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欧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欧洲游记11:花钟和日圭
kd652 2009-12-30 10:53
瑞士钟表,世界之冠,花钟是日内瓦湖畔的一大景观: 钟表店里各种样式的钟表 地面上画的日圭: 科学博物馆前地面上画的日圭的说明: 便携式日圭: 哥廷根大学的日圭: 科学博物馆前的日圭: 可能是最好的日圭,位于日内瓦湖畔: 这日圭的刻度让人读不懂: ANACY的七角日圭: 比利时首都布卢塞尔火车站的时钟,你说这是几点钟? 星座表示钟点并且指示周几的钟表: 欢迎留言.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10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10:日内瓦湖掠影
kd652 2009-12-28 08:05
日内瓦湖又叫莱芒湖,以风光秀丽闻名于世. 从高空看日内瓦湖 从万国宫看日内瓦湖 世界上最高的喷泉130米高 湖上有交通艇,用公交月票就可以乘船 湖上运输船上的老船员 天鹅和水鸟 主动和人交流 洋娃娃与白天鹅 阳光浴场 当年茜茜公主在日内瓦湖边这地方遇难 相关连接: 赫本故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5782do=blogid=816250 水上城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5782-817149.html 开博以来,科学网博客第五次置为首页头条.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5871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俄罗斯寒流肆虐
pony1984621 2009-12-25 22:55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12 月中旬,一股来自北极的寒冷气流席卷了整个欧洲和俄罗斯。据 BBC.com 报道,有 90 人被冻死,其中波兰被冻死 79 人,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其他一些地方在严寒之中还下起了大雪,严重阻碍了圣诞期间的铁路和 空中交通。 这张由 美国航天局 Terra 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获得的 图片显示了在 2009 年 12 月 11-18 日期间,与 2000 年 -2008 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整个地区的土地表面温度变化。低于平均气温的地方为蓝色,等于平均气温的地方为乳白色,高于平均气温的地方为红色。浅灰色的那块补丁是由于云层的原因,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未能测得陆地表面温度。最大的异常是在俄罗斯北部,但是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大片面积范围的气温同样也低于全球平均气温。 高清图像 欧洲俄罗斯寒流肆虐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3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游记09:参观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机构
kd652 2009-12-24 12:57
联合国是属于全世界的,在验明身份并经过安检之后,可以参观,一般是组团,有专门人员解说. 先先看看联合国的机构图: 大楼内的壁画 马踏飞燕 祁年殿,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门总朝着你的. 咖啡厅 世界各国图腾大组合 这图要从远处朦胧着看,你看象什么? 从东面看... 休息一会儿 工作午餐 远眺风景秀丽的日内瓦湖.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游记08:走过日内瓦的联合国门前
kd652 2009-12-21 10:31
从WTO总部西行几百米就到了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机构)门前。 门前的缺腿椅让人深思: 把枪管打成圈! 沟通 大热天在喷泉冲凉很开心啊! 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下班了.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3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07:参观日内瓦的植物园
kd652 2009-12-18 16:46
日内瓦的植物园在1路车的起点,离WTO总部很近. 也有动物,梅花 鹿嘛... 色彩斑斓... 很象罂粟花的虞美人 这样的的雕塑很费解. 顺便看看WTO的正门: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06:日内瓦的MEG博物馆展示的始祖留声机
kd652 2009-12-15 19:23
日内瓦的博物馆很多,大约有几十个吧,但是多数都不大.甚至在同一建筑内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展出. 日内瓦的MEG博物馆,左侧展示的是非洲文化,右侧展示的是乐器和记录声音的留声机.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游记05:参观日内瓦的非洲文化博物馆
kd652 2009-12-13 14:29
八月里,参观了日内瓦的非洲文化博物馆.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04:参观日内瓦的科学博物馆
kd652 2009-12-6 21:33
