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台湾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台湾岛的年龄 | “华夏山水的由来”专题
sciencepress 2017-4-19 16:32
关于台湾岛的由来, 一般大众总有兴趣要问一连串问题: 台湾岛是不是由大陆分离出去的? 是否与大陆相连? 什么时候出露的? 台湾岛首先出露位置在哪里? 台湾岛是否会继续扩大? 未来台湾海峡是否会造山, 使得台湾岛与大陆又连在一起? 出露的最老地层是什么地质时代? 跟福建的地质有什么差异? 台湾岛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常发生地震? 为什么台湾岛的东侧不是宽广的东海陆架, 而是水深5000m的西太平洋? 要回答这些有关台湾岛由来的基本问题, 必须由台湾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地质背景入手. 台湾岛为华夏陆块东缘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的年轻活动造山带, 在东海-南海陆架地质背景上, 台湾岛具有多重特殊性: 除缺失始新世晚期层序外, 始新世-更新世间有连续陆相至浅海相层序出露; 记录“中国海”的发展及东海-南海陆架沧海桑田变迁; 快速的隆升速率及重要的海洋沉积物贡献源; 活跃的地震活动; 既有被动又有活动大陆边缘层序; 从台湾-吕宋间海域到岛上同时进行俯冲-碰撞-仰冲-张裂构造活动, 因此有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地质纪录. “台湾岛什么时候出露? ”及“台湾岛怎么形成? ”是大家关心台湾岛地质的基本问题.如果把东海陆架一半水深(60m)的海水拿掉, 150km宽的台湾海峡就是台湾岛跟大陆相连的脐带; 如果把台湾岛恢复到未造山前的原始形貌, 台湾岛就是东海连结到南海间的脐带. 但是为什么在东海及南海的陆架上只有台湾岛有比较大范围的出露? 显然是有一个特定的地质作用在这个特殊的脐带位置发生, 那就是早中新世19~18Ma开始的南海俯冲及随后6.5Ma开始的北吕宋火山岛弧与俯冲的欧亚大陆发生了斜向碰撞. 台湾岛在晚中新世(~6.5Ma)时开始出露, 最早出露部位就在中央山脉. 中央山脉为中生代白垩纪的活动大陆边缘, 随后拼合为欧亚大陆一部分, 经新生代古近纪断陷构造(50~39Ma)、渐新世-中期中新世南海张裂(33~16Ma)、早中新世(19~18Ma)至今欧亚大陆-南海岩石圈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于西进的花东海盆-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形成中新世增生楔, 及6.5Ma至今由北向南迁移的斜向弧陆碰撞, 导致中央山脉隆升出露海平面之上, 形成原始台湾岛. 由此原始台湾岛, 台湾河流系统开始发生, 并将侵蚀物经河流向西供输到原始台湾海峡前陆盆地, 同时也向东供应到北吕宋海槽弧前盆地. 随着弧陆碰撞的持续进行, 南海东北部陆架上层序被推覆并出露在中央山脉西侧, 台湾岛出露的面积也随之变大; 1Ma的吕宋火山岛弧北段更向西仰冲, 形成海岸山脉, 拼贴在中央山脉东侧;最后又因1Ma冲绳海槽弧后张裂, 中央山脉东北部又发生断陷, 产生宜兰平原, 形成今日台湾岛的形貌. :黄奇瑜. 2017. 台湾岛的年龄.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7: 394–405, doi: 10.1360/N072017-00023 :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Te/47/4/10.1360/N072017-00023?slug=full%20text : 华夏山水的由来 秦岭的由来 黄土高原见证季风和荒漠的由来 长江何时东流去? 东海的来历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岛的成因机制
热度 3 liangguanghe1 2015-6-23 11:11
