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双一流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高校图书馆三大挑战与三个回归
热度 4 libseeker 2020-7-26 21:15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程焕文,刘佳亲.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39-59. 全文下载网址 : http://www.jlis.cn/jtlsc/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200403flag=1journal_id=jtlscyear_id=2020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期刊发程焕文、刘佳亲《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该文认为: 我国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缺经费”“缺馆员”“缺读者”的三重现实困境,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条件相差甚远。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主动亮剑,以回归常识、回归专业、回归本分为基本对策,为高校图书馆增加经费,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阅读。 高校图书馆目前所面临的不是来自高校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而是来自高校内涵发展不足的挑战。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缺经费。高校图书馆普遍没有搭上高校经费预算的高速列车,仍然坐着“985工程”的普通列车缓慢地前行。高校图书馆经费没有实现与高校经费预算的同步增长在“双一流”建设中图书馆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前景堪忧。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多数一流高校图书馆仍然处在原地踏步状态,普遍不被学校所重视。这是“双一流” 建设中,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在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占比不断下降的同时,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购买力也不容乐观。事实上,即使高校图书馆的经费相对稳定不变,其结果亦是持续稳步下降。因为在经费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基本上是稳定的,书刊涨价和数据库涨价也是肯定的,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效率,即资源购买力,每年都会因为大约5%—10%的通货膨胀率而相对自然下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和生均藏书量一直处在办学低水平状态,且无法望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项背的原因之所在。 挑战之二:缺馆员。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学校合并、新校区建设、扩大招生和高职高专院校纷纷设立等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高校的迅速扩张曾使办学质量不尽人意。近十年来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开始回升。然而,高校图书馆的在编人数并没有随着高校的扩张而增加。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在编职工人数奇缺自不待言,即使是42所一流高校的图书馆在编职工人数也十分堪虞。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数究竟应该是多少? 20世纪80年代教育BU曾经有过办学条件的相关规定。大致是依据馆舍面积、藏书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等几项参数来确定。 所有的高校图书馆没有一个可以达标,现在没有哪个高校以此为依据确定图书馆的人员编制。 基本上是以已有人数为基数,向下减员定编。因此导致高校图书馆的在职人员数量不仅不能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增长,而且在背道而驰相对减少。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人数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虽然近十年来高校图书馆相继实施了物业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同时不得不招募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图书馆服务,以缓解人力资源匮乏的压力,但是,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工作负荷超常;工作时间超长;人员素质偏低。 许多高校都不认为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 ,图书馆馆长也不会像医院院长那样必须由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担任否则会草菅人命,可随便安排非专业人员担任。 专业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做 ,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无可奈何。 挑战之三:缺读者。在这个数字时代,虽然大众的网络阅读、数字阅读迅速崛起,碎片阅读同样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可是, 大学生非同普罗大众,是一个必须系统学习知识的群体,系统阅读经典图书、专业图书和通识图书是本科生的必修课。 如果只知道检索查阅图书,而不系统阅读图书,那么,就会犹如豪华轿车没有汽油一样,大学生也就徒有项首,而没有思考的燃料。 纸本阅读量的下降正在不断稀释高校图书馆与本科生的黏度,降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中的作用,亦令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堪虞。 人们常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如果把图书馆比作大学的心脏的话,那么,缺经费、缺馆员、缺读者,就是缺血、缺钙、缺氧。没有充足的经费,图书馆就会缺血;没有足够的专业馆员,图书馆就会缺钙;没有足够的学生读书,图书馆就会缺氧。这“三缺”中的任何“一缺”都将严重影响大学心脏的正常跳动,危及高校图书馆,乃至“双一流” 建设。应对缺血、缺钙、缺氧三大挑战的基本办法就是供血(增加高校图书馆经费)、补钙(增强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吸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阅读)。高校图书馆必须的三个回应: 回应之一:回归常识。有关 高校图书馆的常识 是什么? 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点:(1)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经费在学校经费预算中的占比一般在2%左右,一流大学的图书馆经费占比应该不低于1%。(2)图书馆是支撑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藏书量是衡量一个大学办学条件的基本指标之一。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3)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不是更新换代关系,而是优劣互补关系。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从来没有厚此薄彼,而是数字资源建设与纸质资源建设比翼齐飞。 回应之二:回归专业。图书馆学是一个世界性的学科,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 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主要从业人员都是具有图书情报学教育背景的专业馆员。中国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严重非专业化现象再也不能继续恶化下去,必须回归专业,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否则,一流高校的图书馆会越来越业余,会越来越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没有共同语言。高校图书馆馆长不是行政职务,而是专业技术岗位,不是人人都可以当馆长,专业馆长也不应该随意轮岗。在全国两千多个高校中,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的图书馆馆长屈指可数。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馆长不仅不能“保持适当的稳定性”。而且,像走马灯一样,有专业背景的或者具有专业见识的馆长陆续被轮岗到学校其他部门,而毫无专业背景和对专业认知似是而非的人员频繁地从学校其他部门轮岗或者被委任至馆长岗位。 回归专业必须从馆长开始,让更多的专业馆员担任馆长职务。 这同样是常识,不证自明, 图书馆工作是专业工作,图书馆工作必须由专业馆员承担。 回归专业必须长期不懈地招聘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的馆员,逐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专业馆员数量 ,使之达到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的教育Bu规定。一般而言,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的馆员对图书馆的忠诚度高,事业心强,专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校把图书馆当作为学校分忧解难的各类人员安置所现象,馆长藐视专业不乐意招聘图书情报学专业人员的现象,应除尽除。一流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不仅需要充足的经费资源和丰富的知识资源,而且需要数量足够的人力资源。 回应之三:回归本分。 大学是一个读书的地方,学生的本分是读书,图书馆的本分是让更多的学生读更多的书。 现在高校图书馆的本科生图书外借量持续下降,阅读推广任重而道远。高校图书馆要回归“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 的常识,创造一切条件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让更多的学生读更多的书。高校图书馆必须回归“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 的本分,改变长期以来过于重科研服务而轻为教学服务的局面,把为教书育人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本分。通过大力开展阅读推广,充分地提高图书外借量,从而“创造性传承中华文明,创新性建设中华文明”。
个人分类: 圕人堂|82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读博记语(368)-“一流助一流”
zjzhaokeqin 2018-7-29 18:36
读博记语( 368)-“一流助一流” 赵克勤 读科学网 宁笔 博文《创建世界一流期刊,助力 “双一流”建设 》 ,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126488.html  ) 记语如下: “我呼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创建世界一流期刊纳入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创建好世界一流期刊,反过来可以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龙老师现场立即回应,他希望是四个一流: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期刊、世界一流专著。这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此后我在不少场合提及此观点,不少高校领导和科教界专家也纷纷表示认可。” 评 :.这一流与那一流是相互联系的, 联系是创新之源   。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一流建设之TRB竞秀大舞台
