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户部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又来户部巷
热度 5 liuxuxia126 2012-6-8 20:49
又来户部巷
问儿子中午吃什么,他想都没有想就说吃麦当劳,头天晚上就写好了要吃的点餐单。第一场11点30考试结束,10点半去探路(先找找麦当劳店在哪),我突然看见了户部巷。没有想到儿子的考场离户部巷这么近,不到800米的路程,走着走着就过来了。 中午就决定在户部巷吃午饭。 06年第一次为写那篇户部巷过早记,第一次去户部巷,这一晃就是多少年过去了。中间虽然陪人去过一次,也是匆匆而过,当做景色浏览。这次一定要好好再吃一次这里的小吃。 户部巷大门 我算是个怀旧的人。对于吃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难以忘怀。这次吃的是徐嫂子家的糊汤粉。 做糊汤粉的依旧是故人,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吃糊汤粉时还是少不了一根油条。 徐嫂子 动作娴熟 色味具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美食不怕巷子深(旧文)
热度 6 liuxuxia126 2012-4-18 20:07
你过早了 冇? 冇得! 走,到户部巷去过早去! 今年高考北京地区的作文题目,叫做城市的符号。武汉的符号,除了屹立在蛇山上的黄鹤楼外,过早也是武汉的符号之一。 “过”字,早在 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食、咽的意思,如“过饭下酒 ” ;《水浒》中有 “ 过年 ” 一说,意指吃中饭;那么 “ 过早 ” 自然就是吃早饭了。清代道光年间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汉口竹枝词》:“三天过早异平常, — 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元子滚鸡汤”。更是反映了武汉 “ 过早 ” 的习俗和一些早点品种。 有人说武汉人将“过早”提升到过年的位置,我觉得太夸张了些,不过这个“过”字,用得确实讲究。 武汉这个地方,说南不南,说北不北;武汉的经济也属于那种不上不下不东不西的状态,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使武汉人很早就养成了户外 “ 过早 ” 的饮食习俗。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武汉三镇的特殊地理分布,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在外 “ 过早 ” 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 武汉人过早都吃啥?在过早品种的选择上,武汉人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幸福得多。说起武汉过早可供选择的小吃品种,很多人都会细细地数上几个,有豆皮、热干面、糊米粉、汤包、米粑、汽水包、面窝、油条、欢喜酡、牛肉面粉、烧卖等等。比较有名的有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谈炎记水饺、蔡林记热干面、老谦记的豆丝、顺香居的烧梅、五芳斋汤圆、谢荣德的面窝。不过这些有名的小吃多散落于武汉三镇的各个角落,要说集中这些小吃的一条街,就要数位于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了。 武汉人的口头禅有“早尝户部巷,夜品吉庆街”之说,可见户部巷已被作为武汉美食小吃的代名词。至于户部巷地名的来源,看名字就知道和衙门有关。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在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司在武昌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说实话,来武汉整整十八年了,还真的没有去过户部巷。这天一大早,我和同事小张老师,学生小涛一起,要去户部巷隆重的过一次早。带上他俩,一是为了保镖做伴,二来小涛可以兼做摄影,他以前多次来这里收集素材,更重要的,是多带两张嘴,好品尝我想吃又吃不完的美食小吃。 