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得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tt52dj 2014-1-16 10:20
本文于2010年3月30日(Am:0:30)发表于本人QQ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30616503/2 ),现对部分作以修改。 记得年少时,我非常喜欢听故事,时常围在一些走南闯北的爷爷们旁边,听他们讲那些传奇的经历。当然,我更嗜好那些富有道理的典故或者寓言。尽管当时,我不能理解其中的生活哲学或者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有一点无法否定:那就是它让我受益匪浅。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长着花白胡子的爷爷们渐渐离我而去,然而留在我记忆里的那些故事却永不老。 长大后,也喜欢听故事,却慢慢对年少时偏好的那些故事感到乏味,逐渐钟爱一些评论家或者市井平民对达官贵人的评价:功过、是非。也许,此乃人之常情,个人对某些事物的喜好,如同喜怒哀乐,变化无常,又或者因随时间更改或随环境变迁。 其实,每个人就是一本写满故事的百老汇或音乐剧,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才能懂。当然,这些无法复制或添加续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因此珍贵的 生命中某些经历,同样不可替代或者剪切。如此,有些人禁不住将心中的疑惑表露出来:那我如何使得由自己用生命编写的“故事会”不同寻常甚至精彩绝伦呢?诚然,答案不是在风中,而是在你的脚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那可不是一个凡人该具备的素质。 在现今精彩纷呈的时代,古训早已贬值,纵使说教者如何渲染,在80后、90后甚至2010后眼里也只是“买椟还珠”。哪怕是浩瀚星空中随时陨落的流星雨,他们却饶有兴致地追寻。然则,他们更喜欢推崇与遵循“个性与非主流”。有人可以为摆明自己的非主流立场,而出钱让人“取走”“贞洁”;有人可以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愤然断指明志;更有人可以为了宣泄自己的无奈,而毅然动用更为极端的行为——自焚。 做为一个介于70后与80后之间的我,身份十分尴尬,同时性格也有点中庸。鄙人既不喜欢70后那种因迫于生活而无计可施的无奈与愤青,更不崇尚那种80后的乖张与自我。我追逐的是:爱情是恋人与夫妻之间甜蜜和温馨的润滑剂,而不是矛盾和仇恨的导火索;生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当今社会,需要的与讲究的是和谐,和谐的不仅仅是为人处事的社交关系,更重要的是喧嚣世界下你那颗不安的心。因此,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百姓而言,言行稍有不顺或偏离方向,就有可能被他人“和谐”。为此,你我也无须大惊小怪,这绝对属于正常范畴。即使像“谷哥”(Google)式的土豪,也可以因为“不符合法律规定”而被“ P.R.C”和谐。诚然,即使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因此,我不可能也毫无必要如同“中国式九年制义务教育”熏陶下的教师,对你灌输我的逻辑和理念,更不会如“索马里的海盗”猖獗地强卖属于你自己的生命。也许,你可能认为我在说教。其实,将这理解为宣扬自己的哲学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更为含蓄与准确。 尽管,古训被学者定义或号称的“新新人类”渐渐淡忘,但我却喜欢铭记,正如与妻子的爱情让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或许,唐太宗追忆魏征时的经典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于那些不愿意及时改过的人而言,早已置之脑后,甚至付诸于九霄云外。然则,“以人为镜”,于我而言,可以戒骄戒躁,避免重蹈覆辙;于人,可以尽量减少对他人,甚至至亲人造成的意外伤害。持有上述心态固然重要,其实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一面“镜子”。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长存”。兴许,你哀叹生不逢时,没有遇上自己的“伯乐”。但 实际上,夫妻本身就是一面很好的且永不褪色的“镜子”,不仅仅可以“正衣冠”,更能“知得失”。如此,爱情在理解与沟通下,定然绽放幸福的花朵;而花朵在“温馨生活的阳光”照耀下,更加绚丽多姿。
