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心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能自我意识到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非常重要
After50 2019-12-5 21:07
能自我意识到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非常重要 ——学生的一次课堂练习引来一篇报道的故事 很久没有写博文了。 本学期给17级安全本科生讲《安全教育学》,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设计、评价等知识以及开展安全教育的技巧,知道如何做安全培训项目的开发、实施和质量管理等,为使自己以后能够当任安全培训师工作等奠定基础。 整门课的内容除了现代安全教育技术之外,绝大多数内容基本属于文科类的范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安全教育学这类知识看起来毫不费力,一说就懂。 为了让学生有教学实践的体会和知道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把一半课时让给每个学生上台讲课,由于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仅有31名,正好比较有时间可分配给学生,我的角色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 为了提高学生的讲课效果,我首先给学生示范讲解备课要求、课程设计、课堂组织、上课技巧等要点,并把前一届同学制作的课程分段课件按顺序分发给每一位同学,让每位同学在分发的课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提高课件的表达效果和拓展课件的基本内容,并要求每位同学提前准备好讲稿和自己预先做演练。 每位同学上台讲课的时间约为15分钟,在学生讲课过程中,我协助把控课堂的氛围和时间进度,并兼任主持人的角色,每位学生讲完之后我做适当的点评。 为了使学生加深教学实践的效果,我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教学心得,并预告学生要把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这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促使学生能认真总结自己的讲课体会,以便下次做的更好。同时,为了使学生把文章写到位和写出水平,并联系已经学习的安全教育学知识,我先给同学出了个写作提纲(见下面附录1)。上述做法真的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很多同学写成的文章能理论联系实际、内容详实、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我选一篇附在本文供参阅(见下面附录2)。 在我推送第三位学生的教学心得时,《中国科学报》的一位记者看到了我学生的文章,很感兴趣与我联系表示要采访这位学生,我的那位学生也感到很意外和荣幸地接受了采访,之后这位记者还浏览了我以前写的有关安全教育学的教学博文,并为我们专门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报道,文章发表在2019年11月27日第8版的《中国科学报》上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3652 ,文章的标题为“'做安全培训师的培训师,我是认真的!”(见下面附录3和图1)。 哈哈,一道作业引来一篇报道的故事,这已经是我的第二次巧遇了(第一次这类故事见科学网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785960.html 。 其实,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动动脑筋,都可以做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使课堂变得活起来,并且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我这次教学组织活动来说,虽然学生写的教学心得比实际的讲课表现要好,但我觉得: 能自我意识到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也非常的重要!比靠别人来指导更能内化于心,因为很多人不会进步是由于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不管是教学、科研,还是各式各样的工作。 我相信学生们以后一定能做得更好!他们也是这么说的。 附录 1 :教学心得写作提示 题目: 我是怎样讲好第一次课的? ——我讲安全教育学一次课的经验分享 要求: 1)原创(可用于署名发表); 2)文章可以写成叙事性或故事性等方式都可; 3)11月24日前完成; 4)文章长度2000左右字,用5号字1.25倍行距排版。 写作内容参考提纲,重点写如何备课,包括: 1.讲课内容的设计 1)讲课要领设计(15分钟的细化安排,授课内容分解,授课方法选择,运用的工具,自己仪表,内容的重点难点,体现什么教学原理等); 2)PPT如何制作(如何选择PPT风格,如何应用PPT技巧,动画设计,体现什么教学原理,体现什么人机工程学原理等); 3)如何写讲稿(承上启下方式,知识叙述内容安排,列举实例,互动环节,结尾问题,引用课外资料等)。 2.上场讲课过程 1)如何到场准备、调节情绪、缓解紧张等; 2)授课的肢体语言、音量、语速、语气、语调等的控制和效果; 3)如何与学员互动,如何及时感知和调节讲授效果,如何处理课堂学员异常行为,如何处理物因突发故障等。 3.个人的体会或感悟 发自内心的真感受。 附录 2 :一位同学的教学心得文章 系列文章(5):我讲安全教育学一次课的经验分享 (中南大学本科安全 1703班 郭宣颖) “有请下一位同学郭宣颖上台演讲。” 整理好服装,在走上台的几步内调整好状态,带着微笑开始。授课过程还算顺利,因为,我还是有所准备。 接触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是同时接触理论与实践的。每个同学分别在课堂上当老师的教课方式让我能够更多的去思考如何讲好一堂课,做好15分钟的老师。15分钟说常不长,只是平常的课程的三分之一,说短也不短,足够做一场有意义的培训。 我所做的是安全教育学书籍的第四章安全教育方法论的总结,内容的新鲜度可能比新课要低,但是丰富性逻辑性要更高,而且内容的覆盖面要够广,重点要突出。本章共有三个小节,我的计划是课前介绍与引导一分钟,每个小节四分半。授课内容从三个小节总结,安全教育的研究方法、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安全教育的技术方法。