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2月高教关键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9年12月高教关键词:国家奖励;新农科;新工科
lgmxxl 2019-12-31 15:45
—— 国家奖励;考研猛增 51 万;新农科;新工科 2019年12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草案)》,批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结果。第二,新工科建设迈向2.0版:卓越大学联盟发布新工科教育质量宣言;新农科:“北京指南”发布,新农科建设唱响“三部曲”。第三,2020年考研今起开考:341万人报名 创历史新高。第四,第十一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在合肥召开:一市三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近期工作要点(2019-2020年)》,明确到2020年,长三角教育将率先在高教、基教、职教、师资、教育规划等若干领域进一步加强协同,实现重点突破。第五,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第六,德勤发布《2019教育智能化发展报告》: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行业。本月,“那人”为性丑闻中的高校教师;“那大学”为中山科技大学;“那事”为高校研究生拖欠学费为何难解;“那政策”为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那人”:【性丑闻中的高校教师】 12月9日,上海财经大学对广受舆论关注的该校副教授钱逢胜被举报涉嫌性骚扰女学生的事件做出了严肃处理,给予钱逢胜开除教职处分,撤销其副教授任职资格,撤销其教师资格。12月11日,北京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对该校涉嫌性丑闻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仁杰做出严肃处理,决定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北大的处理决定还包括取消冯仁杰研究生导师资格,报请上级批准后取消其人才计划入选资格。 最近,这一南一北两所知名高校因教师性丑闻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当然是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次两所高校面对丑闻,都能不遮不掩、不枉不纵,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站在受害者一方,及时做出严肃处理决定,应该说值得舆论肯定。 “那大学”: 【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揭牌成立】 据《中山日报》12月20日报道称,“(筹建中的中山科技大学)建校总投入约100亿元,分三期建设,2021年底前完成第一期建设并启用,2023年底前完成第二期建设,2025年底前完成第三期建设。” 报道称,拟创建的中山科技大学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素集成和培育平台,是“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主校区拟选址翠亨新区,用地面积约3000亩,学校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6:4,最终办学规模是10000左右的在校学生。将致力把中山科技大学打造成为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兼顾文商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将依托中山的健康医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基础,瞄准医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与动力学、光学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前沿,按照“依托产业、引领产业”的原则设置学科。 “那事”:【高校研究生拖欠学费为何难解 】 按照现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学费标准,硕士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读到硕士研究生至少22岁,读到博士研究生至少25岁。接受了超过十五年的学历教育,一些高校与部分研究生,不仅存在于教与学的关系之中,也陷入了一段“债务纠葛”——高学历本应兼具高素质,研究生却成为“讨债”对象。 毕业证和学位证——似乎是少数能够震慑学生按时缴费的“武器”。但是,教育部曾多次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对已经结束学业并考试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不许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扣押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按规定缴纳学费是学生应尽的义务,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的,不予注册学籍。但身无赚钱能力的研究生,在此等年纪靠父母供养,欠费似乎也在一定情理之中。更多的办法是制度与机制设计,是诚信教育的跟进和国家贷款制度的完善。(根据《光明日报》相关文章整理) “那政策”:【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12月16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包括招聘:坚决避免唯分数、唯职称等倾向;考核: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合格;督导:校园要在显著位置公示师德举报电话;惩处:集中治理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等行为。《意见》还提出,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本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国家奖励;考研猛增51万;新农科;新工科。 国家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瘦身”完成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草案)》,完善机制更好激励创新;批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结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更大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会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草案)》,将近年来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实践中的有效做法上升为法规。一是将过去主要由单位推荐改为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和机构等均可提名,打破部门垄断,并强化提名责任。二是完善评审标准、突出导向。自然科学奖要注重前瞻性、理论性,加大对数学等基础研究的激励;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要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注重创新性、效益性。三是强化诚信要求,加大违纪惩戒力度。在科技活动中违反伦理道德或有科研不端行为的个人和组织,不得被提名或授奖。提名专家、机构和评审委员、候选者等违反相关纪律要求的,取消资格并记入科研诚信失信行为数据库。四是坚持评审活动公开、公平、公正,对提名、评审和异议处理实行全程监督。五是各地各部门要精简各类科技评奖,注重质量、好中选优,减轻参评负担,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 会议听取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结果的汇报,审议通过了获奖人选、奖励种类和等级,重点对具有重大原创性、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的创新成果及青年人才创新成就给予奖励,激励各类人才竞攀科技高峰,以创新支撑发展、造福人民。 考研猛增 51 万: 2020 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 341 万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341万,比去年增加了51万,一时间各种言论甚嚣尘上,有说学历贬值的,有说就业难的,有说考研越来越难考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几年的考研报名人数,2014年和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都是减少状态,2016年开始增加,达到了177万,2017年增加24万达到201万,2018年增加37万达到238万,2019年增加52万达到290万,2020年更是增加51万达到了历史性的341万。 可以看出,2016年是个分界线,2016年前两年考研人数还是减少态势,从2016年开始,我国考研人数开始大增,所以,2016年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研究考研报名人数有很重要的意义,也能帮助我们判断,这不断增加的考研报名人数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自此,一种新的研究生诞生,那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之前,考生如果想在职读研,只能考在职研究生,而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和全日制研究生不在同一时点,报考在职研究生的考生人数不会被统计到考研报名人数中。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后,和以前的在职研究生有两个明显的区别,第一个是有“双证”,另一个就是考试时间和全日制研究生相同。于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研究生报名人数,其实包含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部分。这也就能理解,为何2016年后研究生报名人数会迅猛增加了。 另外,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比以前的在职研究生高,再加上现在竞争压力大,在职人士提升学历的意愿比较强烈,导致非全日制报名人数持续增加,带动整个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大增。 2020年考研人数增加51万,总人数341万,这里面相当一部分考生报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他们不会对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产生竞争,所以说按照我们以前所理解的考研难度,增加的这些非全日制考生,对考研竞争造成的影响并不大。 其他原因: 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长是考研群体增加的重要推手。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7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0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近20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 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弃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2019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达到约11%。2019年,辽宁省应考人数为109539人,实际参加考试为97365人,缺考人数为12174人,弃考率约11%。同年,深圳大学网报确认16019人,实考14083人,弃考人数近2千人,弃考率达到12%。 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以上,这一现象说明,一些报考者只是把考研作为选项之一,当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没有准备好,便会选择放弃考研。此外在职备考的考生也容易在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放弃考试。 提高就业竞争力,成考研主要动机 我考研主要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将来赢得更大主动权。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太大,本科毕业生工资低提升慢。一些岗位还有明确的研究生学历要求,即便是写着“本科及以上学历”,很多同学的简历很快就被淘汰,只留下了研究生学历的求职者。我对本科毕业马上就业,没有底气。报考厦门大学是想实现我的名校情节。 考研热不断升温,多种因素促使考生报考。