力做社区工作,社区居民对居委会实际上缺乏归属感。为此,应深入探讨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园保护机制 ,引入社区研究的专业方法,为公众提供实质性参与的平台,可以有效化解环境社会风险,解决基层面源污染问题。 1.2 科学性 “十三五”期间的环保应体现科学性,加强数目字管理,考虑经济可行性。一是对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形势的准确把握,摸清底数;二是对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的诉求的清晰认识;三是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可核实、可比较、可感受;四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经济成本可控、可承受,环保投资相对环境效果的改善的高效。而要确保环保的科学性,须重在“智慧化”和“制度化”。 1 )环保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智慧化。 环境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正面临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环保领域作为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领域,也必须顺势而为,紧跟时代的潮流,以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为目标,推动“互联网+环保”“智慧环保”发展。例如,通过新媒体手段,可以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环境信息公开以及公众环境监督。 2 )环保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制度化。 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中。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规划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规划环评是一个重要抓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要求从源头上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发展观的根本转变。要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必须从处于基础性、统领性地位的国家决策入手,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通盘考虑。从这个角度讲,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正是一个最有力的抓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有效载体。国家应尽快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规划环评的范围,可以从地级市发展规划着手,开展编制工作。 1.3 可持续性 1)体现可持续性,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摒弃“唯GDP论”,实现严格的环保制度。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学者认为在经济下行过程中,环境应该让步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以松一点。这种观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增量的问题,而且是存量的问题。以雾霾为例,即便碳排放不再增长,啃掉目前碳排放的存量也是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解决这类问题没有捷径,必须抓铁留痕,排除万难,坚持到底。稍一松懈,则前功尽弃。“十三五”是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必须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以严格的制度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体现可持续性,要重点防止一种倾向,以环境保护为名行破坏环境之实。在生态保护中,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包括所谓的生态修复、生态建设,要防止 “好心办坏事”,更要防止打着生态保护或生态建设的旗号破坏着生态。要谨防运动式的推进,造成重种植、轻养护,尤其是忽视建立长效机制。 3)体现可持续性,还要谨防“伪绿色”的倾向。绿色发展是长期的发展理念,不可能一夜之间将所有产业“变绿”。一些地方不考虑市场因素,盲目发展所谓绿色经济,结果根本不能持续,造成大量的闲置和浪费,造成更大的污染。要结合地方实际,探讨适合当地发展的绿色之路。 1.4 协调性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 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1 )首先要理顺政府内部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跨度大、涉及面广,是典型的多层级复杂治理问题。各级政府之间必须形成有效的管理互动,厘清权责,相关配合。具体来说,有3个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国外学者对此有大量的研究。奥兰 · 扬在《直面环境挑战:治理的作用》一书中,认为解决多层级的环境治理,可以采用4个原则:(1)采纳权力下放原则;(2)建立跨级引导机制;(3)诉诸法律判决解决纠纷;(4)以法律形式、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修订宪法来解决 。国外相关研究大多认为,不同层级的政府若对权力的分配争执不下,尽量将权力指派给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最基层政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李瑞昌认为中国目前处于环保部集权、地方环保局窒息的现状 ,胡佳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治理区域事务的效率低,应将更多权力下放到基层政府 。国内相关研究大多认为,中央政府应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下放到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来具体执行,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的环保绩效进行监控。 二是地方政府之间。蔡英辉认为,目前政府存在无序竞争,主要表现为地区间的恶性竞争、行政部门间的争议、跨区域跨部门的冲突、城乡二元鸿沟4个方面 。地方政府之间应继续加强区域化合作。尤其在大气治理、流域治理等问题上,必须打破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体化协调机制。 三是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李瑞昌指出,中国管理环境污染问题涉及15个部门,其中环保部和发改委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比较高 。但负责环境治理的环保部门对合作采取防御性态度,与相关部委的职能存在内在冲突,不易协调。各部门往往倾向于选择获利的审批权,放弃监控性职能。要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从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角度进行职能的整合与协作。 2)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过去40年的环境保护实践中,政府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扮演了市场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杠杆,通过明晰环境产权,将环境价值纳入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大力推动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要加强政府与第三方部门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推动环境领域的PPP合作,将社会资本引入环境保护领域。 