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法拉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资料搜集] 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热度 1 zlyang 2020-2-16 16:19
新 生婴儿 有什么 用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出处一: 法拉第 1821 年说:“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1) 《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二卷)》第16章 感应电流 16 Induced Currents https://www.feynmanlectures.caltech.edu/II_16.html 16–4 Electrical technology When Faraday first made public his remarkable discovery that a changing magnetic flux produces an emf, he was asked (as anyone is asked when he discovers a new fact of nature), “What is the use of it?” All he had found was the oddity that a tiny current was produced when he moved a wire near a magnet. Of what possible “use” could that be? His answer was: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16–4 电子技术 当法拉第首次公开其惊人的发现,即不断变化的磁通会产生电动势时,他被问到(就像任何发现自然新事实的人一样被问到),“它的用途是什么?”法拉第所发现的只是一件怪事:当他在磁铁附近移动电线时会产生微小的电流。那有什么可能的“用途”? 法拉第 的回答是:“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Modern electrical technology began with Faraday’s discoveries. The useless baby developed into a prodigy and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ways its proud father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现代电气技术始于法拉第的发现。 这个无用的婴儿变成了一个神童,并以其骄傲的父亲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2) Of what use? By Isaac Asimov https://speakingofresearch.com/2012/03/23/of-what-use/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lecture, one member of the audience approached Faraday and said, “Mr. Faraday, the behavior of the magnet and the coil of wire was interesting, but of what possible use can it be?” Faraday answered politely, “Sir, of what use is a newborn baby?” In 1880s and 1890s, however, scientists who pursued “useless” knowledge for its own sake, discovered that subatomic particles (eventually called “electrons”) existed, and that electric current was accompanied by a flow of electrons. The Edison effect was the result of the ability of electron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o travel unimpeded through as vacuum. (3) 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美国国家工程院,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n behalf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第一个是“ 1. Electrification 电气化”。 出处二: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83年放气球时说:“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1) “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https://www.americanheritage.com/what-good-new-born-baby The next part of the story, of course, is famous: Doctor Franklin is among the excited crowd watching the first balloon ascension from the Champ de Mars, August 27, 1783, and someone poses the inevitable conservative question—what good is it? Watching the balloon rise magically into the sky, the man who has busied himself with every novelty—with meteorology, inoculation, bifocals, lightning rods, postal service, hydrodynamics, even a sensible new stove—turns and replies: “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The epigram ricochets throughout Paris and the world.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19-11-01,计算机“接纳”汉字,永远要感谢一个光辉的名字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1/c_1125180159.htm 新华网,2019-11-01,今天,为什么重提王选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1/c_1125180274.htm 新京报,2018-12-21 第A06:特别报道,王选 曾被质疑异想天开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8-12/21/content_742113.htm?div=-1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美国国家工程院,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n behalf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1. Electrification “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揭晓---中国科学院,2001-12-21 http://www.cas.cn/ky/kyjz/200112/t20011221_1025631.shtml 相关链接: 2020-01-23, 原始创新一般没有充分的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5357.html 2020-01-16, “原创探索”到底评不评?怎么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49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382 次阅读|3 个评论
超导“小时代”(3):鸡蛋同源
热度 10 Penrose 2016-1-15 00:34
超导“小时代” (3) :鸡蛋同源 【作者注】《超导小时代》系列文章自2015年9月在《 物理 》杂志连载,欢迎大家订阅、围观。 此文发表于 《物理》2015年第11期 ,详见 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66132.shtml “鸡蛋,从外面打破就是个蛋,从里面打破则是只鸡。”——源自:李嘉诚 自从泰勒斯这位科学老祖记录了摩擦起电和磁石吸铁这两个物理现象以来, 2000 多年过去了,人们对电和磁的理解还是极其有限。无论是中国风水先生用罗盘定乾坤,还是哥伦布靠指南针航海发现新大陆,抑或是诺莱特的奇妙人肉电学实验,都是止步于电和磁极其常见的现象认识和利用。甚至到 19 世纪初期,许多人依然认为电和磁风马牛不相及,电是电,磁是磁,电没法搞出指南针,磁也没法生成闪电。然而,真相只是如此吗? 如果仔细思考摩擦起电和磁石吸铁两个现象,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吸引作用。富兰克林认为电之间也存在异种电荷相吸,和磁石的南北极相吸其一样,所谓阴阳,是为相吸。 图1:奥斯特和他的实验( http://www.mattiko.com/img/oersted.jpg ) 发现电和磁之间的小秘密,需要一点点童话般的幻想,加上细致入微的观察,还有不断验证的实验。 19 世纪的一个丹麦人,他符合上述所有条件。喔,您别想多了,他不是安徒生。确实,我们伟大的童话大王,安徒生先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著名的童话故事。他还写了更多不那么出名的童话,《两兄弟》就其一,人物原型是他的一位好基友。话说,这位朋友整整比安徒生大了 28 岁,是他报考哥本哈根大学的主考官,也算是老师了。或许是暗恋老师的小女儿的缘故,安徒生每年圣诞节都喜欢往老师家里跑,一起吟诗作乐,顺便聊聊科学 。也许是安徒生这位文艺青年感染了他,这位普通物理系老师,依靠他童话般的想象力,发现了一件极其不平凡的事情。某一次物理实验课,一切似乎都是老样子,连电路,打开关,讲课,断电,收工。然而不经意间,一个小磁针放在了电路旁边,又是不经意间,他注意到开关电一瞬间,小磁针都会摆动几下。就像童话世界里用魔法棒隔空操控磁针一样,通电断电似乎也有这个效果,万分激动的这位仁兄差点摔到讲台下面去。之后,这位 40 多岁的普通物理教师,在实验室里愣是乐此不彼地玩了三个月的电路和小磁针,宣布发现了电和磁的魔法奥妙——运动的电荷可以让静止的磁针动起来(图 1 )。 1820 年 7 月 21 日,一篇题为《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 4 页短论文发表,署名汉斯·奥斯特,这位安徒生的老师兼好友,一举成名。 图2:安培右手螺旋定则 http://psat.yangtzeu.edu.cn/ 原来,同时期的许多物理学家都在研究静电和静磁之间的联系,但是静电和磁针之间总是过于冷淡,啥作用都不发生,也无法相互转换。奥斯特的发现,关键在于突破思维框架,在运动的电荷里寻找和磁的相互作用。电和磁之间的小秘密,终于被人们所发现。奥斯特这个名字,后于 1934 年被命名为磁场强度的单位,简写为 Oe ,沿用至今。 奥斯特的实验报告犹如投入池塘里的一颗小石子,让本已归于平静的欧洲电磁学研究,激起了层层涟漪。几位法国科学家在 1822 年里相继做出重要贡献:阿拉戈和盖•吕萨克发现绕成螺线管的电线可以让铁块磁化;安培发现电流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毕奥•萨伐尔发明了直线电流元理论解释这些实验结果。 图3:安培实验用的螺线管和电流计 (http://physik.uibk.ac.at/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pere) 和库仑一样,安培也是一个痴迷于物理研究的富二代科学家,从小就在父亲的私人图书馆里接受科学的熏陶,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教授,再到法国科学院院士,学术之路一直顺风顺水。安培勤于思考各种物理问题,无论何时何地,想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他曾将自己的怀表误当鹅卵石扔进了塞纳河,也曾把街上的马车当做黑板来推公式。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科学痴人,当他得知奥斯特的实验结果之后是多么地兴奋。安培在第一时间重复了奥斯特的所有实验,并把结果总结成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右手螺旋定则 。现在,用你的右手,轻轻握住通电流的导线,拇指沿着电流方向,四根手指就是电流对磁针作用力的方向,没错,就是环绕电线的一圈(图 2 )。安培把电线绕成螺线管,直接就用电流做成了一个“磁铁”,根据右手定则可以轻松判定这个电流磁铁的磁极方向。安培利用螺线管原理发明了第一个度量电流大小的电流计,成为电学研究的重要法宝之一(图 3 )。既然通电导线会有磁作用力出现,那么两根通电导线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吸引或排斥作用,为此安培同样总结了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关于为什么电可以生磁,安培继承了奥斯特的童话思维模式,想象磁铁里面也有一群小电精灵,就像一个个电流小圈圈,形成了一大堆小电流磁针,并且指向一致,如同群飞的鸟儿或海洋里群游的鱼儿一样,集体的力量最终形成了极大的磁作用力。安培给他的小小电精灵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分子电流。要知道,那个时代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只到分子层次,关于是否存在原子以及原子内部是否有结构属于超越时代的问题,能创新地想想分子里面有环状电流已经十分大胆前卫了。虽然分子电流在后来实验证明并不存在,但是其概念雏形为解释固体材料里面的磁性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磁虽然不是来自分子电流,但和材料里的电子运动脱不开关系。为纪念安培的贡献,后人将电流单位命名为安培,简写为 A 。 好了,我们现在知道,电,可生磁。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是:磁,可以生电吗? 答案是肯定的。用实验事实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人,是英国一位仅有小学二年级文凭的年轻人。他不是因为太笨而辍学,而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铁匠老爸想让儿子早点出去打工,好挣钱养家糊口。可怜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到伦敦街上去卖报,去文具店站柜台,还去书店搞装订,不为什么,就为混口饭吃不被饿死。幸运的是,科学与贫富无关,穷人的孩子同样可以对科学感兴趣,甚至做出极其重要的科学贡献。这位叫做迈克尔•法拉第的孩子,利用他在书店打工的机会,用他仅有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水平,博览群书,特别是《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科学非常感兴趣,时下最火热的当属电学研究,他甚至自己捣鼓起简单的电学实验,还拉着小伙伴们一起讨论科学问题。看书不能满足他日益增长的好奇心,法拉第从 19 岁开始频繁出现在伦敦市里各种科学讲座现场。一位叫做戴维的大科学家用渊博的知识征服了法拉第,很快他就成为戴维爵士的铁杆忠实粉丝,精心记录他的每一次演讲,并在书店用他的装订技术做成了一本《戴维讲演录》,寄给了他作为圣诞礼物。戴维显然被这位渴望科学知识的穷孩子粉丝感动了,事出凑巧,他不幸在做化学实验时候把眼睛弄伤了,急需一名助手。法拉第同学就这样,从一个伦敦街头打工仔,变成了皇家研究所的科研助理。对其他人来讲,无非是换个地方打工,混饭吃的还是继续混饭吃。然而对于法拉第来说,接触到真正的科学就等于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毫不介意以仆人的身份陪戴维老师访遍欧洲科学家们,也从不抱怨老师给的各种化学研究任务,在出色地完成一名科研助理的工作同时,他也努力继续着电学和磁学的实验。话说 19 世纪初的电磁学研究领域大多数都是些不愁吃穿富家子弟,法拉第在紧衣缩食的情况下,以一个寒门子弟的身份跻身,用大量的物理实验证实:磁可生电。 图4:法拉第与电磁感应现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Faraday , http://psat.yangtzeu.edu.cn/ 磁是如何生电的?关键还是三个字:动起来。既然运动的电荷会产生磁作用力,那么运动的磁铁也会产生电流。法拉第用磁铁穿过安培发明的金属螺线管,发现磁铁在进入和离开线圈时候会产生电流,也发现在两块磁铁间运动的金属棒会产生电压(图 4 )。法拉第把磁产生电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后来美国的亨利研究了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强度之间的关系。俄国的楞次总结出了电磁感应的规律,也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金属棒和磁铁相对运动方向相关。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创造性地发明了“磁场”的概念。他认为磁铁周围存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力场”,就像一根根的磁力线,从磁北极出发跑到磁南极结束。让金属棒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就会产生电压或电流,电流方向由磁力线与金属的相对运动方向决定。为了证实磁场的存在,法拉第在各种形状的小磁铁周围撒上了细细的铁屑,清楚看到了铁屑的密度分布(图 5 )。力场的概念至今仍然是物理学的最重要理论基础,没有之一。法拉第凭借仔细的实验观察,非常形象具体地解释了电磁感应现象。翻开他的实验记录本,里面几乎找不到一个数学公式,都是一张张精美的手绘实验图表,让人一目了然。