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一稿两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撤稿
热度 6 Bingyanmo 2018-3-24 09:50
【虚构故事,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没有任何关系】 “简直是胆大妄为!要是被揭出来,咱们两个都得身败名裂!”郭东气得差点把手中的杯子摔在地上。杯中的柠檬水溅了一地。 “我 也是才知道,他也一直瞒着我!”助手李泽凯说。 “这孩子!平时实验室经常见不到影儿,组会也经常不来!这事他都敢干,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 “那您说怎么处理?” “怎么处理?对付学术不端,学校有一套规矩,该怎么办怎么办吧!” “好吧。”李泽凯说。 “等等。你把他叫来,我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好。” 这个叫倪偲的学生,是由李泽凯带的,郭东还真没怎么管过。当初保研的时候,本来他没在录取的名单上。后来已经通过面试的一个学生不来了,就把这个名额给了他。 李泽凯来告诉郭东,本来让倪偲投稿到 OSP 杂志的稿件,今天竟然已经在 LEL 杂志上线了!而且李泽凯和郭东的名字都在里面, email 地址却是 163.com 的!而他们两个从来没有这样的 email 地址,显然是不让老师知道,因为收到稿子后,编辑部会给每个作者发信的! 有人敲门。 “谁呀,请进!” “老师,是我。”倪偲低着头走了进来。 郭教授压了压火气,说 “你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师,是我错了。” “你先坐下!”郭东拉了把椅子给他。 “老师,我,我真的不是故意害您和李老师!” “你慢慢说。” “我不是想今年毕业吗。” “知道啊。” “毕业就得要论文。” “这正是我要问你的。” “前一篇论文不是被拒了吗,收到拒稿信那天正是大年初三。我心情非常不好,非常非常害怕。” “后来咱们不是一起修改了重新投稿了吗?” “我没有信心,害怕再被拒。” “那你就一稿两投啊!” “再有两周,就要预答辩了。我就是担心,投到 OSP 的论文再被拒了,我就不能按时毕业了!我有个同学在生物系,他导师总是逼着所有学生先投 Nature 、 Science ,被拒后接着往下一级杂志投,这一路下来投了七八次,时间也耽误了,有几个同学就是因为最后没有被接受的论文,只拿毕业证走了。” “我们工程系,没有要求非得发 Nature 、 Science 论文才能毕业啊!” “可是那次拒稿让我怕了。我真的不是想害您!我就是想快点发个论文,要是有一个接受了,我就把后来那个撤了。可,可没想到,投到 LEL 这个论文,连修改都不要,就直接接受了!后来,后来 OSP 退回让修改,我犹豫了好久,到底要不要再修改,还是就不理编辑部了。” “所以你拖了 10 天才告诉老师?你以为你不理编辑部,这事就算完了吗?不管发表没发表,一稿两投就是学术不端!你知道这后果有多严重吗!” “我确实是拒稿拒怕了。老师,我知道错了,求您了,您千万别告诉学校!千万别告诉学校!要不我的学位肯定拿不到了!”说着,倪偲都要哭出来了。 “我母亲刚去世不久,外婆一下子病倒了。要是再外婆知道我没有了学位,那她……”说着,倪偲终于忍不住眼泪。 “你有困难跟我和李老师说,也不能背着老师一稿两投啊!” “老师,我是一稿两投了,可我真不是要一稿两发啊!有一个接受了,我 OSP 的就不发了。 LEL 好不容易才发了……” “你舍不得,是不是?我给你讲我过去一个学生的事。”郭东叹了口气。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也遇到过学生论文作弊。 那是十几年前,他从国外回来不久。刚招上来的学生还在上课,他带一个从别的老师转来的学生。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那学生就要毕业。可是实验遇到困难,学生又要发论文。压力可想而知。有一天,这个学生拿来一篇论文的接收函,让郭东签字付版面费。郭东奇怪啊,那个稿子学生从没有给他看过。他要过来稿子仔细看,突然一张图引起他的注意。他翻出那个学生以前交的一个报告。他把其中一张图打印出来,与论文样稿中的图叠在一起,对着灯看。这两张图果然一模一样,分毫不差。而这两张图,对应的应该是不同的实验。学生一直在旁边看着,一看老师发现他作弊了,傻了,马上承认是他移花接木。为了能发论文,为了能顺利毕业,他把另外一个实验的结果,嫁接到这个实验上。 “那后来呢?” “后来,我让他把论文撤了。” “他撤了吗?” “他说编辑部不同意,说已经排版了。还是我给编辑部打了电话,说明了事情的真相,编辑部才撤了。” “后来他拿到学位了吗?” “他又重新做了实验,重新取得数据,又投了稿子。虽然拿到学位晚了半年,还算顺利吧。” “现在他在哪儿呢?” “他后来去了南方的一所大学,发展很快,去年评上教授了!他每次来看我,提起那件事,他总是羞愧难当!他说,谢谢您老师,要不是您那次制止我,我也许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郭东又说: “孩子,要做正确的事。如果我是你,在这两篇论文中,我一定先撤掉 LEL ,因为它是一篇不光明的论文。即使 OSP 还没有被接受。” “都已经上线了,还能撤吗?” “韩春雨发表在 Nature Biotech 的论文发表了一年多不都能撤吗?” “我后面的那篇撤了不行吗?不修改了,不提交了。”倪偲嗫嚅着,还是不愿意把已经上线的论文撤了。 “你仔细想想, OSP 这个论文,是老师同意下,光明正大地投稿的论文,而 LEL 那篇,是你自己偷偷摸摸投稿的,篇幅减少了不说,为了掩盖你的行为,还把其他两个同学的名字也去掉了,而且老师的 email 地址还是假的!如果你用 LEL 的论文申请学位,即使老师不说,你心里将永远留下一个阴影,埋下一颗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让你永远活在恐惧中,是不是?” 倪偲低下头不说话了。 “听老师的,把它撤销吧!”郭东期待地说。 “那,好吧。”倪偲点了点头。 “而且越快越好。撤了,你就会轻松了!” 倪偲抬起了头,也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说: “嗯,老师,我去撤稿!这件事实在对不起老师。”说完,起身走了。 一个小时后,郭教授收到了倪偲 CC 给他的邮件: Dear Editor I apologize ...... 看罢这信,郭东长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他要帮倪偲改 OSP 退修的论文了。
15417 次阅读|6 个评论
呼吁“一稿必须(中外文)两投”续:以大气霾污染的研究文章为例
热度 71 Talky 2017-3-5 07:22
两月前,我曾写博文“ 请规定重要研究成果 ‘ 一稿必须两投 ’ ”,强调重要研究成果必须有中文文章发表,获得很多网友支持,但也有网友认为因此会助长学术腐败。我觉得只要严格规定不同语言的同一文章不得同样作为成果报奖和升职称使用,不至于助长学术腐败。 以重霾污染为例,我在同济大学图书馆网上,用“ China 、 Haze 、 Airpollution 、 PM2.5 ”等关键词搜寻下载发表在英文刊物上的文章。但是 只用了 Elsevier 数据库 ,虽然是重要数据库,但包括的期刊并不完全,例如 Science , Nature ,和美国科学院院报( PNAS )等没有在内。即使如此,我搜到下载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从 2011 年至今,仅仅限于 PM2.5 和重霾污染的观测、形成、化学组成和源解析,以及气象因素的分析,已经超过了 400 篇。特别是 2013 年以后,每年都有百篇左右。本文只列出了我已经下载的 2014 年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文章目录为例(人体健康相关文章也很多,尚未认真下载,未包括在内),说明中国学者研究霾污染发表在国外刊物上文章很多。 