早上七点才过,我们就到了自由路。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明清建筑风格的牌楼。牌楼两边有一付对联,上联书:古城寻口福美味何妨巷子深;下联对:绝艺尽人知盛名早播神州远。横批就是 “户部巷”三字,这三字被书写在编钟样子的铸铁上,高高悬挂在路中央,暗含美食既在此深巷之意。两头石狮子静静地独立在巷子的两边,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路上的行人稀稀落落,这个城市也刚刚睡醒的样子,一些小吃食摊只是刚刚开张。自由路入口处右面的一堵墙上,刻有户部巷食谱,外地的游客可以根据上面的品种类别指示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吃。 户部巷真的到了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户部巷?往前走了几步,看见谢家面窝的招牌,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户部巷。其实我错了!继续往前走几步,到了自由路的中部 , 路的左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巷子的入口处上面写着 5 个大字“汉味早点第一巷”!仔细一看,原来是 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用泰山石刻风格题写的。再往前走,在 右侧有一面明清风格的文化墙,墙上用黑色花岗岩石刻了户部巷的小吃图,上绘了武汉人下热干面,炸面窝,做馒头包子等 7 种早点的制作景象。墙高 3 米,长 19 米 。墙上铭刻有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写的 “ 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 ” 的小记,一语道破了巷内美食的特点。巷子里 到处都是武汉名吃、武汉特色的招牌,甚至有的招牌上写着"中国之最,世界第一"的大牌子,令你不得不对这个看起来很一般的小巷子肃然起敬。 户部巷多是作坊式,家庭经营,店面很简陋。从自由路入巷,左边是上有住户下做门面的楼房,多是两至四层的低楼,右边多是低矮的平房,一个门面最大的也不超过30平米,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种,拿手绝活。这么多小吃,看得我们都花了眼,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吃。还是小涛的眼尖:这不就是徐谦记? 他的话提醒了我: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徐谦记就先吃徐谦记吧! 历史悠久徐谦记 徐谦记三字已经紧紧地和豆丝联系在了一起。首先选择它,是因为它的位置极佳,既在自由路的中部,又是户部巷右手第一家。在拍照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 一个眉目清秀,面容慈祥的老人进入了我的镜头。仔细一看,原来她正在翻炒的,正是鼎鼎大名的牛肉枯炒豆丝,正在翻炒第二遍,豆丝已炒至金黄。老人见我们有兴趣,就将我们迎进了她的小店。 徐谦记豆丝,招牌不小,历史可以说是户部巷最悠久的了,但店面却不大。十几平方米的小店被隔开成两部分,外间迎客,内间放置原料杂物,这也是很多户部巷小吃店面的特点。小,但空间绝不浪费。虽然只有几张小桌子,已经被老人擦拭得干干净净。而这位老人,就是徐谦记的创始人冯谦伯、冯有权夫妇的嫡传弟子黄敬明女士。 豆丝原是武汉周边农民过年时的当家小吃,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已经无从考证了。有据记载的是清朝时期,徐谦记由冯氏夫妇创建于 1918 年,他们的当家品种是牛肉枯炒豆丝。毛泽东解放前在武汉进行革命活动时,就曾来户部巷尝过这一品种,建国后依旧念念不忘。 1958 年在政府推动下徐谦记恢复经营, 1960 年,冯老夫人带着 20 岁的女弟子还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技术表演大会,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一场景至今仍让黄敬明老人念念不忘。 来了徐谦记,不能光听它的历史,吃进肚子里才不遗憾。