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学录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被扭曲了的大学录取方式
热度 9 liwei999 2013-4-3 05:07
被扭曲了的大学录取方式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02/2013 06:04:12 又到了要高考的季节,有关考 学的帖子多起来了。科网上有两篇相关的文章: 亲眼所见:超高难度的(被)美大学录取过程 和 中小学学制是不是可以缩短? 比起洋人的大学来,比如说美国的大学,国人大学所负担的选拔学生的成本相当低。考SAT的成本,美国与中国差不多。但是申请一所学校要准备的文件量就大不一样了。“亲眼所见”文中没有给出申请书的具体页数来。但是考虑到包括推荐信和几个Essay,以及当地校友亲自面试申请者的报告,一个大学要从所有志愿者中选拔出定员数的新生来的话,应该说需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这个工作量就是成本。而国人的不过是看看调档分数,看看学生档案,也就完事了。调档分数一项,就可以砍掉一大批人,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劳力。 笔试虽然貌似公平合理,但是由于试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东西,高分者只能说是适应了在短时间内给出有标准答案试题的结果来。可是在实际的研究课题里,有没有答案都不清楚,采取什么样的途径能达到终点也是未知。对这样的未知事态,有适应资质的考生是否与高考笔试高分者的集团重合呢?应该说并没有保证。 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姜晓明研究员在 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认清现行应试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和危害性 一文中讲过这样事例: Quote 一个承担多项国家科研任务、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文章、正在指导博士生的中国名牌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一个带领中国中学生精英们在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取得过骄人战绩的物理学教学专家,竟然在中国的高考中,物理考不了高分!而我们那些小小年纪的高考状元们以及一批高分考生们,却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这说明了什么?是我们的中学生比物理学教授还厉害吗?是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比大学物理学课程水平更高吗? 绝不!这位教授的后面一句话是最好的注解:“考试的时候不能现想的,一想就肯定时间不够。”所以这个现象只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这些高分中学生们在残酷的中学应试教育过程中,做了大量的难题、怪题,成为了“做题机器”。不夸张的说,整个中学的学习,就是学习如何解题。因为谁也不知道高考会出什么样的题,于是只能在事先尽可能多地做题、机械地做题、死记硬背地做题,以得到尽可能高的分数。而考试的每一分都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每多一分,就能把上百名考生甩在身后!而为了提高这唯一选拔标准的分数,什么素质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体育技能的培养等等,只要和分数没关,都可以放在脑后。而最为荒谬的是,我们年轻的学生们废寝忘食、以生理和心理创伤为代价学到的“知识”(解题技巧),与大学的教育和今后的科学研究、职业技能以及生活本领,没有任何关系! SAT考试不限一次,这也是个高成本的方式。但是这个高成本可以给出一个学生达标的认证。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之外,可以有很多时间做别的事情。而悟性差的学生,如果在对付SAT考试耗时多的话,做其他活动的时间就要受挤。这样的事态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学生资质的优劣来。 说到“当地校友亲自面试申请者”,镜某的朋友说,这事儿不合中国的国情。试想想,如果北清的学生回到家乡,说是要审查考生的话,学长的家里还能得到安宁么?也许是这样。但是不试试就不知道结局,还是要试试。靠人的面试可以作为参考的意见。比不见人就录取要好。 由于孩子们的负担过重,所以第二个帖子提出了“中小学学制是不是可以缩短?”的问题。镜某以为这不是个方向。因为这个做法本身也是降低学校的运作成本,把问题推给社会的做法。如果承认好东西要贵这个一般法则的话,缩短学制的问题就不必讨论了。没有必要在理解力不足的时候学那么多。在适当的发育时期学与其匹配的东西,维持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很重要。不然的话,进了大学,摆脱了家长的管理,孩子们就放松了学习,浪费了学习能力最好的时间段。 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很是重要。如今的应试教育体制,由于大学方面不承担其相应选拔新生的成本,使这个成本都转嫁到了学生们的头上。所谓 被扭曲了的大学录取方式 ,是说如果大学方面付出得多一些的话,学生们就可以少付出一些。只要学会做得与平常一样,大学方面就会发现这个学生是否适合来自己的大学就学,按渴望该学生来入学的程度出示招生的条件。比如说全奖学金4年,全奖学金1年,然后每年按成绩续、等等的档次。 国人里很多有识之士都倾向于数落应试教育的问题。镜某以为那是看错了问题的起因。应该要求大学投入更多资源来选拔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只要按平常的表现,就可以有不同档次的、不同培养目标的学校来招生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591 次阅读|9 个评论
