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院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院长

相关日志

北电北大西瓜滚到华南理工了
冯用军 2019-2-15 16:59
翟天临的瓜太大了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张军等领导,篡改了2018年8位考生的考研复试成绩,5人成绩调高后被录取,3人被降分,其中一名复试成绩原为小组第一的学生,被调分后甚至直接改为了不及格。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全部榜单|1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官僚体制下目睹形形色色的……》
热度 2 Huarong1940 2018-8-21 04:17
在《新语丝》网站读到一篇揭露大学官场化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刚毕业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这位学艺术的青年于最近处亲历、观察,得来的描述非常鲜活真实而触目惊心。其实他所揭露的大学现状并非个别,而是相当普遍的……现全文转录于下: ~~~~~~~~~~~~~~~~~~~~~~~~~~~~~\0   大学官僚体制下目睹的形形色色的垃圾砖家   作者:阿莫迪   大学时代喜欢绘本《各种各样的人》。发现不仅仅人的外貌有各种不同,呈现的面也是各有不同。研究生时候,有老师说,你们要学编导写作,就必须学会观察描写,看到呈现在大众表面后面的深层的东西。最好的写作就是从多个角度描绘出客观的人与人性。虽然人性中有很多“恶”,但誉善毁恶是思想者、批判者的职责。   研究生毕业走出校门已经一年了,有轻松的感觉。回顾研究生受教育的经历,感慨很多。国内九八五大学虽然真还有不少负责任、有情怀的好老师,但一想起自己大学接触到的所谓‘官员’教授,办公行政、研究生干部的林林总总,忍不住想吐槽一下。   人物素描一:‘艺术学院’院长   2014年,当拿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入学通知时,对川大研究生院的教育充满期待。14年9月,当我们进校报到,拿到课表得知给我们上全院平台课的是院长大人,所谓‘艺术界权威学者’时,心里真还幼稚地充满了向往。   入学第一课,院长大人就令我大失所望。唠唠叨叨讲述的都是学界官场背后的所谓‘秘闻’,以及自己在这个名利场中如何如鱼得水?自己如何混迹于其中获取名誉等等。还有就是自己为学院做的种种官场贡献云云。这让人大掉眼镜,真不知道这样的院长是怎么引领学院的学术氛围。   接下来上课也就更荒唐,院长的课作为学院平台课,全院上百研究生都得上。可院长总是临时有事通知不上课,一学期十七周的总上课时间最多也就只上了六、七次左右,也就是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你说你忙,就不要安排自己课呀?一起进校的同学大都来自普通院校,对211、985大学可是充满憧憬,有求学热情。院长都这样随意缺课,这不是让同学们梦想破灭吗?   有同学到艺术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反映院长缺课问题,认为院长如果实在太忙,能不能换一个老师上?因为学院不乏优秀的的老师。很多学生毕竟也是交了学费,理应得到应有的教育!得到办公室眼镜老师神回复是:学院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你们有问题给他反映。哇靠,这种体制是让人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吗?当时,我就想给校长信箱写信反映,但导师劝阻了我:学校会把反映信转到学院,而院长实质上控制着学院党政,要是查出是你写的信,还想不想毕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   课程结束需要有课程论文,院长天马行空就上了几次课,没有啥主题,就让我们自由发挥写作。一年级的我还有几分读书热情,查了大堆资料,花了一个多星期,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同寝室的室友是‘老司机’,嘲笑说:那么费力完全是无用功。他早了解到院长才不可能看我们写的东西。顶多找高年级学生看看随意打分。何况学院每个学科同学写的都不一样,一心扑在官场上的院长才不会认真看作业。   室友花了不到一小时,粘贴出论文开玩笑给我说:我得的分数应该不会比你少。论文交上去后,室友才洋洋得意告诉我:他是按前辈教导,字数和装帧上下了功夫的,在分数上应该可以完胜我。室友和我打赌说谁的分数低,一定请客,我应战了。自己毕竟花了近三周多心血,难道还敌不过时候不到一小时的粘贴。那时还天真认为,即使院长不看,找他学生看,只要稍微认真阅读,我的认真写作和室友的粘贴痕迹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吧?   等了大半学期,我们的这门课分数一直都没有出来。我们去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问,得到的回答是院忙,一直没有登陆成绩。   后来当我们都要把这件事淡忘的三年级时,成绩终于出来了。我们俩查到了各自的成绩都是80分,算是打赌平手。我心里总觉得有些奇怪,打赌居然没有胜负,问相邻寝室别的专业同学分数,似乎都是80分,这也太蹊跷。谜底最后被在研究生办公室帮忙的学生揭开了。院长没有时间看作业,上网登陆要求时间,办公室老师就把全体以80分登陆了,说是以后院长有时间看完作业在改登。可后来院长把我们的作业都不知道弄到哪里了?他根本没有看过我们写的所谓‘课程论文’。我们这个年级百多号学生院长这门课就都以80分毕业了!哇靠!见过不负责任的老师,这样他妈的玩学生的老师还真是第一次遇到,关键是这还是我们的院长!   起初,我们一直不明白艺术学院为何排这种全院研究生的理论课?舞蹈、编导、设计、绘画、史论等学科上百研究生集合在一起听院长吹牛般瞎掰,而院既然没有时间,为何一定要上这种全院研究生大课?谜底最后是毕业的时候,和系上老师们一起吃饭,老师间的交谈给我们揭开了。原来在院长自己制定的学院年终考评规则中,上这种研究生大课,主讲教师工作量被计算得奇高,大概是程人数决定老师贡献分值。既然自己制定规则,当然自己要受益。每年院长因为上这门研究生的大课,贡献分值就要超过两个教授的专业课能拿到很多绩效奖。   相邻寝室同学是大家公认比较宽厚的的人,当天晚上他来到我们寝室,发誓说:今后写大学教育反面人物,一定会把此院长写进去。我也觉得这种院长是我见过的学院师长中最卑鄙小人之一。你想得好处不是不可以,但应该在规则内,不能无端缺课呀!虽然讲的内容唠唠叨叨,没有一点知识含金量,但起码的师德是你要来到课堂吧?你仅仅来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是为了年终拿比一般教授多几倍以上的绩效?这不是为一己私利坑学生吗?   院长大人的课虽然名为《艺术学理论》,听起来高端,可讲的内容乱七八糟,随心随性。你说艺术家天马星空吧,好象也不是。前辈留下的笑话是院长讲课常提到西班牙斗牛的斗牛布,说红色给人狂躁云云。很多届都一直讲,已经讲过很多年了,研究生中留下斗牛院长的绰号。哇靠,号称绘画出身,艺术理论权威,连牛是色盲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是缺常识?还是缺心眼?   院长大人上课开口闭口的就是自己对学院建设的贡献,吐槽前任院长过年只给老师发蕨菜,而自己当院长时候有多辉煌。但说到学院的建设,我们不得不吐槽一下学院内的乱搭乱建。学环艺的同学对刚修好时候的学院建筑方案非常认同,觉得是非常好的环艺典范。宽大的廊道和四通的走廊让各个教室通风采光。可在院长指导下,每年假期都有乱搭乱建,把很多廊道封闭堵塞,平台上加高临时房屋,让学院教室通风采光受阻,一旦出现意外,廊道安全疏散也成为问题,更不用说外观。这他妈还是艺术学院的院长,挂在嘴上的审美、情怀哪里去了?这种乱搭乱建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学环艺的在外面接工程的老司机同学微妙一笑透露了实情:搭建预算里面水很深哦。   在院长大人仅上的几次课上,要不是嘲笑他的弟子,学院另一位长相寒碜的老师;要不就是自吹自擂,展示自己所谓画作。不展示还好,展示出来真他妈丢人现眼。院长虽然本科学油画,但真还缺天赋,色彩构图让我这个不懂绘画门外汉觉得他更在门外。   甚至更搞笑的是他女儿也成为上课话题,傲娇资本。四川大学外语本科毕业,保送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外国美术史硕士生,然后又直博到北京大学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在他口中女儿就是天才中的天才。看着他得意神色,我们几个同学私下议论都感觉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川大本科学外语的保送北大艺术学院学西美史,不用脑,用屁股都能知道这就是腐败、利益交换的结果。最后从西方跨越到东方,好象他女儿真就是学贯东西的天才。也许他忘了,以前不断说过北大接受他女儿的老师是他研究生时候的同学,私交关系很铁。那个老师也给他这里调剂过所谓‘人才’学生。这些以公权谋私利的腐败、拿不上台面的事情,居然好意思拿到课堂上讲。大概他真以为自己聪明的基因遗传到女儿身上了。   说到遗传基因,不得不提院长的身高。院长身高不高,为弥补缺陷,常穿内增高,这我们可以理解。可我们看着毕业时候照相穿增高鞋踮脚挺拔的样子,我们就想笑。   不过,话说回来,院长能力不在上课上,他的才能主要是在和校长领导搞关系上。校长喜欢写字,院长便投其所好,在学院美术馆办校长墨宝展览,各种场合夸奖校长是书法天才,在学院弄个书法专业,把工科出身的校长弄成了书法博士生导师,其马屁功夫非寻常人可比。   更搞笑的是,学院教校长的书法的鸡犬也跟着升天。一个话都说不太利落的中学写字的老师成为校长的书法老师后,混了个硕士就留校,很快就成为了博导。而这个口吃书法老师的儿子也跟着升天,从硕士研究生直接报送博士研究生。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水平的纨绔小狗狗,他基本上就是连文章都不怎么会断句的弱智小宝宝,我们还担心他硕士毕业论文会不会写?可因为父亲攀附到校长,小狗狗居然直接被院长弄成了博士生。这些林林总总,破灭了我们这几届川大人的川大读博士梦。   记得快毕业的时候,有一天在学院美术馆。我和朋友下午上课前在馆内闲逛,突然发现来了一大群人。院长陪同校长以及学院官僚来到美术馆,也许是校长想看自己的作品陈列在美术馆显眼的位置,在同僚面前显摆一下。院长阿谀赞美着校长的书法,似乎自己和校长才是真正的艺术知己。转眼校长带着同僚离开,学院办公室有人找院长签字,院长立刻换上另一幅高冷面容。挖槽,我们算知道什么叫变色龙了!   如果一个人心思不在学术教育能力上,自然会走偏门。院长除了巴结校长外,利用艺术院校招生的点,为学校各级领导们解决了不少的‘招生问题’。以前编导等门类的招生也就成为其利用公共资源做私人人情世故网络的工具。   除了学院本科研究生招生外,院长特长就是带所谓在职研究生。一直到今天我都弄不清楚院长的专业到底是什么?到底研究什么?带出来的学生也就可想而知了。院长带的研究生方向也十分了得,艺术理论、古代美术、近现代美术、设计史、艺术思潮与流派、文物学与艺术史等等,好象自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学院大都政工干部、副院长之类都成为他的学生、还有各种专业老师也挂名在他名下读博士。也许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天才,凡是沾点艺术的事,自己就是权威。   有一次和艺术史论的研究生们喝酒后,大家酒后真言,我听到了最中肯的评价:院长的学术水平也就是一个教高中师范美术生美术通识美术史、艺术概论的水准。正是因为没有自信,才热衷于在教育官僚体系中的混得各种委员会的名誉。自己拉起的所谓艺术理论小团体,也大都是混体制的。国内似乎每所大学都会有溜须拍马、参加各种乱七八糟的学会、委员会,靠着体制内的评审混上专家头衔的垃圾。院长最得意得科研成果就是拉一些人编了一本《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原理》,结果被举报抄袭《文学概论》。也许是这种抄袭太多,结果不了了之。这事十多年前有人在《新语丝》写出过两本书的抄袭点,但后来并没有处理结果,这本书还成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考研的必须参考书。可悲呀!   最可怜应该是当初抱有满腔热情考入院长名下的学生。当然,院长大部分学生都是混文凭在在职生,学工干部。这样的学生本来就不读书,也不需要指导,挂名混三年就毕业。想读书的学生也就很惨了。我们这届有个学生,是外面考入院长名下。刚进校时,可能对川大还充满期望,很想在校期间提升自己。可院长能教她什么?从进校到毕业见面次指导次数都很少,见了几面应该一只手可以数得清。学生写论文也只有跪求其他老师指导,听着很让人同情。   搞笑的是我们毕业前夕,该学生毕业答辩时候,有很多表格需要找导师签字。学生找到院长,而院长居然不认识,问:你是谁的学生?据该学生好朋友说,从二年级开题就想找院长,可院长一听电话就自称很忙。后来就根本忘记有这个学生了。因此,该生只有厚着脸皮找另外的老师指导。而学院的老师应该都知道院长不会认真带自己学生,所以,仅仅是同情她,给她指导、找实习,才完成论文。   最搞笑的是院长好象经常获得学校和各种机构的的什么优秀科研奖、优秀教育的这样奖、那样奖。毕业前,我曾问我的导师,院长凭什么评这些奖?导师笑道,现在的大学也就是官场。院长之所以拿到这么多荣誉,是我们现有体制下的结果。评奖就是要会填表。院长是填表专家,也就该得这样那样的优秀教育奖了。   一年多过去了,听研究生学弟、学妹说院长大人到了年龄仍乃在官位上,成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什么艺术学科的‘首席科学家’。弄了一个自己的小字辈学生当院长,自己当起了艺术学院的太上皇。四川大学居然还给他做了个宣传视频,真是搞笑。研究生三年期间,我在学院听过很多老师课程,学院很多老师无论在知识、修养、人品上都受到我们同学景仰,但却得不到学校的表彰,而象院长这样的垃圾居然混得风生水起,这也许就是中国教育界的悲哀。大学官场化让这些官场小人以学术的名义钻营、腐蚀着中国的教育,如果没有我们写出自己的经历体会,也许这些官僚、混学术的‘砖家’们自我感觉还很良好,因为他们周围永远不缺阿谀奉承小人。   现在中国的大学热衷于所谓‘评估’,而院长大人现在居然是以评估砖家的身份到各个学校做研究生教育评估。这样的砖家能评估出‘什么’?大家可想而知了。   记得离开川大时,我和导师谈起了自己对学院官僚的看法。我们很幸运遇到学院一些年长的、年轻的老师,他们的真诚和学识让我们受益很多。但对把持着学院的官僚垃圾,内心也是留下了阴影。导师笑着说:人生注定就是要经历很多的,今后你们写剧本,塑造当代教育的反面人物,应该可以提笔就来,因为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吗?   写完上面文字,让我想起现在网络上做的口述历史博物馆。可以想象,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网页介绍完全是高大上的形象,充满吹捧、阿谀奉承的虚假谎言。当代正是因为可以有个人口述历史,有了网络平台,为复原真实人物、真实事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能看到冠冕堂皇后的污迹、高大背后的卑鄙、无所不通的‘砖家’背后的浅薄~~,更重要的是能留下一个学生视野里的真实! (XYS20180818)
个人分类: 校园生活|19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化工学院)学术交流
lizg 2017-7-10 23:51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4555smallClassID=121bigClassID=14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017年6月12日上午,应邀来我院访问交流的台湾中兴大学李茂荣特聘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在我院存中楼十楼报告厅作了题为“质谱技术-提升食品安全与安心”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上,李茂荣教授以“安全是否等于安心”开题,介绍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课题组在该领域分析测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执行院长佘远斌教授主持,我院李祖光教授等我校师生聆听了学术报告, 并进行了交流。此外,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吴俐勤副研究员、钱鸣蓉副研究员、齐沛沛副研究员、王祥云副研究员和李锐副研究员,浙江方圆检测集团(国家预包装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盛华栋所长、张水锋高级工程师和郑军科高级工程师,杭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陈郁教授等有关人员也到场聆听了学术报告。李茂荣教授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茂荣教授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报告由浅入深,从食品安全检测的具体例子介绍了食品分析中的各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检测新技术等,阐述了食品分析检测过程中样品前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到会师生均感到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李茂荣教授和我院王丽丽教授、刘文涵教授、李祖光教授、潘再法副教授和黄忠平博士等教师进行了交流。 台湾中兴大学位于台中市南区,成立于1919年,现有理学院、文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院、兽医学院、社会科学暨管理学院及进修部等,其中理学院现有化学系、应用数学系、物理学系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系等,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2014年12月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特聘教授、理学院副院长兼中兴大学附农校长李林沧教授、化学系主任林助杰特聘教授和理学院各系主任等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与我院签署了建立友好学院的合作协议。2015年 7月20日至8月14日,我院组织34名同学赴台湾参加了由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与我院共同主办的为期26天的暑期访学项目,台湾中兴大学的教授们对我院学生此次学术交流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两岸学子的文化交流。 李茂荣,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现任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且兼环境保护暨安全卫生中心主任 ,并担任台湾质谱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层析学会常务理事,环保署环境检测机构现场评鉴专家、卫生署滥用药物尿液检测机构评鉴技术委员,中兴科技文教基金会监事等职。曾任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环境分析学会理事、财团法人塑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董事、贵重仪器中心审议委员、中兴大学贵重仪器中心主任、中兴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等职。 李茂荣教授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液相色谱质谱仪 (LC/MS ),串联质谱仪(GC/MS/MS ; LC/MS/MS)和样品前处理技术等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已在《 Anal. Chem. 》、 《 J. Chromatogr. A 》、《 Anal. Chim. Acta 》、《J. Mass Spectrom 》、《J. Agric. Food Chem. 》、《Food Chem.》和《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1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已承担和完成了三十几项台湾科学委员会的科研项目。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和开展两岸分析化学和质谱界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以及促进台湾质谱学会与中国质谱学会的联系与交流, 2005年6月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2005年两岸三地质谱学术交流研讨会”以及2008年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第五届两岸分析化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2008年《中国科技奖励》(主管单位:科技部)第8期发表了题为“倾情化学事业携手两岸交流”的文章,报道李茂荣教授为促进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ericmapes 2017-2-28 16:12
张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来源: 人社部 发布时间:2017/2/2815:39:3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9077.shtm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任命刘伟为财政部副部长;任命俞建华为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任命张杰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任命陈冬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任命林忠钦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免去周树春的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职务;免去张向晨的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职务;免去张杰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职务。 张杰简历(来源: 中国科学院官网 ) 光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家1958年1月31日生于山西太原。1981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在波长14纳米至6纳米的近水窗波段实现了X射线激光的饱和输出,解决了通向水窗的主要物理难题研究了X射线激光的最佳泵浦脉冲结构为X射线激光的小型化作出了贡献对相对论强激光作用下电子在固体表面的高速运动进行了探索,产生了波长最短的固体高次谐波测量了与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相关的“钻洞”速度,并揭示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对超热电子的产生和传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静电分离势对超热电子的影响,实现了高能超热电子的定向发射和在低密和高密等离子体中的定向传输揭示了等离子体定标长度和激光偏振对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影响等。 更多阅读 张杰院士卸任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院士接任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主任、院长是看行政级别还是能力
热度 3 pinjianlu 2016-10-29 20:12
系主任和院长是学术职务还是行政职务?!先副科3年、正科3年,然后再副处、正处。 搞得有能力的人因为行政级别不够,无法上位;而行政级别够了的人,又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 如果从海外引进人才(985高校常常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二级学院院长),刚来又从什么行政级别开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177 次阅读|4 个评论
复旦经院院长指责统计局,各打百板!
热度 1 cgh 2016-6-19 08:49
澎湃新闻网 报:“6月18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庆典上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张军直言,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问题很多”。他还表示,现在对宏观经济有那么大的分歧,国家统计局负有主要责任。”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是: 1、统计局的数据这些年,难道现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下才发现有统计问题?过去你们这些经济权威干什么去了? 2、现在复旦经济学院院长说宏观经济分歧大,难道张院长的见解和中央的见解分歧严重? 3、作为教授,经济研究的数据难道就是直接使用统计局的数据,这个教授也太有学术范了吧? 4、统计局的数据是给谁用的?发改委?老百姓?还是所谓的学者专家? 5、学者专家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所做的研究,都有什么用?指导国家经济决策还是发文章拿项目? 对老百姓来说,统计局和复旦大学教授,作为老百姓供养的部门和干部,现在居然公开推卸责任,各打一百个板子。让老王去审一审,该革职的革职,改下岗的下岗。 不过,老百姓说了不算!
个人分类: 杂谈|31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石油大学书记校长博士论文涉剽
热度 23 冯用军 2015-12-4 16:51
来源:中华网、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新浪网、环球网、中青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2/04/c_128498456.htm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1203/20869411.html 导读: 徐福贵现任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总经理。 戴鑑现任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 魏强现任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广东一家炼化企业负责人。 徐福贵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蒋庆哲、徐春明。 戴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徐春明、高金森。 魏强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徐春明、高金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官网信息显示,蒋庆哲现任该校党委书记,徐春明现任该校副校长,高金森现任该校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正文: 近日,互联网上有人发贴爆出中石油三名高层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抄袭率超过70%。《财经》记者获得了前述论文全文及抄袭来源。网贴中提到的涉嫌博士论文严重抄袭的三人为:徐福贵、戴鑑(读作“兼”)、魏强。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及其其他公开资料中,中石油系统内确有徐福贵、戴鑑和魏强三人。徐福贵现任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总经理;戴鑑现任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魏强现任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广东一家炼化企业负责人。 在中石油系统工作的徐福贵、戴鑑和魏强,是否确系网帖中所举报的三人,《财经》记者发函中石油有关部门,未获回应。 《财经》记者从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获得了被举报的三篇论文及被抄袭的几篇论文,而国内权威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对前述论文均作了收录。内容与《财经》记者获得的纸质版论文一致。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所附的徐福贵简历显示,他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副厂长兼炼油厂厂长等职,1999年7月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石 油化工总厂厂长,同年9月任独山子石化分公司总经理。这些信息与徐论文中所附的作者个人信息一致。而戴鑑、魏强的论文中所附的个人简历,与其任职信息亦一 致。 徐福贵的论文《哈萨克斯坦含硫原油基地与加工方案研究》(简称“徐文”)指导教师为蒋庆哲、徐春明。这一博士论文显示,徐福贵于2005年进入中国石油大 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经逐页比对,《哈萨克斯坦含硫原油基地与加工方案研究》一文,抄袭自2007年毕业的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袁琳 红的论文《哈萨克斯坦原油的加工基地优选及其石化产品的市场研究》、硕士罗方敏的《哈萨克斯坦含硫原油加工方案的评价与优选》。 其中,徐文第二章为《哈萨克斯坦原油加工的基地优选》,字数约为20000字。该章节与袁琳红的硕士论文第五章《 哈萨克斯坦原油加工的基地优选》完全一致,数字,图表、公式、评价方式、大标题、章节小标题等一字不变。徐文的第五章《石油加工方案综合评价》与罗方敏硕 士论文第7章《权重的确定》及第8章《石油加工方案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完全一致,亦一字未改。这篇篇幅为111页左右的博士论文,有超过80页与前述两篇硕士论文完全一致,文字、表格、试验方法、实验数据一字未改。 而戴鑑的博士论文《催化裂化汽提沉降系统气固流动反应过程的研究》(简称“戴文”)指导教师为徐春明、高金森。戴鑑亦为2005年进入中国石油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2008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经逐页比对,戴文抄袭自2007年毕业的中国石油大学硕士于国庆的硕士论文《重油催化裂化沉降汽提系统在线取样研 究》、硕士缪超的论文《催化裂化沉降器结焦过程的研究》。 其中,戴文第二章中的前4个章节与于国庆的硕士论文第二章《文献综述》完全一致,包括表格、数字、图形、公式在内全部照搬。戴文第三章《工业现场取样》与 于国庆论文中的《工业现场取样》完全一致。戴文第六章标题为《化学汽提工艺条件的实验研究》,共计5个章节,与于国庆的硕士论文第五章《化学汽提工艺条件 的实验研究》完全一致,包括二十多个表格、图形、实验数据全部照搬,中间未做任何改动。戴文篇幅约为90页左右,有超过70页与于国庆、缪超的硕士论文完 全相同。 魏强的博士论文《催化裂化汽油改质降烯烃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简称“魏文”)指导教师为徐春明、高金森。魏强同样为2005年进入中国石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魏文则与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至2007年毕业的5名硕士的论文一致。 北京多名高校教师看过前述论文后认为,这三篇博士论文均属于严重抄袭,不清楚这样的论文是如何通过论文答辩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官网信息显示,蒋庆哲现任该校党委书记,徐春明现任该校副校长,高金森现任该校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全部榜单|7371 次阅读|43 个评论
​戴德昌老师的“神学院院长任命书”证书
热度 3 zlyang 2015-1-15 23:03
戴德昌老师的“神学院院长任命书”证书 戴德昌 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360 (1) 本证符合戴德昌老师 的真实 特征,那是相当地符合! http://id.godiy8.com/diy.php 鉴于 戴德昌 老师 贡献甚大,相关证书正在陆续制作中。 敬请稍候!
33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作专题讲座-武汉大学化
lizg 2014-12-27 13:43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作专题讲座-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http://www.chem.whu.edu.cn/info/1277/3565.htm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作专题讲座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 2014-12-26 2014 年 12 月 24 日下午 16 时,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李茂荣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 “ 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Toxins and Additives in Food by QuEChERS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 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副院长胡斌教授主持,冯钰锜、张志凌、袁必锋等多位教授及学院师生参加。 李茂荣教授在作报告 李茂荣,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环境保护暨安全卫生中心主任,并且担任台湾质谱学会常务理事、环保署环境检测机构现场评鉴专家、卫生署滥用药物尿液检测机构评鉴技术委员等职。李茂荣教授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 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 ,液相色谱质谱仪 (LC/MS ) ,串联质谱仪 (GC/MS/MS ; LC/MS/MS) 等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在 Anal. Chem. , J. Chromatogr. A , Anal. Chim. Acta , J. Agric. Food Chem. , J. Mass Spectrom 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 80 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和开展两岸分析化学和质谱界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以及促进台湾质谱学会与中国质谱学会的联系与交流。 李茂荣教授在与学生互动 报告会上,李茂荣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台湾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随后,李教授结合自己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向大家讲述了如何将多级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食品及药物方面的研究,并以实例论证了该项技术的实用性和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赢得参会者的阵阵掌声。报告结束后,参会的师生积极提问,李茂荣教授耐心详细地交流和解答。(通讯员:周良围,秦路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lizg 2014-12-23 23:21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3122smallClassID=121bigClassID=14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12月 19 日上午,应邀来 我校化学工程学院 访问交流的 台湾中兴大学李茂荣特聘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在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 作了题为“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Toxins and Additives in Food by QuEChERS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上, 李茂荣教授 介绍了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课题组在该领域分析测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 研究成果, 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 报告会由 佘远斌常务副院长主持 , 我院王丽丽教授、刘文涵教授、倪哲明教授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许响生教授,李祖光教授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 ) ,于凤文教授、谭成侠研究员等一百多位我校师生聆听了学术报告, 并进行了交流。此外,浙江大学王凤芹博士,杭州师范大学蒋可志副教授, 浙江省农业科院钱鸣蓉副研究员、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谢伟宏、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邓丰涛等有关人员也到场聆听了学术报告。李茂荣教授 的 学术报告 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茂荣教授耐心详细地回答了 在场师生 提出的问题 。报告结束后, 李茂荣教授和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林助傑主任分别对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作了详细介绍,同时,佘远斌常务副院长对学院作了详细介绍。 李茂荣,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现任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 ,且兼 环 境保 护 暨安全 卫 生中心主任,并 担 任台 湾质谱学会 常 务 理事、 环 保署 环 境 检测 机构 现场评鉴专 家、 卫 生署 滥 用 药 物尿液 检测 机构 评鉴 技 术 委 员 等 职 。曾任台 湾质谱学会 理事 长 、 环 境分析 学会 理事、 财团 法人塑料工 业 技 术发 展中心董事、 贵 重 仪 器中心 审议 委 员 、中 兴 大 学贵 重 仪 器中心主任、中 兴 大 学 化 学 系系主任等 职 。 李茂荣教授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 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 ,液相色谱质谱仪 (LC/MS ) ,串联质谱仪 (GC/MS/MS ; LC/MS/MS) 等 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已在 《 Anal. Chem. 》、 《 J. Chromatogr. A 》、《 Anal. Chim. Acta 》、《 J. Agric. Food Chem. 》和《 J. Mass Spectrom 》 等 国际 重要期刊上发表 八 十 几 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 已 承担和完成了 二 十几项台湾 科學委員會 的 科研项目。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和开展两岸分析化学和质谱界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以及促进台湾质谱学会与中国质谱学会的联系与交流, 2005年6月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 2005 年两岸三地质谱学术交流研讨会”以及2008年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第五届两岸分析化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2008年《中国科技奖励》(主管单位:科技部)第8期发表了题为“ 倾情化学事业 携手两岸交流 ”的文章,报道李茂荣教授为促进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1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林业大学公开招聘学院院长公告
热度 4 lin602 2014-7-21 22:37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学院院长。具体招聘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 1、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1名。   2、外国语学院院长1名。 二、应聘条件 1、熟悉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工作经验。 2、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学术成就突出。 3、具有博士学位和正教授职称。 4、身体健康。年龄50周岁以下(1964年9月30日以后出生)。 三、岗位职责 1、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科研学术水平。 2、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4、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 四、招聘程序 1、公开报名。 2、资格审查。 3、组织考核(面试)。 4、审批录用。 五、待遇 工资、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学校校内岗位津贴有关规定办理;住房、科研启动费等待遇按照学校引进人才有关规定办理。 六、报名及联系方式 应聘者可自行到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报名,也可来函或通过 E-mail 报名。 1、报名应提供材料 (1)《南京林业大学应聘人员登记表》。 (2)职称、学历及学位复印件各1份,身份证复印件1份(原件面试时提供)。 (3)近5年教学科研成果清单和3-5篇代表性学术论著复印件(原件面试时提供)。 (4)相关资历证明材料复印件各1份(原件面试时提供)。 (5)本人近期2寸彩色免冠照片2张。 2、报名时间及联系方式 报名截止时间: 2014年9月30日。 报名地点: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老图书馆220室) 邮政编码:210037 联系电话:025-85428300,18061713018 传真电话:025-85428300 电子信箱: lgzhao@njfu.edu.cn 联 系 人:赵林果 南京林业大学 2014年7月5日 附件: 南京林业大学应聘人员登记表 见: http://zhaopin.njfu.edu.cn/typenews.asp?id=25
4599 次阅读|4 个评论
这就是全国教学名师——曹广福
热度 11 Majorite 2014-5-21 09:01
这样的教授还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真实应了那句话,不是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 陈儒军 : 看曹广福是如何对待学生的? 曹广福对待学生的行为,确实令人心寒、心痛。我其它地方无法与曹广福一比高下,但在如何对待学生上,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的境界远高于曹广福。 事情是这样的。曹广福在四川大学带了一位家庭贫寒的博士生。期间曹广福调到了广州大学,这位学生想跟着曹广福到广州做研究,曹广福却说广州生活水平高,不让学生过去。这位博士生在四川大学,处于无人管无人关心的境地,久久无法毕业。而曹广福却认为这位学生水平太差,一直撒手不管。 四川大学的老师看见这位学生实在可怜,就悄悄指导学生,让学生顺利发表了论文,达到毕业要求。在川大老师的无私帮助下,没有通知曹广福,这位学生顺利答辩了。曹广福对学生放羊,却认为学生不尊敬他,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毕业了,并在科学网博客上公开威胁学生。 此事引起川大师生的公愤,大家一起在科学网上痛骂曹广福的行为。 科学网编辑部删除了无数痛骂曹广福的评论。曹广福被迫删除全部博文,关闭博客。 过了好几个月,曹广福才悄悄溜了回来。 这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曹广福对待学生的所作所为。公道自在人心,曹广福要是不对学生坏,会有无数人来骂他吗? 我希望曹广福可以公开回应我的质疑,你究竟是如何指导这位博士生的?为什么学生在你的指导下发表不了论文,在别人的指导了却很快发表论文? 学生的水平究竟差在哪里? 博主注:曹广福既是院长,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身上光环很多。没有人敢公开批评他,抬举他的人很多,他感到势力很强大,春风得意。 但他不要忘了,科学网上还有不怕权势的人,还有有骨气的人。比曹广福牛无数倍的人我都领教过,我根本不怕曹广福对我搞打击报复。 尊敬该尊敬的人,鄙视该鄙视的人。这就是我,天桥陨石。 陈儒军: 我为什么要批评国家级教学名师曹广福 已有 2138 次阅读 2010-10-28 23:52 | 曹广福对我耿耿于怀,是因为我批评过他的一篇博文。他在博文中公开宣扬通过出卖色相换取名利。 曹广福说,他想人认一个富婆做干妈,这样就成名很快。就像女演员找富翁认干爹,最后成为明星。 对于曹广福公开宣扬色相换取名利论,我采取了公开批评态度。如果他是电影明星,我管不着。但他顶着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帽子,却干教人学坏的勾当。 作为同是教师的我,我有义务和责任公开批评曹广福的堕落思想。 虽然我是小小的副教授,但维持正气和骨气是我的人生准则。 我不仅敢批评国家级教学名师曹广福,也敢批评教育部,和一切我认为该批评的人和事。 在我的字典没有为权势忌讳,没有鸵鸟心态。 我敢批评人,是因为我本人身子正,不怕诽谤和报复,不怕人来查我,来盯我。
个人分类: 博文论剑|256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拍案】院士怎么可能比院长还大了!