敬明老人亲自炒了一盘师傅亲授的牛肉枯炒豆丝端上来请我们品尝。我赶紧趁食客不多问她豆丝的做法及诀窍。 豆丝是由大米和绿豆或黄豆浸泡后研磨成细粉,打成浆,摊成薄皮,再切成一指宽的细条。可晾干食用,也可软炒。豆丝要做得好,绿豆和大米的浸泡时间和比例很是讲究,当我问及老人时,老人再次显示了她的精明 : “这是祖传秘方,不能告诉你” 。看来老人有很强的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意识,这让讲授法律的我很是意外,也很佩服。 “ 那枯炒豆丝是怎么做的呢 ?” 虽然亲眼看见了老人用油炒豆丝,仍想听她亲自介绍一番。 “ 先把切好的豆丝房在香油锅里炒一遍捞起来,再放进油锅用小火干炒,将豆丝炒至金黄枯脆,捞起淋干油备用。一定要用油炒两遍! ” 老人强调。 “ 炒好豆丝,再就是做臊子了,这也很关键。臊子由新鲜滑嫩的牛肉、切成细丝的发香菇、冬笋烧制而成,加少许牛肉原汤及其他调料,浇淋在炒好的豆丝上,再撒上香葱就做好了 ” 。老人一一介绍道。 “ 这种做法是师傅真传,我现在传给儿子,儿子又在做的臊子中加入野山菌,以迎合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要 ” 。 听老人这么一说,我们就急不可待地想尝尝面前的这盘豆丝的味道了。拿来三个小碗,分而食之 : 先入口的是牛肉臊子,牛肉果真滑嫩爽口,香菇的香,冬笋的脆,均留原味,再尝一口豆丝细品,外软内枯,酥香诱人,忍不住吃了两小碗。同行的小张老师劝我 :“ 光这盘豆丝就吃饱了,下面的美食还怎么品尝 ” ?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张老师的先见之明,可当时我可没管那么多 ! 面对美味,谁也忍不住诱惑。 老人见我们吃得香,很遗憾地说 :“ 其实豆丝还有其他做法,有枯炒,软炒和汤做。光汤做的就有原汤 ( 牛肉 ) ,清汤和糊汤之分,依各人口味喜好而定。下次来你们可尝别的 ” 。 “ 别处也可以吃到正宗的老谦记豆丝吗 ?” 我问。 老人告诉我,在武昌的首义园和徐东平价又开了两家分店,由儿子负责打理,老谦记已经申请了注册商标,除了这两处,其他地方打老谦记豆丝招牌的,都是假冒的。 临离开的时候,我又瞟了一眼老谦记的招牌,看这三个字的右上角,有一个小小的 R 字,看来老谦记的传人不仅仅知道用商业秘密来保护自己的技术信息,也懂得用商标法为自己的老字号筑起一道保护墙,这正是现代饮食经营者需要的法律意识。 新旧传奇热干面 说句大实话,来了武汉,豆丝可以不吃,热干面却不能不尝。作为中国五大名面之一的热干面,是很多武汉人爱吃的早点。 爱吃,不仅仅是因为好吃,更重要的,是热干面便宜!一碗才要一块七!牛肉枯炒豆丝八元钱一盘,对于外地人偶尔品尝一下来说,价格还能接受,但对于每天都过早的正宗武汉人,却不是天天吃得起的。所以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石太婆的热干面了! 为了提起张老师和小涛同学对热干面的兴趣(热干面有什么好吃的,天天吃,还来这里吃?),我给他们讲了热干面的传奇故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老汉口的长堤街,有个在关帝庙卖凉粉和汤面的人叫李包。在一个夏天的某一天,这天李包的生意并不好,到了晚上收摊,还剩下许多面没有卖完呢。李包发了愁,武汉的夏天又湿又热,当时还没有发明冰箱冰柜,小本生意的李包当然不甘心将这么多的面条放馊了倒掉,实在可惜。他就想了一个主意,干脆把面条煮熟了放在案板上晾起来。那天李包的心情实在不好,收拾东西时也是漫不经心,不小心打翻了油壶里的麻油,眼看着香喷喷的麻油顺着案板流进了煮好的面条里,真是覆油难收啊 ! 李包知道生气也没有用,就把麻油和面条均匀地拌在一起,面条也因此变得光亮起来,他将面条用蒲扇扇凉了,放在一边。 “第二天一大早,李包起来闻闻拌了麻油的面条,咦 ! 一点也不馊呢 ? 他就在沸水里烫了又烫,再滤干捞在碗里,浇上做凉粉用的佐料,有食客很远就闻到面条的香味,就争相购买,品尝过后,纷纷觉得好吃,有人就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这个李包,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三个字:“热干面 ”! 这三个字就成了这种面的名字,也从此成了李包的当家小吃。他后来干脆连凉粉也不卖了,专卖热干面,还教授了很多徒弟。