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莱顿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Hindawi编辑聚焦 | 莱顿大学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Johan H.M. Frijns教授专访
Hindawi 2020-4-17 17:55
本文是我们“编辑聚焦系列(Editor Spotlight Series)”的一部分。我们的学术编辑将会分享他们对其职业的见解,给作者的建议,以及对其领域趋势的思考。 Johan H.M. Frijns 莱顿大学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教授 ORCID:0000-0002-1180-3314 约翰·弗林斯(Johan H.M. Frijns) 博士是Hindawi旗下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学术编辑。他是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听力与植入式听觉辅具中心(CAHIL)主任,并兼任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教授。此外,他还教授学术课程,并组织多场国际会议。他的学术成果屡获殊荣,享誉世界。 您目前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我目前的研究领域是 神经耳科学和听力学 ,特别是 耳蜗植入 和听觉脑干植入物。这些设备可供各年龄段的听力障碍和耳聋人士佩戴,帮助他们恢复听力并与外界沟通。我的研究目标是,借助于计算模型和实验室测试,尝试将自己的方法和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例如 电极设计和语言处理 。我在一个多学科环境中工作,包括临床技术和技术医学,以及Medical Delta框架内的协同。这使得我可以接触到领域内的前沿知识。 您的学术背景是什么,您是如何成为所在领域的研究人员的? 我的专业 是 应用物理和医学 。我于1983年和1988年分别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莱顿大学以优异成绩取得两个硕士学位。我在莱顿大学的博士论文《耳蜗植入:一种建模方法》(Cochlear Implants: A Modelling Approach)荣获得1995年荷兰耳鼻喉学会奖(Dutch ENT),以及1995-1996年荷兰生物物理学会(Dutch Biophysical Society)颁发的二等奖。1996年,获得莱顿大学C.J. Kok奖。2005年,在Heinsius-Houbolt基金会的资助下,我成为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教授。2005年至2010年,我担任莱顿大学医学中心(LUMC)耳鼻喉科主任。2006年以来,一直担任莱顿大学常任主席(ordinary chair)。我是 莱顿耳蜗植入康复中心(CIRCLE) 的创始人之一,以及负责人。该中心面向儿童和成人患者,是荷兰第二大耳蜗植入物中心,享有世界级盛誉。 是什么吸引您担任Hindawi旗下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的学术编辑? 我在该领域从事了多年的科学研究,拥有广泛而专业的知识积累。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学术编辑的身份,为Hindawi旗下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做出贡献。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创建并 维护高标准的开放获取期刊 ,以 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标准的提升 。 您的研究领域目前面临哪些紧迫问题,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目前,我的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 如何通过减小耳蜗植入的创伤,同时保持内耳结构以及剩余听力(Residual hearing),来改善患者的语言感知质量 。剩余听力指的是听力严重或严重受损,但仍能听到某些类型的声音,尤其是低频的声音。这种听力的保留可以为患者带来更高的声音质量,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并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声调语言(tonal languages),例如中文的声调。 目前,我们正在持续研究插入人工耳蜗电极的最小创伤方法,例如柔性(手动或机器)手术和更薄的电极。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寻找最优频率校准方案和语音编码策略。 对于正在撰写首篇论文的研究人员,您有哪些建议? 对于准备首篇论文的研究人员,我的建议是,首先, 确立论文的主旨信息, 需要确定传递文章主旨所需的数据,然后用简单的 概括性语言总结论文的整体框架 ,当他们进入实际写作阶段。如果从一开始你便意识到自己论文的主题,那么写作就会轻松得多。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点击阅 读原文 。
2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自己的申博历程
热度 9 maocier 2014-5-18 23:00
5954 次阅读|18 个评论
爱因斯坦没有坟墓等17则 (一周文摘091116)
热度 2 xuxfyuwp 2014-4-17 15:09
爱因斯坦没有坟墓     朋友不久前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下车伊始,就要去拜谒爱因斯坦遗迹。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爱因斯坦根本没有坟墓,也没有“故居”和纪念馆。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从小饱经苦难。1921年,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名后,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纷至沓来,他却淡薄名利。   爱因斯坦曾应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宿舍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学校当然全部满足了爱因斯坦的“奢求”。   后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能否少一点?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惟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当时,美国中产阶级都以拥有小汽车为时尚,爱因斯坦居然不要汽车。从宿舍到研究所有两公里路程,他坚持安步当车。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都是空虚的。”这位科学巨匠在弥留之际立下遗言: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 (《羊城晚报》11.5 马承钧文) 透视“德国朗读”     今年,在德国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首次成为主宾国。超过150位的中国作家,在赴德交流期间“入乡随俗”,朗读了自己的作品。   “德国朗读”这一形式具有悠长的历史。据称,18世纪末,一种源于教堂布道的“朗读会”,演变为今天的“出版朗读”。“德国朗读”也与地中海气候相关——寒冷的秋冬季节,家人、好友围坐于炉火之前,朗读文学作品成了德国人度过寒夜的方式。   对于德国作家来说,他们最愿意面对读者的方式,便是高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比较中西朗读,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别人朗读自己的文章,我们朗读别人的作品;别人朗读自己的新书,我们背诵别人的旧作;别人朗读是作者与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对话,我们朗读更多的是“九鼎大典”时昂扬的颂词;别人不惮于在公众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常囿于“知音”“圈子”里的浅唱低吟……   那么,“朗读”有什么好处?作家为什么要朗读自己的作品?   朗读可以读出文辞的色彩与联想,朗读可以读出文句的内涵与象征;朗读可以读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朗读可以读出听众的共鸣与通感……   如今,书展闭幕了,作家们陆续回来了,而“朗读”回来了没有? (《新民晚报》11.7 胡欣文) 知识比什么都重要     每个犹太人在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都会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艘大船出海远行,船上的乘客中除了一位拉比外,全是大亨。   大亨们闲来无聊,就互相炫耀自己的财富。正在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拉比插话了:“我是你们这群人中最富有的,不信,你们走着瞧。”   船行途中,遇到大风,只好靠岸,一 靠岸却遇到了海盗,大亨们的财产被抢劫一空。拉比的智慧和学识很快就受到岸边居民的赏识,他陆续在当地开班授课。而那些大亨们却处境落魄,纷纷前来寻求拉比的帮助。   因此,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知识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财富。   在犹太人心目中,学者的地位不仅高于商人,而且高于国王。“一个学者死了,没有人能代替他,而一个国王死了,所有人都能胜任”。   犹太商人说,财富是靠脑袋的,而不是靠手,“钞票有的是,遗憾的是你的口袋太小了。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开阔,那你的钱包就会随之增大。”   正如犹太作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中所言:“发财致富对犹太人来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而根本不是他的内在目标。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是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层次……倘若在自己的家庭成员中有一个人当了教授、学者、音乐家,那么就会把这种荣誉头衔看做是属于全家的,仿佛他通过自己的成就使全家人都变得高贵似的。” (《犹太人的赚钱哲学:思危》重庆出版社) 抽象的男人写实的女人     医学上早发现,对抽象的东西,女生比较不行。   男人开车,一边左转右转,一边回忆前面转过的路,甚至会看日光和阴影,计算自己的方向;女生不同,她们重视的是眼前,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下面的还不知道。   男人记地方,常会说过了哪个路口,数几个红绿灯,向哪儿转。如果约在十字路口碰面,男人常说在东北角还是西南角。   女人则可能抱怨:“去你的东西南北!只要告诉我那里有什么大楼,旁边有什么明显的商店就成了。”   连看电影,男生女生都不一样。中学男生特爱看外层空间冒险的电影,中学女生却已经开始着迷写实的偶像剧。   