正是如此,法拉第的发现非常适合公众演示,他本人也是一个科普达人,组织过无数次科普讲座和演示,并编写了《蜡烛的故事》,成为科普典范,期待着某一个角落里的某一个孩子能够走上和他类似的科学之路。法拉第于 1825 年接任戴维成为皇家研究所的国家实验室主任,但是他拒绝了皇家会长的提名,也拒绝了高薪等一切会干扰科研工作的东西 。为了纪念法拉第的贡献,后人把电容的单位命名为法拉第,简写为 F 。 图5:法拉第手绘的磁力线图 http://discovermagazine.com/ 动电生磁,动磁生电。多么妙的领悟! 然而,究竟是先有磁,还是先有电呢?如同一个古老争论不休的问题,究竟是先有鸡,还是现有蛋呢?很多人认为当然是先有蛋再有鸡,因为原则上鸡和鸟类一样,都是恐龙进化而来,想 当年恐龙时代,大伙都下蛋,就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做鸡!但是最近英国科学家发现有一种蛋白质只能在鸡的卵巢里产生,这下还是先有鸡比较靠谱。也就说得先有个叫做“原鸡”的动物,下了一个蛋,叫做“鸡蛋”(图 6 )。那么,有没所谓的“原磁”或“原电”呢?这才是产生电或磁的根源? 图6: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asapscience.com) 莫慌,莫慌,别凌乱。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才,来告诉你答案。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伟大的牛顿工作的地方,那里有砸中牛教授的苹果树,和万有引力的智慧,还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有一天,数学教授霍普金斯去图书馆借一本数学专业书,发现已被一个刚来的年青人借走了。教授找到借书者,看到他正在笔记本上乱糟糟地摘抄书里面的内容,教授对这位年青人敢于读如此艰深的数学书而惊讶, 同时善意提醒他记笔记要注意整洁性 —— 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 。年青人透露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动力, 因为他对刚读过的法拉第《电学实验研究》十分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数学工具来理解其中大量的实验规律。 。不久,霍普金斯将他收入门下攻读研究生,同门师兄还有大名鼎鼎的威廉·汤姆生(开尔文勋爵)和斯托克斯。 1854 年,年仅 23 岁的他顺利闯过师兄斯托克斯主持的学位考试,毕业留校任职。有了强悍的数学功底,这位叫做詹姆斯·麦克斯韦的年青人正式开始了 电磁学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年后,他用两个微积分方程描述了法拉第的实验,并发表了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又过了四年,麦克斯韦转到伦敦国王学院任教,终于有机会前去拜访他的偶像——迈克尔•法拉第,这位比他大了整整 40 岁的成名科学家。一个是实验高手,一个是理论高手,巅峰对决,顶级交锋,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法拉第显然对微积分公式感到一片茫然,他赶紧提醒麦克斯韦,要让实验学家懂你的理论,最好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哥俩决定给这个模型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 “ 以太 ” ,源自亚里士多德,指的是天上除了水、火、气、土之外的另一种神秘东西。 麦克斯韦做到了!他在接下来的论文《论物理学的力线》里,完成了另外两个描述电磁现象的公式。 至此,麦克斯韦的 “ 以太 ” 模型世界里描述电磁理论的方程一共有四个 ,被成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物理学里面最优美的公式之一(图 7 ) 。 图7:麦克斯韦和他电磁学方程组 http://voer.edu.vn/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终于,无论是电生磁,还是磁生电,都可以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解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超距作用”原来就是电场或磁场在作祟。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麦克斯韦发现,这个方程组可以预言一种既有电场又有磁场的东西,而且传播速度是光速!接下来,他在《电磁场动力学》里数学论证了这种“电磁波”(时称“位移电流”)的存在。也就是说,电和磁完全可以在一起,而且,我们天天看到的光,其实就是电磁波!这是何等大胆的推断!原来电和磁本来就可以不分家的,电里可以有磁,磁里也可以有电,他们同属于电磁相互作用。究竟是先有电还是先有磁的问题,在麦克斯韦方程组里不攻自破,既然 俩娃都不分彼此了 ,那就甭管谁先谁后的问题了。 1873 年,麦克斯韦完成《电磁学通论》一书,宣告电和磁相互作用被统一描述,成为继牛顿力学之后的第二个集大成者。一个 16 岁的德国科学家赫兹看到了这本书,决心找到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 15 年后,实验终于得到成功,电磁波被证实存在。再往后,马可尼、爱迪生、特斯拉、伦琴、劳厄等人的发明和研究让电磁波成为造福人类社会的重要利器(图 8 )。 图8 电磁波谱 http://pansci.asia/archives/32191 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尽管电和磁都统一了,但是电毕竟是电,磁毕竟是磁,两者细究起来还是有区别。话说,你吃个鸡和吃个蛋,味道能一样么?至于毛鸡蛋,味道更那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关于电,我们知道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存在,但是关于磁,为什么没有听说过南磁荷和北磁荷的存在?事实是,我们至今没有发现过!一块条形磁铁无论你怎么切,每一块都是有南北极同时存在。仔细看麦克斯韦方程组就会发现,里面电场是有源的,而磁场是无源的。这……,何解? 图9:狄拉克和刻在他墓碑上的方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Dirac 1879 年,麦克斯韦去世。同年,爱因斯坦出生。麦克斯韦方程里提到的物理模型——“以太”,最终在 19 世纪末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革命,爱因斯坦是发起这场革命的中坚力量。再之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电磁学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又是一个英国的年青人,叫做保罗·狄拉克,建立了一个相对论形式的量子力学波动方程——狄拉克方程 。在这个方程里面,不仅存在带负电的电子(负电子),也存在带正电的电子(正电子),还预言了只有南极或北极的磁单极子。关于磁单极子的寻找,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虽然近几年科学家们在一种叫做自旋冰的固体材料里面发现了类似磁单极子的准粒子,但严格来说它并非是我们理解的单粒子,只是可以用磁单极子的理论来描述 。 图10. 自旋冰材料里的磁单极子 http://www.wired.c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随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了解到,宏观的电磁现象实际上都来自于材料内部微观电子的排布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而电磁相互作用力,属于自然界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之一。关于电磁学的研究,一直在继续。 【参考文献】 . 武夷山, 作家安徒生与科学家奥斯特的友谊, 《科学》 2006 年 4 期; . 陈熙谋.《中国大百科全书》 74 卷(第二版) (2009); . 中国教育文摘:迈克尔·法拉第, 2007 年 11 月 6 日 . . 朱照宣,《中国大百科全书》 74 卷(第一版) 353 页 (1985); Helge Kragh 著 肖明 龙芸 刘丹 译.《狄拉克:科学和人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 C. Castelnovo, R. Moessner, S. L. Sondhi, Magneticmonopoles in spin ice, Nature 451, 42-45 (2008); 阅读链接: 超导“小时代” (1) :慈母孕物理 超导“小时代”(2):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个人分类: 超导小时代|1517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说说英国的圣诞科学讲座
热度 21 wozaikx 2014-12-25 10:26
  每次看到英国的圣诞科学讲座的消息,心里总是既羡慕又感慨。今天在 浓浓的圣诞氛围中,我们来说说这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恐怕也是最著名的公众科学讲座。   这是英国皇家研究院(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 )一个历史悠久的系列讲座,它始于 1825 年的圣诞节假期,除了二战期间特殊中断四年外,每年都举办,到今年应该是第 185 次。它的创始与发起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英国科学家迈克尔 · 法拉第。   说起法拉第,这位自学成才的铁匠儿子,书籍装订学徒,后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电磁学的奠基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人,他的人生转折正是开始于一次注定改变历史的科普讲座。这并不是夸张之词,那几次讲座的主讲人著名化学家 汉弗莱 · 戴维作为钾、钠等元素的发现者,曾在去世前深情地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就是法拉第。戴维正是在伦敦皇家研究院的圆形的演讲大厅中用他那激情四射的演讲点燃了年轻的法拉第。   这后面还有很长很长的故事,今天先放放。总之后来法拉第也继承了戴维等科学家的演讲传统,在 1825 年圣诞节来临时为伦敦的科学爱好者、名流、特别是孩子发起了这个讲座,成为最受欢迎的讲座,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第一次并不是他来演讲,但后来他共讲了十九次之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他讲的《 The 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 》,常被译作 《蜡烛的故事》,成为一本著名的科普读物。 注:图中为法拉第进行圣诞讲座时的情景   这个讲座有了法拉第等人的良好开端,后来又有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的参与,一百多年来,这个讲座如同圣诞夜的大餐一样成为英国的传统的一部份,并形成一种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无论大人孩子,贵族还是平民都对演讲的内容兴趣盎然、津津乐道。现在,英国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或讲座,时间地点形式各异:周末的、社区的、博物馆的。形成了英国独有的博物与科学文化。 英国皇家学会还在 1986 年设立“迈克尔·法拉第奖”,专门奖励对科普做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包括一枚银质奖章和 2500 英镑奖金。同时,还有一个特殊条件:每位获奖者在获奖时应作一次科普讲座。 兄弟在英国的时候,呵呵,借用围城里的名言,房东就经常在餐桌上与孩子争论各种最新科学问题,有时还征求我的看法。说句爱国但不中听的话,我们的传统好像很多还多停留在放炮听响的乐趣中。   圣诞科学讲座所呈现的科学主题都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或是公众感兴趣的,它特别针对的是年轻或儿童观众,具有实验丰富、形式新颖、信息量大、和注重娱乐性的特点。 像著名的科普科学家卡尔 · 萨根、理查 · 道金斯都曾参与过圣诞科学讲座。多年来 演讲的话题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的方方面面,如:《机器人的兴起》、 《时空的旅行》、《食物的真相》、《神秘数字》、《尺寸的事》等等。BBC 四台也会在新年前的几天上午播出,使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比如近几年的内容如下: 2005 John Krebs The Truth About Food 2006 Marcus du Sautoy The Num8er My5teries 2007 Hugh Montgomery Back from the Brink: The Science of Survival 2008 Christopher Bishop Hi-tech Trek 2009 Sue Hartley The 300-Million-Year War 2010 Mark Miodownik Size Matters 2011 Bruce Hood Meet Your Brain 2012 Peter Wothers The Modern Alchemist 2013 Alison Woollard Life Fantastic 2014   Danielle George   Sparks will fly: How to Hack your Home   今年的讲座,是一位怀有身孕的年轻女科学家丹尼尔 · 乔治( Danielle George) 讲《如何“黑掉”你的家》。看了一个预告片,投影到水幕上的人物远程控制家中的机械手来抓握小球,设计得蛮有趣。   我常常反思,科普演讲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何巧妙避免枯燥乏味,而又能唤起每个人心中对世界的好奇、获得对科学的 理解是关键。有些人还固执地认为听众仅仅应该是孩子,其实不然,生活在科学时代的我们,成人、老人、甚至是科学家都仍然需要它。正如已故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深刻地指出:“科学在中国还没有生根。” 好,那就一起来种树培土灌水吧! 附注:本博文发布后《北京科技报》编辑联系本人,经同意稍作改动后发表在2015年1月12日《科技生活》周刊 作者陈晨星
25210 次阅读|40 个评论
电子,电子!谁来拯救摩尔定律?
热度 1 hutongfuture 2014-12-1 17:06
张天蓉 老师新著《电子,电子!谁来拯救摩尔定律?》正式出版了,戴元本院士作序推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 量子、能带、晶格、玻色子、自旋、费米子、霍尔效应、凝聚态、拓扑绝缘体••• 描述和探索这些概念、理论的发生与发展 法拉第、特斯拉、赫兹、郎道、肖克利、霍尔••• 解读这些大师们的科学工作及趣闻轶事 什么原因造成了摩尔定律的危机?谁来拯救它?电子技术背后有哪些物理理论?相关的物理学家们当前在研究些什么热门课题?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延续摩尔定律吗?电子在半导体中是怎样舞蹈的?此书将带你走近与此有关的物理及工程领域,从回顾半导体以及电的历史开始,到三只脚的魔术师—晶体管的发明;从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化,到热门的自旋电子学研究,一直到目前的纳米技术以及凝聚态中的前沿进展,诸如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等等。 《电子,电子!谁来拯救摩尔定律》由原点阅读出品。 原点阅读(The Origin)(微信号:ydreadtup),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图书品牌,秉承“科学,让个人更智慧,让社会更理性”的理念,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真实、独立、智慧、多变、宽容、动人及迷人。 详情请移步豆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268375/ 如果您有豆瓣帐号,请不吝点“想读”或“读过”并评价,非常感谢! 京东、当当和亚马逊都有销售。 京东: http://item.jd.com/11584659.html 当当: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06879.html 亚马逊: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asc_df_B00Q3VE5TW1261906/?asin=B00Q3VE5TWtag=douban-23creative=2384creativeASIN=B00Q3VE5TWlinkCode=df0
59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庶民的胜利——富兰克林、戴维、法拉第与麦克斯韦
热度 45 lev 2014-8-18 13:16
