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absolut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百度百科:结构功能主义
tangminqian 2012-4-8 20:30
http://baike.baidu.com/view/431922.htm 结构功能主义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结构功能主义 英文名称: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定义: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应用学科: 地理学 (一级学科); 人文地理学 (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 百科名片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目录 简介 早期结构研究的经典论述 帕森斯时代的形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后帕森斯时代的综合 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思想渊源 影响和评价 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简介 早期结构研究的经典论述 帕森斯时代的形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后帕森斯时代的综合 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思想渊源 影响和评价 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也极为混乱的概念(W. H. Sewell,Jr.,1992:1)。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社会系统、强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网络等来表征社会结构,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前一种做法大多散见于先躯者们的经典论述中,后一种做法则涉及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显然,后者更是本文需要着重铺陈和分析的方面。 编辑本段 早期结构研究的经典论述   在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构成社会学初创期最深层的性格时,社会结构概念的建构基本依赖生物学的移植与嫁接。孔德(Comte,A.)、斯宾塞(Spencer,H.)和涂尔干(Durkheim,E.)的有关论述,都直接反映了这种自然科学取向的认识方式。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它与生物有机体有极大的相似性,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这种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而普遍和谐的根基在于人性。他相信,人类自然拥有博爱的倾向,扩充这种倾向就可以引导人类迈向秩序与和谐的境地;而他认为,人类博爱倾向的孕育和发展地,首先是家庭,这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称之为社会的细胞”;然后是阶级或种族,这是“社会的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这是“社会的器官”(Comte,A.,1975 :241—242)。可以说,孔德在这里已经在一些观念事实上引出了一个结构解释视角——尝试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人性、博爱与秩序的联系串接社会结构的概念。    斯宾塞沿着相同的方向作了更具体化的努力。他提出了宏观结构的总体规模、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并在区分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引入功能需求的概念,试图用需求来解释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换言之,以功能体现社会结构现实。对应于生物有机体,他认为,社会是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Spencer,H.,1925:505)。由此,他具体发展了孔德的整体方法论的结构思想,并预示人们,在这组概念的支持下,可以从一些显性可见的功能中去把握结构的实在。    此后,涂尔干将斯宾塞的社会结构观念发挥得更加彻底,这主要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假设上:(1)社会是一个实体,是不可化约的;(2)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满足社会实体的基本需求;(3)功能需求是社会需求(Durkheim,E.,1964a)。同时,他还强调社会整体的优先位置——结构的自主存在问题。与其倡导的方法论一致,他指出社会事实并非个人意愿能左右,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人们的思想结构反映着社会结构的秩序,而且在反映的过程中加强和再现了这些秩序。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研究命题,对现代社会结构分析也影响极大。他把社会结构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以低度分工为基础,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他称之谓“机械团结”类型;二是以高度分工和广泛的相互依赖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属于“有机团结”类型。他认为,在有机团结类型中,人们会以更多分工的形式活动并归属于更多的团体。这将造成共同观念和情感的约束程度降低,社会整合的需求会自然引出新一轮的约束形式(Durkheim,E.,1964b :chapter 2—3)。在这里,涂尔干显然是把社会结构看作社会关系的组合形式,而且他认为,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可以说,涂尔干率先开拓了结构分析的各个方面;当代社会结构概念的许多论证,常常仅是从不同的方面延续了涂尔干的见解。    与上述强调现象及其功能层次的生物学取向不同,在马克思的结构式思路中,更为强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层次,亦即人们在自给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关系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1972:82)这里包含着三方面的思想:一是将“结构”看作“关系总和”,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整体结构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总和;二是把社会结构视为矛盾关系体,社会结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关系体,经济结构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关系体;三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显然,在马克思的观念中,结构,不仅可以指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人为实体(如制度、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等)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给社会结构的含义加进了一些抽象的内容。    应该指出,这些早期的经典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供社会结构的中心概念位置,但它们已经或多或少地让我们触及了结构概念的轮廓:将社会或社会结构看成是多元成分的组合体,这种组合很类似于化学分子晶体的架构,其内部随时需要相互间的协调关系;当某些关系发生变化时,其他成分将作相应调整,并有相应的整合机制维系社会秩序,以恢复平衡。这些观念已经具备最简单的结构分析意识,它明显提示了一种“形构”的趋向。 编辑本段 帕森斯时代的形构   形构的概念在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指结构本身类似几何学或建筑学的模型框架,实体性结构(如家庭结构、群体结构、社区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大多属于此类;其二,指相似于几何模型的建构,研究者能够运用思维进行组合与抽象,在想象中构成社会的关系结构,以帮助认识者把握,作为共同讨论的基础。比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的形象描述,就曾用石投水中的圈圈波纹,来形构了乡土中国以个人为中心层层外推到家庭、近邻、社区和国家的结构(费孝通,1985:25)。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帕森斯(Parsons,T.)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在帕森斯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社会体系》(1951)一书中,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执行“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Parsons,T.,1951)。在这里,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帕森斯非常强调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他始终认为,研究社会结构就是研究秩序问题,并且势必涉及秩序中的人的行为,而研究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又脱离不了行动者的思想情感的规范问题,“价值是构成社会秩序的条件。”显然,关注这三者的连带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白帕森斯的结构观点。    “秩序问题,是社会通过互动协调稳定的本质,秩序在这里所指的,是行动者在某种规范准则下的动机整合问题”。帕森斯明确地将秩序作为结构的本质,并认为结构由“行动者在一情景中彼此的互动而组成”(Parsons,1951:26;5—6)。在这里,结构又是一种互动关系模式。    但是,帕森斯的着眼点是社会互动的稳定模式。为解释这一稳定模式,帕森斯用地位—角色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在他看来:“地位—角色是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互动过程所包含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的结构……也是行动模式化的互动关系中的参与,是最重要的社会体系单位。”(Parsons,1951:25)显然,地位—角色在帕森斯这里是社会体系之“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其他。“地位”为行动者所处的结构位置,“角色”表达社会对这一位置的行为期望,它是社会与个人联系的中介,又是众人分享的象征(Parsons,1951:6)。这样一来,行动者的互动,就成了一连串具有地位—角色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互动中的个人不管怎样变化,角色互动作为社会模式化的准则则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结构,就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了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种解释模式,无疑为社会结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1 )当我们把角色预设为社会成员对这一位置的行为期待时,就意味着,一定的角色必定在社会结构中扮演一定的功能。(2 )引出了结构稳定即均衡秩序的核心问题: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问题。这就将人们有关社会结构的思维引入到了一条新颖别致的道路:结构同时还是一种规范。    帕森斯始终认为,总体社会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功能,其关键在于社会拥有那些将其成员整合在一起的共同的价值体系。所谓共同价值体系,意指由一系列价值模式组成的、并已成为众人认同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作为行为导向、依据和标准,可以约束行动者行为的边界,通过规范众人认同的准则,或通过价值内化实现的行动者人格结构的塑造,产生一定的效力,并进一步形成为社会性的共识。    通过对帕森斯的解读,我们能够发现,帕森斯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企图整合各种分离的社会实体层次来形构社会结构。应该说,他对结构的形构是明确而全面的。在帕森斯的笔下,三种结构概念的面向被独立地铺陈出来,又被自然地串揉成一体:结构由功能体现;结构是互动关系模式;结构乃规范。同时,这三者是依靠中介变量“地位—角色”作串接的。    厘清帕森斯的主要结构思想之后,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对他进行简短的评价:   (1)无论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层面上,帕森斯的结构理论都旨在追求宏观层面上的结构建构。比如,他的“社会结构:总体社会系统=AGIL”的概念,明显会引导人们思考大规模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体系等宏观结构(如政府、科层制度等);而他的“共同价值内化”的观点,则强调的是多数人共持一种价值规范,它考察由大量的人们所共享共有的主观态度,所以,依然属于宏观层面上的论述。   (2 )他的这一概念,还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之倾向。它往往让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以下概念:即社会是明确限定的实体,而社会系统是内在高度整合的统一体。换言之,如果以帕森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话,那么,结构功能主义是从功能的实现来确证结构实体的存在,并认为这些明确的实体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对内在统一性、一致性和均衡和谐的着重强调,无疑使得结构功能主义在关注社会结构变迁问题上趋于保守。有人因此认为,帕森斯“高深理论”的意识形态意义,趋向于为“稳固的统治形式”作论证。   (3 )在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争端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属于前者。他通过价值内化、角色期待而实现的对规范的论述,以及“行动者不能自由选择行动”的说法都说明:社会结构的事实,是一种超越个人并对个人有制约力的行为或思维类型,它们独立于个人之外,但也强加于个人之上。   (4 )经过帕森斯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概念已初具规模,成了一个有许多相关概念的支援系统,代表了一整套观察和分类的原则——把社会看成是若干成分之间的功能联系,而不是简单的混合与堆积。   (5 )帕森斯把个人行动放在社会系统的不同领域中去分析,开创了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宏观社会系统及其次系统同个别行动者的行动的相互关系的新思路。不过,由于他一贯的宏观研究取向,使得他发展出的带有微观取向色彩的行动理论与其结构功能论的混合,多少有些牵强,并显得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他在行动论中曾强调行动志愿主义,但在后来的结构功能论中却否定了行动者的志愿,反而认定行动者是受外在结构和文化的控制的。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差不多与帕森斯同时代,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位置被不知不觉地拓印到社会学领域。这不是因为他所热衷的人类学知识与社会学有某种意义上的接近,而是在于他试图用结构主义否认或拒绝帕森斯勾勒的大型结构实体。他用社会之“深层结构”,抑或“心灵的结构”代替了帕森斯力主的社会宏观结构。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所谓结构是那种决定历史、社会与文化中的诸具体事件和行为的基本的规则整体。如果结构确有“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分的话,那么,这种规则整体显然意指“深层结构”,即与语言行为相对的语法结构,与社会行为相对的经济基础的结构,以及与意识活动相对的无意识机制等。其次,结构也指现象的表面秩序,是基本精神过程的表层显现。诸表面秩序,即可观察、可分析归纳的诸社会现象的秩序,是各种表层结构,能反映决定着它们的深层结构。这里,列维——斯特劳斯再一次强调了“深层结构决定表面秩序”的观念。这很类似于马克思的格言:文化价值和信仰,以及制度安排是经济基础结构的一种反映。    相应于“深层”与“表层”结构之分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我们从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中,看到了来自索绪尔的“语言言语”、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有意识”的一一对应关系,它们恰恰是构成列维——斯特劳斯结构思想的理论渊源。最突出的表现是,列维——斯特劳斯一再主张的所谓“心智的深层结构”,事实上借用了弗洛伊德再三强调的“无意识”概念。他认为,各式各样的表层文化现象皆是人类心灵结构的产物,是心灵的无意识的、逻辑的结构之产物。    这种看法尽管同弗洛伊德的研究取向较为接近,但还是存在差异的:弗洛伊德着重隐藏在无意识中的行动者的情绪面向,而列维——斯特劳斯关注的是心灵的永恒的、逻辑的结构。这样“一个结构,并不是一直接可见和可观察的实体,而是一存在超越于人类与功能运作之间关系的实体层次:它构成了体系的潜在逻辑,以及所藉以用来解释基础秩序的外显秩序”(Godelier,1972:xix)。    此外,列维——斯特劳斯还进一步指出:“‘社会结构’一词与经验现实世界无涉,而只是与它之后所建立的模型有关联。”(Lévi- Strauss,1967:271)这就是说,深层结构,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不是客观的存在,不能根据经验归纳概括出来,而是借助某种理智模型(如语言学模型)间接启示出来的规则总体,因而在理智功能与观察对象之间强调了前者的决定作用。所以,结构的范畴首先被看成是离不开认知者或行动者的。    上述思想大多被包含在列维——斯特劳斯所醉心的初民社会的分析中。他在亲属关系研究中,将亲属关系看成是一种秩序的整体;然后,从亲属间的相互称谓、女人的交换、两性关系等各部分中,揭示了隐藏在背后的、深层的诸如语词所规定的关系规则、正面规定的婚姻规则等对亲属关系的制约。他的神话研究,则通过显示不同地区神话传说系统具有形式上的、或者说内在的秩序的类似性,来暗示神话现象也只不过是人类理智功能的创造。    对列维——斯特劳斯有关结构的论述,如果用“形构”—“解构”的主题来疏理的话,我们会发现:(1)相对于外在的功能而言,结构主义的结构概念是内在的、隐匿性的或不可直接观察的,也是非实体性的,故它不是第一层意义上的实体性形构结构;(2 )至于它是否属于研究者在思维上对结构的形构,我们以为,尽管列维——斯特劳斯声称他自己乃至结构主义者们都不蓄意去关注结构概念的定义,但从他的论述里,我们可以读到:结构是深层结构中的规则总体;结构是隐藏着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说,规则性结构、关系性结构正是列维——斯特劳斯为读者所形塑的结构。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相比较,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也同样是在孜孜不倦地形构结构,但这种形构已经从表面走入了深处——人的心灵深处,从宏观滑向了微观,也从客观偏向了主观。    在方法论上,列维——斯特劳斯对理智功能、对人的心灵的强调,都说明他的“结构”概念是离不开认识者的,似乎带有纯主观或个人的色彩,具有较明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倾向。但当他着重强调,在具体事物、具体个人之外、之上或背后有一支配性的规则总体的时候,他又表现出极端的反主体倾向。结果,结构好像是决定和束缚个体行为的更基本的存在,虽然它不必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从这一方面说,他的结构概念又归属于结构(或社会)决定论一方。    就列维——斯特劳斯而言,他拒斥的事物,乃是从经验的角度形构一个社会结构。这难免使他的结构观无法摆脱下述三种倾向:   (1 )结构的唯心主义。这充分表现在他的结构分析思路中:社会结构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脑结构化潜能对外界混沌的一种“整理”和“安排”,因此,社会才出现了“秩序”和意义。   (2)结构的还原主义。在结构有了表层与深层之分后,列维——斯特劳斯借取美国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强调了从表层向深层结构还原的具体机制。他一再告诫我们,应该从一切研究对象中先找出表面的(可观察的)结构(如各种社会关系、神话等),再去探寻诸不同的表面结构所共同依附的、具有支配性的深层结构。   (3)结构的非理性主义。他将“无意识”引进结构分析领域,并认为深层结构的始源存于“无意识”之中(李幼蒸,1993:263)。这里,无意识不被说成是具体的、属于个人心理的东西,而是一切个人共同受其支配的神秘的实体,是一个产生或支配其他结构的源泉。    当然,列维——斯特劳斯强调透过经验现象表面的杂乱无章去发现其中起制约作用的整体深层结构,这为结构分析提供了新的认识方式:应该超越那种早先比较粗糙的直觉性观察,而对观察对象作层次分析和关系系统的分析。 编辑本段 后帕森斯时代的综合   后帕森斯时代,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半期。它是继60—70年代的反帕森斯时代之后,出现的重估或综合帕氏理论的新阶段。这期间,许多社会学家试图在借鉴古典理论基础上对当代多元理论进行综合,使社会学理论摆脱激进的批判主义,重新回到以均衡、整合、秩序为诉求的传统轨道。其中,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的理论作了不同的综合,并对社会结构作了概念上的阐释,为社会结构理论增添了异彩。 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有人说,谈法国结构主义,不能不谈阿尔都塞。相对列维——斯特劳斯的“心智深层结构”来说,阿尔都塞所代表的结构主义,则专注那些不可见的社会大型结构。