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表兄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一心一境----教你如何活在当下
gangli1978 2013-3-13 08:54
一心一境——教你如何“活在当下”,如何面对苦难的生命! 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 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 心里尽想着玩乐。   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 “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   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 “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   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   “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   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人生活,而得到自在。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   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寒热来时往何处去?”   门人说:“向无寒暑处去!”   禅师说:“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   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也是一心一境。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   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   当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那是最好的情况。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   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呀!”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属称谓趣说(2)
热度 1 fdc1947 2012-12-29 08:02
父亲的哥哥称为伯父,父亲的弟弟称为叔父,一般人的口语为伯伯和叔叔。伯仲叔季,本来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意思。所以古人称父辈的兄弟为伯父、仲父、叔父和季父。可是,后来父亲的兄弟中,只要是比父亲大的,一概是伯父,小的一概称叔父,只有老大和老三。而老二和老四被现代人丢掉不用了,这里的原因我没有搞清楚。 伯父、伯母,北方人称大爷、大娘(大妈)。 叔父、叔母,各地称呼都差不多。叔母,都称婶(婶婶、婶子)。一般人都不清楚,这个婶字,却是一个合成字,它是 叔母二字音的合成 ,取两个字音的字头。 同样的合成字,在亲属称谓中,还有一个,那就是“妗”。 妗字是舅母二字音的合成 ,至今许多地方仍称舅母为“妗子”。 说起了舅,又想起了姨。这 姨和舅最早可不是同一辈份的人 。上次说过,舅就是丈夫的父亲或母亲的兄弟,是上一辈的人。而 姨原来的意思却是妻子的姊妹 ,就是现在还说的大姨子、小姨子。母亲的姊妹,本来应当说母姨或者姨母。后来往往省掉了一个母字,只剩下一个姨。北方人往往直呼大姨、二姨等(或者大姨妈、二姨妈等)。吴方言则加一个阿,称阿姨,阿字读平声的表示姨母,阿读入声的则表示妻之姊妹(即大姨子、小姨子)。 涉及上一辈的说完了,该说平辈的。平辈的是兄弟、姊妹。 兄就是哥哥,可是,在汉代和更早时候,哥字的意思却与唱歌的歌一样。可,哥、歌(謌),都是唱歌,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这是文字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汉代及以前,没有把兄称为哥哥的。把兄称为哥,开始有文献记载的已在唐代。这样,估计 哥哥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姊是女兄,就是姐姐。可是,在汉代的书籍《说文解字》上, 姐是蜀人对母亲的称呼 。