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主要动机则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相较以往调查比例有所提升,可见很多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更加强烈。为了获得研究生学历而考研为第三动机。 同时,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亦成为考生读研重要因素。 将近六成的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两成考生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一些帮助,但作用不大。另外有两成考生认为视专业而定。 同时,我国研究生报名热度较高,考研人数激增,这与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的实际情况是密不可分的。考研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相关。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考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1999年至2018年间,我国GDP增长率大致在6%至14%之间,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大致在-6%至36%之间。其中,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了20年间的最大值,约为14.20%,但我国200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增长率却几乎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值,约为-6.4%。 追求“热门专业”,社科类热度增加但就业率、薪资待遇均不如工科 “双一流”启动后,高校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显著增长。 在就业压力的刺激下,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使得社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远多于工科类专业。在高校的报考热门专业中,社科类专业常常占据前列众多席位,而工科类专业寥寥无几。 从近年来研究生报名的热门专业可以看出,考生在选择读研时更青睐金融、法律、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等社科类专业,而工科类专业报名热度远低于社科类专业,报录比差异明显。但从本科及研究生就业情况看,社科类专业无论从就业率、薪资待遇方面,表现均不如工科类。显然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是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这也提醒高考考生,虽然文科学习难度低,相对容易获得高分,但目前的就业前景不好。 专硕招生规模赶超学术型 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10年来,以应用为方向的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占比持续增大。 在2009年专业硕士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 在社会对专硕认可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比例持续增加。 参考往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工程专业学位在招生规模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工商管理,第三是临床医学,此外,教育、公共管理、法律、会计等热门专业学位均榜上有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比例达到57%。考生倾向选择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原因是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就业,第二原因是考试难度低于学硕,竞争压力小。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考生愿意从学硕调剂到专硕,考生对于专硕的接受程度较高。 报录比达20年来最高,预计达到4:1 虽然,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增幅要远低于报名人数增长幅度,导致研究生报录比不断提升。2019考研报名人数增加到290万人,报录比预计为3.6:1,较2018年明显提升。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上涨,报录比预计为4:1,达到近20年来最高。 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却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03年预计当年研究生毕业生数为13.1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11.1万人,近15%未能按期毕业。到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过两成的研究生延期毕业。 从2003年至2018年,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生数增幅较小。2003年硕士预计毕业生数为96231人,实际毕业生数92241人,延毕率约4%,到2018年,硕士预计毕业生数为604003人,实际毕业生数为543644人,延毕率上涨到近10%。 调查显示,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也受到争议,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论及研究生学历贬值的原因,考生认为最大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多,其次是研究生“注水文凭”层出不穷,第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要求不严格。 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考研热趋势下提高研究生质量已经成为招生单位新的课题。 新农科:“北京指南”发布,新农科建设唱响“三部曲”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会议研究了新农科建设发展举措,提出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推出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事司副司长路永斌、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芹,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副校长王涛等,以及来自全国55所涉农高校的15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参加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主持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加快推动新农科建设,2019年,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唱响三部曲,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安吉共识”作为新农科建设的“第一部曲”,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9月19日,“北大仓行动”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第二部曲”,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从微观层面,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落实、落细、落到操作层面,“三部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 吴岩在讲话中带领全体与会代表再次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集中学习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新农科建设的改革实践作出全面部署和展望。他指出,“北京指南”旨在启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增投入、以投入提质量,让新农科在全国高校全面落地生根。项目在理念上“顶到天”,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对接高等教育改革主旋律,对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对接“安吉共识”和“北大仓行动”;在内容上“宽到边”,形成“1+4”结构,即1个理论基础研究版块和4个人才培养要素改革版块,覆盖人才培养各环节;在质量上“立到地”,突出创新导向、特色导向和实践导向,着眼解决长期制约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面向未来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新范式,注重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重在实践,推动“真刀真枪”、实实在在的改革。他强调,“北京指南”标志着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要实现校院齐动、师生互动、校企联动、部门协动,让农林教育热起来、让农林高校强起来,让高等农林教育成为“显学”,推动新农科建设一年成型——发生农林高校基本面的改变,三年成势——产生农林教育基本格局的变革,十年结硕果——形成农林教育的中国方案、中国理论、中国范式。 吴岩表示,“安吉共识”吹响了“集结号”,“北大仓行动”打好了“基础桩”,如今“北京指南”将推动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将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三部曲”着眼于解决长期制约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于探索面向未来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推动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全面改革的完整体系。 吴岩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实施目标、路径和具体举措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全面部署。吴岩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让新农科有了高度,“安吉共识”让新农科有了热度,“北大仓行动”让新农科有了力度,“北京指南”将让新农科有效度,实现“五改变一重塑”,改变农林高校教与学的行为,改变农林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变农林高校评价体系与资源配置方式,改变农林学生的人生命运,改变农林产业发展格局,重塑国家农业全球竞争力。通过改革实现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突破,塑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范式,形成服务国家和世界的新经验。 据悉,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北京指南”)共涵盖5大改革领域、29个选题方向,包括“新农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领域、“专业优化改革攻坚实践”领域、“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领域、“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领域、“质量文化建设综合改革实践”领域5大改革领域,分别围绕“理念怎么新”、“专业怎么优”、“人才怎么强”、“协同怎么联”、“质量怎么提”进行回答。 新工科:由“轰轰烈烈”到“扎扎实实”,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2019年12月28日,教育部深化新工科建设座谈会暨卓越大学联盟高校新工科教育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旨在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精神和“新时代高教40条”“质量22条”,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推动新工科建设往深里走、往实里去,实现新工科建设由1.0向2.0跨越,全面提高未来卓越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主持会议并讲话。新工科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牵头高校有关负责同志,卓越大学联盟高校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新工科建设工作领域有关专家出席会议。 