至于中年,男女差异更大。男生常有童心、好奇,四十岁还爱看战争科幻。但是如果你问女士们,她们八成只爱看写实剧。科幻片要她想象,她想不出来。写实剧却能令她感同身受,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以前对这男女的差异,我搞不懂,活了大半辈子,才渐渐想通,女人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女人必须“实在”,因为养孩子和柴米油盐比什么都实在。   男人天生爱探险,要为孩子找一个新天地;女人天生较现实,实实在在让孩子长大。男人天生要远行,远行是为家;女人天生爱守家,守家等着丈夫归来。   男人是耙子,女人是篓子。男人抽象,女人写实。 (《奋斗书》 刘墉 刘轩著 接力出版社2009年月9出版) 高考“零分作文”结集出版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集纳2002年至2009年多个省市高考“零分作文”的新书《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由海天出版社推出。该书序言称,这些零分作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考制度的不完善”。 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知”“行”反差     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知,从粉碎“四人帮”开始,就不断向前迈进。我党相继提出一系列重大的科学论断和命题,特别是十六大报告,不仅第一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重大科学命题,而且具体指出,发展党内民主,“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这就从“基础”、“重点”、“入手处”和“基本目标”诸多方面系统地勾划了发展党内民主的蓝图,使我们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认知达到了相当完备的水平。   对此,必须给予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和珍惜。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知”并不等于“行”,“知不易,而行更难”。在现实中,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确实存在着“知多行少”、“知而不行”,以至“知进”而“行退”的问题。而且,党内民主滞后于人民民主,这是与党的先进性和所处的执政地位、领导地位不相称的。因此,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急起直追,才能使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到真正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也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学习时报》11.9 王贵秀文) 我们生活在机器中   演讲人:南帆(福建省社科院院长) 演讲题目:机器生活探析 演讲地点: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   今天的生活与古人有了一个重要的差别:增添了许多机器。机器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要感觉是,生活越来越快了。偶尔翻一翻唐诗宋词,顿时感受到古人生活速度的缓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种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和消磨人生的百般滋味。   这种生活现在已经连根拔除,现代人再也接受不了古人的生活速度了。看戏曾经是古人的莫大享受,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看着台上的书生、小姐慢吞吞地唱来唱去?   蒸汽机出现以来,整个世界迅速地被调整到机器的节奏之上。飞机从海南岛到黑龙江,大约四五个小时,但穿越了四个季节——两地的温差近40℃。如果慢慢走半年,可以体验生活的百般滋味。   许多人愿意长时间地与机器相对,不愿意面对有血有肉的人。孩子在学校寄宿了一个星期没见到父母,回家之后直扑电脑,父母没什么意思,上网看看才是第一要务。机器正在悄悄瓦解我们传统的社会关系。 (《人民政协报》11.9) 马、恩、列开创了党内民主传统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简称共产党,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他们所写《共产党宣言》成为共产党的纲领文件。   第一个共产党党章规定了党内实行民主制的原则,做出党内民主的示范,具体表现为5点:党的各级领导人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不是上级委任的;党的权力中心在全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每年召开一次;党中央委员会是党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党中央委员会不能和代表大会并列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党的领导机构必须定期向党员和党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接受审查。   第一个共产党存在了5年时间,1852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被迫解散。1918年,列宁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二个共产党。   列宁的党内民主实践,是完全遵循马恩在第一个共产党党章中规定的5点民主制原则的。各级领导人选举产生,权力中心在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共产党6年,召开了6次党的代表大会,在1918年——1920年内战和外战的环境下坚持开会。中央委员会是党代会的执行机关,每次召开代表大会列宁都代表中央委员会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接受大会审查。   在党代会召开之前,由党报《真理报》开辟“争论专页”,就党的路线方针问题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开展辩论。在党代会上列宁作简要工作报告,另外由不同意中央观点的人作副报告。两种观点供代表审议。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争论,有插话,有对中央领导人的评论和建议。   大会上除讨论中央设定的议题外,还有代表们的提案也要付诸审议。最后表决时,每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大会的决议通过实践检验,如有错误,在下次大会上复议改正。如1921年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改正了此前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每次大会闭会之后,立即公开出版发行一本厚重的大会速记记录,使全党全国都了解大会的全部情况。   除此之外,列宁对党内民主还有一些新的发展,比如在中央委员会之外,另外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与中央委员会平行,不属中央委员会领导,直接由党代会产生并向党代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专门监督中央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是否执行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是否有误差。 (《炎黄春秋》2009年第11期 高放文) 达尔文成功路上“不差钱”     今年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说起达尔文,不禁联想到近来社会上热议的“富二代”问题。正是富裕的家境,为达尔文的事业有成铺垫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医生,年收入超过7000英镑。正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达尔文碰到了一个机会:即将进行环球航行的贝格尔号舰舰长在远航期间需要一名绅士做伴,但舰长只提供一个舱位,其他都需要自费。达尔文的运气来了,他的父亲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这笔费用。   正是这次环球航行,令达尔文萌生了研究物种起源的想法。要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难以通过正规途径得到资助,好在达尔文家不差钱。婚后的达尔文每年从父亲和家族信托基金中花费约1500英镑(当时收入在1500英镑的绅士家庭,通常可以雇用一个厨师、两个女仆、一个保姆、一个车夫、两个男仆)。达尔文的外祖父是英国著名的韦奇伍德陶器业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妻子是他的表姐爱玛,爱玛带来了一笔丰厚的嫁妆。   有如此殷实的家底做后盾,达尔文一生都无须为生计而工作。曾经有8年的时间,达尔文基本上就是坐在书房窗边的显微镜下解剖一种微不足道的海洋生物——藤壶,以至达尔文的孩子以为观察藤壶就是“一家之主的天职”。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求知出于闲暇与好奇。当人们摆脱为生计而忙碌那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才谈得上从容与闲暇。不得不承认,富人阶层拥有更多的闲暇。闲暇不只是无所事事,而是意味着人们有闲情逸致去从事非实用的事业,比如科学、艺术或哲学。   达尔文说:“社会上有一些受过充分教育而又无须为吃喝而干活的人们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度智能的工作都由他们来完成。”当达尔文写下这段话时,他一定也想到了自己的富人出身。   再说到中国现在的“富二代”问题。既然“富二代”们已无须为生计奔波,拥有足够的闲暇,对于父母来说,只要让他们的子女能够充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何尝不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而社会也将会从中获益匪浅。不过,社会也必须为穷人提供足够的保障;必须保证穷人凭借自己的能力通往富裕的路径畅通无阻。 (《北京青年报》11.7 陈蓉霞文) 反思“标准化妈妈” 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1月3日《长江日报》) 当陶西平痛心疾首于“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 ‘第一次撒谎’”的时候,笔者却忍不住想问,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师夸奖的模式吗? 妈妈是善良的、爸爸是严厉的、爷爷是勤劳的、奶奶是慈祥的……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学会并习惯了这样的表达,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家长都一样,而是因为这就是问题的标准答案——不仅可以赢得高分,而且可以因此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正因为如此,当陶西平举例说外籍教师惊诧于“所有学生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作业”的时候,早已将此类“公式”烂熟于胸的孩子答题焉能不快?