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三峡水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三峡水库

相关日志

长江防洪——三峡水库与鄱阳湖区
jiangming800403 2020-7-16 11:14
2020年6月28日,三峡入库流量达到每秒40000立方米,出库流量除保证发电用水外达到了每秒34000立方米;7月2日10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每秒50000立方米,形成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2日14时,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46.97米,入库流量每秒53000立方米,已接近洪峰。水利部于2日11时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今年长江上游洪水实际上并不大,但是洪水前进方向与雨带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七月上旬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连续降水,与长江上游洪水叠加,形成了较严重洪灾。7月5日洪峰从三峡演进到武汉,汉口站水位达到27.72m。由于长江中下游普遍长水的顶托作用,长江1号洪水在江西、安徽段演进缓慢,时间超过1周,7月15日,才全部通过安徽江段。 由于三峡以上来水在洪水中所占比重不大,三峡水库的拦洪调度在降低长江中下游水位中的贡献不是很大,但长江全线长水以后,长江水利委员会五次调度三峡减小出库水量,由每秒3.5万立方米减少到1.9万立方米,已经低于三峡电站满发需要的每秒3万立方米。发电服从防洪需要,82台水轮机中已有17台停机。目前长江上游入库流量在每秒3.5万立方米左右,最高接近5万立方米,三峡水库调度减少了大约一半的下泄流量,缓解了长江下游的高水位压力。7月11日11时,三峡水库水位已达到150.1m,剩余防洪库容还有195.6亿立方米。 在长江中下游的抗洪中,鄱阳湖区发挥了重要的滞洪作用,鄱阳湖区水面面积超过4200平方公里,已经与周围的军山湖、青岚湖等联成一体,水位超过22m,均超过了1998年,达到或接近历史极值,部分圩垸决口或分洪。鄱阳湖水位上升一米,可以拦蓄约40亿立方米的水量,不仅有效减少了赣鄱五河洪水对下游的冲击,也滞纳了一部分长江干流洪水,有效降低了长江下游苏皖两省和上海市的防洪压力。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实施引江补汉工程,确保一江清水送北方
xjtuhyg 2019-3-8 16:57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实施引江补汉工程,确保一江清水送北方 提要:引江补汉工程是指从长江三峡库区提水,通过渠道(隧洞)流到丹江口水库,然后对北方供水,增加下泄流量,目的是化解丹江口将面临的无水可调问题。早在中线未施工前,有研究者就提前预测了必出现这一困局,并提出了修正调水路线的建议。事已至此,从三峡向丹江口补水存在诸多弊端,若从湖北长湖补水(调水)可将中线原设计造成的失误减少至最小。   关键词: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长湖,引江补汉,调水利弊 来源:03-07 16:34 长江云;湖北审计厅 https://www.sogou.com/link?url=58p16RfDRLsqsC5DR9qoYmi_zBIS08b4zv1DT-0I7By2wKelUak-kA.. http://www.hbaudit.gov.cn/html/2017/0313/56323.shtml     汉江水一路北上为华北地区“解渴”,也给流域生态保护带来考验。全国两会上,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实施引江补汉工程,确保一江清水送北方。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全面通水,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截至今年2月15号,中线工程累计向4省市不间断供水200亿立方米,相当于从丹江口水库向北方搬运了1428个西湖的水量,5310多万北方居民喝上了甘甜洁净的“南水”。   “南水”滋润北方大地,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汉江,近年来却连续遭遇枯水年,丹江口下泄水量多数时段难以达到每秒490立方米的设计要求。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核心区,汉江来水减少造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航运、农业、城乡饮水、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郭跃进:“从送水来看,北方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从资源来讲,汉江上游的来水因为这几年的气候变化,比预期的要低,送水难以达到过去设计的标准。”   目前,汉江丹江口水库坝址以上已规划实施的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引汉济渭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据测算,到2020年,汉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达到47%左右,超出通常40%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阈值。届时,汉江中下游现已存在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危及供水安全。   郭跃进委员说,从优化国家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目标、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湖北“千湖之省,碧水长流”目标出发,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已经迫在眉睫:“引江补汉,是指从长江三峡库区提水,通过渠道流到丹江口水库的坝上进去,然后对北方供水,增加下泄流量。或者到丹江口大坝的坝下,对大坝以下的流域都有补水的作用。”   据初步研究,从三峡库区引水补充汉江水资源,取水量仅占三峡水库水量的1%左右,对三峡库区生态和水资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初步测算不到200亿元,国家财力完全可以承受。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透露:“引江补汉这个项目,已经写入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里面。我们在春节之前,已经把引江补汉工程规划的报告上报给水利部,请水利部组织审查。”   郭跃进委员建议,将引江补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期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立即在国家层面建立专班,定出时间表对有关建设方案尽快进行可行性论证。同时根据可行性论证报告,由中央财政作出预算安排,尽快开工建设。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杨晓 责任编辑 唐元) @@@@@@@@@@@@@@@@@@@@@@@@@@@@@@@@@@@@@ 8位住鄂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引江补汉引水工程建设   以全国政协常委郑心穗为第一提案人,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李长安、李仁真、袁伟霞、黄巧云、韩爱萍、蒋惠园、马力联名提交的提案《关于加快引江补汉引水工程建设保障汉江中下游水安全和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目标实现的建议》,获得立案。   委员们认为,引江补汉工程的实施,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和引汉济渭工程调水目标的实现,建议从优化全国南北水资源配置、保障汉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效益、运行管理、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尽快对本建议中提出的建议方案深入研究,优化比选,确定引江补汉调水工程线路,科学论证引江补汉工程规模,建立长效的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编制独立的汉江中下游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规划,给予资金支持。 (张辉、江卉) @@@@@@@@@@@@@@@@@@@@@@@@@@@@@@@@@ 参考文献: 丹江口水库不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兼论以湖北长湖作为取水口的优越性 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39857.shtml 与易贤命教授讨论“南水济黄”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861552.html 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河补水、长湖调水各方案的利弊对比 https://wenku.baidu.com/view/e08e3ff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0.html
2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近场与远场地震诱发效应
热度 8 qsqhopeiggcas 2018-10-16 09:51
一、引子 咱经常被朋友“投诉”,说电话不容易打通,这是因为咱一进入工作状态,手机会调成“静音”模式,一般也不常看。但通常快到饭点的时候,会瞄一眼,怕万一错过了有人请吃饭的机会,该有多遗憾呐。 10 月 11 日下午约 5 点 半的时候,正在看手机,有位在宜昌工作的朋友打电话给咱,说宜昌秭归发生了两次有较强震感的地震(先 4.5 后 4.1 级 ),感觉好怕怕哦,让咱指点下迷津。在电话中简单说了两句,告诉他准备写篇博文详细扯扯,这几天有点忙,别着急云云。 长期以来,由于对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的机理不甚清楚,在江湖上不时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如三峡水库与汶川地震有关,紫坪铺水库诱发了汶川地震等【 1-2 】。然而,对资深科学家伙而言,这种“见风就是雨”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随便举些例子就能一票否决,如在汶川地震区,紫坪铺水库建设前,该区曾发生了多次大地震,这如何解释呢?又如在宜昌地震区(三峡大坝在该区),三峡水库建设前,该区发生了多次强震,而在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这么多年,该区未发生一次强震,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一句话,只要有断层运动,只要某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有孕震锁固段,只要主震尚未发生,该区就会持续发生强震或大地震,水库蓄水仅是个影响地震活动性的 trivial 因素,其没有多大的“发言权”,该是把它拉下“神坛”的时候了。 欲想更进一步了解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的机理,且听下述分解。 二、水库诱发地震类型 主要与水库蓄水有关的地震,皆可称之为水库诱发地震,注意“水”是焦点因素,诱发地震范围一般包括: 坝区、水库库盆或近岸范围内岩石破裂发生的地震(近场地震)。嗯,别拿“水”这个豆包不当干粮 ,事儿没那么简单,若让吃瓜群众明白,得分类按情况阐述。 2.1 地壳浅表部 有岩溶发育的库区,在水的作用下,岩溶塌陷可引发地震。还有水下或库岸岩坡滑动、崩塌也能引发地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诱发地震类型,在此不再赘述。由于这些地震一般震级不大,造成的危害较小,本文暂且把它们晾在一边。 2.2 地壳深部 这里的深部一般指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再深的话,水难以渗进去了。这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水未深入到深部,则只有水体附加荷载作用,由于附加荷载随深度衰减较快【 3 】,到一定深度后,其对震源体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故这种情况相当于没水库什么事儿,只有正常的构造地震。第二种情况是水渗入到了深部,则又分为 3 种情况:( 1 )水对某些非锁固段断层有活化作用,可引起断层内某些非均质体的破坏发生地震,但震级不大;( 2 )在水的作用下,若某些“死断层”中的锁固段因强度弱化而活化,也能发生地震,因水致软化效应有限,难以让“死断层”变为活断层,故这种情况较难发生;( 3 )在水的作用下,某些活断层中的锁固段,由于应力腐蚀作用会导致锁固段的加速破裂,这样地震频率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水能降低锁固段强度,起码在其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处,发生的标志性地震震级会减小。孕震锁固段是地震区中积累高能量发生强震或大地震的载体,故本文仅关注情况( 3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地震,既有固有断层运动的作用(构造地震),也有水的作用(诱发地震),因兼而有之,实际上很难区分,但考虑到前者是主因,后者是次因,称为构造地震较合理些。 三、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宜昌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以下,以宜昌地震区为例,看看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水渗入到断层深部锁固段中了吗?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有何变化?未来锁固段发生的标志性地震震级会受多大影响? 为便于理解,这里先介绍个基本概念。我们提出的最小有效性震级 M v ,能最大程度地提取锁固段本身破裂事件,可理解为不小于 M v 的地震仅为锁固段破裂事件,而小于 M v 的为则包括锁固段和非锁固段破裂事件。这里进一步解释下, M v 一般不小于最小完整性震级 M c 。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 2309.5 米,坝顶高程 185 米,最大坝高 181 米,主要由泄洪坝段、左右岸厂房坝段和非溢流坝段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 175 米、相应库容 393 亿立方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 145 米,防洪库容 221.5 亿立方米(引自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ctg.com.cn )。三峡水库蓄水时间与水位关系如图 1 所示,即 2003 年 6 月 1 日开始蓄水( 135 米蓄水), 2006 年 9 月 20 日按计划进行 156 米蓄水, 2008 年 9 月 28 日进行尝试性 175 米蓄水,随后又进行了两次试验性蓄水,并成功蓄水至 175 米正常水位。 图 1 三峡库区 2002 年 11 月至 2013 年 6 月坝前水位变化曲线 如图 2 所示,三峡大坝位于宜昌地震区内。宜昌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发生了 3 次可判识的标志性地震,分别为 788 年 3 月 12 日湖北房县西北 M S 6.5 地震、 1631 年 8 月 14 日湖南常德 M S 6.8 地震和 1856 年 6 月 10 日湖北咸丰 M S 6.6 地震(图 3 )。看出来了吧,发生一次标志性地震有多难啊,该地震区为数百年哦。我们的研究表明,预计在下一次标志性地震( M S 6.6~7.1 )发生前,该区将发生不超过 M S 6.4 预震。目前,该地震区远离临界状态,估计没有大几十年的时间,该标志性地震不会发生。 咸丰地震后,在 1932 年 4 月 6 日,该区曾发生湖北麻城北 M S 6.0 地震(预震),之后再无强震发生。顺便提醒下,未来本来有大事儿,但长期未发生强震的地震区,强震危险性会大增,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先采取应对不超过 M S 6.4 地震的防范措施。 上述 3 次标志性地震和强震都发生在三峡水库蓄水前,可归为正常的构造活动所致,表明地震并不需要水库的“帮忙”。 选择 1856 年 6 月 10 日( 1856 年 M S 6.6 标志性地震发生后)至 2018 年 10 月 12 日为时间窗口,分析三峡库区水位变化对宜昌地震区及 涵盖三峡大坝研究区 M S ≥5.0 ( M v = M S 5.0 ) 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图 2 宜昌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图 3 宜昌 地震区公元前 143.6.7-2018.10.12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 M S ≥5.0 地震;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若 三峡水库蓄水渗入到了断层深部对孕震锁固段起作用,则能增强地震频度。由图 4 知,水库蓄水后,宜昌地震区分别发生了两次 M S 5.0 和 M S 5.1 地震,前者发生在 2008 年靠近四川绵阳的地方,可认为蓄水与其无关,为正常的构造地震;后者发生在 2013 年巴东,距三峡大坝较近(研究区内),但难以判明是库水参与下的构造地震还是正常的构造地震。由图 5 知,在研究区内,蓄水前后各发生了一次震中相距较近的 M S 5.1 地震。结合这两张图知,目前不能给出蓄水 渗入到了断层深部对当前孕震锁固段起作用的结论。由于蓄水后的时间较短,仍需进一步观察才能知道分晓。 如果蓄水渗入断层深部,进而能对宜昌地震区未来标志性地震的孕震锁固段起作用,则预期的标志性地震震级或为低值( M S 6.6-6.8 ),否则可为高值( M S 6.8-7.1 )。咱再掰开了说说,若蓄水对锁固段起作用,其一是能降低标志性地震的震级,其二是或能使其发震时间提前。由于发震的早晚不是多大个事儿,该来的总会来的,但降低震级肯定是好事儿,这对三峡大坝未来几十年内的抗震安全有利。 图 4 宜昌地震区 1856.6.10 -2018.10.12 之间 M S -t 图( M S ≥5.0 ) 图 5 涵盖三峡大坝研究区 1856.6.10 -2018.10.12 之间 M S -t 图( M S ≥5.0 ) 小结下,在某地建设水库基本上无需考虑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仅考虑在水库使用寿命范围内、所在区域构造地震的发震潜力即可。至于如何评估,可参考我们提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新方法【 4-5 】。 四、讨论 基于上述认识,接着讨论汶川地震与三峡水库的关系问题。学过岩体水力学的童鞋们知道,库水通过较完整的岩体渗透不了多远,但沿着深部连通性较好的不连续面能渗透的较远,但总是有限度滴。若三峡水库的库水能渗透到龙门山断裂带,推测得沿康拉德界面这个渗流通道运移才有可能(考虑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但这个面并非连续分布,其连通性时断时续,所以说在短短几年内内库水能渗透到龙门山断裂带,进而引发汶川地震(该震的孕育过程参见【 2 】),纯属无稽之谈。我们的研究【 1 】表明,近邻的紫坪铺水库库水并未渗入到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更何谈遥远的三峡水库呢? 汶川距离三峡大坝超过 700 公里,距离水库尾端的重庆也有 300 多公里 ,这么远的距离,三峡大坝背不上汶川地震的黑锅。即使退一万步讲,若汶川 地震与三峡水库有关系,则三峡水库无意中起到了降低潜在的汶川地震震级的作用(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必然事件),从而减轻了地震灾害,是“无名英雄”,其何罪之有!嗯,对头,是该为三峡水库蒙受的“不白之冤”“平反昭雪”啦。 咱在此强调下,要搞清楚任何水库与地震的科学问题,必须从地震机制及其规律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除此别无他途。 参考 【 1 】紫坪铺水库蓄水渗入到龙门山断裂带深部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7528.html 【2】揭示汶川地震演化过程之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9607.html 【3】浅谈流体注入诱发地震的机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23257.html 【 4 】 《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文章之导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view=mefrom=spacesearchsubmit=yes 【 5 】我组研究成果被《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采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14384.html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068 次阅读|39 个评论
反对三峡水库最积极的很多是水利水电系统的内部人士
jiangming800403 2017-9-27 16:53
博主回复(2017-9-1220:34) : 每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决策都是充分发挥民主群策群力的过程,都是吵架,实际上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有些工程争论多半个多世纪还没吵明白,比如黄河上游的大柳树。如果等到没有反对声音了,估计一个大型水库也都修不起来。 实际上,反对三峡水库最积极的很多都是水利水电系统的内部人士,比如李锐同志,他从单纯发电的角度的认为,三峡单位装机的投资太大,划不来。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1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三峡水库到丹江口水库不得不说的事情
热度 3 fanxiaoyingz 2017-7-19 09:46
从三峡水库到丹江口水库不得不说的事情 中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经过五十多年的论证、设计、建设,终于于 2014 年年底尘埃落定,正式通水。这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每年大约调水 130 亿立方,中线工程每年大约调水 130 — 140 亿立方。但是这些水和北方的需求比较依然不足,而且每年有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区别。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那么如何增加调水量呢?如何调配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量呢?东线工程需要把水从十多米海拔的地方抬升大约 40 米,达到约 50 米海拔高度,所以东线的潜力已经基本用完。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总站—丹江口水库的海拔是 176.6 米,水可以自流到中原地区,这一点非常节省资金。 能不能再增加中线调水的量,从而彻底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如果利用丹江口水库实现自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水量非常丰富,目前南方水量极其丰富的依然只有长江,因为长江流域包括了南方绝大部分地区,主干道水量极其丰富(尽管不能说是无限)。第二个条件是能够自流。遍览长江主河道,我们发现只有三峡水库具备这样的条件。也许是设计者故意安排,也许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总之三峡水库的海拔是 185 米,而丹江口水库的海拔的 176.6 米。如果储水正常,那么可以从三峡水库自然引流到丹江口水库,然后通过通向北方的自流系统到北方。 从三峡水库引水到丹江口水库具备以下优势,第一,三峡水库的水面高程有可能比丹江口水库高程高 8.4 米,基本可以实现引水自流。第二,长江中游水量丰富,也可以调剂水量,还可以增加往北方的调水量。第三,三峡大坝已经建成,丹江口水库已经建成,这些复杂而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可以直接使用。第四,三峡水库距离丹江口水库直线距离不到 250 公里。但是也有不利因素,最不利的地方是我们发现横在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之间的是大巴山巫山山系,基本无法找到任何能够自流的明渠,如果要修筑明渠那么必须绕很大的弯子,穿过许多河流山谷,所以成本很高。但是如果这二百五十公里全部走隧道,那么不惊扰任何人,不需要搬迁,我们已经发现如果入口选择在秭归市兴山县的高阳镇(北纬 31 ° 13 ’ 40 ” ,东经 110 ° 45 ’ 24 ”)的香溪河上,出口选择在丹江口市的浪河镇(北纬 32 ° 25 ’ 38 ”,东经 111 ° 14 ’ 53 ”),那么条件就具备。而且高阳镇到浪河镇的直线距离不到 120 公里,非常理想。 据说丹江口调水水位是 147 米,而三峡水库正常储水位是 175 米。那么可以从 175 水位向 147 米水位调水,引水位置发生变化,为了增加水流速度也可以增加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落差。这样三峡水库的进水口可以选择在秭归县的高阳镇的南面沟道中,而出水口选择在丹江口市的浪河镇以北的大庙沟一带(北纬 32 ° 29 ’ 03 ”,东经 111 ° 14 ’ 30 ”)。而且进水口可以选择 168 — 174 ,而出水口选择 144 — 150 。但是这样一来会发生一个问题,三峡的水源源不断地向丹江口供水,会不会导致丹江口的水位超高呢?只有用闸门控制了。 从三峡水库 185 米储水位向丹江口 176 米储水位调水,一百多公里只有 9 米落差,这个隧道成功以后虽然能够自流,但是流速很慢,水量较小。所以我以为可以使用中国自己制造的“贯流泵”,贯流泵是一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大量使用的水平放置,平卧式低扬程大流量的水泵,可以控制水流流速。而隧道我以为选择六米或者八米即可,入口海拔选择 176 — 182 ,出口选择 169 — 175 ,即在丹江口水库完全埋没,在三峡水库则埋没到水下 3 米多。由新的水量引起的工程问题不会很大,丹江口水库面积远比三峡水库大,不会因为调水引起很大的大坝安全问题,而且可以使用阀门控制流量。而水渠容量问题也不大,可以在引水关键部位进行处理,加大流速,也可以修建并行线路。 修建 120 公里长的穿山隧道在十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的盾构机还没有大量生产和普及,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只有 4 公里长但是盾构机不能自动更换钻头,而 120 公里需要更换更多的钻头,处理更多突发事件。目前的盾构机不仅掘进速度快,而且自动化程度更高,对于 120 公里长的隧道已经不是问题。 由于三峡水库处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西侧边缘,高程为 185 米,而丹江口水库处在江汉平原的西侧边缘,处在华北平原的西南边缘,所以从丹江口流出的水控制了整个华北平原的流域,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次调水能够尽可能的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量极限,把长江流域的潜力全部挖掘,而且调水到达到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可以说这个工程将是一个终极工程,以后不再需要大型水利工程。而长江流域控制了从青藏高原到东海的广大地区,而所有的径流汇水都要从三峡水库经过,所以控制了三峡就等于说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上游的水量,所以说在长江上游不再需要向黄河调水的大型水利工程,只需要中小型水利工程解决黄河缺水问题即可。 我想当三峡水库到丹江口水库的调水隧道贯通之时就是中国东部淡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时候。如果中国北方继续缺水,那么就只能依靠海水淡化了。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5176 次阅读|7 个评论
