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探险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家对‘美国探险家在中国重庆发现巨大洞穴’有什么看法?
热度 2 吴信 2013-10-4 21:50
打开 qq 弹出的新闻资讯,可以说条条经典,有种让人 争取十分钟八分钟写一条博客给大家共享理解。 包括房子 70 年后怎么办(民生安居乐业的基础)、中央的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国地产商准备重建大英帝国的‘水晶宫’(中国人的大手笔,富有)、法国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的服务(国人的败笔,为了富有吧)、中国式母亲或者说大妈重大彩礼让女婿感动下跪(感觉像慈禧太后重现了,富有)、道路塌陷导致儿童死亡(不知道是否是工程问题,目前的责任制实施了没有),然后是美国人的相关报道,其中更为显眼的就是‘美国探险家在中国重庆发现巨大洞穴’。 当地时间 2013 年 10 月 1 日报道,美国洞穴探险家 Erin Lynch 正在应对险峻地势。近期美国一支 15 人的探险队在中国重庆市附近发现了一个新洞穴,其内部可视度极低,烟雾袅绕如同云层一般。更令人惊讶的是,岩洞是如此地巨大以至于它内部能够生成一套完整的气候系统。 非常震撼的洞穴。看到各个大网站包括新华网都在报道,应该不假,免得有网络造谣之嫌。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是美国人在中国内地的土地上发现的?国人的探险家呢?想起了之前有人说一些中国同行的数据先优先给国外同行共享的事情,有点点遗憾。虽然比不上探月工程那么伟大,也是人家首先发现的了。 问个外行的话,这么险要的地方就这么探险了,探险的地点有限制吗?有必要这么大肆报道吗?寓意在哪里你?对现有的和将来的生活影响有什么?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4810 次阅读|4 个评论
晦涩难懂的半本译著
热度 1 blownsand 2012-10-28 14:01
在依照论文篇数、刊物影响因子、著作字数等量化指标决定教学研究人员喝粥还是吃肉的时代,把别人的译本稍加整理再次出版是“多、快、好、省”的做法。但是,别忘了,书是要让别人读的呀! 杨镰主编的“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新疆人民出版社)中的绝大多数图书都是很好的,内容翔实,文笔流畅。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著作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等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文译本的出版无疑是好事情。今天读到“横渡戈壁沙漠”的前半部“戈壁沙漠之路”时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先看看正文前两页中的几句话: "8月最末一天,我们仍然西向进行。我们的左侧是一片明显的沙地,我们右侧的沙带却愈是扁狭,最后完全 消灭 了。" "……这里也设立了一处税卡,每峰路经的骆驼要完两角八分的捐。这税卡毫不 踌蹰 地一样上了我们的税……" 显然,“消灭”一词已经很少这样用了。不知现代人写的“踌蹰”能不能看成“踌躇”的通假字? 这本书前半部注明译者“李述礼”,整理者“杨镰”。以前读过李述礼译的“亚洲腹地旅行记”,比这里的文字强多了。正文前是杨镰自己的“戈壁沙漠横渡记(代序)”,写得不错呀!“编译说明”里有这样一句话“编者对全书做了必要的整理工作,改正了个别错别字和误译。”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做出两种推断:第一,杨镰不擅长写白话文,“戈壁沙漠横渡记(代序)”有人捉刀,正文是他亲自整理的;第二,正文由子侄或学生整理,杨镰只管署名,出版前没看(在这一点上,邢紫烟同学很幸运^-^)。 本人更倾向于第二种猜测。估计是把李述礼的本子逐段逐字地敲入计算机时,为了显示整理者做了工作,把“草原夕阳的余晖”改成了“被吃掉的烧饼遗留在木炭上的芝麻”,把“敖包”改成了“鄂博”……
4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余纯顺:20世纪中国最末一个争议探险家
seawan 2012-4-8 10:17
罗布泊随笔--余纯顺之死 2005-09-06 17:56:12 返回途中,到达换乘点时,测得地表温度为53℃。换乘“沙漠王”越野车后,车内空调效果毕竟好得多了,行车也平稳多了,车速也快了。 车子向东穿过罗布泊湖底,至东岸,向北一拐,直奔孔雀河北岸方向而去。这时,我向罗布泊北岸远远望去,那绵延不断的沙黄色雅丹地貌带,被偏西的强烈阳光照耀得金碧辉煌,如同一座气势恢宏的神秘古城,布满了一处处玉宇琼楼、神殿仙阁、迷宫魔窟。 车队在荒漠沙丘地上疾驶,卷起的滚滚烟尘,如同一条黄龙在沙漠中腾挪。车队抵达罗布泊北岸,向西拐弯后,迎着西沉的夕阳,沿着孔雀河北岸一直向。我们的车队时不时从雅丹地貌带的边缘通过,形态各异的一个个土台拔地而起,耸立在路边。每个土台互不相连,但又不即不离地组成一处处群落,形成一种独特观。 今晚,我们还将在宿营地住一宿,明日方可返回基地。但是,这时离宿营地已来越近,已经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我们已从罗布泊死亡之域安全返回。 