至于其所质疑的“你们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的吗”,矛头所指已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解题公式本身,这显然是孩子所无从回答的。妈妈当然是不一样的,但答案却是一样的,标准化的答案是否能容得下多元化的妈妈呢? (摘自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作者赵志疆) 吕其明“约法三章” 1998年11月,吕其明家里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他们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进门,他们就提出,要请他为扩建后的纪念馆谱写背景音乐。 吕其明是烈士后代,他的父亲吕惠生就被囚禁和杀害于雨花台。吕其明对三位客人说:为烈士纪念馆写背景音乐,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 当客人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有一个要求,希望再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瞻仰、学习。他又与纪念馆“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接受媒体采访。 半年后,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管弦乐组曲诞生了,它就是《雨花祭》。 事后有人问吕其明,你为什么提这些“不合时宜”的“约法三章”?他回答:为革命先烈写一部音乐作品,是我心中多年的愿望,感谢雨花台纪念馆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我谢都来不及,怎么还能要什么报酬,当然,更不能宣传自己了。像这样的艺术家,现今还有多少呢? (摘自11月2日《文汇报》作者贾立夫) 议员“公审”部长 2008年2月25日,我应邀出席大韩民国第十七任总统李明博就职庆典。印象最深的是国会议员对总统提名的内阁成员进行严格而公开的审查。审查方式令人叹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示”,甚至有点“公审”的味道。在国会议事堂,议员与被审查对象面对面,电视现场直播,全民收看。 前届政府由 18个部组成,李明博宣布裁减为15个。他向国会提出内阁成员名单,国会对这15位部长按照法律开始了审查。审查内容宽泛而有重点。首先是财产、财产的来源;其次是子女是否有外国绿卡,是否有逃兵役的不良记录;本人的学历是否有假及其他不良记录。议员和国民的观念一致:如果你的子女有绿卡,你还能专心治理自己的国家吗?你的子女有逃兵役的记录,你还能公正执法吗? 2月26日晚,我在电视上看到议员们对文化观光体育部长的“公审”。这位李明博提名的部长名为柳仁春,他出身影视界,当过主持人。一位议员问:“你多少动产和不动产”?柳回答:“合计有一百二十亿韩元”“你有这么多钱?”“是的,作为一个出身影视界的人来说我这还算多?”又一位议员当即质问他:“你这样回答不觉得伤害低收入者的心吗?”还没等柳回答,议员接着说:“你能不能像李明博总统那样,拿出一部分资产交公呢?”柳仁春回答:“能,我能! ”据说经过如此“公审”,这位柳部长终于过了关。 但也有经不起考验的长官自动退出的。被提名为妇女家庭部长的李春镐,拥有36处房产和多片土地,成为众矢之的,被指通过不动产投机交易敛财。后来李春镐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了不成为新政府的绊脚石,我决定辞职。”迄今已有五位被提名人自动“撤退”,占全部提名人的三分之一。 (摘自《2008年中国杂文年选》花城出版社出版作者冯玉忠) 加强反腐力度岂能以数字出“政绩” 反贪“后进单位问责制”引争议 据 《法制日报》11月 4日报道,河南省检察院为了督促各省辖市多查办问题官员,推出了“后进单位问责制”:对于连续处于全省查办职务犯罪数量末位的省辖市检察院,责令该院反贪、反渎局长限期改进,否则调整岗位。 “我们手里有了一张底牌,办起案件来不会没有底气了。 ”一位反贪局长说:“查办案件苦点累点都不怕,最怕的是在办案的关键时期受到干扰。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办案过程中,有时不得不作出让步。反贪指标由‘软’变‘硬’实属无奈之举,但给我们硬起手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提供了条件,我们就可以不受干扰地大干一场了。 ” “检察院查办的贪污、渎职案件涉及到的每个当事人都有一定地位、一定能量,有的还相当大。我们办的案子,连‘村官’算在内,没有一起不找来说情的。没有一张不徇私情的‘铁面’,根本别想办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检察官说。 与此相反,许多人对此表示担忧。郑州大学一位法学专家说,这种把工作成绩和查办数量画上等号的做法有失严谨,容易催生出“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现象。 安徽铜陵改革干部初始提名制度 市委书记提名分值只占很小一部分 据新华社11月5日报道,铜陵市从去年底启动干部初始提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提名权过分集中在少数主要领导身上的局面,让多数人把好选人“第一道关口”,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据铜陵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张岳峰介绍,在铜陵市的初始提名制度改革中,大多数职位特别是县区和市直部门正职的提名,都要采取会议推荐的形式;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提名,必须署名推荐,否则无效。此外,过去干部提名权主要掌握在市委的核心层,范围比较小。现在,铜陵市把提名权扩大到市委全委会成员、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等6个方面。市级领导的个人提名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很小,市委书记的提名分值只占正职职位总分的2.41%、占副职职位总分的1.81%,这样从制度上避免了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少数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的状况。 睿智的警示 享年79岁的李子云女士不久前仙逝。她是位文学评论家,曾任《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李子云的大量评论文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针对当前学界的状况,李子云说:“很难再出王元化这样的文化大家了,因为很难再有不顾花花世界,潜心做学问,把自己奉献给学术的人,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一个人花费毕生的精力。现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富起来了,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个人的价值跟财富直接挂钩,风气就是这样,暴发户的攀比心理,全体疯狂。现在也少有人关心正义或不正义,有利就行,缺少反思能力,缺少道德标准。现在尊重什么人?财主(指有钱人)。 ” 这是一个参加革命队伍有六十年的老人,睿智的思索得出的警示。尽管如今大师的帽子满天飞,但是纸糊帽子容易一风吹,而真正的大家需要板凳一坐几十年,潜心研究学问,不出风头,不赶场子,如今这样的大家确实难找。 (摘自 10月30日《杂文报》作者赵相如) 勿与反腐目标背道而驰 据媒体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近日在一次演讲中建议,调整贪污贿赂犯罪起刑点,延长严重经济犯罪的刑期。他认为,1997年的5000元和2009年的5000元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因此当时定下的贪污受贿罪5000元的起刑点也该有所提高。 在我国,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点节节提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1979年的《刑法》虽然没有具体规定数额,但司法解释规定1000元为立案标准;1988年规定构成贪污罪、受贿罪的数额一般为2000元;到了1997年,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点达到了5000元。而在近些年所查处的各类贪污贿赂案件中,涉案金额往往都大大超过起刑点,因此如若照着张院长的思路再度提高起刑点,看上去似乎也并无不妥。 众所周知,贪污受贿犯罪是一种贪利性犯罪,和《刑法》中的另一罪名“盗窃罪”相比,其重大区别在于犯罪主体的不同,“贪”的是特殊主体——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而“盗”的是一般主体——任何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构成。而同样作为贪利性犯罪,盗窃罪的起刑点只有区区500元。从这点来看,相关法律在对待不同主体时本身似乎已有所倾斜。 其实,对于手握权力的特殊主体——国家公职人员,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就更该从严着手。 香港在反腐败上祭出的手段是“零容忍”,“贪一元钱也不行”是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腐口号。因为不管贪的数额是多少,只要是贪,便破坏了公务人员的廉洁性,这是身为纳税人的老百姓所不能容忍的。 不妨作一个设想,如果起刑点真的从5000元提高到几万元,那对于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来说,在“拿取”和“收受”几万元以下财物时,是不是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了? 反腐倡廉年年提,贪官污吏却屡禁不绝,本身就说明现行法律对于腐败的惩治力度远远不够,如果还要将起刑点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势必与反腐败的目标背道而驰。 (摘自11月9日《文汇报》作者 王星) 不该拿的东西就不能拿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近日建议调整贪污贿赂犯罪起刑点。据他介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许多涉案金额为几万元的贪污贿赂案件并没有被移送到法院;而一旦移送过来,法院又得依法判处,“缺乏社会公正性”。   经济学家早已揭示,拿钱的本质是权钱交易,会损害公共利益。而受贿少,并不意味着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就小。我们反对贪污贿赂,是因为不该官员拿的东西就不能拿,这是反贪污贿赂的伦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拿1000元跟拿几百万、一两个亿,性质是一样的。   发达国家的腐败丑闻不过是公车私用、冒领一点住房津贴。而在新加坡,收到价值超过200元的礼品,就得交公,否则视同贪污受贿。如果我们的官员拿几万元不受法律追究,大家就会油然生出不公正感。   社会财富增加了,官员随手可“拿”的钱多了,而公众对权力的监督意识也增强了,人们心目中的廉洁标准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我们的政治伦理应当趋严且必须带有刚性。而上调贪污贿赂犯罪起刑点,恰恰有损我们的政治伦理。   (《中国青年报》11.5 杨于泽文 (原文写于2009-11-16 11:27:4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2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莱顿大学排名被拒之门外的部分China/Chinese期刊
