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黎巴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Lebanese:Ya Mahla Layalil Hawa
panfq 2014-3-27 08:43
Ya Mahla Layalil Hawa vocal يا محلا ليالي الهوي كلمات words الأخوين الرحباني ألحان Composed الأخوين الرحباني Yom eli elta2ayna sawa/ Ya ma7la layali el hawa/ يا محلا ليالي الهوى يوم اللي التقينا سوى together /we met /that/day /love / night /how sweet محلا = ما + أحلى = how beautiful Oh sweet, lovely nights And the day we met together /Kan ra7 bytayerha elhawa / Wel khayme 3al 3ali 3al3ali والخيمة عالعالي عالعالي كان رح بيطيرها الهوا love,air /fly /went/was/ high high tent And the tent in the highlands/ The breeze went and flew to it. /And the tent in the high places (or, high above) was about to be blown in the wind/الهوا is literally air, but it could mean breeze or win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A breeze doesn't blow a tent away, so it must be wind Bel benafsaja zanarha /Ya khayme eli 3amarha يا خيمة اللي عمرها بالبنفسج زنرها surround/violet / built; renovate /that /tent/ oh A tent that he pitched and surrounded with violets .عَمَّرْها (literally, built it) not عُمْرَها (her age)/The tent was pitched among the violets زنّر is related to the word زنّار (dialect for belt环绕,包围) to surround, to encircle. 3ala marajee7 elghewa /W belshajar 3a dayerha وبالشجر ع دايرها علق مراجيح الغوى seduction / swings/attached /around /on/ trees and surrounded by trees ,and sweetness swirled 旋转 around it. and with the trees, on the around of it, hang swings秋千 of seductions引诱 ** Kheslet elsha3r lama / /Ya heik elsob7 lama يا هاك الصبح لما خصلة الشعر لمها collect it/hair /Bunch /when/ morning/that/ya / That morning marked the end of our good times/ On that morning when he lifted (my) hair lock هاك is that in some Lebanese dialects/الشعر is hair; خصلة الشعر is hair lock .لمها (pronounced lamma collect it; gather it; pick it (it refers to the hair lock) T2oul t2oul elkarm estawa /3na2eedet 3ala ema عناقيد العلى إمها تقول تقول الكرم إستوى to ripen /vineyard /says /their mother/which are on /cluster The uncultivated clusters heralded that the (grapes of the) vineyard are ripe. / The grapes in the vineyard were ready to be picked . العلى is short of اللي على (which are on). العلى إمها ( l-3ala imma)which are on their mother, meaning that the grapes are still on their vine (mother) and were not picked yet.