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学材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所有教学材料存在重大缺陷
热度 18 shehuiguanli 2016-2-13 15:00
作为教学材料,其特点是: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也就是需要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贯穿在教学材料中。而我国几乎没有任何教学材料做到了这一点。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辅导材料”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在改变。 而作为“正规教材”,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正规教材”凭借其国家垄断地位,不愁销路,导致我国“正规教材”粗制滥造,包括最具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我仔细研究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教材,教材错误百出,每册教材随便指出都在百处以上,不忍目视。我大约看了一下“史地政”,我虽然不是很专业,但一看便是“一堆垃圾”,学习没有任何价值。 二是我国教育专家“水平太差”,不知道、也不想、也没有能力改变教材编写模式,因循守旧,导致教学材料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是中国“辅导教材”充斥市场的主要原因。 那么中国教学材料主要缺陷是什么呢? 教学材料应该起到指导教师教学,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1. 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编辑教学材料 中国教材以知识为重点,显然偏离了教学目的。 如何实现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编辑教学材料呢? 其实很简单。 第一, 以设置问题为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每一知识点的“利用方法”。 这一内容是目前中国所有教材都没有的内容,导致学习的所有知识都似乎没有利用价值。 第二, 教会学生如何深刻理解问题的条件的意义。 所有教师都知道要教会学生如何深刻理解问题的条件的意义,教材没有做这一工作,将“责任”推给教师,而很多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深刻理解,是导致中国教学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2. 以思维教学为重点编辑教学材料 所有教师都知道要重点教学思维,而中国教学材料没有将“思维过程”编入教材,甚至教材“主动放弃”了思维教学。 而多数教师不知道如何教学思维,只能一通“乱教”,也是我国教学水平低下的另一个原因。
1168 次阅读|21 个评论
偏微分方程材料
ChinaAbel 2013-4-25 10:00
这份课件由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编写,配套姜礼尚,陈亚浙等编的数学物理方程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学物理方程讲义》ppt文件教案.pdf 复旦大学谷超豪李大潜等著数学物理方程课后答案.pdf 相关链接: 王伟华: 大学数学类课程视频集锦 张祖锦 的博客 马兆海的博客 Terry Tao Gigliola Staffilani main interest is i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Harmonic Analysis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spersive equation check the following sites: Dispersive Wiki , webpage on Dispersive Equations
个人分类: My Note|4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选修、旁听《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2013年春季学期)
热度 1 chadwick 2012-12-24 11:41
几经努力,《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号:80700112,2-12周上课;时间:星期四9:50-12:15,地点:新水304)课终于获得批准。虽说之前在深圳研究生院以讲习班的形式摸过一次石头,但如何能真正上好这个课,我一直在思考,也希望各位看官能积极献计献策。 除去审批手续中不得不填的的官样说辞,本门课主要要解决的是国内STS专业研究生研究方法上普遍相对薄弱的环节。考虑到STS学科(暂且这么说)的特殊性,主要突出了(1)科学技术和医学本身的研究对象,以及(2)建构主义的理论旨趣,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具体操作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最终尝试回答,是否有必要存在一套独特的STS研究方法,以及STS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质性研究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等等。 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采取了经典文献与新近文献相结合的方式,但目前来讲我并不是很满意。考虑到受众的基础等因素,估计到上课的时候需要自行设计大量教学材料来进行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否则就失去了研究方法课的意义,而变成了单纯的文献导读。 考核形式上,借鉴了唐世平教授的经验,严格按照期刊投稿的流程进行。由于只能给我32学时,初步打算在第12周(即最后一次课)上汇报选题报告而不是论文全文。报告应该包括:(1)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预期)的理论或经验贡献;(3)经验材料的来源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如为什么用某些数据或者某个案例,准备如何处理等;(4)文章的逻辑安排等。在选题报告通过以后,第18周提交论文全文,并视论文质量给出“修改后再提交”,以及“直接接受”等建议,直至达到起码能够在国内CSSCI级期刊发表的水平。 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反馈到chadwick@tsinghua.edu.cn,不胜感激! ---------- 《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大纲 Research Metho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教学目的: 本课程着重探讨建构主义视野下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内涵、主要特点、方法论取向和具体研究方法,力图从理论、方法与研究实践的结合上启发思考、开阔视野,并培养反思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旨在通过理论阅读、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与书本学习和研究实践相结合等方式,为研究生进行田野作业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方法论基础。 