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标准模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本粒子是什么?(全局诠释之七)
热度 1 leiyian 2020-9-1 07:27
在《物理世界的真实图像》一节中,我们讨论了真实的物理世界是什么样的。基本结论是: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多体的,非线性的。对于单个粒子,甚至真空,都是一样。 在经典图像中,我们定义的粒子一般是一个点,或者为了避免出现无穷大,我们把粒子设想成一个小球(实在没有理由设想成其它几何形状),比如,像一颗玻璃球,一粒沙,或者更小的颗粒。显然这个图像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是小球,那么小球的材料是什么呢?不同粒子的材料相同吗?材料的物理性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 如果是点粒子,可以规避材料的问题,但是却又出现了无穷大的问题,无论带电荷还是不带电荷,因为还要有自旋,以及质量。 所以经典粒子图像是不成立的。 那么基本粒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东西呢? 我们再回到第四节的标准模型拉氏量。该拉氏量已经包括了除引力之外的所有相互作用,当然也必须包括除引力子之外的所有基本粒子。拉氏量是存在于,或者说,作用于任何一个时空点的。也就是说,在时空任何一点,都同时具有所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所有粒子都存在。那什么条件决定了某个点,或者某个小区域究竟出现什么粒子呢?取决于该区域有多少能量,以及其它的一些基本属性,如能量分配在哪些自由度上,满足什么对称性,等等。但是,原则上,每个点,或者这个点附近的区域,都存在所有的基本相互作用,或者所有种类的基本粒子,只要条件合适。 某点或者区域具体出现了,或者维持为哪个粒子,取决于能量及其它物理属性对该时空点的扰动模式,有些扰动模式不稳定,会扩散掉,或者变成别的较稳定的模式,就是衰变。有些扰动模式稳定,比如电子,中微子,等。有些复合模式是稳定的,比如质子,中子,而其中的组分(夸克)是无法分离的。如果一定要输入足够的能量,将它们撕开,只能得到更多的,可以单独存在的粒子。 我们世界的每一个时空点都有复杂的交织和作用,某些交织模式是稳定的,表现为稳定的粒子,某些是不稳定的,表现为容易衰变的粒子。这些粒子在空间的平移,可以理解为该模式在一处消失,紧接着在附近一处出现,就像绳子上一个稳定波峰的传播。而这些交织或者对空间的扰动来源是能量。能量密度越高,能激发的自由度越多,可能出现的稳定或不稳定交织模式就越多,也就是粒子的种类越多。 所以,基本粒子,就是一定密度能量对空间的稳定,或者比较稳定的扰动模式。一般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或者说,主要扰动范围。 基本粒子,虽然表现为某一特定粒子,但仍然包含了拉氏量中定义的所有相互作用,只是有些相互作用贡献大,有些贡献小,因为各种相互作用有显著贡献的能量区间不一样。对于低能状态的电子和光子,一般我们只需要计算电磁力的贡献就行了(量子电动力学,QED)。 即使如此,从量子场论的角度来说,每个电子仍然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存在,因为它会影响它附近的每一个时空点,激发出无穷多的“虚光子”。只有把这些虚光子都考虑进去,量子电动力学才能正确计算出电子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些“虚光子”是有实在贡献的,无法从电子中剥离出来,实际上是电子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虚光子是实在的。 从经典的角度来说,就像我们在第四节中举的例子那样,每个电子都是无穷大的,因为它的影响范围是无穷大的。实际上,所有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都有这个属性。 从经典角度来说,不可能把场从粒子上面剥离出去,场是它的一部分,就自然要包含其它物质对场的反应,以及其它物质场对它的影响,因为其它物质的场对它的影响也无法剥离。 我们再看看基本粒子的性质,或者叫“内禀属性”。每个基本粒子都应该有个质量,就是扰动产生它需要的能量,一般我们只考虑它的静质量。还有两个基本性质是自旋、和电荷。电荷就是静电荷,有1/3,2/3,1这样的分立值(绝对值),都是该粒子,或者说时空扰动的性质。对于特定的粒子,静质量和电荷是不变的,比较好理解。 但是自旋有点不一样,虽然我们说粒子的总自旋也是不变的,但在测量中,却会出现不同的值。以电子为例,测量它的自旋,有时候是1/2,有时候是-1/2,如果没有测量过,就不可预测。光子就更奇怪。光子可以偏振,自旋是从-1到1之间的任意值。实际上,光子还要更奇怪,我们以后会有专门一节讨论。 至少从经典的角度,一般我们还认为,粒子独占相当于它大小的空间。而不可剥离的“影响”的部分,别的粒子可以占有。 没有静质量的基本粒子只有光子。光子的物理图像并没有共识。有很多人认为,光子跟别的基本粒子一样,有局域的位置和大小。因为我们要另外专门讨论光子,这里只给出我们对光子的看法:至少对于低能光子(能量低于X射线,百电子伏特量级以下),跟声子的概念一样,可以理解为准粒子,仍然是时空一定范围内的低能激发,或者说,就是波,即电磁波。随着频率的提高,能量集中,能量密度增加,时空能标更高的自由度就会激发,比如正负电子对,更高自由度的复杂激发模式,使得光子更像一个局域的基本粒子。 总结如下: 基本粒子不是点粒子,每个粒子不可剥离的影响范围很大。如果不人为截断,每个粒子的影响范围都是无穷大。 不存在经典图像的基本粒子,所有粒子都是复杂群体效应,是时空纠缠结构,表现不一样是因为驱动的能量不同。每个粒子原则上无穷复杂,是多体的,非线性的。只是低能情况下,高能自由度的参与可以忽略。 基本粒子表中的粒子,可能是组分单一(特定自由度)的激发,可能是本征态,不一定能独立存在。自然界稳定或者比较稳定的粒子,可能是基本粒子,如电子,或者稳定的组合激发模式,如质子(复合粒子)。 对于有静质量的粒子,其质量主体空间范围很小,可以用测不准关系估算。其大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粒子大小,可以测量。这种粒子大小及位置是局域的。 低能光子是电磁波,是大范围低能激发。高能光子更像粒子。 我们可以发现,把所有的基本粒子列出来,没有一个东西叫量子。虽然爱因斯坦曾把光子叫光量子,但光子概念的争议最大。那么,什么是量子呢? (修改中)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3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五种基本力可能确实存在
zhpd55 2019-11-28 18:28
第五种基本力可能确实存在 诸平 标准模型的粒子和相互作用玻色子。图片来源:Particle Data Group 据《今日宇宙》( Universe Today )2019年11月27日提供的消息,第五种基本力可能确实存在,但人们至今尚未找到它。 宇宙由四种基本力控制,这四种力分别是重力、电磁力和强弱核力。这些力推动着我们周围事物的运动和行为。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存在第五种基本力。虽然新的研究还没有发现第五种力,但是新研究表明我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宇宙力。 基本力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描述了所有量子化微粒,包括电子,质子,反物质和其他。夸克,中微子和希格斯玻色子都是这种模型的一部分。 该模型中的“力(force)”一词有点用词不当。在标准模型中,每个力是一种载玻色子的结果。光子是电磁的玻色子。胶子是强相互作用的载体玻色子,而称为W和Z的玻色子则是弱相互作用的玻色子。从技术上讲,重力并不是标准模型的一部分,但假设量子引力具有一个称为引力子的玻色子。我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量子引力,但是一个想法是引力可以与标准模型结合起来以产生一个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y,GUT)。 人们发现的每个粒子都是标准模型的一部分。这些粒子的行为与模型非常精确地匹配。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但到目前为止,他们从未发现任何粒子。标准模型是科学理解的胜利,它是量子物理学的顶峰。 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标准模型它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下图是 星系的观察表明暗物质的分布。 Observations of galaxies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dark matter. Credit: X-ray: NASA/CXC/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D.Harvey NASA/CXC/Durham Univ/R.Massey; Optical Lensing Map: NASA, ESA, D. Harvey (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 and R. Massey (Durham University, UK) 首先,我们现在知道标准模型无法以我们认为的方式与重力结合。在标准模型中,基本力在较高的能量水平下“统一”。电磁和弱电结合成电弱(electroweak),而电弱与强电结合成为电子核力(electronuclear force)。在极高的能量下,电子核力和重力应统一。粒子物理学中的实验表明,统一能(unification energies)不匹配。 更大的问题是暗物质的问题。最初提出暗物质来解释为什么星系外缘的恒星和气体运动得比重力预测的快。现有的万有引力理论是错误的,或者星系中一定有一些看不见的(暗的)质量。在过去的50年中,有关暗物质的证据变得非常有力。研究人员已经观察到暗物质如何将星系聚在一起,如何在特定星系中分布以及它的行为。已知它与常规物质或自身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强,并且在大多数星系中占了大部分质量。 但是在标准模型中没有粒子可以构成暗物质。这有可能是暗物质可以作出的东西,如小黑洞,但天文数据并不真正地支持这一想法。暗物质很可能是由尚未发现的一些微粒构成的,这是标准模型无法预测的。 再就是暗能量问题。对遥远星系的详细观察表明,宇宙正在以不断增加的速度扩展。似乎有某种能量在推动这一过程,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做到的。这种加速可能是时空结构的结果,时空结构是一种导致宇宙膨胀的宇宙学常数。这可能是由尚未发现的某种新力所驱动的。不管暗能量是什么,它占宇宙的三分之二以上。 所有这些都表明标准模型充其量是不完整的。宇宙运作的方式从根本上缺少某些东西。从超对称到尚未发现的夸克,已经提出了许多解决标准模型的想法,但是一个想法是存在第五种基本力。这种力将拥有自己的载体玻色子(carrier boson(s))以及除我们发现的粒子以外的新粒子。目前, 我们对宇宙的大多数并不了解。因为宇宙中暗能量(Dark energy)占69%;暗物质(Dark matter)占26%,正常物质(Normal matter)只占5%。 第五力还将以与标准模型相矛盾的微妙方式与研究人员观察到的粒子相互作用。这使研究人员得出了一篇新论文,声称有这种相互作用的证据。详见A.J. Krasznahorkay, et al. New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hypothetic X17 particle. arXiv:1910.10459v1 \\ : arxiv.org/abs/1910.10459 和下面的论文 A.J. Krasznahorkay, et al. Observation of Anomalous Internal Pair Creation in 8 Be: A Possible Signature of a Light, Neutral Boson. arXiv:1504.01527v1 \\ : arxiv.org/abs/1504.01527 该论文研究了氦4核(helium-4 nuclei)衰变的异常现象,它建立在对铍8(Beryllium-8)衰变的早期研究的基础上。铍8( 8 Be)的原子核不稳定,衰变为氦4( 4 He)的两个原子核。在2016年,研究小组发现铍8的衰变似乎稍微违反了标准模型。当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它会在衰变时发出电子-正电子对(electron-positron pair)。在较大角度观察到的电子-正电子对数量高于标准模型的预测值,这被称为原子异常(Atomki anomaly)。 有许多可能的异常解释,包括实验错误,但其中一种解释是由名为X17的玻色子引起的。它将是质量为17 MeV的(至今未知)第五基本力的运载玻色子。在新论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氦4衰变的相似差异。X17粒子也可以解释这种异常。详见A.J. Krasznahorkay, et al. New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hypothetic X17 particle. arXiv:1910.10459v1 \\ : arxiv.org/abs/1910.10459 . 虽然这听起来很令人兴奋,但研究者提醒有必要保持谨慎。当您查看新论文的细节时,会有一些奇怪的数据调整。基本上,研究团队假设X17是准确的,并表明可以使数据适合其模型。证明新模型可以解释异常,并且与之前有关模型对异常的解释有所不同。但是,也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果X17确实存在,那么研究者也应该在其他粒子实验中也看到过它,但并没有找到它。所以说这种“第五力”的证据仍然很弱。我们深知标准模型并没有完全相加,这意味着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正在等待发现。上述编译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A new framework could aid the search for heavy thermal dark matter
个人分类: 新观察|5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四讨论班:半世纪的标准模型(马良)
GrandFT 2018-12-19 11:02
题目:半世纪的标准模型(马良) 主讲:马良 时间:2018年12月20日(星期四)下午17:15 地点:天津大学新校区32教学楼111教室 一.标准模型建立的前夜 二.弱相互作用的建立 三.强相互作用的建立 参考文献:《HalfaCenturyoftheStandardModel》StevenWeinberg
个人分类: 周四讨论班|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戚氏·标准模型
热度 16 kongmoon 2017-5-25 11:20
惠施言,至小无内小一玄。 一尺之棰,日割其半永无边。 刀前,月重圆,惊呼此刻木失联。 方知俎上分子,禀性难保剑锋间。 果核威肃,浓云曼笼,借来射线拆迁。 见伯兄带正,幺妹携负,仲弟无偏。 兄妹对撞成烟,窥斑见豹,碎里觅诸仙。 观夸克、品族六味,色荷三颜。 作青砖,色界禁闭,结朋缔党,重子家园。 渺陶两姓,电子双名,碧瓦轻子成全。 欲把砂浆鉴,念玻色子,爱意缠绵。 攒砌微观玉宇,令青砖碧瓦任黐黏。 动车烈火雷霆,电磁运力,光子交心献。 弱力衰、中介旗三面,强力威,胶子八衔。 减速滞、质量因缘,问尊号、上帝大名签。 正从规范,江山一统,米地杨天。 最早听到“标准模型”,应该是高一的时候从一本杂志里看到的,当时除了隐约知道这是一个描述微观世界的数学模型以外,其余的内容基本看不懂,几十年来也陆陆续续看了很多相关的科普,但总是被那些复杂的公式吓退了,对标准模型的认识和高一的时候也差不了多少。后来偶尔看了科学网隔壁二傻那 2 篇没有任何公式的的《 上帝粒子HIGGS 的前生今世 》后,终于对这个所谓的标准模型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翻出岳东晓、张天蓉、施郁等大咖们的博文仔细研读,居然七窍通了六窍!至少能填那首最史上难填的词牌《戚氏》了。 自古以来,人们对构成万物基本单位的探索从未停息。庄子在《天下篇》中记载了他的挚友惠施对微观世界的看法:至小无内谓小一,也就是说一样东西小到没有“内”就是最小的单位“小一”了,那么是否存在小一呢?惠施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一尺长的木棍,每天割下一半,他预言世世代代都割不完。实际上,按照他的割法,仅用一个月,木棍还剩下 1/2 30 ,也就是早达到了分子尺度 10 -10 ,分子是保持化学属性的最小单位,再分下去那个木棰已经不是“木”了,很快就会到达原子尺度 10 -14 。要拆开原子,科学家要借助 a 射线等。 1906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α射线轰击金箔,提出了原子核外围绕着电子的太阳系原子模型(其实电子并非像绕着太阳的行星,而是不规则地在原子核外出现,就像笼罩在核外的一层云,也叫电子云)。后来科学家利用射线轰击原子的方法陆续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能不能继续拆开质子中子呢?各种射线在这个时候已是黔驴技穷了。科学家又发明了高能对撞机,把两束想要拆开观察的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迎头对撞,分析碰撞产生的碎片就能够知道这些粒子由什么更基本的单元组成。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科学家基本搞清楚了微观粒子的构成情况,将那些不能继续拆分的粒子称作“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分为三类:夸克、轻子和玻色子。我们熟知的质子和中子在对撞机里还是能分成其他粒子,所以不属于基本粒子,而电子却不能继续拆分,属于基本粒子。 夸克有六种类型,科学家用“味”来表示,一共有 6 种味道: u 、 d 、 b 、 t 、 s 、 c ,对应的中文名称为上夸克、下夸克、底夸克、顶夸克、粲夸克和奇异夸克。3种不同的夸克组合可以形成“重子”,例如质子就是由 uud 复合而成,中子由 ddu 复合而成,所以将原子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夸克就是组成这大厦的砖块。夸克除了“味”的属性以外,还有一个含 3 个属性的物理量,科学家借用红绿蓝三原色的比喻将这个物理量命名为“色荷”,当然这个“色”与我们熟知的颜色没有任何联系。夸克的不能被单独观察到,科学家推测是因为夸克被这些色荷“囚禁”起来了,所以只能以复合态的形式出现。 我们熟知的电子还有两位表兄弟,分别叫μ子和τ子,中文名为渺子和陶子,都带负电荷。这三个老表又分别有 1 个不带电的中微子表妹,分别叫电子中微子、渺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这群表兄妹质量要比夸克组成的“强子”轻得多了,所以命名为“轻子”,可以比喻成建筑原子大厦的瓦。 将砖瓦粘起来必须要有“力”,在物理学的正是叫法是“相互作用”,目前发现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只有 4 种: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力必须要有传播媒介才能发挥效应,例如你力大无穷,但没有东西给你打给你挑或给你抬,谁承认你有力呢?到目前为止,除引力外,科学家已经发现其余三种力的传播媒介,就是一系列的玻色子,它们就像砂浆,能将不同砖瓦根据不同的组合“砌”在一起,最终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原子大厦。