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制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北车长客公司老总关于中国制造的CRH380BL召回的原因分析
sunapple 2011-8-17 20:19
中国北车长客公司老总关于中国制造的CRH380BL召回的原因分析   总经理8月份中干例会讲话(摘要)   刚才两个业务部就目前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汇报,于总就安全生产情况作了总结,对下月工作作了部署。他们的这些意见我都赞成,请各单位认真执行。   希望你们今后在中干例会上不要总是说应该或提高,谁做得不到位,谁出了问题你要直接点出来,问题在哪,我们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哪?生产延期了,谁造成的?该处罚谁?车交不出去,哪个部门的责任领回去,下个月整改好了算过去,整改不好,换领导。   在我们长客,大家都愿意当“老好人”,“老好人”精神是发扬光大了,一代代传承下来,但是我希望别再往下传了,该是谁的活儿就是谁的活儿,该咋回事就是咋回事,该管的就得管。责任一定要分清,角色也一定要分清,问题需要解决到什么程度落实给谁也要分清,做没做到位也要清楚。   今天我要说的一个是京沪线开通运行情况,二个是通报一下针对7.23重大责任事故铁道部及北车准备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质量安全大检查及我们公司需要干的哪些工作,再就是四个检查组的检查情况。   一、京沪380BL动车组运行情况及下步工作部署   从6月30日到现在,京沪线开通已经超过一个月,总体说京沪线开通运营情况是好的。京沪线是目前动车组开通所有线路运营状态最好的一条线。目前因为车辆造成的绝对停车事故一起没有,因为车辆造成晚点半小时的不到10起,对于一条长达1300多公里、时速超过300公里的线路,过去任何一次开通都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时速200公里和300公里联合运营来说,其实组织难度还是很大的。我们公司生产的23组CRH-380BL动车组在线运营,总体表现和我想象的差不多,但是和对手有差距,他们的车辆在整备上可能更充分一些:截至上月底,共发生停车、晚点故障33起(非车辆责任6起,还有线路、信号、调度、轨道),尤其是因3起车辆问题造成的晚点超过20分钟以上故障,影响非常不好。3起故障分别是:   1、7月13日G114次因主变压器原边电流检测信号线虚接导致主变压器差动电流保护,晚点72分钟。这是四方所在供给我们的主变压器里边有个接线,导线部分有时接、有时不接,属于压接不良。这个问题对于四方所来说,主要是为了赶进度,设备能力不足,而因为前期主要是为了保唐车,有10列车是抢出来的,这 10列车主要是给我们加工的,这个地方出问题是为了抢进度。为什么质量不好的给我们了,质量部门需要好好反思反思了。   2、7月14日G105次由于列车级网流系数计算存在软件缺陷,导致牵引变流器故障主断无法闭合,晚点48分钟。   3、7月24日G51次由于司机台下方连接器一个插(=97-X111.22)松动导致换车。   另外几起比较重大的问题是由供应商给我们造成的:第一起是原装转向架发现热轴,有一个轴承根本没注油;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最近发现西门子的压盖螺栓轴承松动,力矩值不够,最近在突击检查,发现10%以上的力矩都不够。第三个问题是西门子IGBT造成的,致使我们的一列车晚点。其余的问题比如他的软件问题也影响很多,但软件初期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后期逐渐会调整好的。   应该说京沪开通以来,售后、供应商在现场执行的一次性普查项目多达65项,每日的故障处理、监控普查、技术加改等工作,使售后服务现场比较忙。从大的方面看,门和空调暴露的问题比较多,还有VIP座椅,卫生间有一个排污弯管,卫生间的烟雾传感器接线以及其他部位的接线都有问题。我们的技术、售后等部门事前做了很多工作,在现场也采取了不少补救措施和技术加改,到目前为止,总体来讲近10天的运营基本稳定了,每天大约有3、4起小故障,比如空调堵,显示屏不工作、人机界面司机等等。这些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回送车从24列起到28列,没有一次回送是正常的,地 28组昨天晚上(8月3日)又报了一个暖轴,上次出了问题这次又重复出现了,这也充分证明了调试和质量控制是不充分的。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想大家心里一定会产生疑问,我们为这个车投入了如此大的精力和心血,结果有点让我们尴尬,但这个尴尬的原因一会我要逐项分析一下,大家看看对不对!也就是说,你的这种工作状态,出现这种结果是正常的。   现在我想分析一下原因,我总结的核心问题两条:一是源头质量问题。这次出现的问题,有一起是我们自己干的,其余都是分包商的问题。但分包商的产品装上你的车就是长客的责任,分包质量人家能管住、你管不住这也暴露了一个责任意识问题,为什么分包商在我们车上出问题、在别人车上不出问题,你质量部门怎么给我解释?针对近期由长客股份制造的CRH380BL动车组在运营初期故障率偏高的现象,我们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公司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项目执行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查摆,经过对各方面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我们认为长客制造的 CRH380BL动车组故障率偏高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面:   技术力量投入严重不足。技术部门的人员准备不到位,对人员的分配不合理,导致部分重点系统和部位投入的力量相对薄弱。同时,技术人员的储备和培训也存在断档的情况。   技术管理意识、理念不到位。技术部门对自身存在的差距认识不足,对困难估计的也不足。确实存在部分技术人员在潜意识里有盲目自信,自我意识膨胀,不虚心学习的情况。   对问题分析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技术人员对问题的原因和内在逻辑没有完全吃透。同时,我们的经验又十分欠缺,在武广线上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认真学习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没有积累足够的运营保障经验。   对整个技术体系的评审不到位。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重用,对关键项点、关键系统、关键部位轻易放过,没有充分发挥评审制度的把关作用。   总体而言,在技术人员能力平衡、资源利用、知识经验的储备积累,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一定欠缺。   2、质量控制方面:   对质量管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够。其核心问题是质量部门的管理意识不到位。对供应商的资质管控过于随意。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A类件,还是B、C 类件,都必须成立专家委员会,按程序、标准进行严格评定。   对供应商技术评审不到位。公司技术人员、质量人员对供应商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缺少有效管控。质量部门对供应商的过程控制远远不够,中间巡检和首检鉴定往往流于形式。   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主要体现在对问题没有深入思考的意识,不能从根源上杜绝问题的重复出现。同时对潜在的风险敏感性差,分析不到位,不能在系统层面上进行有效管控。   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不够。这与公司以往对高素质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配备不够重视有关。虽然质量人员的配备在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项目上有所加强,但事实证明仍然是捉襟见肘,没能集中优势力量把好质量关。   质量部门的“老好人”作风严重。问题出现后不能及时按规章制度作出严肃处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奖惩制度执行不力。   3、项目管理方面:   项目管理职责没有充分发挥。项目团队过于关注总体进度的推进,而对技术、质量,特别是采购工作管控力度不够。   对问题的预见性不够。项目对风险和问题的防范能力有所欠缺,这点在供应商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体现明显。   横向沟通不顺畅,协调力度不够。工作之间存在真空地带,团队和部门之间发现问题不暴露,暴露问题不处理,责任得不到落实。项目对各团队工作的总体管控和考核力度明显不够。   4、采购管理方面:   采购管理职责履行不充分。采购部门只注重到货进度的管控,而忽略了对供应商全过程的管理,采购工作的总体牵头职责无从体现。供应商的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对资质评定,产能情况,过程质量控制,入厂检验等重要环节都没有管控到位。   问题处理简单化。对出现问题的供应商,采购部门只进行经济处罚,而没有组织相关部门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供应商缺少深层次的监督和指导,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物资供应环境。   与项目管理配合不到位。采购管理相对自成体系的运行,与项目总体计划、生产进度对接不理想。同时,项目对采购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供应商质量标准的贯彻也不到位。   5、生产制造方面:   对料件质量控制不到位。长客自身制造环节的管理基本到位,但供应商的产品到厂后,我们没有像对待上道工序一样严格按程序进行管理,总觉得与自己无关,导致问题料件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正常装车,留下质量隐患。   调试环节不到位。调试工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反馈到技术部门进行认真统计、研究、分析并查明原因,进而导致一些问题重复出现,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6、售后服务方面:   人员能力、经验不足。售后人员前期培训不到位,各项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   整体责任和大局意识不强,主动性差。认为出现的问题都是供应商的责任,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武广的经验学习、积累不到位。对问题没有系统性的分析和准确的认识,对问题的预见性较差,出现问题后不能按正确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处理解决。   应急措施不完善。售后人员在问题出现后,处理的方式机械、单一,体现出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   二、关于安全质量大检查   结合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我们要全力贯彻中国北车股份公司《关于立即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动车组全面质量安全大检查活动的通知》,彻底查摆整改在设计、生产、采购及运营中存在的各类质量问题,开展一次以“排查事故隐患,提升整机质量,保证行车安全”为主题的质量安全大检查活动。   大检查的核心工作是“三查”:查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影响重要功能性能和易导致用户投诉的部件;查产品设计、工艺装备、施工方法、质量检验、采购把控、售后服等各环节;特别要重点查在线运营车辆近期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和一年来铁道部等上级单位在公司检查期间提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检查的具体内容和工作安排按照质量部门相关部署进行。   三、四个检查组检查情况通报(内容略)。 (XYS20110813)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北车长客公司老总关于中国制造的CRH380BL召回的原因分析
dukejclai 2011-8-17 11:41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中国北车长客公司老总关于中国制造的CRH380BL召回的原因分析   总经理8月份中干例会讲话(摘要)   刚才两个业务部就目前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汇报,于总就安全生产情况作了 总结,对下月工作作了部署。他们的这些意见我都赞成,请各单位认真执行。   希望你们今后在中干例会上不要总是说应该或提高,谁做得不到位,谁出了 问题你要直接点出来,问题在哪,我们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哪?生产延期了,谁造 成的?该处罚谁?车交不出去,哪个部门的责任领回去,下个月整改好了算过去, 整改不好,换领导。   在我们长客,大家都愿意当“老好人”,“老好人”精神是发扬光大了,一 代代传承下来,但是我希望别再往下传了,该是谁的活儿就是谁的活儿,该咋回 事就是咋回事,该管的就得管。责任一定要分清,角色也一定要分清,问题需要 解决到什么程度落实给谁也要分清,做没做到位也要清楚。   今天我要说的一个是京沪线开通运行情况,二个是通报一下针对7.23重大责 任事故铁道部及北车准备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质量安全大检查及我们公司需要干 的哪些工作,再就是四个检查组的检查情况。   一、京沪380BL动车组运行情况及下步工作部署   从6月30日到现在,京沪线开通已经超过一个月,总体说京沪线开通运营情 况是好的。京沪线是目前动车组开通所有线路运营状态最好的一条线。目前因为 车辆造成的绝对停车事故一起没有,因为车辆造成晚点半小时的不到10起,对于 一条长达1300多公里、时速超过300公里的线路,过去任何一次开通都是不可想 象的。尤其是时速200公里和300公里联合运营来说,其实组织难度还是很大的。 我们公司生产的23组CRH-380BL动车组在线运营,总体表现和我想象的差不多, 但是和对手有差距,他们的车辆在整备上可能更充分一些:截至上月底,共发生 停车、晚点故障33起(非车辆责任6起,还有线路、信号、调度、轨道),尤其 是因3起车辆问题造成的晚点超过20分钟以上故障,影响非常不好。3起故障分别 是:   1、7月13日G114次因主变压器原边电流检测信号线虚接导致主变压器差动电 流保护,晚点72分钟。这是四方所在供给我们的主变压器里边有个接线,导线部 分有时接、有时不接,属于压接不良。这个问题对于四方所来说,主要是为了赶 进度,设备能力不足,而因为前期主要是为了保唐车,有10列车是抢出来的,这 10列车主要是给我们加工的,这个地方出问题是为了抢进度。为什么质量不好的 给我们了,质量部门需要好好反思反思了。   2、7月14日G105次由于列车级网流系数计算存在软件缺陷,导致牵引变流器 故障主断无法闭合,晚点48分钟。   3、7月24日G51次由于司机台下方连接器一个插(=97-X111.22)松动导致换 车。   另外几起比较重大的问题是由供应商给我们造成的:第一起是原装转向架发 现热轴,有一个轴承根本没注油;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最近发现西门子的压盖 螺栓轴承松动,力矩值不够,最近在突击检查,发现10%以上的力矩都不够。第 三个问题是西门子IGBT造成的,致使我们的一列车晚点。