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素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管窥东北人
热度 2 yag195544 2017-5-3 05:17
管窥东北人 岳爱国/文、摄影 若问我,对东北人真的了解吗?我会实事求是地回答,不能算是真正的了解。既然不是真正地了解,你还敢写这篇与东北人有关的文章?之所以是管窥,就是因为不敢深入描写,怕讲得不到位而让东北人笑话。 初识东北人 初识东北人是在一本书里,就是那本十分著名的剿匪小说《林海雪原》。书中描写了一群有名有姓、或好人或土匪的东北人,一个个人物虽都是落在纸张上平面的描写,但因为作者刻画到位,每个人物早已从平展展的纸面上凸显出来,呼之欲出,成为了立体的展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也正是因为这种好的基础,以这部小说为基础而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才会屡屡出现在各类表演模式中。从这册书里,我读到了东北人的善良,大气、粗犷、野性和机灵,当然,这些特质是集体表象,而不是从一个或几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来的。 最早直接接触到的东北人,是一个住在我家的红卫兵。 1966年8月至11月间,毛主席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全国的红卫兵都蜂拥到了北京,等待着毛主席接见。那么多的红卫兵到了北京势必要安排吃住行。宾馆、旅店、招待所,甚至学校的教室都已住满了,于是,当时的组织机构就安排尚未得到安置的红卫兵吃住在北京市居民家里,每户安排2至3名。此举大大缓解了当时的接待红卫兵难。我家也被安排住进了两名红卫兵,一个来自辽宁,另一个来自湖北。这名辽宁红卫兵家是农村的,按说来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应该穿上最好的衣服,可他家里家外就这穿在身上的一身黑色棉衣裤,无可选择。他健谈,没事便操着浓重的东北味儿与我的家人聊他们村、他家的情况。讲他们村的村支书如何横行乡里,欺侮百姓,讲他们家的生活状况不是太好,孩子多,他是老大,既要上学,还要干农活。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便像听天书一样地听他讲他家的一切。正因为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于是在吃饭方面从不挑食,给什么就吃什么,且吃得很香,这让我父母很是欣慰,毕竟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的客人,招待不好是要挨街道干部批评的。 真正较多地接触东北人是成年以后的事情了。 东北人有一个方言词汇叫做敞亮。用敞亮来形容东北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海吃海喝的东北人 过去都用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来描写东北人在吃喝上的豪放,但也只是耳闻,没有直接体会。但当我第一次去长春,真正与东北人坐在一个桌子上吃了一顿饭后,才算见识了东北人是如何吃喝的。那天我们吃的是火锅。火锅对于北京人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点上一个铜火锅(那个年代还不时兴每人一个的小火锅),大家围着铜火锅一块儿涮肉、涮菜吃,不过如此。可当我随着朋友进得一家餐馆的包间时,刚一掀门帘就感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定睛望去,一个直径六、七十公分的大铜锅摆在硕大的餐桌上,粗粗的烟囱直接插到了房屋的天花板内,大铜锅里的水早已呱啦呱啦地沸腾了。还没开餐就已经让我有了不同凡响的感觉。后面的吃喝都不必再详述了,用这么大的锅子涮肉、涮菜,一切肯定都是杠杠的。 在通州我父母家的附近,有一家东北人开的小餐馆,每到开餐时,里面便坐满了食客,不为饭菜档次有多高,而图的是他家饭菜的实惠。他们家盛菜的盘子都是大号的,且总是满盘杠尖。如果是四人吃饭,点上两盘菜,一人一碗米饭,绝对吃得饱饱的,再多点一个菜肯定要剩,而每盘菜的价格与其他餐馆的同类菜无太大差别。从这一家餐馆的经营中,一方面显示出了东北人的豪爽,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东北人能吃能喝,否则是无须给那么大量的饭菜的。 会 “忽悠”的东北人 本山大叔在占领春晚的若干年里,起码为东北人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让东北二人转走出了东北,走进全中国的每家每户,让国人都知道了二人转为何物;另一个贡献就是,让 “忽悠”一词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通用词汇,且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即:由原本的只是“摇晃”意,拓展为了“鼓动、怂恿”意。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很有其代表性,就是 “过了山海关,全是赵本山”。意即东北人大多会忽悠。 我的一个朋友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虽然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川蜀工作,但作为东北人天生忽悠的本性却根深蒂固地不可更改。每次开会,大家南南北北地聚到一起,都会嚷嚷着找 xx ,目的是要 与他沟通一番,沟通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听他侃大山。到了饭点,大家则都躲着他,不愿与他坐在一桌上,为什么?他一定要忽悠大家喝酒(曾经对喝酒管的不是那么严的时候的事情),而且在他的忽悠下说不定就要整趴下一两个。 有人问,东北人为什么大都会忽悠?我想,这与东北的自然环境有关。东北的冬天是漫长的,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昨天,一到冬天,东北人便都躲在屋子里猫冬,抽着旱烟,坐在暖炕上,你来我往的唠嗑,越唠水平越高,越唠水平越高,唠到后来便都唠成了 “赵本山”了。 不怕冷的东北人 由于东北人所生活的寒冷环境,因此大多东北人练就了不怕冷的能力。 有一年去沈阳出差,寒冬腊月的天气冷得很。早上起床后,还未到早饭时间,便到街上遛了一圈,不太适应寒冷的我脚都冻麻木了,正准备跑回宾馆,迎面一位年轻人敞胸露怀只穿着一件里外无毛的皮外衣,而内衣只是一件跨栏背心,气宇轩昂地向我走来,与我擦肩而过后,扬长而去。这位年轻人的穿着与举止一下子震惊了我,我在判断着:他是真的不冷,抑或是装出不冷的样子?也只是判断,因为我无从判断。 但在之后一档综艺栏目中之所见,东北人的不怕冷才彻底征服了我。 2015年9月13日,年龄已是60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冰人世界纪录保持者”金松浩,来到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栏目,他要用新的成绩打破自己所保持的世界耐寒记录。最终他只穿着一条短裤,被埋在装满冰块的冰桶里坚持了115分钟,并以此成绩,打破了他之前所保持的113分钟的世界纪录。 以上这些都是我管窥到的东北人的特质,不知说得准确与否?如说的不对,或者说的不够完全,请东北三老四少一定海涵。 作于 2017年5月3日
个人分类: 散文|446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业余绘画作品1
xiemx 2017-4-1 18:05
这是电子科大沙河校区的校园风情素描,供欣赏和指教。在本博客的相册里还给出了几幅人像和头像的素描。 主楼 微固楼 校园内 食堂前面 食堂后面 毛鈞业教授 张怀武教授和陈星弼院士 杨晓波副校长 老专家 彩色铅笔画像 老专家 老专家
7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画鬼易,画人难,画“奇点人”更难——奇点人“素描”
热度 6 lvnaiji 2016-11-18 08:16
