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化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口罩背后的峰值风险
dfedhw 2020-2-9 21:18
人类与灾害的斗争从未停息过,灾害产生破坏的方式不同,破坏程度也有所区别,其中最为惧怕的当属峰值风险,由于自身的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灾害,同时,在战略节点应对的失误以及战术方式的落后都可能加剧这一风险。 亲身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工业火灾,钢铁厂电缆隧道内其中一根高压电缆起火,同隧道内还有近30根电缆(分别向水站、空压站、煤气加压站等现场负荷供电),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越来越危急,这时总调度室面临一个窘境:要不要全部停电?如果不停电,火势控制不住,鉴于生产流程的复杂性,环环相扣,现场有可能因意外停电造成生产设施及装置仪表的失控,从而乱作一团(如失去冷却水、机械停转、煤气泄漏以及人员伤亡等等);如果人为指挥依次停电,那是一个需要相当时间的协调联系过程,并非只像家里断个电那么容易,同时还存在误操作的风险,甚至可能直接造成电力系统解列(过程场景比描述更加严峻复杂)。 因此,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峰值风险(或者说极端风险)其实是难以承受的,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往往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一时很难有充足的人力与物力去应对,尤其是时间,就算有再完备的应急预案,实际操作起来那是两回事。蝴蝶效应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意外的扰动只要出现在最“恰当”的时间地点,完全有可能将系统尽数“摧毁”,只不过平时大都选择了“讳疾忌医”,不愿面对而已。 再回过头来看,为何至今仍一罩难求?工信部解释称,口罩生产秒速,仅需0.5秒/只,然而,一个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需要7天到半个月,也就是说,大年初一加班生产的那批次口罩,可能要等到大年十五才能投放市场。另据消息,除了部分企业转产,还有多条新生产线开始建设,建成最快也得等到月底。 出现此类公共卫生事件,鉴于庞大的人口基数、通畅的信息渠道,一夜之间,所有的相关物资都会出现短缺,而 整个社会绝不可能提前预备足以应对峰值风险的海量物资 ,一只口罩尚且如此,其余的医疗设备、配套设施的短缺状况则不难想象。一旦各种物资跟不上,临时生产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原料以及人手,加上调配运输,因补给时间滞后,形势每况愈下,又陷入新一轮恶性循环,压力倍增。 从应急力量的储备情况和增产能力来看, 临时抱佛脚的思路及“打法”本质上行不通 ,经历过这样一次大事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各行各业都存在峰值风险,由此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应对的,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还是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根本解决办法还是要未雨绸缪,结合行业特殊性,通过 深挖战略战术的综合运用去提前避免与化解 , 而不是过后再来设法应对 。如果不能始终跑到风险的前面,就只能远远地落在风险的后面。 而此次疫情带来的唯一好处是:所有人在完全没有预兆的前提下,共同参与了一次真刀真枪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那么,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真要再遇到类似疫情,只需一个正式的隔离通知,所有人都不会恐慌,就地关门闭户,取消一切行程,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无论大街上现有多少病例,只要不出门,疫情就与你再无牵连,接下来只不过是让病毒多呆一会儿。 灼见 什么是吹哨人 瞭望智库 中国能生产多少口罩? 化工邦 疫情之殇:口罩问题可能导致2月10日无法开工 赛先生 “病”和“疫”非常不一样,防控疫情要有系统思维 赛先生 如果新冠疫情再来一次,我们能否做得更好?