粗看这些文章可见,近年来,国家化了大力气支持专业队伍开展和 PM2.5 及与霾污染有关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已经产生了大量重要成果,虽然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对认识各地重霾污染的特性、组分、成因和来源仍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但是,为什么科学网网友还抱怨 我们国内研究人员没有能力做研究,只能到处瞎摸,啥也做不出来,到现在连雾霾的成因和简单的雾霾的成份都还搞不清楚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成果绝大部分都只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了,查找和阅读都有一些困难(专业不同)。虽然有部分成果也有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但其写作的认真程度,图表质量,都比较国际刊物的英文文章差得多。 想想:重霾污染目前是举国上下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研究项目又是在国家大量经费支持下完成的。看这些文章,特别是重要研究团队的文章,后面列出的支持研究项目往往有多个,有的甚至列出了 5~6 个基金项目编号。这样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不重视发表中文文章? 我国专利法( 2000 修正)中第二十条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委托其制订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 ”就是说,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外国专利,但必须先向国内申请。 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的文章呢? 正值一年一度“两会”期间,特再次呼吁: 国家项目应当规定:如果成果向国际上投稿,应当要求一稿必须两投:国际国内英文中文各一篇,但成果只按一篇算。否则不给结题! 希望本文有机会被两会代表看到。。。。。。。 ---------------------------------- 我下载的 2014 年发表的文章(部分) ​ 文章标题(我翻译的) 出版期刊(卷和页号) 1 2013–2014 年间中国 31 省会城市六种标志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EI73(2014)413–422 2 北京 2005-2010 年间三次重大沙尘暴时气溶胶光学特性和气象参数 AR150(2014)129–142 3 地面浓度观测和遥感气溶胶得到 API 和 AQI 指数的比较 STE488–489(2014)398–412 4 长三角重霾事件中亚微米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和微物理特性 STE490(2014)501–508 5 环境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比例:热 - 光学的温度关系的影响和含义 STE468–469(2014)1103–1111 6 北京 2012-2013 年冬季气溶胶严重污染特性分析 AE88(2014)83–89 7 北京冬季不同尺度气溶胶的化学特性 JES26(2014)1641–1650 8 北京市区 2013 年初极重霾污染期间尺度分级气溶胶化学特性 JHM279(2014)452–460 9 半连续观测分析北京市 PM2.5 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形成和酸性 AR145–146(2014)1–11 10 北京不同尺度悬浮颗粒物痕量元素季节和空间变化:质量浓度、源解析、化学组成和生物可用率 AE99(2014)257–265 11 北京气溶胶严重污染成因,应用 WRF-Chem 模型的案例分析 Particuology(2014) 12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分析北京一城区环境颗粒物污染特性 AE94(2014)323–331 13 北京市冬季气溶胶特性详解 JASTP121(2014)63–71 14 北京市一居民区尺度分级霾颗粒的氧化能力 JES26(2014)167–174 15 一年期北京水溶性有机碳研究之一:来源及其原生和次生特性 AE92(2014)514–521 16 北京市轻型汽车 PM2.5 的排放 STE487(2014)521–527 17 应用 PMF 法进行分级细颗粒物的源解析 AR139(2014)90–100 18 北京重霾期间含重金属细颗粒物的尺度、特性和来源 JES26(2014)189–196 19 广州市大气近地层颗粒物垂直分布特性 Particuology(2014) 20 珠三角环境细颗粒物主要化学组成趋势:在一区域点的秋冬季观测 STE497–498(2014)274–281 21 华南最大城市 - 广州市内 PM2.5 化学组成对气溶胶光散射的影响 AR135–136(2014)48–58 22 广州夏季 PM10 的化学特性 AR137(2014)25–34 23 珠三角一个背景站气溶胶光学特性和颗粒物污染观测 AR143(2014)216–227 24 单颗粒解析研究元素碳相关的二次镀层变化 AE92(2014)162–170 25 一煤基工业城市大气 PM2.5 和 PM10 内多环芳烃分析:对中国工业区多环芳烃控制的意义 AR149(2014)217–229 26 2008 年夏季一华北城市群本地源和长距离输送对 PM2.5 分布的影响 Particuology13(2014)66–72 27 华北和长三角地区 PM2.5 和 PM10 时空分布变化 AE95(2014)598–609 28 2013 年 1 月华北地区最严重的颗粒物污染事件:观测和分析 AE92(2014)546–556 29 长距离输送对华北一个背景站气溶胶性质的影响 AR153(2015)489–49 30 济南办公区大气 PM2.5 可溶性离子和多环芳烃室内外关系和昼夜变化 AR153(2015)276–285 31 济南一次重霾期间室内 PM2.5 浓度和化学组分 AE99(2014)641–649 32 济南重霾污染事件和严重污染雾水 STE493(2014)133–137 33 太原一典型冬季时段大气 PM2.5 带有的 PAH 和非 PAH 污染特性 ChineseChemicalLetters25(2014)663–666 34 天津一次冬季雾霾事件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AE98(2014)323–330 35 天津雾和边界层特性的长期趋势 Particuology(2014) 36 2013 年 1 月华北地区大范围重霾污染的形成:区域空气质量和气象含义 AE98(2014)417–425 37 华东农业区域收获季节 PM2.5 化学特性和来源解析 AE92(2014)442–448 38 华中平原城市群原生空气污染物精准排放源调查 AE86(2014)93–101 39 城市街道树木对 PM2.5 弥散影响的评估 AE99(2014)277–287 40 上海城市气溶胶尺度分级有效浓度分布 AE99(2014) 41 长三角黄山和南京气溶胶数量浓度观测:气团影响和新颗粒物形成特点 AR150(2014)42–56 42 长三角重霾污染时亚微米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和微物理特性 STE490(2014)501–508 43 长三角西部一大城市颗粒物化学组成和重组的消光系数 AE83(2014)14–20 44 夏季和冬季大气颗粒物内砷和重金属含量和健康风险 STE493(2014)487–494 45 南京城区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辐射强迫 AE83(2014)43–52 46 长三角一处滩地尺度分级气溶胶的离子化学和沉积 AR147–148(2014)205–226 47 2013 年 1 月中国东部区域性长时段重霾污染的多源观察研究 AE89(2014)807–815 48 2013 