个人分类: 杂谈随笔|3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得失
zywsict 2013-3-15 19:36
亚瑟 · 叔本华( 1788-1860 )德国哲学家,精通多国语言,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主张禁欲忘我。其作品《叔本华谈人生得失》对人生的困惑进行了回答,并对生命、幸福、荣誉、人性、道德、财富、恋爱、信仰、女性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现摘抄其经典语录。 人生实际就像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的钟摆。 存在的万物其本质就是:不断地努力和永恒的痛苦。 世界上没有所谓完全幸福的人,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他酣睡时,而一个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在他觉醒的瞬间。 幸福最重要两个因素是:健康的身体、独立生活和免于忧虑的能力。 抵制憎恨和蔑视的方式,当然不是寻求人的尊严,相反地,而是把他当作怜悯的对象。 一个人的道德性质、性格、性向、心地皆得自父亲;而智慧的高低、性质及其倾向则遗传自母亲。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争与吵的区别
陈龙珠 2013-3-12 08:40
争吵, 在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 随处可见, 犹如海边的潮汐, 争辩 ~ 涨潮, 吵架 ~ 落潮。 能让人看清楚海滩上, 全是泥沙, 还是有点金子, 只有在落潮的时候。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3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得失
热度 2 陈龙珠 2013-3-3 08:58
人对遇到事物的反应,依据在于经验性的直觉,或深思考的理性。 凭直觉理解和处置事务,虽容易出错,却很轻松;用理性看待和应对事务,虽然会更加得体,但容易疲惫。年轻时精力旺盛,多理性活动可以承受,而且能为年老体弱时多用直觉处事,提供更多的经验保障。 现实中不难寻找这样的实例, 年轻时分别开始搞党政和做工程师的两位同学,一过五十岁尤其是退休后,前者很可能因权力渐少而门前罗雀地休闲起来 - 牢骚满腹,后者却因知识丰富而被实业界高薪聘为专业顾问 - 退而不休。这种巨大的反差,不是主要源于各自轻中年时期理性工作和有价值经验积累的寡多吗? 经常看到有年轻人因被单位领导重用而喜笑颜开着。但他 / 她是在露脸跑龙套,还是被安置于重要的工种上坐凳子,其祸福估计只能等到中老年时才能判定,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剧烈波动的时代尤甚。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1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勉
dragon513 2013-2-28 08:47
别人诋毁你,不用理会,他在诋毁他自己;别人恭维你,也不用理会,他赞扬的是你的过去。多好的名言,尽管不能原汁原味地写出来。在当今浮燥的社会调整心态很有用,只要别发展成一意孤行的极端就行。
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选择希望还是绝望
king500 2012-9-1 12:41
有兄弟俩,一起外出经商。然而,在半途遭遇了恶人,他俩身上的钱财被洗劫一空。前程灰暗,归途遥遥,兄弟俩人绝望至极。 有一个好心人就指点他俩到大佛寺去,找智禅法师寻求帮助。他俩便来到大佛寺,跪拜在智禅法师面前,并将遭遇恶人抢劫之事,全部告诉了智禅法师。 智禅法师问: “ 你俩一定很绝望? ” 他俩点了点头。 智禅法师又问: “ 被抢劫去的钱物能自行回来吗? ” 他俩摇了摇头。 智禅法师说: “ 那么你们眼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绝望,另一条是希望。如果你俩选择前者,那么恶人抢夺去不仅仅是你们的钱物,还有精神,那样失去的代价就更大了;如果你们选择后者,那么恶人抢去的只有一点钱物,只要心里存有希望,一切都可以重来的。 ” 之后,智禅法师知道俩人会木匠手艺,便留他俩在寺里修缮那些陈旧的木龛和门窗。 几日后,智禅法师送给他俩回家的盘缠,俩人感激万分。智禅法师却静然说: “ 这是你俩应得的报酬,不是吗?只要选择了希望,就一定有路可走。 ” 一个人无论遭遇什么样的不幸与挫折,脚底下都是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的:一条是绝望,一条是希望。只要我们选择希望,就一定有路可走!
