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书管理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大图书管理员真是潜力股!五年薪水涨15倍。
limingyang 2014-12-13 19:06
【1919年,毛泽东月薪只有8个大洋】 1919年1月——2月份北京大学教职员薪金底册显示,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每月只有8元工资。 【1924年,毛泽东月薪飙升至120大洋】 国民党党史馆展出的毛泽东薪水单显示,1924年毛以中央候补委身份兼任国民党农民部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月薪120大洋。(上面还可见恽代英、邵力子、向警予、邓中夏等人)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3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张益唐回国
热度 28 controlhopeless 2014-9-27 01:39
曾经是美国三流大学的末流讲师益唐•张,临近“耳顺”之年,一不小心,在后花园里,碰了人生大大的彩头,中了大奖。于是,在人生职业赌场的麻将桌上,益唐上听、开和。至于他在数学上证明了什么,生活在这个作为世界大舞台前花园的中国人,除了留意那喧闹、嘈杂的中国梦主题曲以外,谁关心那两个园子的真正距离呀!人们关心的是:如果益唐•张在中国梦里跑龙套,那么他的命运会如何呢? 结局一:张夫人离婚出走 这个是有前车之鉴的,那就是著名的满洲人,有着敦煌守护神之称的常书鸿。常1936年从法国学西洋画后回国,立志保护敦煌外来艺术,1943年来到敦煌。常的第一夫人因为信奉上帝,以及不堪忍受敦煌的苦难生活,而离婚出走。 此情此景,张的中国梦之结局是:与常一样,张再婚,娶了北大数学系图书管理员,幸福生活万年长。也和常一样,张放弃了“政治理想”,入了党,发了无数小文章,评上了教授,最后还任过两届系副主任。 片花一:夕阳下,未名湖畔,年逾花甲的张益唐,手捧一壶浊酒,和小同学们忆苦思甜。益唐•张感叹道:如果不去普渡读,而不放弃数论,也不回国,那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一定是益唐•张完成的临门一脚呀。。。 结局二:益唐•张孤身一人回国 有着强烈“政治理想”的张,离开后花园大后方,只身一人回到热闹的中国前花园。由于张的长期坚持,张除了和那些数学大奖无缘外,张和著名的异见人士一起获得世界性大奖,包括炸药奖和萨哈洛夫奖。 片花二:远在秦城,夕阳下,年逾花甲的张益唐,手捧一碗二锅头,和老伙伴们忆苦思甜,张益唐感叹道:如果放弃数论,坚持在代数几何上下功夫,也不回国,那雅可比猜想的证明一定是由我益唐 • 张来封顶了。。。 结局三:益唐•张入驻精神病院 由于张在普渡未能完成雅可比猜想证明的传闻传回到未名湖畔,系主任强烈要求张向其导师索要推荐信,后来张拿不出推荐信,被贬到收发室。此时的老张急于证明自己,于是重新回到数论。因在前院的后花园,思考数学问题,情急之下,将领导的信放错到群众意见箱,被同伴强行送到京字号回龙观医院。。。 片花三:夕阳下,回龙观内,年逾花甲的张益唐,手捧一瓷缸乌龙茶,在小伙伴的簇拥下,口里念念有词:   “做数论研究一定得选最好的大学,请法国著名数学大师常年学术交流,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图书馆,common room 直接入馆, 教授的办公室最少也得40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啊呀,卫星啊呀,凡是学术交流能用上的,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按上。楼门口站一英国管家,戴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教授们一进门,甭   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 倍有面子!为了中国梦,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 远在后花园的益唐•张,看着他人执导、自己跑龙套,前花园舞台上上演的可怕的中国梦后,喃喃自语道: 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 。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10747 次阅读|45 个评论
神之职业:【图书管理员】
热度 5 outcrop 2012-11-5 12:12
神之职业,图书管理员;看图: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459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图书管理员
zjzhang 2012-11-4 09:33
图书管理员
个人分类: 文学|1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哈“图书管理员”火了
热度 7 liruzi 2012-11-2 16:12
个人分类: |2649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是图书管理员
