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镀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说“镀金不等于真金”
热度 1 liwei999 2013-5-31 17:22
说说“镀金不等于真金”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31/2013 03:57:36 《镀金不等于真金》 说法的潜台词是说“份量”。曰:金要赤足。从货币的角度看,纯金的确是最有“价值”的任何加工都是“多余”的累赘。收藏用的金币最终的价值依然是金的重量而不是别的什么。因此,镜某不主张买金首饰、也不主张买钻戒,因为那些都是“虚”的东西。不得已场面上要用的话,找个代用品就是了。 作为纪念币的金币,一般的面值都比黄金本身要低。这是个一般常识。因为黄金本身的价值与标价可以分离,所以低了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也有些“小聪明”的人, 在金币上标出了高于金本身价钱的面值 。这样坐地就可以发财,因为5万不足的黄金售价10万日元。可惜好景不长。既然是货币,面值也是一个标价。官家发完财后,就要轮到贼家发财了。有人用纯金的原料仿造了纪念币,按面值换出来现钞,发了一笔横财。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真金有时候也要出问题。 镀金也好,纯金也罢,不在于分量如何,而要看如何来用。这才是硬道理。很多电信号的接口,都是用镀金的工艺。因为表面有金、保证接触就足够了,里面是金的话反倒要误事儿。从做研究的角度看,金应该是“最廉价”的一类材料了。第一因为同位素只有一种,第二容易纯化。其他的大宗材料,比如说铁,要纯化起来可就难多了。因此高纯的元素材料里,金很便宜。在镜某看来,是否是金不是大问题,而材料的纯度却很要紧。之所以国人要看重第一学历、要用留洋的人,关键是对自己的选择体系不放心,因此只有借用洋人的选择结果。比如说,要洋人那里有终身教职的人、要看论文、要看影响因子等等的。 选人难的本质并不是说国人不如洋人有选人的本领,而是说没有理解自己的状态而在外表的样子上学洋人的做法。洋人的科学、学术在当初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到了今天,产业相当发达了、财富积累得差不多了,才能有余力弄些“虚的”,所谓为了将来的可能性。国人还不到那个发达的程度,学术还是要为自己的产业服务。 到了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人选大约就没有很大的困难了。但是,因为不知道要干什么好,所以只好是洋人们做什么,国人就跟着做什么。做的人很是得意,但是结果不用想就可以知道。人家玩儿在宏观上是在赚钱,国人“陪玩儿”在宏观上是赔钱。有朋友做了个冷战时代竞争的说明图,用来解释 为什么北约赢了冷战 。 Download 将图中的 冷战 改成 科研 ,模式是一样的。国人这里科研与产业(经济)是脱离的,是(-)的循环,洋人的研究是(+)的。从全球的循环看,对洋人也是(+)的循环。这意味着国人所有的科研投入,几乎都是有益于洋人的。这是个典型的被人卖了还在替人数钱的模式。 这么大的国家,要有些“面子上”的东西。比如说基本粒子的“悬”理论啦、什么量子通讯啦,这些都是“面子上”的事情。卫星导航的时钟系统就是个实在的东西。要到达什么样的精度,要多么大的体积、重量,这些都是所谓的具体的问题。一遇到具体的问题,国人就 习惯性地 顾左右而言他了。 金子作为纸币的担保,放在那里存着就是“ 用 ”了。同理,科学界的杨先生也是一类放在那里就是用的事例。 世界上哪里有孙子顾及爷爷感受的事情呢?如果有的话,要么此人可能就是未来的圣人,要么就是在装孙子。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RE:镀银的都成了镜子 ♦ 表面光是最要紧的,至于镀什么,倒是次要的。如今哪里还有镀银的镜子呢?都是镀铝了。 - mirror 05/31 09:3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镀金不等于真金
热度 42 maxguang 2013-5-28 11:58