热度 1 zhpd55 2013-4-26 15:49
莱顿大学排名被拒之门外的部分China/Chinese期刊 诸平 莱顿大学排名过程中,将某些期刊虽然也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但是却被排除在统计期刊源之外。被称其为“ 特殊类型的期刊 ”。 如果它满足至少有下列两个条件中的一条,即可认定为特殊类型期刊。 杂志并非以英文出版或者以英文发表论文但是作者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国家 , 表明该杂志不具备很强的国际性。杂志只有少量的引用 科学网(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其他期刊 ,依据引文交流量表明该杂志与科学网(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其他期刊连接很弱。许多人文学科期刊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也有些专业期刊和通俗期刊也属于这种情况。莱顿排名提供了在计算各项指标的过程中,不包括在特殊类型期刊发表的论文。 MNCS 和 PP(top 10%) 指标明显变得更准确,因为其排除了在特殊类型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认定的特殊类型的期刊列表可以从此( here )获得。下面是部分涉及中国、China或者Chinese的一些期刊: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ies b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hina communications china foundry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hinese physics chinese physics b chinese physics c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frontiers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late imperial china logos pneuma-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cience china-chemistry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nce china-mathematics 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4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Leiden大学排序,中国46所高校入围,其中台湾9所
zhpd55 2013-4-25 21:57
Leiden大学排序揭晓,中国46所高校入围,其中台湾9所,排名情况如下,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leidenranking.com/ranking Rank University CHINA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1 Nankai Univ 3673 14.4% 2 Hunan Univ 1969 14.3% 3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2797 13.5% 4 Univ Sci Technol China 4914 13.3% 5 City Univ Hong Kong 3242 12.4% 6 Lanzhou Univ 3332 12.0% 7 S China Univ Technol 2928 12.0% 8 E China Univ Sci Technol 3007 11.8% 9 Tsinghua Univ 8891 11.7% 10 Univ Hong Kong 5820 11.2% 11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4054 10.9% 12 Xiamen Univ 2859 10.8% 13 Peking Univ 8419 10.8% 14 Fudan Univ 7076 10.7% 15 Chinese Univ Hong Kong 4998 10.7% 16 S E Univ 3547 10.4% 17 Nanjing Univ 5724 10.1% 18 Wuhan Univ 3785 10.0% 19 Dalian Univ Technol 4089 10.0% 20 Jilin Univ 4986 9.8% 21 E China Normal Univ 1970 9.7% 22 Sun Yat-sen Univ 5624 9.4% 23 Harbin Inst Technol 5202 9.3% 24 Zhejiang Univ 11427 9.2% 25 Shanghai Univ 2364 8.7% Rank University CHINA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26 Tianjin Univ 2867 8.4% 27 Shandong Univ 5592 8.4% 28 Beijing Normal Univ 2222 8.0% 29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5045 7.8% 3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9899 7.8% 31 Cent S Univ 3399 7.4% 32 Tongji Univ 2912 7.4% 33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 1482 6.9% 34 China Agr Univ 2541 6.6% 35 Sichuan Univ 6368 6.5% 36 Xi'an Jiaotong Univ 4520 6.5% 37 Northwestern Polytech Univ 1805 4.8% Rank University CHINA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1 Natl Chiao Tung Univ 3686 9.3% 2 Natl Tsing Hua Univ 3330 8.6% 3 Natl Taiwan Univ 9706 8.0% 4 Natl Chung Hsing Univ 2375 7.8% 5 Natl Sun Yat-sen Univ 1964 7.4% 6 Natl Cheng Kung Univ 6179 7.1% 7 Natl Yang-Ming Univ 2073 6.6% 8 Natl Cent Univ 2041 6.4% 9 Chang Gung Univ 3062 5.0%
个人分类: 新观察|2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莱顿大学发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学中南开最棒
热度 13 Wuyishan 2013-4-18 18:23
Rank University Country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1 MIT 8988 25.0% 2 Univ Calif - Santa Barbara 4218 22.0% 3 Stanford Univ 12841 22.0% 4 Princeton Univ 4912 22.0% 5 Harvard Univ 29812 21.8% 6 Rice Univ 2312 21.3% 7 Univ Calif - Berkeley 9453 21.1% 8 Caltech 5044 20.8% 9 Univ Calif - San Francisco 9751 20.1% 10 Yale Univ 9482 19.3% 11 Univ Calif - Santa Cruz 1900 19.3% 12 Univ Texas - SW Med Ctr 4035 18.1% 13 Ecole Polytech Fédérale Lausanne 4139 18.0% 14 Univ Colorado - Boulder 4701 18.0% 15 Univ Calif - San Diego 10864 17.9% 16 Univ Chicago 6660 17.7% 17 Northwestern Univ 9052 17.7% 18 Univ Penn 12007 17.5% 19 Columbia Univ 11230 17.5% 20 Univ Massachusetts Med Sch 1996 17.4% 21 Carnegie Mellon Univ 2823 17.3% 22 Washington Univ - St Louis 8145 17.2% 23 Weizmann Inst Sci 2459 17.1% 24 Univ Cambridge 11742 17.1% 25 Univ Calif - Los Angeles 13861 17.1% 0% 10% 20% 30% Rank University Country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26 ETH Zurich 7257 17.1% 27 Univ Washington - Seattle 12883 17.1% 28 NYU 7245 16.7% 29 Duke Univ 9806 16.6% 30 Univ Oxford 12208 16.5% 31 Icahn Sch Med Mt Sinai 3449 16.3% 32 Cornell Univ 10606 16.3% 33 London Sch Hyg Trop Med 1487 16.2% 34 Georgia Inst Technol 5845 16.0% 35 Univ Calif - Riverside 2968 16.0% 36 Johns Hopkins Univ 13620 16.0% 37 Boston Univ 5787 16.0% 38 Univ N Carolina - Chapel Hill 8708 15.9% 39 Univ Texas - Austin 7622 15.8% 40 Univ Michigan 15928 15.7% 41 Imperial Coll London 10098 15.4% 42 Univ Massachusetts - Amherst 3157 15.4% 43 Dartmouth Coll 2207 15.3% 44 Univ Calif - Irvine 6086 15.2% 45 Tech Univ Denmark 3876 15.2% 46 Emory Univ 6506 15.1% 47 Univ St Andrews 1999 14.9% 48 Univ Dublin Trinity Coll 2619 14.9% 49 Univ Exeter 1941 14.8% 50 Univ Coll London 11208 14.7% 0% 10% 20% 30% Rank University Country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51 Univ Maryland - College Park 6114 14.6% 52 Univ So Calif 6891 14.6% 