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史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京的工作点滴
sstone2009 2011-8-17 23:46
此次到北京,任务比较重,但在心底已经习惯了,按照设计好的行程,认真地做到周六晚上,周日上午离开北京,一切任务也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乌市,或者下一次北京之行。任务再重,仅此而已。 昨晚到北京,第一感觉是凉爽。我喜欢凉爽,而且总是觉得其他城市比苏州要凉爽。这种感觉,一方面是真的是气候的宜人,也有感情的因素,每到一处,似乎总有同学、战友之类师朋的招待,这很可以给我心灵以清凉! 我是在这样的心境里,开始了在北京的短暂的工作。 上午去了301医院,和同学请教了几个问题。恰巧,耿也在301了,他找血液科的一位专家办事,中午,就在医院旁边的一家饭店吃了个便餐。他是在一家第三方检验的公司做兼职的专家,已经在肾脏病理方面出类拔萃,成了标本量最大的团队。这和下午见到了另外一位同学很有异曲同工之妙。与耿告别,我即去了中华医学会,那里的老师告知,骨科分会在北京骨科学会办公,档案室搬到军事医学图书馆了,那就在301附近。时间尚早,但去五棵松有点紧张了,于是联系了王。来北京不足一年,做比利时的阀门,居然有声有色,这实在让我异常诧异。我坐在办公室,留意他们在隔壁会议室的讨论,其实医务管理是最复杂的商务管理,是有科学道理的,他从医务科到公司的经营,只是一个简单的转换而已。 明天,我要去图书馆,但愿可以顺利查阅到相关资料。还要去看看刘老师,已经好久不见了。 后天,要去趟天津,去中华骨科杂志社。
个人分类: 随笔|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传统骨科发展概述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8-5 08:09
约公元前 3000 年,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发现多人二次墓葬,遗骨进行了重新摆放,头骨放在中间,四肢骨及其他骨放在旁边【 1 】,这一现象显示当时中国先人已经有了认识自身骨骼结构、形状的实践机会。(见图 1-1 ) . 公元前 16 世纪,殷商《卜辞》记载了手、肘小腿、足趾等骨科疾病,并按摩、外敷、药熨治病的记录【 2 】。《周礼》记载“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3 】,是指用药外敷包扎、切开搔刮脓血和用药追蚀死腐肉的疗法,可见西周时期(公元前 11 世纪 - 前 8 世纪),对开放性损伤应用清创疗法的治疗思想已经萌芽【 4 】,有了对创伤分类、对骨发育代谢疾病记载及其治疗,确立了内外并治的治疗观。这一时期,中国骨科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萌芽。 图 1-1 仰韶文化的二次墓葬图( 韦以宗 . 中国骨科技术史 . 第 2 版 . 北京 : 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9, 6: 2. ) 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 475- 公元 220 年),相当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 460- 前 370 年)至盖伦( Galen ,约公元 131- 201 年)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中国骨科的理论、诊断法和治疗法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五十二病方》记录了骨疽(相当于现在骨髓炎)、肿瘤等骨科病名【 5 】;《内经》对全身主要骨骼都有了命名 ( 见表 1-1) ,指出骨骼中有骨髓,脊椎里有脊髓,脊髓与脑的关系相当密切,上通于脑,受脑统属【 6 】;《居延医简》有“折伤部”记载骨折创伤的治疗,是骨科最早的病历【 7 】。特别是骨科治疗学有了理论性的总结,提出了:“行不动则精不流”和“治未病”的防治观,强调注意全身调治的整体治疗观,辩证论治的观点。【 8 】 表 1-1 《内经》骨骼及骨标志和关节名称与现代名称对照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581 年)骨科进一步得到发展, 出现了骨科专科医师 - 折伤医【 9 】。 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葛洪(公元 261- 341 年)(见图 1- 2 )在《肘后救卒方》详细记录了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对血管损伤的记录、对危重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提出了竹板固定骨折法。基于葛洪在创伤骨科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创伤骨科的创始人。 图 1- 2 医学家、创伤骨科创始人葛洪(公元 261- 341 年) (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word=%B8%F0%BA%E9z=0fr=bkimg ) 隋、唐、五代十国(公元 581- 618 、 618- 907 、 907- 960 年)中国医学出现了总结和提高的局面,国家设立负责医疗和医学教育“太医署”,负责医疗和医学教育【 8, 10 】,骨科的临床诊断学和治疗学初具规模【 8 】。 公元 610 年,巢元方(公元 550- 630 年)负责编著《诸病源候论》成书,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机理和症状,其中骨科方面的包括金疮、骨折、痹痛、腰腿痛、感染等,明确提出了对开放性骨折应早期施行清创手术治疗,介绍了异物清除、血管结扎、骨折固定、分层缝合等清创技术。对骨髓炎进行了分类,分为附骨疽、缓疽、石疽。 蔺道人(约 790- 850 年) ( 见图 1- 3) 所著《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第一步骨科专著,论述了 骨折的整复、固定,活动及内外用药的治疗原则,提出处理复杂骨折的三个原则:非粉碎性骨折,体表没有穿破,或虽然穿破皮肉,但手法整复可以成功者,就应用手法复位;粉碎性骨折,手法不能整复者,就必须采用外科手术以利刃切除骨尖,使两断端恢复解剖位置,他强调用快刀割,捺入骨;骨折严重,复位或切除骨尖均不能正确复位者,就应进行外科手术切开整复。书中还记载了全身麻醉药方和内服外用的治疗方剂。 《理伤续断方》 是中国骨伤科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骨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此,蔺道人被誉为中国创伤骨科的奠基人。