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增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庆节的新发现!(科学网博客数据的数学分析、数理统计学分析)
热度 7 zlyang 2014-10-1 20:19
国庆节的新发现! (科学网博客数据的数学分析、数理统计学分析) 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今晚初步分析了一下科学网博客前100位的总访问量、周访问量、博文平均访问量。这三组数据的衰减方式都超过了指数方式,经 过四重对数后仍然有“对数衰减的趋势”。 故而应该定义一种比指数函数 e x 或 x x 增长更快的初等函数 指数 指数 。貌似泰勒展开不收敛,或收敛得很慢? 请问这是什么分布? 总访问量 前23为博主的大体 = 后面77位。 最大值/最小值 = 13.3245。 周访问量 前25为博主的大体 = 后面75位。 最大值/最小值 = 11.1345。 博文平均访问量 前26为博主的大体 = 后面74位。 最大值/最小值 = 8.6043。 呼吁 科学网行动起! 定义一个新的初等函数! 定义一个新的数理统计学分布! 用新的数学发现来庆祝祖国的生日!
73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增长的极限?增长无极限?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7-11 17:35
既然总人口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同时由于生理机能的限制,社会总消费和总生产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下去,也就是说增长有极限。但是,这仅仅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消费类型,因此,只要科学技术进步不会停止,增长也不会停止,同时人类对需求(need)的追求不会停止,科技进步也不会停止,因此增长没有尽头。当然,由于时间有限,人的需求的总量也是有极限的,而且新的需求和技术进步往往会造成传统产业进入萧条,甚至彻底消失。 与巅峰时代相比,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如钢铁)大约衰退了一半,但是美国政府也只宣布经济衰退,而不是萧条或者危机。 当然,2030年以后,随着我国人口到达峰值,社会总需求和总生产规模也会达到顶点,而不可能无限制增加下去,因为人的需求总是有限的,但是这不意味着表观意义上的GDP也停止增加。30年后当我们退休的时候,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估计应该在1万元左右,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应该已经达到4:1的均衡水平。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应该是2万美元左右,这大概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水准了。只要人民有钱了,很多(服务)产业——比如旅游、文化、教育才能兴旺起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服务业规模大约可以再扩张一个数量级。 一个明智的政府,必然是引导她的国民将结余的消费资金用于社会再生产以及研发和创新,而不是用来买金子。 与储金相比,不动产也带来了资本固结。但是不动产背后的产业链很长,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到能源、交通运输,甚至机电设备制造,可以推动几十个部门的发展。 没有基本建设的狂飙突进,也不会有煤铁油运的大跃进,更不会有最近十年中国重卡和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突变。当然载重量200来吨的北方奔驰,本来就是用作洲际导弹载体和坦克运输车的。如果没有民用需求作为支持,军事工业单兵突进的机会成本太大;所以,美国的造舰成本非常高,动则几十亿美元;但是,没办法,世界船舶工业已经基本转移到东亚三国。 在我们老去之前,中国的发展还要坚持以外需(主要是30亿人的亚非大市场)和大规模基本建设为先导,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722 次阅读|5 个评论
预期寿命的历史性增长及有关寿命极限的讨论
热度 3 maqingping 2014-3-21 10:13
本文也 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拙著《 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一小节,贴于此处与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感兴趣的博友、网友交流。 预期寿命( life expectancy )是保险公司计算人寿保险费、给年金( annuity )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和计划公共设施的重要信息。根据标准的定义 : “某一年龄的预期寿命是当目前观察到的该年龄之上的死亡率不变时,该年龄的人预期再存活的平均年数。出生预期寿命指的是当前各年龄死亡率不变的条件下,新生儿将生活的平均年龄数”( United Nation Population Division 2002 )。预期寿命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二十世纪预期寿命几乎增加了一倍。美国的出生时预期寿命(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在二十世纪几乎呈线性增长(图 5- 1 ),男性预 期寿命由 1900 年左右的不满 50 岁增加到 2000 年 74 岁以上,女性预期寿命由 50 岁增加到将近 80 岁。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预期寿命在二十世纪同样大幅增加,图 5- 2 所示 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在 1900 年、 1950 年和 2005 年的预期寿命。 图 5-1 美国人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在二十世纪的变化(来源: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system )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预期寿命增长主要来自婴儿或少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发展提高了平均收入,改善了人们尤其是儿童的营养状况,完善了公共卫生设施。这些对二十世纪初预期寿命的增加起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大发展使传染病得到控制, 1900 年让许多儿童死亡的疾病现在已被消灭或控制,在这方面疫苗和抗菌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降低了儿童和婴儿死亡率,使预期寿命有了惊人的提高 。疫苗和抗生素对减少成人死亡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到 1950 年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已经起到降低美国成人死亡率的作用( Kinsella 1992 )。不过青霉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广泛应用,而预期寿命的增长在此之前已经很明显。 图 5-2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在 1900 、 1950 和 2005 年的出生时预期寿命( Kinsella1992 ;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2006 ) 对于预期寿命的明显增长的事实已无人质疑,但是学者们对其是否将继续增长意见却不一致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 2006 )。预期寿命将继续增长还是已接近极限的问题对于社会福利安排和养老金系统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对于预期寿命的更准确预测是做好公共和私人资源分配的关键,历史上,最长寿命( maximum life span )即人类个体能生活的最大年数,持续被低估。 1928 年,路易斯 • 都柏林( Dublin 1928 )依据美国寿命表( life tables )估计不同年龄组死亡率所能达到的最低值,由此得出男女预期寿命的最大值为 64.75 年的结论,而当时美国的预期寿命为 57 岁。 他的计算是“基于现有知识,没有重大发明的干预或人体本身构成出现神奇的进化改变”。但实际上,当时新西兰的非毛利妇女的预期寿命已经超过都伯林推算的预期寿命极值,不过都 柏 林不了解这个事实 ( Oeppen and Vaupel 2002 )。 许多人口学家相信存在生物性的障碍使人类寿命有一极值,并且这一极值与目前老年人所达到的平均寿命比较接近。 1980 年詹姆斯 • 傅利斯( Fires 1980 )提出人们生来就有最大可能预期寿命( Maximum Potential Life Expectancy ),这一极值在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均值为 85 岁,标准差为 7 岁。这一预言称为傅利斯假说( Fires Hypothesis ) 。 欧尔山斯基和卡内斯( Olshansky and Carnes et al 1990, 2001 )等人支持傅利斯假说,也提出预期寿命的最大值为 85 岁。他们认为生物都有“生物保质期” ( “biological warranty” period );如果多数人能活到 100 岁,那么生活到现在平均寿命( 75-80 岁)的人不应该有明显的功能下降和病理状态,但是所有人体的生物功能系统到 80 岁时已有明显的功能下降( Olshanskyet al 2003,2005 )。 对早期预期寿命增加现象的观察似乎支持现有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接近人类个体最大寿命极限的观点。图 5- 3 显示二十世纪美国人 65 岁时预期寿命的变化。比较图 5- 3 和图 5- 1 ,不难看出,尽管 1900 和 1940 年之间出生时预期寿命有了很大增加(几乎 15 年),但是 65 岁时预期寿命只有很小增加。这一现象提示 1940 年以前出生时预期寿命的增加主要来自婴幼儿死亡率的降低,而不是成人寿命的增加 。如果这一现象保持下来,无疑是目前老年人已达到的平均寿命接近预期寿命极值这一观点的一个证据。但是,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也明显增加。 图 5- 3 中可见,从 1940 年开始, 65 岁时预期寿命几乎是持续直线上升。奥彭和沃佩斯( Oeppen and Vaupel 2002 )认为,以往的经验说明预测未来数十年的预期寿命改善应以过去相应时段的预期寿命变化为依据。在过去 150 年中,最佳状态下的预期寿命,每十年提高约 2.5 年。合理的估计应该是,这一趋势在今后几十年内将持续下去。如果这一线性增长持续下去,发达国家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在 60 年内将达到 100 岁。 图 5-3 二十世纪美国人女性、男性和所有 人 65 岁时预期寿命的变化(来源: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system ) 沃佩尔及其同事的工作显示,每一项公开发表的对最大预期寿命的预测,都在该预测发表后的数年内被突破;没有迹象表明发达国家预期寿命的线性增长趋势接近平台化( Vaupel et al 1998; Oepen and Vaupel 2002; Vaupel 2010 )。他们主张,如果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已接近最大值,那么预期寿命高的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增长应该慢于预期寿命低的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关人类预期寿命是否已接近自然极限的辩论仍 未 结束( Couzin-Frankel 2011 )。
个人分类: 经济学|702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经济理论与政策不是一一对应的
热度 2 niehuihua 2013-10-26 13:04
经济理论与政策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个人的读书会之四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本周“一个人的读书会”推荐一本书,《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One Economics, Many Recipes),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 推荐理由:(1)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全球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学者都关心的核心问题,而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在上述三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2)在面对“华盛顿共识”和“中国模式”两个极端时,作者反思了经济理论和政策,提供了一个符合现实的调和理论;(3)本书将经济理论与政策结合起来,论述简单明了,案例丰富生动,很适合政府官员和学者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 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影响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甚至改变了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走向。粗略地说,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前,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学,那就是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反对政府干预的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崛起之后,经济学家普遍同意,现实的经济体都是市场经济和政府管制结合的混合经济体(例如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教科书)。最重要的是,所有研究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学者都不得不承认,民主(或专制)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单调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国、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案例,导致政体与增长的关系成为当今经济学理论的最大困惑之一。一个例证是,当今全球最火爆的经济学家、MIT经济学教授Acemoglu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并且其普及作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因为无法对此提供解释而遭致普遍的批评。 在这一背景下,罗德里克教授的专著其实就是想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现象与新古典经济学“违背”的“悖论”提供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 罗德里克是一个折中主义者,他既不同意“华盛顿共识”的精确处方,也不同意“特殊国情论”。他提出的第一个解释是,经济理论和政策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本质上,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产权保护、法治、市场竞争、去国有化等核心理念仍然是正确的,这些基本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请注意,实现这些基本原则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却不是唯一的。以中国为例,虽然中国没有象发达国家那样全面地保护私有产权,但是对集体产权、国有产权的保护是比较全面的,这催生了公私结合的、“产权模糊”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总体经济增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取名为“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这种折中主义可能会让欧美主流经济学略感欣慰,但是却让喜欢偏执于一端的经济学家们失去了自己理论的个性。 罗德里克不想成为经济学理论的消极无为者,他与合作者提供了一套“增长诊断”分析框架。其做法是,对所有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类,然后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然后提出针对这些因素的解决方案,最后将解决方案制度化。这是一种“决策树”的做法,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明了改革的先后次序和实施步骤。中国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许多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这一方法可能对中国改革寻找突破口有所启发。林毅夫在《繁荣的求索》一书中也借鉴了这一方法,不过讽刺的是,罗德里克并不同意林毅夫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为何? 罗德里克不认为“产业政策已死”,因为转型经济都存在信息外部性和协调外部性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去解决,这就给产业政策留下了操作空间。但是,产业政策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比较优势战略就是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在上一篇读书笔记里,我提到基于绝对优势的规模经济也是发展战略之一,链接 http://doctornie.blog.sohu.com/280403582.html 。)他举例说,台湾地区和韩国处于同一收入水平,但是前者选择自行车产业作为出口替代战略,而后者选择了微波炉产业作为出口替代战略,这与比较优势无关。特别是,他引用安布斯和瓦兹阿格发表在《美国经济学评论》上的研究成果证明,全世界的穷国在变成富国时,产业集中度都是下降的,这不可能是选择比较优势的产业专业化战略所能解释的。 有意思的是,罗德里克区分了启动经济增长和维持经济增长两个阶段。他认为,启动经济增长其实比较简单,只要做对了一两件事情就够了。但是,维持经济增长则需要多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是的,对于一个长期处于低增长的经济体来说,只要释放了其中一两个环节的增长约束,经济就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这并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但是,如果要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必须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必须建立稳定的制度。一句话概括,短期增长靠政策,长期增长靠制度! 本书通俗易懂,这导致严肃的学者可能会认为它并没有对作者提出的“大而化之”的分析框架提供严谨的证明,但这并不重要。我倒是认为,本书的长处是涉及了全球的增长现象,也提供了全球的案例,但是对其中重要的案例并没有深入的分析。例如,作者谈到了中国乡镇企业这一制度创新,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及,乡镇企业的历史基础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地方的分权,也没有提到如今“乡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现象已经消失了,因为“模糊产权”终究无法提供有效的激励,而保护私人投资的完善产权制度却仍然没有出现,反而加剧了“政企合谋”(聂辉华,2013),从而出现了生产安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恶性竞争等诸多乱象。 最后,我想说,在当今这个时代,谁要是不理解中国,或者没有来过中国,要推进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或者制度经济学,那都是不可能的。Acemoglu什么时候来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人民大学的核心智库,网址为 http://NADS.ruc.edu.cn 】
