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拒绝平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风沙渡--拒绝平庸
ljxue 2019-9-18 00:29
这是多年前的一篇江苏高考题目,之所以能被记住,是因为就具有着一种情怀,一种不甘俗套的情怀。风沙渡,透露着经历过磨砺的泰然。 想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命题作文有时比自主题目更好写,有时为什么做某件事并不那么好回答。就像问学生我们为什么研究某个课题,“老师安排的”可能是最直接的答案。进一步问老师为何这样安排,那就要颇费一番思索。 情怀是一个比较虚渺的东西,可能蕴含着不同的东西,或因细小而不足与外人道,或因恢弘而畏世人之讥笑,不若把想法框在一个说辞里,诠释自己,宣示周围,也谓某种价值观。 关于工作的情怀,可能有很多,干一行爱一行是种坚持,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也是一种挑战,路漫漫其修远。或者发乎情、止乎礼,伴随着种种热情开始一些方向,然后根据实际进而凝练。 情怀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主观性,有人理解则感同身受,不被理解则莫名其妙。而这两者之间,很大程度上是对值不值的判断。千金买马骨,是一种情怀。甘坐冷板凳,是一种情怀。很多时候,我的情怀,也可以匹配你的情怀。 本来想着写一篇新学期的寄语,拒绝平庸,拥抱未来。写成这样是很难读懂了。 是要改改文风了。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风沙渡,提高效率,拒绝平庸,突破结界。
个人分类: Live|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铜卖出了黄金价——杂议高考满分作文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7-11 16:05
马臻先生的短文《高考满分作文不过如此》,对高考作文专家一致叫好的那篇写“风沙渡”的作文提出了独到的意见,我非常欣赏马先生的质疑精神与科学的辨析态度。毫无疑问,那篇文章很有商榷的必要。马先生批评得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事实上,写作主体与阅卷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像无形的手影响着考生的分数与命运。 两个全然不同的审美主体,如何寻找到契合点,真需要点运气。“心有灵犀”实在包含着一种宗教般的神秘色彩。一个离不开主观感受的作者,一个同样需要靠主观感受把握的阅者,在作文批改的汹涌浪潮中,没有波峰与波谷才不正常。一个更接近艺术评判的作文,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衡量,不出现偏差才奇怪。我最担心的一点就是:有的考生像个高明的骗子,将专家们全给欺骗了;有的考生则个性十足,已经被专家们收拾得没有什么脾气了。 什么叫拒绝平庸?有时挑战所谓专家才是拒绝平庸的首要因素。让拒绝平庸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气象,正面鼓励年轻人进取向上,这可能是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但如何赢得阅卷老师的认可则是另外的问题了。对于没有发挥好或者发挥好而没有被认可的考生,只能用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安慰他们了。不然,不妨让那些高考作文专家现场写作,他们不狼狈才不正常。同样,再让少年得志的考生换个题目写作,想必他们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仔细倾听双方意见,把年轻人的高水平文学发挥与临场思考的瑕疵一并考虑进去,一定要打上一个分数,这样的文章在百分制中能得85分就不错了。如果我们严格要求,满分作文本身就有点荒唐。如果我们放宽标准,同样满分的作文可以有许多。联想到人们常常对知识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常常对艺术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常常对客观事实作出意义分析,人们常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而观点迥异。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幸运儿,正如总有一些倒霉蛋一样。这样的文章能够获得满分,我看是差不多等于黄铜卖出了黄金价。 附:原文 2011年王希的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马臻先生旁白之一:作者把一个饭店的招牌取名“风沙渡”作为“拒绝平庸”的正面典型(或者说例子),但这“风沙渡”只是一个好听的招牌,只是“表”或者说“包装”,并非饭店质量好的实质。事实上,新闻记者后来追踪到“风沙渡”饭店,从照片上看就是普通一个饭店嘛。)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马臻先生旁白之二:作者把“蚁族”、“蜗居”的“高学历人才”当做“平庸”的反面典型。把“蚁族”、“蜗居”这个暂时的、无奈的生存状态当做是“高学历人才”的追求。其实他们要“蚁族”、“蜗居”吗?怎么能以暂时的生存现状作为成功和失败的标准呢?“蚁族”、“蜗居”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角度A:这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年人普遍的生存压力,不是青年人的错;角度B:这反映了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吃得起苦,努力工作。)