从方法入手,带有逻辑性的一步一步的进行总结,能够完整的连成一条线,这样既有助于同学们理解记忆,也有助于自己的讲解。研究方法主要讲了其功能、特征与原则,重点强调了研究方法的综合体系,掌握这一体系对后来的学习与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重点复习了以语言信息传递、直接感知、实际训练为主的三种方法和如何去选择应用教学方法,这一章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技术方法中以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慕课授课方法展开,重点讲解了慕课的授课方式,作为新型的教课方法,慕课在未来的应用十分重要。在整理框架的同时,想一些能够激起同学们兴趣的示例,比如我在比赛的时候见到的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反馈,使课程总结也不枯燥。 本次授课采用常用的面授式方法,也是本章中提到的以语言信息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实时进行讲解,借助多媒体设备和激光翻页笔进行授课。在基本分析了这次课的内容后,我开始准备课件。 在挑选模板方面,我比较重视,因为一个合格的PPT是让别人看清楚内容,而且有吸引力。所以,我依旧选择了以白色为背景的模板,配有丰富色彩的图形搭配,既不会太喧宾夺主也不会略显枯燥。总结要梗概清晰,所以每一张PPT都有相应小节的小标题。PPT是对于教师的辅助设备,教师要合理配置整个PPT不是仅仅翻页,放入一些动画,有助于对学生思路的一种引导。同时,个别页中配有图片和GIF动画,辅助同学理解也能够增加趣味性,但不会选择太夸张的动画,防止学生注意力偏移。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学生,视频、动画之类的添加,相比于纯文字描述更具优势。 在PPT初步制作完成后,进行试讲,将自己的讲解记录下来形成讲稿,然后PPT与讲稿相互磨合,以彼此为基准相互修改,直到能够完全配合。然后进行脱稿训练,直到能够缕清思路脱稿讲解。不仅要把内容讲好,课前引导和最后的总结也要自然,比如提一下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引起学生回忆,然后和本节课相关联,使内容完整顺畅。教学是双方的互动,在结尾对同学们的配合表示感谢。 为了讲课时有所保障,在讲课前,我提前半个小时到了现场,了解实际情况,那天幕布前面的灯没有打开,相对来说PPT的清晰度会更高一点。然后将PPT拷贝到设备中,并检查放映是否有问题、动画是否有问题。在我之前还有三位同学,所以我还有时间对自己进行调整,让自己尽量的放松,不要出现声音颤抖或者语无伦次的情况。上场前让自己喝点水,将嗓子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上台后,在讲到重点的时候会用手去指向PPT,在讲事例的时候也配合一些手上动作,比如涉及到某个器官时,指向自己。由于内容较多,所以语速也得控制,重点的时候稍微慢一点,其他内容相对快一点,保证自己吐字清晰发音标准。互动时语气稍平和,内容讲解时稍稍严肃。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与同学交流时,可以用眼神观察大家的情况,从而再实时进行调整,有疑惑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进行交流。当学生课堂上不专心或者其他行为时,可以暗中提示一下,比如提高一下语调或者进行内容询问。若是设备出现问题,可以利用玩笑的方式过渡,然后凭借自己的充足准备继续进行讲解,这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考验。 其实,对于PPT的讲解我不是第一次,当老师进行讲课不是第一次,但是是第一次正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当老师,在准备的时候还是有点慌张的。真的会考虑很多,像PPT模板同学们会不会喜欢、讲的时候会不会忘记内容、会有什么突发情况、会不会超时讲不完等。但是上台的那一刻完全不去想了,我只想内容是什么,同学能不能听懂。最后有了一点超时,吴超老师点评说总结的重点不够突出,这是我后面应该改进的地方,我会认真的思考并且尽量作出改进。这堂课给我最真实的感受是,老师这一职业的确需要时间来历练,那些能够不依赖课件随堂讲解的老师,背后的积累一定不容小觑。过程中最难的可能是与同学们互动,现在的同学们积极性的确不够,在自己是学生的时候有时会主动回答问题,但是有时也不愿意去互动,而现在更能体会到教师的心情,也是激励我在未来的课堂上与老师多多配合。但是,当同学们能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时候,算是教师最大的欣慰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路途中,还隐藏着更多的可能,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附录 3 :《中国科学报》记者的文章 做安全培训师的培训师,我是认真的! 本报记者 袁一雪 走上讲台时,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17级本科生林凯毅还是有些紧张。面对台下几十名同年级的同学,他不断提醒自己:“深呼吸,面带微笑,挺胸抬头。” “从心理学的角度,微笑的面孔会让人更加容易接受。”这是林凯毅在备课时看到的一点提示。试用之后,林凯毅也收到了想要的效果。他微笑的样子和欢快的语调,以及开门见山式的讲解效果,很快调动起台下的气氛,让他的讲课顺利进行。 15分钟的试讲过后,林凯毅对于安全教育学有了全新的认知。 从学生变成老师 让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上讲台做教师、体验授课,是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吴超在讲授《安全教育学》过程安排的实验课。他在2003年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立这门课程,并力图在全国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推广《安全教育学》。 “安全教育学是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和培训师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许多安全管理工作者经常需要承担安全教育的工作,安全教育学也是他们的必修课。自己在安全教育学的教学实践中和多次兼任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教学中,更加体会到学习安全教育学的重要性,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也得益于讲授安全教育学课程。”