吴岩发表讲话,他指出,要从三个方面深刻理解并深入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第一,要科学梳理脉络。要清晰梳理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精准把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五个节点。一是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拉开了系列卓越计划的大幕。二是推动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实质等效。中国从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到2016年6月成为正式会员,实现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实质等效。三是携手奏响新工科建设“三部曲”。2017年,“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成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四是引领推动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2018年,教育部以新工科为龙头系统推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四新”建设蓬勃发展。五是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14个中央部门和单位联合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掀起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推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由从属发展转变为自主创新发展,由“跟跑”“并跑”转变为“领跑”。第二,要深刻把握背景。要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包括教育内外部的背景。从教育外部背景即“三个百年”来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发生着深刻变革,要抓住机遇、把握时代,以工程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从教育内部背景即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来讲,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即“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四梁八柱、主要内容和基本载体。第三,要系统谋划未来。要立足于如何办好新时代的大学,系统谋划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这篇大文章。一是要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先锋。新工科建设要有思想,要在热火朝天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真思想、精思想;新工科建设要有理念,要有能够深入一线师生的理念,推动新工科建设推进实施;新工科建设要有中国范式、中国主张、中国理论,要勇于立潮头、领风骚、立标杆。二是要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先锋。新工科要在标准、结构、体系、方法、技术、课程、教材、评价等方面勇做先锋,充分发挥新工科在“四新”建设中的典型示范和支撑引领作用,以新工科支撑引领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为其提供新思想、新路径、新方法、新技术。吴岩强调,新工科建设要勇立潮头,在与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交织交融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深入推进。 李家俊发表讲话,他指出,这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引向深入,将新工科建设引向深入的标志性会议;是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由“轰轰烈烈”到“扎扎实实”,由1.0到2.0跨越的标志性会议。他强调,要从三个方面推动新工科建设2.0落实推进:一是要在认识上再深化。要以新工科建设为龙头,系统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推动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建设。二是在思路上再拓展。新工科建设涉及到一整套制度体系改革,工作思路必须更开阔一些、眼界必须更高一些,要建立适应新模式的新的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三是在协同上再突破。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将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各学校新工科建设成果的经验交流与推广,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工程教育领域增强我国的影响力。 白海力致辞,他指出,推动新工科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把握大势。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处理好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切实把立德树人成效落实在新工科建设各个要素如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组织等每一个细节里面。二要勇于作为。新工科建设极大提升了天津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带动了天津本科教育的整体发展,将进一步凝练提升新工科建设的典型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最终落脚在立德树人的成效上。 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做新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编制说明。他从指南的编制过程、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介绍了新一批指南编制的总体情况。他指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协同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天津大学),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新一批项目指南,主要包括理念深化、结构优化、模式创新、师资建设、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质量提升等八个方面34条。新一批项目指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即坚持创新性,紧密跟踪并有效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最新态势;坚持聚焦性,聚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的八项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集中发力;坚持实践性,更加注重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可操作性;坚持延续性,注重传承发展、衔接协调。新一批项目指南在前期取得充分共识的基础上,将更加侧重于新工科“落实、落实、再落实”和具体操作层面,更加注重面向未来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服务产教融合、更加注重综合改革、更加注重国际合作。 会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发布了《卓越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质量宣言》(以下简称《质量宣言》)。《质量宣言》指出,新工科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从“轰轰烈烈”的理念倡导和顶层设计走向“扎扎实实”的推进落实和质量提升。新工科建设必须以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为核心,以质量建设为根本,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质量宣言》对于新时代如何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分别从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教育强国使命;强化工程德育意识,提升师资队伍质量;聚焦产业引领能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服务学生发展需求,提升育人生态质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建设双创教育高地,提升双创教育质量;构建世界一流标准,涵育特色质量文化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携手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 据悉,“新工科”一经提出,得到了高教战线、产业界的迅速响应,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如火如荼、成燎原之势。三年来,新工科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会上,新工科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分别汇报了新工科建设进展情况。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以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做专题报告,介绍了新工科建设方案设计与实践进展。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深入研讨了新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新工科优秀案例征集方案,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做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盘点了新工科的进展、研讨了新工科的局面、谋划了新工科的未来。吴岩司长对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梳理脉络、把握背景、谋划未来的新要求,我们要落实好会议精神,当好理论先锋和实践先锋,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12月高教关键词:中国高教特色;科研规划;201万人考
热度 8 lgmxxl 2017-1-2 09:35
2016 年 12 月高教关键词 —— 中英人文联盟;中国高教特色;科研规划; 201 万人考研 2016 年12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是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第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6次全体会议并讲话:高等教育必须全面落实四项重要任务(一是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二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三是认真做好服务国家这篇大文章;四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着眼学习、稳定、改革、公平、质量、就业、教材、党建、落实等九个关键词。第四,教育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在京召开。第五,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七成考生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报考人数达201万人。第六,三个向大学亿元捐款引讨论。陈天桥向加州理工学院捐款1.15亿美元;川大游志胜教授、杨红雨教授捐资1亿元助力川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郑州大学1976级校友、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捐赠1亿元助力母校发展。第七,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逐渐受政府重视。