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阴阳五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阴阳五行

相关日志

让人不可思议的东方科学,可能是这样!
热度 5 scitcm 2017-4-26 09:36
懂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一种理论,前提假设不同,得出的科学结论也完全不同。但是,不管有多少的前提假设,只可能有一个更接近自然的真实,站在这个假设基础之上的科学才更接近真理。如果前提假设错了,整个科学的大厦就象建立在沙堆上,早晚会崩塌的。 我们之所以称东方科学,是因为它有着一个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的前提假设,它就是气一元论,它认为无限的宇宙空间连续着统一的物质(气),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气)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 显然,站在这个前提假设之上,得出的结论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 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是原子说,它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万物都是由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因此,科学家们相信,只要挖掘出那几个基本粒子,自然规律就找到了,实证还原分析方法就是它的一种具体应用。而东方科学则认为万物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或者说,西方科学中假设的那几个基本粒子也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只是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显然,自然规律在这里不是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它不可能用还原分析的方法得到,要认识它,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的思辨。 对物质和能量关系的认识,西方科学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机械两分的,物质是死的,不推不动,能量是凌驾在物质之上一种神秘的东西。而在东方科学中,物质和能量则是有机的统一体,因为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被压迫中存在,本身就充满着能量,其能量大小就体现在物质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之上。相对而言,有序的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就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就小,因此,当物质从可观察的有序状态向不可观察的无序状态转化,就会向外释放能量,反过来,当能量作用于周围的混沌物质,它就会从不可观察的无序状态向可观察的有序状态转化,物质在这里是不灭的,它只有聚散,能量在这里也是不灭的,它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流动。 对生命问题的认识,西方科学中的物质基础被定义为死的,生物则是活的,于是出现了科学上的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由死变活。而在东方科学中,物质本身就是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的,因为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所谓的 生死,是相对于物质系统而言的,当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的灭亡,而物质基础是无所谓生死的。 现代人普遍不承认东方科学的存在,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是站在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之上去理解。如果回归于气一元论假设之上,就能够清楚地发现东方科学的精髓,它就是用统一的一种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系统科学,因为物质由阳至阴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由阴至阳就是系统的灭亡,阴阳转化的规律就是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 同理,现代对五行学说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没有站在气一元论假设之上来认识。古人说得非常好,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五行学说本质上描述了统一物质(气)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 第一种运动就是组织(木),即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西方科学假定了物质基础是死的,组织现象就无从理解。而东方科学假设物质基础充满着紧张的生命力,因此,组织现象无所不在,也正是这个原因,系统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二种运动就是离散(金),即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在西方科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这种不对称运动,可原因却说不清楚。而在东方科学中,物质是统一的,彼此之间只是紧张地相互压迫,因此,走向物质分布的平均化和能量的平均化是一种必然,它也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 第三种运动就是扩张(火),即系统的发展壮大。显然,只要系统存在组织功能,大量新的要素就会不断在系统空间产生,使系统发展壮大。 第四种运动就是压缩(水),即吸引现象。气一元论告诉我们,统一的物质之间是不可能存在无中生有的吸引力的,吸引现象的产生是以物质的组织为前提的,因为有序的物质密度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当物质不断组织起来,占有空间大的混沌物质变成了占有空间小的有序要素,物质的占有空间缩小了,连续在周围的混沌物质就会向这里涌来,而吸引力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表象。 第五种就是控制(土),即普遍联系。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通过要素之间的竞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所有要素身上,顺应自己意志的要素就不断支持它,使它不断在系统空间产生并发展,违背自己意志的要素就强力抑制它,使它不断在系统空间衰退并灭亡,在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之中,普遍联系方式产生了,它体现了中心要素的意志,通过连续在系统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有序(要素的产生)和无序(要素的灭亡)周期变换在系统空间传递,控制着每一个要素的生死存亡,保持着系统的秩序。 这五种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造就了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并使系统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 显然,这就是一个标准的系统科学体系,阴阳学说描述了物质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原理,而五行学说则揭示了物质系统内部物质运动的规律。 我知道,很多人反对自已老祖宗的东西,总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可作为中国人应该想一想,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起劲的消灭自己的苏格拉底,难道中国人非要数典忘祖才觉得最美?希望这些国人不要盲目地反对中国人自己的科学,或许你是本行业的 佼佼者,但你要知道,当你 跨出你自己的行业你就是盲人。 更多文章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中西汇通或scitcm
1151 次阅读|33 个评论
河流与大树—— ​“阴阳五行”是科学素质吗?
热度 17 lvnaiji 2017-3-26 08:26
吕乃基 “阴阳五行”是科学素质吗? 沿长江、黄河溯流而上,追寻它们的源头,越往前行,发现它们原是潺潺溪水,涓涓细流,以至于滴滴水珠。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著名的《伏尔塔瓦》,在一开始仅用简单的音符来描绘大河的起源。从哪里开始算是长江,从哪里开始算是黄河? 同样,我们若追溯科学史、艺术史、宗教史,或者语言史、文学史,追寻各民族的文化,就会发现,对历史的追溯越是久远,所审视的对象就越是模糊,渐次消失于时间的长河之中。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如实正确的反映。古代人类要获取食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繁衍,必须要去认识自然。他们的日常生产活动水平虽然极其低下,一开始往往是无意识的活动,科学与技术不分,但毕竟缓慢地取得了进步,因而必然逐步积累了关于自然的正确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科学从人类文明的源头走来,萌芽于混沌之中。这样来定义科学的萌芽,有助于揭示原始科学的知识形态。 虽然如此,总不见得把长江黄河的各条支流都称作长江或黄河,譬如湘江、汉水、渭河,甚至黄浦江、苏州河都叫做长江黄河。支流毕竟是支流,可以称之为长江黄河的水系,但其本身并不就是长江黄河。 科学史同样。 譬如说火和弓箭。在火和弓箭中有科学。火和弓箭代表了潜在的、凝聚于工具、发明、技艺中的对自然的正确认识。 这类事件往往在一开始起因于偶然发现,尔后便注意到它们的反复发生,从而形成某种潜意识,即主动使之重现,并加以改善,因而其中凝聚有对于自然的正确认识。古人开始使用石器并在以后的年代加以发展的过程即充分说明这一点。古人看到自然界中有“死灰复燃”的现象,于是便在暂不用时以灰压火。在支配古人这一举动的潜意识中,显然隐含着对燃烧现象的正确认识。弓箭的发明也是如此 , 尖利之物易于戳穿动物的皮,弯曲的树杆会弹起击人或物,等等。青铜的冶炼,“与其说是由于手艺、倒不如说是由于污染(即原料中杂有其他元素),古代冶炼的人才找到了较硬也较好的青铜” , 但毕竟其中包含有对若干金属的正确认识。采集者们对农业知识毫无所知,但他们确实知道在何时、何处能找到所需之植物,以及某种植物在什么条件下生长得好等等。即使人类的婚配生育亦复如此,由群内杂交,到按辈划分,再到实行族外婚。这一漫长的过程就是逐步意识到近亲通婚危害的过程。 必须指出,上面所提及的只是一种潜在的知识,至多也只是支离破碎的、片面的,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此的解释可能通往科学,也可能导致谬误或宗教。例如:“箭之前进是由于害怕真空”,以及炼金术之类。 由于面对各种自然环境,因而各个原始部落发展出适合于自己生存繁衍的特定的工具和技能。例如长江流域以木料盖房,西北地区发展出窑洞,地中海希腊等地多用石料等,其中潜在的知识各不相同。即使仅就弓箭而言,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使用的也不同于南方民族。这类知识的特征是隐性,以及契合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即嵌入性。前者决定了这类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长期的摸索,“做中学”,后者决定此类知识的获得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会作无实际用途的思考,也不具有普遍性,难以交流和共享。 譬如说学蛙鸣以求雨。 “原始宗教的观念是原始人对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难以理解的一种理解,难以讲出道理的一种道理。”“在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中,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是当时自然知识不足的表现,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知识 。 ” 原始宗教的一个特点是带有浓厚的人的印记。其最古老的形式是图腾崇拜。“图腾”( t otem )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奥季布瓦语,意为“他的亲属”,即与本部落有亲属或特殊关系。图腾具有某种神力,部落藉此免除恐惧,受到保佑。 原始人学蛙鸣以求雨,表明“巫术假定自然界中是有规则的,人通过适当的行为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则去控制自然界”。“模仿性巫术的基础就是相信同类事物可以感应相生 。 弗雷泽归结了巫术的两条规律即“相似律”和“接触律” , 前者相信自然中存在规律,如蛙鸣与下雨间的联系,后者则表明了控制自然的意图,学蛙鸣以求雨 ; 前者接近于科学,后者则与技术相通。“巫术就这样成了科学的近亲 。 ”巫术有时灵验,多半失败,即转而求助神灵。 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是万物有灵论与自然崇拜,几乎有多少种自然现象就有多少要崇拜的神灵,其中也含有对自然的正确认识。首先,原始人所崇拜的神灵仍具有自然物的某些属性,如雷神能发出轰鸣与闪光,盐神能带来咸味,风神则来去无踪。古埃及水神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故事则反映了季节循环和植物荣枯的观念。其次,在宗教仪式中也含有原始人对自然的某种正确认识。如在山中打猎禁忌喧哗,不然触怒了山神,不会把野兽交出来。鄂伦春人禁忌在火上倒水和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以免触怒火神,这里包含有保持火种不灭的知识。有些部落在祭祀时要把水道竹槽修理一番,以此博得水神的欢心而使水流畅通,这就完全是实用的形式了。 由此可见,原始宗教在观念与仪式中包含着原始人对自然的某种正确认识。即使错误的部分,大多也是“出于猜测或错误类比的不正确的科学,这在性质上和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原始宗教将人与自然,已知和未知联为一体,填补了原始社会人们心灵的空虚,也表现了人们 求生存的愿望。 