热度 55 SoSoliton 2014-4-8 09:41
老汪是一所国内较著名大学的校内最著名教授,之一,拥有众多头衔。是故,老汪回农村老家时,乡亲们对老汪的称呼简直是五花八门。不过,五花八门之中又凸显呼唤者之长幼有序、尊贵有别。例如,唤老汪乳名的基本上是老汪的长辈,叫“汪老师”的大多是同辈和晚辈,叫“汪院长”的都是乡镇干部或乡镇干部身边的人,叫“汪院士”的,如今仅剩一人,那就是村里的老支书。 “院长”和“院士”在乡村的普及程度不是不高,而是基本为零,这让老汪很失望。因为即使辛辛苦苦当上了“院长”或“院士”,也丝毫增加不了古代文人墨客衣锦还乡般的美妙感。在读书人看来,如果说十年寒窗无人问还可以忍耐,那么一举成名无人睬有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无论如何也算是最掉面子的事,当然很难让人接受。 老汪万分荣幸地能在乡镇干部嘴边挂上号,全靠几年前镇里搞的一次地毯式名人摸查,为的是要搞一本镇里的名人录。当年名人录的编辑几次打电话,像电影中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严刑逼供我被捕的地下党员一样,逼迫老汪老实交待自己到底是什么行政级别,老汪同志宁死不屈,始终如一只说自己是一名大学教授,不知道是啥子行政级别。编辑转而又拷问推荐人,终于查清楚了——老汪除了是教授,还是其大学一个学院的副院长,行政级别是副处级,与副县长级别相当,比镇长还高半级,入选镇里的名人录当不算是“混进”革命队伍的了。 老汪当上“院士”大约是七八年前的事。他这个“院士”可不是靠表扬与自我表扬填表申报得来的,更不是像某位正身陷囹圄的准院士那样靠组织一支部队为自己突击写书当上的,而是像诺贝尔奖得主得诺贝尔奖、或像施一公先生最近得爱明诺夫奖那样,是天上掉馅饼砸在他头上的。 当年,老支书带着一帮乡亲来学校“调研”,找到老汪,说村里修公路要筹点款。老支书“调研”到大学里水平最高的人是院士,又亲自听到有老汪的同事叫老汪“汪院长”。或许是因为老支书有点耳背,又加上对老汪先入为主的期望,他错把“院长”听成了“院士”;也可能是因为老支书这一辈子见过的学校只有校和校长,哪有什么院和院长,所以他认为“汪院长”应该就是“汪院士”。 老支书好不容易像陈奂生上城那样上了大学一回,回到家乡后就迫不及待奔走相告,发布独家新闻:“老汪是院士!村子里出了不得了的人物呀!你看老汪给村里的捐款都是最多的!”老支书以为乡亲们听后也会像他那样无比激动、引以为豪的,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好像在对牛弹琴——乡亲们一个个都像“擤筒卵”(长沙话,意即“痴呆”),居然对如雷贯耳的“院士”的份量和能量都搞坨数不清、测门子不清(长沙话,意即搞不明白、分不清楚)。 老支书又苦口婆心地像曾经催缴公粮那样,给乡亲们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说袁隆平厉害吧,他也只不过是个院士。乡亲们虽然不知道“院士”但的确都知道袁隆平,知道袁隆平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搞出了他们种过的杂交水稻。有几位乡亲便向老支书打探老汪搞出过啥东西,怎么没见老汪上电视呢!老支书答不上来,便只能继续是一人一国了,独自承受着秀才遇到兵般的无奈和痛苦。 去年暑假,老汪回乡省亲,一位当地好友设盛宴款待,特别请来几位镇干部和老支书作陪。酒过三巡,气氛几近高潮,几位镇干部左一声“汪院长”,右一声“汪院长”,碗碗只敬“院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老汪虽出身农村,但离乡背井已二三十年,再见大口喝土酒大碗还是喝土酒,除了一声叹服,唯有两腿发抖,对所有难却之盛情都百般抵赖、负嵎顽抗。 老汪这般坚持抵赖,这酒喝的就没啥意思了。老支书似乎看出了老汪敬酒不吃的道道儿,如此关键时刻,他要在上级领导面前好好表现一把。他声压群雄:“报告各位领导,汪教授不是院长,是院士,院长可比院士小多了,应该称他‘汪院士’才对!来,汪院士,我敬您喝一碗!”老汪正要辩解和继续抵赖,左一声“汪院长”的镇干部突然拍案而起:“你懂个屁呀!院士怎么可能比院长还大了!” 这一拍案,老支书马上脸色铁青,一桌人面面相觑,气氛骤然变得阴沉。右一声“汪院长”的镇干部嘴巴贴着老汪耳根说:“你们的村支书特别不懂味(不懂味是湖南方言中不知趣、不合时宜的意思),所以你们村总是搞不好。” 是呀!老汪集“长”“士”于一身,该叫他“长”还是“士”,何时“长”何时“士”,何处“长”何处“士”,村支书把握不了那不是村支书的错,但村支书如果懂味的话,就算“院士”真比“院长”大,他也不该指出——特别是不该在公众场合或在领导高昂的时候指出——领导说的不对。所以,老支书那是自取其辱、罪有应得。 朋友出来打圆场,为的是要让酒继续喝下去。他用一个浅显比喻就让局面解了套:“院士相当于养猪大王或种植大户,院长相当于县长,镇里的养猪大王和种植大户怎么可能比县长还大嘛!养猪大王和种植大户再怎么大,你一个村支书都可以三天两头去修理修理他,更别说县长了。”一位镇干部身边的人又接过话茬:“养猪大王再大,他管的也是猪;种植大户再大,他户头上也没几个人。他们能大到哪里去!” 今年清明,老汪回乡祭祖,溜达到老支书家附近时,只见老支书大步流星走出院子,手搭凉棚:“是汪院士吧!来视察工作呀!先到屋里坐坐,喝杯开水吧!”老汪在簇拥之中,听有人竟远远的叫他“汪院士”,那感觉自然是倍儿爽。正当老汪对老支书如此矢志不移地把他当“院士”而感激涕零时,听旁人说老支书去年就已下来了,破了他们村里支书活到老当到老的规矩,老汪的心里又很不是滋味。 老汪既“ 士 ”又“长”,在院里叱咤风云,可一走出自己那院子,特别是面对父老乡亲那样的相见不相识者时,便感觉一切都是枉然。老汪“院”上加“院”,自己荣光的同时,也不知冤枉了多少像老支书那样“不懂味”的人,对此,老汪时常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省之中。 (作于2014年清明夜晚家乡的蛙鸣声中。 发表于《齐鲁晚报》2014-04-16第B06版: 院士岂能大过院长 ) 乡亲们说… 乡亲们说:大学里肯定也是不上课的老师最牛B 同样是忽悠人,教书的搞不过算命的 “全民皆偷”并非“人人可偷” 体制也是一种基因 他们简直可当我爷爷 真心就好,长久可贵 乐在其中不一定乐在其终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29025 次阅读|53 个评论
从管敏鑫‘另有他用’说起
热度 12 lin602 2013-12-28 08:59
浙江大学管敏鑫院长‘被下台’, 浙江大学是这样安排的:‘ 管敏鑫不再续任院长,.......,安排管敏鑫教授转任学校其他中层领导岗位(如医学部副主任),继续发挥作用’。 见: 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8648 。 让人百思不解的大学官场政治。 管敏鑫不当院长,继续全心全意做自己的科研就是了,他是千人,不缺钱也不缺人也不缺研究生,说不定少了管理上的烦心事,能够做出相象点的成果。 如果 管敏鑫根本不适合做官,管理方式不行,他到另一个领导岗位上就适合了?这地方官做不了,到其他岗位上就胜任? 如果他的研究在生命科学院里更合适,他到其他部门做领导,这二者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吗?‘身在管理单位,心在另一单位的实验室’,真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中国高校的官场政治与人才浪费,在中国这样的名校中如此明显,学术的‘小妾’地位是显而易见的,高校中只有官员才是‘正宫’。
3523 次阅读|30 个评论
少量的‘院长政变’没有什么不好
热度 18 lin602 2013-12-26 09:02
网上董博主及其他几位博主,将浙江大学管院长下台说成是‘政变’。因为浙江大学管院长的事情我不清楚,也没有关注,更没有内部消息,所以没有发言权。以下内容与浙江大学管院长下台无关,只是说一个问题。 政治上的政变,一般来说是一批人用武力或其他手段,推翻当权领导,换人!当然我们讨论的不属于这个范畴。 董博主将浙江大学管院长解职事件称之为政变,我觉得好象不适合。一些人向上级领导反映问题,上级领导换下级领导,不应该划在政变的范围。 如果将一批教授、教师联合起来向上级要求换现任领导和行为称之为‘院长政变’,我认为高校中少量的‘院长政变’未必不好。 国外对最高领导还可以投‘不信任票’,为什么国内高校不能对一些不称职甚至有不当行为的院长们搞点‘政变’(不信任)呢? 大部分院长们其实也挺不错的,为学科建设与院建设做出了成绩甚至贡献,这是事实。但是,有一些院长真不怎么样,因为他们有手腕或者有人,或者当院长前大家对他不了解。还有些院长用权为自己服务,甚至有非常过份的行为。具体的也不细讲了。 权力要受到制约的,而目前国内高校权力往往不受制约,他们花经费,做出重大决定没有一个法定的程序来监督甚至批准,这种程序不健全,带来了后面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听之任之,无动于衷,万马齐喑这后果是不好的。 如果一批教授、教师站出来敢于向上级反映情况,敢于对不合理的做法说‘不’,我认为这在中国当下是‘正能量’! 要知道,对当权领导提意见是有风险的,如果提意见的人力量大,上级领导是要重视的,做出处理意见也非常慎重。如果院长没有大错,给免职了,要承受‘上诉’的风险与压力,要承受爱戴这院长的普通教职工的不满甚至反抗。 如果提的意见不合理,上级不一定会采纳。 关键是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与体制,一套民主的程序,让权力受到制约与监督,让任职与解职有程序可依,让领导们的做法向学校、院内教师与学科负责,让不能够胜任的领导有一个可操作与科学的程序让位也不失体面,这才是关键。但这在目前的高校根本没有建立起来。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他们不在意谁当官,而是在意一个称职的官。
8803 次阅读|37 个评论
可笑的大学官员任期的‘契约’
热度 8 lin602 2013-12-21 10:30
浙江大学管敏鑫被解职事件,又成了这二天科学网上的一个热点。 用任期四年没有到期不能解职来说明这个问题,是荒唐可笑的。 就我们所看到大学的情况,有多少学校给院长们订下任期‘协议’或‘契约’的? 第一个问题,许多大学中层领导到任,真是‘任人唯贤’?笑死人了吧。君不见某个领导生病及过年过节,多少‘下级领导或准领导’去送礼?科学网上不少是在大学工作的,我想我讲的不是‘外星人语言’吧。其他猫腻我想不说了吧。 即使给院长们订下任期‘契约’,契约中有这些约定了吗? 学科建设及重大事情有没有教授讨论?重大事情有没有民主的程序?这些程序是什么?院长有没有权利违反的权力?(美国总统有参议院不让通过的决定强制执行的权力?) 实验室分配、经费分配、经费使用、其他资源的分配有没有程序公正?有没有做到透明少私? 招聘时,有没有程序杜绝利用职权照顾自己的朋友与亲戚甚至熟人,为自己的人脉服务? 这些契约没有,缺乏这样的程序公正,单单让契约保证领导任期结束,笑死人的。 网上同仁,我说的这些现象大学有没有?有没有公正的程序? 有人用美国总统任期说事,我们不要忘记,美国总统许多决定都要拿到参议院投票,如果不通过,总统也没有办法执行。但在中国,许多决定做了,甚至事情都做结束了,教授们还不知道呢。 有些单位甚至出现领导们安排的人来上班了,系主任还不知道呢,普通的教授更不知道,其实来的人并不合适甚至非常不合适。你说这能用契约来说事吗? 中国特色包括中国的‘契约特色’。这是体制造成的。 再三强调,浙江大学的管敏鑫事件我不清楚,本文不是针对他的事,而是针对‘契约任期’的事。
294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历史悠久夫妻店:教育部教授、博导出国还需要带英语教授做翻译?
热度 2 wya 2013-7-17 16:33
中国教科院院长回应携妻公款出国:为节省开支 http://news.163.com/13/0717/15/940EDI9F00014JB5.html 记者随后致电袁振国的手机,袁振国通过短信进行了回复,短信内容称: “1、网上流传的帖子不符事实。行程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经了解,是旅行社曾经做过的一个方案,根本没有采纳。 请院长出示采纳了的行程单,并提供真实行程的人证和物证! 2、中国教科院对出国访问有明确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 每个政府单位都“对出国访问有明确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这些制度能防止腐败吗? 3、中国教科院还特别指定了节省共用事业费的规定,对出国访问中有关文化考察参观的费用一律自费,而且一直严格执行。 请院长出示所有自费付费的证据。 4、我妻子与我院访问团同行,与我院经费无关。各有各的出访任务,各自根据外事规定办理出访手续。通行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一位翻译开支,我妻子是英语教授,我们已经提请 纪委部门 进行审计。” 既然各有各的出访任务,如何有时间做翻译?难道她的出访任务很简单,几分钟就完成了? 应该好好查查院长妻子这次出访任务和行程究竟是什么! 一个堂堂教授、博导出国还需要英语翻译?您有没有发表过英文论文?论文究竟是谁写的啊?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显示,院长袁振国兼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这是我见过最没有说服力的辩解!能拿到行程单的人肯定是内部人,以行程单为假进行托词迟早会被戳穿。内部人会曝出更多细节,如果院长的后台不硬,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从下面这些材料看,个人和媒体关注、举报袁院长的问题已经由来已久,而这次行程单事件应该也是有计划而为之,其结果不容乐观。空口袋立不住,躲得过初一,躲得过一辈子? http://news.163.com/13/0718/02/941J0QN400014AED.html 教科院院长再被曝住宿费超标 2天花3000余元 不查不知道,这个夫妻店由来已久: 全国课题评审内幕:负责人家属也获得国家课题 http://finance.eastday.com/m/20130627/u1a7480732_1.html   全规办负责人家属也获得了该办的国家课题,这尤其受到举报人的诟病。 2009年,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窦卫霖获得了一项国家一般课题,标题为“教育公平的话语分析”,课题批准号为“BFA090016”。多名举报人证实,窦卫霖是袁振国的妻子。   对外经贸大学网站资料显示,窦卫霖是该校硕士生导师,跨文化交流学科带头人,主要讲授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以及大学英语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商务沟通、政治话语与对外传播、语言与文化、商务英语语言及教学研究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她的研究领域跟教育公平不搭边,却奇迹般地拿下了教育公平的课题,而许多多年从事教育公平研究的人却无法申请到这样的课题。”举报人说。 http://wuwuti5.blogchina.com/1571450.html 这份回应以公文的标准文字和大家司空见惯的口气“自说自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振国、曾天山、刘贵华、张彩云,对外经贸大学窦卫霖等课题的申报、评审、结题,“都是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的,未发现违规情况”。    媒体质疑的是:全规办的几位领导利用手中的学术权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楼台先得月”。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袁振国,这位身兼全规办主任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不但自己拿到全国教育规划的重点课题,其妻窦卫霖的“研究领域跟教育公平不搭边”,也在丈夫管辖的机构里分得了一杯羹:获得有关“教育公平”的国家课题。   此前,中国青年报记者要求采访袁振国核实与他本人有关的一些问题时, 袁说:你没有权限来采访我个人的问题。 和一些在任时义正词严谈反腐的官员一样,袁振国也曾旗帜鲜明地表达过对学术不正之风的意见。几年前,他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的身份对记者说,学术失范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下大力气制止。如今,不知道在袁振国眼里,他们这种“靠山吃山”的行为,是否也属于应“下大力气制止”的学术不正之风?   在某种程度上,全规办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关系,类似于“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除袁振国外,教科院副院长曾天山曾担任全规办副主任,而刘贵华、张彩云是现任的全规办副主任。也就是说, 袁振国等人管理的机构,出面“证实”了自己的清白。    有意思的是,袁振国在拒绝记者采访时搬出了 “ 纪委 ” 这个挡箭牌,他回短信称:“涉及我个人通过纪委。”(袁是正厅级别,我理解他说的纪委,应该是指中纪委驻教育部的纪检组)但在需要由纪委这个第三方或其他有关组织来证实他的“清白”时,他却选择了自己领导的机构。   全规办的表态很容易让人想起,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人举报时,能源局新闻办的迅速反应:对刘铁男的举报纯属污蔑造谣。全规办只是众多“自己查自己”的阵营中的一员。这些组织和部门的问题被媒体曝光后, 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照镜子”、找问题,而是如何“自证清白”,用三言两语将事情敷衍过去。 http://wenlianx.blog.163.com/blog/static/26481802201012510131662/ 看袁振国侵权演变了多少教师的科研成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17-712456.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25 次阅读|6 个评论
拍案惊奇的副院长招聘报名通知: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热度 16 maczone 2013-4-24 15:33
xxxx(12345678) 14:32:06 通知:各位老师,我院需民主推荐两名副院长(其中一名教学副院长、一名行政副院长)。其条件如下: 教学副院长:需相关专业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及以上学、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有博士学历学位,对职称不作要求), 年龄:1968年3月26日后出生 。 行政副院长:本科及以上学历,专职坐班,不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年龄:1968年3月26日后出生 。 请各位符合条件的老师自愿报名,报名地点:院办; 报名截止时间:今天(4月24日)下午5:30分。
个人分类: 生活|2845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只因想证明自己不窝囊,江苏科技大学大四学生狂捅副院长
JYH64J98Y99H 2013-3-1 00:01
江苏大四男生书中藏刀狂捅副院长被判死缓 2013年2月28日现代快报封6版   2012年6月1日早晨7点多,原江苏科技大学能动学院副院长路诗奎早早来到办公室上班,没多久,就有学生发现他出事了,路诗奎背面朝上,倒在血泊中。制造这起凶案的,是一个和他仅有几面之缘的该校大四男生吕存孝。案发3小时后,吕存孝向警方自首。后来,司法鉴定其患偏执性人格障碍,但仍具有完全刑事行为能力。镇江市中院后判决吕存孝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限制减刑。吕存孝不服上诉。   现代快报记者最新获悉,今年2月18日,省高院作出了维持原判的刑事裁定。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吕存孝作出如此过激的行为?(记者刘旌)    血案回放   时间:2012年6月1日7点多;地点:江苏科技大学京口校区综合楼B楼二楼   行凶者:大四男生吕存孝   被害人:江科大能动学院副院长路诗奎    惨烈现场:连捅13刀 刀尖都弯了   消沉许久,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吕存孝还是决定要在毕业前,让人们知道他的“威力”。   2012年6月1日清晨5点,他醒了。一把10厘米左右的水果刀被他放进《材料科学基础》里,书又放进了电脑包中。他就像往常去图书馆时的装扮,背包出了门。   7点多,江科大京口校区综合楼B楼二楼,路诗奎办公室,吕存孝先去厕所洗了一把脸,稳定好情绪后敲门进去。他走近路诗奎,从包中拿出那本书,说要给路诗奎看些东西。书刚拿出来翻了几页,刀就露了出来,他迅速拿出刀向路捅去。路诗奎不断反抗,他就捅得更厉害,直到对方躺在地上,他才仓皇离开。   刀尖弯了,《材料科学基础》书的第一页还写着他的名字,这些,都被他留在了案发现场。   案发不久,办公室内的惨状被其他学生发现。警方随即赶来,救护人员确认,路诗奎被捅13刀,多为贯通伤,已经死亡。案发时间3小时后,吕存孝自首归案。    动机·他的自述    宿舍的事很烦 影响了考研   吕存孝和路诗奎究竟有什么过节,要采取这么残暴的手段呢?   事情还得从大三上学期说起。当时,吕存孝因和原来舍友关系处不好,搬去和能动学院学生住,刚住了一年,矛盾再次产生。2011年中秋节前后,他找路诗奎沟通宿舍的事,但他始终认为对方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宿舍的事弄得我很烦,甚至影响了我考研。”后来,舍友搬走了,他过起了独居生活。   “考研那几天,楼上总有人发出声音,我没睡好。”他一打听,那几个同学是路诗奎的学生,他猜测,他们是帮路诗奎出头,故意影响他。“有些事情,都是他猜测的。”李晓霞是吕存孝的二审辩护律师,对方的偏执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快报记者回忆说,“凡事,他都喜欢找外因,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这,可能也正是吕存孝走上这条路的主要原因。 想证明自己 不是窝囊的人       2012年年初,由于考研成绩很不理想,吕存孝一度很消极。不过,当时已有人发现他存在心理问题,专门安排老师给他做心理辅导。吕存孝的情绪好了很多。   可惜这种好心态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宿舍的事,我心绪不宁,考研也失败了,我觉得这都是路诗奎造成的。”随着毕业的临近,仇恨也在他心中不断加剧。   案发前一个月,他买了一把水果刀,效仿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情节,在《材料科学基础》书里挖了一个刀槽,准备等时机找路诗奎“算账”。5月31日下午,同学找他在毕业生离校登记表上签字,他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同学走后,他将自己最值钱的东西——一台7000多元的电脑砸了,决定第二天就去找路诗奎“报仇”。   “我感觉过得生不如死,我要证明我不是个窝囊的人。”   吕存孝的老家位于山西省山区。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打零工,他只喜欢和母亲说话。他不是独子,还有个大他4岁的姐姐吕艳(化名),如今已嫁了人。   除了母亲外,吕存孝很少和其他家人聊天。不过,性格的缺陷从没引起家人的注意,他依然是全家的骄傲。   吕艳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弟弟初中毕业后考上晋城市一所重点高中,高二时,一个钉子戳进脚心引发了骨髓炎。吕存孝因此辍学了两年,家里也花了不少钱,甚至举家迁来晋城看病。两年后,病好了,但吕再也干不了重活。回到学校后,复读了一年才考入江科大。   “这孩子孝顺,在学校也经常给妈妈打电话。”吕艳说,每年寒暑假,弟弟回家时都会带回来一些特产。“他说是南方的糕点,我们这里吃不到。”学校离家很远,吕存孝偶尔也会在电话里和母亲说起大学生活。   “他刚到学校时,什么都不懂,感觉低人一等。”还有一次,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把桶装饮用水从1楼搬到6楼,一个舍友竟然用来洗脸,他很难受。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年,但家人依然不愿相信。他们一直记得:在吕存孝还只有六七岁的时候,和一个女孩打架,对方妈妈竟打了他,吕存孝就站在那被打,完全不还手。这件事过后的20多天里,吕存孝一直都会尿裤子。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家人: 他内向胆小,被人打了都不敢还手   大学前两年,彭晨(化名)和吕存孝住在同一个宿舍。“我讲话比较随便,但他经常会不高兴。”   “他不怎么爱洗澡,身上味道很大。”好几次,舍友都让他去洗澡,但吕存孝没去。“有次我洗澡回来,就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说,你是不是不敢让人看。”当时,吕存孝的脸就板了下来。   或许正因此,吕存孝在大学期间的朋友不多。“我们挺怕他的。”同班同学陈俊(化名)说,班长有次在群里通知考试,恰巧吕存孝没看到,竟扬言要杀了班长。   虽然大多数同学对吕存孝了解不多,可他偶尔还是会让他们刮目相看一番。“他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陈俊记得,在一门专业课上,老师让分析一个数理问题,吕存孝竟从这个问题一直讲到人生哲学,“所有人都惊呆了。” 同学:他性格有点“怪” 经常不高兴   不过,彭晨觉得这未必表明自信。“我们都知道他家境不好,但在大二时,他突然买了一台7000多元的电脑,这在我们宿舍是最贵的。”彭晨觉得,这是自卑的表现。   大四时,吕存孝决定考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为此还建了一个考研讨论群。“他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跑,非要我们所有人都加进去。”彭晨说,在很多场合,吕存孝要么不说话,只要说话就会有一种“领导的感觉”。   大三上学期后,吕存孝就搬出原来的宿舍,和外院的学生一起住,彭晨和他此后很少能见面。“案发前两天,他下楼的时候正好经过我们宿舍门口,我们向他问好,但他什么都没说就走开了。” 一声叹息·被害人    路老师对学生的事很上心   路诗奎,生前曾是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在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方面颇有建树。   江科大能动学院2008级的学生王征(化名)说,“他(吕存孝)是数理学院的学生,大三才搬来和我们班的同学住。”对于这个外院学生,王征没有太多的印象,但他不止一次听人说,吕的脾气很怪。   “他找路老师反映宿舍问题,路老师也找了我们班的同学去谈话,还劝他们要多让着吕一点。”吕存孝的舍友曾向同学抱怨,只要吕存孝一上床睡觉,其他人必须停止一切活动,就连床头灯也不许开。其他人稍微发出一点声音,哪怕是深夜,吕存孝也会立刻打电话给路院长。   “能有多少深仇大恨,要对路老师下手这么狠呢?”王征记得,有一次他没来得及选课,找了一圈老师都没人管,最后还是路老师帮忙跑教务处,才帮他搞定。还有一次,一个同学生病了,路老师炖了鸡汤送去了医院。   “只要是学生的事,路老师都很重视。”王征说,路老师的孩子已经在读初中了,他每天早晨都会送孩子上学,然后就来学校处理工作。“听说他被害的消息后,我们都哭了。”至今,王征的网络头像仍然是一个用蜡烛摆出来的“路”字。    最终判决    有偏执性人格障碍 终审裁定死缓   案发几天后,警方委托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给吕做精神鉴定。根据鉴定报告,吕存孝虽有偏执性人格障碍,但具有完全刑事行为能力。   镇江市中院认为,由于吕存孝不能正确对待、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迁怒于路诗奎,导致对方死亡,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考虑其有自首情节,可不立即执行,但应限制减刑。   去年11月,镇江市中院判处吕存孝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不过,对于这一判决结果,吕存孝却拒绝签字,并于今年初上诉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近日,江苏省高院作出了刑事裁定书,认为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清楚,定罪准确,量刑适当。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心理专家 : 当初要是多关注些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费俊峰表示,一般来说,心理问题被分为三个等级:心理问题、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所谓人格障碍,指的是明显偏离正常的行为方式,但并不达到精神病的标准。而偏执性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也是社会损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如受到质疑时会争论,甚至会采取攻击行为。   “和舍友无法相处、不爱说话、容易发火……他(吕)在此之前的生活中,很多细节正是人格障碍的特点。”费俊峰介绍,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很难跟他人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觉察能力。   不过,有老师已经对他做了心理疏导,这几次交流对吕存孝多少是有帮助的。“假如这种关注能够再多几次,或者他身边的人能多给他一些鼓励,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费俊峰坦言,由于人格障碍不宜药物治疗,“话聊”仍是首选,想根治这种心理疾病很难。   此外,费俊峰还表示,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江苏大多数高校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方面工作。以南大为例,他们会对新生做心理普查,然后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重点关注、适当关注、无需关注。对于前两类,尤其是第一类学生,他们会特别跟相应班级的老师打招呼,让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关注。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的院长(系主任)应当由教授选举
热度 38 fdc1947 2013-2-25 07:33
老张:嗨 ! 你好!散步呢? 老马:你好! 老张:看了学校的网页上招聘几个院长的广告了吗? 老马:看了,这与我们老百姓无关啊。那是学校招聘,学校领导在做的事情,与我等百姓何干?我们老了,早过了做院长的年龄,没有了“被选举权”,选人又与我们无关,我们还关心这种事情干什么? 老张:我们不是瞎聊天嘛。过去不是老说,要办好学校,要靠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老马:这话倒不假,真要办好学校,就要靠学校的教师。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像个主人的样子,学校才能够办好。像现在这副模样,教师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似的,被管得死死的,只是为了多拿几个工分,那里像个学校的样子?还能够教出好学生?开玩笑吧! 老张:你说得很对,没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教师做真正的主人翁,学校是不可能办好的。 老马:教师这个职业,是最需要用心去做,换句话说,最是一个良心活。是最不能管、卡、压的。在这里,所谓现代化的数字“量化管理”都是胡扯。教学生, 用一分心还是十分心 ,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当然,用一分心还是十分心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教育部很多年以前就推出的所谓“教学工作量制度”,如果只是粗粗地定一下,那还可以,如果真的去丁是丁、卯是卯的“定量”,那就大错特错了。像现在这样的“记工分”,讲一堂课给多少钱、“多劳多得”那就非把教育事业断送不可。 老张:如果不这样考核,岂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会养懒汉的。 老马:你什么时候看到家里面也定下规章制度,记上工分:洗一只筷子,记 0.1 分;洗一只大碗,记 0.3 分,一只小碗, 0.2 分;扫地, 2 分;拖地, 5 分; …… 老张:你这不是抬杠!哪有家里这样做的? 老马:家里没有量化管理,也没有都变成懒汉或烂婆娘,什么原因?那家不是别人的,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是主人,主人干活就千方百计要干得好一点。给配偶干活,那是爱,心甘情愿。给儿女当牛做马,“俯首甘为孺子牛”,从小服务到干不动为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多发发牢骚,还得一心一意地去干。伺候老爹老娘,还要和颜悦色,想尽办法,让老爹老娘高兴。谁给你“量化管理”了?谁给你记工分了?这就是主人。 老张: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家庭 …… 老马:学校当然不是家庭,但是是否主人、有没有主人翁的态度是一样的。有了主人翁的观念,很多事情就好办。中国化学会刚刚成立时,教授们自己掏腰包办刊物。解放初,许多科学家从国外回来,用自己的钱买仪器带回来送给国家。这就是主人翁。 老张:这倒也是,现在我们是没有了这种主人翁的态度。 老马: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你老兄写博文,提建议,也并非为名为利,还是看到国家的事情、社会的问题,心有戚戚焉 …… 老张:你又调笑我了。 老马:好,好。接着着学校的事情。刚才说了,要想办好大学,就一定要让教授们成学校的主人。只有教授们成了学校的主人,大学的问题才能解决。国民党为什么能够打败军阀?因为国民党提倡三民主义。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打败国民党?因为共产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靠学校的几个领导办不好大学,靠教育部办不好大学,只有靠教授们才能办好大学。现在有些人就是忘记了这条原则。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做主,不是什么人来为人民做主。在大学就是要教授做主,也不是什么人来给教授们做主。教授们成了真正的主人翁,事情就好办了。 老张:成了主人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老马:当然不能。就像你我都是家里的主人,但是当年教育子女的时候,还不是问题百出。所以,并不是当了主人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不是学校主人,而是需要学校领导监督和“量化管理”的对象,学校的问题只会增加,增加了更加严格地监督和管理教师的问题。这就是现在学校的状况。 老张:我想起当初说相声的人提出而被大家说烂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仿此:教授做主人不是万能的,教授不做主人就万万不能。 老马:有点这个意思。 老张:那怎么能够使教授成为主人呢? 老马:所谓主人就是说话算数的人,至少是有一点算数的人。就像家里的两口子,有的丈夫特别强势,太太说什么也白说。还有的太太一手遮天,丈夫毫无权力,唯一的权利便是照办。这样时间一长,无话语权的一方就不能感到自己也是主人,做惯了听喝的,不加反抗也就罢了,倘若还想反抗,家庭就不得长久了。所以,做主人就多多少少要有一点发言权,这样才像个主人的样子。 老张:现在有什么发言权?即使让你说两句也是白说。 老马:从纯粹被“记工分、量化管理”的对象,到多多少少有点权力、不单是说空话的权利,而是确确实实说了有用的权力,当然要有一个过程,这就叫做改革。我看,这改革可以从选举院长、系主任开始。 老张:为什么要从选举院长、系主任开始? 老马:院长、系主任是目前各大学的基层管理单位,各种工作,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和其他人员的职称提升、教师收入分配等等具体事务都由院(系)承担,所以院长(系主任)的选择非常关键,很多矛盾都集中在这里,选择好的院长、系主任是搞好学校工作很关键的事情。现在的院长、系主任的学校领导定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做学校领导的传声筒,结交好学校各方面的人脉,以后可以升到学校去做一个更大的官,至于院里的工作、学生的水平这些定量不着的东西,这就是另一码事情,与院长大人们无干。现在学校的各种矛盾也经常发生在这些院长(系主任)和教师之间。如果教授能够自己选择院长(系主任),那就是当家作主的第一步。有了这个权利,他们会觉得自己确实是主人,没有这点权利,谁能够相信他们自己是当家作主的呢? 老张:是啊,现在的所谓民意测验,往往只是幌子,最后还是学校领导决定。 老马:所以,要想让教授们觉得自己是主人,就非得让他们来决定谁来做院长(系主任) 不可,包括决定是否引进什么人来做 。当然,这事情也要对教学、科研有一定认识水平的人才能决定。所以,这不是普选,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投一票的。只有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授才能够决定具体怎样选举。 老张:你认为这种想法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老马:我想,这是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它并不涉及目前的法律、制度等问题。只是一个学校基层的改革。但是,这将是一种好的象征,象征着教授将开始成为学校的主人,由教授来主导学校的工作。当然,这只是当家作主的第一步。 老张:好了,又绕回到家门口啦,该回家了。想在学校当家作主不容易,还是回家去勤勤恳恳做主人吧。 老马:再见!
个人分类: 教育|12108 次阅读|40 个评论
今天上午给白春礼院长的Email
热度 4 seaocean 2013-2-4 12:52
尊敬的白春礼院长: 我对引力速度和引力方向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成果请参看: ZhuY., Measurement of the speed of gravity, Chinese Phys. Lett. , 28 , 070401 (2011) arXiv:1108.3761v1,v2,v3,v4. 当我 2012 年 12 月 27 日在网上看到报道汤克云等人测量到引力速度为光速时,我正在写一篇相关的论文,请参看 arXiv:1108.3761v4 的 Appendix 2: An Observa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Gravitational Force 。所以,我对汤克云等人的研究内容非常熟悉。很遗憾,我发现汤克云等人的论文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不仅结论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关键数据没有出现在论文中,有很强的造假嫌疑。 在对他们的论文进行认真分析后,我于 2013 年 1 月 27 日正式向他们提出了造假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公开资料。这一要求同时通过科学院系统转达,并贴在了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590194624 上(以下我的博客皆指此博客)。很遗憾,他们一直没有公开资料。具体情况请参看我的博客。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一文的通信作者兼第一作者是贵院专家, 5 位作者中有 3 位为贵院专家,所以,我特向您提请弄清该文作者造假的问题。 问题主要有 3 个。 一是欺骗性宣传。这一点我认为已经在我的博客说清楚,是完全确定的。 二是以前曾经造假。主要是池顺良先生的博客中说的, 2011 年 8 月 15 日,汤克云在《 2011 年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年会》上,所作的题为 “ 用推迟引力求解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 的报告。(池先生的博客请参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646834.html )我在我的博客中已经说明,汤克云根本没有什么 “ 新引力理论 ” ,所以,所谓的 “ 又用新引力公式计算水星近日点进动、光频引力红移、光线引力偏折以及雷达回波延迟的数值,与观测结果符合得极好 ” ,只能是造假和欺骗性宣传。这一点也是确定的。 三是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一文可能造假。我希望贵院首先得到作者的相关资料,以免作者更改资料。当然,他们是否会更改资料只是我的猜测,但预防对大家都有好处。 此文将通过中科院办公厅和院长信箱送达,并贴在我的博客上。 朱寅
2169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院院长有权利去指责院内教师的私人交往吗?