53 Nankai Univ 3673 14.4% 54 Univ Wisconsin - Madison 11447 14.3% 55 Hunan Univ 1969 14.3% 56 King's Coll London 5964 14.3% 57 Tufts Univ 3812 14.2% 58 Leiden Univ 5524 14.1% 59 Univ Geneva 4118 14.0% 60 Univ Texas - Hlth Sci Ctr San Antonio 2041 14.0% 61 Univ Minnesota - Twin Cities 11207 13.9% 62 Baylor Coll Med 4661 13.9% 63 Durham Univ 2533 13.9% 64 Utrecht Univ 8179 13.9% 65 Univ Pittsburgh 10840 13.9% 66 Oregon Hlth Sci Univ 3247 13.9% 67 Univ Illinois - Urbana-Champaign 9262 13.8% 68 Univ Lausanne 2955 13.8% 69 Indiana Univ - Bloomington 3494 13.7% 70 Univ Zurich 6345 13.7% 71 Northeastern Univ 1605 13.7% 72 Univ Rochester 4670 13.7% 73 Natl Univ Singapore 9890 13.7% 74 Brown Univ 4357 13.7% 75 Nanyang Technol Univ 6673 13.7% 0% 10% 20% 30% Rank University Country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76 Univ Bristol 5502 13.6% 77 Tech Univ München 5408 13.6% 78 Wageningen Univ Res Ctr 3951 13.6% 79 Univ Dundee 1939 13.5% 80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2797 13.5% 81 Vanderbilt Univ 6865 13.5% 82 Univ Calif - Davis 10264 13.5% 83 VU Univ Amsterdam 5825 13.5% 84 Univ Edinburgh 6320 13.5% 85 Univ Basel 3464 13.4% 86 Rutgers State Univ - New Brunswick 4513 13.4% 87 Univ Warwick 3153 13.3% 88 Univ Toronto 18114 13.3% 89 Univ Sci Technol China 4914 13.3% 90 Univ East Anglia 1834 13.3% 91 Univ Aberdeen 2637 13.3% 92 Univ Utah 5809 13.2% 93 Univ Würzburg 3124 13.2% 94 Eindhoven Univ Technol 2943 13.2% 95 Pohang Univ Sci Technol 2710 13.1% 96 Erasmus Univ Rotterdam 6036 13.1% 97 Queen Mary Univ London 2099 13.1% 98 Yeshiva Univ 3288 13.1% 99 Univ British Columbia 11176 13.1% 100 Univ Melbourne 8516 13.0% 0% 10% 20% 30% Rank University Country P PP(top 10%) Stability interval 101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 5346 13.0% 102 Univ Virginia 5568 12.9% 103 Univ Amsterdam 7128 12.9% 104 Univ Colorado - Denver 4558 12.9% 荷兰莱顿大学科技元勘研究中心,一家科学计量学研究很强的单位,刚刚发布的全球500家大学的排行详情见 http://www.leidenranking.com/ranking。 我随便截取了104家按高影响力论文所占比例的排行榜先贴出来。感谢比利时鲁索教授告知此消息。这次排行所采用的指标、指标的透明性、数据质量等皆有改进。按照这次的排名,中国大学的表现明显比过去好。按照各高校发表的,在同领域、同年份处于世界被引前10%高影响力论文占其发表论文总量的比例来看,南开大学是中国表现最棒的,排在世界53位。也就是说,南开的论文总量虽不算多,但其中的高被引论文不少。湖南大学排在55位。两校都超过了出这个排行榜的莱顿大学----排在58位。 其他各类指标的排行,大家自己进网站看吧。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16195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荷兰莱顿大学招聘研究人员(定量研究)
热度 1 PZhou 2013-3-10 10:35
The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of th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of Leiden University wishes to announce a vacancy for the following position: Researcher in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 (38 hours per week) Vacancy number: 13-061 The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CWTS) The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CWT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institute at Leiden University. Our research staff originates from many fields, varying from psychology, political science, literature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o computer science, econom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We study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its connections to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other words, we study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research from a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CWTS uses large databases that enable us to quantitatively discern the growth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patterns of collaboration, the impacts of scienc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science such a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evidence-bas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ur research is also used to provide high-quality services, via a university-owned company CWTS BV, to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their stand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addition, we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areers, and the impact of research assessment on knowledge production, by way of mixed-methods research (including surveys and ethnographic methods). Since 2012, we have focused our activities and interes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new research program ( www.cwts.nl/pdf/cwts_research_programme_2012-2015.pdf ). CWTS has three chairs for full professors (Scientometrics; Science Innovation studies; Science policy studies) as well as five working groups on key research themes (Advanced bibliometric methodologies;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context;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cientific careers; Societal impact of research). The centre hosts a dynamic group of senior researchers and talented juniors who welcome collaboration with colleagues internationally and nationally. We can accommodate internships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supervision for Master’s and PhD theses. Tasks The researcher will spend part of his/her time (50%) on basic research and part of his/her time (50%) on contract research. Basic research will be in the field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 also known as scientometrics. In this field, science i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based mainly on bibliometric data (i.e., data on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 The researcher will join the bibliometric methods research group of CWTS. This research group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ools (e.g., indicators,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advanced