由此,原始科学的影子也得到了某种体现 。 ” 文学艺术中无疑也有科学的影踪,譬如说普罗米修斯盗火和史前岩画。 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涉及技术的起源。普罗米修斯本人是一位能工巧匠,他盗火给人类而受罚,人类因有了火而摆脱上帝自立。在这里,火代表了技术,人因发明技术而不断发展。在荷马史诗和希腊神话中不乏科学的内容。 史前岩画代表了原始艺术,野牛的生动图像表明原始人拥有某种解剖学和运动学知识,甚至利用岩壁的天然凸凹成功地创造了令人惊讶的三维效果。原始音乐则反映了古人对天籁之声的模仿、理解和抽象。反过来看,古人的科学,特别是技术,充溢着艺术气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起源即与技术有关,甚至技术操作本身就是艺术,自娱自乐(古代的技术为“技艺”,西方为“art”),给人诗意的享受,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如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等。需要指出,“对于旧石器的人来说,艺术是一项严肃的事务。它的实际目的显然几乎全然不是为了赏心悦目,而是希望增加兽类肉食”。 火和弓箭,学蛙鸣以求雨,普罗米修斯盗火和史前岩画,这些是科学吗?它们是科学的源泉,是科学“水系”的组成部分,是科学之树的根须,但不是科学之河的主流、干流,不是科学之树的主干。 原始科学的多种形态有两个含义。其一指带有人类形形色色的活动印记的科学;其二,指属于或“嵌入于”不同部落的科学。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它们在原始时期并无区别,在主观上,都体现了“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这 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这种冲动出于不同目的,由不同途径投射到同一领域,也就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及由此得到的各种成果。科学表明智慧,技术显示能力,文学艺术蕴涵情感,宗教折射恐惧和祈望,让恐惧释怀,祈望得以实现。这些方面的综合,大致就构成了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这里仅简略分析了有限的四种,n种意为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原始时期人类活动的所有动机都集中到生存,没有分化。所以,如果说原始科学有n种形态,也可以在同样意义上说原始艺术、原始宗教的n种形态。 居住于不同自然环境,从事不同活动,具有不同生存方式,必然形成为部落所特有的隐性知识。在特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他的亲属”自然与众不同,鄂伦春人的巫术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的巫术相去甚远。在古代艺术中,希腊人作品上的线条多为线段,中国人的作品上则喜用曲线。即使乘法表和历法,各地仍有自己的烙印。印度人发明了0,几何学诞生于古埃及人丈量土地的基础之上 , 如此等等。可以说,在远古时期,有n个部落就有n种科学形态。各部落、各民族的科学与文化都会在人类 尔 后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有些民族的科学乃至文化日后为更多人共享,也就是为人类的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n 种科学形态的以上两种含义,前者在于主体向外界的种种投射,它们本是相通的,随人类活动的不断分化而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以至发生科学与文化的对峙;后者在于不同的客观条件,本来“不可通约”,随着部落、民族之间的不断交往,随着嵌入于部落中的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不断抽象、提炼为非嵌入编码知识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共同基础,以及随着对不同客观条件的不断超越而日益趋同,这就是以实验和假说为核心的一整套科学方法,相对严密的科学理论,以及为科学界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就是科学的干流、主流,这就是科学这棵大树的主干,为科学界进而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科学”。 如果再追问一句,在世界范围看,佛教宇宙观等等是不是科学素养;就是在中国范围内,少数民族的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素养? 中国的阴阳五行、易经,是科学“水系”的组成部分,是长江黄河的源泉之一,并不是主流;是科学之树的树根,在其特定的语境中汲取营养,而不是树干。 所谓科学素质,无疑是指科学界所共同认可的内涵与外延,并不存在“中国特色”的科学素质。 眼下的“科学素质”之争,在科学界,是学术之争;但在“有关部门”,则关系到中学之体,涉及到意识形态和话语权之争。遗憾的是,在向外争话语权之时,却在自家人中间引起混乱。
个人分类: 科技|5066 次阅读|41 个评论
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范畴的讨论
热度 37 gaoshannankai 2016-5-2 14:59
阴性五行-男女双修-如何走出中世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4042.html 批判《科学素质基准》才是真正传播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2643.html 我的两篇博文严重反对将阴阳五行列入《科学素质基准》, 科学网大部分老师也是反对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支持。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大家支持反对,都是从阴阳五行是否合理角度出发, 而不是看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范畴。这个问题最为严重。 很多科研工作者如果不知道科学是什么就来研究,真的是太可怕了。 在提高全面科学素质之前,应该先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质。 很多中国的scientist,并不知道他们从事的行业叫做science。 很多文科老师以为他们搞的也是 science ,你比如humanities,我们就翻译为人文科学, 这是滥用科学这词的结果。但是, 科学就是 science,这是最根本的。 我可能一下子得罪很多文科的老师们,但是,我还是坚持事实。 这个讨论到此为止,请不要提赛先生,否则有人就会讲德先生,最后删我的帖子。 我个人认为,阴阳五行既然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它就 应该列入世界观,哲学范畴,而不是科学范畴。 什么是科学(特指自然科学),我想这概念应该源于古希腊,然后是拉丁文化, 其中我们反复学习过培根的东西,他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没有人有资格给出科学的一个明确定义。培根及以前 科学就与哲学 不好分开, 但是区别还是有的,科学认识的客体应该是客观世界;哲学认识的客体是人的思维, 也就是怎么认识客观世界等, 这个是最简单也是最核心的区别。 当然更为狭义的 自然科学的概念 还应该是 可以通过试验验证的,那么从这一点出发, 数学也不算科学 ,这个认识其实也很重要。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有些老师,请不要再反复发表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反对 西化之类的评论了,我讲的是分清楚 科学与哲学 范畴。 特别是匿名发表评论那几个人,我以后也就不一一回复了。 个别胡搅蛮缠者,把《科学素质基准》中的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那我告诉你, 自己好好了解一下 社会科学是怎么来的,社会科学里面的科学 是学科的意思。 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我给你讲你也不信,请各位老师给他讲讲。 科学这个词在中国被烂用了,其实他就是science,研究科学的叫做scientist 请问研究社会“科学”的研究哲学的老师们,你们叫scientist么?? 科学网每位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们,我觉得都有责任对科学传播做点贡献, 而不是简单反对,我们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认识。每次,当我与外国科学家交流时, 讲到自己是scientist的时候,我就觉得有这个责任。 其实,要不是因为国内科研环境帮我锻炼得脸皮厚了,我真的不好意思用scientist这个词。 非常有必要,请编写《科学素质基准》的专家们,出来正面回答一下 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范畴??? 顺便增加一段,各位闹着要读博的同学,你们知道 PhD(Philosophic Doctor) ,哲学博士的准确含义么, 很多博士自己不知道,我建议各位读博之前了解一下。
2948 次阅读|166 个评论
也说阴阳五行学说的诞生背景
热度 11 fpe 2016-4-28 15:44
也说阴阳五行学说的诞生背景 最近科技部一鸣惊人,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来代表中国的思辨文化的传统,激起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基本上是否定者多于“国学大师”。但是,否定别人通常是容易的,建立自己的传统是非常困难的。当我们否定了过去的传统和思维方式之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不能不引起足够的警觉。难道我们的古人都是傻瓜,非要建立一个一无是处的理论?我们只有了解传统的诞生背景,才能理解古人开发阴阳学说的动机和结果。 中国的气候有两大特征,其一是环境温暖,湿度很大,导致木材非常旺盛,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对木材存在严重的仰赖。第二是气候脉动性显著。受西伯利亚高压带(代表寒流)和西太平洋低压带(代表暖流)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受到季风(即类似于影响阿拉伯的季风 Monsoon )的影响很大,造成中国气候的二元特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就是典型的中国气候二元特征,相应的结果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暖流,是阳气,是降雨。如果西风压倒东风,就是寒流,是阴气,是干旱。这种地理条件导致的气候特征,起自于远古,造成“大禹治水”的传说,困扰了夏商两代,比如夏商的考古,最头痛的是迁都行为。整个国家行政中枢随着大水到处漂移,所以连司马迁都缺乏对夏商的真相,认为夏商是传说中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文明进步的第一场气候变冷开始了。由于气候变冷,所以农业开始普及 。在此之前,夏商的游牧渔猎文化不依赖气候,而农业(尤其是周代的火耕农业)严重依赖天气,所以周文王“演周易”,其实就是根据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给农耕的周人推导播种指南。其中最关键的思想,就是阴阳变化,这种阴阳变化来自于对星象的观察(尤其是对大火星,天蝎座阿尔法星的观察,奠定了火历的基础。如“见龙在田”,“龙飞于天”等,就是通过龙星的位置判断季节)。如果按照夏商的暖相气候,气候如同热带雨林,是不会有阴阳变化观念的。所以,阴阳学说的起源,伴随着农业社会的崛起,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适应当时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性,也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观念,阴阳学说是制度和观念,属于非器的“道”)。 值得一提的是,文王“演周易”之后不久,中东的犹太人结束了“士师时代”,开始大卫王的独裁统治,这种集权的过程,通常是因为生产资料发生危机,产生了内部纷争,导致集权的结果,比如 209BC 时,匈奴冒顿干掉父亲,统一匈奴,是典型的冷相气候应对措施。所以,阴阳学说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响应第一场气候变冷的应对性措施,是一种文化上的响应外来刺激的应对措施。 五行学说的诞生,也是响应气候脉动的结果。五行学说,虽然古代有很多朴素的认识,但作为推理的工具,这是阴阳家邹衍的发明。邹衍为什么要提出“五行学说”?邹衍代表的稷下学派流行于公元前 300 年前后,这是亚里斯多德提倡“四元素说”的时代,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代,这是古罗马开始动用士兵防火的时代(代表欧洲社会消防的源头),这是中国老百姓日常饮食从肉食向素食转变(因为人口增加,人口增加是因为气候变冷,古人人口稳定是因为暖相气候带来的寄生虫和瘟疫,消灭了多余的人口)。也就是说,邹衍发明“五行学说”,表面上是替国王“算命”(五行代表五种德运),其中的本意是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因为当时的气候容易变化,所以邹衍和亚里士多德,不约而同地推出“四元素说”(希腊)和“五行理论”(中国),都是为了解释当时的气候变化趋势,也是一种响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农业生产开始从火耕向农耕经济转移,转变过程始于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时间大约是 360BC ),终于西汉的《淮南子》(首次提出 24 节气,代表农耕方式的彻底建立,时间大约是 150BC )。所以,虽然五行说是邹衍的灵机一动,却代表了中国社会从火耕向农耕的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人响应气候变化的一种应对措施,所以是一种文化。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是中国社会从渔猎(商代)向农业(其实是火耕)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操作。五行学说是中国社会从火耕向农耕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为了解释当时的气候异常变化。两种理论都是适应当时条件的一种被动性选择。 但不幸的后果是,阴阳理论导致中国社会从来不相信真理,具体结果是,中国缺乏永恒的观念和真理唯一性的认识。