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诗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试解赫英老师的《一瓶白兰地》
pww1380 2011-1-1 09:02
国外月亮未必圆, 美酒还是老白干。 异域雪地寒彻骨, 故乡土炕梦更甜。 中外交流勿忘本, 文明互动开新颜。 仰望星空寻北斗, 回看寰球是家园。 参考文献: 1.赫英. 一瓶白兰地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9321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6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鲍海飞博文、诗篇杂感点滴
pww1380 2010-12-26 17:42
①读《宇宙也许并不复杂-弦和鼓》 宇宙就是如此的简单在时空论的角度上看,宇宙是一个由时间和空间搭就的一个框架,也可以叫一个舞台。无论是风花雪月,鸟语花香,还是风狂雨骤,电闪雷鸣,无论是烽火硝烟还是和平发展,都是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这个舞台上所导演的悲喜剧。 如果把时空论与中国传统哲学观结合起来看,时间与空间交汇重叠起来,就是原点,即道家所谓的无 ,二者交错展开,铺展开来,就是有,就是这个不停歇地上演着人世间悲喜连续剧的大千世界。 ②读《写给孩子的诗歌-神奇的小画笔》 童心跃然纸上,童趣生动活泼。 ③读《资质、责任与爱心》 正如此文所揭示的那样,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所谓的资质 ,而是缺少真爱、博爱和社会良知。 ④读《十一月-----父亲的爱》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绝望的父亲那一颗破碎的,滴着血的心。 ⑤那一片境地---冬日西子湖雪韵 美景佳句更空前! 西湖的美景与诗人的佳作,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 . 鲍海飞 . 宇宙也许并不复杂-弦和鼓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870 2 . 鲍海飞 . 写给孩子的诗歌-神奇的小画笔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464 3 . 鲍海飞 . 资质、责任与爱心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727 4 . 鲍海飞 . 十一月-----父亲的爱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381 5 . 鲍海飞 . 那一片境地---冬日西子湖雪韵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593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姚行艳诗作《从此我心里永远有个你》
pww1380 2010-12-26 17:04
读姚行艳诗作《从此我心里永远有个你》 作者 杨文祥 学者姚行艳的诗作《从此我心里永远有个你》是一首情感真挚的动人诗篇。其意境之美源于情感之真,语言之美源于平实自然。用自然平实的言语直抒胸臆,把埋藏在心底的深深亲情娓娓道来,以此构成诗意之美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 姚行艳 . 从此我心里永远有个你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7089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9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蓝天上的白云——再和赫英先生《飘荡的云(新年献词)》
pww1380 2010-12-24 20:26
湛蓝的晴空, 静静地漂浮着, 白云一朵。 是大海中的一片白帆, 还是一个游子在漂泊? 是大自然对美的呼唤, 还是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蓝天上的白云, 那是缪斯女神的诗心。 默默无语的白云, 那是心灵对心灵的诉说 参考文献: 1 .赫英. 飘荡的云(新年献词)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362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缪斯的诗心——和赫英先生《飘荡的云(新年献词)》
pww1380 2010-12-24 20:21
清风徐徐, 送来一片, 飘荡的云。 字里行间, 洋溢阵阵, 善与美的清新。 在这里, 我感受到 智慧的灵动, 在这里, 更感受到 情感的深沉。 蓝天上的白云, 缪斯的诗心 参考文献: 1 .赫英. 飘荡的云(新年献词)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362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赫英《飘荡的云(新年献词)》鉴赏
pww1380 2010-12-24 20:14
蓝天上漂浮的这片云应该是诗人自己心灵的意象。而这首小诗,就是诗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赫英. 飘荡的云(新年献词)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362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8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子女教育问题与鲍海飞先生的对话
pww1380 2010-12-20 17:42
标题: 发表评论人: BaoHaifei 删除 回复 杨老师您说的对!当我们看到别的民族在发展在壮大的时候,更能感觉到这一点。向杨老师问好! 博主回复: 很高兴看到中华民族拥有你们这样一个有知识、有才华、有朝气、有高尚情操和价值追求的年轻一代父母群体。尽管人数上为数不多,却是真正的民族精英,在精神世界深处,默默耕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读鲍海飞《写给孩子的诗歌 - 下雪啦!》有感 (正文与评论)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4800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影无声——读赫英《飘荡的云》
pww1380 2010-12-19 19:00
风雨如磐忆韶光, 无声飘逝有国殇。 忍看江河东流水, 悲歌一曲唱大荒。 参考文献: 1 .赫英. 飘荡的云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46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吼”,好一个“吼”!——赫英《秦腔》赞
pww1380 2010-12-18 14:33
吼, 好一个吼! 这个吼, 点中了秦腔的命脉与精髓。 这个吼, 道尽了秦腔的风貌与气韵。 这个吼, 震响了一个天惊石破的霹雳, 使萎靡的世界不再萎靡, 令慵懒的人们扬鞭奋起。 这个吼, 激活了无声文字的生命, 这个吼, 振起了通篇诗作的灵动 吼, 好一个吼! 参考文献: 1 . 赫英 . 秦腔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159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拜读鲍海飞先生令人感奋的诗作——《眼前无道确有道》