写英文材料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Polish,润色。不过,一切润色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实际内容基础上的,再好的润色也不达不到弄虚作假的程度。大家常说,出国镀镀金。所谓镀金,就是极致的润色。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十分准确,不是所有的人出国仅仅是镀了金,很多人通过努力真的也就变成了真金。且不管是不是真的成了金,人们共识的是,出国了不论如何也就镀上了金。于是,放眼望去,在留学的大潮中,一望无际的金光闪闪。 在海外论坛,我很关注海归版,大家分享回国面试心得等等。我经常看到很多“牛人”,动不动就非几十万年薪不归,非几百万启动不考虑,非终身职称不接受,等等。每次我都禁不住想问一句,凭什么?凭什么出国读了几年书就摇身一变成了精英?凭什么做了几年博后就信心满满成了PI?凭什么码了几篇文章就觉得自己牛上天了?起初我总觉得可能真的有这么多牛人,可是久而久之,跟身边各界华人朋友接触多了发现绝大部分都非牛人,甚至大部分水平真的不敢恭维。于是,我错乱了。 世界已经变了,出国留学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出国的优势已经渐渐变得不那么明显了,这样的话,总拿留洋经历说事儿,似乎有点可笑了。从我个人的经历,我承认海外的教育和训练跟国内比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并不是绝对的。 所以,在“狮子大开口”的同时,能不能先称称自己的斤两自省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值你口中的几百万?别总拿“行情”说事,一个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不是你发几篇文章就值多少万,更不能说明你是个做学问的人。 其实国内高校应该对海外和国内应聘者一视同仁,组织集中面试横向考核,最终按照排名给予相应的待遇和职位。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归国工作,这种情况也许很快就会出现,毕竟人才总有饱和的那天,竞争才是硬道理。 这篇博文似乎把我自己也骂了,呵呵。其实,我是在海归版受刺激了,看不惯很多人的自我感觉良好,看不惯这些牛人们把很多国内的高校不当回事,也不想想你们当中有几个是你们口中TOP2毕业的。我还知道,这些人中,有的连做个presentation都磕磕巴巴的,跳到论坛马上就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 前两天听一个系里中国老师跟一个中国学生聊回国,学生的腔调就是国内如何如何好混项目如何如何好拿,老师丝毫不客气,说了句,“你有那水平吗?”我站在旁边,引俊不禁。
18220 次阅读|61 个评论
2012 回国散记-- 去北大
热度 7 lujiangxiao 2012-12-11 22:45
今天访问了北大一个实验室. 距上次访问已经四年多了. 学生都是新面孔.只有几个依稀有印象. 我的老师已经退了,但身体还不错,与几年前见没啥变化. 见面很高兴, 谈起了那一代老师谁已经去世了,谁去美国照顾第三代,谁有什么病了.但另一位老师虽然还很健康,也很健谈,但已经记不清我的名字了. 与我同代的教授,几年不见也很兴奋,不觉谈了几个小时. 国内教授很努力, 根本没周末,早上三点还和学生通电邮. 和我闲谈花了这么长时间让我很不心安. 这次去北大看到两个现象使我很兴奋: 一是看到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关着门讨论什么,一问才知是自发组织的journal club, 在讨论一篇文献. 这是非常成熟,独立的表现. 学生自发地组织读文献, 比那种老师给了文献还要追问读后感的学生要强几个数量级. 中国学生虽多,有这种素质的也不常见啊. 第二个现象是一个在读博士,我问他毕业后去向.他说留下来工作的可能性最大.问不需要出国镀金吗?他说没必要.他在国内工作的文章已经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条件. 反之留洋回来的博士需要证明在国内能做实验并发表才有竞争力. 这样, 从申请国家基金的角度来看, 土博士比洋博士甚至博士后都有优势. 中国很可能在几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达到这个层次要经过三个过程,一是大批留学,大批归国.二是国产的人才出现强竞争能力,留学相对减少. 最后第三阶段是出现大批到中国来留学的年轻人. 我已经能看到第二,第三阶段的苗头.国内大学对新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和非洲)学生,已经有很强的吸引力了. 中午在学五食堂就餐, 眼前尽是熙熙攘攘的年轻学子,年龄组成与二十年前一样,不同的是我们自己在一年年在变老.
4183 次阅读|21 个评论
送孩子出来做小留学生有哪些路可走?