إستوى is Lebanese for to ripen. Bjrou7 elhawa ghzalto /Mandeel el2asab shelto منديل القصب شلته بجروح الهوى غزلته flirt with,spin /love /injuries /lift/curl,wave/ 手帕 curl旋绕 / I waved my handkerchief The pains of love had woven it I took the brocaded 穿锦缎的(reed) handkerchief which I spun with the wounds of love. Jawabni ma fi lo eldawa /Ma fi lo dawa s2altou ما في له دوا سألته ؟ جوابني ما في له دوا medicine/there's no /Answer /Ask/medicine/for it/There's no ask/ I wondered if there was a remedy (for the pain)/The answers I get there isnt ما في له دوا there's no medicine/cure to it .ما في there's no/ له for it/ دوا medicine ‘there's no medicine to it?', I asked him. He replied: No there isn't. القَصَب the cane;reed芦苇;brocade قصب /the butchering;carvingالقَصْب lyrics: يا محلا ليالي الهوى يوم اللي التقينا سوى والخيمة عالعالي عالعالي كان رح بيطيرها الهوا يا خيمة اللي عمرها بالبنفسج زنرها وبالشجر ع دايرها علق مراجيح الغوى يا هاك الصبح لما خصلة الشعر لمها عناقيد العلى إمها تقول تقول الكرم إستوى منديل القصب شلته بجروح الهوى غزلته ما في له دوا سألته ؟ جوابني ما في له دوا 相关博文 语言与音乐lingo-music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11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看好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热度 1 crossludo 2012-10-11 16:32
阿摩司·奥兹,当代以色列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家。他自幼受家庭影响,阅读了大量以色列经典作家及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出色的文学天赋。早在耶路撒冷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期间,他所作的诗歌和小文章便经常见诸学校报刊。在基布兹时,他利用休息时间勤奋写作,后来每周得到一天特批的写作时间。   自六十年代登上文坛后,奥兹先后发表了九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1966), 《我的米海尔》(1968),《触摸水,触摸风》(1973),《沙海无澜》(1982),《黑匣子》(1987),《了解女人》(1989),《费玛》(1991),《不要称之黑夜》(1994),《地下室中的黑豹》(1995);三个中短篇小说集《胡狼嗥叫的地方》(1965),《一直到死》(1971),《恶意之山》(1976);杂文、随笔集《在炽烈的阳光下》(1979),《在以色列国土上》(1983),《黎巴嫩斜坡》(1987),《天国的沉默》(1993),《以色列、巴勒斯坦与和平》(1976)等;儿童文学作品《索姆哈伊》(1978)。他的作品不仅在以色列十分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曾获多种文学奖,并于一九九八年以色列建国五十周年之际获以色列国家文学奖。 阿摩司·奥兹:《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是阿摩司·奥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背景置于约旦边境附近的一个基布兹。德国移民鲁文·哈里希是基布兹的诗人、导游和教师,妻子伊娃抛弃他及一双儿女,与前来度假旅行的堂兄弟私奔德国,留下鲁文与女儿诺佳及儿子盖伊相依为命。伊娃出走后,流言四起,说女教师布朗卡·伯杰与鲁文有染。布朗卡有丈夫、子女,丈夫埃兹拉是基布兹的卡车司机,喜欢夜里出门运货,哥哥是耶路撒冷的名博士,可谓门庭显赫。时光就这样一天天逝去,鲁文的女儿诺佳已长得亭亭玉立,情窦初开的姑娘对曾被自己拒绝过的年轻小伙子拉米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埃兹拉在一个深夜强暴了诺佳,致使诺佳怀孕。一度希望诺佳做儿媳的拉米母亲再不愿让儿子同“血管里流着母亲不洁的血”的女孩子有任何瓜葛。