吴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几年来,吴超所带的学生都经过了此类培训,林凯毅也是其中之一。一节课90分钟,吴超将其以15分钟的时长划分,一节课便可容纳多名学生进行试讲。 “每个人的15分钟基本都是不一样的,吴老师会提前安排好每位同学讲述的内容。”林凯毅告诉《中国科学报》。15分钟,却让林凯毅花费了一天的时间进行准备:看书、做讲义、准备PPT……然后等待他的就是现场发挥。 对于一门理论概念较多的课程,林凯毅在备课时,并没有准备“照本宣科”,而是自己先读懂、理解教学方法之后,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大学生,在举例子时从他们的学习生活经历中选取会让他们有更加亲切的体会,如让他们回想初高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对比我所要介绍的教学方式之间是否是一致的。如果推广到对企业员工或领导的安全教育培训,则举的例子也要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通过不时的举例,才能让一堂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显得生动有趣。”林凯毅说。 试讲结束后,吴超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吴老师肯定了我的表现。”林凯毅很高兴,但同时吴超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在实践中吸取经验。 如何做培训师的培训师 与普通师范教学不同的是,安全教育学面对的不是懵懂的中小学生,而是有一定安全经验的安全培训师。做业内培训师的培训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安全教育学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以提高各类安全教育的绩效为主要目标,对人类一切与安全教育活动有关的现象、规律、方法、原理和技术及其应用等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交叉学科。”吴超解释道。 对比我国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的工作时间而言,安全教育学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长,且水平相对落后于其它领域的教育,“愿意开展安全教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吴超说。 谈及其发展历史,吴超介绍道,1983年,四川省冶金局和四川省劳动局组织翻译出版了日本安全学者青岛贤司所著的《安全教育学》一书之后,多年尚未有一部安全教育学著作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教科书出版。“以至于个人在给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安全教育学课程时,一直仅能用自己的课件供学生参考。”吴超说,鉴于上述原因,他近年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学课题的研究,并收集了许多与安全教育学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在2016年出版了《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一书,同时,也让更多学生走上教师的讲台,在本科阶段就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培训师。 “我觉得这种形式很好。我们一直在讲台下听老师讲课。但这次走上讲台进行角色转换后,让我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我会主动去学习,渴望了解更多内容,让学生听的更明白。”林凯毅说。 安全培训不是简单的事 为了让课程更有吸引力,林凯毅在PPT的制作上也颇为用心,用暖色调的浅色系背景搭配深色系文字,替代白底黑字,让受众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简化PPT的内容,用一些简单的PPT素材将所讲的内容简要的分成知识点。此外,林凯毅更注重口头表达,“这样的方法有好有坏,好的是学生能专注地听取老师的讲授,而坏处在于对知识的理解上就受到了教师理解的限制,若课后不去认真研读,很容易就遗忘。”事后,林凯毅在自己的总结中如此写道,“因此,在PPT内容的编排多寡则视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定。” 而为了防止自己因为紧张而遗忘某些内容,林凯毅还制作了小纸条,用以提示自己,让讲课过程更加流畅。 面对学生的郑重与不同的表现,吴超颇感安慰:“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和安全工程并重,是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作为从事职业安全的专门人才,他们必须掌握一些开展安全教育的理论、方法、原理、技巧和技术等知识,以便使安全教育最优化。” 对林凯毅来说,虽然试讲时间不长,但课后他又自己进行了多个小时的备课和上台模拟。“作为未来的‘安全人’,我将会面临着给他人进行安全培训的情况。当看到台下的同学聚精会神地听着我的讲解时,我的内心也充满的满足感,我想这大概也是那些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们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吧。”林凯毅说,“我希望能够继续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在未来给他们培训时能够传播更多的安全知识,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提高他们安全意识,让‘要我安全’的思想转变成‘我要安全’,做一个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和人民群众安全的捍卫者!” 吴超看到的却是安全教育学的任重而道远:“因为安全教育学对职业安全人士意义重大,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未来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4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 写在阳光明媚下:你相信什么?
