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视频答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视频答辩注意事项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20-1-4 09:56
2020 年 1 月 3 日,接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通知,我们几家单位联合申报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某重点专项 2019 年度 某项目中标啦。考虑到不少科研人员对项目视频答辩过程了解较少,故基于我们的答辩经验撰写此文做一详细介绍,希望对其有所帮助。 1 、要提前 15 分钟去视频答辩室,以便测试下视频、音频效果与 PPT 放映情况。 2 、项目汇报组一般由 3 人组成,组长一般由项目负责人担任,在答辩席(评审专家能通过视频看到)就坐。组长做汇报讲解,并主要由其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其他项目组成员可坐在旁听席(评审专家看不到),人数通常不超过 7 人。注意哦,汇报组成员要穿西装、系领带,以示对评审专家的尊重。 3 、汇报组成员不要把水杯或饮料瓶放在桌面上,以免出现“事故”。在答辩前,听现场工作人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项目汇报组组长把水杯放在桌面上,因讲解时紧张,不小心把水杯打翻,引发了“黑屏”事故,等修好后仅剩余约 5 分钟时间,已不能顺利完成讲解啦。 4 、汇报时间为 15 分钟。记住汇报千万不能超时,因为一旦倒计时到零时,视频会自动“黑屏”。 5 、回答问题时间为 30 分钟。回答问题时,不要说“这个问题提的好”等奉承的话,要直入主题,说话要有条理、连贯,要避免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每个问题答完时说“回答完毕”以示结束。在回答问题环节,要注意观察剩余时间,若回答某问题时剩余时间不到 1 分钟,要设法用尽,以免出现后续专家提了问题没时间回答的情况。 以下备好了 4 个小贴士,以便于大家进一步了解有关答辩的细节。 小贴士 1 ——问题准备 在答辩前,项目组成员要把评审专家反馈回来的问题,与评审专家可能问到的问题,经集体讨论后分门别类给出解答,以便让汇报组成员熟知。 小贴士 2 ——项目答辩(小贴士 2~4 参考自【 1 】) 项目答辩共涉及五个方面,包括研究内容( 30 分)、目标设置及技术路线( 20 分)、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20 分)、研发团队及工作基础( 20 分)与预期成果与风险分析( 10 分)。这五个方面是评审专家进行评分的要点,其中研究内容是评判的重点,包括项目内容是否涵盖指南的全部考核指标,对国内外的研究趋势分析是否准确,创新性、前瞻性与时效性是否突出等。 小贴士 3 ——答辩地点在哪里? 在申报单位所在地科技厅(委、局)视频答辩室,但中科院、教育部推荐的北京地区的项目,在中科院、教育部视频答辩室。 小贴士 4 ——评审专家名单何时公布? 评审专家名单于评审前一天公布。 参考 【 1 】科研干货丨参加重点研发专项答辩,要注意些什么? http://www.sohu.com/a/326270240_120066380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795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热度 42 tangchangjie 2011-6-28 09:16
  前段时间参加了2011年973项目的复评,评审别人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有若干体会。现终评已结束,经过30多天的发酵,这些体会可以说了。现梳理出来,或许能对关心各类重大科技计划的朋友能提供一些参考。按照有关规定,这里回避了那些与具体项目以及评审细节相关的内容。    颇有特色的网上答辩. 今年的973复评,采用了网络答辩的方式,有下列特色 :    (a)单向视频+双向音频, 这是国内重大科技计划评审与答辩中的首次尝试。单向视频使得评审专家能看答辩者风采,答辩者不能看到专家;答辩中,视频流畅,双向的遥问遥答语音清晰。    (b). 可复查性 。评审过程全程(包括答辩和专家的讨论发言)全程录音录像,事后有案可稽;   这些措施保证了评审过程的可稽查性,减轻了答辩者的奔波劳顿,减少了评审过程中的场外干预,再与一贯的有记名投票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评审程序公正性,程序公正性是结果公正性的前提。       管科技就要用新科技 时代变了,泥瓦匠该住好房,纺织娘要穿靓裳,是天经地义的事;管科技要用新科技手段,是新世纪的呼声。评审答辩过程中,视频音频流畅清晰,相关的设备、软件、管理技术和应急措施都不错,科技部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真个是尽心给力。感觉到有时候技术措施往往比行政措施更简单,更铁面无私,更好操作。这次的网络答辩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在科技计划全程管理(立项—评审-答辩-执行-验收)中,在评审-答辩这一环节的技术进步。       与其说是评审,不如说是竞争 。973计划申请者中高手如云,申请人多有院士/杰青/长江学者,有的项目有5-6位杰青,几位长江学者和几位”千人”、”百人”。单独看每一份申请书,都言之有理,看第一遍被感动,看第二遍被眼花;需要多看几遍,细细比较,才能优中选优。所以,与其说是评审,不如说是申请人在相互竞争,或者,用时髦的网络热词描述,是含有两种“酷”意的“PK”(cool与残酷)。       三层评审过滤 。评审有三个层次。随PK平台由小到大分为:研究方向中竞争 (PKD,PK in direction )、研究领域中的竞争 (PKF,PK in Field)和大平台上竞争(PKB,PK in Big Platform ),下面细细道来。 (a) PKD (方向内PK ),初评 。同方向专家通过网络下载文档,上载意见,独立评审。评审时间较充分,关注点较广谱,包括有创新性,指南导向、国家重大需求、提炼的基础科学问题、课题设置、可行性、甚至技术细节等,每一个弱点或短板都可能失分,估计淘汰率在50%左右。初评对象的研究水平分布区间较大,差距大的立被淘汰;差别较小且难以甄别的,或各有千秋的,留到下第二层筛选;有些项目,尽管申请人自觉用心用力,仍可能会被淘汰,不能简单地说是你不行,而是因为在同一选题中有人比你更行;通过了第一关,放到复评专家面前的项目,的确都比较好。   (b) PKF (PK in Field 领域内PK),复评 。 一个领域若干个研究方向中PK。一般地,对应于申请指南中的一个方向,有几个项目申请,评审组中有一两名同方向专家,更多的专家是同领域中的大同行,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有主持973项目或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家。专家们会全面关注项目各个方面,但可能会重点关注是否合乎国家重大需求,是否提炼出了的有意义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及课题设置,等等。   答辩时,由首席科学家申请人答辩,几位子课题专家陪同答辩,专家在评审会场用各自的密码登录电脑,阅读申请书;电脑屏蔽了外网好优盘端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   在提问和聆听的过程中,笔者常被首席科学家雄辩的风采打动。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精辟的分析、化繁为简的解释,以及敏捷的回答,引起了专家们的频频点头。(因为是单向视频,答辩者看不到专家的频频点头)。一般地,在听取答辩和小同行专家的解释之后,大同行专家能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对项目正确的排序;这就像并非音乐专家的发烧友在观看歌唱比赛时,在听唱听评之后,尽管发烧友自己没有歌手唱得好,只要没有偏见,他们排出的相对次序就是基本正确的。    (c ) PKB(PK in Big Platform 大平台 ),即终评。 仍是网上答辩,由更高一层的专家组完成,其中有更多的德高望重的的院士和专家、有复评组的组长。这时,微观细节的干扰较小,终评专家会把精力集中在更为宏观的要点,例如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基础问题;答辩者在准备终评答辩时,可能需要注意这一点;这部分留待终评专家来做权威的阐述。      总之,三级评审的体系从微观逐步到宏观,分级过滤,旨在把那些 值得做 (国家重大需求, 提炼出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可以做 (研究思路,内容目标) 能做好 (首席科学家和团队)的项目选出来。    两种角色 答辩--defense,还有防御,保卫的语义;提问的专家扮演攻击者(attacker)角色, 专家为了科学的严谨而攻击,针对问题而不针对个人;而答辩者为了科学的理想而防卫;两种角色完成的一场答辩,既像红蓝军的演习,又像擂台上的竞争。    雄辩很重要 。首席科学家在答辩中扮演主角,这要求首席科学家不仅自己会做科研、会写文章,还要会表达、会讲演。要求首席科学家比子课题专家高明一些,这并不过分,至少有两点理由:   (a) 作为首席科学家,你的风采、你的人格魅力,你的雄辩,你说服别人的能力,在项目实施中都是有用的;当然,需要的还不止这些;如果项目批准,你将领导一个很大的团队, 天生你才必有用,评审专家想看看这个能力。   (b) 评审专家心里有一个假定,假定答辩者表达的水平就是最佳水平,类似于体育竞技的裁判,评审专家一般不原谅偶然的状态不好。评审专家也许在一个大领域中的一、二个方向中做过工作,知识面广的,也许能对三、四方向的项目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对一些较远的方向,在询问答辩者和其他专家意见后,凭多年在这一领域内研究的经验,能对几个同类项目做正确的排序。所以,首席科学家的presentation(答辩的表达)非常重要,要能以清晰的思路,打动评审人,做到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使小同行看到技术之先进,使大同行理解思路之高明;这是雄辩、是艺术、是对科学问题理解的深度,也是科研的能力。    一次难得的学习 评审过程中,我所见到的专家们都非常认真。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平常在校内、在教室里,因为久为人师,讲得多,听得较少,特别是听高明的讲演的机会相对少。   在评审会上,看未来的首席科学家的睿智和雄辩的风采,看到了科学的希望;听他们的高明见解,听到了又一个科学春天的脚步声;看他们遇到一个突然的诘难,能不惊不诧、从容化解的技巧和水平,真是一种享受。   每有这些靓点,赶紧在笔记上记下来,觉得受益匪浅。而最深的体会,正如本博客艺名,自从选择了科研生涯,就要活到老,学到老。. 补充 感谢提出第30和第31条意见的朋友。要求评审有回复,自然、朴素、一点不过分。 也许,可以参考一些杂志和会议的做法,初评时,评审人的意见分为两部分: (a)返回给作者的(必填),规定对强点(Strong Points)和弱点(Weak Points)至少各写2-3条; (b)只给委员会看的(选填),例如一些需要调查核实的质疑,就适合这一类; 这样,科技部处理回复的工作就变成一道小程序了,希望有渠道的朋友转达。 相关博文(基金与科研系列)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基金申请书要关注标志性成果 单篇论文成本(论文支持度)的上升是科研新人的福气 (p) 青年学者有点累 – 议多彩的人才计划 秋季的收获与浪漫---看着同行们慢慢变老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20929 次阅读|9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