3)要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来源于各社会主体环境行为的叠加,其根本解决来离不开各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在环境治理中,应该要积极开展环境社会治理 ,综合运用个人、家庭、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智库、媒体等的力量进行环境保护。 1.5 全球性 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之间博弈的重要领域。伴随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承担大国责任的预期不断上升。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与国际政治、国家贸易形成良性互动。 1)要切实履行减排承诺。国内环境质量改善的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碳减排等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方面期待高度契合,应把国际社会的期待与压力转化为国内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坚持低碳经济,争取国际支持。 2)要注重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制定。环境标准的制定本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不断提升产品的环境标准,有利于倒逼国内产业升级转型。目前,环境标准成为西方国家制约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进行外交斗争的同时,必须切实提升环境标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也不应忽视环境标准的建立,要推动发展中国家提升环境质量。 3)要学习发达国家在相同或相似历史阶段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经验与教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要利用国内国外资金、技术等资本、资源投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 4)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参与甚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性议题的设置,重点是“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 “十三五”环保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环保领域一项最重要的改革是实行省级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这一举措一是强调了地方政府(省级及以下)环境保护的职能;二是强调了监测、监察和执法功能的垂直。目前来看,中国大中城市的环境治理有较大改善,县域和乡镇层面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广大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问题非常严峻。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县域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单位。应将环境保护的重心向县一级下移,实现县一级环保机构的垂直管理。 实行垂直管理是“十三五”环保值得期待的改革举措,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由于环保的专业性与环境问题的空间性特征,尤其是基层环保能力(行政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执法能力等)不足,须警惕权力与责任下放基层后出现的新问题。至少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要厘清环境责任与权力边界,弄清环境问题的空间特征之间,一味地下放权力仍有极大的“风险”。对于基层环保,必须进行重点投入,提升队伍素质和管理能力,否则会造成环保缺位,酿成严重的后果。对此,“十三五”期间必须加以高度警惕。 3 结论 1)从环境治理角度看,“十三五”环保规划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往的环境保护没有充分调动起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政府大包大揽,导致行政成本巨大,效果却不容客观;二是环境管理体系还没有理顺,各治理主体之间未能有效协调,形成合力;三是环境治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有待提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环境治理的步伐并未紧紧跟上,制度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2)“十三五”是深化绿色发展的重要阶段,期间环境保护应重点关注参与性、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球性5个维度,同时要应对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略)
6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十三五”可再生能源五年新投2.3万亿
redtree 2016-1-29 21:45
“十三五”可再生能源五年新投2.3万亿 作者:王璐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6/1/29 14:32:24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日国家能源局就《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15%,2030年达到20%,“十三五”期间新增投资约2.3万亿元。其中,到2020年底水电开发利用目标3.8亿千瓦(抽水蓄能约0.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6亿千瓦(光伏1.5亿千瓦),风力发电2.5亿千瓦。 据了解,上述规划在全面推进西南大型水电能源基地和三北风电基地建设的同时,光伏发电近半数规模则是分布式,未来将出台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降成本、补短板,首次专门明确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综合应用示范基地等重大工程。 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将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9%,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12%,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上表示,在“十三五”期间和未来十年,要处理好油气替代煤炭和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关系,能源集中供应大系统和分布式微系统的关系以及清洁低碳发展和国民竞争力的关系问题。 天然气会发挥很大作用,核电和水电的供应量是基本确定的,而风电、光伏发电等在能源贡献率上还处于从属和补充地位。 水电水利规划总院在报送给有关部门的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稿中提出,西部地区以川、滇、藏为重点,以水电基地重大项目为主,全面推进大型水电能源基地建设,其中包括推进怒江水电规划报告,研究建立西藏水电开发协调机制,促进藏东南水电基地开发,落实水电消纳电力市场和输电方案等,而东中部地区则主要是合理开发剩余水能资源。 “十三五”风电的布局则是,提高风电消纳能力,结合输电通道积极推动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其中三北地区建设规模将达到1.7亿千瓦。同时,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能资源,建设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此外,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规模将达到1000万千瓦,推进综合示范区应用。 “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思路是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积极推动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郑声安表示,大型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规模将分别达到8000万千瓦和7000万千瓦,将重点发展以大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用电价格较高区域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系统和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此外,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开展商业化、规模化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示范,建设规模将达到1000万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弃风、弃光、弃水现象日益恶化。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累计弃光电量为46.5亿千瓦时,弃光率12.62%,其中甘肃弃光率达到30.7%,新疆为22%。2015年上半年弃风率也攀升至15.2%,下半年极端限电比例已达到79%。而云南这几年弃水达到370亿千瓦时,去年152亿千瓦时,行业亏损面达到31%。 “当前龙头水电站、抽水蓄能和燃气调峰电站非常缺,用户侧响应、需求侧管理也不足,要做加法补短板,才能有效化解‘三弃’问题。”何勇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新能源发展要和用能设施相适应,同时应该更好强化多能互补、电从身边取的应用。 据记者了解,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提及在新能源发展规模比较大的地区布局适当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建立风水、风光水、风光火等联合运行基地,积极探索不同场景、技术、规模和领域的储能商业应用,规范相关标准和检测体系。国家电网则建议将总规模分解到省,进一步明确可再生能源基地消纳市场。 此外,降成本也是“十三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能源价格和电力价格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家已有很明确的政策导向了,降电价是必然趋势,补贴也不可能全部满足,必须倒逼成本下降,优胜劣汰。”何勇健告诉记者。 按照水电水利规划总院设定的目标,“十三五”末考虑环境成本,资源富集区、不弃风条件下新建风电项目电价与当地火电上网电价相当,而国家能源局则提出,光伏发电力争2020年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原标题:“十三五”发展路线图重在降成本增储能 可再生能源五年新投2.3万亿 建设西南大型水电基地、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综合应用示范基地等重大工程)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三五环保规划之“环境监测”篇
热度 1 yuewenzhu 2015-11-24 11:16
环境监测行业未来发展重点包括气、水、运维、智慧环保。近年全国环境监测产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大气污染监测系统。细分领域上,2014年销售数量处于前2的产品类型是水质监测设备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环境监测企业研发费用总量、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比重均保持增长。 一、环境监测:中游设备供应、下游运营维护价值分析 1、环境监测分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其他监测 根据监测对象,环境监测产业主要分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其他监测。根据赛迪顾问研究成果,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大气、水等;污染源监测涵盖大气、水同时,还包括固废等环境因素;其他监测包括土壤、噪声、辐射、应急等。其中,环境质量监测运营主体由各级环境监测站构成,污染源监测运营主营由主要排污企业监测部门构成(如电力、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将推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开展有助于监测仪器国产化。早在2011年,科技部合同财政部即已正式启动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重大专项”)。“重大专项”目的在于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 同年国家发布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其中“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1)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2)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臵)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3)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 3、环境监测产业链:中游、下游更值得投资 环境监测产业链中,中游仪器设备对公司设臵高技术含量门槛,下游运营维护对企业资金及融资能力要求较高。根据赛迪顾问研究成果,环境监测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硬件、软件、检测试剂,中游监测仪器、监测系统,下游仪器维护、设备运营。 上游方面,硬件、软件及试剂的发展较为成熟,且这些产品一般从外部引进、非自行生产,产品投资价值相对较小;中游方面,监测仪器企业一般会引进关键零部件进行系统集成,对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利润水平较高、投资价值相对较大;下游方面,国家目前正在力推环境第三方运营维护(或称环境服务业),对运营维护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及融资实力提出更高要求,环境监测运营维护的PPP项目的初始资金投资一般很大,但是一旦进入项目稳定运营阶段,由于成本仅为人工、车辆等少数管理成本,利润水平之高仍然使得下游环境监测运营维护成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二、供需分析:需求继续旺盛,供给基本稳定 1、.环境监测需求:近处增长在大气,远方多点在开花 A、近年环境监测产业增长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监测系统 2013年,全国环境监测产业规模159亿元,同比增长26%。在环境监测产业规模结构中,监测仪器占比最大、达到62%,运营维护目前刚刚起步,仅占10%。环境监测类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一般较小,规模大小依次为仪器仪表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机构、配件供应商。 近年全国环境监测产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大气污染监测系统。