从孔子开始,中国人讲究中庸,强调妥协,丧失原则,都是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按照阴阳学说,阴阳可以解释万物,所以中国的理论,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丧失了突破的可能性。古代的堪舆说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在明末清初达到高潮,当时的地理学说变成了阴阳家胡乱认识世界的工具,奠定了满清末期被动挨打的结果。梁启超认识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逻辑推理上的荒谬性(能推导万物,说明是废物。只能推导一种结果,才是有效的理论)。但梁启超是文人,是完全无法认识到阴阳五行学说曾经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今天,我们不能超越梁启超的观点,还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肤浅,缺乏足够认识的结果。按照现代的认识,凡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使用的范围,今天又很多“国学家”把风水理论推行到全世界,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因为风水理论具有强烈的中国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依赖性,脱离了中国的土壤,就变成了可笑的理论。作为风水学说指导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是如此。不懂阴阳五行,起码说明你对中国的气候变化规律不了解,对中国的四季变化特征认识不足,就此而论,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价值,起码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中国环境的观察和认识,因此是有特定现实意义的理论。不懂阴阳五行,是很难理解中国的历法和变化规律,因此不了解中国文化。就此而论,阴阳五行有一定的价值。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7005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与“阴阳五行”之争
热度 12 lilianda 2016-4-26 08:09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与“阴阳五行”之争 李连达 李贻奎 科技部、中宣部于 2016 年 4 月 18 日公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 26 条基准, 132 个基准点。其中提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引起广泛争论。有些学者认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封建迷信,伪科学,不应列入《中国公民素质基准》。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等,是古人在长期大量实践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归纳、分析、综合、高度概括而成为古代朴素的“认识论”哲学思想。它包涵有朴素的、原始的“矛盾论”、“辨证法”、“唯物论”等哲学思想。是古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学说,用于传统医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便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用于宗教便成为宗教理论的一部分。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便成为个领域的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当然也被一些江湖术士骗子歪曲利用成为封建迷信的“理论”。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阴阳五行”学说误认为它是封建迷信、伪科学。正如现代科学某些理论被江湖骗子用作欺世害人的手段一样,例如遗传学被希特勒歪曲用作消灭犹太人的理论根据,人口论被歪曲用作战争的理论根据,不能因此就认为现代科学的某些理论都是“伪科学”。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是我国古代认识论、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阴阳”学说是古代的、原始的、朴素的“矛盾论”。 “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原始的、朴素的“辨证法”、“唯物论”。 “天人合一” 学说是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论”。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论。例如:“天人感应”是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 附: 2016 年拙文一篇转载于后,供参考。 李连达、靖雨珍。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8(4):7—12。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pdf
426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孟凯韬:中医是地地道道的整体科学,有现代科学形式
yangguoxue 2016-4-25 15:22
我觉得讨论阴阳五行、讨论中医理论这类问题应该严肃,不应该泛政治化,因为这不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科学问题应该秉承就事论事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看不惯政府就认为中医是有问题的。尽管在今天“传统文化不能挑大梁”但这和传统文化该如何定位完全不是一个问题。上来就诛心,这种态度不好。 孟凯韬:中医是地地道道的整体科学,有现代科学形式 孟凯韬 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文化与科学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迄今未有一个学界达成共识并满意的定义。但有一点,学界比较认同,即“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即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总和;精神文化即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总和;社会文化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习俗、制度和规范。 按照英国文化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早期经典学说,狭义的文化,乃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科学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迄今也未获得一个取得共识、令人满意的定义。但有一点人们比较认同,即科学是人类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所建立的、关于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的认识的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科学是人类对于现实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反映。因为认识具有时代局限性、阶段性和层次性,所以科学始终处于发展过程中。任何科学都是人类在一个阶段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反映,而不是认识的终极。 精神文化的三个层次 为了回答中医是不是科学,本文只涉及精神文化,而不涉及其他文化。 精神文化源自智力活动,是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因为智力活动具有层次性,所以精神文化也具有层次性。就智力活动的层次而言,由低到高可分为感性层次、理性层次和悟性层次。 “感性层次”,回答是什么;“理性层次”,回答为什么;“悟性层次”,回答普遍规律和发展前途是什么。 与之相应,精神文化可分为感性文化、理性文化和悟性文化三个层次。文学、艺术等对于人类感性认识的反映,属于感性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医学等对于某一个领域特殊规律的反映,属于理性文化;哲学作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所遵循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则属于悟性文化。 中、西精神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中、西精神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具有不同的物质观:西方注重结构与成分,中国则注重功能与作用。 中、西精神文化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融通性和思辨性,因而极具思想深邃性。正因为思想深邃,所以不易被人们所理解,甚至有时被当作封建迷信,遭到否定。相比之下,西方精神文化的思想深邃性远不及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但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则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这恰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所欠缺的。因此,将中、西两种精神文化的长处融为一体,才是世界上先进的精神文化。 科学的三种类型 西方注重结构与成分,坚持还原论与分析方法;中国注重功能与作用,坚持整体论和整体方法。又因为结构与成分具有界线分明的特征,永远是“非此则彼”的认识;功能与作用则不然,很难截然分开,通常都是“亦此亦彼”的认识,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是“非此即彼”的。更何况,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阴阳永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西方必然坚持形式逻辑,中国必然坚持辩证逻辑。中国、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科学,可分别名之为“整体科学”和“分析科学”。 与二者相对,还有一种新的科学,即钱学森先生晚年所创立的“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所坚持的是系统论,系统论则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就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而言,“系统科学”则是将整体方法与分析方法,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不论科学门类有多少,都不外整体科学、分析科学和系统科学三种类型。 科学发展方向的最高境界 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言,如果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大体相同,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或研究内容不断细化。譬如数学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到或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由传统数学到哲理数学。 如果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根本不同,那么就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壁垒森严。譬如传统数学与中医学。这就意味着,学科朝着向深度和向广度两个不同的方向向前发展。从向广度方向发展角度而言,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大到不存在学科壁垒,可以将所有学科贯通的程度,就达到了科学发展的最高境界。 哲理科学也许已达到这种境界。“哲理科学”是一门对哲理进行论证,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科学、治国科学、经济科学、军事科学、教育科学、中医科学、人生科学、事理科学等研究领域,包含一个学科群的整体科学。凡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事物,都属于它的研究范畴。 哲理科学可以直接否定错误的科学假说,可以鉴别新的科学理论,可以发现和补充现有的科学理论的不足,提出新的科学假说。 中医学缺乏现代科学形式 中医以疗效确切、治病能治本著称,这已是举世公认、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医疗效好,根本原因在于有正确理论作支撑。其理论之所以正确,乃在于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它缺乏现代科学形式,因而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事实并未被凸现出来,以致人们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对它加以衡量而看不到它的科学性,甚至发生误解将它诬为“伪科学”。但仔细分析中医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思维逻辑,它完全具备整体科学特征,因而是地地道道的整体科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仅在于要具有现代科学形式。 中医学跻身现代科学行列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理论和确切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但因其理论长于哲学思辨而缺乏科学实证,因而其科学性并未凸现出来。 用消长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顺逆转化规律和物极而反等规律,审视中医经典及历代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和相关论述,就可由之抽象、提炼出数百个定理,并用上述规律进行严格的证明,从而使得中医学从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一跃而为如同数学那样严密的现代科学。 由历代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和相关论述所抽象、提炼出的365个定理都是根据这些规律证明的,而且80%~90%是用消长对称、正反相抵、顺逆转化和物极而反这四条规律证明的。这就充分证明,中医的临床实践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无疑是科学的。