xupeiyang 2012-10-31 20:38
我也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真为同行感到骄傲。 为何古今中外众多不平凡的人物都曾是图书管理员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赵文君)2012年10月11日,在高雅的殿堂里, 莫言 ,原解放军保定某部图书管理员(时名管谟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10月28日,在世俗的生活中,重庆黔江57岁的图书管理员焦灵花,获得第三届世界麻将锦标赛冠军。 而细究下来,在从古至今诞生的众多不平凡的人物,其中有不少人在职业履历中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共同点:都曾经做过“图书管理员”。 据史料记载,老子曾是周朝官方文献管理员,由此奠定了《道德经》五千字真言的渊源;还有管史籍的司马迁、班固,各自成就煌煌巨著。沈从文,1925年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当图书管理员;冼星海,1926年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李大钊,都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10岁时就做过图书管理员。 不难看出,如满库图书般的博学、智慧是他们的特点,似工整字体般的善思、冷静是他们的共性。图书馆里蕴含的人类文明之精华,让他们纵情畅游博文广志,无疑打下了成就一番伟业的基础。 无疑,“图书管理员”们在常人眼里往往是神秘却又极富魅力的。在武侠科幻的世界里,少林寺藏经阁“图书管理员”扫地僧一出场,便能秒杀顶尖高手;《超人》漫画中,超人的亲生母亲作为档案图书保管员,通晓氪星的历史和文化,利用火箭飞船上的信息将儿子送上地球保存血脉。好莱坞甚至在2004年专程出品了一部大片《图书管理员——寻找命运之矛》,电影里的两位图书管理员,尤其是一名“书呆子”管理员,在圣物被恶人攫取之时,凭借学识最终拯救了世界。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图书馆的功能已大大降低,良好的读书环境和不功利的心态,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也很难再纯粹下去。但图书依旧是知识汇集的宝库,纸质书香对知识普及的独特作用任何时候也不能抹杀。图书管理员这样不起眼的职业,却衍生了如此多的名人志士,忽然间光芒四射,让人油然起敬。 最后,借用电影《木乃伊》中埃及考古学家伊芙琳的一段话致敬我们伟大的图书管理员们:“我或许不是探险者,不是冒险家,不是财富的探求者,也不是杀手,但是我为能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而骄傲。” 我们的同行又出名人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27638.html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同行又出名人啦!
xupeiyang 2012-10-30 15:04
焦灵花 图书管理员 雀圣——世界麻将锦标赛冠军 毛泽东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沈岳焕(沈从文) 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 李云鹤(江青) 国立青岛大学图书管理员 冼星海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管谟业(莫言) 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 “雀圣”——世界麻将锦标赛冠军诞生 新一届“雀圣”是位57岁的阿姨,焦灵花,山西介休人。焦阿姨力克国内及美、德、丹麦等19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名麻将高手,再度蝉联该赛事个人冠军。她表示,自己获胜的诀窍在于心态好:“起牌有好牌,不乱;没牌的时候也不要着急。” 焦灵花来自山西介休,退休前是一位图书管理员。1998年,她通过当地体委获得国际麻将竞赛的规则,开始学习打国际标准麻将。   2012年10月27日 57岁的焦灵花已经获得第二届世界麻将锦标赛个人第一和第五届中华麻将公开赛个人第一。27日在重庆黔江开幕的第三届世界麻将锦标赛吸引了来自奥地利、巴西、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新加坡、西班牙、瑞典和中国的180多位选手参加。该项赛事是目前世界最高规格的麻将比赛。虽然是上届比赛冠军,焦灵花仍是通过第五届中华麻将公开赛选拔后才获取本届世界麻将锦标赛的参赛资格。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他们都当过图书管理员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0-15 12:38