从大陆漂移探讨南海演化及台湾成因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birth of Taiwan Island from the continental drift 本文为 2015 年第 8 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报告内容(2015-6-16于台北中央研究院) 梁光河 lgh@mail.iggcas.ac.cn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提要: 本文基于 地形地貌、地质、地震、重力、GPS、尾迹,以及 特提 斯构造演化和东南亚地块的逃逸构造理论,结合新大陆漂移模型,说明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众多东南亚国家都是从中国 青藏高原的东南角被挤出去并发生漂移。台湾岛最后一站是从菲律宾拉蒙湾分离漂移出去的,从原始位置顺时针旋转了约70度漂移到当前位置。目前还在整体向北西方向漂移同时伴随着顺时针旋转。 一、 引言 关于南海的成因机制前人提出的成因模式包括:“碰撞 - 挤出”模式( Tapponnier 等, 1982 , 1986 );弧后扩张模式( Karig , 1971 ; Ben-Avraham 等, 1973 );洋中脊扩张模式( Ben Avraham Uyeda , 1973 );地幔柱模式(黄福林, 1986 ;龚再升等, 1997 );陆缘伸展扩张模式( Hamilton , 1979 ;刘昭蜀等, 1988 ;陈国达, 1988 ;徐义刚等, 2002 )。每个模式都能找到主要依据,但也存在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吴焕然, 2012 )。台湾岛的成因在地质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台湾是东亚岛弧中的一个环节。另一种看法是,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本是大陆的一部分。本报告基于最新成果结合最新证据对南海及台湾的成因机制的给出一个合乎逻辑的 全新 解释。 二、 大陆漂移新模式 德国超深钻和全球地热地温梯度数据表明地球深处是渐变升温,陆壳平均地温梯度 30 ℃ /K m ,意味着 40Km 之下温度可达 1200 ℃ 。大洋地温梯度远高于大陆,为 40 ~ 80 ℃ /Km 。作者给出了大陆漂移新模式, 大陆板块可以在热力驱动下发生漂移。动力机制是大陆板块运移划开洋壳引起岩浆不断上涌,在陆块后面冒泡,巨大的岩浆热动力推着板块往前跑(图 1 )。 逻辑很简单:大陆板块运动中其前面处于挤压环境,地下深处的岩浆无法外泄。其后面处于开放环境,地下深处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运动。洋中脊是大陆板块相互旋转带动洋壳产生的裂缝,转换断层也同时产生。 图 1 新大陆漂移模式图(据梁光河,2013) 特征: ( 1 )大陆板块的最前方因受到挤压高温产生地壳流(图 1 中灰白色部分),洋壳隆起(类似挤牙膏); ( 2 )大陆板块前部会产生逆冲断层、造山带、火山带、地震带;大陆板块后部正断层,存在巨厚沉积; ( 3 )大陆板块尾部会有拖尾隆起,可能留下火山岛链、刮蹭堆积、遗撒物。 这些特征在当前地球的板块上都能得到体现(如印度、新西兰、冰岛、日本、台湾陆块等)。 三、 南海证据 南海 3 条长人工地震反射剖面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地下地质信息(图 2 、 3 )。测线 A 和 C 联合起来更有意义,它告诉了我们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的成因机制(人工地震反射是地球物理中分辨率和精度最高的方法)。南海的演化取决于周边地块运动历史。 图 2 南海及周边地形地貌、当前运动状态及地震勘探测线位置图 图 3 南海两条长人工地震反射剖面 - 地层 格架图(据雷超,2012修编) 古地磁研究表明,婆罗洲是一个独立的块体,曾发生逆时针旋转。旋转发生于 25 ~ 10 Ma 期间,旋转角度为 45°—50° (施秋华等, 2013 )。 GPS 表明当前仍在左旋,测线 C 代表了陆块运动的实际模式(图 4 )。说明测线C位于 婆罗洲地块运动的前方。符合新大陆漂移模型特征。 图 4 南海加里曼丹地块前缘运动模式 四、 南海演化 南海的演化受控于印度 - 欧亚碰撞及周边地块的运动,结合新的大陆漂移模型,可以合乎逻辑地解释南海周边各个陆块的运动状态和时间序列,欧亚 - 印度板块 65Ma 发生软碰撞,地壳流被同步挤出。驱动印支地块及前面的婆罗洲地块、菲律宾等地块,菲律宾地块在 16Ma 受到南来的澳大利亚地块碰撞发生转向(图 5 )。