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助研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贫家研究生’只能竞争‘助研费’了
热度 6 lin602 2013-2-7 23:23
如果所有研究生要交学费,肯定会有部分学校、学科、导师象国外一样提供‘助研费’或‘助教费’来交学费,并提供研究生的生活费。 富人家的孩子读研究生的费用问题不大,小意思。但是, 对于平民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今后要读自费研究生,那只有‘自古华山路一条’---竞争‘助研费’或‘助教费’。 我不担心那些特别优秀的研究生们,他们会拿到资助的。这是大势所趋,不是那个人所能够决定的,肯定会有教授提供他们助研费,也肯定有学科或学校提供助研费。因为不少教授有课题费,他们能够提供一定的经费来资助这些研究生们。 因为教授们的科研需要人手,教授们要参预考核竞争,角色的责任也让他们会承担起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但是,这将更是剧烈的,如果这研究生不好好做研究,导师第二年或者第三年不给助研费了,那这研究生就得自己想办法了。所以对于目前部分研究生不好好做科研也是一种‘鞭策’。 穷孩子们,只能够勇敢地去‘竞争’这各种‘资助’!!命运只会青睐有出息的人! 因为穷,所以更需要加倍努力! 路是有的,我相信! 我是贫穷家庭出身的,我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我大学毕业时曾经遇到过这种困惑(大四时,有种说法‘研究生只拿助学金,后来没有这样办’)。
45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谈谈高校研究生的待遇问题
热度 92 lotusboat 2011-9-23 21:08
昨天,科学网杨彦红网友的博文“ 1300元生活费的规划问题 ”,一经贴出,引起了科学网网友的高度关注。一天内点击2500多次,评论60多条,可见大家对于研究生的实际生存状况是很关心的。 杨彦红作为博士生,每个月的(工资)助研费是1300元。个人以为,基本上代表了高校平均水平,可能还略有偏高。作为参考,我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标准是博士生一年级1000,二、三年级1500;硕士生300-500不等,还有约40%的硕士研究生是自费。据我了解,我们学校的标准,基本上代表了同类理工科院校,略高于文理科院校,远低于科学院(硕士约1000-2500,博士约2000-4500 )。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全社会的天之骄子,研究生更是人们羡慕的高级知识分子预备队。以我读博士的1994-1996年期间为例,当时社会上普通职工平均工资不过几百块钱,月工资上千就可以算高收入。我就读的南京大学,当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工资大致能够达到200,而博士生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大致在350-400,吃饭是绰绰有余的,购买各种生活基本必需品也都没有问题。那时候,一个博士生从经济上到精神上,多少还能有点尊严。 待我2006年回国工作,发现全社会的收入都已经翻了几翻(房价涨的更厉害),而硕士、博士生的待遇变化并不大,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当时少的拿500/月,多的可以到750;硕士就更少了,好像也就200-300左右。2007年前后,教育部开始着手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同时逐渐提高研究生待遇,几年下来,基本上稳定在我前面所提到的这个标准。 从杨彦红算的那笔细账可以看出,1000-1500一个月,对于年龄在25-30的广大博士生,只够勉强温饱,无法维持一个体面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个工资水平,与西方如美国的研究生待遇(按照社会平均工资和实际购买力折算)是不对等的。博士生是我国科研创新的主体,是科研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在求学过程中为社会的科学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让高校的博士生们,拿着远低于国际标准的工资,去建设国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赶超国际科学前沿,显然是一句空话。而硕士生的待遇还远远不如博士生,几百块钱一个月,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几乎饭都吃不饱,又怎么可能安心学习、科研? 因此,在物价指数节节攀升的今天,进一步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待遇,特别是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待遇,势在必行。然而,事情又不是教育部出个文件这样简单的。 在国家、学校、导师、研究生这四方中,研究生显然是最弱势的一方,容易得社会各界的同情。其实,其他的三方也各有各的难处。就国家来说,教育部的经费本身就有限,统招研究生数量庞大,全国在校研究生多达百万,每人每月涨100块钱,就是十几个亿,除非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指望国家在近期内继续大幅度给研究生涨工资可能性不大。类似地,现在985和211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都很大,大多数学校也拿不出多少钱来提高研究生待遇。 这样分析,给研究生提高待遇的难题似乎就落在了导师头上。事实上,从2007年以来,导师招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以我们学校为例,招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出资的部分从原先的6000元已经涨到了18000元;如果招第二、第三个,还会阶梯式递增。这些钱,对于理科承担973、重大研究计划等大项目或者工科承担企业横向项目的老师,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基础学科来说,则是不小的开支。比如说,一个自然科学基金,现在的平均水平是4年60万,其中15%可以预算劳务费,也就是9万。每年平均2.25万,按照我们学校的标准,刚刚够招一个博士生和一个硕士生。再考虑到博士延期毕业的额外支出,以及基金的断档(很多老师都不能保证年年连续承担基金),这点钱其实很难维持一个小组的研究生工资支出。 前些天,报纸上有关于科研经费有多少比例用于科研的调查。有研究生对记者抱怨,导师让他们做课题却没有发相应助研津贴。如果是理科,这些研究生有可能就没明白一点基本事实:他们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导师课题经费的劳务费预算。 因此,提高劳务费在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势在必行(完全可以从10-15%提高到30-40%)。同时,应该适当缩减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相应扩大科学院的招生规模)。在政策上,适当限制经费不足的导师招生(对于人文和基础学科的导师,给予一定的照顾政策)。多管齐下,在现阶段力争把学术型硕士生的平均收入提高到1000元/月,博士生提高到2000元/月,才有可能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使他们安心于学习、科研。我们国家科学研究的这支主力军才能有起码的士气和战斗力;否则妄谈冲击国际一流大学,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恐怕都是无物质基础的空话而已。
25443 次阅读|17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