其余的问题比如他的软 件问题也影响很多,但软件初期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后期逐渐会调整好的。   应该说京沪开通以来,售后、供应商在现场执行的一次性普查项目多达65项, 每日的故障处理、监控普查、技术加改等工作,使售后服务现场比较忙。从大的 方面看,门和空调暴露的问题比较多,还有VIP座椅,卫生间有一个排污弯管, 卫生间的烟雾传感器接线以及其他部位的接线都有问题。我们的技术、售后等部 门事前做了很多工作,在现场也采取了不少补救措施和技术加改,到目前为止, 总体来讲近10天的运营基本稳定了,每天大约有3、4起小故障,比如空调堵,显 示屏不工作、人机界面司机等等。这些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回送车从24列起到28列,没有一次回送是正常的,地 28组昨天晚上(8月3日)又报了一个暖轴,上次出了问题这次又重复出现了,这 也充分证明了调试和质量控制是不充分的。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想大家心里一定会产生疑问,我们为这个车投入了如此 大的精力和心血,结果有点让我们尴尬,但这个尴尬的原因一会我要逐项分析一 下,大家看看对不对!也就是说,你的这种工作状态,出现这种结果是正常的。   现在我想分析一下原因,我总结的核心问题两条:一是源头质量问题。这次 出现的问题,有一起是我们自己干的,其余都是分包商的问题。但分包商的产品 装上你的车就是长客的责任,分包质量人家能管住、你管不住这也暴露了一个责 任意识问题,为什么分包商在我们车上出问题、在别人车上不出问题,你质量部 门怎么给我解释?针对近期由长客股份制造的CRH380BL动车组在运营初期故障率 偏高的现象,我们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公司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项目执行全过 程进行了认真的查摆,经过对各方面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我们认为长客制造的 CRH380BL动车组故障率偏高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面:   技术力量投入严重不足。技术部门的人员准备不到位,对人员的分配不合理, 导致部分重点系统和部位投入的力量相对薄弱。同时,技术人员的储备和培训也 存在断档的情况。   技术管理意识、理念不到位。技术部门对自身存在的差距认识不足,对困难 估计的也不足。确实存在部分技术人员在潜意识里有盲目自信,自我意识膨胀, 不虚心学习的情况。   对问题分析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技术人员对问题的原因和内在逻辑没有完全 吃透。同时,我们的经验又十分欠缺,在武广线上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认真 学习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没有积累足够的运营保障经验。   对整个技术体系的评审不到位。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重用,对关键项点、关 键系统、关键部位轻易放过,没有充分发挥评审制度的把关作用。   总体而言,在技术人员能力平衡、资源利用、知识经验的储备积累,以及人 才培养方面都有一定欠缺。   2、质量控制方面:   对质量管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够。其核心问题是质量部门的管理意识不到 位。对供应商的资质管控过于随意。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A类件,还是B、C 类件,都必须成立专家委员会,按程序、标准进行严格评定。   对供应商技术评审不到位。公司技术人员、质量人员对供应商技术方案的制 定和实施缺少有效管控。质量部门对供应商的过程控制远远不够,中间巡检和首 检鉴定往往流于形式。   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主要体现在对问题没有深入思考的意识,不能 从根源上杜绝问题的重复出现。同时对潜在的风险敏感性差,分析不到位,不能 在系统层面上进行有效管控。   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不够。这与公司以往对高素质质量管理人员的培 训和配备不够重视有关。虽然质量人员的配备在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项目上有所加 强,但事实证明仍然是捉襟见肘,没能集中优势力量把好质量关。   质量部门的“老好人”作风严重。问题出现后不能及时按规章制度作出严肃 处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奖惩制度执行不力。   3、项目管理方面:   项目管理职责没有充分发挥。项目团队过于关注总体进度的推进,而对技术、 质量,特别是采购工作管控力度不够。   对问题的预见性不够。项目对风险和问题的防范能力有所欠缺,这点在供应 商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体现明显。   横向沟通不顺畅,协调力度不够。工作之间存在真空地带,团队和部门之间 发现问题不暴露,暴露问题不处理,责任得不到落实。项目对各团队工作的总体 管控和考核力度明显不够。   4、采购管理方面:   采购管理职责履行不充分。采购部门只注重到货进度的管控,而忽略了对供 应商全过程的管理,采购工作的总体牵头职责无从体现。供应商的管理基本处于 失控状态,对资质评定,产能情况,过程质量控制,入厂检验等重要环节都没有 管控到位。   问题处理简单化。对出现问题的供应商,采购部门只进行经济处罚,而没有 组织相关部门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供应商缺少深层次的监督和指导, 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物资供应环境。   与项目管理配合不到位。采购管理相对自成体系的运行,与项目总体计划、 生产进度对接不理想。同时,项目对采购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供应商质量标准的 贯彻也不到位。   5、生产制造方面:   对料件质量控制不到位。长客自身制造环节的管理基本到位,但供应商的产 品到厂后,我们没有像对待上道工序一样严格按程序进行管理,总觉得与自己无 关,导致问题料件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正常装车,留下质量隐患。   调试环节不到位。调试工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 题,没有及时反馈到技术部门进行认真统计、研究、分析并查明原因,进而导致 一些问题重复出现,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6、售后服务方面:   人员能力、经验不足。售后人员前期培训不到位,各项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   整体责任和大局意识不强,主动性差。认为出现的问题都是供应商的责任, 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武广的经验学习、积累不到位。对问题没有系统性的分析和准确的认识,对 问题的预见性较差,出现问题后不能按正确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处理解决。   应急措施不完善。售后人员在问题出现后,处理的方式机械、单一,体现出 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   二、关于安全质量大检查   结合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我们要全力贯彻中国北车股份公司《关于 立即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动车组全面质量安全大检查活动的通知》,彻底查摆整改 在设计、生产、采购及运营中存在的各类质量问题,开展一次以“排查事故隐患, 提升整机质量,保证行车安全”为主题的质量安全大检查活动。   大检查的核心工作是“三查”:查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影响重要功能性能和 易导致用户投诉的部件;查产品设计、工艺装备、施工方法、质量检验、采购把 控、售后服等各环节;特别要重点查在线运营车辆近期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和一 年来铁道部等上级单位在公司检查期间提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检查的具体内容和工作安排按照质量部门相关部署进行。   三、四个检查组检查情况通报(内容略)。 (XYS20110813)
1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中国的洋货卖得比美国还要贵?
热度 8 benyang22 2011-8-12 09:17
有国内的朋友向我询问哪样的录音棒好。我也不懂,唯有上网查看。按照他的要求和价钱,我向他推荐 索尼Sony ICD-AX412。 我发现这个型号的录音棒,在美国的亚马逊卖64美元,在中国的亚马逊(卓越)卖759人民币。如果按一美元比6.4元算,中国的价钱是美国价钱的1.6倍。 按理说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约十分之一,Sony公司应该把它的产品在中国贱卖,在美国贵卖才是。如何这种关系倒过来,我就不得而知了。更加上这个录音棒很可能是在中国制造的,来到美国还要加上远洋运费。 再随便查一个产品,Polar 的能测心律的手表 Polar FT2,在美国的亚马逊卖78美元,在中国的亚马逊卖699人民币(折109美元)。中国的价钱是美国价钱的1.4倍。 别以为中国就亚马逊的价钱高。淘宝网的价钱也跟中国亚马逊的价钱差不多。 倒也不是所有电子产品的中美价钱都相差这么大。拿Canon EOS 550D 的单反相机,带一个标准镜头的,在美国的亚马逊卖749美元,在中国的亚马逊卖4899人民币(折765美元),两个价钱相差无几。 如果海归回国,挣的钱没有美国的多,物价又比美国的贵,那经济账就算不来了。当然如果为了爱党爱国,那就另说。 ========================================== 附: Sony ICD-AX412 在美国的亚马逊: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4M8STL8/ref=s9_simh_gw_p23_d0_g23_i3?pf_rd_m=ATVPDKIKX0DERpf_rd_s=center-6pf_rd_r=1K7J1D3BDP31PGR599R9pf_rd_t=101pf_rd_p=470938731pf_rd_i=507846 Sony ICD-AX412 在中国的亚马逊: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509DNA0/ref=s9_simh_gw_p23_d0_g23_i1?pf_rd_m=A1AJ19PSB66TGUpf_rd_s=center-1pf_rd_r=1SSSAR9KN6V0ASW25CHVpf_rd_t=101pf_rd_p=58840952pf_rd_i=899254051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441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转载】modeller 使用问题答疑(By 中国制造):
ccczzz 2011-8-8 22:30
1,有些人用不了,可能是机器上没有装python语言因为整个软件是用python语言开发的,可执行命令都是.py的。装个python2.5就OK 2,运行的命令,序列,模版结构都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注意序列,结构名字最好都小写,免得文件名字不识别,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3,例如把命令salign.py ,align2d_mult.py,salign.py,序列,PDB结构放D盘model下。 打开modeller终端(开始菜单里,程序里,modeller里长得象DOS窗口的图标),进入D 盘下model目录里,敲入mod9v1 salign.py (就是运行salign.py命令),其他命令以此类推,所有命令前都加mod9v1.如果是modeller9v4,就加mod9v4...... 4,当运行有错误了,要看log记录。 命令用前需要修改,比如align2d_mult.py,用编辑器打开后是这样的 aln.append(file='fm00495.ali', align_codes='all') aln_block = len(aln) # Read aligned sequence(s): aln.append(file='TvLDH.ali', align_codes='TvLDH') # Structure sensitive variable gap penalty sequence-sequence alignment: aln.salign(output='', max_gap_length=20, gap_function=True, # to use structure-dependent gap penalty alignment_type='PAIRWISE', align_block=aln_block, feature_weights=(1., 0., 0., 0., 0., 0.), overhang=0, gap_penalties_1d=(-450, 0), gap_penalties_2d=(0.35, 1.2, 0.9, 1.2, 0.6, 8.6, 1.2, 0., 0.), similarity_flag=True) aln.write(file='TvLDH-mult.ali', alignment_format='PIR') aln.write(file='TvLDH-mult.pap', alignment_format='PAP') "aln.append(file='TvLDH.ali', align_codes='TvLDH')"'TvLDH.ali'名字需要替换成自己的'TvLDH.ali'比对文件名字,以此类推有这名字出现地方都要改。 或者更简单的办法,把你自己的.ali文件名字改成'TvLDH.ali'。文件就不用修改了。 5,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编辑器是什么,它就是一个编辑文件的小软件,记事本有时就有相同功能。UltraEdit或Ediplut都可以。 本文详细出处参考: http://liucheng.name/459/
个人分类: 同源建模|3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国人的生意经
热度 1 duke01361 2011-8-5 13:17
中国的商品,凡出口的都是价廉物美的,质量也靠得住;凡内销的就要两说着,价廉的物不美,或虽美,但使用起来质量很差。 中国人常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是也。但来自这些人的服装、食品以及小电器,一旦能够走出中国的海关,就都基本上可以做到价廉物美了。 究其原因,也只不过是利润问题。出口的物品用外汇支付,同样价格的商品,还有个外汇差价可赚。所以中国人愿意对商品付出应付的责任。更加之国外的经销商比较在意商品的质量,你的商品不过关就不会接受,所以即使现在好多人在国外购买的其实就是中国制造的同类产品,但最起码质量是好的。当然,中国人把同样质量的产品用于国内销售的时候,往往把价格定的比较高。 这些高价格的商品质量就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了。这体现了中国人做生意的一个原则问题。 我真的希望,我们中国制造的东西要一视同仁,对待国内的消费者也要认其真负其责才好!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7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热度 1 liwei999 2011-6-16 23:26