毛润之(毛泽东)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沈岳焕(沈从文) 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 李云鹤(江青) 国立青岛大学图书管理员 管谟业(莫言) 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9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揭秘莫言先生的图书馆管理员经历
热度 3 libseeker 2012-10-13 13:52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称,莫言“The 201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as awarded to Mo Yan‘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融为一体。)关于莫言的各种经历中,“图书管理员”经历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不少图书馆员的关注。笔者特此采用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进行“索隐”。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1976年参军,最初是在山东龙口(当时只是一个镇)做警卫战士,1979年因为“经常出黑板报”,莫言被调往保定管理图书馆。莫言所管理的图书馆为部队图书馆(室),里面有3300多本书,包括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一部分的文学的书。1980年提干当政治教员,后来兼任三个工作:保密员兼图书管理员和政治教员。1983年(4年后),已被提拔为正排职教员的莫言调到了北京。最初发作品是使用莫言这个名字,正式改名为莫言是1987年,因为取稿费太麻烦了,那时在部队,改名很容易,给组织部写个报告就改了。在部队,莫言一边管理图书,一边自修文学,还学着写文章,不多久就在部队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好的文章,这段文学积累的经历对莫言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1979年发表《春夜雨霏霏》,莫言开始崭露头角。 莫言与“图书管理员”结缘是在刚入伍的几年,“我在龙口当兵,当时我的一个战友是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他的关系我读了很多书,这个时候收获也很大。”,不久后莫言自身也做了为期4年的图书管理员。莫言1979年结婚,1981年女儿出生,可见莫言先生“图书管理员”阶段何其重要。 由莫言的图书管理员经历,我联想到金庸先生的图书管理员经历。金庸是查良镛先生的笔名,金庸是镛字一分为二;莫言最初是管谟业先生的笔名(后来更名),莫言是谟字一分为二。金庸1924年3月10日生,1944年1944考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向校方投诉而被勒令退学,在中央图书馆图书馆阅览室挂一职衔,同年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中央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因而在《南京图书馆馆志》(1907-1995)中“先后在职员工名录”上,有“查良镛”。该名录上还有钱钟书先生,1945年抗战结束后,钱钟书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围城》作者钱钟书先生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因此,也可以说钱钟书先生亦曾是“图书馆员”或“图书管理员”。 笔者以为,莫言先生的图书管理员经历也许更像大学(阶段)在图书馆做勤工俭学学生的“图书管理员”经历。相似之处是均为求学阶段,且并非“主业”。从图书馆员找寻职业自信或“正能量”的角度,当下的广大图书馆员,单纯从读书角度,或许要比莫言先生其时优越得多。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员就职的图书馆藏书量要丰富数十甚至成百上千倍。 主要参考资料: “莫言:人的读书是分为很多阶段的,我童年的时候书非常少,不管什么书都读,就像一头饥饿的牛冲到菜园子里,碰到白菜就吃白菜,碰到萝卜就吃萝卜,没有什么选择,那个时候读书读的快,记的牢,而且有紧迫感。所以这一段时间真的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当时为什么读得那么快,而且很多细节几十年都还记得。后来我在龙口当兵,当时我的一个战友是图书馆管理员,通过他的关系我读了很多书,这个时候收获也很大,后来我又进入了非常令人难忘的时期,就是我当兵的时候管理过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有3300多本书,包括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一部分的文学的书,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除了我看不懂的,基本上都看过。以前阅读就是为了阅读,为了得到乐趣,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增长知识,你成为作家之后,你读书就多了很强的目的性,你不仅要读故事还要看人家的结构、语言和人物塑造。