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互联网精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普系列-11】弘扬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开放分享和创新协作
热度 1 Fangjinqin 2015-5-18 10:13
【 科普系列-11 】 弘扬互联网时代的精神: 开放分享和开拓创新 因特网和万维网是当今两个最大的高科技产物,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交流和获取信息最迅速、最方便的主要工具之一和最大的交流平台。 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向地球上每一个人开放,像宇宙里黑洞一样吸收着现实世界里的一切东西。它非常聪明,它知道你是谁,家在哪里,去过哪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在做什么,你的朋友是谁,兴趣是什么,简直无所不知。 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据最新报道中国网民规模高达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亿。 不过,虽然大家天天在和互联网打交道,但未必了解互联网本身的故事,比如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对互联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互联网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以及互联网体现出来的人格精神与魅力等等. 尤其是 ,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这些精神怎么发扬光大的?我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是: 开放分享的胸怀、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真诚 协作的行动 。 让我们开启漫游互联网世界的大门吧!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回顾 互联网的发展史吧。 1 互联网的起源 互联网的前身实际上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9年建立的,开始只有4个节点,称为ARPPNET通信网络,两年后增加到18个节点。1986年美国国家基金(NSF)建立了连接美国5个大超级计算中心成为NDFNET。 1978 年, 文特·瑟夫 (Vinton Cerf)与 罗伯特·卡恩 共同设计完成TCP/IP协议——一项使用至今的 互联网关键技术。 这项技术解决了互联网发展的重大问题,最终使全球的终端设备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互相访问、并共享资源,发展成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 互联网 。 TCP/IP 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叫做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网际协议,这是 互联网 最基本的网络通讯协议。 TCP / IP 协议后经不断发展和演进成为一个协议簇,包括了TCP、IP、UDP、ICM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 构成了互联网的通讯基础。在这种设计之下,每个登录到互联网的人或者机器,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在互联网世界里,通过IP地址来定位,你可以简单地把IP地址理解你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家庭住址”。 1991 年, 基于超文本协议HTTP的万维网公共服务在互联网上首次亮相。 蒂姆· 伯纳斯· 李 (Tim Berners-Lee) 让“全球信息为人类共享”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在此之后, 无数个 网络站点 和网页的集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媒体信息空间,向全球网民分享。这就是万维网——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巨大信息空间 。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其发展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变成为人类交流服务的一个巨大平台。 2. “互联网之父”有几个?有什么可贵的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在47年辉煌的历册上, 事实上,因特网很多发明都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更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记载着互联网多个科学技术发明“之父”,比如: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文特·瑟夫和 罗伯特· 卡恩 ,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以及 E-mail 的发明者雷· 汤姆林森 。 谈到互联网关键技术TCP/IP的发展史,与文特.瑟夫( Vinton Cerf )结下不解之缘。绝大多数媒体谈到因特网起源时都会对他加以引用,他被尊称为“因特网之父”,他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激情。由于TCP/IP协议的诞生,打破了互联网的互联障碍,将互联网从政府学术网转变成革命性的商业媒体,从此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文特.瑟夫的经历和性格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瑟夫认为,兴趣是创新的前提。他总是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并时刻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他说“与众不同没什么不好,特别是当你面对一份需要创新的工作时。在传统理论 证明这可以做之前,我们应该提出质 疑:为什么我不能先去尝试着做呢?” 瑟夫博士说“其实在这几年,我一直思考如何在地球与火星之间架设互联网,并把它称为‘星际互联网(IPN)’。” “我们做了全新的编程,能够把探测器当中的信息发送到飞行器上,然后再发回地球上的实验室。我和同事希望在星际实现类似互联网协议的东西,希望把互联网送到整个太阳系当中去。” 为什么他总是能保持不断创新、敢于创新的激情呢?