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通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通苑继天主堂后又现基督教堂
黄安年 2009-12-19 16:37
天通苑继天主堂后又现基督教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9 日发布 半年前的 2009 年 6 月 18 日,笔者在《天主堂挂牌天通苑》博文提到天通苑小区的名字有人错读作通天苑 , 三天前 , 天主堂在天通苑东一区环岛正式挂牌了 , 终于信奉天主教的家庭礼拜模式为教堂礼拜模式取代了 , 这件事发生在天通苑社区实在意义非凡 , 至少体现了和谐社会下天主教的宗教自由 , 从家庭规模转入社区规模了 , 由半地下到公开化了 , 也反映了天主教的朝阳、昌平结合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许信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当然也得许信奉天主教 , 就得有做礼拜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不到一周前的 2009 年 6 月 11 日至 12 日,北京市天主教第九次代表会议在京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天主教爱国会、教务委员会领导班子。李山主教当选为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席。这里的天主教显然应该是爱国的天主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845 8 月 6 日笔者在《缺少天主的天主堂匾》博文提到 : 该堂位于一家从事保健活动单位的二楼 , 据说是从那里租借使用的 , 一楼现在依然空着 , 没人使用 , 进入天主堂是从一家叫做喜盈门的房屋中介厅内走上二楼的 , 有的信众在保健活动后 , 即可参加每周三下午举行的弥撒。听从事保健活动的人说 , 他们已经活动好些时间了 , 但正式挂牌是 6 月中的事。令人不解的是 7 月中旬迄今 , 这天主堂匾却一直由一块白布将天主两字盖住 , 这样就成了缺少天主的天主堂匾了,如果是为了维修 , 那也不需要太长时间 , 现在依然如果,其中原因不可得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755 10 月下旬的一天 , 笔者发现一直将天主两字盖住的白布告不见了 , 天主堂三个醒目的大红字老远就看到清清楚楚。 今天我外出健身 , 偶然发现在天通苑东一区北 100 米处的东三区 56 号楼 9 门二层又新落成了一所天通苑基督教堂,活动并不像天主堂那样限于星期天下午,而是每周四次活动 , 周二上午祷告见证会 , 周四上午查经聚会,周六晚上青年聚会,周日上午主日崇拜,远比天主堂要活跃。天主堂和基督教堂在天通苑东区的相继涌现,反映了这里宽松的宗教环境 , 估计今年的圣诞夜这里可热闹了。 附即时拍摄的两张照片
个人分类: 国内纪行见闻(09A)|83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家湾抵达天通苑只需50分钟
黄安年 2009-11-25 18:06
张家湾抵达天通苑只需 50 分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5 日发布 今天上午我们看望住在通州区的张家湾开发区的一位老专家 ,7 : 30 分出发 ,9 ; 25 分到达,速度不算慢。出租车从天通东苑家中抵达地铁 5 号线起点站天通苑北,时 7 : 45 分 , 总站前挤满了上车的人群,好不容易上了站台 , 过了一辆车有了座位,开车时 7 : 55 分。车到蒲黄榆站时 8 : 45 分 , 出站后 R 先生的车在门口等我们, 8 : 50-9 : 25 分 , 车到东六环外的张家湾,虽然大雾但高速路未封,这样算来花了不到 2 个小时算很快了。 11 : 15 分 , 我们离开老专家家中返回天通苑东区,这时我们试图走高速公路返回。由东六环走机场南线经 1 号航站楼转机场北线在北七家折回天通苑时 12 : 05 分,仅仅花了 50 分钟,是我们历次去张家湾的最短时间 , 虽然比由南线转京承高速公路黄港桥在泗上桥转向天通苑路程上要远些,但那段路况很差并不好走 , 在时间上不如走机场北线快。 看来 , 无论是出租车还是私家车对于这条线路是个选项 , 主要是节省了时间 , 绕过了城区的容易堵塞的路段,汽车几乎一直行驶在畅行无阻的高速公路上。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4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后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三)
黄安年 2009-11-10 21:54
雪后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0 日发布 大雪后的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分外窈绕,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今天早晨 7 : 00-9 : 15 分 , 笔者在东一区欣赏雪后美景,抓拍化雪和刮风前的景色。下面是笔者即时拍摄的松柏。(一) 25 幅 , (二) 26 幅 , (三) 22 幅。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5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后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二)
黄安年 2009-11-10 21:39
雪后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0 日发布 大雪后的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分外窈绕,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今天早晨 7 : 00-9 : 15 分 , 笔者在东一区欣赏雪后美景,抓拍化雪和刮风前的景色。下面是笔者即时拍摄的松柏。(一) 25 幅 , (二) 26 幅 , (三) 22 幅。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4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后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一)
黄安年 2009-11-10 21:25
雪后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0 日发布 大雪后的天通苑披上银妆的松柏分外窈绕,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今天早晨 7 : 00-9 : 15 分 , 笔者在东一区欣赏雪后美景,抓拍化雪和刮风前的景色。下面是笔者即时拍摄的松柏。(一) 25 幅 , (二) 26 幅 , (三) 22 幅。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4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的冰雨雪和冬雷
黄安年 2009-11-9 11:37
天通苑的冰雨雪和冬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9 日发布 今天早晨在天通苑家中接来自美东地区电话,大外孙要弹刚琴曲给外公外婆听 , 说是汇报演出,刚停不到一分钟光景 ,7 : 57 分,伴随初冬一声雷响,一阵急促的冰雨 ( 冻雨 ) 从天而降,用不了一分钟光景满地借白 , 幸好时间也就二三分钟就停止 , 随后是断断续续的雷声轰鸣(8:46分最响)和细小冰雨,直到发文之时。 初冬之际闻雷声实在少有,冰雨时间长了就是有害气候了 , 气象部门预报将有连续三天的雨雪天气 , 北京如此 , 整个华北大地将面临这场寒流的考验了。这里的社区供暖自 11 月 4 日起已经稳定在室内日夜温度 20 摄氏,很满意了。 附即使 拍摄的室外正下着的冰雨照片 4 幅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4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富士山邮局写张明信片寄往天通苑
黄安年 2009-10-15 11:18