鄱阳、洞庭两湖的形成以及三峡水库和两湖的关系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12-22 19:47
从末次大冰期结束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是不断淤积上升的,这也是鄱阳湖、洞庭湖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过长江中下游河道再次下切,在大自然的沧海桑田面前也算不上什么。 和三峡大坝相似,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成都是因为长江干流壅水。 鄱阳湖的形成主要还是自然因素,但洞庭湖则是 “三分自然、七分人力”,如果没有荆江大堤挡水,现在已然是“洞庭竭,云梦沉陆”,三峡工程的一个作用就是延续洞庭湖的寿命。 (一)古海湾 彭蠡泽 鄱阳湖 鄱阳湖 区 的历史 水面 比现在 小很 多,而且比现在靠北,鄱阳湖中心西汉时期还曾经有个枭阳县。以目前湖口最高洪水位,如果没有圩堤挡水,鄱阳湖汛期水面将淹没南昌,达到上万平方千米。鄱阳湖水面扩大,一方面与地质沉降有关;另外一方面也是长江和赣江泥沙在九江附近形成三角洲淤积,造成古彭泽解体,并抬高了水位。 三峡大坝坝后 清水下泄, 长江 干流河床下切,连带湖口和鄱阳湖水位下降,从地质过程上讲,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 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末次盛冰期,长江中下游曾经出现过一次长达数千年的河床切割过程。末次盛冰期,东海大陆架大部分成陆,发源于唐古拉山的大江从而延伸到琉球海沟入海,从而形成一万五千里的长河,超越当时的亚马孙河和尼罗河,成为当世的第一长河,东海大陆架有西到东的高差在 200米左右,而从宜昌三峡出口到上海,今天长江中下游的落差不过50米。也就是东海水面以下古长江的比降比今天长江中下游的比降要大很多。这不符合大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河道比降逐渐减小的一般规律。为了形成均衡比降,长江中下游在历史上出现过一次下切过程,形成了在今天海平面以下的谷地。如在南京附近已经发现多级埋藏阶地。末次盛冰期长江河槽约在今天海平面以下65-90m。 末次盛冰期结束以后,全球海平面回升,长江下游河谷被海水淹没,从而形成了一个比今天杭州湾还有大得多的古海湾,曾经一直淹没到大别山脚下。长江下游平原的形成就是近 13000年来的沉积物填平古湾的过程。在古峡湾成陆的过程中,在长江中游与下游的交汇处,曾经有一个大的湖泊——彭蠡泽,并存在了几千年。 彭蠡泽大体位于今天江西省九江市东北方向,在九江以西,江北有大别山,江南有九宫山 -幕府山,是长江下游古海湾的顶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携带的泥沙在这里形成三角洲淤积。长江也在三角洲上分叉漫流。九江之“九”也是形容漫流条数之多。九江以东又有赣江由南向北注入长江。赣江最末端也是出于山峡之中,西侧有庐山,东侧有今九华山、黄山等江南群山。九江西北的三角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沙嘴不断向东延伸,逐渐将长江主河道与彭蠡泽分离出来,使彭蠡泽由一个过水湖泊,逐渐江湖分离,向北收缩到三角洲的左翼,即今天皖西的。而三角洲轴部,则成为今天长江北岸与皖西湖泊之间的长近200公里,宽约30千米的地峡地带。当然,在三角洲淤积过程中,古彭蠡泽被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分,沙嘴阻碍了赣江水流的下泄,使鄱阳盆地北部水面面积扩大、水位上升,在隋唐之际,烟波浩渺的彭蠡泽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在三角洲右翼的鄱阳湖,饶河、信江、修水等也由注入赣江干流,变为独流入湖,抚河则在入赣与入湖之间徘徊。 (二)云梦泽 洞庭湖 江汉平原 与彭蠡泽 - 鄱阳湖的关系一样,云梦泽 -洞庭湖也是在湖泊古三角洲南北两翼的跷跷板式移动。 长江出三峡以后,形成了以宜昌为顶点的三角洲,三角洲淤积不断向前发展,就是云梦泽形成 江汉平原 的 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三角洲沙嘴形成了长江北岸的自然堤。 从 1600 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人们就 以自然堤为基础, 在长江北岸 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 。 开始堤防还不连贯,有很多穴口向江汉平原分流,唐宋时期有 “ 九穴十三口 ”的说法 。由于泥沙不断沉积, 荆江 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 。九穴十三口 分流洪水的同时, 又有 大量泥沙淤塞,分流作用越来越小, 同时为了 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开始 筑堤堵口 。 明嘉靖年间 ( 公元 1524 年 ) ,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 “ 郝穴 ” 被封堵,至此, 在 荆江北岸 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全部消亡 。 荆江河床是一个逐渐淤高的过程, 由于 城陵矶水位不断升高, 荆江洪水的倒灌,洞庭湖进一步扩大,替代云梦泽成为了调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每年的洪水期,更多的江水自城陵矶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 “ 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 ”。 北宋时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从 1524 年荆江北岸最后一个 “ 郝穴 ” 堵口,荆江大堤连成一线 后 ,到 1860 年荆江南岸藕池溃口前,洞庭湖的全盛时期维持了 300 多年。 洪水期湖面面积达到 6000 多平方千米,成为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 清咸丰二年 ( 公元 1852 年) 荆江南岸的藕池溃口,清咸丰十年 ( 公元 1860 年) 发生特大洪水,将原溃口扩大并冲出一条藕池河。清同治九年 ( 公元 1870 年) 又一次历史上罕见的 姊妹 特大洪水使荆江南岸松滋溃口,同治十三年 ( 公元 1873 年) 再溃,洪水又冲出一条松滋河。从 1873 年开始,形成了荆江洪水从松滋口、太平口( 虎渡口 ) 、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1860 年到 1873 年的 14 年间,是洞庭湖由兴变衰的转折点。四口分流,大量的 洪水 携带 泥沙带入洞庭湖,洪水从城陵矶汇入长江,而泥沙却淤积在洞庭湖。 1650 年至 1852 年间,洞庭 湖水面积 达 约 6000 平方千米,容积在 400 亿立方米以上,四口分流以后, 平均每年有 9800 万立方米 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加之,人们在浅水沼泽上筑堤垸围垦 ,洞庭湖区 水面面积以年均约 18 平方千米的速度锐减。 1949 年,湖面已缩小到 4350 平方千米,容积约为 293 亿立方米;到 1998年大洪水前 , 完整的洞庭湖已经名存实亡,被堤垸分割为东洞庭湖、横岭湖、万子湖、目平湖、大通湖等若干子湖,湖区汛期总水面面积 缩小到 不足 2700 平方千米;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只得让位给鄱阳湖 (汛期 水面面积约 3500 平方千米 ) 。 洞庭湖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是因为 明朝中叶起, 官方在 荆江治理上 采取 “ 舍南保北 ” 的政策 ,这里面 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 首先,嘉靖皇帝登基以前是荆州钟祥(今属荆门)人士,钟祥也是嘉庆父母陵墓的所在地,而且明清之际荆州士子人文鼎盛,包括大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总之,荆江北溃的机率逐渐减小,这在 减轻了荆州水患的同时 ,也使得荆 江河势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也增加了今天两湖水利的复杂性 。 现在两湖水利的大势已经是南高北低,洞庭湖是 “地上湖”,而每年严防死守的江汉平原则是一个低于长江、汉江水位的“大锅底”,等于是把荷兰的围海造田搬到了内陆。 长江与汉江之间的江汉平原地面 海拔一般 24 ~ 25m ,部分地区比洞庭湖底还低,如南洞庭湖底(高程 25m ) 与洪湖市地面高程相当,西洞庭湖底(高程 29 ~ 30m ) 高于江汉平原北部一些湖面,最低点(湖底高程)只有十几米。汛期江河水位普遍高于田面 5 ~ 10m ,特大洪水年份外江水位更高。以长江沙市段为例,堤顶(高程 46.5m ) 比江汉平原最低处高出 22.5m ,比大堤附近田面高出 3 ~ 16m ; 1954 年和 1998 年最 高洪水位分别为 44.67m 和 45.2m ,均高出堤外一般田面 10 多 米。 荆江大堤形成以后,江汉平原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在堤垸的底部,又积水形成了很多内湖,因此湖北省又被成为千湖之省,在城陵矶以下,江汉交汇一带,还有洪湖等很多通江湖泊。 1949 年以后, 在洞庭湖名存实亡的过程中,江汉平原底部的湖泊又进一步被围垦,通江湖泊多数已经建闸门控制,失去了调蓄水源的能力 。因此, 荆江河段超量洪水难以宣泄的问题进一步突出,虽然除了荆江分洪工程以外,在荆江沿岸的监利、洪湖、城陵矶附近安排了若干个行蓄洪区可以容纳大概 200 亿的洪水,但是由于人口和经济问题,这些行蓄洪区一旦动用,代价巨大,甚至基本已经难以动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荆江的治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一是加强荆江大堤,二是修建行蓄洪区,并将下荆江截弯取直,以分减荆江洪水,提高荆江的宣泄能力,同时在上游修建水库,也就是上拦下泄,两岸分滞的综合体系。 但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只有不到五十年一遇,近几十年出现 44-45 米高水位的概率不断增加。因此荆江北溃改道的可能性也在不断积累。 有关论证预测,若无三峡工程, 荆江大堤 万一在沙市盐卡发生溃口,设想水位 44 . 6 米,溃口瞬间冲开的口门可达 1500 米,最大水量可达每秒 5 万到 7 万 5 千立方米,水头高 12 米多;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 45 . 7 亿立方米, 10 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 400 亿立方米,将有 2000 平方公里水深达到 2 米;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在 现有人口密度上,溃口造成的死亡人数,白天至少 50 万人 ,夜间至少在 70 万人。 而且这 2000万平方公里也是中国内陆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即使平静的退田还湖,淹没的固定资产也要达到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元,是在实践中行不通的 三 三峡 工程在延续洞庭湖的生命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的最大问题是控制进入荆江的洪水,因此, 三峡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 , 减进入上荆江的洪水流量 。 作为特大型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虽然不会与天地同寿,但会比我们的寿命要长久的多,然而天塌地陷了,江汉平原还会安然无恙乎? 按照现在上荆江的行洪能力,洪峰流量达到 8 万,即使动用荆江蓄洪区也不敢保证荆江大堤不溃决,现在洞庭湖底抬升,荆江南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江汉平原高程比荆江水位低了 10-20m ,水往低处流,只能是淹没江汉平原,恢复云梦大泽。但是这是不可能允许的。因此,谁也无法承受荆江大堤溃决的后果。所以必须把川江洪水控制在进入荆江以上。 一旦荆江改道,洞庭湖也将不复存在。 三峡 145 米和 175 米水位之间,有 221 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而川江巨洪次洪水总量至多也就是 1000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川江一年的径流量是四五千亿立方米),所以三峡水库足以将千年一遇川江每秒 10 万立方米的洪峰流量消减 20% 以上,减小 到每秒 7-8 万立方米,但是这还是需要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才能保证荆江的安全。不过每秒 6-8 万的洪水,通过三峡之后都会消减到 6 万以下的安全流量,就不用动用几十万人上江堤严防死守了,使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 20 年一遇提高到 50 年到 100 年一遇。 使荆江北泛的风险几乎不复存在 而且四口分流使洞庭湖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淤积了超过一半的库容,三峡工程蓄水拦沙以后,通过四口进入洞庭湖区的泥沙也大大减少,缓解了洞庭湖淤积的过程。 因此,三峡工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善长江中游的江湖关系,特别是也有助于江湖平原的防洪和排涝(渍)。 当然,城陵矶与湖口同流量水位下降,这可能是三峡规划论证时候所未能预计到的。因为江湖关系是动态的矛盾平衡体。近几百年来,特别是 1949-1989 年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重,荆江河道不断淤积抬高,这是两湖水患的根本原因,三峡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只是为了恢复历史常态;但是历史已经无法恢复,泥沙淤积其实是淤积在同时河槽与滩面上的,现在清水下泄只是冲刷河槽,滩面很少冲刷,甚至仍然在淤高,这其实是冲槽淤滩的塑造河流平衡断面机制,平滩流量增大,对防洪有利。三峡工程规划时期城陵矶水位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上荆江冲刷的泥沙可能会淤积在城陵矶附近江段,造成水位抬高,这里主要是指非汛期水位。但峡蓄水后,由于来沙量显著小于预期,所以城陵矶江段淤积问题并不突出,甚至城陵矶 - 九江江段也出现了冲刷的趋势,连续 非汛期连续出现极低水位。如果城陵矶江段发生冲刷,溯源侵蚀甚至可以通过洞庭湖底,延伸到湘江下游,使非汛期洞庭湖基本消失,成为一河汊型湿地。 洞庭湖区非汛期水面缩小,水位下降,产生新的水利矛盾,但这和防洪无关。由于四口分水量减少,每年汛前期(特别是早稻插秧期间)洞庭湖北岸平原可能会越到旱灾。当然,解决办法也很多。比如建闸涵引水,另外湖区地下水丰富,利用地下水抗旱也很方便,还可以腾出地下水库容,减少汛期涝渍。同时枯水期城陵矶处于低水位,会加速洞庭湖排空,甚至发生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可以通过洞庭湖底,延伸到湘江下游,使非汛期洞庭湖基本消失,成为一河汊型湿地,对于渔业不利,但是洞庭湖也不是一直就有的。近几百年洞庭湖水面的维持很多程度上就是人力战胜了自然规律。没有三峡工程,这一脆弱的平衡也很容易被破坏。 当然城陵矶水位较高,可以抑制洞庭湖排空,维持洞庭湖水面,但是这是以长江北岸的江汉平原涝渍害加重为代价的。因为城陵矶水位超过 25 米,就会影响江汉平原的排水。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9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研究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
xjtuhyg 2014-6-18 17:31
研究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 核心提示:近日,科学家探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干流平缓消落带泥沙沉积速率和元素富集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剖析了水库运行调节和长江上游泥沙输移的季节性特征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库消落带,泥沙沉积 2014-06-1811:23:34  来源: 网易 http://discovery.163.com/14/0618/11/9V14CTV5000125LI.html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在坝址宜昌至库尾重庆间形成了垂直落差达30m(145m-175m)、总面积达349km2的 水库消落带 。蓄水导致水库流速减缓,水位周期性地涨跌导致消落带发生泥沙沉积。 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沉积决定其地貌演变过程,同时伴随着污染物的累积和释放过程。揭示三峡水库运行初期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和元素富集特征有助于分析水库特定水位调节模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贺秀斌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干流平缓消落带泥沙沉积速率和元素富集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剖析了水库运行调节和长江上游泥沙输移的季节性特征的潜在影响。 研究表明,三峡水库中游典型干流平缓消落带断面 泥沙沉积速率 随 消落带 高程增加明显递减,泥沙颗粒组成随高程增加呈现逐渐变粗的趋势 ,消落带下部沉积泥沙颗粒组成与干流悬移质接近,消落带上部沉积泥沙砂粒组分明显增加。重金属元素在消落带下部沉积泥沙中富集明显,随消落带高程增加逐渐降低。泥沙沉积速率和元素富集特征与水库水位调节过程和长江上游泥沙输移的季节性特征密切相关。 雨季水库低水位运行时,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浓度增加导致消落带下部泥沙大量沉积,主要来源于上游主要入库支流输沙(长江干流、嘉陵江和乌江)和三峡库区坡面侵蚀及小流域来沙,重金属元素来自上游点源和面源泥沙输出; 旱季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长江悬移质泥沙浓度剧减,消落带上部泥沙沉积速率降低,主要来源为消落带河岸侵蚀泥沙,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消落带土壤。 以上成果以 SedimentationandassociatedtracemetalenrichmentintheriparianzoneoftheThreeGorgesReservoir,China 为题发表于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4,479-480,258-266)。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222,41201272)和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3-09)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4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高楼•香溪夜泊(附李泳先生和词)
热度 19 syseco 2014-4-16 22:17
庆祝香溪河站建站15周年。预热曲第三~步稼轩韵。 第一曲《水调歌头·香溪春晓》承诸友赐玉,甚是“热闹”,第二曲《破阵子·香溪春语》很荣幸地被贴上了小红花,使得香溪河工作(及站庆活动)更广为人知。非常感谢科网诸仙及编辑MM的抬爱与关心。 再抛一砖,盼能引出更多美玉,为野外艰苦甚至枯燥乏味的生态站工作,添加一点人文色彩和关怀~ 风乍起,帆影过江心。斜月欲西沉。 恰一江春水澄如镜,正十年新木已成林。 纵豪情,天与地,古和今。 勿忘记,故国曾寄恨;勿放弃,水乡终去病。 云共舞,酒重斟。 昭君村下传星火,乐平里上寄行吟。 但归来,掬碧水,醉乡音。 最高楼 • 听春雨梦回香溪 ( 李泳 2014/4/18 ) 西湖畔梦中听雨,锦水边听雨梦中,梦从西湖归来,路过香溪水云,偷几行庆华韵,换一碗明妃酒;却不知几时人与梦相随,小船头痛饮桂花酒? 十年树,花叶出红尘。歌笑响流云。 卧藤萝夜月惊山鬼,看瞿塘烟雨落江村。 近星河,亲草木,学骚人。 杏花雨,水长溪柳翠。桂花酒,客来溪水醉。 诗烂漫,酒缤纷。 欲将诗酒酬天地,还同山水共青春。 且行吟,春碧碧,草茵茵。 ---------- 附:最高楼·相思苦(辛弃疾) 相思苦,君与我同心。鱼没雁沈沈。 是梦他松后追轩冕,是化为鹤后去山林。 对西风,直怅望,到如今。 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 君起舞,试重斟。 苍梧云外湘妃泪,鼻亭山下鹧鸪吟。 早归来,流水外,有知音。
11759 次阅读|48 个评论
[转载]长江中下游枯水明显 三峡等水库放水“解渴”
热度 1 xjtuhyg 2014-3-11 17:27
长江中下游枯水明显 三峡等水库放水“解渴” 今年元月以来,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偏少,中下游地区枯水突出。长江上游主要水库向中下游积极补水,截至19日累计补水超150亿立方米,有效抬高中下游水位,缓解枯水问题。   关键词:长江水资源,三峡水库,洞庭湖,鄱阳湖,丹江口 2014 年 02 月 20 日 17:14:24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0/c_119430688.htm 新华网武汉2月20日电(记者黄艳)今年元月以来,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偏少,中下游地区枯水突出。长江上游主要水库向中下游积极补水, 截至19日累计补水超150亿立方米,有效抬高中下游水位,缓解枯水问题。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介绍,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少于正常值。水文部门的数据显示,1月份,长江流域降水较同期均值偏少七成。其中上游偏少六成,中下游偏少七成,鄱阳湖水系偏少近九成。   2月上旬,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同期均值偏多二成。其中长江上游偏少不足一成、中下游偏多三成。 2 月中旬,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少四成。其中长江上游偏少近二成、中下游均偏少四成多、洞庭湖水系偏少五成多,鄱阳湖水系偏少三成多。   面对来水不利的情况,1月以来,长江流域主要水库积极向中下游补水,累计补水151.3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日均出库流量按不小于6000立方米每秒控制,平均向下游补水流量为1750立方米每秒,累计向下游补水73.86亿立方米。 汉江丹江口、资水柘溪、沅水五强溪和修水柘林等控制性水库也发挥了明显的补水作用。   目前,受流域主要水库的补水影响,长江流域中下游水位得到有效抬高。从2月上、中旬平均水位来看,宜昌、螺山、城陵矶水文站较历史同期偏高1米左右,汉口、大通水文站与历年同期基本相当,枯水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长江防总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三峡水库及流域内相关水利工程的补水作用,长江中下游流量会更小、水位会更低,上游水库群向下补水作用明显。
170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专家称不排除湖北巴东5.1级地震多因素所致
杨学祥 2013-12-18 04:43