热度 3 thismoment 2013-1-26 18:54
2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院长出任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
热度 2 viclee 2013-1-26 13:04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院长出任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院长出任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今天对外宣布,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院长   Philip J. McConnaughay将出任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STL)院长,其今年夏正式履职。   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在宣布任命时指出:“Philip McConnaughay院长是全球法律教育领域最顶尖的领袖之一。”   北大国际法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融合美式JD教育和研究生水平的中国法教育模式的法学院,并着重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的跨国法律事务的能力。学院成立五年来,吸引了世界法律教育领域诸多最受尊敬的学者来授课,更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来学习。   McConnaughay院长自2002起担任宾州州立大学法学院院长,2007年起开始同时兼任国际事务学院创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宾州州立大学法学院的名望获得巨大提升,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的学者加盟教师队伍,以及更具竞争力的学生队伍。   McConnaughy院长在加入宾州州立大学之前,是伊利诺伊大学的一名教授。他曾在Morrison Foerster美国美富律师事务的华盛顿、东京和香港办公室工作十二年之余,是国际商业仲裁和知识产权法方面的权威。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5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R院长在哪些方面让我一万个看不上?
热度 41 陈安博士 2013-1-4 20:13
  1,R院长极力支持学者的“ Professionalism ”,且对很多非生物领域的人或生物领域但学问不如他的人谈生物领域的问题嗤之以鼻。   我赞成这个“嗤之以鼻”,并支持R院长在转基因方面的观点。同时,我认为R院长本人在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方面太不“ Professionalism ”,他真的没资格作为国家科技政策的设计者(或顾问)角色出现。说实话,连提建议都不够格。   “自打脸”的事情对于R院长还有很多,但这是我对其很有看法的最重要的一点。   2,R院长认为科研经费应该是“同行评议”,而不是领导为主体分配。   这一点我也赞成。   但同时,R院长却得到了很多根本没有任何同行评议过程的这类资源,要说,哪怕是你全部选自己的朋友去假模假式地弄弄“同行评议”呢,也还有点说服力,但是看见钱,就啥都不顾了。   此为再次的“自打脸”事件。   3,R院长在还持有美国护照的时候就填表作为中科院院士候选。按照规则,没有中国国籍的人连做候选的资格都没有唉,兄弟。从公安那边开个正在办理国籍转换中的证明也依然不符合规则。   明知有规则而不遵从,希图浑水摸鱼。俺们推断他是想在当了院士之后再来真正的转换国籍。不过现在其实已经不再有必要换国籍了,我倒是好意地建议他还是继续持有美国护照吧,主要是方便来往探亲,“亲”其实要比“院士”头衔重要得多。   第三个“自打脸”事件,估计“院士”二字成为他一生都要避讳的字眼,纯粹自讨苦吃、自寻烦恼、自作自受。   4,杨焕明在国立研究所供职的时候开公司,R院长怒斥,很有实名举报的架势。同时,R的朋友王晓“西”院士也在国立研究所当头目的同时开了公司,新语丝也多次批评,但是R就支持得很。   典型的有圈子无是非,第四次“自打脸”。   5,R的朋友S频频抢发论文,R撰文支持,认为是好现象。同时,北生所的某PI几年才发论文,R依然认为是“好样的”。不管发不发论文,只要是圈子里的,怎么做都是“好样的”。   朋友和朋友的下属都是好样的。咋就没见过他如此高调地夸奖过其他学者?包括北大他自己所在学院的学者?而中国有学者发个自然新出的某刊,就被他认为是垃圾。要知道,这个刊物还有很多论文并非是生物领域的,你作为外行有资格评议吗?太不 Professionalism了吧?!   典型的有圈子无是非,第五次“自打脸”。   6,R院长在科学网上只回复院士和北美正教授的质疑,国内学者中除“院士”外,一概不理。   对了,还回过香港金副教授的质问。香港嘛,不是大陆,当然有所不同。   这是在西方受过平等观念熏陶的知识分子吗?有本事不回你就都别回,这种选择性回复让人笑掉大牙。   也属于“自打脸”,让人看不起。留过言的人里当然有些颇把R的博文当成圣旨的,所以,每每在遇到这种情况后依然坚持继续做粉丝,我很佩服这群人。   7,忽悠和倡导国家实行X人计划,自己、自己朋友、自己老婆先弄个再说。   老兄,你能不能稍微避讳哪怕一点点啊?中国的科学家不都是傻子?!   这样的行为虽然不算自打脸,但是很龌龊。   8,前段时间突然分析起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趋势,还柱状图、折线图地画得不亦乐乎,其实,难道我国的诺贝尔科学奖励数目一直以来不都是0吗(杨振宁李政道那个撑死了也算中华民国的,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根本就是美国的),这个趋势图需要很认真地来画吗?   知道的人都明白这是在继续忽悠国家给他钱、给他话语权,不知道的都会被弄糊涂,真不明白他到底想干嘛! ———————————————————————   而这样的人,这么多的行为,居然能够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我看,应该看成“呕像”才更合适吧?   当然,有人不管粉主如何“差”,都愿意继续“粉”下去,且一生一世呢,都随他们。话说考中状元的才子秦桧也有三个好朋友呢,这个世界很多彩,俺理解。   袁贤讯先生认为“安哥,这回你可能要尴尬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649475.html ),我笑了,里面的内容哪里会论证到我尴尬的问题?而且面对这么一位先生,我想全世界都没人会尴尬。   他即便得了五个诺贝尔奖,也依然让我一万个看不起。
个人分类: 人论|6352 次阅读|73 个评论
娱乐一下—我当上了院长?
热度 12 郑玉峰 2012-12-21 20:12
娱乐一下—我当上了院长?
今天收到了一张2013年的贺年片,很开心,因为可以兑奖。但最猛的是称谓居然把我提拔为了院长,哈哈哈,让大家开心一笑吧。
4694 次阅读|8 个评论
读“中研院”院长谈大陆科研:放牛吃草型;牵牛鼻子型
热度 2 liuli66 2012-12-18 09:53
台“中研院”院长:我所知道的大陆科研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927-1.shtm 放牛吃草的比喻是院长提出来的。 牵着牛鼻子走型科研,是liuli接着说出来滴 宝岛上大多是放牛吃草型。 大陆大部分是牵着牛鼻子型科研。 那根牵牛鼻子的绳子,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金绳子,有草绳子。 ———————————————— 相关:an兄为“中研院”院长出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43671.html
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要有课上了?也不一定,还要看院长怎么说?
dalei1999 2012-12-5 08:46
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说,她得和院长商量才行 GOD 保佑我吧! 工作一年多了,还没有课上!!!?? 那天看学校的数据,像我这样的,博士讲师,35岁以下的,学校有400多人 怎么样才能从这群人中脱颖而出呢? 这是个问题?? 最近学校还在团购房子,一共574套,我交保证金的时候是335号 估计没戏,因为A类的人可能多一些,我是B类,优先级有点低,希望不大 但愿能抽个好的号,选一套心仪的房子.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过个小日子.不想争先进什么的,领导的压力不得不让人非得争个奖什么的 有点烦人!!!烦人!! 在博客上发牢骚的都是TIAO丝!!据说...
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饶毅院长应该站出来为《分子植物》说两句话
热度 8 zhanghuatian 2012-11-13 10:33
最近中国有两个期刊因跻身“国际一流”在科学网上引起了争议。 我请教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说《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是一本介绍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学术期刊,这样的期刊受到质疑,对中国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肯定是没有好处的。饶院长为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谣言也造了,帽子也扣了,还怕站出来讲点道理吗? 饶院长身为中国科学的领袖人物,应该站出来说两句话,毕竟科学网上的饶粉还是很多的,您老人家说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706 次阅读|10 个评论
饶院长,谁迫害您了?
热度 9 zhanghuatian 2012-10-29 14:48
看完饶院长最新的博文我就乐了,乍一看饶院长就是刚刚经历文革,从牛棚里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控诉着自己经历过的无数的迫害和劫难!我查了一下日期今天是公历2012年10月29日,才发现不对劲,原来俺被院长忽悠了。 饶毅院长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词语: “政治帽子”、“威胁、恫吓”“法律纠缠” 先说说“政治帽子”。说句实话,顾秀林女士这个“文傻”对转基因扣了两年多的“政治帽子”,也没有饶院长您这个大牛昨天扣的“反转基因就是反科学”的帽子影响大。政治帽子不是谁都能扣的,我也经常给别人扣帽子,可惜人家都不搭理我! 饶院长给别人扣了帽子还装被害人,这么玩太不厚道了。 任何帽子都是有原因的。就拿本人给反中医的那几个蠢货扣的“汉奸”的帽子来说,我认为中医是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医术,而且是中国人民的原创,谁用谣言去诋毁谁就是汉奸,我就是这么想的。顾女士的帽子也是有原因的,顾女士认为转基因这个东西背后的利益是说不清的,而且禁种的国家很多,她反对“盲转”您推崇“盲转”,她自然要给这些她认为是“卖国贼”的人扣上那么几顶帽子。我们这些文科生就这样,在某些问题上有可能是感性大于理性的,也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我不理解的是,您这个大科学家怎么也玩上帽子了?您的帽子有什么目的呢?是耽误您挣钱了,还是别的什么?说“为了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那是胡说八道,因为没人反对你们研究这项技术。我们不可能为了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就去当转基因技术的实验品,我们没有您那么虔诚。 “威胁、恫吓”这已经构成犯罪了,饶院长赶紧报警。 “法律纠缠”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过这个词,你犯法了还不让相关部门“纠缠”?什么道理吗?你没犯法,怎么能扯上“法律纠缠呢”?迷惑中。。。 同时我也想问一句,饶院长的“真理”究竟是什么东西?我真的没品出来! 饶院长啊,做人要厚道,玩政治您真的不行,真不知道有些人的节操还剩下多少。
970 次阅读|23 个评论
饶院长的龙种和绿色组织的恐怖
热度 7 zhanghuatian 2012-10-28 09:52
耐着性子看完了一篇大字报。在这里以一个文科生的角度谈谈看法 饶院长先提到了“龙脉”,讲到了近代中国的农民因为迷信龙脉去扒铁路。我倒是觉得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很可爱的,他们不会向所谓的科学和专家屈服,他们不会盲从于某个权威和某个组织。他们相信的就是自己看到的和经历过的,就是那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后来农民们发现铁路给中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也认识到“龙脉”断了也没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就不再迷信什么龙脉了。饶院长认为这些人是愚昧的,这些人愚昧的改变是因为科学的传播。我个人的看法完全相反。我倒是认为这些人很谨慎,他们观点的改变也不是因为科学的传播和普及,而仅仅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铁路方便了他们出行,而且没有害处。不信我们到农村找一个农民看看,他对铁路的相关知识到底了解多少,科学传播了什么呢?科学家到现在还认为简单的科学两个字,就能让别人认同你们的观点吗?您真的当我们是弱智吗? 饶院长接下来提到了“龙种”,“龙种”和“龙脉”在问题的性质上就不一样,“龙脉”出了问题也就损失点钱“龙种”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呢,谁又能负责呢?我就是担心,有一天科学家会发现“转基因龙种”吃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真有这一天饶院长您来负责吗?您负的起这个责吗?如何让人们相信“转基因龙种”呢?就是证明一下你们都吃过了,而且没有问题,这个很难吗? 饶院长批评了一些学者,说这些人是骗子。对于饶院长骗子的指控,俺是这样看的: 第一,这些人不是专家,他们仅仅发表的是个人看法。他们的意见可以代表一部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您在这里说他们是骗子,不仅不负责任还会起相反效果。至于红二代的说法,完全是政治帽子,没有丝毫的证据。而且真正有本事的红二代基本都跑到美国去了。 第二,饶院长不要竟捡软柿子捏,反转派中的专业人士您也点评一下吗,像曹明华、直言了等。就连陈一文您都不敢提,真是让我失望。 最后,您批评蒋高明,您说他的学术水平很低,他的发言也代表不了植物研究所。首先,在我的印象中,蒋先生从来没说他要代表什么研究所。其次,就算蒋先生学术水平低,也有说话的权力,他发表的观点也未必是错的。而且这个所谓学术水平评价的标准不过是在看某个期刊发表了什么论文而已,在某些领域,比如农业,一个发表80篇论文的博士也未必有整天呆在田地里的袁隆平懂得种地吧?有些问题还是就事论事的好! 饶院长又提到了“童试门”,还说这个绿色和平组织是恐怖组织。 首先饶院长说美国人的科学素养高,反转基因没有市场,这个基本就是忽悠,前些日子我还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人要转基因知情权很难 ”美国的民众一直在抗争!还有很多数据表明美国上市食品中的转基因含量不到3%。如果有人想看这方面数据,我可以提供给各位链接。 “童试门”被绿色和平组织曝光到今天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也没有哪个部门宣布调查结果。我不管这个什么和平组织是出于什么目的,就算抛开安全问题不谈,科学家是不是违规了呢?既然转基因没有安全问题,有些科学家干什么偷偷摸摸的?他们怕什么呢?有时候不是公众怀疑,而是你们这些人太暧昧,想不怀疑都不行。相比绿色和平组织的恐怖,那些欺骗试验儿童家长的科学家才更恐怖。饶院长应该是有良心的科学家,更应该清楚基本的伦理问题。“童试门”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绿色和平组织给中国人立了一个大功,他挖出了两个违规的科学家,该组织的目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饶院长又提到了方舟子,要我是您我就避讳这个名字,对于这个职业碰瓷的混混人品上就不值得人相信。院长说方舟子支持什么,有些人就反对什么。我真的笑了,有种中枪的感觉,确实,我不敢说是100%但也有90%吧! 饶院长的帽子文章,基本没有什么理性和事实,希望饶院长以后少制造这样的东西,您制造了编辑们还得给您面子,放到首页。还是那句话,希望您把精力用到正事上。您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
91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些‘学院’的领导签字权如此重要?
热度 12 lin602 2012-10-26 11:40
每年带学生毕业论文,最让人心烦的是最后毕业论文经费报销的事情。我们专业每个老师既有一本的学生,也有三本的学生,每个学生每学期给数百元经费。但是,一本的学生经费要拿发票到化工院办签字,这还好办,因为院办主任基本上在化工院办公室。而三本的学生毕业论文经费报销就麻烦了,要拿发票去这个学院(三本学院),找到那院办公室工作老师,报上带的学生论文的名单与学号,经过核对后,将发票放在他那里,由这老师收集起来交给院长成批签字,院长签字后交给他们院办老师,院办教师再打电话回来去拿签字发票,再跑财务处报销。 这个字是院长一把手签的,别人无权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院长太忙,经常找不到他,如果他出访或出差,那你就等吧。 上次一位教授在我办公室聊天时,讲述了他去那院找院长签字带实习的经费所遇到的烦事。 让人心烦!明明都是一批学生做论文,这三本学生的毕业论文经费其实按实际人数拨给化工院,化工院按每个教师年带学生总人数一起签字不就完事了嘛(一位教师只要签一次字不就行了嘛)。为这事还打电话给那院长,他说出了一些我听不懂的理由。在当今的财务制度下,将总经费拨到另一校内单位,再统一签字,是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许多老师都非常有意见,就是没有办法改正。 你想想,我校的三本一年多少位学生要做毕业论文,还有实习经费,还有做实验的实验费,需要签多少字。有这个必要吗?你就按总人数拨到相关院不就完事了嘛,这个字签得好玩? 你不怕烦,我们老师可怕烦呢,你说不报吧,又可惜(好歹还有个数百元或者千元),你说报销吧,跑一次化工院,跑二次三本院,还要跑财务处,如果有什么不测,还得跑,区区的钱,费这么多时间。 唉,现代化的大学,要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化的管理。 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有意见到那里提,如何提,提了有什么用了。经常是无奈,接受现实。
4216 次阅读|17 个评论
高元贵院长—北京地质学院最辉煌的时段
热度 4 葛肖虹 2012-10-26 11:01
高元贵院长—北京地质学院最辉煌的时段
在母校 60 年华诞来临之际,我和 50-60 年代经历过北京地质学院教育的校友、师生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1958 年到 1966 年文革前是母校最辉煌的时段。为什么?因为那期间我们有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高元贵当院长。 1958 年高元贵来当院长,行政级别 6 级,相当于当时的副部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第一次和全院师生的讲话。那时全院大会都在大饭厅开(刚刚被拆)。他山东口音,在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高等学府,在座的将来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你们首先要懂得礼仪。我今天早上来到学校,和院办公室主任一起骑车在学校各处走了一圈,发现路上的痰迹有 2500 多处。随地吐痰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有失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希望下周再不要出现这么多痰迹,请大家记住,现在散会。”短短 20 分钟大会就结束了,大家为之一愣,因为过去听党委书记XX做报告总是“官话、套话”一大堆,又臭又长,没有一个半小时是不会结束的。 高院长来学院后从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到教材、课堂教学,逐一进行调查研究。他亲自深入课堂(基础课、专业课)听教师包括年轻教师的讲课,把一门门教材拿去看,亲自参加各教研室编教材的讨论,然后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意见;他亲自到周口店、唐山野外实习基地观察学生实习,了解学院培养人的各个环节 …… 高元贵院长非常重视和珍惜人才。 1957 年反右王鸿祯老师被划为右派。王鸿祯老师 80 年代告诉我,当时XX书记准备把他发配到长春地质学院,我说:“您幸亏没去,长院“左”得发疯,您去了可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了”王鸿祯老师笑笑告诉我,是高元贵院长把他保了下来,还专门留一间屋子让他搞学术研究。 王鸿祯 老师 40 年代后期留英 , 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秘书长,当时马叙伦是北大校长,在开展运动期间学校的日常工作实际上由秘书长(王鸿祯老师)主管(教学行政)。 反右前也曾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通晓培养地学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而且有系统想法。因此,高元贵院长在 1958 年那样“左”的年代能够力排众议,慧眼识英才,亲自让王鸿祯做他的教学顾问实属不易。高院长每次出野外考察都要把王鸿祯老师带在身边,听取他的意见,编制各专业教学大纲也征求王鸿祯老师的意见。这样不久高元贵院长就提出一年级要搞“通才教育”的理念,并提出建立“综合地质教研室”培养综合性人才,他发起了几轮教学改革,加强地学教育的野外实践环节。温家宝、金振民等 1960 年入学后参加的就是由刘本培 担任教改大队长(主讲)的第一轮周口店现场综合地质教学改革试点。 高元贵院长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 1958 年我还是二年级一个学生,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曾经给高院长写过一封信,请求批准我学习邢燕子到艰苦农村去当农民,高院长给我回了一封信“热情可嘉,但不实际”让我安心学习,将来为地质事业做贡献。 1960 年我四年级时,高元贵院长给我们年级( 1956 年入学 1800 多人)讲哲学课,同听的还有全院研究生和教师,用的是艾思奇的唯物 - 辩证法哲学书。他的讲学非常精彩,完全是启发式教学:第一周 20 分钟抛纲,讲解一些疑难名词,然后让大家读书自学;第二周提问,听课的学生、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党委宣传部收集、整理;第三周答疑,高院长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逐条念,逐条答 …… 每次答疑,大饭厅台上、台下都坐满了人,三个小时没人动,都在聚精会神听高院长讲学。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保留着当时的听课笔记。应该说高元贵院长本人就是一位哲学大师,他对辩证法融会贯通,不仅能讲,而且贯穿到他对学院的整个领导工作中。 正是在高元贵院长的领导下,北京地质学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地学育人体系。那时的学院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科研、教学楼,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教学条件,而且在那样“左”的大背景环境下,学院却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和活力。学院的几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创业大师级人物袁复礼、冯景兰、袁见齐、杨遵仪、潘钟祥、王鸿祯、马杏垣、池际尚、郝贻纯、彭志忠等和他们的教学、科研团队都是在这个时段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的。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教学、科研的骨干精英也多是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学孙。 应该说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科研基础和优良传统是在那个时段建立起来的,这是培育我成长的母校最辉煌的时段,温家宝也正是在那个时段的后期培养出来的人才。 1964 年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师生 20 余人在内蒙乌达呼鲁斯太 147 勘探队进行生产实习,当时该处十分荒凉,交通不便,高院长带了几位干部到实习基地来视察,他不顾旅途劳顿,给全队作了长篇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大受欢迎,信息闭塞的勘探队的同志们深受鼓舞,说从来没有听过这么高水平的报告。 高元贵院长关心着北京地质学院的每一个人,从学生、教师到工人,他没有一点官气,始终平易近人;他不谋官,全身心在办学;他清廉高雅,在他的领导下各级干部都清廉自律,没有吃喝之风。因此,他得到全院师生员工的衷心爱戴,记得 40 周年校庆时(那时他已 80 多岁高龄),当念到他的名字时,全场响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达 15 分钟之久,我和许多校友都含泪鼓掌。他的半身雕像现在还矗立在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的门前,那个年代的校友只要回到母校,都会在他的雕像前伫立、拍照留念,可见他的高风亮节深入人心。 今天( 10 月 20 日 )母校 60 年华诞,当我们回顾校史的时候绝不应该忘记, 1958-1966 年那个时段,领导学院走向辉煌的是一位高瞻远瞩,杰出的教育家——高元贵院长。希望现任中国地质大学的领导们能够学习、继承高元贵院长的品德与风范,把学校办好。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博文?就是要提醒:像高元贵这位校长,他不是在做官,而是在全身心地办学。他尊敬教师、爱护人才,全心全意和师生一起摸索培育地学人才的教育实践,因此至今得到全院师生的怀念和爱戴。
49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兰州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院长、学院副院长的启事
talentblog 2012-10-18 16:10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根据新时期学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1、 兰州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启事 ( 请点击查看相关详细信息) 2、 兰州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的启事 ( 请点击查看相关详细信息 ) 报名办法 报名方式:来函或E-mail报名或其它方式均可 报名截止时间: 2012 年 10 月 30 日 联系人:郭成琛 王永仁 张大伟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2119,0931-8915531 E-mail:shzk@lzu.edu.cn 兰州大学网址: http://www.lzu.edu.cn 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展壮大,迅速崛起。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开发大西北”、“建立战略后方”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肩负起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985工程”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优势更加突出,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并以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强、办学成绩突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所在地兰州居大陆腹地、处黄河上游、为西北重镇、乃山水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1,827人。在职教职工4,230人,有专任教师1,85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6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35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两院院士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兰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8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11位校友当选为院士。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9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较高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2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6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大洋洲。近年来,来校访学交流长短期外国专家近5,000人,派出各类出访人员2,100余人;派出1,500余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1,100余名留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
3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 拉曼(Atta-ur-Rahman):巴基斯坦科学发展
ScienceNews 2012-10-15 15:43
提起和中国的合作,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如数家珍。他不仅仅是巴基斯坦的科学院院长,同时还是TWAS的副院长和伊斯兰国家科学组织的带头人。 立足本土发展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近年来科技发展状况如何? Atta-ur-Rahman:巴基斯坦近年来科学发展良好。早在2000年我们就大力发展 了信息通讯科技等新技术, 从2002年开始提升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到2006年,巴基斯坦高等学校数量由此前的59所增加至127所。我们在基础科学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都有所发 展,尤其是工程领域。同时,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得到了增长。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有哪些? Atta-ur-Rahman:因为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现在我们着力于发展工程类学科,包括生物医药、纳米科学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等。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的科学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Atta-ur-Rahman: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巴基斯坦应该制订好发展的路线图,即未来国家走向是什么。只有有了路线图才能集中力量 专注于一个领域更好的发展,否则每个方向都发展最终就没有强势的领域。而路线图的制订必须是专业的,要取决于国家的资源和发展现状。我们为巴基斯坦制订了 一个路线图,包含了300页的文件,来论述巴基斯坦的未来方向。 第二,巴基斯坦应该制定有持续性的科技政策。 第三,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的时代,巴基斯坦应该寻找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模式,摈弃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 《科学新闻》:巴基斯坦的国际合作状况如何? Atta-ur-Rahman:因为我同时也是伊斯兰国家联合组织的代表,所以我们与伊斯兰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马来西亚、土耳其等。 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与中国的联系最为紧密,有许多的合作项目。是友好的伙伴关系,是好邻居。在发达国家中,与美国的科研合作最多。 《科学新闻》:在科学领域,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有哪些不同意义? Atta-ur-Rahman:南南合作更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南南合作中,我们必须学会分享。这也是TWAS所一直倡导的。 南北合作更多的是学习。在工程领域而言,因为许多领域涉及到机密,所以发达国家并不是很乐意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进入工程类的研究机构有一定的难度。 寄望TWAS 《科学新闻》:TWAS有了新的院长,对于TWAS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Atta-ur-Rahman:新院长的当选对于TWAS的发展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白春 礼院长有很多很好的经历,他是一个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管理上百个研究所。TWAS能够有他这样一个院长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我确信在白春礼院长 的带领下,TWAS的工作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封面)
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TWAS将更加全球化 ——专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
ScienceNews 2012-10-15 15:38
9月21日,第23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大会在天津落下帷幕。 三次成功举办TWAS院士大会,使中国成为举办这一国际科学盛会次数最多的国家。在本届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TWAS副院长白春礼成功当选新一届TWAS院长。另外,在这次大会上通过决议,TWAS拟更名为“世界科学院”。 这届TWAS院士大会有哪些亮点,TWAS未来将向何处发展,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23届TWAS院士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张亚平。 成功之道 《科学新闻》:TWAS大会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23届。在这次天津召开的大会上,吸引了很多国际组织的代表,其中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部部长,包括很多发达国家在内的科学院院长,影响力空前。请问TWAS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背后,有哪些成功之处? 张亚平:TWAS发展到目前,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不只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国际科学界都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有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TWAS有很好的遴选机制。它所遴选的院士,确实是世界科技范围内有影响的、对世界科 技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有一些当选TWAS院士的科学家,虽然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重 要贡献,在科技界得到广泛认同。这些当选的院士,都对发展中国家充满了感情,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截至2011年,TWAS有院士近1000名,来自全世界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太地区占51%,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占24%,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占15%,其他占10%,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7名。 第二,TWAS设立了农业、生物、医学、化学、工程、地学、数学、物理8个奖项。近年 来,TWAS增设了的里雅斯特奖、萨拉姆科技奖、讲演奖、拉奥奖以及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这些奖项目前的影响力很大。目前,很多国家推选自己的科学家参与 TWAS奖项的评选。通过参评获奖的过程,让国际上的科学家了解他们的贡献。通过奖项和院士的评选,TWAS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 第三,TWAS加强了与越来越多国际科技组织的紧密合作,比如国际科学院组织、国际科学院委员会等。这次大会,国际教科文组织也派代表专门出席。通过合作,使得TWAS在国际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和国际科学计划的设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新闻》:这是中国第三次举办TWAS院士大会。请问这次大会有哪些亮点? 张亚平:最大的亮点就是白春礼院长高票当选了下一届TWAS的院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此重要职务。这反映了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和贡献有了显著的提升。 另外,胡锦涛主席第二次莅临TWAS大会,这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援助与双方的合作。这些年来,只要在中国召开特别重大的科技会议,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这让参加TWAS大会的各国科学家非常羡慕和敬佩。 事实上,前来出席这次TWAS大会的院士参与人数应该说是创了历届之最,同时,之前从没有这么多国家的科技部部长参加同一届TWAS大会。 而此次TWAS大会的主题部长论坛“科技与经济增长”,更是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 到了科技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来更好地支撑。这个主题论坛抓住了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瓶颈,如何解决这一瓶 颈,恰恰是对科学技术提出的迫切要求。 此次TWAS大会的专题学术报告非常精彩,涉及一些国际科技前沿内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科 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在某些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涵盖范围广、水平高。尤其是中国专场,集中反映了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重点领域取得的成就。通过这 些前沿的学术交流,它也为科学家们寻找合作以及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中国影响 《科学新闻》:这次大会上,各国科学家都对中国抱以极大希望。希望在中国的支持下,TWAS能够迎来更进一步的大发展。请问中国能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带来哪些帮助? 张亚平:近年来,中国科技投入增长非常之快。与会科学家对中国科技发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发展速度都表示钦佩。如何将中国的成就和发展经验嫁接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与TWAS的合作探索了一些经验。 2000年,中科院与TWAS—WMO(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起气候论坛(之后每年举办一次),邀请全球高水平、有经验的科学家就气候变化相关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个论坛现在已成为中科院与TWAS合作的品牌论坛,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4年,中科院与TWAS设立了“中科院—TWAS奖学金资助计划”。根据协议,中科院 每年接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50名奖学金获得者。截至2011年,中科院利用南南基金,已接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科院—TWAS奖学金”获得者 448名。近年来,TWAS东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办公室与TWAS共同举办了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水问题和绿色技术研讨会,邀请发展中国家的优秀科技 工作者来华参加会议,受到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赞扬。 近年来,中国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TWAS的发展。我国先后于1994年、1996 年和2002年由科技部代表中国政府向TWAS分别捐款10万美元、40万美元和50万美元。在这次大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对TWAS捐助 150万美元,并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科技能力建设和科技发展作出了更多的承诺。 同时,我国科学家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TWAS理事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全球化路径 《科学新闻》:TWAS从第三世界科学院更名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这次大会再度改变,不久有望成为“世界科学院”,这反映发展出中国家科学技术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亚平:TWAS第一次更名是从第三世界科学院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这次在理事会前期酝酿和 提议的基础上经全体院士投票通过,拟再次更名:“促进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的世界科学院”,下一步尚需要意大利政府和UNESCO协商。这是随着发展中国家 在世界版图和科技格局上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的自然结果。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改名为世界科学院,说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像中国、印度、巴西,在 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WAS也是一样,对未来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名称如何改变,TWAS的工作重心始终在发 展中国家。 本次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30年的历史上,中国科学家首次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其次,TWAS努力充分发挥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在世界科技界的作用。不光要体现南南合作,还要加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合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科学新闻》:您在之前强调了TWAS将进一步走向全球化,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那么,您认为中国科学界将如何通过TWAS这个平台,让自己取得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张亚平:要进一步搭建好中国科学界与TWAS的交流平台,中国科学界要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 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政府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引导我国学者、学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要引领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以TWAS为平 台,将发展中国家掌握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价值,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要更加重视和关注人才的培养。希望推动更多的中国优秀科学家参加院士和青年通讯院士评选,参加优秀中心的交流和合作,在TWAS中作出更多的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 要有能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才储备。这样的人才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如能够熟练使用 英语,在国际组织中比较活跃,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力,熟知各国国情等等。目前,这类人才相对不足。相关的部门和机构要意识到国际人才和国际组织人 才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积极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科技发声。 要进一步通过人才培养、学术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多为发展中国家做实事。■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封面)
1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莫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热度 11 wangxh 2012-10-12 11:37
强烈建议莫言任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如果莫言获奖不是缘于有人做工作,那么在他带领下中国科技界、知识届一定会获得更多的NB奖—— 包括 自然科学奖! 如果莫言获奖是缘于有人做工作,那么在他带领下中国文艺届一定会获得更多的NB奖—— 不包括 自然科学奖!就像奥运会一样,俺就不信中国人用钱砸不出几项NB奖!
个人分类: 国家|400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院长回应“科研人员仅30%工作时间用于科研”
yiming123 2012-9-8 23:52
吴小莉:神九飞天、蛟龙入海,2012年,中国人在太空和海底同时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振奋人心。不过,也有旁观者冷静指出,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就完成了接近一万一千米的深海入潜,更将人类首次送上了月球……对比总是令人不敢懈怠的。单看中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数据,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了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来自中国的原创性重大的科技成果却屈指可数。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的李约瑟难题,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对于中国的科技体制,从来不乏有识之士的追问。今天,带着种种追问,我们和中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有了一次相约问答。 吴小莉:白院长好,很高兴在这儿见到你,这个地方很漂亮,咱们在中关村。 白春礼:对。 吴小莉: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 白春礼:对,为了我们一些学术活动在里面做,这是我们科学院的图书馆,也是文献情报中心,很大。也是为我们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图书、信息、情报检索的地方。 吴小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这个您觉得很熟悉吧,很有亲切感? 白春礼:对,我是作为第一任主任。 吴小莉:在这里待了多久? 白春礼:我是第一任主任也是兼职,从开始组建到这儿,现在已经有六年了。 吴小莉:六年的时间了。 解说:白春礼,1953年9月出生,辽宁人。17岁那年,白春礼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后来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他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学位,归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纳米科技实验室。43岁的时候,白春礼成为了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副院长。2011年2月28日,白春礼正式就任中科院第六任院长、党组书记。 白春礼:我们到目前为止一共六任院长,郭沫若是第一任。 吴小莉:是,都是大家。 白春礼:到我这儿是第六任,所以说咱们实际上成立了63年了科学院,跟郭沫若同龄。郭老担任院长比较久,一直到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钱学森是回国以后,在科学院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的力学所,他担任第一任所长。 吴小莉:钱老您相信也是很有感情的,您在美国的研究机构,是钱老曾经待过的? 白春礼:对,加州理工学院还有喷气推进实验室。 解说:位于美国洛杉矶郊区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是美国太空探索和火箭发射研究的先驱机构。当年,钱学森曾经在此创下辉煌的业绩。钱学森回国之后,美国政府一度不允许中国人进入该实验室。白春礼以他的实力成为这块领地上第二个来自中国的科学家。1987年,正值出国潮在中国大陆最火热的时候,白春礼选择了回国,然而两地科研环境的差异却让他有些水土不服。 白春礼:刚回国的时候,我记得我为了争取科研项目,我写了这么厚一摞的PROPOSAL(申请书),去申请项目,只有其中一份起了作用。 吴小莉:写了多少份? 白春礼:反正这么厚,当时电脑还不行,还都是手写的,这么厚一摞的申请报告。 吴小莉:只有一份得到了结果。 白春礼:对。 吴小莉:所以您也做过周六周日的科研人员,周一到周五都写报告。 白春礼:晚上,包括晚上的时间。 吴小莉:但是时至今日,已经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他们应该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科研最关键的骨干人物,却很多的时间就花在这样的一些工作上,现在是不是确实还是有这样严峻的问题。 白春礼:这个可能也是目前科技人员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之一,就是花在这个非科研时间比较多,所以我们院里头呢,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解说:调查显示,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够保证3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从事科研活动,其他时间则忙于在申请经费、评审考核和申报评奖上。为了申请一个项目,课题组通常从准备申请、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的时间。如果申请的项目不够多,“吃了上顿没下顿”,课题组的生存又成为问题。面对如此的恶性循环,白春礼上任伊始就提出,要保障一线科研人员科研活动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并且把解决措施直接指向科研经费管理。 白春礼:我们院里头原来有一笔经费,我们叫重大方向性项目。我们去年改革了,把这个项目这个钱,院机关不再管了,也不需要科研人员跟我们申请,把这个钱直接给到所里来,让所长来把握这笔钱,如何的能在所里来进行支持。这样就减少了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的这个时间。 吴小莉:到了研究所之后科研人员各个项目组是不是还是得要申请报告,跟所里头去申请。 白春礼:这个不一定,它这个完全由所里来考虑,因为其实所里学术委员会和所长,他们知道这个所里他们自己哪些方面应该给予重点支持,那么这样把钱给到所里来,所里就有一个比较调控的它的一个经费来支撑。 解说:白春礼告诉我,目前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稳定性经费和竞争性的经费各占50%。在他看来,应该适度的提高稳定性经费,降低竞争性经费,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像中国的“两弹一星”、“哥德巴赫猜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享誉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就得益于建国以来,国家对国立科研机构给予的长期稳定支持。 吴小莉:增加稳定性经费的支持,减少竞争性经费的支持(的比例),这样子的比例我们现在能够怎么样去改善它,改善的情况又如何? 白春礼:那么我也去调研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科研机构,比如说像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大的国家科研机构,它的科研经费,基本是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它不是靠竞争来,因为它要完成国家给的赋予的任务。那么它这些人员,他就不一定每天忙着要写这个申请报告,项目的报告还要接受评估,评估他要接受的,但是评估的频次是有一定要求,不会特别的频,所以这一点上,我们也希望将来这种国家科研机构,这个稳定支持项目比例啊,能够要有所提升,现在在50%,我们希望能够至少能够到,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困难了,到90%很难,比如能到70%、80%这样子,这样就会大大改善这方面的情况。第二个方面呢,就是我们也希望研究所,我们不要以项目的多少来论英雄。这个实际上在国内也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说有时候考评的体系和指标体系啊,它把你承担了多少项目,尤其什么类别的项目,也作为你的绩效的一个考核指标。所以这样也会造成了有一些人争取项目,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工作的,科研工作需要花这个钱,而是说这样一个国家项目,如果我不去争取,不承担不作为首席科学家,那么他在评估绩效方面,他就会占有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使我们的科学家更多的关注于你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它的影响,它的重要性,它科学的重要性,它对于国家战略需求,这方面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吴小莉:作为中国科研实力“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它拥有12个分院、一百家直属研究机构、一百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网络,全院的科研人员达到五万多人。众多的研究机构,造成了研究所布局项目重复、同质化等问题。曾经,有三十多个研究单位都在进行生物质能的研究,虽然彼此可能有别,但重复在所难免。对此白春礼曾经直指,有的研究所重视争项目,争到项目之后找人,找来人后就得养人,养人就得继续争项目,形成一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 解说:为避免重复布局和同质化竞争,2011年,中科院要求各研究所制定“一三五”规划,明确本所未来五年的一个研发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白春礼:比如生物我们有15个研究所,化学我们有15个研究所,它可能有很多工作是重复的,但是我们通过“一三五”的布局呢,就说要求每个所至少那个“三”,那个三项重大突破,不能所与所之间搞的一样,必须把它重新的来进行布局和调整。
2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的各位院长有几个中国人?