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坛杂俎:偈语与禅————读鲍海飞佳作《落叶满天霞》一得
pww1380 2011-11-1 21:53
学坛杂俎:偈语与禅 ————读鲍海飞佳作《 落叶满天霞 》一得 杨文祥 美无所不在,禅无时不有。 能在不美处发现美者,是诗人。 能在失中参悟到得者,是智者。 参见: 鲍海飞《 落叶满天霞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495570
个人分类: 千虑一得|2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温家宝
热度 2 WeiQin 2011-8-30 23:25
背景: 大约在三年前的今天,柴静在一次演讲中,通过讲述她身边一些的人与事,向公众表达了她对国家,社会与人的观点 (1) 。其中的事情,有“大”事,有“小”事;其中的人,有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纪。这里,我把这篇演讲稿原文转载到科学网博客 (2) ,是因为:这些事情,真真实实的,平平凡凡的,无时不刻的,在我们身边发生和重复着;这其中的人,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可能是任何一个中国人。 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也能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来自原文 (1) , (2) 评: 一张1.5元矿泉水的发票,告诉我们,要为 我们应有的权利做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尊重!很多事情,看起来小,其实是大事,是原则性的事。当我们放弃为权利做斗争的时候,必然有人会“理所当然”的剥夺我们的权利。这里的“我们”,不分 身份,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年纪。我们在为权利做斗争的同时,也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歧视! 另外一个故事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 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 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来自原文 (1) , (2) 评: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用他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前进的道路,即便会有坎坷不平,也不要放弃,要忠于自己的理想,保持年少时的情怀,要执着!这位老人,在他的眼里,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他更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他的一生,及其执政理念,是我们遵循的榜样和目标。 柴静在演讲结语中说的好: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来自原文 (1) , (2) 评:我们是否是那些敢于追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勇于捍卫自己权利的人?这个世界或许并不完美,但是这不是我们停下脚步,停止呐喊的理由! 原文及相关链接: (1)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67588/9952883.html (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9569do=blogid=481260
2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得与失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4-29 21:18
一   在中国,其实我们从上到下天天都哭着喊着提倡创新。甚至,即便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有点形式上的创新也可以聊以自慰。但是,现在看来,真的很难。   就如刚刚过去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吧,本来,欢聚一堂,高官祝词,皆是落了一百一千遍俗套的校庆路子,可是,即便贵为清华大学,也不敢对这套早就形成的固定仪式稍有懈怠。能够调整的空间也就在到底是请得到4个常委还是7个常委这上面耍点花头而已。 二   作为一个外人来论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应该说,还是挺合适的。毕竟,作为清华人,因为我国一直有“儿不嫌母丑”的传统美德,所以,不可以在母校百年的生日左近说些不三不四的风凉话。   即便在校庆结束,时过境迁,指责母校(即便怀着无比的爱心)似乎也不为国人所容忍。