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适应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浅析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jiangjiping 2018-1-31 07:33
浅析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蒋继平 2018年1月30日 我在昨天的【外国学者在美国相当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境况】一文中说到:“ 最后,一些适应力比较强的外国学者就在美国定居, 安家乐业, 归化成为美国公民, 那些适应力较差的就回各自的祖国。同样,农民工中那些适应力比较强的就在城里扎下了根,成为城市的一份子, 那些适应力较差的还是回到故乡过农村人的生活。” 在我的博文评论中, 我发现一些读者好像误解了我的意思, 把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等同起来了。这样的话, 可能会导致绝大多数已经海归的学者的不满, 认为我在贬低他们的价值和能力。为了消除这个可能的误会, 我这篇文章专门来谈谈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我文章中提及的适应力与能力和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是指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反应, 是生物的一种本能。这种生物的本能与自身的价值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 现在让我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小草的适应力比水稻要强的多, 可是小草的价值远远比不上水稻, 是不是?所以, 很明显,适应力与价值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再来举一个大家也熟悉的例子来说明适应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也知道当代农民工进城的事态。城市青年到农村在许多方面觉得不适应, 这在许多文学著作中已经明显表示出来了, 用不着我多说。这些青年人不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 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行, 而是因为农村的环境条件与城市的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城市的环境条件要明显的比农村好一些。生物的本能总是趋向于更好的生活环境。 因而, 这些青年人从好的环境到艰苦的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不适应。 尽管他们有知识文化, 在能力上甚至比农村青年更有学问和见识。与此却却相反, 农民工进城就显得比较适应,他们很愿意生活在城市。他们能够在城市扎下根来。 这不是他们的能力强, 而是他们愿意承受生活的无奈,是一种生物适应力的自我表露, 是从艰苦环境走向优良环境的本能追求。 上面的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适应力与能力之间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 适应力强并不等于能力强。反过来, 能力强并不代表适应力强。 在懂得这个道理后, 我们不应该认为那些因为不适应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人是能力和价值有问题, 而应该认为是他们自己个人的人生选择。 我始终觉得, 美国有美国的优势, 中国有中国的特长。美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好,蓝天白云,到处是绿地草坪,人民遵纪守法,礼貌谦让,平等相待。但是, 人情淡薄, 相当孤独寂寞。中国非常热闹,吃喝便宜, 国家单位责任轻松。但是,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差。 在这种差异下,喜欢环境优美和守得住孤独寂寞的人就选择留在美国, 喜欢轻松热闹和好吃好喝的人就选择回国。 这里没有能力和价值的因素。 要是一定要将海归和归海的两类人群按照适应力来区分的话, 那么就我本人的划分应该是:海归 = 水稻和返城下乡知青, 归海 = 小草和进城打工定居城市的农民工。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受保护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适应力较差
jiangjiping 2017-8-30 22:17
在受保护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适应力较差 蒋继平 2017 年 8 月 30 日 前几天收到老板从 15 号农场发来的一组照片和一个电邮。他在电邮中说:“ Many plants of the survivors were dead after transplanted in the fieldtrial. And the farmer manager is complaining about it. ( 这些幸存者在移栽到大田后,许多植株已经死了。农场经理一直在抱怨。” 我看到这个电邮, 立即回复说:“ I understand it. Thisis because these survivors grew in the greenhouse, which is a protectedenvironment. When plants grow in a protected environment, they are very tender.Therefore, they are subjected to the damage caused by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strongwind and very high temperature ( 我理解。 这是因为这些幸存者是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 温室是一个受到保护的环境。 当植物生长在一个受到保护的环境中, 他们非常娇嫩。 因而,他们容易受到像强风和高温这样的自然因子的损害。” 这个事件不是第一次出现。 可以说, 这样的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常碰到。 我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给植物接种病原菌, 接种后根据植物对病原菌抗性的反应来选择幸存者。 这些幸存者都是一直生长在温室中的。 