之前南海受到这些周边地块的作用力表现为拉涨走滑(即“ 开 ” ),之后由于菲律宾向 NNW 运动和婆罗洲地块的转向,南海表现为挤压(即“ 合 ” )。只有抛弃海底扩张假说才能给出更合理的推论,也更符合实际观测结果。 图 5 南海周边地块运动方向和模式 五、 台湾来源 台湾岛经历了漫长的旅程,旅行路线为近 U 字弧形,其中还有停顿,最后一站是从菲律宾群岛拉蒙湾分离漂移到目前位置的(图 5 )。张明书( 1998 )的研究表明: 台湾岛是飞来峰 。 证据 1 地形 图 6 台湾地形图及地形复原图(图中红色折线是人工地震勘探测线位置)(据google earth) 2 地貌 图 7 台湾地貌图及地貌复原图 (据NOAA ) 3 地质 图 8 台湾地质图及地质复原图(注意 P Z 和 E 对应良好) (据亚洲地质图修编 ) 4 人工 地震勘探 图 9 横切台湾南部的人工地震勘探剖面(下半部分为解译剖面,测线位置见图6),代表了板块漂移后的岩浆上涌,注意其中海槽中沉积的第四纪沉积,说明台湾岛经过此地的年代在 2-3Ma 。 5 重力 图 10 南海区域重力异常图(据李庆谋, 2013 ) 6 GPS 图 11 台湾岛 GPS 测量结果,说明台湾正在向 NW 方向漂移并伴随右旋 7 尾迹 大陆漂移后会留下尾迹,我们可以分析台湾从菲律宾拉蒙湾分离漂移出去的轨迹。这个轨迹很奇怪,菲律宾群岛中马尼拉地块(白色框部分)应该首先向北漂移(如图中白色虚线条所示),然后在最北端停顿下来,这个过程中,为台湾岛的漂移让出了空间,此时,台湾岛沿着红色虚线条先向西南漂移,然后又一路北上到达当前的位置,最后马尼拉地块又奇怪地折返回来,如图中白色虚线条所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这个过程中恰好遇到日本地块的漂移,日本正从中国东南部分离漂移时候产生的碰撞力给马尼拉地块一个向南的推动力,使其改变了方向,又漂移回其原来的位置(图12)。 图 12 台湾岛及菲律宾地块漂移轨迹(据google earth) 8台湾原住民 台湾原住民,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已经在台湾定居的族群。纵使台湾各原住民族拥有各自的起源传说,但近年来依据语言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推断,在17世纪汉人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原住民在台湾的活动已有至少约8,000年之久(Blust 1999)。台湾原住民在遗传学和语言学的分类上属于南岛语族(Austronesian),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等的南岛民族族群有密切关联(Hill et al. 2007、Bird, Hope Taylor 2004)。 雅美人是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之一,分布于台东县兰屿岛滨海地带,语言几乎与菲律宾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Jun-Hun Loo et al(2011)从基因和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的巴丹岛人和台湾原住民具有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台湾汉人和福建汉人遗传基因相差较大。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台湾与菲律宾的关系。 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约有40万人左右,主要有泰雅、阿美、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和平埔人等等。关于高山族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1.土着说:连横在其所著《台湾通史》中说:“高山之番,实为原始”,主张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原始居民。2.从南洋来的马来人:主张这一说法的主要根据高山族(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许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征,认为他们是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3.