热度 1 Zhaojingum 2018-1-11 18:45
关河道中 唐五代.韦庄 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 韦庄为我巴蜀人士,贵为宰相,确是大器晚成之人。他的其它的诗词,我都不喜欢,唯独喜欢这一首。2016封笔之后,2年过去了,发生了很多事,有好,有坏的,有不好也不坏的,也是时候整理一下了。今天是寒冬里温暖的太阳天,阳光照在我电脑上,照在我的手上,照在我的肩膀上,我忽然觉得各种郁闷事情,各种让我心寒的事情好像也没有哪样糟糕,至少我活着,我还有想做事的心和力。 2年,我开始走在实验学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中,我在指导学生或者管理团队时,我会留心观察和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 1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见什么 如果你觉得课题太难,你就看不到解决方法;如果你觉得老师对你只有批评,你就体会不到老师对你行为的引导;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全力,哪你就不会再向前走一步。人是奇怪,眼睛和心灵都会听自己思想的决定,思想觉得苦,眼睛就只能看见苦,心灵就只会察觉苦....... 思想高度,决定你心里幸福感,决定你眼睛看到啥。 2 你相信什么,你未来就靠近什么 如果你是悲观的,你会选择和悲观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是吐槽一族,你一定和吐槽的人一起吐槽负能量;如果你是花边新闻的爱好者,你关心八卦比关心科学上心。不难发现,初入团队的人,大家都在一起,时间久了,大家就会自然分组,乐观积极向上的在一起,消极被动的在一起,少数心机男/女会有意参和着各个小团队听取对自己有用的消息,散布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例如奖学金或资源不够情况下,挤走别人,提高自己的获奖率.....多少不明就里的新人就变成了心机男/女驱动的木偶人傻傻的成为炮灰..... 思想的高度,决定你未来发展成啥样 3 你靠近什么,你才能成为什么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宇宙中心的学区房......你靠近什么未必可以成为什么,但是如果你都不知道该靠近谁,找不到真正的榜样,哪你无法靠近......找一个德才兼修的人做榜样,人生修行很重要! 选一人相伴,选一城而息,选一专业而终,选一榜样奋斗吧! 有些人,人生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太过聪明了,没有走好过程中的每一步,只想着一步到位,往往摔倒,或者它不在相信美好,所以避免了一切美好的开始。 人民日报副主编卢新宁说:“我唯一害怕,是你们不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风骨胜过媚骨。”我想补充“科学的数据的真实性胜于一切,科学家的道德胜于一切,人在做,天在看” 2018年的今天,天气不错,我的修行还长......
1650 次阅读|3 个评论
谈一点教育心得
热度 3 ZIMUsun1 2017-5-28 13:31
这里我想谈的教育心得,是对《论语》中的两个场景的联合考量,不知道是不是孔子的本意。 《论语》中有两处场景对话,后来都演化成了成语,一个是因材施教,一个是举一反三。这两个成语都出自《论语》,《论语·先进篇》记载: ”子路 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两个学生的同一个问题,孔子考虑到两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后世,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孔子是其发明人。因材施教并不容易,教师怎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到最适合学生,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向呢?这似乎要建立在长期的观察和试验之上,不然因材施教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孔子主张身体力行,肯定不喜欢喊口号。然而长时间的观察和试验又太没有效率。所以需要一种方法来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方向,即使是在老师不很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存在的,同样是在《论语》中,也许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后,也认真的思考过怎样因材施教,然后把方法记录了下来。 《论语 ·述而》 中记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学生不想学,我就不教他,学生没有遇到问题焦灼急切,我就不启发他。“怪不得孔子的学生都说孔子好,孔子竟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可是如果不下雪孔子是不送炭的。 百度百科对于这句举一反三的解释是: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明摆着就是说,”我只教聪明的学生,那些智商低的,我不教。“可是孔子会说这样的话吗?显然聪明与否不可一概而论,梵高画画的好,在解数学题上他会聪明吗?庞加莱数学做的好,在写作上他会很聪明吗?钱钟书文章作得好,在音乐上他会很聪明吗?莫扎特音乐谱的好,在物理上他会很聪明吗?爱因斯坦物理很优秀,在画画上他会很聪明吗?孔子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擅长的领域,没有聪明与笨的区别。 那么我对这句”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的理解是:孔子说,”我教你这门学问,你如果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这门学问了。“孔子会换一门学问教这个学生,直到发现这个学生在某门学问上能够举一反三,这样这门学问必定符合这个学生的兴趣,这个学生也能够在这门学问上大有作为。所以当时的儒家就有‘六艺’ 了,孔子大概会说‘礼乐射御书数,从其中选一个吧’。 所以举一反三是用来甄别一个学生适合学什么的方法。 通过举一反三这个方法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结果。孔子的本意大概是这样的吧。 如此看来举一反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即使是两个陌生的人也能发现对方的擅长点。好方法啊! 好的理念——因材施教,加上好的方法——举一反三。这才是一个大教育家的风范! 2016/07/06 于南京