鲁文对女儿深感负疚,不再同布朗卡往来。诺佳拒绝堕胎,离开基布兹,与埃兹拉的关系告终。埃兹拉与妻子和解,重新回到她身边。后来,拉米的母亲去世,拉米与诺佳结婚。   《何去何从》不仅讲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基布兹人的故事,同时也描绘了基布兹生活的危机以及新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阿摩司·奥兹:《我的米海尔》   《我的米海尔》是阿摩司·奥兹的成名作,也是迄今为止奥兹全部创作中最负盛名、最受赞誉的一部作品。自一九六八年发表至今三十年来,已再版五十余次,翻译成三十种文字。表面看来,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文学系女大学生汉娜与地质系学生米海尔邂逅相遇,不久便结成眷属。婚后,米海尔潜心学业,挣钱持家,却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追求。往昔的一对恋人逐渐产生距离,漂亮而感伤的汉娜不禁失望、痛苦,进而歇斯底里……作者在开篇便用女主人公的口吻写道:“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这段极富抒情色彩的文字在文中几次出现,一唱三叹,动人心弦。 阿摩司·奥兹:《沙海无澜》   《沙海无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作品,借家庭生活呈现以色列几十年的历史,奥兹注重表现主人公对于个人和家庭的忧患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把注意力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当代以色列人的生存危机意识。 阿摩司·奥兹:《黑匣子》   《黑匣子》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显然受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波斯人信札》的启迪。小说开篇,以色列妇女伊兰娜因为儿子布阿兹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向自己的前夫吉代恩求救。读者从字里行间得知,他的前夫古代恩是一名以色列退役军官,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际知名学者,与伊兰娜和布阿兹中断联系达七年之久。古代恩、伊兰娜、伊兰娜的第二任丈夫索莫以及其他几位当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不仅破解了吉代恩、伊兰娜婚姻失败的“黑匣子”,也揭开了以色列社会政治中的诸多谜团。 阿摩司·奥兹:《了解女人》   《了解女人》是以色列当代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一部名作。约珥在妻子伊芙瑞娅意外身亡后,提前退休,迁往耶路撒冷郊外居住。养成了特工职业习惯的约珥突然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无所事事,终日忙于家务琐事,他发现自己对母亲、岳母、女儿这些身边的女人并不了解。而尤其是,他对于曾经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妻子也了解甚少……作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特有的角度,丰富而细腻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阿摩司·奥兹:《费玛》   年轻时,费玛是一个有着特殊魅力的男人,还是一个颇有前途的诗人,而现在,妻子早就离他而去,五十多岁的他过着独居的生活,在耶路撒冷一家妇科诊所做接待员。他整日耽于幻想,以与人争辩为乐,在语言的家园里寻找精神慰藉。他还在自己的前妻、好友之妻、以及陌生的女子之间周旋,以特别的方式表达对女人的爱。 阿摩司·奥兹:《胡狼嗥叫的地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师也不是一天变成的。身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著名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他的这部处女作短篇小说中已经锋芒毕露。八篇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基布兹——具有浓厚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犹太人聚居地,而故事的主角则是这群沙漠上的犹太拓荒者和阿拉伯游牧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人性,原始的生死情欲和后天的规则,在奥兹如蛋彩画般细腻的笔触下展现,民族间的对抗与融合变得像家庭纠葛一样,让人感同身受,而家庭中的琐碎细节则变得像民族大事,叫人惊心动魄。 阿摩司·奥兹:《地下室里的黑豹》   《地下室里的黑豹》是一部记忆小说,据奥兹本人称,它"囊括了自己所有的作品主题"。该书以作家的童年经历为基础,融进了丰富的文学想象,用形象的笔法展现了作家对于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使命与道义、民族情感与人道主义准则等充满悖论色彩的问题的睿智思考。 