4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资深育种专家驳抗虫转基因水稻增产论
热度 1 蒋高明 2013-9-15 19:15
【本博按】 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光、温、水、土、肥、气、生物等均有影响,通过人的努力,管理作物,使之具有更好的生长环境,且将光合产物尽可能多地向收获部位转移,是能够实现增产的。几千年来人类在育种和耕作方法上的努力,都是围绕增产进行的。然而,农业的特点是人不能犯懒,否则就会挨饿;农业还必须顺应农时,尊重自然,否则也难以持续下去。人类与虫害抗争,从虫口里夺粮,发明了化学农药,与害虫对抗,其结果是人类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而小小害虫并没有退出农田。现在,生物技术专家试图将“农药厂”转到植物细胞里面去,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达到间接增产的目的,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实践中会惨遭失败。抗虫作物能够增产吗?转基因更环保吗?美国的实践证明不能也不是,其中的机理是什么,听听育种专家佟屏亚先生的分析。 育种工作,正如农民的劳作一样,毕竟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够成功的,转基因技术专家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在实验室里将其认为好的基因转移到别的物种中去,试图达到快速育种的目的,这样的想法,好是好,只是不愿意付出劳动的科研,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呢?最终可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看看转基因核心技术,我们掌握多少呢?另外,最关键的是,短期内获得的效益,与生态环境破坏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来看,输了的是谁?赢的是谁?哭的是谁?笑的是谁? 转个抗虫基因能“高产”——新编天方夜谭 —— 兼评《北京晚报》发布转基因广告 转自: 佟屏亚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 r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99e8230101ljgg.html 发文时间: 2013-09-07 11:27 最近一些被转基因的报纸或记者连篇累牍地发表“转基因就是好”的文章,有些转基因先生的发言已经到了荒腔走板、造谣惑众的地步,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和农业知识,简直是新编天方夜谭。 2013年8月21日《北京晚报》第33~35版以三个版面发布《正说转基因》广告,标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转基因”,堪称图文并茂。仔细看完这则宣传转基因广告,可以完全确定,《北京晚报》有人被转基因了。 按《广告》标题图例排下去,转基因作物的优点是:高产、抗虫、抗旱,还有省药、省肥、省水等,最后结论是,“中国需要转基因,转基因需要中国”。稍微有占农业基础知识的人都会发现,《广告》明目张胆地说谎,可谓货真价实的“胡说转基因”。不要说我从事农业科研的人不相信,恐怕连种地老农都会斥责转基因先生不知五谷,不辨稻菽。瞎编! 一曰高产。转个抗虫基因能“高产”?简直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是增产的,更谈不上“高产”了。 笔者曾在一次众多转基因专家座谈会上发问,没有哪一位敢正面回答转基因作物是增产的 。 只有一位转基因先生补白说,转入一个“Bt抗虫基因”,可以减少农药的量, 折算成 每亩增产6%~8%。 这就是转基因先生论述增产的主要依据了。但转基因作物只能在某种螟虫发生的特定年份,因增加农药用量而折算为增产量,那要是这一年不发生这种螟虫危害呢?怎么算?是不是赔了? 二曰抗虫。转一个基因能让农作物抗虫?农业生产上分为“增产技术”和“保产技术”。良种、施肥、灌溉,属于“增产技术”,是必须应用的;植保、排涝、除草,属于“保产技术”,是在必要时才应用的。如防治病虫害是为了“保产”,发生了什么病虫,就要施用什么药。没有发生病虫就没有必要用药了。而且,每种农作物经常发生的病虫害有七八种,各年发生什么病虫都不一样,还要对症下药。例如,2012年东北地区玉米7月中旬发生大斑病,也点片发生玉米螟;8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粘虫大爆发,还有部分地区蚜虫危害,大部分玉米品种减产,连种植面积很大的先玉335都未能幸免。所以, 仅仅转入一个BT抗虫基因,并不能起到“保产”作用。 三曰抗旱。 转个抗虫基因还可以抗旱?更是荒腔走板! 农作物获得一定的经济产量,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是固定的。在不同生态地区一般只培育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品种,比如在丘陵旱地多种植抗旱能力强的作物,就要培育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其植物形态特征,如根系深、叶片窄、茸毛多、蒸发量少。如在灌溉地或在降雨适宜地区,还是要采用经济利用水肥获得高产的品种。 四曰省药、省肥、省水。更是无稽之谈了。《广告》宣传说,中国比美国种的玉米和大豆,用肥用水都要多出好几倍,这是实情。但不是因为转了个抗虫子的基因。而是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差异。中国农业环境不能和具有天然资源优势国家简单相比,比如美国、巴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辽阔的大平原每个月都有均匀降雨,极少年份发生旱涝灾害,没有必要进行灌溉;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施肥量相对也较少。这些国家一年只种一季庄稼甚至轮休。而中国地少人多,大部份地区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农作物高产依靠发展水利灌溉设施,土壤瘠薄需要补充施肥,每年不同地区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各类病虫害比较多;复种指数较高(一年种两季或更多),作物生长期相对比较短,自然就要增施肥料多灌水防治病虫才能获得高产了。 五曰“中国需要转基因,转基因需要中国”。这句广告词暴露的隐秘的 实质问题 ,就是“ 跨国公司需要控制中国农业,遍地都种上转基因作物 ”。众所周知,孟山都公司通过它在政府和科研院所的代言人,控制了美国、巴西等国的玉米、大豆的种子供应权,控制了农民的种子使用权,也控制了玉米、大豆的出口权和定价权。现在,跨国公司已经完成了在华的“本土化”布阵,其利益集团和代言人正在有计划地加速在中国遍地推进种植转基因作物。 农作物现代杂交育种技术有百年的历史,培育出新品种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新兴的生物技术,可以绘制作物基因图、定位基因、分子标记等,有其先进性,但都必须在培育优良植物个体、优良的自交系(杂交种)的基础上,转入某个目的基因改进某一性状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或改进品质。 所以转基因技术或分子标记仅是常规育种的一种辅助手段。片面地强调转基因代替一切,摒弃和脱离常规育种,那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奉劝转基因先生们认真地学习一些现代遗传育种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莫要误导,特别是莫在误导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一再指示,粮食自主权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所以,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就必须把农作物种子权紧紧攥在自己手里。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或愿意把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特别是13亿人常年以稻米为主食的中国,更应该严格管理和审慎地对待,如果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负面危害一旦成为现实,悔之晚矣! 转基因先生鼓吹转基因商业化的狂热和急不可待,让国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有利益集团的支撑?有人故意或强行转入某些可能发生潜在危害的基因,那将是罪孽深重、遗臭万年。 今年三月我曾发了一篇博文:“我怀疑北京晚报被转基因了”。说的是全国“两会”开幕当天,北京晚报竟以三个版面(17~19)为跨国机构刊发ISAAA在北京召开转基因发布会信息:“中国已成转基因作物主要种植国”万言文章,宣传“转基因就是好!就是好!” 当时我只是“怀疑”北京晚报有记者“被转基因”了。这次北京晚报再发布巨幅《广告》,宣传虫子都不吃的转基因作物能获得“高产”,违背科学常识,满篇谎言甚至可称谣言。确证北京晚报真的被转基因了。 请北京晚报负责人认真查一查,究竟是哪几个部门或哪几位记者被转基因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京公布健康白皮书 调查称人均寿命5年"长"1岁
redtree 2013-7-11 19:44
北京公布健康白皮书 调查称人均寿命5年"长"1岁 2013-07-11 14:29:37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1979年至2012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变化情况 新京报讯 北京市卫生局新近公布的《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过去10年间,北京人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2003年的79.62岁,增长至2012年的81.35岁,目前已同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 在过去5年里,北京人期望寿命增长幅度超过了1岁。 女性期望寿命超83岁 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去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069.3万人,户籍人口为1297.5万人,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35岁,比2011年的81.12岁增长了0.23岁。其中,男性79.35岁,女性83.42岁,女性高于男性4.07岁。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全市居民期望寿命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7.85岁,与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是世界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健康水平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不同于人的实际寿命,而是根据现阶段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计算出的,指现阶段出生的人口平均能够活到的年龄。 “十一五”人均期望寿命延长0.72岁 北京市最早有据可查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是1979年,当年全市女性人均期望寿命为72.26岁,男性仅为69.51岁,均比目前低10岁左右。20年后即1999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增长至76.93岁。 过去的10年间,北京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2003年的79.62岁,“长”了约1岁半。近5年,人均期望寿命增长幅度超过了1岁。 据悉,“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延长了0.72岁。北京官方曾经表示争取“十二五”期间,再使居民期望寿命延长1岁。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已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温薷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1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是火电机组持续亏损的元凶?
热度 1 zbt92 2012-7-31 11:58
文 / 水博 中新网 7 月 31 日 电 中电联今日发布《 2012 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全年分析预测报告》,《报告》指出,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量略有富裕。报告披露的最新数据: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 2234 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 95 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利用小时 1455 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 47 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为 2489 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 113 小时 。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各地的降雨量普遍偏丰。各水电的出力明显增加。但与此同时,尽管市场上的煤炭价格已大幅度的下降,但我国的一些火电机组的亏损却仍然存在。于是,一些人开始抱怨电力行业的“水火不容”。然而,到底谁是火电企业持续亏损的元凶呢? 从表面上看,今年的火电亏损是由于水电的来水多了,挤占了火电的发电份额,火电机组的利用小时上不去,造成了亏损。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却不是这样简单。例如,去年我国的江河普遍来水不好,水电出力严重不足,但是,去年火电企业的亏损更严重。为什么呢?因为去年煤炭的价格太高了。以至于让火电机组发电越多,亏损越大。事实上,当我国能源结构出现严重恶化,煤电机组装机比重过大之后,火电的亏损就已成定局。 水电少了,火电的利用小时虽然上去了,但是,由于受到煤炭产能和运力的局限,煤炭供不应求,煤炭的价格则必然上升。所以,高煤价导致了火电的严重亏损。水电多了,火电机组的发电任务减轻了。虽然这时由于煤炭用量少了,煤价自然也就不高了,但是,与此同时却带来了火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严重的不足,同样还要造成火电企业严重的亏损。不仅如此,原来因为煤价过高所造成的亏损,我们还可以解释说,是电力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但是,面对机组利用小时不足所造成的亏损,电力企业的只能埋怨“水火不容”。 其实,“水火不容”的说法非常荒唐。众所周知,我国和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能源供应枯竭的尖锐矛盾。对于可保留的化石能源,我们当然是能少用,就尽量的少用。更何况我国当前煤炭的消耗量已经非常之大,早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难题。因此,尽可能的利用可再生的水电能源,在把更多的化石能源留给我们的后代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为什么当我们的水电真正多发电了之后,反倒会引起了某些电力企业的不满和抱怨呢? 客观的说,电力企业的不满和抱怨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抱怨的对象错了,不满和抱怨的对象不应该是水电,而我们火电企业自己。难道我们的发电企业愿意回到,煤价高企,发电越多亏损远大的过去?客观的说,当初我们的某些电力企业在为了争当行业老大,拼命扩张规模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日后的严重亏损酿下了苦果。 对于这一点,电力企业自己恐怕也不是不知道。因为几年以前,看到我国电力装机超常规的扩张,几乎所有的民营和外资电力企业,都退出了发电领域。因为,他们知道这样扩张,未来的后果将是什么?我国国有的电力企业也不是没有察觉。据说某电力集团因为自己所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的火电站,建成之后几年都不能投产,已经预感到了发电市场的饱和所带了的威胁。所以,决定 2010 年不再投资火电。但是,当听说另外一个电力集团 2010 年的计划目标,仍然是新建增 1000 万千瓦火电之后,立刻改了主意,决定 2010 年也要继续增加火电机组。也许是因为,我国的电力集团都是国有独资,他们不相信政府会眼看着大电力集团亏损,破产不管。所以,他们宁可违背市场规律,也要争当行业老大。 当然,国有电力集团的想法一点都没错,对国有独资的电力企业亏损,国家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但是,事实证明,国家即使想管电力企业,市场的规律也不可能违背。在煤炭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几番给电力提价,都只能带来更高的煤价。所以,最后国家只能采用,压住电价先让发电企业亏损,最后年终给予适当的补救的办法,帮助电力企业渡过难关。也正是由于,国家采取的这一措施,才扭转了电力企业一味的规模扩张的势头。目前,电力企业都已经接受了市场教训,放缓了火电的投资。不过,虽然火电的投资已经放缓了,但是,已经恶化的能源结构却不能马上就消除。我们电力企业还必须为我们过去的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买单。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改革,还是当初的国家电力公司,它有可能会容忍全国在短时间增加这么多的火电机组吗?如果目前全国的火电装机能减少一两个亿,去年的煤价何至于涨的那么高?今年火电机组,又何至于没有发电的机会呢?总之,经济体制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市场竞争也不会是没有副作用的。即便是改革的方向正确,如果我们不尊重科学,不尊重市场规律,我们同样要遭受惩罚。应该说今天的电力企业正在为改革中的失误和教训买单。今天看来,我们经常引以为自豪的电力超常规发展,未必就真是好事。此时此刻,我们真应该反思一下,当年的电力装机每每突破 8 亿、 9 亿、 10 亿,是应该庆祝,还是应该警觉呢?