个人分类: 思考思想|437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论十大关系(高校版)
dongzg101 2011-10-20 03:03
46 | 个人分类: 教育心得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xml office center style class 论十大关系(高校版)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我国的高教体系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学校领导(以下简称“领导”)、教师和学生。 关于第一部分(主管部门),从 理论上 来说,它其实是多余的(许多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教育管理部门);但是, 从现实来 说,它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政府的核心机构之一,它代表政府行驶职权,并对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谨记“莫谈国事”的教诲,在本文中我只论述其它四个低层次部分(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于这四个部分的全部组合刚好有十种情况,所以,下面就一一论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十大关系。 (一) 学校与学校的关系:竞争 如今的高校很像秋天的蛐蛐儿,而且还是最好斗的那种“ 墨蛉” (俗称“黑头将军”) 。 任何利益都可以成为这些蛐蛐儿的“斗盆”,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充当斗蛐蛐儿的玩家 。 最权威的玩家当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了,它们手中握有诸如“ 985 ”、“ 211 ”、“研究生院”、“重点学科”、“博士授予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名利兼有的“大斗盆” 。一看见这些“大斗盆”,蛐蛐之间的 激烈混战便立即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校内动员,不惜做假),一是给自己加油,二是灭对手威风;然后呲牙咧嘴开始决斗(拉关系,走后门)。头顶,脚踢,卷动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只需几个回合,便胜负分明(会议尚未结束,喜讯便传进了赢家的手机)。败者垂头丧气,胜者仰头挺胸。 主管部门手中的“小斗盆”就更多了 ,比如,专项拨款、招生名额分配、某某工程项目试点单位的确定等,这时,玩家就要讲究重量等级了,即,将体量相当的“蛐蛐儿大学”放在一起,让其撕咬,以体现公平竞争,总不能让“ 985 蛐蛐儿”去斗“三本蛐蛐儿”吧。“小斗盆”中蛐蛐儿间的争斗也很激烈、很有观赏性。比赛开始后,赛场鸦雀无声(其实都早已暗中使过劲了),多少只眼睛都盯着“小斗盆”,蛐蛐儿的主人甭提多紧张了,手心里都能攥出汗来! 除了“官方斗盆”之外, “蛐蛐儿大学”们还对很多“民间斗盆”也非常感兴趣 ,比如,某些好事机构的所谓大学排行榜就是典型的“民间斗盆”。这些“民间斗盆”刚一现身,蛐蛐儿们就马上主动跳将进去,展开搏斗,为名誉而战。排序若需论文数,买、抄、造等全不顾;积分若要科学家,一堆院士瞬间挖;就业率若重要,百分之百随口报;国际影响若考虑,免费旅游是妙计。不过,与“官方斗盆”不同的是,如果在“民间斗盆”中败下阵来,蛐蛐儿大学们是不会轻易认输的,他们少不了会掉转枪头,猛批“民间斗盆”的不合理性和公平性等。 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蛐蛐儿大学们已经相当成熟了,它们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来我往,有进有退。斗争哲学已经在它们心中生根开花: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只要有东西可斗,就一定其乐无穷! (二) 学校与领导的关系:共栖   物种之间有一种有趣的“共栖关系”,典型的例子便是蚂蚁与蚜虫,这对动物气味相投,亲密无间。蚂蚁保护蚜虫,蚜虫反过来供给蚂蚁“蜜汁”(其实就是排泄物,下面俗称为“屎”),并成了蚂蚁的“乳牛”。 如果我们把高校比喻为蚜虫的话,那么,领导便是那些吃屎的蚂蚁。 当然,与自然界不一样的是,此时,哪些“蚂蚁”能吃哪条“蚜虫”拉的屎,不是由“蚜虫”或“蚂蚁”决定的,而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来统一安排。更准确地说,对同一只“蚜虫”来说,将有数只大小不一的“蚂蚁”(分别对应于校级和处级领导)来吃它拉的屎,大“蚂蚁”吃多少,将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而小“蚂蚁”吃多少,则由大“蚂蚁”确定就行了。通常的事实是,每只“蚂蚁”都会尽量多吃,甚至个别“蚂蚁”还会违规多次,直至被“双规”或判刑。呃,真可怜,连做蚂蚁,吃点屎都这么难! 既然“蚂蚁”吃屎的权力被压缩,当然,它的义务也就相应地打了折。首先,“蚂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蚜虫学校”提供保护,而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才是保护“蚜虫学校”的主力军;其次,“蚂蚁”对“蚜虫学校”也根本谈不上感情,仅仅是借个位置,临时过渡而已,只要有机会升迁,它就立即扬长而去;最后,“蚂蚁”随时也有可能因工作需要被调离。 