专家称不排除湖北巴东5.1级地震多因素所致 2013年12月17日23:19 新华网 我有话说(4人参与)   新华网武汉12月17日新媒体专电 (“中国网事”记者梁建强 黄艳 李劲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5.1级地震已过近30小时。记者从巴东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17日14时,累计27286人受灾,地震致3人受伤,无人员死亡。   巴东地震救援、群众安置、隐患消除等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引来众多网民牵挂。由于此次地震震源比较靠近三峡大坝,地震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关?地震是否将带来一些次生灾害?三峡库区是否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一系列疑问也成为网络关注焦点。   巴东地震与三峡大坝有关吗?   【网友疑问】“天外肥贤”:湖北地震太少见了,和三峡大坝有关吗?“努力做自己的superman”:想问一下巴东5.1级地震跟三峡是否有关系?两者的距离很近。   【专家答疑】地震专家、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倪四道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他们在湖北、陕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的地震台站都测到此次地震的相关数据。根据分析,这次地震震源深度为4到7公里,平均起来为5公里左右,相较于大陆地震平均10公里的深度,这次算浅源地震,因此破坏程度较一般5.1级地震更为严重一些。   参与此次地震应急指挥的湖北省地震局副研究员王秋良博士表示,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峡库区,与三峡大坝相距约66公里。这一次地震的成因比较复杂。因为当地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灰岩区分布比较广,岩溶发育比较强,也有一些煤矿,再加上这一区域本来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因而,地震的具体成因比较复杂,不排除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缘故。   王秋良说,其实,三峡水库蓄水之前库区也曾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比如,1979年秭归发生过5.1级地震。那次地震的震中,与此次巴东地震的震中相距仅10公里。这次地震,也是近年来三峡库区第一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   地震是否将带来次生灾害多发?   【网友提问】网友“xf”说:巴东地震,结果余震不断,据说还有一次地震,夜晚怎么办?   【专家答疑】王秋良说,5.1级地震发生后,巴东县余震接连出现。截至17日14时,已发生余震71次,其中1.0级以上余震23次(含2.0级以上余震2次)。   据湖北省地震局监测,多数余震为微震,主要分布在岩溶发育区或者煤矿分布区。从整体上看,余震的震级逐渐减小、频次逐渐减缓。预计最近几天中,还可能有微震出现。近几年内,也不排除会有微震出现。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张云钦表示,次生灾害主要是指震动发生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些单体开裂或者滑动。截至目前,监测数据显示地震范围内出现10个滑坡点,没有诱发次生灾害。   位于库区的黄土坡是重点滑坡防治点。三峡库区地震防治工程,对黄土坡采取了以挡墙和护坡为主的治理。张云钦表示,从目前监测看,黄土坡在此次地震中没有出现重大变形,不过不能放松警惕,此处一直有专班人员长期监测。   三峡库区是否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   【网友提问】网友“阳光男人”说,巴东地震是否预示湖北已经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信号?   【专家答疑】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记载的大型崩塌滑坡就有10余处之多。据王秋良介绍,这次地震及余震,并不意味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进入高发期。在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之前,库区一带也曾有地质灾害发生。随着相关专用台网的建设,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   针对三峡库区蓄水诱发地质运动活跃的猜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水库蓄水会诱发或更准确一点应该叫触发地震,但地震的震级不会超过该地区构造地震的水平,世界上已经建成的大型水库几十万座,关于诱发的研究成果很多,结论都是一致的。诱发地震的频度在蓄水初期会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监测数据表明,蓄水期间水库地震活动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主要由岩溶、矿洞浸水引发。目前学术界公认,对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来说,水库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且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发震断层。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库水向外渗透距离不会超过库岸第一分水岭,一般距库岸边约3到5千米,至多不大于10千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陈厚群院士表示,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仍有一个较长时间库岸再造过程。鉴于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两岸高陡岸坡危岩崩塌险情难以发现预测,同时库区近年来城镇规模和人口过度扩展,土地开发建设致灾危险性不容忽视,因此对地质灾害防治仍需高度重视。 (编辑:SN064) http://news.sina.com.cn/c/2013-12-17/231929010673.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水库水清,数十年后什么结果?
热度 6 lin602 2013-5-4 18:54
三峡水库水很清,让人吃惊。大量泥沙呢?沉底?数十年后河床升高吗?泥沙怎办?那时会不会呈现修坝前河床的平均升高?防洪发电有影响吗?会不会引发地震?
3840 次阅读|9 个评论
一个地质小辈关于雅安地震与三峡水库之间联系的一点猜想
热度 5 wangyong309 2013-4-21 21:04
我的学习以及研究方向涉及一些盆地构造分析的知识,雅安恰好处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本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有关于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运动过程以及动力学背景,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如有错误和不妥当之处,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上图中I为巴彦喀拉地块,II为华南地块。 此次的雅安地震以及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是由于青藏高原上的一个构造单元巴颜喀拉地块向华南地块挤压,形成的龙门山逆冲断裂带的持续构造活动引起的。 龙门山断裂带形成的一个逆冲推覆构造,持续活动,不断挤压,一方面造成巴彦喀拉地块的持续抬升,形成一个巨大的楔状体压迫在华南地块上,造成华南地块的挠曲沉降,形成了现今以成都平原主体并且包含重庆地区的四川盆地。另一方面造成断裂带内能量的不断聚集,最终下伏的华南的地块的挠曲沉降突破了岩层本身的应力极限,发生破裂,能量释放,造成地震的发生。 上述原因毫无疑问是该区域相继发生大地震的主要原因,也得了很多构造地质学家和大陆动力学家的公认。 但是近20年来,三峡水库以及重庆以西长江干流和支流各种小水库区群的修建完成后,川西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以及震级较高的地震发生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此次雅安地震与上次汶川地震之间只相隔了5年左右。 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龙门山断裂的活动自08年汶川地震爆发以后继续快速增强,即巴彦喀拉地块挤压的活动增强,造成能量在短短五年内快速堆积,加上以前已经积累的能量叠合在一起,突破了下覆华南地块的应力极限,岩层断裂,发生地震。虽然近五年来,全球构造活动有增强的趋势,但是在有统计的地质历史上,同一构造带内五年发生两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几乎没有出现过,所以单纯的构造挤压能量聚集突然释放,岩层破裂造成地震发生是不完全符合构造运动规律和地质力学规律的。 所以基于上述看法,本人大胆提出一种猜想,找出另一个原因 ,可能是加速此次地震的诱因之一,在下伏华南地块的正常挠曲沉降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下部的另一种力的作用,并且这种力与引起挠曲沉降的重力作用形成了一种抗衡力,且能量巨大,使得挠曲沉降作用减缓甚至有抬升的趋势,同时造成岩层的弹性系数 减小,产生破裂的应力极限相对于以前大大减弱,提前发生破裂,造成该构造带内地震周期的大大缩短。 如果这种猜想成立,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力的产生呢?很有可能是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重庆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的大规模小水库群的修建,使得四川盆地以华蓥山以及其南部的山脉为界,分成两个内部单元,东部因为三峡水库和大量小水库区群的的存在,大量水体聚集,造成地壳的上部的载荷大大增加,地壳也会发生相应的挠曲沉降,当沉降达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造成应力的传播,就好比一个人坐在板凳的一端,如果他向板凳的一端施加的力达到一种极限后,板凳的另一端会翘起来一样。华南地块是扬子克拉通的一部分,内部结构较稳定,基本是完整的一块构造单元。四川盆地的 东侧发生挠曲沉降活动,西部很可能产生一种对应的抬升活动,在西部的龙门山断裂带附近,这种应力 很可能与华南地块由于龙门山断裂活动造成挠 曲沉降产生“拉锯式”的抗衡,长时间往复式的“拉锯”的活动,造成了岩层弹性机能的衰弱,最后在一个相对于正常构造活动的较短时期内发生破裂,如果把岩层看成一块钢板,这种现象就好比将一块本来弹性较好的钢板折弯,如果是单一的向一侧折弯,钢板会维持本身的弹性机能,最大的限度的发生弯曲,如果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将钢板往复式的弯折,钢板不仅弹性系数下降,弯折的曲度下降,而且抗外力作用也发生下降,最后在这种持续的往复式作用下被折断。同理,四川盆地西部的下伏岩层也可能在三峡库区和小水库区群大量水体堆积所引起的这种连锁反应作用下提前发生破裂,缩小大地震产生的周期 ,催生地震提前到来,成为诱因之一。 本人研一的地质菜鸟一枚,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
113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四川地震和三峡水库有关吗?
热度 2 mqr 2013-4-20 15:45
四川地震和三峡水库有关吗? 汶川地震之后,没几年,四川龙门山南段今又发生强震。 四川地震局称:“本次震中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7.0级的震级是该区域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本次地震非汶川地震余震。” 专家们的分析都十分中肯,也十分正确。准确地预报地震时间和地点是困难的。但我觉得搞清原因是最主要的。每一个专家或“非专家”都能说地震和断层活动有关,也都可以做出预报来,或长期或短期…… 上次,汶川地震的原因被确定是印度洋板块向北……!这肯定没错!!!但对真正的地震预报几乎是没有太大的帮助。 这次,专家们对断层活动的分析,道理也都是十分对的。专家的预测也应验了。看起来已经很完美了。难道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有!每个地质人都知道,水库可以诱发地震,这一经典道理已经载入地质词典。三峡水库的反对派,事前已经有人论述过这一点。然而地震发生后,没见有人再“敢”提这一点。 请小学老师们给小学生出道算数题,三峡水库多大面积,水位升高多少米,水体是多少立方米,每立方米水是一顿,一共是多大的重量? 不地震的时候,大断裂带的两侧是平衡的。那么在大断裂带的一侧加了这么大一个法码,还能平衡吗!?大断裂带不活动起来才怪呢!? 我并不是说, 四川地震就是三峡水库造成的,专家们分析的原因都在。我只是说,三峡水库这一原因不能被忽视,不能不提。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警惕性,少一些损失也少死一些人。
个人分类: 科普|10838 次阅读|4 个评论
和香溪河站(王震洪)
热度 11 syseco 2013-4-14 21:25
王震洪 先生赐玉已近 10 日。原说要单贴出来以飨诸友,惜乎杂事繁忙,竟误了时日。震洪兄对本人及香溪河站诸多肯定与赞赏,甚是感谢。惶惶然。却也是一种动力。惟更加努力工作,方可报诸友以万一。 为保持诸唱和一致性,将题目略作修改(震洪兄勿怪~)。 原玉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02-676997.html , 更有如潮好评。诸友共赏之。 -------------------------------------------------------- 七律 * 清明香溪 ( 王震洪 , 2013 年 4 月 4 日 ) 赏读庆华兄《何雨笙题香溪河站诗词两首(外两首)》等,意境很美,香溪河灵性跃然然,且诗词藏高古不拘、乐事华生脾性趋向,感觉投缘是也。再者,庆华兄垂邀和韵,因此草草一律。虽没去过香溪,但史籍多有载,且武汉水生所驻扎多年,成果丰硕,早名声在外。 春回大地绿梳妆,柳唱香溪和韵忙。 飞瀑撒银惊蝉羽,樯橹不渡秀华江。 昭君故里望千回,幽曲琵琶尽乐章。 自在神农逍遥处,十足学问心未央。 附原诗: 题香溪河生态站 ( 蔡庆华 ) 日照巫峡半壁黄,香溪河上楚帆忙。 御风踏浪人一队,北调南腔歌满江。 总教昭君留美景,可邀屈子续华章。 十年坚守百年梦,重整河山战未央。 ------------------------------ 更多请见: 题香溪河生态站(附和诗,陆续更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5535do=blogquickforward=1id=595820
7174 次阅读|23 个评论
满庭芳•香溪速写
热度 28 syseco 2013-3-8 11:35
满庭芳•香溪速写
春渐深。作为本身即属冬暖的三峡地区,每到此时,水华暴发的风险激增。于是,几年来,每每春节尚未结束,本站的监测、实验就紧锣密鼓地展开。水专项也得开始了。好吧,存档。开拔。 春暖三峡,雁翎北去,碧水兀自流长。 万山滴翠,点点是蜂忙。 一曲渔舟唱晚,声声远,摇曳霞光。 斜坡上,牧笛青草,归燕绕柴房。 清香,尤此际,樱花朵朵,油菜金黄。 对明月清风,醉又何妨。 招唤新朋旧侣,诗换酒,写意峡江。 香河岸,华灯齐放,看我满庭芳。 (摄影-李斌)
12313 次阅读|73 个评论
对科学网有关三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博文的点评
热度 2 陈龙珠 2012-10-23 08:49
(一) 看到科学网博客上有两位博主在激烈争议三峡水库坝前水位与发电效应的关系,对行业之外的网友包括本博在内,颇有科普和促进思考的作用。 本博30年前本科时曾学习过水利水电工程的课程,凭那时留下的印象,在其中一位博主的博文下抛砖引玉地写道(括号内为对原文的补充): 陈龙珠 2012-10-23 08:40 单纯从发电效益看,水库(库前)维持高水位好 没错的。但综合发电与防洪功能,在上游雨季,对库前水位就(有)一个优化调度问题了。另外,发电效益大小还与机组类型相关,高水位、大流量,都能多发电。 (二) 赵建民老师的新作《也谈三门峡:苏联人的设计并没有错》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本博在其下面作了如下点评: 陈龙珠 2012-10-23 08:35 这类讨论性文章,读一读挺好的。大的工程总有负面效应,积极应对并逐渐减轻负面效应,不但预期工程目标能够实现,而且也对促进科技进步和今后类似工程避免再走弯路有益。一味强调负面效应,啥事也不能干,这样的人和思想,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用处不大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调歌头•贺香溪河站(赵斌)
热度 1 syseco 2012-8-24 00:19
水调歌头 • 贺香溪河站 赵斌( 2012 年 8 月 23 日 ) 长河奔万里,神农锁春秋。 香溪河畔远眺,百舸浪争游。 宝剑兵书渐展,屈子昭君长涉,百世美名留。 橘颂胡可续,稻香醉江鸥。 风雷动,百年梦,大坝修。 少年才女齐聚,谈笑驭方舟。 上揽穿云绝壁,下探凶潭暗底,科苑显风流。 学子应天问,伟业可期求。 ------------------------------ 更多请见: 题香溪河生态站(附和诗,陆续更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5535do=blogquickforward=1id=595820
64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三峡水库消落带周期性蓄水的土壤磁性响应
kejidaobao 2012-4-17 13:36
三峡水 库自2006年156m蓄水初期运行后,历 经2008—2009 年连续2年175m试验性蓄水,于2010年首次实现了175m蓄水目标。自此在145m汛限水位和175m最高蓄水位之间形成了高差30m、面积349km2、岸线长度5578km、夏季出露冬季淹没的反季节消落带。消落带形成初期,受长期高压淹水与出露高温干旱交替变化影响,其陆地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生物群落与土壤特性等发生巨大变化,消落带将面临生物多样性减少、泥沙内源污染、强烈土壤侵蚀、地质灾害多发、库岸景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试验观测站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植被退化、次级支流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问题,开展了长期跟踪观测试验,对消落带土壤侵蚀与泥沙淤积、土壤特性演变过程、适宜植物筛选、植被重建技术模式、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消落带土壤是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同时也是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环境信息载体。而土壤磁性可反映母质、气候、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综合信息,具有诸多易于观察的特征和可以统计测量的属性,在土壤污染、土壤侵蚀、水体污染等方面均有大量应用。探索消落带土壤磁性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不同时空尺度土壤磁性特征,可以了解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颗粒分散—迁移—沉积运动规律及作用机制,与常规地球物理化学分析相结合,可快速准确地评价消落带生态环境质量。 《科技导报》2012年第9期22—27页刊登了朱宏伟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在周期蓄水影响下的磁性变化”一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内紫色土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粒径组成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重点探寻在长时间高压淹水与高温干旱交替变化条件下,消落带土壤磁性的变化过程,阐明磁化率特性与土壤粒径空间分布的特定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库岸坡地土壤经反季节周期性淹没后,其磁化率值宏观上沿着不同海拔自高到低先缓慢下降,维持一段平稳状态后再急速抬升。根据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规律可合理推断,此现象是在高水位时江水冲蚀以及低水位时雨水侵蚀等作用引起的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在坡面中上部侵蚀、分选及在下部堆积等多因素迭合造成的。本期封面图片由朱宏伟提供,封面由金功博设计。(责任编辑 马骁骁)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库的空调作用是难以改变的自然规律
zbt92 2011-12-11 09:18
文 / 水博 看到榕树网友的回复文章《也许三峡空调没启动或者装反了》,我发现网友似乎已经有了对水库具有调节气温作用的逆反心理。所以就大胆的怀疑“空调没启动或者装反了”。我觉得网友所提出的理由,有的属于对三峡水库的误解,有的属于在心理作用下钻进了牛角尖,有的则有点网友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 水库形成巨大的水体后,肯定会对周围的温度产生某种影响。我之所以举出乌江索风营水库的例子,是因为 08 年冰雪灾害期间,我正好要在那里拍摄水库的野生动物保护作用的电视片。冰雪灾害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实,所以,这个例子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同时,也比较有说服力。 实际上,还有很多时候,当我在去某个水库的路上,天气热得要死,但是当达到水库边上的时候,不仅天气变得不是那么热了,而且有时候可能还有点凉。不过这种感觉,我自己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不知道是天气已经变化,还是水库的降温作用。我相信这不可能完全都是天气的变化结果,如果网友有兴趣,可以找个人配合一下,同时到某个地区的水库边上和远离水库的地方测一下温度。我觉得极端的情况下,温度差个 4 、 5 度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这就好像 08 年的冰雪灾害,如果不是碰巧有那么一个全国都关注的冰雪灾害,我也不敢说水库的调温作用能有那么大。 我认为:网友所说的 “ ‘常识’也不适合三峡库区”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不过,那绝不是因为来自物理的定律的“常识”能被网友改变,而是因为我们网友头脑中的三峡库区的概念出了点问题。实际上,三峡水库影响的区域是在变化着的。例如,目前三峡对重庆市区和涪陵的夏天肯定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三峡水库的夏天的汛限水位在 145 米。这样的话对于重庆市区和涪陵来说,三峡建成前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在那里夏天空调的作用肯定也是难以存在的。但是,在冬季里三峡水库对涪陵和重庆市区的部分河段区域,肯定会有一些温度影响的。这才是“常识”。 至于网友说的“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我有体会”的理由,我觉得网友的感觉不一定比温度计更可靠。我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多年了,但是,我却很难对北京气温的变化做出任何准确的判断。我虽然也觉得北京夏天的气温更热了,冬天的气温也没有以前那么冷了。但是,要知道现在的北京,几乎夏天到处都是空调,当你从空调的房子里走出来之后的感觉,肯定和原来完全没有接触到空调不一样。 冬天也一样,过去的严冬屋里只生一个火炉,能有十几度就不错了。身体总是暖不过来,所以不管走到哪,都觉得特别冷。现在的冬季小区、办公室都集中供暖,温度经常保持在 20 多度。所以,偶尔出来走一会儿,即使穿得很少,也不会觉得很冷。所以,虽然我个人直观的感觉是北京的冬天已经没有那么冷了,但是,这不一定代表是真正的北京的气温总在升高。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感觉未必就是天气气温的变化结果。不过,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我的感觉和网友的感觉也许还真有可能是正确的。特别是网友也只强调他们那里夏天更热了,而没有说过冬天的感受。 总之,我认为网友“生活了二十年”不能作为评价水库影响气温变化的根据。我们还是等到若干年后,更多的气温记录出来再进一步比较吧。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三峡蓄水几年后的库区的气温监测的平均记录,还是符合世界上所有水库的冬暖夏凉的“常识”的。 此外,网友的“重庆和涪陵一带去年的最高温度 42 摄氏度,今年的最高温度 44 摄氏度,并不比三峡水库蓄水前低。按照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报告‘年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 4.5 摄氏度左右’的结论,蓄水后的三峡库区最高气温应该低于 40 摄氏度,不幸的是每年都超过 40 摄氏度。”说法,也没有什么道理。 我觉得极端气温与该地区的天气预报的最高日气温不应该是一个概念。重庆的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在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最高的日气温好像从来没有到过 44 度。然而,在北京的一些公路上,烈日炎炎的夏天你用温度计测到 50 多度,甚至 60 多度的情况都非常普遍。但是,如果你要想在北京的某个水库边上,测到 50 多度的温度,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所以,我认为水库的对极端温度的降温作用恐怕远不止 4 、 5 度。当然,这只是在北京,三峡水库是不是个例外,我不敢说。但是网友把极端气温与该地区的综合天气预报混为一谈,肯定是不可取的。要知道,三峡只是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而某地区的天气预报则是一个很大的区域面积内的平均值。如果不进行专门的检测,网友很难得到库区的气温预报,所以,你也无从判断人家的说法,正确与否。 网友关于“流动的水能够带走热量”的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说“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也有点问题。因为,水体的空调作用不仅取决于热交换的速率,还要与总的体积以及与外界接触的总的表面积有关。所以,当水库建成后水库的水面面积增加,超过了因为水的流动而增加的与阳光和热空气接触机会的时候,水库就应该会比原有的河道有更高的热天降温作用。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水库都具有这样的特性。 当然,网友说的水库建成后,反倒吸收的热量更少了的个别情况,也可能会有的。例如,当某处的河道恰巧赶上两岸都是陡峭的直壁的时候,蓄水后水库的表面积没有增加,但流速却减慢了。在这种情况下河流吸收的热量少了,确实可能会比原来的天然河流的降温作用更差些。但是,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座水库建成蓄水之后,水面的面积没有一点增加的先例。