新年头喜,孩子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
热度 113 cwufp 2013-2-16 15:28
新年头喜,孩子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
好几天没上网,刚从农村老家回到北京,收到了女儿发来的消息,那个她最想去的大学Harvey Mudd College给她录取通知书了。 我不懂美国的大学,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大学,在各大学排行榜中也找不到,不得不上百度和维基看了看,原来是美国特有的那种文理学院,学校很小,目前为止只有700多学生,真不知道一年招生有多少,够不够国内名校一个系或者一个学院的招生数量。 不过,那是孩子自己最想去的学校,她虽然也投了好几个诸如达特茅斯,UT Austin这样我能看懂的大学,还有伦斯勒理工这种我虽然不懂,却给了她奖学金的学校,能上自己最想去的学校,还是值得庆贺一下,尽管,估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学校。 记得当年孩子提出要去美国念书的时候,我问她要一个理由,她说很想去像麻省理工这样的学校念数学系,在国内申请机会太少,去美国念书,有美国生活和学习经验,可能会好一些。理由很充分,我同意了。不过,看来我是上了一当,去了后她变卦了,既不去考哈佛,也不去考麻省,没能想方设法让我这个老脸光亮一下,而是去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学校。 对于大多数为人父母的中国人而言,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最为操心的估计就是孩子上大学的事情了,而我的确算不得什么称职的父亲,因为她上学的事情我一概没有干预,都是她自己搞定,看来,特立独行的小狗还是自己知道想要什么并能够做到的。就这点,我可以在今年很是得意一段时间。嘿嘿嘿。 特别感谢在女儿上学问题上提供过咨询和帮助的曹聪、余昕、贾伟、张天翼、王晓明等老师,并祝给位看帖的同学们新春快乐,新年万事如意。 特立独行的小狗和大力在说什么呢?
12510 次阅读|265 个评论
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三)
热度 2 GongChen 2012-1-22 01:38
(三) 教育改革 怎么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首先要找到造成目前这种教育现状的原因。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应该肯定高考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我们又必须明确高考只是一种途径,而并非唯一途径。考上大学未必都是优秀人才,少数优秀人才又未必上大学。整个社会必须对上大学保持一个平常心。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大学扩招,上大学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上了大学也不再有铁饭碗,即使上了清华北大也不能保证有好的工作。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大学生,缺的是受过高度专业训练的职业技工和有极大创造性的尖端人才。中国的教育现状无法满足全社会对这两方面人才的需求。为了缓解学生考大学的压力,中国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着力培养有专业技术的工人。综合型大学应减少招生人数,提高教育水准,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够领导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精、尖人才。而高精尖人才又绝非能凭一次高考分数来选拔的。因此,必须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虽然目前高考招生采取 分数线 一刀切的模式有绝对公平的感觉,但它所产生的弊端如死记硬背标准答案,题海战术,一考定终生等等是绝不容忽视的。减轻高考压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允许考生有多次考试的机会。每年可以考两次,每个考生可在三年里考四次,取最高分数为录取分。这样高考也就不再是如临大敌了,一次考不好下次再考。高考成绩也不应是唯一录取的依据,可占录取的 70-80% 权重,另外 20-30% 的权重则应看考生的平时成绩和竞赛获奖以及各种特长等。有人立刻会出来反对,说这会为走后门大开方便之门。诚然,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当今社会的诚信与道德危机已经非常严重。