这一点上,我们天朝亚细亚风格的耻感文化再度占了上风,只要是感觉可能(哪怕1%的概率)丢脸的事,就绝对不可以在隆重的节日里发生;而西方,乃至今天的日本大学,校庆时会反思哪里做得不好还需要改进,这也许真的是“罪感”文化所导致的结果,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有原罪,所以面对它不需要聚集太多的勇气,因为从来都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   也所以,清华大学内部,似乎只有一个毛丫头蒋方舟不合时宜地对清华说了一通轻薄话,但是,成熟一点的人都知道,她那些所谓的责难,其实都是表象的东西罢了,说说发泄发泄90后的冒失,并不损清华之半根毫毛。如果有人出来再说“我们宽容她”,就更显得学校襟怀宽阔了。   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那保守得无与伦比的老教授致信蒋方舟所在的学院,说不应该让指责的流毒荼毒这个伟大的大学。 四   事实上,文化加上对于创新(哪怕只是形式上的)的畏惧,清华大学在百年之际其实放弃了一个在中国大学校庆史上可以改天换地,并完全可以重领风气先的机会,而继续了校庆一惯的锣鼓喧天,欢天喜地,贵客盈门,热泪盈眶,如此这般的词还可以罗列200个。   这次校庆就是北大十几年前百年校庆的翻版罢了。连校庆都无法超过北大老兄,在其他方面,怕也难。真可谓难兄难弟,而它们竟然是国家投巨资建设的用以冲击世界一流的俩伙计,而且,全天下就这俩,其他大学全是后娘养的。 五   退一步讲,清华大学不愿意在校庆方面做改革的始作俑者,也可以理解。   欢庆其实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有趣的是,一张似乎只是众多校庆海报之一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光荣榜被围观的看客隆重地批了个透心凉。   正如一位院士所说,他和夫人当年同班就读于清华,但是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这个班并入其他大学,N年之后回来再访母校,因为他自己拥有院士身份,就可以是清华的校友,而他的夫人因为没有光环在身,清华居然就不认她做校友了。以“人”为本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样的看人下菜,其实从这张海报上就可以找到背后的答案了。海报这里不必贴出,相信关注的人都看过,那就是,按照官秩品味,将毕业的校友从大官到小官给分了个仔仔细细,谁的头像应该清楚,谁的又可以模糊一点;谁的要大一些,哪个又应该小一点;谁现在是最大的官,哪个后年可能就当上最大的官,得为这个潜在的最大提前考虑,如此等等,真个考虑周全,无一遗漏,设计这张海报的人应该以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一门《座次学》,也许可以成为清华大学独特的一个著名一级学科呢。   再做一个有趣的设想,当那印在海报上的人,最清楚的那几个,亲眼看到这张海报,从内心里大概会极度耻笑这个母校的,即使不会亲口说出来。 六   本来,一次校庆应该成为迈向下一个台阶的新起步点,同时,校庆还应该促进原来校友之间的联系,以及和母校的联系,方便母校发现校友中所做为母校增光添彩的被埋没的事情。   校庆至少不应该是宣示“我今天阔起来了”的new money情绪的时刻,而我们的很多大学的校庆,似乎就是在告诉大家,我真的阔了。   你的“阔”其实是大家睁开眼睛就看得到的,但是,大家对于一所大学,一所名牌大学的期待要远远超出你自己阔,你更应该是思想家的培养之所,科学家的乐园,思想对于世界的影响要远胜于政治家,孔子不过一落魄文人罢了,但是今天看,究竟哪个帝王超过了他的影响。   说到秦始皇,也许更是他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设计师才更为后人所铭记的,或者加上不让读书人说话的言语禁锢思维(即使是负面的,但是其影响之深远,举世罕见),而不是其他。如果如有些人认为的仅仅因为他是暴君才被历史铭记,那就错了,历史上比他暴的还有的是呢,中国历史,啥人才都出。 七   对于大学,社会贡献而言,思想之重,重于泰山。   而其他能够推动思想进步的,顺从不行,甚至反抗也不行,但是科技可以,它可以以自己不同于往常的创新,改变思想本身。   清华大学是有思想家的,梁启超先生就是。我有时开玩笑地认真说,现在的治国基本策略,应该沿用“梁启超主义”了,而事实上,“梁启超主义”因其魅力之所在,为青年毛泽东所敬佩,自己的字甚至都改成了“学任”,表示学习梁任公的意思,可见“梁启超主义”之可行。我们的治国方略就可以用“科学发展观”和“梁启超主义”来指导,如果不允许只用“梁启超主义”的话。   不过,大家好像把他忽略了,有意或者无意。虽然清华大学没有培养出梁启超来,可是,梁先生在那里开课授徒总还是真的吧,一个巨大的绝对无法被历史埋没的财富,直到现在却始终被埋藏在水清木华的青青湖水下面,这样的浪费是清华所无法承担后果的,或者说,如果继续埋没,清华就是中国最不可原谅的"罪学"。 八   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收获如下:   1,捐款   2,国家拨款(会陆续到账)   3,宾馆的住宿费   4,校友们的会务费   5,CCAV的直播,其他电视台的转播,全国很多人的注视   6,校友们对于母校的热爱(这个以前就有,以后还一样,应该算不得收获)
个人分类: 物论|6211 次阅读|9 个评论
sheep021 2010-10-2 10:48
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伪科学为镜,可以知善恶,别科学,分真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后申请被拒之后所引发的故事(博士后系列2)
热度 5 yaoqizhou 2010-9-5 23:46