pww1380 2010-12-14 01:19
平易流畅的语言,振靡发聩的洪钟,指点迷津的航标,催人奋进的号角! (注:这里的振靡发聩要比成语振聋发聩更符合我对此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鲍海飞.眼前无道确有道.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3112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赫英佳作《遗憾》赞绝
pww1380 2010-12-13 08:40
好诗 !!! 令人叫绝, 令人赞叹! 叹岱宗之极顶, 叹天宇之浩瀚。 更叹上下五千年, 这中间, 饱含着多少辛酸, 浸透着多少血泪, 更满载着, 几多哀怨, 几多, 遗憾!!! 参考文献: 1.赫英.遗憾.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867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3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建诗作《心语星愿》评点
pww1380 2010-12-12 12:07
是青春的活力,点燃了激情、梦想与明天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李建. 心语星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240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佳作欣赏——《波纹》
pww1380 2010-12-8 13:14
读罢诗人赫英的这首《波纹》,禁不住赞不绝口。无论是在意境上、音韵上、还是语言形式上甚至是在意境、音韵、语言形式三者的融合与统一的匠心整合上,《波纹》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堪称新体诗(现代诗)的佳作。可喜可贺! 另外建议:末句有她 的 脚印徘徊?最好调整为有她脚印 的 徘徊?,这样,这句诗句与上两段诗末句的对应就更严整一些。徘徊在此与上两段中的目光和微笑同样是名词,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名词经过名物化,或称名词化了的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动名词,具有名词的语法地位。因此,做这样的调整不必有词性方面的顾虑。另外,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要求,即语言形式要服从于意境的营造和韵律的和谐。因此,为了意境和韵律的需要,只要不影响语意的表达,诗歌完全可以突破非诗语言的语法形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瑕不掩瑜,这是一篇白璧微瑕的现代诗佳作。 参考文献: 1.赫英.波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318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3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林撷英(25):读者的感动——诗歌短评三则
pww1380 2010-12-5 20:25
艺林撷英(25):读者的感动——诗歌短评三则 杨文祥 1 .富有生活气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父、母、子三口之家的情感互动。 ——评《爸爸让我去站岗》 2 .写的是妈妈眼中的宝宝。笔下写的是宝宝,抒发的是心中的母爱。 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和最令人感动的情感就是母爱。 ——评《 紧紧拉着妈妈的手 》 3 .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是母亲对子女的深情。 ——评《 宝贝 》 参考文献: 1 .赫英: 爸爸让我去站岗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0246 2 .赫英: 紧紧拉着妈妈的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0178 3 .赫英: 宝贝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8961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3164 次阅读|3 个评论
艺林撷英(21):读刘圣林的诗作《这个世界太疼痛》
pww1380 2010-12-3 16:47
艺林撷英( 21 ):读刘圣林的诗作《这个世界太疼痛》 杨文祥 这是一首很不错的哲理诗。 一首耐人寻味的哲理诗, 只属于诗人自己。 参考文献: 1. 刘圣林. 这个世界太疼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027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林撷英(16):集句——致远
pww1380 2010-12-2 20:33
艺林撷英( 16 ): 集句——致远 杨文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何当扬帆去, 故乡济南游。 参考文献: 1.尉吉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曲解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694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0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林撷英(15):短歌行——答兄长
pww1380 2010-12-2 20:17
艺林撷英( 15 ):短歌行——答兄长 杨文祥 人生苦短, 手足情深。 故土北望, 泪满青衿。 参考文献: 1.杨学祥. 兄弟.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475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林撷英(7):拜读赫英诗作“是谁拉起了小提琴”
pww1380 2010-11-23 07:20
艺林撷英(7):拜读赫英诗作“是谁拉起了小提琴” 篱风 (杨文祥) 是谁拉起了小提琴, 在这寂静的山林? 天籁之音, 大自然的韵律, 一颗在真、善、美的境界中 激动着的心...... 参考文献: 1.赫英. 是谁拉起了小提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258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29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卜算子 秋韵
jesonlee 2008-10-23 23:42
卜算子 秋韵 秋雨挂叶稍, 落叶风中俏, 昔日华盖衬珈斓, 已随残风消。 几度春风至, 几回冬寒到, 素心深藏沃野中, 萌芽报春早。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