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宋煜萍——化解地方生态治理中的“中梗阻”
baocunkuan 2013-6-11 14:57
http://www.chinareform.org.cn/gov/system/Practice/201306/t20130602_168344.ht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31日总第457期   作为国家“五位一体”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业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管理议题。而这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地方层面的生态治理。通过规避生态风险和提升发展品质,地方生态治理具有保障民众生态权益、发展环境代际正义、促进人 民主 体性价值有序实现的多重价值。良序发展的地方生态治理不仅关乎“美丽中国”的塑造,还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部分。   治理意愿与治理能力不成正比   在地方治理层面,虽然涉及的问题很多,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治理意愿有效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成效。我们认为,当下中国地方生态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种“环涌”悖论,即在生态治理的“意愿—能力—绩效”之间的内卷链化。即强治理意愿的弱治理能力输出,强行政主导性能力的低生态绩效呈现,在政策愿景向治理绩效转化方面存在着一系列制约执行力释放的“中梗阻”。   在一个多重转型、多重挑战与多重目标选择的大转型社会之中,尽管在地方层面有着持续的努力,但由于“环涌”悖论的存在,生态治理仍不能较好地匹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持续满足民众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品质生活的期盼。实际上,在高治理意愿—低治理绩效、高资源投入—低治理产出、高建构努力—低机制耦合的散溢性“环涌”态势中,的的确确存置了不少深度的生态问题。一方面,从技术层面讲,治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成本过低而导致因负向激励致使环保执法正能量散溢,“一事不再罚”演变成为一罚了结与问题搁置,“限期整改”蜕化为“长期保护”等种种抵牾与矛盾。另一方面,从沉淀效应看,“环涌”悖论具体表现为能量递减、自我复制与弥散风险。即从部门“条线”到“块块”结构,都存在着一个生态治理意愿转化为治理能力的脆弱性问题,其间虽有机制的建构和运行,但因缺乏充分的匹配性和耦合度,导致“意愿—能力—绩效”路径中的治理能量一路散溢;此种不断耗损的格局既有演进性的惯性,又有回馈性的惰性,遂形成实践中的“逆向作用”与“自我衰竭”。   “环涌”悖论源于既有治理格局   从制度反思的角度讲,“环涌”悖论导致的种种生态问题,实际上与“弱社会”、“小环保”的治理格局紧密相连。众所周知,环境保护绝非单纯环境保护部门的事情,它因治理的多领域、多阶段与多层级,广泛地涉及生态 公共治理 的宏观体系。至少三个层面的因素对于“环涌”悖论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一是生态文化的混沌性,缺乏扎根。这既与后发国家的非均衡、追赶型现代化战略紧密相关,又与中央 政府 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的匹配度密切相连。在一个正快速走出传统性、赢取现代性和吁求所欲的后现代性的转型国度,地方层面的生态治理可能最为缺乏的不是有无生态文化,而是有没有与实践发展可以互促互进的生态文化扎根。二是治理权力的悬浮化,缺乏协同。这涉及政府的权力作用边界、作用范围、实现形式和政策工具的选择组合问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社会权利的保护、实现和发展问题,譬如公民环境权如何介入到政府环境政策的形成、执行以及环境绩效的评估中来,则是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和进行制度化设计、吸纳与使用的重要现实问题。三是激励约束的分割性,缺乏整合。这既包括诸如新农村建设中的植树面积比例考核与国家保护18亿亩土地红线,工业领域中鼓励汽车生产、销售与交通拥堵、尾气排放治理问题之间如何协调之类的问题,又涉及诸如以单纯行政区方式治理跨流域、跨地域,甚至是跨空域的水体、大气、废弃物等生产生活污染治理如何转化治理模式的问题。   强化治理意愿与治理能力间的衔接机制   如何突破治理能量的散溢链条、进而化解“环涌”现象,成为必须慎重对待的实践命题。整体看来,细化治理意愿—能力—绩效之间的转化衔接机制、着力将政策意愿转化为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   从发展序列看,需要着眼于治理过程的动态性与一体化建设。既需要进一步擢升真实意愿的塑造,通过确立符合国情阶段性发展的治理愿景来改造升级生态治理模式;又需要大力强化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发展公共治理系统,加快政府职能的生态化转向和转型,同时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对公众参与力量进行有机吸纳和功能引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生态绩效的全力打造,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下看待绩效问题,核心是如何发展出适应于科学发展的绩效考评系统,尤其是在物质呈现显性态与生态成效内隐化之间作出从容、协调的政绩观调整。只有走出纯粹点线设计的环境问题应对,才能逐步发展出全时态、立体化的集约式生态治理。   从治理结构讲,需要进一步对生态治理所面临的压力型体制、动员性机制、运动性治理进行限制、转化和调整,着力提升治理权力尤其是政府治理权力的文明化程度。目前,阻挠高治理意愿转化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治理能力和显著的生态绩效呈现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治理结构的相对传统所导致的面对快速工业化同时又必须应对后现代对于生态文明强烈吁求时的回馈力与能动性不足。仅从资源供给与政策手段的治理合成性角度讲,便面临许多因多目标选择而导致的力之不逮问题。