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京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京報首席記者曹保印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4-16 08:30
曹保印 微博: http://t.sohu.com/u/32040769 北京市 崇文区 知名作家、获评2010年度中国最有影响力新闻评论员、2010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兼任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出版有《直击中国教育底线》、《陪孩子看电影吧》、《草根儿》、《快跑,妈妈牛!》等十余部中英文著作。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49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乳业整顿“大限”已过 全国超两成乳企或淘汰
zhao1198 2011-4-2 11:00
来源: 新京报 作者:李静 2011年04月02日   乳业“大整顿”限期已过,哪些企业在这轮“大清洗”中被淘汰也逐渐明朗。浙江、云南、广东等地质检部门近日纷纷公布审核情况,有的地区乳企淘汰率达到一半。   昨日,多名业内专家指出,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到达尾声,预计国内会有20%至25%的乳企被淘汰出局。   部分省市审核结果公布   去年1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要求现行所有获得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在2010年年底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今年2月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将时间延长到3月31日。   根据新规定,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三聚氰胺和食品添加剂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凡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依法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   全国到底有多少乳制品企业将被淘汰,由于国家质检总局还未公布整顿结果,目前尚不清楚。不过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公布了最新审核情况。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4月1日公布,浙江省内所有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重新审核工作全面完 成,原有的35家乳制品企业中有19家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有11家浙江乳制品企业由于新的准入条件提高而主动放弃申请。有5家企业重新审核后,由于厂房 布局和生产设施达不到要求被撤销生产许可证。   昨日另有新华社报道,从4月1日开始,云南省获证乳制品生产企业重新“洗牌”,仅有三成左右的企业获得乳制品生产许可证。   另据报道,厦门乳企6家仅2家通过审核“大考”;青岛乳制品企业重新审核,半数企业停产。截至3月31日,广东省获得乳制品生产许可的企业仅有26家,而根据奶业协会透露,全省共有乳企51家。   昨日记者登录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查询到,截至3月30日,北京市已有26家乳制品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条件重新审核。据了解,北京本地有35家乳制品企业。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表示,在重新审核过程中,明确了企业、评审考核组、监管部门三方责任,对三聚氰胺盲样比对检验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    淘汰企业多为小企业   乳业专家王丁棉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各省市的企业数量不一样,但总体估计,将会有两到三成企业被淘汰。王丁棉说,“这次可以称之为国家对 整个乳业的清洗行动,淘汰了一批高耗能、落后的企业。但有些企业产能小,并不代表产品质量不达标,如在甘肃,有些企业在当地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但就是因为 产能不达标被淘汰掉,很可惜。”   王丁棉指出,企业要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就必须按要求购置一批新的设备,这至少要投入两三百万,而对于小企业,投入了这些资金,即便是过关了,透支太多也很难存活下来。   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也表示,会有两成乳制品企业被淘汰,大多是小企业,市场份额只有5%左右。    疑问   淘汰的企业怎么办?   专家建议淘汰企业转型   在这轮“大整顿”中,被淘汰的企业如何处置?昨日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制定审核清理后对关停企业的经济补偿政策。   王丁棉等乳业专家建议,被淘汰企业可以转型,生产乳饮料等产品,从而利用闲置设备,工人也不会失业。   昨日,上市公司河北 福成五丰 食 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未能获得新颁发的生产许可证。该公司指出,由于本公司乳制品正处于市场开拓期,目前因未能获得生产许可证而停止生产,对公司的品 牌发展战略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对公司的销售收入影响的份额有限。该公司董秘指出,“公司还生产福成酸梅汤,这些设备可用来生产饮料,不会让它闲置。” (新京报 李静)
1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郭少峰:“大学宪法”制定办法最快今年出台
tangminqian 2011-4-1 13:03
“大学宪法”制定办法拟定 最快今年出台 2011年03月28日 | 文章来源:新京报 教育界 教育新闻 http://www.jiaoyujie.com/1641/47429.html 最快今年出台,已征求专家意见   昨天(3月27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表示,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有关高等学校章程的“制定办法”。这个力主推动高校制定“大学章程”的办法最快会在今年出台,目前已征求过有关专家的意见。   昨天北大教育法研究中心和北大宪法与行政法中心举办“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理论研讨会”。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表示,这项推动高校制定大学章程的办法会涉及“权利与职责”“自主与自律”“内部与外部”等关系。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处长王大泉表示,在即将出台的高校制定“大学章程”的办法中,会有一些供高校选择的条款,也有鼓励高校的自主性行为的条款。他表示,高校章程主要侧重高校内部治理,也会涉及外部关系,是为高校自主权划的一个边界。   “大学章程”被认为是高校具有宪法性的文件。但目前中国公办高校中,只有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制定了大学章程。   ■ 现状    现有大学章程多“千校一面”   王大泉透露了2007年教育部法制办的调查数据,共有563所高校(含普通本专科及职业院校、成人高校,主要是公办高校)报送了章程或已进入审议即将颁布的章程草案,占当时全国高校的21.1%。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10所高校报送了已制定的章程,另有13所报送了正在征求意见的章程草案,占直属高校的31.5%,此后并没再次进行调查。“这一数据目前仍基本反映我国高校章程建设的基本状态”。   王大泉分析了已制定的大学章程文本后表示,虽然具备了基本的法定内容,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对法定内容进行创设性规定不多,章程形式与内容存在千校一面的状况。学校决策机制的规定基本雷同,绝大多数公办高校章程对学校其他法定机构或民主决策机制规范不足,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主要侧重校内行政管理体制,只有少数学校明确了学术权力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var dp_cont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ppp');dp_content.innerHTML=dp_content.innerHTML.replace(/\/xxgimg\//g,'http://www.xxgimg.cn/');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稀土偷盗采严重
aqliyongyue 2011-3-24 11:36
江西赣州稀土盗采严重 盗采一吨最少赚10万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01:57 新京报 2月18日,江西赣州陂头镇一非法盗采点,工人正在作业。 2月17日,赣州市陂头镇,一个稀土采矿点,一看护人在忙碌。 在赣州市陂头镇,山上四处可见开采稀土的塑料管道。 陂头镇,村民指称当地河流稻田被开发稀土矿的化学品严重污染。   ■ 核心提示   于今年开始,中国对稀土实行更为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1月1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江西赣州为稀土国家规划矿区,该区域稀土的勘探、开采、储备将得到更严格的管制。   稀土金属的重要性正愈来愈受到重视,它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信息、能源等现代工业中,甚至每块iPhone屏幕都会用到。   而多年来,中国的稀土矿被大量走私出口,国家于2006年开始实行更严格的稀土限产政策,此后并限制出口。直至今年,国家划定了11个稀土国家规划矿区。稀土的开采和应用,在国家层面上,正变得有序而规范。   但记者在赣州调查发现,地方上存在各种手段以突破国家的限产指令,非法盗采依然严重,稀土产业90%仍处于中低端加工。中国稀土是否能如总理温家宝所言——5年内形成有序高效的产业格局,则还有诸多难题待解。   2月25日,黄仁珠重感冒,他一边咳嗽一边四处打电话。   “完蛋了……”接完一个电话后,黄跌在沙发里,一阵巨咳,“一两也没买到”。黄是赣州市信丰县磊源永磁材料有限公司老板。他在托人到处采购稀土原料。   让黄仁珠困惑的是,自己所在的赣州,被喻为“稀土王国”,当地的离子型稀土矿,占全国保有储量60%以上。而现在,他有钱却买不到稀土。   黄仁珠也已留意到1月1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江西赣州为稀土国家规划矿区。这段时间,他明显感受到稀土矿的紧张与稀缺,他怀疑有人在趁风“囤矿炒矿”。   盗采稀土,层出不穷   稀土公司老板称,盗采一吨稀土最少赚10万元。以前在公路边盗采,现在风声紧,都跑山里盗采   在赣州,“稀土”被赣南客家人提及的频率,可以和当地的名产功夫茶、脐橙并列。随着稀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尖端工业,当地的稀土盗采现象也一直屡禁不绝。   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一个叫埂背的深山顶部,这里是一个稀土非法盗采点,2009年因为盗采严重污染河水,引发陂头镇群体事件。此后当地政府宣称关闭。   今年2月18日,那里的采矿现场有十多个工人在忙碌着。山顶有三口圆形的水泥大池子,一条碗口粗的塑料管正在向其中一口池子注液。