南宋的吴曾在 《能改斋漫录》中说:“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老话说,长兄为父。因而,尊姊为姐(母)也是有道理的。在实际生活中,姐姐有时真的跟母亲一样。但是,用得多了,姐姐的意思就不再是母亲了,它就等于姊即女兄了。现在,姊反倒不大用了,都说姐姐了。 现在是独生子女多了,同时有同胞的或称嫡亲的兄弟姊妹的人很少了。有时,与伯父、叔父的子女在一起,那便是堂兄弟姊妹。堂兄弟,又称同堂兄弟, 堂房兄弟 。 为什么叫堂兄弟?这要从我国古代的宗法说起。一个人,从自己开始往上代数,有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共五代人,这些人的子女都属于同一个小祠堂,其中的每一个人去世,从原则上说,别人都要给他服丧。服丧的丧服级别和服丧时间长短随离死去者关系的远近而不同。这就是所谓五服。该祠堂祭祀的的最高辈份者为高祖父,比高祖父更远的祖宗牌位就取走了(当然要保留最初的很远很远的始祖牌位)。广义地说,同一高祖父下的与自己同辈的兄弟都可以称同堂兄弟。 但是,现在一般只称呼与自己同祖父而不同父亲的兄弟为 堂兄弟 ,这是狭义的堂兄弟,有人为了强调亲近,称之为 嫡堂兄弟 ,古人正式的称呼为 从兄弟 。而同曾祖父不同祖父的兄弟,称 从堂兄弟 ,正式一点称 再从兄弟 。其他同高祖父的兄弟,有人称 远堂兄弟 ,古人正式称谓为 族兄弟 。 姑姑、舅舅和姨母家 的 同辈人,相互称表兄弟姊妹。 为什么称表兄弟?表的原意是穿在外面的衣服,引申为外,表里如一、外表等词中的表就是外。姑姑、舅舅和姨母家都是外家,跟自己不一个姓,都是表亲。正如我们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外一样,都是外家。光称表可以外得很远,有人说,一表千里远。而 姑姑、舅舅和姨母家 却是最近的,所以将姑姑、舅舅和姨母家的兄弟称为 中表兄弟 。中表就是外家之最近者,中表兄弟简称表兄弟。 下一代的人,最亲近的是兒,是子。 兒字的原意是婴儿,两条腿、一个囟门未长合的头,象形。子字的原意也是婴儿,一个头、两条胳膊、一个下身,也是象形。 兒字本来并无男女之定,故有男儿、有女儿。子字本亦无男女之定,可以有男子、有女子。可是,两个字放到一起,儿子,却一定成了男性。 儿子长大要结婚,娶来的妇人称媳妇,古人写为息妇,媳是后造的“俗字”。 息,本意是呼吸、喘气,以后,引申为休息之息,又引申为生长,休养生息之息,又从中引申为儿子,息、子息都是指儿子, 儿子的太太即“息之妇”称为“息妇”。 现代的北方土话称某人比如小李的太太为小李媳妇儿,这就差了一辈,儿化是表示辈份小。 我推想此词的演化过程:先是说某人是老李家的媳妇,以后慢慢的说成了小李的媳妇儿。现在一般电视屏幕上这个儿化音的儿往往并不打出,演员有时甚至不作儿化了。 女儿长大要嫁人,女儿所嫁的男人便是自己的女婿,往往简称为婿。 婿,过去的“正确”写法是壻(婿是后起的俗字),却不是比自己低一辈的人, 壻的原意是丈夫 。壻,夫也。在这个意义上,有词“夫婿”,唐诗有“ 悔教夫婿觅封侯 ”之句,现在的戏台上还常常听到这个词。女儿的夫婿即称女婿,后来把女婿简称为婿,实际上把婿字降了一辈。北方人往往称某人的丈夫为某人的女婿,又把女婿升成了夫婿。 兄、弟的儿女称为姪,现在写为侄。过去,只有女人的兄弟的儿女才称姪,也就是说, 姪与姑才是对称 。对于男人。兄弟的儿子过去只称犹子,不称侄,《千字文》上有“犹子比儿”一句,就是说要把犹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有一出京剧 《桑园寄子》就是说邓伯道为救他弟弟的儿子而放弃自己亲生儿子的故事。后来,不论男女,兄弟的儿子都称侄儿了。 甥和舅又是一对对称 ,称我为舅的人就是我的甥。由于甥总与舅不是一个姓,所以称外甥。我们上次说过,过去对妻父也称外舅,所以过去 女婿也可以称甥 。对于女家(即舅家)来说,这女婿是小孩子姑姑的丈夫,故称姑爷,是女儿的郎君,所以他与大小舅子的关系便是郎舅。 另外,由于女婿也可以称甥,女婿的儿子即 外孙 过去又称 弥甥 ,早在《左传》上就有这个记载,弥是远的意思。所以至今不少地方把外孙也称为外甥,外甥与外公、外婆成了对称,这样的“外甥”便“占了便宜”。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各地亲属间称谓非常复杂,考察其演变的来龙去脉,虽然十分困难,但也十分有趣。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1768 次阅读|6 个评论
捕捉网络骗子 请问谁有高招
热度 4 yindazhong 2011-4-13 22:38
网络邮箱盗贼自从置换了我邮箱的密码后,继续到处发诈骗信,我的兄弟姐妹老母亲,远在国外的表兄弟,老师亲属同事学生都收到了那可恨的信件。 如此可憎可恶,居然荧屏之后,只有目瞪口呆,法力鞭长莫及! 捕捉网络骗子 请问谁有高招?将其绳之以法,维护网民权益!
2988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