八月里,参观了日内瓦的科学博物馆. 非正圆齿轮传动 皮带传动 皮带无级变速 机械稳速 证明大气的压力 手摇发电机 早期的电动机 光学仪器 天体模型 回音抛物面,类似于天坛回音壁的功能.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79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游记03:参观日内瓦的自然博物馆
kd652 2009-12-4 09:41
参观了日内瓦的自然博物馆: 达尔文像 看珍禽标本 世界真奇妙 授带鸟? 另一类穿山甲? 这是什么兽啊?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225 次阅读|3 个评论
欧洲游记02:参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kd652 2009-11-22 09:07
2009年秋天,在欧洲住了两个多月。八月廿四日,参观了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当时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在检修中.(由于我手持相机从旁拍摄,图片中没有我自己,也没有我的家人.) 大型强子对撞机圆环长27公里. 大型强子对撞机之局部细节.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门口的建筑. 道听途说:从美国的某大学派到CERN做博士后研究的人员年薪五万美元. 参观CERN的纪念品—瑞士军刀: 最新参考资料: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99237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129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游记01:序言 留作纪念的柏林墙
kd652 2009-11-10 17:29
欧洲游记快要写小结的时候,才想到写序言, 这样子顾尾不顾头的事,是由柏林墙引起的:从欧洲旅游回来后忙着些别的事情,直到从电视上看到关于东西德统一廿周年的有关报道,想到我当时在柏林拍的些照片何不跟大家分享呢?于是不顾顺序地发表了(以上三行为后补,权且为序) 留作纪念的柏林墙: 下面的牌子上注明了,柏林墙于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 相关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0892-6452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32748.html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2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丽的萨尔斯堡犹如一幅水彩画
wliming 2009-10-24 22:30
我到过不少欧洲城市,有东欧的,西欧的,要说最漂亮的,我觉得非萨尔斯堡莫属。走在街头,真的像走进了水彩画的世界,墙壁都涂上新鲜的水彩的颜色,街头的雕塑,商业的装饰,无不体现浪漫的艺术气息,路边的花丛,悠闲的人群,让你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最让我惊奇的是,教堂边的墓地,配着一些很有艺术性的铁架墓碑,扎上鲜花,居然也让人感到亲切,心旷神怡。这个城市背后山顶上的城堡(忘了名字),也很有历史的美感。从城市中间穿过的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一幅天然美景。特别是,她是莫扎特的故乡,是一个很值得游览和回味的地方。
个人分类: 人生|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7欧洲大学专业排名(新加坡政府版)
skyclub2008 2009-7-2 09:04
Recommended Universities by Disciplines Discipline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Wales, Cardiff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niversity of Bath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Dundee University of De Montfort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York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versity of Warwick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versity of Surrey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rwick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Royal Holloway, London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University of Leeds University of Ulster West of England Business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st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rwick University of Bath Imperial College Queens, Belfas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Lancaster