年秋季嘉兴市碳黑气溶胶特性 Particuology(2014) 49 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期间上海细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尺度和化学组成 JES26(2014)1894-1902 50 上海尺度分级气溶胶中二次无机物和硫酸盐特性 JES26(2014)1040-1051 51 上海亚微米细颗粒物污染:化学组成,形成和半易挥发有机物,及其对能见度影响 STE473–474(2014)199–206 52 上海市 2012 年春季 PM2.5 的化学组成和光学特性 Particuology13(2014)52–59 53 上海 PM2.5 中碳黑浓度,及其季节和昼夜变化 AR147–148(2014)1–9 54 上海市区颗粒有机硫酸脂的季节和昼夜变化 AE85(2014)152–160 55 上海市 PM2.5 中草酸脂的自然和人为来源 AR138(2014)356–363 56 上海市影响能见度和霾生成的多年气溶胶化学变化研究 AE92(2014)76–86 57 上海市因为生物质燃烧和船只排放增强气溶胶颗粒的部分铁溶解性 STE481(2014)377–391 58 上海三年野外观测不同程度霾污染中碳黑浓度特性 AE99(2014)536–545 59 长三角 2010 年一次区域性细颗粒物污染事件累积过程速率分析 AE91(2014)60–70 60 长三角因为排放变化造成无机气溶胶污染 STE481(2014)522–532 61 能见度观测和化学输送模型估算华东地区晴天气溶胶光学厚度 AE95(2014)258–267 62 天津大气重金属污染特性和暴露于大气 PM2.5 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Particuology(2014) 63 宝鸡能见度长期趋势和气溶胶组成对能见度的损伤 AR149(2014)88–95 64 东亚气溶胶水溶性增长参数化对估算其光学厚度和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 AR140–141(2014)14–27 65 气溶胶污染因为复相反应和光解速率变化对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 AE85(2014)123–138 66 中国 26 个城市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JES26(2014)75–82 67 更新 NAQPMS 模型计算中国不同区域和东亚其他地区酸性物质的湿沉降 EP187(2014)10–21 68 中国霾污染解析和减缓:综述 JES26(2014)2–12 69 2013 年中国春节短时人为活动造成颗粒物污染的多环芳烃化学特性和毒性评估 STE482–483(2014)8–14 70 北京市 2011 年 10 月连续污染事件中污染物的光化学特性和来源 JES26(2014)44–53 71 渤海湾船舶排放的确认和量化 STE497–498(2014)570–577 72 成都气溶胶消光特性和源解析 AE95(2014)552–562 73 成都一次因为秸秆燃烧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STE473–474(2014)507–517 74 中国的霾污染: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EP189(2014)85–86 75 哈尔滨采暖期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性和源解析 JES(2014) 76 河南省煤和非煤工业城市 PM10 矿物学和地化学组成分析 AR143(2014)462–472 77 中国东部 2013 年 1 月大范围长时段重霾污染的气象原因研究 AE98(2014)146–157 78 中国中部一 CAWNET 背景站细颗粒物观测:化学组成,季节变化和区域污染事件 AE86(2014)193–202 79 基于设备的燃煤发电厂排放和不确定性评价 AE99(2014)527–535 80 一个基于系综经验模式分解和回归神经网络混合模型预告 PM2.5 浓度的方法 STE496(2014)264–274 81 中国的 PM2.5 污染:监测、来源、能见度和健康影响,和减缓 Particuology13(2014)1–26 82 庐山气溶胶粒子的成分和水解性:有关酸性降水的意义 AE94(2014)626–636 83 2013-2014 年间中国 31 个省会城市 6 种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EI73(2014)413–422 84 四川盆地含碳气溶胶的特性和来源 AE94(2014)215–223 85 武汉 2013 年 1 月长时间冬季 PM2.5 污染中亚微米颗粒物离子组成 JES26(2014)810–817 86 西安一次严重冬季 PM2.5 污染原生和次生二次无机细颗粒物源解析 AE97(2014)182–194 87 中国 5 个城市采集 PM2.5 样品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分析 EP194(2014)188–195 88 遥感和地面观测结合研究华北地区沙尘季节城市上空污染和霾云团 AE82(2014)183–192 89 遥感气溶胶观测比较地面空气质量指标( API 和 AQI ) STE488–489(2014)398–412 90 长三角行业污染控制对大气能见度改善的作用 EP184(2014)426–434 91 珠三角细颗粒物内有机酸的成分和来源 JES26(2014)110–121 表格中期刊名称的缩写含义如下: EI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AR~AtmosphericResearch ST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 AE~AtmosphericEnvironment JES~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 JHM~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 JASTP~JournalofAtmosphericandSolar-TerrestrialPhysics EP~EnvironmentalPollution 其中 JES、Particuology 和 ChineseChemicalLetters 是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
个人分类: 灰霾|17979 次阅读|178 个评论
请规定重要研究成果“一稿必须两投”!
热度 27 Talky 2017-1-6 14:32
刚才网友评论说 西方环境好,学者们都不需要做雾霾方面的研究;我们国内研究人员没有能力做研究,只能到处瞎摸,啥也做不出来,到现在连雾霾的成因和简单的雾霾的成份都还搞不清楚。 我回复介绍了美国有 “IMPROVE” 大型研究项目( InteragencyMonitoringofProtectedVisualEnvironments ), 从事 PM2.5 和能见度关系的研究,可以在网上搜到,例如 http://vista.cira.colostate.edu/improve/ 。也在全国布点采样监测再分析,也有 “ 源解析 ” ,因为侧重能见度,结果是,尽管美国烧煤少,硫酸盐贡献的比例还是相当高。不过他们是为了自然保护区做的研究,测得的 PM2.5 浓度很低。 但我觉得第二点重要:我们 2011 年下半年以来研究重霾污染的项目也很多了,国内外发表的文章有几百篇了,看不过来。学界对雾霾的成因和成份的意见正在趋于一致。主要问题是,发表较好的文章大都是英文期刊上的,国内很难看见也难懂。 所以呼吁:国家项目应当规定:如果成果向国际上投稿,应当要求一稿必须两投:国际国内英文中文各一篇,但成果只按一篇算。否则不给结题!对国外出版社说明白这个规定,应当可以获得谅解吧?
个人分类: 灰霾|5696 次阅读|43 个评论
你在科学网上的博文,“被”发表了吗?