在富士山邮局写张明信片寄往天通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15 日发布 富士山和我国的泰山结成了姐妹山 , 凡是登过泰上又到过富士山的人都清楚两座山的特殊地位 , 我登过泰山顶 , 这次到了富士山的游览制高点 , 深切感受到我们祖国山川分外雄奇。富士山有个简易邮局 , 在那里写张明信片 (180 日元 ) 寄往天通苑的朋友杜春耕、何涛夫妇蓝能否收到,回到北京后 , 他们说 , 收到了。 附即时发布的照片 12 幅。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6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速公交天通苑内快不起来,公交车辆反而减少了
黄安年 2009-8-27 09:48
快速公交天通苑内快不起来,公交车辆反而减少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7 日发布 昨天笔者博文《快速公交 3 线支线今起开进天通苑东区》(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6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552 ),附文中提到公交集团运营部副部长李学民举例说乘快速公交 3 线支线将比同路车快 10 分钟。 按照我的实地观察 , 在天通苑内乘快速公交 3 线支线将比同路车快 10 分钟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在这个路段快速公交 3 线支线与同路车是一样的速度和路况 , 所谓快是离开了立水桥段后才能真正快起来,如果这样,乘客乘坐同路车在 5 好地铁转车会更快。 天通苑内快不起了是因为本来很宽敞的路段被乱停车和摊贩挤占了一半左右的路面,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变 , 恐怕是快不起来的。 笔者呼吁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清理天通苑内公交线路的畅通 , 刹住乱占路面,乱停车 , 乱放摊位,乱停黑车的情况 , 还路面一个干净。 笔者还要呼吁 , 恢复 858 天通苑 -- 安定门段的运营,自 26 日停止 358 , 858 运营以来: 第一 , 天通苑东区和北区的居民选择公交车事实上减少了 , 日益增加的旅客乘车实际上更难了。 第二 , 由于取消了 858 线路对于在物美超市附近、中苑部分居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 因为 358 和 858 在天通苑内走的是不同线路,快速公交满足了 358 线路居民的要求而忽略了 858 线路部分居民的愿望。 第三 , 所谓减少重复线路的说法也是难以成立的 , 因为即使 358 和快速公交也有一段是不重复的,并不存在完全重复的线路,公交车选择多了 , 自然私家车辆会减少。在某些站点的重叠是必要的 , 举例来说 , 从物美超市出来手里拎着采购的物品,原来在路北等车可以上 849 和 858 ,现在只能上 849 ,否则要到路西乘坐 758 ,事实上给过往物美的乘客带来很大不便。 第四,由于取消 858 、 358 无形中增加了 849 的客流量,而 849 车载客少且全称运行多达 49 站 , 间隔时间长 , 希望尽快将 849 公交车改成长体三开门车 , 增加往返与天通苑至立水桥往返路段的 849 区间车。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8A)|4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群租房问题多, 中介商只顾赚钱
黄安年 2009-8-6 16:41
天通苑群租房问题多 , 中介商只顾赚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6 日发布 一个月前 , 中国青年报记者报道的《北京群租房第一案考验政府智慧》是篇经过实地调查后写出的好文章,实际情况比报道中说的还要严重些,对此笔者有着切身体会。我们楼上的业主自称在天通苑买了三套房 , 去年底不住天通苑就想将空房脱手,然而那时房价起不来,于是将房子转中介商转租,原来年租金 30000 元 , 附近一家中介承租后 , 打成许多割段 , 分别出租 , 破坏了整体格局 , 扰乱了该楼安静的居住气氛 , 带来许多社会安全问题。在同楼居民的强烈反映下 , 业主一度称中介违反出租协议 , 收回成名 , 谁知中介应承将年租金提供到 50000 元 , 并 拆除 割段,业主转而默许 , 结果派出所、物业也以业主同意无法干预为由,任期发展 , 割段变相蔓延,迄今仅仅楼上一户住了 10 来家经常更换不定的房客,等于将一套本来是一户居住的楼房变成了根本不具备条件的家庭旅馆 , 这类家庭旅馆需求往往成为社会治安和社区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天通苑地区住房中介和租房小广告般雨后春笋发展的重要动因 , 使得天通苑的流动人口陡然增多。房屋中介商利用政府关于这类家庭旅馆政策规定的空挡,使派出所、物业、居民委员会难以主动协管 , 社会问题也愈演愈烈,如果搞得不好,可能将把一个好端端的、有着较高标准的北京市最大规模的适用房 , 毁于一旦,成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积聚地。笔者希望主管部门尽快出台针对天通苑地区特点的群租房出租和管理细则。也对中介商的活动加以规范和管控。 笔者在天通苑东区大门西侧( 1-3 图) , 东一区北门右侧( 4-6 图) , 东一区环岛西侧( 5-10 图)拍摄了密集的房屋中介门面,这样的中介在东一区就有几十家 , 几乎在每条大街上都有不少拉客的中介商 ! 有的门面只有前门没有后门,有的只有半拉门脸 , 与单位小贩无异。 附 09 年 7 月 6 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 : **************************8 北京群租房第一案考验政府智慧 三屋两厅隔 12 间 作者王亦君 鄢光哲 张春晓 时间 2009-07-06 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60 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隔成 12 间小屋,租给 20 多人,连厨房都住了人,卫生间不堪重负,下水管堵头脱落,污水外泄北京市海淀区世纪城小区业主许女士的家,就是这样被淹了,一家四口只能在附近租房子住。忍无可忍,许女士把楼上的业主王女士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地板、家具、书籍、个人物品等多项损失 16 万多元。 7 月 3 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此案。    王女士申请延长举证期,当天庭审并未进入实质审理阶段,但这起被称为北京群租房第一案的民事纠纷,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采访后发现,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些高房价城市,群租现象普遍存在,一般是房屋所有者或承租方将房屋人为分割成若干空间,分租给若干人,租房人数大大超过房屋各种设施的承载限度,卫生状况极差,同时存在安全、消防诸多隐患。    一些法律专家和社会学者指出,由群租引发的诸多问题,考验着政府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智慧。    群租:高房价城市普遍现象    许女士介绍说,去年 10 月,她发现楼上王女士家有许多陌生房客,后来知道王女士将自己家房子包租给一个房屋租赁中介人,这个房屋租赁中介人成了二房东, 20 多名租客之间互相不认识,大多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来,吵得我们没法睡觉。同层邻居只好把自家的房屋出租,全家出去另租房子住。整个单元的下水道也经常堵塞。许女士曾多次打 110 反映情况,但是都没有用,去找物业公司,对方称我们的服务范围是业主门外,门内情况没法管。    不仅是许女士这种受影响的无辜业主,就连许多群租客,也一样感到难受。    到北京找工作的大学生刘哲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九龙花园小区租了一个房间,原本两室一厅的房子被二房东隔成了 7 个小房间,一共住着 11 个人,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早上起床洗漱、上厕所都要抢。    房间只用一块一拳就能打破的薄木板隔开,隔音效果很不好,隔壁房客打电话我能听得清清楚楚。我住的小房间只有十几平米,除了一张大床、一个衣橱,很难放下其他家具,走路的时候要侧身贴着墙走。最痛苦的是住的人又多又杂,大家作息时间不统一,隔壁房间的两个男孩经常晚上出去泡吧,回来的时候一阵闹腾,搞得我根本睡不好觉。    刘哲说,就是这样一个阴暗闷热、逼仄无比的房间,每月房租 800 元,因为她是和朋友合住,每人 400 元,这在北京算便宜的了。    眼看合同就要到期,刘哲最近计划搬家,可是她从网上看了一圈房屋出租信息,发现既便宜又在市中心的房子多是这种群租房。    刘哲的境遇是北京数以万计群租客的缩影。记者近日浏览搜房网、赶集网上的房屋出租信息,发现虽然没有明确标注群租,但是咨询后发现,有很多房源都是改装后的群租房出租单间。在北京市东南三环的东南新城、北三环的太月园、大型社区天通苑、回龙观等都有此类群租信息。