本月,“那人”为陈天桥;“那大学”为武汉学院和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那事”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发展迅猛;“那政策”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那人” :【陈天桥向加州理工学院捐款1.15亿美元】 12 月7日,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宣布成立10亿美元基金支持脑科学研究。首批将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捐赠1.15亿美元用于大脑研究。这项计划称,将帮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深入大脑的研究,探索大脑基础层面的运作机理,以及由于疾病和衰老而导致大脑运作失灵的原理。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有人说,陈天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贡献私人财产,这种做法值得表扬。有人说,陈天桥身为中国人,在中国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却把钱捐给了并不差钱的美国人,有失意义。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说:“陈天桥夫妇选择在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都历史悠久的加州理工学院支持脑研究,而不是上升期的中国,是典型的错误。” “那大学”: 【武汉学院】 12 月5日,腾讯主要创始人、武汉学院创办人陈一丹宣布“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完成首轮共建基金募集。这是中国民办高校首次以共建基金形式完成教育捐款。据悉,共建基金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先生、腾讯主要创始人张志东先生、腾讯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吴宵光先生和热心企业家等关心教育公益人士共同捐赠。基金将专项致力于支持武汉学院的持续建设发展。共建基金的注入,标志着武汉学院发展跨入新的阶段。 “那大学”: 【中国首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成立】 12 月10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浙江杭州西湖区宣告正式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揭牌,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致词。澳门大学赵伟、复旦大学许宁生、浙江大学吴朝晖等校长应邀出席。浙江省向清华大学发出邀请、经清华大学同意、报教育部批准,施一公出任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向施一公颁发聘书。同时,西湖高等研究院下设的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挂牌成立,施一公、饶毅、潘建伟和陈十一与杭州西湖区就科研项目签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命等多个学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说:“她寄托着社会各界的厚望,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这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级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 “那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 】 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成立于2013年4月,经过3年半的发展,联盟成员增加到122所,全国受益学校超过2000所,覆盖大学生人群超过1000万,这些学校在联盟运营商智慧树网所提供的一体化、精细化专业服务平台上,累计已有400万大学生通过联盟的共享课程获得了学分,学生总体满意度在90分以上。 “那政策”:【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12月28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规划共十一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规划的总领。第二部分是主要发展任务。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集中阐述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以及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统筹推进教育开放、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等六大战略任务。第三部分是规划的保障措施。分别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治理现代化、加强党的领导三个方面展开,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制度、投入和政治保障。第四部分是规划的组织实施。重点从组织领导、保障机制、监测评估、社会监督等方面对规划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它的要闻题目摘录如下: 本月中央领导及教育部新策: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教育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在京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并讲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规划。教育部长陈宝生: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6次全体会议并讲话:高等教育必须全面落实四项重要任务(一是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二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三是认真做好服务国家这篇大文章;四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着眼学习、稳定、改革、公平、质量、就业、教材、党建、落实等九个关键词。教育部2016年省部共建高校工作研讨会召开。教育部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共计99所高校入选。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七成考生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报考人数达201万人。我国将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净就业率超90%。2017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名单公布。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验收工作。教育部: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国大学智库论坛二〇一六年年会召开。卓越大学联盟2016年校长论坛暨第七次校长联席会在大连召开。2017年突破科学奖公布,奖金总额超2500万美元。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首届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论坛举行。陈天桥向加州理工学院捐款1.15亿美元。基金委通报8个科研不端典型案例。2016年内地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人数达1391人。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发布,北大居首。武书连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 清华大学蝉联第1名。安徽教育厅原厅长程艺回中科大做老师。中国高校校长聚首青城论“建一流大学”大道。 本月新颁法律法规: 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教育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 本月教育厅新闻: 安徽取消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为全国首个省份。苏州与牛津大学共建研究中心。《四川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300个一流学科。江苏公布313个“十三五”重点学科立项名单。浙江出台《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10所高校将进入全国百强。浙江独立学院“独立”: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政策。广东:47所本科高校的110学科拟入选2016重点建设学科。广东:投资近百亿共建本科高校。深圳5年内投300亿建中大深圳校区。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山东投入奖补资金3亿元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辽宁出台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评价体系。辽宁教育厅公布2015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 本月大学动态: 郝平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西安交大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正式成立本科生院、钱学森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规划迈向“创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深圳新校区。国际行动理事会与浙大签署共建智库合作谅解备忘录。清华大学与巴黎高科路桥学校启动双硕士学位项目。清华大学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复旦产学研“大爆发”:2015年专利转让合同金额为1166.94万元,2016年则达到5.23亿元,增长44.8倍。湖北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在湖北理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投入超40亿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正式成立。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启动建设。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川大游志胜教授、杨红雨教授捐资1亿元助力川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民办校探索新办学体系:陈一丹宣布武汉学院共建基金首轮募集完成。西湖大学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12月10日举行,施一公任院长。中央美术学院中法学院落户上海浦东临港主城区。青岛大学获4亿元双一流经费,并将建3000亩新校区。 本月媒体和名家言论: 《光明日报》:教育要有人文关。《光明日报》:应尽快建立科学权威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国青年报》:我国青年首次创业平均年龄为24.67岁。《法制日报》: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调查:报销来套现,立项拼关系。 本月职业与继续教育、在线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在福州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要把职业教育打造成“名优土特产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在南京成立。9所职业大学共建中国职业大学联盟。教育部通报5所职业院校违规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会召开。人社部印发首个技工教育五年规划。欧盟委员会于2016年提出了“欧洲新技能议程”。68%的新西兰成人接受正式或非正式教育。英国将提供免费成人基本数字技能培训。英国:欧盟学生申请英国大学比率下降 9%。德国2017年将投入5000万欧元,推动职业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培训。韩国建立开放式学习园地。 本月港澳台及国际高教要闻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发表 全球留学人员超过500万,中国海外留学生超百万。四川大学发布2016年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国24所高校上榜。美国顶级大学出现在线学位。美国30所高校签署“美国人才计划”,培养出身平凡的高素质人才。2016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UNESCO:全球需新增6900万名教师 以实现教育2030目标。