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汉恭皇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山东定陶汉墓墓主考——该墓目前我国已发现规格最高的“黄肠题凑
diegowang 2011-7-10 02:26
在日前省文物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对定陶“黄肠题凑”大型汉墓归纳的四个“最”——— 是国内已发现的同类规格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座,并且预言:“该大型汉墓肯定是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定陶大型汉墓全景 然而这样一座高规格、大规模的西汉晚期墓葬它的墓主到底是谁呢?目前该墓的墓主依然是个谜,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新闻界,都莫衷一是。由于定陶汉墓属于典型的西汉晚期的王侯墓葬,通过史料分析,目前普遍认为墓主主要集中在三个人身上,一个是定陶王刘康,一个是其妻子丁姬,另一个是其母傅太后。目前学术界推测墓主是定陶王刘康的原因是:定陶王刘康(?-公元前22年)是汉元帝(公元前75年-33年)的二儿子,生前深得汉元帝喜爱,甚至差点被立为太子,汉元帝死前遗嘱要厚待定陶王,待遇优于其它诸侯王。根据史料记载,刘康死后葬于定陶,而定陶汉墓采用的“黄肠题凑”结构正是高于诸侯王,而类似于天子的规格,所以比较符合刘康的身份。但是也有人提出说也有可能是其妻子丁太后或者其母傅太后的墓,认为丁太后作为汉哀帝刘欣的生母,傅太后作为刘康的生母,他们的墓葬规格用这种规格的“黄肠题凑”也讲得通。现在我们就从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的角度来对定陶汉墓的墓主进行考证。 首先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丁太后是定陶王刘康之妻,汉哀帝刘欣的生母, 山阳郡 瑕丘 (今 山东省 兖州市 )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年。“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哀帝母丁太后崩。上日宜起陵于共王之园,送葬定陶。王莽兼政贬号丁姬,复奏丁姬葬不合礼,请发冢改葬,世谓之丁昭仪墓,又谓长隧陵。” 《汉书》卷九十七载,王莽曾派遣官兵10余万人,费时两旬,赶往定陶,开丁姬椁尸,“火出,焰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人,烧燔椁中器物。而1998年在现在定陶汉墓的东侧曾经发掘出一个石室大墓,学术界称之为“定陶县力本屯石室大墓”。而这段火烧丁太后墓的历史记载,与该石室大墓发掘中所见到的情况相吻合,其一,椁室石壁爆裂、剥落严重,石缝中留有火烧烟薰的痕迹;其二,椁室内无椁无尸,有9块刻有陪葬宫女姓名的石头,不见其尸骨。陪葬品残存甚少,乃为火烧后所致;其三,发掘时,墓室内有许多非腐朽的凌乱木炭,不完整的板瓦、瓦当、回纹砖、几何纹砖等建筑材料,这些都可以佐证定陶汉墓东侧的“力本屯”石室大墓即使丁姬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定陶汉墓是丁太后墓的话,“黄肠题凑”的木料在大火的焚烧下是不可能保存如此完好的。另外注意丁太后卒于公元前5年,而这个去世时间是非常关键的,至于为什么下文一起讨论。 而说定陶汉墓是傅太后(汉元帝的昭仪,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年)的墓也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1、史料记载傅太后死后陪葬渭陵(汉元帝皇陵);2、傅太后在渭陵的墓葬后来被王莽破坏后迁到了定陶,《汉书外戚传》记载:元始五年,莽复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葬,不应礼。