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记事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记事

相关日志

核酸检测3
Mech 2020-10-27 22:52
在《 核酸检测 2 》中,曾表达一个小愿望,“事不过三,希望不用再检验核酸了。”这个小愿望还是没有实现。真如宋人诗句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首诗和作者都不太有名,但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引用过。还是需要第三次检测。外出参加会议,正好是主办单位负责人,实在是非去不可。赶上些情况,要进校就需要检测核酸。当时看到有病例的报道,赶紧去机场,午饭都没有吃。担心航班有变化。 医院来学校登门检测。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的教师学生有二十多人。既然是在校园,教师优先。我是第二个受检者。看到前面那位老师龇牙咧嘴满脸痛苦表情,就有种很不好的预感。 预感很准!这次检测比前两次加起来还难受。前两次都是挖一个鼻孔,这次挖两个,而且挖得很深很认真。挖鼻孔前还有抠嗓子的环节,也不好受。 女儿长假里与小伙伴也去玩了。她正犹豫是不是也检测一下。问我的感受。简单说,就是虫虫在鼻子和嗓子里爬的感觉。女儿吓得不要检了。我安慰她,至少知道那些爬着的小虫子最终一定会离开。 检测的那个地方,办公楼腾空后着过一次火。或许一年多没有去过了。检测前和检测后拍些照片,《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重游新拍 》。这次是灭火重建后第一次去。有专人导引,免得出来时撞到玻璃上。真是有必要,鼻子嗓子很难受,影响大脑判断。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0年
Mech 2020-10-25 16:40
十年前那个那个偶然 ( 抑或是幸运 ) 被鞍山钢院录取的本科生,已经有了硕士学位而在鞍山钢院当教师。结婚两年,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与父母同住在园林路 307 栋 7 号的三室户。夫妻两人住在我结婚前住的朝南 14.4 平房间。暂时还是两人世界,正准备造人。 青椒的职业生涯总是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教学中兼顾自己满意和学生满意 ( 保持平衡并形成“必要的张力” ) ,在不具备职业化研究的环境中进行职业化研究,选择攻读博士研究方向和导师等。当时我所理解青椒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1 提高专业素质 ( 阅读专业近著,浏览国内外主要专业期刊 ) , 2 参加教学活动 ( 参加教学实践,了解学生情况,想“老教师”学习“怎样教”,以较新、较高的观点思考“教什么” ) , 3 从事科研工作, 4 关注其他专业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其中 2 是教师职责, 4 是公民 ( 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者 ) 义务, 3 乃是防止智力退化、保持创造活力所必需, 1 最为根本,教师与学生作为一个系统,读书便是负熵输入。年内晋升了讲师,踏上了漫长的晋级之旅。 1990 年在生活中和职业上都是无足轻重的一年,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来去匆匆。时而繁忙,时而悠闲。时光为岁月涂上玫瑰色,现在追忆,有些享受那种生活,愉快充实。 教学 开始给本科生讲课,同时也继续当助教。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高校的教与学。从那时开始形成了对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些认识。 1989-1990 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讲机械 87(1,2) 两个班 0/2 英语阅读,分班上课, 20 学时。所谓 0/2 外语阅读,是指课内周学时 2 ,课外周学时 0 。最早是专业英语,后来是科技英语,再后来就是一般的英语。我印象中,阅读材料是指定的,教师不能选择。教师布置阅读内容,给学生个别答疑,有普遍的问题也可以集中讲解。因此,教学工作更像助教,而不是主讲教师。英语阅读其实是我的强项,但这种能力似乎无法通过课堂教学传授。 第二学期主讲采矿 89 班理论力学, 60 学时。这是我真正主讲的第一门课。当时用的是郝桐生教材的修订版。教研室其他老师都认为,中学时的理论力学最容易上。其实我自己更喜欢上多学时的,但他们怕我上不了。我讲课当然不会有问题,但真未必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懂了。我与那些教学经验丰富 ( 但可能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 ) 的教师的最主要差距在于,他们能让并没有理解课程内容的学生自以为懂了,我做不到。即使在我教学成熟后,也是让班上的优秀学生还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许是某些教师的优势,我不具备这种优势。 讲课之外还有助课的任务。 1989-1990 学年第一学期,机械 87(1,2) 和机制 87 三个班合班的 60 学时机械振动,选矿 87 一个班 50 学时机械振动;这个助课任务前一年就开始了,在这一年年初结束。 1990-1991 学年第一学期,机械 88(1,2) 和机制 88 三个班合班的 60 学时机械振动,这个助课任务要在翌年初才结束。 机械振动课过去是专业教研室老师讲,前一年刚刚给我所在的理论力学教研室上。教研室主任高金民老师主讲。高老师对我挺照顾,他勉为其难新开振动课,或许就是担心我讲不好,要带带我,让我先助课。他没有本科学历,不可能晋升副高职称,完全可以只讲自己熟悉的课程。机械工程的专科教育,数学和力学基础都较为薄弱,新开振动课是教学其实比较被动。讲课就是照本宣科,反正学生也不看书倒也是没有关系。或许他的讲法才适合钢院的学生。但答疑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只能重复书本上的相关内容。这个教学实践让我产生一种执念,答疑是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重要体现。 专业方面,我参与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收获,是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观察到了非线性振动的跳跃现象。实验装置似乎是南航生产的用偏心质量转子激振的简支梁。实验目的是测量共振时的幅值,用变阻器调转子转速而改变激励频率。系统存在非线性 ( 可能是边界处有松动和碰撞 ) ,只有激励频率增加方向才有比较大幅值的稳态响应。如果频率减少,共振时幅值很小。幅频响应特性呈现典型的硬特性。高老师好像没有听说过非线性振动,因此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现在可能觉得有不知道非线性振动的振动教师不可思议,但当时很正常,我怀疑在没有讲振动课之前他可能都不知道多自由度振动。高老师只是告诉学生,要调制出共振,一定要让频率增加;一旦频率超过了共振频率,回调没有用,要从头再来。他这种说法,其实与教材中线性振动幅频响应特性共振峰的对称性矛盾,但他没有意识到。所有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 上课同时尝试写教学文章。年初时有了“每课一文”的设想,或者说对自己的要求。不论主讲还是助课,每门课程结束,写篇教学文章。起步阶段,发表还是很困难。在学校自办的《高教研究》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提倡在机械振动课教学中突出力学模型方法,参阅《 我的第一篇教学文章 》。这篇文章是前一年年底所写。当年还写篇学习理论力学教材的札记,对教学绪论提出些看法和建议。曾投《教材通讯》,但没有被接受。后来在会议上交流,《 工科理论力学教材绪论初探 》。教学方面还有许多设想,如专业英语教学方、机械振动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整合等。专业英语教学的文章投稿学校的《高教研究》,但没有发表。有些没有投稿。那些想法在逻辑上很合理,但在现实习惯力量和利益格局中没有可行性。这是华夏读书人的通病,“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我也未能免俗,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另外,当时的眼界条件都差很远,第一次当振动课助教,我打算写的教学文章是《近年国内振动教材比较》,差不多 20 年后,我发表篇《 国外振动新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当年还想写篇文章,《百科全书与力学教学》。 30 年后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的编写,完成百余条目,超过十万字。总体上,我的教学文章多数其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学文章,而只是读教材的札记,或者对教学内容处理的总结。 虽然我在教学方面比较努力,但听课学生的评价较为一般。第一次学生打分没有到 80 分。我的学生打分始终不高,但一般也不至于特别低,因此似乎没有耽误什么事情。第一次打分出来后,教研室高金民主任还专门听过课,说讲得挺好。同事待我算很好,但也不是没有腹谤。他们要求我的是“怎样教”,我更感兴趣的是“教什么”。我觉得应该允许还没有完全解决“怎样教”的人探讨“教什么”,更要鼓励过了“怎样教”关的人研究“教什么”。毕竟人有惰性,教顺手了,就不喜欢改变。因此教材教法陈陈相因。年轻时想法比较偏激。我觉得存在某种“投射效应”。教师唯恐学生不懂,把他们想象成笨蛋,慢慢地学生真成了笨蛋。其中有些笨蛋留校,把学生想象得更差,造成一批更大的笨蛋。 当年也客观分析一下自己教学方面的困难所在。首先,我对“好”教师的理解与一般人 ( 包括学生 ) 不同,我觉得应该有新意有启发性,但一般人希望“能懂”。其次,我的思维跨度与速度或许让学生望而生畏,许多在我看来显然的事却令学生费解。第三,我的主要知识来自读书,而不是听课,所以我对怎样通过听课来学习并无体验,思路常失之冷僻奇诡,以至于在初中便被当时的数学教师称为“民间歌手”。第四,我读的书大多是国外硕士生以上的用书,而对于多数国内广泛采用的本科教材,整个印象便是“显而易见,没什么难的。” 最后,我说话的语调较平,缺乏起伏,而且速度又快,不利于调动学生注意力。在适当调整改进的同时,我无意和光同尘,还是要保持自己的风格。教学上追求 heuristic ,希望能对 motivated students with sufficient maturity 有较大帮助。 三十年后回顾,庆幸当年坚持自己教学的偏好和风格。如果教师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其实有两种解决方法;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换学生。我选择了后者。 I made it. 研究 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从业余爱好者向专业研究者的转型,虽然这个转型许多年后才基本上完成。 前述转型的标志性一步是有了自己负责的研究项目。六月申请并获批了学院的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用 Melnikov 方法判断同宿或异宿分岔,并探讨与次谐波分岔的关系,也考察这种 Smale 马蹄意义上的数学混沌与能够在数值实验中仿真的物理混沌之间的关系。申请时额度是三千元,九月初正式批准下来两千元。当时月薪不到六十元,超过两、三年的薪水,似乎不少。但那个时候电脑等不比现在便宜甚至更贵,复印打印都比现在贵,因此确实是很小一笔钱。好在那时候书比较便宜,买的书即使不用也是保值增值了。当然,书价涨的比房价慢多了。课题名称大而不当,“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分叉和混沌”,非常不专业,其实是个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方向就是“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我的多数资助项目都是在这个方向上申请,包括杰青和重点,也算是不负初心从一而终。这一年还申请了冶金部的基础研究经费,额度通常是一万元,但没有成功。东北工学院的关立章教授告诉我,虽然是冶金部项目,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内部的排名序列,部里只是决定各单位的经费额度,具体项目仅是走个程序。 研究的产出主要还是在非完整力学方面。这一年有两个稍有些新意的工作。一个是在前一年万有 D’Alembert 统一形式基础上又稍微扩充,把加速度能的表述也包括进去。为形式上更一般,还增加了变质量的因素,就有了变质量力学系统 D’Alembert 原理的普遍形式。作为简报发表于《 科学通报 》。另一个工作是郭仲衡教授等重新考虑了经典力学和变分法的一些基本问题,不采用契塔耶夫条件,实际上就是 Vacco 动力学。我把那个结果推广到高级非完整约束,就有了所谓受高阶非完整约束系统的 Vacco 动力学。也作为简报发表于《 科学通报 》。也许是《科学通报》的编辑政策有变,这两个简报都没有要求提供英文稿,因此只有中文版发表。非完整力学方面还有些更平凡的工作,发表于《固体力学学报》和鞍山钢院的学报。 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的 Melnikov 方法及其应用也有论文产出。当时主要继续硕士生期间研究,考虑 Duffing 多一个平方项的情形。硕士期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只能把平方项处理为小量。在软弹簧情形,平方项就是小量,仍对所谓混沌阈值有影响,还与他人的数值结果进行了比较。这个结果作为硕士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导师王铁光教授共同署名,发表于《 东北工学院学报 》。平方项的处理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首先能精确积分同宿轨道,其次发展了一套广义积分计算的技巧,能够处理 Melnikov 方法相关的积分。相关论文还在整理中。 职业化的标志除了基金之外,还有奖项的申请,这是华夏特色的研究职业化。年中时有个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王多作为第一作者到会议上交流,被评为沈阳市力学学会 90 年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市学会的论文奖,微不足道,但至少知道了有申请奖项这么个事情,也是研究职业化方面的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九月省科协开始评选辽宁省自然科学青年优秀论文。李培廉教授给我张申请表,填好后连同《物理学报》论文抽印本一起给他,要通过鞍山市物理学会推荐,鞍山市物理学会只有一个推荐名额。李老师后来告诉我,省学会竞争很激烈,还有些国际期刊的论文。稍后联系王铁光老师从省力学学会报,用的是《固体力学学报 ( 英文版 ) 》上发表的非完整力学方面的论文。王老师估计,各学会定一、二、三等奖。一等和二等还要由科协最终审定。另外又通过关立章老师从振动工程学会报了一篇,就是东工校庆报告会上的报告,还没有正式发表。每个学会交评审费 20 元在力学学会评的最好,十二月时,王老师告诉我力学学会评了一等奖,关老师告诉我振动工程学会把我的论文评为二等奖。但翌年科协正式发奖时每人只奖励一篇,从力学学会报那篇是二等奖,另外两篇都是三等。 五月学校公布前一年就是 1989 年论文发表情况。有学校定的所谓一等论文的二级单位只有机械系 (9 篇 ) 、基础部 (7 篇 ) 、冶金系 (2 篇 ) 和采矿系 (1 篇 ) 。个人我最多 5 篇,林炳昌副教授 4 篇。机械系主任刘培锷教授和书记崔文好副教授各 2 篇。这个事情我专门写过篇博文,《 九十年代初的论文奖励 》。反正其他作者起码是副教授,我只是助教。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纯粹是自由投稿,与编辑部没有任何私人关系或交往。当年的对策是八个字,“多读深思”“快写多投”。这或许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小学校写手版本。 顺便一提,从当年到现在,都有人议论那些发表论文比较多的人,而且以负面居多。高产者总是少数,议论者是多数,因此声势上议论者一直占上风。推测也有更多持正面看法的人,甚至是“沉默的大多数”。我觉得双方应该各行其是。能做的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能说的说,不说白不说,说了也许不白说;说自己的话,让别人去做。有人写文章开心,或者提高了自己的学界声誉,或者影响了自己的学界声誉。有人议论别人开心,或者净化了学界氛围,或者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尽可以都自行其是,自负其责。当然,议论者主要愤慨那些高产者因为高产得到好处,有失公平。但何为公平,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研究职业化的另一个标志是参加学术会议。六月下旬到沈阳参加东北工学院建院 40 周年科学报告会。报告了《科学中混沌概念的演化》,还准备了油印稿在会场上散发。毕业一年多,回母校报告,还是觉得挺开心。学校科技处资助我参加那个会议。有位副处长表示按惯例不资助参加这种校庆活动,但为我破个例。八月中旬,到吉林长春空军第二航空专科技术学校,参加东北三省第二届理论与应用力学学术会议。那次提交了好几篇论文。含平方项 Holmes 型 Duffing 方程的混沌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增刊 ) 》上发表,另外几个工作都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力学专刊 ) 》上发表,推测专刊不能算期刊发表。那几个工作是平移变换对 Melnikov 函数的影响,变质量系统万有 D’Alembert 原理的新形式及其应用,还有与王多合作的含负一次项系统非线性分析。 开始写些不是特别专业的文章,或许可以算是非主流的科普。年初写了《 非线性问题研究中的数值实验 》,但到 1993 年才发表。准备写《一般力学理论发展的两个宏观规律》,我杜撰的规律是,定性 - 定量 - 定性,几何 - 分析 - 几何,但没有写出来。写出篇比较微观的文章,《从动能概念的变迁看一般力学的发展》,分析了最初的物理考虑以速度平方作为运动量度,工程中计算功的方便增加了系数二分之一,到最后的几何表述动能作为流形上的 Riemann 度量。投了几次都没有发表,有次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陈昌曙教授亲自审稿建议退稿。还考虑过力学与物理学的分界,有些想法,但没有写。三月开始写《 科学中混沌概念的演化 》。在秦皇岛的研讨班上,汪秉宏老师觉得写得不错,建议投《自然杂志》;但他说“这种文章应该是大家写的,小人物写了反而不易发表。”很幸运,在翌年发表了。 晋升 这一年开始了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漫长的晋级之路。高校入职已经六年,但在这之前职称冻结了。就是晋级停了几年。同教研室 77 或 78 届本科生,硕士毕业比我早两、三年的同事,职称也都是助教。或者更确切说,我们其实都没有职称。职别是教师,教师职称最低就是助教,我们只是相当于助教。甚至有些老师辈的同事,因为是大专学历,也没有及时晋升讲师。这个在当时很常见。我母亲是 1952 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大专毕业参加工作,一直是药剂师,到八十年代 ( 可能是刚好在冻结前 ) 退休前才晋升主管药师,相当于大学里的讲师。 既然当年职称晋升恢复了,我也想当讲师。已经当了 6 年助教,虽然中间有两年半在外面读书。 6 月启动晋级。正常晋级没有答辩等事宜。当时的登记表没有留底稿,只有《总结》和《 晋升讲师述职报告 》。 7 月初参加职称英语考试,完全裸考就过了,还得了 91 分。我提交的材料中有 18 篇论文,按照学校的分类,一级学报 8 篇,二级学报 5 篇, 3 级学报 1 篇,会议 4 篇。七月上中旬填表,并走完基层的程序。系主任平朋教授说我晋升讲师应该没有问题。当时很有平常心,没有什么悬念感。表格材料交过就完了。不是有信心,只是不太在意。七月底听说学校已经批准,报到冶金部了。九月初听说部里也通过了。九月下旬收到正式通知,讲师获得批准。但工资不增加,人家称这种职称是所谓“白票”。 后来听说我在那次晋级中年资最低,至少在机械系如此。那次晋升讲师, 78 届或之前的,不管读没读硕士生,都晋级了。 80 届和以后的,没有读硕士或者入学比我晚的,都没有晋升。我为那些一起进校工作而没有晋级的青椒惋惜。领导解释,晋升讲师需要担任硕士学位且助教 5 年,或没有硕士学位助教 8 年。读硕士期间不算当助教。但是硕士毕业后再当助教,时间翻倍。我在读硕士前当两年助教,硕士毕业后当了一年半助教,翻倍算三年。这样我正好但了五年助教。这个算法太奇怪,所以印象很深。现在想想,可能只是我论文比较多,领导不好意思讲师都不给。 十月平朋主任告诉我他听到的冶金部传闻,翌年要破格晋升一批副教授,但迟迟未见正式宣布和政策细则。十一月中旬,陈四海副主任又跟我说。我只是姑妄听之。相信鲁迅遗嘱中的话,“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十二月中旬,接到通知参加学校党委和行政联合召开的“部分青年教师座谈会”,准备发言讲参加工作以来的“自身建设”。我最怕这种座谈会发言。从常理推测,既要不落俗套,又不可标新立异;既要显山露水,又不可自吹自擂;既要突出自己,又要恭维领导。我想谢绝。系领导讲了一下背景。学校近五年要有一、两百位教师退休,包括不少副教授。为保持学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特别是保证硕士点导师的水准,要在青年教师中破格晋升一批副教授。参加座谈者有可能破格晋升,机械系这种大系只去三位,估计全校也就不到三十人。这么一说,我只能参加了。发言事先没有准备,打算现场见机行事。 座谈会开会已经是十二月下旬了。学校正副书记和一位副校长到会,还有教务、科研、人事三处领导及其下属科室负责人,各系领导。真正青椒不到 20 人。与会青椒大发牢骚,主要抱怨学术气氛淡薄、生活待遇极差和提职晋级不如意。我虽然看过不少小说,但没有什么真正的社会经验,对那个场面有些感到意外。虽然到会的或许是学校青椒中的优秀者,但在我那时看来,要么态度偏激,要么言谈俗气。拖到差不多最后,倒数第三个发言,是少数完全没有谈与自己利害相关事情的发言,对加强学校学术气氛谈了几点个人建议,我觉得有可行性。最后书记有个长篇发言。说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提升学术等级,关键在科研;又说钢院在全国各类高校中能排 250-300 名,在冶金部所属高校中为第四、五位。我当时觉得也切合实际。顺便一提,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上,辽宁科技大学的综合排名近三年分别为 376, 351 和 383 ,校友会大学排名近三年分别为 324,300 和 238 。如果书记当年估计正确,那有所下降。那次座谈会持续近四小时。不记得说晋级的事情。但翌年确实开始破格晋升了,虽然没有我。 对于职称晋升我很有平常心。虽然发表论文多些,那只是个人爱好,并不觉得因此就应该加快晋升。就像我喜欢踢足球,但并不能因此要求早些晋级。那时候职称普遍偏低。 1980 年我入学时,全校没有正教授,只有 9 位副教授。 1984 年入职时晋级停止了。 1990 年我当讲师前,学校 30 岁以下的讲师仅 10 人。 40-45 岁的副教授 1 人,为全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46-50 岁副教授 10 人。教授全校估计只有十来位,都是六十岁左右了。现在许多人对当年高校有过于浪漫的想象,那时候确实不考核,但收入低晋升慢。我当年觉得, 27 岁能当讲师, 33 岁当副教授,已经很满意了。在年底时,我甚至有了晋升教授的“路线图”:读博士,争取“青年基金”,出国访学,争取“面上项目”。这个路线图在今日非国际一流大学的高校可能仍然成立。虽然那是当年在鞍山钢院拿着助教薪水的新晋讲师的无师自通。 上述“路线图”没有具体时间表,但预期是在四十岁左右的不惑之年。当了教授之后怎么办?当年也有考虑。在 12 月 26 日的一封信中,这样想像四十岁之后。“其一是从‘做学问’到‘玩学问’的转变。其二是从兴趣功利兼顾到全凭兴趣不计功利的转变。其三是学术工作的性质由‘追求简单性’到‘探索复杂性’的转变。其四是工作领域从力学、数学向物理、哲学的转变。其五从闭门读书到开门说书 ( 甚至呐喊 ) 的转变。”真可谓“少年有志惊逝水,老来无成随飞烟”。 后来那个路线图没有实现的现实原因是晋级比当时预期快多了。 26 岁晋升讲师, 28 岁破格副教授, 33 岁已经正教授了。具体参阅《 职级及其经历 》。这不仅是我努力的结果,也是前面晋级停太长时间,后面职称晋升加快,而且一度向青年人倾斜。这些好运气都让我赶上了。当然,这种政策的多变,也让人们变得急躁。有时候,早晚的区别,会变成有无的差别。 进修 七月中下旬,由机械系资助到河北燕山大学秦皇岛校区参加“分叉理论、混沌及其在非线性振动系统中的应用”暑期讲习-研讨班。研讨班由天津大学陈予恕教授的团队主办,张伟负责具体会务,打交道比较多。地点在北戴河海滨,每天下午到海滩玩,很开心。上午讲课。 主讲的都是当时国内的顶级专家。天津大学陈予恕教授讲动态系统尤其是 Liapunov-Schmidt 约化,清华大学的王铎副教授讲规范型,清华大学唐云教授讲分岔基础和奇异性理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启韶教授讲什么记不清了,西安交通大学徐健学教授讲混沌。参加研讨的多是我这个年龄的青椒或博士生。也有已经成名的教授,如西北工业大学方同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秉宏教授。那个研讨班真是人才辈出。讲课者中陈予恕教授后来荣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听课者中胡海岩和何国威后来荣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老师过去见过,依然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当时向他汇报,对分岔理论很感兴趣,但只是看些书,没有研究过;混沌做过些研究,但好像解析方法也很难深入了。陈老师说,不能轻易说什么方向做不下去;虽然他主要研究分岔,但也需要研究混沌的团队成员。他跟王多的导师关立章教授很熟悉,也知道我的导师王铁光教授。 胡海岩印象比较深,看起来跟我差不多的年龄 ( 其实比我大几岁 ) ,已经是副教授。钢院最年轻的副教授也过四十岁了。当时看来三十以下和四十以上就是帅哥和大叔的区别。还是振动工程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所听起来很高大上,鞍山有钢铁研究所是与钢院平级的单位。胡老师气场太强,我们没有怎么说话,王多跟他聊过几句。他做过实验模态分析,了解王多协助黄敦朴完成的相关工作。 何国威基本上是我同龄人,当年还是在读博士生,导师是方同教授。一起去的还有位方先生的女博士生张天舒。因为我曾有考西工大博士生的想法,所以与他们两位交流多些。他们很热心地劝我报考,给我介绍考试科目和参考书,说考试不难,入学也容易。但方老师主要是搞随机,我当时想读的是非线性。 与其他人交流不多,与王多同去,总是两人在一起玩。通过他认识他的吉林工大本科同学张义民,后来是东北大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总之,“同学少年多不贱”,只有我学界地位最低,学校最差,学位最低 ( 只有硕士学位没有读博士 ) ,职称最低 ( 注册时还是助教,开会时讲师在学校通过了 ) 。好在有传说中底层劳动人民的淳朴木讷,知道但没有特别在意。 那次研讨班收获还是挺大。不仅认真听课,而且课后游乐之余还在学习陈予恕老师两年前送我的讲义《动态系统理论》。那次研讨班的大部分讲义,后来由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为《非线性动力学的现代分析方法》。其中有陈予恕、唐云、陆启韶和徐健学几位教授各写一章,另外还有郑兆昌教授和欧阳怡教授所写非线性振动经典理论和非线性随机振动的两章。研讨班快要结束时,郑教授去了。听说随后就是那本书的审稿会。 自学 努力重新打数学基础。从分析入手,攻读 J. Dieudonne 的 Trantise on Aanlysis ,开始读第一卷, Foundations of Modern Analysis 。我特别欣赏该书的风格, intuition of the abstract 。 Dieudonne 是布尔巴基学派的核心成员,我个人很欣赏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思想,深刻反映了数学的统一性。但另一方面,结构化长于整合现有知识,但未必有利于创新。 同时补些微分几何和拓扑的知识,学出自当代大师之手的教材《拓扑学和几何学基础讲义》 (I. M. Singer J. A. Thorpe) 或讲义《从微分观点看拓扑·微分拓扑》 (J. W. Milnor) 。我一直觉得,读大师级人物写的教材是种“方便法门”,虽然这种教材通常不会被广泛采用。认真体会为什么人们说 Milnor 把微分拓扑讲得脍炙人口,虽然确实体会不出来。还在读 G. Polya 两卷本 Mathematical Discorvery 。不知道有什么收获,反正挺有意思。 也读些其他的书。物理方面在读 Feynmannn 的三卷本 Lectures on Physics ,只读了力学部分。非常认真,除了仰慕 Feynmannn 的个人风采外,我相信真正学好英语,至少要通读并理解英文的大学物理和世界通史。 力学方面读 Arnold 的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Classical Mechanics ,只读了小部分。我个人不欣赏 Arnold 的写作风格,或许反映了自己学术素质中的某些欠缺。 Arnold 是布尔巴基学派强有力的反对者。力学史方面,读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 by P. M. M. Duhem 的前半部分。 数学方面还读了些基础性后比较通俗的书。多元微积分的基础,读了 M. Spivak 《流形上的微积分》后三章。读完了比较通俗的 Differential Topology with a View to Applications by D. R. J. Chillingworth (Pitman, 1976) ,那是动态系统方面很好的基础,但内容可能太少了。另外看了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ble Manifolds and Riemannian Geometry by W.M. Boothby 前四章,就是微分流形部分。 继续努力提高英语水平。背诵 New Concept of English 第四册的一些课文,书面回答 English for Today 第六册的课文问题,学习国内英语专业高年级教材 Advanced English Text 精读课文完成练习。虽然我的英语口语一直比较差,但阅读方面应该不必受过良好教育的英美人差。 读博 仍在考虑攻读博士的可能性。因为当年学校的政策,只允许报考博士生一次。所以对报名慎之又慎。现在想想,真没有考取,争取再考机会应该也不无可能。上半年时,仍准备考西北工业大学季文美先生的博士生,前一年学校没有同意报考。关立章教授还是建议我报天津大学陈予恕教授的博士,说是入学考试比较容易。 到四月下旬时,看到北京大学郭仲衡教授的一些分析力学几何理论方面的论文,觉得更有共鸣。而且北京大学数学系也更让我神往,毕竟本科毕业就考了但没有考取。估计考取难度可能很大。年中时联系了与郭先生合作发表过论文的学生,了解入学考试情况。高普云老师给我提供了很有帮助的信息。六月上旬,给郭先生写了信。开始郭先生因为出国迟迟没有复信。复信很直率地告诉我,“尚没有工科的学生考取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要我简历并让我谈谈课题方面的想法。后来说入学有竞争,有三人报考他,只要考得好入学没有问题,还告诉我复习范围。前后三个回合通信,结束已经是十二月初。这应该也是预料之中。当年北大数学系三个专业十八个方向的二十一位导师只招十九人。 七月到北戴河听课,觉得分岔理论挺有意思,也考虑报考陈予恕教授的博士生。 十月学校有公派出国,可以报出四人去参加 VST( 原来的 EPT) 考试。通过后外语进修,派往欧洲,单位自己联系。我向系里提出申请,但平朋主任告诉我,系里有两个向学校报两人,另有一人替补备选。只能把我列为备选。另外,到学校了解情况,据说讲师的年龄要在 30-36 岁,我太年轻不在范围里。十一月初,陈四海副主任说系里同意我报考国内博士生,但又说翌年可能有破格晋升副教授。 阅读 当年时间比较充裕。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我不太看电视,至少不看新闻,也不看报纸,干家务时听听 VOA 和 BBC 还有法广。学校开会都是带本闲书看,临时通知没有带就去图书馆借一本。家里又没有小孩。休闲的书也看了很多,多难免就乱。多数书只是列出书名,留个记录。 历史书主要是中国史。买了岳麓书院出版的四卷本《资治通鉴》。随便翻翻。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关党锢的记载。司马光的评论尤其中肯,“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属,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通读柏杨《中国人史纲 ( 上、下册 ) 》文笔引人入胜,见解也颇不寻常。人物传记《胡适研究丛录》。 读了大量散文随笔。精读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洪泻集》和《知堂序跋》。尤其服膺他的洒脱。“我只觉得踢球好玩,并不想一直把腿踢断了再停止。”“腿踢折了之后,岂不还只是个球吗?”这种人生很快乐,但一般人这样难成大器。当然,一般人执着了还是成不了大器,只是让自己不快乐,通常也让别人不快乐。《梁实秋散文 (4 卷本 ) 》也很好,但与周作人相比,成色还有差别。从王炜《西洋镜语》中窥视海外生活。还有些不太入流的,席慕蓉系列《写给幸福》《成长的轨迹》《有一首歌》《同心集》肤浅清新温柔。《罗兰小语 ( 上、下册 ) 》《我的皮肉生涯 — 李敖如是说》。巴金《十年一梦》“菩萨低眉,胜于金刚怒目”。 科学史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反复读萨顿的《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很赞成所主张教科学的应该是科学史家,教科学史的应该是科学家。还有人物传记和史论。《欧内斯特·卢瑟福》《爱因斯坦 — 生·死·不朽》《学问的创造》《激动人心的年代 ( 李醒民 ) 》《两极张力论·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 李醒民 ) 》。也读些科学哲学和方法论。《波普思想自述》《物理学的方法论论文集 ( 武谷三男 )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还有些科普等,《物理世界奇遇记》《协同学 — 自然成功的奥秘》《转择点》《心我论》部分。 读些哲学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的信仰·科学的观念》,萨特《词语》,《女人是什么》 ( 德·伏波娃《第二性》的节译本。 One is not born a woman—one becomes one) ,《回忆维特根斯坦》和《单向度的人》部分。叔本华文选《人生的智慧》。还有些中国古书,《吕氏春秋》《列子》《菜根谭》。 读些小说。英文为主,其实是英语读物。流行小说 LoveStory 和 Man, Woman, and Child ,传奇故事 Fifty Famous Stories Retold and Thirty More Famous Storied Retold 。还有纯粹英语教学的读物 Study Skills in English 中关于 seminar 的部分,《英语幽默:理解与欣赏》,《语言教学法十讲 (L. C. Alexander) 》。中文小说有重读《红楼梦》,看新出的《洗澡》,留学生文学《远行人 ( 苏炜 ) 》,新潮文学《褐色鸟群 — 荒诞小说选萃》。 开始读些经济学的书。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来自竞争的繁荣》《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 (1969-1986) 》。认识到过去自己思考问题的盲点。 继续看些中国研究的书,虽然比过去少多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林毓生 ) 》。借阅“蓦然回首 — 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丛书的几种,李勇锋《变革中的文化心态 — 当代社会心理分析及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董炳月和刘晴《走向避难所 — 精神胜利的源流考察与效应分析》,马啸等《寂灭与再生 — 中国传统人格掠影》 。 有些国际政治的书。《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对我可能有长远的影响。《戈尔巴乔夫 — 通往权力之路》《美国的坎坷一代》 《第三世界》 。还有些乱七八糟的书。《社会学的探索 ( 费孝通 ) 》《史学和美学 ( 周谷城 ) 》《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往上爬 (L.J. 彼得 ) 》《好妈妈,坏妈妈,亲爱的妈妈》。 看电影《曼哈顿故事 (Tales of Manhattan, 1942) 》《重返故里 (Return to Peyton Place, 1961) 》《法国贩毒网 (The French Connection, 1971) 》《古今大战秦俑情》。电视连续剧也断断续续看过些,包括金庸小说改编的 20 集电视剧《侠客行》,古龙小说改编的 20 集《琥珀青龙》和 10 集《楚留香之鹦鹉传奇》,还有部《楚留香传奇》忘记了确切的名字。 旅行 旅行很少,除了去沈阳,只是在北戴河进修期间,有些会议组织的观光。似乎去过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和鸽子窝。没有照片,印象不深。再说是自己玩,也有些心不在焉。长春开会期间去哪里不记得了,当时都在与新结识的学友交流。 新友 当年交往的朋友,主要是读硕士时结交的,如曹观法、王多、张国山等 ( 在 1987 年回忆中说过 ) ,也有大学时的同学邹积国、张恒毅、杨浩源等。这些人其实都是“和而不同”,关系不错,互相帮助,但远不是志同道合。交往最多的是曹观法和王多。曹观法已经去了苏州丝绸工学院教书,经常通信。与他的通信和我的日志是追忆的基础。与他的通信我后来分了集加了标题。 1989 年底到 1991 年初覆盖 1990 年的通信是第 5 到 9 集,《徒劳集 ( 上 ) 》《强辞集》《徒劳集 ( 下 ) 》《偷闲集》《闭门集》。王多在沈阳航空学院,比较近,交流更多些。我们都有些遗憾,毕竟不是同一类人。我是什么都不太会做的书呆子,他是动手能力很强的能工巧匠。王多有种西方式的认真和执着,在他大学同学中找到了跟我同类的人,并且直接带到我家引荐。其实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家,带到我父母的家。 二月春节中,王多和冯冠民到家里玩,住了几天。冯冠民是王多的本科同学,年龄也差不多,就是 60 前的。在陆佑方先生指导下从事多体动力学研究获得硕士学位,留校工作。他其实对理论物理更感兴趣,为此看了不少现代微分几何的书。与另外两个同事组织个定期的讨论班,称为 Einstein Institute 。顺便一提,我遇到好几位自称对理论物理感兴趣的人,接近专业水准的人都是谈数学,同调同伦指标定理之类,其他的人谈概念弦理论虫洞平行世界等。冯冠民都读原版书,英语也不错,英美文学也看过些。我自己估计,文学的功底我要更好些,数学的功底我要差一下,当然物理就差得很远了。 他们两人在我们家玩得很开心。我还领他们去了岳父家玩。我们三人的政治观念比较接近,都服膺英美传统。那与当时社会上占异见支配地位的法国传统还是有些区别。我们试图说服岳父,但不论逻辑上多么另岳父折服,但很快岳父又忘记刚刚不得不接受的东西。岳父有阅历、很开明也愿意交流,我们仍然难以真正说服。我们觉得自己相信那套东西,虽然不错,但真是不适合国情人心。 冯冠民和我比较务虚,王多更务实而且能干。假如我们三人去远足,王多一个人可以把支帐篷打柴烧火这些全包了,冯和我就聊聊风景谈谈文学好了。在我父母家和岳父母家,王多都帮忙磨刀,而且声明,“刀磨后很快,割伤概不负责。”岳父母家人多手杂,真有什么人割伤了。王多很开心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过割伤不管。虽然本来也没有人怪他。 暑假到长春开会,住宿条件比较差,而且也想跟冯冠民多聊聊,就住在他们家。他的书也不少,相当大比例是原版书。当时原版书可以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以官方美元汇率购买,仍然很贵。 100 美刀的书,就是两三百人民币。我知道后,也用这种渠道买过些原版书。他妻子优雅有风度,当年下乡在一个青年点的知青战友。他女儿似乎是小学生,乖巧有礼貌。看起来很和谐幸福的家庭。冯冠民说,他不看电视,但妻子女儿看电视时,他顺便也听一听,有她们不懂的,他要负责解释。 在长春与他的小讨论班有次讨论。主要是交流一下我刚从北戴河讨论班上学校的分岔理论。这不是他们关注的事情,所以也没有特别深入的交流。 长春一别,好像就没有再见过面。通过些信,合作过些无关紧要的文章。几年后冯冠民有到美国访学的机会。在那边拿个博士学位,全家移民,就没有再联系。推测是去了企业工作。不知道是不是还继续进行学术探索? 我觉得那些很纯粹的学术探索者,如我老师辈的 李培廉 教授,如朋友辈的冯冠民,最后其实都没有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很快乐,只是现实中保持持久的快乐还需要有足够的产出。一般人的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思考。我曾与最早给我力学界启蒙的陈勤 ( 在 1966 年回忆曾说到 ) 聊过。他说,“如果仅有几个人想这种问题,大家会生活很好,把他们也养得很好。可大家都想想这些问题,就会没有饭吃。”这是很现实也很公允的态度。就算只有几个人想,大家为什么要把他们养起来,或者只能养其中一半人时如何选择。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家事 三月父母家和岳父家都安装了防盗铁门。感觉社会治安有些差。鞍山的治安一直都不太好,为什么那时候一起安装铁门,记不清楚了。 六月前后,母亲被车撞伤。她当时在上个电子琴班,与岳母是同学。背着琴去上课,被人骑车撞了。撞的人没有逃,但也赔不出钱。越是赔不出的人胆子越大,自行车骑得飞快。母亲月余不能动。在鞍钢铁东医院治疗。看病的李主任水平很高,态度也好。当时我们还不知道送红包的人情世故,很惭愧。我现在回想,父母对人情世故都是惊人地无知,或许我父亲是真不知道,我母亲只是不想知道。伤好了后,学电子琴也无疾而终。 十一月中旬,父母家里按装了电话。岳父家一直有电话。当年安装电话,首先要够级别,单位才同意装。当然,可能个人出资也可以装,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种可能。其次,有一笔两千还是三千的初装费,我刚入职的月薪才 46 元。最后,还有漫长的等待,或许还要请客送礼加快,安装时操作的师傅也要用心招待。不管怎样,总算家里有电话用了。我其实不需要电话,但岳父岳母需要我们能听电话。 这一年内病外症常有。六月下旬和八月中旬两次高烧,均达 38.5 度。十一月中腹泻呕吐,推测是消化不良。这是我年轻时常有的毛病,吃得太多所致。父母家吃东西是计划经济,不太可能吃撑。岳父母家没有约束,而且作为年轻女婿,被鼓励多吃,所以经常吃多了。九月有个粉瘤化脓感染,在校卫生所用刀捅开排脓,没有用麻药,疼得要命。十一月中旬,到医院割掉左腿上两个粉瘤。 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夫妻双方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告别两人世界。我当时对小孩真谈不上有多么兴奋和期待,当然也没有什么抵触和反感。 贴三张那年的照片。 1990 年平淡琐碎但是充实,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生活。大哲康德一直过着这种生活,当然我没有任何意思说过着这种生活的都是大哲。改写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结束语中的名言,结束本年度的回忆。 Two things fill with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oftener and more steadily we reflect on them: the chaos within the nature, and and the harmony beyond. 过去已经写过 42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0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0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9 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9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恙无险
Mech 2020-10-23 22:55
养老院通知我们,母亲发烧,不爱吃饭才发现。已经服用退烧药和感冒药。退烧后胃口尚可。 我决定还是观察一夜。如果病情没有好转,翌日叫 120 去看病。晚上与养老院的医生又沟通一下。医生说她的房间只有她自己发烧,因此不是传染,感冒的可能性比较大。退烧后精神还好。 翌日养老院通报情况,退烧,但有些咳嗽。可以不去医院,但药很少了,需要送些药过去。 准备了消炎、退烧、感冒、咳嗽的药。带些平时吃的点心,还有护工通知需要的纸巾。到后又买些水果。 入院时工友好像是新人,直接放进去了。进去后被院长撞上。要求带口罩登记并消毒鞋底。 进去后见母亲,精神挺好。估计没有什么事情。与养老院的管事聊几句。她说药很对症,吃了就有效果。我说这是母亲一贯的主张,尽量不吃药,所以现在对药物都算敏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身不遂
热度 2 Mech 2020-10-6 22:54
有一天,家里突然有一股腐朽的味道。开始以为是垃圾没有及时扔。后来发现腐朽味道就在厅里,而不是来自厨房。怀疑冰箱中有些菜不新鲜,赶紧整理。能吃的吃,不能吃的扔。后来发现腐朽味道的真正来源,五十个干海参在泡发最后阶段发臭了。经过这个惨重损失后发现,冰箱右面的冷藏柜坏了,失去制冷功能。温控目标是摄氏四度,实际上超过二十度。左面冷冻柜还好,因此是半身不遂,右偏瘫。 一面从冷冻柜中拿些冰放在冷藏柜中降温,另一方面赶紧报修。开始用些冰袋降温稍有效果,尽量少开门,温度可以控制在二十度之下,但也仅此而已。更糟糕的是,冰的生产跟不上,而且担心拖垮冷冻柜,半身不遂发展为全身不遂。好在容易坏的东西已经变质,里面东西也不多了。报修后约了登门检修,登门费 50 元,材料和修理费按实际情况核收。 师傅登门检修。说是冷藏的制冷电机坏了,可以换一个。另外冷冻柜也有问题,除霜坏了,顺便也可以修了。这样又需要把冷冻箱里的东西都搬出来,修好了放回去。作业空间有些受限,修起来也不太容易。折腾近一小时,总算都修好了。冷冻柜冷藏柜都正常工作,东西复位。 五年前亲戚换房子时不要 这个冰箱 ,当时几乎还是新的。正好我们家冰箱坏了,就捡了回来。体积有些大,原来厨房中预留的放冰箱位置不够大,只好放在客厅了。如果这次修不好,或者修理费太贵,就买新冰箱,要个能放进厨房的。预设维修费的上限是五百元,超过就不修了,只付登门费。实际需要费用是四百多,还是修了。买新冰箱要 等下次再坏了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21
Mech 2020-10-4 22:53
伟长学院新开设的力学专业班,让我去讲理论力学。各方面综合考虑,我决定再作冯妇,先讲一届。或许还讲下一届,随后该把教席交给年轻人了。我个人觉得,理论力学教学最成功的是力学专业 2011 届。希望能超过那届,也说明成功并非偶然。常言说,事不过三,就是可以有两次。第一次说明能做到,第二次说明上次做到不是偶然。 钱院算是学校的精英了,精英应该受到尊重。我决定借鉴清华的处理方式,先讲运动学,再讲静力学。当然,上大的钱班与清华的钱班其实差距巨大,远远超过钱伟长与钱学森的差距。 比较而言,运动学更依赖数学物理基础,静力学更需要工程概念和程式化的工作习惯。先讲运动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同时培养工程概念和分析表达的规范性。尤其是加强对约束的理解。 从教学角度,静力学数学物理比较简单,容易让学生轻视,对课程掉以轻心。等学到运动学的刚体平面运动和质点复合运动时,觉得难度陡增,已经到期末,奋起直追为时已晚。 与同事讨论过这种处理,不是很被认可。基本的异议是静力学虽然简单,学生也掌握不好,从受力图开始就出问题。这无疑是基于教学经验的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既然先讲静力学有问题,为什么不先讲运动学。 我还是准备试试。教学重要,但并非如有些甚至许多老师所认为的那样重要。特别是基本的内容,想学的学生总是能学会,不想学的学生总是学不会,不论教师教得如何。因此,上课的教师不妨多些平常心,给自己心理上减负。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4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人之病札记 15 人之病札记 16 人之病札记 17 人之病札记 18 人之病札记 19 人之病札记 20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人在途中
Mech 2020-9-28 22:54
欧美疫情又有反复,往好说是第二波来袭,其实也可能第一波就没有结束。 CSC 资助了为期 4 周的出访。希望明年秋天能成行。必要条件是疫情可控, J1 签证恢复。如果满足的话,我再东西海岸各增加一周的访问。或许是最后一趟北美之行了。另外,欧洲秋天也有会,目前还是争取线下开。 境内趋于平静。南京青岛有零星无症状感染者,很快得到控制。目前看形势平稳。 八九两月,大家都在疯狂地出差开会,宾馆都不好订了。毕竟憋了半年,也该放放风。不仅过去的两个月开了许多会,随后两个月也排了些会议,希望届时能顺利召开。受疫情影响,航空公司的金卡可能保不住,银卡应该没有问题。 各地有不同的码。过去两个月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绿码我都用过,华东地区还有安徽和山东的绿码也用过,江西经停但没有扫码,福建完全没有去过。西部用过陕西和甘肃的绿码,似乎陕西内部不同市绿码不同。华南只用过广东的绿码。 旅途最有疫时特点,例如飞机场和高铁站必须戴口罩才能入内。沿途我还是比较注意。进入机场或者车站,口罩 基本上都戴着没有摘 。出租车也是带着口罩上车,如果车窗开着,口罩也可以摘下来。不完全统计,北京人带口罩习惯最好,有时候在室内开会也带着口罩。 疫情有几个副产品。其一,手机微信实名认证,五月去鞍山时还没有,很麻烦。其二,反复填身份证号码,记住了自己的身份证号。其三,江苏和浙江申请绿码都是支付宝最方便,能用支付宝办理了,虽然并没有开通支付功能。 疫情虽然平稳,也不能不防。有个会议本来请位院士做大会报告,院士还在考虑中。后来会议的城市有了无症状感染者,主动建议院士不要冒风险。院士欣然同意,答复我“要健康!” 因为太平无事,从本次起,疫情记事改为两个月一记。也不排除以后三个月一记。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疫时记事:此起彼伏 疫时记事:渐入常态 疫时记事:休养生息 疫时记事:平静五月 疫时记事:微澜六月 疫时记事:涟漪七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0年
Mech 2020-9-26 22:57
十年前的小学生在这一年成了大学生。在这一年参加了平生最重要的考试高考,成绩不算理想,而且有些意外情况,首次有了挫败感。那时我人生的一个转折,从那时候开始,慢慢适应了挫败。这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偶然的成功都成了意外的惊喜。甚至在职业上也可能学着孔夫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论语·子罕》 ) ” 高考结束后,随母亲去趟上海。在沪期间,去了趟杭州。玩得很开心。 高考 从 1979 年开始,高考日期就是每年的为 7 月 7 日至 9 日 ( 除 1983 年为 7 月 15 日至 17 日外 ) 。因此我高考是在 1980 年 7 月的 7 日到 9 日。直到 2003 年,高考时间才提前一个月,在每年的 6 月 7 日至 9 日。 我那年考试科目有 5.3 门,五门是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成绩三折计入总分。具体考试科目顺序记不准了,很可能是以数学考试开场,以语文考试结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数理化都是上午考。其他课程时间相同,语文时间长些。 语文的作文是说《达芬·奇画蛋》所受的启发。不是很适合我的题目,我那时反感“画蛋”这类训练。说句题外话,后来艺术史专家指出达芬·奇画蛋完全是凭空杜撰的故事,也不符合达芬·奇的性格,他是所谓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常常几件事情同时做,而且很多没有做完。现在只记得,语文考试极其漫长。我一个劲儿喝水。监考老师烦了,把大水壶放在我脚下。我自倒自饮,喝得很开心,然后要去厕所。老师嘀咕,“少喝点水,哪有那么多事儿?” 参加高考,我也一点儿不紧张。至少我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紧张,或许潜意识中紧张我不知道。这不是什么优点,只是无知无畏。当然,也无助于提高成绩。 幸好高考《 成绩通知单 》还在,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政治 72.5 ,语文 78 ,数学 86 ,物理 89 ,化学 69 ,英语 24.5( 卷面分,按三成 7.55 计入总分 ) ,总成绩 400.85 。 录取 录取的结果不仅取决于高考成绩,也取决于高考志愿。如果说我的高考成绩仅是不理想,属于发挥正常的下限,志愿报得就完全是失败了。高考志愿是我自己报的,当然也征得家长和老师的同意。 那时在高考成绩出来前先报志愿,共有五个选择。我第一志愿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第二志愿报大连工学院数学力学系。后面三个志愿学校分别是上海铁道学院、上海海运学院和大连铁道学院。前两个志愿或许是全国和全省分数最高。当年有所谓“科学的春天”之说,基础学科包括数学报名很火热。我的成绩,除非有奇迹,北大考不取。按后来的说法,“还是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大工还是有相当可能。后面三个学校没有太认真选,都不是重点大学,未入法眼。主要考虑的是学校地点。两个上海的学校,毕竟父母是从上海出去的,能回上海当然很好。选大连也是考虑到去上海方便,直接可以乘海轮。无论学校还是专业,我都没有写服从分配,或者是按要求写了不接受志愿调剂。现在记不准了。 从上海赶回鞍山体检。 那年颜色辨识测验结果只有正常和色盲两类。我有些色弱,于是就成了色盲。到现在为止,所谓色弱给我造成的唯一问题,就是影响了高考的录取。铁道和海运类高校,色盲都不行,后三个志愿体检不合格。因为没有服从分配,前两个志愿分数不够,就直接落榜了。招生办觉得我成绩比较高,无学可上有些遗憾,就联系我家长征求补充志愿,通知辽宁大学数学系愿意录取我。应该说,辽宁省招生办的工作真是为每位考生负责。 对这个选项我很抵触。这可能主要时候情绪化反应。现在推测内心深处的当时不知道也不便言说的动机,是由于高考的挫败,有种对抗情绪,而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哪怕这种合作对自己有益。可以言说的理由,当时认为,辽大数学系毕业基本上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对数学 ( 所了解的数学主要是初等数学 ) 很有兴趣,但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兴趣。据我观察,中小学教师主要工作并非是传授数学知识,而是激励和管理学生,那个时候家长不太介入学校的教学。与人打交道,既非我所长,也非我有兴趣。当时不知道还有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几个月前,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时,我实事求是地说自己,“肯定不是最好的那类教师,因为我没有改变学生的愿望。”当然,应该能算是比较好的教师,不仅恪尽职守,而且乐于与别人分享知识,也愿意在学业方面帮助学生。 高考落榜我当然不开心,父母没有说我什么。我拒绝去辽大,他们也支持。后来父母的同事都跟他们说,有大学读还是应该读了;翌年再考,也未必有更高分数,而且晚一年上班。父母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回家跟我商量,建议我还是去辽大算了。我其实对再战高考能有更好成绩并无把握,复读一年显然也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理智战胜情绪,我也同意了。现在估计,假如我幡然悔悟洗心革面,认真复习而且运气不要太坏,考取大工数力系还是有可能;但能汲取教训战胜自己的可能性不大,还是维持高二时的状态,志愿报得好,体检有所准备,考取大工或东工分数相对低些的专业,可能性也比较大。 作出决定,父亲马上动身去辽宁省招生办所在的瓦房店。由于开始的拒绝拖了几天。到了之后,发现招生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各校的招生老师都走了,包括辽大的老师。这样,经过犹豫才接受的 offer 其实已经不存在了。鞍山钢铁学院负责招生的张君超老师还在,当场表示钢院可以录取我,机械专业,色盲不影响。父亲也没有与我们商量,就同意了。这样我很曲折地被鞍山钢铁学院录取了,免去了复读。 反省 高考考场的失利其实有必然的因素。首先是高估了自己的智力,过去就读于薄弱的小学和初中,眼界未开,器小易盈。第二个应该是意志力薄弱。课程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这很正常,也不是缺点。但放弃不喜欢的课就不对了。高考科目,就算捏着鼻子忍着恶心也应该努力学好。最后就是知识不扎实,表现是难以拿到高分,很可能有低分。就是算我强项的数学物理,通常也是卷子难时相对分数高。 客观说,高考的失利不仅是考场,甚至主要不是在考场。这其实是更深刻的教训,但我当时没有领会。如钱老后来当面教诲,做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后面还有多次这类方方面面考虑不全努力不够的失利。体检有个红绿色盲的结论其实很冤枉,我只是有些色弱而已。如果准备准备充分些,例如早些熟悉色盲检查图,检查现场耐心些,也许就过去了。就算过不去,报志愿时不要选海运、铁道这种学校,专业尽量选数学或机械工程,录取都会好得多。 兴趣 在高二的复习中,我对数学以外的科目都没有特别认真对待。当时我给自己开脱的理由是对那些课程不感兴趣。其实我觉得正常的人对那种不断炒冷饭的复习都不会有兴趣,差别只是有些人能够勉强自己认真对待,有的人如我就不能控制自己而敷衍了事。当年我以为那是种品味的差别,没有品味的人才什么都能干。后来我知道那是种掩饰自己缺点的想法,其实是态度的差别,甚至是责任心和意志力的差别。再后来,我自己当了父亲,理解那其实是能力的差别。 就是对数学的兴趣,当年到底是对做数学感兴趣?还是对当数学人 (mathematician) 感兴趣?现在推断,或许两者都有,但后者的分量更重些。推断的依据是我对数学的核心解难题不是特别有耐心,如果有题目百思不得其解,就毫无遗憾地放弃了。我对关于数学的事情,例如数学史尤其是数学家传记还有数学方法论之类特别有兴趣,也喜欢宏观的数学。后来最爱读的书是《古今数学思想》《数学:内容、方法和意义》等。这本质上是数学教师的功夫,而非数学人的本事。 兴趣或许有一定甚至较大的天生成分,但为兴趣满足所愿意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种能力,虽然看起来像习惯或意志,能力主要是后天的修炼。兴趣本质上是种爱,而爱需要付出,直接的和间接的。与真正的爱一样,真正的兴趣会引人向上,花很多时间精力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如果不感兴趣仅是不做某些事情的理由,这种“兴趣”可能要打个问号。 这或许是高考对我最长远的影响。通过对高考前所作所为的反思,想清楚了兴趣是怎么回事情,对此有了平常心。有兴趣当然是种福气,是种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没有其实也没有关系。 旅途 随母亲的上海之行去程是从大连走海路。先在鞍山乘火车到大连。坐在窗口,“劲风扑面阵阵急,噪音入耳声声复”。当时在鞍山也可以买到大连去上海的船票,但很少,每班在窗口卖可能就十张。所以要半夜去排队。 80 年还是父亲去买的票。在鞍山买了船票下火车直接去码头,不需要在大连过夜。那时候的船已经不是 1970 年乘过的“工农兵”系列,而是 7500 吨的“锦绣河山”系列,有“长锦”“长绣”“长河”“长山”四艘往返大连上海之间。 1973 年那次就乘过这个系列,具体乘哪艘记不住了。这个系列船运行很稳,我完全没有晕船。船上似乎两夜一天,傍晚开船,第三天早上到。我喜欢在甲板上看着不停变化的海面。“船头破浪浪花滚,轮尾纳水水雾弥。” 归程比较急,就没有走海路,而是乘火车。母亲一向节俭,没有买卧铺,只是硬座。回程在上海始发站上车,沈阳站下车换乘回鞍山。终点不是沈阳,好像是三棵树,比哈尔滨更北面的城市。当时不像现在网络售票,全程对号。只有始发站或者预留车厢才对号入座。其余的只有在旁边等人下了就可以坐下。本来我的座位旁有个人在等座位。后来过来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跟我聊了几句。我就决定把自己的座位“给”他了。原来在等座位的人大不满意,好像也不太服气,但他确实没有跟我说。他跟那个学生有些争执。虽然我当时还小,也不想看到争执。因此在下车前先把座位给那个学生模样的人坐了。当时还需要旅客帮忙,从窗户把行李递下去。为了不让他起身,座位被占。我另外请了个旅客帮忙。我现在仍不完全理解当时为什么那么关照那位后来者。也许是他表现出了对我座位“所有权”的尊重,让我心里比较受用;也许是那人也是学生模样,“物以类聚”,让我有遇到自己人的错觉。 吕巷 抵达上海后的情形,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可能没有去父亲那边的亲戚家,至少没有住下。我们在十年前去过的二姑妈家落脚。那时候二姑夫已经落实政策,有个闲职,在上海市政协当副主席。似乎很快就去了金山,而且如何去的也想不起来了,反而是十年前从上海到朱泾尚有印象。也不记得是不是走金山大桥,不需要轮渡了。 到金山后住在阿姨家,当时她家在金山县府朱泾镇下面的公社吕巷。哥哥是某个学校的电工,住在家里。这次都长大了,两人相处很和谐。哥哥告诉我,他已经有女朋友,暂时还瞒着双方父母。我成熟比较晚,对异性还没有欲望,当然看过些小说,对爱情有些浪漫的幻想。姐姐不在家里住,好像是与在朱泾的外公住在一起,也可能住在学校宿舍。她英语专业专科毕业,在学校教书。 在吕巷生活很悠闲。平时就是自己看看闲书。当时有首《聊成》云,“佳晨读唐诗,良宵看宋词。未在林间卧,身闲胜昔时。”如果没有记错,那时候开始读《红楼梦》。阿姨家有四卷本的上海古籍版《红楼梦》,我后来自己买的是三卷本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也看些别的书。阿姨姨父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家藏书比我父母的多多了。我始终没有弄明白的是,我父母其实不太喜欢读书 ( 母亲借小说读,父亲读些专业书 ) ,但我很喜欢读书;阿姨姨父都喜欢读书,但姐姐哥哥都不太喜欢读书。 在亲戚中,我有些聪明的名声。除此之外,如果说,当时我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亲戚刮目相看,那就是特别能吃。去朱泾看外公,然后在舅舅家吃饭。我一个人可以吃一只猪肘子,舅母第一次见面,简直惊呆了。另一次是杭州归来。大家又累又饿。姨夫边烧菜,表哥和我就边吃,可能主要是我吃。结果要开饭时,菜都没有了。 总之,在吕巷很开心很放松,当时还没有体重超标的忧虑。 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973 年全家去过 苏州 ,顺便还去了无锡。 80 年时 杭州 还没有去过。在上海朱泾时已经是暑期,虽然天气很热,哥哥姐姐还是决定带着我一起去杭州玩玩。姐姐的男朋友也一起去。哥哥的女朋友还没有公开,就没有去。当时在朱泾附近的一个火车站乘车,可能时枫泾,具体的站名记不准了。 一行四人在杭州奔波四日,走马看花,能想到的地方应该都去了。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确切行程。当时写了《游杭诗三十三首》,都是冒充七律的顺口溜。不过后来借给同学看时丢了,重新补写缺了三首,标题尚在。这样大致可以复原行程。这也是个例证,不论写得多么烂,总是聊胜于无而强于不写。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感悟。 去过的地方包括但不限于三潭印月 ( “先贤祠中先贤去,迎翠轩中迎翠来。我心相印亭前坐,亭亭亭下有所怀。” ) 、湖心亭、西泠印社、孤山 ( “忆旧似有一只鹤,怀古如见三百梅。” ) 、保俶塔、紫来洞、玉皇山、虎跑 ( “老虎跑过泉始在,游人去后水更幽。” ) 、六合塔 ( “远江自流光璨璨,近山独立郁葱葱。” ) 、九溪十八涧 ( “溪边水润遍野草,涧底风鼓满山松。横岭夕阳孑然丽,纵壁斜晖掩映红。” ) 、龙井 ( “龙井寺中井无迹,听泉亭内泉叮咚。涤心沼畔涤心静,神运石前神运通。” ) 、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飞来峰 ( “仰见天光射旭洞,俯观地水春涂阁。金刚环绕理公塔,游人围观弥勒佛。” ) 、灵隐寺、玉泉 ( “鱼乐使令人亦乐,泉清涤得心更清。珍珠古泉水雾涌,看似细雨实为晴。” ) 、岳庙 ( “秦桧有灵是冤魂,秉承圣旨成罪人。太师术多终有尽,天子权大更无伦。” ) 、花港观鱼。 如果不写那些顺口溜,行程细节就记不准了。不过,还有照片。他们带台 120 相机,只拍人物,不拍风景。照片都是自己冲洗胶卷,放大后经过剪裁。人物照片都是“到此一游”的记录,在招牌前留影。虽然很 low ,但回溯行踪倒是方便。当年我拍照都是一脸呆相。哥哥姐姐说我不自然,或许我自然了就是那种呆样子。也可能是好长时间没有拍照,在镜头下不自然。有几张偷拍的照片,我表情尚好。丑照片也聊胜于无,循例贴出三张。最后登在三潭印月的石塔上那张,表情很紧张。当年上划船靠近登上去的。后来不让登了。 那次杭州之行真是穷游。住在西湖边一家旅馆的走廊里。每人一张床,有蚊帐算是稍微保留些隐私。男女区域分开,因此姐姐自己在走廊另一端住。吃得也很对付,不是面条就是包子。我胃口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最后一顿改善生活,在西湖边上的楼外楼饭店吃顿正餐,有西湖醋鱼,别的菜记不住了,共花了二十多元。旅游结束后算了一下账,包括火车票所有费用均摊到每人二十元出头。我当时觉得真是太便宜了。现在回想,几乎是技术学徒工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能说多么便宜。 钢院 如前所述,进入钢院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这并非是我所期待,只是与复读再考两弊相权,勉为其难可以接受。我是那年钢院高考分数最高的学生,过 400 分的还有一位,在计算机专业。我在冶金机械专业,后来改为机械工程专业。 冶金机械专业那年有一个班,机 80 班。辅导员是张君超老师,就是在招生办招我入学的老师,对我的情况比较了解。同学有五十来位。入学时是 7 个人一个房间,房间里有 4 张上下铺的床。空着的床上摆箱子等大行李。入校有段时间不太住校,与同学交流很少,所以同学的事情明年再说。 入学第一学期开高等数学课。我在看数学分析的书,因此在高等数学课上真可以说学有余力。给我们上课的王永学老师很看重我,在《 此情可待成追忆 1-- 钢院王永学老师 》说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另一门主干课是画法几何,不感兴趣,但也不反感。讲课的石铨老师,过去也回忆过,《 此情可待成追忆 2-- 钢院石铨老师 》。专业性的课还有门大学化学。我初中高中的化学老师都很好,但我化学学得越来越差。高考还能及格,大学化学的第一次随堂考试,居然没有及格。讲课的是位女老师,很负责。课间把几个不及格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叮嘱一番。化学是考察课,而且是二级分即只分“通过”和“不通过”两档,最后还是通过了。顺便一提,机械专业开大学化学当时很罕见,前面几届和后面几届都不开,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教学计划上有。 我后来想过为什么化学总学不好。当然有我个人的原因,对不感兴趣的科目不能勉强自己。更主要可能是化学课程性质的原因。化学很难像数学、物理那样从逻辑上透彻掌握。化学和生物其实是一类,生物我高中学过些,也不得要领。化学和生物不能说没有理论,但还是要记许多事情。至少在初学阶段,数学和物理都是简单性的科学,从少数几个原理出发就可以推导所有内容,,不需要记忆很多事实;化学和生物都是复杂性的科学,原理当然也有,但还是需要记忆大量事实。 第一学期还有公共课,英语、党史和体育。英语课可能是任健开老师教 ( 他与候培德老师各教我们一年,现在有些不能肯定先后 ) 。英语基础不好,但如果认真学也不至于跟不上,但对课文实在没有兴趣。当时我们用大连海运的《基础英语》,课文都是偏科技的文章。那时我多少有些文青,看不上那种实用文。党史的老师完全不记得了。党史属于政治课,我从高中开始就对政治课嗤之以鼻,但拿个良好成绩也不是难事。后来听说女朋友大学时党史曾不及格,真是莫名惊诧。体育一直是我的弱项,刚入学时更是身体最虚弱的时候,但在老师关照下也不至于不及格,只是无法劳卫制达标。这个有些像现在英语能通过期末考试,但通不过四级考试。 入学前与家里说好,我在学校吃住每月给我 35 元生活费。真正入学了,不高兴在学校住,经常回家。后来就改成周末回家平时有时也回家,每月 20 还是 25 元生活费,我记不准了。我是班上两位没有助学金的学生,另一位后来追求自己的文青理想退学重考,班上只有我自己没有助学金。那时候的助学金分成三等,一等助学金的每月 21 元,二等是十多元,三等是七元或者九元。 总体上初入钢院仍在高考挫败的阴影中。因此多少有些迷惘,似乎没有愿景,没有计划。 总结一下, 1980 年是最惨重的挫败之年。高考的失利几乎是无可挽回的挫败,除非重考。当时并不知道这种严重性,不然或许被吓着了。现在回顾,那年或许算是跌到谷底了。从那时开始,基本上都在往上走。有时走得顺利,有时走得坎坷。 过去已经写过 41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0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9 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9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断背事故
热度 1 Mech 2020-9-13 22:57
这是个有些惊险的故事,虽然事后证明其实有惊无险。 开组会时,太投入,太陶醉。把椅子后背靠断了。身体急速后仰,双脚相应翘起。说时迟,那时快,在身体水平时控制住运动,恢复正常坐姿。 下面几张照片是断背前后的椅子,当然断背前的椅子是另外一把没有断的。 几张照片在朋友圈贴出后,引起纷纷议论。摘录部分评论如下。 有学院派的评论。“这是属于运动学控制还是动力学控制?能量最优还是时间最优?”“复盘一下,进行受力分析。”“真正体现了控制的重要性。”“原稳态响应因叉形分岔失稳,采用 …… 控制策略,将运动拉回到原稳定的不动点或周期轨道上。” 也有比较工程的观点。“怀疑:椅子结构强度不足,装配质量较低,平时检查螺栓松动不足。可喜之处:您的腹肌力量够足,下意识反应速度够快。结论:你比椅子性能更优。”“俯仰失去控制能及时改出很厉害啊! 737MAX 就是改不出就摔了。”“祝贺祝贺,‘快响’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还有人夸奖,“没摔到就好,身姿还是那么矫健?”“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女儿,内怼不避亲,“太雷人了,破坏公物还有理了!”其实以身犯险,发现了公物存在的隐患,免得伤了别人,实在是功德无量。她“识其一,不知其二”,难怪孔圣人有女子小人之论。 我在想一个法律问题。假如我真摔个三长两短,是不是应该算工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行2019博文汇总
Mech 2020-8-23 22:57
到北京参加立项提议答辩。早到一天,到宾馆已是夜里。第二天上午最后修改答辩 PPT 。下午在清华荷塘走过,去恭王府。恭王府没有开门,改去附近的北海公园。第三天早餐后在北航绿园转转。还是之前在南京开会时,与一位海归博士步行去会场时听说北航的绿园不错。快中午时去答辩。后来知道,没有成功。 北京清华大学荷塘 北京北海公园绕海环行 北京北海公园西天梵境 北京北海公园阐福寺 北京北海公园小西天及石雕展 北京北海公园琼 华 岛 北京北海公园其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池鸳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致谢(1997)
Mech 2020-8-21 22:55
本文是在刘延柱教授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首先向刘延柱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谢意。导师对学科方向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特点的全面了解和为研究工作创造的良好条件,使学生能够在两年时间内顺利完成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由于导师的循循善诱和严格要求,学生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基础知识更为扎实,得到了进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宝贵机会。导师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学术造诣、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的为人风范、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敬业精神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治学态度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人能弘道,导师的言传身教已经并将继续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衷心感谢妻子洪琪对作者学术研究始终如一的理解和支持。本人在沪期间,她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承担家务劳动的同时,还代作者处理所在单位的报表、信件和报销等事务性工作。作者也感谢双方父母和其它亲属的关心和帮助。作者特别感谢刚过六岁的女儿陈雯頔,十余封充满爱意和稚气的来信是对我的特殊支持。愿言思之,中心养养。 感谢所在单位鞍山钢铁学院的各级领导,尤其是隋有功教授、王成玖教授、刘证教授和崔文好教授。他们在作者定向攻读学位期间对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予以关照,并积极支持作者争取博士后机会的努力。刘证教授和崔文好教授也分别是作者高等数学和振动力学的启蒙教师。 感谢硕士阶段的指导教师,东北大学王铁光教授。十年前王铁光教授将我领入非线性振动这一研究领域,随后他一直关心和支持作者学术和职业的发展。 感谢工程力学系主任洪嘉振教授和一般力学教研室主任杨长俊副教授、包光伟教授,他们对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予以关心。洪嘉振教授还对于作者的学术发展提出过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北京大学朱照宣教授曾在通信中给予作者指教。在 1996 年 5 月参加中国控制与决策年会期间,曾得到东北大学张嗣瀛教授和系统科学研究所郑应平研究员的指教。在 1996 年 7 月参加非线性动力学专家研讨会期间,曾得到东北大学闻邦椿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黄文虎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徐健学教授、苏州大学 刘曾荣教授和 Western Ontario 大学 P. Yu 教授的指教。在 1996 年 8 月参加力学科普会议期间,曾得到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的指教。在 1996 年 9 月参加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中心学术报告会期间曾得到复旦大学陈守吉教授指教。在此向各位专家表示感谢。 感谢室友于清博士对于作者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及时和细致的帮助。来自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访问学者戈新生副教授曾与作者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师兄弟陈力博士、彭建华博士、成功博士、屈求真博士、顾晓勤博士与作者进行过有益的讨论,倪纯双博士、李山青博士、翟军博士、李红云博士、舒兴高博士也在计算机文字处理方面提供过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冶金工业部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在此鸣谢。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4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补记:后怕之旅
热度 1 Mech 2020-8-17 22:54
《疫时记事》系列博文,从一月二十三日开始。现在回顾,对我自己而言,最危险的或许在记事一周前的北京之旅。出发前,武汉的情况稍有耳闻但难以预料严重性。 一月十五日,赶早班飞机出发去北京。乘机场大巴到旅馆。 下午按事先约定,打车找业界大牛登门请教。讨论结束后,牛人才说,讨论前因为发烧刚打过吊针。当时还没有闻发烧色变,只是觉得人家身体不适我应该推迟或者取消。结束后,步行四、五公里,回旅馆。 翌日早上,与将一起参加编委会的几位同行在旅馆早餐,然后步行去开会。近二十人挤在很小的会议室,其中有来自武汉的同行,中午会议结束还在会议室吃了便当。 下午与一起开会的同事乘机场大巴到机场。我改签了航班,赶回上海。 到家后又马上参加另一个期刊的聚餐会。每年除夕前例行聚餐。前两年都没有参加,一次在境外,另一次忘记了。上次参加有近三十人,那次只有不到二十人,在一个大厅中。坐上也有与我类似,从外地过来的编委。 十八日下午,又去学校参加两个会议。那是疫情前最后参加会议,再参加线下会议要在三个月之后了。 两天后的二十日,钟南山院士公开了新型肺炎人传人的研判。再过三天,二十三日,下午母亲所住养老院封园,夜里武汉封城。 回想那次出差,真有些后怕。半个多月后,编辑部主任专门告诉大家,来自武汉参会的编委安然无恙。尽管如此,旅途中在飞机上和候机休息室都是与人密集接触,而且没有戴口罩。如果感染,未必马上发病,在后面几个聚会上传染给同行和同事。 那一切都没有发生,真是幸运。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疫时记事:此起彼伏 疫时记事:渐入常态 疫时 记事:休养生息 疫时记事:平静五月 疫时记事:微澜六月 疫时记事:涟漪七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8
Mech 2020-8-11 22:53
两位大一学生,力工学院的凌同学和伟长学院的黄同学,先后微信联系我,希望我当他们的学术导师。他们都是向系里要了我的微信号。虽然我对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都欣然同意了。 同时告诉他们我的原则。他们需要什么帮助,例如讨论等,要主动找我,一起约都方便的时间;否则我默认他们不需要帮助。这也是古已有之的教育原则,“礼闻来学,未闻往教。” 稍后系主任在群里发通知,说每人可以在力工学院和伟长学院各指导一位学生,那两个学生正好来自不同学院。随后系主任微信我,建议如果有学生来找我,就接受。还说今年学生普遍都很好。我说已经接受了两位,完成任务。 后来又收到一位学生的邮件,也希望我当导师。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他,已经接受其他同学了;也特别说明,我对学生都不了解,完全是先到先得。后来他又问接受的同学是不是伟长学院的,力工学院还可以各有一位。我说两个学院已经各有一位了。这可算是我不当导师但免费送他的一课, 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 虽然谁当导师差别并不大。顺便一提,前两天在送幼儿园的归途,真看见一只鸟在吃只蚯蚓类的虫子。赶紧拿手机准备拍照,但那只鸟怕羞或担心抢它的美食,叼着蚯蚓躲到灌木丛中,镜头没有抢到。 两个学生又先后要我签确认书,说只要打字就可以。既然可以,就不用折腾我了。让他们自己填上交了吧。这似乎也是某种象征,作为学术导师,职责只是学术相关的指导,不包括管理。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4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人之病札记 15 人之病札记 16 人之病札记 17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酸检测2
Mech 2020-8-7 22:55
学校入门政策变化,《 检测核酸 》后才拿到的入门号码作废了。以后直接刷校园卡入校。本来可以自动转成可入校人员,但我去鞍山一趟,又需要重新检查核酸,但这次学校报销。有意思的是,虽然我的入门号码作废,但我可以刷卡入校。尽管如此,我决定还是去检测,以防万一。 这次熟门熟路。路过丽水园,再次拍照,《 深圳丽水园晴日 》。虽然在体检科预约,但放弃了。直接挂号急诊科,检测核酸。价格相同,也是 205 元。 到检测处,午休仍然没有结束,而且前面已经排了几个人。稍微等一会儿,工作人员就上岗了。检测很快,不久就轮到我。检测前我还是给试剂瓶拍了照片,免得到时候要样本编号。采样很顺利。 果然急诊科服务更好,很快电子报告就来了,而且上面有样本编号。我转发给学院秘书。纸质的我也懒得再跑一趟去取了。本来我就可以刷卡入校,再检测只是让自己心安。 后来入校要求又放宽。只要有绿码,并且行程记录上没有某些地区,就可以入校。如果去过那些地区,还是要检验核酸。 事不过三,希望不用再检验核酸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涟漪七月
热度 1 Mech 2020-8-2 22:57
境外仍是要么第一波没有结束,要么第二波又开始。似乎有些“风景这边独好”的意思。当然,现代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其实没有“独好”。正如 John Donne 所谓,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七月境内不如五月平静,微动涟漪。乌鲁木齐和大连两地先后有本土病例,每个城市感觉似乎与六月北京情况伯仲之间。乌鲁木齐人数更多,大连扩散更广,总体上比六月稍严重些。但毕竟现在应对套路也明确了,因此都不足为患。大连有情况后,妻子还去趟鞍山沈阳,鞍山已经有大连关联病例。多少有些让人担心,幸运的是顺利返回了。 教学方面又在一种新的网课平台上操作过。中学教师暑期培训,我上一次《 高中物理教师网课 》。主要劳神的是熟悉平台,《 人之病札记 16 》。至于教学本身,倒是乏善可陈,《 人之病札记 17 》。 因为疫情,今年基金委的答辩在网上进行。已经进行优青和杰青,不仅网上播放 PPT ,而且没有回答问题环节。申请者准备好 PPT ,录制有语音陈述的汇报,网络上提交给基金委。会评由基金委组织专家在网络上进行。有位十二年前毕业的博士生入围杰青答辩,有位四年前出站的博士后入围优青答辩,都已经结束。他们或许比我讲得好,但肯定都算不上特别会讲。这种录音不当场汇报不答辩的形式,对他们更有利些。希望他们都能如愿以偿。 七月中上大的研究生可以自愿返校。课题组也不做统一要求,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返校。因为疫情,实验室长期没有人。长期的降雨后,房屋漏雨泡了些地方,而且鼠患严重。幸运的是没有太大损失。下旬已经动工再装修,同时也修补。七月底哈工大放暑假,但离开深圳仍需要报备。特别是走过高风险地区要检验核酸才能返校。现在似乎就是常态化管理了。 中旬录制一次访谈,作为《 纪念钱伟长先生系列活动 》之一。号称是直播,女儿看了说是伪直播,不明白其中的区别。有人说我在回答时经常皱眉,显得比较凶。主办者事先答应给我录像视频文件,但一直没有给我,所以我自己还没有看。 妻子女儿去宝山校区一趟,看拍摄场面。疫情时期,还是需要事先办入门手续。那次很奇怪,我自己的入门失效了,与保安商量,违规入校。既然好不容易进去,在图书馆前合影。在食堂共进晚餐,那天妻子和我没有吃中午饭。饭菜尚可口,只是饭桌都像课桌那样,一个方向排开。反正每人打份便当,各自吃掉。中午也聚餐过两次。女儿搬新办公室就不方便了。终于搞清楚,要搬到 AI Tower ,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但搬迁一再推迟,所以八月似乎仍可以约午餐。养老院似乎也有些放松。我有次去,绿码总出不来,也放我进去了,而且不洗手喷脚了。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疫时记事:此起彼伏 疫时记事:渐入常态 疫时记事:休养生息 疫时记事:平静五月 疫时记事:微澜六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7
热度 1 Mech 2020-7-29 22:56
原计划到办公室去讲,后来也有在家讲的选项。因为系统测试在家里进行的,所以推测在家里用不确定性更小些。 按要求提前十分钟登陆。其实还有一刻钟多的时候,班主任就提醒我可以登录了。登录进去,有些听课的教师已经在了,即时文字通讯,相互致意。后来开了视频,打了招呼。听课的老师能同时看见讲课者和播放的 PPT ,但讲课的看不到听众。这似乎是网课的特点,面屏而坐,自言自语。 讲课基本上按预定计划进行。因为视频操作稍微复杂,所以把视频播放都集中到引言部分。这样后面的播讲没有不确定性,时间更可控。为节省时间,两个比较长的视频都是拖到最相关的地方播放,总共用了不到 5 分钟。也许是视频部分比全部播放少了 10 分钟左右,后面的时间很充裕,也许有些过于充裕。不仅可以详细解释,还可以稍微引申。下课前 5 分钟,讲课就结束了。留下的时间给听课的教师讨论。这个其实有些冒险,很可能没有人提问。幸运的是,真有位老师提问,没有完全冷场。总体上还算是中规中矩地完成预定教学工作,没有出现什么意外。对于那个教学平台的首次使用者,也算难能可贵了。 内容安排方面,注意到听课的都是物理教师,尽可能增加他们熟悉人物。“大师论混沌”,以麦克斯韦关于初态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的论述开始,我相信这个名字应该出现在高中电磁学中。讲完庞卡莱之后,插入段 PPT 上没有的波恩的思想实验,取自《我这一代的物理学》中《经典力学真是决定论的吗?》一文。学过量子力学,应该对波恩有所耳闻。也对他们的职业给予充分注意。讲洛伦兹时,请老师们有机会向学生们澄清,洛伦兹并非是混沌理论的创立者,那应该是庞卡莱。后来解释上田振子名称来由时,随口说如果指导学生做展现混沌的实验,可能用电路最容易。后面提问的教师就问如何进行电路的实验。我尽可能简明地解释后,也承认当时所说只是自己的推测,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 晚上我联系一下班主任,要了培训班的手册。也看了一下听课教师名单,提问者是上海久隆模范中学教高二的物理教师。暑期班的基本情况,截图记录一下。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4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人之病札记 15 人之病札记 16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4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2020年第五伤
热度 1 Mech 2020-7-27 22:55
谢天谢地,每月一伤的模式终于在五月打破了。五月太平无事。 第五伤在六月发生了。因为伤得太轻,似乎流了不少血。听起来怪异,但事实如此。这就是辩证法,或者说,“ 反者道之动 ”。 我正在洗碗,太太来擦炉台。发现上面有些血迹,大惊。我觉得很奇怪。确认是血迹后,检查一下,发现是自己右手中指指尖破了。原因不详。因为创口不深,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在洗过的电饭锅锅帘上也发现血迹,赶紧冲掉。再后来,在餐桌上发现已经干堌的血迹,妻子用湿纸巾擦掉。所以,可能是最轻的伤,反而流了最多的血。 在中指指尖,离指甲不远。我本来以为是与指甲平行的伤口,其实是 L 型伤口。压迫止血,已经见效。为避免再次流血,家庭医生还是用创可贴包扎。 流血有处置,具备受伤构成要件,是为第五伤。 2020 年第一伤 2020 年第二伤 2020 年第三伤 2020 年第四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6
Mech 2020-7-25 22:54
《 高中物理教师网课 》最主要的挑战其实是新网课平台的使用。经过努力,总算也解决了。 开讲十一天前,收到同事卢东强教授的邀请意向邮件。我向来乐于分享知识,看了看具体安排,就接受了邀请。经过权衡,报了拟讲的题目,《混沌浅说》。同时也说明网上教学的平台没有用过。他给了我平台使用的手册,但是我没有看。 九天前,请位博士后,在笔记本上安装了几个会议和讲课的软件,包括需要用的那个。 八天前,东强教授给我看了力学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彭志科教授讲“振动认知与工程应用”。这类选题是真正力学,有别于物理。为扩展中学师生对力学学科的认知,我觉得那类选题更合适。还有两次“力学实验设计与课题研究”的讲座与讨论。 五天前,东强教授提醒我还没有交回执。我拟好了提纲等,邮件发给他告诉我的负责老师。 三天前,平台的技术支持也是物理班的班主任联系我。需要注册,才能拉入群。另外拉了微信群,说明 PPT 的要求,主要是长宽比和不支持动画。我的 PPT 还没有准备好,没有马上办理注册等事宜。 两天前,登陆平台测试。因为想把 PPT 定稿,一直拖到下午。素材虽然现成,但因为对长宽比有要求,图片等需要调整。内容也重新组织一下,顺便删掉了动画。后来才想到,或许不需要删,只是不能用。 登陆后,找不到班主任所说的测试教室,原来下载那个平台软件不对。人家要校园版。班主任给我个下载链接,下载后安装,弹框说系统不对。再问班主任,原来还没有下载完。删掉重新下载。这次能运行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是升级先前版本不对的软件。把那个软件卸载了,再安装,总算成功了。 登陆后开始测试,有些摸不到头脑。工作人员专门打来电话,面授机宜。把 PPT 上传,播放正常。又学习了怎么样播放视频文件。最后还学了如何更新 PPT ,虽然我用的可能性不大。届时如果网络不出故障,似乎可以应付自如。 所用网课平台与会议平台不同,不仅有讲课用的 PPT ,而且还有教师的视频。播放 PPT 的功能有些弱,主要是不能用动画功能。如果有需要推导公式的课还是大受影响,我喜欢公式随讲课的进程适时出来,甚至在必要时出来后再消失。当然可以用翻页替代动画。又限制 PPT 只能 100 页,小于 80M 。 课还没有讲,我自己倒是学会了使用网课平台。这也是种教学相长吧!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4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人之病札记 15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4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力学与实践》“教育园地”的建议
热度 3 Mech 2020-7-21 22:56
我应该算老编委了。我觉得我们期刊的特色和优势主要在“教育园地”和“力学纵横”。特别是教育论文,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力学教学期刊,而相关的物理和机械工程都有,如美国的 The Physics Teacher 和英国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可能的话,教学园地应该扩容。但教学文章多了,会不会又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踢出去,影响投稿量?好在各高校主要认北大核心期刊。或许影响不大吧? 我处理过一些“教育园地”的稿件,质量波动很大。发表的稿件质量其实也参差不齐。我建议以主编或者编委会的名义,专门出个教学文章的审稿指南,规范编委和审稿人的审稿工作。明确《力学与实践》的教学文章范围,要有别于一般的纯教学期刊。我个人理解,就是针对具体力学内容的教材教法等研究。如果是一般教学理论或模式的应用,缺少实质性力学特点,不应该在这里刊发。 我们期刊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跟风,不趋时。当年多数期刊对 SCI 和 EI 趋之若鹜时,我们不为所动。现在风往另外方向吹,我们也没有必要跟。教学文章聚焦于力学教学的实质性基础性问题,争取有助于力学师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要赶时髦,不然风头一过,都会成为笑柄。特别是有关课程思政的文章,叶老师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建议编辑部初审通过的相关稿件都请叶老师处理,这样可能也劳烦叶老师辛苦把关。我们多数编委,对这个问题认识未必到位,不要有所误导。 附注 :这是在年初《力学与实践》第十届编委会第 5 次主编扩大会议上即席发言要点。
个人分类: 发言报道|4003 次阅读|7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0年
Mech 2020-7-19 10:45
1970 年中我满了 7 周岁。跨越式成长,年初是幼儿园大班小朋友,秋季成了二年级小学生。全家住在鞍山市立山区太平村 113 栋 35 号,那栋楼现在已经拆掉了,在原址有中国三冶太平职工小区。 这一年,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离开了幼儿园,插班进入街道办的抗大小学就读,然后随班升入了晓光小学。在升入晓光小学前,跟着母亲去了趟上海,大部分时间其实住在金山。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还是经历的事情比较特殊,这一年的事情许多都有清晰的记忆。当然,清晰的记忆未必就是正确。因为记忆比较清晰,过去回忆过一些,尤其在《忆往昔》系列中,具体有《 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 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 幼儿园小朋友 》《 小学试读 》《 插班入学 》《 抗大小学 》《 不敢下山 》《 童年乘火车启示 》。也有这个系列之外的,如《 借宿康平路 100 弄 》和《 上海记忆之公园行 》。这些回忆也不完全准确,以下有重复也有订正。与前面矛盾的叙述,以本次为准。本年开始,有比较多的鞍山生活场景介绍,我也确实是 7 岁左右才开始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 我从网上地图看,太平村那一片完全变了。现在只有就读幼儿园还在,我们的家、我就读的抗大小学和晓光小学以及母亲上班的太平门诊部都没有了。从相对幼儿园位置,推断当时住处、母亲工作单位 ( 太平门诊 ) 、抗大小学和晓光小学几处原址,如下图所示 路有变化,路名也改了。现在的鞍千路当时分为东建国路和鞍千公路,鞍千公路的零公路处还要往东而超出截图的范围。幼儿园东的南北向路现在叫平山街,当年叫曙光街。曙光街向北走,刚超出截图范围的地方,有当时的曙光俱乐部,主要在那里看电影。家西面南北向的路过去叫晓光街,现在是园林大道,包括过去的园林路、深沟寺路 ( 我离开鞍山时的名称,小的时候还没有,现在又改名了 ) 和晓光街。晓光街东就是在家和路之间,有个卖菜的商店。商店北北面,是家饭店,停煤气时去吃过一两顿饭,是我知道太平村唯一的饭店。从我们家窗口,可以看到商店和饭店的后院。太平门诊南第六幼儿园北那条路,过去一直向东与晓光街相交,曙光街和晓光街之间的路北有家百货商店,是“回”字形房子。百货商店西有家小邮局。邮局有位王姓工作人员,与母亲很熟,因为母亲每月去给祖母和外祖父汇生活费,每人 25 元还是 30 元,当年也是笔不小的款项。人不在,物亦非,真是回不去的故乡。 幼儿园补说 这一年,我离开了幼儿园,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可以说提前出园,也不妨说是中途辍园。幼儿园的事情,在 1968 年时说过些。这个阶段回忆比较难,能记住的事情不多,而且有些片段的记忆也不确定是哪一年。 从幼儿园有小班、中班和大班推测,我是在 1967 年入园。幼儿园是鞍钢在立山区太平村 ( 唯一 ) 的幼儿园,鞍钢第六幼儿园 ( 我曾记得是鞍钢第十幼儿园,但妻子说我们女儿去的才是第十幼儿园 ) 。幼儿园的当时的位置应该清晰而准确,靠近东西向的东建国路与南北向的曙光街交点处,在东建国路 ( 现在与过去的鞍千公路统称鞍千路 ) 北,曙光街 ( 现在似乎叫平山街 ) 西,与原来的曙光中学又称鞍山第五十中学 ( 现在已经没有 ) 隔曙光街相对。往西北方向不到两百米,就是我母亲上班的鞍钢立山医院太平门诊部 ( 现在已经没有 ) 。 《忆往昔》系列中回忆的《 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 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 幼儿园小朋友 》,应该都没有发生在 1970 年。因为这一年很早就离开了。幼儿园的最后日子大体上应该平平淡淡。几乎都适应了习惯了,就像人们现在对待新冠疫情。所以没有什么记忆。 难忘的只有对午睡的反感。下午强制性睡觉,所有小朋友都要在小窗上趟着,而且盖着夹被。我睡不着,还不许睁开眼睛。因此,老师来巡视时,赶紧闭上眼睛装睡觉。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是如何打发躺着的岁月。直到读小学后,我才能幻想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过另一种生活,如同现在所谓穿越。推测幼儿园时只能玩玩手指或者手绢。我一直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强制所有小朋友睡觉,直到我有了女儿。她睡觉时,父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也可以休息。当然,我不否认儿童通常需要更多睡眠。 主要是因为不喜欢午睡,不愿意再呆在幼儿园。对父母积极些的要求,就是我想上学。如果追问为什么想上学,当年我或许会说,不愿意在幼儿园睡午觉。写了多年本子,现在我宁可说,不想在幼儿园虚度光阴了。 小学旁听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我父母很开明,特别是我小的时候。多数时候愿意听孩子的意见,也愿意跟孩子讲道理。既然我特别想上学,毕竟我年龄还小,能不能行,要试试才知道。据说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适应快。当时的说法,现在可能也成立。 父母让我先跟隔壁邻居王老师去她的班上听课。她任教的晓光小学,就在我们家楼下,楼门到校门,一百米左右,而且不用穿马路。正好教到汉语拼音。父母那代人没有学过拼音,他们就让我去旁听王老师的课,学拼音。王老师本来是体育老师,但当时在教语文课。也就是说,我最初的语文课,真是体育老师教的。 王老师领我到学校。安排我在教室第一排的空位置上坐下。听课没有什么,幼儿园应该也上过课。下课我去上厕所。可能是第一次用北方的旱厕,莫名惊诧。过去上公园可能也用过旱厕,但我没有印象。幼儿园是冲水厕所。小学那个厕所,又臭又脏,苍蝇乱飞,真是童年噩梦。 回到教室,更震惊地发现,我的座位被一个男生占了。当时我看真正的小学生,都很高大。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走过去,请他起来,说这是我的座位。那个男生看着我问,“你是谁呀?要干什么?”现在想想,这两个问题很哲学,真不太好回答。我当时想报出名字他也未必知道。因此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就是来跟王老师学两个拼音呐!”那个男生听了似乎也有些懵,只是说那是他的座位。我怕没有座位不能上课,很着急,就动手拉他起来。我使出洪荒之力,他自岿然不动。我更着急了。顺便一提,稍微大些,听母亲读了《红楼梦》说其中句话,“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不相信。稍微大些的小学生就拉不动,很多事情非拼命就能成。 这时候,那个受王老师委托照看我的学生过来,把我领走了。原来我记错了教室。从厕所回来走到隔壁去了。王老师后来说我去打扰的学生真不错,我都动手拉人家了,也没有还手揍我一顿。真正读小学时我还专门分析过,当时为什么会看错教室。教室在平房中一字排开。我从山墙这边看过去,视角非常小,因此把第二和第三个教室搞混了。这或许与我在厕所受了惊也有关。 记忆中,我第二天就没有再去,但不肯定。不管怎样,我的小学旁听很快结束。结论我不知道。可能是父母觉得我连教室都找不到,不宜上学。也可能是王老师觉得我太丢人了,不带我去了。还可能是父母同意我上学了,但需要先读街道办的所谓抗大小学。我现在已经记不清这次旁听与后来读抗大之间隔多长时间。如果隔的时间长,就是 1970 年之前的事情了。我觉得隔的时间不长。 我自己对走错教室这个事故倒是不很介意。我从小就能原谅自己,所以不是有大出息的人。对于插班旁听没有任何抵触,也不觉得多么荣光。后来初中、高中和大学也都有插班旁听的经历。不知道“插班”与后来的“破格”是否有因果关系。不明觉厉,细思恐极。 抗大小学 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人们对未来预期向好,小孩出生比较多。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多。小学校舍的容量不够。因此一年级不在正规小学读,在街道办的所谓“抗大小学”。当时不知道名称的由来,后来知道“抗大”是抗日军政大学的简称。在真正的延安抗大,讲课的是中央领导,听课有从前线归来的战斗英雄也有来自大都市的电影明星。那个借用名称多少有些滑稽,甚至是种讽刺,正如那时的生活。 晓光街道抗大小学在晓光街和曙光街之间,与我们家隔着晓光街,东西方向上大致在我们家和母亲上班的太平门诊部之间,但南北方向上不在一条直线,学校离东西向的东建国路更近些。从家里到学校正常步行大概五、六分钟,比去幼儿园稍微近些,到门诊更远需要十分钟。 父母同意我上学要求的时候,早过了秋季入学时间。春季学期开学已经两个来月,期中考试刚刚考过了,推测应该是 70 年 5 月上旬。我要上学,就是插班生。母亲领我去街道的抗大小学。当时好像也没有严格的学籍管理,老师说考试,如果合格就入学跟着读。 当场就考语文和算术两门课。似乎就是用班上才考过的期中考试的现成题目。成绩记不准了。语文好像是 50 多分,没有及格;数学 60 多分,算是及格了。成绩虽然不好,但老师觉得孺子可教,就同意收下我就读。这样我就开始上学了。现在想想,那位老师也是设定我人生轨迹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是所谓《 人生的敏感性 》,但当时没有意识到。很多重要的事情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而有些当时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回头一看其实鸡毛蒜皮。 晓光街道抗大小学里老师好像只有一位,就是同意我入学的老师。姓刘,名字我忘记了,真不好意思。形象现在已经很模糊。从我尚有的依稀印象,应该是美女。刘老师是后来所谓的知识青年再后来的待业青年,因病没有下乡,属于街道管的人。可能是高中毕业生,就给街道里的孩子当一年级老师。刘老师多少 也 有些公私兼顾,她弟弟就在班上,便于照看。 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没有桌椅。桌子是用水泥垒的方台子。事实上,我的记忆台子是泥的,黑乎乎,凉冰冰。但妻子说她记得是水泥,我们不是去的同一所学校。我刚入抗大时可能还分不清楚泥和水泥。凳子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如果我没有记错,需要每天从家里带,而不是放在教室,因为教室有两个班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上课。只在抗大呆两个多月,而且没有经历过冬天,想必少吃了些苦。 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算术我应该已经都会了,虽然入学考试也只是及格。具体学了什么,我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语文的课文没有印象,学过拼音,但据隔壁王老师说教得不准确,把不该出声的 ( 类似于英语中清辅音 ) bpmf 都发得很响。连体育老师都知道抗大小学语文教得不好。还能想起来的是朗诵“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感觉怎么样,我觉得背诵下来很容易。那真是童子功。现在当然背不全了,但仍有许多片段能脱口而出。“老三篇”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论语》。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这代人都能熟背“老三篇”,就像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背《论语》。 我年龄小,入学又晚,所以同学中没有什么朋友。同学也记不住,除了三个打架大王。看来当王是容易被人记住,那怕是打架大王。杨文清是大王,住在我们家楼上。很少来上学,更像所谓的社会青年,虽然只是小学生。读小学时他仍然是同班同学,仍然不大来上学。二王是刘姓同学,名字我忘了,我们老师的弟弟,也是我们班长。后来升小学我们没有在一个班,所以印象不深。王敏胜是小王或者三王,我们副班长。他看上去有些文质彬彬,住在我们旁边的楼 115 栋。小学我们还是一班,他好像还是副班长。我们关系不错,在小学里还配合老师上演过一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戏,应该是成为典型的肇始,明年再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能称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三王打架,也许是我入学前已经抗大论剑,决出高低了。事实上,我不记得看到过任何人打架。我也不记得有任何人欺负过我,当然我也没有欺负过人家。总体上,就是与同学交往特别少。 读书之外的学校生活都记不住了,只是有一次刘老师领我们班上山印象很深。走十多分钟,就到最近的炮楼山下。山上有些碉堡工事,是钢筋水泥的方形掩体,有相当部分在地下,不是电影里看过的那种日军圆形炮楼。后来网上查些资料,才弄清楚工事的由来。碉堡群由日军建于 1943 年,是高射炮阵地,用于驱赶轰炸昭和制钢所的美军飞机。说“驱赶”是因为高炮射程远低于飞机的最高高度。阵地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有三个高射炮炮台和一个探照灯台,地下是指挥所和弹药库。暗堡和各炮台之间由弯弯曲曲的坑道连通。顺便一提,鞍山有不少日军留下的碉堡群。从西沙河碉堡往东南,是立山水源地碉堡;再往东南,是凉亭山碉堡群;从凉亭山碉堡群向东,是孟家沟碉堡群;再向东,就是炮楼山碉堡群;从这里再向东南,是对炉山碉堡;再向南,就是玉佛山风景区碉堡群;再向东南,是铁架山碉堡;鞍山城区西部,从南向北,依次是红旗堡碉堡群,二台子碉堡,双龙山碉堡群。读高中时爬过的立山的凉亭山 ( 在当时的立山公园内,现在叫孟泰公园 ) ,但记不准是否看过碉堡。 那次老师领我们上山后就要下山。我发现下山的路很陡,不敢走了。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很有道理。刘老师见我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只好背着我走。虽然我比同学小两岁,但是个胖子,体重相当可观。刘老师二十来岁女孩子,也真是不容易,想想老师真是好人。不敢下山,固然是胆小。但能说出来自己的害怕,未尝不是种勇敢。七岁看老,我现在可能也是,非常害怕物理方面的危险,但如果只是心理上的,就无所谓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虽然鞍山雨水比较少,但也赶上过放学时下雨。学校回家过去估计要五、六分钟。在母亲单位和我们家之间,但不正好在路上。母亲常讲的故事。一个下雨天,她中午回家吃饭,等我放学。等来等去也没有回来。因为下午还要上班,所以很着急。就迎出来,看到我的同学们,就问看见我没有,都是说在后面。迎出去好远,看见我在小心翼翼地淌水。母亲问,你怎么走得这么慢?我解释说,水下面有坏孩子挖的坑,因此我走每一步,都要先用脚探一下,免得落入陷阱。我一点儿也记不得这个事情,只是听我母亲说的。这确实符合我的性格,慢些没有关系,不落入陷阱就好。长大后回想起来,那简直是新人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所产生恐惧的缩影,水浑坑深。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其实是想多了,水可能有些浑,但并没有坑。 抗大小学新生入学应该是 1969 年秋季,我实际上是跳了约 0.75 级。后来女儿青出于蓝,完整地跳了一级,读完一年级第一学期,经过考试读二年级第二学期。我当时还没有到 6 周岁,比班上多数同学小一两岁。可惜辽宁的小学,一度把秋季班毕业改春季班毕业,后来又改回来。两次改我都赶上了,就多读了一年。虽然比身边的同学还是小一两岁,但跟南方的孩子基本上就同岁了。如果辽宁不折腾改学制,我在 79 年 15 周岁上参加高考了, 19 周岁时毕业留校教书, 60 岁退休时从教已经满 40 周年。现在只能在从教第 40 年上退休。 虽然没有发现读书有多大意思 ( 也不痛苦 ) ,也没有玩得来的小朋友,但上抗大小学仍很开心,主要是白天不用再睡觉了。我后来一直没有午睡的习惯。不用睡午觉,这是我通过考试入学才争取来的权利,当然不会轻易放弃。现在要是睡午觉,未免要感慨,辛辛苦苦五十年,一下回到上学前。当然,等我更老些,对睡午觉就也许就不那么排斥了。返老还童,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更广义些讲,在不到 7 周岁时,考试改变了我的生活。不需要再勉为其难地在幼儿园睡午觉了,而且在条件艰苦的街道抗大小学只呆了两个月。凭借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后面的人生之路从那时就露出了端倪。尽管我并不擅长应试,更不喜欢考试,但对我而言,真是没有其他比考试更快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成长并不是不再需要考试,而是对考试有了更广义的理解。有些学霸后来不太适应社会,除个别天才外,主要是不能与时俱进地拓广考试的含义。广义的考试就可以是学术工作,是现在正在作的事情。是否擅长不知道,至少自己还喜欢。不管主观好恶,客观地看,对个人而言,学术工作本质上与 50 年前的入学考试作用相同。所做的事情大概率不能改变世界,但使得不止我一人的个人愿望得以满足。 上海之行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 1970 年回上海一趟。有时候把 70 年和 73 年两次弄混, 70 年是母亲带着我去,没有拍照; 73 年是全家去,拍了许多照片。后来又意识到,带有推测的成分, 70 年去上海的时间应该是在暑假里,这样没有学校请假的问题。我们去时乘火车在天津换乘。到上海先住伯父家几天。然后在徐家汇乘长途客车到朱泾,住在阿姨家。在朱泾呆的时间比较长,具体记不准应该在一个月左右。回上海住在康平路二姑妈家。从那里乘火车在沈阳换乘回家。这里只说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情。 去程在天津换乘时,我看到一个鱼池,想停下来仔细看看。母亲让我赶紧走,说买了票再看。小时候比较听话尤其是出门在外,就没有停下。后来到窗口,果然是最后的票还是最后的座票,反正去晚了可能有麻烦。这件事情,母亲后来又提过好几次,想说明一定要听她话,如果不听话就不行了。我当时是听话了,但她在买了票之后并没有领我回去看。当然我也没有提出要求。这个童年经历,其实是后来很多事情的预兆。过于贪恋过程,动作慢了,结果方面可能会错过很多;过程太匆忙了,不论结果是否理想,难免还是感觉错过很多。这是人生的两难,真很无奈的事情。 到上海先住在南市区老西门方斜路的伯父家。那是典型的石库门房子。伯父家卧室是长长的一间,中间用些箱子做隔断,就可以算做两个房间。我们睡在里面的床上。伯伯和伯母睡外面。厨房在楼的天井另一侧,没有窗,烧煤球炉。马桶也在厨房里。当时自来水龙头在楼下的天井里。同层楼上还有奶奶家和大姑妈家。奶奶住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在伯伯家厨房隔壁,门对着伯伯家的门,但走过去经过悬空在天井中的木天桥。大姑妈家在伯伯家这侧,是个套间,在小门厅烧饭,门厅旁有个小储物室,过去是佛龛。门厅还有楼梯上去,有个大晒台。晚上有人在上面纳凉。 伯父过去在天津海关当会计,退休后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每天晚上都要记账,并把钞票粮票等按某种顺序整齐地叠放在一起。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去了长春光机所,后来在激光界有些名气。次子在上海某纺织厂当工程师,年龄职级都跟我父亲差不多,但上海工资高,所以实际月收入多几元。女儿在贵州遵义工作。我去的时候,长春那个堂哥把儿子小龙放在上海他爷爷家。虽然他叫我小爷叔,其实我们年龄差不多。都说北方话,真是一见如故,一起玩得很开心。堂姐也把大女儿钱虹放在上海她姥爷家。她四岁左右,喊我小娘舅。小龙和我都不很待见她,玩不到一起去,还经常要哭,小女孩真麻烦。记得她成天用上海话喊,“外婆呀,外婆!”小女孩也有性格差别。三年后再去上海,又碰到钱虹,那次还有她妹妹,也是四岁左右,就没有那么爱哭。大龙别后断了音讯。钱虹在武汉读本科和硕士毕业后,在上海高校任教;又在上海大学读了在职博士;然后当了教授,是校核电仪控专业负责人。除了跟小龙在家里疯跑外,母亲伯父伯母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去趟西郊公园看动物。母亲说过多次,钱虹常让她外婆抱;母亲看嫂子年纪比较大,只好勉为其难替她抱;这时候我就开始闹人,也说走不动了,要求抱。这很反常,除非发高烧没有力气,我不喜欢人家抱着走。这个事情我印象不深,但能理解自己那时的心情,是帮母亲维权。就像在 1966 年 ,母亲拿烟给父亲同事抽,我试图维护父亲产权而大喊,“那是我爸的!”不同只是人长大些做得更有效。推测当时内心的逻辑是这样,游公园应该自己走,不想走让她自己姥姥抱跟我没有关系,但让我妈妈抱不公平。 在上海的时间应该不长。伯伯和伯母按年纪更接近父母的长辈,母亲住在自己妹妹家更安心些。上海到朱泾有长途汽车和江轮两种方式。其实我更喜欢江轮,但母亲觉得乘汽车快。当时金山大桥还没有建,长途汽车需要摆渡。我们一大早就去了在徐家汇的长途汽车站。排的人很多,估计有几十甚至过百,但都是等有位置的坐票。母亲归家心切,买了站票,价钱相同,我们排在站票的最前面。这时候我注意到离排队的地方不远,有个小吃店,卖小馄饨。就问母亲要钱去吃。如果车来了,随时就回去上车。上海那种几乎没有馅的小馄饨,汤很好喝,一角左右 ( 到底是一角多还是不到我记不准了 ) 一碗。免费的辣椒水,我放得有些多,辣得满头大汗。吃完车还没有来。车来后,等座位坐满了,我们首先上车,站到司机后面,有横杆可以扶手。发车时站着的人很少,但后来陆续有人上来,车也变得很拥挤。好在我们的位置前面只有司机,没有顾客,还不是太挤。到渡轮时都下车,车与人分开摆渡。重新上车时,没有最前面的站位。好在摆渡后离朱泾镇已经不远了。事后反思,当时方便快捷,买了站票,后来人多了挤得挺难受。不如开始多等一会儿,排座位。这就是老子所谓“多易必多难”,不可不察。 在朱泾,我们住在母亲的大妹妹家。她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当年二妹妹在江西,其他弟弟妹妹都在朱泾。外公还健在,但不住在一起。阿姨姨夫都是普通政府工作人员,不是领导干部,但我们住的地方据说是县委大院,其实是过去当地大户的房子。白墙黑瓦,房间又高又大,很气派。但生活并不舒服。房间里没有煤气也没有下水。烧饭炒菜用煤球炉,大小便用马桶。房子外面有公共厕所。房子比较特殊的是屋顶上有窗,就是开着天窗。 或许是暑假,表哥也不上学,可以陪我玩。有次表哥捉到几只知了,放在一个特殊的盒子里,那个盒子原来可能是放钟用,盖子顶面是玻璃。这样盖着盖子仍可以看盒子里的知了。不幸的是,几只知了很快就死了,像没有生命的东西般在盒子里滑来滑去。表哥和我以为盒子里没有空气,把知了闷死了。就打开盒盖,想看个仔细。不料那些知了居然振翅飞起,从天窗逃了出去。 30 年后,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也有类似的经历。记录下来,在《当代学生》上发表作文习作《 捉蝉·看蝉·放蝉 》。与表哥也有怄气的时候,或许一两次吧,原因已经记不清了。但有次阿姨因为我们不和她自己哭了,当时我真是莫名惊诧。 常言道,“七岁八岁讨狗嫌”。虽然我觉得自己算是很乖的孩子,也未能免俗。阿姨比较怕我在床上跳。鞍山都是铁床,坚固结实,别说小孩,就是大人在上面折腾也安然无恙。南方都是棕床,不是很结实。我玩得高兴了,就从地上跳上床,跑着从床另一侧跳到地上。阿姨白天要上班,不能总看着床。就把褥之套布撤掉,剩下棉花胎放在床上,以起警示作用。是否有效,我不记得了。 虽然我小,但偶尔也口吐金句。亲戚们都能记住我当年的名言,“凡是梳小辫子的可以欺负。”当年家里还梳着辫子的有小阿姨和表姐,母亲和阿姨都没有辫子。这或许是我对女性分类的第一次尝试。推测我说那话是鼓励表哥,不要怕她们。我并不会欺负人,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受过欺负。因此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像尼采说, “Du gehst zu Frauen? Vergiss die Peitsche nicht! ” 也只是出语惊人,过过嘴瘾。 那次去朱泾,姨夫不在家。后来知道,他“受冲击”,在学习班里,或许接近后来的“隔离审查”以及再后来的“双规”。舅舅带着表哥和我去探望过一次。似乎在条船上干活。水上有种浮着的植物,据说捞起来可以喂猪。大人没有解释,我并不清楚姨夫的处境。当时只是觉得有船有水,挺好玩。 乘车回鞍山前,先要在上海落落脚。我们去住康平路 100 弄的二姑妈家。应该说是表姐和表哥的二姑妈。后来知道二姑妈与我母亲也有某种我弄不清楚的亲戚关系。我很意外,那意味着阿姨和姨夫是远亲结婚。那里的房子都比较大,一个单元有四、五个卧室,卫生间有两间,其中一间有浴缸。后来读王小鹰的小说,其中有即将结婚的上海女青年,想象把朋友家的卫生间改造成婚房,我就想到二姑妈家的卫生间,好像真可以。徐汇区康平路的住房和南市区方斜路的住房,就是我对上海所谓“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最初直观印象,虽然南市区的石库门房子比闸北的棚户区还是要好多了。当时除了二姑妈,单元里还住着另外一家。房间怎么分的不清楚,阳台上横着拖把,算是两家阳台的分界,印象比较深。反正我们到后好多人睡在地板上,很热闹,也觉得挺有意思。在那里第一次吃了膨化的年糕片,但是 70 年还是 73 年我记不准了。膨化年糕片很香,后来吃炸虾片,总便让我想起那时吃的膨化年糕片。 当时还小,不懂事。后来知道,二姑父在文革中也“受冲击”,在学习班不能回家。房子也被人家占去一部分。我们去的正是时候,求助变成了支持,无意中站对了队。二姑妈认为我们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没有与他们家划清界限,是正派的人。这样无意之间成就了患难之交。真是好人当得全不费功夫。顺便一提,我一直对所谓好人缺乏敬意,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好人,干不了坏事的人。在二姑妈心目中,我还有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不仅以后随时都欢迎我们去了,而且后来提供给我大量当时鞍山不容易买到的书,如全套 17 本上海科技版《数理化自学丛书》, 4 册 Essential English by C.E.Eckersley 和 4 册 New Concept English by L.G. Alexander 。 返程火车在上海真如车站始发,我们乘到沈阳,但记不准沈阳是不是终点。晚上开车,两夜一天, 36 个小时。或许记得不准,反正时间很长。表姐和二姑妈的女儿 ( 我称为狄坤姐姐 ) 送我们。她们还带了只西瓜让我们在车上吃。狄坤姐姐后来到东北插队,随着他父亲“解放”,她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读书,毕业后留在同济教书,力学教师,是我的同行。在东北农村,与也是上海知青的资本家儿子恋爱。非常曲折的故事,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婚去了香港。 2002 年她已经移民加拿大,我去过她家。那是最好次见面,她也到过上海,但我没有见到。言归正传说归程,我们有坐位,刚上车时人不多,大家照顾一下小孩,我还可以躺在椅子上睡觉。等我们想吃西瓜时,西瓜熟透烂得都是水了,据说是在火车上振动催熟了。后来火车就变得非常拥挤,站满了人。晚上椅子下面都有人趟着睡觉。好像上厕所都去不了。 第二天晚上,车路过沟帮子。那里的烧鸡很有名。母亲买了只,推测本来是就要在车上吃的,但我说带回家跟爸爸一起吃。长期乘车,很饿,也很馋。那只鸡更是格外香。我就跟母亲说,我先尝点儿。尝了,更想吃。先是吃条鸡腿,然后又吃其它部分。后来我说给爸爸留只鸡大腿让他尝尝就可以了。等仅剩下鸡大腿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吃。终于全部吃掉了。等鸡都没有了,想到自己留烧鸡给爸爸吃的愿望完全落空了,我就哭起来。妈妈问我哭什么,我没有好意思说吃完鸡后悔了,只是说想爸爸了。她当时还很奇怪,出来一直不想,快要回家了怎么还哭了。其实我哭的是自己如此地不争气,至少在潜意识中,极为沮丧地意识到,那些善良愿望、坚定承诺、对父亲的爱甚至尊严体面,通通都加起来,居然都敌不过一只烧鸡的诱惑。那是种极其令人绝望的挫败感。长大后读到朱熹诗,“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深以为然。在火车上被烧鸡挫败时是七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自己不是那种有本事逆转人性的人。既然经不起诱惑,只能远离诱惑。 非常奇怪,回上海一趟,居然没有照片,真是不寻常。推测原因是这样,母亲不碰照相机,上海只有堂哥 ( 伯伯在上海的儿子 ) 拍照,但他没有与我们一起出去玩。朱泾要不就没有人拍照,要么就是姨夫拍照但在学习班不能回家。 晓光小学 秋季学期开学,升入晓光小学。刚进小学的事情已经记不清了,至少没有闹出走错教室那种笑话。有些能想到的事情似乎发生得比较晚,留待明年后年再说吧!这里只说说小学位置等背景,以及老师和同学的概况。 晓光小学原址的位置如开篇的地图标注所示,现在已经开发为住宅小区。学校其实在太平村的边缘,也是立山区的边缘,几乎可以说是城乡结合部。北面和东面都是农田,百米左右都有条水沟。那是鞍山城区立山区和郊区千山乡的界河。沿着界河往南几百米,有座桥连接当时的东建国路和鞍千公路,也是鞍千公路零公里处。后来就读的三十中学在郊区,就沿着鞍千公路往千山方向去,靠近鞍千公路一公里处。 七十年代还有些“武斗”的遗风。我所在的地方就是太平村,也许还有其他名字,我不知道。水沟对岸的区域,我们叫地号 ( 音 ) ,不知道是不是种蔑称。太平村与地号的孩子们处于战争状态。在东建国路南侧区域,叫作道南。道北与道南的孩子们也处于战争状态。三足鼎立,类似当年的中国与美帝和苏修关系。这种相互间的恐惧和陌生,要用当今世界的国家类比,我能想到的只有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我们不去道南,所以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北面水沟对岸也有所小学,太平小学,现在还在。隔河遥遥相望的两所小学,简直是两座兵营,刺激着对方。小孩子们向对方射弹弓扔石头,其实对方远在射程之外。只是那时候小孩子还单纯质朴,没有在自己人中揪内奸。后来我也朝水沟对岸扔过石头,基本上相当于体育锻炼。但没有射过弹弓,怕不小心打了人家眼睛。我父母教育我的要点包括,不要伤了人家,要赔很多钱。我们家应该算是当时当地的高收入,很怕被别人讹上。其实我很文弱而且笨拙,没有被别人伤着多少有些幸运。 那所学校主体是南北向东西延伸的三排红砖瓦房。每排房子中间有拱形门道可以穿过。门道两侧都是办公室,门开在门道里。那些办公室都是比较重要的部门,例如工宣队师傅的办公室 ( 大致相当于校长办公室 ) 和红小兵大队部 ( 相当于现在的团委或者学生会 ) 等,当时的教务处叫什么我忘记了。其他的房子门开在外面,朝南开,都是教室和教研室。学校正门在南面。正门和从南数第一排房子之间有块空地,冬天拣粪的时候堆着学生交的粪。从南数第三排或从北数第一排的北侧,有个操场,可以开运动会。操场南面对着房子的门道处,有领操台。大约在中间排房子的东面几十米,有旱厕所,学校唯一,师生共用。前面说插班试读,就是在中间排房子东面第二间教室。东面和北面都是农田,好像也没有墙。西面是住宅区,对着 115 栋和 117 栋,我家所在 113 栋在学校西南。南面外面有块空地,然后是个澡堂和当时所谓房产处,负责我们所租公房的维修。 说句题外话,那个澡堂我们家人从来没有去过。澡堂每周四天对男士开放,另外三天对女士开放。我曾对小朋友冯宝东说,男的多一天说明男的脏,要经常洗。他反驳我说,是女的脏,他听澡堂工人说女的洗过后清理澡堂太麻烦,所以少开放一天。我竟无言以对。后来我自己看科学哲学,提到证据污染,就是理论框架影响实验解释,马上想到小时候那段对话。不过这段话不会在 1970 年,我们刚同班,彼此还不熟悉。 学校里编班学军事化管理,叫 x 连 x 班,但具体的数字我记不住了。按照军队建制,应该是 x 连 x 排。假如那样的话,班长就叫排长,班主任老师要叫排主任老师了。我印象中并非如此。 班主任好像同时讲语文和算术,常识、体育、美术、音乐有专门的任课老师。刚去好像还没有常识课。其余几位任课老师完全没有印象了。我们的班主任是咸老师,如果我没有记错叫咸玉兰,但不是很肯定。姓咸非常肯定,因为四年级时我们换了班主任,叫闫老师。有次我突然有了灵感,大喊“咸盐”,被闫老师批评了。因为批评反而牢记。咸老师是高大结实的中年女性,神情严肃,不怒自威。看不出喜欢那位学生,至少不能算喜欢我,当然也不至于讨厌我。幼儿园的老师都喜欢我,后面的闫老师也喜欢我,小孩子有自己的感觉。不介意他人喜欢不喜欢,但并不意味着不知道。四年级前在咸老师班上,我能想到的事情都是与小朋友玩,课堂学习有关的事情极少。四年级后在闫老师班上,还能想起好多课堂上的事情。不知道主要是我长大了,还是与两位老师有关。当然,在闫老师班上我也捣过些乱,包括 1975 年 制造起“爆炸案”。孔子说小人难养,也不无道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闫老师“近”而咸老师“远”,我或许有些“不逊”,但好像并没有“怨”。 整个小学期间多数同学没有变,虽然有些转学走了,也有些转学进来,转进来的更多。班上同学有些是抗大小学的同学,如二王杨文清和三王王敏胜,杨还是不大来上学,王还是副班长。同学基本上是我们那个房区就是 113 栋、 115 栋和 117 栋,都是三层混凝土结构红砖楼。我所在 113 栋是东西向一字形楼,中间和两侧二三层门朝东开,两侧一楼门分别超南北开。旁边的 115 栋,是 L 型楼,有朝西的中楼门和朝北的东楼门以及朝东的北楼门。 117 栋似乎也是 L 型楼,具体记不准了。我有些印象多数是一起玩过的同学。杨文清、王艳和汪艳在 113 栋中楼门的三楼,于影一楼,我们家在二楼。冯宝东家在南楼门一楼。 115 栋中楼门同班同学有张柄伟、张朋高、许云峰、白朋、邹广文和名字忘记了的高姓男生。东楼门只记得周思铁。北楼门有于晓光、姜文茂、关立杰、曹宏光和韩姓男生。 117 栋的同学只记得罗俭和何跃安,不知道具体住在什么位置。 也说说没有一起玩过的女同学。咸老师当班主任时班长是住 117 栋的李俊萍,我们坐过同桌。她父母都是我母亲不同科室的同事,后来她本人也是我母亲同科室的同事,因此最早她可能也来家里玩过。后来我们的关系就不好了。另有位同桌是王姓女生名字记不准了,似乎叫王秀萍。其他女生都是后两年才认识,因为闫老师当班主任后我当班级的学习委员,后来因为 1975 年 “爆炸事件”被免职。闫老师当班主任是住 115 栋的李威。李威和我都是后来闫老师喜欢的学生,我们两人有工作关系但不记得打过什么交道。我似乎有些烦她,诛心而论,应该是有些竞争或者争宠。我认真反思过,有这种接近妒忌的情绪只有两次,还有次是 1978 年 初中快毕业时。能想到的女生还有高年级时与我一起当班级学习委员的曹素娟,她负责收发作业之类日常学委工作,我没有被免职时好像也没有什么具体事情,可能有些类似助教的工作。女生班干部还有欧玉娟,初中也是同班同学,那时打交道更多些。 简单说说与同学的关系,以后或许还会说到。 张柄伟是我最初的好朋友,后来搬家转学走了,走之前已经只是普通同学了。姜文茂曾经是好朋友,但后来反目成仇了。于晓光和周思铁一直是不错的朋友,但算不上最好的。张朋高升入初中后关系很好, 1976 年 那篇说过。后来在学校军乐队,于晓光和何跃安是大鼓手,关立杰和曹宏光是号手,都可以算同学兼同事,但八位铜鼓手的女生有没有同学,我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曹印象比较深,是少有的没有什么过节但就是不喜欢的同学。 许云峰同学两次让我感到意外:一次是读《红岩》其中的重庆工委书记名字完全相同;另一次是听说的悲剧,马车爆胎,他正从旁边经过,被弹出什么东西正击中头部,不治身亡。白朋在同学中有些足智多谋的意思,象棋下得比我好,一起玩过,我们从来不是朋友。邹广文本来也想没有什么印象,只是咸老师有次在班上批评他,“ 邹广文最近有点 ...... 水。 ”意思推测是说他自由散漫,这是我专属的缺点。那个“水”字用得让我难忘。随便一提,只有朋友才给签证,可以到我家里玩。同楼的或许是例外,同楼的男女同学都来家里玩过。不是同楼的女生可能只有李俊萍来过,但次数不多,而且很早,所以也不很肯定。 升初中时,有部分同学去了离家更近而且在市区的五十中,多数同学包括我去了一公里外在郊区的三十中。前面提到的于影、冯宝东、张朋高、白朋 、邹广文 、周思铁、罗俭、欧玉娟还是同班同学,王艳同校但在体育班。 整个小学期间,都是上半天课,叫二部制。因为教室少,两个班合用教室,放学时要把书包文具等都拿走。上午上学和下午上学过段时间轮换,至于轮换的间隔是周还是月,现在想不起来了。这样才有了课外生活,有了交往和玩耍的小朋友。 顺便一提,我升入小学时,仍有人记得我旁听的事情。在学校里,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见了我,就八卦说,“那个学拼音的小孩儿又来了!”当时还没有上演样板戏《沙家浜》,不然我可以对句胡司令的台词,“这回来了就不走了!” 照片 也许是因为我上了小学, 11 月生日前半个月,父母领我去趟二一九公园。本年度的三张照片都是那次拍摄。因为是父亲拍照,所以没有与他的合影。照片中的灯芯绒夹克是在上海买的童装。当年鞍山的衣服都非常单调,从来没有见过别人穿种异类的衣服。我小时候居然曾在着装上如此时尚!会不会如钱锺书在《围城》中所讥讽,“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手里拿的手枪我还记得,是所谓喷火手枪,里面有电石,扣动扳机能发出火花,但晚上才能看清楚。也是从上海买的玩具。带的领袖像章,是当时时尚,未能免俗。带的臂章,是“红小兵”臂章,到了小学才能加入,但似乎是人人都加入了,所以没有印象,前面说小学时也没有提到。初中的“红卫兵”似乎是分批加入,我在第一批,班上有十多个人。因为稀缺,所以还有些印象。 1970 年的回忆就到这里。这一年可能在我童年最重要,或者说是童年结束,少年的开始。春天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秋天已经抗大小学毕业,成为二年级小学生。还有若干清晰记忆片段的上海之行。从回忆看,已经有了自己日后行为模式的雏形。七岁看老,“古人不余欺也!” 过去已经写过 40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9 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9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7832 次阅读|5 个评论
牙床疼:用药一周
热度 1 Mech 2020-7-12 22:52
不知道为什么,前面偏右的上牙床疼了。 开始时只是隐约作痛,基本上没有感觉。只是咀嚼时有食物摩擦到会疼。推测是口腔溃疡,也可以认为是上火了。仔细想想,真是有不开心的事情。只能安慰自己,破财消灾,否极泰来。对牙床则是静观其变。感觉几天后变严重了,没有摩擦时也有痛感。于是看家庭牙医。 从自己以往的得病经验看,牙床溃疡以外敷较为有效。因此求喷霜类药物。不幸的是,没有。牙医给我两个选项,要么用含片置于疼痛处,要么口服抗生素。我对含片没有信心,那种抗生素过去用过,对口腔消炎有时效果不错。多数时候,还是要让脓包肿起来,然后破了,就好了。 晚上吃了抗生素,第二天早起,感觉很好。后来发现,其实早上感觉都挺好,并非用抗生素后的改善。第二天白天发现,情况稍有恶化。隔着嘴唇从外面压迫牙床都有痛感。 第三日,只服了两次。剩下的药只够一次,正好白天不在家,晚上服药。 第四日已经是端午假了。牙医仔细翻翻抽屉。不仅找到了要口服的抗生素,而且有可以外敷的抗生素,还有喷霜。我情愿用喷霜。早上口服抗生素,刷牙漱口后喷霜。除了牙床可以看到溃疡外,下嘴唇也溃疡了。仿佛咬了下嘴唇一下,但不知道是咬了肿了,还是因为肿了才咬到。本来准备晚餐后再服药喷药,但晚餐后全家一起看电影。忘记了。 第五日早餐后口服抗生素。喷药时检查,下嘴唇的溃疡基本好了,相当于已经结痂;上牙床的溃疡面也缩小。如果情况不逆转,翌日停抗生素。 第六日只用外敷药。下嘴唇的好了,上牙床也好转。牙医有新的诊断,牙床只是表面的溃疡,并非由牙根化脓等引起。因此没有必要口服抗生素,反正已经停药了。 第七日还用外敷药,但早上用过就忘记用了。后来索性不用了。 最奇怪的是,牙疼后,人 似乎也有些疲乏。白天犯困,晚上沾枕就睡着了。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内在关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疫时记事:微澜六月
Mech 2020-7-8 22:56
虽然境外疫情依旧仍有起伏,不是很关心。美国停了 J1 签证,看来出访计划彻底告吹了。境内总体上还是向好,让人放心。只是北京出乎预料地出现后浪,虽然及时控制,还算波澜不惊,仍形象地告诉人们何为抗疫的“常态化”。 疫情中也出了几趟差。不同地区政策各异。以上个月宾馆的早餐为例,深圳不提供早餐,据说是管理部门直接封了;南京完全正常,只是在餐厅入口处测体温,并提供消毒用品;杭州早餐不能堂吃,打包送到房间。南京恢复的动作大而且快,所以受疫情影响最小。我自己感觉,疫情目前并非是现实的影响,而是潜在的威胁,或者说不确定性。目的地和始发地如果突然出现疫情,健康码变了颜色,会有很多麻烦。所以,一动不如一静,尽量减少流动。 零零星星在网上讲了两次课。上旬讲了过去讲过多次的硕士生力学前沿课,还是讲非线性隔振。其实有些新的工作,新的认识,但还没有来得及整合进课程。下旬是全新的一次课,《 非线性振动及其在减振隔振中应用 》,具体过程见《 人之病札记 15 》。 参加一次博士生面试。考生线上,考官线下。规矩很严,全程录像,每人要问满半小时,不能讨论,不能评论考生回答是否正确,每人独立打分。也参加了求职者的线上面谈,没有博士生面试那么严格。 在日常生活中,疫情彻底改变的或许只有一样,就是每日步行时间。过去都是傍晚。现在有时候早上,有时候中午,有时候还是傍晚。有时候,早上走了,晚上又走;倒是中午走时,早晚都不走。现在有条新路,主要是穿过华山绿地的方向不同,过去是东西向纵穿,现在是南北向横贯。 端午节女儿陪我去养老院。还是事先要预约。在我提议下,步行过去,路上聊聊天。进门仍要看绿码,并且要洗手消毒。比过去稍有松懈,没有给脚消毒。我随口问,“今天怎么没有洗脚?”女儿吐槽说,“还要洗脚?怎么不来个大保健?”见到母亲,似乎把女儿当成了我,很开心地对她笑,但不太搭理我。真是老得连自己孩子都不认识了。出来时,我向女儿证明以往确实有给鞋消毒的程序,那位工友拿起喷壶,问她是不是要消毒。我们都说算了。端午节在家又玩次《人生履历》,这次我在三人中最高,女儿还是最低。女儿说玩得太烧脑,简直要影响她加班了。或许就是她太用脑,所以不能赢。后来就没有再晚,一起看部电影《 机械师 》,女儿是会员可以看高清版。据说端午节后就随公司搬到西岸的 AI 塔,以后工作日中午聚餐几乎不可能了。去养老院那天,她本来说想领我去看看新办公室。但遥望林立高楼,她记不准是哪栋了。 疫时记事应该在月初贴前一个月的记事。现在太平无事,几乎忘记了。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疫时记事:此起彼伏 疫时记事:渐入常态 疫时 记事:休养生息 疫时记事:平静五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5
热度 1 Mech 2020-7-4 22:55
又讲次新课《 非线性振动及其在减振隔振中应用 》。本科生《振动力学》中的一次课,两学时介绍非线性振动内容。 PPT 是上课前专门做的,虽然有些现成的素材。按照要求,讲课前一天要把 PPT 上传到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浏览预习。比较仓促,上传时还没有做完。讲课当天才最终完成 PPT 。 研究生课也不多,可以让他们顺便听听。因此听课的不仅有本科生,还有我们课题组的研究生。 线上讲课基本按设想进行,特别是时间控制不错。第一堂课讲完自激振动,第二堂课正好讲完全部内容。 这次课基本上是从零基础到最新进展。从非线性振动最基本知识开始,最后的应用是我们课题组在国际主流甚至顶级期刊的论文。讲过后对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比较满意。遗憾的是,没有学生提任何问题。 我意识到,过去对于网课的不喜欢完全没有道理。对着手机说话而不知道谁在听是显得有些傻,但自言自语其实是我的强项。基本上类似贴段不知道谁看的博文。网上教学的效果想必不如课堂教学,但节省了教师学生出门准备及其途中的时间。这些时间假如能用以预习和复习,效果也未必差很多。 我一直觉得,教师的主要作用其实不是面对多数人的讲课,而是针对个别人的讨论答疑,这是“导师制”的真谛。因此,即使今后学生主要通过网课学习,教师这个职业仍将存在。对学生而言,没有与教师讨论,或许错过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4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4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9年
热度 1 Mech 2020-6-28 22:59