coolxh 2018-1-11 18:46
各校双一流建设方案陆续公布,如何落实,以下仅从小事窥测。 虽未参加今年的TRB 依旧能感觉到其气氛之热闹 因为微信群里不断涌现的Reception邀请函和照片 表明TRB已成为竞秀大舞台 国内很多单位 竞相在华府整Reception 规模一家赛过一家 TRB 已然成为 双一流建设的新战场😀
3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花钱赚吆喝,多崇尚做学问
热度 2 After50 2017-9-18 14:16
少花钱赚吆喝,多崇尚做学问 ——一位高校教师对“双一流”建设的弱弱期盼 这个年头花钱赚吆喝的事很多,但数数其中之最的可能应算是国内高校莫属,诸如不断办国际学术会议、搞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挂名高端人才、造一时轰动效应等等,大都是花钱赚吆喝的事。 为什么国内高校多乐意花钱赚吆喝? 主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1. 首先是有钱花,多年来高等教育部门从上到下都形成了共识,在做学科建设规划时,都要划一块经费做学科影响提升和人才引进等事情。按照财务规定,钱已经计划了肯定得按时花完,有钱不花完可就显得没有做事甚至被误认为造假计划等。 2. 学科评估指标要求。几乎所有的学科建设和评价内容都有一项国际学术交流与声誉的栏目,而完成这项指标的传统做法就是办国际学术会议,哪怕没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也行。为了邀请到洋人参加会议,哪怕给他们出往返机票和免费吃住也在所不惜,而且不论来者何等层次,大会合影一般都请洋面孔参会者坐前排以示其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术会议。 3. 同样是评估指标要求的事。如今那个单位都知道人才的重要,而且是戴有国字号的高端人才更是对单位评估排名尤为重要,而且谁都知道引进人才比培养人才来的快。可是如果大家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同的想法,这时引进人才即使能出大钱也很难成事。真实引进人才既然做不到,虚的名义的也是可以的,因此,花钱虚引高端人才、设院士工作站、双聘多聘人才等形式多处可见。 4. 国人大都喜欢攀比,而且是表面的攀比,进而发展到盲目追随排名的地步。因此大学排名一直受热捧,每年数百上千万的大学考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志愿不少被由一二十个人组成的大学排名小团队牵着走,上千个号称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大学为了争取生源也被大学排名牵着走。大学为了挣脱排名的位置,就需要拼命的吆喝,现在每年各高校的招生宣传已经逐渐白热化。 5. 吆喝的效应比什么来的都快都响。比如开个国际会议或全国性会议,几天时间内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参会者很快就对承办单位留下深刻印象,而承办单位的师生也都会忙乎起来,加之会前会中会后的媒体宣传报道,再偏远的单位也会名声大噪一时,可消失也快。 6. 类似办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甚至请个外籍学者做国际学术交流之事,都要承办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就是走完规定的程序也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幸好高校有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这些义工帮助,而且国内不论大小高校都有专门对口的组织机构在专门做这事,有了这些人力才能吆喝得起来。 7. 还有一个是国人大都喜欢人多热闹,有个机会大家聚聚会碰碰头和吃个饭,彼此之间顺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还有更多的原因就不多说了,大家懂的。而 我更想说的下面的东西 。 其实,一所高校的影响力和水平绝对不是靠吆喝而来的(英文有句名言: 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 ),而是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吆喝风气和模式在国内高校已经盛行二十多年了,实践也证明效果逐渐变差。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把同样的经费和时间支持师生安安静静地把精力花在教学和科研之上,长期坚持下去可能更为实际和有效。 如果实在需要吆喝,现在不花钱赚吆喝的方式也不少,单位可利用的媒体和工具很多,个人同样也可以自媒体。从个人传播学术效果来说,在一个学术会议做 30 分钟的报告,还不如将参会所花的时间用心写一条微信在不错的公众平台上传播来的效果好。 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潮也将要来临了,从目前的模式看,肯定又少不了有让高校花钱赚吆喝项目。在世界著名大学,学术交流的确也非常频繁,但他们做交流一般不吆喝。不像有些大学开个会来个外宾需要打个大标语表示热烈欢迎,但用的文字却是汉语,其实主要目的是做给本单位自己的师生看的。 高校“双一流”建设如果还是过去的老模式: 写建设规划设定几个指标——执行单位分解指标完成——然后大把花钱——大家为指标而奋斗——取得中国特色成就——到时候比对数字是否满足了事。则现在未建就可以预知建后的是什么结果了,因为我们已经经历多次。 素本人见识短浅,对世界一流大学知之甚少。个人觉得,世界一流大学在于有许多一流学科支撑,而一流学科靠有一群群一流人才维持,而这一群群人才的共同特征是, 他们有自己的学术思想、有自己的学术兴趣、有自己的学术自信、有自己的学术创新,能自觉将做学问当作终身(至少是在岗期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事业,这个群体大都不需要考核也不在意考核,他们每个人都能拿得出一些自己独特的和可以向同行说事的闪光的东西,而且一说时就能眼睛发亮和自我陶醉。而这才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是世界一流的重要标准,并且也是一流大学保持一流的源动力。 世界一流大学绝不是靠吆喝而来的。 让大学里所有教师都崇尚做学问和能做学问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持久举措与发展之道。 个人在这里弱弱的呼吁一句。 顺便附上一首十多年前不知谁说的顺口溜窃笑一下:“年青是个宝,文章不能少,关系最重要,学问算个鸟。”
6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姚远:要从长远眼光和历史视野开展双一流建设评估
kexuechuanbo 2017-8-21 08:21
姚远:《要从长远眼光和历史视野开展双一流建设评估》 在“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会长杜玉波在致辞中指出:“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眼光、历史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双一流建设,以及高校评估来说,这是一个有着重要价值的建议!如将其具体化后列入有关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选项,并给予有分量的权重,那将对急功近利者和无视优秀高等教育文化传承者是一个干净漂亮的狙击! 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和传承绝对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套用马云的话:任何一所大学想要r持续发展,没有强劲的文化是不行的,而这个文化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是经年累月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今天,所有优秀的大学,不是你今天努力的结果,是五十年前、八十年以前、百年以前决定的,今天你的行为、你的心态、你的眼光决定了八十年以后百年以后你的大学的发展。 人们不可能一切事情都要亲经实验,汲取和传承优秀高等教育文化,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即认为:“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它从来不是创新的反义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我们可以更智慧地利用现在的、过去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价值”。事实上,看历史要比看未来看得更为清楚!习近平主席也指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对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与现状的考察和评估,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将对学校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哪些栋梁之才、教师和学生中出了哪些杰出人物、为人类文明、为中华文明作了哪些贡献,列入双一流建设和高校评估,是有科学依据的! 具体的建设和评估内容的设计可进一步探讨。 姚远2017-08-21于西北大学桃园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01月高教关键词:职称改革;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
热度 5 lgmxxl 2017-1-31 10:06
—— 职称改革;高考改革;教育会议;民办教育;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 2017 年01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长要求牢牢坚持“六个根本”。第二,教育部、财政部等日前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明确建设高校将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第三,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290万人。第四,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第五,辽宁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辽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调减15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调减200所左右。到2020年,停招或撤销本科39种专业的79个专业点。第六,《光明日报》:“C刊”变“C扩”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七,全国31个省份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6地今年启动改革。本月,“那人”为姚期智;“那大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那事”为国家科技奖高校获奖比例再创新高;“那政策”为C刊为谁重要。 “那人” :【 姚期智: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 2004 年,57岁的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为清华全职教授。2005年,由姚期智主导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合作的“软件科学实验班”(后更名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也被称为“姚班”)在清华成立,并先后招收大一、大二两班学生。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十年间,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迈向世界学术舞台,十年间,由姚期智领导的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信息科学与多个学科在这里交叉互动,成果叠出,以开疆辟土的恢弘气势填补了国内计算机科学在该领域的空白地带,为世界学术界瞩目。 “那大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中央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且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青岛市已经确定协议,在青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分校区。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址在北京良乡,在校生规模在4000余人(学术型硕士每年100多人,博士生每年500余人,专业硕士每年700多人)。