所以,也没有发现世界上有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我国的三峡水库,总体上增加了近似一个新加坡国土的水面面积,所以,我认为三峡水库的空调作用,还是不能靠某种假设来否认的。 此外,网友所说的“夜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白天饱含吸取的热量”的情况,我认为在冬天是肯定的,但是在盛夏里的可能性不大。盛夏里北京的最低温度都能达到 24 、 25 度,南方的三峡库区可能不会低于北京。而我认为长江水的水温能高于 24 度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此外,我们之所以说水库能冬暖夏凉,就是因为大体积水体的温度一定会抗拒周围气温的变化。如果在盛夏里长江水的温度已经高于空气,那么向外散热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恰恰说明水库的空调作用是物理规律,而是不可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网友关于 “ 聚热器 ” 的解释非常好,正是因为水库有着巨大的 “ 聚热器 ” 的作用,所以,它才一定会降低外部的最高温度,升高外部的最低温度。况且,三峡水库这个 “ 聚热器 ” 最高的温度,也就是二十几度,我看没有什么不好的作用。当然,我们虽然通常说它是“冬暖夏凉”,但是,假设在夏天里,一旦遭遇冰雹天气的急剧降温的时候,水库还是要发挥一些“常识”的空调作用的。 最后,还应该说明,我虽然也不懂气象学。但是,我认为,水库建成之后虽然可能会有网友所说的夏天“桑拿天”和冬天“阴冷 ” 的感觉,但是,这些似乎只能影响人们的感觉,而不能算是真正的气温变化。我们对水库冬暖夏凉的评价,是根据世界上众多水库建成后的气温观测记录的。至于温度和湿度与人的感官之间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特殊关系,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根据世界各国水库建成后的周围居民的普遍反应来看,似乎还没有听说过,像网友说的这种感觉“冬天更冷、夏天更热”的。 当然,如同除了我国的三峡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之外,全世界的大水库都很少受到攻击污蔑一样,也许我国的三峡真的有点特殊。必须承认目前在我国自述与网友有同样感觉的人还是很多的。很多生活在北京的“名人”也喜欢哗众取宠的炒作三峡的空调肯定装反了。我自己没有在三峡那里生活过,没有亲身体会,也没有发言权。不过,我不大相信自然界规律可以被人为的改变。当然,也许三峡水库真是与世界上的所有水库都不同的一个特例,它让周围的温度的变化非常较小,而让周围湿度的变化又特别的大,所以,尽管它的温度记录已经是冬暖夏凉了,但却让很多人产生了三峡与世界上其它所有水库都完全不同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怀疑,是不是也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因为有些人心理上太反感三峡了,早就先入为主地认为三峡是一个装反了的空调,所以,就产生了冬天更冷和夏天更热的(心理)感觉了呢?我们的榕树网友会不会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呢? 对照文章《也许三峡空调没启动或者装反了》 作者:蓉树  水博在《三峡是不是 “ 大空调 ” 的问题无需争论》一文中,以地处贵州的乌 江索风营电站来证明水库可使周边冬暖夏凉,我认为这个例子不适合三峡库区。 另外,他说的 “ 常识 ” 也不适合三峡库区。   在地图上,重庆市渝中区象一条鱼躺在水里。它的上方是嘉陵江,下方是长 江,右边是两江交汇处(朝天门),只有左边的尾部才没有水。按照水博的 “ 常 识 ” ,渝中区的气候就应该受到两条大江的调节,冬暖夏凉,与周边区域不同。 但实际上并不这样,在重庆生活过的人都知道。   涪陵地处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完全是个江边小城,也感觉不到因为有水而 冬暖夏凉。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我有体会。   我几乎每天看 CCTV 的天气预报。在气象图上,高温区域被红色覆盖。三峡库区似乎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被红色覆盖。而库区东面的湖北,南面的贵州,西面的四川,北面的陕西,极少被红色覆盖,为什么四周都不太热,只有中间的库区那么热?   上述情况,在三峡大坝蓄水前是这样,蓄水后也是这样。蓄水后反而感到冬天更冷,夏天更热。当然,这只是我与周围人的感觉。感觉不能作为依据,但气象记录可以作为依据。重庆和涪陵一带去年的最高温度 42 摄氏度,今年的最高温度 44 摄氏度,并不比三峡水库蓄水前低。按照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报告 “ 年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 4.5 摄氏度左右 ” 的结论,蓄水后的三峡库区最高气温应该低于 40 摄氏度,不幸的是每年都超过 40 摄氏度。水博的 “ 常识 ” 否定不了这个铁的事实。   为什么三峡水库这个所谓的 “ 空调 ” 不起作用,甚至感觉起了反作用呢?三 峡库区在四川盆地的边沿,这一带是山区和峡谷,也许因此对气候影响很大。一 位记者对三峡库区高温高热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如下分析:  蓄水以后,库区内约 700 公里江水流速大大减缓,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完 全丧失带走热量和散发的能力。水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会上升太大。快速流动的 水不但可以保证自身的冷却,还可将周围的热量带走和释散,对周围环境起到天 然调节。但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 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   峡江逼仄的地势使得静止的水库不但降不了温,反而成了个 “ 聚热器 ” ,夜 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白天饱含吸取的热量,持续不断 对周围地区加热,地理环境又导致形成难以释散的河谷闷热小气候,导致水库及 沿岸地区气温升高,而高温又促使水库内水蒸汽继续蒸发,于是在四川盆地出入 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温水蒸气带,形成历久不散的 “ 桑拿天 ” 。   我不懂气象,从直觉上感到这位记者的分析有道理,而且与我的实际感受一 致。同理,在冬天,因为空气湿度增大, “ 阴冷 ” 的感觉更明显。   水博认为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论证报告》扯淡,我部分同意。因为三峡库 区 “ 冬暖夏凉 ” 没有兑现。其它方面是否扯淡我不知道。如果其他方面也扯淡, 那就更杯具了,那就说明三峡工程是以这些扯淡的论证报告为决策依据的。
3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峡水库不会影响大尺度范围的降水过程和天气形势 ——三峡水库
lincystar 2011-7-27 08:32
三峡水库工程对区域气候究竟有没有影响、影响范围有多大?在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旱情中,这个问题异常凸显,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经专家研究分析,三峡水库不会影响大尺度范围的降水过程和天气形势,而罕见少雨是造成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 一   众所周知,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各国与洪涝、干旱灾害抗争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筑建了近百万的水库工程,其中,大型水库约4.7万座。大型水利工程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从目前已有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型水利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气温调节器的作用,但至今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水利工程可对降水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从厂1常偏少是导致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 从国外研究看,目前,世界上已经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位于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巴西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大坝等。一些学者分析了这些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   阿斯旺大坝坐落于尼罗河上,1970年建成。在水库达到最大蓄水位时,研究表明:巨大的阿斯旺人造水库会改变当地的小气候,当水位从160米提高到180米时,由于湖区面积增加达一倍以上,这将使年实际蒸发量从60亿立方米提高到100亿立方米。专家对库区气象指标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建坝前后的对比分析,认为建坝后阿斯旺城的空气温度小于建坝前,但相对湿度大于建坝前。   伊泰普水电站是当今世界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第二大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的巴西与巴拉圭两国边境河段。1991年建成后,大坝全长7744米,坝高196米,形成长170公里、面积135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有专家对伊泰普水利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使得7月~1月的白天温度降低0~1.5℃,其他月份降低2~3℃;而在夜间,伊泰普水库温度高于附近陆地地区,伊泰普湖的形成,降低了库区局地的日气温变化幅度;但目前观测的气象资料系列还难以说明水库对降水产生了明显影响。   此外,观测资料表明,位于莫桑比克的卡巴拉巴萨大坝建成后,增加了区域的空气湿度,改善了当地的气候。俄罗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坝建成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由-8.5℃上升到-7.0℃,冬季最低气温由-60℃上升到-50℃;夏季湿度提高33%,气候变得温和。罗马尼亚伊兹伏卢尔蒙特诺易水库建成后,当地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缩小2℃,由于温度的影响,造成水库下游地区水蒸汽凝固,结露比建库前增加了约30%,库区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了20%以上。   从国内研究看,湖南省东江水库位于郴州市境内,是湖南省最大的水库,该水库修建于1987年11月,总库容91.48亿立方米,水体面积160平方公里。有专家根据东江流域内19个测站资料,对比分析了东江水库建库前后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库区域范围内的气温值明显比周边站点的气温低;建库后年降水量稍有所增加。 二   我们可以通过对三峡库区气温、降水及旱涝灾害的历史变化特点的研究分析,寻找到更多答案。   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16.3~18.2℃,由于受地形和长江水域的影响,长江沿江河谷气温比周围地区高。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8月,最低值出现在冬季1月。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但阶段性变化明显,其中20世纪60~70年代接近常年,80年代前中期相对较低,80年代后期至今,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对库区近50年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极端最高气温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大部分地区年高温日数、高温过程、危害性高温日数多;极端最高气温比较高。(2)三峡库区年高温日数和危害性高温日数均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为高温天气高发期,80年代和90年代为高温天气低发期,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有所增加。   三峡库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112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自西向东呈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这6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的70%以上,并常出现暴雨。三峡库区沙坪坝、涪陵、万州、奉节和宜昌5个站1951~2006年降水量的历史变化显示:(1)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降水量最多年份达1800毫米以上,最少年份不足750毫米;(2)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由少到多的跃变,近年来降水量变幅明显增大。结合实测气温资料分析,可以发现,三峡库区夏季偏暖期大致对应少雨期,而偏冷期对应多雨期。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地形等因素,干旱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气候灾害之一。库区平均年发生干旱的频率52.8%,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干旱,其中库区西部是伏旱的多发区,重庆城区至忠县大部分地区伏旱发生频率都在60%以上。三峡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仅次于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在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变化在17%~40%之间,表现在长江以南发生的频率高于长江以北,而东西差异不大;洪涝灾害均发生在夏季,近年来其强度和造成的损失也有加重的趋势。   总之,从降水、气温的历史变化来看,三峡库区及附近地区是一个洪涝和干旱灾害较为频发的地区,并且每次旱涝灾害的出现均有其特有的气候及天气背景。 三   再来看看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后,将淹没632平方公里的陆地,水面平均宽度也将由0.6公里增大到1.6公里。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体,三峡水利工程将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决于水库的形状和当地的局地地形。河道型水库由于受到两岸高山的影响,一般来说其影响范围较小,而低山丘陵区大型水库影响范围相对较大。三峡水库处于大巴山褶皱带、川东平行岭谷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北依大巴山,南靠巫山,山高水深,因此,三峡水库属于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蓄水后库区全长660余公里,平均宽度也只有1.6公里左右。由于高山陡坡的阻挡作用,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其影响范围应该在两岸高山之间的数十公里范围之内。   大面积水体替代陆地,将对区域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大型水库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起到“缓冲”和“调节”的作用,通过升高最低气温、降低最高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气温的日差以及年内变差和年际差异。大型水库对年均气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利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一般来说,在北方寒冷地区,水库主要充当“热源缓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的年均气温,而在南方炎热地区,则主要充当“冷源缓冲”,可能会降低局地的年均气温。三峡水库位于我国湿润地区,年均气温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其以充当“冷源缓冲”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库区的年均气温,特别是夏季气温,但在冬季,由于水体放热,局地气温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   理论上,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温度引起的大气结构稳定性的变化,局地降水和雷暴日将产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夏季库区中心部位降水及雷暴日可能减少,而库周或许增加;冬季库区降水可能增多等。但大型水利工程对降水模式的影响相当复杂,其影响需要大量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   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范围有限,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库区的年均气温,特别是夏季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温幅度明显,尽管三峡水库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气温,但总体不会改变气温自然变化的整体趋势和变异性。   三峡水库对局地降水的影响需要大量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水库不会影响大尺度范围的降水过程和天气形势。 四   大范围的降水过程及其变化有其特有的天气和气候背景,2010年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进入拉尼娜状态,2010年冬季达到最强,2011年2月以后拉尼娜强度开始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自2010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今年1月至5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持续少雨,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尤其是4月份以来,该地区降雨过程明显偏少,与同期相比偏少五至八成。降雨异常偏少是导致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6月24日
个人分类: 长江中下游流域|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水库真的逆调节了吗?用数据说话
热度 7 longxie1983 2011-6-20 12:25
三峡水库真的逆调节了吗?用数据说话
关于三峡水库的是是非非,争争吵吵很多。其中一个重磅的争论就是“三峡水库是逆调节型水库,也就是三峡在旱季蓄水,在雨季防水在给防洪抗旱帮倒忙”。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来让数据说话吧。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 http://www.ctgpc.com.cn/sx/sqsk.php )中提供了每日的三峡水库两小时间隔水位数据。根据, 博文 中提供的数据,为了更直观,绘制得到下面的三峡水库蓄水高度图: 下面的分析基于以下两个常识: 1.长江的丰水季节是6、7、8月,枯水季是11、12、1、2( 出处 ) 2.水库和水电站并不生产,也不消耗水。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6,7,8月三峡水库运行在低水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水位是在消涨中逐渐提高的(从6月初的146.81m到8月末的150.08m),特别是在七月末达到过158.25m的高度,经查询7月20日是长江洪峰通过三峡。那么,这个水位的提高不正是三峡储蓄洪水的,施展防洪功能的证据吗?没有三峡的拦蓄,那么从147m到158m存的这么多水就会直接流到下游,下游的防洪压力不是会更大?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三峡在10月中期就完成的蓄水工作,也就是在9,10两月会减少长江下游流量。在长江的枯水季节11,12月,水库的水位变化不明显174.31到174.72之间,也就是说11,12两个月三峡基本没有继续蓄水,应该是上游来多少水,电站就发多少水。那么,也就是说,有没有三峡对11,12月长江下游的流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1,2月,三峡水位一直在下降从174.44降到了167.97,说明在这两个月里三峡的出库流量大于入口流量,三峡在为长江下游补水。 在此之后,三峡水位一直在下降,说明三峡一直在为下游补水,虽不是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峡在3月到6月的补水,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呢? 通过以上分析,说三峡是“逆调节型水库”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个人分类: 杂文|71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三峡水位数据告诉我们,三峡只有发电功能与发电利益。
热度 5 liuliangyun 2011-6-19 23:14
我对三峡水库抗洪发电功能在2008年前是相信的,2008年观看抗洪电视节目时发现水库处于低水位( 刚查到2008年8月20日水位只有145.85,上帝也淡定不了的数字 ),很是吃惊,但未能找到确切数据,刚看到陈永金的博客中“旱时不放水,涝时狂泻水的三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380do=b ),遗憾里面只有微观数据,没有宏观与整体数据。 非常感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 http://www.ctgpc.com.cn/sx/sqsk.php )中提供了每日的三峡水库两小时间隔水位数据。我查询并整理了2010-6-9至2011年6月19日水位数据,如下表。 水位数据告诉我们: 1)三峡水库没有防洪功能,理由是6、7、8月洪水季节,三峡一直处于低水位,而干旱季节(11、12、1、2)三峡处于高水位; 2)三峡水库具有增旱功能,理由是旱季拼命蓄水,蓄干鄱阳湖也是可能的(今年实现了)。 3)三峡水库具有很好的发电功能,一是冬季干旱季节蓄来的高水位保证了充足水电,二是今天电视新闻评论三峡利弊时,主管发电的老总说今年下游严重干旱,5月份发电量略有损失,但前几个月的贡献仍保证了今年的发电量巨大增幅(今天电视新闻,没记住数据)。 有了三峡,下游越来越旱,今年竟然干了鄱阳湖,三峡应该是有贡献的,多大可以争论 。水位事实告诉我们:“旱时不放水,涝时狂泻水的三峡”,这竟然是真的?! 三峡集团公司要想逃避责难,我给出三招: 1) 网站水位数据是临时工录入的,弄错了。 2) 请专家诡辩,如为了防止极端气候等神马原因。 3) 以后改正吧,将控制权交给国家防总,并由防总组织非政府专家,科学有序地在9月初将水位蓄到最高(175),在5月份将水位降到最低(145)。 表1 三峡上游水位数据(来源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 日期 水位 2011-6-19 149.65 2011-6-4 147.98 2011-5-20 153.98 2011-5-5 155.62 2011-4-20 158.93 2011-4-5 162.29 2011-3-21 164.04 2011-3-6 165.87 2011-2-19 167.97 2011-2-4 170.67 2011-1-20 172.98 2011-1-5 174.44 2010-12-21 174.74 2010-12-6 174.56 2010-11-21 174.72 2010-11-6 174.43 2010-10-22 174.31 2010-10-7 167.56 2010-9-22 162.6 2010-9-7 158.04 2010-8-23 150.08 2010-8-8 153.32 2010-7-24 158.25 2010-7-9 145.9 2010-6-24 148.12 2010-6-9 146.81
966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天上有多少个三峡水库
热度 2 sheep021 2011-6-18 13:00
六月初,曾从北京回上海,一路上,放眼机舱之外,白乎乎全是厚厚的积云,没有一丝缝隙。一路上也没看到一点点大地。当时就想,这么多云,要是打下来就足以解决南方大旱了。果不其然,后来天气急转直下,南方由旱转涝。大雨成灾。 昨晚想到这个问题: 大旱时,云雨在哪里? 大涝时,云雨从何而来? 几天大雨,降水量就超过了3.7个三峡水库的库容量。 而大雨之前,三峡开闸放水,刚放了几天,就说,再放15天就没水可放了了,而下游的旱情,却没有任何改善 天降大雨,才几天,就紧急由旱转涝了? 天上到底能藏多少个三峡水库呢? 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看来还是回来了吗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水库容量 vs 长江支流水库容量之和
ahyxwangdong 2011-6-4 12:26