在涉及生态政策的决策、执行与监督诸环节,强化法制规制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通过对政策转化手段选择的规范化、程序化来拓展生态治理的实践路径,从而在政府经济、社会职能与生态职能的相对动态均衡的实现过程中夯实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提高生态治理的层次。   从实践机制看,尤其需要实现意愿生成机制、能力提升机制与绩效发展机制之间的系统性、匹配性整合设计。治理机制是生态建设过程中转化愿景、彰显能力、实现绩效的“转换器”和“活抓手”。改变目前虽有民众生态权益的诉求表达但仍缺乏程序化地使之成为政府生态议程机制保障,政府已有较之以往大为强化的治理能量供给但总体上仍显薄弱、分散和高损溢的不利状况,以及在部分领域、部分阶段拥有生态绩效实现机制的高效运行但还不能确保长时态的持续性绩效制造的低效状态,就需要在政府生态决策信息机制、政府方案的公众评价机制、政策执行中的社会参与机制、政策执行监督的全息态运作机制、政策评估的独立第三方机制、政绩考核的生态赋权强化机制以及领导干部用人导向中的生态责任评价等方面,建立一个更为系统和科学的匹配性设计和运行保障。而这之中,深度地突破围绕显性GDP考评体系所依据的晋升锦标赛体制、错位性单一指标的强激励机制和“形硬实软”的低效约束状态,是为关键。   从长时效的实现论,打通生态治理的意愿、能力与绩效的正相关关联诸环节,从根本上讲需要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循序、持续“绿色”化方面下功夫。这就不仅需要有一个价值观念的后现代性面向的调整,更需要这种调整成为执政党、各级政府等权威治理系统的内生性政策“背景色”,还需要全社会通过生产流程和生活过程的绿色精细化来予以支撑和践行。惟其如此,通过全社会结构性地转向绿色发展,通过创造绿色财富、为社会持续供给绿色福利,方能赢取科学理解“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绿色未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年编辑的职业困惑及其化解
fairyslave 2010-3-8 12:26
发表于《编辑学报》2009,21(5):453-455 摘 要 由于个体原因、职业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青年编辑容易产生职业困惑。 建议从思想观念、工作乐趣、个人修养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调适,再辅以组织干预,来化解青年编辑的职业困惑。 关键词 青年编辑;职业困惑;化解 Bewilderment encountered by young editor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 ZHAO Liying Abstract Young editors often encounter some bewilderments in editing work cause of individual reason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Thus the self-adjustment for young editors is proposed from aspects of mentality, joy of working, individual cultivation level and so on. Moreover, the encouragement and help from other editors are beneficial to deal with the bewilderments of young editors. Key words young editors; bewilderment; countermeasure 青年编辑富有活力,充满朝气,渴望在编辑职业生涯中发挥才干,创造业绩,实现自身价值,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对角色难度和面临的挑战缺乏深入了解。当理想和现实产生差距时,青年编辑思想上会出现大的波动,表现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沉不下心思研究问题,慢慢趋于平庸,或者耐不住寂寞,卷铺盖走人,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出版事业的发展。在《编辑学报》上读到一位青年编辑给陈主编的信,他说“曾几何时,年轻的他们满怀抱负,来到编辑部工作,充满了理想;曾几何时,他们把板凳坐穿,只为使一篇文章更加通顺和规范,充满了激情;曾几何时,看到老编辑的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无闻,充满了迷惘;曾几何时,昔日的理想化为灰烬,他们,他们又应该如何去想 ….. 是无法理解和领会,无法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严酷的事实。这些令他们无法安心工作,无法致力于业务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他们认为工作没有意义,认为前途一片暗淡!” 这是很多编辑都曾有过的困惑与迷茫,是大多数青年人进入编辑岗位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青年编辑的职业困惑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问题。 1 青年编辑职业困惑的成因 1.1 个体因素 青年人精力充沛,热情奔放,对事物敏感,有创造潜能,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感,渴望在工作中取得明显的、被人认可的成绩。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个人积淀、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完全认同并且胜任编辑角色,再加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养成阶段,容易被外界环境所诱惑,所以非常容易陷入困顿之境,表现为心情焦虑,心态浮躁,不能承受挫折、失败,缺乏恒心、毅力和忍耐力。