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修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修行

相关日志

解大便是得到还是失去?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2-7-30 17:01
毛毛虫变蝴蝶 —癌细胞变快乐佛细胞 道证法师讲述 林美瑛·李曜安·蔡佩芹·妙音· 东吴大学净智社·林嘉雯·蔡淑女敬记 癌细胞可以变成快乐的佛细胞 李木源居士(癌细胞变功德林) 超越血癌的博士(放生—放慈悲心生,放己重生) 欢喜心的力量 两位乳癌患者的启示 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超越肝癌的勇者 失去大便,得到轻松 有一天我向一位朋友说:‘你认为解大便是得到还是失去呢?’,她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活了四十年解了四十年大便,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想一想就说:‘啊!应该说—也是得到,也是失去。’,我就问:‘你是得到什么?是失去什么?’,她说:‘很简单嘛,是失去了臭的大便,得到轻松和舒畅。’,我又问她说:‘大便算不算是你的,算不算你所有的?’她又笑起来说:‘这种问题很好笑!’你说‘不是你的’大便,它又曾经装在你的肚子里,是由你的肠子加工制造出来的:如果要说‘是你的’,又不能一直停留在肚子里,也没有人愿意一直保留,非把它解掉不可。想想看大便是怎么来的呢?是好不容易去奔走赚钱,很辛苦买东西来,又很辛苦地煮来吃,吃了好不容易才消化出来的‘成果’,但是结果又不能把它保留,非把它解掉不可,不解掉放在肚子里还很涨、很痛、很苦。要解掉了才舒服、放掉了才舒服。 修行如解便,放掉烦恼得到舒畅 在修学佛法的历程中,我只能算是有一点点佛缘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修行,但是这一点点的经验,让我觉得修行好像解大便一样,把心中的烦恼、垃圾、挂碍都解掉、都放下,就得到一份轻松、舒畅。如果把胡思乱想的力气精神省下来,体力就会好很多,我们肚子里的大便假如不解掉,靠什么药物都不会舒服。心里面的烦恼、垃圾、挂碍,如果不真正丢掉、解掉,念佛是不会得力、舒服的。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882 次阅读|16 个评论
学佛不是文人耍嘴皮子,而是要踏实修行的磨练!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7-27 10:05
有个现象特有意思,那就是那些并不真信佛,真学佛的朋友,往往觉得自己比那些真正的学佛人境界更高,更没有我执。 其实,他们是不读佛经,没有系统学过教理,没有下过修行的苦功夫,不知道学佛是非常艰苦的自我修炼过程。 而禅宗祖师那些洒脱的作略是大菩萨举重若轻的表现,绝非文人言行不一的夸夸其谈。 真正学佛人在因地该如何修行?请读 《普贤行愿品》 的指示: 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读了这些,恐怕那些文人朋友们会指责普贤菩萨很执着吧? 不说别的,许多朋友你要他放下那点嘴馋,让他为了众生不受伤害坚持素食都不一定做得到,高谈什么放下、去除我执,不过是乱吹水而已。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9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嫌谤正法
king500 2012-5-16 11:13
摘自:南怀瑾先生《药师经的济世观》 人都是 ‘ 自赞毁他 ’ ,我的对,错的是别人,因此不叫做修行人,因此不能成道。更加严重的是: ‘ 嫌谤正法,为魔伴党 ’ 。谤是毁谤正法,注意 ‘ 正法 ’ 这两个字。什么是正法?很难说,你说佛教是正法,他说其他宗教也不是邪教,到底哪个宗教才是正法?宗教有一个相同点,真正的教义,谁的高深?谁的彻底?另外再讨论,这里不谈。但是,一般的宗教徒喜欢毁谤人家的信仰,认为不是正法。 什么叫正法?没有悟道,没有证得实相,你知道什么是正法?没有正见,何以知道正法?正法又是哪一法?根据佛经,自己去看看,你去找出来哪一法是正法? 当然,三十七菩提道品,四谛、十二因缘是正法,声闻、缘觉是正法。但是到了 ‘ 楞严经 ’ ,佛亲口将声闻缘觉斥为外道;到了 ‘ 法华经 ’ ,佛说没有三乘道,只有一乘道;到了 ‘ 金刚经 ’ ,佛说未曾说过一个法,没有说过一个字,一概否认。请问哪一样是正法?不要认为我一学佛,我的就是正法,这是增上慢,恰是毁谤正法。 ‘ 正 ’ 的上面还有个 ‘ 不 ’ 字,合起来念是什么字?叫歪。 真的正法是无可说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讲 ‘ 药师经 ’ 已经是多余的了;没有讲 ‘ 药师经 ’ 以前早就大彻大悟,这才是正法。八万四千法门样样都是外道,也样样都是正道。所以禅宗六祖对当时的弟子们所开示的话,有他的正确理由,六祖说: ‘ 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 ’ 所以,正法在哪里?正法在正知见--正知正见。然而严格说起来,真正的正知见对不对呢?还不行,你还要无一法可得,真了了,无正无邪,无善无恶,无是无非,连无也无,那差不多进入正法了,否则一切人说法都不是正法。像我现在上课,现在说法可以说在诽谤正法,因为正法无可说。 谤字上面还有个嫌字,嫌是讨厌。很多人的根器不能跟他讲正法,一讲正法,他就讨厌,自然无缘,他也听不进去。你们将来年纪大了,慢慢变成善知识,就有了经验,对方不但听不进去,你正要告诉他时,他马上走开,使人内心真是无比的怜悯,无比的悲伤,那真是没有办法。所以我有时候婆婆妈妈, ‘ 你注意听,不准多说话 ’ ,这样他还是听不到,不相干的话他听进去了。重覆三次以后。我就不再讲了。为什么?他的业力太重,非要等他业力消了,转了好几大圈过来再说吧。眼前你就是想慈悲也没有办法,你让他出去磨炼,消业障是大慈悲;不去受些苦,不去受挫折,业障消得慢。 所以,有许多人嫌谤正法,讨厌正法。你自己知道吗?不容易知道。很多年纪大的人跟我谈话,你跟他讲了一百次,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我说我已经告诉你了,他又说: ‘ 老师啊!我忘记了。 ’ 不晓得多烦啊!只好用极大的耐性、极大的智慧去教导他。 这些情形都是嫌谤正法。嫌谤正法是怎么来的?就是从 ‘ 我慢 ’ 、 ‘ 增上慢 ’ 心理而来,所以要戒慢心。 ‘ 药师经 ’ 这一段讲戒律的重点,首先要我们好好熟悉戒律,然后好好守戒,不要破戒;要不破戒必须有正见、多闻;要正见、多闻的最主要条件,必须去掉增上慢,去掉以自我为主的心理。所以,归根结底,重点还是在一个 ‘ 增上慢 ’ 。经文的要点搞清楚了没有?不要又被自己的慢心盖住了。
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放下修行中的虚荣
热度 2 king500 2012-5-9 09:46
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 放下诵读得滚瓜烂熟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的修行境界。 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数目一样多,谁说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样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会一样。不要急于去否定别人。 放下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的“心中妄念”,一个不能接受客观现实的人,不能正视别人的反对见解,就是作茧自缚的人,永远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放下指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今天做的每个错事,错念头。 放下,才有广阔的胸怀去容纳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脑保持平静的心态;放下,才没有我慢心的生起……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说得好 : “修道的人好像一头牛,背部载着很重的东西,走在泥沼当中,虽然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是仍然不敢左顾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继续努力,等到走出了淤泥以后,才可以安心休息。修道的人应该观察世间一切自私的情欲比淤泥还可怕,专心用功修道,才可以出离苦海。”
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煥法師是不是很"執著",100多歲還要用功?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4-6 13:58
有些知識份子對佛教有好奇心 有些人也自稱在學佛 不過喜歡玩口頭禪 往往喜歡說什麼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之類的大話 儘管自己從未反省過一天二十四小時究竟有幾分鐘心中有佛? 喜歡指責真正用功的佛子太執著 按照他們的說法 不僅這些高僧大德太過執著 就連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常不輕菩薩等諸佛大菩薩也都太執著 這不是太狂妄荒唐了嗎? 請看看本煥法師是如何教導年輕出家眾的,也請看105歲老法師的步履矯健: http://v.ifeng.com/fo/ycsp/201204/8420b269-f410-473c-bc5c-10f0670d393d.shtml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087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四个知识分子:我们为什么出家?