欧洲大学协会:各国高等教育财政差距扩大。英媒公布英国高校国际学生比例及相关专业排名。英国调查:大学毕业生收入高于非大学毕业生。英国报告:德国青年发展前景全球最佳。德国推出新举措加强大学科研创新实力。德国巴符州高校将向非欧盟国家学生收取学费。法国允许大学“筛选”硕士生,但要确保落选者的深造机会。法国公布《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报告。马来西亚:政府新一轮高等教育预算再度削减。南非鼓励大学生选择技工职业。中国在韩留学生数首超美国。 本月河南高教新闻 郑州大学1976级校友、建业集团董事长、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创始人胡葆森捐赠1亿元助力母校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推出的一则《河南农大:重金全球揽才》:150万年薪,300万安家费,3000万科研启动费。河南省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报名确认考生15.66万人。河南2016年成人高招计划招生112573万多人。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七届三次代表大会在河南工业大学召开。2016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培训班举办。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十一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中英人文联盟;中国高校特色;科研规划;201万人考研。 中英教育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启动 12 月6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举行启动仪式。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首席执行官邓克然,以及清华、复旦等首批倡议高校代表出席。 陈宝生说,去年10月中英双方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人文交流是双边合作中非常活跃、极具潜力的领域。中国教育部愿与英国同行携手努力,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深化以教育为重点领域的人文交流,推动两国教育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为两国关系更稳更好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提供新的推动力。 陈宝生强调,要加强联盟建设要充分发挥联盟院校的集群优势,构建多边合作模式,创造性地开展集群间学术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理解和文化融合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充分发挥联盟院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联盟合作进行规划,设计并实施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为推动两国关系更稳更好发展和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要充分发挥联盟院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开展联盟内学生交流,开展语言、文化、体育、艺术等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接受理解、互尊互鉴人类文明财富和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始于2011年。2012年,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在伦敦举行,签署两国政府《关于建立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建立。机制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六大合作领域。 2014 年4月,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将卫生领域纳入机制框架。 2015 年9月,机制第三次会议在伦敦举行。双方将旅游和地方合作纳入机制框架,机制领域扩大到9个。 目前,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9大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6 年,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全体大会成果主要包括: 1. 双方主席签署会议《联合宣言》 2. 梳理并公布中英人文交流3年合作成果清单 3. 梳理并公布中英人文交流未来合作重点项目清单 4. 见证各领域签署合作协议10余项,其中6项为政府部门间合作协议 5. 明确2017年年度主题内容为“青年与创新精神” 6. 推动汤显祖故乡江西抚州与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纪念汤莎逝世400周年,延续双方合作 评论与谏言: 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吸收世界高等教育成果。在融合时代,走中国道路必须以世界视野为前提。中国高等教育只有吸收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才能与世界同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能自说自话,与英国合作目前无疑是一个较好选择。 中国高校特色: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成形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作总结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标志着其高等教育思想成形,也标志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日渐清晰。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于教育与国家关系: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线: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有益于人才培养能力: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关于党对高校的领导: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次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习近平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关于教师: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评论与谏言: 四个政治局常委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突显了这次会议的与众不同。习总的讲话虽然重在思想政治工作,但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系统问题与答案。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其中的核心是党的领导,关键是立德树人。 科研规划:高校“十三五”科技发展划定新跑道 本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标志着未来几年我国高校“十三五”科技发展有了新跑道。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593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约78%。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承建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5项,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在暗物质、干细胞、拓扑绝缘体、量子隐形传态、高强度氮化硼、半浮栅晶体管、超级计算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十二五”期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028亿元,占高校科研经费总量的33.8%;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超过196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26.3%。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2010年到2014年,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335个增加到61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04所增加到164所。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具体目标包括: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规划》指出,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规划》提出了加大投入建立高校科学研究稳定支持制度、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等10项深化改革与重大举措。 1 、加大投入建立高校科学研究稳定支持制度 ——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机制。推进经费分配和管理方式改革,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扩大高校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的自主权,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预先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事业研发任务。 ——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健全对高校基本科研工作的稳定支持机制,支持高校稳定基本科研队伍,培植基本科研能力;在稳定支持基础上,建立持续增长机制;进一步落实学校科研、财务部门管理职责,赋予高校在稳定基本科研方向、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和培育重大项目、提高科研基地运行效率等方面的自主权。 ——推动地方建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鼓励地方设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试点,逐步推开,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提供稳定支持。 ——建立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服务体系。推动高校落实法人主体责任,制定内部管理办法,落实项目预算调剂、间接经费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余资金使用等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提供专业化服务。 2 、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 ——启动高校科研队伍组织方式改革。鼓励高校自主设立科研岗位,推进高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 ——改善科技队伍结构。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校聘任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科学使用科研项目劳务费,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科研队伍;不断完善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支持高校推进人事与薪酬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 ——加强国外智力资源引进。建立面向海外高端人才的访问学者制度。提高创新平台、研究中心负责人面向全球招聘的比例。探索在不涉密的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中引进外国高层次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 ——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地方高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流动聘用的政策机制。 