个人分类: 文学艺术|17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核磁共振學的通才──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转载)
bywindlw 2012-6-25 00:23
去年十月十七日在瑞士蘇黎世往日內瓦的火車上翻看報紙,得知哈佛同事柯雷(E. J. Corey)獨享199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興奮無比,下了火車便立刻送了一個賀電給他。那天正好是參觀完在蘇黎世瑞士聯邦技術學院(ETHZürich)(註一)的李察.恩斯特(Richard R. Ernst)實驗室的第二天。還記得我和恩斯特在猜測誰會拿到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我說柯雷已經等了非常多年,不知是不是因為他是黎巴嫩裔而被忽略,實在也該給他了;198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給了分離及合成攝護腺素的三位生物醫學家:柏格斯壯(S. Bergstrom)、山妙遜(B.I. Samuelsson)及范恩(J. R. Vane),竟然沒把在這方面也貢獻非凡,不亞於此三位的柯雷考慮進去,極為不公平,當時我還很氣憤地從康乃爾打電話給柯雷,替他抱不平。我也對恩斯特說:「你也快輪到了。」 今年元月以色列把被譽稱為諾貝爾第二的沃夫化學獎(註二)頒給了恩斯特和派恩(A. Pine)。我得知後給恩斯特拍了個賀電,但表示他應不只得沃夫獎,應得諾貝爾獎才對,總覺得有些可惜,因為有許多該拿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拿了沃夫獎後,便不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考慮了。今年十月十六日《哈佛大學日報》的編輯,打電話給我說剛聽到消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恩斯特一個人,要征求我的意見,我聽了驚喜萬分,到底他還是得到應得的最高榮譽了。 開拓核磁共振更寬廣的世界 恩斯特出生在蘇黎世北郊溫特突的一個保守家庭,從小到大都在當地接受正規的教育。1956年在蘇黎世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拿到化學文憑後,繼續在母校攻讀物理化學,於1962年取得科學博士的頭銜。他留校研究一年之後,當時正極力發展核磁共振光譜儀(註三)的Varian公司,即聘他為科學研究員,幫忙設計改進各方面的技術。當時核磁共振光譜儀,已為全世界物理及化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實驗儀器。Varian公司不但壟斷了全世界此光譜儀的生產及市場,更網羅了世界各地的年輕專家為其儀器的研究發展而效力。除年僅三十歲的恩斯特外,還有從英國來的弗里曼(R. Freeman)及美國的舒勒瑞(J.Schoolery)和強森(L. Johnson)等,個個幹勁十足,力求表現。幾年間將核磁共振學推展出更寬廣的世界。恩斯特與弗里曼的貢獻尤其顯著。 自從1945年底,哈佛的頗色爾(Purcell)和史丹福的布樂和(Bloch)分別在各自的實驗室,成功地量出核磁共振信號以來,各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群起努力,在短短十幾年間,幾乎把所有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方法都奠定了下來。由於核磁共振光譜可以顯示分子化合物樣品中相同原子(如氫原子)所處的不同環境及數量,對於分析化合物的組成和分子的排列與構造甚至於立體結構,有迎刃而解的功效,比起稍早發明的其他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光譜學強多了。化學家真樂得有如甘霖天降,而頗色爾與布樂和也因此偉大的貢獻共享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但是核磁共振儀儘管有用,卻有它先天的不足。首先,此光譜儀的靈敏度不高。氫核子算是最靈敏的了,但要得到足夠清晰的光譜需要相當多的化合物才行(約20毫克或2%濃度以上)。許多分離出來的或合成而得的化合物,因量少而無法分析。第二點,核磁共振儀的解析度(亦即分開鄰近光譜線的功能)與所用磁鐵的磁場大小成正比。早期使用的磁鐵磁場不大,約為地球表面地磁的2~3萬倍(註四),氫核光譜線往往擠成一塊難以辨認。當然有人想到測其他光譜線分得較散的核子光譜如碳-13( 13 C)。但一來 13 C的核磁共振靈敏度只有氫核的1~2%,再來 13 C的自然含量只有所有碳的1%,累積起來其靈敏度就太低了。 以上這先天不足的兩點,始終圍繞在核磁共振學專家的腦子裡。專家總是絞盡腦汁想辦法改進。關於解析度的問題,最直接的解決辦法便是製造磁場更高的磁鐵。