Helmholtz 2011-9-27 15:30
四个知识分子:我们为什么出家? 南方人物周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8日16:30 暝色中的中关村尽收眼底。 “冯先生,你多大接触佛教?”明影法师把问题抛给了前座的美国学者冯克强。 “在俄勒冈大学读书时,我学习到了禅宗。研究中国历史后又开始研究达摩。”冯克强扭过头来温和笑着。 于是,他直面我说:“你看,一个1969年到1973年间读大学的美国人,能在大学里很轻松地读到达摩,知道禅宗。中国大学生,包括现在的,真正了解佛教有多少?起码在1990年以前,我是不知道佛教的。” 我们也来自北大 明影法师是河北佛学院教务长,柏林禅寺堂主。当年在 北大地质系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没有方向感,成天沉溺于对生命的思考中。“却有独立思想。”他强调。 1989年,他被分配到北京海淀区政府 。他的校友说他生性率直,不太适宜机关里的生活。“我上了11年的班。其实没什么事。我平时就是打坐。只要你不跟别人争什么,他们也不会来管你。”他轻松地说。 颇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市面上佛学书籍才多了起来,我看了蔡志忠的漫画《六祖坛经》后,挺郁闷的。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好的文化,我居然过去一无所知,还以为六祖慧能是日本人。 “从那以后,我才开始研读经书。我过去所受的教育全是基础教育。比如研究地质可以让我的观察力增强,但 佛学才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在深圳小梅沙的海边,他研读《维摩诘经》,“眼前的每朵浪花后面是另一朵浪花在推动。其实,波峰并不比其他浪花多伟大或最出色。大海是整体的生命。” 他方才释然,在世俗中,一个社会中人的成就也不能更多证明什么。要知道,此前他愿望强烈:出家前,一定要用财富证实自己,不是混不下去才出家。 2001年,他在柏林禅寺正式剃度。 多年后重返校园,他依旧对北大的外在变化无所感知。但他却对柳智宇出家传闻有话要说: ——为什么很多人要在网上哗然惊奇? 一年几千个北大毕业生,一两个出家算什么?一年有几十个出家人才是正常。 ——这恰恰是中国人注重物质,精神危机的一个信号。或者说很多人根本不关心精神,也无从谈什么危机。 华东师大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哈哈大笑:“北大一年十几人、几十人都去出家的话,北大不成了佛学院了?站在出家法师的立场上,我理解他的忧虑。” 这时,他在电话那厢想到了明影的师兄——柏林禅寺的方丈明海法师。 与柳智宇相似的是,北大时期,这位法师热爱哲学,勤于思考——“他极其向往一个理想中的清净家园。” 2003年, 明海法师对北大校友们讲解佛法时,谈及自己的出家 :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缘,看了一本介绍弘一大师的书,从而接触到佛教。同时也认识了一个北大的朋友,他应该说是老师,比我高五届,北大人口研究所的,他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他认识我师父(净慧法师),他到广济寺去,向我介绍那里非常清净。我说那你带我去吧,后来我们就到广济寺去。 那天进入寺中,他的内心安静平和下来,似乎找到了那个理想的家园。 ……我念阿弥陀佛,念一阵以后,很有感触,身心有很大的感受,以后呢,心态有很大的转变。晚上经常做梦,梦见和一些出家人在一起,从来没见过的和尚,有中国的、有时候有印度的,或者晚上做梦,梦见到寺庙去,所以人的心发生很大的变化…… 大学毕业后,明海被分配到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教。根据当时的家庭状况,他盘算过,“我还要工作一段时间,成个家,给父母生一个儿子之类的。”“弘一大师是39岁出家,我想我要是40岁的话,应该差不多”。而且校内环境安静,教学任务并不妨碍他上完课后,学习与打坐。 “1992年,他24岁那年剃度出家。出家前,他跟随师父净慧法师到柏林禅寺打佛七(一心念佛,不许讲话)。”李向平当年去过正待重建的柏林禅寺。 那里,除了从元朝矗立、业已衰败的赵州禅师舍利塔,徒剩几间破破烂烂的砖瓦房,聊作佛堂、餐厅、宿舍。 “门外一个大垃圾坑,冬天一刮风,满院尽是风沙。非常荒凉。” “他从那里回来后便与父母商量,他要出家当和尚。虽说他在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可从任何一个角度,他父母都不会同意他的决定。这样,他又等了一年,等到禅寺大殿落成后,他觉得不能等了,瞒着家人先出了家。” 释迦牟尼佛出家也没有跟父母商量,而且我们的那个师爷,虚云老和尚出家也是一样的,所以我给自己找的理由就是这样的,…… 父母又找到我,我的心是不动的。后来他们也慢慢被我转化了。现在也都成了佛教徒。 他最终对李向平诠释:出家,就是回归自己心灵的家园。 出家,各有各的因缘 “寺里‘明’字派的法师,后面那个字都有讲究。明海师,海纳百川;明影,外界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影;轮到我,辛苦死了,要学玄奘啊。”明奘法师喜眉笑眼。 “来来来,她们是我的粉丝团。”他招呼着房里的几位年轻女尼,她们身后又站着几个大学生。“ 她们都是大学生出家 。我还上网瞧过那个柳智宇,专门打电话到龙泉寺问过,他还在寺里面。他不是僧相,也没僧气,他太有棱角。你看看星云大师,他也受全球瞩目,但是他身上有僧气。僧人哪怕再有个性,棱角也要深藏其中。”明奘法师指指《南方人物周刊》的专栏。 “我们害苦了柳智宇。他出不出家原属个人行为。出了,后来发现不行了,还能回到过去的圈子里。现在完了,三十六计中‘上楼抽梯’——上了个半截子,梯子抽走了。他要上上不去,要下下不来。别扩大他,好么?这个社会需要精英分子出家,这是精神世界的需要。”这时,他才正色道。 据传,他离开柏林禅寺,在北京怀柔的朝阳寺任方丈,放任旗下的一群弟子不用做早课。在汉传佛教讲经大会上,别人的严谨分析打耳边穿过,他则用他的“电子小玩意”偷看当红的网络小说《阳神》。 有人在网上批他“有拂佛理”,但佛门清规戒律似乎约束不了他,但他的弟子们说他用大白话讲解《金刚经》明快了然,招人喜欢。 问他为什么出家。他居然回答:比较怪,就是想过一种比较古老的日子—— 我家人都不信佛。我高考成绩在全班63个学生中排名第一,就我一人考上了 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 。 结果我没读几天,便写了退学申请。现在如果把它搜出来,就是一篇反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檄文。 递交退学申请时,我找系主任谈,找学生处谈,他们全来劝我。逼得我直接跟党委书记说,咱俩不如换个位置。我要是您,劝人都会比您说得有水平。 这句话把他气得够呛,他是从越南前线回来的老军人。如今想想,我那会儿就是一个狂妄的愤青。可我就是在那个教育体系里面,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想浪费我的生命。 当年的教育体制,想想都可怕。 在我高中历史课本里,老子、佛陀从没出现过 。等上大学,参加完军训后,我读到了一本《坛经》。读完以后,我就说我是个和尚。 退学后,我在北京一家研究所里,做内刊当编辑。精神上、言论上自由许多。单位里全是一群哥们,平常就在一起下下棋,打打麻将。 好多人劝我先做居士。我不做,要做就做和尚。那时候,我一人老往庙里跑,坐在那里面安安静静体验。这是属于我的修行方式,到了柏林禅寺我也这样。 1995年五一放假。我和北大禅学社几个朋友,三五成群到了柏林禅寺。禅寺在建观音殿,我帮着干活。 在那里,我第一次瞧见了老和尚(净慧法师),远远观察他走路的样子。我直觉告诉我,他就是我的师父了。我上前跟他直说,我要跟你出家。他也干脆明了,说好。这就行了。 我怀揣一千元、十本书、一套衣服去的柏林禅寺,走前根本没料到会出家。我提出要回趟北京,把家里的书拿走。老和尚吩咐,算了,别回去了,自有人要用,自有人要看。 我寺院里也是这样。那年7月10日我做行者,7月20日寺院搞佛学夏令营活动,派我专门照顾那些讲课的禅师。我给他们端茶倒水。其他行者、沙弥、僧人逮个机会就在斋堂里向他们请教。我整天守着他们,从来不问问题。当时佛教协会的妙法法师很奇怪,问我你怎么没有问题。我说我真没有问题。他说,那你来干嘛?我说,我来出家。 他说,你肯定能做个和尚,因为你没问题。 真正的信仰方法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 20年前,华东师大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就想进行“信仰在中国”的研究,题目是《我为什么出家》,“ 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剃度出家的现象多发生在了上世纪90年代 。” 他曾向年轻僧侣们发出过邀请函,“希望他们写一段,或者我过去跟他们谈一段,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很多人不太愿意谈。” 他说:“ 人们往往对于‘出家’有一种隔膜认识,认为出家人全是万念俱灰,生活事业不顺,家庭情感受到重挫。这样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延续至今,所以就会出现有一些人对北大、清华高才生,或各种成功人士出家感到不理解,拿职场或官场价值观看待衡量他们。这与人们对信仰和佛教的理解方法有关系。” 人物周刊:很多人在选择信佛或初信时,常会围绕一个问题,“佛教能不能改变我的现实命运?” 李向平:想通过信仰改变个人命运,这在其他宗教里都存在。这是很现实的层面,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种信仰方法。有些人想通过信仰来解决他的考虑,也许一辈子也解决不了。但有些人可能在信仰过程中,对生命逐步有一些清醒的认识。 我觉得这不是改变命运,而是使生命充实 。 