从一段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三峡水库的容量是多少。 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舰”从汉口到南京,专门就长江流域规划、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 等问题同林一山谈了3天。 林一山谈了在长江许多支流修建水库的规划。毛泽东问他这些支流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上三峡一个水库。林一山否定了。 毛泽东于是指着 地图上三峡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从此开始筹划兴建三峡水库。 注明:本段文字出自《走进毛泽东遗物馆》,夏佑新著,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资料来源】http://cul.cn.yahoo.com/ypen/20110604/398229_2.html 扩展阅读资料: 北京科技报:三峡大坝的善恶之辩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逗你玩
phd9992000 2011-5-27 18:05
三峡官员:补水抗旱仅能再撑15天 5月26日,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米附近。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也就是说,三峡最多可给下游补水15天。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水利枢纽新增的一个功能。他说:三峡工程设计时只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这是什么话? 三峡工程没有设计抗旱用水?这玩笑开大了! http://news.163.com/11/0526/17/750CUGV900014JB5.html
1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水库调节库容6月10日前将消耗完毕:忽视警告
热度 3 杨学祥 2011-5-27 13:11
三峡水库调节库容6月10日前将消耗完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7日02:38 北京晨报   据新华社电 连日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的持续关注。近日,舆论焦点又开始从质疑“三峡工程诱发大旱”转移到“三峡工程抗旱能力”上来。三峡能否解长江中下游干旱之渴?记者为此从三峡大坝沿江而下进行了调查。   5月26日,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米附近。按国家防总调度,自本月20日三峡水库增大下泄流量为中下游实施抗旱补水以来,水库水位6天内从154米连续下降了2米。   “三峡水库在此区间原有存水约12亿立方米,现已全部释放,用于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三峡水库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按此计算,目前三峡抗旱补水力度为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   数据显示,连日来,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湖北沙市、湖南城陵矶、江西九江、江西湖口等观测站水位均不同程度上涨。而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的补水作用随距离三峡大坝渐远呈递减趋势。   按原先设计,三峡水库可在长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并在长江枯水期时为大坝下游地区持续补水。当水位在次年汛前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附近时,水库转入防汛阶段,并利用145米至175米之间的221多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发挥防洪功能。   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说,借助这221亿多立方米的调节库容,三峡水库可以实现补水和抗旱功能。但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了约4/5,剩余的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的话,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7/023822537587.shtml 湖北欲调长江水缓解旱情 因设备年久失修陷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01:51 汉网-武汉晚报   省内河塘湖库纷纷见底,每天用水缺口1亿立方米。日渐严峻的旱情,省防指喊出“向长江要水”。但从长江抽水的设备年久失修,面临“有水也用不了”的困境。   排涝泵站不少   抗旱泵站极缺   “目前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一位水利专家如此说。长期重防汛轻抗旱的湖北长江沿线,在这次大旱面前吃了大亏。   湖北长江沿线大型泵站分布图上,“排涝泵站”——将水抽排入长江——的图标密密麻麻。其中紧靠长江边的排涝泵站,就有55座。但“抗旱泵站”——从长江抽水灌溉——仅有松滋牌坊口一座。即使24小时不停,这座泵站也只能抽水15万立方米。   在长江沿线灌溉区,主要通过涵闸从长江里引水灌溉。与每秒钟要费3度电的抽水相比,引用涵闸的自流水灌溉显然更划算。但大旱之下,长江水位偏低,江水根本无法通过涵闸自流进农田。   5月23日的图表显示:长江沿线5座涵闸中,仅两座还能进水。其中江陵观音寺闸引水量,不到设计流量的三分之一。同在江陵的万城闸,水量只到当初设计的五分之一。省水利厅堤防局负责人表示,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善。“要让长江沿线涵闸正常进水,三峡下泄流量起码要比现在翻一倍,达到2万立方米每秒。”这位负责人说。   涵闸无法正常引水,使用泵站抽提成为主要手段。大型抗旱泵站的短缺,各地纷纷架设临时泵机抽水。但因长江水位低,普通泵机无力大量抽取江水。   九成超期服役   开动问题百出   抗旱提灌设备老化,使湖北抗旱情势更为严峻。   全省现有抗旱灌溉泵站20000多处,大多为中、小型泵站,9成以上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座泵站机组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25年。湖北绝大多数泵站,眼下实际处于超期服役状态。   本已老化的泵站,在罕见的大旱中常常“一触即溃”。省水利厅人士介绍,天门一座抽水泵站,刚开两天便损坏。更多的泵站因损坏、零件短缺,根本无法开机。“一座泵站正常运转效率,应该在60%以上。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泵站,能达到30%就不错了。”省水利厅人士说。   针对泵站设备老化,省水利部门每年都在尽力维护,但因成本高昂,目前的财力仅能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改造。用于抗旱的大小泵站,无力改造。水利专家测算,一座中型泵站,进行改造需1800万元左右。在巨额的改造成本前,防汛再次压倒了抗旱。众多抗旱提灌泵站,只能在等待中继续老化。   大旱“逼”沿江各省   向北方学习   “在长江流域,长期以来都是重防汛轻抗旱。”长江防总专家王井泉如此说道。   据王井泉介绍,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量丰富,堪称“十年九涝”。在沿江各省份,防汛是头等大事。有限的水利建设资金,必然向防汛建设倾斜。而长江水量丰富,通过涵闸自流引水,通常就可解决灌溉问题。这使得沿江提灌设施的建设,重要性大大降低。   即使经历这次的大旱,王井泉认为不会颠覆“重防汛轻抗旱”现状。他分析称,类似今年的极端天气,毕竟不可能经常发生。如果大规模建设抗旱设施,会在多年内造成闲置。有限的资源被分流,甚至会影响正常防汛建设。“此后进行抗旱,仍将以应急形式为主。”王井泉说。   但上了大旱这一课,长江流域对旱情重视程度将极大提升。王井泉表示,通过整险加固水库、改造塘堰、河道清淤、整修渠道等手段,可大大提高各省份抗旱能力。而在抗击大旱时,也将更多借鉴北方抗旱经验。而北方在抗旱技术、设备等方面准备充分,必要时也将给长江流域更多支持。   记者 匡志达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6/015122530329.shtml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灾害链,拉尼娜,拉马德雷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杨学祥 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 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 早在1998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8043 长江中下游干旱中的人祸:水利设施失修落后 已有 197 次阅读 2011-5-25 10: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干旱 人祸 水利建设 推荐到群组 长江中下游干旱中的人祸:水利设施失修落后 杨学祥 长江中下游干旱天灾是主因,但人祸不少。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得出了与笔者相同的结论 。 天灾是主因,这是大部分气象专家的共识,本文不作更多的累述。在此,我再次强调如何避免人祸。 据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三大人祸助推旱情:其一,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其二,小电站大量拦蓄水;其三,各地水利设施老化。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江西省防办总工程师史小平坦言,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说明,沿江各地还要完善抗旱预案,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汛期抗旱预案还是空白。部分基层干部也表示,多年来很少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这导致一些地方雨季抗旱缺乏应对措施 。 每次旱涝灾害都提到水利设施老化问题,每次灾害过后水利设施建设都忘在脑后,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重城市建设,轻水利建设,注重抓钱,忽视了抓粮,这在世界粮价高涨的今天问题严重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情不断加重,特别是2010年以来,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中国气象专家和美国专家所预测,2010年初,中国西南部果然遇到了特大干旱。 据经济参考报2010年3月22日报道,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 我们在2010年3月26日指出,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 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异常旱涝等灾害将接踵而来 。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变化规律,2012年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带来高温和强风,2014年-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可能使高温、强震和干旱达到高潮,2018-2020年的太阳黑子谷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震和流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风和强震 。 关注国家的气象安全,是行动的时候了:抑制城市建设的盲目跟风,增强水利建设和粮食安全,城市和农村要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自然因素是长江流域50年一遇旱情的首要原因。2011-5-24 05:39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2. 于任飞,李晓明。小电站人为截水发电加剧旱情,三峡一月内三调下泄量鼎力抗旱。2011-05-25 07:10:00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晨报。 http://www.jfdaily.com/a/2150848.htm 3. 杨学祥。世行称粮食已到危险地步:预测和警告对比。 2011-2-18 08:4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002 4. 杨学祥。中央1号文件提出水关系到国家安全:气象安全的警钟。2011-1-31 01:58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3 5. 西南旱情已致5000余万人受灾 专家建议人工增雨。2010年03月22日15:3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153417255525s.shtml 6. 杨学祥,杨冬红。高度关注国家的气候安全:气象灾害正在发生。发表于 2010-3-26 15:38: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6431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发表于 2009-2-9 7:56:3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2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76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三峡水库专辑》的题外话
热度 1 李万春 2011-5-26 13:04
从人大投票通过开建开始,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就一直受到一些争议。而今工程完工,蓄水也到了175米,无论如何,要面对的只是未来,采取措施,将各种负面的效应尽可能降低一些,延缓一些,这应该是最近国务院会议的主要要求吧。 黄万里和蝴蝶效应似乎是最经常提及的,前者是我尊重的学者;后者我并不认为有多少科学价值,顶多就是一个噱头。其实,三峡水库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库容也近400个亿立方米,面积在全世界最大水库中连前10都进不去。库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各种异常或灾害性问题(洪涝、干旱、高温、地震、泥石流等等)都会有媒体关注,说这些异常和三峡水库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关系究竟有多大,或者说,在现今形势下,如何缓和、面对各种灾害或异常,却是非常非常难的问题,而且这也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防洪、发电、改善航运,似乎是三峡水库的3大利,而偏偏在最多提及的防洪方面,最近些年的“历史”表明,也许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未必有那么大,本来嘛,长江洪水主要在中上游,而对鄱阳湖、洞庭湖、汉水的洪水,三峡水库的作用不会很明显;而偏偏对上游洪水而言,干流洪灾缓和了,但是由于库区的顶托,支流洪灾可能会有所加剧。效益权衡下来,应该是发电和航运效益更大一些吧。最近中游旱灾,三峡水库又被密切关注了,说没关系那一定是不行的!于是,据说现在下泄的流量加大了,媒体要是炒作,这不是摆明让老百姓知道,瞧,三峡水库又不干好事......是冤啊!可你有口莫辩,谁让你是中国最大,又建在中国最长的长江上呢,还有那很多事情要做的,移民、库区建设和环境,后续的事情多得去!也许可以学人家老外,弄个上下游生态补偿之类,把那些收益的地方多弄些资金给上游,上游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要是考虑到持续性...... 在环境和生态方面,中国的科学家们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相关研究,现在看来对其中的很多问题预测、估计都有些保守,甚至有些属于完全没有提及,这也很正常。但是,要预测框架性的或者纲领性的,并不太难,以下就是我转摘的(来自20年前出版的一本专著《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就不利影响而言,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1)原先不存在,工程影响后出现的问题。 (2)原先不严重的问题,工程影响后严重化了。 (3)原先问题的空间分布发生了调整,矛盾发生空间变化。 (4)原先问题的严重化时间提前,或推后、恶化速度加快。 (5)原先可逆的问题,发展成不可逆的问题。......” 每段都举例说明了。刚才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对当年参加这些课题的专家是非常敬仰的。而今,生态建设也罢,生态环境保护也罢,套一句不恰当的比喻“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这也将是,而且必将是千秋万代造福子孙的功德。 在我个人看来,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种种措施的落实和可持续性,以及水库调度。我本一小编辑,能做的有限,最近打算策划一个《三峡水库专辑》,具体的还需要那些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支持。希望能做好,也希望有点用。 ************************************************************************************************************* “三峡水库专辑”征稿通知 三峡水库是三峡大坝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面积 1084km 2 , 库容 393×10 8 m 3 (175m 蓄水高程时 ) ,是 中国最大的水库 . 自从 1994 年三峡工程开工, 2003 年初次蓄水以来,三峡水库对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受到了空前关注 . 近 20 年来,为保障三峡大坝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库区和长江流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诸多领域学者对三峡水库以及库区作了大量的调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 近年来,三峡水库水环境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管理、研究和产业部门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世界的瞩目 . 为加强我国水库工作者在三峡水库研究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推动三峡水库在生态安全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水平,《湖泊科学》编辑委员会决定组织一期有关三峡水库专辑,计划于 2012 年初出版 ( 第 24 卷第 2 期, 2012 年 3 月出版 ). 1 征稿范围: 1 )作为大型水库的水库湖沼学特征; 2 )蓄水前后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变化; 3 )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的污染控制、环境承载力分析; 4) 水库水环境质量、营养状态及早期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价; 5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预警研究; 6 )三峡水库与长江流域水文态势及影响; 7 )其它与三峡水库相关的研究 . 2 投稿要求 1 )投稿方式:请投稿至: jlakes@niglas.ac.cn 或 jlakes@163.com. 投稿请注明: 三峡 水库专辑 . 2 )稿件格式:参照《湖泊科学》论文格式 ( 学报网站上提供了论文模版,可下载 ; http://www.jlakes.org ). 3) 投稿文章未在任何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不在其它刊物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 ( 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端行为 ). 4) 其它投稿须知请参阅《湖泊科学》投稿指南 (http://www.jlakes.org). 5 )《湖泊科学》不收稿件审理费;投稿作者需提交投稿声明;录用刊发文章将收取《湖泊科学》标准版面费;发表之后,将按《湖泊科学》标准支付稿酬,并赠送样刊及单行本 . 3 重要日期 截稿: 2011 年 10 月 15 日; 录用通知发出: 2011 年 11 月 30 日; 录用修改稿提交: 2011 年 12 月 15 日; 出版: 2012 年第 2 期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22 次阅读|3 个评论
看不明白卢耀如院士答记者的这段话
热度 5 陈龙珠 2011-5-23 18:53
从新浪网读到了卢耀如院士就长江中下游灾害与三峡水库关系的 答记者问 ,总的感觉是内容较为全面,观点颇为清晰。只是其中有如下一段令人费解: 东方早报 :那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怎么解释呢?每年5月中下旬,长江迎来汛期,但近几年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位在汛期一直在退落。今年以来的降水量更是达到50年来新低,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连告急,这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卢耀如 :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年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人工围湖有关,鄱阳湖解放初期有4000多平方公里,后来到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面积更小,但三峡水库蓄水应起调节作用。 按理说,湖面因围垦而减少、湖底因淤积而抬高,在周边地区降雨和长江补水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湖水位抬高而造成洪水才是,怎么会导致湖水连年下降呢?或许是记者误记了。 我想,对江湖地区近期的干旱,懂点科学常识的人不会一味地责怪是三峡水库造成的。但是,三峡水库大量蓄水导致其下游沿岸地区可取水量锐减,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对缓解相关地区在干旱时期的工农业供水需求,不能说是无关的。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66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国务院: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灌溉、供水等有一定影响
热度 2 陈龙珠 2011-5-19 08:30
针对近期江湖旱情,三峡水库对长江中小游沿岸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了社会包括科技界争议的一个热点,科学网博客上也有两方面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本博只是希望工作在水利工程界的科学网博主,在讨论相关问题时,能够奉行有据有理、面对现实的原则,不要一味地从维护自己行业的角度长篇大论。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些已建或管理层决定拟建的重大涉水工程,扬长避短地发挥它们的工程和社会效益。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新闻链接 : http://www.gov.cn/ldhd/2011-05/18/content_1866289.htm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519/118992.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1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大坝
热度 7 武际可 2010-7-28 13:43