玻色子分为两大类: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规范波色子有 12 种: 1 种光子, 3 种中间波色子和 8 种胶子。 我们熟知将电荷“同性排斥,异性相吸”的力叫做电磁力,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力多数都属于电磁力的范畴,例如你一拳挥出去靠的是肌肉收缩,而肌肉收缩的力量来自蛋白质分子和组成原子之间的变形获得,属于电磁力,还有什么火力、电力、水力、爆炸等等都属于电磁力。电磁力的来源主要就是带电粒子通过交换虚光子来完成;强力是将夸克黏起来的力,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就是来自于强力的释放,它要比电磁力大 2 个数量级,强力的产生是靠 8 种胶子在夸克间作用的结果。原子核内还有一种能让中子等重子发生衰变的力叫做弱力,由 W + 、 W - 和 Z 0 玻色子作为媒介所产生,地球内部的热据说就是来自弱力的释放;根据相对论,速度能达到光速的粒子质量必须为零。而宇宙大爆炸发生的那一刻,所有产生的粒子都是以光速行进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它们速度慢下来从而获得质量呢?希格斯等人提出了希格斯机制,预言了有一种玻色子会产生一个弥漫宇宙的场,其他粒子和它相互作用,速度减慢而获得质量。就像我们快步跑进风中速度会降下来一样。由于这种粒子一直没被发现,所以被人们叫做“上帝粒子”,一直到 2012 年才由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它的正式名称叫做希格斯玻色子。 至此,我们知道,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夸克有 6 味 3 色,总共是 18 种,加上他们的反粒子,一共是 36 种;轻子 6 种加它们的反粒子共 12 种;玻色子家族由 8 种传递强力的胶子、 3 种弱力传递子、传播电磁力的光子和赋予粒子质量的希格斯玻色子组成,一共是 13 种。整个基本粒子家族共有 61 种。奇怪的是那么多的“子”怎么都那么听话,都是先被预言后又被证实存在了呢?原来他们都被一个叫 Yang-Mills 规范场的理论统一起来的,这 Yang-Mills 究竟是何方天才?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杨 - 米尔斯规范场是他俩在 1954 年提出的一个解决粒子相互作用非常复杂的方程,经过许多顶尖高手前赴后继地不断完善,终于把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统一了起来!所以很多人都认为 201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应该分给杨振宁一份才对。但或者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想过几年再单独给老杨也说不定,因为杨振宁恢复中国籍后说了一句话:我要活到 100 岁!
个人分类: 物理|7731 次阅读|43 个评论
LHCb发现可能偏离标准模型的新提示
zhpd55 2017-4-19 22:29
LHCb 发现可能偏离标准模型的新提示 诸平 Credit: CERN 据 物理学家组织网 ( Phys.org )2017年4月18日报道,LHCb实验发现了 一些粒子衰变的 有趣异常。 如果这些异常得到证实,这将是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未曾预测到的 一种新物理现象的迹象。 观察到的信号仍然在 统计学意义上 是有限的,但从早期的研究来看强化了类似的迹象。 即将到来的数据和后续分析将确定这些提示是否确实就是标准模型 或统计涨落( statistical fluctuation) 的瑕疵。更多信息请浏览: Today,in a seminar at CERN, the LHCb collaboration presented new long-awaited resultson a particular decay of B 0 mesons produced in collisions at theLarge Hadron Collider.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predictsthe probability of the many possible decay modes of B 0 mesons, andpossible discrepancies with the data would signal new physics. Inthis study, the LHCb collaboration looked at the decays of B 0 mesonsto an excited kaon and a pair of electrons or muons. The muon is 200 timesheavier than the electron, but in the Standard Model its interactions areotherwise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electron, a property known as leptonuniversality. Lepton universality predicts that, up to a small and calculableeffect due to the mass difference, electron and muons should be produced withthe same probability in this specific B 0 decay. LHCb finds insteadthat the decays involving muons occur less often. Whilepotentially exciting, the discrepancy with the Standard Model occurs at thelevel of 2.2 to 2.5 sigma, which is not yet sufficient to draw a firmconclusion. However, the result is intriguing because a recent measurement byLHCb involving a related decay exhibited similar behaviour. Whileof great interest, these hints are not enough to come to a conclusivestatement. Although of a different nature, there have been many previousmeasurements supporting the symmetry between electrons and muons. More data andmore observations of similar decays are needed in order to clarify whether thesehints are just a statistical fluctuation or the first signs for new particlesthat would extend and complete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s physics. Themeasurements discussed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entire data sample of the firstperiod of exploitation of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Run 1). If the newmeasurements indeed point to 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the larger data sample collected in Run 2 will besufficient to confirm these effects. Explorefurther: How universal is (lepton) universality? Moreinformation: LHCb statement: lhcb-public.web.cern.ch/lhcb-public/Welcome.html#RKstar LHCb is an experiment set up to explore what happened after the Big Bang that allowed matter to survive and build the Universe we inhabit today
个人分类: 新观察|4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SM简史=2013情人节-1900愚人节】【2ND ED】
lishuangwen 2013-4-28 02:40
【 按一下 】 【 开 】 国产007写毕业论文哪有不翻来覆去地搬弄修改呢! 前一个版本 ,老师的意思,好像觉得咋也不像毕业论文那么回事。。 。不涂来改去,也没有这一大板水贴。 【 连按两下 】 叮当! 必须说明,灌水过程中,除了已经标注的文献以外,严重参考过: 维基百科; 和李淼老师在 弦论通俗演义 或者成书 《超弦史话》 前头关于量子场论的话; 还有,Paul Langacker的 百科文章 Grand unification ,有时间,计划干脆把全文翻译一下; 还有还有,从二叔前辈 的 博文 中见到的讨论LIX哲学问题的两个好词“笛卡尔路线”和“培根路线”。 【 关 】 【 为什么要在文本编辑器中加入一个地图功能呢?呢?昵?常用?不常用? 】 现代粒子物理学 的起源 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期: X 射线 ( Wilhelm Röntgen , 1895) 及放射性 ( Henri Becquerel , 1896) 和电子 (J. J. Thomson, 1897) 的发现,大自然的亚原子物理基础显露出冰山一角;相对论 ( r elat ivity ) 的提出和量子力学 ( quantum mechanics ) 的建立滋生出蓬勃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为了看清楚(探测)小尺度的结构,我们需要一个分辨率 达到同样尺度的“探针”。简单地来说,按照物质波的想法,物质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其中, 是普朗克常数。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有赖于光的波长 ( , 是孔径角 ) ,类似地,在亚原子尺度,我们必须采用大动量的 “ 探针 ” 以达到所需的分辨能力。因此,“ 粒子物理学 ”也被称为“ 高能物理学 ”。常数 表达了此领域物理的特征, 会 在工作中频繁出现。为了使表述简便、显得美观,不失一般性,粒子物理广泛采用 Lorentz–Heaviside 单位制 ( ) 。比如,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常数 来看能量标度及其对应的尺度。 众所周知,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 ( Large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 LEP ) 于 2000 年关闭之前,达到的最高对撞能量 209 GeV ,是目前高能物理精确测量所达到的最大能标。换句话说,实验对粒子物理理论进行的精确检验已深入到小尺度 的范围。 量子场论 (quantum field theory) 是一套用于构建场的量子力学模型的数学形式和概念框架。相对论性的量子场论(relativistic quantum field theory)接受了经典场论以场描述物理的想法;继承了量子力学的一般原理;拉氏量满足整体庞加莱对称性的要求。 在量子力学建立之后不到两年,物理学家的课题已必须处理有粒子数改变的系统,如:自发辐射。这促使人们对当时唯一了解的一类经典场——电磁场——施加正则量子化,导致了量子场论的出现。量子场论的研究从约旦(Pascual Jordan)的早期探索和狄拉克(P. A. M. Dirac)的辐射量子化及自旋为1/2的相对论性的场方程(Dirace quation)开端。在1940年代,由贝特(H. A. Bethe),施温格(J. Schwinger),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费曼(Richard P. Feynman)和戴森(F. Dyson)等人完成的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在今天来说,仍然是最精确的物理理论。QED是一种描述现实的最简单的量子场论,它在后续粒子物理理论的构建中,自然地被借鉴和效仿。而到1970年代Leo Kadanoff, Michael Fisher和Kenneth G. Wilson发展的重正化群(renormalization group)及有效场论(effective field theory),量子场论已走向成熟 。 在人类经验活动所及的能区,我们已知存在于大自然的力,按其相互作用强度的特征数量级,可分为强力 ,电磁力 ,弱力 ,和引力 。旨在描述前三种微观相互作用的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SM ) 就是一个相对论性的量子场论范例。其拉氏量的构造基于 这样一种定域规范对称性 ( local gauge symmetry ) ;规范群 通过 BEH 机制 ( Brout-Englert-Higgs mechanism ) 自发对称性破缺 (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SSB ) 到 以成为一个贴近现实的理论。 't Hooft 于 1971 年又分别给出了在规范对称性是否自发破缺两种情形下,杨 - 米尔斯理论都是可重整化 ( renormalizable ) 理论的严格证明。 SM 以这种理论结构一代一代地安装了至今所发现的三代费米子,同时,以类似 CKM 矩阵的方式把可能的味混合参数化。 一个规范理论的规范群和群表示一旦选定,其规范相互作用形式就被唯一地确定到每一个群因子相应地留一个规范耦合自由参数的程度。规范不变性要求规范玻色子无初始质量项,似乎意味着规范理论所描述的相互作用都是长程力。而事实上,除电磁作用以外,强、弱作用均为短程力!前者由于有 胶子的自相互作用 以及长距离标度下量子色动力学 ( 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 ) 的非微扰 ( 强耦合 ) 效应。后者则是因为,在系统的真空态,理论的规范对称性发生了某种自发破缺,使得与弱作用这种短程力相对应的规范玻色子获得质量。 BEH 机制 是一种最简单的破缺机制,同时它预言存在一个自旋为 0 的新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理论的可重整化,使得 SM 甚至直到普朗克能标具有描述物理的潜力。 归根结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 衰变实验的理论解释中提出来的四费米子相互作用理论 (Fermi, 1934) ,经数十人前后跨越 30 余年的原创工作所进行的修正和推广,很好地描述了带电流弱相互作用;结合 QED 立即建立起电弱统一理论 ( electroweak theory, 1964) ,再与描述强相互作用的 QCD 一起, SM 作出的理论预言或者对现象的解释, 至今 与加速器上的几乎所有实验事实相一致 : 1967 年预言了 弱中性流的存在 (CERN, 1973) 及其 宇称破缺强度 (SLAC, 1978), 和弱规范玻色子 的质量关系 (1983) ; 1970 年 按照 GIM 机制 预言 了粲夸克 存在 (SLAC , BNL , 1974) ; 1962 年预言了 胶子存在 (DESY, 1978) ; 1973 年预言了 顶夸克存在 (1995) ,而且,基于理论和实验的一致性,还间接地验证了辐射修正和重正化的想法,对顶夸克的质量也给出一个成功的预言; 1970 年代预言了 中微子的存在 (2000) 。 除了正在实验 上接受诊断的 BEH 机制以外,在尺度下限小于 cm 的范围内, SM 无疑是大自然三种微观相互作用的一个近似正确的描述 。 历史地看,在任何时代,最重要的知识永远是等待探索的未知。已取得伟大 成就的 SM 备受瞩目,然而, 它 看起来甚至几乎不可能是关于强、弱和电磁三种相互作用的终极理论。 人们预期,在比过去经验更高的能标,比如 ~TeV, GUT 能标 ( GeV), 能标 ( GeV) 将不得不在 SM 中引入高维项 ( 不可重整化 ) 以囊括新出现的微观物理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好比早期的费米理论, SM 也是一种 低能有效理论 。 如果对理论的预言能力及其结构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SM 立即陷入如下 困境 : 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尚未被最后证实; 为了与中微子具有很小的质量这一事实保持一致,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扩展方式; 没有对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的观测结果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SM 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电荷量子化。换句话, SM 没有彻底地解释原子的电中性; 要求若干模型参数具有一种极不稳定的精细调节; SM 描述强、弱和电磁三种基本微观相互作用的本性,彼此很不相同,其理论构架看上去比较复杂; 没能把引力作为一种量子力学的描述包含在内; 没有 … 若以一个终极理论的要求来看, SM 相当大的任意性还表现在,它的自由参数之多 :不算入基本粒子电荷配置的自由度,最成熟版本的 SM 也至少包含 19 个先验的自由参数 : 3 个耦合; 9 个费米子质量; 3 个夸克混合角和 1 个 CP 破缺的 KM 相位; 1 个希格斯粒子质量; 1 个独立的规范玻色子质量和一个极小的 QCD 真空角。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 表明,实际上,中微子有质量,存在非零的混合角。如果中微子是轻子数守恒的狄拉克费米子 ( Dirac fermion ) ,就需要为其质量及其混合再引入 7 个参数;若中微子是轻子数不守恒的马约拉纳费米子 ( Majorana fermion ) ,则需要相应地引入 9 个参数 。 我们可以把这一错综复杂的局面整理成 :规范对称性问 题 ,费米子问题,希格斯 / 级列问题 ( hierarchy problem ) ,强 CP 问题,引力问题和一些空缺要素 ( 用以解释中微子质量, 正反重子数不对称 ,暗能量,暗物质,和味改变中性流、质子衰变、电偶极矩的压低等现象的机制 ) 等若干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都是探索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 有力动机 ;另一方面,所有这些问题都暗示, SM 应该是某种更 为根本的基础理论 ( underlying theory ) 的部分特征。 从各种角度 超出标准模型 ,进行的新物理探索有相当多的可能性。根据物理学家所采取的策略,所有可能的新物理可以大致地分成两种类型:“培根路线的” ( bottom-up ) 和 “笛卡尔路线的” ( top-down ) 。所谓“培根路线的”新物理探索,是针对上述个别问题,通过扩展标准模型,并结合实验进展各个击破,企图归纳出全部新物理效应的做法。