另外一口池子已经沉淀出乳白色的“水稀土”。   在厂区内,堆放着数十袋碳酸氢铵。另外一个隐蔽的工棚内,隐藏着几十袋疑似硫胺的原料。   赣州的这种稀土以离子形态吸附在当地的红色泥土内,只要从山顶注入离子活性更活泼的硫胺,就能把稀土离子置换出来,然后在山脚挖一条收液沟,流出来的化学液体里面就含稀土金属。加入碳铵或草酸后,沉淀出来的,就是稀土金属。   对于村民质疑其盗采行为,上述陂头镇采矿现场的负责人钟观明称,他只是给老板雷国胜打工的。只干活,是否盗采他不清楚。   当天下午,雷国胜向记者称,他只是承包果园的,因为这里以前是稀土非法盗采点,留有“尾液”,钟观明2004年就在这里采矿,这次来捡点“尾液”,回收稀土。所有事情是钟一个人干的。   对现场的大量碳铵等原料,雷国胜称这是果园用的肥料。   不过,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他们并非是在收集尾液,而是在远处山里隐蔽处注液,然后佯装在山脚收集尾液。   赣州一位稀土行业专家表示,赣南多雨,这个盗采点在2年前注进山体里的硫胺液应该早已被稀释干净。他认为,“捡尾液”的说辞是盗采的幌子。   网上检索发现,赣州大余、全南、龙南、信丰等稀土资源重点县,均有大量关于盗采的举报。   “过去赣南这边遍地都是无证开采,村民在家支个大水缸,背几篓红土倒进去,加上硫胺,就能生产稀土。”张祖廉说。   张祖廉是原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副总工程师,他很熟悉当地盗采的流程。   他说,一些村民把这些沉淀物过滤,烘干,用砖砌个炉子焙烧一下,就得到稀土氧化物。一公斤几十块钱就可以卖到广东,最后被走私出境。   张祖廉说,当地还有一些老板以开采高岭土为名,偷偷盗采稀土。   张祖廉说,以前公路边就敢明目张胆盗采,现在风声紧一点,都跑到深山里面盗采。   一位不愿具名的稀土公司老板告诉记者,盗采一吨稀土最少赚10万。   “每年超采两万吨”   国家给赣州开采指标是8500吨;业内计算,实际开采量起码3万吨,大部分为盗采   2月21日,在全南县矿管局,该局副局长曾书敏称,陂头镇雷国胜等人是在“捡尾液”。曾称,这个盗采点2009年就被关闭了。   至于被关闭的非法盗采点,为何沉淀池、各种生产设备一应俱全,曾拒绝解释。   赣州一位从事稀土深加工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混合稀土一吨涨到15万左右,而成本只要3万元。在暴利刺激下,盗采层出不穷。   国家从2006年开始,对南方中重离子型稀土矿下达开采指令计划。   赣州市工信委副调研员、新闻发言人林小兵说,当地实际开采量每年会有超标。但他拒绝透露实际超标多少。   去年,国家给赣州下达的开采指标是8500吨(折算为稀土氧化物)。   “如果真是只开采了国家规定的数量,我们早关门了。北京、江苏的稀土深加工企业也都关门了。”赣州一位稀土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说。   据行业内计算,当地的实际开采量起码3万吨。其中超出的两万多吨,大部分来自“江西老表”的盗采和当地有证矿山的超采。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杨新华认为,国家将赣州设置为稀土规划区,是为了实现国家对稀土资源的宏观调控。赣州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盗采和滥采问题。   “如果不能治理好盗采,设置规划区就是我们的灾难”,赣州上述从事稀土深加工的企业负责人说,设立规划区后,合法开采可能减少,稀土原料价格飙升,更加诱发盗采。而且盗采者还会趁机囤积涨价,便将造成稀土深加工成本剧增。    赣州“五招”治稀土   赣州的稀土采矿权交由一家国有公司,由其统一分配开采指标,统一经营、招商等   稀土元素共有17种,一般被业内分为轻、中和重三类。其中钇、镝、铽等中重稀土金属,为国防等尖端工业领域所必需,也是当前最为紧缺。它们价格很高,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南方5省份。   这种以离子吸附形态存在于泥土中的珍贵资源,于上世纪60年代首先在赣州被发现。   此后,赣州开始了大量开采,经过多年发展,赣州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分离和金属冶炼生产基地。   赣州市工信委副调研员林小兵介绍,全国稀土采矿证共103个,赣州拥有88个;近几年,国家下达的中重稀土开采指标,70%以上分给了赣州。   赣州因此被誉为“稀土王国”。   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马钊善认为,当地一直在想尽办法,加强对稀土矿山的控制。   据马钊善介绍,赣州市于2004年12月,将8个稀土资源大县的88本采矿证收到市里,然后将开采权统一交由一家公司——赣州稀土矿业公司(下称“赣州稀矿公司”)。   “赣州稀矿公司”是赣州市政府和上述8县,以股份制方式联合组建而成,下设8个分公司。分公司再以劳务承包的形式,将采矿工作承包给采矿老板。   具体做法是,赣州稀矿公司将每年国家下达的采矿配额,分配给下属的8个分公司。分公司再将指标,分配给采矿点的私人老板。   赣州稀矿公司会以高出成本价一定数额的定价收购,来保证采矿老板赚取一定的承包劳务费。然后,统一入库管理,再按配额出售给市内各稀土分离企业,让他们进行分离和深加工。   马钊善把这套模式,称为“五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开采,统一经营,统一规划和统一招商。   马钊善还告诉记者,为了防止采矿老板私自截留采出来的稀土矿产品,矿管部门给每个矿山的甩干机上锁,“水稀土”收集够一车后,矿管部门人员上山开锁才能甩干“水稀土”,否则含水的稀土没法压干,也就没法偷运。   赣州的这一系列举措,曾被前来检查的官员称为“像管制毒品、黄金一样管制稀土”,并作为经验多方宣讲。   垄而不断,超采依旧   有稀土专家认为,由市县联合组建而成的稀矿公司依旧要将采矿工作承包给矿老板,超采无法杜绝   记者在赣州采访时,当地数位稀土业内人士表示赣州的“五统一”举措虽然2006年就已提出,但目前推行效果并不理想。   “赣州稀矿公司只是表面上整合了全市稀土矿山,实际上是垄而不断,还是个空壳公司。”该市一位稀土专家说。   据这位专家介绍,目前许多矿山依旧是以前的老板自己开矿。每吨矿给稀矿公司缴纳20%左右的规费,或者缴纳一定比例的矿产品。“算是买它的垄断权”。   这位专家认为,赣州市政府整合采矿权给一家公司,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加强稀土资源调控。但是稀矿公司并无能力亲自开采全市的矿山。所以实际开采者还是原来那些老板。这些老板并不甘心只赚一点“劳务费”,肯定想尽办法超采,偷采。   他还指出一个问题,赣州稀矿公司是赣州市政府全资公司,其实相当于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因为这家政府公司“罩”着那些采矿老板,监管部门反而没法对矿老板进行有效监管。   对于赣州稀矿公司推行的“劳务承包”工作,该公司总经理谢志宏拒绝向记者介绍。   赣州科源稀土资源开发服务公司总经理郭小斌,也很熟悉当地稀土的开采情况。他所在的公司,主要是为采矿企业,提供采矿技术、采矿管理等服务。   郭小斌说,目前的采矿者多是有钱的个体老板,有些甚至是因当年盗采而暴发。这些人基本无采矿专业资质,在矿山上也没有图纸,没什么仪器设备,他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会基本的工艺流程,就开始采矿。   “对矿区没有科学的采掘规划,为追求短期利益,造成资源浪费严重。”郭小斌说。   赣州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杨新华表示,国家在赣州设立稀土规划区,就是要对稀土资源实施更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和环保标准,遏制非法开采和超控制指标开采、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等行为。   杨新华认为,要实现国家稀土规划区的目标,赣州稀矿公司应该真正介入采矿。   “但难度很大。”郭小斌说,目前稀矿公司也想尝试进入矿山亲自组织开采,“山上的矿区已经被人霸占光了,而且这些能开矿的,都是有各种关系的人。”   天价“炒卖”稀土山林   知情者称,当地一块稀土矿山林的承包权被炒到三四十万,这为国家整合矿产提高了门槛   郭小斌所在的公司,还为此次稀土国家规划区编制方案,提供相应服务。他说,国家此次设置稀土规划区,原有矿山进行整合规划,将来设置新的采矿区后,稀矿公司可能尝试亲自组织开采。   郭小斌说,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大量富含稀土的土地都已被私人承包。   张祖廉介绍,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存在于花岗岩风化壳中,在赣州分布很广泛,8个稀土资源重点县,几乎每座山头都有。剥去山皮浮土,下面的泥土就是含稀土矿。   这些山皮均是当地村民的林地或是耕地,而下面的矿则属于国家。过去采矿权管理不严格时,有钱的个体老板只要找到村民,以每亩几百元的价格承包山皮,就开始采矿。   郭小斌说,这两年打击盗矿越来越严,那些承包下山皮的人不敢随便盗采,便高价转让给其他人。这在当地被称为“炒山”。   炒山第一步是“探矿”。   虽然赣州中重稀土作为特种矿产,国家不允许个体探矿。但离子型稀土矿探矿很容易,拿一把洛阳铲,到山上采点,下山进行滴定化验,就能查出是否有矿。   郭小斌说,如果大致确定某座山有矿后,个体老板就通过村干部找到拥有这片山林的村民,然后承包下来。   全南县陂头镇黄塘村农民何人成告诉记者,村里500多亩山林,2007年被村干部以450元/亩的价格承包给了一个老板使用10年。   陂头镇星光村2万多亩山林,也全部以500—1000元/亩的价格承包给他人,时限有5到10年,最长的是40年。   赣州一位花费了数百万“买”下几座山皮的稀土老板向记者介绍,当地许多有点钱的个体老板都去买山皮,然后再以6000元/亩的价格转卖给有关系、敢盗采的矿老板。   这位稀土老板称,林权改革后,山林使用权转让很方便,赣州大部分有稀土的地皮都被卖掉了。   记者在全南县采访时,一位开小面包的司机说,他也买下来了几十亩山林。地下有稀土和钨矿,等风声不紧了再慢慢开。   郭小斌说,炒山到最后都不按亩丈量,直接拉着江西老表坐地叫价,当地有的一座小山皮被倒腾三四手,最终炒到三四十万。“这些炒作都是把地下的稀土资源价值算进去了,赌的就是将来敢偷偷盗矿卖钱”。   郭小斌介绍,目前在国家规划的2500平方公里稀土规划区内,有大量山皮的价格已经被炒得很高。   赣州稀矿公司虽然名义上拥有全市稀土矿采矿权,但将来想亲自开矿,就需要花高价从那些“炒山者”手中,买回地皮。   “所以,难度将会很大。”郭小斌说。   顽疾待破解   除盗采和破坏生态外,赣州还存在稀土分离产能过剩,高端研发滞后,均急需解决   2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稀土行业的问题被概括为: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高端应用研发滞后等。   赣州一位不愿具名的稀土加工企业老板说,实际上在“稀土王国”赣州,该有的问题一点也没少。   除了盗采和破坏生态这两点外,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在赣州也表现得比较突出。   赣州市工信委副调研员林小兵介绍说,全世界年消费量13万吨,但中国稀土分离能力超20万吨,接近两倍。   具体在赣州市,国家2010年下达给该市的分离配额指标是11500吨。但林小兵介绍,赣州市经该局审批核准的分离产能达2.8万吨。而实际分离能力达3.5万吨,约是国家配额的3倍。   杨新华说,有些加工企业规划的产能很大,如果按照国家限定的指标进行生产,企业就会亏本。所以,虽然国家有各种指标限制,但加工企业还是会从各种途径购买原矿,以满足企业的正常运作。这也诱发了盗采和滥采。   2010年赣州市稀土产业主营收入达到150亿元,占到全国同行业三分之一。   不过,在赣州虔东稀土公司老板龚斌看来,该市稀土产业链依旧处于中低端。   相比国内稀土产业深加工产业发展较好的江浙地区,作为资源地的赣州,其高端应用研发滞后更为明显。   林小兵介绍,该市目前150亿的稀土产值中,大部分还是来自产业上游稀土分离,冶炼行业。其中,加工到稀土金属为止的初级原料和加工产品占到90%,而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产品和应用产品仅占10%。   今年1月19日,国土资源部宣布,在江西赣州划定首批稀土国家规划矿区。   赣州矿管局副局长马钊善认为,这一规划能促使赣州重新梳理当地的稀土资源。   据马钊善介绍,赣州的稀土保有资源储量一直还是过去的老数据。经过民间多年乱挖滥采,赣州稀土目前保有储量数据已经很不准确。   此次划定国家规划区后,赣南稀土矿区探矿、采矿权审批将上收国家。规划区将得到中央勘查基金和江西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地质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工作,彻底摸清家底。   2月23日,赣州市还宣布,将加大支持稀土深加工产业发展力度,力图在永磁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获得突破,5年时间打造千亿级的稀土产业区。   “稀土王国”期待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但前提是实现对产业顽疾的有效治理。此前不久,环保部低调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被认为将把10亿环境成本加入稀土行业,从而淘汰小分离企业,促进产业整合与提升。   不过,2月26日记者就此采访赣州环保局一位分管副局长,他表示还不知道这个标准。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杨新华表示,从削除过剩产能方向整治稀土是有效途径,但他介绍在赣州寻乌等县,稀土分离企业是重要的财政支柱,若关闭公务员工资都成问题。   “整治稀土,迫在眉睫。但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国家和地方下大决心。”杨新华说。   □本报记者 杨万国 江西赣州报道   A20-A21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嘉宁