3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翻译:熵法则决定经济增长
热度 2 yanghualei 2011-7-31 17:31
现代的技术受益于实证和重要物理模型,这种科学范式解释并创造现代世界,同时其对于经济也非常重要,即一种上层的创造现代文明的工具。 总之,那些技术和文明的基础、形成并统治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法则,是属于物理,而非经济。 对经济的探讨,当然包括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不能离开对物理法则的探讨。 热力学中熵范式又一次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其大概内容是封闭的系统有一种趋于均衡的倾向。根据熵原理,一旦一个封闭系统到达均衡状态,而此时系统的能量将具有不可逆性,即其不能在自发的转化为机械能,无序持续的增加。如果要打破这种状况,则必须有外界干预,即有新的能量注入这个系统,才能反转这个熵过程。 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得有外界干预,给凯恩斯主义寻找了自然法则基础。 孤立经济系统自发可达到均衡点,这是主流学界的共识。为展示在均衡状态之后,即在无序之后,系统怎么趋向于不均衡,生成有序,进一步实现整体的增长。 打破均衡静止的方法就是对经济、社会系统采取干预。而这种干预是在无规则中可以实现反转的解释 。对于自由的发展中国家,为检验这个问题,持续增长和周期性波动是基础的研究工具。 根据周期波动理论,发展中国家处在危机和经济波动之中,而这种波动就出现在增长的过程中。对于一个经济体,其发展是一个获得熵的无序过程中.为回答这个问题,当把熵应用到经济中去的时候,必须做一些设定。 当没有外界干预的时候,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不再是持续和有规律的增长,相反经济将陷入永久的频繁的震荡之中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检验这个命题,而这个命题可以用一些通过对熵改造生成的数学方程去描述。 http://unifr.ch/econophysics/blogs/?p=35 ,author: nder coskun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653 次阅读|8 个评论
好了歌(二则)
phd9992000 2010-12-23 00:55
若知道好了2字,也还算活的明白。 ------石头记 坏事化好 加油站里加油忙, 发改委来打圆场。 半夜鸡叫为哪桩? 调整结构促增长。 坏事化了 亡羊补牢有续补, 妇女卖淫改失足。 矛盾解决太简单, 掩耳盗铃问题无。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1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小企业增长过程中人才比融资更重要
sunapple 2010-12-15 09:11
创业初期该做什么? 发布时间:2009-05-26 来源:http://www.cvc.com.cn/  1.重视并评估自己的财务能力   企业是由人才、产品、资金所组成,自有资金不足,往往会导致创业者利息负担过重,无法成足事业。因此,创业青年要有多少实力做多少事的观念,不要过度举债经营;企业应做大而非大做,做大是有利润后再逐渐扩大,大做则是勉力举债而为,只有空壳没有实际,遇到风险必然失败。   2.慎选行业   创业要选择自己熟悉又专精的事业,初期可以小本经营或找股东合作,按照创业计划逐步拓展。   3.要有长期规划   企业的发展,稳健永远比成长重要,因此要有跑马拉松的耐力及准备,按部就班,不可存有抢短线的的投机做法。   4.先求生存   企业应先求生存再求发展,扎好根基,勿好高骛远、贪图业绩、罔顾风险,必须重视经营体制,步步为营,再求创造利润,进而扩大经营。   5.精兵出击   公司初期规模必须精简、有效率、重实质,不要一味追求表面的浮华,以免徒增费用。   6.要有意志力   有年度计划,有目标,有理想,就必须要有坚强的耐心与意志力来贯彻,愈挫折愈勇,不达目标决不终止。   7.策略联盟   创业要讲求战略,小企业更需要与同业联盟,也就是在自有产品之外,附带推销其他相关产品。用策略联盟的方式结合相关产业,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与收益。   8.有前瞻性规划   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与经营策略均需详加规划,结合智慧与力量,扎好企业根基。 ------------------------ 企业管理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09-05-21 来源: http://www.bshbra.com/ 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思想流传到西方得以发展,形成了整合东西方思想的新的人本管理思想,这可朔源到行为科学理论。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即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日常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如何实施人本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为一种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及不断增值意味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意味着他们更能效终身效力于企业,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以人为本之理念要求企业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各方面都应有最优化的关系,实行人性化的满意管理,以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以人为本,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的标准的狭隘的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美国在人才问题上擅长拿来主义,以此大兴本土经济,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在美国高技术公司的现有科技人才中,华人占约1/4,这不能不说其得益于自身的人才观念及人才战略机制,美国企业的人本精神。中国加入WTO以后,与外企之人才争夺战将使我们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   二、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陈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于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的竞争,但最终应归结到人力资源的竞争,因为人是最为重要的资本,没有人,什么也干不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氛围和组织保证。   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四、以人为本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企业文化之根基   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各种教育指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以形成统一意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其基本任务就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现代的知识教育人、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队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的工作,它在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基点。   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在思想上、政治上鼓励企业员工,在为共同目标求得共性统一的同时,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重视与保护员工的精神财富这一无形资产,照顾到每个员工的个性,即不失个体精神的自由冲动,又能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调动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及民主监督的自觉性,使员工对当家作主有深切的体会,这是挖掘人的潜力的最好的手段。   谈到企业文化,管理学者自然会将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信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依靠,强调要发展人和服务人,它们才获得发展与成功的永久动力,也正体现出企业文化所不能离开的以人为本之根基。当今,美国企业竞相学习日本企业的信任感、亲密度和凝聚力,注重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人本企业文化魅力之使然。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改革和生产力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支柱。在作为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中,人是其它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科技创新力度。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宗旨是抓住人、用活人,培养人,开发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企业应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指导下,针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在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同时,塑造以人为本的健康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小成功靠智力,大成功靠耐力 发布时间:2009-05-21 来源: http://www.bshbra.com/ 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追求。人生如何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呢聪明的人往往不务实,务实的人往往不聪明;有悟性的人工作没有耐性,有耐性的人工作却没有悟性.获取成功既需要有悟性,又需要有耐性.有悟才能做得好,有耐性才能做得久,可惜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太聪明的人悟性高、适应能力强,在工作中选择的机会太多,所以这种人工作往往在一个行业,一家企业干不长、呆不久.即使在一行业做,一家企业做,他们也不会很用心.因为他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做好,所以往往不勤劳.这是人性的弱点.要知道一个人不管你有多聪明,如果你不愿意在一个行业内或企业内呆上十年八年,那么很难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如果你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那么也不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赢家.另外一种人,他们很务实、有耐心,愿意学习、愿意成长,也肯吃苦耐劳,可悟性太低、成长太慢.也许竞争还没有开始,他们就被淘汰出局了.因此,成功既需要智力,又需要耐力.小成功靠智力,大成功靠耐力. 一个人成功一次也许比较容易,而成功一生太难.因为小成功靠投机,大成功靠投资.所以很多人专注投机,不愿意投资.特别那些悟性比较好的人才,他们更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做长线的投资,结果导致企业的短命.因为投机的回报高,钱来得快,赚钱轻松,而投资复杂,风险大,回报慢,时间长,所以很多人没有耐心等待.为什么中国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多数企业都是短视行为.他们只在乎眼前的利润,不愿意做长远的投入.他们宁可花时间和精力选新行业,找新项目,新产品,也不愿意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把原有的企业做强做大. 因为每个行业到了成熟阶段就会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服务越越越多,相反,利润会越来越低,所以很多投机性的企业就无法适应客户的需求.他们不是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如何赚点钱转行转项.虽然表面上看这种企业赚钱了,实际上这种企业亏本了.因为多数企业老板不会算无形资产.所以巨大的经济损失他们看不到. 企业的成功都是来自于长时间的积累,一家企业也许第一年不赚钱,第二年不赚钱,第三年仍不赚钱,到了第四年,也许一年赚得钱比前三年的总和还要多,可惜很多有智力的企业老板却放弃了.他们等不到第四年的成功到来. 不仅企业如此,个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在一个行业呆了三年,五年都没有什么起色,到第八年以后,一下子暴发了,然而往往聪明的人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聪明人不愿意等待,等待意味着机遇和风险.所以当外界诱惑大于内在的风险时,很多聪明的人就选择了放弃.结果第八年成功降临时,那些没有转行的人反而获取了成功. 为什么我们前面拼命努力不赚钱,而后面一年会赚回那么多的钱呢因为成功是需要积累的,前期的坚持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收获,但是实际上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无形财富,而这些客户一直都在徘徊,观望,等待,当你能力积累、经验积累、信誉积累、信息积累、客户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一下子暴发出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小沈阳一夜走红,大家可知他背后坚持了多少夜,多少年呢 也许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啊!特别是当很多人都开始放弃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怀疑自己,丧失信心.一旦失去信念,那么再好的能力也无法发挥了.因此,成功者往往是大智若愚,他们多数是逆向思维.当所有的人都放弃的时候他们依然坚持到底.最后获取巨大的成功. 看看世界的名牌企业.为什么一个品牌的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呢因为品牌代表了质量,品牌代表了信誉,品牌代表了地位,品牌代表了行业.所以企业家一定要耐心经营.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行业内做到顶尖,做到专业,那么品牌能够积累如此好高的价值吗然而,多数企业的老板只相信看得见的资产,不重视看不见的财富,这是多大的经济损失 ---------------------- ERP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发布时间:2009-04-23 一、ERP系统与内部控制概念解析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一级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ERP系统引入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革新,ERP的引入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方法,改变了内部控制的方式,其集中性的数据处理使内部控制程序化,扩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了内部控制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改变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使内部控制的重点不只是在人员之间的互相牵制上。它还改变了信息与沟通的模式,电子化、程序化的信息传递取代了以信息存储技术,物理性可视的手工信息传递,为管理者、员工和顾客等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平台。   二、ERP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   首先,ERP系统的实施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会存在着一些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凸显出来,影响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由此而带来的风险是一个方面,同时,企业内部控制本来就存在着一些固有风险和不确定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设备的控制风险   设备是ERP系统运行的基础,因此如何保证设备的安全是系统风险防范的基础。设备安全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各种自然灾害和人员的偷窃行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对设备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置备必要的预防系统,在事故突然发生时就不能迅速做出反应,防止设备受到损害。   2.