庶民的胜利 P lebs win! 按:这个故事献给在实验室里辛勤耕耘的庶民们......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 ——欧仁·鲍狄埃 Eugène Edine Pottier 《国际歌》 Internationale ,瞿秋白译 以神话肇始 愚蠢的凡夫, 妄图效仿 不自量力的普罗米修斯, 盗取宙斯的天火, 竟不惜生命的代价。 1752 年 6 月 15 日,新大陆宾夕法尼亚( Pennsylvania )的费城( Philadelphia )。 清教徒( Puritan )、出版商、作家、外交家、政治家、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的缔造者、因 100 美元纸币上的“人头”而被当今世界范围内三教九流所熟悉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在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里,像一个失去理智的疯子,牵着一条被雨水淋湿的风筝线,跌跌撞撞地在狂野中奔跑呼喊。 鄙夷、嘲讽、同情、怜悯……怀着不同的心境,围观者不约而同地在胸前划着十字,理解上的困难并不妨碍他们泛滥“天赋”的仁慈。 风筝在浓密的乌云间穿行,每一秒都浸透了死亡的威胁。 风雷激荡的瞬间,连接风筝的麻绳上松散的线彼此分开,直立起来…… 这是带电的征兆! 兴奋的富兰克林声嘶力竭地欢呼。他分不清此刻心脏的剧烈震颤是激动还是触电所致,顾不得身体不由自主的痉挛带来的麻痹,疾速摩擦自己的指关节,然后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伸向了挂在绳子上的铜制钥匙…… 电火花! 是电火花! 昙花一现的闪耀结束了窒息的瞬间。 所有的争论都可以平息了。浑身湿透的富兰克林在雨中张开双臂,在电闪雷鸣中享受胜利的快乐,然后在围观者茫然的注目礼中,心满意足地收工回家。 这位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著称的学者还不知道,他寄往英国皇家学会的信已经被汇编为《来自美利坚费城的电学实验与观测》(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Electricity, made at Philadelphia in America );就在一个月前,法国人已经在这本小册子的指导下在一次御前表演中用 12 米高的铁棒完成了他的实验。 凭借降服闪电的功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盛名远播欧陆,高傲的欧洲学界不得不接受眼前的现实:正如牛顿找到了苹果坠落与周天运转的共同原因,这“第一个美利坚人”( the first American )以美德与睿智揭示了天空中的雷电与实验室里的静电无可争议的统一性,以革命者的姿态毫不留情地夺下了上帝那隐藏于蒙昧无知背后的最后威权。 正电、负电、导体、电荷守恒定律( Conservation law of charge )……新的概念源源不断地充实物理学大厦的基座,盗取天火的富兰克林以希腊神话般的开局,书写了物理学又一个新的篇章…… 英雄的墓志铭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 回首 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 Н . А . Островски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富兰克林并非仅以“电学先驱”的荣耀列位古今圣贤。正如我们熟知的那样,富兰克林的科学生涯不过区区 10 年,但英雄的传奇没有止步于物理学。这也许是物理学的遗憾,不过毫无疑问是全人类的幸福(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事情比物理学或者自然科学更能造福我们的世界)。启蒙的旗帜下,多了位来自新大陆的战士,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融入了那个时代“最壮丽的事业”——为神圣的民权而斗争。在他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手中,一个在启蒙光辉照耀下的新世界诞生于大西洋的彼端…… 1790 年 4 月 17 日, 84 岁的富兰克林在费城家中安然辞世。这位与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将军共享“美国国父”殊荣的老人,为后人留下一段感人至深的墓志铭: The Body of 这躯体 B. Franklin Printer , 本杰明·富兰克林 印刷工, Like the Cover of an old Book, 像一本旧书的封面, Its Contents torn out, 内容尽失, And stript of its Lettering Gilding, 字迹模糊,镀金斑驳, Lies here, Food for Worms. 安眠于此,为虫豸餐饭。 But the Work shall not be lost , 但他的辛劳不会消失, For it will, as he believ'd, 一如所愿, appear once more, 再次出现, In a new and more perfect Edition, 以更完美的新版本, Corrected and Amended 修订且补偿 By the Author. 于作者手中。 “印刷工”——逝者留给自己的最后头衔 …… 印刷工 1812 年岁末,大雪初霁后的伦敦异常寒冷。 温暖的炉火旁,大病初愈的皇家学会秘书 汉弗莱·戴维爵士 Sir Humphr e y Davy (1778~1829) 正悠闲地品着下午茶。就在这一年的 4 月,这个木器雕刻匠的儿子成为了继牛顿之后第二位凭借卓越贡献晋阶爵士的自然科学家。今天,任何一张排列得密密麻麻的元素周期表上,钠( Na )、钾( K )、钙( Ca )、镁( Mg )、钡( Ba )、锶( Sr )、硼( B )都在默默地述说绝世奇才的赫赫声名:不到一年时间内连续发现 7 种元素(还包括由其确立元素地位的氯 Cl 与碘 I ),这是至今无人敢望其项背的传奇纪录。 少年得志的学者获得了上天太多的眷顾,现在上帝再次把一个伟大的发现悄悄送到他的门前…… 百无聊赖的戴维注意到桌上放着的一本“书”——精巧的装帧、工整的字迹、精美的插图……他不曾想象:这冰冷的世界还存在这样的有心人,把自己关于自然哲学(化学)的公开演讲笔记悉心整理,装订成册。学者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满足的一群人,对他们最大的褒奖不过就是对其所治之学的推崇。自成名以来,戴维已经收到过无数狂热追随者(“粉丝” Fans ?)各式各样的礼物。在空洞的吹捧与肉麻的奉承包围中,他已经变得有些麻木了。但当他用手摩挲着“书”的封面时,仍分明感到心底的一丝暖流。 作为新晋爵爷,戴维还需要时间克服自己身上的“乡下”习气。爵士老爷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急忙唤来管家打听这 300 多页的“艺术品”的来源…… 出现在戴维面前的是一位学徒期满的书店印刷工, 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这个出身寒门的小伙子身着一套不大合身的旧外套,贫苦的生活没有磨蚀掉源自心灵的淳朴本色,初见偶像的兴奋倒是令他略带腼腆。 是一个青年印刷工的精湛业务技能打动了实验派的科学家,还是木匠的儿子与铁匠的儿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近感?无论基于何种原因,法拉第最终如愿以偿,作为戴维爵士的秘书进入了皇家研究院( 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 )担任化学实验助手。 1813 年 10 月,戴维结束了自己在皇家研究院的任期,携新婚妻子出访欧洲大陆,年轻的法拉第亦获准随行。对法拉第而言,戴维漫长的巡回考察是一次“痛并快乐”的难忘经历:在戴维那里,他是秘书与科学助手,全程参加戴维与欧洲大陆最优秀学者的交流切磋,有幸近距离感受 19 世纪初自然哲学的“巅峰对决”;但在以尖酸刻薄闻名的戴维夫人那里,他不过是个拎包的男仆,既没有与主人同乘马车的权利,也没有与主人共进餐点的资格…… 恩怨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 《师说》 汉弗莱·戴维年轻时曾与名动一时的“湖畔派”( Lake Poets )过从甚密,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柯勒律治( S. T. Coleridge )与骚塞( Robert Southey )皆是其座上宾朋。这样的特殊经历赋予了戴维自称诗人的资本。但时间最终揭去了虚伪的面纱,从来没有什么天真浪漫,汉弗莱·戴维的骨子里不过是个庸俗的“现实主义者”,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可以为“自己的科学”不择手段的人…… 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这个时代最时髦的课题。从丹麦到法兰西,从俄罗斯到英格兰,无数优秀学者投身其间,展开了一场追逐真理的竞赛。历史好像又一次回到了 100 多年前,惠更斯、胡克、哈雷、牛顿在宇宙庙堂前的“厮杀”历历在目。今天“牛顿第二”的桂冠刺激着每一位雄心勃勃的物理学家,以至于大家都没注意到“诅咒”的再次降临—— 皇家学会主席,爵士,小人! 悲剧的开端是戴维爵士的愤怒,他的愤怒源自他的无能为力。没有任何理由能让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智慧会随着爵位与权势的增长而提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在统计的意义上,二者往往呈现反相关关系。所以,在炙手可热的“电与磁”面前,如日中天的戴维爵士失去了上帝的眷顾。但毕竟自己还可以到上流社交圈子里去寻求安慰,自命不凡的戴维最终接受了失败的现实,直到一个足以让他丧失理智的消息不期而至。 1821 年,而立之年的法拉第犯了一个如今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唯恐避之不及的“低级错误”:擅自闯入导师的学术“自留地”!皇家研究院的 8 年岁月匆匆逝去,在实验室助手岗位上原地踏步的法拉第依旧不改自己的淳朴本色,但他没有意识到,如今贵为皇家学会主席的老师戴维爵士已经从积极进取的开拓者蜕变为顽固狡猾的“老地主”。 法拉第的“轻率”直接促成了“诅咒”的应验:“老地主”躲在暗处为将法拉第引入“自留地”的“愚蠢行径”懊悔不已,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皇家学会主席汉弗莱·戴维爵士不惜“铤而走险”作小人! 对此还一无所知的法拉第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电与磁相互作用的研究,他只知道一个简单的逻辑:戴维与另一位知名学者威廉·海德·沃拉斯顿( William Hyde Wollaston )都在此折戟沉沙,所以我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却不知道这个“前提条件”隐含的重重杀机…… 几个月后,天真的法拉第骄傲地带着自己革命性的阶段成果——世界上第一台直流电电动机( DC Electromotor )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卷入了一场可怕的名誉漩涡——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只有直指人格与尊严的质疑! 剽窃,无耻的剽窃! 法拉第在痛苦中领教了“高贵者”的逻辑:卑贱等于愚蠢,所以区区一个实验室助手怎么可能做出如此重要的成果?当所有“可能的”情况被排除后,结论只有一个——这是对沃拉斯顿教授研究的剽窃! 在一片咒骂声中,法拉第找到了沃拉斯顿,邀请他到实验室检验自己的成果。幸运的是,这位由救死扶伤的医生转行的化学家与物理学家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承认了法拉第工作的独创性,并以前辈学者身份对这个无助的年轻人给予了祝贺与鼓励。对法拉第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更坚定了自己终结流言的信心。 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法拉第,来到了自己的老师门前——事实“雄辩地”证明,这一愚蠢的举动可以与当年伽利略写信给教廷与莱布尼兹向皇家学会申辩并驾齐驱。法拉第相信,现在只要身为皇家学会主席的戴维爵士仗义执言,自可弭谤于士林。然而,后面的情节完全超出了法拉第的理解能力,他等来的只是沉默,可怕的沉默…… 嫉妒的种子已经发芽,诅咒! 1823 年,法拉第在皇家研究院的第 10 个年头。出于种种原因,他依旧在坚守在实验室助手的岗位上,领着微薄的薪水继续他的科学生涯,但同时他已获得法兰西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头衔。祖国的实验室助手与外国的科学院院士,这科学史上最不搭调的组合最终激怒了一些人。沃拉斯顿,这位曾经拒绝与戴维争夺皇家学会主席宝座的古怪学者终于按捺不住了,在他的领衔签名的鼓动下, 29 名皇家学会会员联名提议法拉第作为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 出于一种值得玩味的动机,沃拉斯顿等人的行动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一直躲在暗处的小人终于公开亮相,一再忍让的法拉第不可避免地要和自己的老师公开交锋。 这一年 3 月,戴维爵士公开发表言论,以他早年在自然科学讲座中展现过的高明口才(这也是法拉第崇拜戴维的原因之一,并终生仿效)含沙射影,极尽指桑骂槐之能事,致使“剽窃”的流言再度甚嚣尘上。 紧接着,戴维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无礼举动:他怒气冲冲地直奔多年未踏足的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以皇家学会主席的身份厉声斥责法拉第,要求他放弃参加竞选。 小人彻底的疯狂最终激起了君子有节制的愤怒。一贯顺从的法拉第第一次向自己的老师说“不”。这一天,路过实验室的学者都看到了不可理喻的一幕:卑微的实验室助手面无表情地进行自己的实验,位高权重的皇家学会主席正在一旁声嘶力竭地咆哮……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下》 1824 年 1 月 8 日,眼看大势已去的孤家寡人做出了最后一个耐人寻味举动——以 24 票的绝对优势当选皇家学会会员法拉第收获了唯一一张反对票。支持者们的欢呼声萦绕整个会场,他们把这次选举视为正义的胜利,一个又一个名满学界的前辈争相前来与法拉第握手致贺,纷纷留下“后生可畏”的感慨……而此时的法拉第,心中五味杂陈,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向高高在上的主席台——那个引领自己进入科学殿堂的恩人,痴呆般坐在华贵的主席宝座上,孤独,茫然,面无血色…… 突然,失魂落魄的戴维扭头转向了人群簇拥中的法拉第。那一刻,师徒目光交汇,从此恩断义绝……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 《论语·泰伯》 每一段恩怨是非都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只有死亡来平抚爱恨情仇…… 1829 年 5 月 29 日,瑞士日内瓦。 病床上,汉弗莱·戴维爵士静静等待死神的降临。日薄西山的学者发声困难,只有靠守在床前的友人一边提问一边记录遗言: 汉弗莱·戴维,你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 提问:是 钠、钾、钙、镁、钡、锶、硼?——戴维摇了摇头。 提问:是首创电化学( Electrochemisty )?——戴维还是摇头。 提问:是发明拯救千万生命的安全矿灯?——戴维痛苦地闭上眼睛,死神已经逼近…… 提问:是…… 是一个人! 戴维猛然睁开双眼,在胸前乱舞的手紧紧抓住友人的胳膊,用尽最后一口气: 是……一个人……一个人,法拉第! 锐利的德行 1935 年 11 月 23 日,居里夫人( Madam Curie )悼念会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 Roerich museum )举行,爱因斯坦受邀发表演讲,他指出(参见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一流任务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迈克尔·法拉第,纽因顿村( Newington )走出来的淳朴孩子,科学界的谦谦君子——这是我们熟悉的“法拉第”,就像大西洋彼端的富兰克林,作为历史上道德楷模的存在。除却了光鲜亮丽的科学活动,他们的一生极其平淡,但他们的德行,在今天却像晶莹剔透的钻石那样稀有罕见——在一群自命以揭示宇宙真理的人中间,终于有那么一两个,似乎达到了古往今来无数沉思者梦寐以求的宇宙德行,高尚而朴实,深邃而亲切。 积极介入社会事务的富兰克林更多地继承了“理想国”的政治传统,而实验室里的法拉第更像是古希腊科学价值观的化身。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单纯的才智成就”会同那些上古希腊贤哲的智慧遗存一样,从围观者的好奇目光走进后代的教科书,从经典时代的里程碑走向没有尽头的遗忘。而我们常挂在口头的“道德品质”,也就是法拉第作为一个“庶民”的德行:在事业追求上的狂热与纯真;浮华时代里格格不入的清流节操;在群星闪耀的同行业界中鹤立鸡群的低调质朴,才是这个有血有肉的璞玉永远无法被漫长岁月磨蚀掉的棱角。 当然,对同一块璞玉而言,东西方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受儒家精神洗礼的东方人更讲求温润藏锋,而棱角突兀的锐利则是西方的品味。法拉第的德行恰好兼具了双重属性,在恩师面前的谦卑、与同辈交游的敦厚,善待后学的宽和就像儒生们念念不忘的古君子之风,而翻开他一生履历表,却又是一段当仁不让,不近人情的历史——在纯粹的科学研究以外,法拉第所说的最多一个字是“不”! 1853 年,克里米亚战争( the Crimean War )中政府意欲请法拉第出山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毒气。法拉第说不——技术允许,但道德不允许! 1857 年,心血来潮的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 )意图效仿 1706 年牛顿封爵的盛举。法拉第说不——除了“以科学侍奉上帝”的理念以外,不需要再和伊萨克·牛顿有什么别的共同点。 功成名就的法拉第两次( 1857 、 1860 )被推选为皇家学会主席。法拉第说不——他知道牛顿,更记得戴维那张面无血色的脸! 一次精彩的科学演讲之后,女王为首的皇室以经久不息热烈掌声等待法拉第先生返场致谢。法拉第说不——他溜了,作为桑德曼教会( Sandemanians )长老,他有义务赶去为临终的老太太做最后的弥撒。 作为最后的荣耀,皇室为法拉第预留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法拉第说不——平民的儿子不必与“教皇”为邻,自己保留上天堂的路! 对实验室里的法拉第而言,说“不”是一种本能,但在更多的人看来却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他们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乃至生存的压力,还有他们那一颗颗不纯洁的心灵。 只会说不的法拉第刺痛了政府、皇室、皇家学会,乃至所有不得不在道德天平上与之较量的同行。被拒绝的庸俗好意很难不酝酿成愤怒,但是他们无可奈何,因为这块顽石真正锐利的释放才刚刚开始,更出格的举动在后面——有一件牛顿、戴维本来可以却不愿完成的事——砍掉高贵者的科学特权。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论语·雍也》 很多年前,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印刷工学徒在机缘巧合下走进了汉弗莱·戴维爵士的自然科学讲座,这个时代最了不起化学家的精彩演讲点燃了一个淳朴青年自我觉醒的火种。对听众席上那些雍容华贵的绝大多数而言,戴维先生高妙的口才表演只不过为百无聊赖的上流社交圈提供了新鲜话题。良好的贵族教养使得他们可以熟练并且应景地点头、拍手、欢呼,有条不紊地配合戴维的表演,即使他们完全不知所云。 角落里,一台满负荷的“印刷机”正在飞速运转,那正是年轻的法拉第,奋笔疾书,唯恐遗漏了一个标点…… 1825 年 12 月 25 日,皇家研究院第启动圣诞节科学讲座( Royal Institution Christmas Lectures )。