有道是,蚂蚁企盼蚜虫拉屎,领导关心学校升级;蚜虫依靠蚂蚁警卫,学校常被领导损毁。若没蚜虫,蚂蚁将挨饿;倘无学校,领导仍好过! (三) 学校与教师的关系:相依 教师以教书为职业,靠讲课养家糊口;以科研为舞台,靠成果彰显价值;以“学研”为特长,靠“产业”服务社会;以育人为已任,靠学生传承文化。 总之,教师把自己的青春、才华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学校,并竭力捍卫她的尊严。用“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来形容教师对学校的感情可能比较恰当。 对教师来说,非常盼望“学校就是他的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当他疲倦的时候,他会依恋她;当他受惊吓的时候,有了家,他就不会害怕;受伤后,他可以回家!然而,非常遗憾的是,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其实不是教师的家! 虽然,教师们经常拿自己当学校的“主人翁”,并无怨无悔地辛勤耕耘,但是,他们明白那仅仅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教师只是被指使的对象,他们在学校的大小事务中根本没有发言权,更甭奢望当家作主了。 “我想有个家”,这也许是当今许多高校教师的共同心声吧。 早在 1931 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 先生就发表了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的著名论断。任何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家,其实都清楚: 学校的灵魂是教师,教师强则学校强,人心向则学校昌。但是,随着学校口号越喊越高,从“国内知名”跳到了“世界一流”,为什么没人想想,到底靠谁来实现这些诱人的目标?是靠现代化的大楼,还是靠昂贵的设备,或者干脆靠能说会道的领导? 谁敢仰天长问“如今的教育家都到哪里去了?” 不可否认,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确有个别教师“恨铁不成钢”,把满腔怨气撒到了学校身上。 学校呀,你若有灵,请您千万原谅这些教师的鲁莽呀,他们确实欺负您不会说话,不能还嘴,但是,他们心痛呀,他们无助呀,他们真的是“嘴在骂学校,泪在心中流”呀! (四)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自豪 几乎每所大学,在每年新生入学(或老生毕业)时,都会挂出醒目的横幅:“ 今天你以学校为骄傲,明天学校以你为自豪 ”。细细想来,这句话还真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那种“自信和自豪”的亲密关系。 学生(本科、硕士、博士等)们最激情燃烧的岁月确实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里:他们通过与学术大师零距离接触,学到了受益终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与其它同学朝夕相处,建立了伴随永远的最宝贵的朋友圈;不少学生还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伴旅,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他们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从此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职业征程。总之, 母校已经成为一个标签,牢牢地贴在了每位学子的身上,无论今后他们是“贫穷或富贵、疾病或健康”,母校都将永远伴随在他们心中。 成功了,母校为他们高兴;失败了,母校也绝不会嫌弃他们,仍将继续尽其所能,爱护和关心他们。 一所大学的真正价值,取决于她的校友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 可见,大学与学生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同体”:学校在竭尽全力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才的同时,也正在享受她的校友给母校的众多回馈(包括物质与精神等);而这些无私的回馈,又大大地激发了学校更加买力地培养人才的热情。 毫无疑问,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曾经遭遇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甚至被无情地委屈过,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所有这些不愉快的记忆都将烟消云散。 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她对学生的爱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学生还是那个学生,他(她)对母校的情必定也会越来越浓! (五) 领导与领导的关系:暧昧 领导并非铁板一块,领导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复杂,很难描述清楚,因此,就当下面的文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 领导与其直隶下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那个“不服不行”的顺口溜来描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显然是一种 奴仆和主子之间的关系 。不过,上帝总会捉弄人,经常一夜之间把这种上下关系来个颠倒,致使当事双方都尴尬、难堪。 大领导与其非直隶小领导之间的关系,那就是 完全的利益关系 了,可概括为:有事求人者是孙子,被求人者是大爷;人不求人一般大;风水轮流转,不要把路断。 