热度 23 lionbin 2014-6-7 15:09
自2003年回国到2010年底在科学网开博这段时间,我就没有写过中文文章了。而开博之后,特别是自己将博文定位为科普以来,我的中文文章逐渐多了起来。这主要承蒙许多杂志和报刊的厚爱,有许多博文被他们录用而发表,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命题作文或约稿。一般来说,杂志和报刊编辑在录用前,会通过各种渠道与我联系,询问我是否授权,我一般是满口答应,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至少要匀出时间来整理一下吧。不过,这种麻烦也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虽然不算多,但我觉得也不算少,因为仅仅作为博文是一分钱的收益也没有的。因此,自己也在逐步习惯和享受这个过程,更让我认真对待每一篇新作。 但是,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在科学网发表的博客,版权究竟归谁?我隐隐约约理解应该是同时归属我自己和科学网。杂志和报刊编辑与我联系授权问题的时候,只要我乐意,科学网是默认授权的。而且,在科学网上发表,同时在传统杂志上发表,并无版权冲突,不属于一稿两投。对这种互联网时代发表的问题,是否有更明确的说法呢?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我最近发表的中文文章,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有一些被刊出的文章,编辑并没有同我联系过,更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但我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刊登出来了,也标注了我的名字和单位(否则我就根本检索不到了)。我并没有仔细挖掘下去,只是简单做了一下检索,就看到了如下的几篇文章【注】: (1) 全球海平面下降,海水跑到哪里去了 《求知导刊》 - 2013年1期 (2)达尔文之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求知导刊》 - 2013年2期 (3)科技论文写作中容易忽略却重要的那些事儿 《求知导刊》 - 2013年3期 (4)“好奇”号为何苦寻甲烷?中国矿业报/2012 年/11 月/15 日/第 B05 版 看到这些文章,我有些哭笑不得。我是否应该感谢这些默默无闻为我的文章做宣传的杂志和报刊呢?但同时一个并存的问题是,这些文章“被”发表,是合法的吗?如果认为追究这个问题有些小家子气,那么更严重的问题其实已经出现了:上面列表中,(3)和(4)两篇文章我已经授权其他的杂志和报刊了。也就是说,现在我已经涉嫌(被)一稿两投了!如果以后有什么法律纠纷,我如何澄清那些文章是“被”发表的呢?上面可是白纸黑字写着我的名字和单位。编辑在约稿前与作者联系,就是为了杜绝这样的情况发生的,但现在偷偷摸摸发表出来,我是否应该找谁理论?而且,如果不是这次偶然的检索,我都还蒙在鼓里呢! 【注】:在我的记忆中,上述“被”发表的文章,没有人与我联系过。如果我的记忆有误,请在评论中留言,并通过电子邮件将我们交流的原始凭证发送给我。如经证实是我记忆的问题,我将在这里道歉。
个人分类: 其他杂项|5859 次阅读|60 个评论
双语发表笔谈文章——双(多)语出版与一稿两(多)投的是非曲直
lindasmile 2013-7-5 16:41
编者按: 《 科技导报》2013年第4期刊登了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勤教授的“中英文‘一稿两投’的道德问题思考”一文,文章认为中英文“一稿两投”并不涉及侵权,其道德问题只与作者是否遵守与期刊的承诺有关,并认为双语发表有利于优秀科研成果传播,不能简单否定。“中英文‘一稿两投’的道德问题思考”发表后引起众多讨论。 中英文“一稿两投”的相关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期刊界以及科研管理部门所关注:一篇研究论文使用双语发表是否符合出版法规?双语发表是否涉及道德问题?双语发表有无必要?《科技导报》编辑部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笔谈和座谈活动,本期将发布第1组笔谈文稿,希望能对相关问题加深认识。本组文稿主要针对是否应该一文多语发表,以及相关问题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论。后续讨论结果将陆续在本刊发布。 张月红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杭州 310000 《科技导报》2013年第4期刊发了“中英文‘一稿两投’的道德问题思考”一文,笔者第一时间就被这篇文章吸引,很是欣赏作者与《科技导报》编辑部的职业敏感性,因为双(多)语投稿(或发表)是否存在伦理问题困扰作者已久,国内至今尚无规范文本或指南可供期刊编辑借鉴。《科技导报》应时刊发张勤教授一文并导引学者与期刊人交互讨论,其积极用意在于明辨双(多)语出版与一稿两(多)投的是非曲直,对规范学术出版行为很有意义。 其实重复出版与双(多)语出版的界定关系与是非曲直并非一言能蔽之,在此首先谈谈双(多)语出版的概念与要点。 1 双(多)语发表的合理性与透明性 据互动百科资料显示,世界最畅销书籍《圣经》的外语译本截至1997年已达2197种,这已经证明世界书面语种有2000多种,同理,我认为全球使用最多的几种语言文本中一定有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文字译本。这些都说明世界文化与科技交流需要不同文种的翻译与出版,佐证了一稿双(多)语发表的合理性。正如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出版行为同样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尤其是版权与著作权的法律文本诞生以来,对出版行为就有了遵守规范的要求。笔者除了认同张勤教授阐述的“中英文一稿两投过程中如果‘守诚信’,既‘非侵权’,且‘利传播’”基本观点外,结合出版实践与国际出版理念的强化,还想进一步从专业的视角强调几点,以供期刊编辑与投稿作者参考: 1) 透明与许可:当以第一种语言发表后,如果其内容有再发其他文种的必要性,前提是,一要有原刊授权(有些国际期刊已经在版权许可(License)签署文本中有授权说明),二要在另一语种文稿中“承认(Acknowledge)”这是二次文献(Secondary publication,即译文;或者说明有多少内容属于二次文献)。如此作为既无侵犯版权嫌疑,又坦诚原始文献,就没有任何“不端”问题。剩下的就看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是否认可其内容有解译刊发二次文献的价值,并给予许可刊发了。这是一稿能否双(多)语刊发的几个要点。 2) 成果与评估:双语发表后,相关科研与人事等部门对相同作者的科研成果计量评估中只能计算一次原创成果,另一语种的文本只能计为“译文”,不属于科研原创成果,这点要特别强调,客观区分。简言之,即原创论文(一次文献)与译文(二次文献)的区别。当然,译文也是语言的创作成果,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林语堂先生的译著就久远地惠泽着文化读者。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将译文作为语言能力参考指标考虑。 3) 检索与引用:对于原文与译文的索引与引用问题要分别讨论。索引是针对数据库而言的,如原文献与二次文献同时出现在同源期刊时,如一些加拿大的学术期刊是以英语与法语同时在刊的双语刊物,而Medline数据库中只索引源刊中的英文文摘,法语则无索引。其他不同语种的期刊原文与译文的索引规则视情况而论,可能会在同一数据库中出现文摘的“重复”问题;而原文与二次文献的引用多据作者的语言阅读偏好,一般无特殊规定。 2 重复出版与双语发表的正误讨论 正如上述,虽然双(多)语出版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如果操作中无法保证透明性,无疑会被界定为重复出版(Duplicate publication)。由此而论,重复出版不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其行为操守有悖于伦理标准,并导致同一个研究成果的评估重复计量,还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的科研成果被支离曲解。那么重复出版到底有那些类型?这些错误的行为有哪些表现形式?双(多)语发表在什么情形下是错误的?如何操作是正确的?在此,本着同一个地球村应该具有同一学术出版规范的原理,不妨解译与借鉴国际著名的爱思唯尔出版社关于杜绝重复投稿/发表的行为规范指南(表1) ,来论证重复出版与双语发表正误性。 