2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思想的可喜进步—论“阴阳五行”写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热度 65 mxcsunxy 2016-4-24 18:27
科普思想的可喜进步 —论“阴阳五行”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 一、引 言 2016 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顿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很多学者,包括一些知名科学家,对《基准》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指出了一些内容的不妥,表述上的不清,科学上的错误等等,这本身就说明了科学精神已经在中国有了很大的提升。各家的批评非常中肯,读了令人很长见识,确实值得有关部门重视,对《基准》做必要的修改。就是在这样的批评和讨论之中,科学的精神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 看了各家评论,感觉似乎大多数都认为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是不合适的,甚至斥之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把中国古代传统对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这几个重要表述写入《基准》,不仅是合适的,没有违反科学精神,而且恰恰体现了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励的进步。科学,有必要加上历史和文化的维度,脱离了历史和文化的科学,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科学。 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二、“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不等于“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提到“阴阳五行”,人们经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没有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在春秋战国时候有很大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神学和巫术,不再用神的情感好恶(宗教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也不再通过讨好神灵、贿赂神灵的办法(巫术)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例如,解释地震,不再说是乌龟动怒摇身,而是说是“阴阳之气相逼”。四季的更替、事物的消长,人体的节律、社会的变化等等,都试图用阴阳五行的概念来解释,这就是当时的科学,怎么能说是“迷信”或“巫术”或“伪科学”呢?当然,当阴阳五行被认为是成功的理论时,宗教、迷信等就附会上来,但两者还是不能等同的。就像今天有人用“科学”、“电磁感应”、“概率论”搞迷信,我们总不能把它们与这些迷信等同吧。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其要点是人和宇宙是和谐的,是一个整体。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如果我们不相信这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的话,那就意味着宇宙对人来完全混乱的,是不可知的,甚至人类在其中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质上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古代东方和西方,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中国汉代的刘歆,从托勒密到开普勒到牛顿,无不认为如此。因为没有这一点思想信念,刘歆就搞不出《三统历》,开普勒就搞不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宇宙生人,人类本来就带有宇宙的印记,人类的音乐、审美、身体节律,都与宇宙密切相关。天人合一,使人们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认知的,这应该算是科学的“第一原理”,怎么就是迷信呢?即便是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如霍金、温伯格等,也相信宇宙的和谐,追求“终极理论之梦(dream of final theory ) ”,讨论“人择原理(anthropicprinciple)”,思索“上帝”的“伟大的设计(grand design)”,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就不能提“天人合一”呢?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是说君子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先“诚心正意”;而欲“诚心正意”,又先要“格物致知”。“格物”实际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的意思,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说文解字》说,“格,从木各声”,是“树高长枝为格”的意思,引伸为“木格”。“格”说白了就是木做的格子,好比中药铺里的药盒子,用来对草药进行分类。分类作为研究事物的方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研究事物,首先要会对其进行分类。例如,科学史上的林奈,就是通过分类和命名,建立了植物学的基础。因此“格物致知”讲的就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我们还经常用“格致”来译“科学”,如《空际格致》之类。我们让大家知道“格物致知”这样的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又有什么不妥呢? 三、 了解科学的历史和文化,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即便你讲的这些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比,那是大大落后了的东西,不值得一提。把它们写入《基准》,那就是宣传过时了的,没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看法在从业的科学家群体中是非常普遍的。谈到科学的历史,他们以为最多不过是一些知识的“古董”,是博人一乐的“趣闻轶事”,实在不值得重视。这样的科学观,缺乏对科学的正确认识,以为学会了现代教科书上的公式,掌握了最前沿的科学说法,那就是懂得了科学。这种科学观对科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基本上很少提出创见,跟着西方跑的根本原因。很多人认为,科学是与历史和文化隔裂的,即便有关系也是历史和文化“阻碍”科学的发展。 但是我们从科学的历史知道,这样的科学观是大成问题的。过去的知识,不能因为过时就斥之为“迷信”或“神话”,因为它们的产生经历了与产生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差不过一样的过程。如果我们斥过去的科学知识为“迷信”,那多少年后,现在的科学知识又过时了,我们的后代是不是也可以斥我们是在搞“迷信”呢?认识科学,不能只看当前,要用历史的眼光看。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所谓的“当前的科学”。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历时性的,历史是我们摆脱不了的因素。了解科学史,了解一些概念和理论来龙去脉,了解当时遇到问题和设计的各种解决方案,了解成功的途径乃至失败的途径,了解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对于培养科学的思维,丰富科学的想象,是十分有益的。科学发现没有一条规定好的道路,也没有一定的成法,可以说是“没有方法,所有方法”。历史给我们启示,寻找各种可能的道路,这才是科学发展的正道。 话说回来,即便过去的理论被证明是错了,因为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事实上,如果没有阴阳五行概念,那我们甚至现在都没有办法做科普,解释一些基本的现象。例如,没有“阴阳”,我们大概不能说“太阳”,只好说“桑(Sun)”,也没法说“阴极”、“阳极”、“阴极管”之类;没有“五行”,连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太阳系的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星—都不知道如何称呼是好。可见,隔裂历史和文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科学从来就没有与历史和文化隔裂过,所谓理想的“纯科学”,不过是空中的楼阁。因此在《基准》写进一点科学史的内容,启发大众去了解一点科学的历史和文化,又有什么不妥呢? 四、 科学文明的建立,可以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 “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的关系,那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近代以来,西方发生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兴起,东方的泱泱大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科学救国”、“民主救国”的口号都已喊过,期间还不断有一些“西学中源”的提法,算是给自己打打气,找回一点文化自信。如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了,于是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成为需要探讨的话题。有一批“国学”主义者,认为可以从中国传统中找出现代文明的发展之路,什么“阴阳五行”、《周易》八卦,被说成是科学整体思维、系统思想的代表。这种完全回归传统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我们近代在科学上落后,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可取之处也没有。中国毕竟在相当长的时期,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是不落后于西方的,甚至是领先于西方的。难道中国就是靠“非理性”和“巫术”才取得那些科技上的成就?中国十一世纪的历法,其精度与十六世纪欧洲的水平相当,难道只靠“占星术”的“迷信”?中国制造那么多精美的瓷器,在北宋时是钢铁出口大国,还有那么多的中药成药,难道就没有做过“实验”,炼金术没有在其中做过贡献? 所有这些古代科学的成就,人们都是抱着“天人合一”的信念,本着“格物致知”的方法,用着“阴阳五行”概念和理论,一点点做出来的。 我们从中不是也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吗? 无疑,我们要全面学习西方科学,但同时也不能忘记自身的文化认同。真正的“融彼方之材质”,需要对自身的充分认识。那些以为学到了一些西方科学的概念公式,就以为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那是非常肤浅的认识,不能培植科学创新的底蕴和动力。事实上,现代西方文明的兴起,也不是欧洲一家文明的成绩,是数千年来融合世界多个文明贡献的结果。没有希腊和阿拉伯文明的科学,没有中国文明的经世济用的经验,没有美洲新大地的发现,很难想象欧洲文明能如此迅速崛起。中国文明始终是与世界文明紧密相联的。我们今天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为建设新的现代世界科学文明服务,这种尝试,难道是没有意义的吗? 因此我认为,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表明制定者已经注意到了科学历史的和文化的维度,理解科学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在大众科学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这是我们科普思想上值得欢迎的进步。当然,《基准》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科学大腕们已经明确指出来了。就“阴阳五行”古代科学思想这一条,其实根本不必要加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这种似是而非的说辞。它们的科学内涵,它们在历史上所起过的作用,它们在中国科学文化中的影响,已经使它们足够有资格走进《基准》的“殿堂”了。
10792 次阅读|172 个评论
《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与现代物理学 《跨界物理学》之一
lxj1166 2016-2-18 11:05
88
个人分类: 跨界物理学|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屠呦呦获诺奖之后的关于中医药的随想
热度 2 youzheng 2015-10-7 21:12
