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埃博拉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埃博拉

相关日志

蝙蝠可能传播哪些病毒?
热度 2 yanjx45 2020-1-13 17:24
蝙蝠可能传播哪些 病毒? 蝙蝠可 能传播 马尔堡病毒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 ( 冠状病毒SARS-CoV ) , 亨德拉病毒 、 尼帕病毒 和 狂犬病毒 。不能证明蝙蝠传播 埃博拉病毒 、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 ( 冠状病毒MERS-CoV ) 。人畜共患病病毒对 蝙蝠种群 的影响似乎很小,它们一般不会死于病毒性疾病,这表明 它们的免疫系统具有相应的适应性 。 人畜共患病 ( Zoonoses ) 是由动物引起的人类疾病。 例如 在英国,有一种与本土蝙蝠有关的人畜共患疾病 , 由 一种新型 狂犬病毒 ,即 欧洲蝙蝠 丽沙病毒 (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EBLV) 引起,只在 道本顿 ( Daubenton ) 的蝙蝠种群 中发现。然而,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世界范围内蝙蝠携带病毒的比例更高。     这些病毒似乎通常不会伤害携带它们的蝙蝠,这表明它们有很长的共同进化历史 。蝙蝠对人的 溢出(Spillovers) 感染要么通过人与受感染的蝙蝠接触直接发生,要么通过被蝙蝠感染的家畜或野生动物中间宿主而间接发生。    这类人畜共患疾病的暴发在最近几十年有所增加,其原因往往是由于食用丛林动物肉,以及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农业集约化等,结果使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受到侵犯。另一个原因是 人类鉴定此类疾病病因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 近年来 蝙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 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经常 成为头条新闻。 埃博拉( Ebola )病毒 是一种 丝状病毒 ,是最近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病毒中最严重的一种。这一出血性疾病的零星暴发已知在 40 年前就在 非洲中部孤立的森林村庄中出现。疫情一波接一波地蔓延,可造成数百人死亡,然后往往是在公共卫生当局能够做出反应之前就突然消失。在最近西非爆发的疫情中,该病毒发生了变异,变得更具传染性,而交通状况的改善意味着它很快就会进入城镇。 总共有 近 3万人感染,其中超过1.1万人死亡。过去的研究曾认为,埃博拉病毒抗体的存在表明 西非和中非的几种蝙蝠 是病毒的来源。然而,最近的研究未能 在蝙蝠中 发现埃博拉病毒 ,也未能 在蝙蝠体内 检出 埃博拉 病毒的 RNA , 即 无法证明 蝙蝠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 最初的感染是由于接触了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尸体。这包括黑猩猩、猿和森林 小羚羊 ( duikers ) ——所以猎人和那些 为烹饪这些 野味 作准备 的人 面临 最 大的 危险。埃博拉病毒的高传染性意味着它可能通过与感染者最轻微的接触而感染。虽然良好的护理可以降低死亡率,而且现在已经开发出疫苗,但是还没有直接的治愈方法。 马尔堡 ( Marburg ) 病毒 是唯一从 蝙蝠(埃及Rousettus aegyptiacus) 身上分离出来的 丝状病毒 ,而 蝙蝠被认为是其天然宿主 。对人类的 溢出效应 ( Spillovers ) 时有发生,主要涉及 乌干达 的矿工和参观洞穴的游客。最大规模的疫情发生在 10年前的 安哥拉 ,共有 252 个病例 ,其中 90%是致命的。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由 冠状病毒 SARS-CoV 引起 )于 2002年 首次在 中国 发生,并在全世界传播 , 从而成为一种流行病, 共有 8000多例确诊病例,其中近800例死亡。疫情爆发后不久,人们在广东省一个市场的 果子狸 ( masked palm civets ) 和 貉(racc oon dogs ) 身上发现了这种病毒。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才确认 马蹄蝠 ( horseshoe bats ) 是这种病毒的自然宿主。 中东呼吸综合征 (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 (也由一种 冠状病毒 MERS-CoV 引起 )于 2012年 首次在 阿拉伯半岛 被报告,主要通过人际接触传播,在全球已感染约 1200人,其中约450人死亡。因为 发现来自 埃及坟墓蝙蝠 (Egyptian tomb bat , Taphozous perforatus) 的 病毒 DNA的一个小片段 与来自首例 MERS病人 的 相应序列 是相同的 , 因此 怀疑 该 蝙蝠 是天然 宿主 ,但这 一点 并没有被证实 , 没有 发现 其他蝙蝠 也 携带 MERS 。相反, 最终 大多数人类感染 病例 被追踪到 曾 与 单峰骆驼 有 密切接触。 亨德拉病毒 ( Hendra ) (一种 亨尼帕病毒 Henipavirus )于 1994年 在 澳大利亚 的 马和人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暴发期间首次被发现。随后发生了几次 溢出 ( spillovers ) ,导致 7人患病和4人死亡。 翼足类蝙蝠 ( Pteropodid bats ) 已被证实是该病 毒 的宿主 。当马在被蝙蝠尿液感染的牧场上吃草时,它们就会被感染,并把这种疾病传给照顾它们的人。然而,通过适当的马匹饲养 管理 ,疾病得到了控制。 尼帕病毒 ( Nipah ) ,另一种 亨尼帕病毒 ( Henipavirus ) , 1998年在 马来西亚 患有脑炎的猪和 养 猪 人员 中首次被分离出来 ,总共有 265 个病例,其中 105人死亡。停止生猪 的流动 和扑杀 100多万头生猪使该病得到控制。亨德拉的经历很快导致 果蝠 ( fruit bats ) 被确定为感染源,猪吃了被蝙蝠污染 后掉落到地上的 水果。 然而,自 2001年 以来, 孟加拉国 几乎每年都发生人感染病例, 邻近的 印度 偶尔也会发生人感染病例,致死率高于马来西亚,而且感染途径不同。这主要是通过饮用被 印度飞狐 ( Indian flying fox , Pteropus giganteus ) 携带的 病毒感染的 棕榈 汁 而发生的。阻止蝙蝠接近收集棕榈 汁 的罐子降 低 了感染率。     丽沙病毒(Lyssavirus) 会导致狂犬病,而且该属中新发现的不同基因型的病毒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目前已知有15种(包括EBLV)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其中 除了两种基因型的病毒以外,其他基因型的病毒都是从蝙蝠中分离获得 。最著名的是 经典狂犬病病毒(RABV)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数据,它仍然是最重要的人类人畜共患病之一,每年在非洲和亚洲导致数万人死亡。 吸血蝙蝠狂犬病 也是由同一种病毒RABV引起的,在 拉丁美洲 是对公共卫生的一个主要威胁。当前可获得的疫 苗的效果是相当好的,尽管它对一些新发现的狂犬病毒的有效性还有待证实。 人畜共患病病毒对蝙蝠种群的影响 与病毒相关的蝙蝠死亡事件 确实 有 ,但这 类 事件似乎很少 发生 ,而且 人畜共患病病毒对蝙蝠种群的影响 似乎 很小 。 2002年 , 法国南部 的洞穴中大量的 弯曲翼蝙蝠 (小型翼蝠 ) ( Schreibers' bent-winged bat , Miniopterus schreibersii ) 相继死亡,并蔓延到 西班牙和葡萄牙 ,导致 群体 数量减少了 60-65%,尽管当时原因还没有确定, 但 洞穴中其他蝙蝠物种没有受到影响 。最近,在 西班牙 的一个洞穴中 又在 弯曲翼蝙蝠 (小型翼蝠 ) 群体中 发现了一种名为 Lloviu 的新病毒,它与 埃博拉病毒 和 马尔堡病毒 有密切的关系。 弯曲翼蝙蝠 在 2002年 也曾大量 死亡。 蝙蝠的生活史 中 有一些独特 的 特征,这可能有助于理解它们 为什么 能成为 这些病毒的宿主 , 以及 它们 为什么会 形成 已知最大的哺乳动物群体 。事实上,它们一般不会死于病毒性疾病,这表明 它们的 免疫系统 具有相应的 适应性 。最近最有趣的建议之一是, 每日飞行可以提高新陈代谢 水平 和体温,类似于发烧,为与 寄生性的 病毒共存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力量 。 参考资料链接: Bats and viruses https://www.bats.org.uk/about-bats/bats-and-disease/bats-and-viruses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700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关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IHR紧急委员会2018年10月会议的声明
qujiangwen 2018-10-25 08:39
关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IHR紧急委员会2018年10月会议的声明 2018-10-19 07:51 安全局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根据“国际卫生条例( IHR )” 召开的关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 EVD )暴发的紧急委员会会议于 2018 年 10 月 17 日星期三举行 。 结论 委员会认为,目前不应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HEIC )。但委员会仍对疫情深感关切,并强调需要加强应对活动,持续保持警惕至关重要。委员会还注意到非常复杂的安全局势。此外,委员会在下面提供了公共卫生建议。 会议记录 突发事件委员会的成员和顾问通过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部的代表介绍了流行病学情况,应对战略和最近的调整情况,包括在社区一级实施快速反应小组,重点是贝尼。秘书长副特别代表办公室(联刚稳定团)的代表报告了联刚稳定团的工作,包括支持应对工作的后勤和安保活动。在信息会议期间,世卫组织秘书处提供了最新情况以及对邻国目前埃博拉疫情和备灾活动的反应。 委员会的作用是向总干事提供以下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该事件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 如果该事件构成PHEIC,应该制定什么临时建议。 现在的情况 8 月 1 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部通知了北基伍省的埃博拉病毒病。随后在伊图里省也发现了病例。从 2018 年 5 月 4 日至 10 月 15 日,共报告了 216 例 EVD 病例,其中 181 例得到确认, 35 例可能病例 ; 共发生 139 例死亡,其中 104 例已确诊, 35 例可能死亡。全球病例死亡率总体上为 64 %,确诊病例中为 57 %。 已有九个邻国被告知,它们的传播风险很高,并得到设备和人员的支持。在准备活动方面特别强调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南苏丹。 主要挑战 在对所提供信息进行讨论和审议之后,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这次埃博拉疫情正在一个特别复杂的环境中发生,并带来了若干重大挑战: 在长期的人道主义危机中,这次疫情正在一个活跃的冲突地区爆发。在过去的8周里,贝尼地区发生了大约8起重大安全事件。这些因素具有复杂的接触者追踪和响应的其他方面。 社区不信任源于各种原因,包括安全状况,以及避免后续行动或延迟寻求治疗的人,仍然是需要社区、国家和国际合作伙伴加深参与的重大问题。 在没有流行病学联系的情况下确定的新病例非常令人关注,需要进一步详细的流行病学绘图。 在全球范围内对传播风险的评估很低,但在国家和区域两级都很高。自9月28日以来风险评估没有变化。 环疫苗接种工作在符合条件的人群中实现了高覆盖率,但严重依赖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可能受影响的所有国家的高绩效接触者追踪。 委员会还注意到积极的事态发展: 委员会赞扬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世卫组织和所有响应伙伴在困难情况下取得的进展。 响应的所有支柱都在大规模工作,并且正在实时调整。 监督活动值得称道,但需要加强。 联刚稳定团正在为应对措施提供物流和安保所需的支持。 研究疫苗和治疗剂首次大规模使用。 边境口岸的筛查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筛选。 邻国的准备活动正在进行中,尽管这些活动需要大量额外的财政支持。 总之,不建议在此时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 紧急委员会 提出以下公共卫生建议: 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世卫组织和合作伙伴必须加强目前的反应。如果没有这个,情况可能会严重恶化。这一回应应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支持。 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人口的安全和保障,这反过来又会影响社区对反应的看法。应确保响应者的安全和保障,并优先保护卫生工作者和卫生设施。 因此,我们赞扬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联系,并希望它将继续参与这一事项。 应特别强调贝尼和布滕博的反应,包括继续关注社区参与。 应支持将流行病学数据与实时全基因组测序联系起来的努力。这将澄清传播链。 鼓励考虑基于人群的埃博拉控制策略,例如SAGE关于地理疫苗接种策略的建议。 应紧急寻求疫苗许可,并努力增加有限的全球供应。 由于区域传播的风险很高,邻国应加快准备和监督,并要求合作伙伴增加支持。例如,他们应该考虑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附近的高风险地区接受卫生保健工作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疫苗接种。 特别重要的是,不应采用国际旅行或贸易限制。 出口检查,包括机场,港口和陆路交叉口,非常重要; 但是,入境检查,特别是在遥远的机场,不被视为具有任何公共健康或成本效益价值。 总干事应继续密切监测情况,并在必要时重新召集紧急事务委员会。 委员会强调了世卫组织和其他国家和国际伙伴继续支持有效实施和监测这一建议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建议,受影响的缔约国提交的报告以及目前掌握的信息,总干事接受了委员会的评估,并于 10 月 17 日没有宣布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疫情是一次 国际关注的 公共卫生紧急情况。 根据突发事件委员会的建议,世卫组织建议不要适用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总干事感谢委员会成员和顾问的建议。 ( 来源: http://www.who.int/news-room/detail/17-10-2018-statement-on-the-meeting-of-the-ihr-emergency-committee-on-the-ebola-outbreak-in-drc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编辑部编辑)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刚果埃博拉疫情升级, 宇宙射线增强是爆发的主要原因
qujiangwen 2018-10-24 08:57
Ebola outbreak in the DR Congo.pdf Ebola WHO expresses “very serious concern” about.pdf New Ebola Outbreak in Africa Is a Major Test for the WHO.pdf Outbreak of Ebola virus disease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pril-M.pdf 刚果(金)最新埃博拉疫情升级 护理刚果(金)埃博拉患者的医护人员在焚烧医疗垃圾。图片来源:JOHN WESSELS 两个多月来,刚果(金)东北部相关部门采取的紧急遏制措施,使得埃博拉疫情并没有上升到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PHEIC)。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召集的一个紧急委员会得出的结论,该委员会对此次疫情进行了评估。 【 《科学》相关报道 】 该委员会主席、瑞士苏黎世大学流行病学家Robert Steffen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PHEIC取决于病毒跨越国界的风险、疫情是否“极为严重”以及国际响应是否必要。 WHO此前指出,由于武装冲突加剧、部分居民抗拒接种疫苗等,刚果(金)最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在该国和周边地区存在高度传播风险。 事实是,该国埃博拉出血热确诊人数在不断上升。该国卫生部10月20日晚宣布,在发生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中,确诊人数已上升至200人,其中117人死亡、61人被治愈。另有40名疑似患者正在等待进一步确认。 据悉,刚果(金)8月初确认暴发新一轮埃博拉疫情,这是该国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出现的第10次疫情。上轮疫情刚刚于7月24日宣布结束,致死33人。 Steffen表示,国际社会的反应“已经开始了”,“许多合作组织自8月初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宣布为PHEIC “可能会阻碍反应小组的努力,并可能对控制疫情的整个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英国伦敦维康信托基金会负责人Jeremy Farrar发表了一份声明,强调了形势的严重性,但没有质疑WHO的结论。Farrar说:“有许多因素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宣布PHEIC可以释放更多的资源,包括财政、卫生工作者、加强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更多的国际政治支持。”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患或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患者病死率可达50%以上。(唐一尘) 《中国科学报》 (2018-10-23 第3版 国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8979.sht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0/ebola-outbreak-congo-not-yet-international-emergency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687342 为什么说埃博拉爆发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活动有关?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多样化的因素可能有助于埃博拉出血热的爆发,这些因素包括环境破坏、森林砍伐,野味消费,气候变化,经济不发达,医疗资源不足,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等 。然而,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一般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年份,所以一定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因素,并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证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可能是影响严重埃博拉爆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 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太阳黑子活动正在走向低谷, 全球宇宙射线正在全面加强(见附图)。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引起大流行或者爆发的病毒一般要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形成新的抗原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阻击,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是导致病毒出现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 Geneticrecombination )。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多重感染再复活( Multiplicityreactivation ),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如 A0 或 A1 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如 A2 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 A2 亚型流感病毒,此称为交叉感染再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埃博拉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非片段性的 RNA 病毒, RNA 病毒的高突变率允许病毒跨越物种障碍去适应新的宿主。参与所有埃博拉疫情的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而基因突变可能是影响埃博拉疫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 2001 年和 2004 年在加蓬和刚果共和国的埃博拉爆发就是由不同病毒株引起的 。一个相关的研究发现,在加蓬 / 刚果地区从野生猩猩分离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就是重组体,而重组事件很可能发生 1996 和 2001 之间,并对 2001–2003 出现的一系列的埃博拉爆发负责 。基因数据还表明, 2014 年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是由就是一种从两个病毒谱系从邻国几内亚引起的,它是由人类和动物的病毒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病毒基因组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发生变化,其独特的突变可能是影响 2014 年西非埃博拉爆发严重程度的重要原因 。 太阳黑子极值年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明显影响。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 2013 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导致了塞拉利昂季节性干旱、大风、雷暴、山崩、热浪、洪水和降雨模式的改变。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会改变迁徙动物的迁徙、停歇时间、适应度和种间混合。对于 2014 年的疫情,第一个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出现在 2013 年 12 月干旱季节开始的阶段;这一发现与其他国家出现的爆发往往开始于雨季向旱季的转变过程中的观察是一致的 。雨季结束时急剧干旱的条件被认为是埃博拉出血热爆发的一个触发事件 。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表明,在西非大部分地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 。这些蝙蝠在寻求当地的食物供应的过程中具有高度流动性和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它们可能会因为干旱天气影响食物供应或栖息地适宜性而改变栖息地或领地。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这些果蝠可能从雨林深处迁徙,居住在靠近村庄和人群集中的地方。作为一种主要的蛋白质来源,果蝠在西非农村地区被广泛食用。据推测,当地村民很可能通过各种人类活动,如狩猎或处理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蝙蝠,而接触过蝙蝠或它们的分泌物,进而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干旱也可能会导致火灾和雨林片段化,后者增加了蝙蝠试图寻找其它地方居住的可能性。现有的疫情调查指出, 2007 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与当地村庄埃博拉爆发出现的时间重合,并且首发病例与迁徙季节留在该地区的迁徙蝙蝠有关 。而且,新的病毒序列显示 2014 年西非的埃博拉爆发很可能在过去十年中通过果蝠从非洲中部传过来 。干旱引起的食物资源缺乏能够引起果蝠和包括黑猩猩和其它灵长类动物在内的中间宿主因为争夺有限的食物来源而相互接触,这些接触可能通过太阳黑子活动促进不同物种中任何循环的埃博拉病毒之间的基因重组。最后,某些埃博拉病毒成功的获得了从动物宿主到人类的传播能力,从而引发了在人类中的爆发。 参考文献: .Bausch DG, Schwarz L. Outbreak of ebola virusdisease in Guinea: where ecology meets economy. PLoS Negl TropDis.2014;8:e3056. .Ng S, Basta NE, Cowling BJ. Association between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ebolavirus disease outbreaks in Africa, 1976 to2014. Euro surveillance.2014 ; 19:1–11. . Leroy EM, Rouquet P, Formenty P, et al.Multiple Ebola virus transmission events and rapid decline of central Africanwildlife. Science. 2004;303:387–390. Wittmann TJ, Biek R, Hassanin A, et al.Isolates of Zaire ebolavirus from wild apes reveal genetic lineage and recombinants. ProcNatl Acad Sci USA. 2007;104: 17123–17127. Baize S, Pannetier D, Oestereich L, et al.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 N Engl J Med .2014;371:1418–1425. Gire SK, Goba A, Andersen KG, et al. Genomic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outbreak. Science. 2014;345:1369 –1372. Lahm SA, Kombila M, Swanepoel R, 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wild animals in relation to outbreaks of Ebolahaemorrhagic fever in Gabon, 1994-2003.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7; 101:64–78. Bermejo M, Rodriguez-Teijeiro JD, Illera G, etal. Ebola outbreak killed 5000 gorillas. Science.2006; 314:1564. .Pinzon JE, Wilson JM, Tucker CJ, et al. Triggerevents: enviroclimatic coupling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outbreaks. Am J Trop MedHyg. 2004;71:664–674. .Jezek Z, Szczeniowski MY, Muyembe-Tamfum JJ, etal. Ebola between outbreaks: intensified Ebola hemorrhagic feversurveillance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1981–1985. J Infect Dis.1999;179,Suppl 1:S60–64. . Leroy EM, Kumulungui B, Pourrut X, et al.Fruit bats as reservoirs of Ebola virus. Nature. 2005;438:575-576. . Leroy EM, Epelboin A, Mondonge V, et al. HumanEbola outbreak resulting from direct exposure to fruit bats in Luebo,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2007.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2009; 9:723–728. .Vogel G .Genomes reveal start of Ebolaoutbreak. Science.2014; 345:989-990. 发表的论文参见: QuJ, Gao Z, Zhang Y, Wainwright M, Wickramasinghe NC, Tareq Omairi. SunspotActivity, Influenza and Ebola Outbreak Connection. Astrobiol Outreach . 2016;4: 154. 最终版Sunspot Activity, Influenza and Ebola Outbreak Connection1016最终10.9.pdf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就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考虑全球卫生紧急情况
qujiangwen 2018-10-18 17:26
WHO considering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over DRC Ebola outbreak (世界卫生组织就刚果民主共和国(DRC)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考虑全球卫生紧急情况) GENEVA, Switzerland (AFP) —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id Monday its experts will meet this week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Ebola outbreak in easter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constitutes a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瑞士日内瓦(法新社) - 世界卫生组织周一表示,其专家将于本周举行会议,以确定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的埃博拉疫情是否构成全球卫生突发事件。 WHO chief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has convened an emergency committee on the current outbreak in DRC's violence-torn North Kivu region, which has killed 135 people since August, the UN health agency said in a statement. 联合国卫生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世卫组织首席执行官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召集了一个“紧急委员会”,讨论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力冲突肆虐的北基伍地区目前爆发的疫情。该地区自8月以来已造成135人死亡。 The committee will meet on October 17 in Geneva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outbreak constitute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the statement said. 声明说:“该委员会将于10月17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以确定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In the WHO's parlance,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is an extraordinary event in which a disease may spread across borders and requires a vigorous international response.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特殊事件”,在这种事件中,一种疾病可能跨越国界蔓延,需要国际社会作出有力的反应。 The agency first invoked the emergency mechanism in 2009 when a new strain of influenza, so-called H1N1 swine flu, emerged. 该机构于2009年首次启动了应急机制,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即H1N1猪流感。 It was also declared twice in 2014, when polio re-emerged after the disease was nearly eradicated, and after an Ebola epidemic struck three West African countries. 2014年启动了两次应急机制,一次是小儿麻痹症在几乎被根除后重新出现,另一次是在埃博拉疫情袭击了三个西非国家之后。 Then in 2016, a global emergency was declared in response to an outbreak of the Zika virus. Monday's announcement came after DRC Health Minister Oly Ilunga warned over the weekend that a second wave of the Ebola virus had been confirmed in the outbreak in North Kivu, which is home to a clutch of armed groups. 然后在2016年,为应对寨卡病毒的爆发,启动了全球应急机制。 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部长Oly Ilunga在上周末发出警告之后于本周一做出了声明,在北基伍爆发了第二波埃博拉病毒疫情,北基伍是一些武装团体的所在地。 He said the second wave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community resistance to measures taken to tackle the disease, describing the outbreak as high risk. 他说,由于社区抵制应对该疾病的措施导致了第二波疫情的爆发,这次的真的是“高风险”的疫情。 The situation is worrying, he said. “情况着实令人担忧,”他说。 Fear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virus have led to widespread mistrust and resistance to Ebola response workers, including those who come into communities wearing hazmat suits to orchestrate burials. 对埃博拉病毒的恐惧和误解已经导致了社区对埃博拉处理人员的极度不信任和抵制,包括那些穿着防护服进入社区的人。 A staff member of the UN peacekeeping mission MONUSCO was among the latest victims of the virus, the UN and DRC health ministry said. 联合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部表示,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刚特派团的一名工作人员是该病毒的最新受害者之一。 The latest outbreak — the 10th in DR Congo since Ebola was first detected there in 1976 — so far counts 211 confirmed and probable cases of the virus, including 135 deaths. 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在刚果发现以来,这已经是第10次爆发。到目前为止已确诊了211名病例,和可能的病毒病例,其中包括135例死亡病例。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说埃博拉暴发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qujiangwen 2018-1-11 12:21
显微镜下看到的埃博拉病毒 当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上面埃博拉病毒时,您是否会想到这个小小的微生物在全球引起的致命暴发可能会与太阳活动有关呢?其实这真不是猜想,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资料, 1974-2015 年共有 29 次埃博拉出血热爆发疫情。其中 1976-2013 年大于 100 例的严重埃博拉出血热分别发生在 1976 年、 1995 年、 2000-2001 年 , 2001-2002 年 , 2002-2003 年和 2007-2008 年,病例数分别为 602, 315, 425, 122, 163 和 413 (图 1 )。这些爆发均是由不同的病毒亚型引起。 2014-2016 年在西非出现的疫情是 1976 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发生的最大且最复杂的埃博拉疫情。本次疫情出现的病例和死亡数字超过了所有其它疫情的总和。疫情还在国家之间蔓延,首先在几内亚发生,随后通过陆路边界传到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许多其它国家也发生了输入性病例。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共有确诊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 28500 例,造成 11300 人死亡。上述 7 次严重的埃博拉爆发疫情中,除了 2002-2003 年外,其余 6 次严重爆发均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但是实际上 ,按照每月的太阳黑子数统计,实际上 2002 年也是太阳黑子峰值年的次年,只不过 2000 年和 2001 年呈现双峰年表现(图2) 。 太阳黑子 图 1 1976-2013 年全球埃博拉疫情发生情况 图 2 1974-2015 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严重的埃博拉爆发疫情之间的关系 注 ; 横坐标为年份,左面纵坐标为太阳黑子数;右面纵坐标为宇宙射线强度。黑色曲线为太阳黑子活动状况,蓝色曲线为宇宙射线活动状况。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多样化的因素可能有助于埃博拉出血热的爆发,这些因素包括环境破坏、森林砍伐,野味消费,气候变化,经济不发达,医疗资源不足,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等 。然而,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一般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年份,所以一定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因素,并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证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可能是影响严重埃博拉爆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而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90 ,这主要是由于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引起大流行或者爆发的病毒一般要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形成新的抗原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阻击,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是导致病毒出现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 基因重组( Geneticrecombination )。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 多重感染再复活( Multiplicityreactivation ),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如 A0 或 A1 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如 A2 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 A2 亚型流感病毒,此称为 交叉感染再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埃博拉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非片段性的 RNA 病毒, RNA 病毒的高突变率允许病毒跨越物种障碍去适应新的宿主。参与所有埃博拉疫情的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而基因突变可能是影响埃博拉疫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 2001 年和 2004 年在加蓬和刚果共和国的埃博拉爆发就是由不同病毒株引起的 。一个相关的研究发现,在加蓬 / 刚果地区从野生猩猩分离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就是重组体,而重组事件很可能发生 1996 和 2001 之间,并对 2001–2003 出现的一系列的埃博拉爆发负责 。基因数据还表明, 2014 年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是由就是一种从两个病毒谱系从邻国几内亚引起的,它是由人类和动物的病毒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病毒基因组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发生变化,其独特的突变可能是影响 2014 年西非埃博拉爆发严重程度的重要原因 。 太阳黑子极值年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明显影响。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 2013 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导致了塞拉利昂季节性干旱、大风、雷暴、山崩、热浪、洪水和降雨模式的改变。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会改变迁徙动物的迁徙、停歇时间、适应度和种间混合。对于 2014 年的疫情,第一个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出现在 2013 年 12 月干旱季节开始的阶段;这一发现与其他国家出现的爆发往往开始于雨季向旱季的转变过程中的观察是一致的 。雨季结束时急剧干旱的条件被认为是埃博拉出血热爆发的一个触发事件 。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表明,在西非大部分地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 。这些蝙蝠在寻求当地的食物供应的过程中具有高度流动性和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它们可能会因为干旱天气影响食物供应或栖息地适宜性而改变栖息地或领地。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这些果蝠可能从雨林深处迁徙,居住在靠近村庄和人群集中的地方。作为一种主要的蛋白质来源,果蝠在西非农村地区被广泛食用。据推测,当地村民很可能通过各种人类活动,如狩猎或处理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蝙蝠,而接触过蝙蝠或它们的分泌物,进而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干旱也可能会导致火灾和雨林片段化,后者增加了蝙蝠试图寻找其它地方居住的可能性。现有的疫情调查指出, 2007 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与当地村庄埃博拉爆发出现的时间重合,并且首发病例与迁徙季节留在该地区的迁徙蝙蝠有关 。而且,新的病毒序列显示 2014 年西非的埃博拉爆发很可能在过去十年中通过果蝠从非洲中部传过来 。干旱引起的食物资源缺乏能够引起果蝠和包括黑猩猩和其它灵长类动物在内的中间宿主因为争夺有限的食物来源而相互接触,这些接触可能通过太阳黑子活动促进不同物种中任何循环的埃博拉病毒之间的基因重组。最后,某些埃博拉病毒成功的获得了从动物宿主到人类的传播能力,从而引发了在人类中的爆发。 参考文献: .Bausch DG, Schwarz L. Outbreak of ebola virusdisease in Guinea: where ecology meets economy. PLoS Negl TropDis.2014; 8:e3056. .Ng S, Basta NE, Cowling BJ. Association between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ebolavirus disease outbreaks in Africa, 1976 to2014. Euro surveillance.2014 ; 19:1–11. . Leroy EM, Rouquet P, Formenty P, et al.Multiple Ebola virus transmission events and rapid decline of central Africanwildlife. Science. 2004;303:387–390. Wittmann TJ, Biek R, Hassanin A, et al.Isolates of Zaire ebolavirus from wild apes reveal genetic lineage and recombinants. ProcNatl Acad Sci USA. 2007;104: 17123–17127. Baize S, Pannetier D, Oestereich L, et al.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 N Engl J Med .2014;371:1418–1425. Gire SK, Goba A, Andersen KG, et al. Genomic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outbreak. Science. 2014;345:1369 –1372. Lahm SA, Kombila M, Swanepoel R, 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wild animals in relation to outbreaks of Ebolahaemorrhagic fever in Gabon, 1994-2003.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7; 101:64–78. Bermejo M, Rodriguez-Teijeiro JD, Illera G, etal. Ebola outbreak killed 5000 gorillas. Science.2006; 314:1564. .Pinzon JE, Wilson JM, Tucker CJ, et al. Triggerevents: enviroclimatic coupling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outbreaks. Am J Trop MedHyg. 2004;71:664–674. .Jezek Z, Szczeniowski MY, Muyembe-Tamfum JJ, etal. Ebola between outbreaks: intensified Ebola hemorrhagic feversurveillance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1981–1985. J Infect Dis.1999;179,Suppl 1:S60–64. . Leroy EM, Kumulungui B, Pourrut X, et al.Fruit bats as reservoirs of Ebola virus. Nature. 2005;438:575-576. . Leroy EM, Epelboin A, Mondonge V, et al. HumanEbola outbreak resulting from direct exposure to fruit bats in Luebo,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2007.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2009; 9:723–728. .Vogel G .Genomes reveal start of Ebolaoutbreak. Science.2014; 345:989-990. 发表的论文参见: QuJ, Gao Z, Zhang Y, Wainwright M, Wickramasinghe NC, Tareq Omairi. SunspotActivity, Influenza and Ebola Outbreak Connection. Astrobiol Outreach . 2016;4: 154. 最终版Sunspot Activity, Influenza and Ebola Outbreak Connection1016最终10.9.pdf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1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毒搭车
热度 6 x0xu0008 2017-7-4 08:15
这篇最新文章符合重磅标配:Nature文章+Nature新闻+经济学人科普。 病毒(virus)是生命世界里的吉普赛人,到处流浪。它们只能寄居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里,就像搭车。病毒或者在车上,或者在等待搭车的路上。病毒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就像它们只有在车上才是开心的,活泼的;一旦下车,它们就只是病毒颗粒(virions),没有生命迹象,就像被断电的灯泡,生命变得晦暗。 病毒能寄居的物种很多:细菌,植物,动物包括人,就像它们可以搭乘的车有很多种。有些病毒只能搭一种车;而另一些病毒则能换乘,比如埃博拉能从非人灵长类向人类传播;还有些病毒换车后就不坐原来的车了,比如艾滋病毒起源于非人灵长类,但现在只在人际传播。 人是病毒很喜欢的车,因为人就像高铁甚至飞机,能带病毒到很远的地方。病毒喜欢湿(活细胞)和远方。所以很多病毒搭车穿越大半个地球去睡人。 有些病毒对寄居的细胞没有影响,但是有些病毒则会导致寄居的细胞死亡。就像很多搭车者安静得像开启了静音键,但另一些搭车者常常玩得很嗨,导致车祸,比如艾滋病毒,埃博拉,非典。 所以很多车,尤其是人,不喜欢恶意搭车者。 一旦被致命病毒感染,就像发生车祸,处理起来很麻烦。 人会对被病毒感染的人隔离,救治。就像把高速上出车祸的路面封锁,让大家绕行,然后把出事车辆拉走修好。修不好的也会妥善处理,不会影响其它车辆。 人还会扑杀携带病毒的动物,就像高铁轻轨为了自己畅通,把电动车,三蹦子统一整治,逐步下岗。 但最好的策略,还是不让车祸发生。 所以人采用很多办法防止致命病毒这个不速之客搭车。 人最厉害的办法就是疫苗。疫苗就像是车里面挂着的危险乘客的照片,一旦长得像致命病毒的背包客想搭车,就会被驱逐出去。 但疫苗有它的问题,就是只针对我们了解清楚的致命病毒。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致命病毒可能正在潜滋暗长。想想看,虽然像天花这样的病毒可能在石器时代就伴随着我们,但是艾滋病,埃博拉,非典,寨卡都是最近才出现的。没有理由认为未来不再会有危险的病毒了。 这些危险病毒可能正在某个地方,某些动物体内,随时准备感染人类。它们可能把自己打扮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凉,刚刚从拖拉机或者三蹦子上下来,婷婷玉立在蓝天白云下的川藏线边,挥舞着红裙,准备换乘到人。阅历再多的老司机也我见犹怜。 如何判断潜在的人畜共患病(zoonotic)?也就是如何判断危险的向人而来的搭车客?它们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又搭什么车而来? 最近的一篇 Nature 文章说的就是这件事 。 问题1。 科学家想回答的最主要问题是:危险搭车客长啥样?也就是人畜共患病的特征。 问题2。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哪个地方的哪辆车可能装着想换乘到人的危险搭车客?也就是哪些区域的哪些动物可能是下一个人畜共患病的来源。 问题3。 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哪些因素能影响某种车里到底有多少想换乘到人的危险搭车客?也就是哪些因素能影响某一物种中人畜共患病毒的丰度。 这是按重要性对问题的排序。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顺序是反着的,只有回答了基本的,才为回答更重要问题做好准备。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总结了2805种哺乳动物-病毒之间的关系,包括15目共754种哺乳动物(占所有哺乳动物的14%),以及28科586种病毒(基本包括所有寄居哺乳动物中的病毒)。就像是把尽可能多的车和所有的搭车者信息搜罗齐全,看看能从这些信息中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 对于 问题3 ,科学家发现, 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是影响病毒由动物到人的最重要因素 ,可能因为亲缘关系决定了动物和人有类似的病毒受体,就像是两种车越类似,那么搭车客的座椅也越相似,更能吸引有 「 座椅控 」 的搭车客一样。 另外, 城镇化增加病毒由动物到人的风险 ,就像是更好的交通让换乘更容易一样 。 科学家还发现,3种容纳最多病毒的动物分别是啮齿类,蝙蝠和非人灵长类。啮齿类中病毒依次是布亚病毒(Bunyaviruses),虫媒病毒(Flaviviruses),和沙粒病毒(Arenaviruses);蝙蝠上最多的是虫媒病毒,布亚病毒和棒状病毒(Rhabdoviruses);非人灵长类最多的是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 如果排除其它分析因素的干扰,蝙蝠携带了最多的潜在病毒 。 对于 问题2 ,科学家推测下一波病毒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东南非的食肉动物和偶蹄目动物;中南美洲和部分亚洲区域的蝙蝠;中美洲,非洲和东南亚某些赤道地区的灵长类;北美,南美和中非部分地区的啮齿类。 对于 问题1 ,科学家发现,那些能感染多种动物的病毒更倾向于从动物感染到人,就像能搭各种车的搭车客更可能搭到新的车。另外,能在细胞膜中复制的病毒更容易从动物感染到人,就像不计较座位的搭车客更容易搭到车一样。 有趣的是,蝙蝠,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福气象征的生物,携带了最多的病毒:狂犬病,埃博拉,非典等。可能我们谐音错了,蝙蝠的蝠不是福气的福,而是潜伏的伏。 1. Nature. 2017 Jun 29;546(7660):646-650. doi: 10.1038/nature22975. Epub 2017 Jun 21. Hostand viral traits predict zoonotic spillover from mammals. OlivalKJ , HosseiniPR , Zambrana-TorrelioC , Ross N , BogichTL , Daszak P . 原文链接(多图): http://mp.weixin.qq.com/s/a-K-KUd_FJhbE4ZlHNo3Ng 习惯手机阅读,扫码关注:
个人分类: 科普|831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它不含一丝遗传物质,却能让感染者在癫狂的大笑中死亡
热度 5 beckzl 2017-5-13 00:13
传染病与人类可谓是相伴相随,千年万年来从未改变。 我们对呕吐物、排泄物以及各种体液的恶心反应正是拜这些传染病所赐。 凡是对这些充满病原体的物质无所畏惧的,在历史的进程中都被大自然所淘汰了。 即便人类将这些防范措施写进本能里,但还是无法摆脱鼠疫、天花、梅毒这些恐怖的瘟疫。 直到现代医学发展起来,情况才有所好转。 可当我们认为我们的医学已经足够高明,一波又一波的传染病照例袭来。 两三年前,恐怖的 埃博拉病毒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埃博拉病毒能导致严重的出血热,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心、腹泻等。 很容易被误诊断为一般的流行性感冒,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短短几天后,被忽视的患者开始周身疼痛,七窍流血不止。 同时体内的各个器官开始变形坏死、慢慢分解。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 脏器的碎片与血水一起被患者呕出,甚至连肠子都吐出来,极其惨烈。 最后患者全身布满出血的孔洞,输液扎下的小孔都会往外渗血。 因此有人形容染上埃博拉的人是在你面前慢慢融化掉。 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拥有接近90%的致死率,几乎无药可救。 埃博拉病毒 生物学上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叫做生物安全等级,级别越高越为危险。 HIV病毒(艾滋)是2级,SARS病毒一般被归为3级,而埃博拉则是最高的4级。 科研人员要操作埃博拉病毒必须在安全等级同样为4级的实验室进行。 所有要接触病毒的科研人员都必须裹得跟粽子一样。 生物安全等级4级的实验室 不过就算是这样恐怖的病毒,也还有一线生机。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出了高效的埃博拉疫苗。 另一方面,中非农村地区的居民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在感染中幸存下来,他们拥有埃博拉的抗体。 似乎这个公认的恐怖病毒也不过如此,也就是症状惨烈了一些。 埃博拉出血热症状 然而,埃博拉之外还有更颠覆人类认知的东西存在。 它甚至都不能够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物。 没有DNA,也没有RNA,仅仅是种结构异常的蛋白。 被它感染的人,不会有猛烈的恐怖症状。 只不过是一些不自主的颤抖,继而逐渐失去运动能力,毫无由来地发狂大笑。 经典的颤抖 一年之内便会不省人事,最终被死神带走,无一例外。 任何人只要被它感染,发病的死亡率为100%,甚至都让人怀疑这是一种遗传疾病。 因为从患者已经海绵化的脑中,检测不到任何致病菌或病毒。 事情要从上个世纪讲起。 在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一个很原始的土著部落,他们称自己为弗雷人。 弗雷人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生活,千百年来也算是生活和谐幸福。 弗雷部落 但在20世纪的50年代,一种莫名的疾病突如其来,像是被阴魂不散的安利推销员缠上了一般。 部落里有不少人开始感到头疼、关节疼,还伴有不自主的颤抖。 因为这个症状,弗雷人把这种未知的疾病叫做 “库鲁” ,意为害怕地颤抖。 渐渐地,患上库鲁症的族人除了颤抖外还会失去大部分的运动能力,直至不再能够行走。 同时,他们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看起来就像是痴呆了一样。 患病的儿童 病情严重的时候还会突然毫无征兆地手舞足蹈起来。 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些得了库鲁症的族人就基本失去了所有记忆。 但却时不时像发了疯一样诡异地大笑,仿佛知道了什么愚蠢的事实。 癫狂地笑着笑着,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程。 因库鲁症死去的孩子 库鲁症在弗雷部落中十分流行,当时每年有超过200人死于库鲁症。 起初,人们认为库鲁症是一种高发遗传疾病。 可是有一位叫 盖杜谢克 的匈牙利裔科学家不信邪,他自始至终都认为库鲁症是一种传染病。 在50年代中期,他毅然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始森林,对库鲁症展开调查。 盖杜谢克(左) 盖杜谢克一开始猜想库鲁症的致病源是微生物。 但经过一轮调查和实验,并没有发现这些库鲁症患者身上有什么异常的微生物。 既然不是细菌真菌这类微生物,那会不会是由病毒引起的。 结果又是否定的,搞得盖杜谢克有些气馁。 盖杜谢克(红衣)在采集样本 他再次冥思苦想,突然灵光一现觉得可能是某些毒害物质导致的。 心想着这波稳了,搞不好就是一个大新闻。 盖杜谢克调查了弗雷部落的日常食物、饮用水、土壤环境。 可是依旧没有发现什么可能的致病源,很是让他费解。 难道库鲁症真的是某种遗传疾病? 盖杜谢克还是不愿意认输,他索性跟弗雷族人一起吃住,仔细研究他们的生活。 这天,部落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因为库鲁症去世的了。 为了追思这位长者,部落里准备举行庄重的悼念仪式。 盖杜谢克表示很感兴趣,希望能参与到其中,弗雷人很热情地同意了。 当晚,部落里逝者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似乎要做些什么秘密的事情。 盖杜谢克凑上前去,只见族人将逝者的头颅割下,砸开取出脑花子,切开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会他想退出似乎是不可能的了,只好硬着头皮接过分给他的脑片。 这片脑子最终并没有被吃掉,而是被盖杜谢克带回了实验室。 他将这片大脑研磨成浆,对其做了各种检验,但依旧没有任何收获。 不过,盖杜谢克开了个脑洞,可以验证库鲁症到底是不是传染病。 他把从脑子里抽取的蛋白粒子放进了开在猩猩脑袋上的洞里。 一段时间后,这只猩猩果然出现了库鲁症的症状。 但是把经过蛋白酶处理蛋白粒子放入猩猩的脑中却不会引发库鲁症。 盖杜谢克大胆地提出了库鲁症一种类似于人类克雅氏病以及羊瘙痒症的病症,可能是由一种超出认知的病毒造成的。 198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普鲁辛纳发现了一种不知道如何定义的物质—— 朊病毒 。 虽然通常称其为病毒,但它与真正的病毒完全不同,朊字更能体现其蛋白质的本质。 这种微小的物质展现出了惊人的抗性,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高温、各种生化试剂都无法破坏它。 甚至人体内的胃酸、蛋白酶都无法破坏它的结构。 朊病毒 朊病毒进入人体竟然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察觉。 这也导致了朊病毒引发的病症难以诊断,通常要等到患者死亡后才能确诊。 可是仅凭蛋白质又是如何做到在感染者体内增殖致病的呢? 最简单的猜想就是朊病毒以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通过逆转译和逆转录的方式产生DNA。 从而指导宿主体内的细胞复制自身。 朊病毒结构 但这样的过程需要逆转译酶和逆转录酶的存在,并不合理。 就在各种猜想百家争鸣之时,对朊病毒的研究又有了重大突破。 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存在一种与朊病毒十分相似的蛋白质。 朊病毒与这种蛋白质仅仅存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朊病毒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 PrPc蛋白为人体内的正常蛋白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朊病毒可能与正常的蛋白质聚合并将其转变为与朊病毒相同的蛋白质。 这些朊病毒不断聚合在一起,形成了聚集纤维,并在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堆积,最终损害神经系统。 这种假说虽能比较完美地解释朊病毒的致病机理,但具体的过程依旧没有得到证实。 朊病毒引发的病症主要出现在高级脯乳动物身上。 它可以引发疯牛病、羊瘙痒症、海豹脑海绵化症、库鲁症、克雅氏病。 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食用被感染个体的肉,因为其耐300摄氏度的高温,烹煮也无济于事。 人一旦感染发病,几乎无计可施,没有疫苗,干扰素也毫无作用,只能等死。 朊病毒的爆发其实离不开同类相食的行为。 1996年,在英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疯牛病事件,成千上万头牛发疯后死亡。 疯牛病爆发背后的原因正是牛饲料中添加的牛骨粉。 正如弗雷部落分食逝者尸体,他们希望以此完成灵魂的轮回,谁知道真正完成轮回的是朊病毒。 最新的研究发现,在一些吃过人肉但健康的弗雷族妇女身上发现了抵抗朊病毒的基因。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 这似乎表明,在几十万年前,人类一直遭受朊病毒的侵袭,自然选择导致了这些基因的流传。 也就代表曾经的人类吃同类是非常普遍的行为。 我们今天不再拥有“人吃人”的习惯,甚至听闻这样的行为都会感到作呕。 也许这就是朊病毒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印记吧。 传染病与人类相伴相随,千年万年来从未改变。
6570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爆发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热度 1 qujiangwen 2016-10-14 09:12
An ever-present threat of a major new influenza pandemic of devastating proportions haunts us, and despite diligent monitoring of circulating viruses has been impossible to predict. On a more local scale outbreaks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in West Africa have posed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threat because of its high fatality risk.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lying both EHF and influenza epidemiology may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into the occurrence of future pandemic outbreak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sunspot activity in extremum or ± one year was associated with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severe EHF outbreaks in Africa from 1976 to 2014. Potential mechanisms by which sunspot activity may influence viral outbreaks are discussed. Current and future surveillance efforts should be supported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early warning system involving virus monitoring and epidemioilogy on the ground, sunspot activity as well as stratospheric sampling for forecasting future pandemics . 论文网址: http://www.esciencecentral.org/journals/sunspot-activity-influenza-and-ebola-outbreak-connection-2332-2519-1000154.php?aid=78784#PDF 为什么埃博拉爆发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Multiple factors may contribute to EHF outbreaks in huma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se diverse factors include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widespread deforestation,bushmeat consumption, climate change, 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lack ofmedical resources, microbial genetic mutation, and so on. 1,2 However, severe Ebola outbreaks onlyemerged in some special years, so some special unusual factors must haveemerged and played decisive roles on the occurrence of Ebola outbreak in those years. This study showedthat sunspot activityin extremum or ±one year was likely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Ebola outbreaks .Sunspot number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solar activity, such as X-rayflares and total irradiance of the sun. Increased numbers of solar flares andcoronal mass ejections produce numerous high-energy solar particles during thesolar maximum period. 3,4 Furthermore, cosmic rays reach amaximum intensity when the sun is least active and fall at minimum intensityduring the solar maximum period. 3 Our resultsalso indicated that the coefficient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sunspot number and cosmic ray data was−0.90. Point mutations, gene recombination,and gene reassortment are thought to be the three basic mechanisms of viralemergence. 5 Solar radiation and cosmic rays are physical mutagens of naturalpoint mutation, and can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severe Ebola outbreaks.Recombination and reassortment occur at highly variable frequencies in viruseswith RNA as their genetic material.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and crossreactivation have been proven to b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geneticrecombination. Reactivation has been observed in influenza viruses irradiatedby all types of radiations, such as ultraviolet light and gamma ray, inlaboratories during the 1950s to the 1960s. The Ebola virus is a non-segmentedRNA virus, and high mutation rates allow RNA viruses to cross species barriersand adapt to new hosts. The viral strains involved in all Ebola outbreaks carrydistinctive genetic variations, and genetic mutations may be a crucial factor influencingthe severity of Ebola outbreaks. For example, the human outbreaks in Gabon andthe Republic of Congo during 2001 to 2004 consisted of multiple simultaneousepidemics caused by different viral strains. 6 A related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Zaire Ebola virus isolated from wild apes inthe Gabon/Congo region were recombinants, and the recombination event probablyoccurred between 1996 and 2001 and resulted in a group of recombinant virusesthat were responsible for a series of outbreaks in 2001–2003. 7 Genetic data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current Ebola outbreak inSierra Leone was caused by a newstrain evolving from two viral lineages from neighboring Guinea , and it was caused by a singl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aviral reservoir in animals. 8,9 The viral genome is changing at very rapid rates, and itsunique mutations might influence the severity of the 2014 outbreak . 9 Sunspot activity in the maximum or minimumphase can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Earth’s climate, thereby causing extremeclimate events, such as drought, hurricane, and severe cold. 10–13 The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Institute released a report in 2013, which stated that climate change leads toseasonal droughts, high winds, thunderstorms, landslides, heat waves, floods,and changing rainfall patterns in Sierra Leone. Increasingly frequent extremeweather events can alter the migration, stopover time, fitness, andinterspecies mixing of migratory animals. Regarding the current outbreak, thefirst case of EHF in Guinea occurred in December 2013 at the beginning of thedrought season; this finding was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from othercountries that outbreaks often begin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rainyseason to drought season. 6 , 14–17 Sharply drier conditions at the end ofrainy seasons have been thought to be one triggering event of EHF outbreaks. 15 Strong scientific evidence points to the fruit bats, which are present in large parts of WestAfrica as the host species for the Ebola virus . 18 These bats are highly mobile andseasonally nomadic in response to local food availability, and they probablyshift habitats or territories because of changes in food availability orhabitat suitability that may be influenced by drought weather. These bats maymigrate from the depths of the rainforest and live closer to local villages inpursuit of food, sometimes amongst human populations. Fruit bats, a majorsource of protein, are widely eaten in rural West Africa. Presumably, localvillagers might have contacted with bats or their secretions and then becameinfected with the Ebola virus through various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huntingor handling of Ebola-infected bats. Dry conditions can also cause fires andrainforest fragmentation. The latter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bats willattempt to find other places to live. A prior outbreak investigation pointed tothe coincident timing of an annual influx of migratory fruit bats in the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and the start of human Ebola outbreaks in localvillages during 2007, and the first human case was linked to migratory batsthat stayed in the area during the migratory season. 19 In addition, the new viral sequences alsorevealed that last year’s outbreak likely spread from Middle Africa throughfruit bats within the last decade. 20 The lack of food resources caused bydroughts can also increase interspecies contacts to compete for limited foodsources available between the fruit bats and intermediate hosts, includingchimpanzees and other primates, and these contacts may facilitate genetic recombination of any circulating Ebola virus in different species by sunspot activity.Finally, some Ebola viruses have successfully acquired the ability to spreadfrom animal hosts to humans, triggering the outbreaks in humans. Predictingthe behavior of a sunspot cycle is fairly reliable once a cycle has reachedabout three years after the minimum sunspot number occurs. 21 Thus, we can use the sunspot data toprovide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for epidemiological and virologicalsurveillance of future severe EHF outbreaks. In the future, a comprehensive earlywarning system, including sunspot activity, climatic factors, fruit batmigration, animal mortality, and ser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surveillance,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that severe EHF outbreaks can be detected as early aspossible. References 1. Bausch DG, Schwarz L ( 2014 ) Outbreak of ebola virusdisease in Guinea: where ecology meets economy. PLoS Negl Trop Dis 8:e3056. 2. Ng S, Basta NE, Cowling BJ. ( 2014 ) Association between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ebolavirus disease outbreaks in Africa, 1976 to 2014. Euro surveillance 19 :1–11. 3. O'Sullivan D. ( 2007 ) Exposure to galactic cosmicradiation and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Radiat Prot Dosim 125:407–411. 4.Hathaway DH, Wilson RM. ( 2004 ) What the sunspot record tells us about space climate. Solar Phys 224:5–19 . 5. Domingo E. ( 2010 ) Mechanisms of viral emergence. VetRes 41:38. 6. LeroyEM, et al. ( 2004 ) Multiple Ebola virus transmission events and rapid decline of centralAfrican wildlife. Science 303:387–390. 7.Wittmann TJ, et al. ( 2007 ) Isolates of Zaire ebolavirus from wild apes reveal genetic lineage andrecombin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17123–17127. 8. Baize S, et al. ( 2014 )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virus disease in Guinea. N Engl J Med 371:1418–1425. 9. Gire SK, et al. ( 2014 ) Genomic surveillance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 outbreak. Science 345:1369–1372. 10. Ineson S, et al. ( 2011 )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Nat Geosci 4:753–757 . 11. Stager JC, Ryves D, Cumming BF, Meeker LD, Beer J ( 2005 ) Solar variability and the levels of LakeVictoria, East Afric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J Paleolimnol 33:243–251 . 12. Stager JC, Ruzmaikin A, Conway D, Verburg P,Mason PJ ( 2007 ) Sunspots, El Niño, and the levels of Lake Victoria, East Africa. J Geophys Res 112:15. 13. Gachari F, Mulati DM,Mutuku JN. ( 2014 ) Sunspot numbers: Implications on EasternAfrican rainfall. S. Afr. j. sci 110:1–5 . 14. Lahm SA, Kombila M, Swanepoel R, Barnes RF. ( 2007 )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wild animals in relation to outbreaks of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in Gabon,1994-2003.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101:64–78. 15. Bermejo M, et al. ( 2006 ) Ebola outbreak killed 5000gorillas. Science 314:1564. 16. Pinzon JE, et al. ( 2004 ) Trigger events:enviroclimatic coupling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outbreaks. Am J Trop Med Hyg 71:664–674. 17. Jezek Z, Szczeniowski MY, Muyembe-Tamfum JJ,McCormick JB, Heymann DL. Ebola between outbreaks: intensified Ebola hemorrhagicfever surveillance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1981–1985. J Infect Dis 1999;179 Suppl 1:S60–64. 18. Leroy EM, et al. Fruit bats as reservoirs ofEbola virus. Nature 2005;438:575-576. 19. Leroy EM, et al. ( 2009 ) Human Ebola outbreak resultingfrom direct exposure to fruit bats in Lueb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2007.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9:723–728. 20. Vogel G ( 2014 ) Genomes reveal start ofEbola outbreak. Science 345:989-990. 21. Hathaway DH, Wilson MR, Reichmann JE ( 1999 ) A synthesis of solar cycle predictiontechniques. J Geophys Res 104:223 75–22388 .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36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被批未能针对埃博拉疫情及时作出预警
qujiangwen 2015-11-24 13:47
  原标题:世卫组织被批未能针对埃博拉疫情及时作出预警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路透社11月23日报道,全球卫生专家们在23日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在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数月后才发出预警,这导致死亡和痛苦被进一步增大。该专家组表示,这是世卫组织的“重大失败”。   据报道,该专家小组是由哈佛的全球健康研究所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共同召集而成的。该组织呼吁全球及国家应进行相应改革,避免类似悲剧未来再次出现。   回顾疫情席卷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全球响应,该小组表示,这样的失败不应该再次发生,人们迫切需要重大的改革以预防未来的流行病。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院长、小组的主席彼得?皮奥说:“为了防止小规模疫情演变成大规模的突发事件,所有国家都需要提高检测、报告及快速应对小规模疫情爆发的核心能力”。   他说,为了应对疫情,国家和全球系统的改革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流行病中我们将不会看到这种深重的痛苦,死亡和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此小组共提出了10个关键的改革建议,旨在预防这样的灾难,其中包括开发和投资应对传染病疫情爆发的核心能力,加强对疫情爆发的早期报告的应激措施及贸易和旅行限制的科学证明。   它还要求建立一个责任明确、能力足够、阵线强大的统一的世界卫生组织中心,来应对疫情的爆发。其下设的透明的受政治保护的一个常设紧急委员会宣布负责紧急情况。利比里亚专家小组的成员说人类的苦难和死亡应该引起“如何及为什么全球在响应人类史上最大的埃博拉灾难时会显得迟滞、软弱和不协调”的认真思考。   自2013年12月以来,埃博拉疫情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已造成至少11300人死亡。这场危机造成了社会和经济的严重破坏。最令人震惊的失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发布预警方面的迟滞。世卫组织在春天就意识到疫情开始失控,但他们当时没有发出预警,直到8月才发出了预警。”维康信托基金会的全球健康慈善机构主席杰瑞米•法勒说,“教训发人深省”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如果我们要避免另一场危机就需要转化为具体行动”。(实习编译: 王玉霞审稿:谭利娅) http://news.sina.com.cn/o/2015-11-23/doc-ifxkwuxx1728290.shtml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1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构筑捍卫生命健康的堡垒
kejidaobao 2015-7-3 14:50
面对致命病毒的威胁,科学家们构筑起坚固的堡垒,去捍卫人类的生命健康。在与各种疾病斗争的路上,科学家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他们虽知道阻且长,却也一往无前。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造成数千人死亡,并且蔓延到西欧和美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恐慌,成为2014年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多国科学家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研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希望可以尽早祛除这个萦绕在西非上空近40年的梦魇。 埃博拉病毒虽未传入我国,及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却刻不容缓。2003年SARS病毒的暴发使我国加快了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步伐,而充分研究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病毒微生物,则是有效地开展预防、控制和治疗等工作的基础。1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正式竣工,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拥有了研究和利用烈性病原体的硬件条件,我国病毒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1月31日《光明日报》)。 国际上根据微生物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将其分成4个等级,其中分类为一级的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无关,再往上传染性和危害性逐级增大,四级微生物可以引起严重或致死的疾病,但通常没有预防和治疗方法,如埃博拉病毒和炭疽杆菌等。与这个分级相对应,生物实验室也分为4个等级(从P1到P4),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科学家只有在这样执行严格安全标准的实验室,才能对烈性病毒进行保存和研究。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的P4实验室共有23个,其中13个已经投入使用,我国从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开始筹建P4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的建成无疑是构筑了一座捍卫生命健康的堡垒,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公共安全卫生体系的完善,它的意义正如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 陈新文 所说:“此次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暴发并威胁世界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病毒是无国界的。武汉P4实验室必将为我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武汉P4实验室的建成为标志,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条件已经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月10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结果。这10项由两院院士和“973”计划顾问组等专家从2014年270项基础研究进展中投票选出的成果,也是2014年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在此次的十大科学进展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占到了4席(2月10日《光明日报》)。 这4项突破性成果分别是:提出并证实极体移植可有效阻断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发现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发现炎症性半胱天冬酶是胞内细菌脂多糖的先天免疫受体。其中前两项研究涉及试管婴儿相关技术,分别可以有效防治遗传性疾病及提高辅助生殖技术;后两项则分别为心血管疾病和败血症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让饱受这些疾病折磨的患者看到了曙光。 线粒体遗传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遗传疾病,目前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来源,正常人的体内都有一些发生病变的线粒体不能正常供能,但是线粒体疾病患者的绝大多数线粒体都处于无法供能的状态,这样患者就会出现肌肉萎缩、发育迟缓和心脏病等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而且由于后代的线粒体完全来自母亲,因此母亲如果患病,后代必然患病。令人欣喜的是,英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却为患病母亲带来了产下健康子女的希望。 伦敦当地时间2月3日,英国下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允许英国研究人员继续开展一种被称为线粒体DNA替代疗法的技术,该技术能让线粒体基因中携带致病突变的女性产下基因上相关但没有线粒体疾病的孩子(2月5日《中国科学报》)。不过这项研究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原因是它在替换患病母亲卵细胞线粒体的过程中会改变0.1%的胚胎DNA,并将这种改变遗传给下一代。形象地说,通过这一疗法诞生的婴儿,会有2.001个父母,而这多出的0.001个“母亲”就是提供含有正常线粒体的卵细胞的女性。此前美国科学家也曾开展过类似研究,但随后即因伦理争议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 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医学史就会发现,类似这样有关伦理的争议并不是第1次出现。1978年7月25日,当世界上第1个试管婴儿 Louise Joy Brown 在英国降生时,也曾引起过巨大争议,备受伦理拷问。但是30多年来,这一技术造福了无数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妻,圆了很多人成为父母的梦想。时至今日,试管婴儿已经司空见惯,也不再是争议的焦点。如果一项技术真的能给人类带来福音,同时并未突破人类伦理道德的底线,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毕竟每位女性都该享有生育健康子女的权利。如果这项决议能在上议院通过,那么到2015年10月英国有望成为世界上第1个允许“三亲育子”的国家,第1个借助该疗法降生的婴儿也将于2016年呱呱坠地。(详细报道详见本期科技事件) 在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黑死病曾经导致7500万人丧生,1918年到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也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这些历史上最致命的疾病不断在提醒人类,捍卫生命健康有多么不易。随着武汉P4实验室的建成,科学家们有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可以勇敢地向那些仍然威胁人类的致命病毒“亮剑”。在与各种疾病斗争的路上,科学家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他们虽知道阻且长,却也一往无前。 文/鞠强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国MERS疫情趋势分析:病毒疫情接连发生的必然性
杨学祥 2015-6-10 22:42
韩国MERS疫情趋势分析:病毒疫情接连发生的必然性 杨学祥,杨冬红 大公网6月10日讯 综合韩联社、韩国《中央日报》及美联社报道:韩国俗称“新沙士”的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疫情失控,首尔当局将国内疫情级别从“注意”上调到最高级别的“严重”。韩国MERS确诊患者增至95人,死亡人数增至7人,疑似病例为1969人,已经被隔离的人数达到2892人。目前除香港对韩国发布红色旅游警示外,全球各地亦高度警戒,就韩国疫情采用防范措施。 http://news.takungpao.com/world/roll/2015-06/3022751.html 2000 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病毒爆发事件接连发生: 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种。SARS事件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2012 年9月,新型冠状病毒在沙特被发现,因与非典病毒同属冠状病毒而得名,目前尚未找到医治该病的有效办法。不过沙特卫生部网站上提供了预防该疾病的措施,分别为勤洗手,常开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区域等等。这种病毒已经被命名为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ME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大多数MERS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在沙特。 2012 年9月27日 ,世界卫生组织(WHO)26日向194个成员国发出新型冠状病毒防御指南,并呼吁全球卫生机构人员上报所有赴沙特或卡塔尔旅行、并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在发给194个成员国的卫生指南中,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卫生工作人员应对患有急性呼吸道病症,并在过去10日内去过新型病毒发现地或接触过疑似及确诊病例的患者保持警惕。受感染患者可能还伴有发烧(体温高于38摄氏度)和咳嗽症状,并需要住院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12月31日通报说,沙特阿拉伯报告新增5例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已达176例,其中死亡74例。 2014 年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 2014 年5月19日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公布中东呼吸症候群冠状病毒感染症(MERS)的首例本土个案,这名患者是在卫生人员追踪首例境外移入个案时调查相关接触者过程中发现,这也是美国本土首起人传人事件。 2015 年5月20日 韩国出现首例病患。 截止2015年5月25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实验室确诊的感染MERS-CoV病例(简称MERS)共1139例,其中431例死亡(病死率37.8%)。这些病例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病例最多国家为沙特阿拉伯,病例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地区,该地区以外国家的确诊病例发病前多有中东地区工作或旅游史。 2015 年5月29日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广东省惠州市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 中新网2015年6月8日电据外媒8日报道,截至本月7日,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患者达87例,在全球出现MERS患者的国家中,患者人数仅次于1019例的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二。有专家表示,MERS疫情在韩国迅速扩散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韩国的干燥气候。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太阳黑子峰值、厄尔尼诺密切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14.html 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的研究历史暂短,统计数据太少,但我们可以从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发生规律得到借鉴。 一、 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统计特征 2014 年8月24日 学者曲江文在《科学网》指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他认为,西非地区自2014年2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818994.html 统计资料表明,根据1976-2014年历年埃博拉病毒感染数与死亡数的统计(网上资料)(见图1),1976、1979、1994、1995、199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7、2008、2012、2014年都有埃博拉病毒感染和死亡,其中超过200人以上的年份有1976、1995、、2000、2007、2014年,超过400人以上的年份有2000、2014年。 图1 1955-2014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图2 1976-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1980-1994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图3 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静息现象 图中黑色代表某个病毒所致的暴发,白色表示当年没有暴发流行 对比图1-3,可以明显地看到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三大特征: 其一、1976-2014年太阳黑子极值年及其附近都有埃博拉病毒爆发,只有1986年和1989年除外。 其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1977-1999年,太阳黑子极值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强度很弱(400人以下),甚至不爆发(如1986年和1989年);而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极值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强度明显增强,频率也明显增大(400人以上,2014年8月已超过1200人)。 其三、 埃博拉病毒爆发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 埃博拉病毒在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附近易于爆发。 统计结果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是埃博拉病毒强烈爆发的危险时期,过去的2000、2007、2014年是这样,即将到来的2021、2025、2032年也是这样。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66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fgcfmt/blog-2277-866325.html 二、 流感病毒疫情的统计规律 禽流感发生的时间规律是,禽流感爆发成群发状态,两次群发期之间相隔30-40年,群发期内大约每隔10年爆发一次。自1888年以来,已发生两次群发时期,目前面临第三次群发 。禽流感爆发的双重周期受多种因素控制。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668.html 2009 年流感世界大流行也符合这六大特征: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严重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冰雪冻灾和太阳黑子谷值;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和中国冷冬。 非典SARS也基本符合流感爆发六大气候特征中的四个:1998-2001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0-2002年太阳黑子峰值;2002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如果2013-2014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太阳黑子峰值;如果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那么2015年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目前H7N9禽流感病例的积累过程仅仅是流感爆发的前兆,关键还是强拉尼娜事件和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如期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5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7009.html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极值年,世界流感大爆发和埃博拉病毒大爆发值得关注,它们可能起源于同一激发机制。 表1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冬红,杨学祥)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 年 1947-1976 1977- 1999 年 2000 -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流感大流行周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亚周期及相关条件 第一亚周期 (1888)-1889 1957-1958 2009 2012? 第二亚周期 1899-1900 1968-1969 2019 ? 2023 ? 第三亚周期 1918-1919 (1976)-1977 2030 ? 2034?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8? 2012? 2019?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2? 201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042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6325.html 三、 2015 年是病毒爆发危险期 2014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5年厄尔尼诺正在发生,2010-2013年拉尼娜事件连续发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符合流感爆发的六大特征。 我们在2012-9-28指出,太阳黑子对流感爆发有重要影响,2012-2015年是敏感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2015 年厄尔尼诺已经发生,中国正面临南涝北旱,中国东北正经历冷夏年,与韩国处于同样的气候环境。气候原因导致流感爆发,气候原因导致MERS疫情在韩国迅速扩散,这验证MERS疫情迅速扩散与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峰年有关的推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80.html 我们在6月8日指出,尽管中国MERS病毒首例出现在南方,但北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与韩国更接近,更容易引发MERS疫情在中国迅速扩散。严守国门迫在眉睫。 中国东北毗邻韩国,相同的气候条件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值得高度关注。 关注2015年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MERS疫情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64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6873.html 我在2014年10月20日指出,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2014-2015年病毒爆发是危险期。2010-2013年连续发生拉尼娜事件,2014-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5年爆发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美国科学家称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埃博拉大爆发和流感大爆发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2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763.html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5年在韩国爆发也基本符合流感爆发六大气候特征中的四个:2010-2012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年太阳黑子峰值;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如果2015年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5年在韩国爆发就基本符合流感爆发六大气候特征中的五个,爆发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802.html 最近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峰值、严重低温冻害和厄尔尼诺事件是冠状病毒爆发的三大统计特征,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带来了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迅速传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80.html 自然条件决定了韩国MERS疫情难以控制,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在全球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KM-Ebola试验药成功治疗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猴子