表格中对4种类型的重复发表行为的解析与指正,清晰地表明国际学术出版业的道德伦理标准是一致的。特别是对双(多)语发表的分析说明,如果没有“透明”这个前提条件,就有侵权与失准的嫌疑,也会被归类为重复出版。 进一步论及“重复”发表的问题,笔者想与同行交流近期 相继完成的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基金项目的几项调查研究结果 。其中计算机/电子领域会议刊发论文再投期刊是否涉及重复出版的调查结果值得期刊界同行与作者借 鉴 。计算机与电子领域在20世纪80—90年代被一致认为会议论文集的优先发表有助于本行业的信息快速交流,因此在会议论文集发表之后再投期刊发表是理所当然的行规。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版业的理念与技术随之更新,学术圈的伦理规范也在提高,因此这个行规近几年开始受到抨击。如果再沿用老行规就可能因重复发表而受到指责,正如美国计算机协会主办的《ACM-C(计算机通讯)》,其主编Vardi 教授在主编论坛中就这个领域的出版问题大声疾呼:“是否我们还驶在一条错误的出版路线上”(“We are driving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publication road”) 。当然行规的改变也非一蹴而就,需要认同与提高的过程 。 另外,关于重复出版的正误性,我们还可以参阅与借鉴近期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例的作者因4篇已刊发的文章(其中3篇为作者的母语文种,1篇为英文)有一定的重合性,其文章内容有重复出版的嫌疑而被举报,并被调查。调查的牵头者是这份英文期刊。各个语种的期刊编辑为这桩“伤脑筋”的事件协同合作,并与作者取证调查。最后几家期刊的编辑认定只有1篇文章无重复问题,而其他3篇文章(包括唯一的1篇英文文章)均属重复发表行为,涉及学术伦理问题,因此同时被不同期刊撤稿。 这个案例的处理进一步证明同处一个地球村的学术界与出版界伦理标准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视角也说明如今的期刊编辑除了正常的编辑出版业务之外,还要花不少的精力处理此类问题,因此重视学术伦理是科技界与出版界共同的责任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Elsevier. Ethics in the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imultaneous Submission/Multiple, Duplicate Publication . , http://www.ethics.elsevier.com/pdf/ETHICS_SSUB01a.pdf . Zhang Y H, Jia X Y. A survey on the use of CrossCheck for detecting plagiarism in journal articles . Learned Publishing. 2012, 25(4): 292-307. 张月红.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 .中国出版, 2012(24): 3-11. 谈旭翡, 张月红. 关于生命科学论文方法学部分的复制问题(一): 对8 份全球高影响力期刊行为的调查 .中国出版, 2013(4): 5-7. 贾晓燕, 张月红. 关于生命科学论文方法学部分的复制问题(二): 对国 际作者写作行为的调查 . 中国出版, 2013(4): 8-10. Zhang Y H, Jia X Y. Republication of conference papers in journals? . Learned Publishing, 2013, 26(3), in press. Moshe Y. Vardi Conferences vs journals in computing research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09, 52(5): 5.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Duplicate publication in possibly four papers -2011 case number: 11-21 . http://publicationethics.org/case/duplicate-publication-possibly-four-papers. 张月红. 重视学术伦理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责任 .科学时报, 2011-01-04(A3). (责任编辑 李娜)
3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英文“一稿两投”的道德问题思考
热度 20 lindasmile 2013-3-6 11:29
文/张勤(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英文能否一稿两投的问题在国内一直存有争议,也一直处于模糊地带,《科技导报》杂志2013年第4期发表“中英文一稿两投的道德问题思考”一文,张勤教授认为中英文“一稿两投”不属于侵权,也与道德问题无关,其道德问题仅在于作者对期刊是否诚实守信。不知学界各位老师对中英文一稿两投持何看法,特此张贴,欢迎讨论。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一稿两投”(本文特指一篇学术论文以不同文字比如中、英文,同时或先后发表在不同学术期刊的行为)是否为学术不端行为存在很大争议。笔者认为“一稿两投”本质上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因为它并不违反著作权法规定,而且是出自学术交流本身的需要,也能促进我国优秀科技成果传播;至于是否允许“一稿两投”,则应该由各期刊自行规定为宜。 中英文“一稿两投”不存在侵权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一稿两投”违反了著作权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对著作权法的误解。因为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保护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果同一科研成果用两种不同的文字表述,其表现形式是显然不同的,在著作权法看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作品,不存在侵权问题。此外,著作权法保护的仅仅是财产权人(如果作者签署了版权转让协议,则财产权人为出版商,否则为作者)的权益和作者的人格权益,前者是经济权益,后者是作者的精神权益,两者都不限制作者发表不同文字作品的自由。相同文字作品是否可以重复发表取决于作者与出版商之间的协议。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中文期刊论文引述英文文献是可以的,因为我国的中文期刊都假定读者能够熟练地读懂所引述的英文文献。但反之则不然,英文期刊基本上不允许引述中文文献,因为英语读者基本上不能读中文。如果某项成果已经在中文期刊上发表了,该作者后续的成果希望在英文期刊上发表,则必须将已经发表的中文论文再用英文发表一次。这是学术工作本身的需要,谈不上不端行为。 有些学术论文应当以中英文双语或甚至多语发表,因为有些新的学术概念需要由原作者用不同语言表达,以免引起学术界的混乱。例如,英文“multi-valued”通常会被翻译为多值,但其学术概念可能并不是多值,而是多赋值。多值的英文还可被表述为“multi-states”。这里,某变量的一个状态是该变量的一个取值,所以state和value是相同的意思,很容易搞混。作者实际希望表达的含义可能是该变量有多个状态或取值可以被进一步解释或表达,这就是对变量的该状态赋值。可见,这里的多值与多赋值的含义相去甚远,但其英文表达完全相同。显然,最了解“multi-valued”准确含义的是原作者。所以,原作者有义务将同一篇论文用不同的语言相继或同时发表。这是科研工作本身的需要,不应当简单否定。 中英文“一稿两投”的道德问题仅在于对期刊 是否诚实守信 是否允许一稿两投应由各个期刊根据其刊物定位和对稿件的要求自行决定。从接受论文的角度看,有的期刊不接受此前以任何文字发表过的投稿,有的期刊不接受此前以相同文字发表过的投稿(不同文字的可以),有的期刊对投稿内容并无要求,但要求其表达看起来显著不同(例如60%以上的文字表述不同,尽管其表述的内容相同)。