这一点显然与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见的经济结构有某种共通之处。虽然,通读阿尔都塞的全部论述,几乎难以找寻他的有关结构概念的确切界定,但我们应该可以从他关注的研究中略获一二。    首先,阿尔都塞的学术著述,大多局限在他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上。他曾用“对症读解”的方法来诠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从中发展出自己的观念。他一直认为,马克思最成功的方面,在于他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阐明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深层结构(生产关系)与表层结构(政治、法律、文化)的对立模式。受这种分析方式的启发,也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虽然阿尔都塞坚信,世界存在着真实的结构,而且这个结构也限制了行动者的所思所为,但他依然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之隐藏的、基础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实体性的结构,不是存在于个人和主体性心理中的规范结构,却是社会范围内的大型结构,可能是生产关系结构,也可能是大众关系结构。    接下来,阿尔都塞尝试着从马克思著作中衍生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分析。简单来说,他在检视社会形构的各主要成分之后,拒斥了马克思有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分法,提出了“多元决定论”的结构因果观:社会整体是一个复杂的、有结构的统一体,它由许多层次组成,经济基础仅仅是其中一个层次,只在最终起决定作用。其他层次(包括上层建筑)仍有相对的独立、自主性,甚至有可能在特定的阶段处于优势统治地位,而将经济基础沦为被支配地位。    结构多因果观,实际提出了结构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1)“非中心化结构”的概念,用以说明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因素不可能永远占统治地位。(2)“结构是各层次变化过程中的无主体的实践。”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历史中不存在个人性的主体的概念,研究的分析单位不能是个人或任何集团,而是社会的组成层次,它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现象等,每一层次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存在与实践。显然,前一种概念,赋予社会结构以动态的性质;后一种概念,则在强调无主体的同时,又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组成层次的变动及自主性。后来,阿尔都塞还指出,“决定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方向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诸层次内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网”(李幼蒸,1993:302 )。    由于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学派的融合,其理论观点会自然地被裹挟在两学派之中。因此,我们的评价也将从这两方面着手。    首先,从结构主义立场来看,阿尔都塞的思想里存在三处对结构主义的采撷:一是“深层结构”,他多次强调了结构的不可见、不可观察性,这表明他对经验事实的排斥。二是以社会各组成层次为研究对象,结构是分层次的、是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的变动不居反映了结构的变迁,这是阿尔都塞结构马克思主义始终贯彻的原则之一。三是承继了结构主义有关“行动者在结构中具有被动”的观念。无论专注于何种结构,对结构马克思主义来说,行动者仅仅是填塞在结构中的一个位置,只能坐等结构的支配、约束和崩溃。这种被动性说明,结构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依然采用结构决定论取向。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说,阿尔都塞主要的沿用、延伸、拒绝的方面在于:他沿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概念,去强调深层结构对表层结构的决定作用;他延伸这一概念,提出了结构应该为“社会大型结构”的主张;而他对这一概念的拒绝,则表现在他对“一元决定论”的否定和对“多元决定论”的推崇方面。不过,总的说来,作为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对马克思著作的结构性阐释的过程中,是继承多于批判、延伸大于拒绝的。这种状况决定了阿尔都塞学术体系创造的有限性。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在“后帕森斯时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无疑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工作是希望社会结构的概念能够脱离帕森斯和列维——斯特劳斯思路的困境:即走出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最终走向综合。    跨出主客体对立的两极化思维后,吉登斯以十分不同的思路给出了结构的界定。他曾写道:“结构是潜在于社会系统不断再造过程中的规则和资源”(Giddens,A.,1984:377); “结构可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但不是具体实践的外显模式,而是一些记忆中的原则。结构本身也不是具体的存在,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它必须以知识的延续(记忆)或实践的延续才能存在。结构对于实践,如同语言规则(语法)对于说话行为的差异。结构,恰似某种抽象的规则,它是能使某种构造性行为成为可能的虚幻的存在”(Giddens,A.,1984:17)。    显然,在吉登斯的论述中,规则属于行动者的知识与理解部分,它是行动的内在因素,是潜在的、非具决定性质的情境界域。行动者“具有知识”,这种知识是反思性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会构成“相互知识”——成为行动的内在因素。行动者在知识上的不完满,将导致行动的意外后果。正是“意外后果”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迁。此外,规则也并非像游戏规则那样,是与某一举动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反,它是一系列相互连接、彼此交错的规则群,它是同社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存在的。    资源属于行动的外在条件。是行动者用于具体行为的材料。它未必是有形的,可指对日常互动起传输作用的中介能量。吉登斯区分了两种作为结构要素的资源:权威性资源和分配性资源。前者指在权力的实施中的非物质资源,其源于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支配,是强加于人的指挥能力;后者指在权力实施中所用的物质性资源,是强加于物的能力。    规则和资源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其中,规则作为结构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有制约作用,而资源作为能量是积极变动的,故而导致结构既有制约性又有能动性(Giddens,A.,1984:170)。    吉登斯反复强调了实践在规则和资源运作中的作用。因为在他看来,离开实践,规则和资源都成了不能自我运作、不能腾空出世的抽象体。结构在实践中才有动力,才有灵活性。正是在实践中结构获得了某种灵活性或能动性,吉登斯才依此导引出他颇为自豪的“结构二重性”观点: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人类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像决定论(如前述的结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人们的行动;也不像解释社会学和现象社会学所宣称的那样,人的行动如何构成社会;而是行动是怎样在日常的生存条件下被结构化的,与此同时行动的这种结构化特征又是怎样由行动者本身的作用被再生产出来的。不知道谁曾形象地将“结构二重性”原理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制约我们的世界”。社会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即人具有其能动性的同时也受着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    最后,我们在吉登斯对“存在场景”的论述中发现,为了能从策略行为的分析过渡到对结构二重性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步入吉登斯安排好的“时间”和“空间”。在他那里,时空延伸的概念已相当频繁。“在场”和“不在场”的划分,不仅将人的视野拉向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将他所操作的结构范围延伸到了无限。这种延伸,与今天的信息时代相关,也毫无疑问地导致了人们在形构结构时的思维障碍,于是也就有了结构理论的解释力式微的说法。    显然,吉登斯力图把约束和能动同时考虑到他的结构概念中去。这种综合表明,他在方法论方面欲走“中间派”道路,也就是说,他试图在社会性(客体性)和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双线交汇——二重性。不可否认,吉登斯在处理这种“二重性”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大的创造性。但这种综合,由于包罗万象而使结构概念复杂化,淡化了结构概念原来的明确指向——秩序分析,使其针对性和解释力明显下降。具体说来:(1)借用的术语太多。吉登斯不仅沿用了以往结构分析使用过的一些术语(如规则、系统、体制等),同时又加入资源、知识化、实践等术语。在这样大范围的操作之下,他的结构意义似乎更加脱离经验论的实证层次,使人们无法在观察或思维中真正把握结构的范型。(2)他强调的“记忆痕迹”的概念,使他的结构概念增加了弹性,给人的选择、判断和创造提供了空间。如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把思想当成在场事物的一个模式,而是当成在场和不在场事物的相互交叉;要求从表面现象推出隐藏在结构底层的符码。这一方面再次增添了发掘结构形构过程的难度,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结构的边界更加模糊、更加泛化和虚化。    此外,当我们在体会吉登斯的结构思想时,总想从他的研究宗旨——消除宏观和微观、社会和个人等的二元对立——中寻找到我们期待的而又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但后来得到的却多少与起初想像的有所出入。我以为,他对“记忆痕迹”、对“结构底层符码”的强调远远大于他对“经验事实”、对“表层结构”的强调。因此,他的“综合”是有倚重的,他明显偏重虽属宏观的但却是主观的一方。比如,他提出的时空延伸的概念,像是在宏观层面上操作,但其来源却是主体的“记忆痕迹”和“结构符码”。 编辑本段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 孔德 和H. 斯宾塞 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 布朗 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 功能主义 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 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 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 功能分析 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 社会系统 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   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   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   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 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 功能方法 。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 编辑本段 影响和评价   结构功能主义在5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 社会整合 ,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 社会变迁 。 编辑本段 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19世纪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 查尔斯·达尔文 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被这些前进的步伐所激发的早期的社会思想家自然地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   奥古斯特·孔德和 赫伯特·斯宾塞 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 意大利 社会学家 帕累托 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迪尔凯姆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一种特殊的有机体。功能主义还是 英国 文化人类学的创建者们所持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 美国, 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是将功能主义发展为社会学分析中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的领袖人物。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帕森斯,1951;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这些有时也被称为功能性必需(functional requisites)的四个基本需求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他认为是这些共享价值观将社会“粘”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将会崩溃。    罗伯特·默顿 (1968)将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有利于经验研究。他的理论是从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定单位入手的。而早期的理论家通常用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对维持整体的作用来解释其存在,这样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社会中还会有一些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单位,而他们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单位只要存在,就一定对维护整体发挥功能。然而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dysfunctional)的。   当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在发挥着正功能;当军队在保护一个社会免受伤害时,它也是正功能的;当一部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的时候,它同样发挥着正功能。然而,当宗教在 北爱尔兰 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时(达比、道奇和赫伯恩,1990),当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时,当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时,他们发挥的却又是反功能。   同样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的”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manifest function)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latent function)。如,大学的一个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而大学的一个潜功能则是把一部分人口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从而减缓经济生活中的压力。   功能主义在许多问题上受到了批评,主要是因为它所反映的社会观从本质上是保守的。由于它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所组成的,功能主义似乎给不赞同这些社会价值观并企图改变它们的人们只留了极少的空间。批评家指责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突。由于功能主义是如此依赖秩序、稳定和共识,它甚至可能曲解了社会的真正本质。批评家们指出,与生物体不同,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了整体利益而通力合作的。社会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处于冲突之中;某些部分的获利则是以其他部分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对功能主义最严厉的批评来自于被称为冲突主义论者(conflict theorists)的学派。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视角在研究稳定的社会时也许是十分有用的。但放眼今天之世界,社会在飞速变迁,冲突不是例外而是规律。 扩展阅读: 1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开放分类: 地理学 , 社会学 , 理论流派 , 人文地理学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韩寒《写给张国荣》版本分析
热度 2 zhenghaoran 2012-4-2 10:16
韩寒《写给张国荣》版本分析 字号: 大 中 小   4月1日上午韩寒在新浪微博上以长微博的形式发了第一条实名微博,转了其博客文章《写给张国荣》。其实这并非韩寒发的第一条微博。在代笔事件刚起不久,韩寒就以“亭林镇独唱团”等ID发过微博,但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这一次因是实名发布,又事关张国荣,且恰逢新浪微博禁止评论,不论捧他骂他,都要靠转发评论,于是在新浪、公知、水军(有的一帐号就转发了几百次)以及倒韩大军的合力作用下,成了号称转发数第一的微博,可谓也在该日推出的韩寒抄稿集《光明与磊落》的营销良策。   其实这篇博文就是《光明与磊落》的前言,在大约10天前已登在京东网该书的介绍上(http://book.360buy.com/10955909.html)。但是抄稿集的这个版本(下称“版本二”)与韩寒在微博和博客上发布的版本(下称“版本一”)相比,有很多改动,多是病句、错字和标点的修改,显然是一个经过大量润色的晚出版本,对比如下:   版本一:2003年4月1日,我在开车从北京回上海的途中。   版本二:2003年的4月1日,我开车从北京回上海。那是一段从清晨到傍晚的旅程。   润色者修改了一个不太通顺的句子,并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句子(也可能版本一原来有这句话,发布时删掉了)。张国荣在2003年4月1日晚上18点41分跳楼自杀,于19时06分在玛丽医院去世。当天晚上八、九点时开始有消息传出,但因为碰巧是愚人节,人们将信将疑。到第二天国内媒体才有密集报道。韩寒称4月1日清晨到傍晚他开车从北京到上海的途中听到所有的电台都在悼念张国荣,那是穿越了。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把4月2日的事错记成了4月1日,要么整个故事是虚构的——韩寒直到2006年还在博文中嘲笑“张国荣没死磕,但磕死了”,表现得并不像张国荣的粉丝。   版本一:在那之前,我并不是你的歌迷,我只知道你唱过《倩女幽魂》,我甚至觉得,你好久没做宣传,没出作品,已经过气了。   版本二:在那之前,我并不是你的歌迷,只知道你唱过《倩女幽魂》。我甚至觉得,你好久没做宣传,没出作品,已经过气了。   润色者删掉了一个重复的“我”字,并在第一个句子后把逗号改成正确的句号。   版本一:对你的了解从京沪高速的山东段开始。   版本二:对你的了解从山东段开始。   润色者删掉“京沪高速”,可能是觉得前面已提到“从北京回上海”,无需重复。   版本一:那里的山上都是顽石,少见绿色。   版本二:那里的山都是顽石,少见绿色。   原版“那里的山上都是顽石”略显拗口,所以润色者删掉一个“上”字。   版本一:以往开车路过河北,山东和江苏,打开电台,要不是卖春药的,就是治性病的,还不停的有托打电话和主持人互动,说疗效好,去哪才能再买到。   版本二:以往开车路过河北、山东和江苏,很多电台里都是卖春药的广告,还不停地有托儿打电话进来,说疗效好,怎么才能再买几瓶。   此处改动不少,改了三个不太通顺的句子,改了一个错字(“的”改成“地”),改了一个标点符号(逗号改称顿号),还删了“就是治性病的”。也许润色者觉得在纪念偶像的文章中去谈什么“治性病”真是天才得怪异,但是“卖春药”就不怪异吗?   版本一:我常想,这么明显的忽悠,怎么可能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充斥着荒诞。   版本二:这个世界上真的充斥着荒诞的欺骗。   删了一句,并改了一个病句。   版本一:但那一次开车的旅程,我能调到所有的频率里都只有你的生平介绍,当然还有你唱过的歌。   版本二:唯独那一次开车的旅程,我所能调到所有的频率里都只有你的生平介绍,当然还有你唱过的歌。   把“但”改成“唯独”更精确,并改了一个不通顺的句子,但其实改后的句子也不太通顺,改成“我所能调到的所有频率里都只有你的生平介绍”就通了。联系到前面的句子,难道那天所有的电台为了悼念张国荣,连“卖春药”“治性病”广告都不做了?   版本一:我甚至发现,有时候,我偶然会哼唱两句的不知名旋律,原来都是你的。   版本二:我甚至发现,有时候,我偶然会哼唱两句不知名的旋律,原来都是你的。   原版其实是通顺的,改了以后反而与原意不符了。   版本一:路过临沂,电台主持人甚至自己开唱《奔向未来日子》。   版本二:路过临沂,电台主持人甚至自己在唱《奔向未来日子》。   把“开唱”改成了“在唱”。   版本一:对你来说,已经没有未来的日子了。你奔向了永远不会来的日子。   版本二:对你来说,已经没有未来的日子了。