热度 1 liwei999 2012-7-18 16:57
【立委按】中国起飞以后,国内亲友中有不同程度实力送孩子出来留学(或高中,或本科,或研究生)的已经不少见了,近年来小留学生留学北美和澳洲、英国等地的越来越多。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一辈子的积蓄砸下去也都舍得,可是在这样大的教育投资前,在关系到孩子的人生道路的大问题上,多了解一些外面的情况和选项,还是很必要的。下面是就我观察到的情形,给各位做个大体的介绍。本篇是根据问答笔记整理的,前后有重复以及不连贯之处,请予谅解。大体信息在了。 来北美留学上本科最便捷的一条路也许算社区学院了。社区学院相当于两年制大专,然后再转本科两年,近年来很多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小留学生走这条路。 问:社区学院要高中毕业去吗 要 问:在美国读高中一年学费大概多少 很贵。公校免费,但不接受国际学生,只有本地居民(纳税人)才能享受。 加州私立高中,这边大约三万美元学费,也有两万多的。好的私校是是三万五,还很难进。 问:加上生活费要几万 生活费,一年一万五美元吧,一万居住(与其他同学合住宿舍,或合租公寓),5000 吃用。 问:哦,那加上生活费一年差不多要30万(人民币),真是不少啊。 上高中私校比上公立社区学院学费要贵。 当然贵,美国能上私校高中的也大都是阔人,至少中产以上。 一般人家都不舍得,也大多出不起。 高中在这边上一般没必要。因为,这边高中要求很严,跟国内一样紧张,甚至压力更大。课程负担重,加上还有适应过程,不能保证成绩好。成绩如果不在上游,那就去不了名校大学,也就失去了出来上高中的最大意义。因为出来上普通大学的话,从国内高中毕业即可。 国内来的小留学生上这边的高中,数理化一般没问题,但是文史就赶不上,阅读量太大,经常要求自己做研究项目,国内单一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更重要的是,美国上名校,成绩好(GPA 要求 4 以上,统考 SAT 要接近满分,越多的专科统考 SAT II 成绩越好,在高中提前上越多的大学AP课程越好)是必须的,但 academic 成绩只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另外还要看社区服务、领导才干和才艺等多项指标,这些方面,小留学生大都不占便宜,与本地孩子竞争起来处于劣势。因此,能上名校(全美排名前20)的可能真地不大。总之,不要以为花钱了就可以顺利进入名校。竞争实在太激烈了。的确听到很多上名校的案例,但是有更多的花钱了还是去了普通院校,他们自然就消声了,因为无所炫耀。这就给人错觉,名校也不难。其实是很困难的。 如果是国内高中,出来留学社区学院,它的两年,等同于本科前两年。所以,理论上,上完社区,转到本科上后两年,即可毕业。但是实际上可能要长一些。不少人头半年学英语强化(如果托福不够线的话)。另外,社区学院大多转到公立本科。而公立本科按期毕业的学生也就一半,不单单是课业负担,更主要的是,常常修不上课,学分攒不够。因为美国政府大学经费不断裁减,开课不足。 总结一下,大体上是 1. 基本不要考虑出来上高中,不值得 2 国内高考如果考上国内名校,基本不要考虑出来念本科,只考虑出来念研究生就好。 3. 如果国内高考不利,连普通院校都难,当然只有走留学社区学院比较稳妥。 如果国内高考可以上二本,就有三条路可选。 1 在国内上二本,四年大学以出国留学为主要目标,争取出来上一个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热门的比较难进,但是如果本科一开始就做筹划,考托佛,GRE,保证学业成绩单比较好看,等,还是可能的。家里需要供他/她两年硕士,以后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 2第二条路就是不愿意在国内上二本,那就直接联系美国的本科,不走社区学院的两步,而是一步本科到位。这条路一般可以走通,对于美国的普通院校来说。(上名校反正是不可能。国内二本的成绩,就是上了名校也很可能吃不消,何况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所以就安心出来上普通院校,也是留洋镀金。这条路就是要供孩子本科4-5年,如果继续念硕士,那就要供6-7年,也是相当不小的经济负担。但是如今没有硕士学位,是很难立足的。(如果念博士,有助学金,所以一般不要家庭负担)。但是硕士,除了冷门专业可能有助学金,稍微热门一点,有职业前景的,都很难得到资助。 3 第三条路就是走社区学院。这条路与第二类似,但是时间可能要长一年。优点是门槛低,比较稳妥,国内的留学助学机构做过很多例,提供全套服务,只要提供材料即可。缺点是两年换一个校园对于孩子的社交和大学体验不利。 好的社区学院,也有转到美国本科名校的例子。一般来说,好的社区学院的学生,如果成绩是全年级前5%,是可以顺利转到名校本科的。如果是前20%的,可以上中上的本科。如果是中或下成绩,但不要不及格,也大多可以转到普通院校本科。 如今小留学生多了。