没有身份门槛与高昂票价的限制,纯粹的科学吸引了伦敦各个阶层的听众,几个寒门子弟怀揣借来的铅笔头与笔记本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富丽堂皇的报告厅。免费科学讲座的消息来得太突然,即便陷在报告厅的人头攒动之中,他们也不敢相信眼前的场景,直到那个衣着朴素的讲座报告人,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法拉第从容走上讲台…… 180 多年过去了,讲台上早已没有法拉第的身影,但他并没有离开,也许就在听众席上来而复去的年轻人中间…… 笔记本 思想的外化实际上就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并且我们应当注意到: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只是一厢情愿,学者的沉思如欲刊行于世,就必须通过文字转化为实在的文本,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现代的学术表达规范建立以前,西方学者阐述思想的文本体例主要有:柏拉图的对话体、亚里士多德的散文体、欧几里德的原本体、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 )的演讲体以及奥勒留的语录体。除了政论倾向明显的“西塞罗体”与自由宽泛的“奥勒留体”以外,对话、散文、原本都是自然哲学家或科学家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伽利略、玻义耳等人的著作均以设计巧妙的对话见长,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包括后世的庞加莱)倾向散文体,而牛顿则明显对原本体例情有独钟。 对话体的特点在于巧妙的语言修辞,散文体的优越在于深邃思想的独白,而原本体例的美则源自数学或逻辑不可抗拒的力量。遗憾的是,这三点,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度过一生的法拉第都不曾具备。这个纯朴得如同一张白纸的人能够跻身于古往今来思想之灵的行列,只是因为他留下汗牛充栋的实验笔记本——“法拉第的笔记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表达体例,承载了丰富多彩的物理学扎根于实验室第一线的最鲜活的侧面。 这些法拉第留下的一笔一划,历经岁月淘洗,反而愈见亲切。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甚至没有物理世界无所不在的幽灵——数学,在几乎不加雕饰的字里行间,我们体察到一个孜孜不倦的科学心灵:他的苦闷、欣喜、焦虑与哀伤,飘然而至的灵光一闪、辗转反侧的苦索愁肠,电磁学的一丝一缕、实验室的点点滴滴…… 最后一个“苹果” 19 世纪的物理学,牛顿纪元第二个 100 年。 在先知曾经流连的沙滩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他们俯身拾取珍贝,期待那个象征荣耀的苹果……最终,这些“数理骑士”纷纷堕入教皇的宿命——永世循环的因果轮回。对宇宙起源的无限追溯使他们陷入了绝望,绝望的数学家渴望上帝的慰藉。 就在“数理精神”在自身不可动摇的逻辑链中走向枯竭的时候,来自剑桥大学的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乘坐的“小猎犬号”( Beagle )皇家海军军舰驶向了浩瀚的真理海洋……在理性、情感、信仰的风浪颠簸中,筋疲力尽的博物学家捅了上帝最后一刀。 当然,并非所有博物学家都是以革命者的形象投入这个时代。包括“上帝之死”的第一责任人——达尔文,他的平和远胜于他的激进,终生都在僻静的庄园里寻求宁静,就像实验室里的法拉第,一个“数理军团”的弃徒,在远离尘嚣的角落,在他堆叠如山的笔记本里,构筑独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哲学”…… 1831 年,临死前的上帝把最后一个“苹果”抛给了冥思苦想中的迈克尔·法拉第。 距“小猎犬号”起航还有一个月。 11 月 24 日,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法拉第在皇家学会正式宣读了四篇跨时代的“论文”,这四篇文章来自实验笔记汇编而成的《电学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n Electricity )第一辑。 站在象征最高学术的皇家学会讲坛上,法拉第用精心锤炼的演讲术向听众们热情地介绍一个载入史册的伟大发现。牛顿力学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问世近 150 年之后,又一个经典物理定律“英国造”( Made in Britain )震撼出炉—— 变化的“磁”激发出线圈中的电流,这种感应电流( induced current )的大小与“磁”随时间的变化率存在着正比关系…… 以法拉第命名的“电磁感应定律”( Law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为在法国人、德国人面前抬不起头近两个世纪的英国绅士们找回了全部的自信,在“牛顿的光环”与“莱布尼兹的诅咒”中裹足不前的不列颠科学最终回到了时代风潮的最前沿。 法拉第极力克制自己的措辞,他希望听众们在通俗易懂且不失亲切的语言中感受到这个伟大发现的壮美,以及自己难以言表的喜悦。但是“神迹”初降的时刻,依然会有人无动于衷。 亲爱的法拉第先生,您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一位贵妇的提问终止了法拉第的兴奋。我们不知道她的动机,但她的问题最终凝聚成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久久地徘徊在物理学的上空。 沉思片刻后,法拉第平静地回复: 尊贵的夫人,您能告诉我一个初生的“婴儿”将来会有什么用吗? 这个“婴儿”——“磁生电”的到来,比它的孪生兄长——“电生磁”整整晚了 10 年。所幸,它的降世没有像它的“哥哥”一样给“父亲”带来无休止的诽谤与流言,却预示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又一次跨越—— 蒸汽机可以安然退入历史,“电气时代”( the age of electricity )即将来临!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 《剑客》 从 1821 到 1831 ,法拉第走过了 10 年。在 10 年中,他的兴趣遍及化学、冶金、光学诸多方面,但始终没有停止电与磁的哲学思考。 几乎同一时期,接下伊曼努尔·康德接力棒的德意志古典哲学巨匠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1854) 正忙着向世人传播自己关于自然界统一性的信念。 谢林的思想对法拉第“实验室哲学”的形成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 Hans Christian Oersted )一样,法拉第坚信:自然界缤纷多彩的声、光、热、电、磁现象是统一的,都是一个本体存在所显现的不同侧面。富兰克林已经以他的勇气向世人揭示天上的闪电与实验室里的静电本无分别,而当法拉第知道奥斯特偶然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的那一刻,“反其道而行之”的念头已在心里酝酿——这无疑是走向“电磁一统”的唯一途径。 这一强大的信念驱动法拉第在电池、磁铁、线圈中寻求自然的真相……甚至在大功告成之后,意犹未尽的他还不满足: 有一个古老而不可改变的的信念,即自然界的一切力都彼此有关,有共同的起源,或者是同一基本力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信念常常使我想到在实验上证明重力和电力之间的**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思想之剑的锋刃已游走得太远太远,以至于我们在今天重读仍然感到“不寒而栗”。法拉第拒绝成为不列颠的第二任“教皇”,却不可避免地成为超越时代的“先知”。 “先知”必须付出他的代价,法拉第在自己许下的“重诺”前无能为力。他甚至不能逃离首任“教皇”的阴影,那个最伟大的、最惊世骇俗的“奇思妙想”成为了科学界的笑柄——无可奈何的法拉第只能等待,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福音 在物理学史上,法拉第被视为最伟大(没有之一)的实验物理学家,和他前辈罗伯特·胡克一样,都是不列颠科学经验主义传统的经典化身。这两位没有时间交集的学者,一生有许多奇妙的共同点:同样出身寒门、同样数学基础薄弱、同样是各自时代最伟大化学家(玻义耳与戴维)的“得意门生”……不同之处似乎只在一点,但仅此一点就足以造成两人天上地下的历史地位——两个具有几乎相同才华却性格迥异的学界晚辈: 一位是“高处不胜寒”(苏轼 《水调歌头》)的伊萨克·牛顿,而另一位是他剑桥的校友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不用怀疑,在任何涉及这个人的描述中都有一个如影随形的由衷称谓——天才! 天才在公元 1831 年 11 月 13 日降世苏格兰爱丁堡( Edinburgh in Scotland ), 11 天后法拉第先生在伦敦发表了他的电磁感应定律。既然与电磁感应同庚,那么上帝(还没死吧?)交给他的任务自然就是明白无误的了。 与牛顿作为同行的“噩梦”不同,天才麦克斯韦的到来几乎是前辈科学家的福音。 1871 年,被聘任为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的麦克斯韦着手进行人生中最后一项伟大的工作。通过他的辛勤工作,一位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伟大实验物理学家走入人们的视线,不列颠科学在牛顿纪元后缺失的那一页终于被补上了。 最博学的富豪、最富有的科学家 亨利·卡文迪许 Henry Cavendish (1731~1810) 的雕像回到了物理学圣殿。这位沉默寡言的学者留下的 20 卷科学手稿,在尘封多年后,经麦克斯韦的整理而重现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英伦三岛惊呼不止,而英吉利海峡彼岸的法兰西更是恍然梦醒:原来,当以 安德烈·玛丽·安培 Andre Marie Ampere (1775~1836) 为代表的法兰西精英在构筑电磁学大厦的时候,一位海那边的孤僻绅士已经预言了这个新兴领域几乎所有重要事实…… 1874 年,倾尽麦克斯韦最后心血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Cavendish Laboratory )正式落成,麦克斯韦出任首任实验室主任。今天,这里是世界物理学的中心之一。 天才造访 1855 年, 64 岁的法拉第为自己的实验笔记写下最后一个编号。关于电与磁,他还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完成,但时间已经不允许了。在常年辛劳累积而成的神经衰弱( neurasthenic ),加速了法拉第的衰老,他不得不离开实验室,离开那些陪伴他大半辈子的电池、磁铁、线圈还有无数瓶瓶罐罐。但他舍不得这么早离去,他准备把余生献给圣诞科学讲座里的孩子…… 1860 年秋天,电磁感应定律已经诞生了 29 年。垂垂老矣的法拉第在家中接见了专程前来拜访的麦克斯韦。之前他已经和这位年轻的学者通过信,这个年轻人的到来唤起了年届七旬的老人尘封多年的夙愿——“奇思妙想”…… 各自的角色 法拉第与麦克斯韦的会面好像是历史刻意安排一幕戏剧。这是一幕“历史剧”,出场与没有出场的演员分别扮演了三个重要角色: 伊萨克·牛顿爵士——饰“亚里士多德”,备注:演员级别高,俗称“大腕”,不出场; 迈克尔·法拉第——饰“伽利略”,备注:数学功底不够,勉强胜任; 詹姆斯·麦克斯韦——饰“牛顿”,备注:主角,没错,就是“牛顿”。 故事背景: 1855 年, 24 岁的麦克斯韦发表他在电磁理论领域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 On Faraday ’ s lines of force )。 舞台布景:“伽利略”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亚里士多德”的画像。 “牛顿”(崇拜地、谦恭地——我必须承认把这两个字眼和“牛顿”搭配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您对我的论文有什么看法? “伽利略”(和蔼地、中肯地):谢谢你,年轻人。如果没有你,也许我的“力线”( lines of force )将沉寂在黑暗之中,永远无人问津。我欣赏你的数学,那是我不具备的一门语言。但我必须坦率地表明自己的隐忧,过多的数学是否会破坏一个美妙概念背后的物理本质? “牛顿”(自言自语):可是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呀…… “伽利略”(微笑地):我的意思,“翻译”不应该成为你工作的重心。虽然,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这远远不够。自然界是统一的,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力线”是为了解释电磁相互作用而诞生的,但也许它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自然的统一才刚刚开始,你应当看得更远。比如光,有些人说是粒子,有些人说是波,也许…… “牛顿”(急切地):也许什么? “伽利略”(不愠不火地):也许需要一个公正的判决……也许它就是空间的某种性质,或者说“力线”的某种性质…… “牛顿”与“伽利略”陷入了沉思,客厅归于安静。 砰!——“亚里士多德”的画像突然落下。 (大幕下) 尾声: 1861 年,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二篇电磁学论文《论物理学的力线》( On physical lines of force )。 1864 年,他发表了第三篇电磁学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 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 1873 年,《电磁通论》( A 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问世,这是经典物理时代第二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至此,麦克斯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电磁学理论体系,不仅完成了对法拉第思想最准确的数学表达,而且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理学模式。 预言 在牛顿的物理学宇宙中,物体之间最广泛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粒子与粒子之间的碰撞实现的,粒子在碰撞中完成“动量”( momentum ,牛顿力学的核心概念,就像伽利略的加速度)的变化与转移,而动量在时间中的变化(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就体现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这个清晰的微观图像在牛顿最引以为傲的引力问题前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并没有可观测的碰撞行为。陷入矛盾的牛顿,最终不得不采取调和的手段:为引力相互作用赋予特殊的性质——瞬时超距作用( action at a distance ),即物体之间相互吸引不依赖于空间与时间,换而言之,这种作用的传递速率是无穷大!这种“鬼话”,牛顿自己都不相信,法拉第与麦克斯韦更不会相信。 在电磁学理论体系中,麦克斯韦在法拉第“力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或物理学概念——“场”( field ),一种看不见的存在,但却可以对身处其中的物质产生各种可见的物理效应。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看来,场由有形的物质激发而形成空间中的分布,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场为媒介实现的,而承认场的存在实际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弃掉如同幽灵的瞬时超距。每一种物质及其运动都激发相应的场,静止的电荷激发静电场,而运动的电荷激发变化的电场。如果用场的语言,电流磁效应就是变化的电场激发出了磁场,而法拉第电磁感应就是变化的磁场激发出了电场。 麦克斯韦以他高超的数学技巧,用一组简洁而优美的偏微分偏微分方程刻画了电场与磁场的全部物理性质,电磁学先驱者的工作被他“轻描淡写”地囊括进了数学公式——现在我们称之为麦克斯韦方程组( Maxwell ’ s equations )。 麦克斯韦牢记法拉第的忠告,不能沉湎于数学形式的优美而忘掉了物理事实。他完成了真空条件下方程组的解算,一系列更惊人的发现出现在他面前:方程组的解显示了一种从来不曾被人意识到的奇妙存在——变化的电场激发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激发变化的电场……如此往复循环如同时空里的交响曲,麦克斯韦给这一曲曼妙的交响取名为“电磁场”( electromagnetic field ),他很快注意到这个目前还是“数学构造物”的电磁场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 3 × 10 8 m/s …… 光! 那是真空中的光速。此刻,逻辑论证纯属多余,光就是空间中传播的电磁场——又一个先知降临了,麦克斯韦留下了他最伟大的预言。就像开普勒的三定律终结了纠缠千年的“日”与“地”之争,这个预言将为牛顿与胡克、菲涅耳( A. J. Fresnel )与泊松之间喋喋不休的争论划上了一个“阶段性”(只是“阶段性”!)的句号,电学、磁学与光学“三国归晋”。 但是,麦克斯韦等不到那一天了…… 陨落 法拉第是幸运的,他最终等到理解自己思想的那个人。于是,他可以放心离去,不带任何遗憾。 1867 年 8 月 25 日,平凡的人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在书房的椅子上, 76 岁的迈克尔·法拉第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他的神态是那么安详,有老人的淡然,也有孩童的喜悦。 生前拒绝了皇室的恩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永久席位”,也就拒绝了陪伴牛顿的荣耀。按照法拉第的意愿,亲人们将他安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 Highgate Cemetery ),没有盛大葬礼,没有华丽的墓志铭。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里仁》 法拉第并不孤独,在这里一样有伟大的灵魂与之为伴。 