屠呦呦获诺奖之后,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报道文章众多,在众多文章中,注意到下面三条评论: 1.运用现代药物学方法在中医药典籍中寻找治疗疟疾的良药,屠呦呦之前早有其人,这就是中国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昌绍。张昌绍从中药“截疟七宝饮”中获得灵感,发现中药常山有极好的治疗疟疾的效果,进而从中分离出了常山碱。遗憾的是,常山的抗疟作用虽然强,催吐的副作用也很强,对肝的毒性也很大,最终遭到放弃; 2.现于上海中医文献馆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胡颖翀则表示,从植物中成功提取药物,比例极其之低,为世人所熟知的案例,如柳树皮中提取阿司匹林、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奎林、罂粟中提取吗啡,都极其偶然,'从药物化学和植物药学的角度来说,屠呦呦能够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非常不容易的',获得诺奖也属理所应当; 3.方舟子评论:中草药里可能会有有用的成分,但是一定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获得其有效成分,并得到世界公认。青蒿素的发现正是如此,它没有用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辩证医治等等中医理论,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废医验药”,就是废弃中医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废医验药”的一个例子。 这三条评论背后给我们一个发展中药的警示: 第一: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单一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药物成份的机遇很少、很难; 第二:中医药的草药成份复杂,有多种成份,但副作用小。这是因为中医讲究脏象理论,而阴阳五行就是调节脏腑系统阴阳的指导理论。中药中的多种成份对人体的作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道理,可有效解决单一药物成份的毒副作用。这是中药的特点和特长,也可说中药实际是鸡尾酒疗法。 第三:应该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研究; 第四:加快中药成份及医疗作用、方法的现代化研究,解决目前中药成份不稳定、药效下降、药材消失等问题。
6079 次阅读|7 个评论
张庆松博士辩证智慧学大讲堂(8)百忍成金
热度 1 kingwisdom 2015-9-20 06:28
国 际 中 华 智 慧 学 会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文件总编号ZHZH-G15011 2015年 9 月 1日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征文来稿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 8)百忍成金 2015年8月14日,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发布ZHZH-G15004号文件,在全球征文,用智慧型思维批驳樊弓的“辩证法与放屁”一文。为抛砖引玉,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会长张庆松博士特亲自撰写了第一批来稿,以“樊弓与放屁”为题(后改为辩证智慧学大讲堂)。已经发表前七篇,“老教授来访”、“推理与说理”、“初战‘樊弓’”、“场景复现”、“画蛇添足”、“香臭之间”和“自然规律”等,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现发表第八篇“百忍成金”。此文同样以虚拟场景的方式,描述了张庆松博士与“樊弓”及其辩证法老师等之间的第八次对话。虽然只是虚拟的,但同样思想深刻,机锋暗藏,非常精彩。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时事观察评论部(香港) 201 5年9月6日 ( 签章 ) 联系: peakwisdom @ sina .com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 8)百忍成金 文:张庆松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讲的是辩证法,虽然这传统上属于哲学的范畴,似乎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话题,但我们通过模拟场景对话的方式,使得这个系列趣味性和思想性共存。这些文章不仅对成年人有益,对青少年,甚至是小学生也有价值。小学生写作文往往是一个难题。根据我的经验,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上一篇中提到的“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樊弓的“辩证法与放屁”的文章,我们才刚刚分析到其第一段,已经写了近三万字了。儿童们学会这些文章中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1,绝对自由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第八次研讨会移师山西繁峙县砂河镇举行(因为这些模拟场景都是虚拟的,所以变换地点是举手之劳)。砂河镇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五台山北麓,恒山脚下。京原铁路、 108国道横贯东西,砂应、砂台公路连接南北,南靠五台山风景名胜,北邻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旅游胜地,东接平型关红色旅游线,是晋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中转地。“南台北恒佛圣地,东京西并滹沱源”是对砂河地理位置精炼的概括。 教授开场白:“昨天,我们讨论了樊弓放屁是否故意的问题。我觉得,尽管樊弓不是故意的,但他扰乱课堂秩序,还是不能免受处罚。” 学生甲:“我同意教授的观点。樊弓在课堂上旁若无人,想放屁就放屁,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是错误。” 学生乙:“可是,现在不是推崇完全彻底的自由吗?怎么连放屁都要讲规矩?受惩罚?难道还要回到毛泽东‘不许放屁’的年代?” 学生丙:“你瞎说。毛泽东的那首诗说的是‘不须放屁’。世界上除了野人,没有绝对彻底的自由。樊弓如果在山野里,想怎么放就怎么放,那是他的自由。可是当时他是生活在群体里,那就要接受群体的规范。自由和规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两者关系很复杂的。” 我说:“这位同学对辩证法的精神领会得比较好,应用得也恰当。在社会里,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小的空间里,一个人的自由意味着其他人的不自由。所以,群体和自由是矛盾的,需要用规范来维持秩序。一个人加入了群体,就需要接受群体的规范。在课堂里是不应该肆意放屁的。” 樊弓委屈地说:“那你们说,当时我该怎么办?” 2,先知后知 我说:“那大家帮他想一想,樊弓当时还能做什么来避免扰乱课堂秩序。” 学生甲:“不管说什么,反正他不该放。” 学生乙:“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樊弓放的也有可能既不是响屁,也不是臭屁。那样的话,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问题了。” 我说:“有道理。虽然古人将屁分为响臭两大类,但也有闷屁不臭的情况。” 学生乙:“所以,樊弓同学当时可以有两个选择,如果是既不臭也不响的屁,那就可以放。如果是臭的屁,那就不应该放。” 学生甲:“樊弓的‘屁’文里面已经说了,那是一个臭屁。还是不该放。” 樊弓:“这可难为我了,我的屁放出来后才知道是臭的,那时也没有办法将其收回去呀。没有放之前,我也不知道这个屁臭不臭,或者臭到什么程度。我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呀。” 我说:“这也有道理。从原文看,没有交代樊弓放了几个屁,看情况是放了一个,就导致了后面的讨论。樊弓也是放而后知。” 学生丙:“这么说,即使樊弓放了一个臭屁,也是无辜的了?” 学生甲:“张老师,您怎么总是在帮樊弓开脱责任哪?” 我笑笑说:“我是帮大家来梳理事情,事先不应该持有立场。” 3.君子慎独 学生甲:“尽管如此,樊弓仍然应该被责备?” 教授:“为何?” 学生甲:“古人云,‘君子慎独’。这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非常谨慎,即使独处的时候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更何况樊弓是在大厅广众之下做出放臭屁这种不雅的举动呢?从这一点说,他不够君子。” 教授:“那他该怎么慎独?” 学生甲:“他应该事先慎重地考虑,放出来的是臭屁的可能性。为了杜绝这种可能性,他应该未雨绸缪。” 我问:“怎么办?” 学生甲:“他应该举手向教授报告,申请出去放屁。到外面放过屁后再回教室。” 教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他如果举手提出这个要求,我肯定会批准的。” 学生丙:“可是,如果他放的是不臭的屁,做这种报告就没有必要了。” 学生甲:“他放的是臭屁。” 学生丙:“刚才已经说了,那是放而后知。现在我们谈的是之前怎么办。” 学生乙:“而且,放屁一般地是连续的行为。如果他不停地要放臭屁,一次又一次地举手要求出去,那这个课还怎么上啊?” 教授点头:“如此看来,我要求他出去,不准回课堂是正确的。” 我说:“你要求他出去,那也是他放了屁之后才会发生的。我们现在说的是之前怎么办。” 众人沉默下来。 4,百忍成金 学生甲眼睛一亮,说:“我有办法。” 众人忙问:“什么办法?” 学生甲说:“一个字:忍。” 众学生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教授:“这个忍字用的好。古人云,‘心字头上一把刀’,头上悬着一把刀也要面不改色,这就是忍的功夫。忍是‘慎独’的重要手段。” 学生乙:“你们是要樊弓憋住屁,不让放出来?” 学生丙:“这太难为樊弓同学了吧?” 学生丁:“憋屁伤身吗?” 学生戊:“我听说过憋尿伤身,没有听说过憋屁伤身的。” 学生己:“憋尿容易一些,屁是气体,憋起来太难了。” 学生甲:“虽然难,但正好锻炼樊同学忍的功夫。” 教授:“而且这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 樊弓一脸委屈地看着我:“张老师,您看我该忍吗?” 我说:“在忍的问题上,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因为中国古代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忍的功夫做得最好的是我们张家祖先。有一个百忍成金的典故就发生在我们张家。” 众同学热切地:“张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4,张公百忍 我说:“我老家在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外运河边上一个村子里。我们张家与附近的张家没有渊源关系。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我们家是‘百忍堂’,以前有一个匾额,上有‘百忍堂’三个字。而且我们家三四代前的祖辈是从山东清河(后来的河北清河)搬到江苏的。十多年前,我查了资料,发现了‘百忍堂’的历史出处,正是从清河发源的。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张氏家族的祖庭,每年有张氏家族的祭祖活动。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这个故事。后来有人引用过这篇文章。” 学生丙:“那百忍堂有什么典故吗?” 我说:“《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来高宗给了张公一个封号。” 学生乙:“那‘百忍成金’的典故呢?” 我说:“这个典故也与清河张公有关。据说张公有一次发愿,要忍一百件事。过了第九十九件,最后还须忍一次。这时,一位神仙化身为乞丐前来试探。那日张公的儿子结婚,乞丐竟然要求住在洞房里。张公忍了。次日,发现乞丐变成了一个金人。这成了一个千古美谈。所以才有后来的唐高宗慕名来访。梁启超曾经评论说:‘如所谓百忍成金,所谓唾面自干,岂非世俗传为佳话者耶!” 教授:“那对咱们讨论的话题有何启示呢?” 我说:“有一首‘张公百忍歌’,里面有一百个忍字,描述了各种忍的好处和历史经验。但里面没有说让大家‘忍屁’。” 学生们一阵大笑。 教授:“今天时间不早,这个话题咱们明天继续。下课。” 智慧学家与哲学家关于辩证法的第八次交流到此结束。(写于山西繁峙县砂河镇山会村。本文场景纯属虚构,读者请悟其中之理,勿住其相。未完待续) 附:《张公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15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黄梅天
热度 7 fdc1947 2014-6-30 07:57
说说黄梅天 二月先生曾经让我说一说黄梅天,但我不是专家,仅知道一点常识,因而能拖就拖。前天看到有一位好友也说起黄梅天的事情,但只说了古人的看法,似乎说得有点问题,现在的时令也正好在这个时候,就随便说几句,也算是是塞了责,交了差。反正都是老朋友,说一点常识,也是好的。前两天与仲然先生碰巧说起下雨问题,说了两句,在评论上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现在也一并清帐。 我们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东南,西北是宽广的大陆,东南是汪洋大海。大陆的北边是北冰洋,冰天雪地。那里天冷,空气热胀冷缩,冷缩后密度就大。密度大就要下沉,这就是所谓冷高压。高压处的空气要往低压的地区流,于是,我们就常常受到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的侵袭。天气预报往往靠着近的说,就说来自西伯利亚或来自蒙古的冷空气。但是,大陆还有一个特点——干燥。干燥的东西容易晒热,太阳一晒,温度很快就上去了,所以,大家看天气预报,初夏时节,北方的气温往往高于南方,早在五月份,华北的气温便常常到了三十七八度。水的比热在一般常见的物品中是最大的,比热大就是不容易晒热。所以,夏天的时候,大陆的温度比海洋高,热空气上升,南方的气流就往北刮。但是,毕竟北冰洋是最冷的地方,即使在夏天,西北方也还是有冷空气一股一股地刮过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季风气候。 南方的气流来自海洋,所以包含着大量的水汽,这就是所谓暖湿气流。 中国的暖湿气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印度洋的孟加拉湾,一个来自南海,还有一个来自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后面便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是推动暖湿气流北抬的动力——后台老板。 暖湿气流北上,与南下的冷空气接触,交锋的地区附近就可能要下雨。如果南下的冷空气势力大,暖湿气流后撤,雨过天晴,温度下降,这就是冷锋。如果北上的暖湿气流势力大,就能够继续前进,形成暖锋。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北方不断有冷空气补充,南方也不断有暖湿气流增援,双方就在锋面附近来回拉锯,这些地区就阴雨连绵,我们称之为静止锋。 