热度 1 longfo 2012-8-30 11:27
这个需要调查一下。
2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大查无院长奸淫之事?
热度 1 hailang0 2012-8-28 14:04
北大:经调查未发现“院长奸淫服务员” 2012 年 08 月 27 日 17: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8/27/17126994_0.shtml 北大这么快地调查清楚(撇清“抹黑”),看来和一开始的报道 北大 : 若院长奸淫一事不属实将追究诽谤责任 ,口径基本一致。下一步应该看北大的好戏了。 不过相关信息说明北大的口气还是好商量的:一方面说明北大人事部门证实了其人与“ 已经不是北京大学的员工,不再受北京大学管理 ”,一方面“ 调查组将继续努力联系邹恒甫先生,同时,也希望邹恒甫先生能够尽快主动与调查组或者上级有关部门联系 ”。如果此举单纯为了反诉“诽谤”者,那么邹恒甫先生躲之唯恐不及矣! 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呢?只有继续期待——
个人分类: 北大保洁|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韩令国称有证据证明【5北大院长潜规则过女生】
热度 9 outcrop 2012-8-28 13:03
不趟这种八卦浑水了, 稍后删掉 腾讯微博的认证用户韩令国在微博表示: 韩令国: 不提北大院长奸淫服务员是因没证据,说北大有院长及教授潜规则女学生是有证据,如果北大校长敢赌,可以【以校长辞职永不工作,校领导班子、纪检委全部辞职永不工作为赌注】赌一次,如果我证明了北大有5名院长以上职务人员潜规则过女生,北大全部下课,如果我拿不出证据逃不脱法律制裁。 这个爆料很大胆,不知道北大会不会在意,会不会迎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打酱油,看北大院长,学做人
cgh 2012-8-24 11:38
打酱油,看北大院长,学做人 脑子不好使有时候没关系,只要去比较就好了。 有道是,货比三家能分出好坏贵贱。 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篇的博主口气,应该能对做人的哲学上有点领悟: a、 致《自然》杂志总编的信:有关叶诗文的新闻报道 b、 何为北大“梦桃源”:邹恒甫的特异功能与媒体的特殊爱好 同一个人 、同样是面对媒体、同样是面对“诬陷” ,口气为什么就相差那么大呢?如果科学网哪位文学派给调换一下口气重写 ,让大家欣赏一下,一定很有意思。 这是不是就是当今的写照,向上××,向下××。 科学网的年轻人,你们会怎样从这学做人呢? 正?反?
个人分类: 杂谈|3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饶毅院长做的不对
热度 3 Avalon2013 2012-8-24 08:55
道理很简单:邹恒甫是对公权力放炮,指控的是院长的违规行为。虽然他的指控捕风捉影,但是我们对公权力的质疑应该做到“比方舟子还方舟子”。 北大对这件事多多少少应该给个说法,人民日报的跟风报道在我看来是媒体的进步,也希望将来媒体不仅仅是对公立的院校,某些领导的一些“传闻”也应该由媒体来监督,这都是社会民主的体现。 如果世界上有公权力的公信力排名恐怕中国要倒数,很大原因是因为中国习惯把一些传言藏着掖着,我们应该明白这么做没有任何好处,公权力不应该怕质疑,更要勇于回应质疑,只有这样公权力才会在这种监督中进步。 饶院长有些诛心之论了,希望他不是代表北大来说这件事的。 对这件事我们应该抛开邹和北大的恩怨,因为那是两回事。真不知道饶院长是怎么想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应该知道吧。。。。
3630 次阅读|4 个评论
实名举报北大老领导造假嫖娼的恶劣行径
热度 14 陈安博士 2012-8-23 23:01
   有陈氏独某者,在北大任职时间为191X年到192Y年,其入职文凭为假造,竟被校长蔡元某无视,乃昂然而入北大为教授,后为文科学长(可否理解为当今的人文学院院长?),其为人狂妄自大,且不以身守规,常前往大栅栏与操贱业之女性有不可尽言之往来。    虽陈氏独某未曾被抓现行(注:也就是没有被警察当场逮在床上),但从其入大栅栏的时间,具体地点,乃至刷卡消费之清单看,有识之士均可以科学之推断手法判断其具体行为。    陈氏独某的同事闻其所为,均掩面而笑,有共创CCP之好友,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某前往规劝之,陈独某大笑回道:我等开中国历史新河之人,岂畏人言。或,李兄之妻可与我 共 欤?    李微笑而退。
个人分类: 人论|7832 次阅读|28 个评论
院长牛人给所在机构出台当站台先生,网站为牛人院长当“站台”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2-8-23 22:31
   现在非但坐台很流行,有那些不嫌累的主儿,还是喜欢从坐台的状态站起来,故曰“站台”。    被皮大解聘(还是开除?)的前Z教授心情一直不爽,遇到P大的臭事就揶揄一般,这不,前几日又来了一回,还弄成事件了。    某R院长颇以所在机构主人翁的精神为荣,校办的人出来解释,他觉得还不够,就勇敢地为自己东家出了一回台。    网站也很激动,看见自己力捧的牛人为自己的机构出台,抓紧也给个更大的“台”给站一把。    这年头,莫非从坐台到站台、再到出台是很光荣的事么》》》》》》
个人分类: 时论|551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会议
caity2008 2012-8-11 17:01
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 暨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会议 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土地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成为土地管理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实践的重大问题,该问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转型期土地利用的社会冲突与经济纠纷日益增多。为此,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同时转变现有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中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土地社会与经济矛盾纠纷,而且能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融合。 目前该领域的学术交流还相对较少,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值学校成立110周年、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在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支持下,将利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提供该专题专门的交流平台。本论坛由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具体承办。 论坛将于2012年10月8 日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届时,我们将邀请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知名学者作专题报告。诚挚邀请国土资源部门、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成员单位参加,欢迎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投稿参加交流。 一、论坛主题 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 二、征文范围 1.城乡统筹发展中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收益分配 2.土地制度创新、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3.土地利用冲突与社会管理创新 4.失地农民与社会保障 5.土地资源管理中政府、市场与社会治理问题 三、论坛活动 1.特邀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会场学术报告 2.分主题专场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四、重要事宜 1.参加论坛者请提交论文全文,于2012年9月5日前将论文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至论坛组委会秘书处。请按照《中国土地科学》格式要求,正文6000字左右,采用word文档,A4纸型。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至论坛组委会秘书处。经论坛学术委员会评审后,通过电子邮件发出邀请,这是论文是否受邀参加论坛的唯一依据。接到邀请,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2. 论坛征文统一由论坛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审,入选论文会前由《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汇编成《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2012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论文集》,同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遴选论坛主题专场报告人。 3.入选结果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到与会者(9月20日前发出),主题专场宣读论文需准备好PPT。主题专场设立主持人和点评人,对宣读论文进行组织与评论。论坛组委会根据主题专场主持人和点评人的意见,推荐论坛优秀论文,交由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4. 会后《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将根据学术委员会评选优秀论文的结果,优选10-15篇征文,出版一期《中国土地科学》专刊(正刊)或在《中国土地科学》上以专栏形式分期发表。 五、论坛时间、地点 2012年10 月8日 中国 南京 (会议地点和住宿等安排,将和论文入选通知一起发出) 下设论坛秘书处,论坛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哲 蔡薇 电 话: 02584395264 传 真: 02584399070 电子邮件:chenzhe@njau.edu.cn/cw@njau.edu.cn 地址: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邮编:210095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4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删博文】动态评估:XXX的人品降低到39分
热度 16 陈安博士 2012-7-29 18:17
【导读:如果X院长生在魏宗贤时代,而恰好厂卫(东厂西厂锦衣卫)也和吏部分别负责所谓的人才引进,而满朝里就“魏九千岁”把X院长的人才主张当回事,那么,不难想象,第一个立生祠颂扬魏大人的肯定是X院长。】 正文曾被删除,把姓氏删除后重贴。 本来还以为X院长假装谄媚ZZ部只是权宜之计呢,现在从他的新博文看来他是真心实意地认为ZZ部来管理人才才是正道。 一个美国人,带着光宗耀祖的想法来到P大当院长,以海外知名学者之身对着本来和自己的学者身份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部门谄媚不已,对着自己的直接领导Z校长谄媚不已,这是怎样的牺牲啊?当然,这样的牺牲对于他本人来说是甘愿、自愿、情愿。仅仅在外人看来是牺牲而已。 科技部没有充分听从他和清华那位院长的话,抓紧去《科学》上臭骂一顿,而反之,ZZ部如此高看一眼,每次都请去或评审或指导,则当然不会批评。 现在看来,非但永远不会批评,帮着解释,帮着唱颂歌还来不及呢。 这等D才,给拨款就卖身,给身份就投靠,人品肯定不会及格,之前觉得人品应该在59分,努力努力也还能被当个人看,现在看起谄媚的恶心劲,人品39分都是高看了。不过,dog品的分数肯定很高,也许现在已经达到61分(人品+dog品=100分),还有继续努力的余地哟,以后的表现可别让俺失望哟。
个人分类: 人论|248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人文院长的告别演讲
hailang0 2012-7-27 13:38
浙工商大学 人文院长 徐斌 的告别演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00a85010127nr.html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编者按:工商又失去了一位大师级的院长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 “ 老卖年糕 ” ,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 “ 新老结合,以老带新 ” 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 1970 年元月参加工作历 40 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 “ 体制化 ” 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 ** 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 1988 年写了 “ 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 ” ,入选中央 “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 ” ,算是个国家奖。   到 1992 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 “ 被人捉将官里去也 ” 。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 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 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 2009 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 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 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 “ 安静的书桌 ” 。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 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 ,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 “ 创新强校 ” 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 净是如何讨好政府、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 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 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 我想到 ** 夫人 90 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 ** 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 ** 夫人谢绝了。她说: ** 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 ** 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 …… 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 “ 利 ” 。我看清了, 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 “ 量化管理 ” , 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 “ 有奶便是娘 ” ,说好听点是谓 “ 谋食不谋道 ” 。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 网上评 “ 十大缺德 ” 行业,教育 “ 居首 ” 。 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 教育危机 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 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 学者这副 “ 权力附庸 ” 、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 2006 年吧,搞过一次什么 “ 保鲜 ” 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 “ 保鲜 ” 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 ** 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 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 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 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 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 知识分子的通病 即 说与做的分离 , 人格的两面性, 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 乡愿 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 2006 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 2008 年学校搞所谓 “ 加速发展 ” 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 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 “ 谋食不谋道 ” 。 2009 年底续签增长 20% 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 “ 三定 ” 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 “ 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 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 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 ** (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 """""""" 钱学森之问 """""""" 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的讨论不感兴趣。 ” 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 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 ,不是摆谱,实在是 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 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 “ 强校 ” 方面, 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 引进人才的政策 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 低碳节能, 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 撤掉学校的驻京办 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 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 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 …… 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 够不着,白折腾 ;二是生性 怕花时间填表, 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 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 意思一点劳务费 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 “ 业绩 ” ,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 ABCD 档,近两年的达标 120% 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 跟上趟, 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 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 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 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 —— 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 ,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 信奉玄学的 “ 无为而治 ” ,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 —— 礼教的回潮, 以 “ 务在清静 ” 的文化理念 “ 力撑东南 ” 。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 “ 无为而治 ” 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 “ 无为而治 ” 。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 教师皆成年人, 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 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 “ 无为而治 ” 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 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 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 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 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 “ 无为而治 ” 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 “ 精品课 ” ,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 “ 精品课 ” 。 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 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 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 :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 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 、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 : 1 、 研究起点上 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 严重的名利取向 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 2 、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 3 、赶时间交任务, 忽视质量。 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 4 、 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 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 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 ; 5 、 报账做假 。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 “ 因心而会道 ” 的 “ 为己之学 ” 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 “ 凭誉以显扬 ” 的 “ 为人之学 ” 了。研究已 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 ,还 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 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 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 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 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 “ 创新强校 ” ,每年递增 20% ,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 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 “ 一五一 ” 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 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 都是 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 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 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 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 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 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 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 “ 无为而治 ” ,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 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 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 “ 加速创新 ” ,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 我自由主义的理念, 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 民主的要义, 不独尊重多数,同时 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 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 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 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 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 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 我和谁都不争 》中的一句。 “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 易卜生的一句 话: “ 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 ” 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 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 也令人自足、充实。 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 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 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 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 、关注环境保护。 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 30 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 全国整成一大工地, 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 2010 年 9 月 22 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 PM2.5 数值图 (2001 年 —2006 年 ) 。 PM2.5 小于 10 为安全值。 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 中国东部尤其严重, PM2.5 超过 50 接近 80 。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 GDP 每增 1% ,用地量为日本的 8 倍。 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 8 倍左右。 北岛说, 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 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 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 、参与慈善事业。 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 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 等。    3 、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 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 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 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 2009 年 60 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 “ 特务年 ” 影响至今, “ 潜伏 ” 、 “ 暗算 ” 充斥银幕,连《探索 ? 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 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 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 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 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 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 ,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 近几十年 最值得庆幸 的是 解决了吃饭的事情 ,同时 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 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 500 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 50 强的最后一名。 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 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 再 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 上苍待我不薄 :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 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 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 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 “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 。
个人分类: 读书|2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希望多数教书的不愿当院长
lycdenmark 2012-7-16 09:02
饶毅将卸任北大院长:希望多数教书的不愿当院长 去年曾写博客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这两天出现在浙江杭州,参加正在此间召开的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而本月初,饶毅将卸任院长职务消息刚刚传出。对此,饶毅表示,自己此前就已多次邀人替任院长一职,希望科技体制改革,最终能改到能让多数教书的人不愿去做院长甚至系主任,而是去做专心科研教学、能影响一些重大决策方向的教授。 饶毅是在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之外,见缝插针给浙大学生做的一场讲座发表上述言论的。 有浙大学生在讲座上提出,目前内地很多研究生将自己导师称为“老板”,而导师对此也予默认。且研究生很多课题经常是与上几届学生共同完成,并未得导师亲授。 饶毅回应,“老板”一词最初是由香港及台湾人引入学术界,该词的流行原因很多。而出现前届学生带后届学生的情况,他认为,是与目前存在的高校课题和经费体制存在问题有关。“真正的科学家,一定是自己亲自带实验室的,如果你不做,高度会降低。” 他直言,包括北大在内很多学校,有些学生比老师厉害很多,学生要寻找合适的老师。 本月初,饶毅将卸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消息传出,而北大方面也已向全球招聘新院长。饶毅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科学家不能留恋行政职务而以单位发展为代价,今后他将继续做北大的教授。 饶毅此次在杭州也回应了中新社记者关于其卸任的提问。他说,自己此前就多次邀请别人来做院长,但是他们都不相信。 他希望,科技体制改革,最终能让多数教书的人对行政职务失去兴趣,不愿意去做院长甚至系主任,而更愿意去做专心科研教学的教授,而体制最终也能让教授影响一些重大方向决策。 饶毅将在今年9月初卸任院长,他是在2007年开始担任该职务的,更早前,他就任于美国西北大学。 对于自己五年院长生涯,他评价,自己打好了一些基础,本科生教育改革算是做得较好的,但确实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需要别的老师配合。 2011年,饶毅曾是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8月落选,饶毅宣布永远不再参选中科院院士。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疑惑:孔子铜像为什么揣着一把剑呢?!
热度 4 Ripal 2012-7-13 21:54
疑惑:孔子铜像为什么揣着一把剑呢?!
今天早上我好好看了看孔子铜像,发现孔子揣着一把剑,很是不解,为什么会拿着剑呢,应该是四书五经啊,拿也应该拿竹简啊,我怀疑我看错了,转到孔子像后面的确是有剑的尖。孔爷爷不是主张“仁政”呢,为什么呢?请“专家”指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先贤智慧品行,繁荣校园文化,7月12日上午,我校在崇学楼前隆重举行孔子铜像揭幕仪式。 孔子圣像捐赠者、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吕天增,我校党委书记石扬令,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常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周富国,副校长赵春明,党委委员姚考文,党委委员、党办主任田晓东,党委委员、信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长萍,晋中市旅游局副局长田瑞生,太谷县文化局原副局长赵玉会出席仪式,各学院、职能处室的负责同志、教职工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仪式。揭幕仪式由副校长赵春明主持。 校长董常生首先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孔子圣像的捐赠者、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潜心研究儒学思想的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自有文明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们这所具有105年历史文化传承的校园中,敬立孔子圣像,以瞻仰孔子圣容,思考儒家精神,对于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教诲后人,培养师生人文情操,繁荣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孔子圣像落成揭幕,不仅为美丽的农大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文化景观,而且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具有风雅气度。我们要以此为新的契机,进一步掀起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将孔子圣像作为万世师表的丰碑,思接千古,仰贤自省,引领广大教师以伟大的教育家为榜样,传道、授业、解惑;引导数万学子以圣贤的智慧和人格为标尺,为人、处世、求学,共同为繁荣校园文化凝聚新力量!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简单介绍了此次捐赠活动的目的以及其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认识。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与道德的熏陶,在当前形势下,要以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为着力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仪式上,校长董常生还代表我校向汤恩佳院长赠送了礼品。 在礼炮鸣放中,汤恩佳院长,石扬令书记和董常生校长共同为孔子铜像揭幕。 最后,在场的所有领导、嘉宾和师生员工齐声诵读了《礼记·礼运·大同篇》及汤院长所作的《孔圣颂》。 仪式之后,汤恩佳院长还在实验大楼博远堂为农大师生做了题为《孔教儒学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的精彩讲座。汤院长从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内外困境,重视历史、重视文化传承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学教育中应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做了演讲。最后汤院长衷心希望大家共同传播儒家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孔子圣像屹立在百年农大校园中,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儒家思想将伴随农大学子健康成长成才。 汤恩佳先生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美国爱奥华威斯理安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世界著名儒学文化名人。汤先生深研孔子儒家学术,先后捐赠世界各地孔子铜像300余尊,为弘扬孔子儒家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范晓峰)
384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个所长,一个院长陷入【个人作风】事件
热度 7 outcrop 2012-7-13 17:43
最近一个厦门大学的所长,一个上海交大的院长,均陷入个人作风事件。 事件一 :厦门大学一名30岁研究生邹某自曝该校48岁守寡女教授,色诱男同事及博士班学生上床,甚至要求学生“肉体与灵魂都要紧紧跟老师连在一起”,才能达到学术最高境界。邹某为了与老师厮守,和妻子离婚,最后惊觉自己只是老师的玩物,愤而公布这段畸恋,两人曾在各种场合疯狂交欢。石教授则称,自己真诚地为爱付出,但邹某男女关系混乱,没有责任心,自己才忍痛提出分手。 事件二 :微软某员工吴某,因发布《交大院长睡了清华diaosi男的老婆》而被广泛关注;文章中,他称他老婆的上司——上海交大某院长,破坏了他和妻子的正常婚姻关系;希望借助舆论来帮助。 这两起关于高校中层的爆料,都是实名。同时,网友们挖掘公布了很详细的相关角色私人信息。 也许这类现象只是个例,但互联网时代,被曝光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 延伸阅读 【事件一】 厦门大学畸恋事件引关注:http://topic.weibo.com/love/25449 【事件二】 苦情男主角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78240314 【事件二】 男主角老婆博客:http://blog.sina.com.cn/blogofna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32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公开招聘’真是大学的‘灵丹妙药’?
热度 9 lin602 2012-7-11 00:02
看到‘ 公开招聘是高校改革的第一步 ’博文,觉得博主是非常负责任地为中国高校的进步提出建议。 但是,在现在的大学运行模式下,大学的公开招聘不会有太大作用! 1 在现在的大学运行模式下,无法将最合适与最优秀的人才招聘出来。 各大学的招聘条件经常是模糊的,还经常会为某个人进行量身定做,经常有上级有关部门及高级官员出面打招呼,还经常有‘金钱’在起作用。因为现在的招聘,招聘小组的‘专家’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官员’们为主,也可能会有个别‘非官员教授’掺沙子,他们的选择标准与实际相差较远。这种招聘大家可能都见多了。越是不出名的学校,这种招聘问题越多,越走‘形’。 2 即使被招聘过来的院长、校长,在现行体制下,他们要考虑他们的科研、实验室、院士、国家奖项。 因为目前这是中国的现实情况,如果那位不这样做,就要被OUT。一个学校的资源常常是固定的,这些‘长’来了,要从现有的实验室中挖一部分来给他们,可能这块资源还非常非常大,甚至新建的实验室全部给他们。现在的教授们积极性是不是高甚至有怨恨,还很难说。这种情况我想大家也见了不少。新官员上来了,他们的实验室要大大增加了,而且是周而复始。而且不干‘长’了,得到的实验室还不退出。仔细看看现在大学,新‘长’老‘长’的实验室都在最多的队伍中。 3 在现在的模式下,许多真正想做学问,保住点好名声的学者,可能不会来趟这‘官员’的混水。 君不见,在现在许多大学的招聘中,部分这些学者不报名,甚至是‘好’的人不报名,‘不太好’甚至‘不好’的人报名了,结果他们还真的‘分开选拔’上来了。别以为公开招聘真能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你不信?反正我看到的。我听到不少教师们这样的说的,‘三教九流’也可以当官,哈哈(声明,三教九流只是少部分)。 4 在现在的大学模式下,即使公开招聘出来的‘长’也未必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理与做事, 因为条框太多了,潜规则也太多了,你要按自己想法做事,上级不一定会支持、同意。你要钱,可能上级就是不给,你要实施一个规定,上面未必支持,也可能会一场空。因为中国目前有一套运行机制的。 大学官员的公开招聘比上级提拔无疑前进了一步,但这一步可能收效甚微。 对现在的大学运行模式或大学制度进行改革,教授治校,法制治校,有一个好的运行体制,这才是大学改革的根本。 优秀的大学制度才能保证高校正确运行。
235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cas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诗歌欣赏
JiuBaiYi 2012-7-8 16:54
我向你高呼万岁(为斯大林寿辰所作) 我向你高呼万岁 斯大林元帅,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 今天是你的70寿辰, 我向你高呼万岁 …………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协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腊梅花》(1958)节选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 《宇宙充盈歌颂声 》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 人间出现双太阳,天上地下增光彩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1976年5月12日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 阶级斗争纲举 打倒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 茁茁新苗壮 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 奋螳臂 邓小平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 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 团结大进军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 阴谋毒 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 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 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 拥护党中央
个人分类: 科研和生活|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北大的11位校长助理到饶毅生科院院长到期看高教
热度 2 King3 2012-7-6 00:26
北大几乎时时都充满着出彩的可能。 北京大学公布的领导机构中“设11位校长助理,共27位校领导”,再次演绎了一出中国高校行政化和官僚化闹剧的高潮,尽管这出闹剧演的太久,让人生厌了。其实,只要大家搜搜,全国高校中的官是很多的。一些“985”“211”高校,处级干部站满一操场的不止一两个院校。上行下效,二级学院的领导也设数个助理,有的多达4-5位 。真的是事务多得院长们顾不过来吗?如果真是个忙的角儿,估计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如此趋之若鹜,何况高校里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会弄个教授,研究员,或者教授级政工师什么的干干。说到底,还是利益使之然。即使直接拿不到什么钱,只要挂上这个衔,便宜即使占不上,但吃亏的事肯定是没有了。光头百姓则不一样。学校、 院里有的是钱,一个助理拿的岗位津贴是一个普通教授整日上课,或者拿3-4个基金恐怕也赶不上的。真的是抢不到手,到手的也不会轻易放手的。 要说是闹剧,可能有些人不尽同意。但高校里呆过的人都知其中滋味。听说"985""211"投入的钱不少,这个平台、那个平台的钱很多,基本科研费……,可那位真正干事的教授闻到过钱味?教授是什么真不好回答,听到相互问候“给你教授了吗?”,一切都会领会。教授不是完全靠本事评的,有本事,还有领导看得上你,否则,告诉你“评委会没有通过”,你就没有脾气。当然,没有本事也能上教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太复杂。记得有老外说过,中国人缺少幽默。这个论断,打死我也不承认。中国式幽默,老外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和省悟的—— differentculture.这点是无法和世界接轨的。前一段时间,有人考察了“教学名师”,发现真正上讲台的寥寥无几,也是一帮“长”们在那里成名了。其实,哪一个奖不是一个中式的幽默呢?!一个大学的教授分级标准,几乎全是为你当官、成名后升级准备的,比如二级教授,杰青(超龄、没有靠山就别干了,干了没有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学名师……。 有些人想不通,这些文化人如此不顾颜面,见利忘耻。其实,行政化的大氛围谁也改变不了,教授也是人呀(更况是聪明人!),如此轻易拿钱的好事,谁不干,傻呀(好像现在傻人很少)。这也怪不得这些助理们,机遇、厚黑学也是有层次的,“长”上不了,“助理”一把,也比老百姓们要风光些。在西方敌对势力来看,中国高校里当20几年的系主任,准终身的院长是一大笑话。西方人是幽默过头了,见什么都想笑,笑什么笑?!许多美国呆了多年的假洋鬼子气就不打一处来,气不过,老子打道回府报效祖国了。 有人没有事干,总要和西方比比,看看中外大学的差别在哪里。一般这些“项目”“课题”都是神仙事。大学的教师及时掌握了前沿的科技知识,课堂讲授的内容仍然是传统文化承载的,如何给学生讲懂?打比方,举例子。但这些比方和例子脱不了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思维决定着传承科学思想。官本位、终身制,这些创新敌人,教师都认可了、接受了、习惯了。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要有,当官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教授们议论起"XXX当不了院长,压不住人呀"。唉,教授们骨子里也自认是当奴才的命,需要人压,否则不舒服。也有些人大嚷教改,过过瘾算啦。倒是朱清时先生是少见的实践者,不管折腾的对否,碰的头破血流,无功折返,也算是一位英雄,因此,他 敢于碰一堵不应该有的墙壁-这堵墙尽管锈迹斑斑,但还很坚硬,还没有锈到腐朽! 这些话全是北大惹的。历史上,北大总是出彩的。不管你恨也罢,爱也罢,北大过去出彩不断。将来也不会少。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最爱做梦的骄子都集中到那里去了,不出彩不应该!一个名人说:“我有一个梦” ,这个梦就是上北大。但是,遗憾得很,大多数人的梦太残酷,去不了哪里。高校出什么彩,北大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不管“长”还是“助理”们,北大出什么彩是有责任的。顶级人才成则国家栋梁,但破坏性也不容小觑,文革中辱师、蹂躏斯文极致的地方也在那个什么湖畔! 几乎和助理被人们关注的同时,饶毅的院长任期到了。北大又要在全球招聘了,目前来看,饶毅教授的心态是平和的,连任与否尚不明确。不是同行,看不出门道,但从声明放弃院士,说一些实话来看,此君真君子。海龟中的凤毛麟角。不过,按照当下的标准,饶教授也是一傻人。 说到底,还是“穷”给闹的。不要以为只有助理们寡廉。我每次去食堂吃饭,站在打饭的窗口就生出一些怜意来,来自贫穷地方的师傅们,穷怕了,给你打饭时,掌勺的那手腕儿抖的……,到你的饭碗剩下的惨呀,不可言喻。有时也竟生出一丝恐惧,要是这位师傅将来当了管我的官儿,天呀……,不敢往下想。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生怜悯之意,还是冒恐怖心理,日子总是要过的。你不服,那你当官去?!
4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闻饶毅不做院长......
热度 1 redkiwi 2012-7-3 12:42
最近先看到饶毅发文,说大家说话不要乱骂,深以为然,然我因为素质的确低些,骂过别人些脏话,料我小人之心,无能之辈,也没人当真,也就此放过自己。 但接着,突然看到北大在招聘生科院院长,觉得连这股清风都要失去了,甚为遗憾! 我一直十分反感那些假洋鬼子,一些海龟的卑鄙无耻,所以骂过,还是很粗俗的那种,但饶毅,令我这偏执、猥琐、贫穷及睚眦必报的人着实尊敬,所以突然看到他不当院长,料他今后也大概做不成院士,便觉得在这江湖上,怕是要更阴森了;我看到也有人和我同样在判断他的将来,我想,只要他能平静度日,能有充足的经费做自己的研究,就可说是世道的进步。但学霸们院士们的脸子他必然要看个够了,而我宁愿这话将是个错误! 良心是什么呢?我们私下都拿豪哥当料,但实际上,豪哥被扁得彻底,而学霸官僚们中间的大多数“学术豪哥”,一边骑在女人的身上发狂,一边讥讽真豪哥的傻;你且看吧,良心就是这个样子,对着自己枪口下的人说,让老子捐精给你吧,顺我者娼...我有此看豪哥狱中落魄的样子有点像文强,就连同那眼神......,倒增加了不少的同情。 联想起这些,估计到不当院长的饶毅又得适应这无语的境地,因为你再无话语权了,不信你可以试试,而宁愿希望我这话也将是个错误! 有人说,饶毅,你既然是搞研究的,就老老实实做你的研究吧,拿出过硬的成果那才叫牛!这哥们说的也有道理,但是听说像我一样喜欢饶毅之风格,之清风般效果的人也还是有一些,觉得还是需要他们在寥落的荒原上吹一阵喊杀的风声,因为觉得他确实是学术圈里不多见的汉子,像那个中国政法大学的潇瀚一样,唉,国人每每总是需要你是全才,对谁都很谦恭,然后你还在你的领域里数一数二才能说话算数,这是人性偏执的理想国。但往往正直的人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希望不当院长的饶毅不要跟潇瀚一样经历太多的困境... 甚至于偶尔的一些瞬间,我都要感到这江湖里仇恨的种子隐藏在某些个地方;而我所报的希望更多是,当我们死后,跟我们的学术压迫者们一同变成地鬼后,年轻的一代应该再不会这样痛苦,而饶毅,是多年以后应该能够得到怀念的一缕清风,他也应该知足了。 学霸们的人生,不会因为他们拥有压榨和欺凌别人的权力而加长,他们的尸体,不会因为曾经拥有太多花不完的科研经费而长久保存下去,我们将都是沙漠里枯黄的沙砾,一样的渺小,一样的叹息;如果某人良心发现时,希望他会流下莫名的汗,因为这里说的也许就是您正在干的事情...... 其实,人类留在史册上的很多故事是否真实,史学家不也难以考证吗?而这时代这圈子里的学术价值和贡献,更加像是被人有钱人篆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一样,冒着虚假的热气,当后人翻看一页页写着某某过世的“科学家”的无数文献时,谁能知道那竟浸透着旁人的血汗呢? 所以,人类的面目你当悲观地看,不要报太大的希望,尽管真善美还是我们教育别人时的准则。 希望饶毅的话语权还在,留给年轻的人们一些希望......