他们自信心虽然较强,自控能力却较差,易冲动,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左右,当工作不被领导和同事认可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 1.2 职业因素 编辑工作寂寞辛苦,科技期刊编辑长年累月面对的是冷漠的自然或抽象的概念,颠来倒去的是枯燥的符号、数字和图表,容易感到压抑和孤独;编辑工作默默无闻、不事彰显,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都渗透在作者的作品之中,不能以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容易产生成就感,容易对职业失去激情和憧憬;编辑工作又是复杂的, 它 的 对 象 , 不 仅 涉 及 作 品 、 作 者 、 读 者 、 编 者 及 其 相 互 关系 , 还 涉 及 这 些 关系 的 运 行和 变 化, 编辑 工 作想要 做 好 , 不 仅 需 要学 问 , 需 要 功 底 , 需 要 责 任 心 , 需 要 劳 苦 , 还 十分 讲 究 体 悟 , 讲 究 设 计 , 讲 究 技 法 , 讲 究 审 美 ; 编辑出版行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编辑知识结构的重组、知识更新的加快提出很高要求,而且书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科的种类越来越多,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使编辑常有捉襟见肘的感觉;编辑工作的时效性,日常再学习,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使许多青年编辑的工作和生活都处于焦虑、紧张和无序状态,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使得他们的生活有点无所适从,对未来感到不确定。 1.3 环境因素 市场经济的大潮产生了诸多负效应, 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计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经济利益联系的强化引发情感、伦理、精神纽带的弱化,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受到挑战。 我国大部分 科技期刊没有被推向知识的学术市场,没有相应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缺乏 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的内部管理, 编辑 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办刊的主人翁意识。 2 青年编辑职业困惑的自我化解 职业困惑是青年编辑本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其承受者是编辑自身,因此,青年编辑的自我努力很重要。 2.1 认识工作价值 “编辑”古已有之,春秋末期的孔子穷毕生精力整理编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典籍基础。“版本的考据,书籍的校勘,编纂和翻译,很早就成为中国所特有的专家事业。” 许多皇皇巨著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 都凝结着无数编辑人多年的心血 。 20 世纪 30 年代,编辑界活跃着鲁迅、茅盾、巴金、郑振铎、叶圣陶、邹韬奋等杰出人物,他们站在时代潮头,以编书、编刊为责任和乐趣, 以开启民智、培育新人为出版事业的价值追求 ,他们的抱负和伟绩,成为民族精神之火不灭的象征。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的复兴,走向世界,当代编辑出版人肩负着更多的文化责任、社会责任 和历史责任。青年编辑要 学习老一辈编辑家的优良传统,努力 成为新一代文化大厦的建设者,坚守文化使命,追求文化创新,通过我们的选择,提供能够创造或增加价值的内容和阅读体验;通过我们的整理,传播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通过我们的服务,与读者形成良性互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现代的、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知识资源 。 2.2 寻找工作乐趣 叶至善先生说过:“我喜欢编辑工作,这倒是真的。自己想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满足我的创造欲,跟当工程师当艺术家没有什么两样;二是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随时能学到杂七杂八的诸多知识。因而我乐此不疲,从未见异思迁……” 编辑是个学习型行业,充满了学习气氛、文化气氛,可谓干到老学到老,乐趣不断。当协助一个构想从萌芽到开花结果,当最初的草稿被打造成一本畅销书,当 一篇论文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形式得到了提升和加强,投入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作者和读者的肯定, 一股静静的喜悦之情会油然而生。这个传播知识文化的行业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一些出色的人,与他们交流,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鞭策着我们。在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还有什么比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净化更重要的呢?正是在不断的创造——愉悦——满足的过程中,编辑展示着自己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与人和谐相处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作者,热情周到,谦虚豁达,诚实守信;对读者,广开言路,褒贬兼听;对审稿人,虚心求教,认真分析;对同事坦诚友爱,互相学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编辑日常的交流,不仅包括智慧交流,也包括情感交流。青年编辑应注意从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编辑身上学习待人处事的沟通之道。