据天通苑的居民反映,那里打上隔断对外群租的房屋比例达到了三成以上,这种现象已经持续有两三年的时间。    今年北京房屋租赁市场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大街小巷张贴的出租小广告由原来的一居室、两居室,变成单身公寓或者单身房。而这类房源大部分不是单套房源,而是将一套房源改装成多套所谓的单间。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大伟介绍说,每年五六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带来的租赁成交高峰期,但今年并没有出现,于是他和同事到北京市 300 多个房地产经纪公司的门面店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成交量中的群租房明显上升,群租成交比例达到了 6 . 2 %,往年只有 2 % ~3 %,比去年同期急增了 1 . 5 倍以上。张大伟说,往年北京的群租市场主要集中在海淀等高校集中地区,消费群主要为考研及少数毕业生,而今年却由原来的考研人群,转变为目前的毕业生和失业人群。    记者注意到,上海、深圳、杭州近几年也出现了房中房,有报道称,上海 60 %以上的流动人口人均居住面积不足 7 平方米,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小区群租问题突出。    一些房屋中介业内人士表示,高房价下的高租金是群租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群租相对来说价格便宜,减轻了租房人的负担。目前北京房屋租金水平比较高,一般居住条件的一居室月租金要 1500 元 ~1800 元,两居室 2300 元 ~2400 元左右,大户型、设施好的就更贵了。    条件允许的话,谁都想住得好一点,在北京租房子很贵,只有能忍就忍了。刘哲说,自己实习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 2000 多元 , 根本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租金。 ? 业主坚决反对 ? 物业很少作为    随着群租现象的蔓延,群租客、群租房业主与其它业主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房屋面积不到 40 平方米,黑心房东群租给天意市场的 18 名搬运工,平均两平方米 1 个人。房屋内电线裸露,非常容易发生火灾安全事故, 2006 年 7 月就发生一次火灾;承租人是搬运工,每天深夜 1 点就开始发动电瓶车装卸货物,严重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休息并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本报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看到, 2008 年 10 月 28 日,西城区月坛北街洪茂沟居民向政府举报反映洪茂沟 10 号楼某房屋的业主群租民房,严重扰民,并存在重大火灾安全隐患。    由于不堪忍受,北京市天通苑居民也在社区网上贴出了《天通苑业主向群租说不》的维权倡议书,希望大家联合起来,抵制群租鸽子笼。    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市东城区和朝阳区的几个小区,对于群租行为,业主们无一例外表示坚决反对。一些业主表示,向小区物业反映问题后,大都无果而终。物业的答复如出一辙:我们按照业主房屋面积收取物业费,不是按照房屋居住多少人收费,业主把房屋租给谁、租给多少人,我们无权过问。    北京市朝阳区一名业主表示,群租现象导致小区内居住人数急剧增加,对社区公共资源的消耗也大规模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多数业主的利益。    民用住房的水电使用、排水排污设施都是按照一般家庭的人口数来设计,如果 90 平方米的房屋住上 20 多人,下水道绝对承受不了。北京律师协会物业管理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多名律师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每户居民按照房屋面积支付物业管理费,但前提是按照房屋设计的功能和用途来使用,群租房屋的垃圾产生、电梯使用、公用设施的损耗明显高于一般住户,物业公司依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应该加以管理和限制。    规范群租考验政府管理智慧    据了解,尽管目前我国现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里,没有明确提出群租这一概念,但是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经出台了一些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针对居住房屋的最小出租单位、出租客数量、人均承租居住面积、居住房屋分割以及房地产经纪机构办理租赁业务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例如, 2006 年 12 月 1 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居住房屋租赁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居住房屋应当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一间房间只能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出租给家庭的,家庭人均承租的居住面积不得低于 5 平方米;居住房屋不得分割搭建若干小间,按间或按床位出、转租。    本报记者日前在上海市政府办的网站上看到,《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若干规定(草案)》正在征求意见,《草案》规定,承租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低于 10 平方米,或者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 7 平方米;其中,向单位出租用作集体宿舍的,承租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低于 6 平方米,或者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 4 平方米。    记者注意到,这些地方性规定中旨在规范群租的一些详细条款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些民众质疑整治群租行动缺乏法律依据。还有人提出,房屋所有权人有对房子自由处置的权力,不应该进行限制;群租的确存在问题,需要规范,但不应取缔或扼杀。    从 2008 年 1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出租房的结构和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建筑、消防、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条件,要求业主在签订合同后去相关部门登记。    通过租赁登记办法可以对群租现象进行规范管理,但是实际应用中登记率却并不高,不到 10 %。北京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公司控股公司副总经理胡景晖告诉记者,租赁登记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业主不愿意交税,按照规定登记后,业主每月要交月租的 5 %;另外很多人觉得麻烦,没有去相关部门登记。    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会学者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群租现象的管理规范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政府作为城市公共管理者,确实可以对群租现象进行监管,但是,进行监管的同时,要兼顾城市外来人口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最基本生存权。    他认为,群租现象是市场形成的,低收入群体需要居住在距离工作地点更近的地方,群租可以节约居住成本,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群租房的出租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他们提供的就是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 http://www.cs.com.cn/fc/02/200907/t20090706_2137567_1.htm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6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天天有变化
