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书生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2-1 22:36
余孟孟 上课铃响了 我还没有准备好 我该怎么办 我是个在读生 在学习中工作 我是个新老师 在工作中学习 上课铃响了 我还没有找到教室 我该怎么办 我是个急性子 在奔忙中寻觅 我是个慢腿脚 在寻觅中奔忙 上课铃响了 我还没有合适的衣服 我该怎么办 我是个穷先生 在潇洒中节俭 我是个富书生 在节俭中潇洒 上课铃响了 我还没有停止紧张 我该怎么办 我是个自卑者 在高傲中退缩 我是个自负者 在退缩中高傲 上课铃响了 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学研究生的一堂历史公开课(2)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1-28 21:53
余孟孟 师: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或者说蔡元培改革北大之前,北大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北大当时是什么样子呢?当时的北大,教师并不以追求学术为志业,只想着怎样升官发财;而学生呢?是老爷作风,上学还带着仆人。他们互相攀比,赌博成风,还时不时的出去喝个花酒。 生:呵呵(学生都笑) 师:这个样子,像个大学吗? 生:不象。 师:那什么才是大学呢? 生: 师: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不是花天酒地的地方。所以,蔡担任北大校长之后,就立志要改变北大,就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口号。他是怎么做的呢? 师:蔡元培1916年12月任北大校长,就在他任校长的那天晚上,他踏雪访贤,去拜访陈独秀。陈当时暂居北京。蔡请陈到北大去主持北大文科,就相当于文学院院长。而陈独秀却说他忙着呢,他还要回上海办 生:《新青年》。 师:对。蔡元培就说可以把《新青年》拿到北大来办嘛!最后,陈独秀被蔡的诚意感动了,就来到北大,《新青年》也就搬到北大了。《新青年》和北大的结合,就有力的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师:再简单的说一下蔡的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是说,只要你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有一定的学术根底和造诣,就可以在北大的讲堂上宣讲。有人就在北大讲西方哲学史,讲中国哲学史,比如胡适;有人讲中国小说史,比如鲁迅;有人讲戏曲,比如吴梅;还有人继续讲四书五经,比如刘师培。还有个人,叫辜鸿铭,干瘪老头,一身长袍马褂,还留个辫子,大家猜他教什么? 生:教四书教历史 生:哈哈 师:呵呵。其实,他教西方文学,教的是英国诗,一张口不是英文就德文,要么就来一段拉丁文。 生:奥(惊呼声) 师:辜鸿铭很有个性,他曾在外国呆了14年,懂很多国家语言。我说件这个人的趣事。有一次,辜在火车上看报纸,英文的,却颠倒着拿着。 生:呵呵。 师:有个老外,看到这么个土老头把报纸拿反了,就嘲笑说,乡巴佬看不懂就看不懂吧,还装,都拿反了。而辜鸿铭却用纯正的英文跟他说这玩艺太低级,正着看简直侮辱我的智商呢! 生:哈哈哈 师:至于兼容并包,我也说一下。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地位,有学识能力就来讲。比如,鲁迅,当时有什么学位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可是他对中国小说史很有研究,就来了。还有个人叫梁漱溟,我以前可能跟大家说过。 生:恩。没有。(有学生小声说) 师:梁曾经投考北大,没考上。回去后,自学印度哲学,佛学。很有成果,后来蔡元培请他去北大教书,他去了。想一下,没考上北大,却去北大当老师了。怎么样? 生:奥(学生的惊呼声) 师:再说一个人物,我们书上小字部分有,叫刘半农。他发明创造了一个字,跟我们的女生有关。 生:啊(学生不解) 师:当然也跟男生有关。 生:呵呵。 师:就是她字。 板书:她 师: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有没有这个字? 生:没有。 师:没有。那当用第三人称的时候,都用的是他字。可是,在推行白话文的时候,这就很不方便。比如,说他看见他向他走来他和他去找他说他的事情。他他他,一大堆,谁知道说什么。 生:呵呵。 师:可是,我们知道,在英文当中,当说到第三人称时,却有不同是形式。就是 生: he_ she_ it_ 师:对。就是 he she it. 板书: he she it 师:这一目了然啊。所以,当时刘半农就创出她这个字。其实,关于这个字,当时讨论还很多。有人说造个他(女)字,大家都说不合汉字构字规范。最终就用了她字。 生:呵呵。 师:这个字大家现在享受着没? 生:呵呵。享受着。 师:好了!下来我们看这课的重点。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板书:三 内容 师:先看第一点是什么? 生:民主,科学,提倡,反对,专制,愚昧,迷信。(学生七嘴八舌) 师:就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板书: 1.民主,科学反:专制,迷信 师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首先是谁提出来的? 生:陈独秀。 师:对。陈独秀。陈的原话是这样的,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能够救治中国在政治上,学术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那这两位先生是什么? 生:德先生和赛先生。 师:对。德和赛就是两个英文单词 democracy and science 的首字母的音译。我们在课文的注释中也可以看到。 师: 我简单地解释一下 .这里的民主,其实我们在讲辛亥革命时就说过,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什么意思?就是说,资产阶级要求参与和分享国家政权,反对个人专制和独裁。而这里的科学,指两方面:一方面指自然科学,什么是自然科学?就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比如大家现在学得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而这些,中国古代有吗? 生:没有。 师:因为,中国古代的学问是分派,而不分科。而西方是 生:分科 师:对。西方是分科也分派。这里科学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科学精神。我也简单的解释一下。科学精神,中国古代也是没有的。我们现在常常说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其实,技术等于科学吗? 生:不等(学生回答很整齐,但我并不认为他们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分,他们的这个回答只是循着教师的语气作出的。) 师:技术是什么?技术是看得见的高明的操作。而科学是 生:看不见的 师:科学是技术背后看不见的原理和规律。而科学精神指的是,研究事物的目的并不是用于其他的实用的方面,而是以发现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本质为目的。为什么说,古代中国人没有科学精神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四大 生:发明 师:我们看这四大发明是技术上的,还是科学上的? 生:技术上的。 师:我们是没有科学精神的。比如,我们发明了司南或者说指南针,用来干什么 生:风水(有学生小声说) 师:用来看风水,找坟地。 生:呵呵。 师:而西方人,用指南针干什么?用指南针航海,探险,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再比如火药。中国人用来干什么? 生:放炮。哈哈 师:不是放鞭炮,就是炼丹,弄什么长生不老药。是迷信吧? 生:是。 师:而西方人用火药干什么?来发现物质的能量。 师:我们有科学精神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西方引进这些民主,科学便是很有意义的。 师:好了。我们看第二个内容,是什么? 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师:对。 板书: 2.新道德反:旧道德 师:这里有一个口号,叫 生:打倒孔家店。 师: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生 师:因为,孔家店里摆得都是什么? 生:牌位哈哈 师:里边摆的都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封建伦理道德。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说,臣子,儿子,妻子,要依附和服从于君主,父亲和丈夫,他们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充分的自由? 生:没有。 师:至于女性,在三从四德的束缚下,就更没有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了。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先生在他的《狂人日记》中这样说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读出字来,满页都写着两个字 生:吃人。 师:什么在吃人呢? 生:旧道德。封建礼教。 师:对。就是封建礼教,旧道德,在吃人呢。吃人,我们能看的到吗? 生:不能。 师:怎么不能?我来给大家说几个旧道德吃人的事。在传统中国的一个家庭里,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聚在一起。突然,家里的小媳妇放了一个屁。 生:哈哈哈 师:现在看来,放个屁,没什么大不了,人的生理反应,正常嘛! 生:呵呵。 师:可在当时的旧道德,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之下,那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那位小媳妇当然明白自己犯了什么。她羞愧难当,跑进厨房,一头扎进了水缸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呀啊(学生出现躁动) 师:这是不是封建礼教在吃人?是不是? 生:是。就是。 师:我再说一个。大家都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吧? 生:看过。 师:里面有个女孩叫赵一贞的,她最后的命运如何? 生:她自杀了。 师:她为什么要自杀? 生:她老爸要把她嫁给 师: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婚姻的道德是什么样的? 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师:对。所以,赵一贞没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为了反抗那种所谓的正统道德,她就在花轿上用剪刀割断了自己的手腕 师:这是不是封建礼教在吃人? 生:是的。 师:这可不是什么小说,什么电视剧,这是毛泽东在他的回忆性文章中提到的,是真实的事件。 生:奥 师:所以,鲁迅先生高呼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个吃人的人指的就是 生:封建礼教。 师:好了。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那新道德是什么呢? 生: 师:就是要求人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师:下来,我们看第三个内容,是 生: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对。 板书: 3.新文学反:旧文学 师:书上有句话说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这说明,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生: 师:成就最高。首先我们从形式上看,谁首先提出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 生:胡适。 师:他的文章是什么? 生:《文学改良刍议》。 师:还有谁的文章呢? 生: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师:好了。我们把书翻到 108页,看一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学生简单地解释了一下胡适的八大主张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师:胡和陈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最伟大的实践者是谁? 生:鲁迅。 师:对。就是鲁迅。他写过很多新文学的文章,我们不再说了。这里再说一点,是关于新体诗的。胡适出版了当时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我背上其中的一段,大家感受一下,看跟古诗,特别是唐诗有什么不同。有一首,是关于一片红叶的。说:抬头忽见你,踏雪摘下来,夹在小书里,还想作首诗,写我欢喜的道理 生:呵呵。 师:好懂吧? 生:恩 师:我再背一首。就是创造她字的那位刘半农写的。他为了推广他发明的字,就做了这样一首诗,还很美呢!大家注意听: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西天还有几片云彩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生:啊 师:能明白吧。好懂吧? 生:好懂。 师:讲不讲压韵,对仗这些呢? 生:不讲。 师:好了。新文学,我们就先说到这里。最后一个内容,是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什么思想开始传播呢? 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 师:对。主要是谁在传播呢? 生:李大钊。 师:对。 板书: 4.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师:这节课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我提示一下,我们可以对它做两方面的评价:一个是积极性的影响,一个是消极性的影响。积极方面的书上有,消极的,我说一点,打倒孔家店,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全盘否定和抛弃,这种态度对吗?现在,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持一个什么态度? 师:好了。还有一点时间,现在大家整理一下笔记,或者思考一下刚才的问题。 后记:讲完课,我偷偷看了一表,发现离下课还剩两分多钟。终于松了一口气。学生在默默看书,我在教室里转,发现后面听课的老师大多还在直挺挺的望着我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育学研究生的一堂历史公开课(1)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1-27 22:27