学会保持平和内敛的心态,有分寸地处理工作中的矛盾,理性地控制自己,明智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学会诚实守信,认识到以诚待人、讲求信义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与人交往中,时刻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使人感到快乐、和善、诚实、宽厚,使交往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赢得帮助和支持,获取事业的成功。 2.4 知足常乐心态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足者常乐”。珍惜和欣赏既有,不为物欲所累,从而达到内心愉悦。知足是很高的修养,足不仅仅指满足,也有止的意思,道家和后来的禅宗都会直指人心,教人以停止的艺术。知所以进,知所以止,进其可进,止于当止。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量力而行,提出适宜的期望值,以自己的精力、能力为限,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使自己既有所成就,又身心愉悦。编辑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目标型压力”,如果目标是主观的,脱离现实的,则是一种“消极性压力” 。所以,成就动机感强烈的青年编辑尤其要注意调整目标,把自己从不切实际的烦恼中解放出来,对内发现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壮美自然,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促进人际关系的亲近和谐,“科学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 3 青年编辑职业困惑的组织干预 消除和化解职业困惑,不仅要靠个人的自我调适和努力,也需要组织、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1 借助集体智慧培养青年编辑 编辑部的领导和老同志经常与青年编辑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存在哪些压力和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工作上针对青年编辑易犯的毛病,予以细心指导和纠正,提高青年编辑的职业技能;生活上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针对青年人的特点,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知识竞赛,组织郊游等活动以增强团队意识,加深彼此间的感情。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举办的形式多样的职工劳动技能大赛,使一批新人崭露头角,在学习中成长,从实践中成熟 。 3.2 鼓励支持青年编辑大胆创新 如果说青年编辑是创新的主体,那么编辑部领导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充分调动这个主体创新的激情 。首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挖掘青年个体的优势和潜能,把青年编辑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继续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学习,从而抑制因工作超负荷及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的职业困惑和创新无力;其次,建立科学的奖酬机制,打破级别、资历、年龄的界限,不拘一格选拔、奖励优秀青年人才,对德、能、勤、绩全面优秀的青年编辑要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学习进修、出国考察、表彰鼓励等方面有所体现,增强青年编辑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4 结语 对每个青年编辑来说,实际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但是编辑的职业角色、职业精神是一样的。建议青年编辑从思想观念、工作乐趣、个人修养等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再辅以组织干预,努力化解心中的困惑,拥有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5 参考文献 逸名 . 请给年轻编辑一个成才的舞台 . 编辑学报, 2008 , 20 ( 5 ): 462 胡愈之 . 胡愈之出版文集 .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 113 李慧智 . 给做编辑一个美好的理由 . 编辑之友, 2003 ( 6 ): 75 游苏宁 , 陈浩元 .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 编辑学报 ,2006 , 18 ( 2 ): 81-82 陈昕 . 编辑的时代使命和出版创新 . 中国编辑, 2008 ( 3 ): 7-9 叶至善 . 我是编辑 .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黄冬华 , 蒋伟 , 曹兵 , 等 .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状态问卷调查及分析 : Ⅱ . 生存状态分析 . 编辑学报 ,2007,19(4):286-288. 陈浩元 . 一位老青年编辑的絮语 . 郑州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 2005 石朝云 , 游苏宁 . 在学习中成长 从实践中成熟 . 编辑学报, 2008 , 20 ( 4 ): 340-342 刘翠玲 , 边莉 , 左文述 . 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创新动力不足的思考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18(4):691 - 694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353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矛盾”化解学生的“矛盾”——换个角度说教海阔天空
malidan 2008-12-10 17:34