每年春夏之交,两股势力首先相交与华南地区,那里就先大雨滂沱。夏初,暖湿气流势力大了一些,战线北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东西数千公里的静止锋,于是长江中下游便淫雨霏霏,达一个月之久。此时正是梅子成熟之时,所谓“黄梅时节家家雨”,空气潮湿,搞得物事发霉,这就是所谓梅雨,或曰霉雨。此时,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继续扩张,一般地说到了七月中旬,副热带高压将雨区北抬至黄淮到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控制,梅雨结束,天气晴热,这就到了那里的暑伏天气。 古人搞不清楚什么季风、暖湿气流、副热带高压之类的东西,他们也不清楚前面所说的下雨的机理,但是,凭着长久的经验,他们知道在这一段时间里会有梅雨。但是,梅雨季节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他们企图找出一个确切的时间。 梅雨的开始,本来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可是他们非得要找一个不可。这个问题与什么时候最热一样。气候与太阳历相关,即与二十四节气相关,但是,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函数关系。古代的理论家却偏要找出这个函数关系,他们的理论便是阴阳五行。 比如,他们说,最热的天是伏天,从什么时候入伏呢? 入伏时间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为什么是庚日?根据五行理论,夏日属南方属火,秋天属西方属金,秋是要取代夏的,但是火克金,在火中金会消烁,于是在火热的夏日,金便需要埋伏起来,有朝一日火气消退,金便可霍然而起,取而代之。庚属西方属金,于是,伏天便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 但是,黄梅天何时来到这个问题比伏天何日开始复杂。首先,正如上面已经说的,梅雨先从华南开始,然后逐渐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各地梅雨的开始时间是不相同的。古书上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琐碎录》说:“ 立夏后逢庚日入梅 ”,这是“闽人”的说法。《清嘉录》:“ 芒种后遇壬为入黴,俗有‘芒种逢壬便入黴’之语 ” (黴即霉),这个是苏州人的说法。《神枢经》:“ 芒种后逢丙日入梅 ”。这就有了三种说法,我看,这主张庚日、壬日、丙日的人都能够分别根据阴阳五行说出他的依据。这些依据与伏日一定要庚日开始一样,都是古人在缺乏科学知识时的一种“理论推导”。 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太阳历法与气候只是相关关系,并不是确定的函数关系,不可能真正的确定从那一天便开始了梅雨季节。 古人硬要做这样的“入梅”和“出梅”的规定,定下来的只能是人为的太阳历中某一个时间间断罢了,并没有准确的气象学上的意义。 梅雨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这对于那里水稻的生长极为有利。在全球同纬度地区,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良好的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地方,其余之处大多是干旱之处。华北地区虽然不叫梅雨,但是,它的主要降水也由这个雨区所形成。 现今发行的“历本”上入梅日是芒种后的丙日,出梅日是小暑后的未日。在这个时间间隔前后所下的雨就称黄梅雨。如果在这个时间之前或前部就淫雨霏霏,那就是早黄梅。反之,则是后黄梅。黄梅雨太少,就称干黄梅,干得厉害,就称空黄梅。梅雨来的晚,出梅以后还是下个不停,就称倒黄梅。 出现这样不同的黄梅天,是与暖湿气流后面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有关。 正是这个副热带高压,推动着暖湿气流的北上。在“正常”的年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可以使得雨区在 6 月初到达华南地区,在“黄梅天”维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七月下旬到达华北地区。如果这个副热带高压过于强大,雨区往往在黄梅天就稳定在江淮地区,形成大家熟悉的淮河水灾而江南偏旱,甚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空黄梅。到了 8 、 9 月份,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而北方的冷空气势力渐强,雨区南移。“兵败如山倒”,迅速撤离我国。去年夏秋季,由于这个副热带高压强度大,久久不肯后退,控制江南的时间很长,江南地区长期高温,搞得那里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叫苦连天,我想各位都还应当记忆犹新吧。 总之,黄梅天是相当大尺度范围的天气现象。它是从赤道到北极的全球天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球天气的影响, 这不是如古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用几个天干地支就能够准确地推导出来的。与地球大气运动所拥有的能量相比,我们人类实在是渺小得微不足道。 不管天气如何,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只有调整好心态,不急不躁,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个炎热的夏 天。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25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在黄秀清取得量子八卦重大突破庆功晚宴上的讲话
热度 6 wliming 2012-6-18 13:45
同志们,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再次看到黄秀清同志的又一篇博文光芒万丈,他用一个“1”就撬动了坚不可摧的量子大厦。了不得啊,为我中华民族争了光,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黄讲的“1”是什么? 那就是天人合一的“1”啊,是宇宙的最高机密。 掌握了这个“1",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别说撬量子大厦,撬银行,就是如来那个宝座也可以给他掀了去。 我们巫婆们靠什么给人治病?还不就是用“1”这根大棒把邪恶的鬼神打了个半身不遂? 对我们中医来说,“1”就是提高免疫力,就是命,无病找病,死马当作活马医,治病不治命。 要说阴阳八卦,“1”那是最高的科学。现代数学在我们这里最多算个屁,叫他们不用“1”看看。 在我们这里,1可以等于2等于3 等于4,等于什么都可以,你看老黄干得多出色,乘一个“1”就能乘出不同的花样来,大家千万不要受狗屁数学的思想束缚。 老子教导我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老黄很好地继承了老子的衣钵。 “1”其实就是气,真气,阳气,按照三火女士的说法,一就是万物之源。 按照易经,6个“1”就是天,6个0就是地,天地万物都包在我们伟大的易经学说里。 掌握了“1”,你就掌握了揭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 当年搞哲学的黎鸣同志,就用阴阳五行证明了困扰弱智数学家几百年的四色定理嘛。 他为此跟那个方舟子比自杀,只是那个方舟子脸皮厚不肯死翘翘啊。 往小里讲,“1”就是矛,就是男人,没有戳不穿的盾。 哪还用得着加精呢?有了“1”那就是精力无穷。 所以,老黄虽然光芒万丈,推荐多多,他从来不把加精放在眼里。加精那都是编辑妹妹的事。 现在,黄秀清同志抓住了“1”这个关键,一切疑难问题都引刃而解。 所以,大家只要抓住这个“1”,中国的科学事业就有了希望。 科学在中国必将遍地开花大发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大革命就要到来,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老蒋,许培扬,武夷山,张三火等老同志都是我们这伟大事业的坚强代表,同志们都要向他们学习。 黄秀清同志后起之秀啊,一浪更比一浪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后,我作为全球巫术联合酋酋长,我代表世界巫婆神棍联合会,中医巫医共治会,中华阴阳八卦科学院,以及五行科学研究所,真气研究所等兄弟单位向黄秀清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在量子八卦领域取得重大成绩。祝愿你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加精再加精,再创佳绩。屙靡唾腐。 参考文献:黄秀清,《 给我数字“1”,我能撬倒百年量子力学大 厦》
个人分类: 娱乐|18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阴阳五行是不是伪科学
热度 2 zhsg 2012-6-6 12:40
著名物理学家 , 获 诺贝尔奖杨振宁博士和有点名堂的方舟子认为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 到底 阴阳五行是不是伪科学 , 这关系重大 , 如果是伪科学 , 以此为基础的中医理应取消 ,此外 还有关系到许多其它哲学等等 . 的确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对宇宙观的结晶 , 宇宙是阴阳组成 , 阴中有阳 , 阳中有阴 , 阴阳会转化 , 其中沒有上帝或什么造物者创造宇宙 .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 比此相互制约 ( 相生相克 ) 复什关系 , 显然金代表黄金 , 銅 , 铁等 , 数千年前中国古己有黄金 , 銅 , 鉄 . 木不仅是树木 , 水稻 , 竹子 , 其它植物 . 五行 是综合 , 亊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 是一种网络关系 . 就用阴阳五行的观点耒看阴阳五行的理论,它不可能绝对完美,没有缺点或錯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吗. 众所周知杨振宁博士是赞美上帝 , 是有神论 , 有神论看耒阴阳五行肯定是伪科学 . 我们不能就此否认杨振宁博士 . 不过另一位当代爱因斯坦 ---- 霍金则认为宇宙开始之初 , 旡需上帝的 . 这二位科学家观点不一样 . 到底谁是谁非 , 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 阴阳五行是不是伪科学有待深入研究 , 不可隨便武断为伪科学 . 有趣的亊 , 霍金当初认为黑洞没有光 , 按阴阳五行的理论 , 阴中有阳 , 阳中有阴 . 黑洞应有光才对 . 近年來大科学家霍金修改了 黑洞没有光的观点 , 认为黑洞仍有光 . 世界上很多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正在当今人类最大实验机器 -- 对揰机做实验研究 , 探讨宇宙起源问题 , 光物质 , 暗物质 ……. 在深入研究.也许阴阳五行的理论对研究宇宙起源,对生命起源等等有用. ………………………
5779 次阅读|3 个评论
阴阳五行与复杂系统,从中医角度的解读,
热度 10 zhj71626 2011-9-2 15:58
五行藏象、关系医学与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解读 赵宏杰 吴新明 孙永章 雷钧涛 王永炎 教授的证候研究中提到关系医学,申漳的著作《中医今解与关系医学》亦有同样的提法。笔者从五行藏象、复杂系统建模的角度讨论关系医学。 从现代数学观点看,两个集合没有关系则相关系数是 0 ,正相关则相关系数为正数,负相关则相关系数为负数。相关系数又称皮(尔生)氏积矩相关系数,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γ表示,γ值的范围在 -1 和 +1 之间。γ 0 为正相关,γ 0 为负相关。γ =0 表示不相关;γ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 中医五行藏象的系统建模过程中,首先是无极生太极,划定系统的边界,然后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五行,即对系统内部进行子系统划分,太极生两仪即把系统划分为 2 个子系统,他们之间是完全负相关。五行是阴阳的细分。五行子系统的划分方法是与系统完全正相关的那部分为土集合,与土集合中高度正相关的那部分为金集合,与土集合中低度正相关的那部分为火集合,与土集合中高度负相关的那部分为水集合,与土集合中低度负相关的那部分为木集合。 至此整个系统被划分为 5 个子系统。 为什么这 5 个子系统中间的是土集合?因为它代表了系统,尤其是动态系统发育发展的巅峰状态。 这样我们也就把五行和相关性,五行藏象和关系医学联系起来了;把五行藏象和复杂系统也联系起来了。在动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不仅有内容相关性,而且有次序相关性,整个次序相关性,五行藏象里面用的术语与集合内容正相关是同一个术语是“相生”,因此,五行藏象的五脏不仅有相关性的内涵,而且具备协同学的序参量的意味。
394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张功耀:阴阳五行邪说的垃圾文化属性
热度 1 wliming 2011-7-8 14:54