大陆说。从台湾的地质演化历史看,第一个和第二个说法是成立的。 六、 台湾来源的岩石学证据 本次会议期间与同行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台湾同行李丽博士给作者提供了他们团队利用岩石学方面的数据所得到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致谢!),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样说明,台湾岛是从菲律宾漂移过来的(图 13 ),其结果与我们上述证据完全吻合。该成果发布在 2015 最新的美国《 GEOLOGY 》刊物上。 图 13 根据岩石学证据所推断的台湾地块运动轨迹 ( Wen-Yu Shao et al,2015 ) 七、 结论 新大陆漂移模型可合理解释南海及台湾的成因机制。 65Ma 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菲律宾、婆罗洲、印支地块被先后挤出并发生漂移,菲律宾地块大约1 6Ma发生转向开始向北漂移 。约 2-3Ma 台湾岛的尾部被推覆到地震勘探测线位置,目前仍在向 NW 方向漂移并伴随着右旋。 八、讨论 台湾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及众多的地热点以及台湾东北深海地下热泉,都是大陆板块被挤出的深部地壳流与台湾陆块碰撞的产物,这些流体可能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由于台湾陆块冲断了日本陆块漂移后的尾迹(琉球群岛和冲绳海槽),台湾岛东北端处于地壳流冲击下形成的涨裂环境中。同时由于台湾岛的漂移将本来东北走向的澎湖群岛改造成近南北向(图14)。而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应该是菲律宾陆块转向后向南漂移留下的尾迹。同时在磁异常图(图15)上 日本陆块漂移后尾迹的磁异常和台湾陆块漂移后的磁异常特征也非常明显 。重力异常也很清晰(图16)。 图14 台湾陆块漂移后对地壳流和日本陆块漂移后尾迹的改造作用(据美国NOAA地形地貌图修编) 图15 日本陆块漂移后尾迹的磁异常和台湾陆块漂移后的磁异常特征(据世界磁异常图修编) 相关报道: http://www.1000thinktank.com/xsjz/853.jhtml http://www.douban.com/note/331185644/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217/325827.htm 部分参考文献: 梁光河 . 台湾岛和黄岩岛的来源研究 , 地理科学研究 Geographical ScienceResearch,2013, 2 :44-56 Wen-Yu Shao,Sun-Lin Chung,Wen-ShanChen,Hao-Yang Lee,and Lie-Wen Xie.Old continental zircons from a young oceanicarc, eastern Taiwan:Implications for Luzon subduction initiation and Asian accretionary orogeny .Geology, 2015168, doi:10.1130/G36499.1 Jun-HunLoo, et al.Geneticaffinities between the Yami tribe people of Orchid Island and the PhilippineIslander of The BatanesArchipelogo BMC Genetics 2011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10644 次阅读|4 个评论
走近“苏力”(2013-07-21)
xuxfyuwp 2014-7-10 14:45