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又一个“得罪人”的事儿。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4/2011 21:18:15 从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的可靠性 是王老师的最新博文。他的第一篇博文是说 《用玻璃常规性能来分析其配方和成分的变动》 。从行文可知,王老师是活跃在产业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因为在第一线,所以“在选购膨胀系数仪器时必须注意检查仪器测试数据是否可靠,否则会给我们科研和生产带来灾难”。也因为在第一线,其意见的份量很重,因此下结论就必须慎重。 数据中有很多“平台”的地方。王老师认为这样的“平台”的起因在于玻璃有任何膨胀但仪器没有测出位移来。因此就给出推测:“仪器位移传感器的探头移动不顺畅,灵敏度不好”。镜某以为这样的作法是过于“大胆”了。的确,大约在这台仪器中,最精密的部分就是位移的测量了。因此王老师怀疑这个部分有问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既然是两个量的关系,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来自温度和样品的姿势变化呢?以镜某的见解, 掉链子的往往是低科技含量的部分! 王老师这样做判断,出了不止一处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有N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他只认识到了其中一种可能性。这类事情当然可以归于王老师个人的资质问题。但是镜某更愿意理解为 这是国人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 。根本就不要提什么SCI,更要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力支撑着生产的现场。 这台仪器是如何测量热膨胀的,在博文里没有详细地描述。但是50mm长的物件,要测量精确到1微米,工件的方向(角度)变化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方向只要变4角秒,就会带来1微米的变化。仪器在变温的时候,是如何保证工件的方向保持不变的呢?其次,升温精度的问题。温度传感器与被测工件的温度的响应时间是否一致呢?为什么没有升温、降温的双向测试呢? 博文中给出了一组3列原始数据,不妨画出温度对时间的一组来看看。这个分析也是王老师缺少的功课。 余差的分布可以看出来,升温的过程在低温域和高温域是不同的。从室温到40度的温度变化,显然不同于后边的。刚开始做测试时没有经过充分的预热就测数据了。或者说仪器设计上有些问题。同样的温度读数,升降温两个方向测出的热膨胀系数据应该是不同的。不同,才有做分析的余地。发生位移不连续的地方,也是温度余差最大的时候。 仪器的制造商如何才造出好的仪器来装备生产第一线?生产第一线如何才能知道怎样做才能测量好玻璃的热膨胀?这样的问题不再是张三、李四、王老师的 个人问题, 而是一个 集团 的问题了。 所谓一流大学的学生,在测量物体热膨胀系数的时候,也应该可以达到这里提示的思维档次吧?学生达不到,老师也要教会吧?即便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要保证生产一流质量的产品,是否也需要到达这里提示的分析水准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社群时代的商业革命:体验经济
libing 2011-5-30 13:19
  社群时代下,体验将大于产品;企业会仿照狼群战术,以较小的单元,分散寻找商业机会,高管和总部只负责战役集结   电影《拆弹部队》中,上士威廉姆斯在伊拉克疯狂地拆弹,当他回到家乡,在超市面对冗长的货架感到茫然。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职业人从重复的局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不能选择整体的意义,是荒谬而可悲的。从福特T型车革命到中国制造大行于道,百年工业史背后隐藏的是同样的产业逻辑:“标准化”、“规模化”和“流水线”。   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工业时代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未来经济与社会组织将不再是凝固僵化的“矩阵式”形态,而呈现为互联网社群支持下、个性张扬的“树枝状”模式。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   工业范式下,抹杀多样性需求。就像20年前,桑塔纳在中国人心目中几乎是轿车的代名词;社群范式下,多样化需求被释放,每个人都可以在上百种车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款。    工业范式下企业、员工、消费者的关系   在工业范式下,生产者可以连接技术和已知需求数量两条小路,连接光明与幽暗,沿路探索。新的社群范式没有这样的路。技术过剩以后,完全靠需求引导,在无限的需求组合中给企业生产定位   汽车工业的先驱亨利·福特有三句话,可以概括工业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我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总是说更快的马。”   “顾客可以漆任何喜欢的颜色,只要是黑色。”   “汽车价格下降1美元,增加1000名顾客。”   在汽车问世前,除了少数工程师,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当时的人们只能就已知需求(马)增加速度(汽车)。汽车问世以后,提升人们速度需求的上限。这里,试概括工业范式第一定律:技术突变创造需求渐变。   这也成为工业时代企业的思维定式。施乐著名的帕洛阿托研究中心,曾开发出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PC、PDA和笔记本电脑的雏形。但施乐都未能将其商业化,在信息革命中无所作为。其主业是复印机,只想要造“更好的复印机”。   根据短板原理和格雷欣法则,传统工业经济就是将多样的消费需求与有限的生产能力截成平齐。同样的价格满足更多的低级需求,而不是更少的高级需求,所以也就压缩了消费环节的投资。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越低级的需求,相应市场规模越大;越高级的需求,产品制造的相应分工协作越复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规模是分工协作的前提。所以福特说“顾客可以漆任何喜欢的颜色,只要是黑色。”   将个性需求截成同质的市场,生产(工具)反超需求(目的)。这种范式下,企业在创造顾客的同时,也在破坏顾客。而整个经济,则是以牺牲产品内的多样性,换取产品间的多样性。   “价格下降1美元,增加1000名顾客。”牺牲个体需求多样化,以单一型号最大化换取企业利益最大化。T型车单价最终降到3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300美元,从1908年投产到1927年共生产1500万辆。   单一最大化的生产的背后,是机械重复高效率的流水线和从事标准化操作的工人。手工生产一辆汽车要728工时,流水线缩至12.5工时以下。T型车分解为7882工种,其中949种需身体强壮,3338种需普通体格,3595种可在正常以下;其中又有715种可由独臂,2637种可由独腿,10种可由眼盲,2种可由双手残疾者完成。显然大多数工人都能做比每个工种更多样的工作。   同期,泰勒的实验发现,在同一工种内部,铲子最佳容积为21.5磅(9.75千克)。配备标准铲,如果再喊号子,生产力只需简单地用21.5乘以总工时。对比流水线工种能力分级,有理由相信,用铲子和管理者截工人能力的效率最大化。而如果为每个工人配备最合用铲,不仅增加铲子的成本,更增加文案工作量。   福特说:“工资解决9/10的精神问题。”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简单枯燥的工作。梅奥带队的心理学家,而不是管理学家,在霍桑工厂实验中发现,工人的动机复杂得多。1960年又一个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   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管理学史。梅奥确实比泰勒深刻,工人们有比钱更高的需求。但迄今为止,泰勒仍比梅奥有用。人文主义在实践最深入的企业,也是依附理性主义的主流。如果允许工人完全服从内心的召唤,企业将解体。   将个性能力和需求截成同质的协作。企业创造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在破坏员工。工具反超目的。   试概括工业范式第二定律:产能限制个体需求/能力层级。工业范式第三定律:在限制需求/能力层级内扩大产量。有点像郭德纲的段子:“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我们迷路了,以后只能吃牛粪了。好消息是,牛粪有的是!”   当限制需求饱和,回到第二定律。提升需求层级,相应细分市场。通用汽车天生就有多种车型,1928年超越福特公司成为第一。   当技术饱和,回到第一定律。如此往复。工业史就是将人类的长期绝对稀缺分割成多期相对稀缺。   蓝领和白领的划分,也是基于工具而非目的,也是限制工人。新兴的知识型组织和创业企业需要全能工人,相应具有整体意识。就像一个故事,问三个砌砖工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说“赚钱”,第三个说“建造世界上最特别的房子”。   一家美国汽车公司曾拆解一辆日本车,研究装配流程,发现在引擎盖的三处,用相同的螺栓接合不同的部件。而美国车对应使用三种螺栓,组装较慢、成本较高,三种螺栓分别由三组工程师设计,性能都不错。而日本公司由一位工程师负责整个引擎或更大范围。   全能工人相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形态。知识型组织采取合伙人制,创业企业多数由创业者主导,相应削弱外部资本的控制。   马斯洛将需求分五级,麦格雷戈又将五级分成两部分:心理和安全是低级需求,其余为高级需求。这是心理学的划分,商业的低级需求还包括速度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低级需求的生产已经绝对过剩。技术还在进步,但除非创造新物种,已趋近极限。例如摩尔定律,电脑主频还能翻番,但对人脑没有意义。   工具稀缺的卓越实践,对于工具过剩却是拙劣的实践。同样基于短板、格雷欣法则,将围绕消费组织生产。不只降价直至免费,或增加消费环节的投资。今后将进入高级需求。而消费最大化,意味着释放所有需求层级。   五级只是抽象的分级,实践中可再分。低级需求中高低次序是普遍的,增加数量,直到边际收益递减,迂回升级;高级需求则自我设定次序,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推翻旧范式第二和第三定律,就是新范式第一定律:自我提升需求层级。新范式第二定律:需求(层级)突变引导(过剩)技术渐变。   在工业范式下,生产者可以连接技术和(已知需求)数量两条小路,连接光明与幽暗,沿路探索。   新范式没有这样的路。技术的突变有方向,技术过剩以后,渐变则没有方向,完全要需求引导,在无限的组合中定位。   新范式的(网络)社群,又是如何呈现的呢?    若干社群雏形   网络时代支持全民狂欢   超女现象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热播。八卦我所欲,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产业和组织两个相关的角度来解析。   在我看来,超女开创出一种“多小众”模式。   超女的成功和多小众,在于使受众行动起来。而传统电视受众,只是消极围观。超女粉丝(下称超女众)无疑构成组织,有CI(名称)、协作(拉票),而且是在全国范围。前七名有六个伴随有名字的团体,并且一人一众。显示这种模式可复制。社群组织与传统组织显著不同,后者因一对多的信息和权力结构,被形象地称为金字塔或蜘蛛组织,本文称之为元组织(下篇将专章论述)。   超女众形成后,形成一些首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是女性。她们没有传统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手段。贴吧和QQ群管理员有权加精和踢人封ID,仅此而已。   典型例子是成都小吃团。李宇春、张靓颖和何洁都来自成都,粉丝分别叫玉米、凉粉和盒饭。前十名中另一阵营,周笔畅、黄雅莉和易慧都来自广州。成都阵营即组成联盟,交叉投票以对抗广州阵营,因此得名。之后某个时刻,显然李宇春已占据优势,ID舒穆带领玉米退出,凉粉和盒饭没有继续合作,显示联盟始终是玉米主导的。   这是一种常见的商业和政治策略。有趣的是,在一个娱乐节目,一个PK游戏中使用,反映出各“众”行为模式的差异。玉米求胜的意志最强,与她们的偶像风格相仿,也最求效率,有一句口号“最低调的高调,最冷静的狂热”。   超女节目通过一对多的电视播放,拉票则通过多对多的网络,主要是论坛和QQ群,投票通过多对一的短信,这些信道相对独立,其中湖南卫视掌握短信投票号码,但最终所有的信道,以超女众或粉丝个人为中心整合为一个信息系统。在Web2.0的概念炒作之前,这就是个成熟的案例。而今天绝大部分自称Web2.0实际上并不是,或至少不全是。   “超女众”只有信息和行动的联合,一个季度就组织起来,比传统的组织,例如成立经纪公司要快。后者信息和行动的联合,都基于产权的联合。而在超女中每个人控制自己的短信账户。   如果用池塘比拟完全无组织的自然状态,传统的组织化像扔进石子,激起涟漪,向外消散。而超女众像池塘结冰,是个大致同步的过程。   超创作   网络时代成为全民狂欢,从上世纪末《大话西游》“曾经有……摆在我面前……”到近期的凡客体等造句运动,可谓真正的百花齐放。借用超链接概念,可以称之为“超创作”,旧瓶装新酒,因而不是山寨。现有的超作品大部分基于一个元作品,也有基于多个,理论上人类现存作品都能借用,挑战作者的阅历和创造力。   以《一个馒头的血案》为例。其元作品《无极》投资过亿,不是个人能承担的。而胡戈借鸡下蛋,重新剪辑和配音,个人能承担。但他的能力还是超出大部分人,网上还有一个《无极》的超作品,是用游戏《帝国时代》摆场景截图,门槛低得多,但很费工夫。而凡客广告构图简单,语法简单又有发挥空间,适合众多PS低手,有超过2000个超作品。   元作者陈凯歌对《馒头》很愤慨:“人不能无聊到这个地步。”引申出超创作的版权问题。目前还不是问题,早晚会成问题。《馒头》实际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且公认创意优于元作品。但不同和创意很难界定。按现行的版权执法,其影像,除一两张图片,可以认定完全雷同。   如果禁止使用元素材,将损害大众的福利。在凡客体的案例中,将禁止2000多个作品。我们猜想,未来版权立法会从支持元作者(不)授权,转向超作者自由使用,但有补偿的义务。   对比分析,胡戈的元作品《007大战黑衣人》投入更大,也非常精彩,却不如《馒头》流行。但其中包含一个超作品龚格尔《都是被逼的》,元作品为迈克尔·杰克逊《Beat it》,比整部反响好,并被单裁出来传播。   总之超女众和超创作都是三层系统:底层都以受众为中心整合多通道。中层分别是15万人海选和高成本元作品的普及,顶层分别是短信票选和低成本的多元创意。   豆瓣   豆瓣创立于2004年,是一个基于共同兴趣的Web2.0或SNS网站。用户可以关注其他用户,此前上限是1001人,近期取消上限,新增机构和小站。登记看过、在看和想看的书和电影,加入小组,是和贴吧类似的泛主题论坛,上限为250;“九点”,是一个RSS服务订阅博客,参加同城和线上活动,收听豆瓣电台等等。   当通过各种关系,进入一个陌生人主页。系统会显示他/她与你共同的书和电影。以及他/她的我说(类微博)、推荐、评论、博客、日志和相册等。   一个关系是一个信道。广播页面显示所有关注人的我说、推荐、关注、写评论、博客、参加活动等等。小组页面显示个人所属小组的新帖。浏览这些信息,达到个人临界点的果断推荐,将显示在所有关注你的人的页面。再生产信息,也是再生产关系。   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推荐的开始,隐含认同发布信息者的趣味。如果一个ID或小组制造太多躁音,果断取消关注和退出,就屏蔽了噪音。同理推荐的结果,也孰促部分人保留关注,包括再推荐,部分人取消关注。