University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Warwick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Bath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versity of York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Gener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versity of Oxford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Brune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urrey Lancaster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rwick Chem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Bath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les,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Bath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University of Surre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versity of Bristol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Surrey University of York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University of Bath University of Bradford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Law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Oxfor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Medicine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Glasgow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niversity of Aberdee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St 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Molecular Bio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Glasgow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个人分类: 备忘录|5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 最新发表编者文章: 欧洲转基因作物政策面临窘境
changminglu 2009-3-5 22:46
欧洲转基因作物政策陷入僵局,欧盟委员会无所适从。 欧洲环境官员斯塔夫罗斯迪马斯是一名转基因作物立法人员,他每天干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无论是对于转基因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他都是一个讨人嫌的角色,他面临着一个双输的窘境。 下周,欧盟将召开27国环境部长会议,投票表决是否容许欧盟批准的抗虫玉米MON801(它是欧盟批准在欧洲种植的唯一一个转基因作物品种)继续在欧洲种植。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最后的结果必须是大多数代表的意见(要代表至少62%的欧盟人口)。在转基因作物问题上,欧洲分歧很大,统一认识几乎不可能(见Nature 457, 946; 2009)。因此,皮球还是要踢回到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必须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不可能做出赞成种植转基因作物品种抗虫玉米MON801的决定,因而将引发政治火花。 在部长会议上来讨论转基因这种技术问题本身就意味深长,表明这个问题具有很大争议。近6年来,世界上关于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和健康问题的争议甚嚣尘上,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欧盟成员国正式发布指令,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该项指令由欧洲食品安全局来执行,该安全局负责组织专家对一个转基因作物是否可以种植进行科学评估。 大多数情况下,科学或技术问题(如,审批新的医疗设备,或授权一个新的毒性试验)都是由专家们评价后,加盖管理委员会的橡皮图章即可。也就是科学具有最后的发言权。但是,在转基因作物问题上,情况并非如此。欧盟4个成员国(奥地利,匈牙利,希腊和法国)现已编制出新的科学证据,称MON801可能危害环境。欧洲食品安全局不同意这个观点。欧盟法规委员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问题由此陷入了僵局。 因此环境部长被卷入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过,业内人士预计,环境部长同样将落入政治僵局-不过他们可能会根据已发布的指令和科学家的咨询意见给出一个确定的结果。这一决定将由欧盟委员会作出。欧盟委员会应该按照科学家的意见和投票结果支持继续种植转基因玉米。