2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招聘启事
热度 2 刘小鹏 2012-7-2 21:16
这个通知发的太诡异了,不知道什么人起草的稿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招聘启事 北京大学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位居中国高校前列 ,热切希望进一步发展壮大生命科学。新一届院长应为愿致力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并将在北大、北大生命科学委员会、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国家蛋白质研究中心北大部分的大力支持下,发挥重要作用。学科交叉是北京大学的主要特色之一,来自化学、医学、物理、信息科学、 心理学 、数学和 工程等学院 以及 单分子生物学高等研究院 、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定量生物学中心和分子医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将共同进行生命科学的研究。新一届院长将带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请应聘者将个人简历、推荐人建议名单及到任后工作设想于2012年8月20日前送至下列地址(建议使用Email)。 联 系 人:陈杰 北京大学红一楼1118室 邮政编码:100871 联系电话:+86-10-62753563 传  真:+86-10-62766260 Email : zzbgbs@pku.edu.cn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遴选委员会 2012 年7月2日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41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云南大学高教研究院院长:寻找大学精神十四年
tangminqian 2012-6-21 14:29
科学网新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819.shtm 云南大学高教研究院院长:寻找大学精神十四年 作者:雷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6-20 10:53:42 一场全国性的教育学术会议上,专家们轮流发言完毕,主持人正要总结,有人高声打断:“咦,董云川还没讲呢?”众人满场寻找,董云川只好从最后一排慢慢站起身来。 再三推让不过,他拿起话筒:“对于‘中国高校’这样一个‘事业单位’,我越来越搞不懂它的生存逻辑:上面服从于行政的逻辑,下面服从于市场的逻辑,在这样两个逻辑夹击之下,教育放弃了自身的生存逻辑,大学精神只剩一个悬空的概念,没有落地的可能性,实在可悲。” 座位中有人渐渐变了脸色,大部分人却报以热烈的掌声。 作为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常常受邀参加与教育有关的各种会议和论坛。圈内人都说,董云川不发言,这个会就“不好玩儿”,但他却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往后躲,越来越“不想说话”。 他说,他一张嘴就不由自主地要“批判”,而且他发现,10年前后论文主题仍旧,悠悠岁月会议牢骚依然。 1998年,董云川的专著《找回大学精神》出版。这本对高等教育反思的学术论著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普通学术书籍。 2011年,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周祝瑛受到书中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在台湾高校内发起了一系列研讨,以及一场超过1700位教授签名支持的联合署名活动,希望找回“教自由、学自由、独立自主、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大学精神。 10多年来,这本文集再版4次,“找回大学精神”的呼唤一浪高过一浪,但在董云川看来,大学精神不但没有“找回”,反而背道而驰,走得越来越远。 书中列举的许多现象都来自他的亲身体验。1983年,董云川从某财经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不到25岁便担任教务处副处长,30岁开始执掌教务处全面工作。 “教师的困顿,学生的迷惘,课堂的没落……微妙的矛盾都在教务处集中起来。”董云川说,在这个“大学运转的核心”,他近距离地观察到大学生态的方方面面。 他发现,“大学更像政府”,高校越来越行政化。似乎不论是谁,到最后都要弄个教授、博导当当。“校长是官员,学科带头人是干部,博导是一种权力,教授是一种待遇,在职教育变成文凭交易,‘大学’比‘学院’更高级……” 董云川对这种现实规则了如指掌,却下意识地抵制。但身处其位越久,桎梏就越牢。“作为一个真学者,鱼死网破也就罢了!怎奈分析来分析去,估计结局大体就是个‘鱼死’而‘网不破’。” 在高校教务处执掌了12年后,董云川做了一件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的事放弃行政职务,转向学术研究。 “如果我们这些选择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终身职业的人都不能够坚持奔走呼唤,并持守教育的理想,还能指望谁呢?”他说。 有人为这位当年“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扼腕:按照“正常的路径”,“教务处长当个三五年就混副校长,年龄、资源够的话,再谋个校长也不是没有可能。” 他傲然答道:“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身边的人说,董云川有“放得下的智慧”。他曾经拒绝了多家媒体的专访,包括某些收视率极高的电视专栏节目的邀请,原因是“名为实之累”;另一回,云南省大百科全书的编委会安排他担任“教育卷”的主编工作。在旁人看来,这相当于确立在云南教育界“执牛耳”的地位,但他婉拒了。他说,我没有时间。 2002年,董云川调入云南大学,参与创办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院。此前,他批评过“作为学科学术运行实体的院系已经干净彻底地蜕变为一级行政组织,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大多已演变成为在各种资源的泥潭中左冲右突的中层干部”,但这回,他希望在这个只有9名教师、40多名研究生的“大学中最小的单位”实践“柏拉图学园”式的教育理想。 他推崇物理学家费米的实验小组那样“不拘等级礼仪,气氛轻松,常常一起爬山、打球或集体旅行”的师生关系,希望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高教院的师生都知道,只要“董老”不出差,一定能在办公室找到他。在博士生周宏的记忆中,两年来,从来没有和董老“隔着办公桌”说过话。 “不管是不是他名下的研究生,敲敲门抬腿就进去。这时,‘董老’一定从办公桌前站起来,将来客让到沙发上,亲自煮水、泡茶、开聊。”周宏说。 学生们觉得,他有“全天下的好茶”,也有似乎永远也用不完的耐心。6月的一个下午,学生们围坐在茶台边讨论课题进展,董云川打开一包新茶,挨个儿教他们品鉴:“这是一万块一斤的金骏眉噢。” 教务处长任上,他曾对西方大学多达数千门的选修课十分羡慕,却难为“无米之炊”:“课程资源不足,因为师资少;招多少老师,是由人事部门限制的。” 自己带研究生以后,这位不抽烟、不喝酒、极少应酬的导师,会尽可能创造机会带学生出入各种文化场合。他带学生去参观朋友的文博馆,看佛像艺术展,到家具厂去看门板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有一回,董云川在报纸上看到昆明“擦鞋大王”的传奇,便请他到学校“交流人生”。那个下午,学生们围坐在擦鞋匠旁边,欣赏“像007的工具一样整整齐齐的刷子和鞋油”。从董云川开始,每人自己掏钱请他擦了一双鞋,并聆听他的创业故事。听到擦鞋匠讲述他在街头被驱逐、殴打时,一些女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经常给研究生搞这种‘哭哭啼啼’的事。”董云川笑着说:“因为教育需要感动。” 他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从不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学生们都知道,董老说“再想想、再想想”,就意味着“你这个思路还要再发散一点”。 “但他总是体贴地加上一句:‘不要着急’。”学生周宏说。 董云川描述理想中的师徒关系是“家养的”、“学员式的”,和每一个学生都保持频繁的交流和大量的对话,学生的每个电话、短信必定回复。高教院成立至今,每年招生规模限制在15人,“死盯着不扩招”。 “听说别的学校有的老师一人带30多个研究生,哪来的情感,哪来的沟通?我现在带他们五六个”他抬手指指正在喝茶的弟子们,“像养小猪一样,‘怎么老不出活儿?’整天琢磨着怎么刺激他们一下。” 在许多场合,董云川痛批学术官僚化、官僚学术化泛滥对大学精神的腐蚀。很少有人知道,他自己在一年年抵御越来越强劲的“官博”冲击。 每年博士招生前,穿梭不断的说客、不绝于耳的“招呼声”和那些转来转去的“条子”都来了,但他一律不听不见。有人提着东西直接进了办公室,他只有两句话:“好好复习,东西带走。” 他并非不懂以学术谋权的潜规则,但“不愿意将学术尊严搁置在情网之下”,并毫不掩饰对“官博”的厌恶:“真要进来了,他们读得痛苦,我带得痛苦。何苦!” 周宏是董云川迄今为止极少在考前见过面的研究生。这位大学老师辞了职,专程从哈尔滨赶到昆明。董云川不忍拒绝,破例和她喝了半个小时茶。 “他对两手空空上门的我说,可以放心考。”如今已是博士二年级在读的周宏说:“幸亏我没有听别人的建议‘表示一下’,否则我就进不了这个师门了。” 作为董云川的第一个博士生,刘永存与导师的感情极深。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的妻子和女儿到昆明探亲,董云川坚持和夫人去看望他们。 “那天下着大雨,他们找不到我们的住处,开车绕了半天。”刘永存喃喃重复:“我以为他们不会来了的。下好大雨啊!” 毕业典礼上,刘永存放声大哭。他以自考生的身份考上董云川的研究生,又接着读博,6年间“天天听董老师传遍楼道的爽朗笑声”,被硬生生“从一个低沉压抑的人”改造得“阳光灿烂”。 不过,董云川深深感到,这样情同父子、朋友的师生关系越来越稀少,毕业典礼上抱头痛哭的情景这几年难以再现,许多人“连等不到拿毕业证就走了。” “大学只有消息,却没了故事。”这位自称“爱大学,爱得无可奈何”的学者叹道,像辜鸿铭之于北京大学、刘文典之于云南大学这样的掌故、融进大学生命的片断几乎绝迹,“现在的大学充斥着同质化的、没有院校特征的‘段子’,没有能让人留恋、伫足、回味的传说。” 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故事”。他几十年不变的小胡子、据传相当了得的厨艺,连同他从不发火的好脾气,成为一届届学生中高频度的话题。 刘永存说,很多场景在自己心中一遍遍重现,原来导师“在骨子里是非常浪漫的”,自己也突然有一日明白了,“董老师以前常说的,‘教育’不是‘教’的,而是‘育’的。” 很多年前,在一次外出调研的途中,月朗星稀,董云川将车停在路边,看了好久的月亮。 还有一次,他去台湾访学,在一家农家饭店里和老板聊得兴起,当下成立了一个临时乐队。和着台湾人的小提琴,董老师用美声唱法唱了一晚上英文歌。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院长当选十八大代表
热度 1 tarimriver 2012-6-8 21:23
中央国家机关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 184 名,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社科院院长周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教育部长袁贵仁 分别当选。具体名单如下 ( 按姓氏笔画为序 ) : 于广洲  于魁智 ( 回族 )   万季飞  马 凯  马军胜  马尚权 马建堂  马朝旭  王 军  王 侠 ( 女 )   王 航  王万宾 王光亚  王伟光  王志刚  王志庚  王作安  王国强  王念法 王学军  王晓红 ( 女 )   王培安  王新宪  王德学 支树平 尤 权  仇 鸿 ( 女 )   仇保兴 丹珠昂奔 ( 藏族 )   方 新 ( 女 ) 方金英 ( 女 )   尹 力  尹蔚民  孔彦鸿 ( 女 )   邓红蒂 ( 女 ) 叶阳升  田力普  付文韬  付建华   白春礼 ( 满族 )   匡尚富 毕井泉  朱 明  朱之鑫  任正晓  刘 鹏  刘 煜  刘玉亭 刘利华  刘金国  刘铁男  刘家义  刘赐贵  孙大伟  孙毅彪 杜玉波  杜占元  杜翠兰 ( 女 )  李 伟  李 燕 ( 女 )   李小林 ( 女 ) 李习臻 ( 女 )   李乐民  李立国  李亚茹 ( 女 )   李兴华  李克明 李连宁  李玫瑾 ( 女 )   李国华  李国英  李宝荣 李建华  李适时 李海峰 ( 女 )  李家洋  李家祥  杨 晶 ( 蒙古族 )   杨士秋  杨传堂 杨志明  杨衍银 ( 女 )   杨洁篪 杨焕宁  励小捷  肖 捷  肖亚庆 吴一戎  吴爱英 ( 女 )   吴新雄  邱 进 邱学强  何 岩 ( 满族 ) 何 萍 ( 女 )    何立富  余欣荣  汪 民  汪永清   沈德咏 宋大涵  张 平  张 军  张 茅  张 勇  张宇燕  张志军 张苏军  张丽萍 ( 中科院 )( 女 )   张丽萍 ( 边防 )( 女 )   张来武  张建龙 张建国  张海迪 ( 女 )   陈 雷  陈 颖 ( 女 ) 陈进玉  陈求发 ( 苗族 ) 陈宜瑜  陈建民  陈德铭  邵 芸 ( 女 )   邵琪伟  苗 圩  范小建 罗黎明 ( 壮族 )   周 英 ( 女 )   周 济  周生贤  周伯华 郑 智 ( 女,回族 )   郑国光  项兆伦  赵大程  赵少华 ( 女,满族 ) 赵白鸽 ( 女 )   赵宏博 ( 满族 )   赵树丛  胡伟武  胡泽君 ( 女 )   柳斌杰 俞 峰  俞贵麟  姜伟新  贺 化  骆芃芃 ( 女 )   袁贵仁  耿惠昌 聂卫国  顾 新 ( 女 )   徐绍史  徐德明 ( 满族 )   翁孟勇  高虎城 郭晓霞 ( 女 )   诸葛彩华 ( 女 )   黄 明黄浩涛  盛光祖  常荣军 鄂竟平  章启月 ( 女 )   梁东明  董大胜  蒋建国  韩 俊  韩长赋 景蕊莲 ( 女 )   傅 莹 ( 女,蒙古族 )  傅小兰 ( 女 )   焦焕成  谢伏瞻 谢旭人  赖亚文 ( 女 )   詹文龙  解学智  解振华  窦玉沛  蔡 武 蔡 昉  蔡振华  廖晓军  谭铁牛  穆 虹  戴相龙
3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来自学生的毒箭!
热度 75 duke01361 2012-6-1 00:40
今天由于难以忍受现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待遇,和院长老兄坦诚布公地谈了一番,院长老兄对我说有人告我在课堂上涉嫌“骂”学院(生命学院)和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当时我感觉震惊!我问院长是否去到我的课堂听我讲课?是否亲自听到我“骂”学院和学校?院长老兄坦白地回答我:没有,是传到他那里的。我提醒院长老兄:听人的传话会出偏的! 我当时也当着院长老兄的面承认我曾经对学院的“中药”科研有自己的看法,我承认我说过现有的中药科研与“中药现代化”的方向相悖离。更和现代药物研发的流程迥异,并对此给出自己的评论。在谈论这些的时候,我是期望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药物学的基于分子结构这样的套路展开来讲,绝对是想为学生介绍世界上药物研发的技术流程的。没想到,某些学生把我的这些言论曲解为对学院有关事项的“谩骂”!并向院长进行了“传”话! 还有,我也对着上课的学生谈论过现在学院发展“航天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是“上天入地”...没想到也被某些学生曲解为“谩骂”,也“传”到了院长那里。 看得出院长对这些很在意!给我讲了三个标准:一、课堂有纪律(有些不能对学生讲)二是似乎也是什么原则性的话,我给忘了,三是,什么社会有担当...意思是我没有注意社会担当?或什么社会影响? 说实话,我在课堂上总是强调这是纯粹的学术讨论,大家切不可胡思乱想...但是这些学术问题最终还是成了严重“谩骂问题”!而且“传”到了院长那里后,院长对此很在乎! 我在北京理工大学从教已八年!八年啦,别提啦!但我必须宣示我对学生的那一番真情是天地可鉴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对上过我课的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并欢迎公示! 今天,我真的万万想不到,这竟然成了某些学生传播流言蜚语的内容! 我真的非常气愤!真的非常失望! 今年是北京理工大学岗位聘任年,聘任正在进行...我真的气愤+失望极了!我可以“被下岗”,反正我在这八年里不但没能得到哪怕是1毛钱的好处,反倒是用自己的钱补贴科研,补贴学生的助研费!而我的生活直接受到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身心俱疲! 我真的认为这一切早该结束了!这远远不是enough and enough的事情了! 但我现在已是“人在中年”,面对这样的处境真的非常被动!真的想尽速离开这里了!可谁又能给我这个机会呢????
个人分类: Funny Things|8866 次阅读|70 个评论
[转载]奥本大学工学院院长来访
metanb 2012-5-29 13:55
http://www.tyust.edu.cn/news2/133825402944383535.html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造学院院长(小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
热度 1 liuxuxia126 2012-5-15 18:10
福建,不是省,是个人名。   这个人也不是主持《星光大道》和《快乐驿站》的那个著名搞笑节目主持人,当然也不是无名之辈,乃华东地区的重点大学H大学大名鼎鼎创造学学院的院长。   福院长最近遇到一麻烦事:马上要接待远道而来的林教授的拜访。这拜访不是一般的礼节性的,也当然不是游山玩水,林教授带着重要的任务来。算是回访吧。   想当初福院长所在的学院要申请一级博士点,福院长亲自带队拜访有可能是评委的林教授,当时林教授还没有升为院长的时候,林教授就曾信誓旦旦地保证:以贵学院在创造学界的影响力,一级博士点不给你们还给谁?福院长很是感激,后来的博士点下来,福院长就知道林教授没有讲空话。   报答的时候终于到了,现在福院长手上就拿着N省教育厅送交来的两份资料,一份是Y大学的,一份是N大学的,要福院长做评审专家,他给谁分高,给谁打勾,这N省创造学的重点学科就是谁了。别小看这一勾一叉的,决定着N省对这两个大学的投入,现在很多学科建设的费用都倾斜什么重点学科,什么省级重点,部级重点,国家级重点的,级别越高,投入越多,申请科研项目时条件好了,当然上项目的可能性更大了。   可这个勾叉并不好打。Y大学也得罪不得。福院长想到他们上博士点的时候Y大学的柳教授帮助也很大,更想到,现在柳教授已经不是那时的柳教授了,已经成为了柳院士了,以后本学院创造学的发扬光大,以后福教授要想申请院士,甚至福教授所在的学校的某教授申请院士时,没有柳院士的支持肯定是万万不行的。更何况,现在一些科研项目的评审,也多送给在本学科有重大贡献的院士手里评,也保不准下一次福教授的什么项目就落在了柳院士的手里呢。   福院长真是左右为难。在书房里踱了几圈,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算了算了,与其为这事伤神,还不如去锻炼锻炼。福院长下楼,启动自己的奔驰车,这可是H大学唯一的一辆奔驰,福院长要去10公里外的健身中心游泳了。   游泳真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式,不仅可以除去身上的肥肉,还可以完全使你放松身心,更有吸引力的是,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些性感的美女,可以大胆地看,在游泳池看只穿着比基尼的身材娇好的年轻女孩,没有谁说你猥亵。   不过,春季来游泳的美女实在是太少了,更何况在离市区10几公里的郊外。   没有美女也好,可以好好想一想心思。   说是来放松锻炼,福教授的心并没有完全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下了水,冰冷的水一激,使福教授来了灵感。   既然他们都那么有本事,我何必得罪他们呢?   来个两不得罪,各打五十大板,谁的勾也不打,谁的叉也不画。你们不是有本事从N省得到消息么?让你们继续在N省攻关好了。我这里打同样的分数,均说上溢美之词,建议意见一件不说,不加选择,把皮球再交给N省好了。呵呵,呵呵。福教授不禁得意地笑起来。   放下心病,福教授就完全放松地游了起来,别看福教授将近50,可身材真的保持得很好,咋一看,还不到40的样子呢?   下午接待从N省来的林教授,福教授就完全放开了,同样地保证:你们N大学在N省的实力,那肯定是没说的,创造学的重点学科,不给你们还给谁?   林教授听福教授这样讲,也算是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了。林教授也担心柳院士的影响力,有福教授这句话,看来这趟没有白跑。   吃了一顿饭,林教授就又匆匆赶回了N省,虽然来回的机票款几千块,可比起上重点学科这样的大事来算什么呢?      送走林教授,福教授真是感慨万千:好险啊,教授们现在不比学问谁做得好了,而是看谁更会处理关系了。学问做得再好有屁用?关系处理不好,科研经费重点学科一级博士硕士点的,不是照样拿不到?H大学以前在在创造学界可谓是人才辈出,可以前总想拼实力,还不是一次次没拿到一级博士点?搞了一次关系,上了博士点,现在也成了掌握别人命运的专家了,以后这样的交换还多着呢? 创造学,真的是一门很艺术的学科。   
个人分类: 读读写写|30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数学院:学术院长和执行院长并存是个新尝试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5-9 22:35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换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3834.shtm ),郭雷院长离任,席南华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担任学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担任执行院长(法人)。   这倒是一个新的尝试,之前基本是院长和书记两个主要角色,而今将院长一职拆分成学术和执行两个角色,有点意思。   席南华研究员我之前就听说过,一个事情是对他在美国患病时的紧急救助;第二个对他的印象是他申请到一个杰出青年基金后,就再也不主动申请其他任何项目了,他认为这些钱已经够用了。就凭这一点,就很让人尊敬了。要说,在今天中国的科学家里,还有嫌钱多的吗?果然就有,让人觉得冥冥之中还是有读书的种子存在啊。   而设立学术院长可能更多是强调院长的学术性,凡是与学术相关的事情都可以由学术院长负责,而改变了之前研究机构的吃喝拉撒睡全由一个院长统一拍板的做法。事实上,感觉席研究员也没有兴趣去管理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这样,设立一个执行院长兼法人就可以帮着完成这些管理方面的事情。   当然,也可能是数学院考虑到院长还是应该由院士担任这一因素。   总之,不管怎么说,真算是一个新的变化。在新闻里没有提到这样做的初衷和规划,也许是觉得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个人分类: 事论|2348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热度 1 zhangzizhang 2012-5-3 21:05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转自葛红兵博客)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夫人谢绝了。她说:**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个人分类: 教育:大学春秋|2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患者死亡 全院医生40余人被逼下跪
fs007 2012-5-2 11:13
陕西:患者死亡 全院医生40余人被逼下跪 2012-05-02 08:55 人民网 院长带领医护人员在前排集体下跪 百信医院院长在灵堂前致辞哀悼 灵堂前,一位中年男子痛哭流涕念着追悼词,两旁站着戴白花的年轻男女。念毕,中年男子和两旁站立者一起向灵堂下跪磕头。近日,网友上传一段视频称,横山县一家医院因治死病人,院长披麻戴孝带领全体医护人员集体作检讨。 当地传言,由于死者家在当地很有势力,医院只得被迫接受苛刻条件,然而,医护人员的集体下跪并未换来谅解,涉事医院至今仍没有正常营业。 事情缘起一家5口中毒洗胃,老人胃穿孔 横山县百信医院内,空荡荡的大楼里一片漆黑,只有零星几人留守。“最近停业着呢,过段时间再来吧。”偶尔有人进入要看病,都被劝走。从3月底,这家民营医院一直处于停业状态。 医院停业原因要从今年3月8日说起,当日下午,一家5口因食物中毒被送至该医院,对病人进行洗胃治疗中,其他人病情都有所减轻,唯独其中一位七旬的男性病人闫某病情加重,随后闫某被转到榆林市某医院继续治疗,深夜经抢救无效身亡。经查,老人直接死因是胃穿孔。 该医院一位医生说,病人突然身亡,家属情绪激动难以接受,认为医院洗胃措施不当导致老人死亡。尽管医院提出了经济赔偿方案,但多次协商未果,迫于多方压力,医院只好关门停业。 医护人员集体下跪“忏悔、检讨” “闫家过去一直很信任我,但我愧对闫家,他们把五口人的生命交给我,我们在行医过程中导致您大面积胃穿孔,造成我终身的遗憾……”一中年男子边流泪边念稿件,语气极为悲痛。 近日,百信医院院长带领医护人员集体下跪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这段长3分22秒的视频里,院长安亚宏痛哭流涕,带领40多名医生护士向灵堂下跪磕头,恳请死者家属谅解。 昨日,当时参加追悼仪式的一位医护人员高斌(化名)告诉记者,家属提出医院人员在灵堂前致歉忏悔,院方被迫应允。3月16日这天,闫家召开追悼会,一大早,安亚宏和40多名医护人员赶赴闫家大院吊唁。 高斌说,虽然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医院存在过错,但闫家在横山县势力强大,医院根本惹不起。“我们胸前都佩戴白花,分立灵堂两侧,安院长则在对方要求下,涕泪交加向死者家属还有在场宾客忏悔、检讨。然后,闫家人让我们全体下跪磕头。 安院长对着死者磕了3次头,准备站起来,可家属立马将他按住踢了一脚,让继续磕头。”高斌说,看到此景,心中一阵酸楚。“这已不是正常表达对死者 的尊重了。”高斌说,医院的人进闫家大院时,禁止从正门入。“宾客全部从正门进,唯独让我们后门进、后门出,家属觉得我们晦气。” 传言四起榆林医疗界人士愤慨 医护人员集体下跪事件在榆林市医疗界迅速传开。 无论医院是否有责任,应走正常的处理程序,为什么要这样糟蹋人?”一家医院的医生说,逼迫医院停业,医护人员下跪的做法侮辱人格尊严。“凭什么要求医院关门停业,卫生管理部门也没做出决定。”榆林市医疗界人士表示难以接受。 网帖视频发出后,引发网友激烈辩论。有网友表示,百信医院口碑还不错,医院发生医疗事故是难免的,家属的做法太过分,也有网友反驳认为医院技术不精治死病人,就应该承担责任。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闫某之子闫某某系一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闫家在当地经济条件很好。当地群众普遍认为,涉事医院之所以就范,就是惧怕闫家的势 力,不敢与其抗争。昨日,记者多次联系医院院长安亚宏,电话里他情绪低落,说希望能和对方尽快解决,能让医院开门营业,不过政府部门还没有给予明确说法。 死者家属要求停业仨月 违约赔300万 我们和医院之间是正常协商,不存在胁迫。”昨日,记者见到闫某之子闫某某。他表示,父亲离世,家人精神上遭遇很大挫折,出事医院应该承担一定责 任。据他讲,父亲出事后,家人没有接受医院的经济赔偿方案。闫家提出了医院停业整顿的方案,医院停止营业三个月,停业期间医护人员反思过失,重新培训学 习,如果违约开业,将赔付300万元。 医院同意并签下协议,没想到4月百信医院一度又悄悄开门,我们感到很气愤,一度用锁子锁住了医院大门……”闫某某表示,横山政府部门介入后也认为 既然签订协议,就应该履行。双方善后事宜目前还在协商。“医院当初既然答应条件,如果违约就应该给300万元,这钱我们也不要,会捐给慈善机构。” 闫家人称,网上说的部分情节并不真实。遗体告别仪式上,不存在逼迫下跪,是医护人员主动下跪的,以表愧疚和歉意。虽然还没鉴定是否是医疗事故,但父亲死亡和医院治疗有密切关系,关门停止营业是其自主行为。“当初如果他们觉得条件不合适,也不会在医院停业协议上签字。” 对此,医院院长不愿表态,多名员工说迫于对方势力大,没办法当初为应付局面被迫签的。 法律人士协议是否有效,有待商榷 闫家和医院签订的协议是否有效,昨日,记者采访多位法律界人士。据分析介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订立的合同,属 于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中,合同内容有重大误解的和显失公平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变更或者撤消。虽然医院和闫家签订停业整顿的书面协议,但是医院停 业是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来决定的;而且闫家提出300万元赔偿,由于死者没有做事故鉴定,赔付也没有标准依据。该协议是否有效仍然值得商榷。
个人分类: 生活拾遗|2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多少院长能抵御蜕变成学术官僚:看一位人文学院院长的辞职演讲
chenmingliang 2012-4-26 09:32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 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 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 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 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 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 所有 中国 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 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 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 中国 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 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 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 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 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 中国 人、吸烟的 中国 人等等。浙江 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 不为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 生经历,感受一番 中国 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 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 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 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 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 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 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 中国 政府看 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过去帮助 中国 革命的感谢。**夫人谢绝了。她说:**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 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 中国 大学的领导和学者 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 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 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 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 中国 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 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 中国 的 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 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 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 中国 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 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 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 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 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 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 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 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 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 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 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 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中国 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 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 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 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 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 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 中国 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 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 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 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 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 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 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 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 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 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 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 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 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 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 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 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 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 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 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 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 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 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 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 一二三 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 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 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 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 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 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 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 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 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 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 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 中国 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 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 中国 空气质量全球最差, 中国 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 中国 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 中国 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 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 中国 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 中国 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 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 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 中国 之旧 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 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 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 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 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 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 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 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 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 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大家会群攻广州体院院长,而会宽容唐骏?
热度 2 HigherEducatio 2012-4-23 00:57
广州体院前院长涉抄袭续:博士学位尚未被撤销 2012-04-20 08:28:00 作者: 王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博士学位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院 学位委员会 苏州大学 4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曾因涉嫌抄袭被广泛关注的广州体育学院前院长许永刚,已于2011年3月受到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调离广州体育学院,“按副厅级干部安排工作”。但一年多过去了,授予许永刚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苏州大学未按有关规定撤销他的学位。   4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曾因涉嫌抄袭被广泛关注的广州体育学院前院长许永刚,已于2011年3月受到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调离广州体育学院,“按副厅级干部安排工作”。但一年多过去了,授予许永刚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苏州大学未按有关规定撤销他的学位。   4月19日,苏州大学有关负责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此事正在按有关规定处理。   苏州大学2009年发布的《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确认学位错授或发现有舞弊作伪等违反学位规定者,院(部、所、中心、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应予复议,经半数以上成员通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作出撤销已授学位等有关决议。”   苏州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王主任告诉记者,对是否撤销许永刚的博士学位,委员会先要做一个比对的调查,然后由具体院系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拿出处理意见,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王主任说,现在在等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他谈到,学位委员会一般一年开两次会。   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陈进华也谈到:“我们正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一有结果我们马上会公布的。”   而关于许永刚读博期间的导师孙民治,王主任说以前是体育学院聘用的,但现在已经没有继续聘用了。但记者发现,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主页的博士生导师列表里,仍然有孙民治的名字。 其实本质都一样: 1.一个是用买来的文凭作为资本当了企业 界 领袖,赚了钱 一个是用抄来的 文凭作为资本当了教育界领袖,赚了“名” 2.一个说,我是 企业 界 领袖,我有钱,我很成功,买文凭怎么了? 一个说,这社会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不能像唐骏一样敢大声说“ 我是 教育界 届领袖,我有钱有名,我很成功, 抄来的 文凭 怎么了? ” 是 教育界的人太固执,还是 企业 界(或者说整个中国社会)已经没有底线。。。 很多人说方舟子,“你打学术界的假,还不如打社会的假,社会更假!” BTW:如果你觉得我是在为 广州体院叫怨,那说明你还没看懂本文!