algorithms for large-scale data analysis) to support research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The researcher is expected to develop,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ers at CWTS, his/her own line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 This line of research should fit within the CWTS research program (available at www.cwts.nl/pdf/cwts_research_programme_2012-2015.pdf ). Contract research will consist of project work for CWTS BV, a business company of Leiden University that offers bibliometr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WTS. This contract work will often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basic research of CWTS. Contract research may also involv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Requirements The researcher should have a PhD degree (or should be expected to obtain a PhD degree within four months) in a quantitative field of research, preferably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s or closely related fields (e.g., applied statistics, econometrics, 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searchers with a background in fields such as computer science (e.g., data mining 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or physics (e.g., complex networks) may also fit well within the profile; The researcher should have strong statistical and data analysis skills. He/she is expected to have an extensive knowledge of statistical and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tools, and to be able to apply this knowledge in creative ways to solve new problems; The researcher need not have a background in the field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 but he/she should be willing to quickly become familiar with this field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should have programming skills for dealing with large data sets (e.g., MATLAB, R, or SAS); The researcher should have good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Experience with relational databases and the SQL language is desirable, but not necessary; Teaching experience is desirable, but not necessary. Appointment We offer a temporary position as a researcher for a period of two years. Depending upon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the gross monthly salary will be between
25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招聘博士后
PZhou 2013-3-10 10:31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38 hours per week) Vacancy number: 13-062 The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CWTS) The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CWT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institute at Leiden University. Our research staff originates from many fields, varying from psychology, political science, literature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o computer science, econom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We study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its connections to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other words, we study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research from a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CWTS uses large databases that enable us to quantitatively discern the growth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patterns of collaboration, the impacts of scienc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science such a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evidence-bas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ur research is also used to provide high-quality services, via a university-owned company CWTS BV, to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their stand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addition, we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areers, and the impact of research assessment on knowledge production, by way of mixed-methods research (including surveys and ethnographic methods). Since 2012, we have focused our activities and interes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new research program ( www.cwts.nl/pdf/cwts_research_programme_2012-2015.pdf ). CWTS has three chairs for full professors (Scientometrics; Science Innovation studies; Science policy studies) as well as five working groups on key research themes (Advanced bibliometric methodologies;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context;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cientific careers; Societal impact of research). The centre hosts a dynamic group of senior researchers and talented juniors who welcome collaboration with colleagues internationally and nationally. We can accommodate internships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supervision for Master’s and PhD theses. Job description We are inviting applications for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our new research program. The post-doctoral candidate is expected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Context (EPIC) working group at CWTS. This new line of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criteria applied, for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post-doc project will be drawn up in close consultation with prof.dr. Paul Wouters (Scientometrics chair) and dr. Sarah de Rijcke (EPIC working group leader). The post-doc will be encouraged to carry out comparative research with other EPIC group members.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ill be disseminated through preparation of publications for a range of audiences.