我认为,真正的信仰方法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 。 人物周刊:个人信仰与社会进步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李向平:按照理论上的说法,道德和宗教是相关的,宗教或者是一个信仰,它能给人提供一种价值规范。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不仅仅是每个人有信仰了,就会对社会有好处。每一个有信仰的人还要基于信仰的准则进行社会交往。 人物周刊:历代都有出家的社会精英分子。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出家,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最有可比性? 李向平: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就对出家、对选择一种信仰的修行方式有了理解。 这种状态什么时候出来较多?唐朝以后的时代更迭、社会变迁大起大落的时候出现较多。 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知识分子或者文化精英选择佛教信仰,是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这一互补理念下,在一种急流勇退的情况下选择的。当代中国知识精英选择佛教,有时候,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种互补:现实有很多问题使他焦虑,或者他的生命关怀找不到,他在佛教信仰里面寻找。但 还有一些精英走入佛门,他是把佛教信仰作为他的事业,他觉得他能够弘扬佛教,能够使更多的人像他一样获得生命的关怀 。 人物周刊:也有佛教人士认为知识分子出家是社会精神危机的表现? 李向平:出家不等于是信仰,出家是选择一种信仰方式,要把它界定清楚。现在老百姓不缺信仰,信仰是很宽泛的。到庙里、进教堂里,求官、求学也是一种信仰,找风水算命看相,他也可以直接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 问题是有没有大多数人、一群人都认同坚信的一种信仰?这个才能解决中国真正的信仰问题。 所以我说过。中国人缺的是相互关怀的、彼此认同的、精神关怀的信仰。不是缺有求必应的、临时抱佛脚的信仰。 现在很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贫与富之间,平民与官员之间,能否相互认同接纳,这是一个最大的信仰危机。 这与30年前甚至是20年前讲信仰危机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社会的信仰危机,不是个人的信仰问题 。 附录:柏林禅寺简介 摘自: 柏林禅寺 网站 一、千年古刹 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是 赵州 祖庭 所在地,内设 河北省佛学院 、河北禅学研究所,现任方丈为明海禅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归云禅师平生主持七所名刹,望重当时,现在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兴禅师,都是宗门大德,柏林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寺。当时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荡然无存。到1988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很难使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 -------------------------------------------------------------------------- 附:北大天才放弃麻省理工奖学金入寺修行 按: 本文是京华时报9月8日的新闻报道(记者 王维维 ),在网上有广泛转载。其实,高材生或博士生尤其是搞自然科学的博士(比如搞理论物理的)出家的很多,但都保持低调,外界鲜有人知。受同门师兄阚柯(她在龙泉寺见过本文主人公)推荐,本博主转载此文自 http://news.qq.com/a/20100908/000979.htm?pgv_ref=aio 北大数学系应届毕业生、湖北籍男孩柳智宇图/楚天都市报 位于海淀凤凰岭风景区内的龙泉寺 图/CFP 千年古刹龙泉寺是佛教重地,之前也有数位北大清华高材生在此出家。图/CFP 记者前天前往西山的龙泉寺,确认北大数学系应届毕业生、湖北籍男孩柳智宇已开始在该寺修行。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而选择出家遁入空门,但要正式皈依佛门(出家)还有一定的考察期。 9月5日,一位网友在北京大学的校园论坛上发帖说,北大数学系大四毕业生、湖北籍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而选择出家遁入空门。记者前天前往西山的龙泉寺,确认柳智宇已经开始修行,但要正式皈依佛门还要有一个考察期。 作为居士修行还未真正出家 前天,记者来到位于海淀凤凰岭风景区内的龙泉寺,寺内多位僧人均证实,柳智宇确在此处修行。 “高个子,很瘦,话不多。”客堂内一名女居士对柳智宇印象很深。她说,两年前一位老教授将柳智宇带来龙泉寺,此后他自己也会不时来庙里。前些日子寺里修建配楼,组织僧人和居士成立“突击队”施工,柳智宇也加入其中,“第一次干活时他不适应,回学校后病了三四天,但现在已没问题了”。 据一位法号“贤栋”的僧人介绍,目前柳智宇只是居士,如欲正式皈依佛门要有一个考察期,一般要几年时间。他介绍,居士不受佛门戒律戒规约束,只要虔诚于佛、遵循佛之善心善意即可,“所以他现在还并不算出家”。 柳智宇本人婉拒了记者面谈的要求,托一位僧人带话说:“暂时不便相见。” 父母希望他先到社会上走走 柳智宇此前申请并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家人都已经帮他准备好了行李,却没想到半途出现变故。“我们坚决反对孩子的这个决定。这一两个月我已经心力交瘁,他的母亲也病了一场。”柳智宇的父亲说。 “我们不埋怨任何人,只是感到很无助。”柳父称,柳智宇刚刚毕业还没有社会经验,家人希望他到社会上走走,“李叔同也是在39岁功成名就之后才选择出家,孩子现在什么都不懂,没法帮助别人”。 ■奇人逸事 蒋方舟的“梦中情人” “他的智商起码280以上,只有他可以到让我崇拜的程度。”网友这样介绍柳智宇。他的学海生涯经历辉煌,16岁时成为全国名校华师一附中的学生科学院院长;2006年以满分成绩获得第47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并被保送攻读北大。大四毕业前又成功申请到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我的梦中情人是柳智宇。”80后作家蒋方舟公开表示,“不是因为他帅,而是因为他是个天才。” 室友介绍,柳智宇性格比较内向、性情温和、乐于助人。刚刚入校时他便陆续加入了北大的禅学社和耕读社,长年坚持吃素,“也没听说有什么感情纠葛”。 昨天,北大禅学社在网站上发表声明,称从2008年起,柳智宇连续两年任北大耕读社社长,已淡出禅学社。 一位北大耕读社成员介绍,柳智宇“怀天下之忧”,经常诵读佛经,总是想让所有人都幸福快乐,他曾说自己的愿望是普度众生。 柳智宇在此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出世、获得解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存在状态……就个人来说,我小时候就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觉得他们天天在那里闹腾,太没意思了。这也是一种出世。有句话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众说纷纭 ★蒋方舟:我看过他的文章,知道他所有的思考都是一下子深入到最终极的问题,所以能够理解他选择皈依宗教作为归宿。但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点遗憾他的选择这么彻底和决绝。 ★网友博悟馆:柳智宇古刹修行是损失的考量,显示出理所当然的功利主义。个人的成长,凭什么只能纳入唯一的、所谓主流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柳同学的另一个华师一附中校友李喆,也是个天才少年,因为去学围棋被很多人认为“可惜”,如今李喆贵为国手,可惜声便少了许多。 ★网友多情无情剑:我们为金钱,为名利,为地位,为工作,为家庭,为感情,为各种各样的东西所束缚,无法逃离。而他,已经脱离了俗世的束缚,这些东西已经不再是他需要考量的问题。 ★网友工程师:这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吗?上了这么多年学一点社会责任感都没有?(本报记者王维维) 特别提示: 本文原发于《 南方人物周刊 》,本博转自 新浪网 新闻中心 ,链接地址为: http://news.sina.com.cn/s/sd/2010-10-08/163021234483_3. 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见有人贴出“看破红尘修身成佛的三段论”
热度 6 Helmholtz 2011-9-26 11:02