因此,每个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力设定最低投档线,只是要比现在的低,比如低上 30-50 分。这样各高校都会有比较多的考生可以选择。上了投档线的学生其实水平已相差无几,这样可以杜绝差生上好大学。每个高校为争夺好学生势必要挑平时成绩优秀或有专项特长的考生,必要时还可以电话考试和面试。目前试行的大学自主招生应偏向特长生,让某方面有特殊才能但其他方面一般的学生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因为他们在高考中很可能输给各科比较好但并无特长的学生。对农 村地区的 学校,高校可实行配额制,保证大学之门始终对农村学生敞开,并对这些学生减免学费。如有走后门冒名顶替之类事件发生,当事人应革除公职。为官的父母会想想是否值得为子女上大学而丢了自己的乌纱帽。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打破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如何促使中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育部应颁发教育大纲,增加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法制基础知识,地理历史知识,和自然与人文知识。特别要加强心理和社会关系教育,包括诚信教育和爱国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不只是看升学率或是否出了状元,更应由教育局、校长和优秀教师组成评审团,对每个学校的领导管理,教师教学方法和效果,学生素质和精神状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果一个校长只强调分数不重视素质教育,其管理水平就将被大大扣分。对老师的评价不只要看所教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他 / 她的教学方法,是否敬业,是否生动活泼,是启发性还是填鸭式。另一重要指标是由学生给老师无记名打分。因为是无记名,所以学生可以没有顾忌。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拳打脚踢或斥责辱骂,那么他 / 她就不能得到学生的好评,也就不能升迁或拿高奖金。我在美国大学里教课,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都要被学生无记名打分。学生被要求写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该课的地方。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均不作数,中间值才是主流学生对你的评价。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也绝不能只看分数,更不能排名次。目前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就是各学校、各班级都要在中考和期末考试后按分数排名次,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背叛!名次绝不是素质!两个学生分数差几分绝不说明他们能力上有差异。分数可以公布,但绝不与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挂钩。每一个学生都会知道自己的相对位置,但别人不知道,这就减少了心理上的压力,也保护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老师无权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指责某学生考的差,只可以单独帮助,并且教育应以鼓励和激发学习热情为主。我一生的转折点便是初二有一次数学只考了 66 分,夏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好好学习,将来考清华北大做一个科学家。这一席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每一个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都应与学生交流思想。学生可以自由发问,老师可以循循善诱。纵观所有的优秀老师,无一例外的共同特点就是首先有一颗炽热的爱心。通过与学生交谈,老师不仅知道学生的成绩,而且对其兴趣、爱好和特长都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教师的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每个学校都应对教师首先加强素质教育。请特级教师来讲课,或去听特级教师讲课应予以推广。 一个不能不提的近年来教育失败的原因便是教育产业化。最近回国参观了不少中小学的现代化楼群设施,其中有些大大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准。中国真的那么富有了吗?不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教育产业化引发了多少幕悲剧啊!那一篇篇关于贫困生上不起学,上了学抬不起头,关于贫困生或其父母交不起学费而自杀的报道,难道还唤不醒社会的良知吗?! 教育乃社会和民族的根基,岂能任由经济浪潮来冲击。教育产业化把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给了平民百姓,特别是穷困的工人农民,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中央虽然三令五申禁止教育高收费,而年年教育收费居高不下,为什么?