与同类课程比较: 与校内及世界一流大学已开设的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和已有且普遍流行的 实证主义 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差异化的建构主义理念,不但顺应了国际科学技术学学科建制化的大趋势,亦能保证清华能够在一些重要、前沿但又有待深入的领域占据先机。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理论阅读、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注意从国外成熟和新近研究当中汲取经验,一方面也注意从中国问题中学以致用,兼顾了国际化与本土化。 本课程已被列入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专业其他课程”目录,且为申请人所在单位“985”三期课程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文内容简介: 课程将集中在科学技术学(STS)的与境下对研究方法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内容包括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人类学方法、扎根理论、现象学方法等,以经典研究和学术前沿为材料在实践中展示STS中的建构主义同结构功能主义,以及同实证主义进路在方法应用上的异同,并结合中国问题重点探讨当上述方法进入到STS领域后所展开的方式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英文内容简介 In this course, the diverse research metho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will b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historical studies, case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ies, anthropology studies, grounded theory, and phenomenology and so on. Both classical and new emerging literature will be used as the material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in STS that i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ositivism in using the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More focus will be put on how these general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STS, and the possible problem that could be faced by examining the Chinese issues. 参考书目: Denzin, N.K. and Y.S. Lincoln,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011, Thousand Oaks: Sage. Sismondo, S.,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econd Edition). 2009, Malden, MA; Oxford and West Sussex, UK: Wiley-Blackwell. Hackett, E.J. and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etc.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2008,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Society for th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2000, 北京市: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具体课程计划 1.导论:STS理论的演进及其与一般质性研究的关系 本讲将主要介绍STS的默顿-结构功能主义传统和反默顿-建构主义传统的发展脉络以及各自的方法论倾向及其演变。并请同学们思考:理论倾向本身对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方法论的选择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两种进路之间,以及各自的方法之间能否实现一种沟通或者融合? 阅读文献: Sismondo,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nd an Engaged Program.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Third Edition), ed. E.J. Hackett, et al. 2008, Cambridge, MA; London: The MIT Press. 13-30. Martin, B.R., P. Nightingale and A. Yegros-Yegro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base. Research Policy, 2012. 41(7): p. 1182-1204. Fagerberg, J., M. Fosaas and K. Sapprasert, Innovation: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base. Research Policy, 2012. 41(7): p. 1132-1153. 2.反思建构主义:事实、修辞与话语 本讲旨在介绍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事实,以及修辞和话语在建构事实中的作用。并请同学们思考:既然建构主义否定了一切约定俗称的东西,那么研究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又如何保证?在建构主义的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应该如何(“局内人”、“局外人”或是“上帝”)?建构主义的研究能否发现事实或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如果不能其意义又何在? 阅读文献: Sismondo, S.,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econd Edition). 2009, Malden, MA; Oxford and West Sussex, UK: Wiley-Blackwell. Chap 13: Rhetoric and Discourse. Siegel Watkins, 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Norplant.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2011. 