bionion 2015-4-26 14:01
据外媒报道,日前,科研人员对一批猴子进行了埃博拉病毒药物实验,实验结果非常喜人。据悉,该种药物是在猴子感染埃博拉病毒72小时后注射进去的,它们让猴子保住了性命。这也预示着它将很有可能对人类也有效果。现在,这种药物正被送往塞拉利昂进行人体测试。上周,该地区只出现了9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虽然埃博拉病毒现在西非的传播速度已经较之以前下降了许多,但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这场战斗远还没有结束。 据统计,自埃博拉病毒爆发之后,感染总人数达到了25,900,死亡人数10,700。这也就是科研人员要研发出预防病毒感染疫苗以及治疗药物显得那么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仍旧关系着人们的生与死。 实验中,科研人员首先向6只恒河猴体内注射足够致死剂量的埃博拉病毒。等到72个小时后,他们向其中3只猴子体内静脉注射一种被称为TKM-Ebola的药物。9天之后,注射了TKM-Ebola的猴子活了下来,另外一组则不幸死去。 获悉,TKM-Ebola一开始是为对抗扎伊尔基奎特(非西非地区)那里的埃博拉病毒而研发。德州大学埃博拉病毒研究者、该测试项目组成员Thomas Geisbert称,他们已经于去年在美国向大量的埃博拉病患注射了这种药物,并且所有人都活了下来,不过由于他们注射了多种药物,所以研究人员也没法确定就一定是TKM-Ebola起到的作用。 TKM通过阻止人体生成特定埃博拉蛋白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Geisbert介绍称,只要人体不产生病毒蛋白质,那么它就没法对人体构成威胁。另外,埃博拉病毒产生的其中一种蛋白质将会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TKM可以间接地帮助受感染猴子拥有对抗埃博拉病毒的能力。 虽然这种药物看起来非常具有前景,但由于它需要静脉注射,所以推行起来要比直接服用的药物困难很多。另外,它是否对人体也有治疗效果也还有待考证。
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药有望用于治疗埃博拉
medjaden 2015-4-10 15:18
两孔隙离子通道可控制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其可成为研制抗病毒药物的靶位点。 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类致死性出血热,但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有效药物来对抗此病毒。该病毒通过巨胞饮方式进入细胞,并借助内体囊泡在细胞内移动。目前,对于决定该病毒在内体囊泡内移动因素的相关研究很少。 最近《科学》杂志报道了一篇美国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论文,科学家发现埃博拉病毒通过内体钙离子通道——“两孔隙通道”进入细胞。科学家们可以通过使用小分子抑制剂来削弱两孔隙离子通道功能,阻止病毒的移动,进而控制病毒感染。 通过筛选试验发现,中药成分“汉防己碱”能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巨噬细胞,其治疗效果在小鼠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此研究揭示了两孔隙离子通道蛋白在埃博拉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抗埃博拉病毒治疗的有效靶位点。 美捷登:Mike 原文信息: Two-pore channels control Ebola virus hostcell entry and are drug targets for disease treatment Science27 February 2015: Vol. 347 no. 6225 pp. 995-99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25/995 美捷登版权www.medjaden.com欢迎转载,转载请勿修改内容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
个人分类: 美捷登观点|3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胞内钙离子通道为控制埃博拉感染的重要靶点
bionion 2015-3-5 11:47
埃博拉(Ebola)病毒可以造成致死的流行性出血热在人群中爆发,但是目前还没有获得认证的治疗方法。通常来说,病毒由大胞饮作用进入细胞,随后通过内体小泡进行运输,然而此前研究对内体小泡移动的调控因子知之甚少。德州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需要一种胞内钙离子通道,称为双孔通道(two-pore channels,TPCs)。该发现发表在近期的《Science》杂志上。 通过基因敲除、siRNAs或者小分子抑制剂可以扰乱TPC功能,阻碍病毒运输从而防止感染的发生,表明这些胞内钙离子通道为控制病毒颗粒胞内运输的重要调控因子。研究人员测试了粉防己碱(Tetrandrine)对于埃博拉病毒的抑制效果,发现其在人体内可以抑制埃博拉的首要目标巨噬细胞被感染,此外其在小鼠体内有治疗效果。作用机理为药物抑制TPC1与TPC2,而这两个通道分别负责胞内运输的两个阶段。此外,同为马尔堡病病毒属(Marburgvirus)的线状病毒(filovirus)也会被粉防己碱抑制,表明这种药物也许可作为广谱线状病毒抑制剂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原文地址: Two-pore channels control Ebola virus host cell entry and are drug targets for disease treatment
1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高福讲埃博拉与禽流感的故事
热度 3 fqng1008 2015-2-9 07:50
1 2 3 4 星期五上午,我院举行了深圳市三名工程之一“高福院士工作站”的揭牌仪式,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等参加。揭牌仪式后,我院聘请高福院士为名誉院长、省新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高非常风趣,笑称大家鼓掌后他就是我们的一员,请大家多多关照。随后是院士讲座,他的讲题是“埃博拉与禽流感的故事”。 这是第二次听他讲这个故事,上一次是他刚从塞拉利昂回来刚刚解除医学观察期后,因为已经确定在我院设立工作站,参加了当时深圳市举行的肝胆疾病及传染病高峰论坛。高福1961年11月15日出生于山西省应县, 1983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兽医学系, 1986获得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硕士学位, 1986-1991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 1991-1994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生物化学),1994 年加拿大 Calgary University博士后, 1995-1998 年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 1999-2001 年美国哈佛大学 / 哈佛医学院博士后,2001-2004 年 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博士生导师、Group leader, 2004 -2008年应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08-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至今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2011-至今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福院士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研究,特别是在病原与宿主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原创性工作。揭示了包括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在内的重要囊膜病毒侵入、融合和释放机制,为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潜在靶标;揭示了重要病原跨宿主传播与致病机制,尤其是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突破种间屏障的生态学与分子机制;揭示了CD8等重要免疫分子受体与配体的互作机制以及流感等重要病原细胞免疫机制。曾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基础医学奖等奖项。 作为首批援塞医疗队的负责人之一,高福挑起了移动实验室管理的重任。据说为了搬运那个移动P3实验室,仅租用俄罗斯的大型运输机就花了几千万人民币,因为我国还没有那样的大型飞机。他们在塞拉利昂开展实验室筛查和留观工作,设施装备好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主要目的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公共卫生的防线前移。即由中国前移到非洲去,以免疫情传播到中国措手不及。我国第一批59名援塞医疗队员,包括以他挂帅的检测专家和以302医院为主的临床专家。 高福院士认为,埃博拉疫情在西非蔓延,很大程度与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密切相关,他展示了一些图片表明塞拉利昂人的卫生防疫观念十分淡漠,几乎没有消毒隔离意识。他们的院长和医生护士非常近距离地接触埃博拉患者,自己都没有必要的防护,既不戴口罩,也不戴护目镜,甚至病人死亡之后仍然要举行清洗、抚摸和亲吻等宗教仪式,埃博拉病毒就会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播。他指着图片上的小伙子,拍照时人还好好的,不几天就患病身亡了。而且那里的临床救治也十分简陋,没有像样的医院, 救护车、运尸车、摩托车等必要的交通工具都很缺,救治病人的 仪器设备 和通讯工具也很少,难以有效跟踪和转移病人。 具体来说,他们检测队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检测疑似患者,确认是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第二个是检测尸体,不能再按当地风俗去接触,然后必须直接埋葬。 此外,他个人要做一些跟国际组织的沟通工作,而且是当地两个团队的新闻发言人,接触一些新闻媒体,包括他们的广播站,去给他们做做科普。在 两个月内,中国医疗队累计检测了1635份血液样本,收治留观病例274例。 在留观工作上,最大的挑战就是培训当地护士。一是她们的医学基础确实太差,二是她们的防控意识很薄弱。 但在他们的一再督促下,当地的护士也逐渐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执行了。 对于有报道说,中国医疗队中有成员在塞拉利昂向非洲病患提供中药,测试其治疗效果,据称“很受欢迎”,并且“效果良好”。 高福院士果断地说,该报道有误导性。塞拉利昂是英联邦的一部分,在医学上接受的是西方文化,他们是不会相信中药。在西方理念里,一定要知道药物的有效成分,并做过对照实验,而中药的成分不明确,也没有实验,很难在应对埃博拉这种急性的高致死性病毒上发挥太大作用。 高福坦称,目前人类对埃博拉病毒的了解还非常之少,但这个病毒的传播途径肯定是从蝙蝠传到其他一些动物身上的,如羚羊,以及猴子、狒狒、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而非洲居民有吃这些动物的习惯,进而就感染了病毒。 至于埃博拉的变异程度到底有多大还不清楚。今年8月,美国科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对5月底到6月中旬从70多个塞拉利昂的病人身上分离出来的共99株病毒进行分析,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非常之快,大概是过去40年分离出的病毒的2倍!这说明埃博拉病毒在快速变异,这是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么快速的变异究竟意味着什么现在也不清楚,人们对埃博拉的致病机制和它快速致人死亡的原因,很多细节也还有待研究。 不过现在有一点是清楚的,不论是埃博拉病毒,还是SARS、H7N9,或是其他流感病毒,都有一个共同的机制,就是病毒引起了细胞因子风暴。所谓“细胞因子风暴”就是病毒入侵激起的人类免疫系统的反应过分强烈了,最终是免疫系统杀死了人。 他认为,防治传染病,要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生活习惯上下功夫。高福在报告中提到,2003年的SARS病毒、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大流感、2012年中东的MERS、2013年我国H7N9禽流感感染人的事件,以及2014年发生的西非埃博拉的流行等,这些引起公众关注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呈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病毒的动物源性。 中国的问题是活禽市场,最近在江苏、福建和广东又开始出现H7N9禽流感了。我们明明知道H7N9禽流感是人吃活禽引起的,政府也在大力科普,但还是劝不住民众。大家基于生活习惯,该吃活禽的还是吃,让关闭活禽市场也始终关闭不了,这就看出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冲突有多大,最终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尽管目前在江苏、福建、广东出现的只是一些散发病例,但这种习惯不改变,就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他边说边展示自己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专论文章,呼吁关闭活禽市场,因为在国内说了没有用,只好到国际权威期刊说去。 这是一个“警告”,即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越来越近,随之而来的就是来源于动物的病原感染人类事件,新发突发传染病病毒都是经过动物传播给人类的。比如我们习惯到活禽市场要鲜活宰杀,“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禽流感不厉害?因为他们没有吃活禽的习惯。 附:高福院士的部分发表论文、著作 (1)Structure of measles virus hemagglutinin bound to its epithelial receptor nectin-4,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2013,通讯作者   (2)Origin and diversity of novel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ions,The Lancet,2013,通讯作者   (3)An airborne transmissible avian influenza H5 hemagglutinin seen at the atomic level,Science,2013,通讯作者   (4)Bat-derived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H17 does not bind canonical avian or human receptors and likely uses a unique entry mechanism,Cell Reports,2013,通讯作者   (5)Influenza neuraminidase operates via a nucleophilic mechanism and can be targeted by covalent inhibitors,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通讯作者   (6)Crystal structure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ectin-2/CD112 and its binding to immune receptor DNAM-1/CD226,Journal of Immunology,2012,通讯作者   (7)The two-component system Ihk/Irr contributes to the virulence of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train 05ZYH33 through alteration of the bacterial cell metabolism.,Microbiology,2012,通讯作者   (8)The two-component system Ihk/Irr contributes to the virulence of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train 05ZYH33 through alteration of the bacterial cell metabolism,Microbiology,2012,通讯作者   (9) Genomic and antigen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wly-emerging Chinese duck egg-drop syndrome flavivirus: genomic comparison with Tembusu and Sitiawan viruses,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2012,通讯作者   (10)Crystal structure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ectin-2/CD112 and its binding to immune receptor DNAM-1/CD226,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2,通讯作者   (11)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uraminidase-like molecule N10 derived from bat influenza A viru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2012,通讯作者   (12)Analysis of drug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olates from a tertiary-care hospital in Beijing, China,PLoS ONE,2012,通讯作者   (13)Type-IVC Secretion system: A novel subclass of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 (T4SS) common existing in gram-positive genus Streptococcus,PLoS ONE,2012,通讯作者   (14)Reply to Nuclear export signal and immunodominant CD8+ T cell epitope in influenza A virus matrix protein 1--Sequence sharing between viral nuclear export signals (NES) and CD8+ T cell epitopes,Journal of Virology,2012,通讯作者   (15)Narrow groove and restricted anchors of MHC class I molecule BF2*0401 plus peptide transporter restriction can explain disease susceptibility of B4 chickens,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2,通讯作者   (16)An octamer of enolase from Streptococcus suis,Protein and Cell,2012,通讯作者   (17)Insights into avian influenza virus pathogenicity: the hemagglutinin precursor HA0 of H16 subtype has an a-helix structure in its cleavage site with an inefficient HA1/HA2 cleavage,Journal of Virology,2012,通讯作者   (18)Cross-allele cytotoxic T lymphocyte responses against 2009 pandemic H1N1 influenza A virus among HLA-A24 and HLA-A3 supertype-positive individuals,Journal of Virology,2012,通讯作者   (19)Genomic sequence based scanning for 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mutations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multidrug-resistant and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Journal of Infection,2012,通讯作者   (20)Insight into the interaction of metal ions with TroA from Streptococcus suis,PLoS ONE,2011,通讯作者   (21)A novel“open-form” structure of sortaseC from Streptococcus suis,Protein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Bioinformatics,2011,通讯作者   (22)我国发现的一种引起鸭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新型黄病毒,中国兽医杂志,2011,通讯作者   (23)合成病毒:对流感病毒研究的贡献,生命科学,2011,通讯作者   (24)T细胞功能学与结构免疫学结合方法鉴定HLA-A2限制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富集区,科技导报,2011,通讯作者   (25)A strategy to produc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gp96 by prime-boost regimen using endogenous protein and E. coli heterologously-expressed fragment,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通讯作者   (26)Crystal structure of histidine-containing phosphocarrier protein from 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 MB4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rmostability,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1,通讯作者   (27)An infectious clone of the 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topology of glycoprotein 3 (GP3) addressing the intrachain disulfide bonds; PRRSV infectious clone and GP3 topolog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通讯作者   (28)Special features of the 2009 pandemic swine-origin influenza A H1N1 hemagglutinin and neuraminidase (invited review),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通讯作者   (29)Revival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cytotoxic T-lymphocyte epitopes for immunological diagnosis therapy and vaccine development,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11,通讯作者   (30)Probing genom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by NimbleGen tiling arrays,BMC Genomics,2011,通讯作者   (31)Structural basis of cross-allele presentation by HLA-A*0301 and HLA-A*1101 revealed by two HIV-derived peptide complexes,Molecular Immunology,2011,通讯作者   (32)Plasticity of human CD8αα binding to peptide-HLA-A*2402,Molecular Immunology,2011,通讯作者   (33)Structural analysis of alkaline β-mannanase from alkaliphilic Bacillus sp. N16-5: implications for adaptation to alkaline conditions,PLoS ONE,2011,通讯作者   (34)Cyclophilin E functions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to influenza virus replication by impai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viral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PLoS ONE,2011,通讯作者   (35)LILRA3 binds both classical and non-classical HLA class I molecules but with reduced affinities compared to LILRB1/LILRB2: structural evidence,PLoS ONE,2011,通讯作者   (36)Duck egg-drop syndrome caused by BYD virus, a new Tembusu-related flavivirus,PLoS ONE,2011,通讯作者   (37)Clade 2.3.2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1), Qinghai Lake region, China, 2009–2010,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1,通讯作者   (38)GI-type T4SS mediated horizontal transfer of the 89K pathogenicity island in epidemic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Molecular Microbiology,2011,通讯作者   (39)Crystal Structure of Swin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SLA-1*0401 and Identification of 2009 Pandemic Swine-Origin Influenza A H1N1 Virus Cytotoxic T Lymphocyte Epitope Peptides,Journal of Virology,2011,通讯作者   (40)A large scale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insertion sites for newly acquired genomic islands in bacterial genomes, BMC Microbiology,2011,通讯作者   (41)小议2010国内外生命科学重要进展,遗传,2011,通讯作者   (42)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laninamivir and its octanoate prodrug reveals group specific mechanisms for influenza NA inhibition, PLoS Pathogens,2011,通讯作者   (43)Binding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glycoprotein D to nectin-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Nature Communications,2011,通讯作者   (44)Structural basis of diverse peptide accommodation by the Rhesus Macaque MHC class I molecule Mamu-B*17: insights into immune protection from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ournal of Immunology,2011,通讯作者   (45)Crystal structure of leukocyte Ig-like receptor LILRB4 (ILT3/LIR-5/CD85k): a myeloid inhibitory receptor involved in immune tolera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1,通讯作者   (46)Two distinct conformations of a CTL epitope from rinderpest virus presented by cattle MHC class I molecule N*01801: a host strategy for presentation of a featured peptide,Journal of Virology,2011,通讯作者   (47)Diverse peptide presentation of Rhesus Macaqu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Mamu-A*02 revealed by two peptide complex structures and insights into immune escap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Journal of Virology,2011,通讯作者   (48)Influenza A virus neuraminidase N5 has an extended 150-cavity,Journal of Virology,2011,通讯作者   (49)Enterovirus 71 and Coxsackievirus A16 3C proteases: binding to Rupintrivir and their substrates and anti-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drug design,Journal of Virology,2011,通讯作者   (50)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尔领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学报,2010,通讯作者   (51)天然免疫抗病毒效应分子Mx 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通讯作者   (52)It is not just AIV: From avian to swine-origin influenza viru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0,通讯作者   (53)In-silic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modules of the haemagglutinin protein from the swine-origin influenza virus A (H1N1)-2009,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0,通讯作者   (54)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of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 in swine popula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no evidenc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H5N1 infection in pigs,Zoonoses and Public Health,2010,通讯作者   (55)Ident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definition of H5-specific CTL epitopes restricted by HLA-A*0201 derived from H5N1 subtype of influenza A viruses,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2010,通讯作者   (56)Galanin protects against intracellular amyloid toxicity in human primary neurons,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2010,通讯作者   (57)Crystal structure of EHEC intimin: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EPEC and EHEC,PLoS ONE,2010,通讯作者   (58)基于结构的抗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和研发,医药生物技术,2010,通讯作者   (59)Genetic correlation between current circulating H1N1 swine and human influenza viruses,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10,通讯作者   (60)Detect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subtype H5 using a biosensor based on imaging ellipsome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0,通讯作者   (61)The 2009 pandemic H1N1 neuraminidase N1 lacks the 150-cavity in its active site.,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2010,通讯作者   (62)A dimeric structure of PD-L1: functional units or evolutionary relics,Protein and Cell,2010,通讯作者   (63)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swine-origin A (H1N1)-2009 influenza A virus hemagglutinin (HA) reveals similar antigenicity to that of the 1918 pandemic virus,Protein and Cell,2010,通讯作者   (64)Na+/K+-ATPase β1 subunit interacts with M2 proteins of influenza A and B viruses and affects the virus replication,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0,通讯作者   (65)Novel immunodominant peptide presentation strategy: a featured HLA-A*2402 restricted CTL-epitope stabilized by intra-chain hydrogen-bonds from SARS-CoV N protein,Journal of Virology,2010,通讯作者   (66)Uncovering newly emerging variants of Streptococcus su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agent,Trends in Microbiology,2010,通讯作者   (67)The membrane protein of SARS-CoV acts as a dominant immunogen revealed by a clustering region of novel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defined CTL epitopes,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0,通讯作者   (68)Revival of gene therapy,Protein and Cell,2010,通讯作者   (69)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and host restriction of avian H5N1 influenza viru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09,通讯作者   (70)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与人流感流行,科技导报,2009,通讯作者   (71)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gluconate 5-dehydrogenase from Streptococcus suis: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substrate-free and quaternary complex enzymes,Protein Science,2009,通讯作者   (72)Stable non-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on NS gene (NS1 and NS2 proteins) of Qinghai Lake H5N1 influenza virus (Clade 2.2) after successive passages in Muscovy ducks,Science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2009,通讯作者   (73)MyBASE: a database for genome polymorphism and gene function studies of Mycobacterium,BMC Microbiology,2009,通讯作者   (74)Avian influenza virus,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ARS-coronavirus and beyo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ecology and the situation in China,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9,通讯作者   (75)Structure and cleavage-specificity of the chymo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 (3CLSP/nsp4)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2009,通讯作者   (76)Crystal structures of Streptococcus suis mannonate dehydratase (ManD) and its complex with substrate: genetic and biochemical evidence for a catalytic mechanism,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09,通讯作者   (77)The challenges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mechanism,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09,通讯作者   (78)Autophagy is involved in influenza A virus replication,Autophagy,2009,通讯作者   (79)恒河猴MHC-I类分子Mamu-A*02与SIV抗原表位复合物的纯化和晶体学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9,通讯作者   (80)鸡β2-微球蛋白及其硒代衍生物的制备和晶体学研究,科技导报,2009,通讯作者   (81)Structural immunology and crystallography help immunologists see the immune system in action: How T and NK cells touch their ligands,IUBMB Life,2009,通讯作者   (82)Crystal structure of myeloid cell activating receptor leukocyte Ig-like receptor A2 (LILRA2/ILT1/LIR-7) domain swapped dimer: molecular basis for its non-binding to MHC complexes,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2009,通讯作者   (83)Rhesus macaque: a tight homodimeric CD8??,Protein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Bioinformatics,2009,通讯作者   (84)Analysis of hemagglutinin-mediated entry tropism of H5N1 avian influenza,Virology Journal,2009,通讯作者   (85)Website for avian flu information and bioinformatic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09,通讯作者 (86)免疫学前沿进展 (第二版) 第七章: 结构免疫学研究进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分子识别,Frontier Progress of Immunology (Edition 2) Chapter 7 Research Progress of Sructural Immunology: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第3作者   (8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与多肽的相互作用,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nteraction with Peptides,John Wiley and Sons, Ltd,2011-08,第2作者   (88)应用于健康、环境及生物安全的生物传感器 第七章:应用于人类健康的无标记生物传感器,Biosensors for Health, Environment and Biosecurity Chapter 7: Label-free Biosensors for Health Applications,InTech,2011-07,第1作者   (89)免疫学前沿进展(第一版) 第六章: 结构免疫学研究进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分子识别,Frontier Progress of Immunology (Edition 1) Chapter 6 Research Progress of Sructural Immunology: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6585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热度 10 sciencepress 2015-2-6 08:36
