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协同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遵循学科属性探讨安全学科发展的一次有益实践
After50 2018-5-20 14:53
遵循学科属性探讨安全学科发展的一次有益实践 —— 中南大学安全学科协同发展研讨会纪实 文 / 吴超,潘伟 \0 \0 安全学科是典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大交叉综合学科,如何从这一学科属性出发,探讨安全学科的发展,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依靠多个安全相关学科的协同途径,并使它们相互交叉融合和发生质变,能够呈现出类似系统学描述的正值涌现性,即寄希望于出现 1+12 的效果。因此,安全学科协同发展也是符合该学科的发展规律的。 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综合性与安全学科的综合属性非常契合。中南大学安全学科有着广泛学术资源储备,涉及校内多个学院的学科,在安全基础理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安全及卫生、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也有着较好的学科整体实力。使中南大学安全相关学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前瞻性把握学科发展的国际趋势,有利于在较高层次上实现安全相关领域的高度融合,对学校的 “ 双一流 ” 建设将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确定, 2018 年 5 月 19 日在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召开了 “ 中南大学首届安全学科协同发展研讨会 ” ,会议旨在通过安全学科前沿动态报告和校内相关学科研究情况的交流,了解全球安全学科发展的新问题新方向;同时,进一步厘清校内安全学科的资源布局,认清自身优势与特色,探索建立协同发展的机制和平台,以多方力量的汇聚,推进学校各学科在安全领域的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培育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和新的增长点。 因此,本次会议设置的议题包括:以资源共享提升安全学科相关领域和推进多方科研合作;中南大学安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机制;各单位与安全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团队介绍;各单位可支持学校大安全学科发展的资源介绍;全球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新方向;国外典型安全科学研究机构介绍等。 本次会议由中南大学 “ 双一流 ” 建设办公室主办、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承办、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和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协办,资安院部分领导及师生和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法学院、数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及 “ 双一流 ” 建设办公室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资安院安全系分管学科建设副系主任潘伟副教授主持。 “ 双一流 ” 建设办公室武明花主任和资安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曹平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并做扼要讲话。武明花主任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安全学科前沿动态报告和校内相关学科交流汇报,进一步厘清校内安全学科的资源布局,探索建立协同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培育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和新的增长点。曹平副院长对专家们的莅临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对 “ 双一流 ” 建设办公室给予学院和安全学科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资安院吴超教授作了题为 “ 国内外安全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设思路 ” 的报告,资安院李启月教授作了 “ 中南大学安全学科现状及安全系情况介绍 ” 的报告,资安院安全系主任黄锐副教授作了题为 “ 中南大学安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设想 ” 的报告,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宁佩珊博士生代表该院副院长胡国清教授作了题为 “ 伤害研究工作进展及发展方向 ” 的报告,土木工程学院消防工程系副主任陈长坤教授作了题为 “ 中南大学消防应急学科现状与协同创新的思考 ” 的报告,法学院颜运秋教授作了题为 “ 我国资源安全的法治保障 ” 的报告,数学院郭尧琦副教授作了题为 “ 资源(金属资源)安全研究 ” 的报告,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海龙教授作了题为 “ 洁净煤与职业防尘防毒 ” 的报告,化学化工学院李海普教授作了题为 “ 水环境与农产品安全 ” 的报告,公共管理学院张桂蓉教授作了题为 “ 公共安全与风险评估 ” 的报告,资安院王秉博士生作了题为 “ 安全科学新动态的多维透视及未来发展 ” 的报告,挂职校 “ 双一流 ” 建设办公室的江西理工大学吴振贤教授作了即兴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安全学科发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安全学科大交叉的综合属性日益突显。中南大学安全学科有着广泛学术资源储备,也有着较好的学科整体实力,有利于实现相关领域的高度融合,对学校 “ 双一流 ” 建设全局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资安院党委李顺求书记对各位参会代表和报告人表示诚挚感谢,并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发言,建议: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各安全相关学科的深度交流;有关安全学科的工作重心要聚焦在 “ 双一流 ” 建设上,各安全相关学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可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进一步增强把安全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信心,在 “ 双一流 ” 建设办公室及学院的支持领导下,继续大力推进安全学科的建设。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4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式竞争
热度 2 benlion 2014-10-1 05:10
中国式竞争是区镇与区镇、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政府与政府的竞争。 行政管理的考核,在于政府经费依赖于国企、投资、土地和税收等,区域的经济收益是关键因素;因而,招商引智是重要环节,也就是企业家、金融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人才的引进和项目落地。 然而,政府换届和任职考核和任期,决定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制造与销售的项目考核指标和立项周期或持续性;因而,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制度完善,或稳定程度,公务员与政务员的分离,将可能成为体制改革的关键。 国家、城市的统筹兼顾规划是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之计,区域的特长和优势发挥,也必须建立不同于GDP等单纯经济收益过于区域化对应的考核指标,如,工业区、商业区和教育区等考核指标的分别对待,需要加强创新、文化、科学和艺术等其它因素。 如同,美国硅谷,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文化和金融等信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等诸多环节,才可能造就创造、创新型社会和人文环境。 也就是必须全国协调地方与地方的合作关系,建立区域特色或专长的发展模式,尤其城市的区镇统一规划,形成整体城市的人才、产业等集聚效应。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2014y|1689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