你奔向了永远不会来的日子。   此处难得的没有任何改动。   版本一:那些岁月里,我是一个轻狂气傲的无知少年,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这也让我错过了你。   版本二:那些岁月里,我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少年,对所有的巨星和偶像都嗤之以鼻,这也让我错过了你。   “轻狂气傲”改成了更常见的“心高气傲”,删了“无知”,把“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改成“对所有的巨星和偶像都嗤之以鼻”,扩大了蔑视对象的范围,由“港台巨星”扩大到“所有的巨星和偶像”。   版本一:那几年我在北京,迷茫的就像在能见度只有一米起了大雾的国道上开车,好在我一直没开进逆行车道。   这个句子被整个删掉了,也许润色者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赛车手莫名其妙的感慨,无论如何与张国荣扯不上关系,脱题了。   版本一:等我懂你,再没机会来看你的演唱会。   版本二:等我懂你,我再没机会去看你的演唱会。   给句子加了主语,并把不通的“来看”改成“去看”。   版本一:回想起来,你若在,无论我有钱没钱,一定会买一张离你最近的票。   版本二:要是早知道,无论有钱没钱,我一定会买一张最近的票。   把“回想起来”改成虚拟的“要是早知道”,显得比较合理。   版本一:没有什么夸你的。我甚至想,如果你还活着,机缘巧合,兴许能和你吃上一顿饭,说上几句话。   版本二:没有什么夸你的。我甚至想,如果你还活着,机缘巧合,兴许能和你喝上一杯酒(虽然我几乎从不饮酒),说上几句话。   把一起吃饭改成一起喝酒,又强调自己几乎从不饮酒,似乎是为了显得更有诚意。   版本一:那次从北京回上海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开过长江大桥,我就找了一个休息站停靠了下来,吃了一碗泡面,清楚记得江水声就在耳边。   版本二:那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开过长江大桥,我就找一个休息站停了下来,吃了一碗泡面,江水声就在耳边。   删掉累赘的“从北京回上海”。但为何要删掉“清楚记得”?京沪高速过的是江阴长江大桥,有网友说那里并无休息站。即使有休息站,江阴长江大桥光引桥就有300米,也是听不到江水声的,也许润色者才因此删掉“清楚记得”,将听到江水声变成文学想像?   版本一:我买了两张你的盗版唱片。这不能怪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里没有正版的。   版本二:我买了两张你的唱片。这不能怪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里没有正版的。   可能是觉得“盗版”刺眼,删掉了,反而跟下一句衔接不上了。   版本一:我启程上路,把唱片塞进了碟机。   版本二:我启程上路,把CD塞进了碟机。   根据下文,改成“CD”更准确。   版本一:不幸的是,我没能听见你的声音,因为我买了VCD。   版本二:我没能听见你的声音,因为我错买成了VCD。   删了“不幸的是”,加了“错”字,显得更准确。   版本一:家乡离我越来越近。1200公里路程,我并未为你落泪。毕竟我们刚认识,你得理解。   版本二:家乡离我越来越近。1200公里路程,我并未为你落泪。毕竟我们刚认识。   删掉了显得太私密化的“你得理解”。   版本一:到了上海,身边的朋友常常谈起你,有黯然神伤的,有伤心哭泣的,更多的是,哦,是嘛,他这么有钱,干嘛要自杀,可惜了。   版本二:到了上海,身边的朋友常常谈起你,有黯然神伤的,有伤心哭泣的,更多的是,哦,是吗,他这么有钱,干吗要自杀,可惜了。   只是把两个“嘛”改成“吗”。   版本一:还有恶意揣测的——至今我的身边依然有人相信你是得了绝症或做了什么事情,不得已才跳楼,我每次都要和他们争辩。   版本二:还有恶意揣测的,说你是得了绝症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得已才跳楼。我每次都要和他们争辩。   原版突然跳跃到现在,所以润色者把它改了,而且把“什么事情”改成意思更明确的“见不得人的事情”。按作者所言,他在此前还对张国荣一点都不了解,为何一到了上海就突然变成了张国荣的粉丝,每次都要为他辩护?这个心路历程,应是读者最想知道的,作者却只字不提。当然,作者做此文的目的并非为了颂扬自己的偶像,而是以张国荣自喻要自证清白。   版本一:但两个星期以后,也便这样了,大家开始很少谈起你。   版本二:但两个星期以后,也便这样了,大家开始很少谈起你。   此处没有改动。其实不知所云的“也便这样了”是应该删掉的。   版本一:一个月后,劳动节,大家依然不爱劳动,两个月后,儿童节,小孩依然欢声笑语,三个月后,四个月后,周年祭,到现在,九年了,这世界没有什么变化。   版本二:一个月后,劳动节,大家依然不爱劳动;两个月后,儿童节,小孩依然欢声笑语;三个月后,四个月后,周年祭……到现在,九年了,这世界没有什么变化。   润色者改用了准确的标点符号。   版本一:这九年里,你陪伴我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我的歌并没能激励你自己。我想我懂你了,Leslie。这眼前的世界并不是你我想象的那样。你改变不了。我改变不了。   版本二:这九年里,你陪伴我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我的歌并没能激励你自己。我想我懂你了,Leslie。这眼前的世界并不是你我想象的那样。你改变不了。我改变不了。   此处没有改动。   版本一:我今年三十岁,没有你那么多的作品,你死去了,你的歌也许能被别人再唱五十年,一百年,我若死去了,我的文字也许只能被别人记得五年,十年。   版本二:我今年三十岁,我没有你那么多的作品,你死去了,你的歌也许能被别人再唱五十年,一百年;我若死去了,我的文字也许只能被别人记得五年,十年。   只加了一个“我”字。   版本一:又也许更短。   版本二:也许更短。   删了累赘的“又”。   版本一:说不定我会成为一个老顽童,说不定我忍受不了自己衰老。谁知道呢。   版本二:也许我会成为一个老顽童,也许我忍受不了自己变老。谁知道呢。   把“说不定”改成“也许”,“衰老”改成“变老”。   版本一:Leslie,多年以后,我们终会相见。   版本二:Leslie,我们会在时间的那头相见。   改成了带点文采的表述。   版本一:我获得的成就比你少很多,但争议倒也不少,算能作为谈资。   版本二:我获得的成就不比你多,却也受了不少争议,也算能作谈资。   原版不通顺,润色者给重写了,通是通了,意思却有了变化:原版的“争议”、“谈资”都没有与张国荣相比的意思,改后却变成和张国荣的“争议”、“谈资”相提并论。   版本一:和你一样,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或许不能,甚至更多。   版本二:和你一样,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也许不能,甚至更久。   改了标点,“或许”改成“也许”(没什么必要),“更多”改成“更久”,意思却变了,原意应该指的是争议会更多,改成了争议时间会更久。关键是“和你一样”一句完全不通却没删掉,前面才说了张国荣死后受了不少争议,这里却说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如何“一样”?   版本一:他日我们相见,你若不嫌弃,让我为你写一段歌词。   版本二:他日我们相见,你如果不嫌弃,可否让我为你写一段歌词。   只是把“若”改成“如果”,加了“可否”,读起来顺畅一些。   版本一:不会差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话唱。   版本二:我写得还不错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话唱。   “不会差的”改成“我写得还不错的”,变成了事实陈述,虚拟的意味没有表达出来。   版本一:你说你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我想我可以试着告诉你为何。因为,你一生没做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版本二:你说你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我想我可以试着告诉你为何。因为,你一生没做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这段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这样的车轱辘话,润色者显然认为是文章的亮点,所以没做任何改动。   综上,版本二修改了病句、错字、错误标点,是对版本一的润色。那么润色者是谁?个别地方的改动其实有违原意,个别地方的删节是为了避讳(例如“治性病”),可见并非原作者所为。那么既然有一个修改过的版本,为何韩寒发布的却是修改前的版本?一种可能是编辑修改,而韩寒不知道。但韩寒以前反复声称自己是不会允许出版方擅自改动的:“我是一个非常爱惜文字的人,出版社要修改我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我都会反复的确认的争取。”(《韩寒:请你们理解我的愤怒和无奈——就与方舟子之争答凯迪网友》)“而我是一个特别特别爱惜自己文字的人,把小说给出版社的时候,包括现在出版社改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经过我的同意。……我是对文稿有异常可能洁癖要求的人……”(韩寒接受凤凰视频专访)而《写给张国荣》两个版本的比较表明,大部分句子都有改动,如此大的修改,很难想像出版方会不尊重韩寒的意愿获得其同意。何况《光明与磊落》一书虽然名义上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实际出版方是路金波的万榕书业,按惯例湖南文艺出版社只是提供书号和在政治上把关,文稿的编辑由万榕书业,也就是说,如果对韩寒的文稿进行润色的话,也是由路金波团队的人来完成,那么他们会不让韩寒知道吗?会不经过他的同意就做如此大幅度的修改吗?   另一种可能是,《写给张国荣》是某人代笔,或者是团队写作的产物。也许由韩寒提供了素材或初稿,之后经过了别人的修改、润色,产生了多个版本,参与写作的人是不必尊重韩寒的意愿的,韩寒并不知道最后提交了哪个版本,发博客的人(姑且认为是韩寒)用了一个早期的版本,是因为分不清版本的不同而误用。 证明这一可能性的一处改动是“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改成了“对所有的巨星和偶像都嗤之以鼻”,因为这不是正常的文字润色,而是内容的变动,普通的润色者例如编辑是不会做这种改动的,不会代替韩寒宣布他当时蔑视的不仅是港台巨星,而是所有巨星和偶像。类似的另一处改动是“兴许能和你吃上一顿饭”改成“兴许能和你喝上一杯酒(虽然我几乎从不饮酒)”。能做这种内容修改的只有作者或能全权代替作者写作的代笔者。如果这是韩寒本人做的修改,为何却没有在博客中发布这个版本?只能说是由一个可以全权代表他的人做了改动,而他不知道。   不管怎样,韩寒写《三重门》时十几万字的小说号称一次定型,而写一篇献给偶像的短短前言都会有差别如此大的版本,这不是“天才”得非常怪异吗? 2012.4.1. 和讯博客首发 /*0324 BlogMore*/ img{ border:none} .moreArticles {margin-top:50px; font-size:14px;} .moreArticles ul{ list-style:disc;} .moreArticles ul li{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font-size:14px;} .moreArticles h2 { margin:0px; padding:0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height:30px; } .moreArticles h2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conBg_oth{ position:absolute; left:505px; top:505px; width:644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6d6b6a; z-index:900; background:#fff;} .editMya{ width:642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a8bac1;font-size:12px;} .editTop{ background:url(../images/box_top_bg.jpg) repeat-x; height:22px; padding-top:3px; padding-left:12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color:#4e7786;} .editTop span{ float:right; padding-right:6px; padding-top:2px;} .editLeft{ width:396px; float:left; padding-left:12px; padding-top:12px; font-size:12px;} .f000{ color:#000;} .selectAticle{ height:25px;} .selectAticle .fright{ float:right} /*0324 BlogMore*/
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笑一笑25: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
zhenghaoran 2012-3-4 19:54
注: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观点,仅供娱乐 来源: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73381427_d.html 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   我在《“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一文中列举了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过程的一些疑点,令人怀疑其中有诈。对此《萌芽》编辑李其纲、主编赵长天和作家评委叶兆言都有所回应,一些原本模糊的细节变得更加清晰了。   韩寒在1999年参加《萌芽》主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但是这个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获得的:韩寒并没有和其他入围参赛者一起参加复赛,而是在第二天单独为他一个人进行补考。如果和其他人一起复赛,题目是各个评委当场表决后决定的,没有作弊的可能,而单独为韩寒一个人补考,就有了作弊的可能。甚至让人觉得,正是为了便于作弊,才让他一个人补考。补考过程中的各种难以消除的疑点,也直指这种可能性。   韩寒去参加补考的经过,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是这么说的:1999年3月28日(星期天),大约上午9点钟左右,韩寒接到《萌芽》杂志编辑胡玮莳的电话,问韩寒昨天为什么没去参加复赛。韩寒说他并没收到复赛的通知。胡玮莳说,她去给评委汇报一下他没能参加复赛的原因,看看还有没有机会。没多久,胡玮莳又打来电话,说是评委同意他在中午以前赶到上海市区评委驻地进行复赛。韩寒赶紧起床,早饭也不吃了,马上和韩仁均一起赶到金山汽车站,在那里找了辆黑车,一个半小时后,在评委们吃中饭以前赶到,找到了胡玮莳。   《儿子韩寒》是2000年出的,事隔才一年,记错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意说谎),注意两点:一、韩寒是在9点左右没多久接到让他补考的电话通知。二、为他争取补考的是《萌芽》杂志编辑胡玮莳。   赵长天自2000年起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说法都相当一致,记错的可能性也不大,却与韩仁均的说法大不相同。按赵长天的说法:一、在10点左右评委评完一等奖后,才电话通知韩寒补考。二、提出给韩寒补考的是两个评委,叶兆言和陈思和。李其纲说是“爱才惜才”的叶兆言。此外,赵长天还明确地说,韩寒是在“大概中午11点”赶到考场的。   王帆在2009年出版的《韩寒出道十年(1999-2009)全记录:韩寒H档案》一书中已注意到赵长天与韩仁均说法的不同:“关于打电话的时间,当事人的回忆略有差异,韩仁均说是9点,而赵长天说是10点,笔者根据时间推算暂取9点之说。”9点和10点有什么大不同吗?我起初也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首先注意到这是关键的是网友微易,他指出,如果是在10点通知的韩寒,那么韩寒就不可能在11点左右从金山的家中赶到考场。王帆显然也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把打电话的时间推算为9点。   但是根据赵长天的说法,是不可能在9点左右就电话通知韩寒的。赵长天最近接受网易的视频采访时,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更确认了这一点。据赵长天说,9点评委们才开始开会(因为这是开会的时间,所以可以准确地确定下来)。评委们要讨论确定一等奖获奖名单,增加获奖名额,然后由公证员公证,这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直到一等奖名单确定了,公证员也已离开了,才想起要打电话问韩寒,时间在10点左右比较合理。   赵长天说:“我们一般是9点钟开会,所以我当时我就说大概是10点,至于确切时间你让我回忆到底一定是几点钟,我说不太清楚,韩寒到底什么时候到的,好像大概11点左右,也只是个大约的时间。至于网上那个很清晰的做这个事需要几分钟那个事要几分钟来推算,我只能说我说不清楚,确实我也没有这么好的记忆,究竟是9点40分呢还是9点50分呢?”   赵长天把“10点左右”的时间放宽到“9点40分”,这是下限了,因为再往前推就变成“9点半左右”了。实际上一般会把9点40分也算成9点半左右,而不是10点左右,我们姑且尽量为韩寒着想,就算是在9点40分评委们想起来让胡玮莳去给韩寒打电话。   如韩仁均所说,胡玮莳应该打了两次电话,第一次是问韩寒为什么没来,把没来原因转告给评委们,评委们讨论决定允许韩寒补考后,再由胡玮莳通知韩寒赶快来补考,还必须在电话里告知补考的地点。这些都需要时间,就算评委们以最快的速度表决同意韩寒补考,加上两次电话的时间,估计需要约5~10分钟。   胡玮莳打第二次电话时韩寒还未起床,接到补考通知后,以最快速度起床、穿衣服、洗漱,不吃早饭,估计需要约5分钟。   从韩寒家走到金山汽车站,据记者实地测量,至少需要10分钟。   到了汽车站,找到黑车,砍价,也需要几分钟。   从金山汽车站到考场青松城大酒店大约63公里。当时金山到上海市区的高速公路还未开通,据韩仁均任副总编的《金山报》在2006年报道,在高速公路开通之前(2001年之前),“市民从金山出发到上海市区,快的要2个多小时,如果遇上堵车什么的,3个多小时也到不了。”(http://shanghai.mofcom.gov.cn/aarticle/sjdixiansw/200612/20061204132512.html )有人说这指的是公共汽车,但从报道看不出来,而且当时开私家车经常往返金山和市区的网友也确认不堵车要2个多小时。我们姑且认为黑车不顾一切地超速、闯红灯,按韩仁均所说的用了90分钟赶到青松城大酒店。   停车,下车,进酒店,上电梯,找到考试房间,又需要大约5分钟。   这样算下来,从韩仁均接到第一个电话,到赶到考场,总共需要大约2小时,即使是在9点40分接到的电话,赶到了也已是11点40分。即使以上各个时间点还能挤出十分钟,也是没法在11点左右赶到的。所以韩仁均要说他首次接到电话是9点左右,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赶到考场。   但是韩氏父子在9点左右就接到补考通知,也就意味着该通知不是各个评委讨论、授权的,而是《萌芽》编辑擅自做出的,是《萌芽》已内定了要让韩寒补考获得一等奖。有几条佐证表明韩寒的获奖已经被《萌芽》内定:   一、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通知里头原来说的是将评出优胜奖(一等奖)10~15名,最后获奖者是20名。赵长天说:“事实就是前一天晚上我们评委都把它(复试的文章)看完了,分数都已经统计出来了,统计出来以后,一般评委第二天开会就是把之前统计的分数讲一讲,然后我们评委定一定有几个人(能够获奖),比方说4分以上就算(得奖),看看有多少人,比如说19、20个人,或者掐到4.1分或者3.9分,就把这个(得奖名单)定下来。”最后的20名获奖者是包含韩寒在内的,那就是说,在有人提议给韩寒补考之前,评出的是19名获奖者,这个数字很奇怪,既然掐到什么分数是可以随时变的,为什么不评出一个整数?不就是为了给韩寒留一个名额好补足20名吗?   二、李其纲称韩寒的两篇初赛作品(《书店》《求医》)让“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作家叶兆言击节赞叹”,以致叶兆言出于“爱才惜才之心”提出给韩寒补考(李其纲《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N个问号的N个回答》)。但是叶兆言的说法却是“(韩寒)参赛的两篇作文,说老实话给我印象不是很深”、“事实上,如果我没记错,韩寒的得奖的排名也是很靠后。后来为了宣传,有意无意拔高,这是另一码事。”(叶兆言《也算多余的话》)与李其纲所说相反,意指韩寒参赛文章没那么好,《萌芽》为了宣传拔高韩寒,韩寒是《萌芽》推出的。   三、韩仁均说韩寒补考的机会是胡玮莳争取来的,赵长天和李其纲则说是评委叶兆言(或者包括陈思和)提议的,回避《萌芽》的作用。但是胡玮莳在2000年接受央视《对话》采访时,说:我想韩寒不获奖可惜了,当时还有评委方方、铁凝、陈思和包括叶兆言“就也想到了”(http://video.sina.com.cn/v/b/42243591-1694793355.html ),并没有讳言自己的推动作用,评委只是随后也想到韩寒而已。叶兆言承认让韩寒补考是自己提议的,但是是在大家已经在讨论韩寒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的:“让韩寒来是七嘴八舌的结果,我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那么真实情况应该是:由胡玮莳介绍韩寒的情况,提出能否给韩寒一个补考机会,在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时,叶兆言提出给补考,从此由他来承担这个违规的“罪责”。   四、在为什么要破格给韩寒补考机会时,赵长天、李其纲、叶兆言都提到钱钟书、吴晗当年考大学时数学零分还是被破格录取。吴晗的事是误传,这且不说,问题是韩寒没有收到通知给补考机会,与钱、吴偏科不及格被破格录取,完全是没有可比性的事,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韩寒多门功课不及格,与钱、吴还有可比性,那么以钱、吴类比,是不是意味着评委们已知道了韩寒的情况?是不是意味着《萌芽》此前已与韩寒有接触(甚至与韩仁均熟悉),了解他的情况,所以要把他推出来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做宣传?   不管怎样,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韩氏父子如韩仁均在2000年所说,是在9点左右即动身前往考场,才有足够的时间赶到,而《萌芽》也已为他预留了一个获奖名额,而此时评委们还被蒙在鼓里。那么,韩寒的获奖,就是《萌芽》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策划的,所谓“邮路不通”韩寒没有收到复赛通知只是一个让评委同意让其补考的借口,可能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一、寄复赛通知这么重大的事按理应该用挂号信寄,那就不会如韩寒所说被“贼子”偷走。二、胡玮莳最近接受采访时曾说给韩寒的复赛通知是寄到松江二中的,而不是韩寒家。三、韩寒声称为了测试家里邮路是否畅通而特地寄的测试信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没收到复赛通知(参见方舟子《两封奇怪的韩寒家书》)。   如果让韩寒补考是《萌芽》为了保证韩寒能够获奖而策划的一个局,那么为了保证他能顺利通过补考,也要让他为补考事先做好准备。而种种迹象也表明,韩寒补考的作文《杯里窥人》不是现场完成,而是预先备好的,且听下回分解。   2012.3.4.