从此武汉三镇到处都是热干面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弟子姓蔡,开了家 ” 蔡林记 ” ,成为武汉热干面的名店。” “现在热干面的做法,既保留李包发明热干面时的工序,又在用料上有所创新。具体步骤是 : 先将面条用开水煮熟,拌上色拉油后在案板上摊凉 ( 用电扇吹 ) 放置竹筐内备用。吃的时候将面条放入专门烫面的提子里,放到沸水中烫热捞碗中,将准备好的佐料,酸豆角、榨菜丁、腌萝卜丁、葱、姜、蒜、酱油和香醋,喜辣的还要有辣椒酱、芝麻酱放到碗中,吃时搅拌。热干面的味道如何,除了面条要筋斗外,佐料中最讲究的就是芝麻酱了。正宗热干面的芝麻酱要用上等的,芝麻的选取,炒制,磨酱,熬酱都特别讲究,颜色一般是肉色,老远就可闻到浓烈的芝麻酱香,未尝热干面,先闻芝麻香,而一些小食摊做的热干面所用的芝麻酱一般是质次价廉的,色重,有稍许苦味,这样的芝麻酱拌的热干面,只具备热干面的形式,而不具备真正武汉名吃的实际。” “还有这么多讲究啊!”小涛很诧异。以前他只知道吃热干面,并不知道热干面是怎么做的。 户部巷最有名的热干面馆是石记热干面,是一个姓石的婆婆所开,养家糊口的小店,只有几张小桌子。有户部巷精明的商家在熟悉热干面的传奇故事之后,干脆开了一家 ” 李包热干面 ” 馆,大有盖过蔡林记、石太婆热干面的气势。 我们犹豫了又犹豫,还是不太相信这个新“李包”的手艺,看他门前雀罗,干脆还是去石记摊前凑热闹。好不容易找了一张桌子坐下,喊一声“一碗热干面!”一个中年妇女给我们下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一问才知道:她并不是石婆婆啊! 石婆婆本名叫宋致珍,今年 91 岁,是户部巷最早经营早点的个体户之一,做热干面已近20多年。如今,年迈的她早已退居了“二线”,前店的生意全由女儿媳妇经营,只是用小麻油调制的芝麻酱这一道工序,仍由她亲手操作。石婆婆做热干面的诀窍是:十分讲究用料的地道,掸的面软绵爽口中透出一股嚼劲,既不沾牙也不夹生坚硬,用筷子挑面,芝麻酱滑爽不缠杂不清。面前的这碗面,闻着就很香,拌了拌,吃下去还是有点为难,吃了几口,实在是吃不下了。推给小涛:“你是男子汉,消灭掉它!”我拿起老师的架子命令道。其实若不是前面品尝了一些美食,吃上一碗肯定是没问题的。 真味何记谁的豆皮更真味 吃了一盘豆丝,一碗热干面,豆皮还吃得下吗? 放心,不还有小张老师的胃没放满么?多的给她吃,呵呵,总有办法。 来武汉不吃豆皮,就象看巴西队的球赛没有看到罗纳尔多上场一样遗憾。武汉比较有名的豆皮店位于汉口繁华街区的大智路 1 号的老通城酒楼,创办于 1939 年,至今已有 77 年的历史,这个地方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毛泽东 1958 年两次视察武汉两次都亲临老通城酒楼,十分喜欢吃老通城的“三鲜豆皮”。 户部巷做豆皮的有好几家,比较有特色的是何记的牛肉豆皮(清真),真味豆皮店的三鲜豆皮。因为以前在老通城吃过三鲜豆皮,我到真味豆皮店的时候三鲜豆皮还在锅里做着,就到对面的何记买了半份牛肉豆皮尝尝。半份,三块(价钱也是三元),一人一块,分而食之绝对公平! 有人很奇怪,豆皮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没有豆啊,怎么叫豆皮呢? 其实关于豆皮的叫法,完全可以望文生义。豆皮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皮,而这层皮是用豆粉做的。豆皮的具体做法是:先将大铁锅烧温热,将豆粉拌成的浆水在铁锅上淋上薄薄的一层,摊开,再打上鸡蛋,摊匀,成一圆片状,待其凝固后翻转,然后再将已经蒸熟的上好的糯米摊在已经凝固的薄皮上,撒上牛肉粒、绿色的豌豆粒、酱色的豆干丁、红色的胡萝卜丁、香菇丁等(三鲜的是将牛肉粒换成猪瘦肉粒),待其热后连薄皮一起翻转,烤一会后将圆状的豆皮铲成小方块,就可以给客人装盘端上了。 何记的牛肉豆皮色香味俱全,皮香肉嫩,吃在嘴里,又软又香,既可当早点,又可当主食吃。真味豆皮店的豆皮我虽然没有尝,但看排队购买的人群,就知道味道不错,真味豆皮同样是十万市民评选出来的户部巷小吃的十大名旦之一呢! 这次没有给何记牛肉豆皮和真味的三鲜豆皮分出高低上下,下次一定让它们决出输赢! 徐嫂鲜鱼糊汤粉 户部巷的这头走到那头,一共不过 150 米,可这个只有 3 米宽的小巷子里,这时已经人头攒动了。既可见穿戴整齐的外地人(这么热,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穿那么多!),也可见光着膀子的地道的武汉市民。有坐在桌子边进店铺慢慢品各样小吃的,也有买了一兜子美食带回去给家人吃的(最好带回去,太热了),也有买了东西边走边吃的。