这种类型的新物理探索当然有很多,如:引入超对称 ( supersymmetry ) 、动力学对称性破缺 ( dynamical symmetry breaking ) 、扩展的希格斯部分 ( extended Higgs sectors ) 、小希格斯模型 ( little Higgs models ) 、大额外维和扭曲空间 ( large and warped extra dimensions ) 、费米子的代对称性 ( family symmetries ) ,和 TeV 能标下扩展的规范对称性等等。所谓“笛卡尔路线的”新物理探索,则是直接寻找那种以 SM 为低能标极限的更为根本的基础理论,这种理论足以克服或者本身就不存在 SM 的 上述 问题,企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到各种新物理效应。在现今看来,有可能发展成为这种基础理论的有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y, GUT) 或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 。弦理论描述物理具有许多优于场论的先天特性,但是,现在,其研究还处在一个盲人摸象的阶段,远未完善。 直至 2000 年代的实验进展,除了在强子对撞机上不断填充了 SM 所预言的粒子谱,和在轻子对撞机上对 SM 有了进一步的精确检验以外,把各种新物理的参数空间一步一步限制到了更小的范围,但仍然缺乏足以判决这两类新物理中众多理论尝试的 确凿证据 或证伪。为了推进上述问题的解答,在更高的能标去探测和积累各种可能的新物理效应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欧洲核子中心 (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 ) 于 1994 年正式批准建造一个大型的质子 - 质子对撞机—— 大型强子对撞机 (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 ) 。 LHC 自 2008 年 9 月 10 日第一次启动完成了首次测试; 到 2009 年 11 月 30 日, LHC 以 1.18 TeV 的质子束流能量刷新世界纪录; 2010 年 3 月 30 日,两束质子束流在 7TeV 质心能下对撞,终于开启了 LHC 时代; 2011 年 4 月 21 日, LHC 以 的峰值亮度刷新世界纪录。 自 2013 年 2 月 14 日起, LHC 长期关机~ 2 年,进行维护和升级。 此前,LHC都运行在质心能8 TeV以下,预计 预计届时质子 - 质子对撞质心能将可达到 ~ 13-14 TeV ,峰值亮度将可达到 的设计指标。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 在今天的高能物理中,引力由于其相互作用强度太微弱通常已被忽略掉,目前还未找到一个能够成功描述引力微观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也是原因之一。根据有效场论的想法和基本物理常数简单的量纲匹配,我们当然知道,当能标达到普朗克质量标度 附近时,四种相互作用的强度应该显得差不多。 分别对 SM 每一类问题的详细阐述可参看 Paul Langacker, The Standard Model and Beyond, 2009, (Taylor Francis). __ __ __ _ ___ _ _ ____ _ __ _____ ____ ___ J. Beringeret al. (Particle Data Group) 2012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D 86 010001 Pais A 1988 Inward Bound: Of Matter and Forc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instein A 2010 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the General Theory (Martino Fine Books) Sakurai J Jand Napolitano J J 2010 Modern Quantum Mechanics (Addison-Wesley) Peskin M Eand Schroeder D V.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Westview Press) Zee A 2010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 Nutshe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P 2009 The Standard Model and Beyond (Taylor Francis) Georgi H 2009 Weak Interactions and Modern Particle Theory (Dover Publications) Fermi E 1934 Versuch einer Theorie der β-Strahlen. I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88 161–77 Fermi E 1934 Tentativo di una Teoria Dei Raggi β Il Nuovo Cimento 11 1–19 Weinberg S 1967 A Model of Lept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 1264–1266 UA2 Collaboration (M. Banner et al.) 1983 Observation of single isolated electronsof high transverse momentum in events with missing transverse energy at the CERN anti-p p collider Physics Letters B 122 476–85 UA1 Collaboration (G. Arnison et al.) 1983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lepton pairsof invariant mass around 95 GeV/c2 at the CERN SPS collider Physics Letters B 126 398–410 UA2 Collaboration (P. Bagnaia et al.) 1983 Evidence for Z0 --- e+ e- at the CERN anti-p p Collider Physics Letters B 129 130–140 Glashow S L, Iliopoulos J and Maiani L 1970 Weak Interactions with Lepton-Hadron Symmetry PhysicalReview D 2 1285–1292 Gell-Mann M 1962 Symmetries of Baryons and Mesons Physical Review 125 1067–84 Fritzsch H, Gell-Mann M and Leutwyler H 1973 Advantages of the color octet gluon picture Physics Letters B 47 365–368 D0 Collaboration (S. Abachi et al.) 1995 Observation of the Top Quark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4 2632–2637 DONUT Collaboration (K. Kodama et al.) 2000 Observation of tau neutrino interactions Physics Letters B 504 218–224 The ATLAS Collaboration 2012 Observation of a new particle in the search for the Standard Model Higgs boson with the ATLAS detector at the LHC Physics Letters B 716 1–29 The CMS Collaboration 2012 Observation of a new boson at a mass of 125 GeV with the CMS experiment at the LHC Physics Letters B 716 30–61 HEWETT J L and RIZZO T O 1989 Low-energy phenomenology of superstring-inspired E6 models Physics Reports 183 193–381 Georgi H and Glashow S 1974 Unity of All Elementary-Particle Forc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2 438–441 Ross G G 2003 Grand Unified Theories (Frontiers in Physics)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 Subs. of Addison Wesley Longman, US) Raby S 2008 SUSY GUT model building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59 223–247 Langacker P 1981 Grand unified theories and proton decay Physics Reports 72 185–385 Green M B, Schwarz J H and Witten E 2012 Superstring Theory: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Cambridge Monographs on Mathematical Physics) (Volume 1)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Green M B, Schwarz J H and Witten E 2012 Superstring Theory: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Cambridge Monographs on Mathematical Physics) (Volume 2)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Polchinski J 2005 String Theory, Vol. 1 (Cambridge Monographs on Mathematical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lchinski J 2005 String Theory, Vol. 2 (Cambridge Monographs on Mathematical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K, Becker M and Schwarz J H 2007 String Theory and M-Theory: A Moder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_ __ ____ ___ _ __ __ _____ ____ ___ __ __ SM关键词堆砌简史=2013情人节-1900愚人节 2013-04-18
个人分类: 题外话|4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SM关键词堆砌简史=2013情人节-1900愚人节
热度 1 lishuangwen 2013-4-18 12:39
1890 年代的 物理学,在力学、电磁学及光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三个不同视角 下的整个理论体系 日臻完善 。物理学家以能量和熵等概念足以理解几乎一切物理现象。人们甚至普遍认为,这样一个黄金时代 的到来,或许意味着,这一场人类追寻大自然物 理基础 的探险 已经到了落下帷幕 , 卸甲归田 的时候。余下的工作无非是技术性的应用和零零碎碎的修正与补充。物理学的未来也许将是一片了无生气的“太平盛世”!然而,“ 潘多拉的盒子 ”彻底打消了这种隐忧。 进入 20 世纪之交的几年里,实验中出现了游离在经典理论视野之外的三类新发现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 ,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的测量。 Ø X 射线及放射性和电子 ( 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 ) 等亚原子物理迹象的发现把物理学研究的目光引入到基本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最深层次,研究对象的尺度下限急剧减小 ~1 亿倍。时至今日,已开拓出一个发展迅速,成就卓越的前沿领域——粒子物理学 ( particle physics ) ,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流; Ø 1900 年 4 月 27 日这一天,物理学界成绩斐然的开尔文爵士 (William Thomson) 在英国皇家研究所的周五晚间演讲 中提到,遮蔽了 ( 经典 ) 动力学理论的优美和清晰性的“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 Null 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最终导致的物理学革新,恐怕已远远超出了演讲者敏锐的预期。相对论 ( relativity ) 的提出和量子力学 ( quantum mechanics ) 的建立把物理学带入了现代物理学 进程,为日后粒子物理理论的出现做了必要铺垫。 1925 ~ 1926 年量子力学建立之后,仅仅不到两年之间,物理学家面临的课题已必须处理从一个原子的初态自发地变到一个原子加一个光子的末态 ( 自发辐射 ) 这种有粒子数改变的物理系统。这促使人们对当时唯一了解的一类经典场——电磁场——施加正则量子化 ( canonical quantization ) ,导致了量子场论 ( quantum field theory ) 的出现。量子场论的研究从约旦 (Pascual Jordan) 的早期探索 和狄拉克 (P. A. M. Dirac) 的辐射量子化 及自旋为 1/2 的相对论场方程 ( Dirac equation ) 开端。在 1940 年代,由贝特 (H. A. Bethe) ,施温格 (J. Schwinger) ,朝永振一郎 (Sin-Itiro Tomonaga) ,费曼 (Richard P. Feynman) 和戴森 (F. Dyson) 等人 完成的量子电动力学 (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 ) ,在目前来说,仍然是最精确的物理理论。 QED 是一种描述现实的最简单的量子场论,它在后续粒子物理理论的构建中,自然地被借鉴和效仿,给粒子物理带来了蓬勃的发展。而到 1970 年代 Leo Kadanoff , Michael Fisher 和 Kenneth G. Wilson 发展的重正化群 ( renormalization group ) 及有效场论 ( effective field theory ) ,量子场论已走向成熟。量子场论是一套用于构建场的量子力学模型的数学形式和概念框架。相对论量子场论 ( relativistic quantum field theory ) 接受了经典场论以场描述物理的想法和量子力学的一般原理,拉氏量满足狭义相对论整体庞加莱对称性 ( global Poincaré symmetry ) 的要求。 在人类经验活动所及的能区,我们已知存在于大自然的力,按其相互作用强度的特征数量级,可分为强力 ,电磁力 ,弱力 ,和引力 。旨在描述前三种微观相互作用的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SM ) 就是一个相对论量子场论范例。其拉氏量的构造基于 这样 一种定域规范对称性 ( local gauge symmetry ) ;规范群 通过 BEH 机制 ( Brout-Englert-Higgs mechanism ) 自发对称性破缺 (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SSB ) 到 以成为一个贴近现实的理论。 't Hooft 于 1971 年的两篇论文 中,又分别给出了在规范对称性是否自发破缺两种情形下,杨 - 米尔斯理论都是可重整化 ( renormalizable ) 理论的严格证明。 SM 以这种理论结构一代一代地安装了至今所发现的三代费米子,同时,以类似 CKM 矩阵 的方式把可能的味混合参数化。 一个规范理论的规范群和群表示一旦选定,其规范相互作用形式就被唯一地确定到,每一个群因子相应地留一个规范耦合自由参数的程度。规范不变性要求规范玻色子无初始质量项,似乎意味着规范理论所描述的相互作用都是长程力。而事实上,除电磁作用以外,强、弱作用均为短程力!前者由于有 胶子的自相互作用 以及长距离标度下量子色动力学 ( 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 ) 的非微扰 ( 强耦合 ) 效应。后者则是因为,在系统的真空态,理论的规范对称性发生了某种自发破缺,使得与弱作用这种短程力相对应的规范玻色子获得质量。 BEH 机制 是一种最简单的破缺机制,同时它预言存在一个自旋为 0 的新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理论的可重整化,使得 SM 甚至直到普朗克能标具有描述物理的潜力。 归根结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 衰变实验的理论解释中提出来的四费米子相互作用理论 (Fermi, 1934) ,经由 Bjørken, Cabibbo, Feynman, Gamow, Gell-Mann, Glashow, Goldstone,Lee, Marshak, Mills, Nambu, Pontecorvo, Rosenbluth, Salam, Sakurai, Schwinger,Sudarshan, Teller, Tiomno, Ward, Wheeler, 和 Yang 等一众人,前后跨越 30 余年的修正和推广 很好地描述了带电流弱相互作用,结合 QED 立即建立起电弱 统一理论 ( electroweak theory, 1964) ;再与描述强相互作用的 QCD 一起, SM 作出的理论预言或者对现象的解释,与至今加速器上的几乎所有实验事实相一致 : Ø 1967 年预言了 弱中性流的存在 (CERN, 1973) 及其 宇称破缺强度 (SLAC, 1978) ,和弱规范玻色子 的质量关系 (1983) ; Ø 1970 年 按照 GIM 机制 预言 了粲夸克 存在 (SLAC , BNL , 1974) ; Ø 1962 年预言了 胶子存在 (DESY, 1978) ; Ø 1973 年预言了 顶夸克 存在 (1995) ,而且,基于理论和实验的一致性,还间接地验证了辐射修正和重正化的想法,对顶夸克的质量也给出一个成功的预言; Ø 1970 年代预言了 中微子的存在 (2000) 。 除了正在实验 上接受诊断的 BEH 机制以外,在尺度下限小于 cm( 相当于,能量标度上限大于 ~200 GeV) 的范围内, SM 无疑是大自然三种微观相互作用的一个近似正确的描述 。 历史地看,在任何时代,最重要的知识永远是等待探索的未知。已取得伟大 成就 的 SM 备受瞩目,然而,看起来它甚至几乎不可能是关于强、弱和电磁三种相互作用的终极理论。 人们预期,在比过去经验更高的能标,比如 ~TeV, GUT 能标 ( GeV), 标度 ( GeV) 将不得不在 SM 中引入高维项 ( 不可重整化 ) 以囊括新出现的微观物理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好比早期的费米理论, SM 也是一 种 低能有效理论 。 