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2-22早8:30-忙中偷闲
热度 2 snowboyice 2012-2-22 08:37
• 基金申请任重道远,忙中偷闲之感悟与总结: 劳动、技术、科学、哲学、道德-人的社会通路之一-劳技科道、劳技哲道之人生。 科学是我人生社会、学习语言的利刃,哲学是我触类旁通的工具,科学是自洽运动,科学是哲学自相似的扩展,是面对不同对象的赋予关系。 化学是进化的基础,超越分子化学、超越人类化学-自然化学原理相似于人类科学之化学,层次关系说明:化学-进化-自然-生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管英才:李彦宏
热度 1 zlhua 2012-2-20 19:45
• 1968 年 11 月 17 日,他 生于山西省阳泉 1987 年,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 , 北大的信息管理专业让他深谙搜索内涵 1991 年,李彦宏来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学位,美国的计算机学业让他掌握先机 互联网让喜欢新事物的李彦宏心动, 1999 年底,李彦宏携 120 万美金的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创建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在他眼中,信息世界很美 而搜索引擎,则是他找到的金钥匙 回国后,他才发现,阳泉 - 北京 - 硅谷 -- 北京 有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来, 19 岁时所学的北大信息管理专业就注定了,他与 “信管 ” 的缘分 … 不仅如此 百度精神里那种叫做勇气的东西 则是他心爱的老婆马东敏 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原来,爱就是这勇气的来源 …
个人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47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SO FASHION
syfox 2012-2-12 16:22
SO FASHION! Previous / Next image (1 of 8) An ongoing project of ours is a look at Chinese fashion throughout the ages. Is it getting better? Is getting worse? Who knows, but all the looks can be found at Qipu Lu, Shanghai! 我们在进行的一个长期项目便是对中国时尚潮流文化如何演变的研究。它们是越来越潮?还是更加糟 ?答案似乎无从得知,但是在上海七浦路,你可以找到时下几乎所有的潮流单品。 FULS Previous / Next image (9 of 9)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a lo-fi candid style of photography has come to capture our generation with its raw visual style.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pster or streetwear culture it has been made popular by magazines such as Vice and iD. As with a lot of elements in the culture in which we are now immersed there is quite a lot of negativity surrounding the work, but we kinda like it! This series is our interpretation. You don’t have to look very far to find the original inspiration. 无论如何,一系列lo-fi风格的影像创作, 始以其原始的视觉型格捕获我们这一代人。它们往往伴随“潮流”文化出现,而《Vice》和《iD》等媒体则使得他们更加流行受欢迎。而正如现在许多使我们迷其中的文化元素一样,批评反对的声音也总是掺杂其中,但这并不能阻挡我们的创作人情,我们仍旧乐此不彼!此系列影像表达了我们的态度,不难看到其中的内涵。 PAGODAS Previous / Next image (13 of 13) This series of images are based on the secret lives of pagodas and assorted other structures. They form a series of work that we have shown in exhibitions around the world and sold as limited edition prints. Some of the pagodas have also been used in a commercial project for Swatch. 该系列的创作基于宝塔的秘密生活并结合其他结构元素。这些作品来自我们之前的展览并在活动中进行限量销售的画作。其中部分作品也被用于Swatch的商业活动中。 HELLO SHAPES Previous / Next image (1 of 4) We've always been big fans of Hello Kitty, and feel that the brand is so ubiquitous that even with all its detail removed, it is still recognisable. Hello Shapes are our ode to this concept. In fact even if one were to remove the shapes and just leave a simple bow, we feel the connotations would remain just as strong. Sanrio wanted to sue us, but our love was too strong for us to care! 我们一直都是Hello Kitty的超级粉丝,并一直觉得它无所不在,甚至即使抹去其大部分细节也仍旧可辨。Hello Shapes系列作品旨在向其致敬。事实上,即使你去掉这些边框只余下简单的蝴蝶结,其内涵依旧鲜明。 Sanrio公司曾想对我们提出控告,但我们的热爱让我们无所畏惧! 0 0
0 个评论
中国教育界重金揽牛才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1-8 11:45
中国教育界重金揽牛才 面对世界经济低迷的有利形式,借助中国强大的金钱力量,为推动中国教育、科研的大跃进,教育部 2011 年起允许全国所有高校推行“长江学者计划”,面向世界(主要是美国)招揽大牛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教育部决定从 2011 年起,实施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第二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共同构成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第三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高等学校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第四条 长江学者实行岗位聘任制。高等学校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由高等学校聘任,实行合同管理。 第五条 高等学校设置长江学者岗位应当明确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与实施国家教育、科技和人才规划结合,与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结合,与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结合,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结合。 第六条 每年聘任特聘教授 150 名,聘期为 5 年;讲座教授 50 名,聘期为 3 年。 第七条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由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称号,在聘期内享受长江学者奖金。 第八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 第二章 岗位职责 第九条 特聘教授主要职责:    1. 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2. 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发展思路, 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 3.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4. 领导本学科方向发展和学术梯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学术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第十条 讲座教授主要职责:    1. 开设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程或讲座,指导或协助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2. 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供重要建议,促进本学科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3.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参与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团队。 4 .积极推动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十一条 特聘教授基本条件: 1. 申报当年 1 月 1 日,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选年龄不超过 45 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年龄不超过 55 周岁。 2 . 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海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其他相应职位。    3. 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创新性、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具有 较强的 领导和协调能力,能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 4. 恪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拼搏奉献精神。 5. 聘期内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应在签订聘任合同后一年内全职到岗工作。 第十二条 讲座教授基本条件: 1. 在海外教学科研一线工作, 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2. 学术造诣高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 。    3. 诚实守信、学风严谨、乐于奉献、崇尚科学精神。 4. 每年在国内受聘高校工作 2 个月以上 。 第四章 聘任程序 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根据设置的具体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符合条件者可通过自荐、专家推荐、驻外使领馆推荐等多种形式应聘。 第十四条 高等学校组织相关专家或由校学术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遴选,择优确定推荐人选。 第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对推荐人选申报材料、实际能力水平和学术道德情况进行严格审核,并将申报材料在校内公示一周。对于实名提出的异议,由学校组织调查,有关异议材料及调查结论随申报材料一并报送教育部有关部门。 第十六条 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推荐的候选人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候选人进行评审。评审程序为: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同行专家会议评审,公示,评审委员会评审等。 第十七条 在公示期间有对候选人提出实名异议的,由申报学校组织调查并形成意见,教育部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与拟聘任人选签订聘任合同,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九条 教育部根据高等学校与受聘者签订合同的情况,公布年度聘任结果、颁发“长江学者”证书。 第五章 支持方式 第二十条 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 20 万元人民币;讲座教授奖金为每人每月 3 万元人民币,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 高等学校可对特聘教授实行年薪制。特聘教授奖金可作为年薪的一部分。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为长江学者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支持他们牵头组建学术团队,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梯队建设。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点支持由长江学者领衔的学术团队;对中西部高校聘任长江学者组建的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第二十三条 鼓励东部地区优秀人才应聘中西部高校长江学者岗位;对中西部高校聘任的长江学者,实行倾斜政策。 第二十四条 设立长江学者支持项目。支持高等学校 举办“长江学者论坛”, 资助 出版“长江学者文集”,推荐“长江学者精品课程” 。 第六章 考核管理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与长江学者签订的聘任合同应明确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长江学者在岗工作期间的科研成果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高等学校对长江学者实行聘期目标管理,聘任起始时间以实际到岗时间为准。聘期结束后,由高等学校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育部备案。 第二十七条 高等学校每年 11 月底前将长江学者实际在岗工作时间和履职情况报教育部。教育部对长江学者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按年度向高等学校拨付奖金;对于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不足、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停发奖金,并视情况撤销其“长江学者”称号。 第二十八条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法律的,教育部将撤销其“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聘期尚未结束的,高等学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 第二十九条 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不得担任高等学校领导职务或调离受聘岗位。对因特殊原因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或调离受聘岗位的,停发其奖金。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同时废止。
30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集对分析与联系数学通讯
热度 1 lyglxm 2012-1-3 21:30
2011 年第 2 期 2011 年 12 月 总 第 38 期 全 年 两 期 赵克勤 主编 ( 内部交流注意保存 ) 集对分析与联系数学通讯 Journal of Set Pair Analysis and Connection Mathematics 全国集对分析暨联系数学学会筹委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集对分析暨联系数学专业 ( 筹 ) 主办 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SPA 专业委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中心集对分析研究所 诸暨市联系数学研究所 承办 浙 诸暨市联系数学研究所 承办 集对分析系列专著之五 郭瑞林著《作物 育种同异理论与方法 》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全书共 9 章,主要内容有: 作物育种中的同异现象,基于同异联系数的同异育种理论基本概念,育种目标同异关系分析原理与方法,亲本同异分类原理与方法,杂交组合同异评估原理与方法,单株同异选择原理与方法,品种同异比较原理与方法,品种同异比较方法的特点,品种同异栽培原理与方法 。书的作者为河南安阳工学院教授, 河南省劳动模范、 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共河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 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集对分析联系数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副主任,书价 60 元,全国各大书店有售。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北京组织系列活动庆祝学会成立 30 周年和世界人工智能提出 55 周年 第 11 届全国集对分析年会于 2011 年 11 月 11-13 日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主题集对分析发展 CAAI 理事 赵克勤高工创立的集对分析列为中国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六大原始创新成果之一 王文圣《水文水资源集对分析方法的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赵克勤在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讲集对分析联系数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于 2011 年 9 月 15-16 日在北京召开学会成立 30 周年 庆祝大会暨 IEEE 云计算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智能产业博览会,美国工程院陈世卿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教授,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等著名学者作精彩学术报告。 ▲ 2011 年全国集对分析学术年会于 2011 年 11 月 11-13 日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全国 25 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 90 多人参加会议。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教授主持开幕式,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江擒虎 书记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赵克勤在会上作《集对分析发展》专题报告,给出集对分析近期目标是深入研究和应用动态集对分析,中期目标是建立联系数学体系,远期目标是建立联系科学。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学为用、联系包容”的发展方针。会议共进行 20 场报告,主要内容有:郭瑞林教授的《作物育种同异理论研究进展》;刘秀梅教授的《集对分析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王传斌教授的《偏联系数的潜在态势分析法》;杨晓华教授的《集对分析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等,刘保相教授对集对分析中的不确定数 i 的系统属性发表了见解;赵克勤在报告中把已有的动态集对分析分成宏观集对动态分析和微观动态集对分析以及宏观集对动态分析和微观动态集对分析有机结合三类,充分肯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晋从博士最先把随机过程理论中的马尔可夫链与集对分析相结合,创造性地研究和应用集对分析,为发展集对分析所作的贡献。提倡用联系的观点和虚心学习的态度跨专业地学习不同领域专家创造性地研究应用集对分析的宝贵经验,不断发展集对分析。会议认为,集对分析的不少论文已进入 SCI 、 EI 、 MR 检索,还有不少论文已在不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因此在适当时候召开第一届集对分析国际学术会议是必要的,会议就此作了初步安排。会议还对提交的论文作了评选,颁发了优秀论文证书。 ▲在 首届中国智能产业博览会上, CAAI 理事 赵克勤高工创立的集对分析列为中国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六大原始创新成果之一。 ▲由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王文圣 教授主持的《水文水资源集对分析方法的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课题获 2011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为 51179110/E090104 ,起止年月为 2012 年 1 月 1 日到 2015 年 12 月 31 日。 ▲赵克勤先后于 2011 年 4 月 26 日在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作《集对分析的理论与创新》讲演。 2011 年 4 月 27 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作《集对分析及其创新》的讲演。 2011 年 9 月 15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作《集对分析与不确定性》讲演。以上报导的详细内容请见集对分析网站: http://jdfxylxshx.blog.bokee.net/bloggermodule. 论文发表与索引( 32 ) 2011 年 7 月 ——2011 年 12 月 〈 1 〉 赵克勤 ,不确定性决策要做不确定性分析, 决策科学理论与科学决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 137-140 . 〈 2 〉 刘秀梅、赵克勤 , 基于二次联系数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与应用,模糊系统与数学, 2011 , 25 ( 5 ): 115-121 . 〈 3 〉 车飞 、 陈云翔 , 飞机初始备件品种优化的集对- 粗糙集方法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1 , 41 ( 9 ): 201-206. 〈 4 〉 王传斌 、 王继顺 , 基于偏联系数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执行力潜在态势分析法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1 , 41 ( 12 ): 100- 105 . 〈 5 〉 张芳芳 、 白洪涛 、 王国平 , 联系度的矢量表达和应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1 , 41 ( 18 ): 36-40. 〈 6 〉 王冰洁 , 四元联系数在 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影响因子分析中的应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1 , 41 ( 17 ): 101-105. 〈 7 〉 叶赛仙、 米虹、 赵 克勤 , 基于集对理论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同一度研究 ,中国卫生统计, 2011 , 28 ( 5 ): 594-595. 〈 8 〉马少斌, 基于区间联系数理论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1 年第 4 期: 115-116 , 119 . 〈 9 〉王淼、孙德翔、常浩、邢国平 ,军用飞机维修安全质量综合评估 ,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1 , 36 ( 9 ) : 149-152. 〈 10 〉 陈校平、 车飞 ,装备保障能力的动态评估,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1 , 36 ( 7 ) : 167-170. 〈 11 〉桑惠云、谢新连, 基于集对分析的船舶维修级别分析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1 , 32 ( 2 ): 34-37. 〈 12 〉柯铧、柯科 , 步枪作战效能评估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13 ( 2 ): 83-86 . 〈 13 〉 史璇 , 姚西施 , 五元集对分析法在风险投资评价中的应用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 2011 , 31 ( 3 ): 298-301. 〈 14 〉 董文洪、易波、林强 , 基于集对分析的无人机攻势布雷方案优选 , 计算机应用 , 2011 , 31 ( 10 ): 2818-2020 . 〈 15 〉 王新华、延军平、杨谨菲、刘雪婷 , 1950-2008 年汉中市气侯变暖及其经济适应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 30 ( 5 ) : 557-562 . 〈 16 〉 李明昌,张光玉,司琦 , 渤海湾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动力环境“协同”累积影响研究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1 , 1077-1080 . 〈 17 〉 邵技新、张凤太、苏维词、曹欢 ,基于集对分析的喀斯特生态景观退化诊断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 18 ( 4 ): 11-15 . 〈 18 〉 黄恒秋,曾玲 , 混合值不完备决策信息系统的粗糙分类方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11 , 47(28) : 48-51. 〈 19 〉 王磊 、刘小荧 , 集对分析在毕业论文指导满意度研究中的应用 , 时代金融 ,201 1 , 32 ( 9 ): 149-150 . 〈 20 〉 文志信 、 金栋 、 单洁 , 基于 Vague 集和模糊决策的反辐射无人机作战目标价值评估 , 舰船电子工程, 2011 , 31 ( 5 ): 45-50. 