去年满 56 周岁,从“知天命”向“耳顺”迈进,行程过半。生活平稳,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有些特殊的一年。有些本来以为只是过渡性的安排,持续的时间比预料的长,而且可能再拖上几年。这可能是判断的失误,也可能是应对不够坚决。无法及时结束过渡过程,不仅让自己繁忙劳累,而且也有非常可观的直接经济损失。判断或应对失误,当然会有代价。在这一年中,得到的认可主要在教学方面,而最大的遗憾是在科研项目申报中。 这篇博文循例应该在去年年底或今年年初贴出。当时由于现在已经忘记了的原因 ( 就是有原因但现在不知道了 ) ,没有贴出,其实基本上写好了。前些天牙床难受,开始准备 1970 年的回忆时,才发现去年的还没有贴。后来觉得将错就错也挺好。以后就在翌年的 6 月底或 7 月初贴出前一年的记录。所有数据信息仍截止于前一年年底。好处主要是链接能够更充分些,许多记录当年来不及贴出,多半年时间能多贴出些。这一篇可能是最新回顾中,链接比例最高的,特别是在贴出本文前几天,贴了需要链接的博文。另外,年底时各种年度回顾总结很多,没有必要凑热闹。 7 月底或 8 月初到 11 月底或 12 月初每月结束前后贴出 50 年前到 10 年前的回忆,这个与过去差不多。这样避开了 12 月底和 1 月初年度回顾总结博文特别多的时段。 “ 名师 ” 前年申报的“教学名师”在去年 2 月正式公布名单。这是继“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之后,第三个 ( 仅指时间顺序 ) 重要的职业认可,也是最后一个。虽然退休还要几年,也到了金盆洗手的时候。“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 前年 8 月下旬学科领导与学校有关方面沟通后,建议我参加“教学名师”申报。我最后一年的教学工作量没有达到申报要求,虽然近五年平均年度教学工作量是所要求的数倍。学校请示上级后推荐我入围,这样学校公示后推荐到上海市教委。这有某种“破格”是意思。当初我最早值得一说的职业成绩是“破格”副教授,在本系列还没有说到的 1992 年。这么循规蹈矩的人,职业方面居然以“破格”始到“破格”终。 前年 9 月上旬,市教委通知参加评审会答辩。赶紧准备 PPT ,很不在行。完成后依次请有当考官经验的本学科的校领导和教学名师帮忙看看。他们提出很多修改意见。甚至可以说推翻了我原来答题式的汇报。他们认为原来的汇报只有素材,缺乏主题。修改后形成主题,科研很强的教授,常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并取得显著效果。 PPT 呈现方面也有些改进,原来课件式的讲解缺乏冲击力。有的领导还给我答辩国家教学奖的 PPT 参考,但我水准太低,其实学不来。有位教学名师建议我还是要适当加强科研的阐述,我也补充了。总之,听取领导和专家意见后, PPT 有显著改进,虽然可能还是不够好。 PPT 很弱,因此对单纯以 PPT 决胜负没有信心。 答辩要求提前一小时候场。我的排在 16:41 。我决定穿着运动的衣服走过去,到了在卫生间里换衬衫和长裤。网上导航预计走 68 分钟,其实 50 分钟就到了,我走得比较快,虽然那天我只是按自己最舒服的速度走。先到会场巡视一圈,分高教和中小学两个组。也试用下洗手间。就到学校的小花园喘喘气。碰到个很年长女士找我帮忙拍照。要求很严格,第一次拍了四张都说不好!第二次又拍六张。休息一会儿后去会场。 换了衣服后去签到。很吃惊的发现,答辩的都是非教育部学校的人。推测评委来自教育部学校,但不知道那些学校的申请者怎么评。或许这次只是初评,刷掉一批,再与那些学校的一起会评。但按道理,那场去答辩更合适。实在搞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材料的基本面应该有比较大的优势, PPT 的技术面弱点或许可以得到弥补。 轮到我答辩时,里面有十来位评委。我讲得还算顺利,可能比预想的稍微快了些。在问答环节,坐在中间的女士,问我《力学与实践》是否是核心期刊,我答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核心期刊;又问教育栏目是怎么回事情,我解释说,主要刊登有力学专业特点的教学和教材研讨论文,不是一般的教育理论研究。推测她是来自华东师大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授,很可能是组长。评委手中都有纸质申报表。另一位评委问我们的工作与国外同类工作比较怎么样,我先明确他问的是科研工作后,说运动结构振动是国际上最领先的课题组至少是之一,受邀为权威力学综述期刊 AMR 写长文;非线性能量采集方面也有特色,在全球力学旗舰期刊 JAM 上发表的论文,受到包括美国两院院士的同行正面评价,当时还不知道入选高被引论文因此没有说。还有评委问我论文的引用率,我推测所谓“引用率”是他说错了,他其实是问引用数。就回答说, SCI 检索他引三千多次,谷歌学术引用七千多次。然后就没有问题了。看来我的 PPT 把教学还是讲清楚了,完全没有问题。或者评委并不太关注教学的工作。 答辩出来后,到卫生间换回锻炼的衣服。步行回家。 翌日下午,系里通知我网上提交材料。这时候才看到微信群里转发入围人选公示名单。有人在表示祝贺,我很惶恐,入围者或许只有一两成能入选。尤其是我排在中间,希望更渺茫。不过,理学院盛书记告诉我,名单是按姓氏笔画排列,还是数学家敏锐,我居然没有注意到。看提交材料的通知,搞清楚部属学校直接报送,所以上海教委公示 15 人为中小学或地方高校。网上提交时间很紧,总共不到 24 小时。请毕业答辩还没有离校的博士生臧健帮忙,折腾到半夜,填好网上的表格,准备好附件材料。附件需要准备,因为上传的文件大小等有要求。早起我稍微修改,看了附件让他上传,我就最终提交了。 前年 11 月上旬,收到同行微信祝贺,说是看到公示了,他朋友圈也转发了公示名单。原来是教育部教师司网站上公示。这批共 103 ,包括两个军队系统不在名单上, 3 个政教老师单列。似乎没有找到其他的力学同行,略有些孤单。上海挺多,高校 4 位,中学 3 位。高校还有复旦、华理和上海海洋。以往除了音乐政法等高度专业性院校外,很少非教育部学校的教师入选, 去年 2 月下旬,收到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的微信祝贺。顺便一提,她与另一位上大的美女教授入选了科技人才。主任还给我个文件的截图,虽然不清楚来源。后来在网上看到了很长的名单。我用 PDF 的搜索功能才找到自己的名字。“名师”名单上 103 位,上海还是高教 4 位普教 3 位。 教师节,作为上海市“教学名师”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教育部的表彰大会,会后受到领导人接见。开会前住了一夜,宾馆服务超出预料得好。例如,房门一开就有楼层服务员帮忙按电梯,客人走到时电梯已经开着门等了。又例如,出门时下雨有服务员打伞送到大巴上。服务员都能算是美女,周到得让我有些不适应。餐厅吃得也不错,错过了一顿晚餐,因为参加另外一个会议。只是房间里送得报纸太多,有近 20 种,我以最快速度浏览,也用了半个来小时。有《 惜福 》的习惯,既然送来了,总是要看看。 11 月下旬,在北京参加 2019 年高层次专家研修班。上海市有四位参加。课有些很有意思,有些更适合“海归”听,还有些或许只是一家之言。因为不清楚哪些可以公开哪些不可以,博客上没有记录那些课程。直接有效果的报告是故宫博物院的前任院长所做。听后已经把故宫列为观光目标。同学们都比较年轻,本事也大,见识不是我这种书虫可比。伙食很好,并没有山珍海味,只是很对我这种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胃口。每顿吃饭时都是“天人之战”,嘴馋但怕增加体重。这或许也是培养意志力的一种方法。我没有能战胜自己,体重肯定是增加了。 如果算上这个人才计划的前身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这个事情已经折腾 12 年。 2006 年获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 2007 年再次获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并报上海市教学名师奖,但未获批准。 2009 年报上海市教学名师奖,没有通过学校初选。 2011 年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在学校推荐到市里的 3 名候选人排名第一,也是唯一获奖者。申报三次后获得上海市教学名师奖,有资格申报教育部的“教学名师奖”。但等我有资格时,那个奖停了。当然也没有什么可抱怨,职业认可的追求本来就是职业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包含各种不确定性。当初人们不理解商业广告的重要意义,现在人们不理解各种学术评奖的重要意义。这种不理解背后有着相似的逻辑,那就是线性思维。 随后启动了教学名师项目。先前获得教学名师奖的,如果年龄合适,在申报新的教学名师时自然有很大优势。 2012 年,学校推荐申报教学名师,未入选上海市 7 名候选人。 2015 年学校再次推荐,仍未入选上海市 7 名候选人。 2017 年未获得学校推荐。只有我这种习惯屡败屡战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其实也没有坚持到最后。 2017 年后,我已经放弃了,在上海大学没有本科生教学教学工作。当然,不是因为不想评名师了就不上课了,而是因为出访以及意外的护照签证耽搁。但我在决定出访时,确实清楚那意味着不满足申报名师项目的课时要求。毕竟已经没有成功地报过三次了,事不过三。不料在第四次成功了。当年报杰青也是四次。如果仅算在上海市入围,只是第三次。如果仅是在上海市出线,那就是一次成功,算是非常幸运了。 或许我能入选的最重要原因是前年起评选规则的变化,把部属学校和市属学校分开报了。教育部学校直接推荐入围,不参加地方初选。过去所有高校参加所在地地方初选。上海出线的都是交大复旦同济华师大等教育部学校的教授。这当然也未必没有道理。教学本来就不具备可比性。如果从培养学生的质量看,教育部学校无疑更好些,虽然从培养质量的增量上未必完全如此,但增量很难估计。规则的改变使我有可能入围到教育部参选。 2017 年对我而言成功几率最大,但学校没有出去。前年有一年教学工作量不够需要“破格”,其实错过了最佳时机。整个职业生涯中,压力最大的还是争取“杰青”。后面的都是锦上添花,有了很好,没有也无妨。 我很开心,不仅因为入选该计划,而且因为自己对教学有着较为独立甚至有些异类的看法。就 教学理念 而言,与教育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主流共识不同,更倾向于以内容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教学,强调 教学的科学性或学术性 而不是艺术性或表演性。主观上,我对学生只是尽到教师的职责;客观上,有些学生受益较多,是因为我们对共同的学术内容感兴趣而彼此交流。这或许有些落伍有些过时,但紧跟时代的人很多,少几个也无关宏旨。在 对教师职业认知 方面,与华夏“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传统相比,我认同 教师的职业性 ,持证上岗,按资质执业,即在具有资质的有限范围内“授业解惑”,尤其抑制住“好为人师”的说教冲动。就 与学生关系 而言,首先是对学生的尊重,以谦卑之心服务学生;谦卑服务并不意味着曲意迎合,“礼闻来学,未闻往教”。我觉得理想的教育应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其实也是华夏先贤的智慧。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甚至所谓“说一物即不中”。当然,表彰奖励都是“论迹不论心”,入选本身主要是基于教学和研究可以量化的某些业绩,并不意味着对这些理念的认可。 从来不隐瞒自己的主张,但也没有特别加以鼓吹。过去有一些报刊报道,《 科研“不厌” 教学“不倦” 》《 平淡而充实的职业生涯 》《 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学生成才教师成功 》《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 当一名教学科学都优秀的好教师 》《 乐观为研 致力前行 》《 既见师者 如沐春风 》《 上海教育电视台访谈摘要 》,其实也没有充分反映个人的教学理念。毕竟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从去年开始,也尝试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做法,开始写《教育随想》系列博文,已写了四篇,《 课程思政 》《 身体力行 》《 教学模式 》《 保底拔高 》。过去偶尔也写些,如《 大众·中众·小众 》《 教师对教材的态度 》《 通识课教什么? 》。在具体教学方面,堪称“吾道一以贯之”,《 教学的思考与追求 》。以后或许新增加个系列博文《大师的教学》,讲讲科学史那些大师级人物的教学故事。 教学 因为出访而锐减本科生课堂教学的时段似乎过去。这个年度有了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哈工大深圳讲 64 学时机械专业“理论力学”,教材用哈工大《理论力学 I( 第 8 版 ) 》;上课的一些琐事随手记录,有了新的系列博文《人之病札记》,这门课相关的有第 1 , 3 , 4 , 6 , 8 , 9 , 10 和 11 。讲了 40 学时博士生课“非线性动力学”,《 人之病札记 5 》。还为力学专业硕士生课“力学前沿”讲 2 学非线性隔振。在上大参与 40 学时核心通识课“无处不在的力学”的教学工作。上半年的第一轮开课,讲 2 学时《 周而复始与杂乱无章 》,另见《 周期与混沌运动通识课设计 》和《 人之病札记 7 》。下半年两个班第二轮和第三轮开课讲该课,在我负责的一个班另新讲 2 学时《 力学简史和发展现状 》,另参阅《 人之病札记 14 》。我所负责的班,大量具体班级管理和服务工作由陆泽琦副研究员和硕士生顾伟完成。这个授课班的运行成本太高,如果不降下来,很难持久。尝试与顾伟一起设法建立学生自组织机制,减少管理工作。尚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下半年还讲两个平行班 10 学时的新生研讨课《工程中的振动问题》。在秋季学期开设之际,在公众号“上大信使”上,应邀写了“师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并按照推荐体例要求推荐一本书,我选的是冯·卡门的传记。这种命题作文比较难写,要找到个人偏好与公众兴趣的公约数。 5 月上海大学硕士生孙耀辉、颜婷和董彦辰通过答辩。至此指导毕业硕士生 21 人。孙耀辉和董彦辰由张业伟博士具体指导,颜婷由杨天智博士具体指导。孙耀辉研究一类由飞轮激振系统的非线性能量汇减振以及与能量采集的一体化。减振的论文发表于 JSV 。他毕业后到航天科工下属的航天电器工作。董彦辰主要是把惯容器整合入非线性减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系统。毕业后到东航工作。颜婷研究夹层梁和运动功能梯度梁的横向振动,主要结果发表于 AMSS 。当时与他们一起入学的赵小颖转到丁虎研究员名下,同时毕业。 10 月,硕士生薛继仁获国家优秀奖学金。 6 月,张文勇在哈工大深圳通过答辩,博士后牛牧青协助指导。他研究整星的非线性消振,主要是考虑了常加速度的影响以及讨论了二级非线性吸振器。他是我指导的第 22 位毕业硕士生,也是在哈工大深圳的第一位。答辩后转入博士阶段,结合工业需求从事航天器的减振降噪研究。 7 月,上海大学博士生张登博通过博士毕业答辩。他是我的第 31 位毕业的博士生,回到故乡的临沂大学任教。张登博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导师是我的毕业博士唐有绮。入学后部分工作,也是由唐有绮协助指导。研究黏弹性运动结构,聚焦边界条件中黏弹性项对动态行为的影响,近似解析方法预测了稳定性边界和稳定响应都存在非常不规则之处,这个预测也有部分数值验证。主要结果发表于 ND , IJMS 和 EJMA 等期刊,还有些结果在整理中。与他同时入学的博士生张振,转到丁虎研究员名下,同时毕业,是他指导的第二位毕业博士生,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丁虎指导的第三位博士生毛晓晔也在年底毕业,论文研究很出色,留上海大学工作。我的博士生的博士生估计超过十位了。博士生李响休学去 UIUC 联合培养两年。在杭州的国际会议上,与国外导师 Vakakis 教授讨论了他的工作计划。 Vakakis 教授邀请我方便时去访问并作报告,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初步确定翌年九月出访。 9 月哈工大深圳硕士生张文勇转博入学,崔建国通过审核攻博申请获批,也入学。崔建国是我在上海大学指导的硕士生, 2018 年毕业。在企业从事振动分析工作后,重新读博。两位是我在哈工大深圳的第一届博士生。崔建国倾向于继续进行硕士期间声学二极管三极管的研究,但实验条件需要进一步落实。应硕士生董俊辉要求,担任他导师。他 2014 年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我指导过的博士张海娟在哪里任教。随后他去非洲民营公司从事非专业工作,考取哈工大深圳学术性硕士生。初步计划他结合航天工程课题进行复杂结构振动仿真和实验验证。在上海大学招硕士生颜雄和施海天。颜雄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施海天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是我指导过的博士姜文安的学生。两位其实是为当时尚未入职的魏莎博士代招,她在年底前顺利入职。等她有招生资质,两位学生将转到她名下。她除了完成本身教学科研工作外,也接替陆泽琦博士帮忙为我做些教学科研相关事务性工作。 11 月,我在哈工大硕士韩文举转硕博连读,我在上大的硕士生薛继仁通过了哈工大的博士入学审查,两人都将在今年秋季入学。韩文举将继续结合航天工程需求,研究非线性隔振。薛继仁项目的实验条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在丁虎研究员名下入站的博士后李海涛的研究工作由我负责,联系导师不变。前一年入站的博士后 Ammarah Raees 要求提前出站,我只能同意。她入站的工作签证已经给有关方面增加负担,中途退站更引起不满。我因此受到告诫,以后接受博士后要严格掌握,特别是境外和在职,原则上不能接受。 作为第二作者的《 振动力学 ( 第 3 版 ) 》在 5 月出版。这次修订主要是刘延柱教授完成,我参与做了些工作。除了具体内容的少量修订外,最主要的是所谓“新形态教材”,要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这方法其实有些勉强,优势还是在纸质教材的内容处理。高教社约请胡海岩院士审稿,他在充分肯定书稿的前提下,提出许多改进意见和建议,使该版质量有所提升。刘老师又开始了研究生教材《非线性振动》的修订。我协助做些工作,反而拖了进度。 教材教学研究方面发表《 美国静力学教材分析 》,另有三篇第五作者的系列论文《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 一 ) ——国内基础力学教材基本情况简述 》、《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 二 ) ——国内理论力学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和《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 ( 三 ) ——国外材料力学教材及其教学体系分析 》。我有实际贡献的其实只有第二篇。有些遗憾的是,第二篇文章只讲了静力学,就跳到高等动力学,缺了欧美意义上的动力学 dynamics( 包括运动学 kinematics 和动力学 kinetics 两部分 ) 这个环节。以后有兴致分运动学和动力学各写篇文章补上。过去在课程论坛上的报告《 60 学时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收入《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百篇优秀论文 (2006-2018) 》 ( 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 , 2019) 。 10 月下旬到南京参加第二届力学专业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研讨会。原计划只是交流一下振动力学教学,投了摘要《振动力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愿景》。主办者盛情邀请报告,原来的报告过于具体而且单薄似乎不适合在大会报告。大会报告为《 上海大学力学专业:从综合班到钱伟长班 》。按照我拟定的提纲和部分素材,郭战胜教授补充了素材并准备了初稿,我做了修改,请学院书记郭兴明教授看过,因此是三人合作。尚未入职的魏莎博士帮忙美化 PPT 。其实这种宏观的报告没有行政职务的普通教授讲也许不太合适。但建设时间从 1995 年开始,跨度很长,整个完全经历过的同事没有几人了。有些意外的是,郭战胜教授关于钱班的报告也是大会报告,而且排在我的报告前面。为避免重复,我修改了 PPT ,主要回顾综合班。积极些说是温故知新,“读史早知今日事”;消极些说,就是老年人的怀旧,“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其实我对综合班的停办有些惋惜,好在钱班又将启动,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来还想加一页分析一下综合班的教训,与当时积极促成综合班的程昌钧教授交流一下,她有些误解我的个人看法。我觉得可能确实没有讲清楚,就没有写入 PPT 。口头发言说了。 11 月底在南方科技大学主办 2019 年的力学课程论坛,新时代高校力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没有来得及准备稿件,注册时写个题目《 欧美工程力学教材对相对运动的处理及借鉴 》,居然被安排分会场报告了。想想也有道理,已经投稿了,可以书面交流。没有投稿的,不报告人家就无从知道了。我早想写篇欧美运动学河动力学部分教材的述评,看了很多教材,一直没有动手。先拿个与国内传统差别比较大的内容分析一下。后来被邀请在 2019 年西南地区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理事会暨四川省基础力学教学研讨会上报告。原来通知我 1 小时报告,因此在前面包括基础上扩充了平面运动的内容,形成《 欧美力学教材对运动学的处理及其借鉴 》,这个报告可以扩充为欧美运动学教材的研究论文。有些内容也用到几年前在北大的一个教学会议上的报告。后来看到会议日程,只有半小时。 11 月在哈工大深圳辅导学生准备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的第二届亚洲赛区比赛。讲过两次课,准备了校内选拔考题,以非常偷懒的方式。选拔出 6 人参赛,组成两个团队。学生时间有限,有其他课程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因为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也没有随学生去考场。共有来自中国、越南、菲律宾的 419 人参赛,国内高校 56 所,原来 985 高校 19 所,原 211 高校 16 所。去年最后一天网络上公布了竞赛 结果 ,个人赛特等奖一人 ( 第五名,特等奖 43 人 ) ,二等奖 5 人 ( 二等奖 128 人,前面还有一等奖 85 人 ) ,团体二等奖 ( 二等奖有 19 项,前面还有特等奖 6 项,一等奖 11 项 ) ,团队赛两队都是一等奖 ( 一等奖 31 队,前面有特等奖 15 队,后面有二等奖 38 队 ) 。结果不太理想,但基本在预料之中,只是个人特等奖算是意外的惊喜。 5 年前我曾经辅导学生参赛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这次学生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准备的投入都有些不足。 8 月初到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参加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担任理论力学课的评委。只是我第一次担任讲课比赛评委,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听说 ( 就是未经证实 ) 今后不允许课指委组织讲课比赛。所见所闻所感写了 4 篇博文《 初赛 》《 复赛 》《 见闻 》《 感想 》。在上海大学参加力学学院的理论力学教学研讨会和参加力学教学研讨会各一次。前一次讨论理论力学课程特别是换教材后情况及其应对。换教材不是我倡议,估计也有比较大阻力,学院强力推进,我个人尽量做好技术性支持服务,争取平稳过渡。后一次其实是请叶志明教授点评几位青年教师的授课,相信对讲的听的都有助益。 教育部的“双万”计划,上大力学学科也积极参与。“理论与应用力学”申报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 月教务处预通知, 5 月公示推荐专业, 22 个专业。力学学科因学科评估得 B+ 而有资格直接入围。 6 月提交材料到上海市初选。准备材料我完全没有参与,我只是按要求提交了个人的简介。看到提交版本,我才知道自己是专业负责人。我的简介也有删节,或许是当初没有告诉我字数限制,我的初稿篇幅超了。推测专业负责人只是例行公事,作用不大。听说申报材料准备最后是在方岱宁院士亲自指导下完成。方院士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我们在格局方面与方院士相比确实有所欠缺。经过有关部门按程序遴选,年初公布结果,力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大学有 15 个专业入选。一流课程,学院让我负责“理论力学”申报,好几年不讲这门课了,似乎不便申报。参与丁虎研究员负责的“振动力学”一流课程申报。这也是我一直主张的,在非教育部学校中,振动力学相对优势大些。但学校内部没有通过初选,后来听说校外专家评分实际上与本专业另门课程相同,但综合考虑没有让我们的报。据说一流课程是个人项目,与过去团队式的精品课程不同;极端情况,即使同一学校的两位老师讲的同一门课程,也可以按两门一流课程申报。去年还参与教学相关的基地类申报没有结果也难以预期,就等有结果再说。 在哈工大深圳由学院安排牵头申报省教学团队“基础力学”。 7 月学校布置, 9 月初着手准备申报。具体申报工作都是周欣烨副教授负责,我的信息牛牧青博士协助填写。我提了些建议,增加教学质量监控和青年教师培养部分并有专人负责。 2019 年 9 月下旬校内答辩,校内唯一申报。因为各学科只有力学申报了教学团队,我参加校内答辩其实没有什么竞争。主要是听取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材料后就提交了。 9 月底获得校内团队并报广东省教育厅。 11 月中旬公示, 12 月上旬正式获批。我授权给周老师管理经费,全体团队成员共同使用。主要是有些经费资助参加教学会议之类,参加南科大主办的教学会就是用这个经费。 研究 去年研究工作平稳进行。有几个有些意思的结果。按照惯例只选三个,分别是非线性减振、运动结构非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能量采集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是分析平衡时系统静变形对非线性振动的影响。在线性振动中,静平衡效应与重力作用抵消,不必考虑。这个结论写入很多振动教材。在非线性振动时,这个结论不再成立。许多研究者常默认常力可以与静变形抵消而不需要考虑。我曾与 Walter 说起这个事情,他说这是很显然的事情,没有人会误解。以 NES 为例进行调研,结果是所有垂向振动研究都没有考虑重力的影响。因此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以垂向运动的 NES 减振系统为例,说明是否考虑重力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稳态响应的结果都不相同,不仅有定量的差别,而且可能定性不同,分别是周期或混沌运动。这个工作也可以部分解释过去整星缩比模型 NES 减振实验中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差别,考虑重力后更接近实验室值。这个结果发表于 JSV 。该工作也表明,重力场中的垂向非线性振动,由于存在重力恢复力不对称,非线性中都有平方或其非奇函数项。 第二个是把过去轴向平动结构的非线性振动分析发展和应用于旋转结构。分析了由预变形的旋转叶片在强气压下的 2:1 内共振时的超谐响应。基于离散化模型进行多尺度分析,不仅揭示了典型的内共振现象,而且确定了不同响应模式的稳定性边界。解析结果得到数值仿真的支持。该工作发表于 ND 。 第三个是比较技术性的工作,把时域频域交替谐波平衡法发展到机电系统。该方法的特点是能自动生产谐波平衡的代数方程,尤其适用于有非多项式形式非线性因此需要高次项展开的情形。应用于一类非线性能量采集器的简化模型,揭示了幅频响应曲线同时具有软特性和硬特性的特征,结果得到数值仿真和实验数据的支持。该工作发表于 MSSP 。 积极尝试服务航天工程。立项一个小的横向课题。主要是博士后博士生在完成。立项过程还是很长见识。特别是第一次参加项目议价。虽然缺乏经验,准备不足,也对企业相关情况了解不充分,实现的报价比预期也只少了 10% 。参加过一次企业几个报奖项目的鉴定会。 除了上述横向小课题,大课题都没有成功。最可惜的是牵头申报科技部“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下半年在年轻同行积极提议和促成参与申报,虽然形式上我牵头,但我并非是发起人,甚至也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我推测自己不是他们的首选,但由于种种原因,更合适的人无法参与。上海、深圳、苏州几家单位合作,开会讨论过两次,网络会议两次,其他时间网上交流。在八月初提交预申请。我们进度有些慢,后来请学校科技处与市科委协调,勉强按时提交。九月中,见到公示函评专家,一个也不认识,感觉完全没有戏。本来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料收到通知,我们进了正式申请阶段,要在 4 周內提交。又赶紧准备。开过两次工作会议, 3 次网络会议。按照过去经验,通常 4 周后答辩,结果不到两周就安排答辩了。仓促应战,答辩当时还遇到些技术性的问题,我们还算处变不惊。 PPT 汇报一直是我的弱项。急来抱佛脚,答辩前我准备到凌晨三点,睡两个小时后起床继续准备。答辩时发挥出我自己的最佳水平,应该说差强人意,至少应该及格。虽然大家都尽了力,但最终没有正面的结果。 这个结果很令人遗憾,推测这可能是我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当然迄今我只参加过这一次,而且没有意外,也是最后一次。对于失败,作为负责人我应该负主要责任,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客观上答辩是我的弱项,而且我也确实不是那个行业里的人。主观上也真尽力了。为了熟悉行业,看了相关的三本书, MEMS , MEMS 的力学和 MEMS 的动力学。其实我们的本子在选题立意等科技方面上有胜出之处,但胜出的对手综合实力确实很强,尤其是工程经验方面优势较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已经是我自己事先估计的最好结果了。 去年上半年参与提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议书在前一年年底已经提交。收到通知进入答辩。积极准备,参加多次准备会议,并到北京参加答辩,但最终未获成功。据说离成功已经很近了,当然这是非线性,似乎很近,仍然还很遥远。有机会可能还会再申报,虽然不清楚队伍是否要调整,也就是说不清楚下次是否仍需要我参加。 3 月参加上海大学力学基金委参加创新群体的申报,仍没有成功,甚至比前一次评价还有些退步。反思中。我觉得自己可能是负资产了,但比较遗憾我这个方向年轻人还未能更新换代。 4 月考虑参加广东省的人才项目申报,过程有些神秘,但缺少必备要件无法证明不是东北或者西部调入而放弃。这就是过渡过程拖泥带水的坏处,而且到年底时证明还有其他更大的坏处。 年初申报上海市科技精英。每两年申报一次,一直觉得没有可能,便没报。去年是我超龄前最后一年,以重在参与甘当分母的心态参加。年中公布正式候选人名单时没有入围。这也说明过去没有可能的判断正确。 15 年前在最后一年申报青年科技精英,也是没有入围。这说明不论是当年还是当下,在上海都算不上精英。说句题外话,上海的人才项目、奖项和荣誉包括教学方面的教书育人楷模等,都是难度大实惠少,俗些说就是性价比低。或许上海人有精品意识,限量保价。但在全国各地竞争的格局下,至少就短期效应而言,似乎不利于上海高校的发展,特别对在国际上和全国范围内竞争力有限的高校尤其不利。这或许也是上海高校在学科评估排行榜上呈现颓势的一个因素。再顺便一提,上海大学有两位美女教授分别荣膺精英和精英提名,可能是历届参评中的上海大学的最佳成绩。 5 月参与外省自然科学奖申报,未通过初评。 9 月有合作伙伴推荐申报合作方所在省科技合作奖,未成功。 也曾准备作为参与者参加本市自然科学奖申报,但负责人因为技术性失误,没有申报。 继续入选年初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归口还在机械工程领域,是 2018 年的数据。这是第五年入选,过去有的年度忘记记录。教师节前后,看到科学网的 博文 ,介绍斯坦福大学 John P. A. Ioannidis 团队比较细化的引用排行,如剔除自引考虑作者排名等。这样从近 700 万学者中选出前 10 万名。袁天辰博士帮我确定名单上位置,我排在 47114 位,在所属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ransports 中排 238 。单位写的是 SU ,在 SU 排第五。第一位临床医学的不了解。第二位是海归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第三位看名字似乎是日本人不认识,第四位是受聘上大的澳洲院士。我自己看看 2017 年的排行榜,剔除自引的总排名 27723 位。这种排行多少有些游戏性质,不必太当真。 收到科技处转发的纪念章,以及上海市纪念章发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贺信。纪念章上没有名字,贺信是统一打印,手填的姓名。推测是因为前年参加的那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领取过程有些戏剧性,见《 70 周年纪念章领取记 》。 “模范” 再次被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这次并非我主动申报。力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根据我报教学名师的材料写了就上报学校了。学校公示推荐到上海市,书记才告诉我。学校初选用的材料,我完全没有参与。报出的材料,我有很小的修改,都是属于数据更新性质,也删去少数我觉得过于高调的话。这个修订一稿学校没有通过,有关方面说没有故事,不感人。又起草了第二稿,这次主要是我起草,当然我也不会讲故事,只是淡化了数据的背景,有些比较虚 ( 只是说无法用数据量化,并非造假 ) 的成分。有关方面又说不要故事了,还是用修订一稿。这个就是后来公示的版本,所以我起草的版本其实没有用上。然后有两、三次,找我核对数据。据说,所有教学工作量和研究生等,都从学校教学系统中调出数据核对过。后来听到传闻,我的申报材料特别实在,全有数据支撑。上海市教委公示推荐人选,同时公开了 申报材料 。教育部网站上又公示获奖人选名单。 这次这个荣誉真是意外。他们报时也没有与我沟通,学校公示后才告知我。荣幸之余,马上表示了异议。最主要是十年前的 2009 年我已经当了全国模范教师,这种荣誉称号以及相应省部级劳模待遇终身有效,除非另行取消。没有必要再浪费学校的名额。因为过去当过,报了不批反而很尴尬。就是批个全国优秀教师也是退步了。学院领导说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我的异议,被告知申报通知特别说明,过去得过的,有突出成绩,还可以报。学校的决定在程序上肯定不会有问题,行政人员在这方面考虑通常比教授更严密。我只是从情理上觉得有些奇怪。不久前公布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者去报,把握其实更大。不管怎样,学校决定了,我也就只好报了,再推辞就矫情了,更何况这个荣誉也没有说必须本人申报。 我异议的主要原因还不仅是没有必要,而是觉得希望不大,很可能浪费一个机会。教学工作量那个栏目,最近两年是空白。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多优秀,特别是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功劳苦劳都不如从前。 顺便一提,学院要为我申报校长奖,我敬谢不敏。负责人直接让我们课题组成员准备材料,我仍劝阻。不知道最后是否申报,反正最后没有得到。那个奖本质上是笔钱,不是不想要,只是没有可能性。 与十年前相比,似乎宣传力度更大。记者写了篇报道《 既见师者 如沐春风 》,教师节那天发表于《解放日报》上。前面说入住的宾馆房间报纸多,正好在第八版看到报道。据说《上海大学校报》也转载吗,但我没有看到。记者采访了我的一些同事,但我出差不在。这个标题让我想到《诗经》“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篇报道在 东方网 、 上海热线 和 上海教育新闻网 上都有转载。在上海大学的官方微信发布了同一报道,但增加了照片,我称为 多图版 。 搜狐 上有转载。这个多图版也有纸质,收入教师工作部等编印的《 泮池之师 2019 》 (p.50-52) 。十年前当全国模范教师,《文汇报》上的报道《科研“不厌” 教学“不倦”》似乎没有这么多转载,目前只见于 新浪 。我推测但没有依据,与我和记者以及报道都无关,只是网络发展程度不同,或者也与学校推动有关。此外,媒体的报道有其自身的逻辑,不是被报道者所能左右。 教师节当天上午,出席了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表彰大会,但不是作为模范教师,而是作为上海市教学名师代表。这可能是有些是微妙的名实关系,如果不是全国模范教师,未必有代表的资格。这个活动真是独一无二,准备另外写系列博文记录,但比较难写。十一前收到通知参加 上海市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 。要求佩戴全国模范教师的奖章,自然也是因为模范教师而受到邀请。 教师节后一天下午,学校开 表彰会 。安排我登台现场答问。因为路上堵车,稍微有些迟到,但还是赶上登台。本来准备半分钟的回答,进场时告诉我要六分钟。现场发挥,勉强讲了 3 分钟,《 教学的思考与追求 》。请已经毕业工作的袁天辰博士到会,讲我指导他们的“小故事”,其实也没有讲出什么故事。不是他不会讲,确实没有什么故事。“担水劈柴,无非妙道。”再说,我觉得最好的导师,就是让学生在得到恰当指导的同时,没有感到导师的存在。同一个会上,还因为人才项目登台一次,这样就收到两束花。我借花献佛,给小袁博士一束。另一束给太太了,正好我打车到她单位接她下班。 年底时,市教委安排参加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系列节目“沪上名师访谈录”。这种安排,我推测主要是被评为“模范”,而不是入选“教学名师”。第一次进电视演播厅,也是第一次《 化妆 》。我尽量把回答限制在教学和研究的职业范围内,虽然不得已也回答些对科技发展看法之类更宏观而我没有资质回答的问题,参阅《 上海教育电视台访谈摘要 》,全文我还没有整理出来。这种访谈其实我很有压力,真是好事不如无,难就难在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服务 前年上海大学成立第二届校学术委员会。由于个人原因,我不希望担任委员,但又不能不为力学学科占个位置。当时我还是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准备会议上推荐力学学科的年轻人。但作为候选人,我收到回避通知不去参会,就缺席被推荐了。后来学术委员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我是教师评价专委会的成员。去年参加 5 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 1 次专委会会议。因原组长调走,担任数学物理力学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参加过 2 次会议。参加联合学科评议组理工一组职称评审会一次。力学学科从理学院独立成了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因此推测自然卸任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担任力工学院新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主任方岱宁院士领导下工作,但几次会议都错过了。继续担任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学术年会和同时举行的能源工程力学研讨会,并做报告《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系统辨识》。参加哈工大深圳理学院教授会会议 3 次,缺席 3 次包括年初的一次。 参加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学科发展规划工作,是秘书组成员。在 8 月下旬杭州、 9 月上旬北京和 12 月下旬南宁参加三次会议。在最后次会议上还讨论了学科代码的修订。动力学与控制部分改动较大,与相关专家和领导沟通协调,形成初步意见。个别方向名称很出彩,如“重大装备中的动力学逆问题”,希望能起到某种引领作用。也有的差强人意。条目数量有限制,要考虑到学科内在逻辑,还有考虑学科队伍历史现状,更要便于分内容送审。难度很大,力不从心。参与力学学科评议组力学学科发展调研工作, 1 月中旬会在北京参加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报告讨论会。 继续担任 Acta Machanica Sinica,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和《力学学报》副主编, 4 月中旬在北京参加 AMS 编委会会议。继续担任 Nonlinear Dynamics 的 Associate Editor , 2 月下旬在罗马参加编委会会议。处理各期刊的稿件送审等事宜,尤其是 NODY 的稿件量偏大,似乎超过工作合同约定。有时候网络还不太顺畅,挺有挑战性。继续担任《力学与实践》编委,也处理了不少稿件; 1 月下旬在北京参加主编扩大会, 4 月中旬在北京参加创刊 40 周年纪念活动,八月下旬在杭州参加编委工作会议。继续担任《应用数学与力学》《振动与冲击》《力学季刊》编委。都只是评审过少量稿件。 继续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编委。所负责的振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类词条进度较慢。十月以来组稿写稿比较抓紧。非线性动力学部分已经全部完成。我新写的中条有《初值敏感性》《李雅普诺夫指数》《横截同宿点》《梅利尼科夫方法》《什尔尼科夫方法》《 KAM 定理》《测度熵》《拓扑熵》《准周期环面破裂》《阵发性》《混沌类型》,短条有《洛伦兹方程》《上田振子》《埃侬映射》《虫口模型》《斯梅尔马蹄映射》《斯梅尔 - 伯克霍夫同宿定理》《阿诺德扩散》《柯尔莫哥洛夫含混吸引子》。除个别例外,我自己对这些条目初稿很满意。振动控制部分的中短条与牛牧青博士合作,已经交稿,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模态控制》《消振》《隔振》《减振》《阻振》《吸振》《力传递率》《位移传递率》。振动力学其他条目仍在赶写中。也许是我把这些条目看得太重,有些用力过猛,写得很不顺利。继续担任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但没有做具体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会和上海力学学会理事会换届,都没有连任。这是否是种预示,职业中开启了“退出”模式? 10 月中旬,中国力学学会 2019 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第十一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11 月中旬,中国振动工程召开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 12 月上旬,上海市力学学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都因日程安排冲突,没有参加。我本来就没有理任何事,换届后倒是名至实归。暂时还是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8 月下旬在杭州参加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会议。继续担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 1 月中旬,承办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 2018-2019 学术年会,在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图书馆会议厅开会。但我因时间冲突,没有参加。 为多种国内外期刊评审大量稿件。由于经常奔波,而且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有各种问题,评审完成情况不如以往。一方面相当比例稿件直接拒审了,另一方面,有些同意审稿的稿件也不能按时完成。希望随着硬件更新完成以及逐步适应奔波,以后能有显著改进。参加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 深圳 ) 等校的博士生毕业答辩。 通讯评议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和人才项目、基金申请和一些学校职称晋升材料。会评教育部人才项目。有些会评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参加。因为邮箱更换,有些评审邀请没有及时收到,除非是相关部门短信通知或者后来专门电话落实。 交流 去年出国参加会议两次。 2 月到罗马第一大学学术交流两周,并参加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onlinear Dynamics Conference (NODYCON 2019) ,做分组报告 Parametric and internal resonance of a transporting plate with a varying tension ,替注册但缺席的合作者做分组报告 Vibration suppression by a new inerter-based nonlinear energy sink 。服务方面是 Steering Committee 成员,并与 Rega 教授共同主持了分会场 Modal Interactions and Energy Transfers II ,与 Habbib 博士共同主持分会场 Nonlineare Vibrations Control II 。写了系列博文,《 开幕式 》《 大会报告 》《 参与记 》《 闭幕式 》,还有会前的 宣传 。两年后第二届会议 ( NODYCON 2021 ) 仍在罗马举行,还计划参加。 6 月到圣彼得堡参加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Conference “Advanced Problems in Mechanics” ,做分组报告 Effects of weights on vertical nonlinear oscillations 。这是年度会议,计划 2021 年再次参加。在罗马第一大学的合作伙伴 Walter 教授也出席了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在分组报告会上见到孙博华教授。 在境内参加国际会议 4 次。 5 月在长沙参加 the 8th Symposium on the Mechanics of Slender Structures ( MoSS2019 ) ,胡海岩院士是会议的两位主席之一。作 Keynote Lecture , Energy Harvesting Enhanced by Double-jumping: an L-shaped Beam Case ;也是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成员;还代表主办方之一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致辞,并主持 Keynote Lecture 。多位熟悉的海外同行到会,包括罗马第一大学的 Walter 教授,马里兰大学的 Zhu 教授等。 7 月在上海参加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 Application ( VEH 2019 ) ,会议主席是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所的李昕欣教授等;作 Keynote Lecture , Analysis on Vibratory Energy Harvesters via Harmonic Balance 。 3 月在苏州参加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in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 CMMM 2019 ) ,会议总主席是香港城市大学的 Kim Meow Liew 教授;做分组 (S9 Modeling of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s) invited talk , 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Approximate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 Circular Piezoelectric Plate Energy Harvester 。 10 月在杭州参加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Workshop on Acoustics and Vibration ( ISWAV2019 ) ,会议主席之一是 Wayne State University 的 Chin An Tan 教授,他通知我参加,到会的 Alexander Vakakis 教授也希望与我讨论联合培养博士生事宜。报告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n a vibration isolator containing high-order stiffness and Bouc-Wen hysteresis with account for a constant external acceleration 。 5 月在南京,参加第 17 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 14 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7 月在上海航天科技交流中心参加航天工程与力学研讨会,作大会主题报告《隔振和减振的非线性设计》。 3 月上旬,在深圳麒麟山庄主办动力学与控制深圳论坛。上海大学和哈工大深圳毕业或在读的课题组学生 30 余人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广泛的讨论。顺便一提, 3 个多月后,那个山庄已经不对外开放。 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为教师、研究生或本科生报告。 阅读 读得多的还是比较广义的学界小说。包括《 莫须有先生传 》《 英国情人 》《 杨绛全集 ( 早期中短篇小说部分 ) 》《 傲霜花 》《 师姐 》《 朝云暮雨 》《 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 知识者生存 》《 苏黎红小姐 》《 绫罗 》《 方方文集·白梦 》《 表弟 》《 毕业生 》《桃李》《 郑袖的梨园 》《 大学之林 》《桃花》《 教授出家 》《 象牙塔下 》《 梨园记 》《 打金枝 》《桃夭》《 子在川上 》《 应物兄 ( 上,下 ) 》。 读了《 安东尼传 》《 鲁克丽丝受辱记 》 《世界文明史》 ( 俄罗斯部分 ) 和《 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 徐霞客游记•游黔日记 》。重读了《 明夷待访录 》《 自私的基因 》《 合作的进化 》《 爱经 》。《新约》和《变形记》在年底时都仍在重读中,也就是还没有读完。 重新对艺术史有兴趣。重读了《世界美术名著五十讲》《 人类的艺术 》《艺术哲学》和《 罗丹艺术论 》。结合博物馆观赏,写了看美术名作的系列博文《名作过眼》:《 波提切利的古典题材绘画 》《 波提切利的宗教题材绘画 》《 达芬奇的绘画 I 》《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1 》《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2 》《 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 》《 拉斐尔的油画 I 》《 提香的画 》《 鲁本斯的画 I 》《 鲁本斯的画 II 》《 伦勃朗的画 I 》《 贝尔尼尼的主要雕塑 》《 卡诺瓦的雕塑 》《 卡诺瓦的雕塑 ( 补充 ) 》《 罗丹的雕塑 》。 去年读的主要是消闲性书。今年在消闲同时也要增加知识含量,读物要有挑战性。准备了几本书,所谓《 去年旧约 》。主要读些历史的书,尤其是了解强盛帝国坍塌和瓦解的过程。争取读完《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奥斯曼帝国 1299-1923 》《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用我小时候听到的“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的话说,“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在这“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中争取未雨绸缪。不过,现在看能读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去年看电影相对比较多,这或许也是衰老智力退化的标志。在 3D 电影院看《 惊奇队长 》《 复仇者联盟 4 》《 蜘蛛侠:离家 》《 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在电影院看《 绿皮书 》《 新喜剧之王 》《 南方车站的聚会 》《 唐顿庄园 》。在电视上看《 西游记之女儿国 》。在飞机上看电影《 使徒保禄 》《 我的间谍前男友 》《致命引擎》《 玩具总动员 (1 和 2) 》《人性的污点》《 让子弹飞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谍中谍 5 》,应该还有其他电影,但记不准了。在电脑上重看《 列宁在十月 》和《 埃及艳后 》。 3 月下旬听《 费玉清告别演唱会 》。 5 月中旬《 附庸风雅听交响 2 》,到贺绿汀音乐厅听彩虹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礼赞青春”第七季--“最后一块拼图”》。还打算看场话剧,但《 看话剧未遂 》,先说改期,后来干脆取消了。 博客兴致不减。全年写了 368 篇,平均每天一篇,比去年略多,为历史新高。不觉得需要调整,以后继续顺其自然。 旅行 去年旅行较多,虽然国外旅行在近五年为最少或次少。拍摄大量照片,多数仍在整理中。以后尽量及时完成照片整理和贴出,以便写入当年回顾。 国外旅行主要是利用开会之机,在 2 月中下旬第三次游历了罗马,在 6 月下旬夫妻首次到圣彼得观光。罗马常游常新,圣彼得堡一见倾心。罗马和圣彼得堡都是历史名城,并有顶级博物馆。值得反复观光,以后有机会还会去。冬宫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收集有全世界的艺术珍品,只贴出最顶级的展品,《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 》《 鲁本斯的画 》《 伦勃朗的画 》,后两者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特色,似乎超过我去过的其他顶级博物馆如梵蒂冈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也是其特色,在冬宫旁的参谋本部大楼展览。看到收藏最多的马蒂斯的作品还没有整理,博客已经贴出了《 莫奈的油画 》《 康定斯基的油画 》《 毕加索的画 》三篇。俄罗斯博物馆收藏俄罗斯艺术家作品,已经贴出了三篇,《 希腊诸神雕塑 》《 其他雕塑 》《 卡尔•布鲁洛夫的油画 》。罗马照片太多,第二次的还基本没有整理,去年的第三次游照片也不多。圣彼得堡的风景只贴出了《 涅瓦河夕阳残照 》。下面那张两人合影,就是白天在涅瓦河畔。如果有机会重游,在此之前应该把照片整理贴出;如果以后没有机会重游了,也不妨慢慢整理照片回味。这也是两难。 1 月上旬在沈阳,游《 慈恩寺 》、《 大佛寺 》和《 般若寺 》,看《 九一八纪念馆 》;在鞍山,《 游二一九公园 》,《 夜游人民公园 》。 5 月中旬在南京,住《 励志社旧址 》旁,重游《 明故宫遗址公园 》和《 午朝门公园 》,细观《 明故宫石狮 》;中旬还去北京,游《 清华大学荷塘 》、北海公园 ( 《 北海 》、《 西天梵境 》、《 阐福寺 》、《 小西天 》和《 琼华岛 》 ) 和《 北航绿园 》。 7 月中旬又去北京,看《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校园;下旬在贵州,游安顺《 黄果树景区 》包括《 黄果树大瀑布 》和《 陡坡塘瀑布 》,兴义《 万峰林 》、《 万峰湖 》、马岭河峡谷、《 永康堡 》和《 奇香园 》及其《 蘑菇酒吧街 》,《 盘州乌蒙大草原 》。 8 月在《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看网红《 向日葵 》。 9 月下旬河北正定半日游,走马观花隆兴寺、天宁寺、开元寺、《 临济寺 》、广惠寺、古城墙和赵云庙。 10 月中旬夫妻同去洛阳,游龙门石窟、鸾川老君山、登封少林寺和《 嵩阳书院 》、白马寺及齐云塔院等,夜游丽景门和洛邑古城;下旬在南京,晚上走过《 夫子庙和秦淮河 》。 11 月上旬夫妻去大连,游旅顺《 东鸡冠山 》《 老铁山 》和白塔山,重登童牛岭,看水族馆,游海滨和体育公园;中旬在沈阳,重游《 沈航 》和《 沈师 》,看《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下旬在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 》,去《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 12 月下旬去成都,再次环行《 西南交大镜湖 》,游武侯祠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南宁,游青秀山包括《 天池 》《 苏铁园 》、龙象塔等,首次见到了久闻大名的《 曼陀罗花 》,游伊岭岩的岩洞。 深圳几乎都是故地重游。 3 月上旬住麒麟山庄看《 阴天景色 》,《 重游深圳湾海滨雨中远望 》。 3 月下旬夫妻《 重游欢乐海岸 》和《 红树林公园 》,重访《 麒麟山庄 》,入住《 麒麟疗养院 》,在《 天鹅湖 》畔散步。 5 月上旬全家在麒麟疗养院度假,重游《 天鹅湖 》,并一起游欢乐海岸和红树林公园以及西丽大学城特别是《 清华校区 》。我还几次接待同行,游览西丽大学城。 11 月下旬游《 民治公园 》, 12 月上旬夫妻在麒麟疗养院见香港友人并陪游西丽大学城。 上海市内主要是在家附近步行距离内的公园或校园。特别是新手机启用后,拍照较多,所谓重游新拍系列,《 华东理工大学校园 》《 华山公园 》《 光启公园 》及《南春华堂》《 交大徐汇校区 》《 徐家汇公园 》《衡山公园》。当然,附近的公园并非每次走过都拍照,而且拍摄了照片也有没有贴出的。经常路过的《 徐家汇天主堂 》,也在春节中进去转转。上大宝山校用旧手机拍过《 秋日 》,用新手机拍过菊花节时《 晨景 》《 菊花展 》《 上大菊文化节 2019 》。也有几趟稍远的市内游览观光。 1 月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2 月夜游豫园,《 观灯 》《 望月 》。 3 月夫妻游嘉定秋霞圃和《 孔庙 》,也看看上大嘉定校区。 5 月游《 广富林遗址公园 》。 6 月夫妻同游中山公园看《 牡丹花 》,同游《 南园公园 》《 南园滨江 》《 上海西岸 》, 7 月同去《 上海科技大学校园 》。 家事 去年还算是平安无事的一年。人老了,心态保守 ( 或许年青时就保守 ) ,无祸就是有福。 “Wer spricht von Siegen? Ueberstehn ist alles.” 母亲仍住在养老院,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最高等级的护理。前一年的脑梗后基本失去语言能力,她的话别人基本不懂。更糟的是她也基本上不认识人,偶尔能认出我,更不经常也认识女儿,还可能把她当成我。气色很好,或许近于“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境界。 太太仍然在辛勤工作,办那本还不是核心期刊的刊物。工作繁忙依旧,虽然期刊从学界聘期了位资深专家担任执行主编,也招聘了一位应届本科生。去年进了两个国际数据库,希望今后能继续斩获吧!也有些挫折和困难。其实我的期刊服务包括不同的角色,副主编、 AE 、编委、审稿人等,有时候也可以给些建议。站着说话不腰疼,可以瞎出主意,乱当参谋。 女儿工作尚好。公司合并已经完成,对她那种比较底层的员工影响似乎也不大。每年晋升的初期职业发展已经结束,继续当经理。上面还有高级经理、副总监、总监、群总监、办公室总经理、副总裁和总裁。一共 12 级,只比高校教师的 13 级少一档。她一度到上海分部的总裁办公室工作,基本上相当于总裁助理。据说公司里总裁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都是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学会与人打交道的好机会。因为她和她母亲两人的办公室比较近,有时候中午可以约饭。偶尔我也专程过去参加。我几次饭后让她带我去总裁办公室看看,她说什么都不肯答应。经过历练后,年底重新回到业务部门。似乎业务部门更忙,但有 KPI ,容易出业绩。下面的照片,妻子和我特意穿了二十来年前的衣服,女儿当然不行,她长大了。 个人身体情况尚好。首次在深圳年度体检,体检项目似多于上海的,参阅《 体检 2019 》。如《 体检结果 2019 》所述,血脂血糖等主要指标都正常,但也有隐患。大病没有,小伤小病偶尔有。年初做个小手术,《 预约记 》《 手术记 》《 愈后记 》。 6 月腰莫名疼痛莫名好转,《 动力学疼痛再现 》。 8 月《 病有双至 》,然后《 疗疴五日 》。 9 月底和 10 月初意外受伤,《 流血 》《 长假的伤和痛 》。年底左小腿又莫名疼痛,《 把痛留在 2019 》。 去年第一次有完整的年度步行数据记录。年日均行走 6.8 公里, 11143 步。最高月均日行 8.3 公里,步数 14196 步,都是在 6 月。周均最高 11.2 公里, 19176 步。在 6 月最后一周。单日最高是 5 月 13 日, 15.6 公里, 26235 步。除了最高周均,数据全面低于去年。 体重控制比较失败,全年负下降。几乎从历史低点到局部高点,增加了约 7 kg 。当然,也给翌年一个容易的起点。 更新 懒得折腾,能对付尽量对付,能不换尽量不换。去年真是到了对付不下去的程度,因此软硬件多有更新。 最大的变化是邮箱的更换。可能是服务器的原因,上海大学的原来邮箱不能用了,换成新的邮箱。这个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国外投稿系统以及一些研究 ID 等都是用旧邮箱,国内许多管理部门如科技部奖励办教育部人事司等也是留的旧邮箱。一度造成很大混乱。目前只能说大致解决,可能还有些问题。 手机也是大限已至。年初春节里就是《 手机急救 》。 9 月上旬在出差前关键时候,又出问题,虽然最后《 手机死而复生 》。 9 月中旬,终于下了决心,《 换手机 》。照相机也故障频发,换手机后同时也是《 相机报废 》。以后拍照不用相机了。今年争取把旧手机的功能逐步转移到新手机,在年底停止使用旧手机,结束八年多公用私用两部手机双轨制。这样观光时大为简便,由两部手机一部照相机变成一部手机。 影响更大的可能是换电脑。从去年开始,电脑使用就是 3+1 模式, 3 台台式机另加便携式本机。文件的共享保存等都颇有压力。这本质上是保险行为,平时花些时间拷贝文件,避免出现事故时不可挽回的数据损失。大体上已经运行比较正常,有一台电脑和一个移动硬盘做备份,任何足够重要的文件包括拍摄的照片都至少有两个备份。 10 月时,用作备份的家里电脑突然《 电脑黑屏 》,虽然后来《 电脑修复 》,至少显示差些。已经购置了新电脑,还在办公室试用中。因此,换电脑其实还没有最后完成。另外两部台式机都是新机器,希望能在我后面退休。 后记 回顾个人经历,以 7 、 8 和 9 三个数字结尾的年份似乎是我的收获期。例如, 87-89 年 ( 开始发表论文、硕士学位 ) 、 97-99( 开始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开始出版教材、博士学位、教授职称、博士后 ) , 07-09 年 ( 杰青、“长江”、全国模范教师 ) , 17-19 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 。当然,也有些重要职业成绩不在这个收获季,特批副教授 (1992) 、全国优秀博士后 (2005) 、政府特殊津贴 (2012)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2015) 。这些年份里,真有些“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意思。如果说前几个收获期个人的判断和努力成分大于运气成分,目前 2019 年运气的成分甚至占主导地位。 我的年纪,已经能对茨威格的话有深切的理解,“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以感恩之心回顾过往的同时,对未来深怀戒惧。“运去英雄不自由”,更何况不是英雄的凡夫俗子。在幸运年已逝之际,心情如《诗经·小雅·小旻》所云,“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未来十年的愿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过去已经写过 39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9 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92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体检报告2019
Mech 2020-6-25 23:24
体检报告说是两周快递到,实际上比两周稍微长些。 报告出来后,重要的血液指标如肿瘤标识物、血糖、血脂等都正常。长长一串近百种指标,只有两个与白血球有关的阳性。在我这个年龄,这也真是难能可贵了。 B 超项目很多。颈动脉多普勒 B 超,肝胆脾肾甲状腺 B 超,甲状腺心脏彩超。有许多问题。颈总动脉软硬斑块形成,脑动脉多发狭窄,右肾囊肿,甲状腺结节,前列腺结石等。正如鲁迅说病,“但要‘多’,就不能重”,暂时应该无大碍。不过,还是需要定期复查,甚至要到专科医院复诊。 CT 有右肺微结节影,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 最大的问题也是老问题,单纯性肥胖。正在努力解决。最低目标是四十年前入大学时的体重 80 kg ,现在还没有达到,总是高 1 到 2kg 。最高目标是大学毕业时的体重,少于 65 kg ,前年在罗马时最低点已经达到 70kg 之下,有些接近了。不幸回国后又强劲反弹了。 本来今年争取上半年体检,也就是不到半年再看看结果。现在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如果疫情继续好转或至少没有逆转,争取九或十月份体检。 体检 2018 体检报告 2018 体检 2019 核酸检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4
Mech 2020-6-21 22:57
再次讲新课,《无处不在的力学》开场白,《 力学简史与发展现状 》。按照学院的部署,全程录像。上课前正赶上《 疗疴五日 》, PPT 也是急就章。上课当天上午才最终定稿。按要求先给录像方看。嘴上十余个疱还在但已经干瘪。 上课前先到教室拷贝 PPT ,也试着播放一些。没有用视频,因此没有任何问题。教室能容纳 150 人,听课学生满员 70 人,这是小班上课数量上限。我事先看过学生名册,绝大多数是新生。 提前 20 分钟到教室。教室里已经有些学生。两位录像工作人员已经到场,带着三部机器。给我带上录音的麦克。我也带上扩音的麦克。学生陆续入场,基本上都在上课前就位。精神状态似乎比较积极。 准点上课。先用了 5 分钟讲整门课程的理念、内容、打分和参考书。顺便向学生透露学院将在五天后正式挂牌。 正文开始后,如事先设计,在定义和解释了力学后,重点讲力学史。到课间休息时讲完牛顿。这个进度比预想的稍微慢些,但也差不多。 休息后继续讲力学史。这个版本的力学史是第一次讲。主要是增加了一下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名家。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准。简史部分讲完了,课堂时间已经不多。后面三部分讲得比较匆忙。相关素材准备也不足,没有收集适当的照片或者视频,形不成视觉冲击。 总体上还说得过去。内容设计似乎有些问题。如果只聚焦于力学历史发展,会讲得比较从容。力学在工程上应用,过于涉及技术细节,而且严格来说未必是力学而更可能已经是其他专门技术领域。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检2019
Mech 2020-6-15 22:56
“少则得,多则惑。”现在各种渠道,给我多个体检机会,反而有些无所适从。体检一直拖到 12 月初。首次在深圳体检。本来上半年就开始了,有几次已经预约,但又取消。 本来想早去早结束,但七点半出门,先是叫车停错了地方,然后堵车。过了八点半还没有到,快九点才开始体检。 各种项目与过去的差不多。多了肿瘤标志物化验、经颅多普勒和肺 CT ,另外超声波项目似乎比过去多。感觉体检标准比上海的高。物以稀为贵,或许我这样的人在深圳相对更稀缺些。 安排还算有条不紊。先是抽血,不知道是我血管不好,还是护士技术不行,扎了好几次才见血。排得比较慢的主要是超声波和多普勒。特别是多普勒,开始说要等到下午。我已经买了离开深圳的机票,那样就只好放弃了。后来在等 B 超中,找个没有人的时候,与工作人员商量一下,就让我做了。医院服务的态度很好,不清楚是普遍好,还是对我有些优待。实际上 B 超等的时间最长。 B 超之后,就用餐了。还有个饭后两小时的血糖,我决定放弃不做了。 眼睛有些问题,据说是白内障的早期。牙齿有些问题,如果有冷热敏感反应需要治疗,但我暂时还没有。内科检查说心跳慢,多普勒发现脑血流速度较快。这个有个体差异,所以需要与历史数据对比,我还没有历史数据,只能等下次体检再说。 B 超过去的问题是脂肪肝,去年已经大见好转,这次完全没有提。发现肾里有囊肿,前列腺有增生。 CT 检查后没有说什么。总体上应该没有太严重的毛病。 交表时,有位工作人员看我的名字,有些开心地说,是她打电话安排的。给她印象比较深,因为我很难约。我说以后争取上半年体检。现在看可能性不大了。 以后体检要早些出发早些开始。先做 B 超和经颅多普勒。早出发半小时,估计能提前结束 2 小时。非线性无处不在。 体检 2018 体检报告 2018 核酸检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丢失手机2
热度 1 Mech 2020-6-9 22:53
上次《 丢失手机 》两周后,手机再一次丢失。 仍然是从机场回家。下了出租车,马上发现手机不见了。车已经开走了。赶紧回家打电话。 照方抓药,拨打发票上的监督电话号码。第一次没有人接。第二次有人接,但拨错号了。第三次打通了,说查一下司机电话,让我直接联系司机。 与此同时,太太用她的手机直接打我的手机,居然接通了。非常奇怪,锁屏状态为什么能通话,是不是我设置过什么?原来不是忘在出租车上,而是忘在机场卫生间了。可以凭身份证到机场失物招领处领取。 这时候,出租车公司也回话,要告诉我司机的手机。我赶紧说不需要了,因为没有忘在车上。 匆匆忙忙打车去机场。车上复盘一下当时的情况。航班晚了四个多小时。从机场出来已经四点。这个时间再晚些,我可以顺便接太太下班,这样就不用着急了。于是到洗手间放松一下。这时太太回复,她办事已经到家了。我也没有必要拖延,赶紧打道回府。这个快慢节奏转换之间,把手机就留在了洗手间。后来一路上居然没有用手机,是不是潜意识中汲取了上次把手机遗失在出租上的教训? 到机场出现新的情况。出门时太匆忙,忘记带口罩。在出租车上已经发现,但只好到机场见机行事。机场入门时,被门口的安检拦下,说什么也不放我进去。给我支一招,问其他旅客要一个。我首选比较成熟但仍属“后浪”,问他是否有备用口罩,我想买一个。他说有备用,送我一个。我表示了感谢,就进了机场。 到失物招领处,工作人员看我解出了锁屏,登记了身份证号码,就把手机还给我了。我拿着手机,打车回家了。 在我看来,任何错误都是一系列事件。因此,女儿小时候分析错误,我要求讲出三点以上。她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老师在分析原因时,她会问“ 第三点是什么? ”或者“ 还有第三点呢? ”我复盘手机丢失和领回的过程,发现至少有三个主要问题。其一,心不在焉把手机留在洗手间;其二,发现手机丢了之后,应激反应,过于拘泥于经验,应该首先拨打自己的手机;其三,发现手机在失物招领处,过于兴奋,也过于紧张,出门忘记了带口罩。其实当时马上去机场不是明智决定,去和回都是交通高峰。既然没有丢,完全可以过两个小时再去。 手机已经丢了两次,难道是这部手机与我无缘?但两次都失而复得,似乎还是有缘。事不过三,希望没有第三次,不然可能真找不回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履历”
Mech 2020-6-5 22:54
女儿上个周末回家,带来桌游“人生履历”。动员我们参与游戏,据说能预防老年痴呆。 游戏确实非常复杂,既有运气成分,也有一定的运筹因素。女儿担任讲解。结束算分时,妻子以 1 分之差成了人生赢家。或许女儿就顾着讲解了,得了第三名。不过,我对于规则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下次再玩估计能有所改进。 我的强项是财产数额比较大,有三张比较大额的房产牌,但牌的张数也是记分项。我的私人目标是多才多艺,每类牌都收集齐才计分。我的社交牌太少。职业牌的数量重要,我只有两张,先是实习生,然后就领退休金了。拿退休金就不能再选其他职业牌,这是主要失误之处。另外,过早拿了养老金,因为到老年阶段才能代替金钱牌,但那时候金钱用处已经不大了。 玩过后有些体会。首先,在游戏过程中,金钱健康社交等都是工具,与最后目标没有什么关系。其次,区分功能牌和状态牌,前者最后在老年之前就适时出手,不要留到最后。最后,理解自己的私密目标和公开目标,有针对性地留牌。 游戏觉得确实很复杂,有些烧脑。但原理也像真实的人生,需要均衡,快乐、知识、职业、健康、人际关系等,不能有所偏废。玩牌对于现实人生也有启发,只是我这个年龄已经不需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平静五月
Mech 2020-6-1 22:57
在我看来,疫情在境内已经结束了。但没有人正式宣布,所以还不能说结束。这种心照不宣的非正式结束,或许就是所谓“新常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每个月的月初写篇疫时记事,记录前个月与疫情相关的事情,提醒暂时仍有疫情这个事情。因为每月一篇,记事内容需要廋身,严格限于疫情直接相关事宜。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国内的病例很少。虽然有偶尔的社区感染,说明风险犹存。国外病例和死亡数都在增长,虽然增速已经显著回落。因为国际航班的控制,其实国外的疫情对国内影响很小,只有少量输入病例。总体上,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已经显著减少了,以至于现在基本上不关心疫情了。 校园的防控相对更严格些。上大校园相对宽松,或许因为学生还没有返校。每日报体温,凭工作证就可以进入。下月教师的工作完全恢复正常。学生仍是“非必要不返校”,基本上只有毕业班需要做实验的研究生可以返校。学生已经返校的哈工大深圳更严些,外地过去的要《 核酸检测 》,才可以进入大学城。因为参加岳母葬礼又离开了深圳,所以又第二次核酸检测,很幸运地都是阴性。直到月底,凭绿码和没有去过疫情严重地区记录就可以入校了。校园里食堂已经开了,但图书馆只能还书。到本埠另所高校参加博士生答辩,凭上海的绿码和行程记录就可以办理入门,这是疫情中首次进入其他高校。马上要去外埠参加学生答辩,不知道需要什么入校手续。当然,学校不是最严的。有次要去一个军方单位交流。因为行程记录上有东北,没有办成入门手续。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线上会议大行其道。先后参加过学院层面上的教授会或学科建设会议等。听过一位名家网上讲课程建设。教学也可以在线上进行。讲课暂时没有讲。参与本科生课程网上期末考试,虽然具体工作做的不多。研究生教学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如答辩等。过去一个月,参加过硕士的开题和中期考核、博士生预答辩和答辩等。虽然线上教学很必要,甚至也方便,但我还是不喜欢。但将来线上教学的重要性肯定要增强,好在我快要退休了。当然,如果需要,也不是不可以线上讲课。到下旬时,已经陆续恢复了线下的答辩和会议等。 日常生活正在恢复正常。小区的后门已经开了,侧门还没有开。小区的楼宇值班,过去是两人轮岗,早七点到晚八点,疫情中改为单人值班,早八点到晚五点,目前还没有恢复。疫情期间,每日早晚两走, 开始还是如此, 最近原则上只是晚上走,这也是恢复到疫情之前。三月底家人已经在饭店堂吃。本月底参加博士生线下答辩后聚餐一次。飞机高铁也都乘过了。手续上有些繁琐,心态也调整差不多了。 养老院可以进入探望了。 我去过两次。从我的角度,非常悲剧的是,母亲已经不认识我了。如果没有疫情,经常去,或许不至于如此。从老母亲的角度,未必不是好事。老太太安详恬然,心宽体胖,真到了难得糊涂的境界。《诗经·大雅·皇矣》所述周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或许也不过如此。 当初意识到疫情可能严峻,就是从养老院封闭开始,如首篇《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所述。养老院有条件恢复探视,也是疫情趋于结束的标志吧!条件首先是要事先预约,目的是限制人数。能行动的老人,原则上在大堂探视,不进房间;卧床的老人,可以进房间。后者似乎限制反而宽些。进门要核对绿码并登记。用消毒液洗手,工作人员用喷雾消毒鞋底。 先后去了两趟鞍山。第一次是岳母病危探视。她还认得我,但已经不认识我女儿了。第二次是参加葬礼。第一次去是疫情中首次乘飞机。前几次乘飞机还是有些紧张,结果《 丢失手机 》。其实下飞机到家途中手机丢了两次,只是第二次记录还没有贴出来。疫情期间遗体告别仪式等都取消了,仅有五 人可以入室办理领取骨灰等事宜,我没有进去。参加了随后的下葬。顺便一提,上篇《 疫情记事:休养生息 》提到,妻子堂弟在抗疫工作岗位上去世。她去杭州参加了追悼会。听她叔父说,单位给堂弟报了优秀共产党员和抗疫先进工作者,但是否能认定烈士还没有结果。他仍是我们所有国内外亲属中唯一与疫情相关的逝者。在鞍山期间,领女儿走了《 访旧之旅 》,当年家旁的水浜成了《 静湖公园 》。重游了人民公园和二一九公园,还有路边的另一个水浜。 借出差的机会到南京转转。如果不算到鞍山之行,这是疫情中第一次出游了,而且也是疫情中第一次乘火车。入住宾馆和某些景点都要出示南京的健康码,而南京的健康码在某宝平台上办比较方便,我还没有用。会议入住《 励志社旧址 》。第一天先去了《 白鹭洲公园 》,然后到夫子庙和《 秦淮河 》,看了李香君故居《 媚香楼 》和包括《 江南贡院 》的科举博物馆,最后乘船夜游《 秦淮河 》。第二天先去了总统府,几个小花园不错尤其是东园和熙园,此外清朝、太平天国和民国都有痕迹,然后去了钟山中的美龄宫。随着出行常态化,以后不在“疫情记事”中记录出行中与疫情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继续读些书。第二遍《 柳如是别传 》还没有读完, 柳如是的诗文 读了些,感觉比较一般,就没有再读。对明清之际的背景有些兴趣,读了余怀的《 板桥杂记 》,大致看了历史小说《 白门柳 》,还重读了《剑桥中国明代史》的南明一章。如前所述,到南京时,实地看了 媚香楼 和 江南贡院 ,并领略了今日《 秦淮河昼与夜 》。另外,《 十日谈 》也读完了,多少有些失望,故事都比较简单,而且也没有机会到佛罗伦萨附近实地看看。这些都算是疫情时期的特殊阅读选题,现在已经结束。以后例行的读书,不再写入《疫情记事》系列。 女儿正常上班,与疫情前差不多。月初时很忙,现在似乎好些了。给我讲过个很精彩的梦,但我还没有来得及贴出来。本月里三人一起在外面共进午餐,吃的火锅。上个周末回家,带来桌游“人生履历”。动员我们参与游戏,据说能预防老年痴呆。游戏确实非常复杂,既有运气成分,也有一定的对策。女儿担任讲解。最后妻子以 1 分之差胜出成了人生赢家,女儿就顾着讲解了,分数最低。真如西谚所谓,会做的做,不会做的教。女儿觉得挺有意思,把游戏牌留在家里了。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疫时记事:此起彼伏 疫时记事:渐入常态 疫情记事:休养生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酸检测
热度 1 Mech 2020-5-30 22:55
深圳大学城防疫要求比较严格。外地去深圳的,要自费检测核酸,新冠病毒阴性方可办理入门手续。 网上预约离大学城不远的三甲医院,算是复工体检。如期过去检测。路过《 深圳西丽园 》还拍照留念。进医院看绿码和身份证,并问从何处来。预约的是体检科。没有什么人,开单子,去缴费, 205 元。然后去急诊科检验。 检验的人也很少。或许是复工体检高峰已过。检验是在鼻子深处取样。有些难受,但能忍住,而且持续时间不长。这个有个体差异,有同事称难受不止一天。 检验后有些担心,万一是阳性就要被隔离起来。不过,没有人找上门,估计是阴性。翌日去急诊科取结果已经完全不担心了。去得比较早,医生午休还没有结束。我排在第一号。午休结束时,后面已经排了几十号人。拿到报告单,非常简陋,连公章都没有。我强烈要求院方盖个公章。后来他们也给盖了。 报告单照片发给学院的秘书,请她为我办理入校许可。后来她告诉我,体检报告上没有检测样本编号,有关部门无法办理。我很奇怪,体检科的报告居然还不完整。 幸好我有随手拍照的习惯。拿到试剂瓶,就拍了张照片。照片上能看到试剂瓶上的条形码,也就有了编号。把照片给秘书发去,可以继续办了。 两天后,我得到了入校许可。原来是个三位数的号码。入门时需要报出号码,例如 007 。保安看入门名单, 007 是 James Bond 。只要用身份证或者校园卡验明正身,确实是 James Bond ,就可以入校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十万个为什么》
Mech 2020-5-22 22:55
由于叶永烈先生逝世,人们在议论《十万个为什么》。我先后看过这套书的三种版本,但读时都没有注意到编著者是什么人。 看得最仔细的是“文革”中的一个版本,封面仿佛是红色为主。最开始有前八册,后来增加了第十到十二册,缺第九册。第一册是数学,印象比较深。还能记住些问题,如“为什么放大镜不能放大角度?”“零是表示没有吗?”等。这些问题聚焦于数学最核心的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如果一定说有什么不足,就是没有涉及极限的概念,这可能也是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有可能是也讲了,但我当时没有理解,就没有印象。 除了数学那册,其他几册印象没有那么深。第二和三册是物理,第四和五是化学。第六到八册是地理、天文和气象,具体顺序记不准了。第九册是动物,我特别感兴趣,但缺这本,在亲戚家看过。第十册是昆虫,也很有意思。第 11 和 12 册分别是植物和农作物。有些知识闻所未闻,如能吃虫子的植物猪笼草,还有一碰就收拢叶子的含羞草等。 第二种版本是文革后期的扩展版。似乎是蓝色的封面,我记不住了。扩展到自然科学之外。这版我只有两册,第 16 册是体育,第 17 册是军事。体育的很实用,有些讲象棋,还有些讲球类,例如解释羽毛球发球规则,击球点不能高于腕部。军事的内容也很有趣,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 第三种版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女儿买的,比较深色接近黑色的封面。具体内容我没有怎么看。其实女儿好像也没有仔细看。版式太传统,图文并茂彩色排版的国外百科全书翻译本,对小孩更有吸引力。因此,她并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喜欢那套书。说实话,我也没有特别督促。当时我觉得,科学知识的教育国内并不弱,完全可以等学校教。而且作为教师,我觉得单纯的科学常识,没有方法论和发展史的提纲挈领,难免失之芜杂。更何况,大陆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了解经济社会历史人文常识,尤其是与外国有关部分。所以多看看国外的儿童百科,对小孩或许更多裨益。 《十万个为什么》给我的童年带来许多快乐。虽然具体的内容我记不清楚了,但当年看书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候家里没有沙发。我通常在能开窗的季节,坐在窗台上,靠着打开的窗户。有时候也正襟危坐在桌旁看书。小时候能乐此不疲反复读的多卷本书,家里只有两套,《十万个为什么》和《毛泽东选集》。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1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2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3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4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读英文书 (1993) 美国人爱读什么书? 曾读过的“必读书” 雯雯的故事 那些影响世界的文学作品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致橡树》:理想婚姻的礼赞 《致橡树》的逻辑瑕疵 幼稚男性版的《致橡树》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关于《明夷待访录》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和作家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忆来唯把旧书谈: 《合作的进化》 忆来唯把旧书谈:传统评书随想 忆来唯把旧书谈:购《罗丹艺术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非典时节读《鼠疫》 忆来唯把旧书谈:次贷忽现《黑天鹅》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第四伤
Mech 2020-5-16 22:57
每月见血,成了模式。上月我试图打破模式,但没有成功。 中旬,吃薄皮核桃时,左手大拇指被核桃皮刺破。我决定瞒报以打破模式。见到在渗血,马上压迫。长时间压迫后,血没有流出来,也没有进一步处置。没有血,没有包扎,就不算受伤。希望那月因此相安无事。 月底时,在拆快递时,急于知道快递的到底是什么,右手拇指外侧被纸壳划了一下。有个不到 1 厘米的口子,血马上就出来了。我再次压迫止血,但效果不太好。还是用了创可贴后,再压迫止血,总算止住了。 流血并处置,满足受伤的要素。是为本年度第四伤。希望本月能打破每月受伤的模式。 2020 年第一伤 2020 年第二伤 2020 年第三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丢失手机
热度 2 Mech 2020-5-12 22:58
因为疫情,乘飞机高度紧张。带着双层口罩。观察一下,有不少人带着 N95 口罩。出机场上了出租,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 还没有等完全缓过来,出租车与一辆黑色大轿车碰擦。我感觉车震了一下,前面的车和我乘的车都停下来。在高架上缓缓地开到路边,后面不断有车,用了段时间。前车司机下车后,非常愤怒,训出租师傅。后来似乎留了手机号,就各自开走了。 到目的地,师傅停车后,又避让换地方。我在网上也处理些事情,也不是很顺利。折腾来折腾去,下车时,手机就忘在车上了。司机师傅大概也有些懵,没有例行公事地提醒我不要遗忘东西。 进家门就发现手机没有了。非常震惊。目前对手机的依赖,已经非半年前可比。而且由于新手机性能可靠,我已经把备用手机停号了。丢了非常麻烦。 发票上有公司电话,赶紧打。这个师傅似乎是小公司挂靠在大公司,因此先打的大公司电话还不行,再打小公司电话。开始还占线,总算通了。报了车号以及上下车的时间地点,对方说联系司机了解情况,然后回话。等回话时,我问问年轻人,手机丢了需要如何补救。被告知联系客服冻结手机上支付的 APP ,我本来就没有开通。公司打回电话,联系上司机了,手机还在。公司已经让他停止生意,告诉了司机的手机号码,需要我直接联系他拿回手机,支付他送手机的车费。 我跟司机联系,请他回到刚才下车的地方,并说明我支付过来的车费。我要下去等,师傅让我在座机旁等。到了他联系我。等他电话通知后,我就出去见他。拿回了手机。他没有开里程表,说算了。我给一百元表示感谢。 手机失而复得,有惊无险。晚上破例吃顿面点,压压惊,也庆祝一下及时找回手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88 次阅读|4 个评论
岳父留下的书
Mech 2020-5-9 22:56
过去写过篇追忆文章,本质上是《 岳父送我书 》。因为追忆文集双语印行,所以用英语写了。这样译成汉语更容易些。八年后,岳母也在九十三岁高龄逝世。子女们各选喜欢的遗物作为纪念。我选了几本书。 岳父是老共产党员,很早就是处级干部。技术干部,一直没有再晋升。作为党的干部,书架上总是有些经典著作。我过去觉得选集不够专业,如果没有全集,就看单行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我都有,有些还有英译本,但选集没有。这次正好补上缺。《毛选》四卷小时候我真是熟读,特别熟的是注解。但几次搬家,书没有保存,这次也补上。书架上还有些其他大人物的《文选》,但文字太差的我实在读不来。 岳父那代人,都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爱国者。所以同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一定引以为自豪。因此书架上有了莫言的《丰乳肥臀》。书很新,估计岳父没有看过。他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和《亮剑》,未必能看得进去莫言的书。莫言的中篇小说我看过一些,并不是很欣赏。以后有兴致,或许也可以看看《丰乳肥臀》。 上一代的不少人近于惊弓之鸟,过分关心时局。他们虽然不说,其实都知道兼听则明的道理。所以书架上也有些港台版书。那本 The New Emperors by Harrison E. Salisbury 的汉译本,虽然时过境迁,还是有些参考价值。 还有几本没有拍照片的书,比较薄无法在电脑前立住。一本是《毛泽东诗词联大观》,所收的诗词比我过去读的版本多一些,而且还有联。一本是《骈文概论》,从文字的角度,骈文还是挺有意思,虽然可能确实有碍达意。还有一本是非常小开本 ( 似乎不到 64 开,就是比 B5 纸的四分之一还小 ) 的《圣经》选本, New Testament · Palms · Proverbs 的合订本。《旧约》中, Palms 文采最好, Proverbs 最富有智慧甚至是世俗意义上的智慧,这个选本几乎完美,如果把 Genesis 也包括就更好了。 把上述书运到了我的书房。以后机缘巧合时读。我集两位豪放派宋人的词句诗句发个朋友圈。 楼观才成人已去 ( 辛稼轩 ) 旧书不厌百回读 ( 苏东坡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鞍山携女访旧之旅
Mech 2020-5-7 22:44
本来说好女儿陪我去二一九公园转转,不过她睡觉了,她妈妈代劳后。翌日决定与女儿同走怀旧之旅。 先去她就读的小学看看。那所小学真是其貌不扬,除了教学楼就是操场。她读小学时,我已经在上海读书了,从来没有接送过。因此,我是第一次去看。小学旁不远就是她出生前我住过的房子。真是很近,从楼门到校园门,也也就 50 米。 然后穿过《 鞍山静湖公园 》,走到女儿出生时我们家的房子。已经很破败。又去附近找她上幼儿园前去的“童乐托儿所”。房子似乎在,但没有托儿所了。 沿着园林大道走,路过《 鞍山街边水景 》。转到她小时候想去而没有去成的钢都小学。女儿觉得这个名字很特别,要用沪语读。那所小学果然比她就读的小学校园好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电影《让子弹飞》
Mech 2020-4-28 22:55
在圣彼得堡的返程飞机上,还看部国产老电影《让子弹飞》。 姜文编导主演的这部电影,讲一个有些传奇性的故事。落草的张牧之劫了带着夫人和师爷上任的县长,自己去鹅城当县长。凭着印把子和抢杆子,历经波折,最后杀掉了当地的豪强黄四爷。有望站着挣钱,虽然也可能挣不到多少钱。 该电影是有趣的 revolution 发生学,甚至也是 revolution 病理学。这与意识形态无关,属于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案例。张牧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给群众展示胜利的希望,最终取得了胜利。群众的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但胜利也只给张等发动者带来精神满足,虽然他们付出过生命的代价。如果他们想取得物质的满足,势必要走向他们的 revolution 的反面。他们只能一走了之。 这种故事有些像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似乎说了什么,但也什么都没有说。因此,意义全靠观众的解读与创造。不同阅历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启示。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颐录6
Mech 2020-4-26 22:56
岳母的耳朵越来越背了。当面吐槽她也无动于衷,看来就是真听不见了。 有次妻子有位堂姐,也八十多数了,来家里看望她婶婶,也就是岳母。堂姐耳朵也背。 两位耳朵背的老人,在一起那真是对答如流,谈笑风生。我大惑不解。后来仔细听听,发现她们各说各的,完全在不同频道。或许见对方张嘴,以为听见了并回应。自己虽然没有听清楚,也不妨继续说下去。 这是我的发现,两个耳朵不好的人,聊天反而必耳朵不好与耳朵好的聊天容易。当然,我没有做过文献调研,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有人发现过了。 解颐录 1 解颐录 2 解颐录 3 解颐录 4 解颐录 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休养生息
热度 1 Mech 2020-4-25 22:54
虽然欧美的新冠数据还是很惨,但我觉得已经是稳态向好了。美国尤其是纽约,病亡归因不可尽信。等着看年度死亡人数,未必比往年高许多。境内疫情基本上已经平息,虽然北疆有些院内感染还是隐患。据说 WHO 宣称“最糟糕的时刻即将到来”。那肯定不是指欧美当然更不是说境内,可能是说非洲或者南美。但非洲南美离华夏很远,影响不会太大。从最坏的情况看,东南亚爆发会极大增加输入压力,广西云南的边界可能有些难以管控。印度影响不会大,地形有天然屏障。不管怎样,只要航空没有放松,上海的压力不会太大。鉴于疫情几乎平息,以后疫时记事每月写一篇就可以了,每月 25 日。真心希望不要再密集起来。最大的悬念似乎是,有了抗体是否还可能感染。 认识的人中有第一位新冠相关 ( 但非新冠患者 ) 死亡。真是倒在黎明时刻。妻子的堂弟,在机场当医生,比我们小几岁。他算是在抗疫前线了,虽然我不肯定算不算第一线。在微信聊天里他说感染风险不很大,但很忙很累。其事迹在公司网站上有报道,《 逆行战士 》。很不幸,本周二上午心脏骤停,没有抢救过来,他就去世了。我有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推测,心脏骤停是不是与新冠病毒有关也未可知。巧的是,那天我左眼时常在跳,感觉非常明显;而且似乎与休息无关,半夜醒时,仍在跳。妻子单位有位四十多岁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在本周心脏骤停去世。 受堂弟不幸的刺激,我们更要休养生息。坚持适量锻炼,每周步行 60 公里左右。保证足量睡眠,目前每天 7 小时,不排除在条件具备时继续增加。加强恰当营养,增加蛋白质,争取减少淀粉和糖。这段体重控制尚好,遏制住上升走势,而且略有回落。 说到身边的疫情,在电梯门旁看到小区本月二日的通知。外卖快递等从 9 日开始可以进小区,因为小区中有近十户国外来沪居家隔离人员,最晚的是四月八日结束。不管怎样,小区可能是风险相对最大的地方,尤其在电梯中。养老院已经可以进入探望了。但要预约,在走廊大堂见面,不能进入卧室。我预约了明天的探望。当初开始写《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就是由养老院封闭引起。 上大周一到周四都参加网上力学学科的宣讲会。第一次只是参加,没有发言。第二次不仅时与学生打个招呼,而且应学生要求说明一下力学的学习方法,还补充说明振动力学。临时点名,很意外。第三次不仅参加和与同学打招呼,而且回答力学专业属性的问题。第四次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解释力学和机械的关系,另一个是解释课程高等动力学。周二上大宣布毕业班研究生,确有必要原因,可以返校。需要由导师申请,层层报批。申请时间也很短,只有一天。我个人理解,不鼓励学生返校。研究生即使返校,也是网上答辩,那样就更没有必要返校了。周四下午,课题组教师参加一个网上务虚会,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大上周六夜里哈深通知继续网上教学。那周的记事博文已经贴出,上周忘记补了。这是个重要信息,还是补充记录一下。后来我又专门问一下,据说下旬开始课堂上课。我还是怀疑本科生非毕业班本学期可能就不用返校了。不过,周三收到通知,让不在深圳的教师在本月 27 日前回到深圳,自费进行核酸和抗体检验,然后办理入校手续。如果不能到深圳,有请假等一系列很麻烦的程序要走。同时收到正式通知,本学期理论教学都以网课的方式进行。我本打算在评估工作需要和健康风险的基础上谨慎安排行程。各种操作都有难度,可能还是要冒一定风险。系主任网上请系里同仁核对广东省力学学会会员信息,我才知道自己是高级会员。参加的两个基金申请都进行了网上确认,一个是上周四,一个是本周一。这是第一次不需要签名,只需要在线确认,不知道是否与疫情有关。希望能有所斩获吧! 继续重读《柳如是别传》,差不多看完第三章。这两章第一次读就比较清楚,本质上还是比较简单。顺便一提,又注意到该书难度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没有按内容层次分段,经常有好几页 ( 竖排每页字数不多 ) 数千字都在一段。假如见过学生这样写,就让他们改了。幸好学生不知道,不然说是跟陈寅恪老学的。另一个是,有些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交待。例如,“明末人作诗词,往往喜用本人或对方或有关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于字句之中。斯殆当时之风气如此,后来不甚多见者也。 (p. 16) ”既没有参考资料,也没有其他例证,直接从钱柳诗中找例证。但那些例证是为了考证柳如是的名字。这多少有些循环论证的成分。陈寅老也觉年轻的柳如是 ( 其实还不叫柳如是 ) 与陈子龙是佳配。“卧子以才子而兼神童,河东君以才女而兼神女,才同神同,其因缘合,殊非偶然者矣。 (p. 140) ”后来陈子龙是抗清的烈士,柳如是为殉夫的烈女,才同神同烈同。 《十日谈》看到第八天。该小说在结构探索方面或许对长篇小说的形成有所贡献。一群人讲故事,每天的故事有共同的主题,而且允许每天最后一个故事游离主题之外。第七天的主题是妻子出轨并欺骗丈夫。该主题的最后三个故事写得还是相当机智,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有了些拍案惊奇的意思。第四天和第五天的主题是爱情悲剧和爱情喜剧,或许属于最积极的内容,但故事都比较简单。 这段没有看任何电视剧或网剧。在网络上搭便车看“圆桌派”,有时候挺有意思。窦文涛主持,常出场的有梁文道、许子东、马未都、陈晓卿、蒋方舟、周怡君、孟广美、柯蓝等。通常三男一女,围着圆桌,侃侃而谈。比较有趣的是都是日常生活层面的事情,而且也不算八卦。似乎是窦文涛感慨人生,说在非洲大草原看到一种羚羊,雄性羚羊成天跳来跳去,就是在自制它的母羊与其它公羊接近。他觉得人好像也差不多。蒋方舟说恭维人,配着表情说,“世界上自称孤独的人很多,我发现只有你才真正知道孤独。”她说这是大杀器,此语一出,听者就会觉得说者特别懂自己。另一个大杀器本质上就是女儿小时候写作文总用的,“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配着表情,因此更有杀伤力。 周日傍晚去徐家汇公园,用包子喂鱼。天鹅来抢食,比鱼有很大优势,结果工作人员来制止。换个没有天鹅的地方继续喂鱼。天鹅应该吃菜,但似乎更爱吃面包包子等,可能对健康不利。然后去衡山公园和光启公园,都已经关门。周一晨走晚走的去程归程都从华山绿地穿过,两个归程都在里面绕一点儿。华山绿地已经有人跳广场舞,徐家汇公园还是不许聚集,包括跳舞。周二也是晨晚双走的去途归途都走华山绿地,晚上归途在里面稍微绕绕。周三晨走时往返都从华山绿地穿过。下午去某国企研发部门交流,不打算晚走了,但有人召唤,还是走了大半程,另外条路,在面包店碰头。周四还是早晚双走,都从华山绿地穿行或绕行 ( 晚归程 ) 。那天原计划在家早餐店吃点心,后来因故改了计划。周五早晚双走,还是从华山绿地穿行或绕行。晚归途中去吃点心。很意外发现那家店摆着不少空心的装饰书。多数是经史子集,也有个别《厚黑学》《鹿鼎记》之类的书。我拍照片发了朋友圈,附庸风雅,也是向风雅致敬的一种姿态。周六下午散步,先去光启公园。又去徐家汇公园,用包子喂鱼,拍了许多照片。天气晴好,无数乌龟出水晒太阳,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往往有好几只,更有些乌龟迭在一起,不知道它们什么关系。然后去衡山公园。打算去高坡上坐一会儿,可惜两个坡顶的三张椅子上都有人。大丽花开得很好,拍些照片,《 老眼看花之衡山公园大丽花 》。路上看到街边的花板,有毛地黄、翠雀、耧斗菜等,还有只蝴蝶停在花上。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 在华山绿地经常遇到一种人养的鸟。在笼子外面飞来飞去,有时候落在养鸟人的肩上,有时候似乎还要落在别人的衣袋上。跟我们也挺亲近,感觉也想停在我们肩上,因为常在我们身边扑着翅膀悬停。与养鸟人聊天。这种鸟有三只,两雄一雌,从小养起,认识人也认识家。雌的不能放,正在发情期,容易跟其他鸟飞走。两只雄的彼此争斗,有只比较厉害。它落在养鸟人肩上,就不许另一只落。鸟虽然喜欢悬停逗弄陌生人,其实不会停在他们身上。看来我们想多了。那天我返程时正好看到他收鸟。一只雄鸟已经关回笼子了,另一只在树杈上跳来跳去,似乎不肯回家。 女儿仍在忙她的项目,周末没有回家。净化水系统该清洗了,只能等下次来了。我们家累到心脏骤停风险最大的就是她了。何以解忧唯有自助餐。她大吃大喝一顿,有 16 道肉菜,发照片让我猜价格。我承认,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只报出 108 元。我真是有自知之明,虽然没有自菜之明,价格是 680 元。那真是完全符合张主任的建议,大量摄入蛋白质,希望能消化。她还自述做个奇怪的梦。“梦到我在国外留学,自己住一间,有次回家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外国人坐在我房间门口,其中一个女生抽完烟把烟头扔进我房间。我一脚就给踢出去了,结果那个女生说我乱扔烟头,要报告宿管开除我,我说这不是你扔的么,旁边的外国男生说可以作证,是我干的,我又惊又气,一番英语大辩论,就醒了”。不知道这个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背后又隐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以后见面,让她讲讲“英语大辩论”的实况。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疫时记事:此起彼伏 疫时记事:渐入常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86 次阅读|4 个评论
疫时记事:渐入常态
Mech 2020-4-18 22:57
“疫时”远比我估计的要长。国内似乎开始进入常态化。一方面,不能说疫情结束,不仅有外部持续输入,而且偶尔也有内部关联病例;另一方面,生活还要继续,在防疫需求的约束下,仍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我现在已经不看疫情相关的研究论文了,就等着最后研发出疫苗,并证明安全有效。新闻也不太看, yahoo 新闻,有时候能看有时候不能看。能看的时候就看两眼。中文新闻可以看看标题,报道虽然不靠谱,但不报道的还靠谱,没有提到的控制疫情就不错,例如韩国,例如台湾,或许还有澳洲。真是所谓 No news is good news. 总体上,欧美高峰期已过至少是将过,总的倾向是放松人员流动限制。德国出台了分阶段、分行业渐进式复工复课的路线图。美国也在酝酿重启经济。顺便一提,至少在欧美,重启经济与拯救国民生命并非矛盾;就是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经济也不能一直停顿。 很多事情,时间上离得太近看不清楚。套用白居易《放言》 ( 五首之三 ) 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可以说 估灾要待一岁后 灭疫须以数年期 前句就是我所谓《 年度死亡率事后评估 》,后句是推测疫苗没有几年不能成熟。更何况,很多事情空间太远,也不用看很清楚。至少一年内,出访欧美都不太可能。 学校学生返校也在准备中。上大不清楚具体的时间,毕竟我也没有课。如果还继续上网课,好像我也要学着上了。硕士生的预答辩也在计划中,线上进行。导师的工作如看论文等,本来也不需要当面进行。冬季学期两个班的成绩一直没有给,因为课堂的记录和学生的卷子都在办公室。办了入校手续,把成绩处理了。不知道去年的票据是否过期,自己办次报销。新规矩要贴票子,其实也不新,只是过去不知道。说道也很多,好在我自学成才。女儿吐槽说,“天呀,教授亲自贴发票,这个世界怎么了?”其实我向来“多能鄙事”,下得了厨房,上得了课堂。送报销单的方式也变了,机器自动接单。我没有打出接单回执,不知道是机器有故障,还是我不会操作。相信财务,不需要用回执查询。都折腾完才知道,去年的票据下学期才过期。大量的票子等学生回来再说吧。哈深那边博士生下月返校,我的学生安排在第二批,其实只比第一批晚一周,在中旬。去年的硕士要准备开题,也是线上进行。 有大企业新成立研发部门希望与我们课题组交流。这是学院经办老师的说法,不可尽信,或许只是想让我受宠若惊而不便拒绝。随着年资增加,同事们似乎愈发觉得我是宅男,特别在有疫情时,很少出门。其实我现在确实愿意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并探讨可能的合作。交流时我准备报告近年来主要研究工作,课题组另位教授也报告,还希望企业专家能报告一下工程需求。疫情期间,需要办理出入手续,有绿码还不够,另外需要在手机上查证自己前 14 天行程并截图。 继续重新读《柳如是别传》。这次基本上只是随便闲翻。上次看热闹,关注故事,兼顾诗词。这次试图看门道,努力理解其中的逻辑。例如《缘起》很短,其实内容也丰富。开始引用作者自己的多首诗,包括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食蛤那知天下事,然脂犹想柳前春。”“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这些诗在感怀身世的同时,都表达了对柳如是的膜拜,爱女及夫,也有对钱谦益的理解甚至同情。因此,作者聚焦钱诗与柳如是有关的部分,加以笺注。笺注的传统,“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后者有钱尊王的钱谦益诗注释,主要是后者。举例说明前者的欠缺,因此《柳如是别传》更关注前者。顺便一提,《缘起》中称赞柳如是所代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早见于陈寅老 1929 年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碑文,“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似乎在陈寅老看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个精神谱系,包括王国维也包括柳如是。 继续重读《十日谈》。已经读到第六日。有时候应邀给人转述,最常听到的反馈就是“简单”。按照汉语故事的标准,这些故事确实过于简单。我过去读历史小说时就注意到这个事情。西方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如 Walter Scott 的 Ivanhoe ,跟《三国演义》相比真是非常幼稚; Robin Hood 的传奇,比起《水浒传》也单纯得很。华夏人士往往推崇计谋,诸葛亮之类,动辄“我有一计”。我小时候简直对诸葛亮崇拜得五体投地。不过,蜀汉在三国中还是率先被灭了,细思恐极。 周日傍晚到徐家汇公园散步。归途买生煎,有人觉得堂吃不安心,带回家吃。到超市买鸡蛋。回家不久便有暴雨,没有赶上很庆幸。本周前三天《 头晕中 》《 低烧过 》,演习了新冠轻症的应对。虽然体温最高 37.2 度仍低于新冠的门槛值 37.3 读,但周一周二都居家隔离没有出门。持续监测弄清楚了体温变化规律,晚上睡觉时到早起最低,刚过 36 度。下午最高,正常就是不发烧时接近 37 读。周三断崖式停药,由原来每日三次每次 4 粒改为早 3 粒午 1 粒然后挺。恢复每日双走,早走和晚走的归途都从华山绿地中穿过。行走 11.2 公里,是前两天居家的十倍。走出疫情预演后用药硬着陆运动强起飞。周四到校开会,早晚都没有走,小朋友也不肯走,都乘了公交。晚上到徐家汇公园散步。周五早晚双走,去途归途都从华山绿地穿过。归途还在里面坐一会儿,分享一根油条。周午餐后出门散步。去徐家汇公园,用两个鸡肉包子喂鱼,似乎鱼有些饿。去超市买菜后回家。路上遇到雨,好在不大,而且带伞了。 女儿比较忙。周末没有回家。有时候开夜车到后半夜。当然,以她的资历和介于中级高级职位间的位置,即使在通常被人们认为轻松的高校,这也是常态。年终奖已经发了。如果不打七折,与去年大体持平,应该算很不错了。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疫时记事:此起彼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烧过
Mech 2020-4-14 22:56
《 头晕中 》的状态只持续了一天。头不晕后,体温反而冲高过了 37 度。疫情非常时期,每日申报体温。有些纠结如何填写,是填报时温度,还是当日最高温度。后来决定还是填前者。 周日基本不晕了。最难受的是晚上吃药,或许是空腹的原因,药味很强。后来吃块巧克力糖,似乎压下去些。睡觉尚好。因为大量喝水,起夜不止一次。 昨天早上睡过去了,快九点才醒。特别不想吃药了,感觉没有必要。但还是吃了。早餐后测体温, 37 度。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傍晚可以恢复散步。 午餐后再测体温,过了 37 度,很吃惊。测了两次,都是在 37.2 和 37.3 度之间,大约是在一点半。难怪早上起不来,原来其中有蹊跷。觉多 ( 应该没有到嗜睡的程度 ) 似乎也是主要症状。家人都表示担忧,遥控我卧床休息。三点多洗澡上床后再测体温,已经降到 36.7 度。她们说是周末女儿回家吃饭太辛苦,累病了。这次我基本没有下厨房,如果是累的,纯粹是吃饭累的。纠结一阵子后,决定还是睡觉,估计已经过了四点了。 睡觉中仿佛有门铃响,不知道是不是做梦。后来发现不是做梦。门口有人留下个快递。快六点时醒了。再量体温, 36.8 度。 晚上测体温 36.9 度。临睡前再测, 36.7 度。早上起得晚,下午又睡觉,晚上睡不着了。很长时间不能入睡。居然有蚊子嗡嗡叫着飞来飞去。后半夜上卫生间时还处理一个工作邮件。如果是平时,我会干脆起来看会儿小说再睡,但毕竟刚发过低烧,还是卧床休息。胡思乱想些事情,不知道是否也耗费能量。不管怎样,我觉得失眠可能是身体恢复的开始,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睡眠了。 今天早上正常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量体温, 36.5 度。早餐后再量体温, 37 度。快到中午时, 36.7 度。午餐后测, 37 度。这是与前一天相同的“相对时间” ( 午餐后 ) ,但前一天早上晚起,所以午餐较晚。稍后,在相同的“绝对时间”测,仍然是 37 度。既然不发烧了,也就不需要睡觉了。不然晚上睡不着。晚上再测,又稍降, 36.8 度。 因为头晕和觉多两个症状都消失,体温也恢复正常。如果不出意外,这次不明原因低烧就算过去了。昨天下午体温超过 37 度就是发烧了,按我们家标准,这可以算场病了。如果今天下午还发烧,就可能有炎症,准备口服抗生素了。明天启动停药。 这次应对基本上是执行张文宏主任对新冠轻症患者的建议。居家隔离,充分休息,高蛋白食物 。此外,口服新冠肺炎治疗方案 ( 试行第五版及其以后各版 ) 推荐的医学观察期用中成药。如果真是新冠,休息可以更彻底些。总有人找我看他们的本子,快到截止时间了,拖着似乎不合适。只是没爬两层楼试验是否呼吸困难,感觉没有必要。不管怎样,也算一次预演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头晕中
热度 2 Mech 2020-4-12 22:54
周六早上有些乏力,一直睡到十点多才起床。 下午又有些不适,但说不清楚如何不适。 傍晚准备出去散步,觉得头晕。测体温, 37 度,没有发烧。按惯例应该继续观察。但家庭医生认为,疫情时期,避免发展,要马上采取措施。直接吃中成药。 服药后犯困,不到九点就睡过去了。十一点左右醒来。休息一会儿继续睡。半夜醒一次没有看时间。再醒就是早上四点左右。继续睡觉,八点多醒。很乏,似乎睡觉很累。量体温, 36.5 度。起床。 早餐后继续服中成药。体温 36.3 度。基本无不适感觉。 中午起又有些头晕。下午测体温 37 度,其实还稍高些,但没有到 37.1 度。 傍晚头晕似乎好转,出去散步。巧得很,刚回家,外面就下起大雨。 晚上量体温, 36.8 度。根据多年经验,推测不会超过 37 度了。 因为体温没有到发烧的程度,所以这次不能算生病,只是不适待查。 初步流调,上周家里有人有不适症状,因此取消了与女儿的聚餐。向女儿通报了家里的疫情。她用小数据不完全归纳法推断,下周末该轮到她了。她白天打盹时还做个梦。梦见我被隔离了,她来看我。我告诉她,没事没事,可以线上登陆交大实验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且趁闲身未老
Mech 2020-4-5 22:54
标题取自东坡词《满庭芳·蜗角虚名》,“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似乎很文艺,其实完全是日常琐事记录,回顾不久前的平模经历。当平模也算是二进宫,六、七年前当过一次,《 廉颇老矣,尚能平模否? 》。里面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或许以后回忆补上。这次只有过程,还没有看到结果。 疫时进校,约专业摄影师拍照,需要肖像照和工作照各 6-12 张。或许帅的可以拍 12 张,不帅的也至少要 6 张。我认真对待,西装革履,虽然只是休闲西装,领带放在口袋里,出镜时再系。在办公室等待期间,与振动所所长聊聊工作的事情,好几个月没有见面了。市职工文体协会摄影专委会摄影团队一行三人,一位摄影师,一位先前与我接洽的专委会秘书长应该算领队,另一位是专委会秘书处的干事。学校职能部门工会有位对接的老师。我们单位基层领导也在场,算是重视和支持。 我才迁入新办公室,书柜都没有,期刊等都堆在地上。摄影师表示办公室拍照不太理想。我建议去所长的办公室看看,应该比我的好。大家更上一层楼。所长的办公室确实好些,摄影师认可做个拍摄点。美中不足两盆绿萝也黄了,最好能找两盆花,但疫情期间,实在没有地方找。所长说,隔壁有位教授的办公室更好些,也许可以去看看。那位教授是学院教学部主任,算是我教学方面的顶头上司,交往很多也熟悉,可以去叨扰他一番。我们就去了他的办公室。摄影师对他的开放式书架比较满意,可以做个拍摄点。 拍摄团队要到校园里转转, 看 有没有合适的拍摄点。我说也一起去吧,有合适的就直接拍了。大家觉得这样也好。我要把领带打上,但忘记了怎么系。摄影师说不用领带了,随意些也好。我想起上次当平模,好像也没系领带。 先到图书馆。摄影师认为大台阶是个合适的拍摄点,但最好有群演配合。让所长过来救场,带上道具,一本比较大的书或者期刊。给我自己拍了几张照片。在家里出门前专用形象设计师告诉我,保持微笑,不然面相显得有些凶。可惜,摄影师不让我笑,总告诉我嘴不要张开。 虽然图书馆还闭馆,但工会老师去沟通一下,开门让我们到书库去拍摄。那就是第四个拍摄点。我努力按要求摆各种 poses ,当然本质上是本色出演。在桌子前坐着看书,在书架前找书,在书架前看书。摄影师有时侧面拍,有时对面拍。摆拍的时间有些长,我还较认真看看一本随手拿的道具,子女社会学的原版英文书,挺有意思。 所长特意借本比较大的论文集来但群演。只是我们还在书库里折腾。等我们回到大台阶前,他回办公室了。再请他过来。一起拍些照片。摄影师遗憾没有群演。他的构想,三、四十人摆在台阶上,我在前方中间。构图也许很好,但真不是我的风格。这或许是我的可笑之处,只是天罡北斗大阵中的龙套,却更向往桃花岛的功夫。我完全理解,平模的想法不重要,只是确实没有条件实现摄影师的构思。 回办公室前,我建议在楼门口拍几张照片。摄影师一直问,有什么道具,拿着拍照就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实在想不出来,觉得只有在学院牌子前才有这种效果。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是教力学和工程科学的。更何况,并排的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牌子,是钱伟长院士题写,堪称名胜了。摄影师从谏如流,勉为其难为我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 到所长办公室,准备在他电脑前拍照。很惊奇地发现有两盆真正绿的绿萝,问他从哪里弄来的。他说原来的绿萝叶子黄了三分之二,把黄叶子都揪掉,绿萝就绿了。这或许是重要的 methodology ,先要“删繁就简三秋叶”,才有“领异标新二月花”。我前段帮忙看过些本子,都过于强调体量,反而影响了高度和亮色。言归正传,在电脑桌前拍了几张照片,有用电脑的,有在电脑前看书的,也有与同事讨论的。又以白墙为背景,拍了几张肖像照片。领队曾解释,本来应该在摄影棚里拍肖像,但由于疫情,没有让进棚。以后情况好转,或许还可以到摄影棚拍。 到隔壁主任的办公室。他简单收拾一下书架。在书架前拍几张照片,有拿书看的,有不拿书的。 工会老师提议去她借的智慧教室看看。考虑到可能也许需要群演,请主任和所长同行移步同去。那种教室我第一次进去,主任曾借过开组会。讲台上有学校的 logo 。从网上调出所长讲课用的 PPT ,投放到大屏幕上。我摆着各种 poses ,做讲课状。然后又在黑板上写些什么。不需要群演,白白劳烦两位同事走一趟。 回到我的办公室。摄影师觉得光线更好,就在白墙前又拍摄几张肖像照片。领队一直在用手机拍摄些过程花絮。最后散伙时需要张合影,再电话把主任喊下来,帮忙用手机拍照。然后送大家离开。送走后,又聊几句,我自己也打道回府。 就这样,在图书馆门前大台阶、图书馆书库、学院门口、所长的办公室、 主任 的办公室、智能教室六个拍摄点拍了照。摄影师说还要做些后期加工。现在正等着欣赏摄影作品。学生们好事,都有些遗憾没有当成群演。据说等疫情缓解了,也许还要补些照片,届时请他们出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水深火热
Mech 2020-4-4 22:55
新冠病毒横行欧美,情况似乎比我预料的严重多了。从汉语媒体看,现在的情况,真有些像我从小耳熟能详的说法,世界上有三分之二受苦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英文新闻或许更糟,毕竟主要报道“人咬狗”而不是“狗咬人”。现在的局面毫无疑问令人吃惊了,但险情究竟多大,还是要看与归因无关的总死亡率变化。有人说美国第一季度死亡人数比去年减少,我没有见到原始数据。我个人感觉,对欧美特别是美国而言,疫情最大的危害仍是导致经济衰退。不是说疫情不严重,而是对经济的影响更严重。 在《“全球抗疫,四海同心” 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 》上,中国、德国和美国的专家研判了疫情走向和各国抗疫策略。《第一财经》上有专家发言的文字稿。专家们其实也没有充分证据的判断。德国专家准备用两年时间,美国专家说疫情的结束取决于病毒而不是人。就我的理解而言,最关键的是两点,其一,病毒是否能变化到让疫苗失效的程度;其二,无症状传染者的比例和传染能力。英国德国的主流意见是群体免疫,因此比较悲观。本周日,美国的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 (AEI) 发表健康政策的研究报告, National Coronavirus Response: A Road Map to Reopening 。把抗疫分成四个阶段:延缓扩散,各州重开,群体免疫,准备未来。现在还是第一阶段,可能是其中最困难的时期。如果疫苗顺利的话,一年半后第三阶段;如果不顺利,最终也会进入第三阶段。因此,英美的选项,与其说是选择,还不如说是路径依赖的无法选择。 疫苗是治本之法,治标就是快速检验和临床救治。张文宏主任说美国已经有六代试剂,准确率在 95% ,最新一代 2 分钟出结果。如果疫苗迟迟不能问世,或许会有验孕棒似的新冠试剂,检验抗原抗体,抗原阳性隔离,抗体阳性就不怕传染赶紧干活挣钱。临床救治的根本还是呼吸机,巨大的需求或许能对行业有革命性的推进。归根结底,治本治标都是靠科学技术。 疫情在境内应该算控制住了,但很难说根除。随着航班的减少,输入病例也显著减少。我现在的基本判断,因为有境外爆发和境内复发危险,疫情防控持续时间可能要以年为计量单位,一直持续到疫苗投入使用,或者持续到形成群体免疫。所谓持续,并不是说爆发,而是不能完全根除并且可能有局部爆发。如果不出非常大的意外,我认为不会有类似武汉那种规模的所谓二次爆发。特别是现在也开始关注无症状者,减少了复发风险。抗疫将是场持久战。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绝对安全,要保持警惕,保持社交距离洗手带口罩。对个人而言,现在该做什么就要抓紧做了,不要想等疫情结束后再说。我已经把这个个人判断与课题组师生交流,让他们好自为之。 周日上海宣布,重新暂时关闭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室内景点,那是在恢复开放 18 天后。类似的措施是上周在全国范围内叫停了电影院重新开放。我个人觉得这种谨慎还是有必要。事实上,我个人偏好,宁可反应过度但不要不足。重新开放有两个时间点可以考虑。其一是限制航班和入境两周后,那时输入压力减少;其二是武汉交通管制完全解除后三周,那时无症状感染者的作用应该也比较明朗。这两个时间节点具体分别是本月的 13 日和 30 日。周四看到小区通告,一周后快递外卖可以进小区,但仍只开一个门。 疫情对工作的影响正在显现。所有的会议计划不得不调整了。五月有个国内会议,估计时间要调整,但还没有通知。有个国内的国际会议,原来定于 7 月,现在让大家投票,原计划、十一月和明年七月三个选项。我个人喜欢十一月的选项,毕竟今年的事情,还是在今年了结比较好。但投票结果是明年七月。原计划七月布拉格的会议,已经来了通知,推迟一年。八月米兰的会议,连发推迟通知或许都不得不推迟了。美国之行恐怕也要流产,那恐怕就不是推迟一年的问题了。 周一到校,为有疫情后首次。路上领导让我为夏季学期开学讲次课,我过去答应了,那个时间应该也没有冲突,就答应了。后来发现是要上网课,我就拒绝了。不是很急迫的事情,没有必要上网课。等学生都到校了,我在课堂上讲。到校后,事先办理了入学申请,因此在门卫刷工卡时顺利通过;但测量体温时出了问题,照手腕高达 38 度,再照也是 37.3 度,门卫说我不能入校;我让他照头,温度正常,再照手腕,也正常,真是奇怪了。校园里几乎不见人,虽然阴天,景色也不错,拍照或许有水墨画的风格。但时间比较紧,没有拍照。直接去吃午饭,现在只开一个食堂的一层。入口出口分开。里面人不多,每桌一人都不到。大家都是脸朝门坐,“吾从众。”有位老师脸朝打饭窗口坐,有工作人员去提醒她换个方向。饭后去办公室。两盆绿萝长期缺水,已经枯黄,可惜了。不久,摄影团队到了,在非常困难的时刻努力完成艰巨的任务。本质上是艺术摄影,而非新闻摄影,所以完全是摆拍。独特的经历,专门记录一下,《 且趁闲身未老 》。 周日哈深再次通知,经学校同意后,教师可以入校到办公室工作;除湖北和境外的教师,尽快返深。我将根据前面对疫情的研判,在不惜代价最大限度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安排行程。初步计划 13 日后返深,如果课堂教学还没有开始,争取 30 日后再返。这也许是过于谨慎,但没有必要冒险。周一上午参加校内评审的远程会议,前一天收到了大部分要讨论的 PPT 。奇怪的是登陆会议后,声音消失了,试用的时候还有。尝试重新登陆 APP ,但无效。会务人员建议我用耳机,但我从来不用找不到。后来让我重启手机,问题就解决了。重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落俗套,但有时确实有用。折腾半个多小时,后来参加会议就正常了。原计划上午结束,但时间控制不严格。现场开会的有饭吃,远程只能干活不能吃饭。下午开一小会儿后,有更重要的会议要用那个能远程会议的会议室,现场开会的要换个会议室,我们远程的就无法参加了。 《柳如是别传》渐入佳境。吸引力更大些,读得也比较多,基本读完了。估计以后还会重新读。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复明运动》其实没有第四章有趣,而且更为复杂。在这章中,“钱柳已由言情之儿女改为复国之英雄”。内容比标题更宽泛,包括钱谦益入狱及获释的分析,参与复明活动主要是游说高官反正活动的考察,钱谦益身后的家族矛盾和柳如是的自杀。覆盖了钱谦益的迎娶柳如是之后的二十余年。书中提到《列朝诗集小传》和《钱注杜诗》,都在三十年前买了上海古籍的竖排繁体本。前者当成人物小品看;当时没有注意著者是钱谦益,其中似乎没有柳如是,不知何故。《钱注杜诗》并未终卷。柳如是驭夫从严,钱谦益为其诗句“虽无桃叶迎双桨”自注,“妇嘱买婢不得。” 陈寅老案,“非不得也,乃不敢也。”在松江钱谦益与妓彩生交往,为她写不少诗,柳如是还加以评论“独觉樽前少一人”取自两句唐诗。从柳如是不嫉妒推断,彩生也是反清复明的义士。“须眉男子原无几,巾帼英雄自有真。”柳如是确实有巾帼英雄的风范,上周曾引《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中两句,“恸哭临江无壮子,从行赴难有贤妻。”该组诗还有序,说到钱谦益“锒铛拖曳,命在漏刻。河东夫人沉疴卧蓐,蹶然而起,冒死从行,誓上书代死,否则从死。慷慨首途,无刺刺可怜之语。余亦赖以自壮焉。” 陈寅老云,“可惜河东君固能为梁红玉,而牧斋则不足比韩世忠。此乃人间之悲剧也。”还写到柳如是身故后,其女婿有她的“小照”“其容瘦小,而意态幽娴,丰神秀媚,帧幅间几栩栩欲活。”书中一些题外话也是充满历史智慧的洞见,如“吾国政治史中党派之争,其表面往往止牵涉一二细碎之末节,若究其内容,则目标别有所在。”最后抄首钱谦益的七律,《后秋兴八首八月初二日闻警而作》其四 由来国手算全棋,数子抛残未足悲。 小挫我当严警候,骤骄彼是灭亡时。 中心莫为斜飞动,坚壁休论后起迟。 换步移形须着眼,棋于误后转堪思。 这首诗虽过于直白但道理不错,讲大局观,讲经验教训总结,只是钱谦益和柳如是其实都算错了 “全棋” 。他们毕竟还是“言情之儿女”,在“复国之英雄”中远非“国手”。 重启《十日谈》阅读。上周比较忙,上床晚,就没有看。看过一些后,理解为什么过去看过的完全没有印象,虽然读的时候挺有趣。都是些市井故事,不像史诗那么聚焦那么庄严。风格或许有些像《故事会》,当然我也只是随便一说,因为《故事会》我其实没有看过。 周日晚上冒小雨散步。去面包店买面包。周一晚上出去散步,在徐家汇公园走两大圈。周二没有晨走,晚走时小雨,到超市买鸡蛋鸡翅根,到小区有拿快递。手里东西太多,乘电梯时忘记带口罩。周三晨走时阴,晚走时晴。周四放晴,晨走去途归途晚走归途都从华山绿地穿过,晚上其实还在里面稍微绕绕。周五天气晴好,晨走去途归途和晚走归途都从华山绿地穿行,早晚归途还在里面拍摄了《 华山绿地垂丝海棠 》和《 华山绿地梨花 》。晚归途中在绿地里面吃根油条,在加拿利海枣树旁居高 ( 虽然高度差很小 ) 看园外华山路人来人往。晚归去超市买菜鸡肉猪肉和蛋。周六晚散步时,有人突然想吃生煎,去家数年前常去的店吃了少许。然后在徐家汇公园转一圈。晚樱开得很好,垂丝海棠已经开过,花朵寥寥。 今天本来约女儿回家吃午餐。但大厨身体不适,前一天有类似新冠的症状。取消了聚餐。如果一切顺利,周一在家聚餐。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第三伤
热度 2 Mech 2020-3-31 22:56
真是每月一次见血,仿佛与某种周期性生理现象同步。今年第三次受伤。与前两次不同,这次是他伤,也是轻伤。伤固然轻微,但毕竟流血了,而且也处置了,自然也算受伤。 晚上临睡前,家里的托尼老师为我理发。虽说“发短浑如秃帻鸡”,但仍需要定期理。托尼老师“杜子将北征”,“ 关山度若飞 ”。难免有些心不在焉。一下手就把原计划的超短发按光头处理了。 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 “留头不留发”我认了。我说,光头也没有关系,反正近期也不上班;但要小心,不要把头割破了。结果一语成谶,还是割破了。虽然我一动没动,最后一下还是把我脖子碰出了血,当然血很少。我自己看不到,据说只比蚊子叮的多些,毕竟是剃头推子,不是剃头刀。 血不多,但也非立即能止。先随手用纸巾压迫止血,但无效。后来又用创可贴,压迫止血。总算止住了。如果真是蚊子所叮大小的血,那情况严重了,凝血有问题了。 虽然压迫时间有些长,但效果还好。我带着创可贴洗头洗澡,血都没有再流。翌日晚上洗澡时,创可贴自行脱落。血不流,抚觅伤痕不可得。 是为 2010 年第三伤,他伤,轻伤。 2020 年第一伤 2020 年第二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2 次阅读|4 个评论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Mech 2020-3-28 22:57
境外疫情仍在恶化。输入性病例也有增长态势。特别是上海连续数日输入病例超过十六。本土输入相关病例也开始出现。边检越来越严格,但也没有显著改进,当然发病本身也有滞后。虽然好转的大势定性上不可逆转,但定量上确实减速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疫情趋于结束到真正结束,也许只是万里长征最后一步,但这是个非线性的世界,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在疫苗出现前不会完全结束,而是呈现震荡势态。控制严格了,疫情就缓解甚至消失;控制放松了,疫情又反弹。这样就需要持久保持警惕的心态,犹如头上悬着达利摩克斯之剑。 本周注意到的科学工作有几个,无症状感染者,治疗药物,病毒体外存活时间。最主要的就是无症状者是否可能传染,可能与人们切身相关,甚至与更宏观的决策相关。财新网有篇文章谈这个问题,《 争议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为何不并入确诊统计 》。 Nature 上也有篇报道, 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 ,但支撑的证据只有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未经过同行评议的预印本。相关的有袁国勇院士团队的论文,新冠患者在发病初期病毒载量就达到峰值,发表于《柳叶刀》子刊,但我没有看原文。学术讨论,尽可以千秋万载进行下去。现实中,本周情况似乎就有变化,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无症状感染缘何成防疫新焦点? 》。更要随时注意必要的防护,保持社交距离,分餐,洗手。离我们较远的是传闻治疗疟疾的药和一种抗生素同用,对新冠有很好的治愈。这也没有经过双盲实验的验证。主要的好处就是都是现成的药,安全性至少没有问题。我觉得不可尽信,但家里不妨也准备这两种药。但家庭医生所没有必要,而且据说国内外所用治疗疟疾的药也有差异。还有一个是我过去想知道的,病毒离开人体存活时间。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 CDC 消息,在钻石公主号上人员清空 17 天后,仍然能在多个表面找到新冠病毒。也就是说,在某些条件下,病毒体外存活时间超过 17 天。 欧美的疫情似乎很严重。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都很多。至于是不是到了数字反映的程度,也不太好说。各国统计口径有差别,其实不具有可比性。例如病例数要考虑是否计入无症状者,病死数要考虑对病亡者是否检验。所以疫情真正的严重性,需要《 年度死亡率事后评估 》,以剔除统计口径的差别。虽然目前美国确诊病例最多,我相信美国会以非常低的死亡率增加而率先结束。她的民间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华府是否干了蠢事几乎无关大局。例如,纽约告急,征召医务人员支援,远远超过需要数目的自愿者报名,而且有航空公司免费送全国各地的人去纽约。正是美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复杂系统中“自发秩序”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马克思所谓“自由人的联合体”愈发不可战胜。外国的政要纷纷中招,这让我理解了过去看西方历史,打仗时动辄就有国王被对手俘虏了,需要交赎金放人。西方的传统不仅包括希腊罗马的理性科学艺术工程等和希伯来的信仰热情慈善等,还有日耳曼的部落民主传统。在日耳曼传统下,上战场打仗的部落武士平等议事,部落首领无非是最勇敢而冲在最前面的武士,因此也特别危险。 周日把常看的一些与美国疫情有关的博客汇编一下。有人喜欢转非实名的用“我朋友看到 … ”开头的文字,我通常不点开,以免浪费时间。这就好像做研究,我们小人物只能势利些。 Nature 和 Science 离我们行当比较远,至少也要看 JAM, JVA, JSV, MSSP, NODY 之类的主流期刊。“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沉溺于大量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不是明智之举。看新闻除了主流媒体外,个人博文我有三点判据,实名或者有信誉作者,有品位有口碑的平台,作者的第一手资料。 除了解情况之外,最重要的,可能还是种客观开放的眼光,如一篇博文中所说,“在当今的世界中正确认识别人,正确定位自己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眼界去推测世界,而是要用世界的眼光看清自己。”这其实是个 methodology 层面上的原则。我常跟学生说,不管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多么重要多么高明,写论文时,重要的不是自己想说什么,而是读者读到了什么。在教学中,也是重要的不是教师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听到了或者理解成什么。 国内我觉得还安全。有人说二次爆发的危险高,如果是指单纯输入,我看未必。下周起限制国际航线到每个公司只能开通一条外国飞中国的航线,每周一班。飞浦东国内航空公司每周十九班,国外一班。据说能减少客流九成,估计由每日一万降成每周六千。另外停止了大部分外籍的入境,这个人数也许不是很大。过去记事中曾判断,境外输入不会持续,就是这个意思。虽然具体什么措施当时不知道。随着入境人数的减少,集中隔离也成为可能。最新的措施是所有入境者都需要集中隔离并进行核酸检验。之前上海只是疫情严重的国家才隔离,而且包括居家隔离。那时许多市民呼吁集中隔离所有入境旅客,但当时每天一万多人入境,似乎做不到都集中隔离。以这种力度限制航班,即使没有进一步的管控入境措施,两周后输入病例也会显著下降。 周一上海宣布将在翌日由一级响应降为二级响应。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至少可以理解为,离疫情结束又近了一步。各种渠道的消息,防止输入的压力很大。前述国家政策出台后,估计两周后会显著好转。周日收到市出入境管理局的短信提醒,如无紧急必要,推迟或取消出境旅行。确实没有这种旅行的计划。周四收到民政局短信,建议清明不要现场祭扫。原来也没有祭扫计划。周一在电梯口看到小区贴的告示,让居民不要为境外居家隔离惊慌,警署、小区和物业在隔离户门上安装了磁条,只要开门就会在工作人员手机上通知。从北京那个社区感染的例子看,有隔离者小区内似乎是最危险之处,尤其是电梯中。在电梯里我还是继续戴口罩并用自制的按键神器。二级响应后,电梯门口各种通知告示都不见了,不知道是否为巧合。养老院仍在封闭中,当初开始写疫时记事,就是因为养老院封闭。去缴费也隔着大铁门。有少量杂费多数本质上是养老院代购些日常用品,需要现金支付。因为疫情,上个月没有收,这次两个月结账。费用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转账,正常进行。因为输入病例比较多,传闻有些地方已经把上海视为疫区,抵达需要隔离,不知道是否可信。我还是尽量避免离沪。深圳则是全市均为低风险区,公共场所开放,快递外卖可以进小区,但要排查有境外旅行史者以防输入。 随着疫情缓解,各种工作多起来,似乎超过疫情之前了。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是会议。周二哈深询问能否参加月底的项目预审会,副校长主持,当时说校长可能出席。如前所分析,目前的疫情还是不要冒险,倒下在黎明之时,因此不参加了。后来主办者与时俱进,让一部分人网络参会,我就从命了。周三做个项目基层初审,过去这种评审通常要答辩,疫情时期,看本子网上投票,一切从简了。我觉得是否答辩其实对结果没有影响。周四下午学院有个网络会议,我正好约了养老院去缴费,后来会议推迟了两小时。安装并且试用了一种新的网络会议软件。网络会议的好处,推迟也不涉及吃饭的问题。周五下午折腾两个多小时装了哈深会议需要的另外一种会议软件,然后试用。这个软件的好处是同时显示会场和 PPT ,但遗憾的是 PPT 显示有问题,始终调不出来。后来决定先发给我们下载看。已经陆续用过三个会议软件了。周六收到会议通知,校长并不参加,近四成参会者用网络方式,“吾道不孤”。也有不能网上进行的事情。需要几张肖像照和工作照,我翻出了存档家底,人家可能觉得不合格。仍要找时间拍照。现在没有学生,办公室还是疫情前去过,不知道工作照怎么拍,反正我听安排就是。下周去办公室,在基层党组织支持下,已经申请到了入校许可。那将是有疫情后首次到办公室。 深圳那边开放了已经在境内教师的返校申请。课堂教学至少还要两周,而且我推测远不止两周,目前中小学开学时间还没有确定。周五突然通知希望在境内的教师不论是否有返校需要,都尽快返深。原因我尚不理解,是否与疫情有关在研判中。我觉得现在不是旅行的安全时机。从境外输入看,如前所述,入境人员全部隔离启动两周后,更为安全些;从境内流动看,现在湖北和武汉解封,还是避开初期的人潮涌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全排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保证。两周后乘飞机安全性提高了再考虑旅行,如有特殊情况两周还不够另说。 周日晚上出去散步。在徐家汇公园转了一圈。在银行 ATM 办理现金业务时发现,不仅存款取款分了机器,而且有些银行提供了纸巾,可以隔纸按键,但好像用触摸屏不行。周一晨走的去途到华山绿地转转,为此提前一刻离开家。正常八点开放,但稍早些也放人入园了。拍些照片,《 华山绿地 ( 重新开放 ) 晴日 》。归途去华山儿童公园转转,非常小,无甚可观。也拍些照片,《 华山儿童公园 ( 重新开放 ) 晴日 》。周二小朋友不开心不去幼儿园了,也就没有送接。晚上到徐家汇公园转两圈,顺便到面包店买面包,也到熟食店买熟食。周三晨走时忘记带手机,结果网络上每日一报忘记了,过去都是等红灯时办了,中午被提醒后才办。晚走时吃顿饭。周四早晚都没有走。中间冒雨走了半程,预报是中雨,其实有时候很大。去共进午餐,然后打车去养老院缴费送水果点心药品,顺便到超市买菜。周五晨走时毛毛细雨,归途从华山绿地走过;晚走时天晴了,也是从华山绿地穿过。绿地各个门都开放,也不用测体温了,大概这就是二级响应吧。周六下午微雨,散步时想到龙华观桃,但陵园还没有开放。归途到超市买菜。 《柳如是别传》已经看完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或许是全书最让我感兴趣部分。总的感觉,至少开始时,柳如是并非很情愿与钱谦益结合。犹豫观望很长时间,也与其他人有交往。但决定出手,就一击而中。访钱所赠七律诗,堪称马屁文学的经典。夸钱的长处都是钱自以为胜于人处,比拟的先贤都是钱心中自许的。而且“ 遣词庄雅、用典适切 ”。才华名望地位之外,钱谦益确实珍惜善待柳如是,盖我闻室,建绛云楼,以正妻礼仪迎娶,入门后举家称夫人。“ 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生年百岁犹。 ”南明小朝廷时间太短,还来不及为柳如是讨到诰命夫人,梁红玉曾受封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这样才最后赢得美人芳心。日后相处和谐。太平时,钱谦益“每诗文成,举以示柳夫人,当得意处,夫人辄凝睇注视,赏咏终日。其于寸心得失之际,铢两不失毫发。”危难时,“恸哭临江无壮子,从行赴难有贤妻。”所谓“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随着《别传》的阅读,柳如是的形象也日渐鲜明,慧而刚,倩倩盼盼 ( 这是山寨《影梅庵忆语》中说陈圆圆的“淡而韵,盈盈冉冉” ) 。想到张中行文章中,他有位诗友对柳如是的纤足有微词,张中行说“钱牧斋、陈寅老尚五体投地,何况吾辈乎?”古今欣赏趣味差别真大。稼轩词我相对熟悉些,“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也好纤足,所谓“帘底纤纤月”,所谓“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后两句倒是符合稳定性理论。有些跑题了。看过《别传》后,准备看看 柳如是的诗文 。这两周都没有看电视剧,没有什么可看的。 周三晚某人考试不及格,心情沮丧,破例吃顿晚饭压压惊提提神解解馋。那家中餐店,疫情以后就没有见到开过。这次去吃,人不多,可能只有嘴馋的人才冒着风险去。周四约女儿共进午餐。地点在妻子和女儿单位之间,我专程赶去。虽然最远,但最先到。吃饭就是那么积极。女儿戏精附体,加戏说冒着生命危险聚餐她好怕。这是疫情以来首次全家在外聚餐。两顿外吃都很开心。我们真是响应号召,要闷死病毒就为国宅家里,要提振餐饮业就为国下馆子,而且是分餐每人一锅。不管怎样,饭店堂吃对我们而言真是风险最大的活动,还是要慎之又慎。 女儿仍然是每周去办公室两天。让我羡慕的免费午餐,只在复工第一周有,随后就取消了。她胆子小,口罩一直戴着,在办公室都不摘。好在公司仍是上班就发只口罩,所以也够用。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后的凯歌
热度 1 Mech 2020-3-25 15:12
《新约·提摩太后书》记录保罗临终前对提摩太的嘱托。第四章有段话堪称最后的凯歌: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 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前面所引为译自英文的和合译本。钦定本英文版为 I have fought a good fight, I have finished course, I have kept the faith: Henceforth there is laid up for me a crown of righteousness, which the Lord, the righteous judge, shall give me at that day: and not to me only, but unto all them also that love his appearing. 据说是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 ( 这段最初版本似乎是希腊文 ) 翻译的思高汉译本为 这场好仗,我已打完; 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 这信仰,我已保持了 。 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已为我预备下了, 就是主,正义的审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赏给我的; 不但赏给我,而且也赏给一切爱慕显现的人 。 虽然我不是信徒,也不否认信仰的力量;有些怀疑这种独断论,但也 appreciate 这种情怀。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9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老多病苦
Mech 2020-3-23 22:56
妻子《 关山度若飞 》赶回去,已经是周三下午。原计划翌日带岳母去看病,争取住院,为此嫂子还托了人。医院的特需病房 ( 两百元左右一夜,医保覆盖三十元 ) 有床位,但人老体弱,推测也用不了多少药;还可能不幸亡故,所以医院不愿意收。激励机制如此,我觉得可以理解。 她们到后,看岳母状态不太好。决定马上送医院。给事先托的人说了计划变化,他帮忙办,并提醒她们,该用的药就用。意思也清楚,让医院有些钱挣。看来红包真是不收了。 到医院后,先做检查。医生安排的不多,主要是验血。发现肾相关的指标不正常。过去就不正常,现在异常得更严重了。医生说,这种情况通常应该透析,但患者年龄太大,先用药治疗。开了静脉注射。另外发现微量元素失调,开种很粘稠的糊状口服药。我曾推测,不吃饭肯定微量元素失调,但两者因果性我不清楚。也就是说,微量元素重新平衡,未必就能吃饭了。用的药需要到药店买。妻子问医生去哪家药店,医生说都可以。结果她跑了四、五家药店,只有医院自己开的药店才有。这种事情,后来又有过一次。到药店买药时,顺便怀怀旧,当年就是在那家医院生的女儿。 翌日,主任查房,跟她们讨论患者的病情及其治疗。主任说,老太太已经九十二岁了,我们也许都活不到那个年龄。所以家属要有心理准备,随时都可能过去。我觉得这也是实话。就像我送母亲去看病,医生也明白地告诉我,进 ICU 也未必能抢救过来,可能人财两空。至于不吃饭,主任说也只能尽量喂,每天多次喂,能吃就吃些,不用管每日三餐。这也是务实的态度。治疗并非万能,不吃饭,医生其实也没有办法。 也许是托了人,也许是疫情期间患者比较少,特需病房有两张床,但只有岳母一位患者。第一两夜,晚上妻子陪床。任务就是端水喂饭,扶着去洗手间。周五开始,请了位晚上值班的护工, 12 小时晚七点到早七点,一百二十 元。这个费用与这里也差不太多。母亲住院时,全天的陪护费用二百五十元,另加一日三餐餐费和晚上租睡觉躺椅费用,差不多每日三百。前两夜护工需要陪别的患者。 治疗后,各种指标显著改善,微量元素重新平衡。最初需要看病的问题是不吃饭。对此治疗可能没有什么帮助。她们摸索的结果是岳母只吃流食。鸡汤肉汤牛奶果汁都能喝。可以在里面加少许米粉,也当流食吃下去。好像很稀的粥也可以。这个还需要慢慢摸索。我觉得有一点很明确,这个情况不可逆转,以后只能吃流食了。能做的只是在她认可的流食范围内,尽可能稠些。 以后出院有经常喂饭的需要,住家保姆的工作安排要相应变化,薪酬或许也要增加。这些事情,嫂子和妻子是外面去过去很快就走,与保姆谈比较合适。另外她们在起居室等老人活动范围,按照了监视探头,在手机上随时可以看到老人情况。 周六下午,踏上返程。嫂子多留一天,所以是“千里独归人”。一路还算顺利。傍晚到家。 妻子总结说,照顾岳母三天,一天夜班两天白班。来回走喝水,喝牛奶,喝汤,喝米粉,喝果汁 …… 无数次起来躺下,上厕所;换尿布三次,洗屁股三次。浑身腰酸腿疼。深感姐姐照顾母亲不易。我觉得腰酸可以预期,腿疼不太应该。女儿马上说,她得好好锻炼。 回家后不久,岳母又有新的状况,便血。医生安排了 B 超检查。问题是老人未必肯喝水,也不会憋小便。如何处理,妻姐又在不断讨论。 在讨论岳母情况时,涉及何时放弃治疗的问题。女儿希望我们有明确的指令,届时她会尊重我们的意愿。虽然我们可以给她原则性意见,总有需要她自由心证做出选择的成分。以后专门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热度 1 Mech 2020-3-21 22:55
春暖花开,身边的疫情似乎已经过去了。如我所预料,疫情的结束未必有正式的宣布,而是个渐近的过程。等到大家都不关心了,也就结束了。考虑《疫情记事》改为不定期,没有事情就不用记了。 科技是战胜传染的利器。听说中美的疫苗研发都进入了人体试验阶段,招募到志愿者进行了试验。目前都是几十人规模的安全性试验,然后需要数百人规模的有效性试验,以及数千人规模的综合试验。因此,疫苗试验即使成功,离上市可能还有一、两年。我个人其实更倾向于自然免疫,最好不需要用疫苗。 有些问题专家也没有共识,例如是否需要带口罩。财新网特稿《 学者说健康人戴口罩难防新冠,理由引争议 》。我个人认为,只要方法正确,带口罩至少无害。不过,我在街上人不多时已经不带口罩。好像最新的卫健委指南也是这样建议。 国内的疫情大为缓解。似乎到了摘口罩和下馆子的时候了。学校开学特别是高校到校可能还要等上段时间。有更重要更迫切的事情,开学可以暂时缓缓。国际输入疫情压力似乎比我预料的要大,尤其在有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国内疫情最严重时都没有启用的小汤山医院,现在启用了,《 又见小汤山:北京停用 17 年的 SARS 定点医院重启用 》。上海隔离观察点也在扩展中,据说已经集中隔离超过万人。官方发布,《 仅浦东就 8093 个房间隔离了 12086 人!上海浦东集中隔离观察点由 6 个增加到 23 个还在急剧扩容中 上海北京广州已经是防疫最前线! 》 。张文宏主任说,这种状态也许要持续到年底。但我还是认为,只要没有社区感染,国际输入对居家市民影响不会太大,至少在目前阶段。毕竟有海关,入境的航班数也有限,而且未必一直持续。因为入境后有转乘,乘坐飞机还是要谨慎。可能的话,用 N95 口罩,不吃不喝不去洗手间。 抗疫的主战场已经在境外。财新网转帖了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公众号文章,《 段子之外,这些国家的真实抗疫答卷长啥样? 》。汇总了疫情最严重的 15 个国家的措施。各有各的办法,最后看效果吧!英美对公司和民众的财务支持和补贴让我意外。其预算早就捉襟见肘,现在又减税又增支,赤字恐怕难以想象了。就目前疫情看,北美比我预料的严重,欧洲和东亚与我预料的差不多,中东没有我预料的严重。病亡人数最多的意大利,亡故者平均年龄接近 80 岁,因此对我们这个年龄段似乎并没有想象得可怕。我在微信里推测,这轮也许我们赶不上了,当然不要赶上最好。换个角度,如果二十多年后再流行一场,就很危险了。现在有孩子在外面留学的有些烦心。 疫情总会过去,真正的威胁可能在经济方面。美股多次熔断,或许投资者感觉有灰犀牛甚至黑天鹅。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没有哪个国家经济上可以持久的一枝独秀,当然受影响程度也会不尽相同。没有任何股票和基金,我不理财,财不理我。经济问题对我最多只有间接影响,也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万一有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估计不至于需要写《萧条记事》。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如果失业了,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妻子的小学同桌,给我们寄来些自己制作的酸菜。也许我人品比较差,迄今没有任何一位小学同学搭理我。同桌顺便给她些建议。 20 kg 装的大米和面粉,各准备十袋在家里。居安思危,固然不错,但似乎不必要。看在酸菜真是很好吃的份上,我们感谢了他的建议。顺便一提,这段在家抗疫,粮油消耗确实比平时快多了。 除了不去办公室,疫情似乎对工作没有什么影响。最初的影响其实主要也是情绪方面。不仅是恐惧,也有好奇,总看各方面信息,甚至医学专业期刊都看几眼。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虽然疫情仍在肆虐欧美,但毕竟离得很远。现在反而是希望疫情结束后,继续保持疫情中的这种工作模式。能网上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线下开会;能在家处理的事情,就不要去办公室。线下的学术会议还是必要,同行可以见面闲聊。今年欧洲的两个会还有美国的短期访问,估计都有问题了。宝山校区有个食堂有一层下周一营业了,这是教师可以正常进校的前奏吗?院办主任说帮我从校人才办领了十个口罩。小区也登记了购买五个口罩,还没有到货。 周日班长等十位同学去捐赠物质汇集地,果然像我这样不想聚集的是多数。最后募捐了十万多元的物质。班级群里倒是很热闹。有人吐槽说把私房钱都捐出来了,有人则说根本没有私房钱。这是时代精神,网上讨论比见面说话还活跃。我开始还有些奇怪,为什么疫情快过去了才捐赠,推测是疫情严重时物质买不到。 《柳如是别传》继续看,很好看,再现了文人才女的精神生活,并由此推断他们的物质生活。陈寅恪先生旁征博引,抽丝剥茧,很见功夫。过去在不同地方读过的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杨宛等联袂出场。从诗文中考据,柳如是曾与陈圆圆和杨宛同住在拙政园。我游园时还不知道这个掌故,当然我游的园并非是那些美女住过的园,虽然都是拙政园。早年所读阿英历史剧《葛嫩娘》中的女主人公葛嫩也涉及。当时钱牧斋要驰援扬州未获准。如果成行,河东君想必随行以效韩世忠梁红玉。陈寅恪罕见不太厚道地吐槽,“弘光固是孱主,但其不允牧斋督兵援杨犹可称有知人之明,假若果如所请者,则河东君自当作葛嫩,而牧斋未必能为孙三也。一笑!”《柳如是别传》的文化魅力,堪与《红楼梦》媲美。也与《红楼梦》类似,看一遍远远不够。我还在是在看第四章,最长章,推测也是最有趣一章,占全书约三分之一。全书看了一半了。没有疫情,真未必能下决心,看近百万字的古文。花的时间确实有所值。《十日谈》也在看,挺有趣的小故事。本周后几天没有看,上床就睡觉了。《安家》最后几集没有看,看的人不在家,没有便车可搭。 周日下午去养老院给母亲送药品点心和水果,仍然封院中。东西隔着大铁门交给门房了。周日傍晚出去走走,顺便给手表配电池,但因故出门不久便折返。周一晨走时发现原来只用绳子拦着的华山绿地入口改成正式的铁拉门封闭。原来是也开放了,只留一个门测体温后入内,另外两个门正式封闭。天气晴好,可以去看看,但时间紧,里面人也比较多,没有进去。周一晚走时买面包,因此走了稍远的路,还遇到家钟表店,把手表的电池配了。周二起走路停了,因为小朋友不去幼儿园了。周二整天在家,闭关一天,重温一下以为务工人员返程而进行的全封闭。周三到周五天气晴好。周三下午去漕溪公园,《 漕溪公园 ( 重新开放 ) 晴日 》,顺便倒垃圾,取快递。周四下午去东安公园,《 东安公园 ( 重新开放 ) 晴日 》。周五下午去天山公园,因为比较远,顺便也去了海粟绿地。周六本也想远行,去康健园和桂林公园,但天阴,而且要等“千里独归人”,就又闭关一天。预计下周起取消早晚双走,恢复为疫情前的每日一走。 女儿似乎还是每周两天去办公室。其实在家也是办公。周六去吃顿自助餐。下周请她回家,响应号召,到外面去吃饭。她做个很奇怪的梦。妈妈非让她去欧洲读书。路上有好多大虫子,巴掌大的七星瓢虫到处飞。给她带了一袋大闸蟹。到欧洲打开一看,里面有的不是大闸蟹,是大蟑螂。她给我讲梦时,我说肯定是有人掉包了。她说梦中居然没有想到,真是有些傻。但无论大闸蟹还是大蟑螂,带入欧洲应该都是违法行为。梦中违法,看来她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呀!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山度若飞
Mech 2020-3-18 22:57
九十多岁的老岳母突然不肯吃饭,只是偶尔吃少许流食。三、四天后,与岳母一起的妻姐夫妇有些慌。让妻子和她嫂子去看看,一起商量。原先曾打算今年春节去,因为疫情行程取消了。听她们通话的口气,似乎有些见最后一面的意思。我看不至于那么悲观吧! 晚上接到召唤后,妻子马上跟领导请假,随后订航班。现在机票容易买,价格也比平时便宜些。事发突然,妻子手头还有工作要处理。忙到凌晨五点才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去办公室取工作电脑,以便带走网上处理事情。九点她嫂子的车到家带上她一起出发去机场。机场人很少。手续繁杂,要填《旅客信息登记表》,还要有城市健康码。早上吃点面包就出发,在机场吃泡面饼干牛奶咖啡。安检口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顺利地登机。她是经济舱第一排而且一人坐两个位置。在乘客很少。把飞机上发的三明治也吃了,要杯咖啡。着陆后,还有辆医用车在停机坪待命,据说是专门接入境者。 我认为两个不是医生的人马上过去,实在没有必要,先要去医院检查把病情弄清楚。在弄清楚之前,如果有事商量,电话也可以。这有些像领导找我开会,我通常提三个问题:要讨论什么?网络会议不能解决吗?抗疫期间聚集合适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网络会议。 我没好意思问妻姐这三个问题。电话里只是说,现在重要的是到医院做检查,有了检查结果,再商量也不迟。妻姐和先生都觉得医院未必能有什么帮助。这当然也是种可能。我跟他们解释,去医院检查,或许能发现问题,也或许发现不了问题;发现了问题,或许能够治疗,也或许不能治疗。但不管怎样,总是要送去检查。不吃饭,很可能是有脏器性或者至少指标性的变化,在输液补糖补盐补微量元素蛋白质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治疗。他们一方面不确定疫情期间医院是否正常开业,还有些困难,例如家里请的住家保姆不肯去医院;另一方面也觉得也许老太太见到孩子心情好了胃口就好了。前者是现实的困难,不在场的人不容易理解;后者其实是经验医学的思路,但现在已经有了实证医学,至少应该并用。 讨论的结果,大家都同意送医院去检查。为此还需要先解的医院的情况。妻子和嫂子还是决定翌日就飞去。这种思母心切,不能仅从必要性方面理解。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千里见老娘,“关山度若飞”。 前年我母亲 发病 、 反复 、 出院 折腾过一个回合。我只赶上办出院,太太边上班边搞定了,当然也很不容易。老人不吃饭,原因很多。可能是神经系统异常,也可能是微量元素失调。有些时候,及时恰当的治疗还是能显著缓解病症。实证医学并不特别依赖医生个人的经验,当然丰富的经验肯定有帮助。就是按程序检查,然后根据结果下医嘱。如果那次送诊治疗有什么启示的话,我觉得有两点:一方面要承认医学的局限,有些病能治愈,有些病能缓解,有些病只是安慰;另一方面,要相信医学的力量,实证医学有一套经过检验、在统计意义上有效的 方法 ,不特别依赖医生个人的经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Mech 2020-3-15 22:57
本周的记事原来叫《天地不仁》。因为有 bug ,昨天没能贴出。化整为零,找到一大一小两个 bug 。大 bug 其实还可以继续分解,但算了。已经贴出的三篇博文,是没有 bug 的内容,就不重复贴了,只留下链接。 年度死亡率事后评估 不同的疫情应对策略 国外疫情一瞥 按照《记事》过去的体例,开始部分首先是有个疫情的学术性研究,基本都经过同行评议,也有个别例外。然后是资讯和随感,包括对走向的个人猜测。过去主要是国内资讯,但现在国外疫情更严重,也有国外资讯。这几部分就是上面的链接了。然后是本地亲身经历,与疫情相关的工作尤其是调整 ( 就是不包括不受疫情影响依旧进行的内容 ) ,以及与疫情广义上相关的日常生活记事,特别是阅读锻炼等休闲。 上海病例不多,都是输入性的。所住 的 小区管理松弛,临时通行证名存实亡,测量体温也有疏漏。周日女儿回家时,没有人测体温,也没有人看通行证。电梯口贴《安民告示》,称隔壁小区隔离者非确诊病例也非疑似病例,只是密切接触者。那是一个月前的告示,当时没有注意到。周日晚上去散步时,看到徐家汇公园重新开放了。进去转一圈。有些局部区域仍然封闭,不知道原因何在。灯光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只有照明灯光,没有装饰灯光。人很少,也许还不知道重新开放了。随手拍照,《 徐家汇公 园 ( 重新开 放 ) 夜 景 》。其他绿地和公园,并没有开放,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周三又去,天阴欲雨,匆匆走过,拍摄些照片,《 徐家汇公园 ( 重新开放 ) 阴雨 》。周六中午,看到光启公园也开放了。门口有人测体温,还提供洗手液,但不强制洗手。进去转了一圈,拍些照片,《 光启公园 ( 重新开放 ) 晴日 》。 学校教务处通过学院问我是否能整理准备线上教学案例,这个真不能,因为没有开展线上教学。因为过去答应给钱伟长班春季学期开学时讲座,现在只能线上进行。我不想参与线上教学,所以推迟到学生返校后当面上。线上教学,既符合长远趋势,也能应学生不能及时返校之急,前景很好。但我更愿意专注于教学内容,这种依赖电脑技术的新潮,还是让年轻人去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人家鼓励做的事情。年轻时就如此,老了更没有必要改。顺便一提,我很吃惊有那么多人关心“评价标准”这类事情。自己及其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真要取决于所谓“评价标准”吗?学院领导要开会讨论学科评估材料准备事宜,我觉得在抗疫时期,还是尽量不要聚集,建议网络会议讨论。后来与领导开了次网络会议,提了我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领导还就学院的一些宏观性工作问问我的想法。这些其实并非我强项,只是旁观者指手画脚比较容易。 高一班捐赠武汉某定点医院的物质已经准备好。包括同学个人捐赠的,总共 八 箱。每箱上写了两句诗,有些是古诗,或许也有原创,显得有些文化气息。班上才子才女都有。我只是旁观。周日中午发货。同学可以去汇集地拍照留念。疫情期间,不宜聚集。“好事不如无”,我不准备去了。 《 柳如是别传 》看完了第三章《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大致是柳如是17岁之前的故事,但12岁之前基本不可考。正在读随后一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书很有意思,古代才子佳人真是很会玩。但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至少不适合临睡前闲翻。在床头开始重读《十日谈》。十位俊男靓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城外的乡间别墅所讲的故事。在疫时又远离疫区看,比较适宜。假如上海不幸需要封城了,那就适合看《鼠疫》了。看了电影《 柳如是 》,有些细节与《柳如是别传》不一致。作为电影也许说得过去,但趣味性远不如《柳如是别传》。天下第一件乐事还是读书。连续剧《安家》也看了几眼。 周日晚散步,在徐家汇公园走一圈。工作日周到五晨晚双走,周三例外。周一晨走时下雨,归途水鞋磨脚后跟,当机立断踩下鞋后部当成拖鞋穿;晚走时绕道去取家属发的妇女节福利,主要是点心糖果,还有面膜等;归途路过指定的药店,去买口罩,得知第二批已经过去;到居委会登记了第三批;路过那个老店,买了盒酱;满载而归,后来还下起蒙蒙细雨,很是辛苦。周二晨走时虽然穿便鞋,但脚后跟还是有些问题,果断用拖鞋穿法。周三小朋友说什么也不肯去幼儿园了,要在家办公,免了一日双走,只是晚上散步夜游徐家汇公园。周四晚走时遇雨,有人馋了,去吃洋快餐。有疫情以来首次在外面吃饭。除了看电影,好像都恢复了。周五早上有雨,上午到徐家汇公园转转,晚走时归途购蔬菜鸡蛋肉等。周六去买第三批口罩,接近第一批口罩,但价格涨了三倍。去时在重新开放的光启公园转转,还去买了酱。归途去超市买了肉和豆制品。本周步行不如上周,但也有日均近 8 公里 (1.2 万步 ) 。上周超过 8 公里 (1.2 万步 ) 。 周日女儿回家,因为疫情,也算是难得回家一次了。中午吃火锅。下午玩种很奇怪的纸牌 SOLO 。过去玩过,但规则完全忘记了,现从网上找到规则熟悉一下。玩得很开心。女儿讲她公司的防疫措施。分批上班,每周两、三天上班。职位比较高的员工如女儿可以选择时间,底层员工听安排。公司一次性发十只口罩,然后每天上班时测体温并发一只口罩。午餐公司统一从两家饭店订,员工自选喜欢的菜品,然后标注工号的餐盒送到公司。 公司福利比高校要好。将来到校上课,不知道能不能每天发个口罩?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更不用说不会发外卖了。当然,教授的办公条件比同层级的公司员工要好些。 第一天上班,员工们太开心,在会议室聚餐,结果有人得了肺炎,还好是传统的细菌性肺炎。公司严令不许聚餐。大家在自己的办公室上吃饭。 好久没有吓人的梦了。试图理解孔子的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Mech 2020-3-14 22:53
疫情在大陆趋于结束。没有兴致再看相关研究性论文。这次只复述 methodology 层面的一个观点,具体出处记不清了。疫情的严重程度,不仅在于病死率,更在于对年度死亡率的影响。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如果病死率高,但年度死亡率基本没有改变,那么病死者其实主要是本来就会因其他原因亡故者;相反,如果考虑了病死率,年代死亡率仍高于以往,说明存在次生死亡。年度数据比较客观,能说明许多问题。例如,有人称美国流感死亡者中有人其实是 COVIR-19 ,这种可能当然不能排除,问题是去年的流感死亡人数并没有异动,与往年差不多。用年度死亡人数变化评估疫情严重性,不受归因的影响,更为客观。但只能用于事后评估,无法用于实时判断。 继续说说 methodology 层面的随感。国外的疫情应对策略措施 ( 如果有的话 ) ,在习惯整齐划一的人们看来很不得章法。但解决问题从来就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在效率和成本之间有不同取舍,更不用说还有成本分担的问题。读书人容易理念至上,推崇整体化的方法,看不起零敲碎打随机应变的试探 (heuristic, or trial-and-error) 法;同时,读书人往往远离经济运行,经济好时受益不大,经济差时损失也不大;更何况读书人消遣的方法比较多,例如,让我在家里呆几个月,只要有吃的,我依旧会很开心。因此我这种读书人倾向于赞成把安全放在绝对首位的高成本方法,例如封城停工等。但换位思考,有些人或许要在没有饭吃和病毒感染之间选择,有些人在家里呆着无聊得要命,还有些人有巨额资产投资,他们可能有不同的选择。随着 WHO 宣布全球大流行、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推测会有进一步措施。但最严厉也就是台湾那样,不会像大陆这样在爆发期基本停摆。顺便一提,经济衰退对美国甚至对世界都是远比疫情更严重而迫切的威胁。对我们这种远离经济活动的人影响可能不太大,因此也倾向于认为 WHO 和美国的决定有些姗姗来迟;换句话说,他们不够重视。 疫情在国外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欧洲。日本的情况目前看似乎还好,有篇 文章 介绍日本的情况,如果属实,推测奥运会不会因为日本的原因延期。虽然美国似乎开始进入爆发期,我仍然觉得疫情未必在美国成很大问题。本周早些白宫宣布,总统与各保险公司谈妥,医保覆盖检验治疗 ( 包括远程治 ) 费用疗并免除自理部分费用。 这是形成分担成本共识的开始。国家紧急状态的宣布,或许表明共识进一步达成。国会通过的法案,免费补贴之类,基本上标志共识的形成。 中东的疫情,外媒的报道没有仔细看,情况不了解。欧洲疫情已经进入爆发期,恐怕在劫难逃。疫情肆虐欧洲,或许也事出有因。欧洲人所要求和争取的福利、自由、一体化等以及接纳难民等所担负的责任,是否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能承受的水准?西方尤其是老欧洲,或许过于关注蛋糕的分配,而没有致力于把蛋糕做得大一点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如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概括,“在黑格尔那里,恶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希望欧洲可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说几句题外话。涉及西方特别是美国情况,网络上流传的绝多数中文内容都不确切。这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多数人有语言或其他障碍。少数没有障碍的人未必能讲实话。甚至故意曲解。例如,把 CDC confirms the first coronavirus case of “unknown” origin in US 翻译成“美国承认第一例新冠源自美国”,其实原文只是说美国有了本地传播 ( 此前都是输入性的 ) 。出于某种目的误导的现象“古已有之”,至少可以上溯到五十年代,如小说《 求 ( 第二部 ) 》所揭示。结果就是不少人仿佛还生活在大清国,不曾“睁开眼睛看世界”,却有坚定不移毋庸置疑不可动摇的世界观。能阅读英美媒体的最大副作用,是容易产生优越感而变得傲慢,甚至难以理解周围的人,积极些看也有助于砥砺谦卑功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传统智慧。考虑到人性的弱点,尤其要注意那些与自己预期不同甚至使自己不快的信息。 面对不同观点和持不同观点的人,记住孔子的榜样,“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论语·子罕》 ) ” 虽然疫情发展有个很不妙的开局,国内现在也快要期待已久的结束。当然还有境外输入的危险,而且这种危险与日俱增,但毕竟影响有限。随着疫情在境内趋于结束,人们又关注反思和问责。《财新周刊》的专访《 对话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袁国勇:我在武汉看到了什么 》。袁院士是第三批高级专家组的成员,提供了当时判断和决策的第一手材料,也总结了香港成功防控的经验。应该说,境外的华人地区如香港、澳门和台湾,抗疫都算成功。不仅有效控制感染,而且社会成本也较为有限,至少没有到几乎停摆的程度。这也揭示了低成本抗疫模式成功的可能性。《财新网》上的文章《 李文亮所在医院为何医护人员伤亡惨重? 》内容其实并不限于标题,而是探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中疾控的传染病直报网络为什么失灵了?这个问题许多人关心。失灵的原因当然不是系统技术性故障,而是基层医生没有填报。没有填报的原因是前置程序非常复杂而且越变越复杂,以至于无人能完成这种程序。对这个问题做过些功课的经济学家华生教授也写过文章,《 疫情预警的第一道防线为何形同虚设 》,并《 就疫情预警防线失守的文章答读者问 》。他之前有篇文章《 如果群殴高福是搞错了对象 》我朋友圈转发过,也有些道理。《人物》有篇急诊科主任的 专访 ,其转播简直是个传奇。其中有段话,“经历过这次的疫情,对医院里很多人的打击都非常大。我下面好几个医务人员都有了辞职的想法,包括一些骨干。大家之前对于这个职业的那些观念、常识都难免有点动摇——就是你这么努力工作到底对不对?”看来心理疏导也迫在眉睫了。财新网还做个时间线对比,《 武汉市中心医院经历了什么? 》。虽然地方决策的细节还不清楚,但真相已经呼之欲出了。所发生的一切与我最初的猜测差不多,也符合常识。我多少有些好奇,为什么当初的舆论集中指向中国疾控中心及其领导?是不清楚中国疾控中心的性质?还是……。此外,财新网还有篇特稿,《 编外的医者:非公医疗抗疫纪实 》,展现了人们忽略的一个侧面。 上海病例不多,都是输入性的。小区的管理松弛,临时通行证名存实亡,测量体温也有疏漏。周日女儿回家时,没有人测体温,也没有人看通行证。电梯口贴《安民告示》,称隔壁小区隔离者非确诊病例也非疑似病例,只是密切接触者。那是早期的告示,当时没有注意到。周日晚上去散步时,看到徐家汇公园重新开放了。进去转一圈。有些局部区域仍然封闭,不知道原因何在。灯光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只有照明灯光,没有装饰灯光。人很少,也许还不知道重新开放了。随手拍照,《 徐家汇公园 ( 重新开放 ) 夜景 》。其他绿地和公园,并没有开放,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周三又去,天阴欲雨,匆匆走过,拍摄些照片,《徐家汇公园阴雨》。周六中午,看到光启公园也开放了。门口有人测体温,还提供洗手液,但不强制洗手。进去转了一圈,拍些照片,《光启公园 ( 重新开放 ) 晴日》。 学校教务处通过学院问我是否能整理准备线上教学案例,这个真不能,因为没有开展线上教学。因为过去答应给钱伟长班春季学期开学时讲座,现在只能线上进行。我不想参与线上教学,所以推迟到学生返校后当面上。线上教学,既符合长远趋势,也能应学生不能及时返校之急,前景很好。但我更愿意专注于教学内容,这种依赖电脑技术的新潮,还是让年轻人去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人家鼓励做的事情。年轻时就如此,老了更没有必要改。顺便一提,我很吃惊有那么多人关心“评价标准”这类事情。自己及其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真要取决于所谓“评价标准”吗?学院领导要开会讨论学科评估材料准备事宜,我觉得在抗疫时期,还是尽量不要聚集,建议网络会议讨论。后来与领导开了次网络会议,提了我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领导还就学院的一些宏观性工作问问我的想法。这些其实并非我强项,只是旁观者指手画脚比较容易。 《柳如是别传》看完了第三章《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大致是柳如是 17 岁之前的故事,但 12 岁之前基本不可考。正在读随后一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书很有意思,但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至少不适合临睡前闲翻。在床头开始重读《十日谈》。十位俊男靓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城外的乡间别墅所讲的故事。在疫时又远离疫区看,比较适宜。假如上海不幸需要封城了,那就适合看《鼠疫》了。看了电影《 柳如是 》,许多细节与《柳如是别传》不一致。连续剧《安家》也看了几眼。 周日晚散步,在徐家汇公园走一圈。工作日周到五晨晚双走,周三例外。周一晨走时下雨,归途水鞋磨脚后跟,当机立断踩下鞋后部当成拖鞋穿;晚走时绕道去取家属发的妇女节福利,主要是点心糖果,还有面膜等;归途路过指定的药店,去买口罩,得知第二批已经过去;到居委会登记了第三批;路过那个老店,买了盒酱;满载而归,后来还下起蒙蒙细雨,很是辛苦。周二晨走时虽然穿便鞋,但脚后跟还是有些问题,果断用拖鞋穿法。周三小朋友说什么也不肯去幼儿园了,要在家办公,免了一日双走,只是晚上散步夜游徐家汇公园。周四晚走时遇雨,有人馋了,去吃洋快餐。有疫情以来首次在外面吃饭。除了看电影,好像都恢复了。周五早上有雨,上午到徐家汇公园转转,晚走时归途购蔬菜鸡蛋肉等。周六去买第三批口罩,接近第一批口罩,但价格涨了三倍。去时在重新开放的光启公园转转,还去买了酱。归途去超市买了肉和豆制品。本周步行不如上周,但也有日均近 8 公里 (1.2 万步 ) 。上周超过 8 公里 (1.2 万步 ) 。 周日女儿回家。中午吃火锅。下午玩种很奇怪的纸牌 SOLO 。过去玩过,但规则完全忘记了,现从网上找到规则熟悉一下。玩得很开心。女儿讲她公司的防疫措施。分批上班,每周两、三天上班。职位比较高的员工如女儿可以选择,底层员工听安排。公司一次性发十只口罩,然后每天上班时测体温并发一只口罩。午餐公司统一从两家饭店订,员工自选喜欢的菜品,然后标注工号的餐盒送到公司。第一天上班,员工们太开心,在会议上聚餐,结果有人得了肺炎,还好是传统的细菌性肺炎。公司严令不许聚餐。大家在自己的办公室上吃饭。 好久没有吓人的梦了。试图理解孔子的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论语·述而》 ) ”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庚子年初春素描
陈龙珠 2020-3-11 17:26
庚子年初春素描 新冠未请尽自来, 万户退守私家宅。 人不踏青春亦到, 这花凋谢那花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Mech 2020-3-7 23:01
现在疫情发展主要在国外了。《财新周刊》有篇报道,《 新冠疫情全球燎原 》。我看远比关于国内的报道逊色。境内各种自媒体说法,千奇百怪耸人听闻,都未必可信。国外特别是欧美的情况,还是英文传统媒体可信。危险的是欧洲和中东,这暗合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官方宣传, ( 美苏争霸 ) 重点在欧洲,热点在中东。当初意大利病例稍多,我就觉得事情不妙。意大利官方其实也有自知之明,最早最坚决地采取了封闭措施,可惜仍然无济于事。欧洲承平日久,居民都不肯勉强自己。希望海外疫情不会影响今年要去欧洲参加的两次会议,有次还是意大利北部。伊朗的情况,除了病例数字,了解较少。财新网有篇博文,《 德黑兰疫区十日记 》,可一叶知秋。大家对印度的疫情可能都过虑了。印度基础卫生条件较差,霍乱都没有绝迹,当地居民或许适应了与细菌病毒共存,新冠病毒未必有大的影响。 新加坡日本美国 目前 都 是采用宽松模式,本质上按流感处理。疫情报道公开,控制动作收敛,聚焦重症,其他患者自行隔离,以观后效。这或许也是种选项。毕竟控制疫情需要代价,如何分担这种代价,日美那种有限政府不便越俎代庖。无人有权要求停工,但老板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停工,员工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请假。在生命风险和财产风险之间,在方便与安全之间,每个人要做出自己的决定。所谓 Freedom is not free. 在疫情开始的阶段,政界学界民间其实都在评估究竟需要用多大代价控制。舆论界习惯上会把问题说得严重,更何况记者等本来就不待见总统。从与制药界的交谈可见,不靠谱总统随口乱说,传为笑柄,与总统一起的专业人士当场纠正。这种专业人士的特立独行,正是美国真正力量所在。《史记·商君书》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总统携夫人都没有戴口罩就去看望 COVID-19 患者,这也是种信心的宣示。 当然,任何坚定的信心其实都有无知的成分,这种成分到底多大,历史会有答案。 那种宽松办法如果在新加坡有效的话,在美国似乎也应该有效。美国人住房的距离较远,人际交往的社会距离也远,医疗资源和物质储备都很丰富。如果现在的宽松办法力道不足,疫情真发展到引起警觉,民众对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有某种共识,应该会有其他控制方案。就控制策略而言,高成本的最优控制与自适应的鲁棒控制,似乎也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不管怎样,希望今年的美国短期合作研究能够顺利成行。 境内方面,稳步向好,如前所述,大局已定。输入性病例果然多起来。不过不是我原先想象的境内人员流动,而是境外回流。目前看上海深圳不是最严重的,但本周都有确诊病例,上海不论有病例的天数还是病例数似乎都比前几周多。境外人员总人数少,又有入关的控制,我感觉问题不应该太大。 几年前同学们均摊的高一班 20 万班费,几次活动后还剩不到 1.5 万,包括理财所得。班长说大家很忙,近两次活动参加的人很少,提议索性买防护服捐赠武汉某医院。后来买了两百套连同班长个人捐的两百套送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据说有三千套的缺口。班级捐赠不到一成,并无大补,聊表寸心而已。 N95 口罩有一万缺口,班费可以买三千左右。我觉得钱太少,可能还是买 N95 口罩更好些,但也没有说什么。果然同学们另有妙计。物质缺口,建议个人捐款补上。捐款人没有几位,出手最少也是五千一万,“同学少年多不贱”。我觉着在单位拿工资的人,还是跟着单位捐款比较适宜,也便于“吾从众”。“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周一深圳通知,如果从外地返回深圳, 14 天内除上下班不得外出,不得组织参加聚餐聚会。其实现在是不鼓励去办公室。如果必须去,要走专门的申请程序。而且进出要在指定时间。周二又通知,如果离开深圳,需要审批,至少提前两天给学院。周五上午参加次讨论年度计划和学科规划的网络会议,如果没有疫情,应该是线下的会议;下午收到工信部通知,不允许教职员工因公或因私入京,并要求转通知博士后。最新的通知是因为疫情,血库告急,号召献血。小区继续使用临时通行证,没有过去严格。我有时候都懒得出门取证了。进门体温检测似乎也较为松懈。还注意到上海银行也采取措施,存款和取款分别用不同的 ATM 机,取出的现金都是新钞。美国亲戚寄来的第二箱口罩也收到,还是取道香港的快递。 看来随着境内疫情好转,美国的口罩也容易买到了。 前面那箱已经分给亲属了。 每天继续看《安家》,还是有些勾心斗角。我更喜欢看《我的体育老师》那种完全不费心的喜剧。所谓不费心是不用提防他人,美剧《老友记》和《生活大爆炸》都属于不费心。早先已经读的《西方将主宰多久?》涉及古希腊史实的内容似乎不太确切。这样我对该书不是很有信心。只看了开头一点点,将信将疑读着,不在状态,暂时放下了。周四开始看陈寅恪所著《 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故事很有戏剧性。如果拍摄电视连续剧,仿照《我的体育老师》可以叫《我的文坛大佬》,少女倒追叔祖的故事。 每日坚持散步。周日下午走不大的一圈。想破例吃点儿夜宵,冒险去家中餐馆,结果刚刚打烊,虽然还来不及关门。去买些熟食,有疫情以来首次。周一到五的五个工作日例行早晚两走,简直回到了小孩送幼儿园的年代。不同是小孩去幼儿园中午饭家长不用管。去上班单位也不管饭,早起还要准备午餐。周一晚走又想去吃夜宵,经过思想斗争,“狠斗私字一闪念”,最后没有去吃。周二晚走时在小超市买些面包。周三晚走去程绕远去买种酱,已经售完。周四晨走归程再去,到时还没有好,等几分钟。买个酱还要两顾,一怒之下,又加了一盒。也是摊平成本,两趟买两盒。周五晚走归程购食品甚多,蔬菜豆制品肉蛋熟食等,步行已经提升为负重步行。今天下午只走一小圈,以购食物为主。见到一个地方特色饭店,改买食材和点心了,也算是种抗疫自救吧。 上班已经恢复。妻子的单位属于防疫一线部门,但只有一线的岗位每天发一只口罩,她不是一线,也就没有。工会的福利,发些消毒水洗手液之类。看来最紧缺的还是口罩。女儿也开始到办公室工作。 女儿说地铁上人不多,可以保持半米距离。公司发了口罩,她拍了照片给我们看,也发了朋友圈。既然上班出门了,计划明天来看看我们,还要给我们尝尝她自制的陈氏拌饭。自发隔离了一个多月,好像她的厨艺见长。她自己买的高价口罩也到了,很大很花,我说再大些可以戴着去抢银行了。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喂鱼