这个时候读书的速度就慢多了。”(见: http://book.sina.com.cn/author/authorbook/2010-08-11/1813271685.shtml ) “记者:最初拿起笔创作是出于什么心态?莫言:那时候我是个战士,在保定当兵,做图书管理员,一心想提干。但是当时总政发文件,不允许从战士直接提,我的事就黄了。到了1980年,我们单位问我想不想当政治教员,暗含的意思是给一个提干机会。我那时哪懂什么政治经济学、哲学啊,但事关前途命运,一咬牙就应承了。花了三个月恶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然后就说着一口山东话上讲台了。那时年轻,记忆力好,一口气往下讲,也能叽里呱啦不断词儿,颇受欢迎。但是有政策在先,我还是提不了干,苦闷中一是躲在图书馆看书,二是写小说。为写小说,也为备课,我每天都到树林里对着白杨树练演讲。放羊的百姓觉悟高,还向我们单位领导汇报,说部队有个战士,每天早晨对着杨树训话,领导则说我是小才子。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和《民间音乐》就是这时发表的。”(见: http://www.amazon.cn/ 莫言北海道走笔-莫言/dp/product-description/B0011479HG) “在保定当兵时,我曾兼任单位的图书管理员,管理着三千多册图书。这也是一个比较疯狂的读书时期。三千多册书中,文学类图书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均是哲学、政治、历史读物。读完了文学类图书,就读哲学、历史,像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都是那时读过的。虽然读不太懂,但他们那种绕来绕去、摇曳多姿的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还影响了我的文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0/2010-07-26/88035.html )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13841 次阅读|5 个评论
让图书管理员风格遍及中国科学和教育界吧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2-7-5 06:56
  当那个叫做毛润之的同学开始在北京大学李大钊手下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中国的未来管理已经注定要被“图书馆化”了。   图书管理,其最大特色是分类,而且要分为很多类,那么清晰的树状层次结构显示出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   你是属于哪一类?他是属于哪一类?你和他是什么关系?一目了然,管理起来那是相当的方便啊。   中国的科学界也慢慢地被这么管理起来了,在所有的人里面,最不应该被管的一是文学家,二是艺术家,三就是科学家了。一旦开始管起来,而且是用树状层次结构给一一分类,这个群体的活力就几乎要被浇灭了。   大家可能也知道的是,李云鹤同学是俺们山东大学图书馆出来的,我想,图书馆训练也使得她对于分类分级极为擅长,后来大家都知道的样板戏里的“三突出”艺术创作思想,也许追其来源,竟然是在山东大学图书管理孕育出来的呢——谁知道呢!   现在的科学界,教授要分4等,副教授要分三等,讲师也分3等,助教也有等级,于是总共12个等级,此外,工程师们也要如此分出等级来,到了中学小学,教师也是高级到初级不等;而护士那里当然也是。其实,分等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的行当里分得太细致是没有必要的,尤其在文学、艺术、科学行当里,分12级显多了,撑死了4级也足够用了,其他差异论年资就可以。   在中国,图书管理员的地位到底有多么尊崇,我想我已经在本文里面说明白了。   而外国的图书管理员现在似乎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中,比如经常说到的文献计量,基本也是图书管理员们为了方便查数而弄出来的,也是分类分级极为细致,至今都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或者尤其包括中国)的各个国家爱的科学家们。SCI指数一出来,科学家们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要去看看自己关心的几个,升了没?降了多少?云云,似乎那个小小的数字就是自己一生的最高目标。   俺们喜欢在大家都在意的时候不在意什么,有人说:写书不是科研,尤其对于理工科,写书算啥科研嘛!于是,俺们去写了4本书出来,还将继续写。俺们不是不知道这个玩意儿不算数,俺知道。   俺们发表论文从来不看期刊是谁,愿意给俺发表,俺们就发,至于是什么期刊,级别是什么,在某个检索里面,问都懒得问,论文SCI了吗?总不济也应该SSCI了吧?中文的,哦,北大的检索认了没,南京大学的CSSCI认了没?是核心期刊不?在中科院CSCD的检索系统里面吗?万方、维普、知网都收了没?累不累啊!   别人引用了没?不引用拉倒!   名家在自己的论文里给予正面积极评价了没?管他呢,爱评不评!
个人分类: 事论|344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图书管理员是否可以成为阅读指导专家?