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科学院,其下有几所大学,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 “那事”:【国家科技奖高校获奖比例再创新高 】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7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30项,占授奖总数的58.8%。从具体奖项看,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8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66.7%。在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高校获得二等奖38项,占授奖总数的80.9%。高校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6项,占授奖总数的80.3%。此外,全国有12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专用项目16项,占授奖总数的27.6%。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继续保持高比例,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获得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和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充分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工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6 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总计279项。 “那政策”:【C刊为谁重要?】 在最新的C刊公示中,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被挤出C刊,被调整到C刊扩展版。同时从C刊核心版被调整到扩展版的期刊还有:同济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而增加到C刊核心板的有齐鲁学刊、烟台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引举再次引起大学教师评价、科研评价问题。为何办刊要受C刊控制?武大甚至为此向读者道歉,向学校道歉,也为了留在C刊改变办刊方向。根源在于大学教师评价、科研评价,甚至于大学评价,C刊占有较强的影响因素。 其它的要闻题目摘录如下: 本月中央领导及教育部新策: 李克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要把冷板凳坐热。施一公建议提高研究生待遇,李克强总理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刘延东: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教育部、财政部等日前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明确建设高校将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290万人。国家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针对心理健康服务制定的首个宏观指导性文件。 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长要求牢牢坚持“六个根本”。2030年教育研讨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合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5—2016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非“985”、“211”工程的大学生有更强烈的创业愿望。《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5》发布:民办高校教师情绪衰竭需关注。科技部部长万钢:2017年将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科院启动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我国将全面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7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我国将全面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16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超1.5万亿。26个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将参加评估,评估较差将被整改或淘汰。教育部部署做好2017年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2017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0强发布,清华、北大列前两名。36位大学校长获选“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两院院士2017年增选工作启动。全国31个省份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6地今年启动改革。2016年,包括谷歌、微软、腾讯在内的34家国际顶尖企业与国内300余所高校最终达成了854个项目的产学合作项目。全球最具创新机构100强揭晓, 中国上榜1家, 美日遥遥领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蚂蚁金服首次发布年度大学生账单——中国大学生财富价值观调查。2015-2016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名单近日公布,千分之二大学生获奖,每人奖励8000元。中国的科技富翁陈一丹创建全球奖金最丰厚的教育奖——“一丹奖”。 本月新颁法律法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外语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高校可根据条件自主确定招收港澳台学生数量比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 申请者须4年无事故。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2020年起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12日联合发布通知:允许部分无工作经历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管理的意见》:高中学业水平考将和高考一样严。《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 本月教育厅新闻: 北京市属高校停运领导公车和教师班车。辽宁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辽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调减15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调减200所左右。到2020年,停招或撤销本科39种专业的79个专业点。湖南省改革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系上海后的第二年城市。浙江成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共建浙江线上大学。上海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浙江出台新高考招录方案考生可填80个志愿。安徽省政府印发《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计划将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流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陕西省将实施“四个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计划。宁夏:1亿元助力宁夏大学建成西部一流大学。湖北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10所高校进百强,至少5所列入国家层面的一流大学建设。河南:建200个国家级高职骨干专业。江西:17所高校与34家企业科技“联姻”。兰州大学挂牌建设兰州创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挂牌建设兰州创业大学分校。宁波打造职教升级版:为“中国制造”潜心造匠。广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实施意见》,提出两年内投入首期建设经费21亿元,整体推进广州大学(11亿元)、广州医科大学(9.91亿元)建设高水平大学。广西构建高校网络育人新机制。 本月大学动态: 武汉大学450余万奖励一线教师。上海交大校院签署“十三五”建设协议书。中山大学印发《中山大学课堂教学“十不准”》。南开大学建成国内首家TEAL教室。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临床医学院。北师大与国家统计局共建“国际比较研究院”。广东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超八成毕业生基层就业。上海多所高校发布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京高校毕业生超六成去企业。浙江大学将建浙大宁波校区,投资20亿!2017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清华大学25亿居第一。中山大学获捐1亿元设立时代发展基金。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本月媒体和名家言论: 《人民日报》:激发活力,为科学家松绑解压。《人民日报》:学术评价不应沦为数字游戏。《光明日报》:“教育2030”描绘未来全球教育图景。《光明日报》:“C刊”变“C扩”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青年报》:李佩带走了一个时代吗。姚期智:“中国特色”让中国大学有机会迎头赶上。 本月职业与继续教育、在线教育: 2016 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行业十大新闻事件发布。中国大学慕课选课人次突破3000万。北京大学明年将停止网络教育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成立。学堂在线发布“X学堂”产品系列,首推产品为“营创学堂”。云南成立职业教育联盟服务国家战略。密歇根大学的宏伟MOOC计划,线下200门课程17年底转换到线上。云南一技师学院参照高等教育学位制,设立技士匠士。 本月港澳台及国际高教要闻: 密歇根大学制定未来创新数字战略。2017年美国81%高校将增加云服务支出。法国将推出在线电子文凭服务。为招揽中国学生,美国各学院纷纷改名“大学”。英国400万英镑支持招收国际优秀生源。超57万考生参加2017年日本“高考”。 本月河南高教新闻: 2017 年河南省教育会议召开。河南推动高校间“学分互认”,构建专业人才预警系统。河南省教育厅召开务虚会谋划2017年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河南省教育厅公布《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创建标准》和《河南省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食堂创建标准》(2016版)。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六个词汇作为一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职称改革;高考改革;教育会议;民办教育;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 职称改革:职称制度 30 年首次大改革 我国职称制度主要经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技术职务任命、1977年至1983年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阶段。现行职称制度共设置科学研究、工程、农业、卫生、教师等29个职称系列。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这项涉及55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的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意见》分为6个部分共18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至六部分是重点改革任务。