Mech 2020-3-3 22:56
继续说小时候养鱼的事情。 这次专门说喂鱼,当然是喂热带鱼。金鱼简单多了,上次说过,往鱼缸中放大米饭粒就可以。 我帮忙的主要是给鱼准备食物。那是七十年代初,不像现在这样商品化,只要有钱,去买就可以。当年的鱼食要自己到河里去捉。所谓鱼食,其实是水里的昆虫,分两种。一种是比小米粒略小的虫子,在水里游,泥土的颜色浅咖啡色;正式名称叫什么不知道,大家就叫它鱼食,似乎它的天命就是给鱼吃。另一种应该属于蚯蚓类,不过是长在水底的烂泥里,很细的一条条,比细粉丝还细,不是很长,大约在一到两个厘米间,浅红色;这种倒是有专门名字,我们叫它鱼虫,也是名中注定给鱼吃。 鱼食要在臭水沟里面捞, 鱼虫要在臭水沟底部挖。 父亲特别用铁丝和纱布做了小网,又用铁丝做了挖泥的叉子。父亲的动手能力像真正的工程师。我按本科专业本应该成为机械工程师,但动手能力远不如做土木工程师的父亲,所以我努力改行了。水沟是不是一定要臭,我不肯定,因为没有实地比较过。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推测清水沟里也没有鱼食或鱼虫吧!好在离家不远就有臭水沟。那条臭水沟似乎是属于鞍山城区的太平村与属于郊区的地 hao( 号?不知道字怎么写 ) 的界河。父亲领我去过捞鱼食挖鱼虫,与邻居小朋友也去过。我比较笨拙,捞鱼食挖鱼虫都不擅长,但每次去多少总有些收获。 回来后鱼食要清洗,鱼虫更要把其中的污泥去掉,或许 这 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了,我不记得自己做过。洗好的鱼虫卷成一个球,颜色比单条的鱼虫深。清洗好的鱼食和鱼虫都可以在清水里养着,分几天投喂。或许不清洗养着更好,但水实在有些臭,还是清洗后适合在家里放着。 鱼食和鱼虫冬天都不能捉,那时候冬天水沟结冰。我们可以为鱼自制干粮。鱼虫没有尝试过,鱼食可以放在纱布上滤去水晒干,冬天给鱼吃。我从常理推测,如果海米切得很细,鱼大概也能吃。不过,我小时候印象中海米不仅很贵,而且很难买。我们家还有种小干鱼,寸许长,我们叫海 yan 鱼,不知道字如何写。这种鱼比较便宜,而且也不是很好吃,粉碎了喂鱼应该也可以。但我只是想想,没有试过。就像过去,设计过一些控制器,写写文章就算数了,未必要硬件实现然后去派上用场。冬天气温低,鱼的新陈代谢也慢,好像不喂问题也不太大。 鱼食可以直接放进鱼缸。看着鱼追猎鱼食,大块朵颐,心情很是高兴。有时候鱼食中可能还混有些孑孓,鱼也照吃不误。过去说过,刚出生的小鱼也要被鱼吃掉。个别鱼口余生的孑孓变成了蚊子,新生的蚊子还不会飞,爬在水面上的鱼缸壁上。 鱼虫也可以成球地投进鱼缸,不过那样吃得太快,反应慢的鱼也许没有机会吃到。再说以我们的捕捞能力也供不起。邻居推荐的办法,拿个乒乓球,上面挖个洞,再用针刺些小孔,通过上面的洞把鱼虫放在球里面。再把有鱼虫的球放到鱼缸水里,但球上的洞口在水面上。这样,鱼进不到球里面去,而鱼虫只能从那些小孔钻出来。露头的鱼虫就被鱼吃掉了,但那些鱼虫还是争先恐后地往外钻。 这个情景现在还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脑海中。或许潜移默化地给我诸多启示。一个启示是,成为敢死队员并不难,只有没有脑子就可以,因此我从小对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不大有敬意;另一个启示是,动作快有时候也没有什么好,早起的鸟儿固然有虫吃,但早起的虫子可能被鸟吃;还有个启示,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等,都需要有技术手段支持,例如每天坚持早起就需要个闹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 螳螂 忆往昔之养 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 折纸 忆往昔之制作 忆往昔之 养鱼 忆往昔之月饼 忆往昔之元宵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Mech 2020-2-29 22:55
湖北之外仍是低位震荡。湖北显著向好,似乎只有武汉向好的速度不如预期。国际方面扩散危险加剧。比尔·盖茨在 NEJM 上发表展望文章, Responding to Covid-19 — A Once-in-a-Century Pandemic? 结尾 以 There is no time to waste. 呼吁各国领导人立即采取行动。如我先前所料,意大利控制疫情很难。事实上难兄难弟的伊朗和意大利形成鲜明对照,看看最后结果如何吧。上海疾控已经派专家去伊朗帮助控制疫情了。韩国也很不乐观。国际输入成为新的威胁。尽管如此,我觉得境内疫情大局已定,离疫情结束也就是一步之遥。目前就是稳扎稳打走好残局,避免翻盘,虽然只是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 这次抗疫一个突出特点,是与预防治疗同步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主流甚至顶级期刊上。与 13 年前抗击 SARS 相比,医学界的学术水平有很大提高,虽然社会治理能力进步不明显。在大量回顾性研究和治疗病例报道中,我觉得很有意义的是治愈病例重新感染的可能性,所谓核酸检测复阳。这颠覆了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也动摇了血清治疗的基础。不论官方还是专家,主流意见对此 似乎 都曾不太认可,现在可能更为中立些。 JAMA 近日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临床医生的研究快报, Positive RT-PCR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 ,报告了 4 个复阳病例。虽然对这样颠覆性的结果而言,病例似乎偏少,但至少足以揭示复阳并非检测误差的可能性。同时,也提示在实践中,治愈病人也要更为谨慎。顺便一提, JAMA 上有篇观点文章,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总结了截止到本月 11 日超过七万确诊 和疑似 病例的流调结果。 防控有经验也有教训。上海市大体上比较成功。财新网有特稿《 抗疫上海故事:先行者的经验与挑战 》回顾和总结了上海的做法。从我自己了解的情况看,相比其他表现出色的省市如河南和浙江,上海的措施似乎更专业化更有针对性,但严格和群众动员不如河南,技术含量或许不如浙江和广东。主要是总体方案得力,临床和预防医生的水平都比较高,也尽职尽责,而且是在燎原之前灭火。也或多或少也得益于多数上海人像我这样,惜命,听话。武汉早期有不少教训。能够发出的公众舆论指责专家,尤其是可防可控人不传人的结论。应该说,可防可控并不错,但人不传人确实错了,没有及时发现人传人。对此《财经》有篇访谈,《 专访卫健委派武汉第二批专家:为何没发现人传人? 》,是对匿名的第二批专家组成员的采访。专家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最主要原因,他们不知道医生感染。访谈所说情况与我想象的差不多。专家当时并没有说谎的动机,也不会缺乏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只是他们只看到了部分情况。 上海深圳情况都不错。上海现在的防控仍不失认真。前天去电信交电话费。进门不仅要测体温,而且要扫码,看看过去 14 天都在哪里。我的结果是都在本埠,良民大大的。昨天起上海的申报增加了同住人员,还要办随申码。办随申码刷脸三次都没有通过,很恐慌。冷静下来,发现是身份证号填错了。改正后就通过了。小区仍在使用临时通行证,每日颜色不同,迄今未重。今天去银行,不仅要测体温,而且要留姓名电话,并且手要消毒,基本上是进养老院的要求。 继续步行倍增计划,晨晚两走。前天晨走时,天气晴好。随手拍些照片,《 重见春光 》。晚走时有人馋炸鸡了,路过洋快餐店买了汉堡鸡翅和薯条。网购的水果前一天就到了回小区后取了拿回家。女儿的前一天收到并吃了。昨天晨走时有小雨。晚走是阴天但无雨。到楼下取了网购的第二箱水果。昨夜突然嗓子疼,很紧张,但早期好了。今天也是阴雨。下午出去散步,购买些熟食和面包,还办些其他事情。美国亲戚寄来的口罩终于到了。比较近的亲戚下午散步时送去,远的包括外埠只能叫快递了。女儿说先不用给她寄。 仍然在断断续续看电视剧《安家》。妻子也在看《完美关系》,我基本没有看,除了个别片段。总体感觉《安家》更接地气些,有些都市平民生活的意思。《完美关系》更高大上,离我们底层劳动人民比较远。《 耶路撒冷三千年 》看完了,准备试试《西方将主宰多久?》,如果喜欢就看看。这两本书不是我买的,高一班回炉时发的,一直没有看。 我 一般不看发的书,但至少《耶路撒冷三千年》还是很值得看。去年年底买了一批很想看的书,可惜多数都放在深圳的办公室了。 晚上参加一个网络会议,讨论课题申报。 过去没有疫情时也以网络形式开过 这种会。严格说并非是因为疫情才从线下移到线上。 生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回归正轨。以后每周贴一次《疫情记事》就可以了。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Mech 2020-2-26 22:55
国内疫情继续稳步向好。湖北之外病例已成个位数。人口回流的大城市,深圳病例都是零,北上广各有一例。新闻报道,湖北、北京以外地区以县域为单位划分低中高三类风险等级。除湖北以外可以理解,除北京以外我多少有些费解。国外传染仍在扩散中,主要是韩国日本意大利,还有新加坡伊朗美国。感觉韩国已经失控,意大利也危险。希望都能尽早遏制。 王辰院士作为通讯作者,在《柳叶刀》上发表评论, COVID-19 control in China during mass population movements at New Year ,评估延长春节假期的作用,并建议疫情爆发时用放假增加人们的社会距离,减少传染。华山医院的传染科张文宏主任作为通讯作者,在预印本 medRxiv.org 网站上传未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n the epidemics dynam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SARS-CoV-2 outbreak in Shanghai, lessons learned for metropolis epidemics prevention ,总结上海防控做法。张主任不仅有网红的范儿,也也有学者的范儿。阅后没有读到特别新的信息。但发表论文本身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事情。在抗疫第一线工作的人,包括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张文宏主任,都在积极撰写英文论文,说明了论文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国际交流便利的重要性。临床医生写论文未必应该是要求,但无疑应该鼓励。说句题外话,我一直建议同事同行写教学论文,虽然在现有考核中基本上什么也不算,但把自己教学用心之处与同行交流接受同行检验,是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StreetInsider 有篇 WHO Team in Beijing 的简讯,标题 No Significant Mutation to Coronavirus 多少令人安慰。主要的新信息是传染渠道的认定, Main transmission pathway is respiratory droplets, fecal, possibility of aerosol but this is not main pathway. 排泄物也是主要渠道。对于药物,“ Only one drug with real efficacy, remdesivir” 。如何有这个结论我不清楚,因为对比实验还没有结果。还有个结论尚待检验, “Outbreak cases could come back up as China opens up again” 。其他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就不赘述了。药物试验完全是个科学问题,有篇博文挺有意思,《 尴尬: 200 多项新冠临床试验,终将“一地鸡毛” ? 》。 养老院的防疫是个大问题。我直接感受到疫情迫切的就是母亲所在养老院年前封闭。看了财新网几篇报道,《 武汉养老院现多例疑似新冠感染 》《 两月来,华南海鲜市场附近福利院发生连续死亡 》《 一养老院八老人确诊送医 武汉养老院防控形势严峻 》,觉得严格意义上的封闭措施很难实施,虽然非常必要。我们也算很幸运。母亲在养老院封闭前发烧,非常及时地好了。不然在过去两个月里发热,大家都害怕。 市教委赠送的抗疫物质来了。我到楼下取了快递。是桶 84 消毒液,没有最缺的口罩。家里物资准备其实很不充足。当时看到 管轶教授 访谈后,去药店买口罩,尚有普通口罩,但没有 N95 口罩。当时嫌弃没有买,接着去找 N95 ,然后就什么都买不到了。真是所谓昨日爱答不理,今日遥不可及。酒精之类也没有,但是有 SARS 期间发的消毒水等,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失效。后来买到些消毒巾,给女儿带着,她比较怕死,但她没有要。口罩也不多。很有些空城计的意思,好在病毒暂时没有来。女儿说她以 8 元一个的价格订了 10 个。如果能顺利通关,太太的亲戚从美国寄来批口罩可能快要到了。 实施步行倍增计划。早晚两次每次五公里左右的步行。已经实施三天,步行公里数 ( 步数 ) 分别为 13.1 (21347) 、 8.1 (9657) 和 10.8 (17692) 。早上一同去妻子单位,晚上再一起走回来。为减少距离,早上走条过去不太走的近路。往返步行避免乘公交车,只是比较费口罩。前天昨天气温回升,路上戴口罩有些难受。昨天晚上我已经单衣单裤,走急了还是有些热。幸好今天开始降温。路上如果周围数米没有人,我有时候也暂时摘下口罩。有些回到两三周前的感觉。 小区从昨天起出去领个临时通行证,进门时要查验。我觉得有些多此一举。真正没有临时通行证的也不能因此不让进。我昨天和今天早上晚上各领了一张。这简直是国情的缩影。听话的人会有些麻烦,不听话的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后果。所谓《春秋》责备贤者。 路过超市,人并不多。前天晚上去买些蔬菜。今天有在超市买了豆制品和蔬菜,还另外去两家超市买女儿建议的一种速冻饺子,但三家超市都没有。或许集中采购蔬菜的方式也可以中止。 期待上海市从一级响应变为二级响应,或许那样至少露天的公园可以开放。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半水声
Mech 2020-2-25 22:54
前天半夜正准备睡觉时,妻子突然在主卫听见滴水声。有些恐惧,似乎是泰坦尼克号在漏水。我们一起听,水声越来越大。后来看到卫生间棚顶沿着墙壁往下流水,流入下面的浴缸。 赶紧给物业打电话报修,还好有工人可派。因为水量很大,我推测是上水道的问题。这个相对容易。如果是我们家的问题,把我们家总水闸关了;如果是楼上的问题,把楼上的总水闸关了。我们先把自己家的水闸关上。没有发现流量减少。 工人师傅终于到了。很专业,带着工具和梯子,自己准备了鞋套。我们其实也准备了鞋套。非常时期,还戴着口罩。看看现场,没有马上告诉我哪里出了问题。卸开棚顶板 ( 他还专门有个用吸力黏住顶板的小工具 ) 后,告诉我,是电热水器的水箱漏了。因为水箱里有水,所以关了水闸仍然趟水。临时措施是把水箱的进水笼头关上。后来打开水闸,不漏水了。以后要修热水器水箱。师傅蛮敬业,卫生间地上有点儿水,他就用已经脱下的外衣擦一下。听说我们热水器很久不用,他说可以拆掉。最后 他又帮忙打扫一下棚顶的积水,没有梯子也不太好办。 师傅有地方口音,开始交流还是有些困难。问他哪里人,他说是四川人,并且赶紧声明不是湖北人。他说的其实不是四川话,是普通话,只是四川口音,或许也夹着少许四川话。稍微适应后,我凭着答听力题和做 cloze test 的多年功力,沟通还顺畅。 问他周末白天能否来帮忙拆热水器。他是做两个白班带一个夜班,然后休息两天。算下来,周末是他的班。留下了电话和姓名,届时再麻烦他。师傅离开时,因为鞋上有些水,赤脚走出去再穿鞋。我告诉他没有关系,但也无用。 这个事故多少有些无妄之灾。不幸中幸运的是在睡觉前就出问题了。不然就更麻烦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Mech 2020-2-23 22:53
疫情的主要悬念似乎是国际扩散了。日本会不会像一个多月前的武汉?韩国和意大利后来居上,危险性似乎超过新加坡。伊朗确诊也多了数十人,而且死亡人数最多。美国也有风险预警。美国的 legitimacy 在于程序而非结果, CDC 之类职能部门只要按照法定程序行动了,不论结果如何都算履职了。美国居民更需要好自为之。没有根据的直觉,如果不考虑伊朗,意大利风险最大。现在爆发主要在北方,米兰东南;如果病毒北上,很快到米兰;南下,就是佛罗伦萨,然后罗马;东进,则是威尼斯了。根据我在意大利半年多的体验,传染爆发后控制和处理的难度极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种佛家境界知易行难。至少我觉得自己是达不到。凡夫俗子,能“思不出其位”,已经难能可贵了,《论语·宪问》中曾子誉为“君子”。 上篇说到湖北病例数突降,其实也是诊断标准的变化。但即使如此,情况也大为好转。后来又发生监狱疫情,确诊病例数目反弹,但这种孤立爆发并未改变整体向好趋势。湖北之外,境内疫情接近尾声了。 这几天才了解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拐点”,是指基本传染数跨越 1 。从大于 1 变为小于 1 ,为下降的拐点;相反为上升的拐点。基本传染数 R0( 如果我没有听错,在美国电影 Contagion (2011) 中, R0 读作 r-nil ,而不是 r-zero) 是指在整个传染期中一个感染者所传染的人数。 R0 的数值与防控措施有关,不断变化,并非是常数。数学分析印象太深,就会先入为主,把拐点理解为曲线凸凹性改变的点,物理意义是从加速变成减速或者相反。从数学的定义,听新闻中谈“拐点”就很费解。因为觉得费解,所以我在博文中除了引用专家的话,没有用过“拐点”。不用自己不知道含义的词,是种理智的诚实;而能清楚自己是否知道某个词的含义,堪称理智的深刻了。最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还以为知道,自说自话地乱用。 有篇未经同行评议的论文预印本, Decoding evolution and transmissions of novel pneumonia coronavirus using the whole genomic data ,挺有意思。细节看不懂,也没有仔细看。从标题看,该文聚焦病毒而非疾病,因此学科归属是生物学不是医学。作者基于现有全球共享的病毒数据,进行全基因组数据种群遗传学分析,解码病毒的演化和传播。最主要结论包括在论文所用数据的 2 月上旬前,病毒在 12 月 8 日和 1 月 6 日有两次突然的种群扩张,存在与华南海鲜市场所发现不同的基因类型。这两点意味着传染到人可能发生在 12 月初甚至更早,海鲜市场不是最初病毒来源,都可与以往的流行病学回溯性研究的结果互相印证。当然,这个工作技术性方面还需要同行评价。 在三期封面报道之后,《财新周刊》新的封面报道已经不是疫情而转向复工。 No news is good news. 这也说明疫情有所缓解了。关于疫情,财新网有篇深度报道,《 黑龙江新冠死亡率重症率双高,遥远北国缘何成重灾区? 》。是否严格管控,效果截然不同。听说鞍山现在乘公交车都是实名制。另外篇特别报道《 火线救人 50 天 》也提供抗疫最前线的情况。这些报道再次说明资源的重要性。 上海深圳情况都不错。虽然三天中深圳 ( 昨天 ) 和上海 ( 今天 ) 各报告一例,破了多日无病例的记录。上海的病例系隔离观察后发病,外地来沪又远在嘉定,似不足为患。前天昨天都收到市司法局短信提醒,内容变了,告知有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今天收到城管执法局的短信提醒,商户有统一要求,这个与我真是无关。现在大数据真不得了。昨天网上一查,我们所在小区,返程人口占 5.59% ,无疫区人口, 2 公里内有 9 起疫情。女儿租房的小区,返程人口占 11.29% ,疫区人口 1.16% , 2 公里内有 3 起疫情。母亲养老院所在小区,返程人口占 22.77% ,疫区人口 4.44% , 2 公里内有 1 起疫情。三个小区的人口密度都是中偏高,母亲和我们小区总体评价是中低风险,前者的风险点是返程人口多高出均值 7.44% 和疫区来访占比大高出均值 3.43% ,我们的风险点是疫情点近, 1.5 公里内也有。女儿小区是低风险,风险点是疫区来访占比大高出均值 0.14% 。从我个人感觉,我们小区最安全,母亲的小区风险最大。 昨天收到上大正式通知,也是下月二日开学,但学生不到校,网上授课。开学前到校的教师要通过审核。前天哈工大深圳为网络授课开个网络会议。虽然我只是替补,也按要求参加会议。大家都对首选的平台都有些担心,觉得有可能挤爆。网上开课的准入程序还是比较复杂。有些同事希望到办公室授课,似乎也难以获得批准。去办公室取东西都很不容易,但尚能办理。同事许多不在深圳,上海苏州广州等都有。如果要去深圳,也需要报批。进校园还要专门办通行证。学校事情渐渐多起来,甚至有些紧锣密鼓的意思。如果与疫情没有直接关系,就没有在这里记了。 前天天气尚好。早上晴天,下午转阴。又一天足不出户。昨天天气晴好,只是天不蓝了,不知何故。今天晴天。下午去养老院,给母亲送去药品食物和生活耗品。这次小区有人把守了,往手腕上照射测了体温。养老院仍然是不能进院门。出小区后顺便在旁边的超市买了盐鸡蛋蔬菜和豆制品。这是近两周第一次入超市。家里蔬菜已经吃完。水果豆制品还有少许。水果已经网上订购了,顺便给女儿也订些。她也外出买菜,给我们看冰箱照片。这次买的菜估计吃一周没有问题。进超市也测体温。超市收银员有些吓人。不仅带着口罩,而且穿着一次性雨衣,还带着面罩。其他员工只带口罩。那个地方两公里内才有一起疫情。当然,小心无大错。 前天略有些小惊悚。夜里没有睡好。被子有些凉,还做好几个梦,共同的可怕之处都是手掌中长出条纱布。早上发现,手指包扎的创可贴松了,挂在手指上。大前天已经不疼了,推测结痂了,就干脆撕掉了。不过到下午发现伤口还有牵扯的感觉,就又缠上了,这是后话。下午有些困,就睡了一会儿。醒来头疼了,似乎有些体温。后来量体温,没有发烧,头疼也好转。应该是或者希望是有惊无险吧!晚上睡觉也正常,仍然有梦,《 梦惊 9 》。昨天白天仍然隐约有些头痛,晚上有好转,没有可记之梦。今天总算好了。如果发烧比较麻烦,还需要上报。 《我的体育老师》已经看完,很欢乐。我估计看了有三成左右,基本也能把情节接上。做过 cloze test ,这是小 case 。今天吃午饭时开始看连续剧《安家》。在上海买过不止一套房子也卖过不止一套房子,与房产中介打了不少交道。确实有些中介勤勉敬业为客户着想,我相信他们也获得了可观的佣金。或许因为多数人觉得自己不成功,所以他们倾向于把成功者想象成坏人。至少在中介行业,房产或保险代理,能长期成功的通常是好人。演员孙俪也很不错,看起来比较自然也比较阳光。 前天妻子单位通知,下周上班。女儿仍然在家办公。她的公司目前安排 30% 员工去办公室,暂时没有她。今天下午家里请的钟点工上岗。保安不让进小区,需要业主去接。我去主要是担保一下,她隔离过 14 天了。 过去的近两周 (12 天 ) 算是我们家最严限行期。没有去超市,出小区两次,下楼五趟。今天已经去了相对最危险的超市买菜。明天准备恢复出门散步。我们家的疫时或许快要结束了。以后疫时记事可以每周贴出了。 写记事记梦境其实都是种自我心理疏导,把潜意识的焦虑压力等显性化。这也是《论语·宪问》中所谓“古之学者为己”的古风。面对天灾人祸,更能理解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 《思想录》 Brunschvicg 版 347 页,用何兆武先生译文 ) 。就算能思考,仍然只是苇草,更何况许多所谓思想,其实只是三人成虎,人云亦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真是形象!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惊9
Mech 2020-2-22 22:56
这段日子梦比较多,或许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疫情迄今止步于一里之外,没有现实而迫切的威胁。但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个人的安排完全失控。这种不习惯也会导致焦虑。 梦里一伙人远足。有人开车,有人步行,也有人骑自行车。我骑自行车。开车的停下来,与步行的人说话,我也腿支着车在听,车里人说跟我没有关系。我骑车就走了。 我本来只是转转就回来,却发现转回来后队伍没有了。骑着车找来找去都不对。非常奇怪,就这么几条路,怎么就走错了? 骑着骑着,发现自己在河堤上。一边就是河水,另一边是沿河岸的大坝斜坡。我想掉河里太危险,就不管斜坡很陡,骑着车冲下去。那种坡度我在现实中不敢骑也没有骑过。梦里好像还犹豫一下,但想到推车下去也很不容易,还是骑下去了。 继续骑行,似乎还是离河不远,但不是在河岸大坝上,也没有大坝。遇见不少人。也许是我问路,反正与那些人说话了。说话听不太懂。猛然发现我们在武汉,那些都是被隔离的人。 大吃一惊之余,赶紧要走。但又不知道往哪里走。想到手机导航有发定位的功能,让找不到的人发个定位。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就醒了。 梦里还有一个场景,我不知道与上面所述有什么关系。入住一个地方,可能是家也可以是宾馆。但是房间乱七八糟的。有些内部的门还有间壁都拆掉了。父亲跟我解释,说是为了搬出什么东西修理和使用。当时觉得很有道理。醒后想不起来到底为什么。 前一天也做梦。似乎整夜都在做梦,头绪很多,有七八个梦。结果都是左手的手掌中长出白色的绷带。这个与现实关系很明确。左手中指缠的创可贴脱落了,只有一段挂在上面。前一天夜里没有睡好,梦真是影响睡眠了。 梦惊 梦惊 2 梦惊 3 梦惊 4 梦惊 5 梦惊 6 梦惊 7 梦惊 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Mech 2020-2-20 22:55
疫情好转得比我预料的要快。湖北包括武汉增幅显著回落,外省更是持续走低。更主要的是人员流动几乎没有引发病例新增。推测湖北之外,本月内大体可恢复正常了。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对 COVID-19 的研究报道很少,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今年第 2 期推出论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截止到本月 11 日共七万多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据量很大,但研究线条比较粗。该文很直观地说明数据量未必意味着研究质量。该文被媒体引用较多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回溯性分析表明,去年就有上百名感染者。因此也能理解 WHO 的命名是 COVID-19 而不是 COVID-20 。有篇网文《 值得严重关注的 2019 年 12 月 31 日 》提供些背景材料,也提出了问题,但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早期的诊断标准有财新网的独家报道,《 “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罗门生 武汉市卫健委“双标”令人迷惑 》。如果报道属实,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早期病例有多天为零,而且没有发生人人感染,因为能归入“不明肺炎”的条件是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一个附加条件,导致如此巨大的后果,这也是种蝴蝶效应吧! 上海和深圳情况尤其乐观,昨天今天连续两天无确诊病例。前日再次收到司法局的短信,“市司法局提醒您:非常时期,不主动报告登记、隐瞒病情行踪,不接受检测隔离,不戴口罩进入公共场所等行为都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守法,就是守护上海!”仅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发,但不清楚为什么给我发。反省自己,一直足不出小区一米之外 ( 取快递那次出了小区门 ) ,完全是守法良民。 昨天和今天都收到市民政局的提醒,但措辞与过去不同,说社区办理的事务可以推迟。工信部短信提醒,有出具行程证明的公益服务。 深圳那边出了新的春季学期校历。三月初开学,前八周网上教学,到四月下旬课堂授课。看目前抗疫形势,应该不会再推迟了。虽然还没有到校,工作其实早已经开始了,标志就是各种表格要填。 前天仍大晴,艳阳高照,蓝天无云。腿酸痛大见好转,果然非病毒感染,就是爬楼疲劳。昨天还是晴天,蓝天白云,一度积云成阴,后来时阴时晴。下午去丢垃圾,如果我没有记错,已经两三天没有丢。步行下楼,很轻松。门口未见值班阿姨。上楼也还好,还是先走几层,然后六层歇一次。今天又是晴天。社区通知第二轮口罩登记,要到居委会门口扫码。正好很多天没有出门,总算有个非出门不可的理由。一起去扫码。然后去买面包。路过家店,有种酱不错,前几次走过都没有开门,这次开门了,但酱还要过几天再做。路过快餐店,有人馋了想买,等归途买。但归途上接个电话,说得没完没了,就没有再去买。路过超市,人不多,但也没有进去,准备等家里没有菜了再去。问清楚早上七点半开门。走了一大圈,就没有爬楼。路上车和人都比过去多,但还没有过去多。似乎生活在慢慢恢复正常。 回顾非典期间的生活。重新翻阅徐坤的《爱你两周半》。那本《耶路撒冷三千年》内容真是丰富,不过到了近代有些芜杂。已经看到犹太复国主义登场了。 女儿仍然在家办公。经常向我们展示她的菜品照片。有些真还不错。多数是速冻食品,还叫过外卖。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惊8
Mech 2020-2-19 22:47
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疫情延期开学。延期后还是开学了,我入住宿舍寝室。室友们都去参加什么会议了。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呆着。 我们的宿舍有些像实验室。有个水槽靠着墙,墙上有三只水龙头,每只水龙头上有个大罐子。不知道为什么,中间龙头上的罐子翻了下来,而且龙头中持续性喷出液体,射程有两、三米。那个液体有强腐蚀性。落在纺织品上就是个洞,落在皮肤上有灼痛感。开始好像是什么氯制品,后来说是某种强碱,氢氧化物。流量不大,但一直在喷。 我有些衣服被褥被喷上出了洞,也有少量溅在身上,稍有些疼。我已经躲到了液体的射程之外,但还是很焦急。等室友们开会回来,要问问是什么原因。 这时候有位女同学跟着她父亲进了我们寝室。女同学很腼腆地站在她父亲后面,一言未发,都是她父亲在跟我说话。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与感染隔离等有关,她的寝室不能住人了,因此要住到我们寝室。我当时很奇怪,隔离期间可以男女混居了?还想想有女生同住卫生间淋浴等怎么用。我没有好意思提男女有别,只是说我们寝室出了事故,腐蚀性液体一直在喷。她父亲说没有关系,只是里屋危险,外屋还安全。我们当时都站在外屋。我认真地想他说得对不对。 这时候有人问我去不去洗手间,我说去,就醒了。看看手机,四点多。我说做个挺吓人的梦,就开始讲。还没有讲完,就又睡着了。梦也没有继续做。 梦中的室友都是真的大学同学,多数还真是室友。那位女生不仅不是同学,而且不是现实中的人;她有非常女性化的名字,但我已经忘记是什么了。那种液体烧伤皮肤时,头脑中还出现了化学反应式,氧化反应的一种,但具体是什么不记得了。 这个梦显然与现实有关系,隔离感染之类。腐蚀性液体喷出事故当然是出于对风险的恐惧。女同学象征着某种福利或机会吗? 还别说,晚上真有个机会,虽然希望很渺茫。 梦惊 梦惊 2 梦惊 3 梦惊 4 梦惊 5 梦惊 6 梦惊 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Mech 2020-2-17 22:56
抗疫形势总体上应该是稳中向好。湖北以外的确诊病例持续走低。据说病毒的毒性在减弱。目前主要不确定性就是春节超长假期后大量的人员流动。前天看推送消息,预计有三亿人次,目前只走了 0.8 亿。特别是人员流入城市如上海深圳等仍面临很大压力。这个或许可以反映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病例的相对变化。我推测目前的应对策略包括两方面。其一,把人员流动的峰值拉低,避免过于集中在较短时间,主要就是不同地区开工时间有别,还有就是学生晚返校。其二,以区域内的坚壁清野,对冲区域间的大量人员流动;内部减少流动,进入人员严格隔离观察;这样,就是有输入病例,也不至于大范围扩散。如果前述推测成了,要等流动人口的大部分 ( 以高校开学为标志 ) 完成到达地隔离后,内部的管控才可以适当放松。境外方面,感觉日本和新加坡已经出现扩散的端倪,全球性传染前景令人担忧。 抗疫一线的复杂情况,局外的人往往缺乏体认。《财新周刊》特别报道《 艰难的“清零” 》聚焦几个基层社区包括当时办万家宴的社区,说明相关工作人员的困难和努力。也是我在上则记事中所说,病人数目缺乏估计,等到床位又有新的病人。其实这些似乎也解释了基层防控的弱点。防输入比较有效,控扩散力不从心;平时预防比较有效,爆发应急力不从心。一旦失去先机,到了扩散爆发状态,基层确实难以应付。《财新周刊》的封面报道《 保卫湖北 》很值得读,视野广,发掘深,具体包括《 16 城抗疫记录 》《 防控篇:黄冈·随州·宜昌·荆州·天门·恩施·黄石 》《 产业篇:仙桃·荆门·神农架·十堰 》《 治理篇:孝感·鄂州·咸宁·襄阳·潜江 》。病毒传播具有初值敏感性。进入爆发期,任何人都无力回天。我觉得最主要还是资源不足,分配中也难免有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加剧资源不足,其实可能是掩盖。就算是分配没有任何问题,资源还是不足。一万病人八千张病床,不管怎么分配,总是两千人没有病床。资源是硬道理。如果资源充足,以现在湖北实施的最严限制人员内部流动办法,推测不久有望明显向好。即使最保守看,湖北包括武汉已经走上防控正轨。 疫情没有结束,还不是算账的时候,但有些常识还是应该说说。有篇一周多之前的网文《 请停止冤枉疾控中心和高福院士 》讲得挺到位。不管具体人事的是非曲直如何判断,其中申明了科学共同体的常识,科学家就是“搞研究、写论文、发论文”,“学术期刊才是讨论科学事实的地方”。人们尤其是自己不写者往往对论文没有平常心。论文只是工作结果与同行分享,并经过同行评议看看是否值得分享。抬得太高或贬得太低都不必要。所发生的一切都说明了健全的常识多么重要,承平时代决定成败,紧要关头决定生死。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 ( 不限于大陆 ) 有反智的倾向,使得人们缺乏常识,这也是科学素质不足的恶果。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耳闻目染,其实也是在传达着常识,包括但不限于所谓默会的知识 (tacit knowledge) 和专业成熟性 (professional maturity) 。 上海的疫情仍是稳态,也可以说增加确诊病例数低位震荡。人明显多起来,虽然基本没有出门,但从窗口望下去,路上车多到偶尔堵的程度。尽管如此,我对前景比较乐观,希望一周后可以谨慎出门。前天上午收到市民政局短信,加强小区管理,快递外卖要到指定区域领取。这个其实早就实行了。如前所述,就是用内部隔离对冲外部流入。今天又收到市司法局短信,提醒不带口罩到公共场所不按要求登记等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晚上单位通知市教委可快递到家防疫物资,愿意领取报名;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推测是口罩,还是报名了。深圳前天通知每日报表有变化,还需要申报个人、家属和其他密切接触者身体不适。很幸运,我暂时都没有。 前天早起仍有雾,似比大前天稍薄。依然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的压抑。后来阴变成雨,时有蒙蒙细雨。下午出门扔垃圾,上下楼都是楼梯步行,没有用电梯。颇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只是没有“左牵黄右擎苍”,而是 ( 下楼时 ) 左手干垃圾,右手湿垃圾。楼门处没有见值班的阿姨,可能也放假在家了。小区里人很少。下楼毫无感觉,上楼不同,走不到十层就累了,以后三层休一次。主要是小腿有要抽筋的感觉。这好像是极度疲劳的征兆,上次出现还是几年前在佛罗伦萨,上午乔托塔和百花大教堂顶上下,又接着走,到下午腿有抽筋感觉。非常小心,抽筋没有发生。回家喘气真有肺炎的感觉,还躺了一会儿,仍有 感觉 要抽筋。昨日晴冷,红日白云蓝天。中午前后,在阳台紫外线消毒,热得若发烧。本来无出门计划,但有快递要收,顺便丢垃圾。楼门口阿姨还在,看来并没有撤。取快递时觉得小区门口不严,出小区再进来没有人测体温。下楼稍有感觉。上楼比前天轻松,还是不到十层稍休息,然后六层而不是三层休息。这样走几趟,也许就练出来了,走台阶若履平地健步如飞。傍晚轻微伤,《 2020 年第二伤 》。今日天气依然晴好,外出尤其有诱惑。早起大腿小腿都有些酸痛,推测不是新冠病毒病,只是前两天爬楼梯的滞后反应。 前天起吃饭等时候断断续续在妻子手机上看电视连续剧《我的体育老师》。断断续续的原因是她有时候自己看了,反正中间缺了也没有关系。妙龄恋父美女与中年离异大叔的情感婚恋故事,逗笑解闷。男主女主都养眼。很轻松,而且是那种没有任何寓意的纯粹搞笑,与《武林外传》那种若有弦外之音似乎发人深省的搞笑不同。轻松的原因还有剧中人物设定,大体都是善良单纯阳光。妻子说我们真是老了,不仅忘事,还看这种脑残剧。也许是有些紧张需要调剂。 闲极无聊,朋友圈里晒晒我做的午餐,配上能想到的古人诗句。前天是大白话,“世上唯有吃饭难”,昨天是苏轼的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今天是辛弃疾的词“淡中有味清中贵……露华微渗玉肌香”。其实做的并非美食,仅是比较方便的速食。 妻子女儿继续在家办公。总的感觉,或许根据不充分,疫时进入收官阶段。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第二伤
Mech 2020-2-16 22:54
在家里,不小心手碰到门框上。更不巧的是,门锁槽的边缘正刺左手中指指甲靠拇指侧的边缘。当时一阵剧痛,条件反射用手指按上。感觉有些液体,后来一看,果然流血了。 我对伤病的判断简单明了。见血为伤,发烧为病。当然,只是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例如,上吐下泻就是不发烧也是病了。如果有骨折之类,没有流血也是受伤。 把手洗干净,压迫半个多小时止血。然后用创可贴保护伤口。继续压迫止血。好在那个位置拇指压迫比较方便,不耽误右手。压迫中打字有些问题。 用水的家务自然干不了。太太吐槽说,不想干吱声,用不着自残。晚上洗澡可能都要举手。 一个月伤一次,这个频率确实有些高呀! 2020 年第一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热度 1 Mech 2020-2-14 22:55
标题稍有夸张,三天中“户”还是出过一次,去扔垃圾,但小区确实没有出过。 惹这么大乱子的病毒终于由 WHO 命名了。病毒叫 SARS-CoV-2 ,名称表明它是与 SARS 同源的冠状病毒。相应的疾病为 COVID-19 , 2019 年发现的冠状病毒疾病 (Corona Virus Disease) 。我觉得疾病名称不错,能读出来,像个单词,而且称为疾病而不是肺炎可能更准确些。与这次传染病折腾这么久,才有名字。希望控制传染的工作以后名正言顺。 全国的疫情仍在稳态吧,中间有次暴涨其实是标准的变化。目前病例数已经超过封城前 管轶教授估计 的下限,“感染规模最终可能会是 SARS 的 10 倍起跳”,当年 SARS 有五六千人感染。临阵易将,庶人不议。武汉会战如火如荼,湖北之战方兴未艾。疫情似乎有些不明朗,缺乏实际感染人数的恰当估计。先前病床总是不够,医生也总是不够;等床位和医生够了,又增加新的病例了;病床医生还是不够,恶性循环。只有一步到位有床位和医生,才能扭转被动局面。这就是早先空降大员强调的,要床等人,不能人等床。问题的关键是备足床位和医生。感染人数的建模和估计有许多研究,但可信度究竟如何似乎也难说。湖北之外总体上仍是稳中向好,但主要人员流入城市只能说尚处于稳态。当然,在这种人员大流动的背景下,能保持住稳态已经很不错,以后总有机会向好。 上海的情况算稳中有些波动。似乎没有想像的严重,但也不能过于乐观,毕竟有潜伏期,而且潜伏期中有传染性。前天夜里表姐说她家所在的楼有确诊病例。她一直很小心,网上购菜不去超市,丢垃圾不乘电梯走楼梯;担心病毒会不会从地漏里传播。这个是迄今离我“心理距离”最近的确诊病例,我认识的人身边的病例。有位不久前见过的同行曾在朋友圈上说他自己发热隔离,估计后来排除了。如果算物理距离,所在区有 17 例。从病例分布地图上看,昨天我们小区方圆一公里没有,最近 1.48 公里,但三公里之内就有五处。今天有一个就在小区正门外的楼,大惊失色;后来发现是搞错了,那是我们自己的位置。但一公里内确实有了两处,都在 0.5 公里之外,三公里内有八处。病毒真是步步逼近,下次要进小区了。 前天深圳那边转发人事处通知,声称“战时状态”,要采取“非常措施”,对“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其实只是要每天填状态呈报表,转给博士后了,一张表是填,两张也是填。上海这边也需要每日网上申报,住址等信息每次不变已经存在系统里面,只填体温和承诺。似乎上海控制得比深圳要好些。今天看到深圳的最新举措是地铁实名制。 前天早上家里出点状况。正好打扫一下厨房。下午去扔垃圾,东西比较多,乘电梯下。外面天气很好,路上人似乎也不多,出去走走或许无妨。归程空手爬楼,不料走到十层就力不能支。我觉得自己以往观光时逢塔必登,功力还可以;不管怎样,经过中间休息坚持到家。下午厨房又出事故,有了火患,满屋子烟。真是老了。想告诉女儿,她还在开电话会议,后来才打回来。只是让她有心理准备,也许过不久,她妈她爸就坐在轮椅上趟着口水嗷嗷待哺。正好有家银行送阿尔兹海默症可能性的基因检测,让事故责任人准备样本测验一下。昨天早上做个梦,《 梦惊 7 》,或许反映了内心深处对外来入侵的恐惧。病毒拟人化为闯入者。昨天整天没有出门。妻子去到小区门口发快递,顺便丢了垃圾。回来后说房间里有腐朽的气味,开窗换换气。今天上午大雾,远望茫茫,宛若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将至。中午开窗换气。没有出去丢垃圾,刚知道附近有新病例,避其锋芒。 妻子接到单位通知,下周继续在家办公。女儿有意冒险来看我们,也吃点儿好吃的。我提醒她未必能进小区,她说更糟的是又回不去。因此决定下月再来。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Mech 2020-2-12 08:57
从公布病例情况看,应该说全国特别湖北之外已经是稳中向好了。有两篇论文值得注意。钟南山院士为通讯作者的 论文预印本 ,研究千余例确诊病例,说明近半数无发热,还有少数有超过 3 周的潜伏期。北京的临床医生在顶刊 JAMA 上的研究快报显示,高传染性可能与存在无症状感染者有关。这些都表明,现有预防排查方法还是需要相应改进。顺便一提,研究成果还是要以论文为准,那怕是暂时还没有发表 ( 通常在投稿评审中 ) 的预印本。在媒体上宣布的研究进展,一定要看原始论文。如果没有,不能完全否定,至少要画个大问号。如果知道这个常识,就不会连夜抢购双黄连。此外,有英文报道,神秘封闭的邻国也在迎战新冠肺炎,看来在第一时间封闭边界也未能挡住病毒。 身边的忧虑压倒对整个形势的关心。虽然迄今为止上海防控结果最好,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来自一进一出,以进为主。进就是有大量返城人员入沪,出就是精英医护人员离沪援鄂。据说目前有近十支队伍近一千三百人,都是抽自三甲医院的骨干,因此医院其实或多或少有些空虚。当年 高一班 的班长在上海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放松措施。”官方消息,公卫医疗中心临时用房建设项目已经在金山启动;没有说扩建的规模,目前有六百多张床,现已有另加六百张床的潜力,也就是说不扩建也就一千二百多张床。湖北尤其是武汉聚焦着全国各地大量医疗资源,成为抗疫最前线。其它城市更需要严防死守,不让病毒趁虚而入。 作为普通市民,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添乱。现在每天散步似乎有些风险,准备闭门不出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过去两周相对“驰”,这两周要“张”了。特别是有人发现,外地入沪人员,就算居家隔离观察 14 天,也不得不先去超市购食品。因此超市尤其要少去。需要备足一到两周蔬菜水果。大前天去超市,人不多,但商品更少;接着又去了另一家超市。买了鸡蛋肉蔬菜豆制品饺子皮馄饨皮挂面方便面。本来还打算买些面包,但面包店关张。前天下午过超市而不入,专门去了两个面包店,买了面包,顺便买块小蛋糕,有人正好生日。昨天发现家里盐有些少,前天忽略了。赶紧翻翻家底,准备把海外朋友送的彩色未加工海盐都用了,对付两周应该够。这样可以说已备足粮草,保证每天有肉有蛋有蔬菜有水果有豆制品。准备困守孤城两周,坐观其变。 出门也体验了相关防控措施。大前天进两个超市都测了体温,两次进小区也都测了;进社区服务中心,问问新医保卡激活的事情,进门也要测体温。前天进两家面包店和回小区也都测了体温,发现路上人和车都多了,而且停着的车似乎也多了。返城真是在进行中呀!昨天下雨,正式开始闭关,我完全没有出门。同层其他两户似乎都还没有住人。此外,我们家请的钟点工在十五后从安徽回来后通知我们,街道要求她居家观察两周,因此不能来上岗了。 深圳那边在布置在线教学的准备。我们分几个头上的课,可以由一位老师网上讲。我们商量后请最年轻的老师讲。我们就不折腾了。 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也许年轻人因此成为网红,离职不讲课。那时候还需要我们这些老头儿线下讲。 前天中午包馄饨时想看部电影。看了两部的开头,都没有什么意思,就没有接着看。那天是双重家庆日。中午吃馄饨,准备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继续过日子。晚上分享了一个小蛋糕,还有经典双黄蛋长寿面。双黄蛋是我们家的老梗,所以称为经典。 妻子单位继续在家办公。昨天出门发个快递倒了垃圾。考虑不乘电梯的可能,二十多层,还是有挑战性。女儿公司也延长了在家办公时间,到 24 日。不仅要躲过初一,而且要躲过十五,还要躲过整个正月。我给她转个段子。“收到第一个通知,假期延长到 2 月 2 号;收到第二个通知,到 2 月 9 号;第三个通知,到 2 月 17 号;第四个通知,不用来了,公司没有了。”让她无语。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热度 1 Mech 2020-2-8 22:55
消息很多,真假莫测。面对信息的不可靠,开放的心态和健全的常识很重要。《财新周刊》新的封面报道《 抢救新冠病人 》,展现了武汉会战最前线的情况。万一以后不幸进 ICU ,也知道都要做什么。文中被采访一位 ICU 主任,已经发表 SCI 论文 40 多篇。正好刚看到该主任 JAMA 在线刊出的新冠肺炎研究快报,从病例中发现许多患者最初症状不是呼吸问题,因此其他科室医生的防护是存在的薄弱环节。值得一提的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的多篇论文已经发表于 NEJM, JAMA 和 The Lancet 等顶级医学期刊,这是对人类的贡献。“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疫情的发展我认为仍是稳定。在湖北之外,甚至有向好的端倪。我所有的推测都是指湖北之外,尤其是上海和深圳。按照目前的势态发展,估计两周后或许有明显的向好趋势。只是目前返城复工的影响还不清楚。据说客运量比以往显著减少,但毕竟还是在流动。 前天上午最后一次远程讲稳定性,这个专题告一段落。尚有改进余地,已经写了总结,《 人之病札记 13 》。 上海没有什么消息,开始征集抗疫先进事迹。力学学会也在征集。虽然我自己没有得病,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做出些贡献。但显然不够先进事迹,就不用上报了。前天深圳通知已经在深圳居家隔离两周观察的要每日报,没有到深圳的不用报。再次强调本月 24 日后才可能开学,等具体通知,当时估计本月开学可能性不大。昨天深圳那边两个消息,都是直接发布,没有通过学校。其一,广东各类学校包括高校在本月底前不开学。其二,深圳发布建立健全社区联防联控机制措施,所有小区封闭式管理。目前深圳的措施似乎比上海严厉,但确诊病例增加比上海快。今天收到最新消息, 24 日开学,网上雨课堂授课,下周先辅导系统使用。预计要一个月左右。那就是 24 日开学,但下个月才可以到校。 前天午餐后冒雨出去散步。其实是去另一小区看看是否有口罩了。在门口看到张贴的通知,这两天是我们前面的号。推测过两天就应该轮到我们的号了。昨天上午通知可以去购口罩,下午散步时去了。人很少,有人比我早一步进店,我算第二个。这个批次是 9.9 元 5 只。回来时在超市购菜等,我没有进去。今天下午散步绕徐家汇公园走一圈,到超市买豆制品蔬菜和零食,我还是没有进去。路上车和人都比以前多。随机抽样看辆公交车,有六七位乘客,过去都是一两位。提高了防护等级,在路上也带口罩了。防控措施似乎比过去稍严格。进超市要求测体温。校区只留一个出入口。 说到口罩,女儿说,买的韩国口罩不仅没有发货,订单也取消了,每只 5 元多人家也不卖了。好在她还有些存货。我让她凭租房合同去街道。现在只是第一轮发指标,也许以后还要第二轮等。媒体报道 WHO 的官员说全球短缺口罩,国内或许尤其缺 N95 口罩。我觉得控制价格的后果已经开始凸显,没有明确的价格信号,资源包括产能投入不足。明白这个简单事实的人一定很多,只是现在聪明人都不惹众怒。在形式上控制住价格所需要的公共资源比放开价格精准帮助困难者也小得多。因此控制价格都是局部最优解,但全局不是。 前天晚上在电视上看点播电影。选个老片《第一滴血》。这个电影当时很轰动,但我们都没有看过。考虑看完《耶路撒冷三千年》后读本小说,是不是重读 The Plague ?先前给女儿看我回忆该书的博文,女儿觉得写得太水了。调研一下有些科幻性质的《花冠病毒》,有人赞扬有预见性,调研后决定还是不读这本了。 妻子单位领导终于想明白了。通知下周仍然尽量在家办公,除非必需不要去办公室。如果一定要去,知会大家一声,尽量错开时间,不要一起在办公室出现。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元宵
热度 1 Mech 2020-2-8 10:21
早餐煮几个小汤团吃,就算过了正月十五。想起来小时候吃的元宵。 小时候在鞍山,过年正月十五时吃元宵。说实话,我对元宵兴趣并不大。元宵馅是芝麻和糖,我不太喜欢甜食;元宵皮是糯米面,我不爱吃粘的东西。也就是说,元宵馅勉强可以给及格,皮就不及格了,因此综合分不及格。推测我父母也不喜欢,除了过年,家里从来不吃。但我从小就知道,过节是种仪式,大人小孩都要行礼如仪。父母也说过,我们家过年和平时吃的差不多。差不多还是有差别,好的就是有海参鱿鱼火锅饺子等,当然还有更多的花生葵瓜子等零食,不好的就是元宵。有好就要有差,这是很无奈的事情, C'est la vie. 那时我们家的元宵都是买现成了。元宵也可以自己做,妻子小时候家里就做过元宵。我们家里的元宵加工只是煮一下。煮元宵也是技术活,弄不好元宵就破了。水烧开了把元宵放进去,元宵一下子都沉都底下。这就有些两难了。如果不管,元宵可能粘底;如果用勺子去翻,可能把元宵弄破了。当时观察,水要比较多,冰冻的元宵下去水很快又沸滚,就会好些。煮一会儿,元宵会浮起来。再加几次凉水,就熟了。 比起煮元宵,我更喜欢吃煎元宵。或许应该是炸元宵,但家里舍不得用那么多油。平底锅里放油,然后放入元宵。我个人理解,炸与煎的区别在于油的多少。炸需要油多,至少要把元宵没了。煎只是锅底有油,要保证元宵不粘不糊。为了让元宵熟得快,元宵要在锅里不断翻面。元宵是球状,在锅里有局部变形,煎的过程就是用这种局部变形面基本覆盖整个元宵。有的元宵里面有空气,煎制中会爆炸,不是整个元宵炸开,而是冲出个小洞,也相应的元宵皮小面坨射好远。在我当时看来,那很危险,很烫的元宵碎片击中眼睛,后果不堪设想。人人都知道我小时候胆小,其实我只是很快想到各种可能。不管怎样,煎元宵我更爱吃些。或许是因为油煎过的元宵皮有些脆,也就不那么粘了。 什么时候开始不吃元宵我记不清了。最晚到上海就不吃了。在上海吃汤团。汤团和元宵是两种食品。元宵是滚出来的,一块元宵馅,在糯米面上滚呀滚,滚成球形,也越来越大,就是元宵了。汤团是包出来的,有些像包饺子,只是用糯米面的皮而且形状为球形。汤团的馅可以是不同甜食,也可以是肉菜等,还有些很小的汤团没有馅。北方只有元宵,南方只有汤团。南北在哪里划线我不知道,鞍山属于北方,上海属于南方。顺便一提,英文中 dumpling 本意应该是汤团,用来指元宵或饺子也可以,但对洋人还是有些误导。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 螳螂 忆往昔之养 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 折纸 忆往昔之制作 忆往昔之 养鱼 忆往昔之月饼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731 次阅读|2 个评论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Mech 2020-2-5 22:54
这几天似乎没有什么爆炸性的消息,也许是我不关心了。网上舆论对科技界不太友善。我个人都不相信,觉得只是在哗众取宠,但一定要绝对否定似乎也没有根据,毕竟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如果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些都属于无稽之谈。 我的判断,疫情的发展仍在稳态阶段。具体到城市,上海可能是稳中向好,深圳看不出向好倾向。不仅是数量,上海病例主要是输入,北京深圳都有扩散。目前深圳的确诊病例已经持续超过北上广。前几天有些专家可能过于乐观。现在;另些专家的说法,拐点要在下旬,爆发的两个隔离期之后。也有院士说,目前还没有判断疫情传播高点拐点的依据,我觉得是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我看来,随着工人陆续到岗,上海深圳这种人口大量流入的城市情况还不明朗。实际举措还是有长期甚至爆发的预案。上海深圳都强调学生不能返校,这个意义可小可大。小就是避免途中传染,大是空着宿舍有隔离的场所。当然,希望这些天把新发病例减下去。如果在月底前没有第二个高峰,基本就是善后了。 上大的研究生有人说现在特别想听课了,可能是家里呆着也无聊。前天尝试网上远程教学。准备好了相关软件,并试用。昨天上午远程教学首次尝试,已经在《 人之病札记 12 》记录。今天上午讲第二次。估计还有一次就结束,完成后再总结。 前天深圳那边有新情况。学生宿舍中有确诊病例。 22 日返校后隔离,现在确诊。看来开学遥遥无期了。昨天上大要求电话通知研究生不要提前回校,三月后才开学。这个要求有些问题。空口无凭,导师没有打电话可以说打了,导师打了学生可以说没有打,甚至学生可以说导师通知要提前返校。当然,只是理论上探讨。实际上,像有部杀手电影的台词, I never care these little things. 今天公开发布,沪上所有学校本月内不开学。学校也下达了相应的正式通知。至此完全明确了本月内不开学。具体三月何时开学,是否能到校还仅是网上教学,现在无法判断,要看疫情的发展和控制情况。 还是天天出门,继续低剂量暴露。前天上午去买口罩。药店还没有开门。倒不是我故意早去,而是药店开门时间比通知上晚半个小时,因此早到十多分钟,前面已经有十多个人。轮到我时再看,后面有二三十人。晚上两人出去散步。去超市买些蔬菜。路上人很少,车也不多。徐家汇过街天桥上居然没有人。拍些照片。绕已经关闭的徐家汇公园走一圈。回小区时有新举措了,测体温。如果是来客,还需要登记。昨天下午出去散步,顺便买点面包。街上人很少。蓝天白云,日月同现。回小区又不需要测温度,不知何故。今天下午去养老院。如前所述,已经封闭,在门口传递面包水果干湿纸巾。养老院所在小区还是完全开放。总的感觉,上海防控不是很细致,也许还没有到紧要的时候。顺便到超市购菜。返回时亦不需要测体温。出门时,我们的防护基本依旧。乘电梯要不要带手套专家说法不一。本地的专家说需要带,浙江的院士说不用。一次性手套似乎也脱销了。我用支去掉笔芯的钢笔触电梯按钮,还看见有人用打火机出电梯后把接触的地方烧一下。 前天妻子去上班。因为比较急,公交去公交回。所在写字楼还没有开门。各方协调,让她们进去把需要的东西取走。暂时在家办公。她们领导真是不讲政治,让她们在没有防护情况下到办公室聚集。现在最大的政治是抗击新型肺炎,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要求事业单位九号后上班,所依托单位属于抗疫职能部门,也要求非一线人员尽量在家办公。看来主题教育没到位,有人忘记了初心和使命,没有与中央保持一致。而且真要是有人传染,不论是否与去办公室直接有关,就不仅是党纪政纪的问题,可以走法律程序民事问责索赔。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2
Mech 2020-2-4 22:53
疫情没有过去,生活还要继续。 前几天我们课题组与其他课题组一起听青云教授分岔理论的远程教学。我本来也想听,但没有准备好软件。最麻烦的是,我家里的台式机要更换,但新机器还在调试中,放在办公室。昨天有位学生说,现在听课是最有意思的事情了。我想既然大家这么爱听课,我也可以讲讲。就自报奋勇,讲讲稳定性。其实是稳定性理论从力学角度的最小安装。 在学生指导下安装了会议软件。确切说,是手机上安装成功,台式机因为系统版本太低没有成功。只好用手机的共享屏幕。 本来想把听课的从在校生扩展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听说有听课还有另外两个课题组。还是有些压力。又看了遍 PPT ,做些修改。这部分内容已经讲过 3 遍以上,但仍有改进余地。 上午上线讲课。总共有 70 多人在线。比较从容,一小时只讲了概论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定义。后面又讨论了近半小时。按这个进度,大概要四次。反正大家都宅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 讲的过程中发现, PPT 有些变化。以后文字和公式混合编排时,需要先转化为图片文件。课后有位已经毕业的博士生给我看小段视频,画面和声音都还清晰。 总体上,应该还算是次成功的远程教学尝试。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1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晋升高级经理
Mech 2020-2-3 22:54
年底写回顾时,突然发现某女一年没有晋级。当然,我理解,晋升是非线性,越往后越慢。当时还说了公司的职级系列是:分析师、高级分析师、顾问,高级顾问、经理、高级经理、副总监、总监、群总监、办公室总经理、副总裁和总裁,共 12 级。套高校的 13 级职称系列,如果总裁相当于高校一级,那么高级经理就是 7 级,最低的副教授;如果分析师相当于最低级助教 13 级,高级经理就是 8 级,最高级的讲师。因此,这个职位基本上在公司的底层和中层之间。如果晋升副总监,就算中层了。 一月,某女突然告诉我,第二天要晋升答辩。提前两天才告诉她,正在忙于准备。我当时还笑她,临时抱佛脚。这是我们的切口,都知道下句是,被佛踢一脚。 答辩后很乐观。说这个答辩只有她老板和 HR 的人两人听,也没有什么挑战性的问题,结论,“我看 90% 能成”。这就是传说中的十拿九稳呀!她老板还是有心栽培,让她在总裁办公室工作半年多,这样或许有助于形成大局观,避免过于执迷于具体事务。然后让她回到一线团队。如果顺利晋升,在一线的业绩,或许有助于晋升副总监。如前所述,那就是真正的中层了。 答辩后就去外地开年会去了。让我对个对子。上联是 莫言路遥余秋雨 是三位作家的名字。我用三位演艺界人士名字对 何音天心尔冬升 不太通,但懒得再想,就不求止于至善了。 新年春节后,还没有上班。某女突然问,有好消息和坏消息,要听哪个?我想她还有心情让我们猜,坏消息也不至于坏到那里去,先听坏消息。她说工资涨得很少,税前增加 10% ,上次涨了 25% 。好消息也不用听了,就是晋级成功,当了高级经理,跻身底层和中层之间。 她解释说,工资涨得少也在预料之中,因为她在总裁办公室工作,没有业绩。今年回到业务部门,如果绩效好,还有加薪空间。这个我理解。过去一年相当于脱产进修了。预祝她在业务一线取得好的 KPI ,晋级加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Mech 2020-2-2 22:57
虽然决定《 闭目塞听 》,其实知易行难,还免不了道听途说,而且热点不断变换。总的感受,科学很小众。有机会了解些科学的精神、方法和内容真是种福分。 前几天是那篇 NEJM 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犯了众怒,被网上狂批,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大字报。这真是有些悲剧色彩。据我所知,中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是研究咨询预防医学和相应社会管理问题的事业单位,不是决策管理部门,完全不同于美国的 CDC 。在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与全世界同行分享研究成果,怎么还成了罪过? NEJM 也放弃了版权,可以免费开放获取,可以翻译成中文,这完全是多赢的结果。应该鼓励表彰的事情嘛!如果说有什么不妥, NEJM 应该标注收稿日期,但该文已经用了一月下旬的数据,投稿也是在下旬。后来主编说明,在 48 小时内完成了同行评议等程序,网上发表。其实这种怪事背后的大众心理,我多少也理解。就像欧洲黑死病流行起来,也要灭猫烧女巫。女巫倒霉了不说,少了猫鼠疫就更要流行了。为灾难找人顶罪是古今中外的通例,而当下社会特色是批评学者最安全。相比之下, NEJM 也发表了美国首例治愈的病历,国内有那么多治愈病历,居然没有总结报告在 NEJM 上发表,真让人觉得遗憾。这主要还不是优先权的问题,而是知识分享的需要。 后来的双黄连抗疫简直就是闹剧了。这么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不经过同行评议由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而由媒体公布。按说一听就应该知道完全不可信。更逗的是,居然形成抢购风潮。这不正是电影《 传染 》中的情节。只是影片中的自媒体人还是用了些传播技巧,现实中的人上当更容易。至于捐赠物质的分配完全是悬疑剧,并没有科学含量,没仔细看,估计也看不懂。 《财新周刊》的报道非常有专业水准。特别是 37 位记者的四万字封面报道《新冠病毒何以至此?》,全景式回顾了过去两个月最重要的事件。共分四部分 《 现场篇:武汉围城 》 《 病人篇:疑似者之殇 》 《 解毒篇:溯源新冠病毒 》 《 国际篇:全球共济 》 越是在不确定的背景下,事实就越重要。至于各种意见情绪和表态,其实都没有必要知道。当然,这些还只是优秀的报道,还够不上伟大。 目前我对疫情的判断仍是稳态,没有显著恶化,也没有显著改善。这几天的数据似乎表明先前专家的判断都过于乐观。各种模型,都需要拟合和外推。历史数据的可靠性和模型结果对参数的敏感性都是问题。更何况,最本质的要看病毒传染性的变化,还有人员流动量的变化。我还是觉得,要在十五之后人员流动高峰过去的两周内,也就是下旬,看北上广深等人员流入城市的确诊病例,才能判断出趋势。另外,欧洲已经有多个国家有确诊病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前两天意大利的同行还就此事问候我,希望不要过几天需要问候他了。 深圳也改成网上日报到。还要说明去深圳的日期,幸好有不确定的选项。昨日把每日网上报告截止从 12 点提前到 9:30 。学院秘书专门询问我的住址,我说明了情况。市和区人才服务部门都提供了几位联系人的手机和座机,需要时可寻求帮助。我估计没有什么需要打扰人家的。后来要求博士后不要回深圳,在深圳的也不要去学校。办公楼已经封了。目前的数据,深圳的病例数与北京广州上海伯仲之间甚至略高,但人口和区域比京沪都要小许多,所以形势也是很严峻。上海也通知研究生,根据通知的确切开学时间返校。晚上听说上海这边开学的时间,大学在三月后,看条件错峰开学;但现在就要开始准备网上授课,以便应对更严重的情况。 上海正式发布居民口罩供应方案。我觉得不论是数量还是方式与当代国际化大都市都不匹配。这种处理方式太不上海了。由居委会发口罩购买指标,每个户口本 5 只。到货时间要等,然后到指定地点提货,口罩类型和价格遇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终于又回到了票证时代。许多人包括饱学高尚之士都不相信市场。据说口罩的产能恢复一半左右。这就是限价的弊端。只要价格足够高,原材料和工人的匮乏都会显著好转,口罩产量就上来了。价格放开之后,政府不妨送口罩给真正没有钱的人。昨天散步回去时在信箱中拿到居委会发放口罩的通知。今天早上妻子去领了口罩票。今天下午去我母亲等户口所在居委会又去领了口罩票。归途接到住地居委会的电话,通知翌日可以去附近的药房买口罩。又顺便去看看地点。告诉女儿领口罩票的事情,凭租房合同也可以。女儿说看见小区老头老太聚集,她就不凑热闹了。坏消息是,她购买的韩国口罩还没有发货。 过去三天都是艳阳当空,蓝天碧透。前天下午去散步。顺路去办理手机事宜。把一个号码销号,另一个号码改成最便宜的套餐。这也意味着第一部功能机工作不正常后,多部手机并用过渡状态基本结束。这个过渡过程用了好几年,又耗掉了两部智能机。营业部很少,全区只有两个。尽管在长假中,人也不少。带着口罩,但还是有较大感染风险。检验一下自己的抵抗力吧!昨天下午去华山绿地看看。因为前两天都路过 日晖绿地 ,似乎没有封闭。但华山绿地也封闭了。路过交大的庙门,也是紧锁。很罕见,当场拍张照片。去超市购蔬菜鸡蛋。返沪人流汹涌,随后几天尽量不到超市去。今天下午走的比较少,只是如前述办理口罩事宜。路过超市,买些鸡蛋挂面方便面。 春节假期正式结束。我还可以继续闭关。本来妻子还是要上班。她决定步行去,我也计划把步行锻炼的晚上接改为早上送,推测早上空气中病毒浓度低。她向领导提出要求,提供口罩和消毒液,避免在上班途中和办公室被传染。这个要求很合理,但恐怕难以满足,地主家也没有隔夜的粮啊!领导自然也怕担责任,毕竟抗疫是重中之重,就让她们尽可能在家里办公了。 居家隔离,少走动,少接触,目前看是防止传染的不二法门。其它的吃药之类方便法门,都是歧途,虽然这听起来有些独断论的意味。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记游 (1983)
Mech 2020-1-31 22:55
上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出去玩。先到武汉长江大桥,其桥头古时就是黄鹤楼。我们乘电梯到桥头上,极目远眺,顿有“天高地迥,感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之感。真是天地永恒,人生短暂,反而有了一种乐观通达的情绪。 接着到了古琴台。相传子期、伯牙这一对千古知音在此演奏高山流水。到此一游,深感“高山流水知音少,对日临风形影单”。略有一种感伤的情怀。 最后到了归元寺。我让他们先走,我一个人仔细游赏一番。 “归元”两字取自佛教《严楞经》“归元无二路,求真有多门。”从该寺渊源看,可能是禅宗,但正殿上如来、大势至、观自在 ( 俗称观音 ) “三圣”并举,大概是为了招徕净土宗的香客吧。因为净土宗为文化较低的人所信,其信徒最多。接着我又仔细看了五百罗汉。尽管神态各异,但表情可用“安详”两字概括。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淡然恬静,超然洒脱。 佛殿上有些对联颇有哲理。如藏经阁一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除了下联最后一句外,如不依佛经而依照常意理解“了”“做”“慧”“觉”“自在”,则非常正确。又如大雄宝殿上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我把它改成 有志者,师无定师,然后知无师师也 无聊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体现了无定师则常有师和有所不为才大有作为的辩证观点。可惜我对佛教所知甚少,远不如我对道教和基督教的了解,但仍有些感慨。 寺中还有翠微亭。传说是岳飞写“得得寻芳上翠微”的地方。可从汉阳的地方志看,这传说不真实。再说佛寺有岳飞也实在不协调。 在云集阁看了何榕画展。何是一位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老画家。可惜画展中主要是花卉。我对国画的绘画技法所知甚少,故感到无太大意思。但还是有几幅画感受颇深。如一幅“春山”,画面效果如用彩色照相机照远山,但近处有几枝红杏挡了镜头,插入画面;这是以小表大、由近及远的方法,用几枝红杏表现了盎然的春意,体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了解,看山林大海这类场面容易共鸣,而对于孤立的花草虫鸟则看不出所以然。 回来的途中,我想人的一生真含有某些偶然的因素。我生长在鞍山,已有成井中之蛙的感觉。要是生长在一个穷山沟岂不是更可悲了吗?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时常看看画展、游游公园,会有更高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想到,我平素自以为中西方文明在我身上几乎是平衡的,现在才发现西方文明对我的影响很少的。我想主要是语言问题,通过中译本才了解西方文明,总有些“隔”。因此,我一定下大力气突击英语,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取两者之长。 这个星期天我们集体组织上东湖。我汲取前次教训而决定单独行动。其实人沉醉在自然中,有一种依赖心和安全感,一切可以本来面目出现。但如果有人在身旁,则必须加以遮掩。这是多么不愉快! 东湖的湖面广阔。处处是景,则无异于处处无景。所幸有屈原遗迹 ( 当然是后人重建的 ) ,如沧浪亭、行吟阁等,还有屈原半身、全身塑像各一座。其衣裳服饰与《离骚》中的自我描述相同,但神态有些过于平静。我很难设想这样平静的人,最终会下决心投泪罗江。还有纪念屈原的展览馆,我进去看了一番。遗憾的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我对于《楚辞》了解的是最不够的。因此,不过看看而已。 公园中还有鲁迅塑像,依旧是那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孔。我想中国如有一个艺术家创作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那就是巨大的创新。可惜没有什么展览馆,不然我一定去看。我很崇拜鲁迅先生,而其作品也读的不少。 后来我又到武汉大学去玩。很是扫兴,一副破相,没太大意思。 在武汉,虽然几乎天天有雨,但唯独两个星期天没雨。可是天气阴得很,无法拍照。 1983 年 10 月 23 日 附记:摘自当时书信,原来无标题。正文有删节,但无增加。重新分段。在武汉举世瞩目之时录入贴出,向武汉致意。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Mech 2020-1-27 22:53
实验科学都是我知识的短板,生物学尤甚。高中教材中有册薄薄的《生物》,没有做过任何实验,现在只能记住提到过 DNA 和 RNA 。几年前对复杂系统感兴趣,看过些生物特别是进化和遗传的科普书。出于科学史的兴趣,读过些生物学家的传记。总之生物学系统的知识几乎是零。本文对病毒的琢磨,或许有相当大想像的成分。 不太乐观的是病毒体外存活时间。引发肺炎等的冠状病毒 2019-nCoV 在体外通常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似乎未见权威性的研究与报道。从要求隔离、带口罩和消毒等推断,可存活时间相当长,而且对环境要求不高。过去对 SARS 病毒体外存活时间有些研究,鉴于 SARS 是 2019-nCoV 的病毒亲戚,或许有些参考价值。据说 SARS 在体外可以存活两天到两周多不等,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病毒的体外存活。所以当年春去夏来, SARS 就消失了。顺便一提,口罩应该不能阻止病毒本身,但可以阻止病毒所依附的灰尘唾液等。患者更应该戴口罩,而口罩的性能强弱似乎并不太重要。 可以乐观的是病毒的变化。病毒变异肯定是专业人士重点监测的内容。遗传的惯例,演化都有回归均值的倾向。因此, 2019-nCoV 的毒性可能越来越小,而且发病越来越慢。从常识看,毒性大发病快的病毒,杀死了宿主,自己也活不下去,因此会在演化中消失。另一方面,病毒变化很快,因此对疫苗不抱乐观态度。如果可选择,我自己不会去接种疫苗,那怕是免费。 从常识想像,由于病毒变异特别快,所以要消灭某类病毒或许很难。最终可能就是和平共处。病毒毒性减弱,偶尔变异,引发一下不太致命的病流行,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人类的抵抗力。所谓生物多样性,是不是也包括病毒?如果科技进步到能够根除所有有害病毒,前景更为可怕。几代之后,人类对病毒没有抵抗力,会有更致命的疫病爆发。仿佛是在《最年轻的科学》中读到,人长寿的秘诀就是患不致命的病。类似地,人类延续也要与各种病毒共生。这或许就是《旧约·以赛亚书》所谓, The wolf and the lamb shall feed together, and the lion shall eat straw like the bullock: and dust the serpent's meat. They shall not hurt nor destroy… (Isaiah 65:26) 。理想的和谐世界,不仅是狼狮子蛇不伤人, SARS 和 2019-nCoV 等也与人无害。 消息面上,目前明确有五百万人离开了武汉,包括放假的大学生。这个数量比我事先估计的还多一两百万,但也与历年差不多。积极些看,如果到二月上旬病历增速没有提高,大概最严重的阶段已经渡过。我觉得疫情的防控已经进入稳态,最初的紧张和忙乱已经过去。延长春节假期的政策已经出台。假 期稍有增加,但远没有到正月十五。公路交通仍然有 地方性限制。航班和高铁都仅是公司有局部调整。深航似乎取消了不少航班。迄今深圳的病例数,不算湖北城市仅在上海重庆北京广州之后。报道今日起北京养老机构封闭,这个上海四天前已经实施了。 午餐时全家看《叶问 4 》。不太爱看甄子丹主演的武打片,女角的戏份和颜值都有些欠缺。傍晚时散步,街上人明显多了。可能是没有下雨的原因。这些天一直下雨。不仅绕了徐家汇公园一圈,而且沿着衡山路走到乌鲁木齐路折返。人少时多到外面走走,接触低浓度的病毒,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万一以后遭遇更高浓度的病毒,或许尚有生机。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Mech 2020-1-26 22:55
长途旅行都取消了,本埠的更可以改期。原计划去看望长辈前辈也推迟到形势允许的时候。这个长假不串门了。全家人在家里度假。 昨天下午散步时走过光启公园,公园门锁着。今天傍晚冒着雨去徐家汇公园。公园虽然没有门,但在进入的道路上拦着绳子,也是不开放的意思。过去在台风里也遇到过。绕着公园走了一圈。还在假期中,而且也有隔离的因素,路上人很少,几乎不见人。回来时,小区门卫不太情愿地开了门,说非常时期,最好自己刷卡进入。当年 SARS 的时候,非住户好像还不能进入小区。 昨天下午去药店看看口罩和酒精,都没有货。口罩是每天进 50 只,早上开门便销售,每人限购一只。有人提起半个多小时去排队。酒精进货也很少,售罄为止。家里其实不缺,看看情况。我个人相信,就是最严峻的时候,供应从长远看,不会是问题。但不论多么充足的供应,都无法满足冲击性和恐慌性抢购。从供求关系看,应该是有重大事件可能导致抢购时,价格暴涨十倍甚至更高,然后慢慢下降。这样不仅抑制恐慌性囤积需求,而且也在吸引更多货源。我过去看什么书上说,凡是信息通畅市场起作用,灾年也不至于大量饿死;封锁消息强制限价,往往意味着粮食匮乏,真会大量饿死人。不可尽信,但也不无道理。 数据方面没有出乎预料的变化。湖北的数据增加比较多,推测主要是过去检验资源不足无法确诊的病例,而不是发病情况恶化。其他地区还算是平稳增加。新的政策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停运了省际客运。我推测主要目的并非是阻断人员流动,而是控制人员流动。高铁飞机都是实名购票,上下车也集中。过去想到的延期开学也呼之欲出,但时间还是在下月中旬。我的估计不变,应该是下月月底。网上有人抱怨本地动作不够大。这也真是很无奈的权衡,安全与方便,秩序与自由。 原来估计有三个人员流动性高峰。春节长假结束,机关企业的人探亲归来上班。过了正月十五,服务业等到沪上班。下月中旬,大专院校学生开学。现在看,长假有延期的可能,前两个高峰靠近了。 女儿公司通知外地回沪工作的,在住处隔离两周,网上工作。我也经常接到学校的通知,主要是各种例行报告,还有学生的安排,主要是不能提前回校。 春节里女儿也回家住几天。到底长大了,相处容易多了。可以宽容地对待父母无理取闹了。当然,如果我们太过分也许她就逃回出自己租的房子了。刚回家那天,我们早上都到她床上闹闹。回味一下二十多年前全家一起赖床的温馨时光。等十年后,如果我还记得的话,准备半夜去找她,要求上她床上躺一会儿。二十多年前,她半夜里锲而不舍地在床下要求上我们的床,不肯去她自己的房间。 从来不用的电视重新启用。除夕夜全家看了春晚。这两天看了地方台新闻,其实也没有必要看。女儿在网络上买部电影 Maleficent 2 ,全家吃饭的时候看看,还不错,虽然过于直白地主题先行,大女主而缺男主。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Mech 2020-1-24 11:10
原计划春节去看岳母。疫情爆发,女儿是坚决的反对派。她不仅是要求自己不去,而且是她觉得中老年人风险更大。她的观点简洁有力,毕竟是学数学做数据的。“风险一机场火车站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感染,风险二封城了回不来。最惨的是又感染了又回不来。” 我一直在财新网上看疫情相关报道。我觉得这个专题财新做得最好,没有之一。注意到辽宁的三个确诊病例。大连病例是发热无法无法住院去。沈阳早先的病例只是航班经停武汉两小时,当然也许他登机时已经感染。后面的病例是在武汉到沈阳高铁上工作。因此旅途的风险确实很大。更宏观些,顶级专家管轶教授的《 去过武汉请自我隔离 》一文尤其值得注意。 武汉及其周边城市航空铁路高速水运停运,可以想象这是各级有关部门经过全面权衡做出的艰难的决定。从财新网、三联等派驻记者公开报道的字里行间,也能读出更为严重的信息。随后全国铁路航班免费退票,也表明了官方的倾向性。妻子单位相继两个通知,前一个是去湖北要报备,后一个是离开上海就要报备。这种情况,就是有惊无险平安返回,后面是不是有什么麻烦也未可知。 女儿和我提供了大量疫情的背景资料给亲属,提醒他们势态的严重性。如果亲戚能对我们劝阻,给个重新考虑的机会,或者说就是个台阶,决定相对容易些。但即使没有,也不妨自作主张。情势急迫,不能一直启发。我们决定取消探亲之旅。 马上退机票车票。有车票是因为回程没有抢到直飞航班,要取道大连。动作太快,没有享受到新出台的免退票费政策。也无所谓了,破财消灾,安全第一。 我一直很胆小,尤其是年纪大了胆子更小。什么事情都想得严重些,防患未然。也就是所谓防范“黑天鹅”,减少不确定性。把握好《 人生的有序与混沌 》,尤其是《 人生的敏感性 》,避免《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没有圣人“天生德于予”的无畏。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Mech 2020-1-23 13:12
在举世都对体温高度敏感的时刻,养老院通知我们,母亲发烧了,让我们赶紧送些药过去。 这个非常时期,除非绝对必要,还是尽量不要去医院,特别是发烧患者。但母亲过去几次的情况是,凡是发烧,必定要住院。 赶紧带着感冒药等送过去。在养老院门口,开门的工友让我先测体温,我表示理解并配合。而且自觉地带上口罩。在路上我没有带,准备到养老院看看,“吾从众”。所以工作人员都带着口罩,我也主动带了。 到一楼大堂,院长和行政主管都在。主管马上问我是否洗手,原来入门处还有瓶洗手液,要洗一下手。我又退出去,用洗手液洗手。 到负责药品的工作人员办公室,等了一会儿人来,交接了药品,签字确认。医工说,接到上级通知,养老院也马上封院。有事情通知家属,才可以入内,否则不接待家属探视。让我尽快离开。我对养老院防患于未然的努力表示了赞赏。 到房间看看母亲。护工正在喂水。她说昨天晚上发烧,已经用药,上午烧退。如果有事,会电话找我们;如果不找,就不用去了;防疫非常时期,不接受家属例行探视。 离开养老院,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需要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非典时节读《鼠疫》
热度 1 Mech 2020-1-21 22:54
是否在春节长途旅行去探亲,成了个问题?现在的情形,让我想到 17 年前, SARS 肆虐的时候。当时的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如果我没有记错,我所就职的学校并没有封校,还是照常上课。好像有场全国性的 什么 答辩取消或改为远程答辩了,但与我没有关系,本来也不参加。 尚有印象的有两件事。其一是由于言论引起众怒的 Sharon Stone ,我看了她主演的几部片子, Basic Instinct (1992), Basic Instinct 2(2006) 等,其中 Sharon 真是性感尤物风情万种。其二就是接着要说的,读了本小说《鼠疫》。是加缪法文小说的英译本, The Plague ,那个时代特有的国内内部发行的影印书,印刷质量很差。不记得译者是谁。细节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大概。 小说很有些像寓言。某个城市发生鼠疫,与外界隔绝。在这种荒谬的局面下,所有的人不得不做出选择。这或许是存在主义的场景,但我不觉得小说有很强的哲学意味,至少可读性不错。如果一定要套存在主义哲学,那就是所谓“存在先于本质”。行动界定了人物。由于作者写作的年代,也有人说鼠疫象征着法西斯主义,当然也不无道理。但这种解读其实反而降低了小说的意义,本来可以理解为人类所要面对的普遍困境。 小说人物非常概念化。主人公也是主要叙述者是位医生,出于职业操守而不是宗教等超越性信仰,治病救人,积极抵抗鼠疫。医生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我个人很向往的那类低调的底线坚守者,或者说是正派的健全普通人。他的精神动力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只是常识,在小说中以他的母亲为象征。 小说中也有高远理想的追求者,有位圣徒或者以圣徒要求自己的人物。具体做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医生与他即若即离,抱有戒心。那位圣徒在战胜鼠疫之际莫名地染病死了。我觉得作者如此写也颇有深意。 小说中还有各式人物。把鼠疫视为天谴的主教,犹豫是否为爱情而逃离的记者,因鼠疫爆发而暂时安全的罪犯,以及其他更普通的人物。 万一推迟开学,我准备重新读一遍 The Plague 。希望不至于如此。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忆来唯把旧书谈: 《合作的进化》 忆来唯把旧书谈:传统评书随想 忆来唯把旧书谈:购《罗丹艺术论》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制作
Mech 2020-1-19 22:55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这是两回事儿。我或许心勉强算灵,但手确实是笨。制作过的东西很有限,回忆起来倒是简单。 我制作的多数都是属于武器类,因为没有地方可以购买。这似乎有些“侠以武犯禁”的意思,也是需求驱动的创新。最多的是弹弓,前后有好几把,几乎可以算量产了。弹弓首先要有个弹弓架。我用的都是粗铁丝弯成的,这应该不是我能做,但哪里来的,想不起来了。有些小朋友用丫型树杈,我没有用过感觉上半部分截面太小有些危险。弹弓用的弹射橡皮是我自己绑上去的。可以用医院中的输液橡胶管,但刚度有些太大就是太硬,把橡胶管一分为二,似乎正合适。有时候用自行车甚至汽车的橡胶内胎,也有时候用橡皮手套,剪成橡胶条。后面再绑块皮,包弹丸用。所谓弹丸,其实就是石子;备有钢珠和石球,但舍不得用。每次弹弹弓多少有些提心吊胆,担心发射出事故,石子碰了握着弹弓架的手。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但我还是担心。我射弹弓主要是打鸟,但从来没有打着过。弹弓 瞄准 很难,所谓瞄准 其实仅是做个样子, 弹出去碰运气而已。石子撞到十几米以外的小鸟,不论是停着还是飞着,都是小概率事件。弹弓也用于打人“实战”。在晓光小学时,学校里市区孩子与远处另所学校的郊区孩子互相扔石子,我用弹弓打过对方。双方相距很远,中间一片农田,还有小河沟,至少百米以上。扔石子基本打不到,估计弹弓射程也不够。正是因为反正打不着,才凑凑热闹,重在参与。 我更喜欢玩一种简易弹弓,制作也简单。两个铁环上各套橡皮筋,两条橡皮筋另一端套在一小块布条两边的洞里。直接把铁环套在手指上弹射。力量很小,射程只有一两米,弹丸用纸团。这一般是在教室中打人,击中也不很疼,稍有感觉而已。因为目标大距离也近,命中率不低。这个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玩具。 打人的还有种弩。用铁丝弯成枪架,上面前方系橡皮筋,后面铁丝有凸起。一两厘米长短棍套在橡皮筋上,卡着后面的凸起。激发的扳机其实是 L 型铁丝。扣动时抬起短棍,高过凸起,就弹了出去。这种弩的好处是非常安全,绝对不会打到自己的手,缺点是射出的短棍完全不可控,就是毫无准头。射程与短棍材料有关。金属丝最远,我用过铝丝,克丝钳就可以剪断,而且断口有些锋利。我觉得多少有些杀伤力。也可以弹木棍。平时玩最多的是用纸卷成短筒,弯成 V 字型。射程很近,但打中也没有任何危险。装铝棒勉强可以算武器,射纸卷无疑是玩具了。 还制作过真正有些杀伤力的武器。用纸折的所谓“火箭”,下面剪成两个钩的流线型纸。钩着猴皮筋,可以弹射。距离不远,打中也不太疼。我改装一下,在纸折的火箭前面加个“弹头”,注射用的针头。用手拿猴皮筋有危险,我把凳子翻过来,成为发射架,两个凳腿之间挂上猴皮筋,用垂直方向的恢复力发射。后来研究 NES 知道,那是纯粹的非线性恢复力,没有线性项。这种分运载部和战斗部的飞箭,在两三米外,仍能扎入厚纸壳板。我在家里用这种方法练习打靶。量产,数量很少,只有两、三发。自己也磨过匕首。我的加工工艺,钢铁都不行,只能打磨铝。我曾把一根直径不到一厘米的铝棍,用钢锉刀磨出个尖头。这个可能只是象征性武器,给自己壮胆,实战应该不如长柄的螺丝刀。我当时想要的武器其实是电工刀,但没有。顺便一提,我拥有过最有杀伤力的是化学武器,硫酸。母亲从单位拿回些废硫酸,刷厕所用。开瓶还冒着白烟,能让抹布碳化,应该有一定浓度。我用眼药水瓶先后偷偷吸了三五瓶,放在家里做防身之用,当然从来没有用过。那时传闻有入户杀人抢劫的,因此准备了硫酸。我这种“杀伤性”武器只准备用于看家护院。有些像现实版的电影《小鬼当家 (Home Alone) 》,只是没有人闯进来。我胆子很小,所以必须准备好武器。这可能就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或者是 Reagan 总统 所谓 peace through strength 。硫酸瓶不敢随身携带,怕不小心出来伤到自己。防守性武器与进攻性武器不同,家里有汽油,有条件研发燃烧弹,但看家护院用不上,不然先把自己家烧了。 也有非武器类的制作,都停留在样机阶段。先说个电风扇。旋转的叶片是我父亲用木头削的,如我在《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所述。电动马达是从玩具电动坦克上拆下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1967 年 》有拿那个坦克玩具的照片。做个铁丝架子,支起马达,输出轴上固定叶片,就是个电风扇了。这个说起来有些像工程问题了,属于组合创新。我想到叶片可能飞出去,所以在前面有装个铁丝编的网挡一下,但叶片没有飞出过。 还有船,或者说是水面漂浮物。一种是折纸船的改进版。纸船在水中不持久,即使锡纸折成的也不行。木头当然应该好多了,但削成流线型的工艺我不掌握,何况原材料也未必有。偶然发现一种生物材料,乌贼鱼的石灰质内壳即墨鱼骨。墨鱼骨为流线型,样子像舢板船。重量轻,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且不吸水,可以长时间漂浮。墨鱼骨一面有硬壳。用一细棍粘上长方形纸片,插在墨鱼骨没有硬壳那面的中心。浮在水上,看起来就像艘帆船。我还尝试过研制有动力的船,但没有成功。用玉米杆五根扎成类似竹排。不过五根玉米杆不是并排放,船头中间一根突出,船尾两边的两根拖后。这样船尾可以系猴皮筋,弹性恢复力驱动螺旋桨,就是个小木片。但有许多技术困难,恢复力释放太快,玉米杆强度刚度都不够,橡皮筋不能张太紧和转太多圈,而且木片和橡皮筋的固定比较难。反正是没有制成。 如果不算搭积木和装一种用螺丝固定的金属组合玩具,动手制作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些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 螳螂 忆往昔之养 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 折纸 忆往昔之 养鱼 忆往昔之月饼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养鱼
Mech 2020-1-15 22:57
在十岁上下几年,我养过鱼,确切地说,是帮父亲养鱼。开始的时间我记不准了。也许是六七岁,七〇年前后。结束的时间很明确, 75 年冬天。辽南地震,慌乱中没有顾上鱼,都冻死了。 父亲是那种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的工程师 ( 忙得没有业余,自然不会有业余爱好 ) ,本来没有养鱼这种闲情逸致。但文革期间在现场劳动,受了伤。伤受得也毫无英雄事迹。现场开会,大家坐在床上,人太多,床榻了。父亲在床沿,腿被压了有外伤。似乎没有骨折,但也需要休养,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家养伤期间,与也在养病的邻居大叔混熟了。大叔养鱼,父亲也养鱼。当时养鱼很不容易,鱼缸都要自己做。先用角钢焊个框子,再配玻璃,用玻璃腻子防水处理。这些活都是邻居大叔帮忙。我们家原先还有个圆形的玻璃缸子。 养的鱼有许多种类。金鱼最好养,对水温要求不高,吃大米饭就可以。但不能喂得太多,不然会撑死。金鱼吃的多,拉得也多,再加上那个圆形缸子可能也不够大,因此水总是有些混。金鱼是卵生的,因此家里从来没有繁殖成功过。 除金鱼外都是热带鱼,包括彩霞、红箭、蓝剑、萍萍、燕鱼等。这些名字都是当时当地的叫法,学名不知道。彩霞是种很寻常的小鱼,身上有多种颜色,特别是雄性。红剑和蓝剑也样子寻常的鱼,分部是红色和蓝色,尾鳍上有剑型的鳍。这三种鱼比较好养,大概属于鱼中的平民。平时在鱼缸中也是不停的游,与父亲那类总是忙忙碌碌的工程师很像。或许就是孔子所谓,“硁硁然小人哉!”我们不仅养得活彩霞红箭等,而且还能让它们繁殖。这些鱼都是胎生。小鱼的危险是会被别的鱼吃掉,包括它们的母亲。因此,鱼肚子大后,要捞出来放到另外的瓶子之类里面,并且喂饱。等生完后,赶紧把母鱼捞回大鱼缸。等小鱼长大些,有逃脱能力,再放回大鱼缸中。 燕鱼动作非常优雅,能在水中静止悬停,游动不多,但游起来器宇轩昂。萍萍颜色漂亮,比较活泼。这两种鱼很难养,更像鱼中的贵族。主要是对温度要求高,一般很难养过冬。专门养鱼的人,如我一位小学同学的父母,有取暖设备。他们送我一对燕鱼两对萍萍,到冬天似乎就不行了。 印象特别深的是大过年,有条萍萍要死了。我很伤心,把已经翻白的鱼捞到瓶子里,包在我毛线帽子中,我捧着取暖。不见效果,我便潸然泪下。后来,那条鱼居然活过来了。我第一次体会什么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然当时还不知这个成语。甚至感到冥冥中有莫名的力量支配生死,而这种力量能够应答虔诚的愿望,就是所谓愿力。简单说,似乎有些超自然。这种事情,我平生也只遇到那一次。这种早期经验让我始终相信,命运眷顾那些坚持不懈的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不过,这些鱼最后终究都死了。现在已经忘记当时多难过了。就算有所谓愿力,还是难敌物理力。“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顺便一提,中学和大学学过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好多我记忆犹新,可脱口而出。与太太聊天,她居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真让我震惊。 为养鱼我做许多事情,包括捞鱼食、挖鱼虫、换水等。以后再说吧。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螳螂 忆往昔之养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折纸 忆往昔之月饼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第一伤
Mech 2020-1-9 22:55
女儿看我的年度回顾《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2019 年 》,评论说受伤太多。结果新年第一周刚过,再次受伤。 中午下面条吃,放些白菜。我主张粗菜细作。白菜需要切成粉丝一样。如果是肉,反而随便炖炖就可以了。先把每片白菜一片四,这其实需要一点点经验。然后横断着切细丝,这个比较简单。这个工序我入门不正,手法有些问题。应该用关节顶着刀。但我已经习惯不是很安全的手法。稍微一分神,手滑了一下,刀就切手了。 赶紧去洗手,然后压迫止血,其实血还没来得及流出。左手中指被薄薄片掉块肉。很幸运是停刀及时,肉没有完全片下来,还连着皮。不然还要在菜里找那块肉,总不能吃了。白菜已经基本切好,剩下的胡乱切一下。 一顿饭的时间,压迫止血很成功。血止住了。本来这次轻伤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又出些小意外。寒潮来袭,加床被子,在套被套时,伤口在被套上蹭了一下。摩擦力的作用,掉的那块肉翻了起来,血马上涌出来,那真有些血流如注的意思,当然只是小注。应该拍照留档的,心里一慌忘了。赶紧重新清洗一下,继续压迫止血。而且止血之后,用创可贴保护。 暂停一切用水的家务。都有人在怀疑我是不是自残。虽然无法证明没有动机,但这种活片薄肉的技术,真是不掌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长与舍弃—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2》
Mech 2020-1-7 22:47
女儿看过《玩具总动员 4( Toy Story 4 ) 》 (2019) 后,发朋友圈中评论:“三观很正,是关于选择、改变和告别的好故事。” 在国际长途飞机上无聊,看看电影。经典影片中有这个系列的前两部, Toy Story (1995) 和 Toy Story 2 (1999) 。都看了。 Toy Story 是战胜失落感的故事。玩具警长 Woody 因为玩具宇航员 Buzz 的到来,失去了受主人小男孩的专宠和玩具伙伴的拥戴,这是外部条件变化导致的失落。 Buzz 则是认识到自己只是玩具,并不是真的星际宇航员而懊恼万分,这是认识到自己内在局限的失落。这是成长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两种失落。克服失落感,明确自己的局限,就近于“自知者明”了。不仅成长需要,衰老其实也需要。所谓“知天命”,就是明白过去认为的许多可能选项,其实都不存在了。 Toy Story 2 的含义更丰富也更复杂。仍然有如何面对失落,随着双方成长,友谊往往会无疾而终。更有多种正面价值的矛盾冲突与权衡取舍。例如,对某个人的忠诚是种正面价值,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也是正面价值。又例如,执着于与旧伙伴的友谊是正面价值,不放弃与新伙伴的友谊也是正面价值。如果说年轻时快乐秘诀是“学会劳作,学会等待”,年老时就是果断舍弃无怨无悔。 这两个故事,三观确实很正。不仅对小孩有教益,对成人也有启发。不过,看电影只注重教训,或许也是头脑退化的标志。正像小孩子看电影,总要分好人坏人。 “j'étais agée déjà” 这几乎是 Marguerite Duras 的 L'Amant (1984) 的开篇。准备考考那位曾有法语初级证书的小朋友。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痛留在2019
热度 1 Mech 2020-1-1 22:55
这个标题有些煽情有些应景,我不喜欢。但其实是写实。年底的时候,过去所谓的动力学疼痛又一次莫名的出现,历时五天。幸运的是,在元旦基本消失。 四天前早晨,起床时发现左踝骨上方就是小腿疼。认真体会一下,似乎是肌肉疼。想不到原因。前一天晚上确实在湖边和山路上都散步,但当日运动量并不算太大, 7.8 公里,不到 1.4 万步。我觉得没有大问题,就一切如常。其实不仅如常,而且超常。那天走了 13.3 公里, 2.3 万步,而且不是平地,登了两个小山,还上了其中一座山上的 9 层塔。晚上乘飞机时,似乎又拉了一下,整个左腿包括大腿都有明显疼痛感。特别是体位改变例如上出租车时。我只能希望一觉醒来有好转。 随后两天都要五点多起床到学校,开会和上课。早上在床上很舒服,但起床后还是疼。大腿症状似乎有些缓解,但小腿疼痛还是很明显。走路站立都还好,就是坐下起来比较疼,尤其是上下出租车。晚上都散散步,前一天 5.4 公里,后一天达 7.3 公里。感觉还是稍微有些好转,因此仍是观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昨天终于不用早起,早上起床时已经大为好转。本来准备在家里休息一天。但养老院要去付款签字,另外有位北美有人元旦要回国,准备共进午餐聊聊天。我先去养老院,手机忘记带。出来时打不到车,等很长时间,还是走到交通要道上,才上了车。车路过小区时,我请司机开进去,我取了手机。晚上也散步,白天走的没有计入,全天只有 5.5 公里。腿仍有些痛感,但明显好转了。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起床时发现,小腿也基本上不疼了。若隐若现的动力学疼痛,留在过去的一年了。我知道有位院士曾经腿疼得很厉害,但我觉得自己还没有那种造诣,果然无大碍。这次最不同寻常之处,基本上没有理会这种疼痛。或许它自己也觉得没有意思,黯然离去了。至少我希望如此。 疼痛系列博文 动力学疼痛 疼痛动力学 牙疼? 动力学疼痛再现 长假的伤和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Mech 2019-12-31 22:58
在看《唐顿庄园》前一天晚上,先看了《南方车站的聚会》。看电影前,女儿提醒我有些情节很吓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吓人的。这是部体现暴力美学的电影。不少画面让我联想起 Kill Bill ,特别是飞出的人头,简直是向 Kill Bill 中刘玉玲饰演的女反派头颅落在雪地上致敬。 故事情节不算复杂。男主人公是身受枪伤的杀警逃犯。他的盗车团伙与另一团伙火并,他受了枪伤,又误杀一名警察。帮他逃亡的团伙成员,相继在警方追捕中被击毙。他自知无路可逃,准备拒捕而死,但希望他妻子举报他,以得到警方悬赏的三十万。他妻子已经被警方布控,有陪泳女打算替他妻子完成举报。同时,盗车团伙也想出卖他拿到悬赏。经过些周折,逃犯杀死了盗车团伙中的对头和出卖者,选择让陪泳女举报自己。那个陪泳女动机不是很清晰,似乎想鼓动帮助他逃跑,有想举报他得到悬赏,而拿到悬赏可能是交给团伙、自己留下或给逃犯妻子。最终逃犯在拒捕中被警察击毙,陪泳女拿到了悬赏,交给了他的妻子。 总体上还算可以,毕竟我看电影不太挑剔,只是外行看热闹。不过,从我个人偏好看,女一号女二号的颜值都不够惊艳养眼,虽然她们的演技或许无懈可击。翌日看了《唐顿庄园》,寓意对白以及整体观感,真是相形见绌。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观光记行与博文汇总
Mech 2019-12-30 22:52
知联会组织活动,与考评办一起去广富林文化遗址。通知是午后 11:50 在宝山校区南门发车。我早上七点赶到嘉定在实验室开组会。 10:40 先离开去宝山。在北门下车,用了一刻钟匆匆吃了午餐。赶到南门是 11:45 。似乎是组织旅行的一位老师问我,是知联会的?我点下头。就给我袋面包三明治曲奇牛奶等,似乎是当午餐。上车入座。其实我不用赶那么急,过了 12 点才发车,因为有位老师迟到,又开回去带上她。 这真是次奇妙的旅行。同行者一个也不认识。考评办的老师,多是退休年龄的人,我都不认识,当然他们也不认识我。知联会去的人很少,似乎也比较年轻。当初让我留在知联会时,人家可能只是客气。我反应有些慢,居然就同意了。那些年轻人看我,估计跟退休教师也差不多。因此,整个行程,没有说一句话。直到回到宝山校区,在北门下车时,对不认识的组织者说了声“谢谢”。 自己走效率很高。下车直奔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出来后依次去了三元宫、知也禅寺、关帝庙、城隍庙等。最后 15:55 回到停车场上车返程。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先人遗迹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先民生活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明清风物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近代上海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三元宫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知也禅寺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关帝庙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城隍庙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水色物影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仿古建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看3D电影《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
Mech 2019-12-27 22:52
《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 》是《星战》三部后传的终篇,不知道是否也是整个《星战》系列的终篇。看后觉得重新回归童话性质,也回归了《星战》的传统。总体是仍不失为商业片的佳作,也达到《星战》后传的平均水准。只是现在佳片太多,因此远不如《星战》正传出彩。毕竟《星战》正传是难以逾越的经典,不仅将载入电影史,或许也将载入人类文明史。正传给里根总统启示,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与冷战中不可或缺的盟邦中国合作,拖垮了当年不可一世的苏联帝国。虽然冷战后的历史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并不能因此低估冷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在《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我曾概括《星战》系列的主题,“整个星战系列的主题是自由与专制之战,而副题是父子 ( 师徒 ) 之争。自由与专制之战,表面上体现在有光明原力的 Jedi 与有黑暗原力的 Sith 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是在所有人内心深处。 …… 与自由与专制互有胜负不同,代际之争,永远是年轻一代战胜年长一代。”在自由与专制主题下,代表专制力量的 first order 有了升级版 final order ,其大 boss 是死而复生的共和国颠覆者和帝国开国皇帝 Palpatine ,这位 Sith 大帝复活后法力无边,不仅可以轻取联手的 Rey 和 Ben Solo ,而且能徒手使飞行中太空船失去控制。他长期准备,在宇宙边缘打造了数量惊人的无敌战舰,都装备着可以摧毁整个星球的巨炮。但他终究也无法逆天而动,在 Rey 的拼死抗争中,被自身力量反噬,连同全部 Sith ,灰飞烟灭。这个结局意味深长,“反正我是信了”。看看历史,想想现实,甚至有些细思恐极。在代际之争主题下, Skywalker 家族由“否定”进入“否定之否定”,叛师弑父的 Kylo Ren 回归家族,重新成为 Ben Solo ,最终为拯救 Rey 化为尘埃,这似乎是 Jedi 的正宗离世之路, Luke 和 Leia 也如此离世。 Sith 那边的 Palpatine 家族则经历了祖孙之战,孙辈的 Rey 消灭了爷爷。 我在《 总把新桃换旧符 》曾说《星战 8 》全面颠覆预期,而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由、专制这些启蒙时代的概念”。《星战 9 》是对《星战 8 》的扬弃,力挺战胜自我、克服恐惧、追求自由、正义必胜这种童话般的信念。也否定了《星战 8 》女主人公 Rey 平凡出身的人设,她是 Sith 大帝的孙女。我在《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也猜测她有黑暗原力的血统,但没有猜对她应该姓 Palpatine 。这个真是在预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在《星战》系列中,《星战 9 》的超自然“怪力乱神”最多,因此情节有些离奇。我对《星战》背景还算熟悉,正传看过许多遍,前传也看过不止一遍,但有些场景还是让我困惑。我不记得 Leia 有原力能使用激光剑,在《星战 9 》中,她居然训练 Rey 。沙漠上飙飞船有些激动人心,但 Rey 等几人被几个帝国士兵追逐实在是不合逻辑,此前她发功可以让空中的飞船停止。 既然是童话,重要的不是情节的合理与细节的真实,而是主题鲜明教训明确。这方面《星战 9 》应该很成功。该片的主题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命运,选择才是一切。 Rey 预卜未来看到自己坐在 Sith 皇帝位置上, Palpatine 也向她展示了那种命运。但她坚持自己的选择,拒绝 Sith ,成为 Jedi 骑士。在影片最后,她不顾血统放弃了 Palpatine 的姓氏,为自己用了 Skywalker 的姓氏 ( 如果再有续集, Rey 的右手要被砍掉了 ) 。这样才有了副标题, The Rise of Skywalker ,否则 Anakin Skywalker 开始的 Skywalker 家族到第三代已经失传了。最主要的教训,在我看来,就是战胜恐惧。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克服自己的恐惧。有了恐惧,一切都无从谈起,特别在危机时刻。即使影片中的 Jedi 骑士,如 Luke 和 Rey ,其实也都有各自的恐惧。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在我这把年纪,经不起折腾,更偏爱秩序和安逸。但看到影片中人们为自由而战并取得胜利,仍是很受感动。改某位外国政要的话,历史的垃圾箱中塞满了罔顾人性力量的自大狂。 圣诞节准备看电影《星战 9 》结果入场晚了,就没有看。给圣诞夜以除夕待遇,破例吃了饺子。翌日再去电影院,买了爆米花入场,结束后又破例吃了汉堡。过午不食,知易行难。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梦6
Mech 2019-12-25 22:50
这是个很单薄的梦,虽然也多少有些吓人。 在一个大厅里开会。女生都穿着那种很古典的西式礼服,就是有束腰和金属内撑那种。几位女士在鼓弄她们的衣服袖子。弄着弄着,就冒烟了。似乎有些钻木取火的意思。因为冒烟,那些女士紧张地挥舞手臂,烟更大了。大家纷纷往外跑,到了外间的屋子。 我似乎还很淡定地观察了一会儿,感觉那些冒烟的袖子并没有烧起了。但还是随大家出了房间,所谓“吾从众”。不过,大家都在外面的屋子时,房间里突然着起大火。我一直在努力弄清楚,是真着火了,还是仅是我的想象。结论是真着火了,大吃一惊,就吓醒了。 醒后我又仔细辨认一下,刚才是做梦还是真着火,结论是做梦。于是放心地继续睡了。 梦惊 梦惊 2 梦惊 3 梦惊 4 惊梦 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记忆之举家初到
热度 1 Mech 2019-12-16 22:51
博士后入站后的春天,妻子和女儿也迁入上海。我们先到朱泾去看望亲属。阿姨跟我们说,上海没有凉席可不行,正好家里有条不用的,你们就先拿走用吧。我们很高兴,买凉席未必用多少钱,但还要找地方去买,不如拿走一席方便。 我们三人下了长途汽车,找市内公交回博士后公寓。我扛着凉席,妻子拉着女儿,在街上走。我们突然有种农民工进城的感觉。如果孩子再多点,简直就是超生游击队呀。忘记了妻子和我谁先有这种感受,反正我们一说,都觉得确实像。很有共鸣,开心大笑。 那张凉席很有用。 98 年夏天暴热。我们在公寓顶楼,日照下房间像蒸笼。有电扇但没有空调。妻子和女儿就把凉席铺在房间的水泥地上睡觉。我运气很好地避开了最热几天。正好大连有个国际会议,我去开会了。然后上海又有个国际会议我又去开会了,住在宾馆。等会议都结束,热浪也过去了。 “上海记忆”已贴博文 上海记忆之缘起 上海记忆之 财务不缺钱 上海记忆之 冷水澡 上海记忆 之酒吧与陪聊 上海记忆 之酒吧与陪聊补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乘错车三次
Mech 2019-12-14 22:50
不到一周时间里,乘地铁错了三次。一次是下车早了两站,另一次是乘过了一站,还有一次是乘过了三站。那条线路上,过去从来没有乘错过。事实上我乘地铁很少错,已经想不起来错过。 错误的原因或许就是自以为熟悉。因此在看手机或者看小说。在罗马或者圣彼得堡这种非英语城市乘地铁,提心吊胆,反而不出错了,除了有次在米兰乘火车错过一次,在雅典乘轨交下早过一次。 我第一反应是自己真是老了。再发展下去就会走丢了,需要口袋里放上家庭地址和孩子的联系电话。后来想想,或许还不至于,只是太忙了。一周中四段航班两段高铁四学时本科生课一个项目申报 PPT 答辩一个英文学术报告一个中文教学报告一次职称评审会一次研究生组会两次与博士后研讨。因为太忙,还看了几本小说,只是没有时间写札记。 这应该是黎明前的黑暗,以后再也不这么折腾了。神闲气定,自然不会再乘错地铁。拭目以待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9年
Mech 2019-12-12 22:52
1999 年那位惶惶然的新出站博士后, 2009 年栩栩然当着特聘教授。住在徐家汇宜山路地铁站旁的小区。年内满 46 周岁,结婚 21 年,女儿刚成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就读。前一年折腾的“长江”这一年有了结果。草根逆袭,中年发力, 45 岁前的“帽子”,在最后三年内拿到两顶。十余年的上海抢滩,似乎收官。 以后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跨越式发展,有条件过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日子。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如何把平平淡淡的日子过得快快乐乐,如何把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得风轻云淡。 女儿 女儿过了 18 周岁,是成年人了,与父母的关系渐入佳境。我可以更安心地看着她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没有必要加以干涉。这样在一起相处也更愉悦 。 亲子活动也更放松。 就像好朋友那样。 女儿感慨,“自从上了大学,你们对我好多了!”这个话,可以理解为对现在的满足,也可以理解为对过去的不满。言外之意,没上大学前,我们对她不好。其实 魔由心生 , 境由心造 。外界的一切包括父母的态度只是面镜子,是自己内心的投影。心情好了,感觉一切都好了。虽然女儿在大学里仍有学习压力,但毕竟不如高考前紧张。因此,她对人和物也趋于友善。下面这张照片是俩人在家里“疯”的留影。 她每周末回家。受了高等教育果然有进步,回家能到处找东西吃,以前只是在固定的地方拿东西吃。胃口也大为好转,我简直想给她的校长写信感谢学校成功的素质教育。女儿离家去学校时再扫荡一番,爱吃的饼干糖果等打包带走。非常文艺地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浓缩为四句吟出: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扫走了大包云彩。 年内从大一升到大二。在大学里,主要的问题是成绩不好。第一学期成绩还勉强。第二学期的两门主课都挂了,区别只是一门预料之中,一门预料之外。其他方面还真不错。报名国际金融的副修专业。顺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与擅长运动的同学联手,相继夺得了羽毛球闵行校区和全校业余组女子双打冠军。在打游戏之外,女儿也终于有了我不会的本领。她报名上了驾校,经过努力考出了驾照,是我们家最早也是迄今唯一有驾照者,虽然好像没有独立开过车。 总之,她是快乐善良健康的学渣。在我看来,快乐善良健康更重要,如果条件合适,学渣变学霸其实并不太难,不变甚至也没有关系。 父母 与女儿的健康成长相反,父母的情况可以说每况愈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真是很无奈的事情。 年初父母来家里住。父亲的胸疼比过去严重。他说似乎有家族遗传,不论男女;同辈的已经有几个做了支架手术。我建议他看看医生,听听建议。父亲的医保要在社区医院看,我让他不用考虑钱的问题,先自费全面检查一下;如果马上需要支架,就直接准备手术;如果不必支架,自己也放心;如果可以支架,但不是很迫切,也可以先回去办理转院等手续,等天气暖和些再来做。父亲说他不久前检查过血液,各项指标都很好;不仅全是正常,而且连在边界上的值都没有。住了段时间,没有检查和治疗,就回去了。 四月发现眼睛不太好,需要做白内障手术。准备在第六医院做,因为离我们家比较近。白内障手术本身很成功。但老年人手术前需要全面体检,意外发现右肺有阴影,需要继续检查。我小时候就知道父亲肺里有阴影,开始也没有太在意。后来发现不对,小时候知道的阴影在左肺。检查结果发现是晚期肺癌。我第一个艰难的决定,是否告诉患者本人。我决定告诉本人,共同面对。父亲还是挺重视,当时就决定戒烟。另一个决定是否保守疗法,这本质上或许是在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之间取舍。父亲本人可能希望保守性治疗。曾用过靶向药物,但奇痒难忍,不得不放弃。放疗和化疗医生都不建议,体质不行。还有种物理热疗,但没有穿刺活检,在病理学意义上其实没有确诊癌症,更不知道类型。辗转肿瘤医院和胸科医院就医,妻子读 MPH 班上有些同学,帮不少忙。但现代医学的治疗能力毕竟有限度。后来只能吃中药,在我看来属于安慰剂。在治疗过程中,还意外遇到大姑妈女儿的丈夫,他与父亲年龄差不多,也是相同的病。 母亲的健忘愈发严重。有时候妻子和我陪父亲看病,让母亲在家准备中午饭,妻子下午还要上班。结果回家发现,母亲什么也没有做,她完全不记得了。妻子和我都上班时,回家发现父亲在厨房炒菜。他呼吸有些困难,实在不宜在厨房,但母亲忘记了他生病的事情。 父亲治疗期间,住在我们家。用女儿的房间。女儿平时住校,回家只能住客厅。她还是天性善良,也没有说什么。但长久之计,需要换更大的房子。 教学 开始尝试本科生理论力学的双语教学。字面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杨卫院士提倡的西本中唱。使用英文教材,自制的英文 PPT ,但基本用中文讲。 2009-2010 学年的在秋季学期和冬季学期,分别给机械自动化学院 2008 届学生讲“工程力学 (1,2) ”各 30 学时,学生在 110 到 120 人之间。双语教学有利有弊。但对这种许多学生选课的大班课,双语教学有个副产品,吸引些愿意选择 hard 模式的学生选课。也就是说,其实起到甄别学生的作用。不过,还是有些佛系的学生,选别的班没有选上,只好到我的班。本科生教学还包括,指导力学专业应届本科生李彪毕业论文,获 2009 届校“优秀毕业设计 ( 论文 ) 奖”。这是我第二次指导学生获这个奖。 9 月起给博士生讲“非线性动力学”, 40 学时。 11 月起给硕士生讲“高等动力学” 40 学时。秋季硕士生李彪入学。如前所述,他是上海大学综合班的学生, 2012 年毕业后到航天研究所工作,现在已经是总体总装主任设计师。春季博士生张艳雷入学,秋季赵纲领入学。张艳雷来自沈航,硕士是金基铎教授的学生,实际主要是杨晓东指导;他或许是我最费心 ( 没有之一 ) 的学生,研究超临界流动输液管的内共振,做得挺好,只是他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可能还没有我透彻;后来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现在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赵纲领在北航拿的硕士学位,来自商丘师范学院在职博士生,主要由傅景礼教授指导。毕业后回商丘,现在是副教授。这一年很巧,硕士博士都没有毕业生。 在读硕士生冯少东和王波分别获得上海大学光华一等奖学金,冯少东还被评为上海大学优秀学生。已经毕业的硕士生陈浩和丁虎在当年分别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和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丁虎的博士论文还参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第二年有结果,获得提名奖。 在《力学与实践》发表两篇外国教材研究的文章,《 国外振动新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和《 两部理论力学翻译教材 》。 10 月到西安交通大学参加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做分会场报告《 关于新版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后来被网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10 年 12 期转载,标题改为《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新旧版本比较 》。 6 月参加力学系召开的研究型教学研讨会。 3 月申报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但未通过学校初选。 模范 6 月申报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评选似乎不定期 ( 也许有规律我没发现 ) 举行,当年那次或许有庆祝建政 60 年的意思。“优秀”与“模范”都是好词。我个人更喜欢“优秀”,有些知识精英的意味,而“模范”听起来更偏向于道德楷模,而且也与我个人推崇的多样性不契合。事实上,两者有字面不能充分反映的差别。全国模范教师是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在证书上用印,相当于省部级劳动模范,有些体检休养及退休金比例提高等劳模待遇。当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更多具有象征性,一次性奖金五千元,后来每年春节有市工会慰问金五百元,学校另外再配五百元。优秀教师的证书只有教育部门的大印,也就没有前述劳动模范的待遇。 那年同时申报上海市和全国两级的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申报的时候只是填张表格,事实上有五种可能,两级优秀或模范教师四种可能,外加什么都没有的可能。我比较幸运,获批了全国模范教师。一方面,我觉得自己获奖也不无道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另一方面,我相信有比我更应该获奖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所谓“原因”有许多方面,例如某所大学有两位特别优秀的候选人,但不可能都获奖。参加过无数评审,多数时候是运动员,也当过裁判员。既然是评审,任何结果都有可能,任何结果也都有自身的道理。这道理有时候摆得上桌面,有时候摆不上,但摆不上不等于没有。 教师节通知到北京参加庆祝大会,有国家领导人接见。但我忘记了是作为模范教师代表还是长江学者代表。可惜时间正好与到剑桥参加国际会议冲突。那个会议也不能说多么重要,但我想去剑桥。而且申报手续很复杂都办完了,更舍不得不去。只好放弃去北京受领导人接见了。这是继 2005 年后第二次错过接见活动。当然,我绝非不重视这个荣誉,如果说不去开会就不能获得表彰,恐怕我只能放弃剑桥之行了。 研究 继续探索非线性连续系统的渐近摄动方法。描述运动结构的受弱非线性连续陀螺系统已经有前一年运动弦线的工作,这一年又进行了运动梁的工作。对于变速运动黏弹性梁,建立了参数振动稳定性条件,并用微分求积法进行了验证,论文发表于 EJMA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也应用于自由端有非线性边界条件的悬臂梁,这其实是有些新意的工作,发表于 SCG 。这个方法的探索后来慢慢停下来,主要原因是没有非常显著的优点,替代现有的方法。总体上,与现有方法差不多,因此路径锁定,新的方法不太可能取代旧方法。第三个年度工作是用我们发现的轴向运动结构守恒量验证离散算法。结果表明,用静态弦线模态函数为基函数进行 Galerkin 截断时,偶数阶截断给出较为准确的结果,可以保证守恒量不变。在轴向运动速度接近临界速度时,即使非常高阶的奇数阶截断,也不能给出使守恒量不变的结果。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工作,但论文组织的不是很好,发表于 AMSS 。类能量守恒量的工作其实可以进一步推进,但后来没有做,有些可惜。 年内没有独立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杨绍普教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维载重车辆 - 道路耦合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研究”申请, 7 月到北京九华山庄参加会评答辩,最终获得批准。作为境内合作者,参与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申请,未获得批准。 3 月申请科委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获得批准。通常的顺序,先申请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再申请上海领军人才,然后是国家的杰青长江等。我的顺序完全反了,先是国家级的杰青,然后是领军人才,最后才是优秀学科带头人。推测这或多或少有唯“帽子” ( 杰青 ) 的因素。报了几个奖,都没有中。牵头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未获得批准。参加申报浙江省和北京市的两个自然科学奖,也都没有获批。对这种无效劳动我想得开,分母总是需要的,我不做分母,谁做分母?重在参与吧!翌年再申报,教育部和浙江省都获了二等奖。 11 月,因成功入选长江学者,获 2009 年理学院院长奖。学院表彰两年一次,这样前两届连续获奖。这是理学院的最高奖,不是很大的荣誉,但按理学院的标准,奖金还算丰厚,一万元。 服务 期刊兼职方面,继续担任《力学与实践》《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力学进展》《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力学和数学 ( 英文版 ) 》和 Cognitive Neurodynamics 编委。 8 月在郑州参加第八届《力学与实践》编委会第 2 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 完成大量审稿工作。期刊包括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 ASME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 《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力学学报》, Acta Mechanica Sinica , 《力学季刊》《力学与实践》 Nonlinear Dynamics , 《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 《机械强度》《航空学报》,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应用数学和力学》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ation ,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 Chniese Physics Letter , 《物理学报》, Chinese Physics ,《中国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 学会方面,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非线性动力学与运动稳定性专业组组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函评长江学者申报材料,特聘教授 3 人,讲座教授 1 人。通讯评审长江学者成就奖申报材料 10 余份,这个其实我真不够资格,应该找院士一级的人评。 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通讯评议,评审论文 2 篇。评阅多篇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参加多场博士和硕士论文答辩。 通信评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4 项,面上项目 9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项。 11 月参加某航天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会,这是我第一次与工业企业打交道,颇长见识。 交流 4 月到 6 月在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研究两个月。在境外我总是起居有常神清气爽。 出国参加会议两次。 7 月受邀到波兰的札科帕内,参加第七届连续体振动国际研讨会,做面内运动矩形板固有频率和临界速度的报告。 9 月到剑桥参加第七届应力和振动分析现代实践国际会议,做运动梁非线性参数振动渐近分析和微分求积验证的分组报告。 参加境内多个会议。 5 月在镇江江苏大学参加第 12 届全国非线性振动会议暨第 9 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 7 月在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学院参加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做大会特邀报告 ,复杂连续体振动的若干问题 。 8 月参加第 129 期东方科技论坛认知神经动力学与认知功能障碍,随后到郑州参加 2009 年中国力学大会,主持分会场邀请报告。 9 月在上海参加 2009 年上海市力学学会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 10 月在海南三亚参加 “十二五” 和 2011 年至 2020 年 “动力学与控制” 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担任专题研讨主持人。 阅读 继续读些经济学的书,补上这方面的知识缺陷。《被掩盖的经济真相》是本难得的好书,基于对统计数据的全面确切解读,对广为流行的经济学谬误做了很有说服力的批驳;该书在对统计数据解读方面与《魔鬼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魔鬼经济学》从统计数据中解读出并非显然的信息,而该书则说明了通常的统计数据解读往往误导。 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 经济学 Nobel 奖得主 George J. Stigler 的回忆录,堪称脍炙人口;与 Friedman 夫妇或者 Greenspan 各自自传的鸿篇巨制不同,该回忆录只有 2 百多页,而且是小开本;该书对于经济学、学术研究、学者成长等方面都很有真知灼见。《宽客人生》是本学物理出身的金融工程师的自传,不过只是到作者回到母校当金融学教授为止。还读些行为经济学方面的书,包括《怪诞行为学》《牛奶可乐经济学 2 》 ( 英文名称的直译是《微观经济学与行为》 ) 《牛奶可乐经济学 3 》,都有启发,但似乎觉得不可尽信。还有本《完美的混乱》,似乎也与行为有关。《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也是一家之言。 尝试理解合作的机制,解释在微观的自利动机下 如何产生宏观的合作行为。先后读了《自私的基因》和《合作的进化》,都很有启发。“交相利”“兼相爱”;合作的基础其实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洞悉人性预期行为,读吴思的书《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也很有帮助。具体到学界的合作,读《规则与潜规则:学术界的生存智慧》,几位知名心理学家主编的文集;大致按职业发展的轨迹分为求职、教学、研究、学术环境和职业规划五篇;原 名 The Compleat Academic: a Career Guide 的直译应该是《精英学者:职业指南》;汉译本译名有些误导,似乎是国人特别喜欢的成功学类读物,其实差别大了。 读了几本历史的书包括传记。中国史《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该书为美国历史教授徐中约 The Rise of Modem China 第 6 版的汉译本。古罗马史《世界文明史》第三卷。词人传记《辛弃疾传·辛弃疾年谱》。科学大师传记《天才的拓荒者》和《旷世奇才》,前者是冯·诺依曼的传记,后者是巴丁的传记,他因为发明晶体管和提出超导理论而两度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读 “数学家思想文库” 中的两种。《数学的统一性》,多数选译自 Michael Atiyah Collected Works 第一卷的概述性和通俗性论文;其中有约半数发表于过去的《数学译林》;我从该刊 80 年试刊时就邮购,自然大部分都看过;包括 “数学的统一性”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Atiyah 有两篇同名文章。一篇比较初等,译文刊于《数学通报》,也是 30 来年前看的;另一篇稍专门些,译文刊于《数学译林》,就是收入该书中的那篇。《数学的建筑》是胡作亥先生编译的 Bourbaki 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如 Weil 和 Dieudonne 的概览和论辩性文章。 还有几本不知道如何归类的书。 N. N. 塔勒布的《黑天鹅 (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 》解释了小概率事件可能的巨大影响,尤其强调了正态分布的局限;对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有些启发。董志强的《无知的博弈》,是较高级的博弈论通俗读物,似乎突出了信息的作用。《超级数字天才 ( Super Crunchers: Why Thinking-by-Numbers Is the New Way to Be Smart ) 》很有趣,也颇有启发性,只是似乎过于雄辩,突出了当代世界可以通过数字模拟、分析和操控的特性。 重新读了古希腊经典《神谱·工作和日子》。看了至少两本学界小说《女博士的柴米故事》和《教授》 ( 重印改为《教授的黄昏》 ) 。 观影 看电影其实是家里的社交活动,或者说是女儿与我的亲子活动。我们只是在电脑上看。基本上是英文电影。对我而言,是很愉悦的活动。希望对女儿也是如此。 虽然女儿每周都回家,但看电影通常集中在假期,她时间比较多。电影有少量经典电影或历史片,主要是新出的动作片科幻片。 寒假里看了 King Lear (200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2004), Quo Vadis (1951), The Tale of Two Cities, Tirante El Blanco (2006), Kung Fu Panda Secrets of the Furious Five (2008), Babylon A.D. (2008), Van Helsing (2004), Mortal Kombat (1995), Equilibrium (2002), Transformers (2007), The Last Sentinel (2007), Die Welle (2008), Underground, The Man from Earth (2007), Rigged (2008), Primeval (2007) 等。 暑假里看了 Ring of the Nibelungs (2004), First Knight (1995), The Nativity Story The Ten Commandments (2006), JFK (1991), W (2008), The Art of War (2000), The Art of War 2: the Betrayal (2008), The Art of War 3: Retribution (2009), Street Fighter: The Legend of Chun-Li (2009), Max Payne (2008), Driven to Kill (2009), Echelon Conspiracy (2009), 007: Quantum of Solace (2008), Contract Killers (2008), The Invasion Twilight (2009), Doom Unrated (2005), Stargate: The Ark of Truth (2008), Far Cry (2008), The Fifth Element (1997), Doomsday (2008), The Gene Generation (2007), Tom and Valkyrie (2009) 等。 平时吃饭时也看看系列剧。看过 15 集电视系列短剧 Mr. Bean 。也看过几季 ( 可能没有看全 ) Hannah Montana 。那是超搞笑的青春期喜剧。貌似平常的女孩 Miley Cyrus ,其实是著名的少女歌星 Hannah Montana 。 旅游 没有全家出游。 10 月与妻子同游了三亚;去了《 三亚南山 》,共渡《 三亚湾清晨 》,同到《 蜈支洲岛看海 》,一起出海钓鱼,鱼没有钓到我晕船了;她自己还去了呀诺达和天涯海角。 11 月与妻子同到《 无锡华东疗养院 》体检,归途顺便去了《 灵山梵宫 》。两张照片在三亚和无锡拍摄。 我自己也走些地方。 6 月去余姚,游了《 浙江四明山 》。 7 月游《 辉腾锡勒草原 》,住仿蒙古包客舍,骑马很紧张。 7 月在波兰的札科帕内,参加第七届连续体振动国际研讨会组织的远足,写了《 奇洞漫想 》和《 波兰札科帕内 》。 9 月利用参加第七届应力和振动分析现代实践国际会议之机,游历剑桥。写了《 徜徉在剑桥 》和《 剑桥秀色 》。前者专门记录了买的书中有罗素的两本,“ In Praise of Idleness 和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这两本书当年都是我的精神启蒙读物,求闲求乐规范着自己的人生和处世。”也拍摄些照片,可惜没有插入文中,到现在还没有整理。 在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八十年代后才从书本上知道些外国的历史与现实。 2009 年以来近十年,身在神往已久的剑桥、牛津、波士顿、罗马、佛罗伦萨、雅典等,常有种如梦如幻的陶醉,感觉美妙但不真实。这种体验是 2009 年剑桥行开始的。展望前程,有些风雨飘渺。但我觉得自己经历过了美妙的生活,或许正赶上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时代。“大凡美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面对历史大势,也只能看空做多。 过去已经写过 38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9 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妆
Mech 2019-12-6 22:50
有个在电视演播室出镜的差事。事先给我看日程,要化妆半小时。这还是对男生的优待,打了对折。 突然想到,从有记忆以来,我还没有画过妆,包括最重要的场合,例如婚礼。我现在对自己的记忆缺乏信心,跟太太确认一下,确实没有化妆。婚礼前专门理了发,仅此而已。 在化妆间,我问化妆师,化了妆出去要洗掉吗?答曰,不用,简单化妆,看不出来。我当时想问,既然看不出来,为什么要做?但想到或许只是例行公事,就没有问。化妆师先往我脸上扑些粉。马上有种味道,唤起儿童时理发馆的记忆。然后描了描眉。最后又在脸上局部性地不知道抹了什么。进度很快,肯定没用半小时。悲剧的是,我忘记领带打法了。主持的小帅哥帮忙打上。到演播室灯光下,化妆师又来,往脑门上扑些粉。我问是不是在灯光下脑袋太亮,人家没有搭理我,不回答这种可能有伤我自尊的问题。毕竟不冒犯人是种美德。 结束后乘出租车回家。在车上,我拍张照片给等着看化妆效果的家人。女儿表示异议,“这哪里看出化妆了”“还没有吃 …… 的时候帅”。吃东西时,总是心情大好,笑逐颜开。或许我很少自拍,当时表情有些严肃。她们可能觉得被盗号了,不是本尊。重新拍张面带笑容的,大家就接受了。似乎笑颜胜于妆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尔兹海默来得快”
热度 2 Mech 2019-11-28 22:57
从飞机上洗手间出来,整理一下箱子,把书等放进去,电脑取出来。突然发现手机不见了,以为忘在洗手间,就去看。正好不巧用洗手间的总不出来。告诉了空姐,她似乎也报告了上级。 折腾一会儿,飞机要下降了。原来空姐告诉我的着陆时间晚半小时,不然我就不拿电脑出来了。洗手间里的人还没有出来。我跟空姐说,我回座位了,还要把电脑等收起来。 又过一小会儿,空姐告诉我,用洗手间的女士出来了,没有手机,她甚至让空姐看了随身的小包。我说可能是我记错了,反正旧手机,也不值钱。其实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我后面进去的是位男士。 虽然我说不用找了,空姐还是让我周围仔细看看。我检查一下箱子,不知怎么,打入箱子了。我一点点也想不起来是怎么放进箱子的。赶紧跟空姐道歉,她们都说没有丢就好。幸好我跟空姐说,可能是我记错了。沒有说肯定忘在洗手间了。 网上聊天告诉女儿后,女儿答复,“。。。。。。完了,阿尔兹海默来得快呀!” 其实 与阿尔兹海默还有一线之差,我不肯定自己记得准。记忆不行了,理性尚在。 悲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找到手机太激动,往上放箱子时忘拉上盖子的拉链。盖子翻下来正打脸,打得我眼冒金星。电脑和电源等都在盖子里,很有份量。 除了我记性坏之外,这些事故其实起源于幸运。我身旁的过道位置没有人。我当时要前排窗座,拿到第三排,还有些失望。起飞前发现旁边没有人,前两排都有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老子不余欺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3 次阅读|6 个评论
电脑修复
热度 2 Mech 2019-11-25 22:49
过去说过《 电脑黑屏 》,事实证明是有惊无险。这个事情解决的远比预想顺利,我都忘记记录了。还是补一下,有个交待。 到两个城市出差。回家之后请人看看。那位师傅过去来修过打印机。电话里他询问一下情况,就说不像是硬盘坏了。我推测他的依据是硬盘灯亮着。他又让我明确一下目标。我说最重要的是把文件拷贝出来,如果顺便能修好当然更好。 上午来修理,发现只是显卡坏了。计算机还有集成自带的显卡,效果差些,但处理文字应该也没有问题。可惜自带显卡需要的连接线没有。他先走了,说下午再来。再来带着连接线。拆除另插的显卡,黑屏问题就解决了。 修复后,视觉效果差些,感觉像 20 多年前 DOS 系统的界面。另外开机时有两个弹框。师傅说可以重新设置避免,但比较麻烦。我说那就算了。已经带病坚持了,不介意多点两次。 拷贝了没有另外备份的文件。都能打开。很庆幸。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9 次阅读|6 个评论
换手机
Mech 2019-11-15 19:36
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第二次换手机。 2008 年开始用手机,第一部功能机很结实,用了七八年。大约在七年后,买了第一部智能机,作为备用手机,主要是上网和运动记录。后来电信推广,送台双卡机。正好第一台功能机彻底坏了,双卡手机正式上岗,大概在三四年前。当时的麻烦是旧手机的通讯录无法导入新手机中。 最近一年多,双卡的智能机也问题频发。经历过《 手机急救 》,最近更是《 死而复生 》。这次决定平稳过渡。在手机没有完全坏掉时,换新手机。下决心换手机的另一个原因,照相机似乎也坚持不了多久了,因此索性主动《 相机报废 》。 新手机以拍照见长。这不仅是换手机,而且告别了照相机。 请位博士后帮忙移机。因为旧手机处于较为严重的故障状态,便捷的信息复制无法采用。折腾好长时间,总是把旧手机的重要信息都转入新手机。而且落实了新的功能,可以查看邮件和连上了学校的办公系统。过去没有使用,学校有些通知我也收不到。博士后建议,定时例如三年换手机,在状态尚好时平稳过渡,不要等有故障甚至严重故障时才换。 如果说新手机还有什么不足,就是我没有绑定银行卡,因此需要实名认证的群都无法加入。所有手机支付功能都没有开通,连收发红包都不行。 给自己时间,慢慢进步。准备把启用手机支付功能列入中长期规划。如果这部手机坚持不到,或许下次或再下次换手机时启用。希望那是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中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黑屏
热度 1 Mech 2019-11-8 15:42
狡兔三窟,忙人三台电脑。两个办公室各有一台,家里还要一台。台式机外还有本机,出差时用。当初协调这几台电脑的文件,也适应一段时间。最后的方案,所有文件都拷贝到家里的电脑,另外在移动硬盘上备份。 家里的电脑是我最爱。无他,陈旧尔!系统用是微软已经不支持的 Window XP 。 Offices 也是旧版。每次坐在电脑前,感觉都很好。在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世界里,能做个落伍的人,也未尝不是种福气。 大凡旧物不坚牢。早起开机,居然完全黑屏了。试了几次,包括断电后重新开机,都黑屏。理论上也存在显示器坏了的可能,但我感觉是硬盘坏了。这个真是奇怪了。前一天晚上还是正常关机。我睡一觉,电脑就出事了。 非常悲剧的是,这几天都在赶个作业,本来准备出差前交卷了。现在前几天的劳作不知能否恢复。也没有心情再完成收口,毕竟就是收了口中间还空着一部分。这个真是一念之差。前一天晚上,犹豫一下是否把那个文件备份到出差需要的文件夹中。当时觉得出差前能完成,就没有拷贝。还有些其他文件,惯例也应该在出差前全面备份,当时一懒,没有做。好在多数文件随手备份了。 更令我震惊的是,把拷贝出差文件夹的移动硬盘挂到笔记本上,发现拷贝的出差文件夹居然没有。如果是我忘记了,先前拷贝的一些 doc 文件也没有,下载了些书倒是还在。好在出差用的文件手机上也有,赶紧传到笔记本上,重新做个文件夹。 如果电脑坏了不能恢复,移动硬盘是唯一的文件备份了,这已经违反双备份的原则。赶紧备份文件。找到太太用的移动硬盘,里面还有近 400G 的空间。把两个移动硬盘都挂上时,发现刚才没有的 DOC 文件又出现了,神出鬼没,真是太奇怪了。不管怎样,赶紧把原来移动硬盘中毕竟重要的资料,拷贝出来 300G 左右。 了解一下,有 2T 的移动硬盘了,准备用一个备份文件。电脑可能也要换了。另外几台电脑都装了新版的系统,经过一段磨合,使用也稍微熟悉些。 出差回来,希望出现奇迹。旧电话启动如初。如果真是硬盘坏了,文件不能恢复,损失也不算太大。最近 10 天没有文件备份。 今年真是不同寻常。手机相机等都出故障,连过去正式邮箱的服务器都被学校关闭了,好多邮件收不到。现在电脑又坏了。难道今年真是除旧布新之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蟹肉炒蛋的诞生
Mech 2019-11-6 22:48
受约束活蟹。避免蒸过程中腿和螯脱落,壳肉分离困难。这是种简易约束方式,容易挣脱。两只雌蟹的各有只螯处于自由状态。 蒸两分钟,变成死蟹,解除约束。果然有只雌蟹的螯脱落了。 重新蒸,开锅 15 分钟,熟蟹。 肉壳分离。这是关键工艺。“ 一要手艺巧,二要家什妙。 ”损耗很大,约 50% 。 蟹肉加泡姜末酱油。避免炒好后鸡蛋咸蟹肉淡。有些影响颜色,不能黄红白黑颜色鲜明,但保证味道。打入鸡蛋。加葱末,加盐。搅拌均匀。 下油锅。急火爆炒。然后可食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购《罗丹艺术论》
Mech 2019-10-30 22:53
重读《罗丹艺术论》 ,是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 年第二版的第二次印刷。有图有真相。 从发票上看, 1988 年 9 月 4 日购于上海淮海路上的新华书店卢湾区店,定价 1.50 元。 那应该是我漫长的新婚之旅倒数第二站。走过了沈阳、北京、长沙、张家界、长沙、杭州,到了上海,然后就经大连回鞍山了。当年任何旅行都要逛书店。上海的书店主要有南京东路上的新华书店,福州路上的科技书店、外文书店、古旧书店等,淮海路上的新华书店。还有些更小的书店,如老西门徐家汇等都有。 价格比正常价格贵些,可能是因为后面有黑白照片页。那时候我的月收入也就七十多元,这样的书能买 50 本。按现在刚入职青椒的收入,大致相当于定价 100 元。 艺术类的书我买的看的都比较少。我一直觉得自己缺少艺术细胞。妻子或许有些艺术的天分,所以我也尝试补课。《罗丹艺术论》就是补课用的读物。艺术类的书,我先睹为快,然后再送太太。《罗丹艺术论》没有送,似有些枕中秘籍不可示人的意思。有些艺术鉴赏的读物,看过后就作为礼物送出。有句自撰的题辞还记得, The art of living is living with arts. 但写在什么书上记不准了,可能是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忆来唯把旧书谈: 《合作的进化》 忆来唯把旧书谈:传统评书随想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话剧未遂
Mech 2019-10-29 22:53
陪太太去看话剧。为此特别改签了航班赶回来,还取消看预约的年度体检。 太太兴致很好,要正装出席。我实在不想穿西装去,准备运动鞋运动裤,貌似洋车夫或老仆人。只是在出发前,太太意识到如果穿旗袍,需要乘车去。如果步行过去,只能便装。 看下路线,步行预计一小时。我们提前一小时一刻钟出门。 这个剧场还真是第一次去。查路线时定位在 4 号门。还没有走到 4 号门,已经路过 5 号门,提示剧场要从 6 号门进。折返找 6 号门。总算找到了剧场。 进去发现许多人在排队。我看不像检票入场,因为队伍的前面并没有门。有些像售票,但不至于在开演前才购票。或许是电子票先要换纸质票,就去问工作人员。结果听工作人员说,电子票不需要排队,纸质票排队。我听了很发蒙。原来是在退票。 总算搞清楚了,由于某种未知或者未说明的原因,演出取消了。正在给观众退票。大约一个月后,让这些购票者免费观看。我看下日程,那天又是需要会议结束马上从外地赶回来,但幸好并不冲突。 排队退票。队伍共四队,都不长。我们前面有十余人不到二十。但操作比较慢,不仅要办理退钱手续,而且还要签个回执。现金购票退换现金,网上交易从原渠道退款。正在办理时,才收到短信通知,演出取消了。 因为没有享受到精神大餐,决定来点儿物质便餐。在归途去家老字号的点心店吃锅贴和小馄饨。味道相当不错。以后可以专程去。只是那所谓小馄饨,其实是介于大馄饨还通常的小馄饨之间。 归途从徐家汇公园穿过。中心处灯会通明,似乎要拍电影或者电视,但演员还没有上场。 话剧虽然没有看成,但在温度适宜的秋夜散步,也不错。人生大抵如此!路上错过些风景,其实也是另外的风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机报废
Mech 2019-10-23 22:52
现在博客里贴的照片,除了有些“忆旧游”篇目,没有说明手机拍摄的,都是两部相机拍摄。一部是我常用的,我感觉效果似乎好些;另一部是我太太用的,放大功能更强。 我常用那部,在罗马观光时突然出现故障,不能再工作。决定不修了,让它报废。随后家里就只有一部相机了。其实有位亲戚送我太比较大的那种镜头能拉出来好长的相机。我嫌重一直没有用过。也考虑过使用,但试过发现已经不能使用了,或者说,至少是我不会使用了。没有使用就直接报废。 这样家里就只有一台相机,反正太太其实早改用手机拍照。在罗马成为主打相机后,故障频发。最早的故障是按下快门,自动拍摄两张甚至三张照片,多余照片需要手动删除;而且照片可能不完全一样,删除时需要甄别。随后的故障是按下快门后,需要等若干秒,滴滴滴响上一阵子。这样抓拍飞鸟只能就不可能了。后来在贵州时相机完全不能用了。闭快门休息一段时间后,相机又自动恢复了。这次没有什么可以直观感受到的问题,只是照片的像素低,而且无法调节。推测相机的中心控制系统出了问题,病入大脑,全面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先下手为强,让相机报废了。守旧的我,终于也咸与维新,准备用手机替代相机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惊5
Mech 2019-10-16 22:47
连续有能记之梦,过去未遇。共同特点是纷繁而混乱。记录中其实已经有删减整理,非有意为之,实在记不完整。 梦境开始在欧洲,似乎是法国,时代很久远。还没有欧元,货币是法郎。 在某个名流的豪宅中。名流是兄弟两人,都外出参加 party 。家里有六、七千法郎,好像进去的人就可以拿走。名流就是这么多金任性。我纠结一下,虽然不介意拿名流的钱,但主人不在,是不是有些像偷?后来决定不拿了。空手离开。 不知道怎么就在一个类似小饭店的地方。许多人激烈争吵着什么,好像围绕一个通告栏。我在琢磨台阶,感觉好像浮搁在地上,就顺手抄起把锹,铲一下台阶。台阶一下子就散架了。这时候,小店里冲出来父子两人,揪住我让我赔。旁边围上了一大群当地人。那个父亲的形象就是华夏进城农民。告诉我这个台阶是古董,自古就有,很多很多年了。我仔细看看,是白色和绿色的玉,有些珍贵的样子。幸运的是,玉并没有碎,只是散架了。我告诉老农民,说玉石完好,重新摆上就可以,本来也是摆上去的。老头说加工费也是很贵。一定要我出两万。争论很长时间,老头答应我陪一万。继续讨价还价,到了八千。我正与年轻人说,老头过来给他头上一个爆栗子,说已经赔本了,还敢让价。最后是七千四百六十。我答应在一周内付清。加了微信好友就放我走了。 我后来一想,货币单位是法郎 ( 但汇率接近现在的欧元 ) ,好像没有那么多钱。后悔先前到名流的家里没有那笔钱拿走。如果拿走了,未必遇到这个麻烦;就是遇到了,也正好可以支付。想再去名流的家里,看看还有没有发钱的好事,但没有邀请去不了了。 这时候有个什么人来找我。那个人面目不清楚,也不是现实中认识的人。说一起办个会,就在那老头开的小店吃饭。有笔类似中介的费用,我算算正好可以赔给对方,就答应了。 来洽谈是老头那个儿子。年轻人很开心,有生意作。三人谈得很好。虽然我没有什么兴趣,但事情成了,就不欠对方钱了,也挺好。三人走到一个地方,照镜子。年轻人正在镜子前时,与我合伙那人突然抓住他的头发把头猛撞镜子,镜子撞碎了,头也出血了。年轻人惨叫着趟在地上。那人恶狠狠地对年轻人说,我要一直把你关在地牢里,你的一切都是我的。 我很慌张,不知道那人到底要干什么,会不会也对我下手。太紧张,就醒了。 梦惊 梦惊 2 梦惊 3 梦惊 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死而复生
Mech 2019-10-9 22:47
手机真是该换了。一直没有换,因为好不容易熟悉了,愿意继续呆在舒适区,不想重新开始学习使用新手机。 最常见的毛病是打电话没有声音。应对的办法是重新启动。后来这个办法也不敢轻易用,因为手机重启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次都让人怀疑是否能启动了。 有次会上,手机自行重启,出现过去没有的情况,启动到一半就卡住了。不能继续启动,也无法关机。 休息时有位数学家朋友支招,只是电不足,等电充足了就好了。我用电板充了两个小时,整个中午都在充电。下午时手机依然故它。 下午继续开会。有位工程师朋友坐在旁边。他用手指甲抠开了后盖,可以拔下电池。这样至少可以关机了。 翌日要出差。航程、接站、报到等信息都在手机里,无法使用很急人。我看不像能马上修好,感觉准备预案。把备用手机的号码托人告诉对方的联系人。 找个学生带着我手机去店里修。被告知必须重装系统,这样原来的信息就没有了,我觉得意义不大,索性不修了。 到家后继续充电,一直到睡觉时。按照以往情况,应该充满了。临睡前开机,又卡住。把卡着的手机扣在床头桌上就睡觉了。 早上醒来看,手机已经成功开机了。看看信息等都在。推测只是启动时间特别长,要几个小时。还是量变,没有质变。自行重启的问题,过去也出现过。 不管怎样,手机死而复生,暂时逃过一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风米娜中
Mech 2019-10-8 22:46
刚过去的长假里,台风米娜掠过。 第一天夜里下雨。早晨雨暂停。赶紧到菜市场买菜,顺便吃根油条。回家不久又下雨。 中午外面风雨交加,但都不算太大。女儿回家。全家吃火锅。 晚上冒雨去散步。风已经很大,似乎无法打伞,都穿着雨衣。到徐家汇公园,这次公园没有关闭。在汇金湖用蛋糕喂天鹅。天鹅似乎很饿,十来只都凑过来。带的不多,很快吃完。我们离开时,几只天鹅还追了一小段,发出种奇怪的鸣叫,很少听到。我推测在说,“还要,还要!”转了一圈,雨衣太短,短裤都湿了。 夜里风渐大,雨也不小。风雨交加,果然台风来袭。 第二天上午在家。天气晴好,蓝天白云。全家外出午餐。首选餐馆长假装修,去备选餐馆。相聚甚欢,其乐融融。 饭后冒细雨看对老夫妻,多日未见的亲戚,聊几句。 出来时又遇雨。去徐家汇公园散步。雨渐大,恐湿身。欲走地铁通道避雨。雨忽然停。 安然回家。日复出。蓝天夕阳。 台风米娜就这样过去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假的伤和痛
Mech 2019-10-7 22:46
长假压力大事情多,未免有些心不在焉。于是伤和痛接踵而至。几乎要三生万物了。 先是在长假第二天准备午餐时把手切破了,左手中指。伤口不深,但马上见血。压迫止血。洗净后发现没有止住。用创可贴,继续压迫止血。三天后拆掉创可贴。当日发现切开的肉翘出,不小心碰到有撕肉的感觉,继续用创可贴防护。长假结束尚未拆。倒数第二天,右手中指也痛起来,都影响敲键盘了。检查发现手指甲没有剪好,刺破了旁边的肉。重新修剪,有显著好转。 大拇脚指盖似乎有些畸变。不定期就刺旁边的肉,很疼。而且左右脚都如此,只是很少一起疼。这次右脚痛了。长假第三天早起,用紫药水涂脚指甲缝。为防患未然,也显得对称,左脚指甲缝也抹了紫药水。刚开始觉得疼痛大见减轻。原来只是心理作用,因为后来疼痛依旧。到长假结束未见减轻,当然也没有加重。 两周前《 流血 》那个小脚趾,突然发现整个小指的指甲盖都可以翻起来。这个真是太吓人了。赶紧用创可贴包上。固定一下,不至于掀起了。再说也是眼不见心不烦。或许只有等新的脚趾盖长出来吧。 伤和痛的结果,有对称,左右大拇脚指都涂了紫药水;也有对称破缺,左手中指和左脚小指头缠着创可贴。不幸中万幸,伤的地方基本不痛,痛的地方其实没有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忆张嗣瀛院士
热度 3 Mech 2019-10-6 11:08
张嗣瀛院士驾鹤西去,享年 95 岁。最繁忙最有压力的长假,昨天夜里才在微信朋友圈里得知消息。沉痛悼念。 余生也晚,只与张老有数面之缘。虽然算起来,他是我硕士导师的硕士导师,《 追本溯源说师承:硕士 》。 在读书期间和毕业后的日子,我的硕士导师王铁光教授多次说到张老对他的关照和提携,尤其回忆了他们一起研究反坦克导弹的日子。王老师说他特别后悔,当初张老从力学系调到自动化系时,他没有跟着过去。 我第一次见到张老我已经在读博士了。 1996 年 5 月在济南参加中国控制与决策年会,张老是会议主席。非常平易近人,对我多有指教,还说起我导师与他在莫斯科大学同学时候的事情。 回交大后,跟导师说起在济南见到张老。导师说 他们不在同一个教研室,张老研究稳定性,在理论力学教研室;我导师研究陀螺,在应用力学教研室,但他也听稳定性理论的课。 一年后我申请答辩时,导师邀请张老通讯评审。张老的手迹。 再次见到张老,我已经在上海大学工作。 2005 年前后,我专程到青岛大学拜访。师兄潘振宽教授安排张老接见我。当时学校要申报系统科学的博士点,听取张老的意见。临别时,张老还送我两期他主编的《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虽然对张老交往很少,但耳闻目睹,感觉得到他是特别纯粹的学者。那是我很向往的境界。在此张院士驾鹤西去之际,谨以此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7564 次阅读|3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9年
Mech 2019-10-3 22:53