如果对理论的预言能力及其结构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SM 立即陷入如下 困境 : Ø 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尚未被最后证实; Ø 为了与中微子具有很小的质量这一事实保持一致,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扩展方式; Ø 没有对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的观察结果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Ø SM 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电荷量子化。换句话, SM 没有彻底地解释原子的电中性; Ø 要求若干模型参数具有一种极不稳定的精细调节; Ø SM 描述强、弱和电磁三种基本微观相互作用的本性,彼此很不相同,其理论构架看上去比较复杂; Ø 没能把引力作为一种量子力学的描述包含在内; Ø 没有 … Ø 若以一个终极理论的要求来看, SM 相当大的任意性还表现在,它的自由参数之多 :不算入基本粒子电荷配置的自由度,最成熟版本 ( 最小版本 ) 的 SM 也至少包含 19 个先验的自由参数: 3 个耦合; 9 个费米子质量; 3 个夸克混合角和 1 个 CP 破缺的 KM 相位; 1 个希格斯粒子质量; 1 个独立的规范玻色子质量和一个极小的 QCD 真空角。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 表明,实际上,中微子有质量,存在非零的混合角。如果中微子是轻子数守恒的狄拉克费米子 ( Dirac fermion ) ,就需要为其质量及其混合再引入 7 个参数;若中微子是轻子数不守恒的马约拉纳费米子 ( Majorana fermion ) ,则需要相应地引入 9 个参数 。 我们可以把这一错综复杂的局面整理成 :规范对称性问 题 ,费米子问题,希格斯 / 级列问题 ( hierarchy problem ) ,强 CP 问题,引力问题和一些空缺要素 ( 用以解释中 微子质量, 正反重子数不对称 ,暗能量,暗物质,和味改变中性流、质子衰变、电偶极矩的压低等现象的机制 ) 等若干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都是探索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 有力动机 ;另一方面,所有这些问题都暗示, SM 应该是某种更 为根本的基础理论 ( underlying theory ) 的部分 特征。 从各个角度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探索有相当多的可能性。根据物理学家所采取的策略,所有可能的新物理可以大致地分成两种类型:“自下而上的” ( bottom-up ) 和 “自顶向下的” ( top-down ) 。所谓“自下而上的”新物理的探索,是针对上述个别问题,通过扩展标准模型,并结合实验进展,各个击破,企图归纳出全部新物理效应的做法。这类可能的新物理当然有很多,如:引入超对称 ( supersymmetry ) 、动力学对称性破缺 ( dynamical symmetry breaking ) 、扩展的希格斯部分 ( extended Higgs sectors ) 、小希格斯模型 ( little Higgs models ) 、大额外维和扭曲空间 ( large and warped extradimensions ) 、费米子的代对称性 ( family symmetries ) ,和 TeV 能标下扩展的规范对称性等等。所谓“自顶向下的”新物理的探索,则是直接寻找那种以 SM 为低能标极限的更为根本的基础理论,其理论或者足以克服或者本身就不存在上述 SM 的问题,企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到各种新物理效应。在现今看来, 有可能发展成为这种基础理论的是 大统一 ( grandunification ) 和超弦理论 ( superstring theories ) 。弦理论描述物理具有许多优于场论的先天特性,现在,其研究还处在一个盲人摸象的阶段,远未完善。 直至 2000 年代的实验进展,除了在强子对撞机上不断填充了 SM 所预言的粒子谱,和在轻子对撞机上对 SM 有了进一步的精确检验以外,把各种新物理的参数空间一步一步限制到了更小的范围,但仍然缺乏足以判决这两类新物理中任何一种理论尝试的 确凿证据 和 证伪。为了推进上述问题的解答,在更高的能标去探测和积累各种可能的新物理效应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欧洲核子中心 ( European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 ) 于 1994 年正式批准建造一个大型的质子 - 质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 ( Large HadronCollider, LHC ) 。 LHC 自 2008 年 9 月 10 日第一次启动完成首次测试; 到 2009 年 11 月 30 日, LHC 以 1.18 TeV 的质子束流能量刷新世界纪录; 2010 年 3 月 30 日,两束质子束流在 7 TeV 质心能下对撞,终于开启了 LHC 时代; 2011 年 4 月 21 日, LHC 以 的峰值亮度刷新世界纪录。 自 2013 年 2 月 14 日起, LHC 将长期关机~ 2 年,进行维护和升级。此前, LHC 都运行在质心能 8 TeV 以下,预计届时质子 - 质子对撞的质心能将可达到 13-14 TeV 的设计 指标。 为什么说这是三个不同的视角?因为当时,(1)力学早已发展了可以普适地表述动力学的理论框架——基于最小作用原理的拉氏量经典力学表述,相当于如今的量子场论;(2)光被视为一种电磁现象。形形色色电磁现象的特征被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仑兹力方程,相当于今天的标准模型;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就是所知的全部基本力(3)热现象是一种大量粒子微观力学的统计行为,统计力学相当于现今的现象学(在基本相互作用理论与真实物理世界之间的纽带),完美到仅需引入1个假设(微观状态等概率假设)。理论框架,现实模型和现象学是物理研究的三个不同视角。 黄金时代,是出自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中的神话。原文描述一个在克洛诺斯统治下的时代,人类生活在众神之间,美好而高贵,无需作为,土地自己长出食物等等。本文借用无所事事之意说明当时学术圈误以为物理学发展会就此结束的情境。王小波小说的书名也是据此而来,考察人的本性。 潘多拉的盒子,同样是出自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中的神话。原文描述人间的第一个女人潘朵拉在好奇心的诱惑下,打开了宙斯给的一个神秘盒子,释放出所有邪恶,改变人类命运。本文借用同样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下,“三类实验新发现”导致物理学重新回到矛盾与混乱之中,基本观念得到革新之意。 经典/ 现代物理学界限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为了便于后文的引入,此处采用精简的历史线方式以介绍基础。另有一种按照对应原理(correspondence principle)认为经典物理学涵盖一切未考虑量子效应的理论,其发展终结于广义相对论。这种结构优美的处理可参看汤川秀树的《经典物理学》 或L. D. Landau E.M. Lifshitz, 1980, The Classical Theory ofFields (Butterworth-Heinemann). 在今天的高能物理中,引力由于其相互作用强度太弱通常已被忽略掉,目前还未找到一个能够成功描述引力微观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也是一个原因。根据有效理论的想法和基本物理常数量纲匹配的简单组合,我们当然知道,当能标达到普朗克质量标度 GeV附近时,四种相互作用强度应该显得差不多。 Paul Langacker, The Standard Model and Beyond, 2009, (Taylor Francis)中对这些问题分别作了详细的阐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 _ A. Pais, InwardBound: Of Matter and Forc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R. N. Cahn and G. Goldhaber, THEEXPERIMENTAL FOUNDATIONS OF PARTICLE PHYSICS , 2 editi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9). J. Beringer et al. (Particle DataGroup), Physical Review D 86 , 010001 (2012). Lord Kelvin, Philosophical MagazineSeries 6 2 , 1 (1901). A. Einstein, Relativity: The Specialand the General Theory (Martino Fine Books, 2010). J. J. Sakurai and J. J. Napolitano, ModernQuantum Mechanics (Addison-Wesley, 2010). S. Weinberg, Lectures on Quantum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A. M. Dirac,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09 , 642(1925). P. A. M. Dirac, The Principles ofQuantum Mechanics , 4 edition (Snowball Publishing, 2012). M. E. Peskin and D. V. Schroeder, An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 Reprint ed (Westview Press, 1995). A. Zee,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Nutshell , 2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B. Schroer,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H 35 , 377 (2011). P. A. M. Dirac,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14 , 243(1927). P. A. M. Dirac,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14 , 710(1927). P. A. M. Dirac,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17 , 610(1928). H. Bethe, Physical Review 72 , 339(1947). J. Schwinger, Physical Review 73 ,416 (1948). J. Schwinger, Physical Review 74 ,1439 (1948). S. Tomonaga, Progress of TheoreticalPhysics 1 , 27 (1946). R. Feynman, Physical Review 76 , 769(1949). R. Feynman, Physical Review 76 , 749(1949). R. Feynman, Physical Review 80 , 440(1950). R. Feynman, Physical Review 74 ,1430 (1948). F. Dyson, Physical Review 75 , 486(1949). F. Dyson, Physical Review 75 , 1736(1949). J. Oppenheimer, Physical Review 35 ,461 (1930). P. Kusch and H. Foley, Physical Review 72 ,1256 (1947). T. Tati and S. Tomonaga, Progress ofTheoretical Physics 3 , 391 (1948). J. Ward, Physical Review 78 , 182(1950). L. P. Kadanoff, Physics 2 , 263(1966). K. Wilson and M. Fisher, Physical ReviewLetters 28 , 240 (1972). M. Fisher, Physical Review 176 , 257(1968). K. Wilson,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47 ,773 (1975). C. Callan, Physical Review D 2 ,1541 (1970). K. Symanzik, Communications inMathematical Physics 18 , 227 (1970). A. V. Manohar, 42 (1995). H. Georgi, 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andParticle Science 43 , 209 (1993). P. Langacker, The Standard Model andBeyond (Taylor Francis, 2009). H. Georgi, Weak Interactions and ModernParticle Theory (Dover Publications, 2009). A. Salam and J. C. Ward, Physics Letters 13 ,168 (1964). S. L. Glashow, Nuclear Physics 22 ,579 (1961). S. Weinber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 ,1264 (1967). A. Salam, Weak and ElectromagneticInterac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Nobel Symposium 8, Aspenasgarden, Sweden,July 19-25, 1968. Elementary Particle Theory: Relativistic Groups andAnalyticity (Almqvist Wiksell, Stockholm, 1968), pp. 367–377. H. Fritzsch, M. Gell-Mann, and H.Leutwyler, Physics Letters B 47 , 365 (1973). C. Yang and R. Mills, Physical Review 96 ,191 (1954). ...装不下了 _ 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个人分类: 题外话|316 次阅读|4 个评论
Luboš Motl谈希格斯粒子和标准模型
热度 1 Amsel 2012-7-5 09:06
  Luboš Motl是位很知名的理论物理研究者,罗杰斯大学博士,2004-2007年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7年回到祖国捷克。   他出名是因为他的介绍理论物理的博客,他也是全球变暖运动的反对者。去年“中微子超光速”新闻发布之后,他立即分析了可能的误差原因。   他这次博客的文章是指出希格斯粒子的质量(125GeV)和标准模型并不很一致。链接:    http://motls.blogspot.com/2012/07/why-125-gev-higgs-boson-isnt-quite.html (可能需要翻墙;打开速度较慢)   看来结果不是那么简单(先不说5 sigma是不是足够大)。   摘录: I was shocked by an article written for Wired whose basic point – affecting the formulation of pretty much every sentence in the text – is a downright lie. In its most concentrated form, the lie is contained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 Furthermore, all indications are that scientists will find that the Higgs weighs 125 gigaelectronvolts (GeV) – or about 125 times more than a proton – which means that it sits exactly where the Standard Model expected it to be. 125GeV – the expected Higgs mass plus minus one GeV – is really 133 times the proton mass, not 125 times the proton mass, but that's just the smallest problem with the sentence above.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what Adam Mann wrote that the value says about SUSY. In reality, 125GeV sits exactly where the Minimal Supersymmetric Standard Model allows the Higgs boson to sit but it sits outside the interval that allows the Standard Model to be a complete and consistent theory of all non-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 in Nature. The sentence above is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the truth, it is a lie. It's partly due to Adam Mann's being a sucking journalist that may be blamed for the wrongness of the whole text; and it's partly due to his previous discussions with hardcore dishonest jerks such as one codenamed Lawrence Krauss that leads to the propagation of this kind of utter misinformation.
个人分类: 杂谈|2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预告:将具体剖析,“上帝粒子”不可能有那能耐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7-5 06:44
“上帝粒子”不可能有产生“质量”的能耐! 因而,不可能是所谓“上帝粒子”! 也救不了所谓“标准模型”的命!