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马臻先生旁白之三:作者在文章最后,把“风沙渡”的主人想象成“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但事实上,“风沙渡”三个字是别人写的,店主只是个平凡的人。“风沙渡”只是个小店,怎么能仅仅凭三个字而说店主“拒绝平庸”了?光有“拒绝平庸”之名,而无其实,这不还是平庸吗?)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马臻先生旁白之四:这篇文章,有春秋战国时代那些“说客”的影子,有点《古文观止》里某些论说文的味道。虽然引用了大量古代诗句,但还是流于喊口号。很奇怪,现在的语文老师就是喜欢这样看起来赏心悦目的文章。)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4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话《拒绝平庸》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1-6-27 13:39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次日报纸上就有大篇幅的专家评论,随后又有众多专家跟进的评论。这样的事情,见多了,常有专家也不过如此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偏见和错觉,也可能就是真实的判断。有的认为,这样的题目不容易写走题,但容易写得平庸,因为平庸与平凡关系太近,不容易区分,审题就是一道关卡。有的则直接认为,这样的题目作为高考题不太合适,题目本身就出得很平庸,是平庸的专家出了《拒绝平庸》的考题。还有的则对题目平庸说提出疑义,认为,年轻人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放飞青春,拒绝平庸,让青春与生命闪光。他们认为这样的高考题目出得太好了。这注定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事实上,它也就是一道测试考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一道考题而已。不同之处,它不光让学生做文章,而且让阅卷专家、新闻媒体、语文教育工作者与爱好者都不约而同地做起了文章。 无论如何,今年六月,“平庸”注定是个热词。无论你是不理睬”平庸”甚至是《拒绝平庸》,还是观望“平庸”甚至是“拥抱平庸”,反正,“平庸”像夏天的蚊虫一直在我们耳畔嗡嗡作响。 如同往年一样,各路媒体围绕各地高考作文,作了不少文章,甚至创作了很精彩的段子。还有不同职业的写作爱好者,写了“下水”作文,个别人被评定为满分作文。高考阅卷组也不甘平庸,出了奇招,让阅卷老师在规定时间内撰写“下水”作文,让他们多获得与考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让成人为文而文,我想无病呻吟的可能性最大,也真亏他们想得出。不知道,老师们是否因为自己写的也大多是平庸之作而对考生同病相怜,进而对考生手下留情。考不好也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老师要改得好。 压轴戏当然是考生的满分或高分作文。有一篇写画师拒绝平庸的文章,被专家一致叫好。但那更像是文学创作而不是作文写作,“我”现在已经五六十岁了,这样写合适吗?我很有疑问。有两篇以赞誉中国象棋中的“兵”为题材的文章,一篇写得确实精彩,另一篇则乏善可陈,奇妙的是,他们居然都是优秀作文。真希望它们别优秀过头了。我注意到,有关专家在点评一篇优秀作文时,使用了某一灵感激活了作文积淀这样的表达。实际上,作文很可怕,这样写,可能就是优秀,那样写,可能难保及格。一样的学生,一念之差,作文分数可能就是上天入地,这样的考试,难道不可怕吗。避免撞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文化背景与作文训练,撞车现象可能就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另类表述,是一种教育文化与教育心理同构现象,是不同学生接受同样教育教学训练的思想结晶,现象本身具有正面积极意义。考生害怕写跑题,如临如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撞车的文章,值得理解。反倒需要提醒有关阅卷教师,别因为自己见多了,审美疲劳了,将学生的分数也弄疲软了。还有一些考生,抱着纪念的心态出席高考仪式,个别人痛骂现行高考制度,不言而喻,他们将在考场上“英勇就义”。在作文方面,比较潇洒的,恰是那些准备出国读书的考生,他们没有了升学压力,也敢对老师放肆了:你给我打多少分,我祝你活多少岁。 仿佛是选定好了日子,这座城市的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刊登了各不相同的一组组作文,反正考生多得是,好作文多得是。奇妙之处在于推荐语形散而神不散,泱泱文化大省的高考作文专家似乎只有一个人似的,看得我瞠目结舌。专家毕竟是专家,著名学者绝非浪得虚名,十八般武艺齐全,撰写的推荐语全然不同。一个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学者,原创了不同的话语,在《拒绝平庸》的道路上,简直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15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占了70分,这样的比重,实在太重了。我也常会在阅读报纸的时候留心高考作文,但我一直对高考作文评分不太放心。学生主要是学习语文的,语文素养的差异可以很全面地考察出来。而作文则因题目、文体、灵感、思路甚至作者自身的状态等因素,也可能就是因为教师的批改因素而悬殊很大,如果语文考试不去考核体现稳定人文素养的语文知识、技能,而偏要放大作为语文一个组成部分的作文比重,语文学习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样,学生遭遇“黑哨”的风险则加大了。