〈 21 〉 张智勇、 张永裕、杨磊 , 基于集对分析的乳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 ,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1 , 54 ( 8 ): 13-15. 〈 22 〉 张春英、梁瑞涛、刘璐 , 集对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1 , 33 ( 3 ): 99-103. 〈 23 〉 高克昌、陈喜明、赵随堂、赵壮芳、韩云丽 , 用同异分析法对大豆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 农业科技通讯 , 2011 , 40 ( 4 ) 44 -47. 〈 24 〉 刘永庆 ,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以中铁XX 集团XX 公司为例 , 现代商贸工业 , 2011 , 24 ( 9 ) 130-132. 〈 25 〉马细霞、李艳、王加全、石志民、马庆胜 ,基于集对分析的旱情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人民黄河 , 2011 , 33 ( 6 ): 38-41 . 〈 26 〉 葛康 、 汪明武 、 陈光怡 , 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 ,土壤 , 2011 , 54(2 ) : 216-220 . 〈 27 〉 王永亮 、 赵瑞岭 、 刘红涛 、 孔杰 、 梁延广 , 基于多元联系数集对分析的车辆保障能力评估研究 ,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 2011 , 8 ( 4 ) : 34-37+23 . 〈 28 〉 王新民 、 刘贱刚 、 张钦礼 , 基于信息熵层次集评价方法的采矿方案选择 , 化工矿物与加工 , 2011 , 40 ( 7 ): 18-21 , 25. 〈 29 〉 刘亚莲 、 胡建平 , 土石坝安全的集对分析- 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 , 人民长江 , 2011,57 ( 11 ): 91-94 , 109. 〈 30 〉 战 扬 、 孙爱峰 , 联系数在免疫规划工作综合评审结果分析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 9 (24) : 159-160. 〈 31 〉王文悦 、孙爱峰、 张雪鹏 , 集对分析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质量综合分类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 9(23) : 161-162. 〈 32 〉 陈学举 , 基于集对- 变权理论的桥梁综合状态评估 , 四川建材 , 2011 , 37(5) : 146-148 . 〈 33 〉 陶利民 , 基于多元联系数的高校计算机课程实验 成绩综合评价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 2011 , 33 ( 5 ): 470-473 . 〈 34 〉 徐梓荣 、 张亦飞 , 产品族配置设计的MC-SPA 案例检索方 , 机械设计与研究 , 2011 , 27 ( 5 ): 10-13 . 〈 35 〉 苏生瑞 、 张其伟 、 景积仓 、 焦国锋 , 基于集 对分析方法的山区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 , 工程地质 学报 , 2011 , 19 ( 5 ): 764-770 . 〈 36 〉 李苏 , 基于能值的宁夏城市生命力指数集对分析 , 宁夏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1 , 32 ( 3 ): 171-174. 〈 37 〉 王宏伟 、 张鑫 、 邱俊楠 , 模糊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11 , 39 ( 10 ): 209-214 . 〈 38 〉 吴红华 、 文洁 , 玻璃幕墙安全评估的集对分析方法 , 自然灾害学报 , 2011 , 19 ( 4 ); 66-70. 〈 39 〉 李文 君、邱林、 陈晓楠、黄强 , 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模型 , 水利学报 . , 2001 , 42 ( 7 ): 775-782 . 〈 40 〉 胡胜祥 、 潘争伟 、 赵明 ,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研究 , 治淮 , 2011 , 60 ( 7 ): 21-22 . 〈 41 〉王钢 , 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可用性评价 , 现代情报 , 2011 , 31 ( 8 ) 141-144 . 〈 42 〉 , 陈思、高军省 , 基于多元联系数的灌溉水质综合评价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 2011 , 22 ( 5 ): 103-106 . 〈 43 〉 李明昌、张光玉、司琦、梁书秀、孙昭晨 , 非线性隶属函数集对分析方法在海域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 2011 , 22 ( 4 ): 70-75 . 〈 44 〉 段顺琼、王静、冯少辉、李靖、韩素芳 , 云南高原湖泊地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11 , (5) : 55-59 . 〈 45 〉陶晓燕 ,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统计与决策 , 2011 , (14) : 74-76. 〈 46 〉 刘艳 , 地震后砖石古建筑损坏状态评价方法研究 ,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 2011 , 5(2) : 54-56. 〈 47 〉 张磊 、 王远达 、 李晓宇 、 杨宜林 , 基 于集对分析的空投师训练装备系统方案优选 , 装备制造技术 , 2011 , 39 ( 11 ): 29-30+36 . 〈 48 〉 曹会智、周启翔、杨 超、李帅、牛俊峰, 基于 SPA 的部队摩托化远程机动车辆装备保障定点保障点优选,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1 , 13 ( 11 ): 28-31. 〈 49 〉 李立 , 基于重要性联系度粗糙集模型的规则提取 , 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30(2) : 165-167 . 〈 50 〉 莫京兰 、 朱广生 , 基于限制优势关系的集对粗糙决策分析模型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11 , 11 ( 16 ): 3828-3832 . 〈 51 〉 王浩 、 宋贵宝 、 吉礼超 , 基于联系度的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评估 ,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1 , 28 ( 3 ): 305-308. 〈 52 〉 潘雄锋、马运来, 城市创新生态评价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1 , 32 ( 2 ): 7-11. 〈 53 〉 程华 、 廖中举 、 戴娟兰 , 中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 经济地理 , 2011 , 31 ( 6 ): 985-991. 〈 54 〉 王巧霞、袁鹏、谢 勇, 集对分析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水电能源科学, 2011 : 29 ( 9 ): 134-137. 〈 55 〉 陈守华、庞玺强 , 基于集对分析的公路网评价方法 , 四川建筑 , 2011 , 31 ( 4 ): 114-115 . 〈 56 〉 刘奇、张钦礼、刘贱刚、薛希龙 , 基于集对层次分析法的开拓方案综合评价 , 金属矿山 , 2011 , 46 ( 9 ): 28-32. 〈 57 〉 高军、庞博、梁媛、王会肖 ,集对分析法在陕西省单站旱涝等级划分中的应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 : 9 ( 6 ): 1-5. 〈 58 〉 郭小东、李宁、苏经宇 ,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洪水灾情综合评估方法,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 7 ( 10 ): 51-55. 〈 59 〉 钟楚、简少芬 , 基于集对分析的云南省临沧市烤烟化学品质综合评价 , 中国烟草学报, 2011 , 17 ( 5 ): 18-23. 〈 60 〉 邓京虎 、 游黎 、 周就猫 , 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研究 , 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1 , 17 ( 17 ): 41-43 . 〈 61 〉 王才军 、 孙德亮 , 基于集对分析的渝东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度评价 ,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 40 ( 7 ): 197-200 . 〈 62 〉 张景飞、陈娜、张兰、陈金刚、刘志鸿、李红行 , SPA 在某矿山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1 : 37 ( 8 ): 1-3 . 〈 63 〉 孙宝铁 、 张福群 、 纪德香 、 王国胜 , 基于集对分析的石化企业安全投资状况动态评价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 2011 , 31 ( 5 ): 113-117. 〈 64 〉 刘强 、 裘予荫 , 长三角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动态竞争力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2011 , 41 ( 7 ): 147-152 . 〈 65 〉 陈光怡、秦帅、葛松、汪明武 , 基于 SPA-TFN-SS 耦合的隧道瓦斯突出分析模型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 58 ( S2 ): 240-243. 〈 66 〉 徐高升 、 王道善 , 集对分析方法在水库防洪调度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 江淮水利科技 , 2011 , 33 ( 3 ): 39-40 , 48 . 〈 67 〉 唐克、高善清、谢保军, 基于集对分析的战场目标价值评估, 决策科学理论与科学决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 158-161. 〈 68 〉 马晓燕、田忠金,张卫、李嫦红, 公共部门公众信任度研究 — 基于改进的 ACSI 模型与多元联系数的综合评价 , 决策科学理论与科学决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 149-154. 〈 69 〉 刘银迪 、 张小壮 、 张泽中 , 序位集对分析在辽河流域年降雨预测中的应用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 51 ( 28 ): 17534-17536. 〈 70 〉 张园 、 李昊 , 住宅建造企业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 , 科学管理研究 , 2011 , 31 ( 3 ): 30-33. 〈 71 〉 罗梦森、付桂萍、查菲娜 , 盐城市气象因子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 28 ( 14 ): 210-213. 〈 72 〉 张雪莲 、 高芳 、 孙爱峰 , 同一度在高校女性教职工亚健康与高压力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1 , 9 ( 22 ): 319-320 . 〈 73 〉 陈晓东 , 基于集对分析的土石坝安全评估模型研究 , 水电能源科学 , 2011 , 29 ( 8 ): 55-57 . 〈 74 〉 马守明 、 王汝传 、 叶宁 , 普适计算环境中基于 SPA 聚类的上下文预测方法 , 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 HHME2011) 论文集 : 2011 年 9 月 . 〈 75 〉 刘晓峰 、 许静 , 石羊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1 , 24 ( 3 ): 17-21. 〈 76 〉 李立新 、 李洪振 , 基于集对分析方法的施工方案的选择 , 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1 年 9 月 . 〈 77 〉 叶雨盛 、 李哲 、 王延波 、 常程 、 张书萍 、 王志顺 , 同异联系势分析法在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玉米科学 , 2011 , 20 ( 4 ): 49-53 . 〈 78 〉 胡捍东, 基于集对理论的项目管理评标方法研究 , 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 21 ( 2 ): 15-17. 〈 79 〉 何俊仕 , 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1 , 13 ( 4 ) : 403-407 . 〈 80 〉 罗霞,廖勇,甘超 , 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运输方式替代性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1 , 33 ( 9 ): 70-73. 〈 81 〉 周霄宇、郝强、王栋梁 , 防空兵群综合防护能力分析 ,科技信息 , 2011 , 28 ( 4 ): 535-536. 〈 82 〉 谭乐祖 、 王威 、 杨明军 、 王梓旭 , 采用联系数复运算的目标威胁评估模型 , 战术导弹技术 , 2011 , 32 ( 5 ): 23-26 , 53 . 〈 83 〉 周翔 , 基于集对分析的防空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 , 南京理工大学 , 2011 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 84 〉 刘佳娉 , 基于集对分析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研究 ,中 南大学 , 2011 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 85 〉 张伟伟 ,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 兰州大学 , 2011 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 86 〉 望文 , 陕西高校突发事件分级模型研究 , 西安工业大学 , 2011 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 87 〉 Fei XU 、 Yanwei ZHAO 、 Zhifeng YANG 、 Yuan ZHANG ,Multi-scale evaluation of river health in Liao River Basin, 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 ( 英文版 ), 2011 年 02 期 . 专家论坛( 2 ) 〈 88 〉 米虹 (教授 , 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 ) 叶赛仙、赵 克勤 , 《 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合成公式与应用 》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1 , 41 ( 16 ): 85-90 ) 针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作为一个人口总体对待的问题 , 提出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合成公式 , 并把其应用于浙江省主要县 ( 市、区 ) 人口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相关系数的分析 , 结果表明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 〈 89 〉魏连雨 (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 ,张洋 《 集对分析在山区农村公路路侧危险等级评价中的应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11 , 21 ( 9 ): 9-15 ) 基于集对分析 ( SPA) ,引入能够体现系统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同异反联系度 ( IDC) 的计算公式,建立山区农村公路路侧危险等级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 ( SPAM) 。模型从 3 个层次阐明评价过程中 SPA 的具体意义,并将多指标表示成一个能从总体上衡量道路危险性的 n 元联系数 . 博士论丛( 17 ) 〈 90 〉 鲍海君 ( 博士 ,教授, 浙江财经学院, 310058 ;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 Cambridge CB3 9EP; UK )《 基于SPA 的征地区片划分和区片交界补偿价修正 》,( 上海国土资源 ,2011 , 32 ( 3 ): 63-66 ) 区片划分是征地综合地价测算的前提和基础 , 现有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区片的差异性及其性质的可变性。该文通过分析征地区片划分因素和因子体系 , 引入集对分析建立征地区片划分模型 , 实践表明 , 该模型能提高区片划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有效减少区片价补偿冲突。 〈 91 〉 翟丽华 ( 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 , 《 我国能源产业基地协调发展程度评价研究 》 ( 中国能源 , 2011 , 33 ( 8 ): 26-30 )采用集对论及生长曲线方法构建了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模型,通过协调发展指数模型综合评价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并以典型城市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进行了协调发展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对地区的发展趋势进行整体评估,还能对各子系统的发展态势进行对比分析,并可与整体发展趋势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 92 〉 单娜娜 ( 博士 , 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 310029 )赖波 《 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 (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 2011 , 22 ( S1 ) : 401-404 ) , 对建国以来的耕地数据进行了重建 , 取得了比较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耕地数据 , 在此基础上 , 构建了集对分析模型。结果表明 , 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呈现波动式的变化规律 , 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在 0.4 的周围波动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波动幅度逐渐变小 , 趋于平缓。集对分析很好的体现了耕地系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 , 具有计算方便、方法简单、评价客观、合理等特点。 〈 93 〉 陈向勇 ( 博士生,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辽宁沈阳  110819 ) ,井元伟、公茂水 《一种基于集对分析的作战方案优选方法》( 东北大学学报, 2011 , 32 ( 8 ): 1068-1071 ) 运用集对分析 , 通过构造合理的同异反 (IDC) 联系度 , 有效地分析了作战方案的不确定性对作战态势转化的影响 , 应用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94 〉 王迎超 (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221008 ) 徐兴华、刘永莉、周路军 《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集对分析模型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1 , 43 ( 4 ): 114-119 ) 建立隧道围岩分级的集对分析模型,并引用围岩实测样本数据进行模型检验,以实际的围岩为例进行级别判别,结果与实际围岩级别相符。 〈 95 〉 严盛文 ( 博士生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72 ) , 车飞 ,  王宏伟 ,  赵高峰 《基于综合集对分析的航材保障效能评估 》(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1 , 12 ( 3 ): 30-34 )针对航材保障效能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动态变化的特征 , 应用集对分析理论具有同、异、反定量刻画的特点 , 提出航材保障效能的静态评估方法 ; 然后通过马尔科夫链 , 分析某个单位航材保障效能的变化规律 , 提出航材保障效能的动态评估方法。 〈 96 〉 张志镇 ( 博士生,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 江苏徐州  221116 ) 高峰、许爱斌、 , 刘冠男 《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11 , 40 ( 3 ): 379-384 ) 针对煤矿冲击地压危险性综合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不相容性 , 建立了煤矿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 . 计算结果与工程实践符合 。 〈 97 〉王洪德 ( 博士 、教授,大连交通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 116028 ) 吕栋 , 《基于集对分析原理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 (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1 , 32 ( 3 ): 35-40 ) 基于集对分析原理 , 从总体和局部层面分别对天津地铁运营进行同异反结构分析 ; 讨论了差异度系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 . 评价结果表明 , 该方法用于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状况的分析评价切实可行。 〈 98 〉 马守明 ( 博士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21000 ) 王汝传、叶宁《 基于信誉度集对分析的WSN安全数据融合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 , 48 ( 9 ): 1652-1658 )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感器节点信誉度集对分析的安全数据融合方法,在节点分簇阶段,利用基于密度函数的减法聚类方法进行分簇,既获得了较快的分簇速度,又保证了簇头节点地理位置的合理分布,使得分簇规模更加符合节点的实际布设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数据融合算法在融合精度、安全性及簇头节点能耗方面与同类的LEACH算法和BTSR算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 99 〉 王雁 ( 博士生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 黄海鸿,刘光复 《 基于集对分析的绿色设计材料选择多属性决策研究》 ( 机床与液压 , 2011 , 39 ( 21 ): 128-131 ) 应用联系数描述材料选择方案之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关系,利用联系数的差异度对排序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给出保持结果稳定的差异度系数取值区间的计算方法。 〈 100 〉 宫博 ( 博士生,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研究所,沈阳 110004 )、 许开立、李德顺 , 《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评价 》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 7 ( 9 ): 102-106 ):建筑物是一个集人员与财产于一体的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把集对分析引入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评价中,给出了评价步骤。 〈 101 〉 吴爱燕 ( 博士生, 北京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 曾广平,涂序彦 , 《 集对云决策方法的研究 》(小 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1 , 32 ( 8 ): 1566-1569 )借鉴云模型和集对分析的核心研究思想,提出一种用于自然语言评价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 集对云决策方法,通过能源方案评估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简单性、可行性、有效性. 〈 102 〉 王静 (博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陕西杨凌  712100 ) 《 基于集对理论分析比较上证 50ETF 和上证 180ETF 跟踪误差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1 , 11 ( 4 ): 59-63 , 71 ); 运用集对分析理论 , 综合判断测定结果 , 探讨上证 50ETF 和上证 180ETF 跟踪误差的差异性 。 《 103 》 班春峰 ( 博士生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刘友兆、黄琪、贾后辉 《 基于集对分析的江苏省土地利用协调性研究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 21 ( 9 ): 57-63 ),引入集对分析思想,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协调性和消耗协调性进行了评价。 会讯: 2012 年集对分析年会将在 2012 年下半年召开,主题为“集对分析的问题研究与应用”。有意参加会议的学者请在 2012 年 6 月 30 日把论文题目和摘要传到: SPACNM@163.com 电子信箱 . 书讯 ★ 赵克勤 著 《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 ,浙江科技出版社第 2 次印刷,邮购每本 16 元(含挂号费) .★ 沈定珠 著 《体育用联系数学》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出版,邮购 26 元一本(含挂号费)。需要以上两书者请邮局汇款到 311811 (邮编)诸暨市联系数学研究所赵克勤,款到寄书,要发票者请汇款时说明 . ★ 王文圣等 著《 水文水资源集对分析 》; 赵克勤、米虹 编著《 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 》, 刘保相 著《 粗糙集对分析理论与决策模型 》,这三本书在各地新华书店有售,或网上书店邮购。 欢迎传阅交流、携手创新。电话: 0575-87043408. 集对分析网站 http://jdfxylxshx.blog.bokee.net/ ,欢迎访问和参加交流。 ? 通信地址:浙江省诸暨市枫桥新街 79 号,诸暨市联系数学研究所,邮编: 311811 E-mail: zjzhaok@sohu.com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一教学大楼 409-411 ,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集对分析研究所 Website:http://www.nts-pd.org E-mail: nts@zju.edu.cn 邮编: 310058 电话: 0571-88208399, 传真: 0571-88208518