但是,欧盟委员会由非民选官员组成。如果他们这样做无疑将成为被告,被控违反民主。 只要反对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能退出立法,整个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但是,这将违反欧盟货物和人可以在所有国家之间自由流动的核心理念。除了修改现行法律,没有解决方案。目前欧洲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太少,任何形式的立法都不具有权威性。 因此,剩下的选择是等待:维持目前的僵局,直到公众反对转基因作物的氛围开始褪却。在一些欧洲国家,转基因作物为农业带来了效益,公众的反对相对较轻。调查显示,欧洲公众正在慢慢开始接受这一事物。只要科学证明转基因作物是无害的,并且欧洲的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实惠(价格更便宜或者质量更好),随着全球粮食危机加剧,转基因的反对派人数将会下降。最后的关键还是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将有助于改变这一政治僵局。 Nature 457, 1057-1058 (26 February 2009) | Europe's GM quandary doi:10.1038/4571057b; Published online 25 February 2009
个人分类: 转基因思考|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去的游记(2)访欧杂感
huarenmin 2009-1-16 10:55
这里记录的,不是欧洲的景色和风情,而是我去了几次欧洲的点滴感想,因此并不能算作游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到处是修路建楼的工地。而我们的建筑工地总是伴随着噪音、尘土和垃圾,极大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欧美发达国家早已经历过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所以,城市面貌已经定型,不可能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了。但是,社会总是在发展,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修路建楼的事总还是难免的。而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建筑,也有必要进行维修。 在已经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如何进行新建、改造或装修工程,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伦敦等城市的繁华街区,也有着这类改造或装修工程,施工单位先要把那栋楼全部包起来,一切施工都在里面进行,既没有尘土和垃圾,也把噪音降到了最低水平。如果因为施工需要而侵占人行道,那一般也只是利用人行道上面的空间,而把人行道变成了一条有顶板、有柱子的走廊,使行人仍能安全通过。这样的施工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文明施工了。 据说,有关文明施工的很多规矩都是由法律条款规定的,而并非完全依靠施工单位的觉悟。当然,这样一来施工的成本肯定要高一些,速度也要慢一些。好在他们并不争分夺秒抢进度。中国的国情不同,恐怕很难做到这样,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向人家学习的。搞建设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得好些,所以,建设过程中也应该以人为本,多为老百姓着想,防止和减少目前普遍存在的施工扰民现象。 在我国,商业广告已经无孔不入。上海的浦江两岸,不仅高楼林立,大型广告牌也是鳞次栉比、争辉斗艳。我们南京的江苏电视塔塔身上,前几年是大大的一品梅烟草广告,现在则换了五粮液酒。在许多城市,公共汽车的车身被广告所包裹,而车厢里的视线所及之处,也无不布满了广告。火车、飞机的座椅靠背顶部,也是广告。大楼的电梯里,也被三面广告所包围。据说广告这东西是市场化或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我总以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商业广告一定更加泛滥成灾,但是实际上,西欧各国的广告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充斥于市,相反,在城市的建筑物上,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广告。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两岸,无论是古建筑还是新大厦,都见不到广告的踪影。我们常常乘坐火车,但从来没有看见车厢里有任何广告。 我原来以为广告是从西方引进的,但现在看来,广告似乎更适应中国的土壤。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广告是否原产于中国。近几年来已经有很多项研究证明目前在全世界流行的什么什么东西其实最早是起源于中国的,不知道有没有关于广告最早起源于中国的研究成果。 在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建筑物上留下自己的大名,似乎是我们中国的特色,《西游记》上就有孙悟空到此一游,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其实,这可能是人类(至少是一部分人类)的共同爱好。例如,在柏林市中心的大星地有一座高67米的胜利圆柱,圆柱顶上是8米高、金光四射的胜利女神雕像。游客可以沿着圆柱内的旋转楼梯,爬上柱顶。就在这60多米高的楼梯四壁(即圆柱的内壁),涂满了世界各地游客用各种颜色书写的到此一游之类文字。前人的字迹刚刚有些变淡,新的题字又已经覆盖了上去,构成了一幅万人签名的长卷。