余孟孟 课 题:新文化运动 讲 授 人:余孟孟(教育学在读研究生)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地 点:甘肃省酒泉中学(省级示范高中) 时 间:2008-11-26 上午:10:2511:10 1 .导入新课 师:先说一件事情。前阵子国内好多大学都在换校长,很多人都在讨论,闹的沸沸扬扬。当然,大家可能没怎么关注,我倒是关注了,就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给大家读一下。文章很短,只有几句话。 师:作者:刘立。发表时间:2008年11月15日上午11点40分。 生:奥(学生发出惊讶声,很明显是由于时间的准确性) 师:题目:致母校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的一大一小希望。正文:恭喜周其凤院士当选某某大学校长。作为校友,我给新任校长提出一个大希望和一个小希望。一个大希望是: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格。一个小希望是:开放某某大学,公众可以自由进出。 师:大家猜一下,这是哪所大学? 生:北大。(也有同学喊:北京大学) 师:如果我们不看新闻,从哪句话就可以判断出这篇文章说的就是北大? 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有些学生并没有把这八个字说全,但知道是这一句。) 师:对。很好!那么,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吗? 生:蔡元培。 师:多少年之前呢? 生:90多年前。(经过短暂的犹豫和躁动) 师:对。90多年了,可依然还有人对这句话津津乐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生:恩(学生在想,但什么也没说上。只有一个学生声音不大说这句话很经典) 师:恩,它是经典,可经典在什么地方呢? 生:恩啊(很显然学生说不上) 师:其实,原因在于,这句话,它改变了北大的命运,使北大得到重生,也为以后的大学作出了表率。可是,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蔡元培当时会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个口号?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说发生于90多年前,也就是1915年的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2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师: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的发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那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板书:一 原因 师:对于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我们一般的做法是从社会背景入手。可社会背景是一个繁杂的整体,所以,我们通常的方法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这里,对于新文化运动,我们只对和新文化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就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这三个方面。 师:首先,我们看 1915年前夕,中国在政治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知道,1912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中华民国建立。(也有学生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师:对。民国建立,同时也意味着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可袁世凯在篡夺革命成果之后,是真共和还是假共和? 生:假共和。 师:对。假共和。就是说,袁表面赞成共和,实际却 生:加紧专制独裁。 师:而且,还 生:复辟帝制。(有学生小生说:想当皇帝。) 师:是的。这就是当时政治方面的重要变化。 板书: 1.政治方面:民国建立,共和整体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师:我们再看经济方面。 师:当时的经济状况,我们其实在上节课刚讲过了。就是 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对。用课本上的原话说,就是 生: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师:恩。也就是民族工业短暂的 生:春天 师:对。至于原因,像一战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等,我们就不再重复了。经济方面,简单的概括就是 板书: 2.经济方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师:先摆在这里。我们再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师:我们知道,辛亥革命之后,使得什么思想深入人心? 生:民主共和。 师:是民主共和。还有什么思想也得到广泛的传播? 生:恩启蒙。(有学生小声说) 师:恩,就是启蒙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 师: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了。后来得到广泛传播,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留学生的回国。比如,洋务运动时期, 1872年到1875年间,连续四年,清政府一共派120名幼童留学 生:美国。 师:对,就是幼童留美。还有,当时还派遣一些学生到欧洲去留学,比如英国,德国,法国。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大批知识分子又开始到什么地方留学? 生:日本。 师:对。那么,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带回了什么呢? 生:先进思想。 师:对,带回了文明,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也包括启蒙思想。 师:这是留学生方面。另一方面,是 生:新式学堂。(有学生小声说,显然他们预习过了。) 师:对。就是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比如,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生: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学生中出现了两种声音) 师:京师大学堂吗? 生:京师同文馆。(声音比较一致) 师:到底哪一个? 生:京师同文馆。(声音比较大) 师:是京师同文馆。这些新式学堂,不仅教授中国的四书五经,还教授西方的 生:知识。思想。文化。(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 师:对。就是说,在新式学堂里,学生是兼修中西学问的。比如,京师同文馆要设天文算学馆,教天文学,数学了。后来的京师大学堂里,学生开始学习西方历史了,比如希腊史,罗马史。 师:好了。总之,新文化运动前夕,在思想文化方面,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可袁世凯却要搞尊孔复古,把孔子抬出来,把儒家思想再弄出来,还强迫学校重开读经课。 板书: 3.启蒙思想,民主共和尊孔复古 师:现在,我们整体看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建立,走向共和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看到了巨大的希望。可袁却在政治上搞专制独裁,搞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上搞尊孔复古,人们又不得不面对新的失望。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造成了巨大的反差。而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必导致哪个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呢? 生:民族资产阶级。 师:对。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作为当时的先进分子,能容忍袁的倒行逆施吗? 生:不能。 师:不能容忍。那么,他们怎么做的呢?比如,孙中山。 生:二次革命,还有护国运动。 师:对。那实业家又号召什么呢? 生:实业救国。 师:可是,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最终结果都 生:失败了。 师:而实业救国,也 生:也失败了。 师:对,实业救国也夭折了。那么,当时的先进分子就要寻找中国新的出路了。就开始在哪方面找呢? 生:思想文化方面。 师:就掀起了一场 生:新文化运动。 师: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们再清理一遍思路,我再说一遍,大家注意听,也注意思考。 师: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建立,共和政体形成,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袁世凯却依然要搞专制独裁,要尊孔复古,还要复辟帝制,依然还有那么一批人在支持袁,这说明当时什么思想还根深蒂固? 生:封建思想。 师:对。说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还在人们的血液当中发挥着作用。那这其实说明了,辛亥革命虽然在政治上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可是它有没有对君主专制制度背后的封建儒家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和评价呢? 生:没有。 师:没有。那么,辛亥革命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生:没有。 师:那么,我们打个比方,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给中国人民上的一堂政治课,那么这堂课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就需要什么? 生: 师:就需要补课。补课的内容就是要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就是,反什么? 生:反封建。 师:主要是反封建的什么? 生:反封建思想。 师:对。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 生:余波。延续。继续。(学生中又出现了不同的措词) 师:对。都对,就是继续。那么,我们再往后看,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了什么运动? 生:五四运动。 师:对。五四运动。就是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创造了什么基础? 生:思想基础。 师:而五四运动又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又为哪一个政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生:中国共产党。 师:对。那么,我们看看新文化运动的前后,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地位是 生:承前启后。 师:很好!就是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实,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我们大家都在享受着它的成果呢!大家信不信? 生:信。不信。(学生中有两种声音) 师:信也好,不信也罢。我们学习了就知道了。 师:好了!我们先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板书:二 兴起 师:现在,我们集体朗读一遍书上这一段,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些关键点。 1915年,开始 生: 1915年(学生集体朗读) 师:好了!我们发现了那些关键内容呢?首先是 生:时间。 师:对。时间。哪一年? 生: 1915年。 板书: 1.时间:1915年. 师:还有呢 ? 生:标志。 师:对。是标志。标志是什么呢? 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师:对。 板书: 2。标志:《新青年》的创办。 师: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上海。 师:那么,这里就有个小问题:为什么在上海创办,而不在兰州,或酒泉呢? 生:呵呵因为(学生笑,但也不怎么说的上。) 师:好了,这个问题我们下去再思考。 师:还有什么关键点呢? 生:基地。阵地。指导思想。(学生喊的不一致了) 师:我们想,要推行一场运动,没有人行不行? 生:不行。领导人。 师:还得有领导人,或者说代表人物。那么都有谁呢? 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学生七嘴八舌的喊) 师:对,主要就是这些人物。 板书: 3.代表人物:陈,李,鲁,胡,蔡。 师:好了。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几位人物。陈独秀,当时三十五六岁,是学识和精力都非常旺盛的时候。《新青年》刚创办的那几期,主要撰稿人就只陈一人,他文笔犀利,让青年读来热血沸腾。青年界把《新青年》称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把陈独秀捧为他们的偶像,就是说,陈独秀当时有很多 生: fans.(学生们边笑边喊) 师:对,就是 fans.粉丝! 生:哈哈! 师:其中就有两位很有前途的年轻人,一位是蒋介石,另一位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就曾直言不讳,在他的回忆性文章中说,他当时的第一偶像就是陈独秀,第二个就是胡适。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是 生:发起者。 师:对。他是发起者,倡导者,是组织者。毛泽东后来说,陈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可见其重要地位。所以,说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 师:我们再说李大钊。李大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主要在后期,他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师:鲁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在语文课上都学过他许多文章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是新文学的最伟大的实践者,而且用文学来批判旧的封建礼教。 师:至于胡适。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其实,这个人有两点,我认为是现代中国人望尘莫及的。第一,胡适 27岁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直接在北大任教,当教授,当时北大本科生平均年龄24岁。 生:呀! 师:第二,就更厉害了。在胡适的一生当中,他曾获得过 35个名誉博士学位。 生:奥呀(学生惊呼) 师:最后,说一下蔡元培。蔡是前清的举人,作过翰林编修,说明他旧学根底很好。但此人不顽固守旧,还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学习过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就是说,蔡元培学贯中西。而且,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就是说,他能把顽固的旧派人物和开明的新派人物都笼络在他的周围。蔡对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保护者,为新文化运动的进行提供了一个平台,就是北大。 师:还有哪些关键点呢? 生:前期指导思想。 师:对。是什么? 生:民主与科学。 板书: 4.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师:还有吗? 生:主要阵地,《新青年》。 板书: 5。阵地:《新青年》。 师:还有 生:主要基地,北京大学。 板书: 6.基地:北京大学。 师:好了!我们再说一下当时的北京大学。也解答刚上课的疑问,为什么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几个字就改变了北大的命运,使北大得到重生呢?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146 次阅读|7 个评论
精彩的开场白:民国大师来上课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1-18 21:27