【 11 】 图 1-3 蔺道人(约 790- 850 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859.htm ) 隋唐时期对骨肿瘤的描述也较为详细,孙思邈(公元 581- 682 年)首次把肿瘤分为八类,即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息肉,并记录了恶性肿瘤破溃后晚期全身衰竭的症候,有关骨瘤、石痈、石疽、坚痈、恶疮和恶肉等,为骨肿瘤的诊断或体征【 8, 12 】。 宋、辽、金、元(公元 960- 1368 年)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科学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骨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076 年,太医局设九科,其中疮肿兼折疡科,即为骨科。至此时,中国医学史上正式成立了骨科。金、元改太医局为太医院,元太医院设正骨兼金镞科,即创伤骨科和战伤外科。 危亦林( 1277- 1347 年)著《世医得效方》( 1345 年刊行),其中正骨兼金镞科及疮肿科,代表了当时骨科的最高成就,脊柱骨折和近关节部位骨折的治疗,以及麻醉用药的改进是其独特的创新。危氏脊柱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及这一时期治疗腰椎骨折的过伸牵引复位法,开拓了中国骨科学脊柱骨折的治疗史。 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各国交流增多,中国医学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医学有了交流机会,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元时期,吸收了阿拉伯来的“回回医”,《回回药方》即成书于这一时期。《回回药方》折伤门记载了应用止血带的方法,与 200 年后法国阿 . 巴雷( A Pare, 1510- 1590 年)所使用的相似;介绍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公元前 4 世纪)整复肩关节脱位的“手牵足蹬法”;描述了“徒手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与“科克尔氏法”( Kochers, 1870 年)类似;描述了诊断肩关节脱位的方法,与美国人杜加氏( Dugas, 1806- 1884 年)描述的“杜加氏征”( Dugas- sign )一致;提出了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用十字绷带固定,这种方法到 19 世纪因法国人维尔浦( Velpeau , 1795- 1867 年)提倡而被命名为“维尔浦绷带”( Velped bandage )……《回回药方》中有关正骨的知识,表明了中国骨科在中世纪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已对世界医学产生了影响。【 8 】 公元 1217 年,宋慈( 1186- 1249 年)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首部法医学专著,书中记载的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实际比较相符。解剖学知识的进步,指导了骨折脱位的治疗。 明、前清时期(公元 1368- 1851 年)中国传统骨科得到了全面发展【 8 】,对骨折、关节脱位发生部位的记载达到了 30 多个部位,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锁骨、胸锁关节、肋骨、肩胛、肩关节、肱骨、肘关节、鹰嘴、尺桡双骨、桡骨远端、髋关节、股骨、膝关节、髌骨、胫腓骨、足踝部、掌、指骨、跟、蹠、趾等骨折或关节脱位;对腰腿疼、骨折和脱位、创伤后遗症、骨肿瘤等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总结,并大量实践;重视并发展了外固定技术和器具;形成了以“折伤专主血论”、“瘀不去则骨不能接”、“肾实则骨有生气”等观点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一时期的中国骨科技术广泛传入欧洲,对西医骨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但在手术疗法方面,几乎处于停滞。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此后近百年时间里,中国社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传统医学及中国骨科的发展严重受阻。同时,由于西方现代医学的传入,中国骨科开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5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当代骨科的渊源
sstone2009 2011-8-5 08:03
中国当代骨科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骨科,也称为伤科,现在一般称为骨伤科;二是西医骨科,我们通常称为骨科。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骨伤科担任着巨大历史重任,我们从韦以宗【 1 】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骨伤科的起源、发展,并对我国近、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医骨科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2 】,在 20 世纪初,西医骨科开始在我国兴起【 3 】,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先后举办全国性的骨科学习班,西医骨科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西医骨科和骨伤科两个部分的力量都在致力于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等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逐渐形成中国当代骨科。中国当代骨科融合了中国传统中医骨伤科和西医骨科的优秀成果,在长期、大量医疗实践和研究中,逐渐形成中国骨科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骨科的一支重要力量。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3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