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此往复,用户所有关系,核心越来越稳定和深入,外围则频繁变化。   如此不断扩展关系,加上马甲,最终将涵盖一个人的所有趣味。把所有我关注的人趣味叠加,或所有关注我的人趣味叠加,都包含另一个我。通过社群发现自我,又以自我为蓝本营造社群。人和社群相互成就。   豆瓣最初主要分享书评和影评,因而以文青著称。最体现文青特质,也体现社群模式的是,某人某天加夜班无聊,登记一部电影《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剧情是信口胡诌,IMDB编号是他生日,演职员表是同事英文名,插图是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没想到一年后有2457人想看……更牛的是还有207人看过,并煞有介事地写了简评……    元组织VS社群   元组织所有节点和中心是唯一的连接,   如果中心失效,组织就会混乱,而社群不会有这样的荒谬   例举了社群的例子,再来看传统工业范式下的元组织。   元组织也许能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第四纪冰期,冰川覆盖欧亚大陆北部,人类捕食大型食草动物。其中猛犸象约重6-8吨,凶猛,群居,而人类只有燧石镞的箭和矛,需要大规模围猎。可能这时出现最早的管理者,由老猎人或巫师充当,站在一定距离外或高地上指挥。   横向的业务系统BS,纵向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今天大部分组织仍然沿用这样的基本结构。当时的信息技术都依赖人体感官。一线猎人只能看到猎物的一面和邻近的伙伴,只有首领选择观察位置,能看到围猎的全貌。呼喊容易衰减,相互干扰,因此只能有一个声音,或使用乐器和旗帜指挥。   进入金属工具时代,以同样方式,更大规模,组织战争。秦统一六国,连接长城,东西绵延万里。长城不只是防御工事,沿边设烽火台,加上遍布全国的驿站,建成古代世界最大的MIS。只有帝国有人力物力修长城,也只有如此巨大的MIS才能维系帝国。   元组织的谱系,一端是早期铁路。1829年铁路问世,直到19世纪末才有无线电,机车长期在信息黑箱中运行。共用一条铁轨,惯性之大,往往来不及刹车,曾经发生多起事故。铁路公司为此设定精确的运行表,保证安全间隔。由此产生职业经理人。   另一端是第三帝国潜艇部队。德国与英国开战之后,其战略任务是绞杀 大西洋 补给线。此前潜艇总单独行动,容易被加强的护航遏制。第三帝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发展出集结(英国称狼群)战术。任务的关键在于搜索商船队。U型潜艇垂直于商船的航线散开。先发现目标的潜艇发送定位信号,召集狼群,夜间协同攻击。陆上总部指挥战役集结,战术则完全授权。因而要求艇长及其团队有极高的战术素养和主动性。这是一个元组织内的社群雏形。   信息技术的绝对稀缺造成组织中信息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帝国就远比部落大。也因环境而异。早期火车根本不能发送信息,所以完全由信息中心控制。潜艇能比总部掌握更多现场的情报,所以拥有较大的自由。   元组织所有节点和中心是唯一的连接,如果中心失效,组织就会混乱。帝国MIS制造了两段“浪漫”:烽火戏诸侯和一骑红尘妃子笑。   社群不会有这样的荒谬。先发现目标的潜艇,负有管理职能。由于商船和潜艇位置的随机性,头狼也随机产生。这才是真正的目标导向。   元组织中,信息系统是空袭的关键目标。1945年核武器问世,接着冷战,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信号发射塔注定在第一波核打击中全灭,所以迫使美国军方以一种新思路研发信息系统:任何节点被摧毁,幸存的节点仍能保持通信。1969年ARPANET技术问世,1974年文特·瑟夫开发TCP/IP协议。这就是互联网的起源。   1995年网景上市,标志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近几年又被分为Web1.0和Web2.0两个阶段。   今天电信、IT和各种内容产业,可以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IT产业,最终将整合为一个IT基础设施,公共信息环境。也就是并入几乎全部局域网,成为所谓的云。逻辑上则依次为通信层、计算层、信息层。   今天各种办公、家庭和移动信息设备,最终将整合为个人信息环境。每个人一个环境。可随时随地接入云,调用云中任意资源。通过任意的设施主要是移动设备,唯一的个人门户,管理设备和网络资源。个人门户围绕某种P2P的SNS集成应用(AI),采用标准接口(API),辅以位置服务LBS。   人们基于共同需求,相当于社群的TCP/IP协议,创建和维护关系。   随着网络普及,更重要的是人的自我完善,基础的社群不断成长。适用迈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直到撞上巴比塔,悠久的语言隔阂,趋近文明本源。多语种群体和翻译工具,构成社群或文明模糊的边界。   对应本质的人和现象的人,在特定的时间,总有一些兴趣点及社群相应的部分,相对地活跃,构成活动的社群。这会使观察者误认为是小众或细分市场。   我2005年研究超女时,也是这样想。但现在的理解,同一“小众”下次激活时,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这取决于同一需求在不同个体和情境中的地位。传统模式下的小众,终将细分到一个人。   今天很多号称的Web2.0网站,很多传统品牌旗下的SNS社区,仅在技术上,支持用户建立关系,内容限定主题或产品,边界封闭,那么需求(集合和交集)和关系必然是贫乏的,只能反映不完整的人和社群。   元组织和社群就像《终结者2》中,阿诺扮演的T101型是固定结构,而T1000型每个微粒有独立CPU,能变幻形态,修复损害。两种型号对决,T101惨遭痛扁,最终把T1000整个打落熔炉,才将其消灭。    社群经济   人类历史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自在经济中,男耕女织。未来大部分服务和体验也是自产自销,也同样是非货币经济,看似回归,其实超越   接着社群的组织形态,探讨其经济形态。社群创造的价值是一个有机整体。逻辑上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信息。不再赘述。   第二层定制产品。1990年代以来全球代工和外包长足发展,最终将为社群甚至一个人代工。少数大型代工厂,生产和储备标准接口的模块,采用柔性制造系统。   如今消费者就可以在戴尔定制PC,在苹果定制音乐和应用。未来的网络菜单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1997年沃顿商学院的马歇尔·费舍教授曾拜访汽车经销商,得知综合颜色、发动机等功能,一家公司实际上提供2000万种型号。定制要8周,90%以上的顾客购买现货。这家经销商有两种型号的现货。电话簿显示本地有10家经销商,假定规模相等,那最多也只有20型。教授因此将渠道比做沙漏的颈部。   同年亚马逊上市,提供了解决办法:“网络货架无限长”。按短板、格雷欣法则,信息匹配将接替成为瓶颈。用户如何在茫茫的2000万种型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一款。这就要靠社群。   假设路人甲,与其需求交集均为80%的有20人,其中汽车需求集相同的16人;交集60%的400人,汽车集相同的240人。如此这般,交集40%的8000人,相同3200人;20%的160000人,相同32000人。由此得到一个人的汽车需求社群,共有35456名同好。   机器生成全部2000万种型号信息,均匀发送给160000人。理论上35456名同好每人鉴定564种型号,就买车而言,还算可以承受的搜索成本,有1个路人乙,能截获需要的1型,果断推荐。我们还假设乙的推荐通过A路径最早到达甲,但甲因为疏忽或刷屏,未能收到。稍后通过B路径再次到达。这和ARPANET的设计思想是一致的。   社群作为自助的消费者(prosumer),超越产品构建第三层服务和第四层体验。但拥有共同兴趣的人,未必拥有满足兴趣所需的全部能力。所以生产和消费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分离,但没有工业范式下T型车那样绝对。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1999年出版的《体验经济》中建立一个精彩的模型,将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联系的类型分为吸收和沉浸两种。用参与程度和联系类型将体验经济分为四个象限:消极吸收的娱乐体验,积极吸收的教育体验,消极沉浸的审美体验,积极沉浸的逃避现实体验。   但四象限对应的体验方式有待推敲,也有积极的娱乐和审美,沉浸的娱乐和学习体验。最奇怪的是逃避现实,与积极沉浸感觉不搭,原著确实为escape。也许更贴切的中文译法是“出世”或“生活在别处”。   心中有佛,脚下便是灵山。正如嘉信理财高管亚瑟·肖所说:“最大的挑战是使事件的所有分支成为无缝隙的体验。”以前被产品割裂的体验,将融合为连续的生活-工作流,进而融入社群的集体体验。这一流体的局部包含四象限,而整体,即人生的战略,将是积极沉浸的。贝多芬念叨:“我要掐住命运的脖子。”   据PC厂商的经验,一台PC的运维成本约占TCO的80%,初始购置费仅占20%。人们泡在电脑上的时间,又远比运维的投入大。如果可以把运维类比服务,应用类比体验,并取同样的比例,未来经济成果中,产品约占4%,服务约占16%,体验约占80%。   人类历史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自在经济中,男耕女织。未来大部分服务和体验也是自产自销,也同样是非货币经济,看似回归,其实超越。不只服务和体验脱离货币,产品亦将成为公共产品,占整体经济比例较小。正如工业范式牺牲高级需求,换取更多低级需求;社群范式也将牺牲产品的利润,换取更多高级需求。   具有标志意义的回归是,确保消费环节对生产的控制。以Linux为例。微软曾对其展开长期的公关战。诉求之一是总体拥有成本TCO,是针对免费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但IBM为首的业界仍然拥抱Linux。重点不在免费,而是作为底层平台,Linux能受控制,微软不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也因为受控制,其TCO终将超过Windows。   从这个角度,以社群为基点的新经济是政治(权力)而不是经济(成本)革命。    体验大于产品   传统范式下,真正的最终产品是营销,而不是饮料创造的体验。社群范式下,真正的产品是体验,而非具象的产品   以社群范式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冲击,推动的企业转型,从营销开始。Web2.0营销现在有很多探索,其中一些号称成功。但坦率地说,不少注定要失败。   失之两端。各大品牌与时俱进,在各大SNS网站注册。网络营销部门或代理公司得意地提交业绩,增加了多少粉丝。但考核两个数值就会穿帮:一是复合推荐率,社群推荐品牌或品牌账户发布信息的总量;一是危机反应率,粉丝收到品牌相关的负面信息时,正面回应的比例。可以预计很小,甚至是零。这些粉丝都是消极吸收型,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得到,并且成本更低,你的账单上唯一增加的是网络营销人员的工资。   一些厂商邀请消费者参与设计,引来的都是狂热粉丝,相应兴趣点对它很重要。但这种人永远是少数派。结果只是你大方地请达人耍耍。当然他们能带动弱兴趣的受众,确切地说,后者以自己的方式追随前者。而眼下厂商整体仍然采取工业范式,也就是说,用极端需求去截大多数,比以前用低端需求截成的市场小。   唯一的建议,尽可能多地公布产品相关信息,甚至负面信息。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兴趣点,及以之营造的体验不同,那么发布消息越多,用户各取所需,反馈越多。这和传统营销正相反,作为工业实践的一部分,要求用简练的“Key message”截受众。   随之而来是与传统营销冲突的问题,就像PC分销和直销不可调和。新兴品牌可以考虑,只走Web2.0营销,传统品牌只能分别投放不同产品,但不能彻底解决消费多样与生产有限的冲突。   正面负面因人而异,彼之砒霜,吾之蜜糖。SUN和苹果都推出过不成熟的产品,但用户反应不同。SUN的用户是IT人员,欣赏SUN产品的架构,甚至以解决配置的问题为乐,而苹果的用户多为美工,不懂技术,就非常恼火。   产品始终伴随体验,在工业范式下,体验薄弱,厂商也没有体验意识。如同郭士纳对产品和服务关系的认识,此前体验更多地是产品的延伸,未来用产品(模块)定制解决方案。   经济学讨论过一个问题,可口可乐如此著名的品牌,为何仍然年年投入巨额营销费用。得出的答案是,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1985年时任可口可乐CEO的郭士达经过详尽的口感调查,改变可口可乐的配方,但遭到消费者激烈反对,最终改了回去。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在《上帝、国家、可口可乐》中煽情地写道:“症结在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对祖国的热爱……”纯属胡扯。   但症结确实不在口感。试探讨,传统范式下,真正的最终产品是营销,而不是饮料创造的体验。也就是说,营销才是生产,产品反而是渠道。消费者就像巴甫洛夫的狗。郭士达改变配方,切断了旧的条件反射,但没有建立起新的。   2011年1月5日星巴克换标,配合“全方位消费者产品公司”的新定位,推出一系列非咖啡产品。但在此前的一些表述中,定位为住宅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地”,是个体验概念。咖啡产品可以营造体验,其它饮品也可以,工具不能构成战略变革。星巴克却这样规划,更重要地是,在门店(体验基础设施)以外拓展销售,实际上从体验供应商倒回产品供应商。   星巴克咖啡的价格高于同业,直观看缺乏竞争力,但其价值包含体验。IT服务的定价最初也包含在产品中,如今单独收费已被客户广泛接受。星巴克是否考虑过,将体验单收费,体验以时间为单位,像网游一样出售点卡?   社群范式已经在向组织渗透。Google有一个“点子池”,研发人员可自由组合。其全球员工过万,研发的管理层级仍然接近一级。很多开明的大企业高管也拥护变化,从管理转向服务角色。随着商业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不太久的将来,所有企业都会像狼群战术一样,以较小的单元,分散寻找商业机会。高管和总部只负责战役集结。   现在的大多数企业,都是T101型。而经济形态最终将转向T1000型,这种趋势已经开始。知识型/全能工人或小企业基于社群,获得不亚于大企业的规模经济,但又有大企业没有的灵活性,痛扁前者。   一百年前,马克斯·韦伯就对科层组织毁誉参半,他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结尾写道,组织人活在“铁笼”,别人为你设计的生活里。大卫·芬奇1999年电影《搏击会》的主人公反抗铁笼,靠搏斗才能感到存在,讹诈老板,炸毁自己的宜家之家,最后炸毁了信用卡数据中心。而今天加入职场的新人,在2040年代退休,大多数会有不同的归宿。   社群范式最终将创造出—工业范式曾承诺但没有实现的新人。歌德《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吟唱道:“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复浮去!生而死,死而生,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生长。我架起时辰的机杼,替神性织造生动的衣裳。”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1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中国创造”提升“中国制造”(高层解读“十二五”规划⑤)
zidiao 2011-4-8 08:09