台风“苏力”于7月8日08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先是迅速发展,一度达到超强,后逐渐减弱,13日03时在台湾宜兰登陆,16时在福建连江黄岐半岛再次登陆,穿过福建中部,14日04时进入江西境内,14日08时后减弱消亡。此次有幸前往福建连江县黄岐半岛台风登陆处附近,近距离观看了一次台风登陆过程,算是难得的经历了。 12日晚赴福州,由于飞机晚点,到达时已是深夜1点多钟了,大约正是台风即将登上台湾岛的时间。在机场虽距台风还远,但已能感受到台风的气息了。湿热的风迎面扑来,树上的枝叶随之摇摆晃动,在福州已是这样,近海及沿海地区显然影响会更大。新闻里对台风登陆地点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若从受影响时间和区域的角度看,登陆地点和时间没有那么重要,首先应关注的应是风、浪、涌、降雨的分布、强度和范围。 13日早8点参加了福建省气象局的会商,大概也就在这段时间,“苏力”在台湾登陆西南折后又下海西行,未来的移动路径再次引起关注,经预报分析,一致认为还要回归到西北路径,这是大趋势,登台后的变化属于小扰动。就按这个意见,到省防指与在那里坐镇指挥的省领导见面讨论后便直奔连江,相信预报,向台风靠拢。 福建省气象局在连江县黄岐半岛顶端处苔菉镇北茭村布设了两辆监测车,可以随时将实时观测到的气象信息传送到省局,并能与省局和中央气象台进行视频连线。我们于下午两点左右到达了那里,与前方的观测技术人员会合,那时距“苏力”已经不远了,约几十公里,台风果真按照预计的路径西北行,向我们扑来了。 距离台风那么近,本以为会风雨交加,但却没有遇到多大雨,雨量还不如在福州时大,但风确实很强,观测车被吹得有些晃动,车上的天线也不太稳固了。浪涌在海风的推动下一波又一波击打着岸边的护堤和礁石,发出阵阵涛声,仿佛在为袭来的“苏力”呐喊助威。不知是否因为靠近台风眼区很近,天空状况也有些变化莫测,时而阴云密布,洒下一阵雨水,时而又露出一片蓝天,在这特殊的时空环境下多少有些神奇。是台风眼吗?有些生疑,那时3点左右,好像离眼区还有些距离,但说明大气垂直运动已不太一致,有了局部的下沉气流。 下午四点又组织了预报会商,我坐在监测车里与中央气象台和福建省台进行了视频连线,通报了现场情况。车身随风一直在晃动着,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原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沃》中的一句话:“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视频的对方也可以通过颤动的画面感受到“苏力”的影响。为了使探测车工作正常,几个年轻人用两股长而粗的绳子将车上的天线固定住,分两路将绳子死死拽住。也就在四点钟会商时,中央气象台宣布“苏力”在黄岐半岛的筱珵镇登陆,距我们这里约10公里左右。 有人在网上发出警告,这样的车是不能承担追风任务的。的确,布设在黄岐岛上的两辆车是用来加强监测用的,不是参与追风,如预测到是强台风,则必须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台风登陆点附近区域呈现风大雨小的特征,约有13级风,主要雨区发生在台风中心南部。台风登陆后出现了明显的西折,这是各家预报台有些始料不及的,特别是预报能力极强的欧洲数值预报中心也有些晚节不保,原本相当准确的路径预报出现了偏差。这一偏差对后续的暴雨落区预报多少有些影响,厦门气象局晚11时将应急级别从3级提升到了1级,在福建北部登陆的“苏力”却将雨水泼向了南部区域。看来对登陆后的台风路径变化更难把握一些,而风雨分布也更复杂,预报难度不亚于对登陆点的判断。 苏力在台湾以东时,曾一度发展迅速,来势汹汹,但接近台湾时及登陆台湾后,明显减弱,除台湾的地形作用影响外,可能与北部的副高过于强大及南部缺少相应的季风水气补充有关,造成苏力多少有些孤立,靠自身的力量贴近强大的高压,发展受到抑制,且整体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台风生成初期迅速发展时,结构还是基本对称的,在7月9日的云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继续西行后,北边靠近副高处云系呈现散乱状,7月10日的图上浓密云区主要集中在眼区的南部了。 正是由于风雨不是很强,对台风“苏力”的评价应是利大于弊,一是给炎热的福建、江西等地带来了清凉,二是降下了宝贵的雨水。福建的水电比较丰富,约占整个能源供应的一半左右,但在“苏力”到来前不少水库的库容已不足50%,急盼增加水量,相信“苏力”是立了功的,全省54个县市的759个乡镇过程与量超过100毫米,15个乡镇超过250毫米。当然,前提还是防范得力,这次过程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避免,但还不算很重。 “苏力”走了,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对台风的总体预报是成功的,为决策者和广大公众提供了大量及时、准确的重要信息。