吕乃基 生活在当下,再有洞见的未来学家也难以预见奇点人及其世界。新的形式只出现在质料发生新的组合之时,既不迟,也不早(亚里斯多德)。当宇宙间还没有生命之时,是否能预知生命如此千姿百态?男女双方郎才女貌看似般配,或者看似鲜花插在牛粪上,这是一回事,成家之后能否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或者七年之痒,完全是另一回事。涌现,不可由历史与现状外推。 奇点之后将是一个相当不同的世界。 然而,自然界在对自身的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发散后的收敛,每一个分岔点的前后依然会有“记忆”,虽然并不清晰。 再者,对人类命运的预测,既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存所必须,实际上已成为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组成部分。 以下就是笔者的尝试,“奇点人素描”。 1. 心与脑 在人工智能步步进逼之时,人类祭起荣誉、罪孽、崇高、卑劣等情感的大旗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守住人类的边界,然而人工智能却在不顾及这些“情感”之时把事情做得更好,甚至更绝。 这些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沿袭了西方自笛卡尔以来的步点。远古,原始人以全部感官和心智沉浸于“语境”之中,与周遭的一切融为一体。直至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界依然用它那富于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笛卡尔“认识论转向”,实际上是“脑”登场,“心”退位。在“脑”的前面,是“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死沉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运动的世界,” 而心灵则成了“处理机械自然中为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一切感性经验的倾倒垃圾的场所” ,成了垃圾箱。理性在18、19世纪达到顶峰,那就是“以头立地”。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重新认识到心脑不可分割,波兰尼关于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广为人知。 围棋大赛则表明,一旦斩断情缘,人工智能之“智”,即可超越与“心”“情”不可分的“智”。有人认为 ,人工智能之前经历了几次寒冬就是因为人们要求了一些人工智能无法给与的东西。Gartner技术成熟度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从更深层面来说,就是科学技术未必沿着人作为整体,情商与智商,心脑同步进化的路径,而是可以走把心脑分离的路径。人工智能之所求原本只是“智”,是“缸中大脑”,而非“情”非人;正因为此,人工智能超越为情(包括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之争)所困的人的智能。智能就是智能。 有趣的是,现在不少人反过来却以“心”与“情”来衡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再聪明也没有情感,只是机器而已。” 费弗和邦加德提出的“具身性智能(EmbodinessIntelligence)” 或“embodied cognition”,即“具身认知”,其主要意思,就是说人的认知过程,其实是沉浸于环境的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涌现而来的。换句话说,人的认知,并非是简单的“观照”、“思维”、“反映”的机械过程。在某次AI小组闭门讨论会的核心观点中有两项是这么表述:一、生命形态的不完整导致人工智能成为 伪智能 (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二、人工智能只有在追求终极智能而不达的过程里,才会产生有价值的副产品。 由此倒可以想起中国的“心”,要“用心”思考、做事,乃至要有一颗“中国心”。眼下,人工智能界也开始讨论,要走“强”人工智能进而“超”人工智能之路。由(深度)情感计算 架起情感与智能的桥梁。究竟是否该赋予阿法狗以“情”以“心”? 李世石表示再也不想与阿法狗下棋 ,“因为我和它完全没有感情交流,虽然此前做过很多设想,但在实际的比赛里,我的压力是超越大家想象的。和没有感情的机器对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文武几从柳宗元的《临江之麋》得到如下启示 ,从人为环境局限性之下的环境成长的环境适应者,一旦脱离了其人为环境,其来源于这种人为环境的对于环境的认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着人为环境局限性的知识,在新的环境下,其实是不适用的。这个悲剧说的是知识的环境局限性。人在与技术的关系中成长,多少年来一直具有这样的心理优势:人创造技术,支配技术。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之中,技术正在并已经具有自己发展的机制,并且沿着与人的进化有所不同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继续我行我素,按数千年来对待技术的方式对待人工智能,那就无异于“临江之麋”。 在人机竞赛过程中,人类的情绪和欲望不是一个加分的能力。机器为什么要百分百地模仿人类?如果在未来的人机对抗中,情感不能加分而是减分,那么机器的“冷酷无情”就不是缺点而是优点。说到底,为什么阿法狗一定要有“赢棋之乐”,进而,人工智能为什么一定要以人类为参照系,为追赶的目标?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完全像人一样多愁善感,一样的非理性,可能性几乎为零,并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递归神经网络(RNN)之父Schmidhuber认为,RNN 是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与其借鉴脑科学发展人工智能,还不如深入研究数学和算法,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推荐程序。不用很多年,就能够制造出基于神经网络的 AI(NNAI)。 我行我素,剑走偏锋。必须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路,唯其如此才能预见危与机。 凯文凯利反过来建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要设计一些手段阻止它们拥有(自我)意识,而当我们宣传最优质的人工智能时,很可能给它打上“无(自我)意识”的标签。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请上帝照看人的灵魂,我来照看人的肉体(米开朗琪罗)。人,照看自己的灵魂,做出决策;机,人工智能从事计算,提供决策的依据和选项。凯文凯利认为,如果现在人类充分利用这尚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发言权的三五十年,那么在奇点人中的心脑关系,就可能是人主情商,机主智商,人机合一,实际上是“人心机脑”。未来的情况可能会是这样,奇点人既可以结合均衡心脑双方,也可以心脑分离,把智能发挥到极致,以及在多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对人性的基本判断有两点: 人是自利的,人是有限的。人工智能正是在这两点超越人类。没有自我意识意味着无所谓“自利”,一句话,“没感觉”;而在时空上无穷无尽的大数据和超凡脱俗的计算能力则超越“有限”。 2. 形式与质料 亚里斯多德把一切存在归为由质料与形式所构成的谱系。谱系的一端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质料,没有形式;随后形式日渐丰富,直到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没有形式只有质料,对应于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在随后的谱系中,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周期的推进,形式越来越复杂多样可变。自然界演化到人类,意识在相当程度上摆脱物质的羁绊,可以“插上金色的翅膀”,但还是离不开大脑,特别是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人工智能更为自由,可以在包括人脑在内的各种质料之间迁移;虽然还要有碳基和硅基等作为载体,但存储方便读取自由。奇点人或许依然还是 形式与质料 的结合。趋势是,奇点人的形式将进一步摆脱质料的羁绊,以寻求更大的自由,譬如在云中漫步。