[转载]用“中国创造”提升“中国制造”(高层解读“十二五”规划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1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8%提高到2.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将从2010年的1.7件提高到3.3件。日前,记者就“中国制造”如何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型,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中国创造”不是空中楼阁   记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对此,您如何看?   卢中原: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已经提出“再制造业化”,按中文的表述就是“重振制造业”。国际社会都很清楚,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要振兴,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看来可能更多的是和高端制造业结合在一起,但是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要扩大出口,在5年内使出口翻番,使美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现在也开始重视制造业。   对于中国制造业,我讲两个观点。第一,“中国创造”的基础在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出需求,“中国创造”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体系、产业生态环境,“中国创造”真的是空中楼阁。第二,“中国创造”要为提升“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而不是脱离“中国制造”去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这是我创造的”。   传统产业面临重大竞争   记者:目前,中国已跃升为第二大制造国。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卢中原:我们有人以为,中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已很了不起了。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制造业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什么贡献?首先就要看“中国制造”提出了什么需求,除了美国、日本提出“制造要重视亚洲”,法国提出重振制造列了三大产业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食品工业。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不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包括传统产业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竞争,我们市场的重心都会发生调整和转移。   2009年底,我们曾对50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调查:下一步是要转移出中国还是继续向中国投资?调查结果是,绝大部分说要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他们更多地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产业配套环境,还有投资环境的改善。   在我国东南沿海,确实有低端外资制造业迁出,比如转到越南、柬埔寨。但是后来,这些外企发现除了当地劳动力较低廉外,当地政府的配套环境、产业条件远远不如中国。于是,他们又要回来。   不能一味搞“中国创造”   记者:如何深层次地理解“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的产业基础?   卢中原:对此不可一概而论。有些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高、技术层次比较高、人力资源层次也比较高,应该鼓励其发展创造——“中国创造”,但对相当多的中国地区,传统产业的比例非常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非常沉重,一味搞“中国创造”恐怕就要脱离产业需求了。   当然,我们希望中国产业分工能够从国际低端向高端进军,但是这种传统产业是符合中国发展产业阶段的,是符合中国劳动力禀赋密集地区的。在“中国创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要素禀赋地区、不同结构层次地区对“中国创造”提出的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点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   创造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记者:通过“中国创造”树立国家产业形象,提升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最基础的要素是什么?   卢中原:“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沾沾自喜于某些品牌、某些企业在国际排位进了几百强。后来我们发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高,无非是靠某些指标一堆算出来的。   这些企业都需要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事实上,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很雄厚,很少有像中国这样产业配套体系如此之完整的国家。否则,1500家外商企业怎肯把研发中心转到中国?此外,他们的公司战略在发生变化,市场本地化、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这三个本地化就促使“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我们要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反过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
个人分类: 专家视点|1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能行!——参观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有感
热度 4 sqdai 2011-4-8 07:08
上个周末,趁着参加上海市流体力学沙龙聚会,参观了座落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中心的主任杨志刚教授亲自引领并讲解。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扬眉吐气!为之自豪!谁说我们中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要下定决心,众志成城,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在 国内第一座汽车气动声学整车风洞里,我们感受了奇妙的宁静和灵动的风流;在国内第一座热环境整车风洞里,我们亲历了炎热的“烧烤”和微妙的仿真。 美轮美奂的庞然大物!精妙绝伦的细部结构!赶超一流的性能指标!尽善尽美的配套设施!这一切,美不胜收! 试想一下:从 27 平方米 的“血盆大口”里,喷出来的风,最大时速可达 250 公里 / 小时,超过蒲福风级的最大风级—— 17 级( 202 ~ 220 公里 / 小时),足可摧枯拉朽!可没有风的时候,它又那么安静,站在风洞的试验段里,连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热环境风洞里的温度为- 20 ℃ ~ 55 ℃ ,可让你冷得索索发抖,也可让你热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还真跑进去去体验了一会儿高温,不久就只得“全身而退”!而那些藏在背后的仪器,有的测试精度超过了所有同类仪器!最令人自豪的是:中心里的大部分设备仪器,切切实实地打下了“ Made in China ”的印记! 可以想象,在这个风洞中心立项后的两千个日日夜夜里,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攻克了多少难关,解决了多少关键技术问题!例如,制服 汽车风洞低频振颤、优化流道气动设计和热力学设计、掌握风洞测控及试验技术等等。经过项目组成员殚精竭虑昼夜奋战,同济大学校内外人员同心同德协力攻关,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换来了今天的成功。作为流体力学同行,我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我们在参观时也在议论,大家认为这个风洞中心的崛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腾飞,汽车工业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产生了研发地面交通工具的急迫需求,为风洞的诞生注入了“催生剂”;当年的同济掌门人又是一位行中人,懂得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实力,善于引进人才(杨志刚教授就是“海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项目的大干快上。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外部条件。从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杨志刚教授在沙龙里做的报告可见,建设者为项目的实施制订了科学的设想和规划,进行了详尽无遗的调研和预研,预想并战胜了种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了各项工作。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有了这个风洞中心,可以做很多事情。本文所引的参考资料里有详尽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此次参观中得到的最大启发是: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中国人,能行!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凡事只要根据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的目标和措施,经过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成功! 本文参考资料: 1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 http://www.sawtc.com/fdjs_fdgk.html 写于 2010 年 4 月 20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87317.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5697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的“中国制造”时代到来了
热度 8 qpzeng 2011-1-31 21:59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几乎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尽管现在已经慢慢成为质优价廉的产品标志,但无数中国生产的冒牌、伪劣产品仍然大行其道,充斥国内外市场,令人防不胜防! 2007年我在美国一家超级市场挑选了一对Nike牌运动鞋,超便宜,仅25美元,正准备去付款,不经意中发现鞋底印有Made in China!当时心情很复杂,主要是觉得来美国吧,不买个正宗美国货,好像没有什么纪念意义,但脑子中似乎还是闪现过那么一丝对产品质量的质疑!我这个国人尚且如此,何况外国人买中国货呢? 联想到最近的一则消息,颇有感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已与美国纽约大学签署协议,准备筹建上海纽约大学,已获教育部批准,明年就要在华正式招生,将开在中国本土颁发“洋文凭”的先河。中外合资办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几年也听说过学生在双方所在地学习以及培养双方分别授予学位的事。就拿华东师大与纽大的合作办学来说,双方的合作从2006年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只是作为纽大的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一个实习基地而已! 这次可就完全不同了,它要在国内大张旗鼓地招收本科生了,相信今后还会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更有可能面向全世界招生,这只是时间问题! 像大型跨国公司一样,他们出品牌,我们出场地,不仅可以办工厂、旅馆、商店,也可以办大学、研究院,甚至还能办出版社、杂志,等等,还有什么不能办呢? 只要中国政府允许,中国的“洋化”将指日可待,不知届时我们是否守得住中国文化的城池呢? 我预计,教育部在上海纽约大学上“开了一道口子”,转瞬之间什么北京华盛顿大学、天津哈佛大学、广州耶鲁大学等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将不是接不接招的问题,而是如何接招的问题!一眨眼之间,人才的Made in China时代已经到来! 不过,合资办大学和合资办商场大不一样,商场的营业员可以从本土招聘,反正廉价劳工有的是,培训一下就能上岗! 大学教员呢?若从中国直接招聘可能嫌水平低,要是从国外派遣过来成本又会太高,是否低年级用中国教师,高年级用外国教师,还是不论中外全靠实际水平竞争上岗?还真想象不出他们究竟会如何操作? 我们 办大学还有许多东西要向别人学,还是应该虚心点,先看看人家怎么做,然后再来评判。另外,我们 会不会仍然拘泥于中方一定持股51%,外方不得超过49%呢? 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外国有很多好的东西来到中国就变味了。上海某“洋”商场最近爆出售卖过期食品的丑闻,被顾客揭露和工商部门协调后,主管不仅不向公众道歉,反而强词夺理、推卸责任。这在国外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顾客永远是上帝,哪怕你有一丝不如意,他也会让你十分称心。 记得我在芬兰时老板想给我买部手机,Nokia总部还专门派了两个人上门,真是服务到家啊! 话又说回来,合资办学对中国好处多还是害处多呢? 我认为 最直接的影响是学子们纷纷弃国内独资大学而报考中外合资大学。呵呵,洋文凭就是吃香!虽然大型独资大学(如清华、北大)岿然不动,但中小型独资大学就不得不洗心革面谋发展了,要么也弄个合资,要么设法超过合资,否则势必被越来越多的合资大学所取代!因为人家的“品牌”就摆在那儿啊! 其他好处还包括:学生不用出国就能拿“洋学位”,学生可以亲耳聆听世界一流大学“牛”教授的谆谆教诲,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将突飞猛进,等等。唯一的害处是钱被老外赚走了! 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出路还是应该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吸收全人类优秀成果的姿态面对中外合作办教育和办科技! 但愿合资办学模式的引入只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而不要像Made in China的产品那样总是令人信心不足!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34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咱中国人咋就这么贱呀!