从对作者的制约来看,有的期刊要求作者在此期刊发表论文后,不得再以任何形式将其在其他期刊上发表;有的不允许作者以相同文字将相同内容的论文再在其他期刊上发表(不同文字的可以);有的期刊则鼓励作者将已发表的论文再重新在其他刊物上发表。最典型的例子是某论文在会议上发表并在会议论文集中公开出版后,仍然被允许甚至被推荐其到其他刊物上发表。而接受推荐的刊物往往与办会者有约定。从时间上看,有的期刊在接受论文的时候就要求作者承诺此文未在其他刊物投稿;有的要求作者承诺尚未在其他刊物发表;有的则将这些承诺放在决定接受该论文后要求作者做出选择和承诺;另一些期刊则可能仅仅泛泛地在其对投稿的要求中写出各种规定,但并不要求作者签字承诺。这种情况在出现一稿多投纠纷时往往难以作为作者违反约定的法律依据。 总之,一稿多投的情况很复杂,主要由刊物与作者之间约定,难以一概而论。这里,作者的道德问题仅在于诚实守信,遵守自己的承诺。在遵守承诺的情况下,一稿两投谈不上道德问题。当然,一稿多投存在重复审稿、浪费审稿人的精力和时间的问题。但这应当由各刊物自己决定。从宏观上看,即使重复审稿,审稿人也可以从审稿过程中了解并学习到该投稿的内容。通常,高水平的审稿人很容易判别出没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不会浪费太多时间。而对于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审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是提前阅读该论文,不能简单等同于浪费审稿资源。 双语发表有利于优秀科技成果传播 相同内容的论文先以中文快速发表,继而或同时以英文发表,有利于我国优秀科技成果快速发表。 从争取成果早日发表的角度看,这样做可以为我国学者提供便利,避免我国学者因语言障碍或外国人对中国人高水平论文的歧视等各种因素而导致优秀成果推迟发表。事实上,即使没有语言和歧视问题,原创性很强的成果往往也很难被高水平的杂志接受发表,特别是当作者不在该杂志的审稿人熟悉的圈子内时(例如在该领域国外学者圈中尚不知名的年轻学者、没有国外导师推荐的学者)。而论文不能及时发表则可能干扰作者后继的科研工作,因为作者的后继工作要以先前工作的成绩为基础。 此外,成果发表的先后顺序对成果的价值影响极大。也就是说,从尽快发表我国作者的科研成果的角度看,应当允许我国作者将其成果在国内以中文首先发表,再以英文发表,既争取了时间,又不限制其扩大影响。从而整体上有利于提升我国学者的科研进程和学术影响力。这种情况下的“一稿两投”不应视为学术不端行为。 从扶持我国学术期刊的角度看,应当鼓励作者首先在中文杂志上发表科研成果,这是国家利益的要求。必须承认,现在能够看懂中文的外国学者很少,了解和重视中文期刊的人更少。如果不允许中文发表后再以英文发表,则将使在我国中文期刊上发表的优秀科研成果影响力有限,不利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利于提升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利于提升中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从有利于国内读者的角度看,以中文发表学术成果也很有意义,因为毕竟中文是作者和读者的母语,写作和阅读起来都更加方便准确。事实上,我国大量读者阅读中文期刊的机会比阅读英文期刊的机会多(这从国内中文期刊发行量较大和相同领域的许多英文期刊发行量较小即可看出)。显然,让国内读者更容易了解某项科研成果对于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科研、启发思路等,是有利的。对于那些正在寻找科研方向的年轻人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看,一稿两投也没有什么不对。 不过,笔者在主张对“一稿两投”更加宽容的同时,认为在计算科研成果时,作者应当只计算所发论文中的一篇,而不应将多篇内容相同的论文作为多项成果计算。如果作者重复计算,则应将其视为学术不端行为。综上,笔者建议期刊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应条款可改为:同一内容的科技成果最多可以在中文和外文期刊各发表一次,且计算成果时只计算其中一篇。如果重复计算,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其余情况由各期刊根据自身情况与作者协商决定。作者和期刊都有义务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 关于中英文“一稿两投”的一些背景资料 1.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允许中英文“一稿两投”的要求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认为,以同种或另一种文字再次发表,特别是在其他国家再次发表,是正当的,并可能是有益的,但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 (1) 作者已经征得首次和再次发表期刊编辑的同意; 再次发表期刊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文章的复印件、单行本或原稿。 (2) 再次发表的时间至少应在首次发表后1周, 以尊重首次发表的优先权( 除非2 种期刊的编辑达成了特殊协议) 。 (3) 再次发表的目的是使论文面向不同的读者群, 以节略本形式发表可能更好。 (4) 再次发表应忠实地反映首次发表的数据和论点。 (5) 再次发表的论文应在文题页以脚注形式向读者、同行及文献检索机构注明该文已全文或部分发表过, 并写明原文出处。适当的脚注形式是: “本文首次发表于 ”。再次发表的获准应该免费。 2.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规定只有重大发现的研究论文才可“一稿两投”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指出,以非英语文字(包括中文)已发表在本国期刊上属于重大发现的研究论文,可以在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再次发表。前提是必须征得首次发表和再次发表的编辑部的同意。这一条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在国内以中文发表过的论文,译成英文在国外再次发表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答案是只有极特殊的情况这才不是一稿多投,即要属于重大发现,还要征得国内外2个刊物编辑的同意 。 3. 国内对于不同文种“一稿两投”是否违反学术道德看法不同 多数西方科学家及编辑认为, 对于首先以一种极少数西方科学家能够理解的非英语文字发表在本国期刊上、有重大发现的研究论文, 国际英文生物医学期刊不应拒绝接受其再次发表 ;因 为信息的接近性对于科学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科学论文的接近性主要取决于其写作语言、被发表刊物的发行量及是否被二次检索系统编制索引3 要素, 其中语言的障碍有可能造成重大信息的丢失。目前, 国际生物医学界对不同文种论文“一稿两投”基本持肯定态度 。 对不同文种“一稿两投”持否定意见的科学家普遍认为,科学出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独创性(伦理道德)和所有权(版权)问题, 而一稿两投有悖于此;不同文种“一稿两投”还浪费了出版资源(版面与金钱)并违反了版权法。另外, 对于已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1 篇文章有可能被同一检索系统收录2 次,而降低了二次检索系统的权威性及数据库的准确性 。 参考文献(Referene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iform requirement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 Annals of Medicine, 1997, 126(1): 36-47. 张小强, 蔡珍红, 吕赛英, 等.教育部科技部学术规范视野下的一稿多投及其对编辑工作的启示 . 编辑学报, 2011, 23(1): 12-14. Editorial Policy Committee, Council of Biology Editors. Ethics and policy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 . Bethesda, MA: Council of Biology Editors Inc, 1990: 77-82. 钟紫红. 不同文种“一稿两投”的国际规范及我国应采取的编辑政策 . 编辑学报, 2002, 14(3): 188-190.