网上游览,发现某处有人贴出自以为是的“看破红尘修身成佛的三个阶段”    初级境界,能悟透凡尘俗事,认为一切皆有定数;   中级境界,参透人生之来去,感知因果报应循环;   最高境界,悉天地万物之源,行正义必斩妖除魔; 其实,这简直完全是在胡说八道,正象我当面批评有人是“伪居士”一样。 如果非要强行划分三个修行境界,则科学禅博主立场是: 初级境界:诚心向善,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 中级境界:洞悉世事,坚信佛法精深,感知三世因果, 参透灵魂不灭和生命来去 ; 最高境界: 明心见性,法喜充满, 识得天地万物之本源,涅槃寂静。 真正佛家明师的精神境界: 一切皆空,无善无恶,无人相无我相无智者相。 佛法驻世,佛度有缘;但菩萨慈悲为怀,诚心度人,实无一人被度。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716 次阅读|25 个评论
道教护生21:陶弘景成仙为什么比弟子还要晚?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9-20 08:35
道教认为,动物的生命是宝贵的,虽然人比动物更珍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牺牲动物来挽救人的生命是合理的。但是,医生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用动物入药。否则,伤害动物是会影响医生道教修行的。在道藏中记载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生动说明了道教反对动物入药的立场。 陶弘景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士,对于中国医学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多年潜心修行,希望早日成仙。一天,两个青衣童子乘一个白鹤,从天上降到院子里,陶弘景非常高兴地迎接,以为太上老君派使者接自己升天。没想到,青衣童子说,太上老君要召见的不是陶弘景,而是他的仆人桓阖。陶弘景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多年努力修行,非常勤苦,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成仙,是不是犯了什么过错,请桓阖上天代问太上老君。结果,三天后桓阖回报陶弘景说: “ 你积累的功德其实已经很卓著了,但是你所著的本草药方中,把虻虫、水蛭等昆虫当成药物,这样的药虽然对人类有益,却犯了杀生害命的罪。从现在起,十二年之后,你将脱离你的肉体去世,到蓬莱仙岛去任水监。 ” 后来陶弘景以草药代替了昆虫,又写了别行本草三卷来赎罪。以后他果然脱离肉体得道成仙。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633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精進如何就是破執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6-24 18:48
很多人不明白,佛教總是教導人們要破執著,爲什麽佛教徒還要那麼起勁努力修行? 關鍵是對緣起性空的法理理解不透 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都是遵循因果法則的,因此行人要覺悟解脫福報智慧圓滿,就一定要努力修善法。 而在這種現象緣起網絡背後,沒有任何常一不變的實體存在,就是沒有凡夫所執著不放獨立自存的“我”存在。 既沒有常一不變獨立自存的肉體,也沒有常一不變獨立自存的靈魂。 不僅上述常一不變獨立自存的“人我” 不存在,常一不變獨立自存的“法我”也不存在。 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就不能執著任何境界,必須要破除“四相”。 修行成佛,在《金剛經》中簡要地總結為: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此, 金剛經破空論 具體 闡釋道: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 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偽果。 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止成二乘小果。 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 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無上菩提也。 夫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境妙也。無我人眾生壽者。即智妙也。修一切善法。即行妙也。三法成乘。故得菩提。 而又言善法即非善法等者。為遣疑故。恐有疑云。既無少法可得。云何復修一切善法。 此善法者。獨非法耶。 今釋之曰。善法即非善法。以善是對惡之名。因於惡法假名善法。若非對惡。無善名故。以諸善法惟心所修。心既不有。善亦性空。不可得故。以諸善法。互具一切善惡諸法。性不定故。 如布施持戒等。雖是善法。而名利矯飾心修之。是三塗因。 人我勝 負心修之。是修羅因。 著相計果心修之。是人天因。 出世滅苦心修之。是二乘因。 利益眾生心修之。是菩薩因。 法界平等心修之。是無上因。 如是差別有無量故。 相關博文: 佛教究竟是怎麼回事?——再談精進與執著 究竟是執著還是精進? 虛雲老和尚得見文殊菩薩化身的事蹟 執著究竟是個什麽東東? 佛教究竟是不是自相矛盾?——菩薩們很執著嗎? 滿腔熱血方念佛,誦經何曾不丈夫? 痛苦的根源是“我執”!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2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執著究竟是個什麽東東?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6-15 15:35
執著究竟是個什麽東東?
本文接着 痛苦的根源是“我執”! 繼續說: 佛教的術語中,最受人們誤解誤用的要數“執著”一詞了。 玖兒美美曾經提出過這樣的疑問: 佛教里还说要破“我执”,破“法执”。如果蒋老师是个佛教徒,实在是不愿意吃肉,又何必执着于劝我们吃素呢? 從博文後面的留言中可以看出,許多網友似乎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有力的辯駁。 連精通中國哲學的周可真老師都表示: 这段反驳最为有力!老蒋如何接招? 我過去遇到過一些朋友,他們隨便翻了幾頁佛經或者宣傳佛教的小冊子,耳食過幾個名詞,就以為懂得了佛教。 他們很喜歡把“不要執著”掛在嘴上(佛教稱呼這種情況是“口頭禪”),尤其喜歡指責那些踏踏實實的修行人太執著,似乎沒有從來不修行的他們境界更高,更精通佛教。 許多人認為努力、用功、勤奮都是“執著”的表現,不執著、“隨緣”則是隨便、得過且過、馬馬虎虎、差不多就行的意思。 按照這種思路,他們會對作為佛教修行基礎的“持戒”很不耐煩,認為扼殺人性,太執著,太宗教氣息,與他們心目中佛法的超脫自在格格不入。 许多人也許真的認為佛教自相矛盾,但是他們很少會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佛教。 對於這樣一個博大精深,具有多層次多角度面向不同根基受眾傳播的宗教,是不能望文生義的! 從他們隨便勸人不要執著,看到佛教徒居然還有執著的行為大驚小怪可以看出,他們並不知道 執著其實是所有沒有覺悟的眾生無法 有徹底覺悟的佛教徒,不可能沒有執著,只不過他要努力修行儘量不斷地去消除執著而已。 回到文章的開頭, 蔣科學勸大家吃素這個行為本身,並不算是執著,不應該受到否定。 退一步說,蔣科學由於修行功夫不高,在勸別人吃素時有所執著,也是很正常的,是凡夫必然有的現象,也無可厚非,充其量說他還算不上菩薩而已。 這算什麽批評? 蔣科學本來就沒有達到菩薩的水平嗎! 這個回應如何? 周可真老師滿意了嗎? 其他網友滿意嗎? 不滿意? 沒關係,有問題繼續討論。 --------------------------------------- 相關參考文獻: 玖兒美美,叔讓您久等了。 玖兒美美,叔與您聊聊“痛苦”1 痛苦的根源是“我執”! ============================ 考槃在涧 2011-6-15 16:16 说一个人执著很容易,谁都可以说张三执著, 但坚持自我去执就困难了。 博主回复(2011-6-15 16:23) : 大家對執著的意思不是很瞭解,這多少也要怪中國佛教後來盡講頓教,講祖師大菩薩自在灑脫境界,卻少提達到這一境界的艱苦歷程了,弄得狂禪四起,好像明心見性很容易似的。 也不想想,連騙個炸藥獎都那麼難,開悟豈是容易的勾當? 考槃在涧 2011-6-15 16:25 另外,开悟也不是修行的终结,悟还分阶段呢。 博主回复(2011-6-15 16:33) : 是的,就像去執著也有很多層次一樣。 嚴格地說,開悟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開悟之前的修行不過是準備階段,是預科而已。 中國佛教後來的問題就是一個個不看自己的根基如何都在那裡大談頓教,其實壇經中五祖鼓勵大家按神秀大師的偈子修行。他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而把六祖的偈子用鞋擦了。其用意非常清楚:普通的和尚按照“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路子修挺好挺穩當。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不適合一般人修的。 考槃在涧 2011-6-15 16:35 你这里的根基是指天分? 博主回复(2011-6-15 16:44) : 其實嚴格的說法可能是根器,可以說是佛教領悟和修行方面的天分。佛教認為有前世,所以所謂的天分好壞,其實也是前世努力的結果。佛教八萬四千種教法,都是應機施教,即根據學者的程度、領悟能力,煩惱深淺,針對他的情況,在不同層次上說不同的教法,解決他不同問題。 比如一個嗜殺的傢伙,你一般來說不要跟他談什麽空的問題,就是講因果報應,讓他改惡遷善,停止殺戮就很好。