黄安年 2009-7-6 11:51
天通苑天天有变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6 日发布 说天通苑天天有变化一点不假,拿东一区来说 , 在整个天通苑东、西、中、北、天通苑的 6 个区(位居西一和东一之间)中是面积最大的小区,北临天通公园,东南有人工湖面。这天通公园里老幼游客络绎不绝,成为晨练和幼儿活动的难得场所,里面的设施也逐渐完善,湖里的观赏鱼和野鸭越来越多,成为一大景观,原来不起眼的小桥下居然开了荷花 , 以前可是很小、很小的干枯水池。而东面人工湖面是人带狗溜弯的场所,那里的体育器械也受许多老来青睐,近来在工人湖面两侧增加了林中小道 , 增添了曲径通幽的味道,也算有所贡献。 附照片 11 幅为笔者所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天通苑社区建设
黄安年 2009-7-3 11:26
也谈天通苑社区建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3 日发布 昨天各大媒体聚焦《北京天通苑 10 年成长记:创造社区民主运动奇迹》一文,将社会基层的社区建设提上了日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 , 只是这种社区以往绝大部分是学校机关等公用事业单位管理的 , 随着人口迁移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 , 这共用单位的社区居民也多元化了 , 许多居民杂居的商品住宅区的社区更是应运而生,此起彼伏,如果仔细统计一下,说不定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人数已经超过了公用事业单位的社区人数。 如何管理好社区这可是关系社会和谐安定 , 民生福祉的基本问题 , 社区搞不好 , 社区不安定 , 社区不和谐,社区环境不优美,社区设施不配套 , 那么很难说 , 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从 1999 年起 , 号称亚洲最大的天通苑社区建设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离医院、学校等整个配套设施齐全,还要到 2013 年。从我 2002 年 5 月正式入住天通苑,也有七年多。总体上我感觉存在着四个明显的滞后现象:领导机构重视社区建设滞后,社区教育、医疗、公交、文化配套设施滞后,建设绿色社区措施滞后,社会治安及业主维护管理滞后。这些滞后集中在领导重视的滞后和业主维护管理滞后上。报道谈及家住天通苑积极维护人士的维护活动 , 但是就发挥业主委员会的维护作用来说还有许多事要做 , 像公共绿地被侵占损害了广大业主的权益、汽车占用人行道侵犯大多数业主权益、宠物主对宠物管束失当侵犯了广大业主享有清洁卫生的道路权益、房屋中间成租一户住宅转而分割成十来间出租破坏了住房格局,造成许多隐患,损害了左邻右舍的权益等等 ,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维护人士、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市区领导主管部门合力协调解决。把天通苑建设成一个民主的、绿色的、和谐的、宜居的、生气勃勃的家园,是全体天通苑人努力的目标。 附天通苑地图3张 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 : *************************** 北京天通苑 10 年成长记:创造社区民主运动奇迹 2009 年 07 月 01 日 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于任何一个贸然闯入的外来者,天通苑这个坐落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巨型社区,都像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谜题。   它被人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有着 30 多万固定人口,以及几乎相同数量的流动人口。这个几乎等同于浙江绍兴市或者宁夏银川市区人口的庞大人群,却由一个镇政府来管理。   它曾是北京房价最为便宜的经济适用房社区之一,每平方米 2650 元,面向的人群是拥有北京户口的低收入者,但在小区里,宝马、奥迪这样的高级轿车却随处可见。   这里的人们,时常能在超市或马路上看到一些电视上的熟脸儿,一些活跃在各大高校、文艺圈、媒体圈的社会名流,也是这里的居民,不过,他们的邻居中,却有着数量庞大的无照摊贩和黑车司机。   尽管从这儿驱车到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不到 20 公里,但直到一年多以前,居民们才能在新版的北京地图上,找到自己的社区。这儿只有一条通往北京城区的主干道,一个公立小学。公立大医院的数量,则是零。   从 1999 年开建至今,这座巨型社区就这样在北京的边缘,生长了整整 10 个年头。   这个庞然大物繁杂、混乱、无序,随着城市的扩张,它迅速膨胀,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共设施和服务增加的速度。尽管这儿的社区物业公司,把建设人间仙境作为奋斗目标,可这儿的确曾被北京媒体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社区。   好在,这 10 年里,这儿的居民逐渐学会用各种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解决身边的问题。虽然许多人戏谑地将这个地处偏远的社区称为天通镇,但它的社区网站,却是这个城市最为活跃的民间意见汇集地之一。   网络维权第一场胜利    6 月 20 日深夜,家住天通苑网站的工作人员依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忙碌着。   这家由业主自发建立的社区网,从 2000 年创办开始,已经走过了将近 10 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网站经常有五六千人同时在线。对于挤出业余时间经营网站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巨大的鼓励和承认。   家住天通苑创办的初衷和其他社区网并没有什么不同,最初无非是出于选房、买房阶段的业主与开发商、物业打交道的需要,此外,天通苑数量巨大的业主,也一直寻觅着一个平台,对房子的装修、交通状况等进行交流。   但一个叫落汤鸡的网友,最先意识到了网络聚集民意的巨大作用。   落汤鸡本名叫王瑞琦,是天通苑最早的一批居民。 1999 年,他便搬来了这里。不过,当他第一天搬进天通苑时,搬家公司司机临走前丢下的一句话最好别喝这里的水,让他大半晌没反应过来。   事实上,位于北京北五环外两公里的天通苑地区,从元末开始,就是北京的大垃圾场。   王瑞琦入住天通苑的前两年里,这儿的居民们使用的饮用水,都来自小区物业打的自备井,水是免费的,但水龙头里放出的水时常浑浊不堪。最夸张的一次,据说有居民炖一锅红烧排骨,因下楼办事忘了放酱油,但那锅汤水的颜色,却和放过酱油后没什么区别。   自备井就在王瑞琦家不远处,距离曾经的垃圾填埋场,只有短短的 300 米。尽管南边离这儿不远处的清河水质如墨,不时地发出阵阵恶臭,但几经交涉后,开发商仍坚持认为,这里的水质是达标的。   从此,王瑞琦开始踏上了维权之路。在一次为水质维权奔走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后,他意识到必须靠集体的努力才能成功。   于是,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王瑞琦开始号召大家理性维权,募捐请卫生部食品监督所来检验水质。    20 多个网友自发响应,大家 100 元、 200 元地捐钱,检测结果验证了人们的预感:氟化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 70% ,而长期饮用这样的水质,会诱发人体出现牙齿脆弱、生斑、骨骼和关节变形等氟骨病,甚至引发骨癌。   愤怒的天通苑居民们行动起来,寻找一切途径向媒体和政府反映情况。各种抗议电话和信件雪片般地涌进了各家媒体的热线和市长信箱,这种有组织的大规模投诉,很快就受到了上头的重视。   次年的北京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提案,在入住两年半之后,王瑞琦和他的邻居们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毫无疑问,这是天通苑的居民们利用网络维权的第一场胜利。   