20878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一次论文的双语审查以及“双语规则”
热度 48 Namychan 2011-10-26 12:59
最近眼科专业杂志 IOVS 编辑转来一篇数年前在此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请求给予双语(中英文)审查。编辑要求明确回答两个问题:一,查此文有无一稿两投;二,有无学术造假问题。送来的除了英文的原文文章外,还另附有一篇中文文章。 我虽然常为一些专业杂志做论文审稿,也偶然为学会做点中英文翻译及核实工作,但这是第一次被要求用双语审查已经发表过的两篇文章,特别看到作者群中还有院士级人物,难免有点震惊和不安。 这篇文章 2006 年1月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同年 8 月在 IOVS 上发表。同一群作者,同一个研究机构,同一实验内容。在 pubmed 上用 key words 检索时, IOVS 的标题与中华眼科发表的标题(英文)肩并肩地出现,题目除了少数字稍变化外,内容基本上一样。说实话,不需要懂中文,单看两篇文章的英文摘要就可知道这是一卵双胞的产品,难怪编辑来信时就已基本定性为一稿两投了。 逐文逐段核查结果不出所料,此文一稿两投是无疑的。实验方法,动物分组数量内容,手术方式,观察内容,用药名称剂量都一样,基本就像是中英文对照的同一篇文章,特别是实验结果图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至于造假,我无法核实原始实验资料不能推测。但同样的实验方法内容但结果部分有不同,有的一模一样的图在中文版中标的是 A 和 B ,在英文版中变更成了 B 和 A 。观察有效的时间也相差甚远。这些是否造假或者是否粗心引起我不得而知,但造假嫌疑难逃,最后我只能将这些异同客观的一一列举出来,请主编自己判断。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一稿两投,全世界学术界包括中国都是不允许这样的。这篇文章的命运可能逃不掉 “ Retraction” 的结局——或者是作者自己撤去其中一稿稿,或者杂志编辑撤稿。 眼科杂志因为专业范围比较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因一稿多投被编辑撤稿的情况极为少见,但查一查,令人郁闷的是不乏国内眼科界牛人(被撤稿)榜上留名。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批评作者了! 我并不想站在所谓道德高度上去批评,更不想是因为有院士级别人物涉及而吸引眼球。事情还未说完,请冷静地读下去。 我与一位近年从国内来的同行讨论此问题,她是一位非常严谨认真的研究者,她听到后平静地说我少见多怪,说这在国内学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比较普遍的现象?她解释到:国内对一稿多投有一个相当混乱的认识。对中文杂志一稿多投,大家比较清楚这是不允许;对英文杂志进行一稿多投,大家也知道这是犯规的。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对一篇文章在中文和英文杂志上分别发表,(即先投中文杂志,再投英文杂志,或者先投英文刊物,再投中文刊物)认为是合理的,默许的,甚至是鼓励的。而这样的默许和鼓励,是自上而下的。 原来这在中国是一条明规则,或者说是一条 有中国特色的双语规则 。仔细回想起来,当年我在国内时的确听过有领导鼓励研究生将做的比较出色研究拿到国外英文杂志上发表,这当然不妨碍他们同时在国内的中文发表。 中国的这个双语规则最初理由比较简单——因为读者群不一样,中文发表主要是供中国的研究者读的,英文发表是给外国的研究者读。估计这大约是刚改革开放时的事,当时的中文杂志与世界沟通较少,相对比较孤立所以自成一体,中国做了什么研究,国外并不知道。那时许多教授鼓励学生这样做的,希望通过这样逼学生读英文文献,写英文文章,将国内的科研成果推销出国门。虽然现在我完全反对这样做,但至少根据当时的国情我理解这个双语规则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然而,好的愿望不见得带来好的结果。当后来人们发现一稿两投在以数馒头似的计算科研成果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力,而论文的数量与晋级提拔有关时,双语规则的一稿两投的初衷就完全变质了。一稿两投,一稿多投,造假抄袭等为中国科研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与其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的科研论文迅速走向世界,中文杂志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王国,国际的规范化的投稿要求,科研中的道德伦理日益完善,今天我们再看双语规则中的一稿两投,很清楚知道这是科学研究不能碰的底线,是应该绝对反对和禁止的。 这位同行朋友说大约 2006 年后,国内已经明确禁止再这样做了,但巨大的利益诱惑,急于求成的浮躁, SCI 论文的压力,以及学术领头人的不良榜样,让类似的学术不端屡禁不止,甚至越演越烈。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初这个双语规则中的一稿两投是自上而下形成的,那么现在需要自上而下地认真纠正这个错误,这就是本文抛砖引玉的初衷。
22453 次阅读|115 个评论
再谈一稿两投、一稿多投
热度 5 zhaodl 2010-8-11 17:20
简议一稿多投//赵大良 昨天晚上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的会议刚回来,本来准备将会议期间我报告的内容以及与同行交流的内容整理一下,但由于急于整理14号研讨会的会议资料一直静不下心来。今天看到,autumndancer在我博客留言:请问您如何看待一稿多投?我认为就像找工作投简历,若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是希望渺茫?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特此请教。当我看到这个留言,一种责任感驱使我,我感觉有话要说,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作者和编辑。为此我花点时间简单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在会议上就有编辑给我提出他的无奈:辛辛苦苦帮助作者将稿件修改好了,可作者撤稿放,在别处发表了!今年4月份,我也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电话里求我帮忙:不是帮忙发表稿件而是帮忙撤回稿件!去年,他的学生将稿件投给了两份杂志一稿两投,结果两个杂志都录用了。为了避免造成一稿两发的结果,希望撤回一个。档次高的期刊作者不希望撤回,而档次低的期刊不同意撤稿,这可就让我这位朋友为难了。在反学术不端的大环境下,他害怕给自己留下污点。所以求我帮忙给编辑部讲一下,希望能够将稿件扯下来,一切经济损失他愿意承担。编辑能捞到一篇满意的稿件也不容易,也轻易不愿意放弃,那个编辑不希望把自己的刊物办好! 现在的现实是:作者在高档次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很难,同样杂志能选到一篇高水平的稿件也不容易,发稿难的声音比出版难的声音大,因为编辑总是在众多稿件中挑三拣四,所以矛头往往会指向编辑。特别是那些专职编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看到没水平的帽子。可是,专家办刊的编辑部是否就有水平?我看不见得,我去年就有一篇稿件被某学校出版研究所主办的杂志给耽误了。我的稿件投出去6个月了一直没有消息,期间我发过三次信件询问也没有回复。无奈,我为了避免一稿两投就在学会的会讯(内刊号)上发表出来,以便与同行交流。可是,当我将稿件发给学会秘书处不到半个月,又接到编辑部的电话,问我投给他们的稿件是否在别处发表?我老老实实地告诉她已经在内刊发表了。 关于一稿两投的问题,法律上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里很明确地规定了:在规定的时间内,著作权人不能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即一稿两投。如果是法定的15天或30天,我想作者还是可以等待的,问题往往出在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大多数期刊有明确约定的期刊也好些:文科期刊的约定多为几个月之内没有通知录用的,视为退稿;科技期刊一般是承诺几个月之内做出是否轮用的决定。这两种情况,都应该是属于另有约定,也就是说在约定的时间内,著作权人不应该将同一作品投给其他的报社和期刊社。