lxj6309 2014-9-17 11:02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 刘新建 最近中央把京津冀一体化的提法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在京津冀的关系上,三者是平行的,没有轻重之分,没有谁为谁服务之分,在发展到现在这样的阶段,产业转移也不是主题。 面对京津冀当前的不平衡局面,怎样确定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思路,是很重要的。只有这个思路或指导方针确定了,操作上才能走上正轨。本人以为,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确定京津处于河北之中、发展要融于河北这个大环境的思路。多少年来,是河北支持了京津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持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且支持了大批的农民工,同样承担了沉重的环境压力。在今天这个三地关系转型的时刻,京津应当有回馈的意愿。前几年中央曾提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这个提法也适用于京津与河北的关系。京津城市是大,但周围的保定、石家庄、唐山也不小,其他中等城市也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要使京津冀区域更上一层楼,必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单级或两极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在具体战略上,要从人才回归河北着眼,使河北的高级人才实现正回流。而要实现这一点,单单指责河北的人才政策是错误的逻辑。在一时不能实现社会保障政策一体化的情况下,建议实行地缘人事交叉的策略,即京津的高科技产业和教科医卫机构搬迁或在河北广泛开设分支机构,或人员在河北的机构中交叉任职,交流任职,实行业务行政户籍分离管理,就仿照大学异地设分校的管理办法,且户籍灵活。京津冀特别是京津要有三地财政逐渐统一的思想指向,总不能我们三个省市还不如欧盟的国家之间的财政关系吧。 实际上,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是地区间协同发展的最基础条件。如果欧盟内部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那欧盟就难以运作下去。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处理好了,产业的调整完善就会在市场的调节下逐步走向和谐。 京津必须向河北开放,否则,其大城市病无法解决!不要指望户口的长期管制解决问题。
个人分类: 京津冀协同发展|3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
wangyunwu 2014-2-9 13:36
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 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作 者:王运武 著; 责任编辑:卢小生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1版1次) I S B N :9787516137192 印 张:19.75(平装 ,297页 ,16开 ,332千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该书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在广泛借鉴协同理论与应用成果、国内外有关数字校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研究和系统思考的工具与方法分析数字校园的属性、系统构成及功能结构、系统思考缺失的现状,以及数字校园的群体利益博弈、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系统的实体关系和系统循环,探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现象和协同发展趋势、关键协同要素,以及数字校园协同机制形成与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最后分析了影响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掀起数字校园建设浪潮   1.1.2 国家政策助推数字校园建设   1.1.3 学校教育信息化价值提升的内在需求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两种典型现象   1.2.2 数字校园建设不只是技术问题   1.2.3 协同理论引入数字校园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 协同理论引入数字校园研究的可行性   2. 协同理论引入数字校园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协同学理论   2.1.1 协同学的创立   2.1.2 协同学的研究内容   2.1.3 协同理论的关键概念   1.协同   2.机制   3.序参量   4.快变量(快驰豫变量)和慢变量(慢驰豫变量)   2.1.4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1.协同效应   2.役使原理(伺服原理)   3.自组织原理   2.1.5协同理论的应用领域   2.2 协同理论在管理和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2.1 协同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1.管理协同理论的构建   2.协同理论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企业集团的协同能力与协同效应   4.企业战略协同机制   2.2.2 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1.协同教育与协同学习   2.教育信息化服务主体协同机制   3.协同理论在虚拟学习社区和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4.协同理论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3 数字校园研究现状   2.3.1 数字校园的内涵   1.数字校园的相关术语   2.数字校园与校园网、现实校园   3.数字校园的定义   2.3.2 国内对数字校园的研究   1.数字校园研究概览   2.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   3.数字校园的建设与部署模式   4.新媒体、新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   5.数字校园的应用与评价   6. 数字校园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7.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8.绿色数字校园与生态数字校园   2.3.3 国外对数字校园的研究   1.美国的数字校园   2.英国的数字校园   3.澳大利亚的数字校园   4.新西兰的数字校园   5.国外数字校园建设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校园建设的系统分析   3.1 数字校园的多重属性   3.1.1 数字校园属性的复杂   1.数字校园的教育属性   2.数字校园的技术属性   3.数字校园的文化属性   4.数字校园的艺术属性   3.1.2 数字校园属性的和谐统一   3.2 数字校园的系统构成及功能结构   3.2.1 数字校园系统构成的复杂   1.数字校园系统及相关系统   2.数字校园系统的构成要素   3.2.2 数字校园功能结构的复杂   1.数字校园建设目的多重性   2.数字校园建设价值多维性   3.高校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   4.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   5.高校与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比较   3.3 数字校园建设的系统思考   3.3.1 系统思考的工具与方法   3.3.2 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考的缺失   1.数字校园内涵理解的因人而异   2.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偏离核心业务   3.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顾此失彼   4.对数字校园认识的简单化   3.3.3 系统思考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1.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   2.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   3.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   4.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   5.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发展   4.1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现象   4.1.1 数字校园建设的战略协同   1.数字校园基本理解的共识达成   2.数字校园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标准的协调统一   3.数字校园战略规划与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关照   4.数字校园战略规划的本地化特色彰显   5.数字校园战略协同实现的途径   4.1.2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团队协同   1.数字校园建设团队的组成及特点   2.数字校园建设团队协同困难的根本原因   3.数字校园建设团队的协同作战   4.数字校园建设团队协同工作流程   4.1.3 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   1.数字校园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2.