像去年捧出了古文奇才,据说,依然有人冒险希望出奇制胜,只是一些冒险者没有那么幸运。为什么不明确规定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呢? 我看高考语文一定要《拒绝平庸》,首先需要大幅度削减类似《拒绝平庸》的作文分数。不然,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存在南辕北辙的危险,正如作文评分存在着指鹿为马的风险一样。人人都可以多学唱几首歌,但未必需要人人都去作词作曲。至少,现在让人感到的是,媒体正在与“平庸”零距离,它们正在亲密地拥抱“平庸”呢。 起码,现在看来,高考语文与《拒绝平庸》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在专家一统话语的时代,我们躲在一边说些无关宏旨的闲话,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为了首尾呼应,文章结尾自然也应是《拒绝平庸》!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79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新闻1+1》关注高考作文:让“真话”在宽容中飞!
JYH64J98Y99H 2011-6-8 09:07
央视《新闻1+1》2011年6月7日播出《作文:让“真话”在宽容中飞!》,以下系节目实录: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已经被罗列出来,看完之后,有人做出这样的评价,“纵观这些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质量是在稳步提高,而高考作文的质量却不敢这么说,甚至有所下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播放小片)   字幕提示:2011年6月7日   解说:   又是一年高考时,今天全国933万学子奔赴高考,上午11点半第一门考试科目语文正式结束。像往年一样,试卷上的作文题目仍然是考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   就在几分钟前,雨花台中学的下课铃声已经打响,那么这里我们可以来公布今年江苏省的作文题目,那么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   记者:   今年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非常有意思,又是先给出了一段材料,一段故事,是一名教授在课堂上拿着实际上是蜡做的苹果,然后告诉台下说这个苹果非常地香。   记者:   今年四川的作文题目叫做《总有一种期待》,刚才我们也问了一个学生,然后他告诉我的就是说……   记者:   现在已经知道一个大概,讲的就是“谈中国的发展”。那么这个题目到底是好做还是不好做,是难还是易?   记者:   你觉得这个题目怎么样?   北京考生:   我觉得还可以吧。   记者:   发挥得怎么样?   北京考生:   还好。   北京考生1:   挺喜欢(这个题目)的,因为它有一些现实意义。   解说:   今年5月17日,当中国队以包揽全部冠军的成绩结束鹿特丹世乒赛后,国球“独孤求败”的现状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乒乓球发展的思考。在不到一个月后的今天,当它成为高考的作文题目时,有评论就指出,这是北京作文35年来首考体育热点,主题为乒乓球赛的垄断与竞争,这是距高考时间较近、时效性较强的题目。既考察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考察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阅读材料中,老师说,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则给了这个题目更大的创作空间。同时,在今年的高考题目中,有的题目却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论,比如2011新课标卷的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题目给出的材料中写到:中国崛起成为相关机构公布的全球最大新闻。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有人说这也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一个范例,但同时也有专家认为,这属于主题先行。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崛起?应该是考生自己判断后的表达。与一些给出具体事例的题目不同,广东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回到原点》,作文要求考生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自定文体的文章。而对于今年为何这样命题?高考语文评卷组长表示,希望能给考生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也是广东省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 陈少华:   考察出考生的这样一种思辨的能力,真情实感的表达,关心时事,关心周边的生活的状态。我觉得这个题目来讲,应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解说:   从世乒赛到中国的崛起,再到回到原点,高考作文无疑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而全国卷的《关于诚信》,山西试卷的《中国的发展》,这一特征也同样鲜明。