最后,《意见》对抓好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原则与改革目标 在制定文件过程中,主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二是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分类推进。四是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意见》提出以下目标: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二、重点改革任务 《意见》突出问题导向,提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改革措施。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意见》提出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的对应关系,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在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方面,《意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强调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并向基层一线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在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方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单独评价。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职称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严肃评审纪律,加强评审监督。在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意见》明确提出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同时,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 三、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意见》围绕品德、能力和业绩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通过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二是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成果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三是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四是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权重,注重考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五是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做好放管结合 在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意见》提出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意见》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和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职称评审要化繁为简,按照“于法周全、于事简便”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条件和程序,减少交叉评价和“多头”评价。 在下放权限的同时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监管,做到放管结合。一是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二是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三是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四是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五是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六是严禁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 评论与谏言: 职称改革影响整个科技人员生态。《意见》对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作出了更为实际的规定,《意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强调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这些对科技人员健康生态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职称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文件解决不了问题。它需要整个科研队伍评价体系的变革。 高考改革:新高考,出新“招”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先后出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截至2016年底,全国31个省份均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在这些方案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作为试点省份的上海与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浙江与上海2017年将举行首次“新高考”,其余省份的高考改革启动时间集中于2017年至2019年。其中,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按照这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设计,以后高校录取学生,需要依据3部分内容: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评价。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方案看,取消文理分科渐成共识。大部分省份将推行“3+3”模式。除语数外之外,考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选考,计入高考总分。不过,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在选考科目中增加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打破“一考定终身”是另一个特点。在这些方案中,有些科目考试从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在浙江、上海等地,外语考试均为一年两考,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并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而在浙江,选考科目每年安排两次考试。 在2017年1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7年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作为全国两个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从今年开始,浙江将首次实行与之相配套的新招生录取办法。在浙江的方案中,新高考政策实施后,“3+3”的自选模式已不再分文理科,今后招生录取也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分为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3类进行。其中,普通类专业主要有4个变化:改原来分批为不分批次;改按批次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为按考生成绩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改学校平行志愿为专业平行志愿;改分批设提前录取为只设一个提前录取。今后普通类录取将根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和考生高考总分,分成3段先后填报志愿和录取。3段比例为实考人数的20%、60%(累计)、90%(累计)。分段比例参考了往年浙江高考录取数据。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剩余招生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今后,随着条件成熟,会逐步取消分段。根据新方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考生最多可填报80个志愿。 除北大、清华等高水平大学在高考志愿填报前完成录取外,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其他院校安排在普通类提前录取。对高职提前招生,则实行“一档多投”;单独考试招生,在2017年全面实行“文化+技能”考试招生,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2017 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密切跟踪指导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指导上海、浙江完善改革方案和相关措施,确保今年两地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新录取模式顺利实施。作为对接,教育部最新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管理的意见》提出,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对考务管理工作负责,加强从命题、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到评卷全过程管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学校的工作职责,逐级签订考试安全责任书。教育部要求各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建立健全学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规章制度,严格依规实施考试。 看待高考改革,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家孩子考什么、怎么考、咋录取。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并不简单。因为这不仅关系国家人才观、育人观的深刻变革,更关系现有利益格局、体制机制的深刻调整。面对高考改革,我们心中怀着满满的期待: 评论与谏言: 高考改革是指挥棒,它指导着各省教育教学的内容。它的最大宗旨是公平与提升素养。而这种公平与素养有纵向、横向两个维度的评判标准。从纵向来讲,要确保学生负担减轻,提升学生素养,提高优质大学录取率;从横向来讲,要保证中西部省份优质大学录取率、本科以上学生录取率和整个高考录取率大致均衡。2017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对整个高考录取率给予了更多重视。“两依据、一参考”为基准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承载公平与正义,还不待观察。 教育会议: 2017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 月13日至14日,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作工作报告。他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之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面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和内涵发展两个基本原则,牢牢坚持“六个根本”,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加快发展基础上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加强对困难群体困难地区的精准帮扶,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受益面。