“埃博拉” 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说它 “熟悉” ,是因为早在1976年科学家就发现并分离了埃博拉病毒,并且此后作为一种高致死性烈性传染病病原,倍受国际生物安全和传染病防治领域机构和学者关注; 说它 “陌生” ,是因为过去的埃博拉疫情总是发生在非洲偏远农村一隅,悄然而来,飘忽而去。2014年这场西非埃博拉疫情大暴发,一改既往模式,蔓延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感染与死亡人数之多,肆虐了西非三国包括首都在内的几乎所有城市,历史罕见。尤其是由于在西非感染的外籍人员回国医治,相继在美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多国产生输入性病例,并且因医治过程中的不当医院防护,在部分国家发生了新的院内感染,更使全世界人民感到了现实威胁。 这次疫情给人类,也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埃博拉离我们不远! 埃博拉病毒的 “捉迷藏” 游戏 自从埃博拉于1976年首次在前扎伊尔和苏丹暴发以来,并不是规律地每年出现,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与人类感染相关的四种埃博拉病毒以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出现频率最高,苏丹埃博拉病毒次之;只有1976同时出现了扎伊尔和苏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2007年同时出现了苏丹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的暴发,2012年同时出现了苏丹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的暴发。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在1978-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2012年没有暴发流行;苏丹埃博拉病毒在1977-1978、1980-1999、2001-2003、2005-2010和2013-2014年没有暴发流行的报道;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只是零星出现,只在2007年和2012年有过两次暴发流行的报道;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只有在1994年有过个案报道。对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苏丹埃博拉病毒暴发的静息期现象,与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的静息期类似。鼠疫在自然疫源地中,也常常有类似的静息期的现象,至今也仍是个谜。对于埃博拉病毒的静息期,流行病学家开展了大量艰苦的调查工作,曾经在多个地区调查了大量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床虱、臭虫、蚊子、蜱虫和蝙蝠等。科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包括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什么?节肢动物是否可以传播该病毒?病毒在静息期内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埃博拉病毒是否有中间宿主(如像禽流感病毒一样在猪或家禽中扩增后传播给人类)? 图1 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静息现象 图中黑色代表某个病毒所致的暴发,白色表示当年没有暴发流行 埃博拉病毒病从流行病学角度讲,存在着如图1所示的“捉迷藏”现象,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病毒本身在自然生活史中受到某种媒介或宿主的限制因素,是否存在着病毒与可能的宿主、媒介以及其他动物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病毒地理分布的特征,是否存在病毒与气候、生态密切相关的因素等,都是围绕这种静息期现象的重要问题,揭开上述之谜,有利于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预警和防控。 目前暴发埃博拉地区的生态特点 目前已经确认埃博拉病毒属包括5个种: 扎伊尔、苏丹、塔伊森林、本迪布焦和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除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外,其余4种埃博拉病毒都有人感染发病的报告。目前,全球已经暴发28起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自然状态发生的疫情除个别病例发生在美国、西班牙外,其余均发生在非洲大陆,大规模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非洲10°N—10°S 的地区。发生疫情的非洲国家有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乌干达、苏丹、加蓬、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 在2013~2014年以前的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相对封闭的偏远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经济贫穷落后,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而且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往往迅速恶化并死亡,几乎没机会传染给新宿主,因此,以往一般疫情主要集中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但2013~2014年改写了以往关于埃博拉暴发的规则。此次因埃博拉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自1976年首次有记载的埃博拉爆发以来的死亡总数。病毒也已经在足够多的国家突然出现:先是几内亚,然后是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马里、西班牙、美国等——意味着世界上首次埃博拉病毒大流行出现了。但 2013~2014年暴发疫情出现了非常不同的特点,病毒袭击了一些毫无准备的西非国家,它们之前毫无应对埃博拉的经验,并且迅速扩散到人口稠密的热点城市(图2)。 埃博拉暴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该地区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mm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植被是茂密的常绿阔叶林。生态位研究预测结果显示超过50%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埃博拉出血热适生区内,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超过埃博拉出血热适生区面积的5%。埃博拉出血热的暴发受到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地区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温度和降雨在埃博拉出血热的暴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林斯顿大学学者研究了目前已经发生的28次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和温度、降雨之间的关系,筛选出最优模型显示每次暴发疫情与前2个月的温度和前3个月的绝对湿度密切相关。 图2 历史上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时空分布图 五角星表示发生时间,底图是人口密度,颜色从灰色到红色表示人口密度由低到高 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除与植被、气候等自然相关外,也与暴发地区的社会政局、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纵观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史,尽管疫情经常神秘地袭击热带雨林地区,但是暴发地点不是随机分布的。埃博拉暴发疫情常常发生在政局不稳、社会贫穷、经济落后、医疗公共卫生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生态因素可能引起埃博拉病毒起源于丛林地区,但是社会政治格局决定了疫情的发展趋势,一次疫情究竟是会单独孤立的病例还是持续的暴发。社会政治经济对埃博拉出血热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第一,贫困驱使人们为了生计去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乱砍乱伐,到森林更深处进行捕猎、采矿,增加了接触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风险;第二,不幸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时,将毫无防护医护人员感染,发生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患者又回到自己家庭、社区引起进一步的传播;第三,社会政局不稳、政府效率低下、医疗资源匮乏,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2013~2014年埃博拉暴发疫情重点发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而且疫情迟迟控制不住,与这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密不可分。 宿 主 动 物 埃博拉病毒作为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尽管科学家们非常努力地搜寻其宿主动物,但到目前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动物依然十分神秘。要想成为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动物需要满足五个方面的条件: (1) 易感性,该动物必须能感染埃博拉病毒,而且对埃博拉病毒的感染率高; (2) 耐受性,该动物机体在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反应轻微或呈隐性感染,如果动物耐受性很差,很快就会因感染而死亡,就起不到贮存宿主的作用,因而能作为宿主的动物必须具有相当的耐受性,即感染博拉病毒后不易发病。最好是隐性感染,不发病并可长期携带博拉病毒; (3) 传播性,作为贮存宿主的动物在具有良好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前提下,必须有适于传播博拉病毒的途径和方式; (4) 生存力,宿主动物的生存力十分重要,宿主动物的寿命长,博拉病毒在其体内繁殖的时间也就长,作为贮存宿主的作用就大。反之,生存力弱,存活时间短,则可能起不到贮存宿主的作用; (5) 种群数量充足而稳定 若动物具有上述各方面条件,但只是稀有种群,数量很少,稍有不测就处于濒危状态,这种动物至多也只能起到易感带毒的作用,不可能成为贮存宿主。 从1976年科学家发现埃博拉病毒开始,科学家们就非常努力搜寻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动物,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确定埃博拉病毒的非人类脊椎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科研人员从中非共和国共捕获242只啮齿类动物(鼠科、鼩鼱科)并采集其脏器,从标本中利用RT-PCR方法检测到扎伊尔型病毒RNA,并提出了小鼠、鼩鼱作为埃博拉病毒可能的储存宿主。非常遗憾的是,并没有通过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或病毒分离获得扎伊尔 埃博拉 病毒的直接证据。 有趣的是,在实验室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洲野生果蝠和食虫蝙蝠,病毒可以在果蝠和食虫蝙蝠体内复制,但动物表现出隐性感染症状,这符合经典动物宿主的特征。2005年,在中非的一次调查中,研究人员共检测了1000只动物,679只蝙蝠,其中有3种非洲果蝠[锤头果蝠( Hypsignathus monstrosus )、富氏饰肩头果蝠( Epomops franqueti )和小领果蝠( Myonycteris torquata, 又称孤领果蝠或环颈鼠果蝠)]体内检出扎伊尔型病毒RNA和抗体,非洲的果蝠很可能是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这三种蝙蝠在非洲是普遍存在的。这是首次发现蝙蝠可能携带埃博拉的证据。可通过接触分泌物或污染的水果而传播给大猩猩或人类。多起人类暴发疫情中的指示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指向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有将感染源头指向果蝠,但仍有部分疫情指示病例的感染来源缺乏明确线索(表3-1)。其中1976年和1979年在苏丹N’zara同一工厂为暴发源头的两起苏丹埃博拉病毒病得暴发都与该工厂内大量栖息的一种蝙蝠相关。在肯尼亚的艾利根山(Mount Elgon)的山洞内栖息这大量的蝙蝠,至少有两人因接触了它们而被感染了马尔堡病毒。 埃博拉病毒传播给人类最有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或接触其他终端宿主如大猩猩、黑猩猩等而感染。200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村民食用捕猎的迁徙过程中的锤头果蝠,在剖杀过程中被感染,虽然首发病例痊愈了,但他传给了自己4岁的女儿,很快发病死亡。按照当地的传统,他的女性亲属和朋友给她准备葬礼,其间,一个妇女被感染,继而引发埃博拉的爆发,最终导致246人发病,186人死亡。 这是首次报道与蝙蝠有关的暴发。 2013~2014年西非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埃博拉的最初源头是由一种受感染的果蝠咬了一名两岁男孩所致。那个男孩被蝙蝠咬过后,其母亲也被感染,两人都在一周内死亡。此后,该病被参加葬礼的哀悼者传播到各地,进而引起此次埃博拉出血热大暴发。除人类暴发疫情外,还有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狒狒等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发病、死亡。从1985年到2000年,在喀麦隆、加蓬和刚果开展的一项调 查中,检测了20种790只非人灵长类动物。因为已有报道,人类暴发往往伴随着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的暴发。在喀麦隆,18%(21/119)黑猩猩抗体阳性,说明它们感染过埃博拉病毒;另外,在大猩猩和狒狒中也发现了阳性。在洞中刚出生或正在养育的年幼动物中没有检出阳性血清,说明这些动物还没有接触自然界中生存的埃博拉病毒。 表 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宿主一览表 年份 首发病例发病地点 波及国家 病毒型别 宿主 2014 赤道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苏丹型 可能是果蝠 2013 ~ 2014 Gu é ck é dou, 几内亚 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 扎伊尔型 果蝠 2012 东方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本迪布焦型 不明确,与食用丛林肉有关 2012 基巴莱区,乌干达 乌干达 苏丹型 不明确 2008 ~ 2009 开赛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不明确 2008 ~ 2009 本迪布焦区,乌干达 乌干达 苏丹 7 型 不明确 2007 开赛省,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果蝠 2004 延比奥县,苏丹 苏丹 苏丹型 不明确 2003 Mbono 区,刚果 刚果 扎伊尔型 大猩猩 2002 ~ 2003 Mbono 和 K é ll é 区,刚果 刚果 扎伊尔型 可能是小羚羊,黑猩猩和大猩猩 2001 ~ 2002 Makokou 和 M é kouka, 加蓬刚果边境 加蓬刚果 扎伊尔型 可能是小羚羊,黑猩猩和大猩猩 2000 ~ 2001 Gulu, Masinsi 和 Mbarara 区,乌干达 乌干达 苏丹型 不明确 1996 ~ 1997 Boou é , 加蓬 加蓬 扎伊尔型 黑猩猩 1996 约翰内斯堡,南非 南非 扎伊尔型 去加蓬旅行感染 1996 Mayibout, 加蓬 加蓬 扎伊尔型 黑猩猩 1995 基奎特,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可能是果蝠 1994 Ta ï 国家公园 , 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 塔伊森林型 黑猩猩 1994 M é kouka, 加蓬 加蓬 扎伊尔型 大猩猩 1979 恩扎拉和马地,苏丹 苏丹 苏丹型 不明确 1977 坦达拉,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不明确 1976 Yambuku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可能是羚羊或猴子 1976 恩扎拉和马地,苏丹 苏丹 苏丹型 可能是果蝠 在中非,埃博拉病毒对大猿猴存在着自然感染。灵长类动物学家发现在2001年的加蓬埃博拉暴发前,在森林中有大量的动物尸体。此次暴发后,当地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种群数量大大下降,估计有数千只动物死于埃博拉。在2002年10月到2013年1月,8个大猩猩种群消失了(约143只)。在塔依森林和象牙海岸等地也有类似的观察与报道。 在非洲的森林羚羊和豪猪中也曾有疫情报告。从历史上看,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只发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暴发。但在2008年,菲律宾第1次发现家猪感染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该病毒与之前发现的同型病毒高度相似。6名负责饲养和屠宰的工人检出抗体但未发病,并造成人类隐性感染。 中国2011年的研究也证实上海农场中家猪感染了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2011年2月至9月上海三家农场养殖家猪呈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症状后,研究人员除了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外,还进行了雷斯顿埃博拉病毒的检测。共从上海三家养猪场采集137头猪的脾脏标本,脾脏标本研磨后利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 USA)提取总RNA,后使用RT-PCR方法进行扩增385-bp的目的片段。这些标本中,经检测4份标本雷斯顿埃博拉病毒阳性,阳性率为2.92%(4/137)。所有4份阳性标本是来源于8周龄以下的仔猪,而且4分标本同时检测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两种病毒复合感染。经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发现,4份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1%~97.2%。本项研究提示在上海家猪中存在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遗憾的是,并没有分离到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这些研究都提示其他潜在宿主的可能。这提示人类和上述动物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终末宿主,而非自然储存宿主。非人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黑猩猩)、森林羚羊和豪猪,以及果蝠等可能将埃博拉病毒传播给人类,但具体跨种传播的机制和过程尚不明确,也不能排除存在其他中间宿主的可能。 1983年在一次调查无出血热病史的正常人时,发现9.7%的人呈埃博拉抗体阳性,在森林居住者的年轻人中和雨林居住者中的阳性率最高。说明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自然循环,且能够引起亚临床感染。抗体调查还显示,农村地区人群的抗体水平比城市人群高,猎人比农村人群高,因此,提示埃博拉病毒可能以某种形式在非洲某处藏匿着。 中 间 媒 介 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定埃博拉病毒是否可以通过中间媒介动物进行传播。传播媒介是中间宿主比如节肢动物,只是机械地将病毒从储存宿主传播给易感者。例如登革病毒和黄热病病毒都可以通过节肢动物媒介-蚊子进行传播疾病。一些证据提示媒介昆虫在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中可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第一,埃博拉病毒核苷酸序列相对保守。即使与几十年前分离到的病毒相比,不同亚型病毒在核苷酸水平保持稳定。病毒这种稳定性特点使得病毒可以在多种宿主中维持。第二,埃博拉病毒通过患者污染的针头来传播,这类似于自然界中蚊子或其他节肢动物的叮咬。其他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一般也是不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第三,有些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假说。有研究者研究尝试在蚊子和蜱中接种雷斯顿 埃博拉病毒 ,但是没有接种成功。然而,其他研究已经表明,马尔堡病毒可以在蚊子体内存活长达三周,但是病毒并没有复制。即使马尔堡病毒没有在蚊子体内复制,但是蚊子依然可以起到机械性传播病毒的作用。 埃博拉的可防特性 人们对埃博拉的恐惧来自于对其的不甚了解,虽然埃博拉具有很高的病死率,但其并非不可防控。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nm,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相对分子质量为4.17×10 6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力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μm。 从上面对埃博拉病毒的介绍可以知道,其具有包膜,那么它就对化学药品敏感,75%乙醇、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同时EBOV虽然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但60℃ 1h便可以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再者,埃博拉经过证明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播,还没有发现其通过空气传播的证据,这也就是说其可防可控,只要严格避免直接间接接触确诊患者体液就可以阻断埃博拉的传播。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呕吐物、乳汁、尿液、精液等)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法。埃博拉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疫情现场的工作人员等,在与上述人员接触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做好防护措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埃博拉通过体液传播,但其致病力特别强,实验表明1~10个病毒就可以感染人;再者其潜伏期2~21天,比较长,这也就增加了对病毒携带者的管控难度。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杨瑞馥 等主编 《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 《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 是中国援助塞拉利昂抗击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第二批实验室检测队和医疗队队员在弗里敦抗埃前线的心血结晶。作者在完成危险而艰巨的埃博拉实验诊断和临床救治任务的同时,全面总结了埃博拉病毒病发现以来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免疫机制、疫苗与药物、检测与鉴定、临床救治、疫情防控以及生物安全操作等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对埃博拉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积极展望,对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转载本文请联系“ 科学出版社 ” (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授权 同意。 转载请在文前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杨瑞馥 等主编《 现代瘟疫——埃博拉病毒病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719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埃博拉病毒变异或影响新药疗效
qujiangwen 2015-1-26 15:39
原标题:美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变异 或影响新药疗效   埃博拉病毒变异或影响新药疗效   新华社华盛顿1月20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20日说,他们已经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在过去40年中所发生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正在研制中的埃博拉药物的疗效。   根据这项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目前有前景的埃博拉药物大多以病毒基因序列为靶向,可分为3类: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和磷酰二胺吗啉代寡核苷酸(PMO)药物,它们均基于1976年和1995年在扎伊尔(即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研制,这两次病毒与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类型类似。但病毒也会进化,一旦出现较大变化,药物可能就不会那么有效。   为此,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对当前在西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以及上述两次流行的埃博拉病毒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发生了600多个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变异,这相当于约3%的病毒基因序列发生变化。   研究还表明,上述600多个变异中有10个变异可能影响以病毒基因序列为靶向的药物的疗效。而且,其中有3个变异就发生在这次西非埃博拉流行的约一年时间里。基于此,该研究呼吁药物研发者验证这些变异是否会影响其药物的疗效。   研究第一作者、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杰弗里·库格尔曼在一份声明中说:“这种病毒在有关药物被设计出后发生了变化,不仅如此,它还在继续变化。因此,埃博拉研究人员需及时评估药效,确保珍贵资源不被浪费在研发已不再有效果的疗法上面。”   目前尚无有效的埃博拉药物和疫苗,但有关疗法的临床试验正在加速进行中,包括美英合作研发的cAd3-ZEBOV疫苗和加拿大开发的rVSV-ZEBOV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自去年埃博拉疫情出现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1万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8400多人死亡,疫情最严重的是西非三国(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123/c1007-26435781.html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1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埃博拉应急研究”重大项目指南-自然基金委20150119
zhaohq1209 2015-1-23 10:31
附件 “埃博拉应急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急性感染的烈性传染病。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已多次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2013年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相继出现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且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截至2014年12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6841人死亡,受感染的病例总数达到18464人,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埃博拉疫情。目前,应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疫苗和药物都还处于研制阶段。随着我国劳务贸易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尤其是和非洲国家的商贸和人员交流日益活跃,埃博拉病毒进入我国的风险一直很大,给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及社会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对埃博拉出血热和埃博拉病毒启动相关基础研究,如认识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其致病机制,研发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埃博拉出血热在我国的出现和蔓延势在必行。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项 目将针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重大需求,围绕病原学、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免疫病理和抗病毒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尽快揭示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制,为防治埃博拉出血热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埃博拉病原学研究。 主要资助针对埃博拉病毒本身的研究,旨在阐明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征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内容包括埃博拉病毒的动物溯源,病毒基因组变异和进化规律,病毒的入侵、复制和装配机理,病毒主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以及病原检测的新策略研究。 (二)埃博拉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 主要资助通过蛋白质谱或深度测序等组学手段研究埃博拉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或非编码RN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和系统调控网络,深入研究干扰素系统蛋白与病毒抗干扰素蛋白之间的相互拮抗机制,研究各种病毒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信号调控机制。 (三)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研究。 主要资助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机制研究。重点资助导致炎性细胞异常激活的病毒组分挖掘,以及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的网络机制研究。资助研究病毒高滴度复制的免疫逃逸机制,以及凝血障碍的分子与免疫细胞机制。鼓励通过建立细胞和动物感染模型,系统阐述埃博拉病毒及出血热的自然感染史和病理学特征,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础研究建立关键的技术平台。 (四)抗病毒机制研究和新药物靶点的发现。 主要资助针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防治手段和作用机制研究。包括新药物靶点的发现,抗病毒抗体、多肽及小分子的筛选及结构与功能研究,以病毒关键位点为靶向的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假病毒和复制子等高效安全可控的体外评价体系的研究等。 三、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即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申请。 (二)限项规定。 本重大项目不计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限项申请范围。 (三)资助强度与资助期限。 本重大项目计划资助1项,资助“直接费用”2000万元,资助期限为“2015年7月—2017年12月”。 (四)申请注意事项。 1. 本重大项目 只受理整体申请,要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不单独受理针对本项目指南的部分研究内容或一个课题的申请。 项目课题设置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合作单位不超过2个;项目主持人必须是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本重大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特别要求: 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当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否则按不端行为处理,依托单位负有审核责任。 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不符合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 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须先在 ISIS 系统中填写“项目申请书”,并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埃博拉应急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H19。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4)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说明本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签字和盖章页”(可根据需求增加)中“依托单位公章”须加盖“项目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合作研究单位公章”须加盖“课题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 “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签字和盖章页”中“依托单位公章”须加盖“课题申请人”所属依托单位公章;“签字和盖章页”中“合作研究单位公章”:已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 (5) 所有研究工作都要求在符合国家生物安全操作规定的条件下严格执行。 (6)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7)申请人应当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 “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其中“课题申请书”必须先于“项目申请书”提交,“项目申请书”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确认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 3. 依托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报送经依托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申请材料时,应当通过ISIS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当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 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者邮寄至项目材料 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项目申请材料”。请勿使用邮政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4. 本重大项目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5年3月2日至10日16时。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医学科学部负责受理及后续工作。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1月19日印发
个人分类: 其他|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赢埃博拉“比赛”的下半场
sciencepress 2014-12-2 15:42
《科学通报》 2014年第36期即将刊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余宏杰等人的 研究论文——“ 西非埃博拉病毒病传入中国的可能航线和风险估计 ”, 《科学通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最近刚刚从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病的前线返回国内,特为该文撰写了评述“ 打赢埃博拉‘比赛’的下半场 ”,全文如下: 埃博拉病毒病 (Ebola virus disease) 也称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于 2013 年底在西非几内亚开始出现 , 2014 年 3 月发生本地流行 (2014 年 2 月份出现出血热患者 , 3 月份确诊为埃博拉病毒病 , 回顾性调查发现的指示病例可能是一名 2013 年 12 月初死亡的儿童 ), 3 月底传入利比里亚 . 随后 , 埃博拉病毒病于 2014 年 5 月份扩散至塞拉利昂 , 并于 9 月底传入西班牙和美国 ( 由医疗后送的埃博拉患者感染本地医务人员 ) . 在西非疫区 , 埃博拉病毒病仍呈流行状态且病例数快速增长 . 尽管最近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无国界医生组织 (MSF) 声称在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出现了 “ 拐点 ” — —即新发病例出现下降趋势 ( 图 1), 但塞拉利昂新发病例的持续上升和马里新出现的本地流行 ( 马里于 10 月开始出现病例 ) 等状况 , 使我们感觉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 . 截至 2014 年 11 月 21 日 , 全球已累计报告了 8 个国家的 15351 例病例 , 其中死亡 5459 例 . 病例主要集中在西非三国 ( 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 ), 其他 5 个国家包括尼日利亚 20 例 (8 例死亡 ) 、马里 6 例 ( 全部死亡 ) 、美国 4 例 (1 例死亡 ) 、塞内加尔 1 例、西班牙 1 例 . 本次疫情是自 1976 年发现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以来流行规模与范围最大的一次 , 因此 WHO 于 2014 年 8 月 8 日宣布这起疫情 “ 非同寻常 ”, 已构成 “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 联合国为应对西非埃博拉疫情专门召开了特别会议 , 号召世界各国积极参与疫情的防控 . 中国除了提供物资与资金的援助外 , 于 2014 年 9 月 16 日派出一支由 62 人组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 , 包括实验室检测和医疗 2 个团队 . 本人有幸作为该团队的一员 , 与大家一起在塞拉利昂工作、抗疫 2 个月 ( 于 11 月 16 日回国 ) . 图 1 2014 年 3 月 25 日至 11 月 21 日 WHO 公布 的 西非三国埃博拉病毒病累计病例数 (15319 例 ) 和死亡数 (5444 例 ). 面对日益猖獗、持续流行的埃博拉疫情 ,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 , 国际社会应对埃博拉遭遇 “ 惨败 ”, 我们输掉了 埃博拉的战役 . 然而 , “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 实际上 , 我们正在和埃博拉病毒进行着一场战役 . 如果把整个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斗比作一场足球赛的话 , 我们只是输掉了 “ 上半场 ”, 即没能将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说未能有效控制在西非三国疫区 , 使得病毒传播到了美国和西班牙等国家 , 并在当地发生了本地病例 . 若把病毒控制在西非疫区国家比作 “ 比赛 ” 的上半场 , 那么病毒传入美国、进入欧洲 , 则使得这场战役进入了 “ 下半场 ”. “下半场”是 指埃博拉病毒在西非主要流行国之外发生了传播与流行 , 而病毒进入美国和西班牙便是 “ 下半场比赛 ” 哨声的吹响 . 庆幸的是 , 美国和西班牙的病例得到有效治疗、疫情得到控制而没有进一步传播开来 . 然而 , 如果西非疫情不能有效控制 , 埃博拉病毒传到世界各地 , 甚至传入到中国的风险一直都是存在的 . 因此 , “ 下半场 ” 比赛的主场仍然是在西非 . 为了遏制埃博拉疫情 , 国际社会应该积极加盟西非的疫情 “ 抗击战 ”. 既然埃博拉病毒已传入了美国和欧洲 , 那么进入我国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同事们在余宏杰博士的带领下 , 对疫情传入中国的风险与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的定量估计 , 发现由于频繁的航空往来 ( 商贸、旅游、留学生教育交流等 ), 埃博拉病毒通过民航客运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美国和西班牙都是航空传入 ), 但是风险较低 . 文章并提出 , 加强口岸检疫检测 , 并争取在西非疫区对离境的旅客进行检疫筛查 , 可以有效防止病毒扩散 ; 同时也建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 “ 关口前移 ”, 积极 “ 走出去 ” 参与西非疫区国家的埃博拉疫情防控 . 目前 , 我国在西非疫区国家已有实验室检测队 ( 塞拉利昂 ) 、培训队 ( 塞拉利昂 ) 和埃博拉医疗队 ( 塞拉利昂、利比里亚 ). 根据我在塞拉利昂 2 个月的工作经历 , 发现当地的公共卫生设施和疫病防控能力非常有限 , 急需国际社会的支援 , 呼吁全世界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 在人力和物力上全面支持疫区国家 ; 塞拉利昂政府应该密切与联合国和 WHO 合作 , 做好领导与协调工作 , 因为强有力的领导与周密细致的协调至关重要 , 是战胜埃博拉疫情的重要保障 . 让我们团结起来 , 赢得埃博拉战役的 “ 下半场 ”. 高 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2206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1 Baize S, Pannetier D, Oestereich L, et al. Emergence of Zaire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 N Engl J Med, 2014, 371: 1418–1425 2 Gire S K, Goba A, Andersen K G, et al. Genomic 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 outbreak. Science, 2014, 345: 1369–1372 3 Schieffelin J S, Shaffer J G, Goba A, et al. Clinical illness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Ebola in Sierra Leone. N Engl J Med, 2014, 371: 2092–210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ituation Reports: Ebola Response Roadmap. http: //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 144117/1/roadmapsitrep_21Nov2014_eng.pdf?ua=1 5 Meltzer M I, Atkins C Y, Santibanez S, et al. Estimating the future number of cases in the Ebola epidemic—Liberia and Sierra Leone, 2014–2015. MMWR Surveill Summ. 2014, 63: 1–14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Statement on the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the 2014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http: //www.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2014/ebola-20140808/en/ 7 Baden L R, Kanapathipillai R, Campion E W, et al. Ebola--an ongoing crisis. N Engl J Med, 2014, 371: 1458–1459 8 Gao G F, Feng Y. On the ground in Sierra Leone. Science, 2014, 346: 666 9 Nabel G J, Gao G F, Sabeti P, et al. Ebola and Emerging Viruses. http: //view6.workcast.net/register?pak= 3842225216019012. 10 赖圣杰, Jennifer Miniota, 王丽萍, 等. 西非埃博拉病毒病传入中国的可能航线和风险估计. 科学通报, 2014: 59: 该点评文章已于12月1日在《科学通报》在线发表,将被收录于2014年第36期~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3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壮烈殉职的白衣战士永垂不朽!
lilianda 2014-11-18 06:27
壮烈殉职的白衣战士永垂不朽! 李连达 李贻奎 在每次烈性传染病大流行时,都有一批白衣战士壮烈殉职。在我国“非典”流行初期,有些医务人员受染牺牲,一批烈士倒下去,又一批白衣战士冲上去,出现前仆后继,争先恐后的悲壮局面。 世界卫生组织 11 月 14 日宣布:在埃博拉流行中,已有 14413 人受感染,其中医务人员 570 人(约占 25% )。死亡 5177 人,其中医务人员 324 人(约占 15.9% )。 医务人员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忘我的工作。医务人员受染比例及死亡比例之高都是空前的,损失惨重!我国为了救助各国各疫区的人民,已派出多批医疗队,几百名白衣战士带着国家的嘱托,疫区群众的渴望,奔赴艰难危险的第一线,他们是当之无愧伟大的白衣战士,最可爱的勇士! 祝福所有战斗在疫区的白衣战士都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伟大的贡献!都能平安的凯旋归来!
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药物靶点可能导致埃博拉病毒的有效治疗
zhpd55 2014-11-14 09:07
新药物靶点可能导致埃博拉病毒的有效治疗 诸平 据威利( Wiley )出版公司网站 2014 年 11 月 13 日报道,还没有获得批准的治疗或预防埃博拉病毒疾病方法 , 但是调查人员已经设计多肽模拟埃博拉病毒的 N-trimer, 这是一种用于增加进入细胞内高度保守区的蛋白质。研究小组表明 , 可以这些多肽类作为目标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可能会阻止埃博拉病毒进入细胞的药物。蛋白质科学研究的资深作者 Michael Kay 博士说 , “与当前最有前途的埃博拉病毒治疗或预防方法相比较 , 它具有种特异性 , 我们的‘通用’目标是广谱抑制剂的选择 , 应该能够阻止所有已知的和未来类似的埃博拉病毒。 ”更多信息值得关注
个人分类: 新观察|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埃博拉的几点疑问
qujiangwen 2014-11-10 09:07
中国科学报:关于埃博拉的几点疑问 人们对埃博拉日益了解,但仍有很多谜题未解 我们需要有关这种病毒更多的病毒学、临床描述和流行病学信息。 对于世界绝大部分人而言,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疫情背后的病毒似乎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但Leslie Lobel认为人们将很快知道它的“身世”。 2012年,Lobel和一个研究小组花费6个月时间在乌干达研究埃博拉和相关病毒。在研究过程中,这些病原体在中非引发了至少4次独立的埃博拉疫情暴发,感染了100多人。作为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病毒学家,Lobel认为,这些暴发就像大地震前的小颤动。“我们都说,有事要发生,有大事要发生。”他说。 跟Lobel一样,其他科学家也曾预测这些病毒终有一天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现在非洲埃博拉暴发证明他们是对的。实际上,科学家提及的“埃博拉病毒”包括5种密切相关的病毒。而引发此次疫情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更被普遍称为“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连同马尔堡病毒和Lloviu病毒组成了线状病毒。所有这些线状病毒都有共同结构,大部分能够引发致命出血热。 2001年美国遭受炭疽热袭击后,针对这些曾被忽略的病毒的研究才开始加速。因为当时的恐怖袭击促使政府提供经费研究那些可能被用于生化恐怖袭击的致命病原体,并建造了能够安全研究这些病毒的专门实验室。科学家已经了解了这些病毒的作用机理,并研发出可能有效的实验疫苗和治疗方案。“生物防御资金是巨额的。”研究埃博拉病毒已26年的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家Thomas Geisbert说。 但线状病毒研究仍存在缺口。科学家怀疑尚有未发现的线状病毒家族成员。他们还致力于弄清哪些动物是线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以及为何人类社会线状病毒暴发的频率在增加:过去21年中发生了19次,今年就发生了3次。由于疫情暴发无法预测和线状病毒实验室研究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找出答案非常困难。 现在,随着埃博拉疫情的升级,相关科学研究开始备受重视。研究人员意识到,如果能够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知识和如何控制它,就有可能阻止它。“我们需要有关这种病毒更多的病毒学、临床描述和流行病学信息。”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公共卫生学家Michael Osterholm说,“没有人会低估进行这些研究的难处,但获得这些信息确实非常重要。” 出于这种考虑,《自然》撰文解读了有关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线状病毒最紧迫的科学问题。 线状病毒来自哪里? 2007年7月,一位在乌干达洞穴中勘探铅矿和金矿的矿工感染了马尔堡病毒。当地政府关闭了该洞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里进行了调查。他们希望能为一个存在数十年之久的问题找到答案:哪些动物是线状病毒的天然宿主?这个谜题出现于1967年,当时马尔堡病毒(首个被发现的线状病毒)感染了欧洲实验室负责处理进口猴子的工作人员。线状病毒感染对猴子、人类和其他猩猩的高致命性表明,灵长类动物不是天然宿主:如果一种病毒能杀死许多宿主,那它就无法繁殖,并会消失。有线索显示蝙蝠可能是宿主,但要证明这一观点,科学家需要找到一只被感染的蝙蝠。 研究人员捕捉了生活在该矿洞里的约1300只蝙蝠,并检测了马尔堡病毒。他们最终在5只埃及果蝠体内发现了传染性马尔堡病毒,但没有一只蝙蝠出现相关症状。 但科学家不完全清楚该病毒如何从蝙蝠传染到人类,尽管最可能的路径是体液接触。感染马尔堡病毒的蝙蝠津液中会含有病毒,它们在水果上留下痕迹的同时也留下了病毒,之后其他动物吃下这些果实,病毒也随之传播出去。知道其他线状病毒的宿主是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宿主是什么,否则很难限制病毒入侵。”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家John Dye说。 研究人员目前强烈怀疑蝙蝠也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1976年,在已知的首次埃博拉疫情暴发中,苏丹6位工作在有蝙蝠的厂房的工人最先受到感染。研究人员曾经从蝙蝠体内隔离出“埃博拉病毒”抗体以及这些病毒的基因材料片段。但要证明蝙蝠就是宿主十分困难,同时也能根据稀有、零星的疫情暴发追溯来源。埃博拉疫情曾起源于很多地区,偶尔发生在与蝙蝠接触的人或动物身上。“你几乎要找遍整个热带森林。”CDC分子病毒学家Jonathan Towner说。 最近一次埃博拉疫情暴发被认为在2013年12月开始于几内亚东南部。一个两岁大的男孩死于一种神秘疾病,然后其家庭成员和医护工作者也迅速染病。 线状病毒有多么普遍? 线状病毒并不只存在于蝙蝠和灵长类动物中。2008年,菲律宾政府向外界寻求帮助,对一种在猪体内蔓延的疾病进行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猪感染了莱斯顿埃博拉病毒。这一结果让人震惊,因为直到那时还没有发现埃博拉病毒能自然感染家畜。但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对人类的危害似乎相对较小。 2011年,科学家证实猪也能感染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人们现在担心猪也会充当线状病毒的混合载体。猪能同时感染几种线状病毒,这可能会促使病毒交换遗传材料,最终产生能感染人类的新病毒。“实际问题是,我们需要担心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吗?虽然它确实不会使人类患病,但它会改变吗?”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结构生物学家Erica Ollmann Saphire说。 科学家可能仅是刚刚开始了解不同类型的线状病毒和它们的地理范围。例如,第五种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于2007年被发现于乌干达,2011年Lloviu病毒从西班牙死蝙蝠中被发现。“我们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更多的线状病毒成员。”日本北海道大学病毒学家Ayato Takada说。 事实是这些病毒比曾经预想的更普遍,它们已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遍布各地。而且,科学家发现的可能只是相关事件的极小部分。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它们感染人类的频率、时间和多久会致病等。 谁让埃博拉成为最大的敌人? 9月,流行病学家发表了一份研究,他们绘制了非洲暴发的所有埃博拉疫情的位置以及该病毒3种候选蝙蝠宿主的已知分布范围。他们还呈现了非洲人口和流动性的变化。该研究小组希望查明未来暴发埃博拉疫情风险最高的地区。在这之前,人类社会出现的所有埃博拉疫情除了一个都能回溯到中非,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从未在西非出现过。 但领导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Simon Hay 表示:“我们对它出现在这里并不十分惊讶。”即便不包括目前暴发的数据,他们也曾预测3个受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暴发的风险会很高,因为它们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蝙蝠寄居的地区。 该研究还解释了线状病毒暴发频率为何似乎在增长,范围和规模在变大。与这些病毒最早被发现时相比,生活在线状病毒寄居地的人口几乎增至3倍。病毒没有来找人们,相反是人们“入侵”了病毒的领地。 病毒能被阻止吗? 之前,人们使用了同样的基本方法阻止线状病毒暴发:隔离和治疗患者以及追踪和监控他们的接触者。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的公共卫生官员也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但总体而言,整个西非在疫情暴发初期,公共卫生响应并不充分,这使得病毒迅速扩散。 一些流行病学家预测,埃博拉病毒将在2015年1月感染数万甚至数十万人,这样一来,尝试和实验公共措施将无法控制疫情蔓延。而且,将难以招募和培训需要的卫生工作者。一些专家表示,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一个新计划。 援助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已经在尝试新的控制方案。在塞拉利昂,行政人员在建设独立的中心,为患者提供住处,将他们与家人和社区隔离,以便阻止病毒传播。但这里缺乏标准治疗设施要求的合格医护工作者。虽然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行动,但它承认了医院临床人满为患的严峻现实,患者无法接受住院治疗,这也加速了病毒传播。“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小型社区机构不理想,但试着做些事情总好过什么也不做。”Hay说 。(张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1/306818.shtm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由西方医药公司和美国防部制造?