礼有改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消灭,徙共王母及丁姬归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复其故。」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莽固争之,太后诏曰:「因故棺为致椁作冢,祠以太牢。」谒者护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而定陶汉墓的东侧,丁姬墓的南侧还有一处未曾发掘的汉墓非常有可能是傅太后墓。3、注意傅太后卒于公元前2年,这个也要下文一起讨论。 而定陶王刘康作为一个差点成为太子、待遇仅次于天子的诸侯王,目前定陶汉墓中发掘的这种高规格的“黄肠题凑”是和其身份相符的。另外从三个汉墓的位置来看,定陶汉墓位于西侧,规模最大,应该属于主墓,而丁姬墓和未曾发觉的另一个汉墓南北在一条线上,位于定陶汉墓的东侧,规模较小,应该属于陪葬墓,这和汉书记载的丁太后墓“在恭皇陵侧,汉哀帝即位,尊为帝太后。建平2年崩,起山陵于共王之园送葬定陶”是相吻合的。 汉砖上记有文字 最重要的一点是定陶汉墓中出土的带文字的青砖足可以佐证定陶汉墓的墓主是定陶王刘康的结论。根据新闻报道, ”是在现在的山东兖州市西40里处,紧邻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也就是说山阳郡和定陶国是挨着的,也就是说这些写有“山阳郡”的砖就是从定陶周围制作的,然后用以墓葬的建筑。而“阳朔”这两个字一直被新闻记者当作一个地名进行报道,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汉时“阳朔”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年号。是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七个年号中的一个,“阳朔”年间即公元前24年— 前20年 。所以定陶汉墓出土的青砖上写有“阳朔”的意思应该是作为青砖生产的时间,即公元前24年-前20年间生产的。现在我们再看这三个人的去世时间。刘康卒于公元前22年,处于“阳朔”年间;丁太后卒于公元前5年,离“阳朔”年已经15年了;而傅太后卒于公元前2年,离“阳朔”年间已经18年了。而定陶汉墓偏偏出土了带有“阳朔”字样的青砖,这说明了什么呢?丁太后作为汉哀帝刘欣的母亲,虽然贵为太后,但是其墓葬应该不至于提前到其去世前15年就已经开始建造了吧;而傅太后的墓葬也同此理,不可能提前18年建造墓葬,而且傅太后本身是陪葬渭陵的,即使后来迁至定陶,也不可能用“阳朔”专门生产的砖。而刘康恰恰卒于“阳朔”年间,其去世时最多只有29岁(他是汉元帝的次子,出生年肯定晚于汉成帝刘骜出生时的公元前51年),应该说其去世时正值青年,属于英年早逝。他毕竟不是天子,不可能在其去世前很多年,也就是在早于“阳朔”年间很多年的时候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寝。所以可以推测其陵墓应该是其去世后才开始建造的,也就是“阳朔”年间,而且其建筑用砖应该都是从定陶周围建造的,“山阳郡”字样的青砖出土可以验证这个推论。另外史料记载,汉成帝和王太后秉承汉元帝的遗愿对刘康优待有嘉,其去世后墓葬规格仅次于天子也是符合这个历史史实。 所以通过历史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可以断定定陶汉墓的墓主就是西汉末年定陶王刘康。而且定陶汉墓其实就是《汉书》上记载的汉恭皇陵,其东侧北面的石室大墓即是丁姬墓,而其南未发掘的汉墓应该是傅太后墓。
个人分类: 杂文|6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汉恭皇陵所在地灵圣湖的灵异故事
diegowang 2011-6-21 13:01