36(1): p. 33 -54. Ross, P., Problematizing the user in user-centered production: A new media lab meets its audience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1. 41(2): p. 251 -270. 3.历史的逻辑:非发明家的爱迪生 本讲旨在通过对技术系统理论创始人休斯(Hughes, Thomas P.)对于爱迪生的颠覆性研究,说明STS中历史研究的方式和主要特色,并以此探讨STS与科技史以及一般意义史学研究上的异同。并请同学们思考:历史的研究需要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提出研究问题?是否存在一种独特的历史的逻辑? 阅读文献: Hughes, Thomas P. 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 System Builder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20, No. 1 (Jan., 1979), pp. 124-161. Dear, P. and S. Jasanoff, Dismantling boundar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sis, 2010. 101(4): p. 759-74. Sewell, W.H.,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200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p 8: Historical Events as Transformations of Structures: Inventing Revolution at the Bastille. 4.案例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桥梁 本讲旨在通过回溯STS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说明案例研究的步骤和程序。并请同学们思考:案例研究适合哪一类的研究问题?案例研究是否一定要追求典型性和代表性?过分的步骤化和程序化,会给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案例研究带来怎样的问题(具体可参与国内大量关于ANT的发表物)? 阅读文献: Michel Callon.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J. Law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86, pp.196-223. Asdal, K., Contexts in Action—And the Future of the Past in STS.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2012. 37(4): p. 379 -403. Lagesen, V.A., Reassembling gender: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and the making of the technology in gende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2. 42(3): p. 442 -448. 5.国家与组织的比较: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本讲旨在展示在国家和组织等不同的层面,如何选取合适的范围进行比较研究的工作,以及比较应该在何种意义上进行等。并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比较,以及拿什么比较?比较中的循环论证是如何出现的?在比较中如何避免“例外论”以及可能产生的“理论孤岛”? 阅读文献: Barley, S.R., Technology as an Occasion for Structuring: 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s of CT Scanners and the Social Order of Radiology Depart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1): p. 78-108. Jonkers, K., A functionalist framework to compare research systems applied to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research system. Research Policy, 2011. 40(9): p. 1295-1306. Felt, U., M. Fochler and P. Winkler, Coming to Terms with Biomedical Technologies in Different Technopolitical Cultur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cus Groups on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Genetic Testing in Austria, 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2010. 35(4): p. 525 -553. 6.人类学观察:技术,性别与亲密性 本讲旨在通过介绍STS中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帮助同学们了解方法本身,特别是在遇到与科学、技术相关问题时的作用与局限性。并请同学们思考:人类学的观察和记者的暗访有怎样的异同(怎样处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关系)?在进行人类学观察时应如何在经验材料和研究理论之间进行平衡? 阅读文献: Bray, F., Constructing Intimacy: Technology, Family and Gender in East Asi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2(2): p. 151-165. Moser, I., Dementia and the Limits to Life: Anthropological Sensibilities, STS Interferenc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Action in Care.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2011. 36(5): p. 704 -722. Latour, B., Coming out as a philosophe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0. 40(4): p. 599 -608. 7.扎根理论:独自倾听嘈杂的声音 本讲旨在讲授扎根理论,特别是建构扎根理论的操作方法(包括质性研究工具Nvivo等软件的使用),及其在STS研究中的应用。并请同学们思考:不同流派之间扎根理论的本质区别何在?建构扎根理论在收集和处理数据时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建构扎根理论强调理论来源于经验材料,是否意味着在进入田野前不需要任何的理论储备? 