个人分类: 其它|36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标准模型: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positron 2012-4-25 17:31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早在人类文明早起,古人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方面的思考,我国古代有五行说,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金、木、水、火、土,即认为它们是组 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而五大行星的命名也与此有关。而在古希腊,类似于我国,有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气、火、水和土。当然,古代关于世界本源的观点并不 是唯一的,如在我国,除了五行说,还有阴阳说,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和阳。而在古希腊,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 到了近代,关于世界基本组成的科学观点可以认为从道尔顿( John Dalton )开始,他与 1808 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学说。在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中,最激动人心的进展开始于 19 世界末, 1897 年,汤姆生( J. J. Thomson )发现电子,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微观粒子,并且也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是基本粒子的一种微观粒子。此后,越来越多的微观粒子被陆续发现, 质子、中子、介子、超子、中微子 …… 。相应地,相关理论也一步步被构建起来, 1900 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化假设,而后,从爱因斯坦的光子,到波尔模型,直 至 20 世界 20 年代量子力学的建立,之后,又一步步建立起量子场论,为描述微观粒子提供了理论工具。 最终, 20 世界六七十年代,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得以建立,这是一个描述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它可以告诉我们,我们这个物质 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或者说,组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砖块是什么,以及这些基本粒子之间是如何作用的,或者说,砖块是如何建成高楼大厦的。标准模型是一个 极其精确的理论,它的语言陆续得到高能物理实验的验证,根据标准模型做出的计算,被实验以极为精确的精度证实。这是一个如此漂亮的理论模型,也因此得到如 此一个名称:标准模型( Standard Model )。 一、标准模型中的 61 种基本粒子 标准模型总共描述了 61 种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这些粒子可以用这一张图来说明,这张图显示了标准模型描述的所有粒子( Higgs 粒子除外):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该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了“一种”基本粒子,这里的“一种”为啥要加个引号请看下文分解。方格中间加粗的字母是该基本粒子的表示符号,下面是粒子的英文名称。左上角的三行小字从上到下分别是该粒子的质量、电荷和自旋。质量的意义容易理解,电荷是其所带的电荷,也容易理解,自旋是个日常不会遇到的名词,具体含义暂且不表。 图中,质量的单位用的是电子伏( eV ),包括兆电子伏( MeV )、吉电子伏( GeV )。 1 MeV=10 6 eV , 1 GeV =1000MeV. 电子伏是一个在粒子物理中用起来很方面的单位,可以不管它的具体含义,可以用它来比较各个粒子的质量就 OK 了。 看过图,再回头看前面说的 61 种基本粒子,可能有人就要问了:这图中好像只有 16 种粒子嘛,这 61 是怎么来的?别着急,容我慢慢道来。 标准模型中的粒子可分为两类:费米子( Fermions )和玻色子( Bosons )。图中,左边的三列是费米子,右边的一列(红色的)是玻色子。 先说玻色子,因为她比较乖巧,简单,数目少。图中,第一眼看去有 4 种玻色子,再仔细一点,会发现最下面的 W 玻色子右上角有个 指标,也就是说那个方格中实际上表示了两个粒子: 和 。也就是说,直观的看,图中有 5 种玻色子。另外,第 2 行中的胶子( gluon ),符号为 ,不止一种,而是 8 种。再加上图中未显示的 Higgs 玻色子,最终,有 1+3+8+1=13 中玻色子。 然后是费米子,费米子比较淘气,种类繁多,还喜欢变花样。首先,费米子可以分为夸克和轻子。这里先说轻子,因为轻子比较简单些。 轻子是图中浅绿色的部分,从图中看,有 6 种,但实际上,因为费米子不同于玻色子,有反粒子,所以实际上有 12 种轻子。 然后是夸克,夸克是图中紫色的部分。从图中看,有 6 中夸克,同样因为反粒子的关系,这个数字需要加倍,也就是 6*2=12 种。但是别急,夸克还有一种奇怪的性质:她们是色彩迷,每种夸克都可以具有红绿蓝中的任何一种颜色。也就是说,前面的数字还需要乘以 3 ,即: 6*2*3=36 种。 最后,再做一次加法: 13+12+36=61. 这便是标准模型中 61 种粒子的来源。 有些资料中可能会讲标准模型的粒子数是 62 。这种提法是将引力子也包括在内。引力子( Graviton ,符号 G )是预言中的传递引力的媒介粒子,不过,标准模型并不描述引力相互作用,引力子存在与否也尚未被证实,这里,我不把引力子涵盖在标准模型之内。 说完这 61 种基本粒子,可能有人要说了,好多好乱啊,这怎么让人弄的明白啊?其实,简单的,可以不去管反粒子,以及夸克的颜色,并且将胶子视为一种,这样,基本粒子只有 18 种: 12 种费米子( 6 种夸克和 6 种轻子)、 5 种规范玻色子(光子、胶子、 )、一个 Higgs 玻色子。 二、费米子和玻色子 就像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正如前文提到的,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可以分为两类:费米子和玻色子。也正如男人和女人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费米子和玻色子也大不相同。简述如下: 1 、费米子( Fermions )。费米子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实际上只有第一代费米子,此处暂时不表,静候下文分解),费米子遵守费米 - 狄拉克统计,并且必须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2 、玻色子( Bosons )。玻色子中为数最多的是规范玻色子( Gauge Bosons ),也是当前已经被高能物理实验证实存在的粒子,它们决定了费米子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或者说决定了费米子之间如何通过力的作用相互影响,玻色子告诉费米子该如何去组成物质世界。玻色子遵守玻色 - 爱因斯坦统计,而且不必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由此可见,费米子和玻色子的地位完全不同,就像当前社会,虽然男女平等提倡了很多年,但社会中男女的地位仍然不太相同。费米子是组成物质世界的砖块,或者说,我国先人设想的金木水火土,或者古希腊先哲的气火水土,实际上应该是费米子。另外,就像只有砖块建不成高楼大厦,还必须有粘合剂把砖块固定在一起。只有费米子也无法形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还必须有玻色子告诉费米子如何组成物质。 另外,他们的性质也决定了我们物质世界形成。泡利不相容原理是说,两个费米子在同一个系统中永远无法占据同一量子态。这句话比较专业,不学相关专业的人很难看的懂,但这句话可以用日常中的一句俗语来说明:一山不容二虎。也就是说,费米子就像老虎,从不群居,更进一步,老虎需要交配时一公一母俩老虎还会临时“群居”一下,而费米子是从不群居。 费米子的这一性质与我们物质世界的稳定性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它们的这一性质使我们的世界不至于塌缩到一点。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喜欢群居,所有的物质就会很容易都跑到一点,世界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而玻色子不同,它们必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就像蜜蜂,是群居动物。这也与我们物质世界的稳定性息息相关。玻色子的这种性质决定了两个物体间的力可以任意大,不管是小如很小的流星体,还是大如地球,太阳都能牢牢的控制着。 玻色子家族中还有一个独行侠,即 Higgs 玻色子, Higgs 玻色子在所有的标准模型基本粒子中独树一帜,性质独特,独来独往,难以捉摸,迄今为止,物理学家虽然广撒罗网仍然未将其捉拿归案。 Higgs 粒子的作用是使其他粒子具有质量,从而是物质不至于比鸿毛还轻。详情如何暂且不表。 三、费米子如何组合为物质世界 上文提到,在那一大堆基本粒子中,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是费米子。实际上,更进一步,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上只有第一代费米子。新问题来了:什么叫第一代? 就像人可以按照年龄分为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一样,费米子按照个头也可以分成三代,每代包含 4 种费米子(不考虑反粒子和夸克的色):两种夸克及两种轻子。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前面的图中,左侧三列费米子中,从左到右的三列分别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费米子。 三代费米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质量,从前面的图中,可以看到第二代费米子的质量比相应的第一代费米子质量大的多,同样,第三代费米子的质量比相应的第二代费米子质量大的多。第二、三代费米子的质量大,不稳定,很容易衰变到第一代费米子,所以在现实中,第二、三代费米子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粒子都极难长时间存在。 第一代的 4 种费米子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不过,它们的地位也很不相同。 先说中微子,中微子是一个真正称得上来无影去无踪的家伙,极其孤僻,几乎独来独往,极少与其他基本粒子兄弟姐们交流,我们世界的主要架构它基本上完全不参与建设。关于对中微子孤僻行为的研究,前不久我国科学家还获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这里就不多废话了。 夸克是我们世界架构的重量级成员,世界的复杂结构基本上都由他们来建设。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一起形成质子( proton ,符号 p ),即: p=uud 。而中子( neutron ,符号 n )由一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即: n=udd 。然后,除了氢原子核只包含一个质子外,所有的原子核都有若干个质子和中子组成。因为质子数或者中子数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原子核。 和夸克相比,轻子都是小个子,担负不起架构世界的重任,只能围着夸克打些小工。夸克形成质子和中子,进而形成原子核后,电子便绕着原子核转,一起组成原子。接着,不同的原子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成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世界不过是各种原子的组合罢了,就这么简单,古人思考的问题得到解决! 我们的社会中,男人和女人组成一个个家庭,一般的,男人是重量级角色,而在一般的家庭结构中,重量级的男人主外,女人主内。不过,这在世界本源中恰恰相反,重量级的夸克主内:负责好原子家庭的内在份量,由他们组成的原子核占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而小巧的电子虽然仅占原子份量的约千分之一,但对外打交道全靠她们,她们是原子家庭的外交部长。原子在通过各种化学键组成多样化的物质时,全靠电子来搭桥牵线。各种化学过程,实际上都是电子跑来跑去的外交事件。     粒子中文名 粒子英文名 符号 质量 电荷 自旋 夸克 第一代 上夸克 up quark u 2.4 MeV 2/3 1/2 下夸克 down quark d 4.8 MeV -1/3 1/2 第二代 粲夸克 charm quark c 1.27 GeV 2/3 1/2 奇异夸克 strange quark s 104 MeV -1/3 1/2 第三代 顶夸克 top quark t 171.2 GeV 2/3 1/2 底夸克 bottom quark b 4.2 GeV -1/3 1/2 轻子 第一代 电子 electron e - 0.511 MeV -1 1/2 电子中微子 electron neutrino ν e 2.2 eV 0 1/2 第二代 谬子 muon μ 105.7 MeV -1 1/2 谬子中微子 muon neutrino ν μ   0.17 MeV 0 1/2 第三代 陶子 tau τ 1.777 GeV -1 1/2 陶子中微子 tau neutrino ν τ 15.5 MeV 0 1/2     粒子中文名 粒子英文名 符号 质量 电荷 自旋 规范玻色子 电磁相互作用 光子 photon γ 0 0 1 弱相互作用 W ± W boson W ± 80.4 GeV ±1 1 Z 0 Z boson Z 0 91.2 GeV 0 1 强相互作用 胶子 gluon g 0 0 1 Higgs 玻色子 希格斯粒子 Higgs h ? 0 1
个人分类: 粒子物理|9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帝粒子HIGGS的前生今世(2)
热度 72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12-24 14:57
上帝粒子HIGGS的前生今世(2)
上帝粒子 HIGGS 的前生今世( 2 ) 借上帝粒子 HIGGS 的东风,本系列关于【 粒子物理近代百年史 】的科普博文开篇就得到科学网隆重推荐,并得到广大物理学爱好者的热情褒奖,二傻喜洋洋! 首先谢谢大家捧场!应大家要求,二傻就继续了啊。。。 对于新来的没看过第一篇的朋友,二傻强烈建议最好先去看完第一篇再回来哦? 上帝粒子HIGGS 的前生今世(1 ) 话说上回,在【唯物 唯象的还原论】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对世间缤纷复杂万物后面 【简单 美】 的信念,经过了如下几个认识阶段: (1) 远古时代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 --- 万物都由一种不可分的原子( ATOM )构成,所谓 ATOM ,其原意就是“不可分”的意思。 (2) 19 世纪初的近代【原子】论(道尔顿) --- 人类长期的化学探索,发现构成各种物质(分子)的原子其实远不止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竟然有 120 多种!( REF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3) 哎?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种“原子”啊?正当人们为物质世界的基础重新变得复杂、从而对其最初的哲学信念(即: 【简单 美】应该是自然的一个基本属性 )产生一些怀疑的时候,在 20 世纪初,人们及时发现了【电子】【质子】和【中子】!而元素周期表中所有一百多种复杂而不同的【原子】(元素),其实都是由这三种【基本粒子】构成的!( 泡利在此基础上,加上他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对元素周期表做出了完美的解释,这是他获得 1945 年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人们由此重拾对上帝或自然界【简单 美】的坚定信念! (4) 如上一篇所述,这样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简单”世界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人们在宇宙射线以及高能加速器中,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各种太多新奇的粒子。。。出于对【简单 美】这种已经被历史“证明”是相当成功的信念,人们进一步的探索发现,【质子】【中子】以及其它许多新发现的粒子并不“基本”,而是由更底层的所谓【夸克】复合而成的。 物质结构与构成的简化示意图 目前,我们相信,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 “ 砖块 ” 如下: 万物都是由【夸克】家族和【轻子】家族这些不同的 “ 砖块 ” 构成的。 以前所知道的【质子】【中子】【介子】以及乱七八糟的【奇异子】等,都只是【夸克】的不同组合,通称为【强子】。 而【电子】【 μ 子】【 τ 子】以及它们各自对应的【中微子】是独立于夸克家族的,被称为【轻子】家族。 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家谱 二傻在此最好将上图解释一下,否则大家对一大推“子”容易发晕。 (1) 构成万物的基本“砖块”,是左边的所谓【费米子】家族,而费米子家族包括【夸克】家族和【轻子】家族。不同【夸克】可以复合成不同的【强子】(如:【质子】【中子】【介子】【奇异子】等)。物质的基本“砖块”,即所谓【费米子】,是自旋为半整数的基本粒子!