三是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失时机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围绕提质增效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四是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要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支撑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转型发展出经验见实效,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五是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机制,系统构建质量控制机制,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狠抓教育质量提高。六是坚持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根本要求,把四个意识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始终恪守严的纪律和严的要求,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 陈宝生强调,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教育系统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更积极的态度、更过硬的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向党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要在“学”上下功夫,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推动工作实践。要在“谋”上动脑筋,胸怀全局谋,放眼世界谋,尊重基层谋,遵循规律谋。要在“实”上出真招,政策要实,责任要实,督导要实。要在“争”上求主动,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部门、社会支持。要在“稳”上作文章,抓好意识形态、校园安全、舆论引导工作,把安全稳定工作职责和任务落实到位。 对于2017年工作要点,陈宝生介绍,今年将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旨在加强改革总体设计,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启动实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陈宝生透露,今年将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今年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密切跟踪指导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指导上海、浙江完善改革方案和相关措施,确保今年两地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新录取模式顺利实施;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要继续深化,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统筹管理,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平稳落实单证纳入双证考试招生改革;深化博士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申请—考核”“分流淘汰”机制。2017年将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抓紧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具体遴选条件和认定标准。将发布实施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还将完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出台加快推进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用标准加强引导、加强监督、加强问责。 评论与谏言: 工作会议是今后一年内工作的基本轨迹。2017年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是教育的着力点。在质量提升方面,注重立德树人、专业建设是重点。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时代的民办教育能否做大做强 。 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以及配套文件《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简称《细则》),旨在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共7部分30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分类管理改革为基础,以差别化扶持和规范管理为抓手,从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制度、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民办教育发展勾画了新蓝图。《若干意见》提出,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完善扶持制度。明确非营利性学校举办者不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营利性学校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落实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资助政策;在财政、税费、用地、收费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更大的扶持;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 《登记细则》共6章18条。重点解决两类学校“到哪里登记”、“怎么登记”的问题。《监管细则》共9章50条。重点解决营利性民办学校“能办什么学”、“怎么办学”、“怎么办好学”的问题。 评论与谏言: 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有民办高等学校742所,本专科在校生616.20万人,占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5%以上,为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前途在于机制与体制,没有机制与体制的变化,它们的前途仍是让人担忧的。 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规划》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规划》明确了“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规划提出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在优化教育结构方面,规划提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在终身教育方面,《规划》提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探索高中后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探索建立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按学分收费等各项制度,探索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转换为高等学校学分,探索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等等。在学习方式方面,《规划》提出,允许学习者通过课堂学习、在线学习、自学等方式获得学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的机制,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制定不同人群接受教育的资助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在“双一流”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建设四类一流大学和100个左右优势学科。四类大学:一是支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二是支持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大学前列;三是支持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四是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规划》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主要有四类:一是重点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二是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三是重点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四是积极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及学科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规划》还以表格形式,详述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其中,学前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巩固率达到9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 评论与谏言: 《规划》特别明确了今后五年教育发展的五大理念,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主题是提升教育质量,主线是调整优化结构,主旨是促进教育公平。更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标准。对教育发展中的具体策略,《规划》也做了有指导性的阐述。值得各个高校学习。 “双一流”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25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实施办法》提出,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的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实施办法》在确定遴选条件时,充分考量人才培养质量,强调建设高校应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要求高校在制订建设方案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绩效评价中,根据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特色等中期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对人才培养质量高、建设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双一流”建设,推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根本任务真正得到落实,并有实质性的转变和大幅度提升。 《实施办法》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实施办法》提出四个方面改革举措:一是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二是开放竞争激发建设活力。根据高校承担的主要职能确定遴选条件。三是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四是统筹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实施办法》在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评论与谏言: “双一流”的定位在“世界一流”,这基本上是211工程大学的事,甚至是985工程大学的事,其他大学还是应该稍安勿燥,坚守各自定位与使命,努力做好特色发展。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792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引领世界大学“双一流”建设时代来临了