1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肖医生致新京报记者的一封信
热度 2 sheep021 2011-3-22 16:47
肖医生致新京报记者的一封信 (80 查看) 发布: 柯华 日期: March 22, 2011 01:50AM 安颖: 你好。谢谢你的问候。本来新京报也是所谓“雇凶”的造谣媒体之一,但因为你这次主要问及了病人一事,为了病人的利益,我回复如下: 我想请一些媒体、朋友表达一个意思:请理解与同情那些因为做了“肖氏反射孤手术”而无效的病人或家属,不论他们是否被人利用,肖传国教授希望大家在网上不要再指责他(她)们的诉求和过激行为,毕竟他(她)们得这种病己经在人生的心态、心理上留下很大的阴影和创伤,我们正常人、医生都要给他们宽容的心。另外,肖传国教授也强烈反对鼓励有效病人上网‘现身说法’支持肖氏反射弧手术,因为他们将来也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要恋爱结婚等等,如果一经过媒体暴光,对他们的隐私保护与未来都没有好处。那些术后无效病人如果经检查的确无效,应该重新作一次“肖氏反射孤手术”,手术会比第一次困难,但如果我亲自去做,应该还有80%成功的把握。但是病人应该明白,肖氏手术只能解决大小便问题,对病人因为脊髓栓系而引起的双下肢问题没有什么帮助。下肢问题随年令增长而逐渐加重,与做不做肖氏手术没太大关系,病人应该定期及时到当地医院神经外科检查治疗双下肢问题,患这种病的病人随着病人年龄长大双下肢问题会逐渐加重,可能需要多次做栓系松解手术以保留、改善下肢功能。 其它问题请与我的律师联系。 肖传国 原文见: http://www.2250s.com/read.php?3-7038-703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将出台法规调控房租"实在向租客捅刀子
热度 1 cgh 2011-3-8 13:49
新京报报道(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308/111175.shtml ),北京将出台法规调控房租。毫不否认,这篇报道在形式上是非常好的,摆出来上面的姿态,同时奉上了下面不同阶级的看法。 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些租客只能看着被统刀子! “北京出租房比例将达到全部住房的60%”,现在一间政府控制的公租房都没有,政府有定价权吗?凭什么?定不了价,出来说话什么意思?告诉房东赶紧涨价? “北京出租房比例将达到全部住房的60%”,现在的比例多少?10%?20%?60%?都是个人房东!说明北京现在有多少人是有多套房子的?这就是北京不施行房产税的背后原因吧!即使以后光有公租房新建,要达到“北京出租房比例将达到全部住房的60%”,得建多少公租房?难道同时在暗示我们这些租客,别想着再有机会买房了?!政府拿什么钱来建这些房子?富人的?大家的? 政府拥有多少比例的出租房源才能从市场角度拥有定价权?中介到时成了配角?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 规范房租与公租房比例,甚至出租房比例有关吗?没有关系的话(与中介的认识相悖,也不符合市场规律),这个报道里我们看不到控制房租的可能措施,恐怕到头来是我们听惯了的,政府控制房价的声音和房价上涨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知道多少志士被盖死在大浪下! 政府的调控声已经成了涨价的前奏! ----------- 市委书记刘淇表示,北京市房屋供应将以出租房为主,60%住房将成出租房住   本报讯 (记者傅沙沙)北京市将形成以出租房为主的房屋供应体系,并出台政策管理出租房。昨日,在北京团分组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今后北京出租房比例将达到全部住房的60%,政府还将出台法规调控房屋租金。   不赞同年轻人举债买房   刘淇说,住房问题对民生是很大的事,要让群众“住有所居”,但不赞同年轻人举债买房,“大学刚毕业就勒紧裤腰带,向父母、亲戚朋友借钱购房,不符合消费习惯。”刘淇表示,要鼓励市民先租后买,并建议可以先租个小房,结婚时换租大一点的,等到了四五十岁有了一定成就再买房。   刘淇透露,北京今后要形成以出租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出租房的比例将占到全部住房的60%。他举例说,在瑞典等国家的首都,出租房比例都占到了全部住房的40%至50%。   政府要掌握一些中介渠道   确定“以租为主”的供应体系后,北京市政府将加强对出租房的管理,包括房源保证、制度建设。   刘淇说,北京市政府正在研究上述问题,要保证出租房房源,就要形成政府、集体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出租房建设,并保证公租房来源。   对于代表们热议的北京近日房租大幅上涨的现象,刘淇认为,虽然房租涨跌是市场行为,但是不能由着房东涨价。他说,在出租房租金管理上,政府要有法规和管理政策,应该对出租房租金进行宏观调控。   刘淇与在场代表们讨论时,指出在一些情况下,出租房租金“乱就乱在中介”,在找房子过程中,中介收取一大笔中介费,房东反而没得到多少房租。对此,刘淇表示,政府在拥有一定房源后,还要掌握一些中介渠道,不许非法、无序的中介组织存在。   声音   【中介】   市场影响要看公租房数量   就北京提出的要形成以出租房为主的供应体系,昨日,中原地产华北区域董事总经理李文杰表示,对于住宅销售和租赁市场的影响,要看公租房最终实际供应量。当公租房总体或在一定区域内达到较高的量时,就会影响到商品住宅购买需求和租赁需求。   而就政府要调控租金,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销售市场,租赁市场的个性化更强。政府如何调控、如何影响到个体的房东,有待观察。有关人士推测,政府可能会通过给入市的公租房确定较低租价或收购商品房低价出租,来调控租金。   【房东】   “政府不会替我定价”   市民郑先生手中有两套房在出租,分别位于国贸区域和芍药居区域。对于政府要调控租金,郑先生认为短期之内还不可能。   “不知道政府怎么调控?”郑先生认为,租赁市场同样由供求关系来决定,要租房的人多,租金自然就高,否则只能是有价无市,“价格取决于市场,政府不会替我定价。”   被问及是否担心大量公租房上市会影响租客数量时,郑先生称,公租房比较集中的区域更容易受到影响,而自己的房子在城市核心区,“没听说有什么公租房,不担心。”   【租房人】   期待靠近地铁的公租房   刘小姐现在在东三环和同事合租一个不到60平米的两居,自己承担1700元。刘小姐说,虽然感觉现在的租金有些贵,但很看重东三环便利的交通。   对于公租房,刘小姐认为,现在不少保障房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对于工薪阶层上下班并不方便。不仅路上要花大量时间,偶尔遇到特别情况,打车也很贵。   刘小姐说,如果能有大量合适的公租房靠近地铁,交通便利,价格优惠,肯定会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本报记者 张旭 -----------
个人分类: 杂谈|3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京报》专访:宋鸿兵 “货币战争”会愈演愈烈
xuanji2010 2011-3-4 14:07
在引发许多争议的《货币战争》和《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两本书中,欧美各国列强争霸,乃至世界经济大趋势,好像都逃不出那些金融家的翻云覆雨手。到了新 近出版的《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宋鸿兵的视线终于聚焦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近代史,也是一场“货币战争”?听听宋鸿兵的解释吧,这位被冠以 “阴谋论”头衔的畅销财经作家,评价自己“就是一个商人”。宋鸿兵很能侃,讲起他熟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种种秘闻,从中午聊到黄昏,依然刹不住车。   保卫中国的“金融高边疆”   新京报:《货币战争3》谈的是“金融高边疆”,这个概念如何理解?   宋鸿兵:“高边疆战略”是美国人最早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搞军备竞赛,美国人就说国家的边疆除了通常的陆地、海洋、天空之外,还应该包括外太空,这样的“高边疆”就成了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基石。   新京报:你说“货币战争”历史上已爆发多次,未来还会愈演愈烈。何以见得?   宋鸿兵: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了老大,它又开始布局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化,那么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怎么办?对能源、原材料、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货币战争当然不可避免。   新京报:你说中国要保卫自己的“金融高边疆”,要打“货币战争”,怎么打?   宋鸿兵:这就是我这本书研究的问题核心。很多人觉得美国把中国带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对中国的一种恩赐,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上赶 着的都不是好买卖,你来找我做生意,是你有求于我。我花费大量的劳动力和大量的自然资源,便宜都给你占了,我得到了什么好处?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是个民族主义者吗?   宋鸿兵:我是个商人。既然大家做生意,美国是商人,中国也应该是商人,商人之间谈什么?平等互利。仅此而已。   鸦片战争的金融逻辑   新京报:很多人批评你写的都是“阴谋论”,你怎么看?   宋鸿兵:我只是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另一种选择。很多人嘴上讲民主,骨子里是专制,不允许其他声音出现。谁要提出不同的思路,他们就说是阴谋论。事实上,观察角度越多,你越能看到立体的历史。   新京报:我们来谈谈鸦片战争,这是《货币战争3》的开篇。你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金融的打击,是原本的设计,还是自然的结果?   宋鸿兵:好问题,假设这是一个结果,而非事先构架好的话,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大英帝国在印度种鸦片,却不允许在印度销售鸦片?东印度公司垄断半个 地球的鸦片贸易,可是日本、韩国甚至东南亚,都没有出现鸦片战争,只有中国遭遇了鸦片的集中倾销。所以我认为这绝对是预谋好的,是英国用鸦片来打开中国货 币市场的一个局。   新京报:具体来说呢?   宋鸿兵:我发现东印度公司是个金融利益集团,不是贸易利益集团,也不是工业利益集团,这很有意思。到鸦片战争时期,东印度公司已经向中国输出了40多 万箱鸦片,累计货值2亿多两白银。巴林家族控制着三大洋行,在这些银行家看来,要对中国这样一个有四亿人口而且封闭独立的大国进行殖民,用军事手段不行, 没办法长期占领。只有用货币战争,才能控制中国经济。   新京报:所以这本书讲到后面,军阀混战,乃至蒋介石的兴衰,都可以用货币来解释?   宋鸿兵:是的,胡雪岩首创了用关税为抵押,向西方银行借钱的办法。从金融上说这是一个创新,但是抵押出去的是中央财政,整个国家就没有财政主权了。没 钱就运作不了政府,军队也玩不转,以后所有的军阀都是这样,要打仗先要找钱。这和运作一个公司道理相同,不给钱就没人给你卖命。   写书最重要是通俗易懂   新京报:写作《货币战争3》,你做了哪些功课?   宋鸿兵:我们整个研究团队到香山去,闭关了三四个月,不下山,不接电话,就研究史料。从1840年到1949年,从朝廷奏折、皇帝朱批、民国档案、外 国及各省报纸、外国使团密电,到国际金融市场同期债券发行记录、中外各大金融家族的活动情况、外债统计、海关关税、盐税、厘税的统计报告、各国解密档案等 等,起码有五六千万字的阅读量。   新京报:你筛选史料的标准是什么?   宋鸿兵:就看是不是跟钱有关。如果发现和钱有关,同时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就很有用。比如以前我一直疑惑,蒋介石北伐的钱是从哪来的?后来查到,当时有苏联的援助。   新京报:《货币战争》系列其实属于通俗财经读物,不是严肃的学术论著,你怎么看这两者的差别?   宋鸿兵:我写书的首要原则是通俗易懂,要让任何人,哪怕对金融一窍不通的人,读起来都觉得有趣。所以这书里没有那么多拗口的术语,但说的问题本质是一样的。我只要老百姓爱看就行。   采写/本报记者 武云溥   摄影/本报记者 孙纯霞      作者:武云溥
