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税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税
热度 1 lxj6309 2017-3-8 23:24
论税 刘新建 在历次两会中,税制税收都是热门话题,在国务院近年来的工作中减税降费成为一大特色。但是,对于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利弊不能简单从增减来评价,不能就税论税。 实际上,凡是有组织存在,就有税存在的必然性。在本质上,税是提供给公共组织的人的消费费用和公共事务的处理费用。但是,国家或强力机关产生以后,税的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税不仅提供皇帝及各级官吏的消费费用,而且提供他们的家庭成员及家奴的消费费用。家奴虽然是劳动者,但是,他们的衣食住行消费的来源也是税。家奴不仅消费了税,而且减少了社会的生产力。在一个王朝产生的初期,官吏还比较少,家庭成员也比较少,家奴也就少。随着王朝存在的时间的延长,原官吏的家庭成员不断增加,政府的官员数量也就不断增加,家奴也成倍增加,最后,社会生产力相对于税的使用者就急剧萎缩,税源大幅度减少,于是,社会每个生产者家庭的税负就不断加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民不聊生,一个王朝的寿命也就要到头了,这应该是封建王朝周期律的经济根源,也是最基础的原因。这应该是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晚期都不得不提高税赋的原因,而且这个时候,贵族及其家庭成员已经形成了寄生生活的习性,不肯降低自己的豪华腐朽生活水平,所以,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王朝的最终覆灭是必然的。当然,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封建时代的生产力进步缓慢,与人口的增长不相适应。 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众消费的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但是,公共事务的消费也极大地提高了,公共产品的范围也极大地扩展了。所以,现代的税率不比古代低。目前我国的公共产品占 GDP 的比率 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的总和税赋实际上也低于发达国家。未来我国要提高公共产品的比例,总和税赋必然要提高,那么,这些税赋的来源结构将会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不管税赋是直接来源于生产企业,还是来源于家庭所得及财产,最后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的。在税赋的讨论中,需要记住归一定律,即不管直接减少的是谁的税负,在总税即总公共产品提供不变的情况下,总有其他人的税负是增加的,否则,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总量就会减少。在资本制度下,食利者(即靠利息利润生活)人数增加,就相当于古代的官吏家庭规模的增长,也是要提高实际的 “税”的,所以,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是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根据以上对税的本质的认识,对一个国家税率高低的评价就不能简单比较数字,还要看税的使用效率,是否有效提供了公共产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幸福体验。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受制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只能满足温饱,则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就有限,总和税率也就会低;生产力水平高,在小康之后还有剩余,则可以提供的公共产品就会多,要求也会多,实际总和税率也就会高。 在经济运行困难时,降低企业的税负,同时就可能降低对大众公共产品的提供,或者靠借债或历史储蓄维持原有水平。所以,归一定律在这里仍在起作用。 在资本制度下,因为资本的所有者是少数人,所以,降低企业的税负就是增加少数人的收入,在归一定律的作用下,这有可能提高社会分配的基尼系数。当然,短期增大基尼系数不一定是坏事,但长期维持是不行的。这不是批评我国目前的减税降费措施,繁琐的税费结构确实会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应当调整。 基于以上对税的分析,从协调角度来看,国家应综合分析税与公共产品提供的关系,确定合适的总和税率和公正合理的税负结构;分析短期政策与长期均衡的辩证统一,及时调整政策。
个人分类: 经济学|2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台湾之行感触一
热度 2 yanjundu 2011-11-20 22:02
转眼从台湾回来已经一个月了,这段时间一直忙着写论文和出差,未能整理照片和感受。今天心血来潮,伴着豆瓣电台的轻音乐,希望通过记忆来梳理一下这次台湾之行。在台湾的一周,我最大限度的去欣赏、享受和了解这个宝岛的美景、人文和政治。去台湾之前,我对台湾充满期待,一年前曾购买一本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书《台湾》,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介绍风景的图册,而是从地质、地理、人文等方面介绍台湾的书籍。 这次的行程安排大体是: 10 月 14 和 15 日,在东海大学参加研讨会; 16 日到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的莲花池森林样地, 17 日抵达位于北部宜兰县的福山植物园; 18 日考察福山森林样地; 19 日抵达台北; 20 号返京。