做生意的户部巷人并不着急,等着食客一个个上门。 徐嫂鲜鱼糊汤粉店是我在户部巷过早时发现的唯一一家开了空调的店子,这在炎热的夏季很难得,巷子里转了几圈,终于得一地方纳凉,我们三人赶紧挤了进去。这时徐嫂鲜鱼糊汤粉店的顾客稍少了些,却依旧等了 5 分钟,才等到座位。 徐嫂本名徐绍娴,和她的丈夫都是下岗工人。自从学会做鲜鱼糊汤粉,生意就一直很好。她丈夫本来在外面打工,看她的生意好,干脆辞了工回来忙前忙后帮她打点生意。 徐嫂家的鲜鱼糊汤粉好吃,诀窍在汤,当然,粉也是特制的。糊汤是用小喜头鱼(学名鲫鱼)熬制而成。鱼一定要新鲜,究竟用多少鱼熬一锅汤,这个商业机密连徐嫂的丈夫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徐嫂一人掌握。鱼放多了会有腥味,放少了又不鲜。当然,糊汤决不能过夜,要现熬现用,当天熬制的鱼汤宁可倒掉,也不留到第二天用。徐嫂对待顾客的真诚热情,为她既迎来了一拨拨新客人,也留住了很多老主顾。 吃糊汤粉最好配一根油条,至于为什么,问过几个邻桌的食客,都说这样油条沾鱼糊汤,味道很特别。 吃糊鱼汤粉的几分钟时间内,就见熬制糊汤的工人连连抬出了 3 大桶鲜鱼糊汤,我好奇地问徐嫂的丈夫:“这一天要熬多少桶鲜鱼糊汤啊” ? 她的丈夫很骄傲地告诉我:“现在天气热,来的客人少(我的妈啊,排队等 5 分钟才吃上,还说客人少)!一般要熬 80 桶,秋冬客人多的时候一天要熬百把桶呢” ! “一桶做多少碗呢” ?我好奇地想知道他一天卖多少碗。 “一桶可以做 60 碗。”天! 3 年前她一天只卖 400 碗,就很高兴了,现在一天至少也可以卖几千碗啊!一天得赚多少钱啊!? 我天真地想:若是我能学会做鱼糊汤粉,下岗了是不是也有碗饭吃了呢? 看来下岗工人若掌握了一门谋生的手艺,比个工程师公务员的工作也不差啊。 “现在我们也在武昌的首义园和徐东平价开了分店呢!”徐嫂的丈夫充满自信。看来,走连锁经营的路子,是户部巷特色小吃发展的共同之路。 武汉美食品不尽 满怀期待想再来 户部巷的小吃品种,除了我上面详细介绍亲自品尝的几种外,还有其他的品种也值得一尝。 面窝。 面窝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是特别制造的,直径约 5 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混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除了传统的米加黄豆面粉做的面窝品种,武汉人还发明了新品种的面窝,用红薯做原料的叫“苕窝”,用豌豆做原料炸的叫“豆窝”,用虾子做的叫“虾窝”。 谢家面窝是武汉小吃名店,名气比较大。谢家面窝店就在自由路上,一入自由路走不到 20 米就可看到。 户部巷里也有好几家面窝店,有一家的面窝很小,估计是为了照顾客人的品尝多个品种的需要,炸面窝的勺子直径才 3 寸。 糯米包油条。一种用糯米做的小吃,撒上白糖,中间包半根或一根油条,外甜内稣。户部巷入处口就有一家。吃着软软香香甜甜的糯米包油条,感觉如现在的生活一样既甜蜜又幸福。 汤包。汤包武汉最有名的是四季美汤包店做的,四季美店在武汉的汉口。汤包的吃法很特别,要“轻轻提,慢慢移;先喝汤,后吃肉” 。轻轻提慢慢移是因为汤包的皮很薄,一不小心就可能将皮弄破,汤汁流出就少了味道。正确的吃法是:先轻轻咬破汤包的表皮,慢慢吸尽里面的汤汁,然后再吃汤包的面皮和肉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小笼汤包的特有滋味。汤是怎么放进去的?这可和制馅有关系,汤包的制馅和制作过程很是讲究:第一步熬皮汤、做皮冻;第二步做肉馅,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第三步制包,将馅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最后蒸包,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户部巷有好几家做汤包的,名气虽不比四季美,但汤包的味道却一点也不差呢。 烧梅(烧麦)。一般的烧梅是用糯米制馅,用面皮包起来蒸,户部巷除了传统的烧梅品种外,还有蔬菜烧梅,鸡蛋烧梅。这对于夏天怕吃太腻味又很喜欢烧梅的人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户部巷里做烧梅最好的一家陈记烧梅,我买了一笼打包回来吃,蔬菜味的,味道很不错。 什锦豆腐佬。湖北人 n 、 l 不分,外地人叫豆腐花,豆腐脑的小吃,湖北人偏偏叫豆腐佬。说自己是中国第一,世界之最的豆腐佬的,就是户部巷的乐饮坊。