温室中没有大风, 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通常是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区间,光照强度不如自然界。所以, 这些幸存者长得又高又嫩, 给人一种弱不经风的感觉。 它们被移栽到大田后, 要是不幸正好遇上刮大风, 或者极端的高温, 或者既刮大风又是高温, 那么它们中一些就会因为不适应这种环境而很快地死亡。 由此, 我得出一个人生感悟,在受到保护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缺乏适应力。 由植物的现象我联想到人生。 因为人也是生物的一种, 所以, 人也具有生物的一些共性。我从植物的这个现象上吸取经验教训。 我把这个经验教训应用到孩子们的教育培养上。 我认为,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最重要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给孩子们造成重要影响。 我想,把家庭当成温室, 让孩子接受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固然会使孩子们获得暂时的幸福快乐。 但是, 孩子们长大以后, 必然要到社会中去生存。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不可能像家庭一样提供给他们最舒适的环境。 在这种复杂的处境下, 孩子们肯定会感到莫大的不适应。 本着这样的思路, 我决定为了孩子们长远的前程,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人为地给他们制造一些挑战。 我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吃苦耐劳的本领。因而, 在高中暑假期间, 我让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伐木队, 进入沼泽森林地砍柴伐木。儿子的母亲坚决反对我的这种做法, 不过,理智和要强的儿子却自愿接受这个挑战, 毫无怨言地加入了这个伐木队。一个星期下来, 回到家时浑身多处红肿和伤痕, 他妈是一边流泪一边抱怨我的心狠。但是儿子本身却无怨言。 他说, 经过这样的一个星期才真正体会到爸爸的辛苦。 我的第二个挑战是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从送孩子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对他们说, 从此以后, 你必须学会自己解决碰到的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我不能进这个门, 所以, 我帮不了你。我几乎从来不帮孩子们做任何作业。 我的第三个挑战是让他们尽早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在他们高二的时候, 就让他们自己开车上学。 在大学的署寒假, 都要求他们找一份假期的临时工作。 他们都认真地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现在, 他们都已经学有所成, 独立在外工作生活, 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出色的一员。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2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人工气候箱内得到的感悟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2-4-21 08:21
在人工气候箱内得到的感悟 蒋继平 2012 年 4 月 20 日 由于职业上的缘故, 我工作的一部分时间必须花在人工气候箱内。 这种大型的人工气候箱, 是模仿自然环境造成的。 说是气候箱, 实际上是一个房间。 在这个房间内, 有充足的灯光照明,各种温度调节器, 和用于灌溉的水管。 人工气候箱,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人工的调控来控制箱内的气候条件的密闭空间。 因而,这种箱内的光照强度和时间,温度高低,和湿度的大小都可以按照试验的需要通过人工来调节。 一般情况下, 我总是把箱内的环境条件调节到实验的最佳状态, 也就是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气候范围。 具体地来说, 当我的一个试验样本需要每天 12 小时的光照, 最佳温度范围是 65-85 F 时候, 我就用定时和温度调控装置来达到我的目的, 在温度低于 65 F 时, 我就让暖气自动打开, 在温度高于 85 F 时, 冷空调就自动打开。 因而, 气候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我需要的范围内。 我职业生涯的另外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实验室,温室和田间的。 通过观察和分析, 我发现人工气候箱内的植物长得比温室内和田间同种植物更健康正常,但是也更娇嫩。 在人工气候箱内长大的植物, 一般精致细长, 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它们是没有经过风雨的宠物。 要是我把人工气候箱内生长的作物直接移栽到大田里,它们一般情况下会枯萎而很难生存。 因而,通常情况下, 我总是必须首先将人工气候箱内的植物移栽到温室, 让它们在温室适应一段时间, 再移栽到大田里去。 只有经过这种程序, 它们才能在大田生存下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中的科学道理很简单。 人工气候箱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最佳条件, 箱内除了按照试验需要设计的特殊病菌或者昆虫外, 没有任何其他病虫害的干扰, 温度和湿度以及光照也在最佳范围。 在这种几乎完美的环境条件下, 植物生长得当然舒服。 但是,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优惠环境下,它们也慢慢地失去了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因而,到了大自然的环境里,就很难适应。 这是因为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挑战,有各种各样的病原菌和虫害, 太阳的光照强度也比人工光照强烈的多, 昼夜温差要比气候箱内大得多, 更不要说风霜雨淋的戏弄了。 鉴于这种原因, 在田间长大的植物, 对自然的适应力就好得多。 因而,把大田里生长的植物直接移栽到人工气候箱内, 它们一般长得很好, 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在人工气候箱内, 呼吸着植物为我提供的新鲜氧气,思绪特别活跃。 