十年前那个硕士毕业重新入行的青椒,这一年博士后出站再次担任教师。年内我满了 36 周岁,年轻档的人才计划 35 岁划线,我已经超龄了。出站后全家仍住在博士后公寓中,平型关路旁的一栋老公房的顶层 6 楼两室无厅套间。新购了房子,完成了最简单的装修,还没有入住。女儿过了 8 周岁,仍在大宁路小学就读,秋季升入小学 4 年级。全家已经启动融入上海的历程,当时对这个过程的艰巨性和挑战性都认识不足。我们似乎都是那种简单但幸运的人,没有想太多,日子过得也还不错,至少自己觉得如此。 出站 博士后的出站比先前硕士毕业博士毕业都复杂,不仅有完成博士后报告等学术方面的任务,还要确定自己的工作单位。当年博士博士后还比较稀缺,因此找工作不难,需要比较的是不同单位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具体困难的力度。 博士后研究报告不是主要问题。只是把过去发表的论文整理一下,公式图表等重新编号。有个很具体的困难是文档中图表都带着数据,文件很大,打印很慢,有时候还打印不出来。因此我的博士后报告打印很少,自己都没有纸质留档。当然,出站要求的都准备齐全了,包括给合作导师程昌钧教授的一本。如果我没有记错,出站报告是所里 Seminars 的一次,也就是向全所师生汇报。具体细节,我现在完全没有印象了。当时忙其他事情,完全不像博士毕业答辩那样重视。 8 月完成了出站报告。 9 月启动出站程序,包括报告送审等。 10 月中办妥出站手续。 在程老师手下做博士后也算胜任愉快。她当时担任力学系主任,高调干练身体也好,比刘老师更有追求。当然,两位导师都是都是有理想有追求。她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别人虽然要求比对自己宽松多了,但还是让人感觉严格。我入门比较晚,年纪也大,对我算是格外客气。况且我有自己的经费,虽然很少,但也够用。我没有被严厉批评过,只有一次例外。我一直觉得以程老师的学术根基和能力,担任系主任是浪费。不仅是她个人的浪费,也是学校甚至国家的浪费。看她太忙于事物性工作的时候,就随口说不值得。说过几次后,程老师终于很严厉地批驳,说我不知道体谅她的难处,钱伟长校长调她来,她就是要鞠躬尽瘁。当时确实也是学校的风尚,委任业务精英以行政重任。我那种吹冷风负能量,确实不合适。以后我就不再说什么,但保留自己的看法。 出站后的工作单位,博士导师刘延柱教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程昌钧教授分别希望我去上海交大和上海大学工作。我在两位导师手下都工作两年,对他们都有感激之心。从与导师研究方向的重合度看,我个人更倾向于去交大工作;但我对自己也不是很有信心,如果在上大压力小些,我觉得也挺好。我跟两位导师都非常明确地说明,我出站单位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妻子的工作,希望他们理解我的任何抉择。 交大已经不负责解决博士后配偶工作。我出站前几个月,刘老师用他私人的关系,推荐妻子到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上海预防医学》编辑部工作。为通知妻子与人事部门等面谈,刘老师打电话给程老师,程老师给同楼一楼的翁培奋,他又打给同在六楼层的卢志明,她夫人到家里来找我们。这是我们当时生活的一个缩影。面谈后觉得她还可以,但《上海预防医学》并不缺人,推荐到同属疾控中心的《劳动医学》编辑部,让她去试用。她当时还是鞍钢的正式职工,在上医进修但不需要坐班。她前一年到上海后,一直在上大卫生院工作,工作了一年左右。去市疾控中心试工,就离开上大卫生院。但一直到我出站时,早就过了三个月试用期,市疾控中心的工作始终没有落实,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确定。妻子的直接领导不愿意找上级促成此事。那种事业单位,上下级之间关系远比学校里森严。她自己直接找疾控中心的主任询问。主任很不客气地回答,如果现在要结果,只能是不行;如果等下去,也许可以;要等多长时间,说不准。但或许还是没有白找,后来决定招大学新毕业生时一并考虑她的入职,当时还有事业编制的问题。 上大态度要积极得多,同意她在学校工作,需要自己找接受她的部门。程老师提供一个保底的岗位,在力学系办公室做行政。妻子已经在校卫生院工作一年,卫生院陈英院长对她的表现很满意,也很关照,愿意接受她长期工作。 与上大和交大也谈房子的问题。上大据说有三室房子,位置不好,在西宝兴路火葬场附近。有同事吐槽说,如果自己觉得不行,就可以走去火化,不给家人添麻烦。交大有古美的房子,数量不多,但估计九月入职能赶上。后面的房源尚不确定。房子只是询问一下,其实不是我考虑的主要因素。我们没有经验,还不知道房子的重要性。就是感觉总是会有地方住,因此没有特别用心。 因为刘老师帮忙联系的工作在出站时仍无法落实,还有些其他因素,我决定出站后到上大工作。我向刘老师解释了我的不得已。其实刘老师主要觉得交大对我而言是更好的位置,既然不得已放弃,也只是惋惜而已。上大给妻子工作单位单位发了商调函,她调到校卫生院工作。 留在上大,理论上还有去力学所还是力学系的选项。 7 月程老师已经告诉我,把我留在力学系,已经报人事处。一方面我想搞教学,另一方面她也需要“接班人”。后来的发展证明,教学确实搞了,应该说搞得还可以。但她系主任的班,我没有接。开始或许是我不太情愿,后来有了更合适的人选。言归正传, 8 月出站前就准备教授复议材料,那年材料比前一年要强多了。 10 月出站后报到入职。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职称又不需要复议,退回已经交的 400 元职称评审费。拿到教授任职资格证书要半年多以后。据说我拿到的是上海 ( 抑或只是上大 ) 最后一批教授任职资格证书,以后就改聘任制了。教授只有聘书,没有任职资格证书。 11 月下旬,妻子女儿办妥上海户口。我们全家成了新上海人。 顺便说明,上海户口办妥不久, 12 月妻子在疾控中心的工作就确定了。于是她从上海大学调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到现在一直做编辑工作。 教学 博士后还没有出站,我就承担了本科生的教学任务。 9 月到 12 月初的秋季学期,为上海大学首届 (1996 年入学 ) 力学专业本科生讲 50 学时“振动力学”。是综合班招生,分数学、物理和力学三个专业,力学专业有 15 人。当时宝山新校区还没有投入使用,乘班车到嘉定去上课。刘老师等编著的《振动力学》前一年刚出版,正好用做教材。 在随后的冬季学期,为 1997 年入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讲 40 学时“ 理论力学 B2 ” ,班上 50 个学生。教材是哈工大的《理论力学 ( 下册 ) 》,如果我没有记错,用的是第 6 版。我先去在鞍山钢院用的是第 4 版。没有觉得有特别大的差别。 编著教材还是花了很多时间精力。研究生教材《非线性动力学》编写完成,六月上旬交稿。之后又有小的修改。 9 月下旬签出版合同。 10 月中旬,刘老师重新考虑作者顺序,他改为第一作者,我相应改为第二作者。清华大学范钦珊教授要准备工程力学的高级模块,为此主编《高等工程力学》,约刘老师写《自激振动》和《动力学中的混沌》两章,后者刘老师让我负责。我们都按时交稿。但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问题,那本书最后并没有出版。 11 月中旬,《振动力学》报上海市优秀教材奖。此前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了优秀教材特等奖。当时报教材奖似乎比较简单,我基本上没有参与。翌年获得了一等奖。 12 月发表一篇教学文章,《 在振动力学教材中处理混沌内容的尝试 》。总结前一年初版的教材《振动力学》中对混沌的处理。投稿时还是博士后,因此单位写的是力学所,不是出站后工作的力学系。 9 月参加程昌钧教授主持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弹性力学课程建设”。历时半年多,到下一年才结束。具体承担弹性力学试题库中“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两章试题的选择和求解。我当时还没有独立讲过“弹性力学”课,基础比较差。这两部分弹性力学含量相对低些,确实适合我来做。按要求我选择和解答了近 50 道题目。同时,也学习了大量弹性力学的书。这个工作的总结以《参加课程建设项目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题发表于翌年的《上海大学学报 ( 管理高教版 ) 》。 1 月底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全国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研讨会。我的硕士生导师王铁光教授参加了会议。教学界那些高山仰止的大家都到会,包括范钦珊、梅凤翔、刘延柱、洪嘉振等教授。那是 96 年长岛参加“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后,第二次参加全国性的教学会议。长岛那次认识了北大武际可教授、清华范钦珊教授和李萍教授,得到他们指教。或许因为刘老师是清华出身,所以我与清华的老师交流较多。交大的会议,清华薛克宗教授与我聊了不少,有些交浅言深的意思,甚至有些清华的事情,刘老师都没有对我说过。 研究 当时主要研究兴趣还是控制混沌。希望采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并结合混沌的特点。我感觉已经偏离当时控制混沌研究的主流了。当年有个工作发表于 ND ,这是我在现在当 AE 的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可能也是第一次投稿,我记不准了。该工作把输出变量精确线性化方法应用于振动系统,以广义准备为输出变量;为了避免启动控制时可能需要很多输入,利用混沌的遍历性,用增加反应时间的方法减少启动输入。还有个工作是完善过去提出的参数开闭环控制方法,发表于 PLA 。主要是把过去分别一阶方程描述的系统提出的控制方法,改变为对二阶方程描述的振动系统,闭环方程也是二阶方程不是一阶方程,这样输入数目仅是比直接应用以往方法的一半,还用算例数值验证方法的鲁棒性。真正结合黏弹性板的第一个工作发表于 AMM 。用输出变量反馈线性化方法控制非线性黏弹性板的混沌振动。对板的控制方程处理是简单粗暴地用 Galerkin 方法截断成单自由度系统。有些特色的是板本构关系为非线性积分关系。积分本构关系,当松弛函数为指数函数时,有数学技巧可以转换为微分关系,相当于系统增加了半个自由度。顺便一提,松弛函数是指数函数时,就是后来研究很热的分数阶问题了。 因为事情太多,学术交流很少。 5 月下旬到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 40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21 世纪重大工程中的关键动力学、振动、控制问题及发展战略研讨会”。动力学领域的青年才俊基本都到会。我是连基金都申请不到的大龄新人,看他们都很高大上。我能参会主要是刘延柱教授门下没有这个年龄段更合适的人。我做个分组报告,《航天器姿态运动的非线性问题》。报告时,我实话实说,自己只是上了刘老师航天器动力学的课,其实航天器都没有见过;这是我与前辈不同之处,他们研究航天器至少见过。动力学学科之外也有人参加,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研究竹子为什么是圆的,别开生面,让人印象深刻。当时还是两人合住。我的室友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金栋平教授。此外,可能是年初回鞍山时,硕士导师王铁光教授让我到东北大学理学院力学系交流,报告混沌控制方面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工程时变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我主要想充分利用已有研究基础,因此在科学问题的提炼等方面确实存在不足。综合评价意见中,只肯定了“立论具有科学意义”。但指出存在许多问题,“作为应用基础研究似乎侧重方法,研究对象过多,不够具体。”“作为方法研究新意不够突出,主要是对一些经典方法以及申请人已有方法的推广与补充。”“采用的方法、步骤等叙述不够详细。”这些评审意见都很中肯。未获得资助的原因倒是写得很客气,在列出的原因外手写填上“缺乏实验内容”。总体上,比前一年申报青年基金状况还倒退了,那次似乎上会了。这次干脆就没有上会。 10 月上旬,再次从上海交大申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1 月初,上海大学研究生部给我非正式反馈,上海市力学学科报出 5 篇,我排第一。有结果在后一年了。我了解到的情况,全国所有学科入围博士论文 500 篇,第一轮通讯评议选出 200 篇,这轮我通过了。然后选出 100 篇,我落选了。似乎只是一步之遥,但存在非线性,其实差别很大。按照后来的情况,我能得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但当时没有提名奖,只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有优博提名后,上海报出去的论文都是上海优秀博士论文。同时也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上海优博没有奖金,交大优博有笔似乎是 3000 元也可能是 5000 元的奖金,当时也不是小钱。 9 月下旬 10 月上旬,申报“全国优秀博士后”。确切地说,当时叫上海市优秀博士后。不过,到了 2005 年,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十五周年之际,已经获奖者和当年申报获奖者,都被当时的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表彰为“全国优秀博士后”了。说得这么热闹, 1999 年申报优秀博士后并未成功,而 2005 年侥幸成功。 这一年,基金未中,优博未中,优秀博士后未中,退稿更是不计其数。堪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现在回忆起来自然波澜不惊,当时也确实算不上惊心动魄。作为最初非常草根出身的学界从业者,长处就是心态好。甘当分母,重在参与。孔夫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论语·子罕》 ) ”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服务 刚刚完成博士后研究,服务的机会还很少。在博士后站期间,程老师有时就与我讨论力学班和实验室事宜,其实主要是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澄清思路,或者说让熟悉些情况。 11 月开始受程老师委托,准备力学专业发展调研报告。要求国内外学校的对比,国内学校还包括上海市内外,都需要查些资料。 我对程老师布置的工作特别用心,尽力让她满意。其中也有些私心,希望程老师不要勉强我担任行政职务。我愿意以程老师助手的方式,为系里服务,但不愿意有行政职务的约束。 入职后不久,就参与申报一般力学硕士点,毕竟我需要招生。在此之前上大力学所硕士点只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具体做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翌年拿到力学学科一级博士点,也就没有必要专门申请二级学科点了。入职时已经过了当年的招硕士生时间,因此当年没有招生。 校外的服务只是为期刊主要是国内期刊审稿。具体审过哪些稿件,应该有归档,但我不查了。 购房 博士后当时属于人才引进,与求职的博士不同。现在还是沿用当时的政策,博士后可以解决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户口,博士不行。学校为博士后提供房贴,但只能用于购买学校指定的房子,指定房子需要等待。同时,原则上,博士后出站就要搬出博士后公寓,否则新的博士后进不来。有些博士后出站后仍住在博士后公寓中,但我们准备按要求搬出来。 在学校指定房子以及购买装修后入住,与搬出博士后公寓,似乎有相当长而且不可预期的时间。我们决定自己买房子先住着。于是就开始看房。当时完全没有经验,只是觉得上大的两个校区在延长路和大场,妻子工作单位徐汇,可能在新客站附近购房都比较方便。我们去找中介,带着看了些房子。都不太满意。后来妻子的嫂子在新客站附近看中一套房子,高层两室户。房子看起来高端大气,小区绿化也比较好。房型算是南北通透,但只有上午半天有阳光。还有主要卖点是小学比较好,对口的是中山北路小学。房子我们还满意,但价格比我们所预期的起码高出一倍。总价是我们在上海入职后预期月收入的 100 倍以上,鞍山的收入要 200 倍以上了。我们在鞍山和上海工作了十多年,有些积蓄。双方父母可以借我们些,原来鞍山的房子可以卖掉,再另外借些,就勉强可以成交了。 9 月完成购房。 购房后我们几乎身无分文。但不装修无法入住。我们最简装修,主要是把朝南的大房间间壁成朝南的书房和有东床的女儿卧室。妻子的哥嫂帮忙找的装修队。报价比较低,但后来发现工程质量有些问题。买材料地板等骑自行车走好远好远。那段日子真有些艰苦卓绝的意思。不管怎样,总算在年内完成装修。没有马上入住。相当部分家具还在鞍山,没有钱买新的家具。 如果现在购房,肯定要选妻子上班方便的徐家汇。不过,过去 20 多年里,在上海买了房子总是不错的,错的是没有买房子。 阅读 从前面可以看出,这一年空前繁忙,压力也大。因此读书多是轻松读物。 经典著作只读了一本,《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那是当年新出的译本。读来真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我很早以前就读过作者珀普尔有关知识哲学的三部曲,《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测与反驳》和《客观知识》,还有他的思想自传《无穷的探索》,也读过小册子《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其中《猜测与反驳》对我思维方式有较大影响。这本《开》读过,主要著作就算都通读过了。科学哲学诸位大家中,珀普尔是最有哲学家气质,其实也是哲学家。在我看来,他本质上还是属于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所谓道不远人,读起来比较容易。与大师有关的还有罗素的两本传记,《罗素传》《罗素与中国》。 收获相对比较大的是些经济学家写的随笔,有了看问题的另外角度。这些读物包括《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 茅于轼 ) 》《走进风险的世界 ( 樊纲 ) 》《观念播种 ( 高希钧 ) 》《回家的路 ( 汪丁丁 ) 》。还有本经济和社会的书,《赢家通吃的社会》。 有些经典反复重读,感觉很不错。散文随笔包括张中行的自传《流年碎影》和三本随笔集《负暄三话》。重读《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和《钱锺书散文》,还有《三闲集》。小说重读《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数遍,新读钱锺书的《人·鬼·兽》。 其他随笔包括古文的《围炉夜话》。另外有些老作家的随笔也不错。《王蒙自传》《佛缘 ( 蒋子龙 ) 》《钱理群文选:拒绝遗忘》《霜冷长河 ( 余秋雨 ) 》。 还读些其他书。《中国新一代思想家自白》《人文精神寻思录 ( 王晓明编 )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 谢泳 ) 》《风雨敲书窗:《博览群书》百期精选》《疯话集成 ( 老宣 ) 》《说,还是不说 ( 余杰 ) 》《耻辱者手记:一个民间思想者的生命体验 ( 摩罗 ) 》《自由的歌谣 ( 摩罗 ) 》《追求智慧 ( 张贤亮 ) 》《漂泊者的晚宴 ( 古清生 ) 》《女人不会哭 ( 韩小蕙 ) 》。全家刚正式落户上海,也读些相关的书,包括《上海:记忆与想象 ( 马逢洋编 ) 》和《北人与南人 ( 鲁迅等 ) 》 许多闲书都是在力学所的 Seminars 上读的。每周四下午听学术报告。有时候觉得没有意思时,就看看闲书。 照片 这一年的三张照片。全家合影是在寒假里,鞍山岳父家中。两人合影是 5 月在博士后公寓中。我自己的照片是延长校区外拍。 过去已经写过 37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9 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70周年纪念章补记
热度 2 Mech 2019-10-2 10:15
在《 70 周年纪念章领取记 》结尾,我提出了带子的问题。后来我想清楚了。 昨天晚上睡觉时,我推测那块黄色的牌子可以翻起来,后面藏着带子。今天去看,果然如此! 黄牌子后面不仅藏着带子,而且牌子反面还有文字说明。有图有真相。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5 次阅读|6 个评论
70周年纪念章领取记
热度 2 Mech 2019-10-1 22:48
突然有人微信问我什么时候有空,说要给我送来纪念章和贺信,并给我发来照片。糟糕的是,那人微信用的是网名,没有姓名和单位。我实在想不起来是哪一位。又不好意思问,也许是很熟悉的人,会很尴尬。那三张照片是贺信、盒子和打开的盒子与奖章。 贺信的落款单位从来没有听说过,印刷考究的信,收信人名字却是手写。我有些神经过敏,突然觉得可能是骗局。尤其可疑的是,第二张照片盒子上的落款单位太高大上,与我有关系,似乎不太可信。至于第三张照片,倒是很像真的,那不是更可能是骗子吗?当然,我清楚这种怀疑毫无根据。 我觉得让对方来找我不太妥。如果是真的,自己去比较主动,其实也方便;如果是假的,万一人家说些什么,也许我就上当了。我认为自己是那种比较好骗的人,没有上当受骗主要是躲开而不是战胜骗子。于是,我提议让学生去找他,对方说不行,需要本人签收。我又提议让我组里的教授去找他,代我签收。对方同意,但还是说要送到办公室,我说去取反而方便,因为他应该总在,而教授或许临时有事离开办公室。对方总算同意了。于是留了姓名和办公室,我反应过来,真是科研处的老师,这不是什么骗局。赶紧把她微信上的名字改成真名。她还提醒我,纪念章很珍贵,让我收藏好。我表示了感谢。 组里老师代我去取回后放在我桌上。后来我去办公室,终于看到本尊。纪念章很精致,怎么可能是假的?从另个角度,也说明好照片的重要性。 顺便一提,我有位年近九旬的长辈至亲,只是普通 ( 非领导没有行政级别 ) 离休干部,一生勤勤恳恳工作,但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在微信中发了领导向他颁发纪念章的照片。照片中,两人捧着贺信,他用带子挂着纪念章。我的纪念章没有带子。不知道这种差别原因何在。有图有真相,见识一下带子。微信上下来的图片像素低,我也没有办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本埠70周年庆祝大会亲历记
Mech 2019-9-30 22:44
领导询问我是否参加国庆前一天上午召开的上海市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因为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想想看看热闹长长见识也挺好。就欣然答应。年纪大了,有些返老还童,好奇心强。 不久后具体通知就来了。在世博中心 ( 世博大道 1500 号 ) 一楼红厅,要正装出席,而且要提前三刻钟在世博大道 1500 号铭牌处凭身份证领取通知和签到。我为了到北京正装参会专门买的皮鞋又派上用场。 前一天下午,基层领导询问我去北京时是否领了奖章,说是证书还在,奖章不见了。后来告诉我找到了,要我去领,因为第二天出席会议要佩戴。我正在外面讨论课题申报事宜。回家后,找到十年前的奖章,比较一下,看能否蒙混过关。结果还不一样。只好请位学生晚上送过来。 会议当天准备乘地铁去会场。路上遇到辆出租居然肯停,就打车过去。世博中心其实离先前《 且耐嘈杂听摇滚 》和《 费玉清告别演唱会 》的会场很近。到得比较早,但也开始有人。有些建筑工人穿着作业服,还有些穿制服的警察。与维持秩序的警察不同,他们都带着奖牌。 门口桌椅都没有,但有教委的老师。现场发了通知,也没有核对身份证。教育界的通知都相同,座位号写在背面。 重逢前几天在评审会上认识的东华大学郁崇文教授,两人一起入场。我把放在口袋里的奖章挂上。闲聊时,我似乎把他与他们学校另位偶尔在科学网上写博文的教授混淆了。这样如果他注意到了,或许显得我有些莫名其妙。当时会场人不多。我们互相拍了照片,还请人拍张合影。入座后发现两人座位也只隔一个人。 等一会儿会议开始。先是位前辈老英雄发言,如果我没有记错,在战争年代,他立特等功 1 次,一等功 2 次,二等功 3 次,三等功 4 次。如果不对,就是我记错了。然后是位搞航天的当代英才发言。最后是市委书记重要指示。谁主持会议忘记了。指示结束后,就宣布散会了。我便听报告边看手机。散场时有人议论会场信号不好,我觉得还可以。只有一次,见摄像机推过来,我休息一会儿。 散会后在会场内就摘下奖章,松开领带,脱掉外套。我真不习惯正装,尤其天气热的时候。往外走时遇到上大的彭艳教授。本月也在一起开过会,之前还一起参加过活动。不过,其他的人我都完全不认识。显然,这不是我熟悉的圈子。 与郁教授一起乘地铁。我换 4 号线先下。然后乘地铁回家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左右互搏
Mech 2019-9-28 22:49
《小鸭找谁玩?》是我小时候仅有的两本画报书。书的标题是个问题,书中的回答是,小鸭找小鹅玩。虽然我小时候多少有些呆萌,也知道能找到小鹅其实是种幸运,而非通例。因此,对“小孩找谁玩?”的问题,我能想到的答案就是,小孩自己玩。过去说过的《 撒豆成兵 》,就是一种自己玩的方法,这次说另一种玩法,下棋或打扑克牌。 众所周知,下棋需要两人甚至三人。但我可以自己下。陆战棋有两种玩法。一种对垒双方各自布阵,另有一人裁判;还有种两人玩法,所有棋子反扣棋盘上,双方陆续翻开,被翻开的就可以追逐或逃避。第一种自己真无法玩,第二种可以。比较而言,这可能是最适合个人玩的棋。虽然左手与右手下棋,棋力相同,但随机性起作用,过程有悬念有惊险,而且结果确实有真实的输赢。象棋和跳棋就不行,列阵而战,没有随机性。如果对双方同样尽力,最后总是平局或者先手胜,而且这个过程极其无聊乏味。如果只为一方尽力,那其实是作弊,更没有意思。因此,自己下象棋,往往到后来就改成《 撒豆成兵 》。毕竟两个棋子碰撞,能更快见到真正就是客观的输赢。 除了下陆战棋,自己打牌也是可以。不论是模拟几个人玩,仍然有随机性起作用。使得游戏可行有趣。当然,有趣的游戏也会有玩厌的时候,那时候,扑克牌还可以用于《 撒豆成兵 》的玩法。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下棋打牌其实是种有益的体验。有助于跳出自我,客观对待自己。人性的弱点,往往把自己的观点主张、兴趣爱好甚至亲朋好友,与自己等同起来。旁人若有异议,往往就觉得受到冒犯甚至威胁。从小左右互搏,或多或少有助于克服这种弱点,能把自己与所持的观点等分开。如果有人不赞成我的主张、不认同我的兴趣、不喜欢我的亲人、不看好我的学生等等,我都不觉得那是对我有什么意见,因此更容易有平常心。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养 螳螂 忆往昔之养 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 折纸 忆往昔之月饼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黔记之盘州乌蒙大草原
Mech 2019-9-27 22:45
中小学都没有正式开地理课,但乌蒙山还是小时候就知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如前所忆,《 背主席诗 》是我的童子功。得知行程上有乌蒙大草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可以现场看看“乌蒙磅礴”到底是什么样,惧的是乌蒙大草原所在的六盘水不久前山体滑坡死了几十人。后来知道滑坡是在水城,不是乌蒙大草原所在的盘州,虽然同属六盘水市。 夜里又下大雨。曾传闻乌蒙大草原不能去了,略觉失望。后来有听说我们团队换了大巴,新大巴不是那种 1.5 层的,重心较低,可以去。路途较远,正常要两个半小时。路上还出些意外。离大草原最近的高速出口下去的路出现塌方。我们的大巴在前面一个路口下了高速。在小镇中穿行,路非常窄。司机开车水平很高,但路不熟悉,有人开车的,用导航帮司机找路,总算顺利到了大草原。运气不错,我坐在盘山道外侧方向,视野开阔,俯视山下,万丈深渊。实际上开了三个来小时才到 大草原第一站本来是个称为长海子的水库,为贵州海拔最高的湖泊。但因夜里大雨,水很浑,无甚可观之处,就没有停车。一直开到滑草场,冬天是滑雪场,在那里的餐厅吃饭。主打羊汤锅。有些类似涮羊肉,但羊肉是熟的,烫一下就可以吃。味道很好,羊肉新鲜,羊品种也应该很好。餐厅条件比较差,苍蝇乱飞。电炉火不是很大,吃得比其他桌稍慢。服务很差,餐巾纸都没有。有人去讨,只给他两张自己用。我也去讨,干脆告诉我没有了。比较机智,看到有客人已经走了的桌上还剩半包纸,就拿到我们桌上。餐厅外的条件也不好,像建筑工地,推土机在作业。 饭后上车,要去最高峰佛光顶。我在车上睡着了。等醒时,大家都下车,我是最后一个。赶紧下车。原来在修路,车开不上去了。在附近转转。往前赶时,还是感觉到高原效应。同行有健者不甘心,问当地人能不能爬上顶峰。那人说有牛走的路,牛能上去。不知道她意思人能不能上去。有人鼓动大家一起上去,难得来一次。我问问导游,他说盘山路有六、七公里,直接翻山有些危险。我决定放弃。在山外或者说山下到处转转,拍些照片。照相机又能用了,真是奇怪。白云只在山的一侧,颇有趣。我一直尝试捕捉云的界面,部分照片体现了这种努力。 幸运的是,修路那段也通车了,还是可以开上去。我们上车时,两位翻山者已经爬到半山腰,他们决定不下来了,直接徒步过去。我们乘大巴到佛光顶下。还是要爬段山路,但有栈道或台阶。我先去了一座比较矮的峰,就是在山外可以看到的亭子。然后去佛光顶。到高原人确实有反应,爬山比较吃力。“无限风光在险峰”。上去之后,视野开阔,草原还是挺壮观。尤其是山另一侧白云缥缈,宛若仙境。天阴但没有下雨,拍些照片,但效果不如现场。走到最高峰后下山。 下山后闲转一会儿上车。刚上车不久,就下起了雨。路上又遇到修路堵车。后来还有车在单行的山路上逆行。对面车后退时控制很不好,车上人一片惊叫。司机下去,帮对面把车倒退到不影响我们过车的地方。有惊无险,上了高速,大家都松口气,离开有过滑坡的六盘水了。在高速上又遇到大雨,大家都很庆幸,如果在山路上,就麻烦了。归程有些疲惫,兴致大不如去程,再说天色已暮,在车上又睡了一会儿觉。 八点多,到了市区的一家宾馆用晚餐。吃得挺好,服务也不错。饭后乘大巴回酒店。已经十点多了。一整天的乌蒙大草原之行结束。 游黔记之开场打油 游黔记之贵阳某文化创意园区 游黔记之安顺陡坡塘瀑布 游黔记之安顺黄果树大瀑布 游黔记之安顺黄果树景区 游黔记之黄果树公交站偶感 游黔记之兴义万峰林 游黔记之兴义老榕树 游黔记之兴义万峰湖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血
Mech 2019-9-23 22:30
上午有场答辩,虽然并非是竞争性的,还是有些紧张。早饭时有些心不在焉,好在没有出什么意外,饭菜没有吃到鼻子里也没有呛着了。 饭后出了意外。走得比较急,左脚踢在凳子腿上,碰到了小脚趾指甲。当时真是撕心裂肺地疼,虽然十指连心说得是手指,脚趾也差不多。 很快就不太疼了。走路时觉得凉鞋里有水。低头一看,可不得了,血水在鞋底上都汪起来了。 到房间里赶紧用餐巾纸擦拭,察看伤口。伤口不可见,只见血往外涌。赶紧拍照留念,这个真是罕见。罕见程度至少不亚于 火烧云 。发个朋友圈,留此存照。照片缺乏美感,这里就不贴了。 压迫止血,很长时间才止住。然后一瘸一拐去答辩。其实可以不瘸,但脚不敢用力,怕伤口又裂开。 到会场后,有位考官是系里同事。知道我付出了血的代价,很热心地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带些消毒清洁的应急药品过来。我享受一次实验受伤待遇。 答辩前,考官先开个碰头会。我们在外面候着。这时候药送来了。有种碘酒棉签挺科学,碘酒密封在细管中,两边有棉花球。拆封细管,碘酒流下去,就有个酒精棉球,另一个是干棉球。我自己清洗后,用创可贴保护一下。简单包扎好,再次拍照留念。 答辩后脚已经没有什么感觉。又发个朋友圈,并写个对子 痛定思痛,其实不痛 血止观血,依稀凝血 创可贴没有贴好,走着走着就掉了。 流血事件就这样过去。顺便一提,如果小时候有这种伤口,要被父母狠狠批评。现在没有人批评了,长大了真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订票五次的往返航班
Mech 2019-9-21 22:34
从半夜起飞的国际航班上下来回家,就准备订翌日出发的往返机票。脑子有些不清爽,去程勉强弄对了,返程方向居然弄反了。洗个澡,清醒些,发现不对。退票,然后订正确的,第三次订票。那时已经在起飞 48 小时之内了,又办理了返程的网上值机。去程没有办,因为翌日早晨的航班,网上未必有满意的位置。而且从我过去的经验,出发的航班凭常客身份可以订理想的位置。 还没有睡觉,就收到航空公司通知。刚订的去程取消了。不熟悉规则,不知道可以改签,直接订票,买了新的去程。这样第四次订票。 翌日到机场值机,果然如愿拿到第一排的窗座。登机后才发现,那个第一排其实是假的,前面还有超级经济舱。在飞机上晚点 5 刻钟,也算不错了。 返程前一天晚上,又收到航空公司通知。翌日的航班再次取消。在外面我好像无法电脑订票,打电话给平台。对方告诉我,取消的航班也可以改签,这样就不用重新订票了。不幸的是,因为已经办理值机了,需要先取消。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半夜的原因,航空公司官网的自助值机无法登陆。这样就不能改签,只好重新购票,第 5 次订票。平台客服告诉我,即使航班取消了,退票也要操作,并非自动退票。这个真有些不够合理了。 连续取消航班,而且听说台风过境,有些紧张。订的是早上头班飞机。宾馆早餐还没有开始就要出发。糟糕的是,我还睡过了。匆忙起来,退房,乘出租去机场,本来我更喜欢地铁。似乎刚下过大雨,出发时已经停了。 到机场时间还算可以。办理值机时又是第一排窗座。取行程单时,柜员建议我找值机主任把已经办理的取消航班值机取消,不然等那个航班起飞时间过了更麻烦而不是自动取消。我听她的建议,到主任柜台取消了值机。 坏运气好像到了头。否极泰来。飞机不满,前两排位置都是三个位置只有一位乘客。后面当然没有这样空。而且是真正的第一排,比较宽敞。起飞晚了半个多小时,几乎可以算正点了。 两次取消五次订票的往返旅程虽然难忘,终究会忘记。是为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热度 1 Mech 2019-9-17 22:39
在一个很小的社区影院看免费的《新喜剧之王》。上次看在社区影院看免费电影还是多年前的《重返二十岁》。周星驰的电影我比较喜欢。《喜剧之王》算不上我最喜欢的周星驰作品,但其中的张柏芝真是漂亮。这部《新喜剧之王》,周星驰退居幕后担任编导。女主角演技或许不错,但颜值真难与张柏芝比肩。 群众演员如梦一心想当真正的演员,刻苦学习《演员的自我修养》,认真对待每个角色,包括不动的尸体和挨打的替身等。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漂亮的闺蜜轻松成名而且不再与她相认,也目睹了成名的演员马可江郎才尽重新当起了群演,还有位玩票群友的富二代爱上了她但她没有接受。她父母口头上反对实际上还是支持。他的男友口头上支持,不断给他打气,其实只是为骗走她的钱,用所谓结婚基金的形式。后来如梦放弃了演员梦想,当起快递员。看到男友与其他女子在一起,并坦陈他自己是男公关,收费满足女子的情感需求。气愤的如梦在恍惚中车祸身亡。 影片有个光明结尾,如梦获得电影大奖一举成名。那可能是如梦弥留之际的幻觉。如梦如幻的故事里,如梦参加海选虽然各项才艺都不行,但凭着被男友欺骗的真情实感胜出。后来就是主演电影获得大奖。估计绝大多数观众都以为是真实的结尾。毕竟是贺岁片,结局不能太残酷。我认为是幻觉的原因是有些细节不合逻辑,而且获奖仪式上所展出的工作照,全是龙套时的照片。 电影中有些小噱头,引人发笑。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就是解构了各种鸡汤。努力未必成功,持续的努力仍可能只是停在原地,甚至会后退。更耐人寻味的是,为别人灌鸡汤的人,可能有自己的目的。同时也展示了演艺界的残酷。 总体上,还是说得过去的电影,虽然在周星驰电影中,似乎算不上佳品。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见闻
热度 1 Mech 2019-9-16 22:34
这届讲课比赛原则上要求参加者独立讲过三轮,并是学校的优秀教师。但组织者确实无法控制是否真是各校的优秀教师参赛。参与者非常踊跃,报名晚了不仅不能参赛,连观摩都没有机会。毕竟有宾馆等限制。到会的包括评委和观摩者共有三百多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各有二十位评委,共四十位。据主办者说,邀请评委比较难,大家都很忙。我是第一次参加,但评委中熟人很多。 因为参赛人数多,所以先进行笔试,考基础知识,这样也可以减少讲课比赛的参赛人数。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至少填空题是需要计算的。通过考试,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学科,各选拔 48 名进入初赛。按比赛成绩择优选拔前 48 名。如果成绩相同,看前面填空题分数;如果填空题总分相同,看最后一题;仍相同,依次前推。考试成绩没有公布。未经证实的传闻成绩不太理想。命题时找教师试做,成绩接近满分。实际考试结果,两张卷子都有得个位数分数的教师。不管怎样,两门课各选出 48 人,进入初赛。 初赛每门课有 8 套题目。参赛者抽,每个题目有 6 个人,两个题目编为一组,每组 12 位参赛者。评委的分组我不太清楚,主要原则应该是回避,不会评审本单位的参赛者。另外,参赛者在讲课全过程中,不能以任何方式提到自己的单位和姓名。 5 位评委独立打分并排序。主办者计分是取得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算保留 3 个分数或序号取平均。每组有两位入围复赛。 每门课有 8 人入围复赛。复赛题目都相同。每人有一小时准备。讲课时 20 位评委都独立打分。最后确定一二三等奖。如果有特别优秀的,可以有特等奖,但不是每届都有。 整个程序方面我觉得公正性没有什么问题。但初赛分组有一定运气成分。有些评委建议,每个组有 3 位参赛者进入复赛,而复赛可以有三分之一的参赛者不授奖。这也有一定道理。 有些参赛的青年老师抱怨,获奖人数太少。当初通知上说,获奖不多于 30% ,人们往往理解为略少于 30% ,实际可能只要 10% 左右。当然,控制获奖人数也有道理,如果不是讲课确实不错的获奖,就砸了比赛的牌子。 综合上面两种意见,我觉得可以每组有 4 位参赛者进入复赛,而对其中四分之三授奖。这样可以对分组不均匀的情况有些修正,也稍微扩大些获奖面。另外,通知也应该更明确些,例如获奖者不超过报名者的 20% ,以 24 位为上限。 与一些参加或观摩的青椒聊天。他们觉得这个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比较“原生态”,参加者似乎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准备。这与教委系统组织的比赛不同,那边表演性更强些。 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初赛 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复赛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8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月饼
热度 3 Mech 2019-9-13 08:24
我生命中的前三十多年在辽宁鞍山度过。因此童年回忆的场景多数在那里。说到月饼,最强烈的印象是母亲对当地月饼的蔑视。其次就是上海月饼的丰富可口,象征着一个美好但遥远的世界。虽然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以后到上海生活,因为当时完全不可能,但潜意识中未必没有这种梦想。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我现在就生活在上海。 那时候,鞍山的月饼有些难吃,即使按照我们家当时的生活水准。皮厚面硬,里面的馅也不好吃。馅只有一种,风格比较接近五仁月饼,但以花生为主。母亲简直是深恶痛绝,完全不碰。我是家里的净坛使者,勉为其难吃了。 在中秋节前后,上海的亲戚会给我们家寄来上海的月饼。由于父母在他们各自家庭中作用不同等因素,主要是母亲家的亲戚寄。每次都有十多块。上海月饼皮薄而软,馅大而香。种类也多,大致每样两块。多数是我爱吃的,莲蓉、椰蓉、豆沙、蛋黄等月饼,也有少数我不太爱吃的五仁月饼等。母亲也不喜欢五仁月饼,经常说下次让他们不要寄来五仁的,不过我父亲比较爱五仁,至少口头上这么说。月饼外面都有字,让大家吃之前就对馅有所预期。当时我对月饼外面有凸起的字还很惊讶。我们吃得很慢,延长着幸福时间。每天一次,全家吃一块,用刀一分为二,再在垂直方向一分为二,月饼就变成了四小块。三人每人一块。剩下那块谁吃了,我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这也是父母或许主要是母亲教育的成功之处,家里有好东西大家吃,没有什么人特殊,完全平等。就算实际上有差别,也不强调这种差别。 上海月饼这种好东西,我们从来都是自家享用。不论是父母,还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与朋友共”。我们关起门来吃,不与别人说。我推测,也不是父母小气,还是出于那种平等观。月饼就这么多,如果与朋友分享,那些人给,那些人不给,也是麻烦事情。不如一吃了之。吃过也就吃过了,我也不会向小伙伴炫耀。 回想起来,我的童年生活与周围的小伙伴如此不同,完全不具有可比性。这或许是对我最重要的童年烙印,不必与他人比较。这是种可以称为多元的观念。人家喜欢的,我未必要喜欢,也未必要不喜欢;反之亦然。人我之间,不是相同,也不是相反,而是无关,至少线性无关。当然,这只是特点,未必是优点。 虽然童年的上海月饼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感官的和精神的。但现在我对吃月饼已经毫无向往。基本上都是机缘巧合家里有月饼而且没有送出去,本着从小的 惜福 家教,不敢暴殄天珍,勉为其难吃了。梦想的实现,也是失去。诚哉斯言!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养 螳螂 忆往昔之养 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 折纸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118 次阅读|4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Mech 2019-9-5 22:39
在《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说过,在现代派文学欣赏方面,基本是靠那个选本。有人讥讽现行文史哲教育体制有种“选本文化”。我得承认,我看过些选本,感觉还不错,至少是聊胜于无。有时我读的选本往往还是不完全的,一套书中的一部分。原因也很简单,其他部分没有找到。 西方哲学读过《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的上册,就是康德之前的选读,从古希腊泰利斯到十八世纪英国休谟。相对来说,应该算哲学中比较容易读的部分,虽然未必读得出专家认为应该包含的内容。下册没有读,是没有书,不是不读。现代哲学翻过《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所谓现代,并非是完全是时间概念,只是说明在马克思之后,通常从叔本华尼采开始。因此,没有马克思等的批判或借鉴,读起来就比较危险了。不幸或幸运的是,近现代哲学更难懂。当然,选本国外也用,这是给初学者的“方便法门”。还有些印象的是翻译成汉语的一套书,都是著名哲学家的阐述,但有大量原著的摘抄。比较遗憾从中世纪开始而没有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然后就是十七到二十世纪,依次为《信仰的时代》《冒险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启蒙的时代》《体系的时代》《分析的时代》。我觉得可读性尚好,而且对哲学家理解也比较宽泛。例如,文艺复兴时代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哥白尼、蒙田、伽利略等,都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哲学家。 西方美学史也有配套的选本,《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这个倒是不区分马克思之前之后了,都包括。 中国哲学,选本读过不多。我可能还是先读了《老子》《论语》《庄子》之类,后读哲学史。看过有些奇怪的选辑,《中国无神论资料汇编》,只看过先秦和两汉的两册,其他册没有。印象特别好的是《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因为是英汉对照,但也只看了上卷。 中国文学更依赖于选本。有比较古老的选本,《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唐诗别裁集》《宋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也有现代的选本,如《唐诗选》《宋诗选》《宋词选》等,还有大量作家个人的选集选注之类。这种选本良莠不齐,例如钱锺书的《宋诗选》和胡云翼的《宋词选》就很不错,同一套中的《唐诗选》差了些。我个人很喜欢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不过,读宋词宋诗最初的起步,也是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之类的书,书名记不准了。我只有一册中的一个分册,讲宋诗宋词,当时也是如获至宝。特别是普及性读物《宋词一百首》之类很少选的柳永、周邦彦等。下面这首周邦彦的《玉楼春》就是在那个选本上首次读到。 桃溪不作从容住。 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栏桥, 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 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 情似雨余黏地絮。 那本书已经不在了,但当年的惊艳感,记忆犹新。在罗马苹丘看日落时,还想到其中的词句。 雁背夕阳红欲暮 中国历史也先读过各种经典的选本,《史记选》《三国志选》《资治通鉴选》等。这个我倒是觉得没有大碍。后来《史记》和《资治通鉴》也都有了全本,虽然后者还没有通读。《三国志》干脆就没有看全本,《三国演义》倒是看过几遍。 由于自己的读书经历,我对“选本文化”有种同情的理解。好比一个快饿死的人,有吃的总是好的,至于营养价值如何,均衡与否等等,都可以先不计较。当然,也许我已经营养失衡了自己还不知道。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养蟋蟀
Mech 2019-9-3 16:18
我的养蟋蟀记忆很温馨,因为是爸爸领着玩的。 当时周围的孩子不知道蟋蟀,因此都不玩蟋蟀。因此我知道这种昆虫就是听爸爸说的。他小的时候在上海就玩,听蟋蟀叫,斗蟋蟀。最难的可能是把蟋蟀养过冬,爸爸自己没成功过。有个大伯父做到了,他有个很不寻常的葫芦,冬天把蟋蟀养在葫芦里,贴胸口放着。 爸爸不仅讲玩蟋蟀的旧事,也带着我去找蟋蟀。这这有些工程师的动手精神了。我们晚上出去,在有碎砖烂瓦的地方转悠。听见蟋蟀的叫声,就屏住呼吸判断方位。然后翻开砖头瓦块,有时候就看到蟋蟀了。用手电照着,蟋蟀不跑,而且跑也不快,捉住了放在瓶子里,带回家。 蟋蟀比较好养。吃没有问题,只要喂大米饭粒就可以。住是个问题。按照爸爸的说法,蟋蟀正常应该在蟋蟀罐中。但我们没有蟋蟀罐。我让蟋蟀住过纸盒,也住过空花盆。花盆很大,上面压块玻璃,蟋蟀就挑不出来。只有愿意,蟋蟀的一举一动我都可以尽收眼底。按照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的观点,那是理想监狱。其实我想为蟋蟀准备的是别墅。如果是现在,我会往空花盆里放些砖头瓦块,那就是蟋蟀的理想别墅了。小的时候没有想到。 蟋蟀会叫,养在空花盆里也能叫。但最好玩的是斗蟋蟀。我们还真抓到过第二只蟋蟀。把它放在已经有一只蟋蟀的空花盆里,但两者相安无事。或许是花盆太大,反正蟋蟀从来没斗过。爸爸说,有种什么草,撩拨蟋蟀,它就会生气,更好斗。可惜当地没有这种草。总之,养蟋蟀过程中,听过蟋蟀叫,但没见过蟋蟀斗。 至于我一直期待的繁殖,更遥不可及。爸爸告诉过我,雌蟋蟀肚子后面有三根刺,雄的有两根。雌的不会叫,所以抓不到。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我们抓到的蟋蟀都是单身,因为蟋蟀鸣叫是在求偶。一旦夫妻对拜进入洞房之后,或许就不叫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为鲁迅父亲看病的中医所开药引子,“蟋蟀一对”“要原配”真是很难找。一对蟋蟀就不容易捉,何况还要原配。鲁迅说在百草园找到成对的蟋蟀很容易,他本事比我大多了。 “ 三生万物 ” 。我已经回忆过养三种小动物,《 养鸡 》《 养鸟 》《 养青蛙 》。又说了养三种昆虫,《 养螳螂 》《 养蝈蝈 》和这次的养蟋蟀。其实我还养过其他昆虫,例如蚱蜢和蜻蜓,但都不成功。传闻蚱蜢要喝露水,家里没有,自来水达不到蚱蜢的饮用标准。蜻蜓可以吃蚊子,也没见吃过。我都抓到过,但其实没有养活过。就不说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养 螳螂 忆往昔之养 蝈蝈 忆往昔之 折纸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疗疴五日
Mech 2019-9-1 22:33
病来如山倒。忽然间《 病有双至 》。按照过去的习惯,几个会开完,当天就回家了。年龄大了,爱惜自己,在外面休息一夜。结果还是病倒了。病时嗜睡,有奄奄一息状。开始用抗生素。 病中第二日,情况大为好转。早餐稀粥,中餐仍然稀粥。完全符合伟大领袖教导,“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腹泻停了,体温正常了。人仍很乏力。成天躺着,偶然睡觉。下午睡觉时单位有个急事。电话打了没接,睡着了。事实证明,缺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抗生素和感冒药都继续。晚上梦多,有了《 梦惊 4 》。 病中第三日,出现反复。情况开始时正常,早上大便都成形了。这是我小时候就执行的家标,腹泻治愈的标准并非是停止腹泻,而是排便成形。早餐稀饭包子咸鸭蛋。中午有些偷懒,吃些剩的炒饭。上下午各有个会议。本来准备都不参加。禁不住人劝,下午那个去了。开会期间一直在喝白开水,后来干脆手边放个暖瓶。新情况出现,嘴角起个泡。很快又有第二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环嘴都起了近十个泡,而且嘴唇内侧也有。后来家庭医生推测,病毒引起。坚持到散会,又谈些事情。谢绝工作餐,回家,到家已经快七点。有些不舒服,消化似乎又有了问题。总之,全面恶化。抗生素和感冒药都继续。晚上还是多梦,有了《梦惊 5 》。 病中第四日,全面好转。早上起床起床很晚。早餐还是稀饭包子咸鸭蛋。头有些晕,甚至走路都有些飘。上午常躺着。虽然体温正常,但我从小的医学常识培训告诉我,精神状态比体温更重要。过去这个说法常被解读为,精神状态好,发烧也没有关系。或许这次要解读为,即使没有发烧,精神状态不好还是挺严重。中午吃馄饨。下午突然全面好转,头不疼了,人精神了,大便都成形了,虽然嘴边的泡仍然在。睡了不到一小时。晚上出去走走,遇雨。一大堆事情处理,有些搞不定,有些暂时搞定。又要策划一周多后的旅行,确切说是原计划的旅行有新的任务。担心那时候还满嘴泡有碍观瞻。晚上睡得很晚,后半夜了。仍长时间无法入睡。抗生素和感冒药还继续。 同日,《 异病相怜 》的女儿随公司团建出境游。在机场候机时聊会天。后来就没有消息了。等我们追问时,正在逛性爱公园,原来着陆时忘记报平安了。用“老干体”叮嘱她一番,《 致远行眼疾者 》。后来证明多虑了。她到了那边,头也不疼了,眼睛也不难受了。难道清新空气有治愈作用?或许是准备团建日理万机太操劳,或许是要乘飞机太紧张?其实还可以乘船,但她觉得只有火车安全。与谢耳朵一样,只爱火车。 病中第五日,疑似康复。早上起得较晚,因为前一夜入睡晚。重复前一天早餐中餐食谱,好吃而且有治愈作用。基本没有自觉症状,泡也往干瘪方向发展。晚上去散步,随便购水果蔬菜,医生下周要出差数日。早上停了抗生素,只吃感冒药,晚上也停了感冒药。 如果没有新的逆转,这次感冒和腹泻应该结束了,虽然泡还要慢慢消解。套用王安石的句式,疗疴已待五日满,康复须以一周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惊4
Mech 2019-8-31 07:34
我在某工学院当教授。似乎是华中工学院,科学技术史教授。整个梦境是回忆入行之前。 那时候我是一个小黑帮的小马仔。小黑帮的老大带领包括我在内的三、四个弟兄。我们一起去找另一个黑帮,不知道是谈合作还是斗殴。到了之后,本帮老大被对手痛打羞辱。对方还有两个白人打手。其中一个对我开了一枪,打中大腿,是麻醉弹,我赶紧拔出。当时很硬气地说那洋人,“我一定把这根针插到你身上。”那洋人说他等着,又专门送我根没有发射的麻醉弹,让我以后插他。不是针管,而是一根长针,针头上有个药包。我小心地把两根针收好。虽然我马上拔出了麻醉弹,但腿还是有麻,两个本帮马仔架着我往回走。 回去的路很长。而且变化很大,有拆迁和改建。似乎黑帮斗半日,世上已半年。绕来绕去也找不到地方。在转悠的途中,腿不麻。旁人先走了,我一个人还在路上转。 最后到的地方是家书店。店里摆的书也全换了。好多原版英文书和期刊。本帮老大成了历史学教授,研究 P. A. M. 狄拉克的专家,出版了专著。 这时又有了我母亲,是梦境中唯一的现实中人。我们刚搬进新家几天,好像与拆迁也有些关系。她一个劲抱怨住得烦了,好几个月也没有出门。我努力向她证明,没有好几个月,才入住几天。旁边还有许多人,我请他们证明我说的对。这些人很世故,都说老太太说得对,有好几个月了。我很无奈。这时母亲听他们说有好几个月了,就问他们要工资,说好几个月了,为什么不发工资?他们都无言以对,我很开心。 这时太太起床,我也醒了。给她讲梦。原来的头绪更繁多,虽然醒了马上讲一遍,还是忘记很多。只记住上面那些。 梦惊 梦惊 2 梦惊 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病相怜
Mech 2019-8-29 22:29
女儿得知我发烧后,说是有心灵感应,她也病了。她不是感冒也不是腹泻,是眼睛有问题。据说是看了化妆教学视频后,试验一下,右眼就断断续续有些胀痛。她感觉可能是有过敏或感染。 家庭医生推测是结膜炎。吩咐她,先在实体药店里买些氯霉素眼药水用,不好要去医院看病。 她做个网上的测试,结论是“对事看穿一切的眼,敏锐,灵活”。我吐槽说她是发炎开了天眼。她说,“看穿一切,太累了,所以发炎了。好比某个姐姐,努力学这学那,终于瘫痪了。”不知道开了天眼还能闭上不,我记得她曾有眼罩,上面写着“吃饭叫我”。她说,以前确实有,但现在不用了。看来眼罩也不能停呀!她让我也做那个测验,悲剧的是长按二维码没有反应,或许眼睛不好的才能测。 我这次得病,发现女儿小时候的一些经验很有效。例如,她遇到烦心事,就大喊一声,“要睡觉!”睡着了确实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创作两句儿歌 有病好,有病妙 有病在家睡觉觉 问题是真难受时也睡不着。这样对米开朗基罗的诗句有切身的体验。 睡眠是甜蜜的, 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 不见不闻,无知无觉, 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的病大见好转,女儿的病似乎加重。开始头疼。这个比较吓人,因为她很少头疼。痛点不定,比较多是在眼睛侧的太阳穴附近。去医院看病。看了眼科,说眼压没有问题,可能是炎症,可能是用眼问题,开了消炎药。让她好好休息,早睡觉,不要打游戏。周末参加公司在国外的团建活动,希望身体能挺住。 Wer spricht von Siegen? berstehn ist alles. C'est la vie.
个人分类: 发言报道|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有双至
热度 2 Mech 2019-8-29 12:14
我最常见的病是感冒和拉肚,昨天一起来了,很难受。 感冒可能前天夜里就开始了。晚上睡觉很不舒服,但也没有想到生病。在等车和上车时,昏昏欲睡。有些紧张,因为不是终点站。下车时仿佛有便意,但也不是很急迫。为保险起见,还是找到有蹲便的洗手间,发现是水泻。当时以为只是消化不良,前天晚餐的海鲜自助吃得太开心。 中午到家后情况比较严重。水泻还不是主要问题,浑身发冷,疼痛,而且头疼。趁着还有精神,赶紧洗个澡,趟下。量体温,没有发烧。盖着薄毯,舒服多了。主要麻烦是不断水泻。想睡觉而难得。 监控体温。三点半,体温 37.1 °,算是发烧了。五点时攀升到 37.6 °。过六点半时,已经到 38.1 °。晚上十点左右,到了 38.4 °。半夜十二点办,回落到 38 °。早上四点半,继续回落到 37.7 °。到七点半, 36.7 °,不发烧了。但到十一点,又是 37 °。 腹泻到夜里已经缓解,好像睡觉后只有两次。早上后就没有了。退烧后仍有浑身酸痛和头痛,但都有缓解。 昨天早餐后基本没有吃东西,坚壁清野。晚餐时喝些米汤。今天早餐稀粥。 推测是病毒性感冒。至于腹泻是伴随感冒出现,还是独立病灶,不清楚。家里刚有人得过这种感冒,腹泻,全身酸痛,冷,头疼。症状完全一样。巧合的是,也是短途旅行归来,以为是出门累的。 虽然怀疑是病毒性感冒,还是吃了抗生素,并吃了腹泻药。如果发烧到 38.5 °,准备吃退烧药,但没有到。早上又加了中成药感冒丸,停了腹泻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4 次阅读|4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9年
热度 1 Mech 2019-8-24 22:41
那年里,我换了三次住处。开始与十年前一样住在太平村 113 栋 35 号。后来父母搬进冶金部第三冶金建筑公司的干师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干部和工程师住的人才房。当时的风格,新居入住时没有电也没有煤气。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干师楼也不例外,体现了与民同苦的平等精神。父母让我先住到朋友家,更便于我读书。年底时家里通电通煤气了,我就搬了回去。新居在鞍山市铁东区南中华路健身路口附近,具体门牌不记得了。共六层的无电梯小高层,我们家在一层。南北向两间,另有个厨房、无窗的卫生间和走廊,全是水泥地。我自己住在北屋。到了 15 岁,我终于有自己的独立房间,而自己有独立的住房还要再等十五年。 寄居 寄居的家庭是父亲的老同事老朋友家,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另住。男主人陈伯伯和是父亲的同行,比父亲更资深些。在鞍钢设计院工作,业务权威,为人霸气,被称为 “ 祖师爷 ” 。他在 “ 文革 ” 前就写过本钢结构的书,稿酬买了沙发和茶几。这或许是我第一次听说稿酬。女主人孙阿姨是鞍山五中的外语教师,本来学俄语,后来改行教英语。两个儿子是在《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1966 年》中说过的邻居那两个大男孩。他们都去当时的大连工学院读大学了,哥哥在工程力学系,弟弟在化工机械系。他们直到读大学时,还是兄弟共用一间房。房间空着,正好我去住。他们的家去学校方便,离我就读的高中比我自己的新家还近些,更不用说在城乡结合部的旧房子。 我当时吃住都在那里,也不用做什么家务。好像饭后主动洗碗,但记不准了。早饭、晚饭在那里吃,还带中午饭。吃的还算可以,但觉得似乎比自己家稍差些,主要是不完全习惯吧。住了多长时间忘了,至少有一个多月,也许更长些。后来家里通电通煤气了,就回去了。现在想想,我当时和后来居然都没有对那家的男女主人特殊的感激之情,有些惭愧。年轻时,容易把他人的善意当成理所应当。 “ 地狱里充满了不知感恩的人。 ” 87 年底,我相亲时,男女方选的中立第三方就是陈伯伯和孙阿姨的家。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那其实是我的主场,因为借住过一段时间。当然,相亲不是球赛,主场并没有特别的优势。或许有些心理优势,但我当年完全忘记了小时候高中时曾经住过。后来与太太说起这个事情,她指出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并不是我住的地方。确实如此,人家搬过家。不是物理的主场,仍可以是心理的主场。 读书 我所理解的读书,是指读与学校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书,而不是教材参考书或者备考资料等。那个时候,这类书基本上是数学和文学。数学一直在读,文学主要是古典文学要稍微晚些,但也是在这一年。 数学主要是一些小册子。有些是华罗庚、吴文俊、江泽涵、姜伯驹、段学复等国内顶级数学大家为中学生写的通俗读物,真是深入浅出,例如北京人教出的“数学小丛书”十余本。有些结果非常简明深刻。例如判断图形能否一笔完成,只要看看有奇数条线的点的个数是不是大于 2 。那是我最早接触图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册子也看过二十来种。有些收入“中学生文库”丛书,有些好像不属于任何丛书,多出自年轻一代,常庚哲、单墫、蒋声等。有些是方法性的,简单的抽屉原则能解决大量数学问题,复数计算能简单直接地证明一些几何题目,还有些整除性多项式排列组合等内容。当时家喻户晓的陈景润写了两本小册子《初等数论 III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书为我开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当时甚至想,一辈子钻研初等数学也挺好,那就走上民科之路了。 文学书主要是古典文学。同学李明参加立山区还是鞍山市的作文竞赛获奖,奖品是市教育学院铅印的《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他看完后就送给我了。这是读的第一本文学史。当时看过许多古典文学的通俗选本,如《唐诗一百首》《唐宋词一百首》《宋诗一百首》等。从现在标准看,那些选本都不好。当时也不是全喜欢。还有些文学史常识的小册子,如《唐诗》《诗经》以及一些作家等。这些书多数是李明买的。他家住在铁西,来学校途中路过鞍山市最大的铁东新华书店,看到有好的书给我也带一本。有时候没有带只要一本,我买下来或者要下来了。古典文学到高中才开蒙,有点儿晚了。古诗词从那时起一直在看,功底还马马虎虎。古文就差远了。 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看期刊。新诗,他订阅《星星》,我订阅《诗刊》。小说我订阅《人民文学》或《小说选刊》 ( 先后订阅,何时切换记不准了 ) ,他有时候买些期刊。我们都交换着看。我还看些鲁迅的书。《野草》好像也是李明送我的。 开始读外国文学。第一批书是父亲开鞍山市政协还是科学大会时买的,市面上还很不容易买到。上下两册斯威布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本,还有两册不成套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但我忘记是哪两册了。探案集初看当然吸引人,但知道结果基本上就不必看了。《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不论是原版还是译本都算得上精品。 斯威布以德国人的严谨,从史诗和戏剧等古希腊古罗马资料中,把头绪繁多纷纭复杂的神话故事清理出大致清晰的脉络。 我反复看过,应该是那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对希腊神话而言,虽然我接触晚些,但也算得上“入门须正,立意要高”。希腊的神祗和英雄,对我而言几乎就是老师同学那种熟悉的存在,虽然我并不熟悉很多同学。或许可以说,我对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熟悉程度仅次于专业人员。 高二我也常在课间去逛书店。比较近的是立山区的新华书店,骑车几分钟就到。远些是铁东区的新华书店,骑车要半个来小时。我觉得自己车技不错,骑得比较快,而且试验过,只用一手一脚也可以骑。虽然撞过汽车大难不死,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只是那时候书店好像还不是开架。要看书需要麻烦营业员,不是很方便,特别是只是看看并不想买。 竞赛 竞赛的热度,随时间而变。我似乎赶上个尾巴。 79 年数学竞赛有些如火如荼的意思,好像 80 年就偃旗息鼓了。个中原因,我不知道。 前一年刚进八中,学校就组织了高一年级的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我都参加了。两场竞赛我都是第二名,第一名分别是同班的杨斌和 1 班的张惠斌,两位也是中考的前两名,后来都考取了清华大学。是不是也有化学竞赛我不记得了,反正我没有参加。 高一的下学期,有鞍山市的数学竞赛。正常应该是高二参加,但高一也可以参赛。我忘记是否学校有选拔赛,当然也不知道自己名次如何。不仅参加了竞赛,而且高一的成绩远远好于高二。高一同学拿了四个二等奖,高二同学只拿一个三等奖。高一获奖的是 1 班的张惠斌和石玉华以及 2 班的杨斌和我。我是全市第 12 名,张惠斌和杨斌在我前面,石玉华在我后面,但应该相差不多都是二等奖。当时没有在意,现在想想,是我高中阶段的最高荣誉了,鞍山市数学竞赛二等奖。 出成绩后开始集训,准备参加辽宁省的数学竞赛。上届省竞赛,鞍山市出了第一名,所以有关方面给予很高期望。各校抽调优秀师资给我们辅导。是不是每天我记不清了,反正经常去市教育学院听课练习,很幸苦。我也没有觉得特别有收获。过去说过,我不善于跟老师学习,尤其不善于听课。放学常与杨斌一起走,聊聊天,一般好像也不说数学,学得有些厌倦。另外认识位比我们高一届的李波,似乎是三中的。忘记了为什么跟他关系比较好。他请我们在外面吃过饭,还到照相馆拍了合影。当年他考取鞍山钢铁学院,是我学长。我入学后还给过些关照,后来就没有联系了。推测能当领导吧! 伴随着市里数学竞赛取上名次,又有是否跳级的问题。开始说,我们有资格跳级随高二参加高考,考不取回高一继续读书。我们一度到高二去听课。正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时候,政策变了。如果考取,可以入学,但考不取,就要随高二毕业。家长决定我也同意,还是按部就班读高一。四位参赛者都这样决定,我们从高二又回到原来的班级。 培训后,我们到营口参加考试。我很轻松,考什么完全没有印象了。数学竞赛的结果让人失望。鞍山市不仅没有拿第一的辉煌,而且全军覆没,连入围的都没有。我倒是没有多么失望。本来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就是去打酱油。 韩振铎 老师 在高中老师中,对我影响最大 ( 没有之一 ) 的应该是韩振铎老师。他对我比较赏识,也把我语文成绩抓上来了。韩老师一直是我的班主任,也一直教我们语文,开始在高一重点班 2 班,高二取消重点班打乱重编后是高二 3 班。他当年最出名的,就我所知,在调入八中前是第一届辽宁省数学竞赛第一名的班主任。或许这个经历,让他对偏科数学的学生多少有些“同情的理解”。至少对我,他似乎认为孺子可教,对我的语文学习抓得特别紧。 从高中开始,我写的某些作文突然能入老师法眼了。最初被韩老师看好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现代汉语翻译,留的作文作业。从那开始,作文本发回来,常有老师表示赞赏的红笔圈圈。到了高一第二学期,我的作文已经比较突出。当时全校各个班级中写得好的作文,要张贴在学校进门处的玻璃架子了,一次几篇。里面的作文也不常换。推测不太有人管,偶然想起来就换一次。我不止一次有作文入选,而且有次同时入选 2 篇。 具体写过哪些作文,我记不准确了。总体上记叙文相对差些,散文包括议论文写得更好些。曾入选展出的有议论文《驳“青春不美老了后悔”》,这个我应该比较擅长。还有抒情散文《春》。本来非我所长。不过,我把“春”作为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来写,刚过了严冬,这样就扬长避短了。我的长处是引用。写春天之前的氛围,用了辛弃疾的词“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虽然莲花夏天也就是春天之后才开,但整体上还是挺传神。 其实也不是我作文写得多好,只是我当时把文学期刊中看到的东西用到了作文里。这是有些取巧的做法,也就是不够 fair play ,相当于专业选手对阵业余选手。有篇入选展出的作文是我讽刺了一位副校长,具体事情忘了,但说他是三朝元老,工宣队副队长,校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还有篇没有入选展出,但老师觉得有意思,在全班读了。标题好像是《风波》。学习鲁迅同名小说后的命题作文。我写的是书店里来了新书,货架橱窗不够,有个小伙子要把无人问津的领袖著作下架。上司不让,两人争论。最后小伙子女朋友来了,原来是那上司的女儿。韩老师的正式评价是主题不明确,给了 65 分。我不服,在作文本上写了辩驳文字。但后来好像没有收作文,所以实际上老师没有看到。遗憾的是,那些作文本保留一段时间后,在辗转搬家中都丢掉了。 除作文外,我现代文阅读理解一直很好,虽然并不能保证得高分。高中提高的主要是古文。那需要背,如果我喜欢的话,背功也不错。修辞部分,各种修辞手法的举例,我都可以用古典诗词的句子。 韩老师平时很凶的样子,有些“望之俨然”“听其言也厉”“即之也温”的意思。顺序与《论语·子张》中原文不同,是我故意改的,不是记错了。我有时候也跟韩老师开开玩笑。 后来明白这样做本质上是撒娇,希望老师更注意自己。 一次课上检查作业,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背诵。这首词我没有学课文时就会背,现在也能背。老师检查时,我赶紧从书包里抽出课本开始翻,做慌张状。韩老师马上点了我。我站起来,先默默运气,旁人看好像背不出。推测韩老师或许在想如何批评。然后我就很流利地背出来,还盯着韩老师,欣赏他莫名惊诧的表情。还有次属于意外。冬天进教室后 眼镜 有雾气,看不清楚。 我 就随手拍一个人的肩膀说,“朋友,你到过天山吗?”这是我们课文,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但被拍肩膀的是韩老师。但这些都不是常态,我对老师的态度一般只是不完全听话,但不主动招惹。 不得不承认,我属于考试不发挥型,尤其是语文。初中我平时表现很突出,但结业考试语文 85 分没有到 90 ,而没有当上三好学生。高考时语文只考了 78 分,比正常水准少了 10 分。无论是高考总成绩,还是语文成绩,可能都让韩老师失望。很惭愧。毕业后我与同学去看望过他一次还是两次,后来就没有联系了。 不管怎样,我非常感谢韩老师。他对我很严厉,那只是因为他看好我甚至喜欢我。正像教物理的张素云老师,对我很纵容,也是看好我喜欢我。韩老师也记得我。 2005 年,八中常宏校长 ( 他是我太太在一中的同届校友可能还是同班同学 ) 带人来上海看望校友,我请他们在乐乎新楼吃顿便饭。他特别提到,是韩老师向他介绍我。虽然我作为学生让韩老师失望,作为老师应该还可以。其实我个人不太介意人家怎么看我,但让人失望总归不好。 其他老师 数学老师有些记不清楚。因为一会儿按班级派老师,一会儿按内容 ( 代数、三角、解析几何 ) 派老师。我有些糊涂。高一是韩英老师,针对我不得体地说她的解答太麻烦,发出了“人活着就是麻烦!”的名言,让我牢记。后来好像徐老师教过我们解析几何,因为他也是参加省数学竞赛辅导老师中唯一的八中老师。印象更深一点儿的数学老师是李老师,在高一下学期教我们。李老师上课慢条斯理,有些中气不足的感觉。印象比较深是上课叫李长辉同学到黑板上做题,他上去还是下去极快。李老师感慨,“怎么神出鬼没的?”李同学后来考取四川大学了。 高中阶段物理老师有两位。高一时是张素云老师,也是我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对我很好,但她讲课风格属于通俗清晰那种类型,不是很合我的偏好。高二换上董老师,讲课也不错,尤其善于解题指导。我觉得对我帮助更大,虽然我们的关系非常普通。董老师属于那种对学生比较寡淡的老师。不管课內课外,该讲什么就讲,多余的话一句不说。所以我现在连他的名字也想不起来了。董老师还参加一本物理题解的编写,由鞍山教育学院铅印,分上下两册。我们买了课上课后学习。那本书里选的题目都比较难,我喜欢。 高一的化学老师是郭丽筠,后来当了八中校长。高二的化学老师是张老师,名字忘了。两位老师讲课都很好,非常清楚。比较而言,郭老师的讲课中气更足些,脾气也更大些。当了校长更霸气。八十年代末,也就是毕业几年后,我带着女朋友去八中故地重游。在教学楼里遇到郭校长,差点儿被她赶出来。虽然化学老师都很好,奇怪的是,化学我始终学得不好,当然考得也不好。也不至于很差,就是中等偏下。无机化学还好些,就是糊涂,也知道什么地方没有弄清楚。有机化学更绝望,完全是一团浆糊。 高一的政治老师是位女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李明等经常在课上与老师辩论,我也参加,争论社会主义优越性之类问题。老师似乎有些不胜其烦。有次跟我们说,你们说的事情我都知道,但我们现在是上课准备高考。她讲过物质意识之类内容我记得真是滚瓜烂熟,现在也能脱口而出。高二时换个男老师,是另一个班可能是 6 班的班主任。比较强势,没有和风细雨吟风弄月的耐心,因此倒也不辩论了。老师脾气很大。有次上课,他随手在黑板上画个圆,但是不太圆,也许是太不圆。李明便指着挂在黑板旁的圆规喊,“那有圆规!”老师大怒,下来做要揍李明状。李明很无辜地说,我就是告诉他有圆规,别的什么也没有说。他讲的内容我基本上不记得了,只记得“包产到户”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我印象中,在所有政治老师中,这位是最差的。当然,他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高考后,母亲到学校办什么事情。他知道我没有考好,乐得都要跳起来了。其实我真没有冒犯他的意思,也许我无意中显出的不屑,伤害了他的感情。 英语是位张姓老先生教。他原来在校工厂工作。是不是还要其他课,我记不得了。如果有,老师也完全没有印象了。 同学门 如前所述,高一在重点班 2 班,高二在 3 班。相对来说,高一 2 班的同学似乎关系密切些,至少毕业后聚会我参加过一次,露面后离开一次。 3 班没有听说有什么聚会。当然,也许是我脱离队伍了,因为毕业十年后我离开鞍山了。 高中最好的同学是李明,整个高中阶段都是同班同学,很合得来。他很聪明,但不幸与我一样也是考试不发挥类型。他作文挺好,前面说过他在区还是市的比赛中获过奖。他对数学也有兴趣,曾在武汉大学办的《数学通讯》上发表过篇短文,发现整数幂次后两位数字的周期性。在老师眼里,他属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有次韩老师刚进门,有人爆喊,“打倒韩老六!”这其实是课文,选自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韩老师大怒,把李明揪出去。其实不是李明喊的,是他的语文课代表刘辉,很文静的学生,不知道那天为什么爆发。他看李明被揪走,就主动去承认了。反正也只是念课文。他高二不在我们班,毕业时考取锦州医学院。李明和我一起读过不少书,他的一些书和期刊送给我了。我现在才意识到,拿过他好几本书,有些付钱了。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心甘情愿。小时候,我其实不需要小伙伴,因此与我在一起玩的小伙伴都要听我的。不过,我觉得高中同学之间完全是平等伙伴关系了。其实也未必。大学里,班级的报刊来了都是我最先看,一方面我比较急迫而且看得也快,另一方面,同学都比较成熟不与我计较。可惜李明高考失手,落榜了。他很豪放地告诉我们,“历史与我开个小小的玩笑。”很不幸,随后两年历史仍然捉弄他,第四年就是 1983 年考取了辽宁大学生物系。我们还通过些信。后来他当了老师,曾任我们读书时 全市 最好的初中第十五中的教导主任,后来升任另外所中学的副校长。估计对付他年轻时那种思想活跃的学生别有些心得,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跟杨斌也一直是同班同学,还一起参加数学竞赛辅导。我们一度同桌。我记不准是不是他嫌弃我上课不老实影响他,还是有其他同学苦苦哀求要跟杨斌同桌,反正后来或者至少是一度分开了。我们聊得比较投机。例如领袖的话,“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力气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我们都觉得逻辑上属于偷换论点。当然,杨斌其实不是我的同类,他是全面发展的学霸,班级学委,好学善考,自控能力强,待人温和有礼貌,从来不调皮捣蛋。高中毕业时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到大连物化所还是化物所工作。又申请了美国的博士生,然后留在美国。不知道现在是否海归。毕业快十年有次聚会,同学们都在唱歌或打牌,只有我们两人在聊天。翌日大家很奇怪,这两个人说一晚上话。 除李明和杨斌外,高一 2 班还有几个同学常在一起玩,薄志勇、张越和陈海涛。薄年纪最小,我读大学时 16 周岁,他比我还小。他的入学成绩是班上第两名,仅次于杨斌,开始是化学课代表。他初中就在八中,化学郭老师喜欢他,高二分班时招他到了她当班主任的 4 班。他考场运气最差,很晚才读鞍钢工学院,据说在那里是学霸。张越初中也是八中,是数学课代表,毕业时考取沈阳化工学院。陈海涛本来是我们中最活泼或者最淘气,但也最早浪子。他考取了似乎在石家庄的军校,毕业半年后再见面,完全换了个人。忘记了陈海涛高二是不是同班,杨李张高二仍是同班。男同学交往比较多的还有吕晓明,他入学考试班上第 3 名,排在我前面。我们放学一起走。我《 撞车 》那次,他陪我走回去。他是我们班长。有次下午自习时,与十多位男生出去打篮球。我虽然对篮球没有兴趣,也比在教室自习强。很快被韩老师追到球场,吕晓明和体委主动承认是他们带大家出来的。在大学我们还是同班同学,关系也不错,虽然不算亲密。女生中印象最深是傅晞。她与我是班上仅有的独生子女,她是唯一的中考数学成绩满分。她父亲是我父亲的关系不错的同事,写数学科普书有些名气。只是我不喜欢他的书,故事太多数学太少。我们俩人还因为缺席晚上物理补课被韩老师找到办公室训。我缺席是物理张老师告诉我不用听因为我都知道,我想张老师不是讽刺。她缺席是说她不会听了也没有用。高二不同班,如果我没有记错,她考取锦州医学院了。印象也挺深的女生陈虹,她读声情并茂地读课文《祝福》,却把“脑袋撞个大窟窿”的读成“脑袋撞个大窑洞”。韩老师都忍不住笑场了。女生还有团支部书记谭晓霞,感觉是很听老师话那种。还有罗进、高宇等,基本没有打过什么交道。 高二 3 班,经常在一起的几个还是高一 2 班的同学,杨斌、李明、张越可能还有陈海涛。搬家后,班上王宏鹏同学跟我住同一栋楼。我们关系不错,放学一起骑自行车回家。他是身材高挑的帅哥。后来选了文科,考取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比较熟悉的还有同桌窦晟。忘记了为什么,高中好像经常换座位,我有好几个同桌,但都是男生。也是只是我常换,因为上课时不太老实。窦晟成熟,思想比较复杂,班上他还有个好朋友黄永庚,比他还成熟。他们有时候讲些现在所谓的黄段子,我也听不懂。窦晟考取了沈阳机电学院,黄去哪里忘记了。初中同学张晓斌也到 3 班,他考取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在武汉毕业实习时还遇到过。窦黄和张原来都是重点 1 班的。 1 班过来的还有数学竞赛一起的石玉华,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 1 班还过来三位女生,陈丽萍印象最深,有次老师点名,我们搞错了,但忘记了是她错了还是我错了。她同桌是张茵,有次与同学扔粉笔头,我的粉笔打在她头上弹起好高。当时不知道怎么应对,都没有吱声,彷佛什么事没发生。她们两位分别就读中国医科大学和大连医学院。还有位 1 班过来的女生张辉,个子很高,大学与窦晟是同学。班上还有原来 2 班的两位女生,陈虹和谭晓霞,分别考取了锦州医学院和鞍山师专。此外,有两位同学一起考取鞍山钢铁学院,蒋启成与我同班,何鞍晓在计算机系。 初中一起升到高中的同学中,张宏考取的学校最好,华南工学院。谷安凯和胡野岩读什么学校不记得了。小时候一起两家一起吃过饭的吕卫宁考取电视大学,似乎学文科,后来到美国陪读,再后来就没有消息了。 所有同学,毕业后很少来往。曾经相约去看过老师一次还是两次。高二 2 班同学在千山聚会一次,住了一夜我去了。另一次在某个餐馆聚餐,我陪研究生的同学曹观法去玩,路过停下来,问候大家,然后就走了。 照片 本年度的照片,合影无疑是当年的。前面坐着的是李波,后面站着的是杨斌。另外两张照片摄于当年, 只是推测, 无法判断。原照是那种一寸小照片,本来就不太清楚。 过去已经写过 35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9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夏日即景
Mech 2019-8-23 17:12
午后四十度 狂奔万余步 斜照优似火 汗淋不知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Mech 2019-8-20 08:42
过去说过,《 白日说梦 》是我小时候的消遣。这个消遣有一点点缺憾,需要听众。用《庄子·逍遥游》的话说,就是“犹有所待者也”。后来,我想出另一种消遣,自己就可以玩。那就是摆弄一些“傀儡”,让它们上演各种故事。就是标题所说撒豆成兵。故事无非是两派相争,还没有到三国演义的复杂程度。 当时住在鞍山市太平村。故事的场地是在住处的窗台。虽然不是飘窗,但是两砖厚的墙,窗台还是很大。靠窗台放着桌子,桌子比窗台平面低,而且桌子与窗台的墙靠不紧,因为中间有取暖的暖气包。我通常把窗台和桌面当成两块陆地,中间的暖气包则是条河。后来读历史知道,文明的起源与战争都发生在河流两岸。 “傀儡”或者“豆”也是演化的,从具体到抽象,由专用到通用。大致与人的心智发展一致。这个开始在幼儿园时代,结束则很晚。晚到我都不好意思说了。最早的“豆”是玩具娃娃之类,但这个局限很大,因为太少。这个阶段持续时间很短,我已经记不起细节了,勉强算是史前史。 批量生产的“豆”是折纸,特别是人和马,《 忆往昔之折纸 》中有照片。当时纸的来源主要是烟盒的衬纸,多数是深灰色甚至偏黑的一种似乎有一定防水的纸。锡纸有两种,都是有亮色的金属薄膜和白色的纸组成,不同是有的两者很难分离白纸也比较厚,另一种白纸薄容易与金色薄膜分离。前面那种才适合折小人,但那种锡纸的烟很少,国产的只有凤凰等过滤嘴言,还有被称为阿尔巴尼亚的外国烟也是。当然还有普通白纸折的小人。这些小人还可以有枪。最普通的枪就是火柴棍,高级些的是圆珠笔芯,最高级的是圆珠笔芯的笔头那是短枪。 除了人马枪,还有房屋车等,并且有横跨暖气包河的吊球,以及配套的车。房屋就是盒子,墙可以用积木或者类似麻将但叫算术牌 ( 拼出算术等式为胜 ) 搭建。吊球是用金属拼版做的,包括在上面行走的车。越是后来越复杂。战争已经在使用黑色火药了,我用威力最小的鞭炮爆破;也有火箭攻击,用猴皮筋发射纸折的火箭,并没有火。那种火箭可以装上打针用的针头,都真人都有杀伤力。凡是这种有危险的事情,都在窗台上进行。 “撒豆成兵”,变幻莫测,可以《三国》,可以《水浒》,也可以是现代神剧,其乐无穷。但有一点小问题。“豆”缺乏个性,没有动态,例如“三英战吕布”,最多就是四个人骑四匹马,摆在那里。 为解决这个不足,“豆”向抽象方面发展。用圆柱体代替折纸。圆柱体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象棋的旗子,另一个是各种瓶盖,包括母亲单位药瓶的塑料或金属瓶盖以及汽水瓶酒瓶的金属瓶盖。这样每个“豆”可以有一定个性,至少可以辨别。象棋的“帅”或者“将”就是曹操刘备之类的领袖,“车马炮”是五虎上将再加上魏延或者姜维。更重要的是,“豆”之间可以真正“比武”。分别用左右手弹两个棋子或瓶盖相撞,撞翻为负。这样游戏变得有些不可预测,因此也更有悬念,更有意思。操控的方法也不是没有,瓶盖比较容易。例如,汽水瓶盖里面有橡皮垫,可以把三个橡皮垫放在一个瓶盖里,那就是瓶盖中的大刀关胜了。只有一个橡皮垫或者没有的,一撞必翻。 后来的“豆”向更抽象的方向发展,也更小型化。用纽扣或者硬币。规则不变,仍然是撞翻对手为胜。早期的“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毕竟搬了很多次家。硬币还在,好几盒硬币,难以置信地多。游戏中,对碰撞现象也有全面丰富的感性认识,当然小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总结,更不知道惠更斯已经写出 De Motu Corporum ex Percussione 。 棋子的“豆”也演化为其它形式。曾经用扑克牌为“豆”,那不能物理碰撞了,但可以比较大小决定胜负,还可以有平手的机会。最便携。另一种“豆”是笔,这样可以在学校玩。把笔当成长矛或者哨棒,双手比武。这种用笔的“撒豆成兵”,女儿小时候还陪她玩过。给她的笔都起个名字连同绰号。偷懒的时候就用《水浒传》里的,没有忘光一百零八将绰号姓名总算派些实际用途。有时候山寨一下,把《水浒传》的绰号改改。女儿似乎更喜欢后者,也是鼓励原创吧!旧瓶装新酒,故事完全变了。笔仍叫及时雨宋江,干的是华盛顿的事情。不是“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而是开会定规则。水泊梁山忠义堂成了 Capitol Hill 。不过,说实话,打打杀杀的故事比开会辩论的故事好讲,后者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由此也可以推论,戾气太盛其实是智商欠缺的标志。 这种“撒豆成兵”的游戏,似乎对我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让我总可以自得其乐;另一方面,我不把听话看成种素质或美德。再听摆布,还能有当年的“豆”好摆布,也只是小孩子而且是比较呆比较宅的小孩子才有兴趣。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养 螳螂 忆往昔之养 蝈蝈 忆往昔之 折纸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夜听雨
Mech 2019-8-18 08:08
昔日 望月 处 今夜听雨轩 细品四更雨 遥望电闪天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复赛
热度 1 Mech 2019-8-17 10:06
初赛 4 个组,每个组两名参赛者入围复赛。这样复赛有 8 位参赛者,讲同一个题目。复赛题目是牵连运动为转动时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其应用。评委 20 人全部打分排序。 教学内容处理的总体思路都很接近。开始用一个例子说明,牵连运动为转动时与平移时不同,绝对加速度不再等于相对加速度和牵连加速度矢量和。然后推导加速度合成定理。应用举例通常是分析河流两岸冲刷不同。推导用时较少的还可以讲个例题。 讲课的主要差别在于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具体推导。最原始的方式是几何推导,当年我读本科时老师就是这么讲的。打分并提交后,几位评委讨论,不太认同这种处理。这种几何方法据称能强化学生的概念,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多数是解析推导,用了相对导数的思想但很少提这个概念,细节上也有些差别。总体上公式推导方式比较广谱。共同的问题是,没有明确引用绝等导数与相对导数的关系,逻辑不够清晰。想绕过相对导数概念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导致更多混乱。合成运动的内容,我觉得自己教学中基于相对导数概念的处理简洁明确,其具体内容以后再专门谈。 教学中我觉得存在个共同的问题。几乎所有参数者都给出了加速度合成定理用切向和法向分量表示的形式,但没有一位再进一步解释,这个公式的意义。在各种运动轨迹已知时,知道任意一个切向分量大小,便能确定所有的加速度量。非常惭愧地说,我自己的教材中没有列出这个公式,因此也没有这个解释,但确实说到了法向分量和科氏加速度是可由速度分析确定。我课堂教学中很强调这个公式。特别在解题教学中,对于能确定各自运动轨迹的问题,随后就是分析那个切向加速度能够确定。 不到半数的参赛者推导公式用时较少,还有时间讲个例题。其中一位选的例题用点的运动方程推导应该更简单。这种情况,最好告诉学生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教学法方面总体上还不错。比初赛好许多,至少 PPT 中动画播放没有出问题。时间掌控也比较好,没有超时,倒是有两位提前了 1 到 2 分钟。当然也存在些问题。有的教师讲解 PPT 内容时,虽然面对听众,但在 PPT 上没有任何提示指引。用的教师写板书时间太长,一直被对听众。还有位公式写反了,写了好几行才发现。也可以说不是写反了,只是没有用通常的右手系而用了左手系。角速度严格说是赝矢量,有大小方向加法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但与坐标有关。 听了八位参赛者的讲课后,不讨论,评委独自打分。下午的闭幕式没有参加,不知道到底那些人得奖。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2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热度 1 Mech 2019-8-15 08:51
一直觉得,我的最大优点就是知道自己的缺点。例如,很早就知道,自己没有艺术细胞,这可能是由于天性,也可能是小时候缺乏培养。 84 年留校当老师,感觉还是需要补补课,当时觉得这样才能当个好老师。那时我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还不是很了解。为此开始尝试自修美术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比较早, 84 年就开始了。音乐晚些,因为还需要录音机磁带等装备,大概要在 86 年以后了。这次只说美术欣赏启蒙的几本书。 美术欣赏启蒙的开始,应该以购《中国美术名作欣赏》和《外国美术名作欣赏》为标志。这两本书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大学生丛书”。 84 年 12 月 17 日在沈阳盛京画苑 ( 辽宁美术出版社的书店 ) 购书。有这些细节是因为发票还保留着,照片见下图。两本书一共 4.35 元,算很贵了。我当时月薪才 46 元,而且每月交父母伙食费 25 元。自由支配收入只有 21 元,一次购书就用掉超过 20% 。两本书分别讲了中国和外国的 75 和 77 件作品。后来又在鞍山图书馆买了同属那套丛书中的《欧美雕塑名著欣赏》,定价 3 元。介绍了 77 件雕塑,且与前面的书不重复。这套书很好,至少当时那样认为。所讲解的作品都附有照片,但多数是黑白。现在发现,有些照片效果很差,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摩西》。 上述书算是作品介绍。人物已经看过些传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列宾等。人物与作品,合起来就是历史,但还是需要看本历史的书穿起来。在鞍山新华书店所购本很简明的《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普及读物。作者以丹纳讲艺术史、罗素讲哲学史和阿西莫夫讲科学史为榜样,要写得流畅传神。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不足之处就是叙述线条比较粗,而且作品照片尤其是彩色照片很少。那本书上说国外单卷本的艺术史,彩色照片在千张左右,书里只有二百五十张,其中彩色照片只有几张。 能让自己欣赏略超过开蒙水准的是读了丹纳《艺术哲学》。这部书在我当时反复读的《傅雷家书》中强势推荐。按傅雷先生的推荐,该书作者渊博精深,概括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是艺术史通论,也有美学的科学见解;阅读不仅增加知识,而且改进理解领会甚至改变做人气度。我手里的《艺术哲学》是《傅雷译文集》版本,我觉得是傅雷的《艺术哲学》汉译本中最好的版本。主要是名作照片的图版优于其他版本。那本书 1986 年元旦购于鞍山新华书店,定价八元。我当教师已经转正,月薪 56 元,书款占了七分之一。可能是当时我所藏的最贵的书。这个记录或许能保持几年。两年后,我买了被誉为分析力学圣经之一的 Foundations of Mechanics ,八百页许的精装影印本,也只有 7.20 元。 《艺术哲学》反复读过。中间三编详细阐述美术史上三个最重要时代:古希腊、文艺复兴和稍后的法兰德斯。我对前两个非常心向往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总算去过了雅典,更在罗马呆过段时间。法兰德斯的美术大家如鲁本斯和伦勃朗的作品也看过些原作。丹纳强调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因素,因此他的艺术史中其实有许多社会史。我特别向往的其实是雅典的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现在想想,其共同特点是礼崩乐坏的乱世,近于华夏的春秋战国。该书第一和最后编所讲理论,我读时兴趣不是很大,印象也不深。 八六年之后,美术欣赏的事情就放下了。也可以说,启蒙阶段结束了。要想更好欣赏,需要条件,例如看作品原作或至少非常精美的复制品,而不只是书上的照片。陈丹青曾转述其老师靳尚宜的话,油画原作中那点最好的东西在印刷中完全没有了。现在看过些原作,感觉确实不一样。这也是欣赏美术的困难所在。对于我这种外行,听音乐磁带与现场演奏,差别或许不是很大。但油画原作与书上的照片,即使对外行而言,差别也很大了。没有继续在美术欣赏上花时间的更重要原因是在美术之外。我开始读硕士生,比较忙;然后结婚了,又有了孩子。婚姻是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因此顾不得其它的艺术了。 当然,艺术欣赏的书还在买也还在读。顺便一说,最后本印象深刻的是,在鞍山所购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版本插图比较多,许多是彩色,纸质也很好。图片效果好多了,例如还是雕塑《摩西》照片看起来比《欧美雕塑名著欣赏》中的照片强多了。只是字很小。相应地篇幅小,不到两百页,定价 2.40 元,真是出乎预料得便宜。尽管该书有那么多优点,购书也不完全在书本身。而是表达对已故作者傅雷先生的敬意,也是送人的礼物。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折纸
Mech 2019-8-13 11:32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手工课。但父母主要应该是母亲也教过些玩的技艺。总的来说,我不擅长技艺,手比较笨,或者说动手能力较差。但也有例外,折纸似乎还可以。用一张 A4 废纸,一分为四,重温童年制作。 下面这张照片是纸折的猴子。我更愿意看成是人。这个东西有很大想象的成分,因此是猴子或者是人都无不妥。 下面这张照片是纸折的马,而且是所谓高头大马。当然想象成任何四足动物都无不可。 两者的组合,如果看成猴子,就是大吉大利的“马上封侯 ( 疯猴 ) ”。虽然猴子不够疯而是有些呆。如果想象成人,那应了句唐诗 偏坐金鞍调白羽 纷纷射杀五单于 还会折其他的玩具,不过不再一一再现了。可以折船,真正能在水上漂着,特别是如果用烟盒里面的锡纸折,能漂好长时间。还可以折飞机,本质上是一种滑翔机,用力往高扔,如果做得好,就滑翔着落下来,飞出种种曲线。还有火箭,那需要用动力来发射,通常是根猴皮筋。折车不会,想不出怎么折出车轮。 还有比较静态的,一种胸像似的人。两部分构成。头需要画上五官更逼真。那个头拿下来,翻过来,稍加改造,就是猴子上树。把原来下巴部分剪下来,放在原来头上帽子中间,两边上下小幅运动,剪下了部分就能往上单向运动。这个当然是摩擦力的作用。不过小时候真没有想到追究到底是为什么。 回忆童年时,我有些意外地发现,所有玩的事情,都不是在幼儿园学会的。除了前面说的折纸,还有翻绳,也是跟母亲和邻居小朋友学的。这正像后来,所有重要的知识,都不是在课堂上听课学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之人不余欺也!”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养螳螂 忆往昔之养蝈蝈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风利奇马中
热度 1 Mech 2019-8-11 21:54
台风利奇马在周末影响上海。我与它勉强算打些交道。 周五旁晚出发去散步。雨正好停了,就没有带雨具。半路雨复来,几乎湿透。感觉简直比苏东坡还豪迈。他也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我连“一蓑”都没有用。归途纸袋被雨水浸泡后撕裂,有些狼狈。女儿曾提醒我出门带伞,得知我淋雨后甚喜,曰,“不听小孩言,吃亏在眼前。”她居然还觉得自己是小孩!她胆子小,因为台风不回家了。 周六中午雨不大,穿着雨衣而且打着伞出去。在外面吃午餐。然后去徐家汇公园。公园常走的入口居然拦着绳子,表示封闭。外面环行,走着走着,总算有个入口没有拦绳,就走进去。很快被工作人员拦住,说担心风吹落树枝危险,请我们离开;为安全,没有让我们原路返回,而从侧面出口出去。这样在公园中穿行,除少量工作人员外,确实没有游人。到侧面出口出去,跨过拦着的绳子。环绕公园走一圈。看到旁边的衡山公园也关门。 往回走时风雨都加大,担心有些不安全,例如空中落物。从地图站里穿过。地铁站的电梯停运。在站里听到广播,有几条线路停运。 周日台风利奇马已经离开上海,去了山东。雨停,上午风还是不小。下午出去看人购蔬菜。阳光纯粹,空气清新,地面干净。旁晚又去徐家汇公园。在汇金湖喂鱼喂乌龟。似乎都很饿。看到天鹅的争斗。偏房的一只小天鹅,接近了正房一家,立即被一只大天鹅驱逐并追赶,偏房的大天鹅出头对峙,那只大天鹅离开。在公园中还遇到不少猫,懒洋洋地躺着,推测在等待游客喂食。在公园转转后,又去衡山公园。转一圈后,去光启公园。里面蚊子很多,看来也很饿。匆匆离开回家。 据说台风利奇马为害不小,与我还算相安无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养蝈蝈
热度 1 Mech 2019-8-10 10:54
《 养螳螂 》的经历比较震撼,养蝈蝈就轻松愉快了。 蝈蝈的来源主要是买的,当时也就是五分钱一只。其实也不便宜,一角钱可以买只最便宜的鸟了。小朋友也去附近的山上捉。我父母严格禁止我上山,因此我只能不让他们知道。这个对我自己当父亲其实有启示,禁止孩子做的事情,往往只是人家做了但不让父母知道。我其实也就上过几次山,但从来也没有捉到过蝈蝈。那要到有蝈蝈叫声的草丛中去趟,我有些不敢,担心草丛中有蛇。小伙伴们也不容易捉到,自然也不肯送给我。当时我若是用家里那些多得是的盒子瓶子等交换,也许能换到。但可惜当时交易的观念不强,而且也不知道别人可能更愿意要盒子。顺便说一句,交易其实可能是人的本能,我在幼儿园时就无师自通,知道用肥肉换瘦肉吃 ( 《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 ) ,只是长期被压制而退化。他们倒是送给我过雌的蝈蝈,屁股上有根长刺,挺威风,就是不会叫,但名字居然叫叫驴。 蝈蝈的笼子有高粱或玉米杆搭 的 四 面体形笼子,或者用木棍搭的正方体形。前者自然成本低得多,买蝈蝈时候附送。好处是蝈蝈看得比较清楚,不足之处是空间比较狭隘。 蝈蝈的牙比较大,因此咬人有些疼。事实上,在养的昆虫中,蝈蝈应该是最危险的。或许是因为我胆小,所以每种虫子如何咬人我都试验过。抓蝈蝈最佳办法是直接拿住它的头,这样它无法咬到,反抗只能是用后面的长腿反过来蹬。虽然长腿弹跳有力,但蹬在手上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只是不让蝈蝈咬到,还可以抓后面的两条长腿。据说蝈蝈有断腿而逃的生存技能。不记得我检验过这种技能 蝈蝈的吃特别简单,多数蔬菜水果都吃。例如辣椒、黄瓜、角瓜、冬瓜等,还有苹果、西瓜皮等。据说吃辣椒比较好,辣了就会叫。被逼急了也能吃虫子。反正只要不是忘了喂,肯定不会饿死。印象中,我养的蝈蝈都应该算是善终。到秋天时自然死亡。 在笼子里养着,听叫声,这远不是我养蝈蝈的理想。我希望蝈蝈能交配并产卵,这样来年就有无数小蝈蝈。为此要能散养蝈蝈,不关在笼子里。为什么不直接把雌蝈蝈也关进笼子?或许是因为我认为蝈蝈产卵要在土地上。家里能见土的地方只有花盆。我曾经尝试过一次,当时阳台上的花盆里有枝叶很茂盛的海棠,另外还有用漏的盆装土种的蚂蚁菜,花开得也很热闹。其余的都是君子兰之类,好像不适合养蝈蝈。我把蝈蝈放在海棠那个花盆里,把辣椒和黄瓜等直接放在花盆的土上。可惜还没有等到找只叫驴来配对,蝈蝈就在一个大雨天趁雨逃亡。估计是跳到楼下的院子里去了,也许在跳的过程中就摔死了,反正不知所终。我当时分析,也未必是有意逃走,雨点很大,把花盆里的土都溅到小平台上。蝈蝈也许受了惊,奋力一跳,就踏实不归路了。不管怎样,散养的不成功尝试也只有这一次,其余都在蝈蝈笼里中规中矩地养着。 蝈蝈是我最经常养的昆虫。养过许多,而且每次养的时间也比较长,毕竟蝈蝈容易养。女儿小的时候,也买蝈蝈给她养过,她似乎没有这种雅兴。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养 螳螂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6718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初赛
Mech 2019-8-9 15:17
受邀担任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的评委。我这是第一次。讲课或许不是我的强项,虽然对内容的处理有些心得。当然,平均线之上肯定没有问题。 理论力学讲课比赛分四组进行。我抽中当评委的组有两个题目。一个是平面任意力系简化与应用,一个是速度合成定理与应用。都是讲 20 分钟,每个题目有 6 位参赛者讲,包括组长在内 5 位评委。 讲第一个题目,六位参赛者的表现总体上有些相似,基本上属于中规中矩型。力平移定理,力系向一点简化,简化结果的讨论,应用于固定端约束的约束力特征分析。没有特别出彩,也都有些小毛病。共同的小问题,没有区分数量零和矢量零,板书时无一例外。有些动画演示出问题,这个在比赛前应该设置好,推测是动画链接的问题,也可能是播放器的问题。另外要有出了情况的预案。内容方面,主矢主矩均不为零时的简化结果,应该呼应一下开始讲的力平移定理,大概有半数人没有这样。 这个题目似乎有些缺乏普遍性。有些学校是不专门讲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直接讲空间。如果参赛者习惯直接讲空间,其实也不妨讲空间任意力系简化,再退化到平面的情形,给出简化结果。这样处理其实可能更顺畅,处理平面问题主矢是矢量主矩是数量,反而麻烦。 讲第二个题目,处理方式稍微多样些。有些参赛者仍沿用比较传统的几何论证方式。也有些试图用解析的方法,但他们似乎不愿意引入相对导数的概念。有些概念叙述不准确,有人说牵连点的绝对运动,当然也不错,但没有必要强调绝对,因为牵连点本身是相对静止没有相对运动。有位参赛者直接把速度合成和加速度合成都讲了,稍有新意。他用很大的努力避免使用相对导数的概念,有些处理似乎不确切,至少阐述不充分。 两个题目分别投票。投票前有评委质疑前述超出范围的参赛者。我与另位评委都认为可以。但组长马上制止了我们。不讨论,独立投票。投票结果由主办者统计。后来参加复试时,我注意到,那位多讲了的参赛者入围复赛了。力系简化的题目谁入围复赛印象不深。 讲课中有些共性的问题,等说完了复赛后,再一并总结。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课程建设项目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000)
Mech 2019-8-6 20:29
本人在 1999 年 9 月至 2000 年 3 月间参加理学院力学系程昌钧教授主持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弹性力学课程建设”,在项目负责人指导下承担弹性力学试题库中部分试题的选择和求解的工作。虽然项目实施仅有半年时间,但通过参加该项目,自身的业务素质有显著的提高,使我充分感受到,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的教学和科研项目,是自己学习锻炼的良好机会,是促进自己成长的一种最优形式,可以是自己学到许多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就本人参加的这个项目而言,收获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化对弹性力学的认识 本人自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主要从事一般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属于固体力学学科的弹性力学所知不多。正规的课程仅局限于本科所学工程专业的弹性力学,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没有弹性力学课程。博士后期间,在程昌钧教授指导下从事粘弹性结构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研究过程中补习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仍嫌不够系统。在研究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弹性力学是门重要的基础课,不仅固体力学专业需要,一般力学的某些分支学科如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控制也很需要。但苦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均有较大压力,没有机会深入学习。参加弹性力学课程建设,为我提供一个系统学习弹性力学的良好契机。程先生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按照她的思路与框架所布置弹性力学相应内容,认真深入阅读,广泛选取习题并求解。程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审定我们所作的解答,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这样使我们对弹性力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准确,提高了应用所学理论求解弹性力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在参加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力学建模的三条主线,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等基本概念和方程,数学模型的提法、一般求解框架,弹性力学的基本定理,弹性力学的应用及近代成果。这些都使自己的知能结构更为全面合理,为教学和科研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 丰富弹性力学教学内容 在弹性力学课程建设项目结束后,我有机会为工程专业学生开设弹性力学和有限元的课程。弹性力学课程建设的成果,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程昌钧教授编著的《弹性力学教学指导资料》,包括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概述,同时也有弹性力学若干重要公式与应用性专题内容。结合所讲授课程的需要,我选择部分内容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弹性力学的建模框架、三条建模主线的实质、实施与基本表达形式、重要内容的复习性总结概括、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等。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出席情况,我们不定期地进行课堂测验。这种测验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免过分影响教学进度,又要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命题有相当难度。我们从题库中选取题目进行测验,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还从试题库中选择一些题目作为补充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我们还计划在期末考试中部分利用弹性力学试题库命题,这样可以提高期末试卷的质量,也能充分利用课程建设的成果,发挥成果效益。也希望在条件成熟时,将试题库对学生全面开放,以时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和试题库成果,促进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熟悉弹性力学相关教材 由于本人在参加课程建设之前没有讲授过弹性力学课程,对弹性力学教材情况不是很了解。在参加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在程昌钧教授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弹性力学方面的书籍。程先生不仅列出需要研读的书目,而且对各种书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在编选试题库试题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程先生的获奖教材《弹性力学》。同时也广泛学习和参考了有关弹性力学的著作和教材,其中包括钱伟长、胡海昌、冯康、杜庆华诸位院士的教材和专著《弹性力学》、《弹性柱体的扭振理论》、《变分法与有限元》、《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应用》、《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弹性理论》,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教材《弹性理论》 (Timoshenko 和 Goodier) 和《应用弹性理论》 (Chi-Teh Wang) ,工科和理科力学专业的统编教材《弹性力学》 ( 徐芝纶 ) 和《弹性力学》 ( 程昌钧等 ) ,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的教材如《弹性力学引论》 ( 武际可等 ) 、《弹性理论基础》 ( 陆明万等 ) 、《工程弹性力学》 ( 黄炎 ) 、《弹性力学》 ( 王淳元等 ) 、《弹性力学》 ( 吴家龙 ) 。此外,还借鉴了一些弹性力学教学辅导材料,如《弹性与塑性力学:例题和习题》 ( 徐秉业等 )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解题指导和习题集》 ( 徐秉业等 ) 、《弹塑性力学难题分析》 ( 黄文彬等 ) 。阅读上述书籍,不仅为完成试题库的试题选编和求解准备了素材,充分了解弹性力学的内容,也为目前讲授弹性力学课程奠定了基础。 4 了解教学项目进行过程 这次参加弹性力学课程建设项目,经历了从申请立项到具体实施直至结题,最后进行专家验收的全过程。在申请立项时,项目负责人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与项目组主要成员反复讨论,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的方案。在所申请项目获得批准后,程昌钧教授又精心组织,充分发挥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在项目完成之后,程昌钧教授又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既恰如其分地肯定课程建设的效果,并实事求是地提出进一步的工作目标。在教学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中,负责人程昌钧教授表现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和乐于奉献、甘当人梯的崇高品格,为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今后独立申请承担教学项目。 基于参加弹性力学课程建设的经历,我深切地感到精心规划、认真实施的教学项目,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优质课程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措施。 发表于: 上海大学学报 ( 高教科学管理板 ), 2000, (2): 10-11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散步偶记之烈日下
Mech 2019-7-30 17:48
这次也不是散步,而是赶路。中午约了人吃饭,下午两点有个会议要参加。 先从徐汇源走到延安路定西路的饭店,共进午餐。然后步行去陕西北路的会场。大致路线是沿延安西路走到南京西路,经过乌鲁木齐路到北京西路,最后到陕西北路。在江苏路的立交桥过延安路时,有些迷路,沿着江苏路走了一段,发现不对又原道返回。后面就比较顺利了。天气很热,有 36 °。 天气热,赶路急,没有想太多。只是沿途所见还是有些著名机构和单位。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警备区,上海市静安区委等。有些建筑也有特色,就不一一记录了。 到会场时迟到了十分钟,会议已经开始。先办理事务性的事情,组织者给我瓶水,真是一饮而尽。入座听讲时,又要瓶水。要一送一,拿两瓶水找个位置。 20 分钟后,会议结束,两瓶水也都喝了。走回家比来时的绕行还是近些,虽然余勇可贾,但还是决定不走路了。 在热浪中疾行,运动量似乎可以直追几年前高对抗地打羽毛球。标志就是汗水能把眼睛蛰得睁不开,不得不处理。这一圈下来,走了 12 公里。步数却也只有 1.2 万步左右。说明步子迈的相当大。 散步偶记之武康路 散步偶记之大雨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Mech 2019-7-26 21:38
所谓老港片,是六十七十年代拍摄,七十年代末引入大陆。我是在七八年前后看。那时候电影院似乎还没有引入港片。如果我没有记错,最早引入大陆的港片是现代故事《巴士奇遇结良缘》。这次说的几部古装戏至少前两部,是电视里看的。当时我们家还没有电视。去母亲在太平门诊的同事黄阿姨家里看。她家住的地方离门诊很近,开风气之先,有了电视。 最先看的是《三凤求凰》,典型甚至俗套的才子佳人电影。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古装片。穷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某大户,忘记了怎么与小姐就订了终身。另一位门当户对的公子提亲,小姐母亲许婚。小姐连夜出逃,男扮女装也进京赶考,后来被京城某高官收为义子。发榜后,书生中了状元,公子得了榜眼,小姐是探花。我就是从这个电影里知道这三个词的意思分别是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高官为义子就是小姐向小姐父亲提亲,其父亲应允。于是科场前三名各带花轿去到小姐家,榜眼和探花称是夫人和老爷允婚,状元说是小姐自己答应。父母无奈,让小姐自己选,但小姐出走未回。只好让丫鬟冒充。假小姐不听夫人吩咐,没有选探花也没有选榜眼,而是选了状元。夫人大怒,结果真小姐出错,原来她落选后又替换了丫鬟。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让丫鬟冒充时,夫人吩咐丫鬟选榜眼。丫鬟说更喜欢状元,夫人斥责说没有她什么事情,只是冒充小姐。这个情节对我有很长久的启发。很多场合,我们只是例行公事行礼如仪,其实没有自己什么事情,不要自以为是入戏太深。这种区分,对我后来的工作等颇有帮助。有限而不是无限职责,其实也是种职业精神。 《三看御妹刘金定》也是在黄阿姨家看的电视。戏曲片,印象不深。美女刘金定文武全才位高权重,被某公子看中。那位公子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美人。其中的曲折完全不记得了。反正后来也终成眷属了。 《三笑》是先在电视看,后来也在电影院中看,因此情节更熟悉,也是戏曲片。才子唐伯虎在某个庙里看中了陪宰相夫人上香的丫鬟秋香,一见钟情。随后装成落魄书生,买身到相府当书童。当家的二少奶奶是唐伯虎的表姐,认出了但没有说破,在相府,唐伯虎有些无赖地缠着秋香,秋香答应真是唐伯虎就跟他。我当时有些奇怪,唐伯虎怎么能证明自己是唐伯虎呢?当时没有户口也没有介绍信。二少奶奶证明?电影的答案出乎预料。后来唐伯虎拿出自己的印章,得意得对秋香说,“真唐假唐,印章分明。”难怪刻假章的总有生意,古来如此。后来唐伯虎请朋友祝枝山帮忙,让他能带走美人。祝枝山到宰相府上,当面面试唐伯虎假扮的书童,惊叹人才难得,随后便要高薪聘用。老爷不肯,祝枝山出高薪,他出更高的薪;祝枝山说他有多少个丫鬟,随便他挑一个当夫人,老爷说他有更多的丫鬟,全部供书童挑。于是唐伯虎选中了最后出场的秋香。老爷和夫人都有些舍不得。家里两位少爷都在打秋香的主意,更是准备杀掉唐伯虎。但唐伯虎用二少奶奶给他的钥匙,带着秋香从后门逃走了。 二少奶奶训斥唐伯虎的唱词 ( 只是大意 ) 书生本是宰相才 你一不图功名 二不为温饱 卖身投靠是为哪一着 能大概记住,因为其中暗含的逻辑让我很震惊,为功名为温饱可以卖身投靠。后来当然也理解,这其实是传统,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在职业规范与传统的区别,只是卖艺不卖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没有人身依附。 祝枝山来考唐伯虎的情节也让我印象深刻。祝枝山为唐伯虎出了上联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脱口而出下联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另一道题目,当时没有太听懂,后来查一下,堪称绝对,虽然有些不自然。 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 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反而记住了。还有道题,题目都忘记了。 上述电影中的女主角也都是名角。《三凤求凰》的女主角是朱虹,我觉得她特别适合演古装美女。还看过她的《屈原》《审妻》和《画皮》等。《三看御妹刘金定》的女主角是夏梦,名气似乎更大,金庸的梦中情人。《三笑》的女主角是陈思思,很漂亮。但后两位都想不起来还看过其他主演的电影。她们应该比朱虹更资深些,是三〇后,朱虹是四〇后。至于那些片子中的男主角,完全没有印象了。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1
Mech 2019-7-25 08:14
本学期最后最后一次课。我到教室时发现学生普遍到得比平时早,人数似乎也并平时多。我猛然间,甚至有进错教室的感觉。后来上课时我说了自己的感觉。当然,哪些人常来哪些人不常来,我有些脸盲,不知道。 到得比较早,我想把投影屏幕收上去,但仍用喇叭。简单试验一下,真能做到。就把屏幕收上去了。 第一节课是总结基本公式。当然,算不算公式,其实与知识背景有关。例如在大学本科阶段, F=ma 应该不算公式了,那是常识的一部分。我按照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 包括分析静力学 ) 三部分,把重要的公式写了一黑板。边写边解释。写的时候偶尔也有写错的,有的当时发现了,有的后来发现了,也有的或许没有发现。我讲个笑话,说真正名教授的讲课的特点:口中说着 A ,手上写着 B ,心里想着 C ,学生们都理解为 D ,其实应该是 E 。 第二节课更“形而下”,归纳常见问题,及其适用公式。只用了约 2/3 黑板。归纳的不是很满意,照片就不贴了。 课堂教学结束,但课其实还没有结束,要出题答疑监考批卷。预约了考试周一次答疑。也说明了主考也许请其他老师帮忙。如果一切顺利,考试日的第二天要去圣彼得堡参加会议,因此就不去考场了。下课时,学生热烈鼓掌。 这门理论力学的讲课,在掌声中开始,在掌声中结束。效果如何,还要看考试成绩。我命题的原则,不及格和优秀都挺难。因此,如果是不及格,那就是真差;如果能得优,那就是真学得不错。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4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养螳螂
热度 1 Mech 2019-7-19 09:27
《 养鸡 》《 养鸟 》《 养青蛙 》,都是养小动物,这次回忆小时候养过的昆虫。养昆虫最震撼的记忆是养螳螂。 不知哪里抓到的两只螳螂,都是雌性。雄螳螂会飞,比较难抓,但也抓到过。那两只螳螂,一只肚子很大,另一只肚子也挺大但没有那只大。听说螳螂是食肉昆虫,我觉得比较好养。我可以打苍蝇喂。当时家里是二楼,窗户对着食品商店的院子,又没有纱窗,因此苍蝇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来源。至于螳螂住的地方,我准备个纸盒子,用刀片抠出可以开关的门和窗。可惜螳螂智商太低,不仅不肯走门,而且不肯跳窗。我要想玩的话,只好打开盒盖把它们揪出来。螳螂要抓住它们的三棱形脖子,这样在两把大刀的死角。顺便一提,我对“揪斗”的最初理解就来源于养昆虫,但我对昆虫只揪不斗。 晚上我关好纸盒的门窗就去睡觉了。等第二天早上再去看,肚子不够大的螳螂已经被大肚子的螳螂吃掉了,只剩下翅膀和三棱形的脖子等,当时我惊得目瞪口呆。后来语文课学个描述当时状态的词,莫名惊诧。当时孤陋寡闻,还没有读过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更不知道“人羊”的典故。我一直以为同类不相食。这件事情印象太深,以至于那只吃掉同类的螳螂的结局我已经忘记了。 我的养昆虫梦想是能在家里产卵,翌年长出许多小昆虫,当然从来没有实现过。那次螳螂肚子真得很大,很接近那个梦想,但还是没有实现。这个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也表明我无师自通地认识到生物最本质的属性,繁殖。 类似的错误后来也犯过一次,但不是同类相残。有两只小乌龟的小鱼缸中,放进去两条鱼。结果发现鱼被乌龟吃掉了。我对吃鱼的乌龟表示理解,没有也无法惩戒。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错得是我不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 同类相残,我其实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小学时被其他孩子欺负,只是比较小的麻烦,基本上可以自己摆平。养螳螂是让我亲眼见证最残酷的一次。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9年
热度 1 Mech 2019-7-19 08:04
1969 年中我满了 6 周岁。全家住在太平村 113 栋 35 号,我在鞍钢第十幼儿园就读。幼儿园的生活非常简单,吃饭睡觉游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时间流逝几乎无关。这一年其实是我记忆中的空白期。有些童年记忆,与“文革”相关,但时间不很确定,就算发生在这一年吧!凑成三节,三生万物。 忠字舞 大人们要跳“忠字舞”。时间是在 70 年之前,因为我上学后这件事情几乎就黄了。跳舞的地点开始是在我们家门外的走廊。后来也在我们那栋楼的南山墙旁的空地上,我们住的楼是东西向。两处墙上画着毛主席像和闪着光的红太阳之类。走廊墙上的画像是邻居自己画的,忘记了我父亲是否参与。后来知道领袖像画不好可以成为现行反革命,很为他们后怕。 跳舞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大概是小孩子不需要,更主要其实是我不会跳舞。从小就觉得,蹦来蹦去看起来有些傻,当然这只是不会跳舞者的心理防护机制。大人们跳舞时我在旁边看过。舞姿总体上像后来的广播操。高举双手或横放胸前,弓步等。这样说,有些类似现在的广场舞,但似乎动作更简单也更生硬,或者也可以说更有力。 印象比较深的是跳舞的时候有歌曲伴唱。是收音机播放的,还是跳舞的人自己唱的,我记不清了。我对歌词比较敏感,现在还有印象。伴舞时有著名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相当不错的歌词,“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得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赋比兴都用上了。还有更直抒己怀的 歌词,“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以及“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 观看忠字舞,可算是我最早的社区文娱和社交。观看而不参与,似乎也昭示了我对种种社会事件的态度。后来读到,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把人生理想分成“看戏”和“演戏”。前者快乐,后者有业绩。总体上,我还是更倾向于前者。因此在大学里教师,是个合适的职业。 最高指示和最新指示 最高指示和最新指示当年都是特指毛主席说的话。在我印象中 ( 未必正确 ) ,最高指示通常印在报纸左上角或者右上角,更正式更权威,重要性或许相当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实际上贯彻的往往更好。最新指示则是随时发表或转达。记忆中有这样的句子 山在欢呼海在笑 最新指示发表了 太不高明,真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虽然当年的元旦社论我都有些印象,最高指示和最新指示完全没有了。也许是过于神圣,读时有些诚惶诚恐,就没有记住。 最高指示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最新指示不然,也许半夜三更到,父母就要去单位“迎接”也就是听“传达”。印象中不只一次,因为最新指示,父母晚上九点以后,要去单位。 去单位干什么?就是听传达,可能还要发言表态。标准用语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母亲有次在家里吐槽她的同事发言,“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不早也不晚。”虽然我那时候还是孩子,也觉得“不早也不晚”属于画蛇添足。不过,从逻辑而非修辞上说,说“非常必要,不早也不晚。”似乎更全面,因为“非常及时”只是“不晚”而没有“不早”的意思。 标语和漫画 “文革”中,鞍山无疑也有武斗。除了听说的大白楼攻守 ( 去年还是前年回忆写过父亲打算参加 ) ,还有当年没有听说过的战斗。不过,就我亲眼所见,倒是非常太平。如同所住地方的名字,太平村,尽管一度要改成革命村。“文革”的迹象,只是有些标语和漫画。 标语印象深的都是打倒什么人。因为被打倒着名字往往倒着写,而且还画了叉叉。除了打倒中央的走资派刘邓外,还有鞍山的走资派“王赵罗钟”。后来查一下,这几位是鞍山市委第一书记王鹤寿、第二书记赵敏、书记罗定枫和鞍钢党委政治部主任钟建平。他们还被带着高帽子批斗。太平村太偏远,我没有到过批斗现场。妻子记得小时候她父亲领着他去看过。要打倒辽宁省的什么人,我一点儿印象没有了。 比标语更生动的是漫画。漫画人物主要是最大的走资派及其夫人,“王赵罗钟”还不够格。记得漫画有大鼻子,还有女士的高跟鞋金首饰等。算是“文革”风景吧。 后来阅读“文革”的历史,感觉 1969 年其实已经是“文革”的胜利年,标志是“九大”的召开。后面似乎只是胜利的善后,包括但不限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但当年那些大事,对一个小孩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直接影响。如果说那些年生活有什么启示,最大的就是普通人当下生活的鲁棒性。就算是发生了足以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大事,对个人的当下生活未必有多少影响,普通人还是不妨过好自己的日子。 过去已经写过 34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8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6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0
Mech 2019-7-16 21:37
动静法进度很快,一次课就结束了。虚位移原理讲了一次课两学时,但例题和课堂练习有些弱,准备再增加一学时。如果不讲自由度和广义坐标, 3 学时的虚位移原理也勉强说得过去。 剩下的一学时我开始总结复习。我首次尝试从研究对象、基本技能、主要内容、重要公式和常见问题几个方面复习。 研究对象是理论力学区别于物理所在。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受约束质点系,强调约束和质点系。约束的性质是受力分析的基础;约束产生的几何关系是运动分析的前提;约束也是动力学定理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虽然矢量法和能量法处理的不同。约束在理论力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值得写篇教学文章阐述。质点系中最重要的是刚体,尤其是平面运动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基本技能包括本课程学习的和先修课程学习但本课程所常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都是基于约束性质确定约束力的方位或方向,以及被约束刚体及其上面特定点速度和加速度方位或方向。矢量的代数运算和求导运算,尤其是新学的不同坐标系下导数的关系,以及常用的矢量方程的投影形式。方程的求解,包括线性代数方程组、变量可分离常微分方程和常系数线性代数方程组。 基本内容部分,我提纲携领地回顾了全书各章要点,强调相关概念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 总体感觉尚好。教具使用方面出点小情况。我主要用黑板,想把投影屏幕卷起来。但那样扩音器就没有声音了。后来只好保留着屏幕,用两侧露出来的黑板。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朝鲜油画
热度 2 Mech 2019-7-12 21:03
朝鲜画展很少见。上海图书馆一楼正有当代朝鲜油画精品展。 用手机拍摄的几幅作品及其作者年代画幅。 花开富贵,崔玉均,一级画家, 2018,1600x1400 向日葵,李东贤, 2019,730x530 纺织厂的女工,姜永民, 2018 , 1160x780 门前,朴光日,一级画家, 2019, 700x520 七城角街道,朴光日,一级画家, 2018, 750x550 夜色,朴光日,一级画家, 2018, 720x510 休闲时光,韩成, 2017, 740x540 黄毛衣,张元吉,一级画家, 2017, 1120x500 春之印象,洪天星 ( 已故 ) ,功勋艺术家, 2016, 790x610 夏日印象,洪天星 ( 已故 ) ,功勋艺术家, 2016, 790x610 还有大量传统仕女作品类似《花开富贵》的如《守望》《端庄》《温文尔雅》《伊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类似《纺织厂的女工》的如《炼钢工人》《女战士》《上班去》《同伴》和动物作品《虎虎生威》《虎视眈眈》《蓄势而发》 ( 虎 ) 和《迈向成功》 ( 象 ) 等,没有拍摄。另外,《黄毛衣》也是有某种代表性的画,时装美女画像,但用物起名。这类其他的还有《葡萄叶》 ( 与画面上美女相比那片叶子小得不仔细都看不到 ) 《花雨伞》《白毛衣》等。除《花开富贵》《纺织厂的女工》《黄毛衣》外,画风都有些现代气息。 讲解员是穿朝鲜族民族服装的年轻女子,辽宁老乡。所谓画展,其实是画市。由辽宁的一个文化公司组织。讲解员其实是业务员或销售员,但服务真是耐心周到。从来没有展馆讲解员如此主动热情,到底是销售员。她说朝鲜画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画。最贵的是那幅崔玉均 ( 当代朝鲜最有名画家 ) 《花开富贵》, 60 万。最便宜的只要 2000 元,都是人民币。讲解员知道每幅画的价格,有些让人意外。因为是画展,不能明码实价地标价,但每幅画上都有记号,说明价格。讲解员还说,朝鲜画家作品出售的收入都归国家,她的文化公司每卖出一幅画,给贫困地区捐 100 元。她没有说也没有好意思问卖出一幅画的提成是多少。离开时留了手机号码,可以加微信好友,询问有关作品的进一步信息。还执意要送本画展的宣传册子。拒绝无效,还是拿着小册子走了。拿人画册,替人宣传。 朝鲜画家的收入都归国家,这也在情理之中。按照我们党外俗人的思想境界,这可能缺乏在艺术上锐意探索的激励。创新有风险,但没有相应回报。这或许也是多数油画看起来觉得很像大陆 70 年代现实主义作品的原因。少数有些像印象派风格,如照片中已故画家洪天星的作品。 讲解员 还说些别的 有趣事情。例如,韩国男子更帅气,而朝鲜女子更漂亮。这或许可以解释,画展中的人物肖像画,不论古装时装,都是女性人物。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7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Mech 2019-7-9 14:45
我的博文中有专门记梦的《 惊梦 》系列,已经写了几篇。那是真做了梦,虽然未必记得全,但没有添加,不会“为写新博强说梦”。因此“多乎哉不多也”,毕竟有些故事情节的梦不常做。遥想当年,在小学低年级,白日说梦是我喜欢的消遣。所谓说梦,并非真有梦,只是编故事说。听的是小伙伴冯宝东。 梦的共同背景是“复古”,社会重回冷兵器时代。这有些类似现在的所谓穿越文,其实也不同。穿越是到古代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更需要想象力。我说梦的所谓“复古”,人物还是周边的人物。 说梦故事中,我自己当然是男主角,文武全才,但武将装扮顶盔掼甲。这或许与我潜意识中怕死有关,毕竟有盔甲保护稍微安全些。在梦中,我近于《三国演义》中的姜维,或者《说岳》中的岳飞。虽然都是失败的英雄,但毕竟是英雄,而且文武双全。我的兵器却是金四太子那种长战斧,前面有矛,侧面是斧,能刺能砍。马也是非同寻常的宝马,可惜我现在想不起来了具体是什么。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固然是足智多谋武功高强,而且还有暗器,一把子弹用不尽的手枪。子弹用不尽的原因是能利用太阳能并分解空气中成分随时生产。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觉得原理上有可能。这有些开外挂的意思了。当时还没有看武侠小说,不然完全可以有个弹指神通之类技能,更符合复古的规则。这其实也是通例,所谓违规,只是本领没有到家。我没有要呼风唤雨飞沙走石那种法师技能,如入云龙公孙胜那样。虽然没有读过《论语》,也觉得“乱力怪神”不可信。至于梦的故事情节,杂取自《三国》《水浒》《说岳》等,加上些自己的改编。具体的故事,现在完全忘记了。 自己英明神武百战百胜的故事,别人为什么要听呢?我在故事中给冯宝东也安排了角色,属于勇将和帅哥,如《三国》中的赵云或《水浒》中的燕青。是我的盟友,甚至是下属,当然,下属的不太明显。讲故事也是话语权,当然可以把自己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冯宝东有时候自己也编故事,虽然我觉得不太高明,但还是耐心听完。我已经不记得了。现在想想,他听我的故事,或许也只是要讲他的故事。 前期故事中都没有女角。古典小说也是有美女配角的,如《三国》中的孙尚香,《水浒》中的扈三娘,《说岳》中的梁红玉。后来冯宝东迷上班上位女同学,我就把那位女同学编入故事。好在古典小说中女将也没有什么情感故事,因此也不难编。这样对冯宝东更有吸引力些。 敌人就是与我们作对的同学或者邻居小朋友。他们屡战屡败吃尽苦头,但他们不能死。主要倒不是现实中他们没有死,而是他们如果死了,后面的故事就没有对手不太好编了。 杂糅小说的故事情节换成自己或朋友当主角,当然不是文学创作。正像照瓢画瓢的写论文并非是职业水准的研究。但这已经足以让白日说梦的人快乐。不仅快乐,而且有益。自我中心久了,或许会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向往更广阔的世界,虽然在其中自己远非中心而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有些人到老还是不可救药的自我中心,或许就是小时候没有体验过自己当主角的快乐以及无聊,那怕只是在故事中。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惊3
Mech 2019-7-8 07:35
这是惊悚之梦,也是离奇之梦。 梦境能记住的开始是在国外。准备回国。不知为什么,要找块墓地。似乎是在土耳其,因为是位土耳其年轻同行 ( 真有其人不过我不提名字了 ) 陪我去。墓地离机场不远,在那里直接去机场。 在墓地可用的只有一块。还要有块石头。那个同行也找到块墓地,并且有了石头,说是要的。看见有人在破石头,把破下来的拿走就行。 我很无奈,又不会讲土耳其语。 然后我就想,为什么要在这里找墓地?原来朋友圈中有位外国人所托。既然他还没有死,完全可以自己办。想到这,我就觉得不用管墓地的事情了。 我住的宾馆就在墓地附件,这与前面的情节有些矛盾。我开始打包准备去机场。机场在步行距离之内,如果天晴,可以走过去;如果下雨,打车过去也可以。很用心地装箱,空间尽其用。到晚八点时,可以出发了。航班是十一点的。 这时开门进来一伙人。为首的是位白人,自称是 FBI 。我暗想在土耳其,应该是 CIA 。那白人用英语盘问我一阵子,都是例行公事,我已经忘记了,反正没有什么破绽。总体上就是解释,我只是教书研究理论,没有什么值得调查。这时候突然下雨了,我想到拉杆箱还在外面,就飞快跑过去拿回房间。 突然自称 FBI 那伙人中有位华人用汉语问我,“你认人的能力怎么样?”我如实说,“看华人认不准,看洋人准不认,因为看起来都差不多。”另一个华人突然往我衣服下面塞东西,我接过来发现是把手枪,非常小的手枪。那位华人说,“有伙东欧人,有组织犯罪很猖狂,今晚准备采取行动。”因为我手里拿把枪,藏在衣服下,有些紧张,问“枪的保险打开没有?会不会走火?”我还要解释自己从来没有开过枪,后来想不对,学军时好像也实弹打过靶。正在斟酌怎么说。这时那华人笑着说,“我们哪能给你真枪,不能打的。你就是拿枪在那里做做样子,吸引注意力,我们就冲上去。”我大惊,暗想那不是成靶子了,太危险。到时候找机会赶紧溜。 在一栋楼里,那伙 FBI 离开我。突然有人清场,让大家都出去,并朝天鸣枪。我赶紧往外跑。下楼梯时遇到位穿军装的中东样子的人,居然朝我开了几枪。我福大命大,没有被打中,逃到楼外。 我回想一下,觉得刚才的场面更像黑帮火并。那伙所谓 FBI ,很可能是冒牌货。再看看自己,脚上有处流血,但并没有中弹,可能是流弹擦破皮。很庆幸。 这时候就醒了。赶紧给太太讲。她也做个所谓惊险的梦,讲给我听。但那个梦前因后果都不清楚,也不完整,更没有我的惊险。 梦惊 梦惊 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蜘蛛侠:离家》(无剧透)
Mech 2019-7-6 22:59
今天看《蜘蛛侠:离家 (Spider-Man: Far From Home) 》。很不错的电影。到底是老派华夏人,还是对人与人的冲突更有兴趣,外星人之类多少有些“乱力怪神”的感觉。因此在漫威系列电影中,聚焦在地球内部对我更有吸引力。影片视觉冲击力强。三观也算正,或者更确切说,与我比较一致。 新一代超英雄正在崛起。电影主题仍然是有超级物理能力者的心理成长。内外兼修才是超级英雄。更有深意的是对幻境及其制造者的揭示,折射了某种人性的弱点。甚至有某些现实意义。愚弄民众,赢得所谓个人魅力,也是某些政客的杀手锏。直面真实,不仅是种态度,更是种能力。 外景地威尼斯和伦敦都很亲切。水城威尼斯,好多背景我去过,也认得出。伦敦的塔桥和伦敦塔 ,我也都走过 ,伦敦塔内的女王珠宝博物馆也曾进去参观过。 非常遗憾的是电影院太糟糕。完全没有 3D 效果。第一次放映,非常不清晰,观众哗然。放映了一刻钟,从头再放。后来清晰了,但没有 3D 效果。票价 100 元,看普通电影。买了盒爆米花在里面吃,也懒得退票了。以后再也不去那个电影院了,做个负责任的消费者。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力学疼痛再现
热度 1 Mech 2019-7-4 21:15
两年多前,右腿莫名疼了一阵子。我写了《 动力学疼痛 》和《 疼痛动力学 》记录。很不幸,动力学疼痛又来了一次,这次是腰,虽然没有上次严重。 一个人在家吃午饭时,起身,也未必多么剧烈,腰好像闪了一下。然后腰的右侧就有些不适,感觉挺明显,但或许没有达到疼痛的地步,最多也就是隐隐作痛。感觉最强烈是在运动状态改变,如坐下去、躺下去或立起来。这就是具有我所谓动力学疼痛的特征了。 晚上向家庭医生报告病情。如我所预料,处理方式是外敷红花油。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后来红花油用完了,去药店买。医生说红花油味道太大,换种外敷药。忘记了是藏药还是蒙药,医生自己也常说错,我听糊涂了。继续外用,仍基本没有效果。 不适感本身并不要紧,但发展趋势让人担心。准备出国开会,虽然签证的会议前两天还没有出来。如果出国疼厉害了,甚至瘫痪了,就麻烦大了。签证在出发前最后一天出来了,还是错的,在领事馆关门前最后一小时,改正了。我觉得冥冥中有天意让我成行。如果不去,有些逆天而动了。过去几天下来,虽然没有好转,至少也没有恶化。我决定带伤出发。 十来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很劳累,半夜着陆后无处兑换当地货币很焦急。欠着车费到了旅馆很运气。洗洗就睡了。翌日清晨,起床时发现不适感消失。非常意外。后来又观察几日,确实好了。 莫名地结束,也是动力学疼痛的特征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博文汇总
Mech 2019-7-4 10:00
在两会 ( 两次学术会议 ) 之间,去圆明园遗址公园转转。背着有大笔记本电脑的行李,十几斤重。历时 5 小时,步行 10 公里。数次荣膺汗淋学士。 为核对博文路线,附张地图。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之绮春园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之正觉寺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之九州景区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之福海景区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之西洋楼景区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之长春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邂逅“沈老师”
Mech 2019-7-3 15:26
在等候飞机起飞时,与家人聊天。女儿微信截图告诉我,有自称沈老师的人说打她手机不通,要加微信好友。女儿有些疑惑,是不是骗子?然后还补刀说,“爸爸老编人家神经病的故事,这回真的找上门来”。 “沈老师”在我们家是专有名词。这是个老梗。女儿要上小学的时候,我信口讲过系列《沈老师的故事》。随口瞎编,讲了很多。女儿听得很认真,有时候还会指出与前面情节的矛盾。故事的主旨是在让女儿开心的同时,了解校园生活各个方面,包括负面的如教师的蛮横与同学的霸凌,并理解学生的权利,解构教师的权威。我不想在家里听到女儿的论据是,“老师说 ……. ”。故事的主人公是位传统型的教师,自以为负责任,其实刻板偏执观念陈旧。至于老师的姓氏,只是“神经病”的谐音。这个故事系列中与老师作对的学生主角并不是女儿,只是其中有位打酱油的配角小女生与她同名。如果不是女儿追问,我常忘了说那个小配角在做什么。我讲故事只是不想让老师给女儿带来困扰,并非让女儿与老师作对。 女儿加完好友就有些戏精附体,“天呀!不会是我的论文没有过吧?”奇怪的是,“沈老师”一声不吭。“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女儿就再没有消息给我了。 飞机着陆后,仍没有女儿那边的消息。我有些怀疑女儿是不是被骗子骗走了。女儿告诉我“沈老师”没有答复,有些气愤地说,“骗钱还不积极回复,工作太不认真”。 我猜想,如果所谓“沈老师”不是神经病,就是以为自己遇到骗子了。当然,更可能是,女儿不按套路出牌,让“沈老师”竟无言以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6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9
Mech 2019-6-29 11:53
本学期最后一次调课, 12 节。暴雨欲来,红色预警,中小学都停了课。当天早上助教在课程的群里提示上课,应者寥寥,确切地说是没有。到教室发现快到上课时间了,只有两个人,很吃惊。不知道中小学生停课,大学生是不是也停。我决定稍微等一下,至少学生到了两位数就是 10 人再开始。如果一直没有到 10 人,当然也不能无限期等候,到一刻钟就开始。结果到一刻钟时,教室里还只有 7 、 8 个人。我吐槽说,毕竟是大一新生,其他同学或许以为还是中学生,因天气原因停课了。然后就开始讲课了。 这次是动力学综合应用。鉴于动量方法普遍适用,我建议的思路先看看是不是能量法更方便,讨论了几种情况。顺便把前一次课用能量法求解的问题,再用动量方法列了方程,确实要麻烦一些。随着课程的进行,陆陆续续进来些学生,不到 30 人时,就不继续增加了。下课时又响起了久违的掌声。或许是学生安慰我,有多半同学缺席。其实我不介意。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因为是调课,第二天仍然有课,还是 12 节。冒着大雨到教室。学生出席情况尚可,虽然有些人迟到。也算是一举扭转了前一日出席的颓势。讲达朗贝尔原理和动静法。我觉得这其实不是一回事。达朗贝尔原理的历史知道些,但何人何时用动静法表述,我不清楚。所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我推测是早期理论力学教材有这样写的,后来就沿用了。读早期教材或许能有助于搞清楚这个问题。教材上用的是所谓“移项”的讲法,为有些行家所诟病。我也觉得这种讲法不是达朗贝尔的本意,还是用约束平衡损失力的说法,物理意义也更清晰。另外,刚体惯性力系简化,我用的是积分而不是求和,从概念上说更确切些,虽然实际上没有差别。数学处理也强调矢量运算,没有其他办法时再用坐标表示。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养青蛙
Mech 2019-6-25 11:28
《 养鸡 》《 养鸟 》的经历或许许多孩子都有。我妻子小时候家里也养鸡,真正能下蛋的鸡,她负责把菜剁碎了喂鸡。她还养过鸭子兔子,我都没有养过。不过,我小时候养的小动物,还有种不太寻常或许人家没有养过的,青蛙。当时还没有看过童话,生长在文化荒漠中,因此也无法从青蛙联想到王子。 青蛙怎么来的我已经忘记了。我把青蛙放在个棕色空药瓶子里,下面放些水,里面还摆了些蒜毫不吃的那部分姑且算是叶子。在我的想象中,那是个有水有草的环境,虽然青蛙未必认可。 住的地方有了,吃怎么解决?我来喂!活捉苍蝇放到瓶子里,青蛙就会吃掉。说实话,我从来没有看清楚青蛙是如何吃的,毕竟我的眼睛不是高速摄影机。 青蛙的结局记不住了,似乎是放走了。想必是我忙着抓苍蝇,又看不到青蛙如何吃,确实也没有什么意思。 我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很有限。事实上,我对小动物的智商很失望,不论养过的鸡鸟和青蛙,都有些傻气。不能指望能遇到楼下有人养的鸭或鹅那种能认识主人的动物中的天才。不过,养小动物的经历其实对当好教师大有裨益。对愚蠢 ( 或者更政治正确些说,不同智慧类型 ) 程度的想象力大为丰富,对个人时间精力情感等投入没有任何回报有所预料,这些或许都为快乐的教师职业生涯所不可或缺。 很小的时候,刚有电视,看过香港电影《三笑》,陈思思主演的长城老片。其中祝枝山为唐伯虎出了上联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我的童年养小动物经历可以勉强凑个下联 一羊食养,养鸡养鸟养青蛙 当然没有人家唐伯虎的下联好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8
Mech 2019-6-19 08:59
一学期课快要结束了。博士生的课已经结束,本科生的也只剩下几次。多少有些混乱,前后加了 5 次课, 4 次在周一的 12 节。原来教学日历上就加了两次,可能与我晚开始一周有关。还有两次因为参加一次项目申报的答辩,那次答辩功亏一篑劳而无功。还有一次是长假调休。 动能定理部分,力学教材与数学的衔接似乎有些问题。在多元微积分中,保守、有势和无旋是三个彼此不同但等价的概念。此外,元功沿路径积分计算功时,关于坐标的曲线积分,通常不能写成初末位置为积分上下限的形式,除非先证明了与路径无关。仅就力学而说,这部分把约束力做功为零的约束称为理想约束不准确,理想约束是虚功为零的约束。两者在有时变的约束例如运动斜面时并不一致。运动的斜面是理想约束,但约束力做功不为零。 在讲常力偶作用下行星轮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确定的例题时,我以为用动量矩定理也可以计算,虽然例题用的是动能定理。下课时,真有位学生用动量矩定理算了,但结果与用动能定理的不一致。我发现她的错误,但她希望我把结果做出来。我就在黑板上推导,结果居然也不一致。后来发现遗漏了两个轮之间的作用力。我课上说能用前面内容求解时,其实也遗漏了。如果考虑了,问题就复杂多了,虽然仍能解。我准备下次课用质心运动定理和刚体定轴转到微分方程重新解这道例题。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养鸟
Mech 2019-6-17 11:20
最早养小动物是《 养鸡 》,只养过一次。养鸟的次数最多,多到记不住了。养过的鸟有两位数,甚至多于二十只。 养鸟的最初尝试是麻雀,但不成功。母亲的同事忘记了是谁,捉了只飞进房间的麻雀送给我。我放在北方 两层 窗户 之间,这样能看到,但鸟飞不出来。很可惜,麻雀颇有些不食周粟的气节,就在窗户玻璃之间扑腾。最后气得鼓鼓的,一命呜呼。后来,有邻居说,麻雀不知道玻璃因此朝光亮的地方冲过去。又走不脱,便生气了。所以这种麻雀只能养在黑盒子里面,放上小米。这就是所谓眼中光明面前无路,有些人都难理解这种处境,何况是鸟。“早岁哪知世事艰”,我由此对麻雀的智商大为鄙视。这个早期经历影响深远,以后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宁死不屈的忠义之士很难生出敬意,反而总让我联想到那只负气绝命的麻雀。似乎我从小就信奉贪生怕死的叛徒哲学。不然,应该赞叹麻雀的气节,或者感慨对光明的向往和不惜代价的追求。 大量养鸟是帮同学养,那是读小学的时候。同学冯宝东攒钱买鸟。如果我没有记错,一毛钱能买类似麻雀的鸟,身体似乎稍微小些。当时被称为 shu( 不知道怎么写 ) 鸟。但脾气比较小,能养活。一毛五就能买更大些,彩色嘴上的掾是交叉的,称为 xishuai 或 jiaoshuai ,仍然不知道怎么写。以下简称小鸟大鸟吧。小鸟啄人不疼,大鸟咬住了拧有些疼。我们把鸟装在盒子里。为了防止鸟飞走,我们把翅膀的羽毛剪掉些,或者把那种大的羽毛拔掉两根。这或许是很残忍的行为,但我们真是出于对鸟的喜爱。鸟要吃小米,我们到附近的农田里去拣农民剩下的谷穗,甚至到谷子垛上偷。去偷都是冯宝东干,我胆小,再说那些要喂的鸟归根结底是他的。谷子有壳,鸟吃后吐得到处都是。有次鸟还越狱,大鸟就着盒子的窗户,把纸壳撕开,都逃出去。不过还是在家里,最后都被我们逮捕归案。鸟的逃跑让我理解,鸟并不喜欢我们安排的舒适生活。 我父母对我在家养鸟很有意见。怕鸟逃出躲到某个角落,死在里面,腐烂发臭。持续了一段时间,就不养了。为什么我记不清了。可能是与冯宝东有矛盾了,不让他把鸟放在我们家了。那就像当年在《参考消息》上看到的,有些小国家与美国或者苏联闹翻了,就要求迁走军事基地。更可能是冯宝东兴趣变了。在小学较高年级时,他要与班上位女同学交朋友,问人家要照片。人家说他出钱可以去照相馆拍张送他。他就不能买鸟而要攒钱了。不管怎样,反正不在家里的纸盒子里养鸟了。 后来自主养鸟,开始用鸟笼了。忘记了什么人送我只鸟笼,也忘记了鸟是怎么来的。我的毛病是记不住什么人送我的东西,优点是自己送人家的东西也忘了。养得都是像麻雀似的鸟。只要喂小米和水,鸟便能活。印象中先后养过两只。第一只失足落入喂水的小缸子,淹死了。如果是这样,又是只傻鸟。当然,也有可能是鸟由于其它原因死了,坠入水缸。当年没有死因鉴定,就成悬案了。 另一只的死亡方式印象更深。天亮了鸟就在笼子里面跳来跳去,弄出声响。有声响是因为鸟笼下面垫着纸,不然鸟粪和掉出来的小米到处都是。家里大人觉得很烦。因此,每天晚上把鸟笼子拿到厕所里面。一方面远,有声音听不到;另一方面,厕所没有窗,早上也不亮。有一次,厨房和厕所撒了大量的敌敌畏,毒蟑螂还是蚊子。很不幸把厕所鸟笼子里面的鸟也毒死了。真是悲惨。这是我养鸟的最后记忆。 养鸟的悲剧,教训其实很深刻。那就是要给所爱的自由。当然,我小时候理解不到这一点。但朦胧中多少也有些感觉,那就是对自由的向往,这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是我的优先选项,如果存在选项的话。目睹生命的终结,自然不是愉快的事情,但也是人生的历练。然后理解,“自然是生生死死,永恒是花落花开”。在养鸟过程中,有了这种历练,也算收获吧!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散步偶记之大雨中
热度 1 Mech 2019-6-14 08:41
其实不是散步,是上班途中,确切说是步行去上课。雨下得真大。打在伞上很喧哗。即使坡度不小的人行道和快车道,都如山溪甚至小河般趟水。很有苏东坡《定风波》的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然,没有“吟啸且徐行”,而是“缄默且疾行”;也没有“竹杖芒鞋”,而是“雨伞凉鞋”,但也可以“轻胜马”。 路上无聊,想想其他吟咏春日大雨的宋词句子。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 ( 贺涛《踏莎行》 ) 柳暗清波路。 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 ( 辛弃疾《贺新郎》 ) 黯霭阴云覆,滂沱急雨飞。 ( 赵长卿《南歌子》 ) 芳草碧茸茸。染恨无穷。 一春心事雨声中。 ( 周密《浪淘沙》 ) 连朝雨骤驱春去,瓦注盆倾。 不记初春。润柳催花忒有情。 ( 赵师侠《采桑子》 ) 说实话,面对大雨,最先跳出的句子是毛主席的《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这或许是六〇后一代人的文化底色,很无奈。 散步偶记之武康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养鸡
Mech 2019-6-12 21:06
说过了《 杀鸡 》和《 吃蛋 》,说说更有建设性的话题,养鸡。最早有印象的养小动物,就是养两只小鸡仔,可能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 刚买回来的时候,小鸡仔长着淡黄色的绒毛,还没有长出羽毛,很可爱。我把小鸡仔放在父母准备好的大纸箱里面,四壁还挖了孔通气。如何准备小鸡的食物我不记得了,推测是父母代劳。烦心的是,每次邻居小朋友见到我,总要问,“你家鸡仔死了没有?”他们听到我昂然答道“没死!”似乎都挺失望。 鸡仔还真挺争气,大到长出白色羽毛了,仍顽强地活着。但没有只有绒毛时可爱,而且变得很臭。我父母不胜其烦,决定把鸡送给邻居。为征得我同意,他们骗我说,养鸡太麻烦了,先给邻居养,等能下蛋了,我们再要回来自己养。我小时候很单纯,就是很容易骗,居然相信了。再有邻居小孩关注鸡的存亡,我就重复父母的话。没有一个小孩告诉我,父母其实在骗我。真不知道他们是善良还是愚蠢。 养小鸡只尝试过那一次。从那时起,我就发现,动物都是小的时候可爱。除了小鸡外,还有路上跑的马,跟着跑的小马比拉车的大马更可爱。这个当然包括人。说句题外话,我在大学寝室里说人是动物,有位山西来的农村孩子与我争了整个晚上,非说人不是动物。难道是植物? 其实我养鸡的初衷并非是要下蛋。在家里 我 看到楼下某人养了忘记了是鸭还是鹅两只,见到主人就张开翅膀扑腾着奔过去。我非常羡慕。人总是需要追随者,没有追随者的小孩子因此要养小动物。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怀柔行2018博文汇总
Mech 2019-6-9 21:11
北京怀柔某会议中心一隅 北京怀柔某会议中心 北京怀柔某会议中心水景 北京怀柔水库一隅 北京慕田峪长城掠影 北京慕田峪长城远眺 北京怀柔某饭店门前 北京雁栖湖 北京雁栖湖游船中 北京雁栖湖雁栖塔 北京怀柔行 2018 记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7
Mech 2019-6-2 09:06
两点十分上课。一点要接受校报学生记者的采访。午餐后先去教室,拷贝了 PPT ,检查了所有视频链接,顺便也修改了 PPT 上两个小错误。然后把 PPT 的首页播放。发现教室里没有激光笔,上课前借了一支。 快上课时,课程负责人到场。我觉得这种一人讲一人陪的模式不合理。使得课程运行的时间成本翻倍。还有位兄弟学校的教授和本校同事捧场,全程参加。有人捧场当然好,例行公事的陪场真是没有必要。系办教学秘书偶尔拍些照片。 按照预先设计,第一节课主要是“温故”篇,讲周期运动。进度比计划稍慢,下课时还有 5 分钟内容没有讲。第二节是“知新”篇,讲混沌。有学生课堂上提问,回答也占些时间。虽然注意加快进度,仍拖堂近 5 分钟。教室后面还有课,所以有些紧张。 讲课结束后,在学生退场时还放个非常夸张的蝴蝶效应视频。一只蝴蝶抖动翅膀,几次放大后,使得一户的房顶被砸个大洞。算是本次课程的“彩蛋”。课后还有学生继续提问讨论。我请他们到走廊里面说,免得影响后面的课。 第一次讲下来,总体上实现了事先的 课程设计 ,我自己感觉还不错。从学生写的公众号 《 《无处不在的力学》第十六讲 周而复始与杂乱无章——浅谈周期运动与混沌 》看 ,学生关注的也与预想差不多。内容可能略有些偏多,但如果没有课堂上回答学生提问的讨论,也能讲完。前面“温故”部分进度可以稍微快些。 45 分钟内讲完。 课程结束后,我又修改了 PPT ,以便下次使用。伽利略的肖像改用我自己翻拍的照片。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看到了伽利略肖像画原作时拍了照,效果似乎比网上的图稍好些。在伽利略发现单摆等时性那页,插了张我自己拍摄的比萨圣母升天堂与比萨斜塔在一起的照片。补了一页亚里士多德《谈天》中涉及初值敏感性的的 PPT ,本来准备放进去的,到教室最后一次看才发现没有。上课发现的公式积分上下限更正了。另外,还有几处 PPT 换底色时没有把文字相应调整的也换了。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附庸风雅听交响2
Mech 2019-6-1 09:22
五月中旬的周末,到贺绿汀音乐厅听彩虹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礼赞青春”第七季 -- “最后一块拼图”》。音乐其实与拼图没有关系,这个乐团相继演奏的贝多芬的 8 部交响乐,只剩下第四交响乐,故有“最后一块拼图”的说法。至于“礼赞青春”,似乎是对第四交响乐主题的概括。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连楼上的座位都满了。我们购票比较晚,楼下只有最后一排有售。 去音乐厅路上,走过上次《 附庸风雅听交响 》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那里也有演出,因为有黄牛在买票卖票。交响乐团音乐厅去过两次,上海音乐厅也去过,《 音盲听乐随想 》。贺绿汀音乐厅是第一次去,在上海音乐学院内。 音乐会没有节目表。演奏三首作品,都是古典音乐。第一首是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比较短,也有故事,因此相对好理解。科里奥兰即罗马人马修斯·科里奥兰努斯。因与罗马人矛盾,投奔罗马的敌对国家,并领兵围攻罗马城。在母亲妻子劝说下退兵,因此遇害身亡。普鲁塔克的《 希腊罗马名人传 》有专章,将他列为古罗马的离邦去国者,其实就是通常所谓叛国投敌者。莎士比亚根据普鲁塔克的传记写了悲剧《科利奥兰纳斯》。后来有人改编为音乐剧,贝多芬为此写了序曲。在音乐剧中,科里奥兰自杀。结尾渐弱的音符似乎代表主人公的死亡。 第二首是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指挥还兼钢琴独奏。三个乐章分别为快板、浪漫曲和更快板。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也听不出莫扎特的优美。 感觉前两首曲子与“礼赞青春”没有什么关系。第三首《第四交响乐》真是礼赞青春,热烈欢快。过去听过贝多芬交响乐《第三》《第五》《第六》《第九》等,《第四》是首次听。贝多芬难得的心平气和,因此有些不像贝多芬,感受不到力量。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热烈鼓掌。似乎在要求加演。听音乐会少,不知道是不是传统。我倒是觉得这是上海人的传统,买了白菜,总附带要送些小葱。指挥加演的是《第五》,就是命运敲门的声音,堪称史上最短版。然后加演《第六》,更短,没有听清楚就过去了。比较认真的是加演了《第七》,比较长,曲目不熟悉,不知道是其中哪个部分。 贺绿汀音乐厅在步行距离内,往返都是步行。归途还顺路从徐家汇绿地中穿过。 去音乐厅听交响乐真是附庸风雅。我不相信自己能听出电脑播放的音乐与现场演奏的区别。但也没有什么可惭愧。毕竟,附庸风雅本身,也是对风雅的一种致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夜惊魂
Mech 2019-5-27 17:21
后半夜,雨中,出租车在高速上疾驶,我在车上昏昏欲睡。突然,车好像有些转向,急刹车的感觉,其实车没有停,离护栏很近。车似乎稍微调整方向,又平稳行驶。 我以为是司机打盹。司机年龄比较大,推测应该知道谨慎驾驶。但年纪大了精力不足,也许犯困了。我试图与他说几句话。闲聊才知道,刚才确实差点儿撞在护栏上。因为车驶入比较深的积水,相当于刹车,改变了方向。刹车和变向几乎同时,我先前以为是先变向后刹车,其实反了。 这一趟真是多灾多难。本来是下午一点半的航班。上午有个会议,还要请假早些离场。不过,回到住处,就收到通知,起飞推迟到三点。还没有出发,又接到通知,推迟到四点。赶到机场,办登机牌时有点小运气,原先的中间位置换到了前部。然后就是在休息室中漫长的等待。刚进去的时候,里面爆满。有不少人站着。我耐心比较好,巡视两圈,找到个加座,但也靠着桌子。很快走了几个飞上海的航班,空了不少位置。我对座位要求不高,希望有电源有桌子就可以。前序航班已经起飞,觉得很有希望。从前序航班看,最早五点半可以起飞。网上 APP 的起飞时间,在六点到六点半之间不断变动。但直到七点多才开始登机。在飞机上坐稳,已经过了八点了。 在飞机上又是漫长的等待。小孩哭,大人怨。机组人员给乘客吃饭。吃过饭仍没有动静。过了十点,才开始滑动。然后就起飞了。着陆时快到一点了。 或许因为到达太晚,也因为是周末,机场出租车很少。看起来几十人不长的队,动得很慢,要等车来。总算在两点许上了车,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只是在途中,发生前述颇为惊险的一幕。 到达住处,已经过了三点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场送客
Mech 2019-5-10 11:39
我特别向往的送别,是李叔同先生所写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但这种送别从来没有过。再说不胜酒力,无缘体验孔夫子“一瓢饮”的境界。不喝酒真耽误事。 前不久去机场送访客。我本来说去送,客人说不用送了,自己可以走。那我折衷一下,送上地铁吧,下车就到机场了。后来客人又说不想走了,那就得送到机场安检区了。这样还不如我一直坚持送到那里,显得双方格调都高些。 送进安检区后,我没有马上回。过两天要赶没有乘过航空公司的飞机,先看看办理登机的位置,规划好下地铁后的最佳线路。然后准备乘地铁回了。 刷卡进了地铁站,收到微信。我告诉的贵宾室不对,正确的应该在安检区外。我建议出来,我过去。深感自己失职,又出站赶到安检区出口迎接。虽然我走过这个机场的次数能排第三甚至第二,但从安检区再出来的经历真是从来没有。一路询问才找到出口。 汇合后去休息室。那个休息区居然在国际到达层。这个层我从来没有去过。事实上,我常乘的电梯都不停这层。又是一路问过去,总算找到。很人性化的是,送行的人也可以进去,但只允许停留半小时。这个休息区里有许多休息室,都是独立管理。但共用一个就餐区。正好是饭点,休息室给我们餐卷,我们先去用餐。 休息条件与安检区内我用过的三个休息室差不多,只是房间小很多。但餐饮似乎稍逊色,特别是没有我喜欢但平时很少吃的垃圾食品,方便面。不过统一区域用餐确实是很有效的安排。 餐后回到休息室。到半小时时我准备走,但客人还是希望我送到安检口。管理人员也没有提醒时间,因此又等了一会儿。休息区有专用的安检通道,比我平时需要刷脸入内的快捷通道人还少。不知道安检时是否也不用把雨伞电脑等拿出来检查。客人很满意,说里面还有专人引导,服务很好。 我回程遇到些小麻烦。找不到出休息区的路。问了才知道,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门出去。特征只是铺了红地毯。出了门就一切很顺利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复仇者联盟4》(无剧透)
Mech 2019-5-1 22:05
五一全家 3 口到电影院看《复仇者联盟 4 :收官 (Avengers: Endgame) 》。本来准备写篇观影随记。女儿警告我,剧透会挨揍。虽然我不相信读我博客的人有谁会揍我,因为没有复粉。但还是尊重复粉的情感。本博文只是简单记录看过这个电影的事实。 漫威的世界我不太熟悉。只看过漫威系列中很少几部,国际航班上看过《复仇者联盟 1 》《复仇者联盟 2 》《雷神》可能还有《钢铁侠》《雷神 2 》 (?) ,在电影院看过《 惊奇队长 》。总体感觉,漫威故事想象力充盈,但文化底蕴弱些。 我看电影只是看故事的热闹。因此如果电影的“三观”我不认同,观看时可能感觉不适。《复仇者联盟 4 》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虽然《复仇者联盟 3 》都没有看过,主要剧情也能理解,当然不会有熟悉漫威世界的观众看出各种细节。情节大体也说得通,有些地方挺感人。对白都比较简单,但有些也颇有哲理。相对而言,《复仇者联盟 4 》比《惊奇队长》好看,但似乎不如《 海王 》。 《复仇者联盟 4 》属于比较正常的爆米花电影。应该买些爆米花吃,但看电影前吃了冰淇淋,热量有些超标,大家说不吃了。过去买下的立体眼镜这次用上了。这个影院有出租眼镜的机器,女儿花两元租一副。看电影时,还有学生发消息讨论论文之类事情。放假还在工作,真是勤奋。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5
Mech 2019-4-27 10:24
博士生课多了位旁听生,确切地说是旁听师,一位同行教师。他导师是我的同龄人,算起来是年轻一代了。这位老师很好学,知道我开课,就问我上课的时间和教室。当时我自己还不清楚,因此答复以后告诉他。后来我自己就忘记了。等他再问起是,课程几乎过半。我很不好意思,那位老师说他忙着写基金本子,就是告诉了他,也没有时间过来听。 前一天晚上与几位同事聊天。他们说,国外的教学比较强调解释 why ,国内的就是讲知识点。这次讲简介系统简化方法,倒是很强调动机和思路,毕竟细节也无法展开。用了一个课时,讲了 LS 约化、中心流形定理、 PB 范式和奇异性理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或许多讲 1 小时,各增加一个例子,效果能改进些。第二部分分岔马上就结束了。还有十多节课是混沌,这是我比较熟悉的内容。 同行开车过来要 50 多分钟。我觉得很远了。反复问他是否有必要路上往返两小时来听。这多少让我有些惶恐。准备以后送他本教材。就算听课浪费时间了,至少还有本书,需要时可以翻阅。这本书市场上买不到,但网络上能找到扫描的 PDF 版本。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牙疼?