热度 1 dilingjun 2010-12-7 09:45
前些日子工作需要,到美国几个油气田考察工作了几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穿越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同时,逛了一些城市,闲暇时间顺便到美国一些大超市转了几圈。可越转越觉得不对头,越转越气,最后则气急败坏的骂娘啦!说实话,美国的超市很大,可以用一望无际形容,里边的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铺天盖地的产品从袜子、裤头、鞋、牛仔裤、羽绒服、西服到玩具等日用品几乎95%是中国制造!且质量都是最上乘的,在中国绝对都算得上等货、奢侈品。可一看价格标牌,我傻了!这些商品的价格比国内便宜几倍!有的甚至便宜得更多!天啊!看看吧,我们中国拿着低怜的工资的打工仔、打工妹们,生产出的这么好的商品,在国内卖高价,却在美国被廉价贱卖。我情不自禁的边看边骂:咱中国人怎么就这么贱呀!在中国商店里几千块钱的东西怎么到这才卖这个价?几十美元就搞定。尽管我和朋友带的美元都不太多,可看到这么便宜的东西不买行吗?于是,又买了两个大箱子,几千美元,竟横扫了美利坚超市,一顿狂购,直到买的装不下了为止!为此,朋友的箱子还被联邦调查局怀疑,翻了个底朝天。天呀!还以为我们是走私犯呢!尽管在美国回购了一大堆中国制造的便宜货,但心里却高兴不起来。多少天来我一直在想:奶奶的,这就是所谓的贸易顺差吗?这就是美国人抵制的所谓中国商品倾销?难道所谓中国强大的经济就是靠出口廉价商品获得的吗?难道中国资本家们对工人敲骨吸髓的降低成本经营,就是为了那点破美元,然后再购买美国国债、股票吗?这就是所谓的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新型经济共同体中美国吗?不去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就是精英们所谓救美国就是救中国.?晕!这回真晕啦!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24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富士康的悲剧:21世纪的年轻人和卓别林时代共存
liweiyin2009 2010-5-27 13:44
富士康的悲剧: 21 世纪的年轻人和卓别林时代共存 富士康的年轻人的跳楼事件令人悲痛,其原因众说纷纭,有骂工厂为血汗工厂的,又说是个人因素,从记者调查,似乎工厂内并非是完全榨取血汗的情况,就冲工厂外每天排队等候入厂的求职人数之多,说明此工厂的待遇还被外来求职打工者所认可,其工资额尚可到管吃管住,要与其他某些工厂相比,其他工厂似乎更为血汗工厂。工厂领导否认工人加班为被强迫,尽管加班之多是为常事。在领导看来,这是员工心理问题,于是,不惜高价,聘请心理医生,对有问题者进行必要的开导,又不惜重金在各楼层架设围栏护网,同时呼吁媒体不要再渲染此事,防止扩大此类事的效应(心理传染),可说用心良苦。是否可以彻底杜绝,不得而知。 从我的感觉,此类事件的发生也许属于必然,原因在于《中国制造》的水平和方式。几个世纪前在卓别林电影里所表现的生产方式,早为发达国家被唾弃,却被移植到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中,而正在崛起的人口大国,中国,为了掘取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从广东到浙江,乃至其他各省,都是以最简单的重复性的廉价手工劳动为基础,以最廉价的生活用品走上全世界。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中的人,无论穷富都在从获得中国廉价的商品中获益。尽管存在质量问题,什么一周鞋等,但是,为了占领这类市场,不少国内企业也在不断调整。这种廉价劳动,曾经主要是由中国农村进城的年轻妇女提供,男的则从事建筑等体力行业。重负的文化程度不高,她们也更耐受简单重复的劳动。可是富士康的情况则不然。我们可以从死亡工人的性别看出,年青的男性占多数。在卓别林那个时代所展出的由机器速度控制的流水线旁,工人重复性的劳动几乎是不由自主的,资本家由此可以完全控制劳动者的劳动付出,工人在劳动中成了机器人,不仅不能交谈,甚至不能思想,8~10小时下来,人成了机器。进了宿舍,大家也无话可说,因为没有了思想,到月底领钱,人为机器活着。在卓别林的那个时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自杀的,反正卓别林的电影里没有说起,但是,我相信绝没有现在问题这么突出,为什么,因为时代不同了,那个年代,人苟且地活着,婚姻也没那么自主,或者在休息日到廉价妓院里一逛,解决一下生理需求,如同西方某些在海上混了几个月的水兵一样,整个社会没有那么多花哨,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可是今天则不同了,在发达国家绝不会有这类的加工厂,他们国家的人,别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工资再高,也没人肯这么干。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悲剧:工人接受了全民义务教育(大脑被初步开发!),外面的社会又是如此吸引人,他们是奔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来的,年轻人又有着自身的情感需要,可是,进了厂,却被死死地拴在了流水线上,他们会看到一些工作多少年的比他们年长的工人也天天这样活着,于是,失望,走向抑郁,加上情感上出现一些问题,很容易走向绝望。我觉得,这是富士康这类工厂悲剧的根源。中国这个世界加工厂的悲剧。我们每个中国人在看到国家的经济在前进时都别忘了那么多可怜的工人们的付出,全世界在购得廉价电子器件时也要想想中国可怜工人的付出,而不要再指手画脚地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当然,中国的人权确实有改进的地方,而且,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努力。 富士康厂方所采取的措施,我认为只是防止,要想彻底解决只有撤销没这类劳动,代之以数字自动化,但是这当然不是现在的问题,如果一旦这类问题被彻底解决,那可是人类的一大喜事。 就目前来讲,富士康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应该建立相对固定的班组,组长应有责任关注组员的状况,每个班组减少在流水线上连续工作的时间,中间歇班时,班组应组织一定的活动,形成集体的联系,新人应被立即编入班组,并不要夜宿于互不相识人的房间内。人,特别是年轻人,今天的年轻人,需要温暖,互相关心,需要钱,但是钱不是万能的。富士康厂方要每个人签订协议是不可取的,这反而使人感到恐怖,再说,人之寻短见,一般是意识到了精神崩溃之时,他已不可自我控制,这种协议不可取。 从富士康之事引申,中国目前社会上自残和他杀等恶性事件比30年前只是增多不少,这真是说明中这个转型过程的复杂。过去党支部书记做思想工作,尽管有极左和说教,但是还是有不少多人的情况的了解,而今,大家都在为完成经济指标任务而奋斗,或只在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或甚至在为个人的发展而奋斗,至于周围和下面出了什么事往往或不关心或不察觉,直到事情发生,有些领导对群众的诉求还是恶狠狠,凶巴巴,使干群矛盾突出。我呼吁,共产党的组织,应该真正以人为本,把对人的关心放在首位,这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甚至,基层的党的工作者都应该学些社会心理学。这是顺便提及,与富士康无关。富士康倒是应该建立工会组织。 我可能说的不对,只是一点拙见,欢迎不同意见。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制造的就是很便宜
pinjianlu 2010-2-6 11:50
最近国内流行高铁,要说高铁,最开始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中华之星、先锋号、蓝剑号等等,也是国内最早的动车组,后来又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叫做吸收再创新,生产出了各类CRH,后来这些CRH再外销出口了,而且比老外以前的动车组更便宜了。这些让我不得不佩服,我们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可以制造出便宜的东西。中国制造代表着便宜。 比如现在电视里的广告,大家都看过了吧?先说一台手机有什么功能,外观如何如何时尚,其实一看,和苹果的iPhone差不多,功能基本上也都模仿了,想想人家iPhone也要好几千呢。于是广告里先说这样的手机一般市场上需要4000多,然后转折:不需要,只要几百元。最近又在电视广告里看到一台笔记本才399元,再用400元购买一块无线网卡就可以享受终身免费上网的服务。真是便宜啊,可是懂行的你,相信吗?现在电脑城有很多大功率无线网卡卖,这些网卡的辐射因为是大功率,估计应该是超标的。而且这些大功率无线网卡最大的功能是破解人家的无线路由器,其实无线网络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很容易被人盗用,我猜他那个所谓的400元就可享受终身免费上网不外乎如此而已吧? 这些东西估计能骗倒很多不懂的外行人。常常看电视广告的话,你绝对就会有一种感觉:中国制造的真是便宜啊!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到底是聪明还是糊涂?
吴信 2009-11-14 16:04
中国人头脑机警,处事灵活。不管你怎么考核,总是有办法的啊。 需要学历,一动脑子,学历就来了,为什么那么多官员都可以拿到, 需要文章,一动脑子,文章就来了。比如文章,可以借,可以造假。你留意一下国内发的文章的作者署名你就会发现,通讯作者通讯单位动不动就两三个,尤其是稍微像样点的文章,好像那个作者就很难找到挂一个单位的。考核文章,文章就多了,看我们国家现在的论文数世界第二了,要第一也容易,这么多人,要求数量提高就行了。 我们的产品中国制造,灵活啊;我们的交通,可以称为中国形象;我们的论文也许可以称之为中国论文或者中国制造;我们也有大国风范的时候,比如奥运。可是还没有怎么结束,我们的奶制品风波就来了,这和国内种种问题食品的产生应该说与中国人头脑太灵活,使用失当有关。期望着中国人在通过毒奶粉案之后,能够变得真正的聪明起来。 我们的诚实守信去哪里了?我们的勤奋刻苦去哪里了? 我在大街上、火车上、汽车上等等经常看到胡锦涛书记的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些要求哪怕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其中的三五条,那我们的风气就好了。 发扬中国人的优良的精神面貌,立于世界之林。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1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航母,中国人早就造出来了
yejian 2009-10-22 17:41
看到学术期刊圈博友打造中国学术期刊航母的博文,想随意写几句,也算参赛博文吧,虽然只有两小时了。 听说中国在造航母,地点就在上海。没去看过,道听途说。 其实中国历史上早就造出航母了。曹操采纳连环计,铁环扣战船,就是史上最早的航母。 不信?且听分解。 航母和小舢板比起来,又大又稳。铁环扣战船,这个优势明显。 航母的火力系统主要是海空打击。铁环扣战船,陆军都可以立马变海军,不用担心晕船,十分适合海上打击。如果把攻城的掷石车搬上去,就可以从空中打击敌舰了。 搞搞大,可能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国人,特别是当今。做大做强,做大才能做强。 同战船的理,中国的大学大多也都是航母,只不过排水量不大。最近又听说九校联盟,没怎么去了解,希望是西南联大那样的航母,不希望是分分合合的四川联大那样的航母。本博就是四川联大航母唯一的一批船员,毕业第二年回去就找不到船了。 中国的出版社,近年也大都绑在一起成立了集团,规模上也可以说是出版航母。希望不是曹操级航母。 中国学术期刊整体实力不强,学术实力也不强,造航母,如何造,效果如何,不知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高出口退税能否刺激外贸神经?