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Context (EPIC) The working group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Context (EPIC) examines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s of research evalu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contemporary forms of governance of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EPIC combines and contributes to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detailed empirical studie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broadly defined (including scientometrics, and histor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organizational stud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The working group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criteria applied, for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mportant STS perspectives that we draw on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cience’ and ‘politics’ or ‘knowledge’ and ‘power’ should not be seen as separate spheres of action, but are involved in a constant process of mutual embedding and stabilization. Accordingly, our work analyzes the co-constitution of knowledge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pistemic cultures, evaluation systems, publication practices, and governance contexts. Profil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We are looking for a prospective candidate with a Ph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or humanities, preferably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udies or related fields (e.g. sociology, law, anthropology, political science, history of science, organizational studies, cultural studies). The candidate must have strong skills in designing, organizing and execu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especially interviews an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Experience with computer-supported analysis (eg AtlasTI) is desirable but not necessary.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with an academic drive who can provide clear evidence of, or potential for, international excellence in published research. The candidate should be able to work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cooperate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S/he should have verbal fluency in English and good written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Fluency in Dutch is considered an asset, but not a condition. Appointment We offer a temporary position as a researcher for a period of two years. Depending upon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the gross monthly salary will be between
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蛆疗法(Maggot Medicine)新动向
zhpd55 2012-12-11 11:41
[转载]蛆疗法(Maggot Medicine)新动向
蛆疗法实际上也就是蛆虫疗法,是指利用医用蛆虫帮助清理溃烂伤口,吃掉阻碍伤口复原的坏死组织和细菌的一种自然生物疗法。蛆虫疗法的作用机理有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 )蛆的分泌液能够破坏不健康或异常组织 , 而对健康组织无损。由于蛆虫产生的胶原酶、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能将坏死组织分解成半液状泡沫 , 然后进行消化,此外它们的分泌液含有抗微生物的抗菌酞。( 2 )蛆虫能清除创面的细菌。它们有快速大量吞食消化细菌的能力。( 3 )蛆虫能刺激伤口愈合。有人在实验中发现蛆虫蠕动的机械刺激能促使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和纤维蛋白 , 加速肉芽组织的生成。( 4 )蝇蛆分泌碱性物质,改变创面酸碱度。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它,有待深入研究。《科学家》( The Scientist )杂志 2012 年 12 月 10 日 的报道指出,蛆 虫疗法 的愈合力可能在于其分泌蛋白 ,与 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蝇的幼虫——蛆对感染创口的清洁作用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在 16 世纪中叶就已发现感染创面上孳生的蝇蛆非但不会加重感染,反而有利于愈合。在 19 世纪,拿破仑的军队里使用这个方法为受伤的士兵治疗,并且将这个方法推广到了美国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20 世纪 40 年代,抗生素的出现使得蛆治疗法被遗弃,用蛆治病成了一种简陋而不科学的土方法。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蛆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脓性感染的创面,包括脓肿、烧伤、坏疽和慢性腿部溃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治疗率达 80% 。进入 21 世纪,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出现,新一代医生开始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重新青睐自然生物疗法,使蛆虫疗法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国内王江宁教授于 1998 年将此疗法引入国内,并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严重软组织感染合并全身中毒症状的病人可以不用截肢,既保全了生命又避免了截肢。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节目两次报道了该疗法的有效性。该项研究分别于 2004 年、 2010 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于 2009 年获得北京首都医学特色项目资助,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生物清创的本质及蛆虫抗菌肽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合成,为人类生物清创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0 年《生物清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生物清创的临床适应症主要为:糖尿病足、褥疮和创伤引起的软组织感染。医用蛆是指一种特殊蝇种(丝光绿蝇)的幼虫,医用蛆虫清创伤口既快又好。首都医科大学王江宁教授及 454 医院王爱萍医生临床研究证明,该疗法比传统方法更能有效地清除伤口腐肉,加快溃疡伤口的愈合,从而避免患者因肢体溃烂而进行截肢手术。蛆虫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烂、皮肤溃烂等有一定优势。 蛆虫不会吃伤口周围健康的组织,只攻击创面上的坏死组织部分,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并能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它还可以进入到外科手术都难以到达的深部创面,它们在吞噬腐肉后的排泄物中含有杀菌的盐,体内还有抗生素和提高患者免疫力等有助于溃疡伤口愈合的物质。 2004 年 ,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了蛆虫疗法。但是 , 直到最近 , 还没有人知道这些蛆是怎样帮助治愈伤口的。 2011 年 12 月,法国研究人员表示,蛆虫清理难于愈合的大型伤口的速度超过手术。 2012 年 10 月 30 日 在《伤口修复和再生》( Wound Repairs and Regeneration )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发现蛆虫分泌蛋白抑制人类的免疫系统 , 从而抑制炎症感染。加州欧文生物治疗、教育和研究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病理学家 Ronald Sherman, 虽然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 但是他告诉 ScienceNOW 说: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理解蛆疗法为什么会帮助伤口愈合得更快。 由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 Leide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in the Netherlands )的 Gwendolyn Cazander 领导的研究小组,他们对来自蛆疗法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血样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蛆分泌物使参与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减少超过 99% 。此外 , 他们发现蛆的排泄物实际上削减了免疫系统蛋白质。 Gwendolyn Cazander 告诉 ScienceNOW 这种结果并未使她自己感到惊讶,她解释道 , 这些蛆虫可能这样做是为了来保护自己免受其免疫系统的攻击。她的研究小组正在努力确定蛆虫分泌的抗免疫反应的化合物 , 这很有可能成为伤口愈合的新药物。