Mech 2019-4-17 20:52
上次《 拔牙 》后,牙基本消停了。有一段时间,似乎又有些蠢蠢欲痛。 右侧下面的牙疼得非常明显。或许是前两天花生吃得多了些。或许是桔子吃得多些,据说桔子让人“上火”。 找出了消炎药,真准备吃了。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后面有两周左右的出差。 很是奇怪。药还没有吃,牙突然就好转了。本来准备停了花生米和桔子。既然牙不疼了,就继续吃吧! 后来国内外出差,牙似乎一直欲疼未疼引而不发,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出门准备着消炎药,用牙也非常小心,不要去招惹它。 直到有一天,在深圳某宾馆厕上,牙似乎掉了一块。仔细一看,应该是块硕大的牙垢,呈黑色,真有半颗牙大小。我准备看个仔细,拍照存档,却在不留神间掉入抽水马桶。 从那之后,牙的感觉就好多了,虽然使用时还是非常小心。或许该去洗牙了。更糟糕的是,掉了牙垢的那颗牙,似乎有些活动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吃蛋
Mech 2019-4-5 10:22
能体现出当年我与周围小伙伴生活不同的,在日常饮食方面或许莫过于吃鸡蛋了。人家都是过生日才能吃到整个的鸡蛋,包括大体上还算门当户对的太太,她记忆中也是过生日才有整个的鸡蛋吃。我的记忆中,母亲和我每天都各吃一只鸡蛋,过生日可以吃两只。吃鸡蛋的习惯保持现在。早餐有一个鸡蛋算是标配,在宾馆吃自助早餐有荷包蛋可能吃两只。女儿小时,也接受每天吃一只鸡蛋。让她吃两只,就需要略施小计。不过女儿很相信父母,因此让她中计不难。但她现在连一只也拒绝了,除非是荷包蛋或许勉为其难吃一个。 当年每天吃鸡蛋的主流方式是水瀑蛋或者白煮蛋。前者只是发音,因为没有见过这种蛋的正式名称。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们家自创的一种鸡蛋煮法,当然我没有做过调研。其实是最简单的吃法,在炒菜的马勺里,把水烧开,把鸡蛋打入沸水中。如果鸡蛋足够新鲜,蛋清能把完整的蛋黄包住。放入盐,煮沸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煮沸时间不同,蛋黄可以呈现粘稠流体到松散固体几乎连续的变化。水里除了加盐外,也可以放葱花和香油。我后来还放些胡椒粉。这种简单煮法,在上海是煮红糖鸡蛋或者酒酿鸡蛋,总之都是甜品。变成咸汤,只在家里吃过。 白煮蛋更简单,把鸡蛋洗干净,连同冷水放到锅里煮。水开后再煮三、五分钟即可食用。蛋黄还是随煮的时间长短从粘稠流体变为松散固体。白煮蛋完全没有咸淡,吃的时候要用酱油。后来偶尔也用过细盐。 父亲不喜欢水瀑蛋和白煮蛋,他说有屁臭味。小时候我很认真地品味过。煮熟的鸡蛋,闻起来淡淡的味道,隐隐约约确实有一点点像屁臭;吃起来,完全没有屁臭味。他喜欢吃油煎的荷包蛋,或者炒鸡蛋。荷包蛋我也喜欢,但不是天天做。炒鸡蛋在我当时的印象中,品级比较低。水瀑蛋水煮蛋和荷包蛋都要求蛋新鲜,不然蛋清和蛋黄会混在一起。什么鸡蛋都可以用于炒鸡蛋。母亲和我吃蛋时,父亲有时还吐槽,“一口一毛五”。这是夸张的修辞。从私人手里购买,一只鸡蛋在一毛到一毛三之间,鸡蛋虽然不大,一口也吃不完一个。 一天能吃两只蛋,除了生日,还有所谓鸡蛋节,现在回想推测是端午节。当时“破四旧”,不强调过节的传统,但节还是照样过。生日和鸡蛋节吃的蛋都是白煮蛋。我们家似乎信仰天天平等,生日节日等都不太在意。端午节的鸡蛋不能保证。有一年就跟平时一样,没有额外的白煮蛋。我跟母亲抱怨,其他小朋友都上学带着鸡蛋,我没有。她说我们家天天吃鸡蛋,没有鸡蛋其实无所谓;人家带着鸡蛋,因为他们平时不吃,所以稀罕。说到稀罕,确实有小朋友鸡蛋不舍得吃拿着把玩,最后都臭了。这可能也是我们家不在意节日的原因,按当时的平均饮食水准,我们家可能天天都像过节。 更重要的也许是,早期家庭教育有助于我形成不与人比的观念。人家有的我不必有,人家要的我可以不要。因此多少有些无可无不可的疏懒,就是现在所谓佛系。在人生的关键处,例如高考时,不利于放手一搏。但从长期看,或许利大于弊。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4
Mech 2019-4-4 16:43
这大概是近几年里上课最多的一天,六节课。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各两节。 12 节是本科生课。讲到空间力系的汇交力系到力偶系。这部分教学计划的进度比前面明显快了。我还是补充用静力学公里说明力偶可以在面内等效移动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只要保证力偶矩不变,也说明可以在平行的平面间等效移动,还说明力偶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既然讲静力学公里了,还是多应用为好。更何况,严格说,不能因为力偶有大小和方向就称为矢量,矢量还需要在合成时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下课时,学生的掌声稀稀拉拉。似乎有人鼓掌,但响应的不是很多。 34 节是博士生课。与学生商量一下,期末成绩怎么给。这次比较尴尬。连续两个例子,都把自己挂在黑板上了。无论怎么分析,稳定性的结论都是反的。我怀疑是从直角坐标方程变成极坐标方程时错个符号。旁听的博士后推导一下,确实都少个负号。我们的教材上也错了。刘老师要修订,正好改过来。 78 节是几位老师合讲的硕士生进展性课,轮到我讲一次两学时。去年已经讲过,轻车熟路。正好两节课讲完,提前不到 5 分钟下课。这个 PPT 我在奥克兰大学和罗马大学都讲过,是 1 小时的内容。用中文可以多解释些,能讲 100 分钟。讲的过程中,我还有个新的想法,似乎能把 MSSP 上发表的论文,再向前推进一步。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问题,希望能有实质性进展。旁听的博士后,也有个新想法,后来与我交流,我觉得很有意思。顺便向也在听课的硕士生,简要说明一下我让他做的事情。这种课我比较喜欢,讲完走人,不要考试,不用打分。因此课程结束后我挺高兴,学生也报以热烈掌声。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费玉清告别演唱会
Mech 2019-4-1 13:17
演唱会入场时就人头攒动。开始还走错了门,逆行退出。好在不只是我们错了。演唱大厅人山人海。这种场面,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历的“文革”大游行。三十年前的事情我没有到过现场,印象不深。上次在这里听爵士乐演奏就有这种感觉。 我们的位置很远。最高一层第五层的倒数第二排。离房顶很近。套用李白的诗,就是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屋上人。往下看,如临深渊,下面人海汹涌。台上演唱者小若蚂蚁。特意带了购自俄罗斯的所谓军用望远镜。进场途中也有人卖望远镜。不过,望远镜我没有用。舞台上有大屏幕。我估计演员的特写画面,应该比望远镜看得还清楚。演唱过程中不允许拍照摄影,虽然有不少观众自行其是。我没有拍舞台,只是拍了几张观众的镜头,毕竟人海壮观。 我对唱歌不太有感。费玉清的最大优点,对我而言,是吐字清楚。多数歌曲几乎能听清歌词的每一个字,如果我用心听的话。当然,如果演唱改朗诵,听得就更清楚了。重曲还是重词?这真是一个问题。重词的也没有听上去那么荒谬。宋词的评价就有重曲或重词的两派,音乐派和文学派。音乐推崇周邦彦姜夔等,文学派推崇苏轼辛弃疾等。现在重词的是主流,毕竟当年的曲目多数已经失传了。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费玉清唱的歌其歌词都一般般。相对好些的是琼瑶连续剧的主题曲,可能也真是他的原唱曲目。但其中最好的句子,都是取自古典诗词。如取自元曲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又如取自明词的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我觉得歌词最好的是倒数第二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二就是《当你老了的时候》,都是名家作品。不过,后者的翻译不如我女儿 试笔 的《 当你老了 》。 如果说曲调,我觉得不论是各地的民歌还是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旧歌,都不如现在的流行歌曲好听。民歌有些单调。三十年代的名篇如《凤凰于飞》,现在听也很一般。 演唱会的结束时间很出乎我预料。快到一个半小时 ( 门票上注明的时间 ) 时,演唱《上海滩》主题曲,我以为要结束了。其实还早呢!唱过他的代表作《一剪梅》主题曲之后,我又觉得应该结束了。但歌迷热情不减,强烈要求继续唱,而且我认为他本来也准备继续唱。于是又唱了几首当年我听过邓丽君的歌。祝大家花好月圆,唱了《何日君再来》。在最后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的歌声中,我准备离场了,但仍没有结束。又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最后结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毕竟是苏轼,宋词毕竟是宋词。与前面的最后两句相比,高下立判。歌女就是歌女,知音就是知音。我想总该结束了。这时结束,真有余音绕梁的韵味。但还没有。费玉清很体贴地说,不希望大家在离情别绪中离开,要唱首欢乐的歌曲结束。于是与大家合唱《南屏晚钟》。我印象中,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之一,但歌词听不出与西湖有什么联系。不管怎样,我真觉得有些画蛇添足。 门票上说演唱会 90 分钟,实际都快到 180 分钟了。费玉清真不容易,一直在唱,偶尔说几句,有时也跳上几步。前后喝了五六杯水。只离场一次。告别演出,买一赠一,我自然没有意见。但如果能早些开始,就更好了。这轮演唱过后,费玉清将封麦退休。他“言志”称,“我想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无牵无挂,莳花弄草,寄情于大自然,但使愿无违。” 演唱会出来,就遇到很现实的麻烦。地铁末班车已经过了。走出去很远,还是有许多人。高密度的人流,让为数不多的出租车坐地起价,提高数倍。运气很好,用打车软件叫到辆车。司机居然知道费玉清主持时喜欢讲黄段子,这个我真不知道。虽然因为夜行和拥堵绕行,比提示价格搞了一倍,还仅是现场扬招报价的三成。 演唱会听得很少,不是很感兴趣,也嫌麻烦。去听费玉清的告别演唱会,属于舍时陪佳人。吾道不孤。旁边有位先生,演唱会开始不久就闭眼。偶尔睁开玩玩手机。不过快要结束时他精神起来,还拍照录影之类。当然,也许他是资深歌迷,知道好歌在后头,因此先蓄精样锐。 很早就买了票。日程很紧张。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原来准备演唱会上午回去。后来当天白天又有个会议,前一天晚上回。白天开一天会。晚上听演唱会。翌日早五点多出门,赶头班飞机。如果总是这么折腾,我也要像费玉清那样退休了,“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只是我退休不知道该封什么,封笔?封电脑?封鼠标?封手?还是歌星简单,退休了封麦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3
热度 1 Mech 2019-3-27 19:18
有笔购买教材和参考书的款项,是新开课教师的待遇。开讲第三周,又享受另一项待遇,教学督导听课指导。 上课前,来位老师听课。挂牌上岗,胸牌上好像后“教学督导”的字,或者其他类似的,我看不太清。他希望我课间能休息。我推测他只听一小时,就表示同意。上课下课都没有铃声,完全是教师自己掌握。 这部分内容是静不定和平面桁架。静不定部分,定性判断,比较容易与学生互动。我还增加些教材上没有提到配套课件也没有的平衡方程数目多于未知约束力数目的情形。桁架我过去都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次讲了,注意到课件中的例题都多求了非必需的约束力。我在分析时,还特别讨论了如何只求必须的约束力,然后算出杆的内力。把 PPT 往后翻,有些打脸的感觉。 课间休息时,督导先肯定我讲得不错,但仍指出存在的问题。一个是黑板完全没有用。我解释,黑板我基本当草稿本用,补充些中间步骤,或者回答学生的提问,这两种情况,这次课正好都没有出现。督导说,他还是觉得应该提纲携领地写点儿,提醒学生在学什么。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把章节标题写在黑板上,这当然也可以是个选项。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例题的受力图上力用绿色,后面看着不清楚。这当然很有道理,但我似乎改不了图。 PPT 用的是教材配套的,上面还有出版社的 logo ,虽然我在需要时也补充些内容。不过,我也没有说什么,以后有机会跟教材作者反馈意见吧。 或许看我态度很好,督导又鼓励了我。说我讲得挺好,是他听过的课讲得最好的。我很想知道他共听过多少课,但没有好意思问。他问我是不是新开课,我说是。他很吃惊地问,过去从来没有讲过?我说讲了很多轮,只是在这里第一次讲。他接着问我,是调来的还是聘来的?这就比较难回答了。严格说,应该都不是。相对而言,大概还算是聘来的,但与通常理解的聘来上某门课并不相同。这至少说明,在督导看来,我讲课接近专门聘来上课的老师了,也算是种肯定吧! 那次课程结束时,学生的掌声很热烈。我也笑纳了。过去,对学生的鼓掌,我通常的反应,用我女儿小时候的话,就是“嫌弃地挥挥手”。 不管是督导还是学生,我都会考虑其意见,但不被其所左右。事实上,我对正面鼓励很有戒心。一方面,是华夏古老的明智,《风俗通》上所谓“杀君马者道旁儿”;另一方面,是西方实用心理学的常识,如我年轻时熟读的《你的误区》。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童谣
Mech 2019-3-25 10:22
小时候听到的童谣,依稀还有些记忆。从来也没有看过文字版本,无法保证记忆的准确性。 第一首是上海亲戚嘲笑我的,用上海话讲。我写的其实是普通话译文。 大头大头, 落雨勿愁; 人家有伞, 我有大头。 第二首是可以套在很熟悉的歌曲中唱。我记得自己在水坑旁原地踏步,唱着改词的歌。似乎那水坑给我鸭绿江的灵感。突然小伙伴冯宝东在后面猛推了我一把,我就坐到水坑里。负面刺激如此强烈,我记忆中,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唱过歌。 雄赳赳,气昂昂, 挎个要饭筐; 吃窝头,沾大酱, 越吃越健康。 现在我甚至多少也能理解冯宝东为何出手。窝头大酱,我那时还没有见过,更不用说吃过。我可能就是跟他学舌唱的。吃窝头粘大酱的人,自己唱属于自黑,没有关系。总吃大米的人,当着常吃窝头的人唱,至少是有失厚道。所谓“政治正确”,其实就是种避免矛盾的语言策略。不要对着胖子说肥,不要当着秃子说亮,甚至也不要让笨蛋听见说人傻。我从来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有话直说,因此视与人交往为畏途。 后面几首,多少有些少儿不宜的意思。涉及与排泄系统相关不够驯雅的词,但似乎还没有到脏话的程度,而且与死亡相关。看过《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应该理解,神秘的死亡其实对儿童很有吸引力。 屁屁乃凉水加热气, 在屁眼里转来转去, 一不留神就溜了出去。 放屁者洋洋得意, 闻屁者垂头丧气。 五号运动员, 带屁就上篮; 一屁崩倒篮球架, 砸死裁判员。 夜半三更, 厕所没灯; 学习雷锋, 厕所安灯; 一不小心, 掉进粪坑; 两腿一蹬, 壮烈牺牲。 除了第一首,后面几首都是在鞍山小时候听到的。我问过妻子,她说想不起来,但听我一说,彷佛也听过。 现在想想,我可能真是被耽误了。如果当年有条件,或许三四岁就可以读唐诗宋词,然后就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现在就是饱学之士了。当然,许多人都可以认为自己被耽误了,虽然不耽误也未必能如何。自己似乎也未能免俗。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惊2
Mech 2019-3-24 21:24
彷佛是在鞍山三十五中后面的楼里。窗户外面是一片山坡。我们住在三楼。 有人喊,狼群来报复了。山坡上就冲下来许多狼。为了进到楼里,狼猛地向一楼的玻璃撞过来。玻璃居然没有碎,经得起群狼反复撞击。狼可能觉得头撞得有些疼,想出办法。嘴上叼块木头往玻璃上撞。这是隔振呀!更聪明的狼居然想到转头把木头高速抛出。幸运的是,沿着转动切线方向横着飞出去,没有打向玻璃。 我大为恐惧。据说使用工具是人类的特征,狼居然也会了。以狼的体质,若掌握了牛顿力学,人类可能就要灭绝了。这时候,狼的头领出现了。头领是我的推测,那只狼居然站立行走,而且披着羊皮大衣。站立行走涉及复杂的稳定性和控制,对神经反馈系统要求高,应该属于智力高度发达的副产物。《 1984 》中的猪首领拿破仑,后来就能站立行走了。 有位舞动着古代那种骑兵用大刀的将军杀了过去。大刀在空中舞动的嗡嗡作响。群狼逃逸。我在楼上看到并无一狼受伤,感到其中必要蹊跷。这时,家里涌进几个人,说是将军的部下。要打开窗户跳下去与将军汇合。我感受到了威胁,抱怨他们为什么开门。不要吱声,就像家里没有人。这是我从小对付敲门的策略。 那些人果然打开窗户跳了下去。我注意到有个人没有跳出去,反而躲到了床底下。小时候家里用铁床,下面空间可以躲人,在三十五中后面住时已经不用了。我大惊,拿起一把手枪对着床下的人,质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要接个电话再出去,我让他马上下去,将军等着呢。他无奈就从窗户出去了。我拿的是银色五四制式手枪 ( 虽然五四制式手枪应该是黑色 ) ,不知道枪是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枪是真是假。 那人出去后,我赶紧关好窗户。我已经断定所谓将军及其部下也不是好人,没准儿是狼伪装的。突然想到,这些“人”不会只来我一家,不是人人都像我这样警觉。一定有“人”潜伏在楼里。这样想,就觉得楼守不住了。我要赶紧逃命。想到住房沦陷,悲从中来,就醒了。 附记 醒后很高兴只是一场梦,虽然吃惊不小,但难得梦的情节完整清晰。稍有瑕疵的就是那把枪出现得突如其来,似乎让我有了主角光环。推醒妻子,要讲给她听,以免早上忘了。这符合我的信念,讲解是最好的复习。担心她听着听着又睡着了,还不断提问,确定她真是在听。那属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很有循循善诱的名师风范。 早上我有些不确定讲梦是否还是在梦中。妻子抱怨说,半夜非要说梦,还不断提问。看来说梦是在梦后,不是在梦中。不过,我一向相信“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因此教学风格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这种强买强卖式的说梦,似乎也真表明我并没有完全醒。 梦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怀柔行2018记行
Mech 2019-3-22 08:31
初秋,到怀柔水库旁的一个会议中心开会。住了三夜。 第一天晨天阴,随手拍几张照片,效果不佳。晚上与同行散步时走到水库边,但夜色中看不到什么。 第二天晴日,可惜起床晚了,前一天与三位年轻人讨论,睡觉有些迟了。在院子里拍照,效果很好,准备牺牲早餐,但遇到一起开会的人,被被拉去早餐。会议休息时,又溜出去拍照。午餐后到与两位同行到水库边散步,并想到外面看更大的部分,但无法接近。 最后一天早起下雨,在院子里转转。然后去了慕田峪长城和雁栖湖。出发时下雨,上了长城雨停天阴,在游湖时天放晴。回宾馆后意犹未尽,没有吃晚饭,到水库边转转。然后去机场返程。 北京怀柔某会议中心一隅 北京怀柔某会议中心 北京怀柔某会议中心水景 北京怀柔水库一隅 北京慕田峪长城掠影 北京慕田峪长城远眺 北京怀柔某饭店门前 北京雁栖湖 北京雁栖湖游船中 北京雁栖湖雁栖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2
Mech 2019-3-20 13:18
入乡随俗,知易行难。上课前就出了个小问题。没有教材。上课前一天想到领教材,被告知要自己买,新开课报销额度 1000 元。报销一千元参考书我知道,已经买了,好像还略超过些。 对铁摩辛柯所倡导的工程力学教材兴起前的教材感兴趣,好奇如何从开尔文勋爵和 Appell 等的体大虑周的专论过渡到通俗易懂的教材。用贾宝玉改《西厢记》的词儿,“是几时梁鸿接了孟光案?”这一段时间大致是上世纪初。除了些名气较小美国作者的教材,我见过名著《理论流体力学》作者 Lamb 的理论力学教材。还有物理学大师普朗克作为理论物理第一卷的 Allgemeine Mechanik 。内容基本上与后来的理论力学差不多。第二卷是连续体力学,没有细看,似乎差别不小。顺便一提,都说“一般力学”这个说法来自德国,总算见到个出处了。 还买了本名著弹性力学专论作者 Love 的理论力学教材,以及两本名气不大作者的书。都是所谓 Classic Reprint 丛书。可惜虽然下了单,并不能保证到货。外国教材还是比国内的贵,在 200 元左右。还买本航天动力学数学方法的汉译本,比外国教材还贵, 300 多元。其它几本都很便宜,朗道的《力学》及其配套的教辅,还有教材的教辅。就是没有买教材,我以为会发。 原则上,用学校的购书经费买国外教材,需要事先审批。但对理工科网开一面,教师自己参考,可以先购书,报销时审。如果通不过,当然就不能报销了。其实自己出钱也无所谓。学生用外国书当教材,一定要事先审,但这个规定与我无关。 后来请研究生助教在网上为我买了本教材,他自己也需要买了本。他本科是这个学校毕业,但用的是较老版本。内容虽然差不多,还是与学生版本一致方便些。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愈后记
热度 1 Mech 2019-3-13 18:28
创口多但小,所以麻药过去也没有什么感觉。 前两天还要在创口上涂上薄薄一层药膏,据说是消炎用。涂药之前,用酒精棉擦拭创口及其周边。 医嘱两周内干燥清洁。不碰水比较麻烦。医生说洗澡时喷头拿下即可,确实是个办法。但头不洗也不舒服。后来想出个办法,用酒精棉球擦拭。效果跟洗头好像也差不多。 三天后开始结痂。有些痒。要等这些痂自行脱落。此时最需要“无为”的定力。好在我是老庄的信徒,这对我不难。 在一周左右,所以创口都结痂了。有些结的痂已经自行脱落。决定不管医嘱了。洗头。只是抹上洗发液,再冲洗掉。这样就不用酒精棉擦拭了。 终于没有出什么大乱子。两周平安度过。这次预防性治疗应该算结束了。 相关博文 挂号辗转记 预约记 手术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驴友吃饭
Mech 2019-3-8 08:44
当年游厦门的驴友,旅程结束后仍偶尔聚餐。大致的频度是每年一次。我基本都参加,除非出差在外。迄今还没有买过单,通常是有喜事的人买单。正在申请中。 在这队驴友中,我比较不争气。出过两次洋相。一次是把自己丢了,参加聚会,找不到地方,手机马上没有电了,只好原道返回。还有一次短途旅游,上错车还拿错了包。这或许加深了外行对教授丢三落四心不在焉的 stereotype 。闲聊时,他们都称我教授。除了这些驴友,想不起还有什么场合被这样称呼,真有些不太习惯。 过去吃饭都不记录。这次破个例。因为是在家著名饭店,包间据说是伊丽莎白女王用过。这家饭店我倒是去过一次。很多年前,有位前辈教授在这里宴请海外来访的教授,我有幸谨陪末座。 饭前用手机拍两张照片。 下次聚餐暂定为在一位驴友的单位食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Mech 2019-3-5 13:04
罗马尼亚电影放映的比阿尔巴尼亚电影和朝鲜电影都要晚一些, 1976 年只有寥寥几部。之后或许多些,但我不记得看过什么。 76 年前的还有些印象。 本质上算灾难片的《爆炸》,当时就觉得挺无聊的故事。一艘停靠码头的船着火了,上面有化肥,要爆炸。于是大家就抢着卸货。电影故事很简单易懂,但最后的结尾让我有些困惑。男主人公最后是否牺牲了,结尾时有他冲向家人拥抱的镜头,但似乎没有抱住就结束了。这到底是种想象,还是真实发生了,我确实弄不清。 古装战争片《斯特凡大公》,故事背景不是很清楚,就是某个公国的领导斯特凡大公,抗击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斯特凡大公的武器是像大骨似的大棒子,远端有个大球,抡起了砸人。还有些震撼的是,当年的战争,士兵们敲着鼓向敌人走去。读《毛选》中《论持久战》,“我们不做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就想到那个场面。斯特凡大公最后似乎牺牲了,忘记了公国是否保住。 现代战争片有《多瑙河之波》,似乎是旧片,因为是黑白片。一条船在多瑙河上开,后来就打起来,男主角牺牲了。我只能回忆到这种程度。总体上画面比较暗,看不清楚也看不太懂。 总体上,不觉得罗马尼亚电影多么有吸引力。或许只有《斯特凡大公》还有些新鲜感。当时有“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说法。就我记忆所及,似乎只有《多瑙河之波》里面有些男女主人公拥抱之类镜头。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NODYCON2019闭幕式
Mech 2019-3-2 22:08
会议总体上有条不紊,但闭幕式多少有些纰漏。事先没有宣布闭幕式的会场。我参加完倒数第二个分会场后,发现不知道在最后的分会场结束后,去哪里参加闭幕式。正好遇到瓦尔特,知道是在最大的教室。而且证实了确实是事前没有通知,因为他准备在茶歇时现场宣布。后来发现,最大的会场,但位置仍然不够,有人站着参加。 闭幕式瓦尔特主持。总结时他说,东道主意大利参加者最多 90 多人,中国第二 50 人,美国第三 20 多人,后面英国德国等并列 18 人。请 Rega 教授 讲了几句话。又请另一位不认识的教授讲话,背诵了几句但丁的诗,其中提到会议 conference 。我一点儿也想不起来这些诗,似乎不是出自《神曲》。本来以为在闭幕式上宣布 Nayfeh 非线性动力学奖的获奖研究生名单,但没有。后来知道已经在晚宴上公布了,因为我缺席了,所以不知道。 最体现意大利人人平等之社会主义观念是感谢会务人员。三十来个人,人人念名字,上台领纪念品。男生的与参会者的纪念品一样,印有会议标志的小本子。女士是束花。这种区别算不算性别歧视?人人平等,但并不相同。前面几个提到了对会议的具体贡献,后面就只是念个名字。每人都是上台领纪念品或花,瓦尔特致谢,大家鼓掌。以后如果我们办会,也应该重视对会务人员的致谢。至少集体亮个相。 最后宣布下届是两年后的六月,仍在罗马。具体时间没有完全确定,尽可能避开相关会议。考虑到明年八月在米兰有 ICTAM 。如果再参加 NODYCON2021 ,就连续三年在意大利开会了。我个人很乐于前往,但估计中国学者的参加会要受到一定影响,希望能维持在 30 人左右吧。 前面一排有位女士带着几个小孩。瓦尔特在上面讲话时,最小的孩子突然高声叫起来,大点儿的孩子赶紧去堵他的嘴,抱着小孩的女士也跟他孩说些什么。后来小孩就开始玩手机。我发现其实是 三 个小孩,女士另一侧还有一个男孩。原来是瓦尔特的夫人和小孩。等她回头时,打个招呼。她是罗马第三大学的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小孩玩着手机就挺老实,只是后来把手机掉在地上。难怪过去见过瓦尔特的手机摔裂了。 NODYCON2019 算是圆满结束。翌日就踏上归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1
热度 2 Mech 2019-2-27 21:37
提前 20 多分钟到教室。已经有学生在里面了,感觉很不错。下面三张照片分别为上课前 20 分钟、 10 分钟和 5 分钟所拍,随后手机就关机了。 与过去不同的是,上课下课都没有铃声,教师自己掌握时间。不同之处还有每堂课不是 45 分钟而是 50 分钟,课间休息不是 10 分钟而是 5 分钟。 上课过程波澜不惊。下课时学生的掌声让我莫名惊诧。过去最多也就是最后堂课结束时鼓掌致意。我感谢了学生,但也直言没有必要。完全不理解原因。或许是学生例行公事行礼如仪,或许是我下课略早学生开心 ( 我当时以为自己提前 3 分钟下课,其实算错了时间而晚了 2 分钟 ) 。反正总不至于是学生要炒我鱿鱼,欢送走人。 初步印象学生比较主动。讲课期间不少同学都有目光交流。课间有学生加我 QQ 拉我入课程答疑群。有学生要求期中考试,便于早些了解考题。结束后有五、六位学生问问题。尤其是,有位学生听完回答,转身就去回答另一位同学类似问题。 听说过学生很认真。有次一位教师算错了时间,提前 10 分钟还是 5 分下课,就有学生提醒,还没有到下课时间。不少教师对学生不认真学习非常愤怒。他们无疑是负责任的好老师。是不是有些过于负责了?孔子所谓“过犹不及”。我觉得对成年人,还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女儿当年读大学时挂科,我也没有说什么。倒是那些认真的学生,让我很有压力。不要辜负了人家。多少有些忐忑。老法师也会遇到新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华夏“美人香草”传统的两首唐诗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4628 次阅读|4 个评论
NODYCON2019参与记
热度 1 Mech 2019-2-23 12:00
NODYCON2019 或许是我除了承办 ICDVC-2014 外参与度最高的一个会议。会议前作为 Steering Committee 成员,参与了大会报告人的推荐和投票表决,审了近 20 篇稿件。 与 Rega 教授共同主持了分会场M odal Interactions and Energy Transfers II ,与 Habbib 博士共同主持分会场 Nonlineare Vibrations Control II ,并分别在那两个会场作了 15 分钟的口头报告 Parametric and internal resonance of a transporting plats with a varying tension 和V ibration suppression by anew inerter-based nonlinear energy sink 。两个报告的 2 页摘要均收入会议纸质摘要集。第一个报告的第一作者是我的博士生张登博,后一个报告的第一作者是丁虎教授的博士生张振,其实是救场,替因故不能到会的丁虎教授报告,不过我本来也是合作者。 还是另外几个报告的合作者。陆泽琦博士在分会场 Passive Energy Damping II 报告了 Comparison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damping effects on a ring vibration isolater 。陆博士曾是我的博士后,现在是我们研究团队成员。张博博士在分会场 Rotating Systems II 报告了 Super-harmonic resonances of a rotating pre-deformed blade subjected to gas pressure 。张博士是我的在站博士后。博士生 A. Salvatore 在分会场 Nonlineare Vibrations Control I 报告了 Experimental dynamics response of a wire rope nonlinear isolator ,他是我在罗马第一大学参与指导的博士生。三个报告的 2 页摘要均收入会议纸质摘要集。 除了 NODYCO2019 大会报告 ,也听取了一些分组报告。比较多,就不一一说了。 比较遗憾的是缺席了会议的晚宴。我对于西式的晚宴一向兴趣不大。因此注册时就没有参加。晚宴后的第二天,会议主席瓦尔特和 Steering Committee 主席 Rega 教授都跟我说很遗憾我没有参加,给我留了位置,而且有名牌。我也只能说很遗憾。确实有些遗憾。如果我知道 Steering Committee 成员一定要参加,我注册时会选参加并缴费。个人偏好总是要服从工作需要。即使注册时没有计划参加,如果会议通知我安排了座位,我也会参加。虽然没有缴费会让我有些不太舒服,但两弊相权取其轻。后来又给瓦尔特发给邮件,再次表示遗憾。 在会场内外还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有多方面的收获。此外,在会议前通过博客 ( 《 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孔颜乐处 》 ) 朋友圈等宣传会议。没有证据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就算没有功劳多少也有些苦劳吧!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820 次阅读|3 个评论
NODYCON2019大会报告
Mech 2019-2-21 21:49
大会报告的不同凡响不仅是 圣伯多禄锁链殿 ,而且报告本身也很精彩。 第一位报告人是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冠名教授 Steven Shaw ,他也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荣休校杰出教授。报告的题目是 Designing for and with nonlienarity in vibrating systems. 他区分了两类非线性非线性问题,一种理解非线性以明确用线性工具处理所得到结果的适用性,另一种是有意利用系统的非线性行为。结合若干报告人课题组和其他课题组的实例加以阐述。问题的框架梳理得很清晰,但具体的方法例如非线性模态,适用性还需要个案分析。 PPT 不像美国学者,非常质朴,也许过于简单。我个人感觉不错,毕竟我可能也只会那种类型。 报告中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我近年所关注。前年杭州的全国非线性振动和非线性动力学会议上,我的大会报告的题目就是《工程振动系统的非线性设计与调控》。 Shaw 的报告有启发性的是关于线性和非线性的区分,这本质上是数学模型的不同。能用人们已经熟悉的方法如频域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模态分析等处理的振动问题就是线性振动,线性振动之外的全是非线性振动。在我看来,处理非线性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种是把非线性问题作为一系列线性问题进行近似,以及相应的前后处理等准备;另一种是无法用线性问题进行近似分析的问题,能做的可能是用一系列可解的非线性问题进行近似。 第二位报告人是慕尼黑工业大学荣休杰出教授 Friedrich Pfeiffer ,报告题目是 Motion spaces of machine process combinations 。这个报告属于狭义的非线性动力学,而应该是多体动力学或计算动力学。报告开始关于 machine 和 process 的区分,就把我弄糊涂了。不管怎样,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于数学模型。所谓设计,其实只是模型的参数或系数。报告人报告时声调平稳波澜不惊,让人推测当年他的同胞康德是否也是这样讲课。 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院士,报告的题目是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ing time delays in nonlinear systems. 重点是通过两个典型例子倒立双摆和风洞中的机翼说明时滞在主动镇定中的作用。从而可能扬长避短。报告人的 slides 图文并茂,而且讲解得抑扬顿挫。 胡老师的工作很有力学学科的特点。既不像数学家那样完全是作为泛函微分方程处理,也不是单纯的工程观点,把时滞级数展开近似处理。而是数学理论、物理概念、计算仿真和实验事实相结合,服务于工程需求。有点花絮性质的是,胡老师考证把线性时滞系统转换为线性系统的变换,在 70 年代提出,引用很少,后面两个本质上相同的工作,特别是最后一个现在引用最多,并以该文作者命名。这其实只是所谓 Aronld 定律的一个例证,任何理论都不是用最初发现者命名,包括本定律。 听三个报告冻得几乎感冒。因此也可看出,修道确实不易。教堂看起来金碧辉煌,但在里面真不舒服。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NODYCON2019开幕式
热度 1 Mech 2019-2-19 07:40
NODYCO2019 的开幕式按预期在 圣伯多禄锁链殿 举行。巨大的屏幕,遮挡住了后面的主祭台及下面的圣髑盒,有些不像教堂。有摩西像的尤利乌斯二世陵墓也若隐若现。陵墓仍对外开放参观,只是会议所在中间区域不能入内。我对名入座,在第三排,也是我平时在教堂观光时喜欢的位置,“三生万物”。座位很不舒服。前排下跪用的木板很宽,不好意思踩上去,感觉脚无处放置。 欧洲人办的会,开幕式往往繁文缛节,与炎黄子孙五十步百步之差。大会主席瓦尔特先致开幕词。客套话之外,有些统计信息。 402 人,大会报告 1 场, 3 位报告人。分会场报告 68 场, 372 个报告, 163 位主持人,我主持两个分会场,不知道算一位还是两位主持人。另有 17 个墙报。参会者来自欧洲最多,其次亚洲,都超过了三成。最少的是非洲,只有 1% 。 接着是艺术系一位博士作个关于米开朗基罗摩西雕塑的简短报告。我刚 重读《弥盖朗琪罗传》 ,也看过《摩西》的背景资料,因此对我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信息。比较有意思的是,给出了尤利乌斯二世陵墓不同的设计草图,虽然我知道后来大大缩水,但听了报告知道如何缩水。另外,提到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这本数我有汉译本,以后可以重新看看。 随后是意大利科学与教育部副部长的视频发言,也是位教授,像是讲话,不知道有没有稿子。学校校长讲话,学校研究和创新副校长讲话,工学院前院长和前系主任刚获批的荣休教授讲话。都是客套话。前院长的办公室就在我隔壁,曾主动与我聊天。后来知道他过去是院长,更觉得关心群众,确实像领导。 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是罗马大学教师的弦乐四重奏。德沃夏克的作品,过去没有听说过 ( 不是没有听过,只在音乐会上听过《自新大陆》,是压根没有听说过 ) 。除了优美之外也没有什么特殊感受。 开幕式上最有意思的要算 Rega 教授主持追忆 Nayfeh 教授的活动。放了段 Nayfeh 的视频短片。过去知道他是约旦移民,不知道他真是穷孩子苦出身,母亲文盲父亲半文盲,破产边缘的农民。他只身到美国求学,成为名教授,儿孙也全是博士。那真是“美国梦”的缩影。我看着 Nayfeh 教授的故事,想到弗里德曼夫妻书中的话,“千百万人不堪忍受苦难和暴政,被自由和富裕的生活所吸引,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来到了美国。他们踏上美国国土时,并没有发现黄金铺的路;生活也不象从前想象的那么好过,但他们确实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靠着苦干、精明、节俭和老天爷的保佑,大多数人实现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我见过 Nayfeh 教授两次,分别在美国和波兰的学术会议上。 2002 年美国那次就是这个 NODYCON 会议的前身, Nayfeh 教授还送我本书。 Rega 教授也是不久前获批的荣休教授。后来在会议委员会成员和大会报告人的晚餐会上, Rega 教授吐槽说,在意大利语中,荣休 (emeritus) 的意思就是快要死了。 会场极冷。大而且阴,没有任何取暖。我只穿了薄衬衣单外套。加上 3 个大会报告,冻了整个上午。似乎感冒难逃。如果侥幸无恙,全赖日行万步的锻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0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杀鸡
热度 4 Mech 2019-2-12 03:31
最近才知道,在上海市区,杀鸡违法,将罚款万元。想想也是,很长时间,都是买杀好的白鸡。有杀鸡的记忆还是在我小时候。 四、五十年前,要吃鸡只能买活鸡,在家里自己动手杀。活鸡也很不容易,农民偷偷摸摸到城里卖,属于可遇不可求的。杀鸡的不是我自己,是我父母,我那时还是小孩呢。不过,杀鸡的过程我记得清楚,因为比较感兴趣。 首先,鸡要稍微饿一下,鸡嗉子空着,粪也排了,后面比较方便。有时候我要帮倒忙,喜欢喂鸡。 杀的过程有些血腥。抓住鸡的翅膀,把头和两只爪子也握在手里。这要求手足够大,只有我父亲胜任。变通方式也可以是另一个人例如我专门握住鸡爪。把鸡脖子上毛拔掉,然后用刀抹脖子。见血后开始放血。血放入装着盐水的碗里,边放血,边用筷子搅拌。搅拌的活我干过。要抓住鸡爪子,免得那碗盐水被踢翻。血要马上放尽,否则凝固了鸡肉就不白了。刚被抹脖子时,鸡还是在动。 然后就是拔毛。把鸡仍进去空盆。烧锅开水浇上去。这样毛拔得比较干净。这个过程,有些异味。对这个环节我通常会躲得远远。除了拔毛外,鸡冠和鸡爪都有层外皮,也需要剥去。 然后就是解剖了。这个环节我也不感兴趣,没有仔细观察过。最有技术含量的是找到鸡的苦胆,完整摘除并且扔掉。胆如果破了鸡肉会发苦。然后把鸡心、鸡胗、鸡肝等拿出来,有时候还有半成形的鸡蛋和鸡油。这些都能吃。我们家后来把鸡的肛门也切除扔掉,免得吃的时候紧张。 这样杀鸡就完成了,活鸡变成了白鸡。顺便一提,我们家也杀过鸭子,记忆中也就一两次。鸭子拔毛时比鸡臭多了。据说我很小时候,家里还杀过只鹅。我当时还是婴儿,杀鹅的故事是听父母讲的。带我的保姆说她可以杀鹅。父母买了只鹅。鹅很大,因此在院子里杀。保姆手起刀落,把鹅头就砍下来了。不料没有头的鹅并不死,保姆吓得转身就跑,没有头的鹅却在后面追她,彷佛要报仇雪恨。脑补一下,那场面真有些“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意思了。 有白鸡卖真是社会的进步。《孟子·梁惠王上》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礼记·玉藻》说得更严重,“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君子要吃鸡肉,又不想杀鸡,只能买杀好的白鸡。 我以后或许开始个新的系列博文《庖人琐语》,说说烧饭弄菜的事情和体会。我面对镜子,总觉得看到了位厨师。当然,只是形似,不是我厨艺多么高明。致力做饭近五十年,就算厨艺不高,多少也有些感想。久病尚且能成良医,总烧饭也能算好厨子吧!而且厨子经验对我职业生涯有些启发,教大学若烹小鲜。如果我自己动刀杀过鸡,就可以归入那个系列了,可惜没有。看过与做过,毕竟不同。这就是大学教师为什么要搞科研。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259 次阅读|9 个评论
春色满堂之己亥年
Mech 2019-2-11 14:08
春节期间,摆些花盆,颇有生气。只是花多更显室小。没有金屋,真无法藏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有病号
Mech 2019-2-10 21:27
女儿突然说,她感冒了。估计是流感。正在吃中成药,好像无效。 保健医赶紧把她召回。家里有抗生素,先用上。女儿晚上回家,说很困,就去睡觉了。快半夜时醒来,出来吃东西,也吃药。 她自己感觉发烧了。量体温,果然发烧。 39°C 。赶紧吃退烧药。女儿留张照片,发了朋友圈,广而告之,“成功搭上了年前的生病末班车”,而且有图有真相。 翌日清晨,温度仍然不退。继续吃抗生素和退烧药,继续睡觉。女儿突然说,公司还有个报告,很急。让我帮她把公司的电脑和电源线拿到病榻旁。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准备集唐诗吐槽一下。但只想出两句。没有兴致,就不继续想了。 垂死病中惊坐起 狂作文章信手书 第二天仍然发烧。而且比前一天还略高。体温 39.3 °。 流感来势汹汹,全家众志成城。保健医阳历年底打了流感疫苗。因此我其实最危险。 附:两句唐诗的出处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寄崔之仁山人 姚合 不得之仁消息久,秋来体色复何如。 苦将杯酒判身病, 狂作文章信手书 。 官职卑微从客笑,性灵闲野向钱疏。 几时身计浑无事,拣取深山一处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术记
热度 2 Mech 2019-2-8 14:25
如《 预约记 》所述,预约了手术。手术虽小,毕竟是手术。家属陪同前往。万一需要知情同意,也好有人签字。 出门还是有些晚,乘地铁到医院。比预期的晚了十分钟。但只需要在科室旁的挂号处挂号,比较快。基本上准点到手术室。 手术室护士还没有到,直接与医生说手术的事情。医生对没有及时就诊提出了批评。病毒感染,具有转染性。不仅在自身扩散,而且可能传染给他人。比较幸运,似乎并没有传染给妻子女儿。医生叮嘱,如果复发,要及时治疗。本来以为是预防性措施,其实是治疗。 我比较关心手术过程是否疼痛。医生说,打麻药时比较疼,局麻要打许多针麻药;至于麻药药力消失后,只是稍微有些疼。 进手术室后,趟在手术台上。无影灯一照,还真有些紧张。我问医生,手都不绑上?医生反问,你需要绑上吗?我说会不会有条件反射,手乱动。医生说不至于。 打麻药真是有些疼。特别是第一针,非常疼。痛感与针扎的部位有关。后来我知道了,第一针其实是最疼的。这样的好处,痛感没有积累作用,不至于到最后受不了。事实上,痛感是否具有可加性我不知道,但味觉确实有。吃辣的东西,开始觉得不错,最后辣得受不了。医生每次打麻药都提醒一下,让我有心理准备。我也忍着没有出声,免得让医生有压力。 手术本身倒是没有什么感觉。灼烧时我期待烤肉的香味,但没有,只有燎毛的臭味。有时候,可能是麻药药力不足,手术创口有一点点感觉,远没有到痛的程度。 如医生所预期,半小时左右,手术结束。所有创口都是开放,医生涂了些消炎药膏。然后关照,每天用酒精棉球清理创口后,薄涂消炎药膏。两周内,保持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出手术室后稍微休息。然后步行回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9 次阅读|5 个评论
手机急救
Mech 2019-2-6 17:32
除夕夜的早晨,起床看手机,发现微信 QQ 等都无法打开,显示是空间不足。关机再启动,要注册等,折腾好一阵子,总算是达到关机前的状态。于是开始删除不常用的 APP 。潜力其实很有限,原来安装的就不多。又有些改善,各种 APP 都能打开了,唯一的问题,文字输入没有了,不论中文英文。自己又试图调试,没有进展。 下午先去运营商处,估计是手机本身问题,他们不管。到手机专修店,接待我们的维修说手机寿命到了,如果他重新安装一下,再用一个月也许没有问题;如果要保留资料,需要自备 U 盘;我可以回家去取,但他们马上就要关门。如果买个新手机,可以直接把资料导进去。所谓资料,包括通讯录、照片视频等。我让他想办法把输入法安装上,如果需要,他可以删不必要的 APP 。他删掉不少,但输入法还是不能用。我看他胸牌,是实习生。一直到下班,输入法也没装上。他跟我也是另位维修解释,手机太“卡”。 我曾打算换个新手机算了。但马上要出远门,用个新手机,还是不踏实。最理想的是先把输入法装了,对付段时间。 翌日开门不久,就到了专修店。前面已经有 3 个人,前一天的实习生仍然在。第 3 个人去问,前面两个还需要一个多小时。妻子在手机上查到还有个维修点,我们决定去那里碰碰运气。 路过教堂时,发现教堂开门,而且没有弥撒。进去转转,拍些照片。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去了几十个教堂,家门口的这个居然没有进去过。里面也挺大。 出来后找到那个维修点,可惜关门了。我在教堂拍照时,妻子查到不远处另一个专卖店。我们办点儿别的事情,还各买了个葱油饼吃以补充能量。找到那个专卖店。那里只出售新手机,不维修。问何处可以维修,就是早上去那家。 我继续去修手机,妻子回家准备午餐。到专修店,已经没有顾客了。正式的维修接待我。正式的维修胸牌上有名字,而实习生的胸牌上只是写着实习生。我的要求很简单,把输入法给我装上。那位维修很快就搞定了。顺便指导一下我如何使用。那位实习生也不忘表功,说输入法是他前一天下载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连上。 我问维修如何收费。虽然硬件都没有更换,但服务本身耗时且有技术含量,我认为应该付费。对方却说没有费用,而且将赠送我一个工作记事本。我其实不需要,第一我有不止一本,第二我压根不用。不过,我还是留下了表示对他们的善意接受。维修说,如果我愿意,可以给他们个好评;他们帮我拿个号,我留下手机号码和姓名,他们填个表格;需要我配合的,公司如果有短信回访,我要回复“ 5 ”。我欣然同意。 经过紧急抢修,手机在大年初一下午可以使用。公司的短信我倒是一直没有收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约记
Mech 2019-1-24 07:27
这其实是《 辗转挂号记 》的续篇。上次说到,费很大劲挂上号。专家看了,说没有大碍。可以预约手术。虽然是小手术,也有术后问题。马上要出访了,决定回来再说。 汲取前次没有预约的教训,这次提前在网上预约。预约的时间很具体,早 8 点到 9 点。我准备 8 点前到医院,大概要提前 1 小时出门,步行过去。但很可惜,晚 1 出门 20 分钟,只好乘地铁过去。还提前了 1 刻钟到。 虽然有预约,仍然要排队挂号,而且不能用自助服务。队伍很长,但办理比较快。不到八点,就挂了号。 拿着病历,到科室的护士台再登记。护士告诉我,在医生诊室门前等。门前有个小显示屏幕。上面有正在看病的患者姓名,以及随后两位患者的姓名,中间的字都去掉了,算是保护隐私吧。预约似乎有些优先。有人新上屏幕,就是我了。 见到医生后,给她看上次的病历。她开始找手术室的电话,开始还拨错个号,又问了护士台,总算联系上了。让我直接找那边,顺便给我开药,手术后外敷。 到手术室,护士台看看,说与医生说的不一致。医生说芝麻大,其实比赤豆都大。要等手术医生看了才决定。等了一会儿,手术医生来了。看看说可以一次都处理掉。先前那位医生比较保守,说一次怕我受不了。可以约在第二或三天,但我要到北京参加个会议,索性五天后,回来再处理。又预约到早上八点。那位护士说,我当天就是约在八点,看来我喜欢这个时间。我也欣然同意。 付款,包括一部分下次的手术费用,但下次可能要另算。取了药,刚过九点。步行回家了。 这趟医院之行,其实只是个预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忆旧之“三战”
热度 2 Mech 2019-1-19 10:05
《 样板戏 》之后,就是几部打仗的电影,黑白老片《地道战》和《地雷战》,彩色重拍的《南征北战》。人们统称为“三战”。 《地道战》可能是教学片,有旁白进行战术解释。故事发生在高家庄和马家河。印象深的是一个皇协军军官恭维日本太君,“ 高,实在是高! ”这个话我真没有用过,以后可以夸奖学生的好工作,反正年轻人不知道这个梗。 我们那时的小朋友还引申为,“高,高家庄的高!马,马家河的马。”但不是电影里的台词。 《地雷战》也是教学片,也有旁白的战术解释。记得一个日本人男扮女装偷颗地雷,结果地雷在实验室爆炸了。还记住的也是皇协军官对日本军官说的话,“ 地雷的秘密我发现了,不见鬼子不拉弦。 ” 《南征北战》是旧片重拍。打得很热闹,有几句台词印象深。“ 就算你共军的两条腿跑得快,总跑不过我的汽车轮子。 ”“ 张军长,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 ” 怎么能记住的都是反派的台词?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44 次阅读|3 个评论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热度 3 Mech 2019-1-11 08:27
样板戏是清晰的童年记忆。看得早,看的次数多,电台也常播放。因此许多对白不留意间都记住了。 最早的三部京剧印象最深。《红灯记》中鸠山的台词我基本都能记住,现在或许也没有忘。鸠山与叛徒王连举的对白,鸠山宴请李玉和的对白。我好像与母亲同事我称为尹叔叔的在他们上班时对讲过。我都是讲鸠山的词,虽然不完全懂,喜欢“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之类说法。也挺欣赏鸠山的领导口吻,“ 勇敢的年轻人,你受苦了。 ”顺便一提,那位尹叔叔,为我刻了第一方印章,阳文草书我的名字,用一种透明的硬塑料之类的东西。挺长段时间,我都用做藏书印。《沙家浜》中《智斗》一场的台词,我也能记住,在家里与母亲对讲过。《智取威虎山》中台词记住的就更多了,尤其喜欢土匪的切口, 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 么哈?么哈?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脸红什么? 精神焕发! 怎么又黄啦? 防冷涂的蜡! …… 许旅长有两件宝,你可知道? 好马快刀。 马,什么马? 卷毛青鬃马。 刀,什么刀? 日本指挥刀。” 在哪里? 牡丹江穆和楼。 有时候与小朋友对讲。 还有两部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放映也较早,但没有对白,印象稍微差些。 再 后面的样板戏,印象就淡多了。《杜鹃山》情节比较吸引人,对白似乎没有特别印象。开始有句话,“ 跟着雷刚,扯旗造反 ”,我把后者改为“扯蛋造景”,表达对从班干部到校领导“搞事情”的不满。看来我从小就服膺“不折腾”。还有战士与党代表的对话,“ 想不到,看不透,打仗干活儿,行家里手! ”“ 风里来,雨里走,终年劳累何所有,只剩下,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 ”。记住这句话,或许是我对“行家里手”的向往,用现在的话,要成为专家。《海港》有印象的对白是“ 工作证哪里来的? ”“ 发的! ”“ 发的? ”后来解释不只是发的原因已经忘记了。还有段唱腔,“ 一步一颤,步步颤颤 ”,但走到哪里跌到哪里不记得了。还有段唱腔,“ 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轻轻一抓就起来。 ”《龙江颂》只记得女主角江水英书记让大队长,“ 往远看? ”“ 再往远看? ”大队长答,“ 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批评他,什么东西挡住他双眼。这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其实任何时候都需要。《奇袭白虎团》只记住美军的口令,“ 古伦木欧巴 ”。 都说是八大样板戏,上面怎么写了九个。实在不知道多了哪个。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055 次阅读|8 个评论
鞍山玉佛寺未入
热度 3 Mech 2019-1-6 09:02
上次写博文《 鞍山二一九公园 》,有网友在评论中问到玉佛苑,当时无法回答。这次实地看看。确定玉佛苑及其东山游乐场原来都不是二一九公园的一部分,至少我从小就没有去过那部分。本来准备去玉佛寺,但终究没有去,与玉佛无缘。 入公园正门,就有路标,玉佛寺 200 米。走着走着,距离变成 100 米。穿过东山游乐园时。看到个高大的门坊,上书“玉佛苑”三个大字。虽然距离似乎不止 100 米,还是走过去沿台阶而上。到了才发现,原来是个朝外的入口,在公园看到的是反面。外面有大马路,可能是千山中路,不肯定。 折返时,注意到有新的路标,玉佛寺 350 米。按照路标的指引,总算找到了玉佛寺。凭票入内。门口附近又不售票。售票点有两处,一处就是刚才去的玉佛苑向外的正门,还有一处是玉佛苑的停车场。距离都是 350 米。看来,玉佛不拟轻易示人,必须诚心者方有缘膜拜。 本来不打算看了。但耳朵冻得有些厉害,能去寺庙中避避寒风也好。于是又返回到台阶高处的玉佛苑入口。令我震惊的是,居然没有售票处,或者说,售票处没有开门。 我询问在门口负暄者。售票处何在?负暄者遥指远处另一处建筑,推测就是停车场旁的售票处。我顺便问问门票多少钱。被告知 70 元。我随口说,那么贵,不去了。不料负暄者竟说,“那就对了!”我有些怀疑,遇到了玉佛寺藏经楼的扫地僧,虽然玉佛寺并没有藏经楼。 寻访玉佛,实在是外道的执念。即心即佛,如《心王铭》所谓,“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 《指月录》卷二 ) ”当然,由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也可以说非佛非心。 佛法无边,“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心证法存,耳朵都不觉冻了。心外本无一物,寒风可奈我何?所谓世界作为意志的表象,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叔本华读过佛陀思想,虽然具体那部经,我不是专家,说不出。 罗素当年曾讥讽他的哲学对手,“丢失了车票,找到了上帝。”那位哲学家 ( 名字我忘记了,不是故意不提 ) 被查到无票乘坐公交车,随后就笃信上帝。在某种意义上,我有些像那个倒霉蛋,没有见到玉佛,但重温了佛法。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17 次阅读|7 个评论
光芒万丈长—听七部社科类名著随感
Mech 2019-1-1 18:11
不到半年前,开始《 听书 》。听了 30 多本,到 The Scarlet Letter ,手机坏了。《 修手机 》之后,原来存的音频文件都没有了。又有机会听些禁书的全文或书话,因此这个事情就停下来了。 一个来月前,重新开始听书。又有上次中断后的心理阴影,这次没有接着听。直接跳过了所有小说,开始听社科类的几部名著。每部都听了许多次。多的原因,手机里暂时只有这 7 部,方便时就听了。另外,我想听仔细些,到虚词都能听出来的程度。 “言必称希腊”。用原来丛书的序号,第 71 部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 The Republic by Plato) 》。这本书汉译本和英译本家里都有我也都读过,当然没有人敢说完全读懂了。总的感觉,有些圣人教训的意思,只是更系统。中国的圣人教训《论语》比起来,非常小儿科。听书的收获主要是,几乎所有人名,英文发音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原因可能是名字发音受汉译影响,不仅与原来发音不同,与英译差别更大。 第 72 部是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 ( The Prince by Machiavelli) 》。这部书我也是汉译英译都有也都读过。对这类说世态薄凉人心险恶的书,我总体上不太欣赏。更何况《韩非子》说得更好。权谋论其实是华夏之长,马基亚维利差远了。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 naïve. 第 73 部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The Social Contract by Jean-Jacques Rousseau) 》。有汉译本,也读过。开篇的警策之语, Man is born free but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说得太多,现在已经是陈词滥调。卢梭开启浪漫主义思潮,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有专门一章写卢梭。但我个人还是不欣赏卢梭的滥情不讲道理。我更欣赏不列颠的保守传统,而不喜欢法兰西的街头造反。 第 74 部是亚当·斯密《国富论 ( The Wealth of Nations - Adam Smith) 》。名字很熟悉,中学时就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来源,亚当·斯密、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不过书并没有看过。读过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汉译本,也不是很信服。内容不完全陌生,通过制造钉子说明分工的必要性,还有供需关系等,在很多地方读到过。其中说华夏传统社会的静止,倒是有些见地。 第 75 部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Charles Darwin) 》。我准备了英文版,但还没有读。广播内容其实更强调社会影响,而不仅是进化论本身。严复翻译出《天演论》以降,华夏士人多少都有些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质上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共通之处。我自己可能也未能免俗。本来《易传》上还有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惜,“厚德载物”往往是做的人不说说的人没做,把名声都弄坏了。 第 76 部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 Das Kapital by Karl Marx) 》。虽然没有读过原著的译本,但基本内容还是很熟悉,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等等。初中高中大学都背过考过的内容,印象确实深。当然,原著中可能还有更高深的内容,但广播里没有讲到。广播中两次提到马克思认为,哲学不仅是认识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的最后一句所谓, 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 mmt drauf an, sie zu ver? ndern. 第 77 部是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by Oswald Spengler) 》。这是完全没有读过的书。过去听说过,如果我没有记错,硕士生毕业前后读《理想的冲突》第一章多次引用过这本书。当时想读,但没有找到汉译本或英译本。斯宾格勒所谓“西方”不仅是地域概念,而是时代概念。是近千年主流文化的指代。有趣的是,广播稿中说到文化的数学体现。古典时代是几何,阿拉伯时代是代数,西方时代是微积分。听起来,主旨与汤因比《历史研究》有些类似之处,但估计德国人的书,通常比英国人的书抽象晦涩。以后有心情也可以读读试试, 1200 多页,未必能终卷。 当年韩愈夸奖李杜诗篇,“光芒万丈长”。定这几本书,真有这种感觉。准备接下来听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推销员之死》的 15 部戏剧的介绍。 听书系列博文 听书 青年中年老年--听古希腊古罗马史诗随感 管中窥豹的误解--听狄更斯小说随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砍手
热度 3 Mech 2018-12-29 08:51
在厨房出了小事故。一把菜刀滑落。想到《老友记》中钱德勒被落刀砍去脚趾,就赶忙用手挡了一下。结果小手指被划个口子,血渗不止。幸好刀不快,不然小手指头或许就砍掉了。洪七公自剁右手食指,能称九指神丐。我少个小手指,还是什么都不是。 伤口不算太大,压迫就能止血。后来上了创可贴,隔着布压迫止血,总是止住了。给女儿看伤口,女儿很奇怪,手掌上有口子,为什么小手指上贴创可贴。我这才发现,手掌上也有个口子,很浅。 后来放开血也不渗了。小手指换了创可贴,原来的降级使用,贴在手掌的的伤口上。 为避免感染,尽量不沾水。晚上洗澡时,伤手高高举起。很有些“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意思。 第二天晚上,拆了创可贴。刀口已经结痂。留张照片。 第三天晚上洗完澡,看伤口似乎有些裂开。重新贴了创可贴。随后两天尽量不沾水,至少不泡水。再打开,总算愈合了。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有首挺传统的诗,《我用残破的手掌》,抒发爱国之情。我不喜欢结尾,与《 致橡树 》一个毛病。过于直白,画蛇添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 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上海记忆之酒吧与陪聊补记
热度 2 Mech 2018-12-3 08:25
那时我在交大读博士,住在闵行校区。突然接到位在香港工作的朋友的电话,说是来上海出差,要我过去聊聊。他先请我在和平饭店龙凤厅吃晚饭。其实只是带我去蹭顿饭,席上都是洋人。不太用说话,更没有敬酒。然后随他回华亭宾馆。有个标间,可以过夜。 那位朋友应该不算很熟悉。只是两家来往比较多。我们旅行结婚在他们家住过,他们旅行结婚也在我们家住过。当年都是穷人,能省些钱就省些。 他本来在大陆,后来公派去香港,设法留下未归,当然是合法途径。在投行做分析师,收入在我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但很可惜现在已经忘记具体数字了。他自称工作压力很大,据说只有壮年时能干,若干年后就要改行。我当时想,虽然收入很低,我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只是以后也不需要改行。他出差都住五星级宾馆,是公司的要求。 我当时推测,他找我去,也不是真有什么话要聊。只是离得相对比较近,顺便请我吃特色饭店、住五星级宾馆,好让我这种清寒读书人开开眼界见见世面长长见识。也算是合了古训,“苟富贵,勿相忘”。我对挣大钱的投行工作到底干些什么也有些好奇。事实上,我对所有不熟悉的工作都有兴趣了解。想想正好第二天约了导师在徐汇校区见面。早班校车人很多。如果在宾馆过夜,第二天可以直接去见导师。综合考虑,住一宿也很不错, 宾馆应该很豪华。我那时候出差不多,住过的旅馆都没有几个,何况五星宾馆根本没有住过。不过,说实话,如何豪华现在完全没有印象了。只是在房间中两人说一会儿话后,朋友提议到下面的酒吧坐坐。我虽然不喝酒,但既然来开眼界,就再见见世面,因此答应了。于是就有上次所写《 酒吧与陪聊 》的场景。 早上吃过早点,与朋友分手。我去交大徐汇校区见导师。 “上海记忆”已贴博文 上海记忆之缘起 上海记忆之财务不缺钱 上海记忆之冷水澡 上海记忆之酒吧与陪聊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2297 次阅读|5 个评论
琼海记行
Mech 2018-11-15 13:53
第一日,上海虹桥飞三亚凤凰。打车到三亚车站。修路,堵车严重。乘动车到琼海。打车到宾馆。入住某温泉休养中心。挂四星 。 下午步行去北仍村,因元首夫人陪外国政要夫人访问而闻名。从出口进出,基本沿环行二道行走。行走时遇小雨,后来停。往返都从御泉庄穿过,为酒店和出售的楼盘。都拍了照片。晚上泡温泉。 第二日。下午在宾馆转转。拍摄些照片。四点多去泡温泉。晚上与妻子同去,我泡温泉,她游泳。 第三日,五点起处理些邮件后去泡温泉。上午乘车去登白石岭。缆车到半山腰。沿正路上,登顶。从小路下。到缆车站乘缆车回。中午又去泡温泉。下午乘车去博鳌亚洲论坛文化旅游区。先参观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从外到内。然后乘船到玉带滩。在玉带滩海边被海水湿脚,索性赤脚趟海水,并走在沙滩上。远望圣公岛。乘船回。乘车去某餐馆吃海鲜。最后乘车回宾馆。夜里去泡温泉。 第四日早餐后离店。在琼海乘动车到三亚。从三亚飞深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1)
jiangjiping 2018-11-10 09:04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1) (一) 引言和回国探亲计划 蒋继平 2018年11月10日 九月中旬收到妹夫妹妹的邀请信,他们邀请我们在美国的全家参加他们儿子的婚礼。 他们的儿子是我的外甥。 因为我只有一个妹妹, 她只有一个儿子和女儿, 所以, 他们的儿子是我唯一的外甥。 收到邀请信后, 我和夫人就开始讨论参加婚礼的事。 外甥的婚礼是在10月28日, 星期天。我们一开始计划由夫人和儿子代表全家参加婚礼,因为女儿和我都比较忙, 工作任务比较重,所以, 很难回国参加这个喜庆活动。后来,经过与女儿的沟通后, 她也愿意参加这个活动, 并且借此机会了解中国国情和风土人情。这样的话, 我们家参加这个婚礼的一共有三个人。 我们通知了妹夫妹妹。 与此同时,儿子和女儿就开始申请签证。 女儿办签证很顺利, 没过几天就拿到了前往中国的签证, 并且订好了机票。 儿子办事向来慢条斯理,加上他的工作很忙, 因而, 他一直没有把办签证的事当成第一优先, 所以, 他的签证到10月中旬还没有办好。大概是天意, 他在10月中旬收到某个部门的通知, 说他在某个比赛中是获胜者之一, 需要在10月底到纽约领奖。 接到这个通知后, 儿子在参加婚礼和领奖上出现了矛盾, 因为两个事件几乎在同一时间,而两个事件相距甚远, 他不能分身, 只能参加其中的一个。几乎就在同一时间, 我们也收到妹妹的来信, 说我们的大哥最近做了一个大手术。 接到这两个信息, 我和夫人重新考虑回国探亲计划。由我代替儿子加入回国队列。 我本来很不愿意加入这个队列的。 其主要原因是: 1. 我的听力很差, 长途旅行对我来说困难重重。 2. 因为听力问题, 社交活动中很难正常应酬, 而且因为听不清而造成误会。 3. 我有高血压和深静脉血栓,长途跋涉可能加重病情的程度。 不过,因为大哥的事, 加上一个将近90岁的老母, 和一个86岁的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岳母,还有祖宗的一些坟地还散落在乡间田野, 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回国一次, 看望大哥, 老母和岳母, 并且与亲人们商讨解决祖坟的事。 计划定下后, 夫人就为我预定机票。 因为夫人自己的机票已经买好了, 所以,我要求夫人在为我订机票时尽量与她同一个航班, 这样的话两个人在一起可以有一个相互照应, 而且对于沿途接机的人来说也方便得多。夫人按照我的意思在网上订票。 也许是天意, 她为我顺利地订到了全程的同班次。 在此期间, 我们到助听器服务中心检修我的助听器。 因为我平时一般不戴助听器, 所以, 这对助听器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用过了。 与助听器服务中心预约后,按时到这个服务中心检修我的助听器, 一共两次检修, 我的助听器恢复正常功能。这个对我的中国之行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10月24日中午从家中出发。送我们去机场的是一位彿州海湾大学教授的夫人, 也是中国人。我们经过两个国内航班, 于当日深夜到达美国西部的旧金山, 在女儿家住一个晚上, 第二天中午我们三个人一起从旧金山乘坐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前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们的班机整点到达机场, 时间是下午4:30 分。过海关还是比较顺利的, 就是外国人指纹确认备案这一关有点费时。在机场接机的是我的四弟蒋国平, 他在上海打工, 也要回家乡参加这个婚礼, 所以, 顺便为我们接机。 他和一个司机开了一辆中型面包车。 我们一共五个人, 加上五个大型行李箱和三个背包, 把一个中型面包车塞得满满的。 我们在沿途的一个高速休闲商业区吃了一个自助餐。 这个自助餐厅的食谱既丰富, 又量大, 还很便宜。 这使我感到中国人在吃的方面比美国人好一些。 我们27日晚上10点左右到达家乡溧阳。我们的住宿被安排在金陵溧阳宾馆, 那是一个五星级酒店, 住宿手续由妹夫妹妹提前为我们办好了。 在宾馆迎接我们的有许多人, 其中有妹夫妹妹, 两个弟弟和他们的夫人, 一个堂弟和他的夫人,还有几个小辈们。 我由于长途跋涉, 神志不是很清醒, 所以, 记不清当时到底有多少人一起来迎接, 反正乱哄哄的一大片。 办完入住手续, 我们进入酒店房间。我们一共有两个房间, 在酒店的五楼。 数字五是我的幸运号码, 所以, 我对这个安排还是满意的。 因为已经是深夜, 大家匆匆寒暄几句就各自回家了。 (待续)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冒2018
热度 2 Mech 2018-11-9 17:05
真是老了,病多起来。春天时已经发过烧,秋天时又感冒。据过来人说, 50 岁到 60 岁,身体多灾多难,过了 60 岁反而好了。希望真是如此。 这次感冒前后有一个来月。最先的症状是头有些疼,无规律突然就疼,感觉痛区在比较表面。因为疼的不算严重,也不频繁,多喝些水,保持充分睡眠,也没有变严重。后来就是牙坏了,于是《 拔牙 》,头倒是不疼了。 一周多前开始,嗓子不适。隐约有些异物感。后来嗓子终究疼了起来。又要出趟差。我觉得似乎挺不过去了。开始吃抗生素。现在的抗生素也不说小时候熟悉的土霉素之类,都是某某沙星,听着就有些吓人。而且每日一次、一次一片,似乎高效,其实也是剧毒。过去土霉素是 6 小时一次,一次两片。 吃了以后,嗓子倒是立马不疼了,开始留鼻涕。这倒是我感冒的标准程序。第一天流得真是稀里哗啦,简直可以做流体动力学实验。奇怪的是,到晚上睡觉时,突然断流,睡个安稳觉。翌日起床,仍有鼻涕,但少多了。从嗓子疼开始,监控体温,一直正常。 家庭医生一直劝我再吃些冲剂,不吃也要过期了。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甚至如亚圣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按照我们家“谁主张谁行动”的家风,她自己吃了,预防为主。嗓子不疼后,抗生素仍然吃,而且医生建议再吃两日。这样共吃四粒,正好把这种存药吃完。我才注意到,吃的那几粒抗生素, 3 年多前就过期了。在家群里抱怨,女儿说,也让她吃过过期的药,对我们一视同仁。平等就是公平,也是正义的一种,因此也没有什么可抱怨。 不管怎样,感冒终于好了。本文标题意味着某种期盼,至少今年不要再感冒了。不然还要写《感冒 2018 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25 次阅读|4 个评论
配眼镜
Mech 2018-10-30 16:04
现在这副眼镜用了许多年,不到十年也有八年。仍然合适,只是看近处不行,要摘下眼镜。当然这不是眼镜的问题,而是眼睛老花。 健康顾问建议,重新配副眼镜。一方面,重新验光,看看眼睛度数变化是否很大;另一方面,配副变色镜,在室外可以防护紫外线。我向来尊重专家的意见,就答应了。 前两次都是在正规眼镜店配的,很普通的眼镜,两人加起来也要近万元。后来听说眼镜城里小铺配的与正规店差不多,但价格低多了。我虽然怀疑这种说法,但觉得也应该給小铺一个机会。正好顾问的同事刚配了眼镜,感觉还不错,就去那家。 中午顾问从班上我从家里去眼镜城,先在地铁站碰头。眼镜城很远就能看见,虽然走过去也不是很容易。 眼镜城的小铺都很热情,当然我们过去去的正规店也很热情。找到那家后,先给我验光。两只眼睛度数基本没有变,只是有只眼睛散光增加了些。稍微犹豫下是不是配个太阳镜,同时也是近视镜。那样不论样子还是对紫外线的防护,都比变色镜好。但要等几天才能取,比较急用。因此选了变色镜,立等可取。眼镜框,我希望与过去的差不多,顾问希望有变化,按她的意见办了。拿到后, 感觉比原来的眼镜片稍厚也稍重,店家解释已经是超薄了。顾问不急,直接配了近视太阳镜,过几天去取。 结账后,两幅眼镜一共才一千五百元。我们到东北馆子去吃饺子庆祝配眼镜成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两弹一星”?
Mech 2018-10-27 13:25
在北京时参观一个保密单位历史的非保密部分。很长知识。可惜不容许拍照,参观前手机都放在外面的柜子里。 过去我一直以为“两弹一星”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可能也是多数人的看法,当然也不能算错。只是政府在表彰“两弹一星”元勋时,非常明确,“两弹一星”所指的地对地导弹、核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只限于地对地导弹,不包括也在研发的其它导弹例如地对舰导弹。想想也很有道理,地对地导弹可以发展成为战略武器。解放军过去没有远程轰炸机,如果没有地对地导弹,实际上就没有核弹的投放能力。 1965 年钱学森先生为地对地导弹指定的“八年四弹”的目标,实际上用了 16 年才完成。陆续发射了东风 2 到东风 5 导弹,就是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导弹。 东风 4 在“文革”中研制完成,东风 5 也在“文革”中研制, 80 年发射成功。研发人员面临很大困难。有关部门对这些人的生活也尽量保证,有特供的猪肉、黄豆等,只给研发一线人员,连研究所领导都没有。这些“文革”中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与其说因为有“文革”,不如说尽管有“文革”。当然,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一直是对研究者的挑战。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友聚会
Mech 2018-10-23 12:38
辽宁科技大学校友办的鲁焱致主任给我打给电话,说校领导到上海看望校友,邀请一些校友相聚。时间是下个周五上午。那个时间正好没有事情,我就欣然答应。后来收到学院领导的通知,那个周五下午,有场答辩。我既不是运动员也不是裁判员,只是打酱油的观众。我算了下时间,正好校友聚会后过去。不过校友聚会的事情就一直没有消息了。直到聚会前一天,鲁主任短信通知我,聚会定于晚上五点半。这样就是听答辩之后过去,间隔有些长。我看附近有个没有去过的小公园,如果早到,可以去转转。 那天台风来袭。捧场答辩后,我决定乘地铁过去,这样安全些。时间倒是恰到好处,提前十分钟到了约定的地点。房间里只有一个人。我报了自己单位姓名,发现原来是上大的同事,复合材料中心白瑞成研究员,比我低许多届的校友。后来服务员告诉我们,聚会改房间了。领我们去新的房间。好几位校友已经到了,包括张罗聚会的鲁主任。 很意外见到同班同学杨浩源。在大学时他是排球校队的主攻手,我只踢足球而且连班队都进不了。不论运动的种类和品级都不同。因此开始接触比较少。后来快毕业时,聊得比较多,成了最好的同学之一。毕业后我们还有联系。他分配时去了济南,而没有回故乡包头。我们通过几封信。毕业后还通信的同学只有他和邹积国。他还帮我在济南买了本《六祖坛经》。很长时间,我能记得自己的书是哪里买的。后来他有女朋友了,还给过我一张合影。这个我无力对等了,因为我还没有女朋友。再后来他到上海创业,作材料试验机相关业务。我已经在上海工作,我们在上海也聚会过,但次数很少。他忙生意业务,我忙非生意事情。好久没有见了。这次见面知道,他的企业很好,两个合伙人,年销售额数千万,在国内不能进前三也能进前五。真是厉害。也有了第三代,享受天伦之乐。 已经到的校友还有位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尹衍升教授。他是我们的学长, 75 年入学。 2004 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很自豪地说是少数工农兵大学生长江。我们三人是聚会中最老的校友了。尹教授还最远,从临港过来,开车要九十多公里。另有位通讯企业的年轻老总冯小圣,我居然看成孙小圣,显然是联想到孙大圣导致失误,罪过。还问他,“孙大圣是您什么人?”他说,“人家一般都问他,‘冯小刚是你什么人?’” 聚会的召集人张志强校长也在。前几年我回母校时,与他一起吃过饭,他当时还是副校长。他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到钢院教书,入职比我晚一年。但我家在鞍山,学校没有宿舍,所以与外系的青年老师不熟悉,当时不认识。后来杨路书记也来了。他已经卸任书记,但仍担任校友会顾问。我读书时,他是校团委书记。我参加的文学爱好者协会到辽阳活动,他领我们去的。后来当了校长,然后当书记。有次在交大门口遇到过。 校友陆续到齐,聚会开始。杨书记和张校长先简单说几句。然后各位校友自我介绍。多数在企业,还有位青千在研究所,高校似乎就三位。宝钢的比较少,因为中午已经专场聚会过一次,校领导真辛苦。这次是 70 年校庆。我很意外,记得建校是 58 年,应该是 60 年校庆。杨书记解释, 58 年成立鞍山钢铁学院之前,还有十年。这个过去真不知道。到会的还有位校友办的副主任徐会,她是陈忠基老师的硕士生,陈老师给我们讲过热工学。我留校工作不久力学教研室合并时,他是力学教研室主任,后来还当了系主任。徐会的同学王波曾跟我读博士。世界本来不大,钢院更小。 当年所在的系现在叫学院变化也不小。同班同学项英华在那边当教授,已经退休。上次去的院长于晓光教授也卸任。现在的院长是赵宝生教授。我快离开时,他从北京大学力学系本科毕业去教书。认识但不熟悉。后来他在北大读了硕士和博士,导师似乎是王敏中教授,与我导师同辈的资深学者。我们似乎在力学教学会议上见过 小圣老总有重要的应酬,先行告退。后来尹教授住得远,也先走了。杨浩源的工厂在奉贤,也要开车七十多公里,八点半左右也先撤了,我跟他一起离开,乘地铁回家了。 校庆我参加不了。届时在出访。真是不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挂失信用卡
Mech 2018-10-20 13:47
拿到《 补办身份证 》后,就着手处理丢失的信用卡。 妻子先处理那张副卡。基本上也没有用过。收 60 元, 2 个工作日送到新卡。 我处理自己的信用卡,因为与常客卡绑在一起,我先问问航空公司。现在常客卡已经没有实体卡,只是个号码,因此卡片丢了并没有什么影响。账户里程等都可以继续使用。 补办信用卡,正式的说法叫挂失。先是电话自助办理,最后要卡片寄达的地址,我不知道是否需要改变,就选了需要改变,于是有人工服务。工作人员先问我最后一笔消费,或许是看看是否被人用过。然后记录了地址。费用 50 元, 3 个工作日送到。卡号变化,所有账户内容都不变。 妻子吐槽说,到底是贵 10 元,早一天到。其实我也不急,情愿等一天,省 10 元。这可能是穷人思维。 这样,《 失物 》共破财 600 到 800 元,跑了趟警署,打了几个电话 ( 开通新卡还需要打电话 ) 。财破得不算大,不知道能消去多大的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拔牙
Mech 2018-10-11 12:43
刚去海外时,牙就有些不适。吃了些消炎药,总算没有严重。以为水土不服,回国就能好。不料不仅没有好,而且疼的愈发厉害。最里面的牙,就是《 真是老掉牙了 》里说的剩下的半颗牙,活动了。 挂号十分不容易。妻子找人帮忙,可以给我加个号。约好下午去。据说现在牙医的安全意识提高,治疗之前都要看血检报告,有传染病的要到专门医院。我正好体检完不久,把体检报告也带了。 帮忙的人与我互不认识。在约定地点对面站了超过 5 分钟,到了约定时间,我才问,“您是……?”这样接上头。她带我挂号,加个号。挂号费自费部分 3 元。我本来准备自己排队。看看闲书时间过得也快。但她好人做到底,还要帮我快些看。患者维权意识很强,我们假装不认识。她进去帮我说话,我在外面等着。出来后我也没有敢问。转了一圈,她又过来,示意我过去。躲到拍片的房子,交待我几句。真有些像电影里的地下党。 等了约一刻钟,有人叫我的名。我就进去,找到那位医生,是位年轻小伙子。拔牙还是需要力气吧!帮忙的人很关心,又转回来看看。我已经上了麻药趟在椅子上。 拔牙一点儿也不疼,还是很恐惧。各种东西我看不到,都往嘴里招呼。完全要用鼻子呼吸。前一天还有些感冒或者鼻炎,流鼻涕。很幸运,已经好了。医生忙活了一阵子,告诉我好了。给我看那半颗牙,还有血乎乎的三个牙根。告诉我,牙根都拔出来了。我本来想要拔下的牙和牙根留个纪念,但熟人介绍去的,是不是显得不信任医生,就没有敢说。拿着医保卡去付款,三百元都从医保出;也领了麻药,还给医生。在收费处,又见到帮忙的人。嘴里咬着纱布,也不用多说话,只是表示感谢。付过款,再去找医生,取回病历卡。医生交代,半小时后拿出纱布, 2 小时后可以吃饭, 24 小时后可以漱口刷牙。在这之前,不能漱口刷牙,事实上不能吐任何东西,有血也要咽下去。 3 个月后可以镶牙。 我问问麻药过去会不会疼。医生说会。我问什么时候麻药过去,答说个体差异很大,通常两三小时后。我又问,怎么判断疼和肿是否需要看病,答说如果越来越严重,就要消炎,还不好,看医生。问我家里是否有消炎药,我说可以开点儿。医生说,家里应该有,不要开了,通常用不到。我也没有坚持。 后续发展比我预料的好。没有疼,只是有些肿。三个月后再说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补办身份证
热度 1 Mech 2018-10-6 12:14
没有身份证,很不方便。虽然还有其他身份证件,如护照,但效力都不如身份证。例如,公务机票网站买国内航班,只能用身份证,不能用护照。因此确认身份证丢失,立即着手补办。 先看看户口簿上所属警署,在网上查到地址和电话。电话咨询一下,很幸运有人接听。补办身份证很简单,只需要户口簿。也问清楚了工作时间,中午有午休。 40 个工作日才出新证,因此可能需要办个临时身份证,就不用在机场办了。有个航班是早 7:15 ,要先办临时身份证太紧张。对方让我打另个号码,具体咨询身份证事宜。再打就打不通。好不容易打通,是住户的私人电话。我决定直接去。在网上查了路线。自己觉得那个地方还比较熟悉。 午饭后出发。一路顺利,只是最后一个弯方向转错了。走了没有多远,天降大雨。没有带伞,只好暂避。雨小些继续走,感觉有些不对。开了导航,发现走反了。掉头往回。如果不走错,正好避过大雨。 到警署后,先拍照。只能带准备好的无镜片眼镜框。照片样子还端正,只是略有些凶。然后到窗口登记办理。工作人员劝我不要办临时身份证,办个身份证加快,只需要多 15 元快递费, 4( 或者是 10 ,没有听清楚 ) 个工作日送上门。我担心临时身份证第一趟出差前也拿不到,就同意不办了。然后工作人员让我去台机器旁自助办理。 说是自助办理,其实有人指点。先让我准备好零钱工本费 40 元和快递费 15 元,就开始办理。前面都很顺利,但录入指纹时出了问题。我的指纹在机器上显示不够清晰。开始帮忙的人说因为手湿,特别找来什么油让我擦了。还是不显示,而且多个手指都不显示。我终于发现自己身体特点,指纹不清晰,适合从事特工之类职业,可惜我胆子太小。帮忙的人没有办法,还是让我回到窗口。 在窗口录指纹成功了,签几个字,就办好了。 40 元工本费收了,但快递费等邮递员上门时付。不知道为什么与自助办理不同。 回家途中,又遇小雨。看来转错一个弯,赶上两场雨。好在雨不大。 第三天,邮政的特快专递就送身份证上门。给我之前,要个回执。我找到夹在户口簿中的回执给他,他又说是 A4 整张不是半张大小。我再找,发现了取件凭证,这回对了。拆封后验证了确实是我的身份证,就算补办成功了。 乘飞机也用得上,看来没有办临时身份证是正确的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失物
Mech 2018-9-21 12:10
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错,随身带的小皮夹子找不到了。第一感觉是在个小饭店吃饭时掉了。电话打过去,前台当场问服务员,我就知道没有戏了。果然,谁都没有看见。又想想,可能是在公园散步时掉的。去公园失物招领处打听,也没有。看来是找不回来了。 小皮夹子里有两张信用卡。那张主卡是捆绑常客卡而由航空公司所办,是我除公务卡之外唯一的信用卡。之前我自己申请,居然没有通过。传出去真给特聘教授丢脸,连申请办信用卡都没有通过。另一张是副卡,平时其实不用,机缘巧合就带在身上了。应该都可以挂失补办,有些麻烦,但麻烦不大。 一张交通卡,充值比较多,里面大概还有四、五百元。这是真金白银的损失。破财消灾,丢就丢了。 最麻烦的是有张身份证。当然也可以补办。不过,马上要出差两趟,而且间隔不止一周,要两次在机场办临时身份证。 耐人寻味的是,里面还有个金属佛像牌。据说开过光,太太送我,保佑人身财产平安。这次连佛像一起丢了。当然,也不能说不灵,毕竟也有段时间还算平安。虽然曾经开过光,或许如《红楼梦》中说通灵宝玉,“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也没有高人来“持颂持颂”佛像,或许又回到大荒山里青埂峰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8年
热度 3 Mech 2018-9-17 10:03
1 0 年前的在读硕士生现在是在站博士后,这个跨度比正常长许多,因为我硕士毕业和博士入学中隔了六年半,似乎践行着孔夫子“困而再学”。 10 年前的新郎现在已经有了女儿,年内满七周岁,秋季将升小学三年级。住在博士后公寓里,平型关路旁的一栋老公房的顶层 6 楼两室无厅套间,五月妻子和女儿从鞍山搬入。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上海安家了。 交大的博士算彻底修成正果。 3 月 27 日参加颁发学位证仪式。披袍登台,行礼如仪。证书签发日期恰是我 34 周岁生日,要等 3 个月异议期满才颁发学位证。看到不止一位上台领硕士学位证的女生留下泪水,心中大骇。领到学位证还要流泪,拿不到怎么办?其实硕士证是空白的,要与衣帽一起还回去;登台只是表演,她们就如此入戏,年青真好!当时自己觉得真是老了,心如古井,波澜不兴。没有穿着博士服带着博士帽拍张照片,好像也不觉遗憾。女儿毕业典礼后,勉强同意穿着硕士服拍照,却无论如何不肯带硕士帽子。其父其女,还是稍有进步。 安家 去年,我颇有感慨地在这个系列中写了《 离鞍记 》和《 入沪记 》。不论离开鞍山还是进入上海,都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在 1997 年启动,以户口迁入为标志在 1998 年完成,如果以购房为标志,要等到 1999 年了。我个人的离鞍入沪,是在上海安家的前提。 1997 年 10 月到上海大学后,我就着手办理迁户口的事情。研究生部主管博士后的李老师告诉我,我的档案不转到上海大学,就不能办理上海户口。我只好又硬着头皮去找鞍山钢院领导,要求调出档案。前一年,人事处已经出具公函,“解除人事关系”。除了给交大一份外,我当时多要了一份留在手里。从法理上讲,没有道理不放出我的档案。但毕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我当然做不出与旧东家对簿公堂的事情。管理档案的人事处要等校领导决定。我打电话找隋有功书记。刚刚信誓旦旦地承诺学成归来,转身就要调出档案,真是有些尴尬。虽然保留双方颜面的回转余地已经很小,我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我需要档案的理由是我要工资定级,这是真话,工资定级确实需要档案。我妻子女儿还在鞍山,住在学校的房子里。学校房子马上要卖给住户了,我没有到校工作期间,产权证由学校代为保管。这种幼稚把戏显然不能瞒过校领导,但至少是个托词,给双方留些颜面。领导同意放出档案。这样能在上海落户,我马上从鞍山迁出了户口。 上海的政策,博士后算是人才,家属也可以一起拿到上海户口。当年铁饭碗的观念很强,不论是妻子还是我自己,都觉得她调来的前提必须是有正式工作,我个人还是希望她当教师。那时网络还不很发达,至少我还基本没有用。我带着她的简历跑过上大延长校区附近的两个单位,铁道医学院卫校部和闸北区防疫站,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上大帮我解决困难,把她临时安排到学校卫生院,并且承诺,如果我博士后出站留校,她可以留在卫生院工作。 即使有这种安排,妻子仍然觉得贸然离开鞍山特别是放弃在鞍钢职工医学院的教职过于轻率。后来采取个万全之策。从鞍钢职工医学院申请,到上海医科大学进修。同时征得上医指导教师同意,进修期间基本上在校卫生院上班。如果需要去上医,跟卫生院领导请假。 这样,在五月,举家搬到上海。鞍山那边,正好学校调整住房。我已经是教授,住房略有改善。从 6 楼东西向的两室一厅,搬到同一栋楼 3 楼全朝南的两室一厅,面积好像也略有扩大。我们本来也不太想搬,但我们原来房子的新住户急着进来。我们把东西打包,最常用的运到上海,其他的先放在新居中,并没有在那里拆开。后来妻子回去,打包都运到上海了。 研究 博士后没有教学任务,全部精力用于研究。随着程昌钧教授正式成为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我入站时空白的 Plan A 也有了内容。程老师当时承担一个黏弹性结构 ( 静 ) 动力学行为及其稳定性控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的工作就是分析和控制黏弹性结构动态行为。 黏弹性结构的控制方程是偏微分方程或偏微分 - 积分方程。我过去作的都是常微分方程,先要把问题变成自己能处理的形式,需要离散化。常用的方法是 Galerkin 方法,虽然真正搞结构振动的人有时不太相信低阶的 Galerkin 离散化。我先全面调研了 Galerkin 方法在黏弹性结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写篇综述翌年在《 自然杂志 》上刊出。职业的研究都是从文献综述开始,虽然职业的往往不是一流更很少是超一流,但非职业的研究更可能不入流。不入流的或许喜欢自称原创,反正只要不知道别人的工作,尽可以想象自己天下第一。所有职业的研究要从调研开始。 程教授关注的黏弹性其实是特指积分关系,线性的 Boltzmann 本构或非线性的 Leaderman 本构。即使截断后,也是常微分 - 积分方程。这对我是个新问题。这个层面上的微积分我完全得心应手,很快就发现,如果松弛函数是指数函数,能转化为高一阶的常微分方程。 3 阶方程如果作近似解析分析多少有些难度,但数值上没有任何困难。这样我在当年就完成个非线性积分本构黏弹性板单模态截断后的混沌运动及其控制的工作,控制方法用的是输出变量反馈线性化。翌年发表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 解析的分析和两模态截断,后面也有些进展,明年再细说。至于更复杂的松弛函数是幂函数的情形,就是后来很热的所谓分数阶导数问题。虽然分数阶导数我在读博士前就看过论文,但并没有自己动手作过。线性情形,我导出了单自由度振子和梁的稳态解, 2001 年分别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和《 上海力学 》。本意是可以为各种算法提供考题,至少线性稳态解应该要算对。可惜没有什么人注意,他引都是个位数。同行们好像也不看国内文献,如果还看文献的话。 这一年的三篇年度论文都是前一年博士期间的工作,我是第一作者,导师刘延柱教授是第二作者。第一篇是在博士后期间投稿,单位写上海大学;另两篇都是博士期间投稿,单位还是上海交大。第一个工作较有新意,基于国外学者针对一阶常微分方程描述系统提出的混沌开闭环控制思路,提出了二阶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混沌振动的开闭环控制,比那种方法直接应用于振动系统少一半控制输入,论文发表于 Physics Letters A 。第二个工作是把控制混沌的参数开闭环控制应用于航天器姿态运动的模型,论文发表于《 力学学报 》。第三个工作是把以容易调整的瑞利数为控制输入,用精确线性化方法实现对 Lorenz 混沌的控制,英文版发表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 说点儿题外话。前述后两个工作都是我分别首次在《力学学报》和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发表论文,虽然我在 1990 年前应该就向这两个期刊投过稿。两刊拒我近十年,我投两刊意更坚。不离不弃确实是真爱呀!所以十几年后,这两个期刊找我当编委然后又当副主编。 3 月,承担的冶金工业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控制混沌问题研究”结题。结题报告基本上就是博士论文,把与航天器相关的内容都删掉了。按项目结题要求,请 5 位专家分别签署了《冶金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函评意见书》,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教授、上海大学程昌钧教、刘宇陆教授、朱正佑教授和东北大学王铁光教授。通过冶金部组织的评审,确定为“资助”项目,不用偿还研究经费了。 顺便一提,那篇两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性价比挺高。不仅取得了学位,而且完成了冶金部项目,晋升了教授,争取到了博士后职位。虽然没有入选全国优博,但拿到了上海市优博,当时是评优博进入前 200 名但没有进入 100 名的给上海市优博,基本上相当于后来的提名奖。后来的上海市优博给所有国家优博入围论文,我那年是 500 篇。这些是后话。 3 月,我以《粘弹性连续体复杂运动性态的抑制、镇定和控制》为题申请青年基金,未获资助。基金委给我的反馈意见,不资助的原因选了两点,“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不明确或存在错误”和“申请者或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积累不够”。我认为都很中肯。有意思的是,还有份综合意见综述:“申请者提出的粘弹性连续体运动性态的研究,涉及超混沌的抑制、镇定和控制。这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对应用和发展控制混沌理论有意义。该申请项目立论依据较充分,对国内外学术动态也比较了解,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合理,但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不具体。申请者对本项目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课题组群体力量较弱 ( 两位博士生不是申请者直接指导的学生 ) 。综合以上意见,该项目可以资助。”悲剧的是,打印的最后七个字,被钢笔划掉了。导师刘延柱教授那年去参加了会评,见面只提前告诉我坏消息,没有说是否上会等细节。我现在推测,也许上会了,但没有通过。那是我可以申请青年基金的最后一年,就这样擦肩而过。所以后来陆续主持过面上项目、重大专项培育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过重点项目和面上高技术探索项目,但没有主持或参加过青年基金。 没有得到基金是非常实质性的挫败。年内还有另一个挫败,多少与研究也有些关系。教授职称复议没有通过。虽然我的工资按教授发放,但我毕竟不是上海大学的教授。按照我对博士后相关规定的理解,可以要求进行职称复议。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就尝试一下。报到市教委学科评议组时,他们说我的身份不确定,不宜进入复议程序,没有进行表决。交大力学与建工学院院长刘正兴教授是评议组长,事后他先跟我导师说明了前述结果。更诛心而推测,导师一直希望我博士后出站到交大去,也未必愿意上大给我教授。力学所的刘宇陆教授也是评议组成员,事后也告知我相关情况。成与不成我都有思想准备,只是没有想到这个结果。当时还有些腹谤。觉得那种做法没有道理,人事部门上报了,就说明政策方面审查没有问题,学科评议组只是针对我的学术水平作出判断。我后来推测,也许是自己材料比较勉强,如果投票,也不能通过。不如这样处理,保全导师和我的面子。当然,这个推测无法查证,没有人会说,他不够教授,不要讨论了,只会直接说不讨论的原因。应该承认,这样既坚持了标准,也释放了善意。许多当时觉得没有道理的事情,后来想通了。这是一例。 还有个情理之中的挫折是, 9 月交大研究生院找我整理材料,报 1999 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紧张忙碌一阵子,最后没有成功。翌年又折腾,总算拿个上海市优博了事。 当然,多少总会有些正面结果。以“控制混沌及其在粘弹性结构动力学中的应用”为题成功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我是普通一档一万元。经费与我结题的冶金部基础研究项目相同,是我第二个万元的项目。上海市科委也资助博士后,匹配一万元,算是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需要另行申请,我用的题目是“粘弹性结构混沌运动的控制” 教材 3 月中旬, 96 年开工的《振动力学》参照审稿意见完成修改交稿。当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九五”教育部规划教材。教材出版后,清华大学丁文镜先生在《黄淮学刊》上发表书评。责编黄毅老师也在《光明日报》和《力学与实践》上发表介绍文章。该教材获 1999 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 2000 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后来出了第 2 版,列入 21 世纪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马上出第 3 版。现在我自己平心而论,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洞察方面,教材有独到之处;但教学考虑方面,还是有一定欠缺。 五一长假开始写研究生教材《非线性动力学》。这部书获得上海市研究生重点教材的立项支持。不论是项目申报,还是教材撰写,完全由我完成。刘老师本来说我是第一作者。后来刘老师说还是他为第一作者更合适。我推测主要是我离开交大了,刘老师可能觉得上大作为第一单位不太合适。我当时就认为,刘老师为第一作者也完全合理。品牌是种无形资产,我当时还不具备。有名出名,有力出力,是双赢的合作。当然,我很少做只出品牌的合作,这并非出于合作公平性的考虑,而是对自己品牌的爱护。 九月为本科生写《非线性动力学基础》,是范钦珊教授主编《高等工程力学》而向刘老师的约稿。刘老师找我合作完成。我起草初稿,刘老师把关,我是第一作者。刘老师自己有独立撰写的另外一章。但这本书拖了很长时间后,最终没有出版。 除教材外,也有过一点儿教学任务。受合作导师程昌钧教授之命,为本科生的《力学与实践》课,讲一次 2 学时“航空与航天工程中的力学问题”。这个真有些勉强,但还是完成教学计划。 交流 博士后已经可以算专业研究人员。学术交流是专业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工作。从这一年开始,每年都参加些学术会议。 7 月 17 至 20 日,在江西庐山参加第 8 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 5 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还被安排作大会报告,讲混沌输运控制的研究进展。不过,那是我表现最差的会议。开会前没有准备好投影胶片,准备用论文稿件到会场现打印。结果带的当时那种 3 吋软盘读不出来,我报告时就什么都没有。我可以讲自己的工作,但听的人肯定不得要领。那是我职业生涯中空前尴尬的时刻。从那时起,我开始重视会议报告,虽然做报告一直不是我的强项。非线性动力学的名家陈予恕、徐建学、朱位秋、胡海岩等教授都参加了。交大也去不少人。导师带着夫人参加,洪嘉振教授带着女儿参加,已经毕业的师兄顾晓勤带着儿子参加。在那个会上,导师告诉我申请的基金青年项目上会但没有获批,但也没有太影响我游玩的心情。 8 月 6 至 9 日,在大连参加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ngineering (ICVE’98) ,做分组口头报告,讲航天器混沌姿态运动的逆系统控制。我开始专门制作投影胶片,而不是简单把论文打印到胶片上。还担任了分会场主持,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主持分会场,先前国内会议也没有干过。会上见到闻邦椿、陈予恕、胡海岩等名家,还见到东工关立章教授的硕士生当时在加拿大当教授的于树栋。在交大的老朋友戈新生也参加会议。在 90 年北戴河讲习班上见过的张义民教授也参加会议。他是吉林工业大学陈塑寰教授的博士,跟闻邦椿院士做博士后。马上要出站,吉林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都请他,认定了他博导资格,他还没有选定,但两校教授博导的名片都印好。戈新生称他“双博导”,我们对此很膜拜。他在两校间犹豫不决,两校都给他教授博导,我其实也在交大和上大之间犹豫,但两校都没有给我教授。这就是差距!他后来在东北大学当长江学者,现在沈阳另所大学当副校长。 8 月 17 至 20 日,在上海大柏树的宝隆宾馆参加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做分组口头报告,讲混沌振动的开闭环控制。我报告后,梁以德 (Leung AYT) 教授提了问题。对梁教授的捧场,我很感谢。更令我我感动的是,已经高龄的钱伟长院士全程参会,不过他在开幕式上发言已经不说英语,而是用翻译。在会议上,联系导师程昌钧教授把我介绍给钱先生,钱先生带着慈祥甚至神秘的微笑与我握手时,跟我说了句话,“现在办什么事情都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你说是不是?”我一时语塞,钱老又问,“你说是不是?”我只能说“是是是,对对对。”虽然当时觉得莫名其妙,后来越想越有道理,这也正是我的弱项。钱老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导师刘延柱教授做了大会报告,讲航天器动力学中的分岔和混沌研究进展。论文集中论文是全面的综述,不限于刘老师的工作,论文由我完成,我为第二作者。报告是刘老师自己准备,主要是讲他的课题组的工作。 随便一提, ICNM 参与情况也反映我职业成长。 85 年的 ICNM-1 我不知道会议消息, 93 年的 ICNM-2 我投稿,但被会议拒绝了。 98 年的 ICNM-3 我做了分组报告,并起草大会邀请报告。 2002 年的 ICNM-4 ,我在国外没有参加,我的硕士生作了分组报告。 2007 年的 ICNM-5 我做了大会邀请报告。 10 月 15 至 22 日,在湖南长沙参加第 6 届全国一般力学学术会议暨分析力学发展研讨会。其实分析力学发展研讨会先开,一起去了衡山。梅凤翔先生给我们讲了他研究分析力学的经历,特别提到,是朱照宣先生建议他研究分析力学,还告诉他四个字,“填平补齐”。多少有些困惑的是,在早先的通信中,朱先生并不鼓励我从事非完整分析力学的研究。会议由时任湖南大学科研处长的赵跃宇教授策划组织。参加研讨的不仅有研究分析力学梅先生、罗绍凯、郭永新等,还有张伟、曹庆杰等研究非线性的专家。 在那次会上,我见到了神交已久的罗绍凯教授,我们还共用一个标准间,卧谈一夜。他给我出很多建议,听得我热血沸腾,可惜过后就想不起来了。翌日人家叫他大仙,我也跟着成了半仙。他的大仙是真的,给赵跃宇看手相,准确预测了他当副校长和校长。我这半仙是假的,只是被大仙的仙气薰了一夜,第二天有些迷糊。下了衡山,我就“泯然众人矣”。本质上,我们是两类人,借用孔子的话,“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他是前者,我是后者。 接着开一般力学学术会议,开幕式居然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召开。我作个混沌振动反馈精确线性化控制的分组报告。一般力学的诸多前辈参加了会议,除了导师和梅先生外,还有陈滨教授先生、陈予恕先生、洪嘉振先生等。师兄顾晓勤和陈力以及还在读的师弟成功都到会,到会的同门还有刘老师的高访戈新生。 11 月 20 日在宝山钢铁公司钢专参加第三届上海青年力学会议,作大挠度非线性黏弹性梁动力学建模和简化的报告。获上海市力学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论文二等奖,该文翌年在《上海力学》上刊出。我当时感慨良多的是,二等奖有 500 元奖金。我在辽宁时得过几个省学会或者科协的论文二等奖,从来没有领过奖金奖品。只有一次例外,首届省优秀论文评选,竞争激烈,结果总算发套不锈钢餐具,据说市场价 70 元左右。会后还参观了宝钢某个生产部门,可惜我忘记具体部门了。 阅读 发现力学专业期刊有些文章很可读,简直都可以在厕上看。例如 Appl Mech Rev 的两篇文章,一篇是 G Batchelor 的回忆, Research as a Life Style ,另一篇是鲍亦兴的鸟瞰式概述, Applied Mechanic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还读了些轻松的数学读物。 Cook 很简明的《现代数学史》,波利亚名著 Mathematical Discovery 的部分通论性章节,还看了克莱因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部分章节,略去的似乎与他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少有些重复。还看了本研究指导性质的 Graduate Research: A Guide for Students in the Scinece 。 当时对复杂性很感兴趣,核心是要理解秩序自发形成的机制包括条件。看了些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包括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和一组记不住名字作者的《重申自由主义》。哈耶克真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家,也不是通常的诺奖获得者可以比。因为多少涉及经济学,还买了套熊彼特三卷本《经济分析史》,不过后来并没有看。 复杂性也体现在生物学。看了些生物学通俗读物,如《野兽之美》《自达尔文以来》《达尔文的黑匣子》。戴森的《全方位的无限:生命为什么如此复杂》尤其精辟,后来我去在美国时还买了该书的原版。看了他的自传《宇宙波澜》 读了些传记。八百余页的 Bertrand Russell: A Life 很有吸引力,我在外文书店买的原版。只是我多少有些意外的发现,罗素子女教育并不成功。原来我一直很服膺他的《教育论》,反复在看,当年重点在看六到十四岁部分。我觉得他的主张还是好的,只是他四场婚姻,无数情人,实在没有时间实践自己的主张。正如钱锺书所谓,“理论都是不实践的人制订的。”《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也很好,购书后到后半夜一气读完。还读了房龙的两卷本《名人传》。 也读些历史书。读了布尔斯廷三卷本《美国人》,该书对深入理解美国很有帮助。非常细致的生活史,摒弃了宏大叙事,例如第三册讲民主进程,说得是邮购之类的生活细节。读了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和《中国大历史》,但都远逊于他的《万历十五年》,我反复读的书。还看本关于鸦片战争的书《昨天》 ( 借阅 ) 。 读了当时颇有争议的《科学的终结》。对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的勇气颇为佩服。虽然该书说得似乎头头是道,二十年过去,科学远没有终结。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对科学狭隘和传统的理解已经终结,科学主要不是衣食无忧感兴趣者的智力游戏,而是现代社会建制的一部分。这一点,许多科学界内部的人也没有充分理解。 读得最轻松愉快的还是小说和散文。继《小世界》之后,终于读了大卫·洛奇“校园三部曲”的后两部《换位》和《美好的工作》,还读了写博士生的《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这些书对我理解学术职业很有帮助。小说还有程乃珊《双城之恋》,杰罗姆的 Three Men in a Boat 和一部驳杂的古典小说《野叟曝言》 ( 借阅 ) 。散文读了《钱锺书散文全编》,后来也反复读。还读了北大在读研究生的《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和《铁屋里的呐喊》。杰罗姆的随笔《闲人遐想录》也很有意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基本上收集齐了王小波当时出版的所有书。这在上海不是难事,与当年在鞍山不同。新增加的是他的《黑铁时代》和《天长地久》,都读了。新买的《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反复读了。很喜欢,但说实话没有什么收获。他说的基本我都同意,反而没有思想的碰撞。 购买了三联版《金庸全集》,可惜后来发现是盗版。也懒得再找正版了。年内重读了重读《鹿鼎记》。 旅游 我们的休闲向来单调。除了读书,就是走路。 8 月利用开会之机,全家游庐山。女儿体力甚好,满山疯跑。从照片上看,她还自己背着包。到底去了哪里有些记不清了,至少应该去了五老峰、三叠泉、芦林湖和鄱阳口。 全家在庐山芦林湖合影 与女儿在庐山五老峰某个峰顶合影 10 月到长沙开会,去了衡山。山顶有火神庙,香烟绕绕,人气很旺。在长沙似乎只看了岳麓书社。 学校推荐后当选上海市博士后联谊会理事。 10 月 8 日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开大会。 10 月 22 日至 28 日参加第四届上海市博士后联谊会理事会会议 ( 上海市人事局博士后考察团 ) ,去陕西游了西安和延安。先从上海飞西安,当年还是用虹桥机场一号航站楼。西安除了大雁塔等市内景点外,还等了华山。借助缆车,登上华山山顶。遐想金庸笔下的三次华山论剑,从五绝论剑到独尊大侠,其实是江湖退化史,也体现所谓国民性。乘大巴从西安去延安,路况很差,漫天黄土。让我更难忘的是,因枣子吃多了,肚子不好。于是在车上考验括约肌,下车匆忙找厕所,幸好没有出大丑。顺路看了黄帝陵。在延安看了窑洞和枣园,自然还有宝塔山和延河。让我吃惊的是,延河其实已经干涸,当时是人工灌水。去山西,在山西一侧看黄河源头壶口瀑布。远望平常,近看非常可观。顺便一提,当年在陕西境内吃饭,质量差价格高,到山西马上好多了。 在壶口瀑布 女儿 女儿在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在与女儿相处中,我自己学到很多,简直可以说是共同成长。以往谈得不多,从今年开始加强。 女儿在鞍山的最后一战是跳级考试。只读了一年级上学期的她,被校长安排到二年 1 班。监考老师宣布,有一年级学生来考试时,班上孩子都莫名惊诧,窃窃私语“她能会呀?”女儿个子小小,因为比正常一年级学生还小 1 岁,坐在讲桌前答卷。先考数学,她用一半时间就交了卷。校长和教导主任看过都吃惊。考试成绩,数学满分,语文 97 分。当然,她不是所谓的好学生。她学习只是让父母开心,这样父母可以陪她玩。她自己也有想做的事情。如提出要写本“书”,起名《雯雯的故事》,其实是自画插图的日记,童趣盎然,只是写了没有多少页。 在上海安家,除了要解决妻子工作外,还有解决女儿的入学。博士后期间是集体户口,在延长校区,对口的小学是大宁路小学,在校区西面。还有和田小学,在校区南面。同事孩子往往择校和田小学,说是大宁路小学民工子弟比较多。我们刚到上海,与民工其实相同,只多个户口。因此也没有考虑择校的事情。 进大宁路小学也不容易。先到市还是区教育主管部门办个手续,然后带着批文之类的文件去大宁路小学。校长看了材料,说手续齐备,可以入学,但通常都是新学年开始时入学,不能插班,免得孩子跟不上,也影响班级教学。我跟他解释,妻子在上海有了工作,马上要过来,孩子不可能留在鞍山。在鞍山有限的生活经验让我推测,校长是不是想要些好处。不过,他的话否认了我的猜想。我有时会享受自己的预想被否定,这是一例。校长说,博士后是引进的人才,生活有困难,单位应该协助解决;你自己反复跑不合适,应该是上海大学派人来跟我们协调。 我回学校后,找到当时的师资课邢守信科长,转达了小学校长的意见。虽然上海大学几乎所有打过交道的师资科长对我都很关照,但考虑到当时我只是刚入职的青椒,邢科长的与人为善和尽力帮忙仍给我留下难忘和美好的印象。这也是上海大学行政机关给我的最初印象。邢科长找力学所办公室的钟汉民主任帮我办理。钟主任和我又去大宁路小学。路上钟主任跟我说,人事科应该派人,但他们没有人,邢科长跟他很熟悉就推给他了;他还很不屑地说,大宁路小学,上大老师的孩子都不要去。钟主任与那位校长一通上海话,不清楚说了什么。结果就是入学前测验一下,通过就可以插班。测验我倒是一点儿不担心。女儿要考满分或许不容易,可能马虎,考八九十分还如探囊取物。后来果然顺利通过了。 来上海后,女儿就在大宁路小学上学。她刚过七岁,读小学二年级,因为在鞍山时跳了一级。入学就读后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语文,绝对成绩也能在 90 分之上,但常低于班级平均分。数学也不总是满分。 每天我送她上学,接她放学。妻子要到嘉定校区的卫生院。赶校车,早出晚归,很是幸苦,特别是开始不太适应。工作本身倒不是很忙,主要是单位远。偶尔也去医科大学,见指导教师。总之她多数时候不在家。开始时,延长校区东面有个小门,女儿和我就在校区里穿过,从西边的门出去。后来那个小门封闭了,我们就沿着广中路走,略远些。路上我们背英语单词、古诗还有英语短诗,忙得不亦乐乎。女儿古诗还是有童子功,后来《长恨歌》《琵琶行》这种长诗也是张口就背。高中有段对填词感兴趣,长调写得也像模像样,或许主要就是小学时古典诗词的根底。 女儿在学校也很开心。虽然她比同学小一两岁,但并不受欺负。在上海同学中,她显得很彪悍。我跟女儿说,“东北虎,西北狼,南方人是群大绵羊”。她就信以为真。其实她还不会说上海话,在一起玩的都是民工子弟,并非上海人。有位叫邰亚兰,她给人家讲鬼的故事,她家里看动画片《猫和老鼠》有集有鬼故事。吓得邰亚兰晚上睡不着觉,让她妈背着她在外面走。一起玩的还有位叫什么海燕 ( 姓忘记了 ) ,比女儿高一头,她抓着人家衣领使劲晃,人家见了家长告状。老师显然不喜欢她。数学老师在给家长的《联系册》上赫然写着,“建议降级。”女儿心大,也不介意,反而是该老师因此成为她的嗤笑对象。我对她学业还是有些担心,数学和英语没有问题,语文还是需要好老师。 周末跟女儿户外运动。我们到校园南北大楼之间的草坪上玩。那个草坪当时并不开放。时任常务副校长的方明伦教授有时候亲自出马把草坪上的人赶走。不过周末没有人管,上面有许多人。虽然我是博士,规则意识还是比较差。没有人管就从众进了草坪。女儿有个足球,我俩在草地上踢着玩。女儿在路上还捡了几个网球。力学所下面有个网球场,有的球打到外面就不要了。我们也在草坪上扔网球。女儿大笑着,奔跑着,那是她初到上海的童年。虽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收入在上海人眼中也很微薄,但穷孩子也可以有快乐的童年。 成年 在 35 岁生日前夕,我进行番长时间的思考,回顾与展望,在我个人日志中称为“卅五长考”。除工作去向、研究方向等具体事宜外,总的评价,“回首三十五年,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少年时梦想的高度,这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似乎也没有取得我的能力和素质应该取得的成绩。然而,若把自己当作 80 年考入鞍山钢院的一员,我做得似乎已足够好。 …… 若把自己当作 86 年考入东工的一员,做得似乎也可以,至少在及格线之上。如果简单化地给自己评个等级,我想应该是‘良’。今后十或十五年也许尚有机会争‘优’。” 20 年后回首, 10 年后确实可以给自己一个“优”,不过我打分向来比较宽。另一方面,现在还是“没有达到少年时梦想的高度”。 那次长考形成了随后几年的愿景,“打破僵局,走出低谷。”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职业化”。当时的理解,“所谓职业化,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学术工作首先是受劳动纪律约束的谋生手段,其次才可以是 ( 也可以不是 ) 由兴趣驱动的智力游戏或由理想驱动的精神追求;其二,学术工作主要是规范化、专门化、精细化的研究。”我准备改变以往不乏自知之明但也很无奈的定位,“自由读书人,写稿爱好者,职业教书匠,业余科学家。” “卅五长考”其实也意味着青年时代的结束,我成年了。一定程度上可以随心所欲的青年时代结束,要做个负责任的中年人。于是,由探索者和批判者变成建设者和经营者。当然,那其实也是随了大陆读书人的主流,从广场到岗位。随后十几年的生活态度,可以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个人认为,这也可以是钱伟长校长为上海大学定的校训“自强不息”的一种理解。 应该指出,上述对“职业化”的认识仍有含混和狭隘之处。在前述第一方面,学术工作受到的约束远不仅是“劳动纪律”,更是行业规范甚至包括潜规则,毕竟学术工作不仅是饭碗,更是品牌。此外,“兴趣”或“理想”等超越现实利害的因素,是学术工作的竞争优势,而非前提条件。例如,一个项目正常报价是十万,感兴趣的人也许八万就愿意作。因此,“兴趣”等是作好的动力,而非不作的理由。在前述第二方面,学术工作不仅是研究,而且也包括研究条件的创造和研究结果的传播。 过去已经写过 31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4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年之结婚篇
热度 2 Mech 2018-9-7 08:33
10 年前那个初中生要结婚了。 10 年中搬了两次家,住在鞍山园林路 307 栋 7 号的三室户,我自己有间 14.4 平朝南的房间,年内成了婚房。我应该在沈阳东工住校,答辩毕业要到翌年年初,不过多数时间我在家。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我结婚了。 领证 女朋友和我的情感完全到达可以结婚的程度。但结婚还有其他方面。在法律意义上,要领结婚证。在实际层面上,要有住房。在习俗意义上,要有某种仪式,婚礼、婚纱照等。 要开出结婚证,需要双方单位的证明。女朋友的证明没有问题,她过了 24 周岁,已属于晚婚的年龄。我有些问题。我的户口和粮食关系关系转到了东工 ( 定向研究生,人事关系可能还在钢院 ) ,身份就是研究生。研究生是否能结婚,当时好像没有明确规定。我找研究生部的老师谈,说明自己结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位老师让我承诺在读期间不申请生育指标,然后就给我开了证明。 有了证明,我们就去办结婚证。时间选在女朋友的生日。好处是双喜临门,坏处就是家里喜庆日子少了一个。结婚证男女各一份,上面有合影。一般的合影都是男女两人一起证件照。我们的比较特殊,是用父亲当年元旦在家里拍摄的合影生活照。婚姻登记机构的人士很通情达理,同意我们用这张照片而且没有剪切。当然,后来旅行住店,要查验结婚证,都要解释一下。与众不同总是要付出代价。结婚证只是在法律意义上缔结了婚姻。但我们还是各自居住,直到暑假的婚礼和旅行结婚。 \0 \0 结婚证用合影照片 新房 新房就是我那个 14.4 平的房间。现在造房子,估计不会有这样不吉利的面积。房间在六层楼的三楼。窗户朝南。靠窗东西向摆张双人床,床头顶在东墙上。床脚以西是我的工作区域,一张写字台靠西墙,上面放着书架,床桌之间过道有把折叠椅。写字台北面,也靠着西墙,有当时流行的组合柜,共三组。中间有梳妆台,可以作妻子的办公桌。床北面靠东墙,有个双人沙发,展开是张床。门在北墙东面。门和组合柜之间,有个书架。 北面房间有东窗和北窗,也是我的活动区域。两个很大的书架在北屋靠东墙放,另有一个写字台靠西墙近北窗,上面也有书架。南面进门是个冰箱,冰箱和写字台之间放的单人沙发,是父亲带着我做的。有南窗和东窗的房间是父母的卧室。厅是暗厅,但与厨房用玻璃窗间壁,可以借光。 我们房间里的三组组合柜、北屋的两个大书架、两个房间里的写字台和上面的书架,还有父母房间里两组的组合柜,都是在前一年暑期请南方来的徐师父带着他徒弟打的。印象很深的是新房里的吊灯,女友和我到沈阳中街的鼓楼购买,缺了什么后来又去一趟。有许多咖啡色的玻璃片。样子很好看,但开了亮度不够,而且清扫起来很麻烦。应该算是一个败笔。 婚礼 虽然是旅行结婚,但双方父母还是请亲朋好友一起吃顿饭。就算是婚礼吧。规模很小,总共有 40 余人参加,在胜利宾馆的对外餐厅。 参加的人很有限,主要是双方父母方面的人。女朋友和我的同事都没有邀请。她邀请了 4 位小伙伴,小学初中一起玩的同学,只有一位到高中还是同学。她的丈夫是否参加我忘记了,但这个餐厅是他帮忙找的。我也邀请了 4 位同学。大学同学邹积国和张恒毅,研究生同学曹观法和王多。他们都是研究生。自命不凡又口无遮拦的王多马上就评论,新郎方面嘉宾层次比新娘的高多了。王多送我个有抽象画风格的墙挂瓷画,还跟父亲同事争吵起来,一定要挂在新房最醒目的位置,就是前述书架的上方。我再三保证那个位置留给他的礼物。曹观法送我个木雕,后来也摆在书架上。 女朋友为结婚特意买条粉色连衣裙,价格好像不菲,具体多少忘记了。那真是婚礼礼服,到目前为止,只在婚礼上穿过一次,享受婚纱待遇。我的衣服裤子比较寻常,只是专门吹了头发。我乘辆轿车到她家,接她上车。与他们全家合影,也算是我正式加入岳父一家。在我们夫妻之间是岳父岳母,在我另一侧的是她的哥哥和嫂子,在她的另一侧是她的姐姐姐夫。前面两个小孩,大的是哥哥的孩子,小的是姐姐的孩子。 岳父全家 接了新娘,车开到我家。在我所一向痛恨的鞭炮声中迎新娘下车,领新娘进门,见父母。然后一起去饭店。 在饭店里,婚礼进行基本顺利。我与新娘合唱《让世界充满爱》。那是我平时第一次唱歌,也是唯一一次唱歌。曲调有种宗教般的情怀,歌词也不错。 婚礼最后还是出些问题。我不喜欢或者是不适应仪式感很强的场合,更不用说自己粉墨登台。因此婚礼上尽量行礼如仪,如同狼披着羊皮。后来内力耗尽,不留神露出狼尾巴。新娘的几个小伙伴,在点烟的环节,按照传统一再刁难我。我开始努力陪着笑脸,但也没有做其他努力。后来笑脸也陪不起,直接丢下火柴,不理她们。这大概彻底得罪了除了高中同学外的 3 位小伙伴。婚后就很少来往。婚礼上失态我很后悔,我不认为她们有恶意;但也正是因为她们并没有恶意,也处不来,跟她们不来往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遗憾。 当时还没有全程录像的服务。婚礼拍了些照片,有个专门的影集。应该承认,表情特别好的照片并不多。 婚礼后踏上旅途。从鞍山到沈阳再到北京,天津往返,再到长沙,去张家界,回长沙,到杭州,走上海,乘海轮到大连,回鞍山。具体旅程后面再说。 在上海时,去王开照相馆拍摄。那天暴雨倾盆,新郎新娘的发型都毁于一旦。照相馆师父水平很高,临时处理。婚纱照一套有三张,除了下面那张,另外两张分别是新娘新郎的半身合影和新娘的全身照。王开照相大概是当时全上海甚至全国最好的照相馆。价格也不便宜,具体我忘了,似乎超过夫妻月收入之和。 \0 \0 婚纱照 今年的三张照片,都与婚礼有关,因此就穿插了这两部分贴出了。 旅行 旅行结婚,不仅是到当时为止最长的旅途,后来国内旅行的时间和距离都似乎也很少超过,只有翌年的旅行或许可以相比。我们从鞍山出发,走了沈阳、北京、天津、长沙、张家界、杭州、上海和大连,回到鞍山。每到一地,都会去主要的新华书店如北京王府井书店和上海南京路书店等,也会去二手书的书店。购书无数,随时从邮局寄走。后面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沈阳,应该是住在妻子的哥哥家。因为经常去,反而记不准了。 在北京,住在妻子的亲戚家里。北京当时开放的主要景点应该都去了。天安门、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白云观、雍和宫等。 在天津,住在岳母朋友家里。具体去那些景观忘记了,只记得吃狗不理包子。更难忘的是吃后如厕,又脏又臭。妻子几次冲进去,又马上退出来。我勇敢些,冲进去完成了任务才撤。 在长沙,住在火车站旅馆,是地下室,但包买车票。去时住了三、四夜。回来时到杭州,车票或许好买,住在汽车站旁的宾馆,有个夫妻大床房。但环境很乱,非常紧张。长沙不仅去了橘子洲、岳麓山和岳麓书院,还去了比较远的马王堆展览馆。在长沙,照相机被扒手窃走。我们很着急,相机是问岳父借的。好不容易找到相同的型号买一部,似乎是三百多元,我近半年的工资,不是小数目。 在张家界,会议安排住处。条件极差,又暗又潮,还有虫子。更可怕的是暖壶打的饮用水,倒出来居然是黄泥汤。风景真是很好。但具体景观,除了有个洞好像叫黄龙洞,其他也记不住了。长沙和张家界吃得都不太好。 在杭州,住在妻子亲戚当领导的单位招待所。房租是我们自己出的,是否有优惠我不知道。住处是非常幽静的独立房子,浓荫之中,很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只是蚊子非常多。在杭州好像停了四天。开放的有名景点应该都去了。例如西泠印社、孤山、三潭印月、岳王庙、灵隐寺、六和塔、花港观鱼、虎跑泉、龙井等、九溪十八涧等。也拜访了她亲戚,见了各位家庭成员。 在上海,借住在我亲戚家里,在康平路 100 号大院。也许到上海比较累,不记得游多少景点,似乎只有豫园。拜见双方的各路亲戚。我这边,有上海的几家父亲方面亲戚,还有朱泾母亲方面的好几家亲戚去拜访。妻子那边,也有几家亲戚,去大连的船票好像就是她亲戚帮忙买的。 在大连,借住在妻子同学家里。不记得玩什么地方。早晨出个事故。同学在用高压锅烧粥时,没有降温就开盖,热粥出来把脸烫了。幸好没留疤痕。 新婚夫妻,经过漫长有时是艰难的旅程历练,彼此更加了解。旅游快乐,但也烦恼。我新配的研究不太合适。耳朵旁被镜腿磨破皮,鼻梁上被镜脚磨破皮。如果有人碰眼镜,破皮处非常疼。另外还出个蛮大的事故,有痛苦的后果。 过去已经写过 30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316 次阅读|6 个评论
打车难
热度 3 Mech 2018-9-3 08:06
前些日子接母亲出院过程中,深切体会打车之难。 我带着空轮椅去医院,出租车根本不停。我用手机叫车,只有已经不用的 APP 。后来有位老先生给我传授经验,轮椅放在路边,把车叫住,再去搬。司机见到轮椅或者老人,不停车。 按照他的经验,我把轮椅放在路边。果然拦住辆车,结果在我去搬轮椅时,车又开走了。再拦辆出租,先把手里东西放车上,再去搬轮椅。总算打到车了。 下车时,我多给司机十元钱,因为带轮椅给他添麻烦了。 轮椅推着母亲出院,更打不到车了。虽然护工推着轮椅躲在路边,还是叫不到车。后来有辆黑颜色的“黑车”,主动问我去哪里,并报了价。我欣然接受。这是我第一次乘“黑车”,过去觉得不安全。但实在没有办法,也聊胜于无。 因为他报价时已经知道要载老人,我又没有还价,所以结账时就没有另外加钱。 我回家还是打不到车。等了快半小时,最后乘公交车了。下午去学校,仍然是等了很长时间才打上车。 我下载了新的叫车 APP ,希望以后能方便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5 次阅读|6 个评论
九十年代初的论文奖励
热度 7 Mech 2018-8-29 21:42
84 年本科毕业留校,在鞍山钢铁学院当青椒。上课之余,写些论文。基本上是自娱自乐,不写白不写,写了也白写。 90 年代之前,发表论文还不要版面费,但发表了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回报。 或许正是因为写论文回报太差,学校要鼓励一下。 90 年,学校决定奖励 89 年发表的论文。随后似乎又有一、两次。再后来,我就离开了,不知道持续多久。 钢院奖励政策是这样,论文分成一、二和三级。第一次奖励,一级论文每篇奖励 30 元,二级论文每篇一本影集,三级论文不论多少篇奖励一本影集。一级论文是国外期刊、国际会议和全国一级期刊文章,二级论文是出版的全国性会议和省级期刊文章,三级论文是没有出版的会议论文。这个政策也挺有意思。三级文章也奖励,说明学校还是鼓励教师写;但不论几篇都只奖励 1 篇,说明学校不鼓励在这个层次上多写。 所谓国家一级期刊,也不是很严格。我的 5 篇一级论是《科学通报》英文版 1 篇 ( 单位写的是东北工学院,学校也很大度地承认了 ) 、《物理学报》 1 篇、《固体力学学报》 2 篇和《力学与实践》 1 篇,都算一级期刊发表论文了。典型的省级期刊就是《钢院学报》,当时可能还只有省内出版号。我当时有 1 篇。按说我应该发表两篇学报论文,可能有 1 篇在当年最后 1 期,当时还没有出来。三级论文是什么,我实在想不起来了。 第一次论文奖励,我得到 150 元的奖金和三本影集。奖金在当时不算小数目。我自己的月薪也就五十多元,因此是近个月的月薪。更何况,我除了学校的薪水,以及极为可怜的稿酬,没有任何其他收入。顺便一提,在交大读博士时,也拿过学校的论文奖金。手笔比钢院大多了,如果我没有记错,中文论文只奖励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每篇 100 元。 除了增加收入外,也有精神满足。所有奖励论文的作者、标题和期刊等都油印成册。这样就知道全校论文发表情况。我很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一级论文全校最多,在系里超过了半数,在学校占了六分之一。我当时还只是助教,也没有任何研究经费。其他发表一级论文的都是学校里有名的教授和个别副教授。当然,我不是说自己比他们高明,只是发表所谓一级文章多些,人家除了写文章,还做科研项目,还带研究生。这些事情我都没有。 如果在意论文发表回报的话,估计就不会去写了。当初投稿时并不知道学校有奖金,而且也不知道对晋升职称等有多大帮助。当时晋升讲师并不需要论文,副教授好像只需要一篇省级论文。只是我比较享受写的过程,很有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意思,虽然写论文可能也不算什么好事。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753 次阅读|19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年
热度 2 Mech 2018-8-18 09:37
10 年前那个城郊初中成绩突出的高材生和重点高中高分入学的重点班新生,已经在东北工学院 ( 现在叫东北大学 ) 读硕士生。将于翌年年初毕业,正摸索着走上研究之路。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结婚,如此重要,所以连同相关的旅行和照片等以后专门贴《结婚篇》。这一年有不少新鲜事。开始发表论文,开始参加学术会议,开始向只在书上见过名字的教授当面请教,等等。除结婚外,最重要的事情,要算开始系统地自学 ( 也不妨说研究 ) 混沌。 混沌 这一年,或者还稍微更早些,兴趣导向的研究领域已经很明确,混沌。这不仅对我是全新的领域,而且东工导师和其他老师对此也所知甚少。他们都偏向工程,对完全是理论的问题兴趣不大。要先学习背景知识,再找可能的研究题目。我当时的想法,重点是打好基础。至于具体研究,随便做点什么应该都能毕业,反正大家全不懂。所谓“画鬼容易,画犬马难” 开始入门是读中文综述。朱照宣先生发表于《力学进展》的综述,郝柏林先生发表于《物理学进展》的长篇综述,对我都有很大帮助。然后学习英文的综述。印象深的是 Ott (OGY 方法中的 O) 和 Eckmann 各自发表于 Reviews of Morden Physics 的两篇综述和一个记不准名字的日本学者在 Physics Reports 上的关于非线性振动中混沌的综述。还有些篇幅更短的评论文章,如 May 在 Nature 上的评论, Holmes 和 Moon 在 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特刊上的评论等。真所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除了综述,还需要些更详细更通俗的材料。也是我运气很好,王多同学的师兄和同事金基铎教授从日本留学归来,带回了大量与混沌相关的复印资料。虽然他是我同学的师兄,但不论看学问还是年纪,金教授都应该是我老师。金教授是典型的学者,我们去了他家也不多客套,直接问他什么书是否有,有的话借了就走了。我的博士生中,后来获得优青的杨晓东和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的张艳雷都是金教授的硕士生,而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的唐有绮是杨晓东的硕士,金教授硕士的硕士。我拿了金老师的复印本,到东工复印。多数只复印一份,王多不要看书。再请大学时的同学邹积国帮忙,找他在印刷厂工作的妹妹装订成册。先后复印了有十几本书,当然不是每本都仔细读了。 复印书中当时最有帮助的是国外一次暑期学院讲稿的汇编, Chaotic Behaviour of Deterministic Systems ,主编是流动稳定性和分岔的大家 Iooss 等。讲课的不乏对混沌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如 Henon 和 May ,还有数学背景很强的 Newhouse 和 Langford( 陈予恕院士早年出访时的合作教授 ) 等,以及在前述 RMP 上发表综述的 Eckmann ,能算力学家的有研究流动稳定性的 Hoseph 。 从长远看,更有帮助的复印书是郝柏林先生编篡的重要论文汇编 Chaos ,分成 10 个部分,每个部分编者写有导言,最后有截至到完稿时所有混沌相关论文的目录。在随后很长时间里,我反复看过该书中感兴趣的文章。 复印后只大概翻翻还有一些,仅说几个多少有点儿印象的例子。 Moser(KAM 定理中的 M) 的经典著作 Stable and Random Motions in Dynamical System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elestial Mechanics ,其中符号动力学部分以及横截同宿点等阐述并没有想像的艰深。一维映射的早期权威数学著作 Iterated Maps on the Interval as Dynamical Systems ,这个完全是看热闹。博士论文改写的的专著 The Lorenz Equations: Bifurcations, Chaos, and Strange Attractors ,以 Lorenz 方程为例阐述分岔和混沌等现象。 没有系统地读本书 ( 而不是文集 ) ,心里总是不安,正好有比上述文集和讲稿更新的导论性著作 Nonlinear Dynamics and Chaos : Geometrical Methods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作者 Thompson 当时是结构稳定性的专家,后来成为英国力学界研究混沌的领军人物,还有位合作者 Stewart 。这部书适合我当时的数学基础,看起来不是很吃力。最初读的是金老师复印本的复印本,后来国内出了影印版,我也买了本读。但我个人感觉,好像还不足以到研究前沿。没有读完就改为泛读了。那也许是个错误的决定。 我特别欣赏也下功夫钻研的书是 Nonlinear Oscillations, Dyanmical Systems, and Bifurcations of Vector Fields 。这本书有国内出的影印版,在沈阳太原街外文书店所购。但只读了前面一半多。作者是两位应用数学家 Guckenheimer 和 Holmes 。后者旧译福尔摩斯,柯南·道尔笔下大名鼎鼎的英国侦探。他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学振动出身,然后当了几年诗人,四处流浪,出版两部诗集,最后才当数学家。交大凌复华教授等把该书翻译成中文,但没有正式出版。我主要读英文影印版,难度并不在语言方面。可惜,这部书对基础的要求我有些达不到,数学基础知识我具备,但数学的成熟性或者所谓“默会知识”或“支援意识”又欠缺。因此眼高手低、事倍功半。前五章的大部分内容似乎懂了,最后两章就很不得要领了。后来又出了该书新版的合法影印本,我还是买了本。 当时阅读思考的感觉还是很美好。只是几年后看《混沌:开创新科学》,其中讲到加州大学四位博士生自行研究混沌并取得重要进展的故事,有些感慨。我与他们其实有同样的兴趣,同样的热情,时间相差也没有几年,但产出完全不同量级。心中戚戚然。原因或许有两方面。原则上,是学者和科学家的不同。我是传统的中国读书人,“述而不作,敏而好古。”看了大量的资料,但迟迟没有开始在研究第一线工作。技术上,是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区别。仿真和实验都不是我所擅长,我的研究进路是理论,实质性进展的更困难,我自己的功力也有欠缺。 现在回顾,混沌研究的兴起,极大推动动力学发展。堪称是次风云际会,可以龙腾虎跃。我只是感受到了风雷激荡,但“机遇总是给充分准备的人”。不论从眼界、能力、基础、条件等方面,我都准备不足。只是兴趣和热情远远不够。不管怎样,体验了热情,满足了兴趣,也算难得。 研究 当时没有条件也不想做实验和计算,研究内容选择范围就很小了。选定主要方向是混沌的解析预测,就是所谓 Melnikov 方法的应用。多少有些误解,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给出混沌出现的条件。后来发现预测很不准,又说是混沌的必要条件,其实并不确切。准确地说, Melnikov 方法给出对应的庞卡莱映射呈现 Smale 马蹄出现的条件。因此也可以说, Melnikov 方法能预测 Smale 马蹄意义下的混沌。 Smale 马蹄只是极限集,渐近稳定且吸引区足够大,才有可观测包括可计算意义上的混沌。这些事情,当时都不知道。只是想把 Melnikov 方法应用于各种系统。说句题外话,现在有些同行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四十年前。 当时典型的应用有两种, Duffing 方程和单摆方程。 Duffing 方程能用 Melnikov 方法处理的有两类, Holmes 等研究的线性刚度为负的双稳态情形,刘曾荣等研究的软弹簧情形。我的想法十分平凡,在两种情形,各加个平方项。后来知道,这其实也有各种物理背景,但当时并不清楚。 Melnikov 方法应用需要克服两个数学上的困难。一个是要能显式积分出同宿轨道或者异宿轨道,其实是求一个非线性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精确解;另一个是要在前述显式的基础上算出 Melnikov 函数,是复杂超越函数的无界广义积分。也有其它办法绕过难点,就是用数值解。凌复华用数值方法算过同宿轨道及其相应的 Melnikov 函数,文章发表于 Phy. Lett. A 。同学王多改进了这个算法,基本思想其实是用快速傅里叶变换代替离散傅里叶变换。这应该是有些新意的工作,但最后并没有在期刊上发表,投了个国际会议又没有去参加,真是很可惜。写研究论文是种专门技术,没有很好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往往忽略这种技术的重要性,但不发表别人就无从了解。 我在硕士期间,前述两个问题第一个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部分的解决要在两、三年之后。后一个可以说解决了。人们都知道算前述广义积分要用复变函数的留数定理。在大学时,我自学过复变函数,属于相对比较容易的数学 ( 只是微积分向复数推广 ) 。当时的困难完全是技术性的,奇点的阶数高,留数难算。 1 阶奇点留数书上有公式, 2 阶奇点留数公式可以推导出公式。更高阶奇点的留数当然也可以推导,只是公式非常繁复。我用分部积分先“化简”,其实并不一定形式简单,但奇点的阶数降低了。然后应用 1 阶或 2 阶奇点的留数公式。这些工作也许在职业数学家眼里只是本科生课后习题水平,但确实能有效地计算 Melnikov 函数。这个小技巧,多年后我写篇文章发表于《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 虽然前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也绕开了那个问题,把加进去的平方项作为摄动项。但两种类型中,摄动项对双稳态情形的结果没有影响,软弹簧情形有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种处理有问题,当然也可以说 Melnikov 方法本身有不足。当时没有深究,把有影响的软弹簧情形写成篇论文,答辩后投稿。 90 年发表在《 东北工学院学报 》,这篇文章导师王铁光教授是第二作者。当年在东北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能发一篇本校学报已经算不错了。东工学报是限制性投稿,每位作者每年只能投一篇。按常理推测,限制往往意味着有某种福利。至于没有影响的双稳态情形,后来在东北三省力学会议上交流。 偶然遇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殊情形。在《物理学报》上看到魏荣爵院士等的文章,数值研究了只含平方项的 Duffing 振子的混沌。我尝试应用 Melnikov 方法,只有平方项,比较简单,能积分出了同宿轨道。用前面发展的技巧算一个 3 阶奇点的留数,确定了 Melnikov 函数。与原来文章中混沌出现参数临界值的数值结果比较,一个比较接近,另一个差别比较大。这个工作写成文章,翌年初投稿,年内发表于《 物理学报 》,可惜当时《物理学报》还不是 SCI 。由于发表速度的原因,这是我在混沌研究方面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早期比较主要的工作。应该说,多少还有些新意,至少对于我而言有一定难度。 按照系列回忆研究部分的惯例,每年选三篇论文,以见刊时间为准,算是年度代表性工作。 1988 年是我开始发表论文的元年。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发表了三篇文章。最有创意的工作是给出高阶 D’Alembert 原理一种较为普遍的表达形式。写成简报,发表于《 科学通报 》,也有英文版,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发表于翌年一月,这是我第一个被 SCI 收录的工作。这个工作 SCI 和中文期刊他引次数都不多,但发表 20 年后还有人引用。另一篇是把非完整系统的 Routh 方程推广到变质量可控系统,非常平凡的工作,发表于《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还有篇研究高阶 Nielson 方程的推导,有些很小的技术性的创意,而且对前述简报于《科学通报》的工作有启发,也发表于《 鞍山钢院学院学报 》。在随后的近十年中,我每年都在《鞍山钢铁学院学报》上发表两篇论文。编辑部老师告诉我,每年只能给我发两篇,有许多老师等着在学报上发表论文晋级,而学报文章对我也没有什么用处。与东工学报对所有投稿人都限制不同,钢院学报只是对我限制。 交流 1988 年不仅是我发表论文的元年,也是作为会议代表 ( 而不是会务人员 ) 参加会议的元年,甚至也是开始会外学术交流的元年。说得这么热闹,其实只是到张家界开个会,之前到天津大学拜访陈予恕教授。本来还准备到北京大学拜访朱照宣教授,但什么原因没有见到我忘记了,可能是朱教授不见我,或者是没有联系上。直到十来年后,我才有机会见到朱教授。还要去上海交大拜访凌复华教授,但似乎凌教授出国了。 陈予恕教授当时就是国内非线性振动的领军人物,与闻邦椿教授双峰并立。在我的东工老师眼中,闻邦椿教授长于非线性振动与工程的结合,陈予恕教授长于非线性振动理论。我读研究生之前,就学习陈教授的《非线性振动》。给我们上“运动稳定性”课的关立章教授介绍我拜访陈先生,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我到天津后,就往陈教授家里打电话,他约我到他办公室。 翌日到陈教授办公室后,我说自己对分岔和混沌很感兴趣,但感觉数学基础有欠缺,一时也不清楚如何补救。陈教授说,他在国外听 Langford 讲课时有个笔记,现在已经整理后印出来。就着就拿出本讲义《动态系统理论》。我说要买一本,并问多少钱。陈教授说,“什么钱不钱的,你拿去看吧!”这件事印象很深,后来《 在陈予恕老师从教 55 周年暨八十华诞庆典上的发言 》还提到。 这算是我第一次接触老师同学师兄弟之外的同行。虽然我曾参加过会议服务,但参会者不能算我同行,我自己还没有入行。当然也是第一次专程拜访。特别是陈教授,是我读过《非线性振动》的作者,第一次有了见到真人了的感觉。在此之前,所有书上的作者,只是个名字。我认识的所有老师,还都没有出过书,如果不算非正式出版的讲义。我多少有些华夏传统的文字崇拜,对书籍作者很膜拜,直到我自己也成了教材作者。 参加的学术会议是青年力学协会第二届年会, 8 月 22 日到 26 日湖南张家界举行。我带妻子去张家界,王多与我一起参会,但我们不同行。路线有些差别。我们都从沈阳到北京。我从北京去了趟天津,然后从北京直接去长沙;他从北京去十堰,登了武当山,然后一路旅游,乘好几段汽车,总算到了长沙。从长沙到张家界,再回长沙,也是相同。我们在长沙住了一夜,去杭州,在杭州停几天去上海;他当天就去上海了。到上海,我们又见一面,他没有钱了,借他些钱,他就先回沈阳了。我们到大连又停几天。最后回鞍山再去沈阳。 会议上遇到青年同行印象不太深。应该遇到我博士的二师兄屠锦荣了,但现在完全没有印象。有印象的是认识了梅凤翔教授的博士生刘端。我当时研究过一段非完整力学,因此对梅先生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对亲炙梅先生的弟子,也视若天人。多少让我有些意外,刘端发了通牢骚,说发表论文如何不容易等。想想也好理解。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固然不错。但人外的人,依旧有他的烦恼。 会上与同行交流比较少,因为我是带着新婚妻子去,主要游山玩水了,毕竟小同行其实也不多。还因为与王多一起去,有时候我们在一起。他当时又练辟谷又练气功。辟谷我没有练,气功我也跟着练练。我没有任何效果,他倒是有效果,练岔气了。后来两人都不练了。 可以说,当时还不会参加学术会议,也不会与同行交流。我已经看过些科学家传记,写的都是非常高大上的事情。而具体的如何与同行交流、如何写论文、如何参加学术会议等很少涉及。那些当时真没有地方学。顺便说句题外话。科学家传记本质上有两种,一种是颂扬性的,树立光辉榜样,其实对具体学术研究没有太大启发作用;另一种是研究性的,具体揭示传主的所作所为,如果写得好,对从事学术职业还是很有帮助。可惜,我当时能找到读的都是前一种。 函授 虽然我接受了完整的学历教育,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但我也有非学历教育,参加了一个函授的研究生班。这个事情应该去年写,但忘记了。今年补上。 1987 年 5 月至 1989 年 5 月,我参加了中国文化书院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 ( 函授 ) ”,属于大学后教育。 这个研究班共有 15 门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日本文化概论,印度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文化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美学,比较法学,比较史学,比较宗教学,比较教育学,比较伦理学,比较方法论。每门课程有本大 32 开三、四百页的铅印教材,前面是讲义,后面是文章汇编,不是正式出版物。此外,还另发些阅读材料,也是非正式出版物,主要是汇编境外包括港台学者的文章。有些还有点印象,如写萨特和德波娃是对存在主义的情侣;又如李敖的文章,批判传统的华夏读书人“拙于谋生”、“急于用世”、“昧于尽忠”、“淆于真知”、“疏于自省”。真是入木三分,我现在也时常反省,是否年纪大了,智商下降,也有那些毛病。回想起来,阅读材料尺度比当时所见要大,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也是开了扇了解海外学界的窗户。教材和辅导材料我都认真读了。 除了阅读,还有面授辅导。沈阳辽宁大学有面授点。我从东工骑车从南到北穿过沈阳市去听课。辅导在暑假,但我现在记不准是 87 年还是 88 年暑假。那或许是我听得最认真的课,而且还记了详细的笔记。老师讲课的尺度当然比辅导材料更大。因此很吸引人。现在还能记得北大朱德时 ( ? ) 教授讲的哲学很有意思,我还请他在听课记录上签个名。还有位社科院的研究员,讲斯大林的“大清洗”,我听得真是瞠目结舌。 最后论文我写的是波尔“互补性原理”的中外比较分析。不仅没有任何部分发表,而且现在草稿都未必能找到,虽然应该归档了。不管怎样,也拿到了毕业证书,编号是辽 1014 号。我其实对不认同波尔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爱因斯坦更感兴趣,后来曾想研究他关于“实在”的理论。但发现后续发展 Bell 不等式等太专门,而且爱因斯坦的想法或许不正确,就知难而退了。 现在想想,中国文化书院应该是个文化保守派的机构。旗帜性人物是梁漱溟。在毕业证上签名的是院长汤一介。我读过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和《文化与人心》等,当时就不很服膺,现在也不太欣赏。但那个函授学习,对自己或许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阅读 现在看来,那时已经接近我个人阅读的黄金时代,后来硕士毕业就进入了那个黄金时代。我所知道的外界的机会 ( 也是干扰和诱惑 ) 非常少,除了在家里读读写写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于是就随心所欲地读书。当然,如果现在能重新回到那时,我也未必情愿,毕竟“由奢入俭难”。此外,许多人都有巨大的经济动力,当时正在开启一个人人都想发财也确实有可能发财的时代。我在观念上承认那是社会的伟大进步。只是自己比较落伍,读读写写就很开心;也比较迟钝,没有感受到经济压力更没有做出反应。 二十五岁又比较晚熟,还可以继续有些梦想。纯粹哲学的梦想,要在混沌理论基础上,重新界定和阐述因果和时空,就像康德哲学在牛顿力学基础上所做的那样。实践哲学的梦想,要在学理上认知文化现象,为此需要的知识结构大致是,金观涛 ( 科学精神 )+ 李泽厚 ( 哲学素养 )+ 冯友兰 ( 中国文化 ) 。贫乏限制了的眼界,即使梦想,我当年只能想象到这种程度了。服膺李泽厚倒不是他当年大行其道的古代、近代和现代三本思想史论 ( 虽然三本书也很不错 ) ,而是他钻研过康德并出版《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我所知道唯一的研究康德的非康德专家。准备工作是先钻研康德的哲学,然后研究罗素和爱因斯坦这类大科学家的哲学、社会、教育等思想。顺便一提,罗素和爱因斯坦的中英文著作和传记后来倒是收集阅读了不少,也看过些英文的研究论文;顺便一提,当时看有些罗素或爱因斯坦研究的中文论文,我觉得还没有到入门水准,当然现在对此也有同情的理解。言归正传,上述计划也没有付诸实施,毕竟硕士还没有毕业时间不自由,而且我觉得哲学史的修为也不足。似乎是李泽厚说过,西方哲学史是基本训练,中国哲学史是专门知识。还是先钻研西方哲学史。 金观涛及其合作者的书都反复读过。包括《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问题与方法集》《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整体的哲学》《人的哲学》。《演化的哲学》可能是后来读的。他妻子和合作者刘青峰早期用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公开的情书》,我在本科时就有深刻印象;推测有自传性因素,只是其中女主人公的成功追求者在“文革”看黑格尔研究存在主义,感觉金观涛的哲学功底不是这个路数。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关的书还有波普《客观知识》、忘记作者名字的大部头《时空学说史》、方励之《哲学是物理学的工具》、李醒民《激动人心的年代 —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和《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 八 ) 》中的马赫篇等。 读的哲学书应该说都还是比较通俗。学习了罗素《西方哲学史 ( 上 ) 》,并看了《罗素:热烈的怀疑论者》。罗素讲讲哲学史真是深入浅出,甚至可以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能媲美的或许只有丹纳讲艺术史。反复读了雅思贝尔斯《智慧之路:哲学导论》。我觉得这本哲学导论很好,罗素的《哲学问题》也是导论,但差远了。至于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真是无福消受。读了 BBC 的访谈记录,《思想家 — 当代哲学的创造者》。还读了俞吾金的小册子《思考与超越》。 开始阅读禅学的书。看了《禅学入门》,不是很得要领。一直在翻阅《五灯会元》和《宋高僧传》,倒是乐趣无穷。曾给自己起个法号,慧觉,取自四年前在武汉归元寺所见楹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当年读到,真有禅宗语录中所谓“言下大悟”的感觉。有时与太太怄气,也想到过出家做和尚。当然只是想想而已。 当时有所谓“文化热”,因此也看了些文化理论的书。包括《人的文化指令》、《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代沟》 (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汉译本 ) 、《荒漠·甘泉 — 文化本体论》、《中国文化热》。还有些中国民族性的书,包括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费孝通《乡土中国》、刘再复等《论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王润生《我们性格中的悲剧》等。还有些比较广义的文化历史书,如房龙《漫话圣经》、罗素《社会改造原理》、卡莱尔《论英雄与英雄崇拜》、彭明《五四运动史》、《第四代人》等。 读得最轻松愉快的是散文随笔。如《知堂书话》、《胡适的日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柏杨论男人和女人》 ( 妻子用她在报纸上发表篆刻的稿酬买了送我的书 ) 、《李敖的情话》、《艾默生文选》 ( 借阅 )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和《我的话》。从那时开始,愈发发现知堂老人的文字魅力不可抗拒,或许比文字更精彩的是思想。随着阅历增加,更理解其见解深刻。 当时的阅读主要还是随手读些书。曾经想过如何快乐与成效兼得,但没有什么办法。看过顾晓鸣《阅读的战略》,似乎觉得不过尔尔。 购书比读书多。前述张家界开会一趟转下来,非常节制还是购书 110 册。其中数学物理力学占两成,小说散文美学占两成,哲学包括心理学占三成,历史和文化各占一成,其余一成。 过去已经写过 29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058 次阅读|7 个评论