1883 年 3 月 17 日,一位德国流亡者被安葬于此,他的名字叫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Karl Heinrich Marx )。我们都知道,他不是物理学家,但与法拉第一样,他们都用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 麦克斯韦就没有那么走运了。无情的历史不打算重演那个感人的温馨场景——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功成名就、垂垂老矣的麦克斯韦,他在等待,等待一个青年学者造访,等待物理学一个新的希望…… 他等不了了! 1879 年 11 月 5 日,近代物理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年、最阴郁的一天,詹姆斯·麦克斯韦在病痛中告别了这个世界,还有 8 天就是他 48 岁的生日。他完成了法拉第的嘱托,却与自己的知音失之交臂…… 等待 The tendrils of my soul are twined 我灵魂的触须 With thine, though many a mile apart, 交织于你的思绪,即使远隔万里, And thine in close-coiled circuits wind Around the needle of my heart. 如盘旋的回路萦绕于指针,我的心。 Constant as Daniell, strong as Grove, 如丹尼尔永恒,如格罗夫固执, Ebullient through its depths like Smee, 像斯米那样在灵魂深处的热情, My heart pours forth its tide of love, 涌出潮水的爱意,我的心, And all its circuits close in thee. 一切汇流向你。 O tell me, when along the line From my full heart the message flows, 请告诉我,这诗句,这胸中飞出的消息, What currents are induced in thine? 可有电流在你心间感应? One click from thee will end my woes. 你快滴答一声,终止我的焦虑。 Through many an Ohm the Weber flew, 穿过一个又一个欧姆的韦伯, And clicked this answer back to me, 是回音, I am thy Farad, staunch and true, 我,你的真诚而忠实的法拉, Charged to a Volt with love for thee. 满满一伏特,是爱,献给你。 ——麦克斯韦 《电报里的情诗》 Valentine by a Telegraph Clerk to a Telegraph Clerk 据说,这是麦克斯韦通过电报传递致妻子的情诗 (诗中的“丹尼尔”、“格罗夫”与“斯米”分别指三种电池) ,因为是有线电报,所以只有让“韦伯”( Weber ,磁通量单位)穿过一个又一个“欧姆”( Ohm ,电阻单位)。正是麦克斯韦的先驱性工作,使“韦伯”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成为可能,人类迎来了无线电( wireless )时代。 在这个时代降临的前夜,在电磁学最后一幕“历史剧”中,麦克斯韦将扮演不出场的“卡文迪许”,而“麦克斯韦”这个角色将由一位德国人来塑造,他的名字叫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Heinrich Rudolf Hertz ( 1857~1894 ) 这是一个更为短暂的生命,却不影响他放射耀眼的光芒。为了校验电磁理论的“英国版”与 “德国版”(即坚持“超距”观点的韦伯 Wilhelm Eduard Weber 版),赫兹在 1886 到 1888 年间,完成了系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最终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并在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现代(微分)形式: 你不一定能看懂这些符号,但你必须知道这是物理学有史以来最优美的语言。 人们终于相信了法拉第与麦克斯韦的预言,光就是电与磁的交响,是电磁波( electromagnetic wave )穿梭在广袤的宇宙空间…… 然而知音还是没有出现,麦克斯韦依旧在等待,等待一个 1879 年 3 月 14 日降世的婴儿走上历史的舞台……
个人分类: 旧时文章|22690 次阅读|117 个评论
法拉第“剽窃案”
热度 13 suzhan 2014-6-10 13:29
说明:本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4日第510期,发表时题为《法拉第剽窃了沃拉斯顿的成果?》。发表时因篇幅做了一些删节和修改,并重新进行了分节。现应@袁江洋 研究员建议在这里贴出原稿 法拉第“剽窃案” 一、指控 1823 年 3 月 6 日英国皇家学会的每周例会上,会长戴维爵士 报告了 他关于电磁旋转效应的最新研究 。在开场白中,他谦逊地表示,他的发现是在“法拉第先生在电磁旋转方面的精巧实验”的启发下获得的。论文本身平淡无奇,其中介绍的现象只不过是法拉第两年前发现的电磁旋转现象的另一种形式。然而在结尾时,戴维突然话锋一转,说道:“为了恰当起见,在做结语之前,我不能不提到电磁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个客观情况……即,我们将电磁旋转的最初想法归功于沃拉斯顿博士的睿智;并且我,早在 1821 年,就见证过他为制造这个效应所做的一个不成功的实验。要不是这个实验仅仅由于实验装置上的偶然事故而告失败,那么他本应成为这个现象的发现者。” 法拉第是现代电磁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电磁场理论等成就为电磁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贡献。不过在此时,他还仅仅是一位年轻的实验助手,并且刚刚开始进入电磁学研究领域,电磁旋转现象是他在这一领域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发现。而戴维以及戴维提到的沃拉斯顿,都是当时英国科学界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戴维的寥寥数语,不但将法拉第对电磁旋转现象的发现降格成了仅仅是对沃拉斯顿思想的实验验证,更暗示法拉第的工作是对沃拉斯顿即将到手的讲科学成就的横刀夺爱,甚至有剽窃沃拉斯顿思想之嫌。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事情还要从 1821 年说起。 1821 年 10 月,法拉第发表了题为“论一些新的电磁运动,以及磁理论”的论文。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样一个实验:一根导线竖直悬浮在注满水银的玻璃管中,玻璃管中央垂直固定着一根磁铁,导线两端通电后即围绕磁铁做圆周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电磁旋转现象,是继电流的磁效应被发现后电磁学领域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然而论文发表后,很快出现了一些窃窃私语。有人提出,法拉第关于电磁旋转的想法和实验其实是沃拉斯顿首先提出和设计的,后者只是因为实验设计和操作上的一些小失误而没有成功;而法拉第只是对这一实验稍做改进,就将其据为己有。 关于沃拉斯顿的工作,由于沃拉斯顿本人后来并未将其发表,因此我们通过 1821 年初发表在皇家学会会刊上的一则简报窥其一二。这则简报只有短短几行,说沃拉斯顿根据当时已知的电流磁效应猜测,电流可能会在通电导线周围激发出一种以导线为圆心环绕导线运行的“电磁流”,这种“电磁流”与磁铁一样具有方向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从而,沃拉斯顿预言,当两根平行通电导线相互靠近,在双方电磁流的相互作用下,导线会双双绕自身的中轴发生旋转。(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这 一组简报的执笔者正是戴维。 ) 沃拉斯顿并不知道,就在几个月前,法国科学家安培已经就电流磁效应的发生原理提出了一个类似的但更加精致的理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安培右手定则。同时由于力学的原因,沃拉斯顿本人所预言的导线自转根本不可能被观测到。更重要的是,沃拉斯顿提出的是导线绕自身的几何轴线自转,而法拉第发现的是导线以一个外部的磁极为中心公转,要造成这两种运动,需要完全不同的受力方式。因此这二者虽然看似区别不大,但其中隐含的对磁场与导线之间作用方式的认知存在本质区别。 二、丢失的致谢 当然,也不能说法拉第的实验与沃拉斯顿的工作完全没有关系。在 1821 年 9 月 3 日的日记中,法拉第记载了一个用以验证沃拉斯顿猜想的实验。实验中他让一根导线悬浮在水银中,用磁铁从垂直方向靠近导线,结论是:“……无法使它(导线)如沃拉斯顿博士期待的那样转动,但会把它从一边推斥到另一边。”紧接着,法拉第又在这一套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几个改进实验,比如将导线的形状变成弯的。直到这一天的最后一条记录,他写道:“从以上运动可知,位于一个圆周中心的单磁极将使导线连续绕圈运动。”随后他立刻着手验证这一猜想,结果“非常满意,但需要更敏感的装置”。这个实验正是后来引发争议的电磁旋转实验的最初的和较粗糙的版本。可见,沃拉斯顿的理论确实对法拉第起到了重要的抛砖引玉的作用。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法拉第发表的论文中,对这一点只字未提,甚至连一句对沃拉斯顿的致谢都没有。这不但违背了当时的学术规范,也与法拉第一贯严谨、谦卑的作风不符。而令沃拉斯顿及其朋友们所最为愤怒的也正是这一点。而且在这篇论文中,法拉第 如实记载了 他 1821 年 9 月 3 日 -10 日的几乎所有实验,却惟独隐去了对沃拉斯顿猜想的验证实验,这更给人以欲盖弥彰的印象。 其实之所以这样做,法拉第也有自己的苦衷。在有关“剽窃”的流言不胫而走后,法拉第曾致信沃拉斯顿,希望向他当面解释。可想而知,沃拉斯顿的回信措辞相当不客气,但他还是同意给法拉第一个解释的机会。关于这次会面的内容,没有任何记载,但它似乎真的完全化解了沃拉斯顿的不满。不但如此,在此后几个月内沃拉斯顿还数次光临法拉第的实验室,见证了法拉第在这个课题上进行的后续实验。那么是什么为法拉第赢得了沃拉斯顿的谅解呢? 在与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法拉第这样解释他没有提及沃拉斯顿工作的原因:“在这里,我本应很荣幸地提到沃拉斯顿博士关于导线围绕其自身的轴旋转的实验……然而在我的验证中它并不成功……然而沃拉斯顿博士尚未发表或公布他的理论,而我(也许是错误地)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权利提到它。” 沃拉斯顿的观点在当时尚未发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更糟糕的是,它还是错误的。别人的理论还来不及发表,就宣布其死刑,并且还要将公诸于众,这无疑要比对其保持沉默更加不妥。 事实上 为了与沃拉斯顿沟通这个问题并征询其意见,法拉第在第一次得到实验结果确实曾经登门拜访过沃拉斯顿,只可惜沃拉斯顿当时刚好出门在外。另一方面,当时有消息称安培在法国也做出了类似发现,并会很快发表(实际上当时安培发表的还是他在安培定则方面的工作)。为了确保发现优先权,法拉第不得不马上将论文付梓,并最终选择不对沃拉斯顿的工作做任何评论。 而沃拉斯顿在知道这一真相后自然也无话可说。 三、师徒阋墙 那么既然法拉第已经对这一事件给出了解释,并且连沃拉斯顿本人都已经做出了谅解的姿态,为什么戴维爵士还要对这次已经过去一年多的风波旧事重提呢?(事实上法拉第在投出这篇论文时虽然没有来得及和戴维讨论,但在编辑返回校样后还是在第一时间请戴维进行了审阅,当时戴维也没有提出不同意见。)更何况法拉第正是戴维本人一手提拔起来的,从 1813 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开始, 10 年来他一直是戴维最得力的助手,戴维为什么要对这位得意门生突然发难呢? 原来,在 1823 年,法拉第首次被提名为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这无疑引发了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归根结蒂,戴维并没有准备好将这位年轻的部下当成平等的同事来看待。如果说对法拉第提名还只是让戴维有些闷闷不乐,那么 3 月初的氯气液化实验则最终引爆了二人之间的矛盾。此前,法拉第一直在研究氯气的水合物晶体,这种晶体此前正是由戴维首先制造成功并发起研究的。戴维在了解了法拉第的工作进展后,建议他尝试在密封条件下加热该晶体。实验结果得到了水和液化氯。这个实验开创了通过高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法拉第当然知道它的重要性,于是立即写出论文,并像往常一样交给戴维修改。然而戴维发现,法拉第在文中完全没有提到自己的建议对实验的贡献。这可能只是无心之失,毕竟这还只是文章的草稿,并且在戴维修改和同意后才会发表。然而戴维却将这件事与法拉第刚刚获得的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提名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傲慢和小人得志的表现,从而决定做出激烈的回击。因此他不但在这篇论文下加注,强调这个实验是自己的主意,并宣称自己之前已经预见到了得到液态氯的结果;而且还在法拉第在皇家学会宣读论文前抢先发难,对沃拉斯顿事件旧事重提,散布法拉第一贯喜欢剽窃他人思想、贪天功为己有的舆论。(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皇家学会的会议记录中,戴维发表本文开头的那篇演讲的时间刚好是法拉第报告氯气液化实验的前一周,即与之相邻的前一次会议。) 戴维的行为也激怒了法拉第。他可以不计较氯气液化的发现权,但却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人品的质疑,尤其是在自己面临会员选举的敏感时期。在征得沃拉斯顿同意后,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电磁旋转发现过程的声明,澄清对自己的各种指控,并一一登门拜访那些对自己误会比较深的科学家,当面进行解释。由于沃拉斯顿和其他一些皇家学会会员的支持,很多之前为沃拉斯顿打抱不平的学者都化解了误会,站到了法拉第一边。迫于压力,戴维最终不得不承认,他3月 6 日的发言是“不准确和不恰当的”,提议由法拉第起草一篇勘误声明,在皇家学会的刊物《哲学年鉴》上以编辑名义刊出。然而他仍然反对法拉第的选举,他先是命令法拉第放弃选举,被严辞拒绝后,又四处游说其它会员,结果同样无功而返。 1823 年 5 月 1 日,英国皇家学会正式宣读了对法拉第的会员候选人提名,提名状上包括 29 位科学家的签名,除了提名的发起人——法拉第的朋友、哲学年鉴编辑菲利普斯,沃拉斯顿是第二个签名的。 四、尾声 1823 年 6 月 29 日,法拉第收到了来自戴维爵士的一张便签,上面写着:“亲爱的法拉第,我非常真诚地,作为你的祝福者和朋友。”由此,这场师徒间的争执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法拉第仍然像往常那样经常去拜访戴维、一起吃午餐,然而师徒间以前的那种在科学上的合作与默契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1824 年 1 月,法拉第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全部选票中,只有一票反对。没有资料显示这位反对者是谁。 1825 年,戴维因健康日益恶化,辞去了他从 1801 年就开始担任的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一职,并指名由法拉第接任。传说,在戴维晚年参加的一次宴会上,当崇拜者们纷纷走过来赞美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戴维这样回答:“我相信我扩大了哲学真理的疆域,但是,先生们,我最伟大的发现是发现迈克尔·法拉第。”而法拉第,在戴维去世多年以后,一位记者在皇家研究院的走廊上询问他对戴维的看法时,只见法拉第沉吟了良久,然后他抬起头来,指着他们所站立的走廊说道:“这是我第一次遇到他的地方。”接着他又陷入了沉默,仿佛在追忆往昔的时光。最后,他抬头望着记者,说出这样一句话:“他是个伟大的人,不是吗?” P.S. 另外应@袁江洋 研究员要求澄清一个问题。有人将戴维和法拉第的矛盾归结为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这是不确切的。法拉第固然出身贫寒,戴维少年时的家庭环境无疑要比法拉第优越得多,但是两个人一样,都是出身于平民,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固有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隔阂。戴维的爵士爵位是因为他的科学成就和出任皇家学会会长而受封的。英国皇家学会历任会长都会受封爵士,这是一个惯例。而法拉第本人在1857年也曾被皇家学会会员公推为会长,并获得英皇室授予的爵士头衔,但这两项荣誉都被法拉第坚决地拒绝了。当时法拉第说:如果要给我的名字前面加个头衔的话,我只希望得到一个,那就是F.R.S.(皇家学会会员)
个人分类: 搂草打兔子|11928 次阅读|16 个评论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
热度 2 jyy2020 2014-5-15 21:41