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喻旭初:   由道德高标回归现实生活,由泛泛地讲一个大道理回归到关心每个个人,关心生命的质量。那么这个命题的变化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正是我们时代经历的一个过程。   解说:   喻老师认为,近十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至2003年这一段,作文题目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内容多考虑考生的道德取向。2004年至2006年是第二阶段,全国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开始自主命题,题型出现了画题、材料命题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文化趋势,包含哲理和对美学价值的追求。2007年至2010年,作文题目开始趋向生活化,要求学生更面向现实生活,特别是2009年以来,题目开始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喻旭初:   比如说,去年北京的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个题目有引导作用的,就是在你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你不要忘记应该有广阔的胸怀,同时要脚踏实地做事。   主持人:   你看完了今年的这个高考作文题,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我要是碰上《中国的崛起》,我觉得这个题目并不好写。   评论员 白岩松:   其实这几年已经形成一个惯例,几乎像全社会的一个必修课,高考的第一天之后大家都在关注高考的各地的作文题。今天我就接到全国很多地方的这种电话,当然我都没有回答。 大家把注意力放在了题目上,的确今年有一些题目似乎选得很好,比如说北京这个题目,他给了孩子们更多个性表达的空间,更多想象力的空间,最重要的是给了多元思想的一种展现的空间。但是我不关心题目,我更关心的是一个又一个进步了的题目,接下来我们的阅卷老师和我们的评判标准会不会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和僵化的某些东西,让这些个性的、多元的,然后让这些有想象力的东西都被扼杀,最后是空话、套话,然后八股的话却能得高分,所以我觉得如何让真话、个性的话语可以在未来的阅卷过程当中被包容,被宽容,甚至被纵容。今天上午这个作文题只是考考生,接下来要考阅卷老师,考中国的教育,考我们整个中国的社会。   主持人:   你刚才说你比较喜欢北京的这个高考作文题,为什么?好在哪儿?   白岩松:   好在让我们的孩子有多元的思想的表达,因为这个题目本身上来就是针对中国乒乓球五块金牌全拿,而且决赛当中全是中国的互相对手,本来社会意见就不一样,所以这个题目上来就是告诉孩子们不必沿着某一个指定的路线奔那儿走,你可以怎么说都有道理,看你能不能自圆其说。我觉得它给了一个多元思想起步的一个起点,越是这样的题目我越关心它的终点。 如果要是我们将来这样的阅卷反而配合不了这样对多元思想的一种鼓励,对真话的一种鼓励,对个性的一种鼓励,那什么样的好题目都没有用。在今年的题目里,我比较担心的是另外一个走向,比如像吉林、海南、陕西涉及到“大国崛起”的东西,我非常担心我们的孩子会有空话、套话、八股的话,那如果最后每一年的高考最后都是空话、套话都得高分,而真话往往冒风险,这就不仅仅是在考学生了,甚至考我们整个社会,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未来的命运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民族未来命运的问题,因为真话到底被不被鼓励和宽容。   主持人:   当今天所有的地方高考作文题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有人在怀旧,怀什么旧呢?就是说学生第一次学会撒谎是在作文里面,而且作文和日记是有严格的分水岭的。   白岩松:   对,我非常希望我们已经成了一个例行的欢庆了,因为每年高考的第一天,全中国的媒体都在关注作文什么题。别,从明年或者就从今年开始,咱们关注社会该如何用多元和包容的阅卷和打分方式去迎接来自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只要不触碰法律的底线,只要不触碰道德的底线,那孩子怎样的思想和真话都可以被鼓励。如果是在高考当中我们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一种宽容度,将来我们社会当中的真话就会更多。   前段时间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党校,希望我们所有的干部改变会风,要开短会,少讲空话和套话。如果我们很多的官员在从小作文当中受到的就是空话、套话的教育,然后在我们官场和社会环境当中也是空话、套话更得势、更有优势,指望他四五十岁当了官之后再去改成不是空话、套话就很难,所以习近平同志在党校的这番讲话跟今天我们谈论作文的东西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的社会该去呼唤让真话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主持人:   见微知著,一篇60分的高考作文到底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说真情、说真话,还是用以往老师已经灌输给孩子们的这些套话,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解说:   今年高考作文考什么?