这样的人情味,在如今的大城市里去哪里找   在很多天通苑居民看来,家住天通苑不仅是维权的阵地,也起到了增进邻居感情的润滑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通苑业主们自发组织的业主班车。   这儿离北京城区太远了,仅仅在一年多以前,这儿的大多数居民上班,出了家门,还得花上一个多小时,倒公交车然后换乘地铁,在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里磕磕绊绊个把小时,才能到达上班地点。   天通苑通往北京城区的立汤路,是他们往返城市与住所的唯一一条主干道。这里是公认的瓶颈。每天清晨 7 点开始,公交车、轿车、面的、电动车、三轮车等各色大小车辆,在这条马路上排成长龙,堵得水泄不通,通常要到 9 点左右才能有所缓解。   堵车的时刻如此地频繁与漫长,以至于每个天通苑的居民都对那条停滞不动的车龙熟视无睹。一旦道路堵死,公交车的司机们就会一言不发地打开车门,乘客们从车厢里走下,麻木而步履匆匆地跟随着人流,步行半个小时,到达两公里外的地铁立水桥站这个理论上开车只要 10 分钟就能到达的地方。如果他们选择继续在车上等待,那么花费的时间,就远远不是十分钟的事了。   于是,行走在政策边缘的业主班车应运而生。从 2002 年起,天通苑的许多业主自发组织起来,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发帖,凑钱租赁社会车辆,用于上下班。   刘勇波在天通苑社区网上名叫 8818945 。 2004 年年初,他和邻居逍遥 ( 也是网名 ) 实在苦于每天上下班在天通苑与 CBD 之间的奔波,于是决定召集在 CBD 上班的邻居,一起长期包租一辆车,接送大伙儿上下班。   社区网上帖子一发,应者云集,班车从此一跑就是 3 年半。当时,天通苑这样的民间自发班车跑东线的已经有 4 条,于是刘勇波们的这条被命名为东 5 线。由于东 5 线贯通天通苑、北苑、东三环、 CBD ,后来逐渐成为天通苑民间自发班车中最著名的线路。   在东 5 线成立之初,刘勇波和逍遥为其立下的规矩是:每月包车所需的 6000 元 , 扣除散客的交费 ( 一天往返 20 元 ) 后,由包月的常客均摊;常客们轮流当班车长,义务承担召集乘客、管理、收钱算账等工作。   这也逐渐成为天通苑业主班车的主要运行模式。   每月底,值班的班车长会把财务明细表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常客,并把当月结余交给下月的班车长。如果当月有结余,就在月底买了冰激凌或肉夹馍,在班车上与大伙儿分享。结余下来的钱,大家会用来小聚一次。   不过,几年前的一次意外,给业主班车敲响了警钟。 2004 年冬,一辆班车在北京刚开通不久的五环路上,发生冰雪路面侧滑,差点从 10 米高的立交桥上掉下去,让经历事件的很多人心有余悸。   班车的组织者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那个时候,小区物业开始派专人进驻论坛解决问题,一些班车的组织者曾经和物业接触,希望能把班车移交给物业来管理。   但物业的答复令人失望,班车属于营运性质,如果物业操作这件事,需要交管局批准,希望不大。   所以,如今的业主班车依旧维持着这种边缘性质。但对于业主来说,班车不仅解决了上下班的交通问题,而且成了邻居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有些在公司担任要职的高管,会在班车上给邻居们介绍工作;律师在车上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一些怀孕的母亲,在车上交流怀胎十月的烦恼与快乐;还有单身的白领,在车上互相推荐合适的好对象,有些人聊着聊着就对上眼了   我们在车上交了多少好朋友啊。一位常坐班车的业主说,这样的人情味,在如今的大城市里去哪里找?   这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随着越来越多的业主关注家住天通苑论坛,天通苑的人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他们尝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发出更多的声音。   在网友们的推动下,政府投入 200 余万元,关闭了天通苑东侧的非法渣土场和垃圾场,以及养殖垃圾猪、泔水猪的近两万平方米猪舍;一所占用规划中公立学校校舍的私立学校被赶走,孩子们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他们甚至发起近万人签名,成功地在北京市 5 号线地铁的规划中为天通苑增加了一站。   的确, 5 号线加站,被视为家住天通苑论坛发展过程中最为重大的事件。有媒体甚至这样评论,这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对于这样一个巨型社区来说,一直到 2007 年 10 月前,这儿只有一个地铁站。这样的运载能力,显然无法满足数十万人上下班的需求。    2005 年,纵贯北京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5 号线动工。按照 5 号线的原有规划,人口稠密的天通苑,只设了一站。能不能在天通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再加上一站?   起初,这只是在社区网上论坛里说说的话题。后来, 10 多位天通苑居民在网下自发成立了一个加站推动小组。加站,由虚拟到现实,变成了一项有组织的社区公益行动。   牵头的阮亚占,在家住天通苑论坛的网名叫超级马甲。他深受堵车之苦,一直关注天通苑的交通问题。像不少天通苑邻居一样,他也认为 5 号线的设计极不合理。   花了两个晚上,阮亚占写好了一份《行动指南》,在帖中,他呼吁天通苑的邻居们,用下列方式,迅速行动:    1. 打电话,在本周内给下列单位打至少 1 次电话。他列出了市长热线、市规划委、市人大、市交通委等部门的电话号码。 2. 寄信,在本周内给下列单位寄一封信。除了列出详细地址外,他还写好三四种信的模板,从网上直接打印就行。 3. 发邮件。邮件内容也写好了。 4. 登门拜访,有时间的老同志,请直接到有关部门面谈。 5. 发动亲朋好友,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想尽办法把意见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让政府知道,让领导知道。   在帖子最后,他说: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定要行动!想想,如果有 1 万人这么做了,会是什么结果?大家一起努力吧!用我们的行动,改写我们的未来!   很快,无数天通苑居民的电话打到了北京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一共打了多少个电话,没有确切统计。总之到后来,一听说是加站的事,接电话的人立马就问:你是天通苑的吧?还有的说:你们快别打了,我们都没办法上班了。   两周过去了,但政府方面始终没有什么反馈。加站小组的一个成员联系上一位家住天通苑的记者,让他以记者的身份,打电话问问,得到的答复是:政府正在论证能否加站。   于是,加站小组的成员又组织了一次碰头会议,决定由加站小组策划组织一个网下的万人签名活动,营造更大声势。   现场签名活动定在 2005 年 9 月 3 日,这天是个周末,地点在社区的一块空地上。事前,加站小组进行了分工,有人安排人员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有人负责紧急通知公安,还有人负责请居委会协助,其他人员则看好签名表,负责疏散人群   不过,签名现场秩序井然,事先准备的很多应急措施都没派上用场。短短一个上午,加站小组就收集到签名 8310 个。   收集上来的签名表,有些已经皱皱巴巴,有的签名不规范。在花去一周汇总整理后,加站小组的 5 名代表,把 8310 人签名的册子送到了市信访办。   随后,北京市专门召开了市长交通工作专题会,原则上同意了天通苑小区段增设车站的设计方案,很快,增站方案在市规划委网站上进行了公示。   一个奇迹就这样诞生了。   如今, 5 号线已经通车两年,大大方便了天通苑地区居民的出行。但回顾 4 年前的那次冒险,阮亚占依然感慨颇多。   作为老百姓,不能有人微言轻的想法。我们应当及时通过合法的渠道,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大家团结一致,反映自身的感受和意见,提出合理的建议。他说。   一位网友的留言,被阮亚占看做是对加站小组最好的褒奖:当很多人在埋怨社会、政府,埋怨我们社区的种种不足时,我们看到了有那么一些人,面对现状、面对现实,积极应对。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出牌,并以结果告诉我们可以赢。这或许是我们这次行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民意的表达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   只是民意的表达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一度给那些热衷维权的网友泼上了一盆盆冷水。   