可是,對於一個已經在做人方面很出色的人來說,就不能再停留在這個層次上,必須要告訴他,僅僅修行人天善法是不夠的,因為我執不除,依然輪回。 考槃在涧 那么,你这里说的根器,和慧根又是什么关系呢 博主回复(2011-6-15 17:03) : 慧根、根器說的是同一回事。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佛法是因緣法,佛教的教育理念特別強調應機施教。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明白,對一般的小學同學講微積分,講量子力學,估計不但不會讓他成為物理學家,估計會影響他小學課程的成績。但是,已經讀博士了,老給他講四則運算也是浪費時間。 某匿名者的留言: 不同的人,说出的话虽然每个字都一样,但是意义、内涵实在是不一样,大德也说不可执着,应该破除执着,但是颠倒的人们岂能轻易理解大德的话的意思! 或有利根闻即信受 或有善果勤劝成就 或有暗钝久化方归 或有业重不生敬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质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再分割一下 网上有个比喻:一个学有所成的医师,可以对大家说,这山河大地草木花果,无一不是药材。都可以救人。这句话对不对?当然正确。但是这句话只能是医师讲。如果一个不懂医理的人,听了医师的话,也对别人说,无论是人参还是砒霜,都是药啊,都能救人,都能治病,你这个病就可以这么治。这样讲对不对?当然不对。 潭柘寺佛像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605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黃輝邦老居士略傳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5-6 18:12
明心齋主人按: 重發兄賜教,告知黃輝邦老居士是佛教踏實修行的老菩薩。在網上搜出其略傳,非常感人,特轉帖於此,多謝重發兄。 黄辉邦老居士,江西清江人氏。生于1905年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是立春日。出生地清江塘黄村。祖父黄达臣,父亲黄济卿,皆从商。在乡里乐善好施,从事救济贫困修桥补路、义仓义渡建造风雨停等公益事业。 母亲蒋氏十分慈祥。 七岁在家中私塾读书,经高小、中学毕业后,十六岁由父母安排娶妻陈韵兰,二十岁生长子黄掉昭(民国13年),同年随叔父黄英赴日本留学。 在东京高等预备学校补习功课,历时一年余。 民国15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特设预科。当时有四个学校为中国留学生特设预科,除东京一高外还有高等工业学校、高师等,凡考取这四个学校,就可享受官费。 一高最初先考,也最难考取,(上千人考,一高仅取17人)因为该校最好。特设预科时间一年,然后分到各高等学校的本科。 (黄老)在特设预科一年修完,选择分到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本科(民国16年)。(和日本学生一道学习)在此期间有官费待遇和国内家庭条件好,生活都很好。 家庭原想让黄老学成报国、治国平天下,黄老认为要达到治国平天下,仍不究竟,产生了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为解决这一问题,购买和阅读大量哲学、伦理、宗教书籍,并求教于诸善知识,从科学、哲学等方面去研究。 从那时起,时时刻刻想如何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包括生死问题),以至于上课都走错路。 因为小时候受儒家教育,所以对于儒家圣人孔孟与宋明理学等十分崇敬;不过为解决生死问题,对其他宗教如基督教等也参加学习,并十分热情与投入。而且对西方圣哲如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后来德国得康德、黑格尔等也很崇敬,并且对印度泰戈尔、俄国得托尔斯泰都很敬仰。 因为宋明理学分门户之见,对佛教产生疑义,当时尚未学佛。 (民国19年,1930年)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 到日本后,学习非常用功,日夜无松懈,所以参加一高考试后,自问已尽最大努力,纵然没有录取,也觉得对得起家长。一高开榜,仅取17人,榜上有名,十分欣慰。 当时官费每月有合60多现洋。进入帝国大学每月70多元现洋(当时每月有30多元即可,国内每月消费不到10元),所以当时是最好条件。家庭、父母都很好,也很富有。 帝国大学哲学系条件很好,汇集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流派。采用学分制,最快可3年毕业,最慢5年毕业。勤勉同学3年即可。(黄老三年毕业) 进入大学第二年(民国20年,1931年),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 读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等课程,从此开始学习佛教哲学。而一读佛教哲学,感到正合已意,于是多看佛教哲学书,并多请教于佛教教师。 过去对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不同的认识,因为如有个我存在,还难放下。所以认为“杀身成仁”是有仁可成而无身可杀。“舍生取义”是有“义”可取,而无生可舍,就是所舍之生实是无生。 “所杀之身实为无身,所舍之生实为无生”,这正合佛家的空性思想,所以一看佛教的“我空、法空,二空所显真如”正合过去自己思想,因此赞叹佛教是最高、最彻底、最究竟的哲学和宗教。并认为佛教“正合我意,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般若空性思想,佛教讲得最透彻,真正的无死,不生不灭的。般若真空如虚空是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境界。真空妙有,非断非常。 1932年,在东京帝大第三学年前暑假回家探亲。特别前往苏州报国寺,当时印光老法师在报国寺,由德森法师引领,皈依印光老法师,法师在关房里打开窗户进行开释,取法名“慧辉”,并送了许多书籍。(回国后,曾参加印光法师主持的息灾法会,每天听印光老法师开释,老法师开释录至今尚存) 1933年,我二十九岁开始吃长斋。因为皈依佛法,皈依印光法师,就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看见书上介绍,尤其许志净老居士写的著作,介绍往生传纪时,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是长斋念佛的人。所以为求稳当生净土起见,发愿长斋念佛,并且在阿弥陀佛像前请示,以二张纸条,一条写吃长斋,一条写否,放在笔筒里,用筷子拈,并默想如果佛赞成我吃长斋就连拈五钩。第一次拈出吃长斋,再次顶礼并照前观想,结果连拈五钩,所以深信佛菩萨灵验。因此吃长斋从无间断。(文革期间下放农村劳动,吃大锅饭。荤素一锅,他们以为这次总得开斋了;我在此不得已时学六祖吃肉边菜,仍然没有吃荤。心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大学毕业后,继续进东京帝大研究院研究生,同时在东京大正大学(佛教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主要研究佛学。当时按管理有机会转到欧美,但因为日本的哲学很齐备,所以仍留在日本。大正大学有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净、禅、密各宗齐备。 密宗在唐朝时,由中国传到日本,后来在中国汉地失传,所以在大正大学研究时,特别学了日本的东密(日本空海大师入唐向慧果阿阇梨学习唐密,带回日本,在东大寺弘法,叫东密)和台密(日本修天台宗人到中国学密宗后,回国后与天台宗合并的密宗,名为台密)。 由于汉地密宗失传,(黄老)特别学东密和台密,而且在东密和台密的寺院里实际修学,得到了东密、台密二方面的灌顶传承,其后回国后又学习了藏密。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初回国,带回了许多东密、台密及佛教其他方面书籍。在南京毗卢寺参加了圣露上师的破瓦法灌顶法会,当时有许多佛教名流,其中有蒋维乔等;圣露上师带领共修开顶,均都插入吉祥草。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战,(黄老)随中央军校(及黄埔军校)迁往四川成都。在成都有幸参加了贡嘎上师首次来汉地的传法(贡嘎上师此次成都传法时间最长);贡嘎上师传法有翻译,且法本翻译很齐备,传法地点在成都少成公园佛学社,最后上师由成都返回康定。(民国三六年抗战胜利后,贡嘎上师第二次出来弘法,到昆明、上海、南京,在昆明传法最久,而我又正在昆明师范大学教书) 抗战期间在军校教书四年多,作日语教官。 抗战初期全家到四川,后因生活困难,父母带二个女孩回江西,父亲在家乡病逝。打电报到成都,我收到后向中央军校请长假奔丧。因为信佛很虔诚,知道七七四十九天对亡人最要紧,如果回家因交通困难会耽误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佛事,因此就在成都几个寺庙做了超度佛事。因为军校有分部设在离成都40公里的新都宝光寺,而我就住在宝光寺内,在新都宝光寺受居士菩萨戒,受戒后新都宝光寺方丈请我在宝光寺内佛学院担任了课程。宝光寺佛学院许多学生成为了其他寺院的方丈。 为父做满四十九天佛事后离开了四川,回到江西办理丧事。丧事办完后,应聘赴泰和中正大学任教。(中正大学后迁长胜,在长胜就抗战胜利)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中央派鲁道源军长在南昌受降;江西省政府特别电报中正大学,请我同鲁道源一起到南昌接受日本投降。