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新政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创新政策近5000种,存在“政策拥挤”现象
热度 1 HUA2010 2014-3-26 21:04
中国创新政策近5000种 存在“政策拥挤”现象 2013-10-28 01:39:2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为推动科技创新,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据初步统计,这些政策文件加在一起有近5000种。27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国家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徐建培在演讲时表示,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体系涵盖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覆盖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等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多样化的政策工具。“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徐建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多未必效应就好,有时候互相打架、互相拥挤,就产生另外的问题。需加强跨领域协调正是因此,徐建培在演讲中表示,未来将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化程度。“科技创新政策包括了从科学发现、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商品化完整的链条,涉及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规划,使科技创新政策覆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和各类创新主体。”同时,徐建培表示,要加强不同领域政策的衔接,来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协调性。科技创新政策包括了多个政策领域,各自政策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加强各个领域政策的协调,在财税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教育政策上确定导向,形成目标一致、搭配合理的政策合力。徐建培称,要完善政策研究的程序,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可操作性。对短期内在国家层面难以出台的政策,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为国家政策制定积累经验。要建立健全征求意见机制,对涉及面广、与广大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要加强政策文件的解读。同时也要加强政策落实的监测评估,完善部门之间政策落实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测,定期发布报告,对经过评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政策内容之间存在冲突的文件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文件要及时予以废止。“这些天我们陆续接收到一些政府释放的信息,特别是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信息。应该说,从释放的信息来看,改革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徐建培说。期待系统设计第一财经日报:我国的科技创新政策近5000种,整个政策体系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如何调整?徐建培:我们的政策体系已经存在了,接下来是要进一步完善,要看看有什么问题没有。我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所涉及到的政策,我们都涉及到了,政策不少,但是各种政策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学界有讨论“政策拥挤”现象的。政策多也未必好。另外各种政策之间,也不是说方向相反,而是使得道路变窄了,比如我们的“高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策制定者起初是希望创新道路更宽广的,但是后来使得面变窄了,这方面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设计、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组合,合理搭配,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政策多未必效应就好,有时候互相打架、互相拥挤,就产生另外的问题。但一定的时期,用政策推动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这些政策当中,是不是互相一致的。在不同时期,有些政策启动以后是不是在合理的时期去终结它。所以我讲的“立、改、废”和系统设计的考虑,说明政策制定方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报:我们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徐建培:我们整个政策的建设方向,是要从关注单个的创新主体到多个创新主体,从关注创新链的某些链条到全链条覆盖,从利用单个政策工具到组合运用多个政策工具转变。我们现在从科技创新政策来讲,确实需要系统设计。设计者都会研究目标、路径,这是理想化的方式,我觉得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变化,我们要做顶层设计。29日,科技部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专门以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题,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就科技政策创新体系来专题讨论,我相信讨论之后,可能会有些声音。成果转化政策“有突破”日报:科研经费的腐败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我们注意到383方案中也提到,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从科技部的角度讲,未来科研经费的改革方向会是怎样的?徐建培:383方案我也看到了,方案中的有些东西是几个部门在经常谈论的问题。从科研经费的角度来讲,管理是必要的,改革也是必要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万钢部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回答提问时讲到,总体上大多数是好的,问题确实存在,改革的方向也在做努力。日报:你提到的关于“研究支持中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外汇管理政策”,具体是怎样的?徐建培:这不是科技部来制定的,而是需要和外管局一起考虑。日报:具体政策是否已经在制定中,进展如何?徐建培:只是有一个政策的方向,还只是一个方向。日报:你提到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这个具体会有什么突破?徐建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1996年颁布的,已经17年了,现在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家非常重视,正在组织力量进行修订研究,目前有16个部门参加。应该说还是有一些突破的,因为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需求,会有一些政策突破。既要保证资产管理的有效,同时又要使得成果转化顺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有些方面还在多方面的协调中,需要各方面来进行努力,按照目前的情况,应该在明年修订,但是过程中还是要服从于整体工作。