因为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经济利益冲昏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如果教育产业化不能完全废除,其祸害还将进一步蔓延,一幕幕悲剧还将重演。整个社会将会进一步地畸形化发展。 如果说国家财政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有一种可能性是向企业挖掘潜力。我所在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为一家摩托车公司 Harley-Davidson 专门办了一个班,培养专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效法的做法。如前所述,中国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企业提供资金,学校输送有专门技术的人才,做到双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让一大批心灵手巧的学生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毕业后从事一项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这是比较经济适用的教育。
个人分类: 随感|2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偏不成才,笑看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
热度 5 daodezhenjing 2011-10-13 17:14
  分数并不代表能力,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看那些高分学生在大学和社会中的表现就知道,他们的平均水平还不如那些普通的学生。为了突破这一点,不少大学试行了自由招生的新标准,不过这些标准很多看起来让人发笑,如北大增加了“孝敬父母”这个新标准,如果你是乔布斯,肯定是上不了这个大学的,因为他13岁吸食大麻,16岁谈恋爱,23岁有了一个私生女儿,但他拒不承认,拒绝给她抚养费,直到56岁才接回女儿。说句实话,这样的学生,没有一个大学敢要,可就是他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   再看看那些科学家,很多学习都不好,如爱因斯坦一直都不是一个好学生,三岁多还不会讲话,九岁说话还不流利,小学和中学成绩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考大学则出师不利,就这样的学生却创造了物理学的一次革命。再看看法拉弟,家庭贫困得只上过几年小学,只是凭着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如果不是戴维这个伯乐,他也没有机会做出那么大的发明创造。诸如此类的很多,如果按照中国录取新生的标准,他们都不会受欢迎,中国的大学只喜欢那些学习尖子,可这些尖子呢?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学生除了盲目自信还有什么?靠他们能做出什么样的科学成就,现实不都告诉我们了吗?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那些著名大学的录取标准,如哈佛,他们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要看他们的基本技能,然后通过学生的申请书判断这个人的学习目的,未来前景,此外还需要至少三个老师的推荐信。其它的如年龄、性别、婚否,身体情况都不重要。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完善的标准,但我们从中也能得到一些启发,那就是不能仅凭成绩错过了一些偏才。象我国这样仅仅以分数定录取,忽视了他们的学习目的,爱好特长,未来前景这些人才的关键标准,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吗?   所谓人才,都有一定的偏向,无偏不成才,有高山必有低谷,他们的优点明显,往往缺点也很突出,如果只看这些缺点,他们都不是好学生,但就是他们会成为中国未来科学的将才。真正的人才往往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光靠灌输是成不了才的。   第二,执着顽强的个性,这是一个人永不满足的动力所在。   第三,有正确的生活导向,那些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的人是注定成不了大才的。   第四,丰富的知识结构,类比是科学最重要的方法,只学习了一门科学,怎么去类比。   第五,善于忘掉,没有思维定式。大脑不是知识多了才聪明,而是要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感兴趣的学,不敢兴趣的就不要硬塞进去。   总之,录取新生的质量关系着中国能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如果大学真想培养出特色人才,就不要忽视偏才,越偏越容易成才。这就是我的敢想。
个人分类: 教育|257 次阅读|5 个评论
揭穿大学录取的十大迷信【福布斯中文网】
laojing 2011-9-28 08:07