人们一直质疑,当我们习惯了只用手机与他人接触,你触碰到的每一个真实的人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在手机里与他人“接触”的只是思想、知识和情感,是超越质料的形式;而在真实世界所“触碰”的主要是质料,难以触碰到形式。奇点到来之前的人类的步伐,已经在朝着这一方向。 由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可以联想到功能与结构的关系。量子阶梯由下而上,大致是由结构单一对称不变,结构决定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严格的一一对应,一步一步发展到结构复杂非对称非有序灵活多变,功能反作用于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非一一对应。在计算机的发展中,神经网络计算机可以在后天发展出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结构。奇点人会沿这一趋势走得更远。 再进一步说,奇点人的“质料”可能会是什么?DNA、芯片,或是别的纳米材料。凯文凯利认为,碳基与硅基生命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排异反应,何况跨物种。谁能够更好解决科技产品与人类的排异反应,谁就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在未来,竞争的最终境界是,看谁能实现“碳基生命”(生物体)与“硅基生命”(电子科技)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涉及奇点人的能耗,中国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在深度学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大大降低能耗。更重要的是,质料的改进关系到奇点人的自我进化。 在技术的发展中,千百年来,虽然早就有了眼镜、假肢、支架和人造关节等等,但是这些技术一旦制成,其本身就已经固定,并不能继续进化。奇点人与以往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自身的继续进化,可以是“机”进化,以及人机关系的进化。 达尔文进化论虽然包含变异,但基因的变异是客观现象,非个体有意而为,以及具有很大偶然性,因而只是为选择提供了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总体来说只能是被动等待接受自然选择。细菌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主动变化并具有针对性。技术的发展也是这样,在柔性化生产、正反馈和进化算法,以及阿尔法狗的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等方面已经可以看到这一趋势,今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具有更多更强大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进化的功能,并且减少偶然性,增加针对性,以及不仅是功能,而且在于质料本身。前述AI讨论会的另一项核心观点是, 二进制比特基准和材料科学的局限依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人机界面友好、人机对话、植入芯片,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奇点人将按自己的意愿,排除人类在伦理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在基因,在自身的“硬件”上着手,从而开启进化的新途径,方向之一是给予形式以更大的自由,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 3. 个体与互联网大脑 现在有关的议论大多把人工智能当作个体看待,这或许是受“一个个”机器人的影响。实际上自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人工智能就走上了“全球化”之路,这就是全球性智能。凯文凯利认为, 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是网络化生存 ,那无边无际无定形而又无处无时不在的“云”或“互联网大脑”。刘锋认为 ,用进化的角度来去看,互联网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从分裂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例如通过更多商业的竞争,腾讯会跟Facebook打通,中国互联网大脑、美国互联网大脑等逐渐融合,向完整的、统一的功能结构进化。个人之间以种种方式联网,成为互联网的组成部分,形成 “ 群体智慧(CollectiveIntelligence)” , 而具有分布式智能,多层次的区块链将真正可能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云技术化的人工智能意味着数据链路中有反馈回路。机器能从它们的集体经验中学习。机器间通过数据库在云端交互,这种特殊的协同,也就是昆虫学家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家称为“共识主动性(stigmergy)”蚂蚁是非常普通的动物,但是通过分布路径上的信息素来相互交流,这让它们看起来很聪明。共识主动性不需要任何控制或者代理间的直接通信,就能产生复杂流程 。 奇点人自降生之日就是网络与个体的结合。在此意义上,奇点人不会再有国籍,国家。国家,正是人类社会千年来纷争的根源之一。目前,在云中的海量数据依然分属国家、“有关部门”、公司和个人,哪些可以共享,哪些属于“隐私”,还有边界和接口等等。对于奇点人来说,个体需要网络的存储和计算,网络需要个体执行功能并提供数据。单个奇点人如同脑细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的行动能力;互联网大脑则充分共享个别奇点人的信息和知识,并且不断进行重组与创新,继而回过头来为个别奇点人的行动提供依据和方案。 区块链具有分布式智能,多层次的区块链可能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人类社会,人类与社会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分开,人可以离群索居,隐居南山,动物也有自己的社会;但是奇点人同时既是个体又是遍及全球(今后会更大)的整体。站在这一视角,今后不太可能发生Schmidhuber所预言的关于奇点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而可能是奇点人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库兹韦尔 则不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由一个统一的“大脑”控制,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分散的、去中心化的。谷歌公司有很多人工智能中心,其他公司,比如百度也有自己的人工智能中心,很多中国公司在这方面都在进行研发。竞争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将来是分散的,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大脑”,更不会出现“Skynet”这样的角色。 4. 舞台与演员 由“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一文的“图一”可知,自然史分为若干环节,基本上对应于各个循环和发散-收敛的各个周期。每一环节的演化大体上都由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的演变组成,其一是熟知的量子阶梯,充任演化的主角或演员;其二是与之相伴的“舞台”阶梯。 第一个环节是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生成。极早期宇宙是舞台或熔炉,在舞台上扮演主角的是各种基本粒子。后者在极早期宇宙的熔炉中逐一生成。第二个环节是恒星演变与各种核素生成。先前演化而来一直到恒星的自然界,为核素的表演提供了舞台,核素经由各种核反应维系进而推进恒星的演变。第三个环节是地球(太阳系)演变与生命起源。