摘者按:上课,作为一种教学表达和教学行为早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的有效性或质量品格问题取决于整个课堂教学的综合课力。然而,上课,毕竟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活动,自然不同于面对非人的物质对象的劳动,其间必定会钩挂人的情感,牵扯人的意志,涉及人的品性。俗语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也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第一感觉和第一评价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所以,上课开场白,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开端和诸多第一,必定会在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或综合课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摘录下文与各位友人共品。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香港《文汇报》刊文总结称,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其自负由此可见一斑。这且不说,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在跑,很是生气,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好在沈从文脾气好,不与他一般见识。 不过,平心而论,虽然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差一点得诺贝尔奖,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满堂彩。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 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 也有人不仅文学成就大,课也讲得精彩,譬如大诗人闻一多。闻一多上课时,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所以,他讲课时,课堂上每次都人满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他上课。 启功先生的开场白也很有意思。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平时爱开玩笑,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引起笑声一片。 他的老本家、著名作家、翻译家胡愈之先生,也偶尔到大学客串讲课,开场白就说: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在看似轻松的玩笑中,介绍了自己的成就和职业,十分巧妙而贴切 。 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果然名不虚传。 架子最大的开场白,则非章太炎先生莫属。他的学问很大,想听他上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一次大课。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老头的学问也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有资格说这个话 。 听大师上课,如醍醐灌顶,是一种美妙享受;光是那一句非同凡响的开场白,就能让人肃然起敬。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 (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562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道算法题:看看教师有多重要
胡俊峰 2008-11-8 18:23
今天出的一道上机题,练习递归算法。 A、某教师每年招3名学生,3年后有2名学生顺利学成毕业,一名肄业。顺利毕业的学生又会继续从事教师职业,每年也是招3名学生,3年后...。求30年后该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学生的学生...有多少名?写出一个递归程序模拟完成该计算。 算法分析: 第一年:3人 第二年:去年的学生数 + 新增 3人 = 6人 第三年:去年以来的学生总数 + 新增 3人= 9人 (n 表示到了第几年) 第四年开始:去年以来的学生总数 + 合格的毕业生(2人)* 3 + 3 = 9 + 6 +3 = 18 第n年:n-1年以来的学生总数+ n-3 年以来的学生总数* 2 / 3 + 3(三年制,1/3的淘汰率) 于是得到求第n年学生总数S n 的递推公式: S n = 3 * n(n = 3) S n = S n-1 + (S n-3 * 2 /3) * 3+ 3( n 3 ) 写成递归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数一数到第29年的时候有多少学生了。超过一千万,恐怖吧。 再来,现实世界真实版: B、某教师每年大概教150到200名学生(学生数目150-200之间是等概率的),学制4年。其中学生有10的概率不能顺利毕业。毕业的学生中有10%左右的可能会从事教育行业。每年大概也教150-200名学生...,求30年后学生及学生的学生有多少名?而其中的教师数目又有多少?使用随机数来模拟得到最终的结果。 这一问的结果:可以尽量大着胆子去猜,反正用一般的32位整数类型的变量一定会溢出的。需要更细致的编程技术才能解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优秀研究生的特点
chrujun 2008-11-2 21:52
这几年看到不少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自己也带了几个研究生。对于我满意的研究生,我发现有如下特点: 1. 学习和生活极有规律,自律能力强。优秀的研究生,生活和学习极有规律,不会受到网络游戏的诱惑,能够数年如一日开展学习和科研活动。 2. 自主学习能力强,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由于科研项目跨学科的缘故,我往往要求学生自学一门至多门课程,以研读国外著作为主,辅以部分中文文献,定期向我汇报学习情况。好的学生总能够定期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够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学习一些知识。 3. 会根据项目需要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理科不同,工程类的科研项目分解成子问题后一般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只要用心学习,会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一般都能解决问题。好的学生能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少学生经常抱怨这样难,那样难,这样不会做,那样也不会做。非要老师手把手教才能解决问题。 4. 对学习和科研用功刻苦,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和科研上。 5. 对学习和科研充满信心,拥有坚定的信念。 6. 碰到难题有不服输的精神。 碰到难题后,会一天到晚想办法解决,不气馁,不放弃。 7. 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按时完成科研任务。 上面列出的是一些共同的特点。其它特点有:具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富有爱心、尊重他人、基础扎实、英语成绩好。当然这些特点不是每个人都有。集所有特点于一身的学生是很罕见的。不少优秀学生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当然瑕不掩瑜。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9988 次阅读|4 个评论
理论思维:高中生的软肋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0-25 10:17
余孟孟 一次,我刚讲完试卷准备回办公室,一位学生跑过来和我交流,其实是想跟我商榷一道历史选择题的答案。她说,林则徐,魏源这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最重要的着眼点不是军事技术方面,而应是思想文化方面。原因在于,林,魏之前中国人并不开眼看世界,不学习西方,是他们思想方面的转变,才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 听到这种理由和论证之后,我很高兴,也很庆幸。高兴的是,学生愿意主动跟我交流想法,说明在学生那里,我这个过于年轻的老师还是有一定亲和力的;庆幸的是,这也让我尽快了解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不足和障碍。 就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知识而言,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很明显:死记硬背是他们的强项,但若问起理解的程度,就令人汗颜了。其实,这责任也不全在他们。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教,而忽视育了;我们的教学太注重学,而忘记思了。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培养学生抽象理论思维的能力,只能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抽象思维解决学业任务和知识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那么,不论是教师一味的教,还是学生一味的学,其效果都是令人尴尬的。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在形象或具象思维的影子掩饰下触及,而应明朗化,应系统化。所谓明朗化,是指对抽象知识的讲授和解答,不能只一味用举例的方式来应付,而应在理论上简要的说清道明;所谓系统化,是指就中学教育阶段的任何一门科目而言,必定都贯穿着一些本学科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将这一连串理论从纷乱的课程知识中提炼出来,再以简要的理论化语言向学生勾勒出来。这些做法的关键不在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教师创设的理论化语境,孕育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启蒙和发展。 鸦片战争前,有没有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林,魏之辈向西方学习的着眼点是不是军事技术方面?我们暂且不谈。毫无疑问的是,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确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这也确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的转变。然而,据此就可以说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着眼点在于思想文化方面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位同学在理解上的障碍在于:不懂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与思想文化上的学习之间的区别。思想观念的转变,主要涉及思维的方向,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学习主要涉及思维的对象。前者往往是一个走向原观念反面的历程;而后者往往是对原文化的发掘,补充和扩展。例如,以前人们认定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而现在认为可以变,而且应该变;以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也不这样看了;这些都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学习钻研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学,柏拉图的哲学等等,这些都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学习。 其实,学生和我探讨的那道历史题考查的关键在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军事技术方面政治制度方面思想文化方面。这种历程的展开步骤也并非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可寻的。那就是:主要学习对象的变化受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引导和制约。 据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修炼越来越完备,而理论思维品质的发展却举步维艰。我想,教师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进行理论思考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842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测”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余孟孟的博客 2008-10-17 21:12
余孟孟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对于某些历史问题的探索和追问,一般的历史教师可能缺乏大量丰富的可资利用的史料和文献。那么,就因此而放弃此类历史问题的教学涉及吗? 我想,放弃并不是明智之举,而且对于这类问题,有些学生也可能会自动提出,那么教师的回避就显得很不合适了。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回避,从而走上推测的教学之路。这里说的推测,不是瞎蒙,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和理论的指导下的进一步推论。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对于某些有意义的历史问题的推测,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史学基本常识的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拿出比较合理的可能结论出来。 这种推测性历史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推测的结论是否符合史实,或是符合历史资料和文献,而是在于推测的过程是否既合历史又合逻辑。科学研究中有猜想与反驳的说法,我们的历史教学甚至历史研究中也应有这种猜想与反驳的品质和性格。 举例说明。在讲授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一节期间,我曾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推测性的历史问题:其一,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英勇就义,为变法而牺牲。那么,谭先生会赞同康梁(康有为和梁启超)逃跑吗?其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想方设法侵略中国,为什么这回要帮助梁启超逃生呢?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特别是第二个,很快在班上激起了火花,很多同学开始躁动起来。就第二个问题而言,同学们的推测,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点: 1.日本人想保住维新派,让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继续论战斗争,使中国内乱,方便他们的进一步侵略。 2.日本想在中国寻找亲日派,方便他们以后的侵略。既然寻找亲日派,自然就寻找当时有社会声望和民众影响的人物,营救梁启超就是一次机会了。 3.帮助梁启超逃走的可能是梁在学术界的日本朋友。国与国之间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较量和侵略与学人之间在学术上的交流和友谊还是不同的。 若抛开史实不谈,这三种推测还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并且是从很不相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特别是第三点,高中生能认识到这一层,很难得。可以看出,虽然刚上高中,可有些学生对学术已经有了一点隐约的感知了,而且,他们也往往表现出对学问的关心。例如,我曾在课堂上谈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孙子陈寅恪先生后来的学问如何好时,他们在静听之后,便发出强烈的惊呼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高中生讲一些学术界正面的事情和信息,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帮助的。 至于推测性教学的操作思路,暂先以五个步骤划定之: 梳理历史背景明确需测问题列举尽多可能筛选可能结论论证推测结果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27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来学往教》-------我的第一堂大学物理课