2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Urban Trends and Policy in China
whyhoo 2012-1-2 20:14
1. Introduction China sur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id-1970s to become the nation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urban dwellers in the world (Figure 1). Although still a predominantly rural country, with an urbanisation rate just under 20%, in absolute numbers China had become – over 30 years ago – the world’s largest urban nation in human history.1 Paradoxically, this ascendance occurred at the end of a period in which China’s public policy was profoundly anti-urban. Much has changed since then. China’s “opening up”,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s in the early 1980s, accelerated urbanisation across China such that, today, 600 million urban Chinese constitute 44% of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Indications are that urbanisation will continue, at even more rapid rates in parts of the country, well into this century. Aside from the national socio-economic changes fuelled by urbanisation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growth of China’s cities is starting to have major global impacts. The most obvious a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coastal waters by industries and untreated urban wastewater; cross-border and inter-continental air pollution from power plants, industries, and motor vehicles; and emissions that have made the country the second largest contributor to global warming. But less obvious global linkages are equally important: China’s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world’s biggest consumer of steel, cement and a wide range of resource commodities, including carbon-based energy sources, that is beginning to affect availability and supply prices in other countr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ities into the world’s factory; an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the urban populace into a consumer base that is changing what global firms produce, and how they market them. 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s cities are fundamentally changing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flows of natural resources, products, cap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people.2 Many aspects of public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 will increasingly need to be considered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influenced by China’s urbanisation, and how China’s government manages that urbanis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trends and policies in China, and is largely descriptive. It describes urban growth trends, where and in what kinds of cities growth is occurring, how China’s cities are governed, and how public policy has influenced the extent, pa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isation. The report concludes with a description of some of the key policy challenges facing central and local urban governments in China. • Section 2: China’s changing approaches to urbanisation outlines describes key changes to national urbanisation policy since 1949, and the resulting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accurately measuring historical levels of urbanisation. • Section 3: Urbanisation trends and projections present official government urbanisation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to 2020,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by location and city size. • Section 4: China’s urbanising regions describes how urbanisation is consolidating 28 Regional Urban Systems across the country, some of which cross provincial boundar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urban systems for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It also describes the emergence of 53 metropolitan regions, with populations over one million, all of which cross municipal boundaries. Their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 are reviewed, including issues surrounding national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especially related to human capital. Key constraints to the realis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se emerging metropolitan regions are outlined. • Section 5: Urban governance describes the current system of sub-national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allocation of func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mong levels of government, the need for better 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and resulting policy implications. • Section 6: Key policy challenges facing concludes with a review of challenges in attaining and sustaining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ities, manag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ities, ensuring equity in the urbanisation process, and implementing more effective urban governance. •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roviding a short executive summary. 原文见 http://www.oecd.org/dataoecd/28/21/42607972.pdf
个人分类: 社会|1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金陵十三钗无关的十三个问题
热度 30 考槃在涧 2011-12-30 19:50
问一:为什么日本兵那么残暴? 战争中的人性都是如此。德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美军英军也屡有虐囚强奸事件,往前推,屠城在这个星球上每个国家都曾经发生过。 几千年人性本身基本没什么变化,进步的是观念和制度。制度包含日内瓦公约在内的一系列共识和惩罚措施,如武器禁运乃至联合出兵。 很多年前我认为贵党宣传的不干涉内政正确,现在觉得这是一个看似正确实则没有底限的观点。没错,大多数时候大家应该谁也别管谁,但如果你的邻居正在暴打他老婆,就算你不去劝架,起码也该报个警。当某些行为明显超越了人类当下共识时,别人来揍你活该。 什么是共识?共识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只要多数人认可即算共识,至于是过半还是 2/3 ,应该不需要那么精准。一言堂不会也不可能产生共识,所以天天在 AV 里讲统一思想,讲了 60 年,还是统一不了。 这些事情也说明人性的相通性。 问二:国军和 G 军,到底谁抗日更多? 三大类事实:一、国军参战的部队,很多都是当时和后来的精锐。比如 74 军和参加滇缅抗战的部队。打仗的是张灵甫、杜聿明、郑洞国等人。 二、国军阵亡的部队经常成建制,比如守常德的 57 师。 三、国军打了八年之后没有变强,而 G 军越来越强。 如果你知道这三个事实,相信得出答案并不难。 事情过去七十年了,也许争个是非曲直没有多大意义,但是请不要忘记那些在抗战中死去的国军士兵,他们比打内战的更值得怀念。 中华民族真正的纪念日应该是日军投降那一天,而不是每年放七天那个假,那个节日应该只是某些人的节日。 问三:妓女代替处女,是否不公平? 没有处女也没有妓女,我看到的是姐姐代替妹妹,男孩代替女孩。 女人只有在卖身的时候才是妓女,走进教堂她们就是普通人。 换个角度,是风霜保护了纯真。 那些学生甚至并不完全清楚要发生什么,而妓女们 ---- 这个词在这里是褒义 ---- 她们起码对一切有心理准备。 问四:为什么妓院要富丽堂皇,而教堂要高大肃穆? 因为程序本身能让人获得认同和归属感。一系列的程序能让人发生根本变化,心理学称为行为内化。 你在妓院,每天看着春宫图,你会觉得两腿一张也没什么大不了,你在教堂,每天看着十字架,你会觉得自己渺小、有罪。 中国古代有一系列的程序,比如婚礼、皇家礼节、拜师礼等等。这些礼节其实等同于现代的制度。你每月去祭天,心里就会尊重天;同样,如果你能参与到民主的每一个环节,程序能够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民主。 说中国人现有素质不适合民主是不正确的。中国人现有素质是体制造成的。你在不民主体制里看到的行为和态度,然后推导出这些人不适合民主,显然是错误的。人的“素质”是可塑的,证据之一就是中国人到了国外可以变得守规矩而外国人在中国也会变得狡猾。 制度不是万能,祭天的也有不敬天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整套的制度去影响人,你又能指望什么? 都说佛在心中座,但如果天下的寺庙都关门,还会有佛吗?程序和制度远比所谓的国民性和素质重要。 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古老的礼节(制度)完全打破了,而又不采纳新的制度。 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纯属搪塞,人家明明用得好的制度你不用,对你有利的就说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对你不利的就说不适合中国人民,口才真好! 问五:妓女和总统的共同点是? 为了和谐,我把切尔曼( Chairman )换成了总统。 共同点是她们都能让嫖客爽。 问六:妓女和总统的不同点是? 1、 妓女可满足不同阶层嫖客需求,而总统主要满足萌牛铁的部之类嫖客的需求; 2、 妓女用自己的身体满足嫖客,而总统用别人的身体满足萌牛铁的部。 问七:妓女和女学生的共同点是? 她们都曾经善良、纯真、“干净”过。是妓院让女孩成为妓女,教堂让女孩成为学生。没有那个女孩适合做妓女,妓院会帮助他们成为花魁;没有哪个女孩不适合成为学生,她们只需要一个还算合格的神父。 民主也是如此,没有哪个人生来就适合民主,也没有哪种文化不适合民主。骗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本来不瘸,但一番忽悠就把你拐卖了。赵本山真是个大哲学家。 在电影里,妓女们在教堂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问八:妓女和女大学生的不同点是? 一些人已经饱经风霜,一些人依然纯真。纯真的人,总会经风霜,而经过风霜的,还有没有找回纯真的机会? 电影的回答是可以。当这些女人换了造型,她们不论是外表还是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你曾是什么人并不重要,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只是尽心尽力地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花个花脸就是丑角,穿上蟒袍就是王侯,没那么神秘。 在独裁体制里,你就是奴才,不想做奴才的,要么在监狱,要么在海外。在民主体制里,你会成为公民,也没什么神秘。不想做公民?拜托,要不你移民别移美国,移朝鲜行不? 问九:妓院和坏制度的共同点是? 他们都强迫或引诱女人出卖身体,同时还努力让她们习惯这种生活甚至以之为乐;他们都鼓吹赚钱第一有钱可以赎身,他们都可以“搞”活经济。妓院和坏制度都可以把女学生变为妓女,在这件事上,贵党干得很成功。 妓院里老鸨很可能也曾是妓女,坏制度里的老鸨也如此。 问十:妓院和坏制度的不同点是? 妓院只强迫或诱使一部分女人出卖身体,而坏制度裹挟所有人。 问十一:妓院换个老板会不会不同? 不会有本质的不同,可能有些老鸨不打骂姑娘,起码她们爱护自己的摇钱树。 但是,你既然能取缔妓院,问什么不能取缔坏的制度呢? 你把妓院烧了不是为了换老板,是为了不要有妓院这样的坏制度存在。 至于老鸨,她可以改行做化妆品代理 ---- 如果她愿意在你烧妓院之前就改行的话,妓院可以作为她的私产。 问十二: 凭什么相信妓院烧了,老鸨改行就不会有新的妓院? 在封闭社会里很容易如此。但是在开放系统里也许会有反复,但总的方向是确定的。前面说过,有公约,有共识,有制裁。 制裁受苦的是普通人,还不如太平过日子? 嗯,看来萌牛奶还不够毒。 问十三:汉奸是否都罪大恶极? 中学以前痛恨汉奸,大学后知道了很多事实逐渐改变了看法。至少不是所有汉奸都该死该被判刑。电影里也有类似思想。 相对于战争年代的汉奸,和平年代窃取国家资源并转移海外的人更可恶。在战争年代很多时候人没有选择,而在和平年代: 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evil 可惜的是,和平年代的罪恶远比战争来得隐蔽, 而往往,正是和平年代隐蔽的罪恶和对罪恶的姑息, 带来了战争。 而每一个姑息的背后都有千万个好的理由和借口。
个人分类: 求道|4794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比google和百度强十倍的搜索类网站
syfox 2011-12-28 23:33
比google和百度强十倍的搜索类网站(一定要收藏,肯定会有用的) 比google和百度强十倍的搜索类网站(一定要收藏,肯定会有用的) 1.知识类 世界知识 网站地址: www.tinyurl.com/2b2kg9 这个网站由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信息和庞大的统计数据,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情报,包括国旗,地图,历史等等。 2.问题问答 网站地址: http://www.answers.com 在这个网站你可以问任何问题,网站不仅会搜索出问题的答案,甚至还会列出相关的问题以供参考。其中你可以点击“超链接”来查看答案的原始来 3.图书索引 网站地址: www.lii.org 有时候网上搜索到的消息并不能让你相信,但是在这里你可以打消这个顾虑。这个由美国的图书管理员运营的网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连“维基百科”也要参考其答案。它对于健康,生命或者客观物质等等知识的搜索有着更好的结果. 4.音乐类 音频资料 网站地址: www.skreemr.com 想要在网上找到歌曲的片断,或者一次著名演讲的音频资料吗?skreemr网站能够做到这一切,它的搜索范围包括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所有音乐文件的索引。此外,它还可以告诉你在那里可以买到合法的音乐制品。 5.歌词总汇 网站地址: http://www.lyricsfreak.com/ 和音乐产业中的规范化相比,这个网站给了众多的不入流艺术家更大的舞台。这个网站的歌词数据库,包含了几千支乐队以及独立艺术家创作的歌词。 服务类 www.6park.com 6.软件下载 网站地址: http://www.download.com 如果想要在网上下载软件,这个网站也许是你的最好选择。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几千个软件,其中大部分是免费的,还有一些只是象征性的收费。虽然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但是这里却保留着许多软件的老版本。 7.搜索一把抓 网站地址: www.turboscout.com 网上的搜索引擎服务不少,却不知道哪一个最好用。turboscout网站集成了70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服务,无论是网页,图片,还是博客,音频/视频都可以一网打尽! 8.休闲类 旅游顾问 网站地址: www.tripadvisor.com 毫无疑问,tripadvisor网站是旅游方面信息做得最好的网站。甚至有人说,在你来过网站之前千万不要提前预定房间。来访者在这里留下最真诚,客观的评价,给你外出旅游提供最好的忠告。 9.杂志浏览 网站地址: www.fabsearch.com 没有时间去翻阅众多的杂志?也许这个网站可以帮到你,它把《Elle》,《闲谈者》,《名利场》,《vogue》等杂志上最好的话题都拿到了网上,并且按照城市来区分相关问题方便人们的浏览。 10.经典怀旧 网站地址: www.summize.com 这个网站也许是怀旧人士的最爱,它并不提供最新的信息,但是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年代久远的游戏,电影,书籍甚至还有电视节目
个人分类: 组装|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云存储平台Dropbox
zlhua 2011-12-27 20:06
  12月26日消息,美国科技网站9to5google周五报道,美国云存储平台Dropbox周四在 博客 上宣布推出支持Android平台的2.0版应用。一直以来Dropbox应用都可以让用户免费存储并轻松分享图片、文件和 视频 ,而新推出的Android版本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了许多新特性。   Dropbox在介绍该应用的 收藏 特性时表示,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存储文件,从而可快速地进行离线文件访问。新版应用的另一个亮点是增加了大容量上传特性。Dropbox在新闻稿中表示,用户可以在背景中选择多个图片和视频文件同时上传。   文件更名特性则允许用户重新命名文件夹。而单键接入允许用户通过一次点击就能访问文件或文件夹。此外,新版本还改善了界面、本地存储输出以及整体的稳定性。另外,新版本显示了对Android“冰淇淋三明治”系统的支持,同时还弥补了此前版本中存在的一些漏洞。该公司甚至允许用户在本周早些时候提前试用这一新的版本。   Dropbox成立于2007年,其服务支持所有流行的桌面和移动平台。媒体此前报道苹果前CEO史蒂夫· 乔布斯 (Steve Jobs)在2009年12月曾有意收购Dropbox。后来,苹果在最新的iOS系统中推出了iCloud服务,与Dropbox形成直接竞争。   Dropbox目前向用户免费提供2GB空间,用户还可以升级至Pro账户,拥有至多100GB空间。 Dropbox上月在博客上宣布了用户免费获得更多空间的几种方法。其中,如果用户邀请朋友采用Dropbox服务,则该用户可免费获赠250MB空间。此外,拥有有效学校电子邮件地址的学生每邀请一个人使用Dropbox服务,将得到500MB空间作为奖励。当然,用户需要证明学生身份。   用户现在可以从 Android Market下载Dropbox 2.0应用,然后立即邀请朋友采用Dropbox服务,就可以获赠更多存储空间。 来源:http://news.hexun.com/2011-12-26/136672973.html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西村