simonjo828 2009-6-9 09:24
  提要:出口退税率上调,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就中国制造的结构升级而言,将会再次失去一次机会,实质是一个无奈之举。 2009年06月09日发表《上海商报》   据财政部昨日披露,经国务院批准,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电视用发送设备、缝纫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罐头等农业深加工产品,电动齿轮泵等机电产品,光学元件等仪器仪表,胰岛素制剂等药品,箱包,鞋帽,伞,毛发制品,玩具,家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部分塑料、陶瓷、玻璃制品,部分水产品,车削工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合金钢异性材等钢材、钢铁结构体等钢铁制品、剪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   这是我国出口退税率10个月以来的第七次上调。经此次调整后,综合退税率将由目前的12.4%上升至13.5%。上周,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上半年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目前应尽最大努力保持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多个相关协会的人士透露,实际的出口在5月份仍将是同比负增长。由此可见,这个政策对于目前我国的外贸形势来说,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众所周知,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家将两高一资以外的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几乎都上调到17%,所有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平均达到15.5%。而现在出口形势远比当年严峻,国家虽然已几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但显然还不到位,目前平均出口退税率只有11.8%,因此,继续上调出口退税是应该而且很有必要。事实上,这样的上调压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变得更加的强烈。   不过,我们也不能对上调出口退税所带来的正面效果过于乐观。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无法解决我国外贸的现实问题,这种局面对于中国制造的未来出路将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障碍。我们从最近几个月的外贸进出口的结构来看,中国出口的放缓在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萎靡带来的外需环境的恶化。由于外需萎缩,许多企业根本无单可签。因此,从这些情况来看,价格问题或汇率问题的因素暂时并不关键,这直接影响到了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出口下滑的局势还会继续下去,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优惠。而从这意义上来说,出口退税的回调,更具符号意义,代表了国内出口部门与政府的博弈。出口部门把是否提高出口退税当作是政府是否救助出口企业的信号,政府则要用出口退税回调来支撑保增长、保就业的目标。   此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外贸形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大幅放缓的态势,而有关部门从那时起就开始着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对外贸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这些做法再一次延续了过去中国补贴世界的模式,尤其是在世界经济结构出现调整的时候,我们再一次地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这对于中国制造的结构升级来说,实质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倒退,使得我们的产业升级受到巨大的挑战。   而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经济危机上的行动迟缓,再加上各自为战的问题,使得局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了尽一切努力维持经济稳定,以应对持续恶化的全球金融危机,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在基准利率维持0-0.25%不变的同时,通过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和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证券烳BS牭陌旆ɡ词敌小岸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至此,美联储成为全球第四家宣布直接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的央行,之前的英国、日本和瑞士央行由于利率已降无可降都宣布将直接购买该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熁蛘府债券牎U庖宦值目耢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再一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难,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不得不再次加大本国的出口补贴。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发展中国家初级制造品的价格大战,最后受益的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终再一次地处在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最终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换种角度来说,从目前的需求形势来看,出口退税将会鼓励国内厂商和国外市场继续压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替发达国家的消费掏腰包,同时也将对中国制造形成压力,即使经济恢复后也很难及时调整回来。这样的局面对于我国一直寻求走出产业低端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初衷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整体而言,继续向出口部门大量注入资源,这是低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大幅提高出口退税可以认为是再一次将产业结构调整让位于保增长的经济背景下的一个无奈之举。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一重工的重基因:梁稳根 的气 向文波的力-(转)
sunapple 2008-12-9 09:57
三一重工的重基因:梁稳根 的气 向文波的力 作者:刘 涛 卡特彼勒、施维茵、小松、日立,这些位列全球500强的美、德、日的工程机械大佬们对三一防范有加。要不是它,中国的混凝土泵车、高吨位履带起重机等很多工程机械产品,可能会像十几年前一样,90%仍是这些大佬们的天下。现在,这家来自中国湖南的民营企业不但分食了它们的市场,而且正雄心勃勃地向更多地被它们霸占多年的产品和全球市场发起进攻。 30年间,中国企业在轻工制造的土壤里成长、壮大。它们依靠低成本、大批量、打价格战的方式让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自己也背上了倾销、污染和破坏全球产业链的恶名。更可怕的是,产品利润的消失殆尽,让他们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陷阱,无法自拔。 正当传统的中国制造走到了升级难、疑无路的时候,梁稳根和三一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 无论是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个人一贯的低调,还是三一出色的业绩,都抹消不掉业界对于三一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重工企业的争议。 从1995年,三一重工的第一台混凝土拖泵下线到今天,十几年中,梁稳根和他带领的梁家军从300万元起步,把三一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基地,占有50%国内市场份额,在重工制造领域走出了一条三一路径。2007年,三一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润40.2亿元。如今,三一重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里利润最高、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三一充满血性、勇于开拓,值得赞赏,但在一些同行眼中,三一是一个不讲规则、令人厌烦的搅局者。 不止一家机构投资者对记者说,三一是民营企业的典范。这是一家很好的企业,有理想,有抱负。梁稳根为人低调,决策果断,很想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打造一个世界500强。有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最佳分析师之称的中信证券研究所的郭亚凌说。三一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依靠内生的力量不断做大,这在国内的工程机械行业里很少有。它正谋求成为行业的整合者。东方证券分析师周凤武说。 同样,不止一家国有工程机械企业却对记者表达了以下的看法:它(三一)就是一个品质很不好的暴发户,会走捷径,敢赌,不择手段挖别人的墙角,爱出风头。你不能用常规的想法去判断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阻碍徐工改制,就是打击徐工,抬高自己,是搅局的。甚至一家险些被三一收购的国企,以不知道三一是干什么的为由,断然拒绝了采访。 有政府高官问过梁稳根,三一为什么要那么锋芒毕露? 梁回答,锋芒毕露是外界对三一的误解。 但事实上,三一近年来在重工业界乃至整个中国商界掀起的轩然大波,皆非出自偶然。2005年5月,三一重工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第一股,在资本市场风头出尽。而这个第一是梁稳根给有关高层领导写信,痛述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性争取而来的。在凯雷收购徐工案中,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上陆续发出几十篇文章,称凯雷收购徐工85%的股权是贱卖国有资产,威胁国家战略产业的安全。事实上,私下里,梁稳根与向文波对此事的抨击之词更为猛烈,而且坚决支持向文波写博客阻止凯雷的收购。 梁稳根的矛盾之处在于,他深知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环境中不能太露锋芒,可是他亦明白三一不能错失体制与产业格局革新前的关键战机,该出手时必须出手。为此,三一董事会内部曾经有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梁稳根对向文波们说,你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有一个梁稳根。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重工巨头竞逐利益的巨大市场以及中国制造的必然升级,十多年来精耕主业、低调潜行的三一不得不浮出海面,锋芒初现。 此次在长沙星沙县的三一总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对多年来刻意回避媒体追踪的梁稳根而言,似乎算次破例。52岁的梁稳根,与制造业同行少有往来,更不参加各色论坛。这其中除了刻意的低调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三一并不欣赏传统中国制造的做法。 打固定靶 十几辆头大身长的混凝土泵车齐整地摆放在厂区主路的一侧,粗算下来,这些每台售价在240万元左右的泵车相当于两千多台空调、二三百台平板电视、三四万双鞋子和难以计数的玩具。在车间里,没有密密麻麻、一道紧挨一道的生产工序,只见十几个工人蹲在有如《变形金刚》里擎天柱一般的大家伙身上,敲打、焊接着各种配件。一些履带起重机由于体积过于庞大,不得不在露天的空地里进行组装,否则无法开出车间的大门 这是三一集团位于长沙郊县的厂区一景。 此外,在沈阳、昆山,三一的工厂还在生产体积更大、价格上亿的煤炭采掘设备和履带起重机。每年,三一生产产品仅1000多台,而每台产品的利润都在40%以上。 显然,这是与一般中国制造迥然有别的重工世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梁稳根和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三个歃血为盟的兄弟创办的涟源焊接材料厂从茅塘乡搬进了湖南涟源县,每年有过亿元的收入,上千万元的利润。这足以令这几个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创业者感到满足。他们可以用手里充裕的现金去赚很多快钱,投资看上去红红火火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股票、家电制造等等。或者,也可以继续沿着焊接材料的上下游经营。 梁稳根却始终在琢磨,他们和同在湖南的远大空调几乎同时起步,为什么人家短短几年就做到20多个亿,他们却始终在1亿左右踏步?他觉得根本问题在于市场的容量,在于行业的选择。做这个行业(焊接材料)花的精力太大,回报太小。就像一个理发匠,要理得非常好,也要耗费终生的心血,但他最后也就是个顶级的理发师而已。 1991年,比梁稳根小8岁的向文波加入这个团队。很偶然地,向文波从在乡镇企业局上班的同学那里得知,混凝土拖泵销路很好,当时国内只有沈阳盛港和湖北建机能生产,中国90%的市场都被德国大象垄断。他向梁稳根汇报,说这是个机会。 随后的1992年,梁稳根在一次核心团队会上提出要双进:必须进入大城市长沙、必须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却遭来内部质疑。当时大家意见不统一。机械行业是一个夕阳产业,而且只有国企在做,我们也不掌握技术,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为什么不进入当时很热门的电子、饮料、日用消费品行业呢?争论很激烈。梁稳根的创业伙伴、现为三一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金华回忆说。甚至有人认为,梁稳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做了省政协委员,又成为人大代表,心高了,看不上小地方、小产业了。梁稳根则坚持认为,三一要进入的正是国企林立的地方,那里竞争不充分,民企优势强;而且某种产品的进口替代性强,说明它利润丰厚。 梁稳根曾带领团队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看到中国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大批的产业工人,这几千万人是什么概念?我们一个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口比澳大利亚一个国家的2000多万人还多,这是多么大的一个优势。向文波说。他回忆了1998年去美国考察所见的情景。他拜访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大企业,也走访了硅谷的小公司。他认为,中国企业必须弄清楚,哪些产业是我们有优势,应该干好的,哪些是我们没有优势,但必须要干的,哪些是我们没有优势,必须放弃的,而工程机械就是中国企业有优势,而且必须要做好的。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销量以千台计,不是万台。这就决定了它不是依靠生产自动化和流水线作业造出来的,它是靠人工作业;它同时又包含很多复杂的技术,比如智能控制、材料技术、液压控制,而中国的人力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线上的工人,还有大批一流的人才,他们愿意从事这个产业,他们的薪酬只是国外的几分之一。 梁稳根曾经把做企业比喻成射击比赛,有的企业打飞镖,有的选择打固定靶。新经济、高科技行业就像是在空中移动的飞镖,几千万、上亿美元投资研发一种新技术,一旦比别的企业慢了一步,或者押错了方向,这些投资就全部报废。梁以为,这样的风险,中国的民营企业没有几个可以承受,或者敢去承受。但做工程机械是打固定靶,比如一个混凝土泵车,它的结构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固定,许多专利已经过时,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中国企业第一枪没打中,可以打第二枪,第一台失败了,再研发第二台,一旦成功了,就走稳了第一步。 在企业界,梁稳根最认可的人是上海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此人已是74岁的高龄,在过去的15年中带领振华港机冲破了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集装箱机械制造业,并从2000年起占据了全球集装箱机械市场70%的份额。他给中国人长了面子,是了不起的企业家。梁稳根说。另一个让他兴奋的人是深圳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此君不迷信国外的技术与专利,自己造工厂、造设备、造产品,梁稳根觉得他是中国的诺贝尔。 梁稳根对管彤贤和王传福的认同实质上是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 1992年那次双进会推开了三一通往重工世界的一道门。