本文网址: http://www.forbeschina.com/business/ 大学录取过程充满压力和困难。分清传言和事实,你将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减少烦恼 迷信这东西常常难以平息。而在大学录取方面,迷信的生命力更是旺盛。有关特定学校或者“必杀”随笔,又或是在特定学校有“内应”的私人顾问的传言代代相传,就像年轻人脸上的青春痘一样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 不幸的是,很多家长盲目地对待这个问题。在申请学校的时候,他们偏信于流言、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是有关系统运作的过时理论。下面让我们来揭穿这十大迷信。 迷信一: 大学青睐于多才多艺的孩子。不好意思,不是这样的;他们喜欢的是多才多艺的班级。各大学将他们的入学班级像马赛克一样拼凑起来:每个学术院系配置几位优秀的学习干将、几位运动员、一些音乐家、舞蹈家和表演明星,再配合一点种族和经济背景的多样化,以及未来的社团领袖,等等。大学想要的学生是那些专注于和精通于某门学科的人。他们最常用到的词是激情。 迷信二: 这是个卖方市场。不管你信不信,你所处的位置要比你想象中好。这并不意味着你可在耶鲁和普林斯顿之间随意挑选,除非你是异常优秀的申请者;或者在南加州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间挑选,除非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全国只有65所大学,拒绝的申请函多于他们接受的。在余下来的这些学校中,仍然有很多是优秀和深受好评的。因而在决定“可能的”选择时,这个因素是你需要考虑的。 迷信三: 申请材料中的随笔(Essay)并不重要。随笔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你讲述关于自己的一些积极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你的学分差不多已经确定了。SAT或者ACT成绩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大部分孩子还是浪费了随笔这个机会。 我们知道很多孩子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写他们的随笔。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即使那些早早开始准备的孩子——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父母逼着去写,他们基本上都没有足够的时间重写文书。写第一遍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写第二遍就难了。而随笔却需要多次修改。 很多孩子认为随笔的目的是为了写一些让录取办公室“留下印象”的东西。在某些方面,的确是这样。但是要让录取办公室留下印象,文书上必须有一些关于申请人的积极方面的描写;这能让委员会通过简单的几张纸就对申请人粗略地有所了解。随笔是一个介绍申请人不同方面的机会,一个接受这个孩子的理由。这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机会。 迷信四: 面试并不要紧。大部分大型的院校——以及所有的长春藤联盟学校,已经取消了校内面试(但是很多学校还是会进行校友面试)。如果某所大学向你提供面试的机会,这并不是“可去可不去”,而是一定要去。 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会,面试院校会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你不是真的对这个学校感兴趣。由于有很多孩子具备与你相同的证书,这些学校肯定会喜欢那些进行过面试的孩子。同样,如果某些学生曾花时间思考为什么某所学校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且为什么他们适合这所学校,他们肯定受到学校的喜爱。这意味着:为面试做些功课以及练习。你不能谈吐机械,但是也不能让别人听起来你好像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何要加入这所学校。 迷信五: 申请财务援助总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某些大学,要求提供财务援助对于录取决定没有任何影响。这些就是所谓的“需求回避”(need-blind)学校。但是在其他学校,财务援助的需求可能会对录取决定产生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被申请的学校将告诉你他们采取的是何种程序。你还应该知道的是,学校提供的援助——助学金和助学贷款——要多于你可能想象的范围,甚至对中层阶级家庭来说也是。但是你必须提出申请。 迷信六: 提早申请(Early decision)只适用于那些名门之后或者非常确定自己想要加入那所学校的人。提早申请——即你提前向一所学校进行申请并在你的申请被批准后依规定必须加入这所学校,能使你被录取的机会提高一倍甚至两倍。这也是很多顶级预备学校和私人大学顾问采用的战略。 进行提早申请的孩子通常不是非常确定自己适合某个学校。但是他们知道被录取的机会较高,别人也建议他们进行申请并决定申请哪所学校。如果入学后发现被申请的大学并不适合你,你一般都可以申请转校。 一个重要的告诫:尽管对于提早申请的孩子来说,录取的机会高出很多,但是对于申请难度相对较高的学校,这并不是合适的策略选择。 迷信七: 你最好有一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清单。孩子们(常常受父母怂恿)认为他们需要一个包括课外活动、体育和暑期志愿服务的冗长清单,这样才能被最好的大学录取。这绝对不是真的。