热度 28 pukin 2016-10-26 20:09
2015 年 10 月 24 日, 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提出了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至此,中国大学的“ 双一流 ”开始正式启动了。 “ 双一流 ”建设总体目标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三步走: 第一步 :到 2020 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 :到 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10 月 25 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 2017 年度 USNews 全球最佳大学与学科排行榜。这也是 USNews 第三次发布全球大学排名。至此,目前公认的四大权威大学世界排行榜: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 QS 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 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最新版均已公布。 从学科的影响力来看,个人认为 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 等是影响最大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代表了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包括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在 USNews 大学排行榜榜单上,我选择了以上几个学科进行了检索,结果是灰常令人高兴和喜悦的: 1 、数学学科 先引用中科院院士、北大知名数学家张恭庆先生的一段话:【 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世界强国必然是数学强国。数学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常常把保持数学领先地位作为他们的战略需求 。】。所以数学学科排在第一进行查询。查询结果是: 在全球排名前 50 的大学里,中国高校表现亮眼! 复旦( 20 )、北大( 21 )、北师大( 30 )、上海交大( 31 )、清华( 41 )、南开( 46 ) 进入前 50 名,中国这 6 所高校的数学实力直接碾压菲尔茨奖、沃尔夫数学奖频出的莫斯科大学( 54 )、巴黎高师( 55 )、京都大学( 47 )和东京大学( 44 )。 2 、物理学科 有人说,诺奖含金量最高的是物理奖。可以说,远到宇宙深处,近到咫尺之间,大到广袤苍穹,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查询的结果是: 北大物理( 13 ) 力压世界顶尖的物理研究重镇哥伦比亚大学( 14 )、耶鲁大学( 19 )和莫斯科大学( 21 ); 中科大( 23 )和清华( 24 ) 的物理也超过了出过物理诺奖得主的康奈尔大学( 27 )和德国慕尼黑大学( 29 )。 3 、化学学科 清华 的化学学科排名世界第六,把哈佛( 9 )、剑桥( 14 )毫不客气给灭了。 北大( 10 )、浙大( 14 )、南大( 16 )、复旦( 20 ) 也都表现亮眼,把牛津、加州理工都甩在了后面。 4 、计算机学科 计算机学科是各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性学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查询的结果是: 清华大学计算机排名第二 ,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什么加州伯克利、斯坦福、卡内基梅隆这些计算机大牛学校都落后于清华。 国内计算机和清华水平差不了许多的 北大、北航、哈工大、浙大、交大、华中、东南大学 等也都进入了前 50 名。说明国内第一方阵大学的计算机学科水平已经整体进入了世界计算机一流学科的队伍。 生命学科因为包含生物、生物化学、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遗传、分子生物等,就没时间查询了。 农业学科 排名世界第三,超过了康奈尔大学! 从以上令人兴奋和喜悦的结果看, 建议有关部门是否把创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启动中国“ 引领 ”世界大学“双一流”建设战略工程呢?
15531 次阅读|34 个评论
985、211工程以及总体方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热度 8 Enago 2016-8-3 11:36
985和211工程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推出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的目标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俗称 重点大学 )。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985工程”则是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也可以称为名牌大学工程),一共有39所高校入选。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从历史角度看,这在当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被列入这两个工程的高校,获得了国家大量的财力投入,能够集中优质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部分重点大学和一些重点学科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是随着985、211工程的推进,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示出来: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学被人为分为三六九等,破坏了平等竞争,好的学校一直占据着优势资源,而处于弱势的大学则走向恶性循环;在基础教育方面,这种学校的划分也让 名校情结 变得非常严重,高考焦虑没有随招生录取率提高而缓减,反而加剧。 国家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在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方案》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的明确要求,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任务主要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方案要求,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每五年为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 这个方案一出,立刻成为各高校教师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这个方案有助于适度扩容,加快大学的重新洗牌,对单科优势型的高校是个很好的机遇。另外,《总体方案》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壁垒,打破了以前拨款“终身制”的局面,变成动态竞争,可上可下,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上看,《总体方案》是会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在中国是相当常见的,很难有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不少经历过政策变动的老师也在担心这个“方案”是不是最后还是流于形式,又变成一场烧钱的面子工程。比如现在虽然方案也出来了半年时间了,但是具体怎么评估、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实施的细则有哪些,这些都还不见踪影。同时,虽然方案试图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但是之前的211跟985工程就已经造成了高校之间的巨大的差异,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路上,985高校已经与其他学校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名校更容易打着“自由竞争”的旗号形成优势的垄断。而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上,还不知道领导们是不是又要拼凑团队,跑步前进了。原来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乱一阵了。 其实从根源上来说,当前我们最缺的其实是基本的办学制度,好的办学制度才能让资源发挥作用。目前我国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 要改革的也不仅仅是大学,还包括中学和小学。因此,要改革的是整个教育体系!正如有人说,没有一流的教育体系和一流的教育理念,怎会有一流的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怎会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流的大学自然就建成了,否则大学即使一流了也不会持久!如果靠一次次的“工程”和“方案”维系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只会削弱高校自身由下而上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的重点和次序真的很重要!我们都已经浮躁了这么多年了,是不是应该要沉下心来在根源上做点事情了。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导师不尽责,学生该怎么办? 2. 两会过后的高教展望 3. 《拜杜法案》对大学科研的影响 -------------------------------------------------------------------------------------------------------------------------------------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12066 次阅读|7 个评论
两会过后的高教展望
Enago 2016-4-28 12:21
近年来,“高教改革”之声不绝于耳。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话题被代表们广泛关注。“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和“高校去行政化” 等既是代表们讨论的热点,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两会过后的高教展望 --- 一、“双一流”建设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来加强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也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工程的运行机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是重点建设存在的竞争缺失和重复建设的问题。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加强系统谋划和完善推进机制,以此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今年两会上,“双一流”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表示:“双一流”工程建设是国家今后30年要办的一件大事,会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是“211”、“985”的升级版。”