管理部门内的控制风险   职责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手段,其主要目标是预防因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在ERP系统环境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对相关职位进行职责分离或者没有严格分离,这些职位的责任人就都有可能随便查看系统甚至修改系统,盗取系统数据,这对企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3.信息传递的控制风险   信息传递即企业ERP系统与网上采购系统以及财务会计系统等进行沟通。由工作人员将通过网上竞标得到的供应商信息录入到ERP系统中进行物料采购的管理。各财务数据信息也由工作人员导入ERP系统中,由系统进行处理,形成可识别文件类型。这些都要在保证输入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存在各个方面,如在输入的过程中,可能产生输入数据的错误,有时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数据无法对上,再次录入或者检查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各个系统的连接,也可能出现问题,导致ERP系统的运用出现一系列差错,等等。 三、ERP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   1.加强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   企业应设立与安全相关部门,已设置安全部门的应强调安全部门的重要作用,完善安全部门的职能,明确其工作重点与目标,加强安全防范。   2.严格部门内部系统管理人员职责分离   在ERP系统环境下,可能发生舞弊行为的职位应该分由不同的人员负责,避免一人负责几个相关职务的工作。严格系统管理人员的职责分离,明确纪律,对工作人员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保证ERP系统的运行有一个安全正规的内部环境。   3.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进行信息安全控制的再教育   企业ERP系统和内控系统的安全管理离不开人的作用,企业应该从上至下建立起信息安全的观念,管理层应根据系统的需要和特点制定一套具体的信息安全指导方针,并向企业各部门发布。同时,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的再教育,培养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使员工在进行业务处理时能够依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进行信息安全控制和风险防范,并使其成为员工的一项自觉的行为。   4.加强监督   任何事情不仅要有一套实施的体系,还必须有相应的监督体系。缺少了监督,徇私舞弊就会日渐成风。这里所说的监督,不是只对系统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进行的监督,也包括管理层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还包括其他员工。系统操作人员是最直接与系统接触的,在系统环境下,他们负责处理日常各种业务,舞弊的可能性最大,在企业中,对他们进行直接监督的是上级管理人员,但这是不够的,各管理层人员和其他员工都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对管理层人员来说,由于职权的关系,他们大多时候可以直接进入系统,所受约束比较小,舞弊和与系统操作人员共同舞弊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因此管理人员也是应该接受人们监督的。员工,不仅系统操作部门的员工,也包括其他各部门员工,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也要受其他人的监督。   四、小结   ERP系统应用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对其内部控制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企业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的标志。企业在应用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以上所分析的各种风险,并将系统与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内部管理系统等结合起来。在不断发展中,企业应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对ERP系统和内控系统的调整,使其适应企业的变化. -------------------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 发布时间:2009-04-2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全世界正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顾名思义是以高科技为核心力量的产业,它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的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组成部分高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高科技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   2、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   3、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   4、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2)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3)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高科技企业往往又能获取高回报,这是由于企业所从事的是以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开发工作,一旦产品上市,可以其新颖、没有竞争对手而迅速占领市场,甚至一段时间内可以享受垄断价格,获取高利。   5、企业成长快。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正是基于以上的特点,高科技企业在创立、发展、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也有其新的发展和突破。   1、关于筹资。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使它在创立之初很难以发行债券、股票来筹集资金,但它们通常采取以下方式获得自身创立、发展的原始资金:      (1)知识融资。高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资金短缺,然而它有较多的知识人才。他们可以以知识投入公司,取得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又可以以本企业的科技实力与大公司联合开发,从而获得雄厚的资金来源。      (2)吸收风险投资。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资本,是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个人或家族投资者、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会以及投资银行局下的风险投资部等。风险基金的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这给高科技企业以较大的自由度,使大批高科技企业得以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展壮大。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最大贡献是它提供了启动资金,使高科技企业从拥有一个想法到变成一个实体。   2、关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的投资也有其新的特点:      (1)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它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保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和高收益的获得。因此加强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在企业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公司员工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公司的大部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3、关于分配。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于高科技企业,就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可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在分配方式上宜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这样既可使企业的资金保留在企业内,又使股东有获得胜利的满足。   4、关于风险。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性。其原因如下:      (1)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与开发,而技术创新与开发所需投入之巨、所用设施之昂贵、时间周期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且这些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经济效益如何,均难以预测,一旦研究开发失败,对该企业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2)市场风险。研究开发出的商品,在市场上是否能被接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不接受这种新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3)科学技术知识的时效性。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往往来源于企业商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他性。然而垄断性又往往是有一定时限的,如专利机超过保护期将成为公共技术,不再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时效性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对该技术失去垄断优势,那么企业的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5、关于风险规避。对于企业的这些高风险,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规避,力争在同样的风险下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或在同样的回报率下尽量压低企业风险。方法是:   (1)收集资料,实施可行性研究,加强预测能力。企业应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等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未来开发方向,认真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应使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意识,并不断强化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有广泛的经历和体验;善于跳出框框思考,能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独特的见解。      (3)培养与吸收高科技人才,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企业竞争力。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时代也在进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必将蓬勃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提高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前进。 ---------------- 如何提升企业竞争级别与优化产品赢利模式 发布时间:2009-04-23 行业性的风格同质化导致产品同质化,产品同质化导致行业性的低价竞争。在行业性的低价竞争中,企业何来利润?提高竞争级别、改善产品同质化竞争的解决之道是通过个性化的专业产品盈利模式,使企业首先实现产品风格区隔,对风格进行细化和优化管理。 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企业是否需要个性化的产品赢利模式已经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个性化的产品赢利模式和产品战略,那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长久经营和赢利的希望。一个品牌想要成长壮大,完整的产品盈利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只是是否懂得根据设计的专业特征和品牌经营规则制定产品战略,继而统整赢利模式而已。 企业的战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企业的定位,即产品战略,或者说是进入战略;一种是经营战略,也就是如何执行自己战略的战略,或者说是竞争战略。相比较而言,产品战略是基础,这个战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执行的问题。 产品赢利模式不止包含产品战略,而且包含设计管理和设计操作的全程模式。RPD产品赢利模式是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把与赢利相关的产品全程因素进行分解、排序、整合,形成支持企业赢利的产品全程管控机制。完整的产品盈利模式包括产品风格管控、设计效率管控和产品环境对接三部分。产品盈利模式的起点就是产品战略,而设计基因定位则是产品战略的技术基础。 完整的产品赢利模式支持企业实现预期赢利,它的内容包括: 风格管控部分,这是设计的核心业务。包括设计基因定位和产品季度企划结构定位、季度企划、开发督导、单款设计和实现样衣等主体职能; 每个职能的顺利实现除了本岗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决定于上一职能的标准作为清晰的工作起点。在此,大家会更清楚地看到产品设计的同质化与风格定位同质化的因果关系。 效能管控是有设计创意工作特征的组织管理内容,包括产品实施策略、设计流程优化、设计团队管理、设计信息管理、设计成本管理、设计师个人效能管理等基础部分。不同的效能管控方式与不同的风格具有关联性; 产品环境包括产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外部环境是消费群和市场对产品的全方位认知和选择特征,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企业无法改变,需要适应的环境;内部产品环境是企业根据消费群和产品特征主动制造出的人为产品环境,即大家现在已经比较熟悉的视觉营销的各种活动营造出的产品环境。 只有把产品的风格创意、效能管控、产品内外环境统整一致,设计才能在品牌营运的全流程中发挥更本质和核心的持续作用,品牌也才有完整的产品赢利模式。 ----------- 商业计划的格式 发布时间:2009-04-23 来源: http://learning.sohu.com 尽管有些差异,商业计划一般分为十个主要的部分,每一部分有由许多更小的部分组成。同时,在计划之后加一个附录也是很常见的。起初,商业计划的写作都是靠感觉。一开始,你只需写几个主要的部分。在每一部分下面,你介绍新的部分。随着内容的增多,商业计划逐渐形成一定的格式,直到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标准的整体。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我们将对十个部分作逐一介绍,包括其中的每一个小部分。为了便于你的理解,我们在每一个部分的介绍后面作一个简要的总结,提醒你哪些你应该重点理解。 还有一点涉及到如何开头的问题。如果一个商业计划是为一个已有企业的一个新业务而写,那么应有一个对现况的讨论作为背景。 第一部分概要 第二部分公司 第三部分产品和服务 第四部分行业和市场 第五部分营销策略 第六部分管理和关键人物 第七部分研究途径 第八部分五年计划 第九部分机会和风险 第十部分资本需求 概要是整个商业计划的第一部分,相当于对整个商业计划的浓缩,是整个商业计划的精华所在。由于风险投资家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到手的商业计划都逐个的仔细研究。通常,他们都是先阅览商业计划的概要部分,通过从概要部分获取的信息来判断是否有继续读下去的必要。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概要部分不能激发起风险投资家的兴趣,那么,商业计划的后面部分就很有可能无缘与风险投资家见面了──即使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于是,概要部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故而商业计划的作者们一般都把它作为提供给风险投资家的一个简洁的计划介绍来看待,目的是为了激起风险投资家们的兴趣。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并不能担保一个写得很好的概要便能为一个项目带来投资,但一个写得不好的概要却一定可以使风险投资家决定放弃对该项目的投资。