近2年国家围绕大气治理出台的环保政策推动了大气环境监测产业发展。2013年发布“大气十条”之后,2014年5月起,国家陆续出台环保政策进行大气治理;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污染源监测起到较大推动作用,主要包括:《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等。 B、环境监测产品销售数量增速高于销售收入增速 环境监测产品销售数量与销售收入呈现不同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我国共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2.9万台,同比增长19%,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是2014年我国监测产品销售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仅5%,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下降,此外监测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C、细分领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014年销售数量处于前2。的产品类型是水质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销售数量处于前2的产品类型为水质监测设备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两者分别占市场销量的42%、37%。 (1)烟气监测设备: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十一五”过后,烟气监测设备爆发式增长期已过。新增指标的监测、监测面的扩大、仪器自身更新换代是延续烟气监测设备市场增长动力。 (2)环境空气监测设备: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监测需求已经爆发,增长率逐年下降,但是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占总体环境监测市场比例将逐年增加。 (3)水质监测: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质监测近几年保持平稳增长。随着水十条的出台,国家对水质安全投资力度日益增大,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水质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器市场将不断增大。 2、供给: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企业争相加大研发力度 A、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排名前十企业销售收入占市场总体销售收入比例基本稳定。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排名前十企业销售收入38亿元,占市场总体销售收入的62%,与2013年数据基本持平。数据表明,环境监测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环境监测毛利率有所下滑,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背景下,低价竞争现象较为普遍。 B、研发费用总量、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比重均保持增长 环境监测企业研发费用总量、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比重均保持增长。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降、利润空间下滑的背景下,企业研发投入/销售收入指标是否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我国环境监测企业研发费用总量、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比重均保持增长;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目前国内企业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监测仪器主要以收购为主。 C、环境监测行业特点:国产化+并购参股+运营维护+智慧环保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存在以下特点: 监测设备在高新监测领域仍以进口为主;举例说明,在对烟气中汞监测设备和PM2.5监测设备采购中,大部分市场份额被进口产品占领;在水质和土壤监测领域,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更高,外资企业的领先优势更为明显。但是低端国产产品竞争不断加剧,但是环境监测产品国产化比例在不断提升。 并购或参股是国内领先企业完善产业链的主要途径。例如,雪迪龙与韩国Korbi公司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北京科迪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发展水质监测仪器新产品,扩大公司在监测仪器市场的产品种类和市场份额;聚光科技收购BohenBeheeer75%股权,100%控股SynspecB.V.,获取VOCs监测等技术及产品。 运营维护服务带动设备销售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1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要求加大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实施力度,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逐步推行工业园区治理,这将刺激监测设备投资并有望新增监测服务购买需求。 监测数据造假、环境管理转型等多项因素将催生智慧环保产业出现。 三、行业未来:气+水+运营维护+智慧环保 在《新环保法》的驱动之下,以及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碳排放交易等政策背景中,环境监测指标未来将从单一指标监测发展到多指标、多维度水平、指标限值、监测范围将更加严格。尤其在2015年7月3日,环保部官方网站披露《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草案)》,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奖对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及时性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大气、水、智慧环保、运营维护均存发展机遇。 智慧环保:最具“互联网+”因素的环境监测细分领域 智慧环保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提高原始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为差异化收费提供数据基础,强化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等。以思路创新公司的环保产业信息化体系为例,智慧环保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感知层、物联层、智慧层、服务层;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可以服务政府,也可以服务企业,甚至可以服务公众。 智慧环保数据将驱动环境管理转型。根据国家环保部研究成果,之前业界讨论的环保数据是“单个环境管理业务的数据”,未来环保大数据发展的趋势是“各类环境管理数据的总和”。大数据有助于形成协同效应,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未来发展趋势: 1、空气质量监测将向更广泛的区域监测发展;污染源监测将向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监测发展;VOC治理与监测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政策推动下潜在需求即将爆发。 2、水十条将推动水质监测细分领域发展。 3、在国家大力推动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设备厂商正在由单纯的设备提供者向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维护转型。 4、智慧环保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提高原始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为差异化收费提供数据基础,强化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等;智慧环保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有望得到全面发展。