热度 1 jxg912 2014-11-5 16:01
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由西方医药公司和美国防部制造? 2014-11-05 14:05:14 来源: 乌有之乡网 作者:布罗德里克 点击:726 评论: 1 (查看) 分享到: 5 (Ebola, AIDS Manufactured By Western Pharmaceuticals, US DoD?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由西方医药公司和美国国防部制造?)   来源:每日观察家 链接地址: http://www.liberianobserver.com/security/ebola-aids-manufactured-western-pharmaceuticals-us-dod 2014年9月9日   导读:科学家声称致命的疾病,如埃博拉病毒和艾滋病是对非洲人进行的生物武器测试。其他报告则称埃博拉病毒的爆发是企图减少非洲人口。利比里亚恰好是该大陆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科学家们的声称   作者:西里尔·布罗德里克博士,植物病理学教授   亲爱的世界公民们:   我读到了你们在互联网上的一些文章以及其他渠道的文章,文中讨论了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在其他西非国家造成的人类灾难。大约一个星期前,我读了一篇利比里亚之友发表在互联网的新闻摘要说有一种共识认为一个两岁的孩子接触到从刚果飞来的蝙蝠诱发了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   该报告使我对与埃博拉病毒有关的报告感到不安,这刺激了我,我回应“利比里亚之友”说非洲人民并不象文中暗示的那样无知和轻信。佛龙.斯通博士回应说文章是不是他们写的, “利比里亚之友”仅仅提供服务。然后,他问他是否可以在他们的网络论坛发表我的信。我同意了,但并没有看到它的发表。由于利比里亚和西非其他民众中广泛弥漫着死亡、恐惧,生理创伤和绝望,我有必要对解决这个毁灭性局势做点贡献,这个局势如果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处理,可能继续重演。我对解决这个局势讲的五(5)点:    一、埃博拉是转基因(GMO)病毒   霍洛维茨(1998)在其著述《新型病毒:艾滋病和埃博拉-自然、意外或是故意的》中揭示新型疾病威胁的时候直截了当且毫不含糊。在第7章罗伯特.斯特克博士的采访中,在70年代初期的讨论不分明显说明这场战争是在克格勃(KGB)和中央情报局(CIA)控制的国家间进行,而“艾滋病类病毒”的“制造”则明显是针对另一场战争。作为《采访》中的插曲,还提到了德特里克堡的“埃博拉大厦”和(马里兰州) 弗雷德里克的“很多奇怪疾病的问题”。到第12章,他已证实美国存在一种“军方医药行业”打着接种疫苗控制疾病和改善“海外非洲黑人”健康的幌子进行生物武器试验。这本书非常好,所有的领导人以及任何对科学、健康,民众和阴谋有兴趣的人都应该研究它。我很惊讶的是非洲领导人对这些文本未进行任何确认或引用。    二、埃博拉的历史可怕,早已在非洲秘密测试   我现在在读一本理查德.普雷斯顿的小说《热点地区》(The Hot Zone)(1989年和1994年的版权);它让人撕心裂肺。著名多产作家史蒂芬.金被引述说“书中所述是我我所读过的最可怕的情况之一。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作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热点地区》的介绍是“一个可怕的真实故事。”是的,很恐怖,因为对埃博拉病毒杀死动物的病理描述在最近的爆发中一直在对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民众进行相同的毒杀:埃博拉病毒破坏人体的内脏器官,死亡后尸体迅速腐化。即使冷冻以保持低温,尸体仍会变软,组织形同果冻。自发液化就发生在埃博拉病毒杀死的人们的尸体上!第1点提到的作者霍洛维茨博士斥责《热点地区》写得政治正确;我很清楚,因为他的书尽一切努力写得非常现实。1976年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主政期间的埃博拉病毒事件预示着转基因埃博拉病毒进入非洲。    三、非洲周围的地区以及西非在过去几年里被当作新型疾病,特别是埃博拉的测试区域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其他一些联合国机构 都参与了选择和诱惑非洲国家参加测试活动、推动疫苗接种,但致力于群体性测试。“全球研究”的乔恩.拉帕珀特2014年8月2日的文章《西非:美国的生物战研究人员正在埃博拉疫区做什么?》(West Africa: What are US Biological Warfare Researchers Doing in the Ebola Zone?)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非洲国家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显然该文和和其他报告包括以下及其他机构:   (一)众所周知的生物战研究中心“美国陆军医学传染病研究所”(USAMRIID)位于马里兰州的德特里克堡;   (二)美国新奥尔良的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赢得了研究经费,其中包括拨款超过700万美元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拉沙病毒性出血热的研究;   (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四)无国界医生组织(其法文名称是Medicins Sans Frontiers);   (五)“技术奇迹”(Tekmira),加拿大制药公司;   (六)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公司;以及   (七)塞拉利昂凯内马市凯内马政府医院。   有报告讲述了美国国防部(DOD)资助的埃博拉病毒人体试验,这些实验是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和塞拉利昂爆发前几个星期开始的。这些报告接着指出国防部将价值1.4亿美元的合同交给了加拿大制药公司“技术奇迹”(Tekmira)进行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涉及到给健康人注射和注入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因此,美国国防部被列为埃博拉临床试验“第一人”的合作者(代号为NCT02041715,该实验于2014年1月开始,此后不久的三月份,西非被宣布为埃博拉疫区。令人不安的是,许多报告还得出结论说,美国政府在凯内马市有一个病毒性发烧生物恐怖主义研究实验室,该市位于西非埃博拉疫情中心。我所阅读的文中里面,唯一还算积极和道德的橄榄枝是英国卫报网(Theguardian.com)的报道:“在美国政府资助对健康人进行埃博拉病毒试验之际,哈佛和耶鲁大学的顶尖科学家警告说这种病毒的实验风险会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这种威胁依然然存在。    四、对于强加给利比里亚和其他非洲民众的埃博拉病毒和其他致病因素造成的死亡、伤害和创伤,有必要采取法律行动来获得由于长期的不公正所造成的损害补偿。   美国、加拿大、法国和英国参与了这些令人深恶痛绝的埃博拉病毒测试的邪恶行为。有必要寻求刑事和民事损害补偿,非洲国家和民众应该得到法律代表,以寻求这些国家、一些企业以及联合国的赔偿。起诉杜兰大学的证据似乎很丰富,诉讼应该从这里开始。洋一尤伊奇的文章《埃博拉爆发恰逢联合国的疫苗接种运动》刊登在2014年8月18日的《自由灯塔报》上。    五、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洲国家必须带头捍卫婴儿、儿童、非洲妇女、非洲男人和老人。这些市民不应该被当作豚鼠!   非洲大陆不应该被贬谪为危险化学品的处置和填埋场、危险药物或新型疾病的生物制剂试验场。目前迫切需要平权行动来保护较贫穷国家,尤其是非洲的公民,他们的国家在科学和工业方面没有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得天独厚的条件,后者还是大多数战略性设计成生物武器的转基因病毒或细菌的来源地。最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政府在塞拉利昂运作的病毒性出血热生物恐怖主义研究实验室。还有别人吗?无论它们在何处,都是时候终止它们了。如果还有任何其他站点,最好采取延迟但必要的步骤:塞拉利昂关闭美国的生物武器实验室并阻止杜兰大学作进一步的测试。   全世界都要警觉起来。所有的非洲人、美洲人、欧洲人、中东人、亚洲人以及地球上每一个秘密会议参与者们都应该感到震惊。非洲人民,尤其是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的受害民众,每天都在死亡。倾听那些不信任医院、不能握手、不能拥抱亲朋好友的人们的心声吧。无辜的人们在死亡,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这些国家很贫穷,不能提供疫情需要的整套个人防护装备(PPE)。这种威胁是真实的,它比几个非洲国家的情况更严重。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我们请求来自世界各地的帮助,包括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德国、意大利,甚至是来自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沙特阿拉伯的好心人,以及其他任何地方愿望的人们。情况比深处外界的我们所想象的更加凄凉,我们必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我们能做到。为了确保未来减少这类悲剧,现在要求我们的领导人和政府要诚实、透明、公正、高效地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必须给人民一个答复。请站起来阻止埃博拉测试和这种罪大恶极的疾病的传播。   非常感谢。   此致,   西里尔E.布罗德里克,高级博士    作者简介 :   布罗德里克博士曾任利比里亚大学农林学院植物病理学教授。他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前农民观察者。80年代后期,正是从我们的报纸《每日观察报》的这一个栏目即“火石”发现了他,给他提供了研究总监的位置。此外,他是一个科学家,在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的农学院任教多年。 (本文由半解一知半解1翻译)   附英文原文:   Ebola, AIDS Manufactured By Western Pharmaceuticals, US DoD?   By: Dr. Cyril Broderick, Professor of Plant Pathology   Dear World Citizens:   I have read a number of articles from your Internet outreach as well as articles from other sources about the casualties in Liberia and other West African countries about the human devastation caused by the Ebola virus. About a week ago, I read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Internet news summary publication of the Friends of Liberia that said that there was an agreement that the initiation of the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was due to the contact of a two-year old child with bats that had flown in from the Congo. That report made me disconcerted with the reporting about Ebola, and it stimulated a response to the “Friends of Liberia,” saying that African people are not ignorant and gullible, as is being implicated. A response from Dr. Verlon Stone said that the article was not theirs, and that “Friends of Liberia” was simply providing a service. He then asked if he could publish my letter in their Internet forum. I gave my permission, but I have not seen it published. Because of the widespread loss of life, fear, physiological trauma, and despair among Liberians and other West African citizens, it is incumbent that I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solution of this devastating situation, which may continue to recur, if it is not properly and adequately confronted. I will address the situation in five (5) points:    1. EBOLA IS A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   Horowitz (1998) was deliberate and unambiguous when he explained the threat of new diseases in his text, Emerging Viruses: AIDS and Ebola - Nature, Accident or Intentional. In his interview with Dr. Robert Strecker in Chapter 7, the discussion, in the early 1970s, made it obvious that the war was between countries that hosted the KGB and the CIA, and the ‘manufacture’ of ‘AIDS-Like Viruses’ was clearly directed at the other. In passing during the Interview, mention was made of Fort Detrick, “the Ebola Building,” and ‘a lot of problems with strange illnesses’ in “Frederick .” By Chapter 12 in his text, he had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an American Military-Medical-Industry that conducts biological weapons tests under the guise of administering vaccinations to control diseases and improve the health of “black Africans overseas.” The book is an excellent text, and all leaders plus anyone who has interest in science, health, people, and intrigue should study it. I am amazed that African leaders are making no acknowledgements or reference to these documents.    2. EBOLA HAS A TERRIBLE HISTORY, AND TESTING HAS BEEN SECRETLY TAKING PLACE IN AFRICA   I am now reading The Hot Zone, a novel, by Richard Preston (copyrighted 1989 and 1994); it is heart-rending. The prolific and prominent writer, Steven King, is quoted as saying that the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horrifying things I have ever read. What a remarkable piece of work.” As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The Hot Zone is presented as “A terrifying true story.” Terrifying, yes, because the pat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found in animals killed by the Ebola virus is what the virus has been doing to citizens of Guinea, Sierra Leone and Liberia in its most recent outbreak: Ebola virus destroys peoples’ internal organs and the body deteriorates rapidly after death. It softens and the tissues turn into jelly, even if it is refrigerated to keep it cold. Spontaneous liquefaction is what happens to the body of people killed by the Ebola virus! The author noted in Point 1, Dr. Horowitz, chides The Hot Zone for writing to be politically correct; I understand because his book makes every effort to be very factual. The 1976 Ebola incident in Zaire, during President Mobutu Sese Seko,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MO Ebola to Africa.    3. SITES AROUND AFRICA, AND IN WEST AFRICA, HAVE OVER THE YEARS BEEN SET UP FOR TESTING EMERGING DISEASES, ESPECIALLY EBOL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d several other UN Agencie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selecting and enticing African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sting events, promoting vaccinations, but pursuing various testing regiments. The August 2, 2014 article, West Africa: What are US Biological Warfare Researchers Doing in the Ebola Zone? by Jon Rappoport of Global Research pinpoints the problem that is facing African governments.   Obvious in this and other reports are, among others:   (a) The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SAMRIID), a well-known centre for bio-war research, located at Fort Detrick, Maryland;   (b) Tulane University, in New Orleans, USA, winner of research grants, including a grant of more than $7 milli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to fund research with the Lassa viral hemorrhagic fever;   (c) the 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d)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also known by its French name, Medicins Sans Frontiers);   (e) Tekmira, a Canadian pharmaceutical company;   (f) The UK’s GlaxoSmithKline; and   (g) the Kenema Government Hospital in Kenema, Sierra Leone.   Reports narrate storie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funding Ebola trials on humans, trials which started just weeks before the Ebola outbreak in Guinea and Sierra Leone. The reports continue and state that the DoD gave a contract worth $140 million dollars to Tekmira, a Canadian pharmaceutical company, to conduct Ebola research. This research work involved injecting and infusing healthy humans with the deadly Ebola virus. Hence, the DoD is listed as a collaborator in a “First in Human” Ebola clinical trial (NCT02041715, which started in January 2014 shortly before an Ebola epidemic was declared in West Africa in March. Disturbingly, many reports also conclude that the US government has a viral fever bioterrorism research laboratory in Kenema, a town at the epicentre of the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The only relevant positive and ethical olive-branch seen in all of my reading is that Theguardian.com reported, “The US government funding of Ebola trials on healthy humans comes amid warnings by top scientists in Harvard and Yale that such virus experiments risk triggering a worldwide pandemic.” That threat still persists.    4. THE NEED FOR LEGAL ACTION TO OBTAIN REDRESS FOR DAMAGES INCURRED DUE TO THE PERPETUATION OF INJUSTICE IN THE DEATH, INJURY AND TRAUMA IMPOSED ON LIBERIANS AND OTHER AFRICANS BY THE EBOLA AND OTHER DISEASE AGENTS.   The U. S., Canada, France, and the U. K. are all implicated in the detestable and devilish deeds that these Ebola tests are. There is the need to pursue criminal and civil redress for damages, and African countries and people should secure legal representation to seek damages from these countries, some corporation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vidence seems abundant against Tulane University, and suits should start there. Yoichi Shimatsu’s article, The Ebola Breakout Coincided with UN Vaccine Campaigns, as published on August 18, 2014, in the Liberty Beacon.    5. AFRICAN LEADERS AND AFRICAN COUNTRIES NEED TO TAKE THE LEAD IN DEFENDING BABIES, CHILDREN, AFRICAN WOMEN, AFRICAN MEN, AND THE ELDERLY. THESE CITIZENS DO NOT DESERVE TO BE USED AS GUINEA PIGS!   Africa must not relegate the Continent to become the locality for disposal and the deposition of hazardous chemicals, dangerous drugs, and chemical or biological agents of emerging diseases. There is urgent need for affirmative action in protecting the less affluent of poorer countries, especially African citizens, whose countries are not as scientifically and industrially endowed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st Western countries, sources of most viral or bacterial GMOs that are strategically designed as biological weapons. It is most disturbing that the U. S. Government has been operating a viral hemorrhagic fever bioterrorism research laboratory in Sierra Leone. Are there others? Wherever they exist, it is time to terminate them. If any other sites exist, it is advisable to follow the delayed but essential step: Sierra Leone closed the US bioweapons lab and stopped Tulane University for further testing.   The world must be alarmed. All Africans, Americans, Europeans, Middle Easterners, Asians, and people from every conclave on Earth should be astonished. African people, notably citizens more particularly of Liberia, Guinea and Sierra Leone are victimized and are dying every day. Listen to the people who distrust the hospitals, who cannot shake hands, hug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nocent people are dying, and they need our help. The countries are poor and cannot afford the whole lot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PPE) that the situation requires. The threat is real, and it is larger than a few African countries. The challenge is global, and we request assistance from everywhere, including China, Japan, Australia, India, Germany, Italy, and even kind-hearted people in the U.S., France, the U.K., Russia, Korea, Saudi Arabia, and anywhere else whose desire is to help. The situation is bleaker than we on the outside can imagine, and we must provide assistance however we can. To ensure a future that has less of this kind of drama,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now demand that our leaders and governments be honest, transparent, fair, and productively engaged. They must answer to the people. Please stand up to stop Ebola testing and the spread of this dastardly disease.   Thank you very much.   Sincerely,   Dr. Cyril E. Broderick, Sr.   About the Author:   Dr. Broderick is a former professor of Plant Pat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Liberia’s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e is also the former Observer Farmer in the 1980s. It was from this column in our newspaper, the Daily Observer, that Firestone spotted him and offered him the position of Director of Research in the late 1980s. In addition, he is a scientist, who has taught for many years at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乌有之乡网刊链接: http://www.wyzxwk.com/Article/guoji/2014/11/331755.html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近太阳黑子和火山喷发埃博拉爆发是巧合还是耦合?
热度 6 laserdai 2014-11-1 02:16
1.这几天太阳出现的黑子群比较大,有地球的几十倍。 田晖 : 太阳表面惊现巨型黑子群 市民反映太阳表面现黑点 专家称是太阳黑子群 黑子群令太阳变麻子脸 暂不对人类造成太大影响 罕见太阳黑子群超30地球大 2. 这几天注意到多座火山喷发: 哥 斯达黎加--- 图里亚尔瓦火山喷发 图里亚尔瓦火山位于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北部约50公里,在星期三(10月29日)晚上开始有剧烈的地震,伴随轰隆隆的响声。火山喷出的火和灰烬落下来的景象就像哥斯达黎加中部部分地区被大雪覆盖的样子。这是图里亚尔瓦火山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活动。 哥斯达黎加境内有很多座火山,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休眠的火山。 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基拉韦厄( Kilauea)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自从1983年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喷发。熔岩6月27日开始从一个新的喷发口流出,形成一条50米宽的火山岩浆带,大约一天流动800英尺,并开始对帕霍瓦(Pahoa)形成威胁。缓慢流动的岩浆已经烧毁了该镇的第一栋房屋,消防人员对其无能为力。 夏威夷火山岩浆威胁居民 3. 还有,埃博拉病毒的爆发: 杨学祥 : 2014年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等病毒有突发趋势 埃博拉病毒暴发的特征:太阳黑子极值 4.更有,美国发射太空船的火箭爆炸,发射时候只看了地球天气,没有看太阳的脸色。他们需要学习点易经知识。 美国向国际太空站运送补给物资的无人驾驶运载火箭在弗吉尼亚发射升空后爆炸。 从位于海滨的瓦勒普斯发射基地升空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起飞后数秒就在半空中爆炸。 高14层楼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由美国轨道公司设计研制。 “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原定在星期一发射,但由于在附近发射场附近海域发现一条小船进入发射安全范围而推迟。 美专家:苏联老爷发动机或是美国火箭爆炸原因 俄专家:美国火箭在终止飞行命令下达前自行爆炸 火箭制造公司的负责人: 美国火箭爆炸:发现故障后用自毁系统引爆 看起来这些现象都是偶然的巧合,我推测,实际上这些之间的关系联系比较密切,应该是耦合。
个人分类: 科普|10169 次阅读|18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与狂犬病毒的比较:传播方式、危害潜能和控制前景
热度 51 yanjx45 2014-10-28 17:27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简称 EV )能引起 人类 和 灵长类 动物产生 埃博拉出血热 。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 ,简称 RV )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急性 脑炎 和 周围神经 炎症。这两种病毒在病毒学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目:单股负链 RNA 病毒目,但分属不同的科: EV 属于丝状病毒科, RV 属于弹状病毒科。这两种病毒有很多共性,也有若干不同特点。 这两种病毒的最初来源都是蝙蝠。如不能根除蝙蝠中的病毒,则病毒传染源头始终存在,无法彻底根除这两种病毒。 全面比较这两种病毒后可得出结论: EV 总体来讲较 RV 更容易控制。除了非洲少数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已有足够的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 EV 的传播。 以下对这两种病毒的传染源、传播方式、危害潜能和控制前景等列表进行比较: 埃博拉病毒 ( Ebola virus, 简称 EV ) 狂犬病毒 ( Rabies virus, 简称 RV ) 控制的相对难度 ( 用 或 表示 ) 补充说明 最初来源和储存宿主, 来源动物的分布 有不完全的证据提示大蝙蝠科的果蝠等蝙蝠是最初来源和储存宿主。 直接来源: 猴子 及 猩猩 等野生非人 灵长类 动物。 主要分布在非洲少数地区。 最初来源,蝙蝠。 直接来源和储存宿主:若干种食肉哺乳动物和蝙蝠。 全球分布。 EVRV 这两种病毒的最初来源都是蝙蝠。 由于 EV 的直接来源是野生非人 灵长类 动物, 这些来源动物只少量存在于非洲少数地区,发生的概率较低,控制相对容易。 直接传染源 非人灵长类动物和 已发病的病人。 人类的狂犬病实际上 99% 来源于狗,另有极少数来源于猫和几种野生食肉哺乳动物。 EVRV 这两种传染病需要控制的传染源完全不同。 对 EV 主要是管人,对 RV 主要是管狗。 管人比管狗可能稍容易一点? 病毒在传染源体内的存在 EV 可进入血液,所以可存在于各种体液( 血液 、 唾液 、 尿液、精液、 汗水 、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中。 RV 不进入血液,仅存在于病人发病后(偶尔可出现在发病前 1-3 天)的唾液中。 EVRV 对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更麻烦一些。 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在常温下较稳定,有一定的耐热性(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min 方能破坏其感染性。 对不利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弱,在 表面活性剂 、 消毒剂 如 甲醛 、 升汞 、 碘酒 还有 酸 碱 环境下会很快失去活性,并且对热和 紫外线 极其敏感。 EVRV 人体的敏感细胞 多种细胞。 主要是神经细胞(也可能在某些肌肉细胞内非常缓慢地增殖)。 EVRV EV 能感染多种细胞,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破口等感染。 RV 除经直接咬伤外,其他途径和方式感染的概率极低。 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经 肠道 、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 目前尚无经空气传播的证据。 直接咬伤,或含病毒的唾液在短期内经新鲜伤口进入体内。 EVRV 基本繁殖率 ( 传播率 )R0 (自然状态下 1 个病例平均直接传播的新病例数) 1.5-2 狗群中 0.8-2 (依赖于狗群密度,小于 1 时表示可能自然消亡)。 人群中 0 (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传播) EVRV 潜伏期 2-21 天( 通常只有 5 至 10 天 ,可能长达 42 天)。 多数在 1-3 个月 , 也有小于 1 周 , 多于 1 年的情况。 EVRV 潜伏期和传播能力成正比,潜伏期越长,携带者接触他人的机会就越多,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多。 潜伏期的传播能力, 跨洲传播的可能性 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不会传染给他人。 跨洲传染的机率较低,因为患者有内外出血、剧烈呕吐与下痢的症状时,都已病入膏肓,可能无法旅行。 部分狗在发病前 1-3 天可能有传染性。 可能经携带病毒但处于潜伏期的狗而传播。 EVRV 由于 EV 在潜伏期不会传播,极大地便利了检疫控制的实施。 病死率 50%-90% 100% EVRV 死亡率和疾病传播能力成反比,死亡率越高,携带者越少,传播的机会也越少。 发病率 通常是零星散发,主要发生在西部非洲几个最不发达国家。 埃博拉病毒的扩散性较低,并且范围有限。 全球每年约 2-3 万人,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和中国。 EVRV 埃博拉病毒传染概率低。 疫苗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目前全球各地医疗机构正在研制几种疫苗,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病毒防范能力。 目前 暂无获得批准的疫苗。 。 (更新: 2017年10月, 我国独立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这是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 早在 100 多年前就已有非常有效的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可 100% 预防该病的发生。 该疫苗经过了不断改进,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更高效、廉价的疫苗也正在研发中。 EVRV 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多种针对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非常有效的疫苗。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其他可引发出血热症状的病毒相似,而且康复后的埃博拉病人的血清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有效的 EV 疫苗的开发只是时间问题,在理论上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 控制的难易 主要取决于对 人 的控制能力。 主要取决于对 狗 的控制能力。 所有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基本控制。 EVRV 除了非洲少数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有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 EV 的传播。 发展中国家要全面控制 RV ,可能还需要 10 年的时间。 能否根除? 这两种病毒引起的疾病都是人兽共患病,除偶尔感染人类外,可在多种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由于目前对野生动物传染源(如蝙蝠)尚无法完全控制,所以这两种病毒所致疾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法彻底根除(但可将发病率控制在接近于 0 ),需要随时提高警惕。 从以上比较中可见,尽管从不同的角度看 EV 与 RV 在控制难度的比较上是各有千秋,但从以上表格中用红色标示的项目看, EV 都较 RV 更容易控制。 全面综合以上比较可得出结论: 除了非洲少数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已有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 EV 的传播。 RV 较之 EV 更难控制。但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基本消灭了狂犬病。狂犬病目前主要仅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也可能在 10 年内基本消灭狂犬病。相比之下,我们应当更有信心迎击当前 EV 的挑战。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如上表所示, EV 也有一些特点使之较 RV 更难控制,这是我们在满怀信心地迎战 EV 时,要科学、认真地对待的。
个人分类: 防控战略|16911 次阅读|120 个评论
Lancet 为Ebola 向中国求援
热度 3 yindazhong 2014-10-27 11:16
Lancet 为 Ebola 向中国求援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星球上,不知何日何时开始,中国人和中国医学越来越被世界科学前沿看好。埃博拉风起云涌半年有余,死亡率由百分之 50 上升为百分之 70 !现代医学发祥地的权威科学世界不由得慌了手脚,终于放下了现代医学牛哄哄的架子,一面埋怨中国的亿万富翁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一面也向咱中国科学家伙发出了诚恳认真的学术请求。 下面转发一封 Lancet 发来的邮件 ( 居然把俺外星人也列入了求援的“黑名单” ) ,有兴趣陪他们玩的请与我联络,或者自告奋勇自行前往(网) …… The Lancet Ebola Resource Centre - complimentary access to all content 发件人: The Lancet elsevier@sci.scientific-direct.net ( 由 a818b044.1225681.d19855765c6c9281.2.n.3@sci.scientific-direct.net 代发 ) 收件人: D Z Yin dazhongyin002@126.com 时 间: 2014 年 10 月 25 日 03:11 ( 星期六 ) The Lancet Ebola Resource Centre The current outbreak of Ebola in West Africa constitutes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lex to date. Declared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by WHO, the outbreak of a disease with no known treatment or vaccination is proving difficult to contain given the already fragile and under-resourced health systems in the affected areas. In an effort to support the vital work being done, all related content from The Lancet family of journals is now freely accessible on our online Ebola Resource Centre . If you are working in an area affected by Ebola or have expertise in this field of medicine, we encourage you to share your front-line experiences by posting comments on the Resource Centre homepage. You can also follow or join the discussion on Twitter using #EbolaOutbreak. Visit the Ebola Resource Centre to access regularly updated, full-text content including: Article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Ebola virus via commercial air travel during the 2014 west African outbreak The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First Comment Ebola: worldwide dissemination risk and response priorities The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First Controlling Ebola: next steps The Lancet Vol. 384, Issue 9952, p1409-11 The Institut Pasteur network: a crucial partner against Ebola The Lancet Vol. 384, Issue 9950, p1239-40 Editorial Ebola: what less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The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First Ebola: the missing link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Published Online First Correspondence Ebola control: effect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 and acquired immunity The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Firs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for Ebola: practical and ethical issues The Lancet Vol. 384, Issue 9952, p1423-24 Blog Post Realpolitik and global pandemic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Blog Access all Ebola content from The Lancet journals for free at http://ebola.thelancet.com . Bookmark the page to easily visit for regular updates.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3678 次阅读|8 个评论
2014年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等病毒有突发趋势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0-26 07:13
2014年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等病毒有突发趋势 杨学祥 我在2014年9月6日指出,初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14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3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二、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1995-1996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2000-2003年、2014年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对应,与2007-2008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 如果上述统计规律成立,那么,下列结论值得观测验证: 其一、2014-2030年是后续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将继续猛烈爆发; 其二、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2018、2025、2029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2000年以来,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了6次;2009年爆发了甲型流感;2006、2007、2008、2009、2010、2012年低温冻害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 日益猖獗的埃博拉病毒也将列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2014年太阳黑子活动进入峰值,埃博拉和流感等病毒有突发趋势。 相关报道: 作者:任金如 来源:市场星报 发布时间:2014/10/25 11:20:54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近11年来最大太阳黑子出现 你看你看,太阳脸上长了“雀斑” 近11年来最大太阳黑子出现,市民早晚肉眼可见 记者 任金如/文 黄洋洋/图 黑点处即为太阳黑子(用望远镜拍摄) 星报讯 近几天,太阳黑子“发威”,一个巨大的黑子群现身太阳表面。昨日,市场星报记者从安徽省天文爱好者协会获悉,在10月28日之前,合肥地区都可看到太阳上的“大黑痣”,目前,它足足有地球的52倍大。 昨日早晨,太阳刚升起不久,在左下方有一块非常明显的黑斑,这就是已经转到正面的太阳黑子群。中午时分,记者用专业天文望远镜观测发现,整个黑子群面积非常大。据安徽天文爱好者协会人员介绍,这个太阳黑子群编号为AR2192,为11年来最大,目前面积已经达到地球总表面积的52倍。 据了解,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600℃。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每隔11年就会迎来一个爆发活动频繁期。 安徽天文爱好者协会提醒,面积大到相当于约30倍地球总表面积的大型黑子群,于10月17日开始随太阳自转而出现在太阳表面,预计在28日前都适合观察。在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或是即将沉入西方地平线,阳光比较温和而不刺眼的时候,视力好的人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群黑子,有兴趣者不妨挑战看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6059.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2014-2015年病毒爆发是危险期
杨学祥 2014-10-20 18:44
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2014-2015年病毒爆发是危险期 杨学祥 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4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2010-2013年连续发生拉尼娜事件,2014-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5年爆发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美国科学家称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埃博拉大爆发和流感大爆发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 相关报道: 美国科学家称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 发布日期:2014-10-20 11:47 来源:大河报 核心提示|国际社会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疫情仍在西非三国无情肆虐。究其原因,一位在疫区工作的美国科学家10月18日宣称,部分在于病毒发生变异、传染性更强。 10月18日,在美国达拉斯的一个车站,一名身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喷洒消毒药水。当日,一名女性在达拉斯的一个车站病倒,病情症状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新华社发 埃博拉病毒发生变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因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数已超过4500人,累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可能超过9000例。其中,西非三国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受影响最为严重,当地众多社区成为废墟、数千孩童沦为孤儿、百万民众食不果腹。 更加令人恐惧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经越过大洋,从非洲扩散至欧洲和美国。 18日,美国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国立研究院科学家彼得·贾哈灵表示,今年出现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爆发,可能是因为这种致命性病毒变得比之前更容易传染。 贾哈灵进一步解释称,他的医疗团队现在疫区中心——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工作,他们发现埃博拉病人的病毒载量远高于之前的病例。“我们测试发现埃博拉病人的病毒载量上升得很快、很高,远高于过往病例,这或许意味着病毒燃烧得更快、更猛烈。”贾哈灵忧心忡忡地说,“如果这是真的,将会很难办。” 目前,美国已出现两例本土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这令民众担忧该种致命性病毒进一步扩散的情绪骤然升温,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过激事例。17日早晨,一名近期去过西非的女子在五角大楼停车场出现呕吐症状。出于预防埃博拉病毒的考虑,当局暂时关闭大楼入口并封锁停车场。数小时后经详细调查确认,被证实是虚惊一场。 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发表讲话,强调美国没有出现埃博拉“大爆发”或者“大流行”。 英国考虑派兵三千 英国《每日邮报》19日披露,英军驻阿富汗北约部队副司令、英军最高指挥官尼克·卡特将军正在考虑使用一项“激进方案”来击败埃博拉病毒。卡特可能将在本周向内阁部长们提出建议,向塞拉利昂派出3000名士兵、在当地施行军事封锁、限制民众活动,从而减弱埃博拉病毒的传染和散播。 英国国防部人士透露,卡特还打算将英军士兵派往塞拉利昂的内陆城镇,“从军事角度来看,埃博拉像是一场生物武器袭击。对于此类袭击,需要严格控制限定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因此在卡特将军看来,或许从现在开始直至2015年年底,到那时埃博拉疫苗可能会问世,出入塞拉利昂都应受限”。综合中国日报、新华社 原标题:美国科学家称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 【编辑:金婉】 http://news.jwb.com.cn/art/2014/10/20/art_250_4947130.html 埃博拉病毒大暴发:两年前预测正在被证实 已有 249 次阅读 2014-9-17 14:4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爱宝拉病毒 流感爆发 太阳黑子 厄尔尼诺 埃博拉病毒大暴发:两年前预测正在被证实 杨学祥 据2012年12月新闻报道,近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http://health.gmw.cn/2012-12/14/content_6013590.htm 2012-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增强正当时。 http://health.gmw.cn/2012-12/30/content_6195864.htm 太阳黑子对流感爆发的影响:2012-2015年是敏感时期 2012-9-28 06: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埃博拉病毒(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56摄氏度下加热30分钟、60摄氏度下加热10分钟,65—70摄氏度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显然,低温低紫外线是埃博拉病毒和流感病毒爆发的有利条件。2014年为异常低的太阳黑子峰值,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2014年没有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流感爆发的条件未达到,避免了一场人间更大的浩劫。不排除2015年厄尔尼诺和流感爆发的可能性。 历史记录表明:大震之后有大疫,8.5级以上特大地震和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导致的生存环境恶劣和大量生命伤亡,增加拉病毒繁殖机会,降低了人类抵御病毒的能力。强震导致地壳开裂,大量地下流体溢出,被掩埋的古老病毒得到重新流行的机会。 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活跃时期,2013年预测为太阳活动峰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峰年。2012-2018年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d95b01019e80.html 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证实了两年前的警告。 关注2014年埃博拉病毒的强度和规模。要积极预防,阻止于国门之外。 http://health.gmw.cn/2012-12/14/content_6013590.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49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称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
qujiangwen 2014-10-20 13:50
核心提示|国际社会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疫情仍在西非三国无情肆虐。究其原因,一位在疫区工作的美国科学家10月18日宣称,部分在于病毒发生变异、传染性更强。 10月18日,在美国达拉斯的一个车站,一名身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喷洒消毒药水。当日,一名女性在达拉斯的一个车站病倒,病情症状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新华社发 埃博拉病毒发生变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因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数已超过4500人,累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可能超过9000例。其中,西非三国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受影响最为严重,当地众多社区成为废墟、数千孩童沦为孤儿、百万民众食不果腹。 更加令人恐惧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经越过大洋,从非洲扩散至欧洲和美国。 18日,美国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国立研究院科学家彼得·贾哈灵表示,今年出现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爆发,可能是因为这种致命性病毒变得比之前更容易传染。 贾哈灵进一步解释称,他的医疗团队现在疫区中心——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工作,他们发现埃博拉病人的病毒载量远高于之前的病例。“我们测试发现埃博拉病人的病毒载量上升得很快、很高,远高于过往病例,这或许意味着病毒燃烧得更快、更猛烈。”贾哈灵忧心忡忡地说,“如果这是真的,将会很难办。” 目前,美国已出现两例本土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这令民众担忧该种致命性病毒进一步扩散的情绪骤然升温,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过激事例。17日早晨,一名近期去过西非的女子在五角大楼停车场出现呕吐症状。出于预防埃博拉病毒的考虑,当局暂时关闭大楼入口并封锁停车场。数小时后经详细调查确认,被证实是虚惊一场。 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发表讲话,强调美国没有出现埃博拉“大爆发”或者“大流行”。 英国考虑派兵三千 英国《每日邮报》19日披露,英军驻阿富汗北约部队副司令、英军最高指挥官尼克·卡特将军正在考虑使用一项“激进方案”来击败埃博拉病毒。卡特可能将在本周向内阁部长们提出建议,向塞拉利昂派出3000名士兵、在当地施行军事封锁、限制民众活动,从而减弱埃博拉病毒的传染和散播。 英国国防部人士透露,卡特还打算将英军士兵派往塞拉利昂的内陆城镇,“从军事角度来看,埃博拉像是一场生物武器袭击。对于此类袭击,需要严格控制限定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因此在卡特将军看来,或许从现在开始直至2015年年底,到那时埃博拉疫苗可能会问世,出入塞拉利昂都应受限”。综合中国日报、新华社 http://news.jwb.com.cn/art/2014/10/20/art_250_4947130.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较埃博拉和非典
热度 6 SNPs 2014-10-19 23:35
2002-3年的非典爆发重灾区是亚洲,这次埃博拉的重灾区是非洲。那次有八千二百多人生病,七百多人死亡,死亡率不到10%;这次已经有近一万人得病,四千多死亡,死亡率大约50%。非典病毒经呼吸道传染,埃博拉通过接触体液传染。非典的潜伏期很短2-7天,一般是3-5天;埃博拉潜伏期比较长, 2-21天,可以长达42天。 非典刚刚爆发的时候病原体是未知的,几个月后才知道是病毒,诊断也是随后才开发出来,没有治疗;这次的埃博拉爆发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病原体是病毒,诊断也很快就有了,但是也是没有治疗。 死亡率和疾病传播能力成反比,死亡率越高,携带者越少,传播的机会也越少;不过,潜伏期和传播能力成正比,潜伏期越长,携带者接触他人的机会就越多,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虽然埃博拉死亡率高,但是因为潜伏期比较长,所以也是一样防不胜防。 我去年在钟南山院士举办的非典10年纪念研讨会上做过一个演讲,题目是“如果非典发生在今天,新技术能改写历史吗?”, 丁香园有我的幻灯片 。里面有这几张: 这里说当初的非典早期恐慌因为不知道病原体是什么;中期混乱因为没有诊断和治疗;最后靠硬性隔离结束爆发。 演讲也介绍了我们团队在历次爆发中都做的大量实际工作:03年非典期间研发出分子鉴别诊断试剂并且在香港,台湾,大陆等地检测了1500多病人标本,报批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最后因为爆发高峰过去了就没有拿到报批;05年禽流感期间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舒跃龙博士合作研发出了流感分型鉴别诊断试剂病分析了290个病人,确诊15例; 09年甲流期间,我们在美国做了3万多个实际临床检测,70%的病人有甲流,其中30%有合并细菌感染。有合并感染的病人死亡率高。这个试剂在美国得到FDA的批准。2013年我们也做了H7N9的分子检测,在iCubate全自动平台上的产品。 在那个演讲的最后,我用了这张幻灯片。认为如果非典发生在今天,科学家们能尽心尽力地合作,那么早期可以通过高通量测序确认病原体,测序结果能用来快速指导诊断试剂的开发,而实用免疫组库测序的技术,可以使我们有机会从病人(急性期,或者康复期)身上克隆出抗病毒抗体用来作为被动免疫治疗。 面对埃博拉的爆发,我们在美国哈森阿尔法研究院的团队已经投入紧急研发状态,希望能在美国本土的感染病人(两个护士)身上克隆出抗体。同时,我们还和国内的科学家(广州国家呼吸道疾病重点实验室陈凌博士)合作,希望能从猴子身上获得抗体。被动免疫是现有最好的治疗方法,所以那个曾经感染了埃博拉又康复了的医生就成了救世主,经常献血清给其他病人。如果我们克隆抗体并体外生产成功,就有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药物了。 在没有(被动免疫等)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在科学不给力的现状下,若想控制像非典,埃博拉这样的烈性传染病,靠的就是国家的政治力量了。埃博拉在七十年代中和九十年代中在非洲都有爆发,每次都有两三百人死亡。当初没有扩散开来主要还是爆发区的(军事)政府施行了决定戒严,严格控制疫区轻易不许人进出。 非典也好,埃博拉也好,挑战的不仅仅是人类的医学和生命科学能力,更是对社会和执政能力的挑战。碰到这种挑战,越是“专制”的政府,效率越高,疾病控制也越有效。你懂的。 相关文章: 如果非典发生在今天,新技术能改写历史吗? 等论文发表菜都凉了 Overview of the SARS epidemic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76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埃博拉疫情是苍天给人类的两大警示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4-10-19 03:12
埃博拉疫情是苍天给人类的两大警示 蒋继平 2014 年 10 月 18 日 最近在西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病( Ebola ), 以其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传染性强, 和致死率高而闻名于世,加上现代媒体的渲染, 这个病害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甚至在一些地区引发恐慌心理。 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个病害的大流行, 世界各国都采用非常谨慎的措施来防止这个病害的引入和扩散。世界卫生组织( WHO )也已经把它当成一个重要任务来执行。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 尽管人类到现在为止, 已经尽了很大努力, 可是, 这个病害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反而越来越多的病例正在加速增长。更为不幸的是, 这个病害已经走出西非, 在千万里外的美国也已经有三个病人。 根据所有的信息, 对付这个病害, 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很有效的医疗手段。 因而,患者的死亡率很高。 尤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 那些救护埃博拉病人的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也很高。 我反复地分析和思考这个奇怪的现象, 经过各种推论, 我得到的结论是 : 埃博拉疫情是苍天给人类的两大警示。 埃博拉疫情给我们的第一个警示是 : 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可是, 在大自然面前还是显得非常薄弱。 我的理由是:那些救护人员都是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 对这个病害的知识相当了解, 而且还有严格的防范措施和设备, 但是, 他们中的一些人照样被感染,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埃博拉给我们的第二个警示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已经越来越荒唐了, 大多数人只要条件容许, 就会贪图享受, 纵情泄欲,游山玩水。这个导致了全球的人口大流动。 这个人口大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 比如说,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 增加了全球流行性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我这里说的苍天, 对于无神论者来说, 就是宇宙自然, 对于有神论者来说, 就是上帝, 神弗。 我认为埃博拉病毒是苍天对付人类的一个生物武器,是苍天对人类采用的一个生物防治措施。 她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灭人类, 而是提醒人类不要迷信科学, 不要依赖医学, 不要任意贪图享受,不要整天游山玩水。 这是因为长途旅行会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尤其是乘飞机的旅行更是如此。 回顾近代历史上两个引起人类重视的病害, 它们是:艾滋病( AIDS )和萨斯 (SARS) 。 我个人认为都是苍天对人类采用的警示和生物防治的一种策略和措施。 艾滋病是苍天用来阻止人类滥交和乱性的武器。 这就是为什么同性恋和乱性滥交的人群更容易得这种病的原因。 现在一些非常聪明的女孩在处于可能遭到性侵犯的危险环境下, 借用这个“武器”可能吓退面临的侵犯者。萨斯是苍天用类阻止人类乱食野生动物的一个措施。 苍天如此做,是万不得已的事。苍天对人类是关爱的, 她对人类是非常善良的。 当她看到人类正在走向错误的路途, 她就必然采用一些措施来纠正。 这也是这种生物武器最先在比较落后的非洲地区出现。 这是因为苍天不是为了伤害人类, 而是警告人类, 希望人类引起思考, 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558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医药管理局防治埃博拉,没有临床诊断就能开出药方?