大学在拼凑一个多才多艺的班级时想看到的是热情和孜孜不倦。一两个长期参与并获得领导地位的活动要远比一大批走马观花式的活动让人印象深刻。 在社区服务方面,大部分高中要求进行某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很多中上阶层的家庭认为如果家里的中学生在当地医院充当志愿者或者参与一些国外的夏令营,会加深录取办公室的印象。不好意思,这两方面一般都不会对录取办公室的决定产生影响——除非你多年从事该活动或者所有成绩“卓尔不群”,从而能显示出你的热情和领导力。 迷信八: 录取官不会检查我的Facebook主页。不要抱侥幸心理!一些学校的录取官专门对申请人的Facebook页面进行检查。面对大量拥有优秀学历的申请人,各院校一般会寻找拒绝申请的理由。Facebook页面具有“不合适的”照片就是一个简单的拒绝理由。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如果你的祖母会对你的Facebook页面内容感到难堪,请进行清理。 迷信九: 提前获得VIP的推荐。在大学录取领域,有这样一个广为接受的说法:文件越厚,孩子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不要让VIP——国会成员、企业首席执行官、大学信托委员会成员——给你的孩子写推荐信。除非你的孩子真的确确实实曾为他们工作。录取院校希望得到老师的推荐——那些可以提供有关这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成长方面意见的老师。 迷信十: 忘掉“顶级”大学;它们太贵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的学费都超过6万美元每年。它们也拥有健康的资助并恪守帮助学生负担得起大学费用的承诺。加入上述学校以及很多其他顶级学校的学生,发现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务援助,并且在毕业的时候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债务。事实上,入读所谓的“高昂”大学的花费常常比“二类”甚至州立大学便宜。 联邦法律规定,各所大学都需要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一个财务援助的计算器。这些工具将帮助你真正了解你的家庭可能会从学校获得多少财务援助。 总结:大学录取过程充满压力和困难。分清传言和事实,你将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减少烦恼。 本文作者史蒂夫·科汉(Steve Cohen)是畅销书《加入心仪大学》(Getting In!)的作者。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2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工业大学录取神童范元
xupeiyang 2011-7-20 11:19
云南宣威的一名14岁考生范元考出了523的高分,高出当地一本线58分,被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范元没念过小学,在妈妈的辅导下自学小学课程,8岁上初中,11岁读高中。高二下学期,他离开学校,来到清大学习吧学习。清大学习吧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机构,在这里,他可以在学习吧的网站上听课,利用网络查阅资料;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请教清大学习吧里的老师。利用空闲时间,还可以读一些课外书,经过几个月的个性化学习,范元的各科成绩得到很大提升,还能帮助同学解答各种问题,充当小老师。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仅提高了范元的学习能力,还锻炼了他的独立思考和交往能力,让他成为宣威这个小城镇走出的第一位“神童”。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例
热度 4 fouyang 2011-6-29 09:38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例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大致讨论了亚裔学子在大学申请过程中是否受到歧视的问题。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因为大学录取过程是个不透明的过程,选取学生的标准既有客观成分也有主观成分,其中“潜规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从招生政策和过程来判断歧视的存在与否是非常困难的。另一个途径是干脆把招生过程看成是“黑盒子”,只从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来考察,也就是对于招生过程进行统计分析。 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在对于种族问题如此重视的美国,关于大学入学问题的种族统计数据竟然不是唾手可得,而相关的统计研究也很稀少和不系统。在关于亚裔学生的高校录取问题上,相对来说最新,最全面的研究结果应该说是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艾斯彭谢德(Thomas J. Espenshade)领导的研究。