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初雪来过没有?原来是有判断标准的
热度 3 liuli66 2011-1-24 20:04
今天看《新京报》,看来市气象专家认为,北京尚未来过初雪;并预计,春节前几乎不可能出现初雪,将创下 60 年来初雪最晚的纪录。 本人曾经预言,北京将在 2011 年元旦之前出现初雪。 直到 12 月 29 日周三中午,本人亲眼看到雪花飘起来,终于证实了我的预言。虽然这雪花,稀稀拉拉的,天上还出着太阳,昙花一现。当时俺就猜测,可能是“人影”的结果,但是“人影”,没有将革命到底,没有导致初雪。 本人曾就北京入冬以来出现过初雪没有,提出过讨论,至今没有得到过一个明确的答复。 刚刚上网查阅关于北京初雪的议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科普知识,愿与大家分享。 据北京市气象台台长说, 初雪是有判断标准的,如下: 一是全市 20 个人工气象站中多于 10 个站观测到降雪; 二是城区的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南郊观象台等全部 5 个气象台站均观测到了降雪,或是城区这 5 个台站中的 3 个以上站观测到降雪,其中至少有 1 个站测得的降雪量≥ 0.1 毫米。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一的冬季第一个降雪日,才能成为北京地区的初雪日。 ( http://news.qq.com/a/20110124/000684.htm ) 如此看来,笔者以及其他很多人看到的 2010 - 12 - 29 雪花飘,不算北京初雪。 笔者同意气象专家的判断,春节前北京不会出现初雪。近日来,北京阳光明媚,气候干燥,估计会“路径依赖”到春节。 比较 2009 年,北京初雪出现在 11 月1日,创3 0 年来初雪最早的纪录。后来媒体公开报道,那有“人影”的功劳。 一年后的 2010 年,北京初雪将创下 60 年来最晚的纪录,而祖国南方地区如上海湖南等地,大雪纷飞,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雪灾。 由此可见,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的确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气候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似不妥。 在笔者看来,“气候变化”,明确地说,严格地说,完整地说,是: 气候异常变化。 或者说:气候“变态”。 —————————————————————— 相关资料: 1) 北京初雪 60 年最晚几成定局 超 90 天无有效降水 2011 年 01 月 24 日 11:12 中国天气网 http://news.qq.com/a/20110124/000684.htm   中国天气网综合报道 农历新年将近,北京仍没有出现今冬初雪。预计到 1 月底,北京全市都将以多云到晴为主,仍无初雪要来的征兆,将破近 60 年来最晚初雪记录。   据气象资料统计,自 1951 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北京初雪下在次年的情况只有 4 次,其中最晚初雪记录为 1984 年 1 月 29 日。而最长无降水(日降水量 0.1 毫米)日数为 1970 年 10 月 16 日至 1971 年 2 月 15 日,长达 114 天。   今冬初雪或破近 60 年来最晚记录   据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介绍,判断北京出现初雪有明确气象标准:一是全市 20 个人工气象站中多于 10 个站观测到降雪;二是城区的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南郊观象台等全部 5 个气象台站均观测到了降雪,或是城区这 5 个台站中的 3 个以上站观测到降雪,其中至少有 1 个站测得的降雪量≥ 0.1 毫米。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一的冬季第一个降雪日,才能成为北京地区的初雪日。   本周伊始,北京的天空依旧晴朗,气温偏低。北京市气象台预计,本周全市将以晴到多云的天气为主,周五受弱冷空气影响将有 4~5 级偏北风,但是不会出现降水。北京初雪将破 60 年来最晚记录基本已成定局。   超 90 天无有效降水 密云水库蓄水持续走低   北京入冬后也一直没有出现有效降水,造成一定旱情。市气象台气候科科长陈大刚说,北京冬季的特点就是降水少,常年冬季的降水量不到全年的 2% 。而今年冬天的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入冬后,北京就没有形成有效降水。他说,北京最近一次有效降水是去年的 10 月 23 日 ~24 日,降水量为 7.3 毫米,之后北京再未出现有效降水,即使是发生在去年 12 月 29 日的那次降雪,也是只见雪飘,不见降水量。受此影响,密云水库蓄水持续走低。   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降雪原则上对北京市的水库蓄水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每年本市都尽量利用雨水增加蓄水。“今年持续干旱的天气,让水库的蓄水和各大湖泊几乎没有额外的蓄水”。   按照市容委联合市水务局等多个部门商定的计划,今年要将雪收集利用起来,如把积雪运输到通惠河、永定河、清河、凉水河等 4 条河流的 6 段河道,实现增加蓄水。该负责人表示,如果有降雪,至少能够增加一定量的雪水用于开春后的河湖景观建设等,“但是未料想,今年入冬三个月以来,本市城区几乎没有降雪。”   市水务局表示,自 1999 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降水连年减少造成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密云水库存水由 1999 年的 28 亿立方米降低到目前的 10.4 亿立方米,北京水资源严重缺乏,主要依靠外来水和开采地下水来增加用水。 2) 北京部分地区“雪花”飘 专家称预计难达初雪标准 http://news.hexun.com/2010-12-29/126481603.html
个人分类: 杂感|90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真实2012:“飞鸟集体死亡”预示末日降临吗?
xupeiyang 2011-1-16 20:58
2011-01-16 03:08:53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跟贴 2 条 手机看新闻 【动物行星】 近期世界各地的飞鸟坠地事件频频发生,让一些人联想到了“2012世界末日”的谣言。新年以来媒体报道的此类事件如此密集,有人甚至制作了一幅地图,标注了新年以来发生的几十起大规模动物死亡事件。难道真的要发生什么大事了吗? 死亡事件多过你想象 然而,当我继续寻找此类事件的线索时,就发现大规模的动物(特别是鸟类)的群体死亡事件并非今年才有的新鲜事。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期间,澳大利亚埃斯佩兰斯市(Esperance)陆续发现了4000多只死鸟,包括乌鸦、鸽子、蜂虎和吸蜜鸟。2007年3月13日,该市所在的西澳大利亚州环保部发布声明,指出在一些鸟尸中发现了过量的铅,认为这起集体死亡事件是由铅中毒引起的。 2007年1月8日一早,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居民发现在繁华的国会大道上陈列着几十只鸟尸,警察甚至为此封锁了整条街,以防可能的禽流感传播。后来禽流感嫌疑被解除。 2010年3月,有75只欧椋鸟坠死在英国萨默赛特郡,目击者被天降鸟尸给吓到了,以为希区柯克的经典恐怖电影《鸟》再现了。 这种离奇的事件并非只发生在国外。我的一位鸟类学家朋友给我看了她当年做的工作记录:“2007年5月-6月,甘肃某林区,连续31天降雨。至6月10日开始,陆续有幼鸟死亡、成鸟弃巢的事件发生。6月18日,小雪,夜最低温度-2摄氏度。当晚死亡大量鸟类(7只巢噪鹛幼鸟、5只巢鸮形目幼鸟以及数量难以估计的雀形目幼鸟)。发现鸡形目弃巢7巢。” 前不久也有网友爆料,哈尔滨郊外发现500只麻雀集体死亡。其品种非本地所有,故初步判断为放生者从外地购入麻雀后在本地放生,因为不能适应严寒气候,全部死去。 死因并不完全一样 鸟类大都会飞,这让人类羡慕不已,飞行在赋予了它们极大的活动自由度之外,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飞行是一种极其耗费能量的运动方式,但鸟又不能携带太多脂肪。因此除了企鹅那样的异类,大多数鸟类耐受饥饿的能力并不强。一旦缺少食物加上低温,鸟类就会迅速变虚弱,乃至死亡。同时,天空也绝非是宁静之所。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所住的院子里有棵十几米高的榆树。某年夏天一日突降冰雹。过后,仅在树下我就捡了一澡盆麻雀尸体那天全院聚餐了一回,几十号人吃麻雀居然管饱。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鸟类大多群居,特别是在迁徙期间密度相当可观。长途疲劳、往返与不同地区,加之“鸟口”密集,为传染病的散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无疑是禽流感。这不,1月4日,日本发现了24只死鸟。在它们身上就检出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鸟的集体死亡又多了一个诱因人类的建筑。人们喜欢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外面安装时髦的玻璃幕墙。不过,有时这些漂亮的建筑就会变成鸟类的坟场。纽约曼哈顿有一座临着水面的六层高建筑名叫摩根邮政大楼。别看这座楼放到随便哪个中国城市里都不太显眼,可根据纽约市奥杜邦协会(美国著名的鸟类学组织)两位专家的统计,仅2005年,就有54种、251只鸟一头撞死在它的窗户上。夜间城市的灯光和白天玻璃幕墙的反光经常会干扰迁徙中候鸟的导航,使之误以为这里是开阔的水面。 除此之外,高压线塔和风力发电机风车也是鸟类的死亡陷阱。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米伦贝格大学的生物学家小克莱姆(Daniel Klem. Jr)估计,全美国每年死于撞击建筑物的鸟多达9000万到9亿只。从这个数据来看,现在报道出的鸟类集体死亡事件实在是“算不得什么”。 如果仔细观察那幅动物集体死亡事件Google地图,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些事件都发生在信息化程度较高、媒介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北美和欧洲,非洲却没有一起类似事件的报告。传播工具不断放大这些死亡事件,并带来更多的记录者。可以想象,如果20年前就有微博,那鸟类集体死亡事件里,将会有我提供的一则记录。如果2000年前就有微博,那神箭手更羸、王昭君和诗人元好问,还都会为飞鸟坠亡的名单各加上一笔呢。 瘦驼(山东 生物研究者)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贷再现7折优惠让房产调控尴尬