双进会后,创业团队兵分两路,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王佐春等人留守涟源材料厂,但收入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全部用于支持混凝土泵车的生产。1993年底,三一集团在长沙注册成立,下设三一重工和三一材料两家公司。 抛弃它,忘却它 但现实很快令三一的重工梦想受挫。拖泵的一个核心产品是其液压控制系统。当时,前面提到的沈阳盛港通过与日本石川岛合作获得该系统,湖北建机则从贵阳183厂购买日本技术的国产化产品。我们被逼到了一个墙角。买日本人的设备,没钱,也买不到;用贵阳的不但质量差,而且他们很快开始生产自己的拖泵,不再给我们供货。向文波说。 三一曾把生产出的六台设备卖给了某省公安厅的一个工地,结果全被退了回来。最后,没人敢到那里去,怕客户打人。我们的产品给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向文波说。 1995年,三一在长沙搞了三年拖泵,产品积压,且有大量欠款悬在外面。在涟源,焊接材料厂由于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得不到贷款,账上的1000多万元现金输到长沙,资金流面临枯竭。那段时期,三一所有驻守长沙的领导,每个人都要去跑销售,拿到订单才能回来。现金不够,梁稳根就卖国库券换差旅费。岌岌可危的局面,直到他们迎来技术派的急先锋易小刚(现为三一重工常务副总裁,同时也是研发部总负责人),情况才得到缓解。 1995年6月,当易小刚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见到心急如焚、前来求助的老乡梁稳根时,他已经是所里的室主任,主持着几百万的项目,住着所长特批的大房子,娶了美丽的北京妻子,还在所外与朋友合开了公司。 1995年9月,他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来到三一。但此前,他从没接触过混凝土拖泵。进厂不久,易小刚发现,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压切换要靠接不同的管子,他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阀门,进行切换。但车间主任不同意更改原有设计,觉得国外都是用管子,客户也没提意见,我们怎么能换呢?梁稳根得知后来到车间,把所有人叫到一起。工人和车间主任一致反对,最后梁问:易工,你认为这个行不行?肯定没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国外是这样,就一味模仿,那是没有突破的。行。就按你说的做。梁稳根二话没说,支持了易小刚。由此,三一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 在后来的一个月里,易小刚开始在三一集团惟一的一台计算机上攻坚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阀组的技术。他研究石川岛的集流阀组,看到所有的液压元件全是非标准产品,只有石川岛自己能生产。按照它的思路,你根本做不出来,原材料、配件都不具备。所以,必须抛弃它,忘记它,从零开始设计这个集流阀组。 外行的身份让易小刚轻松上阵,他在弄清一个元件要实现什么功能后,去市场上买元配件,进行设计组装。不到一个月,一个工作原理与石川岛的产品完全不同的集流阀组设计出来了。1995年底型号为60A的三一混凝土拖泵调试下线。 这不是很难的突破,只是思路的改变。那时什么都讲国产化率,但越是模仿,越进入一个死胡同。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思路去解决同样的问题。易小刚说。当时一台60A的售价在50万元左右,三一可从中获取50%毛利,而且元器件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拖泵质量得到了保证。几年间,德国大象的进口产品不再是市场的主流。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梁稳根是最先支持这种忘却思路的人,而且每天晚上的高管会议,他都邀请易小刚参加。当时的三一已经困难到全厂上下100多人都住在临时的工棚里,连对卫生条件极为挑剔的梁稳根也在工棚吃睡。一下雨,厂里到处都是泥泞。我经常看到他(梁稳根)穿着雨鞋在风里雨里走着,可能他很烦,在想事。但我们知道,即使情况再难,也不会击垮他。易小刚说。 易小刚为三一的事业与未来着迷。他觉得与其留在北京的所里,等待一个看得见的未来,不如汇入前途未知的三一。1996年1月,易小刚与他在北京的一切决裂:和妻子离婚,与所长从朋友变为陌路,退出创办的公司,住进三一在长沙的工棚。他也并不在乎当时梁稳根赠给他的三一集团不到2%的股份还是负资产。我的父母兄弟都觉得我疯了,不理我了。易说。他和妻子至今都没有再婚,两人感情依然很好。 1998年,三一重工依靠拖泵产品年收入做到了2个多亿,在工程机械产业站住了脚跟。 混凝土泵送系统是三一打下的第一个固定靶。十多年来,它们不仅始终是三一集团70%的利润来源,也是三一树立重工信心的一个里程碑。 建筑机械中,一个被德国大象长期垄断的技术是为400米以上混凝土泵送。 2000年底,新鸿基集团正在筹建高达406米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易小刚找到项目负责人,提出由三一承担混凝土的泵送。他承诺,如果三一泵送不了406米,第一,你砸掉我的泵,砸掉过程可以对媒体公开;第二,我免费送你一台你认为能泵送到这个高度的混凝土泵。新鸿基给了三一机会。不想,在工地上,混凝土还没送到200米,三一的泵就不动了。如是几次,新鸿基决定放弃:易总,你把泵拉走吧,你不要耽误我的工程,我也不要你兑现承诺。易小刚不甘心,他要求给三一最后一个机会。我始终认为打不上去和泵没有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输送管道采取的是传统密封,在超高压状态下,泥浆会从管道密封处流出来,混凝土里没了水分,就泵送不动了。易小刚说。他重新改换了管道密封,之后一动不动地趴在压力表旁,第一层混凝土送上去后,压力表正常,第二层、第三层送完后,泵车仍在正常运转。 很多时候,如果你挺着,就能过去,要是知难而退,就留下一个永久的笑话。易小刚说。此后,三一又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泵送了492米的高度,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而比邻的金茂大厦则是若干年前由德国大象的机器泵送的。 此后,三一集团逐渐把挖掘机、履带起重机、煤矿机械,这些工程机械的主流产品均纳入自己的打靶范围。各个击破、敢打硬仗的技术策略成为以梁稳根为首的梁家军与日德系企业较量的最大支撑。 争议何来? 中国的重工业曾是国有企业的天下,三一的长大公然挑战着它们既有的游戏规则。国企对手与三一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介绍,早年间,三一的混凝土拖泵和泵车曾采用高价格、高利润、高赊销的方式作为营销手段。由于混凝土机械的毛利高,三一以赊销方式先免费把产品送给客户用,待客户满意后再分期付款。它是民企,它很灵活,可以用产品的高毛利来抵消银行利息的损失,快速切入市场。而国有企业不见钱就把产品放出去,谁也担不了这个责任。这位人士说道。 近年来,三一越来越有了行业老大的姿态,价格战在三一被明令禁止。梁稳根经常强调:行业竞争力优于企业竞争力,三一要懂得怎么做一个行业的老大。在这种思路下,三一所有产品的价格都比国内竞争对手高10%以上,其对回款率的控制也十分严格。比如,一台250吨的履带起重机,三一的售价至少比别人高15%,但会按260吨设计起重能力。在销售方式上,王佐春要求,客户必须先付30%的货款后,才向工厂下单;产品在出厂前,客户要再付50%;待机器安装调试,验收完毕后,付款10%,只留5%作为质量保证金。但竞争对手却认为这种策略并不可取:国有企业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经过论证的指标、参数设计产品,但三一很灵活,它可以去突破、去创新,甚至打些擦边球,但如果分寸把握不好,是要出问题的。 在业内,三一另一个让国有竞争对手心生恨意的行为是,它不择手段地挖人。三一的履带起重机、煤炭掘进机为什么起来得这么快,还不是因为它出高薪挖走了别人的核心团队,这是不讲行业道德的。一家在这方面吃过亏的国有企业对《中国企业家》说道。三一内部人士也承认,三一曾把招聘会开到了徐工的门口,但王民(徐工董事长)也很厉害啊,派人到招聘现场拍照片,第二天拿给前去应聘的工程师说,你看我和梁稳根的关系很好,他把你去应聘的照片都给我看了。三一的一位员工说。目前,三一科技研究院的院长刘金江确实曾是抚顺挖掘机厂的总工程师。几年前,由于不满抚挖改制后的现状,刘金江和几个同事加盟了三一科技。对三一,刘的一个最大感受是:我在抚挖工作了几十年,最大只生产过150吨的履带起重机,但在三一我做出了400吨、900吨、1600吨的履带吊,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近年来,三一越来越重视以提高薪酬待遇、加强内部培养的方式储备人才。从2007年开始,进入三一的应届本科生工资起薪为3000元,研究生为6000元,这样的待遇让三一在全国的招聘现场经常人满为患。一位同城行业对手甚至给三一高层打来电话,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么做,我们怎么招人啊? 但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与争议莫过于三一强势介入凯雷徐工并购案。2005年10月,凯雷从竞购徐工的30多家国内外企业中胜出,宣布将出资20.69亿元人民币等额的美元购买徐工机械82.11%的股权,另有两个6000万美元的增量投资会陆续注入徐工机械,最终合资公司凯雷徐工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最终因向文波在自己博客上接连发表的题为《凯雷收购徐工是一桩违法交易》、《非实质性条款为贱卖国资提供通道》、《徐工为何要可以粉饰并购案》等几十篇文章,面临巨大舆论压力被叫停。 时隔两年,依然有国有企业对徐工表示同情:徐工是国有企业,它的改制很难,牵涉到上万职工。王民18岁进入徐工,从基层干起来,非常了解工人的想法。他又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场改制他要在国家利益和员工利益间找一个平衡点的。难道王民愿意背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吗?难道江苏省国资委不懂什么是国有资产贱卖吗?他们(三一)写博客,还不是为了自己扬名。 从凯雷徐工收购案爆发以来,梁稳根从未就此事件发表公开评论。2008年2月17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徐工这件事,即使给三一带来任何损失,我们也不后悔,这是民族利益。当时我和向总一起散步聊天,私下里说的就是这个话。我们并不幼稚,相反我们知道可能有比想象中更凶猛、更大的黑幕在里面,也许有更高级别的人在参与,我们会得罪某个人。我们想到了,但是必须写(指向文波的博客上几十篇言辞激烈,质疑徐工贱卖的文章)。如果中国头号的工程机械企业只卖20亿,那整个行业的企业全卖掉才多少钱?对于徐工我们的想法是,上策,是我们收,我们最早出价低,是因为收购的资产中还包括大量不良资产;中策,外资收,有利于抵消行业内恶性竞争;下策,徐工不改制。但后来,我们就是要阻止。我们在行业内,我们知情,我们能不说吗?三一摊上了,没有办法。而且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支持我们的,他们甚至给国务院、给温家宝总理写过信。今天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人都是从革命者、农民、工人演变成的经营者,我们的商业策略还很幼稚,但我们的对手很老到,他们都有着100多年的历史。美国的卡特彼勒几年前就说,要用多少亿美元全面收购中国的工程装备行业,这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在商业上,我反对利用民族情绪,但民族情绪与民族利益不同。现在全球化,经济是没国界的,但企业和企业家是有国籍的。工程装备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是国家强大与安全的必要支撑,一旦爆发战争,徐工、三一这样的企业是可以立刻转为军火制造的。一个三一值多少钱?但这关系民族利害,我们只能出头。 千亿悬疑 2008年初,梁稳根在集团的一次董事会上公布了三一的千亿级战略,即到2012年,三一集团将实现1000亿元的收入,其中上市公司三一重工贡献871亿元,金融产品与服务132亿元,投资与地产180亿元。 1000亿和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在三一内部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时间在不断提前。联想、万科,这些同样有着千亿级梦想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把多元化、国际化和并购作为必须要踏过的三级台阶。对于多元化,梁稳根的思路很清晰,三一要走相关多元化的道路,即从建筑机械向挖掘机械、桩工机械、煤炭机械、港口机械等相关领域发展,而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是三一非常熟悉的液压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在海外市场,三一已经在美国、印度购置了近2000亩土地,准备投资建厂,并有计划把工厂进一步建到德国和巴西。 三一要快速长大、要走出去,同时中国也是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争逐的热土。这意味着三一将越来越频密地与国际巨头产生对抗战(三一奋力阻击凯雷收徐工便是明证之一)。 在工程机械领域,就单个产品的市场增长性来说,履带起重机(简称履带吊)是最大的,竞争也极为激烈。2005年以前,主做履带吊的上海三一科技只能生产起吊能力为50吨的产品,国内的抚顺挖掘机厂和徐工集团生产能力也在150吨以下。150吨-300吨的中吨位起重机90%以上被日本的日立、神钢垄断,400吨的产品则是德国力波海尔和美国特雷克斯的天下。2007年,三一的履带吊开始向伊朗、韩国、北美出口,而其每前进一步,无不是在侵吞国外对手,尤其是美、德企业的市场份额。2007年5月,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行第三、仅次于卡特彼勒和小松的美国特雷克斯公司向三一表示了意欲收购三一科技的想法,并开出了比三一科技的固定资产高出5-6倍的价格。在中国,特雷克斯与卡特彼勒的进攻风格截然不同。卡特彼勒从来不避锋芒,直接把收购矛头对准徐工、厦工等行业内龙头企业,而特雷克斯手段更为巧妙,它只收购国内行业排名第二、第三的企业,悄无声息地已经把长江起重机厂、北京起重机厂、泰安起重机厂收归囊中。三一没有直接拒绝特雷克斯,但提出,在特雷克斯收购三一科技50%股权的同时,三一也要拥有特雷克斯旗下生产履带吊产品的德玛格公司50%的股权,大家互相参股。特雷克斯的人笑了笑,走掉了。 在距离上海不远的昆山,袁金华负责的挖掘机产品也面临与履带吊相同的考验。 2007年4月,袁金华接受梁稳根的任命,出任主做挖掘机的三一重机董事长。此时,国内企业只有三一和柳工能够生产小型挖掘机,排名中国市场前七位的全部是卡特彼勒、日立、小松、神钢、斗山等美日韩企业。事实上,中国的国有企业如原来的合肥矿山机械厂、江苏的常林机械厂都曾在挖掘机产品上有所积累,后来日立、小松分别提出与这两者合资。最初,双方各占50%的股份,但日方要求中方不再生产整机,不保留自己的品牌,只为日立、小松供应配件。由于日方以高价采购,合资的头一两年企业的收入大幅提升。之后,日方开始提出因为是批量采购,合资厂生产的配件必须降价。这样一两年后,日方开始对合资企业增资,而中方由于利润不断摊薄,无力追加投资,于是日方从合资者变为控股者,从而有了现在的合肥日立、常林小松、山推小松。中国企业只占有国内挖掘机市场不到10%的份额。 袁金华把曾供职于合肥机械厂的骨干员工请到了三一重机,并花重金从日本企业里请来了多名专家,每人配有一名中文翻译,组建起三一重机的日本专家组,继续对挖掘机的核心技术和元件进行攻关。2007年,三一重机实现销售额11.8亿元。2008年,袁金华把进攻的目标确立为斗山、日立等企业,他希望三一挖掘机的市场份额能从现在的2%,尽快做到5%。 三一突入跨国企业阵营的努力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2007年4月,三一重工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工程机械展上向全世界的客户、行销商和媒体展示了其臂架长达66米的混凝土泵车,力求刷新吉尼斯纪录。不想,泵车在工作中出现故障,臂架断裂,砸坏了驾驶室。 但是对于该起臂架断裂事件,梁稳根对研发部没有任何指责,没有处罚1分钱。这么些年,梁始终是各条产品线技术研发最坚定的推动者与支持者。比如2002年左右,当三一在挖掘机研发制造上碰壁时,三一内外曾有人提出,放弃挖掘机,生产了也卖不出去,卖出去了也会被退回来,但梁稳根十分坚持。他授予挖掘机部门特权,采购研发和生产设备可以找梁直接签字,并于2003年7月,成立三一重机,为挖掘机的团队提供一个独立于三一重工的平台。 惟独在并购问题上,梁稳根一反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为天下先的湖湘风格,甚至显得过分谨慎。三一不去并购,不做房地产,是因为我害怕触犯王法,那将使三一的事业不能继续。梁稳根说。向文波一直是主张三一进行产业并购的激进派。2004年,他辞去三一重工总裁的职务,组建了一个几十个人的战略并购部,从事战略并购和战略联盟,总部设在上海金茂大厦。尤其把东北地区作为并购的重点。按照我的想法,行业内的国有企业都可以收购。向文波说。但梁稳根始终没有放开缰绳,且总在关键时刻定鸣金收兵。我们深入下去发现,很多企业改制的决心并不大,各方面的利益很难把握。梁稳根说,房地产和并购与政府的关联度太大,市场化程度低,完全按照市场规则交易是实现不了的,但三一不愿意做灰色交易。 不做产业并购,不做行业整合,继续依靠自我滚动、自我积累,三一未必不能实现其千亿级的目标,但不经过并购的洗礼,三一可能很难意识到自身的某些先天缺憾。并购意味着要输出管理、输出文化,而多年来三一因为进入了一个利润很高、相对封闭的工程机械行业,即使内部管理相对粗放、随意,也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于这一点,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似乎已经有所意识:今天很多行业做得很辛苦,盈利能力很低,但并不代表那些企业家没本事。有的行业毛利高,做得粗放,活得很轻松,但不能一味把它们视为英雄。三一不一定没有这种成分,我们今天的成就,主要是源于当初选择行业的眼光和勇气。 2008年2月18日,唐修国到北京出差,随身带了一本写六个西格玛的书,我自己正在看。他说。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5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