因为我老家河南也有豆腐脑卖,所以就特别想尝尝这个世界之最的什锦豆腐佬究竟有多特别。要了一碗,看老板亲自调制成什锦味,加了十几种的佐料:馓子、香菜、虾米 、 糯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黑芝麻、胡椒、辣椒、葱花等,看得我眼花缭乱,将白花花的豆腐佬搅上来,绿的白的红的黄的黑的,五颜六色的,很是好看。一吃,嘴巴一紧,又麻又辣,只让人吸气,确实够味! 其实还有许多小吃属于武汉特色,比如藕元子,大碗牛杂,生煎包,欢喜坨,糯米鸡,牛肉汤粉,炒米粉等,每一样都少不了米,真应了何祚欢的那句“汉味早点米当先”了。至于 “ 汉味早点快热鲜 ” ,则是因为武汉人 “ 过早 ” 喜欢现做,现卖,现吃,无论是热干面,豆丝、豆皮还是糊米粉,好吃的功夫无一不是在现做现吃现卖上。 也有一些外来的小吃在户部巷安家,这是一个包容的小巷, 既有北方的大饼、羊肉泡馍、馒头、油条,又有闽南的混沌、滨海城市的烤海鲜。这里 每天除了地道的武汉人来这里过早外,还有许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这个狭窄的小巷子,每天要迎接数千客人,旅游的黄金季节还作为武汉的一个特色景点被很多家旅行社推荐。你想去一次两次就品尝完户部巷的小吃,是不太可能的,主要是胃的容量实在有限了。不过不要紧,留点遗憾,下次还念着,总想找机会再来。 户部巷的位置离武汉著名的景点黄鹤楼和长江大桥都不过 500 米左右的距离,离码头更近。边走边吃从户部巷买来的小吃,或者奔码头赶渡船下汉口上汉阳,或者上大桥登黄鹤楼观三镇景色,都是不错的选择。 后记: 应中国美食地理杂志的约稿写于2006年6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美食地理杂志。 原文有配图。 陪我一起去户部巷的小涛当年是大四,图片主要是他拍摄。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并重新回到母校工作。现在校党委宣传部。正是因为这些美丽的图片,让我开始喜欢摄影。
个人分类: 走走看看|31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佳人竞折腰
热度 22 gfcao 2011-3-28 21:3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佳人竞折腰
周末与朋友相约专访武汉,破天荒第一次背着长枪短炮远行。在朋友的建议下,周六上午再访黄鹤楼,参观完黄鹤楼,去到著名的户部巷,看到小吃一条街人山人海,实在不敢进去,便去了旁边的一家餐馆。朋友点完菜,迟迟不见动静,我们要赶时间,便跟店家说:“你们这么慢,我们不吃了,走人”,老板娘着急了,保证道:“最多十分钟,保证上菜。”十分钟之后,总算上了一道菜,可余菜仍是不见动静,这回朋友着急了,端着饭碗边吃边在厨房看着,厨师炒完一样菜随手就“抢”来。别的几桌客人看他们的菜迟迟不见上来,也着急了,与店家争执了起来,这场景实在是难得一见。 茶足饭饱,我们立刻从汉口码头启程奔往樱园,遗憾的是,半小时过去了,没拦着一辆出租车,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搭乘公交车。从汉口去往樱园的公交车只有一路,而且已经过去了近五十分钟,公交车依然不见踪影,站台边站满了人,这场面让人想起了难民。终于,车来了,大家如逃亡般奋力往车上挤,好在俺站得比较靠前,拿出小时候打群架冲锋陷阵的精神率先冲上了车,可还是比别人晚了一步,所有的座位都被占了,我扫视一下车厢,忽然发现有几个座位上居然没人,而是被人用几本破书占着,我毫不客气将其中一个座位上的书扔到了另一个座位上,一屁股坐了上去。没过多久,主人上来了,愤怒地冲我瞪着那双美丽的丹凤眼,我很有礼貌地报以一个甜甜的微笑,对方看我这么绅士,也就不跟我计较了。儿子好不容易也挤上了车,我把背包背到胸前,站在儿子的座位旁,用我那强大而瘦弱的身躯为儿子阻挡着拥挤的人群。一路之上,不断有人从后门挤上车来,司机手里握着方向盘,嘴里高喊:“后门上车的买票”,喊了半天,总算有几位乘客各拿着一元的硬币冲着我说道:“大哥,麻烦传一下,”我接过硬币高喊道:“钱来了,请往前传,千万别传到口袋里。”惹得众人大乐,乘车虽然辛苦,乘客们倒也乐呵呵的不见一点愁容,即使挤不上车也是哈哈一笑。这是我此生遭遇的最为壮观、最为得意的公交之旅。不过,看到拍得的这些照片,觉得辛苦点也值了。
个人分类: 游记|4981 次阅读|6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