simonjo828 2011-1-7 10:52
  自2010年11月初北京银监局要求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0.85倍之后,个人房贷政策全面收紧。然而2011年初始,部分银行个人房贷门槛却有所降低,贷款者可享受7.5折甚至7折的利率优惠。(据1月6日《新京报》)   如果说此前地方政府以及银行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有所顾忌而打政策擦边球的话,那么这个信息就直接向外界宣告了地方政府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抵制,表面上银行出于经营的利益动机而对房贷消费者实行一定的利率优惠,但从实质上来看却是地方政府和银行已经全面地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利益共同体,这在中央提出对房地产业重新理性回归的环境下,已经成为结构性转型的严重障碍。   应该承认,虽然2010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和手段异常密集,通过抑投机、增供应、促保障,组合拳成效渐显,房价较快上涨态势暂时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市场却走出了相反的局面。城市房市、地市出现明显升温、反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在最严调控年里有望逆势创下新高。   在房价持续高涨的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发挥到了极致,政策推高房价是毫无疑问的帮凶。虽然2010年的土地市场不是最火爆的,但是各大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却创下了历史纪录。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10大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8752.41亿元,比前年要多出3000多亿,增长率超过54%,而全国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超过2.3万亿元,成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开发商也同样是赚得盆瓢满盈,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房地产企业住宅销售排行榜》显示,全国近40家房地产开发商闯入百亿元行列,主要的30家房企累计销售金额接近8700亿元,房价同比上涨24%。   以上这些看似平淡的事情背后,实际上却暗流汹涌。从2010年的地方土地出让市场可以看到,已经给接下来两年的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更为严重的不确定性风险。尤其是随着十二五经济发展开局的到来,地方与中央在经济发展的利益上出现了巨大差异,一方面中央从全局考虑,提出经济结构转型,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合理回归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地方对传统发展模式情有独钟,据已披露的信息显示,多个省区明确提出GDP总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10%、12%、13%甚至5年翻番的目标。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更为积极。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来看,要实现这种GDP的增长,最可靠的手段就是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综合上述的各方面来看,地方政府以及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迷恋正是当前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最大阻力,这个问题不仅给2011年的经济结构转型带来障碍,而且将给十二五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压力。   2011年1月7日新京报经济版头条评论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茶书情:阅读需要分享
pup 2010-11-13 23:50
绿茶是一个人物。《绿茶书情》是一个阅读推荐。PDF格式,每月一期,28号发布。免费的。 有一次因为书评的事得到绿茶的电话,那时候笃定的认为绿茶是个女生。后来事情有他解,终究还是没有电话给绿茶。但绿茶的大名竟开始经常听到了。 后来同事推荐我读《绿茶书情》,这时我才知道绿茶是个纯爷们。虽下载了前三期,不巧正赶上那些天工作特别繁忙,两周后才得以细细读。这一读,不得了,要为他鸣锣敲鼓了。 说实在的,我很佩服这样的人,出于喜悦,又与更多的人分享,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更做到极致精美。 绿茶说:阅读需要分享。我亦以为然。所以我贴出来,你可以在绿茶的以下说明中获得想要的信息。 欢迎订阅。 01.本书情纯属个人趣味,追求原创,保持独立,分享阅读。 02.本书情欢迎出版机构和作者提供信息,但刊用与否由我。 03.本书情每期发布新书书情及部分微博书情和期刊导读等。 04.本书情有一个谷歌邮箱,欢迎订阅: lvchashuqing@gmail.com 05.本书情有一个MSN群, 欢迎加入: group172654@msnzone.cn 06.本书情有一个豆瓣小组,欢迎讨论: http://www.douban.com/group/36632 07.本书情有一个豆瓣小站,欢饮关注: http://site.douban.com/108699 08.本书情有一个新浪博客,欢迎访问: http://blog.sina.com.cn/greentea 09.本书情有一个新浪微博,欢迎围观: http://t.sina.com.cn/chakefusiji 10.本书情有一个存放地方,欢迎下载: http://iask.sina.com.cn/u/ish?uid=1644081727
个人分类: 书天堂|47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京报大篇幅报道我们内蒙古十年生态修复效果
蒋高明 2010-4-9 00:03
蒋高明 4月6日出版的新京报以《内蒙古正蓝旗4万亩沙地封地禁牧,十年又见草色》为题目,长篇报道了我们再内蒙古正蓝旗赛罕胡都嘎苏木(原贺日斯台苏木)巴音胡舒嘎查的生态恢复 效果。该文是记者去一线采访后撰写的,多少牧民的声音。其实,我们的实验室从2000年开始的,2001年的恢复效果就非常好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2003年, 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等栏目都做过专门的现场报道,也就是说,草色不是十年后才现的,而是连续10年保持最好的状态。曾有有内蒙古老草原专家 说我们恢复的草原如果不经过牲口啃食,不出3年就退化,但所幸的是,我们的草原已经联系10个年头保持了高草状态。我们也惊叹自然界的力量。为此,笔者曾专门写了一本书《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时间是2007年。下面是新京报记者的文章。这里再附几张图片,笔者对我们自己亲自恢复的草原是感到非常亲切的。 这里,我们没有利用什么高科技,我们不过是尊重了自然的规律,当然,取得这样的效果,我们也是走了弯路的,《科学家不如大自然》,这是南方周末介绍我们的成果是用的题目。这样好的恢复效果,曾经被某些院士斥为没有科学问题;同行们劝我千万不要说,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草就长起来了,这样,国家的科研经 费就不好拿了。在一些人眼里,将简单问题弄复杂了,才能够申请到项目的。 我想,人们热衷于转基因也是这个原因吧。因为,要提高粮食产量,我们可能没有必要搞那些充满环境风险的转基因,且对许多传统的作物都要搞转基因。 内蒙古正蓝旗4万亩沙地封地禁牧 十年后又见草色 记者秦斌 2010年04月06日08:14 来源:《新京报》   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经过10年的无为而治后,禁止放牧的草原上渐渐有了草色。记者 秦斌   ● 内蒙古正蓝旗对4万亩沙地封地禁牧,以自行修复替代植树治理   ● 种植饲料圈养牛羊,让游牧民定居,试验十年后又见草色与动物   近十年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下辖的巴音胡舒嘎查(村),终于又能看到草色青青。此前,这里过度放牧,草地逐渐退化,其中4万亩草地成沙地。而这只是浑善达克沙地 的冰山一角。2001年起,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与正蓝旗在这4万亩地上开始治沙试验,不再是传统种树,而是将沙地围起来让其自行修复,人为措施作为辅助。十年后,许多消失 的动植物重现。人退沙退的试验初见成效。   4月1日,乌日图走进一片围封的草场,草色从其脚下蔓延,直到与蓝天相接处,穿行其中,草场上散布着成片的红柳、沙棘、沙榆。   这些只有在生态良好的草原里才有。乌日图说,到7月间,能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乌日图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的村支书,蒙语里嘎查的意思是村。   54岁的乌日图自1979年任支书至今,见证了那片草地的几次蜕变。其中4万亩地从草原变沙地,又从沙地变成草原。后一次变化,用了10年。   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浑善达克地处北京正北1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也是外地沙尘进京的主要通道。   2001年起,中科院植物所与正蓝旗合作,进行了一项治沙试验。地点选在正蓝旗的巴音胡舒嘎查,主要做法是将草场围封禁牧,令其自然修复,适当辅以人工干预。   十年过来,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对治沙的心得是:自我修复,无为而治。    被动物抛弃的草原   20年中,放牧越来越多,草场沙化,水淖干涸,动物逐渐离开,只剩下了狐狸   巴音胡舒嘎查共有12万亩草地,另8万亩尚未治理。草场斑秃,荒漠化严重的地带,流沙发白,太阳之下光芒刺眼。   这只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冰山一角。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东西长450公里,南北最宽处300公里。   翻译成汉语,浑善达克意指黄色野马出没的地方,传说中,成吉思汗南征时在此丢下了一个金马驹,并在此繁衍,上苍为他们设计了包括人类在内的2000多个物种。传说中的 浑善达克是无与伦比的神奇和美丽。   小的时候,确实很美。在乌日图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高达七八十厘米,嘎查的12万亩草地上,大型的淖(有水的地方)16个,小型的淖不计其数,夏天到处流 水淙淙。风吹草低,不仅可见牛羊,野生的狼、獐子、狐狸、狍子也活跃其中。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景渐趋消失。   乌日图能想起的一个明显分界是1982年,那时草场承包给各户牧民,之后牲畜成倍增长。从1979年到1999年,嘎查的人口从268人增加到322人,牲畜数量则从6000头增加到 10100头。   那20年,放牧活动越来越多,草场不断沙化,水淖逐渐干涸,动物渐次离开,最后只剩下了狐狸。   草成了草原的珍稀,牧民看到草地上有长高的青草,会随时割回家。到了1999年,最为严重的4万亩草场有80%完全成了沙地。   我们意识到是我们自己毁了草场。乌日图说,他们申请正蓝旗对那片沙地进行治理,但如何治理心中无数。    