3 、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积极参与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落实《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高校科技转移与转化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实施“蓝火计划”,建设“中国技术供需在线”,构建“高校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网络”。 ——推进建立高效多赢的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主管部门,推动将高校国防知识产权信息逐步纳入国家国防信息平台,加大对高校国防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保护,促进高校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支撑我国国防可持续发展。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投入方式改革。逐步实现高校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不再新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完善高校教师在岗兼职、离岗创业和返岗任职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经学校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4 、全面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 ——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 ——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提升评价的科学性。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完善开放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评价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完善同行评价专家遴选机制和专家库,积极引入外部专家和国际同行评价。加强评价专家的自律教育和责任追究机制。 ——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和国际对标评价。鼓励开展标志性工作的国际同行专家评价。推动以国际一流水平的同类机构或学科为参照的评价制度。 ——深化高校科技奖励改革。进一步完善优秀成果提名推荐制,聚焦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成果,加大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引导和激励。 5 、深入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完善实施机制。进一步落实顶层规划,有效衔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经费、政策支持机制。优化认定机制,突出对实质性协同和实施效果的后评价,充分激发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建立绩效管理模式。加强年度监测、中期绩效检查和周期绩效评估,建立激励约束和退出机制,动态调整。 ——推动计划分层实施。推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推进态势,实现计划预期目标。探索省部共建机制。 6 、实施高校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计划 ——组织高校牵头或参与组建若干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综合性大平台建设。 ——加强和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 ——加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培育建设,强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优化布局。 ——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的结构和布局,加强规范管理,提升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新型科研机构和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和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开展高校科学考察和调查。 7 、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 ——探索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重要作用。支持开展重大项目预研,充分发挥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效能,构建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体系。 ——设立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资助重大创新平台顶层设计与培育、重大科技项目生成、重大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三类科技工作。 8 、加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 ——鼓励长江学者牵头组建学术团队,加快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大领域创新团队。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 ——加强已立项教育部创新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建设质量。继续加强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优秀团队的滚动支持,培育重大成果产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防拔尖人才培育,在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中加大对国防领域人才和团队的支持。 9 、实施科研资源共享开放计划 ——引导高校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和网络信息平台,并与国家与地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对接。 ——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引导高校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收费管理运行机制,用于支持开放共享。 ——引导和鼓励高校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开放共享后补助机制。 10 、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计划 ——继续实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坚持高标准、有特色,稳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对“一带一路”、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加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培育。 ——继续实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坚持服务需求,提升建设质量,推进规划化管理,实现高水平、实质性、可持续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全球顶级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计划。 ——组织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创新网络联盟。 ——实施“海桥计划”,推进产业技术国际创新合作与国际技术转移,支持高校在境外建立技术转移中心。 评论与谏言: 《规划》给出今后五年高校科研的基本方向、目标、重要任务、十大举措。这是今后五年高校科研发展的基本指南。高校如何读懂其中的真谛,围绕国家、国际重要科研任务进行组织、制度设计是十分关键的。同时,这个文件也是对近几年高校科研有关文件政策的综合叙述。 201 万人考研: 2017 年考研报名人数首破 200 万 。 24 日,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本次考试。这一数字较上年增加24万,增幅超过13%,创下历史新高。近十年来,每年考研的报名人数均在120万以上,到2016年达到了177万,本次报名人数则首度超过200万人。 各地公布的2017考研数据:   北京: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全国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为28.9万人(不含推免考生),比今年增加18.9%。报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的考生均超过万人。   上海:上海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为5.2万人,较2016年的4.4万余人增加了18.2%。这也是继2014年“考研热”持续退烧以来,首次出现反弹。   河南:报名确认考生15.66万人,比去年增加2.07万人,报考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湖北:共有107136人报考,比2016年增加4687人,增幅为4.6%,并且报考专硕的人数首次超过报考学硕的人数。   江苏:共有144839人报考,比去年增加28803人,增幅为24.82%。  辽宁:共有84460人报考,比去年增加14200人,增幅为20.2%,并创下了辽宁省考研报名人数的新高。   江西:共有52125人报考,比去年增加了8143人,增幅为18.51%。   黑龙江:共有67189人报考,比去年增加了10544人,增幅为18.6%,为黑龙江考研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   部分高校的考研报名情况:   山东大学:报考山大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增加近30%,创下历史新高。   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报考南大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增加2000多人。   扬州大学:报考扬大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增加20%。   东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报考东大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增长10%   天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报考天大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增长366人。 至于考研人数骤增的原因,根据新浪微博的调查:就业困难、在职研究生政策变化为主原因。在参与调查投票的网友中,超过七成网友认为,考研人数暴涨主要是由就业形势所导致的。还有约17.4%的网友认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录统一实施”这一政策变动是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占比明显,北京、江西的报考人数占比达到13.1%、10.7%。数据同时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仍占不小比重,达到31%。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 今年9月,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12月1日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其学历学位证书由原来的只颁发学位证书(单证)改为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这一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2017年研究生报考热,多地非全日制报名人数占比超过10%。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1400人,全日制招生4000人,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2.9。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3.4。《报告》指出,在2017年部分地区专业硕士报名人数已超学术型硕士,其中报考北京招生单位专业型硕士占比52%,湖北省报名专业硕士占比54%,专业型研究生越来越受考生欢迎,这不仅从侧面验证目前多数考研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就业因素,也表明专业型硕士已得到社会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前不久发布的《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有175所高校撤销了576个学位点。而增设学位点最多的学科为会计、法律、艺术、翻译、金融等专业,应用型学科居多。在新增学位点名单中,专业学位硕士点增长比重加大,占46%,反映出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评论与谏言: 考研人数突破200万,虽然有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的因素、有就业压力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因素仍值得研究。事实上,中国本科教育没有核心价值观,很多高校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考研宣传,有些学校甚至把此列入学生工作考核指标。考研成为高校和学生暂时逃避社会的一种方式。考研人数急增的背后,更为主要的原因是本科教育价值追求失范。而这些盲目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同学,同样面临着价值追求失范问题。在注重研究生教育价值追求的同时,对在职研究生或者说是专业型研究生,一般高校应该给予更广泛的重视。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53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13年12月高教关键词:海外办学;高考改革;UAS报告;本科评估