这时,我忽然想起,20世纪初进入罗布泊和楼兰探险、盗宝的那些西方探险家,他们那时不具备我们今天这样先进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更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供他们利用,但他们却进得去、出得来,这一点很不简单。我想,他们获得成功的奥秘,假如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冒险精神+科学态度”。 联想到我国在罗布泊腹地遇难的两位著名人物,我的心情颇为复杂。 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至今仍是一个谜。 探险家余纯顺死在罗布泊,则是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造成的恶果。我从电视台报纸上介绍的有关余纯顺之死的一些情况中了解到,他的死因有三条:一、迷路。上海电视台的有关摄创人员,后来曾进罗布泊去探查究竟,发现余纯顺错过了应当拐弯的第一个岔路口,走出去34公里。这样,他就离事先埋有饮水食物的预定路线越走越远了。他发现走错后从原路返回,但往回走了30多公里,在离第一个拐弯岔口仅剩1?4公里时却停下了。二、断水。在他死亡的帐篷旁,发现他死亡前曾用一把小小藏刀挖了一个深、宽各有一米多的沙坑,说明他死前曾竭尽全力在找水,企求能活下来,等待救援。但干涸的罗布泊湖底即使挖下去一两米也已找不到一滴水,他终于彻底绝望,将那把藏刀丢弃在干坑旁,回到帐篷内安静地躺了下去。三、高温。他违背了“夏季不进罗布泊”的戒律。低洼干涸的罗布泊湖盆,恰如一个巨大的太阳能聚光镜,酷夏季节,每天中午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六七十度。余纯顺迷路后求滴水而不得,却要在46℃高温中艰难跋涉、挖坑找水,终于不支,被高温活活烤死了。对此,余纯顺本人要负责,那些出于猎奇目的怂恿他去冒险的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严格地说,余纯顺和他的怂恿者都不懂得荒漠探险的科学常识。虽然余纯顺已经穿越过一次罗布泊,但在炼狱般酷暑高温的夏季,既不具备先进的跟踪设备,又没有可靠的保障条件和应急救援措施,便同意余纯顺再次只身闯进罗布泊腹地,是极为草率的举动。余纯顺的整个探险活动,其实都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表现,现代文明中的探险活动再不应当是这进行的了。不能全盘否定余纯顺的探险精神,但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探险家。他虽勇敢的冒险精神,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 余纯顺不是孤立现象。 余纯顺的事例在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有一定代表性。人们处处表现得敢于冒险,有时却缺乏充分的科学准备。尤其在年轻一代人身上,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张扬个性、释放潜能的欲望。因而,接二连三地出现过一些极具冒险精神的活动,沿着长城步行,沿着黄河步行,长江漂流,黄河漂流,骑自行车走遍全国,千里海疆行,万里边疆行,深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骑摩托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等等。这是激荡在中国土地上的一股新的文明浪潮。从中反映出的精神非常可贵,我们中国非常需要发扬这种敢冒险、敢开拓的精神。 但是,探险不是仅仅有了冒险精神就行的,它需要有各种深厚的文化知识和可靠的物质条件的充分准备,要有非常严格的训练,要有非常严格的科学态度。对此,要读一读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中亚探险和考古著作就明白了。办事讲究严的科学态度,这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突出优点。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全面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我们要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而对这一点似乎还学得不很到家,许多时候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不仅需要进一步张扬开拓精神,更需要呼唤科学态度。 1999年10月16日草毕,12月5日修改 http://www.sh.xinhuanet.com/zhuanti/2005-09/06/content_5066593.htm ================================== 余纯顺:20世纪中国最末一个争议探险家 时间:2005年12月05日19:56 来源:搜狐户外频道 我来说两句( 0 ) 热点推荐 2005世界青年攀岩锦标赛 “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探密行动”志愿者招募 讲述你的可可西里故事 精彩阅读 五万元:亲近八千米的底限? | Ama Dablam探险之旅 | 精彩文集专区 | 大雪塘主峰攀登讲座实录 北京租房信息何处寻?订阅免费RSS租房信息! 第1页第2页: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第3页:一双铁脚,走南闯北履危历险第4页:九死一生,全方位征服世界第三极第5页:壮志未酬,英雄魂断罗布泊   1996年6月中旬,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走了整整8年的徒步传奇探险家余纯顺,在穿越素有“死亡地带”之称的罗布泊时,突发急病而死......   