地球(太阳系)是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温床和摇篮,反之,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又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进而改变了地球,典型事例就是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 上述的各个环节,舞台和演员,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 由演员组成的系列:基本粒子、核、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子阶梯。与此同时,舞台也构成了一个系列:宇宙、天体、地球……。有趣的是,一开始,舞台的极大与演员的极小在奇点重合,两极相通,始基就是本原。随后,量子阶梯的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而直接相关的“舞台”系列的空间尺度却由大到小。除了空间尺度外,另一点发生转换的是舞台和演员双方的作用强度或“主动性”。在第一个环节,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主宰一切,充任演员的基本粒子只是被动的生成;到第二个环节,核素以核反应影响恒星的一生;而在第三个环节,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环境,改造舞台。地质的演变实际上受到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深刻影响。“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汪品先) 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开始了延续到今天的第四个环节:自然界和社会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舞台,不过只有在社会中,人才成其为人;反过来,人类的所作所为给予其生存和表演的舞台以前所未有的影响,甚至创造了“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人类与社会难以分离。在前面的环节,没有把舞台与演员合在一起的称谓,如“核素星系”和“生命地球”(现在已有“盖亚”之说),而“人类社会”则成为一个作为整体的名词。沿着上述思路继续推演可以推知,作为演员的人如果较之作为舞台的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状况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来说,其效果要优于相反的状况。 在而后的发展过程中,第五个环节悄然开始。如果说人类社会还可以分开来说“人类”与“社会”,区分为演员与舞台;奇点人的个体已经与整体融为一体。那么什么会是奇点人的“舞台”? 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的奇点人自然依旧有其“生存空间”(就其相对于人类而言,尚不知什么是奇点人“生存”的含义,其个体可能无所谓“生死”)或舞台,大致可以区分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是从宇宙大爆炸至今的自然界,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社会也成为了奇点人的舞台;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映射,目前来看,就是把互联网包容在内,囊括世间一切,一网打尽的物联网。奇点人从现实世界及其历史中提取大数据,例如几乎全部的棋谱,肾病的全部病例,等等,由实到虚,经过复杂的学习和运算,再应用于当下的具体情况和目标,以虚驭实。这一过程类似于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早已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那就是童话、神话,甚至宗教,科幻小说也是这种情况,模仿马克思的说法,这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虚拟世界。关于此类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已经有海量的研究。奇点人的虚拟世界与人类的虚拟世界有三点区别。一是虚拟世界的所有数据源于现实世界,并非如童话、神话里那样的凭空“捏造”;二是这些数据可以在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和推理运算逻辑的前提下任意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创造出现实世界从未有过的虚拟世界,进而在虚拟世界“试运行”,可以“虚拟吃一堑,现实长一智”。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刻也没有分离,始终处于互动之中。如果说由实到虚在于“知”,以虚驭实为“行”,那么虚拟现实技术的每一步都是“知行合一”。在这样的互动中,虚拟世界,作为奇点人舞台之一的重要性将得到极大提升。(原载于《系统科学学报》2016,4) 转引自丹皮尔.科学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 249 伊·巴伯.科学与宗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 35 思想 | 从科学到科幻,吴恩达对话刘慈欣 http://synchuman.baijia.baidu.com/article/509113 神经-社会网络: SNS 的下一站? http://wenwuji.blogchina.com/993887750.html 郭晴,刘伟(人机与认知实验室)情感计算综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05/21/31490331_573372971.shtml 2016-06-17 人机比赛三个月之后,李世石谈了谈他的感受 | 夏季达沃斯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2872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重读柳宗元:生命的本质与知识的原理 http://wenwuji.blogchina.com/765222957.html 【腾云计划】互联网:与人类社会共进化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27166174.html 神经-社会网络: SNS 的下一站? http://wenwuji.blogchina.com/993887750.html 韩锋,让“人脑”走下神坛 http://www.v2gg.com/articles/20160629/13380.html 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837955.shtml Techcrunch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革命背后的深刻原因 韩锋,让“人脑”走下神坛 http://www.v2gg.com/articles/20160629/13380.html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1/25/content_559148.htm?div=-1 Ray Kurzweil 人工智能不会被一个“大脑”控制
个人分类: 科技|544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当我父母年轻的时候-素描两帧
热度 2 shenyuan6756 2015-1-22 15:4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爱情】【素描少女 스케치 (2014)】【韩国】
lcj2212916 2014-4-13 18:29
导演 : Lee Hyeok-jong 类型: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4-03-27(韩国) 片长: 94分钟 又名: Sketch / 素描 讲述了一个因拒绝与现实妥协而被夺走生存意义的画画女子与一个有读心能力的男人相遇而发生的故事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441854
8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说话
热度 3 ncepuztf 2014-2-22 21:39
附件中的图片是描述墨西哥的一位小女孩正在认真地进行裸体模特写真。 看到图片, (1)您首先想到什么? (2)如果结合研究生培养,又会有何看法?