我同受降大员住在江西大旅社(现八一起义纪念馆),受降典礼仪式在对面中央银行大厅举行,总受降仪式由我全部策划并拟稿,中方三位受降代表鲁道源、我、秘书长。投降日方是一位中将和其他几个。各部受降接收财产我不愿参加,惦记着在南京的那些从日本带来的佛教书籍,可到南京一看,都化为乌有,痛哉!!(余一生二次痛惜,后来文革期间红卫兵将所有书籍全部抢去,令我痛哭万分。) 从南京回长胜后不久,中正大学迁至南昌望城岗。 因为我是接收大员,就专门找鲁军长说:“维护和保护好南昌的寺庙”;当时保存完好的寺庙有:南海行宫(圆通寺)、佑民寺、水观音亭、绳金塔寺、普贤寺。进城后,同曹德山老居士二人发起成立江西佛教会,佛教会址设在当时南昌最大寺庙圆通寺内,我被选为主要负责人。同时在绳金塔寺和佑民寺设立办事处。在佛教会成立的那一天早晨,突然会定老法师和妙空法师(即法海喇嘛)二师徒来圆通寺。我们请二位安住在寺内,适逢方丈定衡老和尚因年老退休,我们请年轻的妙空法师担任此职。佛教会成立后,着手准备修复各地寺庙。我和妙空法师去云山、宝峰等处查看。因为战争缘故,云山一片荒凉,仅存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在草地上。不久,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江西佛教协会更名为中国佛教协会江西省分会。 因要从日本人手里接收长春大学(后改此名),长春大学日文书籍多,生活条件好,因此应聘到长春大学。江西佛教会就由妙空法师负责。 余一人到长春大学,该校原日本人办,条件很好,日本风格,有洗澡,学生能讲日语;教了一学年。因为国共内战在四平争夺几回,暑假回来就没去。尽管长春大学催我回去做教师兼图书馆馆长,但因为害怕战争,没回去。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应聘到昆明师范大学。在昆明佛缘很好,正遇贡嘎上师第二次在昆明传法。这次在昆明传了各种大法;以传大圆满法最久、最详细,特别选择在山上妙高寺传大圆满法,参加的人众多。贡嘎上师第二次来汉地,在昆明传法时间最长,而后去上海、南京等地,最后又返回昆明,由昆明返回西康。在贡嘎上师领导下开始修加行,叩完十万大头,六皈依和金刚萨埵百字明十万遍,并修了很多施身法(大圆满特别加行,由我发起请上师传),供曼达和上师相应因解放而未修。 贡嘎上师所传大圆满,有大圆胜慧、大圆仰兑和 噶玛巴 口诀。先传前行,分共同前行有“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轮回过患,勉励精进”,不共前行有“六皈依、十万大头、发菩提心、百字明忏罪、供曼达(大圆满曼达有三身曼达)、施身法、上师相应”。再传正行,正行中有特别加行,正式的正行就是彻却与脱嘎。 1950年离开昆明回清江老家。从昆明将书籍及行李法本带回,知道难回昆明,回家途中很危险,有土匪而且有人检查,我虽行李多,但由于打坐念佛不理别人,也没人来检查。 回家乡别人说:“人家都跑出去,你却跑回来”。后来到南昌参加改造学习,然后应聘到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在福建任教五年。 因为吃长斋,请求食堂另做素菜。 由于从祖父以来家里行善,乡里对家人很好,尽管被划为地主,但家人迁到南昌未被阻拦。1956年全家返回南昌,在江西师范学院任教,担任逻辑学、中文系课程。1957年反右,有幸未被划为右派,但同情右派。 1957年带母亲及内人到云居山皈依虚云老和尚,受了三皈五戒,老和尚为我取法名宽邦。母亲和内人单受到三皈,三人跪请老和尚打香板消罪障。 以后还多次拜见了虚云老和尚,参加过禅七,听过老和尚开释。 不管什么运动,公开信佛立场,从不隐瞒。有好心人有意帮我袒护免受批评,但我认为信佛、学佛是光明正大的事,不论他人怎么说。所以几十年来天天坚持长斋念佛,求生净土继续不断。 1962年政府号召精简机构、裁减课程,鼓励人员退休退职。我因连续不断的国内运动,趁此机会申请提前退休。承蒙学校和政府挽留,但我还是请求批准退休了。 1966年文革初所有佛像、书籍都被抄光;抢去时我不禁大声痛哭流泪,如丧考妣。家人来劝,我说:“法本被抢,断我慧命,怎能不痛哭流泪?” 1981年中日恢复邦交,东京帝国大学老同学邀请我回母校开东京大学哲学年会。承蒙政府批准,资助我前往日本,参加东京帝国大学哲学年会。老同学热情接待,因几十年未见,特意在机场举出“欢迎黄辉邦先生”的牌子。老同学特意为我举办了欢迎会、聚餐会及茶道招待。到东京大学后,我告诉他们自己吃长斋,所以东京大学的同学们特意招待我在东京广德寺居住;学校安排我到各处访问老朋友,每到一处,老同学都亲自到车站迎接,非常热情招待。 后到大正大学,大正大学也热情招待。参拜了各文化机关。二个学校原来的老师都不在了。其中原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哲学系的主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宇野哲人教授寿年100岁,于几年前去世,他儿子也曾继任中国哲学系主任,我去时已退休。当时中国哲学系主任是山井涌教授。 在日本京都(西京),承蒙佛教大学的校长、教授们招待。在该校遇见正在日本进修的传印法师和姚长寿居士,异国相见,甚是欢喜。佛教大学校长派专人及汽车陪同我们三人在京都、大阪、奈良、高野山、比叡山等地游玩。(高野山是真言宗的根本道场,比叡山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因为知道台湾长子的通信地址,一到日本就写信告诉他。他收信后立即回电话,相隔几十年的父子通话,说不出的欢喜,在电话里问过情形后,约好来东京相会。后来他专程来日本,同住在广德寺。 按政府资助的费用,在日本最多只能住一个月,但由于同学挽留并集款资助,我在日本住了二个月零几天。 回国后,台湾同大陆还不能往来,需经第三地转通信,约好儿子在香港见面。后来我同老伴、孙子、曾孙还有第二个儿子一道到香港同大儿子相会。近几年来大陆与台湾可以往来,长子才能常回家探望。 1985年恢复江西省佛教协会,后重新被选为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文革期间,云山成为垦殖场。我同雾源和尚来往,商量过多次,如何使垦殖场搬出。 (该文由黄老生前口述,本人记录。如有错误,敬请指出。未完待续。)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d24d00100d9dw.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d24d00100f59u.html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78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可混同一谈
seawan 2011-3-23 21:54
佛教以其炯超三界的出世间法而高高屹立在我们这个星球一切文化的巅峰。 儒家文化以数千年的传承而成为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的永远不可泯灭的背景。 现在有些讲法的老师们,希望将儒、佛乃至“道”,以及“社会公德”、“多元文化”等统统打成一片,为缺乏心灵营养已经多年的中国人提供一些滋养,其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我认为, 在大讲“三教一家”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区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论是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的。有时候,如果硬要将它们打成一片,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个佛教法师,在讲经的过程中,大讲儒家道德和社会规范等,以之为佛法修行的“前加行”。但是,真正的佛法修行,是超越世间法的,出家人乃至不礼国王,哪里还需要管什么“工作的时候做好工作,念佛的时候一心念佛”! 如果你害怕宣传修行的“离世”特性,那就不是纯正的佛法。 还有人大讲“菩萨道”,认为“佛法在世间”等,所以要做好世间的工作,搞好上下级关系,婆媳关系等等。。。我觉得是曲解了慧能大师的深意。更有些人言之凿凿地说: 【    佛说四大皆空,可没说要消极避世,让大家抛妻弃子,躲深山冷庙里清修。     佛说无善无恶,可没说要善恶不分、麻木不仁。更没说可以放弃良知与道义,去追名逐利。     如果把佛法理解为消极的、逃避的、纯理论、纯宗教的,那是把佛经读错了。 】 我觉得,大错特错! 1. 佛教就是要赞叹出家、赞叹避世的!没有清净的修行,哪里有成就? 2. 佛的正修行就是 不让你分辩 世俗 所谓的善恶 的,否则歌利王迫害菩萨时,怎么不反抗? 3. 佛法就是佛教的法,就是要出世间的法,如果你要将它写上“消极逃避”的标签,那是你的事情! (说具体一点:如果你是在修“忍辱”行,若有人欺负你而你忍之,这是修行;但如果你不是在修“忍辱”,在同样情况下,你是“懦弱”;如果你连报警都不报,你是“纵容”犯罪——出世间法和世间法是不一样的!) 更有人引经据典:“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你是什么境界,敢说如此大话?未证为证,可是大恶!要知道,别说佛经中的话我们这些凡夫不得随意引用,就是大禅师们的言行,也不可模仿。丹霞烧佛,南泉斩猫,你敢吗? 。。。 总之,不应该将出世法与世间法混为一谈,不需要忌讳佛教的出世法的特性,不能误导众生把“世间法”当做“出世间法”。
个人分类: 佛道学习|4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2010最后一天
kuangmin 2011-1-3 11:05
《非诚勿扰2》说了:活着就是修行,深刻体会,在2010的最后一天,重顾前面的364天,发现辜负过领导、兄弟、朋友的盛情与美意,发现固执过,坚持原则过,死心眼过,也发现原来信仰依旧,也痛并快乐过,总体说是起伏的一年,小人的一年,但也是贵人的一年,在最后一天一切就成回忆,2011重新起步!
