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谱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代科学大师的学术传承谱系-陈可冀院士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4-4-2 11:16
【编者按】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下“名老专家学术继承整理”研究项目关注当代中国杰出科学家、工程大师和名老专家,《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丛书》就是这个项目的成果之一。本文为您呈现的是中医药领域的杰出人物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应用现代文本挖掘技术,针对杰出人物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论文进行文本挖掘并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其主要学术思想的分布、随时间发展的规律、其学术思想的上游源起、横向及纵向传承发展的规律,从中发现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研究命题,并试图预测这些研究命题的发展趋势。 陈可冀先生的学术传承谱系 陈可冀 , 福建省福州市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 , 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者及开拓者 。 2004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 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等多项重要职务 。 研究人员 基于文本挖掘方法 , 逐步生成了 这些 陈可冀文献作者关系图谱 。 为排除低频率的噪音 ,首先 将相关文献共出现频率大于 3 次作为入选标准 , 进行图谱可视化结果 。 共计有 137 位作者姓名 ( 包括陈可冀 ) 出现 。 根据频率与彼此的连接关系 , 自然分成了 9 个环状性状表示的团队 , 同时也有一些分散成扇形分布的作者 。 这些作者都是和陈可冀院士共同发表过论文成果的研究人员 , 仔细解读后发现 , 其中既包括陈可冀院士的师友 , 也包括陈院士的同道或合作者 , 更多的是陈可冀院士的学生或再传学生 。 为了更加清晰地解读图谱 , 将作为纳入标准的出现频数数字不断提高 , 分别提高到 5 、 9 、 10 、 20 , 很多规律性内容逐渐呈现 。 陈可冀发表文献全部作者关系图 ( 共出现频数大于 3) 陈可冀发表文献全部作者关系图 ( 共出现频数大于 9) 陈可冀发表文献全部作者关系图 ( 共出现频数大于 20) 陈可冀学术传承人员及领域分析图 您能看出了一些门道吗? 本文摘编自《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 2014年1月出版 ) 《 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丛书 》书影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585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术谱系,追根溯源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4-2-6 15:04
最近阅读文献,在准备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过程中,我顺便整理一下学术思路。突发奇想,希望通过科学网上的学术谱系,梳理一下研究组目前部分思路的来龙去脉。 学术谱系在国际上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国内,在科学网是一件值得推进的工作。追根溯源,不仅可以传承既往,也可以劝勉后学,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结果发现,现有研究理念、思路、方向等,来源除了科研项目驱动之外,也延续了包括导师在内的很多前辈的工作。 有几点建议,或许可以把学术谱系做得更加有意思一些。当然,这些改进建议,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技术问题。 1)学生可以分为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多个阶段。这样导师也就分为不同阶段。phdtree.org就用不同颜色的线链接导师和学生,一目了然。 2)研究生可以加一栏:论文题目;博士后、访问学者可以加一栏:方向和项目名称。 3)学生和导师可以加一栏:指导年代。 附: 我的科学网学术谱系链接 (待更新); phdtree学位谱系链接 注1:注册登录以后,应该可以查看所有人员的链接; 注2:1900年以前国外信息主要来源于 http://phdtree.org和https://www.wikipedia.org/。 注3:如有信息错误、缺失,敬请留言,以备查考、更新。 我 的导师: 职业初期: 黄大卫研究员(1999.7-2006.5)- 寄生蜂系统学;支序系统学。 目前追溯 到 Carl Linnaeus 、 M.N. Nikolskaya 。 课题组初创(2006.5-2011.4): 吴燕如研究员 - 蜜蜂系统学;传粉生物学。 目前追溯 到 Carl Linnaeus 、 波波夫 。 武春生研究员 - 小蛾类系统学与防控。 目前追 溯到 Carl Linnaeus 。 博士后阶段: Robert Murphy教授(2003.3-10)- 分子系统学。 目前追溯到 George C. Gorman 、 Alan E. Leviton 。 Alfried Vogler教授(2004.4-2006.1) - 分子分类学。 目前追溯到 Carl Linnaeus 。 John Noyes博士(2004.4-2006.1)- 寄生蜂系统学; 未知。 博士阶段: 黄大卫研究员(1996.9-1999.6)- 寄生蜂系统学 John LaSalle博士(1996.9-1999.6)- 寄生蜂系统学。 目前追溯到 Harry Schott Smith 。 硕士阶段: 归鸿教授、苏翠荣教授(1993.9-1996.6)- 无脊椎动物学、昆虫学、蜉蝣分类学。 目前追溯到 Carl Linnaeus 。 和我合作的博士后: 张峰 博士(在职、已出站)- 分子分类学; Douglas Chesters 博士(出站,留所工作)- 分子分类学;生物信息学; 贺春玲 博士(在职,和吴燕如研究员合作)- 木蜂系统学与生物学; 刘秀薇 博士(脱产,和武春生研究员合作)- 传粉昆虫多样性; 王颖博士(脱产,和张彦周博士合作)- 跳小蜂系统学。 我的博士生: 罗阿蓉 博士(和李明研究员合带,毕业留所工作)- 分子系统学 我的硕士生: 罗阿蓉(直博);周文卿(毕业,出国留学);李文甫(毕业,出国留学);曹焕喜(在读);周青松(安徽大学合培,和张彦周博士合作);郑琳琳(和张彦周博士合作); 多名和合作者合带研究生。
668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谱系”模块测试版上线
热度 32 科学网编辑部 2013-12-11 15:19
尊敬的用户: 科学网“学术谱系”功能模块测试版已上线,谱系建立操作指南如下: 1、在“ 我的中心” 左侧,点击“ 学术谱系 ”,进入“ 学术谱系 ”模块; 2、进入“ 学术谱系 ”后,将自己的信息补充完整; 3.1、资料补充完成后,在“ 管理谱系成员” 中可添加或修改自己的导师和学生; 3.2、在添加其他谱系成员时,可输入 被添加人的真实姓名 查找该成员是否已被其他用户添加至科学网学术谱系中; 4.1、谱系树建立如下图所示, 点击任一成员姓名 ,则显示以 该成员为中心 的谱系树, 该中心成员姓名字体将变粗 ,下方为其学生,上方为其导师; 4.2、点击“ info” 可查看所对应谱系成员基本信息;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和建议,欢迎咨询和反馈。联系方式:发邮件至blog@stimes.cn或在公告下方留言。 科学网编辑部 2013年12月11日
33523 次阅读|37 个评论
人才成长有规律!
热度 3 xcfcn 2011-9-26 10:12
人才成长有规律! 人才成长有没有规律?当然有规律,什么规律? 1 、一个是针对 学术环境 来说的,那就是学术谱系, 曹聪老师 、 武夷山老师 、刘立老师(文章隐藏了)和 饶毅老师 都说过了。据说现在已经 启动学术谱系研究 了。 2 、还有就是针对 个人 成才的问题了,我觉得刘全慧老师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博文 放眼“因材施教”之外 ,提出 个人成才需要“兴奋点自觉”、“个性化自奋”和“巨人中自跃”这“三自”过程。 所以,不管是针对环境,还是针对个人,规律都已经找到了,所以,清华校长顾秉林说什么“ 人才没有所谓的成长规律 ”,那是睁眼说瞎话,建议校长百忙之中来科学网瞅瞅! PS:我说的人才是特指搞科研的人才。
个人分类: 杂论|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