上一篇日志已经讲到老家灵圣湖挖出了大型汉墓-汉恭皇陵,现在就给大家讲一讲关于灵圣湖的一些传说(这些故事是一个老乡在网上讲的): 我家在山东西南部,俗称鲁西南,这里的鲁西黄牛和青山羊十分有名,想必熟悉的朋友大概能猜到我是哪儿的人了,最近,我们老家村庄附近又开始抢救性发觉一个汉代古墓,总之,不平凡的地点造就了许多诡异的事情,古墓的发掘开始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是夏季,一户农民给家里的玉米浇水,很奇怪的发现半亩地的玉米浇了几个小时了竟然还没有到头,于是他去寻找原因,原来是有一个喝水的窟窿在不停的往里灌水,这时他就意识到下面肯定有什么问题了。首先,我们这儿是平原地区,不存在岩石缝或是山体开裂之类的事情,灌水的唯一原因就是下面有很大的空穴,但此人并没有将此事生长,而是等玉米长的更加旺盛时自己偷偷的开始挖掘。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不是他能做的了得事情,没日没夜的在幽深的玉米帐里挖了半个月,挖出的土已经将门口的池塘填上半个,洞穴丝毫没有出现想要东西的迹象,秋季来了,周围的玉米已开始收割,自家的玉米地也没有理由继续做掩盖物了,于是只好将此事报告给乡政府,我们乡政府的名字很东北化,我想它是方圆几百里内唯一这样叫的了(力某屯)。 当时乡政府领导很注重此事,毕竟这些事情做好了都可能成为升迁的政绩,派出所长就带几个人驻扎在发掘地点旁边,日夜守护。省文物部门很快也到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挖墓行动就开始了,大型的挖掘机设备,自卸卡车纷纷派上用场,后来挖掘出墓门之后发现,最初发现古墓的老乡那将近半年的努力太渺小,挖掘机和自卸卡车日夜不停的挖掘了一个月这座汉代古墓才初现端倪。 古墓的挖掘着实让我们这个偏僻的乡镇火了一把,当时,方圆百里的许多人都赶往这儿看挖掘的情况,可谓是车水马龙,在古墓挖掘的周围甚至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集贸市场,听老爷说,这里的繁华景象在五十年前就出现过。只不过当时不是挖墓,而是庙会。 这里虽然是平原,但是挖掘古墓的现场一代有一个奇怪而古老的名字----灵圣湖。叫湖却没有湖水,真是匪夷所思。但看挖出的泥土,着实是有好多胶泥,可以想见几百年的地势变化只有名字留下来了 解放前,我们这儿像山东好多地方一样,贫穷,落后,灵圣湖似乎也没有给这块贫瘠的土地带来任何福音,我姥姥家临墙住着一个盲人,我们这没什么好听的称呼,叫他瞎子代称。他的父亲,我们这儿俗称爹。瞎子他爹身上发生的事情让我们这儿的小孩子听着这个故事长大。一个炎热的午后,1957年,瞎子他爹背着粪箕子去灵圣湖了,捡粪是那个年代好多成年人饭后无聊的生活,他不紧不慢的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灵圣湖,翻过一个土坡,他猛然看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在那儿,当时没有多想,继续前行,看是否是遇上了什么宝贝,一百米了只有,这时瞎子他爹才看清,那个丝丝吐着芯子的东西是---一条大蛇。村里的老人可以形容这条大蛇的大致形态,头部像一个大斗,身子有水桶粗,芯子有半米长,瞎子他爹已然看到可大蛇的全部形态,而且还有凶恶的眼神,他一步一退,一步一退,退着回到了离灵圣湖3里外的家,自此卧床不起,半个月后一命呜呼,村里老人都说他已经被吓破了胆,撑十几天已经不错了,没有人会怀疑瞎子他爹的话,那条巨大的蛇是固然存在的。 据说那是一条小龙,正在为当地干旱的土地求雨,被瞎子他爹偶然看见了真身,小龙是绝不会在此地待下去了,六个月后,瞎子*遗腹子*出生,双眼只有白眼珠,老人们都说这是给瞎子他爹的惩罚,你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你,和你的儿子终生将于黑暗相伴,想来这条小龙的度量也真是小啊。果然,在后来的几年,山东大旱,两年滴水未落,当地人纷纷逃荒,流落他乡。 我们这儿是远近闻名的粉条粉皮之乡,好多您吃到的粉条可能就出自我们这儿,1963年,夏。凌晨3点。满满一车纯地瓜粉条被装上车了,年轻的老爷为了赶一个早集,也为了躲过白天的酷暑,早早的就在车把上挂上几个地瓜干馍馍出发了,灵圣湖是去往集镇的必经之路。这一代相传很“紧”,方言:很邪气。老爷喝上几口高粱酒壮胆,夏夜,凉风习习,吹的人很是惬意,几口小酒,让他觉得几百斤粉条似乎也没有那么重了,不知不觉到了灵圣湖边上,老爷准备歇歇脚,就把车子一方,顺势倚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迷糊起来。不知不觉之间,老爷晕晕乎乎的开始推车继续行进,这时碰到了几个人,也是趁凉快赶夜路的好像,随机搭上了话,并帮老爷推着小车上山下山,上山下山,汗!我们这平原地区连一个土坡都少见,哪来什么山头?老爷终于翻完了一座座的山,到了一个小集市,那里好多人呢争抢了他的粉条,还把钱往老爷手里塞,老爷也很高兴,心想今天终于可以早点回家了。喂,醒醒,醒醒。老爷听到有人这样叫他,便睁开眼,这时东方已微白,几个下地干活的人经过这儿,见我姥爷睡在一个坟头上面。手里拿了一把的杨树叶子,看附近几个坟头,已经被我姥爷用小推车给压平了。 再看那几个坟头上面,每个上面都有一把粉条……