在这里面,你应该提及商业价值、产品或服务、目标市场、核心的管理手段和财政需求等,当然也应该包括预期投资人得到的回报。 尽量使你对计划的描述显得清晰、客观、逻辑性强,这样可以向风险投资家表明你真正懂得你的计划。所以你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同时,你应该确信,你这文件的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暗示你的资本需求。风险投资家阅览概要部分的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为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充分理解你的计划,你必须控制量的大小并力求做到清晰、简洁,使文章的逻辑性更强!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应该放在计划的后面部分进行。 第二部分公司 这部分的目的不是描述整个计划,也不是提供另外一个概要,而是对你的公司作出介绍。因而重点是你的公司理念和如何制定公司的战略目标。你可以试着回答如下典型问题: 你的业务是什么? 你想取得一个怎样的市场和产品(服务)领域? 你公司的背景如何? 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合法实体? 公司所有者的组成? 拥有者的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你为公司设定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关键性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你用怎样的战略去达到这些目标?是差异性市场营销还是集中式市场营销? 公司的重要里程碑是什么?用一个表格显示出达到它们所需完成的任务。 你的第一步(下一步)是什么? 在这部分,你的重点是给公司定位。也就是说,战略是什么;关键的制胜因素;重要的里程碑。给你的读者一个清晰的远景规划,告诉他们你知道你正在干什么。描述应该生动,但不能太长。不要让读者去翻计划的另一部分以便获得必要的解释。根据你对市场潜力的评估来推出巨大的市场机会。 如何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 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 目前市场的状况如何,我们公司所占的份额如何?谁是竞争者,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公司的长处与弱点是什么? 我们必须评估所在行业的潜在发展能力,以及我们在其中的地位。谁是竞争者,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构成威胁?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不仅容易低估了竞争者,而且他们有时甚至不能识别出谁是真正的竞争者,这种情况的发生太平常了。我们公司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简单的说,这是一个让决策者讲真话的时刻。这时要做的是评价在现实中,公司的实力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他愿意是什么。要确定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准确的评价是绝对必要的。集中的将优势夸大,而忽视弱点的存在,这可能是一个自然的倾向。人的本性就是趋向于那些感觉良好的东西,而不是相反。这看起来有点滑稽,但很有道理的是,无论在经营领域里,还是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弱点,并且为之付出加倍的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这些情况令人满意吗? 变革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情况下,人们由于喜欢保持现状,或者是喜欢那些他们感觉舒服的东西,而否决较好的决策。显然,舒服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如果我们在不变革情况下的未来地位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能做哪些内在的努力来加以改善呢? 比方说,我们可以改变在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设备等方面的情况和做法(内在的努力是指在现有的目标市场和经营范围内做出改变;与此相对的外在的努力是指突破现有目标市场,拓展经营范围,甚至进军其他行业领域等企业向外扩张的举措。前者是指企业内部的变革;后者是指企业外部的发展。)如果我们在不变革情况下的未来地位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能做哪些外在的努力来加以改善呢? 比方说,我们可以评价进入不同于现在的、新的行业或领域的可行性,也许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而兼并现有的几家公司。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建立起衡量销售额、利润率以及增长速度等的预期水平的标准。我们还将评估这种活动所引起的各部分的协同作用,能为我们带来多大程度的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机会(或者是那些将被兼并的公司)是适宜的吗?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吗?当然,我们还得对自己是否拥有成功所必需的管理才能和资金来源作出评价。 我们进行了这些变革后的未来地位又将如何? 在我们做了内在和外在的努力之后,情况会有什么改变?比如说我们可以转危为安,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我们可以迎头赶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或者我们将实现全球化经营,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角化经营,在分散风险的同时,还享受了规模效益。 决定保持现有状态还是进行改革? 进行变革会带来机会,但也存在着风险,有的人也许更喜欢风平浪静的生活。但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企业若不主动出击,最终必将为市场所淘汰。 回答完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始制定公司战略的步骤了。 分析企业经营的特征 你应该知道,你的公司真正经营的是什么业务?比如说,当我们想到通用汽车公司时,我们会认为它主要从事汽车制造业务。但实际上,这家公司从其金融事业部──通用汽车承兑公司赚到的钱,要比它从制造业得到的更多。所以,更适合的问法也许应该是:公司真正经营的应该是什么业务? WilliamWrigley显然知道正确的答案。在一个世纪以前,他经营的烘焙面包。为了鼓励人们购买他的产品,Wrigley在他的顾客们每次购买时,都免费赠送给他们两包口香糖。他精心策划的使他们加倍快乐的这一招,被证明是如此之成功,以至于他后来完全离开烘焙面包的生意,转而建立了一个口香糖的王国,每年可以带来大约20亿美元的收入。 常常有这样一种趋势,公司把它的自我形象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拓宽它的范围,这就造成了限制其潜在机会的后果。所以,如果一个公司把它自己视为只能从事电影业,这一范围就过于狭窄。更好的做法是既认为自己适宜从事娱乐业,又可能进一步从事大众传播业。 在任何情况,组织必须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它应以简单的任务说明书的形式表达出来,指明公司的最终目标。一般地说公司通过寻求企业精神和反省,经过不断的讨论与反复实践和调整,最终确定了公司任务,它反映了公司的价值观。任务说明书还强调了公司使自己有别于竞争者的能力,从而具有独特风格和专业特色。 分析宏观环境 分析那些影响你企业的外在的,或不可控制的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竞争因素。尽管市场营销人员也许不能阻挡某些时间或情况的发生,但是他们却有可能预测事件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这些变化。这里的灌浆要点是事前行动、主动出击,而不是事后被动反应,争取做某种变化的发起者,而不是环境失控时的受害者。 寻找市场机会 外部环境大变化会为企业带来机会,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才能获得成功。 识别障碍 有时决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太接近决策所涉及的范围,因而不能客观地考虑问题,有时仅凭想象力而行事。由于这个原因,聘请一位局外人士是明智之举。他可以是一位外聘顾问,也可以仅仅是一位旁观者;他在企业中没有既得利益,也不存在先入为主之见。 制定目标并使之量化 当然,目标有不同的类型。有些公司希望在销售收入方面,成为它们所在行业的领导者;而有的公司则以投资回报率来衡量,把目标集中在利润的获得上。还有一些公司则主要力争使它们自己独立于竞争之外,其前提是:即使不能取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他们在市场中的合适的位置,也将保证能生存下去。事实上,甚至有一些公司十分重视他们的所谓生命质量,以至于竟然不欢迎任何增长。Patagonia公司是生产户外服装的厂家,其业主竟然说:我真的不想再变大一点点。 所有的目标必须是可以量化的,并且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市场份额可用百分比表示,销售额可用绝对金额表示,等等。对于实现目标(以及有关的每一阶段)的时间限制或标准,应具体地加以说明。自然,确定负责实现目标的执行小组,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界定每个成员所担当的角色。 制定行动计划 即制定战略和战术,用以实现目标。重要的是,这些计划必须是合乎逻辑和可完成的(即具有现实性)。它们也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相一致。例如,迪斯尼公司在展望它的未来时认识到,由于只制作健康的、家庭导向的娱乐节目,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反战前景。调查结果支出,成年人主题的电影票房收入将很客观,但这些电影涉及少儿不宜的镜头和语言,这种新的方向就很难同迪斯尼的形象与文化相协调一致。那么,该公司是怎么做的呢?迪斯尼创立了一家名为试金石的子公司,专门为成年人观众制作电影,同时迪斯尼的声誉一点儿也没有受到影响。 制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方案 这项活动的名称叫做预算。从公司的资金角度来讲,控制超过你所需数额的钱,要比资金不足强。在一些公司里,为实现目标,你只能使用那些多余的资金,而不能使用那些最初已安排好用途的资金,而在另一些公司里,如果你把资金用在不是特殊规定的目标上,内部会计准则就要求你把钱还上。从公司的行政角度来讲,你所控制的预算资金越多,你在公司内部的潜在权力就越大。 选择执行过程的衡量、审查及控制方法 差异分析一词是关于我们所计划或预期的,与正式发生的情况之间的差别分析。如果我们对结果感到满意,我们就保持原步骤或继续我们的行动,如果感到不满意,我们就应当对计划或计划执行方法进行调整。 提交中选方案的书面计划以待审查和批准 在商业和军事组织中,最好成绩的战略计划都受到事业部门报告的巨大影响,这些报告是下级向更高一级的决策者所提交的。后者是真正制定计划的人。换句话说,管理人员也许有比他自己所认识到的更大的影响力。管理学理论和实践都倾向于支持这样一来的论点:经营得最好,以及获利最高的公司,是那些影响力能自下而上通过组织的各个管理层级发挥作用的公司。这样一来的一个实体,就可被称为自下而上的管理。 制定战略之后,我们还得对自己公司的战略进行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呢? 管理人员的判断 建立在最高管理层提出的意见基础上,这种方法依赖于这支队伍的经验、才能和直觉。如果管理当局正确决策的业绩记录保持良好,这种方法是很有价值的。当有时它也反映出了一种象牙塔里的观点,这些人将他们自己隔离起来,根本不知道在广大的员工和顾客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在经理办公室里呆的时间越少,与员工和顾客保持越密切的联系和交往,这种方法所造成的危险就越小。 专家的意见 这种方法建立在企业外部顾问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为管理当局带来高度专业化和有价值的帮助。对于那些已经采取的、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行动,管理当局可以聘请这样的顾问在公司里进行日常业务的咨询。 销售人员的估计 这种信息来源能够带来很大的价值,因为销售人员一般说来是最接近顾客的。这种方法对于那些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行业尤为重要,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存在潜在的偏见,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估计将被领导用作提高销售定额的依据。 顾客调查和市场测试 顾客调查涉及到利用市场调查技术,直接从顾客那里收集信息。典型的例子是百事可乐所做的味道测试,他们请消费者品尝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然后说出他们的偏好。但是,如果抽样不具有代表性或者问卷设计有漏洞,多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极不准确。 市场测试是指在比较小范围内,展示和促销一个品牌。一般说来,新品牌总是在具有领头羊地位的市场上进行测试(即一般是指某些可代表广大消费者的主要城市或城镇)。显然,如果该品牌在这些市场中销路很好,它们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投放市场或公开亮相。但是,如果产品的缺陷很快被发现,该品牌就需要加以改进,甚至有时也许不得不放弃。存在于市场测试本身的风险是:竞争者可能跟踪新产品、窃取信息。记住,这些公司间谍可能从你的努力中获取宝贵的信息。 小组讨论 这是由委员会或小组作出决定。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就单一的决定达成共识(即提出一个人人都可以接纳的方案)。当这种方法发挥作用时,它常常显示出团队的内聚力。但是,要防止一个恃强凌弱的霸道之人,可能对小组的其他成员施加过分的影响,强迫人们同意他的意见。 集合意见法 将每个人的估计值相加,然后得出一个平均值。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每个人的估计值都有相同的权重。因此,这种方法被看作是民主的方法。 德尔菲法 这是集合意见法的一种变异形式。每个参与者递交他们的个人估计值。这样,他们就会照顾到不同意见而重新考虑他们的原始数值。(参加者应该背对背,不能相互碰面。一般地,他们把预测值邮寄或送到组织者手中,由组织者汇总各人的看法后再返还给他们。他们可以在不受别人干涉的情况下,客观地分析手中的数据。这样反复几次,答案就会趋于一致。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被看作是小组讨论和集合意见的混合体,综合了上面两种方法的长处。 吸引力指数 吸引力指数使我们能够按照预计的利润率,来排列项目或产品的优劣顺序。如果资金有限,这个指数可用来帮助我们决定把哪些项目排列在考虑之外。 这只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其他还有如:回报矩阵、博弈论、决策树、集合或综合预测法等,这里不作一一详细的介绍。 --------- 市场开拓的五大战略 发布时间:2009-06-02 来源: http://www.gci-corp.com 企业在确定其目标市场以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怎样运用正确的营销策略占领它,并且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目标市场拓展战略。   然而,目标市场拓展战略的选择依赖于市场本身的特征、各个市场的联系、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企业所具备的实力等条件。所以,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拓展战略时应该作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一般来讲,企业可供选择的有以下五种典型战略:   一、滚雪球战略   目标市场的滚雪球拓展战略是中小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企业在现有市场的同一地理区域内,采取区域内拓展的方式,在穷尽了一个地区后再向另一个新的区域进军的拓展战略。具体来讲,这种战略的拓展以某一个地区目标市场为企业市场拓展的根据地和大本营,进行精耕细作,把根据地和大本营市场做大、做强、做深、做透,并成为企业将来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后盾。在根据地市场占有了绝对优势和绝对稳固之后,再以此为基地向周边邻近地区逐步滚动推进、渗透,最后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占领整个市场的目的。   采取滚雪球的市场拓展战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企业降低营销风险   根据地的营销战略能为周边地区的营销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示范。企业在全力建设根据地市场的过程中,对产品的市场营销规律有了较多的研究,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地营销经验的日积月累自然成为企业日后向周边拓展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本,营销的失误会进一步减少。随着市场的不断滚动拓展,企业的根据地市场地盘的扩大,这些经验和教训愈加丰富,市场营销的风险会越来越低。   2.有利于保证资源的及时满足   市场滚动的开始是以根据地市场的兵强马壮为基础的。已做大做强的根据地市场的利润丰收为新开拓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积累,根据地营销实践成为企业营销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因而在市场拓展中能源源不断地向前方市场输送人才。   3.有利于市场的稳步巩固拓展   滚雪球市场拓展战略是在现有市场车牢被占领之后才向新的周边市场拓展,秉持稳健踏实的理念,达到步步为营的目标。   