艾氏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4 和2005年的两篇论文和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见本文末的引用)。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种族与社会经济状况对于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其中与亚裔有关的一些结果。 艾氏的数据研究是基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为期十四年的大学生数据收集National Study of College Experience (NSCE)。数据来自10所美国顶尖大学,其中包括公立,私立,研究型,文科学院等。这其中包括三组数据,分别来自1980左右, 1993 和1997年的申请者和入学新生。1997年的数据特别详细,还包括被调查者中学的经历。所以有些分析仅仅基于最后这组数据。收入数据库的总共有245,000人的录取资料和其中9,100人的个人问卷。在以下引用的书中有两个附录提供这个数据库更详细的信息。 作者基本上是采取分类评定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式,计算出在其他变量(例如学习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某一个变量(例如种族)而引起的入学机会的变化。注意这里的“入学机会”是以“胜算(odds)”来度量的。胜算的定义是被录取的几率除以被拒绝的几率。所以与几率本身不同,胜算可以从0 到无穷大之间取任何值。 在第一篇论文中,作者采用了几种模型来考察学生资格与入学胜算的关系。在最完整的模型中,考虑了以下参数:录取年份,性别,是否美国公民,SAT分数,种族(白人,黑人,西裔和亚裔),是否体育生,是否传统生(legacy,指校友的亲属),以及录取学校。这个研究分析了三所研究型私立学校共124,374名申请者的信息。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亚裔学生的入学胜算是白人的0.7 倍,也就是少30%(作为对比,黑人的入学胜算是白人的5.5倍)。基于其中一个学校的数据分析,如果包括中学平均成绩和中学班级排名的话,亚裔的胜算还要减少到白人的0.6倍左右。 如果按录取年份分别计算的话,在1980左右,1993和1997年,亚裔入学胜算分别是白人的0.857,0.684 和0.678倍。可见在这近20年中,亚裔的劣势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而在同时期,黑人和西裔享受的优势有所下降。 在第二篇论文中,作者基于1997年的数据(45,549申请人),假定去除种族因素,重新计算各个种族学生的录取率。其结果如下表所示(从原文中表2抽取): 表中的“其他”包括未填写种族者,以及大多数的国际学生。 结果显示,去除种族因素的话,亚裔的录取率和学生比例都会大幅度上升。这并不意外。但有趣的是,去掉种族因素(主要是对黑人和西裔的优待)后,白人的处境并没有显著的改变。黑人和西裔“失去”的名额都被亚裔“得到”了。这个预测与几个州的公立大学被立法排除种族因素后的历史有些不同(见昭君的博文: 漫谈 Affirmative Action: 美国高校录取中的“种族因素”(下) ,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83189 )。在哪些学校中,取消优待黑人和西裔的Affirmative Action对于黑人学生的比例影响不大,而主要是白人减少,亚裔增加。当然这里的统计研究应该是在更严格控制下的比较(例如排除了地区人口变化的因素),但另一方面它也只是“纸上谈兵”。不管怎样,我觉得这个研究在统计上还是证明了亚裔申请者的不利处境。 上表还显示:体育和传统学生的因素对于录取率影响并不大。在前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对于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调查结论,认为亚裔的劣势主要来自于体育和传统学生的优待。这个结论与这里的研究结果不符。 在2009年发表的书中,作者基于数据更详细的1997年数据进行了更多分析。在录取胜算比较的分析中,作者把公立和私立学校区别开来,并增加了家庭社会地位,高中种类等控制参数。在学业成绩方面,除了SAT成绩外还增加了ACT成绩,AP考试数量,SAT II平均成绩,高中平均成绩,高中班级排名,全国学者奖(National Merit or Achievement Scholar)等。在同等条件下,亚裔的录取胜算是白人的0.19倍(公立学校)和0.33倍(私立学校)。一个更形象的,也是常常被媒体引用的说法,就是要得到同样的私立学校录取胜算,亚裔需要比白人的SAT成绩高140分(在当时1600分满分的尺度下)。 另外,黑人和西裔的SAT成绩可以比白人分别低310分和130分而仍然得到同样的私立学校录取胜算。在社会地位方面,公立学校的录取胜算几乎没有区别,而私立学校对低收入阶层有优待。 除了亚裔入学问题以外,这本书还有其他非常丰富的统计资料。我觉得比较有兴趣的有: · 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更重视SAT和ACT成绩以及高中成绩。在SAT,ACT和高中GPA达到顶级成绩者,在公立学校录取中有特别大的胜算。 · 参与课外活动对于大学录取有帮助。但太多项的课外活动没有更多的帮助。参加学术性的课外活动(辅导课等),即使是大学主办的,对于大学录取也没有帮助。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很多人认为亚裔孩子在领导能力方面的训练比白人弱。然而统计表明:至少从执掌领导职位和取得与领导能力有关的奖项这方面看,亚裔孩子并不比白人差。