2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告别演说=徐斌
热度 1 libenyi 2012-4-19 22:10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 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 。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ZF、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中共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1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院长离职演说:现行体制下折腾没希望(转)
热度 2 freemanuk 2012-4-19 20:47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说——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 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 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 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 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 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 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 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 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 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 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 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 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 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 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 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 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 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 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 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 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 。 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ZF、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 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 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中共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 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 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 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 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 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 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 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 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 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 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 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 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 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 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 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 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 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 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 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 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 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 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 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 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 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 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 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 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 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 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 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 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 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 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 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 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 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 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 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 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 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 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 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 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 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 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 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 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 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 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 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 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 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 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 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 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 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 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 “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 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 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 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 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 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 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 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 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1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医院院长的修电脑共花了282元钱,只换了一个价值二元的配件
热度 3 zengzhiyong 2012-4-19 20:38
一个医院院长电脑坏了,拿到一个大修理店去修。 修理店接待人员:“OK,开机费50元” 医院院长: “为什么还没修理就要先交费”? 修理店接待人员: “我们修理店的制度就是这样,你们医院的挂号费,不是没看病之前就要交吗”? 医院院长无话可说,只好交了50元。 修理店接待人员问:“你好,请问你的电脑出了什么问题?” 医院院长:“就是没有反应了,声音图像都没了。” 修理店接待人员:“看来你的电脑是内部出了问题,那你要看内科,再请问你要看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修理费是工程师加收20元,高级工程师要加收30元。” 医院院长:“不就是修电脑吗?修好就可以了,我管他什么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 修理店接待人员:“不一样的,高级工程师水平高,什么疑难问题的电脑都能修理好,修好的返修率也明显低于工程师,但是修理费相对高一点,所以这个由顾客您自己选择”。 医院院长:“我的电脑应该不算疑难杂症,就一般工程师就好了”。 修理店接待人员: “那好,请你先交20元修理费”。 医院院长: “为什么还没修理就要先交费”? 修理店接待人员: “我们修理店的制度就是这样,你们医院不是没看病之前就要交吗”? 医院院长无话可说,只好又交了20元,将电脑报进修理店,来到了工程师的工作。工程师问了一下电脑的情况,先开了三个付费单请医院院长交费: 一、万用表测量费20元; 二、示波器测量费50元; 三、扫频仪费80元。 医院院长惊问:“为什么要顾客出这个测试费,这不是方便你们修理工程师的吗?” 工程师:“没错,我们的工程师以前也是靠“望、闻、问、切、听”,凭经验修理,可是现在科学发达了,什么仪器都有了,修理时做了测试会比较准确,也能测试出目前暂时还没有显现的故障出来。而且,我们买这些仪器仪表要花费大量资金,所以我们要收一些合理的费用。你的还好,没有用到更多仪器,上次一个客户送一个电器,我们用了网络分析仪测试天线抗阻,测试费就是150元,人家也是测了。我们会尽量替顾客着想,尽量少一些测试,为顾客省钱。当然你也可以坚持不测试,但我们修理时,可能会判断错误将好的零件换掉,给顾客造成不必要的费用。也可能修不好你的电器,最后耽误你的时间。” 医院院长只好先交了150元测试费。 工程师经过半个小时测试,用打印机打出一张线路图,发现是一个三极管烧了,他花几分钟,换了个二元钱的三极管就修好了电脑。 工程师把打印好的线路图塞到院长手中后开了一张缴费单,叫医院院长去交8元打印费。院长不解的问:“打印费也要我出啊?”“是的,这是店里的规定,打印费由顾客出,那张图不是给你了吗?”“可我看不懂啊,要这张图干啥?”“你们医院给病人做B超,打印的绘图病人也看不懂啊,不照样是病人出钱吗”? 医院院长无语,只好去交钱。 最后,工程师对院长说,我们店实行电脑管理,请你去提货柜台提货。 提货柜台打了一个修理清单给医院院长交费,缴费单上写着: “据物价局规定,我店实行分项收费,做到使顾客明明白白消费。你本次修理收费如下: 35W白光牌烙铁使用费(拆焊各1次):10元; 一次性烙铁头清洁棉: 2元; 吸枪使用费1次:5元; φ0.8环保锡线10g :5元; 2N1234三极管1个 :2元; 剪三极管管脚斜口钳使用费:5元; 焊接后清洗焊盘洗板水费:5元; 拆焊三极管、清洗焊盘等人工费: 20元; 合计:54元”。 医院院长看了差点晕倒。医院院长的修电脑共花了282元钱,只换了一个价值二元的配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访中国医大一院院长徐克:将红医传统发扬光大
四面山 2012-4-16 22:16
本报记者 周峰 坐落在沈阳市中山广场东南角上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院”),通常被辽沈乃至东北地区的百姓们亲切地称为“中国医大”,当他们遇到疑难重症时,“中国医大”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医院,她为什么能够获得患者的偏爱?在新“医改”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记者近日走进这所辉煌的百年老院,对话现任院长徐克。 注重社会效益 《科学时报》:作为一所具有辉煌历史的百年医院,新医改中她的使命是什么? 徐克:中国医大一院最早的出身是创建于1908年位于福建长汀的教会医院,即“福音医院”,后来,相继转变为中央红色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卫校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如今已经成为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甲医院。虽历经数次转变,但从未改变的是她践行社会责任的红色医疗本色。 作为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进程中她必须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是中国医大一院致力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实现新医改近期目标的抓手。公立医院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医院发展的首位,把诊治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重症作为医院的主要任务,医院的定位才能准,发展方向才不会跑偏。 《科学时报》: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医院提升自身能力也必不可少。 徐克:的确是这样,当前医院主要聚焦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提升综合能力。在内涵发展上,医院的着眼点既包括提高对疑难重症的诊治能力,还囊括了提升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 目前,医院已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中华医学会二级专科分会中任主任和候任主任委员5人次,副主任委员15人次,常务委员19人次;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项目中,已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6项。 此外,医院充分重视对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鼓励医生申报课题、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进修等,切实提高医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近5年来,医院共获得各级科研课题653项,获得经费约1.47亿元。 在全国医疗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排名中,我院已连续数年进入前20名;2010年我院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名列全国第9名;在相关机构的2010年全国三甲医院的综合评价与排名中,我院提升至第16名,为东北地区之首。 以患者为中心 《科学时报》:随着临床和管理对信息化的迫切需求,在“十一五”期间医院开始实施全面数字化建设,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呢? 徐克:其实,早在1997年,时任医院院长、现任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便提出了医院管理计算机化网络化建设目标,开始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并在当年全国率先引进了IBM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初步实现了以病人就诊流程为核心的病人信息管理和电子结算管理,实现了医院的部分信息化。 当前,中国医大一院紧紧围绕病人需求主要构建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全院级的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城乡一体化区域协作医疗网络平台系统等13个子系统,覆盖了医院临床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其中,城乡一体化区域协作医疗网络平台系统目前已经连接了辽宁省内15家市级医院,16家县级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和省外1家市级医院。可顺利实现电话以及网络预约挂号服务;可视化远程会诊、诊间放射影像诊断和远程心电诊断、以中国医大一院为教学主体的一对多的实时互动式远程教学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双向转诊系统等。 通过全面实施数字化医院建设,医院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跃升,既不断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又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病人,对促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学时报》:医院是如何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 徐克: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是体现在不仅要不断加强医院的软硬件建设,而且要处处考虑病人的要求,让病人得到实惠,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医院优质资源的优质服务。因此不仅形成了“教授、副教授出诊,设立著名专家门诊,缩短平均住院日”等具体措施,而且近5年来医院医疗服务量大大增加,是“十五”期间的两倍。 同时,开设的集电话总机、预约挂号、医疗服务咨询和医疗投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961200”中国医大一院医疗服务专线,实行网络、电话和协作医院预约挂号等便民措施。 徐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放射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和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支撑计划、“十二五”科技项目“863”计划及国家自然基金等20余项科研课题。 《科学时报》 (2011-12-16 B1 科学与健康周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096.shtm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网友转发院长偷情微博被拘10日 称“侮辱领导”
hdmutong 2012-3-18 20:53
网友转发院长偷情微博被拘10日 称“侮辱领导” 转自 http://17baoliao.com/article-3184-1.html 复制、转发、截图、求辟谣,是一些网友对网上传闻惯有的处理方法。可就在3 月3 日和3 月7 日,四川南充市的两名网友因为转发一个未得到官方证实的关于南充市中院副院长丑闻的爆料帖,分别被其所在的区公安分局拘留5 日和10日。这件事昨日在微博上引起网友热议。 3 月14 日, 知名网友张洪峰 (微博)发微博称:“四川南充麻辣社区某县分论坛1 月出现网帖,爆料中院副院长与区法院工会主席(女)偷情,被女的老公抓现场。网友李某称十余天后复制此帖,未作改动转发到南充市分论坛,被拘留5 天;之后网友王某截图原帖并加上质疑发帖求辟谣,被拘留10 天, 现还在拘留所。”并附上网友王某的原帖以及两份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 祸起网帖 网帖称副院长“偷情”,两网友转发被拘留 3 月14 日,羊城晚报记者联系了第一位被拘留的网友李友谋,李说,2 月15 日上午10 时左右,他复制了2 月2 日蓬安论坛上发表的袁某的帖子《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与情妇嘉陵区法院工会主席偷情被抓》,并转发到麻辣社区南充论坛上。不想当天下午2 时左右,他就被南充市网监支队带到南充市公安局调查。 后来, 李友谋就被调查一事发了个“向广大网友求助,希望广大网友关注”的帖子,2 月28 日,嘉陵区公安局网监大队再次传唤了他。“3月3 日上午, 嘉陵区公安分局网警又把我带走, 下午就进了南充市拘留所。原因是涉及南充市一官员的敏感问题,说我诽谤他人。” 被拘留5 天后, 李友谋在网上再次发帖,称自己“因复制转发一帖子,被拘留5 天”,他在麻辣社区的账号“123456789968983”和网名“南充羔羊”随后被封,以至别的网友无法再看到他所发的帖子。 另一位“栽”在该网帖上的网友叫王剑波,至今尚在拘留所里。3 月14 日, 王剑波的父亲告诉记者,有人在麻辣论坛发出爆料帖后, 不断有网友将此事转发, 同时这些帖子也不断被删除。2 月15 日,王剑波在麻辣社区南充论坛以“莽娃儿”的网名评论了网传南充市中院副院长“偷情”事件,分析猜测网帖不断被删除的原因,并呼吁“如果网帖是造谣,那么请尽快辟谣,惩罚造谣者。” 在辟谣帖的最后, 王剑波附上了传闻爆料原帖的截图。 3 月7 日, 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区分局对王剑波处以行政拘留10日。王的父亲说:“直到现在,对于中院副院长的传闻, 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还是不回应,不澄清。” 记者从两份“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看到,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 两名网友均因“侮辱他人”被行政拘留,其中王剑波更是被称为“情节严重”,处以该条款最长拘留时间。 网友热议 “转帖人被抓去拘留,令人费解!” 3 月14 日, 知名网友张洪峰将此事在微博上披露,他认为,“复制、转发、截图、求证、求辟谣的网友,如果要拘留,拘留所估计会关不下了!特别是王某那个求辟谣的分析帖,只是要求官方对他看见的帖子进行辟谣, 可现在发帖人已经在拘留所了。” 张洪峰的微博引来大量网友转发评论。不少网友支持他的观点,网友“beibei 小麻雀”说:“谁发的帖追究谁的责任。如果是实情,发帖人也没有任何责任。两个转帖人被抓去拘留,真是令人费解! ”也有网友表示,并不能完全认定警方不对, “如果网帖内容不是实情,那么转帖的李某就是造谣”, “会明显降低两当事人的社会评价”。 律师分析 网友行为不构成侮辱他人 对于网络传闻的复制、转发、截图、求辟谣,这种行为需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刘继承律师认为,严格来说,两名网友的行为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并不完全相符。 刘继承分析说,关于网友李某,首先“事实” 并不是他捏造的, 他只是散播了该“事实”, 即使查明该网帖所述内容是捏造的,李某确实因未经核实传播谣言,客观上损坏了他人名誉, 但也属于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应予以行政处罚;而网友王某没有捏造事实的行为,也没有侮辱他人的目的,只想弄清事实真相,更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一位来自四川的律师也在微博上表示:“详细看过王某的网帖, 认为不构成侮辱他人的行为。此案涉及批评官员的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很具有解剖意义。” 官方回应 网帖内容尚在调查中 3 月14 日下午, 记者致电南充市委宣传部外宣办, 接电话的女工作人员在听完记者的说明后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此事, 并称让负责此事的同事接听电话。随后一位男性工作人员接起电话, 记者询问网帖所述南充市中人院副院长“偷情”传闻是否属实,该工作人员先是含糊其辞称不清楚,后质疑记者身份,记者表示可以提供身份证明后, 该工作人员又改口称只接受当面采访,并立即挂断电话。 随后, 记者又致电南充市嘉陵区宣传部外宣办何主任。何主任告诉记者,网帖中所说的南充市中院副院长与嘉陵区法院工会主席的事, “南充市和嘉陵区两级政府尚在调查,现在不接受相关采访, 一经查实一定向媒体发布。”记者追问,既然事实尚未查实,为何拘留转发网帖的网友? 何主任说:“组织上还未调查,孰是孰非,谁真谁假,我也不好说”。 记者又致电嘉陵区公安分局网监大队,接电话的人称自己是普通员工,并不清楚案件经过,而负责此事的民警正好外出。随后,记者多次在办公时间拨打了官方网站、114 登记的以及嘉陵区宣传部工作人员提供的南充市公安局政治部、嘉陵区和顺庆区公安分局政工监督室、办公室的办公电话,均无人接听。 又见“转贴被行政处罚拘留”。前不久,佛山当地知名网友“秦时明月”因转载网帖称 “当地检察官桑拿场风流今晚抓明天放”,被当地检察院指责,称其严重影响司法机关声誉,随即遭警方抓捕,先以涉嫌诬告陷害罪刑拘,后改为 “发布不实网帖”治安拘留10日。 假如我们不曾遗忘的话,一是江苏涟水警方以网帖 “公然侮辱”交巡警大队领导为由将网友拘留9日,交巡警已被诉至法院;二是河北一网友因为发布保定一家医院发生非典疫情的不实网帖,被劳动教养两年。“公然侮辱”和“散布谣言”,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因此,网上发贴需谨慎,内容仅供参考…… 不是说谣言止步于真相吗?!当“南充市和嘉陵区两级政府尚在调查,现在不接受相关采访, 一经查实一定向媒体发布。”网上爆料问题,南充市和嘉陵区两级政府还在调查核实之中。四川南充市为何急不可耐地把爆料通奸问题的发贴人和网友转发求辟谣被拘10日呢?这是欲盖弥彰,还是转移公众视线呢……?! 假如最终调查清楚——爆料中院副院长通奸问题的发贴人是在造谣,到时再抓捕——打入地狱不迟!假如最终调查清楚——爆料中院副院长通奸问题,证据确凿,铁证如山。那么,四川南充某区公安分局是否要进行国家赔偿,追究有关公安人员失职行为呢?其实说白了,四川南充某区公安分局不应当在最终调查还未出来之前,先把主动变被动!就是某某领导意见,到时,打屁股的还是具体经办人员,何苦呢……?! 中院副院长通奸问题,按现行法律规定,是道德规范、品行道德问题。一般以调动工作,党内检查处分。假如“女的老公”家丑临时决定不外扬,发贴人岂不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吗……?!所以,面对如此爆料中院副院长通奸问题,远不如刑事犯罪和贪污受贿来的惊天动地和舆论哗然! 所见所闻,作为当地公安,在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最终调查没有公布之前,而先拘留发贴人是有错在先,假定中院副院长通奸问题最后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作为当地公安分局某些经办人员,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个人分类: 娱乐休闲|2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年的饶毅院长扇了今年的周其凤校长一记响亮的耳光?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3-9 23:59
  在一副漫画疑似把北大的周其凤校长嘲讽了一下的那回,饶毅教授很激情滴写出了在科学网上最雷人的一篇博文,其水平可谓惨不忍睹(甚至后来经过他的认真修改后依然惨不忍睹),看到后俺笑得牙差点掉下来,当时就懒得去反驳,因为几乎没有人会赞同里面的观点(当然,中国历来不缺附蛆的苍蝇,所以我只能说“几乎”)。   饶院长甚至说到了周其凤校长个子不高,有历史的原因之类的话,不过饶院长使劲赞颂了周校长在其他方面比个子要高很多的状况,这篇博文让俺这般从来没幸见过周校长的人也知道了周校长的自然高度原来是这样的,在此真要好好谢谢周校长的这位下属。   而今天两会正在召开之际,记者写道:“周其凤介绍,在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排名中,全球所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科,被划分为22个学科,按照学术水平进行排名。十年前北大只有4个学科是全球最好的,经过十年建设,现在达到了18个,其中,化学比全球99.97%的学校和科研机构都要好。”   且不说“最好”这样的评价是否恰当,我们可以当做临时说话不够严谨,再看周其凤校长更具体的介绍,他说,虽然目前北大办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定不足,希望以后能够进一步提升,把五个学科群推到前20。   【注:同一篇报道里,北大的学科被分成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生命科学与药学、工程技术五大学科群,按照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排名,目前北大分别是人文科学第18位、自然科学第17位、社会科学和管理排第21位、生命科学和药学第24位、工程技术第34位。】   北大校长好个豪情似火、雄心满怀啊!   不过,仔细对比来看,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去年的饶毅院长打了今年的周其凤校长的耳光,而且似乎还很响亮,让俺们这些看客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去年,饶先生在自己博客中写到:“2010年2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北京大学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排全球第19。如果能信几个记者(不管是白人记者、还是中国记者)瞎蒙的结果,我们已经是超过加州理工学院、Duke、普林斯顿的世界一流,可以半夜从梦中笑醒,他们该向我们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353910 )   面对如此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俺们更愿意选择支持官要比副部级稍微小一点点的饶院长的观点,认为他还算清醒。不过,根据饶院长那篇稀奇古怪地坚决打击嘲讽周其凤校长现象的表现看,俺倒是不知道饶院长是不是已经或者将要改变观点和校长保持一致了,况且了,饶院长批评的是19名的排名,而现在是第24,比19谦虚了很多了,也许是真实的?或者,尊敬的饶院长也许会认为,经过了饶当院长的这段时间,已经真的使北大达到这个水平了呢,俺们由于不了解饶院长现在的观点,就先放在这里存疑吧。   【 关于周其凤校长的新闻报道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015.shtm 】
个人分类: 人论|47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们的新院长,28岁当教授,41岁当院士,47岁当院长
热度 16 xupeiyang 2012-2-29 16:39
曹雪涛 现年48岁 26岁时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 27岁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28岁破格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医学教授。 32岁被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 主任 40岁任第二军医大学 副校长、少将军衔 41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47岁任中国医学科学院 院长 曹雪涛,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7月19日 出生于山东省 济南市 。 199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导。 第十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2011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廖蕾袁荃夫妻,80后教授并不年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42531 青年是中国科学的希望 我们要关注、爱护、支持青年科学家 “successful scientist”需要机遇,不单靠努力追求就可以得到。我们要努力做“great scientist”,纵观科学发展史,有很多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工作同样激动人心。――摘自《中华儿女》 连续11年指导了1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年轻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542732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563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无奖竞猜】饶教授从院长位置上卸任后会当普通教授吗?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2-17 06:18
  无奖竞赛是最无聊的,连个彩头都没有。   好像饶院长已经有过向校长要求辞职的申请了,不管怎么说,这个戏还是需要做的。而且,饶院长也多次表示对于院长这样的位置绝无恋栈之情,随时都在办公桌里可以拿出辞职申请的。   我们这里对于未来必然会到来的某日做个猜想吧,到时候饶院长会离开当前位置后直接就地转为一个普通教授吗?   答案A:不会!还会有其他更多大学敦请其去当院长,中国大学里院长的位置多了,怎么不能为他老人家挤出一个俩的来?!   答案B:不会!但会升官,至于是在校内升还是在部委升,还得看更大领导的意思,与校长都无关。   答案C:会!饶院长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你这些俗人就以为人家就冲着官来的呀,难道干了若干年的院长还没当够?   答案D:不会!普通教授如此掉价他怎么会担任,如果没有其他院长局长的位置,他会伤心而去。   俺们这么早就为院长的未来进行竞赛,如此用心,给俺个奖励吧。   对了,不许抢答哟!   哦,你问饶院长是谁?我哪里知道,只听说在P大当院长,但是其人在中国学术界巨有名,出篇只有几行字的博文也有100来个科学家来推荐和评论的,和韩寒一个标点符号几百万点击有得一拼,就拿来做比了。
个人分类: 人论|32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面对故宫 心怀敬意
whyhoo 2012-2-15 09:19
(权威访谈)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面对故宫,心怀敬意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 廖翊)“有人问我,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从哪里烧起?我回答,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保护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没有。好在我的名字里有‘雨’,我倒是准备好‘水’了。这看似玩笑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故宫的事业是永远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二是面对故宫这处有着60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面对故宫博物院这座有着87年历史的文化圣地,必须心怀敬意。”   日前,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履新满月之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做如上表示。    戴牌进故宫,心情很神圣   记者:您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多年,对故宫应是非常熟悉。如今戴着故宫工作牌来到这里上班,心情有何不同?   单霁翔:当自己走进故宫,成为“故宫人”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神圣感。首先,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身份极为特殊。一方面,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故宫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是当今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馆。这一切,决定了故宫的神圣地位。   记者:上任一个月,感受如何?   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职务,对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很大挑战。我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开始。这一个月,我在故宫博物院32个部处逐一走访和调研,前辈们为故宫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全体员工对故宫博物院的感情,让我感动和敬佩。    “故宫无小事”,各方须提升   记者:经过一个来月的调研,您觉得故宫的工作有哪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单霁翔:我感到有8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一是陈列展览要突出故宫文化的特色;二是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应该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参观故宫博物院是美好的经历;三要进一步加强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使故宫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四是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故宫无小事,任何客观原因都不能作为懈怠的理由,必须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五是提升世界遗产保护水平,在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近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已经正式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六是清除安全隐患,在保障文物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改造故宫基础设施;七是故宫文物库房的文物柜具、陈列展厅的文物展柜等,已经不能适应文物保管和陈列展览的实际需要,需要进行系统地、分批次地更新;第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使更多符合故宫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记者:您认为,故宫面临的最严峻课题是什么?   单霁翔:当然是观众安全和文物安全。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群,又是接待观众任务最为繁重的博物馆,因此无论安防工作,还是消防工作,都存在复杂性和严峻性。防火、防盗、防踩踏、防突发事件,永远是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必须警钟长鸣,必须有“如履薄冰”之感。   我想着重说说故宫的安防。目前故宫博物院已有安防设施大部分建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目前,正在实施安防改造工程。同时,还要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保卫的科技含量。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   记者:您如何看待各界一直以来对故宫的关注与监督?   单霁翔: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主动增强故宫工作的透明性、公开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故宫。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理解。今后,我们要积极加强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虚心听取媒体和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我们深知,故宫在社会民众心目中极为崇高而神圣。故宫既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还是世界的;故宫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她从历史中走来,还要健康地走向未来。因此,每一位社会公众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作为“故宫人”,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扩大开放区,应对大“井喷”   记者:这些年,故宫参观人数激增,具体呈现怎样的情景?   单霁翔:1949年,故宫参观人数是100万,增长到2002年的700万,经历了50多年时间。而从2002年的700万,增长到2011年的1400万,仅仅经历了10年时间,也就是说10年之内,故宫参观人数整整翻了一番。这一增长速度在国内外博物馆领域绝无仅有。预计今后还会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   故宫的观众群体呈现两大规律。在时间方面,每年的暑期,“五一”,及“十一”长假期间是观众高峰,去年10月2日观众人数超过13万人,严重超出故宫承受能力。在区域方面,第一次来故宫的普通观众,总要沿着中路参观,中轴线上观众格外集中。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正是故宫遗产保护与开放的矛盾所在,也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   记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单霁翔:解决问题必然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同时入手。空间上,一方面,通过修缮使更多的文物建筑并实现对公众开放。经过努力,故宫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积达到329717平方米;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展览布局合理扩大开放空间,有序疏导人流,增加接待能力。比如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都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   再一方面就是将收回故宫进行管理的文物建筑进行科学、合理利用。比如,端门将改造为售票处、观众服务中心,既能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购票环境、秩序,又能缓解午门拥挤程度。目前端门地区已经清退了商户,清退了临时展览,还端门地区一个清静、典雅的面貌。售票窗口由原来在午门的20个,移到端门朝房后可以增加到28个。又如,午门雁翅楼收回修缮后将成为大型展厅,将缓解三大殿的压力。   同时,还将调整办公科研用房,净化故宫博物院内的环境和消除隐患,将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社会公众关心复建以后的建福宫花园,今后完全由故宫博物院管理,仍将用于举办小型展览、文化讲座、新闻发布等文化活动的场所。   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约为8:2,开放区包括开放展示和游客服务,未来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   在时间上,故宫淡季和旺季参观人数相差明显,总体上必须合理配置参观时间,削峰填谷,在特殊时段的限流措施仍要坚持下去。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2/15/content_3574658.htm
个人分类: 文化|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院长正名
热度 2 gfcao 2012-2-11 23:57
这是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个敏感的话题,写这篇文章注定会挨骂,尤其是以院长的身份为院长正名更是犯了大忌,但缘于某些事情,我有必要写一写。 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人总是对院长不以为然,似乎一旦当上院长便将自己置于了教师的对立面。恕我直言,那些动辄以一副正义凛然的姿态攻击院长的人也许正是自命不凡、自以为怀才不遇、不得志甚至做梦都想当院长之人。在科学网上有两类人喜欢骂人,一类是孤魂那种胸怀宽广、心底无私之人,孤魂骂人从来不针对具体的人,大多针对体制,所以孤魂的骂人往往能赢得很多人的共鸣。另一类是自命不凡的人,这类人的典型特征是谁做领导或者谁得了他想得而未得的东西就攻击谁。现实中我也见识过这样的人,这类人的心理与八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总是对别人指指点点,专好捕风捉影,甚至杜撰出许多子虚乌有的事物来哗众取宠,他们通常不是怨妇、长舌妇就是伪君子,越是喜欢编排别人的人往往正是自身屁股不干不净的人。我知道有一位老兄,专喜八卦东家长西家短,到处散布谣言,可正是这位老兄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了令人膛目之事,一位当时在场的朋友很不屑地告诉我此事,我一笑了之,心想只要人家的太太想得开,关我鸟事?假如有恶作剧者将此事告知他的夫人,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也许他的夫人很信任他,也许他的夫人会大闹天宫,什么可能性都有。还听说一位领导在某个场合不小心按了手机的直拨键,结果他的夫人从电话里听到了整个的过程,无异于现场直播,可正是这位老兄专喜花边新闻,甚至自以为有才,编造出短信笑话般的绯闻来愉悦他人。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遗憾的是,身份如大学教师、教授也脱不了市井习气。若干年前,有位长者对我说:“大学校的教师兴趣大多在学问,不会关心那些无聊之事, YJ 学校没多少人关心学问,整天无所事事,专好勾心斗角,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编排别人,谁出头就打谁。”此言果然不虚,有时我就想,别人家的事与你何干?即使谁真的干了违法乱纪的事自有党纪国法惩处,用得着你咸吃萝卜淡操心吗?其实细想想,这种人不过是内心的需求没得到满足或者生活不得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点补偿而已。 回到院长的话题上来,有些人认为,只要是院长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私利,有没有这样的院长?肯定有。问题在于有多少这样的院长?我相信,大多数名牌大学的院长们是正派的,因为我认识太多的院长,他们很多都是本单位学问出类拔萃的人,他们当不当院长都能获得他们得到的东西,用不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也许正是一些人看到了院长得到了很多“好处”,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好处与院长的身份有关。就以我这个“教学名师”来说吧,网上不是有人攻击我是利用了院长身份得了教学名师么?相关的博文还在我的博客里。说句狂妄的话,当初这个教学名师是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劝我申报的,至始至终我没有做过任何小动作,更没有拜托过任何人,当初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专家组投票时,我以满票获得推荐。这自然缘于专家们对我的抬爱,但个人的表现也是重要的方面。我在东北生活了九年,在成都生活了十年,从学生时代到当教师,得过的奖励不少,人缘也一直不错,因为我始终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绝不做害人之事,即使是与我有怨隙之人,我也尽可能学会忘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几十年来,我记不清我直接或间接帮助过多少人,但谁帮助过我,我一刻不敢忘记。在广州大学的几年中,虽然我为学院的事情求过很多人,吵过很多架,但从没为自己个人的事求过任何人,更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与任何人计较过,相反地,当学校有关部门推荐我作为全国优秀教师候选人,专家组一致通过时,我婉言谢绝了,因为在我看来,这个称号对我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把机会留给别人。坦率地说,如果我欣然接受,可以毫无悬念地拿到这个优秀,我相信能做到我这样的院长绝不止我一个。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表功,事实上,在科学网上表功毫无意义,我是要告诉那些对院长看不顺眼的人,你们该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等你有了院长这样的境界后再来对院长说三道四,千万别告诉我你不想当院长。 如何判断院长是否公正?有两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但绝不是看院长是不是得到了很多“好处”,假如这个“好处”与他是否当院长没有关系,你不能因为他是院长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不该得这个“好处”。假如一个学院的教师们大多对院长一职不感兴趣,说明这个学院的院长“无利可图”,这个学院的风气是正常的,或者假如这个学院的院长敢作敢言,说明这个院长是心底无私的,正所谓无欲则刚。假如院长对上级领导唯唯诺诺,对手下趾高气昂,说明他不是一心想往上爬就是太在乎院长这个位置。 我不想推测有多少比例的好院长,这个比例难以统计,但请不要把所有的院长一棍子打死。说到底,如果院长不合格,你大可弹劾他,匿名或背后捣鬼不仅没有意义,反显得你下作。
个人分类: 杂文|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亚平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dongzg101 2012-2-11 04:48
张亚平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1月14日发布通知:根据国务院《关于张亚平任职的通知》(国人字〔2012〕10号), 张亚平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张亚平简历(来源:中科院官网) 张亚平,男,汉族,1965年生,云南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研究方向是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现任国际重要刊物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Animal Geneties编委。 原文请见: 关于张亚平任职的通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NIH首席调查员的盛宴
热度 6 yzhang111 2012-1-25 01:08
把标题写成这样有些忐忑。本意是想说我们院的一个新发明:the NIH Principal Investigator Reception 2012。这个principal investigator的翻译虽有拔高之嫌,但也是海词词典的权威翻译。 或许是因为最近院里的赤字让院长上火,也许是因为的确想鼓励大家多去拿NIH课题,反正马上就会搞这么个特别Hors d'oeuvres and Cocktails招待会。这招待会还没开,一大堆质疑接踵而至: 为什么只招待NIH的PI,我这个NSF(美国自然科学基金)、DOD(国防部)、DOE(能源部)、VA(退伍军人事业部)的PI比NIH的PI们拿来的Overhead(联邦机构因为某课题给某单位的运行经费)少是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 HHMI(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PI牛不牛? 在不在邀请之列? 我这个私人基金会的PI不比你那NIH的PI差多少啊?貌似一般NIH的PI还不那么容易达到我这水平吧? 面对这些质疑,院长就一句话:学院的排名是根据NIH经费多少来的,有本事你也去拿NIH经费给我看看。众皆目瞪口呆 。呵呵,这德行是不是和大家熟悉的一些关注排名的国内院校有一拼? 这赤字也确实让人上火,院长被校长逼得上蹿下跳,昏招叠出。这不嘛,马上就有一个新政策出台:PI三年内的overhead每人每年不到$100K的,工资一律减10%,尤其是临床的、科研的、有Tenure不怎么教书的!这下把绝大多数教授都惹毛了,不管有没有tenure有没有overhead,没几个例外!预测一下:这院长的位子有点儿危险了,被教授们拉下马的院长也不是没见过 。再怎么招待这NIH的PI们估计也阻挡不了下台的命运,除非是服教授们的软,承认学校是教授的天下,当权者只是被教授们雇来帮忙的!
3333 次阅读|8 个评论
忙碌的一天,无聊的一天2009-11-10
xianlaoguo 2012-1-21 17:21
早上7:00起床,洗澡、洗漱、早餐   8:00-10:00上课   下课后办公室,已有教学科长在等我讨论事宜,非常简单:某位教学副院长对实验教学中的“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示“关注”,需要了解情况。而教学科长非常清楚“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来龙去脉,在该活动尚未启动时已将向教学副院长汇报过。可惜的是副院长大人“贵人多忘事”,在历经6周的“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束后,由于和本博工作上的小误会,又来“关注”实验中心本学期进行的“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明摆着要找本主任的茬!   12:00结束情况说明,教学科长回去汇报。本博打道回府。口干舌燥该补充弹药了。   14:30-16:30本系专业学生专业课。   16:30下课后,办公室凳子还为坐稳,院长驾到!教学科长、教学副院长均向院长汇报了上午的情况!说法不一!了解新校区搬迁工作落实情况,顺带说一下教学副院长“关注”的事进展如何。“和教学副院长多沟通”是原话,潜台词“不能不给他面子”!又是口干舌燥二个小时!   18:20 结束谈话   晚饭进行中,又有电话说明这件事情的利害和对本博的影响得失!   各位看官看了本博文半天,估计还是一团雾水:1“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什么?2、为什么如此多领导“关注”?3、博文想说什么?4、教学副院长打电话或亲自谈一下就清楚了为什么转这么多的人?   本博将在今后说明!   顺便说一句:院长、副院长、本博均为高校教授!忙碌的一天,无聊的一天!
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英九发表胜选感言(全文)
热度 4 halcon 2012-1-15 00:38
马英九:萧“副总统”、连荣誉主席、吴荣誉主席、吴“院长”、王“院长”,现场各位长辈、乡亲,大家晚安,大家好。 恭喜大家,我们赢了! 这不是马英九个人的胜利,这是台湾人民的胜利! 这是我们一条追求清廉、繁荣与和平的台湾路线的胜利,对不对啊?这个胜利,台湾人民给了我最清楚的信息,要我继续朝这条路线走下去。台湾人民也给了我明确的使命。让我尽力完成创造台湾新历史的任务。 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让我能够再有四年的机会去完成台湾所需要的改革,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待。 这一次我们之所以能够连任,是因为人民肯定我们拒绝贪腐、坚持清廉的努力,对不对?也肯定我们开放松绑、振兴经济的努力,对不对?人民也肯定我们搁置争议、争取两岸和平,把危机转变为商机的机会,对不对?各位。这也是人民肯定我们采取正确、正派、有效的活路外交,赢得了国际的尊重与支持,让台湾人民能够遨游世界,对不对? 当然,我也了解,许多的人对我们还有更高的期许。大家希望我们在照顾弱势之外,要更重视分配的正义,要继续缩小贫富的差距,同时要重视青年就业的问题,以及如何协助他们实现他们的台湾梦,对不对! 请各位放心,我会继续重视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保育,我们会重视农渔业的有序发展,我们更会重视人民对政府施政的感受。我在这里保证一定全力以赴,不达目标,绝不终止。 各位乡亲,我们赢了。但我们要像四年前一样,高兴一个晚上就好了,因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要在这边特别强调,在竞选的过程当中,我听到了民进党蔡主席跟亲民党宋主席对我许多的批评与建议。我觉得他们的意见都非常的宝贵。我会了解,虽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我们关怀台湾的心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会感谢他们,并且慎重的研究及评估,只要对人民,对台湾人民有利的,我都一定会采纳。好不好! 未来,我连任之后,每半年至少会邀请在野的政治领袖共商国是,希望能真正找到对人民真正有利的政策,大家一起为台湾奋斗好不好! 在我这次竞选的过程当中,我跑遍台湾各地,倾听人民的声音,也不断地自我反省,我会仔细地检讨有哪一些的政策受到人民的欢迎,我们会继续;哪些政策受到人民的批评,我们会检讨,会改进,必要的时候会停止。同时,我们会再继续征求大家的意见。我每个月都会邀请人民团体跟我座谈,深刻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把大家心头的话记下来。我会一一地、谦虚地进行必要的改进。 对此我特别要向各位报告,我们这次的连任,希望未来的四年,台湾弱势的民众能够得到更多的照顾,我们贫富的差距可以进一步地缩短,还有在经济方面我们一定要推动结构性的改变,让台湾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十年内我们要加入TPP跨太平洋经济协议,让台湾真正能脱胎换骨,好不好! 同时,未来的四年,两岸的关系会更和谐会更有互信,冲突的机会会更小。我一定会让我们台湾有一个有序、和平、稳定的环境好不好! 同时,我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跟国际社会互动的机会,让我们的人民能够更有尊严的遨游全世界,全世界走透透,让我们在全世界任何一条大马路上都能够昂首阔步。 我们希望加强跟全世界的文化交流,跟经贸的往来,让台湾在世界经济及文化的版图上能够昂然竖立,成为推动文化交流及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好不好! 我们还要继续推动改革,我会大刀阔斧的来推动,让台湾脱胎换骨,要为我们台湾公平正义有序发展奠下坚强的基础。各位乡亲,我会用生命来扞卫“中华民国的主权”,台湾的安全和台湾人民的尊严,生生世世要为台湾奋斗到底,好不好!这是我对台湾最庄严的承诺。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萧“副总统”在过去4年当中对我的支持。我们微笑老萧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关键时刻提出关键对策,让我们过关。 同时我要谢谢吴敦义“院长”,他能够接受我的付托,担任“行政院长”。这两年多来不论是在经济的复苏,灾区的重建,跟疫情控制上都做得非常的成功。现在又要跟我一起在未来的4年中并肩作战,我要好好谢谢他。 同时我要谢谢连荣誉主席、吴荣誉主席、王金平“院长”,跟所有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包容我的党内先进伙伴们! 我当然要谢谢我家人对我的支持。尤其是这一位(周美青)。她是我从政以来对我最大的支持力量,也是我家里面永远的反对党,永远用最严格、最犀利的标准检验我、帮助我、鼓励我。我要好好谢谢她! 我当然还要感谢所有一起和我打拼的行政团队,以及辛劳奔走的选战伙伴,还有千千万万热情乡亲,牺牲奉献的志工朋友们,谢谢大家! 最后,再次感谢投票支持我的这么多朋友们,因为各位坚强的支持、温暖的鼓励让我能够有继续奋斗的勇气,我要谢谢大家!