但神秘的大自然也不是那么容易驯服的,总会留下些疑问让人们去琢磨、去思考,要想做到完美,绝非易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苏力”的迅速加强和减弱、不对称的风雨分布、登陆后路径的不确定性等,都值得继续下功夫研究。14日上午,一位福建局的同事指着一张雷达图给我看,在台风登陆西行后,沿着海岸线出现了一条南北向细长的回波带,一个个小尺度强回波自南向北快速移动着,对应着回波带,地面雨量图上则呈现出一条狭长的雨带。这是一种什么效应呢?一时还看不懂,据说在台风登陆后经常出现。
个人分类: 杂记|2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台湾岛从青藏高原被挤压漂移出去的八个证据
liangguanghe1 2014-2-19 10:35
尔湾阅读封面报道 : http://www.1000thinktank.com/xsjz/853.jhtml 编译/龚珊 图片源自原文, 台湾的漂移轨迹图(基于NOAA地形图改编)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梁光河指出,台湾岛从中国青藏高原被挤压漂移出去的。台湾岛是从中国青藏高原东南角出发,经历了东南亚之旅,在菲律宾经过短暂停留,然后又出发,目前正在回归中国的路上。   基于特提斯构造演化和东南亚地块的逃逸构造理论,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众多东南亚国家都被从中国青藏高原的东南角挤出去。他们多数是印度板块从特提斯洋底刮蹭下来的堆积岛,部分是印度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和羌塘等地块的挤出物。   梁光河给出了台湾岛从中国青藏高原被挤压漂移出去的八个证据: 1) 东南亚地块逃逸构造与新特提斯演化在地质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2) 特提斯构造域构造格架证据; 3) 大陆漂移的源动力证据; 4) 地形地貌和山脊复原后能够得到极好的吻合; 5) 地质层位复原后能够得到极好的吻合; 6) 板块运动轨迹线的证据; 7) 地球物理学证据; 8) 考古和雅美人的证据。   台湾岛最后一站是从菲律宾拉蒙湾分离漂移出去的,从原始位置顺时针旋转了约 70 度漂移到当前位置。其分离起始时间大约在 200 万年左右,目前还在整体向北西方向漂移同时伴随着顺时针旋转。梁光河同时又否定了台湾直接从中国东南沿海分离出去的说法。研究发表在汉斯2013年5月《地理科学研究》的 期刊 上。 查看原文请点击 :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1860
个人分类: 台湾岛成因|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乱谈和八卦一下台湾岛的六都选举(二)
热度 2 wutherings 2013-1-8 11:29
花开几朵,单表一枝。话说这最重要的一市,非台北市莫属。自打国民政府迁都台北以来,这个地方就一直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这今日台北一市之长,姓郝,名龙斌,籍贯江苏盐城是也。郝市长其人其貌不扬,言语不巧,于大部分一票制的当选人(如马英九、陈水扁等)大大不同。个中原因相当复杂。容笔者慢慢将来。 这郝龙斌市长,家庭颇为显赫。其父为大名鼎鼎的郝柏村上将。郝上将出生江苏盐城,年少时学习炮兵技术,参加过抗日战争。后来任中华民国先总统蒋中正先生的侍从官。八二三金门炮战时,郝上将驻守小金门立下汗马功劳。前总统蒋经国先生时期被提拔为参谋总长。经国先生去世时,郝柏村因对经国先生一片忠心,全力支持他钦点的接班人李登辉。孰料人心隔肚皮,李登辉上台之后慢慢露出台独和媚日的狐狸尾巴。他讲郝柏村任命为行政院长(相当于大陆的总理),却一直在扯他后腿,另一手扶植着还在成长中的民进党。郝柏村一直受到了民进党和国民党内的亲李登辉派的骚扰和反对。 这有一日,郝部长去立法院(相当于大陆的人民代表大会)做施政报告。当时担任民进党籍立法委员的陈水扁,挑起纠纷,公然讲郝柏村的讲台推倒。这一推,惹怒了台下另一条好汉。那是谁?正是当时国民党籍的立法委员郁慕明。郁慕明乃上海人,幼年随父在台湾做生意,这一留就是多少年。当年郁慕明与陈水扁一样,都是才步入政坛的新人,在百姓中声望颇好。可他忠于国家,痛恨台独。与自己理念相近的郝柏村被台独主义者当众羞辱,岂能忍?