oaiwqiyao 2011-11-25 13:36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三重世界 A style="MARGIN-RIGHT: 10px" href="javascript:void(0);" entryTitle="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三重世界 " data-shareType="31" data-title="#{@entryTitle}" data-url="http://shendingvip.blog.sohu.com/194817534.html" data-abstracts="#{#main-content@innerText 标签: 华西村 吴仁宝 分类: 时评 2011-11-25 10:13 核心提示: (在华西村怪异的村制下,中心村、周边村、外来工,就像华西村的三重世界,在自由和物质分配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适用的平衡点,但似乎都不让人满意。根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怡2004年的研究数据,吴仁宝四个儿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 。而根据《村规民约》,一旦村民离开华西,或者不在村办企业工作,包括房子、奖金与分红之类福利都将收回。) 王哲驾着摩托,载着人,突突突地就从“天下第一村”门岗边上窜了进去。沿着直道,他骑行了一公里,路面两侧尽皆别墅,这儿是“塔家基”。东侧是墙,西侧是水,南北大门各有两个保安,外人莫入。 骑到尽头,王哲左拐上了“民族路”,又是近一公里的直道。路边建筑风格大变,一长列一丝不苟的灰墙宿舍,走廊上安了铁栅栏,窗前挂着内衣裤。附近热带厂的厂工就住在这,四人挤作一间。 民族路走到头,右拐之后,豁然开朗,著名的超五星级“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拔地而起,这座328米的高楼,高居世界第15位。再向前,是塔群和“天下第一钟”,王哲又从门岗边上窜了过去,一边夸耀说“帮你省下了十块票钱”。 然后一路骑向东,就是“天下第一塔”,塔顶是个金黄色的葫芦,共用了3.5公斤黄金镀成。金塔一边是“龙凤广场”,一个“龙头”连着中心村的万米长廊,而那个凤形建筑,由于手艺粗糙,往往会被游客误认为是母鸡。 王哲沿着万米长廊,穿过华西中心村别墅区,蜿蜒之后,骑回到民族路上。不过五六分钟的时间,王哲绕了华西中心村走了一圈,要价30块钱。然而从别墅、到厂工宿舍、到摩天楼、再到金塔,恍惚间却像穿越了几重世界。 在民族路的尽头,是两排仪仗队般的石狮或是麒麟,中西雕塑风格都有,于肃穆中,又显不伦不类。王哲一边收钱,一边特意指给车上人看:“你要是仔细瞧,狮子身上写着字。这边数过来第十七只,舌头上是‘吹牛’,我写的。” 转型 华西村为什么这么富,王哲一直没想明白。 这个原籍河南的外来工,2007年的时候拉家带口慕名而来。华西村的集体经济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村集团下属60多家企业,总产值超过了500亿。 关于华西村集体经济的故事很多,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有个叫杨永昌的外村人,租用华西村土地办厂,身家近2000万。2002年,他以参股的形式把公司交给了华西集团,毅然完成从个体向集体的“反向改制”。 “华西村是条大船,抗风险能力强,老书记一分钱奖金不拿,大公无私。”杨永昌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 华西村也确实有背景。近年来,钢铁产业重组打造大企业,不少小钢铁厂成为调控“刀下之鬼”,但规模不大的华西钢铁屹立不倒。由国家垄断的烟草行业亦有华西村身影。 先于王哲来到华西的工友,有一些已经入了华西籍,过上了集体经济下的日子。一度让王哲颇为羡慕。 王哲的老婆现在还在棉纺厂上班,王哲自己辗转了钢厂、铜管厂等几个厂之后,因为工厂效益不好,索性去开了黑车。“反正没有华西村户口,你干得再好,也进不了管理层。”王哲说。 他的摩托载过本地客,也拉过外国人,偶然遇到求宿的游客,拉他去华陆宾馆或者直奔陆桥,还能吃20元回扣。就这样,王哲的收入,刚好够全家开销。 不过,自从儿子开始上幼儿园之后,王哲已经萌生退意。“在华西村,幼儿园一个学期的学费要3390元,比城里都贵。”王哲谋划过了年去常熟,他的一个朋友找了家公司,包吃包住,小孩上学不要钱。 “今年比去年,已经少去一万个外来工了。”王哲说着来路不明的数据,他以一种习惯性的口吻,不假思索地评论着:“老头子在还好,老头子要不在了,华西村就完了。” 说这话的时候,在王哲的身后,一支来自上海的大型考察团,正站在摩天大楼下拍照留念。这幢高楼,正是在王哲刚到华西村的2007年打下第一根桩的。 “增地空中新农村”,这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给取的名字,这个拗口的名字显示出他的智慧—为农村造楼戴上了政治光环。328米的建筑高度,是因为彼时北京最高的楼就是328米,吴仁宝说:“华西村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建设摩天大楼的资金,来自200个华西村最富有的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成为摩天楼的业主和股东。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村民们都很积极,有些没有入选股东的人,还到处求人说情。 有考察团的人评价说“土”,“华西明珠像是山寨了东方明珠”。而土洋结合正是吴仁宝的政治智慧。 “我们是一个小村子,上级领导比较多。有的领导说太洋了,有的又说太土了。所以,我们就要建一个不土、不洋、不城、不乡的。哪位领导说我们太洋了,我就带他看土的;哪位领导说我们太土,我就带他看洋的。这样,所有领导讲的话我们都听了。” 两个月前,在“新农村大楼”内,又多了一头1吨重的金牛,价值高达4亿元。这是吴仁宝“农村城市化”思想的结晶,凭这个牛,他认为,可以“让城里人到农村来花钱”。 而网友却倾向于将此举理解为华西村的“炫富”。要登上“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看上一眼金牛,得花500块钱。很多游客游览之后,大呼坑爹。 今年10月,王哲曾经服兵役时的战友、华西村的“徐老板”找他喝酒。当晚四个人喝高后,乘兴跑到新农村大楼“享受生活”。“喝酒、唱K、叫小姐”,玩得不亦乐乎。“次日买单的时候,‘徐老板’一看账单,脸色都青了,”王哲顿了顿,说:“消费整12万。” “徐老板”日子现在也过得紧。几十年“工业报村”之路发展下来,“转型”最近几年在华西村一直是重大命题,从2009年开始,像钢厂、纺织厂、化纤厂等华西村“看家”产业,订单都在减少。 华西村新书记、吴仁宝之子吴协恩,提出“西南建工贸钱庄,东北建六畜粮仓,中间建人间天堂”。他将旅游、金融、海洋运输等服务业提到了华西村半壁江山的位置,并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景点。 除了新农村大楼外,还修建了山寨版的天安门、长城、凯旋门……并从美国麦道、法国欧直分别购买了两架先进的直升机,开辟了“空中游华西”的新路线。 根据华西村旅游公司介绍,华西村一年的游客超过200万,只金塔两架电梯的收入就有300万。 “空中游华西”更是奢靡,飞机购置成本就达到了9000万,更不用说日常维护和驾驶员的薪水。坐一趟飞机,票价高达1000元,王哲称平时鲜有看到直升机起飞。 华西村每个企业中层以上的人员,都被强制要求乘坐直升机。“徐老板”也坐了一次,因为“不管去不去,反正钱已经从工资账上扣去了”。 不过,这些看似不靠谱的噱头,却慢慢变为有形的价值。这些年来,全国各地来华西村参观考察、学习经验者络绎不绝。华西村由此发展了“观摩经济”。 这是一条“红色经济链”,金塔顶端的黄金葫芦,开着奥迪汽车的村民,住农村别墅,吃农家土菜,听红色的《华西村歌》,一个“特立独行”的中国乡村,转化为一场特色旅游。 而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每天上午在民族宫礼堂所作的红色报告,几乎成为了华西村最大的旅游“景点”。而且,这是华西村唯一不收费的项目。 中心村村民贡庆丰(右)一家在2008年搬进这栋3层高的欧式别墅,花费了208万的股份 周边村华西六村支部书记赵仁龙夫妇。赵书记2004年花费140万买了这栋400多平米的欧式别墅 并村 王哲一度也羡慕过华西村民的生活,但他感觉到在这里,最大的缺失是人。集体性的“喜气洋洋”取代了个体的喜怒哀乐。这里更像一个人造景点,在森严的门卫戒备下,村里空空荡荡。 “如果给你别墅,让你做华西人,你干不干?”记者问他,王哲一边笑着,一边从鼻腔里意味深长地“嗤”了一声。 10年前,华西的周边村,也面临相同的诱惑。 2001年,华西中心村的面积只有0.92平方公里,发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华西村随后推出了“一分五统”的并村理念,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干部统一使用、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大家都很向往华西村村民的富裕生活,所以并村受到了支持。”泾浜村村民周毅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就陆陆续续兼并了周边的华明村、前进村、泾浜村、三余巷等20个村庄。 到现在,华西村已经有超过35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从原来的近2000人增加到3.5万人。原先20个村,被划分为13块区域,命名上依次是华西一村、华西二村,一直到华西十三村。 周毅所在的泾浜村,被命名为华西三村。华西村承诺,将投资3亿元,再建700幢农民别墅和千余套公寓房,使周边村民融入华西。 周毅还记得,当时无锡某媒体上用“这就是‘三个代表’在基层的真正体现”这样的句子来颂扬华西村的并村。“但其实,我们农民,对于并村到底怎么个并法,头上一团雾水,从没搞清楚过。” 并村那天,华西村给周毅送来了10斤肉、10斤鱼、5斤花生、还有瓜子什么的,发了好几样,然后是每人350元粮款,300斤大米。村里一些老人,欢天喜地,幻想着从此过上不愁吃穿的集体生活。 从此以后,村里的土地由华西村统一规划和使用,而村民则被安排去各个岗位上班。 2006年,承诺过的别墅到了。华西村派人到泾浜村丈量房子,量来量去,他们给周毅2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估了个价,4万2,“冲抵之后,你再另外给25万8,就可以住别墅了。”他们说。 在估价上,周毅没有商量的权利。“你也可以不要别墅,继续住老房子,”村委会告诉他,“不过以后不准你自己再造新房子了。” 周毅权衡再三,以后儿子结婚什么的,都要房子,只好全家举债。“一直到现在,我还背着15万的债务,”周毅说,“华西三村的人,80%都欠着钱。” 不过在当时,村民还是认为,生活会慢慢变好的。华西村的塔群、幸福园、龙西湖公园都建了起来,除了生活上富足的需求之外,作为华西人的自豪感,仍然鼓舞着周边村的村民。 “但是从2008年开始,就变味了。”山泉村的娃娃(网名)当时在华西毛纺工作,从2楼的窗户往外看,正是“新农村大楼”的建造基地。“当时记得有一场暴雨,楼还没有堆几层高,工棚被暴风雨刮倒了,掉下来一些重物,死了七八个人。” 那件事沸腾了一会儿,马上就悄无声息。不过华西村造摩天楼本身,却引燃了中心村和周边村之间微妙的矛盾。 已经把自己称为“华西人”的周边村村民,心里犯着嘀咕:“华西不是总说共同富裕吗?花这么多钱建高楼,为什么不为我们盖些实惠的房子?” 实际上,并村之后,周边村村民发现,自己并不能和中心村村民“平等”分享华西村的发展成果。华西村用股份分红的方式,将大部分的利益,合情合理输地输送给了中心村拥有股份的2000名村民。而周边村用土地支撑起的华西村的未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周边村说“平等”,中心村的人却要说“公平”。“我们的发展也是当初苦干得来的,刚刚并进来的村民,不能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否则太不公平了。”八十多岁的华西村老村民吴仁彪说。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的表述更加直截了当:“你中国人到美国去,你能享受跟美国人一样的福利吗?” 在中心村和周边村的利益僵持之中,更大的矛盾爆发了。村委会搞城保,要求每个村民上交8086元。“这个钱不知道他们怎么算出来的,”周毅拒而不交,他用农民特有的逻辑告诉记者,“真老了,难道连最低保障都不给我?不给我我就住到你干部家里去。” 去年,华西三村的几个农民到江阴市去查社保的情况,结果被告知,从2004年开始,华西村已经给周边村的每一户人家,都办了“失地农民”。而这件事,一直瞒了稀里糊涂的村民6年,所有人都一直认为,土地只是暂时借给了华西村。 2010年8月18日,在华西村西侧的幸福大桥附近,华西一二三村的人聚集了起来。“当时,有便衣警察混进了人群中,诱使人群走到澄阳路上,”周毅回忆当时的情景,“到了澄阳路,特勤就冲出来抓人了。” “百姓本来就是‘百心’,这么一恐吓之后,就再难以组织起来了。”华西三村村民王党告诉记者。 “并村十年,他们富了十年,我们这里落后了十年。”周毅感叹以前泾浜村的路都是柏油路,现在路也没人修;以前村里的码头上很多人洗衣服,现在那条河,连拖把都洗不了。” “因为村干部已经没钱了,他们成了华西村的傀儡。”王党告诉记者,华西村用年薪的方式,牢牢控制着周边村的管理层。“华西三村的村委书记张忠善,因为是吴仁宝的外甥女婿,华西村每年给他60万。其他村委书记一般是每年20万的收入。” “我们村的干部,在村民当中已经没有威望了。”现在每年选村干部的时候,村里就给每个人发袜子,“他问你家有几口人,三口,好,给三双袜子。”周毅说:“选票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在矛盾对立中,10月8日,华西村建村50周年庆典开始了。娃娃从村外回来,发现进村的路都不让走了。协警告诉她,必须等到11点半。11点半的时候,娃娃看到一车一车的记者、贵宾,到金塔去吃饭。娃娃在华西实验中学的朋友,则统统被叫去了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里去做服务员。 10月8日晚上更让人气愤,很多华西村民下班之后要回家,但因为民族宫正在表演节目,路全封了。好多村民顿时怒了,“凭什么表演节目要占了我回家的路?我现在连回家的权利都没了?” 一大群人,都在村外等到晚上10点表演结束。“现在的华西,真的没有08年以前好了,”娃娃说,“以前是同发展,村民都很幸福。现在是有名了之后,急于把面子挂出去,把面子继续保住,但是却不再是和村民共同进退了。” 华西村党委常委吴蕴芳面对媒体,总是会如此介绍:华西三村、四村、五村、十二村和十三村在区域规划上被划分为“钱庄”,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和十一村被划分为“粮仓”,剩下的一村、二村和三村的部分区域被划分为“天堂”。 其中,钱庄担负着全村的经济重任;粮仓是发展旅游业和满足粮食自给自足;天堂就是为老百姓建房子。“你到处看看,我们这哪里是天堂?”三村的周毅反问。 控制 不过在网络上,很多人都认为,华西村就是天堂。 根据官方的说法,目前已经形成了“小华西帮助大华西,大华西感谢小华西”的良好氛围,创造出“小华西提升大华西,大华西正成为金华西”的崭新面貌。 在百度华西村吧,总是能见到这样两种帖子,一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询问华西村的工作招聘事宜;第二种是适婚的男女青年,求交往的帖子。 2003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曾在最后追问华西村,什么是幸福? 吴仁宝说:幸福是“五子”—车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吴仁宝的女儿吴凤英认为“出嫁前那一个月最幸福”;而从安徽鹤山来打工的余红银则说:“幸福就是当个华西村村民。” 余红银的意思大概是指:当个华西中心村的村民。不过,中心村村民贡庆丰也很难向她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够幸福。 贡庆丰家的殷实度,在中心村里也算中上水平。35岁的贡庆丰在华西精毛纺厂任车间管理职务,媳妇赵瑞芳在村供销公司做会计。母亲吴荷英59岁,有腿疾,父亲贡详兴则是外村来的“招婿”,现在也享有了中心村村民待遇。 这个“待遇”,即是指能参与村里的资本分红。 贡家的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车间管理员贡庆丰的月工资是1500元,会计赵瑞芳每月所获1600元,62岁的贡详兴退休后去液化气站做工,月入1300元。 而奖金部分,则遵循村里“二八开”与“一三三三”的分配机制。华西的每个村营企业都设盈利指标,超指标部分实行“二八开”,即20%留在企业投入再生产,80%用作奖金分配。奖金分配的原则是:10%奖给厂长,30%奖给厂经营班子,30%奖给职工,结余的30%留在企业作为公共积累。 2010年,贡庆丰全年的奖金收益是24.5万元,赵瑞芳则有24万元。但村里有一条,叫“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也即奖金收入只兑现20%。 贡庆丰一家能实收9.7万元现金,其余八成须参股。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华西村的现金是控制的。但尽管如此,村民拿的现金,一般不会低于外来务工人员。 第二类收入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各项福利待遇”。比如,村民每人每年能以一元一斤的优惠价,向村里认购300斤大米。“如果大米的市价是两元一斤,就等于村里给出了三百元的口粮款。” 第三类收入被称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累计至今,贡家拥有200余万元华西村股份。这部分股份,能参与分红,但贡家的分红,被套在了房子中。 2008年,贡家搬入三层高的欧式别墅,共542平方米,毛坯作价135万,村建筑公司还做了73万元的装潢,总额208万元。入住的代价是,贡家须分10年,以每年20.8万元向村里支付宅子的“租赁费”。并且贡家对房子只有使用权,而无产权。 贡家200余万元的华西村股份,一成的分红差不多正好20万,但是钱是看不到的,一分红,就直接缴纳别墅“租赁费”了。 此外,股份还在每年累积,“新股金的利率回报又要扣除房款来计……”说了半天,贡庆丰也表达不清楚,“我也是去年才弄明白,还有很多村民至今都没搞懂。”贡庆丰说。 为了享受华西村的别墅使用等权益,贡家付出的,是三个劳动力,几乎全年无休地为村办企业每天工作八小时,只有春节两天假期。 华西中心村有一个天才般的资金管理链,让每个人都成为集体系统的齿轮。在享受一定层次的生活水平下,牢牢套住每个人的股金。根据《村规民约》,一旦村民离开华西,或者不在村办企业工作,包括房子、奖金与分红之类福利都将收回。 比经济控制更厉害的,是华西村的思想控制。村规里说“奖猫罚狗”,养猫可以受到奖励,因为猫可以抓耗子,而村里已经不需要狗来看家了,狗多了会增加咬人的危险。 村里也设了“敬老奖”,只要哪家有年满80岁、90岁、100岁的老人,每个直系亲属分别能拿到100元、1000元、10000元奖金。华西村百岁老人李满金的全家37口,一下子就拿了37万的敬老奖。 理论上,华西村也禁止夜生活,老书记吴吴仁宝说:“华西两个不好,一个是不能赌钱,一个不能讨两个老婆。在华西赌钱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年龄,你到了60岁,退休了;第二是时间,晚上只能到八点钟,你回去休息,八点钟以后要罚款,这是为了你的身体;第三是价钱,只能是一块钱,如果成百上千输得多了,有思想负担,对健康没好处。” 从1989年,华西村就成立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这个公司负责全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村民头脑。”年迈的吴仁宝,现在每天还坚持在民族宫做报告。 11月18日,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在万人大会上讲话 因为这些从基本道义出发的意识形态灌输,华西村产生了一种集体主义下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华西村村民郑发(音)用部队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在部队中,实行多劳多得,武器装备退伍能带走,多杀敌多发钱,那么国家安全形势会怎么样?如果套用以往对公社制度的评论,那解放军是不是应该个个偷懒不训练了,打仗站岗什么的也不卖力了?反正都是领这么多钱吃大锅饭? “公有制经济确实会造成效率低下,但主要问题并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解放军的强大士气是靠思想政治工作支撑起来的。”郑发告诉记者:“关于华西的评论有一个特点,大家都在用私有经济的观点,去评价公有制经济下的生活。大家都在问‘个人得到了什么’,而不是‘集体如何更好的发展’。” 但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并不是那么无懈可击。在华西村提供的一份“华西特刊”上,华西村88位先进人物头像排成“金字塔”状,吴仁宝一家22人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一家三代人几乎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根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怡2004年的研究数据,吴仁宝四个儿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 。 华西村的领导也承认,目前无法摆脱资本主义,如果所有的务工人员都获得华西村村民的待遇,那么华西村就无法运转了。不过华西村也坚持认为,和中国普遍的状况相比,华西村已经步入了更高级别的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只是早晚的事。 “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乌托邦变成现实,一定要把什么叫做共产主义,做给全国人民看看。”吴仁宝说。 回过头来,还是说说“幸福”的问题,在华西村怪异的村制下,中心村、周边村、外来工,就像华西村的三重世界,各自都有各自的诉求和忧愁。在自由和物质分配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适用的平衡点,但似乎都不让人满意。 将这三重世界置于华西村同一个大舞台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需要想象力的事情。但华西村似乎从来不缺这种想象力,就像建成于2005年的华西村幸福园,园子里有各种人物雕像,有孔圣人、清官海瑞,也有革命年代的图腾董存瑞和雷锋。有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和耶稣,也有身系红领巾的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共领袖。 这种让人时空错乱的多重性,被吴仁宝的华西哲学牢牢统帅着,他说:“在这里(幸福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信仰,人有了信仰,就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每个走在中心村万米长廊里的人,耳边都会回响着千篇一律的《社会主义好》红色歌曲,以及村里编演的锡剧《要看稀奇到华西》,有点无聊,又有点恍惚。僻静的晚上,王哲的耳边有时会突然响起“澳大利亚法兰西……你说稀奇不稀奇”的旋律,仔细一听,却什么也没有。他喜欢管这种感觉叫“听觉残留”。而在每个人的心里,华西村究竟会残留些什么,会残留多久? (原载于南都周刊)
个人分类: 未分类|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hen Zhu: from barefoot doctor to China's Minister of Health
热度 1 cdcldb4595 2011-11-16 16:54
Chen Zhu: from barefoot doctor to China's Minister of Health Original Text Jonathan Watts This article contains 1 flash audio/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play flash audio/video online. var flashinstalled = 0; var i = 0; var j = 0; var flashVersion = GetSwfVer(); if(flashVersion != -1) flashinstalled = 1; if(flashinstalled == 1) { document.write(' ' +' ' +' Audio (1): ' +' ' +' ') document.write(' 1 ') document.write(' ' +' ' +' ') document.write(' ' +' ') document.write(' ' +' video1 ') document.write(' video/0140-6736/PIIS0140673608615615.mmc1.mp3 ') document.write(' rtmp://cp100886.edgefcs.net:443/ondemand/ ') document.write(' http://download.thelancet.com/images/journalimages/0140-6736/PIIS0140673608615615. ' +' thelancet ' +' 0140-6736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S0140673608615615_A' + ++j)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mp3 ') document.write(' 00:05:04.57 ') document.write('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8615615/fulltext ' +'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Web audio' +'')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Interview with Chen Zhu, China\'s Minister of Health') document.write(' ') document.write(' ' +' Download This audio (3.49MB) ' +' ') document.write(' ') } else { document.write(' ' +' This article contains 1 flash audio/video. Please enable/install flash in your browser to play flash audio/video online. ' +' ') } Audio (1): 1 video1 video/0140-6736/PIIS0140673608615615.mmc1.mp3 rtmp://cp100886.edgefcs.net:443/ondemand/ http://download.thelancet.com/images/journalimages/0140-6736/PIIS0140673608615615. thelancet 0140-6736 S0140673608615615_A1 mp3 00:05:04.57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8615615/fulltext Web audio Interview with Chen Zhu, China's Minister of Health Download This audio (3.49MB) setupFullCaption(); createPageSet("videoPages1"); initPlayer('videoHolder1'); document.write(' '); Full-size image (20K) Download to PowerPoint Even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that is 21st-century China, Chen Zhu has embarked on an ambitious architectural project. By 2010, the country's non-communist Minister of Health aims to have laid, suppor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foundations of a stronger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for China's 1·3 billion people. Not only does this mean investing billions in infrastructure, training millions of health workers, and new medical-insurance schemes, it also involves the difficult task of persuading hospital directors, pharmacists, and bureaucrats that health-care services are primarily public goods rather than markets. Given the scale of the undertaking and the vested interests that must be overcome, the task is revolutionary, which may explain why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chose Chen, a political outsider, to take it on. The Shanghai-born academic is only the second non-communist in 35 years to hold such a senior post. His route to the top is unorthodox.