因而,我从植物想到了人。 我在想, 人的个性特征也像植物一样, 受到生存环境很大的影响。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 从小生长在农村贫苦家庭的孩子对社会的适应力就比较强, 他们要是到了大城市, 会觉得生活得比较幸福。 反过来, 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 到了艰苦的农村, 就会觉得很难适应, 会觉得生活很糟糕。 从这点上来讲, 我的感悟是, 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最好不要溺爱, 否则的话, 只会害了他们。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做长辈的都宠爱这个独生命根子,处处为他们提供最佳生活条件。 这正像我在人工气候箱内为植物提供最佳生长条件一样。 其结果, 优良的环境固然得到了健康快速的成长, 但是换来的是弱不经风的适应力。 家庭对孩子的溺爱, 必然导致孩子们的娇气。 这对他们走向社会是很不利的。 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环境。 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这不像在家里,家长们会让着, 社会上其他人不一定会让着, 这就会产生矛盾。 在人工气候箱内的植物到了大田就很难适应,同样的道理, 在家中受到溺爱的孩子到了社会上也会觉得很难适应。 不过, 植物没有嘴巴, 不会抱怨, 而人是有嘴巴和会表示感情的。他们在感到不舒服时, 就会抱怨, 就会想办法发泄出来。 目前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已经开始证明我的感悟是正确的。 我的进一步感悟是, 在孩子的个性特征上, 关键还是家长们的教育和行为。 家长们为孩子们创造了什么生活环境,那么, 孩子们就会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同样的植物种子, 我把它们分别种在人工气候箱内和大田里, 到了一定的时候, 我让它们交换环境, 他们的命运完全不同。 在人工气候箱内的植物在前期生长得很健康快乐, 但是最后到了大田就不行了。 而生来就在大田的植株, 虽然一开始生长缓慢,但是, 到了条件较好的环境下, 就可以长得很好。 同样的植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完全是因为我的安排, 这不是它们自己的选择,也不是它们自己的错, 而是我强加给他们的, 具体的责任在我身上。 同样的道理, 在孩子们的生活上, 环境条件是家长创造的,因而,责任是家长的。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775 次阅读|27 个评论
我的担心第一次被验证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1-9-3 05:06
我的担心第一次被验证 --- 十八天的惊与喜( 6 ) 蒋继平 2011 年 9 月 2 日 到了岳父母的家, 看到他们已经相当苍老的身躯和神态, 心里不免有些难过和愧疚。 我平时因为身在异国他乡, 公事繁忙, 很少有时间关心他们的生活。 这次杭州之行, 总共不到 24 个小时, 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 坐下后, 经过一番交谈, 才弄清楚太太带着孩子们已经不住在原来他哥哥的家里, 而是在朋友的帮助下, 住到了杭州西湖边上的柳莺宾馆。 在谈话间, 太太打来电话, 说她们正在路上, 因为交通很堵挤, 所以,没有及时赶到火车站。 到了火车站, 又找不到我, 后来接到妈妈的电话, 才知道我已经在爸妈那里。 一会儿, 太太带着两个孩子满身汗淋淋地来到了我的面前。 她们是从火车站走过来的。 问起更换住地的原因, 太太告许我,他们三人(太太, 儿子和女儿)已经不适应住在她哥哥家, 其中最主要的是空调和床。 其实, 他哥哥家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大约 500 平米的五层楼别墅, 坐落在杭州郊区, 单间独户, 没有噪音,只是没有中央空调, 其使用的窗式空调和芦席床铺使他们不习惯。 三年前我回杭州的时候, 一开始也是住在她哥哥家的, 结果一晚上几乎没有睡着几分钟, 睡在芦席床上浑身的骨头都痛,根本无法入睡。 第二天就换到一家旅馆去了。去年回杭州的时候, 干脆就直接住旅馆了。 鉴于这个原因, 我意识到长期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必然使人产生奢侈的习惯, 一旦遇到较差的环境, 就会有不适应的感觉。 在这种意识下,我担心孩子们已经不适应中国的生活环境。 因而,我决定带孩子们到中国走走, 以检验他们的适应能力, 并验证我的想法。 儿子是 1990 年, 四岁的时候到美国的, 这期间只在 1997 年回国一次。 女儿是 1993 年生于美国的, 在 1995 年被送回中国跟外公外婆生活了 10 个月, 在 1997 年又回国两个星期, 除此以外, 他们一直生活在美国。 面对现实, 我问他们有什么感觉, 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感觉, 只是觉得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朋友来电话,说已经在一家高级酒店预订了晚宴, 要我们在 6 : 30 分准时在宾馆门口等候, 他们会开车来接我们去酒店。 鉴于时间关系, 我们离开了两位老人, 急匆匆地回旅馆去了。 杭州的柳莺宾馆, 坐落在风景秀美的西湖边上,其周围环境十分优美。 从客房中就可看到碧波荡漾的湖面。这样的环境,与我家的周围环境很相近。也许这是朋友为我们安排这个旅馆的主要原因吧。 这样的客房据说每天的住宿费是 1100 元(因为是朋友付的钱, 具体的说不清)。 旅馆的大厅内, 挂着一些照片, 其中有毛泽东住宿的照片。 我们一共住两个房间, 我和儿子住一间, 太太和女儿住一间。 凭心而论, 这房间的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仍然不习惯, 最主要的是卫生间,跟我家的比,小多了。 洗好澡, 换好衣服, 6 : 30 分准时来到旅馆门口, 朋友已经在等候, 他开的是一辆日本原装进口的 Lexus 450 。 酒店很气派, 包厢更是豪华。 朋友点了很多菜, 我们一起喝了很多酒, 这是我难得的一次豪饮。 可是, 两个孩子面对满桌子的菜, 心情似乎并不很好。 他们已经不适应这种气氛。 这是因为我们在美国, 长期生活在一种很少有社交活动的自由自在的环境中。 中国人的热情,与美国的冷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使得孩子们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 生活环境上的差异, 更是一下子难以接受的事实。 我的担心, 在短短的三天内已经第一次得到验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