阴阳五行邪说的垃圾文化属性   作者:张功耀   阴阳五行邪说原本是一些不开化的中国人做出来的文化垃圾。以后,它进行 了无孔不入的渗透。天文地理、人世鬼神、军事政治、医药卫生、衣食住行、农 桑耕作、生儿育女,等等,无不遭受了这种邪说的侵染。这种东西原本一直为正 统的儒家学说所不许。自从我国一些自命不凡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文化垃 圾进行了“唯物辩证法”的粉饰之后,它才冠冕堂皇地流毒全国。现在该是彻底 清除这种文化垃圾的时候了。   先说说“阴阳”。   在自然界中,许多事物具有相对性。物体位置关系中有动与静,空间状况中 有虚与实,动植物的性别关系中有雌与雄,荷电粒子中有正电与负电,化学物品 中有酸性与碱性,等等。这本不足怪。要进行这样的相对性构造,必须遵循一个 基本的逻辑要求,那就是这两个相对的事物必须处在同一个范畴之内,并且能够 不余子项地进行一次性划分,即满足“二分法”的要求。不在同一范畴,且不能 进行一次性划分的两类事物之间,不能做出这样的相对性构造。男人和女人同属 于人。而且,在人里边,除了男人都是女人。这样,男人和女人就可以构成为一 对相对概念了。   “阴阳”邪说的错误就在于它超越“同一范畴”,并违背“二分法”的逻辑 规则。比如,它把“天”规定为阳,把“地”规定为阴;把“火”规定为阳,把 “水”规定为阴;把“北方”规定为阳,“南方”规定为阴;把“太阳”规定为 阳,把“月亮”规定为阴;在药味中,把“辛、甘”规定为阳,把“酸、苦”规 定为阴;在人体中,把“背”规定为阳,把“腹”规定为阴;把“六腑”规定为 阳,“五脏”规定为阴;等等;都不是在同一个范畴做的。而且,都不能满足 “二分法”的要求。   众所周知,“天”属于宇宙范畴,“地”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与“地” 相类似的还有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恒星和恒星系。如此复杂多样的天体, 怎么可以与宇宙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呢?同样道理,把“火”规定为阳,“水” 规定为阴,也是错误的。“火”是能量释放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水”则是实 实在在的物质。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因此,正如“猪”和“牛”不能构成相对 关系一样,“水”和“火”也不能构成相对关系。假若这些不开化的中国人强词 夺理,硬把“水”泛指为所有“流体”,那就更加荒唐了。汽油在常温下是流体, 但它可以燃烧;硫酸在常温下也是流体,腐蚀性极强;血液在活体内是流体,当 血液的温度偏高的时候则会表现出“发烧”。照那些不开化的中国人所鼓吹的阴 阳邪说看来,汽油、硫酸、血液,都应该属“火”,而不应该属“水”。在医药 领域,一些思想不开化的医生,沿袭同样不开化的阴阳家们的歪理邪说,把“辛、 甘”规定为阳,把“酸、苦”规定为阴,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必然走入思维 的死胡同。既然“甘”被规定为阳,“酸”被规定为阴,那么,既酸又甜的东西 究竟是属阳呢,还是属阴?   再来看看“五行”。   古代希腊有土、水、气、火四元素说。古代印度也有地、水、风、火四元素 说。不开化的中国人捏造了莫名其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它们之间有 什么区别呢?   首先,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的“四元素”说是一致的。印度语的“地” (Prithvi)相当于英语的earth;“水”(Jala)相当于英语的water;“ 风” ( Vaayu)相当于英语的air;“火”(Agni)相当于英语的fire。所以,土、 水、气、火与地、水、风、火,只是翻译问题,基本内容是一样的。   值得指出的是,四元素说的每一种元素都有着明确的含义。而且,它们是通 过实验方法获得的,不是随意标榜出来的。这个实验就是燃烧分析实验,一些哲 学史著作也翻译成“火法分析”。   观察树枝在火炉中燃烧的情形,它在燃烧时喷出火焰,证明在它里面含有 “火”;烟囱逸出烟雾,证明它里面含有“气”;燃烧着的树枝两端会鼓泡并嘶 嘶作响,这就是“水”;灰烬具有重量、不可再燃烧性和干燥性,它被命名为 “土”。将世界上所有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用燃烧方法来分析的时候, 都会得到这四种元素。由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 构成的,就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则完全没有实验依据。不仅如此,金、木、 水、火、土的概念指称也很模糊。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把 五行的含义解释清楚了。   以“土”概念为例。在四元素说中,“土”指的是那些具有重量、不可再燃 烧性、干燥性的固体物质。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矿物,经过火法分析实验之 后,肯定都能获得这样的物质。可是,不开化的中国人捏造出来的“土”就没有 这样明确的含义。你看,   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中,中属“土”;   在五脏(心、肝、脾、肺、肾)中,脾属“土”;   在五德(仁、义、礼、智、信)中,信属“土”;   在五色(青、赤、黄、白、黑)中,黄属“土”;   在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宫属“土”;   在天干中,戊、己属“土”;   在地支中,辰、未、戌、丑属“土”;   在五种情志(怒、喜、思、忧、恐)中,思属“土”;   在五体(筋、脉、肉、皮、骨)中,肉属“土”。   这还只是非常有限的列举。《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说:“天 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这样一来,你想要让什么东西属土,只要你能 够列举出五项来,把中间的那一项规定为“属土”,就可以了。比如,有人将鸡、 羊、牛、马、猪列举为“五畜”(其实,鸡属于禽,不属于畜),规定牛“属 土”;还有人将麦、黍、稷、谷、豆列举为“五谷”(其实,豆不属于谷),规 定稷属“土”;如此等等。这就是我国古代那些不开化的中国人,既不愿意做实 验,也不愿意接受逻辑检验,通过信口开河,随意标榜,胡乱涂鸦做出来的“创 新发明”。   如果这样的“创新发明”不算垃圾,请问,还有什么比它更垃圾的?   中国古代那些死不开化的知识骗子,创新能力低下,找不到新的学问去做, 于是就这样不厌其烦地进行事项列举。只要他们任意列举出五个事项来,金、木、 水、火、土五行就全都齐了。更加无聊的是,本来,一年只有四季,不能满足五 项的列举要求,于是,一些实际上不开化,而又喜欢自作聪明,并且总是对自己 的“发明创新”沾沾自喜的中国人,在夏季之后加一个莫名其妙的“长夏”,就 有五项了,由此,一年四季也被赋以“五行”了,即所谓,春属木,夏属火,长 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由于这些死不开化的中国人坚信“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所以 五行流风波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样被这些死不开 化的中国人布列成了一个误国害民的迷魂阵。   早在公元前3世纪,荀子就对子思和孟子沉溺于这样的五行邪说提出过严肃 的批评。荀子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 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 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 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想效法先王,却不知道先王的根本宗旨,还自以为 懂得很多,志向很远大,见多识广。沉溺于五行旧说,既违背常理,又无所指称; 既含含糊糊,又不知所云;既深不可测,又不解决任何问题。反倒对这种东西进 行夸饰,把它说成真正的先君子之言。子思最先倡导这种东西,继之,孟子又随 声附和。实在是俗气而愚昧。虽然喧嚣狂妄,却又不知羞耻。到处宣扬传授这些 邪说,还误以为这是孔子和仲弓为后世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便是子思和孟子 的罪过。   公元前3世纪的荀子,尚且知道沉溺于五行邪说不好,批评子思和孟子鼓吹 五行邪说是一种犯罪,21世纪的年轻人还对这样的歪理邪说津津乐道,就实在不 是古人的错误了! (XYS20110706)
个人分类: 伪科学|11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批判可真教授自相矛盾的辩证唯物论
热度 2 wliming 2011-6-20 11:09
任晓丹 在他的博文《地震应当怎样预测?》说过这样一句话:“ 所有我能看懂的方法,都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所有声称能预测地震的方法,我都看不懂。”这话说得很精彩。我根据这句话,编了一个新的两个凡是:在科学领域, 凡是胡说八道我都看不懂,凡是我看懂的都是逻辑和实证的知识。 但我不承认,凡我看不懂的都是胡说八道。比如,霍金的学说,虽然我看不懂,我并不认为那是胡说八道。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社会上流传的大量胡说八道,比如阴阳五行,易经八卦,中医学说,的确都是我看不懂的。 麻庭光 在他的博文《 也说风水与科学》中有一段话很说明问题 。 他说,“我国的名人李时珍,对火的研究相当系统(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物理卷》),把火分成内火和外火,内火外虚,头脑发热,周围火灾就多,这不是胡扯么?让李时珍来研究人体自燃问题,不需要任何实验,完全依赖几条“中医学”经典理论,就可以导出人体随时可以燃烧的结论,这是正确的推理过程,但建立在错误的前提假设之上。” 可真教授最近写的《 “天人合一”的科学主义——评当今执政者的哲学迷误 》,他觉得我看不懂,我也的确看不懂。不知可真教授什么时候悟了道,居然也跟老和尚一样讲起天人合一了。天人真地合一?怎么合一?在哪里合一?科学主义这样的科学问题,居然跟天人合一扯到了一起,这些都是我无法看懂的,是不是胡说八道,只能由大家去判断。我相信,科学共同体除了几个走火入魔的都看不懂。 而且,可真教授这博文自相矛盾。他一方面批判天人合一 :“儒家文化在 哲学上的失误 正在于天道与人道不分, 即所谓天人合一 。”“ 政治是应当按科学规律(属于知识范畴)来行事 的,不当按道德准则(属于价值范畴)来行事。”就是说,政治应该按天道而不是人道来行事。另一方面又为天人合一辩护:“ 因为当今中国举国都缺乏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头脑,不能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高度去把握天道与人道、知识与价值、科学与道德、必然与应然等等的关系,以为靠实证科学就能处理好这些本质上是属于现实生活中的辩证矛盾的关系。”也就是说,按照唯物辩证法, 政治不应该仅仅按科学规律行事,而应该天人合一 。 那么,政治到底天人合一还是不该天人合一? 可真教授最后还说道:“违背了唯物辩证法, 自然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我质问他,美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唯物辩证法呲之以鼻,怎么取得了成功呢?可真教授无言以对。 科学说起来很简单,它是逻辑和实证的知识。我发现,一些专业人士写的生理学病理学科普文章,虽然非我专业,居然我也能看懂。 可见,看懂和看不懂其实有很简单的根源,虽然不能当做胡说八道的分水岭,但是,多多少少跟胡说八道与否有点关系。 周可真:“天人合一”的科学主义——评当今执政者的哲学迷误 已有 163 次阅读 2011-6-18 14:22 |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政治 伦理 我是主张政治与伦理分开的,我十多年前写的书 (《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里就表达了这个观点。 政治是以经济为内容,应当遵循自然法则(天道);伦理是以道德为内容,应当尊重人性(人道)。政治与伦理不分,就是天道与人道不分。儒家文化在哲学上的失误正在于天道与人道不分,即所谓“天人合一”。 其实,天道是必然性的东西,属于知识范畴;人道是应然性的东西,属于价值范畴。儒家“天人合一”观念实质上是对知识与价值不加区分,或视应然为必然,或视必然为应然,如此,当按必然性行事时却按应然性行事,这是以价值来代替知识;而当按应然性行事时却又按必然性行事,这是以知识来代替价值。 政治是应当按科学规律(属于知识范畴)来行事的,不当按道德准则(属于价值范畴)来行事。当今中国执政者把属于价值范畴的“和谐”当作知识范畴的东西,从而把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混为一谈,如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既不达到科学发展,也达不到和谐发展。这是其政治失误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因为当今中国举国都缺乏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头脑,不能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高度去把握天道与人道、知识与价值、科学与道德、必然与应然等等的关系,以为靠实证科学就能处理好这些本质上是属于现实生活中的辩证矛盾的关系。 以反辩证法从而坚持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些辩证矛盾时,天道与人道、知识与价值、科学与道德、必然与应然之间是不应该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反,要么就是彼此对立而互不相容,要么就是彼此同一而没有差别。 关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儒家是本于形而上学的“天人合一”观念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于是孟子提出“知性则知天”,董仲舒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朱熹提出“性即理”,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其提法不同,观念却是相同的,都是“天人合一”,即认为天道与人道本无二致,并且把天道合于人道,由此把对天道的追求(对自然法则的科学探索)归结为对人道的追求(对人性即本心的自我复归),从而最终把人们的目光从外部世界引入内心世界而致力于“破心中賊”(王阳明语)了,也就是把“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精力都转移到“与己奋斗”、“与心奋斗”、“与欲奋斗”上了。 今天,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使国人越来越感性地意识到了科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然而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人们仍然普遍地运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天道与人道、知识与价值、科学与道德、必然与应然等等的关系,只不过人们不再像传统儒家那样把天道合于人道,而是相反地把人道合于天道,与之相应,把价值合于知识,把道德合于科学,把应然合于必然,如此,也不再像孟子那样认为“知性则知天”,而是认为“知天则知性”了;不再像宋儒那样认为“性即理”、“心即理”,而是认为“理即性”、“理即心”了。于是,在人们看来,追求“知天”的自然科学就是唯一合理的科学,关于“天”(“理”、“天道”)的知识就是唯一合理的知识。 至于“知性”的人文科学,如果它不想使自己成为“狗屁”的话,它就应该效法自然科学,努力使自己融入自然科学; 关于“人”(“性”、“人道”)的知识,如果它不想使自己成为“垃圾”的话,它就应该努力使自己融入关于“天”的知识。——这就是盛行于当今中国的科学主义,这种科学主义实质上不过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当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翻版,故堪称是“当代新儒家的科学主义”。 正是在“当代新儒家的科学主义”的支配下,本属于价值范畴的和谐发展观就被融入了属于知识范畴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把“和谐”的道德准则当作科学规律来看待,把应然的和谐社会理想当作必然的和谐社会现实来看待,如此从理想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不是去努力探求现实的非和谐社会的必然性以顺应这种必然性行事,而是把理想的和谐社会的应然性当作客观规律一样来看待,从而按照这种应然性来处理现实的国内政治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实践堪称是“当代新儒家”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实践,因其违背了唯物辩证法, 自然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个人分类: 哲学|141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强烈推荐:中医衰败是荒谬的中医理论的必然结果