1990年我从纽约博士毕业后,去了加州,在一个朋友开的公司里,协助他创业。公司事业蒸蒸日上,我主持内外也做得不错,却觉得活得越来越没有意义。整天做重复的事情,好象一切就是为了挣钱。活得远不如做学生时完成一个课题,就做一个新的工作带劲。于是1994年元旦之后,我把工作辞了。 因为离开实验室近四年,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做研究,就先回到了以前的老板手下做博士后。做了没几个月,老板就说没钱了。只好立马另找博士后位置。但因错过找工作的最佳季节,投了无穷的申请信,终于得到了唯一一个面试的通知-去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我煞是兴奋,因为这个老板被称之为“新星”,而且我有好的想法可以在他的研究领域做。 但面试不尽人意,可能由于我的演讲水平有问题,他在听我讲座时居然睡了一会。但事后他的学生告诉我,他时常这样,所以我还存有侥幸心理。但不久,他就把我拒了。据说他用了他同事的一个学生。当时,我挺伤心的,因为我的确走投无路了。这时关系起了作用,老板亲自出面找到他在北卡做教授的学生。大师姐仗义(利)相助,从经费里挤了点钱出来。但不能算全职(事后知道),因此连公费医疗保险也没有,只好自费买了个防紧急用的。我在她那儿呆了一年后,双喜临门,成功地申请到美国NSF和NIH的博士后奖学金去了哈佛大学做博士后。 到了波士顿后,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拜访一下邻边麻省理工学院当时拒了我的教授,也算联络感情。一查之下,大吃一惊。他居然在有钱有论文的情况下,没拿到终身教授的位子而离开了学术界。想当初我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去了北卡。但我用在那儿做的关于溶剂对蛋白质稳定的影响的工作为基础顺利地完成了博士后基金申请书,获得去哈佛的通行证。更幸运的是在北卡学到的非连续分子动力学方法(我的新奶酪查看我的blog#1),则为我在哈佛期间发表的PRL, PNAS, 和Nature等论文以及后来我做助理教授之后得到的第一个NIH基金都埋下了伏笔。这一切我一直是蒙在鼓里,直到七年之后才恍然大悟。而我们中国伟大的古人早就总结精练出了八字成语:塞翁失马,安知祸福?从此我的座佑铭是: 不要考虑太多一时得失。得可能是失,失也会变成得。你不可能马上就知道它真正意味着什么。高兴或者痛苦一天就好。继续做你想做的,只有时间才会让你慢慢品尝出来它的真谛是什么!
个人分类: 忆旧思今|2902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得失寸心知
CAUwzg 2009-12-14 12:37
佛曰:一叶一菩提。 一片小小的绿叶,何以在佛祖的眼里蕴含这般深意?佛祖知道绿叶虽微,但它吸纳光之精华,造炼气之灵性。从获得生命到孕育生长的过程中,它默默奉献,装点尘间,滋养万物。于是,佛祖心中便有了绿叶,绿叶便成了菩提。 人生的际遇常常是微妙的,或者可以说,我们在得到的那一刻也就是注定要失去之时的开始。既然如此,拥有只是得到的延续,而失去才是一种必然的宿命。于是,平凡的我们又何必患得患失呢?痛苦的根源也许出自心灵的贪念的不得,而又与幸福失之交臂。生命的清浊如同天空的晴朗,而我们能够牢牢把握的只有自己。过去的无法挽留,失去的我们亦无法再得到,而一味的追悔,一味的沉湎于失去的苦痛和忏悔中,则更是人生的大不幸。 倘若说拥有是美好的,倘若说割舍是伤感的,那么欣喜得到的那一刻便留下了失去的酸楚,那么痛苦失去的这一回足以给生命的长径上留下永久的烙印。于是,当我们拥有飘雪的寒冬还未来得及欣赏时,刺骨的北风又让我们期待春暖花开的季节;当我们拥有蝉鸣稻香的盛夏还未来得及驻足时,燥热的空气又让我们盼望天高气爽的凉秋。我们在流逝的四季中,不断地得到我们想得到的,而又不断地失去我们曾经得到的。或许只有用心去抚慰灵魂的缺席与空虚,留下的或许是那永远难以捉摸的梦。然而,在匆匆的梦的更替中间,我们的生命在一点点消逝。在反反复复的得失的前后,我们的心灵又在一点点成熟。慢慢的懂得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话语,不过是生命无奈的宽慰。 未来不妨等到明天去痴想,昨天不妨珍藏在心房,而现在的得失也不妨抛在脑后别去想。我丢失了一颗灯草,但我并不为此而悲伤。因为我知道,终会有一天,灯草会被点燃,照亮那个不眠人的心房。 得失寸心知,又何必去苦求一个所谓的明了呢?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当官的得与失
lin602 2009-9-23 22:37
高校的官员,应该是副处及以上的级别才算。即正副院长,正副处长及正副校长。 当官的好处: 1 可以为自己科研争取经费,因为官员具有较好的社会资源,许多都有评审权,所以我国高校官员中的科研经费的平均数,是普通教师的许多倍,甚至数十倍,数百倍。 2 为自己的实验室、仪器、学科建设费的分配、研究生人数、招研究生的生源、教学工作的安排等,有优先权。我想就不用细解释了。 3 可以为自己的朋友、亲戚、甚至自己的子弟工作安排有好的帮助。高校中可以见到许多这种情况,许多互相交换的工作安排是看不见的。 4 出国出差公费旅游的机会非常非常多。有的学校,出国是干部们轮流的,许多政工干部、纪委干部、工会干部轮流出国,而真正的业务干部,绝大部分是没有这种机会的。有的学校的政工干部,几乎都出国一趟了。至于教授们嘛,自己解决经费问题吧。 5 许多学会、协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职位,自然是干部多了,例如许多省的化学化工学会的理事,带长的占四分之三以上。不见得他们的学术水平多高。 6 支配权所获得的快乐,这也是好处之一。 7 可以用公款招待自己需要招待的人,其实如果自己没有资源的话,是自己付款的。 