同级领导之间的关系怎么来描述呢?讲个故事吧,话说有两个原始部落的受困勇士,他们必须走出危机四伏的荒漠。当面对豺狼虎豹时,他们会同心协力,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另一位的生命守护者;当找到泉水时,他们会相互配合,尽情畅饮,因为,他们都需要补充水分后继续前行;当饥肠辘辘时,若碰巧挖到了一丝草根,他们必定会奋力争抢,因为,多吃一口就意味着多一分存活的希望;当弹尽粮绝时,勇士们将随时做好准备,把对方吃掉,以争取至少自己能够走出绝境。 学校的同级领导可能就是这样的受困的勇士, 不过,更加扑簌离迷的是,此时,“弹尽粮绝”的标准很难把握,也许一方还沉浸在“丰衣足食”的幸福之中时,另一位已经在准备“先下手为强”了! 算了,领导之间的事,咱们不关心了,反正,无论是谁被“吃掉”,“领导”这个物种都不会灭绝,领导之间的龙虎斗也永远不会闭幕。 (六) 领导与教师的关系:狗猫    为了说清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我想“ 中性地 ”借用几种动物属性,此处绝无褒贬之分。 先说“猫”,它是家中常见的宠物,其特点是:对自己喜爱的事情(比如,抓老鼠),它一定非常专注,但是,对它不乐意做的事情(比如,陪主人散步等),无论怎么引诱,它从不动心。 再说“狗”,与猫相似,它也是首选宠物,其特点是:对上如羊,对下如虎,它特别听话,对主人忠心耿耿,需要时也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拿耗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在我国,长期以来“狗”的待遇反差最大:宏观上,老百姓拿狗骂人;微观上,宠物狗在家中的地位甚至高于男主人! 在高校中,如果拿“猫”来比喻教师的话,那么,就可以拿“狗”来比喻领导。 当猫狗同处一家时,狗常常会借助自身的优势向猫进攻,并总是试图将猫征服。但是,狗可能不知道,在传说中“猫是老虎的师傅”,所以,当狗以“对下”的态度来对待猫时,它常常会惊奇地发现,本应该像“羊”的猫,怎么甚至胜于“虎”。当然,“猫”始终就是猫,当狗温顺时,它便与之和平相处;一旦狗性大发,猫便轻轻上房,各自享受自己的快乐生活,留下“小狗狗”在地上徒劳地狂叫。 必须强调的是,在实际生活中, 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远比猫与狗的关系复杂 ,因为,高校中的“猫”和“狗”之间常常是界线模糊,比如,某些“狗”,其实同时也是“猫”(比如,“双肩担”干部等);今天的“猫”也可能明天就变成了“狗”(确有不少教师盼望当官);也有些“狗”辞职后,退回成“猫”。相对而言,高校中,“狗”的角色比较稳定,特别是那些从校外官场上调进高校的领导们,他们身上就全然没有猫性,因此,对待这样的“狗”,“猫”们就只好“上房”了。 各位看官,虽然, 上述“猫狗理论”还未成熟, 但是,主要意思已经清楚了,毕竟我没有能力突破“词不达意”这个极限呀! (七) 领导与学生的关系:监督 让我们继续借用上节的“狗理论”,只不过, 此时的“狗”更像是草原上的“牧羊犬”;而学生则可形容为草原上被“狗”牧的“羊”。 “狗”虽然只对主人(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根本不考虑“羊”的利益,但是,“狗”肯定不会故意伤害“羊”,甚至,如果狼来了,那么,“狗”还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羊”,以尽量避免给主人造成损失。每天早晨“狗”都协助主人,把“羊”赶到肥美的草原上,让“羊”尽情地享受美食,使它们愉快生活,迅速成长,为主人创造更大的价值。每天晚上,“狗”也兢兢业业地把“羊”安全护驾回家。“狗”为主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无怨无悔,虽然,它从主人那里获得的东西其实少得可怜。 “羊”绝对是牧主人的宝贝,为了让“羊”安全快速地成长,牧主人可谓是费尽心机:修建遮风挡雨的先进“羊”圈(校舍,图书馆,实验室设备等)、种植鲜嫩的牧草(食堂等)、提供一流的卫生与医疗环境、讲授各类必要的生活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配备固若金汤的安全保障;养大后送一个好的“下家”(就业)等等。总之,凡是有利于“羊”健康成长的事情,牧主人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到极致。但是,牧主人对“羊”也是有“红线”要求的,某些“羊”得意忘形,以为牧主人会迁就它的一切行为,殊不知,一旦“羊”越线(比如,威胁稳定等),那么,牧羊犬就会毫不迟疑地咬羊腿了(注意:并不是要把羊咬死!),特别是“头羊”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为了自身的前途和利益, “羊”与“狗”当然应该和谐相处, 彼此配合,确实是“稳定压倒一切”! (八) 教师与教师的关系:竞合   从智商角度看,用“人精中的人精”来形容高校教师,也许并不为过。但是,如果从情商角度看,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 “文人相轻” 就是典型的低情商行为。 首先,在校内, 教师之间确实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残酷的竞争, 比如,职称升级等限额性资源的归属,就需要在资历和能力大致相当的多位教师中,通过无情的 PK 来确定。另外,为了激发教师们的热情,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还会经常人为地制造一些(其实不必要的)竞争,比如,各类奇奇怪怪的考核等。频繁的“名”与“利”争夺,难免会误导教师们 习惯性地把彼此当作对手(而非队友) ,同时,也会把竞争的领域无意识扩大,最终形成“ 和尚抢木梳 ”的可笑又可悲的局面。 任何友谊在无数次你死我活的名利争夺中,也许都会烟销云散 。 其次,在校外,教师们也仍然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比如,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报奖、申请重点实验室等。与校内竞争不同的是,校外竞争经常是大团队之间的更加残酷的竞争,任何单兵游勇,无论他多么有本事,几乎都没有胜算的机会。