热度 6 wliming 2011-5-28 18:47
荒谬的中医理论是中医衰落的必然结果   作者:国人   面对中医日趋颓废的趋势,各地的一些中医院尽管牌子挂的是中医,但一些 医疗设施和一些诊断治疗手段也基本全靠西医,否则很难维持下去,就是在大部 分农村中医治病也基本上日渐消亡,一些中医学子就业难也成为不争的事实。面 对如此困境,一些中医从业者或者力挺中医者有的已经认识到这一现实,提出了 中医现代化的建议。其实中医理是非常荒谬的,提出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痴人的 呓语。   中医理论缺少逻辑关系,中医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经验医学,连经验主义都不 是。   阴阳五行可以说是中医的理论的灵魂。阴阳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 是古代人对整个自然界的基本看法,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这种哲学 范畴一旦与人体和疾病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结合,就背离了其哲学原则。   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与变化,具有一定的唯物论的因素,在哲 学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自然科学来说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种理 论阻止人们深入的探讨问题,因为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都有其内在的特殊矛盾, 应当从其各自的矛盾运动来加以解释。古人很多用阴阳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如荀子在《天论》中对陨石雨的解释:“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 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清楚。 在一些古代典籍记载在,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凡是讲不清所以然的各种复杂问 题,统统都用“阴阳”二者的作用来解释。如在解释电的起因问题时,就说阴阳 相激而为电;在解释地震的起因问题时,“也说是阳伏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引起的。如关于磁铁石吸铁的现象,宋代人陈显微说: “磁石吸铁,……皆阴 阳相感、隔碍相通之理。岂能测其端倪哉?”。如关于火药成分硝石、硫黄、木 炭的性能,古代也把他们分到阴阳两类物质中去。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 说:“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一阴一阳, 两物相遇于无隙或容器之中。其出也……魂散惊而魄齏粉”,这样解释当然比鬼 神迷信的解释先进,但对探究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是毫无意义的。   在战国时期五行说颇为流行,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但这种学说后来 被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把其运用于医学用以指导 诊断医疗,来说明脏胕的属性及相互关系。   用相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说明脏胕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肝 能制约脾,称为木克土,脾能生养肺称为土生金,在指导医疗上,如肝犯脾,采 用抑肝扶脾的法治,称抑木扶土,贤虚及肝,采用补贤养肝的法治,称为滋水涵 木等,中医理论机械的把自然界和人体的复杂现象结合,毫无根据的划分拼凑成 “五”数,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公式来生搬硬套构建起一个人体各种联系 的模型,如为了凑成“五”数,春复秋冬四季改为五季,牵强附会的多出一个 “长夏”。这是完全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今天仍把这种阴阳五行理论奉为圭臬 的也只有风水、算命、和中医。   中医理论的特点。    一是概念模糊增强了中医的诡辨性 。由于用涵盖性较强过于抽象模糊理论来 解释人体及现象,表述必然不可能象西医那样所指具体和概念清晰,他也只能用 一些模糊的概念进行表述。 如果太具体了,那很容易被证伪或者被实验否定 。经 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精、神、气这些模糊的概念貌似深奥,其实具有较强 的诡辨性,很难被证伪,你要给他一个确切的定义他说你不了解中医博大精深的 内涵,你说他不存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很多假设还没 有被人类发现,你拿不有力证据你就不能说他不存在。在中医这样的模糊概念比 皆是,如胃脾吸收“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的成份是什么,胃脾怎样吸收, “虚”,“上火”是什么,用科学精确具体的表述中医很难做到。   虽然经络直到现代还拿不出其存在的确凿证据。但经络学说确实已经应用于 中医临床实践。如果把臆测做为成果来应用于实践,用于指导诊断治疗,本身就 是荒谬的。   如果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人体组织系统,是一个科学假设, 那它是怎样总结出一套指导中医临床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理论,我们要研究一 个事物的属性和规律,那首先要确定这个事物是存在的,对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而 能研究出一套理论来而且用于指导实践那纯粹是先入为主的唯心论。   如果经络就是血管或者神经,那就要与现代医学接轨,改一个名词我想是不 会影响中医存亡的。    中医的博大精深就是在于概念的模糊 , 正是由于理论底气不足才使中医不敢 把概念表述的非常具体 ,造成了中医较强的诡辨性。某一位中医博士在与方舟子 先生辩论针灸是否有效时说他所在的医院“每天有600多针灸病人,(如果没效) 那他们是疯子,是傻子”。叫人无言。    二是保守顽固,不容别人置喙 、就是业内人士对中医也不能提出质疑。清代 名医王清任,在行医中十分重视对人体内脏的了解,说“著书不明腑,岂不是痴 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袒行。”然而封建社会不允许从事人体解剖 学,王清任只好到刑场、荒冡看察尸体,再与动物内脏相比较,他坚持四十二年 之久,终于发现古书所绘脏腑图形与实际多有不符,遂将观察所得绘成《亲见改 正用地腑图》,连同其他医学论述一同收载于《医林改错》中。他在书中自序说: “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已见,评论古人之短,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 惟医林中人,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亮,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言出 含混,病或少失,是我之愿望。”他的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对中医提出质疑的精 神是非常可贵。然而他的《医林改错》遭到了中医界的一片攻击、讽刺挖苦之声。 就是现在,谁要是对中医不稍微提出一点不同的观点,必然遭到唾骂。    三是具有较强的欺骗性 。中医以整体观为基本出发点,在辨证到了同一疾病 要根据不同年龄、地域甚至不同季节都要不同对待;安全而且没有富 作用;中医 是建设性治疗,如肿瘤,中医讲的是“见瘤不治瘤”。说治疗时不是直接治疗肿 瘤,去杀死癌细胞,而是辨证诊治,强调治本;中医擅长于治疗老年病慢性病及 疑难病;一些非药物疗法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如气功、推拿、导引、砭 石、针灸等足以解决诸多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急性病。 这些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 对一般老百性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吸引力。   但中医仅是嘴皮子上的功夫,对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辨证诊治”中医始终 不肯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和探索,强调人体的复杂性却没有诊断指标的标准化 和观察的客观化,强调效果却不敢用科学的手段试验统计,只有拿个案来说事。 整体治疗、辨证诊治,这种模糊理论尽管带有太多的主观成分和玄虚彩色,缺乏 实际意义,但很容蛊惑人心。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   科学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而中医是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服从理 论 。迄今为止,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大都侧重于把它当成一个不可否 定的理论体系和即成的逻辑结构来研究和应用,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的历史发展过程,去探查和思考它是否符合科学的自然观,验证统计它在实践中 的真实效果, 有没有能够被证伪的成分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逻辑关系漏洞百出的 理论中医一直把他当做成果指导医学研究和实践,有这样的理论指导中医不衰败 那才是奇迹。   在同一个时期,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可以有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体系,在某一个 自然科学领域内,不可能存在众多的理论体系,如果存在的话那只能是落后与先 进之分,我们不能说有中国生物学和西方生物学,中国力学和西方力学。社会在 发展人类在进步,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理论都是在不断的扬弃中逐步发展完善。不 管多么经典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会被新的理论所取代。中医流传至今 的经典《黄帝内经》直到现在仍是从事中医工作者所必读的指导性著作,这在世 界科学史是绝无仅有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人所共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除了生物学 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现在,可以 说除了少数几个研究自然科学史的专家之外, 涉及该领域的学子大概很少有人再 去直接拜读这些科学巨匠的原著了。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中医专家、教 授还是言必称《内经》,一直抱首这些毫无科学价值的破烂货不放 ,甚至有人还 提出把中医中药列入小学教育课程,这不能不算中国教育的悲哀。   中医理论和宗教一样都是唯心的产物。但宗教理论主要对应人的精神活动, 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需要,也可以不需要,但中医就不一样,有人类就 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就需要医治,人们需要它,那它的危害就会比宗教有过 之而无不极。   另外,关于方舟子先生提出废医验药,其实中医的医和药是唇和齿的关系, 废了“医”“ 药”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至于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对动植物 化学成份的研究,提取有用成份造福人类(或者从某一种“中药”中提取了对人 类某一种疾病治疗效果非常有效的化学成份),那是现代科学的功劳,怎么也记 不到中医的头上,与中医中药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中医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今年中药退出欧盟市场,已经敲响了 中医消亡的丧钟。 (XYS20110527)
个人分类: 伪科学|1874 次阅读|37 个评论
物理与社会研究院博士课程第4讲:阴阳五行垃圾论
热度 1 wliming 2011-4-10 14:47
请有关博士研究生认真阅读: 陈安: 中医,实践与理论之间,先扬弃理论吧 导师观点特别提示: 中医的理论,我觉得完全可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个人分类: 物理与社会研究院|12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别跟我谈科学,你的科学精神简直连小白鼠都不如
热度 3 sheep021 2011-3-10 15:54
科博如果连阴阳五行都容不下,那才叫 刻薄 呢 有个别人认为在科学网上不能谈论阴阳五行。 呵呵,如此固步自封,其科学精神简直连小白鼠都不如啊 详见: 肾,主骨生髓,主生殖。已获小白鼠认可 中医是一面照妖镜 郑波尽处是何物,品尝药性自然知——中药没有药性,你敢吃几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