事情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了,但在我们心里却仿佛有如昨天才发生,依然历历在目,依然另关心、钦佩他的人们扼腕长叹。值此,在余纯顺诞辰之际,在这个寒冷的12月里,让我们一同去怀念这位把生命献给探险的传奇探险家。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8.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余纯顺的理想是走访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56个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他曾经发誓要踏平天下80险,但就在他第59次探险中,出师未捷身先死,1996年6月,余纯顺在徒步穿越罗布泊沙漠时悲壮遇难,最终没能走出中国探险家的宿命。   虽然余纯顺没能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但他在8年的风风雨雨里,走过的每条道路上,都深深的烙印着他的足迹,烙印着他这一生的传奇和理想。我们虽然无法去亲身体验他走过的全部道路和风雨,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几个精彩镜头来体验他不凡的传奇和理想。   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   一双铁脚,走南闯北履危历险   九死一生,全方位征服世界第三极   壮志未酬,英雄魂断罗布泊   自古以来,传奇人物大都有着同样的命运,但评论却从来没有统一过,有传奇必有争议,当然,余纯顺也不例外。   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有人说他是“中华壮士”;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为名声所累、不够清醒的英雄”更有人说“旅行是一个很愉快的体验,没有必要上升到什么人生价值啊、自我实现啊、光荣与梦想啊等等高度。”......那么他到底是个如何的人呢? 精彩推荐 · 余纯顺在罗布泊最后的日子 相关文章 · 中华壮士余纯顺 · 旅行家、探险家余纯顺 · 青藏高原:相遇余纯顺 · 重走余纯顺曾经倒下的地方 · 莲子展露“另一个”余纯顺 · 真实的余纯顺 · 为探险家余纯顺立碑 · 探险家余纯顺之父 父继子业徒步天涯 · 壮志一去不复还--探险家余纯顺遇难      http://outdoor.travel.sohu.com/20051205/n240695541.shtml
个人分类: 思路网摘|8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格里拉颂
热度 7 sivaxin 2012-4-2 18:59
若丽江是一曲柔曼的小夜曲,香格里拉则全然是恢弘壮美的颂歌。丽江的短暂停留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那个曾经茶马古道上的交通重镇,赶往那个被玉龙、哈巴、梅里、白马四座雪山守护,被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泸沽湖环绕的世外桃源,那个被藏民称为心中的日月的高原古城。 76年前一位壮实爽朗的美国探险家 一头栽进虎跳峡 花了整整大半年 用脚丈量每寸土地 今天我们记住了 洛克的虎跳峡 万里金沙江 生生被哈巴与玉龙夹击 宁静的流淌 化为虎哮般激情的奔腾 再在万丈悬崖上 摔得粉身碎骨 经幡飘舞 白塔皎洁 碧蓝的天空 浮着吉祥天鸟 香格里拉有座 唤作月光的古城 酥油灯昏黄的光影下 我们双手合十 虔诚地顺时钟走过 门前的藏族阿妈 悠然地看着风景 看着满脸好奇的我们 恰是一幅恬静的午后高原风光 普达措 普渡众生的湖 三月残雪未融 唯一的绿色只有 松柏苍苍 如镜的波面 雪山纯白的倩影 仿佛涤荡人间 所有污浊 冷冽纯净的空气 面对山色湖泊的我们 早已物我两忘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96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神奇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xupeiyang 2011-5-30 16:48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这片地区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圣地,但因美国探险家路易斯与克拉克的发掘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这里不仅栖息着熊和美洲野牛等很多野生动物,而且遍布着温泉及间歇泉等地质奇观。它在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是游客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观赏著名景点——老忠实间歇泉,它因喷发时间稳定持久而得名(5月3日摄)。 新华社发(吴凯翔摄)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30/c_121474590.htm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