热度 3 lgmxxl 2014-1-2 09:11
—— 海外办学;高考改革; UAS 报告;本科评估;科研评价 12 月,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出台,给2013年高等教育打上“深化改革”的印记。同时,本月也是年终反思阶段,这个月的重要工作是对一年的工作进行反思。在本月, 那人 应该属于新科院士施一公。清华生科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8年他放弃普林斯顿教职,全职回国,受聘清华,在中美两国都引起轰动,被认为是海外华人归国效力的榜样。2011年,他和同样是“高端海归”的饶毅教授双双落选中科院院士增选,引起广泛争议。 那事 可归于:“自主招生”。这一方面因为2014年度自主招生的三大集团(北约、华约、卓越)开始出台新政策,另一方面也因为人民大学自主招生丑闻给自主招生蒙上阴影。但教育部决心已定,自主招生的路线不变,只是为此教育部下发了更为严格的“自主招生通知”。 那大学 则非厦门大学莫属。厦门大学成为第一个在海外建立分校的大学,同时,它建立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建成后将每年培训3600名中外方院长和骨干教师,并为汉学家来华研究提供服务,成为各国孔子学院在中国的家,成为中外文化荟萃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基地。 本月重要政策: 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其它的要闻摘录如下: 教育部及中央领导新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重点抓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4.28%。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微言教育正式开通。中国高校正在探索将“慕课”引入正规教育教学。教育部:2014年起高校须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教育部要求做好硕士生招考执法监察,未经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 。教育部中科院联手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为世界培养一流的科学家。教育部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教育部:五年内将选派500名高校辅导员服务基层。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创下新的纪录。教育部:严禁用财政性经费举办校庆等庆典活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日前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梅加特伦德大学举行。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大力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召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座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年就业目标初定1000万人。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成立。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出台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意见,将建500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与中国联通共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版《教育部工作规则》发布。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成立。中国工程院、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成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出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第二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闭幕。中医药传承引入“博士后制度”。高考改革方案预计2014年上半年发布。统计数据:我国高校基金会净资产总量达158亿元。2013年《大学生蓝皮书》发布。 省教育厅新闻: 青岛8000万元助推高校重点学科专业。浙江:到2014年年底前将建成1000个微课资源。 教育万像: 重庆多地教师招聘拒非985、211高校毕业生。社科院报告:普通高校农村本科毕业生失业率达30.5%,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而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则分别为5.2个和6.5个百分点。30高校晒“三公” 浙大最高1100万,广东体育学院为零。管敏鑫质疑:以国际规则招聘 用国内规则解聘。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高职毕业生超过普通本科。 大学动态: 复旦“腾飞计划”将招收至少300名农村学生。山东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启用“手机休息室”。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将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签订。厦门大学获准建立孔子学院院长学院。上海科技大学明年首招500名本科生。上海交大2014年招生首推“致远计划”。北大千万重奖教师学生,学生奖学金人均近万元。福建一高校聘家长,当教学质量监督员。人大自主招生明年暂停一年,,“华约”7校联盟随之缩减为6校。世界多所高校开设“死亡课”:抗争和妥协。复旦大学2015年起将率先在上海市自主招生中引入学业水平考试。 名家言论: 哈佛大学明星教授、“公正”通识教育课老师迈克尔•桑德尔强调:教育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别敦荣:大学城资源共享亟须突破“玻璃门”。陶西平:学校教育需要微创新。顾明远:全社会都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人民日报:莫让教育腐败噬咬未来。杜玉波: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继续教育、职业教育: 宁波终身学习网(www.nblll.cn)上线。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召开。 国际高教要闻 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国农村贫困生中仅3%能上大学。美国逾七成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有23所大学进入前100名,中国台湾有21所大学上榜。英国将于2015年取消大学招生数上限 盼更多年轻人进大学。英国:力推工科教育助力经济发展。《欧洲应用技术大学(UAS)国别研究报告》近日发布。日本发布英语教育改革实施计划。 河南高教新闻 河南省与中南大学开展产学研对接,中小企业高校携手合作。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河南省首个高职院校院士工作站落户开封大学。河南省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引进“第三方评价”。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获全国最高等级奖励,补助2.5亿元。河南省首批确定10所高校试点心理健康教育。河南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立。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等7所高校变更校名。河南省教育厅《关于2014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 但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十一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海外办学;高考改革;UAS报告;本科评估;科研评价。 海外办学: 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建设协议签订 据中国教育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签订,这是我国大学第一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分校。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透露,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已向马来西亚方面报批有关建设手续,争取今年底或明年初开工。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靠近机场,建筑风格沿袭嘉庚建筑风格。分校占地150英亩,总建筑面积计划为30万平方米,在校生总规模为1万人。包括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层次,生源以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主,教师则采用全球招聘的方式,生师比保持在15∶1,实行全面学分制。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将分期建设,第一期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学生规模为5000人。计划2015年招第一批学生,第一年招生500名。到2020年,学生规模达到5000名左右。第一期设立中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等5所学院。学校将根据第一期的办学情况择机开展第二期建设。第二期设立化学工程与能源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动漫与文化创意学院等5所学院。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将严格遵守马来西亚的法律法规,管理模式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推荐理由: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是一所由厦门大学独自拥有、自主办学的“中国海外大学”,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得到世界认可的一个信号,也是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改变中国只引入外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历史,为中国大学走出去创造经验,作为引领与示范。 高考改革: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 据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发言人续梅介绍,中国考试改革方案将于2014年上半年发布。