温州有许多民营企业就采用了这种滚雪球的循序渐进战略。如温州大隆鞋机,其整个国内鞋机市场主要是三州,即以男鞋为主的温州、以女鞋为主的福建泉州、以旅游鞋为主的广州。大隆首先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温州鞋机市场为将来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地。当占领温州70%的鞋机市场,取得绝对稳固的垄断地位以后,再在温州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于是就向周边地区市场滚动。大隆第二步滚到了紧邻的泉州市场,并把温州的服务经验克隆到新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大隆又向福建邻近的广州进军了。   二、采蘑菇战略   与滚雪球不同的是,采蘑菇拓展战略则是一种跳跃性的拓展战略。企业开拓目标地区市场的先后顺序通常遵循目标市场的先优后劣的顺序原则,而不管选择的市场是否邻近。即首先选择和占领企业最有吸引力的目标地区市场,采摘最大的蘑菇,其次再选择和占领企业较有吸引力的地区市场,即采摘第二大的蘑菇,不管这个市场是否和原来的市场邻近。   采蘑菇的市场拓展方式,也有其独特的优点:   1.企业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因为,企业的每一步都选择的是未占领市场中最佳的。所以,企业的资源总是得到了最佳配置和利用。   2.企业市场拓展战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   尤其在竞争者较多时,如果仍按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则竞争者可能早就把那些诱人的市场抢走了。   这种战略虽然存在缺乏地理区域上的连续性的缺点,但却是企业比较普遍适应的一个战略。不但强势企业可以采用,弱势企业运用它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保龄球战略   保龄球运动具有这样的特点:各保龄球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只要恰当地击中关键的第一个球瓶,这个球瓶就会把其他球瓶撞倒一大片。   企业在拓展市场时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要占领整个目标区域市场,首先攻占整个目标市场中的某个关键市场第一个球瓶,然后,利用这个关键市场的巨大辐射力来影响周边广大的市场,以达到占领大片市场的目的。这种市场拓展战略我们称之为保龄球战略。   当然,该关键市场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该关键市场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求新意识和较强的购买力,因而对新事物接受较快:   2.该关键市场的消费需求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一般,关键市场的消费观念和潮流具有极强的超前性和引导性,即某种商品消费或生活方式一旦在这些市场流行,会引起一大批周边中小地区市场的消费者争相模仿追随。所以,只要企业占领这个高能量市场,就能取得以点带面。辐射一大片市场的效果。   当然,这是一种先难后易的市场拓展策略。关键市场往往是商家必争之地,要攻占该战略市场要点,必须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一旦占领,其他市场就横扫千军如卷雪了。显然,这是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才能选择的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拓展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在国内消费品市场,有三个城市市场至关重要。一个是广州,毗邻香港,成为中国时尚中心和流行发源地。广州今天的消费热点往往是两湖、四川、江西、福建乃至全国明天的流行趋势;上海的精明和苛刻早就闻名全国,能在上海立足的商品必定是经得起考验的精品,受到上海市场欢迎的产品必定会得到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市场消费者的青睐:北京是中国的心脏,企业的一举一动在这里都对全国市场影响巨大。在北京市场有出色表现的企业,其市场风采肯定不久就会成为媒体传播的话题,产品自然成为消费者追逐的对象。所以,广州上海北京成为进军全国市场的战略金三角。占领了这三个市场,依靠其强劲的辐射力量,就等于攻克了大部分中国市场。海尔集团于是首先投入大量的精力先后进入和占领了北京、上海和广州,果然,产品迅速向全国铺展开来。同样,海尔的国际金三角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先占领日本西欧美国三个关键市场,再准备向全球市场进军。只要占领了虽然最难却具有非常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全球市场三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势如破竹了。发达国家的今天消费流行趋势就是发展中国家明天的流行趋势。   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和先难后易的保龄球战略相反,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市场拓展战略。即首先蚕食较易占领的周边市场,积蓄力量,并对重点市场形成包围之势,同时也对中心城市形成一种无形的影响。等到时机成熟时,一举夺取中心市场。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首先就选择进攻最难占领的中心市场,欲速则不达,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企业这时还不如首先选择较易攻占的周边市场,一方面积蓄自己的力量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对中心市场给予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施常常伴随着时空间断法的运用。企业在包围占领周边市场同时,会对中心市场进行一定的广告宣传,但是却没有产品的跟进,有意造成市场空缺,让销售和宣传有一段时空间断,令消费者由出奇到寻觅,由寻觅到渴望,形成消费势能的递增蓄积,犹如大坝之于江水,人为地制造水位落差,最后形成万马奔腾之势。为一举占领中心市场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撒网开花战略   撒网战略是企业在拓展其目标市场时,采用到处撒网,遍地开花,向各个市场同时发动进攻,对各个市场同时占领的方式。   撒网战略具有极大的市场拓展威力,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到同时占领各个市场的目标。但是,这种战略成功的条件却极为苛刻:   1.需要企业具有充足的营销资源   在许许多多市场同时开展营销,各个市场都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常常伴以广告地毯式轰炸,所以,需要的资金显然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另一方面,每个市场都必须派出精干的营销策划、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代表,因此,企业必须要有一支庞大并且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   2.需要企业具有大量的开发费用   因为,每个市场的需求各异,自然需要各种不同的产品。同时拓展的市场越多,则可能需要的新产品越多。所以,企业新产品开发费用的大量支出成为不可避免。   3.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   企业同时在多个市场发动进攻,无论是自己开山修渠还是借鸡生蛋,都可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难以控制的市场混乱,所以,如果没有极强的协调控制能力,则企业难以应付同时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   如原来的巨人集团在1995年对全国保健品市场的进攻就是采取的全面开花的战略。1995年5月18日,巨人在全国百家主要报刊媒体上集束轰炸,一次性推出减肥、健脑、强肾、醒目、开胃等12个新品种,产品同时铺上全国50万家商场的柜台.发动的营销人员达到10万人。   遍地开花式的市场拓展就像闪电战,意在迅速占领,广种薄收。但是,这种目标市场拓展战略目前成功的可能远远低于失败的概率,成功者寥寥,却失败者多多,可见这种战略并不适应于一般企业或目前实力和经验尚不丰富的企业。巨人的倒下,三株的枯萎大概也有一份它的功劳吧。 ---- 雷马克:中小企业增长过程中人才比融资更重要 发布时间:2009-08-04 来自: www.szpc.org.cn 2009年4月17日-19日,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以下是4月18日下午的中小企业的人才、融资和成长策略分论坛上GeoPost?intercontinental总裁雷马克的发言实录。 雷马克:我很高兴能够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这次的小组讨论,我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对这个重要的问题来交流一下我们的观点,这是我们业务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GeoPost?intercontinental是法国邮政集团一个快运业务。我们的股东是一个财富500强的大型公司,我们对中小型公司有什么了解呢?其实我们一直用着合作伙伴的方法,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是采用一种资产轻型运营模式。我们有很多运营商、合作方,遍布各地的中小型企业都是在跟我们合作。我想谈三点,这三点也是相互联系的:融资问题、人才问题、成长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谈到融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我讲简短一点。当公司想要寻找资金的时候他们可以用债权或者股权,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减少他们的融资需求。银行是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小企业会跟银行密切联系,希望能够让银行接受他们的商业模式,同意为他们的商业发展计划提供资金。同时他们也可以跟其他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协作,组成一些工作小组或者一种协作的关系,然后请银行是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商务发展。当然还有公司要去用发证券的方法。 其实我们在全球也成立了很多合资企业,我们跟一些中小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都合作,比如码头枢纽操作,还有我们会在当地建立一些合资企业。在印度、土耳其、俄罗斯、中国、韩国我们也是要建立合资企业,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加速我们的成长。我们是一家大型企业,但是跟中小型企业合作是有很好的好处。还有在供应链当中合作,控制成本,可以跟竞争对手合作,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协作,比如做一些信息技术的开发,还可以进行一些协同的研发,甚至还有人力资源方面也可以合作。 讲到人才问题,吸引人才问题一般来说有哪些障碍呢?特别对中小企业来说,他为什么很难找到优秀人才。一个是他们品牌不为人所知。他们也没有能力支付非常高的工资。而大公司恐怕在目前薪水也没有很大的上升余地。而且中小企业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是比较弱。其实人力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我相信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人才发展,肯定必须要是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一般来说,大家也认为中小企业不太稳定,因此人们比较关心他们工作机会的稳定性。现在其实大公司他们也不是那么稳定的。 对我来说,当我们要去吸引人才的时候,一个关键点并不光光是在钱或者在于工作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在于愿景、在于你的目的、在于你对人生的丰富。我觉得其实要看公司的领导层,公司领导层必须要向大家解释他的商业模式。要到大学跟那些大学生沟通。中小企业优秀的高层领导他们肯定是可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最后一点就是增长。增长是跟融资密切相关,而且跟人才相关。我觉得更多跟人才相关。其实人才比融资更重要。你可以选择自身有机增长。有些公司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他们的状况比较好。这些公司他可以实现非常好的内生的增长,这也是分行业的,我们可以看看交通运输行业,航空公司他们收益降低了20%到30%,而供应链企业就不会像航空公司那样那么糟糕。所以我们要避免出现价格战,这样才能实现内生增长。第二,并购。我并不赞成逆周期的解决办法。我觉得现在对于有现金的公司,就可以进行并购,跟他们竞争对手合并或者兼并、整合,加强竞争实力。中小企业是可以通过并购方法。第三个办法,创新。中小企业通常都是一些创新型企业,这方面有一个机会可以挖掘他们的能力,IT行业更是这样,有很多公司已经成为微软公司合作伙伴。第三种办法就是通过创新实现增长。第四个办法,探索新的领域。上午温总理讲到区域性贸易是工作重中之重。我相信亚洲各国市场之间的贸易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本区域内加强贸易往来,而且要在全球区域加强贸易往来,跟跨国公司加强合作。这个时候跨国企业正在进入中国、越南这些国家,来建立跟中国合作伙伴的战略联盟关系,而且中国当地企业也是跟跨国公司有着相同的增长目标。 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去评估公司状况 发布时间:2009-06-17 来源: http://www.55178.cn 一般老板收到公司的每月财务报告时,基本上只会留意当月的利润盈亏,又或是在月底的现金总数。老板们大多认为一份财务报告所作出的贡献,主要在于评估公司的表现。这种想法其实是正常合理的,只是如果要评估公司的业绩及表现,其实有很多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当中最多专业人士使用的是「财务比率分析(FinancialRatioAnalysis)」。听来好像很高深,实则是你我都能够轻易掌握的。 什么是财务比率分析呢?简单来说就是以利用财务报告中的数字互相比较而计算一系列的比率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去分析或与同类型公司的数字作比较,从而去评估一间公司的状况及表现。它们的好处,是能为公司的财政状况提供一系列可作互相比较的指标,因为公司的表现,不能单以去年赚多少,今年赚多少?作出比较及评估,即如去年用1,000万资金来赚取100万利润,比较今年用200万资金来赚90万利润,哪一年表现较好呢?如果不理会利润背后所需的资金的话,今年利润比去年多,但全面比较来看,则今年反不如去年,因为要多用800万资金来多赚10万元。比率分析法就是简单地利用财务报告中各数字的互相关系(即比率),再与去年的比率或同类型公司作较全面性的比较。   举一个实例:一间公司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较,可反映出这公司的短期资产流动性。即公司的流动资产是否有能力应付短期债务需求。假如公司的流动资产(现金、股票及应收帐款等)是100万,而流动负债(应付帐款等)是60万,即流动比率是100/60=1.67,这比率代表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多出67%,足可应付一般短期债务所需,反之如果流动比率是少于1,即流动资产不能支付流动负债。公司就有可能出现周转的危机。这些资料在一般阅读财务报告并不太容易被察觉,但利用比率分析问题就较容易发觉出来。   流动比率只是数十种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的其中一种,总括来说可分为三大类──利润比率分析,流动资金比率分析及财政稳定性比率分析。 我们用一间公司的财务报表为例,以利润比率分析去评估它的获利能力: 资产回报比率=利润/总资产 此比率用作比较资产回报率。 以xx公司为例,2000年的资产回报率是3.4%,1999年是3.5%。3至4%的资产回报是否合理,在乎于xx公司是什么行业及与该行业比较是否较好或较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2000年的回报率,较1999年稍差,虽然2000年的实际利益($340,000)较99年($280,000)为高,但相对投放的资源或资产(1999年底$7,900,000;2000年底$9,900,000)也更高。资产回报比率的作用之一,是帮助我们分析公司利润时,能全面地兼顾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料。   边际利润比率=利润/销售   此比率用作计算每$1销售的相对盈利。xx公司的2000年边际利润是8.5%,1999年是7.4%。边际利润的高低需与相同行业比较才有意思,然而2000的边际利润较1999年提升了。边际利润对一间公司的盈利能力评估是很重要的,上升的边际利润某程度上代表了公司正以更有效、更高利润的方式销售货物及服务,反之则需要小心留意了。 总结: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去评估公司的业绩及状况,是一种非常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因为计算只需涉及普通的加减乘除法,公司老板及行政人员更应向会计同事要求每次准备月结财务报告时,同时附有财务比率分析,帮助明白公司的实际「健康」状况。 简单却容易忽视的四条管理定律 发布时间:2009-06-17 来源: http://www.55178.cn 在经营管理中,总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则与秘诀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去探寻。以下四条简单却容易忽视的四条管理定律,或许会对您的企业管理有所帮助。 烂苹果定律 。