186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闭幕
whyhoo 2012-1-11 09:58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记者张先明)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今天在北京圆满闭幕,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出席闭幕会议,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作总结讲话,副院长张军主持会议。   沈德咏指出,会议学习讨论了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大家一致认为,周永康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精辟透彻,部署工作具体明确,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行动纲领。王胜俊院长作的题为《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今年以来人民法院工作取得的新进步,深刻分析了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明年人民法院工作抓好“六个深化”、实现“六个提高”的任务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紧密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沈德咏在讲话中提出了要切实抓好八项重点工作的要求。他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抓好执法办案重点环节,努力实现办案质量、效率与效果的有机统一。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审理案件,确保法律得到正确实施。要建立健全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案件信息反馈机制,抓好信息汇总、梳理分析、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发回重审、指令再审等案件的监督与管理,努力提高审判质量。要继续强化均衡结案,把办案任务细化到审判执行各环节,统筹兼顾、科学调度、协同推进,进一步规范办案流程,严格审限管理,有效提高审限内结案率。   沈德咏要求,要切实抓好司法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积极推动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要按照“把握正确方向、立足中国国情、依法稳妥推进、确保公平正义”原则,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认真落实任职回避制度有关要求,按期完成司法解释集中清理任务,切实解决制约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真正使司法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沈德咏强调,要切实抓好涉诉信访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各级人民法院要以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为载体,落实领导责任,解决突出问题,加强源头治理。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了解群众诉求和社情民意,依法处理每起案件,从源头上化解和减少矛盾。要继续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认真总结推广各地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依法妥善处理涉诉信访积案。   沈德咏要求,要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依法审理好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认真总结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经验,不断完善网络著作权、专利授权确权、专利侵权、商标授权确权等案件的审判标准,切实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量。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由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试点工作,发挥整体保护效能;进一步完善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机构设置,有效提升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水平,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影响力。   沈德咏强调,要切实抓好全员岗位大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司法保障水平。要充分发挥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先进模范法官、各领域业务尖子的传帮带作用,采取“法官教法官”等形式,通过庭审观摩、文书评比、考核比武、办案标兵评选等方式开展业务技能大竞赛活动,着力强化司法能力的实践锤炼,有效提升审判和执行能力,有效提升司法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   沈德咏要求,要大力抓好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国法院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工作,确保基础软件开发任务尽快完成。要加快推进硬件设施配套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审判执行、办公自动化、队伍管理、绩效考评、档案存储等方面的应用,切实提高人民法院工作的科技含量。   沈德咏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密切关注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广大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创造的经验,认真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破解司法难题提供科学依据。要立足长远发展继续加强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推动人民司法事业科学发展。要着眼工作需要健全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理论研究激励、成果转化和保障机制,切实增强理论研究的生机与活力,努力推动审判理论研究大发展、大繁荣。   沈德咏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严格落实办前分析、统一交办、限时办结、分级负责、督查督办等制度,确保办理工作的规范化。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江必新、苏泽林、奚晓明、景汉朝、黄尔梅,中纪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张建南,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周泽民,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刘学文以及各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和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出席会议。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福建、内蒙古、广西、广东、重庆、黑龙江等六个高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在会上介绍了相关工作经验。 原文见 http://www.court.gov.cn/xwzx/fyxw/zgrmfyxw/201112/t20111224_168663.htm
个人分类: 政法|1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矮败小麦”获奖 院长书记争抢
热度 8 tongpingya 2012-1-9 10:12
去年 1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刘秉华主持的“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荣获 2010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刘秉华及其研究团队经历近 30 年的系统研究,创造出矮败小麦,建立了基于矮败小麦的高效育种方法。通过科研协作,到 2009 年育成小麦新品种 42 个,推广面积 1.85 亿亩。(《人民日报》 1 月 15 日) 点评: 矮败小麦是一项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 是小麦遗传育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实现了小麦育种方法的重大创新 。 向刘秉华研究员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祝贺。 经历 30 年日日夜夜辛勤劳作完成的科研成果备受关注,但最引人瞩目并惊愕的却是由 36 位获奖者排列的获奖名单。除主持人外,从第二名起隔三岔五竟然是农业科学院的院长、农业大学的校长,以及有关院所的所长、党委书记不少于七八位,这些人已经入官十几年,原来也不是研究小麦的,甚至和这项成果八杆子都不边的、连试验地都不知在什么地方,突然间也要拉屎强占一个坑。 这项研究成果因存在一些不足,从申报国家特等奖降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根据规定,相应的署名获奖人员必须从 36 名减少到 15 名。明摆着的事儿,这些沽名钓誉位居前列的官员应该主动退位让给辛勤劳作的一线科研人员吧。不,挺胸昂首,当仁不让,没有一位高风亮节主动退出这个位置。他们心中明白,有了这块金字招牌扛在肩上,可以理直气壮地评职、增薪、升官乃至开通一条进入院士的通道。 这可谓中国农业科技评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农业科技成果评奖旨在引导科研方向,鼓励科技创新,表彰科研人员献身精神,今天却沦落为官员沽名钓誉、升官聚敛的阶梯。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社会病,蔚然成风,某些官员落实到行动上,溶化到血液中,甚至深入到骨髓里。要杜绝这种扭曲行为还必须从科研体制改革做起,伤筋动骨“去行政化”是其中的最重要议题。 佟屏亚新浪博客 (或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
4928 次阅读|6 个评论
李家洋出任农业部副部长兼农科院院长
yz2011 2011-11-18 20:28
农业部有关人士一个星期前就来电说: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任中国农科院院长。 国务院公文周转效率太低了吧?宣布这么久了,新华社为何仍不发布新闻?那俺就借科学网这个宝地替他们先发布吧! 李家洋在中国科学院人缘和口碑极好。担任中科院遗传所所长时,雷厉风行,很有一把手的霸气;提拔为中科院副院长时,勤勤恳恳,低调谦和,很得如何做副手的要领。同时,他在学术上造诣很深,44岁当选中科院院士,55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初步预测,他的履新,一方面彰显中国科学院的机构实力,表明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科技界的领袖地位;同时,对于代表中国农科科技发展龙头的中国农科院,应该说是一个绝对的利好消息:此前的两位院长,在学术上很难上得台面,因此搞得农科院过于行政化,不像个研究机构,另外,李家洋同时担任农业部副部长,这使得他会拥有更多的资源调配权力。 简历: 李家洋,男,博士,植物分子遗传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6 年 7 月出生于安徽肥西。 1982 年初获安徽农学院学士学位, 1984 年获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 1991 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4 年回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200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 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等。 在植物分子遗传学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 李家洋院士 44 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皖籍最年轻的院士。
个人分类: 人事|6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归与当官的随想
热度 50 weijia2009 2011-9-11 06:39
海归与当官的随想 贾伟 最近几年每次回国,常有朋友将我再次“归海”的举动归结于当初没能当上学院的正院长的缘故,说要是在上交大有做院长的机会,这个人大概是不会走的。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评论,总要费力地解释一下 - 这个问题绝对是冤枉交大了。事实上我这个当了5年的副院长不是没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当初我对领导和同事的解释是自己多年从事管理,在工业界干了5-6年的管理工作,在2001年才回到学术界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比学术界的同龄人少了一段科研上的积累,因此,对于我来说欠缺的不是行政管理,而是科研时间。让我出来为大家做点服务的话,至多就适合当个副院长,当院长需要全身心投入,我不合适。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美国遇到一些资深的华人学者,居然也这么在问,当初为什么没当正院长?也就是说我还得接着在美国做“祥林嫂”,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话。当然,我有时也会跟他们开点玩笑:没想到你们至今还很官迷啊,现在对“千人”啥的兴趣不大,磨磨唧唧,给个院长或所长的位置八成就跑得快了吧? 尽管我们习惯于把历史分成奴隶社会、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等一系列阶段,在我看来中国自古以来的所有制形式基本属于一种形态,即“官有制”,所以文化的内里大抵也脱不出“官”这个烙印。即便是许多在西方平等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熏陶了多年的华人学者,其思想深处的“官”印由于幼时文化启蒙的缘故而大多依然保留得完好如初。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种提法,大致意思是如果我们把美国大学的“官”和中国高校的“官”做一个粗略对比的话,用百分制来综合评价一个位置所拥有的权力、威望、社会认同、自我感觉(尊严)等因素,中美两地的大学校长都是100分,美国教授的得分应该在80分左右,系主任应该得85分,院长得90分;而在中国的大学,一个教授至多能得30-40分,一当上系主任差不多就能到80分,院长能得90分。两个体系的主要差别在教授的得分上,西方教授的地位和院长和校长有一段距离,但不是“天差地别”的那种。而在中国,一个教授当上了系主任或院长,多半有点“鲤鱼跳龙门”的感觉,味道好极了!所以说要一个“面值”达八十分的美国教授辞了工作回国干一个“面值”三、四十分的中国教授是有难度的,即便薪水给得一样或更多,只怕人数也不会多。上个月网上不是还有篇博文题为“美国华人教授:给我实权就海归” - 多么直接的表述啊! 我这几年观察下来,在美国当上教授的海归回来当院长、所长的大多不太称职,因为他们很多人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教授生涯中除了有“八十分”面值以上的自我感觉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学院/学术机构管理经历。尤其是五十多岁的高端海归上岗,在现代管理技能的学习和思维切换上已没有优势可言了。 而我们知道这样的“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的情形还是会持续下去的 - 只要我们普通教授的“面值”上不去的话。高校不将“官位”提供出来就请不来高端人才,至于海归院长来了以后能否把百多号人的单位搞好,那就只能以时间和很多人的前途做筹码来“走着瞧”了。 最近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味道:职位就像一只杯子,你的修养和品性才是杯中的尤物。夜光杯中盛的未必是葡萄酒,也可能是一杯浊水,而粗瓷盏里也可能泡的是极品龙井。个中的品质全在自己的后天造化!
13947 次阅读|62 个评论
[转载]支持饶教授的原则立场——兼谈该吸取的教训
dongzg101 2011-8-17 05:17
支持饶教授的原则立场——兼谈该吸取的教训 已有 36 次阅读 2011-8-17 04:29 |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饶毅 自信沟通 读《 饶毅事件已经在台湾延烧! 》和《 我对饶毅教授署名事件的一点看法 》二文,我更感觉到饶老师的那样做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如果他和江安世以各自署名 “ 北京中国 ” 和 “ 台北台湾 ” 的方式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合作文章的话,这就无异于表示饶先生承认 “ 台湾 ” 和 “ 中国 ” 所各自标志的两个政治实体了,如此无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都是犯下了原则性错误,幸好饶先生识大体而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另一种做法,尽管这种做法引起了台湾方面的一些反应,但这属于正常反应,不值得奇怪,就是没有饶先生的这一举动,台湾有关方面起这种反应的神经是照样存在的,如果连这根神经都不存在了,两岸的统一岂不是马上就可以变成现实了?再说,饶先生的这种行为根本不代表中国政府,只是他作为一个知名学者的个人行为,如果饶先生并不知名或其知名度不高,其行为根本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但是反响再大,也改变不了他的行为仅仅是他个人的行为这个事实,台湾有关方面无非借着饶先生的这个行为炒作一番罢了。 台湾问题是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不容讨论。至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是需要讲究政治智慧的,但对于民间人士来说,其言语和行为根本无须表现得像政府官员那样讲究政治艺术,因为民间人士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只是民意,并不代表官方态度,官方当然得审时度势地讲究策略和艺术。所以, 饶先生采取那样的做法,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非常明确而毫不含糊地表达了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他作为中国的一位民间人士有何必要表现得像政府官员那样处事圆通,四平八稳呢?民间是民间,官方是官方,其原则立场应该保持一致,但是其具体做法是可以也应该有差异的。指摘饶先生在具体做法上有这样或那样缺失的网友,是以对一个官员甚至是政府中的一个要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这位学者了,这是不是显得有些苛刻了呢? 当然,在饶先生的这个事件上,也不是没有可以吸取的教训,例如,如果事先就署名问题与江安世及时沟通,也许就不会发生现在这样或多或少有点负面影响的事情。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讲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的合作行为构成一个组织,其组织行为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信息沟通的环节,把这个环节做好了,才能使彼此的合作行为协调到位,从而才能达成其组织目标。
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院长一行视察微生物所“马铃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
dongzg101 2011-8-8 12:28
白春礼院长一行视察微生物所“马铃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 2011-07-28 | 作者: |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 】 2011 年 7 月 21 日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沈阳军区司令员张又侠,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等一行前往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视察了由中国科学院与沈阳军区联合实施的 “ 东北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 项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振声、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邓麦村、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王晓军、黑龙江省委常委张效廉,院生物局、办公厅、计财局、资环局、院地合作局,沈阳军区联勤部、农副业基地管理局,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科技司,黑龙江省科技厅、省农委、省科学院,齐齐哈尔市领导,兄弟研究所所领导,我所所长黄力等陪同进行了视察和调研。    由微生物所承担的 “ 老莱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体系建设 ” 是院军联合实施的 “ 东北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 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立足于老莱基地气候冷凉、土壤优质的自然优势,集成我所马铃薯脱毒种苗繁育、病毒检测与病虫害生物防控,无土栽培、温室 / 网棚扩繁技术,开展马铃薯种薯繁育。该基地经过两年建设已建成马铃薯种苗工程实验室 240 平方米,温室 667 平方米,网室 15 亩,配套了完整的组织培养及病毒检测所需仪器设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4 名。该基地已收集了加工型、食用型和彩色马铃薯近 30 个品种,布署种薯繁育基地 3000 亩,已形成年产 20 万粒微型原原种的生产能力。 2010 年百亩以上规模的初步试验表明,使用种植脱毒原种,配套精准灌溉和缓释肥技术,比种植普通马铃薯种薯亩增产 49.9% ,取得显著成效。   白春礼院长、张又侠司令一行兴兴致勃勃的视察了位于老来基地的实验室及温室,听取了项目负责人仲乃琴关于 “ 茎尖组织培养 — 病毒检测 — 脱毒种苗快繁 — 种薯生产 ” 繁育技术体系的介绍,观看了马铃薯茎尖剥离、脱毒试管苗培养、无土栽培繁育微型薯等环节,详细询问了该技术的实施进展情况和优势、推广种植后增产水平、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 白院长等领导和专家对项目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微生物所科研人员能扎根基地,集成多项技术和产品,建立大规模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对解决马铃薯病毒性退化、恢复优良品种种质特性、提高农产品产值、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具有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希望我所科研人员与部队官兵紧密结合,深化项目的实施,将基地建成国内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一流种薯生产基地。   该项目的实施,为使老莱农副业基地由单一的商品粮生产发展为包括马铃薯在内的种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基地创造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英大学变革异同
热度 5 王铮 2011-4-28 07:50
中英大学变革异同 早几年,英国朋友来访,谈起一些著名的系消失了。英国人说,英国大学为什么成立了许多学院,那是因为英国大学的旧体制,每个系只设一个教授,可是高水平的越来越多,为了增加教授职位,就把系改为学院了。他说,你们中国不也是这样吗,学院多了,教授也多了。我说: No , No , No ,我们中国教授是发的,有些不学无术的人到临退休发一个教授职称,反正当教授没有多少物质利益,当官才有。于是,许多知识分子想当官。因为想当官的多,没有多么系主任位置,所以系改学院,就可以设许多系主任了。他笑了,真是文化不同。我说殊途同归,在英国,教授受人尊敬,所以大家争当教授。在中国,做官受人尊敬,所以大家争做官。大家都笑了。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3381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授竞聘副处长:相当于民工竞争工头
热度 5 JYH64J98Y99H 2011-4-14 12:06
一位林姓博友直呼他对当今高等学校有点看不懂了。他说他有一次乘飞机,旁边坐着一位大学副院长,相当于副处级,聊天中知道是一位‘长江学者’。今年,他又见到一位‘长江学者’出现在竞聘副处长的候选人中。 他还进一步比较,1990年代初国务院一个工资调整的文件,大学正处的最低工资265元,大学的副教授最低一级工资275元。他信誓旦旦地说,这个数据是绝对没有错的。他还举自己所在大学分配住房的例子佐证:当时正处级最多住三室一厅,教授可以住四室一厅。 我相信,他说的都是事实。我还在数年之前听到一位老先生振振有词地对我说,他的老伴是大学里的正教授,相当于副省级待遇。老先生自豪感甚至让我有历历在目的感觉。 我们的时代确实变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官本位气息日益浓郁的社会之中,科举制度正被国家公务员制度所替代的时代。院系官员岗位,现在的话,是管理科学岗位,是软科学范畴。当管理科学成为一级学科的时候,官员的地位、价值、作用早就与时俱进了。管理科学,估计相当于医学科学中的神经科学。有的官员可能希望员工最好不长脑子,不长多余器官,只长听话的手脚,令行禁止。 偏偏知识分子又是用脑子工作的人,那就让他们只搞技术,不搞管理吧。让他们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吧。从牛鬼蛇神、臭老九到与工人阶级平起平坐,已经地位提高很多了。虽然服务不是领导,但现在是管理者服务人,被管理者被人服务。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其中就涉及到权利的边界冲突与争端。“人权”在中国与美国的坐标系内,位置是明显不同的。我要声明,我是坚决拥护党和政府捍卫国家主权,批驳美国以人权教师爷自居的正义立场的。 中国的科研体制、机制与西方国家区别也很大。这些问题都与钱学森之问相伴随。这些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大家习以为常了。这正是愈演愈烈的大学行政化的客观现象。 教授竞聘副处长,这是一个几乎每所高等院校都客观存在着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的荒谬现象:教书的不挣钱,胡编滥造有利可图,这是教授年轻化的现实。我们的制度设计强化了文章满天飞,轻视了桃李满天下。强调了人才的科研与论文写作能力,忽视了教书育人的实际成绩与工作资历。重视了干部培养的所谓人才梯队,无视了团结战斗互相协作的研究团队。中国大学问题多多,不胜枚举。 渴望进一步提升地位、扩大影响、实现价值的机会,也是社会与组织对他们价值的进一步认可,是利益机制的二次分配。用老百姓的话说,人家吃香的,喝辣的,混得好呀,有出息呀。管理岗位也是一个人发挥作用的舞台。学者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着的,特别是人文学者。在当代,谁当官员都存在着客观的利益回报,还不包括所谓的灰色收入。唯有实现组织功能最佳化的领导,唯有为员工与社会创造利益最大化的领导,唯有实现本部门、本单位、本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领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领导。领导科学是一门管理科学,需要理性对待。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始终存在。当有人怒斥鸠占雀巢的时候,有人正投机取巧呢;当有人大呼伯乐不常有的时候,有人正沆瀣一气呢;当学者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正成为世界潮流的时候,有人正强化教育与学术管理的职能大搞后备人才梯队着呢。在一个博士满街走,教授不如苟的时代,副处长总归是领导。他们占用的资源多,自然会从中收获更多。当权力的思维、当拜金的思维、当市场的思维,成为今天主流的思维,过去感到奇怪的现象,今天实在不足为奇。在我看来,这只相当于民工竞争工头。其根源还是日益强烈的高校行政化趋势在背后主导,是稳定至关重要的暖风比百家争鸣的清风吹得更加猛烈,至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政治与学术已经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严峻问题,这关乎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个人只是希望全国各地的工头们别太贪婪,顾及民工的切身利益和重要关切,全面关心员工生活,不要杀鸡取卵,不要竭泽而渔,不要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按中央要求,工头与民工要和谐相处,实现部门、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工头能够多想想当年的民工生活,与民工推心置腹,能够有点博爱意识,能够有点天下为公的情怀,能够有点天地正气,他们甚至还有迎娶宋庆龄的机会,他们将来离埋葬在中山陵的距离就已经不远了。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然,再好的愿望,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文化价值都如空中楼阁,操作多点透明度,民主多点刚性保障,否则真不敢想象。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6592 次阅读|10 个评论
‘院长不好当’,但许多许多人争着当
热度 15 lin602 2011-4-5 22:57
曹先生的博文‘ 院长并不好当 ’说了许多,其中许多道理也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的高校,挤院长位置的人打破了头(不是外观破了,是感情破了)。 为什么?其实说穿了就是有好处呗。一个好处是领导们有荣誉感,有个官位光荣呀,二是可以管别人,有管人的快乐,有权力感,三是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学校领导们组团轮流出国出访,申请课题上优先,实验室优先,分配仪器及分配研究人数优先等,可以用单位资源为自己争取课题或项目,还可以通过工作关系认识许多上级领导与关键人物,普通百姓有这个方便吗。还有嘛,不当领导,招待其他人全是自己出钱,当领导有招待费呀,等等,如此很多很多。 我校近期又出通知竞聘一些副处岗位,报名参加竞聘的人数不少(刷了一轮,网上还公布不少候选人,如果有兴趣,可以登我校网上观摩)。下半年要进行全校中层领导换届竞聘,又会有一场场明里暗里的争斗,又会产生许多普通百姓的话资,哈哈。 中国从来都是喜欢做官的国度。
40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白春礼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热度 13 科学网编辑部 2011-3-7 20:48
白春礼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新华社记者 郝远征/摄) 2月28日,中科院召开干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受中央领导委托,宣布了中央关于中科院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任命白春礼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主持会议。 刘延东指出,这次中科院主要领导的调整,是中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大局考虑,慎重研究决定的,体现了中央对中科院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关心和重视。 刘延东指出,路甬祥长期在教育、科技界从事领导工作,多年来为促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路甬祥团结中科院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刘延东指出,白春礼政治立场坚定,熟悉中科院的全面情况,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科技教育领导工作经验。中央决定由白春礼接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既是对白春礼同志的高度信任,也是对中科院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充分肯定。相信白春礼一定会按照中央要求,带领班子成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不负中央的信任和重托。 刘延东强调,中科院作为我国最大的国立科研学术机构,是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和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中科院承担着重要职责。她对中科院提出六点希望:第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第二,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加快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水平;第三,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增强科技发展的活力;第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第五,建设国家高端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第六,提高机关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 中科院领导班子成员,近期离开领导班子的中科院老领导,中科院各分院、京区事业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科控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京的部分学部主任、专委会主任,以及院机关各部门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出席会议。(来源:中国科学院)
428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科院网站率先公布新一任院长
热度 5 pukin 2011-3-2 10:57
中科院网站率先公布新一任院长
在中国政府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网站未公布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网站昨天(2011年3月1号)率先公布了新一任的中科院院长。 呵呵,感觉稍微着急了点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8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教授和院长是本土博士受歧视的罪魁祸首
热度 11 chrujun 2011-1-23 14:10
前一段时间,大家对高校对本土博士的就业歧视政策口诛笔伐。大家可能没有深挖高校出此下策的深刻背景。实际上,高校的院长和教授们,才是本土博士受到就业歧视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某著名高校的某系,全部教职工的90%以上是某牛人的徒子徒孙! 这就是高校人事部门出此下策的直接原因! 院士、院长和教授们都想把自己的学生留下来,形成自己的嫡系部队。 在某些系和研究所,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率长期保持在100%! 每年,学院的进人指标下来后,报到学校的基本上是院长和教授的博士。人事部门实在是没有办法,要是不同意,更牛的院士会直接出马,直到把自己人留下为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如此现象泛滥成灾的后果是学校直接出台政策,将本校和同等级别高校的博士排除在就业门槛外。985、211高校只要海外博士,一般高校只要985、211高校博士。 如果院长和教授们不搞用人唯亲,做得用人唯才,高校也不会出此下策。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503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转]九江学院杀院长的张俊教授比我幸运多了
xuecw 2011-1-20 09:55
近来学界竟出丑事,有为职称而自杀的,有为权力而杀人的。忽闻九江学院副院长杀害院长焚尸,据说源于争权致积怨甚深。看了媒体对杀人者张俊的简历披露: 2003年, 35 岁的张俊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研究生毕业。 2009 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职称。 2010 年被推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010 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 。 2011 年,与院长而积怨而杀人。 在职称仕途上张俊比我幸运多了。那我是不是也要杀人才合适呢? 我 1997 年硕士毕业到山东工程学院,是当时该学院某学科的第一个硕士。 2005 年又从媒体排名前四的某大学博士毕业,又是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师专合并后的山东理工大学第一个该学科的博士。看了一下 cnki 数据库的发表的论文,我发表的论文期刊档次、质量、数量也不次于张俊。我至今博士毕业 6 年,副教授 8 年,连教授职称也解决不了。 是不是我的学校档次高而难以晋升?不见得, 评审权力下放到学校后行政干部们上的教授职称太多。 既然从硕士、博士都是该校该学科的第一个,为什么连一点行政职务捞不着?因为大学合并后的本土官僚太多(后来有合并进来淄博电大和职业专科学校)。博士要先学会给本土官僚打工才行。打工一次两次可以,但学校每隔两年就合并一次单位,换一次领导,适应不了。糟糕的是,该学校的相关学科一旦具有有点权力的岗位,往往先要让位于党委下派的对该学科不太了解的、只是为了镀金的官僚,三番五次折腾,使学科错过发展机遇,难以发展。我不仅不能晋升,还面临失业的危险。 现在作为多年的博士副教授,每年的津贴还赶不上一个科员。校领导认为,博士可以搞课题吗,但我的学科又比较特殊,刚好是众多行政领导也能搞的。以往省级课题多集中到行政楼上。一线教师申报的课题往往要过学校的评审关,而教师不能跟领导挣课题是常理。那就申报水平高一点的国家级课题吧。可是谁能保证国家级一定能拿得下来。于是,年终就没有工作量了。 所以我为什么一定要争取一个副处级岗位,为了基本的温饱问题。那么多的人能干,为什么我就不能干?处级干部一百多号人,而某学科的博士只有一个。 那有人问你为何不离开呢?说到这点更窝火。学校自己把专业折腾没了,还不让相关学科老师好走。中 国大学教师不能自由流动势必消减某些教师的学术热情。官员可以荣升到其他高校,教师流动就好像成为学校发展的死对头。 想想九江学院,如果每个院有六七个处级干部, 20 个学院就有 120 个处级干部。不如干脆学校不要设行政级别,课题申报交给一线老师组成的评委会。是不是杀人的几率可以降低? 不过请放心,我只是借此反映一下中国地方高校的现状而已。在厚德楼前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去杀人的荒唐举动,一般老师是不会干的。写点文章能发就发,期刊如果收费就发到网上。不算数也得进行思维活动。谁让我们搞的是不被国际期刊库收录的 EE 呢,津贴让 EE 、 EI 们拿去好了。 谁叫我们搞的是最软蛋的软学科呢,不过正是这一软学科所涉及的对象由于太软而让温家宝总理确实头疼。 相关链接:九江学院副院长杀害院长焚尸 争权致积怨甚深 http://news.qq.com/a/20110120/000053.htm 杀人动机成谜 副院长院长曾合作无间 李长江和张俊二人的命运交集,最早可追溯到 8 年前的 2003 年。 这年夏天, 35 岁的张俊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研究生毕业,通过应聘来到其时正面临升级扩张的九江学院 ( 原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 任教。当时,九江学院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国有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河南鹿邑人张俊,给一位早年相熟的老师留下的记忆是, “ 当时他们去九江学院应聘时,还是我带去的。其实人也很老实。 ” 张俊初到九江学院法学系任教时,李长江为法学系副主任,虽然比张俊年轻,但 1995 年本科毕业后就来校的天津人李长江显然是老资历。 2003 年 9 月,李长江升任法学系主任 ( 副处级 ) ,兼理论法学教研室主任。也在当月,张俊被聘为讲师,并担任经济法学教研室主任。 据知情人士透露,具有硕士学位的张俊当时业务能力突出,深获李长江赏识,两人曾一度打得火热,关系非常亲密。当时张发表了很多法律方面的论文,并与李长江有过合作。 “ 张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比较会讨领导喜欢,李长江也觉得他是可用之才,可以说张是李长江一手提拔起来的。 ” 据知情人介绍。 2004 年 2 月发生在张俊身上的一件事,在当时的九江学院传为美谈。当年放寒假前,学院一位澳籍人士詹频途 (Peter Johnson) 不慎将装有很多现金、信用卡等贵重物品的钱包丢失,而捡到钱包的正是张俊。张和妻子亲自将钱包送到詹的公寓,并谢绝了对方坚持要付的酬金。为此,詹频途曾专门写信给李长江以示感谢。 两个月后, 2004 年 4 月,张俊即被聘任为法学系副主任。 无论学术还是仕途,张俊上升的速度都可谓顺风顺水。有老教师回忆,张俊到九江学院才一年,即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发现尸体的电梯毛坯间,清晰可见焚烧遗留的灰烬、斑驳的油迹、熏黑的墙面,以及凌乱的电线。 尽管张的杀人动机仍未明朗,有待警方最终调查和披露,但短短几天来,在九江学院的教工层面,借由案件本身引发的深层次反思已开始生发、蔓延。 “ 一个政法学院的副院长、教授,杀人焚尸,其不仅突破了法律的底限,更是突破了道德的底限。 ” 一位教师这样评说。 这位教师认为,追根溯源,扩张时代的九江学院曾出现过崇尚个人权威的领导,而李长江就是那时被提拔的中层干部,以致后来,无论李还是张俊身上,都还残留着权力时代的阴影。 而在学生层面,几天来,政法学院副院长杀害院长,更像是一个游离现实的荒诞、恐怖故事,剥蚀着年轻人的内心。 16 日,已经放假的校园内,只有少数考研的学生还在留校复习,政法学院毕业班周小明 ( 化名 ) 是其中之一, “ 这太匪夷所思,我们感到很震惊。 ” 周小明拿出不久前院领导和全班同学的毕业合影照, “ 他是学法律的,又是老师,还是院领导,最懂法的人,却知法犯法,而且手段这么残忍,这让我们学生实在不敢相信,也很难接受。 ” 和张俊几乎没有接触的周小明,如果不是这次出事,甚至认不出毕业照上那个戴眼镜、略显文气的副院长。 而对院长李长江,周小明和他的同学则流露惋惜。院长曾在一次学生大会上,讲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 。一般院领导开会都强行要求学生去听,但院长说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可以不听,这给同学留下很好的印象。 ” 院长留给同学的最后印象,是去年 12 月 28 日,毕业班的聚餐会上。李长江来到桌前向学生们敬酒,并鼓励和祝福他们:毕业后要好好工作,将来做合格的法律人才。如今这句殷殷祝语留在学生心中的,不知是温暖,悲切,还是其他。 人事变动关系裂变 也是这一年,九江学院法学系经四校合并后,由原九江师专政法系和九江财专法学系为班底,重新组建为九江学院法学院,成为九江学院的一个二级学院。 “ 如果追溯两人恩怨,这个时期,是两人关系发生裂变的分水岭。 ” 据知情人士介绍,合并后的法学院发生人事变动,由原九江师专并入的一位副院长实际主持工作。 据该人士称,新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到来后,张俊又跟这位副院长走得比较近, “ 李长江不再主持工作后,张一度以为李完蛋了,并和李开始疏远,结果两人关系恶化。 ” 而此时,从权力一线 “ 退 ” 下的李长江,和张俊均为法学院副院长,按照官场游戏规则,两个人 “ 从以前亲密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互为对手,很可能会在暗中较劲,谁也不服气。 ” “ 当时李长江看在眼里,心里肯定很不舒服,认为张太过势利,感觉你背叛了我。 ” 此知情人士分析。 然而仕途险恶,世事难料。 2005 年九江学院爆发了该院历史上颇具影响的 “6·25” 学生闹事事件,当晚至次日凌晨,九江学院数千学生闹事,学校超市和食堂被砸,并有学生围攻行政办公大楼。其原因是关于学校收费和食堂伙食问题,九江市领导出面才使该事件得以平息。之后不久,法学院领导发生异动,李长江重新主持学院工作。据记者查询,李长江在 2006 年 11 月的一个公开场合,出席身份还是法学院副院长,但到 2007 年 5 月其职务已变更为执行院长。 尽管表面风平浪静,但知情人士透露,重新主持工作后的李长江和张俊其实有了很深的间隙。 2007 年底,九江学院筹备成立另一所学院,消息人士称,当时张曾向校领导提出要调到新学院去,但领导没有同意。 2008 年 6 月,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政法学院,李长江任院长;张俊为副院长,排名在当时的党委书记聂和菊、副院长陈胜才之后。 “ 他们两人,在公开场合看不出什么矛盾,但两人之前私下的恩怨,我们也多有耳闻,可能张曾经 ‘ 背叛 ’ 过李,李是不是会有报复心理,张又不服李,权力场上长期积累的恩怨,一旦产生裂痕,很难修复。 ” 一教师这样分析。 该教师另介绍,张俊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以来比较春风得意,是个遇事不会妥协的人,性格比较容易走极端,而李长江其实也是个从来不妥协的人,平时老师私下曾议论,两人暗中爱顶牛,私下有矛盾和较量。李被杀后,耳闻两人交恶的老师私底下开玩笑说,是不是张杀的?结果真是张干的,老师们还是大吃一惊。 副院长之 “ 非常道 ” 尽管在行政级别上,张俊一直处于下风,但在学术和职称上张却走在了李的前面。 2009 年 10 月 29 日,张俊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职称。而直至案发前,李长江还是副教授职称。一位老师回忆,去年因为指标原因,李长江没有被评上教授,为此一度很郁闷,曾公开发过牢骚。 到 2010 年底,张俊在业务上高歌猛进,在九江学院组织的 “2010 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 的推荐中,张俊被推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然而张俊在业务上表现出的成绩,同事却另有解读,有人认为他 “ 急功近利,善于钻营 ” ,甚至 “ 比较势利 ” 。与张俊原来同在法学院共事过的一位同事,案发后评说张有性格问题,其实是个心理扭曲的人,但具体所指,他不愿意多讲。 “ 一是性格缺陷,二是利益之争。 ” 同事这样总结张杀人的缘由。 两个院长日常有矛盾,这在案发后已是不争事实,但具体什么事情引爆了张,成为动手杀人的导火线,同事中几乎没人知道,或愿意透露。事发后网上曾传李长江生前是九江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正代理一起土地纠纷案。有人起初揣测其死因可能与该案有关。但同事对此予以否认,警方也未予证实。 张俊性格的多面性,从九江学院散在的一些材料中也可窥探一二。据 2007 年 3 月一份资料,当时九江学院各二级学院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对教师的评价,法学院的学生座谈时,张俊曾被作为 “ 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实为人范 ” 的代表,深获学生好评。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央视曝光中医养生大骗子 ---- 刘逢军 (视频)
xupeiyang 2010-12-29 21:24
视频:央视曝光刘逢军在大道堂违规行医骗患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9日20:48CCTV新闻频道 简介:   北京有一家大道堂中医养生研究院的院长刘逢军被曝违规行医欺骗消费者,央视记者实地采访多地求证揭开了这一骗局,这不仅使人联想到前不久的悟本堂。在大道堂出售的书中介绍刘逢军的经历、资历经调查也都是子虚乌有的或者早已不存在的。   12月29日CCTV新闻频道播出以上视频内容。 1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3870 次阅读|5 个评论
当家以后
肖立志 2010-8-22 17:47
2010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物探、测井、计算机、电子工程、自动化等五个学科,在此固定编制教师100余人,本科生、研究生加起来1800余人,成为学校最大的学院。 我被推到院长的位置上!这对从来没有担任过行政工作的我是一个挑战。 我义无反顾,十分认真地接受了这个使命,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繁杂的管理工作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长脱光,学院名扬
tarimriver 2010-7-17 21:22