在1960年代中、後期,Varian公司就已經試用合金超導材料製成的磁鐵,磁場強度為地磁的10萬或14萬倍。唯因磁場的穩定性不夠,而且裝液態氦和液態氮的保溫容器設計不佳,整個儀器保養困難而未被普遍採用。直到1970年代後期,超導材料(註五)及保溫容器的改進,高磁場的超導磁鐵才開始普遍使用在核磁共振儀上。另外,一種增加光譜解析度的方法,是在溶液中加入一種使光譜線位移增大的鑭系元素複合物(註六)。 應用傅立葉轉換提高解析能力 如何增加靈敏度可是件大費周章的事。儘管在接收器電子零件上的改進及感應共振信號的探頭(probe)上細心設計,也只充其量把靈敏度提高個一倍。當然使用更高的磁場和更高頻率的電磁波,也可得到更高的靈敏度,但磁場的增高到底也有個限度。1965年,也就是恩斯特加入Varian公司的第三年,他首先成功地應用數學上的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革新測量核磁共振光譜的方法,使靈敏度增加了10~100倍之多。 傅立葉轉換乃法國數學家傅立葉在十九世紀初導出的理論,謂兩種不同變數的函數,可用一系列的三角函數來互相轉換而保有原來函數所帶的特性。天文學家很早就應用此理論,在處理宇宙中星球傳回來的無線電訊號。時間的函數和頻率的函數就是個例子。因此,假如某物理特性可以用時間的函數表示並測得,就不需測其頻率的函數了。 核磁共振光譜是一種頻率的函數,亦即許多光譜線坐落在不同的頻率坐標點上。老的測量法是用頻率掃描(或磁場掃描)方式。要掃過一定寬度的光譜需時甚久(約數分鐘或更長),掃太快了光譜就會變形(註七)。另一方面核磁共振信號本身也是一種時間的函數。其實老早就有專家用短而強的電磁脈波(radio frequency pulse),一次激發所有同種的原子核,使其吸收能量產生共振信號。此信號是隨時間衰退的一個時間函數,稱為自由感應衰退(free induction decay),它是所有同種核子產生的信號之合。因原子核很快的在幾秒鐘之間,就可把吸收的能量放掉回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這種自由感應衰退信號在數秒之內即消失,故測量的時間就只需幾秒,比起測光譜的幾分鐘省時多了。 更進一步的,還可以把信號儲存在電腦中,再不斷重複脈波實驗,把一個個信號加起來增加信號的強度,最後再用電腦做傅立葉轉換得到清晰的光譜(見圖一)。此種測量法恩斯特稱之為傅立葉核磁共振(FTNMR,註八)。恩斯特的發明立即轟動全球,在其後短短數年之間,傅立葉核磁共振儀成了各個大學及研究機構爭相購買的貴重儀器。除了氫、氟外,其他較不靈敏的碳-13、氮-15、矽-29及硼-11等的核磁共振信號,都普遍地運用於測量分子構造的研究上。這種革命性的創造奠定了恩斯特在科學界,尤其是化學界的地位。 第二次革命性的創舉 1968年恩斯特離開Varian公司,回到自己的母校ETH擔任講師,更加積極研究發展傅立葉核磁共振的理論和實驗。八年之間由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而升為正教授,研究室的學生及專家也愈來愈多。恩斯特的研究最大的特點是不做填充式的研究。一旦把新的理論及方法架出穩固的結構後,便另找新的題目。對於各方面的實際應用以及方法上的修飾,就讓給別人去做。由於核磁共振的應用愈來愈廣,化學家及生物化學家對它的靈敏度和解析度的要求,也是得寸進尺,永不滿足。恩斯特也和世界各地其他專家一樣在不斷地尋求改進。 1971年,法國物理化學家金尼爾(J. Jeener)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用二個坐標顯示核磁共振光譜(即所謂的二維核磁共振)的可行性。此種說法激起了恩斯特的靈感,於1975年再次以實驗結果,首先發表了二維核磁共振光譜,並且闡釋了該技術的種種原理及益處,諸如簡化複雜光譜增加解析度,分開顯示核子間的作用以及顯示核子間的物理及化學關係(如核間距離及化學互換反應)等(見圖二)。隨後幾年,他不斷的推出各種應用的藍圖,並推展到三維及多維核磁共振。這可說是他第二次革命性的創舉,使得化學界對他的敬仰更高一層。 他更教導了無數的學生學徒,賣力地研究能產生各種有用的多維光譜的脈波串,並廣泛應用在解析複雜的高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之分子結構上。這些技術的發展對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甚至於生命科學、藥物的研究製造,都有非凡的貢獻。 另外,由於對多維光譜的熟練,恩斯特更提出了許多改進核磁共振照相的技術(註九)。現在各個醫院漸漸採用的磁共振照相,有許多都利用恩斯特提出的原理和方法,增快照相及顯相的速度。 恩斯特對量子物理有極深入的了解。核磁共振的原理需要深奧的量子力學來闡釋。他也精通電磁學和電子學,這也是要深研核磁共振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他可以說是磁共振學的通才,對核磁共振及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都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心得,而且是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頭。要找另一位像他一樣好的磁共振學專家的確很難。這也是今年由他獨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原因之一。 