热度 5 freefloating 2008-9-26 19:08
大家好!我们这门课叫大学物理,物理大家已经很不陌生,大概已经都学过 5 年以上了,大学正是大家现在想体验新奇和知识的地方,也许大家会很怀疑物理前面加上个大学除了会高深奥难懂以外还会带给我们什么? 如果我能够做导演,现在大家眼前的将是物理群侠传的大屏幕,背景落下的是雪花般的名字伽利略,胡克,开尔文,狄拉克 …… 每一个都是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前台出现的是牛顿,麦克斯韦,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一代宗师的飒爽英姿。当然这应该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电影,而不是拖沓冗长的电视剧,让大家领略物理学的壮美跌宕而并不会被繁难的公式所吓倒,但可惜我不是,同时我又没有能力复述那很多给我带来震撼的故事,所以我就挑选些许片断,让我们掠过古希腊,把亚立士多德和伽利略留给那些热爱物理和历史的同学们自己去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怀旧和祭奠。 我们先来关注历史上的第一个奇迹年: 1666 年。 1666 年, 23 岁的牛顿为了躲避瘟疫,回到乡下的老家度假。在那段日子里,他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几项开天辟地的工作,包括发明了微积分(流数),完成了光分解的实验分析,以及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开创性思考。在那一年,他为数学、力学和光学三大学科分别打下了基础,而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足以让他名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思维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动出如此多的灵感,只能冠之以是 " 奇迹年 " 。我们可以通过一首诗去 体会: 自然与自然规律在黑夜中隐藏着,上帝说,让牛顿去搞吧!于是,一切都光明了。 刚才关于奇迹的说法,如果我们用历史辩证法来回顾历史:如果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看历史,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特定的轨迹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也没有不合常理的发展。在时代浪尖里弄潮的英雄人物,其实都只是适合了那个时代的基本要求,这才得到了属于他们的无上荣耀。 但是,如果站在庐山之中,把我们的目光投射到具体的那个情景中去,我们也能够理解一个伟大人物为时代所带来的光荣和进步。虽然不能说,失去了这些伟大人物,人类的发展就会走向歧途,但是也不能否认英雄和天才们为这个世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科学史上,就更是这样。整个科学史可以说就是以天才的名字来点缀的灿烂银河,而有几颗特别明亮的星辰,它们所发射出的光芒穿越了整个宇宙,一直到达时空的尽头。他们的智慧在某一个时期散发出如此绚烂的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再一次的辉煌来自电磁学的建立,伟大的法拉第为它打下了地基,伟大的麦克斯韦建造了它的主体,伟大的赫兹 -- 为这座大厦封了顶。经典电磁学的建立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物理学的大厦从来都没有这样地金壁辉煌,令人叹为观止。牛顿的力学体系已经是如此雄伟壮观,现在麦克斯韦在它之上又构建起了同等规模的另一幢建筑,它的光辉灿烂让人几乎不敢仰视。电磁理论在数学上完美得难以置信,麦克斯韦最初的理论后来经赫兹等人的整理,提炼出一个极其优美的核心,也就是著名的麦氏方程组。它刚一问世,就被世人惊为天物,其表现出的简洁、深刻、对称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在其中。后来玻尔兹曼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诗句说 : " 难道是上帝写的这些吗? " 一直到今天,麦氏方程组仍然被公认为科学美的典范,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为它的魅力折服,并受它深深的影响,有着对于科学美的坚定信仰,甚至认为: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简洁优美要比实验数据的准确来得更为重要。 物理学征服了世界。在 19 世纪末,它的力量控制着一切人们所知的现象。古老的牛顿力学城堡历经岁月磨砺风吹雨打而始终屹立不倒,反而更加凸现出它的伟大和坚固来。从天上的行星到地上的石块,万物都必恭必敬地遵循着它制定的规则运行。 1846 年海王星的发现,更是它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在光学的方面,波动已经统一了天下,新的电磁理论更把它的光荣扩大到了整个电磁世界。在热的方面,热力学三大定律已经基本建立(第三定律已经有了雏形),而在克劳修斯、范德瓦尔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和吉布斯等天才的努力下,分子运动论和统计热力学也被成功地建立起来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切都彼此相符而互相包容,形成了一个经典物理的大同盟。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学(加上统计力学)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它们紧紧地结合在一块儿,构筑起了一座华丽而雄伟的殿堂。 这是一段伟大而光荣的日子,是经典物理的黄金时代。科学的力量似乎从来都没有这样地强大,这样地令人神往。人们也许终于可以相信,上帝造物的奥秘被他们所完全掌握了,再没有遗漏的地方。从当时来看,我们也许的确是有资格这样骄傲的,因为所知道的一切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从现成的理论里得到解释。力、热、光、电、磁 …… 一切的一切,都在人们的控制之中,而且所用的居然都是同一种手法。它是如此地行之有效,以致物理学家们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所有的基本原理都已经被发现了,物理学已经尽善尽美,它走到了自己的极限和尽头,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了。如果说还有什么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做一些细节上的修正和补充,更加精确地测量一些常数值罢了。人们开始倾向于认为:物理学已经终结,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集大成的体系来解决,而不会再有任何真正激动人心的发现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 " 物理学的未来,将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寻找 " 。普朗克的导师甚至劝他不要再浪费时间去研究这个已经高度成熟的体系。 然而在新世纪的物理学会上,年迈的开尔文爵士做了的演讲名当时已经 76 岁,他的第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 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了 ……"   这个 " 乌云 " 的比喻后来变得如此出名,以致于在几乎每一本关于物理史的书籍中都被反复地引用,成了一种模式化的陈述。联系到当时人们对物理学大一统的乐观情绪,许多时候这个表述又变成了 " 在物理学阳光灿烂的天空中漂浮着两朵小乌云 " 。这两朵著名的乌云,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再具体一些,指的就是人们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困境。 我们首先简单地讲讲第一朵乌云,即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个实验的用意在于探测光以太对于地球的漂移速度。在人们当时的观念里,以太代表了一个绝对静止的参考系,而地球穿过以太在空间中运动,就相当于一艘船在高速行驶,迎面会吹来强烈的 " 以太风 " 。迈克尔逊在 1881 年进行了一个实验,想测出这个相对速度,但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于是他和另外一位物理学家莫雷合作,在 1886 年安排了第二次实验。这可能是当时物理史上进行过的最精密的实验了:他们动用了最新的干涉仪,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他们甚至多方筹措弄来了一块大石板,把它放在一个水银槽上,这样就把干扰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然而实验结果却让他们震惊和失望无比:两束光线根本就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时间差。以太似乎对穿越于其中的光线毫无影响。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物理史上最有名的 " 失败的实验 " 。它当时在物理界引起了轰动,因为以太这个概念作为绝对运动的代表,是经典物理学和经典时空观的基础。当相对论被提出后, " 以太 " 的概念终于光荣退休,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不过那是后话了 。  至于 " 第二朵乌云 " ,指的是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玻尔兹曼的能量均分学说。玻尔兹曼的分子运动理论在当时的确还是有着巨大的争议,以致于这位罕见的天才苦闷不堪,精神出现了问题。一片小森林里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个科学史上的大悲剧。 正是这两朵乌云,终究会给物理学带来伟大的新生,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磐,并重新建造起两幢更加壮观美丽的城堡来。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 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好,我们来介绍第二个奇迹年和天才的爱因斯坦。 1905 年的爱因斯坦也是这样,在专利局里蜗居的他在这一年写出了 6 篇论文: 3 月 18 日,是关于光电效应的文章,这成为了量子论的奠基石之一。 4 月 30 日,关于测量分子大小的论文,这为他赢得了博士学位。 5 月 11 日和后来的 12 月 19 日,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成了分子论的里程碑。 6 月 30 日,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这个不起眼的题目后来被加上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称,叫做 " 狭义相对论 " ,它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了。 9 月 2 7 日,关于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这是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说明,并且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 2 。 单单这一年的工作,便至少配得上 3 个诺贝尔奖。相对论的意义是否是诺贝尔奖所能评价的,还难说得很。而这一切也不过是在专利局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用纸和笔完成的而已。的确很难想象,这样的奇迹还会不会再次发生,因为实在是太过于不可思议了。后来的 1932 年在原子物理领域也可称为 " 奇迹年 " ,但荣誉已经不再属于一个人,而是由许多物理学家共同分享。随着科学进一步高度细化,今天已经无法想象,单枪匹马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为了纪念 1905 的光辉,人们把 100 年后的 2005 年定为 " 国际物理年 " 。也算是对它的一个小小致敬。 关于第二朵乌云,也就是量子力学的诞生,我建议大家上网上或到书店里去找一本 《量子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的书。是一本你们 80 年后应该喜欢的风格写的量子史话,我非常喜欢,所以前面我也引用了他的一些语言。这里我只是解释一下这本书题目的由来。这句话源于爱应斯坦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质疑。 量子力学认为:量子世界的本质是 “ 随机性 ” ,传统观念中的严格因果关系在量子世界是不存在的,必须以一种统计性的解释来取而代之,在我们没有观察之前,一个粒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它的波函数弥散开来,代表它的概率。但当我们探测以后,波函数坍缩,粒子随机地取一个确定值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确定一个粒子所在位置,我们能够预言的只是概率而已。什么?都是概率?难道我们现在在教室里坐着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概率?没有因果关系?难道力不再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再拿我们可爱的电子来说说吧,作为电子这个整体概念来说,它表现出一种波粒的二像性来,但任何时候我们观察电子,它却只能表现出一种属性,要么是粒子要么是波。它展现出粒子的一面还是展现出波的一面,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观察它。我们想看到一个粒子?那好,让它打到荧光屏上变成一个小点。看,粒子!我们想看到一个波?也行,让它通过双缝组成干涉图样。看,波! 这不成了主观唯心主义了吗? 如果你们现在已经听糊涂了,不用担心,因为玻尔曾经说过,没有为量子学感到困惑的人,根本就不理解什么叫量子学,同时我们还有伟大的爱因斯坦这位量子学的奠基人同行,爱因斯坦不相信概率,爱因斯坦不认为万能的上帝在掷骰子,对于一个骰子落地,它是 1 或是 6 ,上帝是知道的,只不过是我们的无知或无能让我们无法计算,但是玻尔非要说,概率就是本质,不存在知道结果的上帝。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霍金: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好了,关于物理学的历史我就先讲这么多,如果你感到激昂而又困惑,这就是我这节课的目的,因为这正是科学前进的动力。在以后的课程中我将会穿插更多的历史以便于大家领会物理学魅力。 那么我们接下来讨论一下我们之间的关系,回答我们课程最初的问题:物理学能带给大家什么?杨振宁科教文选大学教育主要是培养有动力、有知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中作出贡献。那么物理学能够带给大家的就是:对科学知识及科学精神的理解,思考的能力和热情,科学的观念。观念的重要性。一个人成功 65 %来自观念, 25 %来自人文, 10 %来自专业技能 , 也许大家想象物理学与你的计算机专业能有多大的关系?这里我想我应该无需挖空心思的去联系,而且我相信一点,如果你曾经惧怕物理,你会为从未走进这座雄伟的大厦感到遗憾,如果你热爱过物理,你不会满足于以前的浮光掠影。 物理学的发展体现科学发展的主要历史和方向,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成果。物理之所以发展的这样好,这样快,那是因为物理在主流上一直有着良好或者说宽松的和务实的研究传统和学术空气,那么我们之后的关系也必然是宽松和务实的,有关课程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交流协商。我希望能想大家展现我所热爱的物理的魅力,希望大家感悟科学的知识和精神,也希望我们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这也符合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好了,留个问题大家休息的时候考虑: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的希腊大英雄,以 " 捷足 " 而著称。有一天他碰到一只乌龟,乌龟嘲笑他说: " 别人都说你厉害,但我看你如果跟我赛跑,还追不上我。阿喀琉斯大笑说: " 这怎么可能。我就算跑得再慢,速度也有你的 10 倍,哪会追不上你?乌龟说: " 好,那我们假设一下。你离我有 100 米,你的速度是我的 10 倍。现在你来追我了,但当你跑到我现在这个位置,也就是跑了 100 米的时候,我也已经又向前跑了 10 米。当你再追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我又向前跑了 1 米,你再追 1 米,我又跑了 1/10 米 …… 总之,你只能无限地接近我,但你永远也不能追上我。 " 我想大家刚学过高等数学,你们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最后介绍几本书给大家:凌志军的《成长》和《追随智慧》、《看不见的心》、《杨振宁科教文选》以及《上帝掷骰子吗》。