可是,如果报社期刊社没有在其约定的时间内决定,则作者就不受约束,就可以另投他刊。如果期刊没有声明录用期限的,应该视为没有另行约定,那么就应该按法定时限执行。那么作者在超过法定时限以后,就有权另投他刊。 如果在法定和约定时限内,造成一稿两投或一稿两发,那么著作权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就如同我那位朋友:托我求人不要发表一样! 如果是期刊社的录用决定超过法定或约定时限,而继续录用发表造成的一稿多投和多发,那么应该有期刊承担法律责任。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文章发表出来以后,造成的两发,人们往往会关注到作者而忽略期刊的责任。所以作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方面通知超期的期刊撤稿、明确不得发表,另外要保留期刊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答复的证据投稿日期到录用日期的时间超过约定的时限! 可是,目前作者碍于发表文章的压力和时间限制,一般很难忍耐另行约定的时限!常常是等到限定的时限以后再投其他期刊,发表出来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作者不到毕业、评职的跟前往往也不急于撰写文章,并不是随着研究的展开而整理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没有提前准备,到需要文章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多了,能不焦急!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早下手、早准备,选择时限约定明确的期刊投稿。特别是要考虑再次投稿的两个期刊的约定时限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 还有一点,一般作者都不敢使用,似乎作者处于弱势,用了怕影响录用。我感觉没有什么:另行约定,不是由期刊单方约定,作者可以在期刊的约定邀约基础上提出新的邀约,即因本人毕业在即,希望能够在几月几号前给出明确意见!这样,在作者提出的新的时限内如果期刊做不到,作者就有权另投他刊。 实际上作者没有必要顾虑!如果因此编辑会退你的稿子的话,那也是你的稿件处于可用可不用之间。也就是,录用没有明显优势,退稿没有确定理由,在比较和犹豫之间。这关键看你是要沾录用的便宜还是要时间的代价。因为等待都是有两种结果,最不愿意看到的当然是:等待了还被退稿。如果你时间充裕,我感觉可以适当等待,而你没有时间就等待就应该要发表速度。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多发的原因,我不想多谈,那样只能是相互埋怨,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关键的是作者和期刊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期刊要高质量(哪怕主编认为的),作者希望高档次,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你的期刊档次低,那你就加快速度,以速度来争夺稿源!你的稿件质量一般那么你就以时间来换取可能的高档次等待高档次期刊的选择。否则,无论是期刊白忙乎还是作者白忙乎,那都是客观存在的,抱怨不是办法! 如果像autumndancer的留言所讲的如同找工作投简历,那么就会出现我朋友的结果,求人撤稿!或者是留下学术上的污点!在你无名的时候不会感觉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一旦已成名成家就有可能成为别人议论的话柄,至少你现在的导师会在乎! 说起找工作,我想起我去年年底招聘编辑。一个编辑岗位有4个人报名,我想将四个人都进行基本考核后从中选择一个。可是人事部门不同意,说是那样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他们不仅仅负责我一个岗位的基本考核。希望我从中确定两个人,他们再考核。结果是,我选的两个人,到考核时排在第一的不来了,已经应聘其他岗位。这似乎与作者投稿有点相似:双向选择嘛。可是,不同的是出版有法定的独家出版授权的时限,而岗位招聘没有法定时限。另外,找工作不可能造成一人多岗的结果,但出版可能造成一稿多发的事实。一稿多发造成的版面浪费,不仅仅是出版者的损失,也是其他作者的损失,这样使其他作者的文章丧失了发表的机会,所以一般将一稿多发认定为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侵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出版资源。特别是在数字化环境下,以往以一份期刊的影响范围有限,选择不同的期刊发表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的理由已经不存在了,那样只能造成数据库的数据重复。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143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怎样让学生的论文不一稿两投?!(得到解决April 22更新)
JJZhu 2009-4-20 16:05
怎样让学生的论文不一稿两投?! 近期研究组一即将 毕业 博士研究生向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投稿论文一篇,该期刊是林学领域处理稿件较及时的一个,由于研究生毕业、拿学位急需,故投稿到该期刊。但是,稿件自投稿后的第三天进入 03. Examination by associate editor 后就再也没有进展,稿件在责任编辑那里已经六周了还没有送审。由于学生急于毕业,作为通讯作者我给主编写了两封 Email ( Mar. 29 and Apr.12 2009 ),确认是否是由于网络问题没更新还是其他原因没有送审,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信。 Apr.17 2009 又给编辑部发了一封 Email 也没有回信。于是,学生要求重投其他期刊;可是,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网络上没有撤稿功能;如果不撤稿,直接投其他期刊,这肯定是一稿两投。请 各位朋友帮忙, 如何让学生的论文不一稿两投?! 经过多方努力,找到该刊其他编辑的Email,再次询问后,终于有了回复。经该刊编辑部确认,稿件的责任编辑不在(out of his office during several weeks),现在已经联系审稿人并送审。 建议:在投稿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时,寻找期刊其他编辑的Email,可以给编辑部打电话(周春雷建议),如果不是特别急,可以继续等一段时间。但就是不能一稿两投。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学者任胜利发表于2008-11-30博文“从一篇投稿的三份评审意见看中外期刊的审稿差异”所想到的……
JJZHU 2008-12-6 08:09
读了学者任胜利发表于2008-11-30 11:11:30博文从一篇投稿的三份评审意见看中外期刊的审稿差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70#t1 )一文,想到了一稿两投与重复发表。 笔者在审稿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同一内容的文章在投到国内中文期刊的同时,对应的英文文章也投到国际英文期刊;巧合的是,中、英两刊的编辑同时把这两篇内容一致文章送到我这里。因此,产生疑惑:这种情况算不算一稿两投?如果算的话,那么为什么国内有些英文期刊专门翻译已经发表的中文呢?如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 如果不算的话,那是否意谓着可以以不同文字形式同时或相继发表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文章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初入科研之门的研究学们具有重要作用。 请各位高手给予指点。 上述博文提交后,在关键词检索中即链接了相关文章,其中,链接文章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561 )给出了精确答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3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