当官的不利一面: 1 要多花时间做管理,要花大量的时间接待人,陪人喝酒,甚至有时候要舍命喝酒陪领导。 2 电话及手机特别多,安静的时间少。陪家人的时间要比普通教师少。 3 开会多,大会小会,坐在主席台上,有时候一句话都没有讲,但要耗时间。 4 要考虑管理上摆平关系,要会说话,甚至要说点假话。 5 见到领导要学会不说或少说真话。要注意讲喜欢听的话。 不过在高校,当官还是非常令人追求的,尽管许多人不愿意做官,总体上,愿意当官的人数要比不愿意当官的人数多得多。 高校当官还有许多好处及不利的一面,大家可以补充。谢谢了,呵呵。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xuechunxiang 2009-6-1 16:06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凡事抱此态度,人生少些负累!今日心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务实外交”的得与失
可真 2008-12-9 05:19
博主按 :“游客”先生读了我给黄庆先生的回复,感觉到它有些意思,要我专门谈谈国家之间的交往问题(见拙文《 是“欧盟利益至上”还是“萨科齐利益至上”? 》的相关网友评论),这多少有些让我感到为难,因为我并非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只是我对国际政治向来感兴趣,并且出于自己的专业研究之需,对于政治与经济、伦理等等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多少有些研究,所以不妨撰此小文来回应 “ 游客 ” 先生向我提出的建议。 “务实外交”应该是既重视国家的“硬实力”(经济、军事等),又要重视国家的“软实力”(思想、道德等);而重视国家的“软实力”(思想、道德等),不应只看重“面和”(“上下同言”)却不管 “心和”(“上下同欲”)—— 国家的“软实力”根本上就是“心和”(“上下同欲”)。当今中国的“务实外交”的缺失恰恰是重视“硬实力”而轻视“心和”(“上下同欲”)的“软实力”! 我在《 “ 人权高于主权” 是一种“ 腐儒” 观念 》一文中讲到,“ 政治是非与伦理是非以及科学是非都不同:科学是非,是真伪问题;伦理是非,是善恶问题;政治是非,是利害问题 ”,所以诚如黄庆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国际交往中“千万不要要求对方认错”,其道理很明显:“认错”是属于科学范畴的事,而科学是管真伪的,故当某种认识被科学证据证明为伪时,认识主体就得“认错”,否则他就不是科学的态度;政治则是管利害的,这里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对”或“错”的问题,实际上只有政治主体之间实力对比上的“强”与“弱”,故当自我感到实力不如对方时,就得“服软”,否则就不是明智的态度。 现在,萨科齐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网民的抗议而如期会见了达赖,他这种做法就是表明他所代表的法国在中国面前是不“服软”的,这显然是意味着目前法国自感其实力远非不如中国,至少也是觉得自己完全有跟中国进行政治较量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否要对法国实行某种形式的实质性制裁,对法国向中国严重挑衅的行为做出有力的反击,这就得看我们对中法之间乃至中欧之间实力对比情况的自我评估了,如果自感实力根本就不如对方,那就“服软”得了,至多形式上推迟一下峰会举行的日期,过了些日子再赴峰会算了——这样既不过分得罪对方,自己在面子上也过得去,最是明智之举,而倘使明知实力不及人家,还再跟上后续的什么制裁或反击,这就是力不从心的勉强之举和不智之举了。但是,如果自感实力不比对方差,至少觉得有跟对方较量的资本,当然就不应该“服软”,否则就象一个活着连一点自我的人格尊严都不讲的人那样连一点自我的国格尊严都不讲了。 有网友说,推迟中欧峰会就已经是中国对对方的“超常惩罚”了,中国官方应该不会再继续追加惩罚。也许是这样吧。不过,我是主张“追加惩罚”的,至少也得无期限地推迟中欧峰会并且这种推迟是包含着实在的经济内容的,因为人家法国或欧盟是挑衅中国在前,污辱中国在前,倘使不做出有力的反击,算什么呢?如果对欧关系上,现阶段中国的国策就是主“忍”,则当初人家要会见达赖就让他会见好了,最多例行公事的表示一下反对的态度也就算了,又何必搞得那么一本正经还说什么那关系到“中国核心利益”呢?现在“中国核心利益”真的被人家触犯了,中国打算怎么办?如果没有了下文,没有什么作为了,那萨氏会见达赖氏到底还算不算是触犯“中国核心利益”呀?若本就算不上是什么触犯“中国核心利益”,当初就不要说什么“核心利益”不“核心利益”嘛;反之,若确实触犯了“中国核心利益”,则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当然就来不得半点含糊和软弱,从而就不只是形式上推迟一下中欧峰会的日期这么简单了:既然对方都是冒着经济受损之险去会见达赖了,自认为其会见就是触犯“中国核心利益”的我们在自己核心利益都被对方触犯的情况下,还有什么理由不敢冒经济受损之险去进行反击呢?如果不做出有力的反击,今后谁还会再把“中国核心利益”放在眼里? 今见《人民日报》前几天所发的时评文章《一场有损政治信誉的闹剧》指出:“ 他(按:指萨科齐)不顾中方再三劝说,执意不改,显然是铁了心要踩中国的这道红线。这种恶意挑衅,关系到中国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 ”从《人民日报》的背景及其时评所表明的态度看来,似乎中国政府这回是决心要让法国付出“沉重代价”了。