个人分类: 来学往教|8365 次阅读|35 个评论
历史课漫谈
余孟孟的博客 2008-8-28 12:53
余孟孟 不管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上,我们把历史看得多么神圣,多么重要,可对于高中生而言,特别是高一新生,在他们眼里,比起别的科目,如英语,数学,理化等,历史课还是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在他们看来,历史,无非就是读读背背,而且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就更不把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当一回事了。 所以,身为高中历史老师,潜在的压力和尴尬是并存的。但这种天生的课程劣势,却并非不可改变。如果驾驭发挥的好,历史课会成为所有科目中最出彩的,甚至会成为学生最为期待的一门课。 原因在于历史的特殊性。历史包罗万象,历史课自然材料丰富,其中会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科技,军事,教育,艺术等领域,甚至还会穿插一些外文知识。如果能在较高的知识层次将这些虽杂乱却多彩的素材精心勾划一番,那将会成为令人倍感享受的课程。 这就对教师的学识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若对于一位从事人文社科学习与教研的人来说,高中历史课是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最能展现教师自身博学与智慧的课程。 再谈两个类比。 历史课与说书 。高明精彩的说书,不仅会令人回味无穷,并且还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据说,某市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播放某位大师的说书广播节目的时段,是全市犯罪率最低的时段。历史纪录在案,存留于书本,历史课在广泛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说书。如果说的精妙,那自然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触动感情。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认知事件若能同时在情感上得到体现,那这种记忆与影响是很深远的。 历史课与表演 。不管是古典的莎翁戏剧《哈姆雷特》,还是现代的宫崎峻电影《千与千寻》;不管是国外的巨制《特洛伊-木马屠城》,还是国内的大片《东京审判》,都令人百看不厌。原因在于,这种艺术表演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历史课若要象这样排成戏剧,或拍成电影,不是不可以,但却就不成其为课,不能叫教学了。可是,历史老师依然可以去表演。用自己的面部,肢体去演,伴以语言,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某时某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走向。教学不能忘记表演,用心,用身。对于历史课,尤其如此。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4342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中生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个长长的开场白
余孟孟的博客 2008-8-27 21:22
余孟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侵入法国,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很多人加入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其中就有一位著名人物,他的名字叫马克-布洛赫。他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由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于1944年6月16日被枪杀于法国里昂外郊。这次杀戮事件震惊了整个西方史学界。 就是这位被杀害的史学家,在他生前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史学家有一个小儿子,就两三岁的样子。有一次,这个小儿子向这位史学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爸爸,您说历史有什么用呢?史学家一楞,接着心里发笑:怎么这么一个小儿子竟然向他的身为史学家的父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来,马克-布洛赫为了回答这个发问,就写了一本书,用中文翻译过来叫做《历史学家的技巧》。 由此可见,历史有什么用?这一发问,不仅是我们这些平常人都喜欢提出的问题,就连一个懵懂的孩童都想试图去问上一问了。特别是对于历史老师,学生很可能会问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别人也可能会问你当年怎么不学别的,如法学或经济学之类的,却学了历史,历史有什么用呢。当人们这样问的时候,他(她)的弦外音往往就是:历史没多大用。可如果我们非要板着面孔,跟人家讲历史可以使人明智或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时,不但不能说服人,就连自己都可能会得自己说的有那么几分幼稚。 理性的思考,我们会发现,人们对历史的这种发问和质疑,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大家往往是在对历史知之甚少或有严重误解的情况下,提出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的。可这里有一个逻辑的错误,那就是:你在对一个事物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就来问有什么用或质疑它的价值,那是再武断和短视不过得了。 因此,我们首先应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应该是历史是什么?。可我们又要说了历史是什么谁不知道,历史就是......可当我们说了之后,又往往发觉自己的答案并不周延。但是,对于高中生,不管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多么复杂,老师起码应给出一个像样的回答了。  美国人就做的比较好。在美国的高中历史课上,学生会被告知历史起码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真实的发生了的过去;第二,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迹和史料等;第三,是历史学家建构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可是,这样听起来还是有点不知所云。那我们就再来点简单的,趣谈一下历史。我国当前著名的人类学者王铭铭先生曾这样趣解历史。他说, 历史 的英文读做 history ,而这个单词又可分解为两部分,即 hi 和 story 。 . 而前者,我们可以认为是两个单词的简写:一个是 his ;另一个是 high 。那么,历史就被我们理解为两种东西:一个是 his story ;另一个是 high story 。也就是说,历史既指男人的故事,也指宏大的故事。怎么说呢?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就会发现了。书中讲述的大部分都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王安石等这些男人的故事;同时我们看到的也往往是春秋五霸,秦王扫六合,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这些宏大概括的故事。我们只能见到很少的女性,也只能见到很少的细节。 不管别人都是怎么说的,也不管说的有多少道理。作为现代人,我们起码得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认识。好了,让我们正式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吧......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152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jianxu 2008-8-12 11:19
(仅供本人所指导的学生参考) 暑假之后,又将有一批学生,圆满结束了研究生课程的集中学习(“脱产学习”),即将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位论文工作(俗称“下室”)。学生们在“下室”工作的初始阶段,一方面,对科学研究充满了激情与渴望,跃跃欲试,干劲十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也将面临着从长期、多年来的应试学习转向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新挑战。如何顺利地适应这一转变,尽快地完成对科学研究的“入门”,对于学生们的后续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能否可持续地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阶段,导师的任务便是“扶上马,送上一程”。 针对学生们常见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与要求,供参考: (一)文献阅读。导师将根据你即将开展的工作,指点一些重要、经典的参考文献要求你阅读。目的是使你对该领域暂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你的主要任务是大致上熟悉一下相关的术语,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与原理,但并不要求一下子完全理解(这将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步完成)。你将会遇到较多的英文生词,感到困难,但逐渐就会好起来。可阅读几本先前师兄(姐)们的学位论文,因为是中文,相对易于理解。由此慢慢地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对于一些经典文献,应反复阅读,逐步提高所理解的程度。 (二)实验技术。你将在工作人员或师兄(姐)的辅导与帮助下,逐步掌握一些样品制备、性能测试所需的实验技术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接受这样的专业训练是后续工作的基础。在未经工作人员的许可、未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与资格之前,切勿急于求成,擅自操作使用仪器设备,以避免造成对仪器设备的不必要损坏。注意学习、领悟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做实验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细心、耐心。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当然,也不要畏首畏尾,过渡地依赖于他人。应尽早地能够独立地开展实验工作。 (三)人际关系。注意虚心向师兄(姐)和工作人员们学习,切记“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要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不要以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和“没所谓”的。要乐于助人,乐于“公益事业”(如打扫实验室的卫生)。不要只贪图眼前小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忽视“团队合作”的长远利益。“三人同行,小的受苦”,凡成大事者,必须先从底层、小事做起。要有“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良好心态。 (四)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实验室的计算机与网络主要是服务于研究工作,包括文献下载与打印、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编辑整理等。在工作时间(上班 8 小时)内,应自觉地杜绝玩游戏、看视频电影、网上聊天等非工作相关的活动。“玩物丧志”,应学会自律。 (五)学术道德规范。科学研究的真谛,在于求真、求实。对于实验结果,应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先入为主,随意舍弃。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常常来自于对反常结果或现象的重新认识与理解。 (六)重温教科书。有些专业知识,尽管以前曾经学习过,但由于缺乏在实践中的运用,并未能够真正地掌握与理解。因此,对于当前涉猎的专业知识,应重温一下教科书,澄清基本概念,掌握规范的方法,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相反,“欲速则不达”。 (七)抓紧时间。刚刚起步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错觉,以为离毕业的时间尚早。许多人不知抓紧时间,也不会利用时间,工作效率低下。岂不知,光阴似水。三年五载,转眼即逝。时过境迁,定睛一看,自己收获微薄,而其他人早已进步斐然、小有成就。于是便乱了方寸,无心恋战,自信心与追求目标亦大打折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能落得个草草收场,“稀松加平常”。因此,还是不要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战胜别人的关键在于战胜自我! (本文标题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书偷梁换柱而得,该书讲述的是父母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7582 次阅读|9 个评论
你的办公室里有黑板吗?