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可是都特别舍得在留学上花钱。其实结果也难保证,最终大多是拿了个洋学位回来。但是如果专业不好,将来还是难有前景。所以专业很重要。大学阶段就开始要注意专业方向。俗话是有道理的,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研究生一定不能入错行。 问:加拿大怎样 加拿大情况类似,也许入学门槛更低一些。但是加拿大的学校只是美国的零头。美国的选择机会多一些,将来毕业后就业和立足的机会也大一些。美加都是移民国家,留学多年,真想要留下来移民,大多可以办到。加拿大移民门槛更低一些。 总结得不错,很实用。 加拿大这边,可以在公立学校录取之后申请签证,不难 当然,要有一个本地人当监护人。 有点不同意见 作者: 吴礼 (*) 日期: 07/18/2012 07:05:02 1.公立学校也不是绝对不收外 国人。孩子有当地的监护人(如亲戚)的话,也是收的。要办正式监护人手续很麻烦,要上法院,还不一定批准。但除非特别热门的学区,一般学校也不在乎,你说是就是了。但是另一个问题是签证。公立学校不发学生签证。如果孩子另外有办法合法留在美国,这就不是问题。 2.私立学校也不都是很贵。有些教会办的学校还是便宜的,质量也不错。 3.留学的目的不一定是进前20名大学。除了北清等名校外,我觉得一般州立大学不比国内大学差,因此逃掉高考还是值得的。当然主要取决于孩子未来想在哪里发展。 4.中国孩子来了适应也不是那么困难。我认识一个上海来的小姑娘在这里上六年级,数学当然是遥遥领先,英语,历史困难了半年也没事了。现在国内(至少大城市)的孩子还是很与世界接轨的。 美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标准和招收本国学生有些不一样。 由 hotchili 在 星期三, 07/18/2012 - 13:08 发表 我认识两个小留学生,他们都是很要读书的孩子。他们都认为应该在初中的时候就到美国。 【立委:如果不是移民过来,也不是通过亲戚作为监护人过来,初中就来念书,那要花费多少银子啊。30万人民币一年,乘以13(初中3年,高中4年,本科4年,硕士2年),就是390万元啊!我觉得如果不是开银行的,怎么算怎么不值得。当然中国自从邓大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贯彻以来,确实有不少经商的和做官的,比开银行还来钱,钱多得不敢放在国内,花在子女教育上是最好的所在了。在改革开放之前,能够初中就出来留学的,除非极少数红色贵族,几乎没有其他人。如今这类案例可是逐渐多起来了。】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4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热度 3 szc009 2012-3-10 14:06
马克思说,“货币天然不是黄金,但黄金天然是货币”。黄金的价值远非一般等价物那么简单,如果有个海岸挂上“黄金海岸”的牌子,价值就水涨船高了;如果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换上一身黄金衣,身价也跟着飞涨了;甚至有时候,一袭乌黑靓丽的秀发染成金黄色的,也会带来增值的效果。姑且称这些为黄金效应,或者镀金增值现象,也有很多人将其视为理论与哲学。 既然是效应就存在跟风,作为现象就有与之遥相呼应的另一半,说是理论就有应用的价值,而哲学为更多的人所信守。比如,对于读书人来说,高学历是镀金,出国也是镀金,若是到名校更是趋之若鹜。个中的收益如何?没有人认真去做一致的无偏误的计量。至于说其中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很少有人关心的社会成本如何?没人回答,更没人去质疑,哪怕是以严谨与理性著称的研究人员,也是随风倒:眼睛盯着金灿灿发光的,没有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去考核。于是数量多的(无论说分数还是论文数),名气响的(无论是他父亲还是亚父,还是他母校还是母亲),来头大的(无论是曝光率,还是点击率都算),就是金子招牌……于是这世界华丽起来了,金灿灿的,亮晶晶的,特招眼,很迷离的样子。金口玉言则不好使,要满口金牙才是金口,玉言只有在GDP光环的背后微弱的黯淡…… 有好事者,考证了“镀金”的来头:发现是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看来今非昔比了,也是此金非彼金。有个钱塘诗人,叫什么章孝标的,屡试不第,当然是考进士。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得多郁闷啊,死的心都有了。已经雪花寒,又见霜来打,不过否极泰来。章孝标遇到了高人,当时的淮东节度使李绅,经他一番劝后,十年磨一剑,中了。也不知李绅这位高人说出如何妙语,可以激励人十余载,奋发图强啊。可是这位章进士,好像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感觉,得意啊,不过忘形了!