个人分类: 科教|27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八卦:科学网宝贝不三
热度 1 陈龙珠 2013-7-8 18:44
在红土地上生长,望着圆月亮成才: 院士不成,院长无味,科学网加精冷脸迎; 千人未授,百人不酬,科学网红花吵着要。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156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学与素描
热度 2 yonglie 2013-3-24 10:44
——旧札新钞(134) @我喜欢用自然科学来“解读人生”,因为人生是说不清的,而科学也许能说得清楚一点。《 世说新语文学 》有则故事说:殷中军 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 答曰:“ 譬如泄水注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这是用流体力学解读人生的例子,但解读有问题。纵横流漫就不好了么?不过这启发我们可以直接用NS方程来描写人生…… @徐悲鸿在《 当前中国画艺术问题 》重说,“艺术与科学同样有求真的精神。 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美术,以素描为基础 ……但数学有严格的是与否,而素描到中国之有严格与否,却自吾起。”徐先生的国画改革激起过很多反对,我不知道今天的国画家是不是认同他的素描观。但关于科学那半句话却是今天很多科学家都说不来的。照徐先生的现实主义的观点看,他也许更可能说科学的基础是实验,但他却说数学,真是了不起。有趣的是,数学的科学也许应该类比印象派以来的绘画,也更有中国画的精神。
个人分类: 札记|5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寻找映山红素描做《FX型PLC编程与应用》的封面
热度 1 hncszwj 2013-2-1 12:07
各位博友好! 今年(2013)上半年我有一本新书《FX型PLC编程与应用》将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包括PLC工作原理等 的 综述,FX型PLC的硬件分特性、内部编程元件,GXDeveloper编程软件的使用,FX型PLC基本逻辑指令、步进顺控指令、各种功能指令的详解,FX型PLC的模拟量控制和通信,结合水轮发电机组构建了进行FX型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 目前六章正文以及内容提要、前言、目录、封底诗词都已基本定稿,只是封面图案还没确定,考虑采用《闪闪红星》里的那种花、也是长沙市花——映山红,出版社要求素描,请拥有映山红素描的朋友们帮个忙吧(联系邮箱changsha026003@sina.com)。
2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铅笔素描效果
热度 3 xuyingxiao 2012-7-28 13:06
镜泊湖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吊水楼瀑布 天池
个人分类: 旅游|3316 次阅读|6 个评论
照相之际看脸长
热度 14 fs007 2012-7-11 10:25
照相之际看脸长
寻正 由于我介绍了 头的大小跟智商的关系 ,就有人感兴趣要测量自己的头长与头围。如何衡量我们的头长呢?与普通人想象与认识中的头不一样,在科学上讲的头指的是头颅,不包括下颌在内的结构,它的形态虽然仍然是椭圆形,却是横卧在颈上,而不是一般图片所见竖立在肩上。头长指的是眉间到枕骨突起(即后脑勺)的直线距离。画家所使用的头长指的是头顶到下颌突的垂直距离,故而称之为虚拟的头长。准确测量两种头长都需要游标卡尺。 垂直的头部高(即画家的头长)取决于两个人体测量指标,一是头高,即横卧的头颅的高度(大致为头顶到眼角的垂直距离),二是脸长,大致是眼角到下颌最下端的垂直距离,这两者大致相等,女性脸长11公分,男性12公分。垂直头高在北美白人中男性平均为22-23公分,女性为21-22公分。与亚洲其他人种,比如越南人或泰国人,相比,中国人可能的脸在垂直径向上更长一些, 与北美的白人相比也稍长,但这种差距是毫米级的 1 。 如果用女性21,男性22 公分作为基准,女性有1.68米或者男性有1.76米就可能达到达芬奇的标准比例。德国男性士兵平均身高1.77米,而头身比平均为12.5%,也就是画家所言的 8头身 2 。 在人常可用于判断的相对指标中,比如肩宽、手长、腿长,跟身高相关性最大的是头身比,相关性达到0.5。由于人对头面部的重视,头面部的大小往往用于判断一个人的相对体型。如果头显得小,就表明这个人体型较大,反之亦然。 在照相或者绘画中,如果改变角度,聚焦部位不一样,会显著改变观察到的一个人的头身比。尽管观察者可能还可以从画或相片中的深度感来调整自己的判断,但这种调整可能是有限的。这也就给摄影者选择角度与聚焦部位以展示人体吸引度带来了挑战,当然,通过角度调整也创造了艺术机遇——有时人难免在心里嘀咕,“啊,没照片上的漂亮”,其原理就在于此。如果卖长袜的想要展示长腿,他就用不着美术加工故意把人的腿拉长(如果起初并不短的话),只需要改变角度视野光线等即可达成目的。 为了形象地分析聚焦与角度给头身比带来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分析: 图一、西格尼*韦佛的八头身 西格尼*韦佛是著名美国女演员,她身高1.80米,按此前的数据估算,她应当有8.5头身,不过,在这张照片中她勉强有标准的8头身。而比她还要高得多的加布里艾尔身高达1.91米,在下面这张图片中只有7头身。 图二、加布里艾尔*里斯的7头身 名星梁咏琪虽然身高只有1.72米,她在这张照片中显示可能名符其实的8头身。 图三、梁咏琪的8头身 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产生极大的图面上关于头身比的变化。比如巴西名模吉赛尔*邦臣身高1.80米,当照片聚焦于其头部,视角自上而下时,我们看到泯然众人矣的身材,需要仔细斟酌才会体会到她比背景中的众人都要高。 图四、巴西名模吉赛尔*邦臣展示6头身 然而,当我们从下至上地仰视,她的头身比达到10头身,她的腿显得远比上半身要长。 图五、吉赛尔*邦臣的10头身 著名作者方舟子对理想身材情有独钟,我们来看看他有几头身? 图六、方舟子不足7个头长 杨丹荷关注方舟子与刘菊花,认为方舟子勉强接受了刘菊花,从这照片分析上看来,方舟子配不上刘菊花,别人比他多了半个头长。还是韩寒更配得上刘菊花,韩寒有理想的7.8个头长。 图七、韩寒有理想的7.8头身 大家不要以为方舟子背没站直,韩寒屈着腿,因此我偏向韩寒故意给方舟子少算,咱们把韩寒拉伸了分析,正好印证这种分析的可靠准确性。 图八、韩寒直立可直接观察到7.8头身 看了这么多照片,大家就不难理解画家素描所采用的标准。头身比为8时正好展示一个人最吸引他人的一面,因为我们分析一个人的体型最直观的对比就是头身比。由于人的头大小变化不大,比如此前介绍的意大利研究中,头长的两个标准差也就差不多比1厘米多一点。因此,我们就依赖于头身比判断体型,尤其是在二维图片中缺乏更多环境对比参数时。 当画家进行素描时,9头身就代表着强健、超人一般的体魄。这样的人物明显给人以夸张、缺乏真实性的感觉。如果要进一步的夸张,比如描绘恶棍反面人物,漫画家可以选择超出9头身的比例,比如15或20头身,这是一个漫画绘画指南所提供的建议。 图九、漫画突出强健体魄的9头身(源:Hart C.《如何画漫画》) 如果我们看下面的科学家用于测试观察者对人体的判断的图片,就会发现,即使是图片中只有头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对他们身体的印象大为不同。我们不仅仅觉得最左侧的更高,也更壮实,而最右侧的几乎给人一种儿童一般的感觉,身体瘦弱。因此,照相时多笑而非严肃地摆上一张马脸,至关重要,影响到别人对你整体的印象。 图十、用于测试观察能力的不同头身比照片(源:Mather 2010 1 ) 如果你不喜欢照相,就需要分析你为什么下意识地拒绝照相,说不定从你的脸长身长上会找到客观原因。当照相时间来临时,主动选择摄相角度,能让自己头身比接近标准的7.5-8头身,那么,你可能就不那么拒绝照相了。再高再矮的人,都会有一定的角度达到这个标准,并不需要美工或者Photoshop来特别地延长自己的腿。 注: 1 Le, T.T. et al. Proportionality in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Caucasian Faces Using Neoclassical Facial Canons as Criteria. Aesth. Plast. Surg. 2002; 26: 64–69 2 Mather G. Head-body ratio as a visual cue for stature in people and sculptural art. Perception, 2010; 39: 1390 - 1395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2353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开幕