个人分类: 新观察|1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新闻:用蛆治病的机理
热度 2 randomwallklxw 2012-12-10 13:29
博主评论:我认为促进伤口愈合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清创、抗感染(杀菌消毒)、启动干细胞。以下这个报道中的蛆主要作用就是清创。 生物通报道 在我们的印象中,蛆(maggot)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粘糊糊的一种动物。可这种粘糊的东西却是一种了不起的修复药膏,数个世纪以来战地外科医生用它来愈合伤口。现在研究人员找到了苍蝇幼虫发挥魔力的机理:它们抑制了我们的免疫系统。 蛆是坏死组织的高效率取食者。它们吃下腐烂的肉,几乎毫发不损留下健康组织。在拿破仑的军队中医生曾利用蛆来清理伤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外科医生William Baer发现伤口有蛆虫寄生的士兵不会有预计的感染或其他患者身上见到的肿胀。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出现使得蛆在临床上不再广泛使用。然而到了90年代抵抗抗生素的细菌对替代治疗提出了新的需求,它们再度卷土重来。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蛆治疗作为一种处方疗法。 尽管一些零星的报告表明蛆能够抑制炎症,但却无人科学检测这一观点。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外科住院医生Gwendolyn Cazander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从实验室消毒蛆虫处吸取了蛆分泌物样本,将它们添加到四个健康成人捐献的血液样本中。研究人员随后检测了与身体炎症反应相关的补体蛋白的水平。 相比于对照样品,用蛆分泌物处理的每个血液样品显示出较低的补体蛋白水平——最好的情况下低99%。更仔细地观察后,研究人员在分泌物处理的样本中发现了两种补体蛋白C3和C4的破坏残留物,表明分泌物分解了这些蛋白。当研究小组测试来自术后患者(患者的伤躯正在加紧愈合)血液样本时,他们发现蛆分泌物将补体蛋白水平减少了19-55%。 为了更好地检测,研究小组分别在一天、一周以及一个月后又再次测试了蛆分泌物,以确定它们的贮存期限。他们甚至还将一些分泌物煮熟。令他们吃惊的是,在煮熟后分泌物更有效,在货架上放置一个月也不会失去效力。 Cazander说发现蛆分泌物会抑制免疫系统并不奇怪。否则,这种幼虫就有可能会遭到机体攻击。 Cazander研究小组现在致力分离出补体抑制化合物。一种具有蛆分泌物特性的临床药物或许在几年内就能获得。如果你等不及,现在就可以使用蛆虫。 生物治疗、教育与研究基金会(BioTherapeutic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蛆研究开拓者Ronald Sherman说:“该研究小组的结论是准确的。” 他认为更快速的伤口愈合有可能是由于几种的蛆效应结合所致,例如提高了伤口的氧浓度,促进了细胞生长。“这一研究增进了我们对于蛆治疗帮助伤口更快愈合机理及原因的理解。”
25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危机与应急管理,靠这几个小姑娘能行吗?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7-17 14:29
【Blog主人按:科研虽然很多时候需要冷静,但是那是指的科研过程,俺们一直觉得,其实科研更需要的是热情。我是一个很没耐心的人,可是弄一个研究方向——应急管理——也还是持续了6年多了,举目四望,发现专门玩一个玩意儿的科学家伙还真不多,大多数人如果可能,都是有啥项目干啥项目,啥都会干。】 【Blog主人按2:张欣是科学网上很有趣的一个小姑娘,算是我间接忽悠到科学网来的,因为她当时的搜索应急管理搜到了我办的“应急管理研究网”,然后发现我竟然是有博客链接在上面公布着呢,就来了,很快就成了女科学家里的007号才女(我封的,肯定比全民选举的还恰如其分)】 【Blog主人按3:她在下文中提到的吕孝礼我认识得更早些,因为他做的是危机管理,虽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方向,可是他本人原来读的其实也理工得很。认识之后我就知道了他吆喝了不少年轻人弄这个东西,热情奔放得很,就不时关注一下他们的活动】 【Blog主人按4:这不,终于开始组织属于他们自己的行动了,我想自己有机会肯定会去参加的,我在35岁的时候,还浑然不知应急管理应该成为一个值得20年研究的方向,所以,看着他们早早地就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我顿觉大受鼓舞,以致41岁也热血沸腾起来。有这样的热血青年,有我这样的热血中年,这个世界还是会显得美好了一些,且逐次更加美好起来】   今年的5月初开始,荷兰莱顿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的吕孝礼博士以及危机管理研究网的一众志愿者们便开始商议、筹划组织在中国举行一次危机管理研讨论坛。如今这一研讨会终于完成议题和会议组织安排,对外进行参会邀请。这次会议主要以危机管理网络团队的众位青年学者为核心,邀请国内外危机管理和灾害管理的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交流。   会议主题: 中国近期灾害应对及管理回顾 ,立足于回顾中国2003年以来中国在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和灾害管理的成绩、经验和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研讨会从发起者到组织者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他们可能素未谋面,只因互联网而相识并聚成一个团队,他们虽分布在国内外不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但同样对危机管理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怀抱无限的兴趣和热忱。青年人第一次组织研讨会自然会遭遇很多困难,经费的困难、会议场地的困难、会议宣传的困难,会议组织的困难等等,但幸运的是大家都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使不少难题迎刃而解。重庆大学的王林老师提供了会议场地,孝礼积极争取来了合作杂志,使得本次会议收录论文中的优秀文章能被杂志刊登,其他成员也为会议议题、形式和参会嘉宾人选群策群力。我们希望这次会议能成为一个起点,为国内外危机管理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一个纯粹的、自由的学术交流和争锋的平台,也希望这次会议能成为一座桥梁,使更多国内学者能与国外危机管理领域的学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我认识的应急管理小姑娘张欣也是本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大家还不去捧捧场?   以下是这次会议通知,期刊各位同仁们的关注: chongqing_conference_chinese_version_final.pdf 【转自张欣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1290do=blogid=463904cid=1059560 )】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518 次阅读|6 个评论
国家应推出英文论文中文姓名拼写规范 后续
热度 11 gutbahn 2011-4-1 20:38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荷兰莱顿大学的一位教授论文中引用中文学者姓名的方式,觉得很有启发(这位教授本身就是语言学家): 论文中的格式: Following the work of Zhu Dexi (1956, 1961 and later) 参考文献中的格式: Zhū, Déxī . 1956. Xiàndài Hànyǔ xíngróngcí yánjiū . Zhōngguó Yǔwén 5:447-458. 但是,其论文中还有另一类没有标声调的中国学者的名字,且看。 论文中的格式: in Xu(2006) 参考文献中的格式: Xu, Zheng (2006). On the formation of Adjective-Noun combinations in MandarinChinese. NACCL 17 Proceedings, ed. Gao Qian. 毫无疑问,第一种引用考虑到了中文是声调语言的特点,并且在文中也使用了学者的全名(朱老是中国语言学的顶尖学者,也是原来北京大学的校长)。而不得不说,声调确实是中文不能舍弃的重要特征,而我们在拉丁化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却偏偏为迎合非声调语言语者的语言习惯,省略了对他们很难的汉语声调的标注,而直接使用以英文字母为主体的罗马字母,也就等于主动抛弃了我们的名族语言特征,以及能够有效鉴别学者个体身份的依据。而第二种引文的方式就是极端拉丁化之后的例子,很显然正文中的Xu不足以区别这位学者本人,而后面参考文献中的名字拼写省略了声调。这种不一致应该不是这篇论文的作者的疏漏,而是根据引文本身的文化取向而决定的。前一篇标了声调的学者的文章发表在国内,而后一个Xu的论文则发表在国外会议的论文集里。也即是说,我们的学者自己就放弃了我们的文化特征,而试图更接近英语的习惯。 有些朋友会说,根据英文习惯转写我们中文的姓名可以有利与交流,但是再看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一位教授的文章中关于自己斯拉夫语名字在论文中的表述: Željko Bošković,绝不打折!一个字母上的小标志也不少。其个人网站上也是如此。这是个很大牌的教授,看过别人引他的文章,也是绝对忠实该教授的名字的正确写法。不考虑国籍,该教授在美国读了博士,又工作了这么多年,至少也该有个美国绿卡了,但是对自己本族语言的“忠实”,还是在名字的写法上体现出来。有个葡萄牙同学,名字里a上面有个“^",谁写她名字把这个小”^“落下,她跟谁急。巴西的一个同学,更是要求你必须正确地发他名字的重音。 当然,中文本身就不是拼音文字,所以我们更有必要通过合理的规范,来“培养”我们自己的传统。而其,似乎上面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文化,不但不会阻碍自己融入世界学术圈,相反还能更好地凸显出一个学者的文化特征和个体特征。因此,将中文调号引入拉丁化后的姓名拼写,至少是一个很可行的选择。所以,本篇博文的题目也可以扩展一下, 非中文论文中文姓名拼写规范 。不管是发表为法语,德语还是荷兰语,斯瓦西里语,只要是用拉丁字母的语言,我们都用一种形式来写下中国学者的名字。我们自己先重视了,相信国际同行也会尊重我们的文化选择。 很多朋友提到日本学者写自己名字的方法值得借鉴,但是日本学者的姓本身比较长,区分度相对较中文的姓更高。所以也许就中文本身而言,引入中文拼音调号,确实十分必要。
11355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