“自然科学家应当是这样一种人:他愿意倾听每一种意见,却要自己下决心做出判断。他应当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对每一种假设有偏爱,不属于任何学派,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该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如果有了这些品质,再加上勤勉,那么他确实可以有希望走进自然的圣殿。” -- 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Faraday) (一)初识自然科学 1791 年9月22日,在伦敦城南萨里郡纽英顿镇一户穷铁匠家里,偏偏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30岁的詹姆斯.法拉第,他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为了纪念孩子的外祖父迈克尔,他给小儿子取名为迈克尔.法拉第。在法拉第5岁的时候,父亲带着全家从纽英顿镇搬到了城里,他们在曼彻斯特广场附近一条小巷里的马车库房上租到了几间房子,仍然靠打铁维持着生计。不久,父亲积劳成疾累到了,全家人只好靠救济过日子,13岁的法拉第也只好休学。到布兰福德街上里波先生的书店里当学徒,学装订手艺。从此,法拉第走上了生活的道路。 19 世纪初的英国,出版印刷业并不发达,读书看报是有钱人才有的奢侈享受。一本书往往是看了又看,要做“传家宝”的,等到封面破损了或者散页了才到书籍装订铺子里重新装订。小法拉第手脚勤快又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老板里波先生很快就喜欢上了他,免收了他的食宿费。法拉第的手艺很快就赶上了师傅,于是他就有空把它装订的书仔细阅读一遍,成了一个“书呆子”。 里波先生的书店里,到处是书。这里是智慧的源泉,知识的海洋。法拉第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贪婪地吸吮着。在劳动了一天后,他仍要借着微弱的烛光拼命地读书,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还有《一千零一夜》,都让他大饱眼福。不过,最吸引法拉第的是《大英百科全书》中讲的那些电的现象和《化学漫谈》中讲的那些化学实验。这些都把法拉第深深地迷住了。他渴望把书上讲的那些实验做一遍,可是对于一个穷学徒,哪来的钱买仪器和药品呢! (二)缘起两个人的演讲 1810 年初,偶然的机会哥哥罗伯特借钱给他。在从当年 2 月一直到 1811 年 9 月,他一连参加了塔特姆先生十几次关于自然哲学的通俗演讲。每次听后都重新誊抄笔记,并画下仪器设备图。他把誊抄清楚的笔记装订成一本漂亮讲究的《塔特姆自然哲学讲演录》,送给师傅里波先生,这让师傅欣喜万分。 有一天,皇家学院的当斯先生来到书店。当他听说这个青年学徒法拉第不仅书装订得漂亮,而且自己还“编书”时,大吃一惊。于是当斯先生把 4 张皇家学院戴维教授讲化学的入场券塞给了法拉第。戴维教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23 岁就成为了皇家学院的化学教授, 33 岁成了皇家学院的灵魂人物。由于他的努力,皇家学院成了英国科学的中心。 1812 年 2 月的一个晚上,法拉第生平第一次跨进皇家学院的大门,坐在阶梯形的讲演厅里,他的心情紧张而又焦急。戴维终于出现了,大厅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戴维讲的题目是发热发光物质,讲得是那么轻松,却又那么透彻。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天才的光华和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向外辐射。法拉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飞快地记着,笔记本翻过一页又一页。 1812 年 2 月 29 日, 20 岁的法拉第在一连听了戴维的 4 次讲座后,他的心灵好像游历了到美丽、庄严、圣洁的科学殿堂,那里阳光灿烂,照得他心里光明而又温暖。他把 4 次听讲的笔记仔细整理以后,用漂亮的皮封面装订成册。他经常轻轻地翻阅,他多么渴望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啊! (三)步入科学的殿堂 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命运对穷人从来不露出笑脸。它总是一副威严、狰狞的面孔,迫使你对它膜拜和屈服。然而,也有许多穷人并不屈从,他们顽强地和命运搏斗。法拉第就是其中最顽强的一个。这个铁匠的儿子,从小爱看父亲挥舞大锤,一下一下地锻打烧红的铁块。铁块变冷变硬以后,父亲把它放在炉火里重新烧红。经过千锤百炼,铁坯终于按照人的意志变成各种工具。父亲曾经自豪地对他说:铁匠面前永远没有顽铁。多年来,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他。 于是,他决定写信给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爵士,要求在皇家学院找个工作,哪怕在实验室里洗瓶子也行。他心神不宁地等了整整一个星期,音信全无。他忍不住跑到皇家学院去打听,得到的回音只是冷冰冰的一句话:“班克斯爵士说,你的信不必回复!”。受到这个屈辱的打击,法拉第感到伤心,但他毫不气馁,他想起自己学画的经历。法拉第从小就练得一手好字,至于绘画,他是从一个名叫马克里埃的法国画家那里学来的。那位曾经给拿破仑皇帝画过像,后来横渡英吉利海峡,流亡到伦敦的画家,恰好借住在里波先生铺子的楼上,和法拉第成了邻居。画家看到法拉第学画心切,答应教他。作为交换条件,法拉第要替画家擦皮靴和收拾房间。画家心眼不坏,教得也很认真,可脾气不好,经常责骂法拉第。法拉第逆来顺受,坚持跟他学画,终于学会了投影和透视,能够逼真地、艺术地把眼前的东西画下来。从这段经历中,他体会到:只有忍辱负重,敢于向命运挑战,才能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追求到手。 1812 年 12 月,这一次法拉第又一次向命运挑战了。他鼓起勇气给戴维写信,并把自己整理、装订的《亨 . 戴维爵士演讲录》一起送到了皇家学院。从来没有出版过演讲录的戴维很奇怪,从哪里来的这么一本书?戴维翻看下去,他惊呆了——没有料到总共才 4 个多小时的那 4 次演讲,法拉第竟然记下了 386 页!讲过的内容一字不落,没细讲的也都补充上了。娟秀的书法,精美的插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法拉第巨大的热情、超人的记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了这位大化学家。当天晚上,他就给法拉第写了一封信——“先生,我愿是你的顺从、谦恭的仆人。我很乐意为你效劳,我希望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 戴维的信让法拉第受宠若惊。这封朴素简短的信可以说是戴维一生最伟大的作品。 1813 年 1 月,法拉第终于见到了戴维,从此皇家学院的大门永远地为他打开了。 22 岁的法拉第成了戴维的助手,周薪 25 先令,外加皇家学院顶楼上的两间住房,这对于法拉第来说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幸福。科学的圣殿终于向学陡出身的法拉弟打开了大门! ps:此文写于去年,原是作为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的作业。
个人分类: 那些事|37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
热度 8 武际可 2014-4-17 06:08
按:承蒙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 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陈关荣教授允诺,将他的一篇关于物理学家法拉第的介绍转帖在这里。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对法拉第一生执着研究、淡泊名利写得很感人。值得一读。 该文原刊载于《敬乐》2014年38期。
个人分类: 科技史|4597 次阅读|8 个评论
《硅火燎原》半导体的人和事-1-法拉第
热度 12 tianrong1945 2013-4-25 09:08
1. 法拉第 地质学家们说,硅是我们地壳成分中仅次于‘氧’的最多的元素,坚硬的岩石、漫天遍地的黄沙、覆盖地球数百米深的土壤层,其中都含有大量的硅。 我们现在知道了,硅是一种半导体。千百年来,‘硅’小姐,以及她的其它的半导体姐妹们,像一个个沉睡的美人,比如,童话故事《睡美人》中的奥罗拉公主那样,静静地躺在黄土和岩石中,等待 菲利甫王子来唤醒她。 是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1867),第一个揭开了半导体材料的美丽面纱。法拉第不同于那个年代大多数玩科学的贵族学者,他生于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只读过2年小学,后来却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法拉第奋发图强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自学成才的杰出典范。 据说在爱因斯坦书房的墙壁上,挂了三幅科学家的肖像: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 法拉第被生活所迫, 13岁就当报童,后来在一个订书匠的铺子里打工,因此也使他有机会读了很多的书。后来,法拉第于茫茫书海中探索出他的科学之路,将人生的小舟驶向那一片他毕生钟爱的水域-电和化学。 法拉第的老师,是汉弗里•戴维( H.Davy,1778—1829)。但这两个人的关系,却包含了许多一言难尽的故事。法拉第于戴维,既是学生和助手,又是雇员和仆人;戴维于法拉第,既是发现千里马的百乐,后来却又因嫉妒,当了几回陷害压制千里马不让跑远的小人! 戴维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在元素周期表中发现了最多种元素的人。当年,是戴维将法拉第从一个 20岁的书籍装订工变成了他的皇家学会实验室的助手,尽管这个工作位置的薪金并不高于订书工,但却为法拉第的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阳关大道。紧接着,戴维带着这个助手加仆人遍游欧洲。一路上,戴维那个自认血统高贵的夫人对法拉第颐指气使,大伤法拉第的自尊心,使他有那种被中国人叫做‘忍受胯下之辱’的感觉。 再后来,法拉第作出了许多重大发现,特别是有一个戴维失败了的实验,却被法拉第成功地完成了!那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旋转的实验,实际上也就是说,法拉第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的雏形!法拉第的成功令戴维忐忑不安,大科学家的虚荣心受到严重挫伤。戴维不能接受洗瓶子的小实验员超过自己的事实,嫉妒之蛇缠住了他的心灵,使他作出了对法拉第的诬陷,指责法拉第剽窃另一个物理学家沃拉斯顿的成果。之后,即使法拉第在科学界的声望已经大大超过了戴维,但在戴维的打压下,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法拉第在皇家学院,仍然是一个拿着低薪的小小实验员!大多数科学家,包括沃拉斯顿在内,都为法拉第鸣不平,联名推荐法拉第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在皇家学院会员选举为法拉第投票的时候,戴维再一次地表现小人之举,投了唯一的一张反对票。 法拉第有高尚的人格,他一直把戴维当作恩师,即使到了耄耋之年,还经常指着戴维的肖像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啊!” 戴维于 1829年,50岁时就英年早逝。也许他后来也良心发现?因为在他逝世前几年,疾病缠身之时,他提名推荐法拉第担任他自己担任过的职务: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另外,据说在戴维临终时,别人问及什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时,他没有列举那些周期表里被他发现的元素,而是自豪地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 而法拉第平生最伟大的发现又是什么呢?应该是他 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因为这是发电机的基础,从此开辟了电气时代的新纪元。 现代的人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电,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在另一个星球上,如果存在另一种高等生物构建的文明社会的话,它们是不是也是使用‘电’这个玩意儿? 不管是上帝赋予的必然,还是某种偶然,从认识‘摩擦生电’,到电真正登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舞台,一连串的科学家的努力功不可没。其中,法拉第的贡献可以说最为显著。 戴维去世,千里马摆脱了绳索的羁绊,自由自在地驰骋于天地之间。法拉第从1831年开始,从事纯粹的科学研究:从各个角度探讨电、磁、物质之间的关系,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做了无数的实验,写下大量的报告,汇集在《电学实验研究》那部巨著中。因为他杰出的贡献,法拉第被后人誉为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 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需要勇气,有些科学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富兰克林冒着危险,在下雨天放风筝,将雷电从风筝线上引下来,以证明打雷闪电是大气中的‘电’产生的。无独有偶,法拉第则制造过一次人工雷电。法拉第研究静电屏蔽,他做了一个后人称之为‘法拉第笼子’的东西。也就是一个大立方形状的金属架子,上面铺了一层铜网。铜网加上高压电后,劈劈拍拍、火花四起,令人心惊肉跳,法拉第却微笑着站在里面,他以此来证明金属中的电荷聚集在表面上,向大家演示静电屏蔽的作用。 因为法拉第未受过正规教育,数学只知加减乘除,因而使他在发展电磁理论方面受到限制,将此殊荣留给了麦克斯韦。不过,也可能正因为数学不好,法拉第对物理概念理解得特别透彻、精辟、极富创造力,他用场的概念,挑战牛顿的绝对真空和超距作用,提出‘实物粒子,就是力场的中心奇点’的观念,并认为各种力:电、磁、光、引力等等,都应该可以在场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统一起来。 法拉第的年代,早已有了导电的金属与绝缘体的划分,却还不知道‘半导体’为何物,法拉第是在研究金属导电性的时候,偶然观察到硫化银导电的一个异常现象。 在 1833年《电学实验研究》On ConductingPower Generally的有一章中,法拉第写道:“我最近遇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温度对金属组织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对硫化银来说,电导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关灯后,电导率随温度下降而下降。” 上文法拉第的记录中用的是‘电导率’,换成电阻来叙述的话,就是说: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而人们知道,大多数金属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因为温度升高,会使得金属晶格的振动加剧而阻碍自由电子的移动,从而导致电阻的增大。但硫化银的表现却相反。如此看来,硫化银应该代表了某些另一类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导电性(热敏性),但又不同于金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半导体。 在法拉第对电磁理论作出的诸多贡献中,这个被他首次发现的物质特性,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法拉第对此现象感到奇怪,却并未特别在意。半导体睡美人的面纱,被法拉第轻轻地抖动了一下,微不足道的火星尚未闪烁就熄灭了。 参考资料: Hirshfeld, Alan W. (2006).The Electric Life of Michael Faraday. Walker and Company. ISBN 978-0-8027-1470-1. http://www.amazon.com/The-Electric-Life-Michael-Faraday/dp/0802714706 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电光闪烁的物理世家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200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重现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动机
热度 4 aeinstein 2012-10-10 09:19
法拉第先生在19世纪末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电动机。是一根一端浸没在水银里的通电导线,在磁铁的磁场下不停旋转。从此揭开了人类用电能产生机械能的序幕。记得小时候读法拉第传,书上就有这个电动机的手绘插图。当时也很向往,想自己做一个。不过限于条件,还是没有实现。 其实水银可以用其他导电液体取代,比如食盐水。正好现在手边各种小玩意儿都齐全,重现法拉第的伟大发明就很容易变成现实了。如下视频。
608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学会给自己颁一枚奖牌
xusuowen 2012-8-11 09:23
[转载]学会给自己颁一枚奖牌
本文转载至雅虎: http://news.cn.yahoo.com/dayibaifen/ 天才也需要努力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跨过错误就是进步 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的,不过决不能停滞不前。——泰戈尔 不强求结果 静待花开花落 拼命去取得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英国)法拉第
1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
热度 5 taol 2012-6-6 23:03
“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
昨天晚上实验间隙,随手翻了翻费曼物理学讲义,正好翻到《电工技术》(连实验间隙翻书都是电工 )。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之初,有人质问,这有什么用处呢?(“ What is the use of it ? ”)法拉第的回答: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处呢?(“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 ”)。 科学更多的是“发现”——窥探自然的奥秘。使事物按最实用的方式运行是工程技术的使命,从基本原理到经济实用需要经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任何新兴事物都质问有什么用是更多的是一种短见。科学使人类窥探到宇宙的神秘,正如一个新生婴儿的诞生;工程技术以精细绝妙的设计使其成为具有惊人力量的巨人。 现代电工技术由法拉第的发现开始,当初毫无用处的新生婴儿成长为一位非凡的天才,以惊人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地球的面貌。如此成就,也许父亲法拉第也始料未及。 参考:《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二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8378 次阅读|8 个评论
爱因斯坦书房墙上挂着谁的肖像,您知道么?