whyhoo 2012-5-22 11:17
5月21日上午,“艺境情怀·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开幕式暨《漆艺篆刻》新书首发式在首都博物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出席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分“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诗印书情——李岚清书法艺术展”、“我为大师画素描——李岚清素描艺术展”三大部分,分别展出篆刻作品463件、书法作品14件、素描画像作品104件,并配有精美的书法题记、短文,以及与篆刻作品有关的图片、诗词、绘画、乐曲、故事等。这些艺术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当代文化情怀,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思想。   李岚清在讲话中与大家分享了他从事篆刻、书法、绘画和音乐研究、创作的经历与感悟和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的种种尝试,深刻阐述了传播普及篆刻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人民艺术修养的重要作用。他动情地说,中华文明主要靠汉字来传承,如果汉字文化丢掉了,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出现断层,对此,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我们要努力推广普及优秀传统艺术,要为篆刻艺术走向大众作出努力,让中华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展览的举办和新书的发行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说,李岚清同志的作品生动展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怀、豁达的人生境界、丰硕的艺术成就,一定能够为广大观众带来美的触动、美的享受,必将对推动艺术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必将进一步激励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北京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首都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李岚清向首都博物馆赠送了他精心创作的“北京精神”五方印章、“首博”印章,并将他为鲁迅、齐白石、田汉、梅兰芳、侯宝林、刘炽等31位艺术大师创作的素描作品捐献给大师家属及纪念馆代表。他还向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北京市少年宫、北京市青年宫、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博物馆、北京图书大厦等8家单位捐赠了他的著作《大众篆刻》、《我为大师画素描》及新书《漆艺篆刻》。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士祥主持开幕式。中央有关部门领导李志群、廖晓淇、周树春、吕章申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领导同志一起参观了展览。(汤一原 吴迪) 原文见 http://zhengwu.beijing.gov.cn/gzdt/ldhd/t1227340.htm
个人分类: 艺术|1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政局演变素描
热度 2 陈龙珠 2012-3-17 16:05
台湾近半个世纪政局演变轨迹: 老蒋的专制-小蒋的开放-李登辉的绅士-陈水扁的能说-马英九的理性 总的来说,看似前进的步伐不慢。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2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设计素描与基础素描
热度 1 yolanda88 2011-10-15 23:48
设计素描与基础素描 设计素描即:从素描走向设计。可以说设计素描是素描的延伸。 设计素描在观察和思维方式上与基础素描有一些区别。基础素描以固定的视角观察,客观地描绘对象,并以逼真来评价;设计素描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式,绘画时以客观对象为基础,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创新设计。如果说基础素描是客观的、再现的、单一的,设计素描则是主观的、创新的、多样化的。
3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为艺术大师素描 展中国文化气派
whyhoo 2011-8-31 22:36
“这个题目有一点‘歧义’,好像我把自己称作大师,这个题目会被误读,我前天才意识到,赶紧自画素描一张,并题上小诗:神州大地有灵气,文化名人真不少。若问老叟为何乐,我为大师画素描。——实在是为了纠正误读。”听到李岚清这样“辩解”,现场观众无不会心而笑。 为艺术大师素描 展中国文化气派 ——记“素描大师——李岚清素描作品展” 8 月 30 日,中国文艺家之家三层的展厅,裙楼设置的空间颇让人目不暇接——展厅中有众多文艺大师的画像陈列其间;走到二楼,顿觉开朗,大师们的画像沿着圆形的展厅空间鱼贯排列。 这不是电影世界里虚构的变幻莫测的古老画像展示,而是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协承办,中国美术馆、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素描大师——李岚清素描作品展”的闪亮呈现。李叔同、萧友梅、郭沫若、田汉、吴昌硕、齐白石、梅兰芳、沙孟海等 120 余位 20 世纪中国艺术家素描一一展开,每幅素描人物画像旁,是创作者专门为他们撰写或编集的诗句,朱红印章嵌于其上。这是近现代文艺大师素描的庞大群像,是中西合璧、创意别开的艺术组合。 素描 + 毛笔 + 宣纸,说明板上作品题目 + 年代 + 所绘人物艺术生平与照片的形制,这样颇有些新创意味的艺术组合而成的作品,与中国文艺家之家绚丽温馨典雅的氛围珠联璧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原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原云南省省长徐荣凯,原军事科学院院长刘精松,总参谋部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以及素描展览中所描绘的郭沫若、曹禺、田汉、夏衍等文艺大师们的亲属,国家文化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室负责人纷纷前来观展。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代表孙家正主席和中国文联在开幕式上致辞。艺术家代表潘公凯和雷蕾也在开幕式上讲话。冯远主持了本次展览开幕式。在展览开幕后,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负责人、艺术评论家以及展览中所涉及的文艺大师们的亲属举行了座谈会。 展览的主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白衣灰裤黑皮鞋,他一来到展览现场,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大师的敬意,文化的敬意 作为展览作品的创作者,李岚清知道所有来观展的人都对他的作品充满好奇。