这样才能受到【泡利不相容原理】约束,这些“砖块”才不会挤在一起, 我们的物质世界才不会 “ 垮塌 ”! (2) 右边那四个,是将这些“砖块”粘合在一起(能够传递各种相互作用“力”)的那些东东,叫做【玻色子】。它们的自旋是整数的、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约束,所以能够发生【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即在一个空间点上允许存在无数多个【玻色子】。。。所以,将“砖块”粘合在一起的“力”,原则上允许无穷大! 我们这个世界才不会 “ 散架 ” ! 关于这几个【玻色子】都是些啥东东,请大家耐心往下看便是。。。 (3) 而最底层的就是那个著名的【 HIGGS 】。。。 大家先别急!这部分将在第( 3 )集再细讲哦?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人类发现这些东东,就象一层层打开“俄罗斯套娃”那样简单直接哦?关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砖块”的任何理论,都必须同时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否则,这些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这些“砖块”到底是如何互相勾结并“搭建”成我们所观察到的丰富多彩的宏观世界! 俄罗斯套娃 事实上,正如在物理学历史上所真切发生的那样,在人类所认识到的 “基本粒子”表 和 “相互作用力”表 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而且微妙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顺着对于【力】这个概念,简单整理一下人类认识的历史轨迹: 【力】这个东东,其实是人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性认识】而得到的一种【抽象概念】 --- 举物,手臂需要用“力”;爬山,腿脚需要用“力”;人在地上有“重力”,而人在水中有“浮力”;两块兽皮摩擦会产生“电力”,而天然磁石之间又有“磁力”。。。。。。至于这些“力”到底是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其实并不清楚!( 希望科学网上至少没人会把“魅力”也当作一种“力”吧?哈哈! ) 人类对【力】第一次有了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认识的,应该算是【牛顿】的万有引力! --- 凡是带有【质量】的东东,它们之间都存在一种【引力】,其相互作用规律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发现,确确实实让人们感到自己窥视到了一点点【上帝(自然)之美】! 牛顿在自己家构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十分精致! 有朋友到访,看到此模型,大为惊叹:“呀!如此精妙的模型,谁造的?” 牛顿曰:“天然的!” 朋友不信:“如此美妙的东东,怎可能是天然的?” 牛顿又曰:“那,比这更精妙万倍的真实的太阳系,为啥就是天然的呢?” 人类对【力】第二次重要的飞跃性认识,应该是各种【化学力】的发现! 如前述,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早就“感觉”到了各种“力”:除了能远距离感受到的重力(万有引力)之外,还有许多近距离的诸如浮力、摩擦力、空气阻力、将各种物质黏合在一起的“粘合力”、用手推物体的“体力”、煮水时出现的“蒸汽压力”,等等等等。。。 在【道尔顿】新原子(分子)论出现之后,人们渐渐认识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各种“力”,其实都是组成物质的各种中性【分子】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短程力】的后果,这种短程力被称为【范德瓦尔斯力】。而将不同【原子】粘合成【分子】的,则是各种各样复杂的短程【化学键(力)】。 人类对【力】第三次最重要的飞跃性认识,应该归功于【麦克斯韦】! 如前述,远古的人类就知道两块兽皮摩擦会产生“电力”,而天然磁石之间又有“磁力”,还有天上老会出现吓人的“雷电力”。。。 经过无数天才的努力,人类终于在【麦克斯韦】这里达到了认识的巅峰! 至此,人类认识到:【电力】和【磁力】其实是同一种力【电磁力(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甚至【光】都是一种【电磁波】!( 这段科学史极其精彩,它对现代工业的影响、包括对 20 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规范场理论的理论贡献,都完全需要另文专著! 二傻窃以为:如果中微子“超光速”被证实,人类很可能要回到麦克斯韦理论,重新开始漫长而艰难的探索旅程。。。那时候,估计【尼古拉 - 特斯拉】的一些封存理论可以公诸于世了。。。嘿嘿! ) 人类对【力】第四次重要的认识,就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子】和【原子结构】被发现之后。由于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等量负电荷的【电子】们在原子中的“整体电中性”,当两个原子相距很远的时候,它们之间是没有【电磁相互作用】的;但是,由于正电荷与负电荷在原子内部分布的不均匀(原子核集中在中心狭小区域,而多个电子在外围广阔空间游荡),当两个原子相距很近的时候,这种不均匀的电荷分布就会产生一些“剩余”的电磁力外泄 --- 这便是所有所谓【化学键】和【范德瓦尔斯力】的起源! 至此,人类终于将无数乱七八糟林林总总的“力”,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 【1】 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2】 电磁相互作用 其它所有的“力”,都是这两种相互作用的不同层次的表现而已!真伟大! MY GOD ! IT’S REALLY PERFECT ! 大家先别急着叫好!在继续往下讲之前,二傻觉得必须暂停一下。 也许应该先把几个重要的“物理图像”澄清清楚为好,否则后面还是容易犯迷糊? 首先,【力】必须是有“力源”的!对吧? 【万有引力】的“力源”就是【质量】;【电磁力】的“力源”就是【电荷】。 其次,【力】的传递是需要“媒介”的,对吧? 哎?那个谁说了:万有引力就不需要媒介,是一种【超距作用】! 哎?哪个谁又说了:俺知道所有力的媒介都是【以太】! 哈哈!这些大概是【牛顿】和【笛卡尔】说的吧? 都啥时候的事了! 还记得我们讲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是啥年代了吗? 已经是 20 世纪初了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出来了嘢!哈哈! 长话短说,由于老爱的狭义相对论说了:“超光速不允许存在!” 关于【力】的传递是需要“媒介”的这个“假说”,反正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共识!只是我们比以前的【以太说】更进步的地方在于: 不同的“力”需要不同的“媒介”来传递,我们把它们称为【场】 --- 传递万有引力的叫【引力场】, --- 传递电磁力的叫【电磁场】 OK ? MY GOD ! IT’S REALLY WONDERFUL ! 大家先别急着欢呼!还有个重要概念没讲呢。 还记得我们讲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是啥年代了吗? 已经是 20 世纪初了嘢!【量子力学】已经出来了嘢!哈哈! 在量子力学创建初期,人们就发现电磁场必须是【量子化】的!就是说原来连续的【电磁波】必须被看成一个个量子化的【光子】才行!否则无法用伟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来完美解释【黑体辐射】的功率谱,也无法解释【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没有因为【相对论】得诺奖,却因为【光电效应】得了诺奖。。。这部分内容亦是极为精彩,需要另文详细解说 ) 另外,大家还记得【狄拉克】吗? 就是试图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并预言了【反电子】的那个? 从狄拉克开始,又是一大堆天才(包括 Feynman 、 Schwinger 、朝永振一郎等)的共同努力,终于成功地将【(狭义)相对论】、【量子论】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结合在一起了,结果就是人类目前最最伟大的理论之一:【量子电动力学】!(简称 QED )。。。其对于【精细结构常数】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之间的误差,据说目前达到了吓人的小数点之后 十几 位!!! 哎?哪个谁说了:二傻是不是跑题了啊?什么乱七八糟的! 哈哈!其实二傻正要讲一个重要概念。 那就是, 在【量子电动力学】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物理学家们渐渐建立起了这么一个基本图像: 所有传递【相互作用力】的【场】,其实都是有其相应的【场量子】在实施传递作用的! 对于【电磁场】而言,这个【场量子】就是【光子】! ( 对于【引力场】而言,它就是【引力子】。。。这是后话,麻烦较多,暂且按下不表 ) 好了!可以继续了。。。 在继续之前,大家千万记住以下几个概念或图像哦: ( 1 )【力】的出现是有源的,其源为【荷】(电荷、质量) ( 2 )【力】的传递是有媒的,其媒为【场】(电磁场、引力场) ( 3 )【场】的作用是量子化的,其作用传递子为【场量子】(光子、引力子) MY GOD ! IT’S REALLY INCREDIBLE !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这之后,人类又预言且发现了啥新东东? --- 【β衰变】中的【中微子】! --- 宇宙射线中的各种【π介子】【μ子】【 τ 子】和【奇异子】! 这些新东东,显然无法用以前人类所知道的【万有引力】或【电磁相互作用】得到合理的解释! 先不谈【β衰变】。。。 大家还记得【盖 - 曼】对于宇宙射线中各种新发现的粒子提出的【夸克】假说吧?就是说:原先以为最基本的【质子】【中子】(包括【介子】和【奇异子】们)其实并不基本!它们都是由更基本的底层粒子【夸克】们复合而成的!为了解释实验观测到的种种现象,人们猜测应该有如下六种“味道”的【夸克】 : 上夸克 u 、下夸克 d 、奇异夸克 s (盖 - 曼最初预言的) 糜夸克 c 、底夸克 b 、顶夸克 t (后来补充的) 比如: 【质子】就是由三个【夸克】( uud )复合而成的; 【中子】也是由三个【夸克】( ddu )复合而成的。 这些夸克的名字不重要!其实就是乱起的! (比如:【Charm】夸克,中国人就有叫【糜夸克】或 【魅夸克】或 【灿夸克】或【璨夸克】或【婵夸克】的。。。嘿嘿!) 重要的是它们的性质! 而且千万别忘了,本篇的主题是讲【相互作用力】的哦? 让我们直接进入本节的主题 : 【质子】是带 1 个电荷的,对吧?【中子】是电中性的,对吧? 如果它们都是由三个不同夸克复合而成,那么, 【夸克】应该是带 1/3 或 2/3 电荷(或正或负),对吧? 好!问题出来了! 由于电荷之间存在“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电磁力】,那些同样的【夸克】是如何被“粘合”在小小的【质子 (uud) 】或【中子 (ddu) 】里面的呢??? 一定存在一种比【电磁力】更强的【力】,才能将【夸克】们粘合起来! 这种新的【力】,就叫【强力】!(强相互作用)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复习一下刚才所说的关于【力】的几大通用要素: ( 1 )【力】的出现是有源的,其源为【荷】(如:电荷) ( 2 )【力】的传递是有媒的,其媒为【场】(如:电磁场) ( 3 )【场】的形式是量子化的,其作用传递子为【场量子】(如:光子) 那么,【强力】的“源”、“媒”和“子”都是啥呢? 我们称之为: ( 1 )【强力】的出现是有源的,其源为【色荷】 ( 2 )【强力】的传递是有媒的,其媒为【强场】(亦称【胶子场】) ( 3 )【强场】的形式是量子化的,其作用传递子为【胶子】 由此,物理学家们模仿【量子电动力学 QED 】建立起了【量子色动力学 QCD 】。 只是 QCD 要比 QED 复杂很多! 比如: 【电荷】只有两种:或正或负; 而【色荷】却要求有六种:红、绿、蓝(模仿三原色起的名字),和它们的反色。 【光子】只有一种; 而【胶子】却要求有 8 种! 哇塞!真复杂! 可惜即使到现在,我们也还没有谈到【β衰变】吧? 这便要涉及到另外一种【力】 --- 【弱力】(弱相互作用)。。。 1896 年,贝克勒( A. H. Becquerel )发现铀的放射性; 1897 年,卢瑟福( E. Rutherford )和约瑟夫 · 汤姆孙( J. J. Thomson )通过在磁场中研究铀的放射线偏转,发现铀的放射线有带正电,带负电和不带电三种,分别被称为 α 射线, β 射线和 γ 射线,相应的发出 β 射线衰变过程也就被命名为【 β 衰变】。 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包括在 1930 年预言了【中微子】的泡利、在 1934 年首先建立了【中子 β 衰变理论】的费米、以及 1958 年费曼和盖尔曼与马尔萨克和苏达珊两组理论家几乎同时提出的 “V - A” 理论,改进了费米理论。。。。。。 简言之,在【 β 衰变】过程中,实际上发生的事情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了【质子】,同时放出【电子】和【中微子】。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存在一种新的【力】,它完全不同于已知的【万有引力】和【电磁力】。 它能在原子核内,将【中子】变成【质子】! 这种新的短程【力】,人们称之为【弱力】(弱相互作用)。 在【强子】的【夸克】模型建立起来后,人们对这种【弱力】的性质就更加清楚了: 由于【中子】是 udd 夸克的复合粒子,在 β 衰变发生时,中子( udd )内的一个下夸克 d 在释放一【 W 玻色子】后,随即衰变成一上夸克 u ,于是中子( udd )就变成了质子( uud )。随后 W 玻色子衰变成一个电子及一个中微子。 于是乎,按照前述关于力的通用规则,对于这种能引起【夸克】改变其“种类”(学名叫【味】)的【弱相互作用(力)】: 其“源”(弱荷)乃称做“味”(就是夸克的 6 个种类: u,d,s,c,b,t ); 其“场”自然就叫“弱相互作用场”; 其“子”自然就叫“弱相互作用玻色子”。。。 OK ? 对【弱相互作用】的后续研究,引发了上世纪后半页真正伟大的东东。。。( 再往下就要涉及诸多真经了!所谓的上帝粒子 HIGGS 和伟大的规范场理论都要出场了。。。二傻准备在本系列的第 3 集再深入讨论之 ) 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人类以为: 【 结论 1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费米子】“砖块”复合而成的,这些“砖块”包括【夸克】家族和【轻子】家族。 【 结论 2 】将各种“砖块”粘合在一起的,是各种【玻色子】,这些【玻色子】其实是各种相互作用力场的量子化作用“传递子”。 【 结论 3 】世界上的所有相互作用(力场),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我们把其“源”、“场”和“子”一并写出)如下: l 万有引力(质量、引力场、引力子) l 电磁相互作用(电荷、电磁场、光子) l 弱相互作用(味荷、弱矢量场、弱矢量玻色子) l 强相互作用(色荷、胶子场、胶子) 大家晕菜了吧?这么复杂? 数数我们现在有多少种“基本粒子”(还不包括万有引力) : (1) 作为“砖块”的【费米子】:有 6 种【味道】的夸克,每种味道的夸克又可以有三种不同【颜色】,这就有 18 种夸克!再加上 6 种轻子,我们共有 24 种“砖块”! (2) 作为“粘合剂”的【玻色子】: 1 种光子、 3 种弱玻色子、 8 种胶子,我们共有 12 种“粘合剂”! 哎?哥们!总共有 36 种“基本粒子”嘢?! 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啊?! 怎么离最初那个所谓的 【 上帝之简单 美 】 越来越远了呢?! 哈哈!看来是 【 YANG-MILLS 规范场理论 】 隆重登场的时候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特别快讯】 美国每日新闻网站12月22日报道:伯明翰大学和兰开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分析【LHC】的ATLAS实验数据后,确信发现了标准模型所预言的一种新粒子【chi b (3P)】,它是由一个【底夸克】和一个【反底夸克】构成的中间玻色子,类似最早发现的【π介子】。。。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20067 次阅读|241 个评论
上帝粒子HIGGS的前生今世(1)
热度 92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12-14 18:13
上帝粒子HIGGS的前生今世(1)