jianxu 2008-8-5 18:21
“黑板”自然是我们上课教室里的必备设施。虽然现在有了 PPT 课件,但讲课时还是免不了偶尔在黑板上写些什么,来加以进一步的说明。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它的教学该去怎样进行。 我注意到,在西方国家教授的办公室里,黑板是一件必不可少的 “ 基础设施 ” 。(不会错!)因为我曾经在与他们讨论时,在上面写过、画过,所以印象深刻。 我还注意到,西方的教授们(这也包括家喻户晓的爱因斯坦),喜欢在黑板上胡乱写上几个谁都看不太清的狗屁公式,然后便在前面留个影。作为自己的“形象照”,“代表照”。显然,在他们看来,这样更有风度、更有“粉丝”与“追星族”。下面那张照片,便是材料科学界大名鼎鼎的 John Cahn ,还有那因发现 DNA 而得了诺贝尔奖的克里克。你若是留心,还会发现更多的教授有过这样的“写真照”。或许在他们看来,黑板(这样的小玩意儿)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是十分重要和不离不弃的。也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我瞎猜),那便是:做学问离不开讨论与交流。 某国 W 大学的 P 教授(后来成为该国的工程院院士)曾经到过中国的 X 研究所讲学、访问。其间,拜访了 X研究 所的一位在国内赫赫有名的 Q 教授(挺绕嘴的,好像科幻小说)。事后,他曾经有意无意地说起, Q 教授的 Office 很大,但他看不到有任何的“ scientific sign ”。他的这种感受从何而来,我至今无从知晓。 我曾经有幸光顾过几个国内教授的办公室,有的很是气派,面积大概有 60- 70m 2 (有的人还有 N 个办公室)。办公桌大的不亚于乒乓球台,自然也少不了书柜、沙发、茶几、电脑、饮水机这些东西。但却不曾看见(我决不会遗漏)与学生(或者来访同行)进行讨论所需的黑板(当然也包括那些具有等效功能的白板或者玻璃板)。有的办公室里,还放有一个很大的鱼缸(也许是思考累了,去喂喂鱼,会放松一下)。给人以进入某一企业“老总”办公室的感觉。我不知道, P 教授所说的那种缺少“ scientific sign ”是否指的就是如此这般。 “Professor” 一词,英文的意思是专业人士。中文被翻译为“教授”。那么,你教了吗?你授了吗?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教授更喜欢使用纸笔,来与学生们进行讨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不排除有些教授是“战略科学家”,他们不需要在黑板上写写公式、画画曲线之类的小把戏。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办公室里有无黑板本是小事一桩,不该去小题大做,上纲上线。但在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它虽不能反映出我们的教授们都在干些什么,却至少可以映射出我们的教授们没干什么。 我决不认为,“办公室里有无黑板”是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一个人学问做得好坏的一个判据。如果在你的办公室,黑板并非是“必须地”,你就是再挂上 N 块,那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或者体系,在其刚刚出台的初期阶段,都还是比较客观、公正、有效的。然而,一旦人们晓得了游戏规则,便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试教育”便应运而生。于是乎,这种方法(或规则)便再也不灵了。君不见,上过“新东方语言学校”的中国学生,“托福”和 GRE 的成绩,连老美都自叹不如。 SCI 论文、期刊的 “ impact factor ” 命运也大都如此。 如果大家都还未读过此文,你便可以拿“黑板”来测试一下,也许会嗅到些什么。你心知肚明,便 O 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8416 次阅读|17 个评论
生态学双语课程网站
entomology 2008-7-31 02:45
http://bb.jxedu.gov.cn/webapps/login/?action=guest_loginnew_loc=/bin/common/course.pl?course_id=_902_1 1 中英对照,从实际出发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rossreferencing from acutal conditions 从学生英语水平、考研要求和课程实际出发,考虑到本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通,考研一般采用中文参考书,生态学有些概念中文理解已经不易,因此采用重点概念和知识点中英文对照,非重点、难点或者争论点才用中文,英文图例中较难的单词采用中文注释等办法。符合专业知识为主,英文提高为辅的目标。 2 图文并茂,激发求知好兴趣 Arousing students' thirst for knowledge with plenty of vivid pictures 生态学是讲述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科学,生物在生存斗争和进化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例子。通过图片展示这些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图例中了解隐藏的生态学知识。 3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Benefi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通过讨论版,并公布教师的电子邮件、QQ号和手机号,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咨询教学、考研和就业等问题,教师也可以开展某知识点的讨论。通过问答和讨论,不但学生获得了知识,教师也开阔了视野,并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个人分类: Exchange & Cooperation 交流与合作|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加强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 等
李智选 2008-7-16 17:53
关于加强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与 提高教学质量途径的探讨 Exploring the Route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Plant Biology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 李智选 赵桂仿 王玛丽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9 ) 摘 要 植物生物学是综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系)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总结了植物生物学教学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以供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 植物生物学 实验 实习 教学质量 植物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常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从中学初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上不适应;二是与植物学课程本身特点有关,其中名词概念多(约有一千个),加之有些形态结构概念容易混淆,所以不易掌握。植物生物学实验课是在本门课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的实践课程,是整个植物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把理论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加以验证、巩固、掌握并融会贯通以至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多年来的实验教学经验,在加强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我们有以下作法及思路。 1 以《植物生物学实验与实习指导》为蓝本,立足基本知识、基本训练的培养 在总结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编写出版了《植物生物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实验教学按照上述教材所列实验进行。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其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实验后均附有相应的习题,以促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在课前及课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具体实验编排上,以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内容为主,而以植物细胞组织和生理生化的内容为副,充分体现了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的全面性(如图)。 在植物生物学教学实习资料方面,我们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学实习的内容,而且,在书中加入秦岭地区分布的常见植物的插图,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便于学生翻阅检索,同时解决了学生教学实习资料方面的短缺问题,提高了实习效果。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强调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拓宽使同学的知识面 在实验课讲解时,注意二者的联系,使同学易于理解并接受。如在根的结构的实验讲解时,不仅讲清楚根的各部分的构造,如表皮、皮层、内皮层、中柱等。重点讲授了根皮层中的内皮层,指出其具有凯氏带、马蹄形加厚结构及其结构、功能的关系。即根的横向运输是由细胞共质体运输和质外体运输共同完成的。内皮层的凯氏带或马蹄形加厚是根运输的一个控制开关,即通过这个开关使得根的运输,由质外体运输转化为共质体运输。又把根与茎联系起来对比讲解,使同学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在讲解植物叶子形态结构时,结合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作用等的生理功能与器官结构的关系,以及种子植物的习性与叶子的结构、生态条件之间的关系,强调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其效果比单独讲解器官的形态结构要好。 2.2 把比较法、归纳法运用到系统分类方面的内容 在系统分类方面,纵向方面如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 等植物的各大类采用比较法教学,总结其异同点。反之横向(相对来说)方面依然,如豆目三个科的花的结构,就是横向的比较(也包括系统问题)。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 植物结构实验中,在观察各类器官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归纳法理解、记忆被子植物各器官的构造。如茎的结构,我们归纳出一个表,把茎结构归纳为初生构造与次生构造。初生构造又归纳为表皮层、皮层、维管柱;次生构造归纳为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形成层 。要求学生用比较法理解、记忆维管植物茎维管柱(中柱)构造类型: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真中柱与散生中柱,其及存在的类群。我们要求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工作作风,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整体、全面、发 育 的观点。 调动学生学习 植物生物学 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学习,从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学关于教学规律中,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规律,其主要内容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以掌握直接经验为副。间接经验主要指书本知识,即已知的真理。直接经验主要指学生个人的经历、经验积累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 2.3.1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习惯性思维的发展。其特点是不拘于传统的、旧有的思路。而是根据问题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究答案。以下面关于叶器官的几个问题为例,来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 a. 请回答双子叶植物叶结构特点; b. 请回答双子叶植物叶结构、单子叶植物叶结构与裸子植物(以松属为代表)三类叶的异同点; c. 以法国梧桐为例,请回答,秋天树木落叶着地时,是近轴面(上表皮)靠地面,还是远轴面靠地面? d. 以玉米为例,请回答,暑期中,玉米产区,由于持续多日干旱,常常玉米叶子扭转卷曲,这时叶子卷的方向是向上(近轴面),还是向下,为什么? 以上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属于基本知识,采用的是直接提问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我们一般不采用此法。第二个问题也属于基本知识,此提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分析综合能力,此类问题一般出现在各类考试中,课堂也不宜给学生提出。第三、四个问题是在基本常识的综合运用基础上的,具有培养创新精神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我们在实践课堂上经常提出的。而且通常是在讲授基本知识以后提出 , 但并要求学生在当堂上解决 , 而是留给一定时间去观察(如法国梧桐的落叶)、思考 , 在第二次课上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点 , 以达到培养其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第三、四个问题提出的目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双子叶树木(法国梧桐)的落叶着地方向,就必须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密度、比重、物体重心的位置以及双子叶植物两面叶型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逆向思维、综合分析,才能解决问题。 2.3.2 众所周知学问,学而必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批判性学习方面,有报道,大凡做出成就的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敢于怀疑一切,怀疑已经定论的理论。换言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之间接经验与直接相互作用的规律。间接经验指已知真理。作为合格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培养这类人才,我们用下面一个简单事例说明。 从上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末,很多《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书 (除李杨汉, 1985 )中,在有关叶片形态一节中,谈到叶片长与宽的比例时,提到:长椭圆形叶长 比 宽大三倍等,其实稍一比较其说明文字与线图,实际情况为长 是 宽的三倍,并且这一字之差就影响了六种叶形定义的数量关系,导致了学生认识 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差异或错误,进而影响植物生物学实习的效果。 