个人分类: 杂文|3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家门前的汉恭皇陵
热度 1 diegowang 2011-6-20 13:30
我家门前的汉恭皇陵
等待了好久,老家发掘的汉皇陵终于有最新消息:据山东电视台早新闻报道 该汉墓而且发现了“黄肠题凑”,是目前我国已发掘的古墓中规格和规模最高的。 谈到这个汉墓,那就说来话长了。在地气上冲斗牛的齐鲁大地西南有一个叫作定陶的古县,那是一个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被誉为“天下之中的”地方,左丘明曾在这里写出《左传》,吴起曾在这里出生然后成为一代兵家,范蠡曾经在这里“三致千金”被后世奉为财神,刘邦也曾在这里登基而南面称孤。而我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叫做王庄村的小村子里,而我们的村子原来不叫王庄村,而是有一个乡土气息很浓的名字“堌堆王”。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从古到今村南有三个大的土堆,也就是我们当地人叫的“堌堆”,从而村以此名。在文革之前每个堌堆直径大约170m,高约17m ,在中间的一座堌堆上有一座古庙。这做古庙有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灵圣湖”,据近八十岁的爷爷讲在他小的时候庙内僧侣众多、香火旺盛,一到夏天,芳草萋萋,可以想象在平坦如砥的田野中横亘着三座高十几米的小土山,那是多么美的一幅田野风光。然而就在这样美的田野风光之中,这样恬淡的小村中,从古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这三座堌堆之下各有一个古墓! 这样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年,一直到1998年,传说变成了现实。那是98年的某一个夏天,邻村的一个乡亲浇玉米地,浇灌了半天,始终不见水从地的一端流过来,去地里查看时才发现了原来水都跑到一个地窟窿里去了。窟窿越来越大,后来才发现竟然是一座古墓。于是村民就自发地开始发掘,挖出了一米半左右的大洞直通墓室。周围村子的很多乡亲们闻讯赶来,其中就包括了还是初中生的我。人们排队下到墓室里去瞧新鲜,而从小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我也跟着下去了,记得当时天非常热,而墓室中非常凉快,脚底下都是水、头顶是墓石。再后来市里考古部门来人了,兴师动众地挖出一个深达十米的墓坑,但是后来听说也没挖出什么宝贝。家乡夏天雨水特别多,墓坑后来就变成了池塘,成了我们少年时游泳的乐园。再后来墓坑便被填上了,就这样第一次发掘结束。 汉墓热过去后,我们照常过着我们平凡的生活,直到2004年。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天气非常热,我们一家人和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在村西头乘凉,突然听到村南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夜晚的宁静顿时被打破了。第二天才听父亲说是村里的一个人带着一伙盗墓贼在盗墓。当时我的心里便有一丝的伤感和一种不详的预感——长眠地下的祖先们恐怕再无宁静之日,承载着家乡历史的汉墓恐怕将被发掘。