早在 2001 年,业主们在售楼处集会抗议开发商不合理条款,拒绝收房,就被不明身份的人打散。 2002 年,要求检测水质和组织班车的网友啤酒和落汤鸡,先后在自己家门口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 2003 年,在网络上牵头组织抗议开发商占用公共绿地盖商品楼的一位业主,在小区附近被砍成重伤,自己的帕萨特轿车被砸坏,最后不了了之。   而 10 年来一直困扰天通苑居民的教育与医疗问题,尽管居民们呼吁争取,也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   这个近 60 万人的社区,只有一所公立小学,而且教学质量和城里的没法比。按照原先的规划,位于天通苑老区的中山实验学校,应是由昌平教委安排公立中学入驻,但随后来的却是莫名其妙的私立中学,每年学费 2.5 万元,哪有人上得起啊。   落汤鸡最近在为孩子上学的事儿奔忙,他的孩子一直在城区上寄宿制幼儿园。今年 9 月,为了孩子去城区读小学,他更打算举家迁移,在孩子学校边上租个房子。   天通苑的房子,能卖就卖了吧。这个一度热心天通苑公共事务的网友失望地说。   这样的心态,在天通苑的家长中很普遍。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天早上来不及洗脸,顾不上吃饭,抓起正在睡懒觉的孩子,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拎着孩子的面包、牛奶,就往外跑。   天通苑一直没有大型公立医院,那些遍布社区的租了两层门面房的私人诊所,总是让人没法儿放心。在原本的规划中,将在天通苑北一区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建一所三甲医院。但这块空地空置了多年,迟迟没有动工的迹象。   业主们感叹:这儿的人太多,想法也复杂。热衷于维权的业主们,经常被论坛上的网友们误解甚至攻击,一些人指责他们是为了出风头,或者满足某些个人目的,这样的话说得多了,许多原本活跃的网友们便不愿再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心瓦凉瓦凉的。   这里还有维权过度的事情发生。天通苑西三区边上原本要修一条市政路,但每天喊着要修路的居民,却认为这条路影响了自己的休息和娱乐。维权的业主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他们把修路的围墙推倒,甚至和工人发生斗殴。   民意的表达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秉持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那么就会反过来伤到自己。阮亚占说。   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巨型社区的主流民意,依然富于理性和建设性。天通苑的许多热心居民,依然活跃在社区里,履行着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天通苑曾经是北京城治安的盲点,原本的东小口派出所,只有 10 多名片警,连这个地区的基本治安都很难维持。 2007 年春节前,这里连续发生三宗命案,被媒体称为北京治安最乱的社区。   一位名叫张凤东的无线电爱好者,灵机一动,把他发起成立的 HAM 联盟 ( 天通苑无线电爱好者之家 ) 成员们组织起来,在春节前进行自发巡逻。   夜巡队按照区域分为 5 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五六辆车,好一点的有标致 307 、伊兰特,差一点的是奇瑞、奥拓、桑塔纳。张凤东还特意找物业公司做了简易的车证,每辆车上挂着天通苑 HAM 联盟夜巡车。   不过,夜巡队不是派出所,张凤东们没有盘问权。他们能做的无非是用无线电交流小区内的状况,看见可疑人员,集合车辆进行围堵。一到节假日晚上 8 点至 12 点, HAM 联盟的兄弟连、夫妻队、父子兵,便急急上阵。即使在几十公里外和朋友喝酒、聊天,到了点儿,夜巡队的队员都会急匆匆赶回来巡逻。   这样的巡逻一直持续至今,张凤东也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呼为司令,这个称号让张凤东特有成就感,他也因此被北京的一家报纸评为 2008 年北京十大感动社区人物。   而天通苑网友大红鹰也有个十大的头衔,他是中央电视台评选的 2008 年十大公益人物。   这个本名楼必成的天通苑居民, 2002 年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患上股骨头坏死的顽疾, 2003 年后,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只能依靠轮椅活动,但这未妨碍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邻居发起了成立天通苑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倡议,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   在志愿者协会的带动下,天通苑有了足球爱好者们的天通苑超级联赛,有了天通苑居民自己的歌唱比赛超级邻声,也有了聊摄影、美食、育婴、宠物、团购的各种俱乐部。每年一度的家住天通苑网友新年聚会,更成了居民们最高兴的事儿,吸引了成百上千人来参加。每年六一前后,天通苑还有自己的宝宝运动会。规模最多的一次,居然有 1000 多个宝宝参加。   这些活动,都被天通苑的另一个知名网友天眼摄郎记录了下来。这个本名叫陆岗的自由摄影师,自从 2003 年搬到天通苑以来,便拎着相机,拍下了 16 万余张照片,记录下这个社区里发生的无数故事,为这个大型社区的生长史,提供了最好的见证。   陆岗将手机号码公布在社区网站上:欢迎邻居提供一切关于天通苑的线索。一接到居民电话,他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曾在冬夜的凌晨 3 时起床,拍摄地铁 5 号线最后一根钢轨合龙的场景,也曾为了拍摄天通苑的全景,只身爬上 33 层楼的露台,一只手攀着栏杆,一只脚跨出护栏,踩在伸出的房沿儿上。   起初的一段时间,污水沟、堵车等画面充斥着他的镜头,但是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变,这样的画面渐渐淡出陆岗的镜头,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公园、湿地野鸭岛、大型商业场所进驻、地铁 5 号线通车等天通苑地区的标志性事件。   没有人强迫我做这些,但积极改进和维护天通苑的生活环境,对我个人也有好处,谁不希望住在和谐社区里呢!陆岗说。    2009 年 4 月,陆岗以特邀观察员的身份,被相关学者邀请,参加了在北京市举行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国际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陆岗近 5 年来拍摄的 16 万余张照片,被刻成了 10 余张光盘,分发给与会的各位专家。   有学者看完照片后评论,像陆岗这样的社区摄影师的出现,标志着天通苑社区逐渐萌发的公民意识,已经从自发上升到了自觉的阶段。这些照片也因此受到一些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关注,将作为天通苑地区 10 年发展的珍贵史料,供后人研究与收藏。   一个公民的应有之道   天通苑已经走过了 10 年。对比起 10 年前那个在荒地和垃圾场上建成的社区,这里的变化确实让正在努力中的人们感到欣喜。   楼必成的天通苑志愿者协会,如今已有 3000 多名成员。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工作,是每周都在天通苑龙德广场举办免费的天通苑大讲堂,他们请来许多高水平的学者。比如上个周末的论坛,谈论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的困境和前景。    2007 年年底,天通苑派出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派出所。如今,有 50 多名片警分批 24 小时不间断地巡查着这个社区,大多数角落里也装上了摄像头和电子眼。包括张凤东在内的天通苑居民们,终于有了某种可以依靠的安全感。   这个月中旬,天通苑的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昌平区第一中学要入驻天通苑的消息。这所天通苑的首个公立重点高中,可以容纳 1000 多名高中生,有望基本解决这个地区符合学龄段的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另外,一所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开始建设,预计于 2013 年正式运营。   而天通苑通往北京城区的第二条主干道,也已经在建设中。几周前的一个周末,陆岗特意带着相机,到这条路的建设现场拍照。