下图显示亚裔与白人这方面的比较(根据书中图2.4 整理)。图中显示的是领导职位与奖项的数量,与至少取得这个数量的人数比例。然而另一方面,虽然亚裔学生比白人更多参与学术性的课外活动,在体育活动方面亚裔学生参与较少(白人74.1%, 亚裔56.4%)。 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亚裔在高校录取中受到的歧视是可以证明而且可以量化的。当然,这不等于大学录取过程中存在歧视亚裔的明文规定甚至意图(从原理上说,统计研究不可能证明这一点)。艾氏也特意作出澄清:在录取的考量因素中不仅包括学术因素,也包括这些统计研究中没有涵盖的“其他因素”。如果这些“其他因素”与种族有相关性的话,那就可能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种族间的区别。但是作者的文章和其参考文献都没有具体指出那是些什么“因素”,以及那些因素与种族是如何相关的。所以在目前,除了存在显性或隐性的种族歧视外,我没有看到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艾氏的研究可以说是关于大学录取中种族问题至今最周密的统计研究了。所以他们不但出了书,还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引用。但即便如此,这个研究还是非常局限的。它的数据来源仅限于1997年以前的三个年份(相当一部分结论只是基于1997数据)和10所顶尖大学。所以它的结论很难看作代表了今天美国大学的普遍情况。事实上,另外一些研究显示,在顶尖大学和一般大学中,种族问题的情形可以有很大差别。另外,如果加入太多控制变量的话,这个数据集的样品数可能还是不够。在他们的书里,有些统计结果很难直观理解(例如有些情况下SAT分数低的反而胜算高,另一些情况下一组申请者的胜算会比另一组高出几千倍)。这也可能是样品数不够而造成的假象(虽然这些数据都是具有统计意义的)。这些局限主要是因为数据的不足。这个NSCE数据库是普林斯顿大学通过私人基金建设的,而且似乎是空前绝后了。目前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新,更全的数据。看来大学都把学生的学业和种族数据看作商业机密,而政府也没有收集和公布这些数据的努力。所以艾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研究方法上的先行。我也希望他们的有趣结果使得亚裔学生的大学录取问题受到很多的关注,也鼓励更多收集数据的努力。 【有关资料】 Thomas J. Espenshade, Chang Y. Chung, Joan L. Walling, “Admission Preferences for Minority Students, Athletes, and Legacies at Elite Universitie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ume 85, Issue 5, pages 1422–1446, December 2004 Thomas J. Espenshade, Chang Y. Chung,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dmission Preferences at Elite Universitie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ume 86, Issue 2, pages 293–305, June 2005 Thomas J. Espenshade, Alexandria W. Radford, “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 Race and Class in Elite College Admission and Campus Lif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另可参见作者关于该书的介绍: http://www.princeton.edu/~tje/files/Evaluative%20Judgments%20Vs%20Bias%20In%20College%20Admissions.pdf 以及一个包括该书主要结果的幻灯片:( http://www.nacacnet.org/EventsTraining/NC10/Baltimore/educational/Documents/C313.pdf 【有关文章】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57904 昭君: 漫谈Affirmative Action(上): 美国高校录取中的“种族因素”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82975 昭君: 漫谈 Affirmative Action: 美国高校录取中的“种族因素”(下)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83189 莺歌燕语: 介绍两本揭秘美国大学招生内幕的书 http://blog.creaders.net/ygyy2010/user_blog_diary.php?did=83124 莺歌燕语: Wesleyan大学的录取程序 http://blog.creaders.net/ygyy2010/user_blog_diary.php?did=83300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7926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