个人分类: 随笔|0 个评论
活着是一种修行
热度 1 dchzyf 2011-1-2 13:15
一见标题就知道我看了国产电影《非诚勿扰2》。 说实话,《非诚勿扰1》我没看;虽然前两天饭桌上有人说,《非诚勿扰1》比《非诚勿扰2》好看。 《非诚勿扰2》中有两句话,这里抄下来(不保证与原话一样): 活着是一种修行 婚姻怎么找都是错的,美好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说到电影,这里推荐一部印度旧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个人分类: 人生百态|252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6:答H老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21 16:39
 (十)答H老居士   一、答(一)愿贵切实,(二)临终观行   拜读大愿,至表赞叹。妙解如环,情辞真挚,定邀四宝加被圆满成就。窃以愿贵切,贵落实。令学长胜愿即贵在‘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十六字。果能逐步落实,决定有愿必满,往生极乐,位登不退。甚至即此肉身,圆满菩提。   承询嫂夫人临终观何本尊为宜问题。颇瓦法本尊为观音,嫂夫人平素自修为绿度母,临时更改困难,故可直接观自为度母。谛信度母即观音(实际亦真是观音)无二无别,决得相应。总之,诺祖开示:‘汝能往生与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愿意去与不愿意去为断。’故古云:‘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著,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著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著力,况于临终时自运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我辈行人,结其求生净土之胜愿,临终之际,万缘放下,一心求佛接引,此时但能续念圣号或本尊真言,直到最后刹那,决蒙接引生西。只此最为简易可靠。由此可见,嫂夫人于临终之际,只要能提起平素熟念之度母咒(或圣号),即大事了毕矣!   二、(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   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云:‘如万丈悬崖,纵身直下。’此两语与老学长所聆之法喻相似。教云:‘真心以实相为相,妄心以攀缘思虑为相。’有所攀缘执著,即是妄心用事。双手齐放,顿无所攀,即是离妄。离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此时若有毫厘求真作圣之念,便是头上安头,于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条矣!正当悟时,赤裸裸,净洒洒,取舍情尽,凡圣体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非思量分别所能及。喻曰:‘如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此喻初见本面时之惊喜也。又喻曰‘贼入空室’,此语更好,盖喻:‘死尽偷心’也。可怜生这个小偷,冒危险,费心机,撬开门锁,谁知室中空无所有,于是这一颗炽盛的‘偷心’顿然止息。这也即是双手齐放之喻也。数喻合参,或能稍窥悟时情景。至于函中所引《宗镜》法语,均是妙谛。正宜‘蹑解起行,行起解绝’;‘此是行时,非是解时’。近颇有以‘解’为‘悟’者,此皆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颔者也。猿猴之病在于舍一取一,厌喧求静,弃秽取净,除迷求悟,舍凡求圣,去妄想入禅定,出生死求涅槃,总之手中必牢执一物,可换而不可无,故永无了期。   此尚属上者。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一一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日新又新。敬献刍言,以备采择。   (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   (三)严守密戒。   (四)老实修法。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   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倘更深堕谤师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   老学长用功勤而过失少,故成功希望甚大。近阅《大圆胜慧》,中云修‘且却’见性者,方可修‘妥噶’。其课程表为:   1-2点:上师法,2-3点:且却,3-5点:拙火定,5-7点:礼供念诵烧(火供),7-11点:妥噶,11-13点:礼供念诵,13-17点:妥噶,17-19点:护法与气功,19-20点:观无常,20-22点:本尊法,22-24点:卧入光明定。可见24小时全部在修持。卧床只两小时,仍在入定。于是乃知密法之所以能即身成就者,在于菩提心大,从悟起修,昼夜精进不已也。近多有既未悟心,又不勤修,侈言即身成佛,直是笑谈而已。唯愿老学长以《宗镜》为导,密法为行,净土为归。唯精唯一,再接再励。誓尽此身出娑婆,无生而生证佛智。愿共勉之!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1:答D居士(4)
jiangjinsong 2010-12-19 10:08
十四、论密宗重见地   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密宗最重见地。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无觉悟之期矣!   当知成就全在当人。知见若正,则修什么皆可成就;知见不正,则修什么都必堕魔军。   真实用功,不必住庙,也用不著摆脱工作与家庭。只是随时随地能提起一句莲师真言,就是无上修持。   十五、劝‘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张。   十六、论心皈依   您目前应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见。密宗之殊胜,就在于传承的加持。如何才能得传承的加持?就须以上师之身口意为自己的身口意。这就不仅是礼拜供养,而是要言上师之所言,想上师之所想。必须如此,师徒之心才能相通,传承的加持才能达到弟子的身心。X老学密甚晚,所闻寥寥;某某则是背离了先师的遗教。因此您对于莲华精舍这一伟大殊胜的传承之真实精神,很不了解。皈依密乘,不仅是身皈依,更要紧是心皈依。组织上参加了,但思想上没有参加,在世间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至于所皈依的传承,同样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所以真要学密,便须心皈依。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于心心相通。这就是您目前所应做的大事之一,首须了解莲华精舍的殊胜精神。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实因阁下求法所经之过程,万分艰险,能有今日之转危为安,实已万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须遇人始得。阁下数十年来一直未遇明师。于无上密乘,未闻圆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痒之谈,甚至掺杂一些异端邪说,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阁下欲求‘深秘轨中最精华’。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莲师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莲师三身法即是‘深秘轨中最精华’者也。王上师称此为‘莲师瑜伽心中心,最为殊胜故’。但阁下未具正眼,于此无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觅精华,实应忏悔改正。   阁下久修而未得相应者,原因甚多。首则是传法之人不如法。某某并不具传法资格,又不如法传授,滥传大法,妄修双身,背叛上师,由如是之人传法,当然得不到传承加持力。   次是,阁下修此法,基础不够,信心未充。至于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于此。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缘,亦以此法最为应机。目前边修法,边忏悔,边补基础,盼您下最大决心,坚决修下去,务于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样子。   再其次,则是您对于《金刚经》等般若经典重视不够。诺祖开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此真是无上醍醐。过去我劝您多读此经,正是这个道理。目前应以圆瑛法师之注解为主;将来如有机缘,应深研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并以《金刚经宗通》为参考。   最末则为求师之道。此是学密者第一件大事。阁下过去过于轻率,应永以为戒。密宗行者应尊师如佛。对于师之教导,决不能稍有违越,违抗上师者,堕金刚地狱。又上师如入地狱,则弟子随之亦入地狱,故万不可不慎也。目前汉人学密,有一大错,都是把上师当作卖药的。老爷我来买药,想要什么你就应该卖什么。师徒之间形成买卖关系。如此学密,万劫亦无成就之理。正确态度应是:看上师为大医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医生能医,此命只有我上师能救。于是殷重恳切,一切唯医之命是听。叫开刀便开刀,须切除便切除。决不能自作主张。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诸医之药混合服之。此喻虽浅,寓意甚深。阁下今后应不断增加对良医之信心,则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十八、劝以见为宗,抓紧当下   手书收到多日。对于三身法中偈语,如有不明之处,应先通过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如仍不懂,则可写信来问。学法与学拳不同。学拳是身法,故须当面指点;学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心若不契,朝夕相处,亦无所益。密宗乃决定见宗,以见为宗。能开大圆满见,方能契入大圆满。若无此见,纵天天修大圆满,亦只能种种善根,甚至仅是结结善缘而已。   盼您今后看准这个‘见’字,此即本也,本立而道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十九、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   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   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这样好。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法实相的最易之法。余法虽八万四千,但皆无此容易。   缺点者:仍然有些信不及。信中屡提:‘唯依尊无他’,可是实际上又去修‘因是子静坐法’,实在言行不一。又想学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摄在三身法的仪轨之中。   劝君把心踏实下来,说到做到,‘唯依’就是‘唯依’,不要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一山看著一山高,则永无成功之日。   应知一句佛号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门无量无边之功德。禅定之法当然摄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续,这即是无上之定。   习定也可,但离开了三身法去学习‘因是子’则不是好事。君现在可于法本中圆满第六之末,吽吽后练习入定。定不住时,则呸呸呸出定。另外,可按‘因是子’中静坐之姿势,静坐念佛号,(莲师咒、长寿佛咒、观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时处,永不忘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无量的讲法,决定于受法者的水平,总之要以应机为最好。例如治病,以对症为最好。   劝君利用当前之机会全力提高水准,打基础,作准备。熟读‘净土资粮’,并弄清楚三身法。病人应听医生的话,服药打针,不可自作主张。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净土。   二十、(一)谈止观(二)答咒语不应翻译   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若能于观中即寓‘止’,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   咒语具无量义,翻译为某一义,便是挂一漏万。并正因咒语之不可解,而是离知解之妙宝也。   二十一、劝于今生,讨个决断   您发坚固心,誓‘依尊无他’,很好。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净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应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谓休歇者,‘万缘齐放,一念单提’也。   我之《大乘无量寿经解》最近可印出两卷,盼细读。如能深入《大经》,信受奉行,决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开,则是带角虎也。有《净土资粮》与《大经解》时常展读,胜于晤面。有问题则写信来问。人在一起没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则大事了毕。   二十二、答‘上戒无戒’之正确理解   ‘上戒无戒’之语,应了达其中‘无’字之真义。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著持戒之相也。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从心所欲则是‘无戒’也。此乃圣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为盾牌,掩护其过,则其愚甚矣。   至于净宗是否幼稚园,请一阅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二十三、诫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问题,暴露了您的真实水平。