不论在台中市、南投县、台北市、桃园县还是宜兰县,随处可见的就是便利店,以 7-11 和全家( Family )为最多,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这令我想起了 2005 年香港所见,到处是便利店和小超市,相比之下,北京的便利店比例却很小。从事科研,学会了追问“现象”背后的“机制”,为什么大陆的便利店比港台要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象沃尔玛和家乐福一样的大超市?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关键问题出在税费。大陆政府对小便利店征收了很高的税收,包括营业税、增值税等税费,和大型超市一样多的比例。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么高的税赋,结果是对便利店不利,因为大超市有钱请得起会计师,给它们避税,而小便利店请不起会计师,那么大超市就可以以低于便利店的价格出售商品,导致便利店的倒闭,然后形成垄断。结果,家乐福和沃尔马就可以压低供货商的价格,而且以很高的价格卖给老百姓。这也是为何我们植物所的“草原飞鸡”进不了家乐福的缘故,家乐福居然要 60 万的摊位费!而香港和台湾不同,便利店等小超市,税费全免,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利润税和注册资本税。结果正好相反,便利店降价,家乐福和沃尔马只好跟着降价。所以,去台湾的人,感觉这边物价相对大陆不贵,相对台湾人的收入水平,那叫便宜!一切都是有“现象”背后的“机制”在起作用。 在台北,没有感觉到象北京那么高的人口密度,在台中市等地方更是少。据导游介绍,台湾近些年的人口出生率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二,政府鼓励生育,每生一个小孩,奖励 6 万人民币,但老百姓还是不生。台湾这么一个省份,只有 2300 万人口,而北京这么一个城市,人口 2000 万,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澳洲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中国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人口,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个时代,政府鼓励生育的结果,在“英雄母亲”荣誉的忽悠下,我们的奶奶和外婆都成了七八个还在的母亲。真是有什么样的 law ,就有什么样的 pattern !科学研究中,不光研究 law 或 mechanisms ,还要讲 consequences (后果)。人口多了的后果是什么,是低的人均收入,低的土地面积,高的房价,严重污染的空气和江河湖海,是恶性竞争,是公民的自私。所以,我们学习生态学时,教材上有一句话就是:中国的环境问题本质是人口众多。其实,中国现在的大多数社会和经济问题,本质上也是人口众多。 而台湾之所以富饶,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没有荒唐的鼓励生育政策。 另外,蒋 * 介 * 石和蒋 * 经 * 国父子,在台湾实施了成功的“土改政策”,使得台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共 * 产 dang 靠什么夺得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土改政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蒋 jieshi 当年在大陆也搞土改,只不过性质和 gcd 的不同, gcd 搞的是“暴力土改”,蒋先生搞的是“温和式”土改。“暴力土改”是什么呢?就是把地主的土地全部没收,然后整死这部分地主,把没收的土地否分给百姓。而蒋的“温和氏土改”是把地主的田用债券的方式赎买,然后允许农民以分期付款方式从政府手里低价购买。老百姓跟谁走?肯定跟着 gcd ,而不是国民 dang 。因此,我们的曾祖父一辈的地主们,都在 40 年代末的土改中被老 mao 整死了。而在台湾,农民有了土地,地主都改行去搞工业,成为资本家,台湾的工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制度可以一夜之间改写,但是商业头脑和市场意识,只有通过漫长的学习才能形成。地主阶级,多是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杀了这部分人,就断了层,靠谁来发展中国的工业呢?事实又一次证明了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容易被忽悠的。殊不知, “ 一个强大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早在十多年前,大家听到这话,还不信,现在看看政府把你家的田和房子都收回去,建厂修高铁时,逼得百姓去自焚时,是不是后悔了? 参考:刘瑜-《给理想一些时间》 -郎 * 咸 ** 平演讲
个人分类: 杂评|38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令人深思的一组数据
热度 32 Majorite 2011-7-10 20:55
令人深思的一组数据 ,韩寒写道。 中国税赋很重,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税,取之于民,但用之于官,而非平民百姓,孰是孰非,大家心里明白。 国家不差钱。解决失学儿童其实是九牛一毛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何不解决?有读者评论说:“国家有国家的打算吧,如果这些农民的孩子都上学了,以后就没有廉价的农民工了。大家都有文化,就不好统治了,就像各位科学网博主一样,个个自以为是,要民主要自由啊。”决策者真会这么想吗?我不知道,应该不会。 一有西方人说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我们的人总会说,我们还有许多地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几百万失学儿童,所以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留着这些失学儿童问题不解决,是否还有诸如此类的国际政治考虑?我不知道,应该不会。 