我们每年在讲授叶子时及时给予更正,并以此问题为例,启发性地提倡同学带着疑问来学习,真正作到既学又问。 2.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投影仪、电视显微投影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组织系统及根、茎、叶等实验教学中,利用电视投影系统,给同学进行实体显微镜下植物各器官的解剖和观察,显微镜下的徒手临时装片、切片及永久切片的展示,通过形象直观地演示,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或解决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5 重视植物生物学实习,科学合理安排,提高实习效果 植物生物学实习是植物生物学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与课堂、实验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使学生的植物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界中的实践相联系,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的系统关系,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进化思想。 科学、合理、讲求实效地安排植物生物学教学实习,一直是我们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理念和执行准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室外与室内,鉴定标本与采集的关系,以及时间、精力的分配。在总结及考试方面,一般采用的是口试,正确指出自己的实习小组所采集的 50~60 种以上植物标本的种名,所属科名;另外轮换采用抽纸条当场口答问题,写实习总结报告,编植物检索表,写实习日记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总结方法,使同学们的植物生物学观察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植物生物学实习,学生一般都能熟练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点和生活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 60~70 个科的植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效果 以往,在植物学学习中,学生从书本到书本,不能完全的掌握植物生物学的知识,或不能达到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通过教学实践 ,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植物学基本知识 ,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 , 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例如:一名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某药材公司工作岗位上 , 表现突出。一次,单位新进了一批数量很大的天麻,该同学运用在母校所学植物生物学中有关根状茎特点的知识、通过综合分析,鉴定出此批天麻是伪品,使单位免受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损失。因此获得单位一致好评。单位拿出资金建立药检实验室,该毕业生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另外,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院学生在近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植物生物学成绩突出,植物学专业考研录取率, 1995 年的 16% 提高到 2001 年的 49% 。本科生的植物生物学的优秀率、优良率和及格率等成绩指标比其它课程略胜一筹。 致谢:在研究与撰写论文期间,得到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胡正海 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珍妮特 沃特 戈登 德莱顿 著 顾瑞荣 陈标 徐静 译 . 学习的革命 .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张楚廷 . 教学论纲 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 1999 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 . 现代教育学 广州:广东高教教育出版社, 1997 毛宗万 龙莉 钟增培等 创建专业化学实验新体系 培养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 .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 3 ) 周叶中 陈学敏 . 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高等理科教育, 2000 ( 5 ) 李杨汉 . 植物学 . 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 1985 胡玲莉 . 和清华才子谈学习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本文已经在 2006 年发表作者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0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加强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 等
李智选 2008-7-16 17:53
关于加强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与 提高教学质量途径的探讨 Exploring the Route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Plant Biology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 李智选 赵桂仿 王玛丽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9 ) 摘 要 植物生物学是综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系)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总结了植物生物学教学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以供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 植物生物学 实验 实习 教学质量 植物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常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从中学初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上不适应;二是与植物学课程本身特点有关,其中名词概念多(约有一千个),加之有些形态结构概念容易混淆,所以不易掌握。植物生物学实验课是在本门课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的实践课程,是整个植物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把理论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加以验证、巩固、掌握并融会贯通以至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多年来的实验教学经验,在加强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我们有以下作法及思路。 1 以《植物生物学实验与实习指导》为蓝本,立足基本知识、基本训练的培养 在总结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编写出版了《植物生物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实验教学按照上述教材所列实验进行。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其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实验后均附有相应的习题,以促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在课前及课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具体实验编排上,以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内容为主,而以植物细胞组织和生理生化的内容为副,充分体现了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的全面性(如图)。 在植物生物学教学实习资料方面,我们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学实习的内容,而且,在书中加入秦岭地区分布的常见植物的插图,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便于学生翻阅检索,同时解决了学生教学实习资料方面的短缺问题,提高了实习效果。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强调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拓宽使同学的知识面 在实验课讲解时,注意二者的联系,使同学易于理解并接受。如在根的结构的实验讲解时,不仅讲清楚根的各部分的构造,如表皮、皮层、内皮层、中柱等。重点讲授了根皮层中的内皮层,指出其具有凯氏带、马蹄形加厚结构及其结构、功能的关系。即根的横向运输是由细胞共质体运输和质外体运输共同完成的。内皮层的凯氏带或马蹄形加厚是根运输的一个控制开关,即通过这个开关使得根的运输,由质外体运输转化为共质体运输。又把根与茎联系起来对比讲解,使同学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在讲解植物叶子形态结构时,结合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作用等的生理功能与器官结构的关系,以及种子植物的习性与叶子的结构、生态条件之间的关系,强调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其效果比单独讲解器官的形态结构要好。 2.2 把比较法、归纳法运用到系统分类方面的内容 在系统分类方面,纵向方面如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 等植物的各大类采用比较法教学,总结其异同点。反之横向(相对来说)方面依然,如豆目三个科的花的结构,就是横向的比较(也包括系统问题)。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 植物结构实验中,在观察各类器官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归纳法理解、记忆被子植物各器官的构造。如茎的结构,我们归纳出一个表,把茎结构归纳为初生构造与次生构造。初生构造又归纳为表皮层、皮层、维管柱;次生构造归纳为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形成层 。要求学生用比较法理解、记忆维管植物茎维管柱(中柱)构造类型: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真中柱与散生中柱,其及存在的类群。我们要求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工作作风,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整体、全面、发 育 的观点。 调动学生学习 植物生物学 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学习,从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学关于教学规律中,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规律,其主要内容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以掌握直接经验为副。间接经验主要指书本知识,即已知的真理。直接经验主要指学生个人的经历、经验积累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 2.3.1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习惯性思维的发展。其特点是不拘于传统的、旧有的思路。而是根据问题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究答案。以下面关于叶器官的几个问题为例,来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 a. 请回答双子叶植物叶结构特点; b. 请回答双子叶植物叶结构、单子叶植物叶结构与裸子植物(以松属为代表)三类叶的异同点; c. 以法国梧桐为例,请回答,秋天树木落叶着地时,是近轴面(上表皮)靠地面,还是远轴面靠地面? d. 以玉米为例,请回答,暑期中,玉米产区,由于持续多日干旱,常常玉米叶子扭转卷曲,这时叶子卷的方向是向上(近轴面),还是向下,为什么? 以上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属于基本知识,采用的是直接提问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我们一般不采用此法。第二个问题也属于基本知识,此提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分析综合能力,此类问题一般出现在各类考试中,课堂也不宜给学生提出。第三、四个问题是在基本常识的综合运用基础上的,具有培养创新精神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我们在实践课堂上经常提出的。而且通常是在讲授基本知识以后提出 , 但并要求学生在当堂上解决 , 而是留给一定时间去观察(如法国梧桐的落叶)、思考 , 在第二次课上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点 , 以达到培养其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第三、四个问题提出的目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双子叶树木(法国梧桐)的落叶着地方向,就必须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密度、比重、物体重心的位置以及双子叶植物两面叶型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逆向思维、综合分析,才能解决问题。 2.3.2 众所周知学问,学而必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批判性学习方面,有报道,大凡做出成就的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敢于怀疑一切,怀疑已经定论的理论。换言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之间接经验与直接相互作用的规律。间接经验指已知真理。作为合格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培养这类人才,我们用下面一个简单事例说明。 从上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末,很多《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书 (除李杨汉, 1985 )中,在有关叶片形态一节中,谈到叶片长与宽的比例时,提到:长椭圆形叶长 比 宽大三倍等,其实稍一比较其说明文字与线图,实际情况为长 是 宽的三倍,并且这一字之差就影响了六种叶形定义的数量关系,导致了学生认识 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差异或错误,进而影响植物生物学实习的效果。 我们每年在讲授叶子时及时给予更正,并以此问题为例,启发性地提倡同学带着疑问来学习,真正作到既学又问。 2.