个人分类: 创新理论|24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政府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新兴的盈利产业
热度 1 verazhbj 2012-12-12 16:52
这两天在看美国关于创新集群培育的文集,发现他们提出了这样几个观点非常意思: 1、化零为整。解释说是让研发投资成为统一创新战略的一部分。我的体会是,如果研发投资与统一的创新战略规划没有相关性,或者制定的过程只有自上而下的传达,而没有自下而上的反馈和沟通,那么所谓的研发投资规划肯定与创新战略是脱节的,那么这种研发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因为缺乏原动力,是为了投资的投资。 2、选准赢家。解释说,每个地区都要选准赢家,但不是打造赢家。从更细部的解释看,美国的州政府认为政府应该是选取那个企业有可能发展壮大后,进行投资,通俗来讲,是在肥沃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等待收获,而不是先从培育沃土开始。从选取的含义来讲,是面向企业管理和决策层的评估,而不是技术先进性的评估,来觉得研发投资投给谁,就可能培育出发展前景非常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了。这种观点与政府应该进行基础性投资的观点有较大的出入,看来美国政府的投机性还是挺强的。 3、针对全球的和本地的真实世界来创新。这个观点更加体现出美国的实用主义导向了。他们强调研究工作不能与产业和社会脱节,其强调“问题不太在于所有权,更多的在于你实际上在什么地方开展经济活动。”这个没有想得太明白,不得要义。 4、致力于协作。解释说创新需要大学、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牢固关系呢?没有具体的解释,希望后面的阅读能够找到答案。 5、听取 聪明人的意见。什么是“聪明人”,也没有具体的解释,这个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6、既要前后一致,也要欢迎变革。如何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一致性,文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或案例,等待深入的探索。 7、确保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但要耐心。这个观点与第6条有一定的关联性。体会应该是在保持大的战略方向稳定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有失败,有调整。而如何保证在调整中不迷失呢?具体方法是还需要进行短期的成果测评,就像项目的里程碑考核一样。但是这个“耐心”需要几年时间,没有答案。 文中指出,加州除了拥有在许多人眼里都相当有利的创新环境外,还通过对新兴技术研发的大量持续投资以及公司合作来直接开展将知识投资转化为商业产品、新企业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活动。 以上观点对研究创新集群的支持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后续还能有更多收获。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335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本关于美国创新政策的新书
热度 1 PZhou 2012-8-9 14:13
最近,美国科学、技术与经济政策委员会( Board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olicy, STEP )出版了一本新书,题为《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U.S. Innovation Policy for the Global Economy 》。该书汇集了 STEP 的一个研究项目——“比较国家创新政策: 21 世纪的最佳实践”的成果,认为美国应当更新其“国家创新支柱”投资战略,更多了解其它国家为扶持本国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加努力地获取创新投资成果,也就是为高技术事业发展和提供高质量职位创造有利环境。该书具体目录如下,可在线阅读,网址: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3386 Front Matter Overview Chapter 1 The Innovation Challenge Chapter 2 Sustaining Leadership in Innovation Chapter 3 Findings Chapter 4 Recommendations Chapter 5 The New Glob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apter 6 National Support for Emerging Industries Chapter 7 Clusters and Regional Initiatives Appendix A List of Workshops and Symposia for the Study ofComparative National Innovation Policies: Best Pract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Appendix B Bibliography
40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家应鼓励基础材料、基础设计和基础试验研究
toloding 2011-3-17 12:10
转载 据中国航空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少将尹卓长期关注航空工业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发展航空工业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尹卓: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系列,要形成系列型谱,全系列覆盖。发动机发展需要十多年时间,周期比飞机长,要考虑技术成熟度、可靠性,需要长期积累,不能确立平台背景后才开始发展发动机。我国应该有一套独立的发动机发展规划,选一些机型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包括军用、民用和直升机发动机。同时,要加强不针对具体型号的基础项目研究,重点关注材料和工艺问题。 国家应采用积极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家去做基础材料、基础设计、基础试验等研究 ,为我国航空装备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航空装备信息化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我们整个的科研管理对软件不够重视,投资也不够,其实未来软件系统就直接体现着装备的作战能力。软件系统很复杂,需要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空军作战人员结合起来发展。我们当前软件的列装、投资都不足,我们不能用机械化时代的眼光来考虑信息化装备的发展。以F-22为例,发动机和机体材料的投资只占了25%,飞控、综合航电系统的软件价格超过了机体和发动机的价格。而我们现在软件的投入强度远远没有达到。未来,我们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软件开发,长期积累,靠飞行逐步让其成熟,真正形成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航空工业发展一定要重视自主创新。我建议大飞机在发展中,一方面在进入市场时要采用综合继承的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先把民机推上市场;但另一方面要考虑专门投资,研发自己的装备,包括综合航电系统、大型涡扇发动机等。在大飞机发展的最初二三十年,可能要不计成本地扶植相关产品和部件的国产化,但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飞机真正成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
个人分类: 公共政策|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