序参量支配的数字校园系统协同进化   4.2 趋向协同的数字校园建设   4.2.1 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1.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数字校园协同发展模型   4.2.2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   1.制约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2.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模型   3.数字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关键协同要素   5.1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利益链   5.1.1 数字校园利益相关者   1.数字校园主要利益相关者   2.数字校园利益相关者付出收益对比   5.1.2 数字校园利益链的形成   5.2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领导力   5.2.1 信息化领导力的两种典型表现   5.2.1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协同领导能力   1.数字校园业务部门分工明确   2.数字校园业务部门的协同管理与领导   5.3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业务流程   5.3.1 现实校园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识别   1.学生学习业务流程   2.教师教学业务流程   3.教学研究业务流程   4.保障服务业务流程   5.协同办公业务流程   5.3.2 数字校园与现实校园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耦合   1.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业务部门   2.数字校园对现实校园系统中业务流程的优化   5.4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信息流   5.4.1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信息   1.学生学习业务流程中的信息   2.教师教学业务流程中的信息   3.教学研究业务流程中的信息   4.保障服务业务流程中的信息   5.协同办公业务流程中的信息   5.4.2 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信息流通   5.5 小结 第6章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形成的深度分析   6.1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6.1.1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内涵   6.1.2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作用   6.2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的形成   6.2.1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对象   6.2.2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协同机制模型   6.2.3 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制形成的关键   1.协同机会识别的流程   2.协同机会识别的实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机制   7.1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内涵及作用   7.1.1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内涵   1.协同效应的内涵   2.数字校园协同效应   7.1.2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作用   7.2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   7.2.1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成因及表现   1.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成因   2.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表现   7.2.2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产生的条件   1.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2.协同机制形成的人工干预   7.2.3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实现的作用机制   1.数字校园领导机制   2.数字校园保障机制   3.数字校园激励机制   4.数字校园安全机制   5.数字校园管理机制   6.数字校园资源共享机制   7.数字校园评估机制   8.数字校园服务机制   7.3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整体提升   7.3.1 影响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的因素分析   1.数字校园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2.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认知程度   3.数字校园建设团队的协同程度   4.数字校园协同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   7.3.2 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策略   1.强化数字校园协同的政策导向   2.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团队协同   3.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协同机会   4.完善数字校园协同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校园建设的案例分析   8.1 学校与数字校园概况   8.1.1 学校概况   1.学校简介   2.校园文化   3.办学目标   4.学校特色   8.1.2 数字校园概况   1.校园网发展历程   2.数字校园组织机构建设   3.数字校园相关规章制度文件   4.信息应用系统与数字化资源   5.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   8.2 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分析   8.2.1 数字校园迅速发展的经验   1.数字校园战略的高度协同   2.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   3.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4.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   8.2.2 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启示   9.1.1 主要研究结论   9.1.2 对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9.2 本研究的局限性   9.2.1 未能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字校园进行量化分析   9.2.2 实验条件的限制   9.3 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附录一:数字校园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数字校园协同发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关键词: 数字校园 , 协同理论 , 协同机制 , 协同发展 , 教育信息化
个人分类: 新书推介|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
wangyunwu 2011-11-14 19:26
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协调与合作”,协同学作为“协调合作之学”为数字校园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数字校园作为一个复杂的人造系统,其发展的过程是数字校园系统协同进化的过程,数字校园必将呈现协同发展的趋势。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内外部阻力,保证数字校园发展影响因素的合力方向一致且正向向前。 本文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详见: http://www.edutech.net.cn/viewthread.php?tid=5698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_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pdf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