他在开幕式现场向来宾们亲切随和地讲述起自己的创作缘由:“我退休 8 年半。退休之初我就立志:健身健脑,读书写作。这是我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前段时间我专注于音乐和篆刻。一开始,潘公凯就提醒我,根据他父亲潘天寿治印的体会,做篆刻会上瘾的——结果,不幸被他言中:退休之后我沉迷于篆刻,废寝忘食共刻了 700 余方印。去年,我的脊椎再也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压力,但我也不能闲着,所以需要找一个事情,戒掉篆刻的瘾。这一个事情,就是素描。”李岚清幽默的讲述,使现场气氛和谐轻松。而文艺界几乎都知道,李岚清同志近些年为推动音乐普及和创作研究,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艺,为宣传伟大的中华文明,确是呕心沥血,功莫大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在开幕式致辞中给予了精辟的评价。她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画家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注重线条运用的科学和物象造型的准确,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我国现代大师徐悲鸿、王式廓等前辈所推重。岚清同志是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为领导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受全国人民和文艺界的衷心爱戴。岚清同志心系党的文艺事业,志趣高雅,融贯中西,多才多艺,在繁忙的政务之余,雅好丹青、翰墨,精通音律、篆刻,是广大文艺家的良师和益友,为领导干部修德、从政,也为文艺家从艺、做人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展出的岚清同志的 120 多幅素描作品,以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一体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声望夙著的近现代文艺大师们的神韵,堪称独具匠心的艺术创意,不仅为中国文艺家之家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对于扩大宣传我国文艺史上贡献卓著的文艺大师们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对于先进文化的传承和艺术普及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幅素描,再加上与其生平成就相匹配的一首诗、一枚印章……这是对文化的尊重,唤醒了我们对经典文化艺术的崇敬与学习。”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在现场对记者说。那些在展览中“出镜”的文学家、美术家、作曲家、戏剧家、书法家,他们为开创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他们创作的作品,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在艰苦条件下为祖国、为人民、为艺术创作出大量精品,也值得当代人铭记和学习。李岚清办展,李岚清将他的书法、篆刻艺术画册《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诗情画意写金坛》《诗情画意写镇江》赠与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美协、中国音协、中国剧协和中国书协,意亦在此。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著名美术家冯远说:“岚清同志非常关心文化事业,这次展览展出的是经过认真钻研和精心创作的作品。其实这些不仅是他在退下领导岗位后丰富退休生活的体现,因为他以前对文化艺术就非常了解,他有深深的文化情怀,深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此次展览的意义已经超越作品本身,他把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大师串联成一个展览,表达出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深刻认识,让我们思考如何培养社会对文化艺术的爱好、敬畏和敬仰。” “对大师的尊敬也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李岚清在对待文化历史人物事件上实事求是,他选择这些文化名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是为了文化传承、文化自觉的需要。”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说。在作曲家雷蕾的眼中,那些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文情操、深刻的思想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水准,“为我们中青年艺术家作出了表率。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过程”。 高格调的境界和情趣 120 多名已故文艺大师, 120 多首题画诗, 120 多人的背景介绍,其中创意灵感从何而来?以素描画什么,对李岚清而言,并不是个问题。人们饶有兴趣倾听他的讲述。 “我希望给作曲家画素描。为什么?我感觉我们音乐文化中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那些好听的歌曲、净化心灵的歌曲,大家都知道是谁唱的,却不知道作曲家是谁。有一次我去大学里,却发现那里的老师学生,都知道《歌唱祖国》,都唱《歌唱祖国》,却不知它的创作者王莘这么个大作曲家。”在李岚清看来,音乐的关键环节是作曲——那些大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吕骥、时乐濛……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为名利,创作出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很难想象,中国人民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没有这些歌曲的激励。” “所以我不服气啊,一定要画下他们!”李岚清一口气画了 44 幅,篆刻的瘾没戒掉,素描“又上瘾了,一发不可收拾”。现场立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后来国家大剧院想将这些作品展出。“我想了想,在国家大剧院展出,不能只展示音乐家。”于是他又画了 7 位戏剧家和 68 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和京剧表演艺术家。 酷爱治印、日前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的李岚清,此次又为这一系列作品治印几十方,与大师素描画像相映成趣。齐白石——独此一格,何香凝——醒狮,沈尹默——人书俱老,朱屺瞻——长乐永康,潘玉良——江南才女、画魂,邓散木——一足鼎立、古拙天美,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李岚清眼中的各位艺术大师,其名作、特质、性格、经历,都可以凝聚在一枚小小的印章之中。 当然也可以在诗文之中。李岚清写李桦:饥饿线上苦挣扎,怒潮吼声遍大地。手握刻刀去抗战,征服铁蹄驱顽敌。透过李桦的目光,观众可以看到《饥饿线上》《怒吼吧,中国!》等版画名作;他写雷振邦:五朵金花芦笙恋,冰山来客景颇女,刘三姐与小字辈,老少都爱唱你歌。——悠扬的旋律又似能在耳畔响起。“这些题画诗不是总结性评论,所以我把一些画家的作品、一些文学家自创的诗句‘七编八编’,不是评论他们的艺术,而是意在向大家介绍他们的艺术成就。”听到这里,所有人都不能不为之深深动容。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对展览作品的评价引发现场观众一片共鸣:“李岚清同志画完这些作品后,请我去提意见,这些作品我基本都看过。