便操起自己的椅子向陈水扁扔去。多亏陈水扁身手敏捷,不然脑袋岂不是要开酱铺?说来有趣,郁慕明扔椅时候大骂国骂“他X的”,于台湾本地人骂的颇不相同,似乎台湾人一般都骂“干你X”。至今我们还能从录像里面看到当年的那一幕。 (郁慕明如今为主张统一的新党党主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w4DQhxGXN4 后来,郝院长被李登辉逼迫辞职。在立法院里面,他被民进党国代与一些国民党亲李派国代围住大呼“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消灭台独!”,愤而挂冠离去。当真是一条铁骨好汉!而后他更退党表示与李登辉决裂。这上一代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闲话不多讲。那郝龙斌当年只不过是一位教授。见到父亲受辱,决心从政来继承父亲的理念。可是偌大的一个中国国民党,因为李登辉一手遮天,已经没有他的地方。这是正好当年为郝柏村拔刀相助的郁慕明与国民党内其他反对李登辉台独路线成立了“新党”。郝龙斌于是便加入了新党,他赢得了很多同情郝柏村,反对李登辉的百姓的支持,顺利选上立法委员,还担任过环保署长、新党领导人等职务。 转眼来到2006年,此时岛内风云突变,陈水扁已经执政6年,但是爆出他各种贪污案件,声望越来越低。国民党在清除李登辉的遗毒之后,在连战先生的领导下与大陆积极互动,在野并积蓄实力等待反攻的一天。蓝营(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在屡次失败打击下,急需要一次胜利还提升士气。这一任的台北市长也即是刚刚上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国民党在台北一直是拥有大部分百姓的支持,帐下也是战将如云。事实上,只要谁能获得国民党的提名,那等于半只脚踏进了市长府邸。那么郝龙斌身为新党党员,为什么最后能获得国民党的提名竞选呢?我们下回分晓。 (二)
22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星红旗已经飘扬到了台湾岛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5-29 09:16
五星红旗已经飘扬到了台湾岛
五星红旗已经飘扬到了台湾岛 在大陆对抗暴力拆迁, 插上五星红旗是不管用的。 因为搞暴力拆迁的人, 他们只认钱,不认人,也不认旗。 有人给他们 1000 万, 他们敢把你家的房子给拆了; 有人给他们 10000 万, 他们敢把你家的邻居也给一起给拆了; 有人给他们 10000000 万, 他们敢把你家的周围都给拆了; 有人给他们 1000000000 万, 他们敢把你家方圆 100 公里 的周围都给拆了。 台湾的被拆迁户用五星红旗来捍卫自己的房子, 这倒是个好主意。 如果 51% 的台湾百姓成了被拆迁户, 他们可能会强烈要求大陆对台发射导弹, 以便对付当地的暴力拆迁集团! 消灭了暴力拆迁集团, 两岸就和平统一了。 台湾居民屋顶插五星红旗抗议拆迁和资本主义 2011-05-29 08:38:21  来源 : 新华网 ( 广州 )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3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详解台湾岛形成全过程
tutor 2011-3-30 09:47
http://littletutor.blog.163.com/blog/static/165961081201123094324856/ 很是惊人,科普一下。
个人分类: 人与自然|2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3月26日
xupeiyang 2011-3-26 08:23
今天在北京给全国医学科研方法培训班讲医学科研信息获取方法 3月2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85天(闰年第8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0天。 1895年, 日本 派兵占领 台湾岛 和 澎湖列岛 1947年, 蒋介石 下令赦免 周佛海 死刑 1976年,中国现代作家 林语堂 病逝于香港 1988年, 聂卫平 被授予“棋圣”称号 1991年, 南锥共同市场 诞生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