平凡的一面 筆者自從在台大林渭川教授的指導下做學士論文起,便一直未離開過核磁共振學的研究,也因此而與恩斯特結識。1988年,經我再三的向系裡推薦,請到恩斯特來哈佛化學系做三個月短期的講學,期間就近相處,更加熟識。1990年我幫忙組織一個國際性的蛋白質分子構造學的會議,也特別邀請他去主講。因開會地點在媲美瑞士仙境的加拿大哨音山莊(Whistler Village),他還帶了全家去半度假似地參加會議。 去年十月我因公前往歐洲考察,也拜訪了他們,在他家做客。恩斯特夫婦可說是典型的瑞士人,兩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溫特突人。瑞士人相當保守,仍保有大男人主義的習俗。恩斯特太太是位標準的賢妻良母,不會開車,總是待在家裡。她和我們談家庭,談子女,可謂無話不說。恩斯特本人較為沈默寡言,但常喜歡說笑話,平時總是溫文有禮,面帶笑容,但教訓起子女時也很威嚴。他們有兩女一子,兒子最小,仍在高中念書。 筆者發覺研究核磁共振的專家有不少對音樂特別喜好。恩斯特也不例外,他會拉大提琴,近年來沒時間拉,還想把它送給我。他還有一個難得的嗜好,喜歡收藏和佛教有關的古畫和古物。他家裡連臥房在內每扇牆都掛滿了從世界各地搜購來的古畫,有佛教、喇嘛教中各種各類的人物畫,算起來不下百幅之多。這個收藏恐怕也是世界第一了。的確,年前巴黎博物館還花重金向他租借了許多畫去展 十)。 諾貝爾獎每年只有幾個,而各行各業的大師卻難以數盡。正如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常說的:「我很高興得到這種肯定,但我知道有資格領此獎的人總是比領到的人多得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所表現的研究精神與方法,是絕對值得後進學者學習效法,但並不是要一味地去崇拜。每個人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有大有小,有時候也很難區分孰重孰輕。重要的是要盡力而為。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筆者介紹恩斯特先生的用意也是在此。 註一:ETH全名為Edidgenössi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英譯為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註二:沃夫獎(Wolf Prize)是以色列國家科學院為紀念以色列化學家沃夫(R. Wolf)於1976年設立的。每年挑選全世界最傑出的六位專家,分別在農業、物理、化學、醫學、數學和藝術方面有重大貢獻的頒給美金十萬元的獎。得到此獎的學者專家其成就的確不亞於同行的諾貝爾獎得主,但許多人因得了此獎便拿不到諾貝爾獎,當然也有例外,像哈佛的柯雷和本文介紹的恩斯特便是。 註三:核磁共振光譜儀原名為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或簡稱為NMR。 註四:磁場強度的單位通常用高斯(Gauss)表示。地磁強度在地球表面約為半個高斯。高磁場也常用特斯拉(Tesla)表示,1 Tesla=10,000Gauss。 註五:現常用的超導材料仍為合金,如NbTi、 NbSn等,仍需浸在液態氦中才能產生超導現象。近年發現的高溫超導體,因材料本身的強韌度以及製造線圈技術上的困難,至今仍無法應用在核磁共振所需的磁鐵上。 註六:鑭系元素複合物(lanthanide complex)會接在許多化合物上,影響分子上許多原子周圍的電子分布。核磁共振光譜線的位置,直接受原子核四周的電子密度影響。把電子密度差異增大,則核磁共振光譜線可分得更開。 註七:此種變形現已可以用傅立葉轉換處理法去除。 註八:恩斯特並不是最早知道這種傅立葉核磁共振的可行性,早在1957年,美國的I. J. Lowe和R. E. Norberg,就已證明核磁共振光譜和自由感應衰退信號之間,有傅立葉轉換的關係。 註九:核磁共振照相術(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1972年美國的老特伯(Lauterbur)首先試驗成功的。起初照相及顯相的方法粗略費時,後來借用二維及多維核磁共振的技術增快了許多。此照相術比起X光照相好很多,最主要的是不傷害人體細胞而且不會被骨頭擋住。因為怕一般人談「核」色變,現已改名為磁共振照相(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 註十:核磁共振若不是拜電腦科學家及材料科學家之賜,發展出更快更準的電腦和更優良的超導體,恐怕不會有今天的景象。做學問也必須眼觀四處,耳聽八方,切忌鴕鳥式的埋頭苦幹。 黃紹光任職於美國哈佛大學核磁共振實驗室
3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4月15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1-4-15 07:14
1865年, 安德鲁·约翰逊 当任美国总统 1896年,第一届 现代奥运会 在希腊 雅典 结束 1914年,中国拒绝接受 麦克马洪线 1975年, 黎巴嫩内战 爆发 1991年,“ 希望工程 ”开始实施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