这也许和他的兴趣爱好也有关系,他一生酷爱科幻小说,有着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有着对人性敏锐的理解,他将这些个人素质混合起来,大大改善了整个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方式。瑟夫博士说:“我认为科幻作品可以给我灵感,激发我的想像力,让我知道未来有什么可能性。”,他一直对科幻小说和电影非常着迷,《X战警》、《指环王》、《哈利波特》的DVD和原著他都喜欢收藏,他甚至在电影院连续包场《星际迷航》的放映,邀请微软的朋友和Google的同事一起反复观看。“不仅如此,我和《星际迷航》的演员私底下都是好朋友,我和斯皮尔伯格还经常写信交流电影构思。”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正在向星际进军,更需要创新的激情。 World Wide Web 万维网的发明者是蒂姆·伯纳斯·李。 在万维网被发明之前, 没有浏览器,没有“WWW”,网络世界一片空白。如果1989年他为谋取个人利益,将自己的WWW设想乃至后来的万维网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那么如今的 互联网 世界会产生多少种形形色色的Web?然而,蒂姆无私地将自己的发明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2004年4月15日,在 芬兰 埃斯波市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宣布:现年49岁的蒂姆·伯纳斯·李为“千年技术奖”这一全球最大的技术类奖的首位获得者,并颁发给他100万欧元的奖金,他是获得了“ 千年技术奖 ”当之无愧的首位得主。 获悉这个惊喜的消息后,蒂姆首先想到的是,把100万欧元的奖金分配一部分妻子去维修家里的厨房。很多人说蒂姆太傻,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但蒂姆不这么想,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 互联网技术 发展的核心精神,伤害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他认为只有不拘一格地把各种想法结成一张网(即 web ),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互联网的诞生就是对一种公开挑战的回应。 3 互联网精神的启迪与展望 上述可见,互联网体现了 开放、分享、创新、协作等多 种宝贵精神,这些精神来源于“互联网人”的人格魅力。我们看到,伟大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做事持之以恒、善于协作的人。文特.瑟夫博士喜欢看书、喜欢化学和数学、喜欢科幻小说,喜欢与众不同的风格。 蒂姆 · 伯纳斯 · 李 ,有了设想就去动手实践、不断思考、完善,最终实现了资源开放共享的梦想。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开放分享的精神,才能使互联网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仍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试想,如果从1973年起,温顿·瑟夫和他的伙伴开始将 TCP/IP 申请为专利的话,这个世界上的首富还会是比尔.盖茨吗 ? 2001 年1月15日 ,吉米 · 威尔士创建了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网络百科全书,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仓库。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参与者进行数千次的编辑和创建新条目。2002年10月,中文维基百科正式运行。网络百科全书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信息交流。 2012 年3月13日 ,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将停印已有244年历史的纸质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今后将只提供电子版。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电子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拥有更大消费群体。此外,电子版的百科全书可以实时更新,而印刷版本在印制时就可能已经过时。纸质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销量早已今非昔比。考斯说,《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销量最高峰是1990年,卖出12万套。但到1996年,这一数字下降至4万套。 2013 年11月11日 , 数亿人参与的“网购狂欢”以支付宝交易额超过350亿的破记录成绩落幕,这一场足以媲美任何黄金周的全民消费,验证了社会消费正真切地向互联网风涌而去,呈现出全电商、行业化、全民网购的特征。 网络百科全书的兴起、《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停印、 “ 双十一”350亿的交易额,既反映了互联网的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互联网的未来 。这里面包含了互联网的几大发展现状:传统企业转向互联网、用户网络消费习惯形成、网上支付、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 谷歌(Google)每年扫描1000万本书和杂志, 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在注释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Facebook(脸谱网站)建立了网络社区,在注释我们在真实世界里的社会关系,手机、移动设备和可穿戴的传感器在不知不觉中记录人的声音、兴趣、表情、行动、心跳、睡眠时间。 互联网不断膨胀,成为现实世界的基础设施,就像水和电一样,变成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从网上获得信息、娱乐、知识、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一个机构做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愿意在脑子里装一个芯片,直接接入互联网?在美国,11%的人表示愿意,因为不必打字了。在日本,手机已经变成最流行的电子书阅览器,男女老少都在手机上看漫画书。印度人也喜欢用手机看书。iPhone的阅读软件Stanza发布不到一年,就有50多个国家、150万人下载。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魅力,未来更加美好。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协作、共同行动:科学网处于在线社群发展的哪个阶段?