用矛盾化解学生的矛盾            换个角度说教海阔天空 国庆节收假的那天我一站到讲台上,几乎全班学生就大喊:我们要换班主任。 我只好打蓝球裁判用的暂停手势,让他们静下来,(因我知道得先让他们安静下来,才能好好的对话。) 等他们都安静了,我才微笑悠然的对他们说:好好,你们先听我说,一我不是你们的班主任;二我无权定你们班的班主任,好像这个问题你们跟我说找错了对象了啊。 我们就是要跟你说,因为我们想要你当我们的班主任。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做艺术生的班主任?天!我当时在心中惊呼,我可不想再减肥呢。) 我再打暂停手势,然后说:我实在的告诉你们,你们的班主任是去年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管理班级很有办法。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 (可能是这个老师操之过急,学生一时不适应他的管理方式,特别是这些艺术家们平时懒散惯了,学校没法了,才派一个敢管严要求的班主任上来。) 好才怪,反正我们就是不喜欢他。一天到晚凶巴巴的,不是批评这个,就是凶那个。 好好,我们这节课就讨论这个事, 要不要换班主任? 看来没与他们疏通这件事,就别想好好上课了。 先翻开课本,看第三章, 矛盾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给20分钟你们快速浏览帮我找出来,然后我们 运用矛盾观点进行案例分析。 提问生A:矛盾分析的方法有哪些?(略。不全的观点再让别的同学补充,直到观点全且对了为止。) 师:物质世界从产生到发展过程的始终每时每刻都是怎么样的? 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师: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矛盾运动的结果。 师: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生反应过来:老师,这与我们换不换班主任有什么关系啊? 师:这个同学问的好,教与学本身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我问你们,如果你们上课听电话,随便迟到,讲话等等不合课堂要求的行为,如果上课老师一概不管,不理会,这样的老师,你们喜欢吗? 有很多女同学出声:不喜欢! 师:为什么不喜欢?这样你们不是更高兴更自由了啊? 生:不高兴。(已有学生笑了) 师:那你们的班主任不用换了啊。 生:还是要换! 师:好,换!说明你们与班主任之间有了矛盾,人与人之间有矛盾该怎么办呢? 生:换人! 师:那我问你们,你们与同学之间有没有过矛盾?与同房间的同学有没有过矛盾? 生:有过。 师:有过。那你们都是用换班换人来解决的啊? 生:有的大声说是!(有故意搞笑的成份)有的说不是,好好与对方沟通解决。 师:那么,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亲有没有过磨擦与冲突?   (有一部分)生:有过!    师:那你们把父母亲换掉了没有啊?(很多同学都大笑起来,我也觉好笑。)于是我再步步为营,向正题靠拢。    师:爱之深恨之切!上课违规违纪,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老师批评你,或给你指出来,那是爱你,重视你,把你放在心上。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班主任,你们不懂得珍惜,我怕你们以后会后悔。 生:老师跑题了。(有学生大声的笑着讲) 师:好,言归正正传。你们还要不要换班主任? 生:有的还笑着说要换,有的说不换了。(我知道没事了) 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再好好想想,要不要换班主任。(以情动人,比大道理的说教更容易感化学生,他们也会更认同老师) 《得失之间》(让他们自己看屏幕幻灯片) 28 岁的那年,黑人菲力斯成为全欧马拉松长跑冠军。为表彰他在体育上为国家做出贡献,他所在的国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一次, 他应邀到全国最大一处监狱作演讲。面对上千形形式式的罪犯,菲力斯讲了贫穷的童年,及他在坎坷中拼搏奋斗、自强不息、改变自己命运的经历。 演讲引起极大的反响,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他结束演讲即将走下台时,一位罪犯站了起来,请他回答一个问题: 在你的一生中,你最感谢谁? 菲力斯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凝眉思考。此时,提问者接连发问: 是你的运动教练吗?是你的父母吗?是你某个最好的朋友吗 菲力斯不停地摇头说,这些人我都感谢,但不是我最感谢的。我最感谢一个特殊的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真想找到他,好好谢谢他。 他是谁呢?所有的人都等待着这个答案。 小偷,那个当年偷了我自行车的小偷,是我最感谢的。 菲力斯说。全场哗然:最感谢小偷,这怎么可能呢? 在人们的惊讶中,菲力斯道出了事情的原委:那年他 13 岁,正读初一。由于家里穷,他住不起校,全靠一辆破自行车,一天两次来往于相隔 5 公里的家与学校之间。那是一辆破得不能再破的自行车,可有一天他到校后忘了给车上锁。车子被小偷偷走了。 家里再无力为他买自行车,他只好跑步上学。一天 10 公里,三年下来,他吃了不少苦头。可是,跑步先是使他成为全校的长跑冠军,后又在全市获得亚军 从此,他走上运动生崖。他真诚的说: 如果不是因为丢车,我绝不会有今天的荣誉。 他总觉得对不起那小偷,也许那小偷是第一次,由于他的疏忽,小偷轻易得手,从此一发而不可止 人们就笑起来 , 说不会那么巧。可就此时 , 台下爆发哭声 , 哭喊 : 我就是那个小偷 ! 接着 , 听管教对那人吼: 希库莱,你搞什么花样,嫌刑期还短吗? 菲力斯制止了管教,耐心听那罪犯絮絮叨叨的哭诉。当他听那罪犯说,他偷的那辆自行车由三种型号的机件拼接而成,车梁有焊痕、后圈有断迹时,他默默走下台来,从胸前摘下一枚奖章,别到希库莱的胸前。希库莱满面羞愧,连说: 我不配,我不配。 菲力斯走了,说回头还来。人们纷纷惊叹:这真是上帝的安排啊! 失者得到最丰厚的馈赠;得者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得和失就像一对在岔路口分手的兄弟,走得越远,差别越大。 看完就快到下课时间了。 师:失者得到最丰厚的馈赠;得者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希望还没有想通的同学,凡事从二个方面想想,以后有事能自己主动找班主任或老师沟通。而不是跟自己跟老师闹矛盾,跟自己跟老师过不去,搞的自己不开心,影响了学习与生活。 生:想通了,我们没有矛盾了。(都是笑着说的了) 师:那记得以后获什么奖时,赠一枚给你们的班主任啊,有一个这么爱你们的班主任,是你们的福份,好好努力,好好珍惜吧。
个人分类: 杂谈教育|6128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