在一片拼音文字的汪洋大海中,也有容易辨别的汉字以及日、韩、印地、阿拉伯等文字;而且中、日、韩文的鸦涂明显集中于圆柱靠顶部的墙上。 几乎每个欧洲城市都有一些位于旧城的中心广场,或是步行街一类的地方,象阿姆斯特丹的Dam Square,维也纳的Stephansdom,伦敦的Covent Garden等。那里往往是市民和游人聚集之处,因而也是各种街头艺术的表演场所。有自弹自唱的,有当场为游客画肖像的,也有表演各种杂耍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而人体活雕塑却是一种新花样。表演者经过一番妆扮,用一个姿势纹丝不动地站立在街头,把自己伪装成一具雕像,供游人观赏。只有当游人扔钱给他(她)时,他(她)才会从静止中苏醒过来,做出一些表示感谢的动作。不少游客、尤其是孩子,都愿意与他(她)合影,当然这也是要扔钱的。 扮演活雕塑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你想,在30多度的大热天,烈日炎炎的广场上、街道边,穿着相当厚的道具服装宫廷贵妇的宽帽长裙、中世纪骑士的盔甲、僵尸的骷髅面具和黑长袍,有的脸上还涂满了油彩,纹丝不动地站几个小时,那可真是个苦差事。围观的人虽多,但扔钱的人却不多,而且扔的大多是面值最小的硬币。因此一天下来,收入也是很可怜的。 穷人到处都有,西欧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垃圾筒里拣饮料瓶罐的老妇人、马路边睡在包装纸箱板上的老汉等,都是经常能见到的穷人;而这些无可奈何的活雕塑扮演者,一定也在穷人之列,否则,谁愿意天天来受这份苦罪呢。
个人分类: 游记|24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印巴互玩螳螂捕蝉谨防美欧黄雀在后
lixie6110532 2009-1-2 14:03
孟买恐怖袭击之后,印巴关系立即被推向战争的边缘,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和印巴邻国也受到战争威胁。在这亚洲的危险关头,我们应该冷静,不要火上浇油,玩火自焚:殊不知中印巴互玩螳螂捕蝉,美欧黄雀在后。 中印巴是领土接壤的亚洲国家,人口加起来27亿,占世界人口近一半,曾经都是欧洲的殖民地,而今又都是亚洲的核国家。 这三个核国家之间爆发战争,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亚洲的末日!今天的亚洲不是美欧愿意看到的,中印巴三个核国家进行亚洲内战,正是美欧精心策划、梦寐以求的,战后美欧必然以救世主的身份重新出现在亚洲人民面前,刚刚发展起来的亚洲立刻就会回到上个世纪初的苦难日子,也就是回到被美欧重新殖民的水深火热之中,重新回到任人宰割的牛马日子。 27亿人如果成为牛马,这是地球上任何一个殖民梦想者求之若渴的,美欧又会回到从前的天堂! 中印巴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能够横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而代代传承,必有各自民族的智慧法宝,相信中印巴的民族智慧能够识破恐怖袭击背后美欧的阴谋,一定能够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握手并肩,一致对外,共建和谐亚洲。
个人分类: 金融大战|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乔伊斯
nestpen 2008-12-24 02:56
乔伊斯在欧洲的第一个家   的里雅斯特并没给吉姆什么。据说乔伊斯的弟弟斯坦尼斯劳斯如是说过:20世纪初期,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都市气氛一点也不能给他灵感。然而,马索林诺达米柯却说对欧洲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最著名的流亡者来说,的里雅斯特不仅是中立的藏身之所,也是激发他想像力的地方。   乔伊斯来到的里雅斯特时只有21岁,生活工作经验两无。十年后一战爆发他被迫离开此地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都柏林人》和《青年艺术家画像》的作者了。直到1920年,乔伊斯才真正阔别了这座城市,此前一有机会他就重访故地。20年代的的城成了意大利的附庸,这时乔伊斯的名气已经远播,可以考虑去巴黎了。   长期居留的里雅斯特,乔伊斯学到的不只是生存的手段。首先,当地的语言丰富了他的语汇。他那一代爱尔兰人很少有像他这样对语言如此有兴趣的。出国之前,乔伊斯并没有机会练习外语。刚到的头一天,乔伊斯充大头替被警察抓住的三个英国水手说话,结果与他们一同被拘留,一晚上都在牢里。他使用的许多词汇自但丁后就不再在意大利流行了。比如:提到姐妹时他用sirochia而不用sorella。我手头有意汉词典,前一个词是查不到的。然而不久,他却对村俗俚语和当下文学语汇运用自如了,还给当地报纸写文章。他还学会了的里雅斯特方言,后半生跟自己的孩子讲话全用这个方言。当然,他谋生的手段还是英语,曾在当地两个学校教书,甚至想编写英语语法。他很欣赏伯利兹学校的语言教学法,也试用此法学习丹麦语。从1872年到1890年逝世一直在的城当英国领事的理查伯顿是乔伊斯的榜样,据说他懂40门语言和方言。后人喜欢拿这两个人作比较:在许多方面,他俩都是叛逆;两人都写过争议极大的书;两人都把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的里雅斯特比作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   在20世纪初,的里雅斯特是奥匈帝国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之后第三大城市中心,是民族大熔炉。较大的意大利人社区面临斯拉夫人的移民潮的挑战;希腊人也不甘示弱。德语是官方语言。的城港是奥地利主要出海口,当时是世界上第七大港,在地中海仅次于马赛。通过自己的学生,乔伊斯认识了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伊塔洛斯韦沃(ItaloSvevo)。   的里雅斯特有着活跃的文化生活,新奇玩艺儿也多。1909年,城里有21个电影院,而此时都柏林则一个也没有。