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四个“强调”:一是强调两个基本出发点,即适应国家人才需求,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二是强调三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要求;三是强调了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四是强调指导改革的教育理念,即促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改革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要多措并举,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二是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适应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三是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四是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五是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六是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主要举措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对职业型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使选拔更加重视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创新潜质。七是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重点举措包括: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渠道。为各行各业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业绩的在职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在高考改革方面,方案提出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推荐理由: 考试制度特别高考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直接影响中国教育的进程和发展方向。从目前改革的方向来看,贯彻教育公平、分类录取的原则是没有问题,关键还是制度执行的公开性和阳光性,要让考试制度改革放在全民的视野中来进行。 UAS 报告: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 UAS )国别研究报告》近日发布 为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 UAS )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孙诚研究员牵头的课题组开展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共 5 万余字,从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分析,深入研究了德国、瑞士、奥地利、英国、芬兰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兴起的过程及其快速发展的必然性,总结提炼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这一类型大学办学的特点。近日,课题组正式发布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 UAS )国别研究报告》。报告在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历程基础上,得出了应用技术大学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的时代产物、尤其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建时间不一,但总体而言兴起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城镇化率加快。 20 世纪 70 年代,欧洲几国的城镇化率均已经达到 50% ,其中德国已经达到了 72.3% 。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这势必要求人才培养结构随之发生变革。二是人均 GDP 水平快速提高。上世纪 70 年代,这几个国家的人均 GDP 都在 2300 美元至 6500 美元,北欧国家瑞士和荷兰人均 GDP 达到了 4000 美元,其中瑞士达到了 6467 美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仿。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洲几国的农业、工业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到 1990 年时,农业比重已下降到 10% ,到 2008 年以后下降到 3% ,服务业已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新型大学类型应运而生,适应了欧洲国家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报告运用丰富的数据进行了量化研究,深入研究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为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这些国家始终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瑞士、德国等实体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保持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欧洲各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应用技术大学起了决定性作用。报告分析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从学校设置上看,有新建和改造升格两种路径。如德国 1970 年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将其作为传统大学之外的、定位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1991 年,芬兰合并了 214 所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组建了 27 所多科技术学院; 1993 年,奥地利通过《应用技术大学法案》,合并了职业院校,在 9 个省建立了以科学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大学;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原被视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 19 世纪时荷兰商务经济交流发展迅猛,兴建了多所商业学校,至 1986 年《高等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它们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如今,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占据了欧洲高等教育很大的一块市场,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从 1993 年到 2012 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数量从 125 所增加到 214 所,远远高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增长幅度。 2013 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册在校生共 82.8 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 1/3 。 2011 年,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拥有 42.3 万名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 63.4% 。在教育内部,应用技术大学是与普通大学相并行、相补充的,它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  研究报告总结提炼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新型大学办学的特点,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报告总结了六条经验,认为可能会给我国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带来启发和借鉴:第一,办学定位于为区域经济服务。第二,学制灵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第三,招生上注重学生来源多样化。第四,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五,办学经费多来源于政府机构。第六,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 推荐理由: 应用技术大学在中国是一类另人不肖的大学,这和国外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中国大学,特别是 211 工程以外的本科类大学、专科类大学都应该属于应用技术大学,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它们应该学习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接地气,找特色,服务地方、服务行业,而不是一味模仿 211 工程大学。 本科评估: 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据中国教育报: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明年起开展。本次评估时间:2014年至2018年;评估重点: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估方式: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分级负责;中央部委属高校审核评估由教育部负责;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推荐理由: 评估是大学办学的指南针。本次下发的文件,有进步。一是进行了放权;二是审核评估,不作等级分类。这样就避免了为评优而劳民伤财的现象;三是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相结合,有限度引入社会评估数据。只是希望今后这种评估由高校自身和社会机构来完成 科研评价: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发布 据中国教育报:为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今天下发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意见提出,高校科技评价将实行分类评价,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 意见明确,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指导原则是: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重点突出围绕科学前沿和现实需求催生重大成果产出的导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导向,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意见提出,高校科技评价改革要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对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对高校创新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对高校创新平台(机构、基地)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意见提出,要建立开放的高校科技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同时,高校要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避免频繁评价。科技活动人员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对青年科技人员实施聘期评价,创新团队和平台基地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重复评价。 推荐理由: 科研评价是中国科研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制因素。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方式,催生了中国期刊,催生了科研腐败,形成了科研中追求GDP现象。本次“意见”明确了分类评估的原则;重视科研的活动规律;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只是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在实践中不变样,不走形。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5933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