思路的偶然转变   沙窝里自己长出了1米多高的草,这让科学家意识到,让草原自行修复或许是最好的   正蓝旗林业局林业站站长苏海林介绍,2000年时,正蓝旗决定对巴音胡舒草场进行治理。   也在这年冬天,中科院启动了西部行动计划的治沙项目。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等人到了浑善达克沙地,雪茫茫一片,很多地方寸草不生。   中科院与正蓝旗进行了合作,共同对巴音胡舒的4万亩沙地进行治理。2001年,他们按传统方式,设计了一层层防护林带,种了柳树、榆树,也采用飞播的手段在流沙上撒山杏 、沙柳、沙棘种子。   第二年,蒋高明看到,除了流沙上有少量的沙棘、羊柴成活,种植的树林几乎都死了,很多飞播的种子还被风给刮走了。 试验不成功,五六十万元的经费,换来了迎头一击。   正沮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进入他的视野。2002年6月,嘎查支书乌日图上初中的儿子胡赫图格到草地上玩,看到一处沙窝上长出了草。蒋高明听到后兴奋前往,用尺一量 ,草高143厘米。   这草并不是他们种的,只不过是两年没管这里而已。   蒋高明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他想到,与其种树被毁,不如实行禁牧,令沙地自然恢复长草,既不用大规模种树,也不用大范围飞播。   也不是完全不管。蒋高明说,还是辅以适当的人工干预,例如在风口处还是要插上柳条,在流沙严重地带,用沙障将沙固住。   这种方法,还可以降低治沙成本。每亩围栏的成本只有4元,而种树,经常会遇到种了死,死了再种的资源循环浪费。    种草VS种树   科学家们认为,用树林去挡沙,不如用草地去捂土,尤其在北方干旱的环境。   十年后,巴音胡舒的4万亩草场,终于生机再现。   目前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超过1米,最高的能达到1.8米。   乌日图说,他看到草原上出现了多年不见的五花草甸,野生的沙榆,也长到了1米高,野兔、灰鹤又回到了那片辽阔的草原。   像回到了七八十年代。乌日图说,他们下决心与牧民一起,不能再失去这片复得的草原。   蒋高明说,中科院2001年西部行动计划启动后,科学家们在其他四个地方试验,得出的结论相同:围封的地方,最终生态恢复得比花钱治理的地方要好。   他说,过去治沙的主导思想是造林,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待商榷。   蒋高明介绍,从遏制沙尘暴的效果上说,树林不如草地。草根在地下是相连的,一是能固沙捂土,二是可蓄水和雪。   中科院寒旱所博士生导师陈广庭曾告诉记者,沙尘的移动路径有三种,第一种是蠕移,贴着地面进行;第二种是跃移,跳动式移动。这两种是主要方式。而卫星遥感照片显示 ,如果防护林里没草,沙子照样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穿林而过。   沙尘还有一种移动方式是漂移(也称悬移),离地面的高度在5000米左右,这也是防护林挡不住的。   蒋高明的认识是,用树林去挡沙不如用草地去捂土。他说,就自然条件而言,我国的三北地区,多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不适合大面积造林。   中科院黄秉维院士曾将北方的树木称为抽水机,大量抽取地下水,特别是在一些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天然分布的本是草原,硬要改变,只能是人类自己付出代价。 他认为,西北有些地方也长出了不少树木,但我们已经动用了后代的水源。   在巴音胡舒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五十多年,乌日图见证了草原如何变为沙漠,又看到一片沙地慢慢变回草原。再次看到迁飞的天鹅和奔跑的狍子,看到了消失几十年的沙芥,乌 日图感慨:我们回到了过去。   浑善达克沙地的平均降水量在200到400毫米之间,显然不适宜种树。蒋高明认为,治理沙地,只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木)则灌。   具体的种植方式,他也反对一律的飞播,他认为飞播仅解决了生态恢复中一个很小的次要矛盾,是建立在土壤中没有种子或种苗这样一个假设之上。而退化的沙地中,依然存 在大量的繁殖体,如孢子、种子、根、幼苗等,只是没有给它们生长的机会。   巴音胡舒的草场就是例证,飞播的一些物种没有成活,却自然生长出了沙榆、沙棘等物种。自然生长更好地保证一个地方草原生态的完美性。   在巴音胡舒试验的效果,也得到了官方认可,正蓝旗林业局林业站站长苏海林认为,目前的草场跟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差不多。    部分牧民曾反对围地   政府另辟了一千亩地种英红玉米做饲料,第二年,牧民们实现了草料自给。   巴音胡舒嘎查围封的4万亩草场,分属嘎查全部73户牧民。当初决定围封时,曾遭到部分牧民的反对。乌达就是反对者之一,他家4口人在那片草场上有草地1080亩。2001年时,他家里有200只羊和四五十头牛,本来牧草就短缺,听说还要围封一部分,他着急了。乌达找到书记乌日 图,质问草场围封之后,他家的牲畜怎么办。   不愿意的牧民有20户。乌日图和嘎查的另两名干部商量后,决定挨家挨户做工作。乌日图自己去了乌达的家里,首先声明草场已经严重退化,再不围封治理,将面临彻底 断草的危险,同时也让他们放心,不会让他们有后顾之忧。   草场不让牲畜进入,但人可以进去打草。而且在决定围封之前,作为项目的组成部分,已经决定另开辟1000亩草地作为高产饲料基地,种植英红玉米。   英红玉米的生长期只有三个月,平均亩产达4000公斤,测算能完全满足全嘎查牲畜的饲料需求。   乌达很快接受了乌日图的说法,其他牧民也接受了。   围封后的第二年,各家的草料都实现了自给,牲口吃不完的,还做成了青储饲料,留待来年春天喂养。   草场被破坏,主要是放牧形成的。乌日图说,但现在治理也首先要考虑牧民的生存,这样才不至于遭牧民的反对。   不过,尽管围封施行了,但仍有牧民偷偷地将牛羊放进围封的草场内。正蓝旗安排了两个人每天巡逻,防止牲口进入。   巴音胡舒嘎查的牧民苏宁巴彦尔是巡逻人员之一。他每月的补助是500元,每天都骑摩托巡逻,发现牛进入草场首先将牛赶出,赶到圈中,然后向林业局汇报。每头牛,会被罚 款20到50元不等。   苏宁巴彦尔说,每月会发生两三起牲口进入草场的情况,一般在10月份左右,那时候草好。    游牧民实现定居   让游牧民定居,实现奶牛圈养,减少草场压力,是无为治沙中的有为   在巴音胡舒无为而治的治沙试验中,处处遵循有为的做法。意在让牧民逐渐减少在草场里的活动,减轻对草场的压力,做到人退沙退。   2000年之前,巴音胡舒嘎查73户牧民全是游牧民,牧民全家每年都要随着牲畜变换草场而搬家,逐水草而居。   游牧民对草场的破坏程度要大于定居牧民。乌日图说,游牧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铲除草坪搭建简易房屋,还要在草原上开辟出一条通往自己家中的道路。   2000年以后,巴音胡舒嘎查所有的游牧民都实现了定居,分散居住,平均每户拥有的草原面积1700亩。此时,因为草场的退化,饲草减少,牲畜的数量也在减少。   牧民宝力达家,游牧时有牛近百头,羊三四百只,定居后养了70头牛200只羊,主要原因就是草不够吃。   旗里一直想办法在确保牧民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减少牲畜数量,减轻草场压力。正蓝旗农牧局副局长敖日格勒说。   2008年,有了一次机会,借新农村建设,正蓝旗对部分牧区的牧民进行集中居住试点。   宝力达和另51户牧民被集中到奶牛小区居住,三居室的平房,由政府出资建造并装修完毕,免费提供给牧民。牧民只要添置些家具,即可进屋居住。这些新的居住地有水 、有电、有网络信号。   集中居住,相比分散居住又节约了一些草场。另一好处是可以集中建设牛圈,圈养奶牛,利于调整牲畜品种。 到了奶牛小区以后,宝力达在政府引导下,调整了牲畜的品种,原来家里有70头土种牛,现在只保留30头,另增加了10头高产奶牛。   他算了一笔账,土种牛要饲养两年才能卖,每只能卖八九百元,而高产奶牛18个月就可以产奶,每头牛每天产奶30斤,每斤1.2元,全年产奶8个月,毛收入约8000元。   这样,宝力达一家养牛的收入,每年账面上的毛利润增加了4万元,而牧草的用量下降了一半,减轻了草场的压力。而且奶牛可以圈养,不用放养,也减少了对草场的踩踏。   牧民增收,也能提高他们配合治理草场的积极性。乌日图说,全嘎查牛羊的数量(主要是牛,羊不到400只),已从1999年的10100头,减少到现在的4000头左右,大大减轻 了草场的压力,其中奶牛500多头,还有3000多头优质品种牛。   牧民的人均收入则从1999年的2500元,提到到了去年的4900元。   巴音胡舒希望让牧民增收与草场治理结合,一石二鸟。    鸡与草原的互利   草籽、昆虫供鸡食用,鸡粪向草场提供肥料,而相对牛羊,鸡对草场几无破坏力   封育草场,牛羊禁入,但萨仁家的鸡可以自由出入草场。   53岁的萨仁自2003年开始养鸡,今年有500只鸡,每只可卖25到30元,而土鸡蛋的价格可达到10元1斤。   4月1日中午,萨仁炒了一盘鸡蛋,黄灿灿的,这与你们城市养鸡场产的鸡蛋明显不一样。   目前,巴音胡舒嘎查有8个专业养鸡户,养鸡总量是5万只。这是配合治沙试验的另一个举措。   2003年,围封的沙地,每亩鲜草的产量达到5300斤,中科院蒋高明等人开始在巴音胡舒着手禽北上试验引导牧民养鸡,以增加收入。   在蒋高明看来,这是一项互利的举措,草原上除了牧草本身,各种昆虫、草籽、嫩叶、灌木籽都是很好的鸡食。相对于壮实的四蹄的牛羊,两只脚的鸡对草原几乎没有破坏力 ,鸡进入草场拉下的粪便,还可以向草场提供肥料。   试验中,鸡的喂养与草场的修复形成了良性循环,2007年,国际刊物《科学》曾对这项试验进行了长篇报道。 到去年,这片修复中的草场已开始允许牛羊进入,时间是在11月5日到4月5日,那是枯草季节,不会对草场造成破坏。   10年之后,我们回到了过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乌日图说,他再次看到了迁飞的天鹅和奔跑的狍子,还看到了消失了几十年的沙芥。   我们要保证这个成果不再倒退。乌日图现在忧虑的是,另外的8万亩的草原尚未治理,又快变成沙地了。那8万亩什么时候再回到从前的样子,我这个当书记的就没有遗 憾了。    - 背景资料   距京最近沙源地浑善达克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东西长约450公里,面积大约5.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的四大沙地之一。   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也被专家们认为是造成北方沙尘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浑善达克曾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近代由于掠夺性放牧,滥樵乱采等,造成草场退化,并加速了荒漠化进程,草原气候趋于旱化。河流湖泊萎缩,沙化日益严重。   每年春季起,这里沙尘暴频频发生,强度逐年增高。2000年春天,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多次沙尘暴或浮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随 后,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浑善达克沙地被列入重点治理区域。 图1 这是2009年的4万亩实验地实景。是年大旱,试验地外面的草平均高度10厘米 图2 背后的榆树在2002年仅仅是幼苗,在2008年时已达3-5米。而人工造林在这里却不容易成功,大自然却轻松实现。 图为笔者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 图3 我们恢复的4万亩沙地草地(2005年),这张图片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世界荒漠化日纪念日活动上展览过。 图4 夏季的草场 (2004年,是年雨水较好,草显得很绿) 图5 我的博士牛书丽与我们恢复的高草,这棵草的高度1.80米,即文章中记者描述的数字。牛书丽为植物所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之一,现在美国。 图6 2002年的4万亩试验地,是年我们发现了自然力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这个发现出自牧民家的一个孩子之口。 图7 实验仅1年,塔拉上的草的高度达1.43米,地上生物量鲜重5200斤/亩。中国科学院原生物局长以为我们的草是种植的,我当时说我们种的没有自然界长得好。照片上的小伙子当时是我的博士后,后做正蓝旗科技副旗长,现在为植物所生态中心支部书记(2002)。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9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刘瑜《民主的细节》答谢辞