zhengxuejun 2011-12-2 17:23
来源: http://a.xhsmb.com/html/2011-11/04/content_35992.htm 图书管理员是否可以成为阅读指导专家?俄罗斯图书管理员的阅读经验及职业活动 相关:阅读,指导还是不指导?( http://a.xhsmb.com/html/2011-11/11/content_36446.htm ) □ 马骊/编译 自俄刊《图书馆研究》8102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阅读是图书管理员个人和职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的社会研究。该研究将图书管理员业余时间阅读的书籍文献全部纳入职业阅读范畴,把阅读类型大致分为:职业阅读、社会阅读、美文-文学阅读、家庭-生活阅读、消遣-娱乐阅读、兴趣-爱好阅读几种类型。其研究任务是明确图书管理员个人阅读经验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工作岗位、文化水平、工龄、家庭环境不同的324名公共图书馆管理员参与了这项社会研究活动。 图书管理员个人阅读经验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 图书管理员在职业活动中是否以个人阅读经验为荣?66.4%的员工表示肯定;11.4%的员工表示模棱两可;9.9%的员工表示否定。后两者工龄较短的年轻员工占多数。很多员工坚信“图书管理员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不可能脱离个人阅读经验”,13.9%的员工承认会借此炫耀个人的阅读经验,置读者阅读需要于不顾;6.2%的员工拒绝向读者推荐图书。图书管理员以不干预读者阅读活动为原则。“向读者推荐图书”虽然是读者服务公约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必须做不可。部分员工不愿或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做。 部分员工认为在根据个人阅读经验向读者推荐图书的同时,还应提出一些明确建议,以增强“必要性”的说服力:推荐图书是理性的,偶然的行为;推荐图书是应读者本人之约,有求必应;推荐图书一定要先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向经常性访问图书馆的读者推荐图书,图书管理员甚至需要阅读在先、推荐在后,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结论:有必要根据个人阅读经验向读者推荐图书,但需要职业道德约束。 图书管理员能否成为读者阅读指导专家 图书管理员在指导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俨然是业内高手,但有些问题还是躲不开的。87.9%的员工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读者想阅读的那本书的作者不为他们所知。21%的员工承认这种情况相当普遍;47.8%的员工说这会偶尔发生;19.1%的员工表示很少遭遇这种尴尬;11.7%的员工表示没有碰到过。多数图书管理员认为不是他们的知识不给力,而是现代图书市场发展得太快,图书市场产品种类繁多。 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图书管理员个人阅读经验不够丰富,读者的需求信息超越了他们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任何一名图书管理员在其职业活动中不可能做到万事皆通,面面俱到,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重要的是图书管理员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结论:图书管理员必须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阅读。 图书管理员是否了解定期出版物公布的畅销书、新书排行榜、本馆新书入藏情况 对此,11.1%的员工表示否定;85.8%的员工表示肯定,其中23.5%的员工表示“有时”了解,22.5%的员工表示“很少”了解;39.8%的员工基本做到了如指掌。尽管了解程度不高的员工占多数,结果还是值得赞许的。应答“请列出您按期阅读的定期出版物”和“哪种定期出版物最能满足您的职业需要”时,只有部分员工作出明确答复,定期出版物的名称是:《书目世界》(4.9%)、《图书评论》(4.9%)、《图书市场》(0.6%)、《图书事业》(0.3%)等。 问及是否了解近期新书排行榜,47%的员工没有答复。他们的年龄、工龄、接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还有一个统计令人费解: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些员工竟不明白“新书排行榜”是怎么回事,更说不出排行榜列出的书目,答案中出现了“不关注”、“没兴趣”的字眼。 关于是否了解本馆新书入藏情况,95.1%的员工表示肯定。表示肯定的员工中有5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有21%的人表示有时了解,有5.6%的人表示只了解个人或家庭成员感兴趣的那部分藏书。