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大坝 武际可 著名力学家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 1608-1647 )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他给出了液体在容器底部开孔时,流出射流速度的计算公式,并且作了实验验证。 ,这里 v 是孔口流速, g 是重力加速度, h 是液面距孔口的高度。这一结果被称为托里拆利定律,之后推广到一般情形,称为伯努利定律。 这个公式当然讲的是理想的情形,没有考虑流体的摩擦阻力,也没有考虑流动的不均匀和回流紊流的复杂情况。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任何积了水的地方,水的下泄速度绝对不会比它大。而且可以断言,这个下泄速度,大致上和落差 h 的平方根成正比,不管水的下泄是库底开洞,还是水流沿渠道顺流而下,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我国的第一大坝,三门峡大坝自 1958 年开建,到 1961 年就导致关中平原的水灾。陕西省人民代表不得不于 1962 年正式向人代会提出议案要求解决三门峡大坝所带来的问题。 现在三峡大坝自 2003 年拦洪以来,多次听到重庆闹水灾的报道。我很奇怪,便问一位 80 高龄的老同学,你生长在重庆,重庆以前是否总闹水灾。他只是笑笑,说没有见过。人们在忧虑,三峡大坝又在重复三门峡的错误。 从根本上说,在主干河道上修建水库,就会把上游地区的泄水速度减小。从而如黄万里先生所说,是 把大坝下游的洪水灾害移到大坝上游去。这一点,从简单的托里拆利定律的分析便可以弄清楚。 在主河道上修建水库,就使坝的上游泄水不畅,上游泄水的的速度取决于当地高程与水库拦水高程之差 h 。 现在我们就以已经公诸报端的数据来看。三门峡 1961 年 2 月 9 日蓄至最高水位 332.58m ,而关中平原的海拔高度是 325 800 米,就是说三门峡的蓄水水位和关中平原的径流的水位大致是在同一高程。渭河平原的积水,只能往三门峡水库排放,但是在同一个高程上,排放速度只能是零。这就难怪在 1961 年渭河平原出现水患,而 2003 年 8 月 24 日 ,一场特大洪灾突然降临陕西渭河流域,洪灾持续到 10 月 5 日 。在洪水肆虐之下,数十人死亡, 20 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大量农田、村庄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0 亿元。 我们再来看三峡大坝。据 2009 年 8 月 6 日的数据,三峡大坝坝前水位为 145 米,而重庆朝天门的水位是 183 米。也就是说,这时,重庆的积水外泄的落差大致是 40 米。而没有拦洪时,大坝处的水位为 66 米。将朝天门的水位,减去 66 米,得 117 米。大致说来,三峡大坝拦洪,使重庆地方的洪水外泄的落差从 120 米,减少为 40 米。这个数字按照 托里拆利定律,大致相当于外泄的流速减少为 1.7 分之一,即减少为原来的0.6倍。流速的减少,意味着重庆方面积水增加。这就难怪重庆的水灾要增加了。 以上简单估算,只是按照外泄速度来说。还没有计入大坝拦洪后,由于整个库区的土壤已经变为饱和土,无法再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径流。而未拦洪时这部分土壤是非饱和的,还可以吸收部分径流。两相比较,大坝的拦洪就更加重了上游地区水患的可能性。 看官看到这里,也许会提出疑问:你说的这些都是妇孺皆知的常识,凡是文化程度上过中学的都知道。难道大坝论证会上那些专家,有教授、有院士,哪个在水利上都比你牛,你说的这些,没准他们都已经考虑过了。哪里有你插嘴的余地。 别忙,位卑未敢忘忧国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水库蓄水后,按照常识,是来流方向的水面要高。可是那些专家们都说是高峡出平湖,水库里的水从三斗坪到朝天门是一路平过去的。既然专家们会闹这样的笑话出来,我说的以上的计算,虽然简单,牛人们兴许也会失误的。何况,什么是牛人,也很难说。像李锐,当过水利部副部长,又当过老毛的秘书,在御前辩论会上还说服过毛主席。可是三峡的论证就是不让他参加。 咱们的话权当做给牛人们拾遗吧。 附记 :这篇博文发出后,有些博友提出批评。认为凭托里拆利定律估算上游受阻不对。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第一,明明是一江向东以速度 v 流动的江水,筑坝后把这部分流动的水的动能消减掉了,动水变为静水死水了;筑坝后,从坝下流出的水又要经过发电消减去坝内积水的位能。既然上游来流的动能和位能都被拦河坝消减掉了。还要说上游的水没有受阻。这恐怕说不过去吧。 其实,我引托里拆利定律,是除去其他因素,只考虑重力作用下积水下泄的速度,诚然它是最快最理想的方式。筑坝本身对这种最理想的方式的影响是可以估算的。那么其他的下泄方式对重力作用的部分的影响绝对不会比这种理想方式小。只是想定性地说明下泄受阻这一事实。 几位好心的网友的意见,是想要我定量地来讨论,我想那确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能由我一人之力来完成,而且国家已经设了那么多的研究院研究所专门从事水坝和水文的研究,我这个水利外行也没有看到过有关大坝对泄水受阻的报道,显然这是一个没有引起注意的问题。所以我的博文只是想引起人们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也就很满意了。 对一位讨论问题的朋友的回复 在对这个问题讨论冷下来的时候我把这个回复附在文后,供常来光顾的网友参考 : zhanglsci 问: 流体力学课本上对明渠的定义是 明渠是人工渠道、天然河道及不满流管道的统称。 而用明渠的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与孔口出流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知道武老师您怎么看待用明渠来研究这个问题的结果? 博主回复:你说的很对。可是我回复了好几次,那几位 内行 就是没有明白。我的问题是,设想重庆朝天门那个地方有一摊积水速度是零,用最快最理想的方式泄到下游,就是修涵管按照托里拆利公式计算,而且只有这种理想的方式可以计算,而修坝减少了落差所以下泄速度减小了。连这种理想的下泄方式都要减小,其他的下泄方式由于各种阻力效率就要更小。 内行们责难之一,你把实际长江里的水下泄的方式是明渠按涵管来计算,是概念错误。我说,我在谈论这个问题时的立论,根本和长江原来流的水没有关系,是重庆的积水下泄的速度问题。连理想方式都减小,你用别的方式下泄,例如明渠方式不就更慢了吗。 内行们责难之二说,托里拆利定律只是给出按明渠下泄流动的末速度,末速度不会影响流动的初速度。所以修坝对上游速度不会有影响。我正好是按照末速度来计算那摊积水的下泄速度的,如果按照责难者的说法那摊积水初速度永远是零根本不可能下泄。只能说明我的估算的正确不能说明逻辑上有任何问题。 责难三是说,内行人设计水库根据明渠有临界速度说: 只要重庆到三峡河段有一点成了临界或超临界,下游的水位就不会对上游有影响。因为那是 峡谷 河道而且诸多弯曲,如果中间没有形成临界点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责难和我的命题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们说的在明渠中流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不会影响重庆河段上已经流动的水的流速,而我说的会影响重庆地方的速度为零的积水的下泄速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聪明的内行们以为把武际可驳倒了,到处发帖子嘲笑这位假教授,并且还及时把一位同意他们责难的人任命为教授。因为我已经回过好几次帖子说明,内行们就是从他们的角度一而再地责难。所以也就懒得再回了。现在他们大约认为武际可已经被驳倒了,而已经到处发帖申明揭穿了一个假教授。在他们不再嚷的时候,我来回复认真讨论问题的朋友,冷静下来讨论问题,是合适的。 附记:从这篇帖子讨论的过程。我至少悟到两点,一是我们的专家是否太专了,不管你是怎样提出问题。他总是回到他们熟悉的论题。从来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别人对问题的提法是不是一样。二是我怀疑,我们的个别内行们是不是已经卷入到一个特别的利益集团中了。我,一个与水利毫不相干的外行,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仔细听听不同的声音,会不会对改进研究有好处。即使一个外行说错了话,这也是难免的,给以指正说明正确的思考应当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嘲笑,挖苦,更没有必要到处发帖子讨伐揭穿,置之死地。对这些,我是不会去理会的,由他去吧。不过,通过这个帖子的讨论才真正领会到,原来我实在不能理解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内行人反对,我们的三门峡和三峡大坝能够顺利通过而无阻。 又记:现将网友xiaozheng的评论和我的答复附在后面,供关心这个问题的网友参考。 发表评论人: xiaozhong 删除 回复 呵呵,有好事者把您的博文推到新语丝去了。其实武先生您一直都说大家和您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那您到底讨论的是什么呢?能不能明确一下,好让大家有个讨论的基础呢?比如象出题一样,减短的30,50个字?另外您举例很有趣,我自己也感觉现在的学生都学傻了,缺乏新思想。您是数学、力学专业出身的,应该了解所有的计算公式、方法,特别是涉及工程问题的时候,都是有前提的。坦率的说,我是专门做防洪研究的,但和三峡没有什么利害相关之处,我的研究经费基本来自NSFC。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您讨论的是水库壅水问题,特别是壅水后流速的变化。对于此问题,是个经典,18世纪后期只上世纪70年代有大量研究结果,特别是计算机发展后,已经是个常规问题,是本科生的基本训练,求解流动守恒方程即可。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目标、特定的算法,再此问题上的创新似乎很难,现在的博士生很少能以此问题做出能够毕业的论文来,即便有所涉及,一是以此为基础,研究大型水库对流域的影响;二是研究复杂边界、径流、调度情况下的防洪问题。不盲从是好的,但也要看对象,如果一个总所周知的常识问题(至少是该领域的研究者都知道的常识),您非要创新的话,就有些问题。特别是讨论特定的工程问题的时候,问题更大。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对的。 博主回复:我体味得出你是一位有不同意见的好心的朋友。我可没有你说的创新那么大的野心,连大学专业水平也够不上,只是讲一点常识而已地道的外行,小儿科。我举的三门峡的数据,为什么一个责难的人都没有呢,难道那些专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吗。三峡也一样。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问题,从朝天门到三斗坪的距离大致是600公里,修坝前落差是120米,修坝后是40米。我的问题是,不妨按照你们内行的要求(有人嘲笑我用托里拆利定律计算不对,要求用明渠来计算),用等斜率的同样截面的明渠来泄流,假如在朝天门那个地方有一个大池子水体积相同形状相同池子底的斜率也与明渠的斜率相同,两种斜率之下同时开启闸门在三斗坪那个地方的相等时间来检测水流的流量,那个大。如果是落差为40米的那个大,或者相等,我就认输。 或者更接近实际的方式,把那个大池子的水,换为沿600里的路程上,两种斜率的明渠上方分布有相同流量的淋水淋到明渠中(模拟天上下雨,或支流汇入,但流量要足够大,使得两种情况至少有一种情况下泄量小于或等于总淋水量),同样在三斗坪相等时间内检测水流的流量。哪一种情形先出现积水来不及排出的情况。你觉得我的估算错了,还是专家们的责难有理。 当然这样大尺度的实验很难做,主要是相似率不易做到,但数字计算现在还是有办法的。你们内行专家可以算算看。我说了半天,就是要说明,修了坝后泄流速度慢了。你们说不会慢的拿出证据来。 你和他们一样,都要把重庆地区的积水下泄的问题和长江里已经流动的水混为一谈来处理,这就是你说的壅水问题。我可没有那么专门,我的这个提法,和你们专家们的提法一样吗。或许这个非定常流动的问题早已解决了,我这个外行不知情,也请你们明示一下。隔行如隔山嘛。
个人分类: 科普|27559 次阅读|105 个评论
[转载]国家防总详解三峡大坝防洪调度原则(转载)
shangsh 2010-7-21 15:04
国家防总详解三峡大坝防洪调度原则 2010年07月21日 11:48 中国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2 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介绍当前防汛抗洪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 郭卫民: 我理解刚才NBC记者的问题,三峡大坝对这次长江洪峰的顺利通过发挥了什么作用?请刘部长再补充一下。 刘宁: 今年上游长江的主要支流嘉陵江支流渠江发生了超过历史性的洪水,长江上游的干流出现了1987年以来最大的洪峰流量,三峡水库也出现了建库以来最大的入库流量。如果以70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没有三峡工程在中间进行调蓄、发挥作用的话,70000立方米每秒下来,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数,就是荆江河道现在的泄洪能力,就是它的行洪能力大概在60000-68000立方米每秒的能力。在洞庭湖,也就是城陵矶这个地方的行洪能力大概在60000立方米每秒,而这个流量一旦到达,江堤肯定要超保证水位以上。这是三峡水库起到重要的作用之一。 我们实际上调度运用了三峡工程, 目前三峡工程水位达到了154米左右,有效地拦蓄了40亿立方米洪水 。洪水发生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有一个很重要的批示,要求我们一定要合理地、科学地调度三峡等水利工程,要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和库、湖、塘这几个方面的水情,全力防汛,合力抗洪,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综合效益。我想这是我们这次调蓄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为此,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同志这几天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会商研究三峡工程的调度和运用。我们现在采取的调度方式就是,当长江上游三峡水库的入库流量小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时候,三峡工程控泄34000立方米每秒。当大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时候,三峡工程控泄40000立方米每秒。这几个数字后面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一方面可以控制荆江大堤沙市河段水位不超警,另一方面即使拦蓄了洪水,也不至于顶托而影响上游嘉陵江的行洪,以尽可能减少重庆市受淹的范围。目前来看,三峡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中下游的河段和两湖的水位当前有所上涨,但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嘉陵江的排水目前非常顺畅,整个这场洪水过程是在科学防控、合力抗洪这样的要求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长江上的第一大支流汉江的调度,汉江在三峡工程的下面汇入长江,它的上游也发生了超保证水位的洪水,汉江丹江口水库,大家可能对它更熟悉,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事先对这个水库进行了腾库,当它入流是27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时候,水库拦蓄后向下面泄洪只有1900立方米每秒,以避免它和长江三峡放下来的40000立方米每秒发生再遇,以尽可能地降低中下游的水位。 因此,我想用三句话来结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科学调度就是,用水利工程适当地削峰拦洪、适度地控制泄洪、适时地进行调蓄错洪。
个人分类: 水利知识|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峡水库预计将迎来建成后规模最大洪水(组图)
杨学祥 2010-7-18 08:55
三峡水库预计将迎来建成后规模最大洪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23:08 新华网   7月17日下午,三峡大坝开启4个泄洪深孔和1个排漂孔,将出库流量由32000立方米/秒增大到34000立方米/秒以下泄洪水。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7月17日下午,三峡大坝开启4个泄洪深孔和1个排漂孔,将出库流量由32000立方米/秒增大到34000立方米/秒以下泄洪水。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 16日到17日,湖北、安徽等地遭强降雨袭击,长江防总向长江流域各省市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密切关注水雨情,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监测预报和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和除险。   记者从湖北省防指第11次防汛紧急会商上了解到,高强度暴雨再袭湖北省,强降雨范围扩大,灾害加重,防汛形势更加严峻。根据长江防总最新调度令,17日16时三峡大坝共开启4个泄洪深孔和1个排漂孔,将出库流量由32000立方米/秒增大到34000立方米/秒以下泄洪水。   16日8时至17日8时,湖北的随州、荆门、天门等市和孝感、黄冈两市北部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以随州广水262.3毫米最大,孝昌1小时雨量达85.7毫米,为今年以来同比最强。随州市下辖的广水市多个乡镇区、随县的殷店、高城等乡镇区普遍进水,局部地方淹水3米,部分民房倒塌,交通中断,群众被洪水围困。   目前,湖北的防汛形势日趋严峻。长江宜昌以下水位上涨,与江西交界处的九江小池口站水位超警戒0.09米。全省超汛限水库331座。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预测未来2-3天内,三峡大坝将迎来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所面临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同时,在三峡入库流量达到45000立方米/秒时,三峡船闸将停止通航。   淮河防总17日发布预警,淮河干流受持续降雨影响,将出现一次较大的洪水过程,预计淮河干流王家坝将于19日出现超警戒线的洪峰。淮河流域的降雨和上游来水可能使安徽省面临长江、淮河两线抗洪作战的不利局面。   据安徽省防指有关负责人介绍,7月15日以后,一直维持在安徽省沿江地区的雨带逐渐北移。16日6时至17日6时,安徽全省普降小到中雨,其中沿淮西部、大别山区北麓和江淮之间中西部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17日白天安徽省淮北地区降小到中雨。   7月16日,淮河一级支流史河流域降暴雨,金寨、叶集、裕安、霍邱等县区部分乡镇受灾。此外,安徽省长江干流水位继续上涨,除安庆局部江段外,全线超警戒水位0.10米-0.24米。安徽省现有4座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890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受连日来的强降雨影响,7月上旬开始,临湘市黄盖湖区水位上涨迅猛,山塘水库特别是内垸堤坝频频告急,黄盖湖水位直逼历史同期最高水位。对此,湖南临湘市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在黄盖湖内垸实施破堤排水,确保大堤和内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蓄洪垸内居住着数万群众,临湘市决定由乡村组三级负责人深入垸内,核实转移群众人数。当地公安干警挨家挨户组织清场,确保一处不漏、一人不留。他们在鼓励群众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的同时,对一时没有出处的群众统一安排,集中安置。记者在转移安置点看到,被紧急转移安置的群众,生活尽管与在家时不能比,但吃、喝、住都能得到保证,生活井然有序。   记者从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7月16日8时至17日7时,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省信阳市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此次降雨引发局部山体滑坡,造成3人死亡。   据介绍,此次暴雨中心位于淮河南部山区。其中信阳市平均降雨量为71毫米,最大点雨量浉河区黑堰水库站238毫米。目前降雨仍在继续。另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三天河南境内还将有大范围降水天气,南阳、信阳、驻马店平顶山等部分地区还将有暴雨。   记者从陕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连日来的强降雨已导致陕西南部山区4人死亡。   从7月16日晚23时开始,陕西南部山区的安康市自西向东先后出现了中到大雨天气,局部出现暴雨。其中,最大降雨出现在紫阳县,降雨量为100毫米。强降雨导致安康市宁陕县五个乡镇部分农作物受灾,县内村级公路损毁及部分冷水鱼养殖业受损。(记者杨希伟、沈翀、刘紫凌、冯国栋、黎藜、廖君、蔡敏、詹婷婷、蔡敏、黄兴华、李钧德、张军) 相关专题: 南方多省区发生洪涝灾害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7-17/230820701349.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水库百万移民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热度 1 zbt92 2010-2-3 14:59
文 / 水博 20 世纪末,全球一度进入了反思水电开发的高潮。国际舆论曾普遍认为由于现代水库的移民的困难太大,今后移民人数众多的大型水电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 1994 年我国向世界宣布有百万移民的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很多国家都认为移民超过百万的水利水电工程简直是一种天方夜谭的幻想。的确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并无现成的先例可借鉴,无疑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要成功破解谈何容易。 然而,当 2003 年三峡工程按期蓄水发电的之后,真的让全世界为之一振。中国的三峡工程移民不仅成功了,而且,还让很多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政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对于发展中国家水库移民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从而也坚定了全球依靠水电开发,解决贫困和日益严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决心。 为了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 2004 年联合国建议将落实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千年行动计划的水电可持续发展会议在中国的三峡召开。后来中国政府建议可以在北京开会,会后组织代表在去三峡考察。会上来自世界各国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和各水电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 500 多人,一起讨论了开发水电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了促进全球水电开发的《北京宣言》。 与会的代表对于我国的水库移民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官员水管理高级顾问 John Briscoe 在会上热情的号召,把中国水库移民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世界去。曾经亲身参与了中国二滩和小浪底工程的移民工作的世界银行中国部主任 David Dollar 先生,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世行水电项目二滩和小浪底移民的妥善安置,他相信三峡工程移民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三峡移民搬迁工程是在中国由计划 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严格的指令性管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搬迁安置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和不协调,而改革开放的国策与方法却为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和不协调提供了条件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群众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决心,使得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在许多重大和关键问题上,是党的领导、全国群众的支持和国家不断增强的实力把百万水库移民的挑战变成了发展的机遇。 对于三峡移民的成功,主要移民所在地的重庆市移民局局长王显刚总结为四个一。即:一个民族的世纪追求,一次前无古人的决策,一个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的背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就是用这 四个一 精神,截至 2008 年 6 月底,重庆库区已累计完成移民安置人口 112 . 29 万人,占规划的 98 . 67 %,三峡移民 搬得出 任务基本完成 ? 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保障。 具体来看三峡移民的成功在于什么呢?一方面主要是我们的移民工作做的细致到位,补偿标准比较合理,确实能让移民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三峡的舆论宣传工作做得好,抑制了少数人对补偿互相攀比、多多益善,甚至想通过闹事大捞一把的不正常心态。全社会和所有的移民,都以一种搬迁是在为国家、为子孙后代做贡献的荣誉感。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精神力量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所以,三峡的移民一般都不会特别的斤斤计较,更不会无理取闹。否则他们可能会承受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最近,随着我国市场化和民主化改革的深入,一些人认为过去三峡那种靠正面宣传和思想教育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过时了。但事实却似乎不支持这一观点。高度民主化的美国当年通过全民大讨论,全社会对水电的重要作用形成了高度的共识。他们整个社会对水电建设的正面舆论宣传,比起我国的三峡工程丝毫也不逊色,舆论导向为美国水电的顺利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前年我国广州铁路的一个项目拆迁中,曾遭遇到 14 户钉子户的长期抵制。在经济补偿条件总也谈不下来的情况下,广东省政府通过发动正面舆论宣传,大力强调该铁路建设的社会公益作用。让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舆论压力,最后所有钉子户都不得不放弃无理的过分要求。这些国内外的实例,都充分证明了无论是在什么社会形态下,思想教育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都是不能缺位的。 除此之外,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还有某些后发展的优势。我国水利部前部长汪恕诚早就说过,因为水电淹没区经常是深山峡谷,移民原来所居住的地方的条件比较艰苦,群众普遍比较贫困,大都希望通过移民改变现状。连联合国的官员考察之后,也承认中国库区百姓大都非常愿意当移民。要想富,进水库在我国是一句很现实的歇后语。在中国,所有的水库封库令都是限制移民人数的增加,因为几乎所有的库区周围的居民,都无一例外的希望自己也能被划进移民的范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一些偏僻山区农民的生活还比较贫困,他们具有强烈的利用工程建设脱贫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以往水库移民的工作,成绩还是主要的,大多数水库移民还是得到了实惠,否则,实现当中早就不会再有大家还都争着抢着当水库移民的情况了。 