在一个对热点问题越来越关注的趋势下,网络题材一直在列,而就在靠高考前,网络语言的使用却成为了新闻,事件起因是:担任去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的负责人周宏接听高考咨询时表示:考生切勿使用网络热词,否则将被当作错别字评判。面对质疑,周宏澄清说,上海高考作文中网络词语并非格杀勿论。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宏:   其实已经广为流传,并经过主流媒体使用的词汇,比如给力等等不应该判别为错别字,但是一些仅仅在网民中流传使用的词汇,许多人包括阅卷教师都不明白它的含义,作为考生谨慎使用较为妥当。   如果出现了一些网络词语,一定会交给有关有阅卷中心组讨论,并且经过考试院批准到底什么是不可以的。   解说:   而周宏说,在高考中很难划定一个清晰的标准,但高考作文作为一个语言文字表达的主流阵地,规范用语应该提倡。   周宏:   出现一些符号,一个笑脸,画一个小兔子,问题就比较大了,可能被认为(考生)他做了一个记号。   解说:   规范与创新,个性与标准,这期间的权衡,阅卷者重视,考生重视,社会公众同样重视。实际上近年来的一些大胆之作就受到了高度的认可。   字幕提示: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 古白话文《赤兔之死》   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片段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2001年高考考生 蒋昕捷:   实际上这故事是想说它为什么而死,可能是对两类人物的一个褒贬,那可能因为这篇作文最后转到文科,包括现在从事媒体工作。应该说这篇作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吧。   字幕提示: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 七言诗歌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   原武汉市汉南区二中学生 周海洋: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意思就是说当时没什么英雄,却是刘邦这家伙成就了一番工业。当然也可以说是我吧,我这个文章,因为现在没有多少人写这样的文章,所以说使我可以说是成名了吧。   湖北省汉南一中语文组组长 张勇:   他化用的诗歌多达几十首,整个品文章构想很宏大,应该说他把中国的近代史的所谓重大事件都囊括进去。   字幕提示: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文言文《绿色生活》   2010年高分作文《绿色生活》片段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也。金其不宜瞡瞡,遗祸搙孙。   江苏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阅卷组组长 吴新江:   他只是一个特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重复的,可以复制的一种现象。如果说对今天的考生有什么影响的话呢,我希望我们仍然写符合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规范的文章,既切题又美好。   解说:   毋庸置疑,分数对这些考生的创新做了最好的肯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一帆风顺。在2009年湖北一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站在我家门口》的作文,文章用流浪狗、猪来寓意人性,一名阅卷老师被折服,给出了60分的满分,而另一名教师却称读不懂,只给了20分,评分相差40分,最终这篇作文几经争议后,专家组最后给了50多分,属于优秀作文。但这个过程依旧是一个提醒。   这是去年的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现场,一份作文答卷电脑随机发给两名教师背靠背打分,如果两位教师给出的分差超出规定值,则会自动发给第三位教师进行二评,如果分差仍然很大,则由阅卷领导小组来最终裁决。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作文由两位老师双评时,如果分数差超过作文总分值的20%就会进行二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北京语文科目阅卷组组长 漆永祥:    大学老师不能因你的审美标准去看学生的作文,中学老师不能以你的教学标准要求学生。   解说:   在所谓文无定法的现实下,这种要求无疑重要,而当高考作文越来越与现实相连,文字、文笔之外,观点陈述也注定了更为重要,这是对学生的考验,也同样是对阅卷者的新要求。   主持人:   你说这个写作文的人和评作文的人,他们之间怎么能达成这种共识?这种共识并不是说你非要迎合我,而是说自然的达成一种共识。   白岩松:   我觉得我们期待的不应该是达成共识,而是宽容和包容。就是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但是我要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只要没有触碰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底线。你想想出卷的人是很少的几个老师,但是阅卷的人很多很多,比如说咱俩同时在那儿阅卷,可是对一个作文的看法就不一样,可是一篇作文60分,如果说有的老师最后打出来的分数,不喜欢这里所谓的某种价值观或者有点太灰暗,或者不够主流,给人打了20分,他这一辈子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但其实我们要包容,谁说每一个孩子都要用阳光灿烂的方式去写喜剧呢,莎士比亚不也是写悲剧是真正的大师吗。   主持人:   但是你说的这个包容和标准是不是有冲突?