看来您之根器,对于无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简单。诺祖有许多无上大法,都极简单,根本没有迎请、加持、灌顶等等这一套。有时一部大法,根本不观咒轮,甚至不念咒,只观一个种子字。如果您遇著如是之法将怎么办?故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又如叶公好龙,但所好者只是假龙,若真龙现出则吓死矣。盼望您之学密不要像下士与叶公。莲师三身法仪轨中,‘自明智现’,本尊与坛城皆是自心显现,何等直接了当!还有什么迎请、四印与灌顶之必要。为了下士,才需要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来。上次已经指出,不要给法本上添东西。可是这封信,仍认为三身法‘尚有需补充者’。可证您之成见十分坚固,如是学密则很难相应矣!   学密必须尊重上师,修法必须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您认为法本不圆满,须补充,根本是轻法。轻慢大法,岂但不能相应,还深有罪。慎之慎之!最近这几封信,都是关键问题,不能滑过,应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类逆耳之言,只有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二十四、劝老实修法,老实学般若   数函均悉,目前您课表可增加一项,即为多读《金刚经》与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阁下之病在于执著,婆婆妈妈气太重。简单说来,则是一个‘狷’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学大法则更难矣!且您年岁已长,岁月无多,学藏文来不及矣!目前只有老实学般若,使生起次第与大手印大圆满相结合,坚决求生净土,使习密与生西相结合。除此都是梦话,毫无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目前可把一句咒当作佛号念,亦可把佛号当作一句咒念。观想便于摄心,是其殊胜处。但当前许多习观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点也观不成,劝君三复斯言。   如果真想于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还必须在您思想深处,痛闹一番革命!   二十五、劝真实用功      仁者年过花甲,不宜追求繁法。应节约时间,集中心力,直叩无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进,应有定课,但不宜定得过多。其份量应可保证完成,同时则争取超额。仁者目前应持名与莲师法齐修,《金刚经》与《无量寿经》合参。行解相资,一心求生净土。   读《金刚经》不是要成为《金刚经》的专家,也不是像语文老师备课,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学生交待明白。而是要依止此经,断除自己的妄执,开显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达无上密的无上部份枣阿的(心地法门)。   学无上密,执著则学不成,狂放同样学不成。但应知孔子在狂与狷二者之中,宁可先选狂者;无上密亦复如是。狂者较近于道,是其长处。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狱,是其致命之伤也。   我劝仁者还是以净宗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课以持咒及持名为主。两者之和,每日至少应为二万。(蕅益大师开口便是三万五万,甚至每日念十万。)两经之中,您应以《无量寿经》为主,力求今生往生极乐。   二十六、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二十七、劝因标见月不可认标为月   唐译《金刚经》及《普贤行愿品》(均有注解)即付邮,两书皆奉赠,不必寄回。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标’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净土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闻,况余人乎!又小本曰此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难信者,端在‘不可思议’四字,故非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影尘回忆录38:蒋维乔序
jiangjinsong 2010-12-15 20:57
影尘回忆录序 倓虚法师,以北方长老,南来皈依 谛闲大师,学于观宗讲寺。谛师以北方佛教衰颓,欲振兴之,必得其人;而南方比丘,口音不同,若往弘教,必多扦格,故对于倓老,极为器重,卒以台宗法派付与之。倓老学成北归,果能不辜师命,于东北、华北、青岛、先后建造大丛林多处;并随时随地,为大众讲经说法;无碍辩才,滔滔不穷,听者悦服。又提倡僧校,造就后贤,数十年来,人才蔚起,天台一宗,盛弘于北方,此乃智者大师,创教以来,所未有也。 其弟子大光等,启请倓老,将生平经历,一一宣说,以便后学,有所取法。倓老云:“此前尘影事,如梦如幻,倏已过去,复何足道。”不之许,经大光再三恳求,乃允分期讲说。大光私自记录成书,凡三十万言,名曰影尘回忆录。 辛卯之春,余重游香江,恒至华南学佛院,与倓老把晤,大光出影尘回忆录稿八厚册,请余订正。余携归,以其卷帙繁重,恐不易卒读,心颇惮之!及一展卷则其事其文,处处引人入胜,笔意生动美妙,非特发扬佛理,且极富文学趣味,令阅者如读章回小说,不忍释手。乃于稿中字句不妥;或叙述有不当者,为之增删修正,未及一月,全稿完成,可谓始难终易,则大光之妙笔,有以致之也。大光浼我作叙,余诺之,因束装北归,未曾着笔。今接其来书,述及此稿付印在即,乃草此文以贻之。               辛卯孟秋蒋维乔拜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5:答A居士(2)
jiangjinsong 2010-12-12 19:24
二、劝看破世缘,一心念佛   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   您的苦恼,证实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难。它是‘进一退九’,进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这是进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发火吵架,这便是退了九步。同时也说明如果有一种因缘使您进步,例如您看了《净土资粮》很想发心,可是偏有种种烦恼来使您退步,这又是退九。这就叫娑婆世界。这是修行人个个都共同的,只是表现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誓于今生出离生死,往生极乐。   实际上,夫妻儿女只是一台戏。在台上您是母亲,下了台您是谁?所谓母子,其实都是戏,都是假的。您是过于认真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坏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马上就要幻灭的。老实说来您的儿子在当前年青人中还是不错的,您是‘爱之深,责之切’。演变至今,几乎形同水火了。您现在应当认清目前是演戏,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实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么还不知道。希望您看破这台戏,往生极乐,莲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在‘难能’,所以‘可贵’。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改正。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云‘带惑往生’。这便是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像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读《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问临终时是否有魔怪变成佛形来诱骗?蕅益大师说,临终时不是魔扰时。也即是说,临终时没有魔扰,见佛即是见佛。总之您只要在临终时把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著念,这便一定往生。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4:答A居士(1)
jiangjinsong 2010-12-12 08:34
(三)答A居士 蔣科學按:宗教信眾的精神生活是什麼樣的?許多國人對宗教缺乏瞭解,往往以為宗教就是莫名其妙地抱著一個無法驗證的教條盲信而已,或者認為只是一些感情受到創傷或者對世界充滿絕望者的一些自我安慰。其實,宗教信眾精神世界中更多的內容是與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境界的實踐活動有關的。從黃念祖居士回覆各位佛教修行者的信中對此可以有一些粗淺的瞭解。    一、劝继续忏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来信收到,此信实是您能否往生的关键,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发心很真诚,用功也很勤。(二)对于自己要求很严格,并敢于直率的说出自己的缺点。(三)为忏悔自己过失,曾哭过数十次。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优点。但目前成为障碍者,则由于(一)嗔毒较深,(二)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教理的了解,还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世尊的常随弟子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您说发一次脾气,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烧光,这是根据于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而来的。但我们想要正确理解经论中的一句话,那就需要联系其他经论中文句,融会贯通来理会。例如,经论中说我们看经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刚,决定不消。这就是说念佛和诵经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刚钻(钻石),这是决不会消失的。于是这句金言,便同您的体会,烧光了一切功德,完全矛盾了。那么,这相矛盾的两句话应如何融会来正确了解呢?现在我做个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冻结了他在银行中存款,这笔钱他当时完全不能动用,就和没有这笔钱一模一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之原意。但是这笔钱并没有被没收,没收了,那才真是烧光了。现在只是冻结,仍承认这笔钱是他的,这就是决定不消之义。我这个譬喻,可引证佛经。佛在世时有一人因八万劫前遇虎,失声念了一句南无佛,八万劫后得遇释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为僧,而证阿罗汉。试想,此人在八万劫中应该生过多少气,发过多少嗔心火,但这句南无佛的功德决定不消,终于凭其功德而证阿罗汉。同时根据这段经中开示,证明嗔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报推迟了八万劫。   修禅定的人,一发脾气,于是禅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发的神通,也不出现了,必须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复。至于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这即烧尽功德林之意。所以我们必须忍辱护嗔心,如能忍辱则嗔心渐渐的自然不起了。   您来信问我有什么办法?现在办法已跃然于纸上矣!办法是:( 1)恒修忏悔。(2)修行忍辱,善护己念。在这两方面的无上武器,便是一句佛号。   (一)忏悔,有理忏与事忏。理忏者,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是谓心空则罪消也。是以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若能心契实相则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忏者(又名作法仟),乃修忏法(例如大悲仟)以忏除罪业。目前有先师所编之《宝王三昧忏》,又名《长寿忏》,正在印制。印好后,会寄送您一本,您可照忏轨礼拜忏罪。但更重要者,《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   (二)忍辱护念:《金刚经》中忍辱仙人,实是我们之良师,仙人是说法度众,反被诬蔑为调戏妇女,并用刀来节节支解,可是仙人当时无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著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秉著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奉劝您进一步把功课集中在持佛名号。随时随地,心中常提这句佛号。您念佛看经的功德,与忏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决定不消,盼您继续努力。根据您的信愿行,都已有基础,但能坚持下去,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宗称为他力门,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们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那么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自然实践其本愿,前来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见唐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我们凡夫往生,都是带业往生,您这些嗔恨之业,便都托弥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碍了。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