热度 2 wya 2014-10-15 21:20
偶见一文: http://news.163.com/14/1014/11/A8GV9ED000014SEH.html 中国中医推荐片仔癀治埃博拉 欲捐西非遭拒 埃博拉疫情迟迟不见好转,全球都在紧急寻药。 中共福建省漳州市委机关报《闽南日报》10月13日报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组织专家对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制定了《中医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专家指导意见(第一版)》,供临床参考 ,其中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片仔癀被国家有关部门专家组列为治疗埃博拉出血热首推的中成药。 报道称,专家组认为埃博拉属中医“瘟疫”范畴。由于埃博拉主要是高热、出血,而片仔癀的功能主要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对各种无名高热有独特疗效,且早期在印尼就很多用于登革热,因此本次片仔癀入选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指导用药。 片仔癀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片仔癀,600436)独家中成药品种。片仔癀公司为漳州市国资委控股。 片仔癀主要成份取自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田七、蛇胆等名贵中药材,配方工艺被列为绝密级保护。目前享受绝密级保护的中成药也就云南白药、雷允上六神丸和片仔癀等少数几个。 但被列为临床参考用药,并非就说明其可以治疗“埃博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实际上仅是指导性的。 片仔癀公司一名内部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埃博拉暂时无药可救,片仔癀实际上仅可以做早期治疗的时期的辅助用药,并不能其治愈作用 。 值得注意是,《中医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专家指导意见(第一版)》实际上已于今年9月中旬下发,除片仔癀外,该意见列入的中成药还有清开灵口服系列,列入的中药注射剂则包括,血必净、喜炎平、热毒宁、痰热清、醒脑静、清开灵等。 除片仔癀外,其中列入意见的中成药生产厂家众多。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来自于《广州日报》10月14日的报道,该报道援引片仔癀公司学术推广组负责人称, 公司本来准备捐赠一批药品给西非疫区的,结果多方协调,却被婉拒,因为中成药的作用在国际上不是很认可, 而且片仔癀内含有濒危动植物药材。 这涉及到了中成药的出口问题,片仔癀实际上在海外已有市场。2013年年报显示,片仔癀2013年全年营收13.96亿元,其中药品销售12.77亿元。在公司总营收中,海外市场贡献2.7亿元。 前述片仔癀公司内部人士说,片仔癀的海外出口实际上主要集中在香港、东南亚地区,是以注册药品的身份出现,这些地区华人众多,对中药认可。而在疫情涉及的西非、美国等地,片仔癀没有出口。 补充一个中成药的背景,或许也能理解片仔癀的捐赠为何受阻:如果想使中药难以融入现代医学体系的一大原因是,有效成分不明、无临床试验数据。现在欧美市场上的中药都是以保健品的身份存在,目前仅有几款中成药正在欧美市场进行临床试验。 将此文发给一专家欣赏,专家的回复一针见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研讨埃博拉,我就奇怪没有临床的诊断去找病因,就能给出治疗的药物,本身就违背中医的治病的基本原则!只有经过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才能确定病因,然后施治。诸如头痛、胃痛、肌肉痛等等,西医就有止痛药物,不管哪里痛都可服用。而中医则不然,这就是中西医差异。现在的做法,实际是利用西医的思路来认识中医,从中不难看出中医西医化问题的严重性。幸亏人家拒绝了,否则,就是糟践中医。 博主注: 不论中医、西医,都是先有临床诊断才能下药,这是基本原则。西医也是需要先针对病毒进行研究,才能筛选药物,当然有些外伤药或通用药品除外。中医属于个性治疗,患者不同,下药也是不同。必须望闻问切之后才知道该用哪些药,以及药量多少。很好奇,中医药管理局仅仅在国内开个研讨会就能制定出指导用药?是采用遥感吗?参与研讨会的中医专家去过疫区吗?给感染者摸过脉吗?病因病理搞清了吗?没有诊断就能下药了? 过去听一位中医直言:摸什么脉,装装样子,实际那是在想方子呢! 发展到现在,连装样子都省了,开始进入凭空想方子的阶段了! 幸亏人家拒绝了,要是真用了这些似是而非的指导药,如果出现无效或者适得其反的结果,真的就在国际上毁了中医的招牌。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2197 次阅读|3 个评论
埃博拉最新进展:10月底或蔓延至欧洲
杨学祥 2014-10-7 13:49
埃博拉爆发疫区与非洲磁异常增强、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减弱、磁赤道在非洲北移一一对应,是地磁减弱带来的灾害。这可以解释,埃博拉疫情为什么没有向非洲以外地区快速扩散。 美国在西半球,美国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推测的可能性:西半球是最可能被扩散的地区。 有证据表明,地磁长期减弱将带来极端灾害频发。 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英法也在西半球,西半球面临最大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1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527.html 相关报道: 全球3439人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 感染者已近7500人 2014年10月07日0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在西非等地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目前已造成全球3439人死亡,受感染人数已上升至近7500人。除西非的国家外,美国也出现了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埃博拉疫情的爆发目前已经造成全球3439人死亡,目前该病毒导致死亡的病人全部集中在西非国家。埃博拉病毒感染人数目前已上升至7492人,其中包括1名在美国的感染者。   目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仍主要集中在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确诊美国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病输入性病例,这名利比里亚人托马斯·埃里克·邓肯近期曾前往西非旅行,并在德克萨斯州确诊发现染病,已致德州官员追踪了50名可能的感染者。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有发热、呕吐和出血等症状,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世界卫生组织称埃博拉病毒通过空中旅行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很低。   世界卫生组织称,在埃博拉病毒爆发最严重的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已有3431名埃博拉感染者死亡。   据报,一名西班牙护士在首都马德里的埃博拉病毒检测中结果显示为阳性。这位女护士是治疗西班牙神父別霍的医疗团队成员。别霍神父上月因埃博拉病毒感染不治身亡。西班牙媒体说,这被认为是非洲以外的第一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记者 阮煜琳) (责编:曾璐、罗帅) http://hn.people.com.cn/n/2014/1007/c338399-22522517.html 研究报告:10月底埃博拉或蔓延至欧洲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10-07 11:40:06 来源:环球外汇网   环球外汇10月7日讯援引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周一(10月6日)报道,据波士顿东北大学学者上周六(10月5日)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在10月底传播到法国和英国。该报告是在分析了病毒传播路线和相关航空公司资料后得出的这种结论。   波士顿东北大学教授Alex Vespignani表示,虽然没有(受到病毒扩散威胁国家的)具体名单,且这里谈到的仅仅是可能性,但所有国家(感染的)可能性都在不断增加。研究显示,10月24日前病毒传染到法国的风险为75%,传染到英国的风险为50%。此外,比利时、西班牙和瑞士可能也将受此影响。   西非国家与法国的航空运输往来频繁,是导致法国疫情暴发几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而英国希斯罗机场则是全球最大航空枢纽之一。研究人员指出,因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可长达21天,某些人可能在不知自己已感染病毒的情况下而入境欧洲。 研究报告:10月底埃博拉或蔓延至欧洲   周一(10月6日)西班牙医疗机构刚确诊一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为西班牙护士,该护士曾照料一位因埃博拉病毒死亡的牧师。迄今为止西班牙共有三例确诊的埃博拉病毒病例,前两例均为在西非感染病毒,而刚确认的第三例是第一例在西班牙本土感染的病例。   另据挪威媒体报道,一名在塞拉利昂的挪威妇女在10月5日也被证实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预计周一(10月6日)深夜或周二(10月7日)凌晨被送抵挪威。这名妇女在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将被送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治疗将在严格隔离和特别防护条件下进行。   西非国家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正在迅速传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0月3日公布的数据,埃博拉病毒已导致3431人死亡,而感染人数达到7470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均有确诊感染的病例。此次疫情死亡率高达53%。目前全球还没有能够有效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责任编辑:HN666) http://forex.hexun.com/2014-10-07/169085812.html 欧洲境内出现首例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 2014年10月07日09:0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西班牙出现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   西班牙卫生部6日通报说,一名西班牙护理人员在马德里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成为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西班牙卫生部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这名护理人员一周前出现发热症状,并于5日入院,埃博拉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目前唯一的症状是高烧不退。她将被送往此前收治过另两个埃博拉病例的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医院接受治疗。   这名44岁的女护理人员是西班牙国内收治的第三例埃博拉病例。此前两例均为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神职人员,两人被送回马德里后因医治无效先后去世。本次确认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护士曾参与护理9月26日因患埃博拉出血热去世的神父。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谢宇智) http://hlj.people.com.cn/n/2014/1007/c222646-22522766.html 奥巴马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抗击埃博拉疫情力度 2014-10-07 09:44:31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0月6日电(记者穆东)美国总统奥巴马6日表示,埃博拉疫情已经成为一场影响世界和国家安全的危机,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加大抗击疫情力度。   奥巴马当天下午与联邦政府高级卫生官员及国家安全顾问就埃博拉疫情紧急会晤。他在随后的白宫记者会上说,一些国家在帮助西非国家防控埃博拉疫情上并未尽力,他希望更多国家不要袖手旁观,尽快加入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队伍。   奥巴马还宣布,美国将强化对航空旅客的健康安全筛查,以防埃博拉病毒在美国传播,尽管埃博拉疫情在美国爆发的可能性极低。目前,美国首例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病情恶化,生命垂危。   6日当天,一名在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记者乘坐一架专机抵达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这是第五名美国埃博拉患者被从西非接回国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   作者:穆东 http://stock.sohu.com/20141007/n404884869.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药物研究新动态
热度 4 zhpd55 2014-10-3 10:43
“生物探索” 已 录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药物研究新动态 诸平 导读 埃博拉疫情肆虐,感染总案例数可能超过2万人,死亡人数超过3300余人。日本研发出一种新型药物Favipiravir,动物实验显示可用来治疗埃博拉病毒,而且日本有能力可以为超过2万名患者提供Favipiravir用于治疗,但该药物目前还未得到WHO的批准。 埃博拉疫情肆虐,已造成3300余人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10月1日发表的最新通报统计结果,埃博拉疫情继续肆虐,在几内亚( Guinea )、利比里亚( Liberia )、 塞内加尔( Senegal )、 塞拉利昂( Sierra Leone )和尼日利亚( Nigeria )已经有7178人感染,其中3338人死亡。自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9月28日之间几内亚、利比里亚以及塞拉利昂 埃博拉疫情及变化趋势见表1(Table 1)和图1(Figure 1)所示。 但是,WHO在 2014年8月28日 发布的抗击埃博拉疫情战略路线计划中指出,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是已报告感染人数(3069人)的数倍。这次埃博拉疫情爆发导致的病毒感染总案例数可能超过2万人,并且此次疫情已经导致近130名参与控制疫情的卫生工作者死亡,整个非洲埃博拉疫情的形势目前严峻。 除了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疫情仍在蔓延以外,刚果(金)西北部赤道省也报告了埃博拉疫情。有报道称刚果(金)确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已增至6人,另有36人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十多人死亡。但是WHO称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和西非国家的疫情并无关联性,有关的统计数据尚未将刚果(金)的有关数字列入。无论怎样,就目前局势来看,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疫情死亡率约为52%,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可引发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可达20天。 但是,就在大家对于埃博拉疫情的蔓延感到束手无策之时,2014年8月28日,美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周刊网站报道了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Yoshihide Suga)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声称日本正在研制的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药物Favipiravir(结构式见图1)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事。该药物目前可用来治疗埃博拉病毒,而且日本有能力可以为超过2万名患者提供Favipiravir用于治疗,但该药物目前还未得到WHO的批准。 图1 Favipiravir (T-705)结构式 菅义伟称,日本愿意同WHO进行合作,助力抗击埃博拉病毒。Favipiravir(T-705; 6-fluoro-3-hydroxy-2-pyrazinecarboxamide)是一种创新的在研新型抗病毒化合物,其作用机理不同于目前市场上的抗流感药物。该药物由日本富士胶卷控股公司旗下的富山化学工业有限公司(Fujifilm subsidiary Toyama Chemical Co Ltd)制造,在日本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于2014年年初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商品名称为Avigan。日本富山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对Favipiravir及其类似物研究拥有多项专利(TW201219375;TW201217343;TW201036649 ;EP2407166;WO2010104170;CA2755274等)。 Avigan是一种聚合酶抑制剂,可在受到感染的细胞内抑制病毒基因复制,防止病毒扩散到其它未感染细胞。作为一种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它也是一种替代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达菲(Tamiflu)和乐感清(Relenza)的药物,通过抑制感染细胞的病毒颗粒的释放而发挥作用。 富士胶片公司的一位女发言人说,虽然Avigan一直尚未对埃博拉患者进行试用,但是该公司的独立研究人员通过小白鼠实验,已经得知Avigan减少了埃博拉病毒感染。她说,公司的favipiravir货源充足,可供2万余人治疗使用,公司已经开发了一个连续生产该药的生产线。关于favipiravir及其类似物的合成,更多信息可以参考古田要介(FURUTA Yousuke)和江川裕之(EGAWA Hiroyuki)在2000年的专利文献——WO 0010569 (A1) - Nitrogenous Heterocyclic Carboxamide Derivatives or Salts Thereof and Antiviral Agents Containing Both. Avigan加入越来越多的潜在治疗埃博拉疾病的药物之列,当前埃博拉疫情已造成3300余人死亡。尽管目前尚无有效应对埃博拉病毒的药物,但是2014年8月21日,美国媒体爆料,由Mapp生物制药公司( Mapp Biopharmaceutical)开发的一种单克隆抗体混合药ZMapp已经对两名美国美国救援人员似乎有效,他们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住院进行治疗,2014年7月份已经治愈离开亚特兰的一家医院。 但是,并非每一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都能够如此幸运,利比里亚的一位医生在感染埃博拉病毒之后,同样采用ZMapp治疗,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其生命。当然,除了ZMapp药物外,加拿大Tekmira药业公司(Tekmira Pharmaceuticals)也开发出了一种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siRNA化合物;Sarepta Therapeutics开发的一种反义药(an antisense drug)等都是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潜在药物。美国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Infectious Diseases)将在2014年8月底开始对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开发的治疗性埃博拉疫苗进行人体安全性测试,与此同时,在英国和非洲将开展对其志愿者进行疫苗接种试用。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剂出现,也希望已经显示对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效的药物,在后续试验过程中疗效表现更佳,为挽救更多生命发挥更大作用。
个人分类: 新观察|8561 次阅读|7 个评论
锁寒窗·埃博拉病毒
热度 1 kongmoon 2014-9-29 23:22
世有顽疴,重生扁鹊,怅然无计。 伤风症候,七窍血流僵毙。 恸非洲、瘟疫蔓延,村郭尽变陈尸地。 见触摸传染,悟之津液,病毒殷喜。 揭秘,元凶癖。任蹂躏细胞,噬胶原体。 糜经断脉,五脏消融淋沥。 怎识得、祸首真容?人皮假面核酸逆。 电镜中、未睹狰狞,却现一如意。   1995年,达斯丁·霍夫曼主演的好莱坞电影《恐怖地带》(Out break)里面描述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病毒,一个小镇突然流行一种怪病,得病起初像感冒,但仅仅过去两到七天就会七窍流血,尸检的时候就像内脏了被扔入了一颗炸弹!临死的病人活像一个僵尸!最终痛苦死去。后来病毒变异成空气传染,美国政府决定用炸弹炸毁这个小镇……然后就是霍英雄异常精彩的拯救美国价值的行为,百看不厌!   其实这电影并非完全虚构,它取材于1976年在刚果(旧称扎伊尔)埃博拉河附近村庄爆发的一场瘟疫,感染死亡率达88%以上!死者症状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后来这个病突然消失,1995年短暂流行后又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直到今年在西非重新抬头后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庆幸的是,埃博拉病毒并没有像电影里面的那样变异成通过空气传染,目前它还是中规中矩地通过体液(唾液、汗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播,也就是说是通过和患者密切接触而被患者的体液传染。可怕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案,得了病是否痊愈全由上帝决定!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负链核糖核酸病毒,侵入细胞后由于本身的RNA和人的RNA相反,需要互补一条反链才能繁殖后代,它利用人的细胞膜把它的遗传物质RNA包起来,再度感染下一个健康细胞,感染的时候会破坏细胞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就像砌房子所用的水泥砂浆,一旦被破坏,细胞组织就会很容易穿孔糜烂,再加上自身的免疫系统向被感染的细胞发起攻击,快速导致血管、内脏破裂出血。埃博拉病毒长什么样呢?电子显微镜下,它并没有狰狞的面目,却非常像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件工艺品——如意……
个人分类: 生物|30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能否走出困境
kejidaobao 2014-9-9 08:52
发烧、头疼、肌肉酸痛这些看似是感冒的症状,也许会将死神带到病人身边。目前西非国家暴发的埃博拉病毒在早期阶段“模仿”了普通感冒症状,在人体潜伏2~21天后,症状就会发展到眼、牙床等外部器官出血和内脏出血进而导致器官衰竭,这一病毒的最高致死率可达 90%。埃博拉致命性强,目前尚未研发出有效疫苗和药物。面对如此高致死率的病毒,在病人的感染早期,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提供有效的防范措施,其对病人自身和病人周边的人群都有巨大的危害作用。有效的疫苗接种,是防止病毒感染和在人群中广泛传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埃博拉疫苗研发已有多年,为何迟迟不能有产品上市?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前景如何?这些问题成为近期关注热点。 多种原因同步制约疫苗研发 埃博拉病毒属生物性危害第4级病毒,世界上只有少数拥有最高级别安全措施的实验室具有开展相关实验的能力。一旦病毒泄露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抗感染免疫与疫苗研究组组长 周东明 在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表示,埃博拉病毒需要在生物安全4 级(BSL-4)实验室中操作,大部分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安全设施达不到这一标准,从而影响其研究。此外,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由于其生物安全因素也限制了疫苗的开发。 而且与许多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是,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时,原本应该对病原体做出有效反应的免疫系统,被病毒所抑制,不能发挥有交往的保护作用。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临床观察表明,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后,就会分泌出一种糖蛋白,这种糖蛋白可使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丧失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 龙钢 在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表示,埃博拉病毒是基因组相对保守的一种病毒。但是这次在几内亚流行的病毒株在病毒基因组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同源却又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在核蛋白和糖蛋白上的突变),这说明造成此次流行的是一株新发病毒。疫苗通过中和抗体保护宿主,但是病毒同样也能通过突变逃逸中和抗体的捕获。表面糖蛋白上的突变预示埃博拉病毒也可能存在逃逸能力。所以现有的中和抗体药物的长期有效性将有待检验。 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资金不足也是限制疫苗研发的另一原因。埃博拉病毒暴发于全球最贫穷的国家地区,这些地区医疗设施落后、缺乏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美国杜兰大学热带医学研究员 Daniel Bausch 在7 月31 日出版的PLoS NeglectedTropical Diseases 中分析称,这些非洲贫穷国家的医院里通常缺少防护手套、口罩、消毒针头和消毒剂。如未做好传染病患者收容措施,这个保健机构很可能将会成为一个疾病扩散中心。埃博拉疫情暴发的西非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在同一地区,由于结核和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埃博拉病毒感染,这使得世界上大的疫苗公司对埃博拉疫苗的研发热情大大降低。 迟缓的疫苗研发? 早在1980年,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就已展开,而至今还未有有效疫苗。埃博拉疫苗虽然正处于不同实验阶段,即使它们已经向前发展,这些治疗手段或许还需要数年而不是数月才能送到疫区高危人群(包括确诊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手中。埃博拉疫苗研发貌似迟缓,但部分专家却不这样认为。 龙钢表示,“埃博拉的疫苗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埃博拉的DNA疫苗、亚单位疫苗、腺病毒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都在国际上有成功报道。疫苗研发没有像乙肝病毒疫苗那么普及的原因是埃博拉病毒疫情稀少,开发成熟的疫苗不具足够的经济价值,对民间资本没有足够吸引力。另外研发高效疫苗是防控病毒感染的一个有力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治疗性中和抗体药物和直接抗病毒药物也将为防控埃博拉病毒疫情提供有力的支持。” 周东明也认为,“按正常的疫苗研发、审批程序,大部分疫苗的研发时间(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都需要10多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埃博拉病毒虽然是一种烈性病毒,但主要在西非暴发流行或散发,因此该病毒没有引起全球疫苗研发公司的足够重视。但该病毒疫苗的实验室研究始终在进行,并且已取得重大的研究进展,多种埃博拉病毒疫苗在非人的灵长类动物取得甚至100%的免疫保护效果,相应的免疫保护机制也基本阐明。目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及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已经认识到该病毒流行的严重性,或许能开启该疫苗研发、审批的“快速”通道,从而使该疫苗在短期内有可能临床应用。” 疫苗研发或迎新进展 埃博拉病毒的再次暴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这也许会推动病毒疫苗研发的进展。 龙钢认为,埃博拉病毒能带来巨大的潜在生物威胁可能加速疫苗和治疗手段的研发。经过此次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科学家对埃博拉病毒的分子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也将深入。可以预见埃博拉病毒的sGP结构生物学结合抗原决定簇保守与漂移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攻击免疫系统机制的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入侵、复制和组装规律的研究,病毒基因组进化规律的研究和直接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都会迎来新的进展。 8月6日,科学网报道了埃博拉病毒抗体对控制病毒感染有效,这一轰动的消息使人们看到了疫苗研发新的曙光。 2名美国医疗志愿者, Kent Brantly 和 Nancy Writebol 在利比里亚为当地埃博拉病毒患者治疗过程中先后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他们在签署了实验用药同意书后,注射了经埃博拉病毒免疫小鼠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这是一种正在研发中的新药,还未做长时间感染病毒的灵长类动物实验和人类临床试验。虽然2位病人注射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后病情趋于稳定,但目前美国的新闻报道仍旧比较谨慎。他们称,病人能否最后痊愈,还需时间检验。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也提醒说:医疗机构“不能在疫情暴发期间使用未经测试药物”。但在这非常时期,首次使用的单克隆抗体给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带来了治愈的曙光。 文/祝叶华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病毒科普
menke 2014-9-5 22:25
埃博拉病毒病 实况报道 第103号 2014年4月 重要事实 埃博拉病毒病(EVD;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 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 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 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 据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获得重症支持治疗。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无可用的已获正式许可的特异性治疗办法或者疫苗。 埃博拉是1976年在苏丹恩扎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扬布库同时出现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出现的。后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 埃博拉病毒属是丝状病毒科(线状病毒)的三位成员之一,另两位为马尔堡病毒属和Cuevavirus属。埃博拉病毒属包括五个不同的属种: 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DBV)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V) 苏丹埃博拉病毒(SUDV) 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V)。 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苏丹埃博拉病毒与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关,而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和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则与之无关。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属种见于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感染人类,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人间报告出现这一属种的发病或死亡情况。 传播 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类。在非洲,有文件记载,通过处理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受到感染的患病或者死去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而染病。 埃博拉随后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这种传播是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以及间接接触受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而导致的。在安葬仪式上哀悼者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这也可能对埃博拉的传播具有作用。病情已经康复的男性在痊愈后高达七周时仍可能通过其精液传播病毒。 时常发生卫生保健工作者在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疑似或者确诊病人时获得感染的情况。这是在没有严格遵守感染控制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造成的。 在与受到莱斯顿埃博拉感染的猴或猪存在接触的工人中,已记录到几起人间感染情况,临床上并没有出现症状。因此,与其它埃博拉种群相比,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人间的致病力似乎较弱。 然而,现有仅有的证据来自健康成年男性。就该病毒对所有人群的健康影响做出推断还为时尚早,比如针对免疫受损人员,患有基础性医学病症者、孕妇和儿童。在对该病毒在人间的致病性和毒力可能作出明确结论之前,需要对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开展更多研究。 症状和体征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严重、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征往往是起病急,有发热、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症状。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化验结果包括白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肝酶则会升高。 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时就会具有传染性。一位实验室感染男性病例在发病后高达第61天时,仍从其精液中分离到了埃博拉病毒。 潜伏期是从获得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可持续2天至21天。 诊断 在做出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包括:疟疾、伤寒、志贺菌病、霍乱、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肝炎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感染可通过若干类型的检查在实验室获得明确诊断: 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抗原检测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 电子显微镜 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 病人样本具有极端生物危害风险;只有在最高级别的生物防护条件下才可进行检测。 预防和治疗 尚没有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特异性疫苗。正在对几种疫苗进行测试, 但没有任何疫苗可用于临床。 重病病人需获得重症支持医护。病人往往出现脱水,需要用含有电解质的液体进行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 尚没有特异性治疗办法。目前正在对新的药物疗法开展评估。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在非洲,人们认为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与小项圈果蝠,可能属于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因此,埃博拉病毒的地理分布可能与果蝠的生长区相重叠。 动物中的埃博拉病毒 虽然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属于人类的感染源,但他们并不被视作贮主,而像人类一样属于意外宿主。1994年以来,在黑猩猩和大猩猩中已见到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属种引起的埃博拉疫情。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菲律宾饲养的猕猴(食蟹猴)中以及从菲律宾于1989年、1990年和1996年进口到美国的猴子中以及于1992年进口到意大利的猴子中引起过严重埃博拉病毒病疫情。 自2008年以来,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菲律宾和中国的猪群发生的几起致命性疾病疫情中被发现过。有报道称,在猪群存在无症状感染,试验性病毒接种已经表明,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并不能在猪群中引起疾病。 预防和控制在家畜中控制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尚没有针对雷斯顿埃博拉病毒的动物疫苗。对猪或者猴子饲养场实施常规清洗和消毒(用次氯酸钠或其他洗涤剂)应当有益于病毒灭活。 如怀疑出现疫情,应当立刻对饲养场实施检疫。可能需要对受到感染动物实施宰杀,并密切监视动物尸体的埋葬或者焚化,以减少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限制或者禁止将动物从受到感染的饲养场转移到其它地带,这样可减少疾病的蔓延。 由于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猪群和猴子中的疫情要早于人间感染,因此必需建立用以发现新病例的主动性动物卫生监测体系,为兽医和人类公共卫生当局提供早期预警。 减少人感染埃博拉的风险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人用疫苗,提高对感染埃博拉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个人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是减少人类感染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在非洲,发生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时,应将减少风险的公共卫生宣教内容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因接触受到感染的果蝠或者猴子/猩猩以及食用此类动物的生肉而带来的野生动物与人传播风险。处理动物时应当戴上手套并且穿上其他适当的防护服。这类动物产品(血和肉)应当在食用前彻底煮熟。 减少社会上因直接或者密切接触感染者而带来的人际间传播风险,尤其是与其体液的接触。应避免与埃博拉病人发生身体密切接触。在家照护病人时,应戴上手套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探视住院病人以及在家照顾病人之后,要定时洗手。 受到埃博拉影响的社区应使民众了解疾病本质以及疫情控制措施,包括死者的埋葬问题。死于埃博拉的病人应当立刻并且安全地加以埋葬。 由于非洲的养猪场中有果蝠,因此这些养猪场对于感染的扩散具有作用。应当采取适当生物安全措施来限制传播。对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而言,公共卫生宣教内容应当侧重在因不安全的畜牧业和宰杀做法以及不安全的使用新鲜血液、原料奶或者动物组织而导致的猪与人传播风险方面。在处理染病动物或其组织以及宰杀动物时,应戴上手套和其他适当的防护服。在那些已经在猪群中报告了雷斯顿埃博拉病毒的地区,所有动物产品(血、肉和奶)应在食用前彻底煮熟。 在卫生保健机构控制感染 埃博拉病毒的人际间传播主要与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血液和体液有关。在没有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时,已有卫生保健工作者受到传染的报告。 由于初期症状可能没有特异性,因此并不总是能够早期发现埃博拉病毒病人。因此,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要确保针对所有病人和所有医护操作始终如一地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而无论其诊断情况如何。这些包括基本的手部卫生、呼吸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根据与感染物质存在溅污其它接触的风险情况)、安全注射做法和安全掩埋做法。 对埃博拉病毒疑似或者确诊病人进行医护的卫生保健工作者,除标准防护措施外,应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避免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任何接触,以及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与可能受到感染的环境发生直接接触。当与埃博拉病毒病人密切接触(一米之内)时,卫生保健工作者应当佩戴面部保护用品(面罩或者医用口罩和防护眼镜)、干净但非无菌的长袖罩衣以及手套(有些操作程序需要无菌手套)。 实验室工作人员也面临风险。从埃博拉疑似人间和动物病例身上采集到的诊断标本,应由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操作并且在有适当装备的实验室加以处理。 世卫组织的应对 世卫组织提供专门知识和文献资料,支持疾病调查和控制活动。 以下文件提出了向疑似或者确诊埃博拉出血热病人进行医护时的感染控制建议:“医护疑似或者确诊丝状病毒(埃博拉、马尔堡)出血热病人暂定感染控制建议”,2008年3月。目前正在对这一文件进行更新。 世卫组织已制定卫生保健标准预防措施方面的备忘录(现正在更新)。标准预防措施旨在减少血源性和其他病原体的传播风险。如果得到普遍适用,这些预防措施会有助于预防大多数通过接触血液和体液而发生的传播。 标准预防措施建议在护理和治疗所有病人时使用,而无论其自身感觉或者经过确认的感染状况如何。这包括基本层面的感染控制方法——讲究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来避免与血液和体液发生直接接触,预防针扎和其他锐器造成的伤害,以及一套环境控制方法。 表:埃博拉病毒病既往疫情年表 年份 国家 埃博拉病毒分型 病例数 死亡数 病死率 2012 刚果民主共和国 本迪布焦型 57 29 51% 2012 乌干达 苏丹型 7 4 57% 2012 乌干达 苏丹型 24 17 71% 2011 乌干达 苏丹型 1 1 100% 2008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32 14 44% 2007 乌干达 本迪布焦型 149 37 25% 2007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264 187 71% 2005 刚果 扎伊尔型 12 10 83% 2004 苏丹 苏丹型 17 7 41% 2003 刚果 扎伊尔型 35 29 83% (11月-12月) 2003 刚果 扎伊尔型 143 128 90% (1月-4月) 2001-2002 刚果 扎伊尔型 59 44 75% 2001-2002 加蓬 扎伊尔型 65 53 82% 2000 乌干达 苏丹型 425 224 53% 1996 南非(前加蓬) 扎伊尔型 1 1 100% 1996 加蓬 扎伊尔型 60 45 75% (7月-12月) 1996 加蓬 扎伊尔型 31 21 68% (1月-4月) 1995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315 254 81% 1994 科特迪瓦 塔伊森林型 1 0 0% 1994 加蓬 扎伊尔型 52 31 60% 1979 苏丹 苏丹型 34 22 65% 1977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1 1 100% 1976 苏丹 苏丹型 284 151 53% 1976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型 318 280 88%
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生命换来的论文 -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与传播‏
热度 1 lily2014 2014-9-5 06:48
【本博主:在历史长河里, 人类社会经常面对一些致命的疾病。一些传染性强的致命疾病,经常会影响巨大数量的人群,乃至一个部落或一个国家的兴亡。 SARS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佛山爆发。当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与香港合作,以日继夜研究,在2003年 3 月 25 日, 与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一起宣布, SARS (非典)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可惜,中国的 CDC ,在 3 月 31 日,称非典型肺炎的致病源很可能是一种新变异的衣原体。直到 4 月 16 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明确宣布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这次, Ebola 病毒在非洲大流行,美国又 深度介入。这个世界上,有时候,也需要 一 个国家来“管人家闲事”的。 转载一篇文章供参考。 】 用生命换来的论文 -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与传播 ‏ IvyP 这是埃博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爆发!截至 8月20日,已有超过2600例感染,其中1400多人死亡。这次埃博拉病毒爆发究竟始于何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一组国际研究者联合塞拉利昂卫生部对99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从而推断出了关于此次疫情的来源和传播模式,其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上。然而,截自论文发布时,已有5位论文作者不幸牺牲。 《科学》 8月5日收到这篇论文,8月21日即决定接收,并在今天发表。针对此项研究,博德研究所的克里斯蒂安•安德森(KristianG. Andersen)和丹尼尔•朴(Danny Park)等人进行了采访。 以往的埃博拉病毒病爆发仅限于中非的偏远地区,其中最大的疫情( 318例)发生在1976年。2014年的爆发则出现在西非地区,从2月开始于几内亚,在3月和5月分别扩散到了邻国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7月底到达尼日利亚。感染病例数增加迅速,倍增时间仅为34.8天。 凯内马公立医院里用于监测埃博拉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引物。图片来源:论文作者之一的史蒂芬•盖尔(StephenGire) 在严重疫情还未扑灭的情况下,有关病毒流行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们急需了解这次埃博拉大爆发的起因、时间和传播方式,以及病毒的动态和演化进程。而其中的关键性人物,是一名由于高热和流产到塞拉利昂凯内马医院就诊的年轻女性。她被检测确认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成为塞拉利昂境内确认的 首个病例。 经过调查,塞拉利昂卫生部的人员最终确认,该名妇女是由于参加了一名死于埃博拉的草药医生的葬礼而感染上病毒,葬礼上还有其他 13名妇女,正是她们将病毒从几内亚传播到了塞拉利昂。 分析结果还显示,塞拉利昂境内的埃博拉疫情由两株不同的埃博拉病毒引起,几乎同时从几内亚传入。而其中一株在由一名染病的护士传播到其他人身上时,突变形成了第三株病毒。这第三株病毒则由开车运送这名护士以及照顾她的其他人进一步传播开来。 根据系统发生学的比较结果,研究者推测此次的埃博拉病毒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 1976年的那次大爆发。此次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可能是由中非地区的病毒在过去10年间分支出来,并经由动物宿主传播的。虽然研究者们还不确定到底是哪种动物导致了病毒的传播,但是果蝠(fruitbat)是头号疑犯,因为至少有一种果蝠的生活区域横跨了中非直到几内亚。 了解病毒的来源和传播可以防止疫情更大范围的扩散。“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个时候,一个人从动物宿主身上受到感染,而之后的所有病例均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然而,如果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则需要对来自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样品进行进一步测序,来分析是否有其 它动物传人的例子发生。”研究者对果壳网说:“在受埃博拉疫情影响的人口中,许多都以丛林肉为重要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来源,这种行为本身就容易产生健康问题。但如果我们观察的结果是真的,那么我们应该将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上。” 为了了解埃博拉病毒在感染者体内的演化情况,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 99份样品中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测序深度高达约2000×(注:测序深度为测序得到的碱基总量与基因组大小的比值,它是评价测序量的指标之一)。这些样品来自塞拉利昂的78名病人(包括了那12名参加 了葬礼的女性),其中的一部分病人不止一次提供样品,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分析病毒在同一个体中如何变化。 测序及分析结果共找出了 395个基因突变,与以往有记录的埃博拉病毒相比,出现了341个碱基替换突变。研究人员还在这 次埃博拉爆发的病毒样本中找到5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实验结果表明,病毒在扩散的过程中基因突变速度较快,突变位点包含了一些基于PCR诊断测试的重 要位置——这些位点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度。研究论文共同作者,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史蒂芬•盖尔(StephenGire)说,这一结果对及时改进测试盒中PCR引物的序列有参考价值。在疫情爆发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的演化。研究结果显示,疫情爆发时病毒基因组的演化速度大约是无疫情时的两倍。”研究者说。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史蒂芬•盖尔( Stephen Gire)正向塞拉利昂的凯内马公立医院运送用于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安全设备和试剂。在塞拉利昂凯内马,部分参与本论文工作的研究者合影。左二舍克•汗(SheikHumarr Khan,已牺牲)、右三奥古斯丁•戈巴(Augustine Goba)、右二克里斯蒂安•安德森(Kristian Anderson)、右一史蒂芬•盖尔(StephenGire)。图片来源: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帕蒂斯•萨贝提(Pardis Sabeti、论文通讯作者帕蒂斯•萨贝提(Pardis C. Sabeti)、论文作者之一的内森•约兹维亚克(NathanYozwiak) “基因监测在疾病爆发时非常重要。其他科学家建议我们要深入研究那些测序结果中的罕见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在利用传统测序方法时无法被检测出来。它们可能从一个宿主中开始出现,但由于无法用传统方法检测,到流行起来时就为时已晚。”研究者告诉果壳网,“因此,能够在突变刚 开始发生时就能将其找出,对于跟踪突变的产生,以及预测将来会有什么突变出现都非常重要。” 这些结果可能对研究药物和疫苗的靶点有重要意义。安德森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向科学界公布数据,并迅速收到了反馈。“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这些序列进行了结构预测,并与 ZMapp的实验性抗体混合剂中的抗体结构进行了对比,以便为了解2014埃博拉病毒的变化提供结构线索。”研究者介绍道。 下一步,研究者们希望了解 2014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与以往不同的突变与其感染和传播能力较强是否有关。 众志成城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表示,此项工作非常艰难,但是多亏了许多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包括凯内马公立医院和塞拉利昂卫生部对此次疫情的迅速反应,以及在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学和杜兰大学的团队成员们日以继夜地工作,让整个科学界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实验数据。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博德研究所在对其它病原体进行测序研究过程中建立起的研究方法和设施基础,“我们能够利用已有的测序方法(例如用于拉萨热和登革热病毒的方法)来进行高效的测序,才能让数据能够几乎实时地发表。”研究者对果壳网说。 研究者认为,要完全控制这次疫情,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培训、基础建设以及资金资助。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为本次疫情的扩散方式,因此对感染病人的隔离以及加强对与病人有接触的人群追踪十分重要。在将来,还需要培训更多的当地科学家和医生,并研制可靠且易用的诊断方法,来进 行早期埃博拉感染的检测。“假如感染病例能在本地被快速准确的检出,也许疫情就能在爆发前被扼杀。” 为了加快响应计划,研究团队在研究论文发表之前已将全长测序结果上传到了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的DNA序列数据库中,以便全球的科 学家们都能获得这些最新数据。“在疫情发生时,研究数据的共享十分关键。这就是我们选择在获得数据并进行过质检后马上发出的原因,其他的研究者们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而我们十分希望在将来,数据的开放获取能成为常规做法。” 研究者们还希望与出现疫情的其他国家的研究者们合作,从而对那些地区的病毒情况有所了解。德国汉堡 Bernhard 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史蒂芬•君特(StephanGünther)手上有来自几内亚病人的样品,身在利比里亚的其他研究者们也收集了样品,但由于所有人都还在奋力遏制疫情蔓延,他们暂时还没有时间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序。 本次研究集结了超过 50名来自4个国家的共同作者参与病毒样品的采集和序列分析工作。不幸的是,其中5名作者已在抗击埃博拉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他们均为塞拉利昂凯内马医院的医护人员,包括舍克•汗(Sheik Humarr Khan)、穆罕默德•富拉(MohamedFullah)、穆巴鲁•方妮(Mbalu Fonnie)、阿列克斯•莫依格波(AlexMoigboi)和阿丽斯•科沃玛(Alice Kovoma)。 而战斗还没有结束。 不幸牺牲的论文作者,从左至右分别为:穆罕默德•富拉( Mohamed Fullah)、阿丽斯•科沃玛(AliceKovoma)、舍克•汗(Sheik Humarr Khan)、阿列克斯•莫依格波(AlexMoigboi)和穆巴鲁•方妮(Mbalu Fonnie)。图片来源:MambuMomoh; Simbirie Jalloh; Pardis Sabeti (2); Mike DuBose
个人分类: 国际杂事|3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对恶性传染病,征集好医生是该三顾茅庐还是靠毛遂自荐?