据我在上篇文章《 中欧:撇开“ 人权问题” 以求合作才是“ 俊杰” 作为 》中分析,“ 中国政府在萨科齐应否会见达赖的问题上所显示的空前‘坚定、立场鲜明’的态度,不过是表明了中欧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即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欧经济交往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彼此经济互存关系的日益加深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至今中欧关系已经发生质变——现在中欧之间不再是中国更需要欧洲,而是欧洲更需要中国了。正是基于对中欧之间这种现实关系性质的判断,中国政府才及时向欧洲表明了中国坚决拒绝对方任何形式的‘人权讹诈’的态度,同明也向对方表明了中国在人权问题上拥有与欧洲对等的话语权 。”如果我的分析和判断不错的话,《人民日报》所谓“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应该不是“虚张声势”之语,看来是会有实质性行动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尽管我们主观上想要构建和谐世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是并不和谐的,而且看起来实现世界和谐的这一天还长着呢,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呢。现实世界中,过去、现在乃至于将来很长的时间内,国际关系都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较量。邓小平说“ 发展是硬道理 ”,为什么是“硬道理”?其实“道理”是说不上“硬”之与否的,“硬”是“硬”在“发展”上,这个“发展”就是指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所谓“发展是硬道理”,其实是说“国家综合实力是关键”,从国际政治角度看,这个观点就是认为国际政治斗争或政治博弈所相互比拼和较量的就是各国的综合实力,你没有实力或实力不够,就没有或缺乏斗争或博弈的资本,在国际上就没有你的发言权或只有很小的发言权。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之说,是一种务实之论,就其作为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种指导思想而言,它所指导的外交就是“务实外交”。 中国的“务实外交”的思想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正是从这里逻辑地引申出了国际政治的基础是国际经济,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国际经济关系的观点,据此,就必然把发展中国经济视为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实质,并据此围绕发展中国经济这个中心来开展中国的外交活动,由此以处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作为中国对外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中国“务实外交”的最高原则就是“发展中国经济”——这也就是自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事业以来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所始终坚持的“国家利益”。 以“发展中国经济”为最高原则的中国“务实外交”,也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实用主义外交,它与实用主义的“美式外交”十分相似——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都是以坚持“以我为主”的独立自主原则为基本特征的,并且因此在外交风格上也都显示出具有“唯变所适”的灵活性。只是比较而言,美国的外交政策常不免要受到来自那些喜好“七嘴八舌”的国会议员们的舆论的牵制,所以其政策变化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而中国的外交政策则往往只要几个主要领导人一拍板便可“一锤定音”,其效率很高,变化起来也快,所以“中式外交”就比“美式外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自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欧美国家实行“人权外交”以来,“美式外交”与“中式外交”在灵活性方面的差异就变得更大了:美国喜好在“人权”问题上搞“争论”,而本于邓小平“不争论”原则的中国则不屑于“争论”,如此“美式外交”为“争论”所限就更降低了它的灵活性,而相形之下“中式外交”因不为“争论”所限就更加提高了它的灵活性。如此看来,当今国际政治领域,中国的“务实外交”是最为彻底而典型的“务实外交”。 中国的“务实外交”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来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其国际政治方面的内容,以兵家思想最为丰富而突出。