他高兴地看到,这条路离天通苑已经不到两公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   直到现在,这个社区还是没法儿全部满足我们的要求。陆岗说,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拿出一份心,大家都存着一个念想,一起去努力,咱们的家肯定是全北京最好的。   这样的想法,也得到了研究城市巨型社区的学者们的肯定。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任胜飞,曾和他的同事们对经济适用房社区的相关问题进行过调研。在他看来,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转型期间,城市规模与人口都会出现急剧扩张。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英国、法国等,都曾出现过类似天通苑这样的问题。   政府为了满足急剧扩张的人口对于住房的需求,在不具备任何市政基础的荒郊建立巨型社区,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行为。任胜飞说,不过,随着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改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后,这样的巨型社区会出现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他也相信,在这样的完善过程中,不仅应该有政府的参与,更多的还应该是社区居民良性互动,在政府规划的基础上,社区居民们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以及各种方式的民意表达,来推动政府的工作,这也是一个公民的应有之道。 ( 记者林天宏实习生 周凯莉)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http://news.sohu.com/20090701/n264892473.shtml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7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主堂挂牌天通苑
热度 3 黄安年 2009-6-18 10:51
天主堂挂牌天通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18 日发布 天通苑小区的名字有人错读作通天苑 , 三天前 , 天主堂在天通苑东一区环岛正式挂牌了 , 终于信奉天主教的家庭礼拜模式为教堂礼拜模式取代了 , 这件事发生在天通苑社区实在意义非凡 , 至少体现了和谐社会下天主教的宗教自由 , 从家庭规模转入社区规模了 , 由半地下到公开化了 , 也反映了天主教的朝阳、昌平结合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许信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当然也得许信奉天主教 , 就得有做礼拜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不到一周前的 2009 年 6 月 11 日至 12 日,北京市天主教第九次代表会议在京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天主教爱国会、教务委员会领导班子。李山主教当选为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席。这里的天主教显然应该是爱国的天主教。 如果不仔细看,你还真不知道这里有个天主堂,现在楼下大门还是反锁着 , 人们还不清楚教堂是否正式开张,这要到星期六日才知道,天主堂的大门是从那里开也不大清楚,因为以前这门是由喜盈门房地产门市部管着的 , 平时就有很多人进出。这里有 358 、 758 、 432 、 849 、 858 、 522 、 523 六条公交线过往,又是东一、东二、东三区的汇合地 , 可谓交通方便易于集散,选择在这里的交道口实在是昭示社区居民的明智之举。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5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通苑一面紧张开工, 另一面房屋空置已四五年
黄安年 2009-6-13 11:20
天通苑一面紧张开工 , 另一面房屋空置已四五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13 日发布 天通苑东一区位于公园西南角有座三栋相连高三十来层的经济适用房 , 迄今已经完工可交付使用四五年了 , 那些高楼大厦建成于天通北苑前 , 可天通北苑的楼房早已销售一空。现在旁边的中区却又已全面开工 , 从天通苑东大门外一直延续到地铁 5 号线天通苑站一侧 , 仅仅大吊车就有几十台,热闹非凡。 令人纳闷的是为何早已建成的经济适用房高楼大厦不能开盘呢 ? 这些高楼大厦还要空置到何时? 附图 5 幅为即时拍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3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绸舞演练天通苑
黄安年 2009-5-23 09:22
红绸舞演练天通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3 日发布 天通苑地区的水很深 , 有些住不起豪宅又望改善居住条件的文化人退休前后往往选择这个地方 , 这里进城方便又不离百姓生活 , 高中低档消费具备 , 房价全市最低 , 汽车停车等于免费,距离昌平文化景点很近。住久了 , 发现这里居民的文化品位不俗、不底。我已经看到了葫芦丝团的演出,见证了天通公园的写生培训班,体育场上羽毛球的高手 , 还有朋友参加水准不低的社区歌咏团 , 指挥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等等。最近为迎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社区的文艺活动更是此起彼伏。最新的一个例子,几十人组成的红绸舞今天在天通苑小学演练了 , 这些成员多为中老年家庭妇女 , 前一阵子在公园内练习,今天干脆搬到小学大操场来排练 , 真希望他们能够脱颖而出,逐级登台,这教练估计不是等闲之辈。天通苑藏龙卧虎,不要小看了。 下面的照片 4 幅为笔者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8A)|3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学票友和红学专家再聚天通苑(2009年4月14日)
黄安年 2009-4-24 08:39
红学票友和红学专家再聚天通苑 (2009 年 4 月 14 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4 日发布 4 月 9 日 , 著名红学家梅节和在京部分红学界朋友在天通苑相聚 ,4 月 14 日 , 部分红学票友和红学专家再次 相聚 天通苑。在这次难得相聚中 , 大家纵论当今教育、学术和医疗等热点话题。参加活动的有主宾红楼梦版本专家杜春耕 , 红学研究专家梅节、红学研究专家胡文彬,红学高级票友原香港工委副书记 ,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 , 红学高级票友原卫生部副部长 , 政协科教文委员会副主任孙隆椿,作陪的有红学研究专家吕启祥,学者黄安年。 照片12幅是笔者即时拍摄的。 近来红学界活动频繁, 4 月 22 日 , 为纪念曹雪芹纪念馆开馆 25 周年, 10 多位红学家在植物园曹馆再次相聚。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3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鲜花绽开(二)
黄安年 2009-4-12 15:27
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鲜花绽开(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12 日发布 一周前笔者《天通苑东一区鲜花盛开》博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5 日发布)说到清明时节 , 天通苑东一区鲜花盛开 , 随兴所拍部分实况图片 26 幅。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492 今天上去在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内绿化带继续拍摄鲜花绽开的实况,分 ( 一 )26 幅 , (二) 23 幅,与网友共享之。 笔者注意到今年春节鲜花开放普遍好于去年 , 是何原因不得而知。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4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鲜花绽开(一)