乔伊斯甚至动念回去开一个。歌剧院戏剧院的城也有数个。乔伊斯来的那年,正上演多尼泽蒂的《露茜娅》、威尔蒂的《歧途》和贝里尼的《梦游》、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马斯卡各尼的《友人弗瑞兹》、马赛涅特的《马农列斯柯特》。就在这一时期(1913年9月),乔伊斯开始构思他的剧本《流亡者》(Exiles),想与当时活跃在的城舞台上的同类题材剧本一比高低。这其中有马可普拉加的《静静的港湾》和《理想的妻子》、皮涅罗的《第二任坦奎瑞夫人》、肖伯纳的《Candida》等。   的城也是文化硝烟之城。1908-1909年的未来派运动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里留下痕迹。连贪污学校经费逃往国外的伯利兹学校校长也发表过论述社会主义的小册子。这些都是达米柯所评论的约翰麦克特(JohnMcCourt)著《布鲁姆的岁月:1904年-1920年乔伊斯在的里雅斯特》(TheYearsofBloom:JamesJoyceinTrieste1904-1920都柏林Lilliput版)一书中所叙述的。这个城市对乔伊斯的影响不可忽略。麦教授住在的城,还办着一所乔伊斯学校。从前叙述乔伊斯的生活的是《乔伊斯传》的作者艾尔曼,但他过于渲染了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时的景象。根据史料和实地采访,麦教授重现了战前的的城风貌。他连乔伊斯经常光顾的酒吧也没放过。乔伊斯对城市面貌的美从不感兴趣(他之讨厌罗马是出了名的),他对的城的风景从未赞一词,只赞美过当地的奶酪。   不过,乔伊斯还是醉心于生活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他的许多学生都是有趣的人,都是能给他智慧的知识分子,都是能激发他浪漫灵感的年青女士。 潘小松 选自《中华读书报》http://www.gmdaily.com.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欧照片欣赏
scaukzcai 2008-9-29 20:44
以下一些照片是几年前在欧洲拍摄的,与大家共享。 战船出海 民居 林间别墅 路边随处可见的鲜花 一年一度的花展 富有特色的风车 闻名一世的罗浮宫 雄壮的埃菲尔铁塔 科隆的狂欢节 布鲁塞尔的尿尿小孩
个人分类: 图片集锦|5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阳光下的地中海 --- 记2008欧洲生命科学年度会议
sunon77 2008-9-8 06:22
欧洲生命科学合作组织( ELSO )的重头戏是一年一度的欧洲生命科学 年度 会议,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科研前沿的展示与交流。其会议组织与规模都与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的 年 会相似,试图为欧洲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今年的会议在 地中海沿岸的海滨城市尼斯 (Nice) 举行,从飞机上望下去,阳光下的地中海一片湛蓝,朵朵白帆点缀其间。海岸则是山峦起伏,色彩鲜艳的小屋在茂盛的热带植物中时隐时现,海鸥起处,浪花点点。 一些精彩的讲座 整个 会议共有近两百场讲座,一个下午同时有七个平行会议。 Science, Nature 和 Cell 是这场会议的赞助商,都在发送纪念品或积极地吸纳新的会员,努力在新一代的作者群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会议的重头戏是大约 400 个 poster ,平均一天有近 150 个 poster 。在熙熙攘攘的大厅里穿行,人头攒动,讨论声声,真有科研赶集的味道。但这也是会议当中最有可能取得收获的时机,碰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和本人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真正让人受益匪浅。这次会议 的官方网站( http://www.elso.org )对整个会议的内容有一个介绍,我在这里谈谈影响深刻的讲座。 系统生物学已经无可辩驳的影响到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会议的第一场特邀报告就是由哈佛大学的 Pamela Silver 做的 Design Biological system ,主要介绍了哈佛大学新近成立的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 ( http://hibie.harvard.edu/ )的科研方向。随着近五十年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就基因与遗传、细胞的结构与各种生理机制,发现了大量的事实。正如十八世纪天文学大量观测数据的积累导致了物理学的大发展一样,目前生物学的大量事实与观测数据的积累,也必然促进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即通过建立系统模型来推动对生命现象的深刻认识,揭示生命功能的构成规则。通过生物学与物理学、微观工程技术和计算模型相接合,创造出新的材料、微型生物机器和揭示出新的控制理论。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不再束之高阁,分子生物学家需要和临床医生交流,以基因、细胞生化机制为基础,以系统生物学为方法,对疾病建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系统模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 Disease Models Mechanisms ,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当人们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生化路径,而是一个综合系统时,很自然的,生命科学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对同一生命现象的多领域综合研究。