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是出于国家生死存亡之大局的考虑来研究战争之道的,所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孙子·计篇》)也。这种研究,也可以看作是在国际交战状态下,为了维护自己国家利益而开展的关于国际政治斗争之道的国际政治学研究。 在孙武看来,战争(“兵”)这种国际政治斗争形式是直关“死生”“存亡”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斗争的最高目的就是求得自己的“生存”,达成这个目的就是“胜”,否则就是“败”。正是本于这个目的,故“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用兵之法”中的“善之善者”,这就是意味着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击败敌人或置之于死地(“破国”、“破军”),而只是为了保存自己,求得自己的生存,而保存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用现在的国际政治用语来说,就是不是诉诸武力而是通过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 正是因为战争的最高目的在于保存自己,并且因此最好是通过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所以战争之意其实不在于“战”,而是在于“争”——“战”是依靠武力与攻法,“争”是依靠智慧与技巧,“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 . 谋攻》)也。孙武所谓“伐谋” 、“伐交”,其实就是指运用政治智慧和外交技巧来解决国际争端。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向来都坚持以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这一国际政治的优先原则,这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是对孙子所谓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善之善者” 的“用兵之法”的沿用。而所以把这作为国际政治的优先原则,就是基于“发展中国经济”这一外交活动的最高目的的考虑,这与孙武把保存自己视为战争(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相通的。 中国的“务实外交”应该是受到兵家孙武思想影响的,但是对照孙武强调 “ 经之以五事 ”并且把“道”置于“五事”之首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务实外交”似乎对“道”远不够重视。孙武曰:“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 . 计》)孙武所谓“民与上同意”就是指“上下同欲”(《谋攻》),他之所以特别强调“令民与上同意也”的“道”,是因为在他看来“ 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 . 谋攻》)。这意味着孙武是把国内“上下同欲”(政府与国民同心同德)看作是取得国际政治斗争胜利的根本保障的,即认为“上下同欲”(政府与国民同心同德)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最为基础性的实力,是为国家综合实力之本。而当今中国虽然也讲“以人为本”,却没有把“上下同欲”(政府与国民同心同德)作为其“人本”的基本内容,而只是把“人”(人民)视为“发展中国经济”之“本”,并且因此只顾国内 GDP 的增长,却忽视政府与国民之间是否同心同德的问题。而其实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就是要实现“上下同欲”(政府与国民同心同德)——是之谓“心和”。可是现在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 却只是在追求“面和”(“上下同言”)上下功夫,而不管是否“心和”(“上下同欲”),也就是只考虑国民是否在“言论”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却不考虑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与国民之间在“意欲”上是否一致 。我们从国内各大网站的网评可以看出,目前网民对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批评意见甚多,许多批评甚至很激烈,由此多少可以看出当今中国在“上下同欲”(政府与国民同心同德)上是很有欠缺的,按照孙武兵法思想,这种欠缺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必然会大大削弱本国的综合实力,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务实外交”应该是既重视国家的“硬实力”(经济、军事等),又要重视国家的“软实力”(思想、道德等);而重视国家的“软实力”(思想、道德等),不应只看重“面和”(“上下同言”)却不管 “心和”(“上下同欲”)—— 国家的“软实力”根本上就是“心和”(“上下同欲”)。当今中国的“务实外交”的缺失恰恰是重视“硬实力”而轻视“心和”(“上下同欲”)的“软实力”!
个人分类: 政治学|321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