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过去我们更多的可能只是追求入围‘双一流’排行榜,而今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供给方,必须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大棋盘上去谋划自身的发展,要考虑你的知识供给是否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建议:“‘双一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要考虑高校自身发展之外,更要考虑高等教育在服务、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从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把一些历史悠久、社会声誉好、办学实力强且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纳入支持‘双一流’建设行列,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度。”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任重道远。期间会经历很多挫折,也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从而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二、创新创业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出路,拥有更多知识的大学生无疑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今年的两会上,“创新创业”热度不减,仍然是委员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还有很大的间隙。从学校的角度看,它的目标是育人,而不是提倡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创业,以赚多少钱来衡量成败。同时,绝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创业实践等还无法配套。而在学生角度上看,大学期间本来应该下苦功夫积累需要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储备,如果一味强调创业,很容易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变得浮躁,最终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一些代表在两会上也提出了担忧,比如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创业创新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误以为创业创新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目前创业“跟风”情况较多,很少有创业者能真正从沉下心来,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 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如何与以课堂为主的正规教育结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校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艰难挑战。几年前,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刚刚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太艰难了,可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选择我当南科大校长,我无法拒绝。”朱清时当选南科大校长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几年过去了,南科大仍然步履蹒跚,虽然是在成长,但是跟大众寄予的大学独立、去行政化的美好期待还有很远的距离。 今年两会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建议说,“如果能够把(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去掉是最好的,如果真是去掉了,那对于去行政化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行政级别牵动着一大群人的利益。真取消了行政级别,那些掌握资金分配、人事考核和招生就业等权力的人会甘心从主角成为绿叶吗?怎么安置这些治学之外的行政人员?跟专心治学的教授相比,这些人的社会活动能力要强上多倍,怎么可能轻易让人“革”了自己的命呢?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非凡的进步。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一直进行着,虽然过程是艰难的,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只要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往下走,结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脑计划”项目介绍 2. 美国基础研究的“创新赤字” 3. 《拜杜法案》对大学科研的影响 -------------------------------------------------------------------------------------------------------------------------------------
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11月高教关键词:双一流;管办评分离;高校财经改革
lgmxxl 2015-11-30 09:53
2015 年 11 月高教关键词 —— 高职三年规划;一流大学与学科;管办评分离;高校财经改革 2015 年11月,值得关注的重大高等教育事件有以下几个:一是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正式启动。二是中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规则正式发布。三是高职行动规划也正式出台。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教育是全人类共同核心利益”理念引人关注。本月高等教育那人为屠呦呦;那大学为清华大学;那事为高职三年规划;那政策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方案。 “那人” :【受处分的高校领导】 本月,以“中国传媒大学书记获处分,校长副校长被免职”为主题的高校领导受处分群体值得关注。“八项规定”后,大部分高校都能严格按中央要求反“四风”但一些学校领导无视规定的行为,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那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入选是情理之中的事,它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本月,她在各项排名中位列中国大学前茅。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中,她的毕业生就业力全球排名第九,着实值得祝贺。她对667名学子“闯世界”的行为也值得表扬。同时,她与北大建立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MOOC先修同盟,也值得关注与研究。 “那事”:【高职规划 】 本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这是今后三年高职发展的行动指南。 “那政策” :【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方案】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其它的要闻题目摘录如下: 本月中央领导及教育部新策: 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李克强致信祝贺。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增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政协召开第四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出谋划策: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第二次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确定12个地方和高校试点管办评分离改革。教育部废止和修改六部规章: 废止《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以及《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修改了《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3部规章的部分条款。2017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将启动新一轮学科评估。教育部:引导一批独立学院重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等多所实力强劲的医科大学获教育部和卫计委共建。南京师大和伊犁师院获得“省区部”共建。教育部广东省携手推进广东教育综合改革。“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在珠海隆重召开。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公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初评人选。人社部2015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提供58万岗位。中科院建6家产业联盟 欲2020年创万亿年产值。大亚湾实验获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花落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邬江兴和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连续两年超过2%。第十四届“挑战杯”终审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开展,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11月21日~22日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超200万大学生参加。与出国留学生相比,来华留学生增幅和数量存明显差距:我国留学“赤字”达70余万人。《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能力报告》发布:我国高校在海外网络传播中处于被动。教育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在上海开班。千所高校百万大学生手机听课跨校拿学分。2015年32名高校领导被通报,超6成违纪违法。 本月新颁法律法规: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新增21个专业类,大幅缩减专业。并同是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2016年起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实行动态调整。 本月教育厅新闻: 北京高校将试点取消编制管理:迎人权与财权。上海:“十三五”规划瞄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教育厅与联想开展战略合作。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成立。辽宁将全省本科高校发展模式设定为“应用型”,到2017年应用型专业占到70%。辽宁三分之一高校启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陕西省公布了《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力建设一流学科。 本月大学动态: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15日在上海宣布共同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全面启动。清华大学资助667名学子“闯世界”。微软与清华签署备忘录合作“学术大数据项目”。清华大学发布系列教育技术新成果。全球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斯坦福第1清华第9。北大常务副校长刘伟调任人大校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武汉大学出台《武汉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及8个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改革本科教育,营造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文化。