wya 2014-9-4 09:39
西医研究者把埃博拉病毒基因测序,祖宗八代都弄个底朝天,却仍然无法挽救自己的生命。 中医治疗瘟疫,不需要多国合作,也不需要数百人团队配合,一个真正中医人才即可应对。当然,中医对人的要求更高,弄清病理,对症下药,不是一般照方抓药的中医可以为之。这也是当前中医发展不力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从业者水平的下降。 面对层出不穷的恶性传染病,国家的首席中医师是否有能力解决问题?不会又用板蓝根吧? 如果没有能力,是否该向社会征集名医? 古代社会尚且知道在危机时刻广发皇榜,求贤若渴;当代社会每个行业都垄断独行,不顾社会福利,拼命维护自己的那份蛋糕。 最终,浪费的是国家资源、社会财富,于事无补。这就是体制的力量。 好的体制可以激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否则只会导致无谓的牺牲与浪费。 医疗行业如战场,疗效立竿见影,不像写文章做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大医医国,一人能敌百万兵,说的就是人才与知识的力量!这也是美国发展的经验。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既然西医面对埃博拉、SAS没有有效治疗措施,何不让中医上场? 卫生系统体制内的国医大师、中医院士、博导、传承人们,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为何还不见出手? 既然体制内的中医专家没有底气不敢上手,又没有激励体制外的民间人才的政策,对抗传染病依然只有等待,等待传染病自己消失,就像SAS,不知怎么来的,亦不知怎么走的。 其实不是都不知,少数人知,多数人不知而已。如何激发少数人的智慧,就是体制问题。 http://news.163.com/14/0904/03/A594IOKI00014AED.html 5位发表有关埃博拉来源论文作者因感染病毒牺牲 截至目前,超过240位医护工作者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半数以上牺牲 http://news.163.com/14/0904/06/A59D80OM00014JB6.html 联合国系统埃博拉病毒问题高级协调员纳巴罗3日表示,向西非遭受埃博拉疫情袭击的国家提供必要的抗疫支持至少需要6亿美元。他还指出,加强对参与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务工作者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 此前,两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患者已先后痊愈。他们据报接受了加州一家制药公司生产的实验性药物ZMapp的治疗。外界因而对ZMapp治疗埃博拉病毒有所期待。但该制药公司称ZMapp的库存已经用光,继续制作此药品需要较长时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实验性抗埃博拉药在临床测试
xuxiangtian 2014-8-31 22:15
作者:原文 来源:生物谷 日期:2014-08-25 生物伦理学家 Ezekiel Emanuel 教授讲述关键的伦理原则,就是如果试验性药物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使用,要说明患者选择接受这些药物不能仅限于富裕或人脉广泛的病人,包括卫生保健专业人士。他们还指出,鉴于有限的实验性药物及其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应该优先在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控制疫情和加强公共卫生等措施。   此外,至关重要的是实验药物要提供给随机对照试验的患者。说,与当地社区和其他利益攸关方进行合作,任何群体参与本次试验研究必须接受公平的受益,例如在获得任何成功的治疗方面需被公平对待。   Rid 博士说,“不到10%的候选药物从预临床实验应用到市场用药。虽然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实验比较成功,但是没有理由相信埃博拉对人类干预将会更加成功。换句话说,很有可能病毒干预不会改善患者的症状,甚至可能会削弱它们与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作斗争。 埃博拉病毒 实验治疗或疫苗生产只能在 临床试验 中进行,如果临床试验完成,他们必须符合伦理原则的研究。”   Emanuel教授补充道,“现在全球应对埃博拉疫情已经回升,国际社会需要更多的焦点专注于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并减少对实验性治疗的关注。采用的感染控制措施着眼于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是最有效的方法来抑制这种流行病并预防未来疾病的发生,现在国际社会需要证明它可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未来在应对埃博拉病毒和其他流行病上有足够的应对措施。”   此观点同时在埃博拉资讯中心实况播报。这个新的在线资源,由《 柳叶刀 》主办,汇集了现有的来自《柳叶刀》期刊和《细胞》出版社的所有埃博拉病毒内容,并将最新的埃博拉病毒研究内容进行发表。该资讯中心旨在成立全面的埃博拉病毒资源,对临床医师、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任何需要访问现有的埃博拉病毒研究和最新进展的人提供研究内容。所有内容在网站上可以免费进行访问。   原文检索: doi:10.1016/S0140-6736(14)61315-5 http://infect.cmt.com.cn/detail/575177.html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历时5年研制出首个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xuxiangtian 2014-8-31 22:09
作者:小康 来源:医学论坛网 日期:2014-08-30 医学论坛网综合报道: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针对埃博拉病毒,历时 5年 研制的 药物 “jk-05”近日通过总后卫生部专家评审,获得军队特需药品批件。该药连同此前获批生产的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等科研成果一起,为我国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埃博拉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生物安全威胁的病毒,全球科学家迄今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措施。 针对该疫情再次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生防药物研究室王洪权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进行了防治药物专题研究。   “jk-05”是一种小分子化学药物,该药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埃博拉病毒的RNA聚合酶,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研究表明,该药在细胞和动物水平感染试验中具有 抗埃博拉病毒 活性。专家特别强调,该药物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在适用于广谱抗流感时完成了临床安全性评价,但对于埃博拉出血热治疗,目前仍仅限于紧急情况下使用。 http://infect.cmt.com.cn/detail/580201.html
1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发布埃博拉疫情应对路线图
xuxiangtian 2014-8-31 22:01
作者:吴刚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4-08-30 人民日报8月28日日内瓦消息: 世界卫生组织 28日发布 埃博拉疫情 应对 路线图 ,旨在未来6到9个月内阻止埃博拉病毒在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传播以及防止其在国际扩散。 世卫组织的路线图表示,截至8月27日,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超过3000例,死亡人数超过1500人。感染病毒的医护人员数量也是“史无前例”。为了阻止埃博拉疫情的传播,该路线图的执行预计在未来6个月内将花费4.89亿美元,其中不包括在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国家提供必备服务和重建卫生系统的花费。 世卫组织在路线图中表示,通过推行病例诊断、管理和监测,规范丧葬及社会动员等方法,在3个月内逆转病例和扩散地区增加趋势;6至9个月内阻止疫情在首都、主要港口及其他地区的传播。 路线图提出,应优先确保持续的人力资源调配,快速获得实验室检测等,并在个人防护物品、消毒剂、尸体袋供应等潜在瓶颈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http://infect.cmt.com.cn/detail/580055.html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1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杂志代价沉重的论文,六名作者发文前身亡
热度 1 jinwsapa 2014-8-31 20:34
八月二十八日,在最新一期美国Science杂志网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今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分析的论文,题为 Genomic 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during the 2014 outbreak : SCIENCE: 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组测序揭示流行规律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4/08/27/science.1259657.full 这篇由59名作者组成的科学家和医学界队伍,得到美国NIH的资助,并有塞拉利昂国家卫生部的支持.在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和病毒变异分析方面给与非常及时而详尽的数据和结论.对医学界研究,诊断和治疗病毒感染,和应对或预防未来这类疾病爆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著名的科学杂志, 发表一篇重要论文,本来是一项很高的荣誉和成就, 但从来没有像这篇分析测序埃博拉病毒株这篇文章这么悲壮,这么代价沉重, 这篇分析测序埃博拉病毒株的论文还没发表,六位作者已经不幸身亡,其中五位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他(她)们中,三名是护士,两名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医生, 另一位死于中风,多少与从事埃博拉病毒研究所引起的恐惧和工作压力有些关系 来自哈佛大学的遗传学家,系统生物学中心的副教授Pardis Sabeti,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她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告诉媒体,这些已故的作者都是她们过去七年合作研究拉沙热疾病的同事, 她的研究中心,一直在与塞拉利昂的科学家们, 对遗传变异的拉沙热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跟踪。其中包括像埃博拉病毒,这样极度危险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 死去的作者中,Mbalu Fonnie, Alice Kovoma 和 Alex Moigboi都是护士,她们在照顾自己的同伴护士,一位孕妇时, 感染上埃博拉病毒,Mohamed Fullah是拉沙热疾病实验室中的一位技术员, 他估计是从其家庭成员中感染上埃博拉病毒. 另一位技术员 Sidiki Saffa, 死于中风.Pardis Sabeti,博士认为他的不幸去世,与他连续工作的压力,不无关系. 作者中还包括 一名医生,Sheik Humarr Khan博士, 他是塞拉利昂的一名顶级医生,他帮助领导他的国家的应对埃博拉疫情,其死亡引来全球关注和争论,其中焦点就是他是否应该被接受ZMapp治疗。这是一种尚未批准的实验性药物,只能提供给极少数的患者,其中包括两名美国传教士和三个利比里亚的医护人员。Sheik Humarr Khan博士和其他人原先计划在今年夏天访问波士顿,探讨一个新的合作计划,Sabeti告诉媒体。遗憾的是论文还未发表,他已走了. 这项研究对历史上最大的埃博拉疫情爆发初期的实况及来源有了清晰的描述和分析。研究人员一共从9978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身上取得在塞拉利昂疫情爆发最初三周的病人的埃博拉病毒样本,分别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的变化,他们的结论是,这种病毒或许在过去十年,就已经引入到西非中部非洲。 病毒感染疫情爆发最初是由一个人,一个来源,或一个库源的病毒所引发的,研究人员说,病毒从一个人迅速传播到另一个,再传给家人,而救护患者的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时,无意中感染自己,她们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致命性疾病的病因是感染力极强的埃博拉病毒。 研究人员解释说,该病毒是今年五月先从几内亚进入塞拉利昂, 最初感染者是一位传统的医护工作者,他在治疗几内亚疑似埃博拉感染的患者时不幸被感染上病毒, 死后被安葬在塞拉利昂。死者的埋葬很快在塞拉利昂国内引起连锁感染反应,最后触发流行病大爆发,因为参加了葬礼的13名妇女都感染了这种病。研究人员还发现显著变异病毒,并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弄清楚这些变化的影响,以及可能影响到诊断性测试的准确性。 本文根据华尔街日报 Pharmalot博文编译, A Tragic Toll: Several Authors of an Ebola Study Died From… Ebola By BETSY MCKAY 文章摘要 研究人员已经对来自西非病人的99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西非是有记录以来发生最大规模埃博拉病毒感染爆发的地方。他们的结果对埃博拉病毒(EBOV)在2014年爆发时是如何及何时进入人群的提供了见解,它们可能会指导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及了解治疗标靶的方法。过去的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爆发局限于中非地区,但2014年的爆发则是从西非国家的几内亚开始的,并接着蔓延至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与所有其它EBOV的爆发一样,有关的病毒株带有独特的基因变异。 为了对它们进行描述,Stephen Gire等人应用深度测序技术对来自塞拉利昂某医院的78名患者的99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进行了评估。通过将2014年EBOV的测序数据与早些时候的EBOV爆发的20个基因组进行比较,Gire等人确定,今年的爆发可能是在过去的10年内从非洲中部地区传播而来的。研究人员说,与过去的爆发——在这些爆发中,对如感染的狐蝠等病毒储库的持续接触促成了爆发的发展——相比,此次的病毒爆发始于某单一人储库的交换。它接着通过持续的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而传播,它可能是通过将来自几内亚的2个EBOV病毒世系引入塞拉利昂而传播到那里的。(Gire等指向在几内亚的一个与埃博拉病毒有接触的治疗师的葬礼可能是这些病毒世系传播的源头。)考虑到目前疫情中的高死亡率,像那些在此获得的EBOV样本的演化是有限的。这些样本对了解独特的病毒突变是如何能够影响2014年爆发的严重性提供了一个起点。 这些结果还表明,在疾病流行期间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快速测序如何能对疾病监控及指导有关治疗标靶的研究提供见解。尽管知道这些病毒序列没有即刻的治疗上的意义,但这一资讯对那些正在努力了解该疾病的科学家们是至关重要的。 引自丁香园 http://news.dxy.cn/bbs/topic/29016414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6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篇Ebola论文之沉重:六名作者去世
热度 115 Namychan 2014-8-30 07:21
最近一期《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今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论文,从其分析结果中推断了关于此次疫情的来源和传播模式: Genomic 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 outbreak。 这无疑是一篇极为 重要的文章,这篇貌似与平常论文一样的文章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沉重故事。 这篇国际合作 论文有 58名共同作者,文章8月5号投稿,21号接受。 《Science》同时报道了 令人遗憾的消息:有六位共同作者没能看到论文的发表,其中,五名作者是在工作中因直接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而牺牲,一名是在文章后期因中风去世。 Ebola's heavy toll on study authors 。 我试图从下面作者名单群中找到这六位作者名字,还颇费了点时间。国际合作论文的作者众多,他们的名字太容易被忽略了。以黑框标出的去世作者有:Mbalu Fonnie,Alex Moigboi,Alice Kovoma,Mohamed Fullah,Sheik Humarr Khan 和 Sidiki Saffa。让人震惊和难过的是,他们名字后面有个共同点,都 注明 了 个“3”,即隶属于塞拉里昂凯内马政府医院(Kenema Government Hospital, Kenema, Sierra Leone-KGH),他们 是工作在抗埃博拉第一线医护人员和科技人员。 从“Supplementary Materials ”可以清楚了解到KGH的科研人员如何工作的。他们遵循严格的工作程序筛选可疑病例,准确记录并收集血液样品,分离血浆或者血清,原地提取病毒RNA并诊断 埃博拉病人 ,最后所有生物样品按严格要求冷冻空运送到美国哈佛大学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令人赞赏和敬佩的是,KGH本土科学家所做的PCR分析结果质量之高,与后来在美国哈佛进行重复检验结果完全一致,这里有一句简单描述话可以说明 凯内马 科学家是如何完成好他们的 工作的: “ All samples testing positive at the field site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by qRT-PCR and sequencing at Harvard. Additionally, all samples testing negative for EBOV at the field also tested negative at Harvard.” 可 以想像,没有他们的认真,努力和牺牲,远在美国和英国的那些顶尖科学家们是无法得到可靠的病人血液样品,无法对埃博拉病毒的来龙去脉进行探索, 也就没有这篇重要论文了 。 这篇用一线工作者生命换来的文章读起来很沉重,科研有时要牺牲,但愿他们的牺牲能为人类早点战胜埃博拉病毒做出贡献。 借此谨向工作在抗埃博拉一线医护人员和科学家表示由衷敬意。 Ebola's heavy toll on study authors
67115 次阅读|237 个评论
抗埃博拉病毒临床预试设计建议
余亚纲 2014-8-28 15:39
抗埃博拉病毒临床预试设计建议 余亚纲 目的:在推荐蒿甲醚,去甲斑矛素“老药新用”的基础上,提出“老法新用”,“法”是临床用药设计的“方法学”。 内容:现代主流的医学方法是“循证”方法论,是:客观诊断数据, ∵/∴,决定着治疗方案。优势是药物直接针对病原。 中医的方法是中华自设的词符“辩症”(不是人文哲学的“辨证”),是:主张针对不同病情的症候群试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已经形成系统认知。它的优势是已经有了三个动态的系统模式——伤寒模式,瘟病模式,血症论模式。 “老法新用”是“老药新用”向系统方法的提升发展。 1 ,志愿者病例选择:同环境,早期发病, 实验组1-3例, 对照组1-3例 因为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物,所以不求统计意义,是统计的前期工作。 2 ,给药:实验组:蒿甲醚(同量,疗程参照抗虐);对照组:蒿甲醚+“辩症”药物(即:对症的辅助治疗药物和复方)。 3 ,“辩症”系统的具体建议: 依据埃博拉病毒病病情简介,埃博拉病毒病隶属中医“瘟病”,病程如下: 发病初期:高烧,呕吐。方用“藿香正气”,主要药物:紫苏(特点:解鱼,蟹等中毒),如需快速起效,可用肚脐给药。 中期:出现白虎汤“四大”症候,是埃病的“卫气”病情,我曾自用也介绍学友采用“白虎汤加味野菊花”治疗小儿流行性脑膜炎,可以不用抗菌素。但野菊花现无正品供应。 中晚期:埃病的“卫气”病程特点很短,特征是急转直下到达“营血”病程,埃博拉病毒病的疫区临床观察重要内容之一是找到出血斑点最早出现的体位和形态等特征。黑色人种不易在皮肤发现,可注意口腔,鼻腔痒痛与出血的并发,黑人手心,足心,少黑色;初生婴儿不黑,如观察婴儿可被感的时间,尚可间接了解埃博拉病毒病可否在母体产生抗体。是对该病免疫认识的前提。 晚期:多器官出血,是“瘟病”的“血热妄行”。很难治疗。应提前预防,是“犀角地黄汤”的适应症。主药是犀角,是国际保护动物,国内用水牛角代用,但疗效平平,《本草纲目》主张用牦牛角(十倍量)可以代替,疫区实验或可适用。
2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速研制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策划建议 余亚纲 1,导致
余亚纲 2014-8-22 11:20
快速研制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策划建议 余亚纲 1 ,导致人群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多种病毒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1 ,病毒必需侵入人体细胞生存繁殖, 1-2 ,病毒生存怕酸性环境或氧化 / 还原环境, 1-3 ,病毒变异。 2 ,因此,抗病毒药物应该对应这些因素开展研究措施。目前,媒体报道,美国采用小鼠研制出抗埃博拉病毒血清疫苗,初步人体使用有效值得祝贺,因为抗病毒血清是直接对应病毒病原的特异性疗法,快速有效,并且可以人群预防。但是任何药物都有缺点,抗毒血清的风险是血清异蛋白引发血清病,不同的工艺规格制品不同的种族和个体可发生致命的危险。 提示全球医药学界: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制的策划应该是多样化的,多项并举,防治兼用,不要等待一种疗法和药物,要建立与病毒变异赛跑的快速理念。 3 ,我向全球医药卫生学术界和医药卫生管理界策划的建议快速研制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建议是:发挥天然药物老药的广谱抗病毒新用途,简称“老药新用”。初步具体药物和设计方案有三: 4 ,药物一:蒿甲醚等的同系物:是倍半萜青蒿素的 R-O-H , R-O-R , R-CO-OH 衍生物群 。 4-1 ,分子药物的“构 - 效”活性中心是 -o-o- , 它的两个孤电子对是制造细胞内氧化 / 还原环境对入侵病原生存繁育产生干扰。 4-2 , -o-o- 是黄花蒿植物光合作用的天然产物,人工合成困难。更大的缺点是不易被胃肠细胞膜蛋白转运进入细胞。经人工分子修饰保存活性结构衍生为蒿甲醚后,提升了分子被细胞膜蛋白转运吸收进入细胞的能力,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已经是全球抗虐的首选药物。 我们首选蒿甲醚“老药新用”于抗病毒的直接原因是:蒿甲醚同系物具备了抗病毒的要素,除抗虐功效外也具有广谱抗病毒的可行性。 4-3 ,蒿甲醚已是中国审批生产上市药物,有对疫区治疗和预防的物质保障。本文建议: 4-3-1 ,在疫区长期合法应用蒿甲醚预防疟疾的人群中,复察有无对埃博拉病毒接触者们的预防现象。 4-3-2 ,在疫区出现埃博拉感染早期发病人群中寻找志愿者试服蒿甲醚。蒿甲醚及其他同系衍生物已经具有了完整的向中国申报审批资料(包括: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多期临床实验的数据资料)和批准文号,支持疫区医药管理批准人体试用。 病例选择:确诊为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早期患者。未用任何药物,无过敏史,无其他急 / 慢性病, 病历数和对照组;因为目前尚无抗埃博拉病毒阳性药,不设照组或选对症药药物对照。仿美国做法, 3-5 病例治治愈或减轻便是定性的结果, 参考“老药”用量,观察一个疗程。要求数据完整, 目的:对“老药新用”抗病毒直接做出临床判断,同时观察该药物毒副作用的种族差异。 5 ,在志愿者试用同时,起步该药物的抗病毒药理定性工作。方法:结合疫区临床诊断或采用抗病毒药物筛选常用的“人胚肾二倍体细胞培养”药理模型。对人体试用的辅证。同时药理模型也为药物的疗效提高(如:复方配伍,改变给药途径等)提供实验的空间。 6 ,同理,本文推荐的第二个“老药新用”抗病毒药物是“去甲斑毛素”,它是我国少有的天然物人工修饰全合成的抗癌药物。可被细胞膜吸收,分子中酸酐结构可被水解成双羧酸是干扰细胞内感染病毒生存繁殖的干扰环境因素。 7 ,其他候补的是土荆芥精油。也是天然萜类化合物,同样具有 -o-o- 结构和胃肠细胞膜吸收屏蔽现象,可利用分子结构不饱和键加成 R-O-H , R-O-R , R-CO-OH ,提高生物利用度。 8 ,多元化的“老药新用”策划是人类快速应对病毒病周期性高发,应对病毒变异特性的战略性准备。
个人分类: 策划建议|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汤森路透发布埃博拉病毒病相关研发信息报告
ningbi 2014-8-21 18:06
在西非乃至全球,近期埃博拉病毒病防控形势严峻。汤森路透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发布了埃博拉病毒病的相关研发信息报告。报告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基本情况,从诊断、预防、治疗和相关靶标等角度进行了阐述,详见附件或相关报道: http://thomsonreuters.com/press-releases/082014/early-stage-ebola-treatments 。 报告英文全文: 埃博拉病毒病相关研发信息报告(英文).pdf PHILADEPHIA, PA -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cience business of Thomson Reuters , the world leader i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es and professionals, released a comprehensive disease profile on Ebola Virus Disease that inclu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wo new treatments in the pipeline and two experimental candidates approaching development. Ebola deaths in West Africa have exceeded the 1,000 mark since ravaging Liberia. Practitioners in Britain were recently ordered to look out for symptoms of the killer virus to stop it from taking hold in the UK, with doctors receiving new guidelines on how to deal with suspected cases. Ebola Virus Disease is particularly lethal.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utbreaks have a fatality rate of up to 90 percent. There is currently no effective treatment. The Thomson Reuters Ebola Disease Briefing is available free of charge through its LS Research website, a resource providing researchers with the latest news on disease insights and developing treatments, through reports and biological pathway maps. This resource offers disease profiling and comparative data to the current drug landscape for clinically devastating, relevant diseases, such as Ebola. “Our LS Research resource is designed to place valuable scientific insights into the hands of researchers to offer new angles on understanding devastating diseases—not just as related to Ebola, but for other conditions that continue to compromise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aid Jon Brett-Harris, managing director of Thomson Reuters Life Sciences. Through analysis using Thomson Reuters Integrity —an industry-leading resource providing researchers with reliable, detailed drug RD information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LS Research analysts identified two potential Ebola treatments in the drug pipeline: Sarepta Therapeutics’ VP24 expression inhibitor known as “AVI-7537” and Tekmira’s VP24 expression inhibitor known as “Ebola SNALP.” VP24 is believe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bola Virus Disease, and may have an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replication of the viral genome. Scientists are now exploring the inhibition of this VP24 protein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to block the building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Ebola Virus genome. Both of these treatments are currently in Phase 1 clinical trials. The LS Research site also provide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the disease itself. There are also two experimental treatment approaches set to move into the pipeline. The first, ZMapp, a novel drug candidate in development by Mapp BioPharmaceutical, LeafBio, Defyru, the U.S.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PHAC), is a cocktail of three different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ies produced in nicotina plants that target the virus. The aim of this potential therapy is to halt the progression of Ebola; it was recently successful in treating two American healthcare workers infected by the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The second is a vaccine candidate rVSVdeltaG-SWGP-2A-MFL being developed by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 It consists of a recombina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xpressing multiple regional fragments of the Ebola virus. To further support the efforts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Ebola virus, Thomson Reuters BioWorld, an industry-leading biopharmaceutical news resource, has comprised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highlighting the most innovativ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latest updates to provide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disease and the treatments in development. Visit BioWorld to view this special report. Visit LS Research to view the Ebola Disease Briefing and a variety of reports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other devastating conditions. Learn more about Integrity . Thomson Reuters Thomson Reuters is the world's leading source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es and professionals. We combine industry expertise with innovative technology to deliver critical information to leading decision makers in the financial and risk, legal, tax and accoun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cience and media markets, powered by the world's most trusted news organiz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go to www.thomsonreuters.com . Beijing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3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比战争还可怕的人类灾难
jiahailu 2014-8-19 09:49
埃博拉病毒病 ( Ebo la virus disease, EVD ), 又名埃博拉出血热 (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EHF ),属致死性传染病,部分型别感染的病死率可高达 90% 。该病于 1976 年第一次出现在中非大陆(刚果人民共和国的埃博拉河流域以及苏丹地区),在其后的 40 多年间,先后数次卷土重来,继艾滋病、疟疾之后成为非洲人民又一挥之不去的梦魇。然而,灾难远不止于此。今年 3 月,在几内亚东南部的丛林地区就报告发生了 49 例埃博拉病毒病例,病死率 59% 。随后该病不仅在几内亚境内不断蔓延,还波及到临近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据 WHO 统计,截至本月 15 日,以上西非四国共发生确诊病例 1310 例,死亡 712 例,病死率达 54% ,超过 2000- 2001 年发生在乌干达的疫情 ,成为迄今为止该病最大规模的一次暴发。且其流行态势愈演愈烈,仅在本月 12- 13 日两天 , 就出现了共 152 例新发病例(包括确诊、可能及疑似病例),其中 76 例为死亡病例,暴发的震中也从几内亚转移至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这一方面证明了埃博拉病毒较强的人际传播 能力及毒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类社会在防控该类传染病方面的失能和无力。尽管 EVD 的流行目前仍局限于非洲地区,但未来该病是否会对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威胁仍属未知。 EVD 的病原学特征 埃博拉病毒与具有相似症状,且同样在非洲地区流行的马尔堡病毒同属单股负链 RNA 目、丝状病毒科,二者分属埃博拉病毒属和马尔堡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又分为 5 个不同的基因型,即本迪布焦型( Bundibugyo ebolavirus , BDBV ) ,扎伊尔型( Zaire ebolavirus, EBOV ) ,莱斯顿型( Reston ebolavirus, RESTV ) ,苏丹型( Sudan ebolavirus, SUDV ) 和塔伊森林型( Taï Forest ebolavirus, TAFV ) 。 B DBV, EBOV 和 SUDV 主要与这几十年非洲反复暴发的 EVD 有关。而 RESTV 主要出现在菲律宾和中国,可以感染人类,但目前尚无发病和死亡报告。 E VD 的潜伏期差异较大,为 2- 21 天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行病学控制的难度。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是突发性发热、剧烈无力、肌痛、头痛和咽喉痛,与疟疾或登革热类似。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和肝肾损伤,在某些情况下,并发内出血和外出血,进而出现肾衰、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和死亡。从出现一般症状到重症往往进展迅速。感染者在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一旦发病,患者即具有传染性。该病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加以确认,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肝酶水平的升高。 由于 EVD 较高的致死性,美国 CDC 将其列为 A 类可能的生物武器战剂(该类战剂以人际传播、较高的致死率、可在人群中造成恐慌以及无特效治疗措施为特点), 在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人兽共患的 E VD 及其传播特征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最初感染 EVD 是密切接触了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这些动物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包括果蝠( 狐蝠科 ,一种以水果为生的热带大蝙蝠)、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这些动物在非洲的热带雨林中非常常见,而当地人又有食用这些丛林肉类( Bush meat )的习惯。通过处理患病或死亡动物而感染的人类,将病毒引入社区,进而造成大规模的人际传播。感染通常发生于直接接触患者受损并带有血液的皮肤黏膜、体液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液)或间接接触被上述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衣物、寝具或针头。只要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该患者就会持续有传染性。例如,从该病中恢复的成年男性的精液仍有长达 7 周的传染性。然而,不同于 SARS 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的大规模暴发流行,该病并不通过空气进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传播风险。但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密切接触者(家人或其他)以及丧葬仪式中直接接触尸体的送葬者容易成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目前仍然未知 , 但基于已有证据 ( 在 EVD 流行区域的丛林中发现果蝠体内存在与流行株高度同源的埃博拉病毒核酸片段 ), 埃博拉病毒的保存宿主很有可能是果蝠 ,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 EVD 的防控难点 本次在西非暴发的 EVD ,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造成的。而基于我们对埃博拉病毒本质的理解,结合非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学特点, 多种因素构成了当前 EVD 的防控困境。 1. 目前尚无许可的治疗 EVD 的药物或预防可用的疫苗 。尽管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几种候选的药物和疫苗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但离临床试验和上市仍有较大距离。这使得对 EVD 的防控工作步履维艰,同时增加了公众的恐惧。此外,国际社会向相关组织施加压力,探讨在流行地区应用尚未批准上市的实验性药物的伦理学问题,如管理不当,势必给流行地区带来新的健康风险。例如最近美国 NIH 声明其正与 FDA 合作,以加快一种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效的实验性疫苗在今年九月进入一期临床试验。 2. 与历史暴发的不同 。 本次暴发的 EVD 为病死率最高的扎伊尔型,且是该病首次在 西非暴发 , 首次在首都城市暴发 。 截至目前 , EVD 已经在流行地区的三个首都城市暴发,其中包括非洲最大的城市,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 7 月一名美籍利比里亚人乘飞机降落于拉各斯,随后发病并死亡。截至本月 15 日,尼日利亚已有 11 例确诊病例, 4 例死亡。这表明 EVD 存在通过航空运输传播至全球的风险。 3. 流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极为有限 , EVD 在西非的蔓延速度已经超过其防控部署能力。 无国界医生组织(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 MSF )将这近 6 个月的疫情暴发描述为“失控”,入院病人不断增加,过度消耗的医务工作者仍然要远赴偏远地区寻找拒绝寻求帮助的患者,该组织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利比里亚的形势尤为严峻,人道主义组织表示,那里基本没有可以应对的能力。 4. 对疾病性质及传播特点广泛的无知、误解和恐惧,使得防控工作变得异常复杂 。由于恐惧医务工作者将病毒引入社区,某些社区居民抵抗、拒绝接受援助,甚至以暴力威胁国际援助小组。在一些地区,传播悄无声息地进行。患者因不愿死于隔离病房,远离朋友和亲人的照顾,选择藏在家中或求助于传统医药,而不是到当地医疗机构寻求医治。而对于,呈现 EVD 症状的病人而言,立即就医对于提高生存率和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非常关键。 5. 抗击 EVD 前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威胁令人担忧 。 在治疗及照料 EVD 病人的过程中 ,已有 超过 100 名医务工作者感染, 60 名死亡。其中一名医生 Sheik Umar Khan 在塞拉利昂治疗了一百多名患者。可能是由于在照顾病人过程中未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或未能合适地实施感染防控措施。世界医学会报道很多直接处理暴发疫情的初级医生并没有被提供基本的防护装备。 6. 流行地区特殊的丧葬习俗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土葬过程中,送葬者与尸体的直接接触在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当前复杂严重的形势 , 对 EVD 的应对主要着眼于增加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强卫生宣教等应急处理措施。例如,本月 1 日, WHO 带领国际社会启动了一项一亿美元救助计划以控制疫情。该计划呼吁部署更多的医生、护士、流行该病学家以及社会动员专家。对卫生系统所有层次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包括医院、诊所和卫生站,进行必要的关于疾病性质及传播特点的培训,强调严格遵守推荐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如在照料患者或死者时,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衣和装备,进行彻底的清洁、有效的废弃物处置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西非的领导者们也开始通过关闭边境和检疫影响严重的地区来加强对疫情的控制工作。利比里亚总统强制地区和国家领导走出去与埃博拉斗争,通过组织社区会议,敦促当地居民协助医务工作者并在出现症状时立即就医等。 EVD 对于人类社会并不陌生,然而几十年过去,我们对其了解和控制依然非常有限。在积极应对当前流行态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造成如此大规模的暴发?我们准备好去应对未来更大的威胁了吗?源头控制是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关键。 EVD 作为典型的人兽共患病,我们研究其在动物世界的真正起源,监测其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其他哺乳类动物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对于实现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公共卫生和兽医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在 One Health 的框架之下 ,更好地解决这一复杂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4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萨斯、甲流等其实都是正宗生物武器