黄安年 2009-4-12 15:10
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鲜花绽开(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12 日发布 一周前笔者《天通苑东一区鲜花盛开》博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5 日发布)说到清明时节 , 天通苑东一区鲜花盛开 , 随兴所拍部分实况图片 26 幅。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492 今天上去在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内绿化带继续拍摄鲜花绽开的实况,分 ( 一 )26 幅 , (二) 23 幅,与网友共享之。 笔者注意到今年春节鲜花开放普遍好于去年 , 是何原因不得而知。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3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夜空火树银花
黄安年 2009-1-26 16:16
天通苑夜空火树银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6 日发布 除夕夜的天通苑社区,鞭炮声震耳欲聋 , 我看到邻居们从车厢里和家里拿出一批批炮竹和各类烟火制品走出楼外 , 选择最佳地点燃放。临近十二点来自四面八方的火树银花刹时将这里的天空照得通红 , 我和老伴已经无心再看中央电视春节晚会节目了 , 两人在窗前足足看上个把小时,如果我们的两个外孙一起来看看这个难忘今宵的场面有多好 , 我们在美国的 Danbury 过春节 , 那里的焰火比天通苑差多了。我们的窗户前是一片开阔地 , 犹如天通苑的观礼台 , 唯一缺点是北面为 30 多层的八大金刚(八座高楼)所挡 , 只能看到正南及东南、西南方向即使这样也相当壮观了。我就势用照相机录下这牛年吉祥的场景。春季一早还得外出给老人拜年,快两点光景我们才慢慢在鞭炮声和千姿百态焰火映照下进入梦乡。 下面是在家中阳台上拍摄的部分镜头。
个人分类: 国内纪行见闻(09A)|3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东一区邮局邮寄信封规矩多
黄安年 2008-12-25 15:26
天通苑东一区邮局邮寄信封规矩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5 日发布 在天通苑东一区邮局,邮寄信封的规矩实在太多 , 在北京市内其他邮局中可以使用的信封,到了这里往往被打回 , 理由是这里邮局规定不符合我们规定的信封是不能用的。起先我以为自己使用的信封是因陋就简将旧信封翻新成新信封将就用的结果,背面没有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的标记,后来发现问题还不仅仅是有没有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标记的问题 , 而是还要区别国际信封和国内信封 , 今天我代朋友向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处投寄一封挂号信 , 邮局工作人员一看 , 信封使用的国际信封 , 尽管我声明信件是挂号的,还是被拒绝了 , 说国内信件只能使用国内的信封不管是否挂号,真使人哭笑不得。按照这种标准化逻辑 , 国内外寄来的许多信件根本没有这个规矩,信件都可以收到,为何寄出去要这么繁琐的规定 , 使得每次在这里寄信都得跑邮局让工作人员检查是否合格 , 搞得不好又得花钱买邮局的信封重写一遍。后来我发现 , 如果你花钱多买邮局的信件之类的东西 , 他们总是很高兴的 , 态度也好多了 , 我不知道其中有何奥秘? 附前两张是被打回的信封正反面,正面的地址门牌号码拍照时隐去了 , 第三幅是购买邮局的信封。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8A)|12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此停水通知
黄安年 2008-12-10 22:29
如此停水通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0 日发布 最近由于我们的楼上业主将住房租给喜盈门房屋中介,而喜盈门将房屋打成隔断转租许多租房人从中牟利,因而造成了许多安全和管理上的隐患,也给全楼居民生活上带来严重干扰。举个例子来说 , 火灾隐患是存在的 , 本来只为一家提供的电源设备 , 现在变成了七八十来家 , 在没有足够防火设备的情况下 , 是很危险的,而喜盈门房屋中介迄今没有提供令人放心的保障。再举个例子,水源的供应也是个问题 , 本来是一家用水 , 现在变成了好多房客在用 , 如果没有必要有序的管理 , 很可能造成水管的损坏。最近三个星期里 , 喜盈门房屋中介的出租房已经出现过两次严重漏水事故,而喜盈门只顾收钱 , 没有解决好管理问题 , 加上他们的房客之间互不认识 , 无奈只有电话向房产业主反映 , 房产业主远住顺义,鞭长莫及 , 很耽误事情,造成自来水大量流失。 由于他们的卫生间的阀门受损,需要停水修理,然而,这次修理却令人哭笑不得。 停水需要关闭楼下的通管全楼一侧的水阀门,但是楼下业主并不常住 , 物业曾经和楼下业主联系约定时间来天通苑打开阀门,然而星期六( 6 日)来了却找不到人 , 只能空手而回。(楼下业主在我家详细说明了原委) 8 日下午物业在我们楼和旁边的楼门口贴出通告称 : 由于东一区 39 号楼 XX 单元 XXX 室卫生间阀门漏水,需要及时维修 , 现对东一区 39 号楼 XX 单元和 XX 单元停水。停水时间: 2008 年 12 月 9 日 9 : 00 , 来水时间: 2008 年 12 月 10 日 9 : 00 ,由于停水给您带来的不便 , 请您谅解!提前准备好生活用水。注:请您出门前务必关好自家水龙头及热水器电源和阀门,以免热水器回流给您和他人带来不必要大损失。临时取水点 , 东一 37 号楼一层物业用房和东一 10 号楼一层物业用房, 东一、二管理处 2008 年 12 月 8 日 这份通告使我们大为不解 : 第一 , 为何维修卫生间的阀门漏水需要停水 24 个小时。 第二 , 为何需要关闭关系两个单元住户的总阀门,既然关闭总阀门,为何又要联系楼下一侧的业主来关闭楼下的阀门,因为总阀门已经管主了楼下一侧的阀门。估计是在联系楼下一侧业主方面遇上了困难。(据说他们一周只能来一次而且并不在这里过夜) 为此,我们和物业房管员、物业取得联系 , 寻求答案。物业办的解释未能使业主满意,而且显得不耐烦,物业办称让我们了解了解 还说 , 东一区有 12000 户 , 我们无法了解那么细。结果对我们 8 日晚上和 9 日一早的电话并未答复。对于需要 24 小时停水的答复是 , 因为是胶粘需要 24 小时 , 以前是停水 72 小时 , 现在已经算好多了。 9 日 9 : 40 分物业前来维修水管的人员上楼维修 , 不知什么原因,从上午到晚上我们的自来水却一直没有断流 , 物业也没有对我们作出任何解释,我们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不需要再停水了。这样事前动用一切可用的器具备水可以结束了。 谁知 10 日下午傍晚时分,物业打来电话通知明天( 11 日)上午 9 : 00 停水 ,12 日 9 : 00 来水。我们希望物业对于停水的原委作出解释,但是他们对此同样显得不耐烦,说什么现在安排在明天停水 , 不是通知你们了吗?你们不满意投诉好了 ! 我们说 , 今天是通知了 , 但是你们 8 日的通知停水 24 小时 , 结果 9 日没有停水并没有通知我们,这不大妥当。物业办称:你们年龄大 , 所以通知你们是为了尊重 ? 对于年轻人我们就不通知了。我们说对于业主应该一视同仁,不应厚此薄彼,如果说出于我们的尊重 , 可是我们两次打电话向你们反应 , 你们并没有回复,再说 , 你们说 9-10 日停水 24 小时 , 结果没有停水却并没有及时通知我们,难道也是出于尊重? 停水的事关系被停水单元用户的生活 , 理应做好充分准备 , 事前做好各种预案 , 不能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如果计划不周临时改变则应该及时通报用户 , 其实这并不难 , 物业的人既然在场 , 为何不能当即通知各户?他们如果做好仔细准备并即使和业主沟通,估计是不会发生这类事情的。 根据有业主目睹的情况 ,9 日上午维修水工力图打开外面的阀门,但是门外的阀门上停上了汽车因而没有能够打开阀门,是否因为这个原因无法求证 , 只是现在乱停车现象十分严重 , 将水阀门道、重要通道、消防通道占为汽车道的事情十分普遍 , 希望这类问题引发物业、派出机构高度注意。 使笔者纳闷的是这次漏水事件是由喜盈门房屋中介出租用房管理不善引起的 ,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对受扰民的用户有任何明确的歉意表示 , 这使人对于这样的顾了挣钱,干扰了居民的房屋中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个人分类: 北京奥运随感(08-11)|6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