tian2009 2010-1-24 13:40
刘瑜《民主的细节》答谢辞 来自萧三郎:每一刻都是崭新的2010-01-1908:56:09查看原文 恭喜读者重新恢复困惑 刘瑜《民主的细节》获评为新京报2009年度社科书 详情见本周六即将出版书评周刊2009年刊 我身边有很多看透了世界的人。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女儿长大了,决不能从政,政治太肮脏了,哪里都一样。虽然当时我们坐在闹哄哄的车里,非常不适宜谈论政治,我的严肃病还是犯了,我反驳道:政治到处可能都是肮脏的,但是一些地方比另一些地方更肮脏一些。 后来我在别的地方看到一个更好的表述方式,那句话说的是: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人性、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但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追求稍微美好一些社会的理由。 《民主的细节》是一本很家常的书,试图从具体的政治事件、甚至柴米油盐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美国的当代政治确切地说,分析政治本身再确切一点说,分析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更接近合理与正义。我在书的后记里写道,这本书其实在做一个很笨的工作:讲故事、讲常识、讲人物。这件事情如此之笨,以至于有读者甚至可能对一个剑桥大学的老师没有戴上术语的墨镜、穿上晦涩理论的马靴出来讲话而失望,但我之所以愿意做这个很笨的工作,是因为我不介意天真我还没有看透一切,我拒绝看透一切,事实上,谁想让我看透一切我就跟谁急。 我对这个世界有一天会成为人间天堂不抱希望,但是我想,一个居民房子被推土机强拆的世界,和一个开发商必须跟某人谈判拆迁价的世界,还是略有不同的;一个婴儿喝奶粉不小心会得重病的世界,和一个食物标签上必须写明所有成分和卡路里的世界,也是略有不同的;一个高考分数线向本来就占有教育资源优势的大城市倾斜的世界,和一个照顾弱势群体上大学机会的世界,同样是不同的那种无视所有这些不同而一屁股坐到看透一切的高度上挥斥方遒的态度,有些人称之为智慧,我称之为傲慢。 世界如此之博大精深,我们短短一生真的能看透吗?再说看透了接下来干嘛呢?坐在云端捋着智慧的胡须等死? 深入这个世界的细节,观察它的微妙,捕捉它的变化,在非黑即白之外看到所有那些丰富的过渡色彩,是需要谦卑、耐心和好奇心的。有如此多人热衷于看透的智慧,不过是因为看透是逃避社会责任感的最好理由。你说我都看透了,自然也不用操任何心了。 而对肮脏的政治家来说,民众的政治虚无主义则是他们最强大的堡垒:如果我无意于将自己清洗得更干净,至少我希望你相信干净是不可能的。 以前曾有朋友跟我讨论,为什么很多出了国的人政治上也会很保守,他们难道不是见多识广了吗?我说,以前有个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一个人如果买了某个牌子的车,以后他就会更留心这个牌子车的广告,而对其它牌子的车广告往往充耳不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一个人的头脑开始封闭时,他明明身处一个信息开放的世界里,但是他吸收知识的方式却是选择性的和片面的。在我的留学生涯中,身边有太多的中国人,身在美国,但是看不到美国,身在一个全新的制度中,但是看不到它的新意。大约因为在他们出国之前,头脑里已经安装了某个牌子的车了,出了国以后,也只留心这个牌子车的广告,而对其它牌子视而不见。我想说的是,我们当中,有太多年纪轻轻就已对世界全然失去好奇心的人,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感叹号,但是没有了问号。 那么说到底,我希望《民主的细节》所达到的效果,就是在更多人的脑子里种上了更多的问号。希望有一些人,越多越好的人,看完了这本书,从先前看透的智慧中倒退下来,退回天真,退回好奇,退回困惑。这本书并不指望也不可能告诉读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一个读者在读了此书之后感到糊涂和困惑,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事实上你应该恭喜自己重新恢复了困惑的能力,因为你又回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在琳琅满目的汽车之间,你又有了选择的可能性。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家都来汗一个
eloa 2009-6-27 10:41
瘦驼 发表于 2009-06-26 17:06 热。。热。。。在这个夏天,没有什么比流汗更让时间充满存在感了。永无止境的汗水从所有的身体表面钻出来,滴答滴答,一个夏天就这样过去。 我们应该感谢汗腺,如果它不能畅快地分泌这些汗水,人这架精密但不皮实的机器很快会因为过热而宕机。通过汗液蒸发来降低体温是人类对抗高温的最主要方式。 有种流传广泛的说法,狗是没有汗腺的,所以狗不会出汗。这其实是种误解。 汗腺是哺乳动物特有的一种皮肤结构。作为一种哺乳动物,狗不但有汗腺,而且全身上下都有,事实上,汗腺瘤是宠物狗最容易出现的良性肿瘤之一。这里面分布最广的,是一种叫做大汗腺的腺体,它又叫顶浆腺,一定是开口在毛发根部。这种大汗腺分泌的液体并不是那种略带咸味的汗液,而是一种略微粘稠的液体。这些液体往往是无味的,但经过皮肤表面细菌的加工,就会散发出特别的气味。在哺乳动物身上,大汗腺不仅遍及所有长着毛发的皮肤,而且爱扎堆,比如人的腋下和狐狸的肛周。说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哦,原来就是那种东西。 大汗腺分泌的液体不但是有味儿的,还是有颜色的。人的大汗腺液呈淡黄色,去找一件邋遢多汗男的白衬衫,瞅瞅腋下那位置,你就知道此言不虚。 河马的大汗液分泌液是很卡哇伊的红色,这让它在水塘里特别显眼,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以为河马是被晒伤了,其实不然。人们曾经对汗血河马大惑不解,有人说它可能有防水的效果,有的说它只不过是用来散热的。 2004年,以日本京都药科大学的桥本贵美子Hashimoto Kimiko为首的研究团队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揭开了河马汗的神秘面纱。桥本女士对这奇怪的河马汗感兴趣还要得益于她的孩子的启发。据说,某日桥本女士带孩子去动物园游玩,孩子看到了红红的河马,童言无忌道:妈妈,河马受伤了吗?。桥本女士回答说:那是它的汗。为什么我们的汗没有颜色,而河马的汗是红色的?孩子这下把妈妈问住了。还好,这位妈妈是个科学家,她回到办公室查阅资料,居然发现这个问题是科学上的空白这年头找个科学领域的处女地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桥本女士率领自己的团队投入了对河马汗的研究之中。他们经过一番研究,从河马汗中分离出了红色的物质河马汗酸hipposudoric acid(这个新造的词由hippo河马,和sudoricacid汗酸拼凑而成)。河马汗酸至今没有被欧莱雅等化妆品巨头转变成奢侈品真是令人奇怪,因为它是高效的防晒剂可以吸收200-600nm波长的光线,而315-400纳米间正是对生物体杀伤最强的长波紫外线的范畴。另外,很低浓度的河马汗酸就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克雷伯氏肺炎链球菌的生长。河马的汗结合了胭脂、防晒霜和抗菌剂,简直是完美的化妆品。只不过,用了这种完美化妆品的mm会闻起来像一头恋爱的河马。 因为大汗腺,跟性活动脱不开干系。它的分泌受性激素影响极大,人的大汗腺也只是在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工作的。女性的大汗腺分泌有明显的周期性,与月经周期基本一致。过过集体生活的女孩子一定亲身体会或者听说过这种事,住在一起的女孩子,时间长了,月经周期会趋向一致,这叫做麦克林托克效应McClintock effect。有很多研究认为这一现象就跟大汗腺分泌的某些物质有关。另外,大汗腺的密度是由人种差异的,东亚人比欧洲人大汗腺少得多,因此体味也清爽的多。 不过温度也是影响大汗腺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天热的时候有些人总会有两个湿漉漉的腋窝。然而靠两个腋窝来散热,显然是杯水车薪而已。真正让你大汗淋漓的是另一种汗腺小汗腺。 与开口在毛发根部的大汗腺不同,小汗腺的开口与毛发没有关系,有人一紧张就会手心出汗,那就是小汗腺的功劳,因为手心没有毛发分布,所以也不会有大汗腺。手心爱出汗说明手和脚上的小汗腺比较发达,的确如此,手心里每平方厘米皮肤上大约有500个小汗腺。而且它们出现的最早,3个半月大的胎儿手脚上的小汗腺已经成型了,其余部分的小汗腺还要再等两个月才会显露出来。这个事实再次验证了天才德国人赫克尔Haeckel的天才假说重演率recapitulation law,也就是所谓个体发育会再现系统发育历程。大多数哺乳动物四肢末端都有小汗腺,只有灵长类动物全身都有小汗腺。狗狗的四爪也有小汗腺,人们推测这是为了为了保持脚掌的湿润,以便自己的气味溶解在汗液里在地面留下一条气味脚印,这对于狗的社交十分重要。 即便是全身布满小汗腺的猴子,也难以体会瀑布汗的感觉,它们在热天并不会四鬓汗流,散热性发汗是人类独享的生理功能。 (本文已刊于《新京报》)
个人分类: 生物|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带上眼镜看近视
eloa 2009-1-24 23:48
瘦驼 发表于 2009-01-21 16:34 寒假过后,广州市30所小学的孩子们,将每天带一节课老花镜,目的则是为了预防近视。 近视,太常见,因而不被人知。翻一篇旧作,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太过寻常的病。 原文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如果还能被称作是病的话,近视毫无疑问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中近视发病率高达60%,其中18岁以上的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更是高达75%。同时,美国眼科学会公布的数据指出世界上1/4的人口患有近视,患者人数超过10亿。 然而,作为如此普遍的一种疾病,近视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在讨论近视成因之前,我们有必要确认一下近视的定义。 近视主要的定义是由无限远来的平行光或影像聚焦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而造成远视力明显下降,而近视力基本正常的一种眼疾,如果还不明白,请复习一下初中物理的光学部分。而近视又分为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前者较后者十分罕见。作为最常见的近视类型,轴性近视是由于眼轴变长造成影像无法落在视网膜上。所谓眼轴,就是眼球的前后轴,正常人的眼轴长一般在23.0 至 23.5 毫米,平均近视每增加一百度,眼轴增长0.37毫米,这也是近视,特别是重度近视患者眼球突出的原因。 近视,学识的标志? 这恐怕是过去最主要的关于近视成因的说法。因为据西方人调查,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人群中近视的发病率仅有2%,而在城镇中长大,接受了系统教育的人中有大约三分之一带上了近视镜。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约翰安吉(John F Angle)博士在197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年龄、阅读与近视》(Age Reading and Myopia)的文章中指出,经过他对若干12-17岁的美国青少年做的研究,平均每多学习一年,近视度数提高22度。基于这种显而易见的关系和普遍的文化认同(联想一下5、60年代的影视作品,知识分子跟眼睛是从不分离的),英国的罗琳女士让小哈利波特戴上了近视镜,虽然这会让他在骑扫把飞来飞去的时候稍感不便。 近视,甜蜜生活的标志? 1969年,以F A杨(F A Young)教授为首的科研小组对因纽特人的视力状况作了调查,11-40岁的因纽特人284个人中有149个近视眼;而在41岁以上的因纽特人中,131个人中,只有两个。由于年老的因纽特人过去散居,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而年轻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接受了标准的美式教育,杨教授和他的同伴自然也成了近视教育决定论者。