有诗为证,还是他自己写的:“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不仅如此,他还把这洋洋得意、得意洋洋之作,寄给了李绅。感谢的话没有,炫耀的意思倒是十足,目的也不是给你看诗,告诉你,我中了。李绅不愧是高人阿,从诗中就看出了问题,古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功夫那都是炉火纯青,现在这功夫都快失传了。看到了什么呢?高人见识自是不一般,看章孝标这小子,这小成就就志得意满,知足常乐还好;可是傲气十足啊,傲不可长的嘛!还有这派头十足的劲,肚量有如何?一看便知。高人之高,还在于德化境界,不是要镀金,要点石成金啊!靠什么?金口玉言,就是现在不值钱的东西。牢骚少发,把故事讲完,且看下面这高人教育水平也值得学习一番,于是高人回复了这位章进士,《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年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一见,汗啊,大为羞愧。 观今之镀金者不知“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更不知羞愧为何物?
个人分类: 身边那些事|762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北岛诗歌(只为自我品味把玩)
热度 3 hulj068 2011-9-30 10:12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
17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平等的观念不是到米国去镀几年金就学得会的
热度 21 famingkuang 2011-9-8 22:00
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大都选择到米国去留学,除了学习人家先进的文化知识外也顺便学习人家自由之思想与平等之观念。 可是一旦学成归来,权力在手之时,其自由之思想、平等之观念却随着权力的加重而荡然无存,何故也? 其原因就在于,自由之思想、平等之观念没有从小就在心灵深处播过种、发过芽,即使长大后到过自由西方去镀了回金,也只是做了表面功夫,一旦离开那神殿,经过风雨的洗礼又会恢复其本来面目。 自由之思想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谈论这个问题,我就谈平等的思想,因为平等的思想在其养成过程中,个体是占主导地位的。 我觉得要培养一个人的平等观念得从小开始,年龄越小越有效。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心中有杆称,眼中有他人。“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典型的代表。从小要教育孩子不论得到什么好东西都不能一个人独吞,要一家人分享,得按人头分配,自己只拿自己该得的那一份,当然父母也可以把自己的那一份适当的分些给孩子,但必须让孩子知道,这些不是孩子应该得的,是父母因为疼爱孩子才将自己应得的其中一部分送给孩子的,让孩子在享受的同时学会感恩。孩子在家里学会了平等的观念,到了社会自然也能以平等的观念待人接物了。我的小发发小的时候不管得到什么好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奶奶,他会把好东西从大到小分给每一个人,但到七八岁后,情况有了变化,常常一个人把好东西吃完了,不再管别人有没有得吃了,这时我就跟他讲:“我们家有五口人,不管有什么东西,你都要在心里将这些东西分成五份,你只能吃完自己的那一份,因为每个人都享有吃这些东西同等的权利”,讲了几次后又有所好转了。 其二:平等的观念要从对待自身的器官入手。如果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不能平等视之,何以平等的对待他人?我们的头、手、脸、屁股、脚、等等都是为我们自身这个集体服务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对它们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嘴巴是用来吃饭的所以就干净和高贵,也不能因为屁股是用来排便的就认为它肮脏和低贱,一视同仁的对待它们,洗脸的手巾同样可以拿来抹屁股(当然事后要冲洗干净了),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了这点,那么他就真正拥有了平等的观念。 我想,一个人拥有了以上两点,基本上就具备了对待他人或动物的最基本的平等观念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0 次阅读|5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