热度 2 zjzhang 2011-12-27 12:10
爱因斯坦(Einstein)深邃的思想太需要孤独了,使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常人的家庭生活之中。就像他的书房,是由一间堆放东西的阁楼改成的,在宽敞、明亮、舒适、优雅的书房里,他不自由,而在这离开豪华陈设的小阁楼上,他又感到自由了:他光着脚,只穿一件薄毛衣,坐在安乐椅里;一张圆桌上堆满了书籍、杂志和草稿纸,四壁都是放满书的书架; 墙上挂着法拉第(Farady)和麦克斯韦(Maxwell)的肖像,原来还有一张牛顿(Newton)的肖 像,搬家的时候丢失了。 从小窗户里看出去,是一片屋顶的海洋,他仿佛置身于孤岛上。这里是与世隔绝的,除了助手,谁都不准进来。爱因斯坦需要这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在孤独之中,他的心才能和宇宙融成一体。
个人分类: 数学|7602 次阅读|5 个评论
9月22日出生的名人
热度 3 jmluo0922 2011-9-22 00:56
今天9月22日,是我的生日,在网上搜了一下名人真不少,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1606年——中国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大顺政权的建立者李自成出生。    1791年——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出生。    1895年-----奥斯卡影帝保罗 茂尼出生    1922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出生。 1942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生。    1958年——著名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出生    1973年——中国著名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赵宏博出生。    1984年——蒂亚戈席尔瓦,AC米兰中后卫出生    1987年--汤姆·费尔顿,英国演员出生。    未提到的请大家补充。
个人分类: 杂谈|5191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煮物理】(22):学“电磁三侠”、闯物理江湖
热度 2 Penrose 2010-12-5 13:13
把三个人凑一块儿总会发生一些很神奇的事情,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洋人里有三个火枪手,中华则有才子李靖、佳人红拂和侠者虬髯客并为风尘三侠,一代传奇,流芳数百年。北侠郭靖有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物理学作为超越国界的基础自然科学,其中之大侠则泽荫全人类甚至跨越时空乃至影响无穷久远。这里我们要说的电磁三侠即是:实验物理大侠法拉第、应用物理大侠爱迪生和理论物理大侠麦克斯韦,他们的实验、发明和理论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怀着无限感恩和无比敬仰的眼光去阅读他们的事迹。 实验物理大侠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1791 ~ 1867 )。 一个贫苦的英国铁匠孩子,最高学历为小学二年级,凭借自身的勤奋和天才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在电磁感应、电磁磁场关系、苯的发现和研究等诸多方面用简单而又精巧的实验揭示了自然伟大的奥秘。他提出的力场概念被物理学广泛接受并推广,至今仍然是物理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概念。 法拉第的童年时代是贫穷凄苦的,他随着父亲搬到伦敦,试图在这个大城市里寻找生活的希望。九岁的法拉第就已经是一个文具店里的学徒,十二岁的法拉第是一个街头的小报童,十四岁的法拉第又成为了书店的图书装订工。童工的生涯并没有让法拉第消沉,相反,他利用书店的资源博览群书,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里的电学部分知识深深吸引着他。他甚至自己动手做静电起电机等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实验,组织年轻人成立一个科学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思想。十九岁的他开始市参加哲学学会的活动并频繁听自然哲学讲演。改变法拉第命运的是几次皇家研究所戴维爵士的化学讲演,戴维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讲演让他倾倒,他甚至把精心记录的笔记整理装订成一本书册名曰《戴维爵士演讲录》,并附上一份自荐信作为圣诞礼物一起寄给了戴维。戴维显然为如此真诚的粉丝而万分感动,恰巧眼睛因化学事故受伤的他正需要一名得力助手,于是 22 岁的法拉第开始给戴维打工。戴维带着法拉第到欧洲的诸个国家考察并结识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那个时候法拉第的身份是一个仆人。随着眼界的拓展和知识的丰富,法拉第开始大胆的科学实验,并很快取得了许多化学成果,如创立金相分析方法、用 取代反应制备六氯乙烷和四氯乙烯、发现氯气等气体的液化方法等。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电化学的实验研究,并总结出了法拉第电解定律:电解释放出来的物质总量和通过的电流总量成正比,和那种物质的化学当量成正比。当然最出名的还是他对电磁学的研究。 1821 年法拉第从奥斯特发现的电流使得磁针偏转现象出发,制作了电动机的雏形固定的磁铁让通电的线圈转动起来; 1831 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铁穿过闭合回路时会产生电流; 1845 年法拉第发现了磁光效应偏振光通过磁场后其偏振作用会发生变化; 1837 年法拉第首次引入力场的概念,他认为电和磁周围都存在场,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用力线的方向和密度来表示,处在场中的电荷或者磁将会因此受到相互作用。他用铁屑撒在磁铁周围,非常形象地看到了磁场的分布,而著名的冰桶实验则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场概念后来被物理学家发扬光大,成为描述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这也是法拉第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科学贡献。 1825 年法拉第接替戴维任皇家研究所国家实验室主任,他的科学导师戴维曾说他对科学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法拉第。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又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经常做公众科普演讲和组织科学讨论会, 19 年里不间断地坚持青少年通俗科学讲座并把讲稿编成了一本著名的科普读物《蜡烛的故事》。他热心于公众科学事业,为人质朴、谦虚谨慎且不图名利,以至于外人来皇家学院做实验时会误认他是看门的老头。在法拉第的实验记录本里,几乎没有任何数学公式,而有的是他实验过程的一张张图表,直观形象地显示了物理图像。他不愿意为拿高额的报酬,也不愿意接受皇家学会会长的提名,他认为这会因此而影响他的科研工作。他想做的,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公民,可以自由畅游科学的海洋。 1867 年 8 月 25 日法拉第在他书房里安详地去世,他被葬在普通人的公墓里,墓碑上只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物理学界为了纪念法拉第,选取电容单位命名为法拉第,让后世永远铭记这位平民科学大家。 法拉第的故事告诉我们 : 1 、做好科学研究,出生不是问题,学历也不是问题,贫穷更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持久拥有一颗对科学无比执着热爱的心! 2 、优秀的导师很重要,他能把你引领到科学的前沿,但是在此之后更为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3 、丰富地阅读文献资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大胆和创新是科学前进的重要源泉,做一个好的实验物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对物理图像和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数学公式推演和习题论证; 4 、科学研究中需要谦虚、谨慎、认真、勤恳,繁复的职务和诱人的高薪只会拖累科学本身; 5 、科学是平民的科学,科学知识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大众的财富,让更多的人懂得科学才是科学真正的成功。 应用物理大侠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1847 ~ 1931 )。 提起爱迪生,人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发明大王。他一生有近 2000 项发明,其中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就达 1300 项,近现代社会用的电器如电灯、留声机、电话、电报、电影等等无不和爱迪生的发明有关联,电磁学的种种物理实验现象和原理在他手上变成了人类服务的不竭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他创立的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在后来和汤姆休斯顿公司合并成为了通用电气公司统治了电气领域的长达一个世纪,至今通用电气公司( GE )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机械电器制造商和销售商之一。然而这样的一位发明大王兼企业大亨,却仅仅上过三个月小学,原因是曾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而退学。他的知识只来源于母亲的耐心教导和勤奋的自修,靠着他对自然的强烈好奇心、亲自实验的本能、惊人的工作精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爱迪生一步步点亮了发明大王的智慧光环。 爱迪生小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无穷无尽让人费解的问题,任何人都是他的发问对象,问到你烦的不行也不罢休。正是如此他的小学老师才把他列为低能儿对付他那些愚蠢的问题实在太痛苦了。爱迪生另一个特点就是当他问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时,他就会亲自动手用实验来验证他的想法。比如著名的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他认为既然鸡妈妈蹲在鸡蛋上面可以孵出小鸡,那他蹲在上面也可能孵出来。他看到铁匠用火烧红铁块,就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么,并着手在家里牛棚里开始实验,结果他把牛棚给点着烧掉了。他也曾想探究马蜂窝里的奥秘,然后被马蜂蛰的满脸肿痛。他甚至在自家地下室建设了一个小实验室,为了保护自己的实验品,他还故意贴上毒药的标签。爱迪生少年时代就展示了他的商业才能,十二岁的他利用自己在火车上卖报的钱在底特律开了两家小店,并雇用两个少年帮他看店约定和他们共同分享红利。然而爱迪生与电结上不解之缘则起因于一次见义勇为他勇敢地救下了铁路站站长的儿子,作为报答,站长教了他电报技术并让他成为电报技术员。因为在电报局是上夜班,而上级要求每个小时必须给对岸发一次电报,为了能够偷懒睡觉,爱迪生于是做了一种自动定时发报的机器,后果是他被发现上班时间睡觉而解职然后被迫流浪,在一些电信电报公司之间游荡。后来回家后经朋友推荐重新找到了一份电信技工的工作,在波士顿他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发明一台会显示 Yes 和 No 的自动表决器,获得了生平第一项专利权。从此,爱迪生开始了他的发明人生路。 1869年爱迪生和朋友联合设立波普 - 爱迪生公司,专门制造和改良一些事务机器,如黄金行情显示器,股票行情显示器,金价印刷机等等。他的第一桶金是转让专利的四万美金,这笔巨大的收入让他在 1876 年成立了自己的制造工厂新泽西梦罗园(门罗公园)工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迪生发明工厂。以爱迪生为首的一群青年科学家开始实现他们的发明之梦。他们的主要发明有: 1 )同步发报机。早期的发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爱迪生作为一个电报技师把传统发报机改良成了二重发报机,随后又改进成四重发报机,成功实现了同步发报; 2 )改良电话机。人们熟知电话是贝尔发明的,事实上不完全如此,因为爱迪生的电话专利申请仅仅比贝尔晚递交两个小时而失去了专利权。电话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地使用,关键在于爱迪生在 1877 年发明了能够清晰收发语音的碳粉送话器以及声波分析谐振器,否则人们能听到的只是一片沙沙的噪音。同年爱迪生也申请了三项笔类的发明专利:穿孔笔、气动铁笔和普通铁笔; 3 )留声机。这是爱迪生最为心爱的发明之一。 1877 年底,梦罗园实验室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录音,是一首儿歌。后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进,留声机由滚筒式改成了胶木唱盘式,就是我们熟知的经典唱片机; 4 )复印机。爱迪生发明过石蜡纸,起初只用于一些食品包装,后来他发现用石蜡刻字纸版可以用于油墨印刷。 1876 年,爱迪生开始批量生产他的复印机,广受学校和政府事业单位的欢迎; 5 )电灯。 1878 年爱迪生开始着手解决电照明的问题。他从改革弧光灯(当时巴黎的一种电照明装置)着手,试图改进为白光灯。 为此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物美价廉的灯丝,这种灯丝要在 2000 o C 下耐住近 1000 小时。起初他用碳化物质如竹棉、石墨等试验,后又改用高熔点的铂铱合金,又尝试了一千多种其他材料,但都失败了。后来他的助手们发现把炽热的灯丝密封在真空环境里可以保持较长的寿命,于是爱迪生又回到碳质灯丝上来。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八九个小时,终于在 1880 年找到了可以点亮 1200 小时的碳化竹丝材料。同年爱迪生还研究过直升机,发明磁力筛矿器,并在 1891 年改进成爱迪生选矿机,开始自行经营采矿事业。 1880 年 5 月第一艘用电灯照明的哥伦比亚号轮船试航成功, 12 月爱迪生在纽约成立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次年在第五大街设立总部并成立工厂。直到 1908 年,多孔脆弱强度低的碳化竹丝才被强度大的钨丝替代,这类白炽灯一直沿用至今; 6 ) 1882 年,爱迪生发明电流三线分布制,建立了第一家输电公司,不仅为千家万户带来了电的光明也为电力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年他还发现在近真空状态下,电流可以在不相互接触的电线之间通过,称之为爱迪生效应。后人发明真空电子管便是基于此原理,真空管的发明开启了电子信息时代; 7 )电影。 1891 年,爱迪生获得活动电影放映机的专利,并在 5 月向公众展示了活动电影视镜。 1893 年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次年在纽约有了第一家活动电影放映影院。 1903 年爱迪生的公司制作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 1912 年成功发明了有声电影,影像和声音媒体时代来临; 8 )新型蓄电池。最早的蓄电池是伏打电堆化学蓄电池,爱迪生后来研制了碱性蓄电池。 1902 年第一台蓄电池动力车试验成功, 1909 年成功发明了可提供源动力的蓄电池,同年研制出了传真电报; 9 ) 1915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迪生还发明过少军事装置,如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等; 10 )爱迪生最受争议的发明是电椅。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爱迪生只信任直流电而强烈批评交流电,认为使用交流电非常危险。而实际上交流电更适合于远距离传输,是更为经济合理的电力。爱迪生和他的支持者们为了打击对手,决定把交流电和死亡联系到一起,他们曾在公众面前表演交流电如何电死各种动物。在 1888 年,纽约州政府同意给死囚实行电刑,并又爱迪生实验室制作了第一把电椅。 1890 年第一个被电刑处决的死囚死的并不顺利,反复的电击把他烧的焦臭无比,让人们对电刑带来恐惧和不安。后来美国才以毒气和注射的方式进行处决死囚。遗憾的是,爱迪生始终顽固地坚持不用交流电,最终他的公司每况愈下。后来摩根把汤姆休斯顿公司和爱迪生照明公司合并成了通用电气公司。 1931 年 10 月 18 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享年 84 岁,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 10 月 21 日全美熄灭了他发明的电灯。 爱迪生的故事告诉我们 : 1 、不要轻易地判断一个孩子的智慧高低和前途的好坏,哪怕他只上过几个月的小学; 2 、胸中有问题(好奇心)、喜欢问问题(好学心)、善于解决问题(探究心)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向前发展的最大潜力; 3 、天才离不开 99% 的勤奋与汗水,但有时更需要的是那 1% 的灵感; 4 、人生短暂,只争朝夕,要利用有限的时间作出无限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5 、即使是权威也有失误的时候,对待新事物不应只是排斥,而是经过试验考证后尝试去接受甚至改进它,为我所用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理论物理大侠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 1831 ~ 1879 )。 和前两位大侠风格不同,麦克斯韦是典型的好出身、优质教育加聪颖的头脑。麦克斯韦有个做律师的父亲,他的教育经历是爱丁堡中学和爱丁堡大学以及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那是伟大的牛顿工作过的地方,有着那颗激发智慧的苹果树。麦克斯韦的主要成就是系统完善地阐述了经典电磁理论,庞大而复杂的电磁学现象被他归纳为简洁的四个微积分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个方程组被认为是物理学最优美的公式;他还创立了统计物理学,提出了许多统计物理概念和理想实验,其中包括传奇的麦克斯韦妖;他在英国建立起了卡文迪许实验室并担任第一任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至今还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麦克斯韦 1831 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这一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似乎暗示着这他们人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孩童时的麦克斯韦同样是个勤学好问的小家伙,和爱迪生不同的是麦克斯韦父亲及其他长辈会耐心给他解释,虽然很多时候都会被他古怪的问题难倒。老麦克斯韦发现儿子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就经常带着他一起去参加他也喜欢的爱丁堡皇家学会科学讲座。麦克斯韦八岁那年母亲因患肺结核不幸去世,父亲就成了他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就读爱丁堡中学时,时常因为他奇怪的乡下土音以及父亲做的奇怪衣服而惹老师和同学们嘲笑,麦克斯韦就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读歌谣看图画演算数学题。直到一次全校数学和诗歌比赛,两项第一名都由同一个人获得,他就是不起眼的麦克斯韦。从此同学和老师都对他刮目相看,作为优等生麦克斯韦获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仰慕,他的数学天赋也在父亲的认真教导下渐渐崭露头角。 14 岁的麦克斯韦就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二次曲线几何作图的数学论文,他的方法甚至比当年数学大师笛卡尔的方法还要简便一些。麦克斯韦还有一大特长就是诗歌写的好,时常被同学们传抄朗诵。