因此,形势所迫,教师们无论是否自愿,都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团结起来,组成庞大的团队,出征应战! 从而形成教师之间的强力合作关系 。 教师之间的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活像现实版的“三国演义”,更准确地说应该是“ N 国演义” 。 竞争其实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好手段,关键是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因为,竞争是幸福的“杀手”。更重要的是如何共同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规则,否则,教师们虽然“愿赌”了,但是,肯定不会“服输”。 (九)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父子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今天高校的师生关系仍然有效,只不过, 当今的这个“父”所面对的必须是一大帮“独生子”, 他们身上的优缺点都非常鲜明。 某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做学生的“严父”,无论是讲课、考试、带实验、指导论文或做科研项目等,他们都笃信“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自在”的老教条,以为真的能够“严师出高徒”,但是,面对小皇帝式的独生子,可能还真需要“软硬兼施”才行。 另一些教师,“矫枉过正”,又过于强调教师的“慈父”角色,他们处处迁就学生,生怕因为自己的严厉,把学生“逼上了绝路”,不敢给学生施加必要的压力,担心学生在网上给自己难堪。 学生迟早会毕业,社会一定会以各种挫折来迎接他们,因此,如果在学校被宠坏了的话,也许,他们将很难在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 因此,教师如何掌握对学生的“严”与“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又没有统一标准的难题,值得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改进。 学生中“孝子”居多,但是,如果对教师过于“孝顺”,一切听命于教师的话,那么, 这样的学生很难在创新方面有所成就 。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全对,都有自己的弱点。 如果把帮助教师改进缺点,视为学生尽“忠”的话, 那么,如何实现“忠言”而不“逆耳”,这便是每个聪明学生都必须认真考虑并巧妙应对的问题,毕竟,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代表,教师都爱面子。 既要保面子,又要纠缺点,这种事情虽然两难,但是必须要做 ! 不可否认,学生中也有个别“逆子”甚至是“败家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些抄袭论文并将导师名字也一起署为作者的研究生。他们因为自己的有意行为,不但毁灭了前程,同时,也把导师变成为了“贼”。 (十)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纯真 人的一生,除亲情和爱情之外,最重要的关系可能就是同学关系了。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不但可使自己在读书期间幸福、充实,而且,在今后职业道路上,同学也会为你提供一次次无私的帮助,使你早日达到自己成功的彼岸。 同学情与亲情不同,后者是天生的,而 要使同学之间拥有深厚的“同学情”还真少不了后天的努力, 比如,对同学至少要:尊重(从行为和语言上,让同学感觉你很欣赏并尊重他)、理解(换位思考,要经常考虑其它同学的难处)、宽容(其它同学有错,一定要宽恕,不要耿耿于怀)等。 专家建议,善待同学情的核心是要努力提高以下几种水平: 交往水平:同学之间关系要密切,彼此间的交往就必不可少,甚至连亲戚都是“越走越亲”嘛。同学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同交往水平成正比。交往水平越高,同学关系就越易密切,反之亦然。 互酬水平:这里的“酬”,同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同学相处,彼此的互酬水平越高,关系就越稳定、密切。影响互酬水平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对 同学的需求或困难漠不关心,使人感到很冷淡;其二,过于“现实”地用“等价交换”的商品买卖原则来看待同学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 评价水平:指“你对别人怎么看”以及“要求别人怎么看你”。评价水平的高低,主要不取决于你讲别人好话的多少,而在于评价是否真诚和符合实际。 包容水平:同学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这种差异能否包容,也是协调同学关系的重要前提。包容水平越高,与他人相处的适应性也就越大,同学关系当然会好,反之,遇事不能容人,即,“只有人让他,没有他让人”,那么,当然就谈不上什么包容了。 以下几条增强同学关系的黄金法则也许有用。第一,你能尊重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尊重你;第二,你能信任多少人,就有多少人信任你;第三,你能跟多少人协作,就有多少人跟你协作;第四,你能让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帮助你成功。 特别说明:最近我的第一本非技术类书籍 《大学麻辣烫》 即将出版了!为了使读者朋友对这本 题目和内容都很另类 的书籍有所了解,我将陆续发表该书中的部分内容。此文其实就是《大学麻辣烫》中的一部分。当然,对那些想全面了解《大学麻辣烫》的朋友,咱们只能书店见了!我将及时发布该书的出版信息,到时还得请您捧场哟!
1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