出院记
热度 3 Mech 2018-8-10 09:23
接母亲出院,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要 120 救护车,非常省事,但时间完全不可控,出院的救护车通常来得很慢。这也可以理解,入院抢救优先。另一个是打出租车,比较麻烦,但时间上相对可控。那天正好很忙,要到学校开组会,然后出差去机场。所以选了打车。 因为母亲入院是叫 120 ,所以她的轮椅等都没有带。我先去医院看望母亲,她认出我,很高兴。找了医生,说明希望翌日尽早出院,后面我还有事。医生说当天可以先开好单子。然后去养老院取轮椅。本来应该顺便带些东西过去,但护工忘了。 到养老院,护工告诉我轮椅的脚蹬掉了一个,不耽误用,但能修了更好。我好不容易找到修车铺,可惜人家说不能修。 把轮椅送到医院。这次母亲不太认识我了。护工说医生找我。我到医生办公室,人家说没有人找我。 翌日八点前就到医院。母亲完全不认识我,真是视同路人。先跟护工结账。护工又说医生找我,去办公室,还是没有找。出院在护士台办,护士让我去找医生。后来弄清楚床号,说直接去付款就可以。 虽然只住了两周多院,但今年起没有市民医保,都要现金支付,还是不小数目。信用卡额度都不够,前一天临时调高。 到付费处,前面有 30 多人,好在进度很快。刷卡结账,近五万元。医院只收一万押金,居然没有催缴。 再回到病房,医生出院小结还没有写好。我赶时间,催促一下。终于可以拿着小结走人了。 东西很多。母亲的东西有两个巨大的塑料袋。护工自己也有一个背包一个拎包。她推着母亲的轮椅,我拎着东西就出来。她们躲在路边,我拦车。好长时间拦不到,最后只好上辆黑车,不是出租运营资质但揽出租生意的车,也真是黑色。 把母亲交给养老院的护工,她们事先得到通知,并做了准备。她们很诧异母亲不会说话了,过去她堪称能言善辩。 养老院的保健医收了出院小结,要作记录交接。下次去看母亲时,可以把原件取回,复印后再交复印件。我顺便到养老院的办公室办理结账事宜。其中现金支付部分,我还没有带够钱,她们事先也没有告诉我们。后来妻子用电子支付清了账。 母亲这次住院治疗就此结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松江泡温泉
Mech 2018-8-5 19:30
近年对泡温泉有了兴趣,只要有机会,总是尝试一下。 那次去松江,有据说是上海周边唯一的温泉。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温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温度多高矿物质含量多少等。总体上温度偏低,因此可能还需要加热一下。 温泉池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暖房中。还有假山树木,温度高、中、低三个池子,位置也是高、中、低。想想很科学,高温池的水流到下面变成中温。风景不错,至少比许多动物园中的猴山要好。我简直都想拍照了,如果不是在温泉池中。 我只去过两次。每次都在热水池里静静地泡。坐在池边的台阶上,只露出头。觉得累了,就上去喝杯大麦茶,然后接着泡。边泡边胡思乱想,想过什么出来就不记得了。有时候手脚还在水中比划比划,做想象中的游泳状。 虽然泡时很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自得,其实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享受之处。泡过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除了稍微有些疲惫。或许泡温泉就是典型的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8年
热度 3 Mech 2018-7-31 18:48
10 年前的“文革”中的学前儿童,现在初中毕业,成了高中生。与十年前一样住在太平村 113 栋 35 号。年内过了 15 岁生日。七月毕业于鞍山市第三十中,九月升入省重点高中鞍山八中。高中部分写了好几篇《 高一忆旧 》,这次只写初中部分,略去入高中的四个月,或许明年会提及。 考试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实际中往往理解成考试。关键性考试在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正面的例子是我的中考,反面的例子是我的高考。可惜当年我在考试时还没有充分理解 当时全市有三所重点高中,一中、三中和八中,后来都叫省级重点高中。不知道现在规矩如何,我们那时不能自由投考,而是按行政区考,铁东区的考一中,铁西区的考三中,立山区的考八中。一中最好,三中和八中差不多。我入学时在立山区,后来搬到铁东区。 我的考号很不吉利, 44449 。属于第 169 考场,在立山区东方红学校。考试的细节我记不清了,具体成绩也忘记了。只记得在那届考取八中的 700 多人中,我的成绩是第七名,进了前 1% 。我向来不善于考试,这大概是我考试史上的最佳成绩。那届有 14 个班,一班和二班是平行的重点班。我在二班。 单纯入学成绩也不说明什么,至少与高考的相关性不强。我们那届,前两名张惠彬和杨斌确实是学霸,高中毕业时都考取清华了,分别是化学工程和铸造工程专业。我们一起参加高二的市数学竞赛成绩也不相上下,都得了二等奖。杨斌毕业后同学聚会见过一次,他在大连物化所读了硕士,工作一段时间去美国了。他姐姐是我妻子在鞍山时的同事。第三名年轻贪玩,高考居然落榜了。我前面的另两位后来也跟我一样只考取二本,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另一个是我太太同校不同专业同学,他也得了二等奖。 三十中同学考取八中的好像都出自重点班,由此可见重点班的必要性。张晓斌和胡野岩在一班,张宏、张宇和我在二班。还有几位同学考取了另外的班,包括我的好同学谷安凯。多数同学当然没有考取,特别是平行班的同学,有不少压根就没有考。当年中专技校和高中是分开考,有些同学选择考中专技校了。平心而论,考取八中,我并没有对老师和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对我最好的物理张素云老师已经调入重点高中。 中考算是放个卫星。但初中结业考试成绩不理想。毕业证上记录的成绩,数学 99 ,物理 100 ,化学 99 ,英语 99 ,语文 87 ,政治 95 ,历史 100 。最主要的是,语文没有到 90 分,没有评三好学生的资格。我一直不喜欢语文老师,种瓜得瓜,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有些预料之外。前一年获市三好学生标兵,当年连校三好学生都不是,真是跳跃现象,看来从小与非线性有缘。不过,前一年的荣誉其实是意外,没有才是常态。高中、大学、硕士生阶段,除了竞赛获奖,再没有任何荣誉了。或许早年巨大的落差,让我比较早就看淡这些,有了挺高兴,没有也不难过。就像传说中,炒股者的胸怀,也是大跌跌出来的。 选择 中考重要,但中考对我其实只是一个选项,并非唯一选项。家长和我放弃了另外的选项。 初三的时候,我可以跳一级去参加高考,也可以按部就班中考。我们觉得高考没有把握,估计能考上,但不能考上好学校,因此没有敢冒险。更何况如果考不上,就要毕业,成为社会考生,当时觉得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现在回想,很难理解那种恐惧。家长决定,当然我也同意或者至少没有反对,还是按部就班中考。 现在看,那个决定可能错误,是因为又读了两年高中考得也不好。如果考取同样的学校,早两年对后来职业发展是巨大的优势,虽然我高中毕业后读大学也是班上最小的学生。更何况,也许当时考取的学校还能稍微好些。就算没有考取,在家复习再考,也没有什么。父母都没有魄力,被考不取的前景吓退了。其实现在想想,复读再考,真也没有什么。 另一方面,我实际高考的主要问题是录取不好甚于考场发挥不好,当然发挥也不好。录取不好是家长和我对自己色弱的影响估计不足。早两年考,这个问题仍存在,除非当时体检要求还没有像后来那样严格。而且这种跳级考试,毕竟程序上有瑕疵。有人举报可能也会有麻烦。好事不如无,父母的保守也许不无道理。 拜师 整个学生生涯中,只有在初中最后这年,我请了数学方面的课外教师,而且前后有三位之多。这并非是我的愿望,主要是我不忍拒绝他人的善意。两位是校内,由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马振远老师介绍。另一位是父亲科里一位描图员的丈夫。马老师的人品和胸怀都很好,就是数学业务确实不行。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可能低估了这种老师的作用,甚至言语中或许有些不够礼貌。如果说后来我多少还有些优秀教师的态度,最初来源于三十中的马振远老师、张素云老师和魏进修老师的身教,得益于马老师可能最多。至于李敬子老师对我的关爱和亲情,我很感动,但我对学生从来做不到,而且我现在看来那也似乎也不够 professional 。 马老师给我介绍了中学四年级 ( 相当于高一 ) 两位数学老师。一位是五十多岁老先生高老师,名字忘记了,据说教学经验丰富,看上去就是那种解题高手。另位是三十多岁女老师黄明,据说是大有来头北大高材生。两位对我都不大热心。我当时的感觉,高老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无所谓,让我有题目不会问他,我也没有问 ( 因为不需要,父亲科里有几位清华毕业生 ) 。后者是基于阅历优势的瞧不起,觉得我不值得她费心思。后来实际请教的是黄老师,她是四年级重点班的老师,也辅导数学竞赛。虽然她不大热心,不大看得上我,但勉为其难还是给我些指点。小时候,我对人家的态度还是有些敏感,但不介意。这大概就是幸福儿童的自信。因为长期不介意,后来变得不敏感了。 黄老师其实也没教我什么具体东西。她只是给我些指点,更类似于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校外的老师给讲高等数学,算导数求极值之类。黄老师就问我,从定义求导数会不会。后来看“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平面解析几何》,确实要求用极限计算切线。黄老师绝对有名校风范,这是我对“北大气质”的最初感受。可惜,她那时确实没有教出争气的学生,或许她觉得他们更不配做她的学生。我跳级参加四年级的数学竞赛,在学校和在市里,成绩都超过她所有学生。她很无奈地送我个雅号,“民间歌手”,虽然唱得可能挺动听,但毕竟五线谱甚至简谱还不会认。现在体会,黄老师当年真有高手的寂寞,我这种喜欢数学的优秀学生,在三十中不说空前绝后,至少多年不遇,仍不足以入她法眼。 现在想想,黄老师对我各方面影响挺大,虽然她似乎并不看好我,接触也不多。在为人方面,我见识了拥有知识可以多么自信,甚至仅是在很好的求知环境中呆过就足以有傲气。在观念上,可以说是现实版的“知识就是力量”,甚至也可以说是低配版的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John 8:32)” 。在现实中,消极说,我有了凭自己的知识本事吃饭的偏执,不重视人际关系,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积极说,也让我以后在与名校毕业生打交道时,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虽然不能说很欣赏但也完全不反感他们的傲气。我 尊重那些骄傲的人,特别是他们确实有可骄傲之处。 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可骄傲之人应有的谦卑态度。 在对数学的体认方面,黄老师给我数学文化的最初启蒙。例如,从数学家的角度看,解题高手之类档次比较低,类似于民间歌手。后来看华罗庚先生的通俗文章,也说了类似意思,虽然他自己本质上属于解题高手类型。在黄老师看来,题目做得好,不等于理解了数学。或许在她潜意识中,掌握了数学的技术,不意味着就有了数学的文化;后者更重要,至少更能体现身份素质,而且只有读名校跟名师才能培养。有些傲慢,但不等于没有道理。后来读到林语堂所谓,牛津的教育是导师用香烟熏出来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话说得更有趣。 最重要的启示可能在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方面, 教师的水平至少与态度同样重要。 黄老师与马老师简直形成鲜明对立的两极。平心而论,从长远看,黄老师对我的正面影响更多。 越到高年级,越进入专业领域,教师的水平越重要。业务水平出众的教师,不经意的几句话,甚至举手投足之间,给学生的启示和帮助都是从其他渠道难以获得。 这或许是现代高校聘任教师主要看科研水平的缘由。遗憾的是,这种启示和帮助,没有亲身经历很难理解。所以社会上普遍认为教师的态度比水平重要。我认为其实是错觉,但也理解那是多数人不可避免的错觉。毕竟多数人没有这种亲身经历,无缘领悟过高手不经意间的启示,因此怎么解释都没有用。或许更重要的是,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这种启示的需要。不管怎样,在我看来, 专业人士,职业素质、能力和水平最重要,其他的如私人品德、待人态度等都相对次要。 教师也是专业人士,虽然他们的收入不太像。 此外,我个人对黄老师的鄙视感受颇深,虽然并不介意。但我知道,不是人人都如我,脸大皮厚心宽体胖。有些人可能对他人的态度非常敏感。这方面黄老师是我的反面教员了。我自己当教师后, 对所有学生都很尊重,对学习差的学生尤其尊重。 那些本来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的人,理应有更好的感觉,这才公平。就算实在瞧不起学生,也至少不用让学生知道。如果概述我对教学的愿景,最简单说就是, 为优生创造条件,给差生充分尊重。 这里所谓“好”“差”仅是指从事专业工作的意愿、禀赋和努力。 许多教师,即使主观上非常负责的教师,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给差生创造条件,给优生充分尊重,我觉得在至少在大学以上阶段,未必合适。 关于黄老师最后再八卦几句。她在三十中让我有机会请教纯属偶然。听说她嫁的先生是某首长的秘书,不知是犯了政治错误还是有生活问题,总之是出了事情,两人离婚。于是就流落到了三十中,自己单身在学校,忘记了她是否有小孩。显然,黄老师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传闻她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文革结束后不久把她调回了北大。后来没有了消息,猜测出国了。 校外老师严隽杰是文革前北京钢院毕业的工科学生。他给我讲高等数学,好像用的是西交大的教材,我手里有清华的教材,反正不是很主流的樊映川。严老师有些照本宣科,但态度非常和气。内容就是求极限、算导数、定极值之类。说实话,不用人讲,我自己也能学会。黄老师知道这件事,非常不屑,嘴撇得都要掉下来了。我当时还有些不解,觉得何至于如此。后来理解,这无关个人,也无关北京大学和北京钢院,只是数学分析对高等数学的不屑。 说几句题外话。严老师太太徐艳辉是父亲科里的描图员。她是我小时候一起吃过饭的吕家姐妹的表姐,她们的母亲是她姑妈。因此按辈分严老师与我其实是平辈。徐是四川人,性格直率,脾气火爆。在科里常与人闹矛盾,有时候到家里跟父亲哭诉。描图员之间真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谁不打洗手水,又把打来的水弄脏了之类。父亲只是技术负责,并非行政领导。严老师苏州人,说话慢条斯理,显得家教好,涵养深。对太太的大嗓门很无奈,曾跟我转述别人的说法,“宁可与苏州人吵架,不要和四川人说话。” 竞赛 那年学科竞赛风行。殊不知我们的水平差得太远,竞赛实际上跟我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想象一下,华山论剑五绝争胜,排名前十或二十的上场算是重在参与。排名一百两百的围观或许看出些门道,排名一千之后的也还可以看看热闹。再差的,其实连围观都没有资格。但当时不知道这些。我们在学校也乐此不疲搞起竞赛来。 在学校数学竞赛中,我是常胜将军,简直是三十中的独孤求败。参加所在三年级数学竞赛,以 95 分取得第一名。跳级参加四年级数学竞赛,以 60 分取得第一名。参加鞍山市中学四年级数学竞赛 ( 低年级没有 ) ,只得 38 分,没有取上名次。不过我仍取得了三十中参赛者的最高成绩。三十中其他参赛者比我高一年,又亲炙黄老师,但在学校和市里考试分数还都没有我高。我当时还是开心地想象黄老师的无奈,我虽然不怎么样,但比她教出来的学生还是强那么一点点。因此,虽然没有进入下一轮,我还是很高兴。这种孩子气的争强好胜,并不是我的风格。只是受黄老师轻视的反弹。 物理竞赛也参加。本年级物理竞赛预赛 76 分,得了第二名,而且与第一名张晓斌差距很大。决赛时 77 分,还是第二名。第一名温明全 80 分,张晓斌失手,成绩比较差。物理竞赛我从来就没有得过第一,到八中后也参加过一次物理竞赛,还是第二名。初中时好像也到鞍山市参加竞赛,自然是全军覆没,我连自己的成绩和名次都忘记了。温明全后来也考取八中,但不在重点班。我们私人关系不错,只是高考后再没有联系。张晓斌与我关系不太好,或许有些在物理张老师那里争宠的竞争关系。他考取了八中的重点班,高考考取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大四都在武钢实习,我们偶然遇到过。虽然我在学校没有得第一,在市里竞赛更一败涂地,张素云老师对我仍有迷之信心。她当时马上要调到八中。她曾这样表达对我的信任,“你肯定能考上。如果你考不上,我调动时把你带进去。”毕业后,再也没有看望过张老师,无颜相见,真让她失望。是不是还到市里参加过化学竞赛,我完全不记得了。 到鞍山市参加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真正有益的教训应该是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十中封神般的独孤求败,在鞍山市就只是炮灰级的无名拳师,更遑论全省全国。其实我早知道有许多人远远比我强。父亲单位几位清华毕业生的数学,就是初等数学,也让我望尘莫及。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应该尽早离开三十中,到更好的学校,更快地提升自己。后来知道,确实有这样位初中同学,最后考取清华了。这么显然的道理,我当时傻没有想到也就罢了,我父母呢?那些对我很好的老师呢?他们也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这对我来说,都是不解之谜,甚至有些细思恐极了。 读书 我印象中,似乎我的阅读从来没有间断过,当然印象未必准确。 具体到 1978 年,在读什么书,我确实记不清了。可以肯定,《数理化自学丛书》在读。 完全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期刊《人民文学》。当时订阅有限额,我们就订不到。孙阿姨家订,看过后给我们看,期期不拉。 反思 初中的事情到这里就说完了。事实方面,只有个别文字记录,主要依赖于自己的记忆。感觉方面,似乎没有充分写出自己当时那种得意,觉得颇有天分,有些自命不凡。到底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器小易盈。时过境迁,心情不同,当时那种表现就难以名状了。 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和生源看,我所就读的三十中当时应该是垫底的薄弱学校。中考能考到全区的前几名,也算是草窝里飞出了凤凰。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领情,不懂感恩,离校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除了我谈恋爱的时候,带着女朋友去三十中转悠过,物是人非,校园依旧,老师不知何处去,似乎也没有勾起什么怀旧之念。我在多处看到,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与老师没有再来往。从我个人体会看,也不完全是薄情,只是那些学生有更感兴趣、更重要、或更迫切的事情要做,顾不上叙旧。我现在当教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就,完全不介意是否与我个人保持联系。 在整个学生阶段,我最辉煌的时刻是在初二和初三,难得成了好学生。当然,这只是我推测人家这样看。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从小学到高中都差不多快乐,或许初二以后更快活些。因为前景明确了,考大学读大学。在此之前,我对未来模糊的设想是到工厂 ( 按政策我应该不用下乡 ) 后就设法混进写作班子,动动笔杆就不用干体力活了。我从小对于体力劳动有近乎本能的厌恶,做家务或许除外。至于怎样实现这种幼稚的愿景,我没有概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现在的教授职业,完全符合少年时的理想。 总体上我不是好学生,但大概还能算好教师。初中的做学生的所谓辉煌与我后来的做教师的职业成绩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那时候的经历对我后来还是有些影响。或许从初中开始,我就定下了自己的生活基调,凭业绩吃饭。我始终相信,业绩会有回报,特别是业绩已经惹人注目的时候。因此,我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仍会继续工作积累业绩。当然,也不是为业绩工作,很幸运的是,我对自己的工作都比较有兴趣,最差也是不反感。如果说我后来有什么长进的话,就是对业绩有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开始当学生时候业绩只是分数,后来当教师业绩是论文、经费、引用、获奖、应用等等。现在我理解, 业绩包括一切有目行为的结果,只要这种结果能够在某方面满足人们(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的需要。 同时,我也开始意识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 不论身边的世界多么精彩,那都只是更大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井底之蛙最多也就横行井底。初中的经历是典型的 the big king in a small country 。当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后,不论顺逆,对自己都有平常心,始终有种谦卑感,但不觉得自卑。 我很晚很晚才充分认识到走出身边小世界的意义。从三十中到八中,不仅是从初中到高中,而是走入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当时还不理解这种走出的重要性。在我后来的人生中,又多次面临甚至创造了离开身边熟悉世界的机会。有时选择出走,有时选择留下。回首看,凡是走出的决定,都正确。我总的倾向,还是偏于保守,特别在中年之前。 这一年照片也很难找。贴出张证件照,可能是中考报名和高中学籍记录所用,应该拍摄于 1978 年。曾经贴在 1976 年了,时间不对,重新贴一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过去已经写过 28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9285 次阅读|6 个评论
晋升经理
Mech 2018-7-30 06:13
某女入职数据公司三年,历任分析师、高级分析师、顾问和高级顾问,有望晋升经理了。本来还有位更有优势的对手竞争,结果人家跳槽走人了。她有几位同事先后离职,到自己家办的家族企业工作。某女父母皆为工薪族,没有自己的家族企业可去,只能老老实实在公司上班。每天累成狗,最多也只是想想辞职,不敢付诸实施。 在决定性的 board review 前夜,临时抱佛脚。准备 PPT 到两点,早上七点又起来准备。于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顺利过关。如无意外 , 晋升成功。不知道意外可能是什么?有人提出异议、实名举报?突然丢了大客户? 公司当地分支的总裁已经单独找她谈话,说明公司对她的期望以及发展方向。用她自己的话说,画张大饼,说她下面应该有两个分析师和一个顾问,但其实一个人也没有,正要临时调配了其它组的同事来支援。 她刚入职时,上面有小老板、中老板和大老板。现在的职位就是当年的小老板,只是下面还没有当年的她自己。不过小老板已经变成中老板,中老板变成大老板,大老板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或许是巨老板。 职场的梯子还有许多台阶。下一个是高级经理。再下一个是总监。就是已故赵老师出演的小品《如此包装》总想不起来的“总监” ( “总,总啥来着?总务。”“总务?”“总统!”“总监。” ) 。期待她早日当上总监,而不是总务或总统。 踌躇满志的未来经理上了出租车。司机以为她是高中生,这样开启了对话,“小朋友,你在读几年级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复记
热度 2 Mech 2018-7-24 11:19
母亲的病情大体稳定,处于慢慢恢复的状态。只有一次,医生要重新验血,检查是否电解质紊乱。随后医生电话妻子,告诉她验血结果出来,钾很低,要深静脉下管,需要家属签字。她又赶过去。值班医生正好是六天前母亲发病时的医生,比较负责。电解质紊乱,也影响睡眠食欲等,但似乎比脑梗还是容易处理。后来又做过检查,各项血液指标都正常,情况还是有好转。特别是针对嗜睡的问题,做个血气分析,看看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似乎也正常。 从护理角度,最大的问题是饮食。主要靠护工喂,但她若不肯动嘴,也不行。情况反复无常,早餐好午餐可能就不好,前一天好第二天可能就不好。反之亦然。总之没有规律不可预测。在医生看来,恢复过程或许漫长,只要不恶化就算好了。 妻子负责准备病号饭。以粥为主,兼吃别样。粥里面有肉末鸡蛋皮蛋青菜蘑菇胡萝卜等某种组合,用鸡汤肉汤或鸽子汤炖。其他有面包蛋糕酸奶香蕉樱桃等。感觉进食情况与食物关联不大,由其他未知因素决定。可能与是否饥饿也不无关系。 母亲的情况还是总体向好,虽然有反复而且恢复缓慢。有次妻子早上去看母亲。发现她稍微有些在流眼泪,安慰她几句。如果这是真哭,倒是说明还是有所恢复。后来护工说能说话了,虽然只是“嗯”和“认识”。 既然不需要治疗,医生就要安排出院。后来与医生谈,希望再用一个疗程的自费药。医生很高兴,又可以多住几天。然后再用药也不行了,医生说不需要用了。出院前,又做了全面的检查。不过最终核磁共振没有做成,说是位置总摆不正。 妻子与同学同事聊起病情。他们推测,母亲最初入院时的丹毒,可能就是大腿血管栓塞导致。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突然大脑栓塞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3 次阅读|5 个评论
博士后证书
热度 17 Mech 2018-7-19 08:39
虽然在 99 年 9 月就出了博士后站。博士后证书一直没有领。前两年,我有位博士生在数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办离校手续时,我请他帮我问问是否有我的博士后证书。他说我的证书确实没有领,可以本人去领,也可以他人带领。我想还是自己去领比较好。结果又忘记了。五月中旬我有位博士后出站时,我干脆让他领证书时把我的博士后证书也领了。证书辗转放到我的办公桌上。 5 月 24 日,终于到我手里。后来才知道,博士后出站到领证书还是有段时间,不过那位博士后把带领证书的事情交代给硕士生代劳了。 首先说,“博士后证书”几个字挺好看,原来是启功先生所书。虽然我对字外行,但听说过启功先生。张中行《负暄琐话》中说过启功先生 66 岁时自撰的墓志铭,很好玩。“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后面还有些,记不准了。启功先生对假冒他的字的回答也隽永,“这字 写得 比我好,不是我写的。” 其次,进站时间我一直记错了。我以为是 97 年 9 月进站,其实是 10 月进站。我记得确实是 9 月就进站了,或许是办好手续就十月了。过去填表都写的是九月,不知道算不算伪造简历?博士后证书 2000 年 4 月 22 日签发。这也说明,出站与发证之间,有半年多时间。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博士后证书编号 4773 。这个应该是全国统一编号吧?也就是说,我前面已经发了 4772 张博士后证书。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17241 次阅读|36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8年
热度 1 Mech 2018-7-17 12:26
1968 年中我满了 5 周岁,在鞍钢第十幼儿园就读。全家住在太平村 113 栋 35 号,我整个有记忆的童年其实都是在那里度过的。读高中时才搬家。更早不住在那里,但我几乎没有记忆。 1968 年和后面的 1969 年都是很难写的年头。没有任何具有显著辨识度的标志性记忆,如 1967 年举家回上海, 1970 年上学。这两年好像是个人成长中的空白。为保持本系列回忆博文体例,努力挖掘一下,写些记忆片段。 幼儿园 “忆往昔”系列中回忆过幼儿园的生活片段,《 初入幼儿园 》《 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 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和《 幼儿园小朋友 》。除了最后一篇好像都不是这一年的事情。 我去的是在立山区太平村曙光街上的鞍钢幼儿园,我记得是鞍钢第十幼儿园,但不能确定。鞍山以钢都闻名,鞍钢的服务机构如医院和幼儿园等,通常被认为比鞍山市的要好,可惜鞍钢没有自己的中小学。父亲是三冶,不是鞍钢,但母亲在鞍钢所属医院工作,所以我可以进鞍钢的幼儿园,也可以家属的身份在鞍钢的医院看病。鞍钢的医院,对职工免费,对职工家属半价,一般市民全价。 鞍钢第十幼儿园是一栋楼,好像是三层,外面还有个院子。孩子们每天下午有露天活动,但并不在院子里,而是在大楼的两个露台上。露台一面是墙。另三面有很高的铁栏杆,差不多到孩子的头。因此很安全。 印象最深的是班级的床。平时挂在墙上,用时拉出来。非常省空间。妻子和我对幼儿园共同记忆就是这种折叠床,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幼儿园。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记不太清了。有印象是下午要睡觉,趟在床上睡不着很难过。此外,厕所的小便池是条宽沟,跨在上面有些害怕。 学习班 68 年是“文革”如火如荼的年代。幼儿园没有什么感觉。我母亲所在的鞍钢立山医院太平门诊部办起学习班,正式名称应该是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由工宣队 ( 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 师傅组织学习。 学习班对我的影响就是我母亲经常不能及时去幼儿园接我。当时幼儿园规定,过某个时间之后,还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就全部集中起来,打更老头帮忙照看。我记得有次只剩下两个小朋友了,母亲还没有来接。 有时候,母亲把我从幼儿园接走,到单位参加学习班。当时这应该也是我觉得有趣的经历。“忆往昔”系列中的《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就是我在学习班的一个片段。同一系列中的《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或许也是这个时候的事情,但与学习班无关。 忆苦饭 不知道忆苦思甜是不是学习班的内容。但吃忆苦饭是在家里,母亲从单位带回来的。这件事情本身印象很深,但是否在 68 年不能确定,肯定是在上学前。 忆苦饭是两个糠团子,样子黑糊糊的,不好看。但吃起来并不难吃,从来没有吃过新鲜,反而觉得挺好吃。 忆苦思甜本身记忆就很淡薄了。好像参加过两、三次。在幼儿园、在母亲单位好像还有在住处门前广场。现在只记得开始是播放很悲凉的歌曲“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贫下中农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 …… ” 具体忆苦的内容多是没有饭吃、要饭被狗咬等,至于思甜的内容完全不记得。父母无意间说过,在他们小时候的上海及其郊区,没有人穷到这种程度。我当时听了,倒也没有觉得大逆不道。 这一年勉强写了那些。时间不是很确定的“文革”的记忆,还有最新指示发表和“忠字舞”等,明年再说吧。不然 1969 年也没有什么可写的了。照片也比较难找。找到一张,贴在后面,不能确定是否是 1968 年,从带着像章看可能是 70 年之前,最迟也可能是 1971 年,那时候我已经是小学生。 过去已经写过 27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6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病记
热度 2 Mech 2018-7-15 15:08
母亲突然发了高烧。太太叫了 120 ,送进家三甲医院。初步检查,怀疑是丹毒,应该无大碍。预交医院押金。请护工照料,每天工资 220 元,租过夜躺椅 10 元,另外付在医院三餐的餐费。估计每天 300 元能打住吧!这挣的是辛苦钱,但也说明辛苦还是能挣到钱。或许也可以说,母亲运气不错,一方面病不太严重,另一方面,虽然走廊有许多加床,她正好有室内的正规病床。 住院治疗后已经好转了,退烧,胃口也好。突然出现嗜睡,不吃东西。正好在周末,值班医生还要先观察,翌日再做脑 CT 。妻子坚决要求马上检查。怀疑脑出血、血栓或电解质紊乱。验血后排除电解质紊乱。脑 CT 发现脑部小面积脑梗,但看不出是新发生还是陈旧性。正好住在三甲医院的急诊病房,有问题可以及时处理。但医生毕竟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 脑 CT 确诊母亲是脑梗。脑 CT 看,在左大脑皮层,有核桃大小的脑梗,影响语言和吞咽等,右手无力。妻子购买了 CT 片,准备再请专家看看。用药治疗。效果如何医生也不好说。应该还是算幸运。正好在住院时发病。第二天比前一天略好,当时完全叫不醒,后来看人有反应,但说不出话。前两天还谈笑风生能言善辩。 母亲的病情确诊是新发脑梗。这或许意味着一方面有可能治愈或至少好转,另一方面有可能继续发展。医生约妻子去谈话。询问是否用自费药,每天数百元。用了尽力争取一下,希望能破财消灾。发病三天看,还是有好转。第一天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第二天能挣眼,第三天能分辨生人熟人。 妻子后来去看母亲。也见了医生,医生强调了老年人病情走向不确定。自费药开始用后,病情略有好转。似乎还没有过临界点,自主正常地吞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75 次阅读|4 个评论
修手机
热度 2 Mech 2018-7-11 11:29
祸不单行。两部手机几乎同时出故障了,而且在最需要的时候。 一部手机,只是流量上网有问题。开始是偶尔不能上,重启后就可以。我的对策是只要能上网就不重启,不能上经常重启。不过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不论怎样重启,都不行了。这个问题过去遇到过,当时换了张卡,解决了。 去换卡那天,据说全国停网,无法换。维修人员把卡取出来,擦了几下,就好了,说是接触不好。不过我并不放心。过了一周,虽然确实没有什么问题,还是去换了张卡。目前看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影响,而且都是免费。 另部手机开始也是留量上网不能用,后来电话打不出,短信也发不出。电话问一下,不欠费,都正常。于是也去换张卡。换卡后问题依旧,维修人员说是手机有问题。好在附近就有个专修店,我去看看。 到专修店,工作人员说我手机摔过,屏幕坏了。周围裂了,所以我也没有注意。拆开后,发现是某个元件坏了。后来发现电池也有问题。我也注意到手机发热,耗电快。于是都换了,花了一千多元。 花钱还是小事,手机重装,许多原来下载的 APP 都需要重新下载。好在通讯录还在。微信和 QQ 的历史记录都没有了。或许损失最大的是健身记录也没有了。 不管怎样,两部手机都处于正常状态了,至少当时看如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10 次阅读|4 个评论
体检报告2018
热度 2 Mech 2018-6-26 14:53
体检 时被告知,结果可以手机上查看,然后快递送达。回家后,我就把看结果的通知给了我的健康顾问。 翌日,顾问告诉我,体检报告出来了。情况很很严重。血液中有斑块,重度脂肪肝,血脂超标,连转氨酶都比标准略高。我对这个结果大觉惊诧。 B 超时医生告诉我,脂肪肝在轻度和中度之间,偏轻度。怎么报告上成了重度。顾问坚持说她看了报告,到处都亮起红灯。我对于专业人士一向敬畏,等着有了治疗或进一步检查方案,我照办就是。 又过了一天,纸质的报告晚上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拆开,看看红灯到底有那些。出乎预料,各项指标好得很,只是体重超标而且还比较严重。顾问对这个结果很诧异,除了结论外,又仔细看看原始化验结果,仍然都是正常。我吐槽说,幸亏我胆子大,不然听她说有这么多毛病,没有病也吓出病了。专业人士也会犯错误。 虽然我没有问责,顾问还是检查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后来发现,网站上能查历年的检查报告。她看的是 2016 年的。那时候我确实很辛苦,本科生课每年就有两百来学时。那种健康状态再恶化,就可能中风,因为斑块和高血脂。幸好我迷途知返,痛改前非,这两年相对轻松,健康状态大为改观。 我要对自己的体重宣战。争取三到五年内达标。又收到通知,有个体检,我才检过,有关部门帮我制卡,我年底再检。希望届时体重有显著改善,即使不能达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2 次阅读|5 个评论
体检2018
热度 1 Mech 2018-6-22 14:11
近几年,学校的体检都可以自己找地方。有时我经常忘记找,结果只剩下默认的选项,到学校卫生院。其实在学校卫生院也是商业医疗机构来检查,只是离家比较远。今年没有忘记,约了离家最近的一个机构。因为需要空腹,约的时间是早晨 7:30-10:00 。说是最近,步行也要半个多小时。 我到达时比 7:30 略早。在相当于挂号的地方,三个平行队伍,前面都有四、五人。取到牌子,就到三楼去检查。挂号的推荐去先去吹气,三楼导医建议我先抽血。抽血要排队,前面有两人。护士称我肘关节内侧血管找不到,从左手换到右手,还是找不到,只好在腕关节处采血。 这个机构安排比较合理。每处检查后,系统中能看到各处等待人数,就可以安排到比较少的科室。这样等待时间都不长,很少超过 3 人。过去在卫生院体检时, B 超和心电图等可能要排长队。这里基本是到了就检。意外的是眼科是个例外,前面有了 6 个人。那是 3 楼最后一个项目,可能调整余地比较小。在等待中,我完成了第二次呼气。 更意外的是,牙齿检查后,直接治疗了。牙医给我镜子,让我看有个蛀齿。我也觉得那个牙有些问题,虽然不知道是蛀齿。牙医说可以补,用进口材料,补了马上可以用。我关心是否能用,因为早饭还没有吃。材料也是自己选择。我选了中间档, 380 元,保证三年,给我个质量保修证。付费也很方便,就在牙科房间里。可以刷信用卡,现金我还不肯定是否够。补完后感觉是好些,也许只是心理作用。 最后检查项目是拍摄胸片。然后自己采小便,完成就可以去吃饭了。吃饭时发现,卡掉了。又回头找。有工作人员捡到,但要查证确实是我掉的,虽然我偶然记住了那张卡的号码。不管怎样,事情总算解决了。 我虽然可以在那里吃早餐,但想想还是让新补的牙再恢复一下。就拿着早饭回家吃了。 算路上往返一个多小时,这次体检总共用了三小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讲《小故事背后的科学道理》
热度 1 Mech 2018-6-5 16:33
《 小故事背后的科学道理 》去年讲过一次,今年又让我讲。因为 PPT 都是现成的,时间也不冲突,我就答应了。 PPT 重新修改一下。主要是改错。也有些内容的修改,最大的是增加了推荐读物,包括刘延柱教授的科普书和教材,还有本英文讲摆的科普书。从字面意义上说,每页 PPT 都有修改,因为我换了个 logo 。 教学过程基本上正常。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也没有什么出错。准备的两个视频用了一个,另一个时间不够了。两场讲下来,故事、科学 / 数学、视频这种顺序也不错。学生比较疲劳时,视频正好可以调剂一下。布置研究题目当然比上次顺利,因为没有出错,而且在正文中也涉及了有关内容。不过,我猜想,不会有人选那个题目,或许学生觉得太难,过于开放。 课堂纪律不如上次。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认真听讲。学生开始时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我请他们选择安静留下还是出去。后来又有人说话,我请他们大声说,他们就不响了。我从来不介意有人对我讲的不感兴趣。课堂还吐槽,伽利略就是对布道没有兴趣,才发现了注意到单摆运动的等时性;但即使是伽利略,他也只是在默默观察,并没有窃窃私语。 报告的名称《从单摆的等时性谈起 — 周期、非线性和混沌》与原来登记的名称不一样,所以又录音录像。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讲完后,觉得题目换成《单摆的等时性及其超越 — 周期、非线性和混沌》可能更好些。但下次不换也没有关系,免得又要录音录像。 晚上八点许从校园出来。想到二十多年前,经常在那个时候,去闵行各小书店转转。一样的夜晚,一样的道路,不一样的行人。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332 次阅读|4 个评论
挂号辗转记
Mech 2018-5-15 17:00
去医院检查,想挂位专家的号。网上要提前一个月,来不及了。现场去碰运气加号。 八点前到。前面要加好的已有两位。排第二的说她孩子在几个大医院都没有看好的病,在这位医生那里两次看好了。她总结了规律,网上预约要提前一个月,当天排队要早上四、五点钟到,临时加号只要排进前五就有希望。她七点就到了,排在第二位。 专家号难挂我们有心理准备。但挂号还是有些预料之外的麻烦。 加号后,去所在楼层挂号。挂号员告诉我,第一次到这家医院,只能在一楼挂。我后来理解,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应该是只能到一楼去开通社保卡。到一楼,排队挂号。人山人海,漫长等待。 排队中间胸闷得很,有要爆炸的感觉,耳朵都能感受到压力。这种情况过去也出现过,很少,上次也许是一年多之前。我一般马上躺下。但以往的时间没有这次长,好像也没有这次严重。只能继续排队,症状持续了近半小时后,自行消失。 排队期间,有些人另外途径挂了号,就退出了。排了差不多一小时,终于排到了。挂号员告诉我,她可以给我开通卡,但不能挂号。因为专家的加号,并没有加上,需要我再找专家。 又去找专家,加了号。这次在所在楼层就能挂号了。排队时,在我前面隔一位的,缴费 287.8 元,用五元纸币付,而且事先没有数好。挂号员让他在旁边先数清楚钱。后面的先挂号。不过,到我时,他已经数好了,仍在我前面办。不管怎样,这次挂号没有什么意外,总算挂上专家号。 等待时间倒是意外短。挂号折腾的气还没有喘匀,就叫到我了。虽然挂号很折腾,但病情倒是没有什么,至少不是绝症。两害相权取其轻,挂号麻烦,总比病情麻烦好。 后来想想,挂号人特别多,多数可能不知道,正常的挂号,可以用机器自助,快得多。我这种没有开通的卡,直接机器自助不行。但可能去人少的预约中心,也可以开通,然后自助办理。那样半小时也许就搞定了,可能也就没有胸闷了。主要是被最早的挂号员拒绝一下,有些慌了,担心专家加号的有效性。于是没有心力统筹优化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热度 1 Mech 2018-5-1 20:32
人们常把记性好误当成聪明,其实两者还是有不小差别。在我看来,记性好是不忘已知的东西,聪明是想出未知的东西。当然,两者只是不同,并非一定矛盾,完全可能记性好而且聪明。因为人们的误解,小时候我常被误认为聪明,其实只是记性稍微好一些。 能表明自己小时候聪明的实例,现在我只想起两件。算是我小学期间的“代表作”吧。当然,我相信许多人比我聪明多了,只是他们记性差些,忘记了自己当年如何聪明。 一件是在期末考试中发现,在减号后面加括号要在括号里面改变加减号。当年学习毛主席教育革命的论述,有段话大意是,考试全对的,但答案很平常,给及格就可以了,有错误但有创新的能给满分。因此,我们班上算术考试也用些开放式题目,包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完成加减混合运算。推测出题的本意只是用所谓交换律和结合律,运算顺序可以变化。但我在改变运算次序方面走得稍微远些,想出了这种算式: A-B-C=A-(B+C) 和 A-B+C=A-(B-C) 。实际上是对 (-1) 的分配律。有了负数的概念就是很自然的做法,而那时小学还没学到有理数。这是能让自己兴奋了好久的发现。依稀记得老师并没有因此给我满分,因为还要考虑平时成绩,或许我还有其他运算错误。我还是很高兴,并不是很在意分数,也不很在意老师的评价。从小就缺乏对老师的敬畏,当年又经受过教育革命的洗礼,对老师真不是很佩服。 另一件是改进了一种玩具竹蜻蜓的概念设计。所谓竹蜻蜓,是一片竹制螺旋桨片。当时有本《青少年科技制作》的小册子,说到这种玩具。螺旋桨片上面钻两个小孔,在缝纫机线轴上钉两个钉子,去掉钉帽,把小孔对准铁钉,螺旋桨片放在线轴上。线轴套在圆棍例如筷子上,缠上线。拉动线,线轴高速旋转,螺旋片就能飞出去。做起来,其实有些实际问题。例如,钉与孔的配合,太松,线轴刚转就甩出去,飞不起来;太紧,脱离速度也受影响,也飞不起来至少飞不高。我想到核心问题就是让螺旋片转起来后自然脱离。为此,在螺旋桨片中间钻一个小孔,固定一个细圆木棍。把细圆棍放在手里搓,两手掌分开时,螺旋桨片自然解除约束,带着细圆木棍就飞起来了。这个设计成功实飞了。飞两米多高没有问题,在家里能碰到房间的顶棚。当然,我只是概念设计。具体加工制作是父亲干的。那个螺旋桨片,从个木板上用刀削,然后砂纸抛光。父亲是工程师,动手能力强。我是小孩子,只能动动脑。 两件“创新”,一个属于数学,一个属于物理。其实我很想再找出件来凑成三件,“三生万物”,“周期三意味着混沌”,但实在想不出来了。如前所述,我并不是很聪明,但记性不错。因此,可以推断,是真没有其他“创新”了,而不是有但忘记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5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挂彩记
热度 1 Mech 2018-4-26 21:34
走在路上,远远看见洪童靴迎面走来,似若有所思。隐身树后,蹑步尾随。见其左手提点心,便用右手掠攫。不料她娇叱一声,手法电光石火如鬼如魅。东西没有夺到,右手中指侧面剧痛。那简直是九阴白骨爪重现江湖。 仔细看,被抠掉半个小手指甲大小的一薄片肉。好在伤口不深,只有中间一半伤口渗血。压迫止血。不知怎么想到戴望舒的诗《用我残破的手掌》,名气很大但我不喜欢的诗,虽然我破的是手指,不是手掌,也没有到“残”的程度。 问她走路时想什么。答曰,看到沿途路灯杆上的红旗,就知道从卢湾区进了徐汇区。至于手里的点心,只是几个牛肉煎包。 因为右手挂彩,不宜沾水,不能洗碗了。洪童靴大为懊悔,原来我在碰瓷,她上当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Mech 2018-4-20 21:10
总体上我应该算是很乖的小孩,除了有时被人欺负外,没有其他什么毛病。但乖孩子也难免“偶尔露峥嵘”。还没上小学时,就捣过一次乱,都惊动警署了,那时叫人保组 ( 推测是革委会下设机构,人民保卫组 ) 。当然我只是好玩,没有特别的动机。 母亲工作的门诊药房里有块宣传黑板,上面粉笔写着“为世界革命出力!”当时人们的格局真大。现在难以想象,在社区医院药房里,有这种口号。我突然想到,“力”字的撇不出头,就是“刀”了。我从小对玩文字花样就有兴趣,现在集句之类本质上也是这种小花样,只是无害而已。很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便动手把粉笔字“力”的出头擦掉,成了“为世界革命出刀!” 当时觉得也通,“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自然需要刀枪,因此“出刀”就是支持世界革命。符合毛主席所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没想到玩笑开大了。有人看到后,说是“反标”,反动标语的简称。或许他们不是按照我上述思路理解,以为“出刀”就是捅刀子,破坏世界革命。人保组派来两位警员调查,还拍了照,警员似乎是一身蓝制服。我知道后很担心,怕有手印等痕迹能查到我。因为黑板在药房里面,能接触到的人有限,认真排查起来,还是很有些危险。我也没敢跟母亲讲是我干的。让她着急,也于事无补。有些事情,一旦启动,就不在自己控制之下了,很有无力感。 还算运气很好,这个“反标”事件以出乎预料的方式圆满解决了。有人站出来顶缸。母亲同事的儿子,年龄与我差不多,说是他干的。他不认识字,看到黑板上有个地方比较模糊,就帮忙擦干净些。那个模糊的地方,自然是我在把“力”变成“刀”时没有弄得很干净。这也得力于我 擦 得不干净,否则他就不会来接盘顶缸了。这个启示,其实也很深刻,个人体验版的“水至清则无鱼”。 母亲告诉我这个消息,说她如释重负。那个小孩不识字,家里成份又好,做了也无所谓。无知者无罪;幸亏不是我干的,不然我又认字,家里成份还不好,麻烦就大了。父母始终生活在恐惧中。如此小心,后来档案解密后,发现母亲还是被内定中右还是什么,就是同情右派,然后当面销毁了。或许正是因为我感受到他们的恐惧,我对他们也缺乏信心。我在外面被人家欺负,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推测告诉父母也没有什么用。 “反标”事件最大的收获,从那时起,我就彻底明白,所谓“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之类说法,都是骗小孩子的。小时候,瞒过父母,很长时间里是我不懈的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只是长大了以后,懒得再费脑筋编故事。 顺便一提,我记忆中,这种能称为“事件”量级的捣乱,总共只有两次。除了上学前这次,另一次是小学毕业前,我在《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 首-- 1975 年 》回忆过。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罗马到佛罗伦萨
Mech 2018-4-19 07:47
乘高速列车,从罗马到佛罗伦萨只需要 1.5 小时。车厢里人很少,座位坐了不到两成。我买的二等座,不知道一等座有什么不同。列车的名字叫红箭,最高时速接近 250 公里。这样风驰电掣地开,拍照估计拍不好,因此干脆没有拍。 意大利人口似乎集中在城市。这段距离只有两个很小的村子和一个稍微大些的镇子。因此有些人烟稀少的感觉。 山多水少。高速列车过山洞压力有变化,耳朵不太舒服。小河好像只看到两条。有些像我生长的北方。 平地一望无际,颜色比较单调。没有种东西的就是黄色,种了的是绿色,或者绿色还开着黄花。 很多时候也看不到多远,绿树或道路建筑档住了视线。 总之,没有什么好看的。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日三北
Mech 2018-4-7 09:54
上月下旬,五天四夜,跑了华北、东北和西北。所谓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走过人更老 雨天晴天阴天,五天归来春尚好 早晨冒雨从上海出发飞北京。下午主持一场硕士生答辩。翌日开一整天研讨会,并作了报告。会场上打碎只茶杯。会议结束后去北京西站,乘动车到沈阳。入住宾馆已经是新的一天。洗澡时迷迷糊糊地打碎了淋浴液的瓶子。起床后工作倒是没有什么压力,座谈讨论之类。晚上航班飞西安。入住宾馆又是后半夜。早餐后参加一个论坛,作个报告。下午实在是太困。听两个报告后就回房间休息。一直睡到第二天。乘飞机返沪。 折腾的结果,一直没有痊愈的感冒 ( 《 发烧第一日 》《 退烧第一日 》 ) 彻底好了。当然,并不是说连续出差能治疗感冒,只是说时间终于到了,感冒自行离去。新的问题出现,牙有些疼。回沪观察几日,还是有所好转,也就没有采集什么治疗措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退烧第一日
Mech 2018-3-10 21:30
我本来是准备写发烧第二日的。但昨天晚上,烧忽然退了, 37 °之下。来的凶猛,退得迅速,很奇怪。半夜睡觉前,又吃两片药。 今天早起,再量体温, 36.8 °,依然无烧。早上朦胧中做梦,发烧 38 °以上。醒后发现原来是梦。鼻涕和痰都大有好转。 午饭后再测, 36.6 °。于是恢复了室外散步。走了近万步回来。量体温,居然在 36 °之下了。晚上也是。 感冒药还在吃。药不敢停呀! 这次发烧真是奇怪。本来感冒在好转中,突然发烧。但似乎并没有逆转趋势,仍在好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发烧第一日
热度 2 Mech 2018-3-9 20:33
本周一无锡回来,觉得鼻子略有些塞。赶紧大量喝水。周二开始有鼻涕也有痰。下午感觉稍有不 适,量体温 36.8 °。周三开始好转,鼻涕变稠。继续大量和水,估计超过 5 升。周四也是好转,症状几乎都要消失了。去学校一趟。下午回家还是稍有不适,但没有发烧。晚上看了两集《美好生活》。推测男女主人公张嘉译和李小冉最后不能在一起。因生理的“心”产生心理的“爱”,政治上不正确。直到晚上睡觉时,感觉都不错。 今天早上醒来,症状不明显,还是感觉自己发烧了。量体温, 38 °。吃感冒中成药。上午体温稍降,测两次体温分别是 37.4° 和 37.7° 。下午达到 38.1 °,再量又回落到 37.7 °。睡了一下午。醒来还是 38 °。晚上再量,体温稳定,基本就是 38 °。虽然发烧不退,没有特别难受的感觉。 如果今天三次药吃过,明天还不降温,就不得不用抗生素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记忆之财务不缺钱
Mech 2018-2-27 09:24
我在鞍山时,学校的财务经常没有现金。到财务科报销,人家说没有钱,单据先自己拿着,有钱时再来报。至于什么时候有钱,也说不准。我每次到学校,都先去问问财务是否有钱。简直成了习惯。其实我要报销的东西也很少,只有个校内青年项目,总经费才两千元。 到交大读博士时,有段时间旧习难改。到了财务科报销,总是先问,“有钱吗?”出纳也不敢贸然回答,很谨慎地问,“你需要多少?”我能需要多少,自己报销就是日常耗品或者购书,通常两百元左右。如果是帮导师报销差旅费等,要多些,不会超过两千左右。出纳当然说,有! 后来想想,觉得那些出纳一定觉得自己神经病,这点钱财务怎么会没有。毕竟她们没有在我原来的单位工作过。当然,财务也可能有现金不够的情形。我很晚很晚才知道,到财务领大笔现金,例如数万元,需要事先预约。这完全在情理之中,到银行大笔提现,也需要预约。 “上海记忆”已贴博文 上海记忆之缘起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琼海泡温泉
Mech 2018-2-20 10:04
初到琼海,晚上便去泡温泉。仰望星空,云破月出。 翌日下午四时许,再去泡温泉。目送夕阳,缓缓西下。 晚上与妻子同去,我泡温泉,她游泳。晴空无云,月明星隐。可惜泳池旁放映投影电视,甚吵。 第三天五点起床。处理些邮件后又去。头上满天星斗。到六点时酒店灯光都熄灭。天未全明,万籁俱寂。 中午再去泡温泉。烈日当空,蓝天碧透。躲在温泉旁椰子树的阴影中。 夜里又去泡温泉。仍是晴空,明月高悬。“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往回走时,遇到妻子来游泳。继续泡一会儿。深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并不止清风明月。 三日六泡,渐抵“万物皆备于我矣”之境,真是乐莫大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热度 1 Mech 2018-2-14 10:37
至少是对北方人而言,除夕夜似乎与看央视春晚联系起来。但春晚从 83 年开始,七十年代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因此,除夕夜还另有过法。在我的早期记忆中,除夕夜是吃好吃的和放鞭炮。为准备过除夕夜,还要打扫卫生。 卫生其实总是在打扫。我们家过年前不同寻常的是要擦锅。把锅上积了一年的油垢洗掉。当然也很不容易,要用热的碱水,个别地方还需要用砂皮打。邻居北方人有种擦锅石,似乎更好用,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总体上,父母代表的南方人,对锅子外面的油垢不太介意。事实上,我母亲有时候还跟我吐槽邻居,锅再亮有什么用,没有什么好吃的。这当然不好,不能把锅外清洁和锅内丰富对立起来。现在有钢丝刷有洗洁精,油垢根本就不能积起来。 吃的东西变化比较大。我印象比较清楚的时候,最晚在八十年代初,家里已经有只火锅,肉汤或者鸡汤打底,里面有肉丸、蛋饺、塞肉油面筋、海米、笋片、粉丝等。很少涮肉,火锅只是起到保温作用。父母特别是父亲更看重的是只烩菜,里面有肉片、虾仁、海参、鱿鱼等。其中海参和鱿鱼通常只有在春节期间吃,因为要特意到站前的南味商店或圈楼商场两处去买。凉菜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海蜇头或海蜇皮和炸虾片。平时也吃,但比较少。其它的菜当然也好,只是平时也常吃。正餐是吃菜。夜宵才吃饺子。父母对饺子评价都不高,对北方人所谓“好吃不如饺子”很不以为然。 饭后还有零食。花生、葵花籽等,北方当年西瓜子和冬瓜子都不常见。平时也吃,但没有这样集中地大吃特吃。不看电视的时候,是不是听广播我不记得了。然后就是放鞭炮。这个在《 忆往昔之放鞭炮 》已经说过。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369 次阅读|4 个评论
杭州西湖环行
热度 1 Mech 2018-2-10 11:20
早就想环绕西湖走一圈。去年五月曾准备早班动车到杭州。环湖一周后,再去会场报到。车票都买好了,临时有事,未能成行。终于又有公事在下午的机会。上午去环行。天气冷热适宜,但天阴晦暗。不适宜拍照。毕竟照相机难以再现“波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更何况天气非晴非雨。 前夜环绕北里湖,北里湖在右手,西湖在左手。环绕西湖,反向而行。西湖始终在右手。 从湖滨公园的钱塘门遗址出发,在西湖东岸南行。相继穿过涌金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和学士公园。到南岸时,没有沿湖走,而沿南山路西行。右手雷峰塔景区,左手净慈禅寺,都没有进去看。西行至苏堤,开始沿堤北行。左面先是小南湖,然后是西里湖。走过苏堤春晓,但看不出特殊之处,毕竟是秋天。到北岸向东行。过武松墓和苏小小墓,过桥登孤山。在孤山南侧东行。过西泠印社、楼外楼、中山公园等旧游之处,也有过去没有去过的文澜阁。进西泠印社、中山公园简单看看,比较仔细地游了文澜阁。过平湖秋月,也未见佳处,毕竟正午无月。然后走白堤。左侧北里湖。从断桥上走过,人开始多。下了白堤,在北岸走不远,就完成环行了。 历时 3 个多小时,走了 15 公里 。 以后有时间,在西湖旁住上几日,把周边都仔细看看。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8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海记忆之缘起
Mech 2018-1-28 22:02
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已经有了一个回忆博文系列 ,“忆往昔”。虽然“往昔”比 较宽泛,但我自己理解起码要 20 多年前的事情。我从 1995 年到上海,因此把 “往昔”界定为到上海之前。而到上海之后的往事,就在这个“上海记忆”系列博文中回忆。 “上海记忆”系列博文,取材应该与“忆往昔”类似。都是比较具体、比较独特的生活细节。当然也希望有一定趣味性,只是趣味这个词的理解因人而异。我只写自己觉得有趣的,未必真有趣。如果对我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就应该在其他系列的博文中回忆了。 有些事情暂时还在记忆之中,如果不写下来,以后很可能就会忘记了。当然,真忘记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敝帚自珍,归根结底,只是看不透、想不开。还远离物我两忘的境界。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失两局
Mech 2018-1-27 10:15
这个周末,连续错过两个饭局。原因各异。 前天有个编委会的聚餐。很早就通知了,中间在开会遇到同行时还说起过。仿佛间一直有这么个事情,但具体的时间地点完全没有印象。前天晚上同行打来电话,问我走到哪里了。我哪里也没有走,雪中散步归来不久,在家里。主办者解释,前两年我都准时出席,他们这次就没有提醒我。其实前两年没有缺席,正是因为有了提醒。当然,我自己也有疏忽。收到邮件后,不论电子还是纸质的日程表都没有记录。以后要及时登记,好记性尚且不如烂笔头,何况坏记性。 昨天的饭局是一起旅游朋友的聚会。微信群里发的通知,很早就安排,事前再提醒。时间很清楚,地点应该也算清楚。主办者在微信群里发个位置共享,我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我注意到更早时有个地址。本来准备打车去,但正好是高峰时段,而且查下电子地图,那个地址与地铁站距离也不远。我就乘地铁去了。 地铁下来,我看看电子地图的截图,有问问周围的人。都说沿这路一直走就到。我走了一段,发现那条路被什么工程给截断了。我只好在手机上开了导航。发现原来走反了。调头往回走,差不多一公里。这时候已经过了饭局的时间。朋友们开始联系我。我被告知那个地址不对,而且我报了一下地标,他们说我走反了。而且更糟的是,先前说的门牌号也不对。他们让我用位置共享,我点开看,发现确实走反了,而且距离似乎挺远。再次回头走。走了一段,发现距离还挺远。很巧,有出租,拦下问司机能不能按这个位置共享开,司机让我换成导航。我不会,司机说他六十多岁了,也不会,让我换辆车。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出租过来。这时候,决定性的时刻到了。手机突然黑屏了。我鼓弄一会儿,推测是没有电了。好在还认识地铁站的路,就上地铁回家了。等手机有了电,向饭局上朋友报个平安。 这个完全是技术性的原因。手机用的较少,基本都是晚上充电,用一整天。所以也没有充电宝之类应急的装备。遇到高度依赖手机的场合,手机断电,就一筹莫展了。能全身而退,已经算幸运了。如果装备和技术能力没有改善,以后一定要事先弄清楚地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忆何友声院士
热度 5 Mech 2018-1-17 20:57
在微信群看到讣告。何友声院士魂归道山,享年 87 岁。 我在交大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听说过何先生。同学间传闻,何先生要求很严格。博士生 Qualifying 时亲自监考,坐在房间中间,四个博士生每人在一个角落里答题。听起来真有些吓人。我们从外面考进交大的,感觉自己是学渣。 后来就常见到何先生,因为他与我的导师刘延柱教授合用一个办公室。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说过话。也许是我心理作用,看到何先生,总是感到很威严。 何 先生对我的关怀,开始是刘老师转达的。 1999 年我博士后出站时,刘老师说,何先生还是希望我回到交大。当然这也是我的愿望,只是后来阴差阳错没有成。在上个世纪,博士后的入职,还安排有配偶等事情。 2004 年在交大开青年力学会议。请何先生作个报告。他重点强调力学要与工程领域结合。力学工作者要争取工程领域同行的认可,例如担任专业学会的理事。 与何先生直接打交道,要到 2006 年了。当时我又想到交大工作。求职要经过学院和学校两轮面试,何先生都是考官。忘记了在哪轮,何先生提了个很独到的问题,让我简要述评一位同行院士的工作。那两轮评审似乎都没有在会下与何先生说话。 何 先生与我说话是在 2007 年在上大开的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上。钱老到会,并要见见他在清华力学班的学生。何先生赶过去。我也参加会议。何先生见到我后,跟我握了手。安慰我说,老先生不同意你到交大,也只好再等等,从长计议了。虽然我又没能去交大,何先生还是非常支持我的职业发展。 饮水思源。在此何院士驾鹤西去之际,谨以此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102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祸不单行
热度 2 Mech 2018-1-14 10:15
随团到浦江源温泉休养。早上在市内发车。我事先看了电子地图,确定了路线。路上稍加询问,便找到了上车地点。那里一溜几部大巴沿街排开。 找到一位工作人员模样的女士,问她我在哪辆车。她问了与我联系的人,就告诉我一号车。为准确,又核对了名单,一号车上确实有我。 从常理推测,一号车应该在最前面。我就走到第一辆车,上去。发现没有一位认识的人,有些诧异。特地又问问,是不是一号车,得到肯定答复。我想也许我认识的人还没有来。 一直到开车也没有什么人再来了。车开了之后,有位领队模样的女士开始说明行程。我很吃惊地听说,他们的目的地不是浦江源,而是湖州,而且人家都有打印好的行程单。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正在这时,手机响了,联系我参加活动的老师问我去了哪里。我意识到自己上错了车。对方让我赶紧下来,在路边等正确的车来。 车上领队还在讲什么事情。我又稍等一会儿。等她停下,赶紧说明情况,她让司机在可以停车的公交站点放我下去。匆忙中,我抓起自己的背包就下车了。 下车后,我几乎马上意识到出现了更严重的情况,下车时拿了别人的包,而自己的包留在车上。如果没有这个差错,我最多也就是不参加休养了,直接回家。 出现意外情况,只能依靠组织了。我赶紧电话自己的领队,说明不仅上错了车,而且拿错了包。她让我不要急,先上车,再找包。我报了一下大致方位,正确的大巴就开过来了。原来我上的是另一个团的一号车。 领队还是有经验有办法。她通过司机了解到我上错那辆车的司机,知道了那辆车上乘客的单位,于是找到对方的领队。只是电话一时联系不上,暂时没有结果。她安慰我,不要着急,总是能找回来。下午时,联系好了,那辆车虽然到湖州去玩,但晚上回青浦过夜。一起休养的伙伴,有位开着车去的。晚上就辛苦他驱车从松江到青浦。领导另外委托人具体负责联系事宜。她与我们同行。在雨夜中赶到朱家角。见到了对方领队,换回了包。 这个事情也展示了祸不单行的机理。遇到第一个祸,心里发慌,自乱阵脚,结果就有了第二个祸。虽然祸不单行,但好在有惊无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Mech 2018-1-11 15:46
在晓光街道抗大小学呆了半学期就是两个多月,然后就升入正式的小学,晓光小学。抗大小学的事情记忆不是特别清楚。 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没有桌椅。桌子是用水泥垒的方台子。事实上,我的记忆台子是泥的,黑乎乎,凉冰冰。但妻子说她记得是水泥的。我刚入抗大时可能还分不清楚泥和水泥。凳子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如果我没有记错,需要每天从家里带,而不是放在教室,因为教室有两个班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上课。 学习内容印象不深。 算术我应该已经都会了,具体 学了什么,我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语文的课文没有印象,学过拼音,但据隔壁王老师说教得不准确,把不该出声的 ( 类似于英语中清辅音 )pbmf 都发得很响。连体育老师都知道抗大小学语文教得不好。 还能想起来的是朗诵“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感觉怎么样,我觉得背诵下来很容易。那真是童子功。现在当然背不全了,但仍有许多片段能脱口而出。“老三篇”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论语》呀!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这代人都能熟背“老三篇”,就像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背《论语》。 学校里老师好像只有一位,就是同意我入学的老师,姓刘, 名字我忘记了,真不好意思。刘老师 是后来所谓的知识青年再后来的待业青年,因病没有下乡,属于街道管的人。可能是高中毕业生。她弟弟就在班上。刘老师的形象现在已经很模糊。从我尚有的依稀印象,不是美女也应该差不多。 同学也记不住,除了三个打架大王。看来当王是容易被人记住,那怕是打假大王。大王是杨文清,住在我们家楼上。不知道为什么他是大王,很少来上学。杨文清更像所谓的社会青年。读小学时他仍然是同班同学。二王是刘姓同学,名字我忘了,我们老师的弟弟,也是我们班长。后来升小学我们没有在一个班,所以印象也不深。小王或者三王是王敏胜,我们副班长。小学我们还是一班,他好像还是副班长。我们关系不错,而且在小学里还配合老师上演过一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戏,以后再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打架,也许是我入学前已经抗大论剑,决出高低了。我也不记得有任何人欺负过我,当然我也没有欺负过人家。总体上,就是与同学交往特别少。 如开始所说,我在晓光街抗大小学只读了两个多月,所以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影响。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6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中转:第三日
热度 1 Mech 2017-12-19 20:26
这是两年前的日志。《 第一日 》和《 第二日 》早就贴出了。最后一天忘记贴了。抄抄冷饭。 第三天是凭空多出来的,用来补课,去比较远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天使城堡一带。为此需要乘地铁。在宾馆结账寄存行李后出门八点多,地铁很挤,虽然没有上海高峰时候人多。不过秩序比较乱,第一列车没有挤上去。下车又按照地图走了一段。其实随着人流走就可以,只是在去博物馆还是大教堂分岔时要看一下地图。 虽然时间还算早,但已经排了很多人。大概是我意大利排得最长的队,比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排的队还长。我前面是团中国游客,后面是对白人情侣。我请他们帮我以大教堂为背景拍张照片,也提议帮他们合影。人很多,但队伍走得还快。终于进了大教堂。很壮观,事实上是最大的教堂,最后一天很适宜,压轴大戏。大教堂看得比较仔细。结束后觉得不去其它收费的区域了。 在去天使城堡时,遇到一个人请我帮忙拍照,我顺便也请她帮我拍一张。路过个教堂, 特拉斯波提纳圣母堂, 进去转转,也休息一下。 天使城堡没有进去。在外面看看。天使桥也很有特点。 为保险,原道返回乘地铁。不过还是出错了。感觉人越来越少,有些不对。问一下,果然错了。后来就不断地询问,总算找到地铁站了。 回到火车站后,先找到去机场大巴的车站,以免带着行李走错路。 还有时间,再去大圣母大教堂。先看见教堂的背面,以为不开门。后来走到前面,走进去。也很不错,但有些匆忙。 离开教堂,去宾馆取行李,上大巴去机场。罗马中转结束。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5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热度 2 Mech 2017-12-15 20:13
在幼儿园时,我很想上学。父母让我先跟邻居王老师去她的班上听课。她在晓光小学任教,就在我们家楼下。学生正好在学汉语拼音。正好父母也没有学过拼音,就让我去旁听王老师的课,学拼音。王老师本来是体育老师,但当时在教语文课。也就是说,我最初的语文课,真是体育老师教的。 王老师领我到学校。安排我在教室第一排的空位置上坐下。听课没有什么,幼儿园应该也上过课。当时的说法,现在可能也成立,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适应快。下课我去上厕所。可能是第一次用北方的旱厕,莫名惊诧。 回到教室,更震惊地发现,我的座位被一个男生占了。当时我看真正的小学生,都很高大。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走过去,请他起来,说这是我的座位。那个男生看着我问,“你是谁呀?要干什么?”现在想想,这两个问题很哲学,真不太好回答。当时,我想报出名字他也未必知道。因此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就是来跟王老师学两个拼音呐!”那个男生听了似乎也有些懵,只是说那是他的座位。我怕没有座位不能上课,很着急,就动手拉他起来。我使出洪荒之力,他自岿然不动。我更着急了。顺便一提,稍微大些,听母亲读了《红楼梦》说其中句话,“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就不相信。稍微大些的小学生就拉不动,很多事情不是拼命就能成的。 言归正传,这时候,有个受王老师委托照看我的学生过来,把我领走了。原来我记错了教室。从厕所回来走到隔壁去了。王老师说我去打扰的学生真不错,我都动手拉人家了,也没有还手揍我一顿。我真正读小学时还专门分析过,当时为什么会看错教室。教室在平房中一字排开。我从山墙这边看过去,视角非常小,因此把第二和第三个教室搞混了。这或许与我在厕所受了惊有关。 记忆中,我第二天就没有再去。我的首次小学试读就此结束。可能是父母觉得我连教室都找不到,不宜上学。也可能是王老师觉得我太丢人了,不带我去了。还可能是父母同意我上学了,但需要先读街道办的所谓抗大小学。我现在已经记不清这次试读与后来读抗大之间隔多长时间。 我自己对走错教室这个事故倒是不很介意。我从小就能原谅自己,所以不是有大出息的人。对于插班试读没有任何抵触,当然也不觉得多么荣光。后来初中和大学也都有插班试读的经历。 走错教室似乎在当时学校里还有些影响。后来我从晓光街道抗大小学升入晓光小学。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见了我,就八卦说,那个学拼音的小孩儿又来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486 次阅读|4 个评论
本溪购书旧事
Mech 2017-12-14 09:41
先前提到计划去本溪,想到购书的事情。三十多年前那次去,除了游览水洞,还利用途中停车之机去了趟新华书店。 记得买了 4 本书。两本精装本。一本是《狄慈根哲学著作选》,当时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现在全忘记了。另一本是黑格尔的《小逻辑》。当年这种学术书印数极大,《小逻辑》,五万多册,如果没有记错。所以 82 年出的书, 85 年我去的时候还有。正襟危坐地看了几遍,却基本没有看懂。我现在推测,难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翻译。读 Hume 和 Locke 的英文原著,平白流畅。当然,黑格尔比他们难些。虽然后来学了德文,但远没到能读哲学书的程度。 两本平装本,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 ( 四 ) 》和蔡尚思的《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四卷本的《哲学史演讲录》到现在还缺了一本。比起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难懂多了。黑格尔的哲学史 现在除了早期东方哲学和希腊哲学外已经 没有什么印象,罗素的印象还比较深。《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挺好玩。从经史子集中收集孔子等大儒的负面材料,例如孔子诛少正卯。不可尽信,但兼听则明。 当年买书不便,四处寻觅。偶有奇遇。在本溪买《小逻辑》是一例。还有一例,导师刘延柱教授的《陀螺力学》, 86 年出版,我是 89 年暑假,在宜昌买到。当年到峨眉山开会。与妻子同行,去时从北京到西安再到成都,上峨眉山;下山到重庆,乘船过三峡,在宜昌换火车到北京。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热度 4 Mech 2017-12-8 20:27
过去说过母亲的 工作 ,在一个相当于现在街道中心医院的门诊部。文革期间,我也经常去。那时候门诊部办学习班,要很晚才能结束回家。幼儿园老师已经下班回家了,我只好到门诊部等母亲下班。或许是等父亲下班,去接我回家。具体我记不准了。 领导医护人员在学习班里学习的是工宣队师傅。工宣队,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知识分子多的地方,如学校和医院,都要派驻工宣队。推测工宣队派驻门诊部的上级医院,只有个别工人师傅,到门诊部来发挥领导作用。我读小学时,学校也有工宣队师傅。他们的音容笑貌完全没有印象,只是那浓郁的旱烟味,完全是童年的阴影。 工宣队师傅姓什么我忘记了。很平易近人,没事还与我玩烟盒叠的纸牌。各种玩法,我都玩不过,我觉得师傅的技术很好。据母亲等后来说,师傅作弊了。也许纸牌游戏太低级,赢得太容易。师傅要玩些更有趣的,逗小孩子,就是我。 师傅很神秘地透露消息,“ 你妈妈要参加医疗队到农村去了,你支持吗? ”我毫不犹豫地说,“ 支持!毛主席‘六二六’指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看来在幼儿园期间,我也是满满的正能量。这甚至常让我现在还有种错觉,那些正能量太多的人,仍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其实,人家也许经过了“否定之否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师傅原来只是挖坑,诱敌深入。马上问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谁在家给你做饭呢? ”我还小,但常识感很强,从来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能做饭。只好回答,“ 我爸爸。 ” 师傅决心把我弄到坑里去。“ 爸爸也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你吃饭怎么办? ”当时虽然没有听说过“世上只有吃饭难”这句话,但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只能说,“ 我爸爸不去。 ”师傅穷推不舍,“ 你爸爸为什么不去? ”我继续挣扎。“ 我爸爸是工人,嗯,他是八级铆工。 ”师傅纠正说,“ 不对!你爸爸是工程师,是知识分子。 ”当然,我知道师傅说得对,虽然我也不是凭空瞎说。文革中,工程师系列一度取消了。都到工地干活,父亲是钢结构专家,就算是铆工。月工资 125 元,对等于 八 级工。 我现在都能体会到,当时那个学前儿童的眼见着自己跌入坑里的绝望与无助。他只能有些不太讲理地说,“ 那也不去! ”师傅真可谓“宜将剩勇追穷寇”。既然已经明确了孩子爸爸是知识分子,师傅接着质问,“ 毛主席‘五七’指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你爸爸为什么不去? ”这是标准的三段论式,大前提知识分子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小前提是你父亲是知识分子,结论自然就是你父亲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当时虽然还没有学过逻辑,但逻辑直觉很强,也能体会到这种逻辑的力量。 那个要被逼进没有人做饭吃绝境的小男孩急中生智,昂然答道,“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我爸爸在工厂里,接受工人师傅再教育,不也一样吗? ”这真是石破天惊的纵身一跃,小孩子从坑底出来了。师傅顿时无语,不再发问。 与师傅问答时,母亲就在旁边。回家后告诉我,听我悍然宣布爸爸不下乡,她急得心都到嗓子眼了,但又不敢插嘴。生怕我说出什么错话,被工宣队师傅抓住把柄。我一直觉得她想多了,人家师傅就是在逗小孩玩,没有要整人的意思。其实真想整人,也用不着非要有人说什么错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随着我年龄增加,越发觉得我当年最后的回答可圈可点。一方面,有情感的力量。用最高指示恭维了师傅所属的工人阶级,比起伟大领袖的“领导一切”的肯定,为小孩子挖坑的结果完全是无关宏旨。另一方面,有逻辑的力量。如果知识分子都去了农村,置工宣队于何地呀?除非也派到农村去,估计他自己也不想去,哪怕是去领导农民。最后再加上个反问,这是“毛式语言”熏陶的结果,修辞上起码达到初中水平。至于前述三段论式为何失效了,后来学逻辑时更是想了好长时间。当然,当年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想那么多。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斗嘴其实是我的弱项。我服膺的原则是: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用进废退,现在的辩论本事,可能还不如那个近 50 年前的小孩。幸好也没有什么人,再有兴趣为我挖坑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690 次阅读|7 个评论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热度 7 Mech 2017-12-4 21:45
小的时候只读过一位作家的诗词。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知道那位大作家是谁。我们都读过《毛主席诗词》。小红本中有二、三十首吧,确切数目现在记不准了。那些诗词当时都是倒背如流。其实也不是故意要记住,只是不小心记住了。在钢院工作时的同事邢佐宇曾介绍学英语的经验,说是 New Concept English 的课文,要熟读到无意间记住至少前三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二。我就想到小时候毛主席诗词是无意中全记住了。 诗词能背诵我有印象,但不记得为什么要在外面给不相干的人表演。反正我经常在乘凉时间,在自己家的楼前楼后,给不相关的人就是现在所谓吃瓜群众背诗。通常的七绝、七律还有西江月、清平乐之类短的诗词都显不出本事。总要背沁园春、水调歌头、满江红之类长调。我只是能记住诗句,远不够声情并茂。事实上,我上小学时还有些“大舌头”,“刘老师”和“粮站”我说出来就是“游老师”和“羊站”。诵不够,背来凑。好在听众们不计较,反正也不需要买票。我现在还纳闷,居然还有那么多爱凑热闹的人打酱油。或许那就是当年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也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生活多么缺乏。 背诗完全是种个人爱好。个人爱好有时候也能换来现实好处。就像我喜欢看看书推推公式,就对当教授有所裨益。背诗的好处,除了父母众人的可能夸奖 ( 我不太介意因此没有留意,完全想不起来别人的反应 ) 外,好处我只能记住一件。去理发店理发不用排队。理发师们认识我。见我去了就说,那个背诗的小孩来了。如果人多,他们就让我背诵几首诗词,然后不排队,直接剪头。但是我忘记了,人少不需要排队时,是否也要背诗词。反正那时候,理发的人总是很多。现在想想,其他顾客也真不错,不与小孩子一般见识,让我插队了。或许这就是读书人优越感的最初萌发,把我引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歧途。细思恐极! 能背诵诗词,显得记忆力挺好。我后来想想,也未必是记忆力好。只是心思单纯,阅读量也小,诗词又有韵律,不经意间就记住了。对诗词的记忆力还保持了一段时间。 9 岁读《水浒传》、 17 岁时读《红楼梦》,其中的诗词也不小心记住不少。后来就不行了。更晚些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其中的诗词就没记住几句。“泯然众人矣!”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94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本溪水洞未成行
Mech 2017-12-2 21:13
暑假里从沈阳到丹东,途径本溪。本溪以水洞闻名。我还是 85 年毕业工作不久,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去过。 有位已经毕业工作的博士生,正好在本溪父母家过暑假。得知我们路过,自告奋勇,要陪我们重游水洞。原计划太太与我一起到去沈阳和丹东。不过,后来她没有去成。 我自己本来也想去。安排好了行程。不料天公不作美,预报有大雨。脑补一番倾盆大雨,山洪暴发。于是考虑到安全,只好取消了。 乘车从沈阳到丹东经过本溪时,居然没有下雨。真是遗憾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热度 1 Mech 2017-11-29 21:18
小时候,主要是母亲负责教育我。我犯了足够大的错误就由她来打。基本上只是打屁股,用手不行,就用扫床的扫帚把。似乎还威胁过用擀面杖,但好像没有真用过。后来读到古人教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我便推测扫帚把属于小杖,而擀面杖可以算大杖了。 到底打过几次记不清了,应该在十次以上,但也不会太多。挨打比较少,不是因为我犯错误少,而是因为我认错快。常说“我错了,下次改。”其实并没有认识到错误,只是怕挨打,光棍不吃眼前亏。当然,更主要还是父母都是讲道理的人,体罚为最后不得已的手段。 父亲只打过我一次。印象反而很深。真是“少则得多则惑”。 那应该是读小学之前,拿了邻居于大娘家的小刀。我已经忘记了具体是什么样的刀,反正很小,我之前没有见过。因为家里怕危险,没有买过削铅笔的小刀,削铅笔是用转刀。很喜欢那把小刀,一直在玩,要回家时就放在口袋里带回家了。客观上讲,当然是偷了人家的东西。主观上说,只是喜欢因此玩得一时不舍得放下,应该没有想到长期占有。 回家洗澡。当时小,站了一个大盆里,爸爸洗。妈妈给我洗衣服翻口袋时,看到小刀,就问怎么回事情。我当时如何狡辩已经忘记了。人赃俱在,铁证如山。想辩白应该很难了。说着说着,父亲就生气了。抬手给打我屁股一下。当时在洗澡,光着屁股。我被打时非常震惊,用后来学到的词,就是莫名惊诧。 最后的结果是父母让我自己把小刀送回去,向邻居当面做检讨。好像也没有定性是偷了东西。我送回去了,但没有好意思检讨。甚至没有好意思送回原处,从门口扔进去,算是物归原主,就赶紧溜走了。 上学后,好像就没有挨过打。犯了错误,觉得瞒不过去,就赶紧坦白。主动讲了能免打。这本质上是美国司法实践中的“认罪换轻判”。如果觉得能瞒得过去,要考虑周到。就是最后没瞒住,拖过段时间,也大错化小了,通常已经没有必要打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862 次阅读|5 个评论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Mech 2017-11-19 18:21
父亲和母亲是在鞍山认识,后来结婚。因此,母亲其实没有在祖父家里生活过。但婚后偶尔去探亲,因此母亲也有根据对我臧否夫家人物。 如前所述,祖父在我出生前去世了,祖父的为人如何我不了解。母亲不常说别人好话,但说过祖父好话。当年她去探亲时,祖父自己喝酒,让母亲陪着吃菜,甚至只让她陪着吃菜。她感觉很好。 对祖母感觉就不太好了。祖母我见过,交流很少,因为语言不通。后来我才知道,她也不是我父亲的生母。也就是说,祖父至少有过三位夫人,伯伯和大姑妈的生母 ( 不清楚是否是同一人 ) ,小姑妈和父亲的生母,我见过的祖母。我觉得有些复杂,但比起我太太的外祖父家,就小巫见大巫了。她的外祖父,活下来的兄弟姐妹就有 32 人之多。 母亲对祖母的不满,是因为到上海第二天,旅途劳累未消,祖母就提醒他,换下的衣服该洗了。现在的人可能觉得很不必要,但似乎体现了婆婆的老派威风。那个老房子,人住在两楼,自来水龙头在一楼,很不方便。这一件事,就足以让母亲给她的婆婆差评。不过,差评归差评,每月还是寄钱赡养祖母,与给外祖父的一样多。 大姑妈得到了母亲的好评。大姑妈已经出嫁,但住在同一层楼。看到母亲在洗衣服,她主动来帮忙。这让母亲有些感动。 小姑妈也是差评,原因有些莫名。小姑妈出嫁后,不与祖父等住在一起。父母也去那里小住。据母亲说,他们在小姑妈家住时,小姑妈给自己弟弟一床又轻又软的被,给她又重又硬的被。我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有些怀疑。这是母亲年纪很大时说起的往事。不像前面,很早就说过。古史辨学派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启示,就是越晚流行起来的说法越不可信。 在我记忆中,我们回上海住在伯伯家时间最长。但不记得母亲说过伯伯什么,不论是好还是坏。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入沪记
热度 4 Mech 2017-10-27 22:55
1997 年在我职业上的重要性,除了拿到了博士学位和晋升了正教授职称外,还有在上海大学做博士后,使得两年后入职上海大学。 生活上,在上海大学做博士后,迈出了留在上海的第一步,可以算是 1987 年后最重要的一年。当时并没有一定在上海大学工作,最初的计划是过渡一下,回到交大。现在回顾,留在上海实现了,进入交大则没有实现。 博士与博士后都是集体户口,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上海人。两者的区别是,博士住集体宿舍,博士后是独门独户的公寓。因此,在上海做博士后比读博士多少要更接近上海人。 回忆 1997 年的最后部分,写进入上海主要是到上海大学作博士后的往事。也附上与此无关的休闲部分和照片。 博后 博士答辩虽然郑重其事行礼如仪,其实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找到合适的平台,继续发展。或者某种过渡,使得还有机会继续寻找。 当时自己对到交大工作和留在上海还是有些畏惧,对可行性也有疑虑。因此联系的是长三角的二线城市。写信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海岩教授询问博士后可能性。因为出国他没有及时收到信, 2 月 2 日 给我答复。说对我的工作感兴趣,评审过我《力学进展》的稿件。但又说已有 95 、 96 、 97 年进站的三名博士后 ( 我后来知道他们是吴志强、金栋平和韩强,现在分别在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当教授 ) ,到了教授可以接受博士后的上限。可以为我争取 98 年的进站指标。也具体询问了我的委培身份以及夫人情况。 我当时推测,如果 98 年入站,可能性非常大。但我年龄已经不小,能早毕业当然更好。诛心而论,当时虽然很敬仰胡教授在控制混沌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也没有想到他 10 年后就荣膺中科院院士。很久以后才知道, 96 年胡教授获得了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我当时根本不懂这些,那一切离我一个准备毕业找工作的博士生,太过遥远。这或许是大龄博士生的弱点,年龄已经大了,但见识眼光还停留在博士生层次。当然,也是当时信息化不够发达,现在从个人主页上能看出很多。 收到胡教授 98 年才可能入站的答复后,我做新的尝试。希望从控制理论角度深化控制混沌的研究,联系了两位控制领域的院士。 3 月都有了否定的答复。东南大学冯纯伯院士回信说没有名额专业也不对口。浙江大学孙优贤院士的秘书回信说名额有限专业不对口。 导师刘延柱教授给我带来好消息。上海大学的程昌钧教授正在研究黏弹性结构的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需要个有动力学和控制背景的博士后。记得上海大学力学所博士后入站条件是几条中满足一条就可以。我可以满足两条,一条是著名学者推荐,另一条是重要期刊上有文章。导师算得上著名学者,《力学学报》当时就可以算是重要期刊了。 3 月下旬我去了趟力学所,见到了当时的副所长刘宇陆教授,正式递交了申请材料。所长是钱伟长院士,只管大事。刘教授是交大的硕士,在钱伟长院士和蔡树棠教授指导下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所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从副所长任上任研究生部主任。又历任两办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书记。我入博士后站的申请 4 月中旬有了结果。当时博士后进站竞争还很激烈,据说我那批有 32 位申请者,只有 2 个名额。这个比例只是听说,我当时和现在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尽管我有种种不利,如定向身份,又如实际上博士只作了 1 年 7 个月成果积累尚少,我还是被预录取了。只能推测是程昌钧教授积极促成,另外还有导师和交大的声誉,当然我自己的工作也说得过去。 关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在博士后入站申请中有所计划。我比较老实,写了 3 个计划,因为还没有想清楚。计划 A 是结合所里课题,入站时还没有联系导师,因此这个计划只是存目,没有具体内容。计划 B 是结合航天器姿态运动作控制混沌。计划 C 是在控制混沌本身作些工作。事实上,上述 3 个方面工作都做了,而且持续到出站后两、三年。 程序上,办理博士后入站还需要两份推荐信。也就是说,推荐信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在讨论并作出决定时还没有提交。 6 月洪嘉振教授和导师刘延柱教授分别为我写了申请信。当时推荐信还是手写,因此都言简意赅。洪老师肯定我“有独到的见解,取得可喜的成果”,并分别用“很扎实”和“很强”形容基础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导师也说基础“很扎实”,“取得不少成果,完成了较高水平的博士论文”。说得有所保留,也不仅是谦虚。毕竟博士论文还没有写出来呢,只是种预期。 入站 有了前述努力,博士后入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0 月初,办理了入站手续。 16 日正式入站,成为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力学所博士后的办公条件还算不错。在老图书馆二楼当时的大厅 ( 现在已经间壁为小办公室 ) 西北角有一个格子。有张大办公桌,一只小铁皮柜。很出乎预料的是,力学所实行坐班制。每天要签到。隔壁就是所里的资料室,常见的期刊都有,因此看文献比较方便。学校图书馆也不远。就专业资料相比而言,所里资料室其实优于学校图书馆。计算机条件似乎不太好,具体我忘记了。但导师让我从交大带去台当时所谓 586 的电脑,放在了宿舍,比我办公室用的要好。 在年底的时候,力学所博士后培养体系有所调整,博士后可以有自己的联系导师。钱老不设导师的初衷,是让博士后独立工作,有所创新。但博士后管理办法,很多时候要求有联系导师签字。因此没有导师很不方便。既然有联系导师,我就正式选了程昌钧教授为联系导师。 刚在上大作博士后,就参加在青浦开的“ 第 7 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 (MMM-VII) ”。这个 MMM 会当年觉得比较高端。 93 年在徐州的会议我参加了。目睹钱伟长院士的风采,后来荣膺中科院院士的郭仲衡教授礼贤下士,爬了几层楼,到我住的房间找我讨论非完整约束的问题。如果没有记错,我与薛纭等 3 人住在一个房间里。 95 年在苏州的会议,我投稿被拒,就没有去成。 97 年的会,学术上倒是没有什么特别激动人心之处。学校有大巴接送,不用住会。还溜出去登了佘山,也进了教堂。 安家 伴随着入站,从交大蓁蓁宿舍中搬出,入住博士后公寓。如果我没有记错,是室友于清和师弟成功、屈求真帮我办的家。肯定是 3 个人帮忙,具体是谁我没有核对记录。行李书籍等东西比较多,当时要了辆小巴。 我住的博士后公寓在平型关路旁的一栋老公房的顶层 6 楼,同层共有 5 户。套间两室无厅,有个在走廊开窗的厨房和暗的卫生间。跟我父母家在太平村住的房子很类似,也是套间,但多个阳台。一时间,真有“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下回到文革前”的感慨。 房型之外,生活条件还是比过去好得多。有简单装修,要求不高可以提包入住。配置有简单家具。厨房有吊柜、抽油烟机和燃气灶。卫生间只有两个水龙头,无淋浴喷头,更无洗衣机。两个房间都装了吊扇,配有冰箱、仿羊皮高靠椅、四只钢折椅,双人床和小床。月租金六十元。虽然有厨房,我很长时间没有开伙,因为没有锅,只是在食堂吃饭,也比较省时间。直到有次参加什么活动,发了只砂锅,开始炖些鸡大腿之类的吃。 住处在闸北校区东北。离办公室不远,特别是校区东门还没有建成围墙的时候。方便之外,优点就有限了。小区有些荒凉,而且与闵行的原野不同,似乎是厂区。 配偶的工作,学校只是协助解决。工作岗位还是需要自己找。我先后到闸北区防疫站、铁道医院、上大幼儿园、铁道大学护理系为妻子联系工作,均不成功。妻子女儿到上海,是下一年的事情了。 不管怎样,我成为了上海市的新市民,只有集体户口的市民;也成为了上海大学的新员工,只有临时职位的员工。对种种困难我有充分的估计。自己有心理准备,从头开始,从零开始。这应该算是种适合移民的心态。 休闲 在 4 月下旬,上海大学博士后的入站申请、鞍山钢院的调离和上海交大的提前答辩申请都已经完成。渡过了最为紧张具有不确定性的几个月。放松一下,接待妻子女儿来上海,并准备一起去苏州和杭州玩。我去车站接她们。见面后,女儿太兴奋,我抱着她,她手舞足蹈,把我眼睛碰到地上打碎了。先到徐家汇配个眼镜。 全家在上海时,我们住在康平路 100 弄的二姑妈家。给导师助课已经结束。但上课和助课还没有结束。因此每周至少要有一天在学校。换言之,出去要在一周之内。全家去苏州一趟,住在曹观法家。游了虎丘、狮子林、曲园等。具体玩那些地方已经记不准,但记得在某景点女儿大哭不止,大人们很无奈。还有晚上睡觉女儿脸上被蚊子咬了许多包,有二、三十之多。去朱泾一趟,看望我姨妈一家,也许还看了其他亲戚,舅舅一家,中姨妈一家,小姨妈一家。去杭州一趟,住在妻子堂弟家。游了西湖、九溪十八涧等。看望妻子叔叔,她家里有条大狗。女儿一直很小心,拿瓶狗害怕的花露水 ( 狗怕花露水,过去真是闻所未闻 ) 。快要走时,狗终于找到机会,扑上来,爪子打在女儿胳膊上。这种过分亲热,把她吓哭了。在上海去了豫园,上海博物馆,还有交大的两个校区,看看我的宿舍。好像还住了一夜,于清出去了。去的地方记不全了。 她们总共住了有三、四周。刚来时,导师到徐州中国矿大讲学,正好不在。后来听于清说,导师也有些着急,跟他说,“陈立群爱人来这么长时间还不走,我有很多事情要找他办。”确实,那段时间我真有些以私废公了。 8 月下旬,我到北京参加会议。在会议前几天,妻子带女儿与我在北京会合。我们去了故宫、天安门、前门、天坛、北海等处。似乎是住在妻子堂姐家里,也可能是住在我的堂哥家,记不准了。然后她们回鞍山,我继续开会。 入站后,博士后也有些休闲活动。年内只有保龄球比赛。我第一次摸保龄球,过去只在影视剧中看过。这其实是个受摩擦作用的刚体空间运动控制问题,当然经验更重要。 11 月中旬参加市博士后保龄球比赛。上午练三局,下午比赛。所在队在 18 个单位 22 队中列第 6 。我得了 113 分,另两队友分别得 141 和 75 分,我得分略高于平均。翌年还有更多更大的活动,明年再回忆。 读书还是我主要休闲方式。这一年,读了不少书。主要是散文随笔,《陶庵梦忆》《明清清言小品》《梁遇春散文全编》《魔鬼夜访潘铭燊先生》《野狐禅》《假如我很有钱》《书巢漫笔》《说梦楼谈屑》《负暄三话》《钱钟书散文》《我的精神家园》《悠闲颂》《一个自由人的崇拜》。也有小说和诗词《金瓶梅》《黑眼睛 蓝眼睛》《天眼》《热狗》 The Sun Also Rises by Hemingway , The Advertures of Tom Sowyer 《宋词选 ( 胡云翼 ) 》《宋诗选注 ( 钱锺书 ) 》《稼轩长短句》 Romo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元曲三百首》。还有些历史包括传记回忆,《中国近代史大纲 ( 蒋廷黻 ) 》《容斋随笔》《哥德尔》《回忆苏格拉底》《昨日的世界》《一个数学家的经历》《一个非政治家的政治生涯 ( 海森堡夫人 ) 》。也有些科学哲学社会学的书,《探索复杂性 ( 普利高津 ) 》《偶然性与必然性 ( 莫诺 )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钱伟长学术论著自选集》 The Republic of Plato 《自由主义》《代价论 ( 郑也夫 ) 》。 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在北京故宫拍摄。第二张在苏州虎丘。第三组是上海博物馆前。 回忆 1997 年就在此结束。我通读后觉得没有充分反映自己有时候担惊受怕忧心忡忡的心境,但也不改了。也应了句古诗,忍过事堪喜。 过去已经写过 24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65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病未致命
热度 2 Mech 2017-10-23 18:47
大上个周五,在开会结束去机场的出租车上,突然觉得内脏部分有些不适。具体在哪里,也说不清楚,好像肚脐上面很大片都感觉不好。到底是怎么不好,也说不清楚,基本上不疼,也许有些闷吧,毕竟我也不知道“闷”到底是如何。用我女儿小时候的话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因为无法确切描述那种不适感,我也没有跟太太说。希望睡一觉后就好了。不幸的是,睡了一觉起来,症状并没有舒缓,但也没有加重。我想还是要尽快坦白。我比较担心是心脏出了问题,或许就是古人所谓病入膏肓吧。我硕士的前导师 ( 他退休时把我转给其他老师 ) 就是觉得胃难受,其实是心肌梗死,没有及时救治身亡。太太出去听讲座。回来就陪我去医院。我们去了比较近的三甲医院。可以步行的,但还是打车去了。 周末又是晚上,门诊已经关了。看急诊。预检医生建议挂外科看胆囊。我们坚持挂内科看心脏。 急诊人不多。值班的是位女医生,东北口音。我先说了我们的担忧,要求查心电图。医生听诊敲打一番后,查了心电图。医生说结果难以判断。健康人和患者都可能出现我那种心电图。她说再验血。出结果前,她拒绝讨论任何可能性。 验血人也不多。但抽血后还要等两个小时,其实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差不多够了。等待中,姻亲出了些情况,她要收拾行装连夜赶去鞍山。我自己在医院拿结果,然后继续诊疗。 拿到结果后,医生说心肌酶不高,可以排除心脏病。她个人判断是胃炎,先打静脉点滴,翌日再开始吃药;也不排除胆囊炎,如果翌日不见好转,早上空腹来查 B 超。女儿听说我不舒服,问我是不是胰腺炎。我也问了医生。医生说无法排除,但她觉得不像。还是先打了点滴再说。 付费取药,到楼上去打点滴,护士发现消炎药剂量少了,让我去问医生。果然是医生的助手开错了。重新付费取药。点滴打得很快,不到一小时就结束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症状有些减轻。 从医院出来前,又去见医生。她还是说继续观察。不见好翌日 B 超检查。我自己打车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症状完全消失了。太太遥控,希望我查 B 超。医嘱不见好去做 B 超,并没有说见好就不用做 B 超。我自己领会精神,认为医嘱其实就是不用做了,虽然表述逻辑不够严谨。继续吃药。消炎药吃了两天,太太让停了。保胃的药,开的都吃掉了。每天一粒,吃了 6 天。 到最后其实也没有确诊。就算是胃炎吧!反正目前看不是致命的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之离鞍记
热度 5 Mech 2017-10-17 19:43
离开鞍山是个过程。实际上起始于 95 年到上海读博 ( 虽然我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 ) ,结束于 98 年全家迁入上海。但关键一步是在 97 年完成。因此在今年回顾。 当时家还在鞍山。十年前刚认识女朋友,那时已经结婚 9 年并有了 6 岁的女儿,她始读小学。我在上海期间,妻子和女儿住在鞍山铁东区青年街与五道街交叉处的东西向两室一厅的房子里 ( 因为一直没有通邮,门牌号记不住 ) , 7 层楼的 6 楼,没有电梯。 攻读博士期间,仍然是鞍山钢铁学院领取全额工资的在职员工。为进博士后站,更为今后留在上海,需要调离鞍山钢院。其实上大的博士后位置也接受定向,但我觉得错过那个机会,调离原单位会更难。不如当时迎难而上,一举解决。“扎硬寨、打呆仗”总是我优先的选择。 最后的结果出乎自己预期。不仅顺利调离钢院,而且学校在同意调离和实际调离之间,改善了我的住房,给我晋升了正教授。钢院这段往事,是鞍山家庭生活之外少有的愉悦记忆。 调离钢院,自然意味着要离开鞍山。真正举家搬迁要等到翌年五月。 调离 我的沟通策略向来很简单,如果这也算策略的话,那就是实话实说。我向鞍山钢院各级相关领导提出要求,诉求很简单。学校同意我作博士后,给交大发人事函解除定向合同。如果学校要求我经济方面赔偿,我全部接受,相信学校要求合理。我在正式场合说话有些笨嘴拙舌,反应也比较慢,面谈未必占优势,所以我觉得不回去办理,书信和电话远程沟通,可能更能表达清楚,对我反而有利些。通过信件表达诉求,再通电话解释说明。当年电话远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在交大闵行校区,要到长途电话亭。有时候人多,还需要排队。 已经退下来的副校长刘证教授,一直对我很好。我先后给他写过 3 封信,打过 3 个电话。我无意强人所难,并不期望他直接帮忙做任何事。主要是通过他,了解进展到不同阶段,校领导的可能想法,以及关键问题所在。 似乎学校也未必非要阻挡我,只是找个说法,大家都能接受,不要形成先例,有后续不良影响。因此,我必须要强调个案的特殊性。正好上大博士后的独特体制能帮些忙。我入站的时候,博士后都没有联系导师。因此,人们可以说,在钱伟长院士领导的博士后工作站进行研究。这个说法准确没有问题,但很容易误解为在钱伟长院士领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也就是钱老的博士后了,这就不对了。但这正是学校领导对我博士后性质的理解,我没有纠正他们的误解。另外,双方有些信息不对称。其实学校如果提出另一种方案,我真不好拒绝。那就是给交大发公函解约,但同时与上大签约,把我的定性博士身份改成定向博士后身份。不过,学校不知道这种可能。当然,也许知道,但准备放我走了,免得后面再麻烦。 系里领导没有什么问题,事先沟通过。系主任崔文好老师当年教过我“机械振动”和“炼铁设备”。我刚留校时他是系总支书记,对我一直很好。换届后当了系主任,书记是过去冶金设备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高满旭老师,教过我“炼钢设备”,貌似很好说话。系里应该还是崔老师当家。他的意思很明确,系里不反对,但也不会采取任何主动。我需要自己向校人事部门提出。如果学校征求系里的意见,他不反对,但估计学校也不会征求意见。我先后给他写过两封信,打过一个电话。 重点与学校隋有功书记沟通,前后写了 3 封信,打了 4 个电话。虽然我不是党员,那时候还没有现在“党管人才”的说法,但隋书记与我打交道比较多。一方面我感觉书记比校长相对清闲些;另一方面,虽然也是教授,但书记作为政工干部,总是更善于倾听。隋书记是东北工学院毕业,与我也算是钢院、东工双重校友。我假期回家,他都请学校几个在外面读博士的青年教师到学校聚聚聊聊,一起吃顿饭。他也想帮我解决女儿提前入学和择校的问题,但或许也是对社会的复杂性估计不足,没有成功。作为校领导,他的工作我认为很到位。我向他如实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表达了想做博士后的强烈愿望,并愿意付出任何经济代价。开始,他当然是强烈地挽留,然后也漫漫地有些松口,最终同意。我调离后隋书记依然关心我。 11 月中旬,隋书记晚九点到我的博士后住处,谈一个半小时,才回宾馆。 书记同意后,王成玖校长仍然不同意。我不知道校长和书记到底谁说了算。我又给他写了 2 封信,通了 2 个电话。有个电话一直追到他在杭州住的宾馆,他在那里参加母校浙大的校庆。把跟书记说过的话,再跟他说一遍。甚至多些 bluffing ,表示钢院放不放我都要走。软磨硬泡,总之他最后也同意了。 具体操作是人事处。虽然有时候人事处拒绝办理,好像是恶人,其实决策在校领导,人事处只是执行机构。我给人事处刘长志处长写了一封信和一个申请报告。按学校领导要求,承诺博士后出站回去工作,妻子女儿暂时不动。为加快进程,避免横生枝节,我自己草拟了学校同意与我解除人事关系的公函。让妻子打印好,到人事处盖章。公函有两个版本,措辞略有差别。一个是基本按交大要求写 ( 如果我没有记错,交大要求出具公函“解除一切关系”,我的措辞是“解除人事关系”,交大要求用人事印,这样切题些 ) ,另一个措辞方面更婉转和缓些。如果人事处不同意盖第一个版本,再拿出第二个版本。校领导已经决定的事情,人事处其实也不关心具体措辞,在前一个上盖章了。这不是上大博士后入站所必备,但为交大毕业改派所必须。在 4 月下旬,最终拿到了盖章件。这只是交大改派的前提,到第二年上大调档时,又有些小波折,明年再说。 整个调离的过程,在人没有到场的情况下,用不到一个月完成。我对钢院领导的雅量和善意有极大的尊重和敬佩。也为自己的远程沟通技能点赞。我曾专门写过博文,《 第一次分手 》,表达我对鞍山钢院各级领导的感激之情。 我略觉不安的是,我做出了根本不想遵守的承诺,某种意义上是被迫如此。后来,我也理解,从学校角度,所谓人才的流失总要有人背锅。我做了承诺没有遵守,是我自己欺骗了学校,应该承担全责。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言不由衷了。至于答应的妻女暂时不动,我准备兑现,给学校面子。等我入站半年多 ( 学校同意后一年多 ) 才去上海。学校则给了我里子,调整了我的住房。把原来 6 楼北山墙的东西通两室户,调到同一楼的三楼 3 南两室户,面积也增大一点点。这是个意外的收获,并不是事先的打算。 晋升 尽管钢院在已经同意我调离,但当年仍为我争取晋升正高。争取,是因为钢院本身并没有审批权,要由冶金部或辽宁省评。每年参加省里或部里评审,有什么规律我不知道。 92 年我晋升副教授时是由辽宁省评审、 94 年我申报教授时也是由辽宁省评审。 97 年是由冶金部评。 我任副教授已满 5 年,属于正常晋级。论文、项目等条件都满足。我个人感觉是都满足,但也不算特别突出。导师看过晋级报表,说国外文章没有,在交大可能不行。代表作用《固体力学学报》的文章,请东北大学的关立章教授和王铁光教授写了鉴定意见。当时是自己找人鉴定,不像现在统一送外审。 5 月 17 日,崔文好教授代表机械工程系签署了系全面审查意见。 6 月 4 日,校力学学科组全票 (5 票 ) 一致通过推荐意见。材料力学教研室曹万昊教授为学科评议组组长。我在读博士前也是评议组成员。在钢院力学老师中,曹万昊教授是少有的与外面多少有些交流,至少在辽宁省力学学会的层面。他是省力学学会的理事。曹老师没有教过我课,但我在钢院期间对我多有提携。几乎所有省学会系统的奖励都是他积极推荐促成。 6 月 16 日,在校大评委上会讨论。大评委总人数 25 人,实到 23 人,表决结果, 21 人同意, 2 人弃权。据说,当年共有 15 人申报正教授。第一轮投票只过了 6 人,包括我。在校领导说明解释后,又进行第二轮投票,增加了 3 人。共 9 人报送冶金部。 9 月 24 日,冶金部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票 5 票一致通过。 25 日,评审委员会 25 票全票通过教授任职资格。其他报送的教授晋升是否都通过,我不清楚。 知道上述投票细节,是因为办理上海市教授复议时,看到了当年的教授申报表。除了我自己填的内容外,后面有各种投票的时间和结果。 不管对我对正高职称的分量如何估计,我对钢院领导在同意我调出后又给我职称非常感激。好聚好散,莫过于此。仔细想想,钢院其实也没有损失什么,给了我职称,我调走,仍然空出个名额。如《围城》序所谓,“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能有这种理解,或许是源于东工读研时关立章教授讲到的一段往事。力学部有位老师 ( 姓名此处就不提了 ) ,声称要调走,给了他教授。他又不想走了,力学部不同意,因为这样就占了个名额。该老师最终还是走了。尽管如此,并非所有领导都有钢院领导这种胸怀和眼界,能够并愿意表达出这种善意,让勤勤恳恳工作的老实员工有所回报和安慰。 主观上讲,我对正教授职称看得不是很重。这倒不是我达到了“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超脱境界,仅是我看重有无,不太介意早晚。我觉得正教授迟早会有,早两年晚两年,其实也无所谓。我从来没有把自己 97 年在 33 周岁时当教授作为职业成绩,虽然它确实是种职业成绩。当然,中国的国情,有时候,早晚意味着有无,所以安心不容易。我很晚才理解张爱玲所谓“出名要趁早”。坏处自然是错过很多机会,四十岁及其以下的人才项目一项没有拿到。好处就是比较安心,多少做了些自己认为说得过去的工作,也认真学了些东西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过了四十岁还能在某种意义下逆袭。 客观上说,晋升教授给我带来了很大方便。我以后上岗正教授,只需要在学校和上海市复议,不需要走晋升的程序。所以,我博士后出站时就直接为正教授了。 反思 在调出钢院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比原先期待的要多。钢院只要同意我走,我就很满意了。但钢院还给我调整了住房,晋升了职称。就好像离家的女子本来只想要份休书,结果除了休书之外,还有份丰厚的嫁妆。就我自己而言,有了“第一次分手”的经验教训,如果需要,后面应该做得更好。 我读博士之初并没有离开钢院的打算。本来就是随遇而安的人。后来在导师的建议下,重新规划了职业发展。这在过去都回忆过。在钢院,我也说不上有什么非走不可的不如意,当然不满意多少总会有些。我的调离性质上类似于双方无过错分手,因此也相对容易在互敬互谅气氛中完成。 从我内心而论,学校领导同意我调出,属于情理之中,基本上可以算与钢院两不亏欠。而后面的职称晋升和住房改善,特别是后者,属于钢院领导又额外送我了人情。后来学校需要我帮忙时,我只能勉为其难了。如果没有记错,一次是控制专业报省重点学科,我作为参加人,把我的论文和项目放在申报材料中;还有次机械专业硕士点挂黄牌复评,我也把材料给他们用了。可能还有其他,例如报博士点等,我也不是很清楚。有次上海大学的同事问我,你调回东北了?因为他评审博士点时看到我的材料。我还请他高抬贵手多支持。这些无疑都有弄虚作假之嫌,但对我来说,是欠了人情的代价。我只是凡夫俗子,情势所迫,有些事情只好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很多大人物日后也承认,做过违心的事,说过违心的话。这多少有些类似《 忆往昔家教之独立篇 》中所谓要了人家的东西。这样理解也许显得缺少人情味,还是学校与校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吧!我能帮忙母校确实很有限。在我比较擅长和多少有些影响的领域,钢院基本没有相应的队伍。这实际上也表明学校当年对我及时放手的明智。 在钢院我的工作表现应该是非常好。教学和研究都很努力,业绩也不错。在不少同事看来,这种努力和业绩并没有什么回报。基本上不多挣钱。没有获得有分量的奖励如宝钢奖教金。也没有当官,连人大政协那种当时通常认为的荣誉性的位置都没有。只是职称上得比正常快一点儿而已。好几位同事都跟我说起过,很为我抱不平。朋友曹观法也曾说过类似的看法。 我要求调离,形式上固然属于不情之请。学校同意是特殊关照,拒绝也是正常。但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向学校要求我近十年努力工作的回报。事实上,我确实得到了回报。学校不仅没有要求我做任何经济方面的退赔,而且保留定向生待遇到档案调出为止,还为我申报正高职称,改善了我的住房。校长当时说,不论我到那里,都是鞍山钢院的正式职工。当然,这不意味着,调出后继续领工资。或许这意味着,钢院不会再给我任何兼职。 功不唐捐。教学、研究和服务方面的努力与业绩,不管是否得到足够物质或精神回报,其实都在打造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品牌。 听人们说,事业是国家的,荣誉是单位的,成绩是领导的,工资是老婆的,财产是孩子的。这些也许都不错,但可以加一句,品牌还是自己的。在这个多少还有些交易自由的大环境中, 品牌的价值,如果需要,总是有机会兑现。 “风物长宜放眼量”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个人而言,与机构有分歧时,要本着善意和诚意充分沟通。理解对方的立场,回应对方的关切,寻找双方共同接受的解决办法。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与相关各级领导尽可能交流合作。即使他们反对,那只是职责所在,通常并非有意为难任何人。 不管怎样, 越是在没有规章制度支持的时候,越要相信天理人心。 所谓“无路处自有天命” 这可以算是我快 60 年人生的一点儿体会。似乎有些“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的迂腐,但毕竟除此之外也别无所恃。先竭尽所能,再听天由命。 教女 离开鞍山的准备包括许多方面。除了我自己之外,还有女儿的准备。因为女儿情商低,所以我觉得她应该比班上同学小一岁,老师同学多少能理解体谅她的不成熟。这也是我自己的体验,一直到大学,我都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上海是 6 岁入学,因此女儿需要 5 岁入学。鞍山正常的入学年龄是 7 岁。 96 年托了人,可能是因为没有送礼,事情没有办成。当年,又找人托了关系。给校长 2000 元,说是 500 元给校长个人, 1500 元给学校,反正都没有收据。另外给中间人 1000 元。当时我在鞍山钢院副教授的月收入在 500 元左右,这样更清楚礼金的相对分量。不是我经手办的,前一年我经手没有办成。这次办成了。虽然没有进去最好的小学,但学校也算不错,离家也近。 找关系入学后,女儿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学业没有问题,成绩不错,但行为仍然很幼稚。同楼有位音乐老师,年轻漂亮,女儿很喜欢她。她似乎是钢院同事的女儿,与我们住在同一栋楼。老师到家里来过,女儿高兴得满地打滚,完全不像小学生。 为了弥补前一年自己因幼稚而犯的错误,我决定督促女儿学习。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同时参加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主课考试。如果成绩优秀,跳上一级,直接读二年级第二学期。这样即使转学到上海,仍比班上同学小一岁,算是把晚上学一年的时间损失抢回来。 我领着女儿学习直到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和数学课程。内容不难,不太用教。但要保证不错,需要大量练习,比较枯燥。我的主要任务是陪她玩,让她开心,这样她至少勉为其难地学习。暑假里,我们在女儿那间朝西的房间,挥汗如雨,玩耍学习。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只要我在家,女儿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优先,别的都可以放下。这样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这其实并不是女儿的需要,是我自己的需要。并非对她有什么特别期待,只是这样使我开心。 故乡 如果从读博士算到上海,我在鞍山生活了 32 年,在上海生活了 22 年。冒昧地比较一下鞍山和上海,最突出的差别是“关系”的重要性不同。鞍山人情味重,没有“关系”似乎寸步难行。毕竟鞍山城市小,转几次手,好像都能托上关系。当然也不能太绝对,我在钢院的晋级、我调出钢院,就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请客送礼。社会上与学校内部当年差别还是很大。因此像我这种不长于此道的人,有些不适应社会,自然也不会喜欢鞍山。上海相对来说要好些。有“关系”无疑会更方便,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没有“关系”,完全公事公办,也未必一定不成。 公平地说,发展和利用“关系”是种能力。我自己缺乏这种能力,这是缺点,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我是真不会,而不是不屑。我对“关系”的态度,类似孔子对“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论语·述而》 ) ”。贬低自己所不具有的能力,未免不够绅士。 离开钢院我多少还有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 实话实说,非常有限 ) ,离开鞍山完全没有对生长了 30 多年故乡的恋恋不舍。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理解白居易、苏东坡的诗词,“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和“此心安处是故乡”。所以辛弃疾有“佳处径须携杖去”的词句。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选择,构成了日后回首看到的命运。 此刻,人在鞍山。时值秋时,天高气爽,蓝天微云,绿叶初黄。 我从当年女朋友家旧址 ( 原建筑已经拆除 ) 沿着中华南路走到我读高中时的家,房子似乎还在。再沿着中华南路一直走到我曾就读的八中,中间还拐入利群路看看我借居处旧址。经原来八中门前的自由街,拐到胜利北路。一直北走,到原来立山转盘处。转盘连同附近的电影院和新华书店等都已经拆除。沿途就算房子还在的鞍钢工学院和钢研所等,也换了机构。八中倒是多了几栋楼。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几乎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追忆鞍山生活,似与多年失联的故人重逢。 无怨无悔,不喜不嗔。 往事如烟,风轻云淡。 此刻,我能说: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过去已经写过 23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111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参加ICSV24
Mech 2017-10-12 22:41
开幕式挺有振动和声学特点,安排弦乐四重奏表演。正式开会前,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 ( Edward Elgar ) 爵士的作品,他是英国国歌的作曲者。开幕式上演奏英国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埃里克·科茨 (Eric Coates) 的《伦敦组曲 ( London Suite ) 》。我都没有听出什么名堂,到底是研究振动的,不研究声学。 开幕式的发言都比较简短。去年雅典会议真是繁文缛节,难怪希腊要破产了。总主席介绍,有近千名代表来自 54 个国家和地区。共收到 1265 个摘要,最后录用了 932 篇,包括 135 个墙报。参会人数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是中国、英国和德国。 大会报告共有 6 个。第一个报告人是哈佛的一位物理学家,他研究声学有些玩票的性质,写了本书, Why You Hear What You Hear 。这次的报告是, The Miracle of Resonance and Formants ,从声学角度给出共振非常广泛的定义。列举一些声学现象,做了较为直观的解释。不是我熟悉的报告类型,公式很少。 第二个报告也是声学方面, The Ear beyond the Hearing: From Smart Earplug to in-Ear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报告风格很独特,开始放了 10 多分钟视频,解释背景。总体上也上偏技术,我兴趣不大。 第三位报告人是胡海岩院士, Advances in Flutte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Aircraft Structures ,讲飞机结构颤振分析和控制的进展。结构振动我相对熟悉,这种进展性报告,我听着也更习惯些。 第四个报告又是听觉的声学, Reading the World with Two Ears 。仍然不太懂。 第五个报告,也是声学的。忙着准备自己的报告,没有去听。 最后一个报告是结构振动方面。海洋结构的振动,考虑流体作用,但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流固耦合。还考虑了冰山撞击,模型似乎有些过于简单。 我的报告排在第 3 天下午。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准备。原来打算当天上午准备,遇到些事情,只是大致看看,想想表达和词汇。内容也比较单薄,说明结构用 NES 减振可能出现分岔和混沌。都是计算结果,也不太好讲。因为这个会振动同行不多,所以把更合适报告的题目留给别的会议了。原计划参加 4 个国际会议。不过,准备 PPT 时,增加些我们实验的工作作为背景,又扩充些解析的内容。估计能讲 15 分钟。 现场发挥还可以。有计时器,便于掌握时间。最后是超时半分钟。报告后,没有人提问题。主持人也懒得捧场,就退场了。 出来后,有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的年轻同行与我讨论。他对我们的分析方法及其数值实现比较有兴趣。邀请我到绵阳给他们讲讲。我原则上同意,细节以后另行安排。 与他交流期间,有位洋人想打招呼。开始介绍是某某的学生。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某某是谁。差点儿要问了。突然意识到,他说的是 Ali Nayfeh 。搞非线性振动,如果不知道真是太失礼了。他的问题倒是简单,我解释几句,就搞定了。 闭幕式时人已经很少了。只是在茶歇的走廊里,总主席讲几句话,就算结束了。 明年的会议,将在日本大阪举行。如果没有意外,我还是会参加。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5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丁酉中秋记事
Mech 2017-10-3 20:07
土山湾处思先贤 东林寺畔话当年 文行忠信黄家祠 竹桂 蕉荷 康健园 骤雨凉风秋意重 嫩玉红脂螃蟹鲜 勘破尘世千秋梦 偷得浮生三日闲 后记:前天上午参观土山湾博物馆。中午在东北人饭店吃饭。昨天上午乘车去朱泾拜访长辈。路过东林寺,未入,说起五十年前曾在里面住过。午餐后拜谒长辈墓地。下午冒大雨归。雨小后,到徐家汇公园转转。晚上吃螃蟹。今日下午步行去康健园和桂林公园。桂林公园展出唐、宋、元、明诗人吟咏桂花的书法作品。康健园金桂飘香。走过漕溪公园,未入。最后一句改自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的结句,偷得浮生一日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读博记
热度 2 Mech 2017-9-29 09:09
十年前的在读硕士生,已经是马上毕业的博士生,要开始作博士后。交大虽好,不是久留之地。这是我人生中非常特殊的一年,处在少有的几个分岔点上。我是鞍山钢院定向的上海交大博士生,要去上海大学作博士后。 三 所学校的纠结,在这一年了断。纠结,是因为读了博士;能有选择,还是因为读了博士。 如前所述,十年前的 1987 年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年。 1997 年是我生活上和职业上都最重要的年份之一。职业上,拿到了博士学位,晋升了正教授,可以说是 2007 年前最重要的一年。虽然后面仍然有黯淡的日子,但博士学位,是个全新的起点。 这一年的事情比较多,回忆分成三篇。这里只写读博士的最后阶段,核心是答辩。还有两篇分别写离开鞍山和进入上海。 答辩 答辩在 9 月 28 日如期举行。 4 月已经办理了申请提前答辩的相关手续。当时申请 7 月批 ( 实际可以到 10 月 ) 提前答辩的时间节点 3 月 15 日已经过去。我直接找研究生院一位副院长 ( 后来在表格上签字的是陶德坤,不清楚是不是就是我见到的 ) ,他表示提前答辩和做博士后学校都要支持,交大博士做博士后不到 10% ,因此可以破例办理。那个时候,博士后还很有中国特色,地位比较高,没有像现在与国际上基本接轨,只是个过渡性临时岗位。我申请的答辩日期是 10 月。答辩前也遇到些小问题,诸如投票没盖公章、没有答辩决议书等,在答辩秘书杨长俊老师帮助下,都搞定了。 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上海大学力学系程昌钧教授,委员包括苏州大学数学系刘增荣教授、复旦大学力学系陈守吉教授,交大应用数学系顾圣士教授、工程力学系洪嘉振教授、周鉴如教授和刘延柱教授。我准备跟程老师作博士后,按照西方回避原则,程老师当答辩委员会主任不合适。但这是中国的惯例。而且原则上我只是进力学所做博士后,尚未确定联系导师,程老师的正式职位是力学系主任,也勉强说得过去。 中国的惯例,进入到答辩,基本上不会通不过。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我自己回答所有问题,不需要导师出马。为准备自己的答辩,我已经观摩了 5 场博士生的答辩。从以往答辩情况看,这个目标有些挑战性。有些答辩专家似乎希望通过对答辩者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激励他们不要满足已有成绩,今后继续努力。而有些答辩者没有体会专家苦心,配合不当,就只好要导师出来说话圆场。 我自己还有特殊的困难。在答辩前几个月的教研室开题和中期考核中,主考官对我评价不高,认为选题尚不明确。不过我相信自己的工作,别人不认可是他们判断失误,我并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因为技术性原因,当时主持开题的负责研究生教学的教研室副主任包光伟教授没有参加答辩。 6 月中旬博士论文完成后,刘老师请他预审论文,但包老师由于时间安排方面的原因,不能如期审毕,刘老师只好请洪嘉振、陈文良、周鉴如三位老师校内预审。这样也就没有请他参加答辩委员会。 正式函评的 15 位专家除本校工程力学系的洪嘉振教授、陈文良教授、周鉴如教授和应用数学系的顾圣士教授,还有国内航天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两方面的知名专家。校外专家有哈工大黄文虎院士、东北大学闻邦椿院士、东北大学张嗣瀛教授 ( 后来也荣膺中科院院士 ) 、清华大学王照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徐健学教授、浙江大学吴淇泰教授、复旦大学陈守吉教授、苏州大学刘增荣教授、上海大学程昌钧教授、东北大学王铁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匡金炉副教授 (1993 年清华博士,交大要求评阅人中有一位近 5 年毕业的博士 ) 。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请后来荣膺院士的南航胡海岩教授评审。刘老师对年轻一代的杰出教授还不是很熟悉,我也没有坚持。 14 位 ( 陈守吉教授的评议书不知道为什么我个人没有留档,可能是他没有寄回来,答辩时直接带来,当时比较忙,就没有复印 ) 专家的评分,平均 92.2 ,中位数 92.5 ,最高 98 ,最低 87 。部分专家的正面评论: 黄文虎院士认为该论文“是一篇高水平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具有“选题的前沿性”、“资料占有十分丰富,掌握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成果”的特点。 闻邦椿院士认为“不仅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有重大实际意义”,“论文有创造性”。 张嗣瀛院士认为“选题恰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王照林教授认为,“获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并完成了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 徐健学教授认为,“作者详细全面地调研了本课题国内外的发展特别是近期发展,严格引述、评论了近 400 篇学术论文,清楚示出本论文工作与学科的前沿,及作者治学态度科学严谨。”“论文工作系统地阐述了并提出了混沌控制的新进展,所提出方法有效、有优点 …… 论文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质量高”。 刘增荣教授认为,“是我见到的阅读广泛、综述最全面的博士论文”,“是在国际上最新前沿开展工作,得到了许多非常好的结果,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吴淇泰教授认为“对混沌控制作了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无疑在国内是领先的”,“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因为前期准备充分,答辩过程还算顺利。我汇报之后,每位委员包括导师都提出了问题。刘增荣教授的问题,把控制方法分成三大类与方锦清教授的综述比较, OGY 方法实现的困难,多参数的优越性,混沌引导。程昌钧教授的问题,非仿射系统,离散与连续系统,高级系统。陈守吉教授的问题,局部逆系统方法的优越性。洪嘉振教授的问题,姿态振动的镇定、保持和捕获,应用意义,与传统方法比较,高维系统。周鉴如教授问题,实验实现,时间滞后,航天控制背景,柔性体与控制混沌。顾圣士教授问题,应用前景。导师刘延柱教授问题,高维系统,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显然,导师的问题是再给我说明的机会。 1995 年 9 月初入学, 97 年 9 月底答辩。后来知道, 3 天前,我已经获批正教授职称。交大的博士阶段就此结束。 虽然 回交大参加了毕业典礼还要等到翌年 。 研究 主要兴趣是控制混沌,即把混沌运动转化为事先确定的周期性运动包括静止。当时比较主流的方法是 OGY 法的各种推广,本质是镇定混沌吸引子中所嵌的不稳定周期轨道。我有过些尝试,觉得自己在这个热门方向上没有优势。后来看到研究较少的开环控制方法输送控制,及其在两个方向上的发展,处理非可加性控制参数的参数输送控制和可以镇定输送控制形成周期性运动的开闭环控制,就把这两个改进综合一下,提出所谓参数开闭环控制。这些工作在 1996 年就开始, 1997 年接着做一些。 参数开闭环控制,离散系统的情形比较容易处理,还可以证明具有鲁棒性。工作早在 96 年就完成了,但发表很晚。本来朱照宣教授看在导师的面子上答应推荐到《应用数学和力学》。但后来他看我打印得不好,改了主意,不看文章了,毕竟他已经很长时间不具体看稿件了。耽搁段时间。后来想增加个多维的算例,但一直没有做,就把这件事情放下了。后来想起来再投稿,已经是 6 年以后了。发表于 CSF 。 还有个多少像是副产品的工作,对开闭环控制本身有些改进。也把原来适用于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动力系统的方法改变为可以处理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振动系统。文章 1996 年投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要求我们限时修改,但正好赶上寒假,没有及时收到。开学再修改,投过去,就音讯全无了。后来又投 JSV ,也没有用。到 1997 年底时修改投稿、第二年发表于 PLA 。这是我第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 SCI 论文。在发表论文 10 年后,开始在国际 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 前面提到,几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都注意到我对控制混沌作了全面综述。其实对航天器混沌姿态运动研究的综述也很全面,当时那还是个很小的研究领域。相关综述 1997 年投稿、 1998 年发表于《 自然科学进展 》。初稿和修改稿都是我独自完成。希望更能引起同行重视,在稿件修改时,按导师要求,将他改列为第一作者。 年初起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复杂航天器姿态运动稳定性、分岔和混沌》。获批为高技术探索项目。导师是负责人,我在完成人中排序仅在导师之后,也是我首次正式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去参加的项目,申请时我还没有到交大读博,在申请书上没有名字。这次的申请书都是我写的,似乎导师也没有仔细改。这不是我写的第一个申请,但是第一个获得批准的申请。现在看,写得也不算好,不够详细。但给导师用,本子本身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起更大作用的是他的威望和业绩。 在交大读博士期间, 8 月去北京参加“ 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学术大会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 40 周年活动 ”。 著述 我比较勤快,也喜欢写。写着,并快乐着。这似乎是写东西的最高境界了,对写本身感兴趣,并不想因此换些什么。当然,这并不意味这写出的东西就一定好。 勤快又喜欢,所以高产。关于我的高产,曾有个夸大的传说。写着 3 篇稿,改着已投返修的 3 篇稿,干着写后面 3 篇稿的工作。我喜欢这个传说,“三生万物”。但这肯定不是我的原话。或许我说过写着篇稿,改着篇稿,也作在准备下篇投稿的工作,但没有都乘个“ 3 ”。这个话,似乎是刘锦阳老师传出来的,或许是我的室友于清把我原话添油加醋传出去。 前面打字的《振动力学》已经交稿。责编黄毅老师对打字排版赞赏有加。出版社请清华大学郑兆昌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方同教授审稿。我离开交大时,审稿意见已经已经反馈给作者,我们参照修改。 研究生教材《非线性动力学》已经立项为上海市研究生教学用书。还没有开始写。准备在博士后期间把书写了。 教学 我在交大一直担任些教学任务。这样有每月 400 多元的助教津贴,比我在钢院拿的副教授工资也少不了太多。如果是助课,任务少的时候,只有半份。 97 年寒假后的春季学期,我还有讲课任务。汽车大专班 97 的理论力学, 45 学时,名册上有 47 个学生。交大除了工程力学专业外所有专业各种学时的课程,当时好像都用吴镇的教材。我在交大已经用过一次,因此也算轻车熟路 还另有半份助教工作,动力 96 的理论力学课程, 72 学时,我改 40 人的作业。不用听课,把作业及时改好就可以。也是研究生毕业多,入学少,因此教学任务多了些。 除了上述扶贫济困性的教学,有个义务性的助课。力学 94 的工程动力学, 20 学时。导师要试用他的讲义《工程动力学》,因此试讲一篇,这是他后来出版的《高等动力学》的雏形。班上有 30 人,我的任务是答疑和改作业。我也一直在听课,利用这个机会,跟导师多学些。 老师 在交大的室友、同门、同学都写过了,还没有写老师,这似乎不够尊师重道。这里补上。 首先自然是要说导师刘延柱教授。不过,刘老师已经多次回忆过了,参阅《在交大亲炙刘延柱教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刘老师的成就和师承分别参阅《 刘延柱教授学术成就概览 》和《 追本溯源说师承:博士 》。这里只补充一个细节。当时在刘老师门下作高访的北京机械工程学院戈新生副教授,曾跟我半开玩笑地说,“每次去见刘老师,你要做的事情,说来说去,最后就成了刘老师让你做的事情。这是什么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更通俗些讲,全局最优解具有唯一性。 不谦虚些说,英雄所见略同。 接着说洪嘉振教授。我读书时是工程力学系的主任。洪老师在清华时是刘老师班上的学生,后来在交大成了刘老师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洪老师获得了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就是在刘老师八十高龄退休十年时,洪老师还是在强调,交大一般力学的带头人是刘老师,刘老师是交大一般力学学科的旗帜。开始两位老师的学生统一管理,学生对刘老师主要是敬,对洪老师主要是畏。这或许与两位老师角色有关。刘老师相当于董事长,甩手大掌柜,学生遇到学术上的问题,高瞻远瞩地指导一下。洪老师相当于总经理,处理各种具体事情,需要时就要出手,否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我自己课题组而言,董事长的职位我或许能胜任,总经理真是干不好。两位老师的性格也不同。刘老师文雅委婉,说话点到为止,和风细雨。洪老师热情直率,说话声音也大,有时候显得很凶。洪老师的嗓门,真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在力学电工楼,洪老师在一端说话,在同楼层最远端都能听见。在我读博的时候,两位老师的课题组已经开始分开,刘老师在学生管理方面,或许真有些疏忽。学生们怕洪老师,洪老师可能也有些怕刘老师。室友于清告诉我,一次有什么急事要找刘老师,洪老师让他给刘老师打电话。于清奇怪,洪老师自己为什么不打。洪老师解释,刘老师午睡可能还没有醒,他怕刘老师被弄醒不高兴。 洪老师给我讲过 3 学分的《复杂机械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我在室友于清帮助下,得了 B+ 。我曾随口建议洪老师把他主持开发的通用程序界面好好作一下,形成软件。洪老师对他的学生表扬了我的建议,是不是顺便批评了他的学生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于清有些不平衡,在寝室跟我抱怨,你也不懂计算机,还被洪老师表扬了。其实我也有些怕洪老师,因为我计算机能力比较弱,可能也是非理性恐惧。 洪老师对我帮助也挺大。入博士后站,洪老师是推荐人。后来在教学方面,洪老师给我很多支持。《理论力学》立项上海市重点教材时,洪老师是三位推荐人之一。我负责的课程《工程力学》能由校精品课程直接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也赖担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洪老师鼎力相助。 再说说包光伟教授。包老师在复旦获硕士学位,是刘老师第一个博士生。我入学时他已经是正教授。刚入学时定培养计划时,刘老师曾让包老师作我的副导师。我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必要。刘老师解释,要给包老师一个锻炼的机会,我就不好再说什么。后来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他终究没有做为副导师列在我的培养计划上。如前所述,他也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没有参与我的答辩过程。这并非偶然。他家住浦东,离学校很远,有课时骑个摩托风尘仆仆赶到交大,当时还要摆渡。所以需要他的时候他经常会不能到场。包老师颇有室外高人的风范,教研室的事情不太清楚。我答辩后,有次与他一起给本科生监考。他很关心地问我,什么时候答辩?我说已经答完了。他很意外。他是教研室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主任,居然不知道我答辩的事情。包老师给我上 2 学分的《非线性动力学》。他是充液系统动力学的专家,非线性动力学并非他的专长。我专业课两个最低成绩 B 都拜包老师所赐,一个 B 是非线性动力学,另一个 B 是后来的综合考试。 我绝不是说包老师为难我,我自知不配,与他层次差得太远。他只是个性如此,并非针对特定个人。洪老师有个博士生答辩,包老师是委员,开口就说人家的工作没有科学意义,把那个学生气得够呛。观摩过那场答辩后,对包老师参加我的答辩也有顾虑,但刘老师坚持,认为他是主管研究生的教研室副主任,不参加不合适。后来他自己无法按时间节点完成预审,刘老师也只能另外请人了。对包老师的率性,但并非人人都像我那样不介意。传闻包老师通讯评审基金时打分也比较任性,使得自己完成第一个项目后再也拿不到基金。包老师只在 91 年主持过项目,分别在 95 年和 04 年参加过洪老师、刘老师的项目。后来某位外校同行与我说到过包老师,人家认为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人品问题。理由是只有最早两篇发表在《上海力学》和《空间科学学报》上的论文刘老师是第二作者,而同期或稍后包老师发了两篇《力学学报》都是独自署名。虽然事实如此,但由迹论心很难,老师之间的是非曲直,我作为学生无力判断。刘老师也从来没有跟我提到过包老师论文署名的问题。 不管怎样,最终包老师离开了高校,辞职做生意去了。不再与我们这些缺乏商业头脑的人为伍。这种决绝与果断,我个人非常佩服。刘老师有些遗憾的是,包老师在决定离开前后没有与刘老师作任何沟通,刘老师几乎是最后知道他要走的人。刘老师七十岁、八十岁的寿庆,包老师都没有出席。他作为博士的开山弟子,这多少让我们同门师弟们有些遗憾,当然也可以理解。所谓“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听说包老师生意做得是风生云起,这也为高校教师和搞动力学的人争了光。 还要说说方之楚教授。方老师不是刘老师的学生,他是交大第一批博士生,振动冲击噪声专业。算起来资格很老。做过行政工作,似乎是研究生院的副院长,后来出国,在美国好像是 VirgTech 做 ResearchProfessor 。海归后到了一般力学教研室。他比较偏工程,因此有些成果没有形成论文。他给我们讲 2 学分的《随机振动》。方老师待人诚恳,谦虚和气。从我在校读书时,就几次跟我说我们是同行关系,不是师生关系。当然,我不是抱怨刘老师、洪老师把我当学生看,能让他们那种清华出身、交大执教的名师视为学生,我已经感到很荣幸了。方老师经常跟我回忆他过去的经历。基于他自己的经验教训,对是否做行政、是否出国、何时回国等,都有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方老师平易近人,我自己从来把方老师作为老师尊重,不敢与方老师以同行自居。 毕业后,方老师和我还有过些合作。我申报基金面上项目时曾请方老师作为团队成员,报振动课程教学成果奖时也是与方老师合作。但这两件事情都没有成功。我住在古宜路时,两家比较近,算是广义的邻居。直到现在也有工作关系。我是《振动与冲击》期刊的编委,方老师是副主编。 最后说说教研室的其他老师。杨长俊和朱本华两位老师,以教学为主,基本不搞科研。印象杨老师是教研室主任,据说当年是理论力学教学名宿吴镇先生的助手,教学是吴先生带出来的。朱老师是管本科生教学的副主任。因此助教工作主要由朱老师安排。但杨老师好像也给我布置过教学任务,特别是讲课的任务。我读书时的个人感觉,杨老师帮刘老师做事情多些,朱老师帮洪老师做事情多些。但后来合著教材时,与刘老师合著的是朱老师,与洪老师合著的是杨老师,那可能与他们具体从事的教学工作有关。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时,朱老师是课指委的秘书,对申报工作帮助很大。教研室还有位比我年轻的女老师,刘锦阳老师。她是复旦硕士,毕业后在交大教书。可能是我在校期间跟洪老师在职读了博士,我毕业几年后拿了学位。还有几位教学的老师,我可能给他们改过作业,但还是不太认识。教研室的日常活动在徐汇校区,我们学生平时都在闵行,我与不教课程、不打交道的老师并不熟悉。 博士毕业,就彻底结束了学生时代,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当然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那种广义的老师还有很多。对所有的老师,我希望如孔夫子所倡导那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客观如实记录下来,在我看来,也是“报”的一种形式。 失利 即使在交大相当顺利,也并非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也有“走麦城,失街亭”。最后说说失败。本回忆的原则,失败的申报尽可能记录,成功的有遗漏倒是也无所谓。反正有证书在。需要时总能想起来。 在答辩后还有个小波折小不快。学院推荐我得“国家优秀奖学金”,但研究生院审核时,因为我是委培生而没有通过。我根本没有看到委培生不能得奖的有关规定。当时我已经在上大,还是对此提出了异议。我提出异议,往往是认为自己有理,而且对方能讲理。因此,这其实是对交大有关方面的尊重。事先征求过刘老师的意见,他没有反对。研究生院陶德坤院长处理此事。他及时答复了我的异议,并通过学院找刘老师,希望息事宁人。刘老师意思,过去的就算了,向前看,争取比例更少的校优秀博士论文。就我的年资而言,这个奖学金荣誉也不重要。至于奖金,他从研究生酬金中补偿一半。当时我已经是教授了,对博士的奖学金真不是很介意,而且稍有些介意也是看中那笔奖金。 另一个失败其实在毕业之后,或许应该过两年再写。因为与读博有关,想到了写出来也无妨。后来再回交大,是申报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集中准备材料。 1999 年弄一次,劳而无功。 2000 年又弄一次。据说从 500 篇申报论文中进入了前 200 篇,但也止步于此,没有进入前 100 篇。洪老师安慰我,说与评上的也只差一点点。其实这里存在非线性,看起来也许确实差一点点,其实差很多。按当时的规矩,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如果按后来的规矩,就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当然,按更新的规矩,我这种定向博士生不能申报。让多少算有经验的研究者与新人同场竞技,确实也有失公平。 交大那激动人心、富有成效的日子在这一年的 10 月就结束了。答辩到现在,正好 20 年。当时不去读博士,日子过得也挺好。 20 年后回头看,那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了。我庆幸自己那时能当机立断,抓住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个博士学位,不仅为我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起点,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还改变了我们全家的生活,甚至也改变了我有些学生的生活。 过去已经写过 21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72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公式推导漫忆