现在想想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遗憾——身在外地的我每当想起故乡时,总会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们在灵圣湖放羊的快乐时光,想起灵圣湖的宁静…… 果不其然,后来盗墓贼又光顾了好几次,有一次竟然跑到我邻居家里扯电,被邻居二哥婉拒了。每次放假回家,我和弟弟都会跑到盗洞那里去看看,希望能看到些什么。再后来,听说盗墓贼被抓住了,盗洞也被镇里的人给填上了。 直到今年春节回家的一个晚上,我和父母去看村西头给我布置的新房,走到院前的时候,突然看到村南古墓方向往常伸手不见五指的田野里竟然灯火通明。顿时心里一阵惊慌,莫非又是盗墓贼?竟然那么大胆?当时有一种现实版《鬼吹灯》的感觉。后来父亲告诉我国家开始发掘被盗的汉墓了。原来这个汉墓已经被一伙一伙的盗墓贼盯上了,抓了一伙还有另一伙,迫不得已国家开始挖掘了。后来我和弟弟一起去看了看,发现此次发掘挖出的土方数像个小山,但是明面上挖的深度却不深,这就说明挖出的汉墓墓道非常深。后来和一个同学聊天,她从亲戚那得到消息:这次发掘的汉墓是个大墓,墓分为三层,盗墓贼只是盗了第一层,而汉墓主题在下面两层,而且墓道非常宽,宽得可以开车通行。看来此次这个墓来头不小啊,当时非常期待着发掘的结果,整个春节都是和亲戚朋友们讨论的汉墓的话题。大多人都认为那是范蠡墓,一时我也莫衷一是。 寒假结束,回到学校后,便一直关注着灵圣湖汉墓的发掘,于是便从网上查资料 ,才发现村南的汉墓原来是汉恭皇陵刘康的墓。刘康何许人也?西汉汉元帝(他有两个妃子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的儿子,汉哀帝刘欣(“断袖之癖”讲的就是他和董贤的故事)的老爹,王莽该叫他表哥(王莽的姑姑是刘康父皇的皇后),他老婆叫做丁姬(刘欣的母亲,丁宽的妹妹)。1998年被乡亲浇地浇出来的汉墓就是丁姬墓,而此次发掘的应该是刘康墓。这也和史书的记载吻合——兖州府志·陵墓志上有记载丁姬墓“在恭皇陵侧,汉哀帝即位,尊为帝太后。建平2年崩,起山陵于共王之园送葬定陶”。之所以刘康的墓放在村南,从风水学角度来看的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刘康墓现在南边紧邻一条小河,据考证,在古代这里原本是一个大湖,也就是灵圣湖,曾经发生过著名的鸣条之战(即商灭夏之战,《尚书·序》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据考证这里属于定陶县境地望之地。所以初步可以确定这里就是汉恭皇陵。 而就在今天,山东电视台早间新闻报道说山东菏泽发现的大型汉墓中惊现“黄肠题凑”,这就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座西汉皇陵。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激动,给家里打了电话,而家里的人也是从各个方面听说挖出了棺材,听说墓的主人叫刘芳。看来大家口头相传,很容易搞错啊。 看消息说本周将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十分期待。这个古墓离我家只有三百米的距离,离我本的田地只有一百米的距离,听家里人讲这段时间家门口车来车往,很是热闹。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好像是国家文物局的副局长来指导发掘工作,看到村南的小路崎岖坎坷,说这里的路太颠簸了。第二天早晨,村里人发现,路修好了。皇陵是发掘出来了,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办?我不奢求皇陵的发掘能给村里带来什么好处,只是希望不要征我们的地,打扰我们的生活,破坏家乡的乡土气息,因为那是我一辈子魂牵梦萦的故乡,是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网易新闻http://v.163.com/video/2011/6/N/J/V7620N1NJ.html 杜长印,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乡间小道 汉恭皇陵远望 汉恭皇陵远望
个人分类: 杂文|6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