个人分类: 环保驿站|5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三五”,环保规划应关注六个方面
热度 1 baocunkuan 2015-11-18 16:28
环境目标的设置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吸纳人民群众参与、人民群众出智出力,最终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质量的需求,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改善或提高环境质量的成本控制等让人民群众满意。 “十三五”,环保规划应关注些什么? ——基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思考 一、十三五环保规划应体现“人民主体地位”: 环境目标的设置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吸纳人民群众参与、人民群众出智出力,最终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质量的需求,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改善或提高环境质量的成本控制等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十三五环保规划的科学性应体现在: 首先,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应四个方面:一是对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形势的准确把握,二是对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的诉求的清晰认识,三是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可核实、可比较、可感受,四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经济成本可控、可承受,环保投资相对环境效果的改善的高效。 其次,十三五应侧重在环境管理制度体制改革上,包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须深化改革: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促进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变。 最后,统筹国内与国际:环境保护也应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环境质量改善的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碳减排等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方面期待高度契合;学习发达国家在相同或相似历史阶段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国内国外资金、技术等资本、资源投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 三、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上 应按区域细分,总体改善是从全国而言的,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问题解决明显缓解或有效解决,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环境质量全面实现改善,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明显改善,中部地区环境质量不下降或略有改善,严格保护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条件。 “十三五”期间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意味着国家及地方各级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尤其是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须将环境质量改善作为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的核心和刚性或约束性指标来选取并设置相应的指标值。 四、省组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省级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一是强调了地方政府(省级及以下)环境保护的职能;二是强调了监测、监察和执法功能的垂直;三是须考虑垂直至哪一级?市与县应是环保监测监察和执法的基层最基本单元?还是乡镇一级政府?还有就是市与县(县级市)之间的关系:省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直管至县?市(地级市)主要负责市辖区,市与区级政府之间又应是什么关系? 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这将意味着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包括所谓的生态修复、生态建设,也要防止生态保护或建设上的“好心办坏事”,更要防止打着生态保护或生态建设的旗号破坏着生态。而且要谨防运动式的推进,造成重种植、轻养护,尤其是忽视建立长效机制。 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参与甚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性议题的设置,重点是“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方面。
1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希望,在前方(四十九)
panpine 2015-11-2 16:40
加拿大女歌手艾薇儿在歌曲里用怪异的中文念rap,Made in China横扫非洲大陆成为各大商场的畅销品,今天中午有两三个美国人在腾讯视频里用纯正的美式英语花哨地调侃和吹捧了两分钟耳熟能详的三个‘五年计划’,听到最后‘十三五,十三五...’鼻头就酸了。 学生生涯已经结束,记忆却没有就此隔断,过去那些年无数次在教室里喜悦、或难受、兴奋、或无奈、得意、或害怕度过的时光变成了一卷卷悠长的录影带,没有变调地按照原本发生的速率时不时地在脑中移走。昨夜梦到掉落山崖,大惊,醒来后一阵怅然失神,爸爸的影子又回来了。想着想着,开始胡乱挥舞起胳膊,眼睛里扑下簌簌泪水。转头靠向熟悉的左脸,闭上眼睛,我坚定地知道这辈子也逃不出过去。学校里,课堂上,常常教育我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终于熬过了年头,祖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出了新角度,却怎么也感受不到,这种血性的自豪来源于自己的努力。以前的付出只体现在飘逝的一张张白花花的试卷上单调的红色笔迹,只体现在被别人问起学历的某个惯性时刻,但它们从未让我感受过快乐。凡有过学生经历的人都深刻地明白,分数背后的付出是青春年华,是不会复得的童年,是失去行走的信心,是失去对于世界的信任,是不愿意又不得不活在周围所有人高高在上的眼光里,会读书正在被社会所轻视。为祖国强大而投入书本,至少对于我们这一代是不扣的弥天谎言。你若问,凭什么立场替一代人说话,可以的解释是,当我看到年龄相仿的一位女老师,走路谨慎到紧靠墙边,脸面刻意显现温柔时,心里面像扎了一根透明的针。若非不屈从的个性,那可能也是我吧。 祖国强大了,变化了,他会像承诺过的一样带领我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吗?