个别员工表示,全面了解新书入藏情况做得到,但需要时间。不关心此类问题的员工只有4.9%。 结论:图书管理员是图书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对图书信息应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图书馆是否应该推广图书管理员的阅读经验 48.5%的员工对此表示肯定;28.7%的员工没有表态;18%的员工表示否定。这个问题的分析结果令人郁闷。同一馆的员工回答同一个问题时答案百出,部分员工先否定后肯定,部分没有表态的员工后来也改说肯定,调查结果真实性受到质疑。种种事实说明:提高员工阅读水平、推广员工阅读经验的现状令人不满意。在此引用一位图书管理员的话:“应该向图书管理员解释清楚,我们工作的核心不是研究计算机,也不是图书借与还,而是阅读。” 如何提高员工阅读水平?回答看图书评论的占49%,回答参加培训的占36.1%。有人还提出可以参加高校名师讲座、广泛阅读报刊和广交朋友等观点。 结论:图书馆应重视提高员工阅读水平、推广员工阅读经验。 图书馆用于图书管理员阅读的时间安排 图书馆是否安排了部分工作时间专供员工阅读?43.2%的员工肯定;10.5%的员工否定;剩余员工没有表态。图书管理员需要多少工作时间阅读?回答1小时或1小时以上的占20.7%,回答20~30分钟的占6.4%。答案还有:无需安排工作时间专门阅读,阅读是工作、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应尽可能去做,在家里也可以阅读。 员工的答案自相矛盾,甚至同一部门员工、部门管理者及其下属员工的答案也存在着分歧。一部分员工的回答是真实的,一部分员工的回答带有粉饰色彩。许多图书馆为员工安排了阅读的时间,每周1~6个小时。这段时间冠名“内务整理”,包括阅读新书和职业出版物。事实证明这个时间,特别是读者服务部门安排的这个时间被挪用做其他事情了。肩负工作重压、家庭负担、低收入的图书管理员是否愿意为了工作一天花费几个小时进行阅读?这种可能性不大。长期以来,这段工作时间逐渐被员工侵占而满足个人之需了。 结论:为员工安排工作时间阅读,一定要落到实处。 将图书管理员阅读经验应用到其职业活动中,使读者服务达到最优化,这只有在图书管理员个人业务水平得到系统提高和个人兴趣得到日臻完善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对图书馆职业者来说,必须制订工作计划,给员工的阅读时间一定要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员工职业知识的系统发展,开发馆员的创造潜能。
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源中心”与“复仇的图书管理员”
热度 1 timy 2011-11-5 18:41
《北京晚报》今天一则消息说到,美中情局监控全球舆情,人员分散驻各国使领馆。这里的代号“开放源中心”是指中央情报局(CIA)监控海外网络舆情的大本营,“复仇的图书管理员”是指给CIA做深度信息检索和分析的的网络监控员。 CIA用的系统应该不错,机器翻译(MT)、(跨语言)信息检索、话题跟踪与监测(TDT)等各种子任务的性能都不差,911后美国投了大量的银子在上面,但系统毕竟最后还是给人用的,就好比现在Google提供的服务再好,用户不可能完全满意。有些任务可能现在机器还无法完成,还需要“复仇的图书管理员”去解决。 代号“开放源中心”还比较中性,“复仇的图书管理员”显得有点血腥了(不好意思,都是被美国大片害的, :) )。 --------------------------------------------------------------- 附: 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6145296.html 美中情局监控全球舆情人员分散驻各国使领馆 2011年11月05日15:19 来源: 《北京晚报》   飞机上看到的中情局总部,看到密密麻麻的汽车,就知道有多少人在为这世界上最庞大的情报机构工作(资料图) 导读   美国弗吉尼亚州有一处没有名称的工业园,园内有一处不起眼的砖砌建筑,那里是中央情报局(CIA)监控海外网络舆情的大本营“开放源中心”。   中心主管道格 纳坎最近接受美联社记者金伯利 多齐尔专访,介绍中情局网络监控相关情况。美联社4日报道,这是这支从未正式对外公开的情报团队首次公开面对一名媒体记者。    有价值语言都被监控    整合观点递交白宫   这一网络监控中心2001年后设立,起初由当时一个调查“9 11”事件的委员会建议。设立之初,中心主要目标是关注美国以外地区互联网上的恐怖主义情报和武器扩散情报。   随着时间推移,这支人数保密的团队现已拓展监控范围,微博客、社交网站、报纸网站、电视媒体网站、社区电台网站和互联网聊天室都已成为这座砖砌小楼的挖掘对象。   美联社说,这支团队监控多种语言言论,除英语外,阿拉伯语、汉语、乌尔都语等几乎所有中情局认为有价值监控的语言都被列入监控清单。   在程式上,例如针对某起国际或地区事件,监控员截取网络留言、甚至直接录制网络聊天语音片段,而后比对这个国家在同一事件上的媒体观点,最终整合成这个国家对这起事件的舆论反应,递交白宫作为参考。    人员广泛分散全球使领馆    外号“复仇的图书管理员”   中心主管纳坎告诉美联社记者,大多数网络监控员在弗吉尼亚州总部,但也有人广泛分散于美国遍及全球的使领馆内,以便“近距离把握脉搏”。   