因为说到包容,什么标准都可以,但是标准需要一个实打实的放在那儿,就是我们可以评判。   白岩松:   对,就是标准本身应该是不把那些所谓的价值观,就是说要考虑到你的这种宽容性。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某一篇作文,就是某一篇课本里的东西,我们不是经常弄所谓中心思想吗,然后说你总结中心思想。我一看这个孩子真好,有一篇文章他的中心思想总结得特别好,老师给画了叉,为什么?标准答案不是这个,难道只许有一种理解,就不能有另外的理解吗?这就是我们呼唤包容和宽容的含义,没有包容和宽容,甚至某种纵容,真话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让每一个人都去捍卫它。   主持人:   这是我们两个人在演播室内去理解高考好的作文应该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不妨听一位专家,听听他,看看他是怎么评判一个高分作文和一个低分作文评判标准是在哪里?   周宏:    我们给上海高考作文总的评价标准确立了八个字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开放、灵活、多元、包容。那么强调开放,也就是要学生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能够比较自由地发挥,对于阅卷组的老师来讲,我们特别强调了对于作文的立意事先不做预测,也就是所谓的预测,什么意思呢?一篇作文过去有些地方的做法是先确定写什么是一类卷的立意,什么是二类卷的立意,我们认为不妥当,因为一篇好作文是由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结合起来来评判的。有时候写什么好呢?怎么写没写好,也会变成不好的作文,反之亦然。而包容,就是在不侵犯、不触犯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底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真话,并且对学生的真话,根据他的品位的高低加以比较确切的、切合实际的评分。而灵活、多元是指对学生内容和形式采用不同的,特别是形式上,他采用了不同的文体我们就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就是我们上海这几年一直执行的作文评价总体的标准。   主持人:   刚才周老师说到八个字,“开放、包容、灵活、多元”,你觉得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他们做得到吗?   白岩松:   对,首先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但是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变成一下子众多的阅卷老师都可以准确的掌握的一种原则。比如上海今年的作文题是《一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我们假想有的孩子没写世博会,写的是上海那场大火。会不会有的老师就咯噔一下,这孩子怎么写这个?这还不是最大的挑战。如果有的孩子写的是一切都会过去写的是世博会,一切都不会过去写的是大火,会不会有的老师,这孩子给低分了,不,我觉得要看他写的好不好,有没有道理。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考验,但是你说得非常对,如果到了高考作文的时候,我们再去呼吁讲真话,有想象力,有个性的东西,可以被纵容,被宽容,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孩子已经养成了,你看有人总结咱们以前写作文的标准的定式,同学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问:“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答,“我叫红领巾。”还有,昨天我看完什么什么之后,我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我们从小到大作文训练都是这样固定的话语可以得高分的话,怎么可以讲真话,怎么有个性的话呢?仿佛是不是变成前几天我们为李娜的个性鼓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李娜要在我们的身边的话却被我们撵走,因为她太有个性了,不,要从现实生活中包容个性开始,才会有一个又一个更多的李娜。   主持人:   我们刚才也说了这些年高考的题目在不断发生让我们感到欣喜的变化,那这种变化怎么和平日的作文训练能够体现出来、反映出来?   白岩松:    没错,我希望首先我们高考的作文各地阅卷所谓标准答案能像上海这样全部公布出来,在阅卷之前就公布出来,让全社会去评判,形成对阅卷老师的一种压力,也让全社会服气,能够看到这里的包容、个性和自由这样一种空间,这是针对高考的。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育当中,我们的教学大纲等等不要在文科领域,也就是“武无第二,文无第一”的领域里头非要设定某种僵硬的所谓标准答案,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只要是那个,B就是错的,只能是A,然后孩子就猜,然后最后家长就率领孩子一起撒谎,算了算了,你日记就可以写心里话,作文就不用写心里话了,要不然就不会有高分。请问,如果一个国家的作文是这样的话多可怕,好在我们现在都在呼吁越来越捍卫说真话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当中的每一天,孩子的每一些真话都能得到包容和宽容。主流不是只有一种,主流的意思是也要包容很多非主流。那我觉得这一点来说,在我们的教育当中也要首先体现出来。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