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管理的人物,他们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它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是因为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匹野马一秒钟就能毁坏掉。一个不干工作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足以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烂苹果要果断清除。 手表定律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同理,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行为将陷于混乱。 彼得定律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把晋升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因此,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被晋升提拔到别的岗位却不称职。一名称职的技术工被提升为经理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认同定律 。认同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一些企业老板疏忽。认同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开发市场的前奏曲 发布时间:2009-06-02 来源:http://www.gci-corp.com 大凡企业的扩充离不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自然离不开市场的开拓,那么开发市场前的市调到底该怎样去做?对于新入职或者是市场开发经验较少的 营销 人员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知彼知环境: 作为一个好的营销人员,当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候,首先要了解市场的环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要了解当地的人口数量,了解当地消费群的收入来源,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具备市场特性的知识,以便为你对市场的前期、中期、后期的人均销量、消费群细分定位、产品特色和包装定位等提供基础性的选择。   2、要了解当地市场的现代渠道、传统渠道、特通渠道的行业总容量。下面以3类市场为例作以说明。对于一个县级市场来说,可能不同的乡镇市场的竟品情况、产品结构、产品规格和包装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种类的产品的主体销售渠道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营销人员要以县城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选定要考察的乡镇,以便全面了解行业竟品的产品结构、竞争产品的价格体系,对市场竟品作以分类、分级,找出行业前三位的市场容量和覆盖的主体渠道,找出竟品的渠道弱势。   3、通过市场的走访以便熟悉竟品客户的基本情况。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吓退了魏军的百万雄师,就是来源于其对司马懿的了解。我们如果了解竟品客户的行销意识、产品在市场的布局、产品的运作思路、竟品的价格体系等等,就为营销人员将来的价格体系定位、市场运作思路、客户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4、熟悉竟品的产品包装、规格、价格、市场布局等等。没有一个行业和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脱离竞争得以生存,我们更不会例外。所以营销人员要了解上述的竟品情况,以便通过数据加以分析,找出市场的机会所在,找出市场的产品机会所在。只有良好的产品定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产品定位: 一个市场的成功与否,产品是第一因素。俗话说产品策略是第一销售策略。   02年三太子进军华北市场的时候,通过市场调查导入了一碗香120,并一举夺得0.8元面的霸主地位。当时竟品企业0.8元的产品主要是华龙的小康90、小康100、金白象103、福满多90、华丰的三鲜益面100等产品,一碗香120通过较高的终端单箱定价提高了通路的利润空间,通过120克的重量和10克酱包给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选择,从此红遍了整个华北。所以营销人员要了解消费群的细分,了解渠道的细分,要根据竟品的市场表现来寻求自己的市场机会和产品机会:定位产品的终端售价、定位产品的通路利润,定位产品的消费诉求点。   三、客户定位: 产品定位以后就需要一个好的载体(经销商)来完成产品的分流。俗话说一流的产品加一流的客户,肯定是一个一流的市场;一流的产品加二流的客户,只能是一个二流的市场。   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选择客户经常会步入三个误区:   1、寻求大客户;   2、捡客户,来者不拒;   3、随便到批发市场走马观花碰个客户。   殊不知大客户未必会重视你的产品,当其只作为一个辅助品牌运作时,又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机会呢;捡来的客户缺乏产品运作的硬性条件时,决心又能给市场带来什么呢。现在营销界流行找客户就像是结婚找对象也同样说明了客户选择的重要性。作为营销人员要通过市场的走访来了解客户的行业、信义口碑、客户的行销意识、营销理念以及硬性的营销资源配置情况。    四、市场运作策略定位: 再好的产品也需要策略的配合,才能够被消费者认可并进一步习惯性消费,俗话说营销致胜,策略为首。   产品一旦定位,那就需要根据市场的竞争格局去定位产品的推广渠道,定位产品的营销策略、促销政策、消费者拉动、产品宣传等等策略。一般情况下要从四个方面做以定位:   1、弱势营销,攻击强势品牌的市场盲区和弱势产品;   2、强势营销,攻击弱势品牌的强势区域和强势产品;   3、差异化营销,寻求产品和市场的差异,先入为主占据市场。   4、机会营销,根据主竟品的产品定位模仿跟风。 品牌管理新思维 发布时间:2009-06-02 来源:http://www.allcen.cn/ 品牌管理在大多数包装消费品企业中正成为固定模式。品牌经理负责规划长期品牌战略,并负责品牌的利润。他们通过与广告代理机构的密切合作来发动全国性的广告运动,旨在创建市场份额和长期消费者品牌忠诚。早些时候,消费者对品牌很忠诚,全国性的媒体也能够有效地进入大众市场,因此这种品牌管理制度显得合情合理。但在最近,许多企业开始怀疑,这种制度是否还能很好地适应当今迥异的市场营销现实。   有两大环境势力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品牌管理。第一,消费者、市场及营销战略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今天的消费者面对的是不断增多的可接受的品牌,并处于永无宁日的价格促销的包围之中。其结果是,他们正变得不太忠实于品牌。还有,传统的品牌经理集中力量搞长期的、针对大众市场的全国品牌建设战略,而当今的市场现实要求的是较短期的、针对当地市场的销售增长战略。   影响品牌管理的第二大势力,是零售商力量的不断增长。规模更大、势力更强、信息更灵的零售商正要求更多的贸易促销来交换稀有的货架空间。贸易促销费用的增多,减少了品牌经理的基本营销手段,即全国性广告的利润。零售商还要求更多的因顾客定制而有的多种品牌促销,以便能兼顾制造商的众多品牌并帮助零售商更好地竞争。这些促销手段都超过了单个品牌经理的职能范围,其设计必须在企业的更高层次进行。   这些及其他一些变化都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营销产品的方式,使营销人员开始重新考虑曾服务多年并表现极佳的品牌管理制度。尽管品牌经理不可能很快绝迹,但是,许多企业正在探索管理品牌的销售人员的职能结合起来,创设了品牌销售经理,这些经理参加行业内的工作并设计更加符合当地情况的品牌战略。   另一种方法是宝洁公司、高露洁-帕默里夫(Colgate-Palmolive)公司、卡夫公司、RJR-纳贝斯克(Nabisco)公司等采用的产品种类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下,品牌经理向种类经理负责,而种类经理则对整个产品线负总责。例如,在宝洁公司,黎明牌(Dawn)液体洗碗清洁剂的品牌经理向负责黎明、象牙(Ivory)、欢迎(Joy)和其他所有液体清洁剂的经理汇报。然后,该液体清洁剂经理再向负责所有宝洁公司包装肥皂和清洁剂(包括洗碗清洁剂以及液体和干洗洗衣清洁剂)的经理汇报。   种类管理有许多优点。首先,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品牌,种类经理决定企业的整个种类供给情况。这使得产品种类供给更加完整协和协调。或许种类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好处,是能更好地连接新的零售商种类采购系统。在该系统中,零售商已开始让他们的采购员与某个产品品种类的所有供应商开展业务。   一些企业组合了种类管理和另一种概念:品牌小组或种类小组。例如,纳贝斯克公司没有任命几个饼干品牌经理,而是采用了三个饼干种类管理小组,分别负责成人浓味饼干、营养饼干和儿童饼干。每个种类小组由一个种类经理领导,包括几个营销人员、品牌经理、一个销售计划经理和一个市场营销信息专家,由他们负责品牌战略、广告和销售促进。每个小组还包括来自财务、研究与开发、制造、管理和销售部门的专家。因此,种类经理完全像个小商人,负有整个产品种类的完全责任,有一个完整的人员编制来帮助他们计划和实施种类营销战略。   综上所述,品牌经理的工作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必须的。品牌管理制度是产品驱动型而非顾客驱动型的制度。品牌经理集中把他们的品牌推向任何人和每一个人,因此他们经常过分地注重一种品牌,以至于忘了整个市场。甚至种类管理也以产品为中心,例如:饼干与奥利奥(Oreos)牌香草奶油夹心巧克力饼干相对应。但是,今天,企业必须不再以品牌为出发点,而必须以这些品牌所服务的消费者和零售商的需要为出发点,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高露洁公司最近在这个方向采取了行动。它从品牌管理(高露洁牙膏)转到种类管理(所有高露洁-帕默里夫牙膏品牌),再到一个新的层次:顾客需求管理(顾客的品腔健康需要)。这最后一个层次使企业最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顾客需求上来。 ----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美国的GDP增长这么慢
yuweiyu2000 2010-8-18 10:5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王铮 2010-4-5 09:22
2010/04/05 王鸿飞先生和周可真先生讨论起了人才市场问题,我想有些科学概念需要介绍一下。窃自思,好像有点想沾光让编辑部也推荐一下,估计很难沾上。不过,周可真先生沾上了,作为反面的。说他是沾光是因为他的反驳文章就不被推荐了。可笑、可笑。 经济学的劳动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体,古典经济学理论就已经认识到,投入必须同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才会有产出。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要有一定的比例配合。资本不足,劳动力投入多,就意味着劳动力的投入不是有效的。资本过剩,劳动力不足,也意味着开工不足。所有这些都将引起经济危机。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结论是,随着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增加,边际效益会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意味着发达国家随着资本增加效益会越来越低,让落后回家追赶上。 特别要说明,劳动力不是劳动,马克思说资本购买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因此作为劳动力的是是市场的。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一次开会我听到一个学者与科技部官员合作的论文说,以后科技成果应该采用购买制而不是课题制。至少那个官员的博士文凭是骗人的。 人力资源是通常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个体综合,而劳动力强调的是复制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意味着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这种创造性意味着人力资源一旦投入成为人力资本,它就可能比一般的要一定资本配合的劳动力创造更多价值。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东西,因此,人力资源就是通常说的人才,是一种可以投入市场的东西。但是人才一般强调人的人性,人力资源,强调的是经济性。由于人权的地位,在使用人才这个概念时,就包含了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就使得人们在管理是不能简单地把人作为一种经济学资源看待。因此,尽管经济活动可以把人才计算为资源,但是管理活动必须清楚人才不仅仅是市场的交易物,而是某种主体,必须赋予他某种自由权利。尊重人才,远远不是市场购买而是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特别是尊重人的平等权和自由权。 人力资本或人才不能简单地作为市场交易物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与知识水平的可分离。劳动力不是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霍金是人力资源,是人才,但是他基本上失去了劳动力。霍金的例子还说明,对人才来说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的非市场性。因为你不可能用市场交易价值判断霍金、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的价值。创新的影响是长期的,不能立即见效,也可能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顺便说一句,这就是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的差别原因。第一作者可能付出大量劳动力,而通讯作者的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 人力资源投入经济活动后就成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劳动力结合就可以创造物质产品。新增长理论发现,与劳动力不同,人力资本可以不具有边际效益递减,所以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人力资源优势始终领先发展中国家。他们通过知识产权控制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国家。因此,知识产权的问题,将是 21 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焦点。 特别要指出,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后才能成为人力资本。例如黄万里先生,高水平水利学家,可是解放后基本上不用他,他就没有成为人力资本。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培刚先生,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发展经济学之父,我也认为是这样的,可是解放后不让他上讲台,让他当管建筑工地的,后来老,创造力不行了,结果他也只是人力资源。人类也就是从这些现象提出要尊重人才,提出不能把人才仅仅作为一个市场物。人才市场的名称是对人力资源的庸俗化和错误导向。 通常,社会用人均收教育水平来度量社会的人力资本。但是近年发现这个度量不正确,因为受教育程度仅仅代表了人力资源水平,而不是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不是人力资本有效投入,国民普遍接受了大学教育,但是不能就业,或者不能充分就业,这就导致人力资本有效投入不足。为了促进充分就业,特别是防止人力资源的黄万里化,管理上就需要充分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一个经济学方法是计算人力资本投入的方法是用受教育年限的工资水平而不是用受教育年限。这个方法的变革是对尊重人才的市场化。不过市场化的基础是对人权的尊重。黄万里被剥夺发言权后,仍然发着教授工资,可是他却不能作为人力资本投入,只能挣扎着、呼吁着:把我投入吧!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与黄万里相比,某些抱着腐败官员捞得我为什么捞不得思想的学者,捞各种计划的钱,就是不投入,他们只是一抔黄土。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550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暴力犯罪近十年来首次增长
chrujun 2010-2-26 12:26