在裱画店里,我看到了他这一类‘素描 + 诗文’的大部分作品,很惊讶——人物画得很像,实属不易,钦佩之心油然而生。”“素描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而来的,中国与之对应的艺术手法是白描。素描需要以铅笔、炭笔在纸本上,以排线的方式用面表现物象。而李岚清的创造则在于,他将素描画在宣纸上。”潘公凯认为,李岚清这种以西式造型训练的方法画自己心中所敬仰的文艺大师的构思,以形式而言,难在材质——“素描用的专用纸,可以用橡皮反复涂擦,而宣纸不能擦,一擦就破。以中国的方式创作,甚至不怕增加难度。这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素描大师”的展览很素:铅笔的淡灰、诗句的浓黑、宣纸的素白上,只有朱红印点染其间。“这些素描作品形神兼备,线条看似随意却极具灵动感。他为文化名人写的诗,不仅对文化名人做了一番介绍,而且体现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很具特色。”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说。潘公凯说:“《诗经》中有‘素以为绚’的说法,以黑白单色表达五彩缤纷的物象的形式,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一种极高格调的艺术境界和高格调的情趣。” 不要忘记文化伟人 “他们人生路上很多东西值得学习。”这是李岚清在“素描大师”创作中的深刻感受。李岚清认为,素描可以传达自己对伟人的理解。他捡拾起几十年前的中学时代曾有过的素描训练,开始谋划以摄影为底本、以素描为形式展现大师的神采。他翻箱倒柜和四处寻找文艺大师的照片资料,“我觉得摄影给人的印象较浅,而人物画相对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齐白石有不少照片,但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徐悲鸿和吴作人创作的《齐白石像》。” 好找的照片如齐白石,难找的就更多了。“音乐家张曙只有一张照片,而且非常难找。”有些人物的照片甚至只能从老旧的合影中提取出来。这极大地增加了素描创作的难度。许多人物终于找不到照片不得不放弃素描计划。这又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但是,我决不能凭空虚构,一定要有真实影像的依据。这是我的创作原则。”李岚清说。 据夏衍的女儿沈宁说,李岚清选了一张她父亲在上世纪 50 年代拍的照片为创作底本。“他很不简单,那么多人物,都得找到影像资料。有时候不熟悉的人反而能从照片中发现一个人最显著的特点。他用心、用爱画出了夏衍的肖像,非常传神。”而李岚清如何看夏衍?“您父亲当年可是上海的帅哥呢!”李岚清对沈宁说。 在马可的画像前,李岚清向观众们介绍:“延安音乐界的领军人物,以前他是学化学的。”在现场的马可的家属惊呼:“原来您这么熟……”画家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老人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她说,李岚清笔下的艺术家,颇有神采。在李可染画像前,李岚清与她畅谈甚欢。“岚风轻吹暖盛世,清波涌流出甘泉。书文璀璨素像美,雅量情义薄云天。”这是时乐濛的夫人王利军眼中的李岚清作品展,诗中嵌入“岚清书雅”,是她的由衷赞许。 音乐家刘炽飞扬的眉毛、冼星海回头遥望的光影……艺术家的风采在展览中历历在目。但李岚清对自己的绘画还有更高的要求。“梅兰芳就很难画,他的神态太美了,你看他嘴角的神韵——” 120 余件作品中,只有一个人是特殊的——他的成就与业绩不属于音乐、美术、书法、文学、戏剧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他是蔡元培。“他是一个独特的人,他是中国艺术教育之父,我觉得他也是中国文艺大师‘之父’。他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对于今日中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写他‘学界泰斗世楷模,体智德美育全人’,希望我们不要忘记 20 世纪这些为中国艺术的辉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李岚清说。 李岚清自言,他想把对 20 世纪文艺大家的敬仰聚集在一起,以“团队”的方式建构 20 世纪中国文化的历史,呈现大师们的风采,也可以传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对文艺的热爱。
1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厘主任
sstone2009 2010-3-18 08:28
两年前认识厘主任的。大家都这么叫她,我也跟着这么叫,我实在是并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厘主任肯定是60岁出头了,据说她原本在一家部队医院工作,她的老公在退休前曾经是军区卫生部的首长,她本人也已经退休,被现在这家医院聘了当一个临床科室的主任,而且是这个医院这个科室的第一任主任。显然,她一定是很有水平的。这让我一开始就很肃然起敬。 我第一次见到厘主任,只是打了个招呼,看到了她脸上刻画的年龄,厘主任似笑非笑地也回我的问好:额,好!我第二次见到厘主任,她很热情地把我从走廊拉到她的主任办公室,她异常客气地说:来,我给你介绍一下。她的手抖抖索索地递给我一张名片:这是我的名片,我是主任医师,是某某学会全国委员我看着名片上六七个各种学术和社会头衔,起敬之意又一次油然而生。厘主任特别解释了关于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她补充说:我是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来支援这个医院工作的,我是不拿一分钱工资的。这却让我有点很愕然。 如果,她果然是无偿地提供帮助,以这样的境界,理论上她就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这样一个并不很熟的人;那么,难道她说的是谎话?好像这样一位主任,实在是不会如此这般地说谎话?而按照常理看来,聘任单位不给报酬,在今天的社会里,尤其在医疗界,似乎不太可能了。如果确实存在,那么,一定有某个其他的原因。 随着与厘主任周围人接触的增多,不经意间,我逐渐掌握了厘主任的工作特点、生活习性、脾气爱好。 厘主任每天早晨七点多就会来到科室,这个时间,值班医生常常还没有起床。厘主任在还显得十分安静的护理站十分麻利地把一个个病人的医嘱写完,然后躲进她的主任办公室。厘主任似乎对开医嘱有些癖好,不仅早上开,其他时间也是抢着开,常常骂骂咧咧地把年轻医生们开的医嘱停掉,重写开上自己希望开的药品。有四种药,厘主任几乎会开给每个病人,不管他们的病情如何千差万别。 厘主任做治疗,只带一个护士协助她操作,从来不会带上年轻医生。她对护士说,这些医生又懒又笨,学不会。她对医院的领导说,我认真教的。在对领导说的时候,眼光穿过领导的肩头,空空地看着雪白的墙壁。厘主任把放置设备的房间的钥匙都放在自己的办公桌里,从来不给别人。每次开门,厘主任手里撰着一大串钥匙,抖抖索索地摸出一把,门却没有打开;嘴里嘟哝着什么,又抖抖索索地摸出另一把钥匙 厘主任从来不去别的科室会诊,不管哪个科,她都说,让病人下来住。她看到科里有穿着白大褂的陌生人,便会紧紧地盯着问,你是谁?你哪里的?常常让来会诊的医生十分尴尬。 医院决定不再让厘主任担任科主任,这让她情绪低落了几天。新主任上任,要搬进主任办公室,她说,你不要坐这里,你到别的地方找一个吧。新主任苦笑不得,院长说,不行,要么厘主任你在门诊办公。厘主任就不说话了,新主任就这样坐在她对面的桌子办公了。 新主任上任了,厘主任还像以前一样开着医嘱、把持着设备的钥匙两周以后,医院不得不辞退了厘主任。
个人分类: 随笔|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可以画画喽~
catherine08 2008-12-7 01:49
平时还是挺忙的,很少有业余时间。为了填满自己空下来的那些时间片段,决定给自己找个活儿干。前些年觉得绘画不错,能使人内心平静。但一直没有机会学习、训练,总共没画过几张,停留在极其业余的水平。好久不玩,现在又想画了。周末去买好了素描和水粉用的东西,准备小试一下。不知道还画不画得出来,嘿嘿,管他呢,开心起来就好。加油加油! 这是我以前画的自画像,拿出来晒,自己喜欢(比较汗-_-!! 专业人士不要笑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