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上课时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奈何:老师一天上6节课,学生更要上14节,从早5:30到晚10:30
热度 2 jiasf 2012-10-27 02:44
跟老家当老师的同学聊天,说起他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都很感无奈!下面是聊天记录,只是人名改成了“我”和“朋友”。 我 13:06:22 一天几节课? 朋友 13:06:39 一天 6 节 朋友 13:06:49 太累了 我 13:06:53 这两天在香山开会 朋友 13:06:57 哦 我 13:07:16 每天 6 节?那是太多了啊 朋友 13:07:22 是啊 朋友 13:07:46 学生一天上 14 节课 我 13:07:55 老师都这样?还是只有你这大梁是这样? 朋友 13:08:07 都这样啊 我 13:08:23 我的妈啊!比我们当年多的多? 朋友 13:08:30 什么大梁哦 ---- 小梁 朋友 13:08:38 恩 我 13:08:53 从几点到几点? 我 13:09:04 当然是顶梁柱! 朋友 13:09:23 早上 5 ; 30----- 晚上 10 ; 30 朋友 13:09:54 每天 15 个小时 朋友 13:10:33 你们北京地区哈些 ---- 落后地区就这样 朋友 13:10:45 好些 我 13:11:45 太可怕了! 朋友 13:12:14 你 QQ 号是多少? +++ 个好友 朋友 13:12:20 恩 我 13:12:56 我女儿原来上学近,一般是近 7 点起来, 6 点回家 ! 朋友 13:13:05 好啊 朋友 13:13:29 要向你们发达地区学习 朋友 13:14:26 +++ 好了。谢谢 我 13:15:07 休息不好不行! 朋友 13:15:18 是啊 --- 都老了啊 朋友 13:15:29 快 50 的人了啊 我 13:15:35 列宁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我 13:15:58 对老师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 朋友 13:16:05 学校要那么搞 ---- 老百姓有什么办法啊 我 13:16:24 造反啊 :) 朋友 13:17:08 一长负责制的今天 --- 谁敢?? 朋友 13:17:16 呵呵 我 13:18:10 那你中午要休息一下吧? 朋友 13:18:38 所以你们在中央工作的人就要提倡竞选制,反对一长负责制 朋友 13:18:42 恩 朋友 13:18:52 要休息一下 我 13:18:54 那你休息吧! 朋友 13:18:58 好 朋友 13:19:00 88 我 13:19:04 88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766 次阅读|7 个评论
[Dr.You]第十一期 是哭是笑和上课时间
eloa 2008-12-13 10:44
云无心 发表于2008-12-10 星期三 11:47 (此段八卦,不喜者跳过) 格物致知之传道,于泱泱中土日渐衰微。有自谓 G13 者建松鼠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旁观者甚众, 13 遂曰何不建一高台,每隔几日贴二题,以供众人研摩。凡胜者,皆谓之以打狗拖油,并赠财帛若干。然则何谓打狗拖油?音自西洋,本意汝无所不知也。或问何人主事,如何行事?, 13 曰轮流坐庄,且看吾之手段。上台摆泡司若干,问何如?众人曰闷骚!。 13 之闷骚遂盛传于世,恰如大苏之豪放、柳七之婉约也。 后,安婆婆领打狗拖油护法之责。尝广发安婆婆令,邀江湖同道前来坐庄。安婆婆者,非姓安,亦非婆婆,乃妙龄少女尔。妙龄而名婆婆,反讽自谓美眉之半老徐娘者乎?。尤善算筹之术,昔年黄老邪之盛名,皆因安婆婆之未出。云无心偶有算筹之惑,辙问道于伊人,得解。见安婆婆令,即到帐前听令。 庄期已定,安婆婆告假探亲。问若有疑难可问谁?答曰事无巨细,皆有猛犸大侠照应。猛犸者,出没冰城,只羡古象之毛长皮厚,乃以猛犸马甲行走江湖。百晓生云:猛犸百年之后,松鼠会必祭以能者多劳之碑。其取图功力,已至手中无图,心中有图之境。松鼠会每有新文,猛犸必取应景美图辅之,而酒尚温。茫茫网海,猛犸取图,只如探囊取物一般。其轻灵飘逸,比之前朝楚香帅亦不遑多让。然猛犸之名,乃以两大绝技镇守蘑菇台阶而尽传江湖。左手一招欢迎进入橡树大厅,为众人所爱。右手一招请看置顶贴,尽退诚心不足者。所谓置顶贴,猛犸所撰之蘑菇台阶通关秘笈也。既已流传,则猛犸右手绝技,几近废也。 瞎扯结束,言归正传 : 1 、云无心抓耳挠腮想问题,小丫头在一边看着动画片里的松鼠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所以,云无心的问题是: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高兴的时候都是笑而不是哭? 2 、美人鱼似乎对学生生活记忆犹新。 下课铃声怎么还不响啊还不响,一节课怎么这么长! 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你却只顾看手表指针,想着中午食堂里是不是有最爱的红烧大排 有时候一节 45 分钟的课怎么这么长,如果一节课的时间短些就好了 慢!那么,为什么是 45 分钟呢?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孔老夫子给三千弟子上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 45 分钟呢?