热度 4 laserdai 2014-8-17 05:10
注意到两篇博文: 王守业 : 埃博拉病毒会是理想生物武器吗? 林中祥 : 我对孙学军一博文的第一反应 突然认识到,其实,埃博拉、萨斯(非典)、甲流(猪流感) 等其实都是正宗的生物武器。 1。正如林博主所言,生物武器生产和开发很容易,施放更容易,必然是今后厉害大杀器的上品。 想对而言,热核武器太麻烦太费时,将被逐渐弃之不用甚至淘汰。因为大的热核武器的杀伤力很强大,瞬间可以破坏一个大城市,其后续的残留辐射效应延续几十年到上百年,甚至变成无人区,跟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一样。后来也有了战术核武器一说,就是小型化的核武器。并且,施放核武器需要火箭/导弹,在现在严密监视下的太空,施放者很难逃出监测范围,暗中使用完全不可能。 2。生物武器也应该分为剧烈和轻柔两类,前者如炭疽,霍乱,鼠疫等, 他们的破坏效应非常显著,比如二战中日本731部队对中国的使用,以及朝鲜战争中美国的李奇微细菌将军对中国志愿军的使用等;后者轻柔生物武器可以是埃博拉,萨斯,甲流,流感等。 3。轻柔生物武器的破坏性不是杀伤生命,而在于严重打击经济。 一旦某个传染病在某地爆发,必定受到世界的严格的隔离,人人只求自保和活命,相关的经济活动嘎然而止,因此严重受到打击。 大家都很清楚2003年的那场萨斯(非典)对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破坏,其实对香港社会和经济的破坏性更大,远大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至于2009年起源于墨西哥的那场猪流感/甲流对北美产生的破坏作用也非常巨大,中国当然受到殃及。本博主那此因为旅途发低烧,在广州海关被扣留了大半夜,即将黎明才被放走。 这次埃博拉病毒爆发, 必然对西非的经济打击非常大,因为正常的经济活动几乎被全名停顿。如果,这是这是一场有意的生物武器攻击,发生在某个经济活跃国家,严重的后果用脚指头都能想清楚。 4。 轻柔生物武器可以暗暗施放,神不知鬼不觉,事后完全查不出肇事者。这一点不用解释了。 总结,王博主好像是纯粹的军事迷,其观点不值得推敲。利用轻柔生物武器打击某些经济活跃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早就上了某些世界警察和同伙的日程表上了。 别无他意,提醒一下。这来自一个真正物理学家的简单思维。
个人分类: 科普|4734 次阅读|16 个评论
青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一生学科学
热度 1 sheep021 2014-8-12 18:21
原文地址: 青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知识有很多的种类,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才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体会,才体会到儒,道,佛的精髓!对人生的帮助。可谓人生的精神食粮! 一、青年学儒 青年学儒,就是人在青少年时期,学儒是一个必修阶段与过程。我这里讲的学儒,是一个概括性的,并不是指儒家经典,是指进入学校,学文化,接受学历教育。在孔子创学堂之前,是不许老百姓的子女学文化知识的。只允许贵族(即特权阶层)为其子女聘老师到家中任教。后来,孔子创立学堂,收弟子三千,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开教育之先河。是对历史的一大贡献! 现在的学历教育,也是施行有教无类的,即提出全民教育,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但学历教育其实质是一个教育的选拔过程,灌输的知识是一样的,最后是一个淘汰赛!比什么?其实质就是比理解,记忆,与创新,发挥的能力! 但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精髓始终惯穿于学历教育之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日三省我身》就是讲的自身修养与学习的方法,自身修养及学习到什末程度呢?要附合,礼,义,廉,耻,忠,孝,等的要求。学这些的目的,就是因为孔子总结出了,《学而优则士》《劳心者治人》的这个人间规律!孔子看透了人间是没有平等的,是一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换句话就是聪明者治,欺,老实者,的社会。所以,就要弟子努力学习适应与应酬社会上层的礼,义,廉,耻,忠,孝。苦心教其如何伪善,如何钻营,日后做官的知识,待日后真的做官了,就可《克己复礼》了,任由自己随心所欲了! 现在,无论权贵与百姓,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心愿,所以,青年学儒是学进取,学钻营,是望子成龙的必需阶段与必需知识,只学数理化,走向社会不会说话,一门文科好,走向社会吃不饱,文,理,儒都学会,将来一定做权贵! 二、中年学道 青年学儒,为的是望子成龙,但是,成龙的有几何?难道是投入不够吗?难道是其人不学吗?成功者洋洋得意,得意自己的聪明,狡诈与努力!底层百姓抱怨社会的不公与懊悔自己过去的不足。残苦的现实社会就像一条权贵的船,已在船上的权贵想永远座在船上,船下淹淹的百姓揭立向船上爬去,于是,权贵就动用家丁,维护船的正常航行!世上没有真理,没有对与错,只有需求,只有强与弱!每个人都想追求利益的最大,追求不到的只有一生的无奈! 中年学道,道学,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一,现称道教,是一种说教,初有人类之时,是后人为感恩祖辈的一种祭祠活动,时而久之,祖辈在天之灵为庇护后人而传受的趣吉避凶的方法。原始的道教比教杂乱,只突出一个孝字,后人张道陵总结和创立了系统的道教,它是解释宇宙,太空,人间万物,人生,的一门规律学。其核心是在孝的基础上又加一个善字,不争,不为,与人为善,而得其善!妙哉!!!社会就和谐,稳定了。道学的独善不争,本想是施善得以善报,可权贵心中暗喜,你善,我不善,天下利益我全沾!!所以,天下还是不和谐!道学又以不争为准则,探讨了阴阳五行,趣吉避凶的各种方法,以达到天下万物为我用之原则。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人生的苦辣酸甜,社会的残苦,家庭的责任,往往在百思不解后,在心中自问很多为什么?种瓜不得瓜,一样得努力,不一样得结果,时代的解释已不能自圆其说,中年学道,道学能解释每个人的基因,遗传不同,生长期的地理位置不同,而遭遇不同,再以阴阳五行来趣吉避凶。特别是在培养后代,道学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方法。 道学中有神,神是什么?神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死去的祖先中的极少数人的灵魂。是神传受了阴阳五行,解释了太空,人生基因的不同,轮回的不同,传受了趣吉避凶的方法。神为了庇护华人的后代,是以善为说教的。神善到何种程度呢?善到不分恶人,权贵,百姓,一概都愿帮,因他认为,好人,坏人,都是神的后代,都要庇护!所以,神帮百姓进入权贵,帮权贵更权贵。有时,也有越帮越乱的现像!人到中年学道,就可感受到神,做为华人祖先的用心良苦!也可感受到神为他的后人来到人世间受到磨难的无奈!!所以,做为中国人,只有对神抱以敬仰之情,也算是对自己的祖先的一种孝心吧! 三、老年学佛 人到老年,由于一生的阅历太多,感兴趣的事就不多了,新潮的轮回已不消往顾,回忆往事,一生的磨难,只剩下感概与无奈!向前看,只有死路一条,穷贱福贵都已体会,已不追求。已感受到四大皆空的真蒂。可死,是福?是祸?是可怕?是从容?还是未知!佛学可帮你解释。 佛学,释迦摩呢是在印度本土祭祠学说的基础上,总结而又创立的一种说教,他对太空,人生轮回的解释是业,缘,两个字,佛学的理论相当的深奥与繁多,从释迦摩呢的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流派很多,理论精湛,但学习与操作起来却很简单,最简单的要数净土派,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而禅宗可以帮你了解太空,人生,福祸的因果关系。用佛学的说法是他解释了生与死的大问题!人死了会不会痛苦?死了去哪里?要在活着时就要搞清楚。一个老年学佛的人,一般都可知道自己的去向! 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人生最怕的是寂莫,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有所事事,探讨人生,探讨大自然,体会最大的价值,体会最大的乐趣。 PS: 以上为转载,总结的挺好不过,感觉还要加一句“一生学科学”。 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美国人有药,但以“尚未临床试验”为由,谢绝提供。这让非洲人民情何以堪,这让世界人民情何以堪。 谢天谢地,中国也有! 而且可以无偿援助。全世界释然,非洲人民释然! 这就是科学的威力!也是良心的发现——科学一定要掌握在有良知的人手里,否则将是一场灾难。 上天入地下海,乃至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科学了。学到老,活到老,一生都要学科学,呵呵. 儒\道\佛解决的是精神层面的问题,科学,解决的是物质层面的问题。 精神与物质,绝非“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或“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这么简单。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含又相互独立,是对立的统一。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来说,缺一不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阳黑子活动或是埃博拉病毒暴发的根源
热度 3 qujiangwen 2014-8-12 14:41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pdf 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有其本身的规律,只要掌握其特点,就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 论文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见附件) 末尾警示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个人认为,西非地区自2014年2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近年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症,一个个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令我们的神经时刻紧绷。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无论是1918年至1919年造成全球5000万到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流感,最初的病毒都来自动物身上。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病毒容易引发瘟疫大爆发,因为这种病毒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难以预防,而且扩散迅速,感染死亡率也非常可怕。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 首先回顾一部电影。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 与埃博拉病毒同宗, 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电影见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而世界卫生组织8月8日拉响埃博拉疫情“全球警报”,呼吁国际社会向西非疫区提供援助。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 严重且反常”, 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 世卫组织6日至7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紧急闭门会议,磋商应对方案。世卫组织8日在声明中说,此次埃博拉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的进一步国际传播将造成“尤其严重”影响,而“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对阻止和逆转埃博拉病毒在国际范围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疗援助团体“无国界医生”先前提醒,埃博拉疫情在超过60个“热点”地区暴发,已经“失去控制”。美国卫生部门7日说,埃博拉病毒“必然”会传播至西非以外地区。 2012年,一个关于2013年前后全球可能爆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警告被发出。 电影《2012》描述了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让地球瞬间成为人间地狱, 美国电影《2012》中的画面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电影场景虽属虚构,但故事的起因却是一个风靡全球的观点——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电 影《2012》里的海啸、 地震、火山爆发等场景对很多观众造成了震撼, 描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时的情景, 但是唯独没有描述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实际上传染病的大流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一直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世界上至少5000万人死亡;20世纪的另外两次大流行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世界历史上,黑死病鼠疫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世界特别是中国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目前 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4,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 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577 次阅读|8 个评论
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研究文献调研
热度 1 jiaxf 2014-8-11 15:05
2014 年 埃博拉疫情: WHO 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 8 月 6 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增至 1779 例, 961 人丧生,其中实验室确诊 1134 例(接近 1979-2009 年全球总感染数 2313 例)。 全球至今尚未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或抗病毒感染药物。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干扰素和现有抗病毒药物均无效,目前仍只能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文献调研: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较少,迄今 PubMed 共收录 992 篇相关论文;埃博拉疫苗研究国际研究更少, PubMed 收录埃博拉疫苗研究论文仅 82 篇。 一、埃博拉病毒预防/治疗新方法进展 Choi JH 等 2013 年详细总结了埃博拉病毒预防治疗的新方法( Emergingtargets and novel approaches to Ebola viru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该文献主要结论如下: 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研究包括以病毒蛋白为靶标的疫苗研究和抗病毒感染小分子研究。 1. 以埃博拉病毒蛋白为靶标的疫苗研究( Vaccine Targets: Ebola Proteins ) 主要包括两种:①重组腺病毒和质粒 DNA 载体疫苗( RecombinantAdenovirus and Plasmid DNA-Based Ebola Vaccines );② 减毒活疫苗( Live Attenuated Virus-Based Ebola Vaccines )。初步 研究证实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可用于埃博拉病毒接触前 / 后的保护。 当前临床前测试的候选疫苗如下: 表 1 目前在灵长类动物体内测试的埃博拉疫苗 如上表所示:当前临床前测试的 7 类疫苗,分别为 rAd5 , rAd26prime/rAd35 boost, VSV , HPIV-3 , VEE 和 VLP3 ,靶标蛋白为埃博拉病毒 GPNP 和 VP40 。在灵长类动物均具有预防感染效果, VSV 测试证实有治疗效果。 埃博拉疫苗发展展望:研发含有多亚型埃博拉病毒抗原序列的多价疫苗是今后主要发展方向。 2. 抗病毒分子研发(Anti-Viral Molecules) 当前研究的抗病毒分子主要包括如下 4 类,病毒入侵和免疫逃逸小分子抑制剂、病毒复制阻断化合物、炎症调节因子(用于控制病毒感染症状)和凝血调节因子(用于控制病毒感染症状)。在研候选物质如下: 表 23 当前在研抗病毒物质(啮齿动物感染和灵长类动物感染模型) 其中表 23 所示在啮齿动物感染模型中研究的抗病毒物质共 7 类,在灵长类动物感染模型中研究的抗病毒物质共 6 类,其作用靶标涉及活性氧自由基( ROS )、 L 聚合酶、病毒糖蛋白 GP 、组织干扰因子等。在研物质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预防病毒感染效果,部分显示出治疗效果。 US FDA 已经批准了 PMOs:AVI-6002, AVI-6003 (anti-sense phosphorodiamidate morpholino oligomers) 和 LNP/siRNA:TKM-Ebola (lipid nanoparticle/small interfering RNA). 两个小分子治疗药物用于 I 期临床试验和试验性新药应用( InvestigationalNew Drug applications )。 3. 未来研发方向:研发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小分子药物。药物包被和分散系统研究是关键。 研究发现小分子药物治疗埃博拉线病毒出血热有诸多缺点,如血清半衰期短、在靶组织中生物利用度较低。抗病毒活性物质或疫苗的物理形态和药物代谢系统特点是今后研究重点。通过对有效成分的包被,可保持结构完整并不被酶分解,从而提升有效性,降低毒性。 将黏膜附着 / 吸收增强剂、脂基载体、组织相容性高分子聚合物等作为药物包被是未来研究方向。 二、总结 当前抗埃博拉病毒感染药物研发包括两个方向,分别为疫苗研究和抗病毒感染小分子研究,疫苗的研究明显快于抗病毒感染小分子的研究。 虽然部分疫苗已进入早期临床研究阶段,但是免疫应答持久性等相关研究依然缺乏。未来疫苗研发将采用基因芯片 / 蛋白组学 / 代谢组学 / 电脑模拟等新方法确定免疫保护应答;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抗病毒分子有效性的筛选。 暂未发现我国在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研究成果。 来源参考文献. Choi JH, Croyle MA. Emergingtargets and novel approaches to Ebola viru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 BioDrugs .2013 Dec;27(6):565-83. doi: 10.1007/s40259-013-0046-1. 附注:博主非该领域专业,仅供参考。
49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埃博拉如何治,如何防?
热度 1 jiahailu 2014-8-9 02:32
这几天埃博拉病毒横行霸道,很多科学家的朋友问我怎嘛没有你的声音,我无言以对。目前千人病例90%死亡和非典相比那可是小巫见大巫。谁能够认为埃博拉是哪一位科学家的朋友呢?HIV还给人有点时间去推脱,现在呢?我因为在非典做点马血清(实际上应该叫做具有超过1:5120中和抗体( neutralizing antibody) ,何为中和活性?)其实也没用上,被香港的朋友作为“宝贝”。 现在是,作为传染病,在对科学家研究者没有威胁之前,都可以扑汤蹈火,但有了接触都死亡的可能,有谁还为之付出呢? 抗体出现了惊人效果,这也说明作为病毒感染的抗原也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抗体。抗体从哪来? 初步的证实病毒激发的抗体可以救人?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何获得抗体,尤其是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 回想一下狂犬病病毒感染,死亡率达100%,埃博拉90%。 狂犬病的流行感染因为马血清的贡献而停步? 埃博拉呢? 不要因为抗非典的马血清没有用处?因为当时让我去了北京,制定了抗非典马血清的规程,而我没有获得任何经费,这一点就像“你懂得”的道理一样的,因为获得了经费的人制造的马血清和我一样没有用,尽管中活活性不见得比我高? 埃博拉呢? 抗体一定管用。 要做啊? 为何不做? 太危险了,需要大量抗原。 抗原是什么?病毒 病毒灭活是抗原? 我认为懂得病原微生物的专家应该起来。 懂得病毒的专家应该起来。 懂得抗原的专家起来。 懂得病原的院士应该起来。 我因为想起来、 可能吗 一定 因为我曾经和非典病毒一起“睡过觉” 因为我分离过非典病毒 我认为埃博拉不用分离 因为埃博拉病毒的序列信息公布了 做点重组抗原可以不 然后呢 免疫马 马血清也许管用 反正是 救人比死了重要 活了比死了重要 如果说提前制作出中和抗体 尽管还需要考虑很多 但救人一定重要 我写这篇博客的目的 是出于科学考量 尽管我也算得上是所谓的专家 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家” 尽管也是在辗转反侧中起来别“胡说八道” 但也不失为科学的良心 我在致力于one health 对于埃博拉 one health更为重要 因为研制治疗的特效药 比如特异性中和抗体 要比疫苗更为重要 因为疫苗是针对传染源的 比如可能的传播媒介等 。。。。。。。。 我说的对吗
4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从文献计量角度展示其研究现状
热度 4 talentliuyang 2014-7-31 23:57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疗法。其特征包括突发性发烧、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腾讯的昨天的新闻,标题为 。可能大家已经对各种病毒的致死性麻木了,艾滋、非典、禽流感、炭疽等,我们什么没经历过?所以,这个新闻也就淹没在了习总的户籍改革和周老虎被打下山的消息中了。 科学网上在我写作这篇博文的时候,刚刚有人发布了 博文 ,主要从生物学医学角度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历史、来源、特征、传播途径以及疫情现状。如果大家想深入了解埃博拉病毒,可以点阅该博文,或者去 维基百科 看看。接下来,我就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展示一下国际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现状。 (图皆为原创,如需转载使用,请留言) 仅有2000多篇文献 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TR)数据库中以“ebola”为关键词在Title/Keywords/Abstract中搜索,一共得到了 2211 篇文献题录,这是相当小的数字了,要知道,当我把关键词换成AIDS的时候,可以找到 146442 篇文献题录,与其他媒体上常见的流行病研究数量的比较见图1。 fig.1 comparison among viruses (pathogenic bacteria) 可见,和其他已经很可怕的病毒(病菌)相比,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研究数量是少之又少,甚至只占图中排在倒数第二的炭疽杆菌的三分之一。但,艾滋病毒的研究数量相较之下如此之多,也有些出乎意料。 每年都在增长? fig.2 yearly trend of publication numbers fig.3 yearly trend of publication shares to all literature 从时间序列角度来看,我做了图2和图3,分别是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和这些文献每年占所有学科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出现的文献数量的百分比,这样做是为了排除由于科技发展、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带来的研究数量增长等因素。 从图2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最早出现在1977年,而人类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是在1976年,这很合理,因为针对病毒性的科学研究是有滞后性的。我还可以验证这一结论,即在埃博拉病毒的维基百科页面上透露了: 薩伊伊波拉病毒有高達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區死亡率1976年為88%、1977年為100%、1994年為59%、1995年為81%、1996年為73%、2001年至2002年為80%,2003年則是90%,2007年平均為83%。 我推测或者假设,这是人类有记载的埃博拉病毒的几次大爆发大流行。可见,1976、77年的两次爆发,开拓了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先河,之后的十几年间并未发生更严重的疫情,直到1994至1996年,连续发生了三年疫情,死亡率平均在60%左右,在图2中的反应就是从1995年开始的研究数量较之前至少翻了一番之多,引起了国际的广泛重视。到了2001至2003年间,又连续三年爆发疫情,死亡率飙到了80%以上,而相关研究数量则在2003年才开始有了较大增长,也是滞后了至少一年。同样道理适用于2007年的那次疫情,相关研究数量在2011年有了显著增长。 以上猜测都是描述性的。只证明了针对致命性病毒的研究是滞后的这个结论。下面,我们要关注一下,到底从时间尺度上看,埃博拉相关的研究数量有没有真正增长。从图1来看,单纯的数量是有显著性增长的,例如2000年至2013年(Mann-Kendall, tau = 0.729, p 0.001),而图2中,这一时间段就没有显著性增长(Mann-Kendall, tau = 0.385, p = 0.063)。也就是说,近十来年,国际上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数量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我猜,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国际合作研究? 好吧,我们换个角度。我从每篇文献的affiliation中提取出国家名,做出以下假设:如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名,则认定该文献为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好了,下图是按照国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名的前30个国家的埃博拉相关研究总数及其占全球总研究数的百分比,以及本国独立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的数量及相对百分比。 fig.4 ebola country table 可见,美国一家占了一半以上,亚洲的日本排在第6,中国排在第11,非洲的加蓬排在第9,除此之外出现的非洲国家还有南非(15)、乌干达(16)、肯尼亚(26)、赞比亚(29)、喀麦隆(30)。从国际合作研究所占比例来看,除美国、俄罗斯、中国之外,其他国家都是国际合作数量要多于本国独立研究的数量。加蓬一共有55篇文献,其中只有1篇是其本国独立研究完成的。那么,究竟他们是和哪些国家合作完成的呢? fig.5 country cooperation network 图5表示的是这30个国家间的合作关系网状图,其中每个节点的大小表示其研究总数的大小,连线的粗细度表示的是两个国家间的合作关系紧密程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加蓬和法国的合作是最为紧密的,而美国和前6名的国家合作都很紧密,大部分国家和美国的合作也是相对很频繁的。 此外,前30的国家中有五分之一的来自非洲,这也是我做文献计量分析以来,非洲国家所占比最高的一次,这肯定和大部分疫情都发生在非洲有关,尤其是西非。 关键词热点? 我还做了基于作者设置的文献关键词的相关处理(包括关键词热度趋势分析等),由于不是我的专业,我无法做出任何有价值的现状描述和分析。就放上来一张图如下,是前20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词根的关系网状图。 fig.6 top 20 keywords network 我们该怎么办? 我觉得,除了避免去非洲尤其是西非旅游,是我们普通人唯一能做的事情了。另外,推荐大家阅读 ,是记者跟美国的一位微生物免疫学教授的问答,算是权威解答了。希望可以缓解大家的紧张。 再次声明,本文中的所有图片和相关数据的解释权归博主所有,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博主不承担任何因此带来的后果,例如对舆论造成误导、恐慌等,如果对数据来源等有疑问,欢迎留言交流,共同完善。 本文同时发布于 个人博客 中,为了更好的交流,特转发在科学网博客,请见谅!
5668 次阅读|6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浅谈
热度 1 kinsuo 2012-4-12 12:05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 EBV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在大约 1500 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 88% 。这种病毒最早是于 1967 年在德国的马尔堡首次发现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76 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再次发现它的存在后,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 “ 如意 ” ,极活跃,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 2 周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 24 小时内死亡。 1 、病毒颗粒的结构形态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同属还有马尔堡病毒,呈长丝状、杆状等,有囊膜,有 18,959 个碱基 , 分子量为 4.17×10 6 ,核酸是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 。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 , 含负链线性 RNA 分子和 4 个毒粒结构蛋白。病毒颗粒直径 80—1400nm ,平均 1000nm ,长度差异较大,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为 665—805nm 左右,有分支形、 U 形、 6 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毒粒表面有刷状样整齐排列的突起,长 8 ~ 10nm ,相互间隔 l0nm ,染色观察内部有交叉条纹。 2 、病毒的类型 埃博拉病毒有四种亚型,即埃博拉病毒 - 扎伊尔 ( 埃博拉病毒 -Z , 1970 年 8 月~ 9 月于扎伊尔发现 ) 、埃博拉病毒 - 苏丹 ( 埃博拉病毒 -S , 1976 年 7 月于苏丹南部发现 ) 、埃博拉病毒 - 莱斯顿 ( 埃博拉病毒 -R , 1989 年于美国实验室猴体内分离获得 ) 和埃博拉病毒 - 科特迪瓦 ( 埃博拉病毒 -C , 1995 年于瑞士科特迪瓦西部一只死亡黑猩猩体内分离获得 ) 。四种亚型毒力各不相同,其中埃博拉病毒 -Z 毒力最强,人感染后死亡率最高,埃博拉病毒 -S 次之;埃博拉病毒 -R 对人不致病,但 对人以外的灵长类有致死性;埃博拉病毒 -C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对人则毒力较弱。 3 、 EBV 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全长为 19 kb ,在病毒基因组中的基因排列顺序为 :3’ 引导区, NP , VP35 , VP40 , GP , VP30 , VP24 , L , 5’ 末端区。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编码 7 种蛋白质,其中每一种蛋白产物由一种单独的 mRNA 所编码: NP 是主要的核衣壳蛋白质; VP30 和 VP35 功能尚不明确,但通过与马尔堡病毒的比较表明,它们可能参与基因复制和基因表达的调节; VP40 是一种基质蛋白,参与膜成分和 NP 的相互作用;埃博拉病毒 GP 是一种膜相关蛋白,其基因位于由 3’ 端线性排列的 7 个基因中的第 4 位,具有 ORF I 和 ORF lI2 个读码框架,这不同于其他丝状病毒中由单一读码框架编码的糖蛋白,是区别于马尔堡病毒的特点之一。 GP 是由通过转录编辑连接的两个开放读码框 ORF1 与 ORF2 编码,与毒力蛋白结构密切相关, ORF1 还编码一种小的糖蛋白; VP24 是一种小的膜蛋白,与毒力蛋白结构有关; L 蛋白是一种 R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埃博拉病毒与马尔堡病毒的氨基酸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但两种病毒不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埃博拉病毒在人、猴、豚鼠等哺乳动物细胞中增殖,在感染的细胞内能形成包涵体,内含纤维蛋白原或颗粒状物并呈管状结构。 VP30 和 VP40 、 GP 和 VP30 、 L 和 VP24 基因间发现有特殊的基因重叠,约有 18 或 20 个碱基,其中存在有限的保守序列,决定转录信号。 4 、 EBV 的感染机制 EBV 颗粒附着在细胞膜表面,通过 GP 与细胞受体结合或细胞融合介导进入细胞。 在体内和体外试验结果显示 GP 可以选择性地降低细胞表面与细胞粘附和免疫功能相关的大分子的表达,而且 GP 还可显著性地降低 c~V133 的水平,但对 B1 无影响,从而导致细胞的脱落死亡。此种作用依赖于 GTP 酶,但可被 brefeldin A 所抑制。 GP 还可降低细胞表面可被免疫细胞改变识别作用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class 1 分子的表达,该作用取决于与 GP 细胞毒性相关的粘蛋白区域。因此, GP 通过选择性地改变细胞某些蛋白的表达,从而使细胞发生损伤,造成病毒免疫逃逸。病毒的 RNA 被释放 到细胞质中, 在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病毒的正链,指导合成新的病毒蛋白和遗传物质,新产生的基因被蛋白质包裹,形成新的病毒核颗粒,不断积累并迁移到细胞膜,转膜蛋白将病毒运输到细胞表面,病毒同时包裹含有病毒编码蛋白质的细胞膜。 埃博拉病毒在侵染细胞的过程中,必须借助组织蛋白酶 B 和组织蛋白酶 L 。病毒粘附到细胞表面之后,依靠这两种酶来破开自己的蛋白质外壳,然后病毒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内部,开始大量复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以保护其不被人体免疫系统消灭,但病毒要在细胞内繁殖,就必须将这层蛋白质外壳溶解。这一过程有些类似于艾滋病病毒侵袭免疫细胞,艾滋病病毒必须借助细胞表面的 CD4 受体蛋白,才能解开自己的蛋白质外壳进入细胞内。这两种组织蛋白酶都是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它们能破坏细胞外基质,不仅存在于正常的组织和体液中,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用广谱的酶抑制剂处理哺乳动物细胞,就可以显著降低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力。特别是如果抑制组织蛋白酶 B ,病毒感染力可以降低到接近零。因此他们判断,在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中,组织蛋白酶 B 可能发挥更主要的作用,而组织蛋白酶 L 相对起辅助作用。 5 、展望 埃博拉病毒不同于其他包膜病毒通过高度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而是由 GP 改变靶细胞的功能来达到免疫逃逸,这一策略使得埃博拉病毒与其自然宿主共同进化。了解埃博拉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其诱导细胞病变的机制,对疫苗的开发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将有积极的意义。 埃博拉病毒虽然令人恐怖,但也是感染人类几率最小的病毒之一。自从43年前埃博拉病毒被首次发现以来,它仅有 10 次左右具规模的爆发,而且每次也不过造成几百人丧生。但埃博拉病毒的恐怖之处不在于它曾毁灭了什么,而是将来它可能去毁灭什么。 由于对 EBV 的研究还不是很彻底,对于该病毒的遗传和致病机理还是存在诸多疑问的,在很多方面与我们对已知病毒的认识上有所不同,所以很有必要继续对它的研究,有鉴于前例,不要留给它爆发成灾、危害人类的机会。
7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针对狂犬病和埃博拉病的双价疫苗
热度 3 yanjx45 2011-11-16 14:21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托马斯 • 杰斐逊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们最近联合发表了研究报告,介绍他们开发和测试一种双价疫苗的结果,该疫苗可同时针对狂犬病毒和埃博拉( Ebola ) 病毒提供保护。   该疫苗是基于一种已经批准用于狂犬病疫苗开发的平台,但能针对狂犬病和埃博拉病的高危人群提供保护的双价疫苗,从而可能比现有疫苗更有优势。此外,目前尚缺少得到批准的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而据世卫组织报告,自从 1976 年该病毒被发现以来,它已导致超过 1000 人死亡,因此这项研究很有价值。   杰斐逊疫苗中心主任马蒂亚斯 • 施奈尔( Matthias Schnell ) 解释说:“许多埃博拉病毒的候选疫苗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离获准注册都还很远。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市场:埃博拉疫苗的预期回报相当有限。”   但是,此类新疫苗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狂犬病疫苗研究中常用的反向遗传学系统,用活的狂犬病毒表达埃博拉病毒扎伊尔株的糖蛋白,然后进行化学灭活。在小鼠中免疫接种这种疫苗的结果显示,该双价疫苗引发了针对狂犬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免疫力,能提供针对每种病毒的保护”。   施奈尔说,“在该疫苗通过灵长类动物试验并最终通过人体试验后,这种新型疫苗可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688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