上帝粒子 HIGGS 的前生今世( 1 ) 最近全球科学界正在发生两件真正的大事: 【1】 中微子被发现有超光速的迹象。 【2】 HIGGS 上帝粒子被发现有存在的迹象。 第一件大事,可以动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础!百年来的物理学可能要重写! 第二件大事,可以基本确认【标准模型】的可靠性!于是乎,近半世纪以来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规范场理论】( Yang-Mills 理论)可以得到非常坚实可靠的“实证”地位,其地位将完全可以媲美爱因斯坦的时空协变性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解释。 对于第一件大事, 99% 的物理学家不相信(或者,更确切地说,不希望)它会被证实,否则,大家的江湖地位不保。。。犹如发生暴力革命一般,原先的华尔街精英,都要开始重新学习如何养猪种地。。。 对于第二件大事,希望其结果为阳性或阴性的物理学家的比例估计是一半对一半,其中希望 HIGGS 存在的应该是年龄较大的一批。。。虽然霍金年龄也不小,他却不希望 HIGGS 存在,因为他本人对标准模型毫无贡献可言! 关于第一件大事,二傻以为,其结果为阳性的概率,与“ 光速目前已经变大 ”的概率,是差不多大(小)的。。。如果真的发生“超光速”了,估计目前尚活在世界上的所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都必须赶紧自己去解释其原因何在了。。。有些诺贝尔奖可能要被要求退回也没准?嘿嘿! 关于第二件大事,象二傻这样在寺院外看门扫地的,倒也允许评论几句。 所谓【标准模型】到底啥意思?所谓【 HIGGS 】到底啥东东? 简单地说,【标准模型】本质上是关于世界上所有物质的构成的一种【唯象 唯物】模型。(与之相对应的是类似古希腊的【土、气、火、水】理论和中国的【阴阳】和【金木水火土】等【形而上学】理论) 人类对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多样性一直很迷惑!通过金属冶炼和炼金术探索(化学反应),人们却又隐隐约约觉得在物质的多样性后面,似乎隐藏着一些共性!而对这些共性的探索,大致分化出两种思路: 一种是【还原论】:认为物质的表观复杂性,来源于其结构的复杂性,而组成各种复杂结构的一定是有下一层更基本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应该是不太复杂的。(这便是所谓【唯象 唯物】的所谓科学理论。) 另一种则是【关系论】:认为物质(甚至包括事物)的表观复杂性,来源于其关系的复杂性,而组成各种复杂关系的一定是有一些基本的关系的不同组合而形成!而这些基本的关系应该是不太复杂的。(这便是所谓【形而上学】如《易经》诸如此类的理论) 这两种思路,从古到今,都一直有人在研究。。。 二傻不知道最终哪个方向是赢家! 到目前为止,唯象 唯物的还原论,在科学上占了绝对上风。。。只因为其成就斐然! 下面将是对【科学的唯物唯象的还原论】非常简要的历史回顾。 即便是简要的“近代百年史”回顾,却也有几条独立并行的线索,需要话分三头说。 【话分三头说之第一头】 大约 2500 年前,【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不可分的【原子】构成。。。后来, 19 世纪初【化学】的发展,【道尔顿】的新原子论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一直到目前都是我们化学工业的基础。。。 然后,对原子(元素)这个所谓不可分层次的突破线索,突然就奇迹般偶然出现了: 1896 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1897 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这些新的观测事实说明,所谓物质最基本构成的【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 于是,大家很想知道【电子】这个东东在【原子】中到底是如何存在的? 1911 年,【卢瑟福】巧妙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原来【原子】中心有个质量很大而尺寸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其外面的广阔空间里转悠呢。。。( 如果当时没有几乎是同时发现的【放射性】,即高能【α粒子】这个大自然提供的天然探索工具,那么原子结构的发现可能要推迟许多年 )。 1918 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现可以打出【氢原子核】,却没有更小的东东了!这就是所谓【质子】。然后为了解释实验中的动量能量电荷守恒问题,他又预言了一种不带电但质量和质子一样大的【中子】,而【原子核】就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这个不带电而且容易衰变因而很难被探测到的【中子】,后来,被【查德威克】在 1932 年发现了! 【卢瑟福】的成功,特别是不带电【中子】的发现(由于不带电,没有库仑力,【中子】可以轻易打入原子核,引发裂变),激发了人们疯狂的【原子核】轰击实验!于是加速器开始建造,从 1930 年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开始,到 1995 年美国拒绝为超级超导对撞机 SSC 继续投资,再到目前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的高调运行, 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变成了巨型加速器工厂的设计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员 。。。(希望俺师兄不要生气哦? )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局部(ATLAS) 【话分三头说之第二头】 在有一拨人拼命轰击原子核想知道里面到底还有啥东东的时候,另一拨人却开始了精细研究 --- 想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具体分布和运动行为到底是怎样的?有层次吗?象太阳系吗?云云云云。。。这个问题从【玻尔】开始,经过无数天才的共同努力,终于在 1920 年代末期成就了【量子力学】理论! 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普朗克、德布罗意、泡利、玻恩、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 由于此部分内容过于丰富,而且大家都略知一二,二傻拟以后另文细谈 ) 【话分三头说之第三头】 老爱!大家把老爱忘了吗? 20 世纪初,正当科学的主流在轰轰烈烈地探索物质基本构成和结构的同时,一个大脑袋上长着一头乱发的专利局年轻职员,却在偷偷研究物质存在于其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性质!。。。唉?他竟然成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让无数英雄尽折腰!( 由于此部分内容过于丰富,而且大家都略知一二,二傻拟以后另文细谈 ) 世界牛人合影的照片 前面,二傻【话说三头】,希望大家没有被弄糊涂: (1) 第一头:物质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2) 第二头:物质基本构成(基本粒子)的运动规律; (3) 第三头:对物质所“存在于其中”的时间、空间和质量等“背景”内涵的理解。( 由于相对论将质量与时空弯曲视为一个东东,原来作为粒子内秉性质的质量,好像也可以当作“背景“的一部分??? ) 在 20 世纪初期的新思想、新发现大爆炸时期,是个人就能发现点重要的东东,如大民科【德布罗意】等。。。但是,唯有通晓三头的天才,才能做出些留名几十年的东东!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人物就是【狄拉克】!他花费了很多心血,试图将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统一起来。结果他不仅从数学上解释了泡利所说的粒子【自旋】假说的必要性,而且预言了【反电子】的存在!这个预言的【反电子】很快就在 1931 年被发现了。(现在我们相信,所有构成物质的粒子(费米子),都是有其反粒子的) 同样在 1931 年,泡利开始研究另外一种放射性【β衰变】,实验发现该过程中的系统的动量、能量和角动量不能同时守恒!为了维持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守恒律】,泡利设想:如果在【β衰变】中有一种未知粒子, 它没质量、不带电,却带有能量和角动量 ( 二傻注:真是胆大包天!简直与民科无异! ),那么三个【守恒律】就都能同时满足了。这个东东,就是著名的【中微子】,其实人们直到 1960 年代才找到其存在的证据! 然后,在 1934 年,【汤川秀树】为了解释将众多质子和中子紧密结合在小小的原子核中的那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必须能克服质子之间的库仑排斥力),借助量子电磁场理论中【电磁相互作用是交换虚光子】的图像,他假设了一种能传递强大核力的【介子】概念。。。 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前面人类已经掌握的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知识,却已经足够用来制造原子弹了! 二战结束后,人们对原子核结构的强烈兴趣继续发酵。由于预言中传递核力的【介子】的质量很大,而当时的加速器能量太小,不足以发现它。于是,人们开始求助于天然实验室【宇宙射线】,因为人们早知道宇宙射线中存在大量能量极高的粒子,而能够显示宇宙射线粒子运动轨迹的【云雾室】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研究设备。 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发现往往是【涌现】出来的!不知道这在【科学学】的研究中是否得到过一些令人信服的说法?除了 1920 年代量子力学爆发过这种现象,在 1947 年,这种惊人的涌现再次出现了!(二傻注:希望与罗克韦尔事件无关哦? ) 首先,人们终于从宇宙射线中找到了汤川秀树在 1934 年预言的【π介子】存在的证据! 而且,人们还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数量更多的所谓【μ子】以及质量巨大的【 τ 子】,它们除了质量更大而且会衰变,其它性质与【电子】一模一样! 物理学家们晕菜了:大自然为何需要不同类型的“电子”呢? 更稀奇的是,通过分析云室中那些奇特的 V 型轨迹和 K 型轨迹,人们还发现宇宙射线中也存在大量与质子、中子性质相近的所谓【奇异子】! 物理学家们更晕菜了:大自然为何需要不同类型的“质子或中子”呢? 在此之前,人们相信自己对宇宙万物的构成已经很清楚:万物皆由【质子】【中子】【电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构成,最多再包括一个与【β衰变】有关的怪异的【中微子】(泡利在 1931 年猜测的,直到 1960 年才被发现其存在的证据)。 现在突然发现在宇宙射线中存在这么多莫名其妙的新粒子,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原先以为的构成万物的所谓基本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其实不是基本的,或许它们本身也是由其它更为基本的基本粒子复合而成的? 在此大背景下,盖曼( M. Gell-Mann )首先提出:也许,所有的核物质(当时只有【质子】【中子】、汤川秀树的【介子】和新发现的所谓【奇异子】)都是由更底层的三种基本粒子构成的,他把它们叫做【夸克】,分别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和它们的反物质对应)。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构成,而介子由两个夸克构成,而各种新发现的奇异子也都是这些夸克的不同组合。( 中国当时也有物理学家提出【层子】模型,也是类似于【夸克】这样的底层模型建构尝试,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无疾而终。 ) 盖曼的夸克模型,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但是,盖曼在 1964 年预言了一种由三个【奇异夸克】构成的粒子,后来被称作【Ω子】,真的被发现了! 至此,夸克模型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恰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直到其中空缺的 3 个元素镓、鍺、鈧在 20 世纪初被发现之后,才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一样。) 于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砖块”又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了: 万物都是由【夸克】家族和【轻子】家族这些不同的“砖块”构成的。 以前所知道的【质子】【中子】【介子】以及乱七八糟的【奇异子】等,都只是【夸克】的不同组合, 通称为【强子】 。 而【电子】【μ子】 【 τ 子】 以及它们各自对应的【中微子】是独立于夸克家族的,被称为【轻子】家族。 仅仅知道构成世界万物的各种不同基本“砖块”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还必须了解这些“砖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规律。而人类对这两部分的探索从来就是纠缠在一起共同发展的。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补遗】: 回头看看,觉得对【自旋】的发现漏了一段比较重要的历史: 在量子力学创立的过程中,对原子光谱的实验是其理论最重要的检验证据。比如氢原子光谱。 后来,实验发现,在磁场中原子光谱有些奇怪的分叉。。。 192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两个大学毕业生【古德斯米特】和【乌伦贝克】提出: 如果假设所有的电子都有一个角动量(自旋惯量),则磁场中的这种分叉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释。 泡利一开始极力反对这种“无稽之谈”! 后来,却很快成了坚定的的支持者!而且大大发展了那两个年轻学生的思想。 在研究氦原子(双电子系统)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并用其完美解释了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性。 结果,1945年,泡利因此得了诺奖。 而那两个年轻学生没有得奖。。。(貌似有些不公正哦?嘿嘿!)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30415 次阅读|267 个评论
现代物理学勘误(三)--标准模型
llllaa 2009-9-3 16:21
写在前面:本文中之观点均为非主流观点,如果您是学生或者非物理学专业人士,最好不要读此文以免被误导,如果出于好奇您一定要读,请一定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本文中之观点。欢迎您发表自己的看法。 3、标准模型 这个理论基本上可以全盘否定,夸克是杜撰出来的并不存在的粒子,当然更不存在什么三种颜色,与之相关的什么色动力学、渐进自由也可以休息了,我这样说有些人要跟我拼命了。 其实标准模型是一种过于简略的排列组合的产物,它把单位电荷(电子和质子)的1/3看作基本电荷,无非是为了组合出已经发现的几种粒子,其实非稳定粒子的种类远远大于这个数量。那么如果假设夸克带电量为1/6或1/9,那么包括的粒子种类会更多,但是不存在的粒子也更多,这都是这一类理论所无能为力之处。 更不用谈如果把轻子也包括进来,那么排列组合的方法就更可笑了,那会排列出亿万种基本粒子。即便只有三个颜色,还需要渐进自由理论来解释夸克无法单独存在以及大量粒子的短命,那么假如有9种颜色或者n种颜色,不知道需要学者们创造出什么离奇理论来解释,所以说此路不通。 可以说现代粒子物理通过加速器等手段,寻找各种新粒子的研究方向出问题了,那些短命粒子其实是不同能量状态导致的不同质量和电量的粒子,其种类数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他们都不是一种新基本粒子或者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意义。
个人分类: 物理|36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红猪]粒子物理学:打破标准模型的竞赛
eloa 2008-12-8 09:03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2008-12-6 星期六 11:07 原文在 这里 。作者:Geoff Brumfiel 译者:fwjmath 译者简介:fwjmath,只会学术的宅男1,正业为数学,爱好捣鼓自然科学,在外求学中,算是大二。个人博客是 http://fwjmath.spaces.live.com 。 在基础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它叫标准模型,但科学家却觉得它的成功令人沮丧,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击败它,创造一个超越它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大型强子对撞机就是最近的尝试之一,但它并非击败标准模型的不二法门。Geoff Brumfiel 对每个尝试在对撞机全速运行之前摘取大奖的竞争者进行了一番调查,让我们跟去看看吧! 它威力强大,它令人生厌,它注定灭亡,这就是物理学家眼中的标准模型。它是一台由方程组成的数学机器,描述了所有已知的物质结构,从原子到星系无一漏网。它描述了自然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中的三种: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它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预测了一个又一个实验的结果。尽管威力如此巨大,它还远未完善。它的数学结构非常随意,其中还穿插了很多不严格的常数,但最困扰科学家们的是它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向它引入最后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的所有尝试。 所以,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标准模型建立之后,物理学家们就一直在尝试超越它。实际上,他们必须用与它那些近乎完美的方程预言的结果相反的实验数据来推翻它,然后再从废墟上重新建造一个更新更好的理论。坐落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内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正是推翻这个模型的最新尝试,也是许多人认为最可能成功的。它供应的巨大能量将会使粒子加速到标准模型力所不达的领域。在打破僵局的竞赛中,到目前为止,LHC 是最受欢迎的,Frank Wilcezk 说。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是 200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他和其他两位得奖者的获奖工作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一描述强相互作用力的量子色动力学。 但 LHC 并不是这场游戏的唯一玩家。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超越标准模型的方法:有的寄希望于粒子加速器;有的寄希望于对罕见事件的精细测量;有的还寄希望于太空观察得到的结果。