法治蓝皮书:中国暴力犯罪近十年来首次增长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俞岚) 经济危机下,上升的不仅有失业率,还有犯罪率。 中国社科院今天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犯罪数量打破了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的平稳态势,出现大幅增长。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等案件大量增加。   据蓝皮书,2009年1到10月,中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刑事案件数增幅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增幅达20%左右,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治安案件数达到990万件。   经济环境转差使得犯罪分子性情更为暴烈。蓝皮书指出,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在2009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2001年以来,中国暴力犯罪的首次增长。此前近十年间,中国的暴力犯罪一直呈下降态势,且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家庭成员间的恶性伦理杀人案件、报复社会的重大恶性杀人案件、精神病患者实施的恶性杀人案件比较突出,雇凶杀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犯罪团伙或矿工杀害智障者伪造矿难实施敲诈的案件。   抢劫犯罪数量不仅有所增长,而且涉枪现象突出,大都还伴随着劫持人质、杀害被害人等行为。2002年以来,随着银行防范工作的加强,中国抢劫银行营业网点、运钞车的案件大幅减少。但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黎立抢劫银行的大案震惊全国。   蓝皮书预测, 2010年中国的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会比较严峻。由于社会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一些群体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加大,相对贫困人口增加,加上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维稳压力并不会减轻。   蓝皮书撰写者认为,今年,中国的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仍会维持高发态势。经济危机和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能会为有潜在犯罪动机的犯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其中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料将持续增长。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2-26/2139611.shtml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GDP高增长的秘密
lcguang 2010-1-17 11:50
我在《证券市场周刊》上发表的文章《财富增量公式及中国经济反思 》 中指出:科技进步带来资源增值比如矿山增值, 土地资源增值。 中国冶炼技术进步了, 澳大利亚的矿山增值了;城市扩大了, 周边土地增值了。增值不是来自资源拥有者的劳动创造, 而是来自科技进步和城乡格局进化。 中国GDP为什么高, 因为很多资源进入市场之前多少年来没有评估, 他们的实际价值并不体现在企业或者政府的净资产中。 这些资产一旦进入市场, 就会被重新评估, 从而大幅增值。所以,可以说, 中国的GDP增长主要来源于资产重估带来的升值。中国的财富或者说资产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只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因,这些资产逐步进入市场,于是带来账面上的财富增加。所以中国的GDP大幅大未必表示中国创造财富多,而很可能是因为进入市场的资源多。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GDP增长低于6%就会出现严重的通缩和就业问题, 而西方不然。 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资产市场化已经比较充分,而中国的资产市场化还在半路上。就财富创造来说, 我们的6%可能只相当于人家1%。所以不要沾沾自喜啊! 参看: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27671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36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农村建设 & 城镇化: 引领中国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的着力点
hucs 2009-11-12 22:12
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 引领中国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的着力点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危为机 危中求机
hucs 2009-11-11 17:15
化危为机 危中求机 权威专家剖析我国当前经济复苏面临形势及如何将不确定因素转化为确定性增长与发展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党中央 、 国务院适时推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逐步收到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逐季递增,这对引领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权威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平坦,经济发展形势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表现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主要有五大 不确定性因素: 1 外部环境 不确定性 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新一轮金融机构的倒闭潮表明,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失业率过高、通胀预期加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巨额赤字,加 上全球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确定性。因此,世界经济存在W型双底衰退的风险。 2 物价走势有不确定性 3 外贸出口不确定性 4 民间投资不确定性 5 部分行业的产能 消肿有不确定性 如何将不确定性因素转化为确定性增长与发展?专家分析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1 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潜在风险,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2 ( 资料来源: http://www.gov.cn/jrzg/2009-11/09/content_1460089.htm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3年“增长出”一个法国——思考中国的人口问题
flowerofmay 2009-3-13 00:32
中国每3年生出一个法国 思考中国的人口问题 2007年中国驻法国使馆举办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活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前来祝贺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我当时在场,他有一句话令我震撼。即讲到中国的影响力日增时,他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中国是令人吃惊的,因为她每3年就会增长出一个法国! 我不禁大吃一惊!法国人口是6千万,如果每3年增长出一个法国,那么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要在2千万左右。怎么会呢?因为我在印象上感觉中国人口过去好长时间都在12亿到13亿之间,最近几年才提13亿的。如果是年增长2千万人口,那么5年就会增长1亿了!可能吗? 我回到家后很快查了一下互联网,也许自己的感觉不对。没想到果然拉法兰说得没错,大国总理毕竟比我们普通老百姓更了解世界! 中国网的数字资料是,中国自1995年达到12亿以来, 每年的出生人数都在2100万左右,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左右。 那么,如果不算死亡人口,中国确实每不到三年就会生出一个法国来!拉法兰总理计算得可真精确! 不算不知道,一算,确实吓我一跳! 今天,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依然如此惊人;那么,倘若和印度一样对人口不加控制,中国的社会、经济将会如何? 三年生出一个法国,这些新出生的人口将产生多少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 2005年,13亿人的中国的GDP刚刚超过6千万人口的法国。假设中国人均生活水平跟法国相当,那么,三年内所出生的人口就能消费中国一年的GDP。也就是说,如果跟法国生活水平相当,中国每年的GDP只能被三年内所出生的人口所消费。实在可怕,三年中所出生的人就能消费掉所有中国人辛辛苦苦一年的工作! 中国有些富人开始大规模超生,有钱自然成功办到很多事情,并可以不顾国策。我认识北京一位房地产老板已经生了三个,如果这个小三不是男孩儿我估计他还会再生;演艺界名人两个三个孩子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现在许多中国富人的消费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国平均水平,在中国如果富人们的孩子达到6000万,一年就能把全国的收入折腾光!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国家还管着。 我认识的一些来自河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个个家里都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据他们讲他们那里几乎没有只生一个的。这些真的令我很吃惊看来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只管住了东部沿海地区和公职人员! 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整体上的经济增长问题,但是人口的增长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想,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人口! 中国人很聪明,能够创造很多奇迹。但如果再过几年,随着人口基数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不到一年就生出一个法国,甚至一个德国,该怎么办?那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找麻烦了。 不要让人口成为不能解决的问题! (本文原作于2007年6月26日,巴黎)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4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增长不是发展,何必再提“保八”?  
huangwd99 2008-12-8 18:29
增长不是发展,何必再提保八?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12/60682.html 杨松林 评:支持杨文分析。我国当前需要建设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系统,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消除生产过剩。    看到中央工作会议召开的新闻,说保增长将成为主题,说 有知情人士透露,明年的经济工作将力保 8% 的增长目标,因为 10 月 GDP 增速已骤降至 7% 。显然,政府把胡锦涛书记说的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理解为就是保 GDP 的增长。       经济发展完全等于 GDP 增长吗?不是,经济发展有很多内容, GDP 增长只是内容之一。以前通常把 GDP 增长叫做经济增长,不叫经济发展,增长与发展是两个概念。打个比方,经济增长就像青少年长个子,经济发展就是青少年身体素质。个子长不高会影响身体素质,但只长个子,心肺功能下降,速度耐力下降,一样不算身体素质好。甚至测量青少年身体素质最主要的指标就不是身高,而是心肺功能,速度耐力等。       经济发展除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外,主要是要实现经济健康,这包括人文发展指数,与比较健康国家发展结构上的同步程度,收入分配及社会稳定程度,以及能源消耗、污染等很多指标。虽然经济增长是实现其他指标的一个主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而且一个国家在长期高增长期间如果没有重视其他指标同步发展时,往往会因为这些指标的滞后而影响增长。这个时候放慢一些调整其他指标更重要,一味追求增长反而会加速增长下滑。       中国其实早在世纪之交已经出现了经济发展放慢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们都有印象, 1997 年中央也反复提出要保增长,保七望八。结果我们确实实现了 1997-2001 年 GDP 始终在 7-8 之间波动,没有下去,并在 2002 年后开始向两位数迈进。这段经历被称为成功实现软着陆。那么,这次增速放慢以后,是否还可以让经济软着陆呢?恐怕比较困难。这就要分析上次放慢与这次放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90 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增长放慢的根本原因是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这个群体消费能力急剧下降,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表现在零售下降上),生产过剩(表现在产能过剩上)。但是,这个时期世界经正处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虚拟化,世界贸易额猛增的高潮时期。中国在 1996 年突然大幅度下调人民币汇率后,出口大幅度增加,为中国通过加大出口掩盖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及生产过剩提供了充裕的条件。       但是,正是外需强劲,收入分配问题不再凸显,使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反而在这期间形成 8000 万左右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一亿多农转非的城市贫民。加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 90 年代后期增长放缓( 78-96 年年均增长 8.3% 下降到 97-03 年年均增长 3.3% ),以及医疗、教育改革的支出因素,使低收入群体数量继续扩大,收入水平越来越与国内市场脱离。到 2004 年,占我国人口 60% 的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 1998 年的 30.2% 继续降低到 26.4% ,基尼系数从 0.4 上升到 0.47 。按照每年减幅 2.2% 的速度, 08 年 60% 群体收入比重会在 24% 左右,基尼系数会接近 0.5 。       60% 低收入群体收入只占总收入 24% 是什么概念呢?贫道算了一下,亚洲传统国家(非新兴市场国家)平均为 34% ,比中国高 42%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为 31% ,比中国高 29% 。欧亚前社会主义国家为 35% ,比中国高 46% 。西方国家为 38% ,比中国高 58%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也就是被称为失败的国家是 24.5% ,与中国一样。当然,还有拉美化国家,是 22.3% ,比中国略低。撒哈拉以南国家没有进入工业化,因此差距再大也不会产生过剩性经济危机,但拉美国家可真的经过了这个过程。因此,我们没有条件乐观!       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经济发展实际回到了 1997 年面临的问题,甚至比 1997 年的问题还严重的多。 1997 年中央政府采用紧缩财政和信贷的方法,反而使经济没有大幅下滑,原因已经很明白了,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的支持。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就严峻的多了世界经济正处于紧缩状态,尤其是西方国家虚拟经济出了问题,需求大幅度降低,我们已经不处于 1997 年的国际环境中。换句话说,我们已经不可能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可能了。条件变了。       这个时候,再把保八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很不合时宜,就很难实现。 1997 年到 2001 年之所以能够保八,原因是有外贸盈余。外贸盈余等于国外需求拉动 GDP 增长的力量。如果扣除这个因素,中国 1997 年到 1999 年的 GDP 增长将不是 8.8 、 7.8 、 7.1 ,而是 4.3 、 0.55 、 0.57 。也就是说基本接近零增长。       2007 年 GDP 净增长 35748 亿,外贸顺差 19665 亿, GDP 增长 11.4% ,扣除这个因素,增长只有 6.3% 。扣除顺差因素, 97 年以来没有一年达到过 8% ,在这种局面下,怎么能再保八指标呢?完不成怎么交代呢?       贫道以为,这次经济工作会要转变提法,把经济发展的本来意义强调出来,明确告诉大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东西。如果还把增长看做发展,把一个基本无望的 GDP 做指标,自己给自己上了套,想跳出来都不容易。       如果告诉大家所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指国民经济调整到健康状态, GDP 即使很低也一样发展,这就解决了难题。即使增长速度低了,甚至负增长,只要让低收入群体收入明显提高,经济增长动力照样能恢复,社会照样安定。       最后引述马克思资本论里的一句话,供网友和政府参考: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个人分类: 转载|1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