阅读文献: Shostak, S., The Emergence of Toxicogenomics: A Case Study of Molecularizatio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05. 35(3): p. 367 -403. Narayanan, V.K. and T. Chen, Research on technology standards: Accomplishment and challenges. Research Policy, 2012. 41(8): p. 1375-1406. Prainsack, B. and M. Kitzberger, DNA Behind Bars: Other Ways of Knowing Forensic DNA Technologie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09. 39(1): p. 51 -79. 8.主客体、生活世界与现象学的方法 本讲旨在讲授新近兴起的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导向、特性及研究程序,及其在研究科学、技术和医学相关问题上的优劣势。并请同学们思考: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否可以用来“解决问题”?是否可以经由现象学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论,推广到一般?现象学的研究可以和其他哪些方法构成互补,又和哪些可能构成冲突? 阅读文献: Roth, W., G.M. Bowen and D. Masciotra, From Thing to Sign and “Natural Object”: Toward a Genetic Phenomenology of Graph Interpret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Values, 2002. 27(3): p. 327 -356. Myers, N., Molecular Embodiments and the Body-work of Modeling in Protein Crystallograph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08. 38(2): p. 163 -199. Caelli, K., Engaging with Phenomenology: Is it more of a Challenge than it Needs to be?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001. 11(2): p. 273 -281. 9.STS中的访谈、观察与研究伦理 本讲旨在讲授STS研究中访谈的准备工作、提问、倾听和回应的技巧,观察的作用、实施与反思,并通过研究的具体实例说明在进行访谈和观察等研究中,所应把握的伦理道德尺度等。并请同学们综合以往讲授的研究方法思考:在每一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应该如何处理?对于被研究者而言,需要保护和需要回报的东西各是什么? Parker, J. and B. Crona, On being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 Boundary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ntemporary research universit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2. 42(2): p. 262 -289. Oudshoorn, N., How places matter: Telecare technologies and the changing spatial dimensions of healthcar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2. 42(1): p. 121 -142. Sleeboom-Faulkner, M. and S. Hwang, Governance of stem cell research: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2. 42(5): p. 684 -708. 10.STS的研究设计和成文方式 本讲旨在讲授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其功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成文方式,含不同风格的写作形式等等。本讲系前面9讲的综合,不再适用新的阅读材料。 11.学习成果展示与反馈 选课学生将自选研究问题(限定为中国问题),利用课堂中所讲授的研究方法完成系统的分析,形成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统一汇报展示(展示时间为15分钟)。将根据论文和汇报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392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科教与学材料的使用方法
热度 2 Greg66 2012-11-26 07:20
本科教与学材料的使用方法 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使用的材料有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书、 ppt 、教案、课堂笔记及老师的语言等很多东西,他们的特点比较见下表: 特性 A B C D E F G 教学 大纲 教材 参考 资料 ppt 电子版 教案 课堂 笔记 老师 语言 信息新旧 4 最旧 3 3 1 最新 1 2 2 内容随意性 4 规定的 3 3 2 2 1 最随意 1 昂贵程度 5 最便宜 3 2 1 (打印)最贵 3 4 4 学生获得时间 1 最早 2 2 3 3 4 最晚 4 条理性 3 4 最不好 4 1 最好 1 2 2 携带方便性 1 最方便 1 4 4 2 3 5最不便 注:表中指明了数字大小的含义,数字大小相同,含义级别相同。 上该表可知, ppt 课件的条理性最强,信息最新,所以我认为学生学习时可以以此为主线条。这就需要学生在上课之前获得 ppt 的打印稿,建议用 A4 纸打印 ppt ,每页打印三个片子,每个片子侧面有记录的空间(相当于一个片子的大小)。学生听课时,把课堂笔记(内容来自于老师的板书和课堂讲课的语言)写在每个片子对应的记录位置。 有了 ppt 这个现代工具,老师可以预先把需要的、效果好的照片、图片、动画等放在 ppt 中,一方面课堂上使用能显示出良好的视觉效果,一方面节省了课堂上在黑板上画(有些画不出来)的时间。 黑板上写的、画的是讲课中临时使用的例子、 ppt 上没画清楚的图、临时解释等。黑板基本上是作为老师讲课使用的“草稿纸”,写、画 ppt 上没有、错误或者不足的内容。 ppt 还是主要的教学材料,和学生学习中的使用方法一样。 ppt 打印给学生,也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把握课堂进度,以解决 ppt 显示一闪就过、反复翻查麻烦又费时间的缺点。这样做的问题是 ppt 的打印成本比较高。 教案应该是 ppt 的使用说明,教师用,可以复印或者不复印给学生。
个人分类: 11|4884 次阅读|4 个评论
古老变质岩中的褶曲和揉皱现象(一)
热度 9 陈中红 2011-8-17 16:54
古老变质岩中的褶曲和揉皱现象(一)
下面是在山东黄岛观察到的的古老变质岩中的褶曲和揉皱现象,难得一见,是构造地质学难见的教学材料。 观察地点,黄岛连三岛,时间:2011年8月9日。摄影人:陈中红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157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