比如今年赢得 Louis-Jeantet 年度大奖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 Pascale Cossart 研究感染性细菌进入人体细胞的生化过程,其结合了 biochemisty,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gene analysis and Immunology 等各领域,其研究的细致与全面,令人赞叹。最近读到有文章感叹,国际知名的《细胞》杂志上,中国 1981 - 2004 年空白,近年仍不到 1% 。听了 Pascale Cossart 的研究,不仅对其中原因有所感悟:她坦诚相告,就这一项研究,她已经作了近二十年。 第二天剑桥的 Magdalena Zernicka-Goetz 关于多细胞发育的实验也非常精彩。通常的认识以为受精卵细胞的极性( Polarity )就决定了将来细胞分裂的位置,然后其位置决定了其基因表达模式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人的四肢五官也就逐渐发育成型。她精心设计的实验表明,细胞分裂的方向也会决定细胞的命运,并且令人吃惊的发现是,不但是细胞的位置决定其基因表达模式,反过来改变基因表达模式也会改变细胞的位置。通常是出于外围纵向分裂的干细胞,通过改变某种基因蛋白的浓度,会被挤入内部变为横向分裂。 Magdalena 讲得很生动,可能是兴高采烈之时有些用力过猛,她的苹果电脑从一米多高的讲台上摔下来,居然安然无恙。(真应该把这段录像拍下来,应该是绝佳的苹果电脑的广告)。 她 关于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的图片做得非常漂亮. Fig. 1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use blasotcyst showing how the first set of pluripotent cells that will give rise to the future body (yellow) is cradled by the outside cells of the embryo (blue). (Image from Emlyn Parfitt and Magdalena Zernicka-Goetz). Fig. 2 Over-expression of Carm1 in a single 2-cell stage blastomere directs cells to the pluripotency at the blastocyst stage. Daughters of cells in which Carm1 was overexpressed are in red. (Image from Maria-Elena Torres-Padilla and Emlyn Parfitt). 第三天哈佛大学的 Donald Ingber 关于细胞的力学结构模型和基因控制的动力系统模型也很精彩。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通常人们认为细胞只不过是装满水的气球而已,但是由于细胞骨架 cytoskeleton 的存在,细胞更像由若干绷紧绳索拉起来的 帐篷。通过改变细胞环境的压强,我们可以人为的使细胞进入分裂、生长和自我调亡。 Donald Ingber 也是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 的一员。 Fig. 3 细胞更像由若干绷紧绳索拉起来的 帐篷 这场会议的内容很多,目前正在消化与整理,以后会就有特色的内容写一些专题。 关于 鼓励青年研究者 没想到在这样一场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当中,会对青年研究者给于如此高度的关注。除了学术交流之外,会议专门有 session 来指导青年研究者如何选择职业道路,如何申请泛欧洲科研基金、如何建立和管理自己的实验室,如何与公共媒体打交道等。 Cell 杂志的前任执行主编,还以自己的现身经历来如何说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且由欧洲科研基金( ERC )负责人、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所长等政策制定者们,与刚出道的博士生、博士后进行对话 (Open floor debate) ,就青年研究者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青年研究者成长得快?其后面确实有很多政策支持,比如: 欧洲科研基金由专门的 Junior Research fellowship , 每年 10-40 万欧元,支持 3-5 年,这笔钱给人而不是给所在的机构。青年研究者可以自由选择科研机构,独立的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和购买设备,人走到哪里,基金就跟到哪里。 鼓励青年研究者流动。在英国作了 4 年博士后,在德国拿到位置,可以将实验设备无偿带走。彼此承认相互的学术职称。 对新成立实验室的 PI, 不要求写详细的 Plan of Budget 。因为对新成立实验室的 PI ,还不太可能有太详细的科研方向,需要摸索和尝试,基金部门对他们有特殊的政策照顾。 这些政策的背后,也正是因为欧洲的青年研究者成长起来有诸多的困难。一般在欧洲大约 10 个博士毕业生中,只有大约 3 个人能拿到终身的职位。在长幼分明的学术机构中,很困难能独立的得到资助和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而且欧盟国家学术机构林林总总,各不相同,比如英国的 Lecturer 很难流动到法国作 Group Leader 。欧陆的大学教职都是政府公务员,对新人做独立科研和得到稳定职位并不热心,所以去年成立的欧洲科研基金( ERC )正尝试在改变这些不利于青年人成长的制度。 END
个人分类: 生物物理-biophysics|5762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