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申报今日截止
fqng1008 2015-10-26 16:16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016年度课题申报今天截止 。 本次课题立项工作采取滚动支持为主,辅以少量定向委托课题,不受理自由申报课题。其中滚动支持的课题应属于 2015 年结题的在研课题,并通过了 2015 年 6 月进行的预评估。本次立项将紧密围绕专项总体目标和“十三五”计划重点任务,遴选支持重点,原则上不支持基础研究、前期未开展过的新内容研究和药物开发研究课题。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课题共 105 项,部分已经不再纳入滚动,十二五项目见下表。 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清单 序号 课题名称 课题责任单位 1 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技术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2 预防性艾滋病疫苗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3 艾滋病治疗型疫苗研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4 艾滋病粘膜疫苗研究 清华大学 5 基于新思路的艾滋病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吉林大学 6 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疫情评估和预测数学模型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7 我国HIV主要毒株的流行趋势、基因变异、耐药逃逸和评估预测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8 HIV 感染者的疾病进展与临床转归的关键生物学标志及新药靶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9 艾滋病国产化诊断试剂的研发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 成人艾滋病适宜治疗策略研究与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11 儿童艾滋病适宜治疗策略研究与应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艾滋病免疫抑制疗法和根治策略研究 复旦大学 13 建立基于干细胞基因修饰的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新策略 北京大学 14 抗艾滋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建 中山大学 15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预防新策略的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 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17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新方案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18 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转率新方案和新方法的研究 浙江大学 19 IL2 等免疫调节剂多靶点联合干预提高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转率的策略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0 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新策略新机制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 21 防治乙型肝炎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2 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治疗新方案的研究 浙江大学 23 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监测技术的研究 北京大学 24 病毒性肝炎转归预警预测的研究 浙江大学 25 逆转乙肝纤维化/肝硬化及阻断疾病进展的优化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6 建立HBV相关肝脏纤维化无创诊断标准/模型的研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7 经肝炎向肝癌发展病程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早期预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8 肝炎进展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分子分型与诊断试剂研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29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样本保藏及相关数据库共享技术平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30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发生发展的代谢特征和个体化用药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1 指导HBV相关肝癌个体化诊疗关键分子群的大样本验证与产业化 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2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转移复发的预测诊断与防治新策略研究 复旦大学 33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和新策略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34 肝癌抗复发转移治疗临床新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浙江大学 35 蛋白质及多肽等关键分子用于肝癌防治新策略的研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36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节点分子靶标在发展临床防治新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复旦大学 37 解决肝癌耐药的新策略研究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38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生物治疗临床新方案、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9 结核病分子标识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40 结核病新型诊断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 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1 结核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试剂的研制 北京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2 结核病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 博奥生物有限公司 43 结核病流行与干预模式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4 结核病创新型疫苗的研制 复旦大学 45 结核病免疫原的系统发现和新型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6 结核病治疗新技术的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 47 耐药结核病治疗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48 复治肺结核病化学治疗新方案的研究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49 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检测技术平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50 传染病实验室监测核心技术和技术体系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51 可替代细菌血清学鉴定的高通量分子甄别技术的研发 南开大学 52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细菌分型技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53 超耐药菌流行病学和防治技术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54 浙江及周边省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浙江大学 55 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 56 上海市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57 广东省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中山大学、 香港大学 58 人畜共患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59 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60 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61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2 湖北及周边省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武汉大学 63 云南及周边省市区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4 辽宁及周边省市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5 甘肃及周边省区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研究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6 非洲重要传染病流行规律研究 中国CDC 67 基于多元信息的传染病实时监测预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68 重要病媒生物检测和传播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研究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69 新发突发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救治体系研究 浙江大学 70 四级危害病原检测技术及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71 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监测检测技术与相关安全评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2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平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73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及其它新发突发传染病实验动物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74 高致病病原动物模型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75 