纳坎介绍,这些网络监控员知道如何深度检索所需信息,就像悬疑破案小说《龙纹身的女孩》里的主人公一样,诡诈且善于破解互联网的秘密,他们“知道如何找到别人压根儿以为不存在的东西”。   《龙纹身的女孩》是一部瑞典畅销小说,讲述的是一名黑客女孩与一名男记者联手破案的悬疑故事。   纳坎说,网络监控员大多为外语或图书馆科学硕士毕业,外号“复仇的图书管理员”。 网民言论具参考价值    主管常常“便衣行动”   在回答美联社记者有关社交网站和微博客是否代表舆论的问题时,纳坎说,越来越普及的手机端交友软件使这些公开的网民言论更具参考价值。   中心副主管向美联社记者介绍一桩案例。美联社说,由于这名副主管眼下可能仍在外国“着便衣行动”,因此不予公开姓名。   案例1   搜集网民对拉登之死看法   美国特种兵今年5月在巴基斯坦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 拉登后,“开放源中心”截取大量巴基斯坦互联网网民的言论,最终递交给白宫一份结论:“绝大多数乌尔都语言论不认同美国的做法”。   案例2   评估伊朗示威活动   美联社报道,这一中心2009年密集监控伊朗社交媒体网站,用以评估当年总统选举结果产生后发生的大范围示威活动,而后递交白宫,作为总统奥巴马发表对伊朗讲话立场的参考资料。   事实上,伊朗政府在当年爆发的示威活动期间屡次指责美国情报部门插手、煽动伊朗人的情绪。不久,伊朗政府关闭了网民接入几家美国主要社交和微博网站通道。   案例3   监控泰国集会现场   近两年泰国“黄衫军”、“红衫军”在街头闹事期间,中心副主管与其他19名相同职责的人员“潜伏”在美国驻曼谷大使馆内。他们经由微博客和社交网站了解集会现场情况,特别是军警“武力清场”期间。   集会和清场最胶着时,泰国和外国媒体记者被拒在集会现场外,大多数媒体失去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的情况报道,但一些集会者、甚至是警察本人借助手机对外发布消息和现场图片。   这名副主管说,清场开始后一小时内,现场情况全出现在微博客和社交网站上。网络监控员交叉评估消息发布者的前后消息和图片,在这些消息中确认出哪些是可信信息。   美联社报道,最终,美国驻曼谷大使馆将一批报告传回华盛顿,其中三分之二成为各部传阅的开放分析报告。   中情局此刻向美联社记者介绍“开放源中心”的用意不详,“开放源中心”的海外作业模式是否会招惹一些国家的反感也不清楚。但中心主管纳坎请求美联社记者不要公开中心的确切地址却是事实,理由是“担心遭受物理或电子攻击”。 新华社发 (来源: 北京晚报 )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6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原载于《书屋》
luxq666666 2011-9-12 14:21
毛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大知识分子历来不抱好感,竭尽热嘲冷讽之能事。一九五七年鸣放期间,罗隆基说现在是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后人分析,怎么估计罗这句话对毛的伤害也不过分,因为它触痛了毛的一个隐秘的创伤。一般认为,毛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基于两个经验,一是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时受到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冷遇,二是三十年代他受到王明等一批留苏的列宁主义知识分子的轻视。   一九一九年,毛来到故都,由未来的岳父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李让他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毛和斯诺谈话时正处于困难时期,还没有一九四九年后天 南海 北任意发挥的潇洒,这段话基本上是陈述事实。尽管他对这一体验耿耿于怀,但到底承认了两个客观原因,一是这些名人们都很忙,二是毛的南方土话也妨碍了名人的兴致。只是刚好是这个小 人物 ,三十年后主宰了 中国 ,主宰了一大批名人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遭难的知识分子也许有理由责怪当时的那些名人:如果他们的态度谦和一些,如果他们屈尊与图书馆助理员多聊一下,哪怕是敷衍性的,毛对知识分子的观感可能就不是后来那样酷烈。   假设不是没有意义。引领时代潮流的名人傲慢自负,固然说明他们的境界还不够高、做人上还差一个等级,但一个苦斗成名的人,在未成名的人面前摆一点架子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曾给当时的名人梁启超写信讨论时政,不获回音,梁济在日记中记下了此事,有失望之情而无怨恨之意。梁济自杀后,梁漱溟以此见告梁启超,引起梁启超深深的自责。   所以政治家如果主要根据自己对部分名人的印象就形成对知识分子的判断,显然就有点意气用事了。
1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