所以,美人鱼的题目是: 孔子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多久会有一次课间休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 当年看跳水比赛,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说凭什么水花小就得分高?我就觉得水花大好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态度方式可能完全不同,就象在历史进程中世界各地的人形成了不同的见面礼节,中国人拱手作揖,西方人握手拥抱之类。但是表达高兴,似乎世界各地都是笑。为什么没有人用哭来表达呢? 2. 据说有研究说,人的注意力,要数头 45 分钟最集中,所以现代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在 45 分钟左右。但是在孔子那个年代,他老人家可以考虑哪些因素来估算,讲多久时间,效果最好呢?可以从脑科学角度解释,某些神经啊细胞啊,对于长时间诵读中文的兴奋周期是多少;也可以从心理学解释;还有行为学等等各种学 当然,文科的同学们也大有余地可发挥,比如《论语》中是不是能找出某些相关的话语啦,学历史的同学可以说说,当时的大时代背景,对孔子上课是否带来某些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据说孔子是坐在木推车上周游列国,如果是真的话,可能他的一节课时间肯定长不了 本期编辑:云无心,某鱼 请发邮件至 songshuhui.net@gmail.com ,让你的答案来得更猛烈些吧!(答案最好在 500 字以上) PS :我们的问题是科学滴,科学滴!所以,也请我们的 Dr. You 本着随和好玩的写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是谁想趁机搅浑水 嘿嘿,猛犸右手绝技一出,你们家的画就顺手没了。。。 传说中的分割线 什么是 Dr. You 我们都曾梦想过成为万事通,就像机器猫的口袋,能应付朋友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也曾时不时冒出古怪问题,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获解答,随着少年(或成年)梦想慢慢灭掉。 事实上,由于个体知识的局限,谁都不可能真正 包治所有疑难杂症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汇聚在一起,真有可能无所不能。在这个栏目里,松鼠想和读者们一起来打造一位真正的 问不倒先生 ,姑且叫他 Dr. YOU 吧,你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机会成为他! 每周,我们会在这里提一到两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能够解答,就给我们来信吧,在这一刻,你就是所有人眼里最牛 X 的 Dr. YOU 。 规则说明: 1 )别小看我们!这里绝不会出现 人一共有几颗牙齿 这样的简单知识型问题,不会有 怎么样动心脏手术 这样的专业问题, 也不会出现 打呵欠会传染吗 这样被解答过无数次的 陈词滥调 型问题,你也不要以为求助 google 或 wiki 甚至百度百科就可以获胜。每周,我们严阵以待,琢磨出最精怪最有趣的问题,来刁难 Dr. YOU 。 2 )你可以在主贴下尽情讨论。但是, 只有当答案超过 500 字(一个问题), 并发送 songshuhui.net@gmail.com ,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胜者(可以随意挑一个问题回答)。你有一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寻找资料。 松鼠小贴士 : 如何把答案写得长?最好不要仅仅给出答案的核心部分,而应该将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你最好深入查找专业资料,将问题理解透,再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设想你面对的读者是完全的外行)。涉及原理之处可试试多用比喻。 3 )我们将就每道问题评出一到两位优胜者,回答的顺序、文字的通畅以及长度都将被考虑到。他会被宣布成为本轮的 Dr. YOU ,松鼠会将对他进行一个简短的访问,在一周时间内,他是本博客的明星,这可是绝佳的宣传自己博客或网站的机会! 我们还将为他送上一份礼品,它可能是一件有趣的科学玩具,也可能是松鼠会制作的纪念品,也可能是科普杂志和书籍。除此之外,你还将获得直接进入论坛 橡树大厅 版块的机会。在申请成为正式松鼠时,这也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帮助。 松鼠小贴士 : 我们无比鼓励看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答,例如,回答 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 时,您可以考虑动用建筑学知识 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所以,不要觉得某个问题与你的专业领域无关,或许你能给出出人意料的漂亮解答,让所有人都吃一惊! 4 )答案将由当期责任编辑整理修饰,发表在平面媒体上。该文字版权归科学松鼠会所有。 5 )我们也欢迎读者来提问题,可以留到: 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1/page-1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687.html
个人分类: 我是Dr.You|1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