尽管一些反对水电的宣传材料,经常能找出一些因水库移民而变得更贫困的个案进行炒作,但是,只要一说到水库移民的整体情况,我们往往都能发现其漏洞。例如,有人说漫湾水电站建成后,当地村民都得靠捡破烂为生了。然而,几百人的水电站产生的生活垃圾,怎么可能养活 200 多人的村子呢?实际上那些所谓捡破烂的村民不仅都是享受低保补贴的居民,而且还比一般的城镇低保人员多享有水库后期扶植基金。再比如, 2004 年曾经有媒体报道说我国 1600 万水库移民中,有 1000 万还是贫困人口。但后来查明,那些数据是根据联合国的人均一天一美元的标准统计的。如果用这个贫困标准衡量当年全国农民的收入,则有三分之二还都处在贫困线以下。也就是说实际上我国水库移民中贫困人口的比列,还是低于全国农民的。这些数据也与大多数水库移民得到了实惠,很多人至今还都愿意当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我国的国土整治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即便没有任何工程建设,政府也有责任把一些不适于人类居住地区的居民迁移出来。例如,怒江地区的 50 万人口中,至今还有几万人居住在危险的地质滑坡体上,政府每年有限的扶贫资金只能搬迁极少数的生态移民。因此,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民众都强烈希望能够通过水电建设的移民,早日把居住在滑坡体上的居民迁移走。再比如像我国汶川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的北川县城,早在地震前就曾考虑过整体搬迁。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一直没能实现。而我国大渡河上的瀑布沟水电工程所搬迁的汉源县城,也是同北川县城一样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下的人口稠密区。不过,它比北川幸运的是,能有机会利用水电建设在地震灾害来临前得到了整体的搬迁。总之,无论是脱贫还是避险,水库移民都是我们执政为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机遇。 改革开放在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浸润红岩精神的三峡库区人民在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中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全国人民共同创造和培育了以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拼搏的创业精神、开拓开放的创新精神 为基本内涵的三峡移民精神,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百万三峡移民的成功只能算是阶段性的胜利。在我们水库移民工作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中,最难做到的应该是能致富。 目前,三峡移民地区的发展确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产业空心化、社会稳定,地质灾害以及生态环境也都存在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不过,客观地说无论是当地的生活水平,还是所有这些发展的困难,三峡移民比起尚未进行水电开发的怒江地区毕竟还是要好得多。我们不能幻想用某一种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就能改变整个社会,水电开发也不会例外。我们必须要承认,百万移民共同致富的目标是不可能通过某个工程的建设就可以轻易达到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可能把水库移民移出中国社会,当前的一些社会腐败现象和各种严重的三农问题同样会困扰着我们的水库移民工作。因此,所有水库移民的共同致富,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的大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三峡移民的命运一定是和我们全国的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峡移民的最终成功将取决于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有三峡移民的共同致富,一定要依赖于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不能否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百万三峡移民对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来说,都不仅是挑战,更是我们的机遇。
个人分类: 三峡|2400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张博庭:探讨三峡水库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转载)
pony1984621 2009-9-30 20:31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张博庭:探讨三峡水库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 (2009-9-9 15:32:49) 来自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探讨三峡水库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  张博庭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评价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果,我们既不能忘记三峡工程将要发挥出来的巨大的生态环境效果,也不能忽视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的生态保护任务。目前,我们要特别防止因为只注意强调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任务,而忘记了描述它无可取代的生态保护作用。这样的宣传,常常会给人带来一种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果好坏如何还是未知数,只不过因为它已经建好了,所以,我们面临的生态保护任务将会很重的错觉。这就好像我们已经成功造好了现代化的飞机,但是,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飞机与牛车的作用有多大的区别,那么难免会有人埋怨维护保养飞机,将要比喂养牛车麻烦的多、费用也高得多。   其实,三峡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就是相当于是一架能带动我国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大飞机。所以,我们对它的养护也要需要更科学的态度和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让这架生态文明的大飞机发挥好它的作用。具体说这架飞机的生态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概念:三峡工程最大的、最重要的防洪和水资源调节的生态作用我们不好量化,我们谨以它第二位的发电作用而获得清洁能源的效益来说,每年5000万吨煤炭,永不枯竭。如果需要的话一千年也没问题,这个能源的总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超过我国东海和南海的油气能源的总和。也就是说如果不建三峡仅对我国能源的损失一项,将超过丢掉南海和东海的全部石油和天然气。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探讨和强调三峡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的意义。    一、全球早就建有二十多座比三峡更大的水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保护作用   我国的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曾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些反对的意见在没有建设之前有人说预言说三峡根本就建不成;建设当中又有人预言说,建成了也是第二个三门峡不可能运行;现在建成之后,尽管当初的各种疑问都已经用事实做出了回答。这时候大多数人都已经改变了过去对三峡的看法,但是,也还有个别顽固的反对三峡的人士改变了策略,开始用一些根本无法验证的猜测,来质疑我们的三峡工程。   有的说三峡工程人为地把这么大的水体存在那里,已经改变了川俞的气候。特别是2006年川俞大旱,一些人就说是三峡大坝挡住了太平洋过来的水汽造成了大旱。随后2008年的大水把这种大坝挡住了水汽的说法彻底否定了之后。他们虽然不敢再说是大坝挡住了水汽,但还是有人又说三峡水库造成了气候异常。   还有一些人说三峡水库存了这么多的水,甚至可能会压弯了地轴,影响地球的正常转动。像这些炒作概念的问题,即使是专业的科学家也比较难以解释清楚。也有人说这么多的水存在水库里,几百亿吨的重量难免会引发特大地震等等、等等。这些危言耸听的宣传几乎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强调现在的三峡大坝刚建成,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还不明显,等到时间一长,一切严重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这种对三峡将来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的宣传,特别能干扰公众对三峡工程的正确评价。现在,甚至还有人相信三峡大坝早晚都要被炸掉。当然,大多数对于三峡和大型水电没有偏见的公众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不过,面对各种的争论,有一种说法非常有代表性。那就是认为三峡工程刚刚建成,它的到底生态环境影响如何,还需要由以后的实践来证明。   这种说法的根据就是因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既然是史无前例,所以其长期运行后的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当然还有待于实践来证明。然而,很多公众至今还不清楚,我们的三峡工程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却不是最大的水库和大坝。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上已经建有了一批比三峡还要大几倍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所以,像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库水电站的生态环境效果到底如何,世界上其实早已经有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的检验。   最近,为了回答社会公众关于三峡以及一些大型水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疑问,我们开展了一项绿色水电能源特性的专题研究。研究中有一项,我们通过对世界各国大型水电站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发现当前我们一些关于三峡这种特大型水电站的生态环境的过分担心似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世界上已建成的一大批大型水库的历史,已经非常说明问题。   此外,08年3月《科学》杂志网络版《科学特快》上有文章指出: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数亿人面临沿海洪灾的危险。这项新研究显示,过去50年里,新水坝和水库扣留了大约1.08万立方千米水,这些水足以让全球海平面提高近30毫米。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上世纪50年代至今修建的数量巨大的水坝和水库,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要大大超过现在的程度。即:大型水库的修建还有助于抵消温室气体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世界已建成的大水库(中国的三峡排在第22位) 注:H发电,I灌溉C防洪S供水N航运   2005年年底全世界有超过300m以上3座,坝高在200m至300m之间的大坝有52座,坝高在150m至200m的大坝有153座。   表一是世界上已建成的大型水库水电站的统计表。除了三峡之外这些都是在20多年前就开始建设的工程,其中有不少工程建成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可以说这些大型水库水电站的长期生态环境到底怎么样,都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如果要算水坝高度的话,三峡工程在世界的排名要在第100位以后)。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各方面的有关资料发现,不仅所有的大型水库工程的生态环境情况都非常好,而且,各国人均水库蓄水能力与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也完全都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大型水库的生态环境作用和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有关这些具体情况我们的研究报告将详细地介绍。   然而,在全球所有的这些特大型水库中,只有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工程和中国的三峡工程的争议和负面报道比较多。仔细分析这些争议和负面报道也都是有特殊原因的。   阿斯旺大坝时当时美苏两大阵营政治对立的焦点。苏联人修的大坝,美国人就发动全世界的专家都来挑毛病,造舆论。有些曾经流传非产广泛影响的舆论,仔细推敲起来竟然是非常的可笑。例如,埃及阿斯旺大坝的重要作用分明是减少了洪涝灾害,但却也被说成是没有一年一度的洪水,土地失去了营养物质的补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我到阿斯旺参观的时候,当地村民非常气愤地说我们有毛病啊,愿意让洪水一年淹我们一次。确实,如果这种理由也能够成立,那么我国初期的三门峡工程加剧了渭河的水灾,造成了当地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似乎就应该是成功的生态工程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改造三门峡呢?   因此,在我国的三峡工程建设前,我国特地派出几批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了解了阿斯旺实际情况之后,发现国际上对阿斯旺大坝造成生态灾难的宣传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世界上还没有发现真正大水水库造成生态灾难的实例。所以,最后国家才决定我们的三峡上马的。   除了阿斯旺之外,争议较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就是我们的三峡了。必须承认三峡的争论也不能排除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国内外有一些人对我国的体制和发展不满,所以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政府干的事情都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三峡也刚刚建成,因此,要说很多问题现在还不能得出结论,大多数人都会相信。不过,所有这些三峡可能会有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宣传,都是建立在三峡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水电站的这一概念之上的。如果大家知道了三峡只是发电的装机在世界上最大,在它之前,已经有几十座比三峡大得多的水库已经运行了很多年了。要知道我们所关注的大型水电站的生态环境问题,几乎都是在指大型水库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与电站装机的大小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关于像三峡水库这样的特大型水库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其实早已经在世界上有了很多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即:以往所有的实践的检验都已经证明,全球那些大于三峡的大型水库的生态环境作用都是利大于弊。   因此,只要我们不出现重大失误,我们的三峡也不会产生例外。但是,目前社会各界未必了解这些,因此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前天上午,同样在我们科协十一届年会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论坛》上,还有代表错误地认为三峡工程加剧了库区的地质灾害。这里我们不妨以目前在社会上最有诱惑力的三峡加剧了地质滑坡灾害问题为例,加以具体的说明。    二、有关三峡工程的地质减灾作用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三峡加剧了地质灾害呢?因为我们知道三峡建设前我们担心和争论的最大问题是泥沙问题和移民问题。现在三峡建成了这两项问题远远没有我们当初所担心的那么严重,相比之下地质灾害问题反倒变得更加突出了。记得去年三峡建成蓄水后社会各界对三峡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非常担心。其中某媒体的后三峡时代:地质灾害与二次移民文章,披露了一些三峡蓄水试验后的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   文章中虽然曾提到,世界著名的水电专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院士说用工程加固的手段来解决库岸边坡的稳定性,这是世界各地水利工程中普遍采用的办法。。但是,记者和一些公众似乎对李焯芬的说法或者三峡工程的治理地质灾害的方式和结果还不够满意。所以,他们在忽视了以往三峡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历史之后,还要强调对于面积巨大的三峡库区来说,地质灾害不断涌现,工程治理的模式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库区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如果不加说明,很多人不仅会认为三峡工程的建设造成的这些地质灾害的事实已经俱在,而且,文章作者对我们治理三峡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不理解、不满意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事实上这些地质灾害非但不是三峡工程造成的,而且如果我们没有开发建设三峡,即使是采用了长效治理机制,我们也不可能治理好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因为,长江水流巨大的能量每天都还在不断的冲击边坡,切割河谷。随着河床的下切,总会有更多的新滑坡体出现。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长江三峡地区一直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整个县城毁于滑坡的灾难。解放后三峡库区严重的地质灾害,仍然极大地危害着库区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仅从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如1985年新滩滑坡造成高达70米的过江涌浪,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内近百条船只沉没。而我们开发建设三峡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减少或者说杜绝三峡沿岸的地质灾害。   要知道,从听天由命根本就无法治理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到能够用工程措施和长效机制治理地质灾害,这个巨大的进步,正是由于我们进行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已经把江水的能量用来发电了,不让再去制造新的滑坡体了。然而,由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因而对于一个巨大的工程而言,即使我们用工程加固的手段来解决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幻想像裁缝做衣服一样,量体之后衣服就应该一次做好的,处理好所有的地质灾害,是非常天真的。在工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长效治理,才是最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要把这种动态的治理过程视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事实上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家通过不断的追加,目前先后已经投入了120多亿元资金,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仅涉及重庆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3671处,其中673处实施工程治理,482处实施搬迁避让,其余2516个隐患点确定为群测群防或专业监测项目。而且这个动态的治理过程,还将继续下去,治理的资金也还会逐渐地增加。直到把地质灾害的威胁,降到最低的水平。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需要做工程处理,有的则需要避让,还有的需要监测,这些不同的措施难免让一些外行人感觉确实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然而,这正是我们水电工程中因地制宜的治理地质灾害的最科学方法。面对长达600多公里的三峡水库,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的对库岸全线盲目加固。对于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能处理的就治理,不易治理的避让。对于有可能构成威胁,也有可能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采用监测的措施,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再决定处理的方式,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其实这恰恰就是最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   对于三峡建成后的蓄水初期地质灾害的增加,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具体来说,水库地质灾害发生崩岸滑坡的原因主要是,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对于冲蚀型库岸,水库蓄、泄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水库突然泄水时,由于原有的水位比较高,边坡在水中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水压力增加,而突然的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边坡的失稳和滑坡的发生。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或者说潜在的滑坡)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如果在强烈的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可能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容易产生滑坡的现象。例如,最近台湾省的8.8大雨,就造成了很多地质灾害。这些其实都是潜在的滑坡体。 也可以说,如果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具备水库水位变化造成的滑坡的地质条件,说明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在连续的强降雨,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地震)同样也可能会产生滑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库的建造和蓄水并不是制造出了滑坡,而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一般来说水电工程修建之后,将从三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1、水电开发就是把江水切割岸坡的能量利用起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2、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处理。3、水库蓄水(试验)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   因此,三峡蓄水初期就是对三峡的新库岸进行磨合、释放和再造处理。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地质灾害与人们常规的灾害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蓄水试验期间出现了地质灾害,可以理解成是医学上的免疫反应,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为,水库的蓄水并不是制造出了新的滑坡,而是,对前面施工阶段工程处理之后还不能完全消除的滑坡体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经过几次蓄水、泄水,这些滑坡体都被释放之后,新的库岸肯定会变得更加安全。   一般来说,水电工程经过上面三个阶段后都会使得库岸变得更加稳定。例如,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沙牌是上世纪末建造在岷江支流上的一个水电站,虽然该电站本身不大,却具有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坝(132米)。