名为坏坏的小色女的网友在天涯上将南京中山文理专修学院院长杨林川献身艺术,勇敢脱光的事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引得围观者众。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有人质疑其真实性,有好事记者联系了故事主人翁,证实此事不假。 按照杨院长的权威解释,说是由于所请的模特也是男士,由于道路不熟,未能按时达到上课地点,上课的院长不惜以身献艺,未曾想迅即在网络传遍。于是,律师宣称可以追究发帖者的责任、罚款等,并要求网站删除有关内容。 发帖者想引起轰动是无疑的,看看题目就明白了: 围观啦!校长裸体上课,女生花容失色。 希望引起轰动的不仅仅是发帖者,或许还有事件的主人翁。既然是找模特来上课,肯定学校的方位,乘车路线不会不知道,即使存在其他原因不能按时来到,作为上课多年的教师,不会连这点应对策略也没有,就不能先讲理论,等模特来了再绘画?当然也并不是说,从事艺术的教师就不能做模特。从后面跟帖可以看出,里面有该学院的介绍,有该院长的资料,推测有目的的炒作也不无道理。 而且,这位模特与别的模特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他是这个学校的最高领导和这个班的上课老师,在为同学们做模特期间还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对同学们的创作指指点点。我不知道现在的模特是否还保持同一姿势供学生描摹创作,但一个老师模特这样走动指点有些不雅,当然你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 附1:是天涯上的帖子: 『 天涯杂谈 』 围观啦!校长裸体上课,女生花容失色 点击:63133 回复:507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末页 共6页 直接到 页 var chrType = "public"; var intAuthorId = ""; var chrAuthorName = "坏坏的小色女"; var chrTitle = "围观啦!校长裸体上课,女生花容失色"; var chrItem = 'free'; var intItem = '0'; var intArticleId = "1942566"; var firstAuthor = '坏坏的小色女'; 作者: 坏坏的小色女 发表日期:2010-7-16 15:39:00 此事,发生在中山文理学院。千真万确,不掺假,不拖泥不带水。 校长也是我们教授,杨林川,就是早前世博会联合馆唯一展出的天价油画《和平飞天》的作者。   事情就发生在最近,我有图为证,我用手机拍的,不太清楚,全裸体,等我一会打上马赛克就发在跟贴里。mark的人可以关注一下。   我们全班男女学生见证了这雷人而感人的画面。   当天,教授杨,来到课堂上,说本来找好的女模特不来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作为男生,我的男同学们感到失望。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女生们花容失色,兴奋不已,关于女生的兴奋,已经有不少女同学在博客和天涯上都做了表述,大致是对教授杨的行为给予支持的话。   但其实大家不知道,我们当天除了将教授杨作为模特在创作以外,我想,作为女生,我们更多地是在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欣赏教授杨的裸体,色不色,这重要,色是女生天性,不必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解释。教授杨一身结实的肌肉看到我们如痴如醉,看得出来,他肯定很少当模特,虽然是画家,但他看上去有点紧张和害羞,但慢慢就进入平静,毕竟是教授啊。心态调整很好很快。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不知道的事实。在围观教授杨的裸体后,有几个女生打电话给家人,向家长报告了教授杨的这一大胆举动,其中有几个家长感到诧异,其实我觉得这首先是我们学生感到诧异,把这次经历当成一种奇闻趣事与家长分享才导致家长诧异的。家长的态度是,可以让别人来当模特,让学生画,但教授杨不太合适,原因诸多,不一一表述。   作为我本人,我支持教授杨,他的胴体的确引人注目,肌肉更是发达到可以与田径运动员媲美,作为一件艺术品,这是难道的。   但是,我同时也看到了一些男生在吃醋,毕竟他们的女朋友也在认真地欣赏着这件艺术品。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   我先处理图片,详细的情况我接下来慢慢讲。我喜欢直播。 附2:一个网友的跟帖 南京中山文理专修学院概况!06-03-22 01:31 发表于:《角落》 分类:未分类   一、基本情况          南京市中山文理专修学院是民革南京市委会主办、1998年经南京市政府批准的民办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学院(名誉董事长为原南京市长戴顺智同志,董事长为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南京市委主委陈圻同志)。与南京理工大学成教院、江苏电大直属分院(普专)合作办学,现开设专业有: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商务英语、法律(后四专业为双专科)。1998年9月我院首次招生,此后每年均招收学生.现在校生14个班共500余人。          我院现有专兼教师共4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占31%(其中正教授5人)。主要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南大、东南大学。他们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老有新,教学水平较高。各班的基础课任课教师基本具有副高以上的职称,专业课中的教师也具有较高水平,少数教师虽然只有中级职称,但学历达到硕士以上。          我院地处南京东郊麒麟镇麒西路90号,该校址占地40.8亩,在主要交通要道宁杭公路旁,交通极为便利。有教学楼一幢,大小教室20多间,微机房一间,图书馆一间。宿舍一幢,有带卫生间的宿舍30多间,可供约800人在该校区就读。此外,食堂、浴室等生活设施亦十分完备,是一处较好的办学场所。还有较大的运动场地及多种运动器具,可保证学院正常实施教学和开展文体活动。          二、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法规,按章办学          自开办以来,我院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法规进行招生宣传,组织实施教学。按有关要求及时上交有关费用,我们做到收费严格执行标准,严格按有关政策落实学生的助学贷款、评优等。          三、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学院领导将全院包括教学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均放在重要的位置,艰苦创业,带领全院人员从领会各项管理要求到完成工作任务都给予必要指点。领导还与班主任一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参加工作总结和学生的各项评优;尤其是对教师聘任和教学设施的增添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我院健全了应有的各个岗位,如:教务处、总务处、学工处、微机房、会计、出纳、院办公室等,每个班都设立了班主任,各岗位职责分明。我们工作人员始终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教务、行政、后勤和班主任均能把保证正常教学工作放在各自工作的首要位置。          四、认真组织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我们严格按教学计划要求及时开课,所有课程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实施,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给足各课的授课时数和实验时数。如今年三个普专新班,九月中旬以后才开课,元月初就要统考,只有15周的上课时间,我们从一开始就安排每周六天上课,保证所有课程的授课时数。          由于采取了以上教学管理方面的有效措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以2000级普专法律班参加省专转本为例,该班共45人,其中16人报名参加省专转本考试,有6人被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盐城工学院录取。          五、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2003年10月,我们请到一位来宁学习的美国人到我院举办英语讲座;以学生会为主,参加了南京市组织的长跑活动、市科协组织的活动,全院学生进行了演讲比赛、十佳歌手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电大组织的12#8226;9歌咏比赛;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并与学校周围的武警部队、村篮球队进行友谊比赛,还与武警部队签订了军民共建协议。01级三个班本学期有书法欣赏讲座,我院聘请了全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健华老师作了一次高水平的讲座;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同学们增强体质,娱悦身心,丰富知识,提高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京中山文理专修学院                                       二00五年二月 附3:杨院长英姿:    附1-3来自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42566.shtml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65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北京科技大学公开选聘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公告
yuyanwei0530 2010-7-13 21:16
北京科技大学公开选聘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公告 2010-7-13 11:12:17 北京科技大学始建于 1952 年,由北洋大学等 5 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 1997 年 5 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 211 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06 年,学校成为国家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始于 1959 年成立的自动化专业和其后建立的计算机专业及仪表专业。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学院的学科覆盖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的全部领域。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98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1 人,教授 34 人,副教授 59 人。学院现有在校生 3991 人,其中本科生 2600 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1300 余人,外国留学生百余人,是目前北京科技大学招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学院。学院现设自动化系、计算机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和信息基础科学系等 6 个系和自动控制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系统研究所、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现代通信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机器翻译与智能语言研究所、知识工程研究所等 7 个研究所。 学院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2 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信息工程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还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和通信与信息系统 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 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 5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 7 个本科专业。 学院位于北京科技大学信息机电楼,现有建筑面积 1. 5 万平方米 , 教学科研条件、实验设备和计算机拥有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 10 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 973 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 300 余项。特别在轧钢自动化、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生物信息、高性能嵌入式计算系统结构、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工程、知识工程、认知无线电、光网通信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或先进地位,并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近 5 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省部级科技奖 25 项。学院还与美国加州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 10 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在国内高校信息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的研究型学院。 根据建设发展的需要,现面向海内外选聘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一、院长基本任职条件 1. 热爱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 2. 熟悉高等教育规律,洞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学术成就突出,具有带领信息学科在其前沿领域从事高水平创新性研究的能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以上层次人才优先考虑。 3. 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视野开阔,开拓创新意识强,具有领导学院(系)或重点实验室的经历,有较为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能全力投入管理工作,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4. 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具有合作精神,作风民主,清正廉洁。 5. 符合知识化、年轻化要求,身体健康。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生导师。年龄一般应在 50 周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提名或申请方式 1. 院长候选人将通过院系教职工推荐、海内外专家同行提名和个人申请等方式,并经学校遴选委员会初审后产生。 2. 被提名人或申请人向北京科技大学公开选聘院长秘书组提供简历和有关推荐材料、应聘岗位工作设想、本人近期 2 寸证件照及联系方式。 三、任期保障和待遇 院长聘期四年,期满后可以续聘。待遇和工作条件,按照北京科技大学相关规定,在面谈时具体协商。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30 号,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 邮 编: 100083 联系人: 孙景宏 电 话: 86-10-62332624 传 真: 86-10-62332293 E_mail: zzb@ustb.edu.cn http://www.ustb.edu.cn http://ies.ustb.edu.cn 五、其他事项 1 .提名或申请时间: 2010 年 7 月 12 日至 9 月 15 日 。 2 .如学校邀请院长候选人来学校面谈,其国际或国内旅费等由北京科技大学承担。 附件:北京科技大学公开招聘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报名登记表(点击下载) 北京科技大学公开选聘院长秘书组 2010 年 7 月 12 日 附件:去北科大首页下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932年年6月)
brbaba 2010-7-3 17:30
翻开泛黄的相片,久远的年代,模糊的青春,但毕业骊歌的感情依旧,在这个栀子花开伤别离的季节,让我们重温昔日名校长们的毕业赠言那是母校的馈赠,一生的精神宝藏,那些犀利的言辞穿越时空隧道,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当下意义。   教育家胡适于1945年9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本文是胡适先生1932年6月27日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那是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的身份是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为青年学子总结了毕业出路: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了。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未必是救命毫毛,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地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方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作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50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3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冯新华:在浙大做更“大”的事情 生命科学研究院
pikeliu 2010-6-16 09:15
冯新华:在浙大做更大的事情 日期: 2010年06月12日 16:37 来源: 浙大新闻办 作者: 潘怡蒙 高楚清 阅读次数:1776 孔教授,我准备去浙江大学了。 你要回去,你得回去!中国才是我们的根。 2009年4月6日,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冯新华参加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筹)院长的招聘面试会,把自己准备回国的消息,告诉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老师孔宪铎教授。 浙江大学为全面提升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研究水平,带动相关领域其他学科的发展;组织开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启动筹建生命科学研究院。2009年1月16日,浙江大学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则招聘生命科学研究院(筹)院长的启事。经过严格的遴选,10月13日,浙江大学正式发文,成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任命冯新华为院长。 踏着老一辈华人科学家的足迹,冯新华决定回国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效劳。 与生物学的偶遇 接触生物学,纯属偶然。冯新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冯新华的理想是考进武汉大学数学系。1979年,年仅15岁的冯新华以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但没有分配到心仪的数学系,而是被调剂到了生物专业。那时的生物专业属于冷门,都不知道究竟是干什么的。冯新华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生物学研究才开始蹒跚起步,我国在生物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条件也相当落后,即使在武汉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也没有一间像样的现代生物学实验室。 冯新华是个爱读书的人。虽然学习生物学专业不是他的初衷,但他还是非常投入,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里。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原版的生物学杂志,冯新华逐渐被生物学里蕴藏的奥秘深深吸引。本科毕业后,冯新华受到大学本科论文导师朱英国教授(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影响,报考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并被录取,做植物遗传研究,并开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期间,他在国内权威学术杂志《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上发表了2篇论文。 1984年10月,刚在中科院遗传所做研究生满一年,冯新华被导师邵启全教授派往泰国,加盟美籍华人杨又迪教授在泰国曼谷创办的亚洲蔬菜研究中心分部(总部在台南),做研究助理。当时的泰国被誉为亚洲四小虎之首,经济发达。亚洲蔬菜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国际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的交往也非常广泛。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真的是开了眼界,也为我以后继续深造坚定了信心。同时,冯新华与自己的首个海外导师、中心主任杨又迪教授结成了忘年之交。 回国后,冯新华开始申请读博士。当时只考了托福,因为没有钱,没考GRE。也有大学同意我不考GRE,但是必须要交申请费,这点钱我也拿不出。1986年,正当冯新华准备放弃出国继续深造的时候,美国马里兰大学给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并承担了所需申请费用。我是后来才知道,是杨又迪教授将我推荐给马里兰大学的孔宪铎教授,有两位教授的力荐,我才被录取。作为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创办人之一的杨又迪教授在植物病理学科领域颇有声望,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与国际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作为马里兰大学农业生物工程中心主任的孔宪铎教授也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在冯新华因为经费捉襟见肘,打算放弃梦想时,两位教授毫不犹豫地举荐了这位颇有前途的来自大陆的年轻学者。 1987年1月,冯新华成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博士生,师从孔宪铎教授。孔教授是冯新华遇到的第二位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的海外导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孔教授就通过多渠道参与和推动我国科学、教育建设,1991年参与创办香港科技大学,2001年推动创办临沂大学,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马里兰大学期间,在孔教授指导下,冯新华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开展对植物肿瘤的研究,探讨出植物荷尔蒙对植物肿瘤发育的控制,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植物正常和不正常发育的了解,并且推出了生物界的天然发展规律。 1993年,冯新华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始生化、细胞生物学博士后研究,之后,担任该校生长与发育生物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受惠于Rik Derynck教授的指导。1999年10月,冯新华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盟美国贝勒医学院,并一路成长为该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外科学系教授。现在,冯新华已是细胞生物学信号转导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信号传导、蛋白质修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阐明胚胎发育和肿瘤抑制等一些生物医学的基本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我的人生路上,各位导师对我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既是我的良师,又是益友。他们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创新的意识,奉献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可以说要影响一辈子。 与 TGF- 高处相逢 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突飞猛进。继20世纪遗传密码、基因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基本规律的研究获得突破之后,如何控制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将成为本世纪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大挑战。 冯新华研究的专业方向是蛋白质修饰和信号转导,这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两个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冯新华带领他的团队一直瞄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勇敢而执着地探索着。 生命活动离不开信号。细胞外信号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转变为细胞内信号并在胞内传递,这个过程在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等基本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信号转导异常将会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发育异常、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信号的传递大多是通过磷酸化等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来实现的,蛋白质的磷酸化是由蛋白激酶催化而成。 因为传入细胞的信号,各自的任务都不相同,有些信号是让细胞生长,有些则是让细胞停止生长,这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冯新华说,在过去几十年中,蛋白激酶的研究很多,但磷酸酶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冯新华确定了自己主攻的方向:我们要寻找细胞行为、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磷酸酶。随后,他带领课题组独辟蹊径,首先从人类基因组里面克隆了100多个磷酸酶。我们建立了人类基因组编码的全套蛋白磷酸酶文库,并通过用功能基因组的办法,并首次发现了该领域科学家们寻找多年的终止TGF信号的磷酸酶。2006年,这项工作发表在生物学界最权威的杂志Cell上,该磷酸酶PPM1A的发现和后来的RanBP3工作精辟地阐述了细胞内的TGF信号是如何终止的,代表了TGF领域里自从1996年发现TGF介导分子Smad以来的重大突破性发现。这些工作和正在进行的磷酸酶基因敲除老鼠模型,将为药物开发提供了理想的分子机理研究和筛选平台。 在冯新华的带领下,课题组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首次发现了SUMO修饰对Smad、共转录抑制因子CtBP活性的调节作用;首次证明了抑制性Smad6在细胞核内的功能,提出了Smad6直接参与基因转录调控新模型;首次发现作为抗癌药物的Hsp90 抑制剂可以拮抗TGF信号通路,揭示了Hsp90 抑制剂抗癌的副作用问题和应用于治疗由TGF过多引起的疾病的可能性。 此外,冯新华还提出了肿瘤如何逃避TGF-抑制功能的新机理;首次克隆了一种参与泛素化过程的泛素E3连接酶Smurf2和dSmurf,并证明了它在Smad蛋白降解、果蝇翅膀的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首次参与克隆了TGF-信号介导分子Smad,并阐述了Smad蛋白与其他转录因子协作激活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抑制中的作用;首次发现了TGF-受体上的L45结构域并阐明了TGF-受体的作用机理和信号特异性。 近年来,冯新华在Cell、Molecular Cell、Nature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发表了70多篇论文,总被引用4千多次,应邀编写 The TGF Family 、Smad Signal Transduction 、美国主要外科教科书Schwartzs Principles of Surgery (第八、九版),以及国内研究生教科书分子细胞生物学有关章节。在美国主持了16项NIH等科研项目。 回国做更大的事情 进入不惑之年,冯新华面临着内心的价值拷问。长期埋头于科研,如今已是功成名就,现在是该回来为国家做点事情,做些更大事情的时候了,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近年来,冯新华一直在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科研任务再繁重,他每年都会坚持回国交流。除了和清华大学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外,我主要还是为国内高校引荐一些在海外工作的学者和专家,回国开展学术交流,或者是科研合作。 在美国,当你成为教授之后,你基本上只能在你的那一块研究领域继续研究。而生物学研究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需要大的平台。冯新华说,浙大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是他选择来浙大的原因之一。他的选择得到了杨又迪教授、孔宪铎教授等华裔科学家的肯定和支持。冯新华说,他们本人也都是在学术生涯最鼎盛时期,毅然选择了回国,寻找自己的根,也寻求比科技、比个人前途更大的事业。 现在,作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冯新华已经开始谋划研究院的发展愿景。我会借鉴在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营造一个适应研究人员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尽量让大家自由发挥,争取都能出来更好的成果。 面向全球招聘专家、学者,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是冯新华目前的首要工作。浙大大力支持生物医学的创新型研究,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备和科研平台,我现在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招最优秀的人来。冯新华说,借鉴原马里兰大学总校校长John S.Toll的治校策略:Keep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留住人才,使之愉快),研究院将会给每个优秀人才一个很大的发展平台。我不会用每年要写多少篇类似SCI论文来框住他们,我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能在3至5年之内,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研究方面,研究院将围绕国家的需求,继续开展国际一流的基础课题研究,发挥国内临床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转化研究。我将建立新的实验室,开展以细胞及动物模型为系统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磷酸酶组在正常细胞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调节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冯新华说,新的课题组将继续保持在所在研究领域里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挖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试图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对蛋白质修饰和TGF-信号转导途径在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增进人们对蛋白磷酸酶组和TGF-b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为干预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科研机构。这是冯新华给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设定的目标。 (潘怡蒙 高楚清) (此文未经本网书面允许,不得转载)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教育部长周济顺利成为工程院院长
tarimriver 2010-6-11 13:05
中国新闻网今天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会议今天结束,原教育部长周济、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周济接替退休的徐匡迪,成为新一任中国工程院的新院长。 周济来工程院之前是教育部长,中国的教育与医疗和房地产业一起被全国人民诟病,尤其是周济的去任教育部长恰好赶上钱学森去世,钱学森与温家宝总理关于中国出不了杰出人才问题再次被关注,认为周的离职与教育问题有关。谁知,随后便有周济任工程院副书记的消息公布出来,说明高层对周济还是比较赏识的。考虑到当时的徐匡迪已到退休年龄,高层调周济到工程院接替院长职务的说法便顺理成章,现实证明了人们的推测是正确的。不难想象,周济当了工程院院长后便会顺利成章地成为党组正书记。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0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大原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论教育:要力避“武大郎开店”现象
zjcui 2009-11-12 09:08
原北大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节选自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2/043619028388.shtml )   中国青年报: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教育还能有什么作为吗?   王义遒:教育不能够扭转乾坤,但并不是说教育没责任。我觉得现在高校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我管事的时候,要去找一个人来做院长或系主任都非常困难,他们觉得干这种事情对学术会有妨碍。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学者都很愿意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特权和资源,有自己的项目、经费、场地和人员。这种风气如果延续,学校将来就非常危险。   我还有一个忧虑。2002年从学校的学术委员岗位退下来之后,我给他们的一句话就是:北大千万不要出武大郎开店。就是说,一个院长水平高,他可能就很难引进水平更高的人。我觉得现在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我们国家现在都是单位所有制,人才很难自由流通,这都是问题。一个好的时代应能让每个人的潜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尽其才,这是我的理想。   中国青年报: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   王义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人身的单位依附,会使人缺乏流动性,成为单位功利的工具,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在人才单位所有制的情况下,还要防止武大郎开店的情况。一个人成才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他要能成得了才,另一个是还得有人赏识。现在搞科研的人比较多,竞争过于激烈,所以有些地方内斗很厉害,谁想出来很困难。就好像一筐螃蟹,谁都想爬上去,但后面的钳子会把它拽下来。
个人分类: 新闻评述|28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济将任工程院院长
tarimriver 2009-11-4 16:37
曾经的教育部长周济的被免职在科学网和整个网络界引起欢呼,有一种痛打 的阵势,并对新部长充满一定的期待。关于周济的去向,吴宝俊在其博客预言将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并且希望将来真的到任能给研究生涨工资云云。就在周部长被免职的第二天,人们发现周济已经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副书记。 由于周济在教育上6年多的工作乏善可陈,而其年龄已经63岁,还有2年就该退休了,所以我曾估计副书记是其退休前的最后职务。 根据刚刚从网上得到的消息,这位周部长虽然不得民众的欢迎,却深得高层的欢心。凤凰网预测,周济非常有可能将在明年接替现在72岁的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的职务,成为新一届工程院院长。凤凰网说: 2007年十七大召开之前,教育界和科技界已有传闻,周济可能接替当时已经70周岁的徐匡迪执掌中国工程院。这一传闻,有极高的可信度,因为中国工程院历任的三位院长朱光亚、宋健、徐匡迪均为院士。曾经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周济不仅是院士,又身居部长高位,再升半格,主管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似乎顺理成章。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9804 次阅读|9 个评论
“去行政化”的改革中,选举方式很重要
arithwsun 2009-8-18 07:40
目前,国内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看来将会形成潮流。这个潮流是否能产生实质的改革,而不是流于形式,往往会决定于一些技术细节。 譬如选举方式的问题,就很重要。正是因为选举方式的不同,才产生了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区别。 本文试图提出一些猜想,可请政治学方面的教授进行专家指正。 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有两个职位非常重要,我们以学院为一个单位做例子吧,即该学院的院长,和理事会会长(现在还没理事会这个东西,现实对应物是“学术委员会”)。 吉林大学的改革,着重于将这两种职位分开,一人不能身兼二职,作为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标志。而我在前文中说过,这个规定本身,是反“选举精神”的,若选举出来,大家就是愿意让一个人同时身兼二职呢? 所以,这个分水线即不本质,又不符合其所代表的大势,即引入“选举”这种西方政治法则,让其在中国某一局部生根成长,大学,作为社会的象牙塔,成为试行单位,是很合适的。 真正的分水线,我前文认为是透明化程度,即行政系统必须达到最大透明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甚至可以达到完全透明化。而将那些不能透明化的部分,交给教授会,或其核心---理事会。 本文,讨论的是选举方式,任何一个单位,领导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我们就谈去行政化中的两位领导人,学院院长和学院教授理事会理事长的选举。 下面的说法,很多靠我的直觉而来,未经过学术性、专业性的学习和检验,所以,政治学专家教授的意见尤为重要。 A1. 院长的选举,采用直选制,由教授会所有成员(全院教授和永久工作人员)投票产生。 A2.理事长的选举,采用间接选举制,采用先由教授会选出理事会,再由理事会成员投票产生。 我还不能很清楚地表达道理所在,仅直觉上感到这样做较好。实际上,很可能现实中的改革操作,也大概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促进大家讨论和思考。 譬如,直选制是一人一票,相当于是按每人的直观心意投票。而间接选举制,则是由理事会成员代理投票,相当于是理事会成员代表了一类人群的想法,进行投票。 那么,关键就在于理事会成员的选举方式,采用何种方式为好呢? 当然,在所有的选举中,透明化原则是最重要的。如竞选人的材料公布,竞选纲领,演讲答辩,如果没有演讲答辩的选举,不是真正的选举,因为其透明度程度,已经低于一个合格选举的标准了。 除了政治学中、现实中已有的选举方式外,对于大学院系理事会成员的选举,我现在提出一种新的设想,事在人想吗,大家请看: B1. 理事会成员在竞选时,需提交自己的竞选纲领和竞选博客,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工作主张,并做尽可能多的演讲答辩。以此减少信息不对称,让人知道这人若选上去要干嘛。 B2-a. 第一种选法,选民们在候选人名字上划圈,圈的个数有限额(数目小于待选理事会成员数目),最后计票即可。这跟以前的做法并无不同。 B2-b. 第二种选法,投票时,多重投票制,即规定一人限投几票(数目是不是应该小于待选理事会成员数目,不知),注意,这里与众不同的“多重”,指的是,投票人名可以计算重数,即你可以将限投的那几票,都放入到一个候选人身上,允许重复计算。 B2-c. 第三种选法,每个候选人给每个理事竞选人最多只能投出一票,但是每个候选人的总投票数,不做限制。 B3-a. 第一种竞票法,取前几名票数最高者,进入理事会。 B3-b. 第二种竞票法,候选人票数超过指定额度后,即当选为理事会成员。 虽然技术细节上,在B2,B3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可能选择,但,只要坚持先选出理事会成员,再选理事长,就会在本质上产生跟直选制完全不同的机理和效果。而不同的技术细节,只不过是加强或弱化了其机理和效果而已。 譬如,有一个主张,很多普通教授都同意,但若是愿意代言此主张的理事候选人只有一个,则将来理事会中伸张此主张的人数,反而会少。 这样做,合理吗? 我以为,是合理的。谁叫没人愿意出来代理这种主张呢,没人愿意代理的主张,就不是真正的主张。这种理事会选举机制,将会有效地避免此种“假民主”主张。 如果这个主张真的合理,看到这个主张不能得行,那就多站出几个代理人竞选理事会成员吧,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定。 另外,这种设计,还能推动多元化主张的生成,不至于让一些“少数派”主张彻底失去声音,因为只要这个“少数派”推出足够数量的理事会竞选人,尤其是在B3-b这种设计下,只要过指定额度,即能登堂入室。 简言之,院长直选制,是按“人头"定票数,理事会选举制,是按"主张"定票数,愿意代理特定”主张“的教授越多,符合这种“主张”的理事长候选人越容易当选。 这种情况下的民主选举制,精英集团就仍有可能“打败”大众(注意是加引号的),因为前者的代言积极性,往往比后者要高。我感觉,在大学这种高智力单位中,理事会的选举方式上采用这种,可能会更好。 为什么,谈不太出来特别清晰的言辞,仅是直觉。可能,就是因为多加了一层变数,从而创造出一种阴阳相济,具有矛盾性格的选举机制出来。 至于,院长的选举,即使采取直选制的话,也仍然存在可能的技术细节: C1-a. 一人一票制,每个投票人只能投最多一票,票高者得。这个比较传统了。 C1-b. 一人两票制,每个投票人最多只能投两票,两票上的人名,可以不同,也可以重复,按重数计票,当然,也可以只写一个人名。 C2-a. 一次选举制,即最高票数者得票。这种情况下,最高票数可能不超过50%。 C2-b. 多次选举制,第一次选举,选出前几名,在C1-a中,是选出前2名(据说,这就是两党制的由来),在C1-b中选出前3名。第二次选举,最高票者一般来说,票数肯定会过半,尤其是C1-b这种选法,最高票者的票数比例一定很大,不过它尚未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出现。 种种不同的选举大势和技术细节,都将会决定了我们将来采用什么样的民主方式。其实,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施行,很多以往不可能的做法,现在都可以低成本地运行。譬如,可以预先将不同的选举方法,放到网页上,由该单位有选举权的教师们选项,选出来哪种,该单位就是用那种选举方法。这样,即使是同一个大学,数学系的选举方法,也有可能跟工程系的选举方法,在技术细节上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当前的改革,不光是要选人,而且还要选“选举机制”,这个“选举机制”本身,最好也是由投票产生才好,而不要由领导或少部分人决定。当然,如此又会产生出“选举机制”的选举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在网络出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选举机制”本身的推选问题,有点类似于院长选举,其中牵扯到的C项的组合,总共不过四种而已,那就都做出来,生成四种网页,让成员们按四种标准,对“选举机制”本身进行选举。多选几次,根据迭代效应,四种选择方式基本上会收敛于同一种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帮助教授们选择出合适的“选举机制”,也相当于在真正的人员选举前练兵。 现在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的呼声很高,相关的“教授会”的改革,在各先进学校均是箭在弦上,对此有研究的科学家们,应该从速献计,以免错过改革之机。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5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体院院长涉嫌抄袭体育总局副局长文章(组图)
冯用军 2009-7-24 21:05
来源:四川新闻学院 网址: http://news.163.com/09/0707/05/5DJJAO9A000120GR.html 声明: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欢迎学术讨论,谢绝人生攻击。 核心提示:网友曝光广州体育学院现任院长许永刚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抄袭情况极其严重。此事昨日被报道后,迅速引起轰动。而三年前,许永刚就因抄袭论文被曝光过一次。 许永刚 博士论文封面 四川新闻网7月7日报道 广州体育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硕士、广州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有多项兼任职务。许永刚现任广州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5月30日,在天涯社区的网络杂谈版块里,名为eeeee1234的网友发布了《抄袭,又是抄袭博士论文也是抄袭》的帖子,直指广州体育学院现任院长许永刚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抄袭情况极其严重。此事昨日被《新快报》报道后,迅速引起轰动。而三年前,许永刚就因抄袭论文被曝光过一次。 网友曝料:他抄了44篇(种)论文 这位署名为一个学生家长的网友用数千字来详细介绍自己的发现:我有一个亲戚的儿子在广州体院读书,行将毕业。其父母托我帮忙找工作。我找了一家大型国企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领导上了学院的网站,好奇的他看了该院领导的网页,发现许永刚抄袭!发现2006年11月媒体曾大规模报道过,但许院长还是现任领导。带着疑问,进一步发现,大事不好!许永刚的博士论文也大面积抄袭! 也许是网友有心,也许是那位人力资源部领导做事认真,该帖随后竟把许永刚的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涉嫌抄袭的原文文献资料用检索的方式一一列出来:涉嫌抄袭多达44篇(种)文献成品文章,时间跨度从1998年到2003年,内容涉及政治学、法律、体制改革、行政司法监督、税收政策和大学学报等等。这其中,甚至还有杨树安2003年发表在《体育文化导刊》上的文章:《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第18、19、20页)!杨树安在中国体育界是个响亮的名字,他曾是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去年底出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记者看到,繁缛的涉嫌抄袭的文章检索整整占据了一整篇网页,这个发帖人在举报信的时间落款上注明5月18日,而本篇帖子的发帖时间为5月30日,不难看出,该网友花了12天来寻找许永刚论文中的问题,确实用心良苦。 记者调查:确实涉嫌抄袭或雷同 据《新快报》报道,许永刚所著的博士论文全书共354页40万字中,竟然有202页约19万字为抄袭而来。《新快报》记者近日一直根据帖子内容寻找相关证据,得出了许永刚的这本书确实涉嫌大量的抄袭或雷同的结论。其中有一些是涉嫌对原论文结构大段文字一字不落地抄袭,有一些则是对原论文中除图表外的理论文字进行抄袭,而有一些部分对原论文的抄袭超过了80%。该书与如此多的论文和期刊雷同,但各章节的参考文献中一字未提被抄袭的论文或期刊。新快报记者王华平向记者介绍,在他看来,这样大段大段高度雷同的现象完全可以之为抄袭,有些更是直接粘贴、复制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许永刚的《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2004年6月脱稿,2006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原帖表明:此公就读于苏州大学,按苏大博士论文关于原创的声明,其博士论文属于原创著作,若引用他人的,应当在各章节参考文献中注明。但是,根据比对,许永刚的论文截至已检索之日止,已发现有二十多处是将别人论文或文章整篇整篇复制过来的。一个学生家长也表明了自己发帖的理由,一个惯于抄袭的博士,一个被多次曝光抄袭的院长,他的章盖在你孩子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上,你能接受吗? 犯事文章竟反复使用 其实早在2006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就率先报道了广州体院院长身陷抄袭门事件,称2006年许永刚和他的学生、留校硕士生王恒同一起发表的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衍变的研究》,与别人2000年9月发表在《体育科学》上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利益分析》大部分雷同。这篇论文很快被网友查出多处抄袭,许永刚当时称这篇文章我没有参与过写作,挂我的名字,是因为可以不交论文的版面费。当时广州体育学院表示,论文确属抄袭,而处理意见则是:给予王恒同两年不准申报职称,两年不准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两年不准申报科研课题,行政给予记过的处分。对许永刚,则只要求他在会议上做出深刻检讨。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的抄袭门事件中被曝光的论文也出现在许永刚2006年4月出版的博士论文中,连里面的图表也全部收录进了《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这相当于是把抄袭的文章再次利用,充当了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新快报》记者还在该书后记里发现许永刚写着:为了完成这篇论文,我熬过了不少个不眠之夜,付出了很多很多。 许永刚不接电话玩隐身 《新快报》前天下午6时15分电话联系上当事人许永刚,并希望得到他对此事件的回应。许永刚马上邀请记者前往广州体育学院,并称在他的办公室接受记者的采访。然而,当记者5分钟后再次打电话给许永刚时,他的电话则一直处于无人接听或无法收到信号的状态。而在记者直接到达许永刚的办公室门口时,打手机、敲门仍无人应。报道中写道:当时,广州体育学院科研处办公室一名李姓副处长告诉记者,许院长前一阵子仍在办公室内,但不知道为何现在不在。而在昨天,本报记者也想通过电话联系许永刚,通过圈内好友拿到许院长的电话后,打了数十次电话均无人接听,但该手机始终没有关机,保持畅通状态。本文来源:成都商报 (本文来源: 四川新闻网 作者:谢礼恒)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州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
hxgwzu 2008-12-11 19:57
链接地址: http://www.wzu.edu.cn/NewsShow/?News_ID=17977
个人分类: 分享|3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