热度 2 Mech 2017-9-20 09:41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数学。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不需要硬记什么,都可以推导出来。中学的数学推导都比较平凡。不论是最开始的代数公式、方程的根、三角公式等,都很简单。稍微有一点点技巧性的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其实也属于小技巧想到了马上又平淡无奇。真正有些挑战性的是二项式定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很容易,但直接推导出来不简单。可以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思路,将各个系数设为个序列,导出序列满足的公式,相当于数列的有递推式求通项表达式。从中也可以体会,推导和证明其实不完全相同。可以说,中学的代数、三角、解析几何推导都不难。 进了大学,学校课堂上教高等数学。推导大都比较简单。所有公式,我现在应该也能随手推导出来。我自己看数学分析,有些证明还是有些难度。实数的性质,如确界存在原理、聚点原理、区间套原理、有限覆盖原理,给定一个,便能由此证明其余。共有 9 个证明。利用实数的上述性质,就可以证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存在和一致连续性。共有 12 个证明。这二十多个证明,有的教材里已经有,有的没有,我都写过。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推导,不太喜欢这种证明。 物理中,有些是物理定律,有些是数学公式。数学公式就可以推导。首次遇到推导不出的公式是在普通物理电磁学部分,通过任意闭曲面的磁通量为零。如果产生磁场的导线不在闭曲面围成的区域中,推导很简单。如果导线穿过前述区域,但导线为直线或部分圆周等特定曲线,也可以推导,稍微麻烦一点儿,要做个套筒把导线包上,再令套筒半径趋于零。如果是任意曲线,虽然可以用类似思路,但好像遇到什么困难。后来我的任课老师问了其他老师,用场论给个推导。我在《 此情可待成追忆 3 》中回忆过。至于为什么要推导这个公式,只是赵凯华等《电磁学》说,这个公式证明比较复杂,就略去了。 力学课程中,课堂上教的理论力学没有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公式推导,或许是比较难的教材里没有。材料力学中的推导我不喜欢,总感觉假设太多,有些不讲道理。弹性力学我在开课前通过了考试,免修了。其中的公式我基本都推导过,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用徐芝纶编著《弹性力学简明教程》。机械振动也参加了免修考试,但没有达到免修必须的良。其中有许多推导,模态正交性这种比较容易的在通常教材里有。有些更基本的,本征方程根的性质等,例如无阻尼自由振动固有频率的存在性等,都用到了,但没有推导。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的代数练习。 免修掉的课程还有门“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程”。当时感觉跟高等数学是一个套路的,没有什么特别难的推导。当然,认真钻研会有许多问题。我只是满足于免修考试拿个优秀,没有花很多时间。 本科读书时,我自己学《高等代数》。前面线性方程、矩阵等总体上感觉比较形式化,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线性空间开始,概念上有些意思了。矩阵的各种法式,技巧上有挑战性。我自己独立的推导,现在还能记得,是给出凯莱 - 哈密顿定理一个比较直接的证明。这个定理书上有证明,我觉得过于巧妙。我给出个比较笨的证明,就是计算,把方阵代入其本征多项式,算出来结果就是零矩阵。从数学角度,我的证明不是好的证明,但我喜欢这种直接的计算。这个证明我好像投稿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当然没有发表。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75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且耐嘈杂听摇滚
热度 1 Mech 2017-9-18 09:42
8 月底,梅赛德斯 - 奔驰文化中心, 2017 狮子合唱团演唱会上海站。这是我第一次现场听摇滚。感觉不是很典型的摇滚,或者说与我想象的以及没有现场听的崔健等不同,缺少反抗世界的力度。 观众很多。好像从文革结束后,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共聚一堂。 听摇滚,也许不确切,至少还包括看。灯光效果很不错。随手用手机拍了几张。座位上有准备好的标语和灯光棒。第一次挥舞灯光棒,很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 我个人不是很欣赏演奏的曲目。曲子不懂,歌词都过于直白,而且多数没有韵脚。当然,欣赏的歌迷很多。我有些理解五四前后那些白话文反对者的心态。有些东西,代表潮流,拥有未来,但确实是无法欣赏。 还剩最后一个曲子时,我们溜了出来,免得散场人太多。弄不好附近的地铁站都会临时封闭。 这次是赠票。位置还是很不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4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年之读硕记
Mech 2017-9-10 19:17
10 年前那个那个在鞍山三十中学业出众的初中生现在是在读硕士生了,就学于东北工学院力学部,泯然众人矣。第一年课程结束。开始进入课题研究。 这里回顾硕士研究生经历,包括研究的选题及其论文写作、课程内容及其教授、听说的教授们的故事、同学之间的交往等。同学交往的个别事情也可能发生在 88 年,现在记不清了。 研究 开始考虑学位论文的课题。导师李景正副教授建议,以撞击惯性落砂机为背景,研究碰撞系统的局部和全局稳定性。这是在师兄耿厚才工作基础上的研究。他考虑了两自由度模型,非线性仅由碰撞产生。我可以考虑 4 自由度模型,并增加系统本身的非线性因素。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课题。自己具体分解一下。可以先做 4 自由度线性系统,再做两自由度非线性系统。进而 4 自由度非线性系统。如果还有余力和时间,甚至可以考虑随机非线性。 但这个课题在 5 月就说起,一直到年底也没有动手。主要是我有些觉得无法下手。导师让我研究的是稳定性,主要方法可能就是胞映射的计算。我当时对上机有畏惧心理。更重要的是,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不仅是我自己,甚至也是导师。 现在看来,碰撞振动系统有丰富的非线性行为。如果以此为模型,研究分岔和混沌,工作很有新意。估计当时能与国际主流接轨,甚至走向前沿。前述 Guckenheimer Holmes 的非线性动力学经典就把碰撞系统和达芬振子、范德波振子和洛伦兹方程并列为基本的非线性系统。我当时买了这本书的国内影印本,还没有认真学习。就是在一年后认真学习的 Thompson Stewart 的出色导论 Nonlienar Dynamics and Chaos ,也把碰撞系统的混沌运动作为工程应用的一章。在翌年研究混沌时,我还是把自己限制在具有光滑性的杜芬方程中。后来我意识到,这是我错过的一个机会。如果那时候开始上手,后面再增加分岔和混沌的含量,估计能把自己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时间提早 10 年。重要的是眼光和品位。我为此扼腕叹息。 说到分岔和混沌,导师的不支持也让我失去早日入行的机会。当年 5 月 12 日到 6 月 20 日,天津大学请 Langford 教授讲分岔和混沌。通知早就到了东工,但王铁光老师 5 月 20 日才拿出来。我马上跟导师表示要去听课。很好说话的导师,经过慎重考虑,居然没有同意。他的理由有几点: 1 这一趟要用 500 元左右的经费。 2 外国人讲学也不认真备课,效果不会太好。 3 影响这里的课程学习。我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最主要还是已经开课一周了,虽然我有信心能赶上。不然我会再积极争取。导师的拒绝还能有三点理由,虽然我不完全认同这些理由,但还是赞赏这种以理服人的方式。 关于学位论文,我还曾想用非完整的套路研究一下多体的方程,避开研究比较多的 Kane 方程,研究 Huston 方程。例如冲击力作用下的形式,有非线性非完整约束,含受控参数的等。主要是比较好做。与李老师谈后,李老师说没有上机计算的研究可能不行。 想做的做不了,导师布置的兴趣不大,也难以下手。我又在过去有些基础的非完整分析力学方面做些工作。稍早时读的《 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 》开始见效了。从 5 月开始到年底陆陆续续投出些 9 篇论文 ( 退稿改投不另计 ) 。虽然在当年还没有发表的,但被录用了两篇,其中 1 篇 88 年发表于《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另一篇 89 年发表于《 固体力学学报 》。其实还有《河北力学》录用了 1 篇,但没有刊登出来,期刊就停刊了。该文和另外一篇退稿整合一下, 1996 年在一个会议上交流并收入大学学报增刊。 9 篇最终在期刊上发出 2 篇,这就是我投稿元年的记录。已经投稿包括发表的工作都比较形式化。属于照葫芦画瓢的习作。当然,我自己觉得并不低于发表文章的平均水平。有一个高阶 D’Alembert 原理表达形式的工作,我看还是有较大新意。写成简报,发表于《 科学通报 》。投稿和发表都在翌年,但工作是在 87 年完成。还有些年内就完成,但第二年才投稿的工作。 课程 基础课在前一年秋季开始的第一学期都上完了。学分很多,成绩一般。我没有觉得分数很重要,而且有需要更有意思、更重要的事情做。能名列前茅的可能只有英语,在整个年级的前几名,提前结束,第二学期不用再上英语课了。 当年春季开始的第二学期主要是专业课。本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几乎都登场了。我们专业的特点,所有老师都编写了讲义,但都没有正式出版。 韩二中教授给我们上“实验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这是门很重要的课,但我当时没有认识到。只是韩教授要求严格,不敢缺课。在谈女朋友经常回家的情况下,只缺了 1 次课,真是尽了最大努力。韩教授的考试,要写篇 10000 字的综述,并翻译、讲解两篇英文文章。当时的印象,很多数据拟合,都是线性代数特别是矩阵理论的应用。我这方面基础比较好 ( 北大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得了 89 分 ) ,没有觉得数学处理特别难。 另几门课的出席就不能保证了。虞和济教授讲“随机振动”。虞老师讲课很卖力气,同学王多发现他讲课时嘴角经常有白沫。我课后与虞老师聊过,感觉还算不错。缺过几次课。最后是大作业,不是很难。“运动稳定性”由关立章老师讲。这门课内容我熟悉,与关老师人也很熟悉。他总给王多和我讲教研室那些勾心斗角的旧事。听君一故事,胜听两节课。所以缺课多些。“非线性振动”是教研室主任王铁光老师上。王老师比较年轻,当时似乎还不是副教授。课程内容我熟悉,而且解析法主要是动手推导,听课也帮助不大。因此我经常缺课。后来李老师退休,王老师成了我的导师,没有追究当年逃课,对我依然很好。还有门非本专业的课,“模糊数学”。我一次没有听过,除了次复习课,考试得了 95 分。 秋季开始的第三学期应该还有两门课。一门是寇惠副教授的“振动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要做 7 次实验,实验报告算成绩。我要经常回鞍山,觉得做实验压力太大,究竟怎么对付下来我不记得了。还有一门是位女老师 ( 讲师 ) 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老师的名字我知道,但这里不说了。老师听过刘延柱教授的讲座,但没有具体做过科研。编写的讲义基本抄刘老师的。因此不肯把刘老师的讲义拿出来让我参考,而是留作枕中秘籍。听课明显感觉她理解不到位,抓不住要点。自己是否动手做过研究,确实不一样。我最难以忍受的不是她上课讲得怎么样,而是她总拖堂。开始我课前提出来,说下课晚了食堂的酸菜包子就卖完了。老师很爽快地说,她注意。但还是拖堂。再提出意见,她让我快下课时提醒,还是没有用。事不过三,我找导师修改了培养计划,退了这门课。有意思的是,只有我 1 个人选这门课,还有两位来自自控系和 1 位来自机械系的学生旁听,我的同学王多也旁听,他只是为陪我。不知道我退课后,老师是否还讲课,是否还拖堂。 应该说,当时东北工学院在振动方面的课程设置,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实验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振动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等,全面合理。认真学下来,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博士生,可能都未必能完全掌握。 老师 我入学时,教研室有三位教授,韩二中,刘思汉和虞和济。还有多位副教授,李景正、关立章、苏禾、寇惠,还有位忘记了。还有些讲师等,包括我后来的导师王铁光,还有没有写出名字的线性振动课老师和多刚体系统动力学老师。我毕业时,李老师退休,晋升了正教授。关老师晋升教授,王老师晋升副教授。这些教授分成几个组。虞老师、寇老师是故障诊断,关老师、王老师、李老师是非线性振动,韩老师是实验模态分析和参数识别,刘老师是转子动力学,苏老师是结构动力学。 入学时的导师李老师是很资深的老师。资深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年龄大,在教研室老师中最先退休了;另一个是住房高级,住在东工教工院的小洋房里。李老师话不多,几乎就是没有。似乎与教研室老师也没有什么矛盾,他也没有说过教研室的事情。开始我们还讨论些学术问题,后来我自己研究混沌后,他完全不管了。我找他主要是签字报销。李老师对我很信任,空白的报销单都签字。基本不看,也不问,请他在哪里签他就签。他退休时,把我转给了王铁光老师。毕业好久,才听说他的女婿是学校的副校长。 教研室最资深的韩老师与教研室最高产的虞老师有矛盾。两人本来联手,对付同教研室的陈昌明、陈莹莹夫妇。后来两夫妻调到上海,两人之间也有矛盾。据关老师说矛盾的由来是这样。韩老师曾努力培养虞老师。有次给虞老师个课题,虞老师不能解决,韩老师就要收回。虞老师则分辨,与韩老师讨论过几次,发现他也解决不了。从此两人就结下了梁子。按关老师的说法,韩老师处于攻势,虞老师的教研室副主任被迫卸任,两个学生被韩老师要求推迟答辩,开设的“现代结构动力学”被韩老师以没有独立内容不宜开课为由关掉。难怪虞老师为我们上随机振动课时用他的《现代结构动力学》讲义。另有陈昌明、陈莹莹两位副教授合编的《随机振动》讲义。不过,虞老师课题组人多,不论经费还是论文产出都高。韩老师和关老师都退休后,虞老师当了力学系的主任。 韩老师和关老师也有矛盾。据关老师说,矛盾出于误解。他们两人是教研室的正副主任。关老师不想干了,就跟韩老师说。韩老师说他也不想干了。到改选时,规定任期不能超过两届,两人都下来了,但韩老师其实还想继续干。特别是,后来关老师还是教研室的书记。 我后来的导师王老师与关老师两人一直合作,原来的导师李老师其实在课题组只是挂个名。知道关老师讲的八卦后,王老师提醒过我,他说的也不能尽信。关老师现在看起来和蔼可亲,但他是书记,过去整起人来也很厉害。这个我到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到底真相如何,我就不知道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顺便一提,教研室还有许多老师陆续调走了。最有名的是调到自控系的张嗣瀛教授,后来荣膺了中科院院士。王老师后来挺后悔没有跟张先生一起调走。曾任非线性振动学会副理事长的合肥工业大学徐业宜教授、青岛建工学院罗硕文教授、上海冶金专科学校陈昌明、陈莹莹教授原来都曾是教研室的老师。我毕业后,刘思汉教授也调到山东轻工业学院。 东北工学院的一般力学学科发展不算好。最早的硕士点,迟迟拿不下博士点。听王老师说,没有一级学报的文章。这个我真有些不信。 朋友 现在我明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院,最重要的其实是与同学的交往。在交往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方面我做得比较差。读研究生时,与大学时的好同学还保持联系,同时与少数几位新同学也挺谈得来或玩得来。 大学同学邹积国比我早两年入学东工,毕业后在离东工不远的自动化所工作。他常来看我,一起聊聊天。给我许多忠告。例如,要读博士,导师是谁其实也没有关系;要有课题,特别是实际课题,有经费,晋升也有用,只写文章不行;要注意同学的联系,要注意与同事的关系。朋友和而不同,我当时觉得他在追求成功,我在追求一种乐而忘返的境界。现在想想,其实他一直比较现实,我现实化的过程比较漫长。我也意识到我们的突出差别,他做事一心一意,认准目标不顾其他。我有些三心二意,但能长期坚持。即,我无法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但我可以长时间做下去。他还给我些实际的帮助。我复印了大量资料,请他找在某印刷厂工作的他妹妹帮忙装订。这些合订本现在还都在,虽然不太读了,多数都有了纸质的书或电子版。邹积国毕业后在自动化所干得很不错。后来有跳槽去了深圳,好像是在华为,我不敢肯定。也做得很好。后来移民去了新加坡,最后去了加拿大,现在几乎没有联系了。 同届同专业的同学王多是我新认识好朋友,他是关立章老师的学生,沈阳航空学院定向委培。考研成绩,在力学部,只有他比我高。也只有我们两人在英语快班。他生活能力很强,有孔夫子那种“多能鄙事”的意思。比我长 6 岁,社会阅历丰富。头脑反应快,说话也快。我们都在学校的日子,简直可以说形影不离。我回家了,返校前他会帮我把电褥子打开,烘被褥。返校时间在离开时约定好。如果有变化,要打长途电话到宿舍,管宿舍阿姨再去喊人。那个电褥子也是他帮我买的,才花了 6 元。 在校时,我们一起高谈阔论地聊天,话题主要是抨击周围的可笑之人,例如装腔作势的人。因此,我们很招人烦,也在预料之中。本来他来我寝室聊天,我的室友就跟我说,不欢迎他。后来我到他寝室聊天,他的室友也不欢迎我。我们就到学校公园里聊天。有空椅子就坐下,没有就找个人少的椅子,坐在两边,说上一阵子,原来坐着的人就走了。我们推测,原来坐着的人,可能听不懂我们说话,或者听懂了但不爱听,总之受不了。我们也聊聊彼此的经历。主要是他的经历。他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离婚,似乎又改嫁了。话多了口渴,我们随身带着吃饭的饭盆,还有一暖瓶热水。渴了就喝水。 估计大家觉得他很怪,我或许稍微好些。因为他自己的时候,也很怪。我自己的时候,还是基本正常。或许也是他太拉风,别人未必注意我。他买了架钢琴,自己学习。平时走路时,手也不停抓,说是要使手指灵活,结果就是张牙舞爪的样子。有次,有位女同学要问他什么事情,不敢跟他说话,还找其他人转问。吓得人家都不敢跟他说话,他很得意。 王多吸引我的地方,除了阅历丰富外,还有有意识地与众不同。如鲁迅所谓,“单身鏖战的武人”,或“抚哭叛徒的吊客”。说句题外话。在我看来, 同光和尘与特立独行都是必要的历练,都需要智慧和勇气。孔子、孟子所谓“吾从众”和“虽千万人吾往矣”,实在是互补的两个方面。缺了哪个方面,都不完整。 我本科毕业在钢院两年,更强调和光同尘,而在东工读书两年半,更有意特立独行。当然,有意识地与众不同,还是有些不自然,甚至有些 low 。 我们完全是不同的人,他属于动手型的,我动手能力很差。英语都不错,但他长于说,我长于读,听和写我们两人大概差不多。王多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柴可夫斯基。不仅听录音,如前所述,买了架钢琴,自己学习弹。过去好像还玩过手风琴。我基本上是乐盲,只是了解些音乐史。我喜欢读书,他基本不读。我们的交往持续到毕业之后,直到他出国,基本中断。也许后面还会再提到他,这里就不说我所了解的“近况”了。 还有位开始交往的朋友是社科部技术哲学的同届研究生曹观法。他年龄比我略小,典型的南方孩子。东工冶金专业本科毕业后到冶金部机关工作过一段时间,又考回来,导师是副校长陈昌曙教授。我们的交往是他主动找上门的。我们第一学期有自然辩证法课,好像叫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论。考试是交个什么报告。他当助教,批到我的报告时,觉得与众不同,就来找我。两人都喜欢读书,虽然侧重的类型不同,聊聊也算投机。但真正交往比较多,是在下一年,毕业后也长时间保持联系,直到现在。因此以后还会说到。 来往比较多的还有数学系的研究生张国山。他是谢绪恺教授的研究生。谢教授当时在现代控制理论界似乎很有名,有个稳定性的“谢判据”。张国山数学基础很好,入学考试“常微分方程”拿了满分。他也是定向生,是某个军队学校的教员。我们开始只是一起下象棋,在《 下象棋:青年篇 》中说到过。后来也不仅是下棋,也聊聊天,从家事到国事几乎无所不谈。他已经结婚,并有儿子,社会经验比我丰富许多。毕业后我们有段时间还有联系。 1992 年,他又在东北大学的自控学院读了博士,师从后来荣膺工程院院士的柴天佑教授。正好我在申请到美国读博,谢绪恺教授时任理学院院长。他帮助我请谢院长写推荐信,并准备其他申请材料。后来,他终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脱下了军装。最终入职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先当教授,又当博导。不过,那时候,我们很少联系了,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当时多少让我有些为难的是,王多、曹观法、张国山好像和不来。王多实际上除了他自己谁都看不上,或许我是例外?张国山看不上曹观法,对于王多敬而远之。曹观法不喜欢王多,也不理睬张国山。 学社 年青人精力旺盛,也装模作样地搞些社团活动。我本来是没有兴趣的,曹观法拉我参加,我比较好说话。王多就没有参加。 我参加的社团是个学术性的社团。如果没有记错,名称是我建议的,兼济学社。出处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俗,把“兼善”改为“兼济”。这显然是以“达”自命了,也符合 90 年代读书人那种洋洋自得的精神风貌。 参加的除了曹观法外,还有社科的王冰、管理的王雪等。总共十余位,多数名字都忘记了。组织者似乎是自控系的一位同学。曹观法应该也是。我记不准了。 我总共只参加两、三次活动。所谓活动,其实就是坐着一起讨论。应该说,也不觉得谈得很投机。还能想到一个细节。说起马克思,我顺口说了句,作为哲学家,他是不是对于人类过于关注了?结果就有位同学讲起了人的“异化”,说了《 1864 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原来他听成马克思不关注人。我竟无言以对。 这是最后一次参加社团活动。后来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致,玩这种升级版的“过家家”游戏。 室友 我的室友专业比较杂,几个专业,又来自不同地方。多数是化学系的,陈建华,于涛,李宝山。还有机制的,周建为。我是力学部的。寝室外打交道都比较少。 陈建华,湖南人,年纪比较大,已经结婚,好像也有小孩。共产党员,是不是还是研究生支部的书记,我记不准了。总之很有老大哥风范。老成厚道,总是夸奖别人。例如,曾说我是教育成功的独生子女,因为我不吃零食,不讲穿戴,不乱花钱。又例如,有次我参加研究生的接力跑,跑完有些兴奋,就在寝室说比赛的情况。他评价说,你总是自己集体观念不强,也挺有集体荣誉感。有时候也显得有底线。如室友李宝山当面还是背后抱怨陈说他坏话。陈这样回答,作为党员,要向组织实事求是反映情况,这方面我做得很很不够;除此之外,我没有说过你什么坏话。 于涛,大连人,年纪与我相仿,可能稍长。他正在谈的女朋友是我女朋友的大学同学,好像还一起写过板报。他们两人都是大连人,女朋友在中国医大读研究生。于经常抱怨他的导师难伺候。他不去实验室,导师说他总不来,不知道干些什么。他天天去,导师又说,总来实验室,什么时间看书思考。王多常来时,就是他跟我说,不欢迎王多。 李宝山,山东人。似乎是应届生,最年轻。比较单纯,室友经常取笑他。例如,李自称能预测下雨,还真有些准。有次李预测后,于涛问他,“你后背湿了?”暗讽李是王八。不过李没有反应过来。于觉得不尽兴,后来直接说,“只有王八能预测下雨。”弄得李也不好再表演他的特异功能。 周建为,湖北人,年纪应该比我小。好像比于涛和我都早就有女朋友。个子不高,印象中比较阳光。性格挺好。有次我出差到湖北,看到一种很大的瓜。回去后跟周说,我在你老家见到一种瓜,立起来比你都高。他也没有怪我说他矮,反而跟我解释那种瓜是什么。 除了斗嘴,也有些实际的不快。例如,为提高英语阅读,我与陈建华还是谁 ( 我记不准了 ) 合订了份 China Daily 。事先问了所有室友,是不是大家合订,其他人都不参加。但报纸来了,其他室友也看。这就让我有些不太舒服了。当然,这可以说是自己小气,但我觉得自己的产权收到了侵犯。 可以想象,男生在一起,肯定会聊些女生的事情,特别是关灯后的卧谈。这方面,陈建华是过来人,常给我们些启蒙。例如,他告诉我们,结婚后,人就不怕痒。 总体上,我们这些人都不太厚道,包括我自己,或许除了陈建华。因为不是同专业,只是萍水相逢,大家都不想掩饰本相。其实也挺开心。离校后我与他们再没有任何联系。 过去已经写过 21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年之脱单记
热度 4 Mech 2017-9-6 09:17
10 年前那个快乐的初中生现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家住前年底搬入的园林路 307 栋 7 号的三室户,我自己有间 14.4 平朝南的房间。不过多数时间,在沈阳住校。 1987 年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年,我有了女朋友,刚认识时未到 24 周岁。翌年的结婚在形式上似乎更重要,实际上只是与女朋友关系成熟的自然发展。 这一年要记的事情多,篇幅有些长。破例分成两部分。这里的第一部分是与女朋友关系的发展,有三个小标题分别说开始认识、随后的交往以及遇到的一个意外考验。顺便说说购书读书。最后是几张照片。 相亲 在 1986 年年底,赵工介绍个女生。母亲还到她的单位了解情况。双方约定新年在陈工家见面,均由母亲陪同。只让母亲看肯定不够,如果继续发展还要让双方父亲看。因此如果顺利,需要三场相亲。当然,也不是连闯三关,每个人只有两场。 快到见面时间,父母说穿着羽绒服不太合适,但我有没有更正式的衣服。最后决定穿我父亲的呢大衣去。我不喜欢正式的衣服,感觉不舒服。但重要场合,还是听父母之命了。借衣出场,可以理解为对对方的尊重,也可以解读为自己的虚荣,毕竟人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玛蒂尔德。 我们先到,与陈伯伯孙阿姨寒暄几句。赵工就陪着女生及其母亲来了。第一印象没有想像的漂亮,毕竟她单位的人事科长曾说是“最漂亮的女老师”。其实也没有什么漂亮的想像,只是缺乏那种惊艳的感觉,不是所谓“第一眼美女”。当然,配我确实绰绰有余。说实话,我其实不是很在意外貌,见面前都没有看对方照片,见面时也没有特别仔细端详。她穿着羽绒服,身材高挑,长脸短发,带着眼镜,不苟言笑。感觉有些成熟高冷。可能是我自己错觉,见面过程几乎没有正眼看过我,似乎还翻了几次白眼。当然,没有到鲁迅所说的程度,“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当时真想装个青眼,可惜我不会。说些什么我也忘记了。后来她说当时见面觉得我太老实木讷,不甚满意。也许我话是比较少,但我一直在观察,虽然也没有看到什么。 介绍人真是很不称职。见面之后就不管了,也没有向双方知会对方的态度。我还没有放假,元旦之后,就回东工准备期末考试去了。在东工时,觉得应该在寒假里多交往,不行就早些结束,对女方对自己都负责。就写了封信,无话找话,泛泛谈谈,说些什么记不清了。效果不佳,女生看后还给学中文的闺蜜看了,都很不满意,但也回了信。顺便一提,我一直觉得妻子那些所谓闺蜜其实都远远配不上她。这种鄙视,导致在婚礼上面对她们的玩笑很不耐烦而失态发怒。言归正传,我看了回信感觉还不错,觉得挺有个性。又写封信,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顺便一提,我们之间的通信信息量很大。但现在封存了,计划 60 岁时打开。如果这些回忆与通信记录有矛盾,以通信为准。 约定时间地点的信被误投到学生的信箱,很长时间后才收到。因此实际上没有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我放假后决定采取主动,去她单位约她。我知道她的教研室名称。到学校问了在主楼四楼,就直接走上去了,好像没有电梯。结果发现教研室不具有唯一性,好几个房间都挂着教研室牌子,大概既有办公室又有实验室。从开着的门中看到,有个房间里面有三个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都穿着白大衣。更吃惊地发现,看不出要找哪个。不是都站着,看不清身高,而我记人脸的能力很差。我想是不是问一声,“某某老师在吗?”但怕问得正是某某老师本人,又犯了十年前的“目中无人”罪,虽然被误判为“故意不打招呼”罪。一时进退维谷。 我决定以退为进,先到传达室,问电话号码,再打电话到教研室找人。在一楼时,遇到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挺漂亮,至少看着很顺眼。决定调整计划,先试试让她帮个忙。请她到某某教研室找某某老师。女学生很乖巧,欣然答应。也许我当时还算比较帅,美女愿意帮忙。过了一会儿,就把要找的人喊了下来。希望这个助人为乐的小女生幸福美满。她似乎很意外,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仔细推敲,这其实是很不友好的问题,暗示着不期待我的出现。不过我当时没有介意,事实上是没有反应过来其中的森森恶意,连怎么回答都忘记了。不管怎样,约好下次到她家去。 顺便一提,她的女同事很八卦。见有个女学生把她找走,就站在窗台上往下看,到底见谁。巧或不巧的是,我们见面在一楼走廊,因此同事们什么也没有看见。等她回到办公室,同事们还站在窗台上张望。她见到这一幕,后来告诉我,让我觉得自己气场强大,把她的同事们都吸引到窗台上。 这可能是我在相处过程中唯一一次勇敢行为,有些为了公主入魔山、闯龙潭的骑士遗风。我本性是按日程表活动的小职员。回家后发现,我这趟其实白跑了,只是表达了我的真诚意愿和迫切心情。她母亲已经托赵工让我第二天过去。人生大抵如此。如果日程表安排得当,何必要 入魔山、闯龙潭? 第二场见面印象也很深。她父亲很年轻,看起来像她哥哥。她哥哥开门,说几句话,我以为是她父亲。后来她父亲又来说几句话,我莫名惊诧,刚才都说过了。她家有个客厅,我坐下后,旁边开了落地的阅读灯,明晃晃地我更看不清周边。许多人 ( 父母、兄嫂、姐姐姐夫 ) 围观,我有种被审嫌疑人的感觉。好在我实话实说,倒也是不惧。我多年的经验,情商低的人一定要说实话。就算无功,也不会有大过。当时具体说什么我忘记了,反正基本上是废话。总之,二面没有被淘汰。 第三场是她的二面,到我们家。我们家人简单,除了我就只有我父母。只有父亲没有见过,父亲是好好先生,不会有什么异议。我没有什么特殊感受,现在完全记不得了。 三堂会面之后,相亲结束。 其实在相亲过程中,我也瞄了眼她房间中的书架。除了专业书和书法绘画的书外,还有些我看得上眼的书。例如,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培根的《随笔》,还有经典小说《红与黑》和《怎么办?》,中英对照的《伊索寓言》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书按照我的标准也是值得收藏,但我恰恰都没有。这是否预示着“和而不同”?我仿佛感受到冥冥中的天意,只是还不理解。 相处 相处从寒假开始。东北腊月很冷,鞍山也没有地方去,基本在双方家里。好在我们都有自己的房间,倒也是方便。她在家里的房间是个朝北的小房间。开始去她家时,她母亲还总跟着我们。往好了理解,是陪着我,以示重视。后来聊起饮食,我说,“每天我没有吃肉就觉得难受。”然后她就不跟着了。事后我跟女朋友吐槽,“年轻人在一起,你老妈跟着掺和什么。”她说,“怕你是坏人。”原来她母亲认为说出来爱吃肉就不是坏人了。 我完全没有与女生交往的经验。聊天都像在提问学生。“什么什么书你看过没有?”她通常说,“没有。”我就很得意地说“我看过。”如果对方有鼓励的意思,我会讲讲那本书。对方没有兴趣我也无所谓。后来我们发现可以共同做件事情,两人一起看旧报纸,然后把各自认为有趣的剪下来。那时候我们已经在对方家里吃午饭了。我自己感觉,她或许也同意,我们家的午餐,厨艺更高明些。说到厨艺,她有能干的嫂子和姐姐,刚认识我的时候几乎还没有进过厨房。我是独生子,独立性比较强,六、七岁就在家里烧饭等大人下班。在我看来,不会做饭肯定不是优点,但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寒假在一起挺愉快。寒假后我就回沈阳读书去了。当时的关系还没有到要逃课在一起的程度。分手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有所挂念。因为在路上看到不少女孩子,都感觉像她,一时有在大街上邂逅的幻觉。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对人脸的识别和记忆能力比较差。有这种感觉是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 到了五月,春暖花开的时候,她到沈阳来看我。其实是去包头和北京出差,回来在沈阳停留。在北京时买了不少新书,主要是三联版的“新知丛书”和“生活译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起在北陵公园时,我们第一次携手。当然,随着时间推移,男女之间总有甚于携手者。 在相处中,我认识到第一印象其实不对。她并不成熟,是很温柔很单纯的女生。也可以算是“第二眼美女”。 当然,我的判断或许失之主观。 有时候她无端的就会脸红。这个小毛病被我治好了。开始的时候,我说一声,要脸红了,她就真脸红。我很开心地不断试验,过了段时间,就不好使了。后来她再也不脸红了。 高冷或许有点儿,我看过她认识我之前的照片 (她的彩照之多让我吃惊,还有不少在香港拍的照片) ,没有一张有笑意。不仅没有咧嘴大笑,微笑的也很难找。应该不是不快乐,只是矜持。熟悉之后,我吐槽说,看这些照片就知道找不到对象你愁成啥样! 相处总体上愉快。当然也不是没有矛盾。开始几次矛盾,都是我先服软赔情。我觉得男生应该多些担待。后来我也不太高兴,两人讨论过为什么闹意见了都是要我哄。她的核心观点是,矛盾主要起于我态度不好,所谓“变脸”。当然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当时,我还多少有些心理不平衡的,她是我第一位女朋友,但我不是她第一位男朋友。 相处中,我发现自己很多缺点。通常不太关心他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甚至有意无意忽视。我的做人准则只是不给他人添麻烦,而不是帮别人解决他们的麻烦。就算帮忙,也要等人家正式要求,一直觉得主动帮忙是不尊重。有时候脾气坏,后来能在婚礼上对女方的嘉宾朋友发飙,也算奇葩了。这使得我在她的朋友圈中口碑比较差。在某些我自认为涉及原则问题时,待人不够宽厚。有次她到我家,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些。我觉得守时是个原则问题,因此批评她一通。教师能讲,说着说着,人家就哭了。我大窘,也大惑,这有什么好哭的。我接受自己,包括缺点,因此我也没有打算在相处过程中加以掩饰,所以后来包括结婚后也没有什么新的缺点。当然我也不因此拒绝改进,只是要以我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她没有放弃我,显然是发现一些比上述许多缺点更重要的优点。或许是诚实单纯、阳光透明,还有博闻强记、好学上进吧。 后来回想,我们两人在交往过程中,都不曾掩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呈现出自己并不具有的状态。当然,也不是因此拒绝改变自己。 我们两人物质欲望一直不大、生活条件在当时也算不错。说到家庭经济条件,我觉得我父母家是在下降阶段,她父母家处于上升阶段,但我们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两家差不多,称得上门当户对。我们在交往中实际的问题考虑不多,有些天真。矫情些,也可以说是不庸俗,是《庄子·大宗师》中所谓“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的反面。 30 年后回首,迄今为止,总体上我们都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者。 虽然没有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但还是不细说了。反正经过一年相处,到年底时,我们已经在准备结婚了。事情发展得如此自然,水到渠成,好像都没有求婚的环节,便讨论怎么结婚了。翌年初登记,婚礼要到七、八月份了,明年再说吧! 前面《相亲》中提到她书架里拿基本能入我法眼的书。我后来都搬到自己的书架中。来而无非礼也!我把不要的书,青年修养之类,搬一部分到她那里去。我知道她不会要看,但也许他父亲要看,看了可以教育年轻人。那是他的爱好,或许是出于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但说的真还不如那些书上写的好。她后来告诉我她的算盘,让我把书拿走。以后我们要是分手了,她可以可以来找我借书看。这也算是将计就计吧!可惜我们没有分手过,不然后面也许还有“书为媒”的佳话。认识后买的一些书,包括她出差在外地买的,扉页上都写了我们两人的名字,这是我们最早的共同财产,或许不是财产,是财富。 我的行为都需要有某种理论依据,至少在年轻时如此。当时我把科学哲学理论移植的与女朋友交往、创建婚姻中。在我看来,交往早期过程不是个证实过程,而是个波普所谓的证伪过程。目的是尽可能发现双方的不合适。中期就要有某种拉卡托斯的所谓“保护带”,不能因为些细枝末节就“证伪”了。后期则是费耶阿本德的所谓“反对方法”, Anything goes. 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是如何应用的我现在忘记了。当时曾经想写篇文章阐述心得,但终于没有写。如果那时候就有博客,我肯定写博客了。 抉择 寒假结束前后,女朋友又面临新的抉择。这是我们的关系遇到的第一个比较严峻的考验。在与我相亲之前,她已经在办理出国留学。被语言学校录取,她在美国的姨妈做了经济担保,在寒假里拿到了 I20 表。当然,是否能获得签证还在未定之数。 对她的出国,我的态度是没有态度。尊重她的选择,支持她的决定。我自己还没有想清楚是否出国。就算是出国,我也不会接受以陪读身份,哪怕是先出去。如果她选择出国,我们还可以继续做普通朋友。意思就是我们的关系对双方都不再约束。我在给她的信中,非常明确地说明我的上述立场。然后就保持沉默,静候她的决断。 等待过程还是非常忐忑。在等待中,我自己设个赌局。标的为分析力学三部“圣经”之一的 Foundations of Mechanics by R Abraham and J E Marsden 国内影印本。沈阳太原街的外文书店还有最后一本,定价是 7.2 元。不过,我忘记了是她决定走我就买,还是她决定不走我就买。去了书店几趟,最后决定不管她走不走,我先买了再说。那时候外文书店还是有些专业书。非线性动力学的经典 Nonlinear Oscillations, Dynamcal Systems, and Bifurcations of Vector Fields by Guckenheimer Holmes 也是在那里买的。 经过一段时间全面权衡,她放弃了出国的打算。在告知我她的决定时,也明白无误地表明,她的决定与我们的关系未来走向无关。也就是说,双方并不因此承担任何义务。所以,并不能因此推论,我的吸引力比美国还大。不过,她后来承认,我们的关系在去留的考量中是个重要因素。 我后来想过,假如我当时积极支持她出去,如果我们关系成熟我自己也先以陪读身份出去,是不是更好?不论答案如何,我当时都做不到。个中原因,我在《 忆往昔家教之独立篇 》分析过。“我不愿意欠别人的人情,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善意。我曾经以为这是种自尊,其实或许更是自卑或胆怯的一种表现形式。害怕外部世界,把自己孤立起来。” 休闲 因为在与女朋友交往,同时上课、写文章,偶尔还听老师八卦,与同学扯皮,所以非常忙。主要的消遣是去马路湾的旧书店买书。买了当然也读读。因为忙,读过的书很多没有记录,现在就无账可对了。买过的书,也只是部分有记录。最完整的档案是两人的通信,但现在封存中。计划 60 岁时启封。买书和读书,都只是 5 月中旬到八月上旬 3 个月的记录。 读的书真不算多,而且也偏“软”。《新阶级》是本很有预见力的书。是东工交的新朋友曹观法 ( 后面会提到 ) 借给我看的,印象非常深。当初列入“灰皮书”,对读者资格要求原高于也是“内部读物”的“蓝皮书”。不知道怎么流落到民间了,是我见过的唯一本“灰皮书”。其他的书还有,《简明世界通史 ( 下 ) 》《印度文化概论》《近代史思辨录》《西方哲学史》《美术欣赏》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论雅俗共赏》等。 买的书就杂了。有少量专业书,或者数理书,前面提到过的 Foundations of Mechanics ,泡利《相对论》,秦元勋《空间和时间》。有些偏哲学、心理学、美学的书,列宁《哲学笔记》《存在哲学》《系统、结构和经验》《熵:一个新的世界观》《梦的释义》《荣格心理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施东昌《“美”的探索》。更多的是历史包括传记,《简明世界通史 ( 下 ) 》《中国现代史常识 ( 下 ) 》《近代史思辨录》《西方政治思想简史》,周谷城《中国政治史》《三十六计》《美国企业史》《相声史杂谈》《历史中的英雄》,梅林《马克思传 ( 上下 ) 》《查理·卓别林传》。最多的是中外文学作品和理论,《杜牧诗选》《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一生》《歌德中短篇小说选》《好兵帅克》,查良铮译《普希金抒情诗选集 ( 上下 ) 》, Roots , Storiesfrom the Arabian Nights ,《哈菲兹抒情诗选》《论雅俗共赏》《汉堡剧评》《雨果论文学》《剧作法》《文心雕龙浅析》《说文解字》《情书漫谈》。 照片 开始与女朋友交往了,自然照片多了起来。前两张照片是拍摄于 5 月 11 日 二一九公园。照相的时候,头发已经比相亲时长了不少 ,我个人不喜欢女生短发 。后一张照片不能肯定是 87 年拍的,但最迟也是 88 年上半年。因为拍摄地点是女朋友的闺房。 背景那张美女素描,是女朋友自己画的。她也喜欢书法篆刻。我觉得这些爱好都是要些天分,因为我自己一窍不通。过去好像没有说过,我的美术课从来都应该不及格。侥幸及格,是因为美术考试通常不需要当堂交,因此有小伙伴替我画了交差。我本凡夫,自己业余爱好都是不需要特别天分的事情,例如读书,还有就是随便写点什么。 过去已经写过 20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445 次阅读|7 个评论
感怀(集宋人词句)
热度 1 Mech 2017-8-31 20:30
蘅皋向晚舣轻航 ( 柳 永 ) 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 ) 佳处径须携杖去 ( 辛弃疾 ) 此心安处是故乡 ( 苏 轼 ) Exodus by EernestGold 附:词句出处 彩云归 柳永 蘅皋向晚舣轻航 。 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 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 ,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 ,能消几两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33 次阅读|5 个评论
附庸风雅听交响
热度 1 Mech 2017-8-30 19:22
7 月初,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纽约爱乐少儿音乐会。纽约爱乐乐团和上海乐队学院学生演奏。主要曲目是德沃夏克 ( Antonín Dvořák ) 的《自新世界 ( From the New World ) 》。大山老师现场讲解。恍惚回到大学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当然,课堂没有乐队现场伴奏。当然,经典毕竟是经典,演奏的远比说的好听,尽管大山解说幽默风趣。 德沃夏克本是东欧的音乐名家。接受高薪聘请,跳槽到了美国。在音乐中用交响乐再现了某些印第安音乐民歌的特色。 e 小调第九交响乐即《自新世界》是其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美国音乐的基石。这个音乐创作本身,体现了美国的精神。最重要的美国音乐是欧洲人写的,这位欧洲人之所以愿意到美国,因为年薪是在欧洲的 25 倍。第二乐章改编的歌曲《思乡曲》也颇为流行。 演奏间歇,还穿插两首少年作曲家的曲目。一首是《生命是种节奏》,由 12 岁的黑人伊赛·拉比乌作曲,特点是用了种非洲的鼓为乐器。另一首是《玛尼石回忆录》,作曲家是正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福州女生冯书雅,那天正好是她 15 岁生日。据作曲家说她的作品与西藏、藏羚羊、环保等有关。后生可畏!纽约爱乐乐团这个“小小音乐家”的项目奖掖后进,也很让人钦佩。 在交响乐演奏间歇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音乐厅离家不远,步行往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夏日感冒五日
Mech 2017-8-29 09:06
连日奔波,加上紧张与欣喜的交变,身体终于提出了抗议。 早上起来,感觉嗓子有些疼。然后就是打喷嚏流鼻涕。再后来就是头疼。这是感冒的典型症状。特别是嗓子疼,按照过去的经验,不吃药可能抗不过去。 接着就是头发沉,也有些疼。下午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下午。大夏天,三十几度,不觉得热,还稍微有些冷。 一直没有发烧,体温在 36.5 °和 37 °之间变化。所以很犹豫是否吃药。到晚上下定决心,吃了感冒药。号称是中药,但里面可能有催眠的成分。 第二天起床,觉得好多了。嗓子还疼,但鼻涕基本没有了,也不打喷嚏。又吃了一天 3 顿药。傍晚恢复行走万步,已经能出汗了。 第三天起床,嗓子只是有些痒。早上仍按量吃药。中午开始减半。晚上吃过后停药。正好吃了一板 12 粒。傍晚又行走万步。但是发现后来脚步有些发重。晚上八点不到就睡觉,居然睡着了。翌日六点多才起。 第四天,嗓子好像也正常了,但仍有少量痰。有咳嗽。第五天,只有少量痰。每天正常睡眠,也都走了万步。感冒就算好了吧! 病中读清人笔记小说《客窗闲话》,未终卷但颇有意思。感冒的第二天把回忆 1977 年的文字定稿贴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热度 3 Mech 2017-8-26 08:15
这篇的主题其实有些难以概况,勉强称为“独立”。具体包括 3 个方面,生活上自理、经济上自立和不受人操纵。 父母都上班,只有我一个孩子,而且我记事时就没有保姆了。所有生活上的事情我尽可能帮父母忙。做家务印象比较深。假期每天打扫房间,包括擦地板。在父母下班前把大米干饭烧好。当时煤气气量不足。常常需要把两个煤气灶当成一个用。把另一个煤气灶的管子拔下来,接根金属弯管,放在煤气灶下面。这样,饭先烧好,父母到家,就可以集中火力炒菜。蔬菜也都是我挑好、洗好。更大些,也就是读小学的时候,洗自己的衣服。当时还没有洗衣机,用手或者搓衣板搓洗。好在已经有洗衣粉了,先泡一段时间,然后只搓几次比较脏的地方,在用清水过几次就可以。当时的主要困难是拧干衣服。我手小,力气也小,外衣外裤还有北方用的厚棉毛衫,浸水之后,又大又重。我的办法是,把衣物套在水龙头上,两手都握住另一端用力铰。生活能力的盲点是买菜。母亲对买菜的质量和性价比要求比较高,我小时候从来没有买过。总体上,至少在北方男孩子中,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应该算强的。 经济上自立只是种观念,要有一技之长,只是小时候还没有实践的机会。我在《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中所述父母对将来出路的担心,其实就是经济自立问题。 受人操纵,是父母非常担忧的事情。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别人给的东西不能要。刚有记忆远在学前,有次有父母的同事还是朋友给我吃东西,我实话实说,妈妈不让我吃别人的东西。那人就开始劝父母。后来,父母告诉我,只谢绝就可以了,不用说父母不让要,这样显得我自己其实想要。我就记住了。不仅不要,而且不看,不表现出任何欲望。稍大些后,父母给我讲道理。别人给你吃的东西,吃了就没有了;玩的东西,可能玩坏了或者丢了。这时候,那人又问你讨还,就拿不出来了,只好听他的话。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一起玩的小朋友,有时候在街上买些山里红、洋菇娘、榛子等,我一概视而不见。当然,我们家经济条件远好于平均水平,有上海寄来的糖果点心等,还有父母买的水果等。我父母从小就灌输我的观念,路边的东西很脏,不能吃。我竟信以为真。 现在看来,这种独立性的家庭教育,还是利大于弊。生活自理能力强,自己方便。后来出国等也从来没有觉得日常生活是种负担,反而是种乐趣。不受人操纵这件事情,大体上也不错。当然过分就不好了。我的家庭教育其实还是有些过分,让我不愿意欠别人的人情,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善意。我曾经以为这是种自尊,其实或许更是自卑或胆怯的一种表现形式。害怕外部世界,把自己孤立起来。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1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7年
热度 3 Mech 2017-8-22 16:30
全家还是住在太平村 113 栋 35 号,与十年前一样。住十多年还不换房子,后面似乎不常见。相同的房子里,不一样的是人。套用希腊先贤的话,人不能两次住进同一房子里。 10 年前的学前儿童,现在已经是初中生了,年内过了 14 岁生日。在鞍山市第三十中读初中,九月升到初三。 想不起来生活中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总体上,那时候都觉得充满希望。特别是 77 年 9 月恢复高考,我们都觉得可以读大学了。至少在我们家,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这一年是我作为好学生的巅峰期。被鞍山市教育局表彰为“三好学生标兵”。这算个比较稀缺的荣誉,全市 100 名,我所在中学两名。从那之后,我初中、高中和本科除了学科竞赛获奖再没有获得过任何荣誉,硕士研究生阶段没有获得任何荣誉,而博士研究生时获得过学院一个荣誉性不强但奖金丰厚的奖学金。后来的种种荣誉,只是说明自己相比年轻时候更成熟,但未必更优秀。 考试 77 年初虽然还没有恢复高考,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后来随着 77 年 9 月国家恢复高考,大家更意识到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我所就读鞍山第三十中学不是好学校,这已经是对母校很客气的说法。校领导们面对现实,决定成立重点班,配备优秀师资。估计这也是当时同类学校甚至所有学校普遍的做法。 先说一下我们那个年级 的分班情况,在 1975 和 1976 年 两篇好像忘记说了。入学时也就是没有分重点班时,有10个班。一班为音乐班,班主任是教音乐的一位女老师,姓名忘记了。她曾给我音乐零分,因为考试时我不肯开尊口唱歌。老师很宽容地降低标准,只要我随便唱点什么,例如17个字的语录歌《下定决心》。不知道她真想照顾我,还是想听听我坚决不发出的歌声。但我还是打死也不唱。音乐成绩写在联系册上给家长看,我在0前面添个9,蒙混过关了。选9而不是8,并非要高分,只是9比8好写。添完我自己都觉得不像,但家长没有注意。十班为体育班,班主任是教体育的王老师,名字忘记了(仿佛是叫王洪利,不肯定)。体育也是我的弱项,但不记得有特别的故事。在重点高中,曾经有次因为做操不标准,被教导处徐主任拉到领操台上示众。也许他觉得是种羞辱,我其实无所谓。在台上的动作与台下相同。我就是这个水平,不会因为全校师生在看我自己,就有所提高。言归正传,在初中,我们那个年级另外8个班,都是普通班。我在6班。分重点班后,是几班我忘记了。当时似乎有两个重点班,但不是平行的,成绩不够我们班的,才去另一个重点班。 重点班通过分班考试选拔学生。考试的时间我记不准了,应该是春天,秋季学期重点班上课。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在秋天,那样就是 78 年冬季学期才开始上课。我觉得后面的可能性比较小。特别是寒假里请教重点班的化学老师,因此可以肯定是秋季成班的。考试科目包括数学、理化和语文三门。当时对考试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的意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压力,更没有办法特别准备。 分班考试很难忘的是,教我数学的李敬子老师全程站在旁边看我答卷。至于她是不是监考我倒是没有注意。有一、两次,她在我卷子上指了一下,但什么也没有说。我发现可能是我马虎出了错,就及时改正了。当时没有认识到这是违规的行为,只是由衷感激李老师对我的厚爱。这样,如李老师所愿,数学我考了 100 分。理化我也都会,但没有老师在旁边“指点” ( 用手指点考卷 ) ,只得了 98 分。语文好像都是考的古文,至少我不记得写了什么作文。当时还没有在课外读古文,因此不是我的强项。只是我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最后的分数是 76 分。 成绩公布,我是全校总分第一名,数学是唯一的满分,语文单科居然也是全校第一名。理化好像有人比我高,但毕竟我离满分也只差 2 分。总分遥遥领先。这样,不仅考进了重点班,而且被任命为学习委员。这是我最后一任班干部。从高中到博士研究生,都是班级里普通群众,甚至是调皮捣蛋者或者不参加集体活动的落后群众。 40 年后回头看,很难想象我漫长的考试生涯居然有这么漂亮的开局。可惜,高开低走,中考还算不错,高考就比较差了。真可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总体上,过关性的考试我表现还可以,竞争性的考试总是差强人意。 老师 成立重点班,就是要选优秀老师去教优秀学生。因此学校肯定尽量配备好老师。但当时上面还有一届学生要参加高考,从常理推测,最优秀的老师应该去教参加高考的重点班,甚至还有非重点班。 教我们数学的是马振远老师,没有重点班时他教我们物理。马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马老师无疑是优秀的班主任,尽心负责。他的太太也是本校教师,一位模范班主任,正在带毕业班。他们是被校领导所器重的教师,是主流派。当时还有些造反的边缘派教师。两派在校园里贴大字报互相攻击。我常看热闹,似乎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没有搞清楚到底在争论什么,现在更是连内容也忘记了。印象中,前面提到李敬子老师的先生金和 ( 也是鲜族 ) 老师,也参加大字报笔战,跟马老师夫妻是战友。李老师倒是没有参加。边缘派的主力是9班的班主任刘老师,名字记不准了,好像叫刘元德,或是刘德元。 刘老师是三十岁上下的语文老师。烟瘾很大,人很瘦。听同学说,还没有成家,不知道是否确切。刘老师 有次还收拾我一通,后面会说,完全是冤案。不过这与马老师没有关系,当时我还在 6班 ,重点班还没有成立 。 说几句题外话。 任何时候,任何领域,其实都有主流派和边缘派。通常主流派的业绩更好些,但边缘派不承认,不过边缘派通常更强调情怀。 当年看过大字报的人,或许对现在网络上的喧嚣吵闹不会太感兴趣。在我看来,许多人似乎缺了或者至少没有学好这一课。他们以为,否定别人的业绩或者测度业绩的标准就能证明否定者业绩并不差,强调情怀似乎显得强调者很有情怀。诛心而论,人们谈论最多的东西,往往正是自己最缺少的东西。并非总是如此,但大抵如此。更一般些,“外有余必中不足”。 马 老师作为数学老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实在无法恭维。稍微难一点儿的几何题目,他自己也不会做。全班在教室里讨论,有时候一晚上两节课,做不出一道题。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言。有位女生也因此得了个外号。证明几何题时,那位女生提出种方案,马老师问其中两条线段为什么相等,她理直气壮地答“量的!”众人哄堂大笑,后来同学们就叫她“量的”。另一方面,马老师坦然承认自己教学能力有限,不会的题目就全班讨论。后来也承认无力辅导我,介绍我找高年级重点班的数学老师黄明请教,黄老师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黄老师的指教明年再说。 我一直觉得, 教师对知识的诚实态度比具体专业能力更重要。老子所谓“知不知上”,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都是这个意思。 王小波曾写过,有个数学老师辅导高考,让学生背下来准备好的解答。结果学生参加高考,都是零分;因为这位老师也参加高考,得了零分。马老师还是比王小波笔下的数学老师,高明不少。 顺便一提,班上做不出的题目,我拿回家都做出来了。不是我做出来的,是父亲找单位里年轻同事做。科里有两位是清华的毕业生,基础确实扎实,没有做不出的题目。 物理老师是张素云,一位中年女老师。她毕业于东北师范,很不错的学校,但在人们心目中算不上名校。张老师似乎跟我解释过,她能读更好的学校,但家里穷,只好读师范 。张老师的先生是重点高中 的体育教师,但似乎没有教过我。 他们有三个女儿。张老师给我们看些她的照片,年轻的时候很漂亮。巧的是,后面提到陈家兄弟的母亲孙阿姨是她的同事,也讲起过去的事情 。张老师人很聪明,似乎也知道并欣赏她自己的聪明。话很多,平时说话很快。她的聪明是反应快,而不是思考深,基本上与那时的我是同一类型。因此张老师很喜欢我。引我为同类,“我们”。同类的标志,包括对我不太掩饰对那些反应慢的学生 ( “他们” ) 的蔑视和嫌弃,她的教师修养压倒了本性,因此没有公开嫌弃。作为学习成绩很突出的学生,我被几位老师所喜欢。但张老师的欣赏带来某种压力,仿佛是成绩差了就说明不够聪明,从“我们”变成了“他们”,张老师就会弃之不理。后来想想,是不是张老师利用男孩子的争胜心,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也许是我想多了。张老师的教学,清晰明白,其实是针对“他们”那种,我倒是不是特别欣赏。这似乎是张老师的矛盾之处,她看不起那些反应慢的学生,但她其实更适合教他们。张老师名声在外,我们班常有她的公开课,有一次还是在校外的大礼堂上。后来,她调到了市重点高中,继续教我物理。我在《 高一忆旧:老师们 》里面提到。 化学老师也换了人,原来的张老师不教重点班,魏进修老师教我们。魏老师是 30 多岁的女老师,就在学校住。据说她先生是海员,常年不在家,她有个还没有上学的女儿。李老师和金老师夫妻也住在学校,教我的时候还没有孩子,我毕业时李老师已经怀孕了。学校的教师宿舍是平房,厕所在外面。本来我也不知道,寒假我找魏老师问题,结束后她跟我一起出来。我想老师怎么这么客气,就劝她不要出来。结果她说去上厕所。我很尴尬。魏老师是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在人们心目中算是名校了,水平应该很高。但她跟张老师不是一个类型,偏于恬静娴淑,话不多,说起来慢条斯理,有些像大家闺秀。我非常敬重魏老师,但我在化学方面似乎没有过人之处,虽然成绩在初中应该还不错。 语文课也是位中年女老师,与张老师年龄相仿,可能还更年长些。姓名我都忘记了,联姓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看来喜好真是与记忆有关。我不喜欢那位老师,从来没有见过她笑过。我给她起个外号,“老阴天”。我很少给人起外号,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我后来反思过于这位老师的关系,觉得自己不可理喻。从来都是不喜欢笑的人反感笑的人,爱笑的人不应该反感不笑的人。有时候,借课题回答问题,表达对老师的不满。记得有次讨论课文是郭小川的诗《团泊洼的秋天》,回答什么问题我忘记了,我脱口而出“他们不让人说话!”同学大笑。 我语文课平时课堂表现很突出,擅长概括中心思想和划分段落。有时候阅读时,发现同学们都具有后面所述陈家兄弟所谓“非凡的不理解力”。记得学习恩格斯的《论权威》,有段话,“如果说人们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末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它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同学无论无论理解不了。老师讲了还是不懂。老师让我给同学讲。我讲后同学是否懂了,我忘记了。可惜,语文考试成绩总是不太好。下一年毕业考试语文成绩没有到 90 分失去评三好学生资格。 其他还有什么课我不记得了,似乎没有英语课,当然老师是谁也忘记了。 同学 过 去 6 班的那些班干部同学基本上都没有考取重点班,谷安凯和我例外。从小学一起到中学的同班同学张鹏高、周思铁、于影、欧玉娟,还有中学开始同班的同学万鑫、刘姓女同学等,去年回忆 1976 时提过,都就此分手。后来再也没有任何来往。 小学时候的小伙伴冯宝东,就是 19 75 年寒假中爆破教室玻璃但被老师诱供先招了的同党,初中就不同班。分班后他找我帮他补习过数学,但我们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应该不是我主动中止的,但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有足够的耐心。然后也就完全没有了来往。 早期频繁换班的经历,使我不是很在意曾经的同学。就像当年我更早时在小说《春潮急》中读到的, “相打一篷风,有事各西东”。 重点班同学,能记住的大抵是后来考取重点高中特别是重点班的。毕竟我们在一起才一年不到,而且学习比较忙。男同学有谷安凯、张晓斌、张宏、张宇。女同学有胡野岩、安增翠。两位女生能记住,不仅是后来读高中了,而是名字都有些不寻常,虽然其实基本没有打过交道。平素极为厚道的谷安凯把后者读成“囊囊膪”,不过没有公开叫。考取重点高中后,张宏、张宇好像和我同班,张晓斌和胡野岩在另一个重点班。谷安凯和安增翠不在重点班,但也不同班。还有位男生温明全,忘记了是不是也一起读重点高中。我在《 高一忆旧:同学们 》和《 高一忆旧:女同学们 》中都没有提到前面几位同学,因为在高中来往非常少。一方面,那时候重视学习了,同学之间一起玩就少了。另一方面,与我在一起玩的多是些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张晓斌考取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在武汉实习时还意外遇到过。张宏外语很好,后来考取了华南工学院。 没有一起读重点高中的同学中,有位李姓班长,名字忘记了,个子很高。他来自 9班,班主任刘老师原来是我们班主任马老师的对头,互相贴大字报。刘老师从严治班,不听话的学生直接拳打脚踢。那个班出操等极为整齐,也许是刘老师当成自己的禁卫军来训练。李班长好像也可以代师行罚,加上个头高大,很是威风。胡野岩似乎也是他那个班。进了重点班,马老师还继续让他当班长,可谓知人善任。近距离接触,发现李同学是很和气、甚至有些腼腆的大男孩。这种反差让我愕然。真是环境造人,南桔北枳。就是我自己,对同学之间的勾心斗角游戏再也没有兴趣。事实上,初中重点班之后,好像我再没有自觉地参加任何同学中派系性活动。我觉得那种小孩子的勾心斗角可能也没有了,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有点印象的还有位梁姓女同学,好像叫梁艳。重点班前我们同班,我是学习委员,她是数学课代表。重点班后,我还是学习委员。发数学作业,我请她帮忙,她没吱声但走开了。我当时有些莫名,就是发个本子,举手之劳。随后想想,也有道理,她已经不是重点班的数学课代表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说到学生干部,我最后的记忆是马老师给我的指导。学习委员,不需要做工作,只要抓工作。具体工作都是课代表做。我记忆中,好像我什么也没干,只是学习成绩不错,算是起到带头作用了吧!初中之后再也没有当过学生干部,只是大学刚毕业时,当了一年班主任,算是学生工作,在 回忆 19 84 年 时说了。我也试图实现马老师的建议,抓工作。 荣誉 开头说的市“三好学生标兵”其实是篇发言稿换来了的。书写,在我的人生中首次展现了毋庸置疑、不可替代的威力,但我很久以后才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一切,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写出来的。发言的具体时间我记不准了。应该在分班考试之后,这样我才有资格发言介绍学习方法;但又应该在分班之前,因为我的班主任还是刘汉老师。他坚持把我的名字“陈利群”,改成“陈立群”,并写在奖状上。我从此也之后改了名。 那篇发言稿,现在当然找不到了。谈理想目标之类,口气很大,仿佛有“我们要干新的,干大的”的话,本质上与现在动辄要“原始创新”“突破性进展”是一个意思,只是表达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从报纸上抄来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多少有些个人的体会,毕竟也没有地方抄。仿佛用了不少成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类。虽然学习方法是有感而发,但我其实并不觉得是学习方法的问题。那时候我就是觉得自己聪明。传说林彪的话,“我的脑袋长得好,和别人不一样,特别灵。有什么办法呢,爹妈给的么!”我那时很有共鸣。当然,我现在知道,那其实是种错觉。首先我不算很聪明,其次 是否聪明父母的遗传作用有限,个人的后天修为更重要。 那时候不用自己申报。直到通知颁奖才知道。这正是目前国家奖励制度改革的目标。颁奖会议还是要开。到市里面参加会议,领回一个巨大的镜框,里面有奖状,但没有奖金或其他物质鼓励。当然,镜框之大,也许是我错觉,当时人比较小。那个镜框在家里没有挂出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地方。父母其实也很重视,因为奖状上写了“陈立群”,就到派出所办理了改名。后来几次搬家,奖状现在找不到了。很可惜!事实上,奖励的具体名称我也记不准了,或许是“雷锋式三好学生标兵”。记忆如此,但不太通。雷锋似乎没有读过书。 全市 100 名,我们学校居然有 2 位。另一位是体育班的女生姜桂枝。名字记得牢,因为与瓦岗故事的戏《对花枪》中女主人公名字相同。她原来在十班即体育班,分班后也不在重点班。姜同学是校团委委员,很出色的学生干部。她不仅得了奖,而且还接受了电台记者的采访,在广播里播出。我是听说的,并没有听到广播。当年的印象,姜同学高大健壮,成熟热情。几乎在任何时候,对所有人,都是笑靥如花。对我当然也很友好,像大姐姐那样和蔼。后来在《红楼梦》中读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认识的人中,最符合的就是这位姜同学了。我重点班之前同学欧玉娟,也是校团委委员,但接人待物方面,比起姜桂枝,还是差些火候。传统上,姜同学被普遍认为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而我最像好学生的时候,也只是学习比较突出,老师们愿意选择性的忽视我其他方面的缺点,例如自由散漫、任性使气等。当然,也有些人,如我父母,可能比较狭隘,觉得那种好学生没有一技之长。其实, 古今中外,受人欢迎,都是最重要的一技之长 ,至少对个人而言如此。 荣誉也带来麻烦。有次与谷安凯可能还有那位认他为舅舅的新同学,被前面提到的 9 班班主任刘老师拉进办公室训了一通。罪名是我们故意不和他打招呼。我们对面走过,没有理睬他,这是“不打招呼”罪;“故意”是因为走过去后,我们中有人回头,看着他窃笑。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当时听他宣布罪名,差点笑场了。他们是不是看见我不知道,我真是没有注意到他。但我也不好解释,“目中无人”的罪名没准儿更重。更何况,这位老师是下重手打学生的,而且与领导也在贴大字报,我估计如果被他打了,也是白打。所以更不敢争辩免得招惹他。我特别留心,跟他隔张办公桌,免得他突然暴起动手。也随时准备逃到办公室外面去,一直留心着办公室的门。后来才知道,这其实符合圣人教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好在那位老师终于没有动手。滔滔不绝地批评中,还说姜桂枝也是市三好学生标兵,还上过广播,见他从来都非常有礼貌。他的听众,除了我们三个被批评对象外,还有几位老师,包括姜同学的班主任王老师。批评累了,就让我们自己反省,其实就是闲呆在办公室里。我没心没肺地听他与其他老师聊天,觉得也挺有意思。他说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其实是说香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是香烟是什么?真有道理。单纯从谈吐有趣而论,我觉得刘老师在初中老师中可以排第一。不过,我还是无法欣赏他,因为他打人,就成了“他们”。当然,现在想想,从事功角度,他或许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后来,我们班主任刘汉老师把我们领走了,没有机会听他更多高论。假如没有挨揍之虞,我其实真愿意与这位刘老师多聊聊。 读书 本回忆中, 70 年代的前 3 篇都没有写读书。这是个不该有的疏忽。那些年,读书虽然不足观,但是也读些。 与现在书多时间少截然相反,那时候是书很难找到,时间倒是多。现在所谓休闲性的读物,当时主要是小说。来自两个渠道。母亲手里有些私下传阅的一些旧小说,父亲单位图书馆能借些新小说。前者可能更早些,主要是在小学时看过些。见过《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但繁体字看不懂。 73 年反复读了《水浒传》,等 2023 年底再详细写。唯一本有点印象的小说,是写 49 年前上海工人运动,名字忘记了。有个小女孩,很可能是后面卷的主角,叫早早。上面还提到了城隍庙九曲桥。我想象中,是那种圆形的弯曲,直到见了真桥。 在中学看的多是父亲从图书馆借的,全是新书。大体上,小说可以分成 3 类。一类是 49 年前的战争题材,另一类是 49 年后农村合作化,还有种是韩战。 49 年前战争题材,当时看还感兴趣,打仗,男孩子喜欢,但现在已经记不住了。总体上是目前神剧比较质朴的版本,性质相同,程度有别。现在小说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个别情节还有些印象。只有些片段记忆。如说位国军战俘,“头带将军帽,腰挂空枪套”。画面感很强。韩战题材,人物形象更模糊,现在连情节都不记得了。农村题材我不太感兴趣,看得不多,所以还记得些标题,如《春潮急》和《虹南作战史》。后者的名称真是误导。开头还真是打仗的故事,但很快就变成农村故事了。印象最深的是青少年 ( 当时我的同龄人 ) 题材的小说,《新来的小石柱》。很有代入感,只不过代入的不是男主人公,而是其中转变性人物本家超哥。他这样自我介绍,“我姓陈,耳东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超,陈超!”当时的感觉,用现在的话说,真酷!主人公小石柱,我倒是并不看好。 课外也读学习的书,主要是数学书。开始是读 76 年前上海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其中有《代数》和《三角》,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做上面的习题。三角公式众多,很难记住。多做些练习题,慢慢就记住了。 77 年再版《数理化自学丛书》。在上海的表姑顾䓱 ( 我记忆中,是紫加草字头,不是柴 ) 蕖送给我一全套,如获至宝。谷安凯手里有文革前的高中物理课本,我们也一起看看,做些题目。 当时或者再稍微早些,读得最多的其实是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觉得文字很有力度,而且注释更有意思。不过,随着其他读物的逐渐增多,慢慢就不看了。当时还写本学习笔记。当了市三好学生,要有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笔记。我奋力拼搏赶出来,基本上写满了一个 64 开的日记本。那本学习笔记,放到学校的什么展览室。后来再也没有还我。我现在的原则,证书等原件绝对不拿到学校去展览等,或许就是吸取了那个读书笔记的教训。至于笔记上具体写什么,现在想不起来了,推测主要是做些摘录吧! 社交 那时我隐约有社交与玩伴的区别。玩伴是身边的同学或者邻居孩子,成天在一起玩,但是从来没有一起吃过饭。社交对象是父母的朋友家孩子,住得比较远,一年见不了几次,但见面了,通常会在一起吃顿饭,谈的事情更成人化些。更大的差别是父母的态度,其实只是母亲,父亲不太管。母亲对我的玩伴多少有种审视、怀疑的心态,虽然邀请那些玩伴到家里来,事先已经有报批程序。玩伴在家里始终要处在我的视野之内。除了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同学等来时,我们家里屋的门锁掉,我自己有钥匙,他们走了以后可以打开。当然,母亲这种戒备态度也有道理。确实发生过同学到家了,拿走了桌子上放的 5 分钱,母亲去要了回来。 多年的社交对象包括前面提到过的陈家兄弟。每年至少春节时一起吃饭,平时可以也有些来往。其实那也不算社交,他们只是陪小朋友玩。与他们的交往,我受益匪浅。年轻的时候,很需要这种现实版的人生榜样。我们在一起,觉得智力相当,现在所谓“三观”也相同。偶尔也嘲笑别人。他们辅导但总是教不会他们邻居的孩子,两位兄弟说那两个孩子,“具有非凡的不理解力”。当时有些传记等,动辄说主人公“具有非凡的理解力”。陈家兄弟“反其意而用之”。巧的是,他们后来都学了力学。兄在大连工学院数学力学系读本科,后来在本校计算力学专业读了硕士博士。弟在大连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读本科和硕士,后来到清华读了力学博士。不过,后来我们走了不同的路。兄定居美国在企业工作,弟成了副部级官员。 在 77 年前后一、两年,还多个社交活动,有对吕家姐妹。妹妹吕卫宁与我年龄相仿可能大一岁,姐姐吕卫平要大几岁。她们的父亲吕工是我父亲的同行,也许还同过事。她们的母亲徐医生是我母亲的同事。徐医生的侄女徐艳辉是父亲科里的描图员。印象中吕卫平稳重厚道,吕卫宁开朗活泼。但与她们关系远不如与陈家兄弟密切,因此远不是无话不说,客气胜于亲密。不知为什么,两年后两家就不这样走动了。高中吕卫宁一度与我是同学,但她不在重点班,感觉相貌与小时候变化很大,几乎到认不出的程度。她好像后来学了文科,当了记者,结婚后以陪读身份去了美国。据说男朋友长相普通,她自称,“男的太帅了,养不住。”徐艳辉和她先生严隽杰倒是经常来。徐是四川人,吵吵嚷嚷;严是苏州人,轻声细语。相映成趣。严好像也是清华的毕业生,后来辅导过我高等数学。明年再说这个事情。 还有位是母亲同学的儿子,我在《 忆往昔之故友 》中专门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也不是所有一起吃饭的小孩都是社交对象。后来成为我们夫妻介绍人的赵工,过年一起吃饭时经常带着他女儿,年龄比我大几岁。我们就基本没有说过话。 这一年没有照片可以贴。事实上,去年年底贴的 1976 年照片中后两张,其实是 1977 年的。 现在回想,初中可能是我最快乐的学生时代。更小的时候,有受同学欺负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更大的时候,要考试和同学竞争的压力。而在初中期间,没有人欺负,凭基础和智力不用特别努力就在学习成绩上保持某种绝对优势。当然高中、大学、硕士、博士也快乐,但程度上比初中要差些,其实性质也不同。 过去已经写过 19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7374 次阅读|8 个评论
感时
Mech 2017-8-21 09:35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合唱交响乐片段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回国经历记事之一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7-8-17 06:00
2017年回国经历记事之一 蒋继平 2017年8月16日 七月中旬, 收到宁夏石嘴山市(平罗)第四届种业博览会的邀请函,决定前往参加这个种业界的盛会, 同时参加宁夏泰金种业公司的20周年庆典活动和中国园艺学会在银川举行的蕃茄分会。 整个行程都是由宁夏泰金种业公司安排的,回国的旅馆机票等费用都是由宁夏泰金种业公司埋单的。 七月24日上午10点, 我话别了88岁的老妈, 由太太开车送我去南佛州国际机场(Southwest Florida International Airport)。十点二十分, 我们到了机场,办好签票手续, 通过安检,时间是十点四十分。 我的航班是美联航2034(UA2034),登机时间是11:25,起飞时间是12:00,到达的机场是纽约的纽瓦克(Newark),到达时间是14:59。飞机起飞和到达时间还是比较准时的。 到了纽瓦克机场, 因为下一个航班是全日空航空公司,所以,匆匆地从机舱出来后, 遇见机场工作人员就急着问,全日空的办事处在哪里?也许我的运气不好, 碰到的都是黑人或者南美洲来的移民, 他们不知道全日空的办事处在哪里。后来一个黑人工作人员说在三楼。 我到三楼查看, 根本没有全日空办事处的影子。 因为我的下一个航班在肯尼迪机场, 所以, 我必须立即赶往肯尼迪机场。我站在三楼的街道边上等待出租车来载我去肯尼迪飞机场。只见许多出租车从我身边停下来,让车上的乘客们下车, 从新亮出空车的标示, 但是他们就是不让我乘他们的车。我觉得好奇怪。正在不知所措时, 见到一位出租车司机用他的手指往下指了两下。 我立即想起来, 可能乘坐出租车的地方在二楼。 到了二楼, 我叫出租车, 他们仍然不理我。 又一位出租车司机用他的手指往下指了一下。 我这个时候才想起乘出租车应该在一楼规定的地方。 我一路小跑地来到一楼, 在一位地勤人员的带领下, 找到了乘坐出租车的地方。 按秩序排队, 轮到我的时候已经15:40. 我的下一个航班的起飞时间是18:15. 而乘机的地方在肯尼迪机场。根据网上的信息, 从纽瓦克到肯尼迪机场最快也要一个小时以上。 出租车办事处的一位黑人女士给了我一张表,上面有去各个地方的标价。 因为我要去的是肯尼迪机场, 属于这张表上最远的一个地方,标价是85美元。她在85美元的地方打了个圈, 意思是我需要付85美元就可以乘坐出租车去肯尼迪机场, 我立即同意支付这笔钱。 因为我在离开家之前已经在网上查过这个行情, 确实是85美元。她得到我的同意后, 就用手指向一辆停在五米左右前方的车, 车号为4号,是一辆黑色福特车。 我快步来到这个车子前,司机把后座行李厢盖打开, 我把行李放进去,然后坐在车子的后排。 这个车子很脏很乱,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脏乱的出租车。 再看司机, 是一个肥胖高大的黑男人。他慢慢地启动了车子。但是开了大约三公里左右, 他把车子停在路边, 要求我增加36 美元才把我送到肯尼迪机场。 为了及时赶上下一个航班, 我不得不接受他的条件。 感谢上苍的恩典, 我们一路上很顺利,没有堵车, 绿灯多于红灯。 因而,我们在16:58分到了肯尼迪机场。 车子停下后, 司机坐在驾位上不动, 也没有打开后盖行李厢的意图, 他要我再给他10美元才能打开后盖。 我立即支付了全部费用。 拿到行李, 已经是17:05分。 这时离飞机起飞时间还有一小时10分钟。 带着两个行李, 我镇静地寻找全日空的办事处。 运气不错,很快就找到了全日空的签票处。接下来办理从肯尼迪机场到上海浦东机场票务的故事在前一篇【全日空的服务使我感激不尽】中已经有所说明。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289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迪士尼乐园记游:入场与冒险岛
热度 1 Mech 2017-8-9 09:04
全家去迪士尼乐园。玩得很开心,也很劳累。欢乐多多,拍照不少。也有些地方不便或不宜拍照。具体景点或表演有照片另贴的,这里就写得简略些。 迪士尼乐园非一天能游玩。因此效率很重要,不仅是游景点的多少,而且也影响心情。出发前,女儿等考虑了攻略,并且请乐园数据部门工作的小朋友提供了相关信息,制订了攻略,并且下载了乐园游客用的 APP 。 我们刚过七点半已经到迪士尼南门。先是排队等安检。等待过程中,看到旁边的人有游玩指南,就问哪里取的。人家说是宾馆拿的,但送给我们一份。通过安检后排队等验票。等待过程中,数据部门的小朋友再次给女儿等面授机宜。 迪士尼园区大致可以分东、中、西三块。东块两个游乐区域,南部是探险岛,北面是海盗湾。中块南面入口后从南向北依次是米奇大街、奇想花园和梦幻世界。西部是明日世界。 验票入门后,我们就全速直奔几乎在东南角的“翱翔·飞越地平线 (Soaring Over the Horizon) ”项目。到达后只需要排 15 分钟。坐在能模拟飞行的椅子上,看极其逼真的球幕电影。仿佛乘着滑翔机 ( 因为似乎飞得很低 ) ,飞越北极圈的格陵兰群岛、阿尔卑斯山脉雪峰、非洲大草原和乞力马扎罗山、澳大利亚悉尼、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美国科罗拉多高原、巴黎埃菲尔铁塔、最终回到上海。短短五分钟,游历全球,很赏心悦目的过程。玩过出来,排队时间已经是 60 分钟。后来看 APP ,等待时间多达两小时。 除了这个项目,冒险岛的其它项目都没有玩。特别是“雷鸣山漂流”,其实应该去的,但怕弄湿衣服,没有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61 次阅读|2 个评论
梅先生的专著引我入行
热度 7 Mech 2017-8-6 08:31
今年欣逢梅凤翔先生八十华诞,门内门外弟子纷纷祝贺。作为门外弟子,我回想起梅先生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千头万绪,还是从最初谈起,通过钻研梅先生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我开始了研究工作。 1984 年我从鞍山钢铁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留校理论力学教研室工作。按学校规定,我们的硕士生只能报考当时冶金部系统院校,力学比较好的就是东北工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因此基本就明确了将来读研究生的方向是机械振动,偏理论些是非线性振动等,偏应用些是机械故障诊断等。在助课和准备考研究生同时,也看看力学期刊。读了《力学与实践》上一些较为通俗的文章,对机械振动之外的其他分支也有兴趣。例如,读了梅先生关于非完整系统力学历史与现状的概述文章,对非完整系统分析力学很感兴趣;读了朱照宣先生关于混沌的科普文章,对非线性动力学很感兴趣;读了周起钊先生关于刚体系统的介绍文章,对多体系统动力学也有些兴趣。虽然对机械振动、分析力学、多体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等与理论力学相关的几个研究分支多少有些了解,有些学术研究论文也能看得懂。但真正动手研究还是很困难,毕竟我是没有受过任何科研训练的本科毕业生,鞍山钢院理力教研室是纯基础课教学单位,缺少科研氛围和前辈在研究方面的指点。 使论文看得懂但写不出局面得到很大改观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是在沈阳太原街科技书店遇到。虽然离该书出版的有段时间,但书店分架在机械而不是数学物理,所以还剩了一本。我看到后,如获至宝,马上买下。定价 6.6 元,按当时的收入书价真不低。新入职大学教师,一年后转正时的工资也只有 69 元。那本书是几乎是 10% 的月收入。因此买书时通常会有些犹豫。例如, 87 年时在沈阳太原街外文书店,看到 R. Abraham 和 J E Marsden 的 Foundations of Mechanics 的国内影印本,定价是 7.2 元。我就权衡了好久,去了书店几趟,最后才决定购买。当然,所有决定买的书,后来都不后悔,后悔的是当初没有买的。这与现在一线城市买房的情形差不多。不过,我见到《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时没有任何犹豫,因为梅先生的大名早已知道,看看内容也正是我所需要学习的。 后来证明我的一见钟情没有错。《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具有优秀专著的所有特点。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研究现状总结全面,理论框架系统完备,推导过程细致翔实。尤其该书总结了一些著名学者的工作,并收集了大量工程系统中非完整约束的实例,突出了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大量的参考文献能引导帮助读者深入研究。因此,该书入门只需要扎实的微积分基础,掌握后可以直达研究前沿。真是为分析力学的研究者开了方便法门。我自己就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既解答了自己先前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也对 当时非完整系统分析力学研究最新进展有充分了解。不仅丰富了相关知识,也起步开始了研究工作。 梅 先生出这本书,金针度人,功德无量。 在梅先生的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我自己在分析力学方面也做过些工作,论文发表于《科学通报》《固体力学学报》《兵工学报》《力学与实践》等核心期刊。较有创意的工作是建立了高阶万有 D’Alembert 原理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使当时所知的各种形式为特例。另一个我自己很满意但发表刊物不好的工作,是用加惯性力的方法研究非完整力学系统的相对运动,还证明了一个较为基本的结果,广义惯性力具有广义势。中文发表,但被《 ( 俄国 ) 科学文摘 ( 力学 ) 》摘录。被引用最多的早期工作是 受高阶非完整约束的 Vacco 动力学 , SCI 检索单篇他引 6 次。我的分析力学早期工作 SCI 检索总共被他人引用了 12 次。 2015 年年底,我回母校鞍山钢铁学院,现在的辽宁科技大学。承蒙校长孙秋柏教授接待,他是我读书时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我任教时的科研处长并兼校长助理,对我比较了解。孙校长跟我说,我们一直有个疑惑,你是我们机械系的学生,怎么会去研究分析力学?我当时随口说,留校教力学,总是要研究些力学。其实我自己知道,尽管进入研究行当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引我进入分析力学这个方向,完全是一本书,梅凤翔先生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 顺便一提,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方向为非线性振动,后来主要研究兴趣转向非线性动力学,对分析力学的进展仍有关注但没有贡献。直到 2000 年底,我在上海大学力学学科有了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后,先后与博士研究生傅景礼、薛纭、张宏彬、刘荣万、施沈阳、赵刚领、夏丽莉合作,在分析力学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主要是对称性和守恒量及其离散形式等,代表性论文发表于 Nonlinear Dynamics , Acta Mechanica ,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 Physics Letters A ,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 Chinese Physics , 《物理学报》和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等 SCI 源刊,研究工作的水平比起 我自己的早期分析力学研究有很大提升。相关工作获 2004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 2010 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 第二完成人 ) 。我自己也回归分析力学研究队伍。只要人在国内,都会积极参加分析力学的学术会议, 包括:第五届 ( 湖州 ,2001) 、第八届 ( 沈阳, 2008) 、第九届 ( 韶关, 2010) 、 第十届 ( 商丘, 2012) 、第十一届 ( 苏州, 2014) 和第十二届 ( 丹东, 2016) 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 中国分析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 ( 杭州, 2007) , 分析动力学学术研讨暨陈滨教授著作《分析动力学 ( 修订版 ) 》出版发布会 ( 北京, 2012) 。从第九届起在随后各届分析力学会议上作了邀请报告,虽然报告主题不全是与分析力学相关。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 “ 分析力学 ” 高级讲习班 ( 沈阳 , 2012) 上,为青年学者和学生讲解了分析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部分交叉内容。另外,与同行分享学习分析力学的经历,发表了《 分析力学的 3 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 》;对分析力学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了《 关于分析力学的定义 》。 我自己从梅先生的专著中受益匪浅,因此梅老师的新作《 理论力学 (I,II) 》和《 分析力学 ( 上、下 ) 》问世,我都在《力学与实践》上撰文介绍,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和学生学习和参考。 言归正传,接着说后来承蒙梅先生当面指教。 1993 年 4 月 15 日 到江苏徐州参加第 5 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见到了引我入行专著 《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 的作者梅凤翔先生。从那时起,不仅从读梅先生的专著和论文获得启发,还有机会在参加各种会议时当面聆听梅先生教诲。与梅先生一起参加的学术会议,除前述分析力学相关的会议外,还有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学术大会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 40 周年活动 ( 北京, 1997 ) 、 第 七 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 ( 上海, 1997) 、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 Shanghai, 1998 ) 、第 六 届全国一般力学学术会议暨分析力学发展研讨会 ( 长沙, 1998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 40 次 “ 青年科学家论坛” ( 北京, 1999) 、 “ 力 学 2000 ” 学术大会 ( 北京, 20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发展研讨会 ( 杭州, 2005 ) 、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ynamics, Vibration and Control (Beijing, 2006) 、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 50 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 ( 北京, 2007 ) 、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 哈尔滨, 2008 ) 、中国力学大会 ( 郑州, 2009 ) 、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 ( 三亚, 2011) 、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 西安, 2012 ) 、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 Beijing,2012 )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研讨会 ( 丹东, 2013 ) 、 第十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 成都, 2016 ) 等。也多次与梅先生一起参加教学会议,主要是各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梅先生到会的有第四届 ( 西安, 2009) 、第五届 ( 成都, 2010) 、第七届 ( 杭州, 2012) 、第八届 ( 上海, 2013) 和第十一届 ( 郑州, 2016) ,还有早期的 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 ( 长岛, 1996) 。另外还一起参加过一些工作会议,如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扩大会议 ( 大连, 2010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力学》编委会会议 ( 北京, 2017) 等。除听梅先生报告和讨论发言外,每次都找机会到先生下榻的房间拜访,听先生海阔天高地谈今说古,受益良多,其乐无穷。 梅凤翔 先生对我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的支持让我没齿难忘。 2004 年 6 月 25 日 ,我名下的第一批 4 位博士生毕业答辩,梅先生不辞辛苦来到上海大学,担任答辩委员会专家,并主持了薛纭和傅景礼的答辩。在答辩前一天,先生还应邀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第 555 期 Seminar 上,作了专题报告《经典力学的近代发展》,以飨上海大学师生。 2008 年 3 月 2 日 ,我指导的 5 名博士生毕业时,梅先生再次专程从北京到上海作答辩委员会专家,并担任刘 荣 万、施沈阳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梅先生也是我所有分析力学领域博士生的函评专家。此外傅景礼、张宏彬、刘荣万入学时都有梅先生写的推荐信。作为全国教学名师,梅先生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方面对我多有提携。梅先生是我牵头编著的教材《理论力学》审稿人,该书获 2011 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8 年,梅先生为我参加的上海大学“理论力学”课程出具《评价意见》,该课程入选 2008 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2010 年,梅先生为我负责的上海大学“工程力学”课程出具《评价意见》,该课程由校级精品课程直接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5 年,梅先生为《理论力学 ( 第 2 版 ) 》申报上海市优秀优秀教材奖出具专家意见,使该书成功获奖。梅先生这种甘当人梯、奖掖后进的精神风范,是我的人生榜样。 梅 先生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引导我入行,梅先生对我的专业和职业发展也有诸多指导、支持和帮助,是我名副其实的 “ 博士前” 导师。特撰写此文庆祝梅凤翔先生八十华诞。 作者简介 ( 略 ) 见:赵跃宇 , 郭永新 , 薛纭 ( 主编 ). 《 路 庆贺梅凤翔先生八十华诞暨治学立教五十五周年 》 ( 丹东 2017): 282-286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8473 次阅读|16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7年
热度 2 Mech 2017-7-31 11:17
这一年,我满了四周岁。全家已经住在太平村 113 栋 35 号。当时应该在幼儿园了。我不记得是这一年还是前一年入园。幼儿园的生活片段在“忆往昔”系列中有些回忆,《 初入幼儿园 》《 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 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和《 幼儿园小朋友 》。当然不限于这一年。不管怎样,这次就不再写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对我们家也有些影响。我们全家回上海一趟。 住房 对住房有清晰的记忆。住的楼是苏联式单身宿舍改建的家属宿舍。我们家的是 “一”字型楼,小区也有两栋“ L ”型楼,为 115 和 117 栋。住的楼在两端和中间有楼门,我们当时称为“楼洞”。三层东西向,我们家在中间的楼洞,楼门 ( 成为门洞,因为只是开个洞,并没有门 ) 朝东。每层有条长走廊 ( 我们称为“楼道” ) ,东面有 4 户,西面有 5 户。我们家就是西面中间那户,稍微有些偏地对着楼梯。我们这个楼洞,三层都从同一个门进。两侧的不同,南北面各有个门,只有一层。而东北和东南角,也有门洞,直接上二层和三层。 后来在小说上读到“筒子楼”,以为就是我们家这样的。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的楼每户有厨房。估计是原设计的门厅,现在成了厨房。水电都有,还有煤气。 从结构的角度看,属于钢筋混凝土砖结构。柱子和楼板都是钢筋混凝土“ dao ”制,就是一体浇筑,区别于当时也用的预制板。红砖墙很厚,两砖,就是 24 厘米 。这些都是小时候我父亲告诉我的,他是工业建筑钢结构的专家,但也知道些普通民用建筑的常识。我对建筑感兴趣,则是因为 1975 年的海城大地震。在《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没有提到那场地震,后来又写了几篇博文,专门说这个事情《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1 , 2 , 3 》。 我们家是个套间。进门就是厨房。厨房没有外窗,但有南北有窗与两个房间相通,白天可以用自然光。北面是卫生间 ( 只有个蹲便 ) 和旁边的水池,水池旁有窗,通北面的房间。南面是个炉台,有两只煤气灶。中间有门,通南面的房间,就是所谓外屋,因为南面的房间有门通北面的房间,所谓里屋。也许是为了里屋的私密性,北面的厨房窗刷了绿色的油漆,只有打开才可以采光。外屋有西窗。有餐桌,全家吃饭用,还有大床。里屋也有西窗,有大床,还有柜子桌子之类,是晚上的卧室和白天的起居室。 有些家具是公家的与房子配套,包括两张铁床、一个三屉桌 ( 放在厨房了 ) 、一个方圆桌 ( 平时是方桌,人多时四边板翻起来成了圆桌 ) 、两把靠背椅、两个小圆凳。家里最初自己的家具,有张小的单腿方桌,配两把有弹簧垫的软椅。有个五斗橱,上面有面镜子。这些都是在上海购置,托运过去的。还有个现在看是鞋架,当时算是书架。 记忆中,小时候是母亲和我睡在里屋,父亲睡在外屋。后来可能是从上海回来,也可能是文革开始,母亲和我睡在外屋。直到地震以后,我自己睡在外屋。我自己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人陪着睡觉。推测是小时候有保姆,没有房间,因此没有从小养成独睡的习惯。 恐惧 当时我还小,不知道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情。父亲也参加了组织,简称为“捍卫”,全称是什么现在想不起来了,也许当时就不知道。大家称为“老捍” ( 听起来像“老汉” ) 。后来经“支左”军宣队认定,属于造*反派,因此是革命的力量。军宣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起临时行政当局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时其实军管了。“捍卫”一直是少数派。多数派称为“大联合”,后来被定性为保皇派。“大联合”的全称我也不知道。 造*反派少,因此在军宣队进驻前都处于守势。守的据点是鞍钢的总部,大白楼。去参加守卫的称为“上楼”。父亲曾想过去上楼,但母亲坚决反对,说不会去给他送饭。“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 《随园诗话》卷二第四十七则 ) ”既然没有饭吃,父亲也就没有上楼。现在很难设想,既然守楼,吃饭还要靠送。 没有上楼,或许更不安全,因为完全没有了保护。父亲躲了家里,不太敢出门。现在估计,或许他想多了。普通的造*反派,其实也没有人想把他怎么着。 父亲在家里韬光养晦。我不太理解真实的处境。在外面仍然大放厥词。模仿伟人的话,对幼儿园小朋友说,“你们说老捍是臭的,我说老捍是香的。”幼儿园老师听这个言论,问母亲的同事,母亲是否是老捍?同事告诉了母亲。从那以后,“不要瞎说”是父母永恒的叮咛。当然这个事情未必是 67 年,也许是 68 年。但不会很晚,后来确立了老捍的正统地位。这种言论只是对保皇分子的谴责和不明真相群众的告诫,虽然我没有什么资格说,但说了也没有什么危险了。 在当时的恐惧中,父母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去南方探亲。反正那时也不用上班。 南遁 第一次上海之行,还有些零星的记忆。我们从水路走,先乘火车到大连,然后乘那轮船到上海。乘船的故事,已经回忆过,《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 去大连的旅途完全没有印象。母亲说,在车上我睡着了。她为我盖衣服等,旁边的乘客就问,“就一个孩子吧?”显然是不同寻常地周到照顾。母亲还说,在大连的旅馆有虱子还是跳蚤,她一直帮我看着。这个说法,让我有些心理阴影。很长时间,我都对住旅馆有种非理性恐惧。 到上海后,伯父为我们叫好了出租车。我记忆中,那是第一次乘了小轿车。又见了世面。上海已经很太平。主流的造反派叫“工总司”还是什么控制了局面。对立的派别只在守几座孤楼。攻守局面正好与鞍山相反,因此有些印象。 在上海的生活基本上没有印象。只是记得天气很热。我头上长了什么东西,到医院去开了一刀割掉。 先是住在上海南市区老西门附件的伯父家,是老式的石库门房子。我后来知道,这套房子是陈家的祖产,不过后来献给公家了,因此有人住进来。所谓献给公家,虽然是自愿,其实也是不得已。听长辈亲戚说,只有公家的房产处维修队,价格极高,私人修不起房子。只能献出。后来曾经想讨回,但没有成功,不是文革期间被强占的房产,不存在落实政策的问题。或许当时他们拖一拖,拖到文革,被强占了,后面还有机会要回来。上海的亲戚对此有所挂怀。 97 年以后了,我的表哥,小姑妈的大儿子,带我走过,还告诉我,这两栋楼,都是陈家的房产。 也去了朱泾的姨妈家。当时他们住在县委大院,是老式的平房,有大天窗。不知道是这次还是下次,我留下一句让亲戚们印象深刻的名言,“凡是梳小辫子的,都可以欺负。” 这是大男子主义者小男孩直言不讳的宣言,也可以认为是尼采名言“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可不要忘了带上鞭子”的儿童版。具体的对象应该是小姨妈和表姐,我认为可以欺负她们一下。说话的场合我记不住了,推测是鼓励表哥,不用怕她们。表哥也有句名言,“今天超额了。”他们家吃饭,每天伙食费有定额。我们去,招待殷勤,自然就超额了。据母亲后来说,在亲戚家住,我们是付伙食费的。毕竟住的时间很长。 北归 到底在上海住多长时间也不记得了。似乎准备长时间住着。 一段时间 ( 或许一、两个月,我记不准了 ) ,父亲单位打来电报。要父亲回去上班了。学生是“复课闹革命”,职工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这些大词,其实与每个小人物的生活都可能有关联。举家回鞍山。船到大连,遇到武装民兵要客船的枪支,把我吓得够呛。具体见《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 这也表明,局面已经稳定下来。军宣队 ( 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 入驻,成立革委会 ( 革命工作领导委员会 ) 。革委会下设负责日常工作的机构,称为生产组。父亲毕竟是造*反派,虽然只是躲在家里吓得够呛,还是造反有功,被任命为生产组副组长。 因为杂事太多,父亲力不能支,居然得了失眠症。记得母亲从门诊部为父亲取了安眠药,是高高的矩形截面深色玻璃瓶装。后来父亲就不做副组长,继续当普通群众。文革结束时,清算造*反派,也没有他什么事情。无意中的急流勇退,也算是迷途知返。 总之,父亲在文革中参加了造*反派,实际上是躲到上海的逍遥派,最后的结果其实也是逍遥派,没有当官,也没有被清算。 照片 那次回上海,好像没有怎么出去玩。估计景点如豫园等,都还没有开放。另外正值盛夏,天气也热。有几张在家里的照片。拍摄日期是 1967 年 8 月 22 日 。 第一张照片我显得不高兴。原因我还有记忆。手里拿的玩具是电动坦克,放两节五号电池,坦克能往前走,有履带,能过一定的障碍,上面的炮塔能左右转动,同时炮管口的灯一闪一闪,模拟开火射击。这是我最高级的玩具,价格是六元。但当时我不想拿这个电动坦克照相。我想拿把真刀拍照。那把刀是象牙柄的水果刀,德国进口。鞍山家里也有一把。父母坚决不同意。因此我很不开心。这有些像后来从金庸小说中读到的话,“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该句几次出现在颇有“文青”感伤情绪的中篇《白马啸西风》,而且还是最后一句。我女儿和我都熟悉并且喜欢。某种意义上,那不仅是“文青”矫情任性的宣泄,更是“非主流”的自供。当然,我很喜欢那个坦克,只是当时照相时候不想拿它。 小孩子不开心,很容易哄。下面这张照片,我爸爸和我都很高兴了。最后一张是全家三口的合影。我小时的照片也算不少,全家合影真还不多。 过去已经写过 18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930 次阅读|4 个评论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热度 1 Mech 2017-7-25 01:31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麻烦。我小的时候,虽然没有学习压力,但我会受到其他小孩子或者稍微大些的孩子欺负。奇怪的是,我父母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或者他们认为我自己可以很好处理,甚至也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干脆假装不知道。因此我也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他们帮不上什么忙。我父母忧虑的是其他事情,一些更长远甚至超出孩子理解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对我的未来开始表现出某种忧虑。主要是母亲,父亲介入比较正式的交谈不多。开始的担忧是我们家庭出身不好。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有次跟我说,我不能学坏,因为一旦学坏了他们没有办法再教育好。贫下中农的子女,学坏了,父母讲讲家史,忆苦思甜什么的,孩子就幡然悔悟,改好了。我们家,没有这个可能。我当时有些将信将疑,多多少少有些怀疑,忆苦思甜,能有这么大的功效。我觉得自己从小就常识感很强,不太相信极端的情况。 母亲还不只一次说过,我在外面不能做坏事。人家做可能是小孩子不懂事,我做了,就是父母教唆了。这种想法,我当时倒是能理解,看电影小说等,总是有阶级敌人搞破坏。所以我偶尔在家里干些坏事,当然都是小事。 更大些,在恢复高考前,父母又对我将来的出路担忧。我虽然不能算娇生惯养,但毕竟家庭条件不错,应该不能吃苦。父母不善交际,需要时可能托人无门。父母希望我有一技之长,将来有个舒适的生活。 这个我自己偶尔也想过。自己是独生子,不用下乡。但真心不喜欢当工人,所谓车钳铆电焊各工种,我都不太看好。像父亲那样,当个工程师,或许不错,但我不知道怎么当。或许要先当工人,再搞搞发明创造什么的,好像也不太现实。我当时觉得最理想的职业,是进写作班子,写写大批判稿之类。这个不累,我想自己也比较擅长。当年这种班子很多,顶级的如“池恒”“梁效”“罗思鼎”,也有基层各个工厂的。我是准备从基层干起的,就像后来投稿,也是先投地方期刊,再投全国期刊,最后投国际期刊。当时谁能预料到,“写作班子”这个似乎如此有前途的职业,过了几年就基本上消失了。 现在当大学老师,主要工作其实是搞科研写论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实现了当年的愿望。这大概就是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8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教书匠的本领--解颐录5
热度 1 Mech 2017-7-21 10:58
太太周末要出门。岳母关心地问去干什么。太太答,“ 参加再就业培训。 ”老太太耳朵有些背,不知道是没听见还是没有听懂。我大声说,“ 听课! ”老太太就懂了。 老太太又问,学什么?太太也学会了大声和精炼,“ 西点! ”老太太听见了,但表示不懂。太太具体解释,“ 烘焙! ”老太太还是说不懂。我再作狮子吼,“ 烤面包! ”老太太顿悟。 这就是老教书匠的看家本领。大声、精炼,还有通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Mech 2017-7-18 10:42
在《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中结束时,提到“我们”和“他们”,这其实与我的家教有关。这里再多说几句。 我的家教,对讲道理非常推崇。我现在回想,自己从小的家庭教育隐含着这个意思:人与人不同,有些人野蛮、有些人愚蠢。野蛮愚蠢的判据就是不讲理,野蛮者不愿讲理,愚蠢者不能讲理。我们自己应该讲理,避免野蛮愚蠢,但没有权力也没有义务教化他人。当然我们可以躲着他们。所谓人以群分,就是讲道理的人和不讲道理的人。应该说,我父母在讲理方面做得不错,虽然我是小孩,但并不常感觉父母不讲道理。 父母从来没有明确说过人以群分,但应该有这个意思。小时候,父母告诉我,如果小朋友或其他什么人骂我,我不用理睬。因为挨骂其实也不损失什么。于是有人骂我时,我只是不吱声溜走。可能是我胆怯不敢骂回去 ( 其实我也不会骂人 ) ,至少我当时觉得是不屑。别人说脏话或许没有错,但我还与他们在一起我就错了。后来知道,这也是种“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挨骂无所谓,挨打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我很怕皮肉之苦。在小学低年级,我至少是受到这种威胁,虽然成为现实的并不多。我感觉父母在这方面不能帮助我,除了让我赶紧逃。毕竟讲道理,只在讲道理的人中起作用。我只能另想办法。至于我实际上如何解决,以后再专门回忆。 关于“我们”和“他们”,再引申几句。长大之后,我或许懂得稍微多些。多少有些沮丧地发现,我们自己在努力避免野蛮愚蠢的时候,自以为在讲道理时,可能还难免仍然有野蛮愚蠢,默认着一些所谓不言而喻的前提。人以群分之后,在我们眼中的“他们”眼中,我们自己或许也是不讲理的人,可能是“他们”。因此, separate but equal( 在美国政治的语境中,有专门含义 ) ,或许是没有办法时的办法。有些时候,也是一种解决方案,虽然应该被更好的解决方案所替代,如果有的话。 不管怎样,我对自己的不讲道理时刻保持警惕。如果读到或者听到某些话,有股无名之火,让我继续不下去了。我就提醒自己,更需要好好读或听下去,免得自己成了不讲道理的人。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雍和宫重游后记
Mech 2017-7-16 10:15
今年一月,借到北京开会之机,先到雍和宫转转。会议在下午。为此起个大早,赶头班飞机。天气很冷。 陆续贴了几篇博文,标题连同链接如下。 北京雍和宫:法统 北京雍和宫:道统 北京雍和宫:教统 北京雍和宫的楹联 另外,看了些密宗普及性的介绍,写篇札记,算是为重游作的功课。 佛教常识偶记:显宗与密宗 1988 年暑假里旅行结婚。到北京时去了雍和宫。二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此番重游,勘法统教统,辨显宗密宗;参第一义谛,寻不二法门。重要的是思考,而非结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热度 1 Mech 2017-7-12 10:19
祖父家没有地,当了地主,真是有些冤枉。外祖父家虽然有地,但家里很穷,母亲的家庭出身也是地主,就更冤枉了。 外祖母家有些地,租给别人种也是没有办法。外祖父眼睛不好,后来就失明了,可以说丧失了劳动能力。租出去的地,“地面”是别人的,也就是不能随意收回,但确实能收到些租子,养家糊口。 外祖母长得应该算漂亮。据母亲说身体一直不好。从常理推测,美女嫁给盲人,心情肯定不好。我出生前外祖母就去世了。外祖父我倒是见过,但语言不通,交流也不多。我读博士时他老人家去世,我参加了葬礼。父母没有回去,我算是代表了。 母亲在家里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弟弟老四。据说她上面本来还有个姐姐,但没有长大就病故了。外祖母很喜欢那个孩子,也是她不开心的原因。 母亲自称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很好,尤其是数学,擅长四则运算应用题。即使答错了,老师也能算她对,因为知道她实际上会,可能只是看错题了。高中成绩就不行了,因为家里穷,心思比较重,难以聚精会神学习。似乎她读高中是某个当小学还是中学老师的比较远的亲戚资助。母亲说过,我记不准了。 外祖父的思想比较新潮。觉得靠人家的地租吃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子女要学本事,将来自立。虽然有些老派的人士觉得女孩子没有必要受太多教育,反正要嫁人。外祖父对此不以为然,他鼓励母亲读大学。 母亲在挣钱养家和求学深造之间犹豫许久,最后做个妥协。读大专,考取了当时北京大学附属医学院的药学专业。外祖父还不太高兴。在他心目中,当医生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当年到北方读书,也需要巨大的勇气。传说北方很冷,一不小心,下巴就冻掉了。 母亲毕业后,也是被成火车地运到东北。极个别的人,后来抛开一切,逃回了上海。当年去北方读书固然需要勇气,从北方逃走,显然需要更大的勇气。因此,多数上海人也就在东北生活了。母亲省吃俭用,省下钱就寄回家里。妹妹弟弟长大后,仍然给父亲寄钱,直到外祖父去世。 时势弄人,等母亲退休返乡,发现没有受高等教育的妹妹、弟弟收入都比她高。当然,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离开上海不行。老一代上海人那种宁可不读大学,也不离开上海的观念,或许确实是种世俗智慧。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7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运筹得当免蹉跎
Mech 2017-7-4 18:14
“三生万物”。因此博文也以“三部曲”为佳。送病号复诊的事情,已经写了《 不解规则便蹉跎 》和《 纵解规则亦蹉跎 》,再写点儿,凑成三篇。 这次是正式的术后复诊。当初出院时主刀医生预约了时间。后来不小心取消了,好在及时发现,又重新预约上。只是时间由原来的下午一点到两点,改为上午八点到九点。 这个时间是交通高峰,估计车不好叫。还是推轮椅走过去。早上七点多出发,到医院还没有到九点。挂号没有排队,用机器自助。付费需要先预存一笔 50 元或 100 元整倍数的钱,剩余下次用。比在挂号窗口排队要快不少。 拿到号去见医生。不在骨科,而在专家诊室专门的楼层,正式的牌子是国际服务之类。名义上,似乎是我们沾了洋人的光,有机会购买优质服务。等得时间也不长,就轮到我们。 医生似乎不记得患者,但对作过的手术尚有印象。这是好医生应该有的素质。看看先前拍好的片子,说恢复正常,也包括正常的还没有恢复。不用坐轮椅了,但要小心避免二次骨折,特别是手臂。也解释一下为什么膝盖还疼。原因是膝关节有增生,不可逆过程,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换人工关节,使用寿命 15 年。因此建议 65 岁时再换,不用第二次了。显然,医生对患者寿命的预期是 80 岁。开了假条,虽然上个假条还没有到期。开些营养关节的药。为伤残鉴定,请医生开单作核磁共振检查。每天只能检查一处,因此需要再去开单。请医生留个手机号码,医生坚决不肯。给个 APP 二维码,据说也可以预约电话。 看过医生去交费。人不少,排到我时,收费员发现没有药方。我赶紧去找医生,补了药方。系统中应该开了,只是当助手的学生没有打印出来。回去不需要重新排队,交费了。 取病假单有出情况。没有带上病历。找病号要了病历,还是不需要重新排队,打出了假条。 预约核磁共振最麻烦。排队人多不说,预约的时间很远。先预约了个时间。后来决定不在这家医院做了,因为赶不上伤残鉴定。这是后话。 取药很顺利。然后就往回走了。虽然有些小的波折,但总体上还算顺利,不算路上一个半小时就搞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纵解规则亦蹉跎
Mech 2017-6-18 08:14
病号在家休息,需要病假条。本来打算去手术的医院开,并且网上预约。我自作聪明,建议去社区医院。两家医院距离其实差不多。我想社区医院人可能少些。人是真少,但医生的权限也小,只能开三天。因为我的时间安排,又提前了一天去,其实只开了两天的假条。 还是要去那家大医院复诊。除了开假条外,顺便把片子也拍了,供主刀医生复查时用。出院时他给预约了时间,但前面取消预约时也一起取消掉了,好在重新预约上了。充分汲取了《 不解规则便蹉跎 》的教训,事先在网上挂了号,要求下午一点到一点半之间到。我们在快到一点时赶到,当时下着小雨。 挂号后拿到第 40 号。到骨科时,已经过了 20 号。预约的真是非常快,也就不到 10 分钟,就见到了大夫。大夫很和气,让先拍片。假条可以开一个月,但要到下面去取。这权限差别也太大了,难怪大家都要去大医院。 交费时发现信用卡没有了,不知道忘记带了还是丢了。虽然检查费都从医保出,还是很忐忑。 付费后赶到放射科。又要取号。巧得很,第 626 号。我这个年纪,作为医务人员的孩子,对毛主席“光辉的六二六指示”耳熟能详,“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平均是一小时 70 个号,已经到 470 多,预计用等两个小时。我看看带去的《说园》,时间过得也挺快。到我们时,不知系统出什么问题。 625 号后就是 627 号。小伙伴都惊呆了。一直到 630 号,才发现安排 626 号到个较远的检查室。赶紧推轮椅过去。拍片时我退出来。再进去时,病号正在与检查师说,两张片子只拍了一张。检查师说只有一个号。给对方看医生单子和付费收据,都是两张。原来是给号时少一张。也怪我当时没有仔细检查。检查师还算讲道理,让我们补了号直接过去,不用从头排队了。我赶紧去讨号。回去等下个病人出来,把缺的片子补拍了。 片子还没有取,就去找医生。我们以为医生电脑中能看到。再次排队,人不多。前面有个患者特别啰嗦。医生鼻子流着血,还是耐心地解释又解释。那个患者就像我没有当教师前最怕的好学的笨学生,但真当了教师其实也没有遇到过。等我们排到时,医生表示我们要先取片子。 我算算片子还没有出来。先去把病假条取了。又是排队。排到时,很吃惊地发现,医生还没有开假条。再去取照片。现在是自助领取。很幸运,两张片子都出来了。拿着片子去找医生。 医生不在,说是去卫生间了。跟那个助手吐槽,刚才医生让他开假条,他居然没有开,害得我白白排队。医生回来,看了片子,称骨头长得不错。不用轮椅,可以走了。态度很好,但说话似乎有些不靠谱。回答病号问有时候疼的原因,居然说是不是她脾气大爱发火。病号说她脾气很好,虽然可能比大夫差一点点。又说不能吃鱼虾海鲜香菇木耳豆制品。最后开了些药。 我又去排队付款,排队取病假条 ( 这次有了 ) ,取药不需要排队。从医院出来,已经快四点半了。外面下着大雨。我们冒雨回家。很有些“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豪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看病不贵,但真是很难。基本上很顺利 ( 各种非正常耽搁,总共应该不超过半小时 ) ,又有网上预约,只是例行检查,还是耗掉一个下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Mech 2017-6-16 22:16
父亲年轻时皮肤不太好,再加上有些药物过敏,因此皮肤常痒,就叫我挠痒。通常是四肢,也有后背。挠痒过程中,他还不断指挥,“上面些,嗯,太上面了,再下面些。往右一点点儿。”或者“重点儿,太重了,再轻点儿。”我不记得对这个差事有什么反感,基本上看成种亲子活动吧。总体态度是乐于效劳。或许为自己能有些用处而自豪。 母亲对此比较反感。经常当场说他,哪里痒自己抓,要轻就轻,要重就重。父亲不回嘴,但依旧让我挠。用从小就学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我现在推测,是父亲看爷爷或者太爷爷有人伺候,潜意识中也摆摆阔人的谱;没有丫鬟,自己的儿子也凑合,聊胜于无。母亲家庭成分虽然也是地主,但家里很穷,便看不惯这种阔人作风。 除了挠痒,还有捶背。开始时我应该三岁左右。父亲坐在床边,我站在床上,捶背位置正好合适。父亲常要我,“重点儿,重点儿!”我抡圆了拳头,也重不了,就那么大力气。父亲对敲背要求比较高,要敲出所谓铜钱背,就是敲的时候拳头要发出声音,仿佛有两枚铜钱在手里。后来我自己也 琢磨出来 了,秘诀是拳头不能握实,大概能插枝钢笔的空。这样敲起来,会发出声响。捶着捶着,我就长大了。大些的时候,父亲还是坐在床沿,我跪在床上,高度正好敲背。用力起来也要有节制,不能太使劲。再后来就不敲了。确切地说,不用我敲了。 妻子说,她小时候是给妈妈捶腿。她妈妈回家说,上了一天班,很累!她就去捶腿。仿佛是种条件反射,就像小狗看到主人站在门口,就去叼来拖鞋。岳母与父亲是同行,都是土木工程师。看来这个行当很不容易。于是,我和妻子都没有承父业或母业。当然也就不需要有人敲背或者捶腿,不然真不够女儿忙的,假如她足够听话。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Mech 2017-5-22 19:52
那次地震,促使我读了两本小册子。名字记不准了,似乎是《地震知识》和《房屋抗震基本常识》。后面一本书,倒是让我知道些建筑常识,如所谓“门脸”“女儿墙”等。父亲单位组织他们去震中地区的现场考察过一次建筑破坏。回来他也给我讲了看到的情况。总体是就是房屋损毁非常严重,但人员伤亡不大。 后来似乎是 90 年代初,鞍山一带又有地震传闻。那时候我跟当年父亲的立场就很接近了。觉得没有关系,该做什么做什么。后来证明,那些只是谣言。我印象中,鞍山过段时间,就会传闻有地震。我那时很小样本的观察,越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或者对现实不满的人,越在意地震的传闻。而那些教授们,忙他们自己的事情,对是不是有地震毫不关心。 在 97 年冬天在上海交大读博士时,又经历一次地震。上海很少地震,但我赶上了。当时我正在电脑前工作。突然有椅子被人猛蹬几下的感觉。因为周围没有人,而且经历过地震,我马上反应过来是地震了。蓁蓁楼里的年轻人都是精英,反应很快。大家都夺命狂奔,以至于把一楼出口处的玻璃门都挤坏了。我在二楼,反应也不够快,跑出来时不是人流汹涌的时候。我感觉这是个深刻的隐喻,预示着我的人生。总是赶不上潮流,但也没有发现吃多大的亏。那次地震,蓁蓁楼唯一的财产损失就是那扇玻璃门,当然更没有人员伤亡。 08 年汶川地震上海有震感。我太太在家里看到吊灯在晃动。我没有在家,可能是在上课,没有察觉。 最近一次经历的地震是在 10 年台湾。刚到台北,住在高层酒店里。我到同行的人房间聊天,突然有震感,而且挺强烈。我想这种高层建筑,也无处逃,听天由命吧。后来就不震了。太太在房间里有些惊慌。翌日问导游,人家根本没有感觉。后来看新闻报道,近海确实有地震。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过了 75 年的海城大地震,一般的地震就不算什么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2
热度 4 Mech 2017-5-18 07:55
《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写了地震当夜。现在接着说后面的事情。 很快就有地震的种种传闻。这次地震是成功预报了,海城县、营口县 ( 现在的大石桥市 ) 的震中地区的居民安排了撤离。据说也有些坚决不肯撤离的,或许有生命危险了。 我自己对地震没有特别的感受。据母亲说,当时在外面都难以站立。有人喊,“抱大树,抱大树!”稍后看资料,地震的危险除了房倒屋塌外,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地陷。地陷很吓人,在露天站着,脚下的地突然往下陷,人就掉下去了。这真是可怕。我第一次有了无处可逃的恐惧感。 地震的主震后面还会有一系列余震,有些余震也挺强烈。当时还传抄个比较学术的资料,一个表格,称为《固体潮潮峰表》,据说是李四光搞出来的。上面列的一些时间,都是容易发生大地震的时间,过去的邢台地震、现在的海城地震,都符合。虽然我当时不知道李四光何许人也,但对这个表格很有些膜拜。后来曾经觉得这个表格也不可信。过去发生的事情,总是可以用内差来拟合,但要外推就未必了。 父亲似乎并不太担心地震。这或许是专业人员的不忧不惧,与懵然不知者的无知无畏截然不同。他给我们讲,我们的房子是苏式建筑,两砖 24 厘米 的墙,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楼板,抗震性能很好。他不高兴出去躲,自己就在家里睡觉。我当时对他这种态度很不满意。我有些害怕。第二天,我们家与邻居商量,一起到附近的小学里去住。小学是平房,地震跑出来快些。这样我仍是害怕。坚持要在露天睡觉。后来就用 8 只学生靠椅,在学校院长空地上搭个小床。从家里拿了被子,和母亲一起挤在上面睡觉。半夜还下雪了。反正我是睡着了。 因为还是有余震,所以抗震可能要长期化。邻居与我们商量,搭地震棚。我们两家,在楼前房产处院子的墙外,各抬下去一张铁床,忘记了怎么搭的架子,反正用床单、线毯等搭起个棚子。但我不记得是不是在里面住过,肯定没有长期住。外面实在太冷。父亲还是坚持说没有必要。 地震棚是件蛮好玩的事情。很多鞍山的同龄人都有记忆。很长时间,都没有拆掉。有次我跟小伙伴冯宝东在里面玩,被邻居家的与我们差不多大的大女儿看见,训了他一顿,赶了出去。我们常在一起玩,第一次看见她这么凶。我们进了她家的领地。看来对产权的维护几乎是种本能。 很快就回家住了。我那张床抬出去塔地震棚用了。我睡在地上。一面有餐桌,另一面是个箱子,就是楼板塌下来,我也有个空间。准备了干粮和水。这样让我心安些。 忘记了到底这样住了多长时间。后来铁床也搬回来了,一切恢复正常。从来没有人说,地震危险解除了。只是后来大家都觉得没有危险了。这场地震中,我们家的生命损失就是养的鱼。连冷带饿,热带鱼全部死掉了。好像从那以后,家里就不养热带鱼了。金鱼还养不养我不记得了。金鱼是在另外一个圆的鱼缸里。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73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热度 2 Mech 2017-5-13 18:12
《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1975 年 》有个遗漏,没有说经历的海城大地震。那也算是我遇到的一件大事,而且不是人人都有这种经历。 1975 年寒假,小学的最后一个寒假,还有一周过年。我与邻居家的孩子在餐桌上打扑克。说是餐桌,其实还放着个鱼缸,里面有些热带鱼。七点多钟,突然有强烈的摇晃感,鱼缸里的水都溅出来。大家顿时目瞪口呆。忘记了是谁说道,地震了,快跑。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是谁说的,从知识上推测,应该是我父亲。我们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地震。 大家撒腿往外跑。我们家在二楼。跑到楼下时,楼门外面一楼住户搭的院子围墙已经震倒了。我们都跑到楼门口的空地上。北方有暖气,在房间里穿的比较少。因此到外面还是有些冷。 大家都很恐慌,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还记得我的同学汪艳带着她两个弟弟,一个劲儿问我,到底怎么了。从概念上,我似乎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情。看的科普读物《人和宝藏》中讲过,人们制造地震,使得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遇到有油的岩层波有变化,因此可以用来找石油。但现实的地震,及其破坏性,我不知道。 母亲当天正好在门诊值班。父亲决定我们两人去找她。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到医院时,还把母亲吓一跳。父母身高一米八三,一下子就看到了,没有看到我,以为出了什么意外。后来发现没有事情,很高兴。在门诊也了解到了地震的受伤情况。有些人在跑出来时,被上面掉下来的瓦片、烟囱等砸伤。据母亲所见,有人伤势很重。有位脑袋被烟囱砸个大洞,整捆消毒纱布塞进去,血都止不住。当时想象很可怕,现在回想,当时其实也不知道一捆消毒纱布到底多大。后来知道,我们所在的太平村没有房屋倒塌,受伤的都是反应快出来早的,不幸被高空坠物击中。 医院的反应还是比较快。已经在房子外面的平地上支起了帐篷。据说是军用帐篷,有门帘,可以开窗户,里面可以生炉子取暖。值班医生等带着器械药品等都搬了进去。母亲让父亲先回去。留我在帐篷里过夜。等她早上下班与她一起回家。这样我就在帐篷中渡过了地震后的第一夜。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673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解规则便蹉跎
Mech 2017-5-11 16:39
上午送病号去医院拆线。在导医台问清楚,拆线也要挂号。挂个普通门诊号,居然是 732 号。 到 2 楼骨科一看,才三百多号。只能耐心等待。幸好带本过去看过的小说《天眼》,重新翻翻。看着号,发现插进来许多一百多号的。去护士台问一下,原来是预约号。有各自预约方式,医院也鼓励预约,但我们没有预约,因此只能干等着。 越来越不淡定,因为快到中午了。这时候才在护士台了解到,只是拆线,可以挂简易门诊的号,快许多。过了 12 点,十多个看病医生只剩一个,自然很慢。 终于在快到 12 点的时候,排到了。医生问几个刀口,我们也不知道。医生说多开些,写了 7 个刀口。 马上去交款。赶到换药室,正好午休。我们拿到 231 的号,为下午第一个。 买点快餐,对付一顿。吃完也快开门了。 下午送病号进换药室。我被护士赶出来。很快又被叫进去,原来要拆线的刀口是 11 个,还要补 4 个。这个是要数仔细,按刀口收钱, 1 个 30 元。医保全覆盖。 去上午的诊室。室在人非,医生已经变了。又去护士台问,被告知去另个诊室。里面似乎有位医生,这么查缺补遗。又开了 4 个拆线。再去交款。 付完款再去,已经拆好线了。还要一周不碰水。 早饭后就出发,一上午还没有搞定。关键就是事先没有仔细了解规则。可以预约,可以挂简易门诊,但都没有利用。教训深刻,仔细反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手术
热度 1 Mech 2017-5-5 09:04
吃药 、 打针 都说过了,这次说说手术。吃药、打针、手术,凑个昔日治病三部曲。我运气不错,很少动手术。到现在为止,两次半。两次手术,一次住院,一次门诊。外伤缝五针没有开刀,算半次。我在《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1976 年 》已经说过,这里不重复了。 第一次手术,是我还读小学不久的时候。当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为了长大以后不出问题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这也是我迄今唯一一次住院的手术。 按说这种小手术,母亲所在的门诊部也可以做。但母亲对她的同事不信任,让我去鞍钢立山医院做,而且一定要外科的张主任 ( 很抱歉,名字实在想不起来了 ) 主刀。张主任的病床没有空位置,就在一位年轻的吴医生负责的床位住院,跟他说好了手术张主任做。母亲真是尽心尽责,担心主任把这种小手术给实习大夫练手,坚持要进手术室,全程旁观。张主任其实知道她的担心,跟她保证亲自主刀,但母亲说担心孩子哭闹,她在场比较好些。小孩手术可以全麻的,但母亲担心影响智力,要求局麻。我对于全麻有非理性的恐惧。前些日子做肠镜检查,也是局麻,很难受。 当时有一大群中学生在医院实习,叫“红医班”,好像主要是女生。她们帮着推我进手术室。有人安慰我说,没有事,一点儿也不疼。我很理性地反驳说,你怎么知道不疼,你又没有做过,一干人都窃笑。说者无心,后来才知道,女生谁都没有做过。 进手术室后,见到医生和护士穿着手术服,半举着双手,慢慢围在无影灯下。当时只见过白炽灯就是灯泡和日光灯,圆圆扁平的无影灯印象很深。当时还是事后,有人给我解释,无影灯其实就是好多灯,从不同角度照,就没有影子了。 局麻其实挺疼,在刀口周围注射麻药。针数不少,但具体数字忘记了,比通常的肌肉注射疼多了。虽然母亲在旁边,但我的两手还是用皮带固定了。主任说,怕有条件反射,上刀后手会动。据说麻醉后没有痛感,但刀切上去,可能有凉凉的感觉,所以仍有条件反射。这是当时听说的,不知道是不是正确。虽然是局麻,但后来的事情我也记不清楚了。 再有记忆已经是在病房床上躺着。麻药失效了,刀口有些疼。但也不是那种剧痛。难受了一阵子就过去了。 那帮女中学生对我很好,或许在她们眼里我是个呆萌的小男孩。我住在外科病房,她们到儿科病房帮我找小人书看。我在病床上看过还有印象的有《岳家将》的《牛头山》《双枪陆文龙》《大破金龙阵》等三四本,还有本外国童话《王子的智慧》,讲一位王子从妖怪那里救公主(好像是他妹妹,但现在不敢肯定),有飞鞋、隐身衣什么的。印象尤其深的是妖怪,叫林妖还是树妖,基本像人,只是鼻子上长出长树枝。那些当时都属于封资修,去医院前没有看过这类故事。多数是主流的革命故事,但都没有印象了,除了本越南抗美故事《南方怒火》。 做完手术,张主任就不管了。管床的吴医生也不管。查房的时候,到我这里,就在我屁股上拍一下,就走了。没有等到拆线就出院了。后来到太平门诊去拆的线。 另一次手术已经是在我结婚后了。这次手术更小,膝盖处长了个粉瘤。到市第一医院找个双重的同学开刀,是我的高中同学,妻子的大学同学。手术似乎还可以,粉瘤顺利剥除,没有破。手术后就自己走回家了。但愈合很不好,一直长不上。大概是夏天,有汗容易感染。慢慢地竟形成了瘘。后来是不是又缝针我忘记了,总之最后终于长好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迟迟钟鼓初长夜
Mech 2017-4-29 20:57
前几天在医院过了一夜。已经四、五年没有在医院陪护了。请了护工,其实不是很必要,只是给患者些心理支持。 借把竹躺椅。和衣躺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才过去两小时。有些冷,找条薄毯子盖上。继续睡。基本上两小时醒一次。比较不舒服的就是脚。先是架起来放在椅子上,不太舒服,拿下来,还是不太舒服,再放上去。事情也没有做什么。只是在第一次醒时,给患者喝点水。 五年前,在医院陪护比较密集。太太车祸,长时间住院。请了护工,但护工除夕回家过年十五才回,只好去陪夜。后来女儿又做个手术,手术后第一夜我也去陪一下。那次更惨,连竹躺椅都没有,就在椅子上坐了一夜。还出了些事情。大家都睡觉了,我用电脑看电影。耳机插错口了,相当于没有用耳机。我自己带着耳机还不知道。房间里其他患者都被惊呆了,也没有人告诉了。后来终于有个人来问,是不是耳机没有插好。我才发现。 这几年也不是家里没有住院病人。母亲病危过一次,医生已经提示抢救也未必能就过来,可能“人财两空” ( 医生原话 ) 。幸好最后人转危为安,费用也就几万元。人财两没空。不过那次直接进重症监护室,不允许家属陪护。 总体上,有竹躺椅的话,在医院陪夜比乘飞欧美航班的经济舱还是舒服些,没有公务舱舒服。 那天晚上,相继睡了四觉。 最后次醒来,耿耿星河欲曙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热度 1 Mech 2017-4-22 20:20
接着《 忆往昔之看医生吃药 》说说打针。如果口服抗生素还不行,那病情真是比较严重了。要肌肉注射了。 抗生素针剂传统的是青霉素和链霉素。两者的区别我不知道。感觉好像青霉素厉害些。青霉素针比较疼,而且换了批号就要做皮试。皮试就是在皮肤下很浅的地方注射少量,看后续反应。往往比打针还疼。有人如我父亲,是青霉素过敏体质。我不是。 肌肉针,疼不疼还要看护士技术。当时打针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飞针,有些像扔飞镖那样把针头掼入屁股,这种其实不疼。一种是直接攮进去,除非技术特别好,反而疼。我小时候记性好,门诊部哪些护士打飞针我都知道,需要打针就找她们。比较纠结的是,打针最不疼的那个护士,有个特殊的怪癖,要咬小孩,特别是我那种胖小孩。因此,找她打针时,一定要让她带上口罩。 偶尔不去医院,就在家里打肌肉针。母亲动手打,疼不疼我忘记了。当时比较紧张,对她的技术不放心,因此疼不疼已经不重要了。据母亲说,打针时一定不能紧张,过于紧张,肌肉收缩,会把针头夹断在肉里面。对此我长时间信以为真。后来学了材料力学,觉得不太可能。 如果肌肉注射还不行,就要静脉输液了。但我没有小时候输液的记忆。 最后说明一下,标题中所谓“护士”只是泛泛而论。小时候我就知道,打针的有护士,还有护理员。我当时的理解,护士有些类似干部岗位,而护理员就是工人岗位。当然,现在护士的职称更复杂,护士应该是初级岗位,护师也是初级,到主管护师才是中级岗位。就像我母亲,人们尊称她药师的职称药剂师其实是初级职称,她快退休时晋升的主管药剂师才是中级职称。当年大家普遍职称很低。我父亲是工程师,好像已经很稀缺了,其实只是中级职称,我在 76 年前从来没有听说过高级工程师的说法。不仅现实中没有听说过,电影、小说中也没有。当然,我知道有总工程,但那是职务,不是职称。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6874 次阅读|8 个评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Mech 2017-4-13 18:18
总体上我应该不是“多愁多病身”。在 35 岁之前,似乎只住过一次院,作了个外科小手术。比较大的病也只有一次,痢疾。还有慢性病是鼻炎,在鞍山常犯,到了上海基本就好了。其他的内科病,基本是两种,一种是头疼脑热偶尔并发扁桃腺炎或肺炎,另一种是消化不良或者急性肠胃炎。 最常犯的病是消化不良。生长于匮乏年代,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但胃口极好。有时候,难免眼大肚小,吃多了消化不好。这个毛病直到结婚也没有改掉。有时候到岳父家,招待太好,吃得太多,回去就出问题。药也很简单。西药有酵母片,中药有山楂丸。都比较好吃,酵母片香,山楂丸甜。也就是饭吃多了,继续吃药。现在这两种药好像都没有了,挺遗憾。如果这两种药都不行,那就要上吐下泻,然后就好了。后来有什么东西没有吃好,直接上吐下泻,吃药过程都省略了。 如果是通常的感冒,我的症状主要是咳嗽流鼻涕,通常不头疼。这个阶段什么药也不用吃。现在的说法是多喝水,卧床。我不记得小时候母亲这样告诉我。反正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通常我也不必报告家长。报告了,还要检讨一番什么时候没有注意冷热调整衣服。到了发烧阶段,自觉症状就很明显了,人无力,觉得冷,皮肤有些发紧。治疗是卧床观察。如果人不精神了,就要吃退烧药。当时吃的退烧药是 APC( 当时就这么叫,应该是复方阿司匹林 ) 或者安乃近。量都很小,开始只吃半片。后来听母亲同事说起安乃近的针剂出过什么问题,家里就不吃安乃近了。只吃 APC 。 感冒两、三天不好,就要到医院检查了。主要是验血,采耳血,验白血球。如果不高,就是病毒性感冒。据说病毒性感冒没有什么切实的治疗方法。只能靠自身抵抗力。有时候也口服病毒灵,虽然实际上并不灵。 白血球高,就是有炎症。比较简单的是先看看扁桃腺。如果肿大了,推测是扁桃腺炎。因为扁桃腺比较容易发炎,也没有什么实际功能,因此可以切除。但母亲说,不要切除,发炎也是功能,属于预警,所以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切除。也可以用听诊器听肺部呼吸。据说不正常的话,有水泡音。肺炎要确诊,需要透视。我很少透视,母亲觉得 X 射线有害健康,能不查就不查了。反正是抗生素治疗。口服土霉素或者四环素,两者的区别我不清楚。当时的感觉,四环素更厉害些。后来说四环素对牙不好,我就不吃四环素了。土霉素我用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消失了。当时有些新的抗生素,先锋霉素、辉煌霉素等,我从来没有用过。 顺便一提,按当时的医疗体制,我算是职工家属,吃药半价。但我怀疑我吃过的要都是以父母的名义从医疗开的,因此免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在医院的母亲,自然可以免费吃药。当然,如前所述,免费的药吃得也很节制。药是公家的,身体还是自己的。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是老掉牙了
热度 2 Mech 2017-4-5 21:46
上次在《 诸事不利 》中说到,吃豆子伤了牙。事实上,牙伤得比我预料的还要严重。 开始只是疼,不能用,因此就是养着。直到有一天,正好在飞机归途上,喝着水, 牙就掉下来一块。 俗语说人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看来我是更倒霉,喝口水,冲下来块牙。 后来陆陆续续,又掉下来两块牙。情况也明朗了。牙最中心处裂了,中间掉下来。外侧还好,内侧活动。活动的牙很烦,不能用,咬东西疼,而且里侧有些锋利,舌头碰到很不舒服。 里侧半颗牙活动得越来越厉害。有些纠结是不是看牙医,拔掉算了。后来想想,一动不如一静,还是顺其自然,等着它自己掉下来吧。 等待的时间比预期的要短。有次家里来两位亲戚,一起吃个便饭。结果吃饭时,活动的牙齿就自然脱落了。来的亲戚有位是退休牙医,嘱咐我保留那小半颗牙齿。以后去看医生,看看能不能粘回去。牙看起来有些怪异,还是本着科学态度拍照留存。看照片很有些像化石或文物,我就不贴出来了,免得有碍观瞻。积极的一面,牙掉了以后,不再咬舌头了。看来可以先暂时排除脑垂体瘤。 后来约了牙医去看。不仅掉下来的粘不回去,剩下的外侧牙也保不住。先用着,等自然坏掉。医生发现这颗牙其实补过。喝水时及其随后掉的,就是填充在里面的东西。那想必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以至于我完全忘记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8 次阅读|6 个评论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热度 4 Mech 2017-4-4 20:36
1970 年,随母亲回上海。这次是第一次乘火车往返。上海与鞍山没有直达的客车。去程在天津换乘,返程在沈阳换乘。天津在上海和鞍山之间,而到沈阳则需要折返。不过在上海上车有座位,能乘远些更划算。有三件事情印象比较深,甚至可以说颇有启示。 去程在天津换乘时,我看到一个鱼池还是花坛,想停下来仔细看看。母亲让我赶紧走,说买了票再看。小时候我算比较听话,就没有停下。后来到窗口,果然是最后的票还是最后的座票,反正去晚了麻烦就大了。这件事情,母亲后来又提过好几次,结论是如果我不听话就不行了。我是听话了,但她在买了票之后并没有领我回去看。当然我也没有提出要求。这个童年经历,其实是后来很多事情的预兆。过于贪恋过程,动作慢了,结果方面可能会错过很多;过程太匆忙了,不论结果是否理想,难免还是感觉错过很多。这是人生的两难,真很无奈的事情。 去和回的车,人都很多。我们很幸运,好像都有座位。是买到了座位票,还是很快找到了座位,我忘记了。关于座位,我记得是把座位给谁的事情。当时不像现在网络售票,全程对号。好像只有始发站或者预留车厢才对号入座。其余的只要在旁边等人下了就可以坐下。回程在上海始发站上车,我们肯定有座位。下车的沈阳站并不是终点,终点好像是三棵树,比哈尔滨更北面的城市。本来我的座位旁有个人在等座位。后来过来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跟我聊了几句。我就决定把自己的座位“给”他了。原来在等座位的人大不满意,好像也不太服气,但他确实没有跟我说。他跟那个学生有些争执。虽然我当时还小,也不想看到争执。因此在下车前先把座位给那个学生模样的人坐了。当时还需要旅客帮忙,从窗户把行李递下去。为了不让他起身,座位被占。我另外请了个旅客帮忙。我现在仍不完全理解当时为什么那么关照那位后来者。诛心而论,也许是他表现出了对我座位“所有权”的尊重,让我心里比较受用。 回家的时候,车路过沟帮子。那里的烧鸡很有名。我们买了只烧鸡,推测本来是要在车上吃的,但我说带回家跟爸爸一起吃。长期乘车,很饿,也很馋。那只鸡更是格外香。我就跟母亲说,我先尝点儿。尝了,更想吃。先是吃条鸡腿,然后又吃其它部分。后来我说给爸爸留只鸡大腿让他尝尝就可以了。等只剩下鸡大腿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吃。终于全部吃掉了。等鸡都没有了,想到我留鸡肉给爸爸吃的愿望完全落空了,我就哭起来。妈妈问我哭什么,我说想爸爸了,她当时还很奇怪,出来一直不想,快要回家了怎么还哭了。其实我哭的是自己如此地不争气,至少在潜意识中,我极为沮丧地意识到, 我的善良愿望、 我的坚定承诺、我对父亲的爱、我的尊严体面,所有这些都加起来,居然敌不过一只烧鸡的诱惑。长大后读到朱熹诗,“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深以为然。在火车上被烧鸡挫败时是七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自己不是那种有本事逆转人性的人。既然经不起诱惑,所以我只能远离诱惑。 记忆中这三件事,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018 次阅读|8 个评论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热度 1 Mech 2017-4-2 11:19