他还喜欢玩陀螺并非常乐意教朋友们玩。诗歌和陀螺成了他毕生的两大爱好。随后麦克斯韦考上了苏格兰最高学府爱丁堡大学,在这里他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为进一步深造,麦克斯韦在 1850 年来到了英国最好的学府之一剑桥大学就读。这里,有牛顿也有达尔文的足迹。而麦克斯韦正是在三一学院遇到了伯乐名师数学家霍普金斯,从此引领他走上了数学物理之路。起因于霍普金斯要到图书馆借一本数学专著,却被告知刚被人借走。因为这是一本非常难读懂的数学论著,霍普金斯好奇地找到的借书人麦克斯韦,发现他正在埋头做凌乱不堪的笔记摘抄。于是霍普金斯笑了:年轻人,如果没有秩序,你永远成不了优秀的数学物理学家!从此麦克斯韦投入霍普金斯门下做研究生。这是一个高手如云的门派,霍普金斯先后培养出了物理学家威廉 . 汤姆逊也就是开尔文勋爵和数学家斯托克斯。麦克斯韦在霍普金斯的教导下养成了严格细致的学习习惯,并在师兄斯托克斯的带领下迅速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数学方法,成为霍普金斯的又一令他自豪的高徒。 23 岁的麦克斯韦在师兄斯托克斯的主持下参加了数学学位考试,考题是关于曲面积分和线积分一个当年斯托克斯刚刚发现的定理(这个定理也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数学基础之一),麦克斯韦获得了优等第二,并在这一年开始对电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阅读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和跟师兄威廉 . 汤姆逊的物理讨论后,麦克斯韦开始试图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法拉第的实验结果。 24 岁时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电磁学的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他用一个矢量微分方程成功描述了法拉第关于场力线的学说。 1856 年麦克斯韦父亲病逝,他此前为了照顾父亲而选择了离家较近的阿伯丁工作,在那里做了四年的物理学讲座,期间他经常给法拉第写信探讨电磁学的奥秘。 28 岁那年,麦克斯韦全家搬到了伦敦,他开始在伦敦皇家学院任教。在这里,他特地拜访了比他大 40 岁的法拉第,两人进行了非常愉快而热烈的会谈,理论和实验的碰撞激发了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法拉第的鼓励让麦克斯韦树立起了更大的信心,麦克斯韦试图建立一个以太模型对法拉第力线的概念进一步探讨。麦克斯韦通过研究发现,电场变化下的电介质中确实存在位移电流,其速度几乎等于光速,并发表了第二篇电磁学论文《论物理学的力线》。这篇划时代的论文基于法拉第的力线观点,从理论上引申和发展了电的传播特性。此后麦克斯韦意识到位移电流的物理含义在于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场,而变化的电场也可以产生磁场,这正是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论解释!据此,麦克斯韦推到出了两个微积分方程式,后人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组。位移电流的概念实际就是电磁波的预言, 1865 年麦克斯韦在第三篇电磁学论文《电磁场动力学》中用数学方法完美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根据电磁波传播速度为光速而大胆猜测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这一推测大大推进了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 1873 年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学通论》一书,经典电磁学的研究从库仑、高斯、欧姆、安培、毕奥、萨伐尔、法拉第等前人丰富的实验成果和简单理论模型终于走向了大厦落成的一天。只是遗憾的是麦克斯韦超越时代的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尽管观念非常新奇而令人激动,但它的数学和物理内涵却是高深难懂的。直到 1888 年赫兹用实验验 证了电磁波的存在,而且和光一样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性质,测定出的频率和波长直接确定了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即证明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之后,人们才意识到麦克斯韦的工作是继牛顿力学之后最伟大的数学物理成就。麦克斯韦把人生最后数年岁月的心血倾注到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建设上,他参与设计建造实验室,负责整理卡文迪许的手稿资料,并担任了第一任实验室主任。卡文迪许实验室后期的几位实验室主任都是物理学界的泰斗,他们是瑞利(发现光的散射模型)、约瑟夫 . 汤姆逊(发现电子)和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结构)。 1879 年 11 月 5 日,麦克斯韦因患癌症去世,年仅 49 岁。麦克斯韦的研究揭示了电、磁、光三者的本质联系,是物理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 除了电磁学的伟大贡献之外,在统计力学方面麦克斯韦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是气体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859 年他提出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 1866 年他给出了气体分子按速度分布函数的推导方法并引入驰豫时间的概念,发展了气体输运理论。为了批驳热寂论(宇宙将因熵趋于无穷大而陷入死亡般的冷寂),麦克斯韦还提出一个无影无形的妖精麦克斯韦妖的概念。即在两个充满一样平衡无序气体的相邻箱子中间有个小妖精,他具有极高的智能,能够追踪气体分子的运动并判断其速率大小。通过控制箱子之间隔断的门,麦克斯韦妖可以让速率高的分子跑到一边,而速率低的分子跑到另一边。这样小妖精就在不消耗功的前提下使得两个箱子的分子平均动能就不一样了,有序的分子动能分布也就产生了温差。这看上去打破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这是一个耗散结构的雏形。妖精虽然没有做功,但是他获得了关于分子运动能量的信息,如果把信息也看成是一种能量的话,那么整个过程还是能量守恒的。最近,日本物理学家佐野等人用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纳米级聚苯乙烯粒子实现了麦克斯韦妖理想实验。他们把纳米粒子放入缓冲溶液中并加上变化的电场,使它越来越难逆时针旋转,即制造出了旋转楼梯顺时针的掉落要比逆时针的攀登更容易。他们观测粒子的移动,并在它随机逆时针旋转时调整电场让它不再顺时针旋转回去,这样粒子就在电场的诱导下不断爬楼梯,而整个过程无须注入更多的能量,维持粒子持续逆时针旋转的能量来源于它提供的信息,这就是麦克斯韦妖的现实版。如果能在未来将这项技术用于驱动纳米机器或者分子马达,那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麦克斯韦的故事告诉我们 : 1 、良好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教育固然有非常大的帮助,但自身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不畏惧世俗的眼光才是成功的秘诀; 2 、伯乐识得千里马,名师常可出高徒,加入高端门派会直接抬升你的起点,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的话; 3 、物理学理论离不开实验基础,但好的理论不应仅仅是解释已有实验现象,还要预言新的实验现象; 4 、是金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发光,要对自己的理论有信心; 5 、发论文贵不在多,而在于精,成为经典的论文定会被永世传颂; 6 、某些科学家虽然不再把精力放在科研上了,但他在其他如建设实验室、培养人才等方面的贡献也能影响久远; 7 、科学是可以大胆假设的,适当的理想实验和设想可以突破认识的樊篱,也可能就是未来的现实; 8 、表达自然之美可以很简单,简单的背后是无限深刻的内涵,世界永远充满无尽的奇妙。 实验、理论和应用可谓是物理学传统的三大门派,法拉第、爱迪生和麦克斯韦无疑是当年最出色的门派掌门人。完整的物理学,离不开精细准确的实验、系统完备的理论和聪明灵巧的应用。实验给出物理现象和事实,理论给出现象的解释和概念的延伸,而应用则是把物理融入现实的生活。如果缺少实验结果,那任何理论都是空中楼阁,应用更是无从谈起;如果缺少了理论解释和模型,那实验结果将无法清除认识,应用也是盲人摸象;如果缺少了应用推广,那实验和理论都只是部分科学家的空谈,科研的投入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别无它用,生产力也将停滞不前。让我们认真学习电磁三侠吧,仔细思考在今天的物理天下如何行走江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 迈克尔法拉第 ;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13562 次阅读|20 个评论
渐行渐远的科普和科学幻想
hongfei 2008-12-11 01:35
渐行渐远的科普和科学幻想 2008.12.10 我看见杨玲兄的《科普需要爱和谦逊吗?》,才知道关于这个话题还有这样激烈的争论。不过我跟着去看了杨玲兄博文给的那些链接之后还是觉得是雾水一头。 杨玲《科普需要爱和谦逊吗?》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522 我曾经大大受惠于科普。 上中学时我最喜欢读的是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一套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Asimov's Guide to Science)。读过之后认定Asimov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即成了阿西莫夫的铁杆粉丝。因为知道阿西莫夫当年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博士,所以后来自己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博士班录取通知书之后,就一点也不管纽约市的坏名声,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哥大化学系的怀抱。到了哥大以后,还专门去把阿西莫夫的博士论文找出来看了一遍,发现好像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就有些失望。 Asimov于1992年去世,我是后来读了1994年出版的那本阿西莫夫的自传(I. Asimov),才知道他在哥大化学系上博士班一年级时成绩不好,差点连博士资格都丢掉。后来他参加第二年的考试才获得攻博资格,勉强找了个专收“差生”(lame dog)的教授读完了博士。他在找到一个教职后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而长处是在于写科普和科幻小说,所以就不再教书,专职从事科普和科学幻想写作,成为一代名家。有意思的是Asimov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旋即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找到一个教授职位,但到1958年就开始不再教书专事写作,所以直到1979年他才因为他的特殊科普和科幻小说写作贡献被学校破格提拔成为正教授(Full Professor)。 正是从Asimov的故事中我逐渐了解到原来写科普和写科幻往往并不见得是一流科学家做的事情。后来我在哥大学习期间又了解到原来写大学教材和研究生教科书也不见得是一流科学家一定应该做的事情。 维基百科上Isaac Asimov的介绍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Asimov 我在科大上大学的时候,用的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和分子光谱的参考书都是Ira Levine写的。当时我们的物理化学正式教材虽然南京大学傅献彩的版本,但系里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原文影印版的Levine的物理化学做参考书。Levine的这本影印版当时外文影印书店一本卖17元多,是整整一个月的伙食费,全是系里出的钱,现在想来真是感动,不过我的印象是我们几乎都没有好好读。Ira Levine的这几本教材很有名,起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世界上化学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现在还在不断再版。老实说我那个时候不喜欢去上物理化学课,全是自己在那里乱翻一气应付考试。后来我一直觉得很庆幸,物理化学是一门实验为主的科学,要是那时候上课太认真,对物理化学的认识只会被引入歧途,后来做研究的时候还要花大功夫修正,肯定就做不好研究了。 我在哥大学习的量子化学II课程,其内容其实就是高等分子光谱学,是Flynn教授和我的导师上的。课堂上他们讲的内容和Levine的那本书很不一样,完全没有那么繁琐,用不上的东西一点没讲。Flynn教授在讲分子光谱时说:“Ira Levine的那本《分子光谱学》是一本还不错的教材,可以用来参考。不过读了那本书是不会做光谱研究的。Levine是我的同门师兄弟,因为做研究不在行,就写了很多很流行的教材,发了大财。可是我还是要说他不是那么好的科学家。”Flynn教授那个时候还没有选上科学院院士,所以当时我对他的评价还有点不以为然。不过到现在来看,我倒是同意他的说法,这不是因为后来Flynn教授选上了院士,而是因为现在我应该算是比Levine还好一点的科学家。 1995年暑假我的导师到牛津大学去做为期两个月的Hinshelwood Lecture。因为多年前Raphael Levine做了Hinshelwood Lecture之后根据讲稿整理写的那本微观反应动力学的教科书很有名,所以导师回来之后我就问他是不是也要把讲稿整理写一本类似的书。导师说;“我宁愿不要去写书,我整天想未知的研究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仔细整理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我能把最近的进展作作报告,写写总结性的Review就了不得了。写书这种次要的事情还是让别人去干好了。”那个时候他正在写他那篇1996年的Chemical Review文章,我还帮助整理和画了很多图。这篇综述文章现在被引用了快400次,可是当时我对把名字署在Chemical Review文章上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所以根本没有想过争取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虽然那时我是组里唯一的一个高年级研究生。 总而言之,因为受到了哥大这些自大的教授的自以为是的影响,再加上我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总是达到超过对研究的意义的兴趣,所以我和科普以及科学幻想渐行渐远。这倒不是说我不再欣赏和关注科普和科学幻想,而是我不再把它放在比做科学研究本身更高的位置,也不再觉得离了它是大不了的事。 或许有人说我既然有时间去写博客,还不如去写科普或者科学幻想。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写博客在我来说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而真正去收集资料写科普或者构思科学幻想,那我非得放弃真正的科学研究才能做到,否则我不相信我随随便便写的科普或者科学幻想会达到Asimov的高度。既然我做博士和做研究能比Asimov更好,难道如果我真去写科普或科学幻想,会愿意轻易就输给自己曾经的偶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我还是去读他的科普或者科学幻想就好了。 科普和爱与谦逊一样,其实都是很精英主义的词。我其实常常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对另外一个不是自己同行的人去讲自己整天在研究的东西是一种冒犯。我宁愿跟他们讨论他们自己更关心的话题,除非他们自己问起我是干什么的。博客是来去自由的地方,所以在上面写写自己的personal knowledge我还能感到自在。如果要我写命题作文,或在报纸或者杂志上撰文,就总是让我感到非常难受。当然有时候实在推脱不掉,才不得不勉力为之。 大数学家哈代(G.H. Hardy)的自传《A Mathematician's Apology》的开头第一段话是这样的: It is a melancholy experience for a professional mathematician to find himself writing about mathematics. The function of a mathematician is to do something, to prove new theorems, to add to mathematics, and not to talk about what he or other mathematicians have done. Statesmen despise publicists, painters despise art-critics, and physiologists, physicists, or mathematicians have usually similar feelings: there is no scorn more profound, or on the whole more justifiable, than that of the men who make for the men who explain. Exposition, criticism, appreciation, is work for second-rate minds. (网上找到的中译:如果一个数学家发现自己在写关于数学的东西,他会感到很忧伤的。因为数学家的工作是做实事,比如证明新定理,使数学有所发展,而不是谈论自己或别的数学家干了些什么。政治家蔑视时事评论家;画家蔑视艺术评论家;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或数学家一般都有类似的感觉。做事者对评论者的蔑视是最深刻的,总的来看也是最合理的。解释、评论、鉴赏是次等工作。) 哈代自传《A Mathematician's Apology》英文书pdf文件下载: http://www.math.ualberta.ca/~mss/misc/A% 20Mathematician's%20Apology.pdf 哈代自传《A Mathematician's Apology》中译pdf文件下载: http://turbulence.kmip.net/doc/Science/postgraduate_students/hardy.pdf 哈代说:“解释、评论、鉴赏是次等工作。”他有时间去打板球和关注板球的一切,却不愿意去做解释、评论、鉴赏这些他认为次等工作。他的这段精英主义味道极浓的话曾经让不少人不满或充满疑惑,我自己也包括在内。不过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现在倒是很有些赞同他,虽然永远不可能走到像他那样极端。 有不少人说优秀科学家有责任做科普,于是就有一些做了还不错的科普的科学家认为自己也是一流的。我没有哈代那么坚持学术精英主义,不过我的确认为好的科学家没有任何义务去做科普。如果任何人愿意去做,而他又恰好是一个好的科学家,的确值得称赞,比如我一直崇拜的法拉第。但称赞的理由其实正是因为他做了自己职责之外的事,做与不做原则上应该完全是他个人的选择。 我个人觉得如果认为一个科学家做的科学研究不够好,可以不要他做科学,但是最好不要在此之外附加给他科普的责任,科普应该是职业科普家做的事情。良好的公民生活需要的是常识,包括与科学有关的常识。除此之外,主动给他们灌输更多的科学知识,还不如让他们去吃三鹿奶粉。这是我对所谓科普的真正疑虑。 另外,说得白一点,搞科普原则上和追女生一样。追女生的时候要想办法让女生对你产生兴趣和神秘感,让她觉得少了你就缺了点什么,这样才有希望;同样,好的科普是要让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和神秘感,觉得缺了和科学有关的知识生活的乐趣就少了些,这样才会有成效。科学家需要的是被爱,而不是去爱,因此恐怕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态度比较好。大众对于演艺界的关注,不就正是因为觉得他们整天自娱自乐,还让娱记们搞得很神秘,所以才很有意思地关注?科学家如果不学会演艺界的这些整天自娱自乐的招数,多半会免不了被公众抛弃的命运。不信就走着瞧。 我了解杨玲兄对科普和科学幻想的热情,所以我把自己的一些相关的个人经历和看法写在这里。至于他链接的那些争论文章,我还是没有耐心去一一读下来,搞清楚究竟是在争论些什么。
个人分类: 科普科普|12551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