不过,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人类学家V斯特凡森(V Stefansson)在1919年出版的《我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My life with the Eskimo)一书描述了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旧称)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漫漫极夜的暗淡光线中制作工具、缝补衣物。这些工作与在学校中埋头读书比起来,眼睛似乎也轻松不到哪儿去。 其实,早在1966年,E凯斯(E Cass)博士就提示,可能是因纽特人的饮食结构变化导致了近视的高发仅仅是上个世纪初,因纽特人的食谱才由鱼和海豹肉变成了面包、麦片、土豆和糖这些甜蜜的碳水化合物。 200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L柯戴(Loren Cordai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全球229个土著部落进行的研究更加支持了这一假说。他说:在瓦努阿图岛上,孩子们接受每天八小时的义务教育,但是他们的近视发病率仅仅有2%。他们与欧洲人的区别就是食谱,他们吃鱼,木薯和可可,从来不吃白面包。 柯戴教授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糖饮食与近视是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发生联系的。淀粉、蔗糖这些碳水化合物可以刺激身体产生大量的胰岛素,而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又导致IGF的增加。IGF是我们身体生长的重要因子,它不但可以让我们长高长胖以及促进性成熟,同样可以让眼轴变长。柯戴教授的合作伙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布兰德米勒博士(Brand-Miller)指出,人们早就发现近视的孩子一般说来比较高而且更早熟。 近视,基因决定论?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人类刨根问底的本性就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人们越来越相信,人类的一切表象,必有一个基因的本质。近视也不例外。我们靠日常经验不难发现,有些家伙,不管怎么玩儿命的吃糖、没日没夜的看书、通宵玩电脑,就是目光炯炯。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科研人员对比了506对双胞胎,发现一个叫做pax-6的基因似乎与近视关系密切。pax-6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各种动物的与眼睛发育有关的基因,比如在果蝇中,研究人员对pax-6做一下手脚,就可以让它的腿上生出眼睛来。如果pax-6发生了变异,一般会导致眼球缺失,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很可能是pax-6的一个调控区域决定了近视的发生。 我国中山大学的葛坚教授的另一项研究也提示了pax-6跟近视的相关性。他的研究团队通过给猕猴戴眼镜、将猕猴关禁闭(让它们不得不整天看近处的东西)等方法,让它们变成近视。葛坚教授发现,这些近视了的猕猴的pax-6基因无一不变得活跃起来。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群中总有2%左右的先天性近视患者和有些人为什么不容易得近视。 任何决定论都是片面的 pax-6基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近视,不过,它还不能解释为何近百年来近视发病率的飙升。我们的哲学教育告诉大家,任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近视也不例外。饮食结构的变化让我们体内的IGF升高;生活空间的缩小,书本、报纸、电视、电脑、手机,让我们眼睛总是看近处;人工照明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人用眼的时间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的pax-6或是别的什么基因发生了变化,从而让人人都变成了知识分子。 近视,真的是一种病吗? 一万年前我们的先祖,需要锐利的远视力来发现猎物、躲避猛兽,任何近视眼,都将很难存活下来。而现代人,对远视力的需求几乎变成了零,我们只需要能看清一尺外的显示器的视力,就可以成为成功人士。随着近视的不断普及,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人类的一个特征,谁说只有鼠目才寸光呢?
个人分类: 健康|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京报:“松鼠”们如何搞科普
eloa 2008-12-8 09:08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12-7 星期日 10:54 经常看科普杂志看科学博客的人,可能听说过科学松鼠会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团体的定义,创办者姬十三的形容是,科学是一枚枚美味但难啃的坚果,松鼠会的成员则是一个个敲开果子的松鼠,所以要通过最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科学的真谛。经过半年多的发展,这个以博客为载体,以落地实体活动为辅助的团队现在发展得红红火火,入会松鼠近百人,其博客读者则有上百万。就在松鼠会刚刚度过了它的一周年生日之后,其博客以最高网友投票数获得全球最佳博客和中文最佳博客两项公众奖。 1 主旨 让科学流行起来 周日的下午,西直门附近一处小巷子里的咖啡馆,几十米之外就能听到里面传出的欢快笑声。整个咖啡馆热气腾腾,60多个青年人聚在不大的厅里,他们刚刚看完了一部介绍脑神经元和人体活动关系的影片。片子激发了思维,他们围绕着脑神经这个话题提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 据说陷入爱河的人脑中会分泌出类似多巴胺的物质,那发生同性恋情的人脑中也有吗?我会在做梦的时候意识到我在做梦,一旦意识到,就会醒来。我怎么就醒了呢?我经常会觉得某个场景似曾相识,为什么呢? 有疑问的人非常多,主持人小姬不得不艰难地挑选发问者。脑神经科学博士姬十三当之无愧地开始答疑解惑。这其实是科学松鼠会最新的一次落地活动 小姬看片会 。和上一次看片会一样,现场问卷调查发现,来参加的相当部分是文科生,甚至还有一位12岁的小朋友被妈妈带着过来参加活动。 虽然只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科学爱好者组织,但科学松鼠会已经在科普界具有了一定影响。创始人姬十三负责总协调和外联工作,他和十多名元老级松鼠负责科学松鼠会博客的运行和各种事务性工作,其中有资深科研工作者,有媒体人,也有文科生。在他们的背后,则是近百人的科学松鼠会会员,他们的学历大都在研究生以上,利用自己的学科专长,积极参加科普活动。而在这些松鼠的背后,则是数十万关心科学的网络读者。 尽管松鼠会博客诞生不过半年,但它迅速增加的访问量,有趣、活跃的科学传播方式迅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目前,松鼠会博客的日访问量达到了2万左右。松鼠们的文章也不断在各大科普媒体上刊登。除了写作,松鼠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看电影、听讲座,每次读者都抢着报名。大家的共同点,就是都想让科学流行起来。姬十三说。 2 成员 江湖好手擅长跨界 作为这个群体的核心,姬十三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科研本身。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他开始尝试科学写作,幽默活泼的写风很快让他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普作家之一。 去年的11月20日,当时身在上海的姬十三来到北京,与在京的一批青年科学家、科普作家取得了联系,并尝试组建一个以科学写作为主题的电子邮件群,以方便联系。一开始,姬十三打算把这个电子邮件群的名字注册为胡桃夹子,意思是它可以敲开科学的坚果。可惜这个名字已被注册,所以就临时改成了松鼠会。这个电子邮件群就是科学松鼠会的雏形,尽管松鼠会有了一个壳子,但像是一帮写手通过电子邮件自娱自乐的地方。他们有过一些想法,但并没有设法实现。姬十三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理想并未实现。 转过年来,姬十三开始设法为松鼠会拉拢作者。松鼠会的规模迅速扩大,到3月底,会员已达到40多人。在宇宙学博士生、计算机高手Gerry自告奋勇的帮助下,松鼠会的博客很快建立起来了。 一下子揭竿而起了。姬十三说。在各种各样勾人的方式下,松鼠会招来了各路高手。山东滨州医学院教师瘦驼通过朋友的介绍进入了松鼠会,如今他每天花在科学写作上的时间比花在教学工作上的时间更多。猛犸来自哈尔滨,是大学里的企业信息化专业教师,同时也是一名IT技术人员。看到姬十三为科学松鼠会招募人才的英雄帖,他就急急地杀了过来,还专门寄上了1万字的文章,作为投名状。更有意思的是负责小姬看片会活动的小姬。这名英语专业出身的媒体从业人员竟然是个科幻迷。 此外,松鼠会还有一批海外会员。现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桔子,曾拿过北大的五四奖章,是名副其实的理科高材生。食品工程学博士云无心参考其在美国的工作经验,撰写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的文章,还热衷于讨论育儿经 其实,松鼠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文艺气质。姬十三说。 3 活动 高手接招,各显神通 松鼠会的博客刚建成,就碰上了汶川大地震。一时间,互联网上流言四起。松鼠们在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同时也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各种流言与信息,发表了 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文章 ,帮助网友们消除恐慌心理。科学松鼠会由此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随后,松鼠们尽可能地锻炼自己科学写作的能力。如今,访客越来越多,松鼠们写作也越来越小心,文章质量也比之前高了很多。 除了一般的科普文章之外,松鼠会博客还开设了许多有趣的栏目,比如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 Dr. You竞答 ,让志愿者参与翻译国外优秀科学文章的 小红猪项目 ,还有郊游考察之类的落地活动。 有一次,一个读者发帖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肌营养不良症存在误解,很快Dr. You栏目的编辑安婆婆就组织起了临时小组,集体写出了一篇针对 肌营养不良症的深度报道 。 而负责小红猪翻译项目的则是桔子。她不但保持了松鼠会的发帖记录,也以修改译文认真著称。 松鼠中工作经验最丰富的姚笛被大伙叫做姚总,他的工作则是打杂,比如负责淘宝网的纪念品发货。即使这样,他还是认为自己在这个圈子里找到了归属感。 松鼠会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一本科普文章合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据说还将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回签售,书的后序中,姬十三这么写着:有时候我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武侠,隐匿多年的帮派老人决定复出,燃一缕狼烟,消息被传递至村庄、城市、山区和荒漠,正在田间耕种的老汉、街头被人欺负的小贩、喝酒赏花的公子哥,原来都是默默隐忍的江湖高手,他们伸个懒腰,挺起身,念叨道,该出发了。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549.html
个人分类: 其他|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