天津大学设创业学位。北师大成立厕所文化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特设科研基金专项资助青年教师。高校网站一年现千余漏洞,能查上万师生信息。中国传媒大学书记获处分,校长副校长被免职。第四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津举行。 本月媒体和名家言论: 《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影响政权安危。人民日报:植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人民日报:好大学里的农村生能再多些吗? 本月职业与继续教育: 高职改革新信号: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无需报教育部审批。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季明明:企业大学实践倒逼高校继教模式变革。 本月港澳台及国际高教要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画全球未来教育的模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提出教育新理念:教育是全人类共同核心利益。欧洲大学协会《2015年趋势报告》显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白宫发布《美国创新新战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美国《2015年国际教育交流开放门户报告》。报告称,2014年到2015年,美国高校招收的中国留学生增加10.8%,中国连续第六年保持赴美留学国家留学生数量的首位,而且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本科生首次超过研究生。高失业率倒逼欧盟职教改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港设创新中心明年夏天营运。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白皮书“把脉”中国科研,建议中国进行科研转型和改革实现创新引领下的发展目标。澳大利亚多所大学为获政府拨款涉嫌排名造假。悉尼大学中国中心明年落户苏州,首设海外机构。日本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博士学位被正式取消。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探讨高等教育合作。香港科学院即将成立徐立之将出任创院院长。 本月河南高教新闻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启动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发布。2015年河南省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圆满结束。“河南终身学习网”年底将正式运行居民可免费学习。郑州大学教授高丹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河南省新增中原工学院大学许昌大学两家大学科技园,至此,本省有国家级科技园2个,省级科技园5个。 但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十一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高职三年规划;一流大学与学科;管办评分离;高校财经改革。 高职发展规划:未来三年高职创新发展有了路线图   本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规划了未来三年高职创新发展的路线图。《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发展难题,总结各地实践经验,规划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务项目,将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培养结构,加快完善高职发展机制,保证提升发展质量,实际提高高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行动计划》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为主线,按照综合改革的要求谋篇布局,全文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主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部分“主要任务与举措”,围绕高职改革梳理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五个方面32条内容。第三部分“保障措施”,明确了落实《行动计划》的组织领导、绩效管理和环境营造。  《行动计划》最后附“任务、项目一览表”,总结梳理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便于各任务和项目的确认、执行、管理与考核。《行动计划》指出了高职创新发展的六个方面:一是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向院校自主转变。二是发展模式从注重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三是办学状态从相对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四是评价体系从硬件指标为主向内涵指标为主转变。五是教师队伍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结构转变。六是社会服务从由教学培训为主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转变。 推荐理由: 《行动计划》强调统筹高职教育改革、强调地方统筹作用、强调重在落细落小落实。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职发展的基本道路,是一部细化落实的规章。但高职改革与发展,需要高校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督促,如何发挥高职院校内在改革的动力更关键。 一流大学与学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11 月 5 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根据《方案》,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 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 2016 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 推荐理由: 1995 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 211 工程”、“ 985 工程”、“ 2011 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前发布的《方案》,代表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正式成形。它将有力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教育部确定 12 个地方和高校试点管办评分离改革 据人民网:教育部发布《关于确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单位和试点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无锡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成都市教育局、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单位,乌兰察布市教育局、沈阳市教育局、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西北大学为单项试点单位。 《通知》指出,各试点单位要尽快全面启动试点工作,2016年9月前形成阶段性成果。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通知》还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支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及时帮助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试点单位推进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将试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工作框架,赋予其承担本地深化改革的试点任务。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管办评分离的行动路线图。本次12个试点单位的改革探索将涉及学区制综合改革、教师职称评审、教师校长聘任、教育行政审批与执法、社区与家校之间多向互动、高校巡视诊断工作等方面。其中,上海市实施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高校经常性经费与专项经费投入比例由此前的3∶7调整为7∶3,高校经费自主统筹权大大扩增;浙江省向地方教育局下放了小学、幼儿园教师高级职称(职务)评审权等事项;青岛市在教育局内成立了行政审批与执法处,探索教育集中审批、综合执法模式,在以法治方式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推荐理由: 管办评分离是建立现代教育治理制度的关键,其核心是政府、高校、社会(区)各尽其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政府对学校的干预,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和办学责任。本次试点中既有省级政府,也有地方政府,还有大学,是有益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高校财经改革: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启动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教育部25日联合对外发文启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国家对高校投入将更突出公平公正,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现行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体系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占比约为6∶4。其中,基本支出主要用于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以生均定额拨款为主,还包括离退休补助经费等政策性经费。项目支出主要用于高校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重点建设等方面的13个项目。 根据两部门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此次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基本支出体系。在现行生均定额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每所中央高校本科生均拨款总额2—3年内相对稳定机制,之后根据招生规模、办学成本等重新核定,并根据中央财力状况等情况适时调整拨款标准,引导中央高校合理调整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结构。同时,逐步完善研究生生均拨款制度,继续对西部地区中央高校和小规模特色中央高校等给予适当倾斜,并将学生资助经费由项目支出转列基本支出。二是重构项目支出体系。调整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的项目,归并功能相近的项目,保留运行较好的项目,将原先13个项目优化整合为6大项目,包括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绩效拨款。 推荐理由: 高校财权和人权是高校权力的核心内容,本次改革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并没有改变钱由谁作主的问题。政府在经费方面仍有较大权力。只是财经拨款制度改革后,中央高校对项目经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但改革后,对一般学校影响不大,其长远的示范作用还需要时间检验。何时,高校不再为政府的项目而竞争,或许高校的自主权就大了。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2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