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投影仪、电视显微投影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组织系统及根、茎、叶等实验教学中,利用电视投影系统,给同学进行实体显微镜下植物各器官的解剖和观察,显微镜下的徒手临时装片、切片及永久切片的展示,通过形象直观地演示,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或解决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5 重视植物生物学实习,科学合理安排,提高实习效果 植物生物学实习是植物生物学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与课堂、实验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使学生的植物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界中的实践相联系,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的系统关系,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进化思想。 科学、合理、讲求实效地安排植物生物学教学实习,一直是我们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理念和执行准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室外与室内,鉴定标本与采集的关系,以及时间、精力的分配。在总结及考试方面,一般采用的是口试,正确指出自己的实习小组所采集的 50~60 种以上植物标本的种名,所属科名;另外轮换采用抽纸条当场口答问题,写实习总结报告,编植物检索表,写实习日记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总结方法,使同学们的植物生物学观察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植物生物学实习,学生一般都能熟练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点和生活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 60~70 个科的植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效果 以往,在植物学学习中,学生从书本到书本,不能完全的掌握植物生物学的知识,或不能达到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通过教学实践 ,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植物学基本知识 ,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 , 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例如:一名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某药材公司工作岗位上 , 表现突出。一次,单位新进了一批数量很大的天麻,该同学运用在母校所学植物生物学中有关根状茎特点的知识、通过综合分析,鉴定出此批天麻是伪品,使单位免受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损失。因此获得单位一致好评。单位拿出资金建立药检实验室,该毕业生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另外,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院学生在近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植物生物学成绩突出,植物学专业考研录取率, 1995 年的 16% 提高到 2001 年的 49% 。本科生的植物生物学的优秀率、优良率和及格率等成绩指标比其它课程略胜一筹。 致谢:在研究与撰写论文期间,得到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胡正海 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珍妮特 沃特 戈登 德莱顿 著 顾瑞荣 陈标 徐静 译 . 学习的革命 .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张楚廷 . 教学论纲 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 1999 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 . 现代教育学 广州:广东高教教育出版社, 1997 毛宗万 龙莉 钟增培等 创建专业化学实验新体系 培养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 .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 3 ) 周叶中 陈学敏 . 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高等理科教育, 2000 ( 5 ) 李杨汉 . 植物学 . 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 1985 胡玲莉 . 和清华才子谈学习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本文已经在 2006 年发表作者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胡塞尔上课说开去
余孟孟的博客 2008-7-6 10:11
余孟孟 据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他的学术自传《哲学生涯》中的回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上课时总是看他的手表,手忙个不停,右手的手指慢慢地在厚实的左手内转来转去一个集中注意力的动作,这个动作也同时指示出胡塞尔描述艺术的精确形式,那就是使人对他的思想触手可及。他上课时总是一大帮人簇拥着他,有海德格尔等。他的课总是以他提出的问题开始,由回答这个问题而引起的一大段演绎结束:一个问题,一个回答和一个半小时的独白。但有时他也贴近黑格尔思想的巨大的冥想空间中闪现出卓越的洞见。而在他的文献里就几乎找不到类似这种令人高看一眼的东西。 上课,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课的方式与风格是一个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的展现。没有上不好课的老师,只有迷惘困惑的老师。刘庆昌教授认为,教育是爱智统一的事业。那么,教师必定要成为有爱的智者和有智的爱者,即爱智统一者才能践行教师的使命。 上课,是一个教师完整人生重要的生命历程。没有生命参与,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的上课,注定只是一场不情愿的聚合,一阵无生气的独白甚或是一段浪费时间的做戏。鉴于此,叶澜教授才高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充满生命热情,融入生命活力和触动生命灵魂的上课,才既不折磨我师也不误人子弟。 上课,是一个教师的学识和思想自由地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任何外部的不适当的干扰和控制都是无智甚至无爱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革新和进步打开了新的契机,并且促成了新的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形成。然而,在庞大有力的科技面前,教师掌控引导课堂的能力却突然弱得令人同情。由于电脑一时的故障,使得老师带着一大帮学生在高大的教学楼里穿梭寻觅别的多媒体教室的现象已不是鲜见的了。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这样的命题被我们挂在嘴边,可我们不去思考其中的深意,便自然沦落为表达哲学命题的肉体工具了。 生命的工具化,首先是教育的工具化;教育的工具化,首先是教师的工具化;教师的工具化,首先是上课的工具化。上课,它不仅是走上讲台,它还是走进心灵;上课,它不仅是打开书本,它还是打开梦想;上课,它不仅是交流语言,它还是交流思想。 胡塞尔的课不只给伽达默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不停转动的手转出了也不止伽达默尔一位哲学家。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学讲堂上,我们是否该思考如何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我的看法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拒绝使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呈现那些固定的知识和理论,我们需要思想的碰撞和历险,我们需要与导师们直接亲近的交流,而不是被宽大的屏幕挡住。拆除它,便拆除了多少无知之幕。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4259 次阅读|5 个评论
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来自项目负责人评价
chrujun 2008-6-28 23:00
注:2007年春,领导让我填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教学类)推荐书 。填好后没有我上交,因为我感到我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其中有两则学生对我本人工作的评价。一是做班导师,二是指导大学创新创业项目。 大学创新创业项目高精度智能化多功能电池测试系统小组成员评价 陈儒军 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他博学而专业,授学而育人;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并能勇于探索和创新;在教学方面,爱岗敬业,教学严谨,态度和蔼,责任心强,能和学生开展双向交流,热心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能力。在 陈 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支持下,我们创新项目小组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他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德育教育寓于智育教育之中,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项目负责人:仇洁婷 日 期:2007-3-8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7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好班导师 来自学生的评价
chrujun 2008-6-28 22:56
注:2007年春,领导让我填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教学类)推荐书 。填好后没有我上交,因为我感到我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其中有两则学生对我本人工作的评价。一是做班导师,二是指导大学创新创业项目。 信息物理工程 0501 班评价 班导师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新学期我们很荣幸的是, 陈儒军 老师继续担任信物 0501 班的班导师。 在过去的三个学期里,信物 0501 班全体同学在 陈 老师的教育指导下,团结一致,奋发拼搏,这学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并且还在上学年里,我们信物 0501 班荣幸地被评为校优秀班级。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 陈 老师的工作不无关系: ( 1 ) 言传身教,以诚取诚。作为班导 师的陈 老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以身作则,在学校里做出了不少贡献,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 2 )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 ( 3 ) 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常是很多人歧视的对象,老师叹气,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有些家长自己也摇头,被置于班级的阴暗角落。而班导师去尊重、热爱和理解这些学生。无论孩子多差,他认为后进生也一定拥有自己的特长。他不断教育帮助这些后进生提高成绩,让他们克服自身缺点,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自信。 ( 4 ) 加强班级建设,营造科学文明的班级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和谐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 ( 5 ) 安全教育重于泰山,时刻不容松懈。充分利用两会(班会、班务会)阵地,加强对学生的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住宿安全、上下楼梯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防火防盗意识教育,加强突发事故处理方法的教育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的教育,坚决贯彻执行学校的安全首视责任制。 班长:张华为 日 期:2007-3-8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85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校给我们的四大法宝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20 12:09
对现代人而言,注册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已如饮食睡觉一般,成为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在漫长的受教育经历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呢?或者说,比起其他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法宝使得我们能自信地屹立于天地之间? 著名教育学家胡德海先生在上周三的博士班课上谈到过这个问题.为备忘和进一步思考,现将胡先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整理如下: 胡先生认为,学校给了我们四种东西: 1.常识. 常识是由非专业人员所创造与使用的语言,是感性的概括与直观的结果.它是一个人成为人的必要知识准备,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力量. 小学给我们的主要就是常识. 而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也便是能给我们准确常识的人. 2.知识. 知识是常识的清晰化,是人类基本认识成果较系统的陈述.它是一个庞大的世界,同时给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提供了有力武器. 中学给我们的主要就是知识,而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也便是能教我们更好的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的人. 3.理论. 理论是专业人员所创造的一组假说,术语和概念的系统化陈述.它主要是科学的和抽象的,展现给我们的是较普遍化的和精确化的认识模型. 大学给我们的就主要是各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就是起码能给我们提供较多理论的人. 4.思想. 思想是一个更高的认识阶段,它势必要求独特的视角和冒险的勇气,它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研究生教育给我们的就主要是思想.一个合格的导师,就应该传给我们他自己的思想并教会我们如何有思想地思维. 这种看法,无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292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