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was sent to the countryside for 5 years, where he taught himself basic medicine and became a “barefoot doctor”. He later specialised in haematology, gene cloning, and DNA sequencing. After taking his doctorate in Paris, France, at the Hpital Saint-Louis, he returned to China, later becoming Vice-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en has a track record of establishing institutions, including a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Guangzhou, a biomass energy centre in Tianjin, and several institutes for the Shanghai Institutes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ut nothing compares to his current task of rebuilding China's health system. A fluent English speaker, Chen is candid about th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shift towards market economics in the 1980s: “People didn't realise there could be a failure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certain social areas, such as health care”. For Chen, the 2003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risis was a turning point: “For some time, the medical care system was given more attention—big hospitals and medical centres. Of course these are necessary. But in the meantim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health was a little weakened. The issue became very acute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But Chen emphasises that economic reforms have also had health benefits. In the past 30 years, life expectancy has increased from 68 years to 73 years, and infant and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are at the lowest levels among developing nations. With a growing economy, the government budget has surged to US$700 billion, which means more cash for health care. Extra cash is long overdu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China has been disproportionately borne by individuals. Chen is trying to change that through medical-insurance schemes to cover 90% of the population by 2010,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and greater investment in grassroots health services. Most controversially he hopes to buy back control of major public hospitals. These institutions have become dependent on revenues generated by their 15% extra commission on drug sales. Chen says this system encourages hospitals to unnecessarily prescribe and sell expensive drugs. “This is definitely something we must get rid of. But it isn't easy”, he says. Hospital directors have so much independence that they can decide by themselves what equipment to buy and whether to acquire land for new facilities. Chen wants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management boards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 infusion of public money is crucial. “If we don't invest, how can we have control? This is a very complicated issue but we believe this is a must”, he says. Chen also plans to lift the state share of hospital budgets from 6—8% to 25—30%. A pilot project will begin next year. The ministry is in discussion with local authorities, medical bodies, and the directors of hospitals. “We must be very prudent, very careful because this is a very sensitive area. So we won't do it immediately in Shanghai or Beijing. We will choose a medium size city with relatively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 you need money, huge money”, he explains. Chen denies that this shift away from the free market is turning back the clock. While the past 30 years of change unleashed entrepreneurial initiative, he says it is now time to promote justice and equality in basic health care: “What we are going to take is a revolutionary concept, but in practice we are using the approach of reform. You cannot make heaven overnight. You need to have a step-by-step approach.” Philosophically, Chen is advocating a whole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health care. “We should enlarge our vision”, he says. As well as treat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health care should cover essential areas like food safety, clean drinking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in a country with very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se things are fundamental and not easy.” Chen's task is formidable. In China's political structure, a Health Minister ranks equal to a provincial governor and Chen faces the challenge of coordinating the 17 other ministries and agencies that have a say in health policy. Hospital directors and pharmaceutical executives will not easily give up lucrative lines of business.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the finance ministry may think twice about providing the huge sums that “health for all” will require. But Chen is leading an overdue shift from wealth to health. Clearly a committed, brilliant academic with experience in both China's poor countryside and elite overseas institutions, he now faces his greatest test. WebExtra Content Web audio MP3 (3570K) Interview with Chen Zhu, China's Minister of Health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近学了点高新技术,对我来说很不容易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17 16:07
这样的新技术,对年轻来说很简单,可是一个老人学会可高兴了,自己觉得也年轻多了。 请您欣赏 许艺术照片 http://user.qzone.qq.com/491044866?ptlang=2052ADUIN=491044866ADSESSION=1318831881ADTAG=CLIENT.QQ.3187_FriendTip_QzoneFolder.0#!app=4 请李老师、张老师、刘老师多多指点,十分感谢。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20 次阅读|2 个评论
鲁白访谈:GSK科技创新奖的设立与评审
热度 2 lubai 2011-10-14 20:11
鲁白: GSK 科技创新奖的设立与评审 李辉 "世界科学" 2011年10月 2011 年度 GSK (葛兰素史克)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发给了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屠呦呦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另有 GSK “神经科学卓越奖”颁给了浙江大学段树民教授,“明日之星奖”颁给了 15 名在读研究生、博士后、助研等青年才俊。几乎同时,来自美国的拉斯克基金也将本年度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了屠呦呦。这让公众在一时间高度关注屠呦呦这样一位之前知名度并不高的科学家的同时,也 对 GSK 奖项充满了好奇。本刊记者日前独家采访了 GSK 研发部生物副总裁鲁白教授,聆听了他关于 GSK 奖项设立的来龙去脉和评奖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的讲述。 “我们这个奖是独立的,而且是在拉斯克奖之前宣布颁奖给屠呦呦的。” 记者 :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发给屠呦呦研究员和张亭栋教授。但几乎同时,美国的拉斯克基金也将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发给了屠呦呦。很多人都感兴趣,为什么你们会和拉斯克评审一样都选择了屠呦呦? 鲁白 :其实我们颁奖的时候,就听到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说我们跟风拉斯克奖的评审结果 , 将 GSK 的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屠呦呦,另一种是说我们提前知道了 拉斯克奖的结 果然后再评的 GSK 奖。我必须要说明,我们这个奖是独立的,而且是在拉斯克奖之前宣布颁奖给屠呦呦的。”至少有三点我们与拉斯克奖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在 8 月 16 日全体评审投票,当天通知了授奖人。  8 月 20 日对外正式宣布;而拉斯克是 9 月 12 日对外正式宣布的。 其次,我们表彰的是屠呦呦和张亭栋在中药研究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中药化学成分的突破性发现。而拉斯克奖表彰的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 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们的侧重点在于表彰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比如张亭栋所用的方法就是现代临床医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拉斯克奖则更在意青蒿素这一有医疗价值的药物的发现。 第三,我们不但评出了屠呦呦,还评出了张 亭栋 。张 亭栋 的贡献并不在屠呦呦之下,所以我们的评奖委员会在经过仔细认真的集体讨论后把今年的 GSK 奖同时颁发给了两位。而且我个人觉得张亭栋也应该获得拉斯克奖这样的国际大奖。 拉斯克奖证实了我们中国科学的水平,证明了中国科学家的水平,同时也证明了我们 GSK 评奖委员会的水平。而且我个人觉得张亭栋,以及王振义、陈竺也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甚至诺贝尔奖。 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今年的评奖经过一番讨论后最后将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同时颁发给了屠呦呦和张亭栋,能否讲一下这个讨论的过程。 鲁白 :在提名阶段,屠呦呦和张亭栋都有被单独提名,但是也有些评委将屠呦呦和张亭栋同时提名,评委之间因而有了一番争论,因为争论激烈,我们决定在投票选出获奖人之外,再加投关于两人是否可以同时获奖的票,结果赞同两人同时获奖的票数最多。因此我们决定将今年的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同时颁发给他们两人。 记者 :我记得去年的 GSK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也是同时颁给了王振义和陈竺两位科学家。 鲁白 :是的,去年我们把“杰出成就奖”颁给了王振义和陈竺,但是去年的争议比较小。因为针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王振义找出了将全反式维甲酸运用在临床的方法,而陈竺则研究出了其中的分子机制。所以他们同时得奖大家都认为是合适的。 记者 : 陈竺在不同场合也提到他们的工作是在张亭栋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的,那你们为什么首先颁给了王振义和陈竺,然后才颁奖给张亭栋呢? 鲁白 :其实去年张亭栋也被讨论了,但是最后王振义和陈竺的得票数更多。陈竺有两个重要的科学贡献,一个是他解释了其导师王振义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理。另一个是解释了张亭栋砒霜治疗同一种白血病的机理。我们去年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第一项工作。当然,他的第二项工作,也是值得再次获奖的。这两种方法一起,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已经达到了 90% 以上,这是很了不起的。 “一项科研成果的重要性通常不会有太大争议。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原创是谁。” 记者 :前面您讲了 GSK 评奖委员会这两年的评奖过程,那你们有没有明确的评奖标准? 鲁白 : 有的,具体地说,首先被提名者应当是“中国科学家”,而且“在中国做出”“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应当是重要的和原创于中国的 。 记者 :怎样来判断“重要性”? 鲁白 :那就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原创研究。“重要性” 是指有没有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有没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或者广泛的应用价值。不是单纯的靠院士头衔、或者发表 SCIENCE 、 NATURE 的文章数目,或者论文的影响因子,等。 记者 :就是说,你们破掉了一套标准,但同时建立了另外一套标准。这同样是有难度的吧? 鲁白 :也不是很难,关于一项研究的重要性还是容易判断的,比如饶毅曾经预测过 50 个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现在大概已经有一半以上都获得了。所以对于专业领域的一流科学家们来说,一项科研成果的重要性通常不会有太大争议。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原创是谁。 “原创性”有时候是很难清楚地划分出来的。我们知道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每一项研究都会包含别人的 idea ,问题就在于,究竟哪一个人的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具有突破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可以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2008 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日裔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健。下村修是第一位从水母中分离 GFP( 绿色荧光蛋白 ) 的科学家,他发现这种蛋白在紫外线光中呈现亮色。马丁 - 查尔菲的贡献是展示了 GFP 作为各种生物现象的亮光基因标签的价值。钱永健则解释了 GFP 如何发光。但是 Wood Hole 海洋研究所的普瑞舍( Douglas Prasher )曾经早就意识到水母亮光基因的价值,并得到了 GFP 的基因,很可惜他的科研基金没有了,他没能将 GFP 基因表达出来。将 GFP 基因克隆出来是关键性的原创,为什么没得奖,值得商榷。 除了重要性和原创性,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贡献最大。  2000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阿尔维德 · 卡尔森( Arvid Carlsson )曾开玩笑说,评上诺贝尔奖通常经历三步挑战, 1) 当你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时,很多人会说“ This cannot be true ”(这是不可能对的!)。 2) 多年后,你的工作被反复证明是对的 , 人们又会说,“ This is true, but   it is not important ”(这是没错,但这不重要)。  3) 再过很多年,当你的工作已经被证明是非常重要了,又有人会说,“ This is true and important , but it was not you ”(没错,这是很重要,但不是你发现的!)。所以,谁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这需要各个评审作出自己的判断,最后比较多人的看法就可能是一个公论了。 “我们的评奖委员都是很高水平的,……一是具有世界级的水准……二是熟悉中国的国情。” 记者 :您刚才谈了 GSK 评奖委员会的工作,那么可否也谈谈这个评奖会员会本身,由哪些人组成,如何一起工作。 鲁白 : 评选委员会一般来说名单是不公布的,主要是怕游说。比如瑞典的诺贝尔论坛( Noble Forum ),很多人想要挤进去讲,因为通过这种形式,演讲人至少可以让评奖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经常游说,就给评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所以不公开评奖委员会名单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我们的评奖委员是有一定水平的,他们至少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世界级的水准,表现在他首先必须是知名的科学家,有些自己就得过国际奖项,有些参加过国际重要的评奖活动。我本人在美国的神经科学评奖委员会曾经做过四年的主席,我们的委员会成员也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经历。 二是熟悉中国的国情。国外具有世界水准的科学家往往很难读懂中文文献和理解中国的文化,这也就阻碍了他们理解一个项目的创新者到底是谁。比如屠呦呦获奖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路易斯 ∙ 米勒  (Louis H. Miller) 和苏新专 (Xin-zhuan Su) 就在 cell 上发文评论谈屠呦呦的工作,后来一些中国知情人表示不满,认为评论不够准确全面。原因在于国外专家只能凭借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较容易辨别的材料,但是屠呦呦那个年代的很多文献资料是不公开或者是外国人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要求我们的评委也应熟悉中国学术界和中国国情。 以上是两个基本标准。当然也要公正、独立、专业和公正,这是最起码的。比如有人可能不习惯屠呦呦的个性,但是如果承认青蒿素最关键的工作是她做出来的,那就应该投她的票。 记者 :那么怎么去具体规避这些情感上的倾向性呢? 鲁白 :这个主要靠评审对自己的要求,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比较明显的利益冲突问题。比如因为我们评委中有人符合参评标准,而且其中有人今年也被提名了,后来都主动退出了我们的评奖委员会。 记者 : GSK 的提名过程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 鲁白 :诺贝尔的评奖是由评奖委员会给很多人发信,请大家提名。去年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后来我们发现回信不多,而且不见得完全客观。今年我们主要依靠与一流科学家的电话联系和评委内部讨论。 “说到底,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和我们自己的很多奖项没有自己的品牌。” 记者 : GSK 为什么要设立这些奖项?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计划设立这三个奖项的? 鲁白 :“ GSK 所设的这三种奖项是由 GSK 中国研发中心推动的,它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但是是我来研发中心后策划的。我 2009 年 7 月 1 日来 GSK 上任,不久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了。国际大公司做这些事情也不少,比如在美国非常热门的高中生的 Intel science 奖,得奖者可以到白宫见总统,对以后选择大学也有很大好处。公司做这类事情通常的目的是品牌宣传、塑造形象。 从 GSK 角度,设奖的初衷是创造跟中国科学家合作的机会,也可以延揽人才。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我觉得国际大企业到中国来发展,就应当对中国的科技、教育进步有所贡献。中国的科技创新氛围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所以我们也想倡导崇尚科学、尊重创新、推崇人才的氛围。 记者 :那您具体的计划包括哪些? 鲁白 :我们有一揽子计划,包括,提供给研究生奖学金,支持一系列讲座,等等。比如我们支持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系列讲座,目前也正在和上海交通大学商谈支持系列论坛的想法。另外我们还支持一些在中国召开的学术会议,比如中国神经科学年会,青年神经科学家会议,中国海外华人生命科学会议等等。 记者 :最后一个问题,今后有怎样的打算呢? 鲁白 :这里我要谈一个“品牌”的概念。一般来讲,一个商品的价值绝大多数来源于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和品牌。现在国内已经开始比较创新研发,知识产权了。但对品牌的价值还不够重视。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生产和营销。比如 iPad ,这个产品固然有很多绝妙的创新设计技术,但苹果的品牌使 iPad 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好看有好用的产品了。其实科学领域也有品牌效应。一个科学家是否有品牌效应,往往反映在他有没有被邀请写综述、做大会发言、主持重大研究项目,还有就是到著名大学演讲,参加基金的评审,做杂志的编委 , 和得到国际科学大奖,等等。 但是很可悲的是,我们很多时候要靠外国人的认可来相信自己的影响力。比如我们这次颁奖活动之后,有很多记者打电话来,但是问的问题多是在围绕屠呦呦,因为她得了拉斯克奖。很少有人问及张亭栋,说到底,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和我们自己的很多奖项没有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邵逸夫奖,奖金有 100 万美金之多,而拉斯克奖只有几万美金。但是邵逸夫奖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如拉斯克奖。中国的科学家即便在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世界上还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希望通过 GSK 这样一个国际品牌,为打造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尽一份力。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这个奖项本身今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品牌,比如像美国的 Intel Science 奖那样。当然这也需要公司总部及各方面继续大力支持和配合。
81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要采访我什么?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9 08:02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要采访我什么? 说是专家推荐的,是哪位专家推荐的? 你不了解我的背景吧? 我什么也没有 我是一个工农兵学员 我没有任何学位 我没有出国学习和研究的经历 我没有什么重大研究成果 我没有担任过重大(要)的研究项目 我没有任何创新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 ——“创新中国”征稿工作函 尊敬的许培扬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充分表明我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符合中国国情和科学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国策,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机竞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推出“创新中国”栏目。 “创新中国”栏目作为《科学中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国家重点教研机构优秀的学术团队、学术学科带头人,国防相关机构贡献突出的科教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杰出的管理人员等为报道对象,讴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图文并茂的介绍他们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在祖国建设的跨越发展中所起的先导性作用。激励国人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科学中国人》是中国科协主管,与《科学美国人》相对应的高层次学术性杂志,创刊十多年来,以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包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权威推介优秀专家、学者,关注我国科教领域焦点和前沿科学为特色,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两院院士)群体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重要的影响,是了解我国科教界热点、最新科研动态和前沿科学的最佳读物。 本刊权威性高,资料性强,信息量大,为 16K 彩色印刷,在国内外广泛发行。并特别赠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知名大学校长、全国两会代表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高校指导委员会等相关单位。 “创新中国”组稿工作已全面展开,谨请各相关单位大力支持为感! 联系电话: 010 — 88434550 手 机: 13126667920 联 系 人:祝传海 电子邮箱: kxzgr_zh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花园智业园 A 座 6E 邮 编: 100097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 2011 年 10 月 8 日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8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