在 LHC 全速运转之前它的第一份实验结果至少要到明年夏天才能出来(请参看势不可挡的对撞机一节)其中一些研究团队认为他们还可以为胜利放手一搏。他们的任务相当艰巨:标准模型可是相当难以对付的,它已经成功抵挡住了所有简单明显的攻击。要想打败它,科学家们需要前所未有的精确实验,大量的实验数据,还要加上不少的运气。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跃跃欲试的物理英雄吧! Tevatron 在 LHC 全速运转之前,世界上另一个重量级的粒子加速器已经在全力奔跑,争取打破标准模型了。自 2001 年以来,坐落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费米实验室的 Tevatron 就不停将质子和反质子加速到万亿电子伏特的对撞能级了。 这只是 LHC 最高对撞能量的七分之一,但在探求新物理的过程中,对撞能量并不代表一切。能创造出标准模型以外的粒子的碰撞事件非常罕见,所以加速器运行时间越长,积累的数据越丰富,它就越有机会作出新的发现。因此,至少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Tevatron 还能继续在数据积累方面领先于 LHC。即使是在 2009 年夏天,Tevatron 在数据上也还会超过它的新竞争者好几倍。 而现有的这些数据似乎提示我们,一些超出标准模型的东西已经出现了。这种提示虽然诱人,但仍不确切。与标准模型不符的结果之一就是对奇异 B 介子(Bs)的测量。奇异 B 介子是由一个奇异夸克和一个反底夸克组成的,在介子的世界中算是非常重量级的了。根据电荷-宇称对称性,标准模型预言奇异 B 介子和它的反粒子(由一个反奇异夸克和一个底夸克组成)的衰变路径相同。但测量结果提示我们,它们俩的衰变路径有些差异。据 Tevatron D-Zero 实验的发言人 Dmitri Denisov 所言,这种差异在将来的探索中可能会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可能意味着存在未知的粒子或者法则。无论如何,这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测量实验,Denisov 说。 而据 Tevatron 的另一个主要实验对撞探测器(CDF)的发言人 Robert Roser 补充,其实奇异 B 介子反常并不是加速器中出现的唯一奇怪现象。顶夸克-反顶夸克对衰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征也迷住了他,但他也承认这个结果远未被确认。然而,以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反常信号的重要性,Roser 说,如果你不断积累数据,(这些可能的反常情况)其中之一可能会变成事实。 但 CERN 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 John Ellis 对此持怀疑态度。据 Ellis 所言,不错,Tevatron 也许能给出一些诱人的提示,但在 LHC 重装上阵之前它看起来不会作出什么决定性的发现。他指出,在粒子物理学的世界中,在测量精确度达到小于 5(5个标准误差,相当于 99.99994267% 的精确度)之前,任何结果都不能被称为发现。要达到这样的测量精度,我们需要的数据远比 Tevatron 目前累积的要多,这个目标在它的新对手超过它之前恐怕难以达到。我认为这对于 Tevatron 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Ellis 说,我认为他们不可能在 LHC 开始扫荡之前到达目标。 宇宙 当高能物理学家们集中在他们的机器的控制室里时,另一群物理学家正在仰望星际。他们希望在那里能找到打败标准模型的武器如果宇宙肯配合的话。 他们的航天器主要寻找的目标是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暗物质是一种无法捉摸却可能占据宇宙中高达 85% 质量的物质,只有通过它对星系的引力作用和对宇宙形状的影响,天文学家们才能知道暗物质的存在,除此之外它与组成恒星、行星和我们人类的普通物质几乎没有其它任何相互作用。据推测,暗物质可能是由那些很少甚至从不与普通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粒子组成的一片云雾。没人知道那些粒子会是什么,但它们肯定不在标准模型内。 (译注:经 QueenKerene同学指出,除了暗物质之外宇宙中还有暗能量。暗能量换算后所占宇宙质能比例大约是70%,但如果不计算暗能量的话文章的说法是成立的。) 暗物质候选者之一来自所谓的超对称理论,这个理论预言标准模型中的每种粒子在标准模型外都有一个较重的超对称伙伴。在这些超对称伙伴粒子中最轻的是中性伴随子(neutralino),而超对称理论预言它的性质正好与暗物质相同。 我们不能通过天文望远镜或者轨道卫星等方式直接看到中性伴随子本身,但偶尔会有两个中性伴随子会相互碰撞然后湮灭,这时它们会产生一簇普通粒子,而轨道探测器正好可以探测这种粒子簇。PAMELA(Payload for Antimatter Matter Exploration and Light-nuclei Astrophysics,物质反物质探索与轻核天体物理研究有效载荷)项目已经发现了一条有趣的线索。装载在卫星上的仪器已经非正式地报告了正电子的过剩,这些正电子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时被制造出来的(参见 Nature 454, 808; 2008)。这是个漂亮的结果,看过 PAMELA 数据的 Graciela Gelmini 说,她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家。但她补充强调,由于测量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多留个心眼。 而最近发射的另一个卫星或许也能探测到中性伴随子匆匆湮灭时发出的一些信号。价值 6.9 亿美元的费米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原名 GLAST)是一个用于全天探测超高能光子的太空设备,而这些超高能的射线有可能是由中性伴随子湮灭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在这个轨道探测器的天图上看到一片无处不在的云雾。这将会是一个非常、非常惊人的特征信号,项目科学家 Steven Ritz 说,他在马里兰州 Greenbelt 隶属于 NASA 的 Goddard 空间飞行中心工作。 据伊利诺依州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 Michael Turner 说,如果这样的特征信号能及时被识别和确认的话,它就有机会在打破标准模型的竞赛中打败 LHC。但他也指出,尽管天体物理学在学术上可能会是第一个作出如此发现的领域,但它能做的也就只能是这些了。正电子、射线和其它的特征信号只能粗略地给出新粒子质量的可能范围,但对于超对称理论却什么贡献都做不了。正因为这样,很多问题将会仍然存疑,Ritz 说,而这些问题要等 LHC 来解决。 势不可挡的对撞机 就像《自然》杂志之前强调的那样,在日内瓦附近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将要开始运转了。但在这台机器产出可以正式发表的科学发现之前,科学家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在操作员微调对撞机主体时,其他科学家也要让分布在粒子加速环旁边的实验仪器正常运行。 要启动一个如同高楼般大小的探测器绝非易事。每一台设备都是由成千上万个小探测器构成的,而为了追踪质子对撞时产生的粒子,所有这些探测器都要完美地同步运作。据 ATLAS(A Toroidal LHC ApparatuS,回型 LHC 实验装置)实验的发言人 Peter Jenni 介绍,现在他们正在利用宇宙射线来同步这些探测器。然而,追踪真正的粒子对撞过程需要的远不止这些。对撞的质子束每秒会产生数以亿计的事件,每个事件各自包含着数百甚至上千个从对撞点飞出的粒子碎片。由于这些小探测器是为了追踪每一个粒子而设计的,它们产生的数据量将会远远超过实验物理学家的处理能力。幸好绝大多数的碰撞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粒子产生,所以实验者们给探测器安装了一些电子触发器,用以将那些有意义的碰撞事件分离出来。例如,一个简单的触发器会将产生了子的碰撞事件标记起来,因为子通常是由比较重的粒子衰变而来的。据 Jenni 所说,每种有趣的事件都会有一个为之设计的触发器来保存数据,而每个触发器都需要进行仔细的调整。 在对数据进行过滤后,科学家们还要对剩下的数据进行分析。此时,实验设备产出的数据会通过一个巨大的计算网格传送到数以千计的物理学家那里,这个计算网格连接了遍布全球的大学实验室,数据的每日处理容量达到 PB 级(1PB=1024TB,现今的个人电脑硬盘大小普遍是 0.1TB 左右)。据 CERN 的 CMS 实验(Compact Muon Solenoid,紧凑型子螺旋型磁谱仪)发言人 Jim Virdee 所说,这个计算网格的试运行情况良好,而 ATLAS 和 CMS 的团队正在使用计算机生成的示例数据练习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 Jenni 和 Virdee 都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早在 2009 年夏天就会看到 LHC 的第一批结果。在那时,对撞机应该已经在它的最高对撞能量 7Tev(万亿电子伏特)上运行了几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一切技术问题都会被解决。 LHC 会在它的第一次运行中就发现物理学上的新东西吗?有可能。这台对撞机的最高对撞能量是 Tevatron 的大约 7 倍,而后者是现今对撞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这是一个飞跃,所以原则上来讲我们几乎能在正式运行时立刻看到新的粒子,Virdee 说,你不需要多少数据就能超越费米实验室探索的前沿。 费米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们对这种看法持怀疑态度,这也是人之常情。据费米实验室对撞探测器的发言人 Robert Roser 所说,在 Tevatron 工作的物理学家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整领会到他们实验的特性。而据费米实验室 D-Zero 实验的发言人 Dmitri Denisov 所言,即使拥有更高的对撞能量,LHC 仍需要进行数量相当大的碰撞才能找到一些新东西。在一个探测器中仅仅让两个质子对撞是不够的,他说。 黑暗 别的物理学家选择了黑暗而非光明。在那些废弃矿井和交通隧道中,他们照看着他们洞穴里的高灵敏度探测器,这些探测器也许可以找到直接指向暗物质的证据,当中包括超对称理论中的中性伴随子(参看 Nature 448, 240; 2007)。 现在有好几种设计这种探测器的不同方案,但它们都遵循着同一个基本理念:拿一些你认为可能与暗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将它埋到地底来阻断宇宙射线等干扰因素,然后等待不寻常的事件。这就像在看着青草生长,Wilczek 说。 尽管这不是打败 LHC 的方法中最刺激的,但这些探测器取得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是 CDMS II(Cryogenic Dark Matter Search II,低温暗物质搜索二代),它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苏丹矿井下,正在不停收集着数据。它的运行者打算在年底前将它的灵敏度提升三倍。另一个位于意大利大萨索山一条隧道中,名为 XENON100 的实验项目同样也有机会比 LHC 更快得到初步的结果。这个领域成长得很快,竞争也很激烈,所以现在要在这里立稳脚跟不是件容易的事,XENON100 的项目科学家 Elena Aprile 说,她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这是个美妙的时代。 而处于所有这些期待的顶端的是一个研究团队声称他们已经在他们的探测器中看到了暗物质。在今年早些时候,同样位于大萨索山国家实验室的实验项目 DAMA/LIBRA(Dark Matter Large Sodium Iodide Bulk for Rare Processes,碘化钠晶体暗物质搜索)的研究者宣告他们在项目的新一代探测器中看到了暗物质的信号(Nature 452, 918; 2008)。但据实验仪器与其处于同一穹顶下的 Aprile 说,其他团队都被他们的发现难住了,现在还没有人能够确认这个信号,实际上,他们的结果似乎与其他团队的相互矛盾。我们的结果远非一致,她说。 尽管这些探测器正在跳跃式发展,它们也有死穴:它们探测的前提是暗物质与普通物质有相互作用,尽管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极其罕见。据 Ellis 说,这个前提不一定成立。对于他来说,这些实验就像在黑暗中射击。 但 Ellis 也承认,这些黑暗中的搜索也有可能比 LHC 更早发现些新东西。我觉得这帮找暗物质的人就像扑克牌里边的大王一样难以捉摸,他说。 中微子 对于那些想要在竞赛中打败 LHC 的科学家来说,接下来的几个月在咖啡因的催化下可能只会在他们记忆中留下努力工作的模糊印象。但研究中微子的物理学家们可能会好受些,因为他们早在十年前就在这个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 中微子是一族名为轻子的基本粒子的中性伙伴,平常我们熟悉的电子也属于轻子(译注:轻子有三种,分别是电子、子和子,它们分别有对应的中微子伙伴,所以共有三种中微子)。标准模型的原始版本预言中微子的质量为零,但实验物理学家们怀疑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每年他们探测到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量远少于理论预测。对于这种数量上的缺失,有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就是太阳发出的中微子可以在路上变来变去,从一种中微子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但只有在中微子有质量的情况下这种振荡才能实现。在 1998 年,中微子的这种振荡被位于日本岐阜县的超级神冈探测器抓了个正着,这个实验结果是对标准模型的第一个证据确凿的挑战,但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 但很不走运的是,据 Ellis 所言,标准模型只要对它的方程稍作修改就可以容忍中微子拥有质量了。我们比较容易就能加点什么东西进去(标准模型),他说。这样的话,尽管中微子研究者按理说已经撼动了标准模型,但他们的发现对正在探求新物理模型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并无助益。 但中微子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几个实验团队都在向他们的探测器发射中微子束,试图搞清楚中微子是如何振荡的。据哈佛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 Lisa Randall 所说,中微子振荡的精确细节可以帮助他们检验新理论模型的可行性。 另外,还有两个新的探测器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个来自欧洲的合作项目在靠近法国土伦的地中海海底布置了一个名为 ANTARES (Astronomy with a Neutrino Telescope and Abyss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中微子望远镜天文学与深空环境研究,缩写意为心宿二)的中微子探测器,而来自美国的另一个团队正在南极洲的冰川下安装一个名为 IceCube 的探测器。这两个探测器的设计思想是相同的:通过一串串的小型探测器来捕捉高能中微子冲击水或者冰的痕迹。ANTARES 在今年夏天早些时候就已经安装完毕,而 IceCube 的 70 串探测器才安装了大概一半。但据 IceCube 的首席科学家,工作在威斯康星大学的 Francis Halzen 说,现在 IceCube 的灵敏度已经是超级神冈探测器的五倍了。我们能作出新发现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他说。 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他们可能发现些什么,有可能是被困在太阳核心的暗物质粒子产生的中微子。但 Halzen 补充说,探测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东西都需要 LHC 进一步跟进。我认为这些(中微子探测项目)只是补充性的实验,他说,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更希望是第一个看到新东西的人。 成功在望? 这样的话,这些项目能否击溃标准模型呢?Wilczek 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还没有激动得坐不住,他说,如果我们看看以往的记录的话,似乎标准模型每次都坚持住了。他相信只有 LHC 才真正拥有打破现有格局的机会。 但是我们也不能保证这个巨型对撞机一定能做出新的发现。我们可能在 2009 年年中就观察到超对称现象,但它也可能永远不会出现,Ellis 说,如果真的永远看不到超对称现象的话,物理学家们面对的会是想象中最恐怖的场景。(这样的话)我们接下来能干什么呢?他问道。 但 Turner 的看法恰恰相反。这些实验和 LHC 终究是在并肩作战。他确信只要将他们的实验数据与 LHC 的结合起来,物理学家们就能击败标准模型,也会给物理学开创一个新天地。我们站在一个重要物理学革新的边沿。他说。 Geoff Brumfiel 是《自然》杂志在伦敦的高级记者。 关于 LHC 启动的更多资料,请参见《自然》杂志特别新闻,地址是 http://tinyurl.com/5usrfl。 译注:关于 LHC 探测器的资料,请参看 http://boinc.equn.com/lhc 。这个网站内容有保证,因为有一部分也是我翻译的,呵呵。 再译注:LHC 前一阵时间发生了一点小故障,不过还是可以保持在 2009 年初开始全速运行,这样上面提到的这些计划就多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打败 LHC 了。让我们来看好戏吧!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507.html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