1967 年全家回上海。从大连乘轮船。我还依稀有些记忆片段。 本来在码头上等候。不知怎么回事,上船前我睡着了。一睁眼睛,看到一排排房门。我很着急地问,怎么还不上船?父母说已经在船上了,原来是父母抱着我上了船。我想象中的船,是鞍山二一九公园那种游湖的小船。因此,看到像住宅楼那样的房门,说是船上,真是莫名惊诧。 我们乘的是“工农兵”系列的客轮,具体几号忘记了。或许是因为走得太匆忙,没有买到其他铺位,买了二等舱。我们一家有个房间,房间里面有床、有桌椅,还有条长沙发。完全不像船的样子。只是窗户不同,是那种圆圆的玻璃窗,打开方式也与家里窗户不同。如果我没有记错,二等舱比较高,窗外没有甲板,直接看大海。 开动起来就像船了,很颠簸,而且我晕船。本来不知道我会晕船。父母刚给我吃了大连买的水蜜桃,我就全吐出来。或许因为晕船,后面的记忆很模糊。 再接着说说回程。从上海购票,时间比较充裕,没有买二等舱,而是三等舱。六人还是八人一个房间我记不准了,似乎是上下铺。房间也有窗,但窗外是甲板。船上的生活没有记忆。好像没有不争气地呕吐。 到大连快靠岸时又遇到情况。不知道是哪个派别的工人民兵,控制着码头。我亲眼看见,都带着钢盔,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端着冲锋枪。民兵要求船上交出武器。父亲解释,为防海盗,船上有些武器,必要时可以武装船员。我想想也有可能,符合“全民皆兵”的思想。长时间船不能靠岸。 最后,船上的军代表与民兵交涉成功。答应交出武器,并同意民兵上船搜查。民兵则保证所有乘客的安全,只要这些乘客不妨碍他们行动。我真是很害怕,一个劲让父亲在床上别来回走动,免得档了人家的路。其实我过虑了,因为民兵根本没有到客舱里面来。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6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热度 1 Mech 2017-3-28 22:25
幼儿园的小朋友,我都想不起来了,包括跟我换肉吃的,全忘记了。只有一个例外,是个女孩子,叫包玉华。我们应该是同届,可能还是同班。 我们之间没有什么特别能记住的事情。关系比较特殊,是因为双方的父母。她的母亲姓张,是我母亲工作的门诊部的护士。他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同行,但应该不是同事。重要的是,她母亲也是上海人。她父亲是不是,我忘记了。 能记住的是双方后来互相不理睬了。至于原因,我记忆中有两个版本,可能都对,但逻辑关系忘记了。版本 A :她母亲不让她跟我玩了,因为我母亲得了肝炎。版本 B :我母亲不让我跟她玩了,因为她母亲还是她本人得了肝炎。也可能只有一个对,但想必不会都错。 后来大人们又和好如初。患病隔离,完全是医务人员的正常反应,容易互相理解。疾病痊愈,就可以解除隔离。她母亲自己还到我们家吃过螃蟹,不止一次,但都没有带孩子。但我与小朋友之间再没有玩过,甚至没有见过。读小学开始就不在同一所学校了。 再次见面,已经在高中了。不在一个班,也没有说过话。我的感想只是,其实完全认不出来是幼儿园同学了。至于我怎么知道她就是当年的小朋友,现在想不起来了。应该是从母亲那边知道的,但如何在女生中识别出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不记得了,现在想想甚至识别的是否正确都没有把握。当时如果有机会,我会告诉她,在幼儿园我们是同学。但也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其他可说的。 她在哪所高校或者是否考取大学,我不知道。与幼儿园所有小朋友,在高中毕业时就完全失联。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宾馆停水记
Mech 2017-3-21 21:09
难得一天没有十一点前睡,报应来了。想睡觉时,房间冷热水都设有了。打电话到前台,说是后半夜能来。我惊问,现在不是已经后半夜了吗?服务态度真很好,反问我洗漱还是洗澡。洗漱可以给我免费矿泉水,洗澡就抱歉没有办法了。 于是我只好奢侈一次,用矿泉水洗漱。然后再学洋人,等起床洗澡,假设来水了。在这之前,我已经换个房间,原来那个房间没有冷水但有热水。那让我想起“故园三十二年前”。也经常停水。但那时只有冷水,没有热水。现在更像故园了,冷热水都没有了。不虚此行,怀旧之旅。 有人接着那句诗,问“还有高悬霸主鞭的黑手吗?”这个真不知道,至少我没有遇到。但红旗卷起的不是农奴戟,而是房价。 早上来了热水,但仍没有冷水。我怀着雪莱式的企盼,“热水已经来了,冷水还会远吗?”后来终于也来了。不过等我要洗澡时,热水又没有了。这不仅是故乡之旅了,也是时间之旅。辛辛苦苦三十年,一飞回到改革前。 再换房间。给我个近乎套间的超大房间,仍然是标间的价格。但水还是不好。我有些绝望了。但最后水终于正常了,给这个回忆一个光明的尾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昆曲《长生殿》
Mech 2017-3-14 09:59
上周日晚在天蟾逸夫舞台看《长生殿》。比较纯粹的昆曲表演,对观众的要求比过去看过的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要高。我就是达不到要求的观众,看不出唱腔、台步等门道,只能看热闹,能看的热闹其实也不多。 演出版本的《长生殿》包括六出,名称都是取自洪昇原著。内容初看大体连贯。第二十七出《冥追》 ( 杨玉环被逼自尽后魂魄仍想伴随李隆基,删去了与兄姐鬼魂相见的内容 ) 、第二十九出《闻铃》 ( 李隆基传位太子,蜀道遇雨,思念玉环 ) 、第三十出《情悔》 ( 杨玉环忏悔自己恃宠家人专横,魂魄获准自由游荡 ) 、第三十二出《哭像》 ( 李隆基为杨玉环建祠立像并祭奠 ) 、第三十七出《尸解》 ( 杨玉环重归仙班,原著有些插诨打科的内容都删掉了 ) ,第四十七出《雨梦》 ( 回到长安,独在宫中,与杨玉环梦中重逢后再度分别 ) 。前面五出与原著差别不大,只是删去些偏离李隆基杨玉环恋爱主题的内容。《雨梦》改动比较大。不再是如《长恨歌》所谓“魂魄不曾来入梦”。最后有个开放式、悬疑式的结尾,虽然还是有些突兀。 这样选材有利于言情。原来的帝妃之恋变成了人鬼 ( 仙 ) 之思,生离死别使得相思更刻骨铭心。因此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原著 《长生殿》 本来就是后半部更感人些。 原著中男女主角设定为生和旦。李隆基是大冠生,开始黑胡子,后来白胡子。杨玉环出场时就不在人间了,因此扮相典雅有仙气。土地的表演笑点比较多,台词经常讲上海话。 观众不允许拍照,因此也无法贴照片了。 月底去西安,应该到骊山华清池看看。想象当年“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热度 3 Mech 2017-3-3 09:30
忘记了是 66 年还是 67 年进的幼儿园,但刚入园的情景还有些记忆。我去的是鞍钢第十幼儿园。不是很好,但也不错。在立山区太平村曙光街西,与街东的曙光中学 ( 我读中学时改称鞍山第五十中学 ) 相对。 还记得刚入园时很难过。一个人坐在门口流眼泪。不是啕号大哭,只是默默流泪。老师问怎么了,我总是回答“想妈妈,找妈妈。”现在想想,这个回答简洁明了,前三个字说原因,后三个字说诉求,颇有做教授的潜质。入行三十多年的观察,好的教授往往话很少。同理,好的作家写字少。像我这种成天写博客的,肯定没有一丁点儿作家的潜质。言归正传,我的回答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想妈,找妈。”但用“妈妈”的感情色彩更饱满些。 下午小朋友都睡觉时,我仍然在持之以恒地默默流泪。老师就说带我去找妈妈,但只是在幼儿园院子里转一圈。其实从幼儿园后门出去,不到 100 米 就是母亲工作的太平门诊部。老师的职业规范可能不允许真带着孩子找家长。当时对这种善意的欺骗是否识破、有何感想,我现在都已经不记得了。 下午放学前,老师领着全班到幼儿园的屋顶晒台上户外活动。小朋友都在玩耍,我只是站在栏杆旁张望,等着妈妈来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果在成年人中,这是个很姿势分子的 pose, 茕茕孑立,忧心忡忡。 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后来终归是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正常一员,“泯然众人矣”。 或许这是幼儿园学到的第一课。同伴们玩得很开心时,没有参与也无关紧要。所谓无关紧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不用太自大,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或许只是不知道怎样参与,也许是玩得太差不受欢迎。也不用太自责,可玩的东西很多,尽可以玩自己喜欢的,让别人去玩他们喜欢的; One man’s meal is another man’s poison.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946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物无奖竞猜
热度 2 Mech 2017-2-27 21:37
《 沈阳师范大学校园的名人石雕 》中的照片,我让女儿等看图猜人。女儿本着“每题必答,不会瞎写”的精神积极参与。猜对了 4 位,贝多芬、孔子、牛顿和蔡伦。确实是相对好猜的几位。提示后又猜出了莎士比亚和曹雪芹。爱因斯坦瞎写都写不出,只是认为是位大文豪。太太倒是猜中了这个。 梅兰芳真很难猜。女儿先是说黄飞鸿,挥剑习武之人,一时真想不起什么人了。提示是演女角有剑舞后又说是张国荣,但也觉得不像。关键是梅大师并不以剑术见长。只是演《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有剑舞。当然,现在年轻人不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因此不知道梅兰芳也很正常。 莎士比亚下面有许多小人,大概是所谓“舞台小世界”的意思吧。 苏格拉底特难猜。这个真没有什么线索。 马克思也比较难猜。通常的画像,有大胡子。线索在那本书,有中文书名,《共产党宣言》,可惜照片不清楚。虽然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署名,但从各方面考虑,选一人肯定是马克思。 女儿把老子猜成陶渊明。陶渊明好像从来没有写过用牛耕田的诗。老子出关,骑的就是青牛。鲁迅历史小说《出关》中就写老子骑牛出关。《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坐骑是青牛。读书人模样,甚至有些仙风道格,还牵牛或者骑牛,那就非老子莫属了。 裸体的达尔文很难猜。因为他从来没有以这种形象出现过。知道这位是达尔文后,遇到后面非裸体的达尔文也不敢猜了。当然,非裸体的达尔文也不太好猜。如果知道是科学家的话,牛顿、爱因斯坦都有了,应该少不了达尔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36 次阅读|5 个评论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Mech 2017-2-21 16:23
过年去看姨夫时,表姐、表哥夫妻都在。一起吃顿饭。表姐和表姐夫还陪我们祭拜一下姨妈。 聊天时忆旧。 80 年表姐和男朋友 ( 现在的表姐夫 ) 、表哥还有我一行四人去杭州玩。当时表哥还没有与表嫂开始交往。说到那次旅游,我多少有些吃惊地发现,我们记忆的版本完全不同。 我在记忆中,那趟旅行非常便宜。 4 天 3 夜,还在楼外楼吃顿很好的饭,有西湖醋鱼。总共大概 20 来元,这个我记不很准。所有费用包括往返车票、旅馆费、门票、餐费等,人均才 20 元出头一点点,这个数应该不会记错。 他们的记忆是,吃得很差,有时候吃光面。住得很差,蚊子很多。回到家很累,以至于姨夫炒了六个菜,他们都没有胃口吃,我一个人都吃了。 吃得很差,我不记得了,只是记得楼外楼那顿,吃得很好。住是旅馆走廊里的加铺,床上罩着蚊帐。我们三个男生住在走廊的一侧,表姐住在另一侧。蚊子多没有印象,因为有帐子。回家后第一顿晚餐,好像是出了让人吃惊的事情,但我忘记是什么了。似乎是还没有吃饭,炒好的菜已经被吃光了。但我不记得是我自己吃的。顺便一提,我当年以能吃在朱泾的亲戚中闻名,轻松吃下一只猪肘子。 至于 20 元的费用是否便宜,大家意见也有些分歧。他们说当时 20 元已经是一个月的工资,因此也不算便宜。从上海回去,我去到钢院读书。如果没有记错,最高的助学金是每月 21 元。我是班上唯一没有助学金的学生。而家里给我的生活费,如果所有的饭在学校吃,每月 35 元。 表哥还提到,他 81 年来鞍山,我们一起去沈阳。有顿午餐,吃的包子他难以下咽。肉很少,皮很厚。我吃得很开心,吃了好多。这个我完全没有印象了。 虽然我吃得多,但并不挑剔,也不在意。因此在我旅行经历中,很少有吃过什么东西的记忆。像楼外楼让我难以忘怀的一餐,如果不是孤例,也是罕见的例外。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愈
Mech 2017-2-13 20:49
这次的生病已经写两篇了,《 发烧 》和《 腹泻 》。现在似乎可以说曲终奏雅,云开雾散。 腹泻第二天早餐,没有吃稀饭,结果就是腹泻不止。从中午起就是严格地坚壁清野,只吃白粥,加点咸盐和酱油。同时腹泻药开始减量。到了晚上,仍是水泻。吃少了就很乏力,下午睡了一觉。居然不太影响晚上的睡眠。 发烧真是好了。经过减量的药也完全停了。 第三天,早起就是白粥。下午排便已经成型。白天也没有睡觉。肚子似乎已经恢复。饥饿难耐。吃些糖块。晚上又有侥幸心理,只是剩饭煮一下,还放了些青菜,又加个咸鸭蛋。结果返回不久就水泻,而且四次。估计把吃的全排出去了。感冒药停了。腹泻药也没敢停了。两次放松控制,都有严重后果。 第四天,继续吃粥,严格控制。午后便又成形。整天吃粥,饿了吃些糖块。到晚上吃些鱼和白菜,还吃了苹果。胃口大好,但不敢吃。停了腹泻药。 第五天,继续吃粥观察。吃了三顿粥。晚上还吃了三个汤团。没有问题。 第六天,停了稀饭。开始吃面食。吃苹果。没有吃肉和蛋。下午吃了小馄饨,算是吃了肉。 第七天,饮食全面恢复正常。 肚子不好,是很考验耐心的事情。当然也有速成的办法。曾有亲戚给我神药,据说一粒就止泻。我没有试过。凡是捷径,终归有不稳妥处。凡是烈药,也必有大毒性处。因此,能不用药最好,万不得已,也尽量用用了几十年的老药。衣不如新,药不如故。 “万事莫侵闲鬓发 , 百年正要佳眠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放鞭炮
热度 3 Mech 2017-2-11 09:05
今年上海市在环线之内禁放烟花爆竹了。至少在我家里听,除夕夜、迎财神、元宵夜都没有。或许有人觉得少了过年气氛,我个人觉得安静安全挺好。 小时候,放鞭对我而言是种挑战。除夕夜我不敢出去放,怕别的孩子放鞭炮把我嘣了。父母也不让在家里放鞭炮。我只能采取个折衷方案。家门开个缝,人在里面,用蚊香点燃了小鞭扔到走廊里,听个响,也看到在黑暗中绽开的火花。我只敢这样放最小的小鞭。爆炸力很弱,即使拿在手里炸了也没有关系。别人试验过给我看,我自己没有试过,但亲眼见过。声音也不是很响,适合在室内放。这种鞭炮放法或许是很独特的创意。 问题在于买什么鞭炮不是我决定的。有时候父亲还买了稍微大些的所谓花皮炮。这个就不适合前述小鞭的放法了。引线太短,我担心炸在手里;声音也太响。我只能白天到外面,把花皮炮放在地上,然后用香点燃。比较可惜的是只能听声音,不能看到火花。 有两年邻居兰家大叔还送给我些更大的鞭,所谓钢鞭。这个就有些可怕了。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就是所谓雷,比钢鞭还要大的鞭。兰叔是某工厂宣传队的。那时,有宣传车经常在街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兰叔就是车上负责放鞭的。用的是成挂的钢鞭,一挂钢鞭,最后有六个雷。兰叔有时候就从钢鞭上剪下来一段连同雷拿回家。他的宣传队同事大概也知道,打趣他说,怎么只听见鞭响没有雷声。兰叔回答,又没有下雨,哪里来雷声?这些都是他自己告诉我的。他比较大的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大女儿兰颖比我稍微大些,儿子兰波还很小。因此鞭炮也没有什么人放。过年时就给我一些。 这钢鞭,放在地上我都不敢凑过去点。我想出的万全之策是点上一堆火,远远地把钢鞭等投进火中。那种所谓的雷确实很厉害,有时候都能把火嘣灭了。于是,对着一堆火,像灭火队员一样,先用钢鞭灭火,最后使出雷。这种玩法需要有小伙伴,要有人帮我放火。我找小伙伴冯宝东,演示爆炸灭火法。他就很积极地为我做准备,先把火点起来。 现在想想,也不觉得放鞭炮有多么大的乐趣。过年了,父母买了或者邻居送了鞭炮,我总是要放掉。彼此配合,例行公事。事实上,记忆中,花皮炮和钢鞭都有放不完的时候。那些需要到外面去放,但我不是很愿意出门。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834 次阅读|7 个评论
父亲的摄影
Mech 2017-2-10 08:54
父亲大概比较喜欢摄影,我们家有部上海 135 的照相机可以为证。不过,那部照相机实在不行。我们回上海,拍照都是用堂哥陈愈久的海鸥 135 相机。姨夫家有部海鸥 120 。我们后来拍照用岳父家的 Konik 傻瓜相机。当时还是用纸质的照片。胶卷和洗放的成本都远高于现在电子的。 我自己现在也喜欢摄影,但主要拍风景。而且也不追求拍得多么好,只是个记录,记录看过的风景。人物摄影很难。画面完整相对容易,难的是捕捉表情。我曾有幸为专业摄影师的拍摄对象,专业摄影师也是拍摄大量的照片,从中选出还不错的。有些照片曾经贴出过,《 廉颇老矣,尚能平模否? 》。艺术摄影,体现的是摄影师的水平,与模特关系不大。因此,有些我的研究生见了这类照片,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见到本人大失所望。 我父亲用傻瓜相机后,表情捕捉得非常好,很自然。这里选 3 张 1988 年的女朋友和我的合影照片。前两张是 1 月 2 日 ,我们家餐厅,光线很暗,背景有些乱。后一张是 3 月 9 日 ,在家里书房。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姨夫
热度 2 Mech 2017-2-9 08:36
初五去朱泾,拜访大姨夫。母亲有三个妹妹,大妹妹和小妹妹在朱泾老家,小时候见过几次,分别称为阿姨和小阿姨。后来中间那个妹妹快退休时,从江西回了老家,也见过面,只能称为中阿姨。大姨夫不是口头上的叫法,为区分得清楚些,当面只是叫姨夫。 阿姨在年初去世,我在《 忆姨妈 》中说过。阿姨漂亮,有文艺女青年的范儿。姨夫厚重少文,把阿姨照顾得很好。他们两人差的岁数也比较大。阿姨比我母亲小,姨夫比我父亲略大,现在快九十了。这种恩爱夫妻,丧偶后一时可能更难适应。他们已经退休的女儿女婿陪他住了几周。初三时,他让他们回自己家去,他要开始自己的生活。今后只是女儿女婿中午到他家做饭并与他一起吃饭。 就性格而论,我觉得姨夫跟父亲是一类人,就是勤勤恳恳、老实厚道,吃亏上当也不知道,让别人实在不忍心欺负他们。因此,人缘很好,总体上日子过得还可以,虽然姨夫在文革中受过些冲击。当然也有些差别,父亲更内向些,老实厚道主要表现在好说话、与世无争。姨夫交往更广些,为人更热心些,乐于助人。就业务而论,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应该是我父亲更强些,但姨夫家务全包,我父亲工作时基本不做家务。 姨夫退休前在财政局工作。退休后曾做过当时所谓“三产”的会计事务所的法人,业务多少要依托母体财政局的庇护关照。阿姨退休后在完全市场化的会计事务所工作很多年。业务水平当然是市场化的高。体重内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有些事情按领导意图办,但真有问题就需要顶缸担责,也很无奈。当然,只要个人没有拿任何好处,只是单纯的工作失误,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姨夫那个事务所后来就关张了。姨夫也彻底退休,归老干部局管了。 完全退休后,他对摄影很着迷。或许过去就喜欢,小时候,见过表哥曾用台 120 的海鸥相机,推测就是姨夫的。姨夫退休后,用了比较高级的相机。后来相机再升级,那台比较高级的送给我了。我基本上没有用,带出去太重不说,我这种摄影没入门的水准用小小的傻瓜相机也可以了。我看过些他拍的照片,相当不错。不过后来姨夫眼睛不太好,做过次手术还是有问题。看东西总是与真实位置不同,因此拍照大概也难免受影响。后来就没有看见他的照片。 姨夫身体挺好。前两年还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到处走。有一次摔倒了,他子女不许他骑车了。他坚称并不是摔倒,只是风太大,把他吹倒了。现在走路也是堪称步伐矫健。有段时间,他负责召集退休老干部的什么工作,到处跑来跑去。他跟我说,这种工作都是最年轻的退休干部做的,却让他这个岁数最大的干,反正就当是锻炼身体了。现在他每天仍然到老干部局去一趟,像点卯一样,虽然其实并没有人点。 他过去也养花。把花养得很好,送给我们,然后就被我们养坏了甚至养死了。我们这次送姨夫两盆花,请他好好养。一盆是木本的牡丹,另一盆是草本的水塔花。刚拿来不久,还没有机会养坏。水塔花姨夫也没有养过,专门请教了老法师。跟我们说,不但花要养好,而且要培养好第二代,来年接着养。 牡丹 水塔花 这种态度真是很认真。如毛主席在六十来年前所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许多人以为“认真”是种态度,年轻时也许如此。中年之后,“认真”更是种素质、是种能力。安度晚年,可能也需要这种素质和能力。或许这是我所看到那些过着体面、愉快晚年生活的高龄老人的共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腹泻
Mech 2017-2-8 09:41
发烧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 24 小时,烧退了。如果后面没有反复的话。 昨天早饭后,差不多睡了一整天。断断续续,迷迷糊糊。上午量了几次,都是 37.3 ° C 。下午最高时 37.5 ° C 。 做了许多白日梦。其中一个梦的记忆还完整。到某处 ( 梦里没有或者记不住了,不是不说 ) 去抽签。抽好之后,找专人解签。人很多,排着队等解签。轮到我,解签的人始终不给解。开始在类似银行的柜台里面。后来干脆出来与我聊天。基本的句式是两种。一种是,这个签可以用首诗来解,但是我想不起来了。我热切地想帮他,问是他自己写的诗,还是古诗。如果是后者,提供线索,我可以帮他想。好像也没有回答。这种句式至少用了三次。另一种是,做出为难状说“我不能说”。我问是不是我马上要死了,因此他不好说。他还是说不能说。后面排着很多人,他就是解不出来,一直到下班。到底也不知道梦中的签是什么。 下午四点多,觉得烧退了。就是不觉得冷了,头也不昏了。实际上可能还是在发烧。起来吃些东西。再量体温,已经低于 37.0 ° C 。到了晚上再量,已经是 36.5 ° C 。 新的问题出现了。腹泻,很严重的水泻,但还能控制住。有些怀疑是感冒片的药效。看看也没有牛黄等。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药效,对付感冒需要清火,清火可能导致腹泻。另一种是病毒感染,发烧和腹泻都是症状。似乎后者可能大些。如果是后者,不吃感冒药,也要腹泻。但已经吃了,就无从查证了。吃了腹泻的药。 到睡觉前腹泻好多次。虽然没有其他症状,但心理压力很大。好在睡着了一夜太平。早上三点多起夜,也没有什么情况。早起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不是水泻了,虽然仍是黏弹性流体。 从小家里对付腹泻的办法就是坚壁清野。不吃东西,自然就不拉了。然后只吃稀饭。昨天本打算如法炮制。但早上有所好转,就怀着侥幸心理正常饮食了。如果不行,再改喝白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烧
热度 3 Mech 2017-2-7 09:19
昨天临睡时有些不舒服,主要是感觉冷。一测体温, 36.8 ° C 。有些微热,但可能还不算发烧。半夜再测, 37.5 ° C 。这已经是毫无疑问地发烧了。吃了些感冒药,继续睡觉。到了早上,仍然是 37.5 ° C 。通常认为早上体温偏低些,因此预计下午和晚上,体温还会升高。 随着年龄增加,我愈发觉得有些童年的经历,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对生病的态度就是一例。在我的记忆中,非受伤或者牙疼等的内科病症,我母亲判断的标准首先看是否发烧。如果不发烧,就不用吃药,也不用休息。如果发烧了,就需要密切观察,最好是卧床。也就是说,发烧是母亲判断生病的必要条件。如果发烧了,而且精神很不好,就要采取下一步措施了。 后来我发现,有时候没有发烧仍然很难受。例如,嗓子疼。我自己能做主了,嗓子疼到第二天,就用抗生素。我们家的传统,都是用很旧的、药力比较弱的药。例如抗生素就是土霉素。很不幸,后来好像这药不生产了。 这次发烧,直接就吃药了。最普通的感冒片。我个人理解,这种药的主要功效其实是发汗和镇静。吃过有些困,迷迷糊糊地躺着,再出些汗,病症就缓解了。因此,如果不吃药,多喝水、多睡觉,其实效果也应该差不多。只是岁数大了,懒得冒险了。在吃感冒药方面也就“吾从众”了。抗生素的使用就要慎重得多。感冒未必是细菌性的,也可能是病毒引起。当然,另一种说法是,发烧时抵抗力弱,如果不用抗生素,其它细菌可能趁虚而入,引起肺炎等。这个似乎也有些道理。 从小养成的习惯,一旦生病例如发烧,就要找原因。其实身体很复杂,原因很多时候并非人想象那样。但长期的习惯,不找到个原因,好像就有些不安。更主要的,如果自己不找到个有说服力的原因,父母就要把病因归咎于他们不喜欢的行为。这大概也是西医的态度,生病本身其实是种错误,治疗是改正错误。 原因一定要有针对性,不仅要能解释为什么这次得病了,还有排除过去为什么没有生病。例如,我每天晚上洗过热水澡后,要吹吹冷风,然后再睡觉。这个其实是钱校长介绍的养生之法的一个减弱版本。按钱校长的说法,是热水澡洗到皮肤微红时再用冷水激到冻得微红。这个我没有敢尝试。我的减弱版本也被家人诟病。但过去一直如此,说因此感冒发烧就缺乏说服力。 我认真反思一下这次发烧的原因。总体上,我的书房没有加热,保持在我觉得舒服的低温。而客厅里,要让北方来的岳母等舒服,空调开得比较高。难免进进出出,就有些问题了。当然,这个也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这样已经四、五天了。也可以说是积累的结果,但在我看来这是偷懒的说法。具体的原因是我没有及时增加衣服。昨天其实有两次。一次是下午陪岳母等去看母亲,回来想到还有半个小时就出去散步了,没有增加衣服,其实等了一小时才走。另一次是散步回来,因为就要出来吃饭,又没有马上加衣服,这次也有快一小时。不过,散步时我已经觉得有些不对,感觉有些冷。我觉得这个原因分析有一定说服力。事实上,如果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了,真有些可怕。因此,找原因的过程,其实是种自我安慰。暗示着,事态仍在掌控中,只是一时疏忽。 还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通常是先流鼻涕、嗓子疼,然后才发烧。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一步到位地发起烧了。当然,元旦前后,有过嗓子疼和流鼻涕,但后面没有发烧。这两次应该没有什么关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83 次阅读|6 个评论
小姑妈家的房子
热度 1 Mech 2017-2-5 09:49
小时候随父母到上海探亲,虽然在伯伯家住,但也去过小姑妈家玩。小姑妈的家的房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寻常之处是有个院子,院子里还有两株树 , 一株是泡桐树,还有一株也是泡桐树。所谓不同寻常,与上海相比,能见到土地比较难,当时上海好像都是石板地或者石子地;与东北相比,泡桐树很罕见,常见的是杨树、柳树和松树。 房子本身是两层的 house ,姑父家的私房,建于 1948 年。私房的维修很成问题。特别在过去,只有公家房产部门时。这个房子建得晚,当时可能还不太需要维修,所以挺到了后来,不是公家垄断了。我爷爷的私房就没有挺过来。在五十年代献给国家了,因为实在出不起巨额的维修费用。所谓“献”,其实也是拿了公家的钱,完全是象征性的,即使在当时看也是少到微不足道。文革后,亲戚也想把房子讨回来,所谓落实政策。但文革前主动上交并且拿了钱的房子,与文革中被强占的房子不同,没有什么政策可以落实。 房子是姑父家两兄弟住着。小姑妈家这边,楼下有一大间,另外有厨房等。有条很窄很陡的木楼梯上去,楼梯转弯处有一小间,上面有一大间。楼下的大间,曾是饭厅,后来长子结合在这里住过。搬走后,好像做过客厅,前年春节我们陪母亲去看小姑妈就是在那里聊天。现在是最小的儿子用。楼上大间一直是姑妈的卧室。那个半层处的小间,小儿子没有结婚时好像住在这里。顺便一提,姑父两兄弟长得真像。 88 年旅行结婚到上海,见到姑父的兄弟我就叫姑父,被新婚太太好一通嘲笑。房子不断改建维修,现在也有了抽水马桶,过去用马桶。 这种私房,最好的结局其实是动迁。姑妈家运气不好。东西和南北两条马路的扩建拆迁,都正好到她的房子停止,因此也没有机会动迁。现在似乎要保护老城区,动迁的可能就更小了。 前些天去本来想看看小园子怀旧的。但这次注意到,小院子连同泡桐树都没有了,这块空地见缝插针地盖起了棟两层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姑妈
Mech 2017-2-2 09:01
初四去拜访小姑妈。称她为小姑妈,因为她是父亲的小姐姐,还有大姐姐,我叫大姑妈。她近九十高龄,身体仍然很好,头脑也清楚。我们甚感欣慰。 小姑妈与已经退休的小儿子夫妻住在一起。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但每周有四天要去帮女儿带还没有到三岁不能送幼儿园的孩子。因此小姑妈也常一人独居。好在老市区家务社会化不错,中午有人送饭上门。街道食堂准备的, 8 元一份,量比较大,可以中午、晚上吃两顿。我们这里的社区就没有这项服务。姑妈日常的消遣,在网上与别人打麻将。另外就是听听古典音乐。她说以前还记日记。两年前脚的伤了筋,走路不太方便,现在已经好了。但从那时起就不写了。 小姑妈与我父亲感情很深。一方面,后来四个兄弟姐妹也只有他们两人。另一方面,两人是同一位母亲所生,哥哥姐姐都是另一位母亲所生。顺便一提,我小时候见过的奶奶不是他们的母亲,那时候她已经去世了。我父亲去世后,她的长子帮忙操办葬礼,他建议我不要跟他妈妈说,容他先做工作有些心理准备。后来小姑妈一直有些怪我没有告诉她,我其实只是听了她儿子的意见。这次去看她,她说件事情,我也觉得很巧。有一天,她给我父亲打电话,说她吃枣子时把枣核咽下去了,我父亲说前两天他也刚把枣核咽下去。姐姐问弟弟怎么办,弟弟说没有办法不去管它好了。 记忆中,小姑妈年轻时候没有现在这么豁达。我小的时候,随父母回上海。她曾跟她兄弟抱怨,当媳妇时要听婆婆的,当婆婆了要听媳妇的,没有享福的时候。伯伯笑着说,你出嫁前很享福的。我父母的影集里有小姑妈年轻时的照片,穿着旗袍,很有风度。过去所谓资产阶级小姐,推测就是小姑妈年轻时候那种。现在仍听古典音乐,就是这种小姐出身的遗迹。我们在鞍山时,父亲念她的来信中常说到“上吊”,我莫名惊诧。后来才知道,其实是“上调”,就是下乡的孩子回上海。信里还有句话印象很深,不知道是不是小姑妈原创,“五个孩子都出道,垃圾粪斗没人倒。”用上海话说出来,好像更押韵。这个话当时属于“政治不正确”,严重些就是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 小姑妈结婚后连续生了 5 个孩子,而且是每年一个。大概算是“英雄母亲”。当时的意思,并不是英雄的母亲,而是母亲本身英雄,因为生孩子多。她在学校里面做会计,请位保姆帮忙带孩子。去看她时,她还在说,很惭愧没有照顾好孩子,都是在食堂吃饭。当时旁边的小儿子说,当时很多人家还吃不起食堂。上海的里弄食堂其实吃得很好,至少过去如此。六、七十年代,随父母来上海探亲,住在伯伯家,吃的就是里弄食堂的菜,红烧大排、狮子头、油面筋塞肉等,让我觉得像天堂一样,虽然当时还没有天堂的概念。 五个孩子中,四个男孩,只有老二是女儿。现在四个在上海,只有老三在昆明没有回来,大的两个都有男孩,小的两个生了女儿。在昆明的老三有两个孩子。不过昆明那位表哥及其家人我都没有见过。上海的四位第三代,都成了家,有三位已经有了孩子。从家庭角度看,固然是天伦之乐。从社会角度看,这就是人口的几何级数增加。 据我不完全的观察,上海这种独居或者准独居的高龄老人不少。他们衣食无忧,并有自己的消遣方式,过得还算有尊严、有质量。小姑妈就是这种老人中的一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行三惊
Mech 2017-1-21 10:52
到北京开个会,下午开始。我决定起个大早,赶头班飞机。头班飞机通常正点。有这样在会前有几个小时,可以看个古迹名胜。 五点响闹钟。天气冷,动作慢。检查了“身手钥钱”出门,已经五点半。发现出租车比较难叫。走到通常车比较多的十字路口,还是没有。有辆车停下,知道我去虹桥机场,要带上我,原来是别人叫的车。我想叫车的人未必愿意,就谢绝了。“快的”显示,有七十多司机收到通知,但没有人接单。这很出乎我预料,有些慌。这时,刚才那辆出租车接了客人掉头,又听在我身边,问我要不要上。我想还是上吧。已经快 5:40 了。 司机说,已经到了返乡高峰,虹桥枢纽的路不太好走,虽然还很早,过了六点半完全不能走了。为了抢时间,不走通常的内环高架换延安路高架,而是绕道沪闵高架和嘉闵高架,保证 6:05 前能到。我自然也没有异议,虽然路远些,但时间快。虽然我不着急,航班八点起飞。按要求提前两小时,其实提前一个半小时也够了。还有两年退休的老司机,开车很稳。在有测试探头的地方减速,因此不断变速,也没有觉得难受。他还说,能看出那些车的司机是连夜开车,疲劳驾驶,要离那些车远些。 果然六点刚过就到机场了。我自助办票,然后去取行程单。我突然发现,登机牌上的登机时间是 6:20 。再看行程单,竟然是七点的航班,我误以为是八点的。这真是大吃一惊,因为我还没有吃早饭呢。十多年前有一次把 16 点的火车记成 6 点,没有赶上车。然后就没有记错行程时间的事情了。 安检人很多,真是如那位出租司机所谓,返乡高峰到了。登机口又远,而且那个休息室我没有去过。后来发现也很远,但与登机口比较近。到休息室时,工作人员提醒,我的航班已经登机了。我简单吃点儿点心和生菜色拉,连水果都没有来得及吃,就去登机了。 登机后一切顺利。天气大好,观光愉悦。会议也按预定时间结束。我乘大巴,路上有些堵车,但起飞时间前一个半多小时也赶到机场。 到后发现气氛有些异常。人很多,而且似乎有些焦躁。贵宾办票的所有位置都开着,仍然排着队。我开始还想问问能不能早些走,工作人员说经济舱都没有了,而且哪架飞机先飞也不一定。我的航班肯定晚点了,因为飞机现在还在虹桥机场没有起飞。 我这是第二次吃惊。原来有遇到大面积航班延误。五年前曾遇到过,因为大雨很多航班延误,而且我的航班取消了。靠人帮忙,才在第二天走了。延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取消。 马上我就第三次吃惊了。手机充电线没有带。如果一切正常,手机用到家问题不大。但航班晚点甚至取消,问题就严重了。不过我带着笔记本,万不得已,可以用笔记本发邮件等联系。回家后才发现,笔记本的电源线也少带了一段,就是笔记本也没有办法充电。我记得,在什么机场,看到过手机充电装置有些线。过安检时问问,说是首都机场没有。 休息室人满为患。进去时被告知,里面已经没有座位了。我运气比较好,看到一个不像座位的座位上放着刊物和报纸,但没有人,就做下了。飞上海延误最多的是下午三点的航班,飞机备降在石家庄,还没有起飞呢。我要乘的飞机倒是已经从上海起飞了。预计八点半降落,本来起飞时间是八点。 后来前面的航班陆陆续续走了。我的航班到九点半也登机了。起飞更晚,好像快到 11 点了。在起飞前我的手机还有电,发了个消息,就关机了。 着陆时,想打开手机。电只能维持 30 秒,然后就自动关机了。好在我已经不需要了。 如《 诸事不利 》所述,近期似乎开启了挫折模式。迄今还只是有惊无险。现在想想,有惊倒是也罢了,没有险就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山岗上写博客(2)
jlpemail 2017-1-21 09:17
卫星观测站的二十八亩地,被砖墙保护着。墙外是茂盛的灌木和杨柳松柏。春夏时节,布谷和黄鹂的鸣叫声会不断传来。黄鹂多半是站在颤巍巍的树梢上,她们俏丽的身姿举目可见。布谷的影踪则难以寻觅,他们是飞翔着鸣叫的,我永远弄不清声音的准确方位。偶尔,早晨也会从西面的警营里传来久违的号声。警营里的兵,是在为南水北调工程服役。去北侧的山坡上散步时,看到过他们的推土机在平整工地。尘土飞扬,热火朝天。 站的东南角是洼地,洼地中有些天然的树木。这里也是鸟儿的天堂。每次午饭过后,走向激光楼值班的时候,除了欣赏夕阳下的群山之外,鸟群的合唱也是无需回避的音乐会。曲调,音阶,节凑不同的各种鸟鸣,是没有指挥的天然合唱。清脆的声音中,可以突然插入野鸡沙哑而高亢的粗线条音乐。好似细腻明丽的小提琴音色里,突然出现了沉闷的定音鼓之声。我用录音笔记录过鸟群的合唱,秋虫们的呢喃。也记录过一次偶然的发现——树林中的一对蛾子。我把它们的故事名为《爱情标本》,作为散文发表在一本文集里。 我的宿舍,曾经变动过多次。每次搬迁,都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最初的房间,外面有月季。《窗外的月季》自然成了博文的标题。第二个宿舍,原先是招待所,居住的人很少,逐渐演变成了院属图书馆的副仓库。在二楼,阳光明亮。秋日常见各种飞鸟来偷食熟透的“磨盘柿子”。湛蓝的天幕下,青色之鸟站在树枝上啄食红柿子,是一幅绝妙的秋景图。鸟群啄食过,或者熟透的柿子自行脱落,坠入草丛的声音宛如有胆怯的野兔匆匆穿过。我的第三个宿舍,一间是电话线的总线室,一间是有地道的卧室。地道出口在床下。好奇心没有促使我冒险探索,我觉得那里空间太小,难免碰头,弄一身污渍到在其次。 这算是我居住过的最好宿舍了。房子的的北面,种了一些白杏树。杏子成熟的时候,随便吃。房子的东面,有几颗核桃树。因为核桃,认识了一个陕西来的九零后。我们成了忘年交。白杏树下,有一丛丛的蓟草。蓟草瘦高,淡紫色的花朵,酷似细密的倒钩。生命力旺盛的蓟草,和首都北京有颇深的渊源。 房子周围,也载了樱桃树。不等那些新树结出樱桃,我就调离了观测站。 从观测站向西上行二十里,是房山境内著名的上方山和云水洞。单位组织过游览,我自己也抽空去爬过山。每次进入观测站,基本就是封闭三个昼夜。连附近的小镇岳各庄都很少去。这自然为博客的更新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每次在工作站查看完GPS数据,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行发挥了。值班的主要任务是激光观测,或者看别人观测。天文观测性质的激光卫星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一旦天公不作美,就无法观测,只好干耗着了。 这样的时候,看电视,读书,写作就有了工夫。 我也制作科普卫星激光测距和北斗导航卫星的PPT。这些材料,多数在博客里发不过。我也用它们,到北京,郑州和青岛做过交流或科普活动。效果,也许不够理想,可毕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支持材料。在山岗上写的博客文章,有些被纸质媒体录用了。科学网,也成了我认识科技期刊或出版社编辑的桥梁。他们的约稿,我多数已经满足。无法兑现的,还要等待时机。 在山岗上,利用余暇写博文,是非常令人愉悦的。每次做到电脑前开始写作,都是一次美妙的开始。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3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葬礼记
热度 1 Mech 2017-1-16 23:08
父母与人交际不多,生活在鞍山没有亲戚,因此我参加葬礼很少。认真回忆一下,也只是个位数。第一次是参加我外公的葬礼,那时还是在交大的博士生。祖父和外婆在我出生之前已经去世,祖母去世时我们在鞍山,都没有参加。多数葬礼只是群众,只有父亲的葬礼,我准备并宣读了 悼词 。 前些天到朱泾去参加姨妈的葬礼。约定七点半从家里出发去殡仪馆。让我们前一天过去。事情挺多,还是当天早上赶过去。六点多就出门了。 到的比较早。先去看完一下姨夫。劝人的话,我不太会说。好在姨夫也很想得开。快九十岁的人,又是老共产党员,应该有这种看破生死的精神境界。 到殡仪馆已经快八点了。办些相关手续。等了一会儿,葬礼八点半开始。参加的人很少。家人自然都参加了,还没有第四代。弟弟妹妹及其配偶也都参加了,除了我母亲。他们的子女及其配偶也有参加的,但都没有带孩子,除了我们。尊重姨妈生前嘱托,大家都没有送花圈花篮等,只有姨夫准备一个。另外单位送一个花圈,殡仪馆提供一个。 葬礼有殡仪馆的司仪主持。先是让表哥、表姐点亮长明灯。然后参加者鞠躬。最后绕遗体走了几圈。大家都照办如仪,只是表姐悲恸大哭。司仪声音很好,但说的话都普遍适用的也就是缺乏个性化。 火化需要点儿时间。亲属在休息室等候,已经启动了闲聊模式。骨灰盒出来后,儿子捧着骨灰盒,孙子捧着遗像,与墓地安葬。中间又办些相关手续。骨灰入土后,众亲属鞠躬告别,只是外孙和外孙媳下跪磕头。 乘车离开殡仪馆,已经十点多。到家饭店用了午餐。饭后我们离开朱泾。 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悲欢随逝波。整个过程都下着小雨,或许是,泪飞化作连绵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曼谷自由行第三日与归途
Mech 2017-1-15 11:03
早晨六点起。吃前一天的芒果饭。虽然芒果昨天吃了,但加上原配的调料,仍然很好吃。 昨日玩得多,小朋友累了。说好晚点出发,原计划十点。实际十点半才出门。 女儿说去吃当地的甜点,甜品店十一点开门。一路找过去,总算找到,发现是十二点开门。先前附近的商店转转,开门来吃东西。我不是很喜欢甜品,但店里的特色芒果甜点还是很好吃。 饭后女儿等去购物。太太和我去唐人街附近的金佛寺。网上查路线,不到三公里。决定走过去。 WIFI 的发生器女儿带着,我们没有网络用。开着离线的导航。 第一次用导航,不是很适应。路线总是有错。确切地说,是在正确和错误路线间往返。附近有大学,懂英语的人还是有,只是他们的建议是打车过去。后来我们发现,导航的路线通常是小路,甚至是没有路的街区,因此沿着大路走就不对了。不管怎样,总算找到了。路上还看到另一个不太知名的寺庙。 金佛寺以金佛闻名,据说纯金打造,重 5.5 吨。寺庙本身免费开放,但寺庙中没有金佛。金佛的展出要收门票, 40 泰铢。入寺庙必须脱鞋,但其中内可以拍照。拍了些照片,以后再贴。原计划昨天吃饭前去,因为离唐人街很近。但行程拖了,计划中的黎明寺和金佛寺都没有去。 回去打车。路上与司机交谈甚欢。表达对泰国菜的热爱。司机不认识宾馆,请他停在国家体育馆。车资 82 泰铢。 本来准备下午在宾馆游泳。回来时看看,水里人不多,但近 20 把长椅上都是白人在晒太阳。我们决定放弃。小朋友去游泳。 这次宾馆的服务更不像话。浴缸没有清洗干净不说,毛巾一条没给,垫脚的毛巾也没有给。我自己清洗一下浴缸,泡个澡解乏。 晚六点半去最后的晚餐。在家泰国餐馆,很好吃。这次比较贵,人均 450 泰铢。前三次正餐都不到 300 铢。 回宾馆休息一下。晚十一点出发去机场。女儿等睡觉没有听见闹钟。出发略晚。 宾馆大堂经理帮忙喊辆出租,门童为新入住客人送行李去了。司机不会英文,除了说五百铢。这真是一口价。 11:50 到机场。办票的岛与平常航空公司所在不一样。人挺多。为了试试,我用天合联盟的优先卡先办理,证实确实是这个岛。我问同行的人不能不一起办,对方说不行。我后来有些后悔,如果把护照带了请他办,也许就办了。我们没有托运行李、座位已经预定,非常简单。排队还是挺费时间。 安检时出现些意外。小朋友带的洗面奶不能随身带。在上海时顺利过了安检。后来决定把一小瓶不值钱的什么东西倒掉,把大瓶子换到小瓶子里,就通过了。 排不长的队,就轮到查验护照。顺利出关了。出关时已经 12:50 了。女儿排在另一队。比我们慢许多。入关时也是如此。她似乎有站错队的天赋。 优先卡有专门的休息室,值机时给我张票,写得是法航的休息室。我进去看看,主要是法航和荷兰航空。 WIFI 的用户名就是两家公司缩写 AFKLM 。人不多,吃的似乎也不错。尤其是有冰淇淋。这个好像不常见。时间很紧,只在里面休息一刻钟。 13:20 赶到登机口。太太等已经到了。刚去趟卫生间,就有广播优先卡可以登机了。因为每人都有个拉杆箱,我先上去了。去的时候登机晚了,座位上方没有行李空间,前面也没有,只能往后面放,很不方便。特别是要添加衣服。 基本上准点启发。刚平稳飞行就提供早餐。还算不错。去的时候午餐有些差。打个盹,就到了。正点 7:30 到着陆。办理出关手续。还了租的 WIFI 发射器后,女儿等在免税店看看。 打车回家。到家 9:30 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曼谷自由行第二日
Mech 2017-1-14 10:18
早七点不到起床。八点半出发。网上看,前一天大皇宫因举行仪式关闭,在宾馆前台询问一下,被告知照常开放。 宾馆门童帮忙叫部出租。司机同意打表,但提出可能很拥堵,建议 200 铢包全程。我们同意。路上他一个劲推荐乘船游河。 1 小时 1000 铢。我们仍按原计划,没有增加这个项目。 在大皇宫附近下车后,先过安检并检查包和护照。沿途拍些远景。路过一个当地的神庙,性质可能接近所谓城隍庙,没有进去,外面拍些照片。 大皇宫游客很多。开始没有找到购票检票的地方。寻找中,还丢了个人。携带 WIFI 的坏处是走散了就不能用。手机联系,重新汇集。 购票前再过安检。开包检查后扎上红线。守卫是带自动步枪的军人。 多数人可能都是旅行社的团队票,因此购票人不多。每人 500 铢,包括其中的玉佛寺和旧国会宫。 排队检票入场后人仍然很多。现在玉佛寺附近转转,人山人海。脱鞋进大雄宝殿,观瞻玉佛。比原来想象的要小。拍摄些照片,以后另外贴。 到大皇宫入门时再次排队。因为有大量参加仪式的人,同时从另一个通道入场。游客的通道偶尔才开放。进入大皇宫后感觉人少些,因为比较开阔。许多地方吧开放,能看的不是很多。参观一个小展馆,里面有国王家世、书籍收到各国礼物等。不能拍照和饮食,违者罚款一万铢。我开始没有注意,渴了口水。后来看到告示,觉得省了一万铢。拍摄些照片,以后另外贴。 出大皇宫检票口后,在院子里的草坪附件拍些照片。等太太等在门口购物。 为避峰,先去吃午餐。走了一公里多,到计划中的餐厅。只有一张桌子上有客人。感觉很冷清。网上看看评论,有人说不好。决定放弃。到附近一家好评较多的餐馆。 路不远,人很多,需要等座位。开始说要 15 分钟。女儿等到路过的连锁店买些水喝。回来还没有拍到。实际上可能等了半小时。等位时下了单,菜上得很快,也比较好吃。就是最有泰国特色的汤不是很欣赏。 饭后去国家博物馆参考。女儿开导航,几乎从社区里面穿过。走了一公里多。 博物馆门票 140 铢。但这个时间段免票。可能是在维修中,有些馆不开放。包要寄存。开始还忘记了把 WIFI 发射器取出。看了几个开放的馆。包括一个以佛像为主的展馆,一个家具的展馆,一个国王各种用品及其居室的展馆 ( 居室是一致排开的卫生间、卧室、餐厅、会客室和书房,都在二楼,推测一楼是工作人员用 ) 、一个加工国王葬礼用品的展馆和另一个与佛像相关的展馆。拍摄些风景和展物照片,以后另外贴。结束时已经下午三点多。 步行去卧佛寺。本来只有一公里多,但大皇宫有什么仪式,封闭了周边的路线。需要绕行。又远了些。门票 100 铢,送瓶冰镇饮用水。 脱鞋入殿观瞻卧佛。然后她们都不想再走。我自己在里面转转。结构与过去常见寺庙完全不同。不是一进进递进,而是不同的回廊。拍摄些照片,以后另外贴。近五点离开。 人很多,车不好打。觉得体验一下当地带后厢的摩托,女儿称为蹦蹦车。开始有个男司机,要价 400 铢,没有谈。后来有位女司机,要价 200 铢,我们同意。能载 4 人,但比较拥挤。女司机不仅漂亮,而且巾帼不让须眉,开得很快。我们一路惊叫,但有惊无险。下车时与女司机合影。 在唐人街先购物。然后在六点开门时到家海鲜馆。太太还请了正在曼谷的同行朋友吃饭。他在德国工作,正好在曼谷合作研究两周。有些西化。见面拥抱。与女儿和我等不熟的人只是握手。吃得不错,但比前一天的火锅和中午的泰餐略有逊色。朋友说,蹦蹦车不比出租便宜,但是比出租快。更快的是摩托。饭间女儿等出去买些芒果饭和菠萝蜜。也给那位朋友一份。女儿说从一位老婆婆那里买的,本来只要芒果,老婆婆说饭是送的。 打车去看人妖秀。给司机看了泰文的地址。要价 200 铢。我们同意。结果他开错了,到另一个剧场。幸好女儿发现不对,没有下车。导航到正确地方。司机居然想要 250 铢,后来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就算了。 因为开错地方,时间很紧。换票入场后几乎马上开演了。送上每人一杯饮料。 表演主要是歌舞。多种模仿欧美流行音乐名家,还有日、中、韩的歌曲等。中国的是小舞剧,有港片的风格,似乎是男女各自出轨的故事。还挺了解中国现实,大家对这种节目可能感兴趣。晚 8:15 开始的表演,到 9:30 结束。拍摄些照片,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回程时出租者有人管理,收 20 铢服务费。上车就打表,开过来 120 铢,但因为拥堵,快到时提前下车了。因此推测,前面两位司机基本是按最拥堵的情形报价,但实际上没有太拥堵。 下车步行回宾馆。晚上看错了路,两次过过街天桥,还两次违规横穿马路,总是回到正确路线上。路过连锁便利店,女儿等买些吃的。 回宾馆发现浴缸清理不干净,毛巾也少给一条。我们走时留下 20 铢服务费倒是拿走了。不知道是不是服务员嫌少。女儿的房间也留 20 铢。我在多伦多的宾馆每天只留 1 加元,有次服务员多给了两瓶水,还有次专门留个便条致谢。我们决定以后不留服务费了。 把芒果吃了。饭和菠萝蜜放在冰箱留翌日吃。 清理浴缸。泡个澡,就睡觉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曼谷自由行第一日
Mech 2017-1-13 08:55
早四点起床。五点上出租。六点到机场。打印登机牌。取租的 WIFI 发射器。出境和安检都排长队。早餐。八点不到登机。 八点半的航班,实际起飞晚一小时。飞机上午餐。在飞机上填入境出境单。飞行四个小时。当地时间十二点半着陆。 下飞机准备入关。兑换泰铢。人民币 1 元换 4.61 泰铢。 同行小朋友发现包往在飞机上,赶紧回去找。机组人员帮她保管了。 选择的落地签,人比较少。因为要付签证费 1000 泰铢。现场填签证申请表。排队时被安排到人少的一队。正在窃喜,被人告知,这队是加快的,多收 200 泰铢。果然交 1200 泰铢。签证后的收据仍是每人 1000 泰铢。但确实比普通的要快。 出来找出租车。排队取号。小朋友实现查好车资 400 铢,另有 50 铢服务费。但司机说车没有表,报价全部费用 500 铢。我们同意。 到达宾馆后,门童往房间送行李。付服务费 20 铢。办理入住。工作人员能讲一点汉语。宾馆兑换的人民币汇率是 4.50 泰铢。宾馆随处可见现代风格的装饰。照片另贴。 下午四点出去吃东西。先吃种品牌冰淇淋,据女儿说价格是上海的一半。然后去吃海鲜火锅。调味酱很有特色。用信用卡结账时忘记加服务费。想想服务也确实一般,几次加汤都是叫了才过来。 饭后先到连锁超市物色翌日的早餐。订宾馆时没有要早餐。路过国家体育中心,比想象中小许多。 游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多数是商铺,有几个展馆。 2 楼有现代风格绘画展, “ 城市反思 (Reflections) ” 。我拍摄些照片,以后另贴。 8 楼有摄影展 “沿着辉煌之路 (Along the Way of Splendour) ” ,那位常年在中国的泰国公主的作品。 9 楼还有个现代艺术的展览,“指导的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s) ”,完全不理解,没有共鸣。 近八点离开中心。回宾馆路上购便当,早餐用。 宾馆游泳池是早七到晚七,时间已经错过。浴缸很大。但似乎不是特别清净。房间里本来没有准备牙刷和牙膏。与前台说了后,送到房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思笔试
热度 1 Mech 2016-12-17 14:13
早上雾霾很重。打车去考场。七点半刚开门放人,排着长队。我懒得排队,而且怕影响小童鞋们情绪。想到英语没有学好,要活到老考到老。在校园里转转。等开门的峰值过去,才进场。 入场后查验指纹,带上手环。先去趟洗手间。然后到休息室存包,等考场开门。开门后在考场前再排队。我觉得早进去也没有什么意思,又去洗手间转转,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到考场后,有位佩带 investigator 胸牌的工作人员用英语谈话,问姓名,是否带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然后突然说,要看看我的准考证。我拿出来后,她笑着说,这个不能带,要存了。原来是钓鱼执法,我就是上钩的呆鱼。我只好去存。事实上,先前存的时候,有工作人员提醒,准考证不用带进去,但没有说不可以带进去。另一方面,也说了只带身份证进考场。看来汉语也有听力理解的问题。存完回来,又从头排起,反正人已经很少了。再进去,垂钓者没有说什么,直接签个名,收走了身份证。接受另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的安检,然后入座。 钓鱼者用英文宣读一下考试纪律等,重要的地方也用汉语解释。等到九点开始考试。在这之前,核对了每位考试的考场名牌。然后送走身份证。送来了口试考卷。先发答卷纸,写上姓名考号等。然后发试卷,不能看,先写上姓名考号等。 听力题目感觉还可以。 四段 都没有特别难的,基本处于能大概听懂但有些地方听不太准的状态。第一段邮寄有丢失和破损,电话交涉,说明丢失的物品和损坏的物品。这部分有个小失误。开始听力测验后,让看第二页,我没有注意封面算第一页,因此看的是第三页。好在发现及时,而且开始有个例子,试卷上文字材料又少,没有影响答题效果。第二段是个录音电话,提示朋友从宾馆到机场怎么走,宾馆的位置和附近饭店等。第三段是学长向新转学学弟推荐课程和选课等。最后一段是谈早期的计时,从史前时代的太阳位置和动物模式,到后来的日晷、沙漏及其不足等,还说了历史上对计时的需求是宗教和政府。推测对 20 个以上拿到 5.5 分还是有些希望。 听力答卷反面就是阅读试卷,但仍要写姓名考号等。接着发阅读试卷,仍然写姓名考号等。阅读的三段文章都比较偏生物医学,分别是替代医学、子女的基因和环境影响和巨大海龟。替代医学讲创始人的工作和境遇,以及当代的研究。子女影响分基因和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有进一步分共同的和独特的,起作用的主要是独特的,就是孩子受外界而非家庭的影响。海龟的文章从英国海岸出现死海龟说起,介绍研究团队探索海龟为什么从热带到比较冷的海域,也说了环保相关话题。虽然内容不熟悉,但文章基本没有生词。考试时间没有平时练习紧张,还能核对一下答案,虽然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因此对 34 个拿到 7.5 应该有希望,不至于低于 7 。说句题外话,雅思考试的阅读要求,比通常阅读文献的要求细致多了。是考试要求过高,还是文献阅读不够仔细,另当别论。 收走卷子后,发两张答题纸。小作文黄色,大作文白色。都写上姓名学号等。然后发考卷,写姓名学号等。到点打开。小作文是某欧洲国家在 1999 、 2004 和 2009 三年中自称对足球、游泳、网球等 7 种运动感兴趣的比例。我写得有些长了,估计有 200 字,所以时间略超过 20 分钟。大作文是谈变老是完全的坏事还是没有过去那么糟。这两个其实也不是完全矛盾。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见解,东拉西扯,字数肯定超过 250 词了。因此,两篇作文都应该算达到最基本要求,正常应该有 6 分,或许还有半分的上下波动。 考试结束后,收名牌和手环。我把铅笔和橡皮也放进口袋。钓鱼者说铅笔和橡皮不收。出来阳光明媚,但空气仍不好。 推测一下考试结果。听力和阅读应该是 13 分,上下波动半分;作文是 6 分,上下波动半分。加起来是 19 分,上下波动半分。因为都向上波动的可能性不到,都向下也不大。如果是向上波动,虽然口语考得不好,四门应该也到 25 分了,总分就到 6.5 了。如果没有向上波动,就危险了。因此,出结果还是值得等待。至少没有糟到一定不能合格的程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29 次阅读|6 个评论
喜庆的中式婚礼
Mech 2016-9-18 22:29
刚参加个亲戚的婚礼。很喜庆热闹。 主持的是位喜婆 (图1) 。先请出新郎,大红官服官帽,虽然看不出几品。然后四人轿子 (图2和3) 抬入新娘。出轿时凤冠霞帔红布盖头。三拜之后,应该送入洞房时,一对新人就退场了 (图4) 。第二次古装进来,应宾客要求合影。虽然在婚礼来说前,他们着西式礼服婚纱,已经合过影了。第三次进来,换了装,而且手持麦克,唱着歌就来了。后面的事情就与普通婚礼差不多了。 很少参加婚礼。算起来大概是个位数。这个中式婚礼很有表演性。或许新人能过次明星的瘾,他们在演他们自己。 我个人更欣赏西式的教堂婚礼。虽然不是很喜庆热闹,但很庄重。突出了婚姻的神圣性。上帝所结合的,人不能拆散。如《新约》钦定英译本所谓, What therefore God hath joined together, let not man put asunder (Mark 10:9). 当然,当代婚姻其实已经不具有这种超越性,只是尘世的契约。正所谓, Render therefore un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 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 (Matthew22:21, Mark 12:17). 特别在美国,各州婚姻法不同,相当于有不同的格式合同可以供选用。 用手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最后的菜单 (图5) 基本还是写实。只是喜鹊报佳音,其实是香菇青菜,这个比较难想到。量比较小,因此浪费不多,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语屑
Mech 2016-9-8 20:58
在蒙特利尔开 ICTAM 时,八点半开始的分会场人不多,但报告人都到了。作为打酱油的听众,我安慰主持人说, Perhaps the audience are on the way. 主持人是位黑人教授。很犀利地说, On the way? I think they are on the bed. 比黑 真是 比不过洋人,当然比白也比不过洋人。 在多伦多宾馆走廊里,遇到位服务员。她热情地打招呼, Morning! 当时是下午,我有些茫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就似乎困惑地问, Er… in China? 服务员马上说抱歉,是她太忙了,忘记时间云云。多伦多用美东时间,夏时制与北京时间正好是 12 小时时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公司圣诞宴会记事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5-12-7 04:10
2015年公司圣诞宴会记事 蒋继平 2015年12月6日 按照公司惯例,每到年底, 公司都要举行圣诞宴会。 圣诞宴会的邀请帖在大约一个月前就发给每个员工。这种邀请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电邮, 另一种是请帖。邀请函的内容是:1。宴会的时间和地点, 2。参加宴会的人数和年龄限制。 3。复函是否参加。 今年的圣诞宴会是昨天晚上。地点在我们研究站左侧的一个大草坪上。 这个圣诞宴会是专门为在南佛州的员工举办的。 参加这个圣诞宴会的人员来自一号,二号, 七号,和15号农场, 以及公司总部和我们的研究站。公司在其他州的雇员可能在当地举行圣诞宴会。 宴会的大厅是一个大型蒙古包型的建筑, 是公司自己构建的。 宴会从下午6点开始。 从6点起, 公司主要领导就在宴会的大门入口处, 站在大门两侧欢迎前来参加宴会的员工。进入入口处,在大厅内的左右两侧是来宾登记处。公司人事处的雇员们为来宾提供个人标签, 即挂在胸前写着个人姓名的招牌, 并且给每个主宾, 即公司雇员,一个礼品抽奖号码。来宾办好这些手续, 就可以在大厅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和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 大厅的正中央是一个音乐舞台, 由专门的乐队在操控。 旋转的彩色投放仪发出的彩色光芒将整个大厅照得五彩缤纷。大厅的右边一个角是临时照相馆, 所有来宾都可以免费照相。 这是现代液晶照相技术, 照片可以在五秒种内交给被照的人。我和夫人也合影了一张, 以做纪念。 我们每年都会在这个宴会上照一个合影。大厅右端的另一个角是饮料供应处。柜台后面有一个服务员。 来宾需要什么饮料, 只要跟他说, 他一定笑容可掬地提供服务。 饮料几乎包含所有的软饮料和几个品牌的葡萄酒, 但是, 没有烈性酒。来宾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各种饮料, 没有数量限制。 在照相馆和饮料服务台之间, 是一些体育娱乐设施。 整个大厅内有两张乒乓球台, 两个蓝球架, 和几张其它运动的桌子。 大厅的左端是另一个饮料服务台和食品供应台。这些服务几乎都是自助式, 也就是来宾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自己的饮料和食品。大厅的其他空间摆满了餐桌,大约有30多张餐桌, 每张餐桌有八把椅子。 宴会的前一个小时主要是来宾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介绍。 大多数人是一手端着饮料, 一面在人群中寻找自己想见的人。一般情况下, 同一个单位的来宾总是喜欢坐在同一张餐桌上。 这是因为他们互相认识, 没有陌生感。 宴会从7点开始进入主题, 来宾可以到食品服务台选取自己喜欢的食品。 与此同时, 公司一把手在舞台对来宾作非常简短的欢迎词。欢迎词结束后, 就是迪斯科摇滚乐, 来宾们可以自己上台跳舞。在五彩缤纷的幻影灯的照耀下,在节凑分明的音响下, 在烟雾弥漫的背景下, 我感到好像是处在仙境之中一样, 虽然我一向不喜欢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 但是, 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的冲动, 我一个人上台跳了一段迪斯科。 因为整个舞台就我一个人在跳舞, 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觉得有点别扭,我很快就离开了舞台。 从舞台上下来, 我带着太太去打乒乓球。 我们几乎已经10年没有打过乒乓球了, 所以, 技术和动作已经不熟练了, 加上光线和风的影响, 我们的表现不尽人意。 这时候来了很多围观者, 其中包括公司的第一号人物, 也就是公司的懂事会主席。 他是一个已经退休的70多岁的老人,因为他和我平时很熟, 他要求与我的夫人比试一下。 我就把球拍给了他。 让我大感意外的是, 他的乒乓球技术很好, 我夫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接下来,来宾们一面享受着美餐, 一面期望着被抽中奖品。 大厅的舞台上正在举行例行的抽奖仪式。 奖品是各种各样的, 从钓鱼杆到50 英寸液晶平板电视机,一共有几十种不同的奖品。 奖品中比较有吸引力的是两台50英寸液晶平板电视机和一台农用名牌机具。 抽奖的过程中, 经常停下来播放舞曲, 来宾们会上台跳舞。整个宴会过程中一共有八次跳舞的机会。 第一次是我一个人,后来人数多一些。我在第5次又上台跳了一套迪斯科, 这次是尽力而为, 充分展开浑身解数。 下台时赢得了满堂掌声和喝彩, 这些掌声和喝彩声是针对我一个人的。 这是这次圣诞宴会唯一的一次因为跳舞而引发的掌声, 其他七次跳舞没有任何掌声和喝彩声。其他的七次主要是一些年轻女郎们的领地, 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从内心中感到老外很容易被忽悠。 我只是把中国的太极和西方的摇滚结合在一起, 加以一点个人的变动, 就使他们感到很有创意和乐趣。 这又一次使我想到20多年前在加州的时候, 曾经有一个地方的摇滚乐队的负责人要我参与他的乐队, 到美国著名的音乐之都拉斯维尔(Nashville)去创业。 我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他后来带着他的未婚妻, 也是我的同事, 和他的乐队一起真的去了拉斯维尔。他邀请我参与他的乐队是因为他喜欢我跳的迪斯科。 我想要是我真的跟他去了拉斯维尔的话, 我的人生会是另一个篇章。 在10点左右, 宴会接近尾声, 我带着夫人离开了会场回家。 图1: 2015年Lipman Produce 公司圣诞宴会临时搭建的, 专门用于宴会的”蒙古包“。这是正面照。 图2: 斜侧面照。 那个圆桌子是用于餐桌的, 属于12 座位的桌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悲莫悲兮生别离
Mech 2015-4-18 13:09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班车过站
热度 1 Mech 2015-1-19 21:10
今天早上乘班车去学校。在车上就睡着了。好像还做着什么梦。突然有人拍我下肩膀并说,老师,您是不是该下车了?我一睁眼看,已经过了一站。赶紧道声谢下车。匆忙中也没有看清提醒我的好心人,仿佛是位女老师。一紧张,做的梦也忘记了,似乎是普普通通的梦,不是美梦,也不是噩梦。 我在 A 楼上课,应该是班车进校园第二次停车时候下。今天是第三次停车,过 D 楼了。好在也不算远。没有耽误八点上课。这学期每周两次的《理论力学 2 》都排在前两节,因此要两天早起赶班车。 年纪大了,觉比较多。乘地铁回家的时候,也睡过站,好像还不止一次。不过通常只过一站。严格来说也不算过站,因为我们家其实在两站之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6 次阅读|2 个评论
滇情难却(6)
热度 2 duzhanchi 2014-9-5 09:51
第六次入滇记事 题记: 1987 年,第六次入滇,参加中科院西南地区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在滇乘车考察五十天,地区为思茅专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昭通专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专区和曲靖专区等,分布在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三江的下游。至此,云南的所有专区(州)均留下了我的足迹。 1984 年4月,国家计委下文,委托中科院,对西南地区开展资源开发综合科学考察。 1985 年12月,决定由综考会牵头,进行《西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发展战略研究》,目的是,把西南地区建成既能独立存在,又能支援全国的能源、原材料、轻工业和农林牧业四个现代化基地。 1986 年8月,中科院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正式成立,任命中科院副院长兼综考会主任孙鸿烈为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综考会副主任李文华为副组长兼考察队队长,副队长有程鸿、章铭陶、吴积善、陈书坤、韩裕丰和孙九林。参加单位有中科院、高等院校、中央部委和生产部门等。赴滇考察时,已有250名科技工作者参加,19个研究课题开始工作,可分为总体研究、区域研究和专题研究三类。我所参加的畜牧草场组,组长是黄文秀,副组长是田效文,研究课题为《西南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属于专题研究。 这次考察,主要是在六十年代以来的工作基础上,对现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与综合,所以很少徒步登山。赴县、区、乡考察的目的,一是收集基层资料;二是通过座谈访问,获取第一手调查资料;三是通过实地考察,增加感性认识,便于分析现有资料。 这次考察,装备与往昔不可同年而语,每组一辆日产丰田越野车,队员配备德制海拔表、瑞士制罗盘、日制理光相机、彩色胶卷等。 我们草场畜牧组,每到一地,一是与当地农牧部门座谈,一是实地考察草场与畜种。座谈访问的主要内容是:畜牧业生产历史、现状与规划,畜牧业基地建设与设想,畜禽品种资源、改良与繁育,草场资源分布与数量,饲草饲料资源开发,草场建设与措施,牧草引种试验等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在云南考察了50天,涉及6个专区(州),23个县市,行程大约7600公里。 1987 年4月9日,乘飞机离京,到达昆明,入住翠湖宾馆。 10 日,去云南省畜牧局收集资料。该局设在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五华山。五华山 海拔约1930米,为蛇山之余脉,是昆明城区的制高点,在翠湖宾馆东南,相距很近。山上主要建筑为五华楼,乃省政府办公室。楼前,建有电视广播发射塔,方柱形,钢铁结构,高达60余米。收集资料之后,从南下山,正对正义路。近看,街道纵横交错,建筑鳞次栉比;远望,西山、滇池,历历在目。 11 日,云南省畜牧局有关同志介绍情况,包括:云南省畜牧业现状、家畜数量、良种繁育改良、家畜疫病、发展设想、基地建设以及存在问题等。下午,召开全队大会,几位副队长讲解考察任务、要求和安排。任务有三:(1)云南主要自然资源的分析、利用和评价;(2)云南主要产业及其生产力发展;(3)云南经济发展中,重大战略、重要问题和限制因素的探讨。要求有五:(1)力争回答省里所关心的问题;(2)要有战略思想和总体思想,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要资源、产业和生产力相结合;(4)要观点和论证相结合,要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5)各组要加强协作。而后,李队长讲话,特别强调了三点:(1)目前中科院三分之二人力用于主战场,资源环境是重要阵地;(2)云南省对这次考察非常重视,省长亲自抓,派人参加考察,并无偿提供人力、资料和交通工具;(3)我们要树立好队风;要有所创新,要有新信息、新论证、新建议。 12 日,熟悉文献资料;傍晚 到云南大学家属宿舍,拜访原综考会同事、云大遗传教研室老师黄瑞复。多年未见,倍感亲切。俩人从家庭谈到工作,从综考会谈到云南大学,从资源生态谈到遗传育种,从“文革”谈到改革开放,从紫胶考察谈到草地调查,从饲用植物谈到有害杂草飞机草和紫茎泽兰。无所不谈,言语投机,思想投缘。 13- 15 日,到食用菌研究所看植物标本;到省情报所等单位收集资料。顺便拜访了原接壤考察队队友、昆明农学院教师李琼华,原贵州考察队队友、中科院昆明生态所庞金虎。并请 草地专家武丕琼和成绍先,介绍云南省草场普查、草场资源、饲用植物、饲料资源开发及重点地区草场建设等情况。 16 日,我组黄文秀、田效文、孙庆国、钟华平、杜占池一行,由司机扈传星开车,离昆明。沿途所见,滇池周边的呈贡和晋宁,正值蚕豆收获季节;玉溪和峨山一带,植被多为云南松林和灌丛草地;元江坝周开垦严重,多为灌丛草地,但行道树凤凰木,处于盛花末期,艳丽的红色鲜花,绿色的 羽状复叶,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赞其为“花若丹凤之冠,叶如飞凰之羽”,颇为形象逼真 。继续南行,翻越哀牢山,坡度较大,植被尚可,为思茅松林和阔叶萌生林,但35度以上的山坡,亦有局部开垦。该日行车355公里,来到墨江县城,海拔1340米。当晚,墨江县农牧局介绍情况,其中谈到:紫茎泽兰蔓延,大量侵入草地,草场质量下降;肉食不足,每年人均只有6斤;紫胶生产发展缓慢,县紫胶加工厂,因原料不足,每年只能开工半年;县里财政紧张,虽有一座金矿,但仍需国家补贴。 17 日,离墨江,途径海拔1330米的普洱(现宁洱县),横穿阿墨江、把边江,翻越无量山,上上下下,最低点海拔670米,高海拔点有四个垭口,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坡大山陡,多为思茅松林和灌丛。当日行车218公里,来至1350米的思茅(现普洱市),入住思茅宾馆。当晚与思茅专区农牧局座谈,副专员介绍了本专区的农林牧业发展方针,畜牧科科长介绍了畜牧业生产、禽畜品种、畜种改良、草场资源及存在问题等。 18 日,前往思茅畜牧场考察。沿途为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林间开垦为农田的较多。行车50余公里,来到地处 倚象区 曼中田的思茅牧场,位于澜沧江支流曼老江边。江上有吊桥一座,海拔900米。该场为省、地、县三级种草养畜试验点,发展方针是“以牧为主,多种经营”,养殖重点为肉牛;计划建立经济生态园,发展立体农业,山体上部为水源林-思茅松林,中部栽培从泰国引种来的大叶千斤菝,以放养紫胶,下部种植桔子、菠萝等水果以及大翼豆 、 柱花草、臂形草、糖蜜草、卡松古鲁狗尾草等牧草。午饭在牧场就餐,以炸烤为主:烤鹿肉、烤鱼肉、烤椰皮鸡肉、炸包纸肉、炸薯蓣片等。色浓味香,难得品尝。 19 日,离思茅,途径海拔800米的勐养镇,沿途多为阔叶林,缓坡垦殖成农田者不少。行车164公里,来到海拔610米的允景洪镇,住景洪宾馆。 景洪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 街道两旁布满棕榈、椰子之类的热带树木。澜沧江流经景洪坝,两岸多为阶地,水流平缓,土壤肥沃,树木葱郁,得天独厚,宜农、宜林、宜居、宜玩。 中午,顺曼听路,向东南行,来到曼景兰村。 村里遍布凤凰木、铁刀木、芒果、槟榔、香蕉、凤尾竹,一派热带风光。每户一栋 傣式 竹楼,自成院落,户与户之间用竹篱相隔。 这里,有一条 傣味食品街。我们在门牌 52 号的餐馆坐定,点了几个傣味菜: 酥嫩的 炸芭蕉、清淡的水香菜、解暑的椰子肉、清热的龙爪菜、油润的花生酱,以及 香甜的菠萝篜饭 。饭后,漫游近在咫尺的曼听公园。 该园,1300多年前是傣王的御花园,现今傣族建筑- 干栏式 竹制小楼 ,独具一格;佛教建筑-白塔,圣洁无暇,八角亭,瑰丽堂皇; 园内林木茂盛,绿草如茵,繁花朵朵,争艳斗奇; 已发展成为集王室、民俗、佛教、风景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 清明节后第7天,即阳历4月13-15日,为傣族新年,举行泼水节。这是个吉祥美好的日子,纵情欢乐的日子,热闹非凡的日子,遗憾的是我们晚来了几天,没有赶上。错过佳期,盛况未能再见。 20 日,上午,西双版纳州农业局介绍了该州的畜牧业发展与区划,以及草场和饲料概况。从中得知,该州有13个直属县团级单位,其中有热带作物所、热带药物所、热带植物所及10个国营农场。下午,参观州茶花鸡饲养场、种猪 繁殖 场和热带作物科研所。 茶花鸡,即原鸡,是中国特有的品种,为野生红色原鸡长期选育驯化而成,保留有野鸡 适应性强、适应粗放饲养,成活率高 的遗传基因。其祖先野生鸡,生长在 热带雨林 边缘;公鸡毛色艳丽,鸡冠似朵朵茶花,啼声悦耳动听,能够低空飞行。 种猪繁殖场,为省科委的课题,目的是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杂交猪种;种植的猪饲料有银合欢、苦苣菜等。为扩大饲料来源,该场正在进行“橡胶耔饼喂猪试验研究”。 热带作物科研所,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澜沧江边,地势开阔,山低坡缓,曾是世界公认的植胶禁区。自1953年成立以来,即以橡胶试验研究为主,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天然橡胶基地。同时,对其他热带经济植物、热带水果和热带花卉等进行开发与应用研究。该所好像 一个美丽的公园, 热带风光旖旎,植物千姿万态。单子叶植物有:棕榈科的油棕、芭蕉科的香蕉、旅人蕉科的鹤蕉 ,凤梨科的 菠萝 , 兰科的香荚兰 和寄生兰等 ;双子叶植物有:茜草科的咖啡, 胡椒科的胡椒、樟科的 油梨、芸香科的柚子、 红木科的 胭脂木、番荔枝科的依兰香、漆树科的芒果和腰果、梧桐科的可可和 胖大海 ,豆科的 红豆树和铁刀木等。 花卉植物格外引人注目,如: 锦葵科的扶桑、大戟科的刺梅、千屈菜科的紫薇、紫葳科的炮仗花等。种类繁多,难以尽数。此外,还有不少与佛教有关的植物,如:棕榈科的贝叶树和槟榔、芭蕉科的地涌金莲、兰科的文殊兰、姜科的黄姜、桑科的菩提树和大青树、檀香科的檀香树、藤黄科的铁力木、龙脑香科的龙脑香、番木瓜科的 番木瓜 、夹竹桃科的鸡蛋花、豆科的无忧花、木兰科的缅桂、睡莲科的睡莲等。其中,贝叶树的叶片,在古印度用来书写经文。因此,此叶称作“贝多罗”,其经叫做“贝叶经”,此树尊为“贝叶棕”。临行,在傣式风格的招待所前,及橡胶林边的“周恩来总理来所视察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21 日,离景洪,行车34公里,到达勐养。沿途为自然保护区,植被为季雨林,林下种有砂仁。路边有一橡树,高大伟岸,树干基部,分枝延伸,形似大象,虽不如榕树所形成的“独树成林”壮观,但造型独特,难得一见。 开车东南行,不远,来到无量山余脉基诺山,亦称 攸乐山。这里,地貌为低山丘陵,海拔950米,是基诺族村寨聚集地,乃盛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首。据传说,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于此的士兵,为其祖先,即开始以种茶为生。基诺族 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土著民族, 有语言,无文字;直到四十年代末期,尚处于 原始社会 ,土地主要为村社公有 。 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饲养的黄牛、 水牛 ,仅用于祭祀和肉食。爱吃 竹筒 饭、蕉叶饭、 野 生菜 ,喜酸好辣。 其 房舍古朴,木构架、木板墙,茅草屋顶,分上下两层,楼上为居室,楼下无墙壁,用于养畜堆物。 下午,再东南行60公里,来到勐腊县勐仑镇,澜沧江支流罗梭江边。过吊桥,进入葫芦岛,便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该园1959年成立,为植物学前辈 蔡希陶所倡建。我们来到办公室,言明身份,说明来意,赵主任闻听,十分热情,安排在招待所住下。而后立即介绍情况,接着便进行参观。园 内 有一小湖,湖周树木环绕,湖畔亭阁玉立,湖中王莲如盘,湖水微波荡漾,空中蓝天白云,大气清爽宜人,景色令人陶醉。 园中,植物种类丰富, 奇树名花繁多。 孓遗植物天料木、佛教圣树黄葛树、 珍贵国宝神秘果、 水果皇后菠萝蜜、 保健饮料苦丁茶、润喉佳品胖大海、 药用灌木黄栀子、油料果树油橄榄、蜜源植物椴树、饮品植物茶树、咖啡和可可 、 多肉植物仙人掌、多汁植物刺梅、 食虫植物猪笼草、荫湿植物砂仁和 千年健 、 象征英雄的木棉、高纵入云的望天树、枝繁叶茂的橄榄树、 茎部肥厚的佛肚树、 树干粗壮的 象腿树、 老茎生花的榕树、 板根发达的四数木、宛如巨扇的旅人蕉、果似卵黄的蛋黄果、荚果倒垂的腊肠树、 叶生茎顶的龙血树、形美叶翠的吉祥草和发财树、光杆无叶的绿玉树、 苞片像花的叶子花、花如炮仗的炮仗花、 花如鹤头的天堂鸟、 花似锦团的无忧花、 花色似锦的扶桑和木槿、花冠艳丽的杜鹃、 蝶花似火的刺桐、花序轴肉质化的菠萝 、材质坚硬的红木、汁液有毒的罗肤木、毒性剧烈的箭毒木、 “吸血”寄生的檀香树、 淡雅秀逸的丁香和鸡蛋花、娇美清馨的兰花和姜花、能产米的西谷椰子、会下细雨的黄檀树、闻声即动的跳舞草、轻挠枝摇的紫薇、触叶即闭的合欢树,各具特色、特征,不能一一详述。棕榈科植物更是姿态万千:婀娜多姿的椰子、窈窕纤细的槟榔、雄伟挺拔的王棕、矮壮粗实的蒲葵、披头散发的董棕、大腹便便的酒瓶棕、英姿潇洒的糖棕、战袍裹身的棕榈、披甲带胄的油棕和伊拉克蜜枣 , 等等,美不胜收,大饱眼福。园内还有大片橡胶人工群落,依其下层植物,又可分为:橡胶-可可幼树群落、橡胶-茶树群落、橡胶-罗肤木-千年健群落等,高矮有序,层次分明,各得其宜。 随后,进入幽静的沟谷,参观热带雨林。林内,鸟语虫鸣,悦耳动听;植物茂密,遮天蔽日,枝叶纵横, 藤蔓飞舞, 林木参天,蔚为壮观。板状根、气生根、木质巨藤、大叶植物、附生植物、绞杀植物、老茎生花、滴水叶尖,奇异景象,随处可见,犹如进入迷宫,使人眼花缭乱 。 代表性植物有:龙脑香科的望天树和版纳青梅、使君子科的千果榄仁、无患子科的绒毛番龙眼、肉豆蔻科的云南肉豆蔻、藤黄科的版纳藤黄和滇南红厚壳、番荔枝科的云南银钩花、金刀木科的金刀木等。大型木质藤本有:鼠李科的蛇藤、豆科的崖豆藤和猪腰藤等,不认识者众多,无法一一罗尽。林中 生物之间,互争互促,相依共存,构成了一个稳定的顶级生物群落,形成了一个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王国; 原始而神秘, 玄妙而奇特, 使人返璞归真, 让人浮想联翩,使人敬畏自然 。 22 日,清晨早起,晨雾朦胧,空气清新湿润。早餐后,与送行人员告别,出发北上,一路爬坡,行车200余公里,进入李仙江水系,来到思茅专区的江城,海拔1200米。江城县长和畜牧局长介绍情况。其中说到:近年飞机草、紫茎泽兰大量出现,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质量明显下降;群众对种植优良牧草认识不足。 23 日,下坡,至李仙江边,海拔500米;而后几经上下,来到绿春县城,海拔1600米。绿春境内,山高坡陡,梯田一开到顶,景观壮丽。继续前进,夜宿1500米的元阳县城。 24 日,元阳县农牧局李局长,在介绍情况时说道:境内“二山二谷三面坡”,以粮果茶为主;草山使用权未固定,利用无计划;牛、马、猪混群放牧;畜牧业产值,人均23.85元。下午,到 县畜牧场考察。该场场址在 南沙镇 大六呼,位于元江干热河谷,海拔570米。原为州办,因年年亏损,后下放为县管。原生牧草80%为扭黄茅,豆科牧草极少。现为中澳合资试验点,建立了大面积人工草地,主要种类为青绿黍、大翼豆、柱花草等;产草量高,但有逐年下降趋势。 25 日,离元阳县城,下坡,至元江河谷,过吊桥,海拔300米。而后向北,上坡,沿途草坡裸地较多。经建水,进入南盘江流域,公路最高点2100米;再经通海县城,行车140多公里,到达昆明,入住昆明学生公寓。结束了第一阶段的野外考察。 27 日,我与田效文、孙庆国、钟华平,司机扈传星开车,离昆明,北行100公里,沿途多为农田和红壤冲刷荒地,来到位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城西,天生桥乡的云南省种羊场,海拔约2000米 。场领导详细介绍了建场过程、人员组成、生活状况、畜种发展、草场利用和建设、中澳合作种草项目等情况。其发展方向,几经反复,最后决定以发展半细毛羊为主,向省内提供种羊,同时发展种兔。 28 日,上午,考察种羊场。该地为低山丘陵坝区,天然木本植物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高山栎、杜鹃、金丝桃等。野生牧草主要为刺芒野古草、陈谋野古草、旱茅等;栽培牧草主要为豆科的红三叶、白三叶,及禾本科的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有的用于放牧,有的用于割草,有的用来生产草种。在混播草地中,禾本科明显竞争不过豆科牧草。 下午,离寻甸,继续北上,沿途大都为草地,森林极少,途径海拔1300米的“天南铜都”东川市。该地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地貌奇特,泥石流发达,多泥石流沟、泥石流扇。行至海拔1450米时,路遇泥石流河,水浅、无桥,开车冲过。继续北上,爬山,进入乌蒙山脉。公路蜿蜒,急弯频频,悬崖深陡,浓雾团团,汽车缓慢行驶,终于到达公路的最高点,海拔3050米,此地为大海草山,公路两侧全为山地草甸。而后下坡,来到曲靖专区的会泽县城,海拔2150米。县农牧局在介绍情况时说:该地自然环境恶劣,群众对此有着形象地描述:“山头推秃子,山腰拉肚子,山下盖被子,天气打摆子”。这种恶境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数百年来,滥伐森林,用以炼铜,致使绿山变秃,山体裸露,随之而来的便是日益频发的泥石流灾害。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自食其果,人类何时才能完全从迷梦中醒来? 29 日,来到海拔3100米的大海区,而后翻越3550米的垭口,来到一个牧场,场部海拔3400米。该地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地势平缓,起伏连绵,溪水清清,鲜花绽放,羊只犹如漫天星辰,遍洒山川绿野。如此美景,令人叫绝,使人痴迷。 天然植被主要为羊茅草甸,草层低矮,盖度较大。 据东川府志记载:十七世纪时此地为冷杉林,后因砍伐、火烧,变为箭竹-羊茅群落。 该场原为区办,现为个人承包,主要发展杂交细毛羊。在此做样方调查,常见植物有:羊茅、苔草、翻白草、西南萎陵菜、小龙胆、剪股颖、金莲花、薊、箭竹等,为亚高山草甸类型。天然牧草饲用价值较低,为此牧场种植了大面积优良牧草,主要种类有:红三叶、白三叶、杂三叶、黑麦草、鸭茅、猫尾草等。由于此处海拔较高,有的牧草籽粒不能成熟,所以在海拔较低的地段建有草种繁殖基地。晚间,陪同我们来场的会泽县农牧局同志,介绍了该县的基本情况。其中谈到,本县以牧、林为重点,力争粮食自给。省里要求本县建成绵羊基地,为沾益毛纺厂提供原料。 30 日,离会泽,继续北上,下坡,过金沙江支流牛栏江,海拔1370米,多为灌丛草地,有云南松林和大片油桐,仙人掌正值花期,黄色,艳丽。到达海拔2000米的昭通市时,天色尚早,去城西北,到清官亭公园一游。该市为昭通专区所在地,是 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著名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新四军将领 罗炳辉 ,均为昭通地区人士。 5 月1日,与昭通地区农牧局人员座谈。李副局长介绍说:昭通1982年开始人工种草,以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和红三叶为主。种植三年后,黑麦草衰退,三叶草即占优势。飞播的人工草地,只能划分到自然村利用,无法到户,管理是个大问题。在大山包建立的种草试验区,已严重退化。而且,由于吃饭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又有不少人工草地被翻耕种了粮食作物。 2 日,前往大山包考察。途径鲁甸县龙树,海拔2250米,为水稻种植上限。沿途多荒山野岭,水土流失严重。到达大山包区后,随车而来的昭通市市长介绍情况,然后进行野外考察。 该地属五莲峰山脉,金沙江水系,海拔在3000米以上。群山之间,坡缓草绿,小溪涓涓,水源丰富,植被为 亚 高山草甸和亚高山沼泽化草甸,常见种类有:羊茅、画眉草、苔草、嵩草、萎陵菜、珠芽蓼、百脉根、金雀花、米口袋、大黄、马先蒿等。飞播的人工牧草,长势一般;成群的牛羊,正忙于低头采食,是良好的夏季牧场。据访问,解放前这一带有不少森林,现已全无;可做燃料的泥炭,亦快烧尽。 3 日,离昭通,南行上山,是为乌蒙山脉西坡。不久,进入贵州地界,翻过2500米的垭口,下坡,即为北盘江水系。至威宁县城,海拔2230米。午餐后,西南行,经可渡河源头,复入云南省,夜宿宣威县城,海拔2050米。据县农牧局介绍,该县1986年开始种草,种后承包给个人,个人再去联包,一般不会出现乱牧现象。 4 日,离宣威,经鸡街、曲靖,回到昆明,住昆明学生公寓。结束了第二阶段的野外考察。 6 日,我与田效文、钟华平,司机扈传星开车,离昆明。沿滇缅公路西行,来到海拔1820米的楚雄,住楚雄宾馆。行程291公里。晚间,请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牧局介绍畜牧业区划、生产、饲草饲料和草场资源情况。 7 日,经1880米的南华,到达海拔约2000米的大理市,住洱海宾馆。沿途各坝,干旱,多种植小麦;坝周,多为冲刷草地,局部已造云南林。本日行程202公里。 8 日,上午,大理白族自治州农牧局鲁副局长介绍了本州的畜牧业生产、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概况。其中谈到:坝周草场日趋退化,冬春缺草,引种优良人工牧草是个方向,实行草田轮作是个办法。中午,聚餐,品尝了大理 砂锅鱼、邓川乳扇、 喜洲粑粑 等白族特色食品。 下午,先游大理古城、三塔寺。而后,来到洱海公园; 1970 年第二次来大理时,尚未建此园。我们开车进入洱海南岸的团山,下车步行。 林间小道弯弯曲曲,幽深静谧; 异木奇花不断展现,有杉科的孔雀杉与池杉、柏科的金叶桧、苏铁科的苏铁、木兰科的白兰花、桑科的无花果、豆科的凤凰木、百合科的龙血树、樟科的香樟、漆树科的芒果、杜鹃花科的杜鹃、山茶科的山茶、蔷薇科的扁桃与樱花、菊科的菊花与水飞蓟,等等,各显美姿,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顾,惬意而陶醉。 亭台楼阁,点缀于翠 绿丛中, 色彩愈加艳丽。登上山顶,浩淼洱海尽收眼底,晴空碧海, 水天一色,微 波荡漾, 渔帆晃动。远处, 大理 三塔,清晰可见;沃野平畴,色彩斑斓;巍峨苍山,群峰连绵。山、水、田、塔,构成了一副引人入胜的美妙画面。 9 日,离大理,东行11公里,来到大理市凤仪镇华营乡。该地位于 点苍山南缘, 波罗江 支流旁,森林以云南松、华山松林为主,草地以刺芒野古草、旱茅、菅草、扭黄茅等常见,作物以水稻、玉米、蚕豆居多 。来到洪水塘牧场,海拔2150米,场长简要介绍了牧场情况,一起考察了人工草地。人工牧草依然是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生长良好。而后,折返西行,过温泉,至漾濞江边,海拔1360米。之后,沿顺濞河上山,公至路最高处为2350米;植被较好,主要为云南松、栎类、旱冬瓜等。再下至海拔1700米的永平县城,复又上坡至2000米,植被多为疏林和灌丛。再下坡,至澜沧江大桥,海拔1250米。转向南行,上坡到海拔1680米的保山县城(隆阳镇),住行署宾馆。本日行程220余公里。 下午,开车西南行,不远即到旅游景点“梨花坞”,海拔1800米。该地为佛教圣地, 主建筑为慈云阁,古朴庄严,飞檐高耸,供奉观世音菩萨。其他建筑有藏经楼、菩提楼、 卧云楼、 雨花亭、 慈云阁 等,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寺前溪水潺潺,如歌似琴;溪畔梨、柳成行,郁郁成荫;山中大片梨树,幽雅寂静 ,不失为休闲旅游胜地。 10 日,与保山地区农牧局畜牧科座谈,了解本区畜牧业生产、家畜品种和饲草饲料资源概况。中午出发,西南行,至怒江边,海拔730米,过红旗桥,南行上山。大江两岸有木棉、清香木、蝦子花、剑麻、类芦等。行至垭口,海拔2050米。翻山后,进入伊洛瓦底江支流的龙川江-瑞丽江流域,湿度明显增大,为华山松林,生长良好。到龙陵,1550米,多阔叶林,郁闭度大。然后,沿芒市河下坡,来到海拔1000米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州府所在地芒市,住芒市宾馆。今日行程202公里。 宾馆院内,楼旁有一株芒果树,是周恩来总理1956年所种,已有十几米高。安排好住宿,抽空前往市区,参观名胜古迹“树包塔”。该塔系 砖石结构,八角形,神龛内供奉佛像,高十余米,其上有一菩提 树,高达 数十米,枝叶茂密翠绿,气生根顺塔向下伸展,紧紧拥抱塔身。圣树护圣塔,浑然成一体,堪称天下一绝。 11 日,德宏自治州农业局和畜牧兽医站分别介绍情况,从中得知,该地家畜口蹄疫病严重。解决办法,一是在中缅国界之间搞一个防疫带,堵住异国传染,二是在路口建立防疫站,三是解决当地民族不愿意给家畜打预防针的问题。 午餐后,到菩提寺参观。据说该寺是 本州最古老的寺院,大殿建筑将傣族干栏式与汉族歇山式融为一体,造型精美,风格独特。而后来到大榕树下,席地而坐,打了一阵扑克,算做午休。下午出发,西南行,沿途分布有大片橡胶林,树高30余米。翻过公路最高点,海拔1550米的黑门山,来到870米的畹町。当日行程87公里。 畹町为全国最小的国家级边境口岸,流经此镇的畹町河,为中缅界河。河上有一座钢架桥,系中缅两国相互交往的界河桥。抗日战争时期,曾有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入国境,不过,当时是座石拱桥。该地有国内罕见的柚木 林,有郁郁葱葱的橡胶林,有种类丰富的热带作物。稍加逗留,继续西南行,经姐勒,行程 28 公里,到达海拔830米的瑞丽,住县委招待所。 瑞丽坝平缓开阔,与缅甸各半,为又一国家级口岸。该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花开,终年结果,田园秀丽,风光多彩。盛产芒果、菠萝蜜、西番莲、蕃荔枝、酸木瓜、羊奶果、无眼菠萝等热带水果。高大的榕树,被视为神树,遍布村寨、路旁,或独木成林,或相连成片。 12 日,从瑞丽开车西南行30公里,来到位于瑞丽坝西南端的弄岛,海拔830米。沿途可见大面积的橡胶林,公路两侧为高大通直的八宝树,到处都是竹林、柠檬、柚子、香蕉、甘蔗。行至瑞丽江支流南畹河畔,海拔750米。该河亦为中缅界河,河面不宽,两岸景色无异。江中有缅甸妇女正在洗衣、洗澡、戏水,与波光粼粼的江水及两岸的碧草、翠竹和绿树,交相辉映,情景幽雅动人。 13 日,离瑞丽,西北行,上坡,至南京里为公路最高点,海拔1300米。而后下坡,来到位于陇川坝的章凤镇,乃是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过南畹河后,北行,上坡,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有栲树、石栎、木荷等,橡胶可分布到1050米。经过公路垭口1750米之后,下坡,将至 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 大盈江时,转为东北行,公路两旁多凤凰木、八宝树、铁刀木等,道路极好,车速开至130公里/小时。到盈江县,海拔820米。此处大盈江 江面宽阔,流速缓慢,凤尾竹布满河边,两岸田野无垠,景色优美。 中午,开车到县城东1公里的允燕山,参观允燕塔。该塔 高约20米,为多层砖混结构,呈圆锥体,由主塔和40座小塔组成,融佛教文化和傣族传统建筑为一体。而后,在两株并排生长、十分高大的榕树下休息、纳凉、小酣。 下午,继续东北行,沿南底河而上,经海拔1100米的梁河县城。该县为 中国 葫芦丝 的故乡,周边植物可见思茅松、杉木、龙陵栲、红椎、石楠、杜鹃、竹类,大叶茶等。 继续上坡,到达保山专区的腾冲,海拔1650米,住县招待所。今日行程238公里。该县以地热出名,据说,县城 西南20公里处有温泉群,称之为“热海”, 温度高,热气冲,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气泉、沸泉、喷泉,为国内罕见。但天色已晚,未能前往,遗憾! 14 日,离腾冲,东南行,上坡至分水岭垭口,海拔2050米,以华山松林为主。在山脊上行车数公里,下坡,至1600米出现大片梯田。下到龙川江大桥,海拔1300米。而后,从西坡翻越高黎贡山,至公路最高点2310米,森林植被较好。下坡到怒江边,海拔700米。过桥,转为东北行,再两上两下,来到保山县城,海拔1660米。复转东南行,下坡,将至柯街时,海拔1200米处,误车于路边水沟,自救未果,恰好云南省商业厅运输公司的一辆大卡车路过,请司机师傅帮忙拉出。其后,继续前进,宿昌宁县城,海拔1700米。今日行程286公里。 15 日,离昌宁,沿右甸河谷而下,两岸以森林为多;经1650米的温泉,梯田不少;翻过海拔2200米的垭口,来到凤庆县;沿凤庆河下坡,以疏林和杂灌为多,来到海拔1000米的云县;沿罗扎河而下,来到950米的忙怀彝族布朗族自治乡;沿澜沧江北上,植被较好;在漫湾过桥,到江东,上坡,1500-1900米之间,出现大量紫茎泽兰;过海拔2100米的垭口,来到海拔1450米的大理自治州的南涧县城,住县招待所。当日行程270公里 16 日,离南涧,西南行,来到碧溪区,海拔2100米。与区干部座谈后,到松林乡考察。该地海拔2150米,为人工种草试点。牧草种植在退耕地上,种类为黑麦草、红三叶;用铁丝固定在角铁上围栏。未种草的丢荒地上,紫茎泽兰大量入侵。下午,回到南涧县,县农牧局介绍了该县的家畜品种、改良和草场建设情况,并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粮食尚未解决,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低。 17 日,离南涧,山坡上多草地和旱作。经海拔1700米的弥渡,来到海拔1850米的南华县城,住县招待所。本日行程180公里。下午,县农牧局介绍情况时说:在志高坝,建有县牧草种子基地,并进行牧草品种试验;在龙潭山,以户为单位,种植了大面积牧草;缺粮,温饱尚未解决。 18 日,离南华,经楚雄、禄丰,山坡土壤干旱,冲刷严重,云南松林生长矮小。回到昆明,住昆明学生公寓。结束了第三阶段的野外考察。 19 日,去省畜牧局,了解人工牧草种植情况:全省共引入400多种牧草,为全国之冠,其中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百脉根生长较好;主要问题是草场使用权不固定,农林牧用地没有划分。 20 日,上午,到云南大学,生物学的黎老师介绍了作物生态研究情况:滇榆一号小麦,小面积亩产高达1000公斤,为世界之最。对小麦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其光合日变化,在大理为单峰型,在元江为双峰型。 下午,扈传星开车,与我和钟华平离昆明,来到海拔1970米的曲靖,住公署招待所。公署洪同志在介绍情况时谈到:该专区1980年开始试种牧草,1985年开始进行飞播;寻甸发展肉牛,曲靖种草饲养奶牛,富源马鸣为大户承包;地方家畜品种有:富源的大和猪、陆良的五金猪、会泽的和峰山羊、马龙的深沟鸡;国营牧场有:陆良种猪场、富源大和猪场和师宗综合畜牧场。 中午,去沾益县天生洞。该溶洞,位于天生坝西面的缓坡上。1985年开始开发,已开放二层,还有二层尚未完工。 洞内, 路径宛转曲折,如入迷宫, 遍是石笋、钟乳石,有的像东海神龟,有的似中华巨龙,有的像南天一柱,有的似热带森林,有的像万年灵芝,有的似迎客石松,奇形怪状,层出不穷。 21 日,离曲靖,到富源,海拔1920米,沿途多为云南松疏林。晚餐后,与县农牧局座谈,张局长说:目前需要弄清载畜量,以确定发展规模;计划将黑山作试点。 22 日,考察黑山牧场,海拔2520米,为石灰岩山地。1976年办场,以发展绵羊为主。天然草本植物有旱茅、刺芒野古草、萎陵菜、清明菜、蛇莓等。1981年开始,连年种草,种类有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鸭茅、园草芦等。种后3年,开始退化。为解决冬春饲草,进行了大量青储。午餐,就地取材,为炖羊肉。肉带皮,残留有毛,此乃当地之习俗:宰羊时只刮毛,不剥皮,认为毛有助于通便。 23 日,来到马龙县,县畜牧局人员介绍情况时谈到:1984年开始种草,较成功的为马鸣区,所种的1万亩人工草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准备扩大面积;以饲养肉牛为主。然后,开车西南行,约35公里,来到马鸣万亩草场。该地海拔2100米,为丘陵喀斯特地貌,草地碧绿,虽非一望无际,但也相当开阔,其间偶有树木点缀, 周围 森林 茂密 。以山头为界,用铁丝围栏,划为若干分区。 24 日,离曲靖,在陆良停留,与县畜牧局人员座谈。陆良坝海拔1900米,是全省最大的平坝,以发展猪、兔、鸭为主,属农区畜牧业;种草面积虽小,但质量较高。而后,开车到召夸区,对果河乡撒卜龙村的草场进行考察。该地2250米,多华山松林。1985年,在退耕土地上飞播草地近万亩,牧草生长茂盛,盖度很大。夜宿石林宾馆,海拔1870米。 25 日,清晨,去宾馆西侧的小石林散步。这是一个上天赏赐人类的天然公园,奇石林立,玲珑秀丽,俊雅宁静,空气清新,池水湛蓝,草坪碧绿。池旁有座石峰,婷婷玉立,宛如少女,彝族撒尼人称其为阿诗玛,一个美丽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而后,又再次来到近在咫尺的大石林,匆匆摄影数张,便返回宾馆。据服务员讲,宾馆西北不远处,有一喀斯特溶洞-艺云洞,被誉为“仙迹胜景”。我们慕名前往,不巧,尚未正式开放。于是,又来到乃古石林。这里,景观与大、小石林迥然不同。景区,石林呈黑色,雄伟而庄严,形态各异,有峰状、塔状、屏风状、城堡状、蘑菇状、动物状,等等。石林间,有两潭池水,清澈明净, 玲珑俊秀 。进入地下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形态多样,异彩缤纷。登上峰顶观看,绿树簇拥黑色石林,浩瀚磅礴,古朴粗犷。整个景区,集石林、湖泊、溶洞为一体,其造型之美,更胜大、小石林一筹。饱览美景之后,驱车回到昆明,住昆明学生公寓。结束了第四阶段的野外考察。 26 日,上午,来到黑龙潭,到始建于1938年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拜会原综考会同事梁荣彪,一起参观了山茶园、木兰园、杜鹃园、百草园、水景园、温室区等植物园区。园中的大量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和名贵花卉,与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比较,各具特色;观后收获不小。下午,先游大观楼,后到云南大学,再次拜会黄瑞复。两人在云大校园漫步,边走边聊,并在钟楼前合影留念。 27 日,搬到云南饭店住宿。到省情报所搜集资料。 28 日,收尾,整装待归;下午到圆通公园散心。 29 日,乘飞机回到北京。结束了第六次入滇之行。 搜索 复制
个人分类: 科考科研笔记|71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好险,我无奈,我想应当游行…
热度 18 zhangxw 2014-5-22 22:39
我好险 , 我无奈 , 我想应当游行 … 张学文 ,2014.5.22 晚上 Ø 昨天下午女儿让我住进了乌鲁木齐的自治区中医医院去检查身体 , 临别时她说你早晨可以去人民公园走走 … 我点头 . Ø 今天早晨我忙于应付完检查 , 护士说你现在可以吃早饭了 , 于是我去了医院食堂 . 这时传来阵阵的警铃声 , 我从窗子看去 , 医院急诊部被武警把守 , 有救护车出入 , 我认识到外面可能又出事了 ! 这时女儿来电话 : 人民公园处恐怖袭击 , 爆炸了。于是我在医院 24 楼上瞭望公园方向 , 看见那里只有警车 ! 公共汽车堵在路上过不去! Ø 随后的消息是两辆恐怖分子的汽车引爆了爆炸,死 31 人,而一些伤者送到我住的医院 … Ø 随后知道爆炸就在我住院附近(约 200 米)的早市(公园隔壁),死伤者据说多是老年人。我感到好险,也感到愤怒、无语、无奈,我感到应当大家去游行,齐声谴责这些暴力活动! Ø 医院害怕担责任,不让我晚上回家,可我还是回了家。 Ø 我回家后大家谈着今天上午的事,天津家里也电话来慰问。一个电话竟然说住我楼上的某某某在这个事件中牺牲了,我大惊! Ø 我上楼问,这是真的,主人说他夫人昨天也住进了我住的医院,他早晨去公园旁边的早市,遇上这个倒霉的事,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人世。 Ø 记住, 2014.5.22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旁边的早市的恐怖袭击! 借此机会,向关心新疆,关心我的朋友表示感谢! 黑夜会有尽头 2014.5.23补: 各族人民同声谴责,声讨这种残酷暴行! 我们不能容忍!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2449 次阅读|20 个评论
登山偶记
Mech 2013-7-26 17:16
ISVCS 的传统是在山区举办,活动项目通常包括登山。因为参加另个会议,迟到一天,错过了海拔 3375 米 ( 两段缆车上到 3329 米 的旧都灵峰 ) 的新都灵峰旅行。但赶上了第四天的 Val Ferret 远足,要去的 Elena 峰海拔 2061 米 ,因此只是远足。 登山也好远足也罢,洋人都很讲究装备。穿着登山鞋,背着大大的登山包,里面应该有御寒的衣物,雨具,还有饮用水。山路比较好走,是石子铺成的盘山路,对我而言简直“胜似闲庭信步”。有时候为走捷径,也攀爬一段,并不难行。我遵循“不争最先”的古训,保持在第二的位置。有人超过第一,我也跟着超,还是在第二位置。 远足的目的是要领略阿尔卑斯山的美景。不过,在我这种缺乏观察训练的人看来,山景其实都差不多,蓝天白云绿草青山。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山上有积雪,在白云映衬下,略显银灰色。走来走去都不过如此,“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我穿着外套,还带件添加的衣服,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外套都要脱掉。从山上下来的人,不少是赤膊背着登山包。这些人汗流浃背,让我联想到国内山岳景区中运物或者抬人的民工。当然,民工是谋生,他们是休闲。 已经能看到要登的峰顶,上面有家咖啡馆,是本次运足的目的地。“山到好处行还倦”,不是疲倦,是厌倦。我忽然觉得再往上爬也没有意义,咖啡到处可以喝,何必非要到山顶去。我决定去上山路下方的山溪边上看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我又遵循“不耻最后”的古训,掉头向下。 来到山溪边,看着清冽的溪水夹杂着白色的水花喧嚣下行。特别是水声在寂静的山中有些“ 大珠小珠落玉盘 ”韵味。顺着山溪走了一段,到路比较难走的时候,没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雅兴。又向上爬回了原来的道路,向山外走去。 虽然没有登顶,我还是很开心。适时离开预先设定的道路,改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其乐无穷。“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法国看冰河
热度 1 Mech 2013-7-26 01:10
会议开得很值,在意大利开,却去了趟法国。会议安排了去法国小镇 Chamonix 。从宾馆乘大巴前往,也不知道何时过的边界。欧洲可以大同,世界也应该可以。 到 Chamonix 后乘电动列车进山。列车是单轨,在中间有段双轨供上下行车错车用。下车后环顾远眺之后,兵分两路,可以步行也可以乘缆车下行。我选择了乘缆车。几乎垂直下行的缆车过去乘得真不多,乘客站在封闭式车厢中。下了缆车继续下行,据说有 400 多阶台阶,就到冰河上。 该冰河 7 公里 长 200 米 厚,据称是法国最大冰河。不过视觉上并不很壮观,因为冰河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石头,因此不仔细看难以发现下面是冰河。图 1 中暗银灰色的就是冰河。能见到晶莹剔透的冰在在个巨大的冰洞,如果水晶宫。只是洞口在融化,让人觉得这一胜景迟早要消失。事实上,有位来过的德国教授说,冰洞已经比他上次来后退了许多。冰洞内拍照效果不佳,如图 2 所示。 图 1 图 2 从冰洞出来,有看了个水晶博物馆,都是从勃朗峰周边收集到的。不是很懂行,看不出什么妙处。 然后沿原路上行,再乘缆车,最后乘电动列车出山。逛 Chamonix 镇。小镇整洁优雅,有些法国的感觉。图 3 是街头随意拍摄的照片。大家各自找饭店晚餐后乘大巴回宾馆。 图3 这次会议没有法国人参加,到会 25 位报告人来自加拿大、中国、德国、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波兰、俄罗斯、英国、美国。大家对法国人缺乏计划性多有揶揄。会议组织者说,到达 Chamonix 镇后就没有日程了,因为已经在法国。到会有位 JSV 的主编,投稿者向他抱怨投稿后长时间不处理。主编很无奈地解释,处理稿件的 AE 是法国人,我们都知道,他们没有时间观念。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9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意大利古城堡与罗马遗址
Mech 2013-7-25 13:21
会议安排了 jump back in time 的主题观光,让这些研究现代振动问题的参会者有机会发思古之幽情。 第一站是 Fenis 城堡,建于 十四 世纪,既有防守的实用目的,也彰显拥有者 Challant 家族的尊贵。城堡为哥特式建筑,有双层围墙,内墙还有圆形和方形的瞭望塔。墙内城堡是不规则的五边型,走在里面仿佛是迷宫。城堡全貌需要航拍,我用相机只能窥城堡一角,如图 1 和 2 所示。城堡外表壮观,里面其实空空。只有很少古董家具,能保存到今天也非易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巨大的壁炉,在城堡内立地顶天,为整个城堡供暖。还有些壁画,为 Giacomo Jaquerio 领衔绘制。多数内容背景不清楚,个别题材似曾相识,如入门处壁画是圣乔治拯救公主,只是被屠的龙有些像章鱼。城堡依旧人已去,现在连当时各个房间的用途都不能确定,只是更加 1551 年的材料知道个大概。 图 1 图 2 第二站是到 Valle d’Aosta 的主城 看罗马遗址。图 3 所示,似乎是旧时城门。还有当年供水系统的部分遗迹,如图 4 所示。在那里各自找地方晚餐,然后乘大巴回宾馆。 图 3 图 4 访古归来,深感“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7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偷窥者眼中的美丽
热度 18 zhangyuxiu 2012-10-15 13:41
偷窥者眼中的美丽
最近实在太忙,上班时间连喘口气儿的时间几乎都没有,于是决定周末去我们的文昌的“鸟巢”发发呆。在那儿,让自己几乎处于断网状态(没带电脑,用手机上网又不熟练),只带两本书,一个小相机。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大部分时间坐在面向大片浓绿的阳台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和凉爽的秋风看喜爱的书;每天傍晚用一小时时间切磋乒乓球;早中晚各一次品尝文昌的美食:海南粉、白切鸡、文昌的海鲜等;每天晚上散步一小时。 两天时间没离开文城,就在“鸟巢”和附近转悠。因为睡得早,睡得足,周日清晨破天荒起了个大早,到附近的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校园里漫步。发现那里虽然绿化很好,但景色却没什么特别的,于是不由得有点失望。走着走着,眼光突然被吸引了:清晨柔和的阳光照在校园晨读的女孩儿身上,这些女孩儿全神贯注的神态,姿态都非常美好,甚至脸上清晰可见的绒毛也是那么美好,更不用说她们嘴里吐出的美妙的音符了。从她们身上我看见了未来和希望,同时也有个疑问:怎么一个男生也没有?难道全体男生都在呼呼大睡?没有一个起来晨读的?真真辜负了大好秋光啊。 1 2 3 4 5 6 7 8 9
5091 次阅读|41 个评论
丽湖记事
hxdai2008 2011-1-6 09:15
东丽湖,朱红亭榭楼台,碧柳青荷。 片云轻照微风,一行飞雁,归来旧处。 记前度,执手香径闲步,细看玉颜。 疑是太真眉黛,飞燕柔姿,盈盈笑靥。 几多年光已逝,故地重访,景物依旧。 叹香径空自在,伊人何处? 因念赋笔,各执半截锦。 暗点检,尘锦犹在,盟迹褪减。 凝目多少回,伤离意绪,泪眼昏花。 惟倚女儿红,醉梦里,依稀前欢重温。 黯梦惊醒,隔君万里。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7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周日记事
Kupeprntlkn 2010-12-19 19:58
今天画了一天的板子,也算是真真的搞懂些东西了,感觉可以上手了,下面就开始画我的DSP2407板子,具体功能(不断补充) 1.板上配置了无延时64K静态随机程序存储器,时钟频率40MHz 2.16通道芯片内10位A/D转换器,开发板上外扩10K采样电阻对直流电压进行采样 3.DSP芯片自带32K存储器FLASHROM可反复在系统直接编写 4.芯片内有事件管理器,可直接驱动多达12路PWM脉冲输出,6路硬件捕获单元可以 连接霍尔信号和光电编码器信号 5.开发板上外扩高达10Mbps的RS232C接口与主机串行通信 6.开发板带有CAN转换电路
个人分类: 随想记事|1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心漫记
武继磊 2010-11-17 13:28
很长时间有没有来光顾自己的博客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转眼来到澳洲也四个多月了,访学计划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过去了,从最初的空虚无聊到现在的逐步适应和调整,国内曾经焦躁的心也算逐步冷下来了,这一段时间下载了不少资料,和国内相比,至少能够静下心看一些,而不是以前的资料收集狂,只是搜集而从来没有时间认真阅读或者三分钟热度后即放弃,到目前已经能够认真阅读和钻摩300页以上的英文文献了。不过对动辄700页甚至上千页的资料还是有些怵头,呵呵 在这里,没有人催工作的进度,也没有人安排任务,一切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总体上说,自己比较享受这个节奏,每天20多公里的自行车锻炼效果还算不错。但在工作任务上却有时候也落后于计划任务,故又到了自我加鞭的时候了,感谢几位同学的到访,呵呵我个人开这个博客是受周围的朋友影响,尤其不少科院时结识的尊重的几位老师在科学网上开博,故而一时兴起,实名注册(汉字标示,如果英文系统没有汉字库还真麻烦),如同开博所述,慎独明志、自斟自饮而已,当然也欢迎朋友偶尔到此一游!在这边常用的计算机是一个英文系统,汉字库似乎也不全,但由于没有计算机管理员权限而无法安装字体和软件,故在办公室中间休息时间即使想看看和更新,也经常出现乱码,从而不愿怎么打理它,而晚上骑车回去后,做晚饭并准备第二天的午餐后,面对缓慢的网速,就很少有兴致写些东西了。:( 前段时间有同学发信说博客快荒废了,看来是不像最初来澳的无聊了。其实,在这边依然是很寂寞的,堪培拉面积不小,却只有区区35万人,已到晚上6点后连公交车都近一个小时才一班且匆匆就到了末班车,以至多数家庭以汽车出行。至于娱乐设施,似乎只有一家ktv还贵的要命,中国店的饭菜不伦不类,自己细心琢磨也做得出。所以想不寂寞也难。呵呵不过,节奏慢下来后,想有意识地把寂寞转换成孤独并享受之,也算是一个有效对抗的方法吧,尽管夜深人静后,梦里屡屡回到往事中,想念家人和亲朋,甚至数次清晨,迷糊的脑海里出现一别十余年朋友的音容。唉~~~ 偶尔路过自己的博客,随心漫记,感谢路过的各位朋友!
个人分类: 静夜独行|4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庚寅年程过半,好事喜事连连
wangyk 2010-5-29 04:12
王 应 宽 2010-05-28 Beijing, China 庚寅年程过半,好事喜事连连 最近好事喜事多多,很想记录下生活点滴,但工作实在太忙,想长篇大论记载已不现实。看来只能以微博形式概略记之,聊作将来退出江湖后再创作之素材。我想,微博可能就是为那些忙而写不长、乏而不写长,抑或懒而不常写的人群准备的微博客( Micro-Blogging ),可以不拘形式的随意写写所见、所闻、所感,反映最新的思想和动态。 前天下班回家路过一排餐馆,看见上百人在餐馆门前露天大排档尽情享用着美食美酒,我不由得感动加入人群给自己轻松一下。点了一盘新疆清真味的拉条子,几个羊肉串,本想也来瓶冰爽的啤酒,虽然凭俺的酒力吃几支啤酒开车也无妨,但虑及交规猛于虎,争做好公民,就喝了听王老吉。就这么些简单的饮食,也让我美餐了一顿,打着饱嗝儿驱车回家,油然洋溢着一种幸福感。途中回想起这半年来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很苦很累,经常熬夜至天明,但卓有成效,心情是愉快的。 回想 2010 年上半年经历的好事,还真让人高兴和感动。简记于此,以勉励自己常怀感恩的心,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2009 年 12 月 31 日,老婆大人终于荣升副教授了。虽然是上年最后一天通过评审,但庆祝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待遇和好心情都发生在庚寅年 1 月 1 日之后。 2 月 回老家过春节探亲,把小儿子天见带回京亲自教导,小家伙长势喜人,正是逗人乐的好日子。 IJABE 自立门户,独立经营。突围发展,凯歌频奏。 3 月 妻弟本科毕业,考研发挥失常陷入被动,经本人斡旋,后续考试发挥正常,调剂到更好的大学( 985-211 高校)。 妻嫂来京考博,经辅导、指引和多助,一举考中。 妻哥隐忍修炼数载,一举拿下副研究馆员职称。 4 月 成功策划召开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会刊 CIGR Journal 落户中国移交启动仪式,全面接管期刊,正式就任主编,入住新办公室。 堂妻弟在家乡苦熬办公室主任数年终于荣升副镇长。 本人持因私护照再次获得赴美签证。 5 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合作导师 Roger 同意资助我 2010 年再赴明尼苏达大学高访 3 个月,并寄来邀请函和 DS2019 表。 12-19 日本人率团赴美国洛杉矶参加合作主办的中美生态农业会议,圆满成功,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人当选 CIGR 执委会委员。经本人的积极努力, CIGR 主席团特地为中国增加一名理事名额,增补学会理事长朱明担任 CIGR 第四分会委员。 经过本人联系推荐促成合作申报的一个中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顺利通过首轮评选(详情暂时保密)。 曾连续两次参加并成功完成的中国科协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平台项目,第三次授权原课题组再接再厉(虽本人人仅贵在参合)。 约见 AAAE 官员,将促成中国接管另一本国际英文刊。 6 月 应 CIGR 主席团邀请,将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 2010 CIGR World Congress 。策划组团赴加参会,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将率领近 50 人的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赴加拿大参会。 。。。。更多精彩在延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2 次阅读|5 个评论
记事
edward808 2010-5-22 23:11
最近事挺多,首先是股市跌的厉害,一打开同花顺,眼睛先是看绿了,心也跟着绿了,割还是不割,那是个问题,终究是个菩萨心肠,心不狠,手也不快,立马也就招了,投资失败。天天做实验,倒也成了习惯,不过仪器接二连三地坏了,还有的被偷了。我总会镇定地说,没事,总会可以解决的,只是解决起来比较麻烦,还要受实验室老师的刻薄话,这好比任何一个材料如果在受压之后立马卸载,都会反弹一样,似乎物体有股怨气要释放出来,就好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如果受压之后给它一个力先稳定之,再慢慢卸载,这样一来反弹量就少多了。我便是属于后者。 再说自己的生理缺陷,去医院检查耳膜穿了孔,在意料之中,医生建议做修复手术,我说我没有时间,医生说那等你有时间在做吧。我选择了后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虽然不错,但现实告诉我,按照心里的想法来做事,远比身体能承受的要理所当然许多。好吧,我会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的。 事记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安行记事(2002年10月)
黄安年 2010-4-4 13:05
西安行记事( 2002 年 10 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4 日发布    2002 年 10 月 19 至 22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西安举行,笔者参加了这次年会,会议结束后 23-26 年笔者接受中史参的邀请在西安参观。笔者在记事本中较为详尽地记录了这次西安行,现在博客上发布的记事,略去了记事中某些具体细节。 2002 年 10 月 14 日,星期一,中午于展送来 17 日去西安的火车票,硬卧中铺 265 元。 17 : 35 分开车。 10 月 16 日 上午收到刘祚昌先生发来的贺电(电传) 王玮: 你好,现在托你办一件事:听说 10 月 19 日在西安举行美国史学会年会,请你把我的祝贺信带去,并且在会上宣读一下: 美国史年会 理事长及全体出席同志们: 让我祝贺大家身体健康及大会成功。我目前正在美国探亲,住在女儿家,所以未能参加这个盛会,深以为歉。 可以告慰的是,我虽然年过 80 ,但是仍然在从事美国史的写作,并且在最近全部脱稿。在座的大多数同志都比我年轻,一定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且超过我们这一代人。 此致 敬礼                        刘祚昌                        2002.10.14 今天为美国史年会做准备。收到王玮的电文。 10 月 17 日 10 : 00-11 : 30 ,我骑电动自行车去邓蜀生处取来刚刚出版的六卷本《美国通史》,并带来他给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的一封信。   下午 17 : 35 分正点离开北京,乘 231 次快车(硬卧 12 车厢中铺)去西安。 10 月 18 日 7 : 26 分正点到达西安车站,于展等四位研究生陪同。小詹等一行来接乘出租车去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会场登记。上午 9 点,李其荣来 605 房间聊了一个多小时。   上午 10-11 点,在 605 房间和黄柯可、李剑鸣聊,商量研究会事宜。   上午看到年会的日程表,第一天大会安排的开幕词是我,而我并没有任何准备。中午到下午 3 点半我紧张起草开幕词,并在外事服务中心打印草稿和修改稿。   下午 5 点多拜访刘绪贻先生。    20 : 00-22 : 00 在二楼会议室举行第一次理事会讨论会议日程、理事会报告决议和新一届理事会改选问题,会议在秘书处地点问题上有异议。 10 : 00-11 : 15 分举行万心蕙奖学金委员会,我主持会议。   晚上和黄柯可、王旭、李剑鸣交换了意见。    10 月 19 日 8 : 30-10 : 10 举行开幕式。黄柯可主持,我致开幕词,会上赵世超校长、萧正洪院长、刘绪贻、方生、白建才先后讲话。 9 : 30-10 : 00 全体合影留念。 上午的下半段是历史会报告工作和李剑鸣做学术报告。 中午举行宴会,宴会期间和和赵世超和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曹维安聊。 下午 2 : 30-5 : 30 举行分组学术讨论,我主持第三组,何顺果为学术评议人。 晚上参加了一会儿在多功能会议厅的联谊活动, 21 : 00-22 : 30 ,我、黄柯可、王旭三人和王玮、陈海宏就秘书处迁至厦门问题,交换意见。 10 : 30-12 : 00 ,我、黄柯可、王旭三人交换了意见。 连夜为万心蕙奖的证书作准备,肖军出了大力。 全文如下:开幕词 ----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 2002 年 10 月 19 日)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黄安年教授 尊敬的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教授 尊敬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萧正洪教授 尊敬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顾问 各位会员代表: 我们盼望已久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今天在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的重镇西安开幕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会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会员代表参加大会。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教授在百忙之中亲临大会表示感谢,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对于在陕师大举办中国美国史年会的全力支持。向历史文化学院和院长萧正洪教授对于年会的全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大会的筹备和进行做了精心组织和安排并且付出巨大的辛劳陕西师大白建才教授和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以及外事服务中心的人员表示由衷的谢意。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从 1979 年正式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 23 个年头。这是令人难忘的 23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步伐的 23 年,是中美正式建交以来的 23 年,也是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大发展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不断壮大的 23 年。 23 年可以塑造一代人,今天和我们聚集一堂的有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德高望重已年近 90 高龄的刘绪贻教授,有一批活跃在美国史各个研究领域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有刚刚迈入美国史研究门槛的年青研究生。这是一次老中青三代中国美国史研究者的大聚会,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未能与会的顾问和理事的也纷纷以来电、来信等不同方式表示祝贺和关注。在这短短几天里我们将在一起共同回顾 20-21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和商讨如何迎接新世纪对美国史研究的新挑战。 在这里,我要借此机会特别提到出版一套集学术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中国学者编著的《美国通史》,是我国美国史学者多年来所追求的,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了解和认识美国的需要,又是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中国美国史研究自成立以来一直提倡、鼓励和支持编著《美国通史》。为此,南开大学杨生茂教授、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和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等美国史研究者花费了将近 1/4 世纪的精力,现在经过几十名中国美国史老中青研究者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夜以继日的学术攻关,这套 6 卷本共 300 万字的《美国通史》终于在 2002 年 10 月正式出版了。这部巨著的出版,将有助于国人对于美国的历史和社会有更多、更深入、更符合实际的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走向世界。这说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是有生命力的,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是后继有人的。 在这次年会期间,将有三天时间先后分 9 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这些问题都是从会员这次提交的论文中选定的,它们是:美国外交史的宏观考察、美国经济大发展与西部开发、美国政治史诸问题、美国与冷战、美国社会的演进、美国史学、美国与世界、美国文化、美国军事与外层空间政策等。我们期望通过讨论和交流有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在这次会上,我们还将宣布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的评审结果,并举行颁奖仪式。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理事会已经顺利完成几届更换。在这次年会上,我们还将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正式投票选举新一届的理事会领导班子,以便带领我们在新世纪开创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 祝愿大会顺利进行并且取得圆满成功,祝愿诸位身体健康。 谢谢 10 月 20 日,星期日 全天停电、停水,而移事外地。上午参观半坡博物馆。随后参观世界第八奇迹秦兵马俑博物馆,其中包括新的博物馆(内有铜车马、彩陶俑等世界级文物)、一、二、三号墓遗址等。中午车到临潼疗养院休息。    14 : 30-17 : 00 参观游览华清池。   晚饭后在室内休息 10 月 21 日 早上 6 : 00 起床, 6 : 30 吃饭, 7 : 30 离开,回到启夏苑已经是 8 : 40 了。 9 : 30 开始第二轮小组讨论。我第一个发言,题目是《 2000 年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定量分析》,评论人是王春来。会议开到 11 : 45 分结束。   下午 2 : 30-3 : 50 ,继续分组学术讨论, 4 : 00-5 : 30 继续小组讨论,对于理事会工作报告发表意见,并且进行新一届的理事会提名。我主持了这次讨论会。   晚上 7 : 30-10 : 30 ,举行理事会,讨论理事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酝酿新一届理事会名单在争议后达成一致 , 会议还就会费收取标准做出决定。会后选票连夜赶制。   会后和黄柯可、王旭分别交换意见,晚上入睡时已经快一点了。 10 月 22 日 今天一天会议结束,显得十分忙乱。因为回京车票十分紧张,所以影响了十多人的行程,也对会议造成直接影响,有的没能参加选举,有的没能参加历史会,有的没能参加下午的闭幕式,显得美中不足。 上午大会的第一阶段是何顺果做学术报告《关于美利坚文明的起源问题》。第二阶段进行理事会选举,在开票过程中举行万心蕙奖学金的颁奖仪式,我宣布了评奖结果,并就评奖工作作了说明。 情况如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通报 ( 2002 年 10 月 22 日于西安) (一)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委员会于 2002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美国史年会西安会议期间举行会议,就申报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的论文进行终审投票,结果如下: 申报人共 12 名,获奖人共 10 人。 * 一等奖获得者 2 名,即 孔庆山 博士学位论文:《美国早期土地制度研究》( 2002 年答辩),导师李剑鸣教授 戴超武 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对亚洲移民政策的演变, 1848-1996 》( 1996 年答辩)导师丁则民教授 * 二等奖获得者 4 名,即 孙群郎 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城市郊区化的演进及其影响, 1814-1980 年》( 2001 年答辩)导师丁则民教授、梁茂信教授 张聚国 博士学位论文:《杜波依斯对解决美国黑人问题道路的探索》( 1999 年答辩)导师张友伦教授 袁为利 硕士学位论文:《放蒋出笼与亚太新战略透析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台政策》( 2002 年答辩)导师王玮教授, 苏 宁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西部开发失误现象初探》( 2002 年答辩)导师王旭教授 * 三等奖获得者 4 名,即 张彩梅 博士学位论文:《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研究》( 2002 年答辩)导师陆镜生教授 秦 珊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 1913-1921 》( 1999 年答辩)导师张友伦教授 张爱民 硕士学位论文:《论二战以来纽约市经济结构和地位变化的基本趋向兼与上海比较》( 1996 年答辩)导师王 旭教授 胡秋红 硕士学位论文:《邦联条例》( 2000 年答辩)导师 杨玉圣副教授 (二) 2002 年 10 月 22 日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在中国美国史年会西安会议上举行了颁奖仪式,委员会代主席黄安年教授宣布了上述获奖者名单,并由刘绪贻教授、胡国成教授、黄柯可教授、王旭教授分别向获奖者颁奖。会上,奖学金委员会主席就本届奖学金评奖工作做了说明。 1 .根据 1992 年《关于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为奖励美国史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设立万心蕙奖学基金的议定书》,奖学金评选和颁发事宜由奖学金委员会进行。该委员会由中国美国杉研究会五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组成。本届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决定成立的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学金委员会委员共五人:时殷弘、黄安年、黄柯可、王旭、王玮,委员会主席时殷弘。鉴于黄柯可因眼疾难以承担此项任务,理事会同意委请胡国成先生代理。时殷弘因评审期间正在美国讲学,不能参加。本届评选委员实际为黄安年、胡国成、王旭、王玮四人,理事会同意委员会主席由黄安年代理。根据 2002 年 8 月 29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京津地区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的建议,理事会在今年 10 月 19-22 日举行的中国美国史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宣布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评奖结果。 2. 根据《议定书》优秀学位论文奖原则上每三年评选一次,在每届年会上公布评选结果。每次评选向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备案,并将副本寄达捐赠人。考虑到 1999 年年会期间因申报论文不足,决定和新一届年会一起参评。因此本届(第三届)参评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含 1996 年以来。 3. 本届奖学金设定获奖名额及获奖金额为 : 一等奖 1-2 名 每位一等奖获得者奖励金额 2000 元人民币 ; 二等奖 2-4 名 每位二等奖获得者奖励金额 1000 元人民币 ; 三等奖 5-6 名 每位三等奖获得者奖励金额 500 元人民币。 4 .本次评审采取在通讯初审的基础上进行会议终审的方式。 2002 年 9 月奖学金委员会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于申报奖学金的论文进行资格审查。 9 月 26 日在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公示了申报参评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名单。 10 月 15 日奖学金委员会完成初审。 9 月 18 日晚 10 点 11 点 15 分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二楼会议室举行奖学金委员会,胡国成、王旭、王玮、黄安年四位评奖委员在认真评审的基础上进行不记名投票,产生了获奖者名单。 5 .在 10 月 22 日大会上宣布向与会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考虑到基金利息到期时间,奖励金额将在 2002 年 11 月下旬寄达获奖者。并请获奖者随寄本人一寸彩照一张,论文简介一份(不超过 2000 字)一份,个人学术简历一份给万心蕙奖学金代理人黄安年。奖学金委员会将由奖学金代理人向万心蕙奖学金捐赠人、万心蕙教授未亡人王霈报告评奖情况并附获奖者情况。 6 .本届奖学金委员会感谢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积极支持和关注奖学金申报和评奖活动,希望继续支持和积极参加新一届的评奖活动。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三届万心蕙奖学金委员会   理事会选举结果揭晓前,还就会费问题作了说明,其后,立即举行新一届理事会,我主持了理事会,我提名李剑鸣为新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接着剑鸣提出副理事长以上名单,经过一翻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这时已经快 12 点 15 分了,会议结束后即去餐厅参加宴会。   下午 1 点半,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就秘书处成员、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部成员、万心蕙奖学金委员会成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名单等进行了协商。 2 点闭幕式开始,我主持了会议,首先由三个小组代表对于学术讨论问题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然后以鼓掌方式通过了理事会工作报告。王旭宣布了新一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名单;新理事长李剑鸣讲话、新秘书长王旭讲话。由于还有时间进行大会自由发言。最后宣读感谢信。 3 点 30 分大会胜利结束。   大会结束时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走上回家路。大会结束后我和白建才交换了意见。   晚上终于有一个好的休息时间。 10 月 23 日 8 : 30 分,中史参派车(小焦师傅开车)由小张陪同参观西路。首先参观离西安 200 多里地的乾陵(含永泰公主陵地宫和乾陵),有县接待办公室主任陪同,有导游小姐的专门讲解。午饭时他们招待了一顿丰盛的地方特产。接着下午参观法门寺寺庙地宫中的佛骨和隐骨,参观法门寺博物馆(门票 28 , 32 元)返回时虽然才 4 点半,但是在进入西安二环时堵车严重,回到陕西师大已经晚上 7 点 20 分了。我们在学术会议中心吃了面,即回外事服务中心休息。一天的路程很远,但是并不感觉很累。 10 月 24 日, 上午 8 : 30 分,参观东路,有李所长的司机小张开车,还是张艳云全程陪同。我们先去参观秦俑博物馆,我是第二次参观,上次走前门,这次后门,有了一个全貌的了解。参观结束时已经近 12 点,我们即驱车到华清池附近一家餐馆吃饭。 13 : 30 后去参观华清池,对我来说也是第二次了。近 16 : 00 返回,到外事中心时 16 点 35 分,听到说 17 点李岚清要来,而且要到启夏苑来开会。 这次是目睹学校为了迎接李岚清来的紧张情况, 17 : 00 开始戒严,那时我们正在启夏苑也受到了干扰,影响了我们的吃饭和行动自由,无法到只有一步之遥的招待所进餐,电梯被关闭。无奈我们只能到附近的地下食堂吃便饭, 19 : 00 回来时才解除封锁,据说这次活动,造成了到处的堵车,实在是扰民工程。 10 月 25 日 上午得知,任鹏杰一早已经回到了西安,而王育民则先一天回到了西安。 上午张艳云来陪在市内参观,上午参观碑林和南门城墙,中午在西安南门的天下第一碗著名的羊肉泡镆盛德林,据说这是做有名的老字号,总算了解了羊肉泡镆的饮食文化程序。接着我们去陕西博物馆餐馆,路上出租车很难要,我们在竹芭市南的圆府搭车到博物馆后门进去,在哪里我们一直参观到 17 : 10 分,然后准备打车去南门的著名的饺子谱,但是又遇到打车难的问题, 18 : 30 才到了那里,李社长、乔主编、任鹏杰已经到在那里等候,我们都是头次见面,但是谈的很投机,主题当然是中史参的问题。看来现在大环境均已松动,所以李所长的态度也算明朗。聚会一直到 21 点半,他们的车子送我们回中心。任鹏杰则在我们的房间里一直聊到 23 点多。入睡时已经深夜 12 点多了。 10 月 26 日 11 点 40 分我们驱车到二环路一家著名的杂粮餐厅吃饭。王育民、姜宝莲和他的儿子、张艳云云已经等候在那里。姜宝莲还专门送了我们汉代瓦当的拓片。 14 : 30 结束宴请,我们回到了外事服务中心。 15 : 30 ,任鹏杰驱车来送我们到西安火车站,并一直送我们上了 T42 次车 15 厢,至此西安之行顺利结束。 15 : 48 分火车启动,一路平安。 10 月 27 日 上午 7 点 27 正点到达北京站,随即打车于 8 : 00 回到了师大家里。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正月初一到初七(1)
jxz1963 2010-2-21 01:01
今年是虎年,在虎年的正月,家里的水仙花开了,还有一盆不知名的花也开了,给节日带来了一丝丝的吉祥,而我们一家从初一一直忙到初七,可以说是天天都过的忙忙碌碌地,让人着实感觉到过年的累来。 正月初一 从初一零时起,好象人们约好了似的,大家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在小区里燃放各种不同品种的花炮和鞭炮,我先是放了一万头的一卷红地毯,紧接着又放了一个 16 响的礼花。红地毯象征着一年的开始就红红火火,而 16 响的礼花则意味着一年之中要开心 16 次之多。 在春晚的陪伴下,我熬夜到了零辰 2 : 40 分,把过年的饺子面和好了才去睡觉。清晨醒来已经七点半了,妈妈已经把包饺子的韭菜和大肉馅拌好了,于是夫人擀着饺子皮,我和妈妈一起包着饺子,不一会儿时间, 150 个饺子全包好了,先下了一大锅饺子,一家四口人吃了,等到要下第二锅饺子时,夫人对我说:你出去把保安的老张和老孔请来一起吃吧,过年了,保安也是人呀,让他们一起来吃顿饺子吧!领命了的我立即穿衣出门,几经周折找到了老张,又通过老张的对讲机请来了老孔,大家匆匆忙忙地吃完饺子后又各自回到岗位上,生怕被保安队长发现,吃一顿饺子好象做贼一样。 中午十一点时,哥哥领着新嫂子和刚会走路的小侄女来给妈妈拜年来了。在陕西一家人就是要在正月初一来家里拜年,特别是本门的亲兄弟或堂兄弟,都要在这一天来拜年,自从嫂子于 2005 年过世后,哥哥每年正月初一都要来家里给妈妈拜年。听妈妈说,我的这个哥哥虽说是一个堂哥,但可是吃过她奶水的堂侄子,早年大妈身染疾病,时常没有时间照顾哥哥,加之二姐比哥哥只小一岁,住在一个小院子里的哥哥就完全有理由经常吃妈妈的奶水了。 下午 2 : 00 时,在城里做小生意的外甥领着媳妇和孩子也来拜年了,虽说亲戚没有这么早就拜年的,但外甥由于时间安排不过来,趁着大年初一有时间来拜年,一家人祖孙四代过一个新年,也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加之外甥的女儿和哥哥的小孩差了不到 10 天时间,一个家里新年时,同时来了两个可爱的小女孩,真是给家里平添了许多乐趣。这么多年了,过年时一下子来两个新人,还是没有过的事情。 在送走两家客人后,我领着母亲在西安钟楼附近转了一圈,飘着雪花的西安大街上,马路两旁的大树上的流星雨花灯,让人觉着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母子俩人一起逛街,那种心情是格外地好!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一般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同时也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我的岳父母一整个冬季都在城里小女儿处生活,因而我们一家四口和女儿她舅一家三口就去了住在西大街的妹妹家里。 妹夫在西大街的一个酒店早早就订了一个包间,中午吃了一顿大餐花费了 1200 元钱, 12 个人在一起吃饭很热闹。 春节前刚买了新照相机,女儿从新年开始就每天都过着照相的瘾,只见镁光灯下的一张张照片,神奇般地记录下了所有在场人们此时此刻的心境。 吃过中午饭后,我们一家四口赶赴东郊的小姨住处,给小姨拜了一个早年,屁股还没有坐稳,领导的电话就来了,说是有重要客人来了,晚上要一起吃饭,我立即起身返回家里,并准时到了约定的饭店,等到晚餐结束回到家里时,都快夜里 12 点了。 能在春节时分见上来自远方尊贵的客人,我自然是很高兴的,但客人的一句发自肺俯的话语,差点把我的眼泪说了出来,一句前几年让你受委屈了的话,真是让我感到十分的不好意思,大过年的,客人能如此这么地说一句真诚的话,真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了!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花瓶上涂鸦
xbyang 2009-5-31 11:30
   许多年轻人都有一份童真,他们喜欢用涂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于是,城市的大街小巷就有了这些涂鸦者的杰作。然而,这种个性化的作品硬是让全体市民都来接受,毕竟有不道德的嫌疑。再次手痒了怎么办?涂鸦花瓶为你解忧。   涂鸦花瓶是西班牙设计师夏维尔曼萨发明的,他在找不到稿纸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主意。涂鸦花瓶是外号,正式名字是黑板花瓶,其表面有一层黑色的涂料,可以完成黑板所具有的功能。个性化的涂鸦花瓶在曼萨的小店有售,每个需要60美元,价格不菲但是很有个性。   接下来,你可以买一些彩色粉笔和一个黑板擦,涂鸦生活就开始了。粉笔和小小的擦子就扔在花瓶里吧,用的时候也不需要四处乱找。每次涂鸦完毕,还可以擦掉,一天的生活就在涂鸦之中悄悄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有了新的想法,或写或画。   这个涂鸦花瓶就是一个很好的装饰性记事本,使用起来直观而简单。有什么好的创意,可以记录在花瓶上。和同学朋友恋人有重要的约会了,也可以写在上面。亲朋好友和恋人的生日怕忘记了,也可以实现写在上面。   现在,可以扔掉以前的记事白板了,也可以扔掉那些需要用的时候可能怎么也找不到的稿纸了。环保而且有情调的涂鸦花瓶,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多彩。 设计师 任意涂抹 售价60美元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月十五”的记忆点滴
jxz1963 2008-9-16 15:25
在《科学网》读了学者王德华老师的博文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09 )后,感想颇多。 有趣的是,在我们老家也把中秋节叫八月十五,也叫八月节。特别是对于一些老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同旬常的节日,不仅在这个节日里能吃上月饼(过去基本上都是水晶饼或糕点),外加上一些水果。 从我记事时起,在我的印记里关于八月十五的故事很多,现撷取几则给大家。 一、吃月饼 在我记忆里吃月饼就是吃水晶饼,而且要等到八月十五的晚上才能吃到,就和王老师所说的基本相同了。记得有一年爸爸因病住院没有给家里稍回水晶饼,妈妈就把几个黑馍切成薄片用油炕了,撒上点盐当月饼吃。虽说是别具一格的,但妈妈心里是最不好受的,这一点我们几个娃们是最了解的。 如今我们每年都给家里买月饼,但妈妈还是最爱吃水晶饼,说城里的月饼不光花钱多,而且油特别地大,还甜的要命,特别是一些南方月饼里边再放上一些大肉,那才叫人难以下咽了。 前几天回岳母家,岳母也专门问了这些盒装月饼是不是我们花钱买的,我说单位发了一些,朋友送了几盒。岳母也说:买那月饼还没有咱们这的水晶饼好吃,以后再甭花那冤枉钱了! 记得前几天和一位李老师吃饭时,说起了著名的陕西作家陈忠实,李老师就说:陈忠实老师就是爱吃陕西的水晶饼,也不知道那有啥好吃的呢? 二、吃苹果 说起那年中秋节时吃苹果的事,给现在的孩子们讲他们一定会笑掉下巴的,1970年时我家刚迁居到一个新宅子,临居四爷(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家种着一颗苹果树,从苹果树开花到结果,我几乎见天都去四爷家里,没事了就问四爷苹果什么时间能吃。 可能是对吃苹果不抱希望的原因吧,日后我竟然把这一茬事给忘记了,那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四爷把树上仅有的两个苹果中的一个送给了我,这是我长7岁时吃到的第一个苹果,那个中秋夜我感到太幸福了。 三、红枣和石榴 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中秋节吃红枣和石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是那个年代要想吃到这些东西,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在去我们学校的路上,有一户住家的院子里长着一大棵枣树,每每刮风下雨时,都会有大枣被风吹下几棵,谁拾着吃了就是最幸运的了,有时一些玩皮的孩子从人家墙边经过,见到了满树的枣不免心里痒痒,顺手从路边拣个石块扔过去,肯定会打下几棵枣来,同时,也会招来这家女主人的一顿臭骂,这是应该的,谁让你嘴谗呢! 石榴这东西现在西安遍地都是,可过去我们那里几乎没有,好在我家老临居家院子里有一棵,每年的中秋时节,隔壁大婆总会给我们掰上大半个,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尝尝鲜的。最让人感到好笑的是,石榴花是从每年六月就开始开花的,而隔壁大婆头上迟早都戴着一枝鲜红的石榴花,让人觉着十分好笑。 过去人穷,没钱买花,就地取材也好打扮一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四、摘柿子 每年的 八月十五 前,我们都要到舅舅家去送节礼,其实就是月饼(过去送水晶饼),舅舅家所处的丘陵地区最适宜长的就是 柿子树了,不论是好地还是坡地,柿子树都长得很好,特别是在八月十五时,有些挂果的柿子树枝都快要挨着地了,有时我们不用上树都能吃到又甜又软的蛋柿,回家时还要拿篮子提好多柿子(有生的,有熟的),生柿子回家用水暖一个晚上就能取掉其中的涩味,是一种又甜又脆的很好吃的水果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柿子就是我们主要的水果了! 五、调和米饭 在我们老家,七十年代还种着水稻,这对于当时的北方人来说,可算是可以调剂人们饮食结构的粮食了。那个年月,各家各户粮食都省着吃,生怕断了顿。1971年中秋节前(大概是八月十四下午),我家临居家杀了一头白色的二洋猪,把肉卖给了各家各户(每斤大肉8毛钱),队上的一个五保户老人买了约半斤槽头肉(猪脖子最肥的肉),回家做了一顿调和米饭(菜、肉、米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米饭),可能是过节的原因吧,老人多吃了许多,当天晚上老人的胃就受不了了,穿个大棉衣在队里磨坊边上乱转了好长时间,第二天中午时分,人们才发现老人去世了。一些年纪大的人说:老人没受罪,吃饱饱地走了,把福享了! 说到底,老人是给撑死的! 唉,那个年月,都是害怕吃不饱,竟还有撑死的了,悲哀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