热度 2 renxiang 2011-5-10 16:12
美国互联网思想家(GURU) Clay Shirky 在其畅销书《Here comes everybody》当中总结了基于社交网络群体基本特点,他提出了三个发展层级的论断。他认为,任何网络社区,都有三种不同等级的活动,其难度、重要性与价值也如阶梯一样层层升高。这三种活动依次是: sharing, coopera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也就是分享、协作、与共同行动。 来到科学网转眼也两年了,想起这个国内最大的科学人群的网络社群,它处于哪个层级呢? 先说分享,我觉得科学网上博主、读者们的分享精神与分享行动还是值得嘉奖。无论是发表博文,传播思想,介绍经验;还是交流最新的信息,共享自己新发表的论文,来到这里的人,多数都是相信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并却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的人。所以,这一层次问题不大。 协作,它的意义其实非常广泛,大家共同写博算是一种协作。 但是更有意义的, 是科研上的协作、项目上的合作、学术观点的争鸣,这方面来讲,正如很多人注意到的,科学网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当然,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其连接人、介绍人的功能还是不错的,我的研究也曾受益科学网的人脉平台,得到了很多热心博友与专家的帮助。但是,真正通过网络社群来合作科研的活动,还远远没有达到科学2.0,或者E科学所展望的前景。 这一方面跟国内学界浮躁、功利的文化有关;另一方面,科学网也需要加强一些功能,打造一方网络净土。 共同行动,是最困难的网络社群活动,但也是最有意义的。我觉得最近热闹不凡的科学网大学,可以算是一个共同行动。无论前景如何,无论处于何等初级阶段,至少,从理论上讲,我们正在迈入一个高层级的互联网社群,值得鼓励。 Shriky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解释为什么这三个层级越来越难时,说道:“分享只要有一种精神就可,协作则需要改变自己以适应同伴,而共同行动最困难,因为牵涉到的是责任。” 科学网的用户,不但有互联网精神,不但有团队精神,也应该有一种开拓网络新科研净土的责任。共同“升级”我们的社群!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观点]读韩寒“为了食油,声讨百度”有感
热度 1 htrmt 2011-3-26 21:35
韩寒博文: 为了食油,声讨百度 2011.0326.2128 “互联网精神”通常指人们在网络上“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共享”的行为,是现实世界 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延伸,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因此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于利益关系具有方向性(利益关系中的一方或为自身利益的出让方,或为非自身利益的接受方),所以在涉及利益迁移的交互行为中,需明晰交互的双方在利益迁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基于上述说明,可知: “互联网精神”的合理阐释是指在不侵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体拥有将自身所拥有的东西免费(给)予人或与人共享的自由,而不具有将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被免费、被共享”的自由(这对于“被免费、被共享”的一方而言是对其利益的剥夺) 。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以有利于自身的立场(获益的一方)来解释“互联网精神”一词,这在认同(未经所有人同意而)免费使用他人知识产权的人的行为和话语中可以看出来。这种“被免费、被共享”的现象往往由于是多数人受益(仅一方受损),因而这种“被免费、被共享”的行为易于为多数人所认同、默许。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创新的毒害,这是因为社会整体创新总是始于个体的创新,因此对个体创新的应得利益的剥夺直接损害了个人创新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最终导致社会整体的平庸,进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2011.0326.2343 Indira Gandhi曾说: My grandfather once told m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Those who do the work and those who take the credit. He told me to try to be in the first group; there was much less competition. -- Indira Gandhi
个人分类: 杂类|5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