我天真地想,把维稳的数千亿用于为底层老百姓谋利益,例如,医保、失学儿童、低收入者的住房,或许,社会矛盾减少,社会自然而然就安定了,也就无需国家花钱装备武警了呢? -------------------------------------------------------------------------------- 韩寒:无希望工程 中国的慈善机构是很淡定的,因为他们都是政府机构,事态再失控,他们都不害怕。他们知道,他们拥有最后一道防线:舆论消灭权。在这些慈善机构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肯定有个部门会发出最后的吼声,然后一片寂静。比较著名的一次慈善机构行使舆论消灭权是在2002年,《南方周末》头版揭露希望工程负责任挪用亿元善款进行投资,最终导致亏损。结果这份报纸几十万份被收回销毁,仅存几千在人间。 写这篇文章的新闻人方进玉遭到处理,提供线索的杨女士在2006年患癌症去世,审计报告一直没有对外公开。此前希望工程还有假信丑闻,上海一家规模不大的私营公司捐助希望工程17名学生,他们收到了所有学生的感谢信,结果经查证,仅有3名学生收到了善款,其余均为假信,他们踏访了那片土地,发现感谢信中的一些学生其实已经失学。后来南方周末的记者去做过深度报告,有一家未收到善款的失学的兰姓孩子家中母亲双腿瘫痪,家中孩子全部失学,由于当时中央还征收农业税,而残疾人可以免除农业税,孩子的母亲交不起五十元办理残疾证,所以爬到了当地政府门口要求减免,官员说,你没有残疾证,所以你不是残疾人。后来走访的学生虽然补收到了希望工程善款,但日期其实已经被涂改。 虽然在假信风波中,有相当责任是地方的共青团和教委,因为是官方慈善机构的性质,所以善款会先到当地共青团,再到教委,再到学校,再到个人,但毫无疑问这是整套系统出现的问题。那么为什么类似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臭名昭著,但官方一样不允许非官方的慈善机构或者NGO的产生呢?我觉得这并不是因为官方担心管理混乱,因为NGO再混乱也混乱不过他们自己。而是由于官方机构做的实在太差,所以他们明白很多NGO的诞生势必会很快树立威信,吸引大量年轻人和各界人士,而NGO往往都与慈善有关,加上独立,透明,又有资金和会员的支持,又获得人心,等于是建党伟业,假以时日,势必会政权构成一定的威胁,就算没有威胁,被监督和对比着也是浑身不舒服,就好比金正日一定不喜欢金城武天天站在他边上。所以官方牢牢控制着慈善机构,管理媒体,审计和司法的又都是自己人,这便是中国所谓慈善机构的问题来源。 但是很明显,红十字会的后台没有希望工程硬,在新浪微薄搜索红十字,会出现很多内容,正面负面都有,但是搜索希望工程或者其娘家青基会,马上会出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你所搜索的内容不予显示”,这就变成了没希望工程。而在百度和谷歌上搜索其丑闻,很多也被屏蔽。在丑闻出现以后,红十字会的各种领导虽然智商不济,但还硬撑召开了发布会,说了一堆不着边的傻话,而且新闻媒体也没有遭到报复。希望工程面对自己的丑闻则不会进行任何的回应,直接封杀媒体,销毁报纸,处理记者。红十字会表示,争取马上开通查询系统,可以让捐款者知道每一笔善款的去处。而希望工程则无法审计。面对一个这样霸道而神秘的慈善工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用最坏的心去揣测他,并要求对希望工程进行独立的审计。 在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大家都曾经被要求为希望工程捐献,而且年复一年。如果你问我,我们还要为希望工程捐款么,我问你,如果美国人用TWITTER搜索一个慈善机构和一个慈善工程,结果搜索不到任何信息,那他们会为这个慈善机构捐款么?人类没有任何理由为一个不愿公布审计报告并压迫传媒的机构捐款,无论它救助的是什么样的对象或者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如果我们以最好的心去揣测,那么希望工程也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如果现在退出,那也算功成身退,毕竟希望工程帮助过不少贫困学生,虽然这是拿老百姓的捐款来节省应该是属于财政的开支,但也是有善。当年邓小平推出希望工程,财政尚不富裕,需要民间慈善。但如今,公款吃喝一年数千亿,维稳一年数千亿,讨好各种生僻国家一家数百亿,而中国有失学儿童三百万,承担他们教育仅仅需要一年十亿。假设现在的中国没有一所小学,要给中国的五十万个村里每一个村都盖一个小学,包括华西村之流也给盖上,需要的全部资金也仅仅等于我们的全体行政人员一个季度不要进行公款消费。所以我觉得希望工程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的理由向民间征集善款,教育本来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支出部分。我们来看一个数据:2010年香港GDP17481亿港元,征税2090亿港元。深圳GDP9511亿元,征税3061亿元,广州GDP10604亿元,征税3379亿元。香港税收占GDP12%,深圳、广州均为32%。香港教育预算540亿,医疗预算399亿,共占税收45%;而广深两地的教育、医疗预算累计才213亿元,占税收3%。说到医疗,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数据: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 这两个数据说明了什么我就不说了。到了今天,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和义务去承担基础教育和希望工程,老百姓无需去掏不明不白并不容质疑的捐款。如果政府对教育的支出所占的GDP比例达到了其他国家的相应比例,而基础教育问题依然无法解决,那才是民间慈善应该帮助和顶上的时候。但这些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慈善,我自己抄袭自己一下,引用去年一篇文章的结尾来给这篇文章结尾: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如果诸恶一直在作,甚至越做越过,乃至是非颠倒,这一切都不影响后面的那句,众善奉行。 只有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4194 次阅读|3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