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其上游水库内的边坡与下游天然河道内的自然边坡简直是天壤之别。这充分说明水库修建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蓄水考验之后,其边坡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突然遭遇大暴雨、地震等突发事件之后,就不容易再产生地质灾害,而没有经过水库建设治理和考验的自然边坡,则非常可能在大暴雨或者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产生地质灾害。 地震后沙牌电站上游水库岸坡的照片地震后沙牌电站下游河道边坡的照片   同样,如果某一地区遭受台湾省的8.8大水那样的袭击,经过免疫的库区一定会比一般没有经过免疫的山区的地质灾害少得多。因为很多潜在的滑坡危险体,已经被释放掉了。   显而易见,蓄水所引发的滑坡具有免疫作用,不过就是我们把未来若干年内,一旦遭遇暴雨、地震可能引发的随机滑坡,尽可能的都提前引发出来。只有这样,未来的三峡水库库岸才会变得更安全、更稳定。就像地震后我们在沙牌水电站所看到的一样。若干年后,一旦遭遇大地震或者特大的暴雨,没有修建三峡前的岸坡可能就会像沙牌的下游一样,惨不忍睹。而修建了三峡之后的库岸,应该与现在的沙牌上游一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们知道1985年由暴雨引发的长江新滩滑坡,光船只就沉没了近百条,大家可想而知当时生命财产损失将会有多严重?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曾经是屡见不鲜的。不过现在我们可以相信在三峡工程经历了几次蓄水、泄水的考验之后,175米高程以下的崩滑体基本上可以绝迹,今后像新滩那样的大滑坡恐怕就难以再出现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修建三峡和初期的蓄水泄水过程中,已经把大部分潜在的滑坡体都释放了。   特别是初期蓄水过程还是在我们在高度警备和严格监测状态下,往往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滑坡体。这将会大大减轻地质灾害的实际破坏程度,减少未来三峡长期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现在蓄水初期即使三峡库区尽管出现了地质滑坡也不能说就一定是坏事。因为,三峡建成之后,库区周围的经济肯定会比较迅速的发展起来。明智的办法当然是让蓄水免疫早一天完成,让新库岸尽快的稳定下来,这样才有利于尽快的恢复三峡库区的建设和长远发展。   关于水库与地震灾害的问题,以前已经讲得比较多了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便仔细多讲。不过根据我们全球几万座水库的实践经验来看,水库本身不会触发特大地震。目前全球最大的水库地震只有6.5级,超过6级的地震只有4次,超过5级的水库地震也不过20次左右。为什么说水库不会触发出特大地震呢?因为,学界比较公认的水库地震的理由是由于水库水体的渗流降低了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导致地震更容易发生。然而,实际上水库蓄水后向地下渗流的影响深度一定是有限的,特别是地球地层的10到15公里处是一个具有高温高压的脆韧转换带,任何渗流的水都不大可能穿过这个地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在地面十公里以内的区域,又都不大可能积蓄起特大地震的能量。即至全球今还没有发现有8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面10公里以内的。所以说水库蓄水的影响区与特大地震的形成区实际上是不相交的,所以,一般来说水库蓄水绝不会引发特大地震。   此外,对于我们的人造水库、水坝的抗地震能力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这次汶川发生的特大大地震已经对我们的4种百米以上坝型都进行了考验,表明我们的抗震设计不仅是成功的,而且还有很大的安全系数。即使大大超过了设计情况,也没有一个出现了大的问题。再加上前面我们应提到世界上已经有几十座比三峡大很多倍的大型水库,有的已经运行的50年以上,至今也都没有造成过什么大的地质灾害。因此,综上所述,我们们可以说实践已经证明从长远来看大型水库不但不会加剧地质灾害,反而会减轻地质灾害。因此,未来的历史也将会证明,我们的三峡也决不会例外。   十几年后的三峡水库,一定就会就像我们在地震后在沙牌水电站所看到局面的一样。一旦遭遇大地震或者特大的暴雨,没有修建三峡前的岸坡,可能就会像沙牌的下游一样,滑坡、泥石流层出不穷惨不忍睹。而修建了三峡之后的库岸,应该会与现在的沙牌上游一样,具有较强的地质稳定性。    三、大型水电站的地质减灾作用   不仅在三峡,其实,所有的大型水库都会具有一定的地质减灾的作用。我们知道地质灾害的产生的机理一方面是地壳的运动导致的变形;另一方面就是河水的冲击不断切割了峡谷,因此周围的边坡不断的产生滑坡,以适应这种地形的变化。特别是在河流的周围所产生的地质灾害,一般都是由后一种原因造成的。显然,我们修建水库对第二类地质灾害的产生一定是一种从灾害根本上成因上的治理。所以,水库建设最终会减少河流沿岸的地质灾害的机理是科学的、结论是明确的。   实际上我国的地质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非常严重的。 根据今年《生命与灾害》杂志上马志飞同志有关文章的总结介绍。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数千甚至上万起滑坡灾害。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共发生滑坡9359起,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52.8%;2006年,全国发生滑坡88523起,远远超过上年数量,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86.1%;2007年,发生滑坡15478起,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61.0%;2008年仅前九个月就发生滑坡11567起,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53.0%。 几年来比较典型的几个滑坡灾害有:2005年的福建建瓯市七星街205国道滑坡,造成8人死亡和1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2006年,湖南省永兴县樟树乡界江村下张家组滑坡,酿成了15人死亡、11人受伤的惨剧,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2007年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苏家河口电站施工工地发生滑坡,造成29人死亡、5人受伤;2008年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都龙花石头矿区的滑坡导致9人死亡、2人失踪和1人受伤。   我国的滑坡数量之多,位居所有地质灾害类型之首,其发生次数之频繁、分布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真是触目惊心!我们国家每年因滑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且每年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灾害的监测和治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对于滑坡灾害的防御仍然不能懈怠。 窑洞扭曲变形,处在跨塌的边缘,已经无法居住 房屋变形,墙壁外裂开出巨大缝隙 除了滑坡,我国泥石流灾害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泥石流灾害数百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2005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566起。其中安徽省全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333起,占2005年全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总数的58.8%。9月1日因台风强降雨造成的浙江文成县石垟乡枫龙村泥石流最为严重,导致7人死亡、4人失踪、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2006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417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发生在6月25日的湖南隆回县虎形山瑶族自治乡青山坳村泥石流、7月14日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平川镇骡马堡泥石流、7月14日福建龙海市程溪镇和山村泥石流、7月15日湖南宜章县瑶岗仙钨矿废石坝泥石流、8月11日浙江庆元县荷地镇石磨下村和坪头村泥石流,因灾死亡和失踪都在10人以上,其直接诱发因素均为强降雨。   2007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215起。其中湖南省共发生泥石流灾害548起,占2007年全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总数的45.1%。三起因灾死亡和失踪在10人以上的泥石流都发生在四川省,分别是5月20日凉山州雷波县莫红乡千拖村泥石流、5月24日甘孜州九龙县乌拉溪乡河坝村庙子沟泥石流、8月10日雅安市石棉县草科乡田湾河大发水电站泥石流,均为降雨引发。   2008年全国共发生泥石流443起,其中以发生11月2日的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泥石流最为严重,造成36人死亡、31人失踪、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7188万元! 我们今天开会所在的川俞地区的地质灾害也非常频繁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在全国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的70座城市中,重庆位列第一。重庆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据1999年1月完成的重庆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737处,其中,滑坡500处,崩塌94处,泥石流41处,地面塌陷11处,地裂缝5处;查明危害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灾害287处。 在重庆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中,崩塌和滑坡的灾害点个数和次数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据1991年10月对全市9区12县的统计,共有较大规模的崩塌199处,滑坡233处。其中,急需治理的崩塌、滑坡共有340多处。仅1993年的前几年,这类地质灾害就造成200多人伤亡,经济损失达10多亿元。另据统计,1998年该市共发生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2.99万处。其中,规模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就有1532处。 2007年的整个夏天,暴雨都和重庆地区如影随形   2007年7月9日凌晨1时至早上8时,重庆市永川区遭受雷电、暴雨袭击,最高降雨量近100mm。由于降雨时间长、强度大,造成该区部分地区受灾,其中大安、金龙、陈食等镇受灾尤其严重。大安镇道路、居民住房、门面多处积水,最高达60公分,其境内花果山煤矿处发生泥石流,泥沙掩埋了家属区前200平方米的院坝,平均高度达1.2米,片区供电被暂时中断,成渝高速公路47公里处(大安段)处出现滑坡险情造成公路半幅阻断。据初步统计,全区受灾人口63000人,农作物受灾31400余亩、绝收2325亩,耕地毁坏1500亩,经济林木受损3300亩,水产品损失33万公斤,家禽死亡25200只,道路损毁7200米,通讯、电力等线路损坏23400米,水库受损11座,农村危房倒塌330间、损毁4110间,未造成人员伤亡,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8340万元。   7月17日,南山上的洪水引发的泥石流顺涂山路倾泻而下,给这个小区整整灌进了十几万立方米的污泥,造成了六人死亡的惨剧。   7月17日和29日,山洪两次袭击了位于歌乐山的渣滓洞遗址,使这一知名红色景点遭到毁灭性破坏。原渣滓洞监狱的外墙全部倒塌,主要景点刑讯室、女牢房、小碉堡等全部被洪水冲垮,一些室内设备和部分展品江姐书信也被泥石流冲走。由于积水过多,白公馆前的停车场出现大面积塌陷,面积超过二三十平方米。   2008年5月27日20:00,丹巴周边地区下起了暴雨,当地的一名交警曾凯带领20辆大客车组成的车队,护送1000多名受灾群众从丹巴出发向二郎山开进,行驶到丹巴-瓦斯沟一段时,正在前面开路的曾凯听到前方50米处山体有异常响动。并通过车灯,发现有小块的石头从天而降。   可能要出现泥石流了。曾凯下令车队停止前进,十分钟后,泥石流袭来,像脸盆一样大小的石块从山顶呼啸而下,重重砸在公路上。倒车!曾凯跑到车队后面指挥,车队迅速往后倒200米后,刚停在安全地带,泥石流袭来,将刚才车队停车处吞没。   08年7月23日,甘孜州康定县突降暴雨,造成该县舍联乡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入大渡河导致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当日晚8时,康定县委书记相洛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据最新抢险救灾情况表明,当地的泥石流灾害已造成5人死亡(编者注:中新网记者24日18:50称搜寻者在大渡河雅安段又发现了一具遇难者遗体)、4人受伤,目前仍有50人失踪和下落不明。   同年7月25日凌晨5时左右,由于连日大雨冲击,汶川县国道213线都汶路44KM+200处,因山体滑坡造成彻底关大桥桥墩被垮塌的巨石砸断,造成100米左右的桥面坍塌在河道中,到目前为止,7辆汽车受损,12人不同程度受伤,3人死亡,都汶路通行中断。   2009年6月重庆的五龙山体发生了崩塌,8月初持续的强降雨导致了重庆部分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等的灾害。   2009年7月14日至17日,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512汶川地震灾区普降大到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损毁房屋、道路严重,交通一度中断。   从7月14日晚开始,地震重灾区北川县接连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境内爆发多处泥石流。洪流将陈家坝乡一分为二,过河便道和原先搭建的5座便桥全部被冲毁,该乡一度有1300人被困。初步统计,本次洪灾共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05亿元。   7月15日凌晨,绵阳安县遭遇强降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每小时218毫米。全县6个山区乡镇31个山区村9000余户、30000余人受灾,300余户农房被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所损毁。   17日,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汗牛乡足木村热希沟发生泥石流,导致美汗公路C标段物资中转站破坏严重,现场5名江西援建施工人员失踪和部分机械设备冲毁。   特大暴雨所引发的塌方、泥石流,也给正在全面复苏的四川都江堰虹口乡带来了又一次重创。截至7月18日下午6时,全乡失踪2人,损毁农房89间,新形成冲沟19条,10公里道路被泥石流阻断,43公里村级道路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18日至19日凌晨,由于连日暴雨引发山洪,致使汶川地震灾区之一的甘肃陇南市康县二一二国道康县段发生泥石流和山体塌方,过往近千名民众和约四百辆汽车受阻。 虹口滑坡的大量泥石流冲入河道(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暴雨引发泥石流都江堰又遭重创(图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7月16日,韩国釜山暴雨引发泥石流,一些车辆被沙石掩埋(图片来源:新华网) 2009年8月6日深夜至7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境内省道306线发生山体垮塌阻断大渡河,目前河水已开始翻越阻塞体,已造成2人死亡。    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这些地质灾害中凡是发生在沿江河流域的,几乎都可以在修建水电站之后得到明显的减轻,甚至是根本上的治理、杜绝。   1、科学建设的水电工程不仅不会制造地质灾害,而且还将减轻地质灾害。水库初期蓄水所引发的滑坡频发,不过就是我们把未来若干年内,遭遇暴雨、地震可能引发的随机滑坡,都提前引发出来的过程。只有这样,未来的水库库岸才会变得更安全、更稳定。   2、考虑一个工程的边坡稳定,我们决不能忽视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历史背景。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责怪水坝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说法都非常滑稽。没有修建水坝之前,如果地质灾害严重,反对人士就会大谈该地区地质灾害如何如何严重,绝对不能修建水坝(例如,以前说三峡不能建,现在又说怒江不能建,说西南地区不能建)。可是,当水坝建设者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克服了当地的复杂地质条件,治理、减轻了地质灾害,并成功的建设了水坝之后。他们就会立刻摇身一变,把该地区原有的地质环境危险性全都抛开不谈。一旦再发生任何地质灾害,就立刻变成了是修建水坝造成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水库的蓄水试验和新库岸的形成期,更容易成为制造这种误导宣传的借口。因此,解释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后地质灾害的频发,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基础条件和历史因素。   3、对于具体的水电工程而言,尽管建坝后把河流冲击河谷的动能用来发电,将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水电工程建设当中对危险滑坡体的工程处理措施,可以大大的减少滑坡的危害。但是,由于我们人类目前还不可能完全通过工程措施解决所有的地质灾害,所以,水库的蓄水是对前面施工阶段工程处理之后还不能完全消除的滑坡体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地质灾害增多的现象,但这个时期绝不会太长久,更不是在增加地质灾害。   4、从长远来看,和世界上的一切水利水电工程一样,通过长效治理三峡工程的地质减灾作用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5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水库蓄水和汶川地震无关
热度 1 xupeiyang 2009-9-28 08:04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927/10/5K7A7MAO000125LI.html 院士称三峡水库蓄水和汶川地震无关 2009-09-27 10:39:07 来源: 科学新闻 (北京)  跟贴 49 条 手机看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表示,三峡水库蓄水和汶川地震无关,三峡工程水库蓄水不具有诱发汶川大地震的条件,汶川大地震也不具备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汶川地震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震与水库的关系,并对此有诸多不同的看法。这其中就包括汶川地震是否与三峡工程蓄水有关,是否与紫坪铺水库有关等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表示,三峡水库蓄水和汶川地震无关,三峡工程水库蓄水不具有诱发汶川大地震的条件,汶川大地震也不具备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对于汶川地震是否与紫坪铺水库有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日前也发表文章明确指出:汶川地震是断层逆冲运动造成的,迄今尚未发现过逆冲型的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的五个特点 据陈厚群介绍,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导致环境物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在坝址和正常蓄水位淹没范围的库区引发地震的现象。已有的历史数据表明,水库地震发生的概率非常低,水库蓄水引发强震的更少。而且,不是建了水库都会引发地震或凡发生在水库的地震都是水库蓄水造成的。 陈颙在其文章中对比了国内外100多起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并进行了统计和归纳,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一般具有以下5个特点。 第一,水库地震的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一般位于水库及其附近5公里范围内,震源深度大多在5公里内,很少有超过10公里的。汶川地震,无论是地震破裂的起始点(微观震中)还是地震破裂延伸方向的距离都远远大于5公里。 第二,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一般较小,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4级。 第三,水库诱发地震比例较小,全世界已建大中型水库约有1万多座,但已诱发水库地震的仅101座,仅占世界大坝会议已登记的1万多座大中型水库总数的1%左右。 第四,水库地震具有前震主震余震的系列特征,水库地震一般发生于水库蓄水之初,出现一些小地震(前震),以后逐渐增多,强度加大,最大地震(主震)出现在蓄水首次达最高水位时间附近,然后再逐渐减弱(余震)。 第五,汶川地震是断层逆冲运动造成的,迄今尚未发现过逆冲型的水库地震。 陈颙指出,从全球来看,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约占水库诱发地震总数的80%以上。而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有10例,6.0~6.4级强度地震仅4例。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0级,该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历史上最大的水库地震释放的能量大200多倍。 三峡大坝抗震设防 留有充分的安全裕度 谈及三峡工程,陈厚群表示,三峡大坝工程的抗震是安全的,其坝址地震地质条件相当优越,所在区域地质构造格局清晰,具有稳定程度较高的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而且,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作为基岩的花岗岩体总体上坚硬完整,岩体透水性微弱。坝址区断裂规模小,以陡倾角为主,且多胶结良好。坝址区无孕育中强震的发震构造。区内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强度小、频率低。在2000年的历史记载中,坝址及周围300公里范围内,发生的4次6~6.5级地震的震中均距坝址200公里以上,5级以上的地震也距坝址130公里以上。在其外围距坝址60公里的远安、19公里的仙女山和17公里的九湾溪等断裂有一定的活动性,但均属弱活动断裂,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小。 陈厚群还告诉记者,考虑到地震的不确定性及其一旦引发大坝次生灾害后果的严重性,我国大坝的抗震设防标准,已远高于一般房屋建筑对应相应功能目标的50年内10%的设防概率水平,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也是较高的,并在汶川大地震中经受了检验,而三峡大坝抗震设防更留有了充分的安全裕度。 汶川地震不可能 被三峡水库蓄水触发 我们曾围绕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水库地震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陈厚群说。 2001年10月,以数字遥测台网为主体的三峡工程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成。此外,在库区由坝址至巴东库段两岸10公里范围内的重点地段布设了18个人工值守流动地震观测台。在水库蓄水前后,完整有效地控制了整个峡江段,特别从坝区到奉节县城两侧各(20~30)公里内的地震活动性。台网运行正常、管理规范、资料完整、分析到位,为分期蓄水前后比较库区本底地震和分析水库地震,积累了宝贵资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厚群表示,水库地震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库坝区微震频度明显增加,且与库水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显示了水库地震的特征。但是,迄今所发生水库地震的地段大多在预期的库段范围之内。而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迄今最大的4.1级震级也远低于预期值。 此外,陈厚群认为,从区域构造条件来看,汶川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东面向四川盆地过渡区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映秀北川断裂突然错动。龙门山断裂带与三峡工程库区分属于青藏地震区、龙门山地震带和华南地震区、长江中游地震带,两者无区域构造上的联系。而且,汶川地震为典型的主震余震型地震,震源深度大于15公里,从余震的空间分布看,主要是沿北东向的断裂带展布,延伸超过300公里,其分布远离库区。汶川地震的序列特征、余震分布与震源深度都不符合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三峡大坝距汶川地震震中约700公里,库尾距震中也在300公里以上。因此,汶川地震不可能被三峡水库蓄水触发。陈厚群说。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