新发突发传染病现场应急防控系列机动装备研发技术平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76 传染病免疫诊断试剂的研制 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7 新发传染病疫苗应急储备技术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78 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质量评价技术与标准化研究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79 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及新突发传染病诊断试剂的质量评价技术及标准品研究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80 浙江省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浙江大学 81 云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2 上海市大城市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3 示范区项目信息平台数据标准化采集建库及展示分析研究 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 84 示范区“重大传染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质量控制研究 浙江大学 85 北京市朝阳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研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6 江苏省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7 国家传染病专项示范区项目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 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 88 深圳市宝安区、广州市番禺区结核病防治示范区 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 89 新疆伊犁州等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0 山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综合示范区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1 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2 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93 广东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社区综合防治研究 中山大学 94 四川省绵阳市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干预及分级协同综合防治一体化示范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95 四川凉山州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6 广西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97 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98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解放军第三〇 二医院 99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 100 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阻断、逆转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 二医院 101 中医药延缓HIV感染者发病、促进免疫重建及降低耐药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 102 结核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103 耐药肺结核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104 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疗效评价及共性技术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105 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研究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人:    艾滋病领域:尹旭珂 010-52325653    病毒性肝炎领域:王忱诚 010-52325622    结核病领域:范秀娟 010-52325628    能力建设领域:许有莉 010-52325626 赵红庆 010-52325657    中医药防治领域:董继鹏 010-52325651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十三五”为契机建立战略环评智库
baocunkuan 2015-7-10 22:2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专业化高端智库。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为加快智库建设吹响了集结号。笔者以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生态文明为价值规范的战略环评不能缺席。 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生态产品成为当今我国的短缺产品,生态差距成为我国较大的发展差距。环保工作持续强化,但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即使经济与环保双优的地区(如苏南地区)环境质量也在下降。人民群众对环境安全的诉求不断上升,而环境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这无疑增加了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着眼于研究解决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应立足于解决根本性和制度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我国的环境问题走出困境。 重大政策与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目标、原则和内容必须融入政策与规划之中,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理念落到实践上,避免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战略目标,与重大政策和规划的实施错位或脱节。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开展政策评估,并覆盖政策与规划决策的全过程十分必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此次“意见”也提出,“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等决策事项出台前,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探索政府内部评估与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模式”。这些都为环境政策评估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国于2003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正式确立了规划层面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简称规划环评),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009年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规划环评实施对象、成果形式、评价原则、内容、跟踪评价、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进一步要求。除规划环评外,目前还有社会稳定风险评价、经济评价(费用效益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以及主要针对一些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节能评估。 以上各类评估无论从理论体系、法律制度,还是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看,包括规划环评在内的战略环评无疑是最为完善和成熟的。更为重要的是,战略环评立足于从决策源头预防生态、资源和环境恶化。因此,可基于战略环评整合其他的政策与规划评估类型,形成以可持续性和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以决策缺陷规避和风险防范为目的的政策与规划评估体系,促使各政策、规划形成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2015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年。为此,应以“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建立战略环评智库,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政策与规划的价值规范,整合各政策与规划评估,建立涵盖“价值规范—评价模式—技术方法—制度设计”的完整、综合性的评估体系。 本文刊于《中国环境报》2015,7,10日第二版:http://news.cenews.com.cn/html/2015-07/10/content_31038.htm
2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征文:面向“十三五”的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zhangjiuqing 2014-12-5 21:21
我国的“十三五”时期各类规划研究已全面启动。 2015年,《中国科技论坛》将特别关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产业创新)中的重大管理问题的选题,欢迎各位参与这类规划制定研究的学术研究人员投稿《中国科技论坛》。 这些选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及应对分析 (2)“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3)“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资源配置机制 (4)“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挑战及环境管理转型 (5)“十三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风险评估与防控 (6)“十三五”时期政府转型下科技管理的趋势、重点 (7)“十三五”时期我国公共服务与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8)“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转型升级 (9)“十三五”时期我国若干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前沿技术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趋势、发展障碍与应